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臧榮緒晉書卷一

九家舊晉書輯本 作者:(清)湯球輯


  黟縣湯球輯

  臧榮緒晉書輯說

  臧榮緒括西東晉為一書。成紀錄志傳百一十卷。可謂集晉書之大成矣。故後人引其書。雖標名者固多。而未標名者亦不少。前輯臧書數卷。又另輯無名氏舊晉書數卷。蓋其慎也。今均亡矣。然究而審之。如言諸帝之事。不稱某帝而某祖。某宗。列傳諸人。祇稱某郡人。不稱某郡某縣人之類。其體例多同。則不標名者之為臧書可知。故今合而輯之。而注其明標未標。以便後人檢閱。但唐以前書所引。無論與唐修書同不同。自可一一錄出。而唐以後書所引。未標名者。率多為唐修之書。然亦有販唐以前之類書而來者。故必其與唐修之書。或字句不同。或敘次不同。及有煩瑣特詳者。自係未經唐修之原本。故亦為之錄出。以俟考。或曰。未標名者。不閒有王隱書乎。然考臧書多本於王。則謂此為臧書。亦無不可。今且合而輯之。以俟後人裁定云。

  高祖宣帝

  魏武辟高祖。高祖以漢祚將終。不欲屈節於曹氏。辭以風痹不能起居。魏武遣親信令史、微服於高祖門下樹蔭下息。時七月七日。高祖方曝書。令史竊知。還具以告。此七句新書無。上下文亦稍異。乃重遣辟之。敕行者曰。若復不動。便可收之。高祖懼而應命。御覽三十一雖引晉書。與新不同。

