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十二年五月丁丑大雨二日平地水深七八尺。 四十三年七月庚寅都城大水多漂没人家。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13
忠烈王十五年八月甲子大雨水麻田积城县及兴义驿民户多漂没。 十八年六月己巳大雨天磨山朴渊涨漂没人家。 二十一年五月癸卯大雨漂没人家。 二十二年二月丁巳大水。 八月癸丑大水伤稼。 二十九年闰五月大雨漂人家伤禾谷。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14
忠宣王元年六月庚午大水。 二年七月丙戌大雨水暴涨人多溺死松岳南崖崩为壑。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15
忠穆王四年五月乙丑大雨松岳崩水溢城中人家多漂没。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16
忠定王二年八月己酉淮阳大水漂没官 民户及金刚山诸寺。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17
恭愍王元年五月乙未雨雷震人家京城大水漂流民户及桥梁溺死者颇多。 七年五月庆尙道大水禾谷皆漂没。 九年六月丁亥城中大水漂没庐舍人多死者。 十一年十月癸未大雨震电淸州城内水涨有死蛇漂出蜗上树梢气候如夏。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18
辛禑十四年六月壬戌京城大水。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19
恭让王二年五月戊午淸州忽雷雨大作前川暴涨毁城南门直冲北门城中水深丈余漂没官舍民居殆尽三年秋七月辛亥大水。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20
○仁宗五年六月癸未广德坊井鸣。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21
明宗六年三月庚戌东海水黄浊三日变为血色。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22
高宗十年四月辛丑东池水浊三日鱼鳖尽出或有死者。 二十二年四月庚午慈州池水三日变色鸣吼陷漏尽 。 十月癸亥北界溪涧江河 厚至四五尺忽 裂流下父老以谓: "狄兵入境之兆。"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23
忠烈王十五年六月甲寅丹山县石下有水涌出色黄赤异常弥日。 十九年十二月朴渊水忽尽 。 二十八年五月庚戌龙化池水变为五色盈缩如潮。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24
恭愍王十一年四月丙申开城大井浊沸。 十四年三月庚午演福寺池水沸。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25
辛禑元年八月丙午泥岘人家井虹见沸涌。 八年正月戊子演福寺井浊沸群鱼鬪跃四日。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26
恭让王二年四月壬戌籍田甑池沸涌声如雷闰月丙寅夜甑池振动两虹 现水声如鼓色如血气如烟蒸。 戊子茶房里井鸣如牛吼。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27
显宗五年六月乙卯朔寒风暴起。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28
睿宗二年六月丁巳气寒如冬。 九年四月壬辰风雨寒甚凡二日。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29
仁宗二十一年三月丙申大雨雪人有冻毙者。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30
毅宗十九年三月辛酉移御普贤院天寒雨甚卫卒冻死者九人。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31
明宗八年八月庚申 。 十五年夏无蝇。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32
熙宗七年正月己酉大雪寒甚小雀入城市皆堕地而死雀黄而小前所未见。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33
高宗十三年六月丙申风寒人有衣 者。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34
忠烈王二年三月丁丑雨雪大风 冻。 三年五月戊午天寒人或有衣 者。 四年三月壬辰大雪甲午川水皆冻。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35
忠宣王元年六月丙寅风寒人有着冬衣者。 二年五月辛卯风寒人有着冬衣者。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36
忠肃王六年八月壬子大寒。 十一年四月戊辰雨雹雪人有冻死者。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37
恭愍王三年自五月至六月气候如秋。 十二年六月丁未风气如秋三日。 十六年四月癸酉西风甚寒。 六月壬申北风甚寒城中皆着重 。 十七年三月己卯风大寒 。 辛巳又大风壬午 坚絶流又大雪。 八月庚寅 。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38
辛禑五年八月庚午始霜草叶皆槁终日北风。 十年六月乙酉终风且寒。 十一月甲子天寒有横道死人。 十三年五月丁亥天气如秋。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39
恭让王四年六月己亥寒风起终夜大吹候如九秋。 七月丙戌凄风起气候如秋尘沙大起行路为之 目百谷焦槁。 辛卯陨霜最寒。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40
○太祖九年四月西京东部禅院锺自鸣九十声。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41
定宗元年天鼓鸣。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42
文宗元年十一月辛丑干方有声如风水相搏亦如雷吼。 二十三年六月丙辰京城东北山鸣声如鼓旬日而止。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43
肃宗九年三月丙子西北方有声如雷。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44
睿宗五年八月乙亥天动初如众鼓之音或如车马之声发自西北至于东南。 十六年十一月庚子王轮寺北冈岩石鸣。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45
仁宗四年九月辛未兑方天鸣如雷。 六年九月己丑干方有声如雷。 九年十一月丙申天鸣如雷丁巳灵通寺铜鼓自鸣十二年五月戊寅洪圆寺锺自鸣。 十四年七月戊辰安和寺小锺自鸣。 十二月癸丑弘化寺大锺自鸣。 十五年三月辛巳长源亭延净寺锺自鸣。 二十三年十二月丁巳立春夜天有声如雷。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46
毅宗二年十二月庚午天鸣。 三年十一月甲申福源宫三淸殿小锺自鸣。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47
明宗十六年正月戊申木觅堂鸣二十余日。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48
神宗元年正月甲子长兴库香炉足狮子鸣如狗吠。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49
高宗四年三月壬午九曜堂十一曜藏内有声如奏乐。 二十二年正月壬子天鸣如雷或云地震。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50
忠烈王十九年四月辛亥南方有声如鼓动地群 惊 。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51
忠肃王后七年七月乙卯龟山寺门石鸣如鼓。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52
忠惠王后三年正月丁酉锺楼锺撞不鸣。 七月戊戌夜松岳鸣。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53
忠穆王三年七月己巳松岳鸣。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54
恭愍王十一年十一月乙巳天鼓鸣。 十六年正月辛丑漏壶有声如牛吼十八年二月壬子天鸣丙辰夜又大鸣。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55
辛禑元年八月己丑松岳祠有哭声。 八年三月癸丑阙内地中有鬼啸。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56
显宗十九年十一月甲辰虹见东北。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57
睿宗七年十一月戊午虹见。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58
仁宗十年十月戊申虹见东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59
明宗十八年四月庚午乾坤二方虹霓垂地又雨雹乙酉自巽至艮虹霓垂地七月丙午短虹见于*大庙斋室。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60
高宗十年九月丙午虹见于东。 十一年九月甲戌虹见东方己卯亦如之。 二十年八月丙午虹从干至巽竟天而赤。 三十八年十一月甲午虹见。 四十年十月己巳东有 。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61
元宗十三年十月甲寅虹见西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62
忠烈王四年十一月癸未虹见西方。 五年十月乙亥朔虹见东方丙戌虹见。 十九年五月壬戌夜有物坠于松岳其气如虹。 八月庚午虹见而雷。 二十七年十一月壬子虹见南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63
忠肃王四年十二月丁未南方有气如虹。 七年十月己巳虹见。 后四年十月己巳虹见。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64
忠惠王后元年正月有气如虹见于西南。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65
忠穆王二年十月乙卯虹见丁巳亦如之。 三年七月丙午夜天霓自东起坠于南山俄而复起为二分向南北。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66
忠定王二年八月壬辰两虹见。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67
恭愍王元年九月乙酉虹见。 三年十二月辛亥虹见。 九年十月丁亥虹见。 十一年八月丙子虹见。 九月癸亥虹 于东低跨王宫两端不过淸州内城是日王在州以消 道场致斋。 十一月壬戌虹见。 十五年十一月丙戌朝虹见东方十六年十月甲子虹见西北方十九年十一月丁亥虹见西北方二十三年正月戊辰东南*闲靑天虹见。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68
辛禑元年十月壬寅虹见三日。 三年正月丁未朝虹出艮至坤。 六年十一月癸卯虹见。 八年十一月丙午朔虹见。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69
恭让王元年十月戊午虹见北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70
睿宗元年八月戊寅有蛇见于奉恩寺太祖眞殿色靑黄庚辰又见。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71
仁宗九年七月女眞地群蛇涉鸭绿江入义州境。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72
明宗七年八月癸巳静州仓中有靑龙飞出腾空顷之仓 。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73
高宗四十五年五月北界苇岛有黄蛇大如柱穴于假山。 有二樵童过归闻有唤声四顾无人就视之则乃蛇也。 人语谓曰: "此岛之人近必乱。 归告监仓切须愼之。" 监仓使李承琎闻而召问童以状对。 怪之而秘至是州人果叛投蒙古。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74
元宗二年四月丁巳太子行至西京黑龙见于大同江。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75
忠穆王四年七月丁酉水口门外有一巫家井傍大树老 蟠缘有人以木石乱投缀绳长竿钩引弃之 发毒气成火不雨而震。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76
恭愍王十六年六月戊申大蛇见于寝殿御床丁巳设眞言法席于宫内以禳之。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77
○高宗十一年二月丁亥金吾卫池鱼皆死浮于水面。 十五年六月癸丑龙化院池鱼尽出浮水数日而死人有食者亦死。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78
忠烈王七年二月庚寅龙化院池鱼死浮出莫知其数。 十四年六月甲子西莲池鱼自死浮出累日。 十五年十月乙亥大雷雨有河鱼随雨散落。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79
太祖二十三年十一月薛发县百姓汶会庄有马生驹一身两头前两足后四足。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80
高宗四十年七月戊戌尙乘马二匹入康安殿庭相逐奔走。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81
恭愍王十一年十一月丁未夜半城中马长鸣者三。 十二年六月丙寅夜马无故长鸣。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82
辛禑八年二月癸酉东北面进有角马一曲一直长寸余。 九年四月壬辰西京元帅报: "有一* 马死屠而视之孕一身二头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83
○太祖十二年五月西京民能杯家猪生子一首两身。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84
显宗九年四月丙子竹州民家猪生子一首二身四耳八足。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85
肃宗三年二月癸卯军人景延家猪生子三足前二后一。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86
忠定王三年十一月己酉三猪入城。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87
恭愍王七年三月戊申山猪入城中。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88
辛禑七年十月乙亥山猪入时坐宫南边。 十一年十二月辛亥野豕入城。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89
○显宗十年十一月丙子鹦溪坊民崔老妻一产三男。 十二年十二月甲辰静戎郡民元 妻一产三男。 十四年六月弘仁坊民勤孝妻一产三男。 十八年金州民世明妻一产三男。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90
靖宗元年二月癸酉晋州民得廉妻一产三男准旧例赐三男租各四十硕。 三年三月尙州有女一产三男赐其子粟三十硕以为恒式。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91
文宗六年五月壬申竹州新昌里女泉德一产三男。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92
睿宗三年八月癸卯浿江渡女一产三男四年十一月丁巳鎭安坊军崔幸妻一产三男。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93
仁宗七年四月癸酉长平鎭官婢产卵三斗许大者如鸭卵小者如雀卵皆 出小蛇长寸许。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94
明宗十五年四月乙亥开城府马川里女一产三子。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95
高宗七年四月丙子中原府有女身长三尺凡三产皆非人或蟾或蛇或蛙人以谓妖女。 十年正月辛亥水金洞有女生儿人首蛇身。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96
辛禑九年五月庚午有私婢一产三男赐米二十硕。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97
○毅宗十七年二月丁丑惠民局南路左右街巷有小儿分东西二队各结草为人形如三岁童女衣以锦绣缯彩又装一婢子随其后。 前有 案方丈饰以金银珠玉仍设馔食观者如堵。 二队争媚鬪巧至于呼 作乱。 如是者五六日乃罢不知所之。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98
○定宗三年九月王御天德殿忽雷雨震人又震殿西角。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99
成宗三年五月庚戌朔震刑官门柱。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00
穆宗九年六月戊戌震天成殿 吻。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01
显宗三年十月己未雷辛酉亦如之。 四年十二月辛未雷震。 五年四月丁亥震德陵桐树。 五月戊戌无云而雷。 十月乙卯雷。 六年正月戊戌无云而雷。 十一年十一月壬申雷电。 十四年十二月庚申朔雷震。 十五年正月辛丑大雷电以震。 十九年十月乙亥雷。 十二年十月甲辰雷震。 十二月庚寅雷震。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02
德宗三年六月己丑朔震皇城朱雀门廊屋。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03
靖宗元年十月辛未雷电。 二年二月戊午不雨而雷七月戊子震会宾门。 八月己酉雨雹震人于升平门南路。 十一月丁丑雷。 五年十一月庚子雷。 六年七月乙丑震宜春楼。 十月乙酉司天少监知太史局事林匡汉奏: "据历八月中气雷乃收声今自秋季殷殷不絶有乖时令。 愿省躬修德以禳灾变。" 七年十月乙酉震人于宣恩馆外。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04
文宗二年十月乙酉雷。 四年十一月甲辰雷电。 六年十月丁酉雪而雷。 七年八月乙卯雷电暴风雨雹。 八年五月乙酉震会庆殿。 九年十一月乙卯朔雷电以雨。 戊午雨而电。 九月甲午震惠日重光寺塔延烧佛阁经楼。 十二年七月丙子震兴王寺门柱。 十八年八月丁未震内帝释院堂柱。 十一月甲子雷震民家栗树。 二十七年十月壬午雷。 二十八年六月辛巳震行人于兴王寺南路。 九月丁未雷震昌德门直军。 三十七年五月丙子朔无云而雷。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05
宣宗二年十一月癸卯夜震安定坊人家栗树。 六年六月壬子震会宾门。 七年八月辛亥雨雹震市西巷人马又震干陵松木都城东北山松木。 九年十月戊午雷。 十一年九月戊午雷。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06
献宗元年六月辛卯震人于龙华院。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07
肃宗四年十一月壬辰无云而雷。 八年十一月壬寅雷电。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08
睿宗元年六月己丑震西华门外松树。 二年四月甲申震开国寺塔。 七月戊戌震松岳松树。 三年九月丙辰雷大震。 四年十月甲申雷。 五年五月乙丑震西京重兴寺塔。 六月辛未雨雹震树木。 八年五月丁酉震兴王寺西面城廊。 六月己未震玄化龙兴等寺树。 九年四月乙丑大雨雹震文德殿东廊柱及南山浿江月盖窑等处树木。 六月乙卯震。 十月壬寅朔雷。 十年十二月己亥雷电雨雹。 十二年十月丁卯雷。 十一月乙酉朔雷。 十三年闰九月戊午雷壬戌亦如之。 十月己卯朔雷。 十五年七月丁丑震月生山神祠。 八月庚寅震西京重兴寺塔。 九月己酉震雷雨雹。 十六年十月丙申雷。 十七年七月辛酉震京城民家园木。 九月壬戌无云而雷。 十一月辛巳雷电。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09
仁宗元年三月戊辰雷震阙门外槐树。 五年九月壬寅雷。 七年九月戊申震西京重兴寺塔。 八年六月甲午暴雨震归法寺山上松。 十月辛未雷电雨雹。 九年五月自地理山南至长城县往往震雷电烈风大雨树木 禾谷不实七月乙巳震灵岩郡月生山神祠。 九月戊午雨雹雷鸣昼夜不已震德 五正二坊栗树。 己未雨雷鸣昼夜不已壬戌夜大雨雹雷震令昌德 二坊树木。 十一月丁酉雷。 十年六月乙未震松林寺松树。 十月己丑暴风雷雨震开国寺塔。 十一年五月庚午暴风雷雹震人马戊寅震眞观寺栢树。 十二年四月甲辰大雨震将作监注簿崔孝淑又震树木四十余株。 六月甲申震西京大华阙干龙殿。 十四年十月戊申雷电风雨。 十六年四月丁卯雷雨雹。 九月丙戌夜雷电暴雨癸卯夜雷电雨雹。 十七年六月丁丑震慈云坊女。 十月癸亥雷。 十九年十月壬辰夜有电光。 二十年三月乙卯雷雨雹。 八月甲戌雷电九月壬子亦如之。 丙辰雷电雨雹。 十月癸未雷。 二十一年十月癸卯雷雹。 二十二年十月丙申雨雪雷。 二十四年正月戊戌夜雷。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10
毅宗元年五月乙酉夜暴风雨震人于内帝释院十月乙未雷雨雹戊申雷震雨雹。 二年九月戊子夜雷电。 四年十月丙辰震电。 乙酉震云兴仓。 十七年十一月丙申雷。 十八年十月戊辰震人。 十九年九月己未震雷雨雹。 二十年九月癸未风雨雷电震人及马。 戊辰震。 二十二年十月丙午雷电。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11
明宗六年正月丁卯雷雨震树木。 三月戊申震松岳祠。 十月甲午雷电暴雨。 七年四月癸巳震树木。 六月辛卯震*大庙。 十月辛未雷电。 九年五月庚午震宣义门。 十二年十一月戊辰雨雷震。 十三年十月辛酉雷电。 十四年十月丙寅雷。 十八年十月丙寅雷。 十九年八月甲午震宣庆殿柱。 二十三年十月丁酉大雷电戊申雷电。 二十四年十月己酉大雷电二十五年十一月己丑雨土而雷。 二十六年六月庚申震光德门。 二十七年九月癸丑雷甲寅夕大雷电雨雹旋风暴起多拔树木步廊十八*闲坏庚申大雷电。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12
神宗二年十月乙丑雷电己巳亦如之。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13
熙宗二年六月丙寅震将军朴挺谟挺谟为人贪 诈伪。 四年五月丙午西京重兴寺塔云雾笼其上电光绕三日遂震寺柱。 六年正月壬子无云而雷。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14
康宗元年十月己卯雷大仓灾。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15
高宗五年八月丁卯震西面隍城。 九月庚辰雷电辛巳亦如之。 己丑雷电雨雹。 十月癸卯雷。 庚戌雷电。 戊午大震电。 七年九月丁亥雷。 八年十月癸丑雷电。 十一月乙未雷电。 十年三月甲辰震三人。 十月癸未大雷电甲申亦如之。 十一年九月戊寅雷震。 丁亥雷。 十月甲午朔雷。 十二年七月辛巳震松岳神祠。 十月辛丑雷雹。 十三年十月乙巳雷。 十一月癸酉雷。 十五年七月戊寅震内愿堂槐树。 十月戊申雷。 十二月乙巳雷震。 十六年六月戊戌震二人。 十七年五月庚戌震树木。 二十三年五月戊午震人。 九月庚申雷雹。 三十年九月庚午大雷电。 三十三年十月戊戌雷。 十一月甲戌大雷电。 三十五年十一月庚戌雷。 三十六年九月丁亥雷电。 三十七年九月丙子西方有雷声。 十月甲午大雷电。 三十八年闰十月己未大雷雹。 十一月戊戌雷。 三十九年十月癸丑雷电。 四十一年九月戊申北方有雷声丙寅雨雹。 十月庚午朔雷。 十二月辛巳雷。 四十二年八月癸未无云而雷。 九月丙寅大雷震。 四十三年九月庚辰震国子监西廊。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16
元宗元年八月丙申朔无云而雷雨。 十一月戊寅雷。 三年九月乙亥雷。 四年九月戊寅雷。 十月辛亥雷。 七年十月戊子雷。 十一年十月甲戌雷。 十二月丙申朔有物堕地声如雷光如电。 十二年十月壬辰大雷。 十三年正月辛未有物堕西北声如雷。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17
忠烈王三年九月辛卯雷电。 十月乙酉雷。 四年九月丙戌雷。 十月甲子雷雹。 五年四月庚子震普济寺。 十月丁丑雷戊寅雷电。 六年十月丙申雷。 八年五月己未震 州民。 九月甲子雷。 九年九月辛酉震玄化寺古木及马二 一。 十年七月丙申震人。 十一月戊子雷。 十一年十月癸卯雷。 十一月己巳雷癸酉亦如之。 十四年九月癸卯雷。 十一月甲午大雷电风雪昼晦震人。 十六年十一月甲辰大雷。 十七年十一月辛亥雷。 十九年十月甲辰雷。 十一月丙辰雷。 二十年十一月癸亥雷。 二十一年九月庚寅雷癸巳亦如之。 十月癸丑雷电。 十一月甲戌雷。 二十二年十月甲辰雷。 二十三年十一月壬申雷。 二十四年十月庚辰雷。 二十八年十月己丑雷电。 二十九年六月癸丑震西北面安集使金坚。 九月乙丑大雷电以风。 三十年十月乙未雷丙申亦如之。 己酉雷壬子癸丑亦如之。 三十一年十一月乙巳雷震。 三十三年九月庚午雷。 十一月壬申雷电。 三十四年八月甲寅大雷电雨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18
忠宣王元年十月壬子雷电雨雹辛酉又雷电雨雹大风。 二年十月癸丑雷。 三年九月乙巳雷。 五年十月癸酉大雷电以雨。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19
忠肃王三年九月丁巳大雷电暴雨。 十二月丁酉西北方震雷赤 。 四年七月丙寅震活人堂。 十月甲辰雷电。 八年十月癸亥雷虹见于东方。 十一月庚午朔雷雨雹。 十一年六月戊寅震人。 十二年八月戊戌雷电。 十五年九月庚午风雨雷电震人于松岳。 丙子大雷电雨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20
忠惠王元年十月辛亥雷。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21
忠肃王后四年十月甲戌大雷电风雨。 乙亥雷电以雪。 五年六月甲午震西京舟舡庚子震兴天寺碑。 八年十月丁亥雷。 十一月癸未雷电。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22
忠惠王后四年十一月辛未雷电。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23
忠穆王二年十月己巳雷电。 三年十月甲申雷。 十二月丙子雷。 四年四月乙酉大雷电震树木。 十月辛巳雷。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24
忠定王元年七月癸卯震树木。 十月甲午雷。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25
恭愍王元年十月壬寅雷。 甲寅雷。 二年正月乙酉雷。 三年五月庚寅震人。 四年十月乙丑雷。 六年十月戊寅雷电紫气见于北方。 七年十月丁亥大震雷地震。 八年七月庚子震人又震树木。 十年十月己丑雷。 十一年七月己巳震尙州民及其家牛二。 十月甲戌雷。 戊寅雷地震虹见。 十一月壬寅朔震电。 丙午震电。 戊申震雷。 十二年正月丙寅雷。 十四年九月辛未雷震。 十月乙未雷电丙申亦如之。 闰月壬戌震电以雪。 十五年九月甲午大震电雨雹。 十月癸丑大震雷地震。 丁丑大震电以雨。 十七年八月癸巳大震雷雨雹。 十八年九月戊戌雷。 己未雷雨雹。 辛酉雷。 十九年十月雷。 二十年四月癸未朔雷雨雹。 十月甲申雷。 二十一年十二月戊戌雷。 二十二年十月壬午雷虹见。 二十三年五月辛未震人又震树木。 十月壬寅雷雨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26
辛禑元年十二月戊戌雷。 二年七月庚辰大风拔木震汉川君王 及其妻朴氏。 九月戊午无云而雷。 十月壬戌雷戊辰己巳亦如之。 三年九月甲辰雷电雨雹。 十月庚申雷。 四年十二月丙午雷。 五年十月戊子雷。 十二月乙亥雷地震。 六年十月辛未雷电壬申雷。 七年十一月癸未雷。 丙戌震电雨雹。 十年十月癸酉雷电。 十二年十月壬辰雷。 十二月丁酉震雷地震木 。 十三年八月庚午大雷电以雨。 十月庚戌雷。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27
恭让王元年十月庚子雷电以雨。 十一月乙亥雷。 二年正月丙戌雷电。 九月辛卯雷戊申亦如之。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28
○显宗三年四月霜。 四年四月丙子陨霜杀草。 十八年四月甲戌陨霜。 五月公州陨霜杀苗。 二十二年四月丁亥霜。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29
靖宗二年四月辛酉陨霜。 八年四月丙戌霜。 十一年三月丙子以谷雨节降霜录囚。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30
文宗二年四月甲午陨霜于土山县。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31
宣宗六年四月辛丑朔陨霜太史奏: "天之垂变必因民怨。 宜以法天行化审政敎之得失宽刑宥罪不使下民有怨。" 嘉纳之。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32
肃宗元年四月壬戌朔霜癸亥又霜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33
仁宗十二年四月戊戌陨霜。 十七年四月丁卯陨霜。 二十一年四月戊辰陨霜雨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34
毅宗十六年三月丙辰陨霜如雪。 二十一年四月丁亥陨霜。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35
明宗九年四月壬辰陨霜杀草。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36
高宗二十一年九月己未陨霜不杀草。 三十八年三月戊子霜。 四十五年七月陨霜于南界。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37
元宗十三年四月戊戌陨霜。 十四年四月戊子陨霜。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38
忠烈王二年闰三月辛丑霜。 六年四月癸未陨霜杀禾。 十一年四月甲辰陨霜。 十二年四月甲辰陨霜。 十三年四月庚辰陨霜辛巳亦如之。 十五年四月辛亥陨霜。 二十年四月戊戌陨霜雨雹。 二十一年四月乙酉陨霜杀麻麦四日。 二十二年三月戊子陨霜三日杀麻麦。 二十三年四月庚戌陨霜。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39
忠肃王八年三月癸丑陨霜。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40
恭愍王十五年八月丁卯陨霜杀菽。 十七年闰七月壬戌陨霜杀菽。 二十二年四月乙酉陨霜杀草。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41
辛禑六年七月甲寅陨霜乙卯亦如之。 十一年七月江陵道陨霜杀禾。 十二年四月丙申霜。 十三年四月乙未陨霜暴风。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42
恭让王元年四月乙巳陨霜。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43
○太祖十四年二月庚子大雪平地二尺。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44
文宗二十九年三月戊申雪。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45
肃宗六年四月癸卯东路州鎭雪深一寸。 七年三月甲戌大雪。 九年十一月庚寅雪百官表贺。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46
睿宗八年二月癸巳大雪平地一尺。 三月壬戌雨雪木 。 十一年十一月乙卯大雪。 十三年三月戊子大雨雪。 十四年正月己巳雨雪交下或雨土。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47
仁宗元年十月丙午雨雪木 。 二年九月乙酉雨雪雹。 三年二月乙巳雨不止至夜大雪盈尺十二年三月庚申雪十八年三月甲申大雪丁亥大雪雨土。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48
毅宗二年三月己未雨雪十三年三月戊寅雨雪霰雹平地三寸许草木尽枯。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49
明宗七年十月辛卯大雪雷电。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50
神宗五年四月壬午雨雪。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51
高宗二年四月癸巳雨雪。 十二年三月戊辰雨雪。 三十年九月己酉大雪以雷。 三十六年闰二月甲辰大雪。 四十四年十二月甲辰立春雪。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52
元宗十年十二月壬申大雪雷电。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53
忠烈王五年三月丁卯大雪。 六年九月乙丑风雪雷电雨雹大如梅子。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54
忠肃王六年正月丁卯大雪。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55
恭愍王八年二月甲子朔大雪平地二尺有半。 十二年二月甲戌淸州大雪平地深三尺。 十七年八月甲午雨雪。 二十二年三月戊申雪。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56
辛禑七年三月戊戌大雪二日。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57
恭让王二年五月辛亥松岳山头雨雪。 四年三月甲申雨雪。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58
○显宗四年三月甲午雨雹。 九年十月戊戌雨雹虹见。 十九年四月辛未雨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59
靖宗二年四月癸丑雨雹。 五月己亥雨雹四年三月乙丑雨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60
文宗九年四月辛丑雨雹雪。 二十六年四月甲子大雨雹。 三十五年八月己巳雨雹伤禾。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61
宣宗九年八月丙子雨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62
肃宗元年三月丙午京西雨雹。 三年五月壬子雨雹。 四年六月辛巳大雨雹。 八年四月庚申雨雹。 九年五月甲午雨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63
睿宗元年三月己亥雨雹。 二年三月丙午雹。 三年三月乙卯雨雹。 五年五月甲子雨雹于永康县震柳木雹翌日乃消。 七年四月戊戌雨雹。 九年四月丙寅雨雹。 十年五月戊寅雨雹。 八月乙丑雨雹。 十二年二月丁亥雨雹。 三月丁未雨雹。 十二年五月庚寅雨雹。 十六年九月乙亥雨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64
仁宗二年九月甲戌朔雨雹四年五月乙亥大雨雹。 五年四月丙寅大雨雹。 七年九月甲寅大雨雹雷震。 九年九月戊午雨雹雷鸣昼夜不已。 辛酉雨雹。 十五年四月乙卯雨雹。 十六年己酉雨雹。 十七年四月己巳雨雹。 五月乙巳雨雹大如李梅。 十八年三月丁酉雨雹。 二十二年三月庚戌雨雹。 二十三年四月己丑雨雹。 二十四年四月庚戌大雨雹。 六月己亥雨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65
毅宗元年四月壬戌雨雹。 三年四月己巳雨雹。 五年四月丙午雨雹。 十年三月癸亥雨雹。 五月辛亥雨雹。 十二年五月丙寅大雨雹。 十三年四月庚寅大雨雹。 十四年八月丁未雨雹大如拳。 十五年五月甲申雨雹。 十六年三月乙卯雨雹。 十九年五月乙卯雨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66
明宗二年五月辛卯雨雹。 十二月丙寅大雨雹。 七年五月癸丑大雨雹暴风折大木。 八年四月庚辰雨雹。 九年十月乙未雨雹雷电十年九月朔庚戌大雨雹震松岳祠堂北城柱。 十三年四月戊午大雨雹如杏子。 十六年五月壬午雨雹。 八月雨雹于东 二州大如拳屋瓦皆碎。 九月戊申雨雹以震甲寅又震。 十七年三月甲辰雨雹大风拔木。 十八年四月丁卯朔雨雹辛未大雨雹。 丁亥雨雹。 十九年五月辛亥雨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67
神宗二年三月甲寅雨雹。 三年四月戊戌雨雹。 四年三月丁丑雨雹。 五月庚申雨雹五年五月丁未雨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68
高宗元年九月丁巳朔雨雹大如李梅壬戌雨雹大如梅。 十年二月戊戌雨雹四月甲午雨雹。 十一年闰八月甲辰雨雹。 十二年五月戊辰雨雹。 九月甲戌雨雹震木。 丙子雨雹。 十三年十一月甲戌大雨雹。 十四年五月乙丑雨雹。 十五年三月己卯大雨雹。 十六年九月癸未雨雹。 二十三年四月己亥雨雹大如栗乌鹊有中而死者。 四十年八月丙寅雨雹无云而雷。 辛未雨雹。 四十二年三月戊午雨雹。 九月辛酉雨雹。 四十三年四月丙寅雨雹大如梅。 七月庚寅雨雹。 九月乙卯雨雹。 四十五年二月乙巳雨雹大如梅。 四十六年二月乙巳雨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69
元宗元年正月甲午雨雹。 六年三月丙子,雨雹。 九年五月甲寅雨雹。 十年三月乙亥雨雹。 十二年二月壬戌雨雹。 三月丙寅雨雹。 十三年四月己丑雨雹。 十月辛丑雨雹而雷。 十四年三月甲寅朔雨雹。 四月戊戌雨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70
忠烈王二年闰三月乙卯雨雹于宁越县大如鹄卵鸟雀中者皆死。 六年五月壬子雨雹。 九月庚戌雹。 七年四月辛未雹。 十一年三月辛巳雹。 十二年四月丁酉朔雨雹而 凡八日。 九月丙子雨雹乙酉亦如之。 十四年四月癸亥大雨雹。 十五年五月辛巳雨雹微雪。 十七年九月庚申雷雹。 十九年三月甲子雨雹。 四月辛卯雨雹。 二十年九月甲寅雨雹大如李。 二十一年九月戊子雨雹。 二十三年六月丁酉雨雹。 二十四年四月戊午雨雹辛巳亦如之。 二十七年五月庆尙道安东界大雨雹 鹿鸟雀中者皆死有雹一枚数人不能举又退串部曲大风拔一大树置二里许枝干不折挠。 九月辛丑雨雹。 二十九年四月丁亥雨雹大如李梅。 三十二年二月癸卯雨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71
忠肃王三年三月丁未雨雹。 七年五月癸巳大雨雹。 八年五月庚辰雨雹。 十月壬子雨雹。 十二月壬子雨雹。 九年八月己丑大雨雹。 九月乙未震电以雹大如李梅四角如 藜。 丁酉大雨雹。 十年五月庚子大雨雹。 十五年九月壬申雨雹。 十月己丑朔雷电雨雹。 十六年三月丙戌大雨雹震树木。 十七年八月丙子雨雹大如李梅。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72
忠惠王后四年四月丙午大雨雹大如李梅戊子大雨雹。 五年九月壬辰雨雹震电。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73
忠穆王三年五月癸亥雨雹大如梨大风飞瓦震人及木。 四年四月癸未雨雹大如梅子。 十一月丙申雨雹震电。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74
忠定王元年四月己丑雨雹。 二年四月戊戌雨雹大如李梅杀禾。 九月丙寅雨雹如李。 三年二月癸巳雨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75
恭愍王二年四月庚子雨雹。 九月丁卯雨雹。 四年四月戊午雨雹。 六年五月丁丑雨雹闰九月乙巳大雨雹大风拔木。 八年四月辛未雨雹。 十三年四月戊申雨雹。 十五年四月壬戌大雨雹。 十六年四月乙卯大雨雹。 壬戌大雨雹震电平壤尤甚田头 器皆碎。 时辛旽以相宅方在平壤。 癸亥雨雹甲子亦如之。 十八年八月甲子雨雹。 二十二年五月丙寅雨 于平州大如升。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76
辛禑元年三月甲申雨雹大如弹丸。 三年四月丙子暴雨雹。 五月庚寅大雨电。 八月戊午雨雹。 五年二月丙辰雨雹。 丁卯亦如之。 四月辛亥雨雹。 五月乙亥雨雹。 八月辛卯雨雹。 七年四月己巳雨雹。 十年三月己酉雨雹。 四月甲戌雨雹。 十一年四月壬辰雨雹暴风草木皆 。 十二年四月丙戌朔雨雹。 十四年九月己丑雨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77
恭让王元年五月乙亥雨雹二年四月乙卯雨雹陨霜庚申亦如之。 八月己丑雨雹如李梅。 九月癸卯雨雹。 三年四月甲子庆尙杨广两道雨雹。 五月戊子雨雹于平康县。 八月庚午雨雹。 九月辛丑雨雹。 四年四月庚午雨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78
○光宗九年五月玄鹤集含德殿。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79
文宗二十一年十月丙午朔黑雾四塞。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80
睿宗十七年四月壬申昏时有黑云发于干方或有靑气出于云*闲或有赤气挟于左右 向巽方至初更自灭。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81
仁宗十一年十月戊申黑气一条广五尺余发自*大微五帝座中指奎南外屛天 不行而灭。 二十年正月乙未朔东南有黑气。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82
明宗六年四月辛丑黑气从西北横 东南广如布。 太史奏云: "不出三月西京必败。"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83
神宗二年十月辛酉雷俄而有怪气中黑边赤从鹄岭出渐大弥满京都遂雨雹黑气下地咫尺不见人。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84
高宗四十一年八月丙申黑云竟天向北行。 四十三年正月己未黑气从南方东西横天贯尾星广三尺长三百尺许。 七月甲寅无云有黑气广四尺许从坤至艮向干而行。 四十六年二月己亥黑气从南斗魁抵河 。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85
元宗元年六月壬寅黑气见于北方。 十一月己未自朝至暮黑云漫天二更干巽二方赤气竟天三更干方冲天。 四年五月壬午巽方有黑气如布匹入于南河及东井。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86
忠烈王七年五月丁酉黑 竟天辛丑又见于西方。 八年正月丁丑黑 横 东西。 十五年闰十月庚辰大雷雨雨如黑水。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87
恭愍王十四年十月丙戌黑气见于西方。 庚寅夜黑气如云。 十六年十月丙寅黑 四日。 壬申黑 。 十一月癸酉朔黑 。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88
辛禑元年九月己未政坐坊里井热沸色黑。 三年三月戊戌梅介井黑沸。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89
恭让王元年九月己丑夜有黑气。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90
○宣宗三年五月西京龙德部南街地镜见凡七十余步如水有影月余乃灭。 四年六月甲午地镜又见于西京龙德部南街。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91
肃宗十年五月辛丑西京龙德部梯渊路地镜又见俗相传此地为明月里。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92
毅宗五年六月乙丑西京梯渊至普贤经坊地镜见。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01
○五行二曰火炎上火之性也失其性为 。 阳失节则滥炎妄起 宗庙烧宫 。 时则有草妖时则有羊祸时则有羽 之 是为火不炎上。 其征恒 其色赤是为赤 赤祥。 定宗二年十月丙申西京重兴寺九层塔 。 四年十月乙卯庆州皇龙寺九层塔 。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02
穆宗十二年正月壬申御详政殿观灯大府油库 延烧千秋殿。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03
显宗三年六月癸卯龙津鎭三百四十余户火。 五年九月丙申将作监火。 十月磁州城火。 七年三月博州兴化鎭 。 十二年二月癸亥仁寿门外二千户 。 十三年二月丙辰宫城东北廊一百五十余*闲火。 十九年三月甲辰延州民家二百余户火。 丁未龟州官仓及民家八百四十余户火。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04
德宗元年二月癸酉灵州火。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05
靖宗二年二月甲子西京杂材署火。 三月己亥东界高城县火。 二年十一月壬寅大府寺火。 四年二月庚寅中部民家八百六十户火。 五年三月戊戌东路金壤县城廊八十五*闲民庐六十五区火。 六年二月庚寅升平门廊屋数百*闲 延烧御史台。 己酉松岳神祠 。 九年正月乙酉白翎鎭火延烧城门二百余*闲仓库五十*闲民庐三百余所。 十二年十二月戊午镐京南北二面城廊六十七*闲 。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06
文宗五年二月癸巳京市署火延烧一百二十户庚子白翎鎭城廊二十八*闲及民家七十八户 。 十二年十二月甲子内史门下省火延烧会庆殿东南廊。 十六年二月癸巳 谷县 。 六月丁丑定州 。 十八年正月癸亥都官 舍火延烧淸河 。 二十年二月己亥云兴仓 二十八年二月丙申显德鎭民家九十一户 。 三月庚子静边鎭城 军营及民家一百十三户 。 丙辰鎭溟县城 及民家八十二户 。 三十四年四月丙申将作监火。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07
宣宗元年二月戊戌东路金壤县管内观海戍高城县管内 戍 城县管内竹岛戍 责罢军官见任设道场于各县禳之。 三年三月庚辰市廛火。 四年九月庚戌朔王幸西京次于怀蛟驿夜扈卫军营火。 七年正月辛未横川郡仓 火。 三月戊子夜大震电新兴仓 巨万都尽飞焰蔽空。 九年三月丙辰祭器都监药店两司楼门及市巷民家六百四十户火。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08
献宗元年六月戊寅东京皇龙寺塔 。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09
肃宗五年八月己未宫南楼桥东廊及四店 掌牲司仪二署火延烧民户数百。 六年四月乙巳吏部火。 十二月甲午*大仆寺库火。 七年六月庚寅宋商客所接东西 火闰月己巳孟州城廊及民家七十余户火。 十月乙丑龟州城廊七十四*闲火。 十二年十二月戊寅左牧监火。 壬午大宁宫 。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10
睿宗元年十二月丁丑大宁宫 。 二年九月丙午北面城廊火。 五年四月甲申尙药局南廊火。 十一月丙寅御史台库火。 七年九月乙丑京市楼北廊六十五*闲火。 八年正月戊辰都官南行廊火。 三月甲戌将作监火。 九年五月戊戌中尙署火。 十一年闰正月辛丑宋商客 火。 十二月乙亥南面城廊十七*闲火。 十三年十二月己亥明陵火。 十四年正月辛酉迎恩 火。 十月辛巳干明殿火寻灭之。 十五年十月戊辰鹄岭城火。 十六年三月癸亥市廛火。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11
仁宗六年正月乙巳仁德宫火。 二月癸亥南京宫阙 。 七年二月癸丑供备库火。 八年九月甲子西京重兴寺塔震而 。 十一月庚子日官奏: "白州 山西南方火从地中出焚草木。 燃沙石泥土赤如灰入地二尺其下闰湿而土色黑东西一千三百二十尺许南北三千三百六十尺自六月二十日至九月十五日通昼夜光明遍地至今月三日因雨渐息。" 九年八月西京大华阙西山有火列如众灯俄而合成大灯灭。 十年三月丁酉仁德宫老楡火出自焚。 十四年十一月乙酉东京兵库火。 十五年二月癸丑东界禾登戍兵库火延烧七十余家。 二十年四月壬午静边城廊火。 二十一年五月丁卯延德宫火。 二十二年十一月丙寅市廛火延烧民户数十家。 二十三年正月癸亥仁恩 火。 丁亥西京大同门及遮城左右廊五十五*闲火。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12
毅宗六年三月癸亥夜禁苑林木*闲有光烂然如火焰。 外人疑为失火聚阙门外欲救知非火乃退。 时人谓以王好秉烛故有此异。 七年六月庚申穆淸殿灾。 十一年三月壬申尙乘局 延及御辇。 十二年四月癸巳新仓 里三百二十余户 。 十一月癸未万宝殿 。 十三年正月辛巳禁中十员殿 。 十五年三月乙丑东界宣德鎭兵库三百余*闲及民家三百户火。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13
明宗元年十月壬子夜宫阙 诸寺僧徒及府卫军人诣阙将救火郑仲夫李俊仪等入直义方兄弟恐有变走入内闭紫城门不纳诸救火者故殿宇悉火王出山呼亭痛哭。 五年二月辛巳内史洞宫灾。 七年十月壬申宫阙都监及市廛三十八*闲火。 十年三月壬午西京留守奏: "衣渊村地烧烟煤不絶长广 六尺许。" 十二月辛丑夜三司 。 十一年正月辛亥写经院 。 十五年八月乙丑户部版籍库灾。 十七年正月庚戌枢密院火延烧寿昌宫廊二十余楹。 十一月庚申平壤祠堂灾。 十九年五月辛亥大仓灾连三日烧六十二庾。 二十五年八月己卯西京重兴寺塔灾。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14
高宗三年十月癸丑内庄宅火。 四年正月甲申城廊 。 八年五月庚子福源宫北城廊火。 九年二月甲辰市廛火。 十二月壬寅太仆寺灾。 十年正月辛亥戎器都监灾。 十月己丑内都校灾。 十一月己未兵部行廊灾。 十二年十月丁未储祥奉元睦亲含元四殿灾。 十二月辛卯兴国寺火。 十五年十月丁巳和州城 三百余*闲火。 十六年三月庚寅和州兵库 。 丁酉军器监行廊 。 四月乙巳三司文帐库 。 十七年七月戊午大仓八 地库皆 。 二十一年正月丙午大风阙南里数千家火。 三月癸丑大风阙南里失火延烧数千余家又登州城廊仓库民户火。 七月乙卯沿江南里百余家火。 九月辛酉大府寺礼部弓箭库火。 二十三年三月庚申市街南里数百家火。 三十二年三月甲子江都见子山北里民家八百余户火老弱焚死者八十余人连烧延庆宫法王寺御酱库*大常府输养都监。 三十五年十二月丁亥街衢北四十余户 。 三十六年二月戊寅江都百余户 。 三十七年五月癸未良 洞民家百余户火。 三十八年三月壬申楼桥北里二百余户火。 四十年四月庚戌长峯里四十余户火。 二月丁丑太医监药库 。 十一月甲申栗浦里百家火。 四十二年十二月丙戌弓弩都监兵库火。 四十三年九月甲辰墙竿洞三十余家 。 四十四年九月己卯大仓 。 四十五年三月丁卯京都三十余户火。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15
元宗十二年二月戊申楮市桥边民家三百余户火。 九月乙亥国 库火。 十三年正月乙丑街衢里三十余户火。 二月癸卯大风环 洞里百余户火。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16
忠烈王二年闰三月庚子 店洞一千余户 。 三年三月庚子大府火延烧民家八百余户。 四年二月丙寅马坂里十余家火。 七年二月丙戌造成都监 。 时请元木匠以修宫室今已三岁民不堪苦人以为天示 以警之。 三月己亥猪板桥百余家火。 八年二月己亥枫板桥至墨井里人家火。 九年四月戊申夜有物赤如火大如斗渐广如席坠顺昌宫流星相继而陨。 旣而风暴作火起宫中焚荡无余。 十一年正月壬寅梨岘南里 。 二月庚申左仓里 。 十七年四月戊辰朔巡马南里火延烧百余户人畜多有烂死者。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17
忠宣王元年二月丁丑京城民家八十户火。 五年正月丁未行省南十余户火庚戌郭沙洞民家十一户火。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18
忠肃王四年二月癸卯十川里民家四十余户火。 五年十月丁未市边行廊火。 六年九月甲申演福寺东一里火。 七年二月癸亥左京里十余家火。 九年自三月至四月城中各里三百余家火。 十二月丁亥福州十余户火。 十一年正月庚寅延庆宫门火。 三月乙巳莺溪里民户百余家火丁未地藏坊里三百余家火己酉槐洞里火无风自炽延 人物毙者甚众人谓之天火。 八月甲申时坐宫厨火九月癸酉市廛火。 十六年三月丙子奉先库失火延烧民家三十六户老小多焚死。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19
忠定王元年九月己卯唐店火。 二年正月庚辰市边行廊火。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20
恭愍王七年二月己巳朔三陟县民家百六十七户火。 十七年四月丙寅市廛灾。 十九年二月癸亥市廛火。 二十二年十一月癸卯影殿库灾。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21
辛禑二年十月丙辰义成仓酒库灾。 十一月癸未夜义成仓酒库再火无余。 四年二月庚午孤柳洞五十余家火。 九年四月丁亥陜州山城火延烧军粮一千三百硕。 十一年三月己巳海州通粮库灾。 十三年十二月壬子典农酒库火。 庚午市廛行廊二十六*闲火。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22
恭让王元年三月庚寅内乘灾。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23
○睿宗十六年十一月无 。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24
仁宗九年十二月壬辰大雨沟渠解冻如三月时。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25
毅宗四年十月恒 。 十一年十二月无 。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26
忠肃王八年十一月癸未温暖如春。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27
恭愍王六年十一月丙辰暖如三月。 十一年十一月无 气暖如春至有田中遗豆生叶者。 十五年冬无 。 十六年十二月丁未山岚如春戊申亦如之。 十八年十月丁亥暖如春戊子亦如之。 二十二年十一月气候如春。 二十三年十一月戊辰温暖如春丁亥雾气如春。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28
辛禑四年十二月无 。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29
○显宗七年十一月丙辰祈雪于群望。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30
宣宗七年十二月壬辰祈雪庚子再祈于诸神庙壬寅又祈。 八年十一月庚戌祈雪于社稷。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31
肃宗七年十二月戊辰祈雪于*大庙。 九年十一月癸酉祈雪于宗庙社稷丁亥醮太一祈雪。 十二年十二月甲子祈雪于*大庙群望乙亥祈雪于*大庙及诸神祠。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32
睿宗九年十一月无雪。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33
仁宗二十四年十一月太史奏: "立冬以来无大雪请祈雪。"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34
毅宗元年十一月甲申祈雪。 十一年十月温无雪。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35
高宗四十二年冬无雪。 四十三年冬无雪饥疫相仍 尸蔽路。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36
恭愍王二十一年冬无雪山崩井泉皆渴布一匹直米一斗五升。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37
○景宗五年十二月杜鹃花开。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38
显宗二年十一月全州黑石寺牧丹花开冒雪不落。 十年八月广明寺牧丹花再开。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39
仁宗十一年八月梨再华。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40
毅宗五年八月阙南梨树华。 二十一年八月梨树华。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41
高宗四十四年九月甲寅史馆蔷薇华。 四十五年十月史馆蔷薇华。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42
元宗元年八月梨华。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43
忠惠王元年十月桃李华。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44
忠定王三年十月葵花蔷薇开。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45
辛禑五年十月梨华。 八年七月宫中梨华。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46
肃宗九年七月戊戌雨谷于通海县。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47
辛禑八年二月癸亥雨谷有似黑黍小豆荞黍者王以问日官对曰: "谨按占书饥馑 至人将相食之兆。"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48
○景宗元年十一月 白日满空飞鸣。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49
显宗六年正月雉巢于含福门。 二月壬子朔群乌成队西飞五日乃止七年二月丙戌雉集于寿昌宫含福门。 十二年二月辛亥雉入寿昌宫。 三月辛巳雉集寿昌宫。 二十六年二月丁亥有大鸟巢于神凤门 尾。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50
文宗二十一年闰正月 雀巢广化 阖二门 吻。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51
宣宗六年三月甲午有鸟如乌而白翼者集于干德殿门前。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52
睿宗十六年正月辛亥夜 鸣于神凤门上。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53
仁宗四年二月丁巳群乌集灵通寺北山相鬪咬死数日乃止。 六年七月乙酉野鹤数千自东来盘飞于城市宫禁。 七年十月丁丑黄昏有 鸟数千飞翔广化门上夜至寿昌宫盘旋良久向东南而散凡十余日。 丙戌夜训狐鸣于坤方。 九年四月乙未西京林原阙内自庭除沙土至宫内幽深尘埃之处皆有鸟雀之*迹人以谓: "将为丘墟鸟兽聚集之兆。" 十二年十一月癸丑野* 百余飞集寿昌宫。 十四年十二月庚子群乌集灵通寺南岭飞鸣相鬪凡五日往往堕山谷*闲而死。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54
毅宗四年九月乙未雉集于康安殿。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55
明宗七年七月戊午有 群翔于市街己未又盘旋于球庭。 九年十二月庚寅雉集于泰定门二日。 十年二月丁酉有鹤巢于广化门 尾。 十一年八月癸亥 鸣于泰定门。 十三年十月丙申雉升于宣庆殿识者谓: "雉火属殿必复灾。" 十四年六月癸酉西部香川坊民家有小雀生雏大如山鹊。 占曰: "羽虫之 生非其类国家扰乱之兆。" 二十二年二月丙戌野鸟栖仪凤门右 尾。 二十六年三月丁亥有乌巢于大观殿榜。 二十七年五月有山鸟群飞入城形如戴胜 黑而长人以其声名之曰猎人足项。 命有司禳之世谓之兵鸟。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56
神宗二年八月乙丑 鸣于 通门及大定门丁丑又鸣于仪凤门。 三年五月甲戌 鸣于仪凤 通大定等门。 五年七月甲辰 鸣于宣庆殿。 六年五月壬申 鸣于宣庆殿乙亥亦如之七年三月乌巢于大观殿榜。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57
高宗六年十二月甲子雉入康安殿。 七年四月庚申朔群乌集于男山 鬪多死。 八年正月己酉 鸣于仪凤楼十年十月丙申 鸣于仪凤门。 十四年八月丙辰 鸣于仪凤楼。 四十年七月壬辰 鸣于禁中壬寅亦如之。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58
元宗八年八月丙寅雉入寝殿。 十一年四月甲午怪鸟来鸣俗云山休足项。 十四年四月丙午怪鸟鸣于阙内。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59
忠烈王四年十月庚午 夜鸣于沙坂宫。 十三年三月辛酉有怪鸟鸣于大殿南俗云山休鸟。 十六年十月戊子雉入宫中。 十八年四月己卯雉入宫中。 十九年五月庚午夜 鸣于寿康殿。 七月己未夜 鸣于大殿。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60
忠宣王四年十月丁亥雉入市。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61
忠肃王十二年八月戊戌 鸣于市屋乌鹊随 之。 九月甲戌 鸣于旻天寺三层阁乙亥亦如之。 十一月甲寅 入市廛*闲。 丁卯 鸣于演福寺。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62
忠穆王二年十月己巳 鸣时坐宫东隅又鸣于北隅庚午 鸣于时坐宫北。 三年八月丙申 鸣于延庆宫东西隅庚申有双雉堕于迎庆宫。 四年二月乙酉雉入市。 九月丁巳 鸣于寝殿。 十月壬申 鸣于延庆宫东门。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63
忠定王元年闰七月己卯 鸣于延庆宫东城癸卯 鸣于延庆宫东。 三年五月戊午 鸣于紫门。 九月庚戌 鸣。 十月丙戌 死于延庆宫戊子午 来止旻天寺又飞止沙岘宫及球庭。 十二月丙子 鸣于延庆宫。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64
恭愍王元年正月群乌飞集宫苑自四月至五月群乌飞集烽山。 七月己丑 鸣于料物库。 壬辰 鸣于延庆宫戊戌亦如之。 三年六月群乌自春飞集龙首松岳二山至是或有相鬪而死者。 八月己亥 鸣时坐宫。 四年十一月辛丑 鸣。 六年九月辛巳 集演福寺。 甲午 鸣七年十月甲午夜 鸣。 八年五月己酉 鸣于延庆殿东。 八月甲午 鸣于市上。 十二年六月丁巳夜 鸣。 十四年九月*祭未{癸未}夜 鸣。 十月丁酉雉入内乘庭。 十一月壬子夜 鸣景灵殿松。 十五年八月甲戌雌雉落于王后殿而死。 十八年十一月乙未鸢飞蔽天集白鹿山分为三队一队可五千许。 二十二年十月丙戌雉飞入时坐宫。 二十三年十一月己巳 鸣于*大室。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65
辛禑三年七月辛卯集缁流设法席于龙首蜈山等处以禳乌鸢。 四年十一月丁酉眞观寺主山及南山群乌飞鸣相鬪凡七八日至有坠死者。 六年六月丙子 入宫。 十月己未雉入禁中。 七年七月群乌东来其飞蔽天集进凤龙首等山又至社稷坛旬日而止。 命书云观禳之。 八年正月辛丑 鸣于时坐宫松树。 十四年九月己丑雉集于寿宁宫。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66
恭让王二年七月乙巳 鸣于景宁殿。 四年六月己卯 鸣于解 亭是月群乌集于演福寺及花园白鹿山其飞蔽天。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67
○显宗九年二月己丑京牧监羊生子一首两身。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68
○太祖元年六月戊辰一吉粲能允家园生瑞芝一本九茎三秀献于王赐内仓谷。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69
文宗十六年五月朱草丛生于重光殿王命词臣赋诗。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70
○显宗三年五月丁亥赤气如火见于南方。 五年三月庚寅夜四方赤 七年十二月丁酉四方赤 。 八年二月癸酉赤 如火弥天。 十年正月乙酉赤气竟天十九年九月丙申夜赤气竟天。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71
宣宗五年七月己巳赤气如火。 七年正月乙丑有紫气散如火焰至晓乃灭。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72
肃宗六年正月壬戌朔夜赤气自北指西纷布漫天白气*闲作良久乃散占者曰: "辽宋有兵丧之灾。" 九年正月甲申夜赤气见于东南长十余丈。 戊戌赤气见东方。 十年正月辛未夜赤白气见于东南至晓乃灭。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73
睿宗四年四月丙戌 勒寺功臣堂屋上赤气冲天久而变黄黑向东而灭。 八年二月甲辰南北方有赤气经天。 九年二月辛未夜赤气如火光散射干艮离方至晓乃灭。 十年二月甲子艮方有赤气如火。 十一年九月癸巳夜赤气见于干兑方庚子夜庚方有赤气。 十二年十一月乙巳夜北方有赤气发紫微宫指干艮方如布满天而分散又赤气发艮方。 十三年三月丙戌东方有赤气。 十六年二月庚午夜赤气从干至巽长三尺许素气从房心至坎长七尺许。 三月庚申赤气起于张翼*闲。 十七年四月丙申南方有异气五色鲜明良久而散遣使行天祥祭。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74
仁宗元年四月癸巳金吾卫池水变为血色数日。 四年六月癸卯干方有赤气。 七月戊寅干方有赤气五年九月丁酉夜赤气发东南至庚子灭。 六年正月辛亥夜北方有赤白气入紫微宫。 十一月庚子自戌地至未赤气冲满。 十二月戊辰夜赤气起自艮方经斗杓入紫微宫。 七年九月丙辰赤气自干艮方交发冲射紫微宫。 十一月己未赤气自丑亥入紫微宫。 八年二月癸巳夜赤气如匹布自东而北。 五月癸丑赤黑气见于艮方方圆二十尺许。 屯结不解奋发光曜如鸟拂翼乃散。 八月乙未初更赤气如火影发自坎方覆入北斗魁中起灭无常至三更乃灭。 日者奏: "天地瑞祥志云赤气如火影见者臣叛其君伏望修德消变。" 九年正月己亥西方有赤气。 甲辰有赤气。 十二年五月戊寅雨血于广州。 六月靑枫县大池水化为血流至汉江。 十五年正月戊子赤气发西北方。 十六年七月乙巳夜干方有赤气如火辛亥夜亦如之。 九月甲申夜赤气发艮方。 十月辛巳赤气发于艮方。 十九年七月丙辰夜赤气发北斗。 十月丁亥夜有赤气冲天至勾陈紫微又素气十余条交错起息。 又黑气长四丈许东西冲贯于北斗。 又电光发于天末。 十一月戊午夜赤气发于坎又有素气二条交发贯北极勾陈灭而复发。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75
毅宗十年四月乙亥夜赤气如火长三十尺许广一尺。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76
明宗三年十二月庚辰赤 见于东方日官奏: "赤气移时下有叛民。" 五年闰九月丙子赤气如火见于东南方变黑而灭。 六年二月丁丑夜赤 见于西北方如烟焰南方亦如之。 戊寅 时赤气如烟焰自西北弥 四方。 癸未夜赤气又见西方状如干楯长十五尺许。 八月辛巳赤气如火见于西南方至夜变黑而灭。 九月戊申四方赤 。 七年正月庚申赤气如火见于东方又见于坤干二方。 二月壬辰赤气见于四方。 七月甲辰赤气见于东南方。 十二月壬申赤气见南方太史奏: "下有伏兵。" 八年三月壬子四方赤气如火。 六月辛卯开国寺佛机上有水流出赤如血。 九年正月癸亥南部里井水赤沸三日。 二月辛卯赤气如火见于南方。 四月庚戌莲花院池水赤。 五月乙丑龙化院池水赤如血。 十年三月癸丑干方有赤气如火设大佛顶读经于内殿设金光明经法席于大安寺以禳之。 八月辛巳西北方有赤气如火。 十一年七月戊戌赤气冲天十五年二月丁丑夜东西方天际有赤色如火影。 十六年二月雨雪于俗离山消而为水其色如血。 十七年八月丙申赤气东西竟天又五色虹南北相冲。 十月甲申坤方有赤气戊子亦如之。 十八年十月庚午坤方赤气如火三日。 二十二年十一月壬辰赤气如火见于西方。 二十四年五月癸酉龙化院南池水赤如血凡十余日。 二十五年二月壬午夜赤气如火见于东西方。 二十六年八月戊申夜有气竟天赤如血。 十月癸亥赤气如火见于南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77
神宗二年五月南部北井水赤沸声如牛鸣凡十余日。 占曰: "贱人将贵。" 四年二月壬寅广明寺南池水赤。 四月癸卯开国寺南池水赤。 六月己卯朔马市池水赤。 十二月甲戌赤气从艮至干如火。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78
康宗二年三月东海水赤如血。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79
高宗四年三月壬午干方有赤气戊子赤气见于东西辛卯赤气横 四方。 六月戊子紫气漫天。 七年二月戊寅赤 竟天三日。 八年八月丙子赤气见于东方。 九年三月庚午四方赤 。 四月乙巳赤 见于东方。 七月庚午赤 见于西北。 十一年九月乙丑赤云自坤方至北如火影占云: "所向兵至。" 十二年七月庚午西北方有赤气十四年三月丙寅赤 见于西方。 六月癸丑赤虹冲天头尾垂地。 七月辛卯赤 见于西北。 十五年二月丁卯赤气 天。 十六年八月乙卯自艮方至巽赤气如火。 三十六年闰二月甲辰赤气横 东西。 三十七年十一月壬戌四方有赤气。 十二月乙未童津山有血 。 三十八年十一月乙巳东北方赤 如血。 四十年三月戊戌东北赤气连天。 七月壬辰西方有赤云气。 四十一年九月壬子赤气周天。 四十二年八月辛卯东方赤气周天。 九月朔甲午赤气周天四十三年五月癸巳西南方赤气周天。 四十四年二月癸未夜赤气竟天光明如昼。 五月丁卯巽方有赤气冲天。 六月癸巳有赤气如梨子自心大星流入尾星四十六年正月丙午赤气冲天如火光。 五月乙卯慈云寺右小池赤沫如血。 宝文阁校勘姜度云: "新罗虎景王时大观寺池水赤其年王薨。 今兹王疾殆不 乎。" 六月戊戌曙时东方有赤气如霞异常。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80
元宗元年六月乙丑干方有赤 长三十尺许横天如龙蛇。 九月己丑北方赤气竟天如火十一月丙戌艮方赤气如火直上冲天。 庚申赤气见于东方。 三年九月己卯赤气见于西北。 十月戊寅赤气横天。 五年正月癸巳赤气浮于天东。 九年十一月辛酉赤气见于西方。 十一年五月丙午慈恩寺池水赤如血。 十四年十二月乙丑赤气见于西方。 十五年十二月丁未赤黑气见于西北方乙丑赤气 天。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81
忠烈王二年十月丙戌巽方赤气横天其上白气如枪长三尺许。 三年二月甲申东南赤气如虹。 三月甲寅东方赤气经天其上白气如剑长五尺。 四年二月壬午赤气竟天。 三月乙酉赤 见于南方夜明如昼。 五年九月癸亥紫气见于西方长十余尺光如电。 八年正月壬戌朔赤 见于南方。 十三年二月甲寅南方有赤气。 十四年十月庚午赤气见于东方或如匹练或如炽火良久乃灭。 十八年十一月己卯南方有赤 。 十九年九月甲寅夜有物如火坠于城西。 二十年正月丙辰赤 见于西北方。 六月乙巳紫气见于东方血幢竖于西方长可十五尺。 二十一年十二月戊辰赤气见于北方。 二十二年正月甲午赤白气冲天。 二十九年十二月甲辰赤气见于坤方。 三十三年二月戊午东西有赤气。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82
忠宣王四年正月庚子东北有赤气。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83
忠肃王元年二月丁丑赤 见于西北方。 三年三月癸卯朔赤气见于东南光如炬者二。 十一月丙申西方有赤 。 六年十二月壬申夜赤 。 七年十月壬戌月初生有赤色如烈火。 八年正月丙子赤 见于东西白气见于南方。 三月丁亥西方有赤气。 十年七月丁未紫气如虹见于西北俄变为黄漫空。 十一年二月壬午赤 见于东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84
忠定王三年十二月庚辰紫气见于南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85
恭愍王二年正月乙未紫气见于东西。 七年正月己未夜紫气自西北方腾上。 三月辛丑夜赤气见东北方。 八年正月丙辰夜紫气自西北方腾上。 十年正月丁巳赤 竟天。 十一年十二月甲戌夜紫气见于西北方。 十三年正月戊子夜西南有赤气如龙壬辰赤气如虹见于东方长十余丈。 十四年二月庚戌夜赤 见于西方。 癸丑夜赤气见于东方。 甲寅赤 见于东方乙卯夜赤气见于南北方。 七月甲申夜东方有红云。 十五年九月辛巳西北有物赤如血大如 自天而下陨于 白州之境白气射天良久乃散。 十月丙子赤气见于东方。 十六年正月乙酉赤气如火西方为甚。 丙午夜赤 见于东方。 二月丁未朔夜赤 见于东西。 戊申夜赤 见于东庚戌夜东西南方赤气冲天。 壬子夜赤气冲天。 庚午赤气见于东北方。 五月丙子朔雨血于泥岘。 六月庚午涟州澄波渡水赤三日。 十一月辛卯夜赤气见于西北壬辰夜赤气见于东北。 十七年二月甲辰夜赤 如火。 壬戌夜赤 甲子亦如之。 戊辰赤 。 三月辛未朔夜赤 如火至乙亥。 六月戊申卽知岘井赤沸。 十八年十一月丁未赤气如火见于西南。 十九年正月甲辰西北方紫气漫空影皆南。 二月己卯赤 。 八月庚午赤 见于东北方。 十一月辛卯赤 见于西北。 二十年正月己卯赤气见于西方。 九月庚申赤气见于西北方。 二十一年二月庚寅开城井水赤沸三日。 三月丙辰赤气见于西北方。 十二月庚寅赤气见于西方己亥赤白气见于北方。 二十二年正月丙午赤气见于西北方辛亥赤气见于西方丙寅赤气见于东西北方。 二月丙子赤气见于西北方辛巳赤气见于西南方庚申赤气见于南北方。 四月癸未梅介井沸涌赤如血傍有莲池水亦赤。 七月己未赤气见于西北。 二十三年正月庚寅赤气见于西北方癸巳赤气见于南方白气见于北方三月戊辰赤气见于东北方庚午四方有赤气。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86
辛禑三年九月甲申赤气见于西方。 十月癸亥开城大井赤沸。 四年十二月辛酉有气大如钵色如火飞过空中。 五年正月庚寅赤 见于西北方。 二月甲子赤气见于西南。 三月壬申赤气见于南方。 五月癸巳梅介井水赤沸三日。 六月丁亥梅介井水赤。 七月丁巳梅介井赤沸。 六年二月戊子赤气见于西方光如炬。 十二月癸酉赤气见于西方。 七年正月壬辰赤气见于南方。 二月己未西南北方赤气如血腾空。 九年十二月甲戌赤气自西指东。 十一年正月戊子赤气竟天。 七月戊寅开城井赤沸。 十四年五月甲申大同江水赤。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87
恭让王二年二月戊午西方赤气。 六月甲戌碧澜渡潮水赤二日己卯礼成江水赤沸三日。 三年正月庚寅赤 见于东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88
○肃宗十年二月庚子朔夜有光发于干巽方如月始出。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89
明宗八年十月辛卯夜半密云昏黑西北方隐隐光明烛地有人影竟夜灭。 甲午北方有气如日。 庚申朔南方天明有气如火癸亥夜又见于西南。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90
忠烈王十三年十月乙丑夜明西南野 皆鸣。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91
恭愍王十五年十二月庚戌初昏东方有气如月浸云。
志卷第七。
#高丽史54卷-志8-00-00-000
志卷第八。 高丽史五十四。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00-000
五行二。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01
○五行三曰木。 曲直木之性也失其性为 故生不畅茂及为变怪者有之时则有 祸时则有鼠妖是为木不曲直。 其征恒雨其色靑是为靑 靑祥。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02
太祖二十一年八月大内柳院 槐自起。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03
光宗二十四年二月壬寅连理木生于京城德瑞里。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04
成宗六年连理木生于忠州。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05
显宗七年四月司宪台庭栢树枯死有年至是复生。 十六年十一月甲申宝城郡献珊瑚树二株。 十八年七月庚子灵光郡献珊瑚树高八尺枝八十一。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06
肃宗五年五月虫食平州管内白州 山松。 六年四月虫食首押山松。 辛丑太史奏: "虫食松此兵征也宜行灌顶文豆娄宝星等道场老君符法以禳之。" 从之。 丙寅遂集僧徒于首押山以禳之丙戌命东北州鎭设神众道场以禳松虫。 七年四月虫食松辛亥命僧讲华严经五日以禳之。 五月癸酉亲率群臣醮上帝五帝于禁中配以太祖及大明夜明谢过祈禳三夜而罢。 六月丙戌命宰相分祀五方山海神君于三所又集僧二千分为四道巡行京城诸山讽般若经以禳松虫遂发卒五百捕于松岳。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07
睿宗五年二月癸巳雨木 。 六年六月中书省樱桃结子大如杏子而中空无核。 十七年七月虫食松丙戌设佛顶道场于会庆殿七日以禳之。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08
仁宗十一年四月虫食松。 十三年二月丁丑雨木 。 十五年正月丁丑雨木 。 十七年十二月丁卯雨木 。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09
毅宗五年八月海州虫食松自去岁至是为蝗虫所损。 太史奏曰: "海东古贤谶记: 鹄岭有松城松为君臣* 为小人。 食松之时文虎乱政松变鹄木之岁天下白色。"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10
明宗八年二月壬申居昌县*于居乡民家 梨自起枝叶复生。 四月戊寅黄涧县 自起壬午利安县 树自起。 十一月丁丑木稼。 十一年二月丁酉妙通寺南菩提树鸣如豹声。 十二年正月癸巳木稼。 十五年正月戊戌木稼。 十月戊寅木稼。 十六年五月西海 州界虫食松叶设斋禳之。 十七年正月丙午木介丙寅亦如之。 二十年十月己酉木稼二十一年正月己未木稼二十四年十一月辛亥木稼二十五年正月癸巳西京监军使厅北楡树自鸣凡十余日。 二十七年正月丙子木稼。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11
神宗五年二月戊寅木稼。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12
熙宗四年二月壬寅木 。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13
康宗二年四月白州有 树三年自起。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14
高宗十年七月蝗虫食松叶。 十一年五月虫食安和寺松叶。 十六年正月庚午朔木稼丁亥亦如之。 二十一年十二月戊子木稼。 二十二年正月己亥木稼戊申亦如之。 三十年正月癸未木稼。 三十三年十二月癸巳木稼三十八年闰十月丁丑木稼。 三十九年十一月己丑木介。 四十一年二月庚午木稼。 十一月壬戌木稼。 十二月戊寅木 。 四十五年七月南海平山县 树自起。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15
元宗元年正月庚午木稼。 二年正月癸未木稼。 四年十二月乙卯木稼甲子亦如之。 九年十一月壬戌木稼。 十一年十二月己亥木稼。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16
忠烈王元年十月虫食松叶。 四年十一月辛丑木稼。 五年正月丙辰木稼。 六年正月乙巳木稼。 十一月己酉木稼庚戌亦如之。 七年十一月癸亥木稼。 十一年正月辛卯木稼。 十五年正月丙申木稼。 十九年五月乙丑木实皆陨。 二十年十二月壬午木稼。 三十一年十一月乙卯雨木 。 三十四年正月癸未雨木 。 二月丁未雨木 。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17
忠宣王二年十二月丁未雨木 戊辰雨木 二日。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18
忠肃王四年十二月乙巳木稼丙辰亦如之。 八年正月辛巳木稼。 九年九月庚辰木稼。 十一年正月庚子木稼。 十五年十一月戊寅木 。 十七年十一月癸巳木稼。 后八年六月辛卯大观殿银杏树自顚。 十月己酉木稼。 十二月丙申木稼。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19
忠惠王后二年二月癸未木稼。 十二月壬戌木稼。 五年正月壬午木稼二月癸巳木稼丙申亦如之。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20
忠穆王元年正月乙巳木稼癸丑木介。 二年十一月辛亥木稼二日。 三年正月辛酉木稼。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21
忠定王元年正月壬辰朔木稼癸巳亦如之。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22
恭愍王元年二月辛卯木稼。 二年九月虫食松叶。 十一月戊辰木稼大雾咫尺未辨人物。 三年正月癸酉木稼乙亥亦如之。 六月虫食松岳松命捕之。 十二月庚子木稼。 五年四月虫食松叶命捕之。 六年闰九月癸亥木稼。 十月壬午木稼。 七年十月己卯木稼。 十一月丁未木稼。 八年六月戊子木稼。 十年五月庚申虫食松。 十一月庚午雨木 。 十二月丁未木稼。 十一年十二月戊寅木稼。 十二年二月戊戌木稼三日。 十三年五月虫食松叶。 十四年四月虫食松叶。 十五年十一月甲辰木稼乙巳亦如之。 十六年四月江东有桃结子每颗一面不毛晋州断俗寺 松自起。 十九年十月木稼十二月庚午木稼。 二十一年二月丁亥木稼。 二十二年十一月丙辰木稼。 十二月丙寅木稼。 二十三年十月辛亥木稼丙辰亦如之。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23
辛禑二年闰九月庚戌木稼。 三年十二月壬子木稼。 四年十一月壬午木稼戊子亦如之五年十月己巳雨木 。 八年二月全罗道锦州有木结实色如粉状如手指人以谓木实 味不如 。 十月丁亥木稼。 十一月己未木稼甲戌亦如之。 十二月乙酉木稼。 九年二月庚辰木稼。 十二年十一月庚午木稼。 十二月辛卯木稼戊戌亦如之。 十四年正月乙酉木稼。 十一月乙酉木稼丙申亦如之。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24
恭让王元年正月乙酉木稼。 五月乙亥虫食松叶乙未令重房率五部人捕松虫。 六月辛丑设大般若法席于龟山寺以禳之。 二年二月壬子木稼。 四月虫食松岳山松丁亥发五部人捕之。 三年四月乙丑虫食松岳山松叶发各里各领捕之。 十二月丁巳木稼三日己卯亦如之宜州有大树枯朽累年是年复条达敷荣时人以为开国之兆。 四年五月丙申虫食松岳松叶丙午虫食*大庙松旣虫之食松五六年于兹而*大庙之松未尝食至是始食之。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25
○显宗三年十月己亥大雷雨。 五年十一月乙巳雷雨。 六年十月癸巳雷雨。 十三年十月庚戌大雨暴风折木是日以霖雨不止祈晴于群望。 十五年五月癸巳雨自春 甚民有团聚 天祈祷王晨起闻其声因辍膳斋沐焚香立于殿庭仰天祝曰: "寡人有过请卽降罚万民有过寡人亦当之乞垂膏泽以救元。" 元遂大雨。 十九年六月* {淫}雨。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26
靖宗元年五月甲辰祈晴于川上每水旱祭百神于松岳溪上号曰川上祭。 十二月乙亥雨。 六年五月壬戌大雨 月。 八月丁未祈晴于北岳。 七年十月乙酉暴雨。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27
文宗元年五月己卯大雨。 三年四月乙丑大雨有雹震人及树木。 四年五月辛卯夜暴雨震人及树木。 六年六月乙亥大雨。 九年五月乙亥大雨雷电有雹。 十年六月己卯制: "今当禾谷垂成* {淫}雨不止将来可虑其令祈晴于上下神*祗{祇}。" 十九年十一月甲申雷雨。 二十一年十一月壬午日南至大雷雨。 二十七年六月庚子祈晴于川上。 二十八年四月甲戌大雨百官表贺。 三十一年八月辛卯祈晴于川上。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28
宣宗五年八月霖雨伤禾。 七年十月辛丑大雨。 十二月辛卯朔大雨。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29
肃宗元年十月辛未大雨雷震。 三年七月戊申祈晴于松岳。 十月庚辰雷雨。 四年八月丙子祈晴于松岳东神川上诸神庙朴渊等五所。 六年五月庚午大雨十一月辛丑大雨。 九年十二月戊申大雨。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30
睿宗元年五月丙辰以大雨踰旬祈晴于庙社八陵。 八年六月己巳祈晴于社稷群望。 十年五月戊寅雨雷电十月癸丑雨雷电。 十一年九月壬子夜雷雨。 十六年六月丙午大雨自四月旱至是乃雨。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31
仁宗元年十月丙申大雨。 三年正月庚寅大雨。 七年八月丙寅以久雨祈晴于山川佛宇。 八年五月甲辰大雨。 九年五月辛丑大雨。 十月乙丑大雨凡四日庚子雷雨。 十一年五月壬申大雨。 七月辛未大雨。 十二月庚子大雨丁未亦如之。 十二年七月乙亥大雨三日。 十五年五月庚寅大雨。 六月辛卯大雨震南郊人马罢散祈雨巫女。 十八年十二月壬戌大雨。 二十二年十月庚辰大雨雷电。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32
毅宗三年九月丁亥大雷雨。 四年十月庚戌雷雨。 七年九月壬辰大雨雷电。 十一年十一月己巳大雨乙亥丙戌亦如之。 十二年六月丙申大雨。 十月乙未大雨震雷。 十一月丙寅大雨。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33
明宗十一年六月辛酉大雨。 二十年九月癸丑大雨震电。 二十二年十月辛丑大雷雨。 二十三年十月甲寅大风雨雷电。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34
高宗二年七月辛酉大雨。 六年五月辛酉大雨。 八年十一月丁酉雷雨。 十年九月甲辰大雷雨。 十一年十一月癸亥朔雷雨。 十二年夏恒雨伤禾稼。 三十年六月戊申大雨。 三十二年九月戊戌大雨雷电暴风飞瓦。 十月癸亥雷雨。 四十一年七月乙巳大雨伤稼多漂民户。 四十五年自六月至七月恒雨。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35
元宗四年五月丙申大雨。 十年十月辛巳雷雨壬辰亦如之。 十四年闰六月庚申大雨伤稼。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36
忠烈王十三年五月辛卯朔大雨。 十五年八月甲子大雨。 二十一年十二月辛酉大雨。 二十七年六月戊申大雨伤稼。 三十一年十月甲申雷雨。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37
忠宣王五年十一月己亥大雨。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38
忠肃王二年六月癸巳大雨。 三年六月甲戌雨翼日大雨。 四年四月甲子大雨。 五年六月丙午大雨。 八月甲午大风雨禾偃木拔凡二日。 六年六月丙午大风雨。 七月戊寅大风雨震电。 九月戊申大雨雷电。 七年九月甲午雷雨。 十六年三月己卯雨大风。 七月戊辰大雨人有溺死者。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39
忠穆王元年十月丙辰大雷雨。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40
忠定王元年十月己丑暴雨雷电。 三年十月戊寅大雷雨。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41
恭愍王三年五月戊子大雨。 四年正月甲子大雨。 五年七月壬辰大雨人家漂没者多。 十一年十一月乙巳大雨震电。 甲寅雷雨虹见地震。 十六年五月甲辰大雨。 时南方大旱行旅不得水熊津渡浅 濡马足至是乃雨民始播稻。 六月庚申大雨五日。 十七年十二月辛巳夜大雷雨。 二十二年七月丙辰大雨。 二十三年正月戊子雨大雷电有鱼堕落。 十一月己巳大雨雷电。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42
辛禑元年六月丙午汉阳府大雨三角山国望峯崩。 九月癸亥骤雨大风天大震动。 十月己巳雷雨大风行消灾道场于外院寺。 十一月辛巳朔大雨震电 敬孝大王于*大庙不克 。 三年二月甲戌雨震电。 三月戊子大雨。 十月丁巳雷雨。 四年十一月辛未雷雨。 七年七月癸亥大雨水溺死者多。 八年五月己未大雨。 九年五月丁未无云而雨丙辰大雨。 十月乙亥大雨震电丙子亦如之。 十年十月戊寅雨震电。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43
恭让王元年八月自四月至是月恒雨水涌山崩。 十月丁酉大雨震电。 二年五月乙卯以阴雨连日不开故设祈晴法席于顺天寺。 六月丁卯命禳* {淫}雨及蝗虫之灾。 九月壬辰大雨雷电雨雹。 丙午大雨震电人畜有冻死者。 三年四月庚午大雨。 十月丙寅大雨震电。 四年四月壬戌雨自正月不雨至于是月。 六月庚午大雨雷电震城中人畜。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44
○显宗十一年十一月壬戌卿云见。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45
○太祖十五年四月西京民张坚家雌 化为雄三月而死。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46
显宗八年四月尙乘局雌 长鸣。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47
明宗十七年京城群 鸣不鼓 。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48
忠烈王三年升平郡任内别良部曲长大 家雌 化为雄羽毛尾距皆具唯冠未甚高。 大 云: "此 生二十年每年生雏前岁不乳今忽变为雄。"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49
○元宗二年正月北人言: "群鼠渡江皆入我境。"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50
宣宗十一年十月丙子有靑赤气去日二十余尺。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51
睿宗二年十二月辛丑南北有靑白气西方有赤气。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52
高宗四十三年七月辛丑东方靑赤气相对周天。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53
恭让王二年四月甲寅日旁有靑赤气中大而端尖。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54
○靖宗二年二月戊寅诸神庙屋自颓。 九年五月庚辰兴国寺门廊二十一*闲自颓压死八十余人。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55
宣宗五年六月癸卯大仓南廊自坏压死者数人。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56
献宗元年六月癸巳奉恩寺眞殿御榻自动。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57
睿宗十七年四月辛丑罗城宣义门自毁。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58
仁宗四年四月宣旗门外 毁。 十一年三月甲申升平门 尾若动摇然。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59
毅宗六年四月丁卯宴万寿亭将罢假山颓牝 鸣。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60
明宗九年三月戊子市肆廊 十余楹自颓。 十四年八月乙酉龟州富寿门自动凡三日屋瓦皆飘落。 二十六年四月甲寅寿昌宫中书省门自颓。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61
忠惠王后五年正月辛卯典法司门颓。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62
忠穆王三年七月己未市边行廊自颓。 十一月丁未牛台*( ){自}颓。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01
○五行四曰金。 从革金之性也失其性为 。 时则冶铸不成为变怪者有之时则有讹言时则有毛虫之 时则有犬祸。 其征恒* {旸}其色白是为白 白祥。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02
太祖十一年八月原州山涧寺铁佛汗三日。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03
显宗三年六月高州城西大石自行十余步。 六年五月甲申通州有大石自行。 十一年六月乙未 州海边平地大石自行百步而止。 十三年五月乙亥溟州上言: "银矿出旌善县。" 二十年七月闻喜县出水精玉璞四万余枚。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04
文宗十年正月辛未陨石于黄州声如雷。 十一年正月乙未陨石于黄州声如雷。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05
睿宗十四年十一月壬申屋瓦庭砖 有文如花卉状。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06
仁宗二年三月东海中两石进退相击。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07
明宗六年三月癸丑西京江边石自生火。 十六年正月戊申西京仁王寺南川东石大如瓮夜自移于川西。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08
康宗元年十月壬午有石自移于敦化门内。 二年二月西京杨命浦水中石大如瓮自出陆移一百二十尺许。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09
高宗六年闰三月壬寅有石出西京长命浦水中登陆向北转行一百六十七尺。 又有二石出多庆楼南渊中转沙石*闲宛然成蹊始则 行百步许终则一石向北行八十三步一石向东南行八十三步。 七年三月丙午耽罗郡有石百余自行中有最大石欲还来而止余石皆止不行。 八年二月己巳西京马滩边有大石自移。 十七年正月壬辰陨石于中原府二声如雷。 七月乙未陨石于安南府通津县。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10
元宗二年四月丁巳西京羊皿浦石出水陆行。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11
忠烈王十九年二月丁酉西北面铁州烽串浦有大石自移一千七百八尺许。 三月己丑崇敎寺东路桥石自裂声如牛吼。 二十年三月陨石于尼山县其质如玉形如 子。 三十四年二月癸巳陨石于 州声如雷。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12
忠穆王元年正月己亥有大石自涉长湍渡。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13
○太祖十七年西京旱蝗。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14
成宗十年七月旱敎曰: "季夏已 孟秋将半尙愆时雨心轸忧怀。 未知政化之陵夷欤 刑赏之不中欤 启牢狱放囚徒避正殿 常膳祈天祷佛望祀山川未观石燕之飞转见金乌之赫由予 德致此亢阳。 欲推养老之恩以表忧农之念准雍熙三年赐给老人制在京城庶民年八十已上者所司具录姓名申闻。"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15
显宗二年四月旱。 丁未祷雨于宗庙移市肆禁屠宰断 扇审寃狱恤穷 。 辛酉祷雨于松岳大雨。 三年六月以旱命有司治寃狱放轻系祷祀山川。 八年九月旱蝗王避正殿 常膳。 十年四月旱。 癸卯祷雨于神祠。 五月辛巳以旱虑囚。 十一年七月乙丑以久旱虑囚大雨。 十二年四月旱。 庚午祷雨。 五月庚辰造土龙于南省庭中集巫觋祷雨庚寅雨。 十三年五月旱。 庚午祷雨于群望。 十四年六月戊戌以旱虑囚。 十五年四月旱。 己卯祷雨于群庙。 十六年四月旱。 甲子敎曰: "农事方殷亢阳为 恐乏蒸民之食轸予宵 之怀是宜避正殿 常膳禁屠宰辍乐悬审寃狱祷群望。 匪惟寡德深合责躬凡百官僚亦当自 。" 十八年五月庚子朔祷雨于群望甲寅以旱避正殿 常膳* 决狱囚。 乙卯再雩丙寅雨。 二十二年四月旱。 戊子祷雨于群望。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16
德宗元年三月庚子以旱放奉恩重光两寺役夫。 四月辛酉亲醮于球庭祷雨。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17
靖宗二年五月癸卯设道场于文德殿祷雨五日。 六月乙卯设道场于文德殿祷雨。 乙丑王亲醮乃雨。 六年四月旱。 丁未祷雨于临海院。 五月乙卯朔祷雨于北岳辛酉醮于会庆殿祷雨。 七年五月旱。 庚午设金刚明经道场于文德殿祷雨乙亥雨。 八年六月旱。 庚辰祷雨于宗庙山川。 九年五月旱己卯雨。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18
文宗元年四月癸亥王以自春不雨避殿辍常朝断屠宰止用脯 令中外虑囚。 五年三月旱。 壬戌祷雨于川上壬申亦如之。 五月辛未再雩。 六年五月甲寅王以旱避正殿 常膳令中外虑囚。 六月乙亥设金刚道场于文德殿祷雨。 十一年五月戊寅礼部奏: "谨按今自孟夏雨泽愆期又广州牧报: '田野干焦殆失岁望。' 请于松岳东神堂诸神庙山川朴渊等五所每七日一祈又令广州等州郡各行祈雨。" 制可。 壬午祷雨于诸神庙戊子再祷乃雨。 十八年四月甲戌有司奏: "自春亢旱焦禾损麦请移市肆禁伞扇。" 从之。 二十年四月癸巳再雩。 五月乙卯祷雨于川上。 二十三年四月旱。 五月甲申祷雨。 二十四年四月旱。 辛未祷雨于川上。 二十五年五月旱。 丁亥祷雨于川上。 六月甲子祷雨于川上。 二十八年四月戊辰朔以旱徙市。 二十九年五月辛酉朔太史奏: "自春至夏亢阳不雨恐伤稼穑请祷于丘陵川渎。" 制可。 三十六年三月庚子命有司祷雨于山川社稷。 五月旱。 癸巳醮九曜堂祷雨庚子又祷于兴国寺。 三十七年六月旱。 丁卯祷雨于宗庙社稷。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19
宣宗二年四月庚寅以旱命有司讲云雨经于临海院七日又祷于山岳。 五月甲寅设金刚明经道场于干德殿七日祷雨。 三年三月乙酉祷雨于山川。 四月癸巳又祷。 辛丑有司以久旱请造土龙又于民家 龙祷雨王从之。 是日徙市。 四年四月乙巳设金刚经道场于干德殿七日祷雨戊申又祷于普济寺。 五月丁巳再雩。 己卯亲醮于会庆殿祷雨。 五年四月丙申以旱甚王备法驾率百僚如南郊再雩巷市禁人戴冒挥扇。 壬寅又祷于宗庙社稷山川。 六年五月乙亥以旱命有司 龙祷雨巷市掩 。 六月辛丑祷雨于宗庙七陵。 八年五月旱。 乙丑祷雨于社稷丁卯祷雨于*大庙七陵。 六月甲午再祈于社稷丁酉又祈于*大庙七陵。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20
肃宗元年五月旱戊申设金刚经道场于干德殿祷雨。 三年四月旱。 己亥祷雨于五海神。 四年五月乙巳祷雨于诸神祠。 六月戊戌祷雨于诸神祠及朴渊川上。 五年六月乙卯祷雨于*大庙八陵及松岳东神祠。 六年四月癸巳以旱祷雨于天地宗庙山川。 甲辰醮太一祈雨。 乙巳曝巫祈雨。 丁未设龙王道场于临海院祈雨。 己酉又祷于天地宗庙丙辰大雩。 五月壬戌祷雨断扇徙市。 九年八月丙午王幸南京驾次常慈院遣侍御史崔谓赍御衣茶香祷雨于三角山僧伽窟。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21
睿宗元年六月旱。 戊子祷雨于法云寺。 七月庚寅朔召王师德昌讲经祈雨。 辛卯大雩。 丁酉祈雨于诸神庙。 己亥王率两府台省两制及三品官亲祀昊天上帝于会庆殿配以太祖祷雨。 二年四月旱。 戊辰祷雨于朴渊甲申祷于松岳东神祠。 五月乙未又祷于庙社及群望庚子亦如之百官祷于兴国寺。 壬寅又祷于法云寺。 乙卯醮太一于干德殿以祷。 三年四月旱。 癸未祷雨于诸神庙及山川。 六月戊戌祷雨于诸神庙及山川庚子雨。 六年四月旱。 庚戌再雩。 五月甲子祷雨于庙社诸陵山川。 七年五月旱。 乙丑祷雨于兴国寺。 八年四月旱。 戊申祷雨于九曜堂三日。 九年五月旱。 庚辰祷雨于群望。 六月己酉祷雨于社稷。 十一年三月旱。 己未祷雨于祠宇。 四月丁卯祷雨于山川诸祠。 己巳又祷于九月山。 十五年五月旱。 甲子祷雨于山川社稷。 六月辛未雩。 七月庚戌又祷于圆丘庙社群望。 自夏至八月不雨五谷不登疫 大兴。 十六年五月旱。 癸亥百官祷雨于兴国寺五日。 闰月丁卯召王师德缘祷雨于干德殿五日又祷于佛宇神祠。 辛未聚巫又祷。 壬申复召德缘祷于山呼亭。 丙子亲醮于纯福殿祷雨又祷于王轮寺。 戊寅又祷于日月寺。 庚辰聚僧于山呼亭讲经祈雨。 辛巳命有司雩祀圆丘。 壬午祷雨于法云寺。 六月己亥再雩。 庚子命百官设罗汉斋祷雨。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22
○仁宗元年五月丁巳以旱避正殿集僧内殿讲佛经祷雨不得。 甲子造土龙于都省厅聚巫祷雨。 己巳醮于会庆殿祷雨。 三年四月旱。 戊辰幸普济寺祷雨。 丁丑幸妙通寺祷雨。 六月乙巳再雩。 四年五月旱。 庚辰命文武百官斋僧祈雨。 六年五月旱。 庚戌祷雨于庙社山川。 八年四月旱。 戊子诏再雩祈雨。 太史奏: "必先祈川上松岳东神诸神庙栗浦朴渊而后再雩可也宜当两京内外公私罢土木兴作之役。" 从之。 七月旱。 乙巳祈雨于山川诸神祠。 十一年五月庚午集女巫三百余人于都省厅祈雨。 六月己亥又聚巫祷雨。 辛丑令百僚设斋以祷。 乙巳再雩庚戌三雩。 十二年五月庚戌朔集巫于都省厅祷雨。 戊辰又祷于诸陵及庙社山川。 己巳再雩。 六月己卯朔集巫二百五十人于都省祷雨。 辛卯幸灵通寺又祷。 十五年五月旱。 己卯祷雨于庙社。 壬午会巫都省庭祷雨。 己丑祭天祈雨。 十八年闰六月丁亥设金经道场于金明殿祷雨。 己丑聚巫又祷。 辛卯亲祷于法云寺。 丁酉醮于宣庆殿以祷。 戊戌又亲祷于外帝释院。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23
毅宗三年四月己卯祷雨于山川及诸神祠。 五月辛卯再雩。 五年闰四月乙亥以旱祷雨于名山大川及诸神祠。 六月丁酉以旱禁扇。 七月壬寅设龙王道场于贞州船上祷雨七日。 甲辰设罗汉斋于普济寺祷雨丁未雨。 六年四月己卯祷雨于山川及诸神祠丙戌亦如之。 七月甲午朔祷雨于山川及诸神祠。 十二年四月乙巳醮于赏春亭祷雨。 戊戌再雩。 十四年五月戊戌再雩。 十五年六月癸丑再雩。 十六年四月甲申以久*早{旱}再雩。 五月风旱为甚。 二十三年四月辛卯雩自正月不雨至于是月。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24
明宗三年四月丙子聚巫祷雨分遣近臣祷于群望自正月不雨川井皆渴禾麦枯槁疾疫 兴人多饥死至有市人肉者又多火 。 庚辰两府宰枢祷雨于普济寺。 戊子宰枢又祷于神众院。 五月甲辰令文武三品抽禄设斋于普济寺以祷。 五年七月乙巳祷雨。 八年五月甲午祷雨。 壬子聚巫都省祷雨。 辛酉再雩。 十一年四月辛酉祷雨于宗庙陵寝岳渎及诸神祠。 癸酉亲醮内殿又望祭北郊于玄虎门楼祷雨。 五月辛巳再雩。 十四年四月庚寅以久旱虑囚。 十九年闰五月丙寅以久旱祷雨于群望宥寃狱。 辛未又祷于名山大川诸神祠及庙社巷市。 癸酉聚巫祷于都省。 丁丑雩又祷于群望。 二十一年七月己酉再雩。 二十四年六月戊戌亲祷雨于妙通寺。 大雨二十五年六月辛酉再雩。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25
神宗元年六月辛未再雩。 四年六月辛巳再雩。 五年五月丁亥再雩。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26
康宗二年五月丙寅以旱再雩。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27
高宗二年四月旱。 三年四月旱。 五月丁丑祷雨于诸神祠。 六月癸卯祷雨。 六年五月旱。 十三年六月旱。 十六年四月辛亥以旱雩。 五月戊子祷雨。 乙未幸贤圣寺祷雨。 十七年五月旱。 十八年四月旱。 五月丙戌朔以久旱赦中外罪囚。 戊子再雩。 十九年五月丁亥以旱再雩。 二十九年八月壬子以久旱徙市。 三十年五月以旱赦中外二罪以下设云雨道场于内殿五日。 六月丙午朔王如奉恩寺以旱去 扇。 三十三年六月旱。 三十七年五月旱。 丁丑设功德天道场于本阙祷雨癸未再雩。 乙酉徙市己丑聚巫都省祷雨三日辛卯又雩。 壬辰雨。 三十八年五月旱。 丁卯雨。 三十九年五月旱。 丙戌祷雨于诸神祠癸巳庚子亦如之。 六月戊寅雨。 四十二年自三月至七月淸州以南大旱。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28
元宗元年三月旱。 乙未雨。 五月京畿旱蝗。 六月戊戌王以大旱去阳伞禁着帽。 二年四月辛丑以旱祷于圆丘乃雨。 四年五月旱。 十三年四月丙辰以旱雩。 五月庚申雨。 十五年五月旱。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29
忠烈王二年六月旱。 壬午祷雨于诸寺。 五年五月旱。 六年自三月至五月不雨。 七年五月戊申以久旱禁戴笠持扇。 甲寅雨。 八年四月己酉以旱徙市。 九年六月旱。 十年五月癸亥以旱徙市。 丁丑集巫于都省祷雨。 十一年四月己未以旱巷市。 五月乙亥雨。 十三年三月旱。 甲寅祷雨。 四月以旱虑囚。 庚午祷雨于佛宇神祠。 癸未宰枢施私财祷雨于普济寺。 五月辛卯朔雩大雨。 十五年五月庚辰以旱巷市。 辛卯聚巫祷雨。 十六年五月癸卯朔以旱巷市。 二十七年自正月不雨至于八月。 二十九年闰五月以旱雩。 庚午大雨。 八月肃州旱甚郊野自烧。 三十年四月旱。 乙未聚巫祷雨。 三十二年六月以旱聚巫祷雨。 三十四年五月戊辰祷雨甲申又祷于圆丘。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30
忠宣王元年四月丁丑祷雨于圆丘。 三年自四月不雨至于八月。 五年五月辛卯以旱祷雨于圆丘。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31
忠肃王二年五月丁巳祷雨。 三年五月戊午以旱祷雨。 丁卯再雩。 戊辰祷雨于佛寺。 己巳聚巫又祷。 五年二月庚辰王以旱大醮于康安殿王曰: "明日必雨。" 果验。 四月己未聚巫祷雨徙市。 庚申又祷于佛寺。 五月戊辰再雩祷雨于佛寺乙亥雨。 乙酉又祷于妙通寺。 丙戌王命收事审贴烧之雨。 八年三月辛亥再雩。 癸巳祷雨于圆丘辛丑雨。 六月戊午祷雨甲子雨。 十一年四月壬申以旱禁酒。 丁丑雨。 丙午祷雨。 十二年四月甲辰祷雨。 五月旱辛酉雨。 十六年自四月至五月旱。 五月丁卯聚巫祷雨六日。 癸未雨。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32
忠肃王后元年五月辛卯聚巫祷雨。 甲午雨。 丙申雨。 四年自三月至四月不雨。 五月壬午朔以旱徙市聚巫祷雨。 庚戌雨。 八年六月乙卯祷雨。 七月戊午朔雨。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33
忠惠王后二年五月己未祷雨。 四年四月自春 夏不雨至是雷雨大至。 五年四月旱。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34
忠穆王元年七月乙酉以旱雩。 二年五月辛卯命僧白云祈雨不得。 癸巳聚巫三司祷雨又祷于佛寺徙市。 六月庚寅雨。 三年四月辛丑监察司以旱禁酒。 五月乙巳降香祈雨于诸寺。 丁未设祈雨道场于内殿及福灵禅源王轮兴王等寺。 己酉又祷于诸寺丙寅徙市。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35
