苑囿
周灵囿.文王囿也。《诗》曰:"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毛苌注云:"囿,所以域养禽兽也,天干百里,诸侯四十里。灵者,言文王之有灵德也。灵囿,言道行苑囿也。"孟子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住焉,与民同其利也。"文王灵囿,在长安县西四十二里。
直按:《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及《长安志》叙周宫室灵囿,与本文略同。
汉上林苑,即秦之旧苑也。《汉书》己"武帝建元三年开上林苑,东南至蓝田宜春.鼎湖、御宿、昆吾,旁南山而西,至长杨,五柞,北绕黄山,濒渭水而东。周袤三百里。"离宫七十所,皆容千乘万骑。《汉宫殿疏》云:'方三百四十里。。《汉旧仪》云:"上林苑方三百里,苑中养百兽,天千秋冬射猎取之。"帝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卉三千余种植其中,亦有制为美名,以标奇异。
直按:《史记·李斯传》云:"于是乃入上林斋戒,日游弋猎。"此上林为秦旧苑之证。武帝建元三年开上林苑事,见《汉书·扬雄传·羽猎赋序》,惟赋序无"蓝田"二字。离宫七十所二句,《长安志》引自《汉旧仪》。《后汉书·班固传·西都赋》:"离宫别馆,三十六所。"章怀注引《三辅黄图》曰:"上林有建章、承光等一十一宫,平乐、茧馆等二十五,凡三十六所。"与今本异。本文引《汉宫殿疏》:"方三百四十里。"《长安志》引作"方百四十里".疑脱"三"字。《太平寰宇记》则作"六百四十里","六"为"三"之误字。又《长安志》引《三辅故事》及《关中记》云"上林延亘四百余里"。"帝初修上林苑"一段,见《西京杂记》卷一,文字完全相同。惟《西京杂记》于名果异树列有详目,本书未采。
茂陵富民袁广汉,藏镪巨万,家僮八九百人。于北邙【校】"邙"字,据《西京杂记》补山下筑园,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其中。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延数里。养白鹦鹉、紫鸳鸯、牦牛、青兕,奇兽珍禽,委积其间。积沙为洲屿,激水为波涛,致江鸥诲鹤孕雏产嗀,延漫林池;奇树异草,糜不培植。屋皆徘徊连属,重阁修廊,行之移晷不能徧也。广汉后有罪诛,没入为官园,鸟兽草木,皆移入上林苑中。
直按:本段与《西京杂记》卷三文字相同,(Page 85)仅有个别字略异。又自咸阳北面高原起,至兴平一带,农民皆称为北邙坂,而《西京杂记》正用口头语.与洛阳"北邙山"名同实异。
上林苑有昆明观,武帝置。又有茧观、平乐观、远望观、燕升观、观象观、便门观、白鹿观、三爵观、阳禄观、阴德观、鼎郊观、樛木观、椒唐观、鱼鸟观、元华观、走马观、柘观、上兰观、郎池观、当路观,皆在上林苑。
直按:《汉书·天文忘上》:"河平元年十二月壬申,太皇太后避时昆明东观。"昆明观即豫章观。《汉书·元后传》云:"春幸茧馆。"当即茧观。长安谢氏藏有"崇蛹嵯峨"瓦当,疑即茧馆之物。《汉书·武帝纪》:"元封六年夏,京师民观角抵干上林平乐馆。"但元封三年纪,颜师古注则作"平乐观",盖馆、观二名,汉代可以通称。又《金石韦·石索》六第五八页;有"平乐宫阿"瓦当.疑为平乐馆之物。《汉书·外戚孝成班婕妤传》自伤赋云:"痛阳禄与柘馆兮"。服虔注:"二馆名也,生子此馆,皆失之也。"颜师古注云:"二观并在上林中。"余昔得"上禄"瓦片,定为上林苑阳禄馆之简称。又《西都赋》云:"遂绕酆镐,历上兰"。《汉书·扬雄传》云:"翼乎徐至于上兰。"晋灼注云:"上兰观,在上林中。"《元后传》云:"校猎上兰。"颇师古注云:"上兰,观名也.在上林中。"又《后汉书·班固传·西都赋》,章怀注引《三辅黄图》,与今本同。《汉书·王莽传下》,叙王莽起九庙,取当路观材瓦等.
