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部
【宋会要】
刑部主覆天下大辟已决公(按)[案],旬奏狱状,举驳其不当者,及官员犯罪除免、经赦叙用,定夺雪理给牒,以朝官一员或二员主判。又有详覆官,旧六员,亦京朝官充,淳化元年置,主定夺公事,分覆旬奏狱状,后止三员。景德三年,别增一员,专举驳大辟公案,共四员。又有法直官一员。
《两朝国史志》:刑部判事二人,以御史知杂已上或朝官充。凡律令、刑法案覆谳禁之制今并存,掌覆天下大辟,举其违失而驳正之,及详定京朝官、三班幕(府)[职]州县官员犯解免叙理出雪之事。详覆官四人,法直官一人,并以选人充。令史十二人,驱使官一人。元丰改官制,旧审刑院、纠察在京刑狱司并归刑部。尚书一人,侍郎一人,郎官一人,分左、右治事,左以详覆,右以叙雪。吏额:主事一人,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守当官八人,贴司十八人,都官、比部、司门皆无所掌,各以朝官一员主判。
太祖开宝七年,诏:「负犯选人应出雪牒,仰刑部具犯由、有无赃罚刑名罪赎南曹审问判成。」
太宗雍熙四年十一月,诏应刑部大理寺所断诸道公(按)[案],详酌事理,可断者即断,不须驳回,更不重勘。
淳化元年五月,诏刑部置详覆官六员六:原误作「人」,据本卷同页所述改。,专阅天下案牍。
真宗景德元年正月,诏:「今后每发赦书德音,差人到省抄写勘读。内川、广、福建、荆湖七路并先以发遣。」
八月,诏刑部、大理寺,今后京朝官使臣公(按)[案]论决讫,具所犯情罪、刑名报审官、三班院。从度支副使马景之奏也。
二年六月,诏审刑院、刑部凡会问公事,并须公牒往来。
七月,上封者言:「刑部举驳外州官吏失入死罪,按准断狱律从徒流,失入死罪者减三等徒二年半,公罪分四等定断。官减外徒二年,为首者追官,余三等徒罪并止罚铜。伏以法之
至重者死生之际,慕职州县初历宦途,未谙吏事。长吏明知徒罪不至追官,但务因循,不自详究。又雍熙三年七月敕,权判刑部张佖起请失入死罪不许以官当赎,知州、通判并勒停。咸平二年编 之时,辄从删去,致长吏渐无畏惧,轻用条章。乞自今失入死罪不至追官者断官冲替,候放选日注僻远小处官,连书幕职州县官注小处,京官、朝官任知州、通判,知令录、幕职授远处监当,其官高及武臣内职临时取旨。」从之。
九月九日,诏御史台差官勘事量大小给限,牒报刑部提举。
十四日,诏:「刑部每遇颁行赦令,并画时分明誊写勘读。三司每部差五十人,以职员一人管押赴省,及尽取三馆、秘阁楷书、官告院书吏分写。仍于发赦半月前预牒抽差,人写两道,于第一幅背写姓名,如稽缓卤莽,有误颁行,具名闻奏。审刑、大理寺降赦前十日,录官员名衔送刑部,至〔前〕一日时赴省,与详覆、法直官分勘。每敕第一幅背书姓名,如差错稽缓,有误颁行,并行朝典。如非时发敕书不及预牒者,实时抽取,至日特差中使一人点检催促了毕。」
三年十二月,诏:「刑部极刑案库应奏到断讫公(按)[案],从银台司降下后,分与详覆官看详。内有不当,即行驳疏。若无不当,入库置历拘辖。遇有诉冤,检取照证。专差令史一人知库,法直杂事司签书,详覆官一员监掌,判部官通押。每官吏年满,依历交割,给付解由,候经
三年已上奏取指挥。宣敕、公用钱、纸库各差令史一人,转历开闭支给亦差详覆官一员掌,自今置历轮差。令史二人,剩员二人,通昼夜在省,详覆、法直官〔各〕一员押宿。」
四年十一月,诏:「刑部正名、承阙私名二十三人,今后诸处不得抽差。凡收私名,亦仰御史台提举试验书札,收录姓名「名」下原衍「大」字,据文意删。。」
大中祥符二年五月,诏:「诸州奏狱空,须司理州院、倚郭县俱无囚系,方为狱空。每奏到,委刑部将旬奏禁状一处点对。如应得元敕,特降诏奖谕。」
十二月,诏:「南曹选人投应合会问去处,令刑部据合定公私遗阙、赃滥罪名,须分明定夺。如有异同,令刑部、大理寺同商量,从长归着报曹。」
四年闰五月,刑部言:「自来诸州旬申禁勘设有用条不当,自可举驳,不必别录按奏,乞自今只具单状以闻。」从之。
五年五月,诏刑部今后奏到断讫禁军大辟(按)[案],具情罪申枢院。
十月,诏:「刑部断奏命官、使臣、将校、军人、色役公人,并于状内『今详』字下写所犯罪人脚色。其『今详』字所行法不用,止旧存留铺法。命官、使臣、将校按犯轻重、赦前后赃私罪引条书断外,内公罪(是)[实]轻,不须条出罪名。合断罪处须简径节(掠)[略]合用格条,不须广录闲词,交杂款状。所引格、敕亦须简径铺坐。如外州断奏不当,除失出入罪名,合行驳勘,其元检勘官吏于奏状止定罪名勘鞫外,有失出入杖已下及半年徒罪,只于断状略言,虽有失(有)[出]入,合不行
勘。」
六年七月,诏刑部叙理人子细详敕令(按)[案]状者勘会申奏。
七年六月,诏:「外州失入死罪,经省寺举驳勘断官吏讫,令刑部明具驳难误错因依下审刑院看〔详〕节(掠)[略]送中书,降下刑部牒,与进奏院告报。」
八月,诏:「刑部今后专令详覆、法直官具逐处奏到旬申大辟人数置簿抄录拘管,候奏到断讫,奏对簿勾销。限外不到及有注滞,即勘会举行。」
干兴元年仁宗已即位未改元十一月,诏:「诸处奏到见禁文状并断讫公(按)[案],自来承进银台司先送中书,后送刑部看详,虚滞日数。宜令承进银台司自今更不送中书,直送刑部。」
仁宗天圣元年十二月,知审刑院滕涉言:「当院每准吏部南曹连到刑部、大理寺牒定夺选人公私罪名,内大理寺称止是收理,别无勘到情款;或称该赦释放,无凭定夺,致南曹依条重移当院定夺,此盖详断官避事,住滞选人。望自今如将可行定夺罪名依前避事不(定详)[详定],从院司申举。」诏:「流内铨南曹自今选人常例会问过犯公私罪名「流」字下原衍「内铨南曹自今选人常」九字,据文意删。,仰止会问刑部,令本部检定关报。」
二年十月,判刑部燕肃言:「每赦书德音,即本部差书吏三百人誊写,多是差错,致外州错认刑名,失行恩赏。乞自今宣讫,勒楷书写本,详断官勘读,匠人雕板印造发递。」从之,仍差详议、详断官各一员勘读。
七年十一月,诏自今刑部不得接见宾客及纵入闲杂人。
十年五月十日,
诏:「法寺断奏(按)[案]牍,旧以元勘(按)[案]纳中书本房,岁久毁腐。自今委大理寺每断奏后一月,实封关送刑〔部〕遣吏别置簿历管勾,立便于中书刑房点对承领,用堂印封送赴省,置库架阁,无得交杂损失。如诸处合要照证,即上历封送,常切拘收。内有连按下三司者,亦缴封刑部,刑部每季差详覆官一员提举。苦管勾、手分差替出官,并须交割,违者当行朝典。」
八月四日,刑部言:「本部凡追到已断告敕,寄省司毁抹。近降编敕,令所在注毁,限十日申省。又附令敕合追官如丁忧停任,旧告敕若两任作一任,当(牍)[牒]刑部置簿拘管。只缘凡降断并不计道数,即省司不见得曾与不曾丁忧停任,虑追索不足,因循散失,望申诫诸路画时关送当部。」从之。
庆历二年四月九日,刑部言:「凡承受审官院、三班院、吏部南曹会问诸色官员过犯度数,例委手分检簿抄录,主判官书牒回报,多有漏略。欲委详覆官每季轮一员监勒检阅,系检供报,着为定制。」从之。
审刑院,淳化二年置,元丰三年八月并归刑部。
纠察在京刑狱司,大中祥符二年置,元丰三年并归刑部。
《神宗正史 职官志》:凡其属有三:曰都官,军大将及徒隶名籍之事隶焉;曰比部,钩考帐籍及赃罚、欠负之事隶焉;曰司门,津梁、道路及国门几察之事隶焉。旧以刑部覆大辟案,而增置审刑院详谳,其京百司刑禁则隶纠察司。官制正名,悉归刑部。凡
官十有三;尚书一人,侍郎二人,郎中、员外郎、刑部各二人,都官、比部、司门各一人。《哲宗职官志》设官十有二,尚书、侍郎各一人,余同。
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尚书掌天下刑狱之政令,而侍郎、〔郎〕中、员外郎分治其事。凡制勘、(案)[按]劾、审录、奏谳、纠察、程督则隶左检察定夺,除雪、叙复、移放则隶右。格不载者,同尚书通领。其都官、比部、司门事亦如之。若御史台或诏狱录问辟(因)[囚]及三品以上官以侍郎,余以郎官。大祀则尚书 誓,荐熟则奉大牲,大礼肆赦,则侍郎授赦书,承旨释囚。分案八,设吏五十有二。《哲宗职官志》分案十二,置吏同。
神宗熙宁元年二月十六日,大理寺言:「敕阁自来轮差详断、法直官兼监「直」字原在「官」字下,据上下文意乙正。,半年一替。缘断官日诣审刑院商量文字,及中书、枢密勾唤不定,难为专一监守。欲乞专差检法官二员监敕阁,更不轮管本寺纸库、钱库、签书铨曹、审官院文字。及移法直官房依旧于阁下,仍差归司官二人、府吏二人同共管勾。旧条审〔刑院〕、刑部、大理寺不许宾客看谒及闲杂人出入,如有违犯,其宾客并接见官员并从违制科罚。乞并亲戚不许入寺往还,所贵杜绝奸弊。」从之。
五月二日,知审刑院齐恢等言:「本司近年已来文案稍多,全藉官员晓夕断奏,虽早入晚出,有大理寺一司常制,然其间不勤所职往(议)[诸]处看谒之人,深虑废事。欲乞今后应审刑院、大理寺官除休务假日外,其余合(人)[入]本司日分并不得于诸处看谒,所贵尽心职事,不
离官次。」从之。
十二月十三日,诏:「自今被举试刑部法寺官者,流内铨收阙便注正官。如就试人不中,别与差官遣并以后来到铨名次、资序注拟。」先是,每岁试刑法官必于二月八日。内有离任赴今试不及而稽留以待后试者,是致本任阙官常至半年。而就试不中,又法许复归任,故铨部亦不敢使阙,州县患之。故有是诏。
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看详银台司文字所言:「诸处奏到大辟罪人断讫文案,今后只申尚书刑部,仍令本部详覆,候岁终具都数以闻。」从之。
三年三月二十四日,诏:「审刑院、大理、刑部详议、详断、详覆官初入以三年为一任,再任以三十月为一任,仍逐任理本资序。欲出,即与先任满半年指射差遣,第三任满出者仍与堂除,若本司更举留者亦听。若任内失错稽违多、驳正少,既不许举留。其审刑能驳正大理寺误断徒以上刑名,与等第酬奖;其失错稽违者,责罚亦如之。刑部、大理寺并准此。遇南郊前一季许约断案外,余除朝旨送下急速公案外,更不得约旧法奏断绝,乞宣付史馆其罢之。其支赐都数比旧量与增添,致年终比较逐官断罪有无失错稽违及驳正刑名,分三等第给之。」
八月,令殿前步军司今后大辟罪人并如开封府条例送纠察司录问。
十一月八日,诏尚书刑部:「诸州奏到灾伤,朝廷差官体量安抚,及量轻重降(不下)[下三]司指挥,付逐处长吏收掌施
行,中书画时上簿拘管。令置逐路灾伤簿,委法直官专切封掌。凡遇送下捉贼酬奖,令一就检簿定夺系与不系灾伤,明具合该酬奖等文状申奏。如有差错,其本部官吏取旨,重寘之法。」
四年六月九日,中书刑房言:「刑部详覆官如疏驳得诸处断遣不当大辟罪,每一人与减一年磨勘。如失覆上件公事,每一人即展磨勘一年。累及四人,即冲替。」从之。
七月二十七日,御史知杂邓绾言:「乞诸州收禁大辟罪,画时具单状两本申提刑司,本司缴连一本申刑部,本部上簿拘管,候逐州奏案到日对簿钩销。如有不到,即行勘会,仍委中书非时取索刑部拘管簿书点检。」诏:「如已作大辟申刑部,后来勘得却非大辟,申刑部照会。」
八年,罢详议、详断官亲书节案,止令节略付吏,仍减议官一、断官二。此据《职官志》,不得其月日。
二月十八日,中书言:「堂后官王衮等编定命官四等过犯,乞付有司。更不置详定命官过犯及看详编配罪人所两局,遇赦令刑部比例定夺,上中书施行。」从之。
二十九日,审刑院详议官、殿中丞朱大简等言:「昨定审官西院差澶州都巡检康昺不如法,御史台劾大简迁延不决,会赦衔替。缘大简欲赴中书、枢密院巡白,以故稽期,非弛于职,而枢密院按置以法。」诏审刑院、大理寺自今中书、枢密院送定公事,依条定夺,毋得巡白。
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诏自今颁降条贯,并付刑部雕印行下。
十年五月十四日,刑部言:「诸处断宣敕自经治平大水,颇多散失,亦有本处元不关到者。虽曾关而吏胥隐漏,检会之际,或容侥幸。至于官员犯罪,并劫贼伪造印三等公案,略不以时架阁。凡有取索,动经岁月,其间羇旅之人尤可矜悯。欲乞(讨)[计]会审官东西院、流内铨并入内内侍省,取已断官员宣敕与本部宣敕,比对职位、姓名,如有漏落,更互抄录,以补其阙。仍重编排,自庆历三年为始。其熙宁元年至九年终三年公案别架阁,略具元犯因依、姓名申提点刑狱司类聚缴纳,本部月轮详覆官二员与主簿互计会,合属处抄录编排。」从之。
元丰年闰五月十二日,诏刑部、大理寺自今奏举习学公事,并举曾试刑法得循两资以上人。
十二月十八日,置大辟狱。诏天下奏案并刑部、审刑院详断。于是刑部言:「本部于断案素所不习,应大理寺旧官吏令尽归刑部,以大理寺详断官为刑部详断官,仍以大理见断案付之。」
二年二月三日,诏审刑院、刑部:「近因并差详议、详断官入试院,积未断公案五百余道,罪人幽系囹圄,日夜待命,岂宜淹滞留壅如此,其自今月三日后官吏并勒宿。」
六日,审刑院、刑部请以审官东院地为审刑院,太常礼院地为刑部详断司。从之。
二月二十四日,诏审刑院、刑部自今留滞公案及二百道,官吏勒宿。《职官志》云:「是岁诏审刑院、刑部官吏免宿直,如积案至二〔百〕即宿。」
四月二十六日,知审刑
院安焘言:「天下奏案视十年前增倍已〔上〕,审刑院、刑部详议、详断官视旧员数颇减「院」字上原衍一「部」字,据文意删。,乞复置详议官一员。又详议官 签刑部断案「又」字下原衍「详」字「 」字下原衍「钥」字,据上下文意删。,职事不专。乞分议官六员,每案二员连签。若情状可疑,未丽于法,即议官通签,如此则疑难之狱得尽,众议明白,罪案不致留积。」诏增审刑院详议、详断官各一员,罢刑部检法官一员,余如焘请。
五月八日,知审刑院安焘言:「比年详议官以文案繁多,责重赏轻,除者多不愿就。乞以二年为一任,任满减磨勘二年。自刑部差者已及成资,先依刑部任满法推恩。未成资者,补及成资推恩后别理一任。」从之。
六月二十六日,诏:「审刑院、刑部遇科场及试刑法,流内铨、三班院人并于试前半月选官申中书,审刑院三人,刑部七人。候差试官毕,据阙差权正官,到限一月了绝已分文字,过限不支添给。」以刑法官多差考试,而候差权官稽滞案牍,从逐司请也。
七月十六日,诏在京狱案有系囚者,法官先断奏。从知大理卿事崔台符请也。
八月十二日,中书言:「应朝旨置究治事,欲委审刑院、刑部置管勾,非特旨立限者及一季未奏下,所属催促。无故稽留若行移迂缓,并所属不催举,并劾奏,责刑房季终点检。」从之。
二十二日,诏刑部详断、检法官再任,并二年为一任,任满详断官减磨勘二年,检法官减一年。以刑部言详断官、检法官虽许再任,无愿就者,故优其恩也。
诏增判刑部官俸视大理寺。据《职官志》系元丰二年事。
三年。诏刑部、审刑院断案及详定事半年不能决者,以状上中书、枢密院「书」字下原衍一「书」字,据文意删。。此亦据《职官志》,不得其月。
正月七日,诏大理寺鞫罪人,依开封府例报纠察司。后大理寺乞旬具徒以上事报纠察司,许之,开封府准此。仍诏纠察司如察访得虽非徒已上,而出入不当,许索文案点检。
二十四日,诏:「审刑院、刑部断议官自今岁终,具尝失入徒、流罪五人已上或失入死罪者取旨。连签者二人当一人,京朝官展磨勘年,幕职州县官展考,或不与任满指射差遣,或罢本年断绝支赐,去官不免。」先是,熙宁十年尝诏岁终比较取旨,而法未备故也。
八月九日,诏审刑院并归刑部。以知院官判刑部,掌详议、详覆司事。其刑部主判官二员为同判刑部,掌详断司事,详议官为刑部详议官。
四年七月十三日,诏刑部贴例拟进公案并用奏钞。其大理寺进呈公案更不上殿,并断讫送刑部。贴例不可比用及罪不应法轻重当取裁者上中书省。
二十五日,诏:「叙复不以官高下并归尚书刑部。内合取旨及职任非吏部者,并上中书省。」
十一月八日,诏罢刑部公案,半年一次法官赴中书断绝。
五年二月,上批:新判尚书刑部何正臣自擢置朝廷以来,未尝践履刑狱职任,可改差判尚书兵部兼知审官东院。」
四月二十三日,太中大夫、大理卿崔台符守刑部侍郎天头原批:「寄案,《大典》卷七千三百七引《续宋会要》云:『元丰正名,除大理卿崔台符为之。』」。侍郎自是始正除,尚书阙。
六月二十六日,诏:「自今
特旨冲替,无公案者,令中书随特旨定事理轻重;叙复者,不以官高下,并归尚书刑部。」
六年三月六日,尚书刑部言:「旧刑部详断官公案断讫,主管论议、改正、注日,方过详议官复议。有差失问难,并于检尾批书,送断官具记改正,上主判官审定,然后判成录奏。自二司并归大理,断官为评事、司直,评官为丞,所断案草不由长贰,日者断案类多差忒。欲乞分评事、司直与正为断司,丞与长贰为议司。凡断公案,先上正看详当否,论难改正,签即注日,然后过议司复议。如有批难,具记改正,长贰更加审定,然后判成录奏。」从之。