恭愍王三年五月辛未以旱禁酒 膳。 丙子聚巫祷雨。 丁丑再祷于群望。 辛巳巷市。 壬午祈雨于白莲堂丁亥再雩。 七年四月戊寅祷雨于福灵寺诸神祠自春至夏旱 渐极命御史台禁酒。 己卯雨。 八年六月杨广全罗庆尙道大旱。 九年四月丙子祷雨。 十年五月丁卯祷雨于*大庙。 己巳巷市。 十二年四月庚子朔祈雨于球庭。 十四年四月辛丑以旱雩。 五月甲戌以久旱置刑人推整都监按雪寃抑。 十七年六月庚申以旱甚禁宰牛理寃狱。 闰七月以旱放影殿徒役。 二十一年四月辛卯以旱祷雨。 二十二年四月庚辰祷雨于庙社群望。 己亥又祷于内殿。 五月戊申雨。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36
辛禑元年七月辛未祷雨于宗庙。 丁丑雨。 二年五月丁丑以旱祈雨于宗社山川。 辛巳以久旱不雨因祈雨* {淫}祀颇多。 六月甲午雨。 丙申己亥又雨。 三年四月旱。 五月癸未雩且遍祷于佛宇。 乙酉又祷于朴渊临津。 戊子巷市。 乙卯大雨。 六月庚戌祷雨。 辛亥传旨都堂曰: "旱灾太甚岂无其故 必是人怨所召肆予屡放囚贬欲慰人心。 卿等因循不肯行得无不可 " 于是宥二罪以下唯金续命不原。 四年五月戊寅以旱宥二罪以下。 庚辰巷市。 戊子祷雨于宗社。 六月癸丑雨。 五年五月辛未摄事行端午祭。 是时朝夕风寒久旱不雨兼行祈雨祭。 乙酉以旱雩祀圆丘又祈于宗庙社稷朴渊开城大井贞州等处。 七年四月庚辰祷雨于演福寺辛巳亦如之。 壬午以旱录囚癸未又祷于群望。 五月丙戌雨。 壬寅以旱凿城中池又祷雨于演福寺。 甲辰巷市。 壬子遣密直提学张夏及判事杨宗眞祷雨于开城大井是日雨。 七月癸卯祷雨于演福寺徙市。 八年四月辛巳祷雨于佛宇神祠丙午又祷于朴渊及开城大井。 五月壬子祷雨于山川。 乙卯雨。 九年三月壬子旱禁酒。 四月丙戌以旱宥二罪以下。 庚寅祷雨于演福寺。 五月甲寅如宝源库祷雨坛亲自击鼓以祷。 十年六月壬辰以旱祷雨于演福寺翌日禑率宫娥至是寺手击锺鼓以祷。 十三年四月甲辰祷雨。 五月辛酉以旱禁酒。 癸亥祷雨。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37
恭让王元年四月甲子以旱宥雨。 三年四月己巳以久旱放轻系。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38
○成宗七年蝗。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39
穆宗十二年六月东北界蝗。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40
显宗七年七月蝗庚申敎曰: "比闻秋稼将成飞蝗为害岂刑政之或戾将灾 之使然其内外囚徒流以下取保出狱* 理速决。" 九月己酉敎曰: "南界州县蝗旱重仍言念饥民能无责己宜避正殿 常膳禁诸宫院飮酒作乐。" 十一年六月西北界蝗十九年八月西北界蝗。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41
仁宗五年七月西京西北道蝗二十三年七月北界昌朔龟义静龙铁等七州及西海道海州蝗太史奏曰: "今蝗虫四起此乃国多邪人朝无忠臣居位食禄如虫宜举有道之人置之列位以 其灾。"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42
毅宗元年七月海州蝗。 三年六月蝗。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43
明宗二十一年八月西海道蝗大伤禾稼。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44
神宗二年七月戊戌以蝗虫风灾分遣近臣虑中外囚。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45
高宗十五年五月辛丑北界兵马使驰报: "蝗害稼。" 王分遣内侍祷于中外神祠。 四十二年七月江阳郡蝗食桑叶成茧。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46
忠烈王六年三月蝗十七年五月蝗。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47
忠惠王后四年八月东界山谷有蝗。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48
恭愍王十四年五月京畿蝗。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49
辛禑二年九月西北面蝗。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50
恭让王二年五月蝗。 六月戊辰江陵交州蝗虫食苗。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51
○显宗五年十一月庚寅讹言北山诸寺僧举兵来京城大骇戒严。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52
睿宗七年十一月戊寅昏时京中人家忽然惊动呼号久而乃止。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53
仁宗元年三月四方讹言有司将取民*闲小儿投之江中转相惊恐至有亡匿山中者西海道尤甚。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54
明宗十三年二月自京西州县达于京城讹言国家禁畜白犬不从令者诛。 于是凡畜白犬者皆杀之或投之江中其不欲杀者涅其毛。 特下诏禁之乃止。 八月癸巳朔夜城中大惊 声震都下。 十五年妖言江南妇女美艶无夫壻者皆死良家女闻之曰: "吾属当死何所惜 " 至有* {淫}奔街巷者。 王闻之命有司设佛事以禳之。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55
高宗十年三月京城妖言今月初八日人出门外则辄死是日市肆为空。 十八年十月乙丑东京驰奏: "有木郞言: '我已到敌营元帅某某人也。 我等五人欲与交战期以十月十八日若送兵仗鞍马我等便当报捷。'" 因以诗寄崔瑀曰: "寿夭灾祥非一贯人人居此未曾知。 除灾致福是难事天上人*闲舍我谁 " 瑀倾信私备 鞍马授内侍金之席送之其后无验。 木郞卽木魅。 三十六年十一月有童谣云: "瓠之木枝切之一水鐥陋台木枝切之一水鐥。 去兮去兮远而去兮彼山之岭远而去兮霜之不来磨鎌刈麻去兮。" 三十七年五月京城讹言用人五十祭天狗男女惶怖。 奸猾因之乘昏* {淫}盗者甚众御史台 谕不能禁月余乃息。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56
忠烈王二十年正月童谣云: "万寿山烟雾蔽。" 未几世祖皇帝讣至。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57
恭愍王十年十一月王避红贼幸福州乙未幸映湖楼乘舟游赏。 观者如堵或有诵谶而叹曰: "* {忽}有一南寇深入卧牛峯。" 又云: "牛大吼龙离海浅水弄淸波古闻其言今见其验。" 十二年六月甲子阙内惊。 十六年民*闲讹言五六月人当尽死人各美衣食待之。 宪司禁之益哗。 十八年二月丙辰寅时讹言唐船已入西江城中汹汹流离失所者颇众。 二十一年六月庚辰讹言唐人食人于京内外。 二十二年四月义成库洞有巫女夜梦虾 无数聚于一处有一靑衣女来虾 向靑衣女死俄而黄衣女来靑衣女承命于黄衣女传于巫女曰: "汝言于上虽作大家九吾不居之速罢影殿役。" 翼日午有神降于巫女曰: "今国多妖 亡征见矣吾受国恩有阴 故国尙不亡 告王 吾还正陵矣。"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58
辛禑十四年童谣有'木子得国'之语军民无少老皆歌之。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59
恭让王三年十一月民*闲讹言帝使求童女而来举国疑惧嫁女之家灯烛相连辉暎街里其不备礼而婚 者不可胜计。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60
○太祖元年八月戊辰虎入都城黑仓垣内射获之筮之曰: "虎猛兽不祥是主兵也。"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61
显宗二年五月癸未西京人献 一首二身。 三年闰十月壬申獐入球庭。 六年三月狐登右仓 上向人而 又虎入归仁门。 七年七月壬戌虎入城。 十年五月京畿多虎。 十一年九月壬申虎入城咬人。 二十年四月乙未虎入京城。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62
德宗元年二月壬戌虎入宣喜门。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63
靖宗二年八月丁未虎入京城。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64
文宗二十年*( ){二}月甲午虎鬪死于宫城北。 二十一年闰正月虎屡入京城。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65
肃宗六年十二月癸卯虎入城中害人。 八年十一月戊戌虎入禁苑山呼亭。 壬寅京畿多虎命军士捕之。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66
睿宗六年十一月虎入都城多害人物。 十三年二月戊午虎入太子行宫。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67
仁宗七年十月丙戌狐鸣都省厅及大仓北垣。 十一年五月丙寅獐入兵部前路。 十五年二月辛丑狐鸣寿昌宫中。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68
毅宗元年七月壬申夜虎入选军太史奏: "迩来猛虎入选军兵刑部兴国寺及闾巷夫虎者山林之兽也*握镜曰: '虎狼入国府中将空荒。'" 八月己亥夜虎入大明宫。 十二年七月己未虎入京城。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69
明宗六年九月甲辰虎入大明宫八年九月戊子虎入京城。 十年正月戊寅虎入城市。 十八年四月辛未豹入城。 十九年十一月乙丑虎入延庆宫内。 二十七年正月癸卯虎入穆淸殿。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70
高宗四年三月壬午狐鸣御果园。 六年四月壬辰虎入赏春亭。 十一月丙辰有獐出自广化门。 七年四月丙子虎入寿昌宫寝殿。 九年九月丁未鹿入市。 十三年八月庚戌熊入城。 十月丁酉熊又入市街。 二十二年二月辛巳虎入御井。 二十九年四月北界熊 多入海岛。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71
元宗元年二月壬寅虎入内城。 二年正月虎聚固城县石泉寺洞击 而舞。 四年五月庚子十鹿入城。 六年七月壬戌虎入阙东门外咬杀人。 七年十月壬戌狐鸣于寝殿。 十年八月辛丑有鹿入宫中。 十五年四月己酉虎昼入京城。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72
忠烈王三年七月辛亥二鹿入市。 十一月乙未鹿入城。 四年五月壬寅鹿入城。 五年六月乙巳鹿入沙坂宫。 十月丁亥鹿入城。 六年十月庚辰鹿入沙坂宫。 九年四月庚戌虎入城咬人。 五月辛酉虎入市。 六月丙戌鹿入城。 十年二月戊戌虎入市。 十三年闰二月甲子虎入城。 四月乙亥有狐昼入大殿。 己卯狐入城。 十五年五月甲申虎入城咬人。 十八年七月丙戌虎入城。 八月癸丑鹿入城。 十九年二月癸巳虎入王宫三月己丑鹿入城四月己丑鹿入宫中。 二十一年二月壬辰虎入城。 二十二年二月癸亥虎入寿宁宫。 三月丁丑虎入城。 四月庚戌鹿入城。 二十三年二月乙未虎入城。 二十九年五月丙申虎入城。 闰五月辛巳虎入市。 三十四年四月羚羊入行省。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73
忠宣王元年八月壬戌有 出寿宁宫。 三年四月虎连入城中。 五月丁亥虎入城。 五年五月己亥二狐入延庆宫。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74
忠肃王三年二月癸未虎入城。 十一年五月乙未鹿入城中。 十二年九月丙子獐入旻天寺毛色异常。 十六年四月甲午獐入康安殿。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75
忠肃王后六年五月戊申虎入城。 十一月癸丑狐鸣时坐宫。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76
忠惠王后二年五月己卯鹿入城。 三年三月丁酉虎入城咬人。 四年三月辛卯二獐入城。 四月壬寅獐入城。 五年二月甲午虎入城。 丁酉虎入城又狐鸣于市廛廊上。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77
忠穆王三年五月己巳獐入城。 四年二月乙未虎入城。 四月庚辰獐入城。 八月丙子二鹿入寿德宫。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78
忠定王元年九月丁丑山羊及狐獐入城市。 三年正月癸亥狐入城。 九月辛亥鹿入城。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79
恭愍王元年正月辛未虎入城。 三月壬申虎入城。 四月壬戌豹入城。 癸亥獐入城十二月二鹿入城。 二年四月壬子獐入城。 八月辛亥狐入城。 九月辛卯狐鸣于延庆宫。 三年九月乙亥狐鸣于延庆宫。 十月甲午狐入 储仓。 四年四月丁巳獐入城。 六年闰九月壬戌狸入延庆宫苑内。 庚午狸入阙内而死。 十二年闰三月癸未二獐入城中。 戊子獐入城中。 十三年六月己酉狼入城。 十四年七月辛巳虎入城。 癸未狐鸣于宫北。 九月丁卯夜虎入城。 十一月癸丑狐鸣景灵殿。 十五年四月辛巳獐鸣东宫。 九月丁未以狼入城设金经道场十六年四月壬子獐入时坐宫坊。 癸亥* {狼}及獐入于市又獐入城。 十九年十月壬辰虎入城。 二十二年五月甲辰獐入城。 二十三年四月丙申朔獐入城。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80
辛禑元年正月己巳虎自宣义门入城。 四月壬子獐入城二年五月甲寅朔獐入都省球庭。 三年三月辛巳狐入宫中。 四年八月丙午虎入京城多害人物。 五年正月辛卯狐鸣于本阙。 八月癸巳狐鸣于球庭。 七年二月己丑獐入城。 庚寅二獐入城。 四月甲子獐入城。 日官奏: "按秘记云: '獐入国中其国亡。' 愿小心修省毋事游 。" 五月庚戌獐入城。 八年二月甲戌狐入城。 九年正月乙巳妖狐鸣于阙傍。 三月己酉狐鸣于花苑。 八月丁丑獐入城。 十年二月己卯獐入城。 四月己卯獐入城。 十一年七月癸酉狐鸣康安殿。 十三年九月己卯狐鸣于时坐所。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81
恭让王二年正月辛未狐出寿昌宫西门走入思亲观西冈。 三月甲申獐入城。 九月甲寅虎入新都门下府 人而去时迁汉阳 数日虎多害人畜人皆畏惧。 王遣使祭白岳木觅城隍以禳之。 三年九月丙午虎入城。 四年五月丁亥獐入孝思观。 六月丙辰鹿入京城。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82
○熙宗七年二月甲子禁内应明门南有犬吠声搜而不得。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83
高宗二十九年十二月中部南渠有狗儿一身两臀六足二阴。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84
○定宗七年临津县献白雉。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85
景宗元年五月壬辰京山府献白鹊。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86
显宗五年四月庚午白气界天如匹布。 八年十一月己未夜白气如练竟天俄变为赤 。 九年正月癸亥白气如带 天。 十三年十二月己亥夜白气漫天。 十七年十一月戊午夜白气分五道 天东西。 二十年二月丙戌白 来巢于神凤楼 吻。 三月癸亥白气 天东西。 四月辛丑白气 天。 二十一年七月丁巳白气如布自北而南。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87
德宗三年八月癸亥白气如彗从轸西指翼张长二丈余二十七日而灭。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88
靖宗六年三月丁丑白气经天。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89
文宗六年六月癸巳白气竟天状如鱼鳖有靑紫气贯于其*闲良久乃散。 七年正月丙午有白气二条从西北起贯日其一竟天十七年四月壬申干巽方白气相冲 天。 二十六年十二月丙子白气自干抵巽连坤变为赤气。 二十七年二月乙未夜白气竟天若道路南流而灭。 四月丙子有气如烟生于广化门左右 尾长丈余。 三十四年正月丙子夜有白气自昴贯于翼轸。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90
宣宗九年正月辛卯有气如烟生于奉恩寺太祖眞殿。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91
肃宗四年四月壬午白气贯心星癸未经天十二月癸亥夜白气自西射昴。 十年九月乙卯白气漫天。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92
睿宗元年十二月庚辰有气如烟生于神凤门上 吻数日。 四年五月乙卯夜白气如匹练横 坤艮良久指巽而灭。 五年三月己酉夜素气坤艮相冲经天如布匹至夜央乃灭。 七年五月庚申昏有白气一条如匹练坤艮相冲良久乃灭。 十年三月己丑夜素气如布匹见于干巽方。 十六年正月戊申夜白气 天。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93
仁宗元年二月丙午夜西方有白气中央有赤气。 八年八月丙申白虹起自西方向北行灭。 日者奏: "开元占云: '白虹露奸臣谋君。' 宜反身修德以* 天谴。" 十月戊子二更白虹相冲乾坤方至地发见三更乃灭。 太史奏曰: "白虹出其下有血白虹是百殃之本众乱所基固当修省以* 天意。" 故重华殿置度厄道场一七日。 十一月癸卯白气如匹练发普济寺塔上至天。 壬子日南至天气淸朗无风四方有白云小有西风。 太史奏: "天气淸朗万物不遂风从兑来秋多苦兵。" 九年三月辛丑夜白气二条一在北方冲东西贯紫微宫一在南方冲东西径天。 十二年正月丙辰白气见西方经北极贯北斗又白气向东行灭。 丁巳白气见西南贯天苑入北斗。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94
毅宗元年五月丙子有素气从北方指巽如布。 十二年三月甲戌白雾塞天。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95
明宗四年正月己丑朔白雾。 九年七月丁丑有气如烟生广化门左 尾。 九月戊辰有气如烟生广化门 尾。 十年正月甲子有气如烟生广化门左右 尾三月庚申有气如烟生广化门 尾三日。 四月庚戌有气如烟生广化门左右 尾。 九月丙寅有气如烟生广化门左 尾癸酉又生广化保定二门 尾丁丑己卯又生广化门。 十月庚寅有气如烟生广化保定二门 尾。 辛丑有气如烟生广化门左右 尾。 先是仪凤门 尾生烟而有癸巳之乱广化门 尾生烟而致仲夫之戮至是春夏以来又于广化门 尾比比生烟故重房大恶之。 或者谓: "此非烟也盖蚊 聚飞使然不足怪也。" 重房喜令太史局视之。 太史乃阿其意曰: "飞 也。" 识者恨之及是烟气复大出。 十一年二月癸卯干艮方有白气变为赤气。 三月戊辰有气如烟生广化门 尾。 癸酉有气如烟生广化门 尾六日。 闰月甲申又生兴国寺松树。 四月癸酉有气如烟生广化门 尾。 十三年四月丁未有气如烟生广化门左 尾。 十四年二月辛酉夜有白气起自坤一向艮一向北横天俄而灭。 十八年五月癸丑白虹见于西北方。 二十年正月庚午白虹竟天状如练。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96
神宗元年四月癸未白虹见于干方。 三年九月癸亥白气如匹练从午向艮。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97
熙宗七年五月丁巳夜白气从星张翼轸*大微北斗起而灭。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98
高宗六年四月癸巳白气 天。 六月辛未有气如烟生于藿井宫鸭脚树。 四十二年正月庚子白云长五百尺许广二尺东西横天。 四十三年二月甲子雨水银。 四十五年十月己亥西房有白气冲天。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99
元宗元年六月壬寅白气 天。 五年六月丙午白虹见于南北方。 辛亥夜白虹见于西南方。 十月己未白气二道见于坤艮方竟天。 六年三月丁亥微雨白如 粉。 十年正月己未夜白云自巽竟天广三尺许。 十一年正月壬寅白气东西竟天。 十四年十二月丙寅白气竟天。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100
忠烈王元年正月丙戌白气如带东北接于西南。 四年四月丁巳白气横 东西。 壬午白气见于西方。 六年十一月癸卯白气 天如练。 九年四月乙巳有物白如鹄鹭起于新殿腾空而上南坠一里所忽不见。 二十一年三月乙巳朔白气见于艮巽坤三方。 二十九年八月壬寅白气见于西北横 东南。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101
忠肃王元年三月丙申白 竟天。 三年十二月乙亥白虹见于西北。 八年五月甲戌朔白 见于干方长二丈许须臾变为弓矢状中有星初如卷龙后如蟠龙。 十一月丙戌艮巽方有白气。 九年九月丙申白雾四塞。 十二月庚辰白气见于昴星度横 南北如练。 十一年三月壬子白气见于西方。 十六年五月己未 时白气竟天。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102
恭愍王三年三月壬申白气见于干巽二方。 六年十二月辛卯夜有白气风雷雨。 七年八月癸酉白气见于西北方 天如练八年四月丙戌有气如烟生于旻天寺三层殿 尾。 十五年十一月癸未鹄峯上有白云宫中谓瑞气。 十六年正月丙午夜西方大明如昼。 二月乙亥午时白虹见于南方。 十七年四月庚申有气如烟生于演福寺佛殿二日。 二十二年正月丁未夜白气从南指北长三丈余自西而东乃灭。 二月庚辰白气自西抵北如匹练。 四月丁丑夜天雨白毛长二寸或三四寸细如马 。 戊寅夜雨白毛壬午癸未丁亥丙申亦如之。 十一月癸卯白气见于西北方。 闰月己卯白气见于东南方。 十二月丙午夜白气如虹二十三年三月壬子白气如虹。 连 尾女*闲。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103
辛禑二年十一月丁未西北面万户金得齐献白獐。 五年五月乙未夜白气经天。 六年二月壬午白气如彗见于东北方。 七年四月辛酉白气如布贯月。 壬午有气如烟生于演福寺金堂东角翌日又生西角。 五月*庾寅{庚寅}白气如布贯月。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104
恭让王二年四月丁未白 见于户曹南池俄变为赤 。
志卷第八。
#高丽史55卷-志9-00-00-000
志卷第九。 高丽史五十五。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00-000
五行三。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01
○五行五曰土土居中央生万物者也。 而莫重于稼穑土气不养则稼穑不成金木水火 之而为异为地震为雨土时则有夜妖时则有 之 时则有牛祸其征恒风其色黄是为黄 黄祥。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02
显宗七年九月江南饥。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03
靖宗六年二月灵光郡及临陂县饥。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04
仁宗六年三月定州饥。 九年六月 州旱饥。 十年七月京城饥谷贵物贱银甁一斤直米五硕小马一匹直一硕 牛一头直四斗布一匹直六升街巷饿 相望。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05
高宗十七年正月大饥道 相望四十二年春大饥。 四十四年闰四月城中大饥四十六年正月大饥。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06
忠烈王三年三月耽罗大饥民有阖门而死者。 六年四月全罗道饥十三年三月全罗道饥人或有食其子者。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07
忠穆王四年四月京城大饥。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08
恭愍王三年六月饥布一匹直米斗三升。 六年东北面大饥。 七年四月东北面饥。 五月交州江陵道饥。 八年大饥。 九年四月庆尙全罗道饥死者过半弃道路者不可胜数。 六月京城饥布一匹 直米五升。 十年三月龙州饥人相食。 四月西北面大饥盗贼蜂起。 十一年四月京畿饥。 十三年三月饥。 二十二年四月全罗庆尙道饥。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09
辛禑四年五月京城饥布一匹直米三四升。 六年六月京城饥布一匹直米五升。 七年五月京城饥布一匹直米一斗。 庆尙道高灵郡饥弃儿满路饥死者不可胜计。 八年闰二月无麦苗。 七月京城饥布一匹直米三四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10
○显宗九年四月京城疫王分遣医疗之。 二十一年十二月京城疫人多死。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11
明宗十七年五月京城大疫命五部设道符神醮以禳之。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12
高宗四十一年六月京城大疫死者相枕。 四十二年京城大疫。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13
元宗三年十月京城大疫。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14
忠烈王七年疫死者甚众。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15
恭愍王二十三年三月京城大疫。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16
○太祖十五年五月甲申西京大风官舍颓毁屋瓦皆飞王以为不祥聚僧诵经以禳之。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17
光宗元年正月大风拔木王问禳 之术司天奏曰: "莫如修德。" 自是常读贞观政要。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18
穆宗十二年正月庚戌幸崇敎寺及还中路暴风起折伞盖柄。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19
显宗元年十二月癸巳西京神祠旋风忽起二年六月丁巳暴风飞瓦拔木。 四年四月壬申大风三日乃止。 六年四月甲寅大风折木。 十一年十一月戊申朔大风。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20
靖宗六年七月丁丑暴雨疾风路人至有 死者广化门 吻颓。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21
文宗四年二月戊午朔暴风拔屋折木三日六年七月己未大风毁屋折木三十六年九月癸卯大风拔木。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22
宣宗四年三月辛酉暴风丁丑大风拔木。 六年四月寒风大起。 太史奏: "当有兵革旱 请修德以禳之。"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23
献宗元年正月戊戌朔风从干来太史奏: "当有忧。"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24
睿宗五年八月庚辰大风拔木偃禾。 八年四月壬辰大风拔木。 十一年六月庚午大风辛未亦如之。 十二年四月癸未大风。 十四年六月丁酉大风。 十七年十月癸丑大风雨雹震开国寺塔。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25
仁宗元年十月壬午大风拔木。 二年正月辛酉大风拔木。 三月丙寅大风雨土闰月壬辰昼晦大风升平门 尾动摇。 八月戊午骤雨大风飞瓦拔木。 己未大风拔木辛酉暴风。 五年八月辛巳暴风拔木。 六年九月丙午大风雷雨雹赤气自干方从紫微入艮方又黑气南北相冲。 八年六月癸未 时暴风折木扬沙雨雹。 太史奏: "近来有臆说阴阳者交上消息 行斋醮。 譬如药尽而病不尽老状男女往往聚集互唱佛号。 宜命御史台及街衢所巡行禁止。" 从之。 七月辛亥暴风拔木雷电震五正里人家松木。 太史奏: "自立夏至立秋后时令不调风雨暴作或下雹。 此亦水旱兵丧之灾将来可畏。 斋祭修禳不足以消变愿殿下省躬修德上* 天谴。" 从之。 十月丙申大风拔木。 九年二月戊寅大风拔木。 七月戊午大风拔木九月癸亥暴风雷电雨雹。 十月乙酉大风拔木。 十一月己亥大风雨雷电。 十一年十二月庚寅大风拔木。 十二年八月甲午大风拔木。 十三年五月庚子大风雨拔木十六年六月丙寅暴风雨普济寺罗汉堂毁。 八月戊寅大风拔木暴雨震电。 十月庚辰大风雾塞。 十八年六月戊辰有艮风凡五日百谷草木枯死过半 蚓出死于道路中可 。 二十年正月乙未朔大风终日飞沙走石丁巳大风飞沙癸未大风雨土。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26
毅宗元年五月己巳大雨暴风发屋折木。 二年四月丙申暴风雨雹。 十一年正月戊辰风自干来。 太史奏曰: "国有忧。" 王惧。 卜者内侍荣仪因进禳 之说王信之命于灵通敬天等五寺自是月至岁终恒作佛事以禳之。 十二年八月庚子尙书刑部奏: "决重刑大风雨拔木飞瓦。" 十五年七月丙申朔大风伤谷。 十八年五月壬子大风时旱甚草木萎黄。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27
明宗四年九月己卯大风飞沙石二日。 八年三月壬戌大风扬沙石。 四月甲戌大风扬沙石。 九月庚午大风升平门右角 尾颓。 九年七月乙酉大风伤 。 九月己未大风雷雪泰定门右 尾颓。 十年八月壬午大风拔木。 十一年正月壬申大风拔木。 十七年七月壬子大风。 十八年八月乙酉大风拔木。 十月丁丑大风雨二日。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28
康宗元年七月辛未大风拔木。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29
高宗二年四月庚子大风拔木翼日亦如之。 八月庚寅大风拔木伤禾。 四年九月辛卯大风雨雹震丽正宫。 十五年正月戊子大风拔木。 二十二年二月恒风。 三十三年七月大风振屋。 四十一年正月丁酉大风飞瓦。 三月乙酉大风拔木飞瓦闰六月丙申大风雨拔木。 四十四年三月恒风。 九月庚午大风飞瓦。 四十六年六月癸未大风以雨。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30
元宗十年六月壬寅风雨暴作拔木飞瓦。 十三年三月丙戌暴风雷雨以雹。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31
忠烈王六年八月全罗道大风七日川溢损禾。 十一年七月辛卯大风拔木飞瓦。 十四年八月己未大风伤禾。 十九年四月乙未暴风雨伤禾麻。 二十一年七月壬午大风拔木。 二十四年二月壬申大风雨。 二十六年九月乙巳迅风雷雨。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32
忠宣王三年二月戊辰大风屋瓦皆飞。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33
忠肃王五年五月癸未大风行路不行。 六月乙巳大风雨。 六年八月戊子夜大风。 十五年十一月甲申大风雨土后六年十月丙申北风大作扬沙石积雪声如雷人马不能前。 七年七月庚戌大风雨拔木偃禾。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34
忠惠王后二年十二月丁卯大风拔松树数千章。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35
忠穆王元年七月己亥大风以雨拔松岳树。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36
忠定王元年闰七月甲子大风雨城中屋瓦皆飞仪凤楼颓松岳龙首两山松尽拔。 十月庚寅风看乐楼颓。 二年六月丙戌暴风疾雨拔木损禾。 三年正月己巳朝 风暴作至翌日乃止。 十二月乙酉 风大作。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37
恭愍王二年正月丙戌大风。 十一月丙戌大风戊子大风。 三年正月甲子朔大风。 五年正月乙未大风人马欲 。 六年九月乙亥大风己卯亦如之戊子大风拔木飞瓦凡二日。 七年二月乙卯暴风戊戌大风昼晦。 八年正月癸亥大风拔木。 七月甲午大风以雨。 十二年闰三月己卯旋风忽起吹乱市贾诸物高举空中落巡军庭人争拾取之。 十四年正月己卯大风雪雷地震。 十五年九月庚寅夜大风雨。 十六年二月壬戌大风终夜癸亥亦如之。 三月辛卯王幸演福寺大设文殊会辛旽从焉。 暴风终日黄尘涨天人不能开目会凡七日而暴风三日大霜三日。 六月辛未大风。 十七年八月己丑大风飞瓦拔木。 九月己酉大风辛亥亦如之。 十二月丙戌大风。 十八年九月戊申大风雨雹雷震人。 二十一年八月丁丑大风雨拔木戊寅亦如之。 十月辛巳大风雷。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38
辛禑七年八月戊辰大风拔木。 十年六月丙戌大风连夜。 十三年六月丙午暴风折木飞瓦坏*大庙东门。 十四年七月癸巳大风拔木市廊颓。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39
恭让王元年七月丙子烈风且雹。 三年八月丙辰全罗杨广道大风拔木。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40
○穆宗十二年九月恒雾至冬。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41
显宗五年十月丁丑大雾竟日。 十一月戊戌大雾三日。 十一年十月甲辰大雾咫尺不辨人物。 十二年十一月辛卯大雾。 二十年二月乙丑大雾。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42
德宗三年十一月庚子大雾。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43
靖宗六年正月戊午云雾四塞至午乃收。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44
文宗二十九年十月庚子雾塞三十七年十二月辛未朔虹见大雾连日。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45
肃宗七年十月己卯雾。 八年正月辛巳朔雾。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46
睿宗元年十一月戊子朔大雾三日。 十年十月己未雾塞不辨人物。 十七年十一月丙午大雾木稼。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47
仁宗元年十月戊戌大雾。 二年九月乙未沈雾。 五年九月丙午大雾。 十二月癸酉大雾。 六年十月戊午昏雾四塞二日。 十一月甲午大雾四塞三日。 七年十月丁亥大雾四塞。 十一月庚申大雾终月。 八年九月丁卯大雾。 十一月甲辰大雾。 九年十月壬申大雾。 壬午雾。 十年九月甲戌大雾。 十一月甲戌大雾。 十一年正月*朔丁巳{丁巳朔}雾。 十二月丙戌雾塞五日木 。 太史奏: "天雨雾冷名降殃国有大忧惟寇之祥。" 时妙淸等劝西幸故有此奏。 十二年九月癸巳大雾。 十六年十月辛未大雾。 十九年十月庚午大雾四塞。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48
毅宗二年十二月戊午大雾。 三年九月甲午大雾。 七年九月己亥雾塞。 十年四月丙子雾塞。 十二年三月甲戌雾塞日无光。 十四年十月丁未雾塞。 十八年十一月戊子大雾。 癸卯阴雾四塞行者失路。 太史奏云: "雾者众邪之气连日不解其国昏乱。 又雾起昏乱十步外不见人是谓昼昏。 大阙明堂者祖宗布政之所其制皆法天地阴阳。 故王者出入起居不可无常。 今陛下处非其位任非其人明堂久旷而不居天 可惧而不省移徙无常号令不时故有此异。" 王竟不悟。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49
明宗六年二月甲辰大雾。 十月辛丑大雾。 十一月壬寅朔大雾。 七年二月丁丑大雾。 三月己酉大雾自二月壬午至是昼夜恒雾日月无光。 九月戊午大雾。 十月庚午大雾。 十二月己巳大雾咫尺不辨人物。 八年九月乙未大雾五日。 九年九月恒雾。 太史奏请于光岩寺大观殿内殿三处设消 道场以禳之。 十月辛卯雾。 丙申雾四日。 十一年十月庚申大雾二日。 十二月庚戌大雾癸丑亦如之。 十三年十月壬子大雾。 十四年十一月丁亥大雾。 十五年十一月庚子太史奏: "自立冬以来沈雾又自今月七日至十日 雾。 奸臣谋君其变可畏。 请修德消变。" 王但祷佛祈神而已。 十六年十月辛巳大雾。 十八年十月癸酉大雾三日。 二十年十月丁未大雾咫尺不见人物。 十一月庚申大雾二十三年正月己巳朔大雾十月庚申阴雾四塞。 二十六年十一月乙未大雾。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50
神宗二年十月庚申朔大雾。 五年十一月戊午大雾竟日咫尺不辨人。 九月壬辰大雾不辨人。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51
熙宗四年二月癸卯沈雾。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52
高宗七年正月癸丑大雾咫尺不辨人物。 八年十月戊午雾。 九年十二月甲申大雾。 十二年十一月壬戌大雾不辨人十四年十一月辛巳雾。 二十一年十二月丙戌大雾。 三十六年十一月壬戌雾十一月丙子大雾庚辰亦如之。 三十七年十一月庚辰大雾三日。 三十八年闰十月戊寅雾。 三十九年十月壬子雾。 十一月庚寅雾。 四十年七月辛丑雾。 十一月甲申雾己丑亦如之。 四十二年十二月甲子雾庚寅大雾壬辰亦如之。 四十六年五月壬子大雾咫尺不辨人。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53
元宗元年十月己酉雾。 十一月壬辰雾。 四年十一月丙午大雾咫尺不辨人。 六年十月庚午大雾。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54
忠烈王四年十一月乙未雾庚子大雾咫尺不辨人物。 六年十一月己酉大雾木稼。 十四年十月丁卯雾戊辰亦如之。 十七年十一月丁未大雾。 三十四年十一月戊午朝雾。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55
忠肃王元年十月甲辰大雾。 八年十月壬子朝雾。 九年九月丁亥雾。 十一月乙卯雾。 十一年十一月壬辰雾。 十五年九月丁丑雾。 十一月壬申雾。 十六年十月庚戌大雾。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56
忠肃王后四年十二月癸卯大雾。 六年十一月庚子大雾甲辰亦如之。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57
忠穆王二年闰十月庚辰大雾。 四年十月甲申雾七日。 十一月乙未大雾。 丁酉雾。 戊戌亦如之。 甲辰大雾暖如春。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58
恭愍王二年十一月庚午大雾。 三年十一月壬午大雾三日。 四年十月辛未大雾。 六年十一月丁巳大雾。 七年正月甲寅雾。 三月戊申 雾。 十年十二月壬午大雾庚寅雾甚。 十一年十一月丁未 雾。 十二月丁丑大雾二日。 十四年十一月辛丑朝雾木稼。 十五年五月辛卯大雾。 十一月己亥大雾癸卯大雾三日。 十六年十月庚申雾乙丑亦如之。 十一月乙亥雾戊寅己卯甲申亦如之。 丙戌大雾。 十七年九月恒雾。 十一月癸亥雾。 十二月壬午大雾。 十八年正月甲辰雾二日。 己酉夜雾庚戌大雾。 二十一年八月庚午大雾。 十月己卯大雾。 十一月乙巳大雾终日。 十二月庚子雾。 二十二年四月己卯大雾雨白毛遍国中庶人皆曰龙毛拾而视之乃白马 也。 五月壬寅朔雾雨毛。 十月丙子雾。 闰十一月辛巳雾。 二十三年正月乙亥沈雾终日。 十月甲寅大雾。 十一月癸酉雾塞。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59
辛禑元年正月乙亥朝沈雾咫尺不辨人物。 十月癸卯云雾冥暗如春令然。 甲寅雾塞二日。 十一月癸亥雾甚乙丑亦如之。 十二月丙戌朔大雾。 戊戌雾昏雷电。 癸丑雾。 二年十月乙亥沈雾。 十一月丙戌雾雨雹震电。 三年十一月丁亥雾塞。 十二月辛亥雾壬子。 阴雾木稼五年八月癸巳大雾咫尺不辨人。 九月丙申雾塞。 十月戊辰大雾壬辰大雾凡七日。 六年十月丙子雾。 十一月辛卯雾。 七年十月辛酉大雾。 十二年十二月丁酉昏雾四塞。 十三年十月壬子雾壬申亦如之。 十二月庚戌朝雾不辨人物壬戌朝雾。 十四年十一月丙戌大雾。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60
恭让王元年十月己丑雾丙午亦如之癸丑雾三日。 戊午朝雾癸亥亦如之。 甲子雾塞十一月己巳朝雾己卯大雾甲申亦如之。 二年十月甲子大雾甲申沈雾木稼。 乙酉大雾凡三日。 十一月庚戌雾。 三年十月辛酉大雾。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61
○仁宗二年正月丙辰昼晦。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62
毅宗十二年十月乙卯幸白州丙辰入御重兴阙丁巳受贺于大化殿是日天地昏黑大风拔木。 王颇疑之多方祈禳。 十一月丙子天暗如夜温如三四月。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63
高宗十二年十月戊戌云雨晦冥不辨人面。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64
辛禑十二年十一月庚午终日昏黑木稼如 四日。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65
○显宗九年二月癸未雨土。 四月丙寅雨土。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66
靖宗二年三月丙戌雨土丁酉亦如之。 六年二月甲午雨土。 七年二月癸卯雨土色黄。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67
文宗二十年二月乙未雨土。 二十九年四月庚午雨土。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68
宣宗八年四月辛丑雨土三日。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69
睿宗十四年三月乙卯雨土。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70
仁宗二年三月丙辰雨土三日。 九年十月壬辰雨土大风雨雹癸巳雨土。 十一月甲午雨土乙未亦如之。 十五年二月乙未雨土数日。 十六年二月庚申雨土。 十月戊寅雨土。 十七年二月丁卯雨土。 十八年二月戊子雨土大雾二十年正月甲申雨土。 十二月丁卯雨土。 二十一年十二月乙酉雨土。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71
毅宗二年三月丁卯雨土。 六年三月壬子雨土。 九年正月丙辰雨土戊辰亦如之。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72
明宗十六年正月壬寅雨土。 十七年二月丁亥雨土。 十八年二月癸酉雨土。 二十三年十月壬子雨土。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73
神宗元年二月乙酉雨土。 三年闰二月戊申四方昏 雨土二日庚午雨土四方昏 竟日。 四年四月庚辰朔雨土。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74
高宗十一年二月壬申雨土。 九月癸未雨土壬辰亦如之。 十三年三月丙子雨土。 四十三年四月甲子雨土。 四十五年二月丙戌雨土辛卯亦如之。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75
元宗元年正月庚辰雨土甲午雨土日昏无光。 九月癸巳雨土。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76
忠烈王三十二年二月庚午雨土。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77
忠宣王三年二月乙亥雨土。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78
恭愍王二十二年四月丁酉雨土。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79
○太祖十一年六月甲戌碧珍郡地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80
光宗二十二年十二月壬寅地震。 二十三年二月地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81
显宗三年三月庚午庆州地震十二月丁丑庆州地震。 四年二月壬午庆州地震三月辛丑金州地震。 十一月丁未金州地震。 十二月丙戌金庆二州地震。 五年八月丙子庆州地震六年十一月甲申庆州地震。 十一年闰十一月癸巳涟州地震。 十四年五月乙亥金州地震。 十五年十一月己酉尙州地震。 十六年四月辛未岭南道广平河滨等十县地震壬申乙亥亦如之。 七月丁亥庆尙淸州安东密城地震。 二十一年二月甲午交州翼岭洞山县地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82
德宗元年十月尙州等处十余县地震。 二年六月壬寅安东府陜州地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83
靖宗元年六月丙辰京城地震。 八月辛未京城地震声如雷。 九月癸卯庆州等处十九州岛地震。 二年六月戊辰京城及东京尙广二州安边府等管内州县地震多毁屋庐东京三日而止。 八月戊辰东京管内州县及金州密城地震声如雷。 三年九月己酉龟朔博泰等州威远鎭地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84
文宗六年二月丁丑朔安西都护府地震。 十二年四月壬子地震。 二十年四月庚寅京城地震。 二十七年正月乙巳地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85
宣宗九年十二月壬申地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86
肃宗八年十一月己丑京城地震。 十二月戊午京城地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87
睿宗十二年十二月戊午地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88
仁宗十二年六月己卯东京地震。 十五年三月乙亥西京地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89
毅宗六年三月丙申朔地震四月丙寅地震。 十三年十一月乙未地震声如雷。 十七年十月丙寅地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90
明宗九年十一月戊午地震。 十四年三月辛丑京城地震占曰臣不臣。 二十六年二月丁卯京城地震占曰号令从臣出。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91
康宗二年三月甲子罗州地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92
高宗二年正月辛未地震。 六年八月庚午地震十年八月甲申西京地大震己酉亦如之。 十三年正月辛卯地震十月己丑地震屋瓦皆堕乙未又震。 十四年二月庚寅地大震癸卯亦如之。 十五年正月丙子朔地震。 十一月辛未朔地震。 十八年十月壬戌地震。 三十三年十一月乙丑地震。 四十一年八月甲戌地震。 四十四年九月辛酉京城地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93
元宗元年五月庚戌地大震墙屋崩颓京都尤甚。 七月癸酉地震。 二年正月辛巳地震六月壬子地大震。 五年二月壬子京城地震。 十月辛酉地震声如雷。 十一年二月戊子地大震。 十三年三月戊寅地震十月乙未地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94
忠烈王二年十一月乙巳地震。 三年九月癸卯地震。 四年九月丁酉地震。 七年正月庚申地震闰八月癸丑地震。 十年四月癸卯地震。 十一年二月癸丑地震。 十九年十月甲辰地震。 二十一年十月丙寅地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95
忠肃王元年闰三月癸未地震。 五年二月己亥地震夜大风雨球庭东西廊颓。 十五年十月乙巳地震十一月乙酉地震。 十七年十一月丙戌地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96
忠惠王元年正月辛丑地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97
忠肃王后六年十月己卯礼城县地震。 七年六月丙寅幸白州灯岩寺地大震。 夜又震。 乙亥地三震壬午又震丙戌丁亥亦如之。 七月乙卯地震。 八月壬午地震。 八年五月辛酉地震。 九月丁卯地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98
忠惠王后四年三月癸酉地震三日。 四月丁丑地震翊日又震五月癸酉地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99
忠穆王元年正月甲午地震二日乙卯地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00
恭愍王元年五月己丑地大震。 二年四月甲辰地震。 四年六月辛巳地震。 六年闰九月丙辰地大震疾风雷雨。 七年十月壬午地震大雨雹雷电。 十年十月戊子地震。 十一年三月甲子地震四月丙申地震。 十月辛巳雷地震。 十二年二月庚辰地震三月壬寅地震。 十四年五月乙丑地震。 十五年五月甲午地大震。 乙巳京城地大震。 十六年七月丙申地震。 十一月丁酉雷地震。 十九年正月壬子地震。 二十三年三月丙子地震。 十一月己巳地大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01
辛禑二年五月庚午地震 岩吼。 四年二月壬申地震。 十一月辛巳地震。 五年四月甲辰地震。 十年四月丙子地震五月戊申地震。 十一年七月戊寅地震声如阵马之奔墙屋颓 人皆出避松岳西岭石崩。 禑曰: "此地震无乃天欲陷辽东耶 " 己卯地震三日十月戊申地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02
恭让王元年十一月甲戌地震三年七月丙戌朔地震壬辰亦如之。 八月乙丑地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03
○穆宗五年六月耽罗山开四孔赤水涌出五日而止其水皆成瓦石。 十年耽罗瑞山涌出海中遣大学博士田拱之往视之耽罗人言: "山之始出也云雾晦冥地动如雷凡七昼夜始开霁。 山高可百余丈周围可四十余里无草木烟气 其上望之如石硫黄人恐惧不敢近。" 拱之躬至山下图其形以进。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04
显宗三年二月乙卯松岳大石颓。 四年六月癸酉松岳颓。 六年六月甲子杨州负儿山颓。 十一年五月戊辰智异山颓。 十二年二月辛亥五冠山颓。 三月丙申玄化寺北山颓出玉璞。 十八年二月庚寅九龙山颓。 七月癸亥松岳颓。 二十年二月庚午五冠山颓。 二十一年七月庚午东北界显德鎭以北山多崩颓。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05
德宗三年五月壬午陨石于松岳。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06
靖宗元年七月庚寅三角山积石顶有陨石。 九月癸巳皇城西北山石颓。 六年二月辛丑松岳大石颓。 九年五月辛卯松岳神祠大石颓。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07
文宗四年三月丁酉松岳西麓大石颓。 二十七年七月戊午松岳祠东南大石颓。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08
宣宗二年十一月辛亥三角山石颓。 七年六月丁酉金刚山石颓。 八年四月丁未松岳石颓。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09
肃宗二年九月己未宫城北大石颓。 四年四月庚辰松岳大石颓。 五年八月丁未金身山东冈石颓。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10
睿宗元年二月戊子三角山负儿峯颓。 二年四月辛酉三角山国望峯西石颓。 十六年二月丙寅王轮寺西北山石颓。 五月己酉北山兜率堀山石颓。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11
仁宗十年闰四月丁未北崇山岩石自裂。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12
毅宗元年七月海州牛耳山大石颓。 六年九月癸巳三角山负儿石颓。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13
明宗六年五月乙丑松岳两祠*闲大石自 为三。 三月乙卯三角山石颓。 十七年八月丁巳三角山国望峯石颓。 十八年七月己酉永平门路师子岩自裂为三。 二十二年十二月庚申五冠山石颓长十五尺。 二十四年二月丙午陨石于松岳山。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14
熙宗六年三月己酉三角山中峯崩。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15
康宗二年五月东林寺北岭石堕。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16
忠烈王十九年四月辛亥摩利山崩声如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17
忠肃王后元年七月丙子松岳大石颓裂为五。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18
忠穆王元年三月丁酉松岳西峯上石坠。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19
恭愍王元年六月丙寅松岳西麓大石颓。 十六年二月丁巳松岳祠南虎岩颓。 二十三年七月癸巳三角山中峯崩。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20
辛禑二年二月甲寅天磨山广岩石颓。 六年七月乙巳三角山墨岭中峯崩。 十一年七月庚辰广州渡迷寺山顶水涌漂没人家。 十四年六月壬申三角山国望峯崩。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21
○太祖八年三月癸丑蟾出宫城东鱼堤多不可限丙辰 蚓出宫城长七十尺。 时谓渤海国来投之应。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22
仁宗四年五月丁丑有蜂群飞自兴国寺至广化门相连不絶。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23
明宗九年七月戊辰灵通寺内大蚁群聚径二尺余鬪三日死者十八九。 十七年五月虫食栗叶。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24
高宗八年三月戊申雨有靑色 蚓自寿昌门外至和义门南板桥满路而行人皆避之。 十四年三月丁丑寿昌宫西门外大路至板桥 蚓出或如丝络或如布 不可胜数。 十五年三月癸未自寿昌宫门至西门路靑色 蚓长三寸许多随雨下。 三十三年五月雨毒虫其虫 细网。 剖之如斫白毛随飮食入人腹中或 皮肤人辄死。 时号食人虫试以诸药不死涂以 汁便死。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25
恭愍王八年五月丁酉赤黑群蚁相战。 司天监奏: "兵志曰: ' 蚁战兵大兴。'" 九年四月壬辰赤黑群蚁相战与前年皆初六日也。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26
○显宗八年六月螟。 九年五月西北界螟。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27
○太祖二十年十一月军岳乡牛生犊一身两头。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28
显宗十八年西京民家牛生犊一身两头。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29
肃宗四年二月东北面定州民家牛生犊一身两头三耳。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30
仁宗二十年十月戊寅以西南路州郡牛马疫遣日官分道祈禳。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31
明宗九年三月甲申南原府民家有牛生犊两头两耳。 十七年八月丙申淸州民家牛生犊一身两头。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32
高宗十八年十一月己丑王轮寺牛生犊一身两头一头两耳一头一耳。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33
忠烈王五年十二月庆尙道牛疫屠者烂手而死。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34
辛禑十年四月辛卯松山石方寺 牛产牝牡两犊。 十三年十二月祭牲自死。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35
○显宗四年正月庚申黄雾四塞。 九年四月庚午黄雾四塞凡四日。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36
肃宗十年二月丁未黄赤气发自东咸贯帝座南长三丈许。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37
仁宗四年三月癸巳黄雾四塞六年六月戊寅黄赤气东西竟天。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38
毅宗十年四月丁亥黄赤雾塞。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39
明宗四年十二月乙未黄雾四塞。 六年正月癸酉雨黄土。 十八年七月戊申东界鎭溟境内黄 黄鼠随雨而下大损禾稼。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40
高宗十三年五月壬戌黄雾四塞。 四十年三月庚辰西南有黄赤气八月庚戌西有黄赤气光明异常。 四十四年六月甲戌黄赤云周天光明如昼。 四十五年十二月甲午东有黄赤气冲天。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41
元宗十四年正月乙卯东方有黄紫气中有直竖冲天者如塔。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42
恭愍王十年六月癸卯开城大井黄沸。 十四年三月庚午黄雾四塞。 十五年十月甲子夜黄雾。 十二月乙丑黄雾四塞。 十七年八月丁亥黄雾。 九月丙辰黄雾四塞庚申亦如之。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43
辛禑十一年三月戊寅涟州澄波渡黄浊三日。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44
○穆宗四年中原府长渊县水田三结陷为池深不可测。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45
明宗二十一年八月德水县地陷深三丈。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46
高宗元年五月庚辰西京法器寺屋一*闲地陷周八十二尺深二十尺许。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47
忠烈王二十四年正月壬寅寿宁宫西门外地 泉涌高数尺自午至酉而止。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48
忠宣王三年九月辛酉毁古寿宁宫御座地 长数步。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49
○文宗二十三年三月丁亥贞州海中沙土忽堆积如岛屿舟船阻碍命有司禳之乃灭。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50
仁宗四年四月庚子兴王寺三层殿主佛头无故自落。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51
明宗十七年四月癸酉智异山神像头忽亡王遣中使索之数月乃得。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52
○成宗十一年九月登州稻穗长七寸黍穗长一尺四寸。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53
显宗三年八月东北州鎭有年。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54
肃宗三年十月灵光郡及管内郡县稻一种再熟。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55
睿宗十一年六月丙子尙州献瑞麦一茎四穗。 十二年六月丙寅尙州献瑞麦两 三穗上表以贺。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56
恭愍王十五年十月壬子全罗道都巡问使金庾献十节稻。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57
辛禑九年五月甲子庆尙道晋州大麦一茎一穗三四 。
志卷第九。
#高丽史56卷-志10-00-000
志卷第十。 高丽史五十六。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
#高丽史56卷-志10-地理1-000
地理一。
#高丽史56卷-志10-地理1-001
○惟我海东三面阻海一隅连陆辐员之广几于万里。 高丽太祖兴于高勾丽之地降罗灭济定都开京三韩之地归于一统。 然东方初定未遑经理至二十三年始改诸州府郡县名成宗又改州府郡县及关驿江浦之号遂分境内为十道就十二州各置节度使。 其十道一曰关内二曰中原三曰河南四曰江南五曰岭南六曰岭东七曰山南八曰海阳九曰朔方十曰浿西其所管州郡共五百八十余。 东国地理之盛极于此矣显宗初废节度使置五都护七十五道安抚使寻罢安抚使置四都护八牧。 自是以后定为五道两界曰杨广曰庆尙曰全罗曰交州曰西海曰东界曰北界。 京四牧八府十五郡一百二十九县三百三十五鎭二十九其四履西北自唐以来以鸭绿为限而东北则以先春岭为界。 盖西北所至不及高勾丽而东北过之。 今略据沿革之见于史策者作地理志。
#高丽史56卷-志10-地理1-002
○王京开城府本高勾丽扶苏岬新罗改松岳郡太祖二年定都于松岳之阳为开州创宫阙。[会庆殿后改承庆; 膺干殿改奉元; 长龄殿改千龄; 含庆殿改向福; 干明殿改储祥; 明庆殿改金明; 干德殿改大观; 文德殿改修文; 延英殿改集贤; 宣政殿改广仁; 宣明殿改穆淸; 舍元殿改静德; 万寿殿改永寿; 重光殿改康安; 宴亲殿改睦亲; 五星殿改灵宪; 慈和殿改集禧; 正阳宫改书和; 寿春宫改丽正; 云楼改观祥; 宜春楼改韶晖; 神凤门改仪凤; 春德门改 通; 大初门改泰定; 阖门改云龙; 会日门改利宾; 昌德门改兴礼; 开庆门改皇极; 金马门改延水; 天福门改紫宸; 通天门改永通; 景阳门改阳和; 安佑门改纯佑; 左右承天门改通嘉; 左右宣庆门改敷佑; 左右延佑门改奉明; 延守门改敎化; 长宁门改朝仁; 宣化门改通仁; 兴泰门改芬芳; 阳春门改广阳; 大平门改重化; 百福门改保化; 通庆门改成德; 东化门改庆度; 西化门改向成; 大淸门改淸泰; 永安门改兴安。] 立市廛辨坊里分五部。 光宗十一年改开京为皇都成宗六年更定五部坊里十四年为开城府管赤县六畿县七。 显宗九年罢府置县令管贞州德水江阴三县又长湍县令管松林临津 山临江积城坡平麻田七县俱直隶尙书都省谓之京畿。 十五年又定京城五部坊里[东部坊七里七十曰安定坊奉香坊令昌坊松令坊杨堤坊仓令坊弘仁坊南部坊五里七十一曰德水坊德 坊安兴坊德山坊安申坊西部坊五里八十一曰森松坊五正坊干福坊鎭安坊香川坊北部坊十里四十七曰正元坊法王坊兴国坊五冠坊慈云坊王轮坊堤上坊舍乃坊师子岩坊内天王坊中部坊八里七十五曰南溪坊兴元坊弘道坊 溪坊由岩坊变羊坊广德坊星化坊。]二十年京都罗城成。[王初卽位征丁夫三十万四千四百人筑之至是功毕。 城周二万九千七百步罗阁一万三千*闲大门四中门八小门十三曰紫安曰安和曰成道曰灵昌曰安定曰崇仁曰弘仁曰宣旗曰德山曰长覇曰德 曰永同曰会宾曰仙溪曰泰安曰 溪曰仙严曰光德曰干福曰昌信曰保泰曰宣义曰 猊曰永平曰通德。 又皇城二千六百*闲门二十曰广化曰通阳曰朱雀曰南熏曰安祥曰归仁曰迎秋曰宣义曰长平曰通德曰干化曰金耀曰泰和曰上东曰和平曰朝宗曰宣仁曰靑阳曰玄武曰北小门。 一云丁夫二十三万八千九百三十八人工匠八千四百五十人城周一万六百六十步高二十七尺厚十二尺廊屋四千九百一十*闲。] 文宗十六年复知开城府事都省所掌十一县皆属焉。 又割西海道平州任内牛峯郡以隶之。 忠烈王三十四年设府尹以下官掌都城内别置开城县掌城外。 恭愍王七年修松都外城恭让王二年分京畿为左右道以长湍。 临江 山临津松林麻田积城坡平为左道; 开城江阴海 德水牛峯为右道。 又依文宗旧制[文宗二十三年正月以杨广道汉阳沙川交河高峯 壤深岳幸州海等州见州抱州峯城金浦阳川富平童城石泉荒调黄鱼富原果州仁州安山衿州南阳守安交州道永兴兎山安峡僧岭朔岭铁原西海道延安白州平州侠州新恩牛峯通津安州凤州瑞兴等州县属京畿。]以杨广道汉阳南阳仁州安山交河阳川衿州果州抱州瑞原高峯交州道铁原永平伊川安峡涟州朔宁属左道以杨广道富平江华乔桐金浦通津西海道延安平州白州谷州遂安载宁瑞兴新恩侠溪属右道各置都观察黜陟使以首领官佐之。 王都鎭山松岳[一名崧岳 有神祠。]又有龙岫山进凤山东江[在贞州。]西江[卽礼成江。]碧澜渡属郡一县十二。
○开城县本高勾丽冬比忽新罗景德王十五年改为开城郡。 显宗九年罢开城府置开城县令管贞州德水江阴三县直隶尙书都省。 忠烈王三十四年以开城府掌都城内别置开城县掌城外。 有井名曰大井[世传懿祖娶龙女初到开城山麓以银盂掘地水随涌因以为井。]有 平渡。
○牛峯郡本高勾丽牛岑郡[一云牛岭一云首知衣。]新罗景德王改今名。 显宗九年为平州属县文宗十六年来属睿宗元年置监务。 有九龙山[国祖圣骨将军祠在焉。 故又号圣居山。]朴渊。[有上下渊深皆不测遇旱祷雨辄应。 上渊心有盘石可登览。 文宗尝登其上忽风雨暴作石震动。 文宗惊怖。 时李灵干扈从作书数龙之罪投于渊龙卽出其脊乃杖之渊水为之尽赤。]
○贞州本高勾丽贞州显宗九年为开城县属县文宗十六年来属睿宗三年改为升天府置知府事。 忠宣王二年降为海 郡。 有白马山长源亭[道诜松岳明堂记云西江边有君子御马明堂之地自太祖统一丙申之岁至百二十年就此创构国业延长。 文宗命太史令金宗允等相地构之于西江 岳南。]河源渡[在州南。]重房堤。[称重房裨补。 每春秋班主率府兵修筑。]
○德水县本高勾丽德勿县[一云仁物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 显宗九年为开城县属县文宗十年创兴王寺于县移县治于杨川十六年来属恭让王元年置监务。 有祖江渡引宁渡。
○江阴县本高勾丽屈押县[一云江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松岳郡领县。 显宗九年为开城县属县文宗十六年来属仁宗二十一年置监务。
○长湍县本高勾丽长浅城县[一云耶耶一云夜牙。]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牛峯郡领县。 穆宗四年以侍中韩彦恭内乡升为湍州显宗九年复为县令为尙书都省所管文宗十六年来属。 有长湍渡。[两岸靑石壁立数十里 之如 世传太祖游幸之地民*闲尙传其歌曲。]
○临江县本高勾丽獐项县[一云古斯也忽次。]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牛峯郡领县。 显宗九年为长湍县属县文宗十六年来属恭让王元年置监务。 有灵通寺。[山水之胜为松京第一卽阿干康忠宝育圣人所居摩阿岬之地。]
○ 山县本高勾丽乌斯含达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 显宗九年为长湍县属县文宗十六年来属睿宗元年置监务。
○临津县本高勾丽津临城县。[一云乌阿忽]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开城郡领县。 显宗九年为长湍县属县文宗十六年来属恭让王元年置监务。 有新京旧址[恭愍王欲迁都南京遣前汉阳尹李安修其城阙民甚苦之。 乃卜于太庙不吉不果迁。 于是亲幸相地遂营宫阙时人谓之新京。]有临津渡。
○松林县本高勾丽若只豆耻县[一云之蟾一云朔头]新罗景德王改名如 为松岳郡领县。 高丽初改今名光宗创置佛日寺于其地移县治于东北显宗九年为长湍县属县文宗十六年来属后置监务。 有五冠山。[世传孝子文忠居是山下乐府有五冠山曲。]
○麻田县本高勾丽麻田浅县[一云泥沙波忽。]新罗景德王改名临湍为牛峯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为长湍县属县文宗十六年来属后置监务寻倂于积城县恭让王元年复置监务。
○积城县本高勾丽七重城新罗景德王改名重城为来苏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为长湍县属县文宗十六年来属睿宗元年置监务。 有绀岳。[自新罗为小祀山上有祠宇春秋降香祝行祭显宗二年以丹兵至长湍岳神祠若有旌 士马丹兵惧而不敢前命修报祀。 谚传罗人祀唐将薛仁贵为山神云。]
○波平县[波一作坡。]本高勾丽波害平史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来苏郡领县。 显宗九年为长湍县属县文宗十六年来属睿宗元年置监务别号铃平。
#高丽史56卷-志10-地理1-003
○杨广道本高勾丽百济之地。[汉江以北高勾丽以南百济。] 成宗十四年分境内为十道以杨州广州等州县属关内道忠州淸州等州县为忠原道公州运州等州县为河南道睿宗元年合为杨广忠淸州道明宗元年分为二道忠肃王元年定为杨广道恭愍王五年为忠淸道领京一牧三府二郡二十七县七十八。
#高丽史56卷-志10-地理1-004
○南京留守官杨州本高勾丽北汉山郡[一云南平壤城。]百济近肖古王取之二十五年自南汉山徙都之。 至盖卤王二十年高勾丽慈悲王来围汉城盖卤出走为丽兵所害是岁子文周王移都熊津。 后新罗眞兴王十五年至北汉山城定封疆十七年创北汉山州置军主景德王十四年改为汉阳郡。 高丽初又改为杨州成宗十四年初定十道置十二州节度使号左神策军与海州为左右二辅属关内道。 显宗三年废二辅十二节度改安抚使九年降知州事文宗二十一年升为南京留守官徙旁郡民实之。 肃宗元年卫尉丞同正金谓 据道诜密记请迁都南京云: "杨州有木觅壤可立都城。" 日者文象从而和之四年秋王亲幸相之命平章事崔思诹知奏事尹瓘董其役。 五年而成王遂亲幸观之。 忠烈王三十四年改为汉阳府别号广陵[成庙所定。]有三角山[新罗称负儿岳。]汉江[卽沙平渡。]杨津[新罗时北渎汉山河 中祀。]属郡三县六领都护府一知事郡二县令官一。
○交河郡本高勾丽泉井口县[一云屈火郡一云于乙买串。]新罗景德王改今名。 显宗九年来属别号宣城。 有乌岛城[汉江临津下流会于此。]洛河渡[在县北。]。 见州本高勾丽买省郡[一云昌化郡。]新罗景德王改为来苏郡。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
○抱州本高勾丽马忽郡[一云命旨。]新罗景德王改为坚城郡。 高丽初更今名成宗十四年置团练使穆宗八年罢之显宗九年来属。 明宗二年置监务别号淸化。[成庙所定。]
○幸州本高勾丽皆伯县新罗景德王改名遇王[一云王逢。]为汉阳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别号德阳。[成庙所定。]
○峯城县本高勾丽述弥忽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交河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辛禑十三年改为瑞原县令。
○高峯县[峯一作烽。]本高勾丽达乙省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交河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
○深岳县古宝薪乡显宗九年称今名来属。
○ 壤县本高勾丽骨衣奴县新罗景德王改名荒壤为汉阳郡领县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仍属之后移属抱州。
○沙川县本高勾丽内乙买县[一云内 米。]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坚城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
#高丽史56卷-志10-地理1-005
○安南都护府树州本高勾丽主夫吐郡新罗景德王改为长堤郡。 高丽初改树州成宗十四年置团练使穆宗八年罢之显宗九年改知州事。 毅宗四年更为安南都护府高宗二年又改为桂阳都护府忠烈王三十四年升吉州牧忠宣王二年汰诸牧降为富平府属县六。
○衿州[衿一作黔。]本高勾丽仍伐奴县新罗景德王改名谷壤为栗津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成宗十四年置团练使穆宗八年罢之。 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 别号始兴[成庙所定。]有杨花渡。
○童城县本高勾丽童子忽县[一名幢山县一云仇斯波衣。]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长堤郡领县。 高丽仍属恭让王三年置通津监务以县属之。
○通津县本高勾丽平淮[淮一作唯。]押县[一名北史城一云别史波衣。]新罗景德王改名分津为长堤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仍属之。
○孔岩县本高勾丽齐次巴衣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栗津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忠宣王二年改为阳川县置令。
○金浦县本高勾丽黔浦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长堤郡领县。 显宗九年仍属明宗二年置监务神宗元年以王胎藏于县地升为县令官。
○守安县本高勾丽首尔忽新罗景德王改名戍城为长堤郡领县。 至高丽仍属明宗二年置监务恭让王三年始置通津监务以县属之。
#高丽史56卷-志10-地理1-006
○仁州本高勾丽买召忽县[一云弥 忽。]新罗景德王改名邵城为栗津郡领县。 显宗九年属树州任内至肃宗朝以皇 仁睿太后李氏内乡升为庆源郡仁宗时以皇 顺德王后李氏内乡改今名为知州事。 恭让王二年升为庆源府。[王初卽位赐州户长红 。] 有紫燕岛三木岛龙流岛属郡一县一。
○唐城郡本高勾丽唐城郡新罗景德王改为唐恩郡。 高丽初复古名显宗九年为水州属郡后来属。 明宗二年置监务忠烈王十六年以洪茶丘内乡升知益州事后又升为江宁都护府三十四年又升为益州牧忠宣王二年汰诸牧降为南阳府。 有大部岛小牛岛仙甘弥岛灵兴岛召勿岛承黄岛仁物岛伊则岛杂良串岛沙也串岛难知岛木力岛。
○载阳县古安阳县显宗九年称今名属水州任内后来属。
#高丽史56卷-志10-地理1-007
○水州本高勾丽买忽郡新罗景德王改为水城郡。 太祖南征郡人金七崔承珪等二百余人归顺效力以功升为水州成宗十四年置都团练使穆宗八年罢之显宗九年复知州事。 元宗十二年窄梁防戍蒙古兵入大部岛侵略居民岛人愤怨杀蒙兵以叛副使安悦率兵讨平之以功升为水原都护府后又升为水州牧忠宣王二年汰诸牧降为水原府。 恭愍王十一年红贼遣先锋招降杨广道州郡府最先迎降遂降为郡郡人重赂宰臣金镛复为府。 别号汉南[成庙所定。]又号隋城属县七。
○安山县本高勾丽獐项口县新罗景德王改为獐口郡。 高丽初改为安山郡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忠烈王三十四年以文宗诞生之地升知郡事。
○永新县[一云五朶一云永 。]显宗九年来属。
○双阜县古六浦显宗九年来属。
○龙城县本高勾丽上忽县[一云车忽。]新罗景德王改名车城为唐恩郡领县。 高丽初改今名显宗九年来属。
○贞松县古松山部曲显宗九年称今名来属。
○振威县本高勾丽釜山县[古渊达部曲一云金山县又松村活达。]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水城郡领县。 至高丽仍属明宗二年置监务后升为县令官。
○阳城县本高勾丽沙伏忽新罗景德王改名赤城为白城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五年来属明宗五年置监务。
#高丽史56卷-志10-地理1-008
○江华县本高勾丽穴口郡[一云甲比古次。]在海中直贞州之西南通津县之西。 新罗景德王改为海口郡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置县令。 高宗十九年避蒙古兵入都升为郡号江都三十七年筑中城周回二千九百六十余*闲元宗元年复还松都。[府东十里松岳里有故宫基。] 忠烈王时倂于仁州寻复旧辛禑三年升为府。 有摩利山[在府南。 山顶有堑星坛世传檀君祭天坛。]传灯山[一名三郞城世传檀君使三子筑之。]有仇音岛巴音岛今音北岛买仍岛属县三。
○鎭江县本高勾丽首知县在江华岛内新罗景德王改名首鎭为海口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仍属有鞍岛长峯岛。
○河阴县本高勾丽冬音奈县[一云芽音县。]在江华岛内新罗景德王改名 阴为海口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仍属后属开城县有主乙叱岛。
○乔桐县本高勾丽高木根县[一名戴云岛一云高林一云达乙斩。]在海中直江华县之西北 州之南。 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海口郡领县高丽仍属之明宗二年置监务。 有松家岛。
#高丽史56卷-志10-地理1-009
○广州牧初百济始祖温祚王以汉成帝鸿嘉三年建国都于慰礼城至十三年就汉山下立栅移慰礼城民户遂建宫阙居之明年迁都号南汉山城至近肖古王二十五年移都南平壤城。 及新罗太宗王遣金庾信与唐将苏定方夹攻百济灭之。 后唐师还文武王渐收其地改为汉山州又改为南汉山州景德王十五年改名汉州。 太祖二十三年更今名成宗二年初置十二牧州其一也。 十四年置十二州节度使号奉国军属关内道。 显宗三年废为安抚使九年定八牧仍为牧官别号淮安。[成庙所定。] 有日长城[新罗文武王所筑卽昼长城。]属郡四县三。
○川宁郡本高勾丽述川郡[一云省知买。]新罗景德王改为 川郡。[ 一作沂。]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 有鎭江渡。
○利川郡本高勾丽南川县[一云南买。]新罗幷之眞兴王升为州置军主景德王改名黄武为汉州领县。 太祖南征郡人徐穆导之利涉故赐号利川郡仍属焉。 仁宗二十一年置监务高宗四十四年称永昌恭让王四年以祖 申氏之乡升为南川郡。
○竹州本高勾丽皆次山郡新罗景德王改为介山郡。 高丽初更今名成宗十四年置团练使穆宗八年罢之。 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别号阴平[成庙所定。]又号延昌。
○果州本高勾丽栗木郡[一云冬斯 。]新罗景德王改为栗津郡。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 别号富安[成庙所定]又号富林有冠岳山。[忠烈王十年升州之龙山处为富原县。]
○砥平县本高勾丽砥岘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朔州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辛禑四年以乳 张氏之乡置监务后罢之恭让王三年置铁场于县境设监务以兼之。
○龙驹县本高勾丽驹城县[一云灭乌。]新罗景德王改名巨黍为汉州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仍属。 明宗二年置监务后升为县令官。
○杨根县本高勾丽杨根郡[一云恒阳。]新罗景德王改名滨阳为 川郡领县。 高丽初复古名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五年置监务。 高宗四十四年称永化元宗十年以卫社功臣金自廷内乡升为益和县令恭愍王五年以王师普愚母乡升为杨根郡。 有龙门山有龙津渡。[恭愍王五年以普愚寓居于迷元庄之小雪庵升庄为县置监务寻以地窄人稀还属于县。]
#高丽史56卷-志10-地理1-010
○忠州牧本高勾丽国原城[一云*末乙省{未乙省}一云 长城。]新罗取之眞兴王置小京景德王改为中原京。 太祖二十三年又改为忠州。 成宗二年初置十二牧州其一也十四年置十二州节度使号昌化军称中原道。 显宗三年废为安抚使九年定为牧为八牧之一高宗四十一年升为国原京。 有杨津溟所杨津衍所别号大原[成庙所定。]又号蘂城[高宗四十二年以多仁铁所人御蒙兵有功升所为翼安县。]属郡一县五领知事郡一。
○槐州本高勾丽仍斤内郡新罗景德王改为槐壤郡。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别号始安。[成庙所定。]
○长延县本高勾丽上芼县显宗九年称今名来属有温泉。 长 县高勾丽时称号未详显宗九年来属。
○阴竹县本高勾丽奴音竹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介山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
○阴城县本高勾丽仍忽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黑壤郡领县。 至高丽来属后置监务。
○淸风县本高勾丽沙热伊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柰 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忠肃王四年因县僧淸恭为王师升知郡事。 有月岳[新罗称月兄山。]有风穴。
#高丽史56卷-志10-地理1-011
○原州本高勾丽平原郡新罗文武王置北原小京。 太祖二十三年改今名显宗九年为知州事高宗四十六年以州逆命降为一新县。 元宗元年复知州事十年以林惟茂外乡升靖原都护府忠烈王十七年。 以御丹兵有功改为益兴都护府三十四年升原州牧。 忠宣王二年汰诸牧降为成安府恭愍王二年安胎于州之雉岳山复原州牧。 别号平 京又号平 [成庙所定。]属郡二县五。
○宁越郡本高勾丽奈生郡新罗景德王改奈城郡。 至高丽更今名来属恭愍王二十一年以乡人延达麻实里院使在
大明有功于我升知郡事。
○堤州本高勾丽奈吐郡新罗景德王改奈堤郡高丽初更今名。 成宗十四年置刺史穆宗八年罢之。 显宗九年来属睿宗元年置监务别号义川[成庙所定。]又号义原。
○平昌县本高勾丽郁乌县[一云于乌县。]新罗景德王改名白乌为奈城郡领县。 至高丽更今名来属忠烈王二十五年置县令辛禑十三年以宠宦李信内乡升知郡事后降为县令别号鲁山。
○丹山县本高勾丽赤山县[一云赤城县。]新罗为奈 郡领县。 高丽初改今名显宗九年来属后移属忠州。 哈丹之乱以县人能拒敌赏其功始置监务忠肃王五年升知丹阳郡事。 有竹岭山。
○永春县本高勾丽乙阿旦县新罗景德王改名子春为奈城郡领县高丽更今名来属。
○酒泉县本高勾丽酒渊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奈城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别号鹤城。
○黄骊县本高勾丽骨乃斤县新罗景德王改名黄骁为沂川郡领县高丽初更今名[一云黄利县。]显宗九年来属。 后置监务高宗四十四年称永义忠烈王三十一年以皇 顺敬王后金氏内乡升为骊兴郡。 至
大明洪武二十一年迁伪主辛禑于郡升为黄骊府恭让王元年复降为骊兴郡。 有骊江。
#高丽史56卷-志10-地理1-012
○淸州牧本百济上党县新罗神文王五年初置西原小京景德王升西原京。 太祖二十三年改为淸州成宗二年初置十二牧州其一也十四年置十二州节度使号全节军属中原道。 显宗三年废为安抚使九年定为牧为八牧之一。 属郡二县七领知事府一知事郡二县令官二。
○燕山郡本百济一牟山郡新罗景德王改今名。 至高丽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高宗四十六年以卫社功臣朴希实内乡升为文义县置令忠烈王时倂于嘉林寻复旧。
○木州本百济大木岳郡新罗景德王改为大麓郡。 至高丽更今名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别号新定。[成庙所定。]
○鎭州本高勾丽今勿奴郡[一云万弩郡一云首知一云新知。]新罗景德王改为黑壤郡[黑一作黄。]高丽初称降州后改今名。 成宗十四年置刺史穆宗八年罢之显宗九年来属。 高宗四十六年以林衍内乡升为彰义县置令元宗十年又以衍之故升知义宁郡事及衍诛还降称今名别号常山[成庙所定。]有胎灵山。[新罗时万弩郡太守金舒玄妻万明生庾信藏胎于县南十五里化为神因号胎灵山。 自新罗置祠宇春秋降香行祭高丽仍之。]
○全义县本百济仇知县新罗景德王改名金地为大麓郡领县。 至高丽更今名来属。
○淸川县古萨买县至高丽称今名来属。
○道安县本高勾丽道西县新罗景德王改名都西为黑壤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
○靑塘县一名靑渊县高丽初称今名来属后置监务兼任道安。
○燕 县本百济豆仍只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燕山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后以木川监务来兼。 有元帅山[忠烈王时韩希愈金 等大败哈丹贼于县南正左山下俗号驻军之地为元帅山。]有熊津。[卽新罗西渎熊川河载中祀。]
○怀仁县本百济未谷县新罗景德王改名昧谷为燕山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后以怀德监务来兼辛禑九年别置监务。
#高丽史56卷-志10-地理1-013
○公州本百济熊川文周王自汉城徙都之至圣王又移都南扶余。 新罗与唐夹攻灭之唐置熊津都督府留兵鎭之唐师旣去新罗尽有其地。 神文王改为熊川州置都督景德王又改熊州。 太祖二十三年更今名成宗二年初置十二牧州其一也十四年置十二州节度使称安节军属河南道。 显宗三年废节度使九年降知州事忠惠王后二年以*( ){元}阔阔赤平章妻敬和翁主外乡升为牧。 有 龙山[卽新罗西岳载中祀。]熊津衍所[上流为锦江。]别号怀道[成庙所定。 明宗六年州鸣鹤所人亡伊啸聚党与攻陷本州岛朝廷升其所为忠顺县置令尉以抚之后降而复叛寻削之。]属郡四县八。
○德恩郡本百济德近郡新罗景德王改为德殷郡。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有甄萱墓。
○怀德郡本百济雨述郡[一云朽浅。]新罗景德王改为比 郡。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有 足山。
○扶余郡本百济所夫里郡[一云泗 。]百济圣王自熊川来都之号南扶余。 至义慈王时新罗遣金庾信与唐将苏定方夹攻灭之唐师旣去新罗尽得百济旧地。 文武王十二年置摠管景德王改今名。 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 有天政台钓龙台落花岩。
○连山郡本百济黄等也山郡新罗景德王改为黄山郡。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 有开泰寺。[太祖旣平百济创大刹于黄山之谷改山为天护名寺为开泰。]
○市津县本百济加知柰县[一云加乙乃一云薪浦。]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德恩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有市津浦。
○德津县本百济所比浦县新罗景德王改名赤乌为比 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来属。
○鎭岑县本百济眞岘县[眞一作贞。]新罗景德王改名鎭岭为黄山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
○儒城县本百济奴斯只县[斯一作叱。]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比 郡领县。 高丽仍旧名来属有温泉。
○石城县本百济珍恶山县新罗景德王改名石山为扶余郡领县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后罢之。 恭愍王二十年以扶余监务来兼恭让王二年复置监务。
○定山县本百济悦己县[一云豆陵尹城。]新罗景德王改名悦城为扶余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
○尼山县本百济热也山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熊州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
○新 县本百济伐音支县[一云武夫县。]新罗景德王改名淸音为熊州领县高丽初更今名来属。
#高丽史56卷-志10-地理1-014
○洪州成宗十四年置运州都团练使显宗三年改知州事后改今名[太祖实录十年三月王入运州注云卽今洪州。]恭愍王五年以王师普愚内乡升为牧十七年降知州事二十年复为牧。 别号安平又海 [皆成庙所定。]又号海兴属郡三县十一。
○ 城郡本百济 郡新罗景德王改今名。 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忠烈王十九年以县人卜奎御丹兵有功升为县令后又升知沔州事别号马山又号海宗。
○大兴郡本百济任存城[一云今州。]新罗景德王改为任城郡。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 唐苏定方祠在大岑岛。[春秋降香祝致祭。]
○结城郡本百济结己县新罗景德王改为洁城郡。 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二年更今名置监务。
○高丘县本百济牛见县新罗景德王改名目牛为伊山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
○保宁县本百济新村县[一云沙村县。]新罗景德王改名新邑为洁城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睿宗元年置监务。 有高鸾岛。
○兴阳县古名远军显宗九年称今名来属。
○靑阳县本百济古良夫里县新罗*敬德王{景德王}改名靑武为任城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属天安府任内后来属。
○新平县本百济沙平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 城郡领县显宗九年来属。
○德 县本百济今勿县新罗景德王改名今武为伊山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五年置监务。
○伊山县本百济马尸山郡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郡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 有伽倻山。
○唐津县本百济伐首只县[一云夫只郡。]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 城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睿宗元年置监务。
○余美县本百济余村县新罗*敬德王{景德王}改名余邑为 城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睿宗元年置监务。
○骊阳县[骊一作黎。]本百济沙尸良县[一云沙罗县。]新罗景德王改名新良为洁城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置监务显宗九年来属。
○贞海县世传太祖时梦熊驿吏韩姓者有大功赐号太匡割高丘县地置县为其乡贯。 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
#高丽史56卷-志10-地理1-015
○天安府太祖十三年合东西兜率为天安府置都督[谚传术师艺方启太祖云: "三国中心五龙争珠之势若置大官则百济自降。" 太祖乃登山周览始置府。]成宗十四年改为 州都团练使穆宗八年废团练使。 显宗九年复旧名为知府事高宗四十三年避兵入仙藏岛后出陆忠宣王二年汰诸牧府改为宁州恭愍王十一年复为天安府。 别号任欢属郡一县七。
○温水郡本百济汤井郡新罗文武王升为州置摠管后废州为郡。 高丽初改今名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 有温泉。
○牙州本百济 述县新罗景德王改名阴峯为汤井郡领县。 高丽初改为仁州成宗十四年置刺史穆宗八年废刺史显宗九年来属后更今名置监务别号宁仁。[成庙所定。]
○新昌县本百济屈直县新罗景德王改名祈梁为汤井郡领县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 恭让王三年筑城县西獐浦收旁近州县租载舟浮海达于京师始置万户兼监务。 有道高山。
○ 岁县本百济甘买县新罗景德王改名驯雉为大麓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别号 川。
○平泽县古河八县高丽称今名来属。
○礼山县本百济乌山县新罗景德王改名孤山为任城郡领县。 太祖二年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
○稷山县本慰礼城百济始祖温祚王开国建都后高勾丽取之改为蛇山县新罗因之为白城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高丽改河阳仓为庆阳县置令兼任 场官。]
○安城县本高勾丽柰兮忽新罗景德王改为白城郡。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属水州后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 恭愍王十年红贼入松都王南巡贼遣先锋招降杨广道州郡所至莫敢挫其锋唯县人佯为降附设宴 之乘其醉斩魁首六人贼由是不敢南下。 十一年以功升知郡事割水原任内阳良甘弥呑马田薪谷四部曲以与之。 后金镛受赂以三部曲还属水原。
#高丽史56卷-志10-地理1-016
○嘉林县本百济加林郡新罗景德王改加为嘉。 成宗十四年置林州刺史显宗九年更今名置令忠肃王二年以元阿 海平章妻赵氏内乡升知林州事。 属郡一县四。
○西林郡本百济舌林郡[一云南阳。]新罗景德王改今名。 高丽因之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 忠肃王元年以县人李彦忠有劳于忠宣升知西州事。 有熊津溟所。
○庇仁县本百济比众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西林郡领县。 高丽因之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
○鸿山县本百济大山县新罗景德王改名翰山为嘉林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仍属明宗五年以韩山监务来兼。
○蓝浦县本百济寺浦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西林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辛禑六年因倭寇人物四散至恭让王二年始置鎭城招集流亡。
○韩山县本百济马山县新罗因之为嘉林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仍属明宗五年置监务后升为知韩州事。
#高丽史56卷-志10-地理1-017
○富城县本百济基郡新罗景德王改为富城郡。 高丽因之仁宗二十二年置县令明宗十二年县人逼令尉幽之有司奏除官号。 忠烈王十年以县人大护军郑仁卿有功升知瑞山郡事三十四年升为瑞州牧忠宣王二年汰诸牧降为瑞宁府后又降知瑞州事属县二。
○地谷县本百济知六县新罗景德王改名地育为富城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仍属。
○苏泰县本百济省大兮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富城郡领县。 高丽仍之显宗九年属运州。 忠烈王时宦者李大顺有宠于元以县为居乡升知泰安郡事。
志卷第十。
#高丽史57卷-志11-00-000
志卷第十一。 高丽史五十七。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00
地理二。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01
○庆尙道在三韩为辰韩在三国为新罗及太祖幷新罗百济置东南道都部署使置司庆州。 成宗十四年分境内为十道以尙州所管为岭南道庆州金州所管为岭东道晋州所管为山南道睿宗元年称庆尙晋州道。 明宗元年分为庆尙晋陜州两道十六年为庆尙州道神宗七年为尙晋安东道其后又改为庆尙晋安道。 高宗四十六年以和登定长四州没于蒙古割道之平海德原盈德松生隶溟州道。 忠烈王十六年又以德原盈德松生移隶东界忠肃王元年定为庆尙道领京一牧二府三郡三十县九十二。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02
○东京留守官庆州本新罗古都。 始祖赫居世王开国建都国号徐耶伐或称斯罗或称斯卢后称新罗脱解王九年始林有 怪更名 林因以为国号基临王十年复号新罗。 太祖十八年敬顺王金傅来降国除为庆州二十三年升为大都督府改其州六部名梁部为中兴部沙梁为南山部本彼为通仙部习比为临川部汉祗为加德部牟梁为长福部。 成宗六年改为东京留守十四年称留守使属岭东道。 显宗三年废留守官降为庆州防御使五年改安东大都护府二十一年复为东京留守。 时锐方所上三韩会土记有高丽三京之文故复置之。 神宗五年东京夜别抄作乱攻劫州郡遣师讨平之七年以东京人造新罗复盛之言传檄尙淸忠原州道谋乱降知庆州事夺管内州府郡县乡部曲分隶安东尙州高宗六年复为留守。 忠烈王三十四年改称 林府辛禑二年府与金州争使营。 都评议使奏金州贼杀按廉且置营岁月不及 林。 近海滨倭贼可畏乞移置 林禑从之。 别号乐浪[成庙所定。]有赫居世王陵金庾信墓又有瞻星台[新罗善德女主所筑。]奉德寺[新罗惠恭王铸大锺重铜一十二万斤撞之声闻百余里]属郡四县十领郡五。[防御郡四知事郡一。]
○兴海郡本新罗退火郡景德王改为义昌郡高丽初改今名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恭愍王十六年以国师千熙之乡升知郡事。 别号曲江又号鳌山。
○章山郡本押梁小国[一云押督。]新罗祗味王取之置郡景德王改为獐山郡。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 忠宣王卽位避王嫌名改庆山忠肃王四年以国师一然之乡升为县令官。 恭让王二年以王妃卢氏之乡升知郡事别号玉山。
○寿城郡本新罗 火郡[一云上村昌郡。]景德王改为寿昌郡。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恭让王二年置监务兼任解颜。
○永州高丽初合新罗临 郡道同临川二县置之[一云高郁府。]成宗十四年为永州刺史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 后升为知州事别号益阳[成庙所定。]又号永阳。[丽季升本州岛梨旨银所为县。]
○安康县本新罗比火县景德王改今名为义昌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恭让王二年置监务。[新罗*婆裟王{婆娑王}取音汁伐国置音汁火县后合属于县。]
○新宁县本新罗史丁火县景德王改今名为临 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恭让王二年置监务。[景德王改买熟次县为 白县后合属于县。]
○慈仁县本新罗奴斯火县景德王改今名为獐山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
○河阳县成宗十四年为河州刺史。 显宗九年改今名来属后置监务。
○淸河县本高勾丽阿兮县新罗景德王改名海阿为有邻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
○延日县本新罗斤乌支县[一作乌良友。]景德王改名临汀为义昌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恭让王二年置监务以管军万户兼之。
○解颜县本新罗雉省火县[一云美里。]景德王改今名为獐山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恭让王二年置监务以寿城监务兼之。
○神光县本新罗东仍音县[一云神乙。]景德王改今名为义昌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
○杞溪县本新罗芼兮县[一云化 。]景德王改今名为义昌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
○长 县本新罗只沓县景德王改名 立为义昌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来属后置监务。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03
○蔚州本屈阿火村新罗婆娑王取之置县景德王改名河曲[一作河西。]为临关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置防御使。[景德王改于火县为虞风县栗浦县为东津县皆合属。 太祖时郡人朴允雄有大功乃倂河曲东津虞风等县置兴礼府后降为恭化县又改知蔚州事。 一云罗季有鹤来鸣故称神鹤城。 一云戒边城一云皆知边一云火城郡。] 别号鹤城[成庙所定。]属县二。
○东莱县本新罗居柒山郡景德王改为东莱郡。 显宗九年来属后置县令。 有温泉。
○ 阳县本新罗居知火县景德王改今名为良州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仁宗二十一年置监务后改为彦阳。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04
○礼州本高勾丽于尸郡新罗景德王改为有邻郡。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置防御使高宗四十六年以卫社功臣朴松庇内乡升为德原小都护府后升为礼州牧忠宣王二年汰诸牧改为宁海府别号丹阳。[成庙所定。] 有观鱼台属府一郡三县二。
○甫城府[一云载岩城。]新罗景德王改柒巴火县为眞宝县又改高勾丽助揽县为眞安县高丽初合二县置府显宗九年来属。
○英阳郡[英一作延。]本古隐县后改今名。 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五年置监务别号益阳。[首比部曲元属于县文宗朝移属蔚珍以附近还属。]
○平海郡本高勾丽斤乙于高丽初改今名显宗朝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 忠烈王时县人佥议评理黄瑞随驾入元翊戴回还以功升知郡事别号箕城。 有温泉。
○盈德郡本高勾丽也尸忽郡新罗改为野城郡。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又改为县令官。
○靑*凫县本高勾丽靑己县新罗改名积善为野城郡领县。 高丽初为*凫伊县又改为云凤县成宗五年更今名来属。
○松生县显宗九年来属仁宗二十一年置监务。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05
○金州本驾洛国。 新罗儒理王十八年驾洛之长我 干汝 干彼 干等九人率其民 飮望见龟旨峯有非常声气就视之有金 自天而降中有金色卵圆如日轮。 九人拜而神之奉置我 干家。 翼日九人咸会开 而视有一童子剖壳而生年可十五容貌甚伟众皆拜贺尽礼。 童子日就岐 历十余日身长九尺。 是月望九人遂奉以为主卽首露王也。 国号驾洛又称伽倻后改为金官国四境东至黄山江东北至伽倻山西南际大海西北界智异山。 卽位一百五十八年薨至九代孙仇亥赍国帑宝物降于新罗。 自首露王以后居登王麻品王居叱弥王伊尸品王坐知王吹希王 知王钳知王至仇亥王[亥三国遗事驾洛国记作冲。]有国凡四百九十一年新罗法兴王旣受降待以客礼以其国为食邑号金官郡。 文武王置金官小京景德王为金海小京。 太祖二十三年改州府郡县名为金海府后降为临海县又升为郡。 成宗十四年改为金州安东都护府显宗三年更今名。 元宗十一年以防御使金 平密城之乱又拒三别抄有功升为金宁都护府忠烈王十九年降为县三十四年升为金州牧。 忠宣王二年汰诸牧复为金海府。 首露王墓[在州西。]招贤台[在州东。 世传驾洛国居登王登此台招七点山 始仙人 始乘舟而来因名焉。]又有三分水[府东黄山江水奔流五十余里分三浦入海俗呼为三叉水。]属郡二县三。
○义安郡本新罗屈自郡景德王改今名。 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忠烈王八年更名义昌升为县令以赏元世祖东征供亿之劳。 别号桧山。
○咸安郡本阿尸良国[一云阿那加耶。]新罗法兴王灭之以为郡景德王改今名。 成宗十四年为咸州刺史显宗九年复今名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恭愍王二十二年以县人周英赞之女入
大明为宫人遂升为知郡事别号金罗。
○漆园县[园一作原。]本新罗漆吐县景德王改名漆 为义安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恭让王二年置监务别号龟城。
○熊神县本新罗熊只县景德王改今名为义安郡领县显宗九年来属。[高丽升省法部曲为龟山县属金州任内恭让王朝移属漆原。] 有加德岛。
○合浦县本新罗骨浦县景德王改今名为义安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忠烈王八年更名会原升为县令以赏元世祖东征供亿之劳。 别号还珠有月影台。[高丽升莞浦乡为县。]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06
○梁州新罗文武王五年割上州下州地置 良州景德王改为良州备九州岛之一。 太祖二十三年更今名显宗九年置防御使后元中书省以本国官繁民弊为言故倂于密城。 然州县 命守宰劳于往来其弊愈甚。 至忠烈王三十年复旧别号宜春[成庙所定。]又号顺正有伽倻津黄山江[与务安之龙津光阳之蟾津称为背流三大江水。]又有伽倻津衍所属县二。
○东平县本新罗大甑县景德王改今名为东莱郡领县显宗九年来属。 有絶影岛。
○机张县本新罗甲火良谷县景德王改今名为东莱郡领县后移属。 显宗九年又移属蔚州后置监务别号车城。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07
○密城郡本新罗推火郡景德王改今名。 高丽初因之成宗十四年为密州刺史显宗九年称知密城郡事。 忠烈王元年以郡人赵仟杀郡守以应珍岛叛贼三别抄降为归化部曲属之 林。 先是台省屡请降号用事者受邑人赂每沮之至是复极论从之。 后复称密城县十一年升为郡又降为县恭让王二年以曾祖益阳侯妃朴氏内乡升为密阳府。[高丽以守山部曲为守山县。] 属郡二县四。
○昌宁郡本新罗比自火郡。[一云比斯伐。] 眞兴王十六年置下州二十六年州废景德王改为火王郡。 太祖二十三年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 别号昌城夏城。
○淸道郡[一云道州。]高丽初合新罗大城郡乌岳荆山苏山三县为郡来属睿宗四年置监务。 忠惠王后四年以郡人上护军金善庄有功升知郡事明年复为监务恭愍王十五年郡人金汉贵为监察大夫复请升为知郡事。
○玄 县[ 一作风。]本新罗推良火县[推一作三。]景德王改名玄骁为火王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恭让王二年置监务割密城仇知山部曲属之。
○桂城县显宗九年来属恭愍王十五年移属灵山恭让王二年还属。
○灵山县本新罗西火县景德王改名尙药为密城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仍属忠敬王十五年置监务。 有温泉又有伽倻津溟所。
○ 角县本上火村县高丽改今名显宗九年来属。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08
○晋州牧本百济居列城[一名居 。]新罗文武王二年取而置州神文王四年分居 州置菁州摠管景德王改为康州惠恭王复为菁州。 太祖又改康州成宗二年初置十二牧州其一也十四年置十二州节度使号晋州定海军属山南道。 显宗三年废为安抚使九年定为牧为八牧之一。 别号晋康[成庙所定。]又号菁州又号晋阳。 有花开萨川两部曲[其长皆剃头称为僧首。]又有彰善岛[岛本*&高勾丽{新罗}有疾部曲高丽更今名升为县属于州。 忠宣王卽位避王嫌名改为兴善后因倭寇人物俱亡为直村。]属郡二县七领知事郡一县令官三。
○江城郡本新罗阙支郡景德王改阙城郡。 高丽初改为江城县后升为郡显宗九年来属恭让王二年置监务。
○河东郡本新罗韩多沙郡景德王改今名。 高丽初因之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 别号淸河。
○泗州本新罗史勿县景德王改名泗水为固城郡领县。 高丽初来属显宗二年更今名明宗二年置监务。
○岳阳县本新罗小多沙县景德王改今名为河东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
○永善县本新罗一善县景德王改名尙善为固城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 显宗(九)年来属。
○鎭海县显宗九年来属恭让王二年*九{置}监务。 别号八鎭。[一云牛山。]
○昆明县新罗时称号未详显宗九年来属。
○班城县新罗时称号未详显宗九年来属。
○宜宁县本新罗獐含县景德王改今名为咸安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恭让王二年置监务以新繁县属之。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09
○陜州本新罗大良州郡[良一作耶。]景德王改为江阳郡。 显宗由大良院君卽位又以皇妃孝肃王后之乡升知陜州事。 属县十二。
○嘉树县[树一作寿。]本新罗加主火县景德王改今名为康州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别号凤城。
○三 县本新罗三支县[一云麻杖。]景德王改今名为江阳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恭愍王二十二年置监务。
○山阴县本新罗知品川县景德王改今名为阙城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恭让王二年置监务别号山阳。