直又按:《长安志》引《关中记》:上林苑中二十二观名,有茧观、平乐观、博望观、益乐观、便门观、众鹿观、樛木观、三爵观、阳禄观、阳德观、鼎郊观、椒唐观、当路观、则阳观、走马观、虎圈观、上兰观、昆池观、豫章观、郎池观、华光观(实数二十一观)。"博望"疑即本文之"远望"。"阳德"疑即"阴德","众鹿"疑印"白鹿","华光"疑即"元华"。
又《旧仪》曰:"上林有令有尉,禽兽簿记其名数"。又有上林诏狱,主治苑中禽兽、宫馆之事,属水衡。又上林苑中有六池、市郭、宫殿、鱼台、犬台、兽圈。
直按:《初学记·居处部》引《汉旧仪》,尉下有"百五十亭苑"一句。《汉书·百官公卿表》水衡都尉属官,有上林令丞。上林有尉及虎圈有啬夫,见《张释之传》。又《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六引《汉旧仪》,"上林苑中广长三百里,置令丞左右尉,苑中养百兽"。《汉书·成帝纪》:"建始元丰,罢上林诏狱"。颜师古注引《汉旧仪》与本文同。《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三辅黄图》:"长安有狱二十四所",为今本所无。
又按:《汉旧仪》云:"上林苑中,天子遇秋冬射猎,取禽兽无数实其中,离官观七十所.皆容千乘万骑。"又云:"武帝时,使上林苑中官奴婢,及天下贫民赀不满五千,徙至苑中养鹿。因收抚鹿矢,人日五钱,到元帝时七十亿万,以给军击西域。"《小校经阁金文》卷十一第五十五页.有"上林共府鼎,初元三年造".共府,即供府.供给资生之具也。
直按:《长安志》引《关中记》,有总叙上林宫现一段,极有参考价值,兹加以钞录如下。原文云:"上林苑门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宫十二,观二十五。建章宫、承光宫、储元宫、包阳宫、尸阳宫、望远宫、犬台宫、宣曲宫、昭台宫、蒲陶宫;茧观、平乐观、博望观、益乐观、便门观、众鹿观、樛木观、三爵观,阳禄观、阳德观、鼎郊观、椒唐观、当路观、则阳观、走马观、虎圈观、上兰观、昆池观、豫章观、郎池观、华光现。以上十二宫二十二观,在上杠苑中。鼎湖宫、步高宫、步寿宫、存神宫、集灵宫、望仙观,以上五宫一观,在京兆属县。栎阳宫、甘槃(疑甘泉之误)宫、师德官、池阳宫、谷口宫、长平宫、扶荔宫、白渠观,以上七宫一现在冯翊。首阳宫、望仙宫、长杨宫、礼阳(疑棫阳之误)宫、羽阳宫.山桀(疑梁山之误)宫,藁池(疑橐泉之误)宫、用取(未详为字之误)宫、虢宫、回中宫、宜春观、射熊观,以上十宫二观在扶风。长门宫、钩弋宫、渭桥宫、仙人观、霸昌观、安台观、沦沮观,以上三宫四观,在长安城外。
甘泉苑,武帝置。缘山谷行,至云阳三百八十一里,西入扶风,凡周回五百四十里。苑中起宫殿台阁百余所,有仙人观、石阙观、封峦观、鳷鹊观。
直按:《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六,及《初学记》卷二十四,引《三辅黄图》,皆云:"甘泉苑中起仙人观,缘山谷行至云阳三百八十一里,入右扶风,凡周匝五百四十里。"与今本相同。《长安志》引《三辅黄图》云:"缘山谷行至云阳三百八十里,入右扶风,周匝五百四十里" ,今本作"三百八十一里",微有不同。又《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六,引《三辅黄图》云:"宫二,观十四,在甘泉苑垣内,甘泉苑起仙人观。"为今本所无。《陕西通
志》卷七十三,甘泉苑在淳化县北车盘岭。
又按:甘泉苑繁称为甘泉上林苑,或称为甘泉上林宫.因上林苑包括至甘泉地区,其在甘泉山部分,则称为甘泉上林苑。证之《薛氏钟鼎款识》卷二十第一页,有"甘泉上林宫行镫,五凤二年造"。又《金石索·石索》六第七十五页,有"甘泉上林"瓦。《秦汉瓦当文字》卷一第十五页,有"甘林"瓦,亦为甘泉上林之简称,皆其明证。《汉书·百官公卿表》叙水街都尉属官,有甘泉上林都水七官长丞,余昔考为即甘泉上林及甘泉都水二长丞也。说见拙著《汉书新证》。仙人、石阙、封峦三观考证见后,鳷鹊观己见上甘泉宫。
