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部分

直斋书录解题 作者:宋·陈振孙



直斋书录

解题·提要

《直斋书录解题》二十二卷,宋陈振孙撰。振孙字伯玉,号直斋,安吉人。厉鹗《宋诗纪事》,称其端平中仕为浙西提举,改知嘉兴府。考周密《癸辛杂识》“莆田阳氏子妇”一条,称陈伯玉振孙,时以倅摄郡。又“陈周士”一条,称周士,直斋侍郎振孙之长子。则振孙始仕州郡,终官侍郎,不止浙江提举,鹗盖考之未详也。《癸辛杂识》又称:“近年惟直斋陈氏书最多,盖尝仕於莆,传录夹漈郑氏、方氏、林氏、吴氏旧书至五万一千一百八十馀卷,且仿《读书志》作解题,极其精详”云云。则振孙此书,在宋末已为世所重矣。其例以历代典籍分为五十三类,各详其卷帙多少,撰人名氏,而品题其得失,故曰“解题”。虽不标经史子集之目,而核其所列,经之类凡十,史之类凡十六,子之类凡二十,集之类凡七,实仍不外乎四部之说也。马端临《经籍考》惟据此书及《读书志》成编。然《读书志》今有刻本,而此书久佚,仅《永乐大典》尚载其完帙。惟当时编辑潦草,讹脱宏多,又卷帙割裂,全失其旧,谨详加校订,定为二十二卷。方今圣天子稽古右文,蒐罗遗籍,列於四库之中者,浩如烟海。此区区一家之书,诚不足以当万一。然古书之不传於今者,得藉是以求其崖略;其传於今者,得藉是以辨其真伪,核其异同。亦考证之所必资,不可废也。原本间於解题之后附以随斋批注。随斋不知何许人。然补阙拾遗,於本书颇有所裨,今亦仍其旧焉。

直斋书录解题·卷一

○易类

  △《周易注》六卷、《略例》一卷、《系辞注》三卷

  魏尚书郎山阳王弼辅嗣注上、下《经》,撰《略例》。晋太常颍川韩康伯注《系辞》、《说》、《序》、《杂卦》。自汉以来,言《易》者多溺於象占之学,至弼始一切扫去,畅以义理。於是天下后世宗之,余家尽废。然王弼好老氏,魏、晋谈玄,自弼辈倡之。《易》有圣人之道四焉,去三存一,於道阙矣。况其所谓辞者,又杂以异端之说乎!范甯谓其罪深於桀、纣,诚有以也。弼父业长绪,本王粲族兄凯之子,粲二子坐事诛,文帝以业嗣粲。弼死时年二十余。

  △《古易》十二卷

  出翰林学士睢阳王洙原叔家。上、下《经》惟载《爻辞》,外《卦辞》一、《彖辞》二、《大象》三、《小象》四、《文言》五、上《系》六、下《系》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叶石林以为此即《艺文志》所谓《古易》十二篇者也。案《隋唐志》皆无《古易》之目,当亦是后人依仿录之尔。

  △《周易古经》十二卷

  丞相汲郡吕大防微仲所录上、下《经》,并录《爻辞》、《彖》、《象》,随《经》分上下,共为六卷,上、下《系辞》二卷,《文言》、《说》、《序》、《杂卦》各一卷。

  △《古周易》八卷

  中书舍人清丰晁说之以道所录《卦爻》一、《彖》二、《象》三、《文言》四、《系辞》五、《说卦》六、《序卦》七、《杂卦》八。其说曰:以《彖》、《象》、《文言》杂入卦中自费氏始。孔颖达又谓辅嗣之意,《象》本释《经》,宜相附近,分爻之《象辞》,各附逐爻。则费氏初变古制时,犹若今《乾》、《坤》二卦各存旧本欤?古经始变於费氏,而卒大乱於王弼,奈何后之儒者,尤而效之。杜预分《左氏传》於《经》,宋衷、范望散《太玄测》、《赞》於八十一首之下,是其明比也。揆观其初,乃如《古文尚书》,迁、固叙传,扬雄《法言》叙篇云尔。卷首列名氏二十余家,文字异同则散见於卦云。

  △《古易》十二卷、《音训》二卷

  著作郎东莱吕祖谦伯恭所定。篇次与汲郡吕氏同,《音训》则其门人王莘叟笔受。朱晦庵刻之於临漳、会稽,益以程氏是正文字及晁氏说。其所著《本义》,据此本也。

  △《古周易》十二卷

  国子录吴郡吴仁杰斗南所录。以爻为《系辞》,今之《系辞》为《说卦》。其言《十翼》,谓《彖传》,《象传》,《系辞传》上、下,《说卦》上、中、下,《文言》,《序卦》,《杂卦》,并上、下《经》为十二篇。案汉世传《易》者,施、孟、梁邱、京、费。费最晚出,不得立於学官。其学亡章句,惟以《彖》、《象》、《文言》等解上、下《经》。自刘向校中古文《易经》,诸家或脱“无咎悔亡”,惟费氏与古文同,东京名儒马、郑皆传之。其后,诸家皆废,而费学孤行,以至於今。其合《彖》、《象》、《文言》於《经》,盖自康成、辅嗣以来,展转相传,学者遂不识古文本经。甚至今世考官命题,或连《彖》、《象》、《爻辞》为一,对大义者,志得而已,往往穿凿傅会,而《经》旨破碎极矣。凡此诸家所录,虽颇有同异,大较《经》自为《经》,《传》自为《传》,而於《传》之中,《彖》、《象》、《文言》,亦各不相混。稍复古人之旧,均有补於学者,宜并存之。又有九江周燔所次,附见吴氏书篇末,今古文参用,视诸本为无据。又有程迥可久《古易考》十二篇见后。

  △《周易正义》十三卷

  唐国子祭酒冀州孔颖达仲达撰。序云十四卷,《馆阁书目》亦云。今本止十三卷。案《五经正义》,本唐贞观中颖达与颜师古等受诏撰《五经义赞》,后改为《正义》,博士马嘉运驳正其失。永徽二年,中书门下于志宁等考正增损,书始布下。其实非一手一足之力,世但称“孔疏”尔。其说专释一家注文为正。

  △《周易释文》一卷

  唐国子博士吴郡陆德明撰。本名元朗,以字行。多援汉、魏以前诸家说,盖唐初诸书皆在也。卦首注某宫、某世,用京房说。

  △《归藏》三卷

  晋太尉参军薛贞注。案《唐志》十三卷,司马膺注。今惟存《初经》、《本蓍》、《齐母》三篇,错谬不可读,非古全书也。

  △《子夏易传》十卷

  案《隋》、《唐志》有《卜商传》二卷,残缺。陆德明、李鼎祚亦时称引。考《汉志》,初无此书。有孙坦者,为《周易析蕴》,言此汉杜子夏也,未知何据。使其果然,何为不见於《汉志》?其为依托明矣。隋、唐时止二卷,已残缺,今安得有十卷?且其经文,《彖》、《象》、《爻辞》相错,正用王弼本。决非汉世书。以陆德明所引求之今传,则皆无之,岂惟非汉世书,亦非隋、唐所传书矣。其文辞浅俚,非古人语,姑存之以备一家。案晁以道《传易堂记》曰:“古今咸谓子夏受於孔子而为之传。然太史公、刘向父子、班固皆不论著,唐刘子玄知其伪矣。书不传於今,今号为《子夏传》者,《崇文总目》知其为伪,而不知其所作之人,予知其为唐张弧之《易》也。”晁之言云尔。张弧有《王道小疏》五卷,见《馆阁书目》,云唐大理评事,亦不详何时人。

  △《京房易传》三卷、《积算杂占条例》一卷

  吴郁林太守吴郡陆绩公纪注。京氏学废绝久矣。所谓《章句》者,既不复传,而《占候》之存於世者仅若此,较之前志,什百之一二耳。今世术士所用世应、飞伏、游魂、归魂、纳甲之说,皆出京氏。晁景迂尝为京氏学,用其传为《易》式云。或作四卷,而《条例》居其首。又有《参同契》、《律历志》,见阴阳家类,专言占候。

  △《关子明易传》一卷

  后魏河东关朗子明撰。唐赵蕤注。《隋》、《唐志》皆不录。或云阮逸伪作也。

  △《周易集解》十卷

  唐著作郎李鼎祚集子夏、孟喜、京房、九家、《乾凿度》、马融、荀爽、郑康成、刘表、何晏、王弼、宋衷、虞翻、陆绩、王肃、干宝、姚信、王廙、张璠、向秀、王凯冲、侯果、蜀才、翟玄、韩康伯、刘瓛、何妥、崔憬、沈麟士、卢氏、崔觐、孔颖达等诸家,凡隋、唐以前《易》家诸书逸不传者,赖此犹见其一二,而所取於荀、虞者尤多。九家者,汉淮南王所聘明《易》者九人,苟爽尝为之集解。陆氏《释文》所载《说卦》、《逸象》,本於九家《易》。蜀才,范长生也,颜之推云。

  △《元包》十卷

  唐卫元嵩撰。秘书少监武功苏源明传,四门助教赵郡李江注。其书以八卦为八篇首,而“一世”至“归魂”各附其下。先《坤》,次《乾》,次《兑》、《艮》、《离》、《坎》、《巽》、《震》。《坤》曰太阴,《乾》曰太阳,余六子有孟、仲、少之目,每卦之下,各为数语,用意僻怪,文意险涩,不可深晓也。

  △《周易启源》十卷

  唐太子左谕德蔡广成撰。皆设为问答之辞。其卷首题德恒、德言、德庸、德翰问者,不知何义也。

  △《补阙周易正义略例疏》一卷

  唐四门助教邢璹撰。案蜀本《略例》有璹所注,止有篇首释“略例”二字,文与此同,余皆不然。此本亦浅近无义理,姑存之。

  △《周易穷微》一卷

  称王辅嗣。凡为论五篇。《馆阁书目》有王弼《易辨》一卷。其论《彖》、论《象》亦类《略例》,意即此书也。又言弼著此书已亡,至晋得之,王羲之承诏录藏於秘府,世莫得见,未知何所据而云。

  △《周易物象释疑》一卷

  唐东阳助撰。《唐志》作“东乡助”,《馆阁书目》又云守江陵尹。东阳、东乡,皆复姓也。其序言随事义而取象,若以龙叙《乾》,以马明《坤》。凡注、疏未释者,标出为此书。

  △《周易举正》三卷

  唐苏州司户参军郭京撰。自言得王弼、韩康伯手写真本,正其讹谬,凡一百三十五条。如《坤》初六象“履霜,阴始凝也”,多“坚冰”二字;《屯》六三象“以从禽也”,阙“何”字;《颐》“拂经”,当作“拂颐”;《坎》卦“习坎”上当有卦名之类,皆於义为长。

  △《易传解说》一卷、《微旨》三卷

  唐宰相吴郡陆希声撰。案《唐志》有《易传》二卷,《中兴书目》作六卷,别出《微旨》三卷。今所谓《解说》者,上、下《经》共一册,不分卷。有序言著《易传》十篇,七篇以上解《易》义之渊微,八篇以下广《易》道之旁行,今第为六卷;又撰《易图》、《指说》、《释变》、《微旨》各一卷,通为十卷。其上、下《经》盖第一、第二篇,经文一句,传亦一句,门人以为难晓,故复为之解。然则其全书十卷,不尽传矣。家旧惟有《微旨》,续得《解说》一编,始知其详。

  △《周易口诀义》六卷

  河南史之徵撰。不详何代人,《三朝史志》有其书,非唐则五代人也。避讳作“证”字。

  △《易证坠简》二卷

  毗陵从事建溪范谔昌撰。天禧中人。序言任职毗陵,因事退闲。盖尝失官也。又言得於湓浦李处约,李得於庐山许坚。其上卷如郭京《举正》,下卷辨《系辞》非孔子命名,止可谓之《赞》,系今《爻辞》乃可谓之《系辞》。又重定其次序。又有《补注》一篇,辨周、孔述作,与诸儒异,为《乾》、《坤》二传。末有《四辞晷刻图》一篇。《馆阁书目》止一卷。又有《源流图》一卷,言纳甲、纳音者,即此下卷《补注》序中语也。世或言刘牧之学出於谔昌,而谔昌之学亦出种放,未知信否?晁以道、邵子文、朱子发皆云尔。

  △《新注周易》十一卷、《卦德统论》一卷、《略例》一卷、又《易数钩隐图》二卷

  太常博士刘牧长民撰,黄黎献为之序。又为《略例图》,亦黎献所序。又有三衢刘敏士刻於浙右庾司者,有欧阳公序,文浅俚,决非公作。其书三卷,与前本大同小异。案敏士序称伯祖屯田郎中临川先生志其墓,今观志文所述,但言学《春秋》於孙复而已。当庆历时,其《易》学盛行,不应略无一语及之,且黎献之序称字长民,而志称字先之,其果一人耶,抑二人耶?

  △《删定易图论》一卷

  直讲旴江李觏泰伯撰。盖删刘牧《易图》而存之者三焉。《馆阁书目》作六卷,十九篇。觏先著《易论》十九篇,皆见集中,与此自为二书,当是合为十九也。

  △《易补注》十卷、又《王刘易辨》一卷

  秘书丞宋咸贯之撰。咸尝撰《易明》,凡一百九十三条,以正亡误。及得郭京《举正》於欧阳公,遂参验为《补注》。皇祐五年表上之。别有《易训》,未见。《易辨》,凡二十篇。刘牧之学,大抵求异先儒,穿凿破碎,故李、宋或删之,或辨之。

  △《周易言象外传》十卷

  翰林学士睢阳王洙原叔撰。其序言学《易》於处士赵期。论次旧义,附以新说,凡十二篇。以王弼《传》为“内”;摘其异者,表而正之,故曰“外”云。

  △《周易析蕴》二卷

  孙坦撰。其首言《子夏传》辞不甚粹,或取《左氏传》语证之。晚又得十八占,称天子曰“县官”,尝疑汉杜子夏之学。及读杜《传》,见引《明夷对策》,疑始释。然坦不知何人,《国史志》及《中兴书目》皆不著。

  △《易筌》六卷

  太常丞建安阮逸天隐撰。每爻各以一古事系之,颇多牵合。

  △《周易意学》六卷

  题齐鲁后人陆秉撰。晁氏《读书志》云:秉字端夫,旧名东,尝通判蜀州。宝元二年上其书,有诏嘉奖。其说多异先儒,穿凿无据。

  △《周易口义》十三卷

  直讲海陵胡瑗翼之撰。新安王炎晦叔尝问南轩曰:“伊川令学者先看王辅嗣、胡翼之、王介甫三家,何也?”南轩曰:“三家不论互体,故云尔。然杂物撰德,具於中爻,互体未可废也。”南轩之说虽如此,要之,程氏专治文义,不论象数。三家者,文义皆坦明,象数殆於扫除略尽,非特互体也。

  △《周易解义》十卷

  直讲徂徕石介守道撰。止解六十四卦,亦无大发明。晁景迂尝谓:“守道说,孔子作《彖》、《象》於六爻之前,《小象》系逐爻之下,惟《乾》悉属之於后者,让也。他人尚可责哉!”今观此《解义》言王弼注《易》,欲人易见,使相附近,他卦皆然,惟《乾》不同者,欲存旧本而已,更无他说。不知景迂何以云尔也。案:宋咸《补注》首章,颇有此意,晁殆误记也耶?

  △《易童子问》三卷

  参政庐陵欧阳永叔撰。设为问答。其上、下卷专言《系辞》、《文言》、《说卦》而下皆非圣人所作。

  △《易意蕴凡例总论》一卷

  东海徐庸撰。皇祐中人。凡为论九篇。《馆阁书目》又有《卦变解》,未见。

  △《周易义类》三卷

  称顾叔思撰,未详何人。序言先儒论说甚众,而其旨未尝不同;卦爻或有不同,而辞意未尝不一。各立标目,总而聚之。

  △《易解》十四卷

  尚书右丞皇甫泌撰。曰《述闻》,曰《隐诀》,曰《补解》,曰《精微》,曰《师说》,曰《明义》。其学得于常山抱犊山人,而莆阳游中传之。刘彝、钱藻皆为之序。山人者,不知其名氏,盖隐者也。泌尝守海陵,治平以前人。

  △《易解》十四卷

  丞相荆公临川王安石介甫撰。晁氏《读书志》曰:“介甫《三经义》皆颁学官,独《易解》自谓少作未善,不专以取士。”

  △《易说》三卷

  丞相温公涑水司马光君实撰。杂说无诠次,未成书也。

  △《东坡易传》十卷

  端明殿学士眉山苏轼子瞻撰。盖述其父洵之学也。

  △《周易圣断》七卷

  谏议大夫阆中鲜于侁子骏撰。多辨王弼、刘牧之非。《乾》、《坤》二卦,不解爻象,欲学者观《彖》、《象》、《文言》而自得云。

  △《伊川易解》六卷

  崇政殿说书河南程颐正叔撰。止解六十四卦,不解《大传》,而以《序卦》分置诸卦之首。盖唐李鼎祚《集解》亦然。伊川平生著述惟《易传》为深,而亦不解《大传》。

  △《横渠易说》三卷

  崇文校书长安张载子厚撰。

  △《乾生归一图》十卷

  英州石汝砺撰。嘉祐元年序。取“乾”为生生之本,万物归于一也。有论有图,亦颇与刘牧辨,然或杂以释、老之学。其所谓一者,自注云:“一则灵寂。”其《玄首》篇论道,专以灵明无体无生为主。又曰:“因灵不动,而生寂体。”岂非异端之说乎?

  △《易义海撮要》十卷

  熙宁中蜀人房审权编《义海》,凡百卷。近时江都李衡彦平删削,而益以东坡苏氏、伊川程氏、汉上朱氏之说。若房氏百卷之书,则未之见也。衡,乾道中由侍御史改起居郎。《馆阁续书目》云绍兴监察御史,误矣。

  △《易解》二卷

  翰林学士钱塘沈括存中撰。所解甚略,不过数卦,而於《大小畜》、《大小过》独详。

  △《了翁易说》一卷

  左司谏延平陈瓘了翁撰。晚年所著也。止解六十四卦,辞旨深晦。

  △《葆光易解义》十卷

  泉州教授莆田张弼舜元撰。绍圣中以章惇、黄裳等荐,赐号葆光处士。后又以为福州司户,本州教授。其学多言取象。

  △《易讲义》十卷

  给事中遂昌龚原深之撰。嘉祐八年进士。初以经学为王安石引用。元符后入党籍。

  此段当在《正易心法》之前。

  △《正易心法》一卷

  旧称麻衣道者授希夷先生,崇宁间庐山隐者李潜得之,凡四十二章。盖依托也。朱先生云,南康戴主簿师愈撰,乃《不唧■〈口留〉底禅》、《不唧■〈口留〉底修养法》、《日时法》。王炎曰,洛山李寿翁侍郎喜论《易》。炎尝问侍郎:“在当涂板行《麻衣新说》如何?”李曰:“程沙随见嘱。”炎曰:“恐讬名麻衣耳。以扑钱背面喻八卦阴阳纯驳,此鄙说也。以泉云雨为阳水,以泽为阴水,与夫子不合。”李曰:“然。然亦有两语佳。”炎曰:“岂非学者当於羲皇心地上驰骋,不当於周、孔脚迹下盘旋耶?然此二语亦非也。无周、孔之辞,则羲皇心地,学者何从探之?”李无语。李名椿。

  △《太极传》六卷、《外传》一卷、《因说》一卷

  中书舍人晁说之以道撰。其学本之邵康节。自言学京氏《易》,绍圣间遇洛阳杨贤宝,得康节二《易图》;又从其子伯温得其遗编,始作《易传》,名曰《商瞿传》。兵火后失之。晚年复为此书。又有《易元星纪谱》、《易规》二书,见本集中。又有《传易堂记》,述汉以来至本朝传授甚详。

  △《易正误》一卷

  不知何人作。但称其名曰敭,又称元祐以来云云,则近世人也。据序为书三篇,曰《正误》,曰《脱简》,曰《句读》。今所存惟《正误》一篇,大抵增益郭、范之说,故并附二书册后。

  △《梁谿易传》九卷、《外篇》十卷

  丞相昭武李纲伯纪撰。案序《内》、《外篇》凡二十三卷。《内篇》训释上、下《经》,《系辞》,《说》、《序》、《杂卦》,并《总论》合十卷;《外篇释象》七,《明变》一,《训辞》二,《类占》一,《衍数》二,合十有三卷。今《内篇》阙《总论》,《外篇》阙《训辞》及《衍数》下卷,存者十卷。盖罢相迁谪时所作。其书未行於世,馆阁亦无之。莆田郑寅子敬从忠定之曾孙得其家藏本,顷倅莆田日,借郑本传录。今考《梁谿集》,绍兴十三年所编,其《训辞》二序已云有录无书,则虽其家亦亡逸久矣。岂有其序而书实未成耶?其书於辞、变、象、占无不该贯,可谓博矣。

  △《周易外义》三卷

  不知何人作。载於《三朝史志》,则其来亦久矣。大抵於《易》中所言及於制度、名物者,皆详著之。於《易》之本旨,无所发明,故曰“外义”。

  △《皇极经世》十二卷、《叙篇系述》二卷

  处士河南邵雍尧夫撰。其学出於李之才挺之,之才受之穆修伯长,修受之种放明逸,放受之陈抟。盖数学也。曰《元会运世》,《以元经会》,《以运经世》,自帝尧至於五代,天下离合,治乱兴废,得失邪正之迹,以天时而验人事,以人事而验天时,以阴阳刚柔穷声音律吕,以穷万物之数。末二卷论所以为书之意,穷日月星辰、飞走动植之数,以穷天地万物之理;述皇王帝霸之事,以明大中至正之道。书谓之《经世》,篇谓之《观物》,凡六十二篇。其子伯温为之《叙系》,具载《先天》、《后天》、《变卦》、《反对》诸图,又为《易学辨惑》一篇,叙传授本末真伪。然世之能明其学者,盖鲜焉。雍谧康节。

  △《观物外篇》六卷

  康节门人张■〈山昬〉子望记其平生之言,虽十才一二,而足以发明成书者为多,故名《观物外篇》。■〈山昬〉登进士第,仕为太常寺主簿。

  △《观物内篇解》二卷

  康节之子右奉直大夫伯温子文撰。即《经世书》之第十一、十二卷也。

  △《广川易学》二十四卷

  中书舍人东平董逌彦远撰。

  △《吴园易解》十卷

  秘阁修撰鄱阳张根知常撰。卷后有序、论五篇,《杂说》、《泰论》各一篇。根自号吴园先生。

  △《汉上易传》十一卷、《丛说》一卷、《图》三卷

  翰林学士荆门朱震子发撰。绍兴初在经筵表上,具述源流云:“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是时,张载讲学於二程、邵雍之间,故雍著《皇极经世书》,牧陈天地五十有五数,敦颐作《通书》,程颐著《易传》,载造《太和》、《参两》等篇。臣今以《易传》为宗,和会雍、载之论,上采汉、魏、吴、晋,下逮有唐及今,包括异同,庶几道离而复合。”盖其学专以王弼尽去旧说、杂以庄老、专尚文辞为非是,故其於象数颇加详焉。序称九卷,盖合《说》、《序》、《杂卦》为一也。

  △《周易窥馀》十五卷

  资政殿学士金华郑刚中亨仲撰。不解《乾》、《坤》二卦,独自《屯》卦始。刚中尝得罪秦桧,岂其於《乾》、《坤》之义有所避耶?

  △《周易疑难图解》二十五卷

  三山郑东卿少梅撰。以六十四卦为图,外及《六位》、《皇极》、《先天》、《卦气》等图,各附以论说。末有《系辞解》。自言其学出於富沙丘先生,以为《易》理皆在於画中。於是日画一卦,周而复始,久而后有所入。沙随程迥可久曰:“丘程字宪古,尝有诗曰:‘《易》理分明在画中。’又曰:‘不知画意空笺注,何异丹青在画中。’其学传之东卿云。”永嘉所刊本作二册,不分卷,无《系辞解》。

  △《易索》十三卷

  知岳州太和张汝明舜文撰。上、下《经》六卷,外《观象》三,《观变》、《玩辞》、《玩占》、《丛说》各一。汝明,元祐壬申进士,大观初为御史省郎。游酢定夫志其墓。

  △《易解义》十卷

  题凌公弼撰。未详何人。善解析文义,颇简洁,有所发明。《馆阁书目》有《集解》六卷,称朝奉大夫凌唐佐撰,亦不著本末,岂即其人耶?

  徽猷阁待制新安凌唐佐字公弼,建炎初知应天府,以刘豫虚实书奏被杀。后其妻田氏以死状闻,诏赠待制。

  △《易小传》六卷

  丞相吴兴沈该守约撰。专释六爻,兼论变卦,多本《春秋左氏传》占法。卦为一论。又有《系辞补注》十余则,附之卷末。

  △《昭德易诂训传》十八卷

  敷文阁直学士清丰晁公武子止撰。博采古今诸家,附以己闻;又考载籍行事,以明诸爻之变。其文义音读之异者,列之逐条,曰《同异考》。乾道中上之。其议论精博,不主一家。然亦略於象数。晁氏居京师昭德坊,故号“昭德晁家”。冲之叔用,其父也。

  △《先天易钤》一卷

  序称牛师德祖仁撰。未详何人。盖为邵氏之学而专乎术数者也。

  △《传家易说》十一卷

  冲晦处士河南郭雍颐正撰。自言其父忠孝,受学於程伊川。伊川示以《易》之《艮》,曰:“艮,止也。学道之要无出於此。”自是方觉读《易》有味。榜其室曰“兼山”。立身行道,皆自“止”始。兵兴之初,先人旧学扫地,念欲补续其说,中心所知者“艮,止也”。潜稽《易》学,以述旧闻,用传於家。忠孝字立之,名将枢密逵之子。自言得先天卦变於河阳陈安民子惠,其书出李挺之,由是颇通象数。仕为永兴军路提刑,死於狄难,其书散逸。雍隐居陕州长阳山中。帅守屡荐,召之不至,由处士封颐正先生。其末,提举赵善誉言於朝,遣官受所欲言,得其《传家兵学》六卷以进,时淳熙丙午也。明年卒,年八十有四。又有《兼山遗学》六卷,见儒家类。余书皆未之见也。雍实范忠宣丞相外孙,又号白云先生。案:颐正,本朝廷所赐先生号,而《馆阁书目》以为字颐正,恐误。

  △《读易老人详说》十卷

  参政庄简公上虞李光泰发撰。光忤秦桧,谪海外为此书。光尝学於刘元城,其初进颇由蔡氏,晚节所立,有过人者。

  △《易传拾遗》十卷

  敷文阁直学士庐陵胡铨邦衡撰。铨谪新州作此书。大概宗主程氏,而时出新意於《易传》之外。李光泰发为之序。其曰“拾遗”者,谦辞也。

  △《逍遥公易解》八卷、《疑问》二卷

  直学士院李椿年仲永撰。其门人鄱阳吴说之景传所述,胡铨邦衡为之序。《疑问》者,说之所录,其问答之语也。

  △《易传》十一卷、《本义》十二卷、《易学启蒙》一卷

  焕章阁待制侍讲新安朱熹晦庵撰。初为《易传》,用王弼本。复以吕氏《古易经》为《本义》,其大旨略同,而加详焉,首列九图,末著《揲法大略》,兼义理、占象而言。《启蒙》之目曰:《本图书》、《原卦画》、《明蓍筮》,《考变占》,凡四篇。

  △《周易变体》十六卷

  吏部郎中京口都絜圣与撰。用蔡墨言《乾》六爻之例,专论之卦为主。

  △《系辞精义》二卷

  吕祖谦集程氏诸家之说,程《传》不及《系辞》故也。《馆阁书目》以为托祖谦之名。

  △《大易粹言》十卷

  知舒州温陵曾穜献之集二程、张载、游酢、杨时及二郭之学为一书。穜尝受学於郭白云。

  △《易原》十卷

  吏部尚书新安程大昌泰之撰。首论天地五十有五之数,参之《河图》、《洛书》大衍之异同,以为此《易》之原也,以及卦变、揲法,皆有图论,往往断以己见,出先儒之外。

  △《易本传》三十三卷

  隆山李舜臣子思撰。其自序以为《易》起於画,舍画则无以见《易》。因画论心,以中为用。如舍本卦而论他卦,及某卦从某卦来者,皆所不取。洪迈景卢为之作序。舜臣淳熙中宰饶之德兴,有惠政,民至今祠之。三子皆知名,显於时。

  △《沙随易章句》十卷、《外编》一卷、《占法》一卷、《古易考》一卷

  沙随程迥可久撰。其论占法,杂记占事尤详。迥尝从玉泉喻樗子才学,登隆兴癸未科,仕至邑宰。及与前辈名公交游,多所见闻,故其论说颇有源流根据。《古易考》十二篇,阙《序》、《杂卦》。

  △《诚斋易传》二十卷

  宝谟阁学士庐陵杨万里廷秀撰。其序以为《易》者,圣人通变之书,惟中为能中天下之不中;惟正为能正天下之不正,中正立而万变通。又言古未有字,八卦之画即字也。

  △《周易经传集解》三十六卷

  兵部侍郎福清林栗黄中撰。淳熙中表进。其书末卷为《六十四卦立成图》,言圣人以八卦重为六十四,未闻以《复》、《姤》、《泰》、《否》、《临》,《遁》变为六十四也,以辨邵尧夫、朱子发之说。其与朱侍讲违言,以论《易》不合,为朱公所辟也。

  △《数学》一卷

  杂录象数诸图说,不知何人所录。

  △《易说》二卷

  潼川漕赵善誉德广撰。善誉,淳熙中尝进《南北攻守类考》。及为湖北提举常平,陛辞,以《易说》进。每卦为论一篇。

  △《易辨》三卷、《渊源录》三卷

  右司郎中三山何万一之撰。其为《辨》三十三篇,大抵多与先儒异。《渊源录》者,盖其为《易》解未成书,仅有《乾》、《坤》二卦而已。万,癸未进士高第,受知阜陵,官至右司郎中,知漳州以没。

  △《易总说》二卷

  端明殿学士永嘉戴溪肖望撰。每卦为一篇。嘉定初,为东宫端尹,作此以授景献。

  △《周易玩辞》十六卷

  太府卿松阳项安世平甫撰。当庆元中得罪时论居江陵,杜门潜心,起居不出一室,送迎宾友未尝逾阈。诸书皆有论说,而《易》为全书。其自序以为“读程《易》三十年,此书无一字与之合,合则无用乎此书矣。世之君子以《易传》之理观吾书,则本末条贯无一不本於程氏者;以《易传》之文观吾书,则恐有‘西河疑女’之诮”。大抵程氏一於言理,尽略象数,而此书未尝偏废;程氏於小象颇欠发明,而此书爻象尤贯通。盖亦遍考诸家,断以己意,精而博矣。

  △《易裨传》二卷、《外篇》一卷

  秘书省正字檇李林至撰。凡三篇:曰《法象》,本之太极;曰《极数》,本之天地之数;曰《观变》,本之揲蓍十八变。《外篇》则曰《反对》、《世应》、《互体》、《纳甲》、《卦气》之类,凡八条。