○丹溪县本新罗赤村县景德王改名丹邑为阙城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恭让王二年移属江城县。
○加祚县本新罗加召县[因方言相近变召为祚。]景德王改名咸阴为居昌郡领县。 高丽初复古名显宗九年来属后还属居昌元宗十二年移属巨济。
○感阴县本新罗南内县景德王改名余善为居昌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毅宗十五年县人子和等诬告郑 妻与县吏仁梁呪咀上及大臣投子和于江降县为部曲。 恭让王二年复置监务以利安县属之。
○利安县本新罗马利县景德王改今名为天岭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恭让王二年移属感阴。
○新繁县本新罗新 县[一云朱乌村一云泉川县。]景德王改名宜桑为江阳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
○冶炉县本新罗赤火县景德王改今名为高灵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
○草溪县本新罗草八兮县景德王改名八溪为江阳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仍属明宗二年置监务。 忠肃王三年以县人郑守琪卞遇成有功升知郡事。 别号淸溪[成庙所定。]有黄芚津。
○居昌县本新罗居烈郡[一名居 。]景德王改今名。 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
○含阳县[一云含城郡。]本新罗速含郡景德王改为天岭郡。 成宗十四年升为许州都团练使显宗三年降为含阳郡来属[后含改为咸。]明宗二年降为县置监务。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10
○固城县本小加耶国新罗取之置古自郡景德王改今名为郡。 成宗十四年为固州刺史后降为县显宗九年属巨济后置县令。 元宗七年以郡升为州忠烈王时倂于南海寻复旧。 别号铁城。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11
○南海县本海中岛新罗神文王初置转也山郡景德王改为南海郡。 显宗九年置县令恭愍王七年因倭失土侨寓晋州任内大也川部曲。 属县二。
○兰浦县本新罗内浦县在南海岛景德王改今名来属。 高丽初因之。 后因倭寇人物俱亡。
○平山县本新罗平西山县[一云西平。]亦在南海岛景德王改今名为南海郡领县。 高丽初因之后因倭寇人物俱亡。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12
○巨济县本海中岛新罗文武王初置裳郡景德王改为巨济郡。 显宗九年置县令元宗十二年因倭失土侨寓居昌县之加祚县忠烈王时倂于管城寻复旧。 有北加助音岛属县三。
○鹅洲县本新罗巨老县在巨济岛景德王改今名为巨济郡领县高丽因之。
○松边县本新罗松边县亦在巨济岛景德王改名南垂为巨济郡领县。 高丽复旧名仍属。
○溟珍县本新罗买珍伊县亦在巨济岛景德王改今名为巨济郡领县高丽因之。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13
○尙州牧本沙伐国新罗沾解王取以为州法兴王改为上州置军主眞兴王废州为上洛郡。 神文王复置州景德王改为尙州惠恭王复为沙伐州。 太祖二十三年复改为尙州其后又改为安东都督府成宗二年初置十二牧尙州卽其一也十四年置十二州节度使号归德军。 属岭南道。 显宗三年废节度使复为安东大都护府五年改为尙州安抚使九年定为牧为八牧之一。 别号上洛[成庙所定。]又号商山[谚传州北面林下村人姓太者捕贼有功升其村为永顺县。]有洛东江又有大堤名曰恭检[明宗二十五年司录崔正 因旧址而筑之。]属郡七县十七领知事府二。
○闻庆郡本新罗冠文县[一云冠县一云高思曷伊城。]景德王改名冠山为古宁郡领县。 高丽初改为闻喜郡显宗九年来属后更今名。 恭让王二年置监务以加恩县属之。[县北有主屹山。] 险阻处三草岾[在县西。]伊火岘[在县西。]串岬迁。[在县南。]
○龙宫郡本新罗竺山[一云园山。]成宗十四年升为龙州刺史穆宗八年罢之显宗三年改今名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有河风津。
○开宁郡本甘文小国新罗取之眞兴王置军主为靑州眞平王废州文武王为甘文郡景德王改今名。 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
○报令郡本新罗三年山郡景德王改为三年郡。 高丽初改保龄郡[后转而为今名。]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 有俗离山。[新罗时称俗离岳为中祀。]
○咸昌郡本古宁伽倻国新罗取之为古冬揽郡[一云古陵郡。]景德王改为古宁郡。 光宗十五年为咸宁郡显宗九年来属后更今名。 明宗二年置监务。
○永同郡本新罗吉同郡景德王改今名。 成宗十四年升为稽州刺史穆宗八年废刺史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六年升为县令后复为监务寻罢之。
○海平郡显宗九年来属仁宗二十一年移属一善。
○靑山县本新罗屈山县[一云 山。]景德王改名耆山为三年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来属恭让王二年置监务析尙州酒城部曲以隶之十一年还属。
○山阳县本新罗近品县[品一作岩。]景德王改名嘉猷为醴泉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明宗十年罢之。
○化宁郡本新罗 达匕郡[一云沓达。]景德王改为化宁郡。 高丽初因之后为县来*( ){属}。
○功城县本新罗大幷部曲高丽初改今名显宗九年来属。
○单密县[单一作丹。]本新罗武冬弥知县[一云曷冬弥知。]景德王改今名为闻韶郡领县。 高丽初因之显宗九年来属。
○比屋县本新罗阿火屋县[一云幷屋。]景德王改今名为闻韶郡领县。 高丽初因之显宗九年来属。
○安定县[定一作贞。]本新罗阿尸兮县[一云阿乙兮。]景德王改名安贤为闻韶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恭让王二年置监务兼任比屋。
○中牟县本新罗刀良县景德王改名道安为化宁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
○虎溪县本新罗虎侧县[一云拜山城。]景德王改今名为古宁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
○御侮县本新罗今勿县[一云阴达。]景德王改今名为开宁郡领县显宗九年来属。
○多仁县本新罗达己县[或云多己。] 景德王改今名来属。 至高丽仍属后移属甫州。 别号仁阳。
○靑理县本新罗音里火县景德王改为靑骁县来属。 高丽更今名显宗九年仍属。
○加恩县本新罗加害县景德王改名嘉善为古宁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恭让王二年移属闻庆。
○一善县本新罗一善郡眞平王升为州置军主神文王废州景德王改为嵩善郡。 成宗十四年为善州刺史显宗九年来属仁宗二十一年改今名置县令后升为知善州事。 别号和义[成庙所定。]有金乌山。
○军威县本新罗奴同觅县景德王改今名为嵩善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仁宗二十一年还属一善恭让王二年置监务兼任孝灵。
○孝灵县本新罗芼兮县景德王改今名为嵩善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仁宗二十一年还属一善。
○缶溪县显宗九年来属后移属善州别号缶林。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14
○京山府本新罗本彼县景德王改名新安为星山郡领县后改为碧珍郡。 太祖二十三年更今名景宗六年降为广平郡成宗十四年称岱州都团炼使。 显宗三年废团炼使九年改知京山府事。 忠烈王二十一年升为兴安都护府三十四年又升为星州牧忠宣王二年汰诸牧降为京山府。 有伽倻山属郡一县十四。
○高灵郡本大伽倻国自始祖伊珍阿 王[一云内珍朱智。]至道设智王凡十六世五百二十年新罗眞兴王灭之以其地为大伽倻郡景德王改今名。 高丽初来属明宗五年置监务。
○若木县本新罗大木县[一云七村。]景德王改名溪子为星山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来属。
○仁同县显宗九年来属。 恭让王二年置监务以若木县属之。[三国史记云星山郡领内寿同县本新罗斯同火县景德王改名今未详。 今以境土考之疑寿同改为仁同也。]
○知礼县本新罗知品川县景德王改今名为开宁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恭让王二年置监务别号龟城。
○加利县本新罗一利郡景德王改为星山郡。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别号 城。
○八 县本新罗八居里县[一云北耻长里一云仁里。]景德王改名八里为寿昌郡领县。 高丽初改为八居[后居音转而为 。]显宗九年来属。 别号七谷。
○金山县本新罗金山县为开宁郡领县。 高丽仍旧名显宗九年来属恭让王二年置监务别号金陵。
○黄涧县本新罗召罗县景德王改今名为永同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恭愍王三年复来属恭让王二年置监务。
○管城县本新罗古尸山郡景德王改为管城郡。 显宗九年来属仁宗二十一年置县令明宗十二年县吏民执县令洪彦幽之有司奏除官号。 忠宣王五年升知沃州事割京山府所属利山安邑阳山三县以属之。
○安邑县本新罗阿冬兮县景德王改名安贞为管城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
○阳山县本新罗助比川县景德王改今名为管城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明宗六年置县令。
○利山县本新罗所利山县景德王改今名为管城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明宗六年置监务。
○大丘县本新罗达句火县景德王改今名为寿昌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仁宗二十一年置县令。
○花园县本新罗舌火县景德王改今名为寿昌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后移属大丘别号锦城。
○河滨县本新罗多斯只县[一云沓只。]景德王改今名为寿昌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后移属大丘。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15
○安东府本新罗古 耶郡景德王改为古昌郡。 太祖十三年与后百济王甄萱战于郡地败之郡人金宣平权幸张吉佐太祖有功拜宣平为大匡幸吉各为大相升郡为安东府后改为永嘉郡成宗十四年称吉州刺史。 显宗三年为安抚使九年改知吉州事二十一年更今名。 明宗二十七年南贼金三孝心等剽略州郡遣使讨平之以府有功升为都护府。 神宗七年东京别抄 佐等聚众叛以府有 御功升为大都护府忠烈王三十四年改为福州牧恭愍王十年避红贼南巡驻辇以州人尽心供顿复升为安东大都护府。[忠烈王以加也乡人护军金仁轨有功升其乡为春阳县忠宣王以敬和翁主乡德山部曲为才山县。 忠惠王以宦者姜金刚入元有负 之劳升其乡退串部曲为奈城县后又*陛{升}吉安部曲为县。] 别号绫罗郡地平郡石陵郡一界郡花山郡古藏郡[皆新罗时称号。]属郡三县十一。
○临河郡本高勾丽屈火郡新罗景德王改为曲城郡。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
○礼安郡本高勾丽买谷县新罗改名善谷为奈灵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辛禑二年藏其胎于县升为郡寻升为州。 恭让王二年置监务以宜仁县属之。
○义兴郡显宗九年来属。 恭让王二年置监务以善州任内缶溪县属之后移属义城县。 别号龟山。
○一直县本新罗一直县景德王改名直宁为古昌郡领县。 高丽初复旧号显宗九年来属。
○殷 县本新罗赤牙县景德王改名殷正为醴泉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
○甘泉县新罗时称号未详显宗九年来属。
○奉化县本高勾丽古斯马县新罗景德王改名玉马为柰灵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恭让王二年置监务别号凤城。
○安德县本高勾丽伊火兮县新罗景德王改名缘武为曲城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恭让王二年置监务。[恭愍王十八年升知道保部曲为宜仁县属安东恭让王二年移属礼安。]
○ 山县本新罗下枝县[有下枝山一名 岳。]景德王改名永安为醴泉郡领县。 太祖六年县人元逢有归顺之功升为顺州十三年陷于甄萱复降为下枝县后更今名。 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
○基州县新罗时称号未详或曰基木鎭。 高丽初始称今名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后复属。 恭让王二年又置监务以殷 县属之别号永定[成庙所定。]又号安定。
○兴州本高勾丽及伐山郡新罗景德王改为 山郡。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后移属顺安明宗二年置监务。 忠烈王安胎改为兴宁县令官忠肃王又安胎升知兴州事忠穆王安胎又升为顺兴府。 别号顺政[成庙所定。]有小白山。
○顺安县本高勾丽柰己郡新罗婆娑王取之景德王改为柰灵郡。 成宗十四年称刚州都团练使显宗九年来属仁宗二十一年更今名为县令官。 高宗四十六年以卫社功臣金仁俊内乡升知荣州事别号龟城[成庙所定。]险阻处有马儿岭。
○义城县本召文国新罗取之景德王改为闻韶郡。 高丽初升为义城府显宗九年来属仁宗二十一年置县令。 神宗二年以尝陷贼降为监务忠烈王时倂于大丘寻复旧。[三国史记云: "景德王改仇火县为高丘县后合属于县。"] 有风穴又有 穴。[立夏后 始凝极热则坚冬则温气如春。]
○基阳县本新罗水酒县景德王改为醴泉郡。 高丽初更名甫州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二年藏太子胎改今名升为县令官。 神宗七年南道招讨兵马使崔匡义与东京贼战于县地大捷升知甫州事别号淸河襄阳。[成庙所定。]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16
○全罗道本百济之地义慈王十九年新罗太宗王与唐将苏定方灭百济遂倂其地。 景德王分为全武二州都督府眞圣王五年西面都统甄萱悉据旧地称后百济王。 太祖十九年亲征克之成宗十四年以全州瀛州淳州马州等州县为江南道罗州光州静州升州贝州潭州朗州等州县为海阳道显宗九年合为全罗道领牧二府二郡十八县八十二。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17
○全州牧本百济完山[一云比斯伐一云比自火。]威德王元年为完山州十一年州废。 义慈王十九年新罗与唐将苏定方灭百济遂有其地。 眞兴王十六年改今名二十六年州废神文王四年复置完山州。 景德王十五年又称全州后甄萱立都于州太祖灭之改安南都护府二十三年还为全州。 成宗十二年称承化节度安抚使十四年置十二州节度使号顺义军属江南道。 显宗九年升安南大都护府十三年又名全州恭愍王四年以囚元使 思不花降为部曲五年复为完山府。 别号莞山[成庙所定。]又号甄城有新仓津属郡一县十一领知事府一郡一县令官四。
○金马郡本马韩国[后朝鲜王箕准避卫满之乱浮海而南至韩地开国号马韩。]百济始祖温祚王幷之。 自后号金马渚新罗景德王改今名。 至高丽来属忠惠王后五年以元顺帝奇皇后外乡升为益州。 有弥勒山石城[谚传箕准始筑故谓之箕准城。]又有后朝鲜武康王及妃陵。[俗号末通大王陵一云百济武王小名薯童]
○朗山县本百济阏也山县新罗景德王改名野山为金马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来属恭让王三年以砺良监务来兼。
○沃野县本百济所力只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金马郡领县高丽初来属明宗六年置监务后复来属。
○鎭安县本百济难珍阿县[一云月良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长溪郡领县。 高丽初来属后置监务恭让王三年兼任马灵。 有马耳山。[新罗称西多山载小祀。]
○纡州县本百济于召渚县[纡一作污。]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金马郡领县高丽初来属。
○高山县本百济高山县[一云难等良。]新罗时来属。 显宗九年仍属后置监务兼任珍同恭让王三年又兼云梯。
○云梯县本百济只伐只县[一云只失只。]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德殷郡领县高丽初来属。
○马灵县本百济马突县[一云马珍一云马等良。]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任实郡领县高丽初来属。
○砺良县[良一作阳。]本百济只良肖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德殷郡领县。 高丽初因之显宗九年来属恭让王三年兼任朗山又兼公村皮堤劝农使。
○利城县本百济乃利阿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金堤郡领县。 高丽初来属。
○伊城县本百济豆伊县[一云往武。]新罗景德王改名杜城来属。 高丽改今名仍属。
○咸悦县本百济甘勿阿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临陂郡领县。 高丽初来属明宗六年置监务别号咸罗。[忠肃王八年县之道乃山银所人伯颜夫介在元有功于本国升所为龙安县恭让王三年以全州属县 储与之。]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18
○南原府本百济古龙郡后汉建安中为带方郡曹魏时为南带方郡新罗幷百济唐高宗诏刘仁轨检校带方州刺史。 神文王四年置小京景德王十六年改南原小京。 太祖二十三年改为府忠宣王二年复为带方郡后改为南原郡恭愍王九年升为府。 别号龙城有智异山[一云地理一云头流一云方丈新罗为南岳 中祀高丽仍之]有 子津属郡二县七。
○任实郡本百济任实郡新罗因之。 至高丽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
○淳昌郡本百济道实郡新罗景德王改为淳化郡。 高丽更今名为县来属明宗五年置监务忠肃王元年以僧国统丁午乡升知郡事。 别号玉川又乌山。[古属县有福兴。]
○长溪县本百济伯海郡[海一作伊。]新罗景德王改为壁溪郡。 高丽更今名来属后移属长水县。
○赤城县[赤一作 又作 。]本百济砾坪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淳化郡领县。 高丽初来属后还属淳昌郡。
○居宁县[居一作巨。]本百济居斯勿县新罗景德王改名靑雄为任实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来属。
○九皐县本百济 坪县[ 一作泪。]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淳化郡领县。 高丽初来属恭愍王三年以县人元使林蒙古不花有功于国升为郡。
○长水县本百济雨坪县新罗景德王改名高泽为壁溪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来属恭让王三年兼任长溪。 要害处有六十岘自县东至庆尙道。
○云峯县本新罗母山县[或云阿英城或云阿莫城。]景德王改今名为天岭郡领县。 至高丽来属恭让王三年兼任阿容谷劝农兵马使。 要害处有八良岘自县东至庆尙道。
○求礼县本百济仇次礼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谷城郡领县。 高丽初来属仁宗二十一年置监务别号凤城。 要害处有潺水津未草栗岘皆自县指顺天境。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19
○古阜郡本百济古沙夫里郡新罗景德王改今名。 太祖十九年称瀛州观察使光宗二年为安南都护府显宗十年复今名。 忠烈王时倂于灵光寻复旧。 属郡一县六。
○保安县本百济欣良买县新罗景德王改名喜安来属。 高丽更今名仍属后以扶宁监务来兼辛禑十二年各置监务。 别号浪州有边山有 岛。
○扶宁县本百济皆火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来属。 至高丽仍属后置监务兼任保安辛禑十二年各置监务。
○井邑县本百济井村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大山郡领县。 至高丽来属后置监务。
○大山郡本百济大尸山郡新罗景德王改今名。 至高丽来属后置监务兼任仁义显宗十年各置监务。 恭愍王三年以县人元使林蒙古不花有功于国升为郡。
○仁义县本百济宾屈县[一云赋城县。]新罗景德王改名武城为大山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来属以大山监务来兼。
○尙质县本百济上柒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来属。 至高丽仍属后更名章德[章一作昌。]置监务兼任高敞忠宣王卽位避王嫌名改为兴德。
○高敞县本百济毛良夫里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武灵郡领县。 至高丽来属后以尙质监务来兼。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20
○临陂县本百济屎山郡[一云 文一云所岛一云失乌出一云陂山。]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郡高丽降为县置令。 别号鹫城属县四。
○浍尾县本百济夫夫里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来属高丽因之。
○富润县本百济武斤村县新罗景德王改名武邑为金堤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来属后移属万顷。
○沃沟县本百济马西良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来属高丽因之。
○万顷县本百济豆乃山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金堤郡领县。 至高丽来属睿宗元年置监务。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21
○进礼县本百济进乃郡[一云进仍乙县。]新罗景德王改为进礼郡。 高丽降为县令官忠烈王三十一年以县人金侁仕元为辽阳行省 政有功于国升知锦州事。 属县五。
○富利县本百济豆尸伊县[一云富尸伊。]新罗景德王改为伊城县来属。 高丽更今名仍属明宗五年置监务。
○淸渠县本百济勿居县新罗景德王更今名来属。 高丽因之忠宣王五年改为龙潭县置令别号玉川。
○朱溪县本百济赤川县新罗景德王改名丹川来属。 高丽更今名仍属明宗六年以茂 监务来兼恭让王三年倂于茂 。
○茂 县本新罗茂山县景德王改今名为开宁郡领县。 高丽初来属明宗六年置监务兼任朱溪恭让王三年以朱溪县合属。 有裳山。[四面壁立层层峻截如人之裳故名。 古人因险为城仅有二路可上其中平坦宽旷泉水四出。]
○珍同县本百济珍同县[同一作洞。]新罗为黄山郡领县。 高丽来属恭让王二年以高山监务来兼别号玉溪。[古属县有 山。]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22
○金堤县本百济碧骨郡新罗景德王改为金堤郡。 高丽初为全州属县仁宗二十一年置县令。 有碧骨堤[新罗讫解王二十一年始开岸长一千八百步。]属县一。
○平 县本百济首冬山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来属。 国初为全州属县后复来属。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23
○金沟县本百济仇知只山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全州领县。 毅宗二十四年以李义方外乡升为县令官。 别号凤山属县一。
○巨野县本百济也西伊县新罗景德王改名野西为大山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为全州属县后属金堤县又后来属。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24
○罗州牧本百济发罗郡新罗景德王改为锦山郡。 罗季甄萱称后百济王尽有其地未几郡人附于后高丽王弓裔弓裔命太祖为精骑大监率舟师攻取改为罗州。 成宗十四年初定十道称鎭海军节度使属海阳道。 显宗元年王避丹兵南巡至州留旬日丹兵败去王乃还都九年升为牧。 别号通义锦城[成庙所定。]有锦城山[山有神祠。]南浦津黑山岛[岛人出陆侨寓南浦江边称荣山县恭愍王十二年升为郡。]属郡五县十一领知事府一郡四县令官四。
○务安郡本百济勿阿兮郡新罗景德王更今名。 惠宗元年改勿良郡成宗十年复称今名来属。 明宗二年置监务恭让王三年兼城山极浦劝农防御使。
○潭阳郡本百济秋子兮郡新罗景德王改为秋成郡。 成宗十四年为潭州都团练使后更今名来属。 明宗二年置监务恭让王三年兼任原栗。
○谷城郡本百济欲乃郡新罗景德王改今名。 高丽初为升平郡属郡后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别号浴川。
○乐安郡[一云阳岳。]本百济分嵯郡[一云分沙。]新罗景德王改为分岭郡。 高丽更今名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后为知郡事。 有獐岛。
○南平郡[一云永平郡。]本百济未冬夫里县新罗景德王改名玄雄为武州领县。 高丽更今名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恭让王二年以和顺监务来兼。
○铁冶县本百济实于山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来属。 高丽因之后属绫城县。
○会津县本百济豆 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来属。 高丽因之。
○潘南县本百济半柰夫里县新罗景德王改为潘南郡高丽初降为县来属。
○安老县本百济阿老谷县新罗景德王改名野老为潘南郡领县高丽更今名来属。
○伏龙县本百济伏龙县[一云杯龙。]新罗景德王改名龙山为武州领县。 高丽复古名来属。
○原栗县本百济栗支县新罗景德王改名栗原为秋成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来属。
○余 县本百济水川县[一云水入伊。]新罗景德王改今名来属。 高丽仍属。
○昌平县[一云鸣平。]本百济屈支县新罗景德王改名祈阳为武州领县。 高丽更今名来属谚传县吏卓自宝有制南贼之功升为县令恭让王三年兼长平甲乡劝农使。[甲乡本属县后移属罗州又移属光州至是复来属。]
○长山县[一云安陵。]本百济居知山县[居一作屈。]新罗景德王改名安波为压海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来属。 有古参岛新伊良岛上于岛安昌岛阿于岛松岛。
○珍原县本百济丘斯珍兮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岬城郡领县。 至高丽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
○和顺县本百济仍利阿县新罗景德王改名汝湄[一云海滨。]为陵城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来属后还属陵城县恭让王二年置监务兼任南平。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25
○长兴府本百济乌次县新罗景德王改名乌儿为宝城郡领县。 高丽改为定安县属灵岩任内仁宗朝以恭睿太后任氏之乡升知长兴府事。 元宗六年又升怀州牧忠宣王二年复降为长兴府后因倭寇侨徙内地。 别号定州[成庙所定。]又号冠山有天冠山[旧名天风。]属县四。
○遂宁县本百济古马弥知县新罗景德王改名马邑为宝城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属灵岩后来属。
○会宁县本百济马斯良县新罗景德王改名代劳为宝城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仍属后来属。 有得山良岛。
○长泽县本百济季川县新罗景德王改名季水为宝城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仍属后来属。
○耽津县本百济冬音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阳武郡领县高丽移属灵岩后来属。 别号鳌山有富仁岛恩波岛碧浪岛仙山岛又有莞岛。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26
○灵光郡本百济武尸伊郡新罗景德王改为武灵郡高丽更今名。 别号筽城有大加叱知岛珍人伊岛省衣岛阿叱 岛属郡二县八。
○压海郡[压一作押。]本百济阿次山郡新罗景德王改今名。 高丽初为罗州属县后来属有只上岛道沙岛斤斩岛述只岛毛也岛*八欠乌{八欠岛}靑安尼岛。
○长城郡本百济古尸伊县新罗景德王改为岬城郡。 高丽更今名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 有苇岭。
○森溪县本百济所非兮县[一云所乙夫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岬城郡领县至高丽来属。
○陆昌县本百济阿老县[一云葛草一云加位。]新罗景德王改名碣岛为压海郡领县高丽更今名来属。 有比 岛* 岛神苇岛靑岛秃岛白良岛慈恩岛 堕岛樱岛鹫岛乃破岛。
○海际县本百济道际县[一云阴海一云大峯。]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务安郡领县至高丽来属。 有荒楮岛豆知岛栗岛 岛秃楮岛。
○牟平县本百济多只县新罗景德王改名多 为务安郡领县高丽更今名来属别号牟阳。
○咸 县本百济屈乃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务安郡领县。 至高丽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恭让王三年兼永 多景海际劝农防御使别号箕城。
○临淄县本百济古禄只县新罗景德王改名盐海为压海郡领县高丽更今名来属。 有北师子岛南师子岛开要只岛 知岛。
○长沙县本百济上老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武灵郡领县。 高丽仍之后置监务兼任茂松。
○茂松县本百济松弥知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武灵郡领县。 高丽仍之后以长沙监务来兼。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27
○灵岩郡本百济月柰郡新罗景德王更今名。 成宗十四年改朗州安南都护府显宗九年复降为灵岩郡。 有月出山[新罗称月奈岳 小祀高丽初称月生山。 山有九井峯其下有动石三独立层岩之上高可丈余周可十围。 西连山骨东临无底之壑一人摇之则欲坠而不坠。]属郡二县三。
○黄原郡本百济黄述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阳武郡领县至高丽来属。 有三内岛竹岛露岛。
○道康郡本百济道武郡新罗景德王改为阳武郡。 高丽更今名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别号金陵。
○昆湄县本百济古弥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来属高丽仍之。
○海南县本百济塞琴县新罗景德王改名浸溟[一云投滨。]为阳武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来属。
○竹山县本百济古西伊县新罗景德王改名固安[固一作同。]为阳武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来属。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28
○宝城郡本百济伏忽郡新罗景德王改今名。 成宗十四年称贝州刺史后复为宝城郡。 别号山阳[宣宗五年升他州部曲为道化县。 又高兴县本高伊部曲高伊者方言猫也。 时有猫部曲人仕朝则国亡之谶柳庇以译语通事于元有功忠烈王十一年改今名升为监务。 忠宣王二年又以仕元宦者李大顺之请升食村部曲为 安县。]属县七。
○同福县本百济豆夫只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谷城郡领县。 高丽初来属谚传以僧祖琰之乡升为监务。
○福城县本百济波夫里郡新罗景德王改名富里为陵城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来属。
○兆阳县本百济冬老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分岭郡领县。 至高丽来属后置监务。 有语山岛 岛。
○南阳县本百济助助礼县新罗景德王改名忠烈为分岭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来属有春子*属{岛}。
○玉果县本百济果支县[一云果兮。]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秋成郡领县。 高丽初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 有小乃乌岛大乃乌岛折音岛。
○泰江县本百济比史县新罗景德王改名栢舟为分岭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来属。
○荳原县本百济豆 县新罗景德王改名姜原为分岭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仍属后来属仁宗二十一年置监务。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29
○升平郡本百济 平郡[ 一作沙一作武。]新罗景德王改今名。 成宗十四年为升州 海军节度使[一云升化。]靖宗二年复为升平郡忠宣王元年升升州牧二年降为顺天府。 属县四。
○富有县本百济*遁 县{遁支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谷城郡领县高丽初来属。
○突山县本百济突山县新罗景德王改为庐山县来属高丽复称古名仍属。 有安鹿岛甘勿岛。
○丽水县本百济猿村县新罗景德王改为海邑县来属。 高丽更今名仍属忠定王十年置县令。 有吴岛伊乌岛*于斤岛安才岛朴岛。
○光阳县本百济马老县新罗景德王改为晞阳县来属。 高丽更今名仍属。 有蟾津有大安岛。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30
○海阳县本百济武珍州[一云奴只。]新罗取百济仍置都督景德王十六年改为武州眞圣王六年甄萱袭据称后百济寻移都全州。 后后高丽王弓裔以太祖为精骑大监帅舟师略定州界城主池萱以甄萱壻坚守不降。 太祖二十三年称光州成宗十四年降为刺史后又降为海阳县令官高宗四十六年以金仁俊外乡升知翼州事后升为光州牧。 忠宣王二年复降为化平府恭愍王十一年改茂珍府[避惠宗讳改武为茂]二十二年复为光州牧。 别号光山又号翼阳有无等山。[一云武珍岳一云瑞石山新罗为小祀高丽致国祭。]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31
○珍岛县本百济因珍乌郡海中岛也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务安郡领县。 高丽属罗州后置县令忠定王二年因倭寇迁内地。 有大津有目只岛属县二。
○嘉兴县本百济徒山县[一云猿山。]在珍岛界新罗景德王改为牢山郡。 高丽更今名来属有加西岛 鹰岛米浦岛月良岛。
○临淮县本百济买仇里县亦在珍岛界新罗景德王改名瞻耽为牢山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来属有壤岛巴叱 岛。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32
○陵城县[陵一作绫。]本百济 陵夫里郡[一云竹树夫里一云仁夫里]新罗景德王改为陵城郡。 高丽初属罗州仁宗二十一年置县令有仁物岛。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33
○耽罗县在全罗道南海中。 其古记云: "*大初无人物三神人从地耸出[其主山北麓有穴曰毛兴是其地也。]长曰良乙那次曰高乙那三曰夫乙那。" 三人游猎荒僻皮衣肉食一日见紫泥封藏木函浮至于东海滨就而开之函内又有石函有一红带紫衣使者随来。 开石函出现靑衣处女三及诸驹犊五谷种。 乃曰: "我是日本国使也吾王生此三女云: '西海中岳降神子三人将欲开国而无配匹。' 于是命臣侍三女以来尔。 宜作配以成大业。" 使者忽乘云而去。 三人以年次分娶之就泉甘土肥处射矢卜地良乙那所居曰第一都高乙那所居曰第二都夫乙那所居曰第三都始播五谷且牧驹犊日就富庶。 至十五代孙高厚高淸昆弟三人造舟渡海至于耽津盖新罗盛时也。 于时客星见于南方太史奏曰: "异国人来朝之象也。" 遂朝新罗王嘉之称长子曰星主[以其动星象也。]二子曰王子[王令淸出 下爱如己子故名之。]季子曰都内邑号曰耽罗盖以来时初泊耽津故也各赐宝盖衣带而遣之。 自此子孙蕃盛敬事国家。 以高为星主良为王子夫为徒上后又改良为梁。 又三国遗事载海东安弘记列九韩 罗居四。 百济文周王二年拜耽罗国使者恩率东城王二十年以耽罗不修贡赋亲征至武珍州耽罗闻之遣使乞罪乃止。 注云耽罗卽耽牟罗。 百济旣灭新罗文武王元年耽罗国主佐平徒冬音律来降。 太祖二十一年耽罗国太子末老来朝赐星主王子爵肃宗十年改 罗为耽罗郡毅宗时为县令官。 熙宗七年以县之石浅村为归德县元宗十一年逆贼金通精领三别抄入据作乱越四年王命金方庆讨平之。 忠烈王三年元为牧马场。 二十年王朝元请还耽罗元丞相完泽等奏奉圣旨以耽罗还隶于我。 翊年乙未改为济州始以判秘书省事崔瑞为牧使。 二十六年皇太后又放廐马三十一年还属于我。 忠肃王五年草贼士用严卜起兵 乱土人文公济举兵尽诛之闻于元复置官吏。 恭愍王十一年请隶于元元以副枢文阿但不花为耽罗万户与本国贱隶金长老到州杖万户朴都孙沈于海十六年元以州复来属。 时牧胡强数杀国家所遣牧使万户以叛及金庾之讨牧胡诉于元请置万户府。 王奏请令本国自署官择牧胡所养马以献如故事帝从之。 十八年元牧子哈赤跋扈杀害官吏越六年八月王遣都统使崔莹讨灭哈赤复置官吏。 鎭山汉拏在县南[一曰头无岳又云圆山。 其 有大池。]又有楸子岛。[凡往耽罗者发罗州则历务安大堀浦灵岩火无只瓦岛海南于兰梁凡七昼夜至楸子岛发海南则从三寸浦历巨要梁三内岛发耽津则从军营浦历高子黄伊露瑟岛三内岛皆三昼夜至楸子岛。 右三处舟船皆经此岛。 过斜鼠岛大小火脱岛至于涯月浦朝天 盖火脱之*闲二水交流波涛汹涌凡往来者难之。]
志卷第十一。
#高丽史58卷-志12-00-000
志卷第十二。 高丽史五十八。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00
地理三。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01
○交州道本貊地后为高勾丽所有历新罗至高丽。 成宗十四年分境内为十道以春州等郡县属朔方道明宗八年始称春州道后称东州道。 元宗四年称交州道忠肃王元年称淮阳道辛禑十四年幷岭东西为交州江陵道以忠州所管平昌郡来属领郡八[防御郡一知事郡二属郡五。]县二十。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02
○交州本高勾丽各连城郡[各一作客一云加兮牙。]新罗景德王改为连城郡。 高丽初称伊勿城成宗十四年更今名为团练使显宗九年改为防御使。 忠烈王三十四年以铁岭口子把截有功升淮州牧忠宣王二年汰诸牧降为淮阳府。 要害处二铁岭楸池岭又义馆岭德津溟所[载祀典。]属郡二县四。
○长杨郡本高勾丽大杨管郡[一云马斤押。]新罗景德王改为大杨郡*丽高{高丽}更今名来属有金刚山。[一云枫岳一云皆骨。 千峯雪立高峻奇絶寺刹甚多。 名闻中国。]
○金城郡本高勾丽母城郡[一云也次忽。]新罗景德王改为益城郡后更今名。 显宗九年升为郡后降为县来属睿宗元年置监务后置令高宗四十一年复降为监务四十四年又称道宁。
○岚谷县本高勾丽赤木鎭[一云沙非斤乙。]新罗景德王改名丹松为连城郡领县显宗九年更今名仍属。
○通沟县[沟一作口。]本高勾丽水入县[一云买伊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 城郡领县显宗九年来属。
○岐城县本高勾丽冬斯忽郡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郡至高丽初降为县来属有菩提津。
○和川县本高勾丽薮 川县新罗景德王改名薮川为大杨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来属。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03
○春州本貊国新罗善德王六年为牛首州[首一作头。]置军主文武王十三年称首若州[一云首次若一云乌斤乃。]景德王改朔州后改光海州。 太祖二十三年为春州成宗十四年称团练使属安边府州人以道涂艰险难于往来。 至神宗六年赂崔忠献升为安阳都护府后降知春州事。 别号寿春[成庙所定。]又号凤山有昭阳江属郡二县九。
○嘉平郡[嘉一作加。]本高勾丽斤平郡[一云 平。]新罗景德王改今名显宗九年来属。 有花岳山又有淸平山。
○狼川郡本高勾丽 川郡[一云也尸买。]新罗景德王改今名。 高丽初来属。 睿宗元年置监务兼任杨口。
○基麟县本高勾丽基知郡高丽改今名来属。
○朝宗县本高勾丽深川县[一云伏斯买。]新罗景德王改名浚川为嘉平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
○麟蹄县本高勾丽猪足县[一云乌斯回。]新罗景德王改名 蹄为杨麓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来属后属淮阳恭让王元年置监务。
○横川县本高勾丽横川[一云于斯买。]新罗景德王改名潢川为朔州领县高丽复称横川仍属后属原州恭让王元年置监务别号花田。
○洪川县本高勾丽伐力川县新罗景德王改名绿骁为朔州领县。 显宗九年更今名仍属仁宗二十一年置监务别号花山。
○文登县本高勾丽文见县[一云斤尸波兮。]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大杨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后移属淮阳。
○方山县本高勾丽三岘县[一云密波兮。]新罗景德王改名三岭为杨麓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来属后属淮阳。
○瑞禾县[禾一作和。]本高勾丽玉 县[一云皆次丁。]新罗景德王改名驰道为杨麓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来属后属淮阳别号瑞城。
○杨沟县本高勾丽杨口郡[一云要隐忽次。]新罗景德王改为杨麓郡。 高丽更今名来属睿宗元年置监务以狼川监务来兼。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04
○东州本高勾丽铁圆郡[一云毛乙冬非。]新罗景德王改为铁城郡。 后弓裔起兵略取高勾丽旧地自松岳郡来都修葺宫室穷极奢侈国号泰封。 及太祖卽位徙都松岳改铁圆为东州。[弓裔宫殿古基在州北二十七里枫川之原。] 成宗十四年置团练使穆宗八年罢之显宗九年改知东州事高宗四十一年降为县令官后升为牧忠宣王二年汰诸牧降为铁原府。 别号昌原[成庙所定。]又号陆昌有宝盖山属郡一县七。
○金化郡本高勾丽夫如郡新罗景德王改为富平郡。 显宗九年更今名来属仁宗二十一年置监务。 别号花山。
○朔宁县本高勾丽所邑豆县新罗景德王改名朔邑为 山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睿宗元年以僧岭监务来兼。
○平康县[康一作江。]本高勾丽斧壤县[一云于斯内县。]新罗景德王改名广平为富平郡领县。 显宗九年更今名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后为金化监务所兼恭让王元年析置监务。 有分水岭。
○ 州县[ 一作獐。]本高勾丽工木达县[一云熊闪山。]新罗景德王改名功成为铁城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成宗十四年置团练使穆宗八年罢之显宗九年仍属。 明宗五年置监务兼任僧岭忠宣王卽位避王嫌名改为涟州别号獐浦[成庙所定。]有澄波渡。
○僧岭县本高勾丽僧梁县[一云非勿。]新罗景德王改名 梁为铁城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显宗九年仍属睿宗元年置监务兼任朔宁。
○伊川县本高勾丽伊珍买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 山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 别号花山有温泉。
○安峡县本高勾丽阿珍押县[一云穷岳。]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 山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睿宗九年置监务。
○洞阴县本高勾丽梁骨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坚城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睿宗元年置监务元宗十年以卫社功臣康允绍内乡升为永兴县令官。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05
○西海道本高勾丽之地唐高宗灭高勾丽而不能守新罗遂幷之及其季世为弓裔所据。 太祖旣立尽有其地成宗十四年分境内为十道以黄州海州等州县属关内道后改为西海道后遂安谷州殷栗等县没于元至忠烈王四年元乃归之。 领大都护府一牧一郡六县十六鎭一。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06
○安西大都护府海州本高勾丽内米忽[一云池城一云长池。]新罗景德王改为瀑池郡。 太祖以郡南临大海赐名海州成宗二年初置十二牧州其一也十四年置十二州节度使称右神策军与杨州为左右辅。 显宗三年废节度使九年定置四都护府改为海州安西都护府睿宗十七年又升为大都护府。 高宗三十四年为海州牧恭愍王二十二年倭寇入侵杀牧使严益谦。 于是诛州吏之不救者降州为郡后复升为牧别号大宁西海[成庙所定。]又号孤竹。 有首阳山大首* 岛[一作睡鸭下同。]小首* 岛 延平岛[平一作坪。]龙媒岛。 属县三领防御郡一县令官一鎭一。
○ 州本高勾丽冬音忽[音一作 一云 城。]新罗景德王改为海 郡。 高丽初更今名成宗十四年置防御使显宗初废防御使来属后置监务。 高宗四年以御丹兵有功升为永膺县令官四十六年以县人将军车松佑有卫社之功升知复州事元宗十年又以卫社功臣李汾禧之乡改为硕州。 忠烈王三十四年又升为温州牧忠宣王二年汰诸牧降为延安府别号五原[成庙所定。]有大堤号曰南大池州东有毡城古祭天坛。
○白州本高勾丽刀腊县[一云雉岳城。]新罗景德王改名 泽为海 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属平州毅宗十三年创 山重兴阙升知开兴府事后复旧名来属高宗四十六年以卫社功臣李仁植内乡升为忠翊县令官元宗十年又以卫社功臣赵 内乡升知复兴郡事恭愍王十八年避侍中庆复兴之名还称白州别号银川[成庙所定。]有温泉。
○安州本高勾丽息城郡[一云汉城郡一云汉忽一云乃忽。]新罗景德王改为重盘郡。 高丽初更今名成宗十四年置防御使显宗初废防御使来属睿宗元年置监务高宗四年以御丹兵有功升为载宁县令官别号安陵[成庙所定。]又号安风。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07
○ 州本高勾丽仇乙县[一云屈迁。]高丽初改今名成宗十四年升为都护府显宗九年置防御使别号西河[成庙所定。]有椒岛席岛属郡一县五。
○安岳郡本高勾丽杨岳郡高丽初改今名显宗九年来属睿宗元年置监务忠穆王四年升为知郡事别号杨山。 有阿斯津省草串阿斯津桃串。[皆载祀典。 郡属有连 庄恭让王二年置长命连 兼监务。]
○儒州本高勾丽阙口高丽初改今名。 显宗九年来属睿宗元年置监务高宗四十六年以卫社功臣成均大司成柳璥内乡升为文化县令官别号始宁[成庙所定。]。 有九月山[世传阿斯达山。]庄庄坪[世传檀君所都卽唐庄京之讹。]三圣祠。[有檀因檀雄檀君祠。]
○殷栗县本高勾丽栗口[一云栗川。]高丽初改今名显宗九年来属。
○靑松县本高勾丽麻耕伊高丽初改今名显宗九年来属睿宗元年置监务。[海安县令官因倭寇侵扰辛禑九年属于县。]
○嘉禾县本高勾丽板麻串高丽初改今名显宗九年来属睿宗元年置监务以永康监务来兼。
○永宁县本高勾丽熊闲伊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后移属信川。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08
○瓮津县本高勾丽瓮迁高丽初改今名显宗九年置县令。 有麒麟岛昌麟岛鱼化岛孤岛谋岛属县二。
○长渊县[一云长潭。]本高勾丽地新罗及高丽皆仍旧名显宗九年来属睿宗元年置监务。 有长山串[春秋降香祝行祭。 载小祀。]白沙汀。[三面际海。]
○永康县本高勾丽付珍伊高丽初改今名显宗九年来属睿宗元年置监务兼任嘉禾。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09
○白翎鎭本高勾丽鹄岛高丽改今名为鎭显宗九年置鎭将。 恭愍王六年以水路艰险出陆侨寓文化县东村寻以地窄废鎭将属文化县任内恭让王二年革为直村。 有大靑岛[忠肃王四年元流魏王阿木哥于此十年召还十一年流 刺太子于此十六年召还十七年流陶于帖木儿太子于此后元年召还。]小靑岛。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10
○黄州牧本高勾丽冬忽[一云于冬于忽。]新罗宪德王改为取城郡。 高丽初更今名成宗二年初置十二牧州其一也十四年置十二州节度使称天德军属关内道。 显宗三年废为安抚使九年定置八牧仍为牧高宗四年以不能御丹兵降知固宁郡事后复称黄州牧[铁岛人出陆寓居州西村忠肃王后七年称铁和县置监务后革之。 又州属有长命鎭恭让王二年置长命连 兼监务。]别号齐安[成庙所定。]又号龙兴。 有阿斯津松串[载祠典。]要害处有棘城属郡二县一领知事郡二县令官一。
○凤州本高勾丽 郡[一云租坡衣一云 城。]新罗景德王改为 岩郡高丽初更今名。 成宗十四年置防御使显宗初废防御使来属忠烈王十一年复称防御使寻知凤阳郡事别号池河。[成庙所定。]
○信州本高勾丽升山高丽改今名成宗十四年置防御使显宗初废防御使来属后置监务别号信安[成庙所定。]有温泉。
○土山县本高勾丽息达宪德王改今名。 显宗九年来属忠肃王九年以功臣平壤君赵仁规祖母乡升为祥原郡。 有佳殊窟。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11
○平州本高勾丽大谷郡[一云多知忽。]新罗景德王改为永 郡。 高丽初更今名成宗十四年置防御使显宗九年定为知州事。 元宗三十年倂于复兴郡忠烈王时复旧别号延德又号东阳。 有猪浅[一云浿江。]有温泉属县一。
○洞州本高勾丽五谷郡[一云于次呑忽。]新罗景德王改为五关郡。 高丽更今名成宗十四年置防御使显宗初废防御使来属元宗朝以安胎升为瑞兴县令官别号 西[成庙所定。]要害处有 岭。[卽慈悲岭。]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12
○谷州本高勾丽十谷城[一云德顿忽一云谷城县一云古谷郡。]新罗景德王改名鎭瑞为永 郡领县高丽初更今名成宗十四年置防御使显宗九年定为知郡事别号象山[成庙所定。]属县二。
○新恩县显宗九年来属高宗四十六年以卫社功臣李公柱内乡升知覃州事后复旧名还属别号新城。
○侠溪县本高勾丽水谷城县[一云买且忽。]新罗景德王改名檀溪为永 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 有北苏宫阙旧基。[北苏卽县之箕达山辛禑时据道诜密记遣权仲和等审得之与左苏白岳山右苏白马山为三苏。]
○遂安县本高勾丽獐塞县[一云古所于。]新罗时为 岩郡领县。 高丽初改今名属谷州任内后置县令忠宣王二年以元嬖宦李大顺之请升为遂州。[一云以郡人李连松有劳于国升为郡。]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13
○东界本高勾丽旧地成宗十四年分境内为十道以和州溟州等郡县为朔方道靖宗二年称东界[与北界为两界。]文宗元年称东北面[或称东面东路东北路东北界。]后咸州 北没于东女眞。 睿宗二年以平章事尹瓘为元帅知枢密院事吴延宠副之。 率兵击逐女眞置九城立碑于公 鎭之先春岭以为界至明宗八年称沿海溟州道。 高宗四十五年蒙古兵来侵龙津县人赵晖定州人卓靑叛杀兵马使愼执平以和州 北附于蒙古蒙古乃置双城摠管府于和州以晖为摠管靑为千户以治之四十六年以忠淸道之宁越平昌来隶后还其道元宗四年称江陵道忠烈王十六年以宁越平昌复来属恭愍王五年称江陵朔方道七月遣枢密院副使柳仁雨攻破双城。 于是按地图收复和登定长预高文宜州及宣德元兴宁仁耀德静边等鎭诸城。 前此朔方道以都连浦为界筑长城置定州宣德元兴三关门没于元凡九十九年至是始复之以寿春君李寿山为都巡问使定疆域复号东北面九年称朔方江陵道。 以此考之铁岭以北为朔方道以南为江陵道。 高丽时或称朔方道或称江陵道或合为朔方江陵道或称为江陵朔方道又或称沿海溟州道。 一分一合虽沿革称号不同然自高丽初至于末年公 南三陟 北通谓之东界云。 领都护府一防御郡九鎭十县二十五。 睿宗朝所置大都护府一防御郡四鎭六。 恭愍王以后所置府二。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14
○安边都护府登州本高勾丽比列忽郡[一云浅城郡。]新罗眞兴王十七年为比列州置军主。 景德王改朔庭郡高丽初称登州成宗十四年置团练使显宗九年更今名。 高宗时定平以南诸城被蒙兵侵扰移寓江陵道襄州再移杆城几四十年忠烈王二十四年各还本城别号朔方[成庙所定。]有国岛属县七领防御郡九鎭十[使三将七。]县令官八。
○瑞谷县本高勾丽 谷县[一云首乙呑。]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朔庭郡领县显宗九年仍属。
○汶山县本高勾丽*加 达县{加支达县}新罗景德王改名菁山为朔庭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仍属后改文山。
○卫山县高勾丽时称号未详显宗九年来属。
○翼谷县本高勾丽于支呑县新罗景德王改名翊溪为朔庭郡领县高丽更今名仍属。
○派川县本高勾丽 渊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金壤郡领县显宗九年来属。
○鹤浦县本高勾丽鹄浦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金壤郡领县显宗九年来属。
○霜阴县本高勾丽萨寒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朔庭郡领县显宗九年仍属。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15
○和州本高勾丽之地或称长岭鎭或称唐文[唐一作堂。]或称博平郡高丽初为和州成宗十四年改和州安边都护府显宗九年降为和州防御使为本营。 高宗时没于蒙古为双城摠管府州因合于登州。 犹称防御使后倂于通州忠烈王时复旧。 恭愍王五年出师收复为和州牧十八年升为和宁府设土官。 有横江。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16
○高州古德宁鎭[一云洪源郡。]成宗十四年为高州防御使显宗十九年城凤化山南以徙州治恭愍王五年改知州事。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17
○宜州本高勾丽泉井郡[一云于乙买。]新罗文武王二十一年取之改为井泉郡。 高丽初称涌州成宗十四年置防御使后更今名睿宗三年筑城别号东牟[成庙所定。]又号宜春宜城。 要害处有铁关海岛有竹岛。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18
○文州古称姝城成宗八年为文州防御使后合于宜州忠穆王元年复析置。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19
○长州[一云 林一云端谷。]显宗九年为长州防御使后改为县属定州。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20
○定州古称巴只[一云宣威。]靖宗七年为定州防御使置关门恭愍王五年升都护府别号中山。 有鼻白山。[春秋降香祝行祭。]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21
○豫州睿宗十一年为豫州防御使后属定州。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22
○德州文宗九年始筑宣德城为鎭后称德州防御使。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23
○元兴鎭靖宗十年城 川为鎭有鎭使。 下同。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24
○宁仁鎭[一云淸源。]显宗二十二年置。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25
○耀德鎭一名显德鎭显宗三年始筑城堡。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26
○长平鎭古称古叱达光宗二十年始筑城堡有鎭将。 下同恭愍王六年改鎭为县置令。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27
○龙津鎭古狐浦高丽初改今名为鎭穆宗九年筑城后属文州辛禑五年析置县令别号龙城。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28
○永兴鎭古称关防戍文宗十五年始筑城堡。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29
○静边鎭显宗二十二年置。 有沸流水。[春秋降香祝行祭。]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30
○云林鎭显宗六年筑城堡。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31
○永 鎭本甑大伊穆宗四年置后改为县。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32
○隘守鎭古称梨柄成宗二年筑城初隶文州恭愍王九年属高州。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33
○鎭溟县一云圆山县又名水江显宗九年改今名为县令官后属宜州。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34
○溟州本濊国[一云铁国一云蘂国。]汉武帝遣将讨右渠定四郡时为临屯高勾丽称河西良。[一云何瑟罗州。] 新罗善德王为小京置仕臣太宗王五年以地连靺鞨罢京为州置都督以鎭之景德王十六年改今名惠恭王十二年复古。 太祖十九年号东原京二十三年又以为溟州。 成宗二年称河西府五年改溟州都督府十一年更为牧十四年为团练使后又改防御使。 元宗元年以功臣金洪就乡升庆兴都护府忠烈王三十四年改江陵府恭让王元年升为大都护府别号临瀛。 有五台山[五峯环列大小均敌故名。 西台之下有泉涌出卽汉水之源]有大岭有镜浦属县三。
○羽溪县本高勾丽羽谷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三陟郡领县显宗九年来属别号玉堂。
○旌善县本高勾丽仍买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溟州领县。 显宗九年仍属后升为郡别号三凤。 有风穴。[置 经夏其旁又有水穴南江水至此分入地中。]
○连谷县本高勾丽支山县新罗景德王仍旧名为溟州领县显宗九年称今名仍属。[县人谚传古阳谷县。]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35
○金壤县本高勾丽休壤郡[一云金恼。]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郡。 高丽初置县令忠烈王十一年升通州防御使。 有卵岛属县三。
○临道县本高勾丽道临县[一云助乙浦。]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金壤郡领县高丽仍之。
○云岩县本高勾丽平珍岘县[一云迁岘]新罗景德王改名偏险为高城郡领县高丽更今名来属。
○碧山县本高勾丽吐上县新罗景德王改名堤上为金壤郡领县高丽仍之。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36
○ 谷县本高勾丽习比谷县[谷一作呑]新罗景德王改名习磎为金壤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仍属高宗三十五年置县令有穿岛别号鹤林。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37
○高城县本高勾丽达忽新罗眞兴王二十九年为州置军主景德王改今名为郡。 高丽为县令官别号 岩有三日浦有温泉属县二。
○ 县本高勾丽猪 穴县[一云乌斯押。]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高城郡领县。 至高丽仍属文宗朝移县治于阳村以扼海贼之冲。
○安昌县本莫伊县显宗九年称今名来属。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38
○杆城县本高勾丽 城郡[一云加罗忽。]新罗景德王改为守城郡。 高丽更今名置县令后升为郡兼任高城恭让王元年析为二郡别号水城。 属县一。
○烈山县本高勾丽僧山县[一云所勿达。]新罗景德王改名童山为守城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仍属别号凤山。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39
○翼岭县本高勾丽翼岘县[一云伊文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守城郡领县。 显宗九年置县令高宗八年以能御丹兵升襄州防御使四十一年降为县令四十四年以降贼又降为德宁监务元宗元年升知襄州事别号襄山。 有东海神祠属县一。
○洞山县本高勾丽穴山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溟州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40
○三陟县本悉直国新罗婆娑王时来降智证王六年为州置军主景德王更今名为郡。 成宗十四年改陟州团练使显宗九年降为县令辛禑三年升知郡事别号眞珠。 有太白山[新罗拟五岳为北岳。]有黄池。[卽洛东江之源。]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41
○蔚珍县本高勾丽于珍也县[一云古*于伊郡。]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郡高丽降为县置令。 有郁陵岛。[在县正东海中新罗时称于山国一云武陵一云羽陵地方百里智证王十二年来降。 太祖十三年其岛人使白吉土豆献方物。 毅宗十一年王闻郁陵地广土肥旧有州县可以居民遣溟州道监仓金柔立往视。 柔立回奏云: "岛中有*大山从山顶向东行至海一万余步向西行一万三千余步向南行一万五千余步向北行八千余步有村落基址七所有石佛铁锺石塔多生柴胡蒿本石南草。 然多岩石民不可居。" 遂寝其议。 一云于山武陵本二岛相距不远风日淸明则可望见。]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42
○咸州大都督府久为女眞所据睿宗二年命元帅尹瓘等率兵击逐三年置州为大都督府号鎭东军筑大城徙南界丁户一千九百四十八以实之四年撤城以其地还女眞。 后又没于元称哈兰府恭愍王五年收复旧疆为知咸州事寻改万户府置营聚江陵庆尙全罗等道军马防守十八年升为牧别号咸平。 要害处二咸关岭[在府北。]大门岭[在洪献。]。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43
○英州睿宗三年置州。 为防御使号安岭军四年撤城以其地还女眞后倂于吉州。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44
○雄州睿宗三年置州。 为防御使号宁海军四年撤城以其地还女眞后倂于吉州。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45
○吉州久为女眞所据。 号弓汉村睿宗三年置州为防御使六年筑中城寻以地还女眞。 后没于元称海洋[一云三海阳。]恭愍王时收复旧疆恭让王二年置雄吉州等处管军民万户府。[州在北雄州在南。] 有卵岛。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46
○福州久为女眞所据。 号吴林金村睿宗三年置州为防御使四年撤城以其地还女眞。 后没于元称*秃鲁 {秃鲁兀}及恭愍王时收复旧疆辛禑八年改端州安抚使。 要害处二有伊板岭[在州东北卽磨天岭]豆乙外岭。[在州南卽磨云岭。]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47
○公 鎭睿宗三年筑城。 置鎭为防御使六年筑山城。[一云孔州一云匡州一云在先春岭东南白头山东北一云在苏下江边。]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48
○通泰鎭睿宗三年筑城置鎭。 四年撤城以其地还女眞。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49
○平戎鎭睿宗三年筑城置之。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50
○崇宁鎭睿宗四年撤城以其地还女眞。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51
○眞阳鎭睿宗四年撤城以其地还女眞。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52
○宣化鎭睿宗四年撤城以其地还女眞后收复倂于吉州。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53
○按旧史九城之地久为女眞所据睿宗二年命元帅尹瓘副元帅吴延宠率兵十七万击逐女眞。 分兵略地东至火串岭北至弓汉岭西至蒙罗骨岭以为我疆于蒙罗骨岭下筑城廊九百九十*闲号英州火串山下筑九百九十二*闲号雄州吴林金村筑七百七十四*闲号福州弓汉村筑六百七十*闲号吉州三年二月城咸州及公 鎭三月筑宜州通泰平戎三城。 于是女眞失其窟穴誓欲报复乃引远地群酋连岁来侵我兵丧失者亦多。 且拓地旣广九城相距辽远。 女眞数设伏丛薄抄掠往来。 国家调兵多端中外骚扰。 四年女眞亦遣使请和于是始自吉州以次收入九城战具资粮于内地遂撤崇宁通泰眞阳三鎭及英福二州城又撤咸雄二州及宣化鎭城以还之。 以此考之咸英雄福吉宜六州及公 通泰平戎三鎭此九城之数也。 其撤城还女眞之时则无宜州及公 平戎二鎭而崇宁眞阳宣化三鎭乃加现焉置户之数又各不同是可疑也。[睿宗三年二月都钤辖林彦作英州记云: "今新置六城一曰鎭东军咸州大都督府兵民一千九百四十八丁户二曰安岭军英州防御使兵民一千二百三十八丁户三曰宁海军雄州防御使兵民一千四百三十六丁户四曰吉州防御使兵民六百八十丁户五曰福州防御使兵民六百三十二丁户六曰公 鎭防御使兵民五百三十二丁户。" 又闵渍所撰纲目云: "尹瓘筑九城徙南界民实之号咸州曰鎭东军置户一万三千号英州曰安岭军雄州曰宁海军各置户一万福吉宜三鎭各置户七千公 通泰平戎三鎭各置户五千。"] 且宜州之地在定州以南不必击逐女眞而后置也。 岂非适至是乃创筑城堡故倂称为九城。 而不在撤去之数欤。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54
○北靑州府久为女眞所据九城时名号未详后没于元称三散。 恭愍王五年收复旧疆置安北千户防御所二十一年改今名为万户府。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55
○甲州府本虚川府久为女眞所据屡经兵火无人居。 恭让王三年始称甲州置万户府。 有奉天台。[在惠山东。]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56
○北界本朝鲜故地在三国为高勾丽所有宝藏王二十七年新罗文武王与唐将李绩夹攻灭之遂倂其地孝恭王九年弓裔据铁圆自称后高丽王分定浿西十三鎭。 成宗十四年分境内为十道以西京所管为浿西道后称北界。 肃宗七年又称西北面后以黄州安岳铁和长命鎭来属辛禑十四年复属西海道。 领京一大都护府一防御郡二十五鎭十二县十中叶以后所置府二郡一。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57
○西京留守官平壤府本三朝鲜旧都唐尧戊辰岁神人降于檀木之下国人立为君都平壤号檀君是为前朝鲜周武王克商封箕子于朝鲜是为后朝鲜逮四十一代孙准时有燕人卫满亡命聚党千余人来夺准地都于王险城[险一作俭卽平壤。]是为卫满朝鲜。 其孙右渠不肯奉诏汉武帝元封二年遣将讨之定为四郡以王险为乐浪郡。 高勾丽长寿王十五年自国内城徙都之宝藏王二十七年新罗文武王与唐夹攻灭之地遂入于新罗。 太祖元年以平壤荒废量徙 白黄海凤诸州民以实之为大都护府寻为西京光宗十一年改称西都成宗十四年称西京留守。 穆宗元年又改镐京文宗十六年复称西京留守官置京畿四道肃宗七年设文武班及五部。 仁宗十三年西京僧妙淸及柳 分司侍郞赵匡等叛遣兵断 岭道于是命元帅金富轼等将三军讨平之除留守监军分司御史外悉汰官班寻削京畿四道置六县。 元宗十年西北面兵马使营记官崔坦三和校尉李延龄等作乱杀留守以西京及诸城叛附于蒙古蒙古以西京为东宁府置官吏 慈悲岭为界。 忠烈王十六年元归我西京及诸城遂复为西京留守官恭愍王十八年设万户府后改为平壤府。 有大同江[卽浿江又名王城江。 江之下流为九津溺水]有大城山[一云九龙山一云鲁阳山。 文献通考云平壤城东北有鲁阳山卽谓此也。 山顶有三池。]古城基二[一箕子时所筑城内 区用井田制一高丽成宗时所筑]箕子墓[在府城北兎山上]东明王墓[在府东南中和境龙山俗号'眞珠墓。' 又仁里坊有祠宇高丽以时降御押行祭朔望亦令其官行祭邑人至今有事辄祷世传东明圣帝祠]乙密台[台在锦绣山顶台下层崖之旁有永明寺卽东明王九梯宫内有麒麟窟窟南白银滩有岩出没潮水名曰朝天石。]属县四。
○江东县仁宗十四年分京畿为六县以仍乙舍乡班石村朴达串村马滩村合为本县置令仍为属县。 后属于成州恭让王三年复置令。
○江西县仁宗十四年分京畿为六县以梨岳大垢甲岳角墓秃村甑山等乡合为本县置令仍为属县。
○中和县本高勾丽加火押新罗宪德王改为唐岳县。 至高丽为西京属村仁宗十四年分京畿为六县以荒谷唐岳松串等九村合为本县置令仍为属县。 忠肃王九年以太祖统合功臣金乐金哲内乡升为郡置令如故恭愍王二十年又升为知郡事。
○顺和县仁宗十四年分京畿为六县以楸子岛樱迁村龙坤村禾山村合为本县置令仍为属县后属于祥原忠惠王二年移属三和。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58
○安北大都护府宁州本高丽彭原郡太祖十四年置安北府成宗二年称宁州安北大都护府显宗九年称安北大都护府高宗四十三年避蒙兵入昌麟岛后出陆恭愍王十八年置安州万户府后升为牧别号安陵[成庙所定。]有淸川江[古称萨水卽高勾丽*乙 文德{乙支文德}败隋兵百万之地]领防御郡二十五鎭十二县六。
○龟州本高丽万年郡成宗十三年命平章事徐熙率兵攻逐女眞城龟州显宗九年为防御使。 高宗三年丹兵来寇州人拒战斩获甚多至十八年蒙兵来侵兵马使朴犀尽力御之力屈犹不降以功升为定远大都护府。 后为都护府又改定州牧。
○宣州本安化郡高丽初改为通州显宗二十一年称宣州防御使高宗十八年避蒙兵入于紫燕岛元宗二年出陆。 有牧美岛。 龙州本高丽安兴郡显宗五年称龙州防御使后改为龙湾府忠宣王二年复称龙州。
○静州本高丽松山县德宗二年筑城徙民一千户实之文宗三十二年又以静州等五城城大民小徙内地民各百户实之。
○麟州本高丽灵蹄县显宗九年称麟州防御使二十一年移永平鎭民实之高宗八年以叛逆降称含仁后改为知郡事。 有古长城基。[德宗朝平章事柳韶所筑起自州之鸭绿江入海处至东界和州海滨。]
○义州本高丽龙湾县又名和义。 初契丹置城于鸭绿江东岸称保州文宗朝契丹又设弓口门称抱州[一云把州。]睿宗十二年辽刺史常孝孙与都统耶律宁等避金兵泛海而遁移文于我宁德城以来远城及抱州归我我兵入其城收拾兵仗钱谷王悦改为义州防御使推刷南界人户以实之于是复以鸭绿江为界置关防。 仁宗四年金亦以州归之。 高宗八年以叛逆降称咸新寻复古恭愍王十五年升为牧。 十八年置万户府别号龙湾。 有鸭绿江。[一云马 水一云靑河。]
○朔州本高丽宁塞县显宗九年称朔州防御使后升为府。
○昌州本高丽长静县靖宗元年城梓田移民户为昌州防御使高宗十八年被蒙兵城邑丘墟。
○云州本高丽云中郡[一云古远化鎭。]光宗时为威化鎭成宗十四年称云州防御使高宗十八年避蒙兵入于海岛元宗二年出陆寓于嘉山西村隶延山府恭愍王二十年复立郡别号云中。[成庙所定。]
○延州本高丽密云郡[一云安朔郡。]光宗二十一年更今名为知州成宗十四年为防御使恭愍王十五年升延山府。
○博州本高丽博陵郡[一云古德昌。]成宗十四年称博州防御使高宗十八年避蒙兵入于海岛元宗二年出陆属于嘉州恭愍王二十年复郡号别号博陵[成庙所定。]有大宁江。[俗呼博州江。]
○嘉州本高丽信都郡[一云古德县。]光宗十一年城湿忽升为嘉州成宗十四年称防御使高宗八年以叛逆降称抚宁。 十八年避蒙兵入于海岛元宗二年出陆以泰博抚渭等州皆属本郡为五城兼官后析置泰抚渭三州惟博州仍属至恭愍王二十年又析置博州。
○郭州本高丽长利县成宗十三年命平章事徐熙率兵攻逐女眞城郭州显宗九年为防御使高宗八年以叛逆降称定襄。 十八年避蒙兵入于海岛元宗二年出陆隶隋州恭愍王二十年复郡号。
○铁州本高丽长宁县[一云铜山。]显宗九年称铁州防御使。
○灵州显宗二十一年升兴化鎭为州置防御使。
○孟州[孟一作猛。]本高丽铁瓮县显宗十年称猛州防御使高宗十八年避蒙兵入海岛四十四年倂于殷州元宗二年出陆为安州属县恭让王三年析置县令。
○德州本高丽辽原郡一名长德鎭穆宗四年称德州防御使。 元宗元年避蒙兵入于安州之芦岛后凡五迁至忠烈王六年复旧地属于成州恭愍王二十年析为知州事。
○抚州本高丽云南郡[一云古靑城。]成宗十四年称抚州防御使高宗十八年避蒙兵入于海岛元宗二年出陆处渭州古城属嘉州恭愍王十八年移属泰州恭让王三年别置监务。
○顺州本高丽静戎郡成宗二年称顺州防御使高宗四十四年倂于德州后改为知郡事。
○渭州本乐陵郡[一云古德城。]高丽改今名为防御使文宗四年筑城。
○泰州本高丽光化县[一云宁朔一云连朔。]光宗二十一年称泰州防御使高宗十八年避蒙兵入于海岛元宗二年出陆属于嘉州恭愍王十五年以抚渭二州属于郡称泰州事辛禑七年析置抚渭二州。
○成州本沸流王松让之故都太祖十四年置刚德鎭显宗九年改今名为防御使后为知郡事别号松让[成庙所定。]有温泉。
○殷州本高丽兴德郡一名同昌郡成宗二年称殷州防御使高宗十八年避蒙兵入于海岛后出陆为成州属县恭让王三年置监务。
○肃州本高丽平原郡太祖十一年移筑鎭国城改名通德鎭成宗二年称今名为防御使后更为知郡事。
○慈州本高丽文城郡太祖二十二年改为大安州成宗二年改今名为防御使后改为知郡事。
○宁德鎭文宗十年避契丹兴宗讳改鎭为城以鎭字从眞字也有鎭使下同。
○威远鎭显宗二十年遣柳韶修古石城置之鎭在兴化鎭西北。
○定戎鎭显宗二十年遣柳韶修古石壁置鎭徙永平城民实之鎭在兴化鎭北。
○宁朔鎭古榛田高丽改今名文宗四年筑城。
○安义鎭显宗九年筑城。
○淸塞鎭高宗四年以御丹兵有功升威州防御使后投狄背国改称熙州为价州兼官。 有妙香山。[卽太伯山。]
○平虏鎭靖宗七年命崔 筑城后改柔远。
○宁远鎭靖宗七年命崔 筑城。
○朝阳鎭[有鎭将。 下同。]太祖十三年城马山。 号安水鎭显宗九年改连州防禁使[连一作涟。]后更今名为鎭。 高宗二年以御丹兵有功复称连州防御使四年改为翼州防御使后又改价州。
○阳岩鎭太祖二十一年筑城。
○树德鎭成宗二年筑城。
○安戎鎭光宗二十五年筑城。
○通海县太祖十七年筑城。 高宗四十三年罢县令以安仁鎭将兼之。
○永淸县古定水县后为龙冈属县后置县令。 高宗四十三年罢县令以安仁鎭将兼之恭愍王七年复析置县令。
○咸从县本高丽牙善城后改今名为县令官。
○龙冈县本高丽黄龙城[一云军岳]后改今名为县令官。
○三和县仁宗十四年分西京畿为六县。 以金堂呼山漆井三部曲合为本县置令。
○三登县仁宗十四年分西京畿为六县。 以成州所属新城萝坪狗牙等三部曲合为本县置令。
○江界府恭愍王十年称秃鲁江万户。 十八年改今名为万户府。
○泥城府恭愍王十八年置泥城万户府。[林土碧团本皆女眞所居恭愍王六年遣泥城万户金进等击走之改林土为阴潼以碧团隶焉抄南界人户以实之。]
○随州高宗十八年蒙兵陷昌州州人入于紫燕岛元宗二年出陆寓于郭州海滨。 以州人失土割郭州东十六村及郭州所属安义鎭以与之称知随州事仍兼郭州恭愍王二十年复析置郭州。
志卷第十二。
#高丽史59卷-志13-00-00-00-000
志卷第十三。 高丽史五十九。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 奉敎修。
#高丽史59卷-志13-礼1-00-00-000
礼一。
#高丽史59卷-志13-礼1-00-00-001
○夫人函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 于是圣人制礼以立人纪节其骄* {淫}防其暴乱所以使民迁善远罪而成美俗也。 高丽太祖立国经始规模宏远然因草创未遑议礼。 至于成宗恢弘先业祀圆丘耕籍田建宗庙立社稷睿宗始立局定礼仪然载籍无传。 至毅宗时平章事崔允仪撰详定古今礼五十卷然阙遗尙多自余文籍再经兵火十存一二。 今据史编及详定礼旁采周官六翼式目编绿蕃国礼仪等书分纂吉凶军宾嘉五礼作礼志。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00-000
吉礼大祀。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 丘-000
丘。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 丘-001
○ 丘坛周六丈三尺高五尺十有二陛三 。 每 二十五步周垣四门。 燎坛在神坛南广一丈高一丈二尺户方六尺开上南出。 祀 丘有常日者孟春上辛祈谷无常日者孟夏择吉雩祀。 祝版称高丽国王臣王某敢明告。 玉币上帝以苍璧四圭有邸币以苍靑帝以靑圭赤帝以赤璋皇帝以黄琮白帝以白琥黑帝以玄璜。 币如其玉凡币之制皆长一丈八尺。 牲牢上帝及配主用苍犊各一五方帝各用方色犊一。 若方色难备者以纯色代之。 摄事上帝配主各用羊一五方帝各豕一。 献官亲祀太子若公侯伯为亚献太尉为终献。 太尉宰臣为之或太尉为亚献光禄卿为终献。 摄事太尉为初献太常卿为亚献光禄卿为终献。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 丘-002
亲祀仪。 齐戒。 前祀七日质明有司设行事执事官位于尙书省俱北向西上。 设太尉位于群官北稍西西向。 监察御史位二在西稍南东向。 群官就位立定太尉就位西向读誓文曰: "正月某日上辛亲祀祈谷于 丘。 各扬其职。 不供其事国有常刑。" 读讫并再拜退。 王散斋四日于别殿致斋三日二日于正殿一日于斋宫。 凡预祀之官散斋四日致斋三日散斋皆于正寝致斋二日于本司一日于祀所无本司者宿尙书省。 散斋理事如故唯不吊丧问疾不作乐不判署刑杀文书不行刑罚不经秽恶致斋之日唯祀事得行其余悉断。 近侍之官应从祀者及从祀群官各于本司淸斋一宿无本司者宿尙书省。 工人二舞皆淸斋一宿于太常司。 前祀二日太尉奏告太祖陵祠如常告之仪告以配神作主之意。 前祀一日诸卫令其属未后一刻各以其方器服守 每门二人每隅一人。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 丘-003
陈设。 前祀三日尙舍局设大次于外 东门之内道北南向设小次于卯陛之东西向。 守宫署设侍臣次于大次之前文左武右俱相向。 设行事陪祠官及有司次于内 东门之外道南并随地之宜。 设馔 于内 东门之外道北南向。 前祀二日郊社令帅其属扫除坛之上下积柴于燎坛设权火于燎坛东北南向。 掌牲令具牲牢。 太乐令陈登歌之乐于坛上稍南北向设轩架于坛南。 前祀一日奉礼设王位于坛下东南西向飮福位于坛上午陛之西北向。 亚终献飮福位在王位之后设亚终献祀官位于王位之后稍南西向。 执事者位于其后每等异位俱重行西向北上。 监察御史位二于坛下一于东南西向一于西南东向。 设奉礼位于乐悬东北赞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 律郞位二一于坛上乐 之西北一于轩架之西北俱东向。 太乐令位于轩架之北北向。 奉礼又设王望燎位于柴坛之北南向。 奉礼赞者位于燎坛东北西向北上。 设陪祀文武官位于 门内东西道南每等异位重行文东西向北上武西东向北上。 又设祀官及从祀群官等门外位于东 门外如设次式。 设牲 于东 门外当门西向。 苍牲一居前又靑牲一在北少退南上次赤牲一黄牲一白牲一玄牲一。 又苍牲一在南少退北上。 又设掌牲令位于牲西南吏陪其后俱北向。 设诸太祝位于牲东各当牲后祝史各陪其后俱西向。 设太常卿省牲位于牲前近北。 又设御史位于太常卿之西俱南向。 太史令设神位版郊社令设上帝神座于坛上北方南向席以藁 。 配位太祖神座于东方西向席以莞。 靑帝于东陛北赤帝于南陛东皇帝于南陛西白帝于西陛南黑帝于北陛西席 以藁 。 告洁毕权彻上帝 各二居前。 实稻粱在左粱在稻前。 实黍稷在右稷在黍前。 十二在左为三行右上。 第一行实形 在前鱼 饵粉 次之。 第二行榛子在前干枣白 黑 次之。 第三行菱仁在前 仁栗黄鹿脯次之。 豆十二在右为三行左上。 第一行实芹菹在前笋菹脾析菁菹次之。 第二行 菹在前 食鱼 次之。 第三行豚拍在前鹿 食次之。 * 一实大羹在 豆*闲。 俎二一载牲首盘在豆右之南一载牲肉在前。 豆一实毛血。 匏爵三每爵有 。 太尊二一实明水一实泛齐。 着尊二一实明水一实醴齐。 牺尊二一实明水一实 齐。 山 二一实玄酒一实淸酒。 在坛上东南隅北向西上。 象尊二一实明水一实醍齐。 壶尊二一实明水一实沈齐。 山 四二实玄酒一实事酒一实昔酒。 在坛下南陛东北向西上。 尊皆加勺 有 以置爵。 设玉币 于尊 之所设祝 于神位之右。 配位前着尊二一实明水一实泛齐。 牺尊二一实明水一实醴齐。 象尊二一实明水一实 齐。 山 二一实玄酒一实淸酒在坛上于上帝酒尊之东北向西上。 * 俎爵 祝 币 之设并如上帝仪无玉。 五方帝前各太尊二一实明水一实泛齐。 着尊二一实明水一实醴齐。 牺尊二一实明水一实 齐。 山 一实淸酒。 各设于神座之左而右向。 豆各八 减白 黑 饵粉 豆 脾析豚拍 食 食。 各一 实稻粱 实黍稷。 其* 实牲俎爵 币玉之设并如上仪。 设王洗二于午陛东南北向 洗在东爵洗在西。 洗以 水在洗东加爵。 在洗西南。 肆 实以巾爵。 又设亚终献洗二于王洗东南俱北向 水在洗东 在洗西南肆 实以巾爵。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 丘-004
驾出宫。 致斋日昼漏上水五刻 驾发引。 发引前七刻奏一严前五刻奏二严所司陈大驾卤簿诸卫各督其属队引内仗以次入陈于殿庭枢密以下左右侍臣俱诣大观殿庭立班以俟。 前二刻奏三严王服 黄袍坐殿。 鸣鞭禁卫大喝: "再拜。" 讫舍人喝: "枢密侍臣常起居。" 讫阁门各引太子公侯伯宰臣就位立定舍人喝: "太子以下再拜。" 西出。 侍中版奏外办王降殿升 * 辇出兴礼门外。 守宫宰臣奉辞。 王至仪凤门内降辇入幄。 乘黄令进辂于仪凤门阶前南向千牛将军一员执长刀立于辂前北向黄门侍郞在侍臣前。 太仆卿摄衣而升正立执 千牛将军前执 。 侍中版奏外办王出幄乘辂。 称警 如常。 文武两班常起居讫黄门侍郞奏请侍臣上马侍中前承制退称曰: "制可。" 黄门侍郞退称: "侍臣上马。" 舍人喝: "文武侍臣再拜。" 讫太仆卿立授绥次百司留守奉辞。 黄门侍郞进当 驾前 奏称: "黄门侍郞臣某言: '请 驾进发。'" 伏兴退复位。 驾动称警 。 侍中黄门侍郞夹侍千牛将军夹路而趋。 驾出升平门权驻侍臣上马讫黄门侍郞奏请车右升陪乘枢密上将军各二员侍中前承制退称曰: "制可。" 黄门侍郞退复位车右再拜升讫 驾动。 称警 不得鼓吹不得 哗。 其从祀官在玄武队后如常仪。 驾将至斋宫其先到诸祀官若执礼御史郊社令执事官俱朝服于斋宫门外北向西上立班奉迎再拜。 驾至斋宫南门外回辂南向车右降立辂前。 侍中进当 驾前 奏称: "侍中臣某言: '请降辂。'" 伏兴退复位王降辂入斋宫。 扇华盖侍卫如常仪宿卫如式。 通事舍人各引从祀文武群官集斋宫门前。 文东武西舍人承旨 群官各还次。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 丘-005
省牲器。 省牲之日午后八刻诸卫之属禁断行人未后二刻郊社令率其属以尊 入设于位。 凡祭器皆藉以席 豆又加盖 。 未后三刻执礼官先入奉礼帅赞者俱入就位。 谒者赞引各引祀官及御史俱就位肄仪。 讫掌牲令牵牲就 位谒者引太常卿赞引引御史入诣坛东陛升视涤濯。 执尊者皆去 。 告洁讫引降就省牲位南向立。 掌牲令少前曰: "请省牲。" 退复位太常卿省牲。 掌牲令又前举手曰: " 。" 还本位。 诸太祝各巡牲一 西向举手曰: "充。" 俱还本位。 诸太祝与掌牲令以次牵牲诣厨授太官。 谒者引光禄卿诣厨省鼎 申视涤濯监取明水火赞引引御史诣厨省馔具。 律郞展视乐器各还斋所。 祀日未明五刻太官令帅宰人以 刀割牲取牲首七各盛于盘入设于坛上尊 所太官令入实 豆时奉设七坐豆右之南。 祝史以豆取毛血各置于馔所遂烹牲。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 丘-006
奠玉帛。 祀日未明三刻诸祀官及从祀官各服其服。 执礼官先入坛下郊社良 令各帅其属入实尊 玉币。 太祝以玉币置于 。 太官令帅进馔者实诸 豆 监察御史按视坛之上下* {纠}察不如仪者还出。 未明二刻奉礼帅赞者先入再拜就位赞引引御史郊社令诸太祝及祝史令史与执尊 幂者入自东门当坛南乐悬北重行北向西上立定。 奉礼曰: "再拜。" 赞者承传。 御史以下皆再拜讫执尊 者各就位。 赞引引御史诸太祝诣坛东陛升御史行扫除于上令史扫除于下讫复位。 谒者赞引各引祀官及从祀群官俱就门外位。 太乐令帅工人二舞入就位文舞入陈于悬北武舞立于悬南道西。 其升坛者皆脱 于下降纳如常。 谒者引司空入就位立定奉礼曰: "再拜。" 司空再拜讫。 谒者引司空诣坛东陛升行扫除于上降行乐悬于下。 讫引复位。 谒者赞引各引祀官通事舍人分引从祀群官入就位。 侍中诣行宫门前版奏外办未明一刻王服衮冕以出。 扇华盖侍卫如常仪。 太常博士引太常卿凡太常卿前导皆博士先引。 太常卿引王入大次帘降太常卿博士阁门官分立于大次外左右。 郊社令以祝版进王署讫近臣奉出郊社令受各奠于 。 侍中版奏外办帘卷。 王出次。 华盖侍卫如常仪。 太常卿引王至内 门外近侍斋戒者陪从。 尙衣奉御以桓圭授殿中监殿中监受进王执圭。 华盖仗卫停于门外。 王入自正门 律郞 伏举麾兴。 凡取物者皆 伏而取兴奠物则奠讫 伏而后兴。 工 轩架奏黄钟宫正安之曲。 王升降行止皆作正安之曲。 王至版位西向立。 每立定太常卿与博士退立于左。 偃麾 乐止。 凡乐皆 律郞 伏举麾兴工 而后作偃麾 而后止。 太常卿前奏请再拜退复位王再拜。 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先拜者不拜。 太常卿前奏称: "有司谨具请行事。" 退复位。 律郞举麾轩架奏夹锺宫景安之曲三成黄锺角大簇征姑洗羽各一成文舞作六成偃麾乐止。 太祝升烟燔牲首乐六成。 讫太祝举牲首盘各由其陛授祝史祝史诣燎坛上别加柴燔之。 太常卿前奏请再拜王再拜。 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 诸太祝取玉币于 各立于尊所。 太常卿引王诣坛轩架奏黄锺宫正安之曲升自南陛侍中中书令以下左右侍卫量人从升。 王升坛北向立乐止。 太祝以玉币授侍中侍中奉玉币东向 进。 王搢圭受玉币。 登歌作大吕宫嘉安之曲。 太常卿引王诣上帝神位前北向 奠讫执圭 伏兴少退北向再拜。 讫登歌止。 太常卿引王少东东向立配座太祝以币授侍中。 侍中奉币北向进王搢圭受币。 登歌作大吕宫仁安之曲。 太常卿引王诣配座前东向 奠讫执圭 伏兴少退东向再拜讫登歌止。 太常卿引王轩架奏黄锺宫正安之曲。 王降自南陛还版位西向立乐止。 初王将奠配位之币五帝太祝各奉玉币 奠神座前。 祝史燔牲首讫出诣馔所各奉毛血豆立于门外于登歌止祝史奉毛血豆入就坛下。 诸太祝各由其陛迎取于坛上俱进奠神座前。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 丘-007
进熟。 王升奠玉币太官令出帅进馔者奉馔各陈于 门外谒者引司徒出诣馔所。 司徒奉上帝之俎太官令引馔入。 俎初入门轩架奏黄锺宫 安之曲馔至陛乐止。 太祝俱进彻毛血之豆自东陛授祝史以出。 司徒升自午陛诣上帝神座前 奠俎。 诸太祝一时各奠俎上帝馔升自午陛; 配位馔升自卯陛; 五帝馔各由其陛。 诸太祝迎奠于神座前 豆盖 先彻乃升 旣奠却其盖于下设。 讫谒者引司徒降自东陛复位太官令退复位诸太祝各还尊所。 太常卿引王诣 洗位轩架奏黄锺宫正安之曲。 王至洗位乐止。 殿中监进受圭侍中 取 兴沃水内侍官 取盘承水。 王 手黄门侍郞 取巾于 兴以进。 王 手黄门侍郞受巾 奠于 。 祝史以 取爵进 于洗西黄门侍郞取爵于 以进。 王受爵侍中酌 水内侍官奉盘承水。 王洗爵黄门侍郞 取巾于 兴以进。 王拭爵。 讫黄门侍郞受巾奠于 。 侍中以 受爵授祝史祝史传授太祝。 太祝受 取爵置尊所 上。 殿中监进圭王执圭。 太常卿引王轩架奏黄锺宫正安之曲。 王自南陛升坛讫乐止。 谒者引司徒升自东陛立于尊所。 王诣上帝尊所侍中取爵于 进。 王受爵太祝去 侍中赞酌太尊之泛齐。 登歌作大吕宫嘉安之曲。 王诣上帝前 奠爵 伏兴太常卿引王少退北向立乐止。 太祝持祝版进神座右东向 读祝文讫 伏兴乐作。 王再拜。 太祝奠版于 乐止。 太常卿引王诣配位尊所侍中取爵于 进王受爵。 太祝去 侍中赞酌着尊之泛齐登歌作大吕宫仁安之曲。 王诣配位前奠爵 伏兴。 五帝太祝取爵于 酌太尊之泛齐各进奠神座前讫太常卿引王少退东向立乐止。 配位太祝持祝版进神座左北向 读祝文讫 伏兴乐作。 王再拜讫乐止。 太常卿引王诣飮福位北向立登歌作黄锺宫禧安之曲。 太祝各以爵酌上尊福酒合置一爵一太祝持爵授侍中侍中西向奉以立王再拜讫侍中 以爵酒进王 搢圭受爵祭酒三祭于地 酒奠爵。 太祝各持俎进减神前 肉皆取前脚第二骨合置一俎上。 又太祝各以 进减黍稷饭合置一 以授司徒。 司徒西向 以进王受以授内侍。 内侍二人立于午陛下王受 肉 饭内侍升诣王位之左受退。 谒者引司徒降复位。 王 取爵遂飮卒爵侍中受虚爵以授太祝。 太祝受爵复于 还尊所。 王 伏兴再拜乐止。 太常卿引王降自午陛轩架奏黄锺宫正安之曲至版位西向立乐止。 文舞退轩架奏黄锺宫崇安之曲退讫乐止。 武舞进轩架奏黄锺宫崇安之曲舞者立定乐止。 初王将复位谒者引太尉诣 洗位北向立斋郞二人赞洗。 太尉 手 手祝史以 取爵立于洗西。 太尉取爵于 洗爵拭爵祝史以 受爵传授太祝太祝受 取爵置尊所 上。 谒者引太尉自东陛升坛诣上帝尊所。 太尉取爵于 太祝去 太尉酌着尊之醴齐。 轩架奏黄锺宫武安之曲武舞作乡乐交奏。 诣上帝神座前北向 奠爵 伏兴少退北向再拜讫又就配位前酌牺尊之醴齐如上仪。 少退东向再拜。 初太尉酌配位尊时五帝太祝各酌着尊之醴齐进奠神座前讫乐止。 谒者引太尉诣飮福位诸太祝各以爵酌 福酒合置一爵一太祝持爵进太尉之右西向立。 太尉再拜受爵 祭酒遂飮卒爵。 太祝进受虚爵复于 。 太尉兴再拜讫谒者引太尉降复位。 初太尉献将毕谒者引光禄卿诣 洗 手洗爵升酌 齐。 终献如亚献仪。 谒者引光禄卿降复位。 诸太祝各进 彻 豆兴还尊所 豆各一少移故处。 登歌作大吕宫肃安之曲卒彻乐止。 奉礼曰: "赐 再拜。" 在位官皆再拜飮福者不拜。 送神轩架奏夹锺宫永安之曲乡乐交奏。 太常卿前奏请再拜王再拜讫。 奉礼曰: "再拜。" 众官再拜。 乐一成止。 太常卿前奏请就望燎位。 太常卿引王轩架奏黄锺宫正安之曲王就望燎位南向立乐止。 初赐 再拜讫诸太祝各执 进诣神座前取玉帛祝版以俎载牲体黍稷饭及爵酒各由其陛降坛南行诣柴坛自南陛升以玉帛祝版馔物置于燎柴。 奉礼曰: "可燎。" 东西各六人举权火。 火燎半柴太常卿前奏礼毕。 引王还大次。 轩架奏黄锺宫正安之曲。 出中 门外太常卿奏请释圭殿中监 受圭以授尙衣奉御。 王至大次乐止。 谒者赞引各引祀官通事舍人分引从祀群官以次出。 赞引引御史太祝以下俱复执事位。 奉礼曰: "再拜。" 御史以下皆再拜赞引引出。 太乐令引工人以次出。 将士不得辄离部伍。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 丘-008
驾还宫。 其日祀事礼毕。 王还斋殿停一刻顷奏初严所司转仗卫卤簿于还途如来仪。 奏二严枢密以下左右侍臣及文武百官各就位立定太乐令陈乐部于斋宫南门外。 王将出奏三严。 王服绛纱袍出坐殿禁卫大喝再拜。 枢密左右侍臣常起居讫阁门引太子公侯伯宰臣入就位常起居讫阁门以次引出。 侍中版奏外办王出斋宫门外南向立乘黄令进辂于斋宫门外南向。 王乘辂千牛将军驭驾如来仪。 百官常起居讫黄门侍郞请 驾进发退复位 驾动。 侍卫如常仪。 黄门侍郞千牛将军夹辂而趋至侍臣上马所黄门侍郞奏请 驾少驻 侍臣上马侍中前承制退称曰: "制可。" 黄门侍郞退称曰: "侍臣上马。" 舍人喝: "侍臣再拜上马。" 黄门侍郞奏请 车右升侍中承制退称曰: "制可。" 黄门侍郞退复位车右再拜升讫。 黄门侍郞奏请 驾进发退复位。 驾动鼓吹乐部振作。 而还至升平门外少驻侍臣下马车右降。 讫 驾入升平门留守百官 再拜。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 丘-009
有司摄事仪。 斋戒。 在上亲祀仪。 其祀官已斋,而阙者通摄行事。 前祀一日太尉帅群官具公服诣大观殿庭王出亲授祝版。 太尉受讫具仪卫帅祀官诣祀所。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 丘-010
陈设。 前祀二日守宫署设行事执事官次于坛东 门之外及斋坊之内随地之宜设馔 于内 东门之外道南北向。 前一日郊社令帅其属扫除坛之上下积柴于燎坛。 掌牲令具牲牢太乐令陈登歌之乐于坛上稍南北向设轩架于坛南立舞表于轩架之北。 郊社令设望燎位于柴坛之北南向。 设权火于柴坛之东北南向。 奉礼设太尉群官位于坛下东南西向执事者位于其后每等异位俱重行西向北上。 监察御史位二于坛下一于东南西向一于西南东向。 设奉礼位于乐悬东北。 赞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 律郞位于坛上乐 之西北东向。 太乐令位于轩架之北北向。 设献官飮福位于午陛之上稍西北向。 又设奉礼位于燎坛东北西向北上。 设牲 于东 门外当门西向。 牲七羊牲一居前豕牲五在北少退南上。 羊牲一在南少退。 又设掌牲令位于牲西南吏陪其后俱北向。 设诸祝史位于牲东各当牲后俱西向。 设太常卿省牲位于牲前近北又设御史位于太常卿之西俱南向。 神位及祭器牲牢陈设 如亲祀仪。 设洗二于卯陛南北向 洗在东爵洗在西。 在洗东皆加勺 在洗西南肆 实以巾爵。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 丘-011
省牲器。 省牲之日午后八刻诸卫之属禁断行人。 未后二刻郊社令帅其属扫除坛之上下帅斋郞以尊 入设于位升坛者自东陛。 未后三刻执礼官先入奉礼帅赞者俱入就位。 谒者赞引各引祀官御史俱就位肄仪。 掌牲令以牲就 位。 谒者引太常卿赞引引御史入诣坛东陛升视涤濯。 祝史去 告洁讫引降就省牲位南向立。 掌牲令少前曰: "请省牲。" 退复位。 太常卿省牲掌牲令又前举手曰: " 。" 还本位。 诸祝史各巡牲一 西向举手曰: "充。" 俱还本位。 诸祝史与掌牲令以次牵牲诣厨授太官。 谒者引光禄卿诣厨省鼎 申视涤濯监取明水火。 赞引引御史诣厨省馔具。 律郞展视乐器。 各还斋所。 祀日未明五刻太官令帅宰人以 刀割牲取牲首七各盛于盘入设于坛上尊 所太官令入实 豆时奉设七座豆右之南。 祝史以豆取毛血各置于馔所遂烹牲。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 丘-012
奠玉帛。 祀日未明三刻诸祀官各服其服。 执礼官先入坛下郊社良 令各帅其属入实尊 玉币。 祝史以玉币置于 。 太官令帅进馔者实诸 豆 。 郊社令以祝版各置于 。 监察御史按视坛之上下* {纠}察不如仪者还出。 未明二刻奉礼帅赞者先入就位再拜。 赞引引御史郊社令诸祀官诸祝史及斋郞与执尊 者入自东门当坛南重行北向西上立定。 奉礼曰: "再拜。" 赞者承传。 御史以下皆再拜。 讫执尊 者各就位。 赞引引御史诸祝史诣坛东陛升御史行扫除于上令史扫除于下讫复位。 谒者赞引各引祀官俱就门外位。 太乐令帅工人二舞入就位。 文舞入陈于悬北武舞立于悬南道西。 谒者引司空入就位立定奉礼曰: "再拜。" 司空再拜。 讫谒者引司空诣坛东陛升行扫除于上降行乐悬于下讫引复位。 谒者赞者赞引各引献官入就位奉礼曰: "再拜。" 献官皆再拜其先拜者不拜。 谒者进太尉之左白: "有司谨具请行事。" 退复位。 律郞 伏举麾兴工 轩架奏夹锺宫景安之曲三成。 文德之舞六成偃麾 乐止。 祝史升烟燔牲首乐六成。 讫祝史举牲首盘各由其陛授斋郞斋郞诣燎坛上别加柴燔之。 奉礼曰: "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祝史取玉币于 立于樽所谒者引太尉自南陛升坛北向立。 祝史以玉币东向授太尉太尉受玉币。 登歌作大吕宫嘉安之曲。 太尉进上帝神座前北向 奠 伏兴少退北向再拜讫乐止。 太尉进配位神座前东向立配座祝史以币授太尉。 登歌作大吕宫仁安之曲。 太尉进配位神座前东向 奠 伏兴少退东向再拜。 初太尉将奠配位之币诸祝史奉玉币各奠于五方帝神座前讫乐止。 谒者引太尉降自南陛还本位。 燔牲首讫斋郞出诣馔所各奉毛血豆立于门外。 登歌止奉毛血豆入各由其陛升诸祝史迎取于坛上俱进奠神座前退立于尊所。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 丘-013
进熟。 太尉升奠玉币太官令出帅进馔者奉馔各陈于 门外。 谒者引司徒出诣馔所司徒奉上帝之俎太官令引馔入。 俎初入门轩架奏黄锺宫 安之曲馔至阶乐止。 祝史俱进彻毛血之豆自东陛授斋郞以出。 司徒升自午陛诣上帝神座前 奠俎诸祝史各奠俎诸位。 馔升诸祝史迎奠于神座前。 豆盖 先彻乃升 旣奠却其盖于下设。 讫谒者引司徒降自东陛复位太官令退复位。 诸祝史还尊所。 谒者引太尉至洗位 手 手斋郞以 取爵立于洗西。 太尉取爵于 洗爵拭爵以授斋郞。 斋郞以爵 授祝史祝史受 取爵置尊所 上。 谒者引太尉自南陛升坛取爵于 祝史去 。 太尉酌太尊之泛齐登歌作大吕宫嘉安之曲。 太尉诣上帝前 奠爵 伏兴少退北向立乐止。 祝史进神座右东向 读祝文。 讫乐作。 太尉再拜祝史奠版于 乐止。 太尉诣配位尊所祝史去 。 太尉酌着尊之泛齐登歌作大吕宫仁安之曲。 太尉诣配位前 奠爵 伏兴少退东向立乐止。 祝史进神座左北向 读祝文。 讫乐作。 太尉再拜讫乐止。 初太尉酌配位尊时五帝祝史各酌太尊之泛齐进奠神座前。 谒者引太尉诣飮福位北向立诸祝史各以爵酌 福酒合置一爵。 一祝史持爵进太尉之右西向立太尉再拜受爵 祭酒 酒奠爵。 又祝史以俎进减神座前 肉皆取前脚第二骨共置一俎上。 又以 进减黍稷饭合置一 以授太尉大尉受以授斋郞取爵遂飮卒爵。 祝史进受虚爵复于 。 太尉兴再拜讫谒者引太尉降复位。 文舞退轩架奏黄锺宫崇安之曲退讫乐止。 武舞进轩架奏黄锺宫崇安之曲。 舞者立定乐止。 谒者引太常卿诣 洗位 手 手。 洗爵拭爵以授斋郞斋郞受以授祝史。 谒者引太常卿自东陛升坛诣上帝尊所北向立。 祝史去 。 太常卿酌着尊之醴齐轩架奏黄钟宫武安之曲武舞作。 乡乐交奏。 奠爵讫 伏兴少退北向再拜次诣配位前酌牺尊之醴齐如上仪。 初太常卿酌配位尊时五帝祝史各酌着尊之醴齐进奠神座前。 讫乐止。 谒者引太常卿诣飮福位。 诸祝史各以爵酌 福酒合置一爵。 一祝史持爵进太常卿之右西向立太常卿再拜受爵 祭酒遂飮卒爵。 祝史进受虚爵复于 。 太常卿兴再拜谒者引太常卿降复位。 初太常卿献将毕谒者引光禄卿诣 洗升酌 齐。 终献如亚献之仪。 讫谒者引光禄卿降复位。 诸祝史各进 彻 豆 豆各一小移故处。 登歌作大吕宫肃安之曲。 卒彻乐止祝史还尊所。 奉礼曰: "赐 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飮福者不拜。 送神轩架奏夹锺宫永安之曲乡乐交奏。 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乐一成止。 谒者引太尉诣望燎位南向立。 众官将拜诸祝史执 各诣神座前取玉币祝版。 斋郞以俎载牲体黍稷饭爵酒各由其陛降坛南行诣燎坛自南陛升以玉帛祝版馔物置于燎坛。 奉礼曰: "可燎。" 东西各六人举权火。 火燎半柴谒者进太尉之左白: "礼毕。" 引太尉出。 谒者赞引各引祀官以次出。 赞引引御史以下俱复执事位。 立定。 奉礼曰: "再拜。" 御史以下皆再拜。 赞引引出工人二舞以次出。
孟夏亲雩如亲祀祈谷仪。 但誓文曰: "今年四月某日王亲雩祀 丘云云。" 有司摄事如祈谷摄事仪。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 丘-014
成宗。 二年正月辛未王亲祀 丘祈谷配以太祖祈谷之礼始此。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方泽-000
方泽。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方泽-001
○显宗。 二十二年正月。 亲祭方泽。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方泽-002
靖宗。 二年二月庚戌朔祭方泽。 十年十月丙申祭神州地祇。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方泽-003
仁宗。 五年三月戊午。 制方泽祭地* {祇}四郊迎气。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社稷-000
社稷。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社稷-001
○社稷坛社在东稷在西。 各广五丈高三尺六寸四出陛五色土为之。 坎二各在两坛子陛之北。 南出陛方深取足容物。 祭日。 仲春仲秋上戊及腊。 神位。 祭大社以后土氏配祭大稷以后稷氏配。 大社大稷位坛上北方南向席皆以藁 。 后土后稷位坛上西方东向席皆以莞。 玉币。 玉以两圭有邸币以黑长一丈八尺。 牲牢社稷豕各一。 献官太尉为初献太常卿为亚献光禄卿为终献太尉八座为之。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社稷-002
齐戒。 前祭七日平明太尉誓祭官公卿已下于尙书省曰: "某月某日上戊祭于大社大稷。 各扬其职。 不供其事国有常刑。" 凡预祭之官散斋五日致斋二日。 散斋皆于正寝致斋二日一日于本司一日于祭所。 无本司者于尙书省。 前祭一日诸卫令其属未后一刻各以其方器服守卫社坛门每门二人。 太乐工人俱淸斋一宿于太常司。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社稷-003
陈设。 前祭一日守宫署设太尉亚终献次于社坛西门外从祭群官次于其侧。 设馔 于东门之外道北南向。 郊社令帅其属扫除坛之上下。 掌牲令具牲牢。 太乐令陈轩架之乐于坛南陈登歌于两坛之*闲。 前祭一日奉礼设祭官公卿以下位于西门之内执事位于其后每等异位俱重行东向北上。 设御史位二于坛下一于大社坛东南西向一于大稷坛西南东向。 令史各陪其后。 设奉礼郞位于乐悬北。 赞者二人在南差退俱东向北上。 设 律郞位于大社坛上东南西向。 设太乐令位于轩架之北北向。 设牲 于东门之外当门西向。 又设掌牲令位于牲西南吏陪其后俱北向。 设诸祝史位于牲东各当牲后俱西向。 设太常卿省牲位于牲前近北又设御史位于太常卿之西俱南向。 设酒尊之位。 大社太尊二着尊二 二在坛上东南隅北向后土氏象尊二着尊二 二在大社酒尊之东俱北向西上。 尊皆加勺 设 以置爵。 设大稷后稷酒尊于其坛上如大社后土之仪。 设洗于大稷坛西南北向 水在洗东 在洗西南肆 实以巾爵。 执尊 者各位于其后。 设玉帛之 于坛上尊 之所。 祭日未明五刻太史郊社令各服其服升设大社大稷神座各于坛上近北南向。 设后土氏神座于大社神座之右后稷氏神座于大稷神座之右俱东向。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社稷-004
省牲器。 前祭一日 后郊社令帅斋郞以尊 洗 入设于位。 升坛者各自西陛。 执礼官先入坛下亚终献以下并入肄仪。 讫掌牲令以牲就 位。 赞引引御史谒者引太常卿诣大社坛西陛升视涤濯。 执尊者皆举 。 告洁次诣大稷坛如大社之仪。 讫引降就省牲位南向立掌牲令少前曰: "请省牲。" 退复位太常卿省牲。 掌牲令又前北向举手曰: " 。" 还本位。 诸祝史各巡牲一 西向举手曰: "充。" 还本位。 诸祝史与掌牲令以次牵牲诣厨授太官令。 谒者引光禄卿诣厨省鼎 申视涤濯监取明水火。 赞引引御史诣厨省馔具讫俱还斋所。 祭日未明十刻太官令帅宰人割牲取牲左 盛于盘置于尊 所入实*边{ }豆时奉设各座 南。 祝史以豆取毛血各置于馔所。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社稷-005
奠玉帛。 祭日未明三刻诸祭官各服其服。 郊社良 令各帅其属入实尊 玉币。 太尊为上实以醴齐; 着尊次之实以 齐; 为下实以淸酒。 配座之尊亦如之齐皆加明水酒皆加玄酒各实于上尊。 太官令帅进馔者实诸 豆 。 各二居前 实稻*梁{粱}在左 实黍稷在右。 十二在左为三行右上: 第一行实形 在前鱼 饵粉 次之; 第二行榛子在前干枣白 黑 次之; 第三行菱仁在前 仁栗黄鹿脯次之。 豆十二在右为三行左上: 第一行实芹菹在前 菹脾析菁菹次之; 第二行 菹在前 食鱼 次之; 第三行豚拍在前鹿 食次之。 二在 豆*闲实以羹加芼滑。 俎二一载牲体一载左脾。 匏爵三在 豆南每爵有 。 又豆一实以毛血。 未明二刻奉礼帅赞者先入就位。 赞引引御史诸祝史,与执尊 者入自西门当大社坛南重行北向东上立定。 奉礼曰: "再拜。" 赞者承传。 御史以下皆再拜讫。 执尊 者皆就位。 赞引引御史诸祝史诣大社坛西陛升行扫除于上令史扫除于下又诣大稷坛行扫除如大社之仪讫各就位。 未明一刻谒者赞引引祭官俱就门外位。 太乐令帅工人二舞入就位。 文舞入陈于悬北武舞入立于悬南道西。 谒者引司空入就位立定。 奉礼曰: "再拜。" 司空再拜讫。 谒者引司空诣坛西陛升行扫除于上大稷坛亦如之降行乐悬于下引复位。 谒者赞引各引祭官入就位立定奉礼曰: "再拜。" 祭官以下皆再拜其先拜者不拜。 谒者进太尉之左白: "有司谨具请行事。" 退复位。 律郞 伏举麾兴工鼓 轩架奏林锺宫宁安之曲文舞八成。 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 诸祝史取玉帛于 各立于尊所。 谒者引太尉诣大社坛升自南陛北向立祝史以玉帛西向授太尉。 太尉受玉帛登歌作应锺宫嘉安之曲太尉进北向 奠于大社神座前 伏兴少退北向再拜。 讫诣配位前西向立祝史以币北向授太尉太尉受币进 奠于后土神座前少退西向再拜讫登歌止。 谒者引太尉降自西陛诣大稷坛升奠玉币如大社后土坛仪。 引太尉降复位。 初众官拜讫斋郞各奉毛血之豆立于门外。 于登歌止斋郞奉毛血入各由其陛。 诸祝史迎取于坛上俱进奠于神座前退立于尊所。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社稷-006
进熟。 太尉旣升奠玉币太官令出帅进馔者奉馔陈于西门外。 谒者引司徒出诣馔所奉大社之俎。 太官令引馔入。 俎初入门轩架奏大簇宫 安之曲馔至陛乐止。 祝史俱进彻毛血之豆自西陛授斋郞以出。 司徒升自午陛进奠俎于大社神座前诸祝史一时各奠俎大社大稷之馔升自南陛配位之馔升自西陛。 诸祝史迎取于坛上各设神座之前。 豆盖 先彻乃升 旣奠却其盖于下设。 讫谒者引司徒降自西陛复位太官令退复位诸祝史还尊所。 谒者引太尉诣 洗 手斋郞以 取爵授太尉。 太尉洗爵拭爵授斋郞。 斋郞传授祝史。 祝史受 取爵置尊所 上。 谒者引太尉诣大社坛。 升自南陛诣大社尊所取爵于 执尊者举 。 太尉酌醴齐登歌作应锺宫嘉安之曲太尉进大社神座前北向 奠爵 伏兴少退北向立乐止。 祝史持版进于神座之右东向 读祝文讫乐作太尉再拜讫乐止。 祝史奠版于 还尊所。 太尉诣后土氏酒尊所执尊者举 。 太尉酌醴齐乐作。 太尉进后土氏神座前西向 奠爵兴乐止。 少退西向立祝史持版进于神座之右北向 读祝文讫乐作。 太尉再拜讫乐止。 祝史奠版于 还尊所。 谒者引太尉诣飮福位北向立祝史各以爵酌 福酒合置一爵一祝史持爵进太尉之右西向立。 太尉再拜受爵 祭酒三祭于地 酒奠爵。 祝史各持俎进减神座前 肉皆取前脚第二骨合置一俎上。 又以 进减黍稷饭合置一 以授太尉。 太尉受以授斋郞取爵遂飮卒爵。 祝史进受虚爵复于 。 太尉 伏兴再拜谒者引太尉降自西陛诣 洗 手洗爵。 讫谒者引太尉诣大稷坛升自南陛酌献乐作止飮福受 如大社坛之仪。 谒者引太尉降复位。 文舞出轩架奏大簇宫崇安之曲出讫乐止。 武舞入轩架奏大簇宫崇安之曲舞者立定乐止。 初太尉将复位谒者引太常卿诣 洗 手洗爵讫谒者引太常卿自西陛升坛诣大社酒尊所。 执尊者举 。 太常卿酌 齐。 武舞作轩架奏大簇宫武安之曲乡乐交奏。 太常卿进大社神座前北向 奠爵兴少退北向再拜讫诣后土氏酒尊所执尊者举 。 太常卿酌 齐进后土氏神座前西向 奠爵兴少退西向再拜讫乐止。 谒者引太常卿诣飮福位北向立祝史各以爵酌 福酒合置一爵。 一祝史持爵进太常卿之右西向立。 太常卿再拜受爵 祭酒遂飮卒爵。 祝史进受虚爵复于 。 太常卿兴再拜。 谒者引太常卿降自西陛诣 洗 手洗爵。 讫诣大稷坛。 升献乐作止飮福 如大社之仪。 讫谒者引太常卿降复位。 初太常卿献后稷将毕谒者引光禄卿 手洗爵升酌 齐终献如亚献之仪。 讫谒者引光禄卿降复位武舞止祝史各进彻豆还尊所。 奉礼曰: "赐 再拜。" 众官再拜飮福。 受 者不拜。 送神轩架奏林锺宫宁安之曲乡乐交奏。 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乐一成止。 谒者进太尉之左白: "请就望 位。" 引太尉就望 北向立。 于众官将拜祝史执 进神座前取玉币。 斋郞以俎载牲体稷黍饭爵酒各由其陛降坛北行当 坎西行诸祝史以玉币馔物置于坎。 讫奉礼曰: "可 。" 坎东西各四人 土。 半坎谒者进太尉左白: "礼毕。" 遂引太尉出。 谒者赞引各引祭官以下以次出。 赞引引御史祝史以下俱复执事位立定。 奉礼曰: "再拜。" 御史以下皆再拜。 赞引引出工人二舞以次出。 其祝板燔于斋坊。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社稷-007
○成宗。 十年闰二月。 敎曰: "予闻社土地之主也地广不可尽敬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 稷五谷之长也谷多不可 祭故立稷神以祭之。 礼曰: '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 自为立社曰王社; 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 自为立社曰侯社; 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 故有国有家者不可不立社稷。 上自天子下至大夫示本报功不可不备。 爰自圣祖至于累朝未置夏松之祀尙亏周栗之 。 朕缵承以来凡所施为必依礼典。 子穆父昭之室 经营春祈秋报之坛方将创立。 其令群公择地置坛。" 于是始立社稷。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社稷-008
显宗。 五年七月。 中枢使姜邯赞请修社稷坛令礼司撰定仪注从之。 然仪文史无传焉。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社稷-009
文宗。 六年二月。 新筑社稷坛于皇城内西。 戊子。 亲行祀事。 八月乙酉制: "社坛配以后土勾龙氏。 其题主及祝文不宜称名改勾龙为后土氏。"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社稷-010
宣宗。 四年正月己巳。 祭社稷以祈神兵助战。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社稷-011
仁宗。 八年四月戊子。 日官奏: "今旱甚宜祈岳鎭海渎诸山川及宗庙社稷每七日一祈。 不雨则还从岳渎如初旱甚则修雩。" 从之。 九年十一月癸酉。 祈雪。 十二月甲子。 祈雪。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社稷-012
忠惠王后二年十二月乙巳。 有事社稷享需皆阙。
志卷第十三。
#高丽史60卷-志14-00-00-00-000
志卷第十四。 高丽史六十。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
#高丽史60卷-志14-礼2-00-00-000
