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二十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 作者:清·瞿镛


集部二 ○别集类二 △徐公文集三十卷(校宋本) 宋徐铉撰。邑人李学正浩录本。尝属友人邵君恩多以周香严影钞宋本校误补脱,惟《武烈帝庙碑铭》阙叶、《三清观记》末叶周本亦无,莫由补全。宋本每半叶十行,行十九字。有胡克顺《进书表》,陈彭年、晏殊序,徐琛跋。 △河东先生集十六卷(旧钞本) 宋柳开撰。门人张景编集。凡十五卷。末一卷为景所作行状一篇。旧为吴文定钞藏本。板心有“丛书堂”三字。 △咸平集三十卷(旧钞本) 宋田锡撰。《文献通考》作五十卷,疑此为後人重编。前列苏文忠《序》、范文正《墓志》、司马文正《神道碑》阴。旧为知不足斋藏本。(卷首有“歙西长塘鲍氏”、“知不足斋藏书印”朱记。) △乖崖先生集十二卷(旧钞本) 宋张咏撰。後附录本传、钱易《墓志铭》、韩琦《神道碑》、王禹偁《赠序》,李焘《乖崖堂记》、项安世《北峰亭记》及《杂事》为一卷。赵希弁《读书附志》作十卷。此从郭森卿刻本传录,有森卿序。卷数与陈氏《书录》合。当时固有两本也。 △王黄州小畜集三十卷(补钞宋本) 宋王禹偁撰。赋、诗十三卷,杂文十七卷。有咸平三年自序。绍兴戊辰沈虞卿《镂板序》谓:“内翰王公,手编文集,简易醇质,得古作者之体。好事者得之,珍秘不传。虞卿假守於此,想见其人,因以家笥所藏善本更加点勘,鸠工镂板,以广其传”云云。序後附印书纸墨工价及校正、监雕造衔名八行。宋刊本存卷十二至十六、卷十八至二十四,馀皆石门吕无党以谢氏小草斋本钞补全,故後亦录谢肇淛跋。板心有“吾研斋补钞”五字。(宋本上有“野竹家”、“吴郡沈文”、“沈辨之”朱记。钞本有“惠栋之印”、“字曰定宇”朱记。) 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本(再版)。 △王黄州小畜集三十卷(旧钞本) 此即晋安谢氏钞本。序、跋皆同。板心有“小草斋钞本”五字。肇淛手跋曰:“予少时得元之诗文数篇,读而善之,锐意欲见其全集,遍觅不可得。既知有板梓於黄州,讬其州人觅之,又不得。去岁,入长安,从相国叶进卿先生借得内府宋本,疾读数过,甚快,因钞而藏之。今学为诗者,未能窥此老藩篱,而动弹射宋人至不遗馀力,此与以耳食者何以异,悲夫!万历庚戌三月望日。”後藏周栎园、汪秀峰两家。(卷首有“谢在杭家藏书”、“周元亮家藏书”、“新安汪氏启淑信印”诸朱记。) △王黄州小畜外集七卷(旧钞残本) 宋王禹偁撰。原书见陈氏《书录》,有二十卷,今存卷七诗,卷八杂文,卷九论议传,卷十箴赞颂,卷十一、十二代拟诸作,卷十三序。苏魏公颂有序,见集中。谓前集,公手自编纂,而遗编坠简,尚多散落。曾孙芬购寻裒类,又得诗赋、碑志、论议、表著凡二十卷,目曰《外集》。案:芬,皇祐进士,官集贤校理、诸王府翊善。 △和靖先生诗集一卷(宋刊残本) 不题名。前有皇祐五年太常博士宛陵梅尧臣撰序,略曰,先生诗,时人贵重甚於宝玉,先生未尝自贵,就辄弃之,故所存百无一二。诸孙大年掇拾之,请为序。云云。每半叶九行,行二十字。“树”字阙笔,“构”字注“高宗庙讳”,“敦”字注“御名”,光宗时刻本也。原书分上、下二卷,今存上卷。诗编古体、律体,五七言律绝不分列,犹存古式,其足以校正明刻四卷本舛讹甚多。如《湖楼写望》,不作“晚望”;诗云“秋静雁行高”,不作“秋净”;《上湖闲泛》云“平望望不极”,不作“平皋”:“中峰行乐”,不作“行药”;《西湖舟中值雪》云“温炉接薄薰”,不作“拥薄薰”;《送长吉上人》云“行行肯发禅”,不作“废禅”;《送史殿省典封州》云“唯应侍药罢”,不作“莳药”;《送王舍人》云“上閤还旄节”,不作“上间”:“清谈倾祖席”,不作“绮席”;《喜冯先辈及第後见访》,不作“马先辈”;《病中谢冯彭年见访》云“新篁箨半披”,不作“未披”;《西村晚泊》云“那辞迟新月”,不作“那堪”;《寄临川司理赵时》云“驿路向山郭”,不作“江郭”;《和酬杜从事题壁》云“题赠比兼金”,不作“题此”:“槐木纸椎”,不作“纸椎”;《送范寺丞》云“中林萧寂款吾庐”,不作“林中”:“亹亹犹欢接绪馀”,不作“犹欣”;《山阁偶书》云“馀生多病期恬养”,不作“怡养”;《和酬周寺丞》云“除是千庐贵游客”,不作“平庐”;《复送慈公还虎邱山》云“香林禅石抱雲痕”,不作“雲根”;《和蒙尉见寄》云“敢将闲卧敌隆中”,不作“高卧”;《夏日即事》云“不辞齿发多衰疾”,不作“衰病”:“粉竹亚梢垂宿露”,不作“垂薄露”;《湖上隐居》云“闭门自掩苍苔色”,不作“闲门”;《送遂良师游嘉禾》,不作“逐良师”,《山舍小轩有石竹二丛因成七言二章》,不作“因成二章”;诗云“冷摇疏朵欲无春”,不作“欲生春”:“可开秋色易为花”,不作“可关”;又“莫管金钱好行市”有小注云:“陆鲁望有诗云,如今莫共金钱斗,买断秋风是此花。”(明本脱。)《湖上晚归》云“寺倚雲峰更晚晴”,不作“正晚晴”;《咏茶》云“乳花烹出建溪春”,不作“乳香”:“人间绝品人难识”,不作“世间”;《和史官赞》云“门对远峰青”,不作“远岑”;《杏花》云“不禁烟雨轻欺著”,不作“轻欹”;《春日寄钱都使》云“指背挟肩行乐事”,不作“指肯”;《湖山小隐》云“且并闲功子细钞”,不作“闲工”;《送僧机素还东嘉》云“东岩有函石”,不作“幽石”;《和酬天竺慈雲大师》,不脱“酬”字;《宿姑苏净慧大师院》,不作“太师”;《送人知苍梧》云“仄身南望但依依”,不作“侧身”;《寄辇下传神相大师》云“罗重折秋衣”,不作“拆秋衣”;《送僧之姑苏》云“茶色晴空映”,不作“岑色”;《寄清晓阇梨》云“还肯重相望”,不作“相访”;《寄胡介》云“一食共寒蔬”,不作“一饭”;《留题李颉林亭》云“兼琴枕《鹤经》”不作“无琴”;《冬夕得卫枢至》,不脱“冬”字;诗云“空斋留与宿”,不作“并宿”;《赠胡乂》,不作“胡介”;《赠金陵明上人》云“亡国名流重”,不作“上国”;(疑宋本讹。)《旅馆写怀》云“危坐对浪浪”,不作“对沧浪”;《偶书》云“直语多时忌”,不作“时多忌”:“幽肠俗不分”,不作“幽怀”;《汴岸晓行》云“孤烟开道店”,不作“开店道”:“初阳去浪明”,不作“出浪明”;《黄家庄》云“落然随分起诗愁”,不作“时愁”;《僧有示西湖墨本》云“已共孤山画入图”,不作“入画图”。