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下大中五年。吏部奏。准今年選格節文。經考停罷者。一選集。准舊格。兩選集。今據格文。一選即當年許集。其京官及外官。如有假故官人等。請准舊格。前兩選集。敕旨。宜依。如是別敕除替。及非因假故者。即許一選集。
六年七月。考功奏。近年諸州府及百司官長。所書考第。寮屬並不得知。升黜之間。莫辨當否。自今已後。書考後。但請勒名牒於本司本州。懸于本司本州之門三日。其外縣官。則當日下縣。如有升黜不當。便任披陳其考第便須改正。然後得申省。如勘覆之後。事無乖謬。則論告之人。亦必懲殿。又准考課令。凡官人申考狀。不得過兩紙三紙。刺史縣令。至於賦稅畢集。判斷不滯。戶口無逃散。田畝守常額。差科均平。廨宇修飾。館驛如法。道路開通。如此之類。皆是尋常職分。不合計課。自今後。但云所勾當常行公事。並無敗闕。即得准職分無失。及開田招戶。辨獄雪冤。及新置之事。則任錄其事由申上。亦須簡要。不得繁多。又近年以來。刺史皆自錄課績申省。矜衒者則張皇其事。謙退者則緘默不言。自今已後。其巡內刺史。請並委本道觀察使定其考第。然後錄申本州。不得自錄課績申省。又州府申官人覆得冤獄。書殊考者。其元推官人。多不懲殿。或云書考日。當書下考。至時又不提舉。請自今以後。書辨獄官人殊考日便須書元推官下考。如元推官自以為屈。任經廉使及臺省陳論。其官人先有殿犯。官長斷云至書考日與下考者。如至時不舉。其本州判官當書下考。其所申到下考。省司校其所犯。如與令式相符。便校定申奏。至敕下時後。並須各牒府州。又近日諸州府所申奏錄課績。至兩考三考以後。皆重具從前功課申省。以冀褒升。省司或檢勘不精。便有僥倖。自今以後。不得輒更具從前功績申上。又近日諸州府所申考解。皆不指言善最。或漫稱考秩。或廣說門資。既乖令文。實為繁弊。自今以後。如有此色。並請准令降其考第。又准考課令。在中上以上。每進一等。加祿一季。中中者守本祿。中下以上。每退一等。奪祿一季。准令以此勸懲。事在必行。近年以來。與奪幾廢。或有申請之處。則言無本色可支。徒掛簿書。實無給與。今按倉庫令。諸給糧祿。皆以當處正倉充。無倉之處。則申省隨近有處支給。又無者。聽以稅物及和糴屯收等物充。令式昭然。不合隳廢。自今以後。每省司校考畢。符牒到州後。仰當時便具升降與奪事由申請。如違令式。不舉明者。其所由官。請奪俸祿一季。其已去任官。追奪祿事。并請准令式處分。又准考課令。官人因加戶口。及勸田農。并緣餘功進考者。于後事若不實。縱經恩宥。其考皆從追改。追改之事。近皆不行。自今以後。并請准令式處分。其因此得官者。仍請追奪。又諸道所申考解。從前十月二十五日到都省。都省開拆郎官押尾後。至十一月末方得到本司。開拆多時。情故可見。自今以後。伏請准南曹及禮部舉選解例。直送當司開拆。又從前以來。應得考之人。並給考牒。以為憑據。近年考使容易。給牒不一。或一人考牒。數處請給。或數年之後。方始請來。自今以後。校考敕下後。其得殊考及上考人。省司便據人數一時與修寫考牒。請准吏部告身。及禮部春關牒。每人各出錢收贖。其得殊考者。出一千文。上考者。出五百文。其錢便充寫考牒紙筆雜用。以前件事條等。或出於令文。或附以近敕。酌情揣事。不至乖張。謹並條例進上。伏乞宣付中書門下。請更參詳。苟裨至公。乞賜收采。仍請三年一度。准舉選格例修定頒下。敕。考功所條流校考公事。頗謂詳悉。唯一件難便允從。近日俗尚矜能。人少廉恥。若牒門許其論告。則自此必長紛爭。當否之間。固有公議。其一件宜落下。餘依奏。
咸通十四年。考功員外郎王徽。以舊例考簿上中下字朱書。吏緣為奸。多有揩改。請以墨書。從之。
冬薦貞觀五年六月十一日敕。准貞觀四年正月一日制。春秋舉薦官。中書門下奏。常參官八品以上。外官五品以上正員。及額內得替。並停薦。其使下郎官御史丁憂。廢省官在外者。望委諸道觀察使及州府長史。其在京城。委中書門下尚書省御史臺。常參清官并諸使三品已上。左右庶子。詹事。少卿。監。司業。少尹。諭德。國子博士。長安萬年縣令。著作郎。中允。中舍。秘書。太常丞。贊善。洗馬等。每年一度聞薦。至六年十二月一日敕。自今以後。王府官宜停薦。其見任宰相及勳臣子弟。亦不須舉人。至八年。每冬薦官。比來所舉人數頗多。自今以後。中書門下兩省御史臺五品已上。尚書省四品已上。諸司省三品已上。應合舉人。各令每人薦不得過兩人。餘官不得過一人。准前敕處分。至九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敕。每年冬薦官吏。部准式檢勘。或成者。宜令諸司尚書。左右丞。本司侍郎。引試都堂。訪以理術。兼商量時務狀。考其理識通者。及考第事跡。定為三等。并舉主姓名錄奏。試日。仍令御史一人監試。 貞元十一年正月敕。本置冬薦。務在得人。自今以後。所薦官考試。奏入上等人。如無他故者。准前敕類例處分。其下等人。有司便以時罷退。任待他年重薦。如情願同吏部六品以下。選不合得留人。例請授遠慢官者。任經都省陳狀。吏部勘責限等第。敕出後一月內。送中書門下商量進擬。
元和七年八月。中書門下奏。諸州府五品已上官。替後。委本道觀察使。及長吏量其材行幹能。堪獎用者。具人才資歷。每年冬季。一度聞薦。其罷使郎官御史。委中書門下兩省。御史。尚書省常參官。及諸司職事三品已上文官。左右庶子。詹事。諸司少卿監。國子司業。少尹。國子博士。長安萬年縣令。太常博士。著作郎。秘書丞等。每年冬准此聞薦。從之。
太和元年八月敕。諸道諸軍諸使。應奏判官。并每年冬薦等。所奏判官。除新開幕府。據元額署外。其向後奏請。如是元闕。即云闕某職。今奏某人充。如已有。令更奏。即云某職某人緣某事停。奏某人替某。前使下臺省官合冬薦者。除府使罷外。既有薦用。當且要籍。不合便稱去職。自今以後。如帶職掌授臺省官兩考者。不在冬薦限。如其中實有故罷免者。亦須待授官周歲。然後許冬薦。狀中具言罷免事故。其他據品秩合冬薦者。則依元敕。
七年五月。中書門下奏。諸道諸使停罷郎官御史等。望令罷後。其所在官經兩考已上。方得冬薦。如文學才行堪獎用者。不在此限。其諸州上佐罷後。經二年方得聞薦。其非時替者。許一年後聞薦。 大中五年正月敕。右補闕宋球等奏冬薦狀。引敕文年月不同。各罰一季俸。仍委吏部長以元和七年八月二十一日。及太和七年七月二十六日敕。著為定制。