御宿苑.在长安城南御宿川中,汉武帝为离宫别馆,禁御人不得入。往来游观,止宿其中.故曰御宿。《三秦记》云:"御宿园出栗,十五枚一胜。大梨如五胜,落地则破。其取梨,先以布囊承之,号曰含消,此园梨也。"
直按:《汉书·元后传》云:"夏游御宿鄂,杜之间。"颜师古注云:"御宿苑在长安城南,今之御宿川是也。"汉武帝以下五句,与《汉书·扬雄传·羽猎赋》颜师古注及《元和郡县图志》卷一,文字均完全相同。《长安志》及《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三秦记》并同。《太平寰宇记》首句则作栗园,又御宿园也。又《太平御览》卷九百六十九,引辛氏《三秦记》云,"汉武帝园,一名樊川,一名御宿,有大梨如五升,落地则破。其主取者.以布囊盛之,名含消梨。"与本文略同。
思贤苑,孝文帝为太子立思贤苑,以招宾客。苑中有堂室六所,客馆皆广庑高轩,屏风帏褥甚丽。广陵王(Page 90)胥有勇力,常于别囿学格熊,后遂能空手博之,莫不绝脰,后为兽所伤,陷脑而死。
直按:本文见《西京杂记》卷三,与广陵王胥有勇力、本为两条.事实并不联属,当为本书之牵连误引。又《晔物志》引思贤苑,与本文亦同.惟堂室《西京杂记》皆作"堂隍"。又《汉书》广陵王胥在宣帝时赐死,与《西京杂记》所记不同,当以《汉书》为是。
博望苑,武帝立子据为太子,为太子开博望苑以通宾客。《汉书》曰:"武帝年二十九乃得太子,甚喜。太子冠,为立博望苑,使之通声客从其所好。"。又云"博望苑在长安城南,杜门外五里有遗址。"
直按:事见《汉书·戾太子传》。本文所引《汉书》之又云,当为《汉书》注文,今本《汉书》已佚。又《戾太子传》云:"史良娣冢在博望苑北。"《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云:"汉博望苑在金城坊戾园东南。"《长安志》亦云:"金城坊戾园东南,汉博望苑。"
西郊苑,汉西郊有苑囿,林麓薮泽连亘,缭以周垣四百余里,离宫别馆三百余所。
三十六苑,《汉仪》注:"太仆牧师诸苑三十六所,分布北边西边,以郎为苑监,宦官奴婢三万人,养马三十万匹。"养鸟兽者通名为苑,故渭之牧马处为苑。
直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太仆叙属官,有"边郡六牧师苑令各三丞".颇师古注引《汉官仪》,与本文同。余昔考汉印中,有"北地牧师骑丞"印。北地为六郡之一,骑丞为三丞之一。
乐游苑,在杜陵西北,宣帝神爵三年春起。
直按:事见《汉书·宣帝本纪》。《西京杂记》卷一云:"乐游苑自生玫瑰树,村下多苜蓿。苜蓿一名怀风,时人或谓之光风,风在其间常萧萧然。日照其花有光采,故名苜蓿为怀风,茂陵人谓之连枝草。"
宜春下苑,在京城东南隅《元帝纪》注东南隅曲池是.【校】原连下条,从吴本分。
直按:《史记·秦本纪》云:"二世皇帝葬宜春。"《汉书·元帝纪》:"初元二年,诏罢宜春下苑。"孟康注云:"宫名,在杜县东。"颜师古注云:"宜春下苑,即今京城东南隅曲池是。"与本文及原注均同。《汉书·贡禹传》云:"省宜春下苑以与贫民。"《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云:"曲江池,汉武帝所造,名为宜春苑。其术曲折有似广陵之江,故名之。"又《善斋吉金录·玺印录》中一页,有"宜春禁丞"印,"禁"当为水衡都尉属官"禁圃令"之省文。水衡都尉各属官皆在上林苑中,据此,禁圃令丞之官署,独设在宜春苑内。
梨园,《云阳宫记》曰,"云阳车箱坂下有梨园一顷,数百株,青翠繁密,望之如车盖。"
直按:《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七,引王褒《云阳宫记》曰,"车箱坂下有梨园一顷"云云,文字完全与此相同。又《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云:"车箱坂,在云阳西北三十八里,萦纡曲析,单轨才通。上阪即平原宏敞,楼观相属,即趋甘泉宫道也。"又《陕西通志》卷七十三引贾志,"梨园,即今淳化县城。"