明刻梅《序》脱讹尤多,如“宁海西湖之上”,“宁海”作“钱塘”;“趣尚博远”,“趣尚”讹“趋向”:“天子修封禅”,“天子”讹“朝廷”;“一来相遇无不语合”,脱“相遇无不”四字:“君既老”下脱“朝廷”二字;“而令长吏”,“而”讹“乃”:“年六十一”,“一”讹“二”:“故所存百无一二”,“存”下衍“者”字。宋刻胜处若此,未知下卷犹在人间否?旧为太仓黄摄六藏本,有手书跋云:“《和靖集》,余向购之於武林徐门子铺中,後归灵均;灵均身後藏书散尽,此册以残缺独存。戊子夏,赵昭携过溪上,因复留之,如异乡见故人也。摄六黄翼。”册首签题“宋《林和靖诗集》”六字,为灵均笔。(卷首有“有明黄翼收藏”圜朱记。) △林和靖诗集四卷(明刊本) 宋林逋撰。後有《补遗》一卷,梅尧臣序。嘉靖间雲间乔时敏刊於杭州,有《刻板序》。 △河南穆先生集三卷(旧钞校本) 宋穆修撰。附录《遗事》一卷。祖无择编本。淳熙间永州教授欧阳椿得其本,刻之以传。有无择序、刘清之《後序》。书中“构”字皆注“御名”,则自宋刻本传录者。有朱笔校字,正误甚多。末题云:“甲午季夏月下浣棫林承望雲阁主命校此。” △钜鹿东观集十卷(校宋本) 宋魏野撰。野本隐士,殁赠秘书著作郎。其子闲编其集。援《汉书》班固引著作局为东观故事,故名曰《钜鹿东观》。有薛田序。旧为士礼居藏本。黄荛圃以宋本校正,有跋曰:“余向於顾抱冲处见有宋刻《东观集》,拟假录未果。乾隆乙卯仲冬晦日偶於五柳书居得是本,假抱冲宋刻本校勘一过,讹字赖正颇多。宋刻阙四、五、六卷,系钞补本,为曹洁躬物,後贻我郡陆其清,今抱冲得於顾听玉家,古书源流,固不可没云。” △武溪集二十卷(明刊本) 宋余靖撰,其子仲荀编。四库著录即是本也。篇目与欧阳公所撰墓志悉合。明成化间,邱文庄得其本於馆阁,录副以传,属韶郡太守刻诸郡斋。有屯田郎中周源序。 按:《广东丛书》第一集影印本。 △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元刊本) 宋范仲淹撰。淳熙间綦焕校定。有苏轼序、俞翊跋及綦焕跋。《别集》後附忠宣兄弟遗文。此元时重刻本。《序》後有墨图记篆书云:“天历戊辰改元褎贤世家重刻於家塾岁寒堂。”殆文正後人即依原本繙雕,故写刻皆古雅,与宋本款式无异。(卷首有“毛晋私印”、“子晋”二朱记。) △河南先生文集二十七卷附录一卷(旧钞本) 宋尹洙撰。文二十五卷,二十六、七两卷为《五代春秋》。附录本传、《墓表》、《墓志》、《祭文》、《乞与尹构官状》及《杂见事迹》为一卷。前有范仲淹序。郡人吴翌凤得录青芝山堂本,以卢抱经所藏本校过,补脱改讹为多。 △徂徕文集二十卷(影钞宋本) 题:“徂徕石介守道。”无序跋。每卷目後连接本文。中遇宋帝及“本朝”字俱空格。宋讳字亦阙笔。《四库》著录本第四卷内阙《寄元均叔文》、《读易堂》、《水轩》、《暂憩》四诗,此本不脱,犹为完善之本。(卷首有“平江陈氏西畇藏书”、“陈壿印”、“复初氏”、“张位之印”诸朱记。) △镡津文集二十二卷(明刊本) 宋藤州镡津东山沙门契嵩撰。弘治间沙门如卺刻本。首载尚书屯田员外郎陈舜俞《镡津明教大师行业记》,有沙门文琇、如卺、广源序。 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本。 △雪窦颂古集一卷拈古一卷瀑泉集一卷祖英集二卷(宋刊本) 宋僧重显撰。题“弟子远尘、允诚、思恭、圆应等集”,有昙玉、圆应、文政等序。遵王钱氏听藏祇有《祖英集》一种,此其全帙也。《颂古集》後有“参学仙都沙门简能校勘”一行。《祖英集》後有“四明洪举刊”一行。每半叶十一行,行二十字。“廓”字减末笔,当是宁宗後刻本。旧为泰兴季氏藏书。(卷首有“季振宜藏书”朱记。) 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本。 △雪窦颂古集一卷(元刊本) 题:“参学小师远尘集。”卷末有“至正元黓敦牂蕤宾朔日”一行,当是纪其刊竟时也。 △古灵先生文集二十五卷(宋刊本) 宋陈襄撰,其子绍夫编。後有《附录》一卷。先是同里徐世昌刻之,有绍兴五年李刚序。绍兴三十一年族裔辉重刻於赣之郡斋,有《後跋》。辉子晔编《年谱》附。《後集》首冠以《绍兴元年求贤手诏》并《熙宁经筵论荐司马光等三十三人章稿》。渔洋山人所见小草斋谢氏钞本仅二十卷,非全帙也。是本字近柳体,每半叶十行,行十八字。板心有字数,与海宁吴槎客藏本同。末有《使辽语录》一卷。(卷首有“梁溪顾氏朝泰珍藏”朱记。) △青社黄先生伐檀集二卷(明刊本) 宋黄庶撰。上卷为诗,下卷为文。旧皆附《山谷集》。後有庶自序、诸孙荦、■〈田〉二跋。 △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八十卷(宋刊本) 宋司马光撰。题“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与世行本称《传家集》者不合。其编次亦异。凡《赋》一卷、《诗》十四卷、《章奏谥议》四十卷、《制诰》一卷、《表》一卷、《书启》六卷、《序》二卷、《记传》二卷、《铭箴颂原说述》一卷、《赠谕训乐词》一卷、《论》二卷、《议辨策问》一卷、《史赞评议疑孟》一卷、《史剡迂书》一卷、《碑志》五卷、《祭文》一卷。每半叶十二行,行二十字。书中“桓”字注“渊圣御名”,“构”字注“御名”,是绍兴初年刻本也。前有绍兴二年刘峤《刊板序》及《进书表》,今世行《传家集》误刘峤为刘随,并节去《序文》首尾及年号、官衔,《表》亦不载。今并附录,以表宋刻之真。《序》曰:“孔门以颜回为德行之首,於其问仁,则曰‘天下归仁焉’;於其问为邦,则告以虞、夏、商、周之政,何哉?以其德行举而错之事业,则所谓言语、政事、文学,皆其所优为者。孔子所以称其贤,则其心固以王佐之矣。若馀子,未免夫货殖者、昼寝者、无所取材者,难与并为仁者,恶可与颜氏子同年语哉!孔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盖言难其人也。大丞相温国文正司马公出於去圣数千岁之後,其公忠直亮,根於性质之自然,非勉而中、思而得者,见於修身践言,则孝、弟、忠、信,虽蛮貊而可行,在屋漏而不愧。至其施诸政事,则关百圣而不惭,蔽天地而不耻;其发为文章,则探阴阳造化之赜以丰其源,躬仁义礼乐之实以沃其膏,酌圣贤出处之正以厉其操,通古今因革之变以傅其施,非徒载之空言也。