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之七十四

皇明经世文编 作者:明·陈子龙


  华亭徐孚远闇公 陈子龙卧子 宋征璧尚木 吴培昌坦公选辑
  张埁幼青参阅
  丘文庄公文集四(议)
  丘浚
  议
  定军制议
  州郡兵制议
  列屯遣戍之制
  战陈议
  车战议
  水战议
  兵器议
  器械之利一
  器械之利二
  定军制议【选练畿郡民兵】
  此议迂远恐难骤见之施行然如此设置京畿之强日可俟巳
  苏试定军制一策、于汉唐宋军制之得失、了然明白、就其三者而论之、宋之禁军。不如汉之践更。汉之践更。不如唐之府兵。三代之制。不可遽复。必欲复古之渐以壮国势。以省国费。皆莫若唐府兵之尽善焉。然唐行之未百年而中变者。何也。葢府兵之制。无事则番上宿卫京师。有事则调发出征四远。虽曰寓兵于农。暇则耕稼。然军府杂郡县之中。士卒混编民之内。其它徭役科征。未能尽蠲。况又承平日久、兵政废弛。番易更代。多不以时。非法征求。分外驱役、此其立制非不善。而其行之既久。终不能以无弊也。设使当时知其弊之所在。补其罅举其偏。而振其所废坠。虽至今存可也。惟今 圣朝建国幽燕。直隶八府之地。葢古幽冀之域也。杜牧所谓山东河北。王不得不王。霸不得不霸之所。其人沈鸷多材力。重许可。耐辛苦。敦五种。本兵矢。他不能荡者。复产徤马。下者日驰二百里。所以兵常当天下半。唐自天宝末失此地、其后罄天下之力以经营之。不能得其尺寸。人望之若回鹘吐蕃无有敢窥者。必欲使生人无事、其要先去兵、不得山东、兵不可去、是兵杀人无有巳也。由牧此言观之。则今日京畿之形胜物力。天下莫敌焉。可知巳。彼区区叛将以逆犯顺、苟得地之形便、尚敢以拒王师、况居万乘之尊、有万方之众、而又据形势之便者哉文皇建都于此、余六十年矣、承平日久、民不知兵、武备不无少弛、往时一卫、以五千六百名为率。今一卫有仅及其半者。甚则什无二三焉。朝廷非不知加整饬。岁遣御史分部清勾。而法司亦往往谪有罪者戌边。然终不能复国初之旧。臣愚过为远虑。切恐自兹以后。日甚一日。失今不图。恐后愈难于今矣。请于国家常制之外。于京畿之中。别为寓兵之法。用唐人之意。而不泥其故迹。因今日之便。而不变其常制。不识可乎。请试言之、今京畿八府。其顺天保定真定河间永平五府。寔居辇毂之下。所辖十七州八十九县。若见丁尽以为兵可得四五十万使今日京辅之间。有此劲兵。则国势自尊。国威自壮。视彼列屯坐食之众。游手豢养之徒。葢有间矣。万一臣言有可采者、请敕大臣集议、若于旧制无碍、治体有益、民情不拂、即委有心计知治体之臣、专主其事、讲求利害、的然有利而无害、然后见之施行、每县因其原设里社。制为队伍。一以所居就产为定。里社丁户有不足者。移其少而就多。使之整然有定数。每一里百户。分为二队。队五十名。立二总甲。【视军卫总旗、】 每队分为五小甲。甲十名【视军卫小旗、】 又合十队为一都甲。【视军卫千百尺、】 而属之州县。州县属之府。其十年轮当之里甲。咸仍旧焉。凡民差役如皂隶柴夫等类科派。如岁办和买等类。一切蠲除之。岁惟养马纳粮二事。他赋役皆无焉其民籍十年一造如旧例。其兵籍每岁季秋一造。籍不以户而以丁丁以二为一。单丁则合诸他。