  △《述释叶氏易说》一卷

  吏部侍郎永嘉叶?正则为《习学记言》,《易》居其首。门人建安袁聘儒席之述而释焉。聘儒,绍熙癸丑进士。

  △《易笔记》八卷、《总说》一卷

  军器少监新安王炎晦叔撰。尝以上、下《经解》表进,作十卷。今但六卷,并《系辞》二卷为八,阙《说卦》。於象数颇有发明。

  △《易翼传》二卷

  吏部侍郎括苍郑汝谐舜举撰。“翼”云者,所以为程《传》之辅也。大抵以程《传》为本,而附以己见之异。然汝谐立朝,多为善类所不可,至互相排击。

  △《南塘易说》三卷

  礼部尚书赵汝谈履常撰。专辨《十翼》非夫子作。其说亦多自得之见。

  △《西山复卦说》一卷

  参政建安真德秀景元撰。

  △《准斋易说》一卷

  钱塘吴如愚撰。

直斋书录解题·卷二

○书类

  △《尚书》十二卷、《尚书注》十三卷

  汉谏议大夫鲁国孔安国传。初,伏生以《书》教授,财二十九篇,以《舜典》合於《尧典》,《益稷》合於《皋陶谟》,《盘庚》三篇合为一,《康王之诰》合于《顾命》,实三十四篇。及安国考论鲁壁所藏,始出《舜典》诸篇,又定其可知者,增多二十五篇,引序以冠诸篇之首,定为五十八篇。虽作《传》既成,会巫蛊事作,不复以闻,故未尝列於学官,世亦莫之见也。考之《儒林传》,安国以《古文》授都尉朝,弟弟相承,以及涂恽、桑钦;至东都,则贾逵作训,马融、郑康成作传、注解,而逵父徽实受《书》於涂恽,逵传父业,虽曰远有源流,然而两汉名儒皆未尝实见孔氏《古文》也。岂惟两汉,魏、晋犹然,凡杜征南以前所注经传,有援《大禹谟》、《五子之歌》、《胤征》诸篇,皆云逸《书》,其援《泰誓》者则云今《泰誓》无此文,盖伏生《书》亡《泰誓》,《泰誓》后出。或云武帝末民有献者,或云宣帝时,河南女子得之,所载白鱼火乌之祥,实伪书也。然则马、郑所解,岂真《古文》哉!故孔颖达谓贾、马辈惟传孔学三十三篇,即伏生《书》也,亦未得为孔学矣。颖达又云,王肃注《书》始似窃见孔《传》,故於乱其纪纲,以为太康时。皇甫谧得《古文尚书》於外弟梁柳,作《帝王世纪》往往载之。盖自太保郑冲授苏愉,愉授梁柳,柳授臧曹,曹授梅赜,赜为豫章内史,奏上其《书》,时已亡《舜典》一篇。至齐明帝时,有姚方兴者,得於大航头而献之,隋开皇中搜索遗典,始得其篇。夫以孔注历汉末无传,晋初犹得存者,虽不列学官,而散在民间故耶?然终有可疑者,余尝辨之。

  △《书古经》四卷、《序》一卷

  侍讲朱熹晦庵所录,分《经》与《序》,仍为五十九篇,以存古也。

  △《尚书正义》二十卷

  唐孔颖达与博士王德韶等共为之。其序云:欧阳、夏侯二家之所说,蔡邕碑石刻之,《古文》安国所注,寝而不用,及魏、晋稍兴,故马、郑诸儒莫睹其学,江左学者咸悉祖焉。隋初始流河朔,为《正义》者蔡大宝、巢猗、费甝,顾彪,文义皆浅略,惟刘焯、刘炫最为详雅,然焯穿凿烦杂,炫就而删焉。虽稍省要,义更太略,词又过华,未为得也。

  △《尚书释文》一卷

  唐陆德明撰。其言伏生二十余篇,即马、郑所注是也,可证马、郑非见《古文》。又言梅赜所上亡《舜典》一篇,以王肃注颇类孔氏,故取王注,从“慎徽五典”以下为《舜典》,以续孔《传》。又言“若稽古”至“重华协于帝”十二字,是姚方兴所上,孔氏《傅》本无,或此下更有“濬哲文明”至“乃命以位”总二十八字。

  △《尚书大传》四卷

  汉济南伏胜撰。大司农北海郑康成注。凡八十有三篇。当是其徒欧阳、张生之徒杂记所闻,然亦未必当时本书也。印板元刂缺,合更求完善本。

  △《汲冢周书》十卷

  晋五经博士孔晁注。太康中,汲郡发魏安釐王冢所得竹简书,此其一也。凡七十篇,《序》一篇在其末。今京口刊本,以《序》散在诸篇,盖以仿孔安国《尚书》。相传以为孔子删书所余者,未必然也。文体与古书不类,似战国后人依仿为之者。

  △《古三坟书》一卷

  元丰中,毛渐正仲奉使京西,得之唐州民舍。其辞诡诞不经,盖伪书也。《三坟》之名,惟见於《左氏》右尹子革之言。盖自孔子定书,断自唐、虞以下,前乎唐、虞,无征不信,不复采取,於时固以影响不存,去之二千载,而其书忽出,何可信也?况皇谓之“坟”,帝谓之“典”,皆古史也,不当如毛所录,其伪明甚。人之好奇,有如此其僻者!晁公武云张商英伪撰,以比李筌《阴符经》。

  △《书义》十三卷

  侍讲临川王雱元泽撰。其父安石序之曰:“熙宁三年,臣安石以尚书入侍,遂与政。而子雱实嗣讲事,有旨为之说以进。八年,下其说太学颁焉。”雱盖述其父之学,王氏《三经义》,此其一也。初,熙宁六年,命知制诰吕惠卿充修撰经义,以安石提举修定。又以安石子雱、惠卿弟升卿为修撰官。八年,安石复入相,新传乃成,雱盖主是经者也。王氏学独行於世者六十年,科举之士熟於此乃合程度。前辈谓如脱墼然,案其形模而出之尔。士习胶固,更丧乱乃已。

  △《东坡书传》十三卷

  苏轼撰。其於《胤征》,以为羲和贰於羿,而忠於夏;於《康王之诰》,以释衰服冕为非礼。曰予於《书》见圣人之所不取而犹存者有二。可谓卓然独见於千载之后者。又言昭王南征不复,穆王初无愤耻之意,哀痛恻怛之语;平王当倾覆祸败之极,其书与平康之世无异,有以知周德之衰,而东周之不复兴也、呜呼!其论伟矣。

  △《二典义》一卷

  尚书左丞山阴陆佃农师撰。为王氏学,长於考订。待制游,其孙也。

  △《石林书传》十卷

  尚书左丞吴郡叶梦得少蕴撰。博极群书,强记绝人。《书》与《春秋》之学,视诸儒最为精详。

  △《书裨传》十三卷

  太常丞建安吴棫才老撰。首卷举要曰《总说》,曰《书序》,曰《君辨》,曰《臣辨》,曰《考异》,曰《诂训》,曰《差牙》,曰《孔传》,凡八篇。考据详博。

  △《书辨讹》七卷

  枢密院编修官莆田郑樵渔仲撰。其目曰《纠谬》四,《阙疑》一,《复古》二。樵以遗逸召用,博物洽闻,然颇迂僻。居莆之夹漈。

  △《陈博土书解》三十卷

  礼部郎中永嘉陈鹏飞少南撰。秦桧子熺尝从之游。在礼部时,熺为侍郎,文书不应令,鹏飞辄批还之。熺浸不平。鹏飞说书崇政殿,因论《春秋》母以子贵,言《公羊》说非是。桧怒,谪惠州以没。今观其书,绍兴十三年所序,於《文侯之命》,其言骊山之祸,申侯启之,平王感申侯之立己,而不知其德之不足以偿怨,郑桓公友死於难,而武公复娶於申,君臣如此,而望其振国耻,难矣。呜呼!其得罪於桧者,岂一端而已哉!

  △《无垢尚书详说》五十卷

  礼部侍郎钱塘张九成子韶撰。无垢诸经解,大抵援引详博,文义澜翻,似乎少简严,而务欲开广后学之见闻,使不堕於浅狭,故读之者亦往往有得焉。

  △《书谱》二十卷

  程大昌撰。本以解经,而不尽解,有所发明,则篇为一论。

  △《禹贡论》二卷、《图》二卷

  程大昌撰。凡论五十三篇,后论八篇,图三十一。其於江、河、淮、汉、济、黑、弱水七大川,以为旧传失实,皆辨证之、淳熙四年上进。宇宙广矣,远矣,上下数千载,幅员数万里,身不亲历,耳目不亲闻见,而欲决於一心,定於一说,乌保其皆无抵牾?然要为卓然不诡随传注者也。

  △《东莱书说》十卷

  吕祖谦撰。其始为之也,虑不克终篇,故自《秦誓》以上逆为之说,然亦仅能至《洛诰》而止。世有别本全书者,其门人续成之,非东莱本书也。

  △《晦庵书说》七卷

  朱熹门人黄士毅集其师说之遗,以为此书。晦庵於《书》一经独无训传,每以为错简脱文处多,不可强通。吕伯恭《书解》不可强通者,强欲通之。尝以语伯恭而未能改也。又尝疑孔安国《传》恐是假,《书小序》决非孔门之旧,安国《序》决非西汉文章,至谓与《孔丛子》、《文中子》相似,则岂以其书出於东晋之世故耶?非有绝识独见,不能及此。至言今文多艰沚,古文多平易,伏生倍文暗诵,乃偏得其所难,而安国考定於科斗古书,错乱磨灭之余,反专得其所易,此诚有不可晓者。今惟《二典》、《禹谟》、《召诰》、《洛诰》、《金縢》有解,及“九江”、“彭蠡”“皇极”有辨,其他皆《文集》、《语录》中摘出。

  △《尚书讲义》三十卷

  参政金坛张纲彦正撰。政和四年上舍及第,释褐授承事郎,以三中首选,除太学官。其仕三朝,历蔡京、王黼、秦桧三权臣,皆不为之屈。绍兴末乃预政,年八十四而终。此书为学官时作。

  △《拙斋书集解》五十八卷

  校书郎三山林之奇少颖撰。从吕紫微本中居仁学,而太史祖谦则其门人也。初第,以枢密陈诚之荐径入馆,以末疾去而终。

  △《书说》七卷

  礼部尚书会稽黄度文叔撰。度笃学穷经,老而不倦。晚年制阃江淮,著述不辍,时得新意,往往晨夜叩书塾,为友朋道之。

  △《洁斋家塾书钞》十卷

  礼部侍郎邺袁燮和叔号洁斋先生,其子乔崇谦录其家庭所闻,至《君奭》而止。

  △《袁氏家塾读书记》二十三卷

  题四明袁觉集。未详何人。大略仿《吕氏读诗记》集诸说,或述己意於后。当亦是洁斋之族耶?

  △《尚书精义》六十卷

  三山黄伦彝卿编次。或书坊所托。

  △《梅教授书集解》三册

  不分卷。不著名,未详何人。

  △《柯山书解》十六卷

  柯山夏元肃撰。集二孔、王、苏、陈、林、程颐、张九成及诸儒之说,便於举子。

  △《书小传》十八卷

  新安王炎晦叔撰。

  △《南塘书说》三卷

  赵汝谈撰。疑古文非真者五条。朱文公尝疑之而未若此之决也。然於伏生所传诸篇亦多所掊击抵排,则似过甚。

  ○诗类

  △《毛诗》二十卷、《毛诗故训传》二十卷

  汉河间王博士赵人毛公撰,后汉大司农郑康成笺。汉初,齐、鲁、韩三家并行,而毛氏后出,独河间献王好之,未得立。其后,三家皆废,而毛独传,故曰“《毛诗》”。毛公者,有大毛公、小毛公。案后汉《儒林传》称毛苌传《诗》,而孔氏《正义》据郑《谱》云,鲁人大毛公为《诂训传》於其家,河间献王得而献之,以小毛公为博士。则未知苌者大毛公欤?小毛公欤?郑氏曰“笺”者,案《正义》云,郑於诸《经》皆谓之注,独此言“笺”者,《字林》云:“笺,表也,识也。”郑遵毛学,表明毛言,记识其事,故称为“笺”。又案《后汉传》注引张华《博物志》,郑注《毛诗》曰“笺”,不解此意。或云毛公曾为北海相,郑氏郡人,故以为敬。虽未必由此,然汉、魏间达上之辞,皆谓之“贱”,则其为敬明矣。其闻与毛异义者甚多,王肃盖尝述毛非郑云。

  △《诗风雅颂》四卷、《序》一卷

  朱熹所录。以为《序》出后世,不当引冠篇首,故别录为一卷。

  △《毛诗正义》四十卷

  唐孔颖达与王德韶等撰。专述毛、郑之学,且备郑《谱》於卷首,盖亦增损刘焯、刘炫之疏而为之也。晁氏《读书志》云:自晋东迁,学有南北之异。南学简约,得其英华;北学深博,穷其枝叶。至颖达《义疏》,始混南北以为一。虽未必尽得圣人之意,而其形名度数亦已详矣。自兹以后,郊社、宗庙、冠婚、丧祭,其仪法莫不本此。元丰以来,废而不行,甚亡谓也。

  △《毛诗释文》二卷

  唐陆德明撰。

  △《韩诗外传》十卷

  汉常山太搏燕韩婴撰。案《艺文志》有《韩故》三十六卷,《内传》四卷,《外传》六巷,《韩说》四十一卷,今皆亡。所存惟《外传》,而卷多於旧,盖多记杂说,不专解《诗》。果当时本书否也?

  “故”者,通其指义也,作诗非。

  △《诗谱》三卷

  汉郑康成撰,欧阳修补亡。其序云:庆历四年至绛州得之,有注而不见名氏。《谱序》自“周公致太平”已上皆亡之,取孔氏《正义》所载补足之,因为之注。自此以下即用旧注。考《春秋》、《史记》,合以毛、郑之说,补《谱》之亡者,於是其书复完。

  △《毛诗鸟兽草木虫鱼疏》二卷

  题吴郡庶子陆玑撰。案《馆阁书目》称吴中庶子乌程令,字元恪,吴郡人,据陆氏《释文》也。其名从“玉”,固非晋之士衡,而其书引郭璞注《尔雅》,则当在郭之后,亦未必为吴时人也。孔《疏》、吕《记》多引之。

  △《诗折衷》二十卷

  皇祐中莆田刘宇撰。凡毛、郑异义,折衷从一。盖仿唐陈岳《三传折衷论》之例,凡一百六十八篇。

  △《诗本义》十六卷、《图谱》附

  欧阳修撰。先为论,以辨毛、郑之失,然后断以己见。末二卷为《一义解》、《取舍义》、《时世本末》二论、《豳鲁序》三问,而补亡郑《谱》及《诗图总序》附於卷末。大意以为毛、郑之已善者皆不改,不得已乃易之,非乐求异於先儒也。

  △《新经诗义》三十卷

  王安石撰。亦《三经义》之一也。皆雱训其辞,而安石释其义。

  △《诗解集传》二十卷

  门下侍郎眉山苏辙子由撰。於《序》止存其首一言,余皆删去。

  △《诗学名物解》二十卷

  知枢密院莆田蔡卞元度撰。卞,王介甫壻,故多用《字说》其目自《释天》至《杂释》凡十类,大略如《尔雅》,而琐碎穿凿,於经无补也。

  △《诗物性门类》八卷

  不著名氏,多取《说文》。今考之,盖陆农师所作《埤雅》稿也,详见《埤雅》。

  △《广川诗故》四十卷

  董逌撰。其说兼取三家,不专毛、郑,谓《鲁诗》但见取於诸书,其言莫究,《齐诗》尚存可据,《韩诗》虽亡缺,犹可参考。案逌《藏书志》有《齐诗》六卷,今《馆阁》无之。逌自言隋、唐亦已亡久矣,不知今所传何所从来,或疑后世依托为之。然则安得便以为《齐诗》尚存也。然其所援引诸家文义与毛氏异者,亦足以广见闻、续微绝云耳。

  △《毛诗补音》十卷

  吴棫撰。其说以为《诗》韵无不叶者,如“来”之为“釐”,“庆”之为“羌”,“马”之为“姥”之类。《诗音》旧有九家,唐陆德明始定为《释文》。《燕燕》以“南”韵“心”,沈重读“南”作尼心切。德明则谓古人韵缓,不烦改字。《扬之水》以“沃”韵“乐”,徐邈读“沃”郁缚切,德明亦所不载。颜氏《纪谬正俗》以傅毅《郊祀赋》“禳”作而成切;张衡《东京赋》“激”作吉跃切。今之所作大略仿此,其援据精博,信而有证。朱晦翁注《楚辞》亦用棫例,皆叶其韵。棫又有《韵补》一书,不专为《诗》作也。要之古人韵缓之说,最为确论,不必一一改字,详见《韵补》。

  △《夹漈诗传》二十卷、《辨妄》六卷

  郑樵撰。《辨妄》者,专指毛、郑之妄。谓《小序》非子夏所作,可也,尽削去之而以己意为之《序》,可乎?樵之学虽自成一家,而其师心自是,殆孔子所谓不知而作者也。

  △《毛诗详解》三十六卷

  长乐李樗迂仲撰。博取诸家说,训释名物文意,末用己意为谕以断之。樗,闽之名儒,於林少颖为外兄。林,李出也。

  △《诗集传》二十卷、《诗序辨说》一卷

  朱熹撰。以《大》、《小序》自为一编,而辩其是非。其序《吕氏读诗记》,自谓少年浅陋之说,久而知其有所未安,或不免有所更定。今江西所刻晚年本,得於南康胡泳伯量,校之建安本,更定者几什一云。

  △《吕氏家塾读诗记》三十二卷

  吕祖谦撰。博采诸家,存其名氏,先列训诂,后陈文义,翦裁贯穿,如出一手。已意有所发明,则别出之。《诗》学之详正,未有逾於此书者也。然自《公刘》以后,编纂已备,而条例未竟,学者惜之。

  △《岷隐续读诗记》三卷

  戴溪撰。其书出於吕氏之后,谓吕氏於字训章已悉,而篇意未贯,故以《续记》为名。其实自述己意,亦多不用《小序》。

  △《黄氏诗说》三十卷

  黄度撰。叶适正则为之序。

  △《毛诗前说》一卷

  项安世撰。考定《风》、《雅》篇次,而为之说。其曰“前说”者,末年之论有少不同故也。

  △《诗解》二十卷

  陈鹏飞撰。不解《商》、《鲁》二颂,以为《商颂》当阙,而《鲁颂》可废。

  △《王氏诗总闻》三卷

  不知名氏及时代。其自序言丁丑入吴,见谢君士燮;丙戌入蜀,见陈君彦深;庚寅再入蜀,见杨君左车。所称甲子,不著年号。而谢、陈、杨三君,亦竟莫详为何人也。当俟知者问之。其书有《闻音》、《闻训》、《闻章》、《闻句》、《闻字》、《闻物》、《闻用》、《闻迹》、《闻事》、《闻人》凡十闻,每篇为总闻,又有《闻风》、《闻雅》、《闻颂》等,其说多出新意,不循旧传。

  △《白石诗传》二十卷

  宗正少卿乐清钱文子文季撰。所居白石岩,以为号。

  △《诗古音辨》一卷

  从政郎信安郑庠撰。

  ○礼类

  △《古礼经》十七卷、《古礼注》十七卷

  汉大司农北海郑康成撰。相传以为高堂生所传者也。

  △《古礼释文》一卷

  唐陆德明撰。

  △《古礼疏》五十卷

  唐弘文馆学士临洛贾公彦等撰。初有齐黄庆、隋李孟悊二家行於世,公彦据以为本而增损之。

  △《古礼》十七卷、《释文》一卷、《识误》三卷

  永嘉张淳忠甫所校,乾道中,太守章贡曾逮仲躬刻之。首有目录一卷,载大、小戴、刘向篇第异同,以古监本、巾箱本、杭细本、严本校定,识其误而为之序,谓高堂生所传《士礼》尔,今此书兼有天子、诸侯、卿大夫礼,决非高堂所传,其篇数偶同,自陆德明、贾公彦皆云然,不知何所据也。

  △《古礼经传通解》二十三卷、《集传集注》十四卷

  朱熹撰。以古十七篇为主而取《大》、《小戴礼》及他书傅所载系於礼者附入之。二十三卷已成书,缺《书数》一篇。其十四卷草定未删改,曰《集传集注》者,盖此书初名也。其子在刻之南康,一切仍其旧云。

  △《古礼经传续通解》二十九卷

  外府丞长乐黄榦直卿撰。榦,朱侍讲之高弟,以其子妻之。自号勉斋,因妇翁荫入仕,为吏亦以材称。始晦庵著《礼书》,丧、祭二礼,未及论次,以属榦续成之。然亦有未备者。

  △《集释古礼》十七卷、《释宫》一卷、《纲目》一卷

  庐陵李如圭宝之撰。淳熙癸丑进士。尝为福建抚干。《释宫》者,《经》所载堂室、门庭,今人所不晓者,一一释之。

  △《周礼》十二卷、《周礼注》十二卷

  汉郑康成撰。案《艺文志》,《周官经》六篇,本注云“王莽时刘歆置博士”。颜师古曰:“即今之《周礼》也,亡其《冬官》,以《考工记》足之。”愚尝疑《周礼》六典与《书周官》不同。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扰兆民;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二官各有攸司。盖自唐、虞九官,禹、契所职,则己然矣。今《地官》於教事殊略,而田野、井牧、乡遂、稼穑之事,殆皆司空职耳。《周官》初无邦事之名,今所谓事典者,未知定为何事?书缺亡而以《考工记》足之,天下之事,止於百工而已耶?先儒固有疑於是书者,若林存孝以为武帝知《周官》末世渎乱不经之书,作十论七难以排弃之。何休亦以为六国阴谋之书,甚者或谓刘歆附益以佐王莽者也。惟郑康成博览,以为周公致太平之迹,故其学遂行於世。愚案此书多古文奇字,名物度数,可考不诬。其为先秦古书似无可疑。愚所疑者,邦土、邦事灼然不同,其他繁碎驳杂,与夫刘歆、王安石一再用之而乱天下,犹未论也。康成之学,出於扶风马融,而参取杜子春、郑大夫、郑司农之说。子春河南缑氏人,生汉末,至永平初尚在,年九十余。郑众、贾达皆受业焉。大夫者,河南郑兴少赣也;司农者,郑众仲师,兴之子也。融字季长。

  △《周礼释文》二卷

  唐陆德明撰。

  △《周礼疏》五十卷

  唐贾公彦撰。其序《周礼》废兴起於成帝刘歆,而成於郑康成。又言郑众以为《书周官》,即此《周官也》,失之矣。《书》止一篇,《周礼》乃六篇,文异数万,非《书》类,是则然矣。但《周礼》六官,实本於《周官》,《周官》举其凡,《周礼》详其目,郑众之说,未得为失。而其大可疑者,则邦土、邦事之不同也。《馆阁书目》案《艺文志》谓之《周官经》,此《礼器》所谓经礼者是也。《志》有《周官经》六篇,《传》四篇,但曰经传云尔,乃便以为经礼,尤为可笑。《广川藏书志》云公彦此《疏》,据陈邵《异同评》及沈重《义疏》为之,二书并见《唐艺文志》,今不复存。

  △《周礼新义》二十二卷

  王安石撰。其序言:“自周衰至今,历载千数,而太平之遗迹,扫荡殆尽,学者所见,无复全经。於是时,乃欲训而发之,臣诚不自揆,知其难也。以训而发之之为难,又知夫立政造事,追而复之之为尤难也。”新法误国,於此可推其原矣。熙宁八年,诏颁之国子监,且置之义解之首。其解止於《秋官》,不及《考工记》。

  △《周礼中义》八卷

  祠部员外郎长乐刘彝执中撰。彝,诸经皆有《中义》。

  △《周礼详解》四十卷

  王昭禹撰。未详何人。近世为举子业者多用之,其学皆宗王氏新说。

  △《周礼讲义》四十九卷

  林之奇撰。

  △《周礼说》三卷

  中书舍人永嘉陈傅良君举撰。曰《格君心》、《正朝纲》、《均国势》,各四篇。

  △《周礼井田谱》二十卷

  进士会稽夏休撰。绍兴时表上之。淳熙中楼钥刻之,永嘉陈止斋为之序。休有《破礼记》二十卷,未见。

  △《周礼丘乘图说》一卷

  项安世撰。

  △《周礼说》五卷

  黄度撰。不解《考工记》。叶水心序之。

  △《周礼纲目》八卷、《摭说》一卷

  绍兴府教授括苍林椅奇卿撰。嘉定初上之朝。

  △《鹤山周礼折衷》二卷

  枢密临邛魏了翁华父之门人税与权所录。条列经文,附以传注。鹤山或时有所发明,止於《天官》,余皆未及也。

  △《大戴礼》十三卷

  汉信都王太傅梁戴德延君、九江太守圣次君皆受《礼》於后苍,所谓《大、小戴礼》者也。汉初以来,迄於刘向校定中书,诸家所记,殆数百篇。戴德删其烦重,为八十五篇。圣又删为四十九篇。相传如此。今小戴四十九篇行於世,而大戴之书所存止此。自《隋》、《唐志》所载卷数,皆与今同。而篇第乃自三十九而下止於八十一,其前缺三十八篇,末缺四篇,所存当四十三,而於中又缺四篇,第七十二复出一篇,实存四十篇。意其缺者,即圣所删耶?然《哀公问》、《投壶》二篇与今《礼记》文不异,他亦间有同者。《保傅传》世言《贾谊书》所从出也。今考《礼詧篇》汤武、秦定取舍一则,尽出谊疏中,反若取谊语剿入其中者。《公符篇》全录汉昭帝冠辞。则此书殆后人好事者采获诸书为之,故驳杂不经,决非戴德本书也。题九江太守,乃戴圣所历官,尤非是。

  △《礼记》二十卷

  即所谓《小戴礼》也。凡四十九篇。汉儒辑录前记,固非一家之言,大抵驳而不纯。独《大学》、《中庸》为孔氏之正传,然初非专为《礼》作也。唐魏徵尝以《小戴礼》综汇不伦,更作《类礼》二十篇,盖有以也。

  △《礼记注》二十卷

  汉郑康成撰。

  △《礼记释文》四卷

  唐睦德明撰。

  △《礼记正义》七十卷

  唐孔颖达等撰。旧有《义疏》行於世者,惟皇甫侃、熊安生二家。皇胜於熊,故据皇氏为本,有不备则以熊氏补焉。

  △《芸阁礼记解》十六卷

  秘书省正字京兆吕大临与叔撰。案《馆阁书目》作一卷,止有《表记》、《冠》、《昏》、《乡》、《射》、《燕》、《聘义》、《丧服四制》凡八篇,今又有《曲礼》上下、《中庸》、《缁衣》、《大学》、《儒行》、《深衣》、《投壶》八篇。此晦庵朱氏所传本,刻之临漳射垛,书坊称《芸阁吕氏解》者,即其书也。《续书目》始别载之。

  △《礼记解》二十卷

  新安方悫性夫撰。政和二年表进,自为之序。以王氏父子独无解义,乃取其所撰《三经义》及《字说》,申而明之,著为此解,由是得上舍出身。其所解文义亦明白。

  △《礼记解》七十卷

  马希孟彦醇撰。未详何人,亦宗王氏。

  △《中庸大学广义》一卷

  司马光撰。

  △《中庸大学说》各一卷、《少仪解》附

  张九成撰。曲江本《中庸》六卷,《大学》二卷。

  △《兼山中庸说》一卷

  太中大夫河南郭忠孝立之撰。

  △《中庸集解》二卷

  会稽石■〈敦上山下〉子重集录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吕大临、谢良佐、游酢、杨时、侯仲良、尹焞凡十家之说,晦翁为之序。

  △《大学章句》一卷、《或问》二卷、《中庸章句》一卷、《或问》二卷

  朱熹撰。其说大略宗程氏,会众说而折其中。又记所辨论取舍之意,别为《或问》以附其后,皆自为之序。至《大学》则颇补正其脱简阙文。

  △《中庸辑略》一卷

  朱熹既为《章句》,复取石子重所集解,删其繁乱,名以《辑略》。其取舍之意,则《或问》详之。

  △《曲礼口义》二卷

  戴溪撰。

  △《中庸说》一卷

  项安世撰。

  △《礼记集说》一百六十卷

  直秘阁昆山卫湜正叔集诸家说,自注疏而下为一书,各著其姓氏。宝庆二年表上之,由此寓直中秘。魏鹤山为作序。

  △《孔子闲居讲义》一卷

  龙图阁学士慈溪杨简敬仲撰。

  △《三礼义宗》三十卷

  梁国子博士清河崔灵恩撰。凡一百四十九条,其说推本《三礼》,参取诸儒之论,博而覈矣。案本传四十七卷,《中兴书目》一百五十六篇,皆与今卷篇数不同。《书目》又云庆历中高阳许闻诲为之序,家本亦无此序也。

  △《三礼图》二十卷

  国子司业太常博士河南聂崇义撰。自周显德中受诏,至建隆二年奏之。盖用旧图六本参定,故题“集注”,诏国学图於宣圣殿后北轩之屋壁,至道中改作於论堂之上,以版代壁。判监李至为之记。吾乡郡庠安定胡先生所瓶论堂绘《三礼图》,当是依仿京监。嘉熙戊戌风水,堂坏,今不存矣。

  △《礼象》十五卷

  陆佃撰。以改旧图之失,其尊、爵,彝、舟,皆取公卿家及秘府所藏古遗器,与聂图大异。岷隐戴先生分教吾乡,作阁斋馆池上,画此图於壁,而以“礼象”名阁,与论堂《礼图》相媲云。

  △《礼书》一百五十卷

  太常博士长乐陈祥道用之撰。论辩详博,间以绘画。於唐代诸儒之论,近世聂崇义之图,或正其失,或补其阙。元佑中表上之。

  △《夹漈乡饮礼》七卷

  郑樵撰。

直斋书录解题·卷三

○春秋类

  △《春秋经》一卷

  每事为一行,广德军所刊,古监本也。

  △《春秋经》一卷

  朱熹所刻於临漳四经之一。其於《春秋》独无所论著,惟以《左氏》经文刻之。

  △《春秋古经》一卷

  礼部侍郎眉山李焘仁父所述。

  △《春秋左氏传》三十卷

  自昔相传以为左丘明撰。其好恶与圣人同者也。而其末记晋知伯反丧於韩、魏,在获麟后二十八年,去孔子没亦二十六年,不应年少后亡如此。又,其书称“虞不腊矣”、“见於尝酎”及“秦庶长”,皆战国后制,故疑非孔子所称左丘明,别是一人为史官者。其释《经》义例,虽未尽当理,而具得当时事实,则非二传之此也。

  △《春秋公羊传》十二卷

  齐人公羊高,称受《经》於子夏,传子至玄孙寿。当汉景帝时,寿乃与弟子齐胡母子都著於竹帛,及董仲舒亦传之,《说题辞》云:“传我书者,公羊高也。”此亦傅会之言,盖郑康成亦有《公羊》善谶之说,往往言谶文者多宗之。

  △《春秋穀梁传》十二卷

  鲁人穀梁赤,一名俶,字元始,亦称子夏弟子。自荀卿、申公至蔡千秋、江翁凡五传。宣帝好之,遂盛行於世。

  △《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十卷

  晋镇南大将军京兆杜预撰。其述作之意,序文详之矣。专修丘明之《传》以释《经》。后世以为左氏忠臣者也。其弊或弃《经》而信《传》,於《传》则忠矣,如《经》何?