是文也,君天下得之足以鉴兴衰、通治体;公卿大夫得之足以劝忠嘉、尽臣节;士庶人得之足以检身厉行,为君子之归;以至山颠水涯,幽人放客得之则浩歌流咏,斟酌厌饫,随取随足。夫舟青可渝,而公之文不可朽也;金石可磨,而公之文不可磷也;山可摧,泽可涸,而公之文愈久愈新,垂世而亡穷也。公又尝著《资治通鉴》,备论前世君臣善否之迹,与其理乱兴亡之证,别为一书,公非有意於立文者,然将以鼓吹《六经》,羽翼名教,则肆笔为言,不约而成章。古语曰:“木有文而水有波,虽欲更之,无奈之何。‘韩愈曰:”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昔颜渊死,孔子曰:“噫!天丧予!‘悯王道之无传也。公立朝大节,辅相勋庸,凛凛在人耳目。公虽云亡,斯文未丧,学者传诵,非独得其言、得其书而已。文集凡八十卷,为二十八门。其间诗赋、章奏、制诰、表启、杂文、书传,无所不备,实得於参知政事汝南谢公。谢公语峤曰:艰虞以来,文籍散亡,子曾大父杂端公,熙宁二年坐诋时政,及再缴诏敕,还中书,谪守九江,一斥不复。司马公时营救甚力,章疏具载国史,天下所共知之。且趣峤叙其首,镂行於世。峤虽浅陋未学,然服膺此书旧矣,矧复世笃忠义之契,顾何敢以不敏辞。绍兴二年,岁在壬子,九月旦,左朝请郎直徽猷阁权发遣福建路提点刑狱公事吴兴刘峤谨序。“《表》曰:”臣峤言:准尚书省劄子,备奉十月二十九日圣旨,因秘书省有请以臣近刊《司马光文集》许令投进者。断编参订,深虞三冢之传疑;睿旨聿颁,忽睹六丁之下取。前贤增重,晚学与荣。臣峤诚惶诚惧、顿首顿首,窃以先正若司马光,大用於元祐际:奋身许国,揭万代之规模;张胆极言,切一时之利病。资治体则已详於《通鉴》,举事要则咸备於《历书》。至其翰墨之馀,犹尽天下之奥,言言霜日之可畏,炳炳丹青之不渝。繄仁庙之末年,建明是赖;暨英皇之当■〈宀一〉,献替居多。维裕陆眷注之最深,而权臣诋排之尤力。与其位高而言废,曷若身退而道尊。逮宣仁复辟之初,属时相蔽贤之日。扬雄殁而是非乃定,九龄罢而治乱遂分。兹遇公朝,载加赠典。爰讨论乎旧政,且搜访其遗文。国论交欣,儒林动色。恭惟皇帝陛下,缉熙奥学,缵绍丕基。景运中兴,方遵养於时晦;圣谟博采,常讲论於夜分。臣得善本於近臣之家,冠芜词於成书之首。写诸琬琰,羽翼鲁堂之《六经》;信若蓍龟,秕糠唐室之三鉴。览获尘於间燕,荣实贲於幽原。缅怀间世之钜公,曾是先臣之知己。叩閤而救张说,岂独见於空辞;掠麻而沮延龄,尚想闻於正色。匪徒勋业,焕在简编。期有补於将来,庶永垂於不朽。斯文未泯,仅存石室之藏;旧德益彰,重上茂陵之稿。所有《司马光文集》八十卷,计十有七册,谨随表上进以闻。臣峤诚惶诚具、顿首顿首谨言。绍兴三年十一月日左朝请郎直徽猷阁权发遣福建路提点刑狱公事兼提举常平等事臣刘峤上表。“《表》後有朱笔题”洪武丁巳秋八月收“八字,为徐良夫手笔。卷末有弘治乙丑卢雍题记云:”国初吴儒徐松雲先生收藏《温公集》八十卷,缺九卷。雍谨钞补以为完书云。“又黄丕烈跋云:”此本为宋最初之刻,钱竹汀谓余曰,宋王深宁撰《困学纪闻》,载《温公集》字句,多与此刻合,知深宁所见,即是本也。世行本以《传家集》为最古,今见此绍兴初刻题曰“《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则传家之名,非其最初;及观周香严所藏旧钞本,亦为卷八十,题曰“《司马太师温国文正公传家集》”,卷末有“泉州公使库印书局淳熙十年正月内印造到”;又有嘉定甲申金华应谦之及陈冠两跋,皆云,公裔孙出泉本重刊,是《传家》又重刊本矣。(卷首有“徐达左印”、“松雲道人徐良夫藏书”二朱记。) 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本。 △司马太师温国文正公传家集八十卷(明刊本) 此本为嘉靖间潜江初启昭所刻,高陵吕公柟校定。前有刘随序。“随”乃“峤”之误。序文亦不全。 △赵清献文公集十六卷(元刊本) 宋赵忭撰。有景定元年陈仁玉序。是本乃至治初重刊者。有至治首元蒙九晋人僧家奴钧元卿跋。凡诗七卷,文七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 △赵清献公集十卷(明刊本) 此成化七年顺天府尹阎铎重刻本。《诗》五卷,《文》五卷,与原本卷第不同。《附录》一卷,亦未载。 △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外集三卷(明刊本) 宋李觏撰。明左赞编辑。附录告词、劄子、荐章、书序、诗、墓铭为《外集》三卷。末附《祠堂记》及《年谱》。(卷首有“蓼亭萧氏藏书”朱记。) △郧溪集二十八卷(钞本) 宋郑獬撰。前有建康秦焴序。原书五十卷,淳熙丙辰刻於安陆郡学,其本久佚。此阁本从《永乐大典》录得,凡文二十四卷,诗四卷。 △钱塘韦先生集十六卷(旧钞本) 宋韦骧撰。卷一至九为诗,卷十至十八为文。原书十八卷,其前二卷已阙。较《四库》著录本尚多二卷。後有乾道四年孙右奉直大夫知汀州军州主管学事兼管内劝农使能定跋云:“先大父文稿二十卷,最後二卷遗失。能定大惧岁月浸远,复有亡逸,以隳先志。谨命工锓木於临汀郡庠。”书中遇“构”注“太上皇帝御名”,是犹从乾道本传录者。旧为吴中周香严藏书。 △安岳冯公太师文集十二卷(旧钞本) 宋冯山撰。原书三十卷。景定中,沪州周锐合其子澥《集》四十五卷并刻之,故刘光祖何德固作序称《二冯先生文集》。今澥《集》全帙,而山《集》失去十八卷,唯存全书目录。传是楼《著录》亦同,盖世无完本矣。 △元丰先生南丰类稿五十卷(明刊本) 宋曾巩撰。後有《附录》一卷,成化六年南丰令杨参刻本。《目录》後有墨图记二行云:“成化壬辰秋八月良旦南丰县绣梓重刊。”有王震旧序及丁思敬序。 △南丰曾先生文粹十卷(明刊本) 不著编辑姓氏,惟题“旴江张光启校,无锡安如石刊。”有嘉靖己酉王慎中序,亦不言何人编选。 △洛阳九老祖龙学文集十六卷(旧钞本) 题:“龙图阁学士左谏议大夫上柱国范阳郡开国侯食邑二千八百户赐紫金鱼袋祖无择撰。”诗六卷,文四卷。其卷十一至十六,皆附录名臣、贤士当时赠答诗文及家集中传记、敕书也。末有曾孙衍述祖氏源流始末及赵国体跋。 △宛陵先生文集六十卷(明刊本) 宋梅尧臣撰。欧阳修序後。附录《墓志赠答诗文》及《补遗诗文》为一卷。宋刻不传。正统间,宣城守袁旭得其本於公之後裔,刻之以传。杨士奇作跋。後有姜奇芳刻本,即从此出。旧为昆山葛氏藏书。(卷首有“葛鼒私印”、“靖调”二朱记。) △范太史集五十五卷(旧钞本) 宋范祖禹撰。