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姓。以土德。都長安。玄宗改長安曰京兆府。至肅宗改曰上都高祖太宗高宗則天中宗睿宗玄宗肅宗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景宗曰哀宗濮王朱全忠立之。又鴆之。在位一年。曰天壽元年。本紀不載濮王一年事高祖諱淵。字叔德。隴西成紀人。其祖虎與李弼等八人佐西魏。皆為上柱國。周閔帝受西魏禪。追封唐國公。虎生昉。昉生淵。皆襲封唐公。淵仕隋。至煬帝大業九年。帝以衛尉少卿李淵為弘化郡留守。關右十三郡皆受徵發。十二年正月。詔以右驍衛將軍唐公李淵為大原留守。十三年十一月。李淵克長安立恭帝。戊寅年三月。隋恭帝詔唐王。置丞相以下官。加九錫。隋煬帝江都凶問至長安。五月恭帝禪位于唐。唐玉即皇帝位。在位九年。壽七十歲武德(九)
戊寅。武德元年五月改元罷郡置州。以太守為刺史五月。帝於朱雀門南衢建道場。設無遮大會。六月命僧道各六十九人。太極殿七日行道。散日設千僧齋供(辯正錄)
八月。金城薛舉卒。太子仁杲立。唐秦王世民以兵圍之。仁杲出降。薛氏滅九月。李密降於唐。初密據山東之地國號魏。至十二月復叛去。熊州行軍總管盛彥師邀擊之。斬密及正伯當燕高開道據漁陽鄭王世充夏竇建德稱王五鳳元涼李軌安集二年梁蕭銑稱帝秦薛仁杲定揚可汗天興二年吳梁梁氏二年楚朱氏己卯武德二年燕鄭開明元年夏五鳳二年涼唐滅之梁蕭氏秦仁杲唐滅之定揚吳興三年吳明政元年梁三年楚庚辰武德三年燕高氏鄭王世充開明二年夏五鳳二年梁蕭銑定揚可汗唐滅之吳杜伏成元年梁梁氏永隆四年楚朱氏帝造靈仙寺。敕庶子李百藥撰碑。敕造僉昌勝業慈悲證果四大集仙尼寺。書經造像。捨晉陽舊第為興聖寺。并州造義興寺。為太祖元皇帝元貞皇太后造栴檀像三軀。於慈悲寺制十大德。統舉僧尼(辨正錄)
辛巳。武德四年行開元通寶錢。學士歐陽詢撰文并書。其文迴環可讀也燕鄭唐滅之夏唐滅之梁唐滅之漢東王劉黑闥吳杜氏二年梁楚六月。太史令傅奕上廢佛法事十一條。法師法琳對詔論之。奕狀遂寢(辨正錄) 壬午武德五年燕漢天造元年吳三年梁楚張善安癸未。武德六年燕漢唐滅之吳四年梁唐滅之楚唐滅之甲申。武德七年燕唐滅之吳唐滅之武德七年二月。改大總管為大都督府。三月初定令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次尚書門下中書祕書殿中內侍為六省。次御史臺次太常至太府為九寺。次將作監次國子學次天策上將府次左右衛至左右領衛為十四衛。東宮置三師三少詹事及兩坊三寺于率府。王公置府佐國官。公主置邑司。並為京職事官。州縣鎮戍為外職事官。
自開府儀同三司至將仕郎二十八階為文散官。驃騎大將軍至陪戎副尉三十一階為武散官。上柱國至武騎尉十二等為勳官。四月庚子朔頒新律令。比隋開皇舊制增新格五十三條。初定均田租庸調法。凡民貲業分九等。百戶為里。五里為鄉。四家為鄰。四鄰為保。在城邑者為坊。田野者為村。食祿之家無得與民爭利。工商雜類無預士伍。男女始生為黃。四歲為小。十六為中。二十為丁。六十為老。歲造計帳。三年造戶籍(唐書)