  △《春秋释例》十五卷

  杜预撰。预既为《集解》,别集诸例及地名、谱第、历数,相与为部,凡四十部。唐刘蕡为之序。

  △《春秋公羊传解诂》十二卷

  汉司空掾任城何休邵公撰。休为太傅陈蕃属。蕃败,坐禁锢,作《解诂》,覃思不窥门十七年。又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废疾》。党禁解,拜议郎,终谏议大夫。其书多引谶纬,其所谓“黜周王鲁”,“变周文从殷质”之类,《公羊》皆无明文。盖为其学者相承有此说也。三科九旨,详其疏中。

  △《春秋穀梁传集解》十二卷

  晋豫章太守顺阳范甯武子撰。甯尝谓王、何之罪,深於桀、纣,著论以排之。仕为中书侍郎。其甥王国宝惮之,乃相驱扇,因求外补抵罪。会赦免。甯以为《春秋》惟《穀梁氏》无善释,故为之注解。其序云升平之末,先君税驾於吴,帅门生故吏、兄弟子侄研讲六籍、《三传》。盖甯父汪为徐、兖二州北伐失利,屏居吴郡时也。汪没之后,始成此书。所集诸家之说,皆记姓名。其称何休曰及郑君释之者,即所谓《发墨守》、《起废疾》也;称邵曰者,甯从弟也;称泰曰、雍曰、凯曰者,其诸子也。汪,范晷之孙。晷在《良吏传》。自晷至泰五世,皆显於时。甯父子、祖孙同训释经传,行於后世,可谓盛矣。泰之子蔚宗亦著《后汉书》,以不轨诛死,其家始亡。

  △《三传释文》八卷

  唐陆德明撰。

  △《春秋左氏传正义》三十六卷

  唐孔颖达等撰。自晋、宋传杜学为义疏者,有沈文阿、苏宽、刘炫。沈氏义例粗可,经传极疏;苏氏不体本文,惟攻贾、服;刘炫好规杜失,此诸义疏犹有可观。今据以为本,其有疏漏,以沈氏补焉。

  △《春秋公羊传疏》三十卷

  不著撰者名氏。《唐志》亦不载。《广川藏书志》云世传徐彦撰,不知何据。然亦不能知其定出何代,意其在贞元、长庆后也。景德中,侍讲刑昺校定传之。

  △《春秋穀梁传疏》十二卷

  唐国子四门助教杨士勋撰。

  △《国语》二十一卷

  自班固志《艺文》,有《国语》二十一篇,左丘明所著,至今与《春秋传》并行,号为《外传》。今考二书,虽相出入,而事辞或多异同,文体亦不类,意必非出一人之手也。司马子长云:“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又似不知所谓。唐啖助赤尝辨之。

  啖助乃姓名。

  △《国语》注二十一卷

  吴尚书仆射侍中吴郡韦昭撰。采郑众、贾逵、虞翻、唐固合五家为之注。昭字子正,事孙皓,以忤旨诛死。《吴志》避晋讳,作韦曜。

  △《国语补音》三卷

  丞相安陆宋庠公序撰。以先儒未有为《国语》音者,近世传旧《音》一卷,不著撰人名氏,盖唐人也。简陋不足名书,因而广之。悉以陆德明《释文》为主,陆所不载,则附益之。

  △《春秋繁露》十七卷

  汉胶西相广川董仲舒撰。案《隋、唐》及《国史志》卷皆十七,《崇文总目》凡八十二篇,《馆阁书目》止十卷,萍乡所刻亦财三十七篇。今乃楼攻?鬼得潘景宪本,卷篇皆与前《志》合,然亦非当时本书也。先儒疑辨详矣。其最可疑者,本传载所著书百余篇,《清明》、《竹林》、《繁露》、《玉杯》之属,今总名曰《繁露》,而《玉杯》、《竹林》则皆其篇名,此决非其本真。况《通典》、《御览》所引,皆今书所无者,尤可疑也。然古书存於世者希矣,姑以传疑存之可也。又有写本作十八卷,而但七十九篇。考其篇次皆合。但前本《楚庄王》在第一卷首,而此本乃在卷末,别为一卷。前本虽八十二篇,而阙文者三,实七十九篇也。

  △《左氏膏肓》十卷

  何休著《公羊墨守》等三书,郑康成作《针膏肓》、《起废疾》、《发墨守》以排之。休见之曰“康成入吾室,操吾戈,以伐我乎?”今其书多不存,惟范甯《穀梁集解》载休之说,而郑君释之,当是所谓《起废疾》者。今此书并存二家之言,意亦后人所录。《馆阁书目》阙第七卷,今本亦止阙宣公。而於第六卷分文十六年以后为第七卷,当并合之。其十卷止於昭公,亦阙定、哀,固非全书也。而错误殆未可读,未有他本可正。

  △《汲冢师春》一卷

  晋汲郡魏安釐王冢所得古简。杜预得其《记年》,知为魏国史记,以考证《春秋》。别有一卷,纯集疏《左氏传》卜筮事,上下次第及其文义皆与《左传》同。名曰“师春”,似是钞集者人名也。今此书首叙周及诸国世系,又论分野、律吕为图,又杂录谧法、卦变,与杜预所言纯集卜筮者不同,似非当时本书也。

  △《春秋集传纂例》十卷,《辨疑》七卷

  唐给事中吴郡陆质伯淳撰。初,润州丹阳主簿赵郡啖助叔佐明《春秋》,传洋州刺史河东赵匡伯循。质从助及伯循传其学。助考《三传》,舍短取长,又集前贤注释,补以己意,为《集传》、《集注》。又撮其纲目,为《统例》。助卒,质与其子异缮录,以诣伯循,请损益焉。质随而纂会之,大历乙卯岁书成。质本名淳,避宪宗讳改焉,故其书但题陆淳。助之学、以为左氏叙事虽多,解意殊少。公谷传《经》,密於左氏。至赵、陆则直谓左氏浅於公、谷,诬谬实繁,皆孔门后之门人。但公、穀守《经》,左氏通史,其体异尔。丘明夫子以前贤人,如史佚、迟任之流,焚书之后,学者见《传》及《国语》,俱题左氏,遂引以为丘明。且《左传》、《国语》文体不伦,叙事多乖,定非一人所为也。盖左氏广集诸国之史,以解《春秋》,子弟门人见事迹多不入《传》,或复不同,故各随国编之,以广异闻。自古岂止一丘明姓左乎?案汉儒以来,言《春秋》者,惟宗《三传》,《三传》之外,能卓然有见於千载之后者,自啖氏始,不可没也。《唐志》有质《集注》二十卷,今不存,然《纂例》、《辨疑》中,大略具矣。又有《微旨》二卷,未见。质,梁陆澄七世孙,仕通显,党王叔文,侍宪宗东宫,会卒,不及贬。然则其与不通《春秋》之义者,相去无几耳。

  △《春秋折衷论》三十卷

  唐江西观察判官庐陵陈岳撰。以《三传》异义,折衷其是非,而断於一。岳,唐末十上春官,晚乃辟江西从事。

  △《春秋加减》一卷

  称元和十三年国子监奉敕定,不著人名。校定偏旁及文多寡,若《五经文字》之类。此本作小?册,才十馀板。前有“睿思殿书籍印”,末称“臣雩校正”。盖承平时禁中书也,不知何为流落在此。

  △《春秋名号归一图》二卷

  伪蜀冯继先撰。凡《左传》所载君臣名氏,字谧互见错出,故为此《图》以一之。周一,鲁二,齐三,晋四,楚五,郑六,卫七,秦八,宋九,陈十,蔡十一,曹十二,吴十三,邾十四,杞十五,莒十六,滕十七,薛十八,许十九,杂小国二十。

  △《春秋二十国年表》一卷

  不知何人作。周而下,次以鲁、蔡、曹、卫、滕、晋、郑、齐、秦、楚、宋、杞、陈、吴、邾、莒、薛、小邾。按《馆阁书目》有《年表》二卷,元丰中杨彦龄撰。自周之外,凡十三国,仍总计蛮夷戎狄之事。又按董氏《藏书志》,《年表》无撰人。自周至吴、越凡十国,又有附庸诸国别为表,凡征伐、朝觐、会同皆书。今此表止记即位及卒,皆非二家书也。

  △《春秋尊王发微》十五卷

  国子监直讲平阳孙明复撰。明复居泰山之阳,以《春秋》教授,不惑传注,不为曲说,真切简易,明於诸侯大夫功罪,以考时之盛衰,而推见王道之治乱,得於经为多。石介而下皆师事之。欧阳文忠为作墓志,颍川常秩讥之曰:“明复为《春秋》,如商鞅之法。”谓其失於刻也。

  △《春秋口义》五卷

  胡翼之撰。至宣十二年而止。戴岷隐在湖学,尝续之,不传。

  △《春秋传》十卷、《权衡》十七卷、《意林》一卷、《说例》一卷。

  集贤院学士清江刘敞原父撰。始为《权衡》以平三家之得失,然后集众说,断以己意,而为之《传》。《传》所不尽者,见之《意林》。某《传》用《公》、《谷》文体。《说例》凡四十九条。

  △《春秋经社要义》六卷

  龙图阁学士高邮孙觉莘老撰。觉从胡安定游,门弟子以千数,别其老成者为经社,觉年最少,俨然居其间,众皆推服。此殆其时所作也。

  △《春秋经解》十五卷

  孙觉撰。其自序言三家之说,《穀梁》最为精深,且以为本,杂取二传及诸儒之说,长者从之;其所未安,则以所闻於安定先生者断之。杨龟山为之后序。海陵周茂振跋云:先君传《春秋》於孙先生,尝书王荆公初欲释《春秋》以行於天下,而莘老之书已出,一见而忌之,自知不复能出其右,遂诋圣经而废之曰,此“断烂朝报”也,不列於学官,不用於贡举云。

  △《春秋皇纲论》五卷、《明例隐括图》一卷

  太常博士王哲撰。至和中人。《馆阁书目》有《通义》十二卷,未见。

  △《春秋会义》二十六卷

  乡贡进士江阳杜谔献可撰。自《三传》及啖、赵诸儒迄於孙氏经社,凡三十余家,集而系之,时述以己意。有任贯者为之序,嘉佑中人也。

  △《春秋传》二卷

  程颐撰。略举大义,不尽为说。襄、昭后尤略。序文崇宁二年所作,盖其晚年也。

  △《左氏解》一卷

  专辨左氏为六国时人,其明验十有一事。题王安石撰,实非也。

  △《春秋邦典》二卷

  唐既济潜亨撰。质肃之侄,自号真淡翁,与其子矜问答而为此书。邹道卿为之序。

  △《左氏鼓吹》一卷

  彭门吴元绪撰。

  △《春秋集传》十二卷

  苏辙撰。专本《左氏》,不得已乃取二传、啖、赵。盖以一时谈经者不复信史,或失事实故也。

  △《春秋传》十二卷

  刘绚质夫撰。二程门人,其师亟称之。所解明正简切。

  △《春秋得法志例论》三十卷

  蜀州晋原主簿遂宁冯正符信道撰。其父尧民希元为乡先生,正符三上礼部不第,教授梓、遂学十年,著此书及《诗》、《易》、《论语解》。蜀守何郯首以其《春秋论》上之。熙宁末,中丞邓绾为之,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王安石亦待之厚。其书首辨王鲁、素王之说,及杜预三体五例、何休三科九旨之怪妄穿凿。皆正论也。

  △《春秋后传》二十卷、《补遗》一卷

  陆佃撰。《补遗》者其子宰所作也。宰字元钧,游之父。

  △《春秋列国诸臣传》五十一卷

  贤良眉山王当子思撰。元佑中复制科,尝以苏轼荐,试六论首选,廷对切直,或欲黜之,宣仁后曰:“以直言取士,不可以直言弃。此仁宗故事也。”乃置下第,与堂除簿尉。所传诸臣皆本《左氏》,有见於他书者,则附其末,系之以赞。诸赞论议纯正,文辞简古,於经传亦多所发明。

  △《春秋通训》十六卷、《五礼例宗》十卷

  直秘阁吴兴张大亨嘉父撰。其自序言:“少闻《春秋》於赵郡和仲先生。某初盖尝作《例宗》,论立例之大要矣。先生曰:‘此书自有妙用,学者罕能领会,多求之绳约中,乃近法家者流,苛细缴绕,竟亦何用?惟丘明识其用,然不肯尽谈,微见端兆,使学者自得之。’予从事斯语十有余年,始得其彷佛。”《通训》之作,所谓去例以求经略,微文而视大体者也。东坡一字和仲,所谓赵郡和仲,其东坡乎?然《例宗》考究,未为详洽。

  △《春秋传》十二卷、《考》三十卷、《谳》三十卷

  叶梦得撰。各有序。其序《谳》曰:“以《春秋》为用法之君而已,听之有不尽其辞,则欺民;有不尽其法,则欺君。凡啖、赵论三家之失,为《辨疑》,刘氏广啖、赵之遗,为《权衡》,合二书,正其差误而补其疏略,目之曰《谳》。”其序《考》曰:“君子不难於攻人之失,而难於正已之是。必有得也,乃可知其失;必有是也,乃可斥其非。自其《谳》推之,知吾之所正为不妄也,而后可以观吾《考》;自其《考》推之,知吾之所择为不诬也,而后可以观吾《传》。”其序传曰:“左氏传事不传义,是以详於史,而事未必实,以其不知《经》也。公、谷传义不传事,是以详於《经》,而义未必当,以其不知史也。乃酌三家,求史与《经》。不得於事,则考於义;不得於义,则考於事,更相发明以作《传》。”梦得自号石林居士,明敏绝人,藏书至多,博鉴强记,故其为书,辨订考究,无不精详。然其取何休之说,以十二公为法天之大数,则所未可晓也。

  △《春秋经解》十六卷、《本例例要》一卷

  涪陵崔子方彦直撰。绍圣中罢《春秋》取士,子方三上书,乞复之,不报。遂不应进士举。黄山谷称之曰:“六合有佳士,曰崔彦直。其人不游诸公,然则其贤而有守可知矣。”其学辨《三传》之是非,而专以日月为例,则正蹈其失而不悟也。

  △《春秋指南》二卷

  张根知常撰。专以编年旁通该括诸国之事,如揩诸掌。又为《解例》,亦用旁通法。其他《辨疑》、《杂论》诸篇,略举要义,多所发明。

  △《春秋本旨》二十卷

  知饶州丹阳洪兴祖庆善撰。其序言:“三代各立一王之法,其末皆有弊。《春秋》经世之大法,通万世而亡弊。”又言:“《春秋》本无例,学者因行事之迹以为例,犹天本无度,历者即周天之数以为度。”又言:“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学者独求于义,则其失迂而凿;独求于例,则其失拘而浅。”若此类多先儒所未发,其解经义,精而通矣。兴祖尝为程瑀作《论语解序》。忤秦桧,贬韶州以死。

  △《春秋传》三十卷、《通例》一卷、《通旨》一卷

  徽猷阁待制建安胡安国康侯撰。绍兴中经筵所进也。事按《左氏》义,采《公》、《穀》之精,大纲本《孟子》,而微旨多以程氏之说为证。近世学《春秋》者皆宗之《通旨》者,所与其徒问答及其他议论条例,凡二百余章,其子宁辑为一书。

  △《春秋正辞》二十卷、《通例》十五卷

  知盱眙军东平毕良史少董撰。良史为东京留守属官。东京再陷,留敌中三年,著此书。已而得归,表上之。

  △《息斋春秋集注》十四卷

  礼部侍郎鄞高闶抑崇撰。

  △《夹漈春秋传》十二卷、《考》一卷、《地名谱》十卷。

  郑樵撰。樵之学大抵工于考究,而义理多迂僻。

  △《春秋经解》十二卷、《指要》二卷

  知常州永嘉薛季宣士龙撰。《指要》列谱例于前,其序专言诸侯无史,天子有外史,掌四方之志,而职于周之太史。隐之时,始更周历而为鲁史。季宣博学通儒,不事科举。陈止斋师事之。季宣死当乾道九年,年四十九。其为此书实绍兴三十二年。盖甫二十岁云。

  △《春秋集传》十五卷

  监察御史王葆彦光撰。朱翌新仲为作序。葆,周益公之妇翁也。其说多用胡氏。

  △《春秋集解》十二卷

  吕祖谦撰。自三《传》而下,集诸家之说,各记其名氏,然不过陆氏及两孙氏、两刘氏、苏氏、程氏、许崧老、胡文定数家而已。大略如杜谔《会义》,而所择颇精,却无自己议论。

  △《左传类编》六卷

  吕祖谦撰。分类内外传事实、制度、论议凡十九门,首有纲领数则,兼采他书。

  △《左氏国语类编》二卷

  吕祖谦撰。与《左传类编》略同。但不载纲领,止有十六门,又分《传》与《国语》为二。

  △《左氏博议》二十卷

  吕祖议撰。方授徒时所作。自叙曰:《春秋》经旨概不敢僭议,而枝辞赘喻,则举子所资课试也。

  △《左氏说》三十卷

  吕祖谦撰。於《左氏》一书多所发明,而不为文,似一时讲说,门人所钞录者。

  △《春秋比事》二十卷

  沈棐文伯撰。陈亮同父为序曰:“文伯名棐,湖州人,尝为婺之校官,以文辞称,而不闻其以经称也。”按湖有沈文伯名长卿,号审斋居士,为常州倅,忤秦桧,贬化州,不名棐也。不知同父何以云然,岂别有名棐而字文伯者乎?然则非湖人也。

  △《春秋经传集解》三十三卷

  林栗撰。其学专主《左氏》,而黜二传,故为《左氏传解》,表上之。

  △《止斋春秋后传》十二卷、《左氏章指》三十卷

  陈傅良撰。楼参政钥大防为之序。大略谓《左氏》存其所不书,以实其所书。《公羊》、《穀梁》以其所书,推见其所不书。而《左氏》实录矣。此《章指》之所以作。若其他发明多新说,序文略见之。

  △《春秋经辨》十卷

  庐陵萧楚子荆撰。绍圣中,贡礼部不第。蔡京用事,与其徒冯澥书,言蔡将为宋王莽,誓不复仕。死建炎中。自号三顾隐客,门人谥为清节先生。胡邦衡师事之,以《春秋》登甲科,归拜床下,楚告之曰:“学者非但拾一第,身可杀,学不可辱,毋祸吾《春秋》乃佳。”邦衡志其墓。

  △《春秋集善》十一卷

  端明殿学士庐陵胡铨邦衡撰。铨既事萧楚为《春秋》学,复学於胡文定公安国。南迁后作此书,张魏公浚为之后序。

  △《春秋考异》四卷

  不著名氏。录《三传》经文之异者。

  △《春秋类事始末》五卷

  朝请大夫吴兴章冲茂深撰。子厚之曾孙,叶少蕴之婿。

  △《左氏发挥》六卷

  临川吴曾虎臣撰。取《左氏》所载事,时为之论,若史评之类。

  △《春秋直音》三卷

  德清丞方淑智善撰。刘给事一止为作序。以学者或不通音切,故於每字切脚之下,直注其音,盖古文未有反切,为音训者皆如此,服虔、如淳、文颖辈,於《汉书音义》可见。

  △《左传约说》一卷、《百论》一卷

  奉议郎新昌石朝英撰。又有《王道辨》一书,未板行,仅存其书於此编之末。其为说平平,无甚高论。

  △《春秋分记》九十卷

  邛州教授眉山程公说伯刚撰。以《春秋》经传仿司马迁书为《年表》、《世谱》、《历》、《天文》、《五行》、《地理》、《礼乐》、《征伐》、《官制》诸书。自周、鲁而下,及诸小国、夷狄皆汇次之。时有所论发明,成一家之学。公说积学苦志,早年登科,值逆曦乱,忧愤以死,年三十七。兄弟三人皆以科第进。今中书舍人公许,其季也。

  △《春秋通说》十三卷

  永嘉黄仲炎若晦撰。端平中,尝进之於朝。

  ○孝经类

  △《古文孝经》一卷

  凡二十二章,比今文多《闺门》一章,余三章分出。本亦出孔壁中。

  △《孝经注》一卷

  汉郑康成撰。世传秦火之后,河间人颜芝得《孝经》藏之,以献河间王,今十八章是也。相承云康成作注,而郑《志》目录不载,故先儒并疑之。古文有孔安国《传》,不行於世。刘炫为作《稽疑》一篇,序所谓刘炫明安国之本,陆澄讥康成之注者也。及唐开元中,诏议孔、郑二家,刘知几以为宜行孔废郑,诸儒非之,卒行郑学。按《三朝志》,五代以来,孔、郑注皆亡。周显德中,新罗献别序《孝经》即郑注者,而《崇文总目》以为咸平中日本国僧奝然所献,未详孰是。世少有其本。乾道中,熊克子复从袁枢机仲得之,刻于京口学宫,而孔《传》不可复见。

  △《御注孝经》一卷

  唐孝明皇帝撰并序。今世所行本也。始刻石太学,御八分书,未有祭酒李齐古所上表及答诏,且具宰相等名衔,实天宝四载,号为《石台孝经》。乾道中,蔡洸知镇江,以其本授教授沈必豫、熊克,使刻石学宫,云欧公《集古录》无之,岂偶未之见耶?家有此刻,为四大轴,以为书阁之镇。按《唐志》作《孝经制旨》。

  △《孝经正义》三卷

  翰林侍讲学士济阳邢昺叔明撰。明皇既注《孝经》,元行冲为之疏。咸平中,以诸说尚多,诏昺与直秘阁杜镐等,据元氏本增损,定为《正义》。四年上之。

  △《古文孝经指解》一卷

  司马光撰。按《唐志孝经》二十七家,今温公序言秘阁所藏,止有郑氏、明皇及古文三家而已。古文有经无传,以隶体写之,而为之《指解》。仁宗朝表上之。

  △《古文孝经说》一卷

  翰林学士成都范祖禹淳甫撰。元佑二年经筵所进。

  △《孝经解》一卷

  张九成撰。

  △《孝经刊误》一卷

  朱熹撰。抱遗经于千载之后,而能卓然悟疑辨惑,非豪杰特起独立之士,何以及此?后学所不敢仿效,而亦不敢拟议也。

  △《孝经本旨》一卷

  黄干撰。凡诸经传於言及孝者,辑录之为二十有四篇。

  △《孝经说》一卷

  项安世撰。

  △《蒙斋孝经说》三卷

  礼部尚书四明袁甫广微为鄱宪日,为诸生说《孝经》,旁及诸子,诸生录之以为此编。

  ○语孟类

  前志《孟子》本列於儒家,然赵岐固尝以为则象《论语》矣。自韩文公称孔子传之孟轲,轲死,不得其传。天下学者咸曰孔、孟。孟子之书,固非荀、扬以降所可同日语也。今国家设科取士,《语》、《孟》并列为经,而程氏诸儒训解二书常相表里,故今合为一类。

  △《论语》十卷

  汉有齐、鲁及古文三家,今行於世者《鲁论语》也。传授本末,何晏序文备矣。

  △《论语集解》十卷

  魏尚书驸马都尉南阳何晏平叔撰。

  △《论语释文》一卷

  唐陆德明撰。

  △《论语注疏解经》十卷

  邢昺撰。唐人止为《五经》疏,而不及《孝经》、《论语》,至昺始奉诏为之。

  △《孟子》十四卷

  赵岐云名轲,字则未闻也。按《史记》字子舆,《孔丛子》作子车。

  △《孟子章句》十四卷

  后汉太仆京兆赵岐邠卿撰。本名嘉,字台卿,避难改名。

  △《孟子音义》二卷

  龙图阁学士侍读博平孙奭宗右撰。旧有张镒、丁公著为之音,俱未精当。奭方奉诏校定,撰集《正义》,遂讨论音释,疏其疑滞备其阙遗,既成上之。

  △《孟子正义》十四卷

  孙奭撰。序言为之注者,有赵岐、陆善经,其所训说,虽小有异同,而共宗赵氏,今惟据赵注为本。

  △《论语笔解》二卷

  唐韩愈退之、李翱习之撰。按《馆阁书目》云秘书丞许勃为之序,今本乃王存序。云得於钱塘汪充,而无许序。

  △《东坡论语传》十卷

  苏轼撰。

  △《颍滨论语拾遗》一卷

  苏辙撰。於其兄之说,意有未安者。凡二十七章。

  △《颍滨孟子解》一卷

  苏辙撰。其少年时所作,凡二十四章。

  △《王氏论语解》十卷、《孟子解》五卷

  广陵王令逢原撰。令年二十八,终於布衣。所讲《孟子》才尽二篇,其第三篇尽二章而止。王荆公志其墓,不言其所著书。而晁氏《读书志》云,令於《尧曰篇》解曰:“四海不困穷,则天禄不永终矣。”王氏《新经书义》取之。

  △《龟山论语解》十卷

  工部侍郎延平杨时中立撰。

  △《谢氏论语解》十卷

  上蔡谢良佐显道撰。

  △《游氏论语解》十卷

  监察御史建阳游酢定夫撰。

  △《尹氏论语解》十卷、《孟子解》十四卷

  徽猷阁待制河南尹焞彦明撰。绍兴中经筵所上。《孟子解》未成,不及上而卒。自龟山而下,皆程氏高弟也。

  △《论语释言》十卷

  叶梦得少蕴撰。

  △《张氏论语解》二十卷、《孟子解》十四卷

  张九成撰。

  △《致堂论语详说》二十卷

  礼部侍郎建安胡寅明仲撰。文定之子也。

  △《五峰论语指南》一卷

  监南岳庙胡宏仁仲撰。详论黄祖舜、沈大廉之说。宏,文定之季子也。

  △《竹西论语感发》十卷

  中书舍人江都王居正撰。

  △《论语探古》二十卷

  毕良史撰。

  △《论语续解》十卷、《考异说例》各一卷

  吴棫撰。其所援引百家诸史传,出入详洽。所称乐肇驳王、郑之说,间取一二。肇,晋人。《隋》、《唐志》载《论语释》二卷,《驳》二卷。按董逌《藏书志》,《释》已亡,《驳》幸存。而《崇文总目》及诸藏书皆无有,棫盖尝见其书也。《馆阁书目》亦不载。

  △《玉泉论语学》十卷

  工部郎官严陵喻樗子才撰。樗与沈元用、张子韶、凌彦文、樊茂实诸公厚善,为馆职,坐与张通书,得罪秦桧。玉山汪端明应辰,其婿也。

  △《论语义》二卷

  礼部侍郎章贡曾几吉父撰。胡文定门人也。

  △《南轩论语说》十卷、《孟子说》十七卷

  侍讲广汉张栻敬夫撰。

  △《语孟集义》三十四卷

  朱熹撰。集二程、张氏及范祖禹、吕希哲、吕大临、谢良佐、游酢、杨时、侯仲良、周孚先凡十二家,初名“精义”,后刻於豫章郡学,始名“集义”。其所言“外自托於程氏,而窃其近似之言、以文异端之说”者,盖指张无垢也。无垢与僧宗杲游,故云尔。

  △《论语集注》十卷、《孟子集注》十四卷

  朱熹撰。大略本程氏学,通取注疏古今诸儒之说,间复断以己见。晦翁生平讲解,此为第一,所谓毫发无遗憾者矣。

  △《论语或问》十卷、《孟子或问》十四卷

  朱熹撰。《集注》既成,复论次其取舍之所以然,别为一书,而篇首述二书纲领,与读书者之要法。其与《集注》实相表里,学者所当并观也。

  △《石鼓论语答问》三卷、《孟子答问》三卷

  戴溪撰。岷隐初仕衡岳祠官,领石鼓书院山长,所与诸生讲说者也。其说切近明白,故朱晦翁亦称其近道。

  △《论语通释》十卷

  黄干撰。其书兼载《或问》,发明晦翁未尽之意。

  △《论语意原》一卷

  不知作者。

  △《论语本旨》一卷

  建昌军教授永嘉姜得平撰。

  △《论语大意》二十卷

  海陵卞圜撰。

  △《晦庵语类》二十七卷

  蜀人以晦庵语录类成编,处州教授东阳潘墀取其《论语》一类,增益其未备,刊於学宫。

  △《论语纪蒙》六卷、《孟子纪蒙》十四卷

  国子司业临海陈耆卿寿老撰。水心叶适为之序。耆卿,学於水心者也。尝主丽水簿,当嘉定初年成此书。

  ○谶纬类

  △《易纬》七卷

  汉郑康成注。其名曰《稽览图》、《辨终备》、《是类谋》、《乾元序制记》、《坤灵图》。其间推阴阳卦,直至唐元和中,盖后世术士所附益也。按七纬之名,无《乾元序制》。

  △《易稽览图》三卷

  与上《易纬》前三卷相出入,而详略不同。

  △《易通卦验》二卷

  郑康成注。

  △《易乾凿度》二卷

  亦郑氏注。

  △《乾坤凿度》二卷

  一作《巛凿度》,题包羲氏先文,轩辕氏演籀,苍颉修。晁氏《读书志》云《崇文总目》无之,至元祐《田氏书目》始载,当是国朝人依托为之。按《后汉书》“纬候之学”,注言“纬,七纬也;候,《尚书中候》也。”所谓《河洛》七纬者,《易纬稽览图》、《乾凿度》、《坤灵图》、《通卦验》、《是类谋》、《辨终备》也。《书纬璇玑钤》、《考灵曜》、《帝命验》、《连期授》也。《诗纬推度灾》、《汜历枢》、《含神雾》也。《礼纬含文嘉》、《稽命征》、《斗威仪》也。《乐纬动声仪》、《稽曜嘉》、《叶图征》也。《孝经纬援神契》、《钩命决》也。《春秋》纬《演孔图》、《元命包》、《文耀钩》、《运斗枢》、《感精符》、《合诚图》、《考异邮》、《保乾图》、《汉含孳》、《佐助期》、《握诚图》、《潜潭巴》、《说题辞》也。谶纬之说,起於哀、平、王莽之际,以此济其篡逆,公孙述效之,而光武绍复旧物,乃亦以《赤伏符》自累,笃好而推崇之,甘与莽、述同志。於是佞臣陋士从风而扉,贾逵以此论《左氏》学,曹褒以此定汉礼,作《大予乐》。大儒如郑康成,专以谶言经,何休又不足言矣。二百年间惟桓谭、张衡力非之,而不能回也。魏、晋以革命受终,莫不傅会符命,其源实出於此。隋、唐以来,其学浸微矣。考《唐志》犹存九部八十四卷,今其书皆亡。惟《易纬》仅存如此。及孔氏《正义》或时援引,先儒盖尝欲删去之,以绝伪妄矣。使所谓七纬者皆存,犹学者所不道,况其残缺不完,於伪之中又有伪者乎!姑存之以备凡目云尔。《唐志》数内有《论语纬》十卷,七纬无之。《太平御览》有《论语摘辅像撰考谶》者,意其是也。《御览》又有《书帝验期》、《礼稽命曜》、《春秋命历序》、《孝经左右契》、《威嬉拒》等,皆七纬所无,要皆不足深考。

  ○经解类

  △《白虎通》十卷

  汉尚书郎班固撰。章帝建初四年,诏诸儒会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五官中郎将魏应承制问,侍中淳于恭奏,帝亲称制临决,作《白虎议奏》,盖用宣帝石渠故事也。《石渠议奏》今不传矣。《班固传》称作《白虎通德论》,令固撰集其事云,凡四十四门。

  △《经典释文》三十卷

  唐陆德明撰。自《五经》、《三传》、《古礼》之外,及《孝经》、《论语》、《尔雅》、《庄》、《老》,兼解文义,广采诸家,不但音切也。或言陆吴人,多吴音,综其实未必然。案前世《艺文志》列於经解类。《中兴书目》始入之小学,非也。

  △《五经文字》三卷

  唐国子司业张参撰。大历中刻石长安太学。

  △《九经字样》一卷

  唐沔王友翰林待诏唐玄度撰。补张参之所不载,开成中上之。二书却当在小学类,以其专为经设,故亦附见於此。往宰南城出谒,有持故纸鬻於道者,得此书,乃古京本,五代开运丙午所刻也。遂为家藏书籍之最古者。

  △《演圣通论》六十卷

  知制诰渤海胡旦周父撰。《易》十七,《书》七,《诗》十,《礼记》十六,《春秋》十,其第一卷为目录。旦,太平兴国三年进士第一人,恃才轻躁,累坐摈斥,晚尤黩货,持吏短长,为时论所薄,然其学亦博矣。

  △《群经音辨》七卷

  丞相真定贾昌朝子明撰。康定中侍讲天章阁所上,凡五门,题曰“群经”,亦不当在小学类。

  △《七经小传》三卷

  刘敞撰。前世经学大抵祖述注疏,其以己意言经,著书行世,自敞倡之。惟《春秋》既有成,《书》、《诗》、《三礼》、《论语》见之《小传》,又《公羊》、《左氏》、《国语》三则附焉,故曰“七经”。

  △《河南经说》七卷

  程颐撰。《系辞说》一、《书》一、《诗》二、《春秋》一、《论语》一、《改定大学》一。程氏之学,《易传》为全书,余经具此。

  △《龟山经说》八卷

  杨时撰。《易》三,《诗》、《春秋》、《孟子》各一,末二卷则经筵讲义也。

  △《无垢乡党少仪咸有一德论语孟子拾遗》共一卷

  张九成撰。

  △《六经图》七卷

  东嘉叶仲堪思文重编。案《馆阁书目》有六卷,昌州布衣杨甲鼎卿所撰,抚州教授毛邦翰复增补之。《易》七十,今百三十;《书》五十五,今六十三;《诗》四十七,今同;《周礼》六十五,今六十一;《礼记》四十三,今六十二;《春秋》二十九,今七十二。然则仲堪盖又以旧本增损改定者耶?