八月二十八日,尚书刑部言:「乞应吏部补授大理寺左断刑官,先与刑部、大理寺长贰杂议可否,然后注拟。仍取经试得循资已上人充,正阙以丞补,丞阙以评事补。」诏刑部、吏部同着为令。其后着令:「司直、评事阙,选尚书及侍郎左选人;丞阙,止选尚书左选人,仍经任司直或评事系亲民资任者。已上二件,其初改官应入知县人,亦选正阙,选丞或司直、评事,见系通判已上资序者。已上所选,仍不限见任。授讫未赴,即曾失入徒已上罪已决,或死罪若私罪情重及赃罪死罪:据文意疑为「公罪」之误。,或停替后未成任,各毋得入选。」
七年八月一日,门下省言:「刑部奏钞宣德郎乐京据例当作情理稍轻,不碍选注。京本坐言役法,本部不敢用例。」诏乐京情重,刑部引例不当。
十月一日,御史蹇序辰乞令
诸路提点刑狱司每季具已论决详覆大辟事状以闻,付刑部注籍点检,案治失误。诏提点刑狱司季申刑部。
八年十二月五日,刑部言:「令提刑司检法官覆州县官小使臣等公罪杖以下案申吏部、大理寺注籍,则法官可以专于谳狱。」从之。
哲宗元佑元年五月一日,三省言:「旧置纠察在京刑狱司,盖欲察其违慢,所以加重狱事。向罢归刑部,无复申明纠举之制。请以异时纠察职事悉委御史台刑察兼领,刑部毋得干预,其御史台刑狱令尚书省右司纠察。」从之。
十三日,刑部言:「旧刑部覆大辟,系直详覆司。自官制行,详覆案归逐路提刑司,刑部不复详覆,亦不置吏。今当复置详覆案。」从之。
八月二十七日,诏将来明堂,刑部留郎官一员免赴受誓戒,专一发遣断敕文字。
二年十月六日,罢吏、户、刑部长贰保任郎官治状法「部」下原衍一「长」字,已删。。初,文彦博建明,朝廷为之定令,谏官论其非是,罢之。
四年五月九日,尚书省言:「六曹寺监吏额并关防约束,欲罢吏籍案,内外役人增减等止合随处行遣。应出职而入流,并直达吏部都官。欲罢配隶案,所掌配籍并归刑部举叙案。」从之。
七月二十七日,诏刑部今后有覆大辟不当,并先下本处分析,候到开具以闻。
十月二十三日,刑部言:「元丰刑部格,制勘案主鞫狱,根究体量过犯。逐案所行,首尾相干,有合行事节,却行往复,显见烦费。欲将制勘、体量案并
为一案,所行事体相照。」从之。
五年七月二十六日,刑部言:「中书刑房条旧有刑部官岁终具失入徒、流罪五人或失入死罪或违限三分并取旨之法。自官制行,改贴『刑部官』字为『大理寺官』。其大理寺官岁终比较,系刑,〔部〕上都省取旨,其『中书刑房』字当改作『刑部』。」从之。
九月二十二日,诏刑部:「今后官员犯公罪杖已下,依赦文及有正例别无违碍者,关吏部施行。」
三十日,诏:「应检举前任执政官如丁忧者服月日,许通理期限。其罢执政官后因事落职降官,令中书省依条施行,(贵)[责]授散官,令刑部检举。」
十二月二十七日,诏刑部(默)[点]检大理寺差失,每两件比三省点检得一件,比较施行。
六年二月十日,诏:「文武官有犯同案,事干边防军政者,令刑部定断申尚书省,仍三省、枢密院同取行取行:据文意当作「取旨」。。」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十七日,中书省、尚书省勘会朝散大夫、权刑部侍郎周鼎、承议郎、刑部员外郎许端卿奏乞应用元符敕编配过人内全行删去『编配者与放逐便』,其损减地理,及为「刺面配」或「刺配」改为「编管」之类者,一切改正等事。臣僚上言:「久来条制,凡用旧条已断过,不得引新条追改。今已用元丰旧条断过编配人,乃用刑部看详新条改正。鼎为刑官,尽以元豊之旧条为重法而改之。命下删改之日,奸人 (无)[舞],显属挟情乱法,伏望早降睿旨黜责鼎等。」诏周鼎降授朝奉大夫,许端卿降授奉议
郎。
崇宁二年二月二十九日,刑部状:「看详元丰官制立都官吏籍案、配隶案,昨因元佑元年内颁降到门下中书后省元丰七年十二月进呈修立本部条,将配隶案、移放案拨并入刑部随事拨却行案,一人。至元佑四年,修立到吏额指挥内又将配隶案注籍拨入刑部随事拨却行案、不行案,各一人,吏籍案全行废罢,人吏亦营销减。其所掌无选限吏人及内外役人废置、增减、勘当出职等事,止随处行遣。应出职而合入流各补授大将、军将者,并直达吏部都官。再详上项所废事务,吏籍案事放在诸处,即已失总领,逐处亦不专一。除移放、编配人及受理词状点检移放犯由一节系门下中书后省元丰七年修立进呈外,其余并废案分,即与屯田掌营田、职田、官庄,元佑改入户部;虞部掌金银、坑冶、山泽,元佑改入金部,合行改正事体一般。所有都官吏籍、配隶案及人额合改正依元豊官制格目外,其移放、编配罪人及拨过吏人,欲乞依元豊七年已进呈条格,依旧隶刑部。」从之。
大观元年八月二十九日,臣僚上言:「伏见刑部、大理寺官并缘李无咎事乖谬,而刑部又以纳样小黄钱指挥行下他路,惑乱众听。朝廷虽以降官,然其事传播已广,行遣未厌众论。臣切惟刑曹、理寺实总邦之宪禁,其断刑、议法必为天下所取正。今朝廷已行之令,文牍甚明,前日已断之人姓名可见,而乃漫然不
省,轻移文牒,传笑四方,有辱国体。若或议辟断罪差缪,若此一成,莫可追及,实死生舒惨之所系,其为害岂特此而已 况成命颁行,天下莫不闻知,朝廷省寺之重,使人缘此得以轻议,非所以严法令也。然刑部以二事失当,而钱法指挥尤为惑众,是罪固有轻重之不同,则罚亦宜从而异也。伏望圣慈更赐详酌施行,二事失当官更降一官,依下项:降授朝奉郎、试兵部尚书兼侍读左肤降〔授〕承议郎,降授朝请大夫、尚书刑部郎中朱维降授朝散大夫,降授朝请郎、守尚书刑部员外郎游百揆降授朝散郎。」
政和元年三月二十九日,左右司奏:「刑部状:臣僚上言乞今后别路委官定夺推治合要公案或勾人,并许所委官直牒追取。三追不报,虽五报不圆,并许直申逐路提刑司取勘,仍申尚书刑部催促。如事干监司,即申尚书省乞行取勘。」诏:「所言实可杜绝推托奸幸,庶冤抑必得辨正,宜商量措置约束。」
七年四月十七日,刑部尚书慕容彦逢奏「慕」字上原衍「暮」字,应删。:「欲乞应命官犯罪合该全原勿论者,并限一月结绝。有故听申所属量度,仍申刑部照会。无故稽违,即从本部依条奏劾。如蒙圣允,乞诏有司立法施行。」从之。
宣和元年二月二十二日,诏:「分官设属以董庶务,比来偷惰不职,废公营私。刑部吏人诈冒圣旨,侵紊赏罚,凡二十余事,省部长贰属官漫不省察,何足倚辨 仰尚书省具名取旨,悉行沙汰。薛
嗣昌能举觉,可转两官,降诏奖谕。郎中张仲纲按发转两官,以为不职之劝。通议大夫、守刑部尚书兼详定一司敕令《九域图志》薛嗣昌可特授正议大夫,朝议大夫、尚书刑部郎中张仲纲可特授中奉大夫。」
五月四日,臣僚上言:「恭惟神宗皇帝躬尧舜之独知,兴文武之坠典,熙丰盛烈,粲然毕陈。陛下述而行之,弥二十年,元丰成宪,务在循守。而近者省曹尚敢公肆欺罔,违陛下已行之诏,害元丰已成之法,上下相蒙,增减制书,诈冒功赏,迹其情实,当在不赦之域。臣愿据所闻以诵焉。臣伏见刑部今进拟案吏人职级七及第一等功,手分五及第一(第)[等]功,各升一名。无名可升,减半年出官。职级系使臣,减半年磨勘,选人(陛)[升]半年名次,每岁(陛)[升]不得过半年,有余听入流,比类用之。此元豊进拟案条格,已经崇宁看详,而陛下诏令,所当循守,而不可冲改者也。政和八年十月,本部辄敢欺罔天聪,妄行奏请,称除详覆案已有赏罚条格外,有进拟案,若不陈请,虑无以惩劝,乞依详覆案赏罚条格施行,别不冲改见行条法。臣勘会元丰进拟案已有上条分明,而本部称未有条;(令)[今]来奏请实有冲改,而本部称无冲改,欺罔诈冒,其罪明矣。且元丰详覆案依法郎官驳正大辟一名减一年磨勘,吏人驳正失入大辟一名减一年磨勘,吏人驳正失入大辟一名转一资,无资可转及不愿者出官日减一年磨勘。若进拟案则不然,职级驳正大辟七人
方依元丰法作七及第一等功减半年磨勘,已有政和七年分比较案牍照验。今乃官吏上下相蒙,公肆欺罔称无条法,乞依详覆赏,如此即是进拟案依元丰旧法驳正大辟七人合减半年磨勘者,今则每名计赏一名减一年,七人减七年,比旧增及十倍以上。元丰详覆案条法称吏人驳正失入大辟一名转一资,无资可转及不愿者出官日减一年磨勘。若进拟案依此推赏,已系冲改旧条,罪不可贷。然又有名为就轻,其实侥幸之甚者。臣看详本部元奏请称应转资人吏系使臣者,每资只与减二年磨勘;系副尉者,依使臣法比折收使。如此即是进拟案依元丰法驳正大辟七人合减半年磨勘者,今则每名计赏,若使臣、副尉驳正一名减二年,七名减十四年,比旧增及二十倍已上,诈冒欺诞,不已甚乎!刑部奏请乞依详覆案法,系政和八年十月二十七日,若本部官吏于奏请以后有驳正大辟人数,方可依今年奏请每名减二年磨勘。今本部保明又复用逢格改法,将未曾奏请以前合得半年酬奖并减二年磨勘施行。本部既称并不冲改见行法令,即是自来无条,何为复用逢格改法,舍轻赏从重赏,案牍具在,罪状甚明。近者本部具官吏推赏姓名除使臣等十余人外,其郎官数人一岁之间有通计减及十一年者,将欲关司勋核实行赏。而人吏董诜、王拯、李寘等自知元系欺罔诈冒,
虑他司或朝廷取索元条问难,发摘己罪,乃就关子中将元奏得旨全文擅减却『别不冲改见行条法』八字,意欲官司不知,以遂其〔诈〕冒之志。郎官聂宇忽觉非便,坚执不肯签书,对众宣言,此正是增减制书,诈冒功赏,冲改元丰旧法,寻白长贰,罪状遂彰。元奏请官若能循省前愆,投诚君父,自劾其罪,犹不失事君之义。乃复怙终遂非,借辞饰说,再罔天聪,妄乱奏请,称勘会若依详覆案元丰旧法亦恐太厚,乞与减半推赏。臣勘会本部元奏请称进拟案比之详覆案事体颇重,今却称若依详覆案元丰旧法亦恐太厚。盖本部但知欲盖前愆,巧辞欺〔罔〕,以减半赏为辞,殊不知元豊旧法增减一日不可也。往者国子监官妄奏冲改国子监条法,有害政体,陛下天威震赫,即正典刑,长史递职与郡递职:据文意当为「褫职」之误。,僚佐罢斥归铨。今刑部妄奏赏格,系欺诞诈冒,暗冲元丰成法,增减制书,侥幸不发,厥罪甚大。若不痛行惩责,切虑欺罔之徒冲改旧法,以幸万一,无所忌惮,欲望圣慈特降睿旨,取问聂宇,若果如臣言,乞将有罪官并行黜责。仍乞将人吏付司推鞫,已未推赏人,并行改正,一循元丰法令施行,所贵杜绝奸幸,人知所警。」诏薛嗣昌罢刑部(刑)尚书,落职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放谢辞,其元奏请指挥并改正,更不施行。人吏令大理寺取勘,具案闻奏。
四年三月二十七日,刑部尚书蔡懋奏乞编修狱案断例。诏
令刑部编修大辟断例,不得置局添破请给。
高宗建炎三年四月十三日,诏刑部郎官以二员为额,吏人减半。
绍兴四年五月二十三日,诏:「今后吏部奏抄刑部断案,每抄案上省,限次日报御史台。其间经涉日久,无故留滞,许本台弹劾。」
七年七月二十八日,诏:「诸路州军奏勘公事,令刑部开具稽滞尤甚三、五处申尚书省取旨施行。」从刑部尚书胡交修请也。
二十一年七月二十五日,诏:「今后官员擅行科率及应因害民之事被罪情理深重者,依已降指挥,更不注知州军监、通判、知县差遣。内有所犯情轻之人,开具所犯因依申取朝廷指挥施行。」
二十六年闰十月十三日,诏:「刑部见任郎官依元丰旧法分左、右厅治事。今后依此。」先是,右司郎中汪应辰言:「国家累圣相授,民之犯于有司者常恐不得其情,故特致详于听断之初;罚之施于有罪者常恐未当于理,故复加察于赦宥之际。是以参酌古意,并建官师,上下相维,内外相制,所以防闲考核者纤悉曲备,无所不至也。盖在京之狱曰开封,曰御史,又置纠察司,以几其失断。其刑者曰大理,曰刑部,又置审刑院,以决其平鞫之与谳。各司其局,初不相关,是非可否,有以相济,无偏听独任之失。此臣所谓特致详于听断之初也。至于赦令之行,其有罪者或叙复,或内徙,或纵释之。其非辜者则为之湔洗。内则命侍从、馆阁之臣置司详定,而昔之鞫与谳者皆无预焉;外之益、梓、夔、利去朝廷远,则委之转运、軡辖司,而提点刑狱之官亦无预焉。盖以狱讼之初既更其手,苟非以持平强恕为心,则于有罪者或疾恶之太甚,于非辜者或遂非而不改,故分命他官以尽至公,此臣所谓复加察于赦宥之际也。迨元丰中,更定官制,始以大理兼治狱事,而刑部如故。然而大理少卿二人,一以治狱,一以断刑;刑部郎官四人,分为左、右,左以详覆,右以叙雪,虽同寮而异事,犹不失祖宗所以分职之意。本朝比之前世,狱刑号为平者,盖其并建官师,所以防闲考核有此具也。中兴以来,百司庶府务从简省,
大理少卿往往止于一员,则治狱断刑皆出于一,然则狱之有不得其情者,谁复为之平反乎 刑部郎官或二员,或三员,而关掌职事初无分异,然则罚之有不当于理者,又将使谁为之追改乎 望诏执事刑部、大理寺之官,虽未能尽复祖宗之旧,亦当遵用元丰定制,庶几官各有守,人各有见,参而任之,反复详尽,以称陛下钦恤之意,亦以为后世法。」诏令吏、刑部看详,申尚书(尚)[省]取旨。故有是命。
二十七年二月二十一日「二月」上原衍「二月」字,已删。,诏:「刑部郎官循行督遣,如勘鞫失实,事理妨碍,直行移送。今后御史点检或有移送公事,许依刑部已得指挥。」
三十年五月一日,诏:「刑部进拟案并大理寺右治狱法司、手分今后遇阙,许刑寺并六曹寺监正贴司以上并大理寺左断刑法司本司正贴司以上,各令所属保明无过犯、守行止之人,并依三衙人吏条法春秋附试,候试到合格人姓名关送所属收补。内进拟案主事遇阙,将本案试到人依名次递迁。」先是。刑寺胥吏有阙,例是长贰临期差官量试收补,或抽差填阙。至是臣寮有请,从之。
绍兴三十二年孝宗已即位末改元七月二十一日,诏刑部四司主事、令史、承阙书令史各减一年出官,该遇皇帝登宝位也。
孝宗隆兴元年五月十九日,编类圣政所言:「昨承指挥令兼敕令所,今本所已行省罢,其敕令所合依已降指挥并归刑部。」从之。
七月二十六日,诏六部长贰除尚书不常置外,置刑部侍郎一员、郎官二员。从右谏议大夫王大宝等议也。
八月三日,刑部言:「依指挥条具并省吏额,见管主事一名、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书」字上原衍「尽」字,已删。、守当官八人、正贴司一十八人。今减守当官二人,正贴司三人。今将减罢
人籍定,以后有阙,依名次拨填。」诏依,见在人且令依旧,将来遇阙,更不迁补。
干道元年五月二十四日,诏:「法令禁奸,理宜画一。比年以来,旁缘出入,引例为弊,殊失刑政之中。应今后犯罪者,有司并据情理直引条法定断,更不奏裁。内刑名有疑,令刑部、大理寺看详指定闻奏,永为常法,仍行下诸路遵守施行。其刑〔部〕「部」字原阙,据上文补。、大理寺见引用例册,令封 架阁,更不引用,仰刑部遍牒诸州,仍出榜晓谕。」
六月二十二日,诏:「将今后命官曾因臣僚监司论列按发,不曾经所司推勘体究之人,并免约法。赃私罪状明白,送所司根勘,具案取旨。」从刑部侍郎方滋请也。
二年正月五日,诏:「今后人户除许越诉事外,余并依条次第、经由,各仰本处分明与夺合行备坐所断因依告示。如所断不当,方许缴连告示,依法次第、经由陈诉。若无结绝告示及已经理断再行陈状,并不得受理。如依前越诉,依法科罪。其已经官司陈诉,见为行遣,不候结绝,又复经他处论理,即合更不施行。如依前违戾,重作行遣,仍令刑部镂板遍牒行下。」
十月九日,中书门下省言:「已降指挥,(令)[今]后命官曾因臣僚监司论列按发不曾经所司推勘体究之人,并免约法。臣僚论列赃私罪状明白,送所司根勘,具奏取旨。今来州军按发命官不曾经推勘,或体究未曾该载。」诏行下刑部、大理寺应有州军按发命官不曾经所司推勘体究之人,亦
依监司所按命官事体,并免约法施行。
三年十月十七日,诏令刑部检坐累降〔诸〕路监司帅守州军等处申奏文字书填实日指挥,申严遍牒行下,日后尚敢违戾,当职官吏并重作行遣。先是,三省、枢密院勘会:「近来诸路州军等处申奏文字多有违戾,或揭改添填。及诸处都统申奏亦各空日,是致难以稽考。」故有是命。
六年五月四日,中书门下省言:「刑部吏额遇有差出人名阙,今以次正贴司承权支破七分请给,却于额外无请私名内差填正贴司名阙,显是溢额。」诏令将应差出手分许以正贴承权支破七分手分请受,其正贴司职事只令本人兼行,更不差私名承填。
同日,刑部言:「依指挥条具并省吏额,本部所掌拟断狱案等系是剧曹,除详覆、纠察、进拟案系指差在外谙晓刑法人不得并省外,本部人吏见管四十人:主事一名,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守当官八人,今从下敦减二人;正贴司十八人,今从下敦减三人。本部除已减罢五人,通以三十五人为额。其所减人数各系有请受正额之人,除敕令所见差人承权,候修书了毕,发遣归部,却依名次罢权。其敦减人,并行递趱,欲依名次给据,候将来额内有阙,依名次拨填施行。」诏并依拟定各从下裁减,将来见阙日,依名次拨填。其减下人愿依条比换名目者听。