乙酉武德八年二月。帝釋奠於國學。置三座擬敘三宗。召三教學者雲集。釋慧乘高張義網辯論。王臣悅服。舉朝屬目丙戌武德九年二月。太史令傅奕搆道士李仲卿上十異九迷論貶量佛聖。前後凡七上疏以毀教。宰相蕭瑀庭斥傅奕。四月帝以奕疏頒示諸僧。有法師釋明概。作決破傅奕謗佛毀僧事八條。法師法琳著十喻九箴。破李仲卿十異九迷之說。門下典儀李師政著內德論三篇。盛陳佛化之益。五月詔下兼汰二教之濫者(唐書舊史)
六月四日。秦王世民以府兵平內難。帝以秦王為皇太子。大赦。停前沙汰二教。 詔八月帝遜位太子。太子即皇帝位於東宮顯德殿。高祖稱太上皇帝(本紀)
太宗文皇帝諱世民。高祖第二子。在位二十三年。壽五十二貞觀(二十三)
丁亥貞觀元年春正月。帝命京城僧尼。並各於當寺七日行道。齋供所須有司准給。
散齋之日。總就大興善寺供養(辨正錄)
帝謂傅奕曰。佛道徼妙。聖跡可師。且報應顯然。屢行徵驗。卿獨不悟其理何也。
奕對忤旨。帝惡之。自是終身不齒(唐舊史)
斷屠置寺帝是年捨終南山太和舊宮。為高祖置龍田寺。後為翠微寺。帝以釋明瞻善識治方。詔入內殿賜齋。對詔廣陳帝王制御之術。敘釋門慈救為宗。帝大悅。
因下敕年三月六日普斷屠殺。於行陣之所皆置佛寺(辨正錄)
戊子二年三月。帝追念初平天下誅戮多人。乃以御服施諸寺僧懺禮薦度。詔曰。
自隋末創義心存拯溺。北征東伐凡所傷殪難可勝紀。手所誅剪將近一千。切以如來聖教深尚仁慈。禁戒之科殺害為重。受命有司京城諸寺。為建齋行道七日七夜。
竭誠禮懺。所有衣服並用檀捨。冀三塗之難因斯解脫。萬劫之苦藉此弘濟(唐史)。
九月帝詔曰。今百穀資茂。萬寶將成。猶恐風雨失時。子養無寄。敢藉聰明外慈多祉。宜為溥天億兆。仰祈加祐。可於京城及天下諸州寺觀僧尼道士等七日七夜轉經行道。每年正月七月例皆准此(辨正錄)
戒律法師玄琬。是年帝詔入宮。為妃嬪及皇太子諸王等授菩薩戒。琬入滅於貞觀十年十二月。遺表曰。聖帝明王恭敬三寶。沙門或者犯法不應與民同科。乞付所屬以僧律治之。并上安養論三德論。帝嘉納之。有詔傷悼。遣太子臨吊。敕有司給葬具。唐敕葬沙門由琬始也。仍於葬所建佛塔一區。敕庶子李伯藥撰碑(高僧傳) 已丑三年正月。帝敕京城僧尼於當寺每月二七日行道。轉仁王大雲等經以為常式(辨正錄)三月詔大興善寺創開傳譯。沙門玄謨等譯語。崛多律師證譯。法琳慧月等執筆承旨。慧乘等證義。敕僕射房玄齡給事杜正倫尚書李孝恭參助詮定。光祿大夫太府卿蕭璟總知監護。百司供給(釋教錄)六月詔密州明淨禪師入京祈雨。
有旨度僧三百人(統紀)詔以通義宮皇家舊宅宜為尼寺。興聖為名(弘明集)十一月敕勝光寺主僧珍。就宮迎釋迦佛菩薩聖僧金剛繡像。供養於勝光寺。六年正月。命諸寺大德四十九人三七日行道。慶諸繡像散日齋供千僧。王公行香(辨正錄)
建寺閏十二月。帝念隋氏以來幽魂滯魄。詔曰。有隋失道。九服沸騰。朕親總元戎致茲明罰。切恐九泉之下尚淪鼎鑊。八難之間永纏冰炭。所以樹立福田濟其魂魄。可於建義以來交兵之處。為義士凶徒殞身滅陣者各建寺剎。招延勝侶。望法鼓所震變炎火於青蓮。清梵所聞易苦海於甘露。所司量定處所並立寺宇。具為事條。以聞稱朕矜哀之意(舊史)次年壁壘咸置伽藍。破薛舉幽州立昭仁寺。破王世充洛州立昭覺寺。破劉武周汾州立弘濟寺。破宋金剛晉州立慈雲寺。破霍老生呂州立普濟寺。破竇建德鄭州立等慈寺。破劉黑闥洛州立昭福寺。敕虞世南李伯藥褚遂良顏師古岑文本許敬宗朱子奢分撰新寺碑誌。貞觀二十年帝征遼回。為陣亡薦度。幽州創閔忠閣寺(大典錄)。庚寅。帝謂常服未有差等。八月詔自今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緋。六品七品服綠。八品服青。婦人從其夫色(唐書)