  魏太和四年、宣帝鎮關中。御覽五十七。

  青龍二年、諸葛亮率眾出斜谷。初學記六。

  諸葛亮攻郿。御覽五十七。

  高祖拒亮。遂濟渭水。背水為壘。初學記六。

  亮據渭水南五丈原。帝禦之。對壘相持百餘日。俄而亮卒。御覽五十七。

  遼東太守、公孫文懿反。詔宣帝討之。初學記九。

  景初二年、發自京東都過魏溫。詔郡守已下。皆會幕次。父老故舊。燕飲累日。初學記六。

  遼東以諸將獻捷交至。乃申授前命曰。躬擐甲胄。龔行天罰。掃平區域。申滅當作威。吳會。裨贊皇靈。被於南國。初學記九。

  嘉平元年。曹爽兄弟從謁高平陵。宣王舉兵誅爽。大司農、桓範出赴爽。宣王謂蔣濟曰。智囊往矣。濟曰。智則智矣。駑馬戀棧豆。爽必不能用也。事類賦注二十一。

  武帝受禪。宣帝追號曰高祖。文選關中詩注。

  太祖文帝

  文帝諱昭。文選王明君辭注。

  景元四年。伐蜀。天子二字原引作遼東。以諸將獻捷交至。乃申授前命曰。朕以寡德。獲承天序。嗣我祖宗之洪烈。遭家多難。不明於訓。曩者、姦逆屢興。方寇內侮。大懼淪喪四海。以墮三祖之弘業。惟公經德履哲。明允廣深。迪宣武文。世作保傅。以輔乂皇家。櫛風沐雨。周旋征伐。劬勞王室。二十有餘載。毗翼前人。仍斷大政。克厭不端。維安社稷。暨儉、欽之亂。公綏援有眾。分命興師。統紀有方。用緝寧淮浦。其後、巴蜀屢侵。西土不靖。公奇畫指授。制勝千里。是以段谷之戰。乘釁大捷。斬將搴旗。效首萬計。孫峻猾夏。致寇徐方。戎車首路。威靈先邁。黃鉞未啟。鯨鯢竄跡。孫壹搆隙。自相疑阻。幽鑒遠照。奇策洞微。遠人歸命。作藩南夏。爰授銳卒。畢力戎行。暨諸葛誕滔天作逆。稱兵揚楚。欽咨逋罪。同惡相濟。帥其蝥賊。以入壽春。憑阻淮山。敢距王命。公躬擐甲胄。龔行天罰。玄誅廟算。遵養時晦。奇兵震擊。而朱異摧破。神變應機。而全琮稽服。取亂攻昧。而高墉不守。兼九伐之弘略。究五兵之正度。用能戰不窮武。而大敵殲潰。旗不再麾。而元憝授首。收勍吳之雋臣。係亡命之逋虜。交臂屈膝。委命下吏。俘馘十萬。積尸成京。雪宗廟之滯恥。拯兆庶之艱難。掃平區域。申滅當作威。吳會。裨贊皇靈。被於南此二句新晉書無。國。遂戢干戈。靖我疆土。天地鬼神。罔不獲乂。乃者王室之難。變起蕭墻。賴公之靈。弘濟艱險。宗廟危而獲安。社稷墜而復寧。忠格皇天。功濟六合。是用疇咨古訓。稽諸典籍。命公崇位相國。加于群后。啟土參墟。封以晉域。所以方軌齊魯。翰屏帝室。而公遠蹈謙損。深履沖讓。固辭策命。至于八九。朕重違讓德。抑禮虧制。以彰公志。于今四載。上闕在昔建侯之典。下違兆庶具瞻之望。惟公嚴虔王度。闡濟大猷。敦尚純樸。省繇節用。務穡勸分。九野康乂。耆叟荷崇養之德。鰥寡蒙矜卹之施。仁風興于中夏。流澤布于遐荒。是以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狂狡貪悍。世為寇讎者。皆感義懷惠。款塞內附。或委命納貢。或求置官司。九服之外。絕域之氓。曠世所希至者。咸浮海來享。鼓舞王德。前後至者八百七十餘萬口。海隅幽裔。無思不服。雖西旅遠貢。越裳九譯。義無以踰。維翼朕躬。下匡萬國。思靖殊方。寧濟八極。以庸蜀未賓。蠻荊作猾。潛謀獨斷。整軍經武。簡練將帥。授以成策。始踐賊境。應時摧陷。狂狡奔北。首尾震潰。禽其戎帥。屠其城邑。巴漢震疊。江源雲徹。地平天成。誠在斯舉。公有濟六合之勳。加以茂德。實總百揆。允釐庶政。敦五品以崇仁。恢六典以敷訓。而靖恭夙夜。勞謙昧旦。雖尚父之左右文武。周公之勤勞王家。罔以加焉。昔先王選建明德。光啟諸侯。體國經野。方制五等。所以藩翼王畿。垂祚百世也。故齊魯之封。于周為弘。山川土田。邦畿七百。官司典策。制殊群后。惠襄之難。桓文以翼戴之勞。猶受錫命之禮。咸用光疇大德。作範于後。惟公功邁于前烈。而賞闕于舊式。百辟於邑。人神同恨焉。豈可以公謙沖而久淹弘典哉。今以并州之太原、上黨、西河、樂平、新興、雁門、司州之河東、平陽、弘農、雍州之馮翊。凡十郡。南至于華。北至於陘。東至於壺口。西踰於河。提封之數方七百里。皆晉之故壤。唐叔受之。世作盟主。實紀綱諸夏。用率舊職。爰胙茲土。封公為晉公。命使持節兼司徒、司隸校尉陔。即授印綬、策書、金獸符第一至第五、竹使符第一至第十、錫茲玄土。苴以白茅。建爾國家。以永藩魏室。昔在周召。並以公侯入作保傅。其在近代。酇侯蕭何實以相國光尹漢朝。隨時之制。禮亦宜之。今進公位為相國。加綠綟綬。又加公九錫。其敬聽後命。以公思弘大猷。崇正典禮。儀刑作範。旁訓四方。是用錫公大輅、戎輅、各一。玄牡二駟。公道和陰陽。敬授人時。嗇夫反本。農植維豐。是用錫公袞冕之服。赤舄副焉。公光敷顯德。惠下以和。敬信思順。庶尹允諧。是用錫公軒懸之樂。六佾之舞。公鎮靖宇宙。翼播聲教。海外懷服。荒裔款附。殊方馳義。諸夏順軌。是用錫公朱戶以居。公簡賢料材。營求俊逸。爰升多士。寘彼周行。是用錫公納陛以登。公嚴恭寅畏。底平四國。式遏寇虐。苛厲不作。是用錫公虎賁之士三百人。公明慎用刑。簡恤大中。章厥天威。以糾不虔。是用錫公鈇鉞各一。公爰整六軍。典司征伐。犯命凌正。乃維誅殛。是用錫公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公饗祀蒸蒸。孝思維則。篤誠之至。通於神明。是用錫公秬鬯一卣。珪瓚副焉。晉國置官司以下。率由舊式。往欽哉。祗服朕命。弘敷訓典。光澤庶方。永終爾明德。丕顯余一人之休命。此段因略見初學記九。故用新晉書補足。