  福唐俞意掌教建安,同里儒刘游以杨鼎卿所编增益刊之,洪景卢作序。

  △《丽泽论说集录》十卷

  吕祖谦门人所录平日说经之语,末三卷则为《史说》、《杂说》。东莱於诸经,亦惟《读诗记》及《书说》成书,而皆未终也。

  △《畏斋经学》十二卷

  宣教郎广安游桂元发撰,桂,隆兴癸未进士,为类试第二人。历三郡学官,改秩为制置司机宜以没。

  △《项氏家说》十卷、《附录》四卷

  项安世撰。九经皆有论著,其第八卷以后杂说文史政学。附录《孝经》、《中庸》、《诗篇次》、《丘乘图》则各为一书,重见诸类。

  △《山堂疑问》一卷

  起居郎简池刘光祖德修撰。庆元中谪居房陵,与其子讲说诸经,因笔记之。以其所问于《诗》为多,遂取《吕氏读诗记》尽观之,而释以己意,附《疑问》之后。

  △《六经正误》六卷

  柯山毛居正谊甫校监本经籍之误所欲刊正者,魏鹤山为之序而剔传之。大抵多偏傍之疑似者也。

  △《西山读书记》三十九卷

  真德秀景元撰。其书有甲、乙、丙、丁。甲言性理,中述治道,末言出处,大抵本经史格言,而述以己意。今但有甲三十七卷,丁二卷,乙、丙未见也。

  △《六家谥法》二十卷

  翰林学士判太常寺周沆等编。六家者,周公、《春秋》、《广谥》、沈约、贺琛、扈蒙也。今按:周公,即《汲冢书》之《谥法解》;《春秋》,即杜预《释例》所载也;《广谥》,不著名氏;沈约书一卷;贺琛书四卷;扈蒙书一卷,皆祖述古法而增广之。琛字国宝,山阴人,梁尚书左丞。蒙字日用,幽州人,国初翰林学士。此书嘉祐末编集,英宗初始上。

  △《嘉祐谥》三卷

  太常礼院编纂眉山苏洵明允撰。洵与编《六家谥法》,因博采诸书为之,为论四篇,以序其去取之意。

  谥法与解经无预,而前志皆以入此类,今姑从之,其实合在《礼》注。

  △《政和修定谥法》六卷

  礼制局详议官蔡攸等承诏修定。全书八十卷,大率祖六家之旧,为《沿革统论》一卷,《参照》二十六卷,《看详》三十五卷,《增立》十卷,合而修定六卷。今惟修定六卷存,而以《沿革》系之篇首。按《馆阁书目》亦阙《参照》二十六卷。

  △《郑氏谥法》三卷

  郑樵撰。上卷《序》五篇,中卷《谥》三篇,下卷《后论》四篇。

  ○小学类

  自刘歆以小学入《六艺略》,后世因之,以为文字训诂有关於经艺故也。至《唐志》所载《书品》、《书断》之类,亦厕其中,则庞矣。盖其所论书法之工拙,正与射御同科,今并削之,而列於杂艺类,不入经录。

  △《尔雅》三卷

  晋弘农太守河东郭璞景纯注。按《汉志尔雅》二十篇,今书惟十九篇。《志》初不著撰人名氏。璞序亦但称兴於中古,隆於汉氏而已。至陆氏《释文》始谓《释诂》为周公所作,其说盖本於魏张揖所上《广雅表》,言:“周公制礼以道天下,著《尔雅》一篇,以释其义;今俗所传三篇,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孙通所补,或言沛郡梁文所考,皆解家所说,先师口传,疑莫能明也。”

  △《尔雅释文》一卷

  唐陆德明撰。

  △《尔雅疏》十卷

  邢昺等撰。其叙云:“为注者刘歆、樊光、李巡、孙炎,虽各名家,犹未详备,惟郭景纯最为称首。其为义疏者,惟俗间有孙炎、高琏,皆浅近。今奉敕校定,以景纯为主。”共其事者杜镐而下八人。

  △《小尔雅》一卷

  《汉志》有此书,亦不著名氏。《唐志》有李轨解一卷,今《馆阁书目》云孔鲋撰。盖即《孔丛子》第十一篇也,曰《广诂》、《广言》、《广训》、《广义》、《广名》、《广服》、《广器》、《广物》、《广鸟》、《广兽》凡十章,又《广量衡》为十三章。当时好事者抄出别行。

  △《急就章》一卷

  汉黄门今史游撰。唐秘书监颜师古注。其文多古语、古字、古韵,有足观者。

  △《方言》十四卷

  汉黄门郎成都扬雄子云撰。晋郭璞注。首题《輶轩使者绝代语》,末载《答刘歆书》,具祥著书本末。其略云:“天下上计、孝廉及内郡卫卒会者,雄常抱三寸弱翰,斋素油四尺,以问其异语,归即以铅摘次之於椠。葛洪《西京杂记》言子云好事,常怀铅提椠,从诸计访殊方绝域之语。盖本雄书所云也。

  △《释名》八卷

  汉征士北海刘熙成国撰。序云:“名之於实,各有类义,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然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即物名以释义。凡二十七篇。”

  △《广雅》十卷

  魏博士张揖撰。凡不在《尔雅》者著於篇,仍用《尔雅》旧目。《馆阁书目》云今逸,但存《音》三卷。今书十卷,而《音》附逐篇句下,不别行。《隋志》称《博雅》,避逆炀名也。揖又有《埤苍》、《三苍》、《训诂杂字》、《古文字训》凡四书,见《唐志》,今皆不传。

  《博雅》乃隋曹宪撰。宪因揖之说,附以音解,避炀帝名,更之以为“博”焉。

  △《尔雅新义》二十卷

  陆佃撰。其於是书,用力勤矣。自序以为虽使郭璞拥?清道,跂望尘躅可也。以愚观之,大率不出王氏之学,与刘贡父所谓不彻姜食、三牛三鹿戏笑之语,殆无以大相过也。《书》云玩物丧志,斯其为丧志也宏矣。顷在南城传写凡十八卷,其曾孙子遹刻於严州为二十卷。

  △《埤雅》二十卷

  陆佃撰。曰《释鱼》、《释兽》,以及於《鸟》、《虫》、《马》、《草》、《木》,而终之以《释天》,所以为《尔雅》之辅也。此书本号“物性门类”,其初尝以《释鱼》、《释木》二篇上之朝,编纂将就,而永裕上宾,不及再上,既注《尔雅》,遂成此书。其於物性精详,所援引甚博,而亦多用《字说》。

  △《注尔雅》三卷

  郑樵撰。其言《尔雅》出自汉代笺注未行之前,盖凭《诗》、《书》以作,《尔雅》明则百家笺注皆可废。《尔雅》,应释者也,笺注,不应释者也。言语、称谓、宫室、器服、草木、虫鱼、鸟兽之所命不同,人所不能识者,故为之训释。义理人之本有,无待注释。注释则人必生疑,反舍经之言,而泥注解之言。或者复舍注解之意,而泥己之意以为经意。此其为说虽偏,而论注释之害,则名言也。

  △《蜀尔雅》三卷

  不著名氏、《馆阁书目》案:李邯郸云唐李商隐采蜀语为之。当必有据。

  △《说文解字》三十卷

  汉太尉祭酒汝南许慎叔重撰。凡十四篇,并序目一篇,各分上下卷,凡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一千一百六十三。雍熙中,右散骑常侍徐铉奉诏校定。以唐李阳冰排斥许氏为臆说,末有新定字义三条。其音切则以唐孙忄面《韵》为定。

  △《字林》五卷

  晋■〈巾弦〉今吕忱撰。太乙山僧云胜注。案《隋》、《唐志》皆七卷,《三朝国史志》惟一卷,董氏《藏书志》三卷。其书集《说文》之漏略者凡五篇,然杂揉错乱,未必完书也。

  △《玉篇》三十卷

  梁黄门侍郎吴兴郡顾野王希冯撰。唐处士富春孙强增加,大约本《说文》,以后汉反切音未备,但云“读若某”,其反切皆后人所加,多疏朴脱误。至梁时,四声之学盛行,故此书不复用直音矣。其文字虽增多,然雅俗杂居,非若《说文》之精覈也。又以今文易篆字,易以舛讹。世人以篆体难通,今文易晓,故《说文》遂罕习。要当求其本源可也。

  △《广韵》五卷

  隋陆法言口撰。开皇初,有刘臻等八人同诣法言,共为撰集,长孙讷言为之笺注。唐朝转有增加。至开元中,陈州司法孙忄面著成《唐韵》,本朝陈彭年等重修,《中兴书目》云不知作者。案《国史志》有《重修广韵》,题皇朝陈彭年等。《景祐集韵》亦称真宗今陈彭年、邱雍等因陆法言《韵》就为刊益。今此书首载景德、祥符敕牒,以《大宋重修广韵》为名,然则即彭年所修也。

  △《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

  南唐校书郎广陵徐锴楚金撰。为《通释》三十篇,《部叙》二篇,《通论》三篇,《祛妄》、《类聚》、《错综》、《疑义》、《系述》各一篇。锴至集贤学士、右内史舍人,不及归朝而卒。锴与兄铉齐名,或且过之。而铉归朝通显,故名出锴上。此书援引精博,小学家未有能及之者。

  △《说文韵谱》十卷

  徐锴撰。又取《说文》以声韵次之,便于检讨。铉为作序。

  △《佩觽》三卷

  国子《周易》博士洛阳郭忠恕恕先撰。“觽”者,所以解结也。忠恕嗜酒狂纵,数犯法忤物得罪,其死时颇异,世传以尸解。

  △《景祐集韵》十卷

  直史馆宋祁、郑戬等修定,学士丁度、李淑典领。字训皆本《说文》,余凡例详见於序。《说文》所无,则引他书为解。字五万三千五百二十五,此旧增二万七千三百三十一。

  △《类篇》四十五卷

  丁度等既修《集韵》,奏言今添字多与顾野王《玉篇》不相参协,乞委修韵官别为类篇,与集韵并行。自宝元迄治平乃成书,历王洙、胡宿、范镇、司马光始上之,熙宁中颁行。凡十五篇,各分上、中、下,以《说文》为本,而例有九云。

  只十四篇,四十二卷。言称十五篇,恐是目录三卷亦与。

  △《礼部韵略》五卷、《条式》—卷

  雍熙殿中丞邱雍、景德龙图阁待制戚纶所定,景祐知制诰丁度重修,元祐太学博亡增补。其曰“略”者,举子诗赋所常用,盖字书声韵之略也。

  △《复古编》二卷

  吴兴道士张有谦中撰。有工篆书,专本许氏《说文》,一点画不妄错。林中书摅母《魏国夫人墓道碑》,有书之,“魏”字从“山”。摅以为非,有曰:“世俗以从‘山’者为‘巍’,不从‘山’者为‘魏’,非也。其实二字皆当从‘山’,盖一字而二音尔。《说文》所无。手可断,字不可易也。”摅不能强。晚著此书,专辨俗体之讹,手自书之。陈了斋为之序。

  △《韵补》五卷

  吴棫撰。取古书自《易》、《书》、《诗》而下,以及本朝欧、苏凡五十种,其声韵与今不同者皆入焉。朱侍讲多用其说於《诗传》、《楚辞注》,其为书详且博矣。又有《毛诗补音》一书,别见《诗》类,大归亦若此。以愚考之,古今世殊,南北俗异,语言音声,诚有不得尽合者。古之为《诗》学者,多以讽诵,不专在竹帛,竹帛所传不过文字,而声音不可得而传也。又,汉以前未有反切之学,许氏《说文》、郑氏《笺注》但曰“读若某”而已,其于后世四声七音,又岂能尽合哉?反切之学,自西域入中国,至齐、梁间盛行,然后声病之说详焉。韵书肇于陆法言,于是有音同韵异,若《东》,《冬》、《钟》,《鱼》、《虞》,《模》,《庚》、《耕》,《清》、《青》,《登》、《蒸》之类,断断乎不可以相杂,若此者岂惟古书未之有,汉、魏以前亦未之有也。陆德明于《燕燕》诗,以“南”韵“心”,有读“南”作尼心切者,陆以为古人韵缓,不烦改字。此诚名言。今之读古书古韵者,但当随其声之叶而读之。若“来”之为“厘”,“庆”之为“羌”,“马”之为“姥”,声韵全别,不容不改。其声韵苟相近,可以叶读,则何必改字?如“燔”字必欲作汾沿反,“官”字必欲作俱员反,“天”字必欲作铁因反之类,则赘矣。

  △《字始连环》二卷

  郑樵撰。大略谓六书惟类声之生无穷,音切之学,自西域流入中国,而古人取音制字,乃与《韵图》吻合。

  △《论梵书》一卷

  郑樵撰。

  △《石鼓文考》三卷

  郑樵撰。其说以为石鼓出于秦,其文有与秦斤、秦权合者。

  樵以本文“函”、“殴”两字,秦斤、秦权有之,遂以石鼓为秦物,先文简论而非之,其说甚博。

  △《啸堂集古录》二卷

  王俅子弁撰。李邴汉老序之,称故人长孺之子,未详何王氏也。皆录古彝器款识,自商迄秦凡数百章,以今文释之,疑者阙焉。

  △《锺鼎篆韵》一卷

  不著名氏。案《馆阁书目》此书有二家,其一七卷,其一一卷。七卷者,绍兴中通直郎薛尚功所广;一卷者,政和中主管衡州露仙观王楚也。则未知此书之为王楚否?尚功有《锺鼎法帖》十卷,刻于江州。当是其《篆韵》之所本也。

  △《前汉古字韵编》五卷

  侍郎宣城陈天麟季陵撰。取《汉书》所用古字,以今韵编入之。

  △《班马字类》二卷

  参政嘉禾娄机彦发撰。取二史所用古字及假借通用者,以韵类之。洪迈景卢作序。

  △《汉隶字源》六卷

  娄机撰。以世所存汉碑三百有九韵类其字,魏碑附焉者仅三十之一。首为《碑目》一卷,每字先载经文,而以汉字著其下,一字数体者并列之。皆以《碑目》之次第,著其所从出。亦洪迈序。

  序谓洪文惠公作五种书,《释》、《缵》、《图》、《续》皆成,唯《韵》书未就,而娄忠简继为之。

  △《广干禄字书》五卷

  娄机撰。唐颜元孙为《干禄字书》,其侄真卿书之,刻石吴兴,为世所宝。辨正、通、俗三体,目以“干禄”,谓举子所资也。机熟于小学,嘉泰中教授资善堂,景献时为惠国公,数问字画之异,因为此书。续唐之旧,故仍“干禄”之名。既而悟其非所以施於朱邸也,则以“干禄百福”之义传会焉。

  △《修校韵略》五卷

  秘书省正字莆田刘孟容以《说文》、《字林》、《干禄书》、《五经文字》、《九经字样》、《佩觽》、《复古编》等书修校。

  △《韵略分毫补注字谱》一卷

  进士未阳秦昌朝撰。附前《韵略》之后,皆永嘉教授临安钱厚所刻也。窃谓小学当论偏傍尚矣,许叔重以来诸书是也。韵以略称,止施於礼部贡举,本非小学全书,於此而校其偏傍,既不足以尽天下之字,而欲使科举士子尽用篆籀点画於试卷,不几於迂而可笑矣哉!进退皆无据,谓之赘可也。

  △《附释文互注韵略》五卷

  以监本增注而释之。

  △《押韵释疑》五卷

  进士庐陵欧阳德隆、易有开撰。凡字同义异、字异义同者皆辨之,尤便於场屋。

  △《字通》一卷

  彭山李从周肩吾撰。

  △《切韵义》一卷、《纂要图例》一卷

  汴阳谢晖撰。绍兴十年序。

直斋书录解题·卷四

○正史类

  △《史记》一百三十卷

  汉太史令夏阳司马迁子长撰。宋南中郎参军河东裴駰集注。案班固云:“迁掳《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迄於大汉,斯以勤矣。十篇缺,有录亡书。”张晏曰:“迁没之后,亡《景武纪》、《礼乐兵书》、《汉兴将相年表》、《三王世家》、《日者》、《龟策传》、《靳歙傅宽列传》。元、成之间,褚先生补作《武纪》、《三王世家》、《日者》、《龟策传》。言辞鄙陋,非迁本意也。”颜师古曰:“本无《兵书》,张说非也。”今案此十篇者,皆具在,褚所补《武纪》,全写《封禅书》,《三王世家》但述封拜策书,二列传皆猥酿不足进,而其余六篇,《景纪》最疏略,《礼》、《乐书》誊荀子《礼论》、河间王《乐记》,《传靳列传》与《汉书》同,而《将相年表》迄鸿嘉,则未知何人所补也。褚先生者,名少孙。裴駰即注《三国志》松之之子也。始,徐广作《史记音义》,駰本之以成《集解》。窃尝谓著书立言,述旧易,作古难。六艺之后,有四人焉:摭实而有文采者,左氏也;恁虚而有理致者,庄子也;屈原变《国风》、《雅》、《颂》而为《离骚》;及子长易编年而为纪传,皆前未有其比,后可以为法,非豪杰特起之士,其孰能之?

  △《汉书》一百卷

  汉尚书郎扶风班固孟坚撰。唐秘书监京兆颜师古注。本传称字籀,恐当名籀,而以字行也。固父彪叔皮,以司马氏《史记》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作《后传》数十篇。固以所续未详,探撰前纪,缀集所闻,以为《汉书》。起高祖,终孝平王莽之诛,二百三十年,为春秋考纪、表、志、传凡百篇。自永平受诏,至建初中乃成。案《班昭传》云,八表并《天文志》未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踵成之。今《中兴书目》以为章帝时,非也。固坐窦宪死永元初,不在章帝时。师古以太子承乾之命,总先儒注解,服虔、应劭而下二十余人,删繁补略,裁以己说,遂成一家。世号杜征南、颜监为左氏、班氏忠臣。

  △《后汉书》九十卷

  宋太子詹事顺阳范蔚宗撰。唐章怀太子贤注。案《唐艺文志》,为后汉史者,有谢承、薛莹、司马彪、刘义庆、华峤、谢沈、袁山松七家,其前又有刘珍等《东观记》,至蔚宗乃删取众书,为一家之作。其自视甚不薄,谓诸传、序、论,精意深旨,实天下之奇作。然颇有略取前人旧文者,注中亦著其所从出。至於论后有赞,尤自以为杰思,殆无一字虚设。自今观之,几於赘矣。蔚宗父泰、祖甯皆为时名臣,蔚宗乃以怨望反逆至於灭族,其与迁、固之人祸天刑不侔矣。然则岂作史之罪哉!十志未成而诛,为谢俨蜡以覆车,故惟存纪、传。贤,高宗太子,招集诸儒庶子张大安、洗马刘讷言等共为之注。贤坐明崇俨得罪武后,废死,大安、讷言亦流贬。

  △《续后汉书》四十二卷

  庐陵贡士萧常撰。周益公序云:“曹氏代汉,名禅实篡,特新莽之流亚。丕方登禅坛,自形舜、禹之言,固不敢欺其心矣。今隔千载,好恶岂复相沿?而苏轼记王、彭之说,以为途人谈三国时事,儿童听者,闻刘败则颦蹙,闻曹败则称快,遂谓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兹岂人力强致也欤!陈寿身为蜀人,徒以仕屡见黜,父又为讲葛亮所髡,於刘氏君臣不能无憾。著《三国志》,以魏为帝,而指汉为蜀,与孙氏俱谓之主,设心已偏。故凡当时?祭高帝以下昭穆制度,皆略而弗书。方且乞米於人,欲为佳传,私意如此,史笔可知矣。其死未几,习凿齿作《汉晋春秋》,起汉光武,终晋愍帝,以蜀为正,魏为篡,谓汉亡仅一二年,则已为晋,炎兴之名,天实命之,是盖公论也。然五十四卷,徒见於《唐艺文志》及本朝《太平御览》之目。逮仁宗时修《崇文总目》,其书已逸,或谓世亦有之,而未之见也。幸《晋史》载所著论,千三百余言,大指昭然。刘知几《史通》云,备王道,则曹逆而刘顺。本朝欧阳修论正统而不黜魏,其宾客章望之著《明统论》非之,见於《国史》。近世张栻《经世纪年》直以先主上继献帝为汉,而附魏、吴於下,皆是物也。今庐陵贡士萧常潜心史学,谓古以班史为《汉书》,范史为《后汉书》,乃起昭烈章武元年辛丑,尽后主炎兴元年癸未,为《续后汉书》。既正其名,复择注文之善者并书之,积勤二十年,成帝纪、年表各二卷,列传十八卷,《吴载纪》十一卷,《魏载纪》九卷,别为《音义》四卷。惜乎,寿疏略於前,使不得追记英贤宪章於后,以释裴松之之遗恨也。”

  △《后汉志》三十卷

  晋秘书监河内司马彪绍统撰。梁剡今平原刘昭宣卿补注。蔚宗本书,《隋》、《唐志》皆九十七卷。今书纪、传共九十卷,盖未尝有志也。刘昭所注,乃司马彪《续汉书》之八志尔,序文固云范志今阙,乃借旧志注以补之。其与范氏纪、传自别为一书。其后,纪、传孤行,而志不显。至本朝乾兴初,判国子监孙奭始建议校勘,但云补亡补阙,而不著其为彪书也。《馆阁书目》乃直以百二十卷并称蔚宗撰,益非是。今考章怀注所引称《续汉志》者,文与今志同,信其为彪书不疑。彪,晋宗室高阳王睦之长子,多所著述,注《庄子》及《九州春秋》之类是也。

  △《三国志》六十五卷

  晋治书侍御史巴西陈寿承祚撰。宋中书侍郎河东裴松之世期注。寿书初成,时人称其善叙事,张华尤善之。然乞米作佳传,以私憾毁诸葛亮父子,难乎免物议矣。王通谓寿有志於史,依大义而黜异端,然要为率略。松之在元嘉时,承诏为之注,鸠集传记,增广异文。大抵本书固率略而注又繁芜,要当会通裁定,以成一家,而未有奋然以为己任者。丰祐间南丰吕南公锐意为之,题其斋曰“衮斧”,书垂成而死,遂弗传。又绍兴间吴兴郑知几维心尝为之,乡里前辈多称其善,而书亦不传。近永康陈亮亦颇有意焉,仅成论赞数篇,见集中,而书实未尝修也。

  △《晋书》一百三十卷

  唐宰相房玄龄等修,题御撰。案《唐艺文志》,为《晋书》者,有王隐、虞预、臧荣绪、谢灵运、干宝等诸家。太宗以为未善,命玄龄修之。与其事者,褚遂良、许敬宗、令狐德棻、李延寿、敬播、赵宏智等二十人。《宣武纪》、《陆机王羲之传论》,太宗自为之,故称“制曰”,而总题其书曰“御撰”。其凡例则发於敬播云。

  △《宋书》一百卷

  齐太子家令吴兴沈约休文撰。约永明中兼著作郎,被敕撰。本何承天、山谦之、苏宝生撰,至徐爱勒为一史,起义熙,迄大明,自永光以来阙而不录。今新史始义熙,终昇明三年,本纪、列传七十卷,志三十卷,独阙《到彦之传》。《馆阁书目》谓其志兼载魏、晋,失於限断。揆以班、马史体,未足为疵,至其所创《符瑞》一志,不经且无益,其赘甚矣。约后入梁为仆射、侍中。

  △《齐书》五十九卷

  梁吴兴太守萧子显景阳撰。本传称六十卷。子显者,齐豫章王嶷之孙也。△《梁书》五十六卷唐弘文馆学士京兆姚思廉撰。思廉名简,以字行。

  △《陈书》三十六卷

  姚思廉撰。初,思廉父察尝修梁、陈二史未成,以属思廉。后受诏与魏徵共撰。思廉采谢炅、顾野王等诸书,综括为二史,以卒父业。

  △《后魏书》一百三十卷

  北齐中书令兼著作郎钜鹿魏收伯起撰。始,魏初邓彦海撰《代记》十余卷,其后,崔浩典史为编年体,李彪始分作纪、表、志、传。收搜采遗亡,缀绩后事,备一代史籍上之。时论言收著史不平,诏与诸家子孙共加论讨,前后诉者百有余人,众口谊然,号为“秽史”。仆射杨愔、高德正与收皆亲,抑塞诉辞,遂不复论。今纪阙二卷,传阙二十二卷,又三卷不全,志阙《天象》二卷。收既以史招怨,齐亡之岁,竟遭发冢弃骨之祸。隋文帝命魏澹等更撰《魏书》九十二卷。以西魏为正,东为伪,义例简要。《唐志》又有张太素《后魏书》一百卷,今皆不传,而收书独行。《中兴书目》谓所阙《太宗纪》以澹书补之,阙志以太素书补之。二书既亡,惟此纪、志独存,不知何据。

  △《北齐书》五十卷

  唐中书舍人定武李百药重规撰。百药父德林先已创纪、传诸篇。百药因父业,受诏成之。

  △《后周书》五十卷

  唐秘书监华原令狐德棻撰。初,德棻武德中建言近代无正史。诏德棻及诸臣论撰。历年不能就,罢之。贞观二年,复诏撰定。议者以魏有收、澹二家书为已详,唯五家史当立,德棻与岑文本、崔仁师次周史,李百药次齐史,姚思廉次梁、陈史,魏徵次隋史,房玄龄总监而修撰之。原自德棻发之。

  △《隋书》八十五卷

  唐秘书监魏徵、颜师古等撰。其十志,高宗时始成上,总梁、陈、齐、周之事,俗号“五代志”。

  △《唐书》二百卷

  五代晋宰相涿郡刘昫等撰。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

  翰林学士庐陵欧阳修永叔、端明殿学士安陆宋祁子京撰。初,庆历中诏王尧臣、张方平等刊修,久而未就。至和初,乃命修为纪、志,祁为列传,范镇、王畴、宋敏求、吕夏卿、刘义叟同编修,嘉祐五年上之。凡废传六十一,增传三百三十一,志三,表四,故其进书上表曰:“其事则增於前,其文则省於旧。”第赏增秩训词,刘敞原父所行,最为古雅。曰:“古之为国者,法后王,为其近於己,制度文物可观故也。唐有天下且三百年,明君贤臣相与经营扶持之,其盛德显功、美政善谋固已多矣,而史官非其人,记述失序,使兴坏成败之迹,晦而不章,朕甚恨之。肆择廷臣笔削旧书,勒成一家,具官欧阳修、宋祁创立统纪,裁成大体,范镇、王畴、宋敏求等网罗遗逸,厥协异同。凡十有七年,大典乃立,闳富糖覈,度越诸子矣。校雠有功,朕将据古鉴今,以立时治,为朕得法,其劳不可忘也。皆增秩一等,布其书於天下,使学者成观焉。”旧例,修书止著官高一人名衔。欧公曰:“宋公於我为前辈,且於此书用力久且深,何可没也。”遂於纪、传各著之。宋公感其退逊。今案旧史成於五代文气卑陋之时,纪次无法,详略失中,论赞多用俪语,固不足传世。而新书不出一手,亦未得为全善。本纪用《春秋》例,削去诏令,虽太略犹不失简古,至列传用字多奇沚,殆类虬户铣溪体,识者病之。欧公尝卧听《藩镇传序》曰:“使笔力皆如此,亦未易及也。”然其《序》全用杜牧《罪言》,实无宋公一语。然则欧公殆不满於宋,名衔之著,固恶夫争名,抑亦以自表异耶?温公《通鉴》多据旧史,而唐庚子西直谓《新唐书》敢乱道而不好,虽过甚,亦不为亡谓也。刘元城亦谓事增文省,正新书之失处云。

  文简云,《进唐书表》自言其文减於前,其事多於旧,此正其所为不逮迁、固者,顾以自衒何哉!《论语》记夫子与弟子问答,率不过数语,而季氏将伐颛臾,记所诘对甚详,不如是不足以见体要,各造其极也。今唐史务为省文,而拾取小说私记,则皆附著无弃,其有官品尊崇而不预治乱,又无善恶可垂鉴戒者悉聚,徒繁无补,殆与古作者不侔。始,唐史置局时,其同僚约日著旧史所无者三事,则固立於不善矣,弊必至於此。然其名臣关国治乱者,如裴度、陆蛰、魏徵传,悉致其详,则其有补亦不可掩。

  △《五代史》一百五十卷

  宰相薛居正子平撰。开宝中卢多逊、扈蒙、张澹、李昉等所修。居正盖监修官也。

  △《新五代史》七十四卷

  欧阳修撰。其为说曰:“昔孔子作《春秋》,因乱世而立法;余为本纪,以治法而正乱君。”发论必以“呜呼”,曰:“此乱世之书也。”诸臣止事一朝,曰某臣传,其更事历代者,曰杂传,尤足以为世训。然不为韩瞠眼立传,识者有以见作史之难。案韩通之死,太祖犹未践极也,其当在周臣传明矣。惟王皡《唐馀杂史》以入《忠义传》云。

  △《三朝国史》一百五十卷

  景德四年,诏王钦若、陈尧佐、赵安仁、晁迥、杨亿等修太祖、太宗正史,王旦监修。祥符九年书成,凡为纪六、志五十五、列传五十九、目录一,共一百一十卷。天圣四年,吕夷简、夏竦、陈尧佐修真宗正史,王曾提举,八年上之。增纪为十,志为六十,传为八十。

  △《两朝国史》一百二十卷

  熙宁十年,诏修仁宗、英宗正史,宋敏求、苏颂、王存、黄履等编修,吴充提举。元丰五年,王珪、李清臣等上之。

  △《四朝国史》三百五十卷

  绍兴二十八年置修国史院,修一朝正史。三十一年提举陈康伯奏纪成,乞选日进呈。至乾道二年闰九月,始与《太上圣政》同上。淳熙五年,同修史李焘言修四朝正史,开院已十七年,乞责以近限。七年十月,修史王希吕奏志成,十二月进呈。至十三年,修史洪迈奏昨得旨限一年内修成列传,今已成书,十一月与《会要》同进。盖首尾三十年,所历史官,不知其几矣。

  △《史记音义》二十卷

  唐崇贤馆学士刘伯庄撰。贞观初,奉敕讲授,采鄹诞生、徐广及隋柳顾言《音义》为此书。

  △《史记索隐》三十卷

  唐弘文馆学士河内司马贞撰。采摭异闻,释文演注。末二卷为《述赞》,为《三皇本纪》。世号《小司马史记》。

  △《附索隐史记》一百三十卷

  淳熙中广汉张材介仲刊於桐川郡斋,削去褚少孙所续,而附以司马贞《索隐》。其后,江阴耿秉直之复取所削者别刊之。

  △《史记正义》三十卷

  唐诸王侍读张守节撰。开元二十四年作序。

  △《三刘汉书标注》六卷

  侍读学士清江刘敞原父、中书舍人刘攽贡父、端明殿学士刘奉世仲冯撰。奉世,敞之子也。又本题《公非先生刊误》,其实一书。公非,贡父自号也。《汉书》自颜监之后,举世宗之,未有异其说者,至刘氏兄弟始为此书,多所辨正发明。