甲庫開元十九年五月十一日敕。尚書省內諸制敕庫。及兵部吏部考功刑部簿書景跡并甲庫。每司定員外郎主事各一人。中書門下制敕甲庫。各定主書錄事已下各一人專知。周年一替。中間不得改移。
建中元年七月八日。吏部奏。比來冬集。申門下省。吏部有官甲。內庫無本。今請依官甲例。更寫一本進內收貯。縱三庫斷裂。即檢內庫本。從之。
二年十月十一日。中書門下奏。中書門下及吏部制敕甲庫等。准式。中書舍人。給事中。吏部員外郎。並合專判。緣官望清高。兼外有職事。不得躬親。所以比來文歷。多有罪過。今請每庫採擇一公清勤幹。專押甲庫。冀事得精詳。其知經四周年。無負犯。仍望依資與改官。奉敕。依。至三年四月三日。給事中關播奏。三省中庫官各一人。或屬假故。即公事廢闕。請各更置一人。其吏部行內考功司封司勳庫郎中。仍請兩人分掌。臨時事故。即勒通知。奉敕。宜依。至貞元八年十一月九日。吏部侍郎杜黃裳奏。以前資官充專知。既無俸料。頗亦艱辛。請入庫日便依資與官。仍許四周年不用闕。奉敕。前資官未有功勞。不合改轉。既無俸料。又慮艱辛。入庫之日。宜與同類官。
貞元八年閏十二月。給事中徐岱。中書舍人奚陟。高郢等奏。比來甲敕。祗下刑部。不納門下省甲庫。如有失落。無處檢覆。今請准制敕。納一本入門下甲庫。以憑檢勘。敕旨。依奏。
十年三月八日。司封奏。當司與司勳考功敕甲庫。同一專知官。先無庫印。今請鑄造。仍以封勳考甲庫印六字為印文。從之。
十三年正月。關播遷給事中。舊例。請司甲庫。皆是胥吏掌知。為弊頗久。播始建議。並以士人知之。至今稱當。
元和八年五月。吏部侍郎楊於陵奏。臣伏以銓選之司。國家重務。根本所繫。在于簿書。承前諸色甲敕等。緣歲月滋深。文字凋缺。假冒踰濫。難於辨明。因循廢闕。為弊恐甚。若據見在卷數。一時修寫。計其功直。煩費甚多。竊以大歷以前。歲序稍遠。選人甲歷。磨勘漸稀。其貞元二十一年以後。敕旨尚新。未至訛謬。縱須倫理。請待他時。臣今商量。從大歷十年至貞元二十年。都三十年。其間出身及仕宦之人。要檢覆者。多在此限之內。且據數修寫。冀得精詳。今冬選曹。便獲深益。其大歷十年向前甲敕。請待此一件修畢。續條貫補緝。臣內省庸薄。又忝選司。庶效涓埃。以裨朝典。謹具量補年月及應須差選官吏。并所給用紙筆雜功費用。分析如前。敕旨。依奏。
太和三年四月敕。甲庫官。舊例初入授同類官。考滿去職。則與依資改轉。此事參差。有優有屈。今宜同並諸色職事帶正員官者。准寶歷二年十一月九日敕處分。其改轉亦同前件。如已在甲庫授官者。即聽且依舊敕處分。
五年六月敕。應選人及冬集人于案。門下省檢勘畢後。比來更差南曹令史收領。卻納門下甲庫。在於公事。頗甚勞擾。自今以後。請敕吏部過選院。本令史便自分付甲庫。以備他年檢勘。仍請門下省勒甲庫令史。每過選時。常加檢點收拾。明立文案據。官吏等遞相分付。不得妄有破除。南曹申請之時。如有稱失落欠少。本令史及專知官。請准檢報。揩抹違越。條例處分。
九年十二月敕。中書門下吏部。各有甲庫歷。名為三庫。以防踰濫。如聞近日諸處奏官。不經所司檢尋。未免奸偽。起今已後。諸司諸使諸道應奏六品以下諸色人。稱舊有官及出身。請改轉。并請授官。可與商量者。除進士登科。眾所聞知外。宜令先下吏部中書門下三庫。委給事中。中書舍人。吏部格式郎中。各與本甲庫官同檢勘。具有無申報。中書門下審無異同者。然後依資進擬。如諸司諸使諸道奏論不實。以無為有。臨時各重加懲罰。
當直故事。尚書省官。每一日一人宿直。都司執直簿轉以為次。諸長官應通判者。及上佐縣令不直。凡內外官。日出視事。午而退。有事則直。官省之務繁者。不在此限。
故事。尚書左右丞。及秘書監。九寺卿。少府監。將作監。御史大夫。國子祭酒。太子詹事。國子司業。少監御史中丞。大理正。外官二佐已上及縣令。准開元式。並不宿直。 貞觀五年十二月二十日敕。文武官妻娩月。免宿直。左衛大將軍李大亮。領太子右率衛。工部尚書。身居三職。宿衛兩宮。至宿直。太宗勞之曰。至公宿直。我便安臥。
天冊萬歲元年三月。令宰相每日一人宿直。其後與中書門下官通直。至開元二年。姚崇為紫微令。紫微官直次。下讓宰相。崇以年位已高。特亦違直。其次省官。多不從所由。吏數持直簿詣之。崇題其簿曰。告直。令吏遣去。又來。必欲取人。有同司命老人年事給終不擬。當諸官歡笑。不復逼以直也。至十一年。停宰相當直。
景龍三年九月。蘇瓖拜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與男中書舍人頲聯事。奏請出為外官。遂進秘書監。御筆批云。僕射不綰中書。蘇頲不改也。明日固讓。上曰。欲得卿長在中書。遂與父聯事通直。
開元二十年九月二十一日。是中書舍人梁昇卿私忌。二十日晚欲還。即令傳制。報給事中元彥沖。令宿衛。會彥沖已出。昇卿至宅。令狀報。彥沖以旬假與親朋聚宴。醉中詬曰。汝何不直。昇卿又作書報云。明辰是先忌。比往復。日已暮矣。其夜。有中使齎黃敕。見直官不見。迴奏。上大怒。出彥沖為邠州刺史。因新昌公主進狀申理。公主即彥沖甥張?之妻云,元不承報。此是中書省之失。由是出昇卿為莫州刺史。
貞元元年正月。給事中袁高既宿直。時盧杞由新州司馬移吉州長史。是日。上命為驍州刺史。高既宿直。當草杞制。遂執以謁宰相盧翰劉從一曰。盧杞作相三年。矯誣陰賊。退棄忠良。朋附者咳唾登青雲。睚眥者顧盼擠溝壑。致使鑾輿播越。天下瘡痍。皆杞之為也。幸免族誅。已為漏網。若更移郡秩。恐失天下之望。今相公執奏之。事尚可救。翰從一皆杞所引用。不從高之言。遂命舍人草制。及詔出。高又執之不下。仍上奏。盧杞為政。極惡窮兇。六軍將校。願食其肉。百辟卿士。嫉之若讎。疏未納。明日。諫官陳京。趙需。裴佶。宇文炫。盧景亮。張薦等上疏。上良久謂曰。若與盧杞刺史。太優。與上佐可。皆曰。可。遂追杞驍州制。翌日。上遣中使宣慰高云。朕徐思卿言。深覺愜當。依卿所奏。
會昌四年三月。御史臺奏。今月三日。左右金吾仗當直將軍烏漢正。季玕。並不到。准會昌三年二月四日敕。比來當日多歸私第。近晚方至本仗宿直。事頗容易。須有提撕。今日以後。晝日並不得離本仗。縱有公事期集。當直人亦不得去。仍令御史臺差朝堂驅使官覺察。如有違者。錄名聞奏。敕旨。宜各罰一月俸。