池沼
周文王灵沼,在长安西三十里.《诗》曰:"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直按:《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诗》曰,与本文同。灵沼遗址今在长安海子村,与鄠县小丰村北边相连接。
汉昆明池,武帝元狩三【校】原作"四"年字,据《汉书》改穿,在长安西南,周回四十【校】"十"字,据《长安志》补里。《西南夷传》曰:"天子遣使求身毒国市竹,【校】"市",疑"布"字之误。身毒国,即天竺也。《汉书》曰:张骞言使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问所从来,曰从东来。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而为昆明所闭。天子欲伐之,越雟昆明国有滇池,方三百里,故作昆明池以象之,以习水战,因名曰昆明池。"《汉书》曰:元狩三年减陇西,北地、上郡戍卒之半,及吏弄法者,谪之穿此池。《食货志》曰:"时越欲与汉用船战逐水战相逐也,乃大修昆明池也。"
直按:《汉书·武帝纪》:"元狩三年,减陇西、北地、上郡戍卒之半,发谪吏穿昆明池。"自《西南夷传》曰以下至"以习水战"止,皆用《汉书》臣瓒注文。又原注一段,略用如淳注文。
《三辅旧事》曰:"昆明池儿三百三十二顷,中有戈船各数十,楼船百艘,船上建戈矛,四角悉垂幡旄葆麾,盖照烛涯涘"。图曰:"上林苑有昆明池,周匝四十里。"《庙记》曰:"池中后作豫章大船,可载万人,上起宫室,因欲游戏,养鱼以给诸陵祭祀,余付长安厨。"
直按:《汉书·食货志》云:"乃大修昆明池,列馆环之,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长安志》引《三辅故事》曰:"昆明池盖三百二十顷,池中有豫章台。"
周灵囿.文王囿也。《诗》曰:"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毛苌注云:"囿,所以域养禽兽也,天干百里,诸侯四十里。灵者,言文王之有灵德也。灵囿,言道行苑囿也。"孟子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住焉,与民同其利也。"文王灵囿,在长安县西四十二里。
直按:《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及《长安志》叙周宫室灵囿,与本文略同。
汉上林苑,即秦之旧苑也。《汉书》己"武帝建元三年开上林苑,东南至蓝田宜春.鼎湖、御宿、昆吾,旁南山而西,至长杨,五柞,北绕黄山,濒渭水而东。周袤三百里。"离宫七十所,皆容千乘万骑。《汉宫殿疏》云:'方三百四十里。。《汉旧仪》云:"上林苑方三百里,苑中养百兽,天千秋冬射猎取之。"帝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卉三千余种植其中,亦有制为美名,以标奇异。
直按:《史记·李斯传》云:"于是乃入上林斋戒,日游弋猎。"此上林为秦旧苑之证。武帝建元三年开上林苑事,见《汉书·扬雄传·羽猎赋序》,惟赋序无"蓝田"二字。离宫七十所二句,《长安志》引自《汉旧仪》。《后汉书·班固传·西都赋》:"离宫别馆,三十六所。"章怀注引《三辅黄图》曰:"上林有建章、承光等一十一宫,平乐、茧馆等二十五,凡三十六所。"与今本异。本文引《汉宫殿疏》:"方三百四十里。"《长安志》引作"方百四十里".疑脱"三"字。《太平寰宇记》则作"六百四十里","六"为"三"之误字。又《长安志》引《三辅故事》及《关中记》云"上林延亘四百余里"。"帝初修上林苑"一段,见《西京杂记》卷一,文字完全相同。惟《西京杂记》于名果异树列有详目,本书未采。