每丁自备军装器械如军伍制。有司岁时阅视。有不如度及颓坏者易之。民年二十二附籍。五十八免役。尫羸笃废者除其名。秋粮量减其额。或三而去其一。或五而去其三。兵不番戌。粮不调运。岁十月上其籍于兵部。五郡【谓顺天等五府】 之兵。分属五军。州县各为教场。月一点操之。每府又辟平衍地为一大教场。孟冬农隙。兵部奏遣该府都督一员。带领将卒于此召集民兵。依京场操练。分命御史监督之。而紏其不如法者。兵部遣官挍马政。工部遣官阅兵器。事竣。各具寔开奏。遇有征行。按籍起调。【又见京辅之屯条、】 所谓养马之政。计村庄有民居五十家以上者。立一马厩。不及数者合诸其邻。每三丁备一种马。【俗所谓骒马、】 并力养之。昼则分牧。夜则合饷。择其中有物力材干之人。立为羣长。每春种时。督其民计丁种粟取秆。种豆取料至秋成时按亩以收。预为仓场积草料于近厩之地。以为牧养之费。民无地者。官给之。凡境中原额草场。为势家奏取为庄田者。一切查理还官。分给于民。非但养马。兼蓄驴骡。以为驾车运逓之用。孳生之马。有壮健者。印烙毕。即俵散壮丁。俾其骑操。官时点视。有疲损者罪其人。如此则国家不徒得兵。而且有马矣。【详见牧马之政条、】 或曰五郡切近京师。应内外百需所出。百役所萃。今一切罢免。从何措注。请下各部。查勘顺天等五府。每岁夫役若干物料若干、通计该费若干。然后行下户部计筭天下秋粮夏锐盐钞坑冶课程等项名色之数。岁入凡几何。旧积凡几何。经费之外。预备之余。酌量多寡。足以备用无阙其有羡余者别为收贮以为此五郡雇役之直买物之费。凡此五郡常年合用夫役。官为计工定直。出此钱雇闲民以代之当。【此即宋人雇役法、但宋人取钱于民今取于官、凡雇民役必先使之当过、然后逐月予直、如当过正月、于三月朔日予之、】 凡此五郡。每岁合办物料。官为先事计筭。出此钱。随时估以代之售、如此不徒宽民力以足兵备。亦可以收市井游惰之民。而官府所需之物。皆得寔用。官吏不多科扰民矣。然则国计仅足不能有余。则如之何。曰设法措置。随时通融。损有余以补之捐不急以足之。大约计顺天一府一岁所费不过用二十万其余每府。不过十万。或五七万耳。土宇之广。民物之众。国家岁入。夏入税粮。见今二千六百二十三万余。其它盐粮课钞。亦不下千万之数。捐此五六十万之赀、以宽今日畿甸之民。以复古人府兵之制。以壮国势。以张国威。内以固京师。外以慑夷狄。其于国计。亦无大损或曰昔宋韩琦剌民兵于陕西。亦谓得唐府兵法。而司马光六上章以为不便。其后不十年。果以之运粮戌边。大为民害、皆如光所言。切恐既籍民为兵之后而州县科差如故既受有司之役。又有征戍之苦。民愈不堪也。臣为此议。惟乃州县之旧。而不属之军卫所谓点操者。月惟一行。非若宋人保甲之频数也。农隙教战。朝委将帅。惟于冬月一行。必与御史俱焉。兵不番上。粮不调运惟于三时农事之隙。开通沟洫。筑堤引水。以备旱涝。或修筑京城。以为急切之备。或斡运京储。以寔近边之阙。除此之外不许他役有他役者。必坐以罪。况此五郡之民。差役繁重。不聊生也。甚矣。一旦得此优闲。如出汤火以就清爽之地。上感国恩。沦肌彻髓。其欢欣鼓舞。铭刻思报。为何如哉。此法傥行。非但可以足兵亦何省费内可以壮中国之势。外可以慑外夷之心。立法既定行之久而成俗。随时制宜。补偏起废。又有待于他日之良臣贤辅焉。
  州郡兵制议【稽查军籍】