八月十七日,刑部言:「近来勘鞫体量公事间有不当去处,虽于案后收坐,下监司州军等处依条施行,并不依条限取索拖延,致得该恩
或有离任及事故之人方始回报。其间却称见移文他处会问,动经岁月,不能结绝。今措置应案后收坐官吏,仰被受去处实时行下,所属将合收坐官吏具职位、姓名、事因,内有取伏辨之官,亦仰专差人监督共责,各除程限五日具申朝廷。若有拖延去处,从本部将被受官司开具因依申朝廷先赐施行,庶得不致迁延,避免朝典。」从之。
九月十七日,诏令刑部行下诸路州军,今后应有犯狂盗合编配之人,并于案内声说有无家属申奏。
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诏(今)[令]刑部将干道新修条令并申明户婚续降指挥编类成册,送敕令所看详,镂板遍牒施行。
九年闰正月十九日,都省勘会刑部狱案,见不住催促上省行遣。切虑〔投〕下文字之人不即依时赴省投纳,或承受去处阻节留滞,欲令刑部专委郎官将书印圆备合上省案状除紧急不可待时文字经赴案房投下外,日具单子计定件数,令当行人吏亲身赍抱至都司当厅投下,都司画时付案房。如有阻节退回,亦仰当厅执覆都司,听置历收附讫,令案房将所下文字点检。或有住滞,赴厅呈禀,将投下文字人重行断遣。若案房不即收留及别作阻节,并从提点申举,依条施行。」从之。
三月二十二日,诏令刑部长贰、郎官并监察御史每月通轮一员,分作两日往大理寺、临安府亲录囚徒,仍具名件闻奏。
七月三日,枢密院言:「勘会因
犯强盗等配充屯驻诸军重役之人,往往例皆短少,或癃老残疾,不堪执役,虚填阙额,理宜措置。」诏令刑部自今后将配诸军充重役人并免配屯驻军,各随所配地理远近分配诸州军牢城收管。
【续会要】
淳熙四年正月二十三日,诏:「自今春秋颁进册,从刑部长贰点检无差错漏落,方得缴(中)[申]。以本部申到春颁进册,多有错漏,都省上其事,故有是诏。
二月十四日,刑部言:「每岁比试本部掌法胥吏,乞许六曹、寺监应系私名贴司以上附试。如遇手分有阙,先补试中人。如无试中人可差,许且依今法于六曹、寺监手分以上抽差。内有愿比换副尉者,依本部专法比换。其谙晓次第人,依大理寺右治狱法司选留再(住)[任]条赏施行。如系从私名试中经差手分人,即于本部比换法上添『通入仕及十年方许比换』。」从之。
五月九日,刑部郎官梁总言:「昔韩琦在中书日,尽取断例编次纲目,封縢谨掌。每当用例,必自阅之。窃谓今之断例正亦(断)类此,乞明诏刑部,以断例委之长贰或郎官封鐍收掌,用则躬自取阅,庶几定罪用刑在官而不在吏。」从之。
六月五日,诏:「刑部将拟断案状照自来体例依条拟定特旨,(中)[申]尚书省,仍抄录断例在部,委长贰专一收掌照用。」以都省言:「刑部拟断案状,后来并不比例,系本部照情犯轻重临时参酌拟定特旨申省取旨。近降指挥拘收断例,自今断案别无疑虑,依条申省取旨裁断。如有情犯可疑合引例拟断事件,申尚书省参
照。今来刑部将合奏裁案状一例不拟特旨上省,照得已降指挥内即无令刑部不拟特旨之文,其本部自合依旧,于已降旨挥别无相妨。」故有是诏。
二十八日,诏:「刑部自今将情法相当、别无疑虑案状依条施行外,有情犯可疑,即于已抄录在部例册内检坐体例,比拟特旨申省。如与例轻重不等,亦令参酌拟断,申取指挥。」既而中书省言:「诸路州军申奏狱案依已降指挥,刑部敕令所删订修立到断例共九百五十余件,左右司拘收掌管。自今刑部、大理寺断案如无疑虑,依条申省取旨裁断。有情犯可疑合引例拟断事件,申省参照施行。仍抄录断例在部,委长贰专一(状)[收]掌。今刑部所申案状虽有拟立特旨,并不曾检坐体例申省。窃虑处断轻重不伦,未应已降指挥。」故有是命。
八年七月四日,刑部侍郎贾选言:「乞自今刑寺驳勘取会狱案文字,令进奏院专置录匣,排列字号、月日、地理,当官发放。所至铺分实时抽摘、单传,承受官司依条限具所会并施行因依,实书到发日时,用元发(缘)[录]匣回报,庶几违滞之处易于稽考。」从之。
十年八月十三日,刑部侍郎曾逮言:「乞下本部自今应拟贷刑名并开具断例之相类者,然后酌其轻重,用小贴声说,以取朝廷裁断。如于重罪不失而小有不同,并免驳问,庶几有司如意参酌,谨以引用拟断,以副陛下钦恤之意。」从之。
十二月十三日,诏:「刑部在役与投名人吏每遇铨试,并合附试刑法合格者并超一等迁补,仍不得于大理抽差人吏行案,令刑部看详措置以闻。」详见大理寺。
十三年十二月九日,诏刑部并进拟案共减书令史一人,贴司二人,私名一人,主事一人。以司农少卿吴燠议减冗食,下敕令所裁定,故有是命。
淳熙十
六年十一月十八日,刑部侍郎吴博古言:「本部一司崇宁专法奏狱及缘法(今)[令]事应议者,召大理寺丞以下议。缘近有专降指挥大理寺官不得出谒,以致未敢照用旧法。乞今后本部遇有合议刑名,许从旧法请大理寺官赴部商议。」从之。
干道 绍熙元年十月十一日,大理正季洪言:「伏(问)[间]臣僚申请,命官因监司州军按发不曾经推勘或体究,后因到部截会,并免约法。指挥既行,咸以为当然,犹有可议者。按章内称曾差官体究,若备坐体究到事因,则据以约罪,人亦何辞。然其间盖有止称已曾体究,有司拘文,亦未免与之约法。或所犯狼藉,偶不言及曾经体究,遂致幸免,势须行下取会,动涉岁月,复有留滞之孍。乞诏监司郡守今后按发官属,如委曾体究到事因,不得泛言已曾体究,庶几有司据凭约法,人自无辞。」从之。
绍(兴)[熙]五年七月一日,登极赦文:「应命官因臣僚论列,或监司守倅(接)[按]发,不曾经取勘,一时约作过犯,可并与除落,依无过人例施行。」
九月十四日,明堂赦文:「应命官下班祗应、副尉因罪特旨及依法合该展期或展年磨勘、监当展任、降资、殿降名次、展年参选、罚短使,并特与放免。」同日赦:「应命官犯公罪徒以下,案后收坐而案状未到者,可以刑寺照赦定断结绝。」
庆元六年五月十四日,诏:「命官曾经论列按(刻)[劾]降官放罢委无绾系之人,日下批书放令离任。如妄作缘故,
不与批书,在内委御史台觉察,在外令监司按劾,仍许被冤抑人及家属越诉。」
二十五日,刑部员外郎王资之言:「大观旧法,诸尚书省更造到春秋颁敕令格式二册,春以正月十五日、秋以七月十五日以前进入听裁。南渡以来,刑部进呈颁降,至今不敢少怠。其间并是中外臣僚平居暇日议论精审,朝删夕改,然后建(立)[于]朝,台谏、给舍咸以为是,然后颁行。日来止是颁下州郡,而不及县镇。夫县镇于民为最近,裁决公事,多致抵(抵)[牾],狱讼以之不息,良民受害不少。乞今后遇春秋一颁镂板,其县镇并同州郡一例颁降。」从之。
嘉定十二年七月七日,臣僚言:「窃见大理寺右治狱法司间有阙人,即以正贴司就贡院收试。今刑部进拟案法司拟断诸路州军狱案,事体尤重,却以六曹寺监私名就试,此等入未久,年齿尚幼,结连成党,雷同入院,互相指教,夤缘偶中,即充法司,(诣)[请]给等依书令史例帮行,又且补授、转官,赏典非轻,大为侥幸。况私名既不练历于拟断,狱案必致差误。乞将进拟案法司已补承信郎方得作阙,许六曹曾经贡院试中已补(克)[充]正贴司之人经刑部陈状,就贡院附试,候试中且令带本处正贴司旧请于进拟案习学,候已补官法司及一年离司,却行补正。」从之。
职官 宋会要辑稿 职官一五 审刑院
审刑院
【宋会要】
淳化二年置,在右掖门内。掌详谳大理寺系〔囚〕案牍而奏之。以朝官一人或二人知院事。有详议官六人,以朝官
充,书令史十二人。先是,天下案牍先定于大理,覆之于刑部天头眉批云:「『先是』以下大字居中。」。太宗虑法吏舞文,因置审刑院于中书门之西,凡具狱案牍,先经大理断谳。既定,关报审刑,知院与详议官定成文草奏讫,下丞相府。承相又以闻,始命论决,盖重慎之至也。天头批云:「凡△者并注《大典》卷一万四千六百七十三,又卷一万六千六百六十五。」。
太宗淳化二年八月,以枢密直学士李昌龄知审刑院。初,散骑常侍徐铉外族之女萧氏与姑为讼,法官议覆依违卤莽,皆坐迁谪,因置审刑院,命近臣领之。《大典》卷一万四千六百七十三,又卷一万六千六百六十五。
四年六月,诏审刑院应罪人当坐极典公案,依法定断后,内有情理可悯者,仰体量事理,别具奏闻。《大典》卷一万四千六百七十三,又卷一万六千六百六十五。
真宗咸平元年三月,诏大理寺断狱有合上请者,审刑院即行驳问,无得奏裁。《大典》卷一万四千六百七十三,又卷一万六千六百六十五。
二年正月,权大理寺事尹 言:「准至道三年二月李瑗起请 大理寺断案,审刑院详覆,各有程限。大理寺断到公案,审刑院如必然用法未当、出入刑名须合改正者,即指出不当事节分明札问,不得妄有驳难。近见审刑院札问大理寺,多不指出不当事件,只以疑词覆问,致案牍稽迟,欲乞再申明。」诏审刑院凡札问刑名事节,一依前 施行。《大典》卷一万四千六百七十三,又卷一万六千六百六十五。
闰三月,诏审刑院每奏案,先具简当法状进入,以减奏谳之繁。《大典》卷一万四千六百七十三,又卷一万六千六百六十五。
三年十一月,诏:「州府军监旬奏禁状自今并送审刑院看详,有滞留者以闻。」
五年四月二十四日,诏:「近日审刑院每有详议连书奏上,不能执正,多所依违。自今并须尽公结奏。《大典》卷一万四千六百七十三,又卷一万六千六百六十五。
六月二十二日,诏:「审刑院详议官自今不限在职月日,但本官及三年无违阙,即引对迁官。」
景德元年八月,诏审刑院断案牍自今大事限十日,中事七日,小事五日,从御史知杂李浚之请也。《大典》卷一万四千六百七十三,又卷一万六千六百六十五。
九月,诏:「律 所著则条目有常,案问之词则情状不一。若法寺以无条议罪,比附或爽于重轻;中书以经奏奉行颁下,有亏于审慎。至于仕进(士仵)[之伍]偶挂(州)刑名之书,虽则已务从轻,如闻犹难自辨,则使有隐者何由上达,负屈者无以获伸。将更尽于详明,宜聊从于厘革。今后宜令审刑院进呈公案,一依旧例覆奏后,批所得指挥送中书,委自中书看详。如刑名已得允当,即出 。除具法寺断语外,便以 文处分,更不得录审刑院所批指挥。如是刑名未当,即仰中书别具进呈,务在平允,亦具法寺断语出 处分。」《大典》卷一万四千六百七十三,又卷一万六千六百六十五。
四年七月,诏:「审刑院凡有法寺奏断公案,皆具详议奏覆。其今后宜令本院除(为)官吏赃私踰滥、为事惨酷及有刑名疑 者依旧奏覆,其余刑名已得允当者即具封进,仍以黄帖子拟云『刑名已得允当,乞付中书门下施行』。」时王济等上章乞废审刑院,帝因令宰臣更为约束。
大中祥符二年二月二十五日,诏审刑院、御史台、开封府案牍速即断奏,以方春虑淹系也。《大典》卷一万四千六百七十三,又卷一万六千六百六十五。
天禧五年二月九日,知审刑院宋绶言:「诸州刑奏并断毕,无见留案牍。」诏奖绶等,仍赐缗钱,(事)[宣]付史馆,群臣诣合门上表贺。后奏断绝,赐缗钱、付史馆如例,而不上表贺。
仁宗天圣二年十月,审刑院滕涉言:「本院案牍稍多,每断奏稽延,颇滞刑禁。欲乞每遇天庆、干元等五节前后各
一日并正节日共三日住奏大辟公案,其余公案只乞正节一日住奏。」从之。《大典》卷一万四千六百七十三,又卷一万六千六百六十五。
景佑四年四月九日,右谏议大夫郎简乞今后详断刑名未得允当,许勾断官赴院详议。诏审刑院有公事须商量,即详议官与知院同书字勾唤。《大典》卷一万四千六百七十三,又卷一万六千六百六十五。
嘉佑六年八月,徙审刑院于右掖门之西。院旧在长庆门东,并其地入中书而徙之。《大典》卷一万四千六百七十三,又卷一万六千六百六十五。
十月十二日,知审刑院傅求言:「本院未便事件如旧制。审刑院元在右掖门内,易为关防。今移出外临街,与审官院、礼院相邻,逐日车马喧闹。窃缘本院日有奏到公案不少,院门别无关防,欲乞依在京纠察司例专差皇城司亲事官二人把门,免致别有漏泄,本院剩员十人束缚文字。今来本院屋共六十余间,虽有上下番剩员二人,难为看管。乞于十人内特留四人看管屋宇、官物、公案等,仍乞依众详议官所破剩员例支给口食。」并从之。
神宗熙宁元年五月二日,知审刑院齐恢等言:「本司近年已来文案稍多,全藉官员晓夕断奏,虽早入晚出,有大理寺一司常制于其间,不勤所职,往诸处看谒之人,深虑废事。欲乞今后应审刑院、大理寺官除休务(暇)[假]日外,其余合入本司日分并不得于诸处看谒,所贵尽心职事,不离官次。」从之。《大典》卷一万四千六百七十三,又卷一万六千六百六十五。
职官 宋会要辑稿 职官一五 法 官
法官
【宋会要】
太祖干德四年八月十二日,诏:「应刑部、大理寺见任及
今后授官,并以三周年为满。如常在本司区别公事,至满日便与转官。如有( )遗,不在此任限。」
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八月,诏曰:「朕以刑法之官重难其选,如闻自来月给,随例折支。宜令三司自今后少卿、郎中已上料钱于三分中二分特支见钱,员外郎已下并全支见钱。如他官任刑法官者,亦依此例。」
(瑞)[端]拱二年十月,御札:「朝臣、京官等,(今)[令]御史台告谕,有明于格法者,许于合门自陈,当议试可送刑部、大理寺充职。其大理寺满三年无遗阙,一依元敕改转。」
真宗咸平二年三月,诏:「审刑院举详议官,自今宜令大理寺试断案三十道,取引用详明、操履无玷者充任。」初宰臣张齐贤奏审刑院旧例举详议官,令刑部只试断案二道,俱通则便令赴职,仍多改赐章服。窃详所断案牍皆取其事小者以试之「牍」上原衍「牒」字,已删。,是以多闻中选。真宗曰:「如此则求人不精,何以惩之 」齐贤因请厘革。
四月,知审刑院雷有终言:「大理寺断官每有公案定断刑名,经申奏后内降付审刑院详议。其议官看详或寺司定断刑名重轻未允,即札下本寺问难。其本断官(路)[略]一尢所执,随而入状改定,谓之『觉举』。且法寺出入刑名,朝廷略一尢劾问,甚非钦恤之义也。欲乞自今若将杖罪入徒或徒罪(人)[入]杖,其本断官具名衔以闻,下本寺就勘取旨。或杖、笞罪递牙出入递牙:据文意当为「递互」文误。,即依旧取觉举官状改正,更不行勘。」从之。
八月。判大理寺王钦若言:
「本司近日文奏甚简,请止留详断官张维等八人,其张文普等四人望令省罢。」诏从之。文普等悉授近便知县。
六年十二月,诏:「自今有乞试法律者,依元 问律义十道外,更试断徒已上公案十道。并于大理寺选断过旧条律稍繁重轻难等者,拆去元断刑名、法状、罪由,令本人自新别断。若与元断并同,即得为通。如十道全通者,具状奏闻。乞于刑狱要重处任使六通已上者,亦奏加奖擢。五通已下,更不以闻。」
景德元年四月,诏御史台、刑部、大理寺推直、详覆、详断官年未满,诸处不得辄有奏举。先是,推直官等有缺,即令两省给、舍已上保举而授之。至有惮于案谳,或别求举奏改授他职,故有是诏。
二年三月二十四日,诏:「自今所举大理寺断官、刑部详覆官已试断案五道,遣官与二司互考。又审刑院言:「准敕与刑部、大理寺详定,自今投状乞试格法并审官院、流内铨等处引见时,乞试人并依元敕试律义十道合格外,更试断案三道,两道通者奏取进止。所有奏举到详覆、详断,拣选到法直官,并审官、铨司引见时不曾乞试特奉圣旨与试人等,止试断案三道,通二道者为合格。其两项人所试断案以断 内取一人犯罪多者情疑与试,合得元断刑名同,即为通。如罪犯易见者,取两人情款与元断刑名同,即为通。仍依近敕,并差官与刑部、大理寺交(牙)[互]考试。」诏从所请,内试到三粗者卷子仰缴连以闻,别取进止。其选到审刑、详议官亦准
此。
五月,诏:「刑部自今每定试断案人前一日,差覆官一人亲往大理寺,委判寺、少卿等临〔时〕旋差断官一人。与差去官同案,则不得令手分检取。仍据所借道数令判寺官实封,具公文画时牒送刑部,只在本厅收掌,亦不得下所司收直。候引试日,当面与同监试官验认大理寺元封,拆开拣试,去却法状、断语,兼令详覆官等同共监试。令所试人自新别断,其余通否次第一依前后条贯施行。」
六月,诏:「刑部、大理寺、三司法直官、副法直官等,自来以令史转充。自今应法直官、副法直官令铨司于见选人中选流内官一任成三考、干谨无(遣)[遗]、习书判者,具名引见,试断案五道,差官与刑部、大理寺、三司交(牙)[互]考试,以可者充,三司、大理寺满一年、刑部满三年无私罪并与京官。」先是,端拱中枢密直学士(冠)[寇]准上言,至是申明之。
九月,诏:「审刑院详议、刑部详覆、大理寺详断官自今任满如书罚四次已上,未得考课引对,其同签连累者件析以闻,当酌其轻重差降任使。内供职无遗旷者,岁满优与〔升〕奖。」