茂陵富民袁广汉,藏镪巨万,家僮八九百人。于北邙【校】"邙"字,据《西京杂记》补山下筑园,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其中。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延数里。养白鹦鹉、紫鸳鸯、牦牛、青兕,奇兽珍禽,委积其间。积沙为洲屿,激水为波涛,致江鸥诲鹤孕雏产嗀,延漫林池;奇树异草,糜不培植。屋皆徘徊连属,重阁修廊,行之移晷不能徧也。广汉后有罪诛,没入为官园,鸟兽草木,皆移入上林苑中。
直按:本段与《西京杂记》卷三文字相同,(Page 85)仅有个别字略异。又自咸阳北面高原起,至兴平一带,农民皆称为北邙坂,而《西京杂记》正用口头语.与洛阳"北邙山"名同实异。
上林苑有昆明观,武帝置。又有茧观、平乐观、远望观、燕升观、观象观、便门观、白鹿观、三爵观、阳禄观、阴德观、鼎郊观、樛木观、椒唐观、鱼鸟观、元华观、走马观、柘观、上兰观、郎池观、当路观,皆在上林苑。
直按:《汉书·天文忘上》:"河平元年十二月壬申,太皇太后避时昆明东观。"昆明观即豫章观。《汉书·元后传》云:"春幸茧馆。"当即茧观。长安谢氏藏有"崇蛹嵯峨"瓦当,疑即茧馆之物。《汉书·武帝纪》:"元封六年夏,京师民观角抵干上林平乐馆。"但元封三年纪,颜师古注则作"平乐观",盖馆、观二名,汉代可以通称。又《金石韦·石索》六第五八页;有"平乐宫阿"瓦当.疑为平乐馆之物。《汉书·外戚孝成班婕妤传》自伤赋云:"痛阳禄与柘馆兮"。服虔注:"二馆名也,生子此馆,皆失之也。"颜师古注云:"二观并在上林中。"余昔得"上禄"瓦片,定为上林苑阳禄馆之简称。又《西都赋》云:"遂绕酆镐,历上兰"。《汉书·扬雄传》云:"翼乎徐至于上兰。"晋灼注云:"上兰观,在上林中。"《元后传》云:"校猎上兰。"颇师古注云:"上兰,观名也.在上林中。"又《后汉书·班固传·西都赋》,章怀注引《三辅黄图》,与今本同。《汉书·王莽传下》,叙王莽起九庙,取当路观材瓦等.
直又按:《长安志》引《关中记》:上林苑中二十二观名,有茧观、平乐观、博望观、益乐观、便门观、众鹿观、樛木观、三爵观、阳禄观、阳德观、鼎郊观、椒唐观、当路观、则阳观、走马观、虎圈观、上兰观、昆池观、豫章观、郎池观、华光观(实数二十一观)。"博望"疑即本文之"远望"。"阳德"疑即"阴德","众鹿"疑印"白鹿","华光"疑即"元华"。
又《旧仪》曰:"上林有令有尉,禽兽簿记其名数"。又有上林诏狱,主治苑中禽兽、宫馆之事,属水衡。又上林苑中有六池、市郭、宫殿、鱼台、犬台、兽圈。
直按:《初学记·居处部》引《汉旧仪》,尉下有"百五十亭苑"一句。《汉书·百官公卿表》水衡都尉属官,有上林令丞。上林有尉及虎圈有啬夫,见《张释之传》。又《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六引《汉旧仪》,"上林苑中广长三百里,置令丞左右尉,苑中养百兽"。《汉书·成帝纪》:"建始元丰,罢上林诏狱"。颜师古注引《汉旧仪》与本文同。《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三辅黄图》:"长安有狱二十四所",为今本所无。
又按:《汉旧仪》云:"上林苑中,天子遇秋冬射猎,取禽兽无数实其中,离官观七十所.皆容千乘万骑。"又云:"武帝时,使上林苑中官奴婢,及天下贫民赀不满五千,徙至苑中养鹿。因收抚鹿矢,人日五钱,到元帝时七十亿万,以给军击西域。"《小校经阁金文》卷十一第五十五页.有"上林共府鼎,初元三年造".共府,即供府.供给资生之具也。
直按:《长安志》引《关中记》,有总叙上林宫现一段,极有参考价值,兹加以钞录如下。原文云:"上林苑门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宫十二,观二十五。建章宫、承光宫、储元宫、包阳宫、尸阳宫、望远宫、犬台宫、宣曲宫、昭台宫、蒲陶宫;茧观、平乐观、博望观、益乐观、便门观、众鹿观、樛木观、三爵观,阳禄观、阳德观、鼎郊观、椒唐观、当路观、则阳观、走马观、虎圈观、上兰观、昆池观、豫章观、郎池观、华光现。以上十二宫二十二观,在上杠苑中。鼎湖宫、步高宫、步寿宫、存神宫、集灵宫、望仙观,以上五宫一观,在京兆属县。栎阳宫、甘槃(疑甘泉之误)宫、师德官、池阳宫、谷口宫、长平宫、扶荔宫、白渠观,以上七宫一现在冯翊。首阳宫、望仙宫、长杨宫、礼阳(疑棫阳之误)宫、羽阳宫.山桀(疑梁山之误)宫,藁池(疑橐泉之误)宫、用取(未详为字之误)宫、虢宫、回中宫、宜春观、射熊观,以上十宫二观在扶风。长门宫、钩弋宫、渭桥宫、仙人观、霸昌观、安台观、沦沮观,以上三宫四观,在长安城外。