三藏玄奘法師貞觀三年冬往西域。取未至佛經。詣闕陳表。帝不允。師私遁自原州出玉關。抵高昌葉護等國而去。貞觀七年至中印度。遇大乘居士受瑜伽師地。 入王舍城。止那蘭陀寺。從上方戒賢論師受瑜伽唯識宗旨。留十年。歸自王舍城。 貞觀十九年正月丙子至京師。長安留守房玄齡表聞。壬辰法師如洛陽(東都也)三月己亥見於儀鸞殿。帝曰。師去何不相報。曰當去時表三上不蒙諒許。乃輒私行。
帝曰。師能委命求法惠利蒼生。朕甚嘉焉。師因奏西域所護梵本經論六百五十七部。乞就洛陽嵩山少林寺為國宣譯。帝曰。朕頃為穆太后刱弘福寺。可就彼翻譯。
敕平章房玄齡專知監護。資備所須一從天府。貞觀二十二年六月。帝製法師新譯經大唐三藏聖教序。時皇太子治睹聖序遂撰述聖記。詔皇太子撰菩薩藏經後序。
八月帝賜法師百金磨衲并寶剃刀。法師奉表謝。略曰。忍辱之服彩合流霞。智慧之刀銛逾切玉。謹當衣以降煩惱之魔。佩以斷塵勞之網。高宗永徽三年。法師於慈恩寺將建大塔奉安西取經論梵本。表奏。敕賜大內及東宮掖庭等七宮亡人衣物助師營辦。法師授以西域制度。塔成高二百尺。顯慶四年十月制以玉華宮為寺。
追崇先帝詔法師居之。次年師於玉華譯般若經。麟德元年二月。法師命弟子大乘光抄錄所譯經論凡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又召門人造像設齋與眾辭決。令左右念彌勒如來。初五日中夜右脅安臥而逝。壽六十五。帝輟朝三日。敕斂以金棺銀槨。四月塔於滻東原。弟子神泰棲元會隱慧立明濬義褒大乘光皆法門龍象。
法師以西域戒賢論師處所得瑜伽師地唯識宗旨授窺基(本傳)
牛頭山法融禪師。潤州延陵人也。姓韋氏。年十九學通經史。尋閱大部般若曉達真空。忽一日嘆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觀出世舟航。遂隱茅山。投師落髮。後入建康牛頭山幽棲寺北巖之石室宴坐觀心。有百鳥獻華之異。虎狼圍所居。四祖攝度之(傳燈錄)
辛卯五年。帝為穆太后於慶善宮造慈德寺。及於昭陵立瑤臺寺。敕法師玄琬。於苑內德業寺為皇后寫佛藏經。又於延興寺更造藏經。並委琬監護。壬辰六年。詔以太原舊第為天宮寺。追奉穆太后。於臺城西真安城內為穆太后又造寺。亦名弘福(辨正錄)癸巳七年敕禁堰寨取魚者。并斷屠殺。度僧尼三千人(辨正錄)
貞觀九年四月。太上皇崩。十一月詔曰。三乘結轍濟度為先。八正歸依慈悲為主。
流智慧之海膏澤群生。剪煩惱之林津梁品物。任真體道理協至仁。妙果勝因事符積善。朕欽若金輪恭膺寶命。至德之訓無遠不思。大聖之規無幽不察。欲使人免蓋纏家臻仁壽。比緣喪亂僧徒減少。華臺寶塔窺戶無人。紺髮青蓮櫛風沐雨。眷言凋毀良用憮然。其天下諸州有寺之處。宜度僧尼數以三千為限。其州有大小。
地有華夷。當處所度多少。有司詳定務取德業精明。其往因減省還俗。及私度白衣之徒。若行業可稱通在取限。必無人可取亦任其闕數比聞多有僧徒溺於流俗。
或假託鬼神妄傳妖怪。或謬稱醫巫左道求利。或灼鑽膚體駭俗驚愚。或造詣官曹囑致贓賄。凡此等類大虧聖教。朕情在護持。必無寬貸。自今宜令所司依附內律參以金科明為條制(唐書舊史)