  按前代州兵皆无定制、或以土民自守、或以禁兵出屯、或选自户籍、或出自召募、或因有警而民团结、皆是因其土地之宜。随其民俗之便。或多或少。或废或置。不惟无常制。亦无常数惟我国家自平定之初。则立为卫所以护卫州县。卫必五所。所必千军。而又分藩列阃。以总制之而有都卫之设。其后也。改都卫为都指挥使司。文武并用。军民相安。百有余年。其视汉唐宋之制。可谓大备矣。然承平日久。兵备不能无弛军伍不能无缺。旧例遇有缺伍。卫所差旗军于其原籍径行勾补其流之弊。乃至所勾至者。反少于所遗之人。得不偿失。于是用言者计。每岁分遣御史清勾。然亦徒有其名。无益于事。近有建言欲稽御史所勾之数以为黜陟。然亦徒害平民、无益军政、臣尝考历代之制、皆是草创之初。军伍数少。而其末世乃有冗滥之失。惟我朝则是先多而后少何也、前代之制。率因一时。而随事制置。惟我 圣祖、则斟酌古今、立为一代之制、使子孙百世遵守焉、方其初制为军伍也。内地多是抽丁垛集。边方多是有罪谪戌。岁月既久。奸弊日滋。或改换姓名。或变乱版籍。或潜行析户。或自私分居。彼此相隐。上下相蒙。遂至簿卷难清。挨究无迹。其间丁尽户绝者。固亦有之。而正户固在。而旁累他人者。亦不能无也。为今之计、乞敕兵部过行清理、凡天下都司卫所、俱要造册、开具本卫若所原设额数若干、见今寔在若干、缺伍若干、不问存亡、备细开、造、具其籍贯、及充军缘由、仍行户部行下天下布政司、若府州县、亦要造册、开具各州县军户若干、见在充当者若干、挨无名籍者若干、彼此照对、以见其寔在之数、其卫所见在食粮者若干、缺伍不补者若干、兵部类以奏闻、会文武大臣集议所缺、必设何法、然后军伍足数、以复国初之旧、必须不拂民情、而致其生怨不为民害、而激其生变、讲明根究、至再至三、然后见之施行、如此则佥论之中、必有良法善计、不徒然也、夫天下之事。譬如器用然。有新必有旧。而坏者又为之新制。则其用不穷矣。今日之军伍可谓旧而坏矣、失今不为之制。吾恐日甚一日。积而至于无余。一旦有事。而必欲用。仓卒之际。其将噬脐无及矣。国家大事、莫大于戎、国步之安危所系、运祚之修短所关、诚不可不加之意也彼为具臣者、不为远虑其意只欲苟且目前以贻其责于后人、葢以官非世有故也。若夫 圣明之主、承 列圣之鸿业、以传之万万世之 圣子神孙、乌可不为之远虑哉、
  列屯遣戍之制【京军戍边】
  臣按汉人疆场之间。既巳广屯增戌列营置坞。而国有征伐。又藉京师之兵。夫内地有寇。可出京师兵以平之。若夫边圉之寇。必须用其边兵。何则。葢边兵生长边陲。惯于战鬪。知虏人之情状。识道路之迂直。且复屡经战阵。目熟心定。若京师之兵。则骄奢脆懦。目所未尝见。身所未尝经。况受命而总兵者。皆 天子之勋贵。报効而从征者。皆是权贵富豪子弟。欲希功以得官耳。非实有材勇。欲敌所忾以建功业也。一至边城。巳既不能战。反役使边兵之善鬪者。为之给薪水。供草料。及至虏退而论功。方且虚张功次。夺边兵之卤获。攘其首级。以为巳功。是以边城之军。一闻京军之来。无不解体者。今京兵已久不成边矣为今之计。缘边一带。分定疆界。专责边将守御。不得巳而出京军止用以为边城之声援。如大同则于应州。或浑源州。立一大营。宣府则于怀来。或保安立一大营其它辽东甘肃诸处皆然虏少入寇。则各边自为守战。虏大入寇。方许奏请京军。如虏寇大同。京军则于应州驻札。虏寇宣府。京军则于怀来驻札。兵法先声后实。每调一千则称五千用以为边城之声援。非其力果不能支。而京军不得贪功冐进。如此。则各边将卒畏京军之扰害。且夺其功。无不奋志效死矣。