甘泉苑,武帝置。缘山谷行,至云阳三百八十一里,西入扶风,凡周回五百四十里。苑中起宫殿台阁百余所,有仙人观、石阙观、封峦观、鳷鹊观。
直按:《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六,及《初学记》卷二十四,引《三辅黄图》,皆云:"甘泉苑中起仙人观,缘山谷行至云阳三百八十一里,入右扶风,凡周匝五百四十里。"与今本相同。《长安志》引《三辅黄图》云:"缘山谷行至云阳三百八十里,入右扶风,周匝五百四十里" ,今本作"三百八十一里",微有不同。又《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六,引《三辅黄图》云:"宫二,观十四,在甘泉苑垣内,甘泉苑起仙人观。"为今本所无。《陕西通
志》卷七十三,甘泉苑在淳化县北车盘岭。
又按:甘泉苑繁称为甘泉上林苑,或称为甘泉上林宫.因上林苑包括至甘泉地区,其在甘泉山部分,则称为甘泉上林苑。证之《薛氏钟鼎款识》卷二十第一页,有"甘泉上林宫行镫,五凤二年造"。又《金石索·石索》六第七十五页,有"甘泉上林"瓦。《秦汉瓦当文字》卷一第十五页,有"甘林"瓦,亦为甘泉上林之简称,皆其明证。《汉书·百官公卿表》叙水街都尉属官,有甘泉上林都水七官长丞,余昔考为即甘泉上林及甘泉都水二长丞也。说见拙著《汉书新证》。仙人、石阙、封峦三观考证见后,鳷鹊观己见上甘泉宫。
御宿苑.在长安城南御宿川中,汉武帝为离宫别馆,禁御人不得入。往来游观,止宿其中.故曰御宿。《三秦记》云:"御宿园出栗,十五枚一胜。大梨如五胜,落地则破。其取梨,先以布囊承之,号曰含消,此园梨也。"
直按:《汉书·元后传》云:"夏游御宿鄂,杜之间。"颜师古注云:"御宿苑在长安城南,今之御宿川是也。"汉武帝以下五句,与《汉书·扬雄传·羽猎赋》颜师古注及《元和郡县图志》卷一,文字均完全相同。《长安志》及《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三秦记》并同。《太平寰宇记》首句则作栗园,又御宿园也。又《太平御览》卷九百六十九,引辛氏《三秦记》云,"汉武帝园,一名樊川,一名御宿,有大梨如五升,落地则破。其主取者.以布囊盛之,名含消梨。"与本文略同。
思贤苑,孝文帝为太子立思贤苑,以招宾客。苑中有堂室六所,客馆皆广庑高轩,屏风帏褥甚丽。广陵王(Page 90)胥有勇力,常于别囿学格熊,后遂能空手博之,莫不绝脰,后为兽所伤,陷脑而死。
直按:本文见《西京杂记》卷三,与广陵王胥有勇力、本为两条.事实并不联属,当为本书之牵连误引。又《晔物志》引思贤苑,与本文亦同.惟堂室《西京杂记》皆作"堂隍"。又《汉书》广陵王胥在宣帝时赐死,与《西京杂记》所记不同,当以《汉书》为是。
博望苑,武帝立子据为太子,为太子开博望苑以通宾客。《汉书》曰:"武帝年二十九乃得太子,甚喜。太子冠,为立博望苑,使之通声客从其所好。"。又云"博望苑在长安城南,杜门外五里有遗址。"
直按:事见《汉书·戾太子传》。本文所引《汉书》之又云,当为《汉书》注文,今本《汉书》已佚。又《戾太子传》云:"史良娣冢在博望苑北。"《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云:"汉博望苑在金城坊戾园东南。"《长安志》亦云:"金城坊戾园东南,汉博望苑。"
西郊苑,汉西郊有苑囿,林麓薮泽连亘,缭以周垣四百余里,离宫别馆三百余所。
三十六苑,《汉仪》注:"太仆牧师诸苑三十六所,分布北边西边,以郎为苑监,宦官奴婢三万人,养马三十万匹。"养鸟兽者通名为苑,故渭之牧马处为苑。