丙甲貞觀十年。皇太子承乾問張士衡曰。事佛營福其應如何。對曰。事佛在清淨仁恕。如貪惏(力南反)驕虐。雖傾財事之無損於禍。且善惡必報若影赴形。聖人之言備矣。為君明。為臣忠。為子孝。則福祚永。反是則禍至矣。士衡以此言矯太子心。太子承乾終於失德。貞觀十七年廢承乾為庶人。立晉王治為皇太子氏族志貞觀十二年正月。吏部尚書高士廉黃門侍郎韋挺禮部侍郎令(盧丁反)狐德棻中書侍郎岑文本撰氏族志成。以黃門侍郎崔民幹為第一。帝不允。乃更命刊定。專以今朝品秩為高下。於是以皇族為首。外戚次之。降崔民幹第三凡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頒於天下(唐書)
杜順和尚名法順。生壅州杜氏。少時隋文帝敬重給月俸供之。至是帝素敬重。
常引入宮奉之如佛。順集華嚴法界觀。弟子智儼傳其教。貞觀十四年五月順示寂(本傳)
壬寅貞觀十六年五月。帝為太穆皇后追福於弘福寺。手疏願文曰。聖哲之所尚者孝也。仁人之所愛者親也。朕幼荷鞠育之恩。長蒙教養之訓。蓼莪之念何日云忘。
罔極之情昊天匪報。興言永慕但切深哀。欲報靡因唯憑冥助。敬以絹二百疋奉慈悲大教。倘至誠有感。冀消過往之愆為善有因。庶獲後緣之慶(弘明集)。又敕為穆太后寫佛大藏經。敕選法師十人挍正癸卯貞觀十七年二月。帝問諫議大夫褚遂良曰。舜造漆器諫者十餘人。此何足諫。
對曰。奢侈者危亡之本。漆器不已。將以金玉為之。忠臣愛君必防其漸。若禍亂已成無所復諫矣。帝曰。然朕有過。卿亦當諫其漸。帝曰。人主唯有一心。而攻之者甚眾。或以勇力。或以辯口。或以謟諛或以奸詐。或以嗜慾。輻輳攻之。各求自售以取寵祿。人主少懈而受其一則危亡隨之。此其所以難也(帝紀)
凌煙閣帝命圖畫功臣趙公長孫無忌趙郡元王李孝恭萊成公杜如晦鄭文貞公魏徵梁公房玄齡申公高士廉鄂公尉遲敬德衛公李靖宋公蕭瑀褒忠壯公段志玄夔公劉弘基蔣忠公屈突通鄖節公殷開山譙襄公柴紹邳襄公長孫順德鄖公張亮陳公侯君集郯襄公張公謹廬程知節永興文懿公虞世南渝襄公劉政會莒公唐儉英公李世勣胡壯公秦叔寶於凌煙閣(忠義傳)
豐干禪師寒山拾得豐干垂跡天台山國清寺。庵於藏殿西北隅。乘一虎遊松徑。
見一子可年十歲。扣之無家無姓。師引之歸寺養于廚所。號曰拾得。有一貧士。
從寒巖來。曰寒山子。三人相得歡甚。是年豐干雲遊。適閭丘胤來守台州。俄患頭風。豐干至其家。自謂善療其疾。閭丘見之。師持淨水灑之即愈。問所從來。 曰天台國清。曰彼有賢達否。干曰。寒山文殊拾得普賢宜就見之。閭丘見之。三日到寺訪豐干遺跡。謁二大士。閭丘拜之。二士走曰。豐干饒舌彌陀。不識禮我何為。遁入巖穴。其穴自合。寒拾有詩散題山林間。寺僧集之成卷。版行于世(國清寺記碑刻) 遺教經貞觀十八年。帝敕曰。如來滅度以末代澆浮付囑國王大臣護持佛法。然僧尼出家戒行須備。若縱情放逸觸途煩惱。關涉人間動違經律。既失如來玄妙之旨。又虧國王受付之義。遺教經是佛涅槃所說。戒勒弟子甚為詳要。末俗緇素並不崇奉。大道將隱微言且絕。永懷聖教用思弘闡。宜令所司差書手十人。多寫經本務盡施行。其京官五品以上及諸州刺史各付一卷。若見僧尼業行與經文不同。 宜公私勸勉必使遵行(見唐書舊史并文館辭林) 十九年二月。帝自將伐高麗不克。九月班師。二十年三月車駕至長安。釋智則者止辯才寺。房居蕭然眾呼為狂者。智則曰。道他狂者不知自狂。出家離俗只貪衣食。行住遮障鎖門鎖櫃。種種聚斂役役不安。此而非狂更無狂者。乃撫掌大笑遽然而去(僧傳)