休假貞觀元年十月。少府監奏。丞閻立德妹喪。准令假給二十日。立德專知羽儀。其作未丁。請止給三日。上曰。同氣之情。義不可奪。自喪亂以來。風俗弛壞。宜特敦獎。命依次令給假。差人代之。
永徽三年二月十一日。上以天下無虞。百司務簡。每至旬假。許不視事。以與百僚休沐。
四年五月二十一日敕。高祖大武皇帝既開洪業。不可限以常禮。忌日特宜廢務。
太極元年四月敕。遊客官人子弟。勒還本貫。十日外杖一百。居停同罪。須覲問即陳牒給假發遣。
開元二十二年六月十七日敕。諸州千秋節。多有聚會。頗成縻費。自今已後。宜聽五日一會。盡其歡宴。餘兩日休假而已。任用當處公廨。不得別有科率。至寶應元年八月三日敕。八月五日。本是千秋節。後改為天長節。舊給假三日。其前後一日假。權停。至九月一日敕。天成地平節。准乾元元年九月一日敕。休假三日。望准八月三日敕。前後日權停。
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至大歷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節。前後各給三日。
二十五年正月七日敕。自今已後。百官每旬節休假。不入曹司。至天寶五載五月九日敕。頃自宴賞。已放入朝。節假常參。未聞申命。公私協慶。千年一時。自今已後。每至旬假休假。中書門下及百官。並不須入朝。亦不須衙集。
其年正月。內外官五月給由假。九月給授衣假。分為兩番。各十五日。其由假若風土異宜。種收不等。通隨便給之。
天寶四載六月十四日敕。頃以鄉閭侍丁。優給孝假。官吏等仍科雜役。天寶初。已遣優矜。如聞比來乃差征鎮。豈有捨其輕而不恤其重。放其役而更苦其身。眷言及此。良用恤然。自今後。將侍丁孝假。不須差行。
五載二月十三日。中書奏。大聖祖以二月十五日降生。請同四月八日佛生之時。休假一日。陳希烈奏
大歷四年七月十三日敕。七月十五日。前後各一日。宜准舊例休假。
貞元五年四月十五日敕。四月十九日。降誕之辰。宜休假一日。
二十一年五月。御史臺奏。伏准承前舊例。諸司三品以上長官。請假滿日。正衙參見。其餘品秩卑。自有本司官長。不曾于正衙參假。去年六月。侍御史竇群奏。令尚書省四品。中書門下御史臺五品。同三品例。正衙參假訖。既失舊章。又煩聖聽。今請准例三品以上。假滿日。正衙見。如有違越。請准乾元元年三月敕。每犯奪一月俸。依奏。 元和元年八月。御史臺奏。新授常參官。在城未上。及在外未到假故等。准令式。職事官假滿百日。即合停解。其未上官等。並無正文。或滿百日。無憑舉奏。自今已後。如有在城授官。疾病未上者。在外授官。敕到後計水陸程外滿百日者。並請停解。從之。
四年四月。貶沈達為泉州參軍。徐肇為建州參軍。二人為率府掾。各請演州愛州婚姻假。御史臺奏州皆萬里之外。量其秩滿。猶有假程。請量黜以懲慢易。
七年十一月敕。自今後。遇輟朝日。中書門下宜同假日。不須入
長慶二年四月。御史臺奏。檢校司空兼太子少傅嚴綬。疾病假滿百日。合停。敕。嚴綬年位俱高。須加優異。宜依舊秩。未要舉停。
其年六月。右金吾衛大將軍郭鏦。疾假滿百日。上以仲舅。許未停官。
太和八年九月。御史臺奏。文班常參官。舊例。每月得請兩日事故假。今許請三日。仍不得在盡入眾集。并頭朝等日。一品二品官。如合朝不朝。及盡入眾集不到。臨朝時請假等。並請假舊例。每季終仍具請事故假日。錄狀聞奏。兼申中書門下。文武常參官。每月終比。校其中請事故假多人。三品六品。各罰兩人。四品五品。人數稍多。各罰三人。請各奪一月俸。如合罰人數稍多。即從下罰。亦不過兩三人。及三人如實疾患。已連請假十日以上。為眾所知。不在此限。每至次月。具狀申中書門下。文武常參。應請期年喪假者。除准式假滿。連許請三日事故假。仍五個月內。每朔望日各許請事故假一日。其大功喪假者。准式。假滿連許請事故假兩日。仍三個月朔望日。各許請事故假一日。敕旨。依奏。
會昌元年二月敕。二月十五日。元元皇帝降誕之日。宜為降聖節。休假一日。
二年十二月。御史臺奏。應諸司六品以下官。請外州婚禮。周親以上侍省等假節目。應當司牒諸司諸州府。及節度使。觀察使。度支。鹽鐵。監院等節目。伏以前後敕。文非嚴切。致茲輕犯。蓋未必行。臣等今稍重科條。庶令知懼。敕旨。依奏。 大中四年正月制。設官分局。各有主張。具于在公。責辦斯切。諸州府及縣官到任已後。多請遠假。或言周親疾病。或言將赴婚姻。令式假名。長吏難為止抑。遂使本曹公事。併委比廳。手力俸錢。盡為己有。勤勞責罰。則在他人。須有條流。俾其兼濟。其諸州府縣官請出界假故一月以下。即任權差諸廳通判。一月以上。即勾當留官。例其課料等。據數每貫剋二百與見判案官。 咸通十四年正月。御史中丞韋蟾奏。應諸州刺史除授。正衙辭謝後。託故陳牒請假。實為容易。自今後。如實有故為眾所知者。三日外。不在陳牒之限。應內外蔭官入京後。合更朝謝。如遇假日。且合在都亭驛。近日多請假便歸私家。既犯條章。頗乖禮敬。自今已後。望准故事。如未朝謝。須於都亭驛俟日。如違越。臺司糾勘。從之。 醫術武德中。關中多骨蒸病。得之必死。遞相染著。許允宗每療皆愈。或曰。公醫若神。何不著書。以貽將來。允宗答曰。醫乃意也。在人思慮。有脈候幽微。苦其難別。意之所解。口莫能宣。古之名手。惟是別脈。脈既精別。然後識夫病之源。藥有正相當者。惟須單用一味。直攻彼病。藥力既純。病即可愈。今人不能別脈。莫識病源。以情臆度。多用藥味。譬之於獵。不知兔處。多發人馬。空廣遮圍。或冀一人偶然逢也。如此療病。不亦疏乎。脈之深遠。既不可言。故不能著述。甄權者。貞觀中。年百餘歲。太宗幸其第。賜以几杖。撰脈經針方明堂人形圖。其弟立亦達醫術。撰本草音義七卷。古今錄驗方五十卷。 貞觀三年九月十六日。設諸州治醫學。至開元十一年七月五日。詔曰。遠路僻州。醫術全無。下人疾苦。將何恃賴。宜令天下諸州。各置職事醫學博士一員。階品同於錄事。每州本草及百一集驗方。與經史同貯。至二十七年二月七日敕。十萬戶已上州。置醫生二十人。十萬戶以下。置十二人。各於當界巡療。
