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昔三坟、五典、春秋、杌,即上代帝王之书,中古诸侯之记。行诸历代,以为格言。其余外传,则神农尝药,厥有《本草》;夏禹敷土,实著《山经》;《世本》辨姓,著自周室;《家语》载言,传诸孔氏。是知偏记小说,自成一家。而能与正史参行,其所由来尚矣。
爰及近古,斯道渐烦。史氏流别,殊途并鹜。榷而为论,其流有十焉:一曰偏纪,二曰小录,三曰逸事,四曰琐言,五曰郡书,六曰家史,七曰别传,八曰杂记,九曰地理书,十曰都邑簿。夫皇王受命,有始有卒,作者著述,详略难均。有权记当时,不终一代,若陆贾《楚汉春秋》、乐资《山阳载记》、王韶《晋安陆纪》、姚最《梁昭后略》。此之谓偏纪者也。普天率土,人物弘多,求其行事,罕能周悉,则有独举所知,编为短部,若戴逵《竹林名士》、王粲《汉末英雄》、萧世诚《怀旧志》、卢子行《知己传》。此之谓小录者也。国史之任,记事记言,视听不该,必有遗逸。于是好奇之士,补其所亡,若和峤《汲冢纪年》、葛洪《西京杂纪》、顾协《琐语》、谢绰《拾遗》。此之谓逸事者也。街谈巷议,时有可观,小说厄言,犹贤于已。故好事君子,无所弃诸,若刘义庆《世说》、裴荣期《语林》、孔思尚《语录》、阳松《谈薮》。此之谓琐言者也。汝、颍奇士,江、汉英灵,人物所生,载光郡国。故乡人学者,编而记之,若圈称《陈留耆旧》、周斐《汝南先贤》、陈寿《益部耆旧》、虞预《会稽典录》。此之谓郡书者也。高门华胄,奕世载德,才子承家,思显父母。由是纪其先烈,贻厥后来,若扬雄《家谍》、殷敬《世传》、《孙氏谱记》、《陆宗系历》。此之谓家史者也。贤士贞女,类聚区分,虽百行殊途,而同归于善。则有取其所好,各为之录,若刘向《列女》、梁鸿《逸民》、赵采《忠臣》、徐广《孝子》。此之谓别传者也。阴阳为炭,造化为工,流形赋象,于何不育。求其怪物,有广异闻,若祖台《志怪》、干宝《搜神》、刘义庆《幽明》、刘敬叔《异苑》。此之谓杂记者也。九州土宇,万国山川,物产殊宜,风化异俗,如各志其本国,足以明此一方,若盛弘之《荆州记》、常璩《华阳国志》、辛氏《三秦》、罗含《湘中》。此之谓地理书者也。帝王桑梓,列圣遗尘,经始之制,不恒厥所。苟能书其轨则,可以龟镜将来,若潘岳《关中》、陆机《洛阳》、《三辅黄图》、《建康宫殿》。此之谓都邑簿者也。
大抵偏纪小录之书,皆记即日当时之事,求诸国史,最为实录。然皆言多鄙朴,事罕圆备,终不能成其不刊,永播来叶,徒为后生作者削稿之资焉。逸事者,皆前史所遗,后人所记,求诸异说,为益实多。及妄者为之,则苟载传闻,而无铨择。由是真伪不别,是非相乱。如郭子横之《洞冥》,王子年之《拾遗》,全构虚辞,用惊愚俗。此其为弊之甚者也。琐言者,多载当时辨对,流俗嘲谑,俾夫枢机者藉为舌端,谈话者将为口实。及蔽者为之,则有诋讦相戏,施诸祖宗,亵狎鄙言,出自床第,莫不升之纪录,用为雅言,固以无益风规,有伤名教者矣。郡书者,矜其乡贤,美其邦族,施于本国,颇得流行,置于他方,罕闻爱异。其有如常璩之详审,刘之该博,而能传诸不朽,见美来裔者,盖无几焉。家史者,事惟三族,言止一门,正可行于室家,难以播于邦国。且箕裘不堕,则其录犹存;苟薪构已亡,则斯文亦丧者矣。别传者,不出胸臆,非由机杼,徒以博采前史,聚而成书。其有足以新言加之别说者,盖不过十一而已。如寡闻末学之流,则深所嘉尚;至于探幽索隐之士,则无所取材。杂记者,若论神仙之道,则服食炼气,可以益寿延年;语魑魅之途,则福善祸淫,可以惩恶劝善,斯则可矣。及谬者为之,则苟谈怪异,务述妖邪,求诸弘益,其义无取。