大中祥符元年正月,诏曰:「刑罚所施,益资乎审克;(仪)[议]谳之任,当慎于选抡。咨乃仕进之流,能明科律之要,各宜自荐,式协旁求。应京朝官有闲习法令、历任无赃滥者,许合门进状,当遣官考试。如有可采,即任以审刑院详议官。」初,审刑院、刑部、大理寺皆阙属官,累诏朝臣保任及较试,皆不中选,乃有是诏。
八月,知审刑院朱选举太子中允彭愈、光禄寺丞张有则,又知
审刑院事刘国忠举大理寺丞阎允恭堪充详议官。诏刑部尚书温仲舒、给事中张秉同考试。而太子詹事、权判刑部慎从吉暨省寺众官覆视仲舒等所试通粗不同,而仲(书)[舒]等又引礼部侍郎魏庠等前试大理寺丞裴常、前武昌军节度推官慎锴、前荆南观察推官崔育材所定通粗为比。诏令百官集议,吏部(寺)[侍]郎张齐贤等议裴常、慎锴亦不中程。诏夺其官,彭愈亦罢。
三年四月,权判大理寺王秉式言:「本寺官属多避繁重,自今望令权详断官未替,不得别求任使。如实不明法律,委在寺官体量以闻,方许外任。正详断及检法官年满,亦俟替人方得出寺。」从之,其权详断官以半年为限。
六年四月,判大理寺王曾等言:「自咸平元年编 后至大中祥符五年八月,续降诏 千一百余道,及诸路案内引到行用诏 并新编 、三司编 、农田 共三千六百余道,内有约束一事而诏至五、七者,条目既广,虑检据失于精详,望差官删定。」诏令编 所依咸平删录。
六月,诏:「自今应京朝幕职州县官乞试断案者,委考试官等躬亲就库密拣公案亲自封记,候试时于中更选合要道数,依元 精加考试,不得仍前令库胥签检,致有漏泄。其所试断案须是引用格 分明,方始定断合用何罪,勿使卤莽。如违,其所试官并重寘之法。其大理寺应系新旧草检、宣 等库,自后并差官封 ,毋使人吏
擅有开闭。」初,中书以试律人名进呈。宰臣王旦言:「从来已有差遣,或已授远官,虽是法寺要人,恐涉规避,已不施行。其间预试而中选者,亦甚侥幸。缘选人未经六考,无两人同罪荐举,则无阶升陟。此辈虽六详练格法「六」,字恐误。,或考试不精,则(幸)[幸]者多矣。或权于审刑院则例改章服,岁满又加等使,以此尤须得人尽公程试。」帝曰:「如卿所言,诚有所试,断案往往先知。洎至定刑则第曰合入徒罪、合入杖罪,即不指陈犯何条格致得某罪。自今选官精加考试,仍更条约。」故有是(诰)[诏]。
十二月,大理寺又言:「旧制审刑院详议官、大理少卿、详断官三年满无遗阙考课改官。景德中,诏岁满四经书罚者,审官院以闻,量轻重殿降差使。如详刑允当,优与升奖。向来审刑详议官年满,虽有责罚,亦优获差使。而本寺详断官偶有责罚不及四次者,止授知县,则是详断官资叙与监临场务无异。况京朝官充刑部详覆官、开封府诸曹参军任满日,并通判诸州。今本寺日有检断,鲜能无累。欲望岁满书罚不及四次者授通判诸州,以励官属。」诏自今两经书罚情轻者奏进取旨进取:原作「取进」,据文意乙。。
八年闰六月,诏:「京官充刑部、大理寺职任及御史台主簿、三司检法官,不得便服街行及市肆下马,委御史台纠察之。」
十月,诏自今无得举京朝官充大理寺检法官。
天禧元年六月十四日,诏:「大理寺自来所举官内幕职州县官须及两任六考。今后但历任及五考已上,并许系举。」从本寺之请也。
二年正月,诏审刑院详议官自今岁满,并令中书依例差遣。
二月,大理寺言:「准大中祥符七年九月 ,判寺盛度言本寺断官八员,检法官二员。近年权差官充,多不精习
法律,望依咸平二年 ,令审刑、大理寺、刑部众官举奏。时诏依其请,令所举须经两任六考。今臣等参详,准天禧元年五月敕,举奏幕职州县官但历任及四考已上施行,本寺欲乞比类前敕但历任五考已上,并许保荐。仍于法官将满前一月具名以闻,所冀精详法律,得遂公平。」从之,仍令自今所举官先审刑院试律义五道,具通否以闻。
闰四月,右正言刘烨上疏言:「在京别注曹掾之官,近日多因臣僚陈乞差授,自今望下铨曹精择寒素之士,无得以权势亲属充选。」从之。
四年四月三日,审刑院、刑部、大理寺言:「众官参详今后断官、法直官于年限未满前先次举官,内举到幕职州县官须曾有奏举主者,先还审刑院试律义五道得通三者。若断官即更试断中小案一道,仍取断 合用律文者。如所试合得元断 ,即申奏施行。如试律但通二已上,及断案虽不合元断刑名,但引用条法、节略案款稍知次第,亦自审刑院闻奏,送大理寺试案二十道,委判事官保明,具可否以闻。其法直官先试义外,并断中小案,稍知使用条法次第,不必与元断法状一同,但参验曾习法律者,并依例以闻,送大理寺试公事三两月,亦委判寺官保明可否以闻,后更不得举京官充断官。」诏从之。并刑部详覆、法直官亦准此。
仁宗天圣元年三月,判大理寺张师德等言:「参详诏条,选人求试充法官,自来下法
〔寺〕考试能否。伏缘所试断公案并是在〔寺〕府吏写录行遣,及掌管敕库,皆知所犯罪人姓字并元断刑名,苟或漏泄,即有误精求,欲望自今并令御史台考试。」从之,仍令审刑院、大理寺知判官内(论)[轮]差一员,与断官一员赴御史台同共考试。
二年六月,诏:「自今三司检法官有阙,令流内铨依公拣选保明以闻,其三司使副更不得保举。」
八月十二日,诏:「审刑院今后所举详议官并须先会问本人,如愿充职,方得奏举。其年满详议官,候替人到交割,即得离院。」先是,同判贝州韩锡言:「昨为审刑院举充详议官,准中书札子发遣赴阙。臣今情愿不就详议官,乞仍旧任。」帝许之,因有是诏「诏」下原衍一「诏」字,已删。。
十月,吏部流内铨磨勘到选人王揆等八人历任功过引见。仁宗曰:「内有逐任出入人罪者,今后勿差充刑狱官。」
三年四月,审刑院言:「近 所举详议官并须会问本人,如愿充职,方得奏举。以此深烦往复,颇亦非便,自今乞更不会问。」从之。
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诏:「今后举到大理寺详断、检法官年满日,且与一任家便知县后,即与同判差遣。其见在寺官员年满日差遣,一依旧例施行。」
五年九月二十一日,中书门下言:「检会去年十一月得旨:今后大理寺详断官、检法官年满日,且与一任家便知县后,即与同判差遣。其今后举到刑部详覆官年满日,欲依大理寺官例施行。」从之。
六年十二月八日,诏:「自今详议官须是曾历在京刑法司升朝官方得奏举充职,其详断、
详覆、法直官亦须幕职州县官内选举精练(恪)[格]法者充。如到职后却有法律生疏,稍涉私徇,其先举官重寘之法。」
七年九月,诏:「今后所举法官令审刑院、刑部、大理寺知院、主判官等,令同罪保举。」
十一月,诏:「自今刑部、大理寺举幕职州县官充详覆、详断、法直官等,如职任内犯入己赃,其举主并当同罪。或举主不至追官、停任及该赦原免并遇减降者,具情理取旨,或降官秩,或降差遣。如职任外犯赃罪,于所犯人下减二等,更不取旨。若在任及离任后犯私罪,其举主更不收理。」
九年二月,诏:「自今后所举大理详断、法直官,须有出身令录已上,历任中曾充司法或录事参军,或职官各成资官者「官」字恐为「任」字之误。。详断、法直官阙「阙」字原在「详」字上,据上下文意乙正。,并须先取索目前乞试断案人但历五考已上者,(今)[令]众官将元试卷看详,取其通数稍多、引用不失者,并许保举,更不拘资品。若其间无人,或未知行止,即且依前项指挥举官。其考试所举之人,律义依旧只试五道,内问疏义二道,以二道已上为中。更试中小案三道,其案取约三道刑名,兼以重罪引用律条者合试,若得一通或二粗,即免试公事,便除京官。若试得一粗,或书札稍堪引用有取者,亦与闻奏,送本寺试断案三二十道,如堪充职任,本寺主判官已下保明以闻。其所试如重罪同轻罪内差错一件刑名,亦许为同;或轻罪不同重罪,引用刑名正当高下差误一等,于杖、徒、
流、死刑名不差者,亦许为粗。其法直官依旧试律义外,亦以旧案三道试铺引法,仍以都引刑名条数十分为率,得六分同者为合格。试日,令审刑院差详议官二员,大理寺差判寺或权少卿一员,御史台同试其所举人。并须见在任及历任曾有转运、发使一人,或(太)[文]武升朝官二人同罪(奉)[奏]举,依铨格合充举主人数者,方得奏举。若充大理寺详断、检法官年满(迎)[递]再任者亦听。如转官及三周年,便与磨勘,候再任满日与折一任知县差家便通判。」自是刑部详覆、法直官亦据此诏。从之。其合该转官资年限,即依旧例。如愿再任者,亦听。
明道二年十一月,诏刑部:「天下旬奏公事,令法直官与详覆官分定看详。候二年满日,如在任举驳覆奏公事别无不了,即乞与转京官。更一年满日,别举官充替。」
景佑二年二月九日,中书门下言:「审刑院、大理寺、刑部当职官员供职懈慢,今后并须早入晚出。所有公案文字,仰逐旋结绝,仍令御史台觉察。」从之。
三年十一月三日,新荆湖北路转运使司徒昌运言:「乞今后详断官满日,依敕选充审刑详议官。」诏:「自今审刑详议官有阙,于年满详断官内选充,免试公事。如未有年满者,即于外任曾历详断、详覆官内保举,曾出入人罪者勿举。」
宝元元年六月,三司检法官孙杭言:「三司刑名之有疑者,乞如开封府例许至大理寺商议。」从之。
康定元年三月七日,大理寺言:「据详断官郭昌等〔状〕,今后案牍应系
法寺定断者,其(生)[主]行之人受赇者,请以枉法论。」从之。
皇佑四年三月十四日,诏:「大理寺详断官自来大事限三十日,中事二十日「中」下原衍「书」字,据上下文意删。,小事十日,审刑院递各减半,然不分有无禁囚者减限之半。其益、梓、利、夔、广南东西、福建、荆湖南〔北〕等州军「福」字上原衍一「福」字,已删。又「南」下当有「北」字,已补。,即依急案例断奏。」
嘉佑六年八月二十九日,诏:「审刑院、大理寺日有诸路州军奏到公案,虑失于审慎,或致滞留,今后审刑院、大理寺详议、详断官阙,直令知院、判寺少卿与学士院、御史台、舍人院同罪轮举法律精熟、论议通明之人以闻,余依诏条。仍令详议、详断官每至月终,各具所断未了公案道数,承受月日,朱书大、中、小事,元限月日作单状,仰知院、判寺少卿于次月五日以前类聚缴连以闻,其详议、详断官更不得差诸处勾当。」
英宗治平元年十一月二日,中书门下言:「新差提点两浙路刑狱公事贾寿言,审刑院、大理寺详断诸色公案,并须详定同进。如经奏断后失错,两司官吏等并不在觉举之限。然苟有失错,不许自陈,则虑法官虽觉其失,惧于科罚,不肯自引其咎而就责,如此则所枉之罪未必发露,徒使罪人枉陷重辟。已经奏断,但于罪人未行决间,能自觉举改正,许从律文原减之法。检会今年五月七日诏,审刑院详议、刑部详覆、大理寺详断官如断案或定夺差失、雪罪不当及失举驳,曾经勘罚及三次者,并当责降。已上虽经赦降,并
理为次数。如事系重大,或有涉情弊,虽只一次,亦当重行降黜。其检法、法直官铺条差失者,亦准此。及仰刑房置簿,画时抄上,不得漏落。如次数合该责降,便仰检举施行。」诏:「今后所入事状并须主判官等连签,如三次改动刑名,元断官、议官并理为一次勘罚。其大理寺一司不在觉举条,更不行用,及仰刑房置簿如前 施行。」
神宗熙宁元年二月十六日,大理寺言:「敕阁自来轮差详断、法直官兼监,半年一替。缘断官诣审刑院商量文字及中书、密院勾唤不定,难为专一监守。欲乞专差检法官二员监 阁,更不轮管本寺纸库、钱库、签库、书铨曹、审官院文字。及移法直官房依旧于阁下,仍差归司官二人、库府史二人同共管勾。旧条审刑院、刑部、大理寺不许宾客看谒及闲杂人出入,如有违犯,其宾客并接见官员并从违制科罪。乞并亲戚不许入寺往还,所贵杜绝奸弊。」从之。
五月六日,御史台言:「看详奏举乞试法官等条制,今与审刑院、大理寺众官将前后所降指挥参详到六条,委得经久可行,所有今日以前应系试法官 札乞更不行用。」从之。
三年三月二十五日,诏(诏)[试]用法官条贯,候法官皆是新法试到人,即依此施行。立定试案铺刑名及考试等第式样一卷,颁付刑寺及开封府、诸州,仍许私印出卖。
九月,令考试法官所分为三等考定所试之人,如无合入上等之人,即止
从本寺,仍逐场未得驳放,合各具等第通数以闻。
五年五月十四日,诏:「大理寺详断官每二人同共看详定断文案外,更于奏状上系衔,仍同点检。」从本寺所请也。事具大理寺。
职官 宋会要辑稿 职官一五 纠察在京刑狱司
纠察在京刑狱司
【宋会要】
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七月四日,诏曰:「国家精求化源,明慎刑典。况辇毂之下,斯谓浩穰;狱讼之间,尤为繁剧。苟听断稍乖于阅实,则蒸黎或陷于非辜。伏念轸怀,当食兴叹,宜申条制,式示哀矜。辍轩墀近侍之臣,逮风宪绳违之士。察其枉桡,举彼稽留。庶遵隐悼之规,以召和平之气。宜差知制诰周起、侍御史赵湘纠察在京刑狱,其御史台、开封府应在京刑禁之处并仰纠察,其逐处断遣徒已上罪人旋具供报。内有未尽理及淹延者,并须追取元(按)[案]看详,举驳申奏。若是旷于举职,致刑狱有所枉滥,别因事彰露,其所委官必当重寘之法。更有令条贯事件,仍仰擘画开坐以闻。」先是。真宗谓宰臣曰:「如闻京师刑狱多是平允,去年六月开封府勘进士廖符械系庭中,暴裂其背,而鞫之无状。炎暑之时,罪未见情,横罹虐罚,良可嗟恻。」故命特置官局以纠按之。《大典》卷一千一百十八,又卷一万四千六百七十三。每条末注「同上」二字。
十八日,诏给两县手力十人,步军司剩员军士四人。
十九日,诏:「应在京府刑狱司局每日具已断见禁轻重罪人因由供纠察司,其殿前马步军司徒已上亦依此供报。应外厢巡凡有编管寄留人,每日一申,及责保门留守辜产限知在者十日一申。若三司、开封府逐日结绝不了公事,送军巡府院、厢界四排岸军禁者,
皆须明上印历,于因由内别项开坐。若三司、御史台别无禁系,即十日一报纠察司。若有公事,亦报因由。」
八月三日,纠察在京刑狱周起等言:「在京刑禁不少,若止凭逐处案牍或节状看详,虑有暧昧,无由辩其枉滥。望诏在京应有刑狱处见禁已决人,如实屈抑及官吏非礼拷掠,情状灼然冤枉者,并先诣纠察司陈状。如经勘覆实有枉滥,其原推断官吏并严寘于法。如所诉不实,故欲翻变者,亦重行断勘。其未经本司陈诉,不得辄诣检鼓进状。」从之。
四日,诏纠察官每日依审官院例御厨给食。
九月,诏:「纠察刑狱官自今看详日状,如所犯稍重,及情理涉疑,禁系稍多,淹延未断,即仰暂勾罪人及碎状,就本司审问。若至大辟及密切事务,即委纠察官一员就往审问。如至翻覆异同,即委移司推鞫。」
十月,诏纠察刑狱官如有公事上殿,即赴内殿起居,仍免常朝。
犯罪经赦后事发,准律有离之、正之之文。 三年三月,纠察刑狱司言:「伏(令)[今]法司离、正之外,仍科本罪,用法似深。」帝曰:「比行赦宥事发,不免其罪,理合商量,但此事行之已久。」宰臣王旦曰:「经赦不自陈首,非有发露,无由离之、正之,所以律文有赦后不首之罪。且事有幽隐,而经赦既不自首,发则亦获免于罪,于理非便。」遂令法寺参议以闻。
五年四月九日,诏:「应曾经纠察在京刑狱司申奏下御史台禁勘大辟罪人法成公(按)[案]者,委御史台于
郎中已上牒请录问讫,再于中书舍人以上、丞郎以上再请录问。」
二十五日,诏:「开封府见勘逐公事并于别处陈词称未尽理者,并且委本府照勘诣实断结,如已经勘断及有违条贯日限者别取旨。」
六年二月,诏纠察刑狱司录问大辟罪人,仰逐处并要切人悉送本司。
八年十二月,诏:「应在京诸处主掌刑狱官吏,如有与纠察司手分往还,仰觉察以闻。」
天禧三年十月,诏纠察刑狱司自今免鞫劾公事。如有定夺,即仍旧。先是,纠察官吕夷简言:「本司累奉诏旨勘鞠定夺公事,或止将公(按)[案]详阅,亦无妨碍。若勘鞠公事即动须追逮罪人,辨证词理,显是兼置刑狱不便。」故令止之。
仁宗天圣八年六月,诏自今御史台凡有刑狱文字,更不供报纠察司。
嘉佑五年九月八日,诏备录大中祥符二年七月四日始置纠察在京刑狱司敕书下本司。今后每有差到官,令看详遵守施行。
神宗熙宁三年八月,令殿前步军司今后大辟罪人,并如开封府条例送纠察司录问。
职官 宋会要辑稿 职官一五 都官部员外郎
都官部员外郎
【续宋会要】
《两朝国史志》:都官判司事一人,以无职事朝官充。凡(浮)[配]隶簿录天头眉批云:「《续宋会要》四字注在每条之下,《大典》卷数之上。」、给衣粮医药之事。今分领于他司,本司无所掌。元丰改制,郎中、员外郎始实行本司事。
职官 宋会要辑稿 职官一五 比部员外郎
比部员外郎
【续宋会要】
《两朝国史志》:比部判司事一人,以无职事朝官充。凡勾会内外赋敛、经费出纳、逋欠之政皆归于三司(句)[勾]院磨勘理欠司,本司无所掌。元丰改制,郎中、员外郎始实行本司事。
职官 宋会要辑稿 职官一五 司门部员外郎
司门部员外郎
【续宋会要】
《两朝国史志》:司门判司事一人,以无职事官充。凡门关之政令、晓昏启闭、发钥纳锁,令行于皇城司、道路、津梁、州县,本司无所掌。元丰改制,郎中、员外郎始实行本司事。
职官 宋会要辑稿 职官一六 刑部侍郎