二十二年九月十六日。右衛率府長史王元策。奉使天竺。得方士那羅邇婆寐。自言壽二百歲。云有長生之術。上頗信之。深加禮敬。館之金飆門內。造延年之藥。竟不就。放還。死於長安。顯慶二年。右監門府長史蘇敬上言。陶宏景所撰本草。事多舛謬。請加刪補。詔令檢校中書令許敬宗。太常寺丞呂才。太史令李淳風。禮部郎中孔志約。尚藥奉御許孝崇。并諸名醫等二十人。增損舊本。徵天下郡縣所出藥物。并書圖之。仍令司空李勣總監定之。并圖合成五十五卷。至四年正月十七日撰成。及奏。上問曰。本草行來自久。今之改修。何所異也。于志寧對曰。舊本草是陶宏景合神農本經及名醫別錄而注解之。宏景僻在江南。不能遍識藥物。多有紕謬。其所誤及別錄不書。四百有餘種。今皆考而正之。本草之外。新藥行用有效者。復百餘種。今附載之。此所以為勝也。上稱善。詔藏于秘府。
三年。詔徵太白山人孫思邈至。居於鄱陽公主廢府。時年九十餘。視聽不衰。盧照鄰。宋令文。孟詵皆執師贄之禮。照鄰嘗問曰。名醫愈疾。其道何也。思邈曰。吾聞善言天者。必資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於天。天有四時五行。日月相推。寒暑迭代。其轉運也。和而為雨。怒而為風。散而為露。亂而為霧。凝而為霜雪。張而為虹蜺。此天地之常數也。人有四肢五臟。一覺一寐。呼吸吐納。精氣往來。流而為榮衛。彰而為氣色。發而為音聲。此人之常數也。陽用其形。陰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及其失也。蒸則生熱。否則生寒。結而為瘤贅。陷而為癰疽。奔而為喘乏。渴而為焦枯。診發乎面。變動乎形。推及天地。則亦如之。故五緯盈縮。星辰錯行。日月薄蝕。孛彗流飛。此天地之危診也。寒暑不時。此天地之蒸否也。石立土踊。此天地之瘤贅也。山崩地陷。天地之癰疽也。衝風暴雨。天地之喘乏也。雨澤不降。川瀆涸竭。天地之焦枯也。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鍼劑。如聖人和之以至德。輔之以人事。故身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通乎數也。照鄰曰。人事如何。思邈曰。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仁欲方。照鄰曰。何謂也。思邈曰。心為五臟之君。君以恭慎為主。故心欲小。膽為五臟之將。將以果決為務。故膽欲大。智者動。象天。故欲圓。仁者靜。象地。故欲方。詩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謂小心也。糾糾武夫。公侯干城。謂大膽也。傳曰。不為利回。不為義疚。仁之方也。易曰。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智之圓也。照鄰又曰。養性之要何也。思邈曰。天道有盈缺。人事多屯厄。苟不自慎。而能濟於屯厄者。未之有也。故養性之士。先知自慎。自慎者。以憂畏為本。經曰。人不憂畏。大威至矣。憂畏者。生死之門。存亡之由。禍福之本。吉凶之元也。故士無憂畏。則仁義不立。農無憂畏。則稼穡不滋。工無憂畏。則規矩不設。商無憂畏。則貨殖不盈。子無憂畏。則孝敬不篤。父無憂畏。則慈愛不著。臣無憂畏。則勳庸不立。君無憂畏。則社稷不安。故養性者。失其憂畏。則心亂而不理。形躁而不寧。神散而氣越。志蕩而意昏。應生者死。應存者亡。應成者敗。應吉者凶。夫憂畏者。猶水火不可暫忘也。人無憂畏。子弟為勁敵。妻妾為寇讎。是故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憂於身者。不拘於人。畏於天者。不危于人。畏於己者。不制於彼。慎於小者。不懼於大。戒於近者。不悔於遠。能如此者。水行。蛟龍。不能害。陸行。虎兕不能傷。五兵不能及。疫癘不能染。讒賊不能謗。毒螫不能加。善知此者。則人事畢矣。照鄰自傷彊仕之年。而嬰沉病。乃作病梨樹賦。以傷稟受之不固也。至四年。思邈授承務郎直尚藥局。
開元十一年九月七日。親製廣濟方。頒示天下。
天寶五載八月敕。朕所撰廣濟方。宜令郡縣長官。選其切要者。錄于大版上。就村坊要路榜示。仍委採訪使勾當。無令脫錯。
乾元元年二月五日制。自今已後。有以醫術入仕者。同明經例處分。至三年正月十日。右金吾長史王淑奏。醫術請同明法選人。自今已後。各試醫經方術策十道。本草二道。脈經二道。素問十道。張仲景傷寒論二道。諸雜經方義二道。通七以上留。已下放。又尚食藥藏局。請同典膳局。太醫署請同大樂署。
貞元二年九月。山人鄧思齊獻威靈仙草。出商州。能愈眾疾。上于禁中試用。有效。令編附本草。授思齊太醫丞。
八年八月。加殿中省侍御醫藥藏局丞俸錢。仍令侍御醫及尚藥直長藥藏郎並留授翰林醫官。所司不得注擬。 十二年二月十三日。上親製貞元廣利方五卷。頒于州府。至三月十五日敕。貞觀初。諸州各置醫博士。開元中。兼置助教。簡試醫術之士。申明巡療之法。比來有司補擬。雖存職員。藝非專精。少堪施用。緬思牧守。實為分憂。委之採擇。當悉朕意。自今已後。諸州應闕醫博士。宜令長史各自訪求選試。取藝業優長。堪效用者。具以名聞。已出身入式。吏部更不須選集。 十二年八月敕。其見任醫術官。應非翰林供奉。不在加料錢限。
十七年十二月敕。翰林醫官及藥童。自今已後。縱考滿并不得于所司選。其見選人亦宜停。
二十一年正月。罷翰林陰陽。上醫。相。射覆。碁諸待詔三十二人。初。王叔文以?進。既用事。惡其與己儕類相亂。故罷之。
長慶元年正月。處士張皋上疏曰。臣聞神慮淡則血氣和。嗜欲勝則疾病作。和則必臻于壽考。作則必致於傷殘。是以古之聖賢。務自頤養。不以外物撓耳目。不徇聲色敗性情。由是和平自臻。福慶斯集。故易曰。?妄之疾。勿藥有喜。詩曰。自天降康。降福穰穰。此皆理合天人。著在經訓。然則藥以攻疾。無疾固不可餌之。高宗朝。有處士孫思邈者。精識高遠。深達攝生。其所著千金方三十卷。行之於世。序論云。凡人無故。不宜服藥。藥勢偏有所阻。令人藏氣不平。思邈此言。可謂洞于事理也。或寒暑為寇。節宣有乖。事資醫方。尚須慎重。故禮云。醫不三世。不服其藥。施於凡庶。猶且如此。況在天子。豈得自輕。先朝暮年。頗好方士。徵集非一。嘗試亦多。累致危疾。聞於中外。足為殷鑒。陛下素所詳知。必不可更踵前車。自貽後悔。今朝野之人。紛紜竊議。直畏忤旨。莫敢獻言。臣蓬艾微生。麋鹿同處。既非邀寵。亦又何求。但以曾覽古今。麤知忠義。有聞而默。於理不安。願陛下無忽芻蕘。庶裨萬一。時穆宗頗好金石之藥。疏奏。上嘉歎久之。竟訪皋不獲。