礼二。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00-000
吉礼大祀。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太庙-000
太庙。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太庙-001
○太庙享有常日者寒食腊腊兼荐鱼。 无常日者 择日四孟月三年一 以孟冬。 五年一 以孟夏其 之月卽不时享。 册祝。 亲享用玉册竹册每册二十四简长尺有一寸阔一寸。 玉册贯以银丝竹册。 贯以红丝 装以红锦。 太祖室用玉册余八室用竹册。 摄事用祝版以松木为之长二尺广一尺厚六分。 曾祖以上室 称孝曾孙嗣王臣; 祖室称孝孙嗣王臣; 室称孝子嗣王臣敢明告。 摄事云: "谨遣某官臣姓名。" 玉币以 圭圭有瓒于圭头为器可以 。 牲牢每室各豕一七祀豕一配享功臣豕一。 献官太子若公侯伯为亚献太尉为终献或太尉为亚献光禄卿为终献。 太尉宰臣为之。 摄事太尉为初献太常卿为亚献光禄卿为终献。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太庙-002
亲享仪。 斋戒。 如亲祀 丘仪。 但誓文曰: "今年某月某日王亲 享于太庙。" 若 则言 享。 工人二舞诸卫之属守卫庙门者淸斋一宿于各属官司前享一日 集享所。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太庙-003
陈设。 前享三日尙舍局设大次于庙东门外道北南向小次于 阶东稍北南向。 铺王座如常仪。 守宫设文武侍臣行事陪享官及有司次于庙门之内随地之宜设馔 于东门外。 前享二日宫 令帅其属扫除庙之内外。 掌牲令牵牲诣享所。 太庙令帅其属布昭穆之座于堂上户外自西以东太祖位在西东向惠宗文宗睿宗为昭在北南向显宗顺宗宣宗肃宗仁宗为穆在南北向每位皆设 莞席纷纯藻席 纯次席 纯左右玉 。 太乐令陈登歌之乐于庙堂上前楹外稍南北向设轩架于庙庭。 前享一日奉礼郞设王位版于东阶东南西向飮福位于堂上前楹外近东西向亚终献飮福位于王位之后。 赞者设亚终献享官及七祀配享功臣献官位于王位之后稍南执事者位于其后每等异位俱重行西向北上。 设监察御史位二一于西阶下东向一于东阶下西向。 设奉礼位于乐悬东北。 赞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 律郞位二一于堂上前楹外近西一于轩架西北俱东向。 太乐令位于轩架之北北向。 文班九品以上位于东门之内庙庭东阶下每等异位俱重行西向北上武班九品以上位于西门之内庙庭西阶下当文官每等异位俱重行东向北上。 设门外位享官公卿位于东门外道南每等异位重行北向西上文班九品以上位于享官公卿之东每等异位重行北向西上。 武班九品以上位于西门之外道南每等异位重行北向东上。 设牲 于东门外当门西向以南为上。 设掌牲令位于牲西南吏陪其后。 设诸大祝位于牲东各当牲后祝史各陪其后俱西向。 设太常卿省牲位于牲前近北又设御史位于太常卿之西俱南向。 太庙令帅其属设 豆 之位于神座前凡祭器皆藉以席 豆 又加盖 。 每位 十二在左为二行右上豆十二在右为二行左上。 俎二一在 南一在 豆之*闲。 各四在 豆*闲 居前 次之。 * 各六分在 豆*闲* 居前 次之。 玉爵六在 豆南又设尊 之位每位堂上 一虎 一牺尊二象尊二着尊二山 二为二重。 尊 各有 以置瓒爵在神座之左以右为上俱加勺 。 堂下又设豆二壶尊二太尊二山 四俱北向西上加 。 皆设而不酌。 每位设瓒盘一于堂上尊 之所。 设册案于神座之右。 设炉炭于尊 外稍前设福酒爵有 肉俎饭 各一于尊 前。 又馔 内每位各设毛血豆肝 豆萧 稷黍 各一饭 羹 肉盘各一第一位。 又设俎一毛血肝 之豆与萧稷黍之 直设于馔 其饭 羹 肉盘俎于各位陈设告洁后进馔者入彻出设于馔 俟迎馔时入奠。 又设七祀位于庙庭之西稍南东向北上神席皆以莞位版各设于座首。 司命户 中 门 行遍祭之。 享亦同。 设祭器每位左二 右二豆俎一在神座前木爵一次之。 二 二在 豆之*闲 在左 在右。 壶尊二设于神座之左加勺 。 设祝 于神座之右。 又设配享功臣位于庙庭西向北上神席皆以莞位版各设于座首其版文各具题官爵姓名设祭器准七祀。 设王洗二于东阶东南北向 洗在东爵洗在西。 在洗东加勺 在洗西南。 肆 实以珪瓒巾爵俱以副 覆之。 亚终献爵 亦同。 又设亚终献洗二于王洗东南如上仪。 凡洗王及王太子行事皆有盘 亚终献以下及摄事者皆无盘 。 又设七祀献官洗于七祀神位之南北向 在洗东 在洗西南肆 实以巾爵。 配享功臣洗于七祀洗之东北向设爵 如七祀仪。 其执尊 者各位于尊 之后。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太庙-004
驾出宫。 是日有司具别庙册文以进王署讫亲授献官后诣斋宫。 其亲授礼如别仪。 前享一日未明七刻奏一严未明五刻奏二严所司陈大驾卤簿如仪诸卫之属各督其队与钑戟入陈于殿庭。 枢密以下左右侍臣就殿庭位太子公侯伯宰臣各就殿门外次文武两班九品以上各就仪凤门外位文官在东武官在西俱北上。 太乐令陈乐部于大观殿门外 如常仪。 王将出奏三严。 王服 黄袍出坐殿称警 。 禁卫大喝: "再拜。" 讫舍人喝: "枢密侍臣常起居。" 讫阁门引太子公侯伯宰臣入就位立定舍人喝: "太子以下再拜。" 讫阁门以次引出。 讫侍中版奏: "外办" 王降殿乘舆以出。 乐部悬而不作。 至兴礼门外守宫宰臣奉辞。 至仪凤门内王降舆入幄次乘黄令进象辂于仪凤门外阶前南向千牛将军一人执长刀立于辂前北向黄门侍郞在侍臣前太仆卿摄衣而升正立执 千牛将军前执 。 侍中 奏: "外办" 王出幄乘辂。 称警 如常仪。 舍人喝: "文武百官常起居。" 讫黄门侍郞奏请 侍臣上马侍中前承制退称曰: "制可。" 黄门侍郞退称: "侍臣上马。" 舍人喝: "文武侍臣再拜。" 讫百官留守奉辞。 太仆卿立授绥黄门侍郞进当 驾前 称: "黄门侍郞臣某言: '请 驾进发。'" 伏兴退复位。 驾动称警 侍中黄门侍郞夹侍千牛将军夹路而 。 驾出升平门权驻侍臣上马讫黄门侍郞奏请 车右升陪乘枢密上将军各二员侍中前承制退称曰: "制可。" 黄门侍郞退复位车右再拜升讫 驾动。 称警 不鸣鼓吹不得喧哗。 其从享之官在玄武队后如常仪。 驾将至斋宫其先到诸执事官执礼及御史以下诸执事官俱朝服就斋宫门外道南东上立 驾至再拜奉迎。 驾至斋宫南门外回辂南向。 车右降立辂前侍中进当 驾前 奏称: "侍中臣某言: '请降辂。'" 伏兴退复位。 王降辂入门。 扇华盖侍卫如常仪。 至东门外褥位西向再拜舍人喝: "太子公侯伯宰臣枢密侍臣群官皆再拜。" 讫王至斋宫入殿宿卫如式。 通事舍人承旨 群臣各就次。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太庙-005
省牲器。 省牲之日午后八刻庙所禁断行人。 宫 令整拂神幄执事者以祭器入设于神位如陈设仪。 未后三刻执礼官奉礼赞者先入庭谒者赞引各引享官御史俱就位肄仪讫。 掌牲令牵牲就 位。 谒者引太常卿赞引引御史自 阶升堂视涤濯。 执尊者皆去 告洁。 讫引降就省牲位南向立掌牲令小前曰: "请省牲。" 退复位。 太常卿省牲掌牲令又前举手曰: " 。" 还本位。 诸大祝各巡牲一 西向举手曰: "充。" 还本位。 诸大祝与掌牲令以次牵牲诣厨授太官。 谒者引光禄卿诣厨省鼎 申视涤漑监取明水火。 赞引引御史诣厨省馔具。 律郞展视乐器讫各还斋所。 司空以下每事讫卽还斋所。 进馔者入彻 豆 俎以出置馔所。 享日未明五刻太官令帅宰人以鸾刀割牲祝史以豆取毛血又取肝洗于郁 并 实于豆各置馔所遂烹牲。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太庙-006
晨 。 享日未明四刻诸享官及从享之官各服其服。 执礼官先入庙庭太庙令良 令各帅其属入实尊 。 实明水虎 实郁 。 牺尊二一实明水一实泛齐。 象尊二一实明水一实醴齐。 着尊二一实明水一实 齐。 山 二一实玄酒一实淸酒。 堂下壶尊二一实明水一实醍齐。 太尊二一实明水一实沈齐。 山 四二实玄酒一实事酒一实昔酒。 享尊 亦同。 太官令帅进馔者实豆 第一行实以形盐鱼 干枣栗黄榛子菱仁第二行 仁鹿脯白 黑 饵粉 。 豆第一行实以 菹 菁菹鹿 芹菹 第二行 菹鱼 脾析菹豚拍 食 食。 实以稻粱 实以稷黍* 实以大羹 实以肉羹加芼滑。 南俎载牲左胁盘 豆*闲俎载熟肉盘。 堂下豆二在尊 西一实 油 一实片肉。 凡享神之物当时所无者以时物代之。 太庙令设烛于神位前又良 令太官令帅其属入实七祀位及配享功臣位礼馔。 实以栗黄鹿脯豆实以菁 鹿 实以稷黍 实以稻粱。 壶尊二皆实祠祭法酒。 俎载牲牢盘。 监察御史按视堂之上下* {纠}察不如仪者还出谒者赞引各引太尉以下诸享官皆就门外位。 奉礼赞者先入就位再拜赞引引御史太庙令大祝宫 令祝史斋郞执尊 者及七祀配享功臣祝史斋郞执尊 者入自东门当阶*闲乐悬北重行北向西上立定。 奉礼曰: "再拜。" 赞者承传御史以下皆再拜。 讫执尊 者各就位。 赞引引御史诸大祝诣东阶升堂。 御史行扫除于上令史扫除于下讫复位。 未明二刻太庙令陈腰舆于东阶之东每室各二皆西向北上。 赞引引太庙宫 令帅执事者以腰舆自东阶升堂诣太祖室入开坎室太祝宫 令奉出神主各置于舆出诣座前奉神主置于座。 讫以次奉出。 惠宗以下如太祖仪。 后妃神主南向并座而处左北向并座而处右。 太祝荐香酒俱复位。 驾将至谒者赞引引享官通事舍人分引文武从享之官皆就门外位。 太乐令帅工人二舞入就位。 其升堂坐者皆脱 于下降纳如常。 文舞入陈于悬北武舞立于悬南道西。 讫谒者引司空入就位立定。 奉礼曰: "再拜。" 司空再拜。 谒者引司空诣东阶升堂行扫除于上降行乐悬于下引复位。 谒者赞引各引太尉以下享官及七祀配享功臣献官通事舍人分引从享群官入就位。 未明一刻侍中版奏外办。 王服衮冕以出。 扇华盖侍卫如常仪。 至大次入次帘降。 有司具祝册太庙令以祝册进。 王署。 讫近臣奉出令受册函奠于案。 若祝板则奠于 。 侍中版奏外办帘卷王出次。 侍卫如常仪。 太常博士引太常卿。 太常卿前导王至东门外尙衣奉御以圭授殿中监。 凡殿中监进圭受圭皆尙衣奉御副之。 监受进王执圭华盖侍卫停于门外。 王入自正门堂下 律郞 伏举麾兴工鼓 轩架奏无射宫正安之曲。 至版位西向立乐止。 每王立定太常卿与博士退立于左。 太常卿前奏称请再拜。 退复位王再拜。 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 其先拜者不拜。 太常卿前奏: "有司谨具请行事。" 退复位轩架奏黄锺宫兴安之曲。 文德之舞作。 黄锺三奏大吕大簇应锺各再奏乐九成而止。 太常卿前奏称请再拜。 王再拜。 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 太常卿前导王诣 洗位轩架奏无射宫正安之曲至洗位北向立乐止。 殿中监,进受圭侍中 取 兴沃水内侍 取盘兴承水。 王 手黄门侍郞 取巾于 。 兴以进王 手黄门侍郞受巾 奠于 。 祝史以 取瓒进 于洗西黄门侍郞取瓒于 兴以进王受瓒。 侍中酌 水内侍 取盘兴承水。 王洗瓒黄门侍郞 取巾于 兴以进。 王拭瓒。 讫黄门侍郞受巾 奠于 侍中以 受瓒以授祝史祝史传受诣泰阶以授太祝。 太祝受 取瓒以置 上。 殿中监进圭王执圭。 太常卿前导王轩架奏无射宫正安之曲升自 阶讫乐止。 侍中中书令以下及左右量人从升。 太常卿前导王诣太祖尊 所登歌作夹锺宫顺安之曲。 执尊者去 侍中取瓒于盘 进王搢圭执瓒。 侍中赞酌郁 。 太常卿前导王诣太祖神座前西向 以 地。 讫侍中受瓒以授太祝太祝以盘受瓒。 讫王执圭 伏兴太常卿前导王小退西向再拜。 讫太常卿前导王诣惠宗位北向次诣显宗位南向次诣文宗位北向次诣顺宗位南向次诣宣宗位南向次诣肃宗位南向次诣睿宗位北向次诣仁宗位南向。 并如上仪。 讫登歌止。 太常卿前导王降自 阶轩架奏无射宫正安之曲。 至版位西向立乐止。 初众官再拜讫祝史各奉毛血及肝 之豆立于东门外斋郞奉萧稷黍各立于肝 之后于登歌止祝史奉毛血肝 与奉萧稷黍者以次入自正门诣泰阶诸太祝各迎取毛血肝 于阶上俱进奠于神座前其萧稷黍各置于炉炭侧。 诸太祝俱取肝燔于炉炭还尊所。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太庙-007
馈食。 王旣升 太官令出帅进馔者奉馔陈于东门之外重行西向以南为上。 谒者引司徒出诣馔所。 司徒奉太祖之俎。 初王旣至版位乐止。 太官令引馔入自正门。 俎初入门轩架奏无射宫 安之曲馔至泰阶乐止。 太祝俱进彻毛血之豆自 阶授祝史以出。 司徒升自泰阶诣太祖神座前西向 奠 伏兴诸太祝各奠俎馔升诸太祝各迎取于阶上设神座前。 豆盖 先去乃升。 旣奠却其盖于下设。 讫谒者引司徒降自 阶复位太官令退复位。 诸太祝各取萧稷黍 于脂燔于炉炭还尊所。 太官丞引七祀及配享功臣馔入祝史迎引于座首各设于神座前太官丞退复位。 太常卿前导王诣 洗位轩架奏无射宫正安之曲至洗位北向立乐止。 殿中监进受圭王 手洗爵侍中黄门侍郞内侍赞洗如晨 之仪。 讫殿中监进圭王执圭。 太常卿前导王轩架奏无射宫正安之曲升自 阶讫乐止。 太常卿前导王诣太祖尊 所太祝去幂侍中取爵于 进。 王搢圭受爵。 侍中赞酌牺尊之泛齐 享如之。 轩架奏无射宫大定之曲文德之舞作。 太常卿前导王诣太祖神座前。 西向 奠爵小北 伏兴太常卿前导王诣尊所侍中又进副爵赞酌。 讫太常卿前导王诣后妃神座前 奠爵小南 伏兴。 太常卿引王小退西向立乐止。 太祝进于神座之右北向 读册祝讫 伏兴乐作。 王小北再拜又小南再拜讫乐止。 太常卿前导王诣次位酌献并如上仪。 凡昭位北向。 奠爵小西奠副爵小东。 太祝东向 读王小西再拜小东又再拜。 凡穆位南向。 奠爵小西奠副爵小东。 太祝西向 读王小西再拜小东又再拜。 讫乐止。 太常卿前导王至飮福位西向立登歌作禧安之曲。 王献将讫谒者引司徒诣 阶升立于飮福位之南北向内侍二人从升立于司徒之右俱北向。 王献讫诸太祝以爵酌上尊福酒合置一爵。 一太祝持爵授侍中侍中受北向进。 王再拜受爵 祭酒 爵奠爵。 诸太祝持 俎进 神座前 肉合置一俎又以 稷黍饭于 合置一 以 饭授司徒司徒受北向 以进。 王受以授内侍。 太祝又以 肉授司徒司徒受进王受以授内侍内侍 受。 讫谒者引司徒降复位。 侍中以爵酒进王受爵遂飮卒爵。 侍中受虚爵以授太祝太祝受爵复于 还尊所。 王 伏兴再拜讫登歌止。 太常卿前导王降自 阶轩架奏无射宫正安之曲至版位西向立乐止。 文舞退轩架奏无射宫崇安之曲出讫乐止。 武舞进轩架奏无射宫崇安之曲舞者立定乐止。 初王将复位谒者引亚献诣 洗位北向立斋郞二人赞洗亚献 手。 祝史以 取爵立于洗西亚献取爵于 洗爵拭爵以授祝史祝史以 受爵诣泰阶以授太祝太祝受 取爵置尊所 上。 谒者引亚献升自 阶诣太祖尊 所轩架奏无射宫武安之曲。 乡乐交奏武功之舞作。 太尉取爵于 太祝去 亚献酌象尊之醴齐 享如之。 诣太祖神位前西向 奠爵 伏兴又诣尊所酌醴齐进后妃神座前 奠爵 伏兴少退再拜又再拜以次酌献 如上仪。 讫乐止。 谒者引亚献诣飮福位西向立诸太祝各以爵酌 福酒合置一爵。 一太祝持爵进亚献之左北向立亚献再拜受爵 祭酒遂飮卒爵。 太祝进受虚爵复于 亚献兴再拜谒者引降复位。 初亚献将毕谒者引终献官诣 洗 洗升酌着尊之 齐 享如之。 终献如亚献之仪。 讫乐止引终献官降复位。 初终献将升赞引引配享功臣献官诣 洗 洗诣酒尊所执尊者去 献官酌酒诸助奠者皆酌酒。 赞引引献官进诣首座前东向奠爵诸助奠者各进奠于座前九室功臣。 奠爵毕祝史持敎书进首座之右立读讫献官揖赞引引献官还本位。 初功臣献官将诣洗位赞引引七祀献官诣 洗 洗诣酒尊所执尊者去 献官酌酒。 赞引引献官进 奠于司命神位前小退西向立。 献官唯献司命余座斋郞助奠。 祝史持祝版进神座之右北向 读讫献官再拜。 赞引引献官还本位。 登歌作夹锺宫恭安之曲。 诸太祝进彻豆还尊所 豆各一小移故处配享功臣祝史及七祀祝史各进彻豆还尊所登歌止。 奉礼曰: "赐 再拜。" 在位官皆再拜已飮福者不拜。 送神轩架奏黄锺宫永安之曲乡乐交奏。 太常卿前奏请再拜王再拜。 奉礼曰: "再拜。" 在位官皆再拜乐一成止。 太常卿前奏礼毕。 太常卿前导王还太次。 轩架奏无射宫正安之曲出门乐止。 殿中监受圭以授尙衣奉御。 华盖侍卫如常仪。 谒者赞引引享官通事舍人分引从享群官以次出。 赞引引御史以下俱复执事位立定奉礼曰: "再拜。" 御史以下皆再拜。 太乐令帅工人二舞以次出。 太庙令与大祝宫 令以腰舆升纳神主如常仪册函各藏于室内。 若祝版则燔于斋坊。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太庙-008
驾还宫。 享日礼毕王还斋殿停一刻顷奏一严所司转仗卫卤簿于还途如来仪。 奏二严枢密以下左右侍臣及文武百官各就位立班太乐陈乐部于斋宫南门外。 王将出奏三严王服绛纱袍出坐殿。 禁卫大喝: "再拜。" 枢密侍臣常起居。 讫阁门引太子公侯伯宰臣入就位常起居。 讫阁门以次引出。 侍中版奏外办王出斋宫。 至庙东门外褥位西向再拜。 舍人喝: "太子公侯伯宰臣枢密侍臣皆再拜。" 讫乘黄令进辂于斋宫南门外南向。 王乘辂千牛将军驭驾如来仪。 百官常起居。 讫黄门侍郞请 驾进发退复位 驾动。 侍卫如常仪。 黄门侍郞千牛将军夹路而趋至侍臣上马所黄门侍郞奏请 驾小驻 侍臣上马。 侍中前承制退称曰: "制可。" 黄门侍郞退称曰: "侍臣上马。" 舍人喝: "侍臣再拜上马。" 黄门侍郞奏请 车右升侍中承制退称曰: "制可。" 黄门侍郞退复位车右再拜升。 讫黄门侍郞奏请 驾进发退复位。 驾动鼓吹乐部振作而还。 至升平门外小驻侍臣下马车右降。 讫 驾入升平门留守百司 再拜。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太庙-009
有司摄事仪。 斋戒。 前享七日质明有司设香案于尙书省庭之西北置誓文于案之西。 又设太尉以下享官行事执事官位太尉在北当香案西向司徒司空太常光禄行事执事官及别庙献官执事官在南每等异位重行北向西上。 御史二在西东向太尉读誓文曰: "今年某月某日 享于太庙。 若 则言 享。 各扬其职。 不供其事国有常刑。" 读讫 再拜退。 散斋四日宿于正寝致斋三日二日于本司一日于享所无本司者宿尙书省。 凡散斋理事如故唯不吊丧问疾作乐判署刑杀文书决罚罪人及预秽恶。 致斋之日唯享事得行其余悉禁。 工人二舞诸卫之属守卫庙门者淸斋一宿于各属官司前享一日 集享所。 是日有司陈卤簿于尙书省门前。 太尉以下诸享官执事官各服其服 集大观殿门外。 太尉及别庙献官就殿庭受祝版以出。 其祝版各置 担。 诸享官执事官随太尉至尙书省门前以次上马备卤簿。 军士捧 担前行不得击鼓吹角不得喧 。 行至斋坊南门外下马入门至庙东门外再拜各就斋所。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太庙-010
陈设。 前享三日守宫设太尉以下享官次于斋坊之内设馔 于东门外。 前享二日宫 令帅其属扫除庙之内外。 掌牲令牵牲诣享所。 神位及席 如亲享仪。 太乐令陈登歌之乐于庙堂上前楹外稍南北向设轩架于庙庭。 前享一日奉礼郞设太尉位版于东阶东南西向飮福位于堂上前楹外近东西向设享官公卿及七祀配享功臣献官位于太尉之后稍南执事者位于其后每等异位俱重行西向北上。 设监察御史位二一于西阶下东向一于东阶下西向。 设奉礼位于乐悬东北。 赞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 律郞位于堂上前楹外近西东向。 太乐令位于轩架之北北向。 设门外位。 太尉以下诸享官及执事者位于东门外道南每等异位重行北向西上。 设牲 于东门外当门西向以南为上。 设掌牲令位于牲西南吏陪其后设诸祝史位于牲东各当牲后斋郞各陪其后俱西向。 设太常卿省牲位于牲前近北。 又设御史位于太常卿之西俱南向。 太庙令帅其属设 豆 之位于神座前凡祭器皆藉以席 豆 又加盖 。 每室 十二在左为二行右上豆十二在右为二行左上。 俎二一在 南一在 豆之*闲。 各四在 豆*闲 居前 次之。 * 各六在 豆*闲* 居前 次之。 玉爵六在 豆南。 设尊 之位每位堂上 一虎 一牺尊二象尊二着尊二山 二尊 皆有 以置瓒爵在神座之左以右为上俱加勺 。 堂下又设豆二壶尊二太尊二山 四俱北向西上加 。 皆设而不酌。 每位设瓒盘一于堂上尊 之所。 设祝 于神座之右。 设炉炭于尊 外稍前。 设福酒爵有 肉俎饭 各一于尊 前。 又馔 内每位各设毛血豆肝 豆萧 稷黍 各一饭 羹 肉盘各一第一位。 又设俎一毛血肝 之豆与萧稷黍之 直设于馔 其饭 羹 肉盘俎于各位。 陈设告洁后进馔者入彻出设于馔 俟迎馔时入奠。 又设七祀位于庙庭之西稍南东向北上神席皆以莞位版各设于座首司命户 中 门 行遍祭之。 设祭器每位左二 右二豆俎一在神座前木爵一次之。 二 二在 豆之*闲 在左 在右。 壶尊二设于神座之左加勺 设祝 于神座之右。 又设配享功臣位于庙庭西向北上神座皆以莞位版各设于座首其版文各具题官爵姓名。 设祭器准七祀。 设 洗于东阶东南北向 洗在东爵洗在西。 在洗东加勺 在洗西南肆 实以珪瓒巾爵俱以副 覆之。 又设七祀献官洗于七祀神位之南北向 在洗东 在洗西南肆 实以巾爵。 配享功臣洗于七祀洗之东北向设爵 如七祀仪。 执尊 者各位于尊 之后。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太庙-011
省牲器。 省牲之日午后八刻庙所禁断行人。 宫 令整拂神幄执事者以祭器入设于神位如陈设仪。 掌牲令牵牲就 位谒者赞引各引享官就东门外。 执礼官奉礼赞者先入庙庭谒者赞引各引享官御史以下俱就位肄仪。 讫谒者引太常卿赞引引御史自 阶升堂视涤濯。 执尊者皆去 告洁讫引降就省牲位南向立掌牲令少前曰: "请省牲。" 退复位。 太常卿省牲掌牲令又前举手曰: " 。" 还本位。 诸太祝各巡牲一 西向举手曰: "充。" 还本位。 诸太祝与掌牲令以次牵牲诣厨授太官。 谒者引光禄卿诣厨省鼎 申视涤漑监取明水火。 赞引引御史诣厨省馔具。 律郞展视乐器讫各还斋所。 进馔者入彻 豆 俎以出设馔 内。 享日未明五刻太官令帅宰人以鸾刀割牲。 祝史以豆取毛血又取肝洗于郁 幷 实于豆各置馔所遂烹牲。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太庙-012
晨 。 享日未明四刻诸享官及从享之官各服其服。 执礼官先入庙庭太庙令良 令各帅其属入实尊 。 实明水虎 实郁 。 牺尊二一实明水一实泛齐。 象尊二一实明水一实醴齐。 着尊二一实明水一实 齐。 山 二一实玄酒一实淸酒。 堂下壶尊二一实明水一实醍齐。 太尊二一实明水一实沈齐。 山 四二实玄酒一实事酒一实昔酒。 太官令帅进馔者实诸 豆 实以形 鱼 干枣栗黄榛子菱仁 仁鹿脯白 黑 饵粉 。 豆实以 菁 鹿 芹 鱼 脾析 豚拍 食 食。 实以稻*梁{粱} 实以稷黍。 * 实以大羹 实以肉羹加芼滑。 南俎载牲左胁 豆*闲俎载熟肉盘。 凡享神之物当时所无者以时物代之。 太庙令设烛于神位前又良 令太官令帅其属入实七祀位及配享功臣位礼馔。 实以栗黄鹿脯豆实以菁 鹿 实以稻*梁{粱} 实以稷黍。 壶尊二皆实祠祭法酒俎载牲牢盘。 监察御史按视堂之上下* {纠}察不如仪者还出。 谒者赞引引太尉以下诸享官皆就门外位奉礼赞者先入就位再拜。 赞引引御史太庙令宫 令祝史斋郞执尊 者及七祀配享功臣祝史斋郞执尊 者入自东门当阶*闲乐悬北重行北向西上立定。 奉礼曰: "再拜。" 赞者承传。 御史以下皆再拜。 讫执尊 者各就位。 赞引引御史诸祝史诣东阶升堂。 御史行扫除于上令史扫除于下讫复位。 未明二刻太庙令陈腰舆于东阶之东皆西向北上。 赞引引太庙宫 令帅执事者以腰舆自东阶升堂诣太祖室入开坎室宫 令祝史奉出神主各置于舆出诣座前奉神主置于座。 讫以次奉出惠宗以下如太祖仪。 后妃神主南向 座而处左北向 座而处右。 太祝荐香酒俱复位。 太乐令帅工人二舞入就位。 其升堂座者皆脱 于下降纳如常。 文舞入陈于悬北武舞立于悬南道西。 讫谒者引司空入就位。 奉礼曰: "再拜。" 司空再拜。 讫谒者引司空诣东阶升堂行扫除于上降行乐悬于下引复位。 谒者引太尉赞引引诸享官及七祀配享功臣献官入就位。 奉礼曰: "再拜。" 太尉以下众官在位者皆再拜其先拜者不拜。 谒者进太尉之左白: "有司谨具请行事。" 退复位。 律郞 伏举麾兴轩架奏黄锺宫兴安之曲文德之舞作。 黄锺三奏大吕大簇应锺各再奏乐九成偃麾乐止。 奉礼曰: "再拜。" 太尉以下众官在位者皆再拜。 谒者引太尉诣洗位北向立斋郞沃水。 太尉 手 手。 讫斋郞以 取瓒进立于洗西太尉取瓒于 。 斋郞酌 水太尉洗瓒拭瓒以授斋郞。 斋郞以 受瓒诣泰阶以授祝史祝史受 取瓒以置尊所瓒盘。 谒者引太尉升自东阶诣太祖尊 所登歌作夹锺宫顺安之曲。 祝史以瓒授太尉太尉执瓒。 祝史去 太尉酌郁 。 谒者引太尉进太祖神座前西向 以 地讫以瓒授祝史祝史受瓒。 讫太尉 伏兴谒者引太尉小退西向再拜。 讫。 谒者引太尉诣惠宗位北向次诣显宗位南向次诣文宗位北向次诣顺宗位南向次诣宣宗位南向次诣肃宗位南向次诣睿宗位北向次诣仁宗位南向 如上仪。 讫登歌止。 谒者引太尉降复位。 初众官拜讫斋郞各奉毛血及肝 之豆立于东门外又斋郞奉萧稷黍各立于肝 之后。 于登歌止奉毛血肝 与奉萧稷黍者以次入自正门诣泰阶。 诸祝史各迎取毛血肝 于阶上俱进奠于神座前。 其萧稷黍各置炉炭侧。 诸祝史俱取肝燔于炉炭还尊所。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太庙-013
馈食。 太尉旣升 太官令出帅进馔者奉馔陈于东门之外重行西向以南为上。 谒者引司徒出诣馔所司徒奉太祖之俎。 太官令引馔入自正门。 俎初入门轩架奏无射宫 安之曲馔至泰阶乐止。 诸祝史进彻毛血之豆自东阶授斋郞以出。 司徒升自泰阶诣太祖神座前西向 奠 伏兴诸祝史各奠俎馔升诸祝史各迎取于阶上进设于神座前设。 讫谒者引司徒降自东阶复位太官令退复位。 诸祝史各取萧稷黍 于脂燔于炉炭还尊所。 太官丞引七祀配享功臣馔入祝史迎引于座首各设于神座前太官丞退复位。 谒者引太尉诣洗位北向立斋郞以 取爵立于洗西。 太尉取爵于 洗爵拭爵以授斋郞斋郞以 受爵诣泰阶以授祝史祝史受 取爵置尊所 上。 谒者引太尉升自东阶诣太祖尊 所登歌作夹锺宫大定之曲文德之舞作。 祝史取爵于 授太尉太尉搢笏执爵。 祝史去 太尉酌牺尊之泛齐。 谒者引太尉诣太祖神座前西向 奠爵小北执笏 伏兴。 谒者引太尉诣尊所。 祝史又授副爵太尉搢笏执爵酌泛齐。 讫谒者引太尉 奠爵小南执笏 伏兴。 谒者引太尉小退西向立乐止。 祝史持祝版进神座之右北向 读祝文讫 伏兴乐作太尉小北再拜小南又再拜讫乐止。 谒者引太尉诣次位酌献 如上仪。 昭穆诸位奏曲及奠爵读祝拜礼 如亲享仪。 谒者引太尉诣飮福位西向立诸祝史各以爵酌 福酒合置一爵一祝史持爵进太尉之左北向立。 太尉再拜受爵 祭酒 酒奠爵。 诸祝史持 俎进 神位前 肉合置一俎又以 稷黍饭于 合置一 以授太尉。 太尉受以授斋郞取爵遂飮卒爵。 祝史进受虚爵复于 。 太尉兴再拜。 谒者引太尉降复位。 文舞退轩架奏无射宫崇安之曲出讫乐止。 武舞进轩架奏无射宫崇安之曲舞者立定乐止。 初太尉将复位谒者引太常卿诣洗位 手洗爵。 讫谒者引太常卿升自东阶诣太祖尊 所轩架奏无射宫武安之曲。 乡乐交奏武功之舞作。 祝史去 太常卿酌象尊之醴齐诣太祖神座前西向 奠爵 伏兴。 又诣尊所酌醴齐进后妃神座前 奠爵 伏兴小退再拜。 又再拜以次酌献 如上仪。 讫乐止。 谒者引太常卿诣飮福位西向立。 诸祝史各以爵酌 福酒合置一爵一祝史持爵进太常卿之左北向立。 太常卿再拜受爵 祭酒遂飮卒爵。 祝史进受虚爵复于 。 太常卿兴再拜。 讫谒者引太常卿降复位。 初太常卿献将毕谒者引光禄卿诣洗位 洗升酌着尊之 齐终献如亚献之仪讫乐止。 引光禄卿降复位。 初光禄卿将升赞引引配享功臣献官诣 洗 洗诣酒尊所。 执尊者去 献官酌酒。 诸助奠者皆酌酒。 赞引引献官进诣首座前东向奠爵诸助奠者各进奠于座前。 九室功臣奠爵毕祝史持敎书进首座之右立读。 讫献官揖赞引引献官还本位。 初功臣献官诣洗位赞引引七祀献官诣 洗 洗诣酒尊所。 执尊者去 献官酌酒。 赞引引献官进 奠于司命神位前少退西向立。 献官唯献司命余座斋郞助奠。 祝史持祝版进神座之右北向 读。 讫献官再拜。 赞引引献官还本位登歌作夹锺宫恭安之曲。 诸祝史进彻豆还尊所配享功臣祝史及七祀祝史各进彻豆还尊所登歌止。 奉礼曰: "赐 再拜。" 在位官皆再拜受福酒者不拜。 送神轩架奏黄锺宫永安之曲。 乡乐交奏。 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 乐一成止。 谒者诣太尉之左白礼毕。 谒者引太尉赞引引诸享官以次出赞引引御史以下俱复执事位立定。 奉礼曰: "再拜。" 御史以下皆再拜。 赞引引出。 太乐令帅工人二舞以次出。 太庙令与祝史*( ){宫} 令以腰舆升纳神主如常仪。 祝板燔于斋坊。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太庙-014
太尉复命。 太尉以下诸享官执事者各还斋所住一刻*顶{顷}有司陈卤簿于斋坊南门外如来仪。 太尉与群官诣太庙东门外再拜至南门外以次上马击鼓吹角行至升平门外下马入门序立再拜讫各退。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00
功臣配享于庭。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01
○太祖室。 太师开国武烈公裴玄庆太师开国忠烈公洪儒太师开国武恭公卜智谦太师开国壮节公申崇谦太师开国忠节公庾黔弼太傅熙恺公崔凝。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02
惠宗室。 太师开国严毅公朴述希太师开国克翼公金坚术。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03
定宗室。 守太师开国威静公王式廉。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04
光宗室。 太师匡卫公刘新城太师内史令开国贞敏公徐弼。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05
景宗室。 太师开国匡益公朴良柔太师开国敏休公崔知梦。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06
成宗室。 太师内史令匡彬公崔亮太师内史令文贞公崔承老太尉内史令贞宪公李梦游太师内史令章威公徐熙司徒内史令李知白。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07
穆宗室。 太师内史令贞信公韩彦恭太师门下侍中忠懿公崔肃太尉门下侍中金承祚。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08
显宗室。 太师门下侍中仁宪公姜邯赞太师赠门下侍中节义公崔沆太师内史令贞肃公崔士威太师中书令英肃公王可道。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09
德宗室。 太尉门下侍郞平章事襄懿公柳韶。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10
靖宗室。 太师内史令元肃公徐讷太师门下侍中景文公黄周亮太师中书令文宪公崔 守司徒门下侍中贞简公金元 。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11
文宗室。 太尉门下侍中顺恭公崔齐颜太师中书令章和公李子渊太师中书令景肃公王宠之太师中书令文和公崔惟善。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12
顺宗室。 守司徒门下侍中文忠公李靖恭。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13
宣宗室。 守太尉门下侍中长渊县开国伯贞献公文正守司徒门下侍中匡肃公柳洪守太尉门下侍郞平章事文贞公金上琦。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14
献宗[阙]。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15
肃宗室。 守太尉门下侍中忠谦公邵台辅守司空左仆射 知政事景烈公王国 守太尉中书令忠景公崔思诹。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16
睿宗室守司空中书侍郞平章事贞简公柳仁着守太师门下侍中铃平伯文肃公尹瓘守太傅门下侍中文成公金仁存守太保门下侍中忠烈公魏继廷。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17
仁宗室。 守太傅中书令乐浪侯文烈公金富轼守太尉门下侍郞平章事庄景公崔思全。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18
毅宗室。 平章事崔允仪平章事恭肃公庾弼平章事文公元。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19
明宗室。 平章事文定公尹鳞瞻平章事忠肃公文克谦。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20
神宗室。 门下侍中文景公赵永仁。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21
熙宗室。 平章事文懿公崔诜平章事良淑公任濡。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22
康宗室。 知政事翊烈公郑克温。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23
高宗室。 平章事文正公赵 侍中李杭侍中威烈公金就砺。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24
元宗室。 平章事李世材平章事蔡桢。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25
忠烈王室。 中赞文敬公许珙中赞文良公薛公俭。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26
忠宣王室。 中赞忠正公洪子藩中赞文靖公郑可臣。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27
忠肃王[阙]。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28
忠惠王室。 政丞思肃公韩渥 理李揆。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29
忠穆王[阙]。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30
忠定王室。 铁城府院君文贞公李 兴安府院君文忠公李仁复。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31
恭愍王室。 政丞正献公王煦 林府院君文忠公李齐贤益城府院君文忠公李公遂夏城府院君襄平公曹益淸瑞宁君文僖公柳淑。
志卷第十四。
#高丽史61卷-志15-00-00-000
志卷第十五。 高丽史六十一。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
#高丽史61卷-志15-礼3-00-000
礼三。
#高丽史61卷-志15-礼3-太庙-000
太庙。
#高丽史61卷-志15-礼3-太庙-001
○太庙四孟月及腊亲享仪。 斋戒。 前享七日行事执事官誓戒散斋致斋 如 享仪。
#高丽史61卷-志15-礼3-太庙-002
陈设。 前享三日尙舍局设大次于庙东门外道北南向少次于 阶东稍北南向铺王座如常仪。 守宫设文武侍臣行事官及有司次于庙门之内随地之宜。 设馔 于东门外。 前享二日宫 令帅其属扫除庙之内外。 掌牲令牵牲诣享所。 太乐令陈登歌之乐于庙堂上前楹*闲稍南北向设轩架于庙庭。 前享一日奉礼郞设王位版于东阶东南西向飮福位于堂上前楹外近东西向。 亚终献飮福位在王位之后。 赞者设亚终献享官及七祀献官位于王位之后稍南西向执事者位于其后每等异位俱重行西向北上。 设监察御史位二一于西阶下东向一于东阶下西向。 设奉礼位于乐悬东北。 赞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 律郞位二一于堂上前楹外近西一于轩架西北俱东向。 太乐令位于轩架之北北向。 文班九品以上位于东门之内庙庭东阶下每等异位俱重行西向北上。 武班九品以上位于西门之内庙庭西阶下当文官每等异位俱重行东向北上。 设门外位享官公卿位于东门外道南每等异位重行北向西上。 文班九品以上位于享官公卿之东每等异位重行北向西上。 武班九品以上位于西门之外道南每等异位重行北向东上。 设牲 于东门外当门西向以南为上。 掌牲令位于牲西南吏陪其后。 设诸太祝位于牲东各当牲后祝史各陪其后俱西向。 设太常卿省牲位于牲前近北又设御史位于太常卿之西俱南向。 太庙令帅其属设 豆 之位于室户内神座前凡祭器皆藉以席 豆 又加盖 。 每室 十二在左为二行右上。 豆十二在右为二行左上。 俎二一在 南一在 豆之*闲。 各四在 豆*闲 居前 次之。 * 各六分在 豆*闲* 居前 次之。 玉爵六在 豆南。 又设尊 之位于室户外之左。 每室春夏 一鸟 一牺尊二象尊二山 二为四行。 第一行 鸟 ; 第二行牺尊; 第三行象尊; 第四行山 。 秋冬及腊 一黄 一着尊二壶尊二山 二为四行皆加勺 。 第一行 黄 第二行着尊第三行壶尊第四行山 以右为上。 各有 以置瓒爵。 每室设瓒盘一于尊所 上。 设炉炭于前楹*闲。 设祝 于每室户外之右稍前。 设福酒爵有 。 肉俎饭 各一于尊 前。 又馔 内每位各设毛血豆肝 豆箫 稷黍 各一饭 羹 肉盘各一。 第一位又设俎一毛血肝 之豆与萧稷黍之 直设于馔 其饭 羹 肉盘俎于各室陈设告洁后进馔者入彻出设于馔 俟迎馔时入奠。 又设七祀位于庙庭之西稍南东向北上神席皆以莞位版各设于座首。 春祀司命户夏祀 季夏祀中 秋祀门 冬祀行。 唯腊享遍祭之。 设祭器每位左二 右二豆俎一在神座前木爵一次之。 二 二在 豆之*闲 在左 在右。 壶尊二设于神座之左加勺 。 设祝版于神座之右。 设王洗二于东阶东南北向 洗在东爵洗在西。 在洗东加勺。 在洗西南肆 实以珪瓒巾爵俱以副 覆之。 亚终献爵 亦同。 又设亚终献洗二于王洗东南如上仪。 凡洗王及王太子行事皆有盘 亚终献以下及摄事者皆无盘 。 又设七祀献官洗于七祀神位之南北向。 在洗东 在洗西南。 肆 实以巾爵执尊 者各位于尊 之后。 驾出宫。 如 享仪。
#高丽史61卷-志15-礼3-太庙-003
省牲器。 省牲之日午后八刻庙所禁断行人。 宫 令整拂神幄执事者以祭器入设于神位如陈设仪。 未后三刻执礼官奉礼赞者先入庭谒者赞引各引享官御史俱就位肄仪。 讫掌牲令牵牲就 位。 谒者引太常卿赞引引御史自 阶升堂视涤濯。 执尊者皆去 。 告洁讫引降就省牲位南向立。 掌牲令小前曰请省牲退复位。 太常卿省牲。 掌牲令又前举手曰: " 。" 还本位。 诸太祝各巡牲一 西向举手曰: "充。" 还本位。 诸太祝与掌牲令以次牵牲诣厨授太官。 谒者引光禄卿诣厨省鼎 申视涤漑监取明水火。 赞引引御史诣厨省馔具。 律郞展视乐器。 讫各还斋所。 进馔者入彻 豆 俎以出置馔所。 享日未明五刻太官令帅宰人以鸾刀割牲祝史以豆取毛血又取肝洗于郁 幷 实于豆各置馔所遂烹牲。
#高丽史61卷-志15-礼3-太庙-004
晨 。 享日未明四刻诸享官及从享之官各服其服执礼官先入庙庭太庙令良 令各帅其属入实尊 。 春夏 实明水鸟 实郁 。 牺尊二一实明水一实醴齐。 象尊二一实明水一实 齐。 山 二一实玄酒一实淸酒。 秋冬与腊 实明水。 黄 实郁 。 着尊二一实明水一实醴齐。 壶尊二一实明水一实 齐。 山 之实如春夏。 太官令帅进馔者实诸 豆 。 第一行实以形盐鱼 干枣栗黄榛子菱仁。 第二行 仁鹿脯白 黑 饵粉 。 豆第一行实以 菁 鹿 芹 。 第二行 鱼 脾析 豚拍 食 食。 实以稻粱。 实以黍稷。 * 实以大羹。 实以肉羹加芼滑。 南俎载牲左胁盘。 豆*闲俎载熟肉盘。 凡享神之物当时所无者以时物代之。 太庙令设烛于神位前。 又良 令太官令帅其属入实七祀位礼馔。 实以栗黄鹿脯。 豆实以菁 鹿 实以黍稷。 实以稻粱。 壶尊二皆实祠祭法酒。 俎载牲牢盘。 监察御史按视堂之上下* {纠}察不如仪者还出。 谒者赞引引太尉以下诸享官皆就门外位。 奉礼赞者先入就位再拜。 赞引引御史太庙令太祝宫 令祝史斋郞执尊 者及七祀祝史斋郞执尊 者入自东门当阶*闲乐悬北重行北向西上立定。 奉礼曰: "再拜。" 赞者承传御史以下皆再拜。 讫执尊 者各就位。 赞引引御史诸太祝诣东阶升堂。 御史行扫除于上令史扫除于下。 讫复位。 赞引引太庙宫 令自东阶升堂诣太祖室入开坎室太祝宫 令奉出神主置于座。 以次奉出惠宗以下如太祖仪。 后妃神主俱并座而处右。 太祝荐香酒俱复位。 驾将至谒者赞引引享官通事舍人分引文武从享之官俱就门外位太乐令帅工人二舞入就位文舞入陈于悬北武舞入陈于悬南道西讫谒者引司空入就位立定。 奉礼曰: "再拜。" 司空再拜谒者引司空诣东阶升堂行扫除于上降行乐悬于下引复位谒者赞引各引太尉以下享官及七祀献官通事舍人分引从享群官入就位。 未明一刻侍中版奏外办王服衮冕以出 扇华盖侍卫如常仪。 至大次入次帘降有司具祝版太庙令以祝版进王署讫近臣奉出太庙令受各奠于 。 侍中版奏外办帘卷王出次侍卫如常仪。 太常博士引太常卿太常卿前导王至东门外尙衣奉御以圭授殿中监监受进王执圭华盖侍卫停于门外。 王入自正门堂下 律郞 伏举麾兴工鼓 轩架奏无射宫正安之曲至版位西向立乐止。 王立定太常卿与博士退立于左太常卿前奏称: "请再拜。" 退复位王再拜奉礼曰: "众官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其先拜者不拜。 太常卿前奏: "有司谨具请行事。" 退复位。 律郞举麾兴轩架奏黄锺宫兴安之曲文德之舞作黄锺三奏大吕大簇应锺各再奏乐九成偃麾乐止。 太常卿前奏称: "请再拜。" 王再拜奉礼曰: "众官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太常卿前导王诣 洗位轩架奏无射宫正安之曲至洗位北向立乐止。 殿中监进受圭侍中 取 兴沃水内侍 取盘兴承水。 王 手黄门侍郞 取巾于 兴以进王 手黄门侍郞受巾 奠于 。 祝史以 取瓒进 于洗西黄门侍郞 取瓒于 兴以进王受瓒。 侍中酌 水内侍 取盘兴承水。 王洗瓒黄门侍郞 取巾于 兴以进王拭瓒讫黄门侍郞受巾 奠于 。 侍中以 受瓒祝史传受诣泰阶授太祝太祝受 取瓒置 上瓒盘。 殿中监进圭王执圭。 太常卿前导王轩架奏无射宫正安之曲升自 阶讫乐止侍中中书令以下及左右量人从升。 太常卿前导王诣太祖尊 所登歌作夹锺宫顺安之曲。 执尊者去 侍中取瓒于盘西向 进王搢圭执瓒侍中赞酌郁 。 太常卿前导王入诣太祖神座前北向 以 地讫侍中受瓒以授太祝太祝以盘受瓒讫。 王执圭 伏兴太常卿前导王出户北向再拜讫太常卿前导王以次诣惠宗以下诸室 并如上仪讫登歌止。 太常卿前导王降自 阶轩架奏无射宫正安之曲至版位西向立乐止。 初众官拜讫祝史各奉毛血及肝 之豆立于东门外斋郞奉萧稷黍各立于肝 之后。 于登歌止祝史奉毛血肝 与奉萧稷黍者以次入自正门诣泰阶诸太祝各迎取毛血肝 于阶上俱入奠于神座前。 其萧稷黍各置炉炭侧。 诸太祝俱取肝出燔于炉炭还尊所。
#高丽史61卷-志15-礼3-太庙-005
馈食。 王旣升 太官令出帅进馔者奉馔陈于东门之外重行西向以南为上。 谒者引司徒出诣馔所司徒奉太祖之俎。 初王旣至版位乐止太官令引馔入自正门。 俎初入门轩架奏 安之曲馔至泰阶乐止。 太祝俱进彻毛血之豆自 阶授祝史以出。 司徒升自泰阶入诣太祖神座前北向 奠诸太祝各奠俎。 馔升诸太祝各迎取于阶上入设神座前。 设讫谒者引司徒降自 阶复位太官令退复位诸太祝各取萧稷黍 于脂燔于炉炭还尊所。 太官丞引七祀馔入祝史迎引于座首各设于神座前太官丞退复位。 太常卿前导王诣 洗位轩架奏无射宫正安之曲至洗位北向立乐止。 祝史奉爵 于洗西黄门侍郞取爵于 以进王洗爵拭爵。 侍中黄门侍郞内侍赞洗如晨 之仪讫。 殿中监进圭王执圭太常卿前导王轩架奏无射宫正安之曲升自 阶讫乐止。 太常卿前导王诣太祖尊所太祝去 侍中取爵于 进。 王搢圭受爵侍中赞酌牺尊之醴齐。 秋冬与腊酌着尊之醴齐。 轩架奏无射宫大定之曲文德之舞作。 太常卿前导王入诣太祖神座前北向 奠爵小东 伏兴。 太常卿前导王出尊所侍中又进副爵赞酌讫。 太常卿前导王入奠爵小西 伏兴太常卿引王出户北向立乐止。 太祝持祝板进室户外之右东向 读祝文讫 伏兴乐作。 王小东再拜小西又再拜讫乐止。 太常卿前导王诣次室酌献并如上仪。 惠宗以下各室奏曲 如亲 讫。 乐止太常卿前导王至飮福位西向立登歌作禧安之曲。 王献将讫谒者引司徒诣 阶升立于飮福位之南北向内侍二人从升立于司徒之右俱北向。 王献讫诸太祝以爵酌上尊福酒合置一爵一太祝持爵授侍中。 侍中受北向进王再拜受爵 祭酒 酒奠爵。 诸太祝持 俎进减神座前 肉合置一俎又以 减稷黍饭于 合置一 以授司徒司徒受北向 以进王受以授内侍。 太祝又以 肉授司徒司徒受进王受以授内侍内侍 受讫。 谒者引司徒降复位侍中以爵酒进王受爵遂飮卒爵。 侍中受虚爵以授太祝太祝受爵复于 还尊所。 王 伏兴再拜讫登歌止。 太常卿前导王降自 阶轩架奏无射宫正安之曲至版位西向立乐止。 文舞退轩架奏无射宫崇安之曲出讫乐止。 武舞进轩架奏无射宫崇安之曲舞者立定乐止。 初王将复位谒者引亚献官诣 洗位北向立斋郞二人赞洗。 亚献 手祝史以 取爵立于洗西。 亚献取爵于 洗爵拭爵以授祝史祝史以 受爵诣泰阶以授太祝太祝受 取爵置尊所 上。 谒者引亚献升自 阶诣太祖尊 所轩架奏无射宫武安之曲武功之舞作乡乐交奏。 太祝去 亚献酌象尊之 齐秋冬与腊则酌壶尊之 齐诣太祖神座前北向 奠爵 伏兴。 又诣尊所酌 齐进后妃神座前 奠爵 伏兴出户外北向再拜以次酌献 如上仪讫乐止。 谒者引亚献诣飮福位西向立诸太祀各以爵酌 福酒合置一爵。 一太祝持爵进亚献之左北向立亚献再拜受爵 祭酒遂飮卒爵。 太祝进受虚爵复于 亚献兴再拜。 谒者引降复位。 初亚献将毕谒者引终献官诣 洗 洗升酌象尊之 齐乐作秋冬与腊酌壶尊之 齐终献如亚献之仪讫乐止引终献官降复位。 初终献官将升赞引引七祀献官诣 洗 洗诣酒尊所执尊者去 献官酌酒。 赞引引献官进西向 奠于神位前。 以次奠讫小退西向立祝史持祝版进神座之右北向 读祝文讫。 献官再拜赞引引献官还本位。 登歌作夹锺宫恭安之曲。 诸太祝入室彻豆还尊所七祀祝史进彻豆还尊所登歌止。 奉礼曰: "赐 再拜!" 在位官皆再拜已飮福者不拜。 送神轩架奏黄锺宫永安之曲乡乐交奏。 太常卿前奏请再拜王再拜。 奉礼曰: "众官再拜!" 在位官皆再拜乐一成止。 太常卿前奏: "礼毕。" 太常卿前导王还大次轩架奏无射宫正安之曲出门乐止。 殿中监受圭以授尙衣奉御华盖侍卫如常仪。 谒者赞引引享官通事舍人分引从享群官以次出。 赞引引御史以下俱复执事位立定奉礼曰: "再拜。" 御史以下皆再拜。 太乐令帅工人二舞以次出太庙令。 与太祝宫 令纳神主如常仪。 祝版燔于斋坊 驾还宫。 如 享仪。
#高丽史61卷-志15-礼3-太庙-006
有司摄事。 斋戒及受祝版 如 享摄事仪。
#高丽史61卷-志15-礼3-太庙-007
陈设。 前享三日守宫设太尉以下享官次于斋坊之内设馔 于东门外。 前享二日宫 令帅其属扫除庙之内外掌牲令牵牲诣享所。 太乐令陈登歌之乐于庙堂上前楹*闲稍南北向设轩架于庙庭。 前享一日奉礼郞设太尉位版于东阶东南西向飮福位于堂上前楹外近东西向。 设享官公卿及七祀献官位于太尉之后稍南执事者位于其后每等异位俱重行西向北上设监察御史位二一于西阶下东向一于东阶下西向。 设奉礼位于乐悬东北赞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 律郞位于堂上前楹外近西东向太乐令位于轩架之北北向。 设门外位太尉以下诸享官及执事者位于东门外道南每等异位重行北向西上。 设牲 于东门外当门西向以南为上设掌牲令位于牲西南吏陪其后。 设诸祝史位于牲东各当牲后斋郞各陪其后俱西向设太常卿省牲位于牲前近北又设御史位于太常卿之西俱南向。 太庙令帅其属设 豆 之位于室户内神座前每室 十二在左为二行右上豆十二在右为二行左上。 俎二一在 南一在 豆之*闲 各四在 豆*闲 居前 次之。 * 各六在 豆*闲* 居前 次之。 玉爵六在 豆南。 又设尊 之位于室户外之左每室春夏 一鸟 一牺尊二象尊二山 二为四行。 第一行 鸟 ; 第二行牺尊; 第三行象尊; 第四行山 。 秋冬及腊 一黄 一着尊二壶尊二山 二为四行第一行 黄 ; 第二行着尊; 第三行壶尊; 第四行山 以右为上加勺 。 尊 皆有 以置瓒爵。 每室设瓒盘一于尊 之所设炉炭于前楹*闲设祝 于每室户外之右稍前。 设福酒爵有 肉俎饭 各一于尊 前。 又馔 内每位各设毛血豆肝 豆萧 稷黍 各一饭 羹 肉盘各一。 第一位又设俎一毛血肝 之豆与萧稷黍之 直设于馔 。 其饭 羹 肉盘俎于各室陈设告洁后进馔者入彻出设于馔 俟迎馔时入奠。 又设七祀位于庙庭之西稍南东向北上神席皆以莞位版各设于座首。 春祀司命户夏祀 季夏祀中 秋祀门 冬祀行腊享遍祭。 设祭器每位左二 右二豆俎一在神座前木爵一次之 二 二在 豆之*闲 在左 在右壶尊二设于神座之左加勺 。 设祝 于神座之右设 洗于东阶东南北向 洗在东爵洗在西 在洗东加勺 在洗西南肆 实以珪瓒巾爵俱以副 覆之。 又设七祀献官洗于七祀神位之南北向 在洗东 在洗西南肆 实以巾爵执尊 者各位于尊 之后。 省牲器 如 享摄事仪。
#高丽史61卷-志15-礼3-太庙-008
晨 。 享日未明四刻诸享官及从享之官各服其服执礼官先入庙庭。 太庙令良 令各帅其属入实尊 春夏 实明水鸟 实郁 牺尊二一实明水一实醴齐象尊二一实明水一实 齐山 二一实玄酒一实淸酒。 秋冬与腊 实明水黄 实郁 着尊二一实明水一实醴齐壶尊二一实明水,一实 齐山 之实如春夏。 太官令帅进馔者实诸 豆 * 及俎如亲享仪。 太庙令设烛于神位前又良 令太官令帅其属入实七祀位礼馔 实以栗黄鹿脯豆实以菁 鹿 实以黍稷 实以稻粱壶尊二皆实祠祭法酒俎载牲牢盘。 监察御史按视堂之上下* {纠}察不如仪者还出。 谒者赞引引太尉以下诸享官皆就门外位奉礼赞者先入就位再拜赞引引御史太庙令宫 令祝史斋郞执尊 者及七祀祝史斋郞执尊 者入自东门当阶*闲乐悬北重行北向西上立定。 奉礼曰: "再拜。" 赞者承传御史以下皆再拜讫执尊 者各就位。 赞引引御史诸祝史诣东阶升堂御史行扫除于上令史扫除于下讫复位。 赞引引太庙宫 令自东阶升堂诣太祖室入开坎室宫 令祝史捧出神主置于座以次奉出惠宗以下如太祖仪后妃神主但并坐处右。 太祝荐香酒俱复位。 太乐令帅工人二舞入就位文舞入陈于悬北武舞立于悬南道西讫。 谒者引司空入就位立定奉礼曰: "再拜。" 司空再拜谒者引司空诣东阶升堂行扫除于上降行乐悬于下引复位。 谒者引太尉赞引引诸享官及七祀献官入就位奉礼曰: "再拜。" 太尉以下众官在位者皆再拜其先拜者不拜。 谒者进太尉之左白: "有司谨具请行事。" 退复位。 律郞 伏举麾兴轩架奏黄锺宫兴安之曲文德之舞作黄锺三奏大吕大簇应锺各再奏乐九成偃麾乐止。 奉礼曰: "再拜。" 太尉以下众官在位者再拜。 谒者引太尉诣洗位北向立斋郞沃水太尉 手 手讫斋郞以 取瓒进立于洗西。 太尉取瓒于 斋郞酌 水太尉洗瓒拭瓒以授斋郞斋郞以 受瓒诣泰阶以授祝史。 祝史受 取瓒以置尊所 上。 谒者引太尉升自东阶诣太祖尊 所登歌作夹锺宫顺安之曲。 祝史以瓒授太尉太尉执瓒祝史去 太尉酌郁 。 谒者引太尉入诣太祖神座前北向 以 地讫以瓒授祝史祝史受瓒讫太尉 伏兴。 谒者引太尉出户北向再拜讫谒者引太尉以次诣惠宗以下各室 如上仪讫登歌止。 谒者引太尉降复位。 初众官拜讫斋郞各奉毛血及肝 之豆立于东门外又斋郞奉萧黍稷各立于肝 之后于登歌止奉毛血肝 与奉萧稷黍者以次入自正门诣泰阶诸祝史各迎取毛血肝 于阶上俱入奠于神座前。 其萧稷黍各置炉炭侧。 诸祝史俱取肝出燔于炉炭还尊所。
#高丽史61卷-志15-礼3-太庙-009
馈食。 太尉旣升 太官令出帅进馔者奉馔陈于东门之外重行西向以南为上谒者引司徒出诣馔所奉太祖之俎太尉旣降复位。 太官令引馔入自正门俎初入门轩架奏无射宫 安之曲馔至泰阶乐止。 诸祝史进彻毛血之豆自东阶授斋郞以出。 司徒升自泰阶诣太祖神座前北向 奠 伏兴诸祝史各奠俎馔升诸祝史各迎取于阶上入设于神座前。 设讫谒者引司徒降自东阶复位太官令退复位诸祝史各取萧黍稷 于脂燔于炉炭还尊所。 太官丞引七祀馔入祝史迎引于座首各设于神座前太官丞退复位。 谒者引太尉诣洗位北向立 手讫斋郞以 取爵立于洗西。 太尉取爵于 洗爵拭爵以授斋郞。 斋郞以 受爵诣泰阶以授祝史祝史受 取爵置尊所 上。 谒者引太尉升自东阶诣太祖尊 所登歌作夹锺宫大定之曲文德之舞作。 祝史取爵于 授太尉太尉执爵。 祝史去 太尉酌牺尊之醴齐秋冬与腊酌着尊之醴齐。 谒者引太尉入诣太祖神座前北向 奠爵小东 伏兴。 谒者引太尉出尊所祝史又授副爵太尉执爵酌醴齐讫。 谒者引太尉入奠爵小西 伏兴。 谒者引太尉出户北向立乐止。 祝史持祝版进室户外之右东向 读祝文讫 伏兴乐作。 太尉小东再拜小西又再拜讫谒者引太尉诣次室酌献 如上仪。 惠宗以下各室奏曲 如亲享。 乐止谒者引太尉诣飮福位西向立诸祝史各以爵酌 福酒合置一爵。 一祝史持爵进太尉之左北向立太尉再拜受爵 祭酒 酒奠爵。 诸祝史持 俎进减神位前 肉合置一俎又以 稷黍饭于 合置一 以授太尉太尉受以授斋郞取爵遂飮卒爵。 祝史进受虚爵复于 。 太尉兴再拜谒者引太尉降复位。 文舞退轩架奏无射宫崇安之曲出讫乐止武舞进轩架奏无射宫崇安之曲舞者立定乐止。 初太尉将复位谒者引太常卿诣洗位 手洗爵如上仪。 谒者引太常卿升自东阶诣太祖尊 所轩架奏无射宫武安之曲武功之舞作乡乐交奏。 祝史去 太常卿酌象尊之 齐秋冬与腊酌壶尊之 齐。 诣太祖神座前北向 奠爵 伏兴又诣尊所酌 齐入奠爵。 伏兴出户北向再拜又再拜以次酌献如上仪讫乐止。 谒者引太常卿诣飮福位西向立。 诸祝史各以爵酌 福酒合置一爵。 一祝史持爵进太常卿之左北向立太常卿再拜受爵 祭酒遂飮卒爵。 祝史进受虚爵复于 。 太常卿兴再拜讫谒者引太常卿降复位。 初太常卿献将毕谒者引光禄卿诣洗位 洗升酌 齐终献如亚献之仪。 乐止引光禄卿降复位。 初光禄卿将升赞引引七祀献官诣洗位 手洗爵讫诣酒尊所执尊者去 献官酌酒。 赞引引献官进神位前西向 奠少退西向立。 祝史持祝版进神座之右北向 读祝文讫献官再拜。 赞引引献官还本位。 登歌作夹锺宫恭安之曲。 诸祝史入室彻豆还尊所七祀祝史进彻豆还尊所登歌止。 奉礼曰: "赐 再拜!" 在位官皆再拜已受福酒者不拜。 送神轩架奏黄锺宫永安之曲乡乐交奏。 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乐一成止。 谒者诣太尉之左白: "礼毕。" 谒者引太尉。 赞引引诸享官以次出。 赞引引御史以下俱复执事位立定。 奉礼曰: "再拜。" 御史以下皆再拜。 太乐令帅工人二舞以次出。 太庙令与祝史宫 令纳神主如常仪。 祝版燔于斋坊太尉复命如 享摄事仪。
#高丽史61卷-志15-礼3-太庙-010
朔望荐新祈祷及奏告仪。 前享三日应行事执事官散斋一日宿于正寝淸斋一日于本司致斋一日于享所。 前享一日宫 令先到享所帅其属扫除庙室之内外设享官行事执事位于庙庭东阶之南西向北上。 赞者在南差退及办馔具。 朔祭则具小牢饍羞庶品祈祷报祀如之。 望祭则饍羞数同唯不用肉奏告 以淸酌。 二月望荐 若春分之日在望后则以别日荐之。 四月望荐麦樱桃七月望荐黍稷粱米八月望荐麻子九月望荐稻米十二月望荐鱼每朔皆用中气若中气在望后则用来月朔。 各设祝版加 上置于神座之右。 享日丑前五刻赞者谒者引御史太庙宫 令祝史斋郞入庙庭当中北向西上再拜各就位。 宫 令与祝史升自 阶诣太祖室入开坎室祝史奉出神主置于座东王西后以次奉出惠宗以下神主讫。 谒者引献官入就拜位西向立赞者喝: "献官再拜!" 谒者引献官升自 阶诣太祖室神座前上香酒 伏兴少退北向立。 祝史持祝版进神座之右东向 读讫。 献官再拜小西又再拜以次八室上香酌献如上仪讫。 出就飮福位西向立祝史酌福酒就献官之左。 献官再拜飮卒爵置于 再拜降阶就拜位西向立赞者喝: "献官再拜!" 谒者引出。 祝史纳神主于坎室如常仪。 祝版藏于斋坊。 谒者引御史以下就庭中拜位再拜如初引出。
#高丽史61卷-志15-礼3-别庙-000
别庙[毅宗时太庙太祖惠宗显宗文宗顺宗宣宗肃宗睿宗仁宗; 别庙定宗光宗景宗成宗穆宗德宗靖宗]。
#高丽史61卷-志15-礼3-别庙-001
○别庙 享四时常享及腊享摄事仪。 斋戒。 凡享官及预事官随太庙献官誓戒如式。
#高丽史61卷-志15-礼3-别庙-002
陈设。 前享三日守宫设献官及诸执事官次于斋坊之内设馔 于庙室东。 前享二日宫 令帅其属扫除庙之内外。 掌牲令牵牲诣享所。 奉礼设献官位版于庙庭东南西向飮福位于堂上前楹外近东西向诸享官位于献官之后稍南西向执事者位于其后设奉礼位于献官西南赞者在南差退俱西向。 太官令帅其属入设 豆 于室内神座前左十二 右上右十二豆左上俱为二行。 俎二一在 南一在 豆之*闲 各四在 豆*闲 居前 次之* 各六在 豆*闲* 居前 次之。 玉爵六在 豆南又设尊 位于室户外之左 一虎 一牺尊二象尊二着尊二山 二为二重以右为上。 尊 皆有 以置瓒爵俱加勺 。 时享则春夏 一鸟 一牺尊二象尊二山 二; 秋冬 一黄 一着尊二壶尊二山 二。 腊享与冬享同。 设瓒盘一于尊 之所设炉炭于前楹*闲设祝 于室户外之右稍前设福酒爵有 肉俎饭 各一于尊 前。 又馔 内设毛血豆肝 豆萧 稷黍 各一饭 羹 肉盘各一毛血肝 之豆与萧稷黍之 直设于馔 其饭 羹 肉盘俎于陈设。 告洁后进馔者入彻出设于馔 俟迎馔时入奠。 又设配享功臣位于南阶东南西向北上席皆以莞位版各设于座首。 每位设左二 右二豆俎一在神座前木爵一次之 一 一在 豆之*闲 在左 在右壶尊二设于神座之左加勺 。 设献官洗于南阶东南北向 洗在东爵洗在西 在洗东加勺 在洗西南肆 实以珪瓒巾爵有副 。 又设功臣献官洗于献官洗之东南北向 在洗东 在西南肆 实以巾爵其执尊 者各立于尊 之后。
#高丽史61卷-志15-礼3-别庙-003
省牲器。 前享一日午后八刻禁断行人宫 令整拂神幄执事者以祭器入设于神位。 未后三刻奉礼赞者先入庭谒者赞引各引享官俱就位肄仪。 谒者引献官及诸执事官自东阶升视涤濯。 执尊者皆去 告洁引降视牲之肥 授太官令。 进馔者入彻 豆 俎以出设馔 内。 享日未明五刻太官令帅宰人以鸾刀割牲祝史以豆取毛血又取肝洗于郁 幷 实于豆置馔所遂烹牲。 享日未明四刻献官及从享之官各服其服。 良 令帅其属入实尊 实明水虎 实郁 。 牺尊二一实明水一实泛齐象尊二一实明水一实醴齐着尊二一实明水一实 齐山 二一实玄酒一实淸酒堂下壶尊二一实明水一实醍齐太尊二一实明水一实沈齐山 四二实玄酒一实事酒一实昔酒。 时享则 及牺尊象尊着尊壶尊之上尊皆实以明水山 之上尊实以玄酒鸟 黄 实以郁 牺尊着尊实以醴齐象尊壶尊实以 齐山 实以淸酒。 太官令帅进馔者实诸 豆 * 及俎如时享太庙仪。 宫 令设烛于神座前。 又太官令帅其属入实配享功臣礼馔如 享太庙仪。 谒者引献官及诸享官皆就门外位。 奉礼赞者先入就位再拜赞引引宫 令祝史斋郞执尊 者功臣祝史斋郞执尊 者入立于南阶之南重行北向西上立定奉礼曰: "再拜。" 赞者承传。 宫 令以下皆再拜执尊 者各就位。 宫 令自东阶升堂诣室入开坎室祝史宫 令奉出神主置于座东王西后讫祝史荐香酒复位。 谒者引献官功臣献官至版位西向立奉礼曰: "再拜。" 诸享官皆再拜其先拜者不拜。 谒者引献官诣 洗位斋郞以 取瓒授献官献官洗瓒拭瓒以授斋郞斋郞以 受瓒诣南阶以授祝史。 谒者引献官升自东阶诣尊 所执尊者去 。 祝史取瓒于盘以授献官献官执瓒酌郁 谒者引献官诣神座前北向 以 地讫。 祝史以盘受瓒献官再拜。 谒者引献官降阶至版位西向立。 初诸享官再拜讫斋郞奉毛血及肝 之豆立于南阶下之东奉萧稷黍者各立于肝 之后以次诣南阶祝史各迎取毛血肝 于阶上俱就奠于神座前。 其萧稷黍各置于炉炭侧祝史取肝燔于炉炭还尊所。
#高丽史61卷-志15-礼3-别庙-004
馈食。 献官旣升 太官令帅进馔者陈于门外。 谒者引太官令奉俎至南阶奉馔者次之。 祝史进彻毛血之豆授斋郞以出。 太官令升自南阶诣神座前北向 奠讫谒者引太官令降复位。 祝史取萧稷黍 于脂燔于炉炭还尊所。 馔至阶祝史迎奠于神座前斋郞奉配享功臣馔入。 祝史迎奠于神座前。 谒者引献官诣洗位 手讫斋郞以 取爵授献官献官洗爵拭爵授斋郞。 斋郞以 受爵诣南阶授祝史。 谒者引献官升自东阶诣尊 所祝史以爵授献官献官受爵祝史去 献官酌牺尊之泛齐四时及腊享则酌醴齐谒者引献官入诣神座前北向 奠爵小东 伏兴。 谒者引献官出尊所。 祝史又授副爵献官受爵酌泛齐讫谒者引献官入奠于后妃神座前小西 伏兴谒者引献官出户北向立祝史持祝版进室户外之右东向 读祝文讫献官小东再拜小西又再拜。 讫亚献酌醴齐四时及腊酌 齐终献酌 齐酌献如上仪讫。 谒者引献官诣飮福位西向立。 祝史酌福酒持 饭俎肉就献官之左。 献官再拜 祭酒 酒奠爵受 饭俎肉授斋郞遂飮卒爵置于 再拜降阶就位西向立。 有使副则使为初献副使为终献俱受福酒。 独使则三献讫受福酒。 终献将升谒者引功臣献官诣洗位 洗诣酒尊所执尊者去 。 献官酌酒助奠者皆酌酒。 谒者引献官进诣座首东向奠爵诸助奠者各进奠。 祝史持敎书进座首之右立读献官揖谒者引献官复位。 祝史入室彻豆还尊所。 配享功臣祝史进彻豆还尊所。 奉礼曰: "赐 再拜!" 享官皆再拜受福者不拜。 送神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谒者诣献官之左白: "礼毕。" 谒者引献官及诸享官以次出。 祝史纳神主如常仪。 祝版燔于斋坊。 若后妃别庙则无功臣配享礼器不设则以常享器皿行之。
#高丽史61卷-志15-礼3-景灵殿-000
景灵殿。
#高丽史61卷-志15-礼3-景灵殿-001
○景灵殿正朝端午秋夕重九亲奠仪。 其日四更末内侍茶房及指谕先入内殿庭次承宣入庭肃拜讫内侍茶房及指谕次次拜谒。 次重房入庭肃拜讫承宣重房合班中心为头一行拜谒次入直阁门及侍臣入庭。 次中官出齐事传承宣承传令中禁出传指谕奉靑阳伞立左尙舍别监卷帐大将军扶策左右。 王靴袍出内殿前楹外立上将军奏看中禁奏山呼肃拜扶策大将军下庭复位。 次承宣重房内侍茶房指谕一时肃拜讫承宣秉烛前引王下庭出南殿坐绞床。 牵龙都知奏山呼肃拜舍人喝: "入直省员阁门肃拜!" 祗候引枢密入庭就褥位舍人喝: "再拜!" 讫王诣集禧殿。 尙衣别监奉笏承宣传奉入殿拜位。 枢密赞王三拜。 内侍员奉香合承宣传奉枢密奉笏。 王点香三拜讫至景灵殿入就东阶下西向再拜上殿诣太祖室户外再拜讫。 舍人喝: "从官再拜!" 王退从二室户入诣太祖前再拜。 承宣奉香合进王搢笏点香。 承宣奉洗盏器王洗盏传授枢密承宣奉注子进王斟酒大小盏各一酌奉献讫再拜。 次诣二室入户再拜上香献酌如上仪。 出诣第三四五室拜礼献爵上香同上。 又从二室户入诣太祖前 伏省郞自西阶上殿诣太祖室户外读祝文讫王再拜。 茶房别监奉福酒盏承宣传奉授枢密承宣奉注子斟酒。 承宣又进 酒器王 酒三滴飮福酒讫再拜。 出诣太祖室户外再拜讫。 舍人喝: "从官再拜!" 王退还东阶下西向再拜。 承宣秉烛前引次承宣受笏尙衣别监传受。 王还至内殿坐绞床阁门望龙颜承传云: "宣赐侍臣员将酒果。" 舍人喝: "员将肃拜!" 讫。 王入内次中官出劳传承宣重房内侍茶房指谕肃拜而退无时奏告如*大庙奏告仪。
#高丽史61卷-志15-礼3-诸陵-000
诸陵。
#高丽史61卷-志15-礼3-诸陵-001
○拜陵仪将拜陵所司承制内外宣摄随职供办王御别殿斋心两日。 凡行事执事官及从驾众官各于本司淸斋一日无本司者于公所。 前发一日奏告太庙如常仪。 所司预扫除所拜之陵及室内务极洁净不得喧杂。 尙舍局于陵近所设行宫铺王座如常仪。 行宫皆于前所量地之宜。 又于陵室之侧量设小次。 奉礼设王拜位于陵东南隅西向其有山谷隐映则随地设位望陵而拜又设拜位于陵室阶下之东南西向设行事官位于王位之南稍东又设随驾两府拜位于门外以西为上门非南向则量地之宜设文武百官位于其后两班相对为首所司备珍羞庶品务极 洁。 前一日 时王至行宫 扇华盖导从如常仪。 若拜日至行宫则未明五刻 驾动如常仪。 王至望陵拜所侍臣退合班立。 太常博士引太常卿太常卿引王至拜位立太常卿前奏: "请再拜。" 王再拜。 奉礼曰: "再拜。" 赞者承传宰臣枢密侍臣及随驾众官皆再拜讫王至行宫斋宿。 其日未明一刻王至小次陵令持祝版进近臣奉入小次。 王署讫近臣奉出授陵令令受进奠于案。 行事官及两府众官皆就位讫侍中版奏外办。 王改服靴袍步出小次仗卫停于小次之左右。 太常卿前导王至陵室阶下之位西向立太常卿前奏: "请再拜。" 王再拜。 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讫。 太常卿引王升阶当神座前北向再拜又当王后神座前再拜讫入进省服玩拂拭床帐讫。 斋郞进馔太祝升阶迎奠于神座前。 太常卿引王诣尊所太祝及近臣赞酌酒。 王进神座前奠酒三爵。 又于王后神座前奠酒三爵讫少退北向立太祝持祝版诣神座右 读讫退立于阶下。 若更荐奠服玩则躬自执陈。 太常卿请再拜王再拜又再拜。 太常卿引王降诣拜位西向立太常卿前奏: "请再拜。" 王再拜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讫。 太常卿引王入小次。 祝版燔于斋坊。 通事舍人引陵令寝宫侍卫人谒见。 若有宣赐则临时奏听进止讫王还斋宫侍卫如常。
#高丽史61卷-志15-礼3-诸陵-002
成宗七年十二月始定五庙八年四月始营太庙。 十一年十一月太庙成命儒臣议定昭穆位次及 仪遂行 礼。 十二年三月敎曰: "殷以十二君为六代唐以一十帝为九室。 晋书所云: '兄弟旁及礼之变也。' 则宜为主立室不可以室限神。 兄弟一行礼文斯在 我惠宗若论同世岂可异班 宜奉惠定光景四主通为一庙 于太庙。" 十三年四月亲 太祖惠定光戴景宗于庙各以功臣配享。
#高丽史61卷-志15-礼3-诸陵-003
显宗二年太庙灾每値时祭各祭于本陵。 五年四月始修斋坊权安神主亲 。 十八年二月修太庙复安神主。 显宗末年六月癸巳德宗命有司改定太庙三陵祝文式。 第一室太祖及王后皇甫氏称'孝曾孙嗣王臣某。' 第二室惠宗及王后林氏。 第三室定宗及王后朴氏。 第四室光宗及王后皇甫氏。 第五室戴宗及王太后柳氏 称'孝孙嗣王臣某。' 第六室景宗及王后金氏。 第七室成宗及王后刘氏。 第八室穆宗及王后刘氏 称'嗣王臣某。' 王考显宗及王后金氏称'孝子嗣王臣某。' 昌陵世祖及王后韩氏称'孝曾孙王臣某。' 干陵安宗元陵王太后皇甫氏称'孝孙王臣某。'
#高丽史61卷-志15-礼3-诸陵-004
靖宗二年十二月 德宗于太庙王尝问昭穆之义辅臣徐讷黄周亮等言: "显宗之 也以兄弟同昭穆之文惠定光戴同班为昭景成为穆穆宗为昭。 而显宗 于穆庙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 今 德宗数过五庙请迁惠定光三宗藏于太祖庙西壁。 戴追王之主迁祭于其陵可也。" 刘征弼言: "太祖在曾祖行亲未尽故惠定光三宗不必迁。 唯迁戴宗于陵而 德宗于次室可矣。" 周亮等言: "征弼论亲未尽之义亦以一时四庙难于迁毁其言如是。 臣闻前典云: '亲过高祖则毁其庙。' 由是观之自 祖曾高而上论亲尽未尽非以旁亲论惠定光在从祖行不可比于亲祖。 昔晋锺雅奏言: 景皇帝不以伯祖而祭于庙宜除伯祖之文。 朝廷从之则从祖不入于庙明矣。 惠定光戴俱宜迁毁。" 其后王谓一时而迁四神主意所未安欲更从征弼所奏周亮复言: "太祖为一庙惠定光戴为昭一庙景成为穆一庙穆宗为昭显宗为穆五庙之数于是乎备。 若以派系次第论之显宗于穆宗为叔若先卽位可与景成同一行。 然继穆宗位故显宗 于穆宗下第二穆位。 今 德宗则惠定光戴四神主可以迁毁征弼唯论四庙迁毁之难不论昭穆之数宗庙之礼国之大事胡可臆断 若以德宗为昭则三昭二穆与太祖为六庙非古制也。 若论派系次第以显宗为第一穆次于景成而降穆宗于其下则公羊所谓僖闵逆祀也。" 徐讷曰: "周亮之奏合于古制。 然鲁以诸侯昭穆之外有文世室武世室。 惠定光三宗亦不可迁毁。" 从之。 八年三月戊申尙书礼部奏: "今四月当行 而二十一日将行王后册封礼。 其 请行摄事。" 内史门下奏: " 固有定期封册自可从宜请先行 礼。" 从之。
#高丽史61卷-志15-礼3-诸陵-005
文宗十年正月己巳礼官上言: "太庙祭器年久破缺不堪陈用。 曲礼曰: '祭服弊则焚之祭器弊则埋之。' 其 玄衣赤 命御史台焚埋之。" 从之。 十月辛亥王太子见于太庙三师以下导从庶子二人为左右赞者率更令请拜注簿告办。 初诣庙时引乐悬而不作谒毕乐作还宫。 戊午有司言: "今月当 于宗庙。 礼 之月则停时享。 乞依礼制停冬享。" 从之。 十二年六月尙书礼部奏: "顺安宪三陵圣祖之兄弟也称孙以祭似未合义。 按唐书宣宗飨穆宗室文称皇兄大常博士闵庆之奏曰: '夫礼有尊卑而不 亲亲祝文称谓未当请改为嗣皇帝。' 从之。 穆宗宣宗同父异母也宣宗之祀穆宗称皇兄未合于礼故改称: '嗣皇帝臣某明告于某宗。' 今顺安宪三庙祝文宜称: '嗣王臣某明告于某宗。'" 从之。
#高丽史61卷-志15-礼3-诸陵-006
仁宗二年七月亲 于太庙太祖东向德靖文睿为昭显顺宣肃为穆议者曰: " 非秋祭也。 又惠宗有功德不宜毁而毁之皆非礼。"
#高丽史61卷-志15-礼3-诸陵-007
毅宗时 太祖东向惠文睿 南向为昭显顺宣肃仁 北向为穆。 四时腊享朔望寒食 室内南向。
#高丽史61卷-志15-礼3-诸陵-008
熙宗二年二月 神宗于太庙本朝庙制九室而有新 之主则奉迁主安于本陵。 崔忠献与宰枢议据古典有功者不迁亲尽者毁之以为顺宗亲尽无嗣当出以神宗 于第九室太祖在西东向惠显同为第一昭宣肃同为第二昭仁宗为第三昭文宗为第一穆睿宗为第二穆神宗为第三穆。 四年十月诏曰: "往年圣考 庙之日改定昭穆位序有所乖戾令宰枢侍臣禁官国学致仕文儒等据典籍与本朝礼制 酌各上封事。" 众论纷 竟不改焉识者曰: "汉书云: '父昭子穆孙复为昭。' 公羊传曰: '父为昭子为穆孙从王父。' 则昭穆之序一定不易者明矣。 岂可随时而变易乎 今迁第一穆显宗于第一昭与惠宗同一位迁第二昭文宗于第一穆迁第二穆宣肃二室于第二昭迁第三昭睿宗于第二穆迁第三穆仁宗于第三昭而以神宗 第三穆昭穆之序大紊。 惠显二主皆有功德若周之文武故太祖东向惠为太宗显为世宗百世不迁。 其余则昭常为昭穆常为穆庶合于礼。"
#高丽史61卷-志15-礼3-诸陵-009
忠烈王元年五月命宰臣洪禄 摄事于景灵殿。 豆缺假内殿净事色以祭。 二年闰三月庚申命有司夏享于太庙将以四月朝京师故先时行之。
#高丽史61卷-志15-礼3-诸陵-010
忠宣王二年九月太庙五室东西置夹室安惠显二宗于西室文明二宗于东室。 三年正月丙戌以寝园春享将誓戒祭前七日誓戒例也。 今则三日也凡享官自太尉以下皆不至* {纠}正及时到享官七人同议不誓而罢。 十月乙亥摄事于寝园不宰牛。
#高丽史61卷-志15-礼3-诸陵-011
忠肃王五年正月癸酉王命佥议赞成事金士元以温泉所获禽荐于太庙司膳典仪不至* {纠}正后至。 士元以闻王曰: "祭先所以报本予躬获禽以献而有司乃尔耶 " 是祭也内竖朴仁平窃其禽代以其家瘠肉王不能罪。 十七年六月丁未 忠宣王于寝园迁仁王主权安康王主于东夹室。 是祭众 入庙庭争夺奠物而去法司不能禁。 凡行事皆不如仪日昏乃毕。 初典理佐郞赵廉言: "本国昭穆之序有乖古制。 宜以太祖居中室高宗为第一昭元宗为第一穆忠烈王为第二昭忠宣王为第二穆惠王明王居东夹室如周制武王居东北夹室之例。 显王康王居西夹室如周制文王居西北夹室之例。 如是则惠显二主分居东西为不迁之主。 明康父子亦分东西为假安之位。 于礼便而昭穆之序亦合古制。" 不从。
#高丽史61卷-志15-礼3-诸陵-012
忠穆王三年四月辛卯命 理安子由摄事于太庙子由不宰牺牛以与愿刹僧。 * {纠}正白元石不据礼以争时人非之。
#高丽史61卷-志15-礼3-诸陵-013
忠定王三年十二月辛丑恭愍王卽位壬寅王亲传诸陵祝版昌陵享官皆不至命侍臣一人授祝版遣之。 二年正月甲申王将春享寝园百官侍卫至寝园次于园东乙酉王乘辇入自南侠门文官 立于东阶下武官西阶下。 王立于站台东亚献丹阳大君 立王之后终献右政丞李齐贤立于丹阳大君之后斋郞立于最后行。 牲牢牛一羊五豕九鹿十。 祭毕退御幄次受贺礼而还。 成均及十二徒诸生各献歌谣敎坊伎乐陈于路傍迎之。 五年正月壬午朔寝园春享享官誓于三司太尉乐安君李迁善司徒典仪令金义烈不至改命金海府院君李齐贤为太尉。 六年八月命李齐贤定昭穆之次齐贤上议曰: "谨按宗庙之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太祖百世不迁太祖而下父为昭居左子为穆居右昭穆左右则百世亦不变。 故春秋左氏传有'太王之昭王季之穆文之昭武之穆'之文。 而尙书谓文王曰穆考谓武王曰昭考。 是其昭穆不变之明证也。 其兄弟相代者春秋公羊传以为昭穆同班。 大宋 享位次图太祖与太宗哲宗与徽宗钦宗与高宗各位一世。 是则兄弟同班之法也。 二十二陵盖自江都去水而陆仓卒所置其制一堂五室而二十二陵神主一行而列。 所宜拓而广之厘而正之然而不可造次而就。 未就之*闲四时之事无所于享。 且于五室略依东汉以来同堂异室之制其二十二神主一一各为一房以别之。 太祖惠宗显宗在太庙不迁则太祖之昭定光戴安于此。 无先之者居中室而以西为上。 光宗之穆景宗戴宗之穆成宗为从兄弟居西第一室之第一房第二房。 成宗之昭穆宗显宗之昭德靖文居东第一室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房亦从兄弟也。 文宗之穆顺宣肃居西第一室之第三第四第五房。 宣宗之昭献宗肃宗之昭睿宗为从兄弟居东第五第六房。 睿宗之穆仁宗居西第六房。 仁宗之昭毅明神居东第七第八第九房。 神宗之穆熙宗明宗之穆康宗亦为从兄弟居西第七第八房。 康宗之昭高宗居东第十房。 合于左昭右穆兄弟同班之义。 若夫五室拓而广之昭穆厘而正之则乞下中书令礼官博士博议详定施行。" 八年六月辛未御史台上言曰: "殿下躬享宗庙祭礼祭器一皆新之奉先之意至矣。 自国都迁徙之后国家多事典祀之官不共其职用脱粟饭沽酒市脯不 之甚至于此极。 而就野为坛享官或年老神昏岂其诚敬尽礼者乎 宜令有司就坛傍立舍以庇风雨令诸陵直于太常寺更日直宿以充祝史。 又令都祭库典廐署倂隶太常寺祭物鱼果各道按廉使以时输纳祭器亦令新之以副殿下诚敬之实。" 从之。 十一年正月王在福州命奉安九庙假主于新乡校置诸陵署于旧乡校各行春享。 红贼之后假安九庙神主于崇仁门弥 房太祖忠宣忠肃忠穆神主失于兵难十月新作所失四神主。 十二年五月庚午敎曰: "国之大事惟祀为重经乱以后宗庙祭器礼服多有亏缺可刻日营造以备情文牺牲 盛务要 洁。" 丁亥还安九室神主于太庙以象辂载太祖主平辂载八庙主百官公服侍卫时经乱离具冠带者仅四十余。 其还安祭王不亲行祝版亦不亲押命一内侍奉香九室合荐一牛太祖室羊豕各一八室豕一而已。 祭将灌雨作献官执事 升堂东立避之雨止乃复位。 初献讫于各室户外飮福北向拜。 执礼讥之曰: "初献官就位乐九成再拜升行灌礼今何无此礼耶 诸献官献毕出就前楹取各室酒合酌一爵飮福西向再拜何其各室飮福北向拜乎 " 七祀位在庭向东功臣位庭东向西都监官皆设于庭西向东或讥之曰: "何其两位皆向东乎 " 都监官惊骇遽改之误设七祀位于庭东向西。 应鼓不县工人举而击之如俳优戱。 乐章登歌礼也。 当亚献都监官令登歌者皆下工人争之曰: "前此乐章皆登歌。" 强下之* {纠}正执礼无敢非之者。 十六年三月辛未王诣显陵毅陵善陵行别祭奏乐三献每献三拜百官皆拜至正陵亦如之。 膳羞 洁倍于三陵。 七月辛巳宰枢奏乐于仁熙殿上食。 二十年十二月庚辰朔始复行朔望祭于显陵。 二十一年正月乙卯王幸仁熙殿奏乐行祭命大臣祭正陵用乐。 仁熙殿正陵每祭皆三行内行国行都评议司行也。
#高丽史61卷-志15-礼3-诸陵-014
辛禑七年四月壬戌摄事于诸陵献官皆不至。
#高丽史61卷-志15-礼3-诸陵-015
辛昌元年三月壬午重房祭太祖眞殿旧制三月三日祭之岁以为常。
#高丽史61卷-志15-礼3-诸陵-016
恭让王二年正月礼曹上议曰: "按朱文公论天子宗庙假诸侯之制明之天子诸侯势殊而理同。 今西原君以下四代封崇立园置祠官事宜谨依前代典故议之。 汉末王莽僭位光武中兴匡复汉室孝元皇帝世在第八光武皇帝世在第九故以元帝为考庙别立四亲庙于洛阳祀父南顿君以上至 陵节侯。 宋英宗以仁宗从兄 王之子入继大统诏议崇奉 王。 典礼司马光等议: '为人后者为之子宜尊以高官大爵称皇伯而不名。' 吕氏引程子之论曰: '为人后者谓其所后者为父母谓所生者为伯叔父母。' 此天地之大经生人之大伦不可得而变易也。 然所生之义至尊至大虽当专意于正统岂得尽絶于私恩。 要当揆量事 别立殊称。 惟我太祖统合三韩四百余年传至恭愍王不幸无子而薨。 辛禑父子得奸王位其祸不 王莽。 殿下受命中兴同符光武。 而入承大统以奉祖宗之祀西原以下当依汉宋尊以高官大爵立园置祠官别子奉祀而子孙袭爵在礼当然。 请尊定原府院君为三韩国大公淳化侯为马韩国公妃为马韩国妃益阳侯为辰韩国公妃为辰韩国妃西原侯为卞韩国公妃为卞韩国妃立园曰积庆置祠官曰积庆署祭享以朔望四孟月为制。" 从之遂置园于成均馆西分遣宗亲七人诣四亲墓祭告封崇迎神入安于积庆园。 三韩国大公奉使道卒无兆域设帐殿于迎宾馆迎神以入命定阳府院君瑀及各司一员公服侍卫仍行祭牛一羊一豕七其仪仗祭品乐器 景灵殿同又于园外立碑使瑀主祀。 闰四月都评议使司奏: "积庆园七位 庙安神祭及四时祭享器物礼仪一依诸陵署。" 从之。 二年九月癸卯王命弟瑀率百官奉三韩国大公眞入安于阳陵寺仍名孝愼殿祭仪与四时大享同。
志卷第十五。
#高丽史62卷-志16-00-00-00-000
志卷第十六。 高丽史六十二。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
#高丽史62卷-志16-礼4-00-00-000
礼四。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00-000
吉礼中祀。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籍田-000
籍田。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籍田-001
○先农籍田坛方三丈高五尺四出陛两 每 二十五步 坎在内 之外壬地南出陛方深取足容物。 祭日孟春吉亥神位设神农氏位于坛上北方南向配以后稷氏位于坛上东方西向席皆以莞。 祝版称: '高丽国王臣王某敢明告。' 币以靑长丈八尺牲牢正配座各用牛羊豕各一摄事无牛羊。 献官同 丘。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籍田-002
亲享仪。 斋戒。 前享五日散斋三日于别殿致斋二日一日于正殿一日于行宫余同祈谷 丘仪。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籍田-003
陈设。 前享二日尙舍局设大次于斋宫南殿设小次于坛东陛东南西向又设王太子次于大次东南。 守宫署设诸享官及从享群官次于斋宫内外 随地之宜设馔 于 东门之外道北南向。 郊社令帅其属扫除坛之上下 坎东西 守坎各四人。 掌牲令具牲牢。 太乐令陈登歌于坛上设轩架于坛南俱北向。 前享一日奉礼设门外位亚终献官位于东门之外道南诸享官各位于其后每等异位俱重行北向西上设王位于坛下东南西向亚终献官位于王位之南稍东西向执事者位于其后每等异位俱重行西向北上设御史位二于坛下一于东南西向一于西南东向。 奉礼位于乐悬东北赞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 律郞位二一于坛上乐 之西一于轩架西北俱东向太乐令位于轩架之北北向。 从享群官位于 门内东西道南每等异位重行文东西向北上武西东向北上又设王飮福位于坛上南陛之西北向亚终献飮福位在王位之后。 设望 位于 坎之南北向奉礼赞者位于西南东向。 太史令设神位版。 郊社令设神位席。 设祭器皆藉以席。 帝神农氏 各二 实稻粱在左粱在稻前 实黍稷在右稷在黍前 居前。 * 三在*边{ }豆*闲实以大羹 三在* 前实以羹加芼滑。 十在左为三行右上第一行干枣形 鱼 白 第二行鹿脯榛实黑 第三行菱仁 仁栗黄。 豆十在右为三行左上第一行芹 * 脾析菁* 第二行 鱼 第三行豚拍鹿 。 俎三一在豆右载牛牲一在 南载羊牲一在豆南载豕牲木爵三在 豆南每爵有 又豆一在 南实以毛血。 牺尊二一实明水一实醴齐。 象尊二一实明水一实 齐山 二一实玄酒一实淸酒为一重在神位东南隅北向。 币 设于尊 之所祝 在豆南后稷氏神位前亦如之。 尊 在神农氏尊 东俱北向西上尊皆加勺 有 以置爵。 设王洗于南陛东南亚终献洗于王洗东南俱北向 水在洗东 在洗西南肆 实以巾爵。 奉礼又设王耕籍位于 南门外十步所南向随地之宜。 尙舍局设王观耕座于斋宫南门设从耕王太子三公诸尙书诸卿位于王位东南其尙书卿等非耕者位于耕者之东俱重行西向北上。 尙舍设王 席于三公之北小西南向司农卿位于王 席东小南西向掌牲令位于司农卿之南差退奉靑箱官位于掌牲令之后。 靑箱制如常箱不施盖两头设抬* 饰以靑色内有九隔设九谷覆以靑 。 诸执 者位于公卿耕者之后非耕者之前西向。 王 一具王太子三公诸尙书诸卿各一具共十具。 太子助耕三员三公助耕各二员以下从耕群官每员各一人并服绛衣介 。 又设庶人耕位于从耕官位之南小东十步外。 庶人四十人并靑衣耕牛八十每两牛随牛人一人 四十具 二十具 一十具以木为刃。 后执礼先入坛下亚终献以下并集肄仪。 谒者引光禄卿赞引引御史诣厨省庶 视涤濯及视牲充 光禄卿监取明水火俱还斋所。 享日未明十五刻太官令帅宰人割牲祝史以豆取毛血 于馔所遂烹牲。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籍田-004
驾出宫。 与圆丘仪同唯文武两班常起居讫乘黄令进 车右上将军奉 以载辂右降复位。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籍田-005
馈享。 享日未明三刻诸享官及从享之官各服其服。 郊社令良 令帅其属入实尊 及币。 太官令帅进馔者实诸 豆 。 未明二刻奉礼帅赞者先入就位赞引引御史郊社令诸太祝及祝史令史与执尊 者入自东门当坛南重行北向西上立定奉礼曰: "再拜!" 赞者承传御史以下皆再拜讫各就位。 赞引引御史诸太祝诣坛东陛升御史行扫除于上令史扫除于下讫复位。 谒者赞引各引诸享官俱就门外位。 太乐令帅工人二舞入就位谒者引司空入就位立定奉礼曰: "再拜!" 司空再拜讫。 谒者引司空诣坛东陛升行扫除于上降行乐悬于下讫引复位。 谒者赞引各引享官通事舍人分引从享群官入就位。 侍中版奏外办王服衮冕以出 扇华盖侍卫如常仪。 太常博士引太常卿太常卿引王入大次。 郊社令以祝版进。 王署讫近臣奉出郊社令受各奠于 。 初王降辂讫乘黄令以 授掌牲令掌牲令横执之左其 至耕所 于席遂守之。 凡执 皆横之授则先其 后其 。 王停大次半刻顷侍中版奏外办王出次华盖侍卫如常仪。 太常卿引王至内 门外。 尙衣奉御以桓圭授殿中监监受进王执圭。 华盖侍卫停于门外近侍斋戒者陪从如常仪。 王入自正门 律郞 伏举麾兴工鼓 轩架奏大簇宫正安之曲至版位西向立偃麾 乐止。 太常卿前奏: "请再拜。" 退复位王再拜讫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先拜者不拜。 太常卿前奏: "称有司谨具请行事。" 退复位。 轩架奏姑洗宫凝安之曲文德之舞作三成而止。 太常卿前奏: "请再拜。" 王再拜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 诸太祝奉币 立于尊所。 太常卿引王诣坛轩架乐作自南陛升坛讫乐止。 侍中中书令以下左右侍卫量人从升王将诣奠币位登歌作大簇宫明安之曲王就位北向立太祝以币授侍中侍中奉币东向进王搢圭受币。 太常卿引王北向 奠帝神农氏座前讫执圭 伏兴。 太常卿引王少退北向再拜讫。 太常卿引王于西方东向立太祝以币授侍中侍中奉币北向进王搢圭受币东向 奠后稷氏座前讫执圭 伏兴。 太常卿引王少退东向再拜讫登歌止。 太常卿引王轩架乐作王降自南陛还版位西向立乐止。 初群官拜讫祝史各奉毛血豆立于门外于登歌止以次入各由其陛升太祝迎取于坛上俱进奠神座前。 初王旣升奠币太官令出帅进馔者奉馔各陈于 门外谒者引司徒出诣馔所司徒奉帝神农氏之俎太官令引馔入自正门。 俎初入门轩架奏大簇宫 安之曲馔至阶乐止。 太祝进彻毛血之豆自东陛授祝史以出。 司徒升自南陛奠俎于帝神农氏座前配座太祝一时奠俎讫神农氏之馔升自南陛配座之馔升自东陛太祝迎取于坛上各设于神座前设讫。 谒者引司徒降复位太官令退复位。 太常卿引王诣 洗轩架乐作王至洗位北向立乐止。 殿中监进受圭侍中 取 兴沃水内侍官 取盘承水。 王 手黄门侍郞 取巾于 兴以进王 手讫黄门侍郞受巾 奠于 。 祝史奉爵 进 于洗西侍中酌 水黄门侍郞取爵于 以进王受爵。 内侍官奉盘承水王洗爵。 黄门侍郞 取巾于 兴以进王拭爵讫。 黄门侍郞受巾奠于 侍中以 受爵授祝史祝史传授太祝。 太祝受 取爵置尊所 上。 太常卿引王轩架乐作殿中监进圭王执圭诣坛升自南陛讫乐止。 谒者引司徒升自东陛立于尊所王诣帝神农氏尊所执尊者去 侍中取爵于 进王受爵侍中赞酌牺尊之醴齐登歌作大簇宫成安之曲。 王诣帝神农氏座前 奠爵 伏兴。 太常卿引王少退北向立乐止。 太祝持祝版进神座右东向 读祝文讫登歌作。 王再拜太祝奠版于 王拜讫乐止。 太常卿引王诣后稷氏尊所酌献乐作止 如神农氏唯王东向立太祝北向读祝文为异。 太常卿引王诣飮福位北向立登歌作大簇宫禧安之曲。 太祝各以爵酌上尊福酒合置一爵一太祝持爵授侍中。 侍中奉爵西向立。 太常卿奏: "请再拜。" 王再拜。 侍中 以爵酒进王搢圭受爵 祭酒 酒奠爵。 太祝各持俎进 神座前三牲 肉合置一俎上。 又太祝各以 进 黍稷饭合 一 以次授司徒司徒西向 以进每受以授内侍内侍二人立于南陛下之西王将受 肉 饭内侍升诣王位之左 受退。 谒者引司徒降复位王取爵遂飮卒爵。 侍中进受虚爵以授太祝太祝受爵复于 。 王 伏兴太常卿奏: "请再拜。" 王再拜乐止。 太常卿引王降自南陛轩架乐作至版位西向立乐止。 文舞退轩架奏大簇宫崇安之曲出讫乐止。 武舞进轩架奏大簇宫崇安之曲舞者立定乐止。 初王将复位谒者引太尉诣 洗祝史以 取爵授太尉。 太尉 手洗爵以授祝史祝史受爵 传授太祝太祝受 取爵置尊所 上。 谒者引太尉自东陛升坛诣帝神农氏尊所轩架奏大簇宫武安之曲武舞作乡乐交奏。 执尊者去 太尉酌象尊之 齐诣神座前北向 奠爵小退北向再拜讫诣后稷氏座前酌献如初乐止。 谒者引太尉诣飮福位北向立太祝各以爵酌 福酒合 一爵。 一太祝持爵进太尉之右西向立太尉再拜受爵 祭酒遂飮卒爵。 太祝进受虚爵复于 太尉兴再拜讫谒者引太尉降复位。 初太尉献将毕谒者引光禄卿诣 洗 手洗爵升酌 齐终献如亚献之仪乐止降复位。 登歌作大簇宫肃安之曲太祝各进 彻豆兴还尊所乐止。 奉礼曰: "赐 再拜!"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已受福者不拜。 送神轩架奏姑洗宫凝安之曲乡乐交奏。 太常卿前奏: "请再拜。" 王再拜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乐一成止。 太常卿前奏: "请就望 位。" 太常卿引王轩架乐作就望 位北向立乐止。 初群官将拜太祝各执 进神座前 取币祝史以俎载牲体黍稷饭爵酒各由其陛降坛 之于坎。 奉礼曰: "可 。" 土半坎太常卿前奏: "礼毕请就耕籍位。" 奉礼帅赞者还本位。 其祝板燔于斋坊。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籍田-006
耕籍。 初王将诣望 位谒者分引王太子以下应从耕侍耕者各就耕位司农卿先就位诸执 者皆就位。 太常卿引王出自南 门轩架乐作至耕籍席位南向立乐止。 太常卿诣王席位前北向奏请: "行耕籍之礼。" 奏讫退复位。 王初诣耕位掌牲令进诣王 席南北向 伏 搢笏解 韬出 执 起少退以授司农卿司农卿搢笏受 以授侍中。 侍中奉 进殿中监前受圭以授尙衣奉御。 太常卿奏: "请受 。" 王受五推讫侍中受 授司农卿司农卿以授掌牲令还本位掌牲令复 于韬*( ){ }于席退复位。 王初耕诸执 者以 各授从耕者。 太常卿诣王耕籍位前北向奏: "请升座观耕。" 奏讫。 太常卿前导王诣观耕座太常博士太常卿近东西向立北上。 王太子七推三公尙书卿各九推讫执 者前受 退复位。 太常卿前奏: "礼毕。" 引王还大次乐作入大次乐止。 谒者赞引各引诸享官及从享群官以次出。 赞引引御史太祝以下俱复执事位立定奉礼曰: "再拜!" 御史以下皆再拜赞引引出。 太乐令帅工人二舞以次出。 司农少卿帅庶人以次耕于千亩次奉靑箱官以靑箱授司农卿。 司农卿奉靑箱重 之种诣耕所洒之讫次司农少卿帅郊社令检校终千亩次司农卿省功讫诣斋殿下北向 伏 奏省功毕奏讫 伏兴退。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籍田-007
驾还宫。 其日享事礼毕王还斋宫停一刻顷奏初严所司转仗卫卤簿于还途如来仪。 奏二严枢密以下左右侍臣及文武百寮各就位立班以俟。 太乐令陈乐部于斋宫南门外。 王将出奏三严王服绛纱袍以出升座禁卫大喝: "再拜!" 枢密左右侍臣常起居讫。 阁门引太子公侯伯宰臣入就位常起居讫阁门以次引出。 侍中版奏外办王出斋宫门外乘黄令进辂于斋宫门前南向。 王升辂千牛将军御驾如来仪。 文武百寮常起居讫黄门侍郞奏请: " 驾进发。" 退复位。 驾动侍卫如常仪。 黄门侍郞千牛将军夹路而 至侍臣上马所黄门侍郞奏请 驾少驻 侍臣上马。 侍中前承制退称曰: "制可。" 黄门侍郞退称曰: "侍臣上马。" 舍人喝: "侍臣再拜上马。" 黄门侍郞奏请 车右升。 侍中承制退称曰: "制可。" 黄门侍郞退复位。 车右再拜升讫。 黄门侍郞奏: "请 驾进发。" 退复位。 驾动鼓吹乐部振作而还至升平门外少驻侍臣下马车右降讫入升平门留守百*疗{僚} 再拜。 驾至仪凤门前如耕籍后颁德音事具别仪。 王移御平辇至兴礼门前留守宰臣 再拜讫。 王入大观殿庭降辇升殿。 阁门赞各祗候枢密以下揖以次退。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籍田-008
有司摄事仪。 斋戒。 前享五日凡应享之官散斋三日皆于正寝致斋二日一日于本司一日于享所无本司者于尙书省。 散斋理事如故唯不吊丧问疾不作乐不判署刑杀文书不行刑罚不经秽恶致斋日唯享事得行其余悉断。 其享官已斋而阙者通摄行事。 太乐工人俱淸斋一宿于太常司。 前享一日诸卫令其属未后一刻各以其方器服守卫 门。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籍田-009
陈设。 前享一日守宫署设太尉亚终献次于东 门外及从享群官次于其侧设馔 于内 东门之外道北南向。 郊社令帅其属扫除坛之上下。 坎东西 守坎各四人。 掌牲令具牲牢。 太乐令陈登歌于坛上设轩架于坛南俱北向。 奉礼设门外位太尉亚终献官位于东门之外道南诸享官各位于其后每等异位重行北向西上。 设太尉亚终献位于坛下东南西向北上执事者位于其后每等异位俱重行西向北上。 御史位二于坛下一于东南西向一于西南东向。 奉礼位于乐悬东北赞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 律郞位于坛上乐 之西北东向太乐令位于轩架之北北向。 又设献官飮福位于坛上南陛之西北向设望 位于 坎之南北向奉礼赞者位于西南东向南上。 太史令设神位版。 郊社令设神位席。 又设祭器及 如亲享仪。 设洗于南陛东南北向 水在洗东 在洗西南肆 实以巾爵。 后执礼官先入坛下亚终献以下并集肄仪。 谒者引光禄卿赞引引御史诣厨省鼎 视涤濯及视牲充 。 光禄卿监取明水火俱还斋所。 享日未明十五刻太官令帅宰人割牲。 祝史以豆取毛血 于馔所遂烹牲。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籍田-010
馈享。 享日未明三刻诸享官各服其服郊社令良 令帅其属入实尊 及币太官令帅进馔者实诸 豆 。 未明二刻奉礼帅赞者先入就位。 赞引引御史郊社令诸祝史及令史斋郞入自东门当坛南重行北向西上立定奉礼曰: "再拜!" 赞者承传御史以下皆再拜讫各就位。 赞引引御史诸祝史诣坛东陛升御史行扫除于上令史扫除于下讫复位。 谒者赞引各引享官俱就门外位太乐令帅工人二舞入就位文舞入陈于悬北武舞立于悬南道西。 谒者引司空入就位立定奉礼曰: "再拜!" 司空再拜讫。 谒者引司空诣坛东陛升行扫除于上降行乐悬于下讫引复位。 谒者赞引各引享官入就位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先拜者不拜。 谒者进太尉之左白: "有司谨具请行事。" 律郞 伏举麾兴工鼓 轩架奏姑洗宫凝安之曲三成偃麾 乐止。 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 谒者引太尉诣坛自南陛升北向立登歌作大簇宫明安之曲。 祝史以币授太尉太尉诣帝神农氏座前北向 奠 伏兴少退再拜讫。 退就西方东向立配座祝史以币授太尉。 太尉诣后稷氏座前东向 奠 伏兴少退再拜讫登歌止。 谒者引太尉降自南陛复位。 初众官再拜斋郞各奉毛血豆立于门外于登歌止以次入各由其陛升诸祝史迎取于坛上俱进奠神座前。 初太尉升奠币太官令出帅进馔者奉馔各陈于 门外。 谒者引司徒出诣馔所司徒奉帝神农氏之俎太官令引馔入俎初入门轩架奏大簇宫 安之曲馔至陛乐止。 祝史进 彻毛血之豆自东陛授斋郞以出。 司徒升自南陛进奠俎于帝神农氏座前配座祝史一时奠俎。 神农氏之馔升自南陛配座之馔升自东陛祝史迎取于坛上各设于神座前。 设讫谒者引司徒降复位太官令退复位。 谒者引太尉诣 洗 手 手斋郞以 取爵授太尉。 太尉取爵于 洗爵拭爵以授斋郞。 *齐{斋}郞受爵 以授祝史祝史受 取爵置尊所 上。 谒者引太尉自南陛升坛诣帝神农氏尊所登歌作大簇宫成安之曲太尉取爵于 祝史去 。 太尉酌牺尊之醴齐诣帝神农氏座前 奠爵 伏兴少退北向立乐止。 祝史持祝版进神座右东向 读祝文讫登歌作。 太尉再拜祝史奠版于 太尉拜讫乐止。 太尉诣后稷氏尊所酌献乐作止并如神农氏唯太尉东向立太祝北向读祝文为异。 谒者引太尉诣飮福位北向立祝史各以爵酌 福酒合 一爵。 一祝史持爵进太尉之右西向立。 太尉再拜受爵 祭酒 酒奠爵。 祝史各持俎进 神座前 肉合 一俎上。 又以 进 黍稷饭合 一 以次授太尉太尉以授斋郞取爵遂飮卒爵。 祝史进受虚爵复于 太尉 伏兴再拜讫谒者引太尉降复位。 文舞退轩架奏大簇宫崇安之曲出讫乐止。 武舞进轩架奏大簇宫崇安之曲舞者立定乐止。 初太尉献将毕谒者引太常卿诣 洗斋郞以 取爵授太常卿。 太常卿 手洗爵以授斋郞斋郞传授祝史。 谒者引太常卿自东陛升坛诣帝神农氏尊所轩架奏大簇宫武安之曲武舞作乡乐交奏。 祝史去 太常卿酌象尊之 齐诣神座前北向奠爵讫 伏兴小退北向再拜次诣后稷氏前酌献如上仪讫乐止。 谒者引太常卿诣飮福位北向立。 祝史各以爵酌 福酒合置一爵一祝史持爵进太常卿之右西向立。 太常卿再拜受爵 祭酒遂飮卒爵。 祝史受虚爵复于 太常卿兴再拜谒者引太常卿降复位。 初太常卿献将毕谒者引光禄卿诣 洗 洗讫升酌 齐终献如亚献之仪。 乐止降复位登歌作大簇宫肃安之曲。 祝史各进 彻豆兴还尊所乐止。 奉礼曰: "赐 。" 在位者皆再拜飮福者不拜。 送神轩架奏姑洗宫凝安之曲乡乐交奏。 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乐一成止。 谒者引太尉诣望 位奉礼帅赞者转就 坎西南位。 初送神乐毕祝史各执 进神座前 取币斋郞以俎载牲体黍稷饭爵酒各由其陛降坛北行 于坎。 奉礼曰: "可 。" 坎东西各四人 土半坎奉礼白: "礼毕。" 谒者赞引各引太尉以下诸享官以次出。 初白礼毕奉礼帅赞者赞引引御史祝史以下俱复执事位立定奉礼曰: "再拜!" 御史以下皆再拜讫出自东门工人二舞以次出。 祝版燔于斋坊。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籍田-011
成宗二年正月乙亥王亲耕籍田祀神农配以后稷籍田之礼始此。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籍田-012
显宗二十二年正月王亲耕籍田赦流罪以下。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籍田-013
仁宗二十二年正月乙亥亲耕籍田王五推诸王三公七推尙书列卿九推。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籍田-014
恭愍王八年六月辛卯御史台上言: "凡祭醮者不犯僧尼蒙益享应。 今籍田享官因祭坛无宇宿于甑山寺当祭之时出而行之恐神明之不格。 宜令都评议使给材瓦于太常寺构祭厨及斋宿之室约日为之可也。" 从之。 十九年三月乙巳王欲躬耕籍田令有司讲求仪注以仪物未备命守侍中李仁任摄行。 仁任祭讫遂行耕籍之礼。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先蚕-000
先蚕。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先蚕-001
○先蚕坛方二丈高五尺四出陛 坎在内 之外壬地南出陛方深取足容物。 享日季春吉巳祝版称'高丽国王王某敢明告。' 币以黑长丈八尺。 牲牢豕一。 献官太常卿为初献礼部郞中为亚献太常博士为终献。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先蚕-002
享仪。 斋戒。 同先农摄事仪。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先蚕-003
陈设。 前享一日守宫署设太常卿礼部郞中太常博士次于东 门外从享群官次于其侧设馔 于内 东门之外道北南向。 郊社令帅其属扫除坛之上下。 坎东西置守坎各四人。 掌牲令具牲牢。 太乐令陈登歌于坛上设轩架于坛南俱北向。 奉礼设门外位三献官位于东门之外道南诸享官各位于其后每等异位俱重行北向西上。 设三献官位于坛下东南西向北上执事者位于其后每等异位俱重行西向北上。 御史位于坛下东南西向。 奉礼位于乐悬东北赞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 律郞位于坛上乐 之西北东向太乐令位于轩架之北北向。 又设献官飮福位于坛上南陛之西北向设望 位于 坎之南北向。 奉礼赞者位于西南东向南上。 郊社令设神位席以莞。 太史令设先蚕舒陵氏神位版于坛上北方南向又设祭器皆藉以席。 各二并居前 实稻粱在左粱在稻前。 实黍稷在右稷在黍前。 * 三在 豆*闲实大羹。 三在* 前实以羹加芼滑。 十在左为三行右上第一行干枣形 鱼 白 第二行鹿脯榛实黑 第三行菱仁 仁栗黄。 豆十在右为三行左上第一行芹* 脾析菁 第二行 鱼 第三行豚拍鹿 。 俎一在 豆*闲载牲体。 木爵三在 豆南每爵有 又豆一在 南实毛血。 牺尊二一实明水一实醴齐象尊二一实明水一实 齐山 二一实玄酒一实淸酒为二重在神位前稍东北向西上。 尊加勺 有 以置爵。 币 设于尊所祝 在豆南。 设洗于东陛东南北向 水在洗东 在洗西南肆 实以巾爵。 后执礼官先入坛下亚终献以下并集隶仪。 谒者引礼部郞中赞引引御史诣厨省鼎 视涤濯及视牲充 礼部郞中监取明水火俱还斋所。 享日未明十五刻太官令帅宰人割牲。 祝史以豆取毛血 于馔所遂烹牲。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先蚕-004
馈享。 享日未明三刻诸享官各服其服。 郊社令良 令帅其属入实尊 及币。 太官令帅进馔者实诸 豆 。 未明二刻奉礼帅赞者先入就位。 赞引引御史郊社令祝史及令史斋郞入自东门当坛南重行北向西上立定。 奉礼曰: "再拜!" 赞者承传御史以下皆再拜讫各就位。 赞引引御史祝史诣坛自东陛升御史行扫除于上令史扫除于下讫复位。 谒者赞引各引享官俱就门外位。 太乐令帅工人二舞入就位。 谒者引礼部郞中入就位立定奉礼曰: "再拜!" 郞中再拜讫。 谒者引郞中诣坛东陛升行扫除于上降行乐悬于下讫引复位。 谒者赞引各引享官以次入就位立定。 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先拜者不拜。 谒者进太常卿之左白: "有司谨具请行事。" 退复位。 律郞 伏举麾兴工鼓 轩架奏姑洗宫格安之曲三成偃麾 乐止。 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 谒者引太常卿诣坛自东陛升北向立登歌作南吕宫容安之曲。 祝史以币授太常卿太常卿诣先蚕氏座前北向 奠 伏兴少退再拜讫登歌止。 谒者引太常卿降复位。 初众官再拜斋郞奉毛血豆立于门外于登歌止奉豆以入由南陛升祝史迎取于坛上进奠神座前。 初太常卿升奠币太官令出帅进馔者奉馔陈于东门外太常卿旣奠币降复位太官令奉俎引馔外俎初入门轩架奏南吕宫 安之曲馔至陛乐止。 祝史进 彻毛血豆授斋郞斋郞奉豆出。 太官令升自南陛进奠俎于神座前馔升祝史迎奠于神座前设讫太官令降自东陛复位。 谒者引太常卿至 洗 手 手斋郞以 取爵立洗西。 太常卿洗爵拭爵以授斋郞斋郞以 受爵诣南陛以授祝史祝史受 取爵置于尊所 上。 谒者引太常卿自东陛升坛诣尊所登歌作南吕宫和安之曲。 祝史去 太常卿酌牺尊之醴齐诣神座前 奠爵 伏兴少退北向立乐止。 祝史持祝版进神座右东向 读祝文讫登歌作。 太常卿再拜祝史奠版于 太常卿拜讫乐止。 谒者引太常卿诣飮福位北向立祝史以爵酌 福酒进太常卿之右西向立。 太常卿再拜受爵 祭酒 酒奠爵。 祝史持俎进 神座前 肉。 又以 进 黍稷饭以次授太常卿。 太常卿受以授斋郞取爵遂飮卒爵祝史进受虚爵复于 太常卿 伏兴再拜讫谒者引太常卿降复位。 文舞退轩架奏南吕宫桓安之曲出讫乐止。 武舞进轩架奏南吕宫桓安之曲舞者立定乐止。 初太常卿将复位谒者引礼部郞中诣 洗 洗如上仪讫。 谒者引郞中升坛诣尊所轩架奏南吕宫歆安之曲武舞作乡乐交奏。 祝史去 郞中酌象尊之 齐奠爵讫 伏兴少退北向再拜乐止。 谒者引郞中诣飮福位北向立祝史以爵酌 福酒进郞中之右西向立。 郞中再拜受爵 祭酒遂飮卒爵。 祝史进受虚爵复于 郞中兴再拜讫谒者引郞中降复位。 初亚献将毕谒者引太常博士诣 洗升酌 齐终献如亚献之仪讫。 降复位次祝史进 彻豆兴还尊所奉礼曰: "赐 。"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已受福者不拜。 送神轩架奏姑洗宫靖安之曲乡乐交奏。 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乐一成止。 谒者引太常卿诣望 位奉礼帅赞者转就 坎西南位。 初送神乐毕祝史执 进神座前 取币降自南陛西行 于坎奉礼曰: "可 。" 坎东西各四人 土半坎奉礼白: "礼毕。" 谒者赞引各引太常卿以下诸享官以次出。 初白: "礼毕。" 奉礼帅赞者还本位赞引引御史祝史以下俱复执事位立定。 奉礼曰: "再拜!" 御史以下皆再拜讫出自东门工人二舞以次出。 祝版燔于斋坊。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文宣王庙-000
文宣王庙。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文宣王庙-001
○文宣王庙 坎在殿北壬地方深取足容物。 释奠日仲春仲秋上丁神位文宣王设位于殿上北壁当中南向以 国公颜回配琅* 公闵损东平公 耕下 公 雍临淄公宰予 伯曾参并东壁。 黎阳公端木赐彭城公 求河内公仲由丹阳公言偃河东公卜商邹国公孟轲并西壁。 文昌侯崔致远弘儒侯薛聪并南壁。 颖昌侯 孙师金乡侯澹台灭明单父侯宓不齐任城侯原宪高密侯公冶长汶阳侯南宫 北海侯公晳哀莱芜侯曾点曲阜侯颜无繇 商侯商瞿共城侯高柴平与侯漆雕开寿长侯公伯寮 阳侯司马耕益都侯樊 巨野侯公西赤平阴侯有若东阿侯巫马施南顿侯陈亢千乘侯梁 阳谷侯颜辛临沂侯 儒诸城侯 季沐阳侯伯虔枝江侯公孙龙新息侯秦寗甄城侯秦商 阳侯漆雕 雷泽侯颜骄高苑侯漆徒父上 侯壤驷赤长山侯林放邹平侯商泽成纪侯石作蜀当阳侯任不齐毛平侯公良孺文登侯申 上蔡侯曹 济阳侯奚容箴 阳侯句井强淄川侯申党并东 。 卽墨侯公袒句兹厌次侯荣期成武侯县成南华侯左人 原侯燕伋 山侯郑国华亭侯秦非临汉侯施常济阳侯颜会博昌侯步叔乘寃句侯颜之仆内黄侯 瑗博平侯叔仲会堂邑侯颜河林虑侯狄墨高堂侯 巽 城侯孔患临 侯公西举如徐城侯公西箴阳平侯琴张中都伯左丘明兰陵伯荀 临淄伯公羊高 陵伯谷梁赤乘氏伯伏胜莱芜伯高堂生考城伯戴胜乐寿伯毛 曲阜伯孔安国彭城伯刘向仲牟伯郑众成都伯杨雄维氏伯杜子春扶风伯马融良乡伯卢植高密伯郑玄荣阳伯服虔 阳伯贾逵任城伯何休司空王肃偃师伯王弼司徒杜预新野伯范寗 西 。 祝版称'高丽国王王某。' 谨遣某官臣姓名敢明荐。 币以白长丈八尺。 牲牢正配位各豕一从享位共豕二。 献官释奠祭酒为初献司业为亚献博士为终献。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文宣王庙-002
视学酌献仪。 陈设。 视学前一日所司洒扫庙殿及学堂之内外。 尙舍局帅其属设大次于庙殿东门之外南向又设王太子次于大次之南。 守宫设宰臣枢密以下次于国子监门内外皆量地之宜。 其日执礼官阁门设从驾官班于殿下如常视朝仪。 有司设祭器于文宣王神座前左 一实以鹿脯右豆一实以鹿 。 爵一在 豆南牺尊一加 上在殿上前楹东南加勺实以淸酒。 设香炉于神座前。 又设配享及从享位各左 一实以鹿脯右豆一实以鹿 。 爵一在 豆南共设象尊四一设殿上前楹东一设前楹西其二分两 加 俱加勺。 尙舍局又设王位于敦化堂上稍北当中南向又设小次于王座东北。 又设王太子座于王座东南西向设讲书官座于王座西近南东向设宰臣座于王太子之后近南西向北上。 设枢密座于讲书官座西当宰臣座东向北上。 又设侍臣座于宰臣枢密之后俱重行东西相向北上。 阁门设王太子及臣僚班于堂下如常仪。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文宣王庙-003
酌献。 其日王服绛纱袍乘辇将至国子监执礼官本监幷学官学生奉迎于路左。 车驾至权停执礼监学官诸生皆再拜讫。 车驾由监门入降辇入大次执礼官太常博士太常卿立大次前西向北上。 阁门引王太子及宰臣枢密以下侍从官幷本监长贰各入诣殿下位又引博士以下学官及诸生于殿门内皆重行北向东上立定阁门报班齐。 太常卿进大次前 伏 奏: "请行酌献之礼。" 奏讫 伏兴。 王服 袍出大次太常博士太常卿前导入自东门升自东阶诣至圣文宣王神座前北向立太常卿奏: "请再拜。" 王再拜。 通事舍人赞: "拜!" 王太子及宰臣枢密以下凡在位者皆再拜。 太常卿奏: "请上香。" 王上香。 近臣赞酌酒王诣先圣神座前北向 奠讫 伏兴。 太常卿奏: "请再拜。" 王再拜通事舍人赞: "拜!" 王太子以下凡在位者皆再拜。 太常卿前导王降自东阶还大次。 监官学官分诣配享及从享位酌献如仪。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文宣王庙-004
视学。 左右 分献讫太常卿 奏: "礼毕。" 王改服出大次。 太常卿前导至敦化堂入小次侍臣及监学官诸生各立于堂下东西相向。 阁门报班齐王出次升座仗卫奏山呼讫阁门官以次分引王太子及宰臣枢密入就位立定。 通事舍人赞: "拜!" 王太子宰枢以下凡在位者皆再拜。 阁门使进诣王座前承旨降诣王太子之右西向宣曰: "升堂。" 舍人赞: "拜!" 王太子宰枢及侍臣皆再拜分左右升堂各就座后立侍臣不应升堂者分立东西廊。 舍人引讲书官就阶下北向位阁门使宣曰: "升堂。" 舍人赞: "拜!" 讲书官再拜由西阶升堂立于座后。 又引监学官诸生就北向位。 舍人赞: "拜!" 监学官诸生皆再拜分立于东西廊皆北上。 内侍官进书案牙签执经官以经稍前进于案上讫退。 舍人宣曰: "各就座。" 上下在位者皆再拜就座讲书官又再拜就座。 讲书毕舍人曰: "可起。" 群官皆起降阶就位立定。 舍人引讲书官就拜位赞: "拜!" 讲书官再拜进步致辞退复位再拜舞蹈又再拜讫舍人引西出。 又舍人赞: "拜!" 王太子及宰枢以下皆再拜班首出行陈贺讫还位。 舍人赞: "拜!" 在位官皆再拜舞蹈又再拜。 监官学官学生陈贺亦如之。 拜讫学生无舞蹈。 阁门使传宣: "就座赐茶。" 舍人赞: "拜!" 王太子宰枢以下群官及监学官学生皆再拜讫王太子以下群官升堂各就座后立舍人称: "各就座。" 王太子以下皆就座。 赐茶毕监学官学生于庭下立受茶舍人引降阶就位舍人赞: "拜!" 王太子及宰枢以下群官及监学官学生皆再拜讫舍人分引以次出。 王降座还大次乘舆还内如来仪。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文宣王庙-005
仲春仲秋上丁释奠仪。 斋戒。 前享五日凡应享之官散斋三日皆于正寝致斋二日一日于本司一日于享所无本司者于尙书省。 监官学官学生及太乐工人俱淸斋一宿监学官于本司学生于各斋乐工于太常司。 散斋理事如故唯不吊丧问疾不作乐不判署刑杀文书不行刑罚不经秽恶致斋唯享事得行其余悉断。 其享官已斋而阙者通摄行事。 前享一日诸卫令其属。 未后一刻各以其方器服守卫殿门。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文宣王庙-006
陈设。 前享二日国子监帅其属扫除殿之内外。 守宫设献官以下次于国子监量地之宜。 太乐令陈登歌之乐于殿阶上设轩架之乐于殿庭俱北向。 前享一日有司设祭器皆藉以席先圣神位前 各二 实稻粱在左粱在稻前 实黍稷在右稷在黍前并居前。 * 三在 豆*闲实以大羹 三在* 南实以羹加芼滑。 十在左为三行右上第一行干枣形 鱼 白 第二行鹿脯榛实黑 第三行菱仁 仁栗黄。 豆十在右为三行左上第一行芹 脾析菁 第二行 鱼 第三行豚拍鹿 。 俎一在 豆*闲载豕牲爵三在 豆南每爵有 。 又豆一在俎南实以毛血。 牺尊二一实明水一实醴齐象尊二一实明水一实 齐山 二一实玄酒一实淸酒为二重在殿内神位之左稍南北向西上加勺 尊皆有 以置爵。 币 设于尊 之所祝 在神座之右先师配座前亦如之。 尊 在神座之左东向北上。 又设诸从享位各 二在左一实栗黄在前一实鹿脯次之。 豆二在右一实菁 在前一实鹿 次之。 俎一在 豆*闲载豕牲。 各一在 豆*闲 居前 实稷 实黍。 爵三在 豆南每爵有 。 从享位礼器殿上及两 并同。 殿上从享东西及南位各牺尊二一实明水一实醴齐象尊二,一实明水一实 齐皆在神位之左两 各设牺尊四二实明水二实醴齐象尊四二实明水二实 齐。 又设洗于东阶东南北向 水在洗东 在洗西南肆 实以巾爵执尊 者各位于尊 之后。 奉礼设门外位三献官位于东门之外道南分献官执事者在其后监官学官在献官东南俱重行北向西上。 又设三献官位于殿庭东阶东南分献官执事者各位于其后每等异位俱重行西向北上御史位于东阶下西向令史陪其后。 监官学官位于西阶西南学生位于学官之后俱重行东向北上。 设奉礼位于乐悬东北赞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 设 律郞位于殿上乐 之西东向太乐令位于轩架之北北向设献官飮福位于殿上东阶之东西向。 又设望 位于殿东北当 坎西向又设奉礼赞者位于 坎东北南向东上。 后执礼先入殿庭亚终献官以下行事执事官 执肄仪。 谒者引司业赞引引御史诣厨省鼎 视涤濯及视牲充 俱还斋所太官令监取明水火。 享日未明十五刻帅宰人割牲祝史以豆取毛血置于馔所遂烹牲其牲正座及先师配座俎皆升左 体。 其余析分余体升之。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文宣王庙-007
馈享享日未明三刻诸享官各服祭服诸从享监官学官学生各服其服郊社令良 令各帅其属入实尊 及币。 太官令帅其属实诸 豆 。 未明二刻奉礼帅赞者先入就位赞引引御史及祝史令史与执尊 者入自东门当阶*闲重行北向西上立定奉礼曰: "再拜!" 赞者承传御史以下皆再拜讫各就位。 赞引引御史祝史诣东阶升殿御史行扫除于上令史扫除于下讫引就位。 谒者赞引各引享官及从享监学官等就门外位学生皆入就门内位。 太乐令率工人二舞入就位文舞入陈于悬北武舞立于悬南道西。 未明一刻谒者引司业入就位立定奉礼曰: "再拜!" 司业再拜讫。 谒者引司业诣东阶升殿行扫除于上降行乐悬于下讫引复位。 初司业行乐悬谒者赞引各引享官及监学官以次入就位立定。 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及学生皆再拜先拜者不拜。 谒者进祭酒之左白: "有司谨具请行事。" 退复位。 律郞 伏举麾兴工鼓 轩架奏姑洗宫凝安之曲三成偃麾 乐止。 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及学生皆再拜。 祝史各 取币于 立于尊所。 谒者引祭酒升自东阶诣先圣神座前北向立登歌作夹锺宫明安之曲。 仲秋奏南吕宫。 祝史以币授祭酒祭酒北向 奠先圣神座前 伏兴少退北向再拜讫。 诣先师配座前东向立祝史以币授祭酒祭酒东向 奠先师配座 伏兴少退东向再拜讫登歌止谒者引祭酒降复位。 初众官再拜讫斋郞各奉毛血豆立于东门外于登歌止奉毛血升自东阶祝史迎取于阶上各进奠于先圣先师座前退立于尊所。 初祭酒升奠币太官令出帅进馔者奉馔陈于东门之外祭酒旣奠币降复位太官令奉俎引馔入。 俎初入门轩架奏无射宫 安之曲馔至阶乐止。 祝史各进 彻毛血之豆授斋郞斋郞奉豆出。 太官令升自东阶进奠俎于先圣神座前配座祝史一时奠俎讫馔升祝史迎取于阶上各设于神座前。 设讫太官令降复位祝史还尊所。 谒者引祭酒诣 洗 手 手斋郞以 取爵授祭酒祭酒洗爵拭爵以授斋郞。 斋郞以爵 授祝史祝史受 取爵置尊所 上。 谒者引祭酒升自东阶诣先圣酒尊所登歌作夹锺宫成安之曲仲秋奏南吕宫祭酒取爵于 祝史去 。 祭酒酌牺尊之醴齐进诣先圣神座前北向 奠爵 伏兴少退北向立乐止。 祝史持祝版进神座右东向 读讫登歌作祝史奠版于 祭酒再拜讫乐止。 又诣先师酒尊所登歌作夹锺宫成安之曲祝史去 祭酒酌醴齐进诣先师配座前东向 奠爵 伏兴少退东向立乐止。 初祭酒洗爵升殿讫分献官从升。 祭酒献配位讫琅* 公以下及左右 分献官酌献亚终献亦如之。 祝史持祝版进先师配座之右南向 读讫乐作祝史奠版于 祭酒再拜讫乐止。 谒者引祭酒诣飮福位西向立祝史各以爵酌 福酒合 一爵一祝史持爵进祭酒之左北向立。 祭酒再拜受爵 祭酒 酒奠爵。 祝史各以俎进 神座前 肉共 一俎上又以 取黍稷饭共 一 以次授祭酒祭酒受以授斋郞取爵遂飮卒爵。 祝史进受虚爵复于 祭酒 伏兴再拜讫。 谒者引祭酒降复位。 文舞出轩架奏无射宫崇安之曲出讫乐止。 武舞入轩架奏无射宫崇安之曲舞者立定乐止。 初祭酒将复位谒者引司业诣 洗 手洗爵以授斋郞斋郞传授祝史。 谒者引司业诣先圣酒 所轩架奏无射宫武安之曲。 武舞作乡乐交奏。 祝史去 司业酌象尊之 齐诣神座前北向奠爵 伏兴少退北向再拜讫又诣先师配座前酌献如上仪少退东向再拜讫乐止。 谒者引司业诣飮福位西向立祝史各以爵酌 福酒合 一爵。 一祝史持爵进司业之左北向立。 司业再拜受爵 祭酒遂飮卒爵。 祝史进受虚爵复于 司业兴再拜谒者引司业降复位。 初司业献将毕谒者引博士诣 洗 洗升酌 齐终献如亚献之仪。 乐止降复位分献官 降复位。 次祝史各进 彻豆兴还尊所。 奉礼曰: "赐 。" 众官在位者及学生皆再拜已受福者不拜。 送神轩架奏姑洗宫凝安之曲乡乐交奏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及学生皆再拜乐一成止。 谒者引祭酒诣望 位奉礼帅赞者转就 坎东北南向东上。 初在位者将拜祝史各执 进神座前取币降自西阶以币 于坎讫奉礼曰: "可 。" 坎东西各四人 土半坎。 奉礼白: "礼毕。" 谒者赞引各引祭酒以下诸享官以次出。 初白: "礼毕。" 奉礼帅赞者还本位赞引引御史祝史以下俱复执事位立定。 奉礼曰: "再拜!" 御史以下皆再拜讫。 赞引引出监学官学生及工人二舞以次出。 其祝版燔于斋坊。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文宣王庙-008
宣宗八年九月庚戌礼部奏: "国学壁上图 七十二贤其位次依宋国子监所赞名目次第其章服皆仿十哲。" 从之。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文宣王庙-009
肃宗六年四月癸巳国子监奏: "文宣王庙左右廊新 六十一子二十一贤请从祀于释奠。" 从之。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文宣王庙-010
睿宗九年八月乙卯王诣国学酌献于先圣先师御讲堂命翰林学士朴升中借大司成讲说命三篇百官及生员七百余人立庭听讲各进歌颂御制诗一首宣示左右令各和进。 十一年七月追赠新罗执事省侍郞崔致远内史令从祀先圣庙庭。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文宣王庙-011
忠宣王三年二月丁巳释奠祭酒司业皆不至博士兼行三献。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文宣王庙-012
忠定王三年八月丁丑释奠唐人林巨不知礼以祝板为误别取板使成均官书之不押于王而行之。 薛聪崔致远削去不享。 牲本牛一羊一去牛用羊二。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文宣王庙-013
恭愍王十二年八月丁酉释奠博士以下无有一人唯明经博士学谕各一人而已。 十六年七月庚子移文宣王塑像于崇文馆文武百官冠带侍卫。 十八年八月丁卯命三司右使李穑释奠于文庙自辛丑播迁之后礼文废坠释采之仪不中法式。 穑考正其失选诸生为执事肄仪三日礼度可观。 二十二年三月始命复行朔望祭自十年南迁以后废而不行今复举之八月丁亥释奠以节气用仲丁。 二十三年二月丁未释奠以日食用仲丁。
志卷第十六。
#高丽史63卷-志17-00-00-00-000
志卷第十七。 高丽史六十三。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
#高丽史63卷-志17-礼5-00-00-000
礼五。
#高丽史63卷-志17-礼5-吉礼小祀-00-000
吉礼小祀。