【宋会要】
刑部主覆天下大辟已决公(按)[案],旬奏狱状,举驳其不当者,及官员犯罪除免、经赦叙用,定夺雪理给牒,以朝官一员或二员主判。又有详覆官,旧六员,亦京朝官充,淳化元年置,主定夺公事,分覆旬奏狱状,后止三员。景德三年,别增一员,专举驳大辟公案,共四员。又有法直官一员。
《两朝国史志》:刑部判事二人,以御史知杂已上或朝官充。凡律令、刑法案覆谳禁之制今并存,掌覆天下大辟,举其违失而驳正之,及详定京朝官、三班幕(府)[职]州县官员犯解免叙理出雪之事。详覆官四人,法直官一人,并以选人充。令史十二人,驱使官一人。元丰改官制,旧审刑院、纠察在京刑狱司并归刑部。尚书一人,侍郎一人,郎官一人,分左、右治事,左以详覆,右以叙雪。吏额:主事一人,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守当官八人,贴司十八人,都官、比部、司门皆无所掌,各以朝官一员主判。
太祖开宝七年,诏:「负犯选人应出雪牒,仰刑部具犯由、有无赃罚刑名罪赎南曹审问判成。」
太宗雍熙四年十一月,诏应刑部大理寺所断诸道公(按)[案],详酌事理,可断者即断,不须驳回,更不重勘。
淳化元年五月,诏刑部置详覆官六员六:原误作「人」,据本卷同页所述改。,专阅天下案牍。
真宗景德元年正月,诏:「今后每发赦书德音,差人到省抄写勘读。内川、广、福建、荆湖七路并先以发遣。」
八月,诏刑部、大理寺,今后京朝官使臣公(按)[案]论决讫,具所犯情罪、刑名报审官、三班院。从度支副使马景之奏也。
二年六月,诏审刑院、刑部凡会问公事,并须公牒往来。
七月,上封者言:「刑部举驳外州官吏失入死罪,按准断狱律从徒流,失入死罪者减三等徒二年半,公罪分四等定断。官减外徒二年,为首者追官,余三等徒罪并止罚铜。伏以法之
至重者死生之际,慕职州县初历宦途,未谙吏事。长吏明知徒罪不至追官,但务因循,不自详究。又雍熙三年七月敕,权判刑部张佖起请失入死罪不许以官当赎,知州、通判并勒停。咸平二年编 之时,辄从删去,致长吏渐无畏惧,轻用条章。乞自今失入死罪不至追官者断官冲替,候放选日注僻远小处官,连书幕职州县官注小处,京官、朝官任知州、通判,知令录、幕职授远处监当,其官高及武臣内职临时取旨。」从之。
九月九日,诏御史台差官勘事量大小给限,牒报刑部提举。
十四日,诏:「刑部每遇颁行赦令,并画时分明誊写勘读。三司每部差五十人,以职员一人管押赴省,及尽取三馆、秘阁楷书、官告院书吏分写。仍于发赦半月前预牒抽差,人写两道,于第一幅背写姓名,如稽缓卤莽,有误颁行,具名闻奏。审刑、大理寺降赦前十日,录官员名衔送刑部,至〔前〕一日时赴省,与详覆、法直官分勘。每敕第一幅背书姓名,如差错稽缓,有误颁行,并行朝典。如非时发敕书不及预牒者,实时抽取,至日特差中使一人点检催促了毕。」
三年十二月,诏:「刑部极刑案库应奏到断讫公(按)[案],从银台司降下后,分与详覆官看详。内有不当,即行驳疏。若无不当,入库置历拘辖。遇有诉冤,检取照证。专差令史一人知库,法直杂事司签书,详覆官一员监掌,判部官通押。每官吏年满,依历交割,给付解由,候经
三年已上奏取指挥。宣敕、公用钱、纸库各差令史一人,转历开闭支给亦差详覆官一员掌,自今置历轮差。令史二人,剩员二人,通昼夜在省,详覆、法直官〔各〕一员押宿。」
四年十一月,诏:「刑部正名、承阙私名二十三人,今后诸处不得抽差。凡收私名,亦仰御史台提举试验书札,收录姓名「名」下原衍「大」字,据文意删。。」
大中祥符二年五月,诏:「诸州奏狱空,须司理州院、倚郭县俱无囚系,方为狱空。每奏到,委刑部将旬奏禁状一处点对。如应得元敕,特降诏奖谕。」
十二月,诏:「南曹选人投应合会问去处,令刑部据合定公私遗阙、赃滥罪名,须分明定夺。如有异同,令刑部、大理寺同商量,从长归着报曹。」
四年闰五月,刑部言:「自来诸州旬申禁勘设有用条不当,自可举驳,不必别录按奏,乞自今只具单状以闻。」从之。
五年五月,诏刑部今后奏到断讫禁军大辟(按)[案],具情罪申枢院。
十月,诏:「刑部断奏命官、使臣、将校、军人、色役公人,并于状内『今详』字下写所犯罪人脚色。其『今详』字所行法不用,止旧存留铺法。命官、使臣、将校按犯轻重、赦前后赃私罪引条书断外,内公罪(是)[实]轻,不须条出罪名。合断罪处须简径节(掠)[略]合用格条,不须广录闲词,交杂款状。所引格、敕亦须简径铺坐。如外州断奏不当,除失出入罪名,合行驳勘,其元检勘官吏于奏状止定罪名勘鞫外,有失出入杖已下及半年徒罪,只于断状略言,虽有失(有)[出]入,合不行
勘。」
六年七月,诏刑部叙理人子细详敕令(按)[案]状者勘会申奏。
七年六月,诏:「外州失入死罪,经省寺举驳勘断官吏讫,令刑部明具驳难误错因依下审刑院看〔详〕节(掠)[略]送中书,降下刑部牒,与进奏院告报。」
八月,诏:「刑部今后专令详覆、法直官具逐处奏到旬申大辟人数置簿抄录拘管,候奏到断讫,奏对簿勾销。限外不到及有注滞,即勘会举行。」
干兴元年仁宗已即位未改元十一月,诏:「诸处奏到见禁文状并断讫公(按)[案],自来承进银台司先送中书,后送刑部看详,虚滞日数。宜令承进银台司自今更不送中书,直送刑部。」
仁宗天圣元年十二月,知审刑院滕涉言:「当院每准吏部南曹连到刑部、大理寺牒定夺选人公私罪名,内大理寺称止是收理,别无勘到情款;或称该赦释放,无凭定夺,致南曹依条重移当院定夺,此盖详断官避事,住滞选人。望自今如将可行定夺罪名依前避事不(定详)[详定],从院司申举。」诏:「流内铨南曹自今选人常例会问过犯公私罪名「流」字下原衍「内铨南曹自今选人常」九字,据文意删。,仰止会问刑部,令本部检定关报。」
二年十月,判刑部燕肃言:「每赦书德音,即本部差书吏三百人誊写,多是差错,致外州错认刑名,失行恩赏。乞自今宣讫,勒楷书写本,详断官勘读,匠人雕板印造发递。」从之,仍差详议、详断官各一员勘读。
七年十一月,诏自今刑部不得接见宾客及纵入闲杂人。
十年五月十日,
诏:「法寺断奏(按)[案]牍,旧以元勘(按)[案]纳中书本房,岁久毁腐。自今委大理寺每断奏后一月,实封关送刑〔部〕遣吏别置簿历管勾,立便于中书刑房点对承领,用堂印封送赴省,置库架阁,无得交杂损失。如诸处合要照证,即上历封送,常切拘收。内有连按下三司者,亦缴封刑部,刑部每季差详覆官一员提举。苦管勾、手分差替出官,并须交割,违者当行朝典。」
八月四日,刑部言:「本部凡追到已断告敕,寄省司毁抹。近降编敕,令所在注毁,限十日申省。又附令敕合追官如丁忧停任,旧告敕若两任作一任,当(牍)[牒]刑部置簿拘管。只缘凡降断并不计道数,即省司不见得曾与不曾丁忧停任,虑追索不足,因循散失,望申诫诸路画时关送当部。」从之。
庆历二年四月九日,刑部言:「凡承受审官院、三班院、吏部南曹会问诸色官员过犯度数,例委手分检簿抄录,主判官书牒回报,多有漏略。欲委详覆官每季轮一员监勒检阅,系检供报,着为定制。」从之。
审刑院,淳化二年置,元丰三年八月并归刑部。
纠察在京刑狱司,大中祥符二年置,元丰三年并归刑部。
《神宗正史 职官志》:凡其属有三:曰都官,军大将及徒隶名籍之事隶焉;曰比部,钩考帐籍及赃罚、欠负之事隶焉;曰司门,津梁、道路及国门几察之事隶焉。旧以刑部覆大辟案,而增置审刑院详谳,其京百司刑禁则隶纠察司。官制正名,悉归刑部。凡
官十有三;尚书一人,侍郎二人,郎中、员外郎、刑部各二人,都官、比部、司门各一人。《哲宗职官志》设官十有二,尚书、侍郎各一人,余同。
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尚书掌天下刑狱之政令,而侍郎、〔郎〕中、员外郎分治其事。凡制勘、(案)[按]劾、审录、奏谳、纠察、程督则隶左检察定夺,除雪、叙复、移放则隶右。格不载者,同尚书通领。其都官、比部、司门事亦如之。若御史台或诏狱录问辟(因)[囚]及三品以上官以侍郎,余以郎官。大祀则尚书 誓,荐熟则奉大牲,大礼肆赦,则侍郎授赦书,承旨释囚。分案八,设吏五十有二。《哲宗职官志》分案十二,置吏同。
神宗熙宁元年二月十六日,大理寺言:「敕阁自来轮差详断、法直官兼监「直」字原在「官」字下,据上下文意乙正。,半年一替。缘断官日诣审刑院商量文字,及中书、枢密勾唤不定,难为专一监守。欲乞专差检法官二员监敕阁,更不轮管本寺纸库、钱库、签书铨曹、审官院文字。及移法直官房依旧于阁下,仍差归司官二人、府吏二人同共管勾。旧条审〔刑院〕、刑部、大理寺不许宾客看谒及闲杂人出入,如有违犯,其宾客并接见官员并从违制科罚。乞并亲戚不许入寺往还,所贵杜绝奸弊。」从之。
五月二日,知审刑院齐恢等言:「本司近年已来文案稍多,全藉官员晓夕断奏,虽早入晚出,有大理寺一司常制,然其间不勤所职往(议)[诸]处看谒之人,深虑废事。欲乞今后应审刑院、大理寺官除休务假日外,其余合(人)[入]本司日分并不得于诸处看谒,所贵尽心职事,不
离官次。」从之。
十二月十三日,诏:「自今被举试刑部法寺官者,流内铨收阙便注正官。如就试人不中,别与差官遣并以后来到铨名次、资序注拟。」先是,每岁试刑法官必于二月八日。内有离任赴今试不及而稽留以待后试者,是致本任阙官常至半年。而就试不中,又法许复归任,故铨部亦不敢使阙,州县患之。故有是诏。
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看详银台司文字所言:「诸处奏到大辟罪人断讫文案,今后只申尚书刑部,仍令本部详覆,候岁终具都数以闻。」从之。
三年三月二十四日,诏:「审刑院、大理、刑部详议、详断、详覆官初入以三年为一任,再任以三十月为一任,仍逐任理本资序。欲出,即与先任满半年指射差遣,第三任满出者仍与堂除,若本司更举留者亦听。若任内失错稽违多、驳正少,既不许举留。其审刑能驳正大理寺误断徒以上刑名,与等第酬奖;其失错稽违者,责罚亦如之。刑部、大理寺并准此。遇南郊前一季许约断案外,余除朝旨送下急速公案外,更不得约旧法奏断绝,乞宣付史馆其罢之。其支赐都数比旧量与增添,致年终比较逐官断罪有无失错稽违及驳正刑名,分三等第给之。」
八月,令殿前步军司今后大辟罪人并如开封府条例送纠察司录问。
十一月八日,诏尚书刑部:「诸州奏到灾伤,朝廷差官体量安抚,及量轻重降(不下)[下三]司指挥,付逐处长吏收掌施
行,中书画时上簿拘管。令置逐路灾伤簿,委法直官专切封掌。凡遇送下捉贼酬奖,令一就检簿定夺系与不系灾伤,明具合该酬奖等文状申奏。如有差错,其本部官吏取旨,重寘之法。」
四年六月九日,中书刑房言:「刑部详覆官如疏驳得诸处断遣不当大辟罪,每一人与减一年磨勘。如失覆上件公事,每一人即展磨勘一年。累及四人,即冲替。」从之。
七月二十七日,御史知杂邓绾言:「乞诸州收禁大辟罪,画时具单状两本申提刑司,本司缴连一本申刑部,本部上簿拘管,候逐州奏案到日对簿钩销。如有不到,即行勘会,仍委中书非时取索刑部拘管簿书点检。」诏:「如已作大辟申刑部,后来勘得却非大辟,申刑部照会。」
八年,罢详议、详断官亲书节案,止令节略付吏,仍减议官一、断官二。此据《职官志》,不得其月日。
二月十八日,中书言:「堂后官王衮等编定命官四等过犯,乞付有司。更不置详定命官过犯及看详编配罪人所两局,遇赦令刑部比例定夺,上中书施行。」从之。
二十九日,审刑院详议官、殿中丞朱大简等言:「昨定审官西院差澶州都巡检康昺不如法,御史台劾大简迁延不决,会赦衔替。缘大简欲赴中书、枢密院巡白,以故稽期,非弛于职,而枢密院按置以法。」诏审刑院、大理寺自今中书、枢密院送定公事,依条定夺,毋得巡白。
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诏自今颁降条贯,并付刑部雕印行下。
十年五月十四日,刑部言:「诸处断宣敕自经治平大水,颇多散失,亦有本处元不关到者。虽曾关而吏胥隐漏,检会之际,或容侥幸。至于官员犯罪,并劫贼伪造印三等公案,略不以时架阁。凡有取索,动经岁月,其间羇旅之人尤可矜悯。欲乞(讨)[计]会审官东西院、流内铨并入内内侍省,取已断官员宣敕与本部宣敕,比对职位、姓名,如有漏落,更互抄录,以补其阙。仍重编排,自庆历三年为始。其熙宁元年至九年终三年公案别架阁,略具元犯因依、姓名申提点刑狱司类聚缴纳,本部月轮详覆官二员与主簿互计会,合属处抄录编排。」从之。
元丰年闰五月十二日,诏刑部、大理寺自今奏举习学公事,并举曾试刑法得循两资以上人。
十二月十八日,置大辟狱。诏天下奏案并刑部、审刑院详断。于是刑部言:「本部于断案素所不习,应大理寺旧官吏令尽归刑部,以大理寺详断官为刑部详断官,仍以大理见断案付之。」
二年二月三日,诏审刑院、刑部:「近因并差详议、详断官入试院,积未断公案五百余道,罪人幽系囹圄,日夜待命,岂宜淹滞留壅如此,其自今月三日后官吏并勒宿。」
六日,审刑院、刑部请以审官东院地为审刑院,太常礼院地为刑部详断司。从之。
二月二十四日,诏审刑院、刑部自今留滞公案及二百道,官吏勒宿。《职官志》云:「是岁诏审刑院、刑部官吏免宿直,如积案至二〔百〕即宿。」
四月二十六日,知审刑
院安焘言:「天下奏案视十年前增倍已〔上〕,审刑院、刑部详议、详断官视旧员数颇减「院」字上原衍一「部」字,据文意删。,乞复置详议官一员。又详议官 签刑部断案「又」字下原衍「详」字「 」字下原衍「钥」字,据上下文意删。,职事不专。乞分议官六员,每案二员连签。若情状可疑,未丽于法,即议官通签,如此则疑难之狱得尽,众议明白,罪案不致留积。」诏增审刑院详议、详断官各一员,罢刑部检法官一员,余如焘请。
五月八日,知审刑院安焘言:「比年详议官以文案繁多,责重赏轻,除者多不愿就。乞以二年为一任,任满减磨勘二年。自刑部差者已及成资,先依刑部任满法推恩。未成资者,补及成资推恩后别理一任。」从之。
六月二十六日,诏:「审刑院、刑部遇科场及试刑法,流内铨、三班院人并于试前半月选官申中书,审刑院三人,刑部七人。候差试官毕,据阙差权正官,到限一月了绝已分文字,过限不支添给。」以刑法官多差考试,而候差权官稽滞案牍,从逐司请也。
七月十六日,诏在京狱案有系囚者,法官先断奏。从知大理卿事崔台符请也。
八月十二日,中书言:「应朝旨置究治事,欲委审刑院、刑部置管勾,非特旨立限者及一季未奏下,所属催促。无故稽留若行移迂缓,并所属不催举,并劾奏,责刑房季终点检。」从之。
二十二日,诏刑部详断、检法官再任,并二年为一任,任满详断官减磨勘二年,检法官减一年。以刑部言详断官、检法官虽许再任,无愿就者,故优其恩也。
诏增判刑部官俸视大理寺。据《职官志》系元丰二年事。
三年。诏刑部、审刑院断案及详定事半年不能决者,以状上中书、枢密院「书」字下原衍一「书」字,据文意删。。此亦据《职官志》,不得其月。
正月七日,诏大理寺鞫罪人,依开封府例报纠察司。后大理寺乞旬具徒以上事报纠察司,许之,开封府准此。仍诏纠察司如察访得虽非徒已上,而出入不当,许索文案点检。
二十四日,诏:「审刑院、刑部断议官自今岁终,具尝失入徒、流罪五人已上或失入死罪者取旨。连签者二人当一人,京朝官展磨勘年,幕职州县官展考,或不与任满指射差遣,或罢本年断绝支赐,去官不免。」先是,熙宁十年尝诏岁终比较取旨,而法未备故也。
八月九日,诏审刑院并归刑部。以知院官判刑部,掌详议、详覆司事。其刑部主判官二员为同判刑部,掌详断司事,详议官为刑部详议官。
四年七月十三日,诏刑部贴例拟进公案并用奏钞。其大理寺进呈公案更不上殿,并断讫送刑部。贴例不可比用及罪不应法轻重当取裁者上中书省。
二十五日,诏:「叙复不以官高下并归尚书刑部。内合取旨及职任非吏部者,并上中书省。」
十一月八日,诏罢刑部公案,半年一次法官赴中书断绝。
五年二月,上批:新判尚书刑部何正臣自擢置朝廷以来,未尝践履刑狱职任,可改差判尚书兵部兼知审官东院。」
四月二十三日,太中大夫、大理卿崔台符守刑部侍郎天头原批:「寄案,《大典》卷七千三百七引《续宋会要》云:『元丰正名,除大理卿崔台符为之。』」。侍郎自是始正除,尚书阙。
六月二十六日,诏:「自今
特旨冲替,无公案者,令中书随特旨定事理轻重;叙复者,不以官高下,并归尚书刑部。」
六年三月六日,尚书刑部言:「旧刑部详断官公案断讫,主管论议、改正、注日,方过详议官复议。有差失问难,并于检尾批书,送断官具记改正,上主判官审定,然后判成录奏。自二司并归大理,断官为评事、司直,评官为丞,所断案草不由长贰,日者断案类多差忒。欲乞分评事、司直与正为断司,丞与长贰为议司。凡断公案,先上正看详当否,论难改正,签即注日,然后过议司复议。如有批难,具记改正,长贰更加审定,然后判成录奏。」从之。