六年七月。考功奏。近年諸州府及百司官長。所書考第。寮屬並不得知。升黜之間。莫辨當否。自今已後。書考後。但請勒名牒於本司本州。懸于本司本州之門三日。其外縣官。則當日下縣。如有升黜不當。便任披陳其考第便須改正。然後得申省。如勘覆之後。事無乖謬。則論告之人。亦必懲殿。又准考課令。凡官人申考狀。不得過兩紙三紙。刺史縣令。至於賦稅畢集。判斷不滯。戶口無逃散。田畝守常額。差科均平。廨宇修飾。館驛如法。道路開通。如此之類。皆是尋常職分。不合計課。自今後。但云所勾當常行公事。並無敗闕。即得准職分無失。及開田招戶。辨獄雪冤。及新置之事。則任錄其事由申上。亦須簡要。不得繁多。又近年以來。刺史皆自錄課績申省。矜衒者則張皇其事。謙退者則緘默不言。自今已後。其巡內刺史。請並委本道觀察使定其考第。然後錄申本州。不得自錄課績申省。又州府申官人覆得冤獄。書殊考者。其元推官人。多不懲殿。或云書考日。當書下考。至時又不提舉。請自今以後。書辨獄官人殊考日便須書元推官下考。如元推官自以為屈。任經廉使及臺省陳論。其官人先有殿犯。官長斷云至書考日與下考者。如至時不舉。其本州判官當書下考。其所申到下考。省司校其所犯。如與令式相符。便校定申奏。至敕下時後。並須各牒府州。又近日諸州府所申奏錄課績。至兩考三考以後。皆重具從前功課申省。以冀褒升。省司或檢勘不精。便有僥倖。自今以後。不得輒更具從前功績申上。又近日諸州府所申考解。皆不指言善最。或漫稱考秩。或廣說門資。既乖令文。實為繁弊。自今以後。如有此色。並請准令降其考第。又准考課令。在中上以上。每進一等。加祿一季。中中者守本祿。中下以上。每退一等。奪祿一季。准令以此勸懲。事在必行。近年以來。與奪幾廢。或有申請之處。則言無本色可支。徒掛簿書。實無給與。今按倉庫令。諸給糧祿。皆以當處正倉充。無倉之處。則申省隨近有處支給。又無者。聽以稅物及和糴屯收等物充。令式昭然。不合隳廢。自今以後。每省司校考畢。符牒到州後。仰當時便具升降與奪事由申請。如違令式。不舉明者。其所由官。請奪俸祿一季。其已去任官。追奪祿事。并請准令式處分。又准考課令。官人因加戶口。及勸田農。并緣餘功進考者。于後事若不實。縱經恩宥。其考皆從追改。追改之事。近皆不行。自今以後。并請准令式處分。其因此得官者。仍請追奪。又諸道所申考解。從前十月二十五日到都省。都省開拆郎官押尾後。至十一月末方得到本司。開拆多時。情故可見。自今以後。伏請准南曹及禮部舉選解例。直送當司開拆。又從前以來。應得考之人。並給考牒。以為憑據。近年考使容易。給牒不一。或一人考牒。數處請給。或數年之後。方始請來。自今以後。校考敕下後。其得殊考及上考人。省司便據人數一時與修寫考牒。請准吏部告身。及禮部春關牒。每人各出錢收贖。其得殊考者。出一千文。上考者。出五百文。其錢便充寫考牒紙筆雜用。以前件事條等。或出於令文。或附以近敕。酌情揣事。不至乖張。謹並條例進上。伏乞宣付中書門下。請更參詳。苟裨至公。乞賜收采。仍請三年一度。准舉選格例修定頒下。敕。考功所條流校考公事。頗謂詳悉。唯一件難便允從。近日俗尚矜能。人少廉恥。若牒門許其論告。則自此必長紛爭。當否之間。固有公議。其一件宜落下。餘依奏。
咸通十四年。考功員外郎王徽。以舊例考簿上中下字朱書。吏緣為奸。多有揩改。請以墨書。從之。
冬薦貞觀五年六月十一日敕。准貞觀四年正月一日制。春秋舉薦官。中書門下奏。常參官八品以上。外官五品以上正員。及額內得替。並停薦。其使下郎官御史丁憂。廢省官在外者。望委諸道觀察使及州府長史。其在京城。委中書門下尚書省御史臺。常參清官并諸使三品已上。左右庶子。詹事。少卿。監。司業。少尹。諭德。國子博士。長安萬年縣令。著作郎。中允。中舍。秘書。太常丞。贊善。洗馬等。每年一度聞薦。至六年十二月一日敕。自今以後。王府官宜停薦。其見任宰相及勳臣子弟。亦不須舉人。至八年。每冬薦官。比來所舉人數頗多。自今以後。中書門下兩省御史臺五品已上。尚書省四品已上。諸司省三品已上。應合舉人。各令每人薦不得過兩人。餘官不得過一人。准前敕處分。至九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敕。每年冬薦官吏。部准式檢勘。或成者。宜令諸司尚書。左右丞。本司侍郎。引試都堂。訪以理術。兼商量時務狀。考其理識通者。及考第事跡。定為三等。并舉主姓名錄奏。試日。仍令御史一人監試。 貞元十一年正月敕。本置冬薦。務在得人。自今以後。所薦官考試。奏入上等人。如無他故者。准前敕類例處分。其下等人。有司便以時罷退。任待他年重薦。如情願同吏部六品以下。選不合得留人。例請授遠慢官者。任經都省陳狀。吏部勘責限等第。敕出後一月內。送中書門下商量進擬。
元和七年八月。中書門下奏。諸州府五品已上官。替後。委本道觀察使。及長吏量其材行幹能。堪獎用者。具人才資歷。每年冬季。一度聞薦。其罷使郎官御史。委中書門下兩省。御史。尚書省常參官。及諸司職事三品已上文官。左右庶子。詹事。諸司少卿監。國子司業。少尹。國子博士。長安萬年縣令。太常博士。著作郎。秘書丞等。每年冬准此聞薦。從之。
太和元年八月敕。諸道諸軍諸使。應奏判官。并每年冬薦等。所奏判官。除新開幕府。據元額署外。其向後奏請。如是元闕。即云闕某職。今奏某人充。如已有。令更奏。即云某職某人緣某事停。奏某人替某。前使下臺省官合冬薦者。除府使罷外。既有薦用。當且要籍。不合便稱去職。自今以後。如帶職掌授臺省官兩考者。不在冬薦限。如其中實有故罷免者。亦須待授官周歲。然後許冬薦。狀中具言罷免事故。其他據品秩合冬薦者。則依元敕。
七年五月。中書門下奏。諸道諸使停罷郎官御史等。望令罷後。其所在官經兩考已上。方得冬薦。如文學才行堪獎用者。不在此限。其諸州上佐罷後。經二年方得聞薦。其非時替者。許一年後聞薦。 大中五年正月敕。右補闕宋球等奏冬薦狀。引敕文年月不同。各罰一季俸。仍委吏部長以元和七年八月二十一日。及太和七年七月二十六日敕。著為定制。
甲庫開元十九年五月十一日敕。尚書省內諸制敕庫。及兵部吏部考功刑部簿書景跡并甲庫。每司定員外郎主事各一人。中書門下制敕甲庫。各定主書錄事已下各一人專知。周年一替。中間不得改移。