#高丽史63卷-志17-礼5-吉礼小祀-风师雨师雷神灵星-000
风师雨师雷神灵星[久雨则 祭国门]。
#高丽史63卷-志17-礼5-吉礼小祀-风师雨师雷神灵星-001
○风师坛高三尺广二十三步四出陛燎坛在内 之外二十步丙地广五尺户方二尺开上南出。 在国城东北令昌门外立春后丑日祀之。 祝版称'高丽国王臣王某敢明告。' 牲牢豕一。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13
忠烈王十五年八月甲子大雨水麻田积城县及兴义驿民户多漂没。 十八年六月己巳大雨天磨山朴渊涨漂没人家。 二十一年五月癸卯大雨漂没人家。 二十二年二月丁巳大水。 八月癸丑大水伤稼。 二十九年闰五月大雨漂人家伤禾谷。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14
忠宣王元年六月庚午大水。 二年七月丙戌大雨水暴涨人多溺死松岳南崖崩为壑。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15
忠穆王四年五月乙丑大雨松岳崩水溢城中人家多漂没。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16
忠定王二年八月己酉淮阳大水漂没官 民户及金刚山诸寺。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17
恭愍王元年五月乙未雨雷震人家京城大水漂流民户及桥梁溺死者颇多。 七年五月庆尙道大水禾谷皆漂没。 九年六月丁亥城中大水漂没庐舍人多死者。 十一年十月癸未大雨震电淸州城内水涨有死蛇漂出蜗上树梢气候如夏。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18
辛禑十四年六月壬戌京城大水。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19
恭让王二年五月戊午淸州忽雷雨大作前川暴涨毁城南门直冲北门城中水深丈余漂没官舍民居殆尽三年秋七月辛亥大水。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20
○仁宗五年六月癸未广德坊井鸣。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21
明宗六年三月庚戌东海水黄浊三日变为血色。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22
高宗十年四月辛丑东池水浊三日鱼鳖尽出或有死者。 二十二年四月庚午慈州池水三日变色鸣吼陷漏尽 。 十月癸亥北界溪涧江河 厚至四五尺忽 裂流下父老以谓: "狄兵入境之兆。"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23
忠烈王十五年六月甲寅丹山县石下有水涌出色黄赤异常弥日。 十九年十二月朴渊水忽尽 。 二十八年五月庚戌龙化池水变为五色盈缩如潮。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24
恭愍王十一年四月丙申开城大井浊沸。 十四年三月庚午演福寺池水沸。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25
辛禑元年八月丙午泥岘人家井虹见沸涌。 八年正月戊子演福寺井浊沸群鱼鬪跃四日。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26
恭让王二年四月壬戌籍田甑池沸涌声如雷闰月丙寅夜甑池振动两虹 现水声如鼓色如血气如烟蒸。 戊子茶房里井鸣如牛吼。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27
显宗五年六月乙卯朔寒风暴起。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28
睿宗二年六月丁巳气寒如冬。 九年四月壬辰风雨寒甚凡二日。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29
仁宗二十一年三月丙申大雨雪人有冻毙者。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30
毅宗十九年三月辛酉移御普贤院天寒雨甚卫卒冻死者九人。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31
明宗八年八月庚申 。 十五年夏无蝇。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32
熙宗七年正月己酉大雪寒甚小雀入城市皆堕地而死雀黄而小前所未见。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33
高宗十三年六月丙申风寒人有衣 者。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34
忠烈王二年三月丁丑雨雪大风 冻。 三年五月戊午天寒人或有衣 者。 四年三月壬辰大雪甲午川水皆冻。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35
忠宣王元年六月丙寅风寒人有着冬衣者。 二年五月辛卯风寒人有着冬衣者。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36
忠肃王六年八月壬子大寒。 十一年四月戊辰雨雹雪人有冻死者。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37
恭愍王三年自五月至六月气候如秋。 十二年六月丁未风气如秋三日。 十六年四月癸酉西风甚寒。 六月壬申北风甚寒城中皆着重 。 十七年三月己卯风大寒 。 辛巳又大风壬午 坚絶流又大雪。 八月庚寅 。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38
辛禑五年八月庚午始霜草叶皆槁终日北风。 十年六月乙酉终风且寒。 十一月甲子天寒有横道死人。 十三年五月丁亥天气如秋。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39
恭让王四年六月己亥寒风起终夜大吹候如九秋。 七月丙戌凄风起气候如秋尘沙大起行路为之 目百谷焦槁。 辛卯陨霜最寒。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40
○太祖九年四月西京东部禅院锺自鸣九十声。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41
定宗元年天鼓鸣。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42
文宗元年十一月辛丑干方有声如风水相搏亦如雷吼。 二十三年六月丙辰京城东北山鸣声如鼓旬日而止。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43
肃宗九年三月丙子西北方有声如雷。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44
睿宗五年八月乙亥天动初如众鼓之音或如车马之声发自西北至于东南。 十六年十一月庚子王轮寺北冈岩石鸣。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45
仁宗四年九月辛未兑方天鸣如雷。 六年九月己丑干方有声如雷。 九年十一月丙申天鸣如雷丁巳灵通寺铜鼓自鸣十二年五月戊寅洪圆寺锺自鸣。 十四年七月戊辰安和寺小锺自鸣。 十二月癸丑弘化寺大锺自鸣。 十五年三月辛巳长源亭延净寺锺自鸣。 二十三年十二月丁巳立春夜天有声如雷。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46
毅宗二年十二月庚午天鸣。 三年十一月甲申福源宫三淸殿小锺自鸣。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47
明宗十六年正月戊申木觅堂鸣二十余日。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48
神宗元年正月甲子长兴库香炉足狮子鸣如狗吠。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49
高宗四年三月壬午九曜堂十一曜藏内有声如奏乐。 二十二年正月壬子天鸣如雷或云地震。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50
忠烈王十九年四月辛亥南方有声如鼓动地群 惊 。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51
忠肃王后七年七月乙卯龟山寺门石鸣如鼓。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52
忠惠王后三年正月丁酉锺楼锺撞不鸣。 七月戊戌夜松岳鸣。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53
忠穆王三年七月己巳松岳鸣。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54
恭愍王十一年十一月乙巳天鼓鸣。 十六年正月辛丑漏壶有声如牛吼十八年二月壬子天鸣丙辰夜又大鸣。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55
辛禑元年八月己丑松岳祠有哭声。 八年三月癸丑阙内地中有鬼啸。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56
显宗十九年十一月甲辰虹见东北。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57
睿宗七年十一月戊午虹见。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58
仁宗十年十月戊申虹见东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59
明宗十八年四月庚午乾坤二方虹霓垂地又雨雹乙酉自巽至艮虹霓垂地七月丙午短虹见于*大庙斋室。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60
高宗十年九月丙午虹见于东。 十一年九月甲戌虹见东方己卯亦如之。 二十年八月丙午虹从干至巽竟天而赤。 三十八年十一月甲午虹见。 四十年十月己巳东有 。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61
元宗十三年十月甲寅虹见西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62
忠烈王四年十一月癸未虹见西方。 五年十月乙亥朔虹见东方丙戌虹见。 十九年五月壬戌夜有物坠于松岳其气如虹。 八月庚午虹见而雷。 二十七年十一月壬子虹见南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63
忠肃王四年十二月丁未南方有气如虹。 七年十月己巳虹见。 后四年十月己巳虹见。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64
忠惠王后元年正月有气如虹见于西南。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65
忠穆王二年十月乙卯虹见丁巳亦如之。 三年七月丙午夜天霓自东起坠于南山俄而复起为二分向南北。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66
忠定王二年八月壬辰两虹见。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67
恭愍王元年九月乙酉虹见。 三年十二月辛亥虹见。 九年十月丁亥虹见。 十一年八月丙子虹见。 九月癸亥虹 于东低跨王宫两端不过淸州内城是日王在州以消 道场致斋。 十一月壬戌虹见。 十五年十一月丙戌朝虹见东方十六年十月甲子虹见西北方十九年十一月丁亥虹见西北方二十三年正月戊辰东南*闲靑天虹见。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68
辛禑元年十月壬寅虹见三日。 三年正月丁未朝虹出艮至坤。 六年十一月癸卯虹见。 八年十一月丙午朔虹见。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69
恭让王元年十月戊午虹见北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70
睿宗元年八月戊寅有蛇见于奉恩寺太祖眞殿色靑黄庚辰又见。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71
仁宗九年七月女眞地群蛇涉鸭绿江入义州境。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72
明宗七年八月癸巳静州仓中有靑龙飞出腾空顷之仓 。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73
高宗四十五年五月北界苇岛有黄蛇大如柱穴于假山。 有二樵童过归闻有唤声四顾无人就视之则乃蛇也。 人语谓曰: "此岛之人近必乱。 归告监仓切须愼之。" 监仓使李承琎闻而召问童以状对。 怪之而秘至是州人果叛投蒙古。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74
元宗二年四月丁巳太子行至西京黑龙见于大同江。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75
忠穆王四年七月丁酉水口门外有一巫家井傍大树老 蟠缘有人以木石乱投缀绳长竿钩引弃之 发毒气成火不雨而震。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76
恭愍王十六年六月戊申大蛇见于寝殿御床丁巳设眞言法席于宫内以禳之。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77
○高宗十一年二月丁亥金吾卫池鱼皆死浮于水面。 十五年六月癸丑龙化院池鱼尽出浮水数日而死人有食者亦死。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78
忠烈王七年二月庚寅龙化院池鱼死浮出莫知其数。 十四年六月甲子西莲池鱼自死浮出累日。 十五年十月乙亥大雷雨有河鱼随雨散落。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79
太祖二十三年十一月薛发县百姓汶会庄有马生驹一身两头前两足后四足。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80
高宗四十年七月戊戌尙乘马二匹入康安殿庭相逐奔走。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81
恭愍王十一年十一月丁未夜半城中马长鸣者三。 十二年六月丙寅夜马无故长鸣。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82
辛禑八年二月癸酉东北面进有角马一曲一直长寸余。 九年四月壬辰西京元帅报: "有一* 马死屠而视之孕一身二头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83
○太祖十二年五月西京民能杯家猪生子一首两身。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84
显宗九年四月丙子竹州民家猪生子一首二身四耳八足。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85
肃宗三年二月癸卯军人景延家猪生子三足前二后一。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86
忠定王三年十一月己酉三猪入城。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87
恭愍王七年三月戊申山猪入城中。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88
辛禑七年十月乙亥山猪入时坐宫南边。 十一年十二月辛亥野豕入城。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89
○显宗十年十一月丙子鹦溪坊民崔老妻一产三男。 十二年十二月甲辰静戎郡民元 妻一产三男。 十四年六月弘仁坊民勤孝妻一产三男。 十八年金州民世明妻一产三男。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90
靖宗元年二月癸酉晋州民得廉妻一产三男准旧例赐三男租各四十硕。 三年三月尙州有女一产三男赐其子粟三十硕以为恒式。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91
文宗六年五月壬申竹州新昌里女泉德一产三男。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92
睿宗三年八月癸卯浿江渡女一产三男四年十一月丁巳鎭安坊军崔幸妻一产三男。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93
仁宗七年四月癸酉长平鎭官婢产卵三斗许大者如鸭卵小者如雀卵皆 出小蛇长寸许。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94
明宗十五年四月乙亥开城府马川里女一产三子。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95
高宗七年四月丙子中原府有女身长三尺凡三产皆非人或蟾或蛇或蛙人以谓妖女。 十年正月辛亥水金洞有女生儿人首蛇身。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96
辛禑九年五月庚午有私婢一产三男赐米二十硕。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97
○毅宗十七年二月丁丑惠民局南路左右街巷有小儿分东西二队各结草为人形如三岁童女衣以锦绣缯彩又装一婢子随其后。 前有 案方丈饰以金银珠玉仍设馔食观者如堵。 二队争媚鬪巧至于呼 作乱。 如是者五六日乃罢不知所之。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98
○定宗三年九月王御天德殿忽雷雨震人又震殿西角。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099
成宗三年五月庚戌朔震刑官门柱。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00
穆宗九年六月戊戌震天成殿 吻。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01
显宗三年十月己未雷辛酉亦如之。 四年十二月辛未雷震。 五年四月丁亥震德陵桐树。 五月戊戌无云而雷。 十月乙卯雷。 六年正月戊戌无云而雷。 十一年十一月壬申雷电。 十四年十二月庚申朔雷震。 十五年正月辛丑大雷电以震。 十九年十月乙亥雷。 十二年十月甲辰雷震。 十二月庚寅雷震。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02
德宗三年六月己丑朔震皇城朱雀门廊屋。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03
靖宗元年十月辛未雷电。 二年二月戊午不雨而雷七月戊子震会宾门。 八月己酉雨雹震人于升平门南路。 十一月丁丑雷。 五年十一月庚子雷。 六年七月乙丑震宜春楼。 十月乙酉司天少监知太史局事林匡汉奏: "据历八月中气雷乃收声今自秋季殷殷不絶有乖时令。 愿省躬修德以禳灾变。" 七年十月乙酉震人于宣恩馆外。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04
文宗二年十月乙酉雷。 四年十一月甲辰雷电。 六年十月丁酉雪而雷。 七年八月乙卯雷电暴风雨雹。 八年五月乙酉震会庆殿。 九年十一月乙卯朔雷电以雨。 戊午雨而电。 九月甲午震惠日重光寺塔延烧佛阁经楼。 十二年七月丙子震兴王寺门柱。 十八年八月丁未震内帝释院堂柱。 十一月甲子雷震民家栗树。 二十七年十月壬午雷。 二十八年六月辛巳震行人于兴王寺南路。 九月丁未雷震昌德门直军。 三十七年五月丙子朔无云而雷。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05
宣宗二年十一月癸卯夜震安定坊人家栗树。 六年六月壬子震会宾门。 七年八月辛亥雨雹震市西巷人马又震干陵松木都城东北山松木。 九年十月戊午雷。 十一年九月戊午雷。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06
献宗元年六月辛卯震人于龙华院。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07
肃宗四年十一月壬辰无云而雷。 八年十一月壬寅雷电。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08
睿宗元年六月己丑震西华门外松树。 二年四月甲申震开国寺塔。 七月戊戌震松岳松树。 三年九月丙辰雷大震。 四年十月甲申雷。 五年五月乙丑震西京重兴寺塔。 六月辛未雨雹震树木。 八年五月丁酉震兴王寺西面城廊。 六月己未震玄化龙兴等寺树。 九年四月乙丑大雨雹震文德殿东廊柱及南山浿江月盖窑等处树木。 六月乙卯震。 十月壬寅朔雷。 十年十二月己亥雷电雨雹。 十二年十月丁卯雷。 十一月乙酉朔雷。 十三年闰九月戊午雷壬戌亦如之。 十月己卯朔雷。 十五年七月丁丑震月生山神祠。 八月庚寅震西京重兴寺塔。 九月己酉震雷雨雹。 十六年十月丙申雷。 十七年七月辛酉震京城民家园木。 九月壬戌无云而雷。 十一月辛巳雷电。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09
仁宗元年三月戊辰雷震阙门外槐树。 五年九月壬寅雷。 七年九月戊申震西京重兴寺塔。 八年六月甲午暴雨震归法寺山上松。 十月辛未雷电雨雹。 九年五月自地理山南至长城县往往震雷电烈风大雨树木 禾谷不实七月乙巳震灵岩郡月生山神祠。 九月戊午雨雹雷鸣昼夜不已震德 五正二坊栗树。 己未雨雷鸣昼夜不已壬戌夜大雨雹雷震令昌德 二坊树木。 十一月丁酉雷。 十年六月乙未震松林寺松树。 十月己丑暴风雷雨震开国寺塔。 十一年五月庚午暴风雷雹震人马戊寅震眞观寺栢树。 十二年四月甲辰大雨震将作监注簿崔孝淑又震树木四十余株。 六月甲申震西京大华阙干龙殿。 十四年十月戊申雷电风雨。 十六年四月丁卯雷雨雹。 九月丙戌夜雷电暴雨癸卯夜雷电雨雹。 十七年六月丁丑震慈云坊女。 十月癸亥雷。 十九年十月壬辰夜有电光。 二十年三月乙卯雷雨雹。 八月甲戌雷电九月壬子亦如之。 丙辰雷电雨雹。 十月癸未雷。 二十一年十月癸卯雷雹。 二十二年十月丙申雨雪雷。 二十四年正月戊戌夜雷。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10
毅宗元年五月乙酉夜暴风雨震人于内帝释院十月乙未雷雨雹戊申雷震雨雹。 二年九月戊子夜雷电。 四年十月丙辰震电。 乙酉震云兴仓。 十七年十一月丙申雷。 十八年十月戊辰震人。 十九年九月己未震雷雨雹。 二十年九月癸未风雨雷电震人及马。 戊辰震。 二十二年十月丙午雷电。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11
明宗六年正月丁卯雷雨震树木。 三月戊申震松岳祠。 十月甲午雷电暴雨。 七年四月癸巳震树木。 六月辛卯震*大庙。 十月辛未雷电。 九年五月庚午震宣义门。 十二年十一月戊辰雨雷震。 十三年十月辛酉雷电。 十四年十月丙寅雷。 十八年十月丙寅雷。 十九年八月甲午震宣庆殿柱。 二十三年十月丁酉大雷电戊申雷电。 二十四年十月己酉大雷电二十五年十一月己丑雨土而雷。 二十六年六月庚申震光德门。 二十七年九月癸丑雷甲寅夕大雷电雨雹旋风暴起多拔树木步廊十八*闲坏庚申大雷电。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12
神宗二年十月乙丑雷电己巳亦如之。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13
熙宗二年六月丙寅震将军朴挺谟挺谟为人贪 诈伪。 四年五月丙午西京重兴寺塔云雾笼其上电光绕三日遂震寺柱。 六年正月壬子无云而雷。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14
康宗元年十月己卯雷大仓灾。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15
高宗五年八月丁卯震西面隍城。 九月庚辰雷电辛巳亦如之。 己丑雷电雨雹。 十月癸卯雷。 庚戌雷电。 戊午大震电。 七年九月丁亥雷。 八年十月癸丑雷电。 十一月乙未雷电。 十年三月甲辰震三人。 十月癸未大雷电甲申亦如之。 十一年九月戊寅雷震。 丁亥雷。 十月甲午朔雷。 十二年七月辛巳震松岳神祠。 十月辛丑雷雹。 十三年十月乙巳雷。 十一月癸酉雷。 十五年七月戊寅震内愿堂槐树。 十月戊申雷。 十二月乙巳雷震。 十六年六月戊戌震二人。 十七年五月庚戌震树木。 二十三年五月戊午震人。 九月庚申雷雹。 三十年九月庚午大雷电。 三十三年十月戊戌雷。 十一月甲戌大雷电。 三十五年十一月庚戌雷。 三十六年九月丁亥雷电。 三十七年九月丙子西方有雷声。 十月甲午大雷电。 三十八年闰十月己未大雷雹。 十一月戊戌雷。 三十九年十月癸丑雷电。 四十一年九月戊申北方有雷声丙寅雨雹。 十月庚午朔雷。 十二月辛巳雷。 四十二年八月癸未无云而雷。 九月丙寅大雷震。 四十三年九月庚辰震国子监西廊。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16
元宗元年八月丙申朔无云而雷雨。 十一月戊寅雷。 三年九月乙亥雷。 四年九月戊寅雷。 十月辛亥雷。 七年十月戊子雷。 十一年十月甲戌雷。 十二月丙申朔有物堕地声如雷光如电。 十二年十月壬辰大雷。 十三年正月辛未有物堕西北声如雷。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17
忠烈王三年九月辛卯雷电。 十月乙酉雷。 四年九月丙戌雷。 十月甲子雷雹。 五年四月庚子震普济寺。 十月丁丑雷戊寅雷电。 六年十月丙申雷。 八年五月己未震 州民。 九月甲子雷。 九年九月辛酉震玄化寺古木及马二 一。 十年七月丙申震人。 十一月戊子雷。 十一年十月癸卯雷。 十一月己巳雷癸酉亦如之。 十四年九月癸卯雷。 十一月甲午大雷电风雪昼晦震人。 十六年十一月甲辰大雷。 十七年十一月辛亥雷。 十九年十月甲辰雷。 十一月丙辰雷。 二十年十一月癸亥雷。 二十一年九月庚寅雷癸巳亦如之。 十月癸丑雷电。 十一月甲戌雷。 二十二年十月甲辰雷。 二十三年十一月壬申雷。 二十四年十月庚辰雷。 二十八年十月己丑雷电。 二十九年六月癸丑震西北面安集使金坚。 九月乙丑大雷电以风。 三十年十月乙未雷丙申亦如之。 己酉雷壬子癸丑亦如之。 三十一年十一月乙巳雷震。 三十三年九月庚午雷。 十一月壬申雷电。 三十四年八月甲寅大雷电雨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18
忠宣王元年十月壬子雷电雨雹辛酉又雷电雨雹大风。 二年十月癸丑雷。 三年九月乙巳雷。 五年十月癸酉大雷电以雨。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19
忠肃王三年九月丁巳大雷电暴雨。 十二月丁酉西北方震雷赤 。 四年七月丙寅震活人堂。 十月甲辰雷电。 八年十月癸亥雷虹见于东方。 十一月庚午朔雷雨雹。 十一年六月戊寅震人。 十二年八月戊戌雷电。 十五年九月庚午风雨雷电震人于松岳。 丙子大雷电雨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20
忠惠王元年十月辛亥雷。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21
忠肃王后四年十月甲戌大雷电风雨。 乙亥雷电以雪。 五年六月甲午震西京舟舡庚子震兴天寺碑。 八年十月丁亥雷。 十一月癸未雷电。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22
忠惠王后四年十一月辛未雷电。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23
忠穆王二年十月己巳雷电。 三年十月甲申雷。 十二月丙子雷。 四年四月乙酉大雷电震树木。 十月辛巳雷。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24
忠定王元年七月癸卯震树木。 十月甲午雷。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25
恭愍王元年十月壬寅雷。 甲寅雷。 二年正月乙酉雷。 三年五月庚寅震人。 四年十月乙丑雷。 六年十月戊寅雷电紫气见于北方。 七年十月丁亥大震雷地震。 八年七月庚子震人又震树木。 十年十月己丑雷。 十一年七月己巳震尙州民及其家牛二。 十月甲戌雷。 戊寅雷地震虹见。 十一月壬寅朔震电。 丙午震电。 戊申震雷。 十二年正月丙寅雷。 十四年九月辛未雷震。 十月乙未雷电丙申亦如之。 闰月壬戌震电以雪。 十五年九月甲午大震电雨雹。 十月癸丑大震雷地震。 丁丑大震电以雨。 十七年八月癸巳大震雷雨雹。 十八年九月戊戌雷。 己未雷雨雹。 辛酉雷。 十九年十月雷。 二十年四月癸未朔雷雨雹。 十月甲申雷。 二十一年十二月戊戌雷。 二十二年十月壬午雷虹见。 二十三年五月辛未震人又震树木。 十月壬寅雷雨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26
辛禑元年十二月戊戌雷。 二年七月庚辰大风拔木震汉川君王 及其妻朴氏。 九月戊午无云而雷。 十月壬戌雷戊辰己巳亦如之。 三年九月甲辰雷电雨雹。 十月庚申雷。 四年十二月丙午雷。 五年十月戊子雷。 十二月乙亥雷地震。 六年十月辛未雷电壬申雷。 七年十一月癸未雷。 丙戌震电雨雹。 十年十月癸酉雷电。 十二年十月壬辰雷。 十二月丁酉震雷地震木 。 十三年八月庚午大雷电以雨。 十月庚戌雷。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27
恭让王元年十月庚子雷电以雨。 十一月乙亥雷。 二年正月丙戌雷电。 九月辛卯雷戊申亦如之。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28
○显宗三年四月霜。 四年四月丙子陨霜杀草。 十八年四月甲戌陨霜。 五月公州陨霜杀苗。 二十二年四月丁亥霜。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29
靖宗二年四月辛酉陨霜。 八年四月丙戌霜。 十一年三月丙子以谷雨节降霜录囚。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30
文宗二年四月甲午陨霜于土山县。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31
宣宗六年四月辛丑朔陨霜太史奏: "天之垂变必因民怨。 宜以法天行化审政敎之得失宽刑宥罪不使下民有怨。" 嘉纳之。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32
肃宗元年四月壬戌朔霜癸亥又霜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33
仁宗十二年四月戊戌陨霜。 十七年四月丁卯陨霜。 二十一年四月戊辰陨霜雨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34
毅宗十六年三月丙辰陨霜如雪。 二十一年四月丁亥陨霜。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35
明宗九年四月壬辰陨霜杀草。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36
高宗二十一年九月己未陨霜不杀草。 三十八年三月戊子霜。 四十五年七月陨霜于南界。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37
元宗十三年四月戊戌陨霜。 十四年四月戊子陨霜。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38
忠烈王二年闰三月辛丑霜。 六年四月癸未陨霜杀禾。 十一年四月甲辰陨霜。 十二年四月甲辰陨霜。 十三年四月庚辰陨霜辛巳亦如之。 十五年四月辛亥陨霜。 二十年四月戊戌陨霜雨雹。 二十一年四月乙酉陨霜杀麻麦四日。 二十二年三月戊子陨霜三日杀麻麦。 二十三年四月庚戌陨霜。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39
忠肃王八年三月癸丑陨霜。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40
恭愍王十五年八月丁卯陨霜杀菽。 十七年闰七月壬戌陨霜杀菽。 二十二年四月乙酉陨霜杀草。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41
辛禑六年七月甲寅陨霜乙卯亦如之。 十一年七月江陵道陨霜杀禾。 十二年四月丙申霜。 十三年四月乙未陨霜暴风。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42
恭让王元年四月乙巳陨霜。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43
○太祖十四年二月庚子大雪平地二尺。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44
文宗二十九年三月戊申雪。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45
肃宗六年四月癸卯东路州鎭雪深一寸。 七年三月甲戌大雪。 九年十一月庚寅雪百官表贺。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46
睿宗八年二月癸巳大雪平地一尺。 三月壬戌雨雪木 。 十一年十一月乙卯大雪。 十三年三月戊子大雨雪。 十四年正月己巳雨雪交下或雨土。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47
仁宗元年十月丙午雨雪木 。 二年九月乙酉雨雪雹。 三年二月乙巳雨不止至夜大雪盈尺十二年三月庚申雪十八年三月甲申大雪丁亥大雪雨土。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48
毅宗二年三月己未雨雪十三年三月戊寅雨雪霰雹平地三寸许草木尽枯。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49
明宗七年十月辛卯大雪雷电。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50
神宗五年四月壬午雨雪。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51
高宗二年四月癸巳雨雪。 十二年三月戊辰雨雪。 三十年九月己酉大雪以雷。 三十六年闰二月甲辰大雪。 四十四年十二月甲辰立春雪。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52
元宗十年十二月壬申大雪雷电。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53
忠烈王五年三月丁卯大雪。 六年九月乙丑风雪雷电雨雹大如梅子。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54
忠肃王六年正月丁卯大雪。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55
恭愍王八年二月甲子朔大雪平地二尺有半。 十二年二月甲戌淸州大雪平地深三尺。 十七年八月甲午雨雪。 二十二年三月戊申雪。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56
辛禑七年三月戊戌大雪二日。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57
恭让王二年五月辛亥松岳山头雨雪。 四年三月甲申雨雪。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58
○显宗四年三月甲午雨雹。 九年十月戊戌雨雹虹见。 十九年四月辛未雨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59
靖宗二年四月癸丑雨雹。 五月己亥雨雹四年三月乙丑雨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60
文宗九年四月辛丑雨雹雪。 二十六年四月甲子大雨雹。 三十五年八月己巳雨雹伤禾。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61
宣宗九年八月丙子雨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62
肃宗元年三月丙午京西雨雹。 三年五月壬子雨雹。 四年六月辛巳大雨雹。 八年四月庚申雨雹。 九年五月甲午雨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63
睿宗元年三月己亥雨雹。 二年三月丙午雹。 三年三月乙卯雨雹。 五年五月甲子雨雹于永康县震柳木雹翌日乃消。 七年四月戊戌雨雹。 九年四月丙寅雨雹。 十年五月戊寅雨雹。 八月乙丑雨雹。 十二年二月丁亥雨雹。 三月丁未雨雹。 十二年五月庚寅雨雹。 十六年九月乙亥雨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64
仁宗二年九月甲戌朔雨雹四年五月乙亥大雨雹。 五年四月丙寅大雨雹。 七年九月甲寅大雨雹雷震。 九年九月戊午雨雹雷鸣昼夜不已。 辛酉雨雹。 十五年四月乙卯雨雹。 十六年己酉雨雹。 十七年四月己巳雨雹。 五月乙巳雨雹大如李梅。 十八年三月丁酉雨雹。 二十二年三月庚戌雨雹。 二十三年四月己丑雨雹。 二十四年四月庚戌大雨雹。 六月己亥雨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65
毅宗元年四月壬戌雨雹。 三年四月己巳雨雹。 五年四月丙午雨雹。 十年三月癸亥雨雹。 五月辛亥雨雹。 十二年五月丙寅大雨雹。 十三年四月庚寅大雨雹。 十四年八月丁未雨雹大如拳。 十五年五月甲申雨雹。 十六年三月乙卯雨雹。 十九年五月乙卯雨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66
明宗二年五月辛卯雨雹。 十二月丙寅大雨雹。 七年五月癸丑大雨雹暴风折大木。 八年四月庚辰雨雹。 九年十月乙未雨雹雷电十年九月朔庚戌大雨雹震松岳祠堂北城柱。 十三年四月戊午大雨雹如杏子。 十六年五月壬午雨雹。 八月雨雹于东 二州大如拳屋瓦皆碎。 九月戊申雨雹以震甲寅又震。 十七年三月甲辰雨雹大风拔木。 十八年四月丁卯朔雨雹辛未大雨雹。 丁亥雨雹。 十九年五月辛亥雨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67
神宗二年三月甲寅雨雹。 三年四月戊戌雨雹。 四年三月丁丑雨雹。 五月庚申雨雹五年五月丁未雨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68
高宗元年九月丁巳朔雨雹大如李梅壬戌雨雹大如梅。 十年二月戊戌雨雹四月甲午雨雹。 十一年闰八月甲辰雨雹。 十二年五月戊辰雨雹。 九月甲戌雨雹震木。 丙子雨雹。 十三年十一月甲戌大雨雹。 十四年五月乙丑雨雹。 十五年三月己卯大雨雹。 十六年九月癸未雨雹。 二十三年四月己亥雨雹大如栗乌鹊有中而死者。 四十年八月丙寅雨雹无云而雷。 辛未雨雹。 四十二年三月戊午雨雹。 九月辛酉雨雹。 四十三年四月丙寅雨雹大如梅。 七月庚寅雨雹。 九月乙卯雨雹。 四十五年二月乙巳雨雹大如梅。 四十六年二月乙巳雨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69
元宗元年正月甲午雨雹。 六年三月丙子,雨雹。 九年五月甲寅雨雹。 十年三月乙亥雨雹。 十二年二月壬戌雨雹。 三月丙寅雨雹。 十三年四月己丑雨雹。 十月辛丑雨雹而雷。 十四年三月甲寅朔雨雹。 四月戊戌雨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70
忠烈王二年闰三月乙卯雨雹于宁越县大如鹄卵鸟雀中者皆死。 六年五月壬子雨雹。 九月庚戌雹。 七年四月辛未雹。 十一年三月辛巳雹。 十二年四月丁酉朔雨雹而 凡八日。 九月丙子雨雹乙酉亦如之。 十四年四月癸亥大雨雹。 十五年五月辛巳雨雹微雪。 十七年九月庚申雷雹。 十九年三月甲子雨雹。 四月辛卯雨雹。 二十年九月甲寅雨雹大如李。 二十一年九月戊子雨雹。 二十三年六月丁酉雨雹。 二十四年四月戊午雨雹辛巳亦如之。 二十七年五月庆尙道安东界大雨雹 鹿鸟雀中者皆死有雹一枚数人不能举又退串部曲大风拔一大树置二里许枝干不折挠。 九月辛丑雨雹。 二十九年四月丁亥雨雹大如李梅。 三十二年二月癸卯雨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71
忠肃王三年三月丁未雨雹。 七年五月癸巳大雨雹。 八年五月庚辰雨雹。 十月壬子雨雹。 十二月壬子雨雹。 九年八月己丑大雨雹。 九月乙未震电以雹大如李梅四角如 藜。 丁酉大雨雹。 十年五月庚子大雨雹。 十五年九月壬申雨雹。 十月己丑朔雷电雨雹。 十六年三月丙戌大雨雹震树木。 十七年八月丙子雨雹大如李梅。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72
忠惠王后四年四月丙午大雨雹大如李梅戊子大雨雹。 五年九月壬辰雨雹震电。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73
忠穆王三年五月癸亥雨雹大如梨大风飞瓦震人及木。 四年四月癸未雨雹大如梅子。 十一月丙申雨雹震电。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74
忠定王元年四月己丑雨雹。 二年四月戊戌雨雹大如李梅杀禾。 九月丙寅雨雹如李。 三年二月癸巳雨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75
恭愍王二年四月庚子雨雹。 九月丁卯雨雹。 四年四月戊午雨雹。 六年五月丁丑雨雹闰九月乙巳大雨雹大风拔木。 八年四月辛未雨雹。 十三年四月戊申雨雹。 十五年四月壬戌大雨雹。 十六年四月乙卯大雨雹。 壬戌大雨雹震电平壤尤甚田头 器皆碎。 时辛旽以相宅方在平壤。 癸亥雨雹甲子亦如之。 十八年八月甲子雨雹。 二十二年五月丙寅雨 于平州大如升。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76
辛禑元年三月甲申雨雹大如弹丸。 三年四月丙子暴雨雹。 五月庚寅大雨电。 八月戊午雨雹。 五年二月丙辰雨雹。 丁卯亦如之。 四月辛亥雨雹。 五月乙亥雨雹。 八月辛卯雨雹。 七年四月己巳雨雹。 十年三月己酉雨雹。 四月甲戌雨雹。 十一年四月壬辰雨雹暴风草木皆 。 十二年四月丙戌朔雨雹。 十四年九月己丑雨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77
恭让王元年五月乙亥雨雹二年四月乙卯雨雹陨霜庚申亦如之。 八月己丑雨雹如李梅。 九月癸卯雨雹。 三年四月甲子庆尙杨广两道雨雹。 五月戊子雨雹于平康县。 八月庚午雨雹。 九月辛丑雨雹。 四年四月庚午雨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78
○光宗九年五月玄鹤集含德殿。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79
文宗二十一年十月丙午朔黑雾四塞。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80
睿宗十七年四月壬申昏时有黑云发于干方或有靑气出于云*闲或有赤气挟于左右 向巽方至初更自灭。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81
仁宗十一年十月戊申黑气一条广五尺余发自*大微五帝座中指奎南外屛天 不行而灭。 二十年正月乙未朔东南有黑气。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82
明宗六年四月辛丑黑气从西北横 东南广如布。 太史奏云: "不出三月西京必败。"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83
神宗二年十月辛酉雷俄而有怪气中黑边赤从鹄岭出渐大弥满京都遂雨雹黑气下地咫尺不见人。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84
高宗四十一年八月丙申黑云竟天向北行。 四十三年正月己未黑气从南方东西横天贯尾星广三尺长三百尺许。 七月甲寅无云有黑气广四尺许从坤至艮向干而行。 四十六年二月己亥黑气从南斗魁抵河 。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85
元宗元年六月壬寅黑气见于北方。 十一月己未自朝至暮黑云漫天二更干巽二方赤气竟天三更干方冲天。 四年五月壬午巽方有黑气如布匹入于南河及东井。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86
忠烈王七年五月丁酉黑 竟天辛丑又见于西方。 八年正月丁丑黑 横 东西。 十五年闰十月庚辰大雷雨雨如黑水。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87
恭愍王十四年十月丙戌黑气见于西方。 庚寅夜黑气如云。 十六年十月丙寅黑 四日。 壬申黑 。 十一月癸酉朔黑 。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88
辛禑元年九月己未政坐坊里井热沸色黑。 三年三月戊戌梅介井黑沸。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89
恭让王元年九月己丑夜有黑气。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90
○宣宗三年五月西京龙德部南街地镜见凡七十余步如水有影月余乃灭。 四年六月甲午地镜又见于西京龙德部南街。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91
肃宗十年五月辛丑西京龙德部梯渊路地镜又见俗相传此地为明月里。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水-192
毅宗五年六月乙丑西京梯渊至普贤经坊地镜见。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01
○五行二曰火炎上火之性也失其性为 。 阳失节则滥炎妄起 宗庙烧宫 。 时则有草妖时则有羊祸时则有羽 之 是为火不炎上。 其征恒 其色赤是为赤 赤祥。 定宗二年十月丙申西京重兴寺九层塔 。 四年十月乙卯庆州皇龙寺九层塔 。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02
穆宗十二年正月壬申御详政殿观灯大府油库 延烧千秋殿。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03
显宗三年六月癸卯龙津鎭三百四十余户火。 五年九月丙申将作监火。 十月磁州城火。 七年三月博州兴化鎭 。 十二年二月癸亥仁寿门外二千户 。 十三年二月丙辰宫城东北廊一百五十余*闲火。 十九年三月甲辰延州民家二百余户火。 丁未龟州官仓及民家八百四十余户火。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04
德宗元年二月癸酉灵州火。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05
靖宗二年二月甲子西京杂材署火。 三月己亥东界高城县火。 二年十一月壬寅大府寺火。 四年二月庚寅中部民家八百六十户火。 五年三月戊戌东路金壤县城廊八十五*闲民庐六十五区火。 六年二月庚寅升平门廊屋数百*闲 延烧御史台。 己酉松岳神祠 。 九年正月乙酉白翎鎭火延烧城门二百余*闲仓库五十*闲民庐三百余所。 十二年十二月戊午镐京南北二面城廊六十七*闲 。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06
文宗五年二月癸巳京市署火延烧一百二十户庚子白翎鎭城廊二十八*闲及民家七十八户 。 十二年十二月甲子内史门下省火延烧会庆殿东南廊。 十六年二月癸巳 谷县 。 六月丁丑定州 。 十八年正月癸亥都官 舍火延烧淸河 。 二十年二月己亥云兴仓 二十八年二月丙申显德鎭民家九十一户 。 三月庚子静边鎭城 军营及民家一百十三户 。 丙辰鎭溟县城 及民家八十二户 。 三十四年四月丙申将作监火。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07
宣宗元年二月戊戌东路金壤县管内观海戍高城县管内 戍 城县管内竹岛戍 责罢军官见任设道场于各县禳之。 三年三月庚辰市廛火。 四年九月庚戌朔王幸西京次于怀蛟驿夜扈卫军营火。 七年正月辛未横川郡仓 火。 三月戊子夜大震电新兴仓 巨万都尽飞焰蔽空。 九年三月丙辰祭器都监药店两司楼门及市巷民家六百四十户火。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08
献宗元年六月戊寅东京皇龙寺塔 。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09
肃宗五年八月己未宫南楼桥东廊及四店 掌牲司仪二署火延烧民户数百。 六年四月乙巳吏部火。 十二月甲午*大仆寺库火。 七年六月庚寅宋商客所接东西 火闰月己巳孟州城廊及民家七十余户火。 十月乙丑龟州城廊七十四*闲火。 十二年十二月戊寅左牧监火。 壬午大宁宫 。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10
睿宗元年十二月丁丑大宁宫 。 二年九月丙午北面城廊火。 五年四月甲申尙药局南廊火。 十一月丙寅御史台库火。 七年九月乙丑京市楼北廊六十五*闲火。 八年正月戊辰都官南行廊火。 三月甲戌将作监火。 九年五月戊戌中尙署火。 十一年闰正月辛丑宋商客 火。 十二月乙亥南面城廊十七*闲火。 十三年十二月己亥明陵火。 十四年正月辛酉迎恩 火。 十月辛巳干明殿火寻灭之。 十五年十月戊辰鹄岭城火。 十六年三月癸亥市廛火。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11
仁宗六年正月乙巳仁德宫火。 二月癸亥南京宫阙 。 七年二月癸丑供备库火。 八年九月甲子西京重兴寺塔震而 。 十一月庚子日官奏: "白州 山西南方火从地中出焚草木。 燃沙石泥土赤如灰入地二尺其下闰湿而土色黑东西一千三百二十尺许南北三千三百六十尺自六月二十日至九月十五日通昼夜光明遍地至今月三日因雨渐息。" 九年八月西京大华阙西山有火列如众灯俄而合成大灯灭。 十年三月丁酉仁德宫老楡火出自焚。 十四年十一月乙酉东京兵库火。 十五年二月癸丑东界禾登戍兵库火延烧七十余家。 二十年四月壬午静边城廊火。 二十一年五月丁卯延德宫火。 二十二年十一月丙寅市廛火延烧民户数十家。 二十三年正月癸亥仁恩 火。 丁亥西京大同门及遮城左右廊五十五*闲火。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12
毅宗六年三月癸亥夜禁苑林木*闲有光烂然如火焰。 外人疑为失火聚阙门外欲救知非火乃退。 时人谓以王好秉烛故有此异。 七年六月庚申穆淸殿灾。 十一年三月壬申尙乘局 延及御辇。 十二年四月癸巳新仓 里三百二十余户 。 十一月癸未万宝殿 。 十三年正月辛巳禁中十员殿 。 十五年三月乙丑东界宣德鎭兵库三百余*闲及民家三百户火。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13
明宗元年十月壬子夜宫阙 诸寺僧徒及府卫军人诣阙将救火郑仲夫李俊仪等入直义方兄弟恐有变走入内闭紫城门不纳诸救火者故殿宇悉火王出山呼亭痛哭。 五年二月辛巳内史洞宫灾。 七年十月壬申宫阙都监及市廛三十八*闲火。 十年三月壬午西京留守奏: "衣渊村地烧烟煤不絶长广 六尺许。" 十二月辛丑夜三司 。 十一年正月辛亥写经院 。 十五年八月乙丑户部版籍库灾。 十七年正月庚戌枢密院火延烧寿昌宫廊二十余楹。 十一月庚申平壤祠堂灾。 十九年五月辛亥大仓灾连三日烧六十二庾。 二十五年八月己卯西京重兴寺塔灾。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14
高宗三年十月癸丑内庄宅火。 四年正月甲申城廊 。 八年五月庚子福源宫北城廊火。 九年二月甲辰市廛火。 十二月壬寅太仆寺灾。 十年正月辛亥戎器都监灾。 十月己丑内都校灾。 十一月己未兵部行廊灾。 十二年十月丁未储祥奉元睦亲含元四殿灾。 十二月辛卯兴国寺火。 十五年十月丁巳和州城 三百余*闲火。 十六年三月庚寅和州兵库 。 丁酉军器监行廊 。 四月乙巳三司文帐库 。 十七年七月戊午大仓八 地库皆 。 二十一年正月丙午大风阙南里数千家火。 三月癸丑大风阙南里失火延烧数千余家又登州城廊仓库民户火。 七月乙卯沿江南里百余家火。 九月辛酉大府寺礼部弓箭库火。 二十三年三月庚申市街南里数百家火。 三十二年三月甲子江都见子山北里民家八百余户火老弱焚死者八十余人连烧延庆宫法王寺御酱库*大常府输养都监。 三十五年十二月丁亥街衢北四十余户 。 三十六年二月戊寅江都百余户 。 三十七年五月癸未良 洞民家百余户火。 三十八年三月壬申楼桥北里二百余户火。 四十年四月庚戌长峯里四十余户火。 二月丁丑太医监药库 。 十一月甲申栗浦里百家火。 四十二年十二月丙戌弓弩都监兵库火。 四十三年九月甲辰墙竿洞三十余家 。 四十四年九月己卯大仓 。 四十五年三月丁卯京都三十余户火。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15
元宗十二年二月戊申楮市桥边民家三百余户火。 九月乙亥国 库火。 十三年正月乙丑街衢里三十余户火。 二月癸卯大风环 洞里百余户火。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16
忠烈王二年闰三月庚子 店洞一千余户 。 三年三月庚子大府火延烧民家八百余户。 四年二月丙寅马坂里十余家火。 七年二月丙戌造成都监 。 时请元木匠以修宫室今已三岁民不堪苦人以为天示 以警之。 三月己亥猪板桥百余家火。 八年二月己亥枫板桥至墨井里人家火。 九年四月戊申夜有物赤如火大如斗渐广如席坠顺昌宫流星相继而陨。 旣而风暴作火起宫中焚荡无余。 十一年正月壬寅梨岘南里 。 二月庚申左仓里 。 十七年四月戊辰朔巡马南里火延烧百余户人畜多有烂死者。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17
忠宣王元年二月丁丑京城民家八十户火。 五年正月丁未行省南十余户火庚戌郭沙洞民家十一户火。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18
忠肃王四年二月癸卯十川里民家四十余户火。 五年十月丁未市边行廊火。 六年九月甲申演福寺东一里火。 七年二月癸亥左京里十余家火。 九年自三月至四月城中各里三百余家火。 十二月丁亥福州十余户火。 十一年正月庚寅延庆宫门火。 三月乙巳莺溪里民户百余家火丁未地藏坊里三百余家火己酉槐洞里火无风自炽延 人物毙者甚众人谓之天火。 八月甲申时坐宫厨火九月癸酉市廛火。 十六年三月丙子奉先库失火延烧民家三十六户老小多焚死。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19
忠定王元年九月己卯唐店火。 二年正月庚辰市边行廊火。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20
恭愍王七年二月己巳朔三陟县民家百六十七户火。 十七年四月丙寅市廛灾。 十九年二月癸亥市廛火。 二十二年十一月癸卯影殿库灾。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21
辛禑二年十月丙辰义成仓酒库灾。 十一月癸未夜义成仓酒库再火无余。 四年二月庚午孤柳洞五十余家火。 九年四月丁亥陜州山城火延烧军粮一千三百硕。 十一年三月己巳海州通粮库灾。 十三年十二月壬子典农酒库火。 庚午市廛行廊二十六*闲火。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22
恭让王元年三月庚寅内乘灾。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23
○睿宗十六年十一月无 。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24
仁宗九年十二月壬辰大雨沟渠解冻如三月时。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25
毅宗四年十月恒 。 十一年十二月无 。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26
忠肃王八年十一月癸未温暖如春。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27
恭愍王六年十一月丙辰暖如三月。 十一年十一月无 气暖如春至有田中遗豆生叶者。 十五年冬无 。 十六年十二月丁未山岚如春戊申亦如之。 十八年十月丁亥暖如春戊子亦如之。 二十二年十一月气候如春。 二十三年十一月戊辰温暖如春丁亥雾气如春。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28
辛禑四年十二月无 。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29
○显宗七年十一月丙辰祈雪于群望。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30
宣宗七年十二月壬辰祈雪庚子再祈于诸神庙壬寅又祈。 八年十一月庚戌祈雪于社稷。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31
肃宗七年十二月戊辰祈雪于*大庙。 九年十一月癸酉祈雪于宗庙社稷丁亥醮太一祈雪。 十二年十二月甲子祈雪于*大庙群望乙亥祈雪于*大庙及诸神祠。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32
睿宗九年十一月无雪。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33
仁宗二十四年十一月太史奏: "立冬以来无大雪请祈雪。"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34
毅宗元年十一月甲申祈雪。 十一年十月温无雪。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35
高宗四十二年冬无雪。 四十三年冬无雪饥疫相仍 尸蔽路。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36
恭愍王二十一年冬无雪山崩井泉皆渴布一匹直米一斗五升。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37
○景宗五年十二月杜鹃花开。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38
显宗二年十一月全州黑石寺牧丹花开冒雪不落。 十年八月广明寺牧丹花再开。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39
仁宗十一年八月梨再华。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40
毅宗五年八月阙南梨树华。 二十一年八月梨树华。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41
高宗四十四年九月甲寅史馆蔷薇华。 四十五年十月史馆蔷薇华。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42
元宗元年八月梨华。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43
忠惠王元年十月桃李华。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44
忠定王三年十月葵花蔷薇开。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45
辛禑五年十月梨华。 八年七月宫中梨华。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46
肃宗九年七月戊戌雨谷于通海县。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47
辛禑八年二月癸亥雨谷有似黑黍小豆荞黍者王以问日官对曰: "谨按占书饥馑 至人将相食之兆。"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48
○景宗元年十一月 白日满空飞鸣。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49
显宗六年正月雉巢于含福门。 二月壬子朔群乌成队西飞五日乃止七年二月丙戌雉集于寿昌宫含福门。 十二年二月辛亥雉入寿昌宫。 三月辛巳雉集寿昌宫。 二十六年二月丁亥有大鸟巢于神凤门 尾。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50
文宗二十一年闰正月 雀巢广化 阖二门 吻。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51
宣宗六年三月甲午有鸟如乌而白翼者集于干德殿门前。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52
睿宗十六年正月辛亥夜 鸣于神凤门上。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53
仁宗四年二月丁巳群乌集灵通寺北山相鬪咬死数日乃止。 六年七月乙酉野鹤数千自东来盘飞于城市宫禁。 七年十月丁丑黄昏有 鸟数千飞翔广化门上夜至寿昌宫盘旋良久向东南而散凡十余日。 丙戌夜训狐鸣于坤方。 九年四月乙未西京林原阙内自庭除沙土至宫内幽深尘埃之处皆有鸟雀之*迹人以谓: "将为丘墟鸟兽聚集之兆。" 十二年十一月癸丑野* 百余飞集寿昌宫。 十四年十二月庚子群乌集灵通寺南岭飞鸣相鬪凡五日往往堕山谷*闲而死。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54
毅宗四年九月乙未雉集于康安殿。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55
明宗七年七月戊午有 群翔于市街己未又盘旋于球庭。 九年十二月庚寅雉集于泰定门二日。 十年二月丁酉有鹤巢于广化门 尾。 十一年八月癸亥 鸣于泰定门。 十三年十月丙申雉升于宣庆殿识者谓: "雉火属殿必复灾。" 十四年六月癸酉西部香川坊民家有小雀生雏大如山鹊。 占曰: "羽虫之 生非其类国家扰乱之兆。" 二十二年二月丙戌野鸟栖仪凤门右 尾。 二十六年三月丁亥有乌巢于大观殿榜。 二十七年五月有山鸟群飞入城形如戴胜 黑而长人以其声名之曰猎人足项。 命有司禳之世谓之兵鸟。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56
神宗二年八月乙丑 鸣于 通门及大定门丁丑又鸣于仪凤门。 三年五月甲戌 鸣于仪凤 通大定等门。 五年七月甲辰 鸣于宣庆殿。 六年五月壬申 鸣于宣庆殿乙亥亦如之七年三月乌巢于大观殿榜。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57
高宗六年十二月甲子雉入康安殿。 七年四月庚申朔群乌集于男山 鬪多死。 八年正月己酉 鸣于仪凤楼十年十月丙申 鸣于仪凤门。 十四年八月丙辰 鸣于仪凤楼。 四十年七月壬辰 鸣于禁中壬寅亦如之。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58
元宗八年八月丙寅雉入寝殿。 十一年四月甲午怪鸟来鸣俗云山休足项。 十四年四月丙午怪鸟鸣于阙内。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59
忠烈王四年十月庚午 夜鸣于沙坂宫。 十三年三月辛酉有怪鸟鸣于大殿南俗云山休鸟。 十六年十月戊子雉入宫中。 十八年四月己卯雉入宫中。 十九年五月庚午夜 鸣于寿康殿。 七月己未夜 鸣于大殿。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60
忠宣王四年十月丁亥雉入市。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61
忠肃王十二年八月戊戌 鸣于市屋乌鹊随 之。 九月甲戌 鸣于旻天寺三层阁乙亥亦如之。 十一月甲寅 入市廛*闲。 丁卯 鸣于演福寺。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62
忠穆王二年十月己巳 鸣时坐宫东隅又鸣于北隅庚午 鸣于时坐宫北。 三年八月丙申 鸣于延庆宫东西隅庚申有双雉堕于迎庆宫。 四年二月乙酉雉入市。 九月丁巳 鸣于寝殿。 十月壬申 鸣于延庆宫东门。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63
忠定王元年闰七月己卯 鸣于延庆宫东城癸卯 鸣于延庆宫东。 三年五月戊午 鸣于紫门。 九月庚戌 鸣。 十月丙戌 死于延庆宫戊子午 来止旻天寺又飞止沙岘宫及球庭。 十二月丙子 鸣于延庆宫。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64
恭愍王元年正月群乌飞集宫苑自四月至五月群乌飞集烽山。 七月己丑 鸣于料物库。 壬辰 鸣于延庆宫戊戌亦如之。 三年六月群乌自春飞集龙首松岳二山至是或有相鬪而死者。 八月己亥 鸣时坐宫。 四年十一月辛丑 鸣。 六年九月辛巳 集演福寺。 甲午 鸣七年十月甲午夜 鸣。 八年五月己酉 鸣于延庆殿东。 八月甲午 鸣于市上。 十二年六月丁巳夜 鸣。 十四年九月*祭未{癸未}夜 鸣。 十月丁酉雉入内乘庭。 十一月壬子夜 鸣景灵殿松。 十五年八月甲戌雌雉落于王后殿而死。 十八年十一月乙未鸢飞蔽天集白鹿山分为三队一队可五千许。 二十二年十月丙戌雉飞入时坐宫。 二十三年十一月己巳 鸣于*大室。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65
辛禑三年七月辛卯集缁流设法席于龙首蜈山等处以禳乌鸢。 四年十一月丁酉眞观寺主山及南山群乌飞鸣相鬪凡七八日至有坠死者。 六年六月丙子 入宫。 十月己未雉入禁中。 七年七月群乌东来其飞蔽天集进凤龙首等山又至社稷坛旬日而止。 命书云观禳之。 八年正月辛丑 鸣于时坐宫松树。 十四年九月己丑雉集于寿宁宫。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66
恭让王二年七月乙巳 鸣于景宁殿。 四年六月己卯 鸣于解 亭是月群乌集于演福寺及花园白鹿山其飞蔽天。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67
○显宗九年二月己丑京牧监羊生子一首两身。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68
○太祖元年六月戊辰一吉粲能允家园生瑞芝一本九茎三秀献于王赐内仓谷。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69
文宗十六年五月朱草丛生于重光殿王命词臣赋诗。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70
○显宗三年五月丁亥赤气如火见于南方。 五年三月庚寅夜四方赤 七年十二月丁酉四方赤 。 八年二月癸酉赤 如火弥天。 十年正月乙酉赤气竟天十九年九月丙申夜赤气竟天。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71
宣宗五年七月己巳赤气如火。 七年正月乙丑有紫气散如火焰至晓乃灭。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72
肃宗六年正月壬戌朔夜赤气自北指西纷布漫天白气*闲作良久乃散占者曰: "辽宋有兵丧之灾。" 九年正月甲申夜赤气见于东南长十余丈。 戊戌赤气见东方。 十年正月辛未夜赤白气见于东南至晓乃灭。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73
睿宗四年四月丙戌 勒寺功臣堂屋上赤气冲天久而变黄黑向东而灭。 八年二月甲辰南北方有赤气经天。 九年二月辛未夜赤气如火光散射干艮离方至晓乃灭。 十年二月甲子艮方有赤气如火。 十一年九月癸巳夜赤气见于干兑方庚子夜庚方有赤气。 十二年十一月乙巳夜北方有赤气发紫微宫指干艮方如布满天而分散又赤气发艮方。 十三年三月丙戌东方有赤气。 十六年二月庚午夜赤气从干至巽长三尺许素气从房心至坎长七尺许。 三月庚申赤气起于张翼*闲。 十七年四月丙申南方有异气五色鲜明良久而散遣使行天祥祭。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74
仁宗元年四月癸巳金吾卫池水变为血色数日。 四年六月癸卯干方有赤气。 七月戊寅干方有赤气五年九月丁酉夜赤气发东南至庚子灭。 六年正月辛亥夜北方有赤白气入紫微宫。 十一月庚子自戌地至未赤气冲满。 十二月戊辰夜赤气起自艮方经斗杓入紫微宫。 七年九月丙辰赤气自干艮方交发冲射紫微宫。 十一月己未赤气自丑亥入紫微宫。 八年二月癸巳夜赤气如匹布自东而北。 五月癸丑赤黑气见于艮方方圆二十尺许。 屯结不解奋发光曜如鸟拂翼乃散。 八月乙未初更赤气如火影发自坎方覆入北斗魁中起灭无常至三更乃灭。 日者奏: "天地瑞祥志云赤气如火影见者臣叛其君伏望修德消变。" 九年正月己亥西方有赤气。 甲辰有赤气。 十二年五月戊寅雨血于广州。 六月靑枫县大池水化为血流至汉江。 十五年正月戊子赤气发西北方。 十六年七月乙巳夜干方有赤气如火辛亥夜亦如之。 九月甲申夜赤气发艮方。 十月辛巳赤气发于艮方。 十九年七月丙辰夜赤气发北斗。 十月丁亥夜有赤气冲天至勾陈紫微又素气十余条交错起息。 又黑气长四丈许东西冲贯于北斗。 又电光发于天末。 十一月戊午夜赤气发于坎又有素气二条交发贯北极勾陈灭而复发。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75
毅宗十年四月乙亥夜赤气如火长三十尺许广一尺。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76
明宗三年十二月庚辰赤 见于东方日官奏: "赤气移时下有叛民。" 五年闰九月丙子赤气如火见于东南方变黑而灭。 六年二月丁丑夜赤 见于西北方如烟焰南方亦如之。 戊寅 时赤气如烟焰自西北弥 四方。 癸未夜赤气又见西方状如干楯长十五尺许。 八月辛巳赤气如火见于西南方至夜变黑而灭。 九月戊申四方赤 。 七年正月庚申赤气如火见于东方又见于坤干二方。 二月壬辰赤气见于四方。 七月甲辰赤气见于东南方。 十二月壬申赤气见南方太史奏: "下有伏兵。" 八年三月壬子四方赤气如火。 六月辛卯开国寺佛机上有水流出赤如血。 九年正月癸亥南部里井水赤沸三日。 二月辛卯赤气如火见于南方。 四月庚戌莲花院池水赤。 五月乙丑龙化院池水赤如血。 十年三月癸丑干方有赤气如火设大佛顶读经于内殿设金光明经法席于大安寺以禳之。 八月辛巳西北方有赤气如火。 十一年七月戊戌赤气冲天十五年二月丁丑夜东西方天际有赤色如火影。 十六年二月雨雪于俗离山消而为水其色如血。 十七年八月丙申赤气东西竟天又五色虹南北相冲。 十月甲申坤方有赤气戊子亦如之。 十八年十月庚午坤方赤气如火三日。 二十二年十一月壬辰赤气如火见于西方。 二十四年五月癸酉龙化院南池水赤如血凡十余日。 二十五年二月壬午夜赤气如火见于东西方。 二十六年八月戊申夜有气竟天赤如血。 十月癸亥赤气如火见于南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77
神宗二年五月南部北井水赤沸声如牛鸣凡十余日。 占曰: "贱人将贵。" 四年二月壬寅广明寺南池水赤。 四月癸卯开国寺南池水赤。 六月己卯朔马市池水赤。 十二月甲戌赤气从艮至干如火。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78
康宗二年三月东海水赤如血。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79
高宗四年三月壬午干方有赤气戊子赤气见于东西辛卯赤气横 四方。 六月戊子紫气漫天。 七年二月戊寅赤 竟天三日。 八年八月丙子赤气见于东方。 九年三月庚午四方赤 。 四月乙巳赤 见于东方。 七月庚午赤 见于西北。 十一年九月乙丑赤云自坤方至北如火影占云: "所向兵至。" 十二年七月庚午西北方有赤气十四年三月丙寅赤 见于西方。 六月癸丑赤虹冲天头尾垂地。 七月辛卯赤 见于西北。 十五年二月丁卯赤气 天。 十六年八月乙卯自艮方至巽赤气如火。 三十六年闰二月甲辰赤气横 东西。 三十七年十一月壬戌四方有赤气。 十二月乙未童津山有血 。 三十八年十一月乙巳东北方赤 如血。 四十年三月戊戌东北赤气连天。 七月壬辰西方有赤云气。 四十一年九月壬子赤气周天。 四十二年八月辛卯东方赤气周天。 九月朔甲午赤气周天四十三年五月癸巳西南方赤气周天。 四十四年二月癸未夜赤气竟天光明如昼。 五月丁卯巽方有赤气冲天。 六月癸巳有赤气如梨子自心大星流入尾星四十六年正月丙午赤气冲天如火光。 五月乙卯慈云寺右小池赤沫如血。 宝文阁校勘姜度云: "新罗虎景王时大观寺池水赤其年王薨。 今兹王疾殆不 乎。" 六月戊戌曙时东方有赤气如霞异常。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80
元宗元年六月乙丑干方有赤 长三十尺许横天如龙蛇。 九月己丑北方赤气竟天如火十一月丙戌艮方赤气如火直上冲天。 庚申赤气见于东方。 三年九月己卯赤气见于西北。 十月戊寅赤气横天。 五年正月癸巳赤气浮于天东。 九年十一月辛酉赤气见于西方。 十一年五月丙午慈恩寺池水赤如血。 十四年十二月乙丑赤气见于西方。 十五年十二月丁未赤黑气见于西北方乙丑赤气 天。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81
忠烈王二年十月丙戌巽方赤气横天其上白气如枪长三尺许。 三年二月甲申东南赤气如虹。 三月甲寅东方赤气经天其上白气如剑长五尺。 四年二月壬午赤气竟天。 三月乙酉赤 见于南方夜明如昼。 五年九月癸亥紫气见于西方长十余尺光如电。 八年正月壬戌朔赤 见于南方。 十三年二月甲寅南方有赤气。 十四年十月庚午赤气见于东方或如匹练或如炽火良久乃灭。 十八年十一月己卯南方有赤 。 十九年九月甲寅夜有物如火坠于城西。 二十年正月丙辰赤 见于西北方。 六月乙巳紫气见于东方血幢竖于西方长可十五尺。 二十一年十二月戊辰赤气见于北方。 二十二年正月甲午赤白气冲天。 二十九年十二月甲辰赤气见于坤方。 三十三年二月戊午东西有赤气。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82
忠宣王四年正月庚子东北有赤气。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83
忠肃王元年二月丁丑赤 见于西北方。 三年三月癸卯朔赤气见于东南光如炬者二。 十一月丙申西方有赤 。 六年十二月壬申夜赤 。 七年十月壬戌月初生有赤色如烈火。 八年正月丙子赤 见于东西白气见于南方。 三月丁亥西方有赤气。 十年七月丁未紫气如虹见于西北俄变为黄漫空。 十一年二月壬午赤 见于东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84
忠定王三年十二月庚辰紫气见于南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85
恭愍王二年正月乙未紫气见于东西。 七年正月己未夜紫气自西北方腾上。 三月辛丑夜赤气见东北方。 八年正月丙辰夜紫气自西北方腾上。 十年正月丁巳赤 竟天。 十一年十二月甲戌夜紫气见于西北方。 十三年正月戊子夜西南有赤气如龙壬辰赤气如虹见于东方长十余丈。 十四年二月庚戌夜赤 见于西方。 癸丑夜赤气见于东方。 甲寅赤 见于东方乙卯夜赤气见于南北方。 七月甲申夜东方有红云。 十五年九月辛巳西北有物赤如血大如 自天而下陨于 白州之境白气射天良久乃散。 十月丙子赤气见于东方。 十六年正月乙酉赤气如火西方为甚。 丙午夜赤 见于东方。 二月丁未朔夜赤 见于东西。 戊申夜赤 见于东庚戌夜东西南方赤气冲天。 壬子夜赤气冲天。 庚午赤气见于东北方。 五月丙子朔雨血于泥岘。 六月庚午涟州澄波渡水赤三日。 十一月辛卯夜赤气见于西北壬辰夜赤气见于东北。 十七年二月甲辰夜赤 如火。 壬戌夜赤 甲子亦如之。 戊辰赤 。 三月辛未朔夜赤 如火至乙亥。 六月戊申卽知岘井赤沸。 十八年十一月丁未赤气如火见于西南。 十九年正月甲辰西北方紫气漫空影皆南。 二月己卯赤 。 八月庚午赤 见于东北方。 十一月辛卯赤 见于西北。 二十年正月己卯赤气见于西方。 九月庚申赤气见于西北方。 二十一年二月庚寅开城井水赤沸三日。 三月丙辰赤气见于西北方。 十二月庚寅赤气见于西方己亥赤白气见于北方。 二十二年正月丙午赤气见于西北方辛亥赤气见于西方丙寅赤气见于东西北方。 二月丙子赤气见于西北方辛巳赤气见于西南方庚申赤气见于南北方。 四月癸未梅介井沸涌赤如血傍有莲池水亦赤。 七月己未赤气见于西北。 二十三年正月庚寅赤气见于西北方癸巳赤气见于南方白气见于北方三月戊辰赤气见于东北方庚午四方有赤气。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86
辛禑三年九月甲申赤气见于西方。 十月癸亥开城大井赤沸。 四年十二月辛酉有气大如钵色如火飞过空中。 五年正月庚寅赤 见于西北方。 二月甲子赤气见于西南。 三月壬申赤气见于南方。 五月癸巳梅介井水赤沸三日。 六月丁亥梅介井水赤。 七月丁巳梅介井赤沸。 六年二月戊子赤气见于西方光如炬。 十二月癸酉赤气见于西方。 七年正月壬辰赤气见于南方。 二月己未西南北方赤气如血腾空。 九年十二月甲戌赤气自西指东。 十一年正月戊子赤气竟天。 七月戊寅开城井赤沸。 十四年五月甲申大同江水赤。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87
恭让王二年二月戊午西方赤气。 六月甲戌碧澜渡潮水赤二日己卯礼成江水赤沸三日。 三年正月庚寅赤 见于东方。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88
○肃宗十年二月庚子朔夜有光发于干巽方如月始出。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89
明宗八年十月辛卯夜半密云昏黑西北方隐隐光明烛地有人影竟夜灭。 甲午北方有气如日。 庚申朔南方天明有气如火癸亥夜又见于西南。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90
忠烈王十三年十月乙丑夜明西南野 皆鸣。
#高丽史53卷-志7-五行1-火-091
恭愍王十五年十二月庚戌初昏东方有气如月浸云。
志卷第七。
#高丽史54卷-志8-00-00-000
志卷第八。 高丽史五十四。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00-000
五行二。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01
○五行三曰木。 曲直木之性也失其性为 故生不畅茂及为变怪者有之时则有 祸时则有鼠妖是为木不曲直。 其征恒雨其色靑是为靑 靑祥。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02
太祖二十一年八月大内柳院 槐自起。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03
光宗二十四年二月壬寅连理木生于京城德瑞里。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04
成宗六年连理木生于忠州。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05
显宗七年四月司宪台庭栢树枯死有年至是复生。 十六年十一月甲申宝城郡献珊瑚树二株。 十八年七月庚子灵光郡献珊瑚树高八尺枝八十一。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06
肃宗五年五月虫食平州管内白州 山松。 六年四月虫食首押山松。 辛丑太史奏: "虫食松此兵征也宜行灌顶文豆娄宝星等道场老君符法以禳之。" 从之。 丙寅遂集僧徒于首押山以禳之丙戌命东北州鎭设神众道场以禳松虫。 七年四月虫食松辛亥命僧讲华严经五日以禳之。 五月癸酉亲率群臣醮上帝五帝于禁中配以太祖及大明夜明谢过祈禳三夜而罢。 六月丙戌命宰相分祀五方山海神君于三所又集僧二千分为四道巡行京城诸山讽般若经以禳松虫遂发卒五百捕于松岳。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07
睿宗五年二月癸巳雨木 。 六年六月中书省樱桃结子大如杏子而中空无核。 十七年七月虫食松丙戌设佛顶道场于会庆殿七日以禳之。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08
仁宗十一年四月虫食松。 十三年二月丁丑雨木 。 十五年正月丁丑雨木 。 十七年十二月丁卯雨木 。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09
毅宗五年八月海州虫食松自去岁至是为蝗虫所损。 太史奏曰: "海东古贤谶记: 鹄岭有松城松为君臣* 为小人。 食松之时文虎乱政松变鹄木之岁天下白色。"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10
明宗八年二月壬申居昌县*于居乡民家 梨自起枝叶复生。 四月戊寅黄涧县 自起壬午利安县 树自起。 十一月丁丑木稼。 十一年二月丁酉妙通寺南菩提树鸣如豹声。 十二年正月癸巳木稼。 十五年正月戊戌木稼。 十月戊寅木稼。 十六年五月西海 州界虫食松叶设斋禳之。 十七年正月丙午木介丙寅亦如之。 二十年十月己酉木稼二十一年正月己未木稼二十四年十一月辛亥木稼二十五年正月癸巳西京监军使厅北楡树自鸣凡十余日。 二十七年正月丙子木稼。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11
神宗五年二月戊寅木稼。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12
熙宗四年二月壬寅木 。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13
康宗二年四月白州有 树三年自起。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14
高宗十年七月蝗虫食松叶。 十一年五月虫食安和寺松叶。 十六年正月庚午朔木稼丁亥亦如之。 二十一年十二月戊子木稼。 二十二年正月己亥木稼戊申亦如之。 三十年正月癸未木稼。 三十三年十二月癸巳木稼三十八年闰十月丁丑木稼。 三十九年十一月己丑木介。 四十一年二月庚午木稼。 十一月壬戌木稼。 十二月戊寅木 。 四十五年七月南海平山县 树自起。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15
元宗元年正月庚午木稼。 二年正月癸未木稼。 四年十二月乙卯木稼甲子亦如之。 九年十一月壬戌木稼。 十一年十二月己亥木稼。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16
忠烈王元年十月虫食松叶。 四年十一月辛丑木稼。 五年正月丙辰木稼。 六年正月乙巳木稼。 十一月己酉木稼庚戌亦如之。 七年十一月癸亥木稼。 十一年正月辛卯木稼。 十五年正月丙申木稼。 十九年五月乙丑木实皆陨。 二十年十二月壬午木稼。 三十一年十一月乙卯雨木 。 三十四年正月癸未雨木 。 二月丁未雨木 。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17
忠宣王二年十二月丁未雨木 戊辰雨木 二日。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18
忠肃王四年十二月乙巳木稼丙辰亦如之。 八年正月辛巳木稼。 九年九月庚辰木稼。 十一年正月庚子木稼。 十五年十一月戊寅木 。 十七年十一月癸巳木稼。 后八年六月辛卯大观殿银杏树自顚。 十月己酉木稼。 十二月丙申木稼。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19
忠惠王后二年二月癸未木稼。 十二月壬戌木稼。 五年正月壬午木稼二月癸巳木稼丙申亦如之。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20
忠穆王元年正月乙巳木稼癸丑木介。 二年十一月辛亥木稼二日。 三年正月辛酉木稼。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21
忠定王元年正月壬辰朔木稼癸巳亦如之。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22
恭愍王元年二月辛卯木稼。 二年九月虫食松叶。 十一月戊辰木稼大雾咫尺未辨人物。 三年正月癸酉木稼乙亥亦如之。 六月虫食松岳松命捕之。 十二月庚子木稼。 五年四月虫食松叶命捕之。 六年闰九月癸亥木稼。 十月壬午木稼。 七年十月己卯木稼。 十一月丁未木稼。 八年六月戊子木稼。 十年五月庚申虫食松。 十一月庚午雨木 。 十二月丁未木稼。 十一年十二月戊寅木稼。 十二年二月戊戌木稼三日。 十三年五月虫食松叶。 十四年四月虫食松叶。 十五年十一月甲辰木稼乙巳亦如之。 十六年四月江东有桃结子每颗一面不毛晋州断俗寺 松自起。 十九年十月木稼十二月庚午木稼。 二十一年二月丁亥木稼。 二十二年十一月丙辰木稼。 十二月丙寅木稼。 二十三年十月辛亥木稼丙辰亦如之。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23
辛禑二年闰九月庚戌木稼。 三年十二月壬子木稼。 四年十一月壬午木稼戊子亦如之五年十月己巳雨木 。 八年二月全罗道锦州有木结实色如粉状如手指人以谓木实 味不如 。 十月丁亥木稼。 十一月己未木稼甲戌亦如之。 十二月乙酉木稼。 九年二月庚辰木稼。 十二年十一月庚午木稼。 十二月辛卯木稼戊戌亦如之。 十四年正月乙酉木稼。 十一月乙酉木稼丙申亦如之。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24
恭让王元年正月乙酉木稼。 五月乙亥虫食松叶乙未令重房率五部人捕松虫。 六月辛丑设大般若法席于龟山寺以禳之。 二年二月壬子木稼。 四月虫食松岳山松丁亥发五部人捕之。 三年四月乙丑虫食松岳山松叶发各里各领捕之。 十二月丁巳木稼三日己卯亦如之宜州有大树枯朽累年是年复条达敷荣时人以为开国之兆。 四年五月丙申虫食松岳松叶丙午虫食*大庙松旣虫之食松五六年于兹而*大庙之松未尝食至是始食之。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25
○显宗三年十月己亥大雷雨。 五年十一月乙巳雷雨。 六年十月癸巳雷雨。 十三年十月庚戌大雨暴风折木是日以霖雨不止祈晴于群望。 十五年五月癸巳雨自春 甚民有团聚 天祈祷王晨起闻其声因辍膳斋沐焚香立于殿庭仰天祝曰: "寡人有过请卽降罚万民有过寡人亦当之乞垂膏泽以救元。" 元遂大雨。 十九年六月* {淫}雨。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26
靖宗元年五月甲辰祈晴于川上每水旱祭百神于松岳溪上号曰川上祭。 十二月乙亥雨。 六年五月壬戌大雨 月。 八月丁未祈晴于北岳。 七年十月乙酉暴雨。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27
文宗元年五月己卯大雨。 三年四月乙丑大雨有雹震人及树木。 四年五月辛卯夜暴雨震人及树木。 六年六月乙亥大雨。 九年五月乙亥大雨雷电有雹。 十年六月己卯制: "今当禾谷垂成* {淫}雨不止将来可虑其令祈晴于上下神*祗{祇}。" 十九年十一月甲申雷雨。 二十一年十一月壬午日南至大雷雨。 二十七年六月庚子祈晴于川上。 二十八年四月甲戌大雨百官表贺。 三十一年八月辛卯祈晴于川上。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28
宣宗五年八月霖雨伤禾。 七年十月辛丑大雨。 十二月辛卯朔大雨。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29
肃宗元年十月辛未大雨雷震。 三年七月戊申祈晴于松岳。 十月庚辰雷雨。 四年八月丙子祈晴于松岳东神川上诸神庙朴渊等五所。 六年五月庚午大雨十一月辛丑大雨。 九年十二月戊申大雨。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30
睿宗元年五月丙辰以大雨踰旬祈晴于庙社八陵。 八年六月己巳祈晴于社稷群望。 十年五月戊寅雨雷电十月癸丑雨雷电。 十一年九月壬子夜雷雨。 十六年六月丙午大雨自四月旱至是乃雨。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31
仁宗元年十月丙申大雨。 三年正月庚寅大雨。 七年八月丙寅以久雨祈晴于山川佛宇。 八年五月甲辰大雨。 九年五月辛丑大雨。 十月乙丑大雨凡四日庚子雷雨。 十一年五月壬申大雨。 七月辛未大雨。 十二月庚子大雨丁未亦如之。 十二年七月乙亥大雨三日。 十五年五月庚寅大雨。 六月辛卯大雨震南郊人马罢散祈雨巫女。 十八年十二月壬戌大雨。 二十二年十月庚辰大雨雷电。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32
毅宗三年九月丁亥大雷雨。 四年十月庚戌雷雨。 七年九月壬辰大雨雷电。 十一年十一月己巳大雨乙亥丙戌亦如之。 十二年六月丙申大雨。 十月乙未大雨震雷。 十一月丙寅大雨。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33
明宗十一年六月辛酉大雨。 二十年九月癸丑大雨震电。 二十二年十月辛丑大雷雨。 二十三年十月甲寅大风雨雷电。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34
高宗二年七月辛酉大雨。 六年五月辛酉大雨。 八年十一月丁酉雷雨。 十年九月甲辰大雷雨。 十一年十一月癸亥朔雷雨。 十二年夏恒雨伤禾稼。 三十年六月戊申大雨。 三十二年九月戊戌大雨雷电暴风飞瓦。 十月癸亥雷雨。 四十一年七月乙巳大雨伤稼多漂民户。 四十五年自六月至七月恒雨。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35
元宗四年五月丙申大雨。 十年十月辛巳雷雨壬辰亦如之。 十四年闰六月庚申大雨伤稼。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36
忠烈王十三年五月辛卯朔大雨。 十五年八月甲子大雨。 二十一年十二月辛酉大雨。 二十七年六月戊申大雨伤稼。 三十一年十月甲申雷雨。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37
忠宣王五年十一月己亥大雨。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38
忠肃王二年六月癸巳大雨。 三年六月甲戌雨翼日大雨。 四年四月甲子大雨。 五年六月丙午大雨。 八月甲午大风雨禾偃木拔凡二日。 六年六月丙午大风雨。 七月戊寅大风雨震电。 九月戊申大雨雷电。 七年九月甲午雷雨。 十六年三月己卯雨大风。 七月戊辰大雨人有溺死者。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39
忠穆王元年十月丙辰大雷雨。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40
忠定王元年十月己丑暴雨雷电。 三年十月戊寅大雷雨。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41
恭愍王三年五月戊子大雨。 四年正月甲子大雨。 五年七月壬辰大雨人家漂没者多。 十一年十一月乙巳大雨震电。 甲寅雷雨虹见地震。 十六年五月甲辰大雨。 时南方大旱行旅不得水熊津渡浅 濡马足至是乃雨民始播稻。 六月庚申大雨五日。 十七年十二月辛巳夜大雷雨。 二十二年七月丙辰大雨。 二十三年正月戊子雨大雷电有鱼堕落。 十一月己巳大雨雷电。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42
辛禑元年六月丙午汉阳府大雨三角山国望峯崩。 九月癸亥骤雨大风天大震动。 十月己巳雷雨大风行消灾道场于外院寺。 十一月辛巳朔大雨震电 敬孝大王于*大庙不克 。 三年二月甲戌雨震电。 三月戊子大雨。 十月丁巳雷雨。 四年十一月辛未雷雨。 七年七月癸亥大雨水溺死者多。 八年五月己未大雨。 九年五月丁未无云而雨丙辰大雨。 十月乙亥大雨震电丙子亦如之。 十年十月戊寅雨震电。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43
恭让王元年八月自四月至是月恒雨水涌山崩。 十月丁酉大雨震电。 二年五月乙卯以阴雨连日不开故设祈晴法席于顺天寺。 六月丁卯命禳* {淫}雨及蝗虫之灾。 九月壬辰大雨雷电雨雹。 丙午大雨震电人畜有冻死者。 三年四月庚午大雨。 十月丙寅大雨震电。 四年四月壬戌雨自正月不雨至于是月。 六月庚午大雨雷电震城中人畜。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44
○显宗十一年十一月壬戌卿云见。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45
○太祖十五年四月西京民张坚家雌 化为雄三月而死。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46
显宗八年四月尙乘局雌 长鸣。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47
明宗十七年京城群 鸣不鼓 。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48
忠烈王三年升平郡任内别良部曲长大 家雌 化为雄羽毛尾距皆具唯冠未甚高。 大 云: "此 生二十年每年生雏前岁不乳今忽变为雄。"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49
○元宗二年正月北人言: "群鼠渡江皆入我境。"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50
宣宗十一年十月丙子有靑赤气去日二十余尺。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51
睿宗二年十二月辛丑南北有靑白气西方有赤气。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52
高宗四十三年七月辛丑东方靑赤气相对周天。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53
恭让王二年四月甲寅日旁有靑赤气中大而端尖。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54
○靖宗二年二月戊寅诸神庙屋自颓。 九年五月庚辰兴国寺门廊二十一*闲自颓压死八十余人。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55
宣宗五年六月癸卯大仓南廊自坏压死者数人。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56
献宗元年六月癸巳奉恩寺眞殿御榻自动。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57
睿宗十七年四月辛丑罗城宣义门自毁。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58
仁宗四年四月宣旗门外 毁。 十一年三月甲申升平门 尾若动摇然。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59
毅宗六年四月丁卯宴万寿亭将罢假山颓牝 鸣。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60
明宗九年三月戊子市肆廊 十余楹自颓。 十四年八月乙酉龟州富寿门自动凡三日屋瓦皆飘落。 二十六年四月甲寅寿昌宫中书省门自颓。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61
忠惠王后五年正月辛卯典法司门颓。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木-062
忠穆王三年七月己未市边行廊自颓。 十一月丁未牛台*( ){自}颓。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01
○五行四曰金。 从革金之性也失其性为 。 时则冶铸不成为变怪者有之时则有讹言时则有毛虫之 时则有犬祸。 其征恒* {旸}其色白是为白 白祥。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02
太祖十一年八月原州山涧寺铁佛汗三日。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03
显宗三年六月高州城西大石自行十余步。 六年五月甲申通州有大石自行。 十一年六月乙未 州海边平地大石自行百步而止。 十三年五月乙亥溟州上言: "银矿出旌善县。" 二十年七月闻喜县出水精玉璞四万余枚。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04
文宗十年正月辛未陨石于黄州声如雷。 十一年正月乙未陨石于黄州声如雷。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05
睿宗十四年十一月壬申屋瓦庭砖 有文如花卉状。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06
仁宗二年三月东海中两石进退相击。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07
明宗六年三月癸丑西京江边石自生火。 十六年正月戊申西京仁王寺南川东石大如瓮夜自移于川西。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08
康宗元年十月壬午有石自移于敦化门内。 二年二月西京杨命浦水中石大如瓮自出陆移一百二十尺许。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09
高宗六年闰三月壬寅有石出西京长命浦水中登陆向北转行一百六十七尺。 又有二石出多庆楼南渊中转沙石*闲宛然成蹊始则 行百步许终则一石向北行八十三步一石向东南行八十三步。 七年三月丙午耽罗郡有石百余自行中有最大石欲还来而止余石皆止不行。 八年二月己巳西京马滩边有大石自移。 十七年正月壬辰陨石于中原府二声如雷。 七月乙未陨石于安南府通津县。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10
元宗二年四月丁巳西京羊皿浦石出水陆行。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11
忠烈王十九年二月丁酉西北面铁州烽串浦有大石自移一千七百八尺许。 三月己丑崇敎寺东路桥石自裂声如牛吼。 二十年三月陨石于尼山县其质如玉形如 子。 三十四年二月癸巳陨石于 州声如雷。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12
忠穆王元年正月己亥有大石自涉长湍渡。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13
○太祖十七年西京旱蝗。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14
成宗十年七月旱敎曰: "季夏已 孟秋将半尙愆时雨心轸忧怀。 未知政化之陵夷欤 刑赏之不中欤 启牢狱放囚徒避正殿 常膳祈天祷佛望祀山川未观石燕之飞转见金乌之赫由予 德致此亢阳。 欲推养老之恩以表忧农之念准雍熙三年赐给老人制在京城庶民年八十已上者所司具录姓名申闻。"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15
显宗二年四月旱。 丁未祷雨于宗庙移市肆禁屠宰断 扇审寃狱恤穷 。 辛酉祷雨于松岳大雨。 三年六月以旱命有司治寃狱放轻系祷祀山川。 八年九月旱蝗王避正殿 常膳。 十年四月旱。 癸卯祷雨于神祠。 五月辛巳以旱虑囚。 十一年七月乙丑以久旱虑囚大雨。 十二年四月旱。 庚午祷雨。 五月庚辰造土龙于南省庭中集巫觋祷雨庚寅雨。 十三年五月旱。 庚午祷雨于群望。 十四年六月戊戌以旱虑囚。 十五年四月旱。 己卯祷雨于群庙。 十六年四月旱。 甲子敎曰: "农事方殷亢阳为 恐乏蒸民之食轸予宵 之怀是宜避正殿 常膳禁屠宰辍乐悬审寃狱祷群望。 匪惟寡德深合责躬凡百官僚亦当自 。" 十八年五月庚子朔祷雨于群望甲寅以旱避正殿 常膳* 决狱囚。 乙卯再雩丙寅雨。 二十二年四月旱。 戊子祷雨于群望。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16
德宗元年三月庚子以旱放奉恩重光两寺役夫。 四月辛酉亲醮于球庭祷雨。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17
靖宗二年五月癸卯设道场于文德殿祷雨五日。 六月乙卯设道场于文德殿祷雨。 乙丑王亲醮乃雨。 六年四月旱。 丁未祷雨于临海院。 五月乙卯朔祷雨于北岳辛酉醮于会庆殿祷雨。 七年五月旱。 庚午设金刚明经道场于文德殿祷雨乙亥雨。 八年六月旱。 庚辰祷雨于宗庙山川。 九年五月旱己卯雨。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18
文宗元年四月癸亥王以自春不雨避殿辍常朝断屠宰止用脯 令中外虑囚。 五年三月旱。 壬戌祷雨于川上壬申亦如之。 五月辛未再雩。 六年五月甲寅王以旱避正殿 常膳令中外虑囚。 六月乙亥设金刚道场于文德殿祷雨。 十一年五月戊寅礼部奏: "谨按今自孟夏雨泽愆期又广州牧报: '田野干焦殆失岁望。' 请于松岳东神堂诸神庙山川朴渊等五所每七日一祈又令广州等州郡各行祈雨。" 制可。 壬午祷雨于诸神庙戊子再祷乃雨。 十八年四月甲戌有司奏: "自春亢旱焦禾损麦请移市肆禁伞扇。" 从之。 二十年四月癸巳再雩。 五月乙卯祷雨于川上。 二十三年四月旱。 五月甲申祷雨。 二十四年四月旱。 辛未祷雨于川上。 二十五年五月旱。 丁亥祷雨于川上。 六月甲子祷雨于川上。 二十八年四月戊辰朔以旱徙市。 二十九年五月辛酉朔太史奏: "自春至夏亢阳不雨恐伤稼穑请祷于丘陵川渎。" 制可。 三十六年三月庚子命有司祷雨于山川社稷。 五月旱。 癸巳醮九曜堂祷雨庚子又祷于兴国寺。 三十七年六月旱。 丁卯祷雨于宗庙社稷。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19
宣宗二年四月庚寅以旱命有司讲云雨经于临海院七日又祷于山岳。 五月甲寅设金刚明经道场于干德殿七日祷雨。 三年三月乙酉祷雨于山川。 四月癸巳又祷。 辛丑有司以久旱请造土龙又于民家 龙祷雨王从之。 是日徙市。 四年四月乙巳设金刚经道场于干德殿七日祷雨戊申又祷于普济寺。 五月丁巳再雩。 己卯亲醮于会庆殿祷雨。 五年四月丙申以旱甚王备法驾率百僚如南郊再雩巷市禁人戴冒挥扇。 壬寅又祷于宗庙社稷山川。 六年五月乙亥以旱命有司 龙祷雨巷市掩 。 六月辛丑祷雨于宗庙七陵。 八年五月旱。 乙丑祷雨于社稷丁卯祷雨于*大庙七陵。 六月甲午再祈于社稷丁酉又祈于*大庙七陵。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20
肃宗元年五月旱戊申设金刚经道场于干德殿祷雨。 三年四月旱。 己亥祷雨于五海神。 四年五月乙巳祷雨于诸神祠。 六月戊戌祷雨于诸神祠及朴渊川上。 五年六月乙卯祷雨于*大庙八陵及松岳东神祠。 六年四月癸巳以旱祷雨于天地宗庙山川。 甲辰醮太一祈雨。 乙巳曝巫祈雨。 丁未设龙王道场于临海院祈雨。 己酉又祷于天地宗庙丙辰大雩。 五月壬戌祷雨断扇徙市。 九年八月丙午王幸南京驾次常慈院遣侍御史崔谓赍御衣茶香祷雨于三角山僧伽窟。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21
睿宗元年六月旱。 戊子祷雨于法云寺。 七月庚寅朔召王师德昌讲经祈雨。 辛卯大雩。 丁酉祈雨于诸神庙。 己亥王率两府台省两制及三品官亲祀昊天上帝于会庆殿配以太祖祷雨。 二年四月旱。 戊辰祷雨于朴渊甲申祷于松岳东神祠。 五月乙未又祷于庙社及群望庚子亦如之百官祷于兴国寺。 壬寅又祷于法云寺。 乙卯醮太一于干德殿以祷。 三年四月旱。 癸未祷雨于诸神庙及山川。 六月戊戌祷雨于诸神庙及山川庚子雨。 六年四月旱。 庚戌再雩。 五月甲子祷雨于庙社诸陵山川。 七年五月旱。 乙丑祷雨于兴国寺。 八年四月旱。 戊申祷雨于九曜堂三日。 九年五月旱。 庚辰祷雨于群望。 六月己酉祷雨于社稷。 十一年三月旱。 己未祷雨于祠宇。 四月丁卯祷雨于山川诸祠。 己巳又祷于九月山。 十五年五月旱。 甲子祷雨于山川社稷。 六月辛未雩。 七月庚戌又祷于圆丘庙社群望。 自夏至八月不雨五谷不登疫 大兴。 十六年五月旱。 癸亥百官祷雨于兴国寺五日。 闰月丁卯召王师德缘祷雨于干德殿五日又祷于佛宇神祠。 辛未聚巫又祷。 壬申复召德缘祷于山呼亭。 丙子亲醮于纯福殿祷雨又祷于王轮寺。 戊寅又祷于日月寺。 庚辰聚僧于山呼亭讲经祈雨。 辛巳命有司雩祀圆丘。 壬午祷雨于法云寺。 六月己亥再雩。 庚子命百官设罗汉斋祷雨。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22
○仁宗元年五月丁巳以旱避正殿集僧内殿讲佛经祷雨不得。 甲子造土龙于都省厅聚巫祷雨。 己巳醮于会庆殿祷雨。 三年四月旱。 戊辰幸普济寺祷雨。 丁丑幸妙通寺祷雨。 六月乙巳再雩。 四年五月旱。 庚辰命文武百官斋僧祈雨。 六年五月旱。 庚戌祷雨于庙社山川。 八年四月旱。 戊子诏再雩祈雨。 太史奏: "必先祈川上松岳东神诸神庙栗浦朴渊而后再雩可也宜当两京内外公私罢土木兴作之役。" 从之。 七月旱。 乙巳祈雨于山川诸神祠。 十一年五月庚午集女巫三百余人于都省厅祈雨。 六月己亥又聚巫祷雨。 辛丑令百僚设斋以祷。 乙巳再雩庚戌三雩。 十二年五月庚戌朔集巫于都省厅祷雨。 戊辰又祷于诸陵及庙社山川。 己巳再雩。 六月己卯朔集巫二百五十人于都省祷雨。 辛卯幸灵通寺又祷。 十五年五月旱。 己卯祷雨于庙社。 壬午会巫都省庭祷雨。 己丑祭天祈雨。 十八年闰六月丁亥设金经道场于金明殿祷雨。 己丑聚巫又祷。 辛卯亲祷于法云寺。 丁酉醮于宣庆殿以祷。 戊戌又亲祷于外帝释院。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23
毅宗三年四月己卯祷雨于山川及诸神祠。 五月辛卯再雩。 五年闰四月乙亥以旱祷雨于名山大川及诸神祠。 六月丁酉以旱禁扇。 七月壬寅设龙王道场于贞州船上祷雨七日。 甲辰设罗汉斋于普济寺祷雨丁未雨。 六年四月己卯祷雨于山川及诸神祠丙戌亦如之。 七月甲午朔祷雨于山川及诸神祠。 十二年四月乙巳醮于赏春亭祷雨。 戊戌再雩。 十四年五月戊戌再雩。 十五年六月癸丑再雩。 十六年四月甲申以久*早{旱}再雩。 五月风旱为甚。 二十三年四月辛卯雩自正月不雨至于是月。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24
明宗三年四月丙子聚巫祷雨分遣近臣祷于群望自正月不雨川井皆渴禾麦枯槁疾疫 兴人多饥死至有市人肉者又多火 。 庚辰两府宰枢祷雨于普济寺。 戊子宰枢又祷于神众院。 五月甲辰令文武三品抽禄设斋于普济寺以祷。 五年七月乙巳祷雨。 八年五月甲午祷雨。 壬子聚巫都省祷雨。 辛酉再雩。 十一年四月辛酉祷雨于宗庙陵寝岳渎及诸神祠。 癸酉亲醮内殿又望祭北郊于玄虎门楼祷雨。 五月辛巳再雩。 十四年四月庚寅以久旱虑囚。 十九年闰五月丙寅以久旱祷雨于群望宥寃狱。 辛未又祷于名山大川诸神祠及庙社巷市。 癸酉聚巫祷于都省。 丁丑雩又祷于群望。 二十一年七月己酉再雩。 二十四年六月戊戌亲祷雨于妙通寺。 大雨二十五年六月辛酉再雩。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25
神宗元年六月辛未再雩。 四年六月辛巳再雩。 五年五月丁亥再雩。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26
康宗二年五月丙寅以旱再雩。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27
高宗二年四月旱。 三年四月旱。 五月丁丑祷雨于诸神祠。 六月癸卯祷雨。 六年五月旱。 十三年六月旱。 十六年四月辛亥以旱雩。 五月戊子祷雨。 乙未幸贤圣寺祷雨。 十七年五月旱。 十八年四月旱。 五月丙戌朔以久旱赦中外罪囚。 戊子再雩。 十九年五月丁亥以旱再雩。 二十九年八月壬子以久旱徙市。 三十年五月以旱赦中外二罪以下设云雨道场于内殿五日。 六月丙午朔王如奉恩寺以旱去 扇。 三十三年六月旱。 三十七年五月旱。 丁丑设功德天道场于本阙祷雨癸未再雩。 乙酉徙市己丑聚巫都省祷雨三日辛卯又雩。 壬辰雨。 三十八年五月旱。 丁卯雨。 三十九年五月旱。 丙戌祷雨于诸神祠癸巳庚子亦如之。 六月戊寅雨。 四十二年自三月至七月淸州以南大旱。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28
元宗元年三月旱。 乙未雨。 五月京畿旱蝗。 六月戊戌王以大旱去阳伞禁着帽。 二年四月辛丑以旱祷于圆丘乃雨。 四年五月旱。 十三年四月丙辰以旱雩。 五月庚申雨。 十五年五月旱。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29
忠烈王二年六月旱。 壬午祷雨于诸寺。 五年五月旱。 六年自三月至五月不雨。 七年五月戊申以久旱禁戴笠持扇。 甲寅雨。 八年四月己酉以旱徙市。 九年六月旱。 十年五月癸亥以旱徙市。 丁丑集巫于都省祷雨。 十一年四月己未以旱巷市。 五月乙亥雨。 十三年三月旱。 甲寅祷雨。 四月以旱虑囚。 庚午祷雨于佛宇神祠。 癸未宰枢施私财祷雨于普济寺。 五月辛卯朔雩大雨。 十五年五月庚辰以旱巷市。 辛卯聚巫祷雨。 十六年五月癸卯朔以旱巷市。 二十七年自正月不雨至于八月。 二十九年闰五月以旱雩。 庚午大雨。 八月肃州旱甚郊野自烧。 三十年四月旱。 乙未聚巫祷雨。 三十二年六月以旱聚巫祷雨。 三十四年五月戊辰祷雨甲申又祷于圆丘。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30
忠宣王元年四月丁丑祷雨于圆丘。 三年自四月不雨至于八月。 五年五月辛卯以旱祷雨于圆丘。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31
忠肃王二年五月丁巳祷雨。 三年五月戊午以旱祷雨。 丁卯再雩。 戊辰祷雨于佛寺。 己巳聚巫又祷。 五年二月庚辰王以旱大醮于康安殿王曰: "明日必雨。" 果验。 四月己未聚巫祷雨徙市。 庚申又祷于佛寺。 五月戊辰再雩祷雨于佛寺乙亥雨。 乙酉又祷于妙通寺。 丙戌王命收事审贴烧之雨。 八年三月辛亥再雩。 癸巳祷雨于圆丘辛丑雨。 六月戊午祷雨甲子雨。 十一年四月壬申以旱禁酒。 丁丑雨。 丙午祷雨。 十二年四月甲辰祷雨。 五月旱辛酉雨。 十六年自四月至五月旱。 五月丁卯聚巫祷雨六日。 癸未雨。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32
忠肃王后元年五月辛卯聚巫祷雨。 甲午雨。 丙申雨。 四年自三月至四月不雨。 五月壬午朔以旱徙市聚巫祷雨。 庚戌雨。 八年六月乙卯祷雨。 七月戊午朔雨。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33
忠惠王后二年五月己未祷雨。 四年四月自春 夏不雨至是雷雨大至。 五年四月旱。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34
忠穆王元年七月乙酉以旱雩。 二年五月辛卯命僧白云祈雨不得。 癸巳聚巫三司祷雨又祷于佛寺徙市。 六月庚寅雨。 三年四月辛丑监察司以旱禁酒。 五月乙巳降香祈雨于诸寺。 丁未设祈雨道场于内殿及福灵禅源王轮兴王等寺。 己酉又祷于诸寺丙寅徙市。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35