地理书者,若朱赣所采,浃于九州;阚所书,殚于四国。斯则言皆雅正,事无偏党者矣。其有异于此者,则人自以为乐土,家自以为名都,竞美所居,谈过其实。又城池旧迹,山水得名,皆传诸委巷,用为故实,鄙哉!都邑簿者,如宫阙、陵庙、街廛、郭邑,辨其规模,明其制度,斯则可矣。及愚者为之,则烦而且滥,博而无限,论榱楝则尺寸皆书,记草木则根株必数,务求详审,持此为能。遂使学者观之,瞀乱而难纪也。于是考兹十品,征彼百家,则史之杂名,其流尽于此矣。至于其间得失纷糅,善恶相兼,既难为缕,故粗陈概。且同自郐,无足讥焉。
又案子之将史,本为二说。然如《吕氏》、《淮南》、《玄晏》、《抱朴》,凡此诸子,多以叙事为宗,举而论之,抑亦史之杂也,但以名目有异,不复编于此科。
盖语曰:"众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历观自古,作者著述多矣。虽复门千户万,波委云集。而言皆琐碎,事必丛残。固难以接光尘于《五传》,并辉烈于《三史》。古人以比玉屑满箧,良有旨哉!然则萏之言,明王必择;葑菲之体,诗人不弃。故学者有博闻旧事,多识其物,若不窥别录,不讨异书,专治周、孔之章句,直守迁、固之纪传,亦何能自致于此乎?且夫子有云:"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知之次也。"苟如是,则书有非圣,言多不经,学者博闻,盖在择之而已。
神农本草宋艾晟《本草序》:《神农》旧经止于三卷,药数百种。梁陶隐居因而倍之。《唐于志宁传》:帝问《本草》、《别录》,对曰:班固惟记《黄帝内外经》,不载《本草》。至齐《七录》乃称之。世谓神农氏尝药以拯含气,而黄帝以前文字不传,至桐、雷乃载篇册。然所载郡县多在汉时,疑张仲景、华陀窜记其语。《别录》者,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所记,其言华叶形色,附《经》为说。故弘景合而录之。
夏禹山经胡渭《禹贡锥指》:《山海经》十三篇,刘歆以为出于唐、虞之际。《列子》曰:"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然其间可疑甚多。颜之推曰:"禹、益所记,而有长沙、零陵、诸暨,后人所羼也。"尤袤曰:"此先秦之书,非禹、伯翳作。"二说允当。
世本辨姓《汉艺文志》:《世本》十五篇,古史官记黄帝以来讫春秋时诸侯大夫系谥名号。
偏纪四种陆贾《楚汉春秋》九卷,见《春秋》家。《山阳载记》,《隋经籍志》:乐资撰,十卷。按:山阳公谓汉献帝,禅魏,降封。《晋安帝纪》,《宋书》:王韶之字休泰,私撰《晋安帝阳秋》,除著作佐郎,使续后事,讫义熙九年。善叙事。按:《晋安帝纪》即此《阳秋》也。旧作"安陆",误。又按:《北史》有王韶,乃隋之武臣。此以属对省"之"字耳。《梁昭后略》,《隋志》:姚最撰,十卷。按:《隋志》无"昭"字,《新》、《旧唐志》并有"昭"字。
小录四种《竹林名士》,《隋志》:《竹林七贤论》二卷,晋太子中庶子戴逵撰。《唐志》亦作《七贤论》。《汉末英雄记》,《隋志》:王粲撰,残缺。萧世诚《怀旧志》,《隋》、《唐志》:梁元帝撰,九卷。按:世诚,元帝字也,讳绎。见《核才》篇。卢子行《知己传》,《隋》、《唐志》:卢思道撰,一卷。按:子行,思道字也。