  战陈议【车战】
  按车战之法。中国与中国人战之法也。何也。彼此皆用车战。而相遇于平原旷野之地。故可用堂堂之陈。正正之旗。若夫中国与夷狄战。其地则险阻也。其人则步与骑也。吾之车之布也不成列。其动也不能行。是坐以待用也。幸而不败可矣。而欲用之以克捷取胜。不亦难哉。自车法不行之后。后世之用车者。如卫青李陵之类。皆不过用以赍载而巳也不然则用以御虏之冲突。未有能用之明明以取胜也。且三代之世。分为列国。故常有疆场之事。以中国与中国战。则车固在所用也。若夫罢侯置守之后。四海一家。不幸而盗贼窃发。制之于早易与耳。所以养兵卒以备征伐者。大抵为四夷。当用我所长以格之御之不使入吾境斯可矣。所谓车战之法。寔无所用之。政不必慕复古之名。而为此不急之务也或曰用之出境以越险隘攻夷狄。车法似不可用。若夫用之以守中国之地。何不可之有。臣谓车战之法我用而彼亦用之。地有不平。物有所柅。非独我不可行。而彼亦不能行矣。如此而用车。何不可之有。惟我用之而彼不用。彼以万人之众。穿地以为长沟。沟之上积以所起之土。不日而成。车尚可用以马驾车则决不可用矣则吾之轮有所柅。马有所制。而不得行矣。
  车战议【车制】
  按古者车制、用四马驾之、每车用甲士三人、步卒七卜二人、其制太大。利于守而不利于战。可以行近而不可以行远。行易地则易。而险路则难。体制重而转动为艰。一车之费。动至千百。成造非一二日可具。且人皆不用。而我用之。非独用之战陈为难。则虽行之大陆通逵。亦有患杌木者矣。惟晋马隆所谓偏箱车。地广则用鹿角车营。路狭则为木屋施于车上。且战且前。所谓鹿角车营者。以车为营。而人居其中。架鎗刀于车上。如鹿角然也。今其制虽不可考。然自古车有两箱。而此车独以偏箱名。则其偏为一箱。可以意推矣。葢大箱者大车也。一箱者小车也。惟其车之小。故可行于陿隘之地。而且战且前焉。臣观今世有独轮车。民间用以般运者。一夫推之。而或用一二人以前挽。似亦可以为战具。然其制亦为两箱。偏载则倾欹。推行颇迟滞。臣家岭南尝经行海北地、其所造小车。独轮无箱。若因其制而改以为战车。一可以战。二可以前拒。三可以为营。四可以冲突。五可以载军装。六可以舁病卒。且其费不多。千钱以下。可具一车。中途有损。不用匠而可修逢险阻则舁以行。遇急难则弃而去。大率一车用卒五人。一人推而二人挽。二人执兵仗以辅之。凡五人者之餐具衣装。皆载其中。中途有一人病者。则以人舁物。而以车载人。夜则环列以为营。可免士卒夜夜立栅挑堑之扰。其车之式、具于分注、乞下有司计议、如有可采、行下工曹、依式制造。就令队伍中二十五人为五车。其于成法无有变更、其于行军不为无助、