恭愍王三年五月辛未以旱禁酒 膳。 丙子聚巫祷雨。 丁丑再祷于群望。 辛巳巷市。 壬午祈雨于白莲堂丁亥再雩。 七年四月戊寅祷雨于福灵寺诸神祠自春至夏旱 渐极命御史台禁酒。 己卯雨。 八年六月杨广全罗庆尙道大旱。 九年四月丙子祷雨。 十年五月丁卯祷雨于*大庙。 己巳巷市。 十二年四月庚子朔祈雨于球庭。 十四年四月辛丑以旱雩。 五月甲戌以久旱置刑人推整都监按雪寃抑。 十七年六月庚申以旱甚禁宰牛理寃狱。 闰七月以旱放影殿徒役。 二十一年四月辛卯以旱祷雨。 二十二年四月庚辰祷雨于庙社群望。 己亥又祷于内殿。 五月戊申雨。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36
辛禑元年七月辛未祷雨于宗庙。 丁丑雨。 二年五月丁丑以旱祈雨于宗社山川。 辛巳以久旱不雨因祈雨* {淫}祀颇多。 六月甲午雨。 丙申己亥又雨。 三年四月旱。 五月癸未雩且遍祷于佛宇。 乙酉又祷于朴渊临津。 戊子巷市。 乙卯大雨。 六月庚戌祷雨。 辛亥传旨都堂曰: "旱灾太甚岂无其故 必是人怨所召肆予屡放囚贬欲慰人心。 卿等因循不肯行得无不可 " 于是宥二罪以下唯金续命不原。 四年五月戊寅以旱宥二罪以下。 庚辰巷市。 戊子祷雨于宗社。 六月癸丑雨。 五年五月辛未摄事行端午祭。 是时朝夕风寒久旱不雨兼行祈雨祭。 乙酉以旱雩祀圆丘又祈于宗庙社稷朴渊开城大井贞州等处。 七年四月庚辰祷雨于演福寺辛巳亦如之。 壬午以旱录囚癸未又祷于群望。 五月丙戌雨。 壬寅以旱凿城中池又祷雨于演福寺。 甲辰巷市。 壬子遣密直提学张夏及判事杨宗眞祷雨于开城大井是日雨。 七月癸卯祷雨于演福寺徙市。 八年四月辛巳祷雨于佛宇神祠丙午又祷于朴渊及开城大井。 五月壬子祷雨于山川。 乙卯雨。 九年三月壬子旱禁酒。 四月丙戌以旱宥二罪以下。 庚寅祷雨于演福寺。 五月甲寅如宝源库祷雨坛亲自击鼓以祷。 十年六月壬辰以旱祷雨于演福寺翌日禑率宫娥至是寺手击锺鼓以祷。 十三年四月甲辰祷雨。 五月辛酉以旱禁酒。 癸亥祷雨。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37
恭让王元年四月甲子以旱宥雨。 三年四月己巳以久旱放轻系。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38
○成宗七年蝗。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39
穆宗十二年六月东北界蝗。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40
显宗七年七月蝗庚申敎曰: "比闻秋稼将成飞蝗为害岂刑政之或戾将灾 之使然其内外囚徒流以下取保出狱* 理速决。" 九月己酉敎曰: "南界州县蝗旱重仍言念饥民能无责己宜避正殿 常膳禁诸宫院飮酒作乐。" 十一年六月西北界蝗十九年八月西北界蝗。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41
仁宗五年七月西京西北道蝗二十三年七月北界昌朔龟义静龙铁等七州及西海道海州蝗太史奏曰: "今蝗虫四起此乃国多邪人朝无忠臣居位食禄如虫宜举有道之人置之列位以 其灾。"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42
毅宗元年七月海州蝗。 三年六月蝗。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43
明宗二十一年八月西海道蝗大伤禾稼。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44
神宗二年七月戊戌以蝗虫风灾分遣近臣虑中外囚。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45
高宗十五年五月辛丑北界兵马使驰报: "蝗害稼。" 王分遣内侍祷于中外神祠。 四十二年七月江阳郡蝗食桑叶成茧。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46
忠烈王六年三月蝗十七年五月蝗。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47
忠惠王后四年八月东界山谷有蝗。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48
恭愍王十四年五月京畿蝗。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49
辛禑二年九月西北面蝗。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50
恭让王二年五月蝗。 六月戊辰江陵交州蝗虫食苗。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51
○显宗五年十一月庚寅讹言北山诸寺僧举兵来京城大骇戒严。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52
睿宗七年十一月戊寅昏时京中人家忽然惊动呼号久而乃止。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53
仁宗元年三月四方讹言有司将取民*闲小儿投之江中转相惊恐至有亡匿山中者西海道尤甚。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54
明宗十三年二月自京西州县达于京城讹言国家禁畜白犬不从令者诛。 于是凡畜白犬者皆杀之或投之江中其不欲杀者涅其毛。 特下诏禁之乃止。 八月癸巳朔夜城中大惊 声震都下。 十五年妖言江南妇女美艶无夫壻者皆死良家女闻之曰: "吾属当死何所惜 " 至有* {淫}奔街巷者。 王闻之命有司设佛事以禳之。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55
高宗十年三月京城妖言今月初八日人出门外则辄死是日市肆为空。 十八年十月乙丑东京驰奏: "有木郞言: '我已到敌营元帅某某人也。 我等五人欲与交战期以十月十八日若送兵仗鞍马我等便当报捷。'" 因以诗寄崔瑀曰: "寿夭灾祥非一贯人人居此未曾知。 除灾致福是难事天上人*闲舍我谁 " 瑀倾信私备 鞍马授内侍金之席送之其后无验。 木郞卽木魅。 三十六年十一月有童谣云: "瓠之木枝切之一水鐥陋台木枝切之一水鐥。 去兮去兮远而去兮彼山之岭远而去兮霜之不来磨鎌刈麻去兮。" 三十七年五月京城讹言用人五十祭天狗男女惶怖。 奸猾因之乘昏* {淫}盗者甚众御史台 谕不能禁月余乃息。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56
忠烈王二十年正月童谣云: "万寿山烟雾蔽。" 未几世祖皇帝讣至。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57
恭愍王十年十一月王避红贼幸福州乙未幸映湖楼乘舟游赏。 观者如堵或有诵谶而叹曰: "* {忽}有一南寇深入卧牛峯。" 又云: "牛大吼龙离海浅水弄淸波古闻其言今见其验。" 十二年六月甲子阙内惊。 十六年民*闲讹言五六月人当尽死人各美衣食待之。 宪司禁之益哗。 十八年二月丙辰寅时讹言唐船已入西江城中汹汹流离失所者颇众。 二十一年六月庚辰讹言唐人食人于京内外。 二十二年四月义成库洞有巫女夜梦虾 无数聚于一处有一靑衣女来虾 向靑衣女死俄而黄衣女来靑衣女承命于黄衣女传于巫女曰: "汝言于上虽作大家九吾不居之速罢影殿役。" 翼日午有神降于巫女曰: "今国多妖 亡征见矣吾受国恩有阴 故国尙不亡 告王 吾还正陵矣。"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58
辛禑十四年童谣有'木子得国'之语军民无少老皆歌之。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59
恭让王三年十一月民*闲讹言帝使求童女而来举国疑惧嫁女之家灯烛相连辉暎街里其不备礼而婚 者不可胜计。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60
○太祖元年八月戊辰虎入都城黑仓垣内射获之筮之曰: "虎猛兽不祥是主兵也。"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61
显宗二年五月癸未西京人献 一首二身。 三年闰十月壬申獐入球庭。 六年三月狐登右仓 上向人而 又虎入归仁门。 七年七月壬戌虎入城。 十年五月京畿多虎。 十一年九月壬申虎入城咬人。 二十年四月乙未虎入京城。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62
德宗元年二月壬戌虎入宣喜门。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63
靖宗二年八月丁未虎入京城。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64
文宗二十年*( ){二}月甲午虎鬪死于宫城北。 二十一年闰正月虎屡入京城。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65
肃宗六年十二月癸卯虎入城中害人。 八年十一月戊戌虎入禁苑山呼亭。 壬寅京畿多虎命军士捕之。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66
睿宗六年十一月虎入都城多害人物。 十三年二月戊午虎入太子行宫。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67
仁宗七年十月丙戌狐鸣都省厅及大仓北垣。 十一年五月丙寅獐入兵部前路。 十五年二月辛丑狐鸣寿昌宫中。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68
毅宗元年七月壬申夜虎入选军太史奏: "迩来猛虎入选军兵刑部兴国寺及闾巷夫虎者山林之兽也*握镜曰: '虎狼入国府中将空荒。'" 八月己亥夜虎入大明宫。 十二年七月己未虎入京城。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69
明宗六年九月甲辰虎入大明宫八年九月戊子虎入京城。 十年正月戊寅虎入城市。 十八年四月辛未豹入城。 十九年十一月乙丑虎入延庆宫内。 二十七年正月癸卯虎入穆淸殿。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70
高宗四年三月壬午狐鸣御果园。 六年四月壬辰虎入赏春亭。 十一月丙辰有獐出自广化门。 七年四月丙子虎入寿昌宫寝殿。 九年九月丁未鹿入市。 十三年八月庚戌熊入城。 十月丁酉熊又入市街。 二十二年二月辛巳虎入御井。 二十九年四月北界熊 多入海岛。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71
元宗元年二月壬寅虎入内城。 二年正月虎聚固城县石泉寺洞击 而舞。 四年五月庚子十鹿入城。 六年七月壬戌虎入阙东门外咬杀人。 七年十月壬戌狐鸣于寝殿。 十年八月辛丑有鹿入宫中。 十五年四月己酉虎昼入京城。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72
忠烈王三年七月辛亥二鹿入市。 十一月乙未鹿入城。 四年五月壬寅鹿入城。 五年六月乙巳鹿入沙坂宫。 十月丁亥鹿入城。 六年十月庚辰鹿入沙坂宫。 九年四月庚戌虎入城咬人。 五月辛酉虎入市。 六月丙戌鹿入城。 十年二月戊戌虎入市。 十三年闰二月甲子虎入城。 四月乙亥有狐昼入大殿。 己卯狐入城。 十五年五月甲申虎入城咬人。 十八年七月丙戌虎入城。 八月癸丑鹿入城。 十九年二月癸巳虎入王宫三月己丑鹿入城四月己丑鹿入宫中。 二十一年二月壬辰虎入城。 二十二年二月癸亥虎入寿宁宫。 三月丁丑虎入城。 四月庚戌鹿入城。 二十三年二月乙未虎入城。 二十九年五月丙申虎入城。 闰五月辛巳虎入市。 三十四年四月羚羊入行省。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73
忠宣王元年八月壬戌有 出寿宁宫。 三年四月虎连入城中。 五月丁亥虎入城。 五年五月己亥二狐入延庆宫。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74
忠肃王三年二月癸未虎入城。 十一年五月乙未鹿入城中。 十二年九月丙子獐入旻天寺毛色异常。 十六年四月甲午獐入康安殿。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75
忠肃王后六年五月戊申虎入城。 十一月癸丑狐鸣时坐宫。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76
忠惠王后二年五月己卯鹿入城。 三年三月丁酉虎入城咬人。 四年三月辛卯二獐入城。 四月壬寅獐入城。 五年二月甲午虎入城。 丁酉虎入城又狐鸣于市廛廊上。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77
忠穆王三年五月己巳獐入城。 四年二月乙未虎入城。 四月庚辰獐入城。 八月丙子二鹿入寿德宫。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78
忠定王元年九月丁丑山羊及狐獐入城市。 三年正月癸亥狐入城。 九月辛亥鹿入城。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79
恭愍王元年正月辛未虎入城。 三月壬申虎入城。 四月壬戌豹入城。 癸亥獐入城十二月二鹿入城。 二年四月壬子獐入城。 八月辛亥狐入城。 九月辛卯狐鸣于延庆宫。 三年九月乙亥狐鸣于延庆宫。 十月甲午狐入 储仓。 四年四月丁巳獐入城。 六年闰九月壬戌狸入延庆宫苑内。 庚午狸入阙内而死。 十二年闰三月癸未二獐入城中。 戊子獐入城中。 十三年六月己酉狼入城。 十四年七月辛巳虎入城。 癸未狐鸣于宫北。 九月丁卯夜虎入城。 十一月癸丑狐鸣景灵殿。 十五年四月辛巳獐鸣东宫。 九月丁未以狼入城设金经道场十六年四月壬子獐入时坐宫坊。 癸亥* {狼}及獐入于市又獐入城。 十九年十月壬辰虎入城。 二十二年五月甲辰獐入城。 二十三年四月丙申朔獐入城。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80
辛禑元年正月己巳虎自宣义门入城。 四月壬子獐入城二年五月甲寅朔獐入都省球庭。 三年三月辛巳狐入宫中。 四年八月丙午虎入京城多害人物。 五年正月辛卯狐鸣于本阙。 八月癸巳狐鸣于球庭。 七年二月己丑獐入城。 庚寅二獐入城。 四月甲子獐入城。 日官奏: "按秘记云: '獐入国中其国亡。' 愿小心修省毋事游 。" 五月庚戌獐入城。 八年二月甲戌狐入城。 九年正月乙巳妖狐鸣于阙傍。 三月己酉狐鸣于花苑。 八月丁丑獐入城。 十年二月己卯獐入城。 四月己卯獐入城。 十一年七月癸酉狐鸣康安殿。 十三年九月己卯狐鸣于时坐所。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81
恭让王二年正月辛未狐出寿昌宫西门走入思亲观西冈。 三月甲申獐入城。 九月甲寅虎入新都门下府 人而去时迁汉阳 数日虎多害人畜人皆畏惧。 王遣使祭白岳木觅城隍以禳之。 三年九月丙午虎入城。 四年五月丁亥獐入孝思观。 六月丙辰鹿入京城。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82
○熙宗七年二月甲子禁内应明门南有犬吠声搜而不得。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83
高宗二十九年十二月中部南渠有狗儿一身两臀六足二阴。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84
○定宗七年临津县献白雉。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85
景宗元年五月壬辰京山府献白鹊。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86
显宗五年四月庚午白气界天如匹布。 八年十一月己未夜白气如练竟天俄变为赤 。 九年正月癸亥白气如带 天。 十三年十二月己亥夜白气漫天。 十七年十一月戊午夜白气分五道 天东西。 二十年二月丙戌白 来巢于神凤楼 吻。 三月癸亥白气 天东西。 四月辛丑白气 天。 二十一年七月丁巳白气如布自北而南。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87
德宗三年八月癸亥白气如彗从轸西指翼张长二丈余二十七日而灭。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88
靖宗六年三月丁丑白气经天。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89
文宗六年六月癸巳白气竟天状如鱼鳖有靑紫气贯于其*闲良久乃散。 七年正月丙午有白气二条从西北起贯日其一竟天十七年四月壬申干巽方白气相冲 天。 二十六年十二月丙子白气自干抵巽连坤变为赤气。 二十七年二月乙未夜白气竟天若道路南流而灭。 四月丙子有气如烟生于广化门左右 尾长丈余。 三十四年正月丙子夜有白气自昴贯于翼轸。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90
宣宗九年正月辛卯有气如烟生于奉恩寺太祖眞殿。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91
肃宗四年四月壬午白气贯心星癸未经天十二月癸亥夜白气自西射昴。 十年九月乙卯白气漫天。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92
睿宗元年十二月庚辰有气如烟生于神凤门上 吻数日。 四年五月乙卯夜白气如匹练横 坤艮良久指巽而灭。 五年三月己酉夜素气坤艮相冲经天如布匹至夜央乃灭。 七年五月庚申昏有白气一条如匹练坤艮相冲良久乃灭。 十年三月己丑夜素气如布匹见于干巽方。 十六年正月戊申夜白气 天。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93
仁宗元年二月丙午夜西方有白气中央有赤气。 八年八月丙申白虹起自西方向北行灭。 日者奏: "开元占云: '白虹露奸臣谋君。' 宜反身修德以* 天谴。" 十月戊子二更白虹相冲乾坤方至地发见三更乃灭。 太史奏曰: "白虹出其下有血白虹是百殃之本众乱所基固当修省以* 天意。" 故重华殿置度厄道场一七日。 十一月癸卯白气如匹练发普济寺塔上至天。 壬子日南至天气淸朗无风四方有白云小有西风。 太史奏: "天气淸朗万物不遂风从兑来秋多苦兵。" 九年三月辛丑夜白气二条一在北方冲东西贯紫微宫一在南方冲东西径天。 十二年正月丙辰白气见西方经北极贯北斗又白气向东行灭。 丁巳白气见西南贯天苑入北斗。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94
毅宗元年五月丙子有素气从北方指巽如布。 十二年三月甲戌白雾塞天。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95
明宗四年正月己丑朔白雾。 九年七月丁丑有气如烟生广化门左 尾。 九月戊辰有气如烟生广化门 尾。 十年正月甲子有气如烟生广化门左右 尾三月庚申有气如烟生广化门 尾三日。 四月庚戌有气如烟生广化门左右 尾。 九月丙寅有气如烟生广化门左 尾癸酉又生广化保定二门 尾丁丑己卯又生广化门。 十月庚寅有气如烟生广化保定二门 尾。 辛丑有气如烟生广化门左右 尾。 先是仪凤门 尾生烟而有癸巳之乱广化门 尾生烟而致仲夫之戮至是春夏以来又于广化门 尾比比生烟故重房大恶之。 或者谓: "此非烟也盖蚊 聚飞使然不足怪也。" 重房喜令太史局视之。 太史乃阿其意曰: "飞 也。" 识者恨之及是烟气复大出。 十一年二月癸卯干艮方有白气变为赤气。 三月戊辰有气如烟生广化门 尾。 癸酉有气如烟生广化门 尾六日。 闰月甲申又生兴国寺松树。 四月癸酉有气如烟生广化门 尾。 十三年四月丁未有气如烟生广化门左 尾。 十四年二月辛酉夜有白气起自坤一向艮一向北横天俄而灭。 十八年五月癸丑白虹见于西北方。 二十年正月庚午白虹竟天状如练。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96
神宗元年四月癸未白虹见于干方。 三年九月癸亥白气如匹练从午向艮。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97
熙宗七年五月丁巳夜白气从星张翼轸*大微北斗起而灭。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98
高宗六年四月癸巳白气 天。 六月辛未有气如烟生于藿井宫鸭脚树。 四十二年正月庚子白云长五百尺许广二尺东西横天。 四十三年二月甲子雨水银。 四十五年十月己亥西房有白气冲天。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099
元宗元年六月壬寅白气 天。 五年六月丙午白虹见于南北方。 辛亥夜白虹见于西南方。 十月己未白气二道见于坤艮方竟天。 六年三月丁亥微雨白如 粉。 十年正月己未夜白云自巽竟天广三尺许。 十一年正月壬寅白气东西竟天。 十四年十二月丙寅白气竟天。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100
忠烈王元年正月丙戌白气如带东北接于西南。 四年四月丁巳白气横 东西。 壬午白气见于西方。 六年十一月癸卯白气 天如练。 九年四月乙巳有物白如鹄鹭起于新殿腾空而上南坠一里所忽不见。 二十一年三月乙巳朔白气见于艮巽坤三方。 二十九年八月壬寅白气见于西北横 东南。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101
忠肃王元年三月丙申白 竟天。 三年十二月乙亥白虹见于西北。 八年五月甲戌朔白 见于干方长二丈许须臾变为弓矢状中有星初如卷龙后如蟠龙。 十一月丙戌艮巽方有白气。 九年九月丙申白雾四塞。 十二月庚辰白气见于昴星度横 南北如练。 十一年三月壬子白气见于西方。 十六年五月己未 时白气竟天。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102
恭愍王三年三月壬申白气见于干巽二方。 六年十二月辛卯夜有白气风雷雨。 七年八月癸酉白气见于西北方 天如练八年四月丙戌有气如烟生于旻天寺三层殿 尾。 十五年十一月癸未鹄峯上有白云宫中谓瑞气。 十六年正月丙午夜西方大明如昼。 二月乙亥午时白虹见于南方。 十七年四月庚申有气如烟生于演福寺佛殿二日。 二十二年正月丁未夜白气从南指北长三丈余自西而东乃灭。 二月庚辰白气自西抵北如匹练。 四月丁丑夜天雨白毛长二寸或三四寸细如马 。 戊寅夜雨白毛壬午癸未丁亥丙申亦如之。 十一月癸卯白气见于西北方。 闰月己卯白气见于东南方。 十二月丙午夜白气如虹二十三年三月壬子白气如虹。 连 尾女*闲。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103
辛禑二年十一月丁未西北面万户金得齐献白獐。 五年五月乙未夜白气经天。 六年二月壬午白气如彗见于东北方。 七年四月辛酉白气如布贯月。 壬午有气如烟生于演福寺金堂东角翌日又生西角。 五月*庾寅{庚寅}白气如布贯月。
#高丽史54卷-志8-五行2-金-104
恭让王二年四月丁未白 见于户曹南池俄变为赤 。
志卷第八。
#高丽史55卷-志9-00-00-000
志卷第九。 高丽史五十五。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00-000
五行三。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01
○五行五曰土土居中央生万物者也。 而莫重于稼穑土气不养则稼穑不成金木水火 之而为异为地震为雨土时则有夜妖时则有 之 时则有牛祸其征恒风其色黄是为黄 黄祥。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02
显宗七年九月江南饥。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03
靖宗六年二月灵光郡及临陂县饥。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04
仁宗六年三月定州饥。 九年六月 州旱饥。 十年七月京城饥谷贵物贱银甁一斤直米五硕小马一匹直一硕 牛一头直四斗布一匹直六升街巷饿 相望。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05
高宗十七年正月大饥道 相望四十二年春大饥。 四十四年闰四月城中大饥四十六年正月大饥。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06
忠烈王三年三月耽罗大饥民有阖门而死者。 六年四月全罗道饥十三年三月全罗道饥人或有食其子者。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07
忠穆王四年四月京城大饥。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08
恭愍王三年六月饥布一匹直米斗三升。 六年东北面大饥。 七年四月东北面饥。 五月交州江陵道饥。 八年大饥。 九年四月庆尙全罗道饥死者过半弃道路者不可胜数。 六月京城饥布一匹 直米五升。 十年三月龙州饥人相食。 四月西北面大饥盗贼蜂起。 十一年四月京畿饥。 十三年三月饥。 二十二年四月全罗庆尙道饥。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09
辛禑四年五月京城饥布一匹直米三四升。 六年六月京城饥布一匹直米五升。 七年五月京城饥布一匹直米一斗。 庆尙道高灵郡饥弃儿满路饥死者不可胜计。 八年闰二月无麦苗。 七月京城饥布一匹直米三四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10
○显宗九年四月京城疫王分遣医疗之。 二十一年十二月京城疫人多死。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11
明宗十七年五月京城大疫命五部设道符神醮以禳之。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12
高宗四十一年六月京城大疫死者相枕。 四十二年京城大疫。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13
元宗三年十月京城大疫。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14
忠烈王七年疫死者甚众。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15
恭愍王二十三年三月京城大疫。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16
○太祖十五年五月甲申西京大风官舍颓毁屋瓦皆飞王以为不祥聚僧诵经以禳之。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17
光宗元年正月大风拔木王问禳 之术司天奏曰: "莫如修德。" 自是常读贞观政要。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18
穆宗十二年正月庚戌幸崇敎寺及还中路暴风起折伞盖柄。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19
显宗元年十二月癸巳西京神祠旋风忽起二年六月丁巳暴风飞瓦拔木。 四年四月壬申大风三日乃止。 六年四月甲寅大风折木。 十一年十一月戊申朔大风。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20
靖宗六年七月丁丑暴雨疾风路人至有 死者广化门 吻颓。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21
文宗四年二月戊午朔暴风拔屋折木三日六年七月己未大风毁屋折木三十六年九月癸卯大风拔木。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22
宣宗四年三月辛酉暴风丁丑大风拔木。 六年四月寒风大起。 太史奏: "当有兵革旱 请修德以禳之。"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23
献宗元年正月戊戌朔风从干来太史奏: "当有忧。"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24
睿宗五年八月庚辰大风拔木偃禾。 八年四月壬辰大风拔木。 十一年六月庚午大风辛未亦如之。 十二年四月癸未大风。 十四年六月丁酉大风。 十七年十月癸丑大风雨雹震开国寺塔。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25
仁宗元年十月壬午大风拔木。 二年正月辛酉大风拔木。 三月丙寅大风雨土闰月壬辰昼晦大风升平门 尾动摇。 八月戊午骤雨大风飞瓦拔木。 己未大风拔木辛酉暴风。 五年八月辛巳暴风拔木。 六年九月丙午大风雷雨雹赤气自干方从紫微入艮方又黑气南北相冲。 八年六月癸未 时暴风折木扬沙雨雹。 太史奏: "近来有臆说阴阳者交上消息 行斋醮。 譬如药尽而病不尽老状男女往往聚集互唱佛号。 宜命御史台及街衢所巡行禁止。" 从之。 七月辛亥暴风拔木雷电震五正里人家松木。 太史奏: "自立夏至立秋后时令不调风雨暴作或下雹。 此亦水旱兵丧之灾将来可畏。 斋祭修禳不足以消变愿殿下省躬修德上* 天谴。" 从之。 十月丙申大风拔木。 九年二月戊寅大风拔木。 七月戊午大风拔木九月癸亥暴风雷电雨雹。 十月乙酉大风拔木。 十一月己亥大风雨雷电。 十一年十二月庚寅大风拔木。 十二年八月甲午大风拔木。 十三年五月庚子大风雨拔木十六年六月丙寅暴风雨普济寺罗汉堂毁。 八月戊寅大风拔木暴雨震电。 十月庚辰大风雾塞。 十八年六月戊辰有艮风凡五日百谷草木枯死过半 蚓出死于道路中可 。 二十年正月乙未朔大风终日飞沙走石丁巳大风飞沙癸未大风雨土。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26
毅宗元年五月己巳大雨暴风发屋折木。 二年四月丙申暴风雨雹。 十一年正月戊辰风自干来。 太史奏曰: "国有忧。" 王惧。 卜者内侍荣仪因进禳 之说王信之命于灵通敬天等五寺自是月至岁终恒作佛事以禳之。 十二年八月庚子尙书刑部奏: "决重刑大风雨拔木飞瓦。" 十五年七月丙申朔大风伤谷。 十八年五月壬子大风时旱甚草木萎黄。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27
明宗四年九月己卯大风飞沙石二日。 八年三月壬戌大风扬沙石。 四月甲戌大风扬沙石。 九月庚午大风升平门右角 尾颓。 九年七月乙酉大风伤 。 九月己未大风雷雪泰定门右 尾颓。 十年八月壬午大风拔木。 十一年正月壬申大风拔木。 十七年七月壬子大风。 十八年八月乙酉大风拔木。 十月丁丑大风雨二日。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28
康宗元年七月辛未大风拔木。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29
高宗二年四月庚子大风拔木翼日亦如之。 八月庚寅大风拔木伤禾。 四年九月辛卯大风雨雹震丽正宫。 十五年正月戊子大风拔木。 二十二年二月恒风。 三十三年七月大风振屋。 四十一年正月丁酉大风飞瓦。 三月乙酉大风拔木飞瓦闰六月丙申大风雨拔木。 四十四年三月恒风。 九月庚午大风飞瓦。 四十六年六月癸未大风以雨。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30
元宗十年六月壬寅风雨暴作拔木飞瓦。 十三年三月丙戌暴风雷雨以雹。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31
忠烈王六年八月全罗道大风七日川溢损禾。 十一年七月辛卯大风拔木飞瓦。 十四年八月己未大风伤禾。 十九年四月乙未暴风雨伤禾麻。 二十一年七月壬午大风拔木。 二十四年二月壬申大风雨。 二十六年九月乙巳迅风雷雨。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32
忠宣王三年二月戊辰大风屋瓦皆飞。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33
忠肃王五年五月癸未大风行路不行。 六月乙巳大风雨。 六年八月戊子夜大风。 十五年十一月甲申大风雨土后六年十月丙申北风大作扬沙石积雪声如雷人马不能前。 七年七月庚戌大风雨拔木偃禾。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34
忠惠王后二年十二月丁卯大风拔松树数千章。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35
忠穆王元年七月己亥大风以雨拔松岳树。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36
忠定王元年闰七月甲子大风雨城中屋瓦皆飞仪凤楼颓松岳龙首两山松尽拔。 十月庚寅风看乐楼颓。 二年六月丙戌暴风疾雨拔木损禾。 三年正月己巳朝 风暴作至翌日乃止。 十二月乙酉 风大作。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37
恭愍王二年正月丙戌大风。 十一月丙戌大风戊子大风。 三年正月甲子朔大风。 五年正月乙未大风人马欲 。 六年九月乙亥大风己卯亦如之戊子大风拔木飞瓦凡二日。 七年二月乙卯暴风戊戌大风昼晦。 八年正月癸亥大风拔木。 七月甲午大风以雨。 十二年闰三月己卯旋风忽起吹乱市贾诸物高举空中落巡军庭人争拾取之。 十四年正月己卯大风雪雷地震。 十五年九月庚寅夜大风雨。 十六年二月壬戌大风终夜癸亥亦如之。 三月辛卯王幸演福寺大设文殊会辛旽从焉。 暴风终日黄尘涨天人不能开目会凡七日而暴风三日大霜三日。 六月辛未大风。 十七年八月己丑大风飞瓦拔木。 九月己酉大风辛亥亦如之。 十二月丙戌大风。 十八年九月戊申大风雨雹雷震人。 二十一年八月丁丑大风雨拔木戊寅亦如之。 十月辛巳大风雷。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38
辛禑七年八月戊辰大风拔木。 十年六月丙戌大风连夜。 十三年六月丙午暴风折木飞瓦坏*大庙东门。 十四年七月癸巳大风拔木市廊颓。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39
恭让王元年七月丙子烈风且雹。 三年八月丙辰全罗杨广道大风拔木。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40
○穆宗十二年九月恒雾至冬。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41
显宗五年十月丁丑大雾竟日。 十一月戊戌大雾三日。 十一年十月甲辰大雾咫尺不辨人物。 十二年十一月辛卯大雾。 二十年二月乙丑大雾。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42
德宗三年十一月庚子大雾。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43
靖宗六年正月戊午云雾四塞至午乃收。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44
文宗二十九年十月庚子雾塞三十七年十二月辛未朔虹见大雾连日。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45
肃宗七年十月己卯雾。 八年正月辛巳朔雾。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46
睿宗元年十一月戊子朔大雾三日。 十年十月己未雾塞不辨人物。 十七年十一月丙午大雾木稼。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47
仁宗元年十月戊戌大雾。 二年九月乙未沈雾。 五年九月丙午大雾。 十二月癸酉大雾。 六年十月戊午昏雾四塞二日。 十一月甲午大雾四塞三日。 七年十月丁亥大雾四塞。 十一月庚申大雾终月。 八年九月丁卯大雾。 十一月甲辰大雾。 九年十月壬申大雾。 壬午雾。 十年九月甲戌大雾。 十一月甲戌大雾。 十一年正月*朔丁巳{丁巳朔}雾。 十二月丙戌雾塞五日木 。 太史奏: "天雨雾冷名降殃国有大忧惟寇之祥。" 时妙淸等劝西幸故有此奏。 十二年九月癸巳大雾。 十六年十月辛未大雾。 十九年十月庚午大雾四塞。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48
毅宗二年十二月戊午大雾。 三年九月甲午大雾。 七年九月己亥雾塞。 十年四月丙子雾塞。 十二年三月甲戌雾塞日无光。 十四年十月丁未雾塞。 十八年十一月戊子大雾。 癸卯阴雾四塞行者失路。 太史奏云: "雾者众邪之气连日不解其国昏乱。 又雾起昏乱十步外不见人是谓昼昏。 大阙明堂者祖宗布政之所其制皆法天地阴阳。 故王者出入起居不可无常。 今陛下处非其位任非其人明堂久旷而不居天 可惧而不省移徙无常号令不时故有此异。" 王竟不悟。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49
明宗六年二月甲辰大雾。 十月辛丑大雾。 十一月壬寅朔大雾。 七年二月丁丑大雾。 三月己酉大雾自二月壬午至是昼夜恒雾日月无光。 九月戊午大雾。 十月庚午大雾。 十二月己巳大雾咫尺不辨人物。 八年九月乙未大雾五日。 九年九月恒雾。 太史奏请于光岩寺大观殿内殿三处设消 道场以禳之。 十月辛卯雾。 丙申雾四日。 十一年十月庚申大雾二日。 十二月庚戌大雾癸丑亦如之。 十三年十月壬子大雾。 十四年十一月丁亥大雾。 十五年十一月庚子太史奏: "自立冬以来沈雾又自今月七日至十日 雾。 奸臣谋君其变可畏。 请修德消变。" 王但祷佛祈神而已。 十六年十月辛巳大雾。 十八年十月癸酉大雾三日。 二十年十月丁未大雾咫尺不见人物。 十一月庚申大雾二十三年正月己巳朔大雾十月庚申阴雾四塞。 二十六年十一月乙未大雾。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50
神宗二年十月庚申朔大雾。 五年十一月戊午大雾竟日咫尺不辨人。 九月壬辰大雾不辨人。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51
熙宗四年二月癸卯沈雾。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52
高宗七年正月癸丑大雾咫尺不辨人物。 八年十月戊午雾。 九年十二月甲申大雾。 十二年十一月壬戌大雾不辨人十四年十一月辛巳雾。 二十一年十二月丙戌大雾。 三十六年十一月壬戌雾十一月丙子大雾庚辰亦如之。 三十七年十一月庚辰大雾三日。 三十八年闰十月戊寅雾。 三十九年十月壬子雾。 十一月庚寅雾。 四十年七月辛丑雾。 十一月甲申雾己丑亦如之。 四十二年十二月甲子雾庚寅大雾壬辰亦如之。 四十六年五月壬子大雾咫尺不辨人。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53
元宗元年十月己酉雾。 十一月壬辰雾。 四年十一月丙午大雾咫尺不辨人。 六年十月庚午大雾。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54
忠烈王四年十一月乙未雾庚子大雾咫尺不辨人物。 六年十一月己酉大雾木稼。 十四年十月丁卯雾戊辰亦如之。 十七年十一月丁未大雾。 三十四年十一月戊午朝雾。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55
忠肃王元年十月甲辰大雾。 八年十月壬子朝雾。 九年九月丁亥雾。 十一月乙卯雾。 十一年十一月壬辰雾。 十五年九月丁丑雾。 十一月壬申雾。 十六年十月庚戌大雾。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56
忠肃王后四年十二月癸卯大雾。 六年十一月庚子大雾甲辰亦如之。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57
忠穆王二年闰十月庚辰大雾。 四年十月甲申雾七日。 十一月乙未大雾。 丁酉雾。 戊戌亦如之。 甲辰大雾暖如春。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58
恭愍王二年十一月庚午大雾。 三年十一月壬午大雾三日。 四年十月辛未大雾。 六年十一月丁巳大雾。 七年正月甲寅雾。 三月戊申 雾。 十年十二月壬午大雾庚寅雾甚。 十一年十一月丁未 雾。 十二月丁丑大雾二日。 十四年十一月辛丑朝雾木稼。 十五年五月辛卯大雾。 十一月己亥大雾癸卯大雾三日。 十六年十月庚申雾乙丑亦如之。 十一月乙亥雾戊寅己卯甲申亦如之。 丙戌大雾。 十七年九月恒雾。 十一月癸亥雾。 十二月壬午大雾。 十八年正月甲辰雾二日。 己酉夜雾庚戌大雾。 二十一年八月庚午大雾。 十月己卯大雾。 十一月乙巳大雾终日。 十二月庚子雾。 二十二年四月己卯大雾雨白毛遍国中庶人皆曰龙毛拾而视之乃白马 也。 五月壬寅朔雾雨毛。 十月丙子雾。 闰十一月辛巳雾。 二十三年正月乙亥沈雾终日。 十月甲寅大雾。 十一月癸酉雾塞。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59
辛禑元年正月乙亥朝沈雾咫尺不辨人物。 十月癸卯云雾冥暗如春令然。 甲寅雾塞二日。 十一月癸亥雾甚乙丑亦如之。 十二月丙戌朔大雾。 戊戌雾昏雷电。 癸丑雾。 二年十月乙亥沈雾。 十一月丙戌雾雨雹震电。 三年十一月丁亥雾塞。 十二月辛亥雾壬子。 阴雾木稼五年八月癸巳大雾咫尺不辨人。 九月丙申雾塞。 十月戊辰大雾壬辰大雾凡七日。 六年十月丙子雾。 十一月辛卯雾。 七年十月辛酉大雾。 十二年十二月丁酉昏雾四塞。 十三年十月壬子雾壬申亦如之。 十二月庚戌朝雾不辨人物壬戌朝雾。 十四年十一月丙戌大雾。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60
恭让王元年十月己丑雾丙午亦如之癸丑雾三日。 戊午朝雾癸亥亦如之。 甲子雾塞十一月己巳朝雾己卯大雾甲申亦如之。 二年十月甲子大雾甲申沈雾木稼。 乙酉大雾凡三日。 十一月庚戌雾。 三年十月辛酉大雾。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61
○仁宗二年正月丙辰昼晦。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62
毅宗十二年十月乙卯幸白州丙辰入御重兴阙丁巳受贺于大化殿是日天地昏黑大风拔木。 王颇疑之多方祈禳。 十一月丙子天暗如夜温如三四月。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63
高宗十二年十月戊戌云雨晦冥不辨人面。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64
辛禑十二年十一月庚午终日昏黑木稼如 四日。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65
○显宗九年二月癸未雨土。 四月丙寅雨土。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66
靖宗二年三月丙戌雨土丁酉亦如之。 六年二月甲午雨土。 七年二月癸卯雨土色黄。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67
文宗二十年二月乙未雨土。 二十九年四月庚午雨土。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68
宣宗八年四月辛丑雨土三日。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69
睿宗十四年三月乙卯雨土。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70
仁宗二年三月丙辰雨土三日。 九年十月壬辰雨土大风雨雹癸巳雨土。 十一月甲午雨土乙未亦如之。 十五年二月乙未雨土数日。 十六年二月庚申雨土。 十月戊寅雨土。 十七年二月丁卯雨土。 十八年二月戊子雨土大雾二十年正月甲申雨土。 十二月丁卯雨土。 二十一年十二月乙酉雨土。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71
毅宗二年三月丁卯雨土。 六年三月壬子雨土。 九年正月丙辰雨土戊辰亦如之。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72
明宗十六年正月壬寅雨土。 十七年二月丁亥雨土。 十八年二月癸酉雨土。 二十三年十月壬子雨土。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73
神宗元年二月乙酉雨土。 三年闰二月戊申四方昏 雨土二日庚午雨土四方昏 竟日。 四年四月庚辰朔雨土。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74
高宗十一年二月壬申雨土。 九月癸未雨土壬辰亦如之。 十三年三月丙子雨土。 四十三年四月甲子雨土。 四十五年二月丙戌雨土辛卯亦如之。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75
元宗元年正月庚辰雨土甲午雨土日昏无光。 九月癸巳雨土。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76
忠烈王三十二年二月庚午雨土。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77
忠宣王三年二月乙亥雨土。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78
恭愍王二十二年四月丁酉雨土。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79
○太祖十一年六月甲戌碧珍郡地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80
光宗二十二年十二月壬寅地震。 二十三年二月地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81
显宗三年三月庚午庆州地震十二月丁丑庆州地震。 四年二月壬午庆州地震三月辛丑金州地震。 十一月丁未金州地震。 十二月丙戌金庆二州地震。 五年八月丙子庆州地震六年十一月甲申庆州地震。 十一年闰十一月癸巳涟州地震。 十四年五月乙亥金州地震。 十五年十一月己酉尙州地震。 十六年四月辛未岭南道广平河滨等十县地震壬申乙亥亦如之。 七月丁亥庆尙淸州安东密城地震。 二十一年二月甲午交州翼岭洞山县地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82
德宗元年十月尙州等处十余县地震。 二年六月壬寅安东府陜州地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83
靖宗元年六月丙辰京城地震。 八月辛未京城地震声如雷。 九月癸卯庆州等处十九州岛地震。 二年六月戊辰京城及东京尙广二州安边府等管内州县地震多毁屋庐东京三日而止。 八月戊辰东京管内州县及金州密城地震声如雷。 三年九月己酉龟朔博泰等州威远鎭地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84
文宗六年二月丁丑朔安西都护府地震。 十二年四月壬子地震。 二十年四月庚寅京城地震。 二十七年正月乙巳地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85
宣宗九年十二月壬申地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86
肃宗八年十一月己丑京城地震。 十二月戊午京城地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87
睿宗十二年十二月戊午地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88
仁宗十二年六月己卯东京地震。 十五年三月乙亥西京地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89
毅宗六年三月丙申朔地震四月丙寅地震。 十三年十一月乙未地震声如雷。 十七年十月丙寅地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90
明宗九年十一月戊午地震。 十四年三月辛丑京城地震占曰臣不臣。 二十六年二月丁卯京城地震占曰号令从臣出。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91
康宗二年三月甲子罗州地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92
高宗二年正月辛未地震。 六年八月庚午地震十年八月甲申西京地大震己酉亦如之。 十三年正月辛卯地震十月己丑地震屋瓦皆堕乙未又震。 十四年二月庚寅地大震癸卯亦如之。 十五年正月丙子朔地震。 十一月辛未朔地震。 十八年十月壬戌地震。 三十三年十一月乙丑地震。 四十一年八月甲戌地震。 四十四年九月辛酉京城地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93
元宗元年五月庚戌地大震墙屋崩颓京都尤甚。 七月癸酉地震。 二年正月辛巳地震六月壬子地大震。 五年二月壬子京城地震。 十月辛酉地震声如雷。 十一年二月戊子地大震。 十三年三月戊寅地震十月乙未地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94
忠烈王二年十一月乙巳地震。 三年九月癸卯地震。 四年九月丁酉地震。 七年正月庚申地震闰八月癸丑地震。 十年四月癸卯地震。 十一年二月癸丑地震。 十九年十月甲辰地震。 二十一年十月丙寅地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95
忠肃王元年闰三月癸未地震。 五年二月己亥地震夜大风雨球庭东西廊颓。 十五年十月乙巳地震十一月乙酉地震。 十七年十一月丙戌地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96
忠惠王元年正月辛丑地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97
忠肃王后六年十月己卯礼城县地震。 七年六月丙寅幸白州灯岩寺地大震。 夜又震。 乙亥地三震壬午又震丙戌丁亥亦如之。 七月乙卯地震。 八月壬午地震。 八年五月辛酉地震。 九月丁卯地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98
忠惠王后四年三月癸酉地震三日。 四月丁丑地震翊日又震五月癸酉地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099
忠穆王元年正月甲午地震二日乙卯地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00
恭愍王元年五月己丑地大震。 二年四月甲辰地震。 四年六月辛巳地震。 六年闰九月丙辰地大震疾风雷雨。 七年十月壬午地震大雨雹雷电。 十年十月戊子地震。 十一年三月甲子地震四月丙申地震。 十月辛巳雷地震。 十二年二月庚辰地震三月壬寅地震。 十四年五月乙丑地震。 十五年五月甲午地大震。 乙巳京城地大震。 十六年七月丙申地震。 十一月丁酉雷地震。 十九年正月壬子地震。 二十三年三月丙子地震。 十一月己巳地大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01
辛禑二年五月庚午地震 岩吼。 四年二月壬申地震。 十一月辛巳地震。 五年四月甲辰地震。 十年四月丙子地震五月戊申地震。 十一年七月戊寅地震声如阵马之奔墙屋颓 人皆出避松岳西岭石崩。 禑曰: "此地震无乃天欲陷辽东耶 " 己卯地震三日十月戊申地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02
恭让王元年十一月甲戌地震三年七月丙戌朔地震壬辰亦如之。 八月乙丑地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03
○穆宗五年六月耽罗山开四孔赤水涌出五日而止其水皆成瓦石。 十年耽罗瑞山涌出海中遣大学博士田拱之往视之耽罗人言: "山之始出也云雾晦冥地动如雷凡七昼夜始开霁。 山高可百余丈周围可四十余里无草木烟气 其上望之如石硫黄人恐惧不敢近。" 拱之躬至山下图其形以进。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04
显宗三年二月乙卯松岳大石颓。 四年六月癸酉松岳颓。 六年六月甲子杨州负儿山颓。 十一年五月戊辰智异山颓。 十二年二月辛亥五冠山颓。 三月丙申玄化寺北山颓出玉璞。 十八年二月庚寅九龙山颓。 七月癸亥松岳颓。 二十年二月庚午五冠山颓。 二十一年七月庚午东北界显德鎭以北山多崩颓。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05
德宗三年五月壬午陨石于松岳。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06
靖宗元年七月庚寅三角山积石顶有陨石。 九月癸巳皇城西北山石颓。 六年二月辛丑松岳大石颓。 九年五月辛卯松岳神祠大石颓。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07
文宗四年三月丁酉松岳西麓大石颓。 二十七年七月戊午松岳祠东南大石颓。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08
宣宗二年十一月辛亥三角山石颓。 七年六月丁酉金刚山石颓。 八年四月丁未松岳石颓。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09
肃宗二年九月己未宫城北大石颓。 四年四月庚辰松岳大石颓。 五年八月丁未金身山东冈石颓。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10
睿宗元年二月戊子三角山负儿峯颓。 二年四月辛酉三角山国望峯西石颓。 十六年二月丙寅王轮寺西北山石颓。 五月己酉北山兜率堀山石颓。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11
仁宗十年闰四月丁未北崇山岩石自裂。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12
毅宗元年七月海州牛耳山大石颓。 六年九月癸巳三角山负儿石颓。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13
明宗六年五月乙丑松岳两祠*闲大石自 为三。 三月乙卯三角山石颓。 十七年八月丁巳三角山国望峯石颓。 十八年七月己酉永平门路师子岩自裂为三。 二十二年十二月庚申五冠山石颓长十五尺。 二十四年二月丙午陨石于松岳山。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14
熙宗六年三月己酉三角山中峯崩。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15
康宗二年五月东林寺北岭石堕。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16
忠烈王十九年四月辛亥摩利山崩声如震。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17
忠肃王后元年七月丙子松岳大石颓裂为五。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18
忠穆王元年三月丁酉松岳西峯上石坠。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19
恭愍王元年六月丙寅松岳西麓大石颓。 十六年二月丁巳松岳祠南虎岩颓。 二十三年七月癸巳三角山中峯崩。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20
辛禑二年二月甲寅天磨山广岩石颓。 六年七月乙巳三角山墨岭中峯崩。 十一年七月庚辰广州渡迷寺山顶水涌漂没人家。 十四年六月壬申三角山国望峯崩。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21
○太祖八年三月癸丑蟾出宫城东鱼堤多不可限丙辰 蚓出宫城长七十尺。 时谓渤海国来投之应。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22
仁宗四年五月丁丑有蜂群飞自兴国寺至广化门相连不絶。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23
明宗九年七月戊辰灵通寺内大蚁群聚径二尺余鬪三日死者十八九。 十七年五月虫食栗叶。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24
高宗八年三月戊申雨有靑色 蚓自寿昌门外至和义门南板桥满路而行人皆避之。 十四年三月丁丑寿昌宫西门外大路至板桥 蚓出或如丝络或如布 不可胜数。 十五年三月癸未自寿昌宫门至西门路靑色 蚓长三寸许多随雨下。 三十三年五月雨毒虫其虫 细网。 剖之如斫白毛随飮食入人腹中或 皮肤人辄死。 时号食人虫试以诸药不死涂以 汁便死。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25
恭愍王八年五月丁酉赤黑群蚁相战。 司天监奏: "兵志曰: ' 蚁战兵大兴。'" 九年四月壬辰赤黑群蚁相战与前年皆初六日也。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26
○显宗八年六月螟。 九年五月西北界螟。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27
○太祖二十年十一月军岳乡牛生犊一身两头。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28
显宗十八年西京民家牛生犊一身两头。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29
肃宗四年二月东北面定州民家牛生犊一身两头三耳。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30
仁宗二十年十月戊寅以西南路州郡牛马疫遣日官分道祈禳。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31
明宗九年三月甲申南原府民家有牛生犊两头两耳。 十七年八月丙申淸州民家牛生犊一身两头。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32
高宗十八年十一月己丑王轮寺牛生犊一身两头一头两耳一头一耳。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33
忠烈王五年十二月庆尙道牛疫屠者烂手而死。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34
辛禑十年四月辛卯松山石方寺 牛产牝牡两犊。 十三年十二月祭牲自死。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35
○显宗四年正月庚申黄雾四塞。 九年四月庚午黄雾四塞凡四日。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36
肃宗十年二月丁未黄赤气发自东咸贯帝座南长三丈许。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37
仁宗四年三月癸巳黄雾四塞六年六月戊寅黄赤气东西竟天。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38
毅宗十年四月丁亥黄赤雾塞。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39
明宗四年十二月乙未黄雾四塞。 六年正月癸酉雨黄土。 十八年七月戊申东界鎭溟境内黄 黄鼠随雨而下大损禾稼。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40
高宗十三年五月壬戌黄雾四塞。 四十年三月庚辰西南有黄赤气八月庚戌西有黄赤气光明异常。 四十四年六月甲戌黄赤云周天光明如昼。 四十五年十二月甲午东有黄赤气冲天。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41
元宗十四年正月乙卯东方有黄紫气中有直竖冲天者如塔。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42
恭愍王十年六月癸卯开城大井黄沸。 十四年三月庚午黄雾四塞。 十五年十月甲子夜黄雾。 十二月乙丑黄雾四塞。 十七年八月丁亥黄雾。 九月丙辰黄雾四塞庚申亦如之。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43
辛禑十一年三月戊寅涟州澄波渡黄浊三日。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44
○穆宗四年中原府长渊县水田三结陷为池深不可测。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45
明宗二十一年八月德水县地陷深三丈。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46
高宗元年五月庚辰西京法器寺屋一*闲地陷周八十二尺深二十尺许。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47
忠烈王二十四年正月壬寅寿宁宫西门外地 泉涌高数尺自午至酉而止。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48
忠宣王三年九月辛酉毁古寿宁宫御座地 长数步。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49
○文宗二十三年三月丁亥贞州海中沙土忽堆积如岛屿舟船阻碍命有司禳之乃灭。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50
仁宗四年四月庚子兴王寺三层殿主佛头无故自落。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51
明宗十七年四月癸酉智异山神像头忽亡王遣中使索之数月乃得。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52
○成宗十一年九月登州稻穗长七寸黍穗长一尺四寸。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53
显宗三年八月东北州鎭有年。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54
肃宗三年十月灵光郡及管内郡县稻一种再熟。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55
睿宗十一年六月丙子尙州献瑞麦一茎四穗。 十二年六月丙寅尙州献瑞麦两 三穗上表以贺。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56
恭愍王十五年十月壬子全罗道都巡问使金庾献十节稻。
#高丽史55卷-志9-五行3-土-157
辛禑九年五月甲子庆尙道晋州大麦一茎一穗三四 。
志卷第九。
#高丽史56卷-志10-00-000
志卷第十。 高丽史五十六。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
#高丽史56卷-志10-地理1-000
地理一。
#高丽史56卷-志10-地理1-001
○惟我海东三面阻海一隅连陆辐员之广几于万里。 高丽太祖兴于高勾丽之地降罗灭济定都开京三韩之地归于一统。 然东方初定未遑经理至二十三年始改诸州府郡县名成宗又改州府郡县及关驿江浦之号遂分境内为十道就十二州各置节度使。 其十道一曰关内二曰中原三曰河南四曰江南五曰岭南六曰岭东七曰山南八曰海阳九曰朔方十曰浿西其所管州郡共五百八十余。 东国地理之盛极于此矣显宗初废节度使置五都护七十五道安抚使寻罢安抚使置四都护八牧。 自是以后定为五道两界曰杨广曰庆尙曰全罗曰交州曰西海曰东界曰北界。 京四牧八府十五郡一百二十九县三百三十五鎭二十九其四履西北自唐以来以鸭绿为限而东北则以先春岭为界。 盖西北所至不及高勾丽而东北过之。 今略据沿革之见于史策者作地理志。
#高丽史56卷-志10-地理1-002
○王京开城府本高勾丽扶苏岬新罗改松岳郡太祖二年定都于松岳之阳为开州创宫阙。[会庆殿后改承庆; 膺干殿改奉元; 长龄殿改千龄; 含庆殿改向福; 干明殿改储祥; 明庆殿改金明; 干德殿改大观; 文德殿改修文; 延英殿改集贤; 宣政殿改广仁; 宣明殿改穆淸; 舍元殿改静德; 万寿殿改永寿; 重光殿改康安; 宴亲殿改睦亲; 五星殿改灵宪; 慈和殿改集禧; 正阳宫改书和; 寿春宫改丽正; 云楼改观祥; 宜春楼改韶晖; 神凤门改仪凤; 春德门改 通; 大初门改泰定; 阖门改云龙; 会日门改利宾; 昌德门改兴礼; 开庆门改皇极; 金马门改延水; 天福门改紫宸; 通天门改永通; 景阳门改阳和; 安佑门改纯佑; 左右承天门改通嘉; 左右宣庆门改敷佑; 左右延佑门改奉明; 延守门改敎化; 长宁门改朝仁; 宣化门改通仁; 兴泰门改芬芳; 阳春门改广阳; 大平门改重化; 百福门改保化; 通庆门改成德; 东化门改庆度; 西化门改向成; 大淸门改淸泰; 永安门改兴安。] 立市廛辨坊里分五部。 光宗十一年改开京为皇都成宗六年更定五部坊里十四年为开城府管赤县六畿县七。 显宗九年罢府置县令管贞州德水江阴三县又长湍县令管松林临津 山临江积城坡平麻田七县俱直隶尙书都省谓之京畿。 十五年又定京城五部坊里[东部坊七里七十曰安定坊奉香坊令昌坊松令坊杨堤坊仓令坊弘仁坊南部坊五里七十一曰德水坊德 坊安兴坊德山坊安申坊西部坊五里八十一曰森松坊五正坊干福坊鎭安坊香川坊北部坊十里四十七曰正元坊法王坊兴国坊五冠坊慈云坊王轮坊堤上坊舍乃坊师子岩坊内天王坊中部坊八里七十五曰南溪坊兴元坊弘道坊 溪坊由岩坊变羊坊广德坊星化坊。]二十年京都罗城成。[王初卽位征丁夫三十万四千四百人筑之至是功毕。 城周二万九千七百步罗阁一万三千*闲大门四中门八小门十三曰紫安曰安和曰成道曰灵昌曰安定曰崇仁曰弘仁曰宣旗曰德山曰长覇曰德 曰永同曰会宾曰仙溪曰泰安曰 溪曰仙严曰光德曰干福曰昌信曰保泰曰宣义曰 猊曰永平曰通德。 又皇城二千六百*闲门二十曰广化曰通阳曰朱雀曰南熏曰安祥曰归仁曰迎秋曰宣义曰长平曰通德曰干化曰金耀曰泰和曰上东曰和平曰朝宗曰宣仁曰靑阳曰玄武曰北小门。 一云丁夫二十三万八千九百三十八人工匠八千四百五十人城周一万六百六十步高二十七尺厚十二尺廊屋四千九百一十*闲。] 文宗十六年复知开城府事都省所掌十一县皆属焉。 又割西海道平州任内牛峯郡以隶之。 忠烈王三十四年设府尹以下官掌都城内别置开城县掌城外。 恭愍王七年修松都外城恭让王二年分京畿为左右道以长湍。 临江 山临津松林麻田积城坡平为左道; 开城江阴海 德水牛峯为右道。 又依文宗旧制[文宗二十三年正月以杨广道汉阳沙川交河高峯 壤深岳幸州海等州见州抱州峯城金浦阳川富平童城石泉荒调黄鱼富原果州仁州安山衿州南阳守安交州道永兴兎山安峡僧岭朔岭铁原西海道延安白州平州侠州新恩牛峯通津安州凤州瑞兴等州县属京畿。]以杨广道汉阳南阳仁州安山交河阳川衿州果州抱州瑞原高峯交州道铁原永平伊川安峡涟州朔宁属左道以杨广道富平江华乔桐金浦通津西海道延安平州白州谷州遂安载宁瑞兴新恩侠溪属右道各置都观察黜陟使以首领官佐之。 王都鎭山松岳[一名崧岳 有神祠。]又有龙岫山进凤山东江[在贞州。]西江[卽礼成江。]碧澜渡属郡一县十二。
○开城县本高勾丽冬比忽新罗景德王十五年改为开城郡。 显宗九年罢开城府置开城县令管贞州德水江阴三县直隶尙书都省。 忠烈王三十四年以开城府掌都城内别置开城县掌城外。 有井名曰大井[世传懿祖娶龙女初到开城山麓以银盂掘地水随涌因以为井。]有 平渡。
○牛峯郡本高勾丽牛岑郡[一云牛岭一云首知衣。]新罗景德王改今名。 显宗九年为平州属县文宗十六年来属睿宗元年置监务。 有九龙山[国祖圣骨将军祠在焉。 故又号圣居山。]朴渊。[有上下渊深皆不测遇旱祷雨辄应。 上渊心有盘石可登览。 文宗尝登其上忽风雨暴作石震动。 文宗惊怖。 时李灵干扈从作书数龙之罪投于渊龙卽出其脊乃杖之渊水为之尽赤。]
○贞州本高勾丽贞州显宗九年为开城县属县文宗十六年来属睿宗三年改为升天府置知府事。 忠宣王二年降为海 郡。 有白马山长源亭[道诜松岳明堂记云西江边有君子御马明堂之地自太祖统一丙申之岁至百二十年就此创构国业延长。 文宗命太史令金宗允等相地构之于西江 岳南。]河源渡[在州南。]重房堤。[称重房裨补。 每春秋班主率府兵修筑。]
○德水县本高勾丽德勿县[一云仁物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 显宗九年为开城县属县文宗十年创兴王寺于县移县治于杨川十六年来属恭让王元年置监务。 有祖江渡引宁渡。
○江阴县本高勾丽屈押县[一云江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松岳郡领县。 显宗九年为开城县属县文宗十六年来属仁宗二十一年置监务。
○长湍县本高勾丽长浅城县[一云耶耶一云夜牙。]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牛峯郡领县。 穆宗四年以侍中韩彦恭内乡升为湍州显宗九年复为县令为尙书都省所管文宗十六年来属。 有长湍渡。[两岸靑石壁立数十里 之如 世传太祖游幸之地民*闲尙传其歌曲。]
○临江县本高勾丽獐项县[一云古斯也忽次。]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牛峯郡领县。 显宗九年为长湍县属县文宗十六年来属恭让王元年置监务。 有灵通寺。[山水之胜为松京第一卽阿干康忠宝育圣人所居摩阿岬之地。]
○ 山县本高勾丽乌斯含达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 显宗九年为长湍县属县文宗十六年来属睿宗元年置监务。
○临津县本高勾丽津临城县。[一云乌阿忽]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开城郡领县。 显宗九年为长湍县属县文宗十六年来属恭让王元年置监务。 有新京旧址[恭愍王欲迁都南京遣前汉阳尹李安修其城阙民甚苦之。 乃卜于太庙不吉不果迁。 于是亲幸相地遂营宫阙时人谓之新京。]有临津渡。
○松林县本高勾丽若只豆耻县[一云之蟾一云朔头]新罗景德王改名如 为松岳郡领县。 高丽初改今名光宗创置佛日寺于其地移县治于东北显宗九年为长湍县属县文宗十六年来属后置监务。 有五冠山。[世传孝子文忠居是山下乐府有五冠山曲。]
○麻田县本高勾丽麻田浅县[一云泥沙波忽。]新罗景德王改名临湍为牛峯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为长湍县属县文宗十六年来属后置监务寻倂于积城县恭让王元年复置监务。
○积城县本高勾丽七重城新罗景德王改名重城为来苏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为长湍县属县文宗十六年来属睿宗元年置监务。 有绀岳。[自新罗为小祀山上有祠宇春秋降香祝行祭显宗二年以丹兵至长湍岳神祠若有旌 士马丹兵惧而不敢前命修报祀。 谚传罗人祀唐将薛仁贵为山神云。]
○波平县[波一作坡。]本高勾丽波害平史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来苏郡领县。 显宗九年为长湍县属县文宗十六年来属睿宗元年置监务别号铃平。
#高丽史56卷-志10-地理1-003
○杨广道本高勾丽百济之地。[汉江以北高勾丽以南百济。] 成宗十四年分境内为十道以杨州广州等州县属关内道忠州淸州等州县为忠原道公州运州等州县为河南道睿宗元年合为杨广忠淸州道明宗元年分为二道忠肃王元年定为杨广道恭愍王五年为忠淸道领京一牧三府二郡二十七县七十八。
#高丽史56卷-志10-地理1-004
○南京留守官杨州本高勾丽北汉山郡[一云南平壤城。]百济近肖古王取之二十五年自南汉山徙都之。 至盖卤王二十年高勾丽慈悲王来围汉城盖卤出走为丽兵所害是岁子文周王移都熊津。 后新罗眞兴王十五年至北汉山城定封疆十七年创北汉山州置军主景德王十四年改为汉阳郡。 高丽初又改为杨州成宗十四年初定十道置十二州节度使号左神策军与海州为左右二辅属关内道。 显宗三年废二辅十二节度改安抚使九年降知州事文宗二十一年升为南京留守官徙旁郡民实之。 肃宗元年卫尉丞同正金谓 据道诜密记请迁都南京云: "杨州有木觅壤可立都城。" 日者文象从而和之四年秋王亲幸相之命平章事崔思诹知奏事尹瓘董其役。 五年而成王遂亲幸观之。 忠烈王三十四年改为汉阳府别号广陵[成庙所定。]有三角山[新罗称负儿岳。]汉江[卽沙平渡。]杨津[新罗时北渎汉山河 中祀。]属郡三县六领都护府一知事郡二县令官一。
○交河郡本高勾丽泉井口县[一云屈火郡一云于乙买串。]新罗景德王改今名。 显宗九年来属别号宣城。 有乌岛城[汉江临津下流会于此。]洛河渡[在县北。]。 见州本高勾丽买省郡[一云昌化郡。]新罗景德王改为来苏郡。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
○抱州本高勾丽马忽郡[一云命旨。]新罗景德王改为坚城郡。 高丽初更今名成宗十四年置团练使穆宗八年罢之显宗九年来属。 明宗二年置监务别号淸化。[成庙所定。]
○幸州本高勾丽皆伯县新罗景德王改名遇王[一云王逢。]为汉阳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别号德阳。[成庙所定。]
○峯城县本高勾丽述弥忽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交河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辛禑十三年改为瑞原县令。
○高峯县[峯一作烽。]本高勾丽达乙省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交河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
○深岳县古宝薪乡显宗九年称今名来属。
○ 壤县本高勾丽骨衣奴县新罗景德王改名荒壤为汉阳郡领县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仍属之后移属抱州。
○沙川县本高勾丽内乙买县[一云内 米。]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坚城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
#高丽史56卷-志10-地理1-005
○安南都护府树州本高勾丽主夫吐郡新罗景德王改为长堤郡。 高丽初改树州成宗十四年置团练使穆宗八年罢之显宗九年改知州事。 毅宗四年更为安南都护府高宗二年又改为桂阳都护府忠烈王三十四年升吉州牧忠宣王二年汰诸牧降为富平府属县六。
○衿州[衿一作黔。]本高勾丽仍伐奴县新罗景德王改名谷壤为栗津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成宗十四年置团练使穆宗八年罢之。 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 别号始兴[成庙所定。]有杨花渡。
○童城县本高勾丽童子忽县[一名幢山县一云仇斯波衣。]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长堤郡领县。 高丽仍属恭让王三年置通津监务以县属之。
○通津县本高勾丽平淮[淮一作唯。]押县[一名北史城一云别史波衣。]新罗景德王改名分津为长堤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仍属之。
○孔岩县本高勾丽齐次巴衣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栗津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忠宣王二年改为阳川县置令。
○金浦县本高勾丽黔浦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长堤郡领县。 显宗九年仍属明宗二年置监务神宗元年以王胎藏于县地升为县令官。
○守安县本高勾丽首尔忽新罗景德王改名戍城为长堤郡领县。 至高丽仍属明宗二年置监务恭让王三年始置通津监务以县属之。
#高丽史56卷-志10-地理1-006
○仁州本高勾丽买召忽县[一云弥 忽。]新罗景德王改名邵城为栗津郡领县。 显宗九年属树州任内至肃宗朝以皇 仁睿太后李氏内乡升为庆源郡仁宗时以皇 顺德王后李氏内乡改今名为知州事。 恭让王二年升为庆源府。[王初卽位赐州户长红 。] 有紫燕岛三木岛龙流岛属郡一县一。
○唐城郡本高勾丽唐城郡新罗景德王改为唐恩郡。 高丽初复古名显宗九年为水州属郡后来属。 明宗二年置监务忠烈王十六年以洪茶丘内乡升知益州事后又升为江宁都护府三十四年又升为益州牧忠宣王二年汰诸牧降为南阳府。 有大部岛小牛岛仙甘弥岛灵兴岛召勿岛承黄岛仁物岛伊则岛杂良串岛沙也串岛难知岛木力岛。
○载阳县古安阳县显宗九年称今名属水州任内后来属。
#高丽史56卷-志10-地理1-007
○水州本高勾丽买忽郡新罗景德王改为水城郡。 太祖南征郡人金七崔承珪等二百余人归顺效力以功升为水州成宗十四年置都团练使穆宗八年罢之显宗九年复知州事。 元宗十二年窄梁防戍蒙古兵入大部岛侵略居民岛人愤怨杀蒙兵以叛副使安悦率兵讨平之以功升为水原都护府后又升为水州牧忠宣王二年汰诸牧降为水原府。 恭愍王十一年红贼遣先锋招降杨广道州郡府最先迎降遂降为郡郡人重赂宰臣金镛复为府。 别号汉南[成庙所定。]又号隋城属县七。
○安山县本高勾丽獐项口县新罗景德王改为獐口郡。 高丽初改为安山郡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忠烈王三十四年以文宗诞生之地升知郡事。
○永新县[一云五朶一云永 。]显宗九年来属。
○双阜县古六浦显宗九年来属。
○龙城县本高勾丽上忽县[一云车忽。]新罗景德王改名车城为唐恩郡领县。 高丽初改今名显宗九年来属。
○贞松县古松山部曲显宗九年称今名来属。
○振威县本高勾丽釜山县[古渊达部曲一云金山县又松村活达。]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水城郡领县。 至高丽仍属明宗二年置监务后升为县令官。
○阳城县本高勾丽沙伏忽新罗景德王改名赤城为白城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五年来属明宗五年置监务。
#高丽史56卷-志10-地理1-008
○江华县本高勾丽穴口郡[一云甲比古次。]在海中直贞州之西南通津县之西。 新罗景德王改为海口郡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置县令。 高宗十九年避蒙古兵入都升为郡号江都三十七年筑中城周回二千九百六十余*闲元宗元年复还松都。[府东十里松岳里有故宫基。] 忠烈王时倂于仁州寻复旧辛禑三年升为府。 有摩利山[在府南。 山顶有堑星坛世传檀君祭天坛。]传灯山[一名三郞城世传檀君使三子筑之。]有仇音岛巴音岛今音北岛买仍岛属县三。
○鎭江县本高勾丽首知县在江华岛内新罗景德王改名首鎭为海口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仍属有鞍岛长峯岛。
○河阴县本高勾丽冬音奈县[一云芽音县。]在江华岛内新罗景德王改名 阴为海口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仍属后属开城县有主乙叱岛。
○乔桐县本高勾丽高木根县[一名戴云岛一云高林一云达乙斩。]在海中直江华县之西北 州之南。 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海口郡领县高丽仍属之明宗二年置监务。 有松家岛。
#高丽史56卷-志10-地理1-009
○广州牧初百济始祖温祚王以汉成帝鸿嘉三年建国都于慰礼城至十三年就汉山下立栅移慰礼城民户遂建宫阙居之明年迁都号南汉山城至近肖古王二十五年移都南平壤城。 及新罗太宗王遣金庾信与唐将苏定方夹攻百济灭之。 后唐师还文武王渐收其地改为汉山州又改为南汉山州景德王十五年改名汉州。 太祖二十三年更今名成宗二年初置十二牧州其一也。 十四年置十二州节度使号奉国军属关内道。 显宗三年废为安抚使九年定八牧仍为牧官别号淮安。[成庙所定。] 有日长城[新罗文武王所筑卽昼长城。]属郡四县三。
○川宁郡本高勾丽述川郡[一云省知买。]新罗景德王改为 川郡。[ 一作沂。]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 有鎭江渡。
○利川郡本高勾丽南川县[一云南买。]新罗幷之眞兴王升为州置军主景德王改名黄武为汉州领县。 太祖南征郡人徐穆导之利涉故赐号利川郡仍属焉。 仁宗二十一年置监务高宗四十四年称永昌恭让王四年以祖 申氏之乡升为南川郡。
○竹州本高勾丽皆次山郡新罗景德王改为介山郡。 高丽初更今名成宗十四年置团练使穆宗八年罢之。 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别号阴平[成庙所定。]又号延昌。
○果州本高勾丽栗木郡[一云冬斯 。]新罗景德王改为栗津郡。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 别号富安[成庙所定]又号富林有冠岳山。[忠烈王十年升州之龙山处为富原县。]
○砥平县本高勾丽砥岘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朔州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辛禑四年以乳 张氏之乡置监务后罢之恭让王三年置铁场于县境设监务以兼之。
○龙驹县本高勾丽驹城县[一云灭乌。]新罗景德王改名巨黍为汉州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仍属。 明宗二年置监务后升为县令官。
○杨根县本高勾丽杨根郡[一云恒阳。]新罗景德王改名滨阳为 川郡领县。 高丽初复古名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五年置监务。 高宗四十四年称永化元宗十年以卫社功臣金自廷内乡升为益和县令恭愍王五年以王师普愚母乡升为杨根郡。 有龙门山有龙津渡。[恭愍王五年以普愚寓居于迷元庄之小雪庵升庄为县置监务寻以地窄人稀还属于县。]
#高丽史56卷-志10-地理1-010
○忠州牧本高勾丽国原城[一云*末乙省{未乙省}一云 长城。]新罗取之眞兴王置小京景德王改为中原京。 太祖二十三年又改为忠州。 成宗二年初置十二牧州其一也十四年置十二州节度使号昌化军称中原道。 显宗三年废为安抚使九年定为牧为八牧之一高宗四十一年升为国原京。 有杨津溟所杨津衍所别号大原[成庙所定。]又号蘂城[高宗四十二年以多仁铁所人御蒙兵有功升所为翼安县。]属郡一县五领知事郡一。
○槐州本高勾丽仍斤内郡新罗景德王改为槐壤郡。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别号始安。[成庙所定。]
○长延县本高勾丽上芼县显宗九年称今名来属有温泉。 长 县高勾丽时称号未详显宗九年来属。
○阴竹县本高勾丽奴音竹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介山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
○阴城县本高勾丽仍忽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黑壤郡领县。 至高丽来属后置监务。
○淸风县本高勾丽沙热伊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柰 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忠肃王四年因县僧淸恭为王师升知郡事。 有月岳[新罗称月兄山。]有风穴。
#高丽史56卷-志10-地理1-011
○原州本高勾丽平原郡新罗文武王置北原小京。 太祖二十三年改今名显宗九年为知州事高宗四十六年以州逆命降为一新县。 元宗元年复知州事十年以林惟茂外乡升靖原都护府忠烈王十七年。 以御丹兵有功改为益兴都护府三十四年升原州牧。 忠宣王二年汰诸牧降为成安府恭愍王二年安胎于州之雉岳山复原州牧。 别号平 京又号平 [成庙所定。]属郡二县五。
○宁越郡本高勾丽奈生郡新罗景德王改奈城郡。 至高丽更今名来属恭愍王二十一年以乡人延达麻实里院使在
大明有功于我升知郡事。
○堤州本高勾丽奈吐郡新罗景德王改奈堤郡高丽初更今名。 成宗十四年置刺史穆宗八年罢之。 显宗九年来属睿宗元年置监务别号义川[成庙所定。]又号义原。
○平昌县本高勾丽郁乌县[一云于乌县。]新罗景德王改名白乌为奈城郡领县。 至高丽更今名来属忠烈王二十五年置县令辛禑十三年以宠宦李信内乡升知郡事后降为县令别号鲁山。
○丹山县本高勾丽赤山县[一云赤城县。]新罗为奈 郡领县。 高丽初改今名显宗九年来属后移属忠州。 哈丹之乱以县人能拒敌赏其功始置监务忠肃王五年升知丹阳郡事。 有竹岭山。
○永春县本高勾丽乙阿旦县新罗景德王改名子春为奈城郡领县高丽更今名来属。
○酒泉县本高勾丽酒渊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奈城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别号鹤城。
○黄骊县本高勾丽骨乃斤县新罗景德王改名黄骁为沂川郡领县高丽初更今名[一云黄利县。]显宗九年来属。 后置监务高宗四十四年称永义忠烈王三十一年以皇 顺敬王后金氏内乡升为骊兴郡。 至
大明洪武二十一年迁伪主辛禑于郡升为黄骊府恭让王元年复降为骊兴郡。 有骊江。
#高丽史56卷-志10-地理1-012
○淸州牧本百济上党县新罗神文王五年初置西原小京景德王升西原京。 太祖二十三年改为淸州成宗二年初置十二牧州其一也十四年置十二州节度使号全节军属中原道。 显宗三年废为安抚使九年定为牧为八牧之一。 属郡二县七领知事府一知事郡二县令官二。
○燕山郡本百济一牟山郡新罗景德王改今名。 至高丽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高宗四十六年以卫社功臣朴希实内乡升为文义县置令忠烈王时倂于嘉林寻复旧。
○木州本百济大木岳郡新罗景德王改为大麓郡。 至高丽更今名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别号新定。[成庙所定。]
○鎭州本高勾丽今勿奴郡[一云万弩郡一云首知一云新知。]新罗景德王改为黑壤郡[黑一作黄。]高丽初称降州后改今名。 成宗十四年置刺史穆宗八年罢之显宗九年来属。 高宗四十六年以林衍内乡升为彰义县置令元宗十年又以衍之故升知义宁郡事及衍诛还降称今名别号常山[成庙所定。]有胎灵山。[新罗时万弩郡太守金舒玄妻万明生庾信藏胎于县南十五里化为神因号胎灵山。 自新罗置祠宇春秋降香行祭高丽仍之。]
○全义县本百济仇知县新罗景德王改名金地为大麓郡领县。 至高丽更今名来属。
○淸川县古萨买县至高丽称今名来属。
○道安县本高勾丽道西县新罗景德王改名都西为黑壤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
○靑塘县一名靑渊县高丽初称今名来属后置监务兼任道安。
○燕 县本百济豆仍只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燕山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后以木川监务来兼。 有元帅山[忠烈王时韩希愈金 等大败哈丹贼于县南正左山下俗号驻军之地为元帅山。]有熊津。[卽新罗西渎熊川河载中祀。]
○怀仁县本百济未谷县新罗景德王改名昧谷为燕山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后以怀德监务来兼辛禑九年别置监务。
#高丽史56卷-志10-地理1-013
○公州本百济熊川文周王自汉城徙都之至圣王又移都南扶余。 新罗与唐夹攻灭之唐置熊津都督府留兵鎭之唐师旣去新罗尽有其地。 神文王改为熊川州置都督景德王又改熊州。 太祖二十三年更今名成宗二年初置十二牧州其一也十四年置十二州节度使称安节军属河南道。 显宗三年废节度使九年降知州事忠惠王后二年以*( ){元}阔阔赤平章妻敬和翁主外乡升为牧。 有 龙山[卽新罗西岳载中祀。]熊津衍所[上流为锦江。]别号怀道[成庙所定。 明宗六年州鸣鹤所人亡伊啸聚党与攻陷本州岛朝廷升其所为忠顺县置令尉以抚之后降而复叛寻削之。]属郡四县八。
○德恩郡本百济德近郡新罗景德王改为德殷郡。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有甄萱墓。
○怀德郡本百济雨述郡[一云朽浅。]新罗景德王改为比 郡。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有 足山。
○扶余郡本百济所夫里郡[一云泗 。]百济圣王自熊川来都之号南扶余。 至义慈王时新罗遣金庾信与唐将苏定方夹攻灭之唐师旣去新罗尽得百济旧地。 文武王十二年置摠管景德王改今名。 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 有天政台钓龙台落花岩。
○连山郡本百济黄等也山郡新罗景德王改为黄山郡。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 有开泰寺。[太祖旣平百济创大刹于黄山之谷改山为天护名寺为开泰。]
○市津县本百济加知柰县[一云加乙乃一云薪浦。]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德恩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有市津浦。
○德津县本百济所比浦县新罗景德王改名赤乌为比 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来属。
○鎭岑县本百济眞岘县[眞一作贞。]新罗景德王改名鎭岭为黄山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
○儒城县本百济奴斯只县[斯一作叱。]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比 郡领县。 高丽仍旧名来属有温泉。
○石城县本百济珍恶山县新罗景德王改名石山为扶余郡领县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后罢之。 恭愍王二十年以扶余监务来兼恭让王二年复置监务。
○定山县本百济悦己县[一云豆陵尹城。]新罗景德王改名悦城为扶余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
○尼山县本百济热也山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熊州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
○新 县本百济伐音支县[一云武夫县。]新罗景德王改名淸音为熊州领县高丽初更今名来属。
#高丽史56卷-志10-地理1-014
○洪州成宗十四年置运州都团练使显宗三年改知州事后改今名[太祖实录十年三月王入运州注云卽今洪州。]恭愍王五年以王师普愚内乡升为牧十七年降知州事二十年复为牧。 别号安平又海 [皆成庙所定。]又号海兴属郡三县十一。
○ 城郡本百济 郡新罗景德王改今名。 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忠烈王十九年以县人卜奎御丹兵有功升为县令后又升知沔州事别号马山又号海宗。
○大兴郡本百济任存城[一云今州。]新罗景德王改为任城郡。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 唐苏定方祠在大岑岛。[春秋降香祝致祭。]
○结城郡本百济结己县新罗景德王改为洁城郡。 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二年更今名置监务。
○高丘县本百济牛见县新罗景德王改名目牛为伊山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
○保宁县本百济新村县[一云沙村县。]新罗景德王改名新邑为洁城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睿宗元年置监务。 有高鸾岛。
○兴阳县古名远军显宗九年称今名来属。
○靑阳县本百济古良夫里县新罗*敬德王{景德王}改名靑武为任城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属天安府任内后来属。
○新平县本百济沙平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 城郡领县显宗九年来属。
○德 县本百济今勿县新罗景德王改名今武为伊山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五年置监务。
○伊山县本百济马尸山郡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郡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 有伽倻山。
○唐津县本百济伐首只县[一云夫只郡。]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 城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睿宗元年置监务。
○余美县本百济余村县新罗*敬德王{景德王}改名余邑为 城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睿宗元年置监务。
○骊阳县[骊一作黎。]本百济沙尸良县[一云沙罗县。]新罗景德王改名新良为洁城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置监务显宗九年来属。
○贞海县世传太祖时梦熊驿吏韩姓者有大功赐号太匡割高丘县地置县为其乡贯。 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
#高丽史56卷-志10-地理1-015
○天安府太祖十三年合东西兜率为天安府置都督[谚传术师艺方启太祖云: "三国中心五龙争珠之势若置大官则百济自降。" 太祖乃登山周览始置府。]成宗十四年改为 州都团练使穆宗八年废团练使。 显宗九年复旧名为知府事高宗四十三年避兵入仙藏岛后出陆忠宣王二年汰诸牧府改为宁州恭愍王十一年复为天安府。 别号任欢属郡一县七。
○温水郡本百济汤井郡新罗文武王升为州置摠管后废州为郡。 高丽初改今名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 有温泉。
○牙州本百济 述县新罗景德王改名阴峯为汤井郡领县。 高丽初改为仁州成宗十四年置刺史穆宗八年废刺史显宗九年来属后更今名置监务别号宁仁。[成庙所定。]
○新昌县本百济屈直县新罗景德王改名祈梁为汤井郡领县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 恭让王三年筑城县西獐浦收旁近州县租载舟浮海达于京师始置万户兼监务。 有道高山。
○ 岁县本百济甘买县新罗景德王改名驯雉为大麓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别号 川。
○平泽县古河八县高丽称今名来属。
○礼山县本百济乌山县新罗景德王改名孤山为任城郡领县。 太祖二年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
○稷山县本慰礼城百济始祖温祚王开国建都后高勾丽取之改为蛇山县新罗因之为白城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高丽改河阳仓为庆阳县置令兼任 场官。]
○安城县本高勾丽柰兮忽新罗景德王改为白城郡。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属水州后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 恭愍王十年红贼入松都王南巡贼遣先锋招降杨广道州郡所至莫敢挫其锋唯县人佯为降附设宴 之乘其醉斩魁首六人贼由是不敢南下。 十一年以功升知郡事割水原任内阳良甘弥呑马田薪谷四部曲以与之。 后金镛受赂以三部曲还属水原。
#高丽史56卷-志10-地理1-016
○嘉林县本百济加林郡新罗景德王改加为嘉。 成宗十四年置林州刺史显宗九年更今名置令忠肃王二年以元阿 海平章妻赵氏内乡升知林州事。 属郡一县四。
○西林郡本百济舌林郡[一云南阳。]新罗景德王改今名。 高丽因之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 忠肃王元年以县人李彦忠有劳于忠宣升知西州事。 有熊津溟所。
○庇仁县本百济比众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西林郡领县。 高丽因之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
○鸿山县本百济大山县新罗景德王改名翰山为嘉林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仍属明宗五年以韩山监务来兼。
○蓝浦县本百济寺浦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西林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辛禑六年因倭寇人物四散至恭让王二年始置鎭城招集流亡。
○韩山县本百济马山县新罗因之为嘉林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仍属明宗五年置监务后升为知韩州事。
#高丽史56卷-志10-地理1-017
○富城县本百济基郡新罗景德王改为富城郡。 高丽因之仁宗二十二年置县令明宗十二年县人逼令尉幽之有司奏除官号。 忠烈王十年以县人大护军郑仁卿有功升知瑞山郡事三十四年升为瑞州牧忠宣王二年汰诸牧降为瑞宁府后又降知瑞州事属县二。
○地谷县本百济知六县新罗景德王改名地育为富城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仍属。
○苏泰县本百济省大兮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富城郡领县。 高丽仍之显宗九年属运州。 忠烈王时宦者李大顺有宠于元以县为居乡升知泰安郡事。
志卷第十。
#高丽史57卷-志11-00-000
志卷第十一。 高丽史五十七。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00
地理二。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01
○庆尙道在三韩为辰韩在三国为新罗及太祖幷新罗百济置东南道都部署使置司庆州。 成宗十四年分境内为十道以尙州所管为岭南道庆州金州所管为岭东道晋州所管为山南道睿宗元年称庆尙晋州道。 明宗元年分为庆尙晋陜州两道十六年为庆尙州道神宗七年为尙晋安东道其后又改为庆尙晋安道。 高宗四十六年以和登定长四州没于蒙古割道之平海德原盈德松生隶溟州道。 忠烈王十六年又以德原盈德松生移隶东界忠肃王元年定为庆尙道领京一牧二府三郡三十县九十二。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02
○东京留守官庆州本新罗古都。 始祖赫居世王开国建都国号徐耶伐或称斯罗或称斯卢后称新罗脱解王九年始林有 怪更名 林因以为国号基临王十年复号新罗。 太祖十八年敬顺王金傅来降国除为庆州二十三年升为大都督府改其州六部名梁部为中兴部沙梁为南山部本彼为通仙部习比为临川部汉祗为加德部牟梁为长福部。 成宗六年改为东京留守十四年称留守使属岭东道。 显宗三年废留守官降为庆州防御使五年改安东大都护府二十一年复为东京留守。 时锐方所上三韩会土记有高丽三京之文故复置之。 神宗五年东京夜别抄作乱攻劫州郡遣师讨平之七年以东京人造新罗复盛之言传檄尙淸忠原州道谋乱降知庆州事夺管内州府郡县乡部曲分隶安东尙州高宗六年复为留守。 忠烈王三十四年改称 林府辛禑二年府与金州争使营。 都评议使奏金州贼杀按廉且置营岁月不及 林。 近海滨倭贼可畏乞移置 林禑从之。 别号乐浪[成庙所定。]有赫居世王陵金庾信墓又有瞻星台[新罗善德女主所筑。]奉德寺[新罗惠恭王铸大锺重铜一十二万斤撞之声闻百余里]属郡四县十领郡五。[防御郡四知事郡一。]
○兴海郡本新罗退火郡景德王改为义昌郡高丽初改今名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恭愍王十六年以国师千熙之乡升知郡事。 别号曲江又号鳌山。
○章山郡本押梁小国[一云押督。]新罗祗味王取之置郡景德王改为獐山郡。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 忠宣王卽位避王嫌名改庆山忠肃王四年以国师一然之乡升为县令官。 恭让王二年以王妃卢氏之乡升知郡事别号玉山。
○寿城郡本新罗 火郡[一云上村昌郡。]景德王改为寿昌郡。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恭让王二年置监务兼任解颜。
○永州高丽初合新罗临 郡道同临川二县置之[一云高郁府。]成宗十四年为永州刺史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 后升为知州事别号益阳[成庙所定。]又号永阳。[丽季升本州岛梨旨银所为县。]
○安康县本新罗比火县景德王改今名为义昌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恭让王二年置监务。[新罗*婆裟王{婆娑王}取音汁伐国置音汁火县后合属于县。]
○新宁县本新罗史丁火县景德王改今名为临 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恭让王二年置监务。[景德王改买熟次县为 白县后合属于县。]
○慈仁县本新罗奴斯火县景德王改今名为獐山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
○河阳县成宗十四年为河州刺史。 显宗九年改今名来属后置监务。
○淸河县本高勾丽阿兮县新罗景德王改名海阿为有邻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
○延日县本新罗斤乌支县[一作乌良友。]景德王改名临汀为义昌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恭让王二年置监务以管军万户兼之。
○解颜县本新罗雉省火县[一云美里。]景德王改今名为獐山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恭让王二年置监务以寿城监务兼之。
○神光县本新罗东仍音县[一云神乙。]景德王改今名为义昌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
○杞溪县本新罗芼兮县[一云化 。]景德王改今名为义昌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
○长 县本新罗只沓县景德王改名 立为义昌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来属后置监务。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03
○蔚州本屈阿火村新罗婆娑王取之置县景德王改名河曲[一作河西。]为临关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置防御使。[景德王改于火县为虞风县栗浦县为东津县皆合属。 太祖时郡人朴允雄有大功乃倂河曲东津虞风等县置兴礼府后降为恭化县又改知蔚州事。 一云罗季有鹤来鸣故称神鹤城。 一云戒边城一云皆知边一云火城郡。] 别号鹤城[成庙所定。]属县二。
○东莱县本新罗居柒山郡景德王改为东莱郡。 显宗九年来属后置县令。 有温泉。
○ 阳县本新罗居知火县景德王改今名为良州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仁宗二十一年置监务后改为彦阳。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04
○礼州本高勾丽于尸郡新罗景德王改为有邻郡。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置防御使高宗四十六年以卫社功臣朴松庇内乡升为德原小都护府后升为礼州牧忠宣王二年汰诸牧改为宁海府别号丹阳。[成庙所定。] 有观鱼台属府一郡三县二。
○甫城府[一云载岩城。]新罗景德王改柒巴火县为眞宝县又改高勾丽助揽县为眞安县高丽初合二县置府显宗九年来属。
○英阳郡[英一作延。]本古隐县后改今名。 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五年置监务别号益阳。[首比部曲元属于县文宗朝移属蔚珍以附近还属。]
○平海郡本高勾丽斤乙于高丽初改今名显宗朝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 忠烈王时县人佥议评理黄瑞随驾入元翊戴回还以功升知郡事别号箕城。 有温泉。
○盈德郡本高勾丽也尸忽郡新罗改为野城郡。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又改为县令官。
○靑*凫县本高勾丽靑己县新罗改名积善为野城郡领县。 高丽初为*凫伊县又改为云凤县成宗五年更今名来属。
○松生县显宗九年来属仁宗二十一年置监务。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05
○金州本驾洛国。 新罗儒理王十八年驾洛之长我 干汝 干彼 干等九人率其民 飮望见龟旨峯有非常声气就视之有金 自天而降中有金色卵圆如日轮。 九人拜而神之奉置我 干家。 翼日九人咸会开 而视有一童子剖壳而生年可十五容貌甚伟众皆拜贺尽礼。 童子日就岐 历十余日身长九尺。 是月望九人遂奉以为主卽首露王也。 国号驾洛又称伽倻后改为金官国四境东至黄山江东北至伽倻山西南际大海西北界智异山。 卽位一百五十八年薨至九代孙仇亥赍国帑宝物降于新罗。 自首露王以后居登王麻品王居叱弥王伊尸品王坐知王吹希王 知王钳知王至仇亥王[亥三国遗事驾洛国记作冲。]有国凡四百九十一年新罗法兴王旣受降待以客礼以其国为食邑号金官郡。 文武王置金官小京景德王为金海小京。 太祖二十三年改州府郡县名为金海府后降为临海县又升为郡。 成宗十四年改为金州安东都护府显宗三年更今名。 元宗十一年以防御使金 平密城之乱又拒三别抄有功升为金宁都护府忠烈王十九年降为县三十四年升为金州牧。 忠宣王二年汰诸牧复为金海府。 首露王墓[在州西。]招贤台[在州东。 世传驾洛国居登王登此台招七点山 始仙人 始乘舟而来因名焉。]又有三分水[府东黄山江水奔流五十余里分三浦入海俗呼为三叉水。]属郡二县三。
○义安郡本新罗屈自郡景德王改今名。 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忠烈王八年更名义昌升为县令以赏元世祖东征供亿之劳。 别号桧山。
○咸安郡本阿尸良国[一云阿那加耶。]新罗法兴王灭之以为郡景德王改今名。 成宗十四年为咸州刺史显宗九年复今名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恭愍王二十二年以县人周英赞之女入
大明为宫人遂升为知郡事别号金罗。
○漆园县[园一作原。]本新罗漆吐县景德王改名漆 为义安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恭让王二年置监务别号龟城。
○熊神县本新罗熊只县景德王改今名为义安郡领县显宗九年来属。[高丽升省法部曲为龟山县属金州任内恭让王朝移属漆原。] 有加德岛。
○合浦县本新罗骨浦县景德王改今名为义安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忠烈王八年更名会原升为县令以赏元世祖东征供亿之劳。 别号还珠有月影台。[高丽升莞浦乡为县。]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06
○梁州新罗文武王五年割上州下州地置 良州景德王改为良州备九州岛之一。 太祖二十三年更今名显宗九年置防御使后元中书省以本国官繁民弊为言故倂于密城。 然州县 命守宰劳于往来其弊愈甚。 至忠烈王三十年复旧别号宜春[成庙所定。]又号顺正有伽倻津黄山江[与务安之龙津光阳之蟾津称为背流三大江水。]又有伽倻津衍所属县二。
○东平县本新罗大甑县景德王改今名为东莱郡领县显宗九年来属。 有絶影岛。
○机张县本新罗甲火良谷县景德王改今名为东莱郡领县后移属。 显宗九年又移属蔚州后置监务别号车城。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07
○密城郡本新罗推火郡景德王改今名。 高丽初因之成宗十四年为密州刺史显宗九年称知密城郡事。 忠烈王元年以郡人赵仟杀郡守以应珍岛叛贼三别抄降为归化部曲属之 林。 先是台省屡请降号用事者受邑人赂每沮之至是复极论从之。 后复称密城县十一年升为郡又降为县恭让王二年以曾祖益阳侯妃朴氏内乡升为密阳府。[高丽以守山部曲为守山县。] 属郡二县四。
○昌宁郡本新罗比自火郡。[一云比斯伐。] 眞兴王十六年置下州二十六年州废景德王改为火王郡。 太祖二十三年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 别号昌城夏城。
○淸道郡[一云道州。]高丽初合新罗大城郡乌岳荆山苏山三县为郡来属睿宗四年置监务。 忠惠王后四年以郡人上护军金善庄有功升知郡事明年复为监务恭愍王十五年郡人金汉贵为监察大夫复请升为知郡事。
○玄 县[ 一作风。]本新罗推良火县[推一作三。]景德王改名玄骁为火王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恭让王二年置监务割密城仇知山部曲属之。
○桂城县显宗九年来属恭愍王十五年移属灵山恭让王二年还属。
○灵山县本新罗西火县景德王改名尙药为密城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仍属忠敬王十五年置监务。 有温泉又有伽倻津溟所。
○ 角县本上火村县高丽改今名显宗九年来属。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08
○晋州牧本百济居列城[一名居 。]新罗文武王二年取而置州神文王四年分居 州置菁州摠管景德王改为康州惠恭王复为菁州。 太祖又改康州成宗二年初置十二牧州其一也十四年置十二州节度使号晋州定海军属山南道。 显宗三年废为安抚使九年定为牧为八牧之一。 别号晋康[成庙所定。]又号菁州又号晋阳。 有花开萨川两部曲[其长皆剃头称为僧首。]又有彰善岛[岛本*&高勾丽{新罗}有疾部曲高丽更今名升为县属于州。 忠宣王卽位避王嫌名改为兴善后因倭寇人物俱亡为直村。]属郡二县七领知事郡一县令官三。
○江城郡本新罗阙支郡景德王改阙城郡。 高丽初改为江城县后升为郡显宗九年来属恭让王二年置监务。
○河东郡本新罗韩多沙郡景德王改今名。 高丽初因之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 别号淸河。
○泗州本新罗史勿县景德王改名泗水为固城郡领县。 高丽初来属显宗二年更今名明宗二年置监务。
○岳阳县本新罗小多沙县景德王改今名为河东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
○永善县本新罗一善县景德王改名尙善为固城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 显宗(九)年来属。
○鎭海县显宗九年来属恭让王二年*九{置}监务。 别号八鎭。[一云牛山。]
○昆明县新罗时称号未详显宗九年来属。
○班城县新罗时称号未详显宗九年来属。
○宜宁县本新罗獐含县景德王改今名为咸安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恭让王二年置监务以新繁县属之。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09
○陜州本新罗大良州郡[良一作耶。]景德王改为江阳郡。 显宗由大良院君卽位又以皇妃孝肃王后之乡升知陜州事。 属县十二。
○嘉树县[树一作寿。]本新罗加主火县景德王改今名为康州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别号凤城。
○三 县本新罗三支县[一云麻杖。]景德王改今名为江阳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恭愍王二十二年置监务。
○山阴县本新罗知品川县景德王改今名为阙城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恭让王二年置监务别号山阳。