逸事四种和峤《汲冢纪年》,按:《纪年》见《春秋》家,皆简编科斗文字。《读书志》:所得凡八千五百一十四字,诏和峤等以隶字写之。《西京杂记》,《新》、《旧唐志》、葛洪撰,二卷。按:伯厚《纪闻》谓是吴均及萧贲依托。顾协《琐语》,《隋志》:一卷,梁金紫光禄大夫顾协撰。谢绰《拾遗》,见《书志五行》章。又《书事》篇言谢拾沈遗即此。
琐言四种刘义庆《世说》,见《尚书》家。裴荣期《语林》,见《书事》篇。《隋志》:裴启撰。按:荣期盖其字也。孔思尚《语录》,《新》、《旧唐志》作《宋齐语录》十卷。亦见《书志五行》章。阳松《谈薮》,《书录解题》:北齐秘书省正字北平阳松撰,事综南北八朝,隋开皇中所述。
郡书四种《陈留耆旧传》,《隋志》:汉议郎圈称撰,二卷。《汝南先贤》,《隋志》:魏周斐《汝南先贤传》,五卷。《旧唐志》"斐"作"裴"。《益部耆旧传》,《隋志》:陈寿撰,十四卷。《会稽典录》,《隋志》:虞预撰,二十四卷。
家史四种扬雄《家谱》,《汉书扬雄传》即采此为之。其说详《序传》篇。殷敬《世传》,《唐志》作《殷氏家传》三卷,殷敬撰。《孙氏谱记》,《唐志》:十五卷,无撰人名。《陆宗系历》,《唐志》作《吴郡陆氏宗系谱》,陆景献撰。
别传四种刘向《列女传》,会《序》:刘向所序,凡八篇,《隋志》及《崇文总目》皆称十五篇。嘉?中,苏颂定其书,复为八篇。梁鸿《逸民》,《后汉书》本传:鸿仰慕前世高士,为四皓以下二十四人作颂。按:鸿所撰即此,不当云"逸民"。或因鸿在《逸民传》中,有注字句旁者,传写误耶?赵采《忠臣传》,按:《隋》、《唐志忠臣传》但有梁元帝撰,赵采无考。徐广《孝子传》,《新》《旧唐志》:徐广撰,三卷。
杂记四种祖台之《志怪》,《隋志》:二卷。《新》、《旧唐志》作四卷。《晋书》:台之字元辰,官侍中、光禄大夫。干宝《搜神记》,《隋志》:三十卷。刘义庆《幽明录》,《隋》、《唐志》并云《幽明录》二十卷。刘敬叔《异苑》,《隋志》:宋给事刘敬叔撰,十卷。
地理书四种盛弘之《荆州记》,《隋志》:宋临川王侍郎盛弘之撰。常璩《华阳国志》,见《补注》篇。辛氏《三秦》,按:《后汉李膺传》章怀《注》引之,以证"登龙门"语。其书宜未亡,而史志皆阙,卷帙无考。罗含《湘中》,《文献经籍考》:《湘中山水记》三卷,晋耒阳罗含君章撰,范阳卢拯注。其书颇及隋、唐以后事,则后人附益也。又按:地理与郡书略有辨,郡书主人物,地理主风土。但其中《华阳志》似阑入。
都邑簿四种潘岳《关中记》,《唐志》:一卷,潘岳撰。宋《中兴与书目》以撰人为葛洪,或是别本。陆机《洛阳记》,《隋》、《唐志》:一卷。《三辅黄图》,见《书志》篇《汉三辅典》注。《建康宫殿》,无考。又按:都邑簿,志规制也,更与郡书、地理有辨。
洞冥拾遗东汉郭宪《洞冥序》:武帝明俊特异之主,东方朔滑稽浮诞以匡谏,洞心于道教,使冥迹之奥,昭然显著。今籍旧史不载者,撰《洞冥记》四卷。子横,宪字也。梁萧绮《拾遗记序》:《拾遗记》者,晋陇西王嘉字子年撰。皆残缺。文起羲、炎,事讫西晋,辞趣过诞,推理陈迹,盖绝世而宠博矣。
刘撰有《敦煌实录》十卷,《凉书》十卷。其人详《论赞》、《正史》、《黠烦》三篇。
朱赣阚朱赣,按《隋志》地理书,陆澄合《山海经》已来一百六十家,并多零失,见存四十二家。又任《地记》增多陆本八十四家,亦多零失,见存唯十二家。今考其所列见存书,皆无朱赣撰九州书名,岂在零夫中耶?前辛氏《三秦》当亦然。《北史》:阚,敦煌人,字玄阴。乐安王丕引为从事中郎。撰《十三州志》。《隋志》:《十三州志》十卷。