  魏帝封太祖為晉公。太原等十郡為邑。進位相國。備禮九錫。太祖讓不受。公卿將校皆詣府勸進。阮籍為其辭。曰。沖等死罪。伏見嘉命顯至。竊聞明公固讓。沖等眷眷。實有愚心。以為聖王作制。百代同風。褒德賞功。有自來矣。昔伊尹、有莘氏之媵臣耳。一佐成湯。遂荷阿衡之號。周公藉已成之勢。據既安之業。光宅曲阜。奄有龜蒙。呂尚、磻溪之漁者也。也字依新晉書加。一朝指麾。乃封營邱。自是以來。功薄而賞厚者。不可勝數。然賢哲之士。猶以為美談。況自先相國以來。世有明德。翼輔魏室。以綏天下。朝無闕政。新作秕政。民無謗言。前者、明公西征靈州。北臨沙漠。榆中以西。望風震服。羌戎東馳。新作來馳。迴首內向。東誅叛逆。全軍獨克。禽闔閭之將。斬新作虜。輕銳之卒。以萬萬計。威加南海。名懾三越。宇內康寧。苛慝不作。是以殊俗新作時俗。畏威。新作畏懷。東夷獻舞。故聖上覽乃昔以來禮典舊章。開國光宅。顯茲太原。明公宜承奉奉字依新晉書加。聖旨。受茲介福。允當天人。元功盛勳。光光如彼。國土嘉祚。巍巍如此。內外協同。靡諐靡違。由斯征伐。則可朝服濟江。掃除吳會。西塞江源。望祀岷山。迴戈弭節。以麾天下。遠無不服。邇無不肅。令大魏之德。光于唐虞。明公盛勳。超于桓文。然後臨滄海而謝支支或作交。伯。登箕山而揖許由。豈不盛乎。至公至平。誰與為鄰。何必勤勤小讓也哉。沖等不通大體。敢以陳聞。見文選并注卷四十。

  武帝受禪。文帝號曰太祖。文選關中詩注。

  世祖武帝

  武帝諱炎、字安世。文選西征賦注。

  武帝詔曰。劉毅博學多聞。其以毅為散騎常侍、國子祭酒。書鈔。

  泰始四年正月。丁亥。世祖初藉于千畝。司空掾、潘岳作藉田頌也。文選藉田賦注。

  泰始原作咸熙誤。五年。詔曰。華表字偉容。清賢履道。內貞外順。歷位忠恪。言行不玷。其以表為太常卿。御覽二百二十八。

  泰始七年。皇太子冠。世祖以皇太子富于春秋。初命講孝經于崇正殿。文選為賈謐作贈陸機注。

  泰始十年。詔、程咸歷職左右。劬勞內侍。乃心在公。夙夜不懈。以咸為散騎常侍左通直郎。書鈔。

  咸寧三年。詔曰。議郎庾純、篤志好古。敦說詩書。儒行也。宜訓導國子。書鈔。

  咸寧原作咸亨。四年。詔曰。南陽王師劉智、學行優著。其以智為國子祭酒。書鈔。

  太康元年。吳平。五月。引孫皓升殿。武帝問孫皓曰。聞南人好汝語。頗為不。皓因舉觴奉帝、而言曰。昔為汝國鄰。今為汝國臣。勸汝一盃酒。願汝壽萬春。帝悔之。御覽三百九十引晉書。