○丹溪县本新罗赤村县景德王改名丹邑为阙城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恭让王二年移属江城县。
○加祚县本新罗加召县[因方言相近变召为祚。]景德王改名咸阴为居昌郡领县。 高丽初复古名显宗九年来属后还属居昌元宗十二年移属巨济。
○感阴县本新罗南内县景德王改名余善为居昌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毅宗十五年县人子和等诬告郑 妻与县吏仁梁呪咀上及大臣投子和于江降县为部曲。 恭让王二年复置监务以利安县属之。
○利安县本新罗马利县景德王改今名为天岭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恭让王二年移属感阴。
○新繁县本新罗新 县[一云朱乌村一云泉川县。]景德王改名宜桑为江阳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
○冶炉县本新罗赤火县景德王改今名为高灵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
○草溪县本新罗草八兮县景德王改名八溪为江阳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仍属明宗二年置监务。 忠肃王三年以县人郑守琪卞遇成有功升知郡事。 别号淸溪[成庙所定。]有黄芚津。
○居昌县本新罗居烈郡[一名居 。]景德王改今名。 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
○含阳县[一云含城郡。]本新罗速含郡景德王改为天岭郡。 成宗十四年升为许州都团练使显宗三年降为含阳郡来属[后含改为咸。]明宗二年降为县置监务。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10
○固城县本小加耶国新罗取之置古自郡景德王改今名为郡。 成宗十四年为固州刺史后降为县显宗九年属巨济后置县令。 元宗七年以郡升为州忠烈王时倂于南海寻复旧。 别号铁城。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11
○南海县本海中岛新罗神文王初置转也山郡景德王改为南海郡。 显宗九年置县令恭愍王七年因倭失土侨寓晋州任内大也川部曲。 属县二。
○兰浦县本新罗内浦县在南海岛景德王改今名来属。 高丽初因之。 后因倭寇人物俱亡。
○平山县本新罗平西山县[一云西平。]亦在南海岛景德王改今名为南海郡领县。 高丽初因之后因倭寇人物俱亡。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12
○巨济县本海中岛新罗文武王初置裳郡景德王改为巨济郡。 显宗九年置县令元宗十二年因倭失土侨寓居昌县之加祚县忠烈王时倂于管城寻复旧。 有北加助音岛属县三。
○鹅洲县本新罗巨老县在巨济岛景德王改今名为巨济郡领县高丽因之。
○松边县本新罗松边县亦在巨济岛景德王改名南垂为巨济郡领县。 高丽复旧名仍属。
○溟珍县本新罗买珍伊县亦在巨济岛景德王改今名为巨济郡领县高丽因之。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13
○尙州牧本沙伐国新罗沾解王取以为州法兴王改为上州置军主眞兴王废州为上洛郡。 神文王复置州景德王改为尙州惠恭王复为沙伐州。 太祖二十三年复改为尙州其后又改为安东都督府成宗二年初置十二牧尙州卽其一也十四年置十二州节度使号归德军。 属岭南道。 显宗三年废节度使复为安东大都护府五年改为尙州安抚使九年定为牧为八牧之一。 别号上洛[成庙所定。]又号商山[谚传州北面林下村人姓太者捕贼有功升其村为永顺县。]有洛东江又有大堤名曰恭检[明宗二十五年司录崔正 因旧址而筑之。]属郡七县十七领知事府二。
○闻庆郡本新罗冠文县[一云冠县一云高思曷伊城。]景德王改名冠山为古宁郡领县。 高丽初改为闻喜郡显宗九年来属后更今名。 恭让王二年置监务以加恩县属之。[县北有主屹山。] 险阻处三草岾[在县西。]伊火岘[在县西。]串岬迁。[在县南。]
○龙宫郡本新罗竺山[一云园山。]成宗十四年升为龙州刺史穆宗八年罢之显宗三年改今名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有河风津。
○开宁郡本甘文小国新罗取之眞兴王置军主为靑州眞平王废州文武王为甘文郡景德王改今名。 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
○报令郡本新罗三年山郡景德王改为三年郡。 高丽初改保龄郡[后转而为今名。]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 有俗离山。[新罗时称俗离岳为中祀。]
○咸昌郡本古宁伽倻国新罗取之为古冬揽郡[一云古陵郡。]景德王改为古宁郡。 光宗十五年为咸宁郡显宗九年来属后更今名。 明宗二年置监务。
○永同郡本新罗吉同郡景德王改今名。 成宗十四年升为稽州刺史穆宗八年废刺史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六年升为县令后复为监务寻罢之。
○海平郡显宗九年来属仁宗二十一年移属一善。
○靑山县本新罗屈山县[一云 山。]景德王改名耆山为三年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来属恭让王二年置监务析尙州酒城部曲以隶之十一年还属。
○山阳县本新罗近品县[品一作岩。]景德王改名嘉猷为醴泉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明宗十年罢之。
○化宁郡本新罗 达匕郡[一云沓达。]景德王改为化宁郡。 高丽初因之后为县来*( ){属}。
○功城县本新罗大幷部曲高丽初改今名显宗九年来属。
○单密县[单一作丹。]本新罗武冬弥知县[一云曷冬弥知。]景德王改今名为闻韶郡领县。 高丽初因之显宗九年来属。
○比屋县本新罗阿火屋县[一云幷屋。]景德王改今名为闻韶郡领县。 高丽初因之显宗九年来属。
○安定县[定一作贞。]本新罗阿尸兮县[一云阿乙兮。]景德王改名安贤为闻韶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恭让王二年置监务兼任比屋。
○中牟县本新罗刀良县景德王改名道安为化宁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
○虎溪县本新罗虎侧县[一云拜山城。]景德王改今名为古宁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
○御侮县本新罗今勿县[一云阴达。]景德王改今名为开宁郡领县显宗九年来属。
○多仁县本新罗达己县[或云多己。] 景德王改今名来属。 至高丽仍属后移属甫州。 别号仁阳。
○靑理县本新罗音里火县景德王改为靑骁县来属。 高丽更今名显宗九年仍属。
○加恩县本新罗加害县景德王改名嘉善为古宁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恭让王二年移属闻庆。
○一善县本新罗一善郡眞平王升为州置军主神文王废州景德王改为嵩善郡。 成宗十四年为善州刺史显宗九年来属仁宗二十一年改今名置县令后升为知善州事。 别号和义[成庙所定。]有金乌山。
○军威县本新罗奴同觅县景德王改今名为嵩善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仁宗二十一年还属一善恭让王二年置监务兼任孝灵。
○孝灵县本新罗芼兮县景德王改今名为嵩善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仁宗二十一年还属一善。
○缶溪县显宗九年来属后移属善州别号缶林。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14
○京山府本新罗本彼县景德王改名新安为星山郡领县后改为碧珍郡。 太祖二十三年更今名景宗六年降为广平郡成宗十四年称岱州都团炼使。 显宗三年废团炼使九年改知京山府事。 忠烈王二十一年升为兴安都护府三十四年又升为星州牧忠宣王二年汰诸牧降为京山府。 有伽倻山属郡一县十四。
○高灵郡本大伽倻国自始祖伊珍阿 王[一云内珍朱智。]至道设智王凡十六世五百二十年新罗眞兴王灭之以其地为大伽倻郡景德王改今名。 高丽初来属明宗五年置监务。
○若木县本新罗大木县[一云七村。]景德王改名溪子为星山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来属。
○仁同县显宗九年来属。 恭让王二年置监务以若木县属之。[三国史记云星山郡领内寿同县本新罗斯同火县景德王改名今未详。 今以境土考之疑寿同改为仁同也。]
○知礼县本新罗知品川县景德王改今名为开宁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恭让王二年置监务别号龟城。
○加利县本新罗一利郡景德王改为星山郡。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别号 城。
○八 县本新罗八居里县[一云北耻长里一云仁里。]景德王改名八里为寿昌郡领县。 高丽初改为八居[后居音转而为 。]显宗九年来属。 别号七谷。
○金山县本新罗金山县为开宁郡领县。 高丽仍旧名显宗九年来属恭让王二年置监务别号金陵。
○黄涧县本新罗召罗县景德王改今名为永同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恭愍王三年复来属恭让王二年置监务。
○管城县本新罗古尸山郡景德王改为管城郡。 显宗九年来属仁宗二十一年置县令明宗十二年县吏民执县令洪彦幽之有司奏除官号。 忠宣王五年升知沃州事割京山府所属利山安邑阳山三县以属之。
○安邑县本新罗阿冬兮县景德王改名安贞为管城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
○阳山县本新罗助比川县景德王改今名为管城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明宗六年置县令。
○利山县本新罗所利山县景德王改今名为管城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明宗六年置监务。
○大丘县本新罗达句火县景德王改今名为寿昌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仁宗二十一年置县令。
○花园县本新罗舌火县景德王改今名为寿昌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后移属大丘别号锦城。
○河滨县本新罗多斯只县[一云沓只。]景德王改今名为寿昌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后移属大丘。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15
○安东府本新罗古 耶郡景德王改为古昌郡。 太祖十三年与后百济王甄萱战于郡地败之郡人金宣平权幸张吉佐太祖有功拜宣平为大匡幸吉各为大相升郡为安东府后改为永嘉郡成宗十四年称吉州刺史。 显宗三年为安抚使九年改知吉州事二十一年更今名。 明宗二十七年南贼金三孝心等剽略州郡遣使讨平之以府有功升为都护府。 神宗七年东京别抄 佐等聚众叛以府有 御功升为大都护府忠烈王三十四年改为福州牧恭愍王十年避红贼南巡驻辇以州人尽心供顿复升为安东大都护府。[忠烈王以加也乡人护军金仁轨有功升其乡为春阳县忠宣王以敬和翁主乡德山部曲为才山县。 忠惠王以宦者姜金刚入元有负 之劳升其乡退串部曲为奈城县后又*陛{升}吉安部曲为县。] 别号绫罗郡地平郡石陵郡一界郡花山郡古藏郡[皆新罗时称号。]属郡三县十一。
○临河郡本高勾丽屈火郡新罗景德王改为曲城郡。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
○礼安郡本高勾丽买谷县新罗改名善谷为奈灵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辛禑二年藏其胎于县升为郡寻升为州。 恭让王二年置监务以宜仁县属之。
○义兴郡显宗九年来属。 恭让王二年置监务以善州任内缶溪县属之后移属义城县。 别号龟山。
○一直县本新罗一直县景德王改名直宁为古昌郡领县。 高丽初复旧号显宗九年来属。
○殷 县本新罗赤牙县景德王改名殷正为醴泉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
○甘泉县新罗时称号未详显宗九年来属。
○奉化县本高勾丽古斯马县新罗景德王改名玉马为柰灵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恭让王二年置监务别号凤城。
○安德县本高勾丽伊火兮县新罗景德王改名缘武为曲城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恭让王二年置监务。[恭愍王十八年升知道保部曲为宜仁县属安东恭让王二年移属礼安。]
○ 山县本新罗下枝县[有下枝山一名 岳。]景德王改名永安为醴泉郡领县。 太祖六年县人元逢有归顺之功升为顺州十三年陷于甄萱复降为下枝县后更今名。 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
○基州县新罗时称号未详或曰基木鎭。 高丽初始称今名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后复属。 恭让王二年又置监务以殷 县属之别号永定[成庙所定。]又号安定。
○兴州本高勾丽及伐山郡新罗景德王改为 山郡。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后移属顺安明宗二年置监务。 忠烈王安胎改为兴宁县令官忠肃王又安胎升知兴州事忠穆王安胎又升为顺兴府。 别号顺政[成庙所定。]有小白山。
○顺安县本高勾丽柰己郡新罗婆娑王取之景德王改为柰灵郡。 成宗十四年称刚州都团练使显宗九年来属仁宗二十一年更今名为县令官。 高宗四十六年以卫社功臣金仁俊内乡升知荣州事别号龟城[成庙所定。]险阻处有马儿岭。
○义城县本召文国新罗取之景德王改为闻韶郡。 高丽初升为义城府显宗九年来属仁宗二十一年置县令。 神宗二年以尝陷贼降为监务忠烈王时倂于大丘寻复旧。[三国史记云: "景德王改仇火县为高丘县后合属于县。"] 有风穴又有 穴。[立夏后 始凝极热则坚冬则温气如春。]
○基阳县本新罗水酒县景德王改为醴泉郡。 高丽初更名甫州显宗九年来属明宗二年藏太子胎改今名升为县令官。 神宗七年南道招讨兵马使崔匡义与东京贼战于县地大捷升知甫州事别号淸河襄阳。[成庙所定。]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16
○全罗道本百济之地义慈王十九年新罗太宗王与唐将苏定方灭百济遂倂其地。 景德王分为全武二州都督府眞圣王五年西面都统甄萱悉据旧地称后百济王。 太祖十九年亲征克之成宗十四年以全州瀛州淳州马州等州县为江南道罗州光州静州升州贝州潭州朗州等州县为海阳道显宗九年合为全罗道领牧二府二郡十八县八十二。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17
○全州牧本百济完山[一云比斯伐一云比自火。]威德王元年为完山州十一年州废。 义慈王十九年新罗与唐将苏定方灭百济遂有其地。 眞兴王十六年改今名二十六年州废神文王四年复置完山州。 景德王十五年又称全州后甄萱立都于州太祖灭之改安南都护府二十三年还为全州。 成宗十二年称承化节度安抚使十四年置十二州节度使号顺义军属江南道。 显宗九年升安南大都护府十三年又名全州恭愍王四年以囚元使 思不花降为部曲五年复为完山府。 别号莞山[成庙所定。]又号甄城有新仓津属郡一县十一领知事府一郡一县令官四。
○金马郡本马韩国[后朝鲜王箕准避卫满之乱浮海而南至韩地开国号马韩。]百济始祖温祚王幷之。 自后号金马渚新罗景德王改今名。 至高丽来属忠惠王后五年以元顺帝奇皇后外乡升为益州。 有弥勒山石城[谚传箕准始筑故谓之箕准城。]又有后朝鲜武康王及妃陵。[俗号末通大王陵一云百济武王小名薯童]
○朗山县本百济阏也山县新罗景德王改名野山为金马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来属恭让王三年以砺良监务来兼。
○沃野县本百济所力只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金马郡领县高丽初来属明宗六年置监务后复来属。
○鎭安县本百济难珍阿县[一云月良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长溪郡领县。 高丽初来属后置监务恭让王三年兼任马灵。 有马耳山。[新罗称西多山载小祀。]
○纡州县本百济于召渚县[纡一作污。]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金马郡领县高丽初来属。
○高山县本百济高山县[一云难等良。]新罗时来属。 显宗九年仍属后置监务兼任珍同恭让王三年又兼云梯。
○云梯县本百济只伐只县[一云只失只。]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德殷郡领县高丽初来属。
○马灵县本百济马突县[一云马珍一云马等良。]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任实郡领县高丽初来属。
○砺良县[良一作阳。]本百济只良肖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德殷郡领县。 高丽初因之显宗九年来属恭让王三年兼任朗山又兼公村皮堤劝农使。
○利城县本百济乃利阿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金堤郡领县。 高丽初来属。
○伊城县本百济豆伊县[一云往武。]新罗景德王改名杜城来属。 高丽改今名仍属。
○咸悦县本百济甘勿阿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临陂郡领县。 高丽初来属明宗六年置监务别号咸罗。[忠肃王八年县之道乃山银所人伯颜夫介在元有功于本国升所为龙安县恭让王三年以全州属县 储与之。]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18
○南原府本百济古龙郡后汉建安中为带方郡曹魏时为南带方郡新罗幷百济唐高宗诏刘仁轨检校带方州刺史。 神文王四年置小京景德王十六年改南原小京。 太祖二十三年改为府忠宣王二年复为带方郡后改为南原郡恭愍王九年升为府。 别号龙城有智异山[一云地理一云头流一云方丈新罗为南岳 中祀高丽仍之]有 子津属郡二县七。
○任实郡本百济任实郡新罗因之。 至高丽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
○淳昌郡本百济道实郡新罗景德王改为淳化郡。 高丽更今名为县来属明宗五年置监务忠肃王元年以僧国统丁午乡升知郡事。 别号玉川又乌山。[古属县有福兴。]
○长溪县本百济伯海郡[海一作伊。]新罗景德王改为壁溪郡。 高丽更今名来属后移属长水县。
○赤城县[赤一作 又作 。]本百济砾坪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淳化郡领县。 高丽初来属后还属淳昌郡。
○居宁县[居一作巨。]本百济居斯勿县新罗景德王改名靑雄为任实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来属。
○九皐县本百济 坪县[ 一作泪。]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淳化郡领县。 高丽初来属恭愍王三年以县人元使林蒙古不花有功于国升为郡。
○长水县本百济雨坪县新罗景德王改名高泽为壁溪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来属恭让王三年兼任长溪。 要害处有六十岘自县东至庆尙道。
○云峯县本新罗母山县[或云阿英城或云阿莫城。]景德王改今名为天岭郡领县。 至高丽来属恭让王三年兼任阿容谷劝农兵马使。 要害处有八良岘自县东至庆尙道。
○求礼县本百济仇次礼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谷城郡领县。 高丽初来属仁宗二十一年置监务别号凤城。 要害处有潺水津未草栗岘皆自县指顺天境。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19
○古阜郡本百济古沙夫里郡新罗景德王改今名。 太祖十九年称瀛州观察使光宗二年为安南都护府显宗十年复今名。 忠烈王时倂于灵光寻复旧。 属郡一县六。
○保安县本百济欣良买县新罗景德王改名喜安来属。 高丽更今名仍属后以扶宁监务来兼辛禑十二年各置监务。 别号浪州有边山有 岛。
○扶宁县本百济皆火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来属。 至高丽仍属后置监务兼任保安辛禑十二年各置监务。
○井邑县本百济井村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大山郡领县。 至高丽来属后置监务。
○大山郡本百济大尸山郡新罗景德王改今名。 至高丽来属后置监务兼任仁义显宗十年各置监务。 恭愍王三年以县人元使林蒙古不花有功于国升为郡。
○仁义县本百济宾屈县[一云赋城县。]新罗景德王改名武城为大山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来属以大山监务来兼。
○尙质县本百济上柒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来属。 至高丽仍属后更名章德[章一作昌。]置监务兼任高敞忠宣王卽位避王嫌名改为兴德。
○高敞县本百济毛良夫里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武灵郡领县。 至高丽来属后以尙质监务来兼。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20
○临陂县本百济屎山郡[一云 文一云所岛一云失乌出一云陂山。]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郡高丽降为县置令。 别号鹫城属县四。
○浍尾县本百济夫夫里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来属高丽因之。
○富润县本百济武斤村县新罗景德王改名武邑为金堤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来属后移属万顷。
○沃沟县本百济马西良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来属高丽因之。
○万顷县本百济豆乃山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金堤郡领县。 至高丽来属睿宗元年置监务。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21
○进礼县本百济进乃郡[一云进仍乙县。]新罗景德王改为进礼郡。 高丽降为县令官忠烈王三十一年以县人金侁仕元为辽阳行省 政有功于国升知锦州事。 属县五。
○富利县本百济豆尸伊县[一云富尸伊。]新罗景德王改为伊城县来属。 高丽更今名仍属明宗五年置监务。
○淸渠县本百济勿居县新罗景德王更今名来属。 高丽因之忠宣王五年改为龙潭县置令别号玉川。
○朱溪县本百济赤川县新罗景德王改名丹川来属。 高丽更今名仍属明宗六年以茂 监务来兼恭让王三年倂于茂 。
○茂 县本新罗茂山县景德王改今名为开宁郡领县。 高丽初来属明宗六年置监务兼任朱溪恭让王三年以朱溪县合属。 有裳山。[四面壁立层层峻截如人之裳故名。 古人因险为城仅有二路可上其中平坦宽旷泉水四出。]
○珍同县本百济珍同县[同一作洞。]新罗为黄山郡领县。 高丽来属恭让王二年以高山监务来兼别号玉溪。[古属县有 山。]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22
○金堤县本百济碧骨郡新罗景德王改为金堤郡。 高丽初为全州属县仁宗二十一年置县令。 有碧骨堤[新罗讫解王二十一年始开岸长一千八百步。]属县一。
○平 县本百济首冬山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来属。 国初为全州属县后复来属。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23
○金沟县本百济仇知只山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全州领县。 毅宗二十四年以李义方外乡升为县令官。 别号凤山属县一。
○巨野县本百济也西伊县新罗景德王改名野西为大山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为全州属县后属金堤县又后来属。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24
○罗州牧本百济发罗郡新罗景德王改为锦山郡。 罗季甄萱称后百济王尽有其地未几郡人附于后高丽王弓裔弓裔命太祖为精骑大监率舟师攻取改为罗州。 成宗十四年初定十道称鎭海军节度使属海阳道。 显宗元年王避丹兵南巡至州留旬日丹兵败去王乃还都九年升为牧。 别号通义锦城[成庙所定。]有锦城山[山有神祠。]南浦津黑山岛[岛人出陆侨寓南浦江边称荣山县恭愍王十二年升为郡。]属郡五县十一领知事府一郡四县令官四。
○务安郡本百济勿阿兮郡新罗景德王更今名。 惠宗元年改勿良郡成宗十年复称今名来属。 明宗二年置监务恭让王三年兼城山极浦劝农防御使。
○潭阳郡本百济秋子兮郡新罗景德王改为秋成郡。 成宗十四年为潭州都团练使后更今名来属。 明宗二年置监务恭让王三年兼任原栗。
○谷城郡本百济欲乃郡新罗景德王改今名。 高丽初为升平郡属郡后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别号浴川。
○乐安郡[一云阳岳。]本百济分嵯郡[一云分沙。]新罗景德王改为分岭郡。 高丽更今名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后为知郡事。 有獐岛。
○南平郡[一云永平郡。]本百济未冬夫里县新罗景德王改名玄雄为武州领县。 高丽更今名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恭让王二年以和顺监务来兼。
○铁冶县本百济实于山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来属。 高丽因之后属绫城县。
○会津县本百济豆 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来属。 高丽因之。
○潘南县本百济半柰夫里县新罗景德王改为潘南郡高丽初降为县来属。
○安老县本百济阿老谷县新罗景德王改名野老为潘南郡领县高丽更今名来属。
○伏龙县本百济伏龙县[一云杯龙。]新罗景德王改名龙山为武州领县。 高丽复古名来属。
○原栗县本百济栗支县新罗景德王改名栗原为秋成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来属。
○余 县本百济水川县[一云水入伊。]新罗景德王改今名来属。 高丽仍属。
○昌平县[一云鸣平。]本百济屈支县新罗景德王改名祈阳为武州领县。 高丽更今名来属谚传县吏卓自宝有制南贼之功升为县令恭让王三年兼长平甲乡劝农使。[甲乡本属县后移属罗州又移属光州至是复来属。]
○长山县[一云安陵。]本百济居知山县[居一作屈。]新罗景德王改名安波为压海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来属。 有古参岛新伊良岛上于岛安昌岛阿于岛松岛。
○珍原县本百济丘斯珍兮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岬城郡领县。 至高丽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
○和顺县本百济仍利阿县新罗景德王改名汝湄[一云海滨。]为陵城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来属后还属陵城县恭让王二年置监务兼任南平。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25
○长兴府本百济乌次县新罗景德王改名乌儿为宝城郡领县。 高丽改为定安县属灵岩任内仁宗朝以恭睿太后任氏之乡升知长兴府事。 元宗六年又升怀州牧忠宣王二年复降为长兴府后因倭寇侨徙内地。 别号定州[成庙所定。]又号冠山有天冠山[旧名天风。]属县四。
○遂宁县本百济古马弥知县新罗景德王改名马邑为宝城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属灵岩后来属。
○会宁县本百济马斯良县新罗景德王改名代劳为宝城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仍属后来属。 有得山良岛。
○长泽县本百济季川县新罗景德王改名季水为宝城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仍属后来属。
○耽津县本百济冬音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阳武郡领县高丽移属灵岩后来属。 别号鳌山有富仁岛恩波岛碧浪岛仙山岛又有莞岛。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26
○灵光郡本百济武尸伊郡新罗景德王改为武灵郡高丽更今名。 别号筽城有大加叱知岛珍人伊岛省衣岛阿叱 岛属郡二县八。
○压海郡[压一作押。]本百济阿次山郡新罗景德王改今名。 高丽初为罗州属县后来属有只上岛道沙岛斤斩岛述只岛毛也岛*八欠乌{八欠岛}靑安尼岛。
○长城郡本百济古尸伊县新罗景德王改为岬城郡。 高丽更今名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 有苇岭。
○森溪县本百济所非兮县[一云所乙夫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岬城郡领县至高丽来属。
○陆昌县本百济阿老县[一云葛草一云加位。]新罗景德王改名碣岛为压海郡领县高丽更今名来属。 有比 岛* 岛神苇岛靑岛秃岛白良岛慈恩岛 堕岛樱岛鹫岛乃破岛。
○海际县本百济道际县[一云阴海一云大峯。]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务安郡领县至高丽来属。 有荒楮岛豆知岛栗岛 岛秃楮岛。
○牟平县本百济多只县新罗景德王改名多 为务安郡领县高丽更今名来属别号牟阳。
○咸 县本百济屈乃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务安郡领县。 至高丽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恭让王三年兼永 多景海际劝农防御使别号箕城。
○临淄县本百济古禄只县新罗景德王改名盐海为压海郡领县高丽更今名来属。 有北师子岛南师子岛开要只岛 知岛。
○长沙县本百济上老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武灵郡领县。 高丽仍之后置监务兼任茂松。
○茂松县本百济松弥知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武灵郡领县。 高丽仍之后以长沙监务来兼。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27
○灵岩郡本百济月柰郡新罗景德王更今名。 成宗十四年改朗州安南都护府显宗九年复降为灵岩郡。 有月出山[新罗称月奈岳 小祀高丽初称月生山。 山有九井峯其下有动石三独立层岩之上高可丈余周可十围。 西连山骨东临无底之壑一人摇之则欲坠而不坠。]属郡二县三。
○黄原郡本百济黄述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阳武郡领县至高丽来属。 有三内岛竹岛露岛。
○道康郡本百济道武郡新罗景德王改为阳武郡。 高丽更今名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别号金陵。
○昆湄县本百济古弥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来属高丽仍之。
○海南县本百济塞琴县新罗景德王改名浸溟[一云投滨。]为阳武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来属。
○竹山县本百济古西伊县新罗景德王改名固安[固一作同。]为阳武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来属。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28
○宝城郡本百济伏忽郡新罗景德王改今名。 成宗十四年称贝州刺史后复为宝城郡。 别号山阳[宣宗五年升他州部曲为道化县。 又高兴县本高伊部曲高伊者方言猫也。 时有猫部曲人仕朝则国亡之谶柳庇以译语通事于元有功忠烈王十一年改今名升为监务。 忠宣王二年又以仕元宦者李大顺之请升食村部曲为 安县。]属县七。
○同福县本百济豆夫只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谷城郡领县。 高丽初来属谚传以僧祖琰之乡升为监务。
○福城县本百济波夫里郡新罗景德王改名富里为陵城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来属。
○兆阳县本百济冬老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分岭郡领县。 至高丽来属后置监务。 有语山岛 岛。
○南阳县本百济助助礼县新罗景德王改名忠烈为分岭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来属有春子*属{岛}。
○玉果县本百济果支县[一云果兮。]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秋成郡领县。 高丽初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 有小乃乌岛大乃乌岛折音岛。
○泰江县本百济比史县新罗景德王改名栢舟为分岭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来属。
○荳原县本百济豆 县新罗景德王改名姜原为分岭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仍属后来属仁宗二十一年置监务。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29
○升平郡本百济 平郡[ 一作沙一作武。]新罗景德王改今名。 成宗十四年为升州 海军节度使[一云升化。]靖宗二年复为升平郡忠宣王元年升升州牧二年降为顺天府。 属县四。
○富有县本百济*遁 县{遁支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谷城郡领县高丽初来属。
○突山县本百济突山县新罗景德王改为庐山县来属高丽复称古名仍属。 有安鹿岛甘勿岛。
○丽水县本百济猿村县新罗景德王改为海邑县来属。 高丽更今名仍属忠定王十年置县令。 有吴岛伊乌岛*于斤岛安才岛朴岛。
○光阳县本百济马老县新罗景德王改为晞阳县来属。 高丽更今名仍属。 有蟾津有大安岛。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30
○海阳县本百济武珍州[一云奴只。]新罗取百济仍置都督景德王十六年改为武州眞圣王六年甄萱袭据称后百济寻移都全州。 后后高丽王弓裔以太祖为精骑大监帅舟师略定州界城主池萱以甄萱壻坚守不降。 太祖二十三年称光州成宗十四年降为刺史后又降为海阳县令官高宗四十六年以金仁俊外乡升知翼州事后升为光州牧。 忠宣王二年复降为化平府恭愍王十一年改茂珍府[避惠宗讳改武为茂]二十二年复为光州牧。 别号光山又号翼阳有无等山。[一云武珍岳一云瑞石山新罗为小祀高丽致国祭。]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31
○珍岛县本百济因珍乌郡海中岛也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务安郡领县。 高丽属罗州后置县令忠定王二年因倭寇迁内地。 有大津有目只岛属县二。
○嘉兴县本百济徒山县[一云猿山。]在珍岛界新罗景德王改为牢山郡。 高丽更今名来属有加西岛 鹰岛米浦岛月良岛。
○临淮县本百济买仇里县亦在珍岛界新罗景德王改名瞻耽为牢山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来属有壤岛巴叱 岛。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32
○陵城县[陵一作绫。]本百济 陵夫里郡[一云竹树夫里一云仁夫里]新罗景德王改为陵城郡。 高丽初属罗州仁宗二十一年置县令有仁物岛。
#高丽史57卷-志11-地理2-033
○耽罗县在全罗道南海中。 其古记云: "*大初无人物三神人从地耸出[其主山北麓有穴曰毛兴是其地也。]长曰良乙那次曰高乙那三曰夫乙那。" 三人游猎荒僻皮衣肉食一日见紫泥封藏木函浮至于东海滨就而开之函内又有石函有一红带紫衣使者随来。 开石函出现靑衣处女三及诸驹犊五谷种。 乃曰: "我是日本国使也吾王生此三女云: '西海中岳降神子三人将欲开国而无配匹。' 于是命臣侍三女以来尔。 宜作配以成大业。" 使者忽乘云而去。 三人以年次分娶之就泉甘土肥处射矢卜地良乙那所居曰第一都高乙那所居曰第二都夫乙那所居曰第三都始播五谷且牧驹犊日就富庶。 至十五代孙高厚高淸昆弟三人造舟渡海至于耽津盖新罗盛时也。 于时客星见于南方太史奏曰: "异国人来朝之象也。" 遂朝新罗王嘉之称长子曰星主[以其动星象也。]二子曰王子[王令淸出 下爱如己子故名之。]季子曰都内邑号曰耽罗盖以来时初泊耽津故也各赐宝盖衣带而遣之。 自此子孙蕃盛敬事国家。 以高为星主良为王子夫为徒上后又改良为梁。 又三国遗事载海东安弘记列九韩 罗居四。 百济文周王二年拜耽罗国使者恩率东城王二十年以耽罗不修贡赋亲征至武珍州耽罗闻之遣使乞罪乃止。 注云耽罗卽耽牟罗。 百济旣灭新罗文武王元年耽罗国主佐平徒冬音律来降。 太祖二十一年耽罗国太子末老来朝赐星主王子爵肃宗十年改 罗为耽罗郡毅宗时为县令官。 熙宗七年以县之石浅村为归德县元宗十一年逆贼金通精领三别抄入据作乱越四年王命金方庆讨平之。 忠烈王三年元为牧马场。 二十年王朝元请还耽罗元丞相完泽等奏奉圣旨以耽罗还隶于我。 翊年乙未改为济州始以判秘书省事崔瑞为牧使。 二十六年皇太后又放廐马三十一年还属于我。 忠肃王五年草贼士用严卜起兵 乱土人文公济举兵尽诛之闻于元复置官吏。 恭愍王十一年请隶于元元以副枢文阿但不花为耽罗万户与本国贱隶金长老到州杖万户朴都孙沈于海十六年元以州复来属。 时牧胡强数杀国家所遣牧使万户以叛及金庾之讨牧胡诉于元请置万户府。 王奏请令本国自署官择牧胡所养马以献如故事帝从之。 十八年元牧子哈赤跋扈杀害官吏越六年八月王遣都统使崔莹讨灭哈赤复置官吏。 鎭山汉拏在县南[一曰头无岳又云圆山。 其 有大池。]又有楸子岛。[凡往耽罗者发罗州则历务安大堀浦灵岩火无只瓦岛海南于兰梁凡七昼夜至楸子岛发海南则从三寸浦历巨要梁三内岛发耽津则从军营浦历高子黄伊露瑟岛三内岛皆三昼夜至楸子岛。 右三处舟船皆经此岛。 过斜鼠岛大小火脱岛至于涯月浦朝天 盖火脱之*闲二水交流波涛汹涌凡往来者难之。]
志卷第十一。
#高丽史58卷-志12-00-000
志卷第十二。 高丽史五十八。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00
地理三。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01
○交州道本貊地后为高勾丽所有历新罗至高丽。 成宗十四年分境内为十道以春州等郡县属朔方道明宗八年始称春州道后称东州道。 元宗四年称交州道忠肃王元年称淮阳道辛禑十四年幷岭东西为交州江陵道以忠州所管平昌郡来属领郡八[防御郡一知事郡二属郡五。]县二十。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02
○交州本高勾丽各连城郡[各一作客一云加兮牙。]新罗景德王改为连城郡。 高丽初称伊勿城成宗十四年更今名为团练使显宗九年改为防御使。 忠烈王三十四年以铁岭口子把截有功升淮州牧忠宣王二年汰诸牧降为淮阳府。 要害处二铁岭楸池岭又义馆岭德津溟所[载祀典。]属郡二县四。
○长杨郡本高勾丽大杨管郡[一云马斤押。]新罗景德王改为大杨郡*丽高{高丽}更今名来属有金刚山。[一云枫岳一云皆骨。 千峯雪立高峻奇絶寺刹甚多。 名闻中国。]
○金城郡本高勾丽母城郡[一云也次忽。]新罗景德王改为益城郡后更今名。 显宗九年升为郡后降为县来属睿宗元年置监务后置令高宗四十一年复降为监务四十四年又称道宁。
○岚谷县本高勾丽赤木鎭[一云沙非斤乙。]新罗景德王改名丹松为连城郡领县显宗九年更今名仍属。
○通沟县[沟一作口。]本高勾丽水入县[一云买伊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 城郡领县显宗九年来属。
○岐城县本高勾丽冬斯忽郡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郡至高丽初降为县来属有菩提津。
○和川县本高勾丽薮 川县新罗景德王改名薮川为大杨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来属。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03
○春州本貊国新罗善德王六年为牛首州[首一作头。]置军主文武王十三年称首若州[一云首次若一云乌斤乃。]景德王改朔州后改光海州。 太祖二十三年为春州成宗十四年称团练使属安边府州人以道涂艰险难于往来。 至神宗六年赂崔忠献升为安阳都护府后降知春州事。 别号寿春[成庙所定。]又号凤山有昭阳江属郡二县九。
○嘉平郡[嘉一作加。]本高勾丽斤平郡[一云 平。]新罗景德王改今名显宗九年来属。 有花岳山又有淸平山。
○狼川郡本高勾丽 川郡[一云也尸买。]新罗景德王改今名。 高丽初来属。 睿宗元年置监务兼任杨口。
○基麟县本高勾丽基知郡高丽改今名来属。
○朝宗县本高勾丽深川县[一云伏斯买。]新罗景德王改名浚川为嘉平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
○麟蹄县本高勾丽猪足县[一云乌斯回。]新罗景德王改名 蹄为杨麓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来属后属淮阳恭让王元年置监务。
○横川县本高勾丽横川[一云于斯买。]新罗景德王改名潢川为朔州领县高丽复称横川仍属后属原州恭让王元年置监务别号花田。
○洪川县本高勾丽伐力川县新罗景德王改名绿骁为朔州领县。 显宗九年更今名仍属仁宗二十一年置监务别号花山。
○文登县本高勾丽文见县[一云斤尸波兮。]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大杨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后移属淮阳。
○方山县本高勾丽三岘县[一云密波兮。]新罗景德王改名三岭为杨麓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来属后属淮阳。
○瑞禾县[禾一作和。]本高勾丽玉 县[一云皆次丁。]新罗景德王改名驰道为杨麓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来属后属淮阳别号瑞城。
○杨沟县本高勾丽杨口郡[一云要隐忽次。]新罗景德王改为杨麓郡。 高丽更今名来属睿宗元年置监务以狼川监务来兼。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04
○东州本高勾丽铁圆郡[一云毛乙冬非。]新罗景德王改为铁城郡。 后弓裔起兵略取高勾丽旧地自松岳郡来都修葺宫室穷极奢侈国号泰封。 及太祖卽位徙都松岳改铁圆为东州。[弓裔宫殿古基在州北二十七里枫川之原。] 成宗十四年置团练使穆宗八年罢之显宗九年改知东州事高宗四十一年降为县令官后升为牧忠宣王二年汰诸牧降为铁原府。 别号昌原[成庙所定。]又号陆昌有宝盖山属郡一县七。
○金化郡本高勾丽夫如郡新罗景德王改为富平郡。 显宗九年更今名来属仁宗二十一年置监务。 别号花山。
○朔宁县本高勾丽所邑豆县新罗景德王改名朔邑为 山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睿宗元年以僧岭监务来兼。
○平康县[康一作江。]本高勾丽斧壤县[一云于斯内县。]新罗景德王改名广平为富平郡领县。 显宗九年更今名来属明宗二年置监务后为金化监务所兼恭让王元年析置监务。 有分水岭。
○ 州县[ 一作獐。]本高勾丽工木达县[一云熊闪山。]新罗景德王改名功成为铁城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成宗十四年置团练使穆宗八年罢之显宗九年仍属。 明宗五年置监务兼任僧岭忠宣王卽位避王嫌名改为涟州别号獐浦[成庙所定。]有澄波渡。
○僧岭县本高勾丽僧梁县[一云非勿。]新罗景德王改名 梁为铁城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显宗九年仍属睿宗元年置监务兼任朔宁。
○伊川县本高勾丽伊珍买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 山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 别号花山有温泉。
○安峡县本高勾丽阿珍押县[一云穷岳。]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 山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睿宗九年置监务。
○洞阴县本高勾丽梁骨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坚城郡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睿宗元年置监务元宗十年以卫社功臣康允绍内乡升为永兴县令官。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05
○西海道本高勾丽之地唐高宗灭高勾丽而不能守新罗遂幷之及其季世为弓裔所据。 太祖旣立尽有其地成宗十四年分境内为十道以黄州海州等州县属关内道后改为西海道后遂安谷州殷栗等县没于元至忠烈王四年元乃归之。 领大都护府一牧一郡六县十六鎭一。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06
○安西大都护府海州本高勾丽内米忽[一云池城一云长池。]新罗景德王改为瀑池郡。 太祖以郡南临大海赐名海州成宗二年初置十二牧州其一也十四年置十二州节度使称右神策军与杨州为左右辅。 显宗三年废节度使九年定置四都护府改为海州安西都护府睿宗十七年又升为大都护府。 高宗三十四年为海州牧恭愍王二十二年倭寇入侵杀牧使严益谦。 于是诛州吏之不救者降州为郡后复升为牧别号大宁西海[成庙所定。]又号孤竹。 有首阳山大首* 岛[一作睡鸭下同。]小首* 岛 延平岛[平一作坪。]龙媒岛。 属县三领防御郡一县令官一鎭一。
○ 州本高勾丽冬音忽[音一作 一云 城。]新罗景德王改为海 郡。 高丽初更今名成宗十四年置防御使显宗初废防御使来属后置监务。 高宗四年以御丹兵有功升为永膺县令官四十六年以县人将军车松佑有卫社之功升知复州事元宗十年又以卫社功臣李汾禧之乡改为硕州。 忠烈王三十四年又升为温州牧忠宣王二年汰诸牧降为延安府别号五原[成庙所定。]有大堤号曰南大池州东有毡城古祭天坛。
○白州本高勾丽刀腊县[一云雉岳城。]新罗景德王改名 泽为海 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属平州毅宗十三年创 山重兴阙升知开兴府事后复旧名来属高宗四十六年以卫社功臣李仁植内乡升为忠翊县令官元宗十年又以卫社功臣赵 内乡升知复兴郡事恭愍王十八年避侍中庆复兴之名还称白州别号银川[成庙所定。]有温泉。
○安州本高勾丽息城郡[一云汉城郡一云汉忽一云乃忽。]新罗景德王改为重盘郡。 高丽初更今名成宗十四年置防御使显宗初废防御使来属睿宗元年置监务高宗四年以御丹兵有功升为载宁县令官别号安陵[成庙所定。]又号安风。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07
○ 州本高勾丽仇乙县[一云屈迁。]高丽初改今名成宗十四年升为都护府显宗九年置防御使别号西河[成庙所定。]有椒岛席岛属郡一县五。
○安岳郡本高勾丽杨岳郡高丽初改今名显宗九年来属睿宗元年置监务忠穆王四年升为知郡事别号杨山。 有阿斯津省草串阿斯津桃串。[皆载祀典。 郡属有连 庄恭让王二年置长命连 兼监务。]
○儒州本高勾丽阙口高丽初改今名。 显宗九年来属睿宗元年置监务高宗四十六年以卫社功臣成均大司成柳璥内乡升为文化县令官别号始宁[成庙所定。]。 有九月山[世传阿斯达山。]庄庄坪[世传檀君所都卽唐庄京之讹。]三圣祠。[有檀因檀雄檀君祠。]
○殷栗县本高勾丽栗口[一云栗川。]高丽初改今名显宗九年来属。
○靑松县本高勾丽麻耕伊高丽初改今名显宗九年来属睿宗元年置监务。[海安县令官因倭寇侵扰辛禑九年属于县。]
○嘉禾县本高勾丽板麻串高丽初改今名显宗九年来属睿宗元年置监务以永康监务来兼。
○永宁县本高勾丽熊闲伊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后移属信川。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08
○瓮津县本高勾丽瓮迁高丽初改今名显宗九年置县令。 有麒麟岛昌麟岛鱼化岛孤岛谋岛属县二。
○长渊县[一云长潭。]本高勾丽地新罗及高丽皆仍旧名显宗九年来属睿宗元年置监务。 有长山串[春秋降香祝行祭。 载小祀。]白沙汀。[三面际海。]
○永康县本高勾丽付珍伊高丽初改今名显宗九年来属睿宗元年置监务兼任嘉禾。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09
○白翎鎭本高勾丽鹄岛高丽改今名为鎭显宗九年置鎭将。 恭愍王六年以水路艰险出陆侨寓文化县东村寻以地窄废鎭将属文化县任内恭让王二年革为直村。 有大靑岛[忠肃王四年元流魏王阿木哥于此十年召还十一年流 刺太子于此十六年召还十七年流陶于帖木儿太子于此后元年召还。]小靑岛。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10
○黄州牧本高勾丽冬忽[一云于冬于忽。]新罗宪德王改为取城郡。 高丽初更今名成宗二年初置十二牧州其一也十四年置十二州节度使称天德军属关内道。 显宗三年废为安抚使九年定置八牧仍为牧高宗四年以不能御丹兵降知固宁郡事后复称黄州牧[铁岛人出陆寓居州西村忠肃王后七年称铁和县置监务后革之。 又州属有长命鎭恭让王二年置长命连 兼监务。]别号齐安[成庙所定。]又号龙兴。 有阿斯津松串[载祠典。]要害处有棘城属郡二县一领知事郡二县令官一。
○凤州本高勾丽 郡[一云租坡衣一云 城。]新罗景德王改为 岩郡高丽初更今名。 成宗十四年置防御使显宗初废防御使来属忠烈王十一年复称防御使寻知凤阳郡事别号池河。[成庙所定。]
○信州本高勾丽升山高丽改今名成宗十四年置防御使显宗初废防御使来属后置监务别号信安[成庙所定。]有温泉。
○土山县本高勾丽息达宪德王改今名。 显宗九年来属忠肃王九年以功臣平壤君赵仁规祖母乡升为祥原郡。 有佳殊窟。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11
○平州本高勾丽大谷郡[一云多知忽。]新罗景德王改为永 郡。 高丽初更今名成宗十四年置防御使显宗九年定为知州事。 元宗三十年倂于复兴郡忠烈王时复旧别号延德又号东阳。 有猪浅[一云浿江。]有温泉属县一。
○洞州本高勾丽五谷郡[一云于次呑忽。]新罗景德王改为五关郡。 高丽更今名成宗十四年置防御使显宗初废防御使来属元宗朝以安胎升为瑞兴县令官别号 西[成庙所定。]要害处有 岭。[卽慈悲岭。]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12
○谷州本高勾丽十谷城[一云德顿忽一云谷城县一云古谷郡。]新罗景德王改名鎭瑞为永 郡领县高丽初更今名成宗十四年置防御使显宗九年定为知郡事别号象山[成庙所定。]属县二。
○新恩县显宗九年来属高宗四十六年以卫社功臣李公柱内乡升知覃州事后复旧名还属别号新城。
○侠溪县本高勾丽水谷城县[一云买且忽。]新罗景德王改名檀溪为永 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来属后置监务。 有北苏宫阙旧基。[北苏卽县之箕达山辛禑时据道诜密记遣权仲和等审得之与左苏白岳山右苏白马山为三苏。]
○遂安县本高勾丽獐塞县[一云古所于。]新罗时为 岩郡领县。 高丽初改今名属谷州任内后置县令忠宣王二年以元嬖宦李大顺之请升为遂州。[一云以郡人李连松有劳于国升为郡。]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13
○东界本高勾丽旧地成宗十四年分境内为十道以和州溟州等郡县为朔方道靖宗二年称东界[与北界为两界。]文宗元年称东北面[或称东面东路东北路东北界。]后咸州 北没于东女眞。 睿宗二年以平章事尹瓘为元帅知枢密院事吴延宠副之。 率兵击逐女眞置九城立碑于公 鎭之先春岭以为界至明宗八年称沿海溟州道。 高宗四十五年蒙古兵来侵龙津县人赵晖定州人卓靑叛杀兵马使愼执平以和州 北附于蒙古蒙古乃置双城摠管府于和州以晖为摠管靑为千户以治之四十六年以忠淸道之宁越平昌来隶后还其道元宗四年称江陵道忠烈王十六年以宁越平昌复来属恭愍王五年称江陵朔方道七月遣枢密院副使柳仁雨攻破双城。 于是按地图收复和登定长预高文宜州及宣德元兴宁仁耀德静边等鎭诸城。 前此朔方道以都连浦为界筑长城置定州宣德元兴三关门没于元凡九十九年至是始复之以寿春君李寿山为都巡问使定疆域复号东北面九年称朔方江陵道。 以此考之铁岭以北为朔方道以南为江陵道。 高丽时或称朔方道或称江陵道或合为朔方江陵道或称为江陵朔方道又或称沿海溟州道。 一分一合虽沿革称号不同然自高丽初至于末年公 南三陟 北通谓之东界云。 领都护府一防御郡九鎭十县二十五。 睿宗朝所置大都护府一防御郡四鎭六。 恭愍王以后所置府二。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14
○安边都护府登州本高勾丽比列忽郡[一云浅城郡。]新罗眞兴王十七年为比列州置军主。 景德王改朔庭郡高丽初称登州成宗十四年置团练使显宗九年更今名。 高宗时定平以南诸城被蒙兵侵扰移寓江陵道襄州再移杆城几四十年忠烈王二十四年各还本城别号朔方[成庙所定。]有国岛属县七领防御郡九鎭十[使三将七。]县令官八。
○瑞谷县本高勾丽 谷县[一云首乙呑。]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朔庭郡领县显宗九年仍属。
○汶山县本高勾丽*加 达县{加支达县}新罗景德王改名菁山为朔庭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仍属后改文山。
○卫山县高勾丽时称号未详显宗九年来属。
○翼谷县本高勾丽于支呑县新罗景德王改名翊溪为朔庭郡领县高丽更今名仍属。
○派川县本高勾丽 渊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金壤郡领县显宗九年来属。
○鹤浦县本高勾丽鹄浦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金壤郡领县显宗九年来属。
○霜阴县本高勾丽萨寒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朔庭郡领县显宗九年仍属。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15
○和州本高勾丽之地或称长岭鎭或称唐文[唐一作堂。]或称博平郡高丽初为和州成宗十四年改和州安边都护府显宗九年降为和州防御使为本营。 高宗时没于蒙古为双城摠管府州因合于登州。 犹称防御使后倂于通州忠烈王时复旧。 恭愍王五年出师收复为和州牧十八年升为和宁府设土官。 有横江。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16
○高州古德宁鎭[一云洪源郡。]成宗十四年为高州防御使显宗十九年城凤化山南以徙州治恭愍王五年改知州事。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17
○宜州本高勾丽泉井郡[一云于乙买。]新罗文武王二十一年取之改为井泉郡。 高丽初称涌州成宗十四年置防御使后更今名睿宗三年筑城别号东牟[成庙所定。]又号宜春宜城。 要害处有铁关海岛有竹岛。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18
○文州古称姝城成宗八年为文州防御使后合于宜州忠穆王元年复析置。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19
○长州[一云 林一云端谷。]显宗九年为长州防御使后改为县属定州。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20
○定州古称巴只[一云宣威。]靖宗七年为定州防御使置关门恭愍王五年升都护府别号中山。 有鼻白山。[春秋降香祝行祭。]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21
○豫州睿宗十一年为豫州防御使后属定州。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22
○德州文宗九年始筑宣德城为鎭后称德州防御使。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23
○元兴鎭靖宗十年城 川为鎭有鎭使。 下同。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24
○宁仁鎭[一云淸源。]显宗二十二年置。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25
○耀德鎭一名显德鎭显宗三年始筑城堡。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26
○长平鎭古称古叱达光宗二十年始筑城堡有鎭将。 下同恭愍王六年改鎭为县置令。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27
○龙津鎭古狐浦高丽初改今名为鎭穆宗九年筑城后属文州辛禑五年析置县令别号龙城。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28
○永兴鎭古称关防戍文宗十五年始筑城堡。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29
○静边鎭显宗二十二年置。 有沸流水。[春秋降香祝行祭。]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30
○云林鎭显宗六年筑城堡。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31
○永 鎭本甑大伊穆宗四年置后改为县。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32
○隘守鎭古称梨柄成宗二年筑城初隶文州恭愍王九年属高州。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33
○鎭溟县一云圆山县又名水江显宗九年改今名为县令官后属宜州。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34
○溟州本濊国[一云铁国一云蘂国。]汉武帝遣将讨右渠定四郡时为临屯高勾丽称河西良。[一云何瑟罗州。] 新罗善德王为小京置仕臣太宗王五年以地连靺鞨罢京为州置都督以鎭之景德王十六年改今名惠恭王十二年复古。 太祖十九年号东原京二十三年又以为溟州。 成宗二年称河西府五年改溟州都督府十一年更为牧十四年为团练使后又改防御使。 元宗元年以功臣金洪就乡升庆兴都护府忠烈王三十四年改江陵府恭让王元年升为大都护府别号临瀛。 有五台山[五峯环列大小均敌故名。 西台之下有泉涌出卽汉水之源]有大岭有镜浦属县三。
○羽溪县本高勾丽羽谷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三陟郡领县显宗九年来属别号玉堂。
○旌善县本高勾丽仍买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溟州领县。 显宗九年仍属后升为郡别号三凤。 有风穴。[置 经夏其旁又有水穴南江水至此分入地中。]
○连谷县本高勾丽支山县新罗景德王仍旧名为溟州领县显宗九年称今名仍属。[县人谚传古阳谷县。]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35
○金壤县本高勾丽休壤郡[一云金恼。]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郡。 高丽初置县令忠烈王十一年升通州防御使。 有卵岛属县三。
○临道县本高勾丽道临县[一云助乙浦。]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金壤郡领县高丽仍之。
○云岩县本高勾丽平珍岘县[一云迁岘]新罗景德王改名偏险为高城郡领县高丽更今名来属。
○碧山县本高勾丽吐上县新罗景德王改名堤上为金壤郡领县高丽仍之。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36
○ 谷县本高勾丽习比谷县[谷一作呑]新罗景德王改名习磎为金壤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仍属高宗三十五年置县令有穿岛别号鹤林。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37
○高城县本高勾丽达忽新罗眞兴王二十九年为州置军主景德王改今名为郡。 高丽为县令官别号 岩有三日浦有温泉属县二。
○ 县本高勾丽猪 穴县[一云乌斯押。]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高城郡领县。 至高丽仍属文宗朝移县治于阳村以扼海贼之冲。
○安昌县本莫伊县显宗九年称今名来属。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38
○杆城县本高勾丽 城郡[一云加罗忽。]新罗景德王改为守城郡。 高丽更今名置县令后升为郡兼任高城恭让王元年析为二郡别号水城。 属县一。
○烈山县本高勾丽僧山县[一云所勿达。]新罗景德王改名童山为守城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仍属别号凤山。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39
○翼岭县本高勾丽翼岘县[一云伊文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守城郡领县。 显宗九年置县令高宗八年以能御丹兵升襄州防御使四十一年降为县令四十四年以降贼又降为德宁监务元宗元年升知襄州事别号襄山。 有东海神祠属县一。
○洞山县本高勾丽穴山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溟州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40
○三陟县本悉直国新罗婆娑王时来降智证王六年为州置军主景德王更今名为郡。 成宗十四年改陟州团练使显宗九年降为县令辛禑三年升知郡事别号眞珠。 有太白山[新罗拟五岳为北岳。]有黄池。[卽洛东江之源。]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41
○蔚珍县本高勾丽于珍也县[一云古*于伊郡。]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郡高丽降为县置令。 有郁陵岛。[在县正东海中新罗时称于山国一云武陵一云羽陵地方百里智证王十二年来降。 太祖十三年其岛人使白吉土豆献方物。 毅宗十一年王闻郁陵地广土肥旧有州县可以居民遣溟州道监仓金柔立往视。 柔立回奏云: "岛中有*大山从山顶向东行至海一万余步向西行一万三千余步向南行一万五千余步向北行八千余步有村落基址七所有石佛铁锺石塔多生柴胡蒿本石南草。 然多岩石民不可居。" 遂寝其议。 一云于山武陵本二岛相距不远风日淸明则可望见。]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42
○咸州大都督府久为女眞所据睿宗二年命元帅尹瓘等率兵击逐三年置州为大都督府号鎭东军筑大城徙南界丁户一千九百四十八以实之四年撤城以其地还女眞。 后又没于元称哈兰府恭愍王五年收复旧疆为知咸州事寻改万户府置营聚江陵庆尙全罗等道军马防守十八年升为牧别号咸平。 要害处二咸关岭[在府北。]大门岭[在洪献。]。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43
○英州睿宗三年置州。 为防御使号安岭军四年撤城以其地还女眞后倂于吉州。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44
○雄州睿宗三年置州。 为防御使号宁海军四年撤城以其地还女眞后倂于吉州。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45
○吉州久为女眞所据。 号弓汉村睿宗三年置州为防御使六年筑中城寻以地还女眞。 后没于元称海洋[一云三海阳。]恭愍王时收复旧疆恭让王二年置雄吉州等处管军民万户府。[州在北雄州在南。] 有卵岛。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46
○福州久为女眞所据。 号吴林金村睿宗三年置州为防御使四年撤城以其地还女眞。 后没于元称*秃鲁 {秃鲁兀}及恭愍王时收复旧疆辛禑八年改端州安抚使。 要害处二有伊板岭[在州东北卽磨天岭]豆乙外岭。[在州南卽磨云岭。]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47
○公 鎭睿宗三年筑城。 置鎭为防御使六年筑山城。[一云孔州一云匡州一云在先春岭东南白头山东北一云在苏下江边。]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48
○通泰鎭睿宗三年筑城置鎭。 四年撤城以其地还女眞。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49
○平戎鎭睿宗三年筑城置之。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50
○崇宁鎭睿宗四年撤城以其地还女眞。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51
○眞阳鎭睿宗四年撤城以其地还女眞。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52
○宣化鎭睿宗四年撤城以其地还女眞后收复倂于吉州。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53
○按旧史九城之地久为女眞所据睿宗二年命元帅尹瓘副元帅吴延宠率兵十七万击逐女眞。 分兵略地东至火串岭北至弓汉岭西至蒙罗骨岭以为我疆于蒙罗骨岭下筑城廊九百九十*闲号英州火串山下筑九百九十二*闲号雄州吴林金村筑七百七十四*闲号福州弓汉村筑六百七十*闲号吉州三年二月城咸州及公 鎭三月筑宜州通泰平戎三城。 于是女眞失其窟穴誓欲报复乃引远地群酋连岁来侵我兵丧失者亦多。 且拓地旣广九城相距辽远。 女眞数设伏丛薄抄掠往来。 国家调兵多端中外骚扰。 四年女眞亦遣使请和于是始自吉州以次收入九城战具资粮于内地遂撤崇宁通泰眞阳三鎭及英福二州城又撤咸雄二州及宣化鎭城以还之。 以此考之咸英雄福吉宜六州及公 通泰平戎三鎭此九城之数也。 其撤城还女眞之时则无宜州及公 平戎二鎭而崇宁眞阳宣化三鎭乃加现焉置户之数又各不同是可疑也。[睿宗三年二月都钤辖林彦作英州记云: "今新置六城一曰鎭东军咸州大都督府兵民一千九百四十八丁户二曰安岭军英州防御使兵民一千二百三十八丁户三曰宁海军雄州防御使兵民一千四百三十六丁户四曰吉州防御使兵民六百八十丁户五曰福州防御使兵民六百三十二丁户六曰公 鎭防御使兵民五百三十二丁户。" 又闵渍所撰纲目云: "尹瓘筑九城徙南界民实之号咸州曰鎭东军置户一万三千号英州曰安岭军雄州曰宁海军各置户一万福吉宜三鎭各置户七千公 通泰平戎三鎭各置户五千。"] 且宜州之地在定州以南不必击逐女眞而后置也。 岂非适至是乃创筑城堡故倂称为九城。 而不在撤去之数欤。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54
○北靑州府久为女眞所据九城时名号未详后没于元称三散。 恭愍王五年收复旧疆置安北千户防御所二十一年改今名为万户府。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55
○甲州府本虚川府久为女眞所据屡经兵火无人居。 恭让王三年始称甲州置万户府。 有奉天台。[在惠山东。]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56
○北界本朝鲜故地在三国为高勾丽所有宝藏王二十七年新罗文武王与唐将李绩夹攻灭之遂倂其地孝恭王九年弓裔据铁圆自称后高丽王分定浿西十三鎭。 成宗十四年分境内为十道以西京所管为浿西道后称北界。 肃宗七年又称西北面后以黄州安岳铁和长命鎭来属辛禑十四年复属西海道。 领京一大都护府一防御郡二十五鎭十二县十中叶以后所置府二郡一。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57
○西京留守官平壤府本三朝鲜旧都唐尧戊辰岁神人降于檀木之下国人立为君都平壤号檀君是为前朝鲜周武王克商封箕子于朝鲜是为后朝鲜逮四十一代孙准时有燕人卫满亡命聚党千余人来夺准地都于王险城[险一作俭卽平壤。]是为卫满朝鲜。 其孙右渠不肯奉诏汉武帝元封二年遣将讨之定为四郡以王险为乐浪郡。 高勾丽长寿王十五年自国内城徙都之宝藏王二十七年新罗文武王与唐夹攻灭之地遂入于新罗。 太祖元年以平壤荒废量徙 白黄海凤诸州民以实之为大都护府寻为西京光宗十一年改称西都成宗十四年称西京留守。 穆宗元年又改镐京文宗十六年复称西京留守官置京畿四道肃宗七年设文武班及五部。 仁宗十三年西京僧妙淸及柳 分司侍郞赵匡等叛遣兵断 岭道于是命元帅金富轼等将三军讨平之除留守监军分司御史外悉汰官班寻削京畿四道置六县。 元宗十年西北面兵马使营记官崔坦三和校尉李延龄等作乱杀留守以西京及诸城叛附于蒙古蒙古以西京为东宁府置官吏 慈悲岭为界。 忠烈王十六年元归我西京及诸城遂复为西京留守官恭愍王十八年设万户府后改为平壤府。 有大同江[卽浿江又名王城江。 江之下流为九津溺水]有大城山[一云九龙山一云鲁阳山。 文献通考云平壤城东北有鲁阳山卽谓此也。 山顶有三池。]古城基二[一箕子时所筑城内 区用井田制一高丽成宗时所筑]箕子墓[在府城北兎山上]东明王墓[在府东南中和境龙山俗号'眞珠墓。' 又仁里坊有祠宇高丽以时降御押行祭朔望亦令其官行祭邑人至今有事辄祷世传东明圣帝祠]乙密台[台在锦绣山顶台下层崖之旁有永明寺卽东明王九梯宫内有麒麟窟窟南白银滩有岩出没潮水名曰朝天石。]属县四。
○江东县仁宗十四年分京畿为六县以仍乙舍乡班石村朴达串村马滩村合为本县置令仍为属县。 后属于成州恭让王三年复置令。
○江西县仁宗十四年分京畿为六县以梨岳大垢甲岳角墓秃村甑山等乡合为本县置令仍为属县。
○中和县本高勾丽加火押新罗宪德王改为唐岳县。 至高丽为西京属村仁宗十四年分京畿为六县以荒谷唐岳松串等九村合为本县置令仍为属县。 忠肃王九年以太祖统合功臣金乐金哲内乡升为郡置令如故恭愍王二十年又升为知郡事。
○顺和县仁宗十四年分京畿为六县以楸子岛樱迁村龙坤村禾山村合为本县置令仍为属县后属于祥原忠惠王二年移属三和。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58
○安北大都护府宁州本高丽彭原郡太祖十四年置安北府成宗二年称宁州安北大都护府显宗九年称安北大都护府高宗四十三年避蒙兵入昌麟岛后出陆恭愍王十八年置安州万户府后升为牧别号安陵[成庙所定。]有淸川江[古称萨水卽高勾丽*乙 文德{乙支文德}败隋兵百万之地]领防御郡二十五鎭十二县六。
○龟州本高丽万年郡成宗十三年命平章事徐熙率兵攻逐女眞城龟州显宗九年为防御使。 高宗三年丹兵来寇州人拒战斩获甚多至十八年蒙兵来侵兵马使朴犀尽力御之力屈犹不降以功升为定远大都护府。 后为都护府又改定州牧。
○宣州本安化郡高丽初改为通州显宗二十一年称宣州防御使高宗十八年避蒙兵入于紫燕岛元宗二年出陆。 有牧美岛。 龙州本高丽安兴郡显宗五年称龙州防御使后改为龙湾府忠宣王二年复称龙州。
○静州本高丽松山县德宗二年筑城徙民一千户实之文宗三十二年又以静州等五城城大民小徙内地民各百户实之。
○麟州本高丽灵蹄县显宗九年称麟州防御使二十一年移永平鎭民实之高宗八年以叛逆降称含仁后改为知郡事。 有古长城基。[德宗朝平章事柳韶所筑起自州之鸭绿江入海处至东界和州海滨。]
○义州本高丽龙湾县又名和义。 初契丹置城于鸭绿江东岸称保州文宗朝契丹又设弓口门称抱州[一云把州。]睿宗十二年辽刺史常孝孙与都统耶律宁等避金兵泛海而遁移文于我宁德城以来远城及抱州归我我兵入其城收拾兵仗钱谷王悦改为义州防御使推刷南界人户以实之于是复以鸭绿江为界置关防。 仁宗四年金亦以州归之。 高宗八年以叛逆降称咸新寻复古恭愍王十五年升为牧。 十八年置万户府别号龙湾。 有鸭绿江。[一云马 水一云靑河。]
○朔州本高丽宁塞县显宗九年称朔州防御使后升为府。
○昌州本高丽长静县靖宗元年城梓田移民户为昌州防御使高宗十八年被蒙兵城邑丘墟。
○云州本高丽云中郡[一云古远化鎭。]光宗时为威化鎭成宗十四年称云州防御使高宗十八年避蒙兵入于海岛元宗二年出陆寓于嘉山西村隶延山府恭愍王二十年复立郡别号云中。[成庙所定。]
○延州本高丽密云郡[一云安朔郡。]光宗二十一年更今名为知州成宗十四年为防御使恭愍王十五年升延山府。
○博州本高丽博陵郡[一云古德昌。]成宗十四年称博州防御使高宗十八年避蒙兵入于海岛元宗二年出陆属于嘉州恭愍王二十年复郡号别号博陵[成庙所定。]有大宁江。[俗呼博州江。]
○嘉州本高丽信都郡[一云古德县。]光宗十一年城湿忽升为嘉州成宗十四年称防御使高宗八年以叛逆降称抚宁。 十八年避蒙兵入于海岛元宗二年出陆以泰博抚渭等州皆属本郡为五城兼官后析置泰抚渭三州惟博州仍属至恭愍王二十年又析置博州。
○郭州本高丽长利县成宗十三年命平章事徐熙率兵攻逐女眞城郭州显宗九年为防御使高宗八年以叛逆降称定襄。 十八年避蒙兵入于海岛元宗二年出陆隶隋州恭愍王二十年复郡号。
○铁州本高丽长宁县[一云铜山。]显宗九年称铁州防御使。
○灵州显宗二十一年升兴化鎭为州置防御使。
○孟州[孟一作猛。]本高丽铁瓮县显宗十年称猛州防御使高宗十八年避蒙兵入海岛四十四年倂于殷州元宗二年出陆为安州属县恭让王三年析置县令。
○德州本高丽辽原郡一名长德鎭穆宗四年称德州防御使。 元宗元年避蒙兵入于安州之芦岛后凡五迁至忠烈王六年复旧地属于成州恭愍王二十年析为知州事。
○抚州本高丽云南郡[一云古靑城。]成宗十四年称抚州防御使高宗十八年避蒙兵入于海岛元宗二年出陆处渭州古城属嘉州恭愍王十八年移属泰州恭让王三年别置监务。
○顺州本高丽静戎郡成宗二年称顺州防御使高宗四十四年倂于德州后改为知郡事。
○渭州本乐陵郡[一云古德城。]高丽改今名为防御使文宗四年筑城。
○泰州本高丽光化县[一云宁朔一云连朔。]光宗二十一年称泰州防御使高宗十八年避蒙兵入于海岛元宗二年出陆属于嘉州恭愍王十五年以抚渭二州属于郡称泰州事辛禑七年析置抚渭二州。
○成州本沸流王松让之故都太祖十四年置刚德鎭显宗九年改今名为防御使后为知郡事别号松让[成庙所定。]有温泉。
○殷州本高丽兴德郡一名同昌郡成宗二年称殷州防御使高宗十八年避蒙兵入于海岛后出陆为成州属县恭让王三年置监务。
○肃州本高丽平原郡太祖十一年移筑鎭国城改名通德鎭成宗二年称今名为防御使后更为知郡事。
○慈州本高丽文城郡太祖二十二年改为大安州成宗二年改今名为防御使后改为知郡事。
○宁德鎭文宗十年避契丹兴宗讳改鎭为城以鎭字从眞字也有鎭使下同。
○威远鎭显宗二十年遣柳韶修古石城置之鎭在兴化鎭西北。
○定戎鎭显宗二十年遣柳韶修古石壁置鎭徙永平城民实之鎭在兴化鎭北。
○宁朔鎭古榛田高丽改今名文宗四年筑城。
○安义鎭显宗九年筑城。
○淸塞鎭高宗四年以御丹兵有功升威州防御使后投狄背国改称熙州为价州兼官。 有妙香山。[卽太伯山。]
○平虏鎭靖宗七年命崔 筑城后改柔远。
○宁远鎭靖宗七年命崔 筑城。
○朝阳鎭[有鎭将。 下同。]太祖十三年城马山。 号安水鎭显宗九年改连州防禁使[连一作涟。]后更今名为鎭。 高宗二年以御丹兵有功复称连州防御使四年改为翼州防御使后又改价州。
○阳岩鎭太祖二十一年筑城。
○树德鎭成宗二年筑城。
○安戎鎭光宗二十五年筑城。
○通海县太祖十七年筑城。 高宗四十三年罢县令以安仁鎭将兼之。
○永淸县古定水县后为龙冈属县后置县令。 高宗四十三年罢县令以安仁鎭将兼之恭愍王七年复析置县令。
○咸从县本高丽牙善城后改今名为县令官。
○龙冈县本高丽黄龙城[一云军岳]后改今名为县令官。
○三和县仁宗十四年分西京畿为六县。 以金堂呼山漆井三部曲合为本县置令。
○三登县仁宗十四年分西京畿为六县。 以成州所属新城萝坪狗牙等三部曲合为本县置令。
○江界府恭愍王十年称秃鲁江万户。 十八年改今名为万户府。
○泥城府恭愍王十八年置泥城万户府。[林土碧团本皆女眞所居恭愍王六年遣泥城万户金进等击走之改林土为阴潼以碧团隶焉抄南界人户以实之。]
○随州高宗十八年蒙兵陷昌州州人入于紫燕岛元宗二年出陆寓于郭州海滨。 以州人失土割郭州东十六村及郭州所属安义鎭以与之称知随州事仍兼郭州恭愍王二十年复析置郭州。
志卷第十二。
#高丽史59卷-志13-00-00-00-000
志卷第十三。 高丽史五十九。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 奉敎修。
#高丽史59卷-志13-礼1-00-00-000
礼一。
#高丽史59卷-志13-礼1-00-00-001
○夫人函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 于是圣人制礼以立人纪节其骄* {淫}防其暴乱所以使民迁善远罪而成美俗也。 高丽太祖立国经始规模宏远然因草创未遑议礼。 至于成宗恢弘先业祀圆丘耕籍田建宗庙立社稷睿宗始立局定礼仪然载籍无传。 至毅宗时平章事崔允仪撰详定古今礼五十卷然阙遗尙多自余文籍再经兵火十存一二。 今据史编及详定礼旁采周官六翼式目编绿蕃国礼仪等书分纂吉凶军宾嘉五礼作礼志。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00-000
吉礼大祀。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 丘-000
丘。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 丘-001
○ 丘坛周六丈三尺高五尺十有二陛三 。 每 二十五步周垣四门。 燎坛在神坛南广一丈高一丈二尺户方六尺开上南出。 祀 丘有常日者孟春上辛祈谷无常日者孟夏择吉雩祀。 祝版称高丽国王臣王某敢明告。 玉币上帝以苍璧四圭有邸币以苍靑帝以靑圭赤帝以赤璋皇帝以黄琮白帝以白琥黑帝以玄璜。 币如其玉凡币之制皆长一丈八尺。 牲牢上帝及配主用苍犊各一五方帝各用方色犊一。 若方色难备者以纯色代之。 摄事上帝配主各用羊一五方帝各豕一。 献官亲祀太子若公侯伯为亚献太尉为终献。 太尉宰臣为之或太尉为亚献光禄卿为终献。 摄事太尉为初献太常卿为亚献光禄卿为终献。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 丘-002
亲祀仪。 齐戒。 前祀七日质明有司设行事执事官位于尙书省俱北向西上。 设太尉位于群官北稍西西向。 监察御史位二在西稍南东向。 群官就位立定太尉就位西向读誓文曰: "正月某日上辛亲祀祈谷于 丘。 各扬其职。 不供其事国有常刑。" 读讫并再拜退。 王散斋四日于别殿致斋三日二日于正殿一日于斋宫。 凡预祀之官散斋四日致斋三日散斋皆于正寝致斋二日于本司一日于祀所无本司者宿尙书省。 散斋理事如故唯不吊丧问疾不作乐不判署刑杀文书不行刑罚不经秽恶致斋之日唯祀事得行其余悉断。 近侍之官应从祀者及从祀群官各于本司淸斋一宿无本司者宿尙书省。 工人二舞皆淸斋一宿于太常司。 前祀二日太尉奏告太祖陵祠如常告之仪告以配神作主之意。 前祀一日诸卫令其属未后一刻各以其方器服守 每门二人每隅一人。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 丘-003
陈设。 前祀三日尙舍局设大次于外 东门之内道北南向设小次于卯陛之东西向。 守宫署设侍臣次于大次之前文左武右俱相向。 设行事陪祠官及有司次于内 东门之外道南并随地之宜。 设馔 于内 东门之外道北南向。 前祀二日郊社令帅其属扫除坛之上下积柴于燎坛设权火于燎坛东北南向。 掌牲令具牲牢。 太乐令陈登歌之乐于坛上稍南北向设轩架于坛南。 前祀一日奉礼设王位于坛下东南西向飮福位于坛上午陛之西北向。 亚终献飮福位在王位之后设亚终献祀官位于王位之后稍南西向。 执事者位于其后每等异位俱重行西向北上。 监察御史位二于坛下一于东南西向一于西南东向。 设奉礼位于乐悬东北赞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 律郞位二一于坛上乐 之西北一于轩架之西北俱东向。 太乐令位于轩架之北北向。 奉礼又设王望燎位于柴坛之北南向。 奉礼赞者位于燎坛东北西向北上。 设陪祀文武官位于 门内东西道南每等异位重行文东西向北上武西东向北上。 又设祀官及从祀群官等门外位于东 门外如设次式。 设牲 于东 门外当门西向。 苍牲一居前又靑牲一在北少退南上次赤牲一黄牲一白牲一玄牲一。 又苍牲一在南少退北上。 又设掌牲令位于牲西南吏陪其后俱北向。 设诸太祝位于牲东各当牲后祝史各陪其后俱西向。 设太常卿省牲位于牲前近北。 又设御史位于太常卿之西俱南向。 太史令设神位版郊社令设上帝神座于坛上北方南向席以藁 。 配位太祖神座于东方西向席以莞。 靑帝于东陛北赤帝于南陛东皇帝于南陛西白帝于西陛南黑帝于北陛西席 以藁 。 告洁毕权彻上帝 各二居前。 实稻粱在左粱在稻前。 实黍稷在右稷在黍前。 十二在左为三行右上。 第一行实形 在前鱼 饵粉 次之。 第二行榛子在前干枣白 黑 次之。 第三行菱仁在前 仁栗黄鹿脯次之。 豆十二在右为三行左上。 第一行实芹菹在前笋菹脾析菁菹次之。 第二行 菹在前 食鱼 次之。 第三行豚拍在前鹿 食次之。 * 一实大羹在 豆*闲。 俎二一载牲首盘在豆右之南一载牲肉在前。 豆一实毛血。 匏爵三每爵有 。 太尊二一实明水一实泛齐。 着尊二一实明水一实醴齐。 牺尊二一实明水一实 齐。 山 二一实玄酒一实淸酒。 在坛上东南隅北向西上。 象尊二一实明水一实醍齐。 壶尊二一实明水一实沈齐。 山 四二实玄酒一实事酒一实昔酒。 在坛下南陛东北向西上。 尊皆加勺 有 以置爵。 设玉币 于尊 之所设祝 于神位之右。 配位前着尊二一实明水一实泛齐。 牺尊二一实明水一实醴齐。 象尊二一实明水一实 齐。 山 二一实玄酒一实淸酒在坛上于上帝酒尊之东北向西上。 * 俎爵 祝 币 之设并如上帝仪无玉。 五方帝前各太尊二一实明水一实泛齐。 着尊二一实明水一实醴齐。 牺尊二一实明水一实 齐。 山 一实淸酒。 各设于神座之左而右向。 豆各八 减白 黑 饵粉 豆 脾析豚拍 食 食。 各一 实稻粱 实黍稷。 其* 实牲俎爵 币玉之设并如上仪。 设王洗二于午陛东南北向 洗在东爵洗在西。 洗以 水在洗东加爵。 在洗西南。 肆 实以巾爵。 又设亚终献洗二于王洗东南俱北向 水在洗东 在洗西南肆 实以巾爵。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 丘-004
驾出宫。 致斋日昼漏上水五刻 驾发引。 发引前七刻奏一严前五刻奏二严所司陈大驾卤簿诸卫各督其属队引内仗以次入陈于殿庭枢密以下左右侍臣俱诣大观殿庭立班以俟。 前二刻奏三严王服 黄袍坐殿。 鸣鞭禁卫大喝: "再拜。" 讫舍人喝: "枢密侍臣常起居。" 讫阁门各引太子公侯伯宰臣就位立定舍人喝: "太子以下再拜。" 西出。 侍中版奏外办王降殿升 * 辇出兴礼门外。 守宫宰臣奉辞。 王至仪凤门内降辇入幄。 乘黄令进辂于仪凤门阶前南向千牛将军一员执长刀立于辂前北向黄门侍郞在侍臣前。 太仆卿摄衣而升正立执 千牛将军前执 。 侍中版奏外办王出幄乘辂。 称警 如常。 文武两班常起居讫黄门侍郞奏请侍臣上马侍中前承制退称曰: "制可。" 黄门侍郞退称: "侍臣上马。" 舍人喝: "文武侍臣再拜。" 讫太仆卿立授绥次百司留守奉辞。 黄门侍郞进当 驾前 奏称: "黄门侍郞臣某言: '请 驾进发。'" 伏兴退复位。 驾动称警 。 侍中黄门侍郞夹侍千牛将军夹路而趋。 驾出升平门权驻侍臣上马讫黄门侍郞奏请车右升陪乘枢密上将军各二员侍中前承制退称曰: "制可。" 黄门侍郞退复位车右再拜升讫 驾动。 称警 不得鼓吹不得 哗。 其从祀官在玄武队后如常仪。 驾将至斋宫其先到诸祀官若执礼御史郊社令执事官俱朝服于斋宫门外北向西上立班奉迎再拜。 驾至斋宫南门外回辂南向车右降立辂前。 侍中进当 驾前 奏称: "侍中臣某言: '请降辂。'" 伏兴退复位王降辂入斋宫。 扇华盖侍卫如常仪宿卫如式。 通事舍人各引从祀文武群官集斋宫门前。 文东武西舍人承旨 群官各还次。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 丘-005
省牲器。 省牲之日午后八刻诸卫之属禁断行人未后二刻郊社令率其属以尊 入设于位。 凡祭器皆藉以席 豆又加盖 。 未后三刻执礼官先入奉礼帅赞者俱入就位。 谒者赞引各引祀官及御史俱就位肄仪。 讫掌牲令牵牲就 位谒者引太常卿赞引引御史入诣坛东陛升视涤濯。 执尊者皆去 。 告洁讫引降就省牲位南向立。 掌牲令少前曰: "请省牲。" 退复位太常卿省牲。 掌牲令又前举手曰: " 。" 还本位。 诸太祝各巡牲一 西向举手曰: "充。" 俱还本位。 诸太祝与掌牲令以次牵牲诣厨授太官。 谒者引光禄卿诣厨省鼎 申视涤濯监取明水火赞引引御史诣厨省馔具。 律郞展视乐器各还斋所。 祀日未明五刻太官令帅宰人以 刀割牲取牲首七各盛于盘入设于坛上尊 所太官令入实 豆时奉设七坐豆右之南。 祝史以豆取毛血各置于馔所遂烹牲。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 丘-006
奠玉帛。 祀日未明三刻诸祀官及从祀官各服其服。 执礼官先入坛下郊社良 令各帅其属入实尊 玉币。 太祝以玉币置于 。 太官令帅进馔者实诸 豆 监察御史按视坛之上下* {纠}察不如仪者还出。 未明二刻奉礼帅赞者先入再拜就位赞引引御史郊社令诸太祝及祝史令史与执尊 幂者入自东门当坛南乐悬北重行北向西上立定。 奉礼曰: "再拜。" 赞者承传。 御史以下皆再拜讫执尊 者各就位。 赞引引御史诸太祝诣坛东陛升御史行扫除于上令史扫除于下讫复位。 谒者赞引各引祀官及从祀群官俱就门外位。 太乐令帅工人二舞入就位文舞入陈于悬北武舞立于悬南道西。 其升坛者皆脱 于下降纳如常。 谒者引司空入就位立定奉礼曰: "再拜。" 司空再拜讫。 谒者引司空诣坛东陛升行扫除于上降行乐悬于下。 讫引复位。 谒者赞引各引祀官通事舍人分引从祀群官入就位。 侍中诣行宫门前版奏外办未明一刻王服衮冕以出。 扇华盖侍卫如常仪。 太常博士引太常卿凡太常卿前导皆博士先引。 太常卿引王入大次帘降太常卿博士阁门官分立于大次外左右。 郊社令以祝版进王署讫近臣奉出郊社令受各奠于 。 侍中版奏外办帘卷。 王出次。 华盖侍卫如常仪。 太常卿引王至内 门外近侍斋戒者陪从。 尙衣奉御以桓圭授殿中监殿中监受进王执圭。 华盖仗卫停于门外。 王入自正门 律郞 伏举麾兴。 凡取物者皆 伏而取兴奠物则奠讫 伏而后兴。 工 轩架奏黄钟宫正安之曲。 王升降行止皆作正安之曲。 王至版位西向立。 每立定太常卿与博士退立于左。 偃麾 乐止。 凡乐皆 律郞 伏举麾兴工 而后作偃麾 而后止。 太常卿前奏请再拜退复位王再拜。 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先拜者不拜。 太常卿前奏称: "有司谨具请行事。" 退复位。 律郞举麾轩架奏夹锺宫景安之曲三成黄锺角大簇征姑洗羽各一成文舞作六成偃麾乐止。 太祝升烟燔牲首乐六成。 讫太祝举牲首盘各由其陛授祝史祝史诣燎坛上别加柴燔之。 太常卿前奏请再拜王再拜。 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 诸太祝取玉币于 各立于尊所。 太常卿引王诣坛轩架奏黄锺宫正安之曲升自南陛侍中中书令以下左右侍卫量人从升。 王升坛北向立乐止。 太祝以玉币授侍中侍中奉玉币东向 进。 王搢圭受玉币。 登歌作大吕宫嘉安之曲。 太常卿引王诣上帝神位前北向 奠讫执圭 伏兴少退北向再拜。 讫登歌止。 太常卿引王少东东向立配座太祝以币授侍中。 侍中奉币北向进王搢圭受币。 登歌作大吕宫仁安之曲。 太常卿引王诣配座前东向 奠讫执圭 伏兴少退东向再拜讫登歌止。 太常卿引王轩架奏黄锺宫正安之曲。 王降自南陛还版位西向立乐止。 初王将奠配位之币五帝太祝各奉玉币 奠神座前。 祝史燔牲首讫出诣馔所各奉毛血豆立于门外于登歌止祝史奉毛血豆入就坛下。 诸太祝各由其陛迎取于坛上俱进奠神座前。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 丘-007
进熟。 王升奠玉币太官令出帅进馔者奉馔各陈于 门外谒者引司徒出诣馔所。 司徒奉上帝之俎太官令引馔入。 俎初入门轩架奏黄锺宫 安之曲馔至陛乐止。 太祝俱进彻毛血之豆自东陛授祝史以出。 司徒升自午陛诣上帝神座前 奠俎。 诸太祝一时各奠俎上帝馔升自午陛; 配位馔升自卯陛; 五帝馔各由其陛。 诸太祝迎奠于神座前 豆盖 先彻乃升 旣奠却其盖于下设。 讫谒者引司徒降自东陛复位太官令退复位诸太祝各还尊所。 太常卿引王诣 洗位轩架奏黄锺宫正安之曲。 王至洗位乐止。 殿中监进受圭侍中 取 兴沃水内侍官 取盘承水。 王 手黄门侍郞 取巾于 兴以进。 王 手黄门侍郞受巾 奠于 。 祝史以 取爵进 于洗西黄门侍郞取爵于 以进。 王受爵侍中酌 水内侍官奉盘承水。 王洗爵黄门侍郞 取巾于 兴以进。 王拭爵。 讫黄门侍郞受巾奠于 。 侍中以 受爵授祝史祝史传授太祝。 太祝受 取爵置尊所 上。 殿中监进圭王执圭。 太常卿引王轩架奏黄锺宫正安之曲。 王自南陛升坛讫乐止。 谒者引司徒升自东陛立于尊所。 王诣上帝尊所侍中取爵于 进。 王受爵太祝去 侍中赞酌太尊之泛齐。 登歌作大吕宫嘉安之曲。 王诣上帝前 奠爵 伏兴太常卿引王少退北向立乐止。 太祝持祝版进神座右东向 读祝文讫 伏兴乐作。 王再拜。 太祝奠版于 乐止。 太常卿引王诣配位尊所侍中取爵于 进王受爵。 太祝去 侍中赞酌着尊之泛齐登歌作大吕宫仁安之曲。 王诣配位前奠爵 伏兴。 五帝太祝取爵于 酌太尊之泛齐各进奠神座前讫太常卿引王少退东向立乐止。 配位太祝持祝版进神座左北向 读祝文讫 伏兴乐作。 王再拜讫乐止。 太常卿引王诣飮福位北向立登歌作黄锺宫禧安之曲。 太祝各以爵酌上尊福酒合置一爵一太祝持爵授侍中侍中西向奉以立王再拜讫侍中 以爵酒进王 搢圭受爵祭酒三祭于地 酒奠爵。 太祝各持俎进减神前 肉皆取前脚第二骨合置一俎上。 又太祝各以 进减黍稷饭合置一 以授司徒。 司徒西向 以进王受以授内侍。 内侍二人立于午陛下王受 肉 饭内侍升诣王位之左受退。 谒者引司徒降复位。 王 取爵遂飮卒爵侍中受虚爵以授太祝。 太祝受爵复于 还尊所。 王 伏兴再拜乐止。 太常卿引王降自午陛轩架奏黄锺宫正安之曲至版位西向立乐止。 文舞退轩架奏黄锺宫崇安之曲退讫乐止。 武舞进轩架奏黄锺宫崇安之曲舞者立定乐止。 初王将复位谒者引太尉诣 洗位北向立斋郞二人赞洗。 太尉 手 手祝史以 取爵立于洗西。 太尉取爵于 洗爵拭爵祝史以 受爵传授太祝太祝受 取爵置尊所 上。 谒者引太尉自东陛升坛诣上帝尊所。 太尉取爵于 太祝去 太尉酌着尊之醴齐。 轩架奏黄锺宫武安之曲武舞作乡乐交奏。 诣上帝神座前北向 奠爵 伏兴少退北向再拜讫又就配位前酌牺尊之醴齐如上仪。 少退东向再拜。 初太尉酌配位尊时五帝太祝各酌着尊之醴齐进奠神座前讫乐止。 谒者引太尉诣飮福位诸太祝各以爵酌 福酒合置一爵一太祝持爵进太尉之右西向立。 太尉再拜受爵 祭酒遂飮卒爵。 太祝进受虚爵复于 。 太尉兴再拜讫谒者引太尉降复位。 初太尉献将毕谒者引光禄卿诣 洗 手洗爵升酌 齐。 终献如亚献仪。 谒者引光禄卿降复位。 诸太祝各进 彻 豆兴还尊所 豆各一少移故处。 登歌作大吕宫肃安之曲卒彻乐止。 奉礼曰: "赐 再拜。" 在位官皆再拜飮福者不拜。 送神轩架奏夹锺宫永安之曲乡乐交奏。 太常卿前奏请再拜王再拜讫。 奉礼曰: "再拜。" 众官再拜。 乐一成止。 太常卿前奏请就望燎位。 太常卿引王轩架奏黄锺宫正安之曲王就望燎位南向立乐止。 初赐 再拜讫诸太祝各执 进诣神座前取玉帛祝版以俎载牲体黍稷饭及爵酒各由其陛降坛南行诣柴坛自南陛升以玉帛祝版馔物置于燎柴。 奉礼曰: "可燎。" 东西各六人举权火。 火燎半柴太常卿前奏礼毕。 引王还大次。 轩架奏黄锺宫正安之曲。 出中 门外太常卿奏请释圭殿中监 受圭以授尙衣奉御。 王至大次乐止。 谒者赞引各引祀官通事舍人分引从祀群官以次出。 赞引引御史太祝以下俱复执事位。 奉礼曰: "再拜。" 御史以下皆再拜赞引引出。 太乐令引工人以次出。 将士不得辄离部伍。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 丘-008
驾还宫。 其日祀事礼毕。 王还斋殿停一刻顷奏初严所司转仗卫卤簿于还途如来仪。 奏二严枢密以下左右侍臣及文武百官各就位立定太乐令陈乐部于斋宫南门外。 王将出奏三严。 王服绛纱袍出坐殿禁卫大喝再拜。 枢密左右侍臣常起居讫阁门引太子公侯伯宰臣入就位常起居讫阁门以次引出。 侍中版奏外办王出斋宫门外南向立乘黄令进辂于斋宫门外南向。 王乘辂千牛将军驭驾如来仪。 百官常起居讫黄门侍郞请 驾进发退复位 驾动。 侍卫如常仪。 黄门侍郞千牛将军夹辂而趋至侍臣上马所黄门侍郞奏请 驾少驻 侍臣上马侍中前承制退称曰: "制可。" 黄门侍郞退称曰: "侍臣上马。" 舍人喝: "侍臣再拜上马。" 黄门侍郞奏请 车右升侍中承制退称曰: "制可。" 黄门侍郞退复位车右再拜升讫。 黄门侍郞奏请 驾进发退复位。 驾动鼓吹乐部振作。 而还至升平门外少驻侍臣下马车右降。 讫 驾入升平门留守百官 再拜。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 丘-009
有司摄事仪。 斋戒。 在上亲祀仪。 其祀官已斋,而阙者通摄行事。 前祀一日太尉帅群官具公服诣大观殿庭王出亲授祝版。 太尉受讫具仪卫帅祀官诣祀所。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 丘-010
陈设。 前祀二日守宫署设行事执事官次于坛东 门之外及斋坊之内随地之宜设馔 于内 东门之外道南北向。 前一日郊社令帅其属扫除坛之上下积柴于燎坛。 掌牲令具牲牢太乐令陈登歌之乐于坛上稍南北向设轩架于坛南立舞表于轩架之北。 郊社令设望燎位于柴坛之北南向。 设权火于柴坛之东北南向。 奉礼设太尉群官位于坛下东南西向执事者位于其后每等异位俱重行西向北上。 监察御史位二于坛下一于东南西向一于西南东向。 设奉礼位于乐悬东北。 赞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 律郞位于坛上乐 之西北东向。 太乐令位于轩架之北北向。 设献官飮福位于午陛之上稍西北向。 又设奉礼位于燎坛东北西向北上。 设牲 于东 门外当门西向。 牲七羊牲一居前豕牲五在北少退南上。 羊牲一在南少退。 又设掌牲令位于牲西南吏陪其后俱北向。 设诸祝史位于牲东各当牲后俱西向。 设太常卿省牲位于牲前近北又设御史位于太常卿之西俱南向。 神位及祭器牲牢陈设 如亲祀仪。 设洗二于卯陛南北向 洗在东爵洗在西。 在洗东皆加勺 在洗西南肆 实以巾爵。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 丘-011
省牲器。 省牲之日午后八刻诸卫之属禁断行人。 未后二刻郊社令帅其属扫除坛之上下帅斋郞以尊 入设于位升坛者自东陛。 未后三刻执礼官先入奉礼帅赞者俱入就位。 谒者赞引各引祀官御史俱就位肄仪。 掌牲令以牲就 位。 谒者引太常卿赞引引御史入诣坛东陛升视涤濯。 祝史去 告洁讫引降就省牲位南向立。 掌牲令少前曰: "请省牲。" 退复位。 太常卿省牲掌牲令又前举手曰: " 。" 还本位。 诸祝史各巡牲一 西向举手曰: "充。" 俱还本位。 诸祝史与掌牲令以次牵牲诣厨授太官。 谒者引光禄卿诣厨省鼎 申视涤濯监取明水火。 赞引引御史诣厨省馔具。 律郞展视乐器。 各还斋所。 祀日未明五刻太官令帅宰人以 刀割牲取牲首七各盛于盘入设于坛上尊 所太官令入实 豆时奉设七座豆右之南。 祝史以豆取毛血各置于馔所遂烹牲。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 丘-012
奠玉帛。 祀日未明三刻诸祀官各服其服。 执礼官先入坛下郊社良 令各帅其属入实尊 玉币。 祝史以玉币置于 。 太官令帅进馔者实诸 豆 。 郊社令以祝版各置于 。 监察御史按视坛之上下* {纠}察不如仪者还出。 未明二刻奉礼帅赞者先入就位再拜。 赞引引御史郊社令诸祀官诸祝史及斋郞与执尊 者入自东门当坛南重行北向西上立定。 奉礼曰: "再拜。" 赞者承传。 御史以下皆再拜。 讫执尊 者各就位。 赞引引御史诸祝史诣坛东陛升御史行扫除于上令史扫除于下讫复位。 谒者赞引各引祀官俱就门外位。 太乐令帅工人二舞入就位。 文舞入陈于悬北武舞立于悬南道西。 谒者引司空入就位立定奉礼曰: "再拜。" 司空再拜。 讫谒者引司空诣坛东陛升行扫除于上降行乐悬于下讫引复位。 谒者赞者赞引各引献官入就位奉礼曰: "再拜。" 献官皆再拜其先拜者不拜。 谒者进太尉之左白: "有司谨具请行事。" 退复位。 律郞 伏举麾兴工 轩架奏夹锺宫景安之曲三成。 文德之舞六成偃麾 乐止。 祝史升烟燔牲首乐六成。 讫祝史举牲首盘各由其陛授斋郞斋郞诣燎坛上别加柴燔之。 奉礼曰: "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祝史取玉币于 立于樽所谒者引太尉自南陛升坛北向立。 祝史以玉币东向授太尉太尉受玉币。 登歌作大吕宫嘉安之曲。 太尉进上帝神座前北向 奠 伏兴少退北向再拜讫乐止。 太尉进配位神座前东向立配座祝史以币授太尉。 登歌作大吕宫仁安之曲。 太尉进配位神座前东向 奠 伏兴少退东向再拜。 初太尉将奠配位之币诸祝史奉玉币各奠于五方帝神座前讫乐止。 谒者引太尉降自南陛还本位。 燔牲首讫斋郞出诣馔所各奉毛血豆立于门外。 登歌止奉毛血豆入各由其陛升诸祝史迎取于坛上俱进奠神座前退立于尊所。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 丘-013
进熟。 太尉升奠玉币太官令出帅进馔者奉馔各陈于 门外。 谒者引司徒出诣馔所司徒奉上帝之俎太官令引馔入。 俎初入门轩架奏黄锺宫 安之曲馔至阶乐止。 祝史俱进彻毛血之豆自东陛授斋郞以出。 司徒升自午陛诣上帝神座前 奠俎诸祝史各奠俎诸位。 馔升诸祝史迎奠于神座前。 豆盖 先彻乃升 旣奠却其盖于下设。 讫谒者引司徒降自东陛复位太官令退复位。 诸祝史还尊所。 谒者引太尉至洗位 手 手斋郞以 取爵立于洗西。 太尉取爵于 洗爵拭爵以授斋郞。 斋郞以爵 授祝史祝史受 取爵置尊所 上。 谒者引太尉自南陛升坛取爵于 祝史去 。 太尉酌太尊之泛齐登歌作大吕宫嘉安之曲。 太尉诣上帝前 奠爵 伏兴少退北向立乐止。 祝史进神座右东向 读祝文。 讫乐作。 太尉再拜祝史奠版于 乐止。 太尉诣配位尊所祝史去 。 太尉酌着尊之泛齐登歌作大吕宫仁安之曲。 太尉诣配位前 奠爵 伏兴少退东向立乐止。 祝史进神座左北向 读祝文。 讫乐作。 太尉再拜讫乐止。 初太尉酌配位尊时五帝祝史各酌太尊之泛齐进奠神座前。 谒者引太尉诣飮福位北向立诸祝史各以爵酌 福酒合置一爵。 一祝史持爵进太尉之右西向立太尉再拜受爵 祭酒 酒奠爵。 又祝史以俎进减神座前 肉皆取前脚第二骨共置一俎上。 又以 进减黍稷饭合置一 以授太尉大尉受以授斋郞取爵遂飮卒爵。 祝史进受虚爵复于 。 太尉兴再拜讫谒者引太尉降复位。 文舞退轩架奏黄锺宫崇安之曲退讫乐止。 武舞进轩架奏黄锺宫崇安之曲。 舞者立定乐止。 谒者引太常卿诣 洗位 手 手。 洗爵拭爵以授斋郞斋郞受以授祝史。 谒者引太常卿自东陛升坛诣上帝尊所北向立。 祝史去 。 太常卿酌着尊之醴齐轩架奏黄钟宫武安之曲武舞作。 乡乐交奏。 奠爵讫 伏兴少退北向再拜次诣配位前酌牺尊之醴齐如上仪。 初太常卿酌配位尊时五帝祝史各酌着尊之醴齐进奠神座前。 讫乐止。 谒者引太常卿诣飮福位。 诸祝史各以爵酌 福酒合置一爵。 一祝史持爵进太常卿之右西向立太常卿再拜受爵 祭酒遂飮卒爵。 祝史进受虚爵复于 。 太常卿兴再拜谒者引太常卿降复位。 初太常卿献将毕谒者引光禄卿诣 洗升酌 齐。 终献如亚献之仪。 讫谒者引光禄卿降复位。 诸祝史各进 彻 豆 豆各一小移故处。 登歌作大吕宫肃安之曲。 卒彻乐止祝史还尊所。 奉礼曰: "赐 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飮福者不拜。 送神轩架奏夹锺宫永安之曲乡乐交奏。 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乐一成止。 谒者引太尉诣望燎位南向立。 众官将拜诸祝史执 各诣神座前取玉币祝版。 斋郞以俎载牲体黍稷饭爵酒各由其陛降坛南行诣燎坛自南陛升以玉帛祝版馔物置于燎坛。 奉礼曰: "可燎。" 东西各六人举权火。 火燎半柴谒者进太尉之左白: "礼毕。" 引太尉出。 谒者赞引各引祀官以次出。 赞引引御史以下俱复执事位。 立定。 奉礼曰: "再拜。" 御史以下皆再拜。 赞引引出工人二舞以次出。
孟夏亲雩如亲祀祈谷仪。 但誓文曰: "今年四月某日王亲雩祀 丘云云。" 有司摄事如祈谷摄事仪。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 丘-014
成宗。 二年正月辛未王亲祀 丘祈谷配以太祖祈谷之礼始此。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方泽-000
方泽。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方泽-001
○显宗。 二十二年正月。 亲祭方泽。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方泽-002
靖宗。 二年二月庚戌朔祭方泽。 十年十月丙申祭神州地祇。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方泽-003
仁宗。 五年三月戊午。 制方泽祭地* {祇}四郊迎气。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社稷-000
社稷。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社稷-001
○社稷坛社在东稷在西。 各广五丈高三尺六寸四出陛五色土为之。 坎二各在两坛子陛之北。 南出陛方深取足容物。 祭日。 仲春仲秋上戊及腊。 神位。 祭大社以后土氏配祭大稷以后稷氏配。 大社大稷位坛上北方南向席皆以藁 。 后土后稷位坛上西方东向席皆以莞。 玉币。 玉以两圭有邸币以黑长一丈八尺。 牲牢社稷豕各一。 献官太尉为初献太常卿为亚献光禄卿为终献太尉八座为之。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社稷-002
齐戒。 前祭七日平明太尉誓祭官公卿已下于尙书省曰: "某月某日上戊祭于大社大稷。 各扬其职。 不供其事国有常刑。" 凡预祭之官散斋五日致斋二日。 散斋皆于正寝致斋二日一日于本司一日于祭所。 无本司者于尙书省。 前祭一日诸卫令其属未后一刻各以其方器服守卫社坛门每门二人。 太乐工人俱淸斋一宿于太常司。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社稷-003
陈设。 前祭一日守宫署设太尉亚终献次于社坛西门外从祭群官次于其侧。 设馔 于东门之外道北南向。 郊社令帅其属扫除坛之上下。 掌牲令具牲牢。 太乐令陈轩架之乐于坛南陈登歌于两坛之*闲。 前祭一日奉礼设祭官公卿以下位于西门之内执事位于其后每等异位俱重行东向北上。 设御史位二于坛下一于大社坛东南西向一于大稷坛西南东向。 令史各陪其后。 设奉礼郞位于乐悬北。 赞者二人在南差退俱东向北上。 设 律郞位于大社坛上东南西向。 设太乐令位于轩架之北北向。 设牲 于东门之外当门西向。 又设掌牲令位于牲西南吏陪其后俱北向。 设诸祝史位于牲东各当牲后俱西向。 设太常卿省牲位于牲前近北又设御史位于太常卿之西俱南向。 设酒尊之位。 大社太尊二着尊二 二在坛上东南隅北向后土氏象尊二着尊二 二在大社酒尊之东俱北向西上。 尊皆加勺 设 以置爵。 设大稷后稷酒尊于其坛上如大社后土之仪。 设洗于大稷坛西南北向 水在洗东 在洗西南肆 实以巾爵。 执尊 者各位于其后。 设玉帛之 于坛上尊 之所。 祭日未明五刻太史郊社令各服其服升设大社大稷神座各于坛上近北南向。 设后土氏神座于大社神座之右后稷氏神座于大稷神座之右俱东向。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社稷-004
省牲器。 前祭一日 后郊社令帅斋郞以尊 洗 入设于位。 升坛者各自西陛。 执礼官先入坛下亚终献以下并入肄仪。 讫掌牲令以牲就 位。 赞引引御史谒者引太常卿诣大社坛西陛升视涤濯。 执尊者皆举 。 告洁次诣大稷坛如大社之仪。 讫引降就省牲位南向立掌牲令少前曰: "请省牲。" 退复位太常卿省牲。 掌牲令又前北向举手曰: " 。" 还本位。 诸祝史各巡牲一 西向举手曰: "充。" 还本位。 诸祝史与掌牲令以次牵牲诣厨授太官令。 谒者引光禄卿诣厨省鼎 申视涤濯监取明水火。 赞引引御史诣厨省馔具讫俱还斋所。 祭日未明十刻太官令帅宰人割牲取牲左 盛于盘置于尊 所入实*边{ }豆时奉设各座 南。 祝史以豆取毛血各置于馔所。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社稷-005
奠玉帛。 祭日未明三刻诸祭官各服其服。 郊社良 令各帅其属入实尊 玉币。 太尊为上实以醴齐; 着尊次之实以 齐; 为下实以淸酒。 配座之尊亦如之齐皆加明水酒皆加玄酒各实于上尊。 太官令帅进馔者实诸 豆 。 各二居前 实稻*梁{粱}在左 实黍稷在右。 十二在左为三行右上: 第一行实形 在前鱼 饵粉 次之; 第二行榛子在前干枣白 黑 次之; 第三行菱仁在前 仁栗黄鹿脯次之。 豆十二在右为三行左上: 第一行实芹菹在前 菹脾析菁菹次之; 第二行 菹在前 食鱼 次之; 第三行豚拍在前鹿 食次之。 二在 豆*闲实以羹加芼滑。 俎二一载牲体一载左脾。 匏爵三在 豆南每爵有 。 又豆一实以毛血。 未明二刻奉礼帅赞者先入就位。 赞引引御史诸祝史,与执尊 者入自西门当大社坛南重行北向东上立定。 奉礼曰: "再拜。" 赞者承传。 御史以下皆再拜讫。 执尊 者皆就位。 赞引引御史诸祝史诣大社坛西陛升行扫除于上令史扫除于下又诣大稷坛行扫除如大社之仪讫各就位。 未明一刻谒者赞引引祭官俱就门外位。 太乐令帅工人二舞入就位。 文舞入陈于悬北武舞入立于悬南道西。 谒者引司空入就位立定。 奉礼曰: "再拜。" 司空再拜讫。 谒者引司空诣坛西陛升行扫除于上大稷坛亦如之降行乐悬于下引复位。 谒者赞引各引祭官入就位立定奉礼曰: "再拜。" 祭官以下皆再拜其先拜者不拜。 谒者进太尉之左白: "有司谨具请行事。" 退复位。 律郞 伏举麾兴工鼓 轩架奏林锺宫宁安之曲文舞八成。 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 诸祝史取玉帛于 各立于尊所。 谒者引太尉诣大社坛升自南陛北向立祝史以玉帛西向授太尉。 太尉受玉帛登歌作应锺宫嘉安之曲太尉进北向 奠于大社神座前 伏兴少退北向再拜。 讫诣配位前西向立祝史以币北向授太尉太尉受币进 奠于后土神座前少退西向再拜讫登歌止。 谒者引太尉降自西陛诣大稷坛升奠玉币如大社后土坛仪。 引太尉降复位。 初众官拜讫斋郞各奉毛血之豆立于门外。 于登歌止斋郞奉毛血入各由其陛。 诸祝史迎取于坛上俱进奠于神座前退立于尊所。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社稷-006
进熟。 太尉旣升奠玉币太官令出帅进馔者奉馔陈于西门外。 谒者引司徒出诣馔所奉大社之俎。 太官令引馔入。 俎初入门轩架奏大簇宫 安之曲馔至陛乐止。 祝史俱进彻毛血之豆自西陛授斋郞以出。 司徒升自午陛进奠俎于大社神座前诸祝史一时各奠俎大社大稷之馔升自南陛配位之馔升自西陛。 诸祝史迎取于坛上各设神座之前。 豆盖 先彻乃升 旣奠却其盖于下设。 讫谒者引司徒降自西陛复位太官令退复位诸祝史还尊所。 谒者引太尉诣 洗 手斋郞以 取爵授太尉。 太尉洗爵拭爵授斋郞。 斋郞传授祝史。 祝史受 取爵置尊所 上。 谒者引太尉诣大社坛。 升自南陛诣大社尊所取爵于 执尊者举 。 太尉酌醴齐登歌作应锺宫嘉安之曲太尉进大社神座前北向 奠爵 伏兴少退北向立乐止。 祝史持版进于神座之右东向 读祝文讫乐作太尉再拜讫乐止。 祝史奠版于 还尊所。 太尉诣后土氏酒尊所执尊者举 。 太尉酌醴齐乐作。 太尉进后土氏神座前西向 奠爵兴乐止。 少退西向立祝史持版进于神座之右北向 读祝文讫乐作。 太尉再拜讫乐止。 祝史奠版于 还尊所。 谒者引太尉诣飮福位北向立祝史各以爵酌 福酒合置一爵一祝史持爵进太尉之右西向立。 太尉再拜受爵 祭酒三祭于地 酒奠爵。 祝史各持俎进减神座前 肉皆取前脚第二骨合置一俎上。 又以 进减黍稷饭合置一 以授太尉。 太尉受以授斋郞取爵遂飮卒爵。 祝史进受虚爵复于 。 太尉 伏兴再拜谒者引太尉降自西陛诣 洗 手洗爵。 讫谒者引太尉诣大稷坛升自南陛酌献乐作止飮福受 如大社坛之仪。 谒者引太尉降复位。 文舞出轩架奏大簇宫崇安之曲出讫乐止。 武舞入轩架奏大簇宫崇安之曲舞者立定乐止。 初太尉将复位谒者引太常卿诣 洗 手洗爵讫谒者引太常卿自西陛升坛诣大社酒尊所。 执尊者举 。 太常卿酌 齐。 武舞作轩架奏大簇宫武安之曲乡乐交奏。 太常卿进大社神座前北向 奠爵兴少退北向再拜讫诣后土氏酒尊所执尊者举 。 太常卿酌 齐进后土氏神座前西向 奠爵兴少退西向再拜讫乐止。 谒者引太常卿诣飮福位北向立祝史各以爵酌 福酒合置一爵。 一祝史持爵进太常卿之右西向立。 太常卿再拜受爵 祭酒遂飮卒爵。 祝史进受虚爵复于 。 太常卿兴再拜。 谒者引太常卿降自西陛诣 洗 手洗爵。 讫诣大稷坛。 升献乐作止飮福 如大社之仪。 讫谒者引太常卿降复位。 初太常卿献后稷将毕谒者引光禄卿 手洗爵升酌 齐终献如亚献之仪。 讫谒者引光禄卿降复位武舞止祝史各进彻豆还尊所。 奉礼曰: "赐 再拜。" 众官再拜飮福。 受 者不拜。 送神轩架奏林锺宫宁安之曲乡乐交奏。 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乐一成止。 谒者进太尉之左白: "请就望 位。" 引太尉就望 北向立。 于众官将拜祝史执 进神座前取玉币。 斋郞以俎载牲体稷黍饭爵酒各由其陛降坛北行当 坎西行诸祝史以玉币馔物置于坎。 讫奉礼曰: "可 。" 坎东西各四人 土。 半坎谒者进太尉左白: "礼毕。" 遂引太尉出。 谒者赞引各引祭官以下以次出。 赞引引御史祝史以下俱复执事位立定。 奉礼曰: "再拜。" 御史以下皆再拜。 赞引引出工人二舞以次出。 其祝板燔于斋坊。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社稷-007
○成宗。 十年闰二月。 敎曰: "予闻社土地之主也地广不可尽敬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 稷五谷之长也谷多不可 祭故立稷神以祭之。 礼曰: '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 自为立社曰王社; 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 自为立社曰侯社; 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 故有国有家者不可不立社稷。 上自天子下至大夫示本报功不可不备。 爰自圣祖至于累朝未置夏松之祀尙亏周栗之 。 朕缵承以来凡所施为必依礼典。 子穆父昭之室 经营春祈秋报之坛方将创立。 其令群公择地置坛。" 于是始立社稷。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社稷-008
显宗。 五年七月。 中枢使姜邯赞请修社稷坛令礼司撰定仪注从之。 然仪文史无传焉。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社稷-009
文宗。 六年二月。 新筑社稷坛于皇城内西。 戊子。 亲行祀事。 八月乙酉制: "社坛配以后土勾龙氏。 其题主及祝文不宜称名改勾龙为后土氏。"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社稷-010
宣宗。 四年正月己巳。 祭社稷以祈神兵助战。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社稷-011
仁宗。 八年四月戊子。 日官奏: "今旱甚宜祈岳鎭海渎诸山川及宗庙社稷每七日一祈。 不雨则还从岳渎如初旱甚则修雩。" 从之。 九年十一月癸酉。 祈雪。 十二月甲子。 祈雪。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社稷-012
忠惠王后二年十二月乙巳。 有事社稷享需皆阙。
志卷第十三。
#高丽史60卷-志14-00-00-00-000
志卷第十四。 高丽史六十。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
#高丽史60卷-志14-礼2-00-00-000
礼二。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00-000
吉礼大祀。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太庙-000