風涇高王釋法聰說法於浙西之蘇杭嘉興縣。有神曰高王。降其祝曰。為我請聰法師來。受菩薩戒。居人依其言而請之戒訖。又降祝曰。自今以往酒肉五辛一切悉斷。後若祈福可請僧眾在廟設齋行道。歷二年。秀州海鹽縣神曰。鄱陽府君因常祭降祝曰。為我請聰法師講涅槃經。眾乃迎師就講。神又降祝曰。神道業障多有苦惱。自聽法來身鱗甲內已息細蟲噉苦。願為我請師更講大品。師復為講之。
神降祝謝(高僧傳)
貞觀二十二年。帝自伐遼而還氣力不逮。乃留神大教。八月問玄奘法師曰。欲植法門之益。何所宜先。奘曰。眾生寢惑非慧莫啟。慧芽抽植法為之資。弘法須人度僧為最。帝曰。賜奘磨衲衣并寶力。奘表謝具前本傳下。九月乙卯詔曰。隋季失御。天下分崩。四海塗炭。八埏鼎沸。朕屬當戡亂親履兵鋒。亟犯風霜宿于馬上。頃加藥餌猶未痊除。比日以來方遂平復。豈非福善之致耶。京城及天下諸州寺各度僧五人。時天下寺三千七百餘所。度僧凡一萬七千餘人(唐舊史)
皇太子治居春宮。適天時陰晦體倦悽感。追念母儀昊天罔極。慈恩無際。遂鳩材擇地創大慈恩寺。為文德皇后追崇冥福。至是十二月成。又建浮圖。詔選京城宿望五十大德。各度侍者六人居新寺。是月丙辰太子備寶車五十乘迎諸大德。并綵亭寶剎數百具。奉安新得梵夾諸經及瑞像舍利等。敕太常九部樂及長安萬年音樂京城諸寺華幡導引入寺。帝御安福門樓執罏致敬。經像過盡始罷。皇情大悅。高宗既即位。親製大慈恩寺碑(唐典)
己酉貞觀二十三年。夏四月。帝有疾。五月崩。六月大子即位。八月葬文皇帝於昭陵。廟號太宗(本紀)
高宗治。字為善。太宗第九子。初封晉王。在位三十四年。壽五十六歲永徽(六)顯慶(五)龍朔(三)麟德(二)乾封(二)總章(二)咸亨(四)上元(二)儀鳳(三)調露(元) 永隆(一)開耀(一)永淳(一)弘道(一) 庚戌永徽元年辛亥二年四祖道信大師尊者姓司馬氏。世居河內。徙居蘄州廣濟縣。今淮西也。生而超異。幼慕空宗諸解脫門。宛如宿習。既嗣祖位。脅不致席僅六十年。唐高祖武德七年住蘄之破頭山。今雙峰山也。貞觀中太宗聞其風三詔。尊者不起。又詔之。 帝謂使臣曰。今復不從吾命即取首來。使道上意。師引頸待刃。使者還奏之。帝嘉嘆慰諭甚厚。至是尊者居山已二十載矣。一日往黃梅縣。路逢一小兒。可七歲許。問之曰。汝何姓。兒曰姓即有非常姓。祖曰。是何姓。兒曰是佛性。祖曰。
汝無姓耶。兒曰姓空故無。祖默識其法器。令侍者至其母所。乞令出家。母以其宿緣故遂捨之。祖為剃度名弘忍。其後乃命曰。昔如來傳正法眼轉至於我。我今付汝并於衣缽。聽吾偈。曰。華種有生性。因地花生生大緣與信合。當生生不生。
至是永徽二年閏九月四日。誡門人曰。一切諸法悉皆解脫。汝等各各護念流化未來。言訖安坐而逝。壽七十二。塔於本山。明年四月八日塔戶自開。儀相如生。
代宗大曆中諡曰大毉禪師。塔曰慈雲(正宗記)。尊者嘗至建康牛頭山。攝融禪師列派曰旁出甲寅永徽五年。帝特旨度沙彌窺基為大僧。入大慈恩寺。參譯經正義。基鄂忠武公尉遲敬德猶子也。居長安。初玄奘法師就其父求之出家。基每覽疏記過目成誦。