直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太仆叙属官,有"边郡六牧师苑令各三丞".颇师古注引《汉官仪》,与本文同。余昔考汉印中,有"北地牧师骑丞"印。北地为六郡之一,骑丞为三丞之一。
乐游苑,在杜陵西北,宣帝神爵三年春起。
直按:事见《汉书·宣帝本纪》。《西京杂记》卷一云:"乐游苑自生玫瑰树,村下多苜蓿。苜蓿一名怀风,时人或谓之光风,风在其间常萧萧然。日照其花有光采,故名苜蓿为怀风,茂陵人谓之连枝草。"
宜春下苑,在京城东南隅《元帝纪》注东南隅曲池是.【校】原连下条,从吴本分。
直按:《史记·秦本纪》云:"二世皇帝葬宜春。"《汉书·元帝纪》:"初元二年,诏罢宜春下苑。"孟康注云:"宫名,在杜县东。"颜师古注云:"宜春下苑,即今京城东南隅曲池是。"与本文及原注均同。《汉书·贡禹传》云:"省宜春下苑以与贫民。"《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云:"曲江池,汉武帝所造,名为宜春苑。其术曲折有似广陵之江,故名之。"又《善斋吉金录·玺印录》中一页,有"宜春禁丞"印,"禁"当为水衡都尉属官"禁圃令"之省文。水衡都尉各属官皆在上林苑中,据此,禁圃令丞之官署,独设在宜春苑内。
梨园,《云阳宫记》曰,"云阳车箱坂下有梨园一顷,数百株,青翠繁密,望之如车盖。"
直按:《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七,引王褒《云阳宫记》曰,"车箱坂下有梨园一顷"云云,文字完全与此相同。又《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云:"车箱坂,在云阳西北三十八里,萦纡曲析,单轨才通。上阪即平原宏敞,楼观相属,即趋甘泉宫道也。"又《陕西通志》卷七十三引贾志,"梨园,即今淳化县城。"
池沼
周文王灵沼,在长安西三十里.《诗》曰:"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直按:《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诗》曰,与本文同。灵沼遗址今在长安海子村,与鄠县小丰村北边相连接。
汉昆明池,武帝元狩三【校】原作"四"年字,据《汉书》改穿,在长安西南,周回四十【校】"十"字,据《长安志》补里。《西南夷传》曰:"天子遣使求身毒国市竹,【校】"市",疑"布"字之误。身毒国,即天竺也。《汉书》曰:张骞言使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问所从来,曰从东来。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而为昆明所闭。天子欲伐之,越雟昆明国有滇池,方三百里,故作昆明池以象之,以习水战,因名曰昆明池。"《汉书》曰:元狩三年减陇西,北地、上郡戍卒之半,及吏弄法者,谪之穿此池。《食货志》曰:"时越欲与汉用船战逐水战相逐也,乃大修昆明池也。"
直按:《汉书·武帝纪》:"元狩三年,减陇西、北地、上郡戍卒之半,发谪吏穿昆明池。"自《西南夷传》曰以下至"以习水战"止,皆用《汉书》臣瓒注文。又原注一段,略用如淳注文。
《三辅旧事》曰:"昆明池儿三百三十二顷,中有戈船各数十,楼船百艘,船上建戈矛,四角悉垂幡旄葆麾,盖照烛涯涘"。图曰:"上林苑有昆明池,周匝四十里。"《庙记》曰:"池中后作豫章大船,可载万人,上起宫室,因欲游戏,养鱼以给诸陵祭祀,余付长安厨。"
直按:《汉书·食货志》云:"乃大修昆明池,列馆环之,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长安志》引《三辅故事》曰:"昆明池盖三百二十顷,池中有豫章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