  其车之式、用两木、围九寸、长九尺者为辕、辕之首斜弯而起、中以受轴为独轮、其轮径二尺有五寸、以板为之、而不设辐、中为死毂、又于施轮处前后五六寸许两辕上、各加一横木、前二后三、又于后横木近轮处、斵为二孔、用二小弯木条、寘其孔中、引而屈之如弓状、绳缚其端于前横木上、有所载则以绳系于其上、又于轮之后两辕下、用木为足与轴等、其后横木上、施软蓐以为坐席、席之下两足间、施竹箪以盛食器、军中刀斗用毕、亦载其中、其辕首交合处、其高凖马胸、用人手执之为凖、铸铁为利器、如耕犁样、冐于交辕之首、临战用以当敌之马胸也、去辕首尺许、又横施一铁条长尺三四寸许、上列齿、以架刀鎗、而辕之旁、其前后、各为铁镮四、左右各二、前系铁锁、后系铁钩、联车为营之际、前辕相去稍远、则用锁系之于镮、后辕紧相俟、旁则以铁钩撘其镮、彼此相维以为固、又于后镮之次、左右各加以大镮、驻车时、用刀或鎗贯镮中而立焉、彼两军交锋之际、则列于前以拒马以代鹿角敌来冲突、一夫推之而前、四卒各执刀鎗以夹持之、趋前以当其马胸、又用木或革为折迭牌、立于车上、以蔽推车者、大抵其车不用雕饰、其不可施斧断处、只用麻绳缚紫、每车上各具刀斧斵各一、及板木绳钉之类、以备急用、
  水战议【舟师之始】
  考齐世家太公会舟楫于盟津。则舟师自武王时巳有之。葢以济河也。其后春秋时、孟明济而焚舟、亦皆在乎河、然亦暂以济尔非若吴楚之人用之则专以战焉。昔人谓吴人以舟檝为舆马。以江海为平道。是其所长。吴人以舟师伐楚。又越军吴舟战于江。伍子胥对阖闾以船军之教。比陆军之法。大翼者当陆军之车。小翼者当轻车。突冐者当冲车。楼船者当行楼车。走轲者当轻走骠骑。公输船自鲁之楚。为舟楫之具。谓之钩拒。退而钩之。进则拒之。又以历代史考之舟师可以进战之处。东南之师。趋三齐者自淮入泗而止刘裕伐南燕。舟至下邳是也。趋河北者自汴入河而止桓温伐燕至枋头是也。舍舟登陆。尚得半利。趋关中者自河而入径至长安王镇恶以蒙冲小槛至渭桥是也。水陆并进。可得全利。此皆以舟师进者也。若夫舟师可以守之处。塞建平之口。使自三峡者不得下。此王浚伐吴。杨素伐陈之路也。据武昌之要。使自汉水者不得进。此何尚之所谓津要根本之地也。守采石之险。使自合肥者不得渡。葢韩擒虎尝因以灭陈也。防步之津。使自盱眙者不得至。葢魏大武欲道此以寇宋也。扼其要害。使不得进。此皆以舟师守者也。
  兵器议【制弓矢】
  按考工记于弓人一事、取材既各以其时、而凡析干液角合胶与筋用漆与丝、又莫不各有其法焉、呜呼古者于一器之小、而委曲详尽也如此、此其器所以无不良、而用无不效、功无不成也欤、况五兵之用、用之以威天下者、惟弧矢之利为大、上而天文戈戟殳矛。皆无其星。而弧矢之象。特悬于穹苍之上。易之制器尚象。五兵之中。独言弧矢。是兵莫大于弓矢也。臣于前既言凡军伍人欲各执夫一器。而皆兼夫弓矢。葢以人之始生、必悬弧矢、此男子生而所有事也、有事之大者、莫大于军旅、敌王之忾。以卫国家、委质之义、尽忠之节、诚莫大焉、必有所事于此、然后尽其为男子之事也、虽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凡事皆然况战陈乃国家安危、人命死生所系者乎、尤不可不利其器也、今制弓矢。造自州县。然地势燥湿异气人力巧拙异能。官吏勤怠异心。往往备物以塞责。取之不以其时。造之不得其法。造完而进于内帑。苟具其数。不求其良。积以岁月。质损而体变。一旦有事。出以为用。多有不堪。因而误事也多矣。臣请自今以后凡造弓州县。计其岁所当造之数。俾其具物料工费解官。凡造兵器皆宜统于司空精择善制者任之朝委有巧计臣僚专督制造。仍行下出产弓材之处。俾其处材必以时。择材必以良。而司工者又必依旁古法。顺天之时。随物之性。用人之能。如此则弓无不良矣。虽然人力有不齐。弓矢亦不可一例而造必以斗石为量。用漆书其上。自二石以下至于六斗。凡数等。仍行教阅将官。于凡军士。皆较量其力之所胜。着为石斗之数。散弓之日。按名如其数给之。如此则不徒费民财。而所造之弓。皆有寔用。器良而与人力相称所向无有不成功者矣。