无序跋。凡《诗》三卷,《表状》、《劄子》九卷,《奏议》十四卷,《进故事》一卷,《翰林词草》六卷,《启状》一卷,《赋论策问》一卷,《记序》、《铭》、《书传》一卷,《青词祭告文》、《哀词》、《诔文》一卷,《墓志》、《神道碑铭》七卷,《皇族墓志铭》八卷,《皇族追封记石记》一卷,《皇族石记》一卷,《手记》一卷。《手记》皆书元祐间一时名人,盖记其所知者以待荐剡也。是集世有二本;明程篁墩从秘阁钞得摘录刊行仅十八卷;此为足本,与陈氏《书录》、《宋史艺文志》合。(卷首有“乐意轩吴氏藏书”朱记。) △文潞公文集四十卷(校本) 宋文彦博撰。前有石林叶氏《序略》及嘉靖五年高陵吕柟序,其本多讹脱。仁和胡心耘珽以文瑞楼钞本携示,检覈之,是正甚多。如:卷二十五《答诏》中“第使之城数亭障,制虏冲轶耳,非复”下衍“有而”二字,脱去“前日图也,所以张大其名,若入讨之为者,盖兵法有之,用而”廿三字;卷二十六《论西边事》中,“比其兰州本属董毡”下脱去“夏人得之为已三十八九年,董毡”十三字;卷二十七《元祐元年答奏》中“西人乱弱”下脱去“取如拾芥,又可信乎?国之大事,岂可数为“十六字;卷二十八《进汉唐故事第五》中”召客者以被墙“下脱去“古者以奉一帝一后而节適”十一字。其馀改讹、补墨丁处不可胜数,盖犹出自宋刻也。(卷首有“御史之章”、“季振宜印”、“沧苇”诸朱记。) △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刊本) 宋邵雍撰。前有治平丙午自序及元祐辛未邢恕序。後附《集外诗》十三首。每半叶十行,行二十一字。楮墨精好。惟《人鬼吟》,卷八与卷十二重出。旧为邑中张芙川藏书。卷三册首空叶有芙川以血书“南无阿弥陀佛”六字,题其後云:“《击壤集》宋刻罕见,昔年由士礼居得三至六四卷,为季沧苇旧藏。此全部首尾完整,汪氏艺芸书舍散逸,乙巳十一月得之,爱不能释,展读三复,以血书‘佛’字於空页。惟愿此书流传永久,无水火蠹食之灾,後之读是书者,其知所珍贵也夫。”(卷首有“安乐堂藏书记”、“爱日精庐藏书”、“蓉镜心赏”、“芙川鉴定”诸朱记。) △鄱阳集四卷(钞本) 宋洪皓撰。原书十卷。刻之新安者已佚。今馆本从《永乐大典》录出。後附其子适原跋,录自《盘洲集》。 △濂溪集六卷(明刊本) 宋周子撰。前有绍定元年萍乡胡安之《序》。卷一为公年谱,山阳度正著。卷二为《太极图说》、《通书》、《拙赋》、《养心亭说》及《诗》十一首。卷三以下皆附录。正德间刻本,後有新宁林山跋,谓编之者周世系伦,刻之者黄子敏才也。 △周元公集十卷(明刊本) 此本为天启间武陵黄克俭所刻,盖依万历二年崔惟植刻本,分十卷,《太极图说》、《通书》为二卷,《杂著》一卷,《附录》七卷,较正德本增文二篇,书六篇,诗十八篇,而无年谱。有丁懋儒、崔惟植、黄克俭序。 △节孝先生集三十二卷(明刊本) 宋徐积撰。集本三十卷,首载《事实》一卷,後附《语录》一卷。此明嘉靖间淮安兵备副使刘祐繙雕宋景定本。《目录》後有“迪功郎淮安州学教授翁蒙正景定甲子孟秋初吉重行编次校定”二行,仍旧式也。有王夬亨序。 △欧阳文忠公居士集五十卷(宋刊本) 宋欧阳修撰。苏轼序。此书编次为公晚年所自定。凡《诗》十四卷,《赋》、《杂文》一卷,《论》二卷,《经旨辨》一卷,《诏册》一卷,《神道碑铭》四卷,《墓表》二卷,《墓志铭》十二卷,《行状》一卷,《记》二卷,《序》、《传》四卷,《书》三卷,《策问》一卷,《祭文》二卷。每卷末有“熙宁五年秋七月男发等编定,绍熙二年三月郡人孙谦益校正”二行。卷一後有白文二行云:“李文敏公家藏,公之孙恕宣和癸卯写本,今以考证异同於後。”其各卷後或有“朝佐考正”语者,丁朝佐也。每半叶十行,行十六字。(卷首有“玉兰堂”、“五峰樵客”、“古吴王氏”、“王履吉印”、“梅溪精舍”、“辛夷馆印”诸朱记。) △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明刊本) 此周益公编本。首列《年谱》一卷,後有《附录》五卷。凡分《居士集》、《外集》、《易童子问》、《外制集》、《内制集》、《四六集》、《奏议集》、《杂著述》、《集古录跋尾》、《书简》为十种。明天顺间邑人程宗重刻於庐陵郡学。宗,字源伊,以《诗经》中柯潜榜进士,由邢部员外郎出知吉安府事,履任未期月,访求是书旧本於胡文穆子永肃家,遂捐俸刻之。有苏轼《居士集序》、胡柯《年谱跋》及钱溥、彭勖序。(卷首有“东吴”、“鹿城胡氏”、“四香山房图书记”朱记。) △欧阳先生文粹五卷(宋刊本) 宋陈亮编。凡文一百三十篇,又《拾遗》十一篇。此书各家著录皆作二十卷,是本密行小字,独分五卷,诚为希觏。前列苏轼序及当时名人祭文。《目录》後有乾道癸巳陈亮後序。每半叶十四行,行二十六字。板刻精妙,字句与本集颇有异同,并资参考。卷中多正书木印云:“安抚提刑汪郎中置到绍兴府学官书,许生员关看,不许带出学门。”盖为明时官学藏书。 △乐全先生文集四十卷(旧钞本) 宋张方平撰。苏轼序。附王巩撰《行状》为一卷。状中述公有《玉堂集》二十卷,乃制草之文,别录成编,故不载集中。书内“慎”字皆注“御名”,盖孝宗时有刻本也。(卷首有“海宁杨芸士藏书印”朱记。) △范忠宣公集二十卷(元刊本) 宋范纯仁撰。集本十七卷,其十八至二十,附《国史》本传及《行状》。旧为公从玄孙之柔所编,有楼钥序、之柔及沈圻、廖视、陈宗道跋。(卷首有“武林诸氏家藏”朱记。) △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四卷(宋刊残本) 此书不见诸家书目,亦无序录。原本卷数无考。仅存《古律诗》二卷、《杂论》一卷、《经论》一卷。其诗标《纪行》、《怀古》、《投献》、《简寄》、《酬答》、《送行》、《释氏》、《九日》、《器用》、《寺观》、《祠庙》、《山水》、《城洞》、《园圃》、《书画》、《禽兽》、《自述》、《挽辞》、《效古》诸类,较《嘉祐集》增多《游嘉州龙岩》、《初发嘉州》、《襄阳怀古》、《寄杨纬》、《和杨节推见赠》、《答张子立见寄》、《送蜀僧去尘》、《九日》、《和魏公题仙都观》、《游陵雲寺》、《过木枥观》、《神女庙》、《题白帝庙》、《万山荆门》、《惠泉》、《昆阳城》、《题三游洞》、《与可许惠所画舒景以诗督之》、《仙都山鹿》、《自尤》,凡二十首。《嘉祐集送任师中》此作“吴师中”,《杂论》中增《辨奸论》一篇。每半叶十五行,行二十五至二十七字不等。