義亦頓解善大小乘。從奘師受瑜伽唯識宗旨。著論凡百部。時號百本論師。性豪侈每出必治三車。經書食饌。時呼之曰三車法師。永淳元年入滅。壽五十一。有詔傷悼。御製畫像贊。敕葬樊川北渠。近奘法師之塋。京兆終南山宣律師持律精嚴感天廚供養。每薄基三車之玩。基訪律師。日過午天饌不至。基辭去天乃來。
律師責以後時。天曰。適大乘菩薩在此。翊衛嚴甚故無自而入。律師聞之大驚。
於是遐邇增敬。基公啟宗曰慈恩(本傳) 慈恩教初天竺國無著大士。頻昇知足天宮。咨參慈氏唯識宗旨。及其弟天親菩薩生西度羅閱國。發明大乘。遂相與製論。天竺代有聖賢出弘其教。至正法藏戒賢論師。西天中印度人。年一百有三歲。居王舍城國之那蘭陀寺。會三藏玄奘至。
賢遂以瑜伽師地唯識宗旨授。奘東歸。奘以授窺基。基乃網羅舊說廣製疏論。學者宗之。謂之三車法相顯理宗慈恩教乙卯永徽六年十月。帝命司空李勣齎璽綬。冊宸妃武氏為皇后。廢王皇后。初貞觀二年。太宗召荊州都督武士[穫-禾 (尋-口 几)](鬱縛反)女入後宮為才人。時年十四。太史奏有女主之兆出之。於感業寺為尼。永徽五年帝召之入宮為昭儀。
今冊為皇后丙辰顯慶元年。五月。敕天下僧尼有犯國法者。以僧律治之。不得與民同科。十一月天后生子。號曰佛光王。即中宗也。十二月五日為佛光王度僧七人。仍請玄奘法師。為佛光王剃髮為出家(唐書舊史) 千歲寶掌和尚西竺中印度人也。生而拳左手。七歲祝髮乃展。因名寶掌。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來至此土。魏晉間東逝。西入蜀禮普賢。留大慈日誦般若等經。
有詠之者曰。勞勞玉齒寒。似迸寒泉急。有時中夜坐。階前鬼神泣。一日謂眾曰。
吾有願住世千歲。故以千歲稱之。次遊五臺。徙居祝融峰之華嚴。黃梅之雙峰。
廬山之東林。尋抵建康會達磨入梁。掌就扣其旨而有悟。武帝高其道臘。延之內庭。未幾如吳。有偈曰。梁城遇導師。參禪了心地。飄零二浙遊。更盡佳山水。 順流東下。由千頃至天竺。往鄮峰登太白。穿雁宕盤礡於翠峰七十二庵。[竺-二 面]赤城憩雲門法華諸暨漁浦赤符大巖。太宗貞觀十五年。返杭之飛來峰棲止之。
今中天竺寺也。有行盡支那四百州此中偏稱道人遊之句。後居浦江之寶巖。至是丁巳顯慶二年正旦。手塑一像九日像成。問其徒慧雲曰。肖誰。雲曰與和尚無異。
即沐浴趺坐謂雲曰。吾住世已□千七十二年。今謝世。聽吾偈曰。本來無生死。 今亦示生死。我得去住心。他生復來此。言訖而逝。後五十四年。刺浮長老自雲門至塔所。禮曰。冀塔戶開少選塔戶果啟其骨連環若黃金。浮即持往秦望山建塔焉。玄宗開元中。慧雲門人宗一者。嘗勒石識其行實云(傳燈錄)
戊午顯慶三年六月十二日。帝創西明寺成。十三日帝出繡像長幡送寺次奉。尋召僧道各七人入百福殿。共談名理以相啟沃。復各賜坐論議。全文備載南山宣律師論衡。七月詔迎玄奘法師入居西明寺。四年十月。帝以玉華宮為寺。追崇先帝。
詔奘法師居之。五年帝幸東都。敕召僧義褒慧立等赴洛京。見帝于合壁殿。敘論稱旨。留住東都淨土寺(僧傳) 辛酉龍朔元年九月。帝幸高祖舊第天宮寺。設齋僧侶(方志)
釋彥悰撰大唐京寺錄傳十卷。鋪述三寶靈跡焉(弘明集) 明解長安普光寺僧明解者。姓姚氏。性聰敏。琴詩書畫為時獨絕。每欣俗網不樂道門。殢酒荒情。顯慶三年帝造西明寺成。敕靈潤法師擇人居之。時有僚寀數人。共薦明解。潤法師曰。公等宜求戒定慧學增長福田。何乃酒客畫師以當洪寄。