建中元年七月八日。吏部奏。比來冬集。申門下省。吏部有官甲。內庫無本。今請依官甲例。更寫一本進內收貯。縱三庫斷裂。即檢內庫本。從之。
二年十月十一日。中書門下奏。中書門下及吏部制敕甲庫等。准式。中書舍人。給事中。吏部員外郎。並合專判。緣官望清高。兼外有職事。不得躬親。所以比來文歷。多有罪過。今請每庫採擇一公清勤幹。專押甲庫。冀事得精詳。其知經四周年。無負犯。仍望依資與改官。奉敕。依。至三年四月三日。給事中關播奏。三省中庫官各一人。或屬假故。即公事廢闕。請各更置一人。其吏部行內考功司封司勳庫郎中。仍請兩人分掌。臨時事故。即勒通知。奉敕。宜依。至貞元八年十一月九日。吏部侍郎杜黃裳奏。以前資官充專知。既無俸料。頗亦艱辛。請入庫日便依資與官。仍許四周年不用闕。奉敕。前資官未有功勞。不合改轉。既無俸料。又慮艱辛。入庫之日。宜與同類官。
貞元八年閏十二月。給事中徐岱。中書舍人奚陟。高郢等奏。比來甲敕。祗下刑部。不納門下省甲庫。如有失落。無處檢覆。今請准制敕。納一本入門下甲庫。以憑檢勘。敕旨。依奏。
十年三月八日。司封奏。當司與司勳考功敕甲庫。同一專知官。先無庫印。今請鑄造。仍以封勳考甲庫印六字為印文。從之。
十三年正月。關播遷給事中。舊例。請司甲庫。皆是胥吏掌知。為弊頗久。播始建議。並以士人知之。至今稱當。
元和八年五月。吏部侍郎楊於陵奏。臣伏以銓選之司。國家重務。根本所繫。在于簿書。承前諸色甲敕等。緣歲月滋深。文字凋缺。假冒踰濫。難於辨明。因循廢闕。為弊恐甚。若據見在卷數。一時修寫。計其功直。煩費甚多。竊以大歷以前。歲序稍遠。選人甲歷。磨勘漸稀。其貞元二十一年以後。敕旨尚新。未至訛謬。縱須倫理。請待他時。臣今商量。從大歷十年至貞元二十年。都三十年。其間出身及仕宦之人。要檢覆者。多在此限之內。且據數修寫。冀得精詳。今冬選曹。便獲深益。其大歷十年向前甲敕。請待此一件修畢。續條貫補緝。臣內省庸薄。又忝選司。庶效涓埃。以裨朝典。謹具量補年月及應須差選官吏。并所給用紙筆雜功費用。分析如前。敕旨。依奏。
太和三年四月敕。甲庫官。舊例初入授同類官。考滿去職。則與依資改轉。此事參差。有優有屈。今宜同並諸色職事帶正員官者。准寶歷二年十一月九日敕處分。其改轉亦同前件。如已在甲庫授官者。即聽且依舊敕處分。
五年六月敕。應選人及冬集人于案。門下省檢勘畢後。比來更差南曹令史收領。卻納門下甲庫。在於公事。頗甚勞擾。自今以後。請敕吏部過選院。本令史便自分付甲庫。以備他年檢勘。仍請門下省勒甲庫令史。每過選時。常加檢點收拾。明立文案據。官吏等遞相分付。不得妄有破除。南曹申請之時。如有稱失落欠少。本令史及專知官。請准檢報。揩抹違越。條例處分。
九年十二月敕。中書門下吏部。各有甲庫歷。名為三庫。以防踰濫。如聞近日諸處奏官。不經所司檢尋。未免奸偽。起今已後。諸司諸使諸道應奏六品以下諸色人。稱舊有官及出身。請改轉。并請授官。可與商量者。除進士登科。眾所聞知外。宜令先下吏部中書門下三庫。委給事中。中書舍人。吏部格式郎中。各與本甲庫官同檢勘。具有無申報。中書門下審無異同者。然後依資進擬。如諸司諸使諸道奏論不實。以無為有。臨時各重加懲罰。
當直故事。尚書省官。每一日一人宿直。都司執直簿轉以為次。諸長官應通判者。及上佐縣令不直。凡內外官。日出視事。午而退。有事則直。官省之務繁者。不在此限。
故事。尚書左右丞。及秘書監。九寺卿。少府監。將作監。御史大夫。國子祭酒。太子詹事。國子司業。少監御史中丞。大理正。外官二佐已上及縣令。准開元式。並不宿直。 貞觀五年十二月二十日敕。文武官妻娩月。免宿直。左衛大將軍李大亮。領太子右率衛。工部尚書。身居三職。宿衛兩宮。至宿直。太宗勞之曰。至公宿直。我便安臥。
天冊萬歲元年三月。令宰相每日一人宿直。其後與中書門下官通直。至開元二年。姚崇為紫微令。紫微官直次。下讓宰相。崇以年位已高。特亦違直。其次省官。多不從所由。吏數持直簿詣之。崇題其簿曰。告直。令吏遣去。又來。必欲取人。有同司命老人年事給終不擬。當諸官歡笑。不復逼以直也。至十一年。停宰相當直。
景龍三年九月。蘇瓖拜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與男中書舍人頲聯事。奏請出為外官。遂進秘書監。御筆批云。僕射不綰中書。蘇頲不改也。明日固讓。上曰。欲得卿長在中書。遂與父聯事通直。
開元二十年九月二十一日。是中書舍人梁昇卿私忌。二十日晚欲還。即令傳制。報給事中元彥沖。令宿衛。會彥沖已出。昇卿至宅。令狀報。彥沖以旬假與親朋聚宴。醉中詬曰。汝何不直。昇卿又作書報云。明辰是先忌。比往復。日已暮矣。其夜。有中使齎黃敕。見直官不見。迴奏。上大怒。出彥沖為邠州刺史。因新昌公主進狀申理。公主即彥沖甥張?之妻云,元不承報。此是中書省之失。由是出昇卿為莫州刺史。
貞元元年正月。給事中袁高既宿直。時盧杞由新州司馬移吉州長史。是日。上命為驍州刺史。高既宿直。當草杞制。遂執以謁宰相盧翰劉從一曰。盧杞作相三年。矯誣陰賊。退棄忠良。朋附者咳唾登青雲。睚眥者顧盼擠溝壑。致使鑾輿播越。天下瘡痍。皆杞之為也。幸免族誅。已為漏網。若更移郡秩。恐失天下之望。今相公執奏之。事尚可救。翰從一皆杞所引用。不從高之言。遂命舍人草制。及詔出。高又執之不下。仍上奏。盧杞為政。極惡窮兇。六軍將校。願食其肉。百辟卿士。嫉之若讎。疏未納。明日。諫官陳京。趙需。裴佶。宇文炫。盧景亮。張薦等上疏。上良久謂曰。若與盧杞刺史。太優。與上佐可。皆曰。可。遂追杞驍州制。翌日。上遣中使宣慰高云。朕徐思卿言。深覺愜當。依卿所奏。
會昌四年三月。御史臺奏。今月三日。左右金吾仗當直將軍烏漢正。季玕。並不到。准會昌三年二月四日敕。比來當日多歸私第。近晚方至本仗宿直。事頗容易。須有提撕。今日以後。晝日並不得離本仗。縱有公事期集。當直人亦不得去。仍令御史臺差朝堂驅使官覺察。如有違者。錄名聞奏。敕旨。宜各罰一月俸。
休假貞觀元年十月。少府監奏。丞閻立德妹喪。准令假給二十日。立德專知羽儀。其作未丁。請止給三日。上曰。同氣之情。義不可奪。自喪亂以來。風俗弛壞。宜特敦獎。命依次令給假。差人代之。
永徽三年二月十一日。上以天下無虞。百司務簡。每至旬假。許不視事。以與百僚休沐。