爰及近古,斯道渐烦。史氏流别,殊途并鹜。榷而为论,其流有十焉:一曰偏纪,二曰小录,三曰逸事,四曰琐言,五曰郡书,六曰家史,七曰别传,八曰杂记,九曰地理书,十曰都邑簿。夫皇王受命,有始有卒,作者著述,详略难均。有权记当时,不终一代,若陆贾《楚汉春秋》、乐资《山阳载记》、王韶《晋安陆纪》、姚最《梁昭后略》。此之谓偏纪者也。普天率土,人物弘多,求其行事,罕能周悉,则有独举所知,编为短部,若戴逵《竹林名士》、王粲《汉末英雄》、萧世诚《怀旧志》、卢子行《知己传》。此之谓小录者也。国史之任,记事记言,视听不该,必有遗逸。于是好奇之士,补其所亡,若和峤《汲冢纪年》、葛洪《西京杂纪》、顾协《琐语》、谢绰《拾遗》。此之谓逸事者也。街谈巷议,时有可观,小说厄言,犹贤于已。故好事君子,无所弃诸,若刘义庆《世说》、裴荣期《语林》、孔思尚《语录》、阳松《谈薮》。此之谓琐言者也。汝、颍奇士,江、汉英灵,人物所生,载光郡国。故乡人学者,编而记之,若圈称《陈留耆旧》、周斐《汝南先贤》、陈寿《益部耆旧》、虞预《会稽典录》。此之谓郡书者也。高门华胄,奕世载德,才子承家,思显父母。由是纪其先烈,贻厥后来,若扬雄《家谍》、殷敬《世传》、《孙氏谱记》、《陆宗系历》。此之谓家史者也。贤士贞女,类聚区分,虽百行殊途,而同归于善。则有取其所好,各为之录,若刘向《列女》、梁鸿《逸民》、赵采《忠臣》、徐广《孝子》。此之谓别传者也。阴阳为炭,造化为工,流形赋象,于何不育。求其怪物,有广异闻,若祖台《志怪》、干宝《搜神》、刘义庆《幽明》、刘敬叔《异苑》。此之谓杂记者也。九州土宇,万国山川,物产殊宜,风化异俗,如各志其本国,足以明此一方,若盛弘之《荆州记》、常璩《华阳国志》、辛氏《三秦》、罗含《湘中》。此之谓地理书者也。帝王桑梓,列圣遗尘,经始之制,不恒厥所。苟能书其轨则,可以龟镜将来,若潘岳《关中》、陆机《洛阳》、《三辅黄图》、《建康宫殿》。此之谓都邑簿者也。
大抵偏纪小录之书,皆记即日当时之事,求诸国史,最为实录。然皆言多鄙朴,事罕圆备,终不能成其不刊,永播来叶,徒为后生作者削稿之资焉。逸事者,皆前史所遗,后人所记,求诸异说,为益实多。及妄者为之,则苟载传闻,而无铨择。由是真伪不别,是非相乱。如郭子横之《洞冥》,王子年之《拾遗》,全构虚辞,用惊愚俗。此其为弊之甚者也。琐言者,多载当时辨对,流俗嘲谑,俾夫枢机者藉为舌端,谈话者将为口实。及蔽者为之,则有诋讦相戏,施诸祖宗,亵狎鄙言,出自床第,莫不升之纪录,用为雅言,固以无益风规,有伤名教者矣。郡书者,矜其乡贤,美其邦族,施于本国,颇得流行,置于他方,罕闻爱异。其有如常璩之详审,刘之该博,而能传诸不朽,见美来裔者,盖无几焉。家史者,事惟三族,言止一门,正可行于室家,难以播于邦国。且箕裘不堕,则其录犹存;苟薪构已亡,则斯文亦丧者矣。别传者,不出胸臆,非由机杼,徒以博采前史,聚而成书。其有足以新言加之别说者,盖不过十一而已。如寡闻末学之流,则深所嘉尚;至于探幽索隐之士,则无所取材。杂记者,若论神仙之道,则服食炼气,可以益寿延年;语魑魅之途,则福善祸淫,可以惩恶劝善,斯则可矣。及谬者为之,则苟谈怪异,务述妖邪,求诸弘益,其义无取。