  △《唐书直笔新例》四卷

  修书官温陵吕夏卿撰。纪、传、志各一卷,摘旧史繁阙,又为《新例须知》附於后,略举名数如目录之类。

  △《唐书音训》四卷

  宣义郎汶上窦苹叔野撰。

  △《唐书纠缪》二十卷

  朝请大夫知蜀州成都吴缜廷珍撰。其父师孟,显於熙、丰。序言修书之时,其失有八,而纠摘其缪误,为二十门。侍读胡宗愈言於朝,绍圣元年土之。世传缜父以不得预修书,故为此。

  △《五代史纂误》五卷

  吴缜撰。宇文时中守吴兴,以郡庠有二史板,遂取二书刻之,后皆取入国子监。初,郡人思溪王氏刻《藏经》有余板,以刊二史置郡庠。中兴,监书多阙,遂取其板以往,今监本是也。

  △《唐书列传辨证》二十卷

  端明殿学士玉山汪应辰圣锡撰。专攻列传,不及纪、志,以元祐名贸谓列传记事,毁於镌削,暗於藻绘,故随事辨证之。

  △《西汉决疑》五卷

  国子司业宛邱王速致君撰。一曰《失實》,二日《引古》,三曰《异言》,四曰《杂证》,五日《注释》。

  △《西汉刊误补遗》十七卷

  国子博士吴仁杰斗南撰。补三刘之遗也。

  ○别史类

  △《南史》八十卷、《北史》八十卷

  唐崇贤馆学士邺李延寿撰。初,延寿父大师多识旧事,常以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天下分隔,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详略訾美失传,思所以改正刊究,未成而没。延寿追终先志,凡八代合二书,为百八十篇。其书颇有条理,删落酿辞,过本书远甚。

  △《高氏小史》一百三十卷

  唐殿中丞高峻撰。本书六十卷,其子迥分为一百二十。盖钞节历代史也。司马温公尝称其书,使学者观之。今案《国史志》凡一百九卷,目录一卷。《中兴书目》一百二十卷,止於文宗。今本多十卷,直至唐末。峻,元和人,则其书当止於德、顺之间。迥之所序,但云分六十卷为百二十,取其便易而已,初未尝有所增加也。其止於文宗及唐末者,殆皆后人传益之,非高氏本书。此书旧有杭本,今本用厚纸装?夹面,写多错误,俟求杭木校之。

  △《唐余录史》三十卷

  直集贤院益都王皡子融撰。宝元二年上。是时惟有薛居正《五代旧史》,欧阳修书未出。此书有纪,有志,有传,又博采诸家小说,仿裴松之《三国志注》,附其下方,盖五代别史也。其书列韩通於《忠义传》,且表出本朝褒赠之典,《新旧史》皆不及此。《馆阁书目》以入杂传类,非是。皡,曾之弟,后以元吴反,乞以字为名,仕至集贤院学士。

  △《古史》六十卷

  门下侍郎眉山苏辙子由撰。因马迁之旧,上观《诗》、《书》,下考《春秋》及秦、汉杂录,为七本纪,十六世家,三十七列传。盖汉世古文经未出,战国诸子各自著书,或增损古事以自信其说,迁一切信之,甚者或采世俗相传之语,以易古文旧说,故为此史以正之。然其称迁浅近而不学,疏略而多信,迁诚有可议者,而以为不学浅近,则过矣。

  △《东都事略》一百五十卷

  承议郎知龙州眉山王偁季平撰。其书纪、传、附录略具体,但无志耳。附录用《五代史》例也。淳熙中上其书,得直秘阁。其所纪太简略,未得为全善。

  △《新唐书略》三十五卷

  吕祖谦授徒,患《新史》难阅,摘要抹出,而门人钞之。盖节本之有伦理者也。

  ○编年类

  △汉纪三十卷

  汉侍中汝南荀悦仲豫撰。献帝好典籍,常以班固《汉书》文繁难省,乃令悦依《左氏传》体以为汉纪,诏尚书给笔劄,辞约事详,论辨多美。其《自序》曰:“立典有五志焉,曰达道义,章法式,通古今,著功勋,表贤能。”

  △《后汉纪》三十卷

  晋东阳太守阳夏袁宏彦伯撰。以《后汉书》烦秽杂乱,撰集为此记。

  △《晋春秋略》二十卷

  唐秘书省正字杜延业撰。自王隐而下诸书及诸僭伪传记,皆所详究,而以萧方等《三十国春秋》删缉为此书。《馆阁书目》作“杜光业”。案《唐志》亦曰“延业”。考《新旧史》,他无所见,未详何时人。

  △《元经薛氏传》十五卷

  称王通撰,薛收传,阮逸补并注。案河汾王氏诸书,自《中说》之外,皆《唐艺文志》所无。其传出阮逸,或云皆逸伪作也。今考唐神尧讳渊,其祖景皇,讳虎。故《晋书》戴渊、石虎,皆以字行。薛收唐人,於传称戴若思、石季龙宜也。《元经》作於隋世,而太兴四年亦书曰“若思”,何哉?意逸之心劳日拙,自不能掩耶!此书始得於莆田,才三卷,止晋成帝。后从石林叶氏得全本,录成之。

  △《唐历》四十卷

  唐集贤学士河东柳芳仲敷撰。芳所辑《国史》,叙天宝后事不伦,及谪黔中,会高力士同贬,因从之质开元、天宝禁中事本末,史已上送,不可追刊,乃用编年法作此书。起隋义宁元年,迄大历十三年。

  △《续唐历》二十二卷

  唐监修国史崔龟从元吉撰。起大历十三年春,尽元和十五年,以续柳芳之书也。《艺文志》载韦澳、蒋偕、李荀、张彦远、崔瑄等撰,实大中时。

  △《大唐统纪》四十卷

  唐江南西道观察制官陈岳撰。用荀、袁体,起武德,尽长庆,为一百卷。今止武后如意,非全书也。

  △《通历》十五卷

  唐泉州别驾扶风马总会元撰。书本十卷,止於隋代。今书直至五代,增五卷者,后人所续也。晁公武《志续通历》十卷,孙光宪撰。太祖朝尝诏毁其书。

  △《唐年补录》六十五卷

  后晋起居郎史馆修撰获鹿贾纬撰。以武宗后无实录,故为此书,终唐末,其实补实录之缺也。虽论次多缺误,而事迹鹿存,亦有补於史氏。

  △《五代通录》六十五卷

  宰相昭文馆大学士大名范质文素撰。亦以实录繁冗,节略而成此书。

  △《帝王照略》一卷

  唐洺州刺史刘轲撰。伪蜀冯鉴注,并续唐祚以后。《唐志》及《馆阁书目》有《刘轲帝王历数歌》一卷,疑即此书也。

  △《纪年通谱》十二卷

  丞相宋庠公序撰。自汉文后元有年号之后,以甲子贯之,曰正、曰闰、曰伪、曰贼、曰蛮夷,以正为主,而附列其左,号《统元》,为十卷。其二卷曰《类元》,因文之同,各以汇别。庆历中表上之。宣义郎毕仲荀续补一卷,止元符三年。

  △《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

  丞相温公河内司马光君实撰。初,光尝约战国至秦二世,如《左氏》体为志八卷以进。英宗悦之,遂命论次历代君臣事迹,起周威烈,迄乎五代,就秘阁置局。神宗御制序,赐名《资治通鉴》。及补外,听以书局自随。元丰七年书成。上曰:“贤於荀悦《汉纪》远矣。”目录仿《史记》年表,年经国纬,用刘羲叟长历气朔,而撮新书精要散於其中。《考异》参诸家异同,正其谬误,而归於一。总三百五十卷。

  △《通鉴举要历》八十卷

  司马光撰。《通鉴》既成,尚患本书浩大难倾略,而目录无首尾,晚著是书,以绝二累。其藁在晁说之以道家。绍兴初,谢克家任伯得而上之。

  △《累代历年》二卷

  司马光撰。即所谓《历年图》也。治平初所进,自威烈王至显德,本为图五卷,历代皆有论。今本陈辉晦叔刻於章贡,为方策以便观览,而自汉高帝始。

  △《百官公卿表》十五卷

  司马光撰。其序曰:“朝廷所以鼓舞群伦,缉熙庶续者,曰官、曰差遣、曰职而已。所谓‘官’者,乃古之爵也;所谓‘差遗’者,古之官也;所谓‘职’者,古之加官也。自建隆以来,文官知杂御史以上,武官閤门使以上,内臣押班以上,迁转黜免存其实,以先后相次为表。”本入职官类,以《稽古录序》所谓“建隆接乎熙宁,臣又著之於《百官表》”,即谓此书,盖与《通鉴》相为表里,故著之於此。案晁氏《读书志》有一百四十二卷,未详。

  △《稽古录》二十卷

  司马光撰。其表云:“由三晋开国,迄於显德之末造,臣既具之於《历年图》;自六合为宋,接於熙宁之元,臣又著之於《百官表》,乃威烈丁丑而上,伏羲书契以来,悉从论纂,皆有依凭。”盖元祐初所上也。此书始刻於越,其后再刻於潭。越本《历年图》诸论聚见第十六卷,盖因图之旧也;潭本诸论各系於国亡之时,故第十六卷惟存总论。

  △《通鉴释文》二十卷

  司谏司马康公休撰。温公之子也。

  △《通鉴释文》三十卷

  左宣义郎眉山史炤见可撰,冯时行为之序。今考之公休之书,大略同而加详焉。盖因其旧而附益之者也。

  △《通鉴前例》一卷、《修书帖》一卷、《三十六条四图》共一卷

  司马光记集修书凡例,诸帖则与书局官属刘恕、范祖禹往来书简也。其曾孙侍郎伋季思裒为一编,又以《前例》分为三十六条,而考其离合,稽其授受,推其甲子,括其卷帙,列为四图。

  △《通鉴问疑》一卷

  高安刘羲仲壮舆纂集。其父道原与温公往复相难者,亦附《修书帖》后。

  △《通鉴外纪》十卷、《目录》三卷

  秘书丞高安刘恕道原撰。司马公修历代君臣事迹,辟恕为属。尝谓《史记》不及庖牺、神农,今历代书不及威烈之前,欲为《前纪》,而本朝为《后纪》,将俟书成请於公。会道原病废,绝意《后纪》,乃改《前纪》为《外纪》云。《通鉴》书成,恕已亡,范淳父奏恕於此书用力最多,援黄鉴、梅尧臣例官其子,且以书赐其家。道原父涣凝之,家庐山。欧阳公所为赋《庐山高》也。

  △《疑年谱》一卷、《年略谱》一卷、《杂年号》附

  刘恕撰。谓春秋起周平、鲁隐,《史记》本纪自《轩辕》,列传首《伯夷》,年表起共和。共和至鲁隐,其间七十一年,即与春秋相接矣。先儒庖牺、女娲,下逮三代,享国之岁,众说不同,惧后人以疑事为信书,穿凿滋甚,故周厉王以前三千五百一十九年为《疑年谱》,而共和以下至元祐壬申一千九百一十八年为《年略谱》。大略不取正闰之说,而从实纪之。四夷及寇贼僭纪名号,附之於末。

  △《唐史论断》三卷

  天章阁待制阳翟孙甫之翰撰。甫以《唐书》烦冗遗略,多失体法,乃修为《唐史》,用编年体。自康定元年逮嘉祐元年,成七十五卷,为论九十二首。甫没,朝廷取其书留禁中,其从子察录以遗温公,而世亦罕见。闻蜀有刻本,偶未得之,今惟诸论存焉。

  △《编年通载》十五卷

  集贤院学士建安章衡子平撰。编历代帝系年号,始自唐、虞,迄於圣宋治平四年,总三千四百年。熙宁七年上之。其族父楶质夫为之序。衡,嘉祐二年进士首选也。

  △《唐鉴》十二卷

  翰林学士成都范祖禹淳父撰。祖禹与修《通鉴》,分主唐史。元祐初上此书,考其治乱兴废之由,为三百六篇。

  △《绍运图》一卷

  诸葛深通甫撰。元祐中人,未详爵里。其书颇行於世俗。

  △《历代帝王年运诠要》十卷

  左朝请大夫朱绘撰。绍兴五年序,未详何所人。

  △《历代纪年》十卷

  济北晁公迈伯咎撰。咏之之子也,尝为提举常平使者。其自为序,当绍兴七年。

  △《读史管见》三十卷

  礼部侍郎胡寅明仲撰。以《通鉴》事备而义少,故为此书。议论宏伟严正,间有感於时事。其於熙、丰以来接於绍兴权奸之祸,尤拳拳寓意焉。晦翁《纲目》亦多取之。

  △《皇王大纪》八十卷

  胡宏撰。述三王、五帝至周赧王。前二卷自盘古至帝罄,年不可考信,姑载其事而已。自尧以后,用《皇极经世》历,起甲辰,始著年纪。博采经传,时有论说,自成一家之言。然或取庄周寓言以为实,及叙邃古之初,终於无徵不信云尔。

  △《经世纪年》二卷

  侍讲广汉张栻敬夫撰。用《皇极经世》谱编,有所发明则著之。其言邵氏以数推知去外丙、仲壬之年,乃合於《尚书》成汤既没太甲元年之说。今案孔氏《正义》正谓刘歆、班固不见古文,谬从《史记》,而章衡《通载》乃云以纪年推之外丙、仲壬合於岁次,《尚书》残缺,而《正义》之说误。盖三代而上,帝王历年远而难考类如此,刘道原所谓疑年者也。然孟子亦有明文,不得云《史记》谬。

  △《通鉴论笃》三卷

  侍讲广汉张栻敬夫撰。取《通鉴》中言论之精确者,表而出之。多或全篇,少至一二语,去取甚严,可以见前辈读书眼目之高。

  △《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

  工部侍郎袁枢机仲撰。枢自太学官分教严陵为此书。杨诚斋为之序。

  △《通鉴纲目》五十九卷

  侍讲新安朱熹元晦撰。始,司马公《通鉴》有《目录举要》。其后,胡给事安国康侯又修为《举要补遗》。朱晦翁因别为义例,表岁以首年,因年以著统,大书以提要,而分注以备言,自为之序,乾道壬辰也。大书者为纲,分注者为目,纲如经,目如传。此书尝刻於温陵,别其纲谓之提要,今板在监中。庐陵所刊则纲目并列,不复别也。

  △《国纪》五十八卷

  吏部侍郎睢阳徐度敦立撰。度,丞相处仁择之之子也。其书详略颇得中,而不大行於世。邓学有魏邸旧书传得之。

  △《续通鉴长编》一百六十八卷

  礼部侍郎眉山李焘仁父撰。长编云者,司马公之为《通鉴》也,先命其属为丛目,既成,乃修长编,然后删之以为成书。唐长编六百卷,今《通鉴》惟八十卷尔。焘所上表自言未可谓之《通鉴》,止可谓之长编,故其书虽繁芜而不嫌也。其卷数虽如此,而册数至余三百。盖逐卷又自分子卷或至十余。

  △《续通鉴长编举要》六十八卷

  李焘撰。大略皆温公旧规也。

  △《九朝通略》一百六十八卷

  起居郎建安熊克子复撰。

  △《中兴小历》四十一卷

  熊克撰。克之为书,往往疏略多牴牾,不称良史。

  △《中兴遗史》六十卷

  从义郎赵甡之撰。庆元中上进。其书大抵记军中事为详,而朝政则甚略,意必当时游士往来边陲、出入幕府者之所为。及观其记张浚攻濠州一段,自称姓名曰闲府张鉴。然则此书鉴为之?而甡之窃以为己有也。或曰鉴即甡之妇翁,未知信否?

  △《丁未录》二百卷

  左修职郎昭武李丙撰。自治平丁未王安石初召用,迄於靖康童贯之诛,故以“丁未”名之。每事皆全载制诏章疏甚详。

  △《思陵大事记》三十六卷、《阜陵大事记》二卷

  李焘撰。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二百卷

  工部侍郎陵阳李心传微之撰。盖与李巽岩《长编》相续,亦尝自隆兴后相继为之。会蜀乱散失,不可复得。

  △《大事记》十二卷、《解题》十二卷、《通释》一卷

  著作郎东莱吕祖谦伯恭撰。自敬王三十九年以下,采《左氏传》、历代史、《皇极经世》、《通鉴》、《稽古录》辑而广之。虽上接获麟,而书法则视太史公所录,不尽用策书凡例。《解题》者略具本末,或附以己意,多所发明。《通释》者,经典纲要,孔、孟格言,以及历代名儒大议论。初,意欲起春秋,接於五代,仅及汉武征和三年而止。东莱年方强仕而得末疾,平生论著大抵经始而未及成,如《让诗记》、《书说》是已。是书之作,当淳熙七年,又二年而没。使天假之年,所传於世者,宁止是哉!

  △《建隆编》一卷

  陈傅良撰。盖《长编》太祖一朝节略也。随事考订,并及累朝始末。庆元初,在经筵所上。

  △《读书谱》一卷

  陈傅良撰。自伏羲迄春秋终,以《易》、《书》、《诗》、《春秋》诸经考世代而附著之。共和而下始有年数。

  △《纪年统纪论》一卷

  永嘉朱黼文昭撰。黼从陈止斋学,尝著《记年备遗》,起陶唐,终显德为百卷。盖亦本《通鉴》、《稽古录》,而撷其中论正统者为《统纪论》。是编叶水心序之。

  △《皇朝编年举要》三十卷、《备要》二十卷

  太学生莆田陈均平甫撰。均,丞相俊卿之从孙。端平初,有言於朝者,下福州取其书,由是得初品官。大抵依仿朱氏《通鉴纲目》。《举要》者纲也,《备要》者目也。然去取无法,详略失中,未为善书。

  △《续百官公卿表》十卷、《质疑》十卷

  兵部尚书永嘉蔡幼学行之撰。续温公旧书,起熙宁,至靖康。《质疑》者,考异也。

  △《续稽古录》一卷

  秘书丞历阳龚颐正养正撰。以续司马光前录,而序述繁酿。其记绍熙甲寅事,归功於韩侂胄。颐正本名敦颐,避崇陵讳改焉。尝撰《元祐党籍谱传》得官。韩氏用事时,赐出身入馆,非端士也。此书正以右韩也。

  △《历代帝王纂要谱括》二卷

  余姚孙应符仲潜撰。盖《绍运图》之详者也。

  ○起居注类

  《唐志》起居注类,实录、诏令皆附焉。今惟存《穆天子传》及《唐创业起居注》二种,馀皆不存。故用《中兴馆阁书目》例,与实录共为一类,而别出诏令。

  △《穆天子传》六卷

  晋武帝时汲冢所得书,其体制与起居注正同,郭璞为之注。起居注者,自汉明德马皇后始,汉、魏以来因之。

  △《唐创业起居注》五卷

  唐工部尚书晋阳温大雅彦弘撰。所载自起义至受禅凡三百五十七日。其述神尧不受九锡,反复之语甚详。愚尝书其后曰“新史”。称除隋之乱比迹汤武,汤武未易比也,唐之受命正与汉高帝等尔。其不受九锡,足以扫除魏、晋以来欺天罔人之态,而犹不免曰受隋禅者,乃以尊立代王之故,会不若以子婴属吏之为明白洞达也。

  △《唐高祖实录》二十卷

  唐给事河东敬播撰。案《志》称房玄龄监修,许敬宗删改。今本首题监修国史许敬宗奉敕定,而第十一卷题司空房玄龄奉敕撰,不详其故。

  △《唐太宗实录》四十卷

  案《艺文志》有《今上实录》二十卷,敬播等撰,房玄龄监修。又有长孙无忌《太宗实录》四十卷。今本惟题中书令许敬宗奉敕撰。盖敬宗当高宗时用事,以私意窜改国史。《中兴书目》言之详矣。但今本既云许敬宗撰,而以为恐止是玄龄、无忌所进,则不可考也。

  △《唐高宗后修实录》十九卷

  唐左散骑常侍彭城刘知几子玄、恒王傅汴州吴兢撰。案《志》,令狐德棻撰,止乾封。知几续成之。故号“后修”。书本三十卷,今阙十一卷。

  △《唐则天实录》二十卷

  吴兢撰。案《志》,魏元忠等撰,刘知几、吴兢删正。今惟题兢撰。武氏罪大恶极,固不应复入唐庙,而题主犹有“圣帝”之称,至开元中,礼官有言,乃去之。武氏不应有实录,犹正史之不应有本纪。皆沿袭《史》、《汉》吕后例。惟沈既济之论为正,而范氏《唐鉴》用之。《唐鉴》中宗嗣圣元年书至二十一年(案神龙元年),黜武后光宅至长安并不用。

  △《唐中宗实录》二十卷

  吴兢撰。

  △《唐睿宗实录》十卷

  刘知几撰。《志》有二录,五卷者为吴兢。今此十卷,当是知几也。《馆阁书目》亦别有五卷者。

  △《唐玄宗实录》一百卷

  题元载撰。盖左拾遗令狐峘所为,而载以宰相监修也,史称事多漏略,拙於取弃,不称良史。峘,德棻五世孙也。

  △《唐肃宗实录》三十卷

  亦元载监修,不见史官姓名。

  △《唐代宗实录》四十卷

  令狐峘撰。尤为漏略,不立房琯传,不载颜真卿事迹。

  △《唐建中实录》十卷

  唐史馆修撰吴郡沈既济撰。其书止於建中二年十月,既济罢史官之日。

  △《唐德宗实录》五十卷

  称裴垍撰。亦监修宰相也。案《志》,蒋乂、樊绅、林宝、韦处厚、独孤郁撰。垍,字弘中,河东人。

  △《唐顺宗实录》五卷

  唐史馆修撰韩愈撰。见愈《外集》。案《志》称韩愈、沈传师、宇文籍撰,李吉父监修。《新史》谓议者哄然不息,卒窜定无完篇,以阉官恶其书禁中事切直故也。

  △《唐宪宗实录》四十卷

  题路隋撰。隋自长庆中与韦处厚同修撰,历年久而未成,至文宗太和中,隋为监修,乃上之。案《志》称沈传师、郑澣、宇文籍、蒋系、李汉、陈夷行、苏景裔撰,盖前后史官也。又称杜元颖、韦处厚、路隋监修,亦前后宰相也。

  △《唐穆宗实录》二十卷

  亦路隋监修,史官则苏景裔、王彦威、杨汉公、苏涤、裴休也。

  △《唐敬宗实录》十卷

  监修李让夷,史官陈商、郑亚。

  △《唐文宗实录》四十卷

  监修魏謩,史官卢耽、蒋偕、王沨、卢告、牛丛也。

  △《唐武宗实录》三十卷

  监修韦保衡。

  △《宣宗实录》三十卷

  △《懿宗实录》二十五卷

  △《僖宗实录》三十卷

  △《昭宗实录》三十卷

  △《哀帝实录》八卷

  案:《唐志》惟有《武宗实录》三十卷,其后皆未尝修纂。更五代,《武录》亦不存,《邯郸书目》惟存一卷而已。五《录》者,龙图阁直学士常山宋敏求次道追述为书。案《两朝史志》初为一百卷,其后增益为一百四十八卷。今案《懿录》三十五卷,止有二十五卷,而始终皆备,非阙也。实一百四十三卷。《馆阁书目》又言阙第九一卷,今本亦不阙云。

  △《后唐庄宗实录》三十卷

  监修赵凤,史官张昭远撰。天成四年上。

  △《后唐明宗宝录》三十卷

  监修姚顗,史官张昭远等撰。清泰三年上。

  △《后唐废帝实录》十七卷

  张昭、尹拙、刘温叟撰。案昭本传撰梁均王、郢王、后唐愍帝、废帝、汉隐帝《实录》,惟梁二王年祀浸远,事皆遗失,遂不修。余三帝实录皆藏史阁,周世宗时也。盖昭木撰《周祖实录》,以其历试之迹,多在汉隐帝时,故请先修《隐录》,因并及前代云。

  △《晋高祖实录》三十卷

  △《晋少帝实录》二十卷

  监修窦正固,史官贾纬、王伸、窦俨等撰。周广顺元年上。正固字体仁,同州人。相汉至周,罢归洛阳,国初卒。

  △《汉高祖实录》十七卷

  监修苏逢吉,史官贾纬等撰。乾祐二年上。书本十二卷,今缺末三卷。《中兴书目》作十卷。

  △《汉隐帝实录》十五卷

  张昭等撰。事已见前。

  △《周太祖实录》三十卷

  张昭等撰。显德五年上。昭即昭远,字潜夫,濮上人。避汉祖讳,止称昭。逮事本朝,为吏部尚书。开宝四年卒。

  △《周世宗实录》四十卷

  监修官晋阳王溥齐物,修撰范阳扈蒙日用撰。

  △《太祖实录》五十卷

  监修国史肥乡李沆太初,史官集贤院学士河南钱若水淡成等重修。初,淳化中,命李至、张洎等修太祖史未成,及咸平元年,《太祖实录》成书,以太祖朝事多漏略,故再命若水修撰。二年书成,上之。卷首有沆《进书表》,叙前录之失及新书刊修条目甚详。同修者直馆饶阳李宗谔昌武、东平梁颢太素、直集贤院河南赵安仁乐道。李焘云,世传太祖自陈桥推戴马上,约束诸将本太祖圣意,前录无太宗叩马之语,乃后录所增也。前录既不传,今不可考矣。李焘《长编》且载,而云旧录所无,今从新录。然则焘亦尝见旧录也耶?近闻士大夫家亦多有之,求之未获也。

  △《太宗实录》八十卷

  钱若水等以至道三年十一月受命,咸平元年八月上之。九月而毕,人难其速。同修撰者给事中济阴柴成务宝臣、秘阁校理丹阳吴淑正仪、直集贤院建安杨亿大年。案亿《传》,书凡八十篇,而亿独草五十六卷。

  △《真宗实录》一百五十卷

  学士承旨肥乡李维仲方、学士临川晏殊同叔撰。乾兴元年受诏,天圣二年,监修新喻王钦若定国上之。同修者侍讲博平孙奭宗古、知制诰赵郡宋绶公垂、度支副使阆中陈尧佐舜元、校理真定王举正伯中、枝勘河南李淑献臣。

  △《仁宗实录》二百卷

  学士华阳王珪禹玉、范镇景仁、知制诰常山宋敏求次道撰。嘉祐八年奉诏,历治平至熙宁二年七月书成。宰臣韩琦提举。

  △《英宗实录》三十卷

  学士寿春吕公著晦叔、长社韩维持国、知制诰浦城吴充冲卿撰。熙宁元年正月奉诏,二年七月宰臣提举曾公亮上之。

  《英宗实录》熙宁元年曾宣靖提举,王荆公时已入翰林,请自为之,兼实录修撰,不置官属。成书三十卷,出於一手。东坡先生尝语刘壮舆羲仲云,此书词简而事备,文古而意明,为国朝诸史之冠。晁氏《读书志》云,熙宁元年正月,诏曾公亮提举,吕公著、韩维修撰,孙觉、曾巩检讨,三月,又以钱藻检讨,四月,又以王安石、吴充为修撰。二年七月,书成上之。

  △《神宗实录》朱墨本二百卷

  元祐中,兵部侍郎青社赵彦若元考、著作郎成都范祖禹淳甫、豫章黄庭坚鲁直撰。绍圣中,中书舍人莆田蔡卞元度、长乐林希子中等重修。其朱书系新修,黄字系删去,墨字系旧文,其增改删易处则又有签贴,前史官由是得罪。卞,王安石之壻,大抵以安石《日录》为主。陈瓘所谓尊私史而压宗庙者也。

  △《神宗实录考异》二百卷

  监修解梁赵鼎元镇、史官成都范冲元长等撰。建炎初,有诏重修,绍兴六年,先进呈五十卷,六年正月书成。《考异》者,备朱、墨、黄三书,而明著其去取之意也。阙百六十一至百七十一卷。初,蔡卞既改旧录,每一卷成,纳之禁中,盖将尽泯其迹,而使新录独行。谓朱墨本者,世不可得而见也。及梁师成用事,自谓苏氏遗体,颇招延元祐诸家子孙,若范温、秦湛之流。师成在禁中见其书,为诸人道之。诸人幸其书之出,因曰此不可不录也、师成如其言。及败,没入。有得其书者,携以渡江,遂传於世。呜呼,此可谓非天乎!

  △《哲宗实录》一百五十卷

  监修赵鼎、史官范冲等重修。绍兴四年三月,思陵尝谓宰臣朱胜非等曰:“神宗、哲宗史录,事多失实,当别修定。范祖禹之子冲已有诏命,可趣来令兼史职。”冲至,以宗正少卿兼直史馆。辞,不许。上谓胜非等曰:“此事朕何敢私?顷岁昭慈诞辰,宫中置酒,从容语及前朝事,曰吾逮事宣仁,求之古今,母后之贤,未见其比,奸臣私愤诬谤,虽尝下诏辨明,而史录未经删改,岂足贻信后世?吾意在天之灵,不无望也。朕每念及此,惕然于怀,欲降一语,具载昭慈遗旨,庶使中外知朕修史之本意。”於是以圣语系之《哲录》之末。

  △《徽宗实录》一百五十卷

  监修宰相汤思退等上。自绍兴七年诏修,十一年先成六十卷,至二十八年书成。修撰官历年既久,前后非一人。至乾道五年,秘书少监李焘请重修。淳熙四年成二百卷,《考异》百五十卷,《目录》二十五卷。今百五十卷者,前本也。

  △《钦宗实录》四十卷

  乾道四年修撰洪迈等进。

  △《高宗实录》五百卷

  庆元三年,修撰济源傅伯寿景仁撰。初进二百八十卷,止绍兴十六年。嘉泰二年,修撰建安袁说友起岩等又进二百二十卷,止三十二年。

  △《孝宗实录》五百卷

  嘉泰二年,修撰傅伯寿等撰进。中兴以来,两朝五十余载事迹,置院既久,不以时成,涉笔之臣,乍迁忽徙,不可殚纪。及有诏趣进,则匆遽钞录,甚者一委吏手,卷帙猥多,而纪载无法,疏略牴牾,不复可稽据。故二《录》此之前世,最为缺典,观者为之太息。

直斋书录解题·卷五

○诏令类

  △《西汉诏令》十二卷

  吴郡林虑德祖编。采括志传,参之本纪,以示信安程俱致道。俱以世次先后各为一卷,差比岁月,纂而成书,且为之序。虙尝试中词学,为开封府掾,尹以佞幸进,有所不乐,引疾纳禄去,遂终於家。

  △《东汉诏令》十一卷

  宗正寺主簿鄞楼昉旸叔编。大抵用林氏旧体,自为之序。帝王之制具在百篇,后世不可及矣。两汉犹为近古,愚未冠时,无书可观,虽二史亦从人借。尝於班《书》志、传录出诸诏,与纪中相附,以便览阅。既仕於越,乃得见林氏书,而楼氏书近出,其为好古博雅,斯以勤矣。惟平、献二朝,莽、操用事,如锡莽及废伏后之类,皆当削去,莽时尤多也。

  △《本朝大诏令》二百四十卷

  宝谟阁直学士,豫章李大异伯珍刻於建宁,云绍兴间宋宣献家子孙所编纂也,而不著其名。始自国初,迄於宣、政,分门别类,凡目至为详也。

  △《玉堂制草》十卷

  参政钜野李邴汉老编。承平以前制诰。

  △《中兴玉堂制草》六十四卷

  同知枢密鄱阳洪遵景严编。起建炎,迄绍兴末。

  △《中兴续玉堂制草》三十卷

  丞相益文忠公东里周必大子充为学士院时编进。始尝进言,加上德寿尊号,不以表而以议,且称“嗣皇帝”为非是,遂革之。今书以尊号表为卷首,而增附《馆职策问》於后。起隆兴,迄淳熙改元。自后未有续者。

  △《纶言集》三十一卷

  宇文粹中、虚中兄弟所编集。

  △《中兴纶言集》二十八卷

  左司郎中莆田郑寅子敬编。寅,知枢密院侨之子,靖重博洽,藏书数万卷,於本朝典故尤熟。

  ○伪史类

  △《淝上英雄小录》二卷

  信都镐撰。所录杨行密将吏有勋名者四十人,其二十四人皆淝上,余诸道人,又有僧、道、渔、樵之属十人,录其小事,故名“小录”。

  △《江淮异人录》二卷

  吴淑撰。所纪道流、侠客、术士之类,凡二十五人。

  △《南唐烈祖开基志》十卷

  南唐滁州刺史王颜撰。起天祐乙丑,止升元癸卯,合三十九年。

  △《南唐烈祖实录》十三卷

  南唐史馆修撰高远撰。阙第八、第十二卷。远又尝为《吴录》二十卷。而徐铉、郑文宝皆云,开宝中,远始缉升元以来事,书未成而疾,悉焚其草,故事多遗落。

  △《江南录》十卷

  给事中广陵徐铉鼎臣、光禄卿池阳汤悦德川撰。二人皆唐旧臣,故太宗命之撰次。悦即殷崇义,避宣祖讳及太宗旧名,并姓改焉。

  △《南唐近事》二卷

  工部郎江南郑文宝撰。序云三世四十年,起天福己酉,终开宝乙亥。然泛记杂事,实小说传记之类耳。

  △《江表志》三卷

  郑文宝撰。序言徐铉、汤悦所录,事多遗落,无年可编。然前录固为简略,而犹以年月纪事,今此书亦止杂记,如事实之类尔。《近事》称太平兴国二年丁丑,今称庚戌者,大中祥符三年也。

  △《南唐书》三十卷

  阳羡马令撰。序言其祖太博元康世家金陵,多知南唐故事,未及撰次,今纂先志而成之,实崇宁乙酉。其书略备纪传体,而亦言徐铉、汤悦之疏略云。

  △《江南余载》二卷

  不著姓名。序言徐铉始奉诏为《江南录》,其后王举、路振、陈彭年、杨亿皆有书。大概六家皆不足以史称,而龙衮为尤甚。熙宁八年,得郑君所述於楚州,其事迹有六家所遗或小异者,删落是正,取百九十五段,以类相从。郑君者,莫知何人,岂即文宝也耶?