“殷”、“徵”、“匡”字阙笔,而“桓”字不改作“威”,亦不阙笔,疑是北宋麻沙本也。(卷首有“一经後人”“范文安珍藏”朱记。) △嘉祐集十五卷(校宋本) 宋苏洵撰。是书郡人蒋篁亭、黄荛圃皆有校宋本,此即依之校改,是正为多。 △嘉祐新集十六卷(校宋本) 宋苏明允集。宋时有二本,一名《嘉祐集》,一名《嘉祐新集》,此冯己苍氏以家藏明刻悉依宋本改正,增钞《附录》一卷,末有“绍兴十七年四月晦日婺州州学雕,教授沈裴校”二行。又有朱笔题记云:“乙酉夏避兵城东之洋荡村,借钱颐仲宋本校增。村中无事,十日而毕。六月二十七日孱守老人记。”(卷首有“上党大冯收藏图书记”朱记。) △临川王先生文集一百卷(宋刊本) 此临川曾孙珏刊本。前有小序云:“曾大父之文,旧所刊行,率多舛误。政和中,门下侍郎薛公、宣和中先伯父大资皆被旨编定,後罹兵火,是书不传。比年,临川龙舒刊行,尚循旧本。珏家藏不备,复求遗稿於薛公家,是正精确,多以曾大父亲笔石刻为据,其间参用众本,取舍尤详。至於断缺,则以旧本补校足之,凡百卷,庶广其传云。绍兴辛未孟秋旦日右朝散大夫提举两浙西路常平茶盐公事王珏谨题。”又有《总目》,惟载某卷之某卷、某体诗、某体文。其细目载每卷前,《目》後即接本文。每半叶十二行,行二十字。书中“桓”字作“渊圣御名”,“构”字作“御名”,“慎”、“敦”、“廓”字不阙笔,虽有後来修板谬误不少,而原书尚是绍兴旧刻可知。覈之明繙詹大和刻本,卷第皆同。惟《挽词类》中少《苏才翁挽词》二首,《集句》中少《离昇州作》一首,而多《移桃花》一首,诗云:“舍南舍北皆种桃,东风一吹数尺高。枝何荐绵花烂熳,美锦千两敷亭皋。晴沟涨春绿周遭,俯视红影移渔舠。山前邂逅武陵客,水际仿佛秦人逃。攀条弄芳畏晼晚,已见黍雪盘中毛。仙人爱杏令虎守,百年终属樵苏手。我衰此果复易朽,蟲来食根那得久。瑶池绀绝谁见有,更值花时且追酒,君能酩酊相随否?”案:此诗不似集句,疑当时误编入也。 △广陵先生集二十卷(旧钞本) 宋王令撰,外孙吴说编。後有《拾遗》及《附录》二卷。是集刻本不传,钞本多讹谬不可句读;卷第亦不同,或作三十一卷,或作四十二卷,皆钞胥任意分编。此本出自明人,尚清釐可观。 △集注东坡诗前集四卷(宋刊残本) 旧不题名,原序已失,不知何人编辑。注有“赵云”、“师云”、“李云”、“傅云”、“程云”、“胡云”、“宋云”、“孙云”,又有自注、补注新添,皆作白文。案:乾道前注苏诗者赵夔,有分类第一注本,又有四注、五注、八注、十注各本,此书疑即十注本。考所注诸家姓氏:赵夔字尧卿,又赵次公字彦材,皆蜀人。师尹,字民瞻,居里未详。傅■〈艹深〉,字荐可,仙溪人。程縯,字季长,居里未详。宋援,字正卿,孙倬,字瞻民,皆蜀人;唯胡姓未详。所谓补注新添,亦未知何人之注。又案:王文诰云:乾道时,合任居实及二赵、程、李、林、师七家为八注,又合八注与孙倬、李厚为十注。据此,与此本微有不合。书名标《前集》,未知尚有《後集》否。原书十八卷。目录钞补,今存卷一至卷四,其卷四一册。另一板本三卷本。每半叶十四行,行廿五字,大小字同。第四卷本每半叶十一行,行廿二字。宋庙讳“完”字、“构”字减笔。板刻清朗,字体劲正,当是南宋麻沙本之佳者。旧为子准陈氏藏书。(卷首有“稽瑞楼”朱记。) △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元刊本) 宋苏轼撰。宋时杭州刊本为分集编订,此即从之繙雕。卷首有宋帝赠敕、赐赞,後有本传、《年谱》、《墓志》各一卷。(卷首有“吴郡张绍仁学安藏书”朱记。) △东坡先生翰墨尺牍八卷(元刊本) 此书与全集《尺牍类》中颇有出入,乃当时别行本,犹《山谷集》外之有《刀笔》也。 △栾城集二十一卷(宋刊残本) 宋苏辙撰。原书九十六卷,此存前集三十三至三十七、又三十九、四十、四十二,後集卷九至廿一。卷中篇次与明刻略异,犹存手自编定之真。每半叶十一行,行十八字。“佶”字阙笔,而“敦”字不阙,当为光宗前刻本。旧藏士礼居黄氏。(每卷有“安节”、“耕野”、“朱之蕃印”诸朱记。) △栾城集五十卷後集二十四卷三集十卷应诏集十二卷(明刊本) 此书淳熙、开禧间俱有刻本。晁陈二家《书目》所载,卷数与此本合。前列本传《谥议》二篇,明人所增。目录後有“清梦轩藏板”五字,有邓光跋及曾孙诩、四世孙森跋。 △豫章黄先生文集九十七卷(明刊本) 宋黄庭坚撰。《内集》三十卷,《外集》十四卷,《别集》二十卷,《词》一卷,《简尺》二卷。其《年谱》三十卷,公之孙■〈田〉撰。嘉靖间,分宁周季凤钞自内阁,巡按江西御史西蜀徐岱属宁守乔迁刻之,犹不失宋本之遗。有岱及周季凤序。後附《伐檀集》二卷。 △豫章先生遗文十二卷(影钞宋本) 嘉定戊辰曾孙铢後序,谓,今所传《豫章文集》多遗阙,持节东蜀,访诸耆耋,得之黔间凡若干纸,别而为二,曰《遗文》,曰《刀笔》。则当时与《刀笔》合刻者凡《诗》一卷,《铭赞颂序》一卷,《记书》一卷,《表奏状启婚书》一卷,《杂著》一卷,《疏祝文青词祭文》一卷,《墓铭墓表》一卷,《行状》一卷,《题跋》三卷,《行记》一卷,附宜州乙酉《家乘》於後。是书较《豫章文集》中《别集》字句颇有异同。每半叶八行,行十五字。宋讳字亦有阙笔,确从旧本录传。旧为平津馆藏书。(卷首有“孙星衍”、“芳茂山人”二朱记。) △山谷老人刀笔二十卷(明刊本) 此本与《全集》中《简尺》微有不同,宋时已有别行本矣。卷首列《山谷老人传》一篇。 △黄太史精华录八卷(明刊本) 宋天社任渊选。有序,明朱承爵刻本,有跋。所钞诗文甚略,何大复、王渔洋皆谓其采取未惬人意,疑即承爵伪讬。以向来藏书家视为秘笈,故存之。(卷首有“王时敏烟客”、“钱燕喜印”、“寿平”、“正叔”诸朱记。) △后山诗注十二卷(宋刊本) 题:“天社任渊。”前三卷钞补。卷首旧有政和五年门人魏衍撰《彭陈先生集记》、政和丙申元城陈雲题词及目录,此未钞补。题低五字,诗句下低一字,提行列注亦用大字。每半叶十三行,行廿三字。“筐”、“恒”、“树”、“桓”字阙笔。字句有胜於官刻本者,今悉举之。