八月二十八日,尚书刑部言:「乞应吏部补授大理寺左断刑官,先与刑部、大理寺长贰杂议可否,然后注拟。仍取经试得循资已上人充,正阙以丞补,丞阙以评事补。」诏刑部、吏部同着为令。其后着令:「司直、评事阙,选尚书及侍郎左选人;丞阙,止选尚书左选人,仍经任司直或评事系亲民资任者。已上二件,其初改官应入知县人,亦选正阙,选丞或司直、评事,见系通判已上资序者。已上所选,仍不限见任。授讫未赴,即曾失入徒已上罪已决,或死罪若私罪情重及赃罪死罪:据文意疑为「公罪」之误。,或停替后未成任,各毋得入选。」
七年八月一日,门下省言:「刑部奏钞宣德郎乐京据例当作情理稍轻,不碍选注。京本坐言役法,本部不敢用例。」诏乐京情重,刑部引例不当。
十月一日,御史蹇序辰乞令
诸路提点刑狱司每季具已论决详覆大辟事状以闻,付刑部注籍点检,案治失误。诏提点刑狱司季申刑部。
八年十二月五日,刑部言:「令提刑司检法官覆州县官小使臣等公罪杖以下案申吏部、大理寺注籍,则法官可以专于谳狱。」从之。
哲宗元佑元年五月一日,三省言:「旧置纠察在京刑狱司,盖欲察其违慢,所以加重狱事。向罢归刑部,无复申明纠举之制。请以异时纠察职事悉委御史台刑察兼领,刑部毋得干预,其御史台刑狱令尚书省右司纠察。」从之。
十三日,刑部言:「旧刑部覆大辟,系直详覆司。自官制行,详覆案归逐路提刑司,刑部不复详覆,亦不置吏。今当复置详覆案。」从之。
八月二十七日,诏将来明堂,刑部留郎官一员免赴受誓戒,专一发遣断敕文字。
二年十月六日,罢吏、户、刑部长贰保任郎官治状法「部」下原衍一「长」字,已删。。初,文彦博建明,朝廷为之定令,谏官论其非是,罢之。
四年五月九日,尚书省言:「六曹寺监吏额并关防约束,欲罢吏籍案,内外役人增减等止合随处行遣。应出职而入流,并直达吏部都官。欲罢配隶案,所掌配籍并归刑部举叙案。」从之。
七月二十七日,诏刑部今后有覆大辟不当,并先下本处分析,候到开具以闻。
十月二十三日,刑部言:「元丰刑部格,制勘案主鞫狱,根究体量过犯。逐案所行,首尾相干,有合行事节,却行往复,显见烦费。欲将制勘、体量案并
为一案,所行事体相照。」从之。
五年七月二十六日,刑部言:「中书刑房条旧有刑部官岁终具失入徒、流罪五人或失入死罪或违限三分并取旨之法。自官制行,改贴『刑部官』字为『大理寺官』。其大理寺官岁终比较,系刑,〔部〕上都省取旨,其『中书刑房』字当改作『刑部』。」从之。
九月二十二日,诏刑部:「今后官员犯公罪杖已下,依赦文及有正例别无违碍者,关吏部施行。」
三十日,诏:「应检举前任执政官如丁忧者服月日,许通理期限。其罢执政官后因事落职降官,令中书省依条施行,(贵)[责]授散官,令刑部检举。」
十二月二十七日,诏刑部(默)[点]检大理寺差失,每两件比三省点检得一件,比较施行。
六年二月十日,诏:「文武官有犯同案,事干边防军政者,令刑部定断申尚书省,仍三省、枢密院同取行取行:据文意当作「取旨」。。」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十七日,中书省、尚书省勘会朝散大夫、权刑部侍郎周鼎、承议郎、刑部员外郎许端卿奏乞应用元符敕编配过人内全行删去『编配者与放逐便』,其损减地理,及为「刺面配」或「刺配」改为「编管」之类者,一切改正等事。臣僚上言:「久来条制,凡用旧条已断过,不得引新条追改。今已用元丰旧条断过编配人,乃用刑部看详新条改正。鼎为刑官,尽以元豊之旧条为重法而改之。命下删改之日,奸人 (无)[舞],显属挟情乱法,伏望早降睿旨黜责鼎等。」诏周鼎降授朝奉大夫,许端卿降授奉议
郎。
崇宁二年二月二十九日,刑部状:「看详元丰官制立都官吏籍案、配隶案,昨因元佑元年内颁降到门下中书后省元丰七年十二月进呈修立本部条,将配隶案、移放案拨并入刑部随事拨却行案,一人。至元佑四年,修立到吏额指挥内又将配隶案注籍拨入刑部随事拨却行案、不行案,各一人,吏籍案全行废罢,人吏亦营销减。其所掌无选限吏人及内外役人废置、增减、勘当出职等事,止随处行遣。应出职而合入流各补授大将、军将者,并直达吏部都官。再详上项所废事务,吏籍案事放在诸处,即已失总领,逐处亦不专一。除移放、编配人及受理词状点检移放犯由一节系门下中书后省元丰七年修立进呈外,其余并废案分,即与屯田掌营田、职田、官庄,元佑改入户部;虞部掌金银、坑冶、山泽,元佑改入金部,合行改正事体一般。所有都官吏籍、配隶案及人额合改正依元豊官制格目外,其移放、编配罪人及拨过吏人,欲乞依元豊七年已进呈条格,依旧隶刑部。」从之。
大观元年八月二十九日,臣僚上言:「伏见刑部、大理寺官并缘李无咎事乖谬,而刑部又以纳样小黄钱指挥行下他路,惑乱众听。朝廷虽以降官,然其事传播已广,行遣未厌众论。臣切惟刑曹、理寺实总邦之宪禁,其断刑、议法必为天下所取正。今朝廷已行之令,文牍甚明,前日已断之人姓名可见,而乃漫然不
省,轻移文牒,传笑四方,有辱国体。若或议辟断罪差缪,若此一成,莫可追及,实死生舒惨之所系,其为害岂特此而已 况成命颁行,天下莫不闻知,朝廷省寺之重,使人缘此得以轻议,非所以严法令也。然刑部以二事失当,而钱法指挥尤为惑众,是罪固有轻重之不同,则罚亦宜从而异也。伏望圣慈更赐详酌施行,二事失当官更降一官,依下项:降授朝奉郎、试兵部尚书兼侍读左肤降〔授〕承议郎,降授朝请大夫、尚书刑部郎中朱维降授朝散大夫,降授朝请郎、守尚书刑部员外郎游百揆降授朝散郎。」
政和元年三月二十九日,左右司奏:「刑部状:臣僚上言乞今后别路委官定夺推治合要公案或勾人,并许所委官直牒追取。三追不报,虽五报不圆,并许直申逐路提刑司取勘,仍申尚书刑部催促。如事干监司,即申尚书省乞行取勘。」诏:「所言实可杜绝推托奸幸,庶冤抑必得辨正,宜商量措置约束。」
七年四月十七日,刑部尚书慕容彦逢奏「慕」字上原衍「暮」字,应删。:「欲乞应命官犯罪合该全原勿论者,并限一月结绝。有故听申所属量度,仍申刑部照会。无故稽违,即从本部依条奏劾。如蒙圣允,乞诏有司立法施行。」从之。
宣和元年二月二十二日,诏:「分官设属以董庶务,比来偷惰不职,废公营私。刑部吏人诈冒圣旨,侵紊赏罚,凡二十余事,省部长贰属官漫不省察,何足倚辨 仰尚书省具名取旨,悉行沙汰。薛
嗣昌能举觉,可转两官,降诏奖谕。郎中张仲纲按发转两官,以为不职之劝。通议大夫、守刑部尚书兼详定一司敕令《九域图志》薛嗣昌可特授正议大夫,朝议大夫、尚书刑部郎中张仲纲可特授中奉大夫。」
五月四日,臣僚上言:「恭惟神宗皇帝躬尧舜之独知,兴文武之坠典,熙丰盛烈,粲然毕陈。陛下述而行之,弥二十年,元丰成宪,务在循守。而近者省曹尚敢公肆欺罔,违陛下已行之诏,害元丰已成之法,上下相蒙,增减制书,诈冒功赏,迹其情实,当在不赦之域。臣愿据所闻以诵焉。臣伏见刑部今进拟案吏人职级七及第一等功,手分五及第一(第)[等]功,各升一名。无名可升,减半年出官。职级系使臣,减半年磨勘,选人(陛)[升]半年名次,每岁(陛)[升]不得过半年,有余听入流,比类用之。此元豊进拟案条格,已经崇宁看详,而陛下诏令,所当循守,而不可冲改者也。政和八年十月,本部辄敢欺罔天聪,妄行奏请,称除详覆案已有赏罚条格外,有进拟案,若不陈请,虑无以惩劝,乞依详覆案赏罚条格施行,别不冲改见行条法。臣勘会元丰进拟案已有上条分明,而本部称未有条;(令)[今]来奏请实有冲改,而本部称无冲改,欺罔诈冒,其罪明矣。且元丰详覆案依法郎官驳正大辟一名减一年磨勘,吏人驳正失入大辟一名减一年磨勘,吏人驳正失入大辟一名转一资,无资可转及不愿者出官日减一年磨勘。若进拟案则不然,职级驳正大辟七人
方依元丰法作七及第一等功减半年磨勘,已有政和七年分比较案牍照验。今乃官吏上下相蒙,公肆欺罔称无条法,乞依详覆赏,如此即是进拟案依元丰旧法驳正大辟七人合减半年磨勘者,今则每名计赏一名减一年,七人减七年,比旧增及十倍以上。元丰详覆案条法称吏人驳正失入大辟一名转一资,无资可转及不愿者出官日减一年磨勘。若进拟案依此推赏,已系冲改旧条,罪不可贷。然又有名为就轻,其实侥幸之甚者。臣看详本部元奏请称应转资人吏系使臣者,每资只与减二年磨勘;系副尉者,依使臣法比折收使。如此即是进拟案依元丰法驳正大辟七人合减半年磨勘者,今则每名计赏,若使臣、副尉驳正一名减二年,七名减十四年,比旧增及二十倍已上,诈冒欺诞,不已甚乎!刑部奏请乞依详覆案法,系政和八年十月二十七日,若本部官吏于奏请以后有驳正大辟人数,方可依今年奏请每名减二年磨勘。今本部保明又复用逢格改法,将未曾奏请以前合得半年酬奖并减二年磨勘施行。本部既称并不冲改见行法令,即是自来无条,何为复用逢格改法,舍轻赏从重赏,案牍具在,罪状甚明。近者本部具官吏推赏姓名除使臣等十余人外,其郎官数人一岁之间有通计减及十一年者,将欲关司勋核实行赏。而人吏董诜、王拯、李寘等自知元系欺罔诈冒,
虑他司或朝廷取索元条问难,发摘己罪,乃就关子中将元奏得旨全文擅减却『别不冲改见行条法』八字,意欲官司不知,以遂其〔诈〕冒之志。郎官聂宇忽觉非便,坚执不肯签书,对众宣言,此正是增减制书,诈冒功赏,冲改元丰旧法,寻白长贰,罪状遂彰。元奏请官若能循省前愆,投诚君父,自劾其罪,犹不失事君之义。乃复怙终遂非,借辞饰说,再罔天聪,妄乱奏请,称勘会若依详覆案元丰旧法亦恐太厚,乞与减半推赏。臣勘会本部元奏请称进拟案比之详覆案事体颇重,今却称若依详覆案元丰旧法亦恐太厚。盖本部但知欲盖前愆,巧辞欺〔罔〕,以减半赏为辞,殊不知元豊旧法增减一日不可也。往者国子监官妄奏冲改国子监条法,有害政体,陛下天威震赫,即正典刑,长史递职与郡递职:据文意当为「褫职」之误。,僚佐罢斥归铨。今刑部妄奏赏格,系欺诞诈冒,暗冲元丰成法,增减制书,侥幸不发,厥罪甚大。若不痛行惩责,切虑欺罔之徒冲改旧法,以幸万一,无所忌惮,欲望圣慈特降睿旨,取问聂宇,若果如臣言,乞将有罪官并行黜责。仍乞将人吏付司推鞫,已未推赏人,并行改正,一循元丰法令施行,所贵杜绝奸幸,人知所警。」诏薛嗣昌罢刑部(刑)尚书,落职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放谢辞,其元奏请指挥并改正,更不施行。人吏令大理寺取勘,具案闻奏。
四年三月二十七日,刑部尚书蔡懋奏乞编修狱案断例。诏
令刑部编修大辟断例,不得置局添破请给。
高宗建炎三年四月十三日,诏刑部郎官以二员为额,吏人减半。
绍兴四年五月二十三日,诏:「今后吏部奏抄刑部断案,每抄案上省,限次日报御史台。其间经涉日久,无故留滞,许本台弹劾。」
七年七月二十八日,诏:「诸路州军奏勘公事,令刑部开具稽滞尤甚三、五处申尚书省取旨施行。」从刑部尚书胡交修请也。
二十一年七月二十五日,诏:「今后官员擅行科率及应因害民之事被罪情理深重者,依已降指挥,更不注知州军监、通判、知县差遣。内有所犯情轻之人,开具所犯因依申取朝廷指挥施行。」
二十六年闰十月十三日,诏:「刑部见任郎官依元丰旧法分左、右厅治事。今后依此。」先是,右司郎中汪应辰言:「国家累圣相授,民之犯于有司者常恐不得其情,故特致详于听断之初;罚之施于有罪者常恐未当于理,故复加察于赦宥之际。是以参酌古意,并建官师,上下相维,内外相制,所以防闲考核者纤悉曲备,无所不至也。盖在京之狱曰开封,曰御史,又置纠察司,以几其失断。其刑者曰大理,曰刑部,又置审刑院,以决其平鞫之与谳。各司其局,初不相关,是非可否,有以相济,无偏听独任之失。此臣所谓特致详于听断之初也。至于赦令之行,其有罪者或叙复,或内徙,或纵释之。其非辜者则为之湔洗。内则命侍从、馆阁之臣置司详定,而昔之鞫与谳者皆无预焉;外之益、梓、夔、利去朝廷远,则委之转运、軡辖司,而提点刑狱之官亦无预焉。盖以狱讼之初既更其手,苟非以持平强恕为心,则于有罪者或疾恶之太甚,于非辜者或遂非而不改,故分命他官以尽至公,此臣所谓复加察于赦宥之际也。迨元丰中,更定官制,始以大理兼治狱事,而刑部如故。然而大理少卿二人,一以治狱,一以断刑;刑部郎官四人,分为左、右,左以详覆,右以叙雪,虽同寮而异事,犹不失祖宗所以分职之意。本朝比之前世,狱刑号为平者,盖其并建官师,所以防闲考核有此具也。中兴以来,百司庶府务从简省,
大理少卿往往止于一员,则治狱断刑皆出于一,然则狱之有不得其情者,谁复为之平反乎 刑部郎官或二员,或三员,而关掌职事初无分异,然则罚之有不当于理者,又将使谁为之追改乎 望诏执事刑部、大理寺之官,虽未能尽复祖宗之旧,亦当遵用元丰定制,庶几官各有守,人各有见,参而任之,反复详尽,以称陛下钦恤之意,亦以为后世法。」诏令吏、刑部看详,申尚书(尚)[省]取旨。故有是命。
二十七年二月二十一日「二月」上原衍「二月」字,已删。,诏:「刑部郎官循行督遣,如勘鞫失实,事理妨碍,直行移送。今后御史点检或有移送公事,许依刑部已得指挥。」
三十年五月一日,诏:「刑部进拟案并大理寺右治狱法司、手分今后遇阙,许刑寺并六曹寺监正贴司以上并大理寺左断刑法司本司正贴司以上,各令所属保明无过犯、守行止之人,并依三衙人吏条法春秋附试,候试到合格人姓名关送所属收补。内进拟案主事遇阙,将本案试到人依名次递迁。」先是。刑寺胥吏有阙,例是长贰临期差官量试收补,或抽差填阙。至是臣寮有请,从之。
绍兴三十二年孝宗已即位末改元七月二十一日,诏刑部四司主事、令史、承阙书令史各减一年出官,该遇皇帝登宝位也。
孝宗隆兴元年五月十九日,编类圣政所言:「昨承指挥令兼敕令所,今本所已行省罢,其敕令所合依已降指挥并归刑部。」从之。
七月二十六日,诏六部长贰除尚书不常置外,置刑部侍郎一员、郎官二员。从右谏议大夫王大宝等议也。
八月三日,刑部言:「依指挥条具并省吏额,见管主事一名、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书」字上原衍「尽」字,已删。、守当官八人、正贴司一十八人。今减守当官二人,正贴司三人。今将减罢
人籍定,以后有阙,依名次拨填。」诏依,见在人且令依旧,将来遇阙,更不迁补。
干道元年五月二十四日,诏:「法令禁奸,理宜画一。比年以来,旁缘出入,引例为弊,殊失刑政之中。应今后犯罪者,有司并据情理直引条法定断,更不奏裁。内刑名有疑,令刑部、大理寺看详指定闻奏,永为常法,仍行下诸路遵守施行。其刑〔部〕「部」字原阙,据上文补。、大理寺见引用例册,令封 架阁,更不引用,仰刑部遍牒诸州,仍出榜晓谕。」
六月二十二日,诏:「将今后命官曾因臣僚监司论列按发,不曾经所司推勘体究之人,并免约法。赃私罪状明白,送所司根勘,具案取旨。」从刑部侍郎方滋请也。
二年正月五日,诏:「今后人户除许越诉事外,余并依条次第、经由,各仰本处分明与夺合行备坐所断因依告示。如所断不当,方许缴连告示,依法次第、经由陈诉。若无结绝告示及已经理断再行陈状,并不得受理。如依前越诉,依法科罪。其已经官司陈诉,见为行遣,不候结绝,又复经他处论理,即合更不施行。如依前违戾,重作行遣,仍令刑部镂板遍牒行下。」
十月九日,中书门下省言:「已降指挥,(令)[今]后命官曾因臣僚监司论列按发不曾经所司推勘体究之人,并免约法。臣僚论列赃私罪状明白,送所司根勘,具奏取旨。今来州军按发命官不曾经推勘,或体究未曾该载。」诏行下刑部、大理寺应有州军按发命官不曾经所司推勘体究之人,亦
依监司所按命官事体,并免约法施行。
三年十月十七日,诏令刑部检坐累降〔诸〕路监司帅守州军等处申奏文字书填实日指挥,申严遍牒行下,日后尚敢违戾,当职官吏并重作行遣。先是,三省、枢密院勘会:「近来诸路州军等处申奏文字多有违戾,或揭改添填。及诸处都统申奏亦各空日,是致难以稽考。」故有是命。
六年五月四日,中书门下省言:「刑部吏额遇有差出人名阙,今以次正贴司承权支破七分请给,却于额外无请私名内差填正贴司名阙,显是溢额。」诏令将应差出手分许以正贴承权支破七分手分请受,其正贴司职事只令本人兼行,更不差私名承填。
同日,刑部言:「依指挥条具并省吏额,本部所掌拟断狱案等系是剧曹,除详覆、纠察、进拟案系指差在外谙晓刑法人不得并省外,本部人吏见管四十人:主事一名,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守当官八人,今从下敦减二人;正贴司十八人,今从下敦减三人。本部除已减罢五人,通以三十五人为额。其所减人数各系有请受正额之人,除敕令所见差人承权,候修书了毕,发遣归部,却依名次罢权。其敦减人,并行递趱,欲依名次给据,候将来额内有阙,依名次拨填施行。」诏并依拟定各从下裁减,将来见阙日,依名次拨填。其减下人愿依条比换名目者听。