  器械之利一【用弩】
  臣按自昔谈兵者、皆以弩为中国之长技、故汉兵器以弩为尚、将军有强弩积弩之名、而其用人、则有材官蹶张之目、平城之围、陈平请强弩传两矢外向、夏侯婴徐行、弩皆引满外向、淮南之反、亦欲以强弩临江而守、卜之亦愿与临菑习弩者请行死之、与夫弓弩持满抱弩负閵【盛弩箭箙】 见于周亚夫韩延寿之传、自古用弩以取胜、见于史传者。不可胜纪、今世则惟用弓矢。而所谓弩者。队伍之间不复用矣。意者有神机火鎗之用以代之。故不复置欤然以臣观之、二者皆不可偏废也虏惟弓矢一事。今我既用弓矢。又用火鎗。而又复用古人之弩。则是虏之长兵一。而我之长兵三。以一制三。虏骑欲来冲突。不待短兵接。而我之三技。巳毙之于百步之外也。
  器械之利二【火药】
  臣按古所谓火攻者、因风纵火也、而无有今世所谓火药者、宋太祖时、始有火箭、真宗时、始有火球之名、然或假木箭以发、未知是今之火药否也、今之火药用焰硝硫黄柳炭为之、硝之名见于本草、汉张仲景方论中巳用为剂。则是汉时巳有矣、然陶隐君日华子及宋图经衍义等书注、未尝言其可为兵用也、硫黄自海舶上来、唐以前海岛诸夷、未通中国、则唐以前无此也、自古中国所谓礟者机石也、用机运石而飞之致远尔、近世以古药实铜铁器中亦谓之礟、又谓之铳、铳字韵书无之、葢俗字也、其以纸为之者、俗谓之爆、爆者如以火烧竹而有声、如竹爆然也、今礟之制用铜或铁为具、如箭筒状、中实以药、而以石子塞其口、旁通一线、用火发之、其石子之所及者、无问人物皆糜烂、然惟用之攻与守也、战则资其声以为号令焉、近有神机火鎗者、用铁为矢镞、以火发之、可至百步之外、捷妙如神、声闻而矢即至矣、永乐中、东平南交、交人所制者尤巧、命内臣如其法监造、在内命大将总神机营、在边命内臣监神机鎗、葢慎之也历考史制、皆所不载、不知此药始于何时、昉于何人意者在隋唐以后、始自西域。与俗所胃烟火者同至中国欤、天祚国家、锡以自古所无之兵器、五兵而加以一、五行而用其三、可以代矢石之施、可以作鼓角之号、可以通斥堠之信、一物而三用具焉、呜呼神矣哉。自有此器以来、中国所以得志于四夷者、往往藉此、然而久而人玩敌、人习知其故、或出其巧智以为之避就者、亦不能无也、何也、葢士执此鎗而用之也。人特一具。自实以药。一发之后。仓卒无以继之。敌知其然。凡临战阵。必伏其身。俟我火发。声闻之级。即冲突而来。请自今以后。凡火鎗手。必五人为伍。就其中择一人。或二人。心定而手捷目疾者专司持放。其三四人。互为实药。番递以进。专俾一人点放。或高或下。或左或右。应机迁就。则发无不中者矣。□宜用纸为爆。其声与火鎗等者。每发一鎗。必连放三五纸爆或前或后以混乱之。使敌不知所避。如此则其用不测。而无敌于天下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