如:卷二《徐氏闲轩》注云“徐氏谓徐正大”,不作“大正”;卷三《送黄生》云“百年论交见子心”,不作“见子知”;《胡士彦挽词》云“经年见未频”,不作“未见频”;卷四《以拄杖供仁山主》云“一生用底今相赠”,不作“令相赠”;《西湖》云“寒花只自香”,不作“知自香”;卷五《次韵晁无斁冬夜见寄》云“寒窗冬砚欲生尘”,不作“冬夜”;卷六《寄邓州杜侍郎》云“人去此事古未有”,“去”为“云”字之讹,官刻作“言”字;注中“陈仲弓、黄叔度能过之否”,“否”字下无“乎”字:“公自为德吾何取”,不作“取为德”;《寄杜择之》云“衡阳纸贵子能频”,不作“洛阳”:“桓山”,不作“柏山”:“林峦特起终为汙”,不作“终有汙”;《和黄预感秋》云“霜黄未登俎”,不作“皆登俎”;卷七《和黄生春尽游南山》云“内愧积腹臆”,不作“肠臆”:“茅屋湿风霜”,不作“漏风霜”;《何郎中出黄公草书》云“好事元须一赏足”,不作“无须”:“晚岁河山断梦思”,不作“何山”;《赠郑户部》云“十载归来辽海东”,不作“千载”;卷八《黄预挽词》云“玉箸凝潮後”,不作“冰潮後”;《览胜亭》云“草木真宜主”,不作“真成主”;卷九《答田生》云“人今未肯忘”,不作“人尽”:“终能讳秘方”,不作“终无”;卷十《寄酬咸平朱宣德》云“今诗初得心”,不作“今时”;《绝句二首》云“勤苦著书如作吏”,不作“此吏”;《谢赵生惠芍药》云“要将结習恼鶖子”,不作“将要”;卷十一《别刘郎》云“公私两多事”注云“公私勿勿”,不作“怱怱”。 △宛丘先生文集七十六卷(旧钞本) 题:“张耒文潜”。此本编次分卷,与今官刻《柯山集》五十卷本不同。卷一至三为《赋》,卷四至二十一为《古诗》,卷二十二至三十三为《律诗》,卷三十四至四十二为《绝句》,卷四十三至四十五为《古乐府歌诗》,卷四十六为《骚》,卷四十七为《哀挽》,卷四十八为《表状》,卷四十九为《启》,卷五十为《文》,卷五十一为《赞铭偈疏》,卷五十二、五十三为《题跋》,卷五十四、五十五为《记》,卷五十六为《序》,卷五十七为《议说》,卷五十八至六十五为《论》,卷六十六、六十七为《书》,卷六十八至七十为《墓志》与《传》,卷七十一至七十六为《同文倡和》。按《文献通考》载,《柯山集》有一百卷,周紫芝所见亦有七十卷及百卷者。是本卷数虽增於官刻,而诗篇大略相同,惟《文类》中增多《新居上梁文》、《哭下殇文》二首;《书简类》中增多《与陈三书》、《代范枢密答陈列书》、《与范十三元长书》三首;《墓志类》中增多《华阴杨君墓志》、《晁无咎墓志铭》、《田奉议墓志》、《崔君墓志》、《符夫人墓志》五首。至若《评书》、《评贾岛》诗二首,两本皆有,其实为欧阳公作,编者讹入之也。官刻本《与鲁直书》“夫交者君子之所甚慎,而某”下有阙文,此本不阙。补录於左,以供好古者之校订:“乃请之以书,而复以是望於人,亦少轻矣,惟某之诚心,其所素信,有过於面见者,故不复自疑。又尝以谓天下之物,举不能遁於至诚之外,顾某之不才,未必有能使鲁直未尝见而如见之者,然鲁直又安能无动於吾诚乎,鲁直以谓如何也?闻鲁直於文章无所不能,而独喜为诗,某窃好之,然不足以望馀光。谨录其诗五十首,亦将以钓鲁直之近作,顾投者薄矣而求者甚重,故於介者之行也,歌《木瓜三章》以送之。渐寒。伏惟校雠之馀,为道自爱。” △张文潜文集十三卷(明刊本) 题:“起居舍人张耒文潜撰。”凡《论》十卷,《杂著》二卷,《序记》一卷。明郝梁刻。即胡应麟《笔丛》所载之本,犹出宋人钞录,故庙讳皆有改字、减笔,较今刻《柯山集》增多文十馀篇,虽非完本,亦可贵也。有马鲋序、郝梁跋。旧为孙潜夫藏书。(卷首有“孙潜之印”朱记。) △淮海先生文集二十六卷(宋刊残本) 题:“秦观少游。”原书四十六卷。今存卷一至十八,卷二十七至三十四。前有自序云:“元丰七年冬,余将赴京师,索文稿於囊中,得数百篇。辞鄙而悖於理者,辄删去之。其可存者,古律体诗百十有二,杂文四十有九,从游之诗附见者四十有六,合二百一十七篇。次为十卷,号《淮海閒居集》云。”序後又有无名氏题记云:“右学士秦公元丰间自序云耳,故存而不废;今又采拾遗文而增广之,合为四十有六卷。大槩见於後序,览者悉焉。”惜後序亦已阙矣。每半叶九行,行十五字。首叶板心有“眉山文中刊”五字。“慎”、“敦”、“廓”字阙笔。宁宗时蜀中刻本也。以明嘉靖间张綖刻本对校,张本讹字甚多,今将所校者附著於左: 卷一《浮山堰赋》“运徒力顿漂无垠”。“垠”误“根”。《黄楼赋》“俨雲霄以侍侧”。“霄”误“肖”。《寄老庵赋》“诛薙草茅”。“薙”误“■〈雉〉 ”。“波及邻国”。“波”“被”。“与神自会”。“神”误“妙”。“引年乞身”。“年”误“老”。“亦将负杖屦而从之矣”。“屦”误“屡”。《汤泉赋》“野老听然而笑曰”。“听”误“冁”。《叹二鹤赋》“顺风气而腾鶱”。“鶱”误“骞”。《郭子仪单骑见虏赋》“淝水新室”。“淝”误“肥”。《和渊明归去来辞》“桔槔俯仰无停时”。“停”误“已”。“封侯既绝念”。“既”误“已”。 卷二《泊吴兴西观音院》“天色菰蒲里”。“菰”误“孤”。“艅航烟际下”。“航”误“艎”。《三老堂》“琬琰瑑高词”。“瑑”误“琢”。《司马迁》“未易讥疏略”。“讥”误“议”。《答朱广微》“广微才华殆天付”。“付”误“赋”。《记梦答刘全美》“草木萦天带流水”。“萦”误“荣”。《田居》“努力竞晨昏”。“努”误“弩”。“倒筒备青钱”。“筒”误“茼”。 卷三《春日杂兴》“珠星落梧楸”。“落”误“络”。“佳晨逗良觌”。“逗”误“追”。“泱泱春流满”。“满”误“渐”。“和孙莘老题召伯埭斗野亭”。脱“埭”字。《和游金山》“汹汹东南骛”。“骛”误“鹜”。“同子瞻端午日游诸寺分韵赋得深字”。脱“分韵”二字。“复登■〈宀卒〉堵波”。“■〈宀卒〉”误“翠”。《寄陈季常》“鬟发光可照”。“鬟”误“鬓”。 卷四《同子瞻赋游惠山》“岸巾尘想捐”。“捐”误“消”。《马上口占二首》有注云“或云後一首参寥和”。八字脱。“向晨结束争长途”。“争”误“事”。《别子瞻》“不将俗物碍天真。”“碍”误“拟”。《送少章弟赴仁和主簿》“文章有风格”。“风”误“新”。 卷五《送刘贡父舍人》“珠在川其媚”。作“其川”。《送裴仲谟》“君才出於德”。“才”误“子”。《次韵夏侯太冲茂才》“亭午犹中圣”。“亭”误“停”。“弄笔赋秋兴”。“弄”误“秉”。《和东坡红鞓带》“想见红围照白发”。“想”误“相”。《送蔡子骧用蔡子骏韵》“卧龙一峰称最奇”。“最”误“是”。《饮酒诗》“英灵韵甚高”。“甚”误“何”。《艇斋》“闻君城郭居”。“郭”误“鄗”。“跨鹤出雲寰”。“雲”误“尘”。 卷六《觌觏二弟作小室请书鲁直名曰寄寂作此寄之》“士生当自重”。“重”误“量”。《南都新亭行》“清泠文雅堪长恸”。“泠”误“冷”。《反初》“昔年淮海来”。“来”误“末”。《偶戏》“宫谯雲气侵”。“宫”误“官”。《病犬》“勿为升斗资”。“勿”误“乃”。《徐得之闲轩》“黑衣三卫羞徒劳”。“羞”误“嗟”。《雷阳书事》“用史巫纷若”。“用”误“瞽”。《游仙》“百毛发灵香”。“百”误“白”。 