四年五月二十一日敕。高祖大武皇帝既開洪業。不可限以常禮。忌日特宜廢務。
太極元年四月敕。遊客官人子弟。勒還本貫。十日外杖一百。居停同罪。須覲問即陳牒給假發遣。
開元二十二年六月十七日敕。諸州千秋節。多有聚會。頗成縻費。自今已後。宜聽五日一會。盡其歡宴。餘兩日休假而已。任用當處公廨。不得別有科率。至寶應元年八月三日敕。八月五日。本是千秋節。後改為天長節。舊給假三日。其前後一日假。權停。至九月一日敕。天成地平節。准乾元元年九月一日敕。休假三日。望准八月三日敕。前後日權停。
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至大歷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節。前後各給三日。
二十五年正月七日敕。自今已後。百官每旬節休假。不入曹司。至天寶五載五月九日敕。頃自宴賞。已放入朝。節假常參。未聞申命。公私協慶。千年一時。自今已後。每至旬假休假。中書門下及百官。並不須入朝。亦不須衙集。
其年正月。內外官五月給由假。九月給授衣假。分為兩番。各十五日。其由假若風土異宜。種收不等。通隨便給之。
天寶四載六月十四日敕。頃以鄉閭侍丁。優給孝假。官吏等仍科雜役。天寶初。已遣優矜。如聞比來乃差征鎮。豈有捨其輕而不恤其重。放其役而更苦其身。眷言及此。良用恤然。自今後。將侍丁孝假。不須差行。
五載二月十三日。中書奏。大聖祖以二月十五日降生。請同四月八日佛生之時。休假一日。陳希烈奏
大歷四年七月十三日敕。七月十五日。前後各一日。宜准舊例休假。
貞元五年四月十五日敕。四月十九日。降誕之辰。宜休假一日。
二十一年五月。御史臺奏。伏准承前舊例。諸司三品以上長官。請假滿日。正衙參見。其餘品秩卑。自有本司官長。不曾于正衙參假。去年六月。侍御史竇群奏。令尚書省四品。中書門下御史臺五品。同三品例。正衙參假訖。既失舊章。又煩聖聽。今請准例三品以上。假滿日。正衙見。如有違越。請准乾元元年三月敕。每犯奪一月俸。依奏。 元和元年八月。御史臺奏。新授常參官。在城未上。及在外未到假故等。准令式。職事官假滿百日。即合停解。其未上官等。並無正文。或滿百日。無憑舉奏。自今已後。如有在城授官。疾病未上者。在外授官。敕到後計水陸程外滿百日者。並請停解。從之。
四年四月。貶沈達為泉州參軍。徐肇為建州參軍。二人為率府掾。各請演州愛州婚姻假。御史臺奏州皆萬里之外。量其秩滿。猶有假程。請量黜以懲慢易。
七年十一月敕。自今後。遇輟朝日。中書門下宜同假日。不須入
長慶二年四月。御史臺奏。檢校司空兼太子少傅嚴綬。疾病假滿百日。合停。敕。嚴綬年位俱高。須加優異。宜依舊秩。未要舉停。
其年六月。右金吾衛大將軍郭鏦。疾假滿百日。上以仲舅。許未停官。
太和八年九月。御史臺奏。文班常參官。舊例。每月得請兩日事故假。今許請三日。仍不得在盡入眾集。并頭朝等日。一品二品官。如合朝不朝。及盡入眾集不到。臨朝時請假等。並請假舊例。每季終仍具請事故假日。錄狀聞奏。兼申中書門下。文武常參官。每月終比。校其中請事故假多人。三品六品。各罰兩人。四品五品。人數稍多。各罰三人。請各奪一月俸。如合罰人數稍多。即從下罰。亦不過兩三人。及三人如實疾患。已連請假十日以上。為眾所知。不在此限。每至次月。具狀申中書門下。文武常參。應請期年喪假者。除准式假滿。連許請三日事故假。仍五個月內。每朔望日各許請事故假一日。其大功喪假者。准式。假滿連許請事故假兩日。仍三個月朔望日。各許請事故假一日。敕旨。依奏。
會昌元年二月敕。二月十五日。元元皇帝降誕之日。宜為降聖節。休假一日。
二年十二月。御史臺奏。應諸司六品以下官。請外州婚禮。周親以上侍省等假節目。應當司牒諸司諸州府。及節度使。觀察使。度支。鹽鐵。監院等節目。伏以前後敕。文非嚴切。致茲輕犯。蓋未必行。臣等今稍重科條。庶令知懼。敕旨。依奏。 大中四年正月制。設官分局。各有主張。具于在公。責辦斯切。諸州府及縣官到任已後。多請遠假。或言周親疾病。或言將赴婚姻。令式假名。長吏難為止抑。遂使本曹公事。併委比廳。手力俸錢。盡為己有。勤勞責罰。則在他人。須有條流。俾其兼濟。其諸州府縣官請出界假故一月以下。即任權差諸廳通判。一月以上。即勾當留官。例其課料等。據數每貫剋二百與見判案官。 咸通十四年正月。御史中丞韋蟾奏。應諸州刺史除授。正衙辭謝後。託故陳牒請假。實為容易。自今後。如實有故為眾所知者。三日外。不在陳牒之限。應內外蔭官入京後。合更朝謝。如遇假日。且合在都亭驛。近日多請假便歸私家。既犯條章。頗乖禮敬。自今已後。望准故事。如未朝謝。須於都亭驛俟日。如違越。臺司糾勘。從之。 醫術武德中。關中多骨蒸病。得之必死。遞相染著。許允宗每療皆愈。或曰。公醫若神。何不著書。以貽將來。允宗答曰。醫乃意也。在人思慮。有脈候幽微。苦其難別。意之所解。口莫能宣。古之名手。惟是別脈。脈既精別。然後識夫病之源。藥有正相當者。惟須單用一味。直攻彼病。藥力既純。病即可愈。今人不能別脈。莫識病源。以情臆度。多用藥味。譬之於獵。不知兔處。多發人馬。空廣遮圍。或冀一人偶然逢也。如此療病。不亦疏乎。脈之深遠。既不可言。故不能著述。甄權者。貞觀中。年百餘歲。太宗幸其第。賜以几杖。撰脈經針方明堂人形圖。其弟立亦達醫術。撰本草音義七卷。古今錄驗方五十卷。 貞觀三年九月十六日。設諸州治醫學。至開元十一年七月五日。詔曰。遠路僻州。醫術全無。下人疾苦。將何恃賴。宜令天下諸州。各置職事醫學博士一員。階品同於錄事。每州本草及百一集驗方。與經史同貯。至二十七年二月七日敕。十萬戶已上州。置醫生二十人。十萬戶以下。置十二人。各於當界巡療。
二十二年九月十六日。右衛率府長史王元策。奉使天竺。得方士那羅邇婆寐。自言壽二百歲。云有長生之術。上頗信之。深加禮敬。館之金飆門內。造延年之藥。竟不就。放還。死於長安。顯慶二年。右監門府長史蘇敬上言。陶宏景所撰本草。事多舛謬。請加刪補。詔令檢校中書令許敬宗。太常寺丞呂才。太史令李淳風。禮部郎中孔志約。尚藥奉御許孝崇。并諸名醫等二十人。增損舊本。徵天下郡縣所出藥物。并書圖之。仍令司空李勣總監定之。并圖合成五十五卷。至四年正月十七日撰成。及奏。上問曰。本草行來自久。今之改修。何所異也。于志寧對曰。舊本草是陶宏景合神農本經及名醫別錄而注解之。宏景僻在江南。不能遍識藥物。多有紕謬。其所誤及別錄不書。四百有餘種。今皆考而正之。本草之外。新藥行用有效者。復百餘種。今附載之。此所以為勝也。上稱善。詔藏于秘府。