  △《新修南唐书》十五卷

  宝谟阁待制山阴陆游务观撰。采获诸书,颇有史法。

  △《前蜀纪事》二卷

  后蜀学士毛文锡平珪撰。起广明庚子,尽天福甲子,凡二十五年。文锡,唐太仆卿龟范之子,十四登进士第,入蜀,仕建至判枢密院,随衍入洛而卒。

  △《后蜀纪事》二卷

  直史馆太常博士董淳撰。惟记孟昶事。

  △《蜀梼杌》十卷

  殿中侍御史里行新建张唐英次功撰。唐英自号黄松子,南英天觉之兄也。

  △《吴越备史》九卷

  吴越掌书记范垌、巡官林禹撰。按《中兴书目》,其初十二卷,尽开宝三年,后又增三卷,至雍熙四年。今书止石晋开运,比初本尚阙三卷。

  △《吴越备史遗事》五卷

  全州观察使钱俨撰。俶之弟也。其序言《备史》亦其所作,讬名林、范,而遗名坠迹,殊闻异见,阙漏未尽者,复为是编。时皇宋平南海之二年吴兴西斋序。盖开宝五年也。俨以三年代其兄偡刺湖州。

  △《闽中实录》十卷

  周显德中,扬州永贞县令蒋文恽记王审知父子及将吏、儒士、僧道事迹,末亦略及山川土物。

  △《闽王列传》一卷

  秘书监晋江陈致雍撰。二世七主,通六十年。

  △《闽王事迹》一卷

  不知何人作。卷末称光启二年至天圣九年,一百三十八年。其所记颇详。

  △《三楚新录》三卷

  知贵州修仁县周羽冲撰。上卷为湖南马殷,中卷为武陵周行逢,下卷为荆南高季兴。

  △《湖南故事》十卷

  不知作者。记马氏至周行逢事。《馆阁书目》作十三卷,盖为列传十三篇,其实十卷也。文辞鄙甚。

  △《五国故事》二卷

  不知作者。记吴、蜀、闽、汉诸国事。

  △《九国志》五十一卷

  右正言知制诰祁阳路振子发撰。九国者,谓吴、唐、二蜀、东南二汉、闽、楚、吴越,各为世家、列传,凡四十九卷。末二卷为北楚,书高季兴事,张唐英所补撰也。

  △《十国纪年》四十卷

  刘恕撰。十国者,即前九国之外,益以荆南,张唐英所谓北楚也。

  △《天下大定录》一卷

  殿中丞通判桂州王举撰。景祐间人。始高季兴,终刘继元。其所记疏略,独江南稍详。书本十卷,今但为一卷,恐非全书也。

  △《阴山杂录》十六卷

  不著名氏。莆田郑氏《书目》云赵志忠撰。志忠者,辽中书舍人,得罪於宗真,挺身来归。欧公《归田录》云,志忠本华人,自幼陷虏,为人明敏,在虏中举进士至显官,归国,能述虏中君臣世次、山川风物甚详。今观此书,可概见矣。

  △《燕北杂录》五卷、《西征寨地图》附

  思卿武珪记。嘉祐六年,宫苑使知雄州赵进於朝。珪自契丹逃归,事见《国史传》。

  △《契丹录》一卷

  即《阴山杂录》之首卷也。

  △《匈奴须知》一卷

  归明人田纬编次。录契丹地理官制。

  △《辨鴂录》一卷

  不著名氏。契丹译语也。凡八篇。

  △《虏廷须知》一卷

  左藏库副使知安肃军陈昉撰:熙宁元年,集贤校理郑穆为之序,凡二十一条目。

  △《西夏须知》一卷

  内殿承制鄜延都监刘温润撰。凡十五条目。

  △《金人亡辽录》二卷

  燕山史愿撰。或称《辽国遗事》。

  △《松漠记闻》二卷

  徽猷阁直学士鄱阳洪皓光弼撰。皓奉使留敌中录所闻杂事。

  △《征蒙记》一卷

  金人明威将军登州刺史李大谅撰。建炎巨寇之子,随其父成降金者也;所记家人跳梁,自其全盛时,已不能制矣。

  △《金国志》二卷

  承奉郎张棣撰。淳熙中归明人,记金国事颇详。

  △《金国志》一卷

  不著名氏。似节略张棣书。其末又杂录金国事宜,及海陵以后事。

  △《金国节要》三卷

  右从事郎兖人张汇东卿撰。宣和中随父官保州,陷金十五年,至绍兴十年归朝。

  △《伪楚录》二卷

  不著名氏。

  △《伪齐录》二卷

  不著名氏。

  △《金人南迁录》一卷

  称伪著作郎张师颜撰。顷初见此书,疑非北人语,其间有晓然傅会者,或曰华岳所为也。近扣之汴人张总管翼,则云岁月皆牴牾不合,益证其妄。

  ○杂史类

  △《越绝书》十六卷

  无撰人名氏,相传以为子贡者,非也。其书杂记吴、越事,下及秦、汉,直至建武二十八年。盖战国后人所为,而汉人又附益之耳。越绝之义曰:“圣人发一隅,辩士宣其辞;圣文越於彼,辩士绝於此。”故题曰“越绝”。虽则云然,而终未可晓也。

  越者,国之氏也;绝者,绝也,谓勾践时也;绝者,绝也,绝恶反之於善。越专其功,故曰“越绝”,并见本书。文简批编尾云:《越绝书》讹不可读,如乐架之有哑锺。渔父辞剑事,见於此书。

  △《战国策》三十卷

  司马迁《史记》所本,刘向所校者也。但无撰人名氏。后汉高诱注。自东周至中山十二国,凡三十三篇。

  △《鲍氏校定战国策》十卷

  尚书郎括苍鲍彪注。以西周正统所在,易为卷首。其注凡四易藁乃定。

  △《九州春秋》九卷

  晋司马彪绍统撰。汉末州部之乱,司、冀、徐、兖、青、荆、扬、梁、幽,凡盗贼僭叛皆纪之。

  △《华阳国志》二十卷

  晋散骑常侍蜀郡常璩道将撰。志巴、蜀地理、风俗、人物及公孙述、刘焉、刘璋、先后主以及李特等事迹。末卷为《序志》,云肇自开辟,终乎永和三年。

  △《后魏国典》三十卷

  唐太常少卿元行冲撰。行冲以系出拓跋,乃撰《魏典》三十篇,文约事详,学者尚之。此本从莆田刘氏借录,卷帙多寡不同,岁月首尾不具,殆类钞节,似非全书。

  △《大业杂记》十卷

  唐著作郎杜宝撰。纪炀帝一代事。序言贞观修史未尽实录,故为此书,以弥缝阙漏。

  △《建康实录》二十卷

  唐许嵩撰。载吴、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建康者,编年附传,大略用实录体。

  △《行在河洛记》十卷

  唐宰相尉氏刘仁轨正则撰。记李密、王世充事。末二卷记隋都城、宫殿、池苑。按《唐志》作《行年记》二十卷。

  △《河洛春秋》二卷

  唐洋州司功包谞撰。记安史之乱。

  △《明皇杂录》一卷

  唐校书郎郑处诲撰。杂记明皇时事。大中九年序。处诲,太和八年进士也。

  △《开天传信记》一卷

  唐吏部员外郎郑檗撰。杂记开元、天宝时事。

  △《安禄山事迹》三卷

  唐华阴尉姚汝龙撰。

  △《开元升平源》一卷

  唐史官吴兢撰。叙姚崇十事。

  △《庐陵王传》一卷

  唐彭王傅会稽徐浩季海撰。叙狄仁杰五王事。

  △《奉天录》四卷

  唐赵元一撰。起建中四年泾原叛命,终兴元元年克复神都。

  △《燕南记》三卷

  唐恒州司户魏郡谷况撰。专记成德一镇事。自建中二年至太和七年,起张孝忠,终王承元。古语有“燕南垂,赵北际”,今以其在燕之南,故名。然河北诸镇连叛事迹,大略具矣。

  △《建中河朔记》六卷

  唐李公佐撰。序言与从弟正封读国史至建中、贞元之际,序述河朔故事,未甚详备,以旧闻於老僧智融及谷况《燕南记》所说略同,参错会要,以补史阙。

  △《邠志》三卷

  唐殿中侍御史凌准宗一撰。邠军即朔方军也。此本从盱江晁氏借录,其末题曰:“文忠修《唐史》,求此书不获,今得於忠宪范公之孙伯高。其中尚多误,当访求正之。绍兴乙丑晁公酂。”

  △《凉国公平蔡录》一卷

  唐山南东道掌书记郑澥蕴士撰。凉国公者,李愬也。

  △《国史补》三卷

  唐学士李肇撰。

  △《大唐新语》十三卷

  唐江都县主簿刘肃撰。自武德迄大历,分类编纂,凡三十类。元和丁亥岁序。

  △《太和野史》三卷

  不著名氏。但称大中戊辰陈郡袁涛序。自郑注而下十七人,本共为一轴“涛分之为三卷。

  △《太和摧凶记》一卷

  文与上同,而不分卷,岂其初本耶?

  △《野史甘露记》二卷

  不著名氏。上卷记甘露之祸,下卷叙诸臣本末。

  △《乙卯记》一卷

  唐布衣李潜用撰。末又有吴郡李實者,述训、注本谋附益之。乙卯者,太和九年也。

  △《两朝献替记》三卷

  唐宰相李德裕文饶撰。叙文、武两朝相位奏对事迹。

  △《会昌伐叛记》一卷

  李德裕撰。记平泽潞事。

  △《次柳氏旧闻》一卷

  李德裕撰。记柳芳所闻於高力士者,凡十七条。上元中,芳谪黔中,力士徙巫州。芳从力士问禁中事。德裕父吉甫从芳子冕闻之。

  △《四夷朝贡录》十卷

  唐给事中渤海高少逸撰。会昌中,宰相李德裕以黠戛斯朝贡,莫知其国本原,诏为此书。凡二百一十国,本二十卷,合之为十卷。

  △《东观奏记》三卷

  唐右补阙裴延裕膺余撰。记宣宗朝事,凡八十九条。

  △《贞陵遗事》二卷、续一卷

  唐中书舍人令狐澄撰。吏部侍郎柳玭续之。澄所记十七事,玭所续十四事。

  △《咸通庚寅解围录》一卷

  唐成都少尹张云景之撰。言南诏围城扞御事。

  △《金銮密记》三卷

  唐翰林学士承旨京兆韩偓致尧撰。具述在翰苑时事,危疑艰险甚矣。昭宗屡欲相之,卒不果而贬,竟终於闽。非不幸也,不然与崔垂休辈骈肩就戮於朱温之手矣。

  △《广陵妖乱志》三卷

  唐晋阳郑延晦撰。言高骈、吕用之、毕师铎等事。

  △《汴水滔天录》一卷

  唐左拾遗王振撰。言朱温篡逆事。

  △《朱梁兴创遗编》二十卷

  梁宰相冯翊敬翔子振撰。自广明巢贼之乱、朱温事迹,迄於天祐弑逆,大书特书,不以为愧也。其辞亦鄙俚。

  △《庄宗召祸记》一卷

  后唐中书舍人黄彬撰。

  △《三朝见闻录》八卷

  不知作者。起乾符戊戌,至天祐末年,及庄宗中兴,后唐、河东事迹。三朝者,僖、昭、庄也。其文直述多鄙俚。

  △《大唐补记》三卷

  南唐程匡柔撰。序言懿宗朝有焦璐者撰《年代纪》,述神尧,止宣宗。匡柔袭《三百年历》,补足十九朝。起咸通戊子,止癸巳,附璐书中。乾符以后备存《补纪》。末有《后论》一篇,文辞虽拙,论议亦正。

  △《贾氏备史》六卷

  汉谏议大夫贾纬撰。叙石晋祸乱,每一事为一诗系之。

  △《晋太康平吴记》二卷

  周兵部尚书张昭撰。世宗将讨江南,昭采晋武平孙皓事迹,为书上之。

  △《晋朝陷蕃记》四卷

  宰相大名范质文素撰,据莆田郑氏《书目》云尔。本传不载,故《馆阁书目》云不知作者。未悉郑氏何所据也。

  △《五代补录》五卷

  寻阳陶岳撰。每代为一卷,凡一百七条。岳,雍熙二年进士。

  △《五代史阙文》一卷

  翰林学士巨野王禹偁无之撰。

  △《建隆遗事》一卷

  王禹偁撰。其记陈桥驿前戒誓诸将事元出熙陵,而序文云近取《实录》,入禁中亲自笔削。然则此书之作,诚有谓也。《邵氏闻见录》亦尝表而出之,而或者亦辨此书之伪,是见於王明清《挥麈录》者,尤有据,当考。

  △《甘陵伐叛记》一卷

  题文升撰,不知何人。末有论,称甘陵人苏朔为余言其大父庆历中陷贼,亲见则初叛时事。按《中兴书目》有《甘陵诛叛录》,称殿中丞王起撰。起时为文彦博幕客。然则别自一书也。

  △《涑水记闻》十卷

  司马光撰。此书行於世久矣,其间记吕文靖数事,吕氏子孙颇以为讳,盖尝辨之以为非温公全书。而公之曾孙侍郎伋季思遂从而实之,上章乞毁板。识者以为讥。

  △《书壬戌事》一卷

  不知何人作。其记永乐之事甚详。

  △《逸史》二十卷

  丞相杨羡蒋芾子礼撰。其曾祖魏公之奇颍叔所记《逸史》,殆数百册,兵火散失,捃摭遗藁,得六百六十事,为十九门。淳熙改元书成,为之序。

  △《林氏野史》八卷

  同知枢密院长乐林希子中撰。希不得志於元祐,起从章惇,甘心下迁西掖,草诸贤谪词者也。而此书记熙宁、元丰以来事,颇平直,不类其所为。或言此书作於元祐之前,其后时事既变,希亦随之,书藏不毁。久而时事复变,其孙懋於绍兴中始序而行之耳。

  △《元和录》三卷

  池州石埭县尉维扬马永明叟撰。自元和三年牛、李对策,以至大中十三年令狐绹罢相,唐朋党本末具矣。永锡尝著《唐职林》、《实宾录》等书,崇、观、政和间人也。又有马永卿大年者,从刘元城游,大观三年进士,当是其群从。《馆阁书目》以永锡为唐人,大误也。

  △《邵氏辨诬》三卷

  右奉直大夫河南邵伯温子文撰。专辨绍圣群小诬谤宣仁事本末。绍兴中,其子待制溥上之。

  △《邵氏闻见录》二十卷

  邵伯温撰。多记国朝事。又有《后录》三十卷,其子溥所作,不专纪事。在子录小说类。

  康节两孙溥、博。尝见川本《邵氏闻见后录》,名博,今作溥,未知直斋何所据?恐博是。盖刊本不应误也。

  △《国史后补》五

  卷蔡绦撰。条,京之爱子。京末年事皆出条。条兄攸既叛父,亦与绦不咸。此书大略为其父自解,而滔天之恶,终有不能隐盖者。其间所载宫闱禁密,非臣庶所得知,亦非臣庶所宜言,既出绦笔,事遂传世,殆非人力也。

  △《北征纪实》二卷

  蔡绦撰。叙伐燕本末。归罪童贯、蔡攸,亦欲为京文饰,然京之罪不可掩也。

  △《靖康要录》五卷

  不著撰人名氏。自钦庙潜邸,迄靖康元年十二月事。

  △《朝野佥言》二卷

  不著名氏。有序。建炎元年八月《系年录》称夏少曾,未详何人。

  △《靖康传信录》一卷

  丞相李纲伯纪撰。丁未二月。

  △《靖康奉使录》一卷

  郑望之撰。

  △《靖康拾遗录》一卷

  何烈撰。又名草史。

  △《孤臣泣血录》三卷、《拾遗》一卷

  丁特起撰。

  △《裔夷谋夏录》七卷

  翰林学士新安汪藻彦章撰。

  △《陷燕记》一卷

  贾子庄撰。记燕山初陷事。子庄,不知其名,蔡靖客也。

  △《南归录》一卷

  直秘阁沈琯撰。亦记燕山事。

  △《靖康录》一卷

  太学生朱邦基撰。

  △《金人犯阙记》一卷

  草茅方冠撰。

  △《汴都记》一卷

  无名氏。

  △《靖康遗录》一卷

  太学生沈良撰。

  △《靖康野录》一卷

  无名氏。

  △《避戎夜话》一卷

  吴兴石茂良太初撰。

  △《靖康小史》一卷

  不著名氏。其末称名曰烈。即何烈《草史》也。

  △《痛定录》一卷

  不著名氏。

  △《悲喜记》一卷

  围城中人作书与所亲曰中美知府者,具述丧乱本末,自称名曰旸,皆不知何人也。

  尝见一书,名《皇旋陷虏记》,中间载秘书少监赵旸与姚太守书云云,虽无中美之称,恐即此书也。

  △《建炎中兴记》一卷

  耿延禧撰。

  △《建炎中兴日历》五卷

  宰相新安汪伯彦廷俊撰。叙元帅开府至南都践极。

  △《吕忠穆答客问》一卷

  宰相济南吕颐浩元直撰。

  △《吕忠穆勤王记》一卷

  左宣教郎臧梓撰。记建炎复辟事。

  △《渡江遭变录》一卷

  丞相上蔡朱胜非藏一撰。记苗、刘作难至复辟事。

  △《建炎复辟记》一卷

  无名氏。

  △《建炎通问录》一卷

  宣教郎傅雱撰。建炎初,李丞相纲所进。

  △《北狩闻见录》一卷

  干当龙德宫曹勋功显撰。勋扈从北狩,以徽庙御札,闻道走行在所,以建炎二年七月至南京。

  △《北狩行录》一卷

  蔡鞗、王若冲撰。

  △《戊申维扬录》一卷

  无名氏。

  △《维扬过江录》一卷

  尚书左丞叶梦得少蕴撰。

  △《己酉航海记》一卷

  中书合人李正民撰。又名《建炎居邠记》。

  △《建炎假道高丽录》一卷

  杨应诚撰。取道辽东,奉使金虏,不达而还。

  △《绍兴讲和录》二卷

  无名氏。

  △《乱华编》三十三卷

  知盱眙军东平刘荀子卿编。其前有小序数语云:“方敬塘割幽、燕遗契丹之日,孰知为本朝造祸之原哉!逮王安石创新法为辟国之谋,又孰知绍述者召祸之酷哉!”所集杂史、传记近三十种。荀,忠肃丞相诸孙也。

  △《元祐党籍列传谱述》一百卷

  龚颐正撰。以诸臣本传及志、状、家传、遗事之类集成之。其事迹微晦,史不可见者,则采拾诸书为之补传,凡三百九人,其阙者四人而已。淳熙中,史院取其书以修《四朝国史》。洪迈奏乞甄录,补和州文学,后赐出身。详见“编年类”。颐正,给事中原之曾孙也。

  △《绍兴正论》二卷

  序称潇湘野夫,不著名氏。录文武官不附和议及忤秦桧得罪者。

  △《绍兴正论小传》二十卷

  宗正寺主簿鄞楼昉旸叔撰。以《正论》中姓名,仿《元祐党传》为之。

  △《三朝北盟会编》二百五十卷

  直秘阁清江徐梦莘商老撰。辑诸书二百余家,分上、中、下。上为政、宣二十五卷,中为靖康七十五卷,下为炎、兴百五十卷。

  △《北盟集补》五十卷

  梦莘以前书诠载不尽者五家,续编次於中、下二帙,以补其阙。靖康、炎、兴各为二十五卷。

  △《中兴十三处战功录》一卷

  参政眉山李璧季章撰。中兴以来,御寇立功惟此十三处,编为一书,所谓司勋藏其贰者也。开禧乙丑,北事将作,其书成。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乙集》共四十卷

  李心传撰。上自帝系、帝德、朝政、国典,下及见闻琐碎,皆录之。盖南渡以后野史之最详者。

  △《西陲泰定录》九十卷

  李心传撰。记吴曦叛逆以及削平本末,起嘉泰辛酉,迄嘉定辛未,为三十七卷。其后蜀事益多,又增修至辛巳之冬,通为九十卷。仍颇用太史公年表例,并记国家大政令、边防大节目。首尾二十年。

  ○典故类

  △《贞观政要》十卷

  唐吴兢撰。前题卫尉少卿兼修国史,按《新旧书》列传,兢未尝为此官,而书亦不记岁月。但其首称良相侍中安阳公、中书令河东公,亦未详为何人。《馆阁书目》云神龙中所进,当考。

  △《魏郑公谏录》五卷

  唐尚书吏部郎中琅邪王綝撰。綝,字方庆,以字行。相武后,其为吏部当在高宗时。《馆阁书目》作王琳,误也。所录魏公进谏奏对之语,又名《魏文贞公故事》。

  △《翰林盛事》一卷

  唐剡尉常山张著处晦撰。纪儒臣盛事,自武德中迄于天宝。首载张文成七登科者,即著之祖也。

  △《衣冠盛事》一卷

  唐武功苏特撰。

  △《李司空论事》一卷

  唐大中史官蒋偕录。司空者,李绛深之,元和宰相也。

  △《太和辨谤略》三卷

  唐宰相李德裕撰。初,宪宗命令狐楚等为《元和辨谤略》十卷,录周、秦、汉、魏迄隋忠贤罹谗谤事迹。德裕等删其繁芜,益以唐事,裁成三卷,太和中上之。集贤学士裴潾为之序。元和书今不存,《邯郸书目》亦止有前五卷。

  △《秦传玉玺谱》一卷

  题博陵崔逢修,协律郎严士元重修,河中少尹魏德谟润色。

  △《国玺传》一卷、《传国玺记》一卷

  《传》,无名氏所记,止唐肃宗。《记》,称严士元,与前大同小异。

  △《玉玺杂记》一卷

  徐景撰。乾元元年七月记。《唐志》有徐景《玉玺正录》,即此书也。

  △《楚宝传》一卷

  杜确撰。肃宗乾元二年,楚州尼真如献宝事。

  △《八宝记》一卷

  无名氏。大观二年。

  △《唐文宗朝备问》一卷

  不著名氏。杂录唐朝典故。

  △《通典》二百卷

  唐宰相京兆杜佑君卿撰。采《五经》、群史、历代沿革废置、群士论议,迄於天宝,凡为八门,曰《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法》、《州郡》、《边防》。贞元中表上之,李翰为之序。初,刘秩为《政典》三十五篇,佑以为未尽,广而成之。

  △《续通典》二百卷

  翰林学士承旨大名宋白太素等撰。咸平三年奉诏,四年九月书成。起唐至德初,迄周显德末。王钦若言杜佑《通典》上下数千载,为二百卷,而其中四十卷为开元礼。今之所载二百余年,亦如前书卷数,时论非其重复。

  △《国朝通典》二百卷

  不著名氏,或言魏鹤山所为,似方草创未成书也。凡通典、会要,前志及《馆阁书目》皆列之类书。按通典载古今制度沿革,会要专述典故,非类书也。

  △《唐会要》一百卷

  司空平章事晋阳王溥齐物撰。初,唐德宗时,苏冕撰四十卷,武宗朝,崔铉续四十卷,至是溥又采宣宗以降故事,共成百卷。建隆二年正月上之。按《唐志》苏冕《会要》四十卷,《续会要》四十卷,杨绍复等撰,崔铉监修。而《会要》称杭州刺史苏弁与兄冕纂国朝故事为是书。弁聚书至二万卷,次於集贤、芸阁。弁字元容,武功人,武后宰相良嗣之从孙。冕仕为京兆士曹,弁判度支,以腐粟给边坐贬,冕亦废。

  △《五代会要》三十卷

  王溥撰。

  △《六朝国朝会要》三百卷

  监修国史华阳王珪禹玉撰。始,仁宗命纂修,自建隆至庆历四年,成八十五卷。熙宁三年,珪为学上承旨乞续修至熙宁十年,总二十一类,八百五十五门,旧书亦略增损,为三百卷。

  △《政和重修国朝会要》百十卷

  先是王禹玉监修,自建隆至熙宁,凡三百卷。崇宁中重修,仅成《吉礼》百十卷,政和进呈。余四类,编治垂成,宣和庚子罢局,遂成散漫。绍兴间,少蓬程俱申请就知桂州许中家借抄之。许中尝与崇宁修书,故存此本,得以备中禁之采录。今重修本题淮康军节度使充礼制局详议官蔡攸等奉敕重修。

  △《续会要》三百卷

  监修仙井虞允文并甫等上。自绍兴十年编修,起元丰元年,迄靖康之末。乾道六年书成。

  △《中兴会要》二百卷

  监修晋江梁克家叔子等上。乾道六年,既进《续会要》,有旨自建炎元年续修,止绍兴三十二年。九月成书。

  △《国朝会要总类》五百八十八卷

  李心传所编,合三书为一。刻於蜀中,其板今在国子监。

  △《三朝宝训》三十卷

  翰林学士李淑等撰。天圣五年,监修国史青社王曾孝先奏,乞用唐吴兢《贞观政要》故事,取三朝圣语、政事及臣僚奏对不入正史者,别为一书,与《国史》、《实录》并行。至十年书成,诏以“宝训”为名。其后进读於迩英、延义。今《馆阁书目》以为二十卷,富弼所上者,非也,乃《政要》尔。

  △《三朝训鉴图》十卷

  学士李淑、杨伟等修纂。庆历八年,伟初奉旨检讨三朝事迹,乞与淑共编,且乞制序。皇祐元年书成。顷在莆田,有售此书者,亟求观之,则已为好事者所得,盖当时御府刻本也。卷为一册,凡十事,事为一图,饰以青赤。亟命工传录,凡字大小、行广狭、设色规模,一切从其旧,敛衤任铺观,如生庆历、皇祐间,目睹圣作明述之盛也。按《馆阁书目》载此书云绘采皆阙,至《续书目》乃云得其全。未知果当时刻本乎,抑亦摹传也?