  太康八年。王濬園生嘉瓜。二莖一實。類聚引晉書。

  太康八年。改營太廟。南致荊山之木。西採華山之石。書鈔石引臧書。

  帝崩。曰武。文選西征賦注。

  武帝上號曰世祖。文選閑居賦注。又關中詩注。

  孝惠帝

  惠帝諱衷、字正度。武帝崩。太子即皇帝位。文選潘岳西征賦注。

  惠帝永康二年。禪位于趙王倫。倫以兵留守衛上。號曰太上皇。改金墉曰永安宮。中書令繆播云。太史按星變事。當有免官天子。文選晉紀總論注。

  光熙元年五月。惠帝自鄴還洛陽。中官屬備雲母輦及雲母車以奉迎。書鈔引晉書。

  孝懷帝

  永嘉三年三月。淮濮水竭。初學記六。按與新書紀志皆不同。

  元帝

  帝為晉王。立宗廟社稷。元帝渡江草創。欲立石闕于宮門。未定。王導隨駕出宣陽門。乃遙指牛頭山兩峰為天闕。中宗從之。事類賦注山。

  孫氏無闕。大晉南都亦不暇立。門闕遂廢矣。文選石闕銘注引臧書。

  大興四年。陳眕字國鎮。過江為少府卿。時大旱經久。太興四年四月。始雨。有司奏應報賽宗廟山川。中宗詔曰。祈廟云報賽。非奉尊上辭也。吾意有疑。眕以為舊山川有祈。故報雨應賽。非大事不應告廟。子無要君親之道。讀祭稱賽。于義有違。從之。御覽二百三十六引臧書。

  肅宗明帝

  明帝諱紹、字道畿。元帝太子也。文選讓中書令表注。

  太寧元當作二。年。王敦謀逆。帝與王導、溫嶠、等決計征之。敦屯兵于湖陰。帝欲察其營壘。乃乘駿馬、微行至湖陰。既而馳去。敦方晝寢。夢日環其營。驚起曰。必是鮮卑黃鬚奴來也。何以不縛之。使騎切遽而追之。帝之馳去。馬有遺糞輒。以冷水沃之。時逆旅有賣飯媼。帝以七寶鞭與之。俄而追者至。訊媼。媼云。去已遠矣。因以鞭示之。傳示遲留。又見馬糞冷。信已遠矣。而止。帝遂得免。御覽三百九十九。又四百四十九。雖未標名。而與新稍異。書鈔亦引此段。而與唐修者同。恐為陳氏所改。故定從御覽。

  孝宗穆帝

  永和元年。白鳶見。類聚引晉書。

  廢帝海西公

  太和四原引誤元。年。桓溫表率方伯北伐。秋九月。溫以王師敗績于枋頭。御覽九十九。

  太和六年。溫自廣陵屯于白石。集百官于朝堂。稱崇德太后詔曰。王室艱難。穆、哀、短祚。國嗣不育。儲宮靡立。琅琊王奕、親則母弟。故以入纂大位。不圖德之不建。乃至于斯。昏濁潰亂。動違禮度。有此三孽。莫知誰子。人倫道喪。醜聲遐布。既不可以奉守社稷。敬承宗廟。且昏孽並大。便欲建樹儲藩。誣罔祖宗。傾移皇基。是而可忍。孰不可懷。今廢奕為東海王。以王還第。供衛之儀。皆如漢朝昌邑故事。但未亡人不幸罹此百憂。感念存沒。心焉如割。社稷大計。義不獲已。臨紙悲塞。如何可言。于是廢帝為東海王。御覽九十九。

  咸安二年。降為海西公。徙居吳縣。十一月。妖賊盧悚遣弟子殿中監許龍晨到其門。詐稱太后密詔。奉迎興復。帝曰。我得罪到此。幸蒙寬宥。豈敢妄動。且太后有詔。便應官屬來迎。何得如此。汝必狂亂。因叱左右縛之。龍懼逸走。由是朝廷以帝安于屈辱。無僥倖之望。不復懷疑。帝知天命不可再。而深慮人禍。乃閉聰塞明。無思無慮。終日酣暢。耽于內寵。有子不養。度新作庶。保天年。吳民憐之。為作歌謠。太元十一年。帝崩于吳宮。年三新作四。十五。因葬吳地。御覽九十九。

  安帝

  元興三年。宋武帝行鎮軍將軍。文選。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注。

  安帝復位。改元曰義熙。以琅琊王德為大司馬。謝靈運初為琅琊王大司馬作軍參軍。文選初去郡注。 原引作安帝即位改元曰元興。 按德文係義熙元年為大司馬故知其誤而改之。

  義熙十二年。左衛兵陳湯于東府前淮水中得玉璽一枚。初學記六。

  義熙十二年十月。洛陽平。劉裕命修晉五陵、置守備。文選謁五陵表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