官寀愧退。明解懷憾。俄而帝徵四科。不問道俗。明解應詔。自舉射策升第。喜不自勝。遂乃歸俗頗有餘言。未幾染疾。見數十人執猛炬迎解。明解大怖言未終而卒。是年八月也。後託夢於相州淨土寺僧智整曰。明解宿無福業。不遵內教。
今受大罪非常饑乏。儻有故人之情。頗能惠一餐否。智整許諾。及寤遂為設食。
至夜纔臥。即見明解來愧謝之。逾二年。又託夢於畫工張生曰。我以不信佛法。
今大受苦痛。努力為我寫三二卷經。執手慇懃。賦詩言別。教畫工讀十八遍令記之。寤乃憶其詩曰。握手不能別。撫膺還自傷。痛矣時陰短。悲哉泉路長。松林驚野吹。荒隧落寒霜。言離何以贈。留心內典章。其畫工素不識字。乃倩人錄之示明解知友。皆曰。是明解文體不惑。見聞者莫不測然哀感(見法苑珠林并冥報錄) 壬戌龍朔二年。二月改百官名。以門下省為東臺。中書省為西臺。尚書省為中臺。 侍中為左相。中書令為右相。僕射為匡正。左右丞為肅機。尚書為大常伯。侍郎為少常伯。其餘二十四司御史臺九寺七監十六衛。並以義訓更其名。職任如故(唐書)
并州大像并州是太原路。今改冀寧路。帝及后初幸并州童子寺。大像高十七丈。
七月遣使送袈裟於像。像放光明。帝悅(法苑珠林)
善導和尚入京化人修淨士業。念阿彌陀佛。說法光明寺。是年入滅泗洲僧伽大士初自碎葉國遊於西涼。是年顯化洛陽。或問師何姓。士曰姓何。 曰何國人。士曰何國人。則天萬歲通天元年。詔番僧有樂住者。所在配住。時大士不欲異凡。乃隸名楚州(今淮安路)龍興寺。澹如也或宴坐於深房。或振錫於長路。中宗景龍二年。詔大士自准寺入宮。帝稱第子。三台問法。百辟歸心。館于薦福寺。在京數月。天時忽大早。帝請大士內殿祈雨。甘澤隨霑。帝為度慧儼慧岸木叉三人為侍者。帝為書大士所居寺額。曰普光王。先送歸淮。睿宗景雲元年三月。大士示寂。壽八十三。敕奉全身歸泗洲普光王寺。塑身建塔。帝問聖士萬回曰。僧伽何如人。回曰觀音大士化身耳。大士初三十年在於本國。五十三年行化此方。顯應度緣凡二十七處。神跡靈異人共瞻仰。殿宇塔廟在處供養(本傳碑誌)
乙丑麟德二年。益州法聚寺有張僧繇所畫地藏菩薩像。至是七月寺僧傳本放光。
展轉圖者悉放光明(大藏法苑珠林)
九世同居麟德二年十月。車駕幸東都(洛陽也)。祀昊天上帝於泰山。十一月至籌張。幸張公藝宅。公蓻九世同居。北齊隋唐皆旌表其門。帝問所以共居之故。
公蓻書忍字百餘以進。帝善之乃賜以縑帛(唐書)。壽張隸大原。今冀寧路也終南山宣律師丁卯乾封二年十月初三日。律師入滅於長安西明寺。律師諱道宣。
生京兆錢氏。父吏部尚書申。母夢月輪貫懷而孕。又夢梵僧語之曰。所孕者梁之祐律師也。及長出家以律自持。感天送饌侍衛。暮年以戒壇未合律躬白負土準律新之。律師行道中夜臨砌蹶且仆。有少年介冑擁衛之。律師問汝為誰。曰弟子博叉天王子張瓊也。以師戒德故來給衛耳。律師問以世尊在世及滅度時事。瓊一一為言之。及別授律師以佛牙餌藥修合之方。今市肆天王補心圓是也。懺筵行人日用之。天神降靈不一傳流問答。律師集之。題曰感天侍應傳。律師撰內典錄三寶感應錄。佛道論衡。釋迦譜。四分羯磨。續高僧傳。廣弘明集。八部八十一卷。
並行於世。律師示寂。高宗有詔傷悼。敕天下寺圖形塑像。以為標範奉祀。穆宗製讚曰。代有覺人。為如來使。龍魔歸降。嶽神奉事。聲飛五天。辭驚萬古。金烏西沈。佛日東舉。稽首歸依。肇律宗主。懿宗咸通十一年。諡號曰澄照律師(本傳)