  △《三朝政要》二十卷

  宰相河南富弼彦国撰。庆历三年,弼为枢副,上言选官置局,以三朝典故分门类聚,编成一书,以为模范。命王洙、余靖、孙甫、欧阳修同共编纂,四年书成,名《太平故事》,凡九十六门,每事之后各释其意。至绍兴八年,右朝议大夫吕源得旧印本,刊正增广,名《政要释明策备》上之於朝。《馆阁书目》指《政要》为《宝训》,非也。

  △《两朝宝训》二十卷

  礼部郎中长乐林希子中编进,用天圣故事也。元丰六年表上。

  △《仁皇训典》六卷

  翰林侍讲范祖禹撰。元祐八年经筵所上。凡三百十七条,大略亦用“宝训”体。

  △《历代年号并宫殿等名》一卷

  丞相饶阳李虻明叔在翰苑时所纂。

  △《朝制要览》五十卷

  (屯)田郎中宋咸撰。此书传於陆放翁氏,放翁书其后曰:“先君会稽公晚岁喜观,间为子弟讲论因革,率至夜分。”会稽公者,其父宰元钧也。其书作於嘉祐中,皆国初故宝,观之使人有感焉。

  △《景德会计录》六卷

  丞相吴郡丁谓谓之撰。时为三司使。序言岁收两京十七路帐籍四万四百有七,日入疾徐事一千五百,文移倍之。仿李吉甫《国计簿》、贾耽《国要图》,总其目得四十,列为六卷,一《户赋》,二《郡县》,三《课入》,四《岁用》,五《禄食》,六《杂记》。大抵取景德中一年为准。

  △《皇祐会计录》六卷

  枢密信都田况元均权三司使时所撰。仿景德之旧,取一岁最中者为准。又为《储运》一篇,以补其阙。

  △《春明退朝录》三卷

  龙图阁直学士常山宋敏求次道撰。所记多故实。其父宣献公绶居第在春明坊,如晁氏称昭德也。

  △《先朝政范》一卷

  直集贤院徂徕石介守道编进。自《任将》至《悔过》凡十二篇。

  △《尊号录》一卷

  丞相安陆宋庠公序撰。大意以为徽号夸诩非古,而我祖宗往往谦逊不居,犹愿超然远览,尽屏前号。其爱君以德者欤?至神宗遂却不受,至於今行之。

  △《辅弼名对》四十卷

  天禧中前进士刘颜编。自汉迄五代为四十门。

  △《青社赈济录》一卷

  丞相富文忠公弼,青州捄荒施行文牍也。

  △《元丰问事录》二卷

  光禄寺丞李德刍撰。德刍,邯郸李淑之子,元丰中为详定官制检讨文字,诏旨所问奏藁,录为此书。

  △《官制局纪事》一卷

  李德刍奉旨编。录置局以来命官等事。

  △《中书备对》十卷

  太常丞检正户房公事管城毕仲衍夷仲撰。凡一百二十五门,附五十八事。

  △《吕申公掌记》一卷

  丞相申国吕公著晦叔撰。在相位所记人材已用、未用名姓,及事当行、已行条目。

  △《元祐荣观集》五卷

  左朝奉大夫权太学正汪浃撰。记元祐六年视学本末,并群臣所上诗、赋、颂、表之类。张舜民芸叟为之序。

  △《泰陵故事》二十卷

  不著名氏。皆叙宣仁临朝九年中制诰、表章、奏议之属。

  △《四明尊尧集》一卷

  司谏延平陈瓘莹中撰。专辨王安石《日录》之诬僭不孙,与配食坐像之为不恭。瓘初在谏省,未以安石为非,合浦所著《尊尧集》犹回隐不直,末乃悔之,复为此书。以谓蔡卞专用《日录》以修《神宗实录》,薄神考而厚安石,尊私史而压宗庙,以是编类其语得六十五条,总而论之。坐此羁管台州。

  △《尊尧录》八卷

  延平罗从彦仲素撰。从彦师事杨时,而李侗又师从彦,所谓南剑三先生者也。从彦当靖康初,以为本朝之祸,起於熙、丰不遵祖宗故事,故采四朝事为此录,及李沆、寇准、王旦、王曾、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司马光、程颢名辅巨儒十人言行,附於其后。末有《别录》一卷,专载司马光论王安石、陈瓘论蔡京奏疏,欲上之朝,不果。嘉定中,太守刘允济得其书奏之,且为版行。

  △《本朝事实》三十卷

  右承议郎李攸撰。

  △《皇朝治迹统类》七十三卷

  眉山彭百川叔融撰。略用袁枢《通鉴本末》条例,为《前集》四十卷,中兴后事为《后集》三十三卷。

  △《皇朝事类枢要》二百五十卷

  蜀人张和卿编集。为一百五十门。盖举子答策之具也。

  △《东家杂记》二卷

  右朝议大夫孔传撰。历代追崇先圣故事,及孔林古迹。传,盖先圣四十七世孙也。

  △《长乐财赋志》十六卷

  知漳州长乐何万一之撰。往在鄞学,访同官薛师雍子然,几案间有书一编,大略述三山一郡财计,而累朝诏令申明沿革甚详。其书虽为一郡设,於天下实相通。问所从得,薛曰:“外舅陈止斋修《图经》,欲以为《财赋》一门,后缘卷帙多,不果入。”因借录之,书无标目,以意命之曰《三山财计木末》。及来莆田,为郑寅子敬道之,郑曰:“家有何一之《长乐财赋志》,岂此耶?”复借观之,良是。其间亦微有增损,末又有《安抚司》一卷。并钞录附益为全书。

  △《内治圣监》二十卷

  起居舍人兼嘉王府赞读清江彭龟年子寿撰。取列圣修身齐家教子、训齐宗室、防制外戚宦官执御等事,以绍熙五年表上之。光宗称善,且曰:“祖宗家法最善,汉、唐所不及也。”

  △《高宗圣政草》一卷

  陆游在隆兴初奉诏修《高宗圣政》,草创凡例,多出其手,未成而去,私箧不敢留藁。他日追记得此,录之而书其后,凡二十条。

  △《高宗孝宗圣政编要》二十卷

  《高宗圣政》五十卷,《孝宗圣政》五十卷,乾道、淳熙中所修,皆有御制序。此二帙,书坊钞节以便举子应用之储者也。

  △《孝宗圣政》十二卷

  亦书坊钞节,比前为稍详。

  △《会稽和买事宜录》七卷

  浙东帅鄱阳洪迈景卢、提举常平三山郑湜补之集。初,承平时,预买令下,守越者无远虑,凡一路州县所不受之数,悉受之,故越之额特重,以匹计者十四万六千九百,居浙东之半。人户百计规免,皆诡为第五等户,而四等以上户之害日益甚。於是有为亩头均科之说者,帅郑丙少嘉、宪邱崇宗卿、张诏君卿颇主之,由淳熙十一年以后略施行,而议者多以创科五等户为不便。参政李彦颖秀叔、尚书王希吕仲行先后帅越皆言之,而王画八事尤力。会光庙亦以为贻贫弱之害,户部尚书叶翥叔羽奏乞先减四万四千余匹,止以十万为额,而后议均敷。诏从之,仍令侍从集议,皆乞阙并诡挟。遂诏迈、湜措置,既毕,以施行次第类成此书,时绍熙元年也。

  △《刘忠肃救荒录》五卷

  王居仁撰,淳熙乙未,枢密刘珙共父帅江东救荒本末,嘉定乙亥真景元刻之漕司,以配富郑公《青社》之编,而以刘公行状、谥议附录於后。

  △《西汉会要》七十卷、《东汉会要》四十卷

  武学博士清江徐天麟仲祥撰。以二史所载汉家制度、典章,散於纪、传、表、志者,仿唐以来“会要”体,分门编纂,其用力勤矣。其言范蔚宗《志》藁,为谢俨蜡以覆车,刘昭因蔚宗遗绪注而补之。夫既曰蜡以覆车,安得复有遗绪?盖未考昭之所著,实司马绍统《续汉书志》也。仲祥,乙丑进士,世有史学。其世父梦莘商老著《北盟会编》,父得之恩叔为《左氏国纪》,兄筠孟坚作《汉官考》,皆行於世。

  △《汉制丛录》三十二卷

  袁梦麟应祥撰。以《二汉》所记典故,分门编类,凡二十五门。

  △《平阳会》四卷

  通直郎知平阳县汪季良子驷撰。平阳号难治,为淛东“三阳”之冠,季良治有声。乃以一邑财计,自两税而下,为二十一篇,终於岁会,旁通沿革,本末大略备矣。又为外篇五条,如砧基副本、催科检放及书手除科敷之类,以为此财用所从出也。季良,端明应辰之孙,佳士,且能吏也。得年不永,士论惜之。

  △《唐昌计》二卷

  知昌化县赵希■〈旡上土下〉克家撰。

直斋书录解题·卷六

○职官类

  △《汉官仪》一卷、《续补》一卷

  后汉军谋校尉汝南应邵仲远撰。按《唐志》有《汉官》五卷,《汉官仪》十卷。今惟存此一卷,载三公官名及名姓、州里而已。其全书亡矣,李埴季允尝续补一卷。

  △《汉官典仪》一卷、《续补》一卷

  汉卫尉蔡质撰。杂记官制及上书谒见礼式。《随志》有《汉官典职仪式》二卷。今存一卷,李埴亦补一卷。其续者皆出於史中采拾。

  △《汉官旧仪》三卷

  汉议郎东海卫宏敬仲撰。或云胡广。按宏本传作《汉旧仪》四篇,以载西京杂事,不名《汉官》。今此惟三卷,而又有《汉官》之目,未知果当时本书否?《唐志》亦无“官”字,旧在仪注类,以其载官制为多,故著於此。

  △《唐六典》三十卷

  题御撰,李林甫等奉敕注。按韦述《集贤记注》,开元十年,起居舍人陆坚被旨修《六典》,上手写白麻纸凡六条,曰理、教、礼、政、刑、事典,令以类相从,撰录以进。张说以其事委徐坚,思之历年,未知所适。又委毋煚、余钦、韦述,始以令式入六司,象《周礼》六官之制,其沿革并入注,然用功艰难。其后,张九龄又以委苑咸,二十六年奏草上。至今在书院,亦不行。今案《新书百官志》皆取此书,即太宗贞观六年所定官令也。《周官》六职视《周礼》六典,已有邦土、邦事之殊,不可考证,《唐志》内外官与周制迥然不同,而强名“六典”可乎?善乎范太史祖禹之言曰:“既有太尉、司徒、司空,而又有尚书省,是政出於二也;既有尚书省,而又有九寺,是政出於三也。”本朝裕陵好观《六典》,元丰官制尽用之,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机事往往留滞,上意颇以为悔云。

  △《元和百司举要》二卷

  唐宰相赵郡李吉甫弘宪撰。首称文班八十四司,四百六十员,武班二十六司,一百八十员,都计六百四十员。末称在京文武官及府县总三千七百九十九员。意者当时实数也。

  △《具员故事》十卷

  唐凤阁舍人梁载言撰。以唐官具员附之历代事迹。盖后人《职林》、《职官分纪》之类所从始也。或称《职总联珠》,《崇文总目》又作《具员事迹》。《中兴书目》惟有七卷,三卷阙。

  △《官品纂要》十卷

  唐乐安任戬撰。以官品令为主,而阶职、勋爵随品具列,历代沿革颇著其要。戬举进士不第。为此书当太和丁未。

  △《御史台记》十二卷

  唐殿中侍御史南阳韩琬茂贞撰。自唐初迄开元五年,御史姓名、行事及官制沿革,皆详著之。第八卷为琬著传,九卷以后为右台。右台创於武后,废於中宗,岁月盖不久也。末有杂说五十七条。

  △《卸史塞故事》三卷

  唐朝集使洺州录事参军李结撰。

  结本名构,避光尧御讳。

  △《御史台记》五卷

  不知何人作。记本朝御史台事,至崇、观间。

  △《集贤注记》三卷

  唐集贤院学士京兆韦述撰。叙置院始末、学士名氏及院中故事。

  △《史馆故事录》三卷

  不著名氏。凡为六门,曰叙事、史例、编修、直笔、曲笔,而终之以杂录。末称皇朝广顺,则是周朝史官也。

  △《翰林志》一卷

  唐学士李肇撰。

  △《承旨学士院记》一卷

  唐承旨河南元稹微之撰。专载承旨姓名,自贞元二十一年郑絪,至元和十五年杜元颖,并稹为十二人。末又有李德裕、李绅、韦处厚三人。盖后人所益也。

  △《翰林学士记》一卷

  唐侍讲学士万年韦处厚德载撰。

  △《翰林院故事》一卷

  唐学士京兆韦执谊撰。

  △《翰林学士院旧规》一卷

  唐学士冯翊杨钜文硕撰。杂记院中事例及文书格式,其祠祭、祝版、社稷、宗庙,上至天地,用“伏惟尚飨”,岳、渎而降只曰“尚飨”,此例今人皆莫之知,则施之尊卑无别矣。钜,宰相收之子,其为学士在昭宗时。

  △《重修翰林壁记》一卷

  唐学士丁居晦撰。开元二年也。所记姓名迄于咸通,而独无天宝、大历学士,为不可晓。

  △《金坡遗事》三卷

  学士吴越钱惟演希圣撰。题名自建隆至天圣四年,凡四十七人;自开元而下合三百一十五人。其他典故,视前记详矣。

  △《别书金坡遗事》一卷

  学士澶渊晁迥昭远撰。因钱惟演寄示《遗事》,别书真宗待遇恩礼三则於后。

  △《翰苑杂记》一卷

  学士饶阳李宗谔昌武撰。

  △《续翰林志》一卷、《次续志》一卷

  学士承旨梓潼苏易简太筒撰。以续唐李肇之书。其子耆又以其父遭遇恩礼之盛,续於其后。

  △《翰苑群书》三卷

  学士承旨鄱阳洪遵景严撰。自李肇而下十一家及年表、中兴后题名共为一书,而以其所录遗事附其末,总为三卷。遵后至签枢,父皓、兄适、弟迈,四人入翰苑,可谓盛矣。

  △《翰林遗事》一卷

  洪遵撰。已见上录诸书所未及者。

  △《掖垣丛志》三卷

  丞相安陆宋庠公序撰。时为正字。

  △《职林》二十卷

  集贤院学士钱唐杨侃撰。咸平二年所序。有胡昉者,明道二年作后序,增益事实七百四十五条,而以新续标之。侃,端拱进士,晚为知制诰,避真宗旧讳,更名大雅。欧阳公其婿也,集中有墓志。

  △《职官分纪》五十卷

  富春孙逢吉彦同撰。大抵本《职林》而增广之,其条例精密,事实详备矣。秦少游序之,元祐七年也。

  △《官制》、《学制》各一卷

  司马光撰。

  △《唐职林》三十卷

  石埭尉维扬马永锡明叟撰。以《唐六典》为主,而附以新史所载事实,颇采传记歌诗之属。政和乙未天台左誉序。

  △《朝集院须知》一卷

  无名氏录承平时京朝官得替回朝见礼式。

  △《皇宋馆阁录》五卷

  不著名氏所记,止於元祐。《中兴馆阁书目》云秘合校理宋匪躬撰;又云共八门,原十五卷,存十一卷。今本止五卷,不见门类,前三卷又混而为一,意未必全书也。

  △《蓬山志》五卷

  秘书少监剑川罗畸畴老撰。凡十五门,崇宁四年序。

  △《麟台故事》五卷

  中书舍人信安程俱致道撰。中兴之初,复置馆职,俱为少蓬,采摭旧闻,参考裁定条上。既略施行,而为书十有二篇以进。俱在承平时,凡三入省,故其见闻为详。

  △《中兴馆阁录》十卷、《续》十卷

  秘书监天台陈骙叔进撰。淳熙中,骙长蓬山,与同僚录建炎以来事为此书。李焘仁父为之序。《续录》者,后人因旧文增附之。

  △《续史馆故事》一卷

  著作佐郎曲阿洪兴祖庆善撰。记国朝史馆事迹,以续旧编。

  △《祖宗官制旧典》三卷

  直龙图阁东莱蔡惇元道撰。大略以为元丰用官阶寄禄,虽号正名,而流品混淆,爵位轻滥,故以祖宗旧典与新制参稽并考而论其得失。元道,文忠公参政齐之姪孙,而翰林学士延庆之子,渡江卒於涪陵。尹和靖焞尝题其墓。

  △《官制旧典正误》一卷

  无名氏。

  △《国朝官制沿革》一卷

  黄琮元礼撰。

  △《职官记》一卷

  大理少卿张縯季长撰。专载新旧迁转之异,亦以寄禄为未然也。以上三家皆附蔡氏书后。縯,蜀人,陆务观与之厚善。

  △《官制新典》十卷

  熊克撰。其书以元丰新制为主,而元祐之略加通变,崇、政之恣为纷更,皆具列焉。

  △《圣朝职略》二十卷

  熊克撰。仿马永锡《唐职林》,考其废置因革,亦颇采故事,摘旧制诰中语附焉。其书犹草创未成,盖应用之具也。

  △《宰辅拜罢录》二十四卷

  史馆修撰范冲元长等撰。起建隆元年,止绍兴六年。宰相自范质至张浚,执政自赵普至折彦质,各记除授年月、训词,亦略叙在位本末於后。

  △《国朝相辅年表》一卷、《续》一卷

  同知太常礼院开封陈绎和叔撰。自建隆庚申迄治平丙午。《续》自丁未迄绍兴十四年,称臣易记,而不著姓,当是李易也,时方自给事中奉祠,其曰“私题臣绎之次”者,其书盖未必上,而私续之云尔。自后接於嘉定,则后人所益也。

  △《职源》五十卷

  大理司直金华王益之行甫撰。亦简牍应用之书,而专以今日见行官制为主。盖中兴以后,於旧制多所并省故也。

  △《元辅表》一卷

  龚颐正撰。专录宰相,不及执政。

  △《汉官考》六卷

  知金州清江徐筠孟坚撰。以《百官表》官制为主,而纪、传及注家所载,皆辑而录之。

  △《汉宫总录》十卷

  王益之撰。大较亦如前书。

  △《县法》一卷

  北京留守温陵吕惠卿吉甫撰。曰法令、词讼、刑狱、簿历、催科、给纳、灾伤、盗贼、劝课、教化凡十门,为县之法,备於此矣。虽今古事殊,而大体不能越也。惠卿小人之雄,於材术固优,然法令居首,而教化乃居其末,不曰俗吏而谓之何哉!

  △《县务纲目》二十卷

  赣阳刘鹏撰。凡四十四门,四百七十余事。其说不止於作县,而事关县务者为多焉。元符庚辰叙。

  △《作邑自箴》十卷

  李元弼持国撰。政和丁酉序。

  △《中兴百官题名》五十卷

  监察御史临川何异同叔撰。首卷为《宰辅拜罢录》,余以次列之,刻板浙漕。其后以时增附。渡江之初,庶务草创,诸司间有不可考者,多阙之。

  △《齐斋台谏论》二卷

  尚书霅川倪思正父撰。嘉定初更化,矫韩氏用事之弊,於是为论三篇,言为之鹰犬者,罪在台谏。已而,其弊自若也,则又为续论六篇,言其情状益精详。凡为台谏之所以得,所以失者,至矣,尽矣。

  △《金国官制》

  虏雍伪大定年所颁。窃取唐及本朝旧制,以文其腥膻之俗,马非马,驴非驴,龟兹王所谓骡者耶。

  ○礼注类

  △《独断》二卷

  汉议郎陈留蔡邕伯喈撰。记汉世制度、礼文、车服及诸帝世次,而兼及前代礼乐。舒、台二郡皆有刻本。向在莆田尝录李氏本,大略与二本同,而上下卷前后错互,因并存之。

  △《开元礼》一百五十卷

  唐集贤院学士萧嵩、王仲丘等撰。唐初有《贞观》、《显庆礼》,仪注不同,而《显庆》又出於许敬宗希旨傅会,不足施用。开元十四年“通事舍人王嵒请删《礼记》旧文,而益以今事。张说以为《礼记》不可改易,宜折衷《贞观》、《显庆》以为唐礼。乃诏徐坚、李锐、施敬本撰述,萧嵩、王仲丘继之。书成,唐之五礼之文始备,於是遂以设科取士。《新史》《礼乐志》大略采摭著于篇。然唐初已降凶礼於五礼之末,至显庆,遂削去《国恤》一篇。则敬宗谄谀讳恶鄙陋亡稽,卒不能正也。

  △《开元礼百问》二卷

  不著名氏。

  △《大唐郊祀录》十卷

  唐太常礼院修撰王泾撰。考次历代郊庙沿革之制,及其工歌祝号,而图其坛屋陟降之序。贞元中上之。

  △《礼阁新仪》三十卷

  唐太常修撰京兆韦公肃撰。录开元以后礼文损益,至元和十年。其一卷为目录。按《馆阁书目》云卷数虽存,而书不全,又复差互重出。今本不尔,但目录稍误。

  △《续曲台礼》三十卷

  唐太常博士太原王彦威撰。元和十三年,尝献《曲台新礼》三十卷。至长庆中,又自元和之末次第编录,下及公卿、士庶昏姻、丧祭之礼,并目录为三十卷,通前为六十一卷。案此惟续书,而亦无目录,全书则未之见也。《馆阁书目》亦无之。文宗朝,彦威仕为尚书节度使。

  △《开元通礼》二百卷

  御史中丞洛阳刘温叟永龄等撰。开宝四年五月,命温叟及李昉、卢多逊、扈蒙、杨昭俭、贾黄中、和岘、陈谔以《开元礼》重加损益,以成此书。

  △《太常新礼》四十卷

  提举编修贾昌朝子明等上。景祐四年,同知太常礼院浦城吴育春卿言本院所藏礼文故事未经刊修,请择官参定。至庆历四年始成。凡《通礼》所存,悉仍其旧。哀其异者,列之为一百二十篇。编修官孙祖德、李宥、张方平、吕公绰、曾公亮、王洙、孙瑜、余靖、刁约。

  △《天圣卤簿图记》十卷

  翰林学士常山宋绶公垂撰。始,太祖朝卤簿以绣易画,号“绣衣卤簿”。真宗时,王钦若为《记》二卷,阙於绘事,弗可详识。绶与冯元、孙奭受诏质正古义,傅以新制,车骑、人物、器服之品,皆绘其首者,名同饰异,亦别出焉。天圣六年十一月上之,其考订援证,详洽可稽。

  △《大飨明堂记》二十卷、《纪要》二卷

  宰相河汾文彦博宽夫等撰。国朝开创以来,三岁亲郊,未尝躬行大飨之礼。皇佑二年二月,诏以季秋择日有事於明堂,而罢冬至郊祀。直龙图阁王洙言,国家每岁大飨,止於南郊寓祭,不合典礼。古者明堂、宗庙、路寝同制,今大庆殿郎路寝也,九月亲祀,当於大庆殿行礼。诏用其言。礼成,命彦博及次相宋庠、参预高若讷编修为《记》,上亲制序文。已而彦博以简牍繁多,别为《纪要》。首载圣训,欲以大庆为明堂礼官之议,适与圣意合云。

  △《元丰郊庙奉祀礼文》三十卷

  崇文院校书杨完撰。初,元丰元年,诏以郊庙奉祀礼文讹舛,就太常寺置局,命陈襄、李清臣、王存、黄履等详定,完及何洵直、孙谔检讨。其后,本局乞令原检讨官杨完编类上进,至五年四月书成奏御。

  △《閤门仪制》十二卷

  学士李淑等修定。皆朝廷礼式也。

  △《政和五礼新仪》二百四十卷、《目录》五卷

  议礼局官知枢密院郑居中、尚书白时中、慕容彦逢、学士强渊明等撰。首卷祐陵御制序文,次九卷《御笔指挥》,次十卷《御制冠礼》,余二百二十卷,局官所修也。

  △《政和五礼撮要》十五卷

  绍兴中,有范其姓者为湖北漕,取品官、士庶冠昏、丧祭为一编,刻板学宫,不著名。以《武昌志》考之,为漕者有范正国、范寅秩,不知其为谁也。

  △《政和冠昏丧祭礼》十五卷

  绍熙中,南康黄灏商伯为礼官,请於《政和五礼》内掇取品官、庶人礼摹印颁之郡县,从之。其实即前十五卷书也。

  △《训俗书》一卷

  许洞洞夫撰。述庙祭、冠笄之礼,而拜扫附於末。谢绛希深、王举正皆有序跋。洞,淳化三年进士,希深之舅也。

  △《孟氏家祭礼》一卷

  唐诗侍御史平昌孟铣撰。曰《正祭》、《节词》、《荐新》、《义例》,凡四篇。

  △《徐氏家祭礼》一卷

  唐左金吾卫仓曹参军徐润撰。

  △《郑氏祠享礼》一卷

  唐侍御史郑正则撰。

  △《范氏寝堂时飨礼》一卷

  唐泾县尉南阳范传式、殿中侍御史傅正修定。

  △《贾氏家祭礼》一卷

  唐武功县尉贾顼撰。

  △《新定寝祀礼》一卷

  不知作者。《中兴馆阁书目》有此书,云前后有序,题太常博士陈致雍撰集。今此本亦前后有序,意其是也。致雍,晋江人,及仕本朝。

  △《孙氏仲享仪》一卷

  检校左散骑常侍孙日用撰。周显德中博士,后仕本朝。开宝时作此书。

  △《杜氏四时祭享礼》一卷

  丞相山阴杜衍世昌撰。

  △《韩氏古今家祭式》一卷

  司徒兼侍中相台韩琦稚圭撰。

  △《横渠张氏祭礼》一卷

  张载子厚撰。末有吕大钧和叔说教条附焉。

  △《伊川程氏祭礼》一卷

  程颐正叔撰。首载作主式。

  △《吕氏家祭礼》一卷

  丞相京兆吕大防微仲、正字大临与叔撰。

  △《范氏家祭礼》一卷

  范祖禹淳甫撰。

  △《温公书仪》一卷

  司马光撰。前一卷为表章、书启式,余则冠昏、丧祭之礼详焉。

  △《居家杂礼》一卷

  司马光撰。

  △《吕氏乡约》一卷、《乡仪》一卷

  吕大钧和叔撰。

  △《高氏送终礼》一卷

  礼部侍郎高闶抑崇撰。

  △《四家礼范》五卷

  张栻、朱熹所集司马、程、张、吕氏诸家,而建安刘珙刻於金陵。

  △《古今家祭礼》二十卷

  朱熹集《通典》、《会要》所载,以及唐、本朝诸家祭礼皆在焉。

  △《朱氏家礼》一卷

  朱熹撰。

  △《十书类编》三卷

  不知何人所集。十书者,管子《弟子职》、曹昭《女诫》、韩氏《家祭式》、司马温公《居家杂礼》、吕氏《乡礼》、范氏《义庄规》、高氏《送终礼》、高登《修学门庭》、朱氏《重定乡约社仓约束》也。虽不专为礼,而礼居多,故附之於此。

  △《庙仪》一卷

  吏部侍郎赵粹中撰进。专为太祖未正东乡之位,乃裒董弅、王普、赵涣首议,与一时讨论本末上之。时淳熙中也。

  △《奉常杂录》一卷、《乐章》一卷

  无名氏。杂录礼寺牲牢、乐舞、祝辞。其《乐章》则祠祭见行用者。

  △《服饰变古元录》三卷

  唐翰林学士汝南袁郊之仪撰。郊,宰相滋之子。《唐志》作一卷。

  △《古今服饰仪》一卷

  题蜀人樊建。绍兴癸酉序。

  ○时令类

  前史时令之书,皆入“子部农家类”。今案诸书上自国家典礼,下及里闾风俗悉载之,不专农事也。故《中兴馆阁书目》别为一类,列之“史部”,是矣。今从之。

  △《夏小正传》四卷

  汉戴德传,给事中山阴傅崧卿注。此书本在《大戴礼》,郑康成注《礼运》“夏时”曰:“夏四时之书也,其存者有《小正》。”后人於《大戴礼》钞出别行。崧卿以正文与传相杂,仿《左氏经传》,列正文其前,而附以《传》,且为之注。

  △《荆楚岁时记》六卷

  梁吏部尚书宗懔撰。记荆楚风物故事。

  △《锦带》一卷

  粱元帝撰。比事俪语,若法帖中《章草》、《月仪》之类也。

  △《玉烛宝典》十二卷

  隋著作郎博陵杜台卿少山撰。以《月令》为主,触类而广之,博采诸书,旁及时俗,月为一卷,颇号详洽。开皇中所上。

  △《金谷园记》一卷

  题李邕撰。《馆阁书目》云唐中散大夫。按邕字泰和,江都人,至北海太守,世号李北海。其父善,注《文选》者也。中散大夫,唐文散阶,本传不载,不知《书目》别何所据?唐世不应有两李邕也。

  △《秦中岁时记》一卷

  唐膳部郎中赵郡李绰撰。绰别未见,此据《中兴书目》云尔。其序曰:“缅思庚子之岁,洊周戊辰之年。”庚子,唐广明元年;戊辰,梁开平二年也。又曰:“偶记昔年皇居旧事,绝笔自叹,横襟出涕。”然则,唐之旧臣国亡之后,伤感畴昔,而为此书也。按朱藏一《绀珠集》、曾端伯《类说》载此书,有杏园探花使、端午扇市、岁除傩公傩母及太和八年无名子诗数事,今皆无之,岂别一书乎?

  △《咸镐故事》一卷

  唐韦慎微撰。其书与前大同小异,竟不知何人作也。卷末却有鬼神大者号傩公母一语。案《馆阁书目秦中岁时记》一名《咸镐岁时记》。

  △《千金月令》三卷

  唐孙思邈撰。

  △《韦氏月录》一卷

  唐右领军卫兵曹韦行规撰。李翱为之序。

  △《岁华纪丽》七卷

  唐韩鄂撰。采经、子、史传岁时事类聚,而以俪语间之。

  △《国朝时令集解》十二卷

  左仆射真定贾昌朝子明撰。唐因《礼记》《月令》旧文增损为《礼记》首篇。天宝中改名《时令》。景祐初,始命复《礼记》旧文,其唐之《时令》,别为一篇,遂命礼院修书官丁度、李淑、宋祁、王洙、郑戬及昌朝,约唐《时令》撰定为《国朝时令》,以便宣读。盖自唐以来有明堂读时令之礼也。及昌朝解相印治郡,五臣者皆已沦没,乃采经、史诸书及祖宗诏令典式,为之集解而上之。

  △《岁时杂记》二卷

  侍讲东莱吕希哲原明撰。希哲,正献公公著之子,号荥阳公。在历阳时与子孙讲诵,遇节日则休,学者杂记风俗之旧,然后团坐饮酒以为乐,久而成编。承平旧事,犹有考焉。

直斋书录解题·卷七

○传记类

  △《古列女传》九卷

  汉护都水使者光禄大夫刘向子政撰。成帝时,赵氏姊弟起微贱,逾礼制。向以为王教由内及外,故采取诗、书所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可法则及嬖孽乱亡者,序次为八篇,以戒天子。其七篇,篇十五人,为一百五人。第八篇为颂义。《隋》、《唐志》及《崇文总目》皆十五卷,盖以七篇分为上下,并颂为十五卷,而自陈婴母以下十六人附入其中,或与向同时,或在向后者,皆好事者所益也。王回、曾巩二序辨订详矣。巩之言曰:“后世自学问之士多徇于外物,而不安其守,其室家既不见可法,故竞于邪侈,岂独无相成之道哉!士之苟于自恣,顾利冒耻而不知反己者,往往以家自累故也。故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况于南乡天下之主哉!”愚尝三复其言而志之。向书传于世鲜矣,惟此书独全。其称《诗·芣苡》《柏舟》《大车》之类,与今说《诗》者乖异,盖齐、鲁、韩之学,固不尽与毛氏同也。

  △《东观汉纪》十卷

  汉谒者仆射刘珍、校书郎刘騊駼等撰。初,班固在显宗朝尝撰《世祖本纪》、《功臣列传》、《载记》二十八篇。至永初中,珍、騊駼等著作东观,撰集《汉纪》。其后,卢植、蔡邕、马日磾等皆尝补续。《唐艺文志》一百二十七卷。今所存惟吴汉、贾复、耿弇、寇恂、冯异、祭遵及景丹、盖延九人列传而已。其卷第凡十二,而阙第七、八二卷,未知果当时之遗否也?

  △《高士传》十卷

  晋征士安定皇甫谧士安撰。序称自尧至魏咸熙,二千四百余载,得九十余人。今自被衣至管宁惟八十七人。

  △《黄帝内传》一卷

  序云篯铿游衡山得之石室,刘向校中秘书传于世,诞妄不经,方士辈所托也。

  △《飞燕外传》一卷

  称汉河东都尉伶玄子于撰。自言与扬雄同时,而史无所见。或云伪书也。然通德拥髻等事,文士多用之;而祸水灭火一语,司马公载之《通鉴》矣。

  △《西京杂记》六卷

  晋句漏令丹阳葛洪稚川撰。其卷末言洪家有刘子骏书百卷,先父传之。歆欲撰汉书,杂录汉事,未及而亡。试以此记考校班固所作,殆是全取刘书,少有异同耳。固所不取不过二万余言,今钞出为二卷,以裨《汉书》之阙。所谓先父者,歆之于向也。而《馆阁书目》以为洪父传之,非是。《唐艺文志》亦只二卷,今六卷者,后人分之也。按洪博闻深学,江左绝伦,所著书几五百卷,本传具载其目,不闻有此书。而向、歆父子亦不闻其尝作史传于世,使班固有所因述,亦不应全没不著也。殆有可疑者,岂惟非向、歆所传,亦未必洪之作也。

  △《襄阳耆旧传》五卷

  晋荣阳太守襄阳习凿齿彦威撰。

  △《谈薮》二卷

  北齐秘书省正字北平阳玠松撰。事综南北,时更八代。隋开皇中所述也。

  △《梁四公记》一卷

  唐张说撰。案《馆阁书目》称梁载言纂。《唐志》作卢诜,注云一作梁载言。《邯郸书目》云载言得之临淄田通,又云别本题张说,或为卢诜。今按此书卷末所云田通事迹,信然,而首题张说,不可晓也。其所记多诞妄,而四公名姓尤怪异无稽,不足深辨。载言,上元二年进士也。

  △《景龙文馆记》八卷

  唐修文馆学士武甄平一撰。中宗初置学士以后馆中杂事,及诸学士应制、倡和篇什杂文之属。亦颇记中宗君臣宴亵无度,以及暴崩。其后三卷,为诸学士传。今阙二卷。平一,以字行。

  △《狄梁公家传》三卷

  唐海州刺史江都李邕泰和撰。

  △《高力士外传》一卷

  唐大理司直郭湜撰。

  △《北征杂记》一卷

  唐宰相赵憬撰。贞元四年,咸安公主下降回纥,憬副关播为册礼使,作此书纪行。

  △《唐年小录》八卷

  唐户部尚书扶风马总会元撰。记唐以来杂事,分为七门,末卷为杂录。旧有一本略甚,复得程文简本传之,始为全书。

  △《陵园记》一卷

  唐宗正丞李(缺)撰。光化元年序。

  △《凤池历》二卷

  不著名氏。记长孙无忌历官本末及家世子孙。按《唐志》冯宇《凤池录》五十卷,李淑《书目》惟存五卷。记宰相名次事迹,非此书。

  △《邺侯家传》十卷

  唐亳州刺史京兆李繁撰。繁,宰相泌之子。坐事下狱,知且死,恐先人功业泯灭,从吏求废纸拙笔为传。按《中兴书目》有柳玭后序,今无之。繁尝为通州,韩退之《送诸葛觉》诗所谓“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者也,其曰“行年余五十,出守数已六;屡为丞相言,虽恳不见录”则韩公于繁亦拳拳矣。《新旧史》本传称繁无行,漏言裴延龄以误阳城,师事梁肃而烝其室,殆非人类。然则韩公无乃溢美,而所述其父事,庸可尽信乎!