太庙。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太庙-001
○太庙享有常日者寒食腊腊兼荐鱼。 无常日者 择日四孟月三年一 以孟冬。 五年一 以孟夏其 之月卽不时享。 册祝。 亲享用玉册竹册每册二十四简长尺有一寸阔一寸。 玉册贯以银丝竹册。 贯以红丝 装以红锦。 太祖室用玉册余八室用竹册。 摄事用祝版以松木为之长二尺广一尺厚六分。 曾祖以上室 称孝曾孙嗣王臣; 祖室称孝孙嗣王臣; 室称孝子嗣王臣敢明告。 摄事云: "谨遣某官臣姓名。" 玉币以 圭圭有瓒于圭头为器可以 。 牲牢每室各豕一七祀豕一配享功臣豕一。 献官太子若公侯伯为亚献太尉为终献或太尉为亚献光禄卿为终献。 太尉宰臣为之。 摄事太尉为初献太常卿为亚献光禄卿为终献。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太庙-002
亲享仪。 斋戒。 如亲祀 丘仪。 但誓文曰: "今年某月某日王亲 享于太庙。" 若 则言 享。 工人二舞诸卫之属守卫庙门者淸斋一宿于各属官司前享一日 集享所。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太庙-003
陈设。 前享三日尙舍局设大次于庙东门外道北南向小次于 阶东稍北南向。 铺王座如常仪。 守宫设文武侍臣行事陪享官及有司次于庙门之内随地之宜设馔 于东门外。 前享二日宫 令帅其属扫除庙之内外。 掌牲令牵牲诣享所。 太庙令帅其属布昭穆之座于堂上户外自西以东太祖位在西东向惠宗文宗睿宗为昭在北南向显宗顺宗宣宗肃宗仁宗为穆在南北向每位皆设 莞席纷纯藻席 纯次席 纯左右玉 。 太乐令陈登歌之乐于庙堂上前楹外稍南北向设轩架于庙庭。 前享一日奉礼郞设王位版于东阶东南西向飮福位于堂上前楹外近东西向亚终献飮福位于王位之后。 赞者设亚终献享官及七祀配享功臣献官位于王位之后稍南执事者位于其后每等异位俱重行西向北上。 设监察御史位二一于西阶下东向一于东阶下西向。 设奉礼位于乐悬东北。 赞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 律郞位二一于堂上前楹外近西一于轩架西北俱东向。 太乐令位于轩架之北北向。 文班九品以上位于东门之内庙庭东阶下每等异位俱重行西向北上武班九品以上位于西门之内庙庭西阶下当文官每等异位俱重行东向北上。 设门外位享官公卿位于东门外道南每等异位重行北向西上文班九品以上位于享官公卿之东每等异位重行北向西上。 武班九品以上位于西门之外道南每等异位重行北向东上。 设牲 于东门外当门西向以南为上。 设掌牲令位于牲西南吏陪其后。 设诸大祝位于牲东各当牲后祝史各陪其后俱西向。 设太常卿省牲位于牲前近北又设御史位于太常卿之西俱南向。 太庙令帅其属设 豆 之位于神座前凡祭器皆藉以席 豆 又加盖 。 每位 十二在左为二行右上豆十二在右为二行左上。 俎二一在 南一在 豆之*闲。 各四在 豆*闲 居前 次之。 * 各六分在 豆*闲* 居前 次之。 玉爵六在 豆南又设尊 之位每位堂上 一虎 一牺尊二象尊二着尊二山 二为二重。 尊 各有 以置瓒爵在神座之左以右为上俱加勺 。 堂下又设豆二壶尊二太尊二山 四俱北向西上加 。 皆设而不酌。 每位设瓒盘一于堂上尊 之所。 设册案于神座之右。 设炉炭于尊 外稍前设福酒爵有 肉俎饭 各一于尊 前。 又馔 内每位各设毛血豆肝 豆萧 稷黍 各一饭 羹 肉盘各一第一位。 又设俎一毛血肝 之豆与萧稷黍之 直设于馔 其饭 羹 肉盘俎于各位陈设告洁后进馔者入彻出设于馔 俟迎馔时入奠。 又设七祀位于庙庭之西稍南东向北上神席皆以莞位版各设于座首。 司命户 中 门 行遍祭之。 享亦同。 设祭器每位左二 右二豆俎一在神座前木爵一次之。 二 二在 豆之*闲 在左 在右。 壶尊二设于神座之左加勺 。 设祝 于神座之右。 又设配享功臣位于庙庭西向北上神席皆以莞位版各设于座首其版文各具题官爵姓名设祭器准七祀。 设王洗二于东阶东南北向 洗在东爵洗在西。 在洗东加勺 在洗西南。 肆 实以珪瓒巾爵俱以副 覆之。 亚终献爵 亦同。 又设亚终献洗二于王洗东南如上仪。 凡洗王及王太子行事皆有盘 亚终献以下及摄事者皆无盘 。 又设七祀献官洗于七祀神位之南北向 在洗东 在洗西南肆 实以巾爵。 配享功臣洗于七祀洗之东北向设爵 如七祀仪。 其执尊 者各位于尊 之后。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太庙-004
驾出宫。 是日有司具别庙册文以进王署讫亲授献官后诣斋宫。 其亲授礼如别仪。 前享一日未明七刻奏一严未明五刻奏二严所司陈大驾卤簿如仪诸卫之属各督其队与钑戟入陈于殿庭。 枢密以下左右侍臣就殿庭位太子公侯伯宰臣各就殿门外次文武两班九品以上各就仪凤门外位文官在东武官在西俱北上。 太乐令陈乐部于大观殿门外 如常仪。 王将出奏三严。 王服 黄袍出坐殿称警 。 禁卫大喝: "再拜。" 讫舍人喝: "枢密侍臣常起居。" 讫阁门引太子公侯伯宰臣入就位立定舍人喝: "太子以下再拜。" 讫阁门以次引出。 讫侍中版奏: "外办" 王降殿乘舆以出。 乐部悬而不作。 至兴礼门外守宫宰臣奉辞。 至仪凤门内王降舆入幄次乘黄令进象辂于仪凤门外阶前南向千牛将军一人执长刀立于辂前北向黄门侍郞在侍臣前太仆卿摄衣而升正立执 千牛将军前执 。 侍中 奏: "外办" 王出幄乘辂。 称警 如常仪。 舍人喝: "文武百官常起居。" 讫黄门侍郞奏请 侍臣上马侍中前承制退称曰: "制可。" 黄门侍郞退称: "侍臣上马。" 舍人喝: "文武侍臣再拜。" 讫百官留守奉辞。 太仆卿立授绥黄门侍郞进当 驾前 称: "黄门侍郞臣某言: '请 驾进发。'" 伏兴退复位。 驾动称警 侍中黄门侍郞夹侍千牛将军夹路而 。 驾出升平门权驻侍臣上马讫黄门侍郞奏请 车右升陪乘枢密上将军各二员侍中前承制退称曰: "制可。" 黄门侍郞退复位车右再拜升讫 驾动。 称警 不鸣鼓吹不得喧哗。 其从享之官在玄武队后如常仪。 驾将至斋宫其先到诸执事官执礼及御史以下诸执事官俱朝服就斋宫门外道南东上立 驾至再拜奉迎。 驾至斋宫南门外回辂南向。 车右降立辂前侍中进当 驾前 奏称: "侍中臣某言: '请降辂。'" 伏兴退复位。 王降辂入门。 扇华盖侍卫如常仪。 至东门外褥位西向再拜舍人喝: "太子公侯伯宰臣枢密侍臣群官皆再拜。" 讫王至斋宫入殿宿卫如式。 通事舍人承旨 群臣各就次。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太庙-005
省牲器。 省牲之日午后八刻庙所禁断行人。 宫 令整拂神幄执事者以祭器入设于神位如陈设仪。 未后三刻执礼官奉礼赞者先入庭谒者赞引各引享官御史俱就位肄仪讫。 掌牲令牵牲就 位。 谒者引太常卿赞引引御史自 阶升堂视涤濯。 执尊者皆去 告洁。 讫引降就省牲位南向立掌牲令小前曰: "请省牲。" 退复位。 太常卿省牲掌牲令又前举手曰: " 。" 还本位。 诸大祝各巡牲一 西向举手曰: "充。" 还本位。 诸大祝与掌牲令以次牵牲诣厨授太官。 谒者引光禄卿诣厨省鼎 申视涤漑监取明水火。 赞引引御史诣厨省馔具。 律郞展视乐器讫各还斋所。 司空以下每事讫卽还斋所。 进馔者入彻 豆 俎以出置馔所。 享日未明五刻太官令帅宰人以鸾刀割牲祝史以豆取毛血又取肝洗于郁 并 实于豆各置馔所遂烹牲。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太庙-006
晨 。 享日未明四刻诸享官及从享之官各服其服。 执礼官先入庙庭太庙令良 令各帅其属入实尊 。 实明水虎 实郁 。 牺尊二一实明水一实泛齐。 象尊二一实明水一实醴齐。 着尊二一实明水一实 齐。 山 二一实玄酒一实淸酒。 堂下壶尊二一实明水一实醍齐。 太尊二一实明水一实沈齐。 山 四二实玄酒一实事酒一实昔酒。 享尊 亦同。 太官令帅进馔者实豆 第一行实以形盐鱼 干枣栗黄榛子菱仁第二行 仁鹿脯白 黑 饵粉 。 豆第一行实以 菹 菁菹鹿 芹菹 第二行 菹鱼 脾析菹豚拍 食 食。 实以稻粱 实以稷黍* 实以大羹 实以肉羹加芼滑。 南俎载牲左胁盘 豆*闲俎载熟肉盘。 堂下豆二在尊 西一实 油 一实片肉。 凡享神之物当时所无者以时物代之。 太庙令设烛于神位前又良 令太官令帅其属入实七祀位及配享功臣位礼馔。 实以栗黄鹿脯豆实以菁 鹿 实以稷黍 实以稻粱。 壶尊二皆实祠祭法酒。 俎载牲牢盘。 监察御史按视堂之上下* {纠}察不如仪者还出谒者赞引各引太尉以下诸享官皆就门外位。 奉礼赞者先入就位再拜赞引引御史太庙令大祝宫 令祝史斋郞执尊 者及七祀配享功臣祝史斋郞执尊 者入自东门当阶*闲乐悬北重行北向西上立定。 奉礼曰: "再拜。" 赞者承传御史以下皆再拜。 讫执尊 者各就位。 赞引引御史诸大祝诣东阶升堂。 御史行扫除于上令史扫除于下讫复位。 未明二刻太庙令陈腰舆于东阶之东每室各二皆西向北上。 赞引引太庙宫 令帅执事者以腰舆自东阶升堂诣太祖室入开坎室太祝宫 令奉出神主各置于舆出诣座前奉神主置于座。 讫以次奉出。 惠宗以下如太祖仪。 后妃神主南向并座而处左北向并座而处右。 太祝荐香酒俱复位。 驾将至谒者赞引引享官通事舍人分引文武从享之官皆就门外位。 太乐令帅工人二舞入就位。 其升堂坐者皆脱 于下降纳如常。 文舞入陈于悬北武舞立于悬南道西。 讫谒者引司空入就位立定。 奉礼曰: "再拜。" 司空再拜。 谒者引司空诣东阶升堂行扫除于上降行乐悬于下引复位。 谒者赞引各引太尉以下享官及七祀配享功臣献官通事舍人分引从享群官入就位。 未明一刻侍中版奏外办。 王服衮冕以出。 扇华盖侍卫如常仪。 至大次入次帘降。 有司具祝册太庙令以祝册进。 王署。 讫近臣奉出令受册函奠于案。 若祝板则奠于 。 侍中版奏外办帘卷王出次。 侍卫如常仪。 太常博士引太常卿。 太常卿前导王至东门外尙衣奉御以圭授殿中监。 凡殿中监进圭受圭皆尙衣奉御副之。 监受进王执圭华盖侍卫停于门外。 王入自正门堂下 律郞 伏举麾兴工鼓 轩架奏无射宫正安之曲。 至版位西向立乐止。 每王立定太常卿与博士退立于左。 太常卿前奏称请再拜。 退复位王再拜。 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 其先拜者不拜。 太常卿前奏: "有司谨具请行事。" 退复位轩架奏黄锺宫兴安之曲。 文德之舞作。 黄锺三奏大吕大簇应锺各再奏乐九成而止。 太常卿前奏称请再拜。 王再拜。 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 太常卿前导王诣 洗位轩架奏无射宫正安之曲至洗位北向立乐止。 殿中监,进受圭侍中 取 兴沃水内侍 取盘兴承水。 王 手黄门侍郞 取巾于 。 兴以进王 手黄门侍郞受巾 奠于 。 祝史以 取瓒进 于洗西黄门侍郞取瓒于 兴以进王受瓒。 侍中酌 水内侍 取盘兴承水。 王洗瓒黄门侍郞 取巾于 兴以进。 王拭瓒。 讫黄门侍郞受巾 奠于 侍中以 受瓒以授祝史祝史传受诣泰阶以授太祝。 太祝受 取瓒以置 上。 殿中监进圭王执圭。 太常卿前导王轩架奏无射宫正安之曲升自 阶讫乐止。 侍中中书令以下及左右量人从升。 太常卿前导王诣太祖尊 所登歌作夹锺宫顺安之曲。 执尊者去 侍中取瓒于盘 进王搢圭执瓒。 侍中赞酌郁 。 太常卿前导王诣太祖神座前西向 以 地。 讫侍中受瓒以授太祝太祝以盘受瓒。 讫王执圭 伏兴太常卿前导王小退西向再拜。 讫太常卿前导王诣惠宗位北向次诣显宗位南向次诣文宗位北向次诣顺宗位南向次诣宣宗位南向次诣肃宗位南向次诣睿宗位北向次诣仁宗位南向。 并如上仪。 讫登歌止。 太常卿前导王降自 阶轩架奏无射宫正安之曲。 至版位西向立乐止。 初众官再拜讫祝史各奉毛血及肝 之豆立于东门外斋郞奉萧稷黍各立于肝 之后于登歌止祝史奉毛血肝 与奉萧稷黍者以次入自正门诣泰阶诸太祝各迎取毛血肝 于阶上俱进奠于神座前其萧稷黍各置于炉炭侧。 诸太祝俱取肝燔于炉炭还尊所。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太庙-007
馈食。 王旣升 太官令出帅进馔者奉馔陈于东门之外重行西向以南为上。 谒者引司徒出诣馔所。 司徒奉太祖之俎。 初王旣至版位乐止。 太官令引馔入自正门。 俎初入门轩架奏无射宫 安之曲馔至泰阶乐止。 太祝俱进彻毛血之豆自 阶授祝史以出。 司徒升自泰阶诣太祖神座前西向 奠 伏兴诸太祝各奠俎馔升诸太祝各迎取于阶上设神座前。 豆盖 先去乃升。 旣奠却其盖于下设。 讫谒者引司徒降自 阶复位太官令退复位。 诸太祝各取萧稷黍 于脂燔于炉炭还尊所。 太官丞引七祀及配享功臣馔入祝史迎引于座首各设于神座前太官丞退复位。 太常卿前导王诣 洗位轩架奏无射宫正安之曲至洗位北向立乐止。 殿中监进受圭王 手洗爵侍中黄门侍郞内侍赞洗如晨 之仪。 讫殿中监进圭王执圭。 太常卿前导王轩架奏无射宫正安之曲升自 阶讫乐止。 太常卿前导王诣太祖尊 所太祝去幂侍中取爵于 进。 王搢圭受爵。 侍中赞酌牺尊之泛齐 享如之。 轩架奏无射宫大定之曲文德之舞作。 太常卿前导王诣太祖神座前。 西向 奠爵小北 伏兴太常卿前导王诣尊所侍中又进副爵赞酌。 讫太常卿前导王诣后妃神座前 奠爵小南 伏兴。 太常卿引王小退西向立乐止。 太祝进于神座之右北向 读册祝讫 伏兴乐作。 王小北再拜又小南再拜讫乐止。 太常卿前导王诣次位酌献并如上仪。 凡昭位北向。 奠爵小西奠副爵小东。 太祝东向 读王小西再拜小东又再拜。 凡穆位南向。 奠爵小西奠副爵小东。 太祝西向 读王小西再拜小东又再拜。 讫乐止。 太常卿前导王至飮福位西向立登歌作禧安之曲。 王献将讫谒者引司徒诣 阶升立于飮福位之南北向内侍二人从升立于司徒之右俱北向。 王献讫诸太祝以爵酌上尊福酒合置一爵。 一太祝持爵授侍中侍中受北向进。 王再拜受爵 祭酒 爵奠爵。 诸太祝持 俎进 神座前 肉合置一俎又以 稷黍饭于 合置一 以 饭授司徒司徒受北向 以进。 王受以授内侍。 太祝又以 肉授司徒司徒受进王受以授内侍内侍 受。 讫谒者引司徒降复位。 侍中以爵酒进王受爵遂飮卒爵。 侍中受虚爵以授太祝太祝受爵复于 还尊所。 王 伏兴再拜讫登歌止。 太常卿前导王降自 阶轩架奏无射宫正安之曲至版位西向立乐止。 文舞退轩架奏无射宫崇安之曲出讫乐止。 武舞进轩架奏无射宫崇安之曲舞者立定乐止。 初王将复位谒者引亚献诣 洗位北向立斋郞二人赞洗亚献 手。 祝史以 取爵立于洗西亚献取爵于 洗爵拭爵以授祝史祝史以 受爵诣泰阶以授太祝太祝受 取爵置尊所 上。 谒者引亚献升自 阶诣太祖尊 所轩架奏无射宫武安之曲。 乡乐交奏武功之舞作。 太尉取爵于 太祝去 亚献酌象尊之醴齐 享如之。 诣太祖神位前西向 奠爵 伏兴又诣尊所酌醴齐进后妃神座前 奠爵 伏兴少退再拜又再拜以次酌献 如上仪。 讫乐止。 谒者引亚献诣飮福位西向立诸太祝各以爵酌 福酒合置一爵。 一太祝持爵进亚献之左北向立亚献再拜受爵 祭酒遂飮卒爵。 太祝进受虚爵复于 亚献兴再拜谒者引降复位。 初亚献将毕谒者引终献官诣 洗 洗升酌着尊之 齐 享如之。 终献如亚献之仪。 讫乐止引终献官降复位。 初终献将升赞引引配享功臣献官诣 洗 洗诣酒尊所执尊者去 献官酌酒诸助奠者皆酌酒。 赞引引献官进诣首座前东向奠爵诸助奠者各进奠于座前九室功臣。 奠爵毕祝史持敎书进首座之右立读讫献官揖赞引引献官还本位。 初功臣献官将诣洗位赞引引七祀献官诣 洗 洗诣酒尊所执尊者去 献官酌酒。 赞引引献官进 奠于司命神位前小退西向立。 献官唯献司命余座斋郞助奠。 祝史持祝版进神座之右北向 读讫献官再拜。 赞引引献官还本位。 登歌作夹锺宫恭安之曲。 诸太祝进彻豆还尊所 豆各一小移故处配享功臣祝史及七祀祝史各进彻豆还尊所登歌止。 奉礼曰: "赐 再拜。" 在位官皆再拜已飮福者不拜。 送神轩架奏黄锺宫永安之曲乡乐交奏。 太常卿前奏请再拜王再拜。 奉礼曰: "再拜。" 在位官皆再拜乐一成止。 太常卿前奏礼毕。 太常卿前导王还太次。 轩架奏无射宫正安之曲出门乐止。 殿中监受圭以授尙衣奉御。 华盖侍卫如常仪。 谒者赞引引享官通事舍人分引从享群官以次出。 赞引引御史以下俱复执事位立定奉礼曰: "再拜。" 御史以下皆再拜。 太乐令帅工人二舞以次出。 太庙令与大祝宫 令以腰舆升纳神主如常仪册函各藏于室内。 若祝版则燔于斋坊。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太庙-008
驾还宫。 享日礼毕王还斋殿停一刻顷奏一严所司转仗卫卤簿于还途如来仪。 奏二严枢密以下左右侍臣及文武百官各就位立班太乐陈乐部于斋宫南门外。 王将出奏三严王服绛纱袍出坐殿。 禁卫大喝: "再拜。" 枢密侍臣常起居。 讫阁门引太子公侯伯宰臣入就位常起居。 讫阁门以次引出。 侍中版奏外办王出斋宫。 至庙东门外褥位西向再拜。 舍人喝: "太子公侯伯宰臣枢密侍臣皆再拜。" 讫乘黄令进辂于斋宫南门外南向。 王乘辂千牛将军驭驾如来仪。 百官常起居。 讫黄门侍郞请 驾进发退复位 驾动。 侍卫如常仪。 黄门侍郞千牛将军夹路而趋至侍臣上马所黄门侍郞奏请 驾小驻 侍臣上马。 侍中前承制退称曰: "制可。" 黄门侍郞退称曰: "侍臣上马。" 舍人喝: "侍臣再拜上马。" 黄门侍郞奏请 车右升侍中承制退称曰: "制可。" 黄门侍郞退复位车右再拜升。 讫黄门侍郞奏请 驾进发退复位。 驾动鼓吹乐部振作而还。 至升平门外小驻侍臣下马车右降。 讫 驾入升平门留守百司 再拜。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太庙-009
有司摄事仪。 斋戒。 前享七日质明有司设香案于尙书省庭之西北置誓文于案之西。 又设太尉以下享官行事执事官位太尉在北当香案西向司徒司空太常光禄行事执事官及别庙献官执事官在南每等异位重行北向西上。 御史二在西东向太尉读誓文曰: "今年某月某日 享于太庙。 若 则言 享。 各扬其职。 不供其事国有常刑。" 读讫 再拜退。 散斋四日宿于正寝致斋三日二日于本司一日于享所无本司者宿尙书省。 凡散斋理事如故唯不吊丧问疾作乐判署刑杀文书决罚罪人及预秽恶。 致斋之日唯享事得行其余悉禁。 工人二舞诸卫之属守卫庙门者淸斋一宿于各属官司前享一日 集享所。 是日有司陈卤簿于尙书省门前。 太尉以下诸享官执事官各服其服 集大观殿门外。 太尉及别庙献官就殿庭受祝版以出。 其祝版各置 担。 诸享官执事官随太尉至尙书省门前以次上马备卤簿。 军士捧 担前行不得击鼓吹角不得喧 。 行至斋坊南门外下马入门至庙东门外再拜各就斋所。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太庙-010
陈设。 前享三日守宫设太尉以下享官次于斋坊之内设馔 于东门外。 前享二日宫 令帅其属扫除庙之内外。 掌牲令牵牲诣享所。 神位及席 如亲享仪。 太乐令陈登歌之乐于庙堂上前楹外稍南北向设轩架于庙庭。 前享一日奉礼郞设太尉位版于东阶东南西向飮福位于堂上前楹外近东西向设享官公卿及七祀配享功臣献官位于太尉之后稍南执事者位于其后每等异位俱重行西向北上。 设监察御史位二一于西阶下东向一于东阶下西向。 设奉礼位于乐悬东北。 赞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 律郞位于堂上前楹外近西东向。 太乐令位于轩架之北北向。 设门外位。 太尉以下诸享官及执事者位于东门外道南每等异位重行北向西上。 设牲 于东门外当门西向以南为上。 设掌牲令位于牲西南吏陪其后设诸祝史位于牲东各当牲后斋郞各陪其后俱西向。 设太常卿省牲位于牲前近北。 又设御史位于太常卿之西俱南向。 太庙令帅其属设 豆 之位于神座前凡祭器皆藉以席 豆 又加盖 。 每室 十二在左为二行右上豆十二在右为二行左上。 俎二一在 南一在 豆之*闲。 各四在 豆*闲 居前 次之。 * 各六在 豆*闲* 居前 次之。 玉爵六在 豆南。 设尊 之位每位堂上 一虎 一牺尊二象尊二着尊二山 二尊 皆有 以置瓒爵在神座之左以右为上俱加勺 。 堂下又设豆二壶尊二太尊二山 四俱北向西上加 。 皆设而不酌。 每位设瓒盘一于堂上尊 之所。 设祝 于神座之右。 设炉炭于尊 外稍前。 设福酒爵有 肉俎饭 各一于尊 前。 又馔 内每位各设毛血豆肝 豆萧 稷黍 各一饭 羹 肉盘各一第一位。 又设俎一毛血肝 之豆与萧稷黍之 直设于馔 其饭 羹 肉盘俎于各位。 陈设告洁后进馔者入彻出设于馔 俟迎馔时入奠。 又设七祀位于庙庭之西稍南东向北上神席皆以莞位版各设于座首司命户 中 门 行遍祭之。 设祭器每位左二 右二豆俎一在神座前木爵一次之。 二 二在 豆之*闲 在左 在右。 壶尊二设于神座之左加勺 设祝 于神座之右。 又设配享功臣位于庙庭西向北上神座皆以莞位版各设于座首其版文各具题官爵姓名。 设祭器准七祀。 设 洗于东阶东南北向 洗在东爵洗在西。 在洗东加勺 在洗西南肆 实以珪瓒巾爵俱以副 覆之。 又设七祀献官洗于七祀神位之南北向 在洗东 在洗西南肆 实以巾爵。 配享功臣洗于七祀洗之东北向设爵 如七祀仪。 执尊 者各位于尊 之后。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太庙-011
省牲器。 省牲之日午后八刻庙所禁断行人。 宫 令整拂神幄执事者以祭器入设于神位如陈设仪。 掌牲令牵牲就 位谒者赞引各引享官就东门外。 执礼官奉礼赞者先入庙庭谒者赞引各引享官御史以下俱就位肄仪。 讫谒者引太常卿赞引引御史自 阶升堂视涤濯。 执尊者皆去 告洁讫引降就省牲位南向立掌牲令少前曰: "请省牲。" 退复位。 太常卿省牲掌牲令又前举手曰: " 。" 还本位。 诸太祝各巡牲一 西向举手曰: "充。" 还本位。 诸太祝与掌牲令以次牵牲诣厨授太官。 谒者引光禄卿诣厨省鼎 申视涤漑监取明水火。 赞引引御史诣厨省馔具。 律郞展视乐器讫各还斋所。 进馔者入彻 豆 俎以出设馔 内。 享日未明五刻太官令帅宰人以鸾刀割牲。 祝史以豆取毛血又取肝洗于郁 幷 实于豆各置馔所遂烹牲。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太庙-012
晨 。 享日未明四刻诸享官及从享之官各服其服。 执礼官先入庙庭太庙令良 令各帅其属入实尊 。 实明水虎 实郁 。 牺尊二一实明水一实泛齐。 象尊二一实明水一实醴齐。 着尊二一实明水一实 齐。 山 二一实玄酒一实淸酒。 堂下壶尊二一实明水一实醍齐。 太尊二一实明水一实沈齐。 山 四二实玄酒一实事酒一实昔酒。 太官令帅进馔者实诸 豆 实以形 鱼 干枣栗黄榛子菱仁 仁鹿脯白 黑 饵粉 。 豆实以 菁 鹿 芹 鱼 脾析 豚拍 食 食。 实以稻*梁{粱} 实以稷黍。 * 实以大羹 实以肉羹加芼滑。 南俎载牲左胁 豆*闲俎载熟肉盘。 凡享神之物当时所无者以时物代之。 太庙令设烛于神位前又良 令太官令帅其属入实七祀位及配享功臣位礼馔。 实以栗黄鹿脯豆实以菁 鹿 实以稻*梁{粱} 实以稷黍。 壶尊二皆实祠祭法酒俎载牲牢盘。 监察御史按视堂之上下* {纠}察不如仪者还出。 谒者赞引引太尉以下诸享官皆就门外位奉礼赞者先入就位再拜。 赞引引御史太庙令宫 令祝史斋郞执尊 者及七祀配享功臣祝史斋郞执尊 者入自东门当阶*闲乐悬北重行北向西上立定。 奉礼曰: "再拜。" 赞者承传。 御史以下皆再拜。 讫执尊 者各就位。 赞引引御史诸祝史诣东阶升堂。 御史行扫除于上令史扫除于下讫复位。 未明二刻太庙令陈腰舆于东阶之东皆西向北上。 赞引引太庙宫 令帅执事者以腰舆自东阶升堂诣太祖室入开坎室宫 令祝史奉出神主各置于舆出诣座前奉神主置于座。 讫以次奉出惠宗以下如太祖仪。 后妃神主南向 座而处左北向 座而处右。 太祝荐香酒俱复位。 太乐令帅工人二舞入就位。 其升堂座者皆脱 于下降纳如常。 文舞入陈于悬北武舞立于悬南道西。 讫谒者引司空入就位。 奉礼曰: "再拜。" 司空再拜。 讫谒者引司空诣东阶升堂行扫除于上降行乐悬于下引复位。 谒者引太尉赞引引诸享官及七祀配享功臣献官入就位。 奉礼曰: "再拜。" 太尉以下众官在位者皆再拜其先拜者不拜。 谒者进太尉之左白: "有司谨具请行事。" 退复位。 律郞 伏举麾兴轩架奏黄锺宫兴安之曲文德之舞作。 黄锺三奏大吕大簇应锺各再奏乐九成偃麾乐止。 奉礼曰: "再拜。" 太尉以下众官在位者皆再拜。 谒者引太尉诣洗位北向立斋郞沃水。 太尉 手 手。 讫斋郞以 取瓒进立于洗西太尉取瓒于 。 斋郞酌 水太尉洗瓒拭瓒以授斋郞。 斋郞以 受瓒诣泰阶以授祝史祝史受 取瓒以置尊所瓒盘。 谒者引太尉升自东阶诣太祖尊 所登歌作夹锺宫顺安之曲。 祝史以瓒授太尉太尉执瓒。 祝史去 太尉酌郁 。 谒者引太尉进太祖神座前西向 以 地讫以瓒授祝史祝史受瓒。 讫太尉 伏兴谒者引太尉小退西向再拜。 讫。 谒者引太尉诣惠宗位北向次诣显宗位南向次诣文宗位北向次诣顺宗位南向次诣宣宗位南向次诣肃宗位南向次诣睿宗位北向次诣仁宗位南向 如上仪。 讫登歌止。 谒者引太尉降复位。 初众官拜讫斋郞各奉毛血及肝 之豆立于东门外又斋郞奉萧稷黍各立于肝 之后。 于登歌止奉毛血肝 与奉萧稷黍者以次入自正门诣泰阶。 诸祝史各迎取毛血肝 于阶上俱进奠于神座前。 其萧稷黍各置炉炭侧。 诸祝史俱取肝燔于炉炭还尊所。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太庙-013
馈食。 太尉旣升 太官令出帅进馔者奉馔陈于东门之外重行西向以南为上。 谒者引司徒出诣馔所司徒奉太祖之俎。 太官令引馔入自正门。 俎初入门轩架奏无射宫 安之曲馔至泰阶乐止。 诸祝史进彻毛血之豆自东阶授斋郞以出。 司徒升自泰阶诣太祖神座前西向 奠 伏兴诸祝史各奠俎馔升诸祝史各迎取于阶上进设于神座前设。 讫谒者引司徒降自东阶复位太官令退复位。 诸祝史各取萧稷黍 于脂燔于炉炭还尊所。 太官丞引七祀配享功臣馔入祝史迎引于座首各设于神座前太官丞退复位。 谒者引太尉诣洗位北向立斋郞以 取爵立于洗西。 太尉取爵于 洗爵拭爵以授斋郞斋郞以 受爵诣泰阶以授祝史祝史受 取爵置尊所 上。 谒者引太尉升自东阶诣太祖尊 所登歌作夹锺宫大定之曲文德之舞作。 祝史取爵于 授太尉太尉搢笏执爵。 祝史去 太尉酌牺尊之泛齐。 谒者引太尉诣太祖神座前西向 奠爵小北执笏 伏兴。 谒者引太尉诣尊所。 祝史又授副爵太尉搢笏执爵酌泛齐。 讫谒者引太尉 奠爵小南执笏 伏兴。 谒者引太尉小退西向立乐止。 祝史持祝版进神座之右北向 读祝文讫 伏兴乐作太尉小北再拜小南又再拜讫乐止。 谒者引太尉诣次位酌献 如上仪。 昭穆诸位奏曲及奠爵读祝拜礼 如亲享仪。 谒者引太尉诣飮福位西向立诸祝史各以爵酌 福酒合置一爵一祝史持爵进太尉之左北向立。 太尉再拜受爵 祭酒 酒奠爵。 诸祝史持 俎进 神位前 肉合置一俎又以 稷黍饭于 合置一 以授太尉。 太尉受以授斋郞取爵遂飮卒爵。 祝史进受虚爵复于 。 太尉兴再拜。 谒者引太尉降复位。 文舞退轩架奏无射宫崇安之曲出讫乐止。 武舞进轩架奏无射宫崇安之曲舞者立定乐止。 初太尉将复位谒者引太常卿诣洗位 手洗爵。 讫谒者引太常卿升自东阶诣太祖尊 所轩架奏无射宫武安之曲。 乡乐交奏武功之舞作。 祝史去 太常卿酌象尊之醴齐诣太祖神座前西向 奠爵 伏兴。 又诣尊所酌醴齐进后妃神座前 奠爵 伏兴小退再拜。 又再拜以次酌献 如上仪。 讫乐止。 谒者引太常卿诣飮福位西向立。 诸祝史各以爵酌 福酒合置一爵一祝史持爵进太常卿之左北向立。 太常卿再拜受爵 祭酒遂飮卒爵。 祝史进受虚爵复于 。 太常卿兴再拜。 讫谒者引太常卿降复位。 初太常卿献将毕谒者引光禄卿诣洗位 洗升酌着尊之 齐终献如亚献之仪讫乐止。 引光禄卿降复位。 初光禄卿将升赞引引配享功臣献官诣 洗 洗诣酒尊所。 执尊者去 献官酌酒。 诸助奠者皆酌酒。 赞引引献官进诣首座前东向奠爵诸助奠者各进奠于座前。 九室功臣奠爵毕祝史持敎书进首座之右立读。 讫献官揖赞引引献官还本位。 初功臣献官诣洗位赞引引七祀献官诣 洗 洗诣酒尊所。 执尊者去 献官酌酒。 赞引引献官进 奠于司命神位前少退西向立。 献官唯献司命余座斋郞助奠。 祝史持祝版进神座之右北向 读。 讫献官再拜。 赞引引献官还本位登歌作夹锺宫恭安之曲。 诸祝史进彻豆还尊所配享功臣祝史及七祀祝史各进彻豆还尊所登歌止。 奉礼曰: "赐 再拜。" 在位官皆再拜受福酒者不拜。 送神轩架奏黄锺宫永安之曲。 乡乐交奏。 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 乐一成止。 谒者诣太尉之左白礼毕。 谒者引太尉赞引引诸享官以次出赞引引御史以下俱复执事位立定。 奉礼曰: "再拜。" 御史以下皆再拜。 赞引引出。 太乐令帅工人二舞以次出。 太庙令与祝史*( ){宫} 令以腰舆升纳神主如常仪。 祝板燔于斋坊。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太庙-014
太尉复命。 太尉以下诸享官执事者各还斋所住一刻*顶{顷}有司陈卤簿于斋坊南门外如来仪。 太尉与群官诣太庙东门外再拜至南门外以次上马击鼓吹角行至升平门外下马入门序立再拜讫各退。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00
功臣配享于庭。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01
○太祖室。 太师开国武烈公裴玄庆太师开国忠烈公洪儒太师开国武恭公卜智谦太师开国壮节公申崇谦太师开国忠节公庾黔弼太傅熙恺公崔凝。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02
惠宗室。 太师开国严毅公朴述希太师开国克翼公金坚术。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03
定宗室。 守太师开国威静公王式廉。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04
光宗室。 太师匡卫公刘新城太师内史令开国贞敏公徐弼。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05
景宗室。 太师开国匡益公朴良柔太师开国敏休公崔知梦。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06
成宗室。 太师内史令匡彬公崔亮太师内史令文贞公崔承老太尉内史令贞宪公李梦游太师内史令章威公徐熙司徒内史令李知白。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07
穆宗室。 太师内史令贞信公韩彦恭太师门下侍中忠懿公崔肃太尉门下侍中金承祚。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08
显宗室。 太师门下侍中仁宪公姜邯赞太师赠门下侍中节义公崔沆太师内史令贞肃公崔士威太师中书令英肃公王可道。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09
德宗室。 太尉门下侍郞平章事襄懿公柳韶。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10
靖宗室。 太师内史令元肃公徐讷太师门下侍中景文公黄周亮太师中书令文宪公崔 守司徒门下侍中贞简公金元 。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11
文宗室。 太尉门下侍中顺恭公崔齐颜太师中书令章和公李子渊太师中书令景肃公王宠之太师中书令文和公崔惟善。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12
顺宗室。 守司徒门下侍中文忠公李靖恭。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13
宣宗室。 守太尉门下侍中长渊县开国伯贞献公文正守司徒门下侍中匡肃公柳洪守太尉门下侍郞平章事文贞公金上琦。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14
献宗[阙]。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15
肃宗室。 守太尉门下侍中忠谦公邵台辅守司空左仆射 知政事景烈公王国 守太尉中书令忠景公崔思诹。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16
睿宗室守司空中书侍郞平章事贞简公柳仁着守太师门下侍中铃平伯文肃公尹瓘守太傅门下侍中文成公金仁存守太保门下侍中忠烈公魏继廷。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17
仁宗室。 守太傅中书令乐浪侯文烈公金富轼守太尉门下侍郞平章事庄景公崔思全。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18
毅宗室。 平章事崔允仪平章事恭肃公庾弼平章事文公元。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19
明宗室。 平章事文定公尹鳞瞻平章事忠肃公文克谦。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20
神宗室。 门下侍中文景公赵永仁。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21
熙宗室。 平章事文懿公崔诜平章事良淑公任濡。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22
康宗室。 知政事翊烈公郑克温。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23
高宗室。 平章事文正公赵 侍中李杭侍中威烈公金就砺。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24
元宗室。 平章事李世材平章事蔡桢。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25
忠烈王室。 中赞文敬公许珙中赞文良公薛公俭。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26
忠宣王室。 中赞忠正公洪子藩中赞文靖公郑可臣。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27
忠肃王[阙]。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28
忠惠王室。 政丞思肃公韩渥 理李揆。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29
忠穆王[阙]。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30
忠定王室。 铁城府院君文贞公李 兴安府院君文忠公李仁复。
#高丽史60卷-志14-礼2-吉礼大祀- 功臣配享于庭-031
恭愍王室。 政丞正献公王煦 林府院君文忠公李齐贤益城府院君文忠公李公遂夏城府院君襄平公曹益淸瑞宁君文僖公柳淑。
志卷第十四。
#高丽史61卷-志15-00-00-000
志卷第十五。 高丽史六十一。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
#高丽史61卷-志15-礼3-00-000
礼三。
#高丽史61卷-志15-礼3-太庙-000
太庙。
#高丽史61卷-志15-礼3-太庙-001
○太庙四孟月及腊亲享仪。 斋戒。 前享七日行事执事官誓戒散斋致斋 如 享仪。
#高丽史61卷-志15-礼3-太庙-002
陈设。 前享三日尙舍局设大次于庙东门外道北南向少次于 阶东稍北南向铺王座如常仪。 守宫设文武侍臣行事官及有司次于庙门之内随地之宜。 设馔 于东门外。 前享二日宫 令帅其属扫除庙之内外。 掌牲令牵牲诣享所。 太乐令陈登歌之乐于庙堂上前楹*闲稍南北向设轩架于庙庭。 前享一日奉礼郞设王位版于东阶东南西向飮福位于堂上前楹外近东西向。 亚终献飮福位在王位之后。 赞者设亚终献享官及七祀献官位于王位之后稍南西向执事者位于其后每等异位俱重行西向北上。 设监察御史位二一于西阶下东向一于东阶下西向。 设奉礼位于乐悬东北。 赞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 律郞位二一于堂上前楹外近西一于轩架西北俱东向。 太乐令位于轩架之北北向。 文班九品以上位于东门之内庙庭东阶下每等异位俱重行西向北上。 武班九品以上位于西门之内庙庭西阶下当文官每等异位俱重行东向北上。 设门外位享官公卿位于东门外道南每等异位重行北向西上。 文班九品以上位于享官公卿之东每等异位重行北向西上。 武班九品以上位于西门之外道南每等异位重行北向东上。 设牲 于东门外当门西向以南为上。 掌牲令位于牲西南吏陪其后。 设诸太祝位于牲东各当牲后祝史各陪其后俱西向。 设太常卿省牲位于牲前近北又设御史位于太常卿之西俱南向。 太庙令帅其属设 豆 之位于室户内神座前凡祭器皆藉以席 豆 又加盖 。 每室 十二在左为二行右上。 豆十二在右为二行左上。 俎二一在 南一在 豆之*闲。 各四在 豆*闲 居前 次之。 * 各六分在 豆*闲* 居前 次之。 玉爵六在 豆南。 又设尊 之位于室户外之左。 每室春夏 一鸟 一牺尊二象尊二山 二为四行。 第一行 鸟 ; 第二行牺尊; 第三行象尊; 第四行山 。 秋冬及腊 一黄 一着尊二壶尊二山 二为四行皆加勺 。 第一行 黄 第二行着尊第三行壶尊第四行山 以右为上。 各有 以置瓒爵。 每室设瓒盘一于尊所 上。 设炉炭于前楹*闲。 设祝 于每室户外之右稍前。 设福酒爵有 。 肉俎饭 各一于尊 前。 又馔 内每位各设毛血豆肝 豆箫 稷黍 各一饭 羹 肉盘各一。 第一位又设俎一毛血肝 之豆与萧稷黍之 直设于馔 其饭 羹 肉盘俎于各室陈设告洁后进馔者入彻出设于馔 俟迎馔时入奠。 又设七祀位于庙庭之西稍南东向北上神席皆以莞位版各设于座首。 春祀司命户夏祀 季夏祀中 秋祀门 冬祀行。 唯腊享遍祭之。 设祭器每位左二 右二豆俎一在神座前木爵一次之。 二 二在 豆之*闲 在左 在右。 壶尊二设于神座之左加勺 。 设祝版于神座之右。 设王洗二于东阶东南北向 洗在东爵洗在西。 在洗东加勺。 在洗西南肆 实以珪瓒巾爵俱以副 覆之。 亚终献爵 亦同。 又设亚终献洗二于王洗东南如上仪。 凡洗王及王太子行事皆有盘 亚终献以下及摄事者皆无盘 。 又设七祀献官洗于七祀神位之南北向。 在洗东 在洗西南。 肆 实以巾爵执尊 者各位于尊 之后。 驾出宫。 如 享仪。
#高丽史61卷-志15-礼3-太庙-003
省牲器。 省牲之日午后八刻庙所禁断行人。 宫 令整拂神幄执事者以祭器入设于神位如陈设仪。 未后三刻执礼官奉礼赞者先入庭谒者赞引各引享官御史俱就位肄仪。 讫掌牲令牵牲就 位。 谒者引太常卿赞引引御史自 阶升堂视涤濯。 执尊者皆去 。 告洁讫引降就省牲位南向立。 掌牲令小前曰请省牲退复位。 太常卿省牲。 掌牲令又前举手曰: " 。" 还本位。 诸太祝各巡牲一 西向举手曰: "充。" 还本位。 诸太祝与掌牲令以次牵牲诣厨授太官。 谒者引光禄卿诣厨省鼎 申视涤漑监取明水火。 赞引引御史诣厨省馔具。 律郞展视乐器。 讫各还斋所。 进馔者入彻 豆 俎以出置馔所。 享日未明五刻太官令帅宰人以鸾刀割牲祝史以豆取毛血又取肝洗于郁 幷 实于豆各置馔所遂烹牲。
#高丽史61卷-志15-礼3-太庙-004
晨 。 享日未明四刻诸享官及从享之官各服其服执礼官先入庙庭太庙令良 令各帅其属入实尊 。 春夏 实明水鸟 实郁 。 牺尊二一实明水一实醴齐。 象尊二一实明水一实 齐。 山 二一实玄酒一实淸酒。 秋冬与腊 实明水。 黄 实郁 。 着尊二一实明水一实醴齐。 壶尊二一实明水一实 齐。 山 之实如春夏。 太官令帅进馔者实诸 豆 。 第一行实以形盐鱼 干枣栗黄榛子菱仁。 第二行 仁鹿脯白 黑 饵粉 。 豆第一行实以 菁 鹿 芹 。 第二行 鱼 脾析 豚拍 食 食。 实以稻粱。 实以黍稷。 * 实以大羹。 实以肉羹加芼滑。 南俎载牲左胁盘。 豆*闲俎载熟肉盘。 凡享神之物当时所无者以时物代之。 太庙令设烛于神位前。 又良 令太官令帅其属入实七祀位礼馔。 实以栗黄鹿脯。 豆实以菁 鹿 实以黍稷。 实以稻粱。 壶尊二皆实祠祭法酒。 俎载牲牢盘。 监察御史按视堂之上下* {纠}察不如仪者还出。 谒者赞引引太尉以下诸享官皆就门外位。 奉礼赞者先入就位再拜。 赞引引御史太庙令太祝宫 令祝史斋郞执尊 者及七祀祝史斋郞执尊 者入自东门当阶*闲乐悬北重行北向西上立定。 奉礼曰: "再拜。" 赞者承传御史以下皆再拜。 讫执尊 者各就位。 赞引引御史诸太祝诣东阶升堂。 御史行扫除于上令史扫除于下。 讫复位。 赞引引太庙宫 令自东阶升堂诣太祖室入开坎室太祝宫 令奉出神主置于座。 以次奉出惠宗以下如太祖仪。 后妃神主俱并座而处右。 太祝荐香酒俱复位。 驾将至谒者赞引引享官通事舍人分引文武从享之官俱就门外位太乐令帅工人二舞入就位文舞入陈于悬北武舞入陈于悬南道西讫谒者引司空入就位立定。 奉礼曰: "再拜。" 司空再拜谒者引司空诣东阶升堂行扫除于上降行乐悬于下引复位谒者赞引各引太尉以下享官及七祀献官通事舍人分引从享群官入就位。 未明一刻侍中版奏外办王服衮冕以出 扇华盖侍卫如常仪。 至大次入次帘降有司具祝版太庙令以祝版进王署讫近臣奉出太庙令受各奠于 。 侍中版奏外办帘卷王出次侍卫如常仪。 太常博士引太常卿太常卿前导王至东门外尙衣奉御以圭授殿中监监受进王执圭华盖侍卫停于门外。 王入自正门堂下 律郞 伏举麾兴工鼓 轩架奏无射宫正安之曲至版位西向立乐止。 王立定太常卿与博士退立于左太常卿前奏称: "请再拜。" 退复位王再拜奉礼曰: "众官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其先拜者不拜。 太常卿前奏: "有司谨具请行事。" 退复位。 律郞举麾兴轩架奏黄锺宫兴安之曲文德之舞作黄锺三奏大吕大簇应锺各再奏乐九成偃麾乐止。 太常卿前奏称: "请再拜。" 王再拜奉礼曰: "众官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太常卿前导王诣 洗位轩架奏无射宫正安之曲至洗位北向立乐止。 殿中监进受圭侍中 取 兴沃水内侍 取盘兴承水。 王 手黄门侍郞 取巾于 兴以进王 手黄门侍郞受巾 奠于 。 祝史以 取瓒进 于洗西黄门侍郞 取瓒于 兴以进王受瓒。 侍中酌 水内侍 取盘兴承水。 王洗瓒黄门侍郞 取巾于 兴以进王拭瓒讫黄门侍郞受巾 奠于 。 侍中以 受瓒祝史传受诣泰阶授太祝太祝受 取瓒置 上瓒盘。 殿中监进圭王执圭。 太常卿前导王轩架奏无射宫正安之曲升自 阶讫乐止侍中中书令以下及左右量人从升。 太常卿前导王诣太祖尊 所登歌作夹锺宫顺安之曲。 执尊者去 侍中取瓒于盘西向 进王搢圭执瓒侍中赞酌郁 。 太常卿前导王入诣太祖神座前北向 以 地讫侍中受瓒以授太祝太祝以盘受瓒讫。 王执圭 伏兴太常卿前导王出户北向再拜讫太常卿前导王以次诣惠宗以下诸室 并如上仪讫登歌止。 太常卿前导王降自 阶轩架奏无射宫正安之曲至版位西向立乐止。 初众官拜讫祝史各奉毛血及肝 之豆立于东门外斋郞奉萧稷黍各立于肝 之后。 于登歌止祝史奉毛血肝 与奉萧稷黍者以次入自正门诣泰阶诸太祝各迎取毛血肝 于阶上俱入奠于神座前。 其萧稷黍各置炉炭侧。 诸太祝俱取肝出燔于炉炭还尊所。
#高丽史61卷-志15-礼3-太庙-005
馈食。 王旣升 太官令出帅进馔者奉馔陈于东门之外重行西向以南为上。 谒者引司徒出诣馔所司徒奉太祖之俎。 初王旣至版位乐止太官令引馔入自正门。 俎初入门轩架奏 安之曲馔至泰阶乐止。 太祝俱进彻毛血之豆自 阶授祝史以出。 司徒升自泰阶入诣太祖神座前北向 奠诸太祝各奠俎。 馔升诸太祝各迎取于阶上入设神座前。 设讫谒者引司徒降自 阶复位太官令退复位诸太祝各取萧稷黍 于脂燔于炉炭还尊所。 太官丞引七祀馔入祝史迎引于座首各设于神座前太官丞退复位。 太常卿前导王诣 洗位轩架奏无射宫正安之曲至洗位北向立乐止。 祝史奉爵 于洗西黄门侍郞取爵于 以进王洗爵拭爵。 侍中黄门侍郞内侍赞洗如晨 之仪讫。 殿中监进圭王执圭太常卿前导王轩架奏无射宫正安之曲升自 阶讫乐止。 太常卿前导王诣太祖尊所太祝去 侍中取爵于 进。 王搢圭受爵侍中赞酌牺尊之醴齐。 秋冬与腊酌着尊之醴齐。 轩架奏无射宫大定之曲文德之舞作。 太常卿前导王入诣太祖神座前北向 奠爵小东 伏兴。 太常卿前导王出尊所侍中又进副爵赞酌讫。 太常卿前导王入奠爵小西 伏兴太常卿引王出户北向立乐止。 太祝持祝板进室户外之右东向 读祝文讫 伏兴乐作。 王小东再拜小西又再拜讫乐止。 太常卿前导王诣次室酌献并如上仪。 惠宗以下各室奏曲 如亲 讫。 乐止太常卿前导王至飮福位西向立登歌作禧安之曲。 王献将讫谒者引司徒诣 阶升立于飮福位之南北向内侍二人从升立于司徒之右俱北向。 王献讫诸太祝以爵酌上尊福酒合置一爵一太祝持爵授侍中。 侍中受北向进王再拜受爵 祭酒 酒奠爵。 诸太祝持 俎进减神座前 肉合置一俎又以 减稷黍饭于 合置一 以授司徒司徒受北向 以进王受以授内侍。 太祝又以 肉授司徒司徒受进王受以授内侍内侍 受讫。 谒者引司徒降复位侍中以爵酒进王受爵遂飮卒爵。 侍中受虚爵以授太祝太祝受爵复于 还尊所。 王 伏兴再拜讫登歌止。 太常卿前导王降自 阶轩架奏无射宫正安之曲至版位西向立乐止。 文舞退轩架奏无射宫崇安之曲出讫乐止。 武舞进轩架奏无射宫崇安之曲舞者立定乐止。 初王将复位谒者引亚献官诣 洗位北向立斋郞二人赞洗。 亚献 手祝史以 取爵立于洗西。 亚献取爵于 洗爵拭爵以授祝史祝史以 受爵诣泰阶以授太祝太祝受 取爵置尊所 上。 谒者引亚献升自 阶诣太祖尊 所轩架奏无射宫武安之曲武功之舞作乡乐交奏。 太祝去 亚献酌象尊之 齐秋冬与腊则酌壶尊之 齐诣太祖神座前北向 奠爵 伏兴。 又诣尊所酌 齐进后妃神座前 奠爵 伏兴出户外北向再拜以次酌献 如上仪讫乐止。 谒者引亚献诣飮福位西向立诸太祀各以爵酌 福酒合置一爵。 一太祝持爵进亚献之左北向立亚献再拜受爵 祭酒遂飮卒爵。 太祝进受虚爵复于 亚献兴再拜。 谒者引降复位。 初亚献将毕谒者引终献官诣 洗 洗升酌象尊之 齐乐作秋冬与腊酌壶尊之 齐终献如亚献之仪讫乐止引终献官降复位。 初终献官将升赞引引七祀献官诣 洗 洗诣酒尊所执尊者去 献官酌酒。 赞引引献官进西向 奠于神位前。 以次奠讫小退西向立祝史持祝版进神座之右北向 读祝文讫。 献官再拜赞引引献官还本位。 登歌作夹锺宫恭安之曲。 诸太祝入室彻豆还尊所七祀祝史进彻豆还尊所登歌止。 奉礼曰: "赐 再拜!" 在位官皆再拜已飮福者不拜。 送神轩架奏黄锺宫永安之曲乡乐交奏。 太常卿前奏请再拜王再拜。 奉礼曰: "众官再拜!" 在位官皆再拜乐一成止。 太常卿前奏: "礼毕。" 太常卿前导王还大次轩架奏无射宫正安之曲出门乐止。 殿中监受圭以授尙衣奉御华盖侍卫如常仪。 谒者赞引引享官通事舍人分引从享群官以次出。 赞引引御史以下俱复执事位立定奉礼曰: "再拜。" 御史以下皆再拜。 太乐令帅工人二舞以次出太庙令。 与太祝宫 令纳神主如常仪。 祝版燔于斋坊 驾还宫。 如 享仪。
#高丽史61卷-志15-礼3-太庙-006
有司摄事。 斋戒及受祝版 如 享摄事仪。
#高丽史61卷-志15-礼3-太庙-007
陈设。 前享三日守宫设太尉以下享官次于斋坊之内设馔 于东门外。 前享二日宫 令帅其属扫除庙之内外掌牲令牵牲诣享所。 太乐令陈登歌之乐于庙堂上前楹*闲稍南北向设轩架于庙庭。 前享一日奉礼郞设太尉位版于东阶东南西向飮福位于堂上前楹外近东西向。 设享官公卿及七祀献官位于太尉之后稍南执事者位于其后每等异位俱重行西向北上设监察御史位二一于西阶下东向一于东阶下西向。 设奉礼位于乐悬东北赞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 律郞位于堂上前楹外近西东向太乐令位于轩架之北北向。 设门外位太尉以下诸享官及执事者位于东门外道南每等异位重行北向西上。 设牲 于东门外当门西向以南为上设掌牲令位于牲西南吏陪其后。 设诸祝史位于牲东各当牲后斋郞各陪其后俱西向设太常卿省牲位于牲前近北又设御史位于太常卿之西俱南向。 太庙令帅其属设 豆 之位于室户内神座前每室 十二在左为二行右上豆十二在右为二行左上。 俎二一在 南一在 豆之*闲 各四在 豆*闲 居前 次之。 * 各六在 豆*闲* 居前 次之。 玉爵六在 豆南。 又设尊 之位于室户外之左每室春夏 一鸟 一牺尊二象尊二山 二为四行。 第一行 鸟 ; 第二行牺尊; 第三行象尊; 第四行山 。 秋冬及腊 一黄 一着尊二壶尊二山 二为四行第一行 黄 ; 第二行着尊; 第三行壶尊; 第四行山 以右为上加勺 。 尊 皆有 以置瓒爵。 每室设瓒盘一于尊 之所设炉炭于前楹*闲设祝 于每室户外之右稍前。 设福酒爵有 肉俎饭 各一于尊 前。 又馔 内每位各设毛血豆肝 豆萧 稷黍 各一饭 羹 肉盘各一。 第一位又设俎一毛血肝 之豆与萧稷黍之 直设于馔 。 其饭 羹 肉盘俎于各室陈设告洁后进馔者入彻出设于馔 俟迎馔时入奠。 又设七祀位于庙庭之西稍南东向北上神席皆以莞位版各设于座首。 春祀司命户夏祀 季夏祀中 秋祀门 冬祀行腊享遍祭。 设祭器每位左二 右二豆俎一在神座前木爵一次之 二 二在 豆之*闲 在左 在右壶尊二设于神座之左加勺 。 设祝 于神座之右设 洗于东阶东南北向 洗在东爵洗在西 在洗东加勺 在洗西南肆 实以珪瓒巾爵俱以副 覆之。 又设七祀献官洗于七祀神位之南北向 在洗东 在洗西南肆 实以巾爵执尊 者各位于尊 之后。 省牲器 如 享摄事仪。
#高丽史61卷-志15-礼3-太庙-008
晨 。 享日未明四刻诸享官及从享之官各服其服执礼官先入庙庭。 太庙令良 令各帅其属入实尊 春夏 实明水鸟 实郁 牺尊二一实明水一实醴齐象尊二一实明水一实 齐山 二一实玄酒一实淸酒。 秋冬与腊 实明水黄 实郁 着尊二一实明水一实醴齐壶尊二一实明水,一实 齐山 之实如春夏。 太官令帅进馔者实诸 豆 * 及俎如亲享仪。 太庙令设烛于神位前又良 令太官令帅其属入实七祀位礼馔 实以栗黄鹿脯豆实以菁 鹿 实以黍稷 实以稻粱壶尊二皆实祠祭法酒俎载牲牢盘。 监察御史按视堂之上下* {纠}察不如仪者还出。 谒者赞引引太尉以下诸享官皆就门外位奉礼赞者先入就位再拜赞引引御史太庙令宫 令祝史斋郞执尊 者及七祀祝史斋郞执尊 者入自东门当阶*闲乐悬北重行北向西上立定。 奉礼曰: "再拜。" 赞者承传御史以下皆再拜讫执尊 者各就位。 赞引引御史诸祝史诣东阶升堂御史行扫除于上令史扫除于下讫复位。 赞引引太庙宫 令自东阶升堂诣太祖室入开坎室宫 令祝史捧出神主置于座以次奉出惠宗以下如太祖仪后妃神主但并坐处右。 太祝荐香酒俱复位。 太乐令帅工人二舞入就位文舞入陈于悬北武舞立于悬南道西讫。 谒者引司空入就位立定奉礼曰: "再拜。" 司空再拜谒者引司空诣东阶升堂行扫除于上降行乐悬于下引复位。 谒者引太尉赞引引诸享官及七祀献官入就位奉礼曰: "再拜。" 太尉以下众官在位者皆再拜其先拜者不拜。 谒者进太尉之左白: "有司谨具请行事。" 退复位。 律郞 伏举麾兴轩架奏黄锺宫兴安之曲文德之舞作黄锺三奏大吕大簇应锺各再奏乐九成偃麾乐止。 奉礼曰: "再拜。" 太尉以下众官在位者再拜。 谒者引太尉诣洗位北向立斋郞沃水太尉 手 手讫斋郞以 取瓒进立于洗西。 太尉取瓒于 斋郞酌 水太尉洗瓒拭瓒以授斋郞斋郞以 受瓒诣泰阶以授祝史。 祝史受 取瓒以置尊所 上。 谒者引太尉升自东阶诣太祖尊 所登歌作夹锺宫顺安之曲。 祝史以瓒授太尉太尉执瓒祝史去 太尉酌郁 。 谒者引太尉入诣太祖神座前北向 以 地讫以瓒授祝史祝史受瓒讫太尉 伏兴。 谒者引太尉出户北向再拜讫谒者引太尉以次诣惠宗以下各室 如上仪讫登歌止。 谒者引太尉降复位。 初众官拜讫斋郞各奉毛血及肝 之豆立于东门外又斋郞奉萧黍稷各立于肝 之后于登歌止奉毛血肝 与奉萧稷黍者以次入自正门诣泰阶诸祝史各迎取毛血肝 于阶上俱入奠于神座前。 其萧稷黍各置炉炭侧。 诸祝史俱取肝出燔于炉炭还尊所。
#高丽史61卷-志15-礼3-太庙-009
馈食。 太尉旣升 太官令出帅进馔者奉馔陈于东门之外重行西向以南为上谒者引司徒出诣馔所奉太祖之俎太尉旣降复位。 太官令引馔入自正门俎初入门轩架奏无射宫 安之曲馔至泰阶乐止。 诸祝史进彻毛血之豆自东阶授斋郞以出。 司徒升自泰阶诣太祖神座前北向 奠 伏兴诸祝史各奠俎馔升诸祝史各迎取于阶上入设于神座前。 设讫谒者引司徒降自东阶复位太官令退复位诸祝史各取萧黍稷 于脂燔于炉炭还尊所。 太官丞引七祀馔入祝史迎引于座首各设于神座前太官丞退复位。 谒者引太尉诣洗位北向立 手讫斋郞以 取爵立于洗西。 太尉取爵于 洗爵拭爵以授斋郞。 斋郞以 受爵诣泰阶以授祝史祝史受 取爵置尊所 上。 谒者引太尉升自东阶诣太祖尊 所登歌作夹锺宫大定之曲文德之舞作。 祝史取爵于 授太尉太尉执爵。 祝史去 太尉酌牺尊之醴齐秋冬与腊酌着尊之醴齐。 谒者引太尉入诣太祖神座前北向 奠爵小东 伏兴。 谒者引太尉出尊所祝史又授副爵太尉执爵酌醴齐讫。 谒者引太尉入奠爵小西 伏兴。 谒者引太尉出户北向立乐止。 祝史持祝版进室户外之右东向 读祝文讫 伏兴乐作。 太尉小东再拜小西又再拜讫谒者引太尉诣次室酌献 如上仪。 惠宗以下各室奏曲 如亲享。 乐止谒者引太尉诣飮福位西向立诸祝史各以爵酌 福酒合置一爵。 一祝史持爵进太尉之左北向立太尉再拜受爵 祭酒 酒奠爵。 诸祝史持 俎进减神位前 肉合置一俎又以 稷黍饭于 合置一 以授太尉太尉受以授斋郞取爵遂飮卒爵。 祝史进受虚爵复于 。 太尉兴再拜谒者引太尉降复位。 文舞退轩架奏无射宫崇安之曲出讫乐止武舞进轩架奏无射宫崇安之曲舞者立定乐止。 初太尉将复位谒者引太常卿诣洗位 手洗爵如上仪。 谒者引太常卿升自东阶诣太祖尊 所轩架奏无射宫武安之曲武功之舞作乡乐交奏。 祝史去 太常卿酌象尊之 齐秋冬与腊酌壶尊之 齐。 诣太祖神座前北向 奠爵 伏兴又诣尊所酌 齐入奠爵。 伏兴出户北向再拜又再拜以次酌献如上仪讫乐止。 谒者引太常卿诣飮福位西向立。 诸祝史各以爵酌 福酒合置一爵。 一祝史持爵进太常卿之左北向立太常卿再拜受爵 祭酒遂飮卒爵。 祝史进受虚爵复于 。 太常卿兴再拜讫谒者引太常卿降复位。 初太常卿献将毕谒者引光禄卿诣洗位 洗升酌 齐终献如亚献之仪。 乐止引光禄卿降复位。 初光禄卿将升赞引引七祀献官诣洗位 手洗爵讫诣酒尊所执尊者去 献官酌酒。 赞引引献官进神位前西向 奠少退西向立。 祝史持祝版进神座之右北向 读祝文讫献官再拜。 赞引引献官还本位。 登歌作夹锺宫恭安之曲。 诸祝史入室彻豆还尊所七祀祝史进彻豆还尊所登歌止。 奉礼曰: "赐 再拜!" 在位官皆再拜已受福酒者不拜。 送神轩架奏黄锺宫永安之曲乡乐交奏。 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乐一成止。 谒者诣太尉之左白: "礼毕。" 谒者引太尉。 赞引引诸享官以次出。 赞引引御史以下俱复执事位立定。 奉礼曰: "再拜。" 御史以下皆再拜。 太乐令帅工人二舞以次出。 太庙令与祝史宫 令纳神主如常仪。 祝版燔于斋坊太尉复命如 享摄事仪。
#高丽史61卷-志15-礼3-太庙-010
朔望荐新祈祷及奏告仪。 前享三日应行事执事官散斋一日宿于正寝淸斋一日于本司致斋一日于享所。 前享一日宫 令先到享所帅其属扫除庙室之内外设享官行事执事位于庙庭东阶之南西向北上。 赞者在南差退及办馔具。 朔祭则具小牢饍羞庶品祈祷报祀如之。 望祭则饍羞数同唯不用肉奏告 以淸酌。 二月望荐 若春分之日在望后则以别日荐之。 四月望荐麦樱桃七月望荐黍稷粱米八月望荐麻子九月望荐稻米十二月望荐鱼每朔皆用中气若中气在望后则用来月朔。 各设祝版加 上置于神座之右。 享日丑前五刻赞者谒者引御史太庙宫 令祝史斋郞入庙庭当中北向西上再拜各就位。 宫 令与祝史升自 阶诣太祖室入开坎室祝史奉出神主置于座东王西后以次奉出惠宗以下神主讫。 谒者引献官入就拜位西向立赞者喝: "献官再拜!" 谒者引献官升自 阶诣太祖室神座前上香酒 伏兴少退北向立。 祝史持祝版进神座之右东向 读讫。 献官再拜小西又再拜以次八室上香酌献如上仪讫。 出就飮福位西向立祝史酌福酒就献官之左。 献官再拜飮卒爵置于 再拜降阶就拜位西向立赞者喝: "献官再拜!" 谒者引出。 祝史纳神主于坎室如常仪。 祝版藏于斋坊。 谒者引御史以下就庭中拜位再拜如初引出。
#高丽史61卷-志15-礼3-别庙-000
别庙[毅宗时太庙太祖惠宗显宗文宗顺宗宣宗肃宗睿宗仁宗; 别庙定宗光宗景宗成宗穆宗德宗靖宗]。
#高丽史61卷-志15-礼3-别庙-001
○别庙 享四时常享及腊享摄事仪。 斋戒。 凡享官及预事官随太庙献官誓戒如式。
#高丽史61卷-志15-礼3-别庙-002
陈设。 前享三日守宫设献官及诸执事官次于斋坊之内设馔 于庙室东。 前享二日宫 令帅其属扫除庙之内外。 掌牲令牵牲诣享所。 奉礼设献官位版于庙庭东南西向飮福位于堂上前楹外近东西向诸享官位于献官之后稍南西向执事者位于其后设奉礼位于献官西南赞者在南差退俱西向。 太官令帅其属入设 豆 于室内神座前左十二 右上右十二豆左上俱为二行。 俎二一在 南一在 豆之*闲 各四在 豆*闲 居前 次之* 各六在 豆*闲* 居前 次之。 玉爵六在 豆南又设尊 位于室户外之左 一虎 一牺尊二象尊二着尊二山 二为二重以右为上。 尊 皆有 以置瓒爵俱加勺 。 时享则春夏 一鸟 一牺尊二象尊二山 二; 秋冬 一黄 一着尊二壶尊二山 二。 腊享与冬享同。 设瓒盘一于尊 之所设炉炭于前楹*闲设祝 于室户外之右稍前设福酒爵有 肉俎饭 各一于尊 前。 又馔 内设毛血豆肝 豆萧 稷黍 各一饭 羹 肉盘各一毛血肝 之豆与萧稷黍之 直设于馔 其饭 羹 肉盘俎于陈设。 告洁后进馔者入彻出设于馔 俟迎馔时入奠。 又设配享功臣位于南阶东南西向北上席皆以莞位版各设于座首。 每位设左二 右二豆俎一在神座前木爵一次之 一 一在 豆之*闲 在左 在右壶尊二设于神座之左加勺 。 设献官洗于南阶东南北向 洗在东爵洗在西 在洗东加勺 在洗西南肆 实以珪瓒巾爵有副 。 又设功臣献官洗于献官洗之东南北向 在洗东 在西南肆 实以巾爵其执尊 者各立于尊 之后。
#高丽史61卷-志15-礼3-别庙-003
省牲器。 前享一日午后八刻禁断行人宫 令整拂神幄执事者以祭器入设于神位。 未后三刻奉礼赞者先入庭谒者赞引各引享官俱就位肄仪。 谒者引献官及诸执事官自东阶升视涤濯。 执尊者皆去 告洁引降视牲之肥 授太官令。 进馔者入彻 豆 俎以出设馔 内。 享日未明五刻太官令帅宰人以鸾刀割牲祝史以豆取毛血又取肝洗于郁 幷 实于豆置馔所遂烹牲。 享日未明四刻献官及从享之官各服其服。 良 令帅其属入实尊 实明水虎 实郁 。 牺尊二一实明水一实泛齐象尊二一实明水一实醴齐着尊二一实明水一实 齐山 二一实玄酒一实淸酒堂下壶尊二一实明水一实醍齐太尊二一实明水一实沈齐山 四二实玄酒一实事酒一实昔酒。 时享则 及牺尊象尊着尊壶尊之上尊皆实以明水山 之上尊实以玄酒鸟 黄 实以郁 牺尊着尊实以醴齐象尊壶尊实以 齐山 实以淸酒。 太官令帅进馔者实诸 豆 * 及俎如时享太庙仪。 宫 令设烛于神座前。 又太官令帅其属入实配享功臣礼馔如 享太庙仪。 谒者引献官及诸享官皆就门外位。 奉礼赞者先入就位再拜赞引引宫 令祝史斋郞执尊 者功臣祝史斋郞执尊 者入立于南阶之南重行北向西上立定奉礼曰: "再拜。" 赞者承传。 宫 令以下皆再拜执尊 者各就位。 宫 令自东阶升堂诣室入开坎室祝史宫 令奉出神主置于座东王西后讫祝史荐香酒复位。 谒者引献官功臣献官至版位西向立奉礼曰: "再拜。" 诸享官皆再拜其先拜者不拜。 谒者引献官诣 洗位斋郞以 取瓒授献官献官洗瓒拭瓒以授斋郞斋郞以 受瓒诣南阶以授祝史。 谒者引献官升自东阶诣尊 所执尊者去 。 祝史取瓒于盘以授献官献官执瓒酌郁 谒者引献官诣神座前北向 以 地讫。 祝史以盘受瓒献官再拜。 谒者引献官降阶至版位西向立。 初诸享官再拜讫斋郞奉毛血及肝 之豆立于南阶下之东奉萧稷黍者各立于肝 之后以次诣南阶祝史各迎取毛血肝 于阶上俱就奠于神座前。 其萧稷黍各置于炉炭侧祝史取肝燔于炉炭还尊所。
#高丽史61卷-志15-礼3-别庙-004
馈食。 献官旣升 太官令帅进馔者陈于门外。 谒者引太官令奉俎至南阶奉馔者次之。 祝史进彻毛血之豆授斋郞以出。 太官令升自南阶诣神座前北向 奠讫谒者引太官令降复位。 祝史取萧稷黍 于脂燔于炉炭还尊所。 馔至阶祝史迎奠于神座前斋郞奉配享功臣馔入。 祝史迎奠于神座前。 谒者引献官诣洗位 手讫斋郞以 取爵授献官献官洗爵拭爵授斋郞。 斋郞以 受爵诣南阶授祝史。 谒者引献官升自东阶诣尊 所祝史以爵授献官献官受爵祝史去 献官酌牺尊之泛齐四时及腊享则酌醴齐谒者引献官入诣神座前北向 奠爵小东 伏兴。 谒者引献官出尊所。 祝史又授副爵献官受爵酌泛齐讫谒者引献官入奠于后妃神座前小西 伏兴谒者引献官出户北向立祝史持祝版进室户外之右东向 读祝文讫献官小东再拜小西又再拜。 讫亚献酌醴齐四时及腊酌 齐终献酌 齐酌献如上仪讫。 谒者引献官诣飮福位西向立。 祝史酌福酒持 饭俎肉就献官之左。 献官再拜 祭酒 酒奠爵受 饭俎肉授斋郞遂飮卒爵置于 再拜降阶就位西向立。 有使副则使为初献副使为终献俱受福酒。 独使则三献讫受福酒。 终献将升谒者引功臣献官诣洗位 洗诣酒尊所执尊者去 。 献官酌酒助奠者皆酌酒。 谒者引献官进诣座首东向奠爵诸助奠者各进奠。 祝史持敎书进座首之右立读献官揖谒者引献官复位。 祝史入室彻豆还尊所。 配享功臣祝史进彻豆还尊所。 奉礼曰: "赐 再拜!" 享官皆再拜受福者不拜。 送神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谒者诣献官之左白: "礼毕。" 谒者引献官及诸享官以次出。 祝史纳神主如常仪。 祝版燔于斋坊。 若后妃别庙则无功臣配享礼器不设则以常享器皿行之。
#高丽史61卷-志15-礼3-景灵殿-000
景灵殿。
#高丽史61卷-志15-礼3-景灵殿-001
○景灵殿正朝端午秋夕重九亲奠仪。 其日四更末内侍茶房及指谕先入内殿庭次承宣入庭肃拜讫内侍茶房及指谕次次拜谒。 次重房入庭肃拜讫承宣重房合班中心为头一行拜谒次入直阁门及侍臣入庭。 次中官出齐事传承宣承传令中禁出传指谕奉靑阳伞立左尙舍别监卷帐大将军扶策左右。 王靴袍出内殿前楹外立上将军奏看中禁奏山呼肃拜扶策大将军下庭复位。 次承宣重房内侍茶房指谕一时肃拜讫承宣秉烛前引王下庭出南殿坐绞床。 牵龙都知奏山呼肃拜舍人喝: "入直省员阁门肃拜!" 祗候引枢密入庭就褥位舍人喝: "再拜!" 讫王诣集禧殿。 尙衣别监奉笏承宣传奉入殿拜位。 枢密赞王三拜。 内侍员奉香合承宣传奉枢密奉笏。 王点香三拜讫至景灵殿入就东阶下西向再拜上殿诣太祖室户外再拜讫。 舍人喝: "从官再拜!" 王退从二室户入诣太祖前再拜。 承宣奉香合进王搢笏点香。 承宣奉洗盏器王洗盏传授枢密承宣奉注子进王斟酒大小盏各一酌奉献讫再拜。 次诣二室入户再拜上香献酌如上仪。 出诣第三四五室拜礼献爵上香同上。 又从二室户入诣太祖前 伏省郞自西阶上殿诣太祖室户外读祝文讫王再拜。 茶房别监奉福酒盏承宣传奉授枢密承宣奉注子斟酒。 承宣又进 酒器王 酒三滴飮福酒讫再拜。 出诣太祖室户外再拜讫。 舍人喝: "从官再拜!" 王退还东阶下西向再拜。 承宣秉烛前引次承宣受笏尙衣别监传受。 王还至内殿坐绞床阁门望龙颜承传云: "宣赐侍臣员将酒果。" 舍人喝: "员将肃拜!" 讫。 王入内次中官出劳传承宣重房内侍茶房指谕肃拜而退无时奏告如*大庙奏告仪。
#高丽史61卷-志15-礼3-诸陵-000
诸陵。
#高丽史61卷-志15-礼3-诸陵-001
○拜陵仪将拜陵所司承制内外宣摄随职供办王御别殿斋心两日。 凡行事执事官及从驾众官各于本司淸斋一日无本司者于公所。 前发一日奏告太庙如常仪。 所司预扫除所拜之陵及室内务极洁净不得喧杂。 尙舍局于陵近所设行宫铺王座如常仪。 行宫皆于前所量地之宜。 又于陵室之侧量设小次。 奉礼设王拜位于陵东南隅西向其有山谷隐映则随地设位望陵而拜又设拜位于陵室阶下之东南西向设行事官位于王位之南稍东又设随驾两府拜位于门外以西为上门非南向则量地之宜设文武百官位于其后两班相对为首所司备珍羞庶品务极 洁。 前一日 时王至行宫 扇华盖导从如常仪。 若拜日至行宫则未明五刻 驾动如常仪。 王至望陵拜所侍臣退合班立。 太常博士引太常卿太常卿引王至拜位立太常卿前奏: "请再拜。" 王再拜。 奉礼曰: "再拜。" 赞者承传宰臣枢密侍臣及随驾众官皆再拜讫王至行宫斋宿。 其日未明一刻王至小次陵令持祝版进近臣奉入小次。 王署讫近臣奉出授陵令令受进奠于案。 行事官及两府众官皆就位讫侍中版奏外办。 王改服靴袍步出小次仗卫停于小次之左右。 太常卿前导王至陵室阶下之位西向立太常卿前奏: "请再拜。" 王再拜。 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讫。 太常卿引王升阶当神座前北向再拜又当王后神座前再拜讫入进省服玩拂拭床帐讫。 斋郞进馔太祝升阶迎奠于神座前。 太常卿引王诣尊所太祝及近臣赞酌酒。 王进神座前奠酒三爵。 又于王后神座前奠酒三爵讫少退北向立太祝持祝版诣神座右 读讫退立于阶下。 若更荐奠服玩则躬自执陈。 太常卿请再拜王再拜又再拜。 太常卿引王降诣拜位西向立太常卿前奏: "请再拜。" 王再拜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讫。 太常卿引王入小次。 祝版燔于斋坊。 通事舍人引陵令寝宫侍卫人谒见。 若有宣赐则临时奏听进止讫王还斋宫侍卫如常。
#高丽史61卷-志15-礼3-诸陵-002
成宗七年十二月始定五庙八年四月始营太庙。 十一年十一月太庙成命儒臣议定昭穆位次及 仪遂行 礼。 十二年三月敎曰: "殷以十二君为六代唐以一十帝为九室。 晋书所云: '兄弟旁及礼之变也。' 则宜为主立室不可以室限神。 兄弟一行礼文斯在 我惠宗若论同世岂可异班 宜奉惠定光景四主通为一庙 于太庙。" 十三年四月亲 太祖惠定光戴景宗于庙各以功臣配享。
#高丽史61卷-志15-礼3-诸陵-003
显宗二年太庙灾每値时祭各祭于本陵。 五年四月始修斋坊权安神主亲 。 十八年二月修太庙复安神主。 显宗末年六月癸巳德宗命有司改定太庙三陵祝文式。 第一室太祖及王后皇甫氏称'孝曾孙嗣王臣某。' 第二室惠宗及王后林氏。 第三室定宗及王后朴氏。 第四室光宗及王后皇甫氏。 第五室戴宗及王太后柳氏 称'孝孙嗣王臣某。' 第六室景宗及王后金氏。 第七室成宗及王后刘氏。 第八室穆宗及王后刘氏 称'嗣王臣某。' 王考显宗及王后金氏称'孝子嗣王臣某。' 昌陵世祖及王后韩氏称'孝曾孙王臣某。' 干陵安宗元陵王太后皇甫氏称'孝孙王臣某。'
#高丽史61卷-志15-礼3-诸陵-004
靖宗二年十二月 德宗于太庙王尝问昭穆之义辅臣徐讷黄周亮等言: "显宗之 也以兄弟同昭穆之文惠定光戴同班为昭景成为穆穆宗为昭。 而显宗 于穆庙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 今 德宗数过五庙请迁惠定光三宗藏于太祖庙西壁。 戴追王之主迁祭于其陵可也。" 刘征弼言: "太祖在曾祖行亲未尽故惠定光三宗不必迁。 唯迁戴宗于陵而 德宗于次室可矣。" 周亮等言: "征弼论亲未尽之义亦以一时四庙难于迁毁其言如是。 臣闻前典云: '亲过高祖则毁其庙。' 由是观之自 祖曾高而上论亲尽未尽非以旁亲论惠定光在从祖行不可比于亲祖。 昔晋锺雅奏言: 景皇帝不以伯祖而祭于庙宜除伯祖之文。 朝廷从之则从祖不入于庙明矣。 惠定光戴俱宜迁毁。" 其后王谓一时而迁四神主意所未安欲更从征弼所奏周亮复言: "太祖为一庙惠定光戴为昭一庙景成为穆一庙穆宗为昭显宗为穆五庙之数于是乎备。 若以派系次第论之显宗于穆宗为叔若先卽位可与景成同一行。 然继穆宗位故显宗 于穆宗下第二穆位。 今 德宗则惠定光戴四神主可以迁毁征弼唯论四庙迁毁之难不论昭穆之数宗庙之礼国之大事胡可臆断 若以德宗为昭则三昭二穆与太祖为六庙非古制也。 若论派系次第以显宗为第一穆次于景成而降穆宗于其下则公羊所谓僖闵逆祀也。" 徐讷曰: "周亮之奏合于古制。 然鲁以诸侯昭穆之外有文世室武世室。 惠定光三宗亦不可迁毁。" 从之。 八年三月戊申尙书礼部奏: "今四月当行 而二十一日将行王后册封礼。 其 请行摄事。" 内史门下奏: " 固有定期封册自可从宜请先行 礼。" 从之。
#高丽史61卷-志15-礼3-诸陵-005
文宗十年正月己巳礼官上言: "太庙祭器年久破缺不堪陈用。 曲礼曰: '祭服弊则焚之祭器弊则埋之。' 其 玄衣赤 命御史台焚埋之。" 从之。 十月辛亥王太子见于太庙三师以下导从庶子二人为左右赞者率更令请拜注簿告办。 初诣庙时引乐悬而不作谒毕乐作还宫。 戊午有司言: "今月当 于宗庙。 礼 之月则停时享。 乞依礼制停冬享。" 从之。 十二年六月尙书礼部奏: "顺安宪三陵圣祖之兄弟也称孙以祭似未合义。 按唐书宣宗飨穆宗室文称皇兄大常博士闵庆之奏曰: '夫礼有尊卑而不 亲亲祝文称谓未当请改为嗣皇帝。' 从之。 穆宗宣宗同父异母也宣宗之祀穆宗称皇兄未合于礼故改称: '嗣皇帝臣某明告于某宗。' 今顺安宪三庙祝文宜称: '嗣王臣某明告于某宗。'" 从之。
#高丽史61卷-志15-礼3-诸陵-006
仁宗二年七月亲 于太庙太祖东向德靖文睿为昭显顺宣肃为穆议者曰: " 非秋祭也。 又惠宗有功德不宜毁而毁之皆非礼。"
#高丽史61卷-志15-礼3-诸陵-007
毅宗时 太祖东向惠文睿 南向为昭显顺宣肃仁 北向为穆。 四时腊享朔望寒食 室内南向。
#高丽史61卷-志15-礼3-诸陵-008
熙宗二年二月 神宗于太庙本朝庙制九室而有新 之主则奉迁主安于本陵。 崔忠献与宰枢议据古典有功者不迁亲尽者毁之以为顺宗亲尽无嗣当出以神宗 于第九室太祖在西东向惠显同为第一昭宣肃同为第二昭仁宗为第三昭文宗为第一穆睿宗为第二穆神宗为第三穆。 四年十月诏曰: "往年圣考 庙之日改定昭穆位序有所乖戾令宰枢侍臣禁官国学致仕文儒等据典籍与本朝礼制 酌各上封事。" 众论纷 竟不改焉识者曰: "汉书云: '父昭子穆孙复为昭。' 公羊传曰: '父为昭子为穆孙从王父。' 则昭穆之序一定不易者明矣。 岂可随时而变易乎 今迁第一穆显宗于第一昭与惠宗同一位迁第二昭文宗于第一穆迁第二穆宣肃二室于第二昭迁第三昭睿宗于第二穆迁第三穆仁宗于第三昭而以神宗 第三穆昭穆之序大紊。 惠显二主皆有功德若周之文武故太祖东向惠为太宗显为世宗百世不迁。 其余则昭常为昭穆常为穆庶合于礼。"
#高丽史61卷-志15-礼3-诸陵-009
忠烈王元年五月命宰臣洪禄 摄事于景灵殿。 豆缺假内殿净事色以祭。 二年闰三月庚申命有司夏享于太庙将以四月朝京师故先时行之。
#高丽史61卷-志15-礼3-诸陵-010
忠宣王二年九月太庙五室东西置夹室安惠显二宗于西室文明二宗于东室。 三年正月丙戌以寝园春享将誓戒祭前七日誓戒例也。 今则三日也凡享官自太尉以下皆不至* {纠}正及时到享官七人同议不誓而罢。 十月乙亥摄事于寝园不宰牛。
#高丽史61卷-志15-礼3-诸陵-011
忠肃王五年正月癸酉王命佥议赞成事金士元以温泉所获禽荐于太庙司膳典仪不至* {纠}正后至。 士元以闻王曰: "祭先所以报本予躬获禽以献而有司乃尔耶 " 是祭也内竖朴仁平窃其禽代以其家瘠肉王不能罪。 十七年六月丁未 忠宣王于寝园迁仁王主权安康王主于东夹室。 是祭众 入庙庭争夺奠物而去法司不能禁。 凡行事皆不如仪日昏乃毕。 初典理佐郞赵廉言: "本国昭穆之序有乖古制。 宜以太祖居中室高宗为第一昭元宗为第一穆忠烈王为第二昭忠宣王为第二穆惠王明王居东夹室如周制武王居东北夹室之例。 显王康王居西夹室如周制文王居西北夹室之例。 如是则惠显二主分居东西为不迁之主。 明康父子亦分东西为假安之位。 于礼便而昭穆之序亦合古制。" 不从。
#高丽史61卷-志15-礼3-诸陵-012
忠穆王三年四月辛卯命 理安子由摄事于太庙子由不宰牺牛以与愿刹僧。 * {纠}正白元石不据礼以争时人非之。
#高丽史61卷-志15-礼3-诸陵-013
忠定王三年十二月辛丑恭愍王卽位壬寅王亲传诸陵祝版昌陵享官皆不至命侍臣一人授祝版遣之。 二年正月甲申王将春享寝园百官侍卫至寝园次于园东乙酉王乘辇入自南侠门文官 立于东阶下武官西阶下。 王立于站台东亚献丹阳大君 立王之后终献右政丞李齐贤立于丹阳大君之后斋郞立于最后行。 牲牢牛一羊五豕九鹿十。 祭毕退御幄次受贺礼而还。 成均及十二徒诸生各献歌谣敎坊伎乐陈于路傍迎之。 五年正月壬午朔寝园春享享官誓于三司太尉乐安君李迁善司徒典仪令金义烈不至改命金海府院君李齐贤为太尉。 六年八月命李齐贤定昭穆之次齐贤上议曰: "谨按宗庙之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太祖百世不迁太祖而下父为昭居左子为穆居右昭穆左右则百世亦不变。 故春秋左氏传有'太王之昭王季之穆文之昭武之穆'之文。 而尙书谓文王曰穆考谓武王曰昭考。 是其昭穆不变之明证也。 其兄弟相代者春秋公羊传以为昭穆同班。 大宋 享位次图太祖与太宗哲宗与徽宗钦宗与高宗各位一世。 是则兄弟同班之法也。 二十二陵盖自江都去水而陆仓卒所置其制一堂五室而二十二陵神主一行而列。 所宜拓而广之厘而正之然而不可造次而就。 未就之*闲四时之事无所于享。 且于五室略依东汉以来同堂异室之制其二十二神主一一各为一房以别之。 太祖惠宗显宗在太庙不迁则太祖之昭定光戴安于此。 无先之者居中室而以西为上。 光宗之穆景宗戴宗之穆成宗为从兄弟居西第一室之第一房第二房。 成宗之昭穆宗显宗之昭德靖文居东第一室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房亦从兄弟也。 文宗之穆顺宣肃居西第一室之第三第四第五房。 宣宗之昭献宗肃宗之昭睿宗为从兄弟居东第五第六房。 睿宗之穆仁宗居西第六房。 仁宗之昭毅明神居东第七第八第九房。 神宗之穆熙宗明宗之穆康宗亦为从兄弟居西第七第八房。 康宗之昭高宗居东第十房。 合于左昭右穆兄弟同班之义。 若夫五室拓而广之昭穆厘而正之则乞下中书令礼官博士博议详定施行。" 八年六月辛未御史台上言曰: "殿下躬享宗庙祭礼祭器一皆新之奉先之意至矣。 自国都迁徙之后国家多事典祀之官不共其职用脱粟饭沽酒市脯不 之甚至于此极。 而就野为坛享官或年老神昏岂其诚敬尽礼者乎 宜令有司就坛傍立舍以庇风雨令诸陵直于太常寺更日直宿以充祝史。 又令都祭库典廐署倂隶太常寺祭物鱼果各道按廉使以时输纳祭器亦令新之以副殿下诚敬之实。" 从之。 十一年正月王在福州命奉安九庙假主于新乡校置诸陵署于旧乡校各行春享。 红贼之后假安九庙神主于崇仁门弥 房太祖忠宣忠肃忠穆神主失于兵难十月新作所失四神主。 十二年五月庚午敎曰: "国之大事惟祀为重经乱以后宗庙祭器礼服多有亏缺可刻日营造以备情文牺牲 盛务要 洁。" 丁亥还安九室神主于太庙以象辂载太祖主平辂载八庙主百官公服侍卫时经乱离具冠带者仅四十余。 其还安祭王不亲行祝版亦不亲押命一内侍奉香九室合荐一牛太祖室羊豕各一八室豕一而已。 祭将灌雨作献官执事 升堂东立避之雨止乃复位。 初献讫于各室户外飮福北向拜。 执礼讥之曰: "初献官就位乐九成再拜升行灌礼今何无此礼耶 诸献官献毕出就前楹取各室酒合酌一爵飮福西向再拜何其各室飮福北向拜乎 " 七祀位在庭向东功臣位庭东向西都监官皆设于庭西向东或讥之曰: "何其两位皆向东乎 " 都监官惊骇遽改之误设七祀位于庭东向西。 应鼓不县工人举而击之如俳优戱。 乐章登歌礼也。 当亚献都监官令登歌者皆下工人争之曰: "前此乐章皆登歌。" 强下之* {纠}正执礼无敢非之者。 十六年三月辛未王诣显陵毅陵善陵行别祭奏乐三献每献三拜百官皆拜至正陵亦如之。 膳羞 洁倍于三陵。 七月辛巳宰枢奏乐于仁熙殿上食。 二十年十二月庚辰朔始复行朔望祭于显陵。 二十一年正月乙卯王幸仁熙殿奏乐行祭命大臣祭正陵用乐。 仁熙殿正陵每祭皆三行内行国行都评议司行也。
#高丽史61卷-志15-礼3-诸陵-014
辛禑七年四月壬戌摄事于诸陵献官皆不至。
#高丽史61卷-志15-礼3-诸陵-015
辛昌元年三月壬午重房祭太祖眞殿旧制三月三日祭之岁以为常。
#高丽史61卷-志15-礼3-诸陵-016
恭让王二年正月礼曹上议曰: "按朱文公论天子宗庙假诸侯之制明之天子诸侯势殊而理同。 今西原君以下四代封崇立园置祠官事宜谨依前代典故议之。 汉末王莽僭位光武中兴匡复汉室孝元皇帝世在第八光武皇帝世在第九故以元帝为考庙别立四亲庙于洛阳祀父南顿君以上至 陵节侯。 宋英宗以仁宗从兄 王之子入继大统诏议崇奉 王。 典礼司马光等议: '为人后者为之子宜尊以高官大爵称皇伯而不名。' 吕氏引程子之论曰: '为人后者谓其所后者为父母谓所生者为伯叔父母。' 此天地之大经生人之大伦不可得而变易也。 然所生之义至尊至大虽当专意于正统岂得尽絶于私恩。 要当揆量事 别立殊称。 惟我太祖统合三韩四百余年传至恭愍王不幸无子而薨。 辛禑父子得奸王位其祸不 王莽。 殿下受命中兴同符光武。 而入承大统以奉祖宗之祀西原以下当依汉宋尊以高官大爵立园置祠官别子奉祀而子孙袭爵在礼当然。 请尊定原府院君为三韩国大公淳化侯为马韩国公妃为马韩国妃益阳侯为辰韩国公妃为辰韩国妃西原侯为卞韩国公妃为卞韩国妃立园曰积庆置祠官曰积庆署祭享以朔望四孟月为制。" 从之遂置园于成均馆西分遣宗亲七人诣四亲墓祭告封崇迎神入安于积庆园。 三韩国大公奉使道卒无兆域设帐殿于迎宾馆迎神以入命定阳府院君瑀及各司一员公服侍卫仍行祭牛一羊一豕七其仪仗祭品乐器 景灵殿同又于园外立碑使瑀主祀。 闰四月都评议使司奏: "积庆园七位 庙安神祭及四时祭享器物礼仪一依诸陵署。" 从之。 二年九月癸卯王命弟瑀率百官奉三韩国大公眞入安于阳陵寺仍名孝愼殿祭仪与四时大享同。
志卷第十五。
#高丽史62卷-志16-00-00-00-000
志卷第十六。 高丽史六十二。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
#高丽史62卷-志16-礼4-00-00-000
礼四。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00-000
吉礼中祀。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籍田-000
籍田。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籍田-001
○先农籍田坛方三丈高五尺四出陛两 每 二十五步 坎在内 之外壬地南出陛方深取足容物。 祭日孟春吉亥神位设神农氏位于坛上北方南向配以后稷氏位于坛上东方西向席皆以莞。 祝版称: '高丽国王臣王某敢明告。' 币以靑长丈八尺牲牢正配座各用牛羊豕各一摄事无牛羊。 献官同 丘。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籍田-002
亲享仪。 斋戒。 前享五日散斋三日于别殿致斋二日一日于正殿一日于行宫余同祈谷 丘仪。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籍田-003
陈设。 前享二日尙舍局设大次于斋宫南殿设小次于坛东陛东南西向又设王太子次于大次东南。 守宫署设诸享官及从享群官次于斋宫内外 随地之宜设馔 于 东门之外道北南向。 郊社令帅其属扫除坛之上下 坎东西 守坎各四人。 掌牲令具牲牢。 太乐令陈登歌于坛上设轩架于坛南俱北向。 前享一日奉礼设门外位亚终献官位于东门之外道南诸享官各位于其后每等异位俱重行北向西上设王位于坛下东南西向亚终献官位于王位之南稍东西向执事者位于其后每等异位俱重行西向北上设御史位二于坛下一于东南西向一于西南东向。 奉礼位于乐悬东北赞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 律郞位二一于坛上乐 之西一于轩架西北俱东向太乐令位于轩架之北北向。 从享群官位于 门内东西道南每等异位重行文东西向北上武西东向北上又设王飮福位于坛上南陛之西北向亚终献飮福位在王位之后。 设望 位于 坎之南北向奉礼赞者位于西南东向。 太史令设神位版。 郊社令设神位席。 设祭器皆藉以席。 帝神农氏 各二 实稻粱在左粱在稻前 实黍稷在右稷在黍前 居前。 * 三在*边{ }豆*闲实以大羹 三在* 前实以羹加芼滑。 十在左为三行右上第一行干枣形 鱼 白 第二行鹿脯榛实黑 第三行菱仁 仁栗黄。 豆十在右为三行左上第一行芹 * 脾析菁* 第二行 鱼 第三行豚拍鹿 。 俎三一在豆右载牛牲一在 南载羊牲一在豆南载豕牲木爵三在 豆南每爵有 又豆一在 南实以毛血。 牺尊二一实明水一实醴齐。 象尊二一实明水一实 齐山 二一实玄酒一实淸酒为一重在神位东南隅北向。 币 设于尊 之所祝 在豆南后稷氏神位前亦如之。 尊 在神农氏尊 东俱北向西上尊皆加勺 有 以置爵。 设王洗于南陛东南亚终献洗于王洗东南俱北向 水在洗东 在洗西南肆 实以巾爵。 奉礼又设王耕籍位于 南门外十步所南向随地之宜。 尙舍局设王观耕座于斋宫南门设从耕王太子三公诸尙书诸卿位于王位东南其尙书卿等非耕者位于耕者之东俱重行西向北上。 尙舍设王 席于三公之北小西南向司农卿位于王 席东小南西向掌牲令位于司农卿之南差退奉靑箱官位于掌牲令之后。 靑箱制如常箱不施盖两头设抬* 饰以靑色内有九隔设九谷覆以靑 。 诸执 者位于公卿耕者之后非耕者之前西向。 王 一具王太子三公诸尙书诸卿各一具共十具。 太子助耕三员三公助耕各二员以下从耕群官每员各一人并服绛衣介 。 又设庶人耕位于从耕官位之南小东十步外。 庶人四十人并靑衣耕牛八十每两牛随牛人一人 四十具 二十具 一十具以木为刃。 后执礼先入坛下亚终献以下并集肄仪。 谒者引光禄卿赞引引御史诣厨省庶 视涤濯及视牲充 光禄卿监取明水火俱还斋所。 享日未明十五刻太官令帅宰人割牲祝史以豆取毛血 于馔所遂烹牲。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籍田-004
驾出宫。 与圆丘仪同唯文武两班常起居讫乘黄令进 车右上将军奉 以载辂右降复位。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籍田-005
馈享。 享日未明三刻诸享官及从享之官各服其服。 郊社令良 令帅其属入实尊 及币。 太官令帅进馔者实诸 豆 。 未明二刻奉礼帅赞者先入就位赞引引御史郊社令诸太祝及祝史令史与执尊 者入自东门当坛南重行北向西上立定奉礼曰: "再拜!" 赞者承传御史以下皆再拜讫各就位。 赞引引御史诸太祝诣坛东陛升御史行扫除于上令史扫除于下讫复位。 谒者赞引各引诸享官俱就门外位。 太乐令帅工人二舞入就位谒者引司空入就位立定奉礼曰: "再拜!" 司空再拜讫。 谒者引司空诣坛东陛升行扫除于上降行乐悬于下讫引复位。 谒者赞引各引享官通事舍人分引从享群官入就位。 侍中版奏外办王服衮冕以出 扇华盖侍卫如常仪。 太常博士引太常卿太常卿引王入大次。 郊社令以祝版进。 王署讫近臣奉出郊社令受各奠于 。 初王降辂讫乘黄令以 授掌牲令掌牲令横执之左其 至耕所 于席遂守之。 凡执 皆横之授则先其 后其 。 王停大次半刻顷侍中版奏外办王出次华盖侍卫如常仪。 太常卿引王至内 门外。 尙衣奉御以桓圭授殿中监监受进王执圭。 华盖侍卫停于门外近侍斋戒者陪从如常仪。 王入自正门 律郞 伏举麾兴工鼓 轩架奏大簇宫正安之曲至版位西向立偃麾 乐止。 太常卿前奏: "请再拜。" 退复位王再拜讫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先拜者不拜。 太常卿前奏: "称有司谨具请行事。" 退复位。 轩架奏姑洗宫凝安之曲文德之舞作三成而止。 太常卿前奏: "请再拜。" 王再拜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 诸太祝奉币 立于尊所。 太常卿引王诣坛轩架乐作自南陛升坛讫乐止。 侍中中书令以下左右侍卫量人从升王将诣奠币位登歌作大簇宫明安之曲王就位北向立太祝以币授侍中侍中奉币东向进王搢圭受币。 太常卿引王北向 奠帝神农氏座前讫执圭 伏兴。 太常卿引王少退北向再拜讫。 太常卿引王于西方东向立太祝以币授侍中侍中奉币北向进王搢圭受币东向 奠后稷氏座前讫执圭 伏兴。 太常卿引王少退东向再拜讫登歌止。 太常卿引王轩架乐作王降自南陛还版位西向立乐止。 初群官拜讫祝史各奉毛血豆立于门外于登歌止以次入各由其陛升太祝迎取于坛上俱进奠神座前。 初王旣升奠币太官令出帅进馔者奉馔各陈于 门外谒者引司徒出诣馔所司徒奉帝神农氏之俎太官令引馔入自正门。 俎初入门轩架奏大簇宫 安之曲馔至阶乐止。 太祝进彻毛血之豆自东陛授祝史以出。 司徒升自南陛奠俎于帝神农氏座前配座太祝一时奠俎讫神农氏之馔升自南陛配座之馔升自东陛太祝迎取于坛上各设于神座前设讫。 谒者引司徒降复位太官令退复位。 太常卿引王诣 洗轩架乐作王至洗位北向立乐止。 殿中监进受圭侍中 取 兴沃水内侍官 取盘承水。 王 手黄门侍郞 取巾于 兴以进王 手讫黄门侍郞受巾 奠于 。 祝史奉爵 进 于洗西侍中酌 水黄门侍郞取爵于 以进王受爵。 内侍官奉盘承水王洗爵。 黄门侍郞 取巾于 兴以进王拭爵讫。 黄门侍郞受巾奠于 侍中以 受爵授祝史祝史传授太祝。 太祝受 取爵置尊所 上。 太常卿引王轩架乐作殿中监进圭王执圭诣坛升自南陛讫乐止。 谒者引司徒升自东陛立于尊所王诣帝神农氏尊所执尊者去 侍中取爵于 进王受爵侍中赞酌牺尊之醴齐登歌作大簇宫成安之曲。 王诣帝神农氏座前 奠爵 伏兴。 太常卿引王少退北向立乐止。 太祝持祝版进神座右东向 读祝文讫登歌作。 王再拜太祝奠版于 王拜讫乐止。 太常卿引王诣后稷氏尊所酌献乐作止 如神农氏唯王东向立太祝北向读祝文为异。 太常卿引王诣飮福位北向立登歌作大簇宫禧安之曲。 太祝各以爵酌上尊福酒合置一爵一太祝持爵授侍中。 侍中奉爵西向立。 太常卿奏: "请再拜。" 王再拜。 侍中 以爵酒进王搢圭受爵 祭酒 酒奠爵。 太祝各持俎进 神座前三牲 肉合置一俎上。 又太祝各以 进 黍稷饭合 一 以次授司徒司徒西向 以进每受以授内侍内侍二人立于南陛下之西王将受 肉 饭内侍升诣王位之左 受退。 谒者引司徒降复位王取爵遂飮卒爵。 侍中进受虚爵以授太祝太祝受爵复于 。 王 伏兴太常卿奏: "请再拜。" 王再拜乐止。 太常卿引王降自南陛轩架乐作至版位西向立乐止。 文舞退轩架奏大簇宫崇安之曲出讫乐止。 武舞进轩架奏大簇宫崇安之曲舞者立定乐止。 初王将复位谒者引太尉诣 洗祝史以 取爵授太尉。 太尉 手洗爵以授祝史祝史受爵 传授太祝太祝受 取爵置尊所 上。 谒者引太尉自东陛升坛诣帝神农氏尊所轩架奏大簇宫武安之曲武舞作乡乐交奏。 执尊者去 太尉酌象尊之 齐诣神座前北向 奠爵小退北向再拜讫诣后稷氏座前酌献如初乐止。 谒者引太尉诣飮福位北向立太祝各以爵酌 福酒合 一爵。 一太祝持爵进太尉之右西向立太尉再拜受爵 祭酒遂飮卒爵。 太祝进受虚爵复于 太尉兴再拜讫谒者引太尉降复位。 初太尉献将毕谒者引光禄卿诣 洗 手洗爵升酌 齐终献如亚献之仪乐止降复位。 登歌作大簇宫肃安之曲太祝各进 彻豆兴还尊所乐止。 奉礼曰: "赐 再拜!"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已受福者不拜。 送神轩架奏姑洗宫凝安之曲乡乐交奏。 太常卿前奏: "请再拜。" 王再拜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乐一成止。 太常卿前奏: "请就望 位。" 太常卿引王轩架乐作就望 位北向立乐止。 初群官将拜太祝各执 进神座前 取币祝史以俎载牲体黍稷饭爵酒各由其陛降坛 之于坎。 奉礼曰: "可 。" 土半坎太常卿前奏: "礼毕请就耕籍位。" 奉礼帅赞者还本位。 其祝板燔于斋坊。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籍田-006
耕籍。 初王将诣望 位谒者分引王太子以下应从耕侍耕者各就耕位司农卿先就位诸执 者皆就位。 太常卿引王出自南 门轩架乐作至耕籍席位南向立乐止。 太常卿诣王席位前北向奏请: "行耕籍之礼。" 奏讫退复位。 王初诣耕位掌牲令进诣王 席南北向 伏 搢笏解 韬出 执 起少退以授司农卿司农卿搢笏受 以授侍中。 侍中奉 进殿中监前受圭以授尙衣奉御。 太常卿奏: "请受 。" 王受五推讫侍中受 授司农卿司农卿以授掌牲令还本位掌牲令复 于韬*( ){ }于席退复位。 王初耕诸执 者以 各授从耕者。 太常卿诣王耕籍位前北向奏: "请升座观耕。" 奏讫。 太常卿前导王诣观耕座太常博士太常卿近东西向立北上。 王太子七推三公尙书卿各九推讫执 者前受 退复位。 太常卿前奏: "礼毕。" 引王还大次乐作入大次乐止。 谒者赞引各引诸享官及从享群官以次出。 赞引引御史太祝以下俱复执事位立定奉礼曰: "再拜!" 御史以下皆再拜赞引引出。 太乐令帅工人二舞以次出。 司农少卿帅庶人以次耕于千亩次奉靑箱官以靑箱授司农卿。 司农卿奉靑箱重 之种诣耕所洒之讫次司农少卿帅郊社令检校终千亩次司农卿省功讫诣斋殿下北向 伏 奏省功毕奏讫 伏兴退。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籍田-007
驾还宫。 其日享事礼毕王还斋宫停一刻顷奏初严所司转仗卫卤簿于还途如来仪。 奏二严枢密以下左右侍臣及文武百寮各就位立班以俟。 太乐令陈乐部于斋宫南门外。 王将出奏三严王服绛纱袍以出升座禁卫大喝: "再拜!" 枢密左右侍臣常起居讫。 阁门引太子公侯伯宰臣入就位常起居讫阁门以次引出。 侍中版奏外办王出斋宫门外乘黄令进辂于斋宫门前南向。 王升辂千牛将军御驾如来仪。 文武百寮常起居讫黄门侍郞奏请: " 驾进发。" 退复位。 驾动侍卫如常仪。 黄门侍郞千牛将军夹路而 至侍臣上马所黄门侍郞奏请 驾少驻 侍臣上马。 侍中前承制退称曰: "制可。" 黄门侍郞退称曰: "侍臣上马。" 舍人喝: "侍臣再拜上马。" 黄门侍郞奏请 车右升。 侍中承制退称曰: "制可。" 黄门侍郞退复位。 车右再拜升讫。 黄门侍郞奏: "请 驾进发。" 退复位。 驾动鼓吹乐部振作而还至升平门外少驻侍臣下马车右降讫入升平门留守百*疗{僚} 再拜。 驾至仪凤门前如耕籍后颁德音事具别仪。 王移御平辇至兴礼门前留守宰臣 再拜讫。 王入大观殿庭降辇升殿。 阁门赞各祗候枢密以下揖以次退。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籍田-008
有司摄事仪。 斋戒。 前享五日凡应享之官散斋三日皆于正寝致斋二日一日于本司一日于享所无本司者于尙书省。 散斋理事如故唯不吊丧问疾不作乐不判署刑杀文书不行刑罚不经秽恶致斋日唯享事得行其余悉断。 其享官已斋而阙者通摄行事。 太乐工人俱淸斋一宿于太常司。 前享一日诸卫令其属未后一刻各以其方器服守卫 门。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籍田-009
陈设。 前享一日守宫署设太尉亚终献次于东 门外及从享群官次于其侧设馔 于内 东门之外道北南向。 郊社令帅其属扫除坛之上下。 坎东西 守坎各四人。 掌牲令具牲牢。 太乐令陈登歌于坛上设轩架于坛南俱北向。 奉礼设门外位太尉亚终献官位于东门之外道南诸享官各位于其后每等异位重行北向西上。 设太尉亚终献位于坛下东南西向北上执事者位于其后每等异位俱重行西向北上。 御史位二于坛下一于东南西向一于西南东向。 奉礼位于乐悬东北赞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 律郞位于坛上乐 之西北东向太乐令位于轩架之北北向。 又设献官飮福位于坛上南陛之西北向设望 位于 坎之南北向奉礼赞者位于西南东向南上。 太史令设神位版。 郊社令设神位席。 又设祭器及 如亲享仪。 设洗于南陛东南北向 水在洗东 在洗西南肆 实以巾爵。 后执礼官先入坛下亚终献以下并集肄仪。 谒者引光禄卿赞引引御史诣厨省鼎 视涤濯及视牲充 。 光禄卿监取明水火俱还斋所。 享日未明十五刻太官令帅宰人割牲。 祝史以豆取毛血 于馔所遂烹牲。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籍田-010
馈享。 享日未明三刻诸享官各服其服郊社令良 令帅其属入实尊 及币太官令帅进馔者实诸 豆 。 未明二刻奉礼帅赞者先入就位。 赞引引御史郊社令诸祝史及令史斋郞入自东门当坛南重行北向西上立定奉礼曰: "再拜!" 赞者承传御史以下皆再拜讫各就位。 赞引引御史诸祝史诣坛东陛升御史行扫除于上令史扫除于下讫复位。 谒者赞引各引享官俱就门外位太乐令帅工人二舞入就位文舞入陈于悬北武舞立于悬南道西。 谒者引司空入就位立定奉礼曰: "再拜!" 司空再拜讫。 谒者引司空诣坛东陛升行扫除于上降行乐悬于下讫引复位。 谒者赞引各引享官入就位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先拜者不拜。 谒者进太尉之左白: "有司谨具请行事。" 律郞 伏举麾兴工鼓 轩架奏姑洗宫凝安之曲三成偃麾 乐止。 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 谒者引太尉诣坛自南陛升北向立登歌作大簇宫明安之曲。 祝史以币授太尉太尉诣帝神农氏座前北向 奠 伏兴少退再拜讫。 退就西方东向立配座祝史以币授太尉。 太尉诣后稷氏座前东向 奠 伏兴少退再拜讫登歌止。 谒者引太尉降自南陛复位。 初众官再拜斋郞各奉毛血豆立于门外于登歌止以次入各由其陛升诸祝史迎取于坛上俱进奠神座前。 初太尉升奠币太官令出帅进馔者奉馔各陈于 门外。 谒者引司徒出诣馔所司徒奉帝神农氏之俎太官令引馔入俎初入门轩架奏大簇宫 安之曲馔至陛乐止。 祝史进 彻毛血之豆自东陛授斋郞以出。 司徒升自南陛进奠俎于帝神农氏座前配座祝史一时奠俎。 神农氏之馔升自南陛配座之馔升自东陛祝史迎取于坛上各设于神座前。 设讫谒者引司徒降复位太官令退复位。 谒者引太尉诣 洗 手 手斋郞以 取爵授太尉。 太尉取爵于 洗爵拭爵以授斋郞。 *齐{斋}郞受爵 以授祝史祝史受 取爵置尊所 上。 谒者引太尉自南陛升坛诣帝神农氏尊所登歌作大簇宫成安之曲太尉取爵于 祝史去 。 太尉酌牺尊之醴齐诣帝神农氏座前 奠爵 伏兴少退北向立乐止。 祝史持祝版进神座右东向 读祝文讫登歌作。 太尉再拜祝史奠版于 太尉拜讫乐止。 太尉诣后稷氏尊所酌献乐作止并如神农氏唯太尉东向立太祝北向读祝文为异。 谒者引太尉诣飮福位北向立祝史各以爵酌 福酒合 一爵。 一祝史持爵进太尉之右西向立。 太尉再拜受爵 祭酒 酒奠爵。 祝史各持俎进 神座前 肉合 一俎上。 又以 进 黍稷饭合 一 以次授太尉太尉以授斋郞取爵遂飮卒爵。 祝史进受虚爵复于 太尉 伏兴再拜讫谒者引太尉降复位。 文舞退轩架奏大簇宫崇安之曲出讫乐止。 武舞进轩架奏大簇宫崇安之曲舞者立定乐止。 初太尉献将毕谒者引太常卿诣 洗斋郞以 取爵授太常卿。 太常卿 手洗爵以授斋郞斋郞传授祝史。 谒者引太常卿自东陛升坛诣帝神农氏尊所轩架奏大簇宫武安之曲武舞作乡乐交奏。 祝史去 太常卿酌象尊之 齐诣神座前北向奠爵讫 伏兴小退北向再拜次诣后稷氏前酌献如上仪讫乐止。 谒者引太常卿诣飮福位北向立。 祝史各以爵酌 福酒合置一爵一祝史持爵进太常卿之右西向立。 太常卿再拜受爵 祭酒遂飮卒爵。 祝史受虚爵复于 太常卿兴再拜谒者引太常卿降复位。 初太常卿献将毕谒者引光禄卿诣 洗 洗讫升酌 齐终献如亚献之仪。 乐止降复位登歌作大簇宫肃安之曲。 祝史各进 彻豆兴还尊所乐止。 奉礼曰: "赐 。" 在位者皆再拜飮福者不拜。 送神轩架奏姑洗宫凝安之曲乡乐交奏。 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乐一成止。 谒者引太尉诣望 位奉礼帅赞者转就 坎西南位。 初送神乐毕祝史各执 进神座前 取币斋郞以俎载牲体黍稷饭爵酒各由其陛降坛北行 于坎。 奉礼曰: "可 。" 坎东西各四人 土半坎奉礼白: "礼毕。" 谒者赞引各引太尉以下诸享官以次出。 初白礼毕奉礼帅赞者赞引引御史祝史以下俱复执事位立定奉礼曰: "再拜!" 御史以下皆再拜讫出自东门工人二舞以次出。 祝版燔于斋坊。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籍田-011
成宗二年正月乙亥王亲耕籍田祀神农配以后稷籍田之礼始此。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籍田-012
显宗二十二年正月王亲耕籍田赦流罪以下。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籍田-013
仁宗二十二年正月乙亥亲耕籍田王五推诸王三公七推尙书列卿九推。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籍田-014
恭愍王八年六月辛卯御史台上言: "凡祭醮者不犯僧尼蒙益享应。 今籍田享官因祭坛无宇宿于甑山寺当祭之时出而行之恐神明之不格。 宜令都评议使给材瓦于太常寺构祭厨及斋宿之室约日为之可也。" 从之。 十九年三月乙巳王欲躬耕籍田令有司讲求仪注以仪物未备命守侍中李仁任摄行。 仁任祭讫遂行耕籍之礼。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先蚕-000
先蚕。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先蚕-001
○先蚕坛方二丈高五尺四出陛 坎在内 之外壬地南出陛方深取足容物。 享日季春吉巳祝版称'高丽国王王某敢明告。' 币以黑长丈八尺。 牲牢豕一。 献官太常卿为初献礼部郞中为亚献太常博士为终献。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先蚕-002
享仪。 斋戒。 同先农摄事仪。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先蚕-003
陈设。 前享一日守宫署设太常卿礼部郞中太常博士次于东 门外从享群官次于其侧设馔 于内 东门之外道北南向。 郊社令帅其属扫除坛之上下。 坎东西置守坎各四人。 掌牲令具牲牢。 太乐令陈登歌于坛上设轩架于坛南俱北向。 奉礼设门外位三献官位于东门之外道南诸享官各位于其后每等异位俱重行北向西上。 设三献官位于坛下东南西向北上执事者位于其后每等异位俱重行西向北上。 御史位于坛下东南西向。 奉礼位于乐悬东北赞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 律郞位于坛上乐 之西北东向太乐令位于轩架之北北向。 又设献官飮福位于坛上南陛之西北向设望 位于 坎之南北向。 奉礼赞者位于西南东向南上。 郊社令设神位席以莞。 太史令设先蚕舒陵氏神位版于坛上北方南向又设祭器皆藉以席。 各二并居前 实稻粱在左粱在稻前。 实黍稷在右稷在黍前。 * 三在 豆*闲实大羹。 三在* 前实以羹加芼滑。 十在左为三行右上第一行干枣形 鱼 白 第二行鹿脯榛实黑 第三行菱仁 仁栗黄。 豆十在右为三行左上第一行芹* 脾析菁 第二行 鱼 第三行豚拍鹿 。 俎一在 豆*闲载牲体。 木爵三在 豆南每爵有 又豆一在 南实毛血。 牺尊二一实明水一实醴齐象尊二一实明水一实 齐山 二一实玄酒一实淸酒为二重在神位前稍东北向西上。 尊加勺 有 以置爵。 币 设于尊所祝 在豆南。 设洗于东陛东南北向 水在洗东 在洗西南肆 实以巾爵。 后执礼官先入坛下亚终献以下并集隶仪。 谒者引礼部郞中赞引引御史诣厨省鼎 视涤濯及视牲充 礼部郞中监取明水火俱还斋所。 享日未明十五刻太官令帅宰人割牲。 祝史以豆取毛血 于馔所遂烹牲。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先蚕-004
馈享。 享日未明三刻诸享官各服其服。 郊社令良 令帅其属入实尊 及币。 太官令帅进馔者实诸 豆 。 未明二刻奉礼帅赞者先入就位。 赞引引御史郊社令祝史及令史斋郞入自东门当坛南重行北向西上立定。 奉礼曰: "再拜!" 赞者承传御史以下皆再拜讫各就位。 赞引引御史祝史诣坛自东陛升御史行扫除于上令史扫除于下讫复位。 谒者赞引各引享官俱就门外位。 太乐令帅工人二舞入就位。 谒者引礼部郞中入就位立定奉礼曰: "再拜!" 郞中再拜讫。 谒者引郞中诣坛东陛升行扫除于上降行乐悬于下讫引复位。 谒者赞引各引享官以次入就位立定。 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先拜者不拜。 谒者进太常卿之左白: "有司谨具请行事。" 退复位。 律郞 伏举麾兴工鼓 轩架奏姑洗宫格安之曲三成偃麾 乐止。 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 谒者引太常卿诣坛自东陛升北向立登歌作南吕宫容安之曲。 祝史以币授太常卿太常卿诣先蚕氏座前北向 奠 伏兴少退再拜讫登歌止。 谒者引太常卿降复位。 初众官再拜斋郞奉毛血豆立于门外于登歌止奉豆以入由南陛升祝史迎取于坛上进奠神座前。 初太常卿升奠币太官令出帅进馔者奉馔陈于东门外太常卿旣奠币降复位太官令奉俎引馔外俎初入门轩架奏南吕宫 安之曲馔至陛乐止。 祝史进 彻毛血豆授斋郞斋郞奉豆出。 太官令升自南陛进奠俎于神座前馔升祝史迎奠于神座前设讫太官令降自东陛复位。 谒者引太常卿至 洗 手 手斋郞以 取爵立洗西。 太常卿洗爵拭爵以授斋郞斋郞以 受爵诣南陛以授祝史祝史受 取爵置于尊所 上。 谒者引太常卿自东陛升坛诣尊所登歌作南吕宫和安之曲。 祝史去 太常卿酌牺尊之醴齐诣神座前 奠爵 伏兴少退北向立乐止。 祝史持祝版进神座右东向 读祝文讫登歌作。 太常卿再拜祝史奠版于 太常卿拜讫乐止。 谒者引太常卿诣飮福位北向立祝史以爵酌 福酒进太常卿之右西向立。 太常卿再拜受爵 祭酒 酒奠爵。 祝史持俎进 神座前 肉。 又以 进 黍稷饭以次授太常卿。 太常卿受以授斋郞取爵遂飮卒爵祝史进受虚爵复于 太常卿 伏兴再拜讫谒者引太常卿降复位。 文舞退轩架奏南吕宫桓安之曲出讫乐止。 武舞进轩架奏南吕宫桓安之曲舞者立定乐止。 初太常卿将复位谒者引礼部郞中诣 洗 洗如上仪讫。 谒者引郞中升坛诣尊所轩架奏南吕宫歆安之曲武舞作乡乐交奏。 祝史去 郞中酌象尊之 齐奠爵讫 伏兴少退北向再拜乐止。 谒者引郞中诣飮福位北向立祝史以爵酌 福酒进郞中之右西向立。 郞中再拜受爵 祭酒遂飮卒爵。 祝史进受虚爵复于 郞中兴再拜讫谒者引郞中降复位。 初亚献将毕谒者引太常博士诣 洗升酌 齐终献如亚献之仪讫。 降复位次祝史进 彻豆兴还尊所奉礼曰: "赐 。"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已受福者不拜。 送神轩架奏姑洗宫靖安之曲乡乐交奏。 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乐一成止。 谒者引太常卿诣望 位奉礼帅赞者转就 坎西南位。 初送神乐毕祝史执 进神座前 取币降自南陛西行 于坎奉礼曰: "可 。" 坎东西各四人 土半坎奉礼白: "礼毕。" 谒者赞引各引太常卿以下诸享官以次出。 初白: "礼毕。" 奉礼帅赞者还本位赞引引御史祝史以下俱复执事位立定。 奉礼曰: "再拜!" 御史以下皆再拜讫出自东门工人二舞以次出。 祝版燔于斋坊。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文宣王庙-000
文宣王庙。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文宣王庙-001
○文宣王庙 坎在殿北壬地方深取足容物。 释奠日仲春仲秋上丁神位文宣王设位于殿上北壁当中南向以 国公颜回配琅* 公闵损东平公 耕下 公 雍临淄公宰予 伯曾参并东壁。 黎阳公端木赐彭城公 求河内公仲由丹阳公言偃河东公卜商邹国公孟轲并西壁。 文昌侯崔致远弘儒侯薛聪并南壁。 颖昌侯 孙师金乡侯澹台灭明单父侯宓不齐任城侯原宪高密侯公冶长汶阳侯南宫 北海侯公晳哀莱芜侯曾点曲阜侯颜无繇 商侯商瞿共城侯高柴平与侯漆雕开寿长侯公伯寮 阳侯司马耕益都侯樊 巨野侯公西赤平阴侯有若东阿侯巫马施南顿侯陈亢千乘侯梁 阳谷侯颜辛临沂侯 儒诸城侯 季沐阳侯伯虔枝江侯公孙龙新息侯秦寗甄城侯秦商 阳侯漆雕 雷泽侯颜骄高苑侯漆徒父上 侯壤驷赤长山侯林放邹平侯商泽成纪侯石作蜀当阳侯任不齐毛平侯公良孺文登侯申 上蔡侯曹 济阳侯奚容箴 阳侯句井强淄川侯申党并东 。 卽墨侯公袒句兹厌次侯荣期成武侯县成南华侯左人 原侯燕伋 山侯郑国华亭侯秦非临汉侯施常济阳侯颜会博昌侯步叔乘寃句侯颜之仆内黄侯 瑗博平侯叔仲会堂邑侯颜河林虑侯狄墨高堂侯 巽 城侯孔患临 侯公西举如徐城侯公西箴阳平侯琴张中都伯左丘明兰陵伯荀 临淄伯公羊高 陵伯谷梁赤乘氏伯伏胜莱芜伯高堂生考城伯戴胜乐寿伯毛 曲阜伯孔安国彭城伯刘向仲牟伯郑众成都伯杨雄维氏伯杜子春扶风伯马融良乡伯卢植高密伯郑玄荣阳伯服虔 阳伯贾逵任城伯何休司空王肃偃师伯王弼司徒杜预新野伯范寗 西 。 祝版称'高丽国王王某。' 谨遣某官臣姓名敢明荐。 币以白长丈八尺。 牲牢正配位各豕一从享位共豕二。 献官释奠祭酒为初献司业为亚献博士为终献。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文宣王庙-002
视学酌献仪。 陈设。 视学前一日所司洒扫庙殿及学堂之内外。 尙舍局帅其属设大次于庙殿东门之外南向又设王太子次于大次之南。 守宫设宰臣枢密以下次于国子监门内外皆量地之宜。 其日执礼官阁门设从驾官班于殿下如常视朝仪。 有司设祭器于文宣王神座前左 一实以鹿脯右豆一实以鹿 。 爵一在 豆南牺尊一加 上在殿上前楹东南加勺实以淸酒。 设香炉于神座前。 又设配享及从享位各左 一实以鹿脯右豆一实以鹿 。 爵一在 豆南共设象尊四一设殿上前楹东一设前楹西其二分两 加 俱加勺。 尙舍局又设王位于敦化堂上稍北当中南向又设小次于王座东北。 又设王太子座于王座东南西向设讲书官座于王座西近南东向设宰臣座于王太子之后近南西向北上。 设枢密座于讲书官座西当宰臣座东向北上。 又设侍臣座于宰臣枢密之后俱重行东西相向北上。 阁门设王太子及臣僚班于堂下如常仪。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文宣王庙-003
酌献。 其日王服绛纱袍乘辇将至国子监执礼官本监幷学官学生奉迎于路左。 车驾至权停执礼监学官诸生皆再拜讫。 车驾由监门入降辇入大次执礼官太常博士太常卿立大次前西向北上。 阁门引王太子及宰臣枢密以下侍从官幷本监长贰各入诣殿下位又引博士以下学官及诸生于殿门内皆重行北向东上立定阁门报班齐。 太常卿进大次前 伏 奏: "请行酌献之礼。" 奏讫 伏兴。 王服 袍出大次太常博士太常卿前导入自东门升自东阶诣至圣文宣王神座前北向立太常卿奏: "请再拜。" 王再拜。 通事舍人赞: "拜!" 王太子及宰臣枢密以下凡在位者皆再拜。 太常卿奏: "请上香。" 王上香。 近臣赞酌酒王诣先圣神座前北向 奠讫 伏兴。 太常卿奏: "请再拜。" 王再拜通事舍人赞: "拜!" 王太子以下凡在位者皆再拜。 太常卿前导王降自东阶还大次。 监官学官分诣配享及从享位酌献如仪。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文宣王庙-004
视学。 左右 分献讫太常卿 奏: "礼毕。" 王改服出大次。 太常卿前导至敦化堂入小次侍臣及监学官诸生各立于堂下东西相向。 阁门报班齐王出次升座仗卫奏山呼讫阁门官以次分引王太子及宰臣枢密入就位立定。 通事舍人赞: "拜!" 王太子宰枢以下凡在位者皆再拜。 阁门使进诣王座前承旨降诣王太子之右西向宣曰: "升堂。" 舍人赞: "拜!" 王太子宰枢及侍臣皆再拜分左右升堂各就座后立侍臣不应升堂者分立东西廊。 舍人引讲书官就阶下北向位阁门使宣曰: "升堂。" 舍人赞: "拜!" 讲书官再拜由西阶升堂立于座后。 又引监学官诸生就北向位。 舍人赞: "拜!" 监学官诸生皆再拜分立于东西廊皆北上。 内侍官进书案牙签执经官以经稍前进于案上讫退。 舍人宣曰: "各就座。" 上下在位者皆再拜就座讲书官又再拜就座。 讲书毕舍人曰: "可起。" 群官皆起降阶就位立定。 舍人引讲书官就拜位赞: "拜!" 讲书官再拜进步致辞退复位再拜舞蹈又再拜讫舍人引西出。 又舍人赞: "拜!" 王太子及宰枢以下皆再拜班首出行陈贺讫还位。 舍人赞: "拜!" 在位官皆再拜舞蹈又再拜。 监官学官学生陈贺亦如之。 拜讫学生无舞蹈。 阁门使传宣: "就座赐茶。" 舍人赞: "拜!" 王太子宰枢以下群官及监学官学生皆再拜讫王太子以下群官升堂各就座后立舍人称: "各就座。" 王太子以下皆就座。 赐茶毕监学官学生于庭下立受茶舍人引降阶就位舍人赞: "拜!" 王太子及宰枢以下群官及监学官学生皆再拜讫舍人分引以次出。 王降座还大次乘舆还内如来仪。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文宣王庙-005
仲春仲秋上丁释奠仪。 斋戒。 前享五日凡应享之官散斋三日皆于正寝致斋二日一日于本司一日于享所无本司者于尙书省。 监官学官学生及太乐工人俱淸斋一宿监学官于本司学生于各斋乐工于太常司。 散斋理事如故唯不吊丧问疾不作乐不判署刑杀文书不行刑罚不经秽恶致斋唯享事得行其余悉断。 其享官已斋而阙者通摄行事。 前享一日诸卫令其属。 未后一刻各以其方器服守卫殿门。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文宣王庙-006
陈设。 前享二日国子监帅其属扫除殿之内外。 守宫设献官以下次于国子监量地之宜。 太乐令陈登歌之乐于殿阶上设轩架之乐于殿庭俱北向。 前享一日有司设祭器皆藉以席先圣神位前 各二 实稻粱在左粱在稻前 实黍稷在右稷在黍前并居前。 * 三在 豆*闲实以大羹 三在* 南实以羹加芼滑。 十在左为三行右上第一行干枣形 鱼 白 第二行鹿脯榛实黑 第三行菱仁 仁栗黄。 豆十在右为三行左上第一行芹 脾析菁 第二行 鱼 第三行豚拍鹿 。 俎一在 豆*闲载豕牲爵三在 豆南每爵有 。 又豆一在俎南实以毛血。 牺尊二一实明水一实醴齐象尊二一实明水一实 齐山 二一实玄酒一实淸酒为二重在殿内神位之左稍南北向西上加勺 尊皆有 以置爵。 币 设于尊 之所祝 在神座之右先师配座前亦如之。 尊 在神座之左东向北上。 又设诸从享位各 二在左一实栗黄在前一实鹿脯次之。 豆二在右一实菁 在前一实鹿 次之。 俎一在 豆*闲载豕牲。 各一在 豆*闲 居前 实稷 实黍。 爵三在 豆南每爵有 。 从享位礼器殿上及两 并同。 殿上从享东西及南位各牺尊二一实明水一实醴齐象尊二,一实明水一实 齐皆在神位之左两 各设牺尊四二实明水二实醴齐象尊四二实明水二实 齐。 又设洗于东阶东南北向 水在洗东 在洗西南肆 实以巾爵执尊 者各位于尊 之后。 奉礼设门外位三献官位于东门之外道南分献官执事者在其后监官学官在献官东南俱重行北向西上。 又设三献官位于殿庭东阶东南分献官执事者各位于其后每等异位俱重行西向北上御史位于东阶下西向令史陪其后。 监官学官位于西阶西南学生位于学官之后俱重行东向北上。 设奉礼位于乐悬东北赞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 设 律郞位于殿上乐 之西东向太乐令位于轩架之北北向设献官飮福位于殿上东阶之东西向。 又设望 位于殿东北当 坎西向又设奉礼赞者位于 坎东北南向东上。 后执礼先入殿庭亚终献官以下行事执事官 执肄仪。 谒者引司业赞引引御史诣厨省鼎 视涤濯及视牲充 俱还斋所太官令监取明水火。 享日未明十五刻帅宰人割牲祝史以豆取毛血置于馔所遂烹牲其牲正座及先师配座俎皆升左 体。 其余析分余体升之。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文宣王庙-007
馈享享日未明三刻诸享官各服祭服诸从享监官学官学生各服其服郊社令良 令各帅其属入实尊 及币。 太官令帅其属实诸 豆 。 未明二刻奉礼帅赞者先入就位赞引引御史及祝史令史与执尊 者入自东门当阶*闲重行北向西上立定奉礼曰: "再拜!" 赞者承传御史以下皆再拜讫各就位。 赞引引御史祝史诣东阶升殿御史行扫除于上令史扫除于下讫引就位。 谒者赞引各引享官及从享监学官等就门外位学生皆入就门内位。 太乐令率工人二舞入就位文舞入陈于悬北武舞立于悬南道西。 未明一刻谒者引司业入就位立定奉礼曰: "再拜!" 司业再拜讫。 谒者引司业诣东阶升殿行扫除于上降行乐悬于下讫引复位。 初司业行乐悬谒者赞引各引享官及监学官以次入就位立定。 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及学生皆再拜先拜者不拜。 谒者进祭酒之左白: "有司谨具请行事。" 退复位。 律郞 伏举麾兴工鼓 轩架奏姑洗宫凝安之曲三成偃麾 乐止。 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及学生皆再拜。 祝史各 取币于 立于尊所。 谒者引祭酒升自东阶诣先圣神座前北向立登歌作夹锺宫明安之曲。 仲秋奏南吕宫。 祝史以币授祭酒祭酒北向 奠先圣神座前 伏兴少退北向再拜讫。 诣先师配座前东向立祝史以币授祭酒祭酒东向 奠先师配座 伏兴少退东向再拜讫登歌止谒者引祭酒降复位。 初众官再拜讫斋郞各奉毛血豆立于东门外于登歌止奉毛血升自东阶祝史迎取于阶上各进奠于先圣先师座前退立于尊所。 初祭酒升奠币太官令出帅进馔者奉馔陈于东门之外祭酒旣奠币降复位太官令奉俎引馔入。 俎初入门轩架奏无射宫 安之曲馔至阶乐止。 祝史各进 彻毛血之豆授斋郞斋郞奉豆出。 太官令升自东阶进奠俎于先圣神座前配座祝史一时奠俎讫馔升祝史迎取于阶上各设于神座前。 设讫太官令降复位祝史还尊所。 谒者引祭酒诣 洗 手 手斋郞以 取爵授祭酒祭酒洗爵拭爵以授斋郞。 斋郞以爵 授祝史祝史受 取爵置尊所 上。 谒者引祭酒升自东阶诣先圣酒尊所登歌作夹锺宫成安之曲仲秋奏南吕宫祭酒取爵于 祝史去 。 祭酒酌牺尊之醴齐进诣先圣神座前北向 奠爵 伏兴少退北向立乐止。 祝史持祝版进神座右东向 读讫登歌作祝史奠版于 祭酒再拜讫乐止。 又诣先师酒尊所登歌作夹锺宫成安之曲祝史去 祭酒酌醴齐进诣先师配座前东向 奠爵 伏兴少退东向立乐止。 初祭酒洗爵升殿讫分献官从升。 祭酒献配位讫琅* 公以下及左右 分献官酌献亚终献亦如之。 祝史持祝版进先师配座之右南向 读讫乐作祝史奠版于 祭酒再拜讫乐止。 谒者引祭酒诣飮福位西向立祝史各以爵酌 福酒合 一爵一祝史持爵进祭酒之左北向立。 祭酒再拜受爵 祭酒 酒奠爵。 祝史各以俎进 神座前 肉共 一俎上又以 取黍稷饭共 一 以次授祭酒祭酒受以授斋郞取爵遂飮卒爵。 祝史进受虚爵复于 祭酒 伏兴再拜讫。 谒者引祭酒降复位。 文舞出轩架奏无射宫崇安之曲出讫乐止。 武舞入轩架奏无射宫崇安之曲舞者立定乐止。 初祭酒将复位谒者引司业诣 洗 手洗爵以授斋郞斋郞传授祝史。 谒者引司业诣先圣酒 所轩架奏无射宫武安之曲。 武舞作乡乐交奏。 祝史去 司业酌象尊之 齐诣神座前北向奠爵 伏兴少退北向再拜讫又诣先师配座前酌献如上仪少退东向再拜讫乐止。 谒者引司业诣飮福位西向立祝史各以爵酌 福酒合 一爵。 一祝史持爵进司业之左北向立。 司业再拜受爵 祭酒遂飮卒爵。 祝史进受虚爵复于 司业兴再拜谒者引司业降复位。 初司业献将毕谒者引博士诣 洗 洗升酌 齐终献如亚献之仪。 乐止降复位分献官 降复位。 次祝史各进 彻豆兴还尊所。 奉礼曰: "赐 。" 众官在位者及学生皆再拜已受福者不拜。 送神轩架奏姑洗宫凝安之曲乡乐交奏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及学生皆再拜乐一成止。 谒者引祭酒诣望 位奉礼帅赞者转就 坎东北南向东上。 初在位者将拜祝史各执 进神座前取币降自西阶以币 于坎讫奉礼曰: "可 。" 坎东西各四人 土半坎。 奉礼白: "礼毕。" 谒者赞引各引祭酒以下诸享官以次出。 初白: "礼毕。" 奉礼帅赞者还本位赞引引御史祝史以下俱复执事位立定。 奉礼曰: "再拜!" 御史以下皆再拜讫。 赞引引出监学官学生及工人二舞以次出。 其祝版燔于斋坊。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文宣王庙-008
宣宗八年九月庚戌礼部奏: "国学壁上图 七十二贤其位次依宋国子监所赞名目次第其章服皆仿十哲。" 从之。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文宣王庙-009
肃宗六年四月癸巳国子监奏: "文宣王庙左右廊新 六十一子二十一贤请从祀于释奠。" 从之。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文宣王庙-010
睿宗九年八月乙卯王诣国学酌献于先圣先师御讲堂命翰林学士朴升中借大司成讲说命三篇百官及生员七百余人立庭听讲各进歌颂御制诗一首宣示左右令各和进。 十一年七月追赠新罗执事省侍郞崔致远内史令从祀先圣庙庭。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文宣王庙-011
忠宣王三年二月丁巳释奠祭酒司业皆不至博士兼行三献。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文宣王庙-012
忠定王三年八月丁丑释奠唐人林巨不知礼以祝板为误别取板使成均官书之不押于王而行之。 薛聪崔致远削去不享。 牲本牛一羊一去牛用羊二。
#高丽史62卷-志16-礼4-吉礼中祀-文宣王庙-013
恭愍王十二年八月丁酉释奠博士以下无有一人唯明经博士学谕各一人而已。 十六年七月庚子移文宣王塑像于崇文馆文武百官冠带侍卫。 十八年八月丁卯命三司右使李穑释奠于文庙自辛丑播迁之后礼文废坠释采之仪不中法式。 穑考正其失选诸生为执事肄仪三日礼度可观。 二十二年三月始命复行朔望祭自十年南迁以后废而不行今复举之八月丁亥释奠以节气用仲丁。 二十三年二月丁未释奠以日食用仲丁。
志卷第十六。
#高丽史63卷-志17-00-00-00-000
志卷第十七。 高丽史六十三。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
#高丽史63卷-志17-礼5-00-00-000
礼五。
#高丽史63卷-志17-礼5-吉礼小祀-00-000
吉礼小祀。
#高丽史63卷-志17-礼5-吉礼小祀-风师雨师雷神灵星-000
风师雨师雷神灵星[久雨则 祭国门]。
#高丽史63卷-志17-礼5-吉礼小祀-风师雨师雷神灵星-001
○风师坛高三尺广二十三步四出陛燎坛在内 之外二十步丙地广五尺户方二尺开上南出。 在国城东北令昌门外立春后丑日祀之。 祝版称'高丽国王臣王某敢明告。' 牲牢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