三年。詔徵太白山人孫思邈至。居於鄱陽公主廢府。時年九十餘。視聽不衰。盧照鄰。宋令文。孟詵皆執師贄之禮。照鄰嘗問曰。名醫愈疾。其道何也。思邈曰。吾聞善言天者。必資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於天。天有四時五行。日月相推。寒暑迭代。其轉運也。和而為雨。怒而為風。散而為露。亂而為霧。凝而為霜雪。張而為虹蜺。此天地之常數也。人有四肢五臟。一覺一寐。呼吸吐納。精氣往來。流而為榮衛。彰而為氣色。發而為音聲。此人之常數也。陽用其形。陰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及其失也。蒸則生熱。否則生寒。結而為瘤贅。陷而為癰疽。奔而為喘乏。渴而為焦枯。診發乎面。變動乎形。推及天地。則亦如之。故五緯盈縮。星辰錯行。日月薄蝕。孛彗流飛。此天地之危診也。寒暑不時。此天地之蒸否也。石立土踊。此天地之瘤贅也。山崩地陷。天地之癰疽也。衝風暴雨。天地之喘乏也。雨澤不降。川瀆涸竭。天地之焦枯也。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鍼劑。如聖人和之以至德。輔之以人事。故身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通乎數也。照鄰曰。人事如何。思邈曰。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仁欲方。照鄰曰。何謂也。思邈曰。心為五臟之君。君以恭慎為主。故心欲小。膽為五臟之將。將以果決為務。故膽欲大。智者動。象天。故欲圓。仁者靜。象地。故欲方。詩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謂小心也。糾糾武夫。公侯干城。謂大膽也。傳曰。不為利回。不為義疚。仁之方也。易曰。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智之圓也。照鄰又曰。養性之要何也。思邈曰。天道有盈缺。人事多屯厄。苟不自慎。而能濟於屯厄者。未之有也。故養性之士。先知自慎。自慎者。以憂畏為本。經曰。人不憂畏。大威至矣。憂畏者。生死之門。存亡之由。禍福之本。吉凶之元也。故士無憂畏。則仁義不立。農無憂畏。則稼穡不滋。工無憂畏。則規矩不設。商無憂畏。則貨殖不盈。子無憂畏。則孝敬不篤。父無憂畏。則慈愛不著。臣無憂畏。則勳庸不立。君無憂畏。則社稷不安。故養性者。失其憂畏。則心亂而不理。形躁而不寧。神散而氣越。志蕩而意昏。應生者死。應存者亡。應成者敗。應吉者凶。夫憂畏者。猶水火不可暫忘也。人無憂畏。子弟為勁敵。妻妾為寇讎。是故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憂於身者。不拘於人。畏於天者。不危于人。畏於己者。不制於彼。慎於小者。不懼於大。戒於近者。不悔於遠。能如此者。水行。蛟龍。不能害。陸行。虎兕不能傷。五兵不能及。疫癘不能染。讒賊不能謗。毒螫不能加。善知此者。則人事畢矣。照鄰自傷彊仕之年。而嬰沉病。乃作病梨樹賦。以傷稟受之不固也。至四年。思邈授承務郎直尚藥局。
開元十一年九月七日。親製廣濟方。頒示天下。
天寶五載八月敕。朕所撰廣濟方。宜令郡縣長官。選其切要者。錄于大版上。就村坊要路榜示。仍委採訪使勾當。無令脫錯。
乾元元年二月五日制。自今已後。有以醫術入仕者。同明經例處分。至三年正月十日。右金吾長史王淑奏。醫術請同明法選人。自今已後。各試醫經方術策十道。本草二道。脈經二道。素問十道。張仲景傷寒論二道。諸雜經方義二道。通七以上留。已下放。又尚食藥藏局。請同典膳局。太醫署請同大樂署。
貞元二年九月。山人鄧思齊獻威靈仙草。出商州。能愈眾疾。上于禁中試用。有效。令編附本草。授思齊太醫丞。
八年八月。加殿中省侍御醫藥藏局丞俸錢。仍令侍御醫及尚藥直長藥藏郎並留授翰林醫官。所司不得注擬。 十二年二月十三日。上親製貞元廣利方五卷。頒于州府。至三月十五日敕。貞觀初。諸州各置醫博士。開元中。兼置助教。簡試醫術之士。申明巡療之法。比來有司補擬。雖存職員。藝非專精。少堪施用。緬思牧守。實為分憂。委之採擇。當悉朕意。自今已後。諸州應闕醫博士。宜令長史各自訪求選試。取藝業優長。堪效用者。具以名聞。已出身入式。吏部更不須選集。 十二年八月敕。其見任醫術官。應非翰林供奉。不在加料錢限。
十七年十二月敕。翰林醫官及藥童。自今已後。縱考滿并不得于所司選。其見選人亦宜停。
二十一年正月。罷翰林陰陽。上醫。相。射覆。碁諸待詔三十二人。初。王叔文以?進。既用事。惡其與己儕類相亂。故罷之。
長慶元年正月。處士張皋上疏曰。臣聞神慮淡則血氣和。嗜欲勝則疾病作。和則必臻于壽考。作則必致於傷殘。是以古之聖賢。務自頤養。不以外物撓耳目。不徇聲色敗性情。由是和平自臻。福慶斯集。故易曰。?妄之疾。勿藥有喜。詩曰。自天降康。降福穰穰。此皆理合天人。著在經訓。然則藥以攻疾。無疾固不可餌之。高宗朝。有處士孫思邈者。精識高遠。深達攝生。其所著千金方三十卷。行之於世。序論云。凡人無故。不宜服藥。藥勢偏有所阻。令人藏氣不平。思邈此言。可謂洞于事理也。或寒暑為寇。節宣有乖。事資醫方。尚須慎重。故禮云。醫不三世。不服其藥。施於凡庶。猶且如此。況在天子。豈得自輕。先朝暮年。頗好方士。徵集非一。嘗試亦多。累致危疾。聞於中外。足為殷鑒。陛下素所詳知。必不可更踵前車。自貽後悔。今朝野之人。紛紜竊議。直畏忤旨。莫敢獻言。臣蓬艾微生。麋鹿同處。既非邀寵。亦又何求。但以曾覽古今。麤知忠義。有聞而默。於理不安。願陛下無忽芻蕘。庶裨萬一。時穆宗頗好金石之藥。疏奏。上嘉歎久之。竟訪皋不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