卷七《次韵子由题斗野亭》“古埭天连雁”。“古”误“上”。《鲜于子骏使君生日》“维昔高堂梦”。“维”误“往”。“锦覆郎官被”。“被”误“绶”。《次韵莘老初至汤泉》“数级引温汤”。“级”误“埒”。第二首末有注云“或云後一篇参寥和”。八字脱。案:此诗见《参寥子集》。《过六合水亭怀裴博士次莘老韵》“诵言成绝唱”。“唱”误“语”。《次韵答米元章》“惟应读雌霓”。“雌”误“此■〈此鳥〉”。《次韵蒋颖叔南郊祭告上清储祥宫》“琼枝槛外荣”。“槛”误“物”。“可见泰阶平”。“可”误“行”。《驾幸太学》“应月深衣不乱行”。“月”误“夜”。题《阎求仁虚乐亭》“岸帻天横雲外山”。“雲”误“竹”。“县人空此忆韦游”。“韦”误“常”。《题汤泉》第一首末有注云“汤泉有名■〈辶各〉迮翁者。”“■〈辶各〉”误“逅”。脱去“名”、“者”二字。“浣肠灌顶虽殊事。”“浣”误“洗”。《次韵朱李二君见寄》“莫致南金赠永吟”。“赠”误“增”。 卷八《送王元龙赴泗州粮料院》“淮山暮眺千峰擢”。“擢”误“耀”。末句下有注云“一作为公系马一传觞”。九字脱。《次韵子由题蜀井》有注云“大明寺”。三字脱。“放杯面望欲挥鞭”。“杯”误“丕”。末有注云“府尹司封高安著作皆是蜀人”十二字脱。《次韵子由题摘星亭》末有注云“障泥事见李商隐《隋宫》诗”十字脱。《游鉴湖》“蒲萄力缓单衣怯”。“蒲”误“莆”。《谒禹庙》“今我免鱼繇帝力”。“今”误“令”。 卷九《送蒋颖叔帅熙河》“天马蒲萄隔玉门”。“玉”误“域”。《寄张文潜右史》有注云“一云次韵参寥寄苏子瞻时闻苏除起居舍人”。十八字脱。“稍迁右史公何泰”。“泰”误“忝”。《次韵刘逊父以宁斋诗二轴作以还之》“明珠白璧俱投报”。“俱”误“堪”。《会蓬莱阁》“树搅乡思叶叶重”。“搅”误“觉”。《九月八日夜大风雨寄王定国》“明朝试酒就中仙”。“酒就”误“就酒”。 卷十《圆通院白衣阁》第一首末有注云“公辟首唱”。四字脱。《次韵子由召伯埭》“孤蓬短榜泝河流”。“泝”误“沂”。 卷十一“元祐三年余被召至京师从翰林苏先生过兴国浴室院始识汶师後二年复来阅诸公诗因次韵”。“浴”误“裕”。“白发道人还省否”。“否”误“记”。《题务中璧》“■〈酉窑〉头春酒响潺潺”。“■〈酉窑〉”误“”。 卷十二《进策序篇》“织者执综而成文”。“执”误“就”。《主术》“杜琎。上书斥为下邽令”。“琎”误“进”。治势下“足以深结海县之心”。“县”误“寓”。 卷十三《安都》“参贯其中”。“其”字脱。“车错毂击”。“击”字脱。《任臣上》“不能以至”。“至”误“致”。“诚相期而已”。“期”误“欺”。《任臣下》“窃怪陛下何取之之难而去之之易也”。“窃”误“切”。《朋党上》“死、徙、废、禁者六七百人”。“徙”误“徒”。《朋党下》“虚怀侧席”。“侧”误“仄”。 卷十四《人材》“是则任天下之能事者常在乎奇材”。“在”误“取”。“则彼将输写肝胆”。“写”误“沥”。论议《上》“各有私吝”。“私”误“系”。“其甲则长子之所建也,其乙则少子之所建也”。“建”并误“筑”。 卷十五《官制上》“则数千万室受其害”。“室”误“人”。《财用上》“昔管仲通轻重之权”。“通”误“道”。“桑弘羊之均输”。“弘”误“洪”。“桑弘羊所为也”。“弘”误“洪”。《财用下》“窃窃焉从事於阖辟敛散之中”。“窃窃”误“切切”。“是以善治水者以四海为壑”。“是以”二字脱。 卷十六《奇兵》“李愬越文成,戍歼张柴栅”。“文”误“交”。“孙膑曰”。“膑”误“殡”。《谋主》“古之人所以谈笑而折冲”。“冲”误“衡”。 卷十七《盗贼中》“其间寅缘曲折”。“寅”误“夤”。《盗贼下》“天下之豪俊为我笼取”。“之”字脱。“若有椎鲁少文之人,则不得而取之矣”。“不”下衍“可”字。“不能无遗才也”。“才”误“材”。“丙吉出於狱吏”。“吏”误“史”。 卷十八《边防中》“请命天戈”。“天”误“干”。《边防下》“可以保坚城矣而不可以保脆城”。“脆”误“危”。“虽脆城而可保”。“脆”误“危”。“猛虎在山,百兽震恐”。“在”下衍“深”字,脱“震”字。 卷二十七《代谢敕书奖论表》“因缘肺附之亲”。“附”误“腑”。“一昨凶年乏食”。“一”误“忆”。“则张皇而鸟散”。“鸟”误“乌”。《代贺元会表》“迈康王丰宫之朝”。“丰”误“邺”。《代中书舍人谢表》“则何以当文士之极任”。“任”误“仕”。《代中书舍人谢上表》“指麾或匿者得以白而改正”。“匿”误“慝”。“此盖伏遇太皇太后陛下”。“陛下”二字脱。《代南京谢上表》“此盖伏遇皇帝陛下盛德海涵”。“伏遇皇帝陛下”六字脱。《代谢历日表》“伏维皇帝陛下钦崇天道”。“皇帝陛下”四字脱。 卷二十八《谢及第启》“求自试者几十万焉”。“十”误“千”。《贺吕相公启》“方司左辖之严”。“司”误“思”。“念某猥缘幸会”。“念”字阙。《谢程公辟启》“庶追国士之风”。“国士”误“王国”。《谢馆职启》“方为国士报君之义”。“报”误“执”。《贺崔学士启》“愿奉三年之最”。“三”误“二”。《代贺中书仆射范相公启》“伯褎尤奇”。“褎”误“褒”。 卷二十九《代贺王左丞启》“其进也若火一燃”。“也”误“之”,“燃”误“然”。《代贺京西运判启》“屡奏三年之最”。“奏”误“奉”。《代贺司马相公启》“失匕箸而自惊”。“箸”误“著”。《贺钱学士启》“地胄高严”。“胄”误“習”。“翩然鹄止於碧落”。“翩”误“翻”。《代回吕吏部启》“望重於朝”。“於”误“本”。《代谢中书舍人启》“窃以三省之兴”。“窃”误“切”。“猥从冗员”。“冗”误“■〈宀几〉 ”。《代贺运使启》“水鉴无私於微眇”。“水”误“冰”。 卷三十《答傅彬老简》“其於组丽也独得之於内”。“内”误“天”。《与苏公先生第四简》“因便卻乞并此书转到高安先生处”。“到”误“则”。“虽不来扬州”。“来”误“求”。《与苏子由著作简》“伏惟尊候万福”。“候”下衍“动止”二字。《与李德叟简》“所论著想甚多”。“著”误“者”。“虽怱遽不尽所怀”。“怱”误“忽”。《与苏黄州简》“自扁舟渡江”。“自”误“遂”。“北至吴兴”。“北”误“比”。“水饮蔬食”。“蔬”误“蔬”。《与参寥大师简》“愈令人畏伏尔”。“伏”误“服”。 卷三十一《谒先师文》“冯馀光以得名宦”。“宦”误“官”。《祭马通议文》“不见瑕玼”。“玼”误“玭”。“日月飘忽”。“忽”误“怱”。《吊鎛锺文》“或九升而一踬”。“升”误“舛”。“不见瑕疵”。“疵”误“疪”。《遗瘧鬼文》“尝所禁戒”。“所”误“於”。“久宦无成”。“宦”误“官”。《代蔡州太守谒城隍文》“淮西古城”。