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一百五十卷,南宋杨仲良编。杨氏究竟担任过什么官,何处人氏,遍检史籍,仍无所获。据理宗宝祐中担任吉州白鹭书院山长的欧阳守道为本书作的序言,可知此书在宝祐元年谢克家任吉州知州时就已经有了刻本,这个本子是谢氏的家藏本,则此书成书当早于宝祐,大概当在理宗初年。大概谢克家对这部书有所偏爱,所以想利用做知州的便利将它翻刻,未成而去。不久,白鹭书院山长欧阳守道发现了这本书,并借给了郡学生徐琥,徐琥也认为这是一部好书,有意转刻,以便广泛流传。由于卷帙甚大,有人建议把它印成节本,被欧阳守道一口拒绝。为了保存古书的原貌,欧阳守道亲自动手,与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进行比对校勘,改正了『数千百字』。值得注意的是,在欧阳守道校勘的过程中,还找到了当时流行的蜀大字本,如此看来,此书在当时并不属于难得一见的孤本。然而宋、元著录最富的《直斋书录解题》和《文献通考》,却恰恰没有收录,这又说明当时此书流传不会太广。后来蜀本散失,我们有幸看到的这部书,就是经欧阳守道校雠过、通过白鹭洲书院保留下来的本子了。其后的情况不得而知,到了近代,唯徐乾学、季振宜两家有之。乾隆时期编四库全书时,馆臣见到的本子是个抄本,而且已经缺少了第六、第七两卷以及第一一四至一一九卷。就是这个本子,后来被刻入宛委别藏丛书而保留至今。由于宛委别藏丛书所印数量不多,读起来又很费劲,所以长时期以来,难以真正为学者所利用。
然而这又是一部非常有用的资料书。杨氏将《续资治通鉴长编》细细梳理,按照纪事本末的体例,把《长编》中比较重要的事件重新进行了归纳和组合,如果我们想了解北宋某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只需按照目录查检,立时便得。这部书和现在通行的《宋史纪事本末》(明﹒冯琦撰,陈邦瞻增订)相比较,应该说各有所长,《宋史纪事本末》胜在它把北宋和南宋三百多年的重要事件都进行了重新编排,而《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在北宋这一部分,却比《宋史纪事本末》详细得多,条目分得也更细。这么好的一本书,为什么让它长期藏在古书堆里不见天日呢?二零零二年,我把《宋史全文》整理完之后,与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吕观仁兄商量能否继续整理《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奉献给读者,得到吕兄和社里领导的一致赞成,于是加班加点,终于以宛委别藏影印本为底本,把此书点校一过,可以付梓了。我相信不少学者见到这本书后,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欣喜。
众所周知,清代黄以周等人在作《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时,主要依靠了这本书。其《拾补》随着《长编》的流行而流行开来,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第一,黄氏所辑依旧是编年体例,断断续续;第二,黄氏虽然辑录了相当一部分《长编》散失的条目,也难免有疏漏之处。而今天这部《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除了早已丢失的那几卷无法弥补之外,所有北宋大大小小的事件,都已经清清楚楚地摆在读者面前了。我作这部书的指导思想,和作《宋史全文》时一样,就是尽可能地保留古籍的原貌,大凡能读得通的句子,即使与他书有所异同,也尽量不改或少改,此其一;又因为本书脱胎于李焘原作,所以比校的主要文献就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的那部《续资治通鉴长编》及其《拾补》,只在个别地方,比如有些人名、地名、官名、干支纪日,几本书都有问题,才参考其他相关宋籍加以改正,所以读者看到的这部书,校勘文字并不算多,眉目比较清晰,不至于因校语太多而让人觉得碍眼,此其二。相信有了这个简体字的点校本,年轻学者们再作起学问来,会感到方便很多,轻松很多。能为后来学者们铺条小路,垫几块砖,就是我最大的欣慰了。最后还要说明两点,一是本书得到盐城师范学院提供的出版补贴;二是本书编校过程中,得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吕观仁、朱佳新二位先生的大力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谢意。
李之亮
二○○六年三月
然而这又是一部非常有用的资料书。杨氏将《续资治通鉴长编》细细梳理,按照纪事本末的体例,把《长编》中比较重要的事件重新进行了归纳和组合,如果我们想了解北宋某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只需按照目录查检,立时便得。这部书和现在通行的《宋史纪事本末》(明﹒冯琦撰,陈邦瞻增订)相比较,应该说各有所长,《宋史纪事本末》胜在它把北宋和南宋三百多年的重要事件都进行了重新编排,而《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在北宋这一部分,却比《宋史纪事本末》详细得多,条目分得也更细。这么好的一本书,为什么让它长期藏在古书堆里不见天日呢?二零零二年,我把《宋史全文》整理完之后,与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吕观仁兄商量能否继续整理《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奉献给读者,得到吕兄和社里领导的一致赞成,于是加班加点,终于以宛委别藏影印本为底本,把此书点校一过,可以付梓了。我相信不少学者见到这本书后,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欣喜。
众所周知,清代黄以周等人在作《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时,主要依靠了这本书。其《拾补》随着《长编》的流行而流行开来,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第一,黄氏所辑依旧是编年体例,断断续续;第二,黄氏虽然辑录了相当一部分《长编》散失的条目,也难免有疏漏之处。而今天这部《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除了早已丢失的那几卷无法弥补之外,所有北宋大大小小的事件,都已经清清楚楚地摆在读者面前了。我作这部书的指导思想,和作《宋史全文》时一样,就是尽可能地保留古籍的原貌,大凡能读得通的句子,即使与他书有所异同,也尽量不改或少改,此其一;又因为本书脱胎于李焘原作,所以比校的主要文献就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的那部《续资治通鉴长编》及其《拾补》,只在个别地方,比如有些人名、地名、官名、干支纪日,几本书都有问题,才参考其他相关宋籍加以改正,所以读者看到的这部书,校勘文字并不算多,眉目比较清晰,不至于因校语太多而让人觉得碍眼,此其二。相信有了这个简体字的点校本,年轻学者们再作起学问来,会感到方便很多,轻松很多。能为后来学者们铺条小路,垫几块砖,就是我最大的欣慰了。最后还要说明两点,一是本书得到盐城师范学院提供的出版补贴;二是本书编校过程中,得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吕观仁、朱佳新二位先生的大力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谢意。
李之亮
二○○六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