地理书者,若朱赣所采,浃于九州;阚所书,殚于四国。斯则言皆雅正,事无偏党者矣。其有异于此者,则人自以为乐土,家自以为名都,竞美所居,谈过其实。又城池旧迹,山水得名,皆传诸委巷,用为故实,鄙哉!都邑簿者,如宫阙、陵庙、街廛、郭邑,辨其规模,明其制度,斯则可矣。及愚者为之,则烦而且滥,博而无限,论榱楝则尺寸皆书,记草木则根株必数,务求详审,持此为能。遂使学者观之,瞀乱而难纪也。于是考兹十品,征彼百家,则史之杂名,其流尽于此矣。至于其间得失纷糅,善恶相兼,既难为缕,故粗陈概。且同自郐,无足讥焉。
又案子之将史,本为二说。然如《吕氏》、《淮南》、《玄晏》、《抱朴》,凡此诸子,多以叙事为宗,举而论之,抑亦史之杂也,但以名目有异,不复编于此科。
盖语曰:"众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历观自古,作者著述多矣。虽复门千户万,波委云集。而言皆琐碎,事必丛残。固难以接光尘于《五传》,并辉烈于《三史》。古人以比玉屑满箧,良有旨哉!然则萏之言,明王必择;葑菲之体,诗人不弃。故学者有博闻旧事,多识其物,若不窥别录,不讨异书,专治周、孔之章句,直守迁、固之纪传,亦何能自致于此乎?且夫子有云:"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知之次也。"苟如是,则书有非圣,言多不经,学者博闻,盖在择之而已。
神农本草宋艾晟《本草序》:《神农》旧经止于三卷,药数百种。梁陶隐居因而倍之。《唐于志宁传》:帝问《本草》、《别录》,对曰:班固惟记《黄帝内外经》,不载《本草》。至齐《七录》乃称之。世谓神农氏尝药以拯含气,而黄帝以前文字不传,至桐、雷乃载篇册。然所载郡县多在汉时,疑张仲景、华陀窜记其语。《别录》者,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所记,其言华叶形色,附《经》为说。故弘景合而录之。
夏禹山经胡渭《禹贡锥指》:《山海经》十三篇,刘歆以为出于唐、虞之际。《列子》曰:"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然其间可疑甚多。颜之推曰:"禹、益所记,而有长沙、零陵、诸暨,后人所羼也。"尤袤曰:"此先秦之书,非禹、伯翳作。"二说允当。
世本辨姓《汉艺文志》:《世本》十五篇,古史官记黄帝以来讫春秋时诸侯大夫系谥名号。
偏纪四种陆贾《楚汉春秋》九卷,见《春秋》家。《山阳载记》,《隋经籍志》:乐资撰,十卷。按:山阳公谓汉献帝,禅魏,降封。《晋安帝纪》,《宋书》:王韶之字休泰,私撰《晋安帝阳秋》,除著作佐郎,使续后事,讫义熙九年。善叙事。按:《晋安帝纪》即此《阳秋》也。旧作"安陆",误。又按:《北史》有王韶,乃隋之武臣。此以属对省"之"字耳。《梁昭后略》,《隋志》:姚最撰,十卷。按:《隋志》无"昭"字,《新》、《旧唐志》并有"昭"字。
小录四种《竹林名士》,《隋志》:《竹林七贤论》二卷,晋太子中庶子戴逵撰。《唐志》亦作《七贤论》。《汉末英雄记》,《隋志》:王粲撰,残缺。萧世诚《怀旧志》,《隋》、《唐志》:梁元帝撰,九卷。按:世诚,元帝字也,讳绎。见《核才》篇。卢子行《知己传》,《隋》、《唐志》:卢思道撰,一卷。按:子行,思道字也。