“西”误“南”。 卷三十二《谢雨文》“精宜交”。“宜”误“且”。《登第後青词》“宦路亨通”。“亨”误“享”。《与龙节疏》“文轨攸同”。“文”误“丈”。《代蔡州进生辰功德疏》“天人合庆”。“天”误“夫”。“阅贝叶之真文”。“贝”误“具”。《宝林寺开堂疏》“因水成姿”。“水”误“木”。《醴泉开堂疏》“以度无边”。“无”误“为”。 卷三十三《李状元墓志铭》“世为嗟吁”。“吁”误“呼”。《庆禅师塔铭》“非迁陁客”。“陁”误“陀”。《葛宣德墓铭》“始徙常州之江阴焉”。“焉”字脱。“震泽厎定”。“厎”误“底”。《虞氏夫人墓志铭》“亡妻婉■〈女〈匧上心下〉〉恭俭”。“■〈女〈匧上心下〉〉”误“嫕”。《刘氏研铭》“函明星”。“函”误“亟”。《沪州使君任公墓表》“固欲讨之”。“固”误“因”。“葬于光山县淮信乡”。“淮”误“准”。 卷三十四《书王蠋後事文》“念蠋之在而齐之卒不灭也”。“在”误“仕”。“今劫之以兵”。“今”误“全”。《高无悔跋尾》“延帅与二诏使城永乐”。“帅”误“师”。 △淮海集四十卷後集六卷词三卷(明刊本) 此本为嘉靖间南湖张綖倅鄂州时所刻。有序。卷第与宋本同。盖其集本淮海先生手自编定也。(卷首有“竹垞藏本”朱记。) △济南集八卷(钞本) 宋李廌撰。从文渊阁本传录。虽非完集,较《苏门六君子文粹》中为多。 △参寥子集十二卷(影钞宋本) 宋僧道潜撰。题“法孙法颖编”。前有陈无己序。世传《参寥集》有二本,以法颖本为胜,即此本也。卷数相同,而叙次俱异。宋本向藏士礼居黄氏,今藏仁和胡心耘处。是本为心耘钞以见贻者。每半叶十一行,行二十四字。“匡”、“殷”、“敬”字阙笔。 △参寥子诗集十二卷(旧钞本) 案:吴氏之振曰,世传《参寥集》有二本,一题“三学院法嗣广■〈宀丐〉订,智果院法嗣海惠阅”,一题“法嗣法颖编”。此本题“楚黄法僧邹黄中美定”。有无名氏序,谓偶游智果寺,睹其全集十二卷,重为校定云云。大约即法颖本也。 △石门文字禅三十卷(支那本) 题:“宋江西筠溪石门寺沙门释德洪觉范著,门人觉慈编录。”有释达观序。 △青山集三十卷(影钞宋本) 题:“当涂郭祥正功父撰。”此本卷数与陈氏《书录解题》合。王渔洋所见闽谢氏写本,非全帙也。旧为曹氏藏本。(卷首有“楝亭曹氏藏书”朱记。) △西塘先生文集十卷(明刊本) 宋郑侠撰。文八卷,诗一卷,第十卷附录传志、谥议、祭文、祠记等作。前有万历己酉同里叶向高序,谓秘阁有《西塘先生集》,乃宋隆兴间公孙嘉正知建昌军时所刻。书尚完善,因钞录授同郡董崇相、陈元凯、曹能始校刻之。 △景迂生集二十卷(钞本) 宋晁说之撰。原集经兵燹不存,此本为其孙子健所编,无序跋。以道长於经学,此书亦不专载诗文,凡《中庸传儒言》及《经说》、《杂著》,俱列於编,盖汇萃生平所作以成之也。陈直斋谓其诗文遗佚已多。今考《风月堂诗话》云,唐秦系和韦苏州诗,具衔云“东海钓客”。试秘书省校书郎本朝陈恬叔易隐阳翟涧上,号“涧上丈人”。大观间,宋乔年讽监司荐於朝,起为馆阁,书疏中犹不去“丈人”之号,晁以道作诗讥之曰:“东海一生垂钓客,石渠万卷校书郎。丈人风味今如此,鹤到扬州兴更长”。又《墨庄漫录》云,晁以道作《感事诗》有云,“干戈难作墙东客,疾病犹存砚北身。”二诗集中皆无,是直斋之言不诬也。然是书向无刻本,仅有钞白流传於世,不致同於《昭德先生集》之湮泯,亦云幸矣。 △济北晁先生鸡肋集七十卷(明刊本) 宋晁补之撰并序,弟谦之编,有跋。绍兴间,刻板建阳,此苏州顾凝远重刻本。卷後有“明吴郡顾氏於崇祯乙亥春照宋刻寿梓,至中秋,工始竣”。二行。 △具茨晁先生诗集一卷(明刊本) 宋晁冲之撰。案:冲之,字叔用,亦字用道,以文元公为高祖,以文庄公为曾大父,其子即昭德侍郎也。家世贵显,独隐居不仕,自号具茨山人。俞汝砺序,谓其栖志林涧,遇事写物,形於兴属,味其风规,渊雅疏亮,未尝为凄怨危愤、激烈愁苦之音,所谓含章内奥而深於道者。刘後村谓其诗意度宏阔,气力宽馀,一洗诗人穷饿酸辛之态。南渡後,唯放翁可以继之。其集流传甚少,此明晁瑮以宋本重刊。卷末有“庆元己未校官黄汝嘉刊”一行。诗凡一百六十七首。 △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後集二十卷(旧钞本) 宋李之仪撰。乾道间,天台吴芾为当涂守,访得其本,辑成五十卷,序而刻於郡学。《後集》不知何人所辑。 △道乡先生邹忠公文集四十卷(明刊本) 宋邹浩撰,子柄、栩辑,李纲序。宋刻久佚。正德间裔孙翎重刻之,邵宝序。後附《谏哲宗立刘后疏》,於《徽宗实录》中钞出真本,非蔡京所伪作以宣示者也。旧为邑中陈氏藏本。(卷首有巨印,其文曰“苏州常熟虞山精舍至乐楼主人河南道御史陈察原習之记”。) △溪堂集十卷(钞本) 宋谢逸撰。此为知不足斋钞本。卷末有鲍以文题记云:“乾隆己酉仲冬借沈比部叔延本对录。是月二十日校於青堆寓庐。乾隆六十年八月初五日偕仁和赵魏恭诣文澜阁就《四库全书》本是正一过。”(卷首有“歙鲍氏知不足斋藏书”、“海宁杨芸士藏书之印”二朱记。) △谢幼槃文集十卷(旧钞本) 宋谢薖撰。此本为万历间晋安谢肇淛从内府钞得,有苗昌言序,吕本中跋及谢肇淛、谢杲、黄晋良跋。苗序後列宋砥、陆旻、苗昌言、严仲远、赵士鹏衔名六行。又“淳熙二年十二月阳夏赵煜重修”一行。盖宋时旧本也。 △庆湖遗老诗集九卷拾遗一卷补遗一卷(旧钞本) 宋贺铸撰并序。後附程俱撰《墓志铭》。绍熙间,晋陵胡澄得其本刻之,继又得其孙禀所编《拾遗》、《补遗》二卷,并刻於後。每题俱注所作年月,犹当时原本也。有程俱、杨时序,孙廪胡澄二跋。 △眉山唐先生集三十卷(旧钞本) 宋唐庚撰,教授王惟则校。晁、陈二家《书目》俱作二十卷,《宋史》亦同。此本不知何人所分。有郑总、弟庾、吕荣义序,子文若及郑康佐跋。 △唐先生集七卷(明刊本) 是本但载诗、赋,无杂文。前亦有郑总、弟庾、吕荣义序。卷一为《赋》、《古体诗》,卷二、卷三《近体诗》,卷四至卷六又为《赋》、《古体诗》,卷七、卷八《近体诗》。庾序谓京师刊行者,止载岭外所作,因并取其少年时所为,随卷附之。故《次强幼安韵》二诗,幼安谓其绝笔,而今次卷三之末,是卷四以下仍少年作也。惟《■〈巩上石下〉溪诗话》有《秧马》一绝,《鹤林玉露》有《谪罗浮》一绝,俱不见集中,则其遗佚尚多也。 △傅忠肃公文集三十卷(旧钞本) 宋傅察撰。周必大序,後附晁公休撰《行状》,其孙伯寿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