  △《牛羊日历》一卷

  唐刘轲撰。牛,指僧孺;羊,谓虞卿汉公也,是不逊甚矣。

  △《西南备边录》一卷

  唐宰相李德裕文饶撰。太和中镇蜀所作。内州县、城镇、兵食之数,大略具矣。

  △《异域归忠传》二卷

  李德裕撰。会昌二年,嗢没斯内附。德裕奉诏采秦、汉以来由绝域归中国,以名节自著、功业始终者,凡三十人,为之传。

  △《蛮书》十卷

  唐安南宣慰使樊绰撰。记南诏事。咸通五年奏之。

  △《闽川名士传》一卷

  唐崇文馆校书郎黄璞所记人物,自薛令之而下,凡五十四人。

  △《崔氏日录》一卷

  不著名氏。残缺无始末。未有跋尾,不知何人,言此书出宋敏求家。考订年月及所载人名姓甚详。盖广明元年崔沆为相,非其子弟即其门人为之。字画清丽,而其所记不过蒱饮、交通、评议,有以见唐末风俗之弊云。

  △《开元天宝遗事》二卷

  五代太子少保天水王仁裕德辇撰。所记一百五十九条。

  △《入洛记》一卷

  王仁裕撰。仁裕仕前蜀。国亡入洛记行。

  △《中朝故事》二卷

  伪唐给事中尉迟偓撰。载唐末杂事。

  △《燉煌新录》一卷

  有序称天成四年沙州传舍集,而不著名氏,盖当时奉使者。叙张义潮本末及彼土风物甚详。凉武昭王时有刘昞者,著《炖煌实录》二十卷,故此号《新录》。

  △《唐末泛闻录》一卷

  题常山阎自若撰。记五代及诸僭伪事。其序自言乾德中得於先人及舅氏闻见。且曰:“传者难验,见者易凭,考之史策,不若询之耆旧也。”然所记亦时有不同者,如李涛纳命事,本谓张彦泽,今乃云谒周高祖。未详孰是。

  △《杨妃外传》一卷

  直史馆临川乐史子正撰。

  △《渚宫故事》五卷

  后周太子校书郎余知古撰。载荆楚事,自鬻熊至唐末。本十卷,今止晋代,阙后五卷。

  △《锦里耆旧传》八卷、《续传》十卷

  前应灵县令平阳句延庆昌裔撰。开宝三年,秘书丞刘蔚知荣州得此传。其词芜秽,请延庆修之,改曰《成都理乱记》。天成之后,别加编次,起咸通九载,迄乾德四年,百余年蜀事,大略具矣。《续传》蜀人张绪所撰,起乾德乙丑,迄祥符己酉。自平蜀之后,朝廷命令、官僚姓名及政事因革,以至李顺、王均、刘旴作乱之迹,皆略载之。知新繁县太常博士张约为之序。

  △《平蜀实录》一卷

  左藏库副使康延泽撰。平蜀之役,延泽以内染院使为凤州路马军都监。王全斌等既得罪,延泽亦贬唐州团练使。按本传载蜀军二万七千人,诸将虑其为全师雄内应,欲尽杀之。延泽请简老弱疾病七千人释之,余以兵卫浮江而下,诸将不能用。此书叙述甚详。《邯郸书目》云不知作者。《馆阁书目》亦然。考王元之所撰延泽墓志,知其所为也。

  △《秦王贡奉录》二卷

  枢密使吴越钱惟演希圣撰。记其父俶贡献及锡赉之物。

  △《家王故事》一卷

  钱惟演撰。记其父遗事二十二事上之,以送史院。

  △《戊申英政录》一卷

  婺州刺史钱俨撰。记其兄俶事迹。俶以戊申正月嗣位。

  △《玉堂逢辰录》二卷

  钱惟演撰。其载祥符八年四月荣王宫火,一日二夜所焚屋宇二千余间。左藏、内藏、香药诸库及秘阁、史馆,香闻数十里。三馆图籍一时俱尽,大风或飘至汴水之南。惟演献礼贤宅以处诸王。以此观之,唐末、五代书籍之仅存者,又厄于此火,可为太息也!

  △《南部新书》十卷

  翰林学士钱易希白撰。倧之子也。所记多唐遗事。

  △《唐登科记》十五卷

  丞相鄱阳洪适景伯编集。按《唐艺文志》有崔氏《显庆登科记》五卷,姚康《科第录》十六卷,李奕《登科记》二卷。崔氏书有赵儋序,而失崔名。所载至周显德,固非崔氏本书。而李奕书亦不存。洪忠宣得姚康书五卷于北方,而丞相又得别本起武德终太和于毗陵钱氏,乃以三本辑为一书,而用姚氏为正。三书皆有序。姚字汝谐,南仲孙也,元和十五年进士。本书录武德至长庆为十一卷。其曰十六卷者,亦后人所续。

  △《五代登科记》一卷

  不著名氏。前所谓崔氏书至周显德止者,殆即此耶?馆中有此书。洪丞相以国初卿相多在其中,故并传之。

  △《大宋登科记》三十二卷

  洪适编,始,吴兴郡学有锓板,不分卷第,止述进士一科。适始放姚康录制举词科,自建隆庚申迄绍兴庚辰,二万三千六百人有奇,为二十一卷。自后皆续书之。

  △《中兴登科小录》三卷、《姓类》一卷

  通判徽州江都李椿撰。新安旧有《登料记》,但逐榜全录姓名而已。椿家藏《小录》,自建炎戊申至嘉熙戊戌,节取名字乡贯及三代讳刊之后,以韵类其姓,凡一万五千八百人有奇。太守吴兴倪祖常子武刻之,以备前记之阙文。

  △《乘轺录》一卷

  知制诰祁阳路振子发撰。祥符中使契丹,归进此录。

  △《奉使别录》一卷

  丞相河南富弼彦国撰。庆历使契丹,归为语录以进,机宜事节则具于此录。又一本有两朝往来书附于末。

  △《刘氏西行录》一卷

  直昭文馆保塞刘涣仲章撰。按康定二年,朝廷议遣使通河西唃氏。涣以屯田郎知晋州,请行。以十月十九日出界,庆历元年三月十日回秦州。此其行纪也。唃氏自此与中国通,而元昊始病于牵制矣。涣后擢刺史,历典数州至留后,以工部尚书致仕。

  △《契丹讲和记》一卷

  不著名氏。载契丹初讲和本末。末有庆历增币后北国誓书。

  △《庆历正旦国信语录》一卷

  余靖庆历三年使辽所记。

  △《熙宁正旦国信录》一卷

  天章阁待制窦卞熙宁八年使辽所记。

  △《接伴送语录》一卷

  集贤校理沈季长熙宁九年接伴送辽使耶律运所记。

  △《使辽见闻录》二卷

  尚书膳部郎中李罕撰。

  △《奉使鸡林志》三十卷

  宣德郎王云撰。崇宁元年,云以书状从刘逵、吴栻使高丽,归而为此书以进。自元丰创通高丽以后事实,皆详载之。

  △《宣和使金录》一卷

  太常少卿安陆连南夫鹏举吊祭阿骨打奉使所记。时宣和六年。

  △《奉使杂录》一卷

  绍兴十二年,何铸使金所录礼物、名衔、表章之属。

  △《馆伴日录》一卷

  无名氏。绍兴二十四年。

  △《隆兴奉使审议录》一卷

  左奉议郎雍希稷尧佐撰。隆兴二年,编修官胡昉、閤门祇侯杨由义使金人军前,审议海、泗、唐、邓等事,不屈而归。希稷,其礼物官也。所记抗辩应对之语,多出由义。

  △《揽辔录》一卷

  参政吴郡范成大至能乾道六年使金所记闻见。

  △《北行日录》一卷

  参政四明楼钥大防,乾道己丑,待次温州教授,以书状官从其舅汪大猷仲嘉使金纪行。

  △《乾道奉使录》一卷

  参政诸暨姚宪令则乾道壬辰使金日记。

  △《奉使执礼录》一卷

  进士郑俨撰。淳熙己酉中书舍人莆田郑侨惠叔使金贺正,会其主雍病笃,欲令于閤门进国书,侨不可。已而雍殂,遂回。

  △《使燕录》一卷

  尚书户部郎龙游余嵘景瞻撰。嘉定辛未,嵘使金贺生辰,会有鞑寇,行至涿州定兴县而回。

  △《李公谈录》一卷

  翰林学士饶阳李宗谔昌武撰。记其父昉之言,凡三十七事。

  △《丁晋公谈录》一卷

  不知何人作。

  △《贾公谈录》一卷

  序言庚午衔命宋都,闻于补阙贾黄中,凡二十六条,而不著其名。别本题清辉殿学士张洎。盖洎自江南奉使也。庚午实开宝三年。黄中,晋开运中以七岁为童子关头,十六岁进士及第第三人。

  △《王沂公笔录》一卷

  丞相沂公青社王曾孝先撰。记开国以来杂事,凡三十六条。

  △《沂公言行录》一卷

  天章阁待制王皡子融撰。沂公之弟也。前有叶清臣序文,后有晏殊、杜杞答书。

  △《王文正家录》一卷

  端明殿学士王素仲仪记其父旦言行遗事。

  △《寇莱公遗事》一卷

  不知何人作。

  △《乖崖政行语录》三卷

  虞部员外郎成都李畋撰。述张忠定公咏治蜀政事及言行。

  △《安定先生言行录》二卷

  杂录胡瑗翼之事及告祠、志、表、祭文等。其间有《贤惠录》、《孝行录》,盖其父讷所为也。《孝行录》别见,《贤惠录》记妇人之贤者。

  △《曹武惠别传》一卷

  知石州曹偃撰。武惠曾孙也。

  △《韩魏公家传》十卷

  不著名氏。当是其家所传也。

  △《韩忠献遗事》一卷

  群牧判官钱塘强至几圣撰。至,魏公之客也。

  △《魏公语录》一卷

  与《别录》小异而實同。《别录》分四卷,此总为一编。先后次第亦不同,而末一则《别录》所无,姑并存之。

  △《魏公别录》四卷

  枢密大名王岩叟彦霖撰。亦魏公客。

  △《杜祁公语录》一卷

  不知何人作。

  △《文潞公私记》一卷

  记至和请建储及元丰褒赏事。

  △《唐质肃遗事》一卷

  无名氏。所记唐介子方事也。

  △《韩庄敏遗事》一卷

  秘书丞韩宗武文若撰。记其父丞相缜玉汝事。末亦杂记他事。宗武,即少年遇洋客者也,年八十二乃卒。此编亦载其诗,云熙宁间得异疾,与神物遇。

  △《范忠宣言行录》二十卷

  不著姓名,其家所录也。

  △《范太史遗事》一卷

  翰林学士范冲元长记其父事。

  △《傅献简佳话》一卷

  不知何人作。记傅尧俞所谈。

  △《杜公谈录》一卷

  雷泽杜师益等录其父务滋之言。王广渊作序。

  △《道乡语录》一卷

  不知作者。记邹浩志完语。

  △《丰清敏遗事》一卷

  给事中章贡李朴先之撰。记丰稷相之事,朱熹为之后序。

  △《宗忠简遗事》三卷

  不著名氏。录留守开封宗泽汝霖事。亦其家子孙所为也。

  △《吕忠穆家传》一卷、《逢辰记》一卷、《遗事》一卷

  记建炎丞相吕颐浩元直事。孙昭问刻之广德军。

  △《褒德集》二卷、《易学辨惑》一卷

  邵伯温撰。录其父诰命、谥议、行状、墓志之属。《辨惑》述传授源流,辨郑夬之妄。

  △《吕氏家塾记》一卷

  侍讲吕希哲原明撰。

  △《桐阴旧话》十卷

  吏部尚书颍川韩元吉无咎撰。记其家世旧事,以京师第门有桐木故云。元吉,门下侍郎维之四世孙也。

  △《熙宁日录》四十卷

  丞相王安石撰。本朝祸乱萌于此书,陈瓘所谓尊私史而压宗庙者。其强愎坚辩,足以荧惑主听,钳制人言。当其垂死,欲秉畀炎火,岂非其心亦有所愧悔欤!既不克焚,流毒遗祸至今为梗,悲夫!书本有八十卷,今止有其半。

  △《温公日记》一卷

  司马光熙宁在朝所记。凡朝廷政事、臣僚差除及前后奏对、上所宣谕之语,以及闻见杂事皆记之。起熙宁元年正月,至三年十月出知永兴军而止。

  △《赵康靖日记》一卷

  参政睢阳赵?叔平所记治平乙巳、丙午间在政府事。

  △《刘忠肃行年记》一卷

  丞相东平刘挚莘老撰。

  △《绍圣甲戌日录》一卷、《元符庚辰日录》一卷

  丞相南丰曾布子宣撰。记在政府奏对施行及宫禁朝廷。

  △《文昌杂录》六卷

  主客郎中南京庞元英懋贤撰。官制初行,元英为郎,在省四年,记一时见闻及古今典故可观览。元英,丞相庄敏公籍之子。

  △《闻见近录》一卷

  宗正丞三槐王巩定国撰。

  △《辨欺录》一卷

  韩忠彦记其父嘉祐末命事与文、富诸公辨。

  △《回天录》一卷

  宣教郎秦湛处度撰。记吕好问围城中事。好问除右丞,诰词有“回天之力”语,故以名录。后有好问谢其祖公著复官表及遗表。

  △《尽忠补过录》一卷

  修职郎穆伯刍撰。记张孝纯在伪齐时所上本朝书。

  △《吴丞相手录》一卷

  吴敏元忠撰。记靖康初元事。

  △《岳飞事实》六卷、《辨诬》五卷

  飞之孙珂撰。

  △《丁卯实编》一卷

  成忠郎李珙撰。诛曦之功,杨巨源为多,安丙忌而杀之。珙为作传上之于朝,以昭其功,而伸其冤。

  △《孔子编年》五卷

  新安胡仔元任撰。其父待制舜陟命仔采摭经传为之。

  △《诸葛武侯传》一卷

  侍讲张栻撰。以陈寿作史私且陋,裒集他传及裴松之所注为此传,而削去管乐自许一则。朱晦翁以为不然,又为后论,以达其意。谓其体正大而学未至,使得游洙泗之门,所就不止此。

  △《韩文公历官记》一卷

  新安张敦颐撰。颇疏略。其最误者,序言擒吴元济、出牛元翼为一事,此大谬也。为裴度行军司马,在宪宗元和时;奉使镇州王庭凑,在穆宗长庆时。

  △《欧公本末》四卷

  吕祖谦编。盖因观《欧阳公集》,考其历仕岁月、同官同朝之人,略著其事迹。而集中诗文亦随时附见,非独欧公本末,而时事、时贤之本末,亦大略可观矣。故以入传记类。

  △《皇祐平蛮记》二卷

  殿中丞冯炳撰。记侬智高事。

  △《孙威敏征南录》一卷

  学士睢阳滕甫元发撰。言平南之功,皆本孙沔元规,狄青之至,莫能出其右者。余靖归美于青,非实也。甫时通判潮州。

  △《唃厮啰传》一卷

  不著作者。

  △《陕西聚米图经》五卷

  閤门通事舍人雄州赵珣撰。珣父振,博州防御使,久在西边。珣访得五路徼外山川道里,康定二年为此书。韩魏公经略言于朝,诏取其书,召见。执政吕许公、宋莒公言用兵以来,策士之言以千数,无如珣者。擢泾原都监,定川之败死焉。珣劲特好学,恂恂类儒者,人皆惜之。

  △《元丰平蛮录》三卷

  金部员外郎知凤翔府家安国撰。记乞弟、韩存宝事。

  △《元祐分疆录》二卷

  直龙图阁京兆游师雄景叔撰。元祐初,议弃西边四寨,执政召师雄问之,对曰:“先帝弃之可也,主上弃之则不可。且示弱夷狄,反益边患。”争之甚力,不听,卒弃之。四寨者:葭芦、米脂、浮屠、安疆也。夏人以事出望外,萌侵侮之心,连年犯顺,皆如师雄所料。此书前三卷记当时论辨本末,后一卷行实,不知何人作也。是岁,师雄被命行边,请以便宜行事。夏人与鬼章谋寇熙河。师雄说刘舜卿出师,种谊遂破洮州,擒鬼章以献,其功伟矣。元祐诸老固欲休兵息民,师雄言既不行,功复不赏,殆以专反熙、丰,失于偏滞,终成绍述之祸,亦有以也。师雄,治平二年进士。

  △《青唐录》一卷

  右班殿直李远撰。元符中取邈川、青唐,己而皆弃之。远,绍圣武举人,官镇洮,奉檄军前,记其经历见闻之实,灿然可观。

  △《交趾事迹》十卷

  知新州赵勰撰。

  △《占城国录》一卷

  不著名氏。

  △《鸡林类事》三卷

  不著名氏。

  △《政和大理入贡录》一卷

  右迪功郎钱塘周邦撰。其祖穜为集贤修撰知桂州时,归明人黄璘招来大理国入贡,诏穜考究其真伪。穜言伪妄不可凭,乞依熙宁故事支马价发还。璘至京师,力主其事,穜落职奉祠。久而觉其诈,乃改正。复职知广州。

  △《安南表状》一卷

  绍兴二十五年李天祚进贡,自靖康二年以后,至是始通也。

  △《边和录》五卷

  承议郎河东陈伯疆撰。载胡世将承公宣抚川陕事。

  △《建炎德安守御录》三卷

  郡丞东平刘荀子卿编次。建炎初,高密陈规元则守德安御群盗事迹功状。规,后守顺昌与刘锜共成却敌之功者也,以枢密直学士知庐州而卒。

  △《淮西从军记》一卷

  不著名氏。记绍兴十年金人败盟,淮西诸帅守御事。

  △《顺昌破敌录》一卷

  不著名氏。记刘锜信叔守御战胜本末。

  △《滕公守台录》一卷

  不著名氏。睢阳滕膺子勤为台州户曹,方腊之乱,仙层人吕师囊应之,攻城甚急。膺佐太守备御,卒全一城,郡人德之,至今庙食。行状事实,聚见此编。膺后至直秘阁京西漕而终。

  △《二杨归朝录》一卷

  杨尧弼、杨载绍兴八年所与达赉、乌珠书。时伪齐初废也。末有探报金事数十条。

  △《逆臣刘豫传》一卷

  杨尧弼等撰。二杨事迹当考。前录题衔称宣义郎、迪功郎,并为大总管府官属。此传尧弼为右从事郎,载为右迪功郎。

  △《许右丞行状》一卷

  吏部员外郎许忻撰。许公翰字崧老,襄邑人,为尚书右丞。忻其弟也。

  △《李忠定行状》一卷

  通判洪州李纶撰。其兄丞相纲伯纪事状。叶适正则所作谥议附于后。

  △《翟忠惠家传》一卷

  翟耆年伯寿述其父汝文公巽事实。忠惠者,私谥也。耆年实邢恕外孙。

  △《艾轩家传》一卷

  莆田林成季述其季父工部侍郎光朝谦之事实。

  △《夹漈家传》一卷、所著书目附

  莆田郑翁归述其父樵渔仲事迹。樵死时,翁归年八岁,安贫不竞,顷佐莆郡时犹识之。

  △《叶丞相行状》一卷

  阁学庐陵杨万里廷秀撰。丞相莆田叶颙子昂乾道丁亥冬雷罢相,至建宁而薨。

  △《谢修撰行状墓志》一卷

  昭武谢师稷务本奉使闽部,有惠爱,没而民祠之。《行状》,里人黄适景声撰,《墓志》,永嘉陈谦益之撰。其庙曰昭应。

  △《朱侍讲行状》一卷

  奉议郎三山黄干直卿撰。其高第弟子且子壻也。

  △《紫阳年谱》三卷

  朱侍讲门人通判辰州昭武李方子公晦撰。

  △《笃行事实》一卷

  丞相赵汝愚子直编其父善应彦远事状,而罗愿、朱熹所撰行状、墓铭及诸贤哀词,题跋之属,萃为一编。“笃行”者,陈福公题其墓云尔。吕太史跋语有云:“处者易持,出者难工。”朱侍讲取其意以为铭,所以勉其子之意深矣。

  △《赵丞相行实》一卷、《附录》二卷

  知静江府赵崇宪履常编集。忠定长子也。其一时诸贤祭文、挽歌与嘉定更化之后昭雪诬枉、改正史牒本末,皆见《附录》。

  △《赵忠定行状》一卷、《谥议》一卷

  知光州鄱阳柴中行与之撰。其《谥议》刘允济全之、杨方子直所为也。

  △《倪文节言行录》三卷、《遗奏志状碑铭谥议》一卷

  户部郎中倪祖常子武辑其父尚书遗事。《行状》,锡山蒋重珍良贵撰;《碑铭》,临邛魏了翁华甫撰。

  △《赵华文行状》一卷

  文林郎赵山李燔敬子撰。忠定之子,吏部崇宪履常也。

  △《八朝名臣言行录》二十四卷

  侍讲朱熹撰。以近代文集及传记所载本朝名臣言行,掇取其要,辑为此录。前五朝五十五人,后三朝四十二人。

  △《中兴忠义录》三卷

  龚颐正撰。自建炎至绍兴辛巳,上自李若水、刘韐贵臣、名士,下及一妇人、卒伍之微,皆录之。

  △《孝史》五十卷

  太学博士新喻谢谔昌国撰集。曰君纪五、后德一、宗表五、臣传三十五、文类二、夷附一。谔后至御史中丞,淳熙名臣,乐易君子也。

  △《孝行录》三卷

  京兆胡讷撰。始得此书,不知讷何人也。所记多国初人,已而知其为安定先生翼之之父,仕为宁海节度推官。

  △《古今孝悌录》二十四卷

  庐陵王绍珪唐卿撰。

  △《廉吏传》十卷

  成都费枢伯枢撰。自春秋至唐,凡百十有四人。宣和乙巳为序。

  △《南阳先民传》二十卷

  题南阳王襄元祐癸酉岁序。所记邓州人物自百里奚、直不疑而下至唐范传正、韩翃,凡一百六十人。

  △《典刑录》十二卷

  苕溪吴宏编。凡五十二门,大略於《言行录》中钞出。

  △《近世厚德录》四卷

  题百炼真隐李元纲国纪编。沈濬道原为作序。

  △《救荒活民书》三卷

  从政郎鄱阳董煟编进。煟,绍熙五年进士,尝知瑞安县。

  △《仁和活民书》二卷

  秀州司户会稽丁锐集。

  △《折狱龟鉴》三卷

  承直郎开封郑克武子撰。初,五代宰相和凝有《疑狱集》,其子水部郎和濛续为三卷,六十七条。克因和氏之书分为二十门推广之,凡二百七十六条,三百九十五事。起郑子产,迄于本朝。

  △《明刑尽心录》二卷

  丁锐为鄂州司理,又集此书。

  △《好还集》一卷

  秀水娄伯高元龙编报应之事,为十门。

  △《先贤施仁济世录》一卷

  奉化丞山阴诸葛兴编。凡十门,皆本朝诸贤事实也。

  △《莆阳人物志》三卷

  知兴化军永嘉林纮文伯撰。以图志不叙人物,故特为是编。莆壤地褊小,而人物特盛。

  △《卧游录》一卷

  吕祖谦撰。晚岁病废卧家,取史传所载古今人境胜处录之,而以宗少文卧游之语,寘诸卷首。

  △《上庠录》十卷

  光州助教吕荣义撰。杂记京师太学故事。

  △《上庠后录》十二卷

  三山周士贵撰。记中兴太学事,颇疏略。

  △《昭明太子事实》二卷

  知池州赵彦博富文编。昭明庙食于池,颇著灵响。元祐始赐额曰“文孝”。

  △《祠山家世编年》一卷

  詹仁泽、曾樵编辑广德横山神张王事迹。

  △《海神灵应录》一卷

  永嘉贡士陆维则撰。太守韩彦直子温为之序。初,元祐中太守直龙图阁范峋梦海神曰:“吾唐李德裕也。”郡城东北隅,海仙坛之上有庙,初不知其为何代人。峋明日往谒,其像即梦中所见。自是多响应。然封爵训词惟曰“海神”而已。

  △《鄂国金陀粹编》二十八卷、《续编》三十卷

  岳珂撰。

  ○法令类

  △《律文》十二卷、《音义》一卷

  自魏李悝、汉萧何以来,更三国、六朝、隋、唐,因革损益备矣。本朝天圣中,孙奭等始撰《音义》,自名例至断狱,历代异名皆著之。

  △《唐令》三十卷、《式》二十卷

  唐开元中宋璟、苏颋、卢从愿等所删定。考《艺文志》卷数同,更同光、天福校定,至本朝淳化中右赞善大夫潘宪、著作郎王泗校勘其篇目、条例,颇与今见行令式有不同者。

  △《刑统》三十卷

  判大理寺燕山窦仪可象详定。初,范质既相周,建议律条繁广,轻重无据,特诏详定,号《大周刑统》,凡二十一卷。至是重加详定,建隆四年颁行。

  △《绍兴刑统申明》一卷

  开宝以来累朝订正与《刑统》并行者。

  △《嘉祐驿令》三卷

  三司使梁国张方平安道等修定。前一卷为条贯敕,后二卷为则例令。官吏、帮支、驿券、卫官、傔从之类,皆据此也。

  △《庆元敕》十二卷、《令》五十卷、《格》三十卷、《式》三十卷、《目录》一百二十二卷、《随敕申明》十二卷,总二百五十六卷

  丞相豫章京镗仲远等庆元四年表上。国朝自建隆以来,世有编敕,每更修定,号为“新书”。中兴至此,凡三修矣。其有续降指挥,谓之“后敕”,以待他时修入云。

  △《绍兴贡举法》五十卷

  丞相万俟?等绍兴二十六年表上。

  △《绍兴监学法》二十六卷、《目录》二十五卷、《申明》七卷、《对修厘正条法》四卷,共六十二卷

  宰相秦桧等绍兴十三年表上。

  △《嘉泰条法事类》八十卷

  宰相天台谢深甫子肃等嘉泰二年表上。初,吏部七司有《条法总类》,《淳熙新书》既成,孝宗诏仿七司体分门修纂,别为一书,以“事类”为名,至是以《庆元新书》修定颁降。此书便于检阅引用,惜乎不并及《刑统》也。

  △《嘉定吏部条法总类》五十卷

  嘉定中,以开禧重修《七司法》并《庆元海行法》、《在京通用法》、《大宗正司法》参定,凡改正四百六十余条。视淳熙《总类》增多十卷,七年二月颁行。

  △《役法撮要》一百八十九卷

  提举编修宰相京镗等庆元六年上。自绍兴十七年正月以后,至庆元五年七月以前,为五十五门,又八十二小门,门为一卷外,为参详目录等。卷虽多而文甚少。其书于州县差役,极便于引用。

  △《刑名断例》十卷

  不著名氏。以《刑统》、《敕令》总为一书,惜有未备也。

  △《营造法式》三十四卷、《看详》一卷

  将作少监李诫编修。初,熙宁中,始诏修定,至元祐六年成书。绍圣四年命诫重修,元符三年上,崇宁二年颁印。前二卷为《总释》,其后曰《制度》、曰《功限》、曰《料例》、曰《图样》,而壕寨石作,大小木雕镞锯作,泥瓦、彩画刷饰,又名分类,匠事备矣。

  △《修城法式条约》二卷

  判军器监沈括、知监丞吕和卿等所修敌楼马面团敌式样,并申明条约。熙宁八年上。

  △《宣和军马司敕》十三卷、《令》一卷

  宣和所修。

  △《金科类要》二卷

  不著名氏。

  △《元丰刑部叙法通用》一卷

  末载《申明》,至绍兴、淳熙以后。

直斋书录解题·卷八

○谱牒类

  △《姓源韵谱》一卷

  唐张九龄撰。依《春秋正典》、柳氏《万姓录》、《世本图》,捃摭诸书,纂为此谱,分四声以便寻阅。古者赐姓别之,黄帝之子得姓者十四人是也;后世赐姓合之,汉高帝命娄敬、项伯为刘氏是也。惟其别之也,则离析,故古者论姓氏,推其本同;惟其合之也,则乱,故后世论姓氏,识其本异。自五胡乱华,百宗荡析,夷夏之裔与夫冠冕舆台之子孙,混为一区,不可遽知。此周、齐以来谱牒之学,所以贵于世也欤?

  △《元和姓纂》十卷

  唐太常博士三原林宝撰。元和中,朔方别帅天水阎某者,封邑太原以为言。上谓宰相李吉甫曰:“有司之误,不可再也。宜使儒生条其源系,考其郡望,子孙职任,并总缉之。每加爵邑,则令阅视。”吉甫以命宝,二十旬而成。此书绝无善本,顷在莆田以数本参校,仅得七八,后又得蜀本校之,互有得失,然粗完整矣。

  △《李氏皇室维城录》一卷

  屯田郎中李衢、沔王长史林赞修,止于僖宗。盖昭宗时所录也。

  △《李氏房从谱》一卷

  唐洛阳主簿李匡文撰。时为图谱官。

  △《圣唐偕日谱》一卷

  前贺州刺史李匡文撰。序言前守职图籍日,撰《天潢源派谱统》,务在省略,直取相承一叶,旁附首分诸房。今特从圣唐以来列圣下诸王、公主,逐帝书出,号曰“偕日”,与日齐行之义也。匡文字济翁,又有《资暇集》见于录。

  △《唐宰相甲族》一卷

  唐韦述、萧颖士等撰。自王方庆而下,十有四家。

  △《唐相门甲族》、《诸郡氏谱》共一卷

  不著名氏。《甲族》八十六家,《氏谱》自京兆八姓而下,凡三百五十姓。

  △《唐杜氏家谱》一卷

  唐太子宾客杜信撰。

  △《天下郡望氏族谱》一卷

  唐李林甫等天宝八年所纂,并附五音于后。

  △《姓苑》二卷

  不著名氏。古有何承天《姓苑》。今此以李为卷首,当是唐人所为。

  △《姓解》三卷

  雁门邵思撰。以偏旁字类为一百七十门,二千五百六十八氏。景祐二年序。

  △《千姓编》一卷

  不著名氏。末云嘉祐八年采真子记。以《姓苑》、《姓源》等书,撮取千姓,以四字为句,每字为一姓,题曰《千姓编》。三字亦三姓也。逐句文义亦颇相属,殆《千字文》之比云。

  △《陈郡袁氏谱》一卷

  袁陟世弼录。

  △《陶氏家谱》一卷

  怀州教授陶直夫录。侃之后也。

  △《帝王系谱》一卷

  武夷吴逵公路撰。政和壬辰也。自汉迄周显德,每代略具数语。其论曹操迫胁君后,无复臣礼,逆节已显。会其病死,故篡窃之恶,漏在身后。昔人谓其不敢危汉者,亦不核其情耳。此论与愚意吻合。

  △《群史姓纂韵谱》六卷

  永福黄邦先宋显撰。凡史传所有姓氏皆有韵,类聚而著其所出。建炎元年,其兄邦俊宋英为之序。

  △《古今姓氏书辨证》四十卷

  校书郎史馆校勘临川邓名世元亚撰。其子椿年绪成之。

  △《皇朝百族谱》四卷

  长沙丁维皋撰。周益公为之序。时绍兴末也。仅得百二十有三家,其阙遗尚多,未有能续裒集者。

  △《米氏谱》一卷

  奉直大夫米宪录。盖国初勋臣米信之后。信五世为芾元章,又三世为宪。

  ○目录类

  △《唐艺文志》四卷

  《新唐书》中录出别行。监中有印本。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