逸事四种和峤《汲冢纪年》,按:《纪年》见《春秋》家,皆简编科斗文字。《读书志》:所得凡八千五百一十四字,诏和峤等以隶字写之。《西京杂记》,《新》、《旧唐志》、葛洪撰,二卷。按:伯厚《纪闻》谓是吴均及萧贲依托。顾协《琐语》,《隋志》:一卷,梁金紫光禄大夫顾协撰。谢绰《拾遗》,见《书志五行》章。又《书事》篇言谢拾沈遗即此。
琐言四种刘义庆《世说》,见《尚书》家。裴荣期《语林》,见《书事》篇。《隋志》:裴启撰。按:荣期盖其字也。孔思尚《语录》,《新》、《旧唐志》作《宋齐语录》十卷。亦见《书志五行》章。阳松《谈薮》,《书录解题》:北齐秘书省正字北平阳松撰,事综南北八朝,隋开皇中所述。
郡书四种《陈留耆旧传》,《隋志》:汉议郎圈称撰,二卷。《汝南先贤》,《隋志》:魏周斐《汝南先贤传》,五卷。《旧唐志》"斐"作"裴"。《益部耆旧传》,《隋志》:陈寿撰,十四卷。《会稽典录》,《隋志》:虞预撰,二十四卷。
家史四种扬雄《家谱》,《汉书扬雄传》即采此为之。其说详《序传》篇。殷敬《世传》,《唐志》作《殷氏家传》三卷,殷敬撰。《孙氏谱记》,《唐志》:十五卷,无撰人名。《陆宗系历》,《唐志》作《吴郡陆氏宗系谱》,陆景献撰。
别传四种刘向《列女传》,会《序》:刘向所序,凡八篇,《隋志》及《崇文总目》皆称十五篇。嘉?中,苏颂定其书,复为八篇。梁鸿《逸民》,《后汉书》本传:鸿仰慕前世高士,为四皓以下二十四人作颂。按:鸿所撰即此,不当云"逸民"。或因鸿在《逸民传》中,有注字句旁者,传写误耶?赵采《忠臣传》,按:《隋》、《唐志忠臣传》但有梁元帝撰,赵采无考。徐广《孝子传》,《新》《旧唐志》:徐广撰,三卷。
杂记四种祖台之《志怪》,《隋志》:二卷。《新》、《旧唐志》作四卷。《晋书》:台之字元辰,官侍中、光禄大夫。干宝《搜神记》,《隋志》:三十卷。刘义庆《幽明录》,《隋》、《唐志》并云《幽明录》二十卷。刘敬叔《异苑》,《隋志》:宋给事刘敬叔撰,十卷。
地理书四种盛弘之《荆州记》,《隋志》:宋临川王侍郎盛弘之撰。常璩《华阳国志》,见《补注》篇。辛氏《三秦》,按:《后汉李膺传》章怀《注》引之,以证"登龙门"语。其书宜未亡,而史志皆阙,卷帙无考。罗含《湘中》,《文献经籍考》:《湘中山水记》三卷,晋耒阳罗含君章撰,范阳卢拯注。其书颇及隋、唐以后事,则后人附益也。又按:地理与郡书略有辨,郡书主人物,地理主风土。但其中《华阳志》似阑入。
都邑簿四种潘岳《关中记》,《唐志》:一卷,潘岳撰。宋《中兴与书目》以撰人为葛洪,或是别本。陆机《洛阳记》,《隋》、《唐志》:一卷。《三辅黄图》,见《书志》篇《汉三辅典》注。《建康宫殿》,无考。又按:都邑簿,志规制也,更与郡书、地理有辨。
洞冥拾遗东汉郭宪《洞冥序》:武帝明俊特异之主,东方朔滑稽浮诞以匡谏,洞心于道教,使冥迹之奥,昭然显著。今籍旧史不载者,撰《洞冥记》四卷。子横,宪字也。梁萧绮《拾遗记序》:《拾遗记》者,晋陇西王嘉字子年撰。皆残缺。文起羲、炎,事讫西晋,辞趣过诞,推理陈迹,盖绝世而宠博矣。
刘撰有《敦煌实录》十卷,《凉书》十卷。其人详《论赞》、《正史》、《黠烦》三篇。
朱赣阚朱赣,按《隋志》地理书,陆澄合《山海经》已来一百六十家,并多零失,见存四十二家。又任《地记》增多陆本八十四家,亦多零失,见存唯十二家。今考其所列见存书,皆无朱赣撰九州书名,岂在零夫中耶?前辛氏《三秦》当亦然。《北史》:阚,敦煌人,字玄阴。乐安王丕引为从事中郎。撰《十三州志》。《隋志》:《十三州志》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