八月十七日,刑部言:「近来勘鞫体量公事间有不当去处,虽于案后收坐,下监司州军等处依条施行,并不依条限取索拖延,致得该恩
或有离任及事故之人方始回报。其间却称见移文他处会问,动经岁月,不能结绝。今措置应案后收坐官吏,仰被受去处实时行下,所属将合收坐官吏具职位、姓名、事因,内有取伏辨之官,亦仰专差人监督共责,各除程限五日具申朝廷。若有拖延去处,从本部将被受官司开具因依申朝廷先赐施行,庶得不致迁延,避免朝典。」从之。
九月十七日,诏令刑部行下诸路州军,今后应有犯狂盗合编配之人,并于案内声说有无家属申奏。
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诏(今)[令]刑部将干道新修条令并申明户婚续降指挥编类成册,送敕令所看详,镂板遍牒施行。
九年闰正月十九日,都省勘会刑部狱案,见不住催促上省行遣。切虑〔投〕下文字之人不即依时赴省投纳,或承受去处阻节留滞,欲令刑部专委郎官将书印圆备合上省案状除紧急不可待时文字经赴案房投下外,日具单子计定件数,令当行人吏亲身赍抱至都司当厅投下,都司画时付案房。如有阻节退回,亦仰当厅执覆都司,听置历收附讫,令案房将所下文字点检。或有住滞,赴厅呈禀,将投下文字人重行断遣。若案房不即收留及别作阻节,并从提点申举,依条施行。」从之。
三月二十二日,诏令刑部长贰、郎官并监察御史每月通轮一员,分作两日往大理寺、临安府亲录囚徒,仍具名件闻奏。
七月三日,枢密院言:「勘会因
犯强盗等配充屯驻诸军重役之人,往往例皆短少,或癃老残疾,不堪执役,虚填阙额,理宜措置。」诏令刑部自今后将配诸军充重役人并免配屯驻军,各随所配地理远近分配诸州军牢城收管。
【续会要】
淳熙四年正月二十三日,诏:「自今春秋颁进册,从刑部长贰点检无差错漏落,方得缴(中)[申]。以本部申到春颁进册,多有错漏,都省上其事,故有是诏。
二月十四日,刑部言:「每岁比试本部掌法胥吏,乞许六曹、寺监应系私名贴司以上附试。如遇手分有阙,先补试中人。如无试中人可差,许且依今法于六曹、寺监手分以上抽差。内有愿比换副尉者,依本部专法比换。其谙晓次第人,依大理寺右治狱法司选留再(住)[任]条赏施行。如系从私名试中经差手分人,即于本部比换法上添『通入仕及十年方许比换』。」从之。
五月九日,刑部郎官梁总言:「昔韩琦在中书日,尽取断例编次纲目,封縢谨掌。每当用例,必自阅之。窃谓今之断例正亦(断)类此,乞明诏刑部,以断例委之长贰或郎官封鐍收掌,用则躬自取阅,庶几定罪用刑在官而不在吏。」从之。
六月五日,诏:「刑部将拟断案状照自来体例依条拟定特旨,(中)[申]尚书省,仍抄录断例在部,委长贰专一收掌照用。」以都省言:「刑部拟断案状,后来并不比例,系本部照情犯轻重临时参酌拟定特旨申省取旨。近降指挥拘收断例,自今断案别无疑虑,依条申省取旨裁断。如有情犯可疑合引例拟断事件,申尚书省参
照。今来刑部将合奏裁案状一例不拟特旨上省,照得已降指挥内即无令刑部不拟特旨之文,其本部自合依旧,于已降旨挥别无相妨。」故有是诏。
二十八日,诏:「刑部自今将情法相当、别无疑虑案状依条施行外,有情犯可疑,即于已抄录在部例册内检坐体例,比拟特旨申省。如与例轻重不等,亦令参酌拟断,申取指挥。」既而中书省言:「诸路州军申奏狱案依已降指挥,刑部敕令所删订修立到断例共九百五十余件,左右司拘收掌管。自今刑部、大理寺断案如无疑虑,依条申省取旨裁断。有情犯可疑合引例拟断事件,申省参照施行。仍抄录断例在部,委长贰专一(状)[收]掌。今刑部所申案状虽有拟立特旨,并不曾检坐体例申省。窃虑处断轻重不伦,未应已降指挥。」故有是命。
八年七月四日,刑部侍郎贾选言:「乞自今刑寺驳勘取会狱案文字,令进奏院专置录匣,排列字号、月日、地理,当官发放。所至铺分实时抽摘、单传,承受官司依条限具所会并施行因依,实书到发日时,用元发(缘)[录]匣回报,庶几违滞之处易于稽考。」从之。
十年八月十三日,刑部侍郎曾逮言:「乞下本部自今应拟贷刑名并开具断例之相类者,然后酌其轻重,用小贴声说,以取朝廷裁断。如于重罪不失而小有不同,并免驳问,庶几有司如意参酌,谨以引用拟断,以副陛下钦恤之意。」从之。
十二月十三日,诏:「刑部在役与投名人吏每遇铨试,并合附试刑法合格者并超一等迁补,仍不得于大理抽差人吏行案,令刑部看详措置以闻。」详见大理寺。
十三年十二月九日,诏刑部并进拟案共减书令史一人,贴司二人,私名一人,主事一人。以司农少卿吴燠议减冗食,下敕令所裁定,故有是命。
淳熙十
六年十一月十八日,刑部侍郎吴博古言:「本部一司崇宁专法奏狱及缘法(今)[令]事应议者,召大理寺丞以下议。缘近有专降指挥大理寺官不得出谒,以致未敢照用旧法。乞今后本部遇有合议刑名,许从旧法请大理寺官赴部商议。」从之。
干道 绍熙元年十月十一日,大理正季洪言:「伏(问)[间]臣僚申请,命官因监司州军按发不曾经推勘或体究,后因到部截会,并免约法。指挥既行,咸以为当然,犹有可议者。按章内称曾差官体究,若备坐体究到事因,则据以约罪,人亦何辞。然其间盖有止称已曾体究,有司拘文,亦未免与之约法。或所犯狼藉,偶不言及曾经体究,遂致幸免,势须行下取会,动涉岁月,复有留滞之孍。乞诏监司郡守今后按发官属,如委曾体究到事因,不得泛言已曾体究,庶几有司据凭约法,人自无辞。」从之。
绍(兴)[熙]五年七月一日,登极赦文:「应命官因臣僚论列,或监司守倅(接)[按]发,不曾经取勘,一时约作过犯,可并与除落,依无过人例施行。」
九月十四日,明堂赦文:「应命官下班祗应、副尉因罪特旨及依法合该展期或展年磨勘、监当展任、降资、殿降名次、展年参选、罚短使,并特与放免。」同日赦:「应命官犯公罪徒以下,案后收坐而案状未到者,可以刑寺照赦定断结绝。」
庆元六年五月十四日,诏:「命官曾经论列按(刻)[劾]降官放罢委无绾系之人,日下批书放令离任。如妄作缘故,
不与批书,在内委御史台觉察,在外令监司按劾,仍许被冤抑人及家属越诉。」
二十五日,刑部员外郎王资之言:「大观旧法,诸尚书省更造到春秋颁敕令格式二册,春以正月十五日、秋以七月十五日以前进入听裁。南渡以来,刑部进呈颁降,至今不敢少怠。其间并是中外臣僚平居暇日议论精审,朝删夕改,然后建(立)[于]朝,台谏、给舍咸以为是,然后颁行。日来止是颁下州郡,而不及县镇。夫县镇于民为最近,裁决公事,多致抵(抵)[牾],狱讼以之不息,良民受害不少。乞今后遇春秋一颁镂板,其县镇并同州郡一例颁降。」从之。
嘉定十二年七月七日,臣僚言:「窃见大理寺右治狱法司间有阙人,即以正贴司就贡院收试。今刑部进拟案法司拟断诸路州军狱案,事体尤重,却以六曹寺监私名就试,此等入未久,年齿尚幼,结连成党,雷同入院,互相指教,夤缘偶中,即充法司,(诣)[请]给等依书令史例帮行,又且补授、转官,赏典非轻,大为侥幸。况私名既不练历于拟断,狱案必致差误。乞将进拟案法司已补承信郎方得作阙,许六曹曾经贡院试中已补(克)[充]正贴司之人经刑部陈状,就贡院附试,候试中且令带本处正贴司旧请于进拟案习学,候已补官法司及一年离司,却行补正。」从之。
职官 宋会要辑稿 职官一五 审刑院
审刑院
【宋会要】
淳化二年置,在右掖门内。掌详谳大理寺系〔囚〕案牍而奏之。以朝官一人或二人知院事。有详议官六人,以朝官
充,书令史十二人。先是,天下案牍先定于大理,覆之于刑部天头眉批云:「『先是』以下大字居中。」。太宗虑法吏舞文,因置审刑院于中书门之西,凡具狱案牍,先经大理断谳。既定,关报审刑,知院与详议官定成文草奏讫,下丞相府。承相又以闻,始命论决,盖重慎之至也。天头批云:「凡△者并注《大典》卷一万四千六百七十三,又卷一万六千六百六十五。」。
太宗淳化二年八月,以枢密直学士李昌龄知审刑院。初,散骑常侍徐铉外族之女萧氏与姑为讼,法官议覆依违卤莽,皆坐迁谪,因置审刑院,命近臣领之。《大典》卷一万四千六百七十三,又卷一万六千六百六十五。
四年六月,诏审刑院应罪人当坐极典公案,依法定断后,内有情理可悯者,仰体量事理,别具奏闻。《大典》卷一万四千六百七十三,又卷一万六千六百六十五。
真宗咸平元年三月,诏大理寺断狱有合上请者,审刑院即行驳问,无得奏裁。《大典》卷一万四千六百七十三,又卷一万六千六百六十五。
二年正月,权大理寺事尹 言:「准至道三年二月李瑗起请 大理寺断案,审刑院详覆,各有程限。大理寺断到公案,审刑院如必然用法未当、出入刑名须合改正者,即指出不当事节分明札问,不得妄有驳难。近见审刑院札问大理寺,多不指出不当事件,只以疑词覆问,致案牍稽迟,欲乞再申明。」诏审刑院凡札问刑名事节,一依前 施行。《大典》卷一万四千六百七十三,又卷一万六千六百六十五。
闰三月,诏审刑院每奏案,先具简当法状进入,以减奏谳之繁。《大典》卷一万四千六百七十三,又卷一万六千六百六十五。
三年十一月,诏:「州府军监旬奏禁状自今并送审刑院看详,有滞留者以闻。」
五年四月二十四日,诏:「近日审刑院每有详议连书奏上,不能执正,多所依违。自今并须尽公结奏。《大典》卷一万四千六百七十三,又卷一万六千六百六十五。
六月二十二日,诏:「审刑院详议官自今不限在职月日,但本官及三年无违阙,即引对迁官。」
景德元年八月,诏审刑院断案牍自今大事限十日,中事七日,小事五日,从御史知杂李浚之请也。《大典》卷一万四千六百七十三,又卷一万六千六百六十五。
九月,诏:「律 所著则条目有常,案问之词则情状不一。若法寺以无条议罪,比附或爽于重轻;中书以经奏奉行颁下,有亏于审慎。至于仕进(士仵)[之伍]偶挂(州)刑名之书,虽则已务从轻,如闻犹难自辨,则使有隐者何由上达,负屈者无以获伸。将更尽于详明,宜聊从于厘革。今后宜令审刑院进呈公案,一依旧例覆奏后,批所得指挥送中书,委自中书看详。如刑名已得允当,即出 。除具法寺断语外,便以 文处分,更不得录审刑院所批指挥。如是刑名未当,即仰中书别具进呈,务在平允,亦具法寺断语出 处分。」《大典》卷一万四千六百七十三,又卷一万六千六百六十五。
四年七月,诏:「审刑院凡有法寺奏断公案,皆具详议奏覆。其今后宜令本院除(为)官吏赃私踰滥、为事惨酷及有刑名疑 者依旧奏覆,其余刑名已得允当者即具封进,仍以黄帖子拟云『刑名已得允当,乞付中书门下施行』。」时王济等上章乞废审刑院,帝因令宰臣更为约束。
大中祥符二年二月二十五日,诏审刑院、御史台、开封府案牍速即断奏,以方春虑淹系也。《大典》卷一万四千六百七十三,又卷一万六千六百六十五。
天禧五年二月九日,知审刑院宋绶言:「诸州刑奏并断毕,无见留案牍。」诏奖绶等,仍赐缗钱,(事)[宣]付史馆,群臣诣合门上表贺。后奏断绝,赐缗钱、付史馆如例,而不上表贺。
仁宗天圣二年十月,审刑院滕涉言:「本院案牍稍多,每断奏稽延,颇滞刑禁。欲乞每遇天庆、干元等五节前后各
一日并正节日共三日住奏大辟公案,其余公案只乞正节一日住奏。」从之。《大典》卷一万四千六百七十三,又卷一万六千六百六十五。
景佑四年四月九日,右谏议大夫郎简乞今后详断刑名未得允当,许勾断官赴院详议。诏审刑院有公事须商量,即详议官与知院同书字勾唤。《大典》卷一万四千六百七十三,又卷一万六千六百六十五。
嘉佑六年八月,徙审刑院于右掖门之西。院旧在长庆门东,并其地入中书而徙之。《大典》卷一万四千六百七十三,又卷一万六千六百六十五。
十月十二日,知审刑院傅求言:「本院未便事件如旧制。审刑院元在右掖门内,易为关防。今移出外临街,与审官院、礼院相邻,逐日车马喧闹。窃缘本院日有奏到公案不少,院门别无关防,欲乞依在京纠察司例专差皇城司亲事官二人把门,免致别有漏泄,本院剩员十人束缚文字。今来本院屋共六十余间,虽有上下番剩员二人,难为看管。乞于十人内特留四人看管屋宇、官物、公案等,仍乞依众详议官所破剩员例支给口食。」并从之。
神宗熙宁元年五月二日,知审刑院齐恢等言:「本司近年已来文案稍多,全藉官员晓夕断奏,虽早入晚出,有大理寺一司常制于其间,不勤所职,往诸处看谒之人,深虑废事。欲乞今后应审刑院、大理寺官除休务(暇)[假]日外,其余合入本司日分并不得于诸处看谒,所贵尽心职事,不离官次。」从之。《大典》卷一万四千六百七十三,又卷一万六千六百六十五。
职官 宋会要辑稿 职官一五 法 官
法官
【宋会要】
太祖干德四年八月十二日,诏:「应刑部、大理寺见任及
今后授官,并以三周年为满。如常在本司区别公事,至满日便与转官。如有( )遗,不在此任限。」
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八月,诏曰:「朕以刑法之官重难其选,如闻自来月给,随例折支。宜令三司自今后少卿、郎中已上料钱于三分中二分特支见钱,员外郎已下并全支见钱。如他官任刑法官者,亦依此例。」
(瑞)[端]拱二年十月,御札:「朝臣、京官等,(今)[令]御史台告谕,有明于格法者,许于合门自陈,当议试可送刑部、大理寺充职。其大理寺满三年无遗阙,一依元敕改转。」
真宗咸平二年三月,诏:「审刑院举详议官,自今宜令大理寺试断案三十道,取引用详明、操履无玷者充任。」初宰臣张齐贤奏审刑院旧例举详议官,令刑部只试断案二道,俱通则便令赴职,仍多改赐章服。窃详所断案牍皆取其事小者以试之「牍」上原衍「牒」字,已删。,是以多闻中选。真宗曰:「如此则求人不精,何以惩之 」齐贤因请厘革。
四月,知审刑院雷有终言:「大理寺断官每有公案定断刑名,经申奏后内降付审刑院详议。其议官看详或寺司定断刑名重轻未允,即札下本寺问难。其本断官(路)[略]一尢所执,随而入状改定,谓之『觉举』。且法寺出入刑名,朝廷略一尢劾问,甚非钦恤之义也。欲乞自今若将杖罪入徒或徒罪(人)[入]杖,其本断官具名衔以闻,下本寺就勘取旨。或杖、笞罪递牙出入递牙:据文意当为「递互」文误。,即依旧取觉举官状改正,更不行勘。」从之。
八月。判大理寺王钦若言:
「本司近日文奏甚简,请止留详断官张维等八人,其张文普等四人望令省罢。」诏从之。文普等悉授近便知县。
六年十二月,诏:「自今有乞试法律者,依元 问律义十道外,更试断徒已上公案十道。并于大理寺选断过旧条律稍繁重轻难等者,拆去元断刑名、法状、罪由,令本人自新别断。若与元断并同,即得为通。如十道全通者,具状奏闻。乞于刑狱要重处任使六通已上者,亦奏加奖擢。五通已下,更不以闻。」
景德元年四月,诏御史台、刑部、大理寺推直、详覆、详断官年未满,诸处不得辄有奏举。先是,推直官等有缺,即令两省给、舍已上保举而授之。至有惮于案谳,或别求举奏改授他职,故有是诏。
二年三月二十四日,诏:「自今所举大理寺断官、刑部详覆官已试断案五道,遣官与二司互考。又审刑院言:「准敕与刑部、大理寺详定,自今投状乞试格法并审官院、流内铨等处引见时,乞试人并依元敕试律义十道合格外,更试断案三道,两道通者奏取进止。所有奏举到详覆、详断,拣选到法直官,并审官、铨司引见时不曾乞试特奉圣旨与试人等,止试断案三道,通二道者为合格。其两项人所试断案以断 内取一人犯罪多者情疑与试,合得元断刑名同,即为通。如罪犯易见者,取两人情款与元断刑名同,即为通。仍依近敕,并差官与刑部、大理寺交(牙)[互]考试。」诏从所请,内试到三粗者卷子仰缴连以闻,别取进止。其选到审刑、详议官亦准
此。
五月,诏:「刑部自今每定试断案人前一日,差覆官一人亲往大理寺,委判寺、少卿等临〔时〕旋差断官一人。与差去官同案,则不得令手分检取。仍据所借道数令判寺官实封,具公文画时牒送刑部,只在本厅收掌,亦不得下所司收直。候引试日,当面与同监试官验认大理寺元封,拆开拣试,去却法状、断语,兼令详覆官等同共监试。令所试人自新别断,其余通否次第一依前后条贯施行。」
六月,诏:「刑部、大理寺、三司法直官、副法直官等,自来以令史转充。自今应法直官、副法直官令铨司于见选人中选流内官一任成三考、干谨无(遣)[遗]、习书判者,具名引见,试断案五道,差官与刑部、大理寺、三司交(牙)[互]考试,以可者充,三司、大理寺满一年、刑部满三年无私罪并与京官。」先是,端拱中枢密直学士(冠)[寇]准上言,至是申明之。
九月,诏:「审刑院详议、刑部详覆、大理寺详断官自今任满如书罚四次已上,未得考课引对,其同签连累者件析以闻,当酌其轻重差降任使。内供职无遗旷者,岁满优与〔升〕奖。」
大中祥符元年正月,诏曰:「刑罚所施,益资乎审克;(仪)[议]谳之任,当慎于选抡。咨乃仕进之流,能明科律之要,各宜自荐,式协旁求。应京朝官有闲习法令、历任无赃滥者,许合门进状,当遣官考试。如有可采,即任以审刑院详议官。」初,审刑院、刑部、大理寺皆阙属官,累诏朝臣保任及较试,皆不中选,乃有是诏。
八月,知审刑院朱选举太子中允彭愈、光禄寺丞张有则,又知
审刑院事刘国忠举大理寺丞阎允恭堪充详议官。诏刑部尚书温仲舒、给事中张秉同考试。而太子詹事、权判刑部慎从吉暨省寺众官覆视仲舒等所试通粗不同,而仲(书)[舒]等又引礼部侍郎魏庠等前试大理寺丞裴常、前武昌军节度推官慎锴、前荆南观察推官崔育材所定通粗为比。诏令百官集议,吏部(寺)[侍]郎张齐贤等议裴常、慎锴亦不中程。诏夺其官,彭愈亦罢。
三年四月,权判大理寺王秉式言:「本寺官属多避繁重,自今望令权详断官未替,不得别求任使。如实不明法律,委在寺官体量以闻,方许外任。正详断及检法官年满,亦俟替人方得出寺。」从之,其权详断官以半年为限。
六年四月,判大理寺王曾等言:「自咸平元年编 后至大中祥符五年八月,续降诏 千一百余道,及诸路案内引到行用诏 并新编 、三司编 、农田 共三千六百余道,内有约束一事而诏至五、七者,条目既广,虑检据失于精详,望差官删定。」诏令编 所依咸平删录。
六月,诏:「自今应京朝幕职州县官乞试断案者,委考试官等躬亲就库密拣公案亲自封记,候试时于中更选合要道数,依元 精加考试,不得仍前令库胥签检,致有漏泄。其所试断案须是引用格 分明,方始定断合用何罪,勿使卤莽。如违,其所试官并重寘之法。其大理寺应系新旧草检、宣 等库,自后并差官封 ,毋使人吏
擅有开闭。」初,中书以试律人名进呈。宰臣王旦言:「从来已有差遣,或已授远官,虽是法寺要人,恐涉规避,已不施行。其间预试而中选者,亦甚侥幸。缘选人未经六考,无两人同罪荐举,则无阶升陟。此辈虽六详练格法「六」,字恐误。,或考试不精,则(幸)[幸]者多矣。或权于审刑院则例改章服,岁满又加等使,以此尤须得人尽公程试。」帝曰:「如卿所言,诚有所试,断案往往先知。洎至定刑则第曰合入徒罪、合入杖罪,即不指陈犯何条格致得某罪。自今选官精加考试,仍更条约。」故有是(诰)[诏]。
十二月,大理寺又言:「旧制审刑院详议官、大理少卿、详断官三年满无遗阙考课改官。景德中,诏岁满四经书罚者,审官院以闻,量轻重殿降差使。如详刑允当,优与升奖。向来审刑详议官年满,虽有责罚,亦优获差使。而本寺详断官偶有责罚不及四次者,止授知县,则是详断官资叙与监临场务无异。况京朝官充刑部详覆官、开封府诸曹参军任满日,并通判诸州。今本寺日有检断,鲜能无累。欲望岁满书罚不及四次者授通判诸州,以励官属。」诏自今两经书罚情轻者奏进取旨进取:原作「取进」,据文意乙。。
八年闰六月,诏:「京官充刑部、大理寺职任及御史台主簿、三司检法官,不得便服街行及市肆下马,委御史台纠察之。」
十月,诏自今无得举京朝官充大理寺检法官。
天禧元年六月十四日,诏:「大理寺自来所举官内幕职州县官须及两任六考。今后但历任及五考已上,并许系举。」从本寺之请也。
二年正月,诏审刑院详议官自今岁满,并令中书依例差遣。
二月,大理寺言:「准大中祥符七年九月 ,判寺盛度言本寺断官八员,检法官二员。近年权差官充,多不精习
法律,望依咸平二年 ,令审刑、大理寺、刑部众官举奏。时诏依其请,令所举须经两任六考。今臣等参详,准天禧元年五月敕,举奏幕职州县官但历任及四考已上施行,本寺欲乞比类前敕但历任五考已上,并许保荐。仍于法官将满前一月具名以闻,所冀精详法律,得遂公平。」从之,仍令自今所举官先审刑院试律义五道,具通否以闻。
闰四月,右正言刘烨上疏言:「在京别注曹掾之官,近日多因臣僚陈乞差授,自今望下铨曹精择寒素之士,无得以权势亲属充选。」从之。
四年四月三日,审刑院、刑部、大理寺言:「众官参详今后断官、法直官于年限未满前先次举官,内举到幕职州县官须曾有奏举主者,先还审刑院试律义五道得通三者。若断官即更试断中小案一道,仍取断 合用律文者。如所试合得元断 ,即申奏施行。如试律但通二已上,及断案虽不合元断刑名,但引用条法、节略案款稍知次第,亦自审刑院闻奏,送大理寺试案二十道,委判事官保明,具可否以闻。其法直官先试义外,并断中小案,稍知使用条法次第,不必与元断法状一同,但参验曾习法律者,并依例以闻,送大理寺试公事三两月,亦委判寺官保明可否以闻,后更不得举京官充断官。」诏从之。并刑部详覆、法直官亦准此。
仁宗天圣元年三月,判大理寺张师德等言:「参详诏条,选人求试充法官,自来下法
〔寺〕考试能否。伏缘所试断公案并是在〔寺〕府吏写录行遣,及掌管敕库,皆知所犯罪人姓字并元断刑名,苟或漏泄,即有误精求,欲望自今并令御史台考试。」从之,仍令审刑院、大理寺知判官内(论)[轮]差一员,与断官一员赴御史台同共考试。
二年六月,诏:「自今三司检法官有阙,令流内铨依公拣选保明以闻,其三司使副更不得保举。」
八月十二日,诏:「审刑院今后所举详议官并须先会问本人,如愿充职,方得奏举。其年满详议官,候替人到交割,即得离院。」先是,同判贝州韩锡言:「昨为审刑院举充详议官,准中书札子发遣赴阙。臣今情愿不就详议官,乞仍旧任。」帝许之,因有是诏「诏」下原衍一「诏」字,已删。。
十月,吏部流内铨磨勘到选人王揆等八人历任功过引见。仁宗曰:「内有逐任出入人罪者,今后勿差充刑狱官。」
三年四月,审刑院言:「近 所举详议官并须会问本人,如愿充职,方得奏举。以此深烦往复,颇亦非便,自今乞更不会问。」从之。
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诏:「今后举到大理寺详断、检法官年满日,且与一任家便知县后,即与同判差遣。其见在寺官员年满日差遣,一依旧例施行。」
五年九月二十一日,中书门下言:「检会去年十一月得旨:今后大理寺详断官、检法官年满日,且与一任家便知县后,即与同判差遣。其今后举到刑部详覆官年满日,欲依大理寺官例施行。」从之。
六年十二月八日,诏:「自今详议官须是曾历在京刑法司升朝官方得奏举充职,其详断、
详覆、法直官亦须幕职州县官内选举精练(恪)[格]法者充。如到职后却有法律生疏,稍涉私徇,其先举官重寘之法。」
七年九月,诏:「今后所举法官令审刑院、刑部、大理寺知院、主判官等,令同罪保举。」
十一月,诏:「自今刑部、大理寺举幕职州县官充详覆、详断、法直官等,如职任内犯入己赃,其举主并当同罪。或举主不至追官、停任及该赦原免并遇减降者,具情理取旨,或降官秩,或降差遣。如职任外犯赃罪,于所犯人下减二等,更不取旨。若在任及离任后犯私罪,其举主更不收理。」
九年二月,诏:「自今后所举大理详断、法直官,须有出身令录已上,历任中曾充司法或录事参军,或职官各成资官者「官」字恐为「任」字之误。。详断、法直官阙「阙」字原在「详」字上,据上下文意乙正。,并须先取索目前乞试断案人但历五考已上者,(今)[令]众官将元试卷看详,取其通数稍多、引用不失者,并许保举,更不拘资品。若其间无人,或未知行止,即且依前项指挥举官。其考试所举之人,律义依旧只试五道,内问疏义二道,以二道已上为中。更试中小案三道,其案取约三道刑名,兼以重罪引用律条者合试,若得一通或二粗,即免试公事,便除京官。若试得一粗,或书札稍堪引用有取者,亦与闻奏,送本寺试断案三二十道,如堪充职任,本寺主判官已下保明以闻。其所试如重罪同轻罪内差错一件刑名,亦许为同;或轻罪不同重罪,引用刑名正当高下差误一等,于杖、徒、
流、死刑名不差者,亦许为粗。其法直官依旧试律义外,亦以旧案三道试铺引法,仍以都引刑名条数十分为率,得六分同者为合格。试日,令审刑院差详议官二员,大理寺差判寺或权少卿一员,御史台同试其所举人。并须见在任及历任曾有转运、发使一人,或(太)[文]武升朝官二人同罪(奉)[奏]举,依铨格合充举主人数者,方得奏举。若充大理寺详断、检法官年满(迎)[递]再任者亦听。如转官及三周年,便与磨勘,候再任满日与折一任知县差家便通判。」自是刑部详覆、法直官亦据此诏。从之。其合该转官资年限,即依旧例。如愿再任者,亦听。
明道二年十一月,诏刑部:「天下旬奏公事,令法直官与详覆官分定看详。候二年满日,如在任举驳覆奏公事别无不了,即乞与转京官。更一年满日,别举官充替。」
景佑二年二月九日,中书门下言:「审刑院、大理寺、刑部当职官员供职懈慢,今后并须早入晚出。所有公案文字,仰逐旋结绝,仍令御史台觉察。」从之。
三年十一月三日,新荆湖北路转运使司徒昌运言:「乞今后详断官满日,依敕选充审刑详议官。」诏:「自今审刑详议官有阙,于年满详断官内选充,免试公事。如未有年满者,即于外任曾历详断、详覆官内保举,曾出入人罪者勿举。」
宝元元年六月,三司检法官孙杭言:「三司刑名之有疑者,乞如开封府例许至大理寺商议。」从之。
康定元年三月七日,大理寺言:「据详断官郭昌等〔状〕,今后案牍应系
法寺定断者,其(生)[主]行之人受赇者,请以枉法论。」从之。
皇佑四年三月十四日,诏:「大理寺详断官自来大事限三十日,中事二十日「中」下原衍「书」字,据上下文意删。,小事十日,审刑院递各减半,然不分有无禁囚者减限之半。其益、梓、利、夔、广南东西、福建、荆湖南〔北〕等州军「福」字上原衍一「福」字,已删。又「南」下当有「北」字,已补。,即依急案例断奏。」
嘉佑六年八月二十九日,诏:「审刑院、大理寺日有诸路州军奏到公案,虑失于审慎,或致滞留,今后审刑院、大理寺详议、详断官阙,直令知院、判寺少卿与学士院、御史台、舍人院同罪轮举法律精熟、论议通明之人以闻,余依诏条。仍令详议、详断官每至月终,各具所断未了公案道数,承受月日,朱书大、中、小事,元限月日作单状,仰知院、判寺少卿于次月五日以前类聚缴连以闻,其详议、详断官更不得差诸处勾当。」
英宗治平元年十一月二日,中书门下言:「新差提点两浙路刑狱公事贾寿言,审刑院、大理寺详断诸色公案,并须详定同进。如经奏断后失错,两司官吏等并不在觉举之限。然苟有失错,不许自陈,则虑法官虽觉其失,惧于科罚,不肯自引其咎而就责,如此则所枉之罪未必发露,徒使罪人枉陷重辟。已经奏断,但于罪人未行决间,能自觉举改正,许从律文原减之法。检会今年五月七日诏,审刑院详议、刑部详覆、大理寺详断官如断案或定夺差失、雪罪不当及失举驳,曾经勘罚及三次者,并当责降。已上虽经赦降,并
理为次数。如事系重大,或有涉情弊,虽只一次,亦当重行降黜。其检法、法直官铺条差失者,亦准此。及仰刑房置簿,画时抄上,不得漏落。如次数合该责降,便仰检举施行。」诏:「今后所入事状并须主判官等连签,如三次改动刑名,元断官、议官并理为一次勘罚。其大理寺一司不在觉举条,更不行用,及仰刑房置簿如前 施行。」
神宗熙宁元年二月十六日,大理寺言:「敕阁自来轮差详断、法直官兼监,半年一替。缘断官诣审刑院商量文字及中书、密院勾唤不定,难为专一监守。欲乞专差检法官二员监 阁,更不轮管本寺纸库、钱库、签库、书铨曹、审官院文字。及移法直官房依旧于阁下,仍差归司官二人、库府史二人同共管勾。旧条审刑院、刑部、大理寺不许宾客看谒及闲杂人出入,如有违犯,其宾客并接见官员并从违制科罪。乞并亲戚不许入寺往还,所贵杜绝奸弊。」从之。
五月六日,御史台言:「看详奏举乞试法官等条制,今与审刑院、大理寺众官将前后所降指挥参详到六条,委得经久可行,所有今日以前应系试法官 札乞更不行用。」从之。
三年三月二十五日,诏(诏)[试]用法官条贯,候法官皆是新法试到人,即依此施行。立定试案铺刑名及考试等第式样一卷,颁付刑寺及开封府、诸州,仍许私印出卖。
九月,令考试法官所分为三等考定所试之人,如无合入上等之人,即止
从本寺,仍逐场未得驳放,合各具等第通数以闻。
五年五月十四日,诏:「大理寺详断官每二人同共看详定断文案外,更于奏状上系衔,仍同点检。」从本寺所请也。事具大理寺。
职官 宋会要辑稿 职官一五 纠察在京刑狱司
纠察在京刑狱司
【宋会要】
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七月四日,诏曰:「国家精求化源,明慎刑典。况辇毂之下,斯谓浩穰;狱讼之间,尤为繁剧。苟听断稍乖于阅实,则蒸黎或陷于非辜。伏念轸怀,当食兴叹,宜申条制,式示哀矜。辍轩墀近侍之臣,逮风宪绳违之士。察其枉桡,举彼稽留。庶遵隐悼之规,以召和平之气。宜差知制诰周起、侍御史赵湘纠察在京刑狱,其御史台、开封府应在京刑禁之处并仰纠察,其逐处断遣徒已上罪人旋具供报。内有未尽理及淹延者,并须追取元(按)[案]看详,举驳申奏。若是旷于举职,致刑狱有所枉滥,别因事彰露,其所委官必当重寘之法。更有令条贯事件,仍仰擘画开坐以闻。」先是。真宗谓宰臣曰:「如闻京师刑狱多是平允,去年六月开封府勘进士廖符械系庭中,暴裂其背,而鞫之无状。炎暑之时,罪未见情,横罹虐罚,良可嗟恻。」故命特置官局以纠按之。《大典》卷一千一百十八,又卷一万四千六百七十三。每条末注「同上」二字。
十八日,诏给两县手力十人,步军司剩员军士四人。
十九日,诏:「应在京府刑狱司局每日具已断见禁轻重罪人因由供纠察司,其殿前马步军司徒已上亦依此供报。应外厢巡凡有编管寄留人,每日一申,及责保门留守辜产限知在者十日一申。若三司、开封府逐日结绝不了公事,送军巡府院、厢界四排岸军禁者,
皆须明上印历,于因由内别项开坐。若三司、御史台别无禁系,即十日一报纠察司。若有公事,亦报因由。」
八月三日,纠察在京刑狱周起等言:「在京刑禁不少,若止凭逐处案牍或节状看详,虑有暧昧,无由辩其枉滥。望诏在京应有刑狱处见禁已决人,如实屈抑及官吏非礼拷掠,情状灼然冤枉者,并先诣纠察司陈状。如经勘覆实有枉滥,其原推断官吏并严寘于法。如所诉不实,故欲翻变者,亦重行断勘。其未经本司陈诉,不得辄诣检鼓进状。」从之。
四日,诏纠察官每日依审官院例御厨给食。
九月,诏:「纠察刑狱官自今看详日状,如所犯稍重,及情理涉疑,禁系稍多,淹延未断,即仰暂勾罪人及碎状,就本司审问。若至大辟及密切事务,即委纠察官一员就往审问。如至翻覆异同,即委移司推鞫。」
十月,诏纠察刑狱官如有公事上殿,即赴内殿起居,仍免常朝。
犯罪经赦后事发,准律有离之、正之之文。 三年三月,纠察刑狱司言:「伏(令)[今]法司离、正之外,仍科本罪,用法似深。」帝曰:「比行赦宥事发,不免其罪,理合商量,但此事行之已久。」宰臣王旦曰:「经赦不自陈首,非有发露,无由离之、正之,所以律文有赦后不首之罪。且事有幽隐,而经赦既不自首,发则亦获免于罪,于理非便。」遂令法寺参议以闻。
五年四月九日,诏:「应曾经纠察在京刑狱司申奏下御史台禁勘大辟罪人法成公(按)[案]者,委御史台于
郎中已上牒请录问讫,再于中书舍人以上、丞郎以上再请录问。」
二十五日,诏:「开封府见勘逐公事并于别处陈词称未尽理者,并且委本府照勘诣实断结,如已经勘断及有违条贯日限者别取旨。」
六年二月,诏纠察刑狱司录问大辟罪人,仰逐处并要切人悉送本司。
八年十二月,诏:「应在京诸处主掌刑狱官吏,如有与纠察司手分往还,仰觉察以闻。」
天禧三年十月,诏纠察刑狱司自今免鞫劾公事。如有定夺,即仍旧。先是,纠察官吕夷简言:「本司累奉诏旨勘鞠定夺公事,或止将公(按)[案]详阅,亦无妨碍。若勘鞠公事即动须追逮罪人,辨证词理,显是兼置刑狱不便。」故令止之。
仁宗天圣八年六月,诏自今御史台凡有刑狱文字,更不供报纠察司。
嘉佑五年九月八日,诏备录大中祥符二年七月四日始置纠察在京刑狱司敕书下本司。今后每有差到官,令看详遵守施行。
神宗熙宁三年八月,令殿前步军司今后大辟罪人,并如开封府条例送纠察司录问。
职官 宋会要辑稿 职官一五 都官部员外郎
都官部员外郎
【续宋会要】
《两朝国史志》:都官判司事一人,以无职事朝官充。凡(浮)[配]隶簿录天头眉批云:「《续宋会要》四字注在每条之下,《大典》卷数之上。」、给衣粮医药之事。今分领于他司,本司无所掌。元丰改制,郎中、员外郎始实行本司事。
职官 宋会要辑稿 职官一五 比部员外郎
比部员外郎
【续宋会要】
《两朝国史志》:比部判司事一人,以无职事朝官充。凡勾会内外赋敛、经费出纳、逋欠之政皆归于三司(句)[勾]院磨勘理欠司,本司无所掌。元丰改制,郎中、员外郎始实行本司事。
职官 宋会要辑稿 职官一五 司门部员外郎
司门部员外郎
【续宋会要】
《两朝国史志》:司门判司事一人,以无职事官充。凡门关之政令、晓昏启闭、发钥纳锁,令行于皇城司、道路、津梁、州县,本司无所掌。元丰改制,郎中、员外郎始实行本司事。
职官 宋会要辑稿 职官一六 刑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