南山教始自優婆離尊者。於世尊滅後。集四部眾結集毘尼藏。優婆離口誦聖言十番。眾證無差。然後宣布。三國魏邵陵厲公嘉平二年。西竺沙門曇柯羅至洛陽。
始出僧祇戒本。東晉安帝義熙三年。天竺沙門佛陀耶舍尊者以十誦律來。自是中夏律儀始備。拓跋魏聰律師等世稟傳之。至是宣律師持守奉謹。諸天送食護衛。
弘其儀度律藏。遂赫奕天下。謂之行事防非止惡宗弘道之師。中印度優婆離尊者。南天竺曇柯羅尊者。中印度佛陀耶舍尊者。聰律師。光統律師。雲暉願律師。樂洪雲律師。隋洪遵律師。文帝師之。智首律師。 南山宣律師。文綱律師唐光州人。道岸律師中宗尊之。圖形林光宮。御製讚語見景龍三年。太亮律師曇一律師南陽張氏唐道澄律師。德宗賜號曰大圓律師。慧欽律師洪州徐氏戊辰總章元年己巳二年庚午咸享元年辛未二年水陸儀文咸享二年三月。長安法海寺英禪師有異人來謁曰。弟子知有水陸齋。
可以利益幽冥。自梁武歿後。因循不行。今大覺寺有吳僧義濟。藏此儀文。願師往求。以來月十五於山北寺如法修設。苟釋狴牢敢不知報。英尋詣義濟果得儀文。
即以所期日山北寺如法修設。次日曛暮向者。異人與十數輩來謝曰。弟子秦莊襄王也。指其徒曰。此范睢。此穰侯。此白起。此王剪。此張儀。此陳軫。皆秦臣也。各坐本罪幽囚陰府。大夜冥冥無能救護。昔梁武帝於金山寺設此齋。時前代紂王之臣皆免所苦。弟子爾時亦暫息苦。然以獄情未決不得出離。今蒙吾師設齋。
弟子與此徒輩并列國諸侯眾等。皆乘善力將生人間。慮世異國殊故此來謝。言訖遂滅。自是儀文布行天下。作大利益([(厂-一)*臣*責]禪師葦江集) 萬回法雲公太宗貞觀六年五月五日。生虢州閿鄉張氏。至是咸享四年帝度之為沙門。回幼時致兄書六千里外。朝往暮回。因號萬回。則天垂拱四年。太后延回入宮。賜以錦衣。令宮女給侍。長安二年回所至顯化。玄宗在藩邸。嘗私謁回。
回撫其背曰。五十年太平天子可自愛。中宗神龍二年。賜回號法雲公。睿宗景雲二年十月。詔回入宮館於集賢院。給二美人奉事之。十二月忽求閿鄉河水。左右不可得。回曰穴堂前地可得也。回飲水畢湛然而逝。壽八十歲。賜司徒虢國公。
敕圖形集賢院(本傳)
甲戌上元元年。帝稱天皇。后稱天后。秋八月敕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帶。
四品服深緋金帶。五品服淺緋金帶。六品服深綠。七品服淺綠並銀帶。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淺青並[石*俞]石帶。庶人服黃銅鐵帶。自非庶人不聽服黃(唐者車服志)
五祖弘忍大師尊者蘄川黃梅縣人也。先為破頭山栽松道者。嘗請於四祖曰。法道可得聞乎。祖曰。汝已老。脫有聞其能廣化邪。儻若再來吾尚可遲汝。道者去行水邊。見一女子浣衣揖曰。寄宿得否。女曰。我有父兄可往求之。道者曰。諾。
我則敢往求。女首肯之。道者回策歸山而化。其女周氏季子輟孕。父母大惡逐之。
女無所歸。日庸紡里中夕止眾館下。已而生一子。以為不祥。拋濁港中。明日泝流而上。大驚遂舉之。成童隨母乞食。里中逢一智者。嘆曰。此兒缺七種相不逮如來。後遇四祖得度。受其傳法。嗣化於破頭山。至是咸亨二年有一居士盧慧能者。自新州來參祖。問曰。何來。盧曰嶺南。祖曰。欲須何事。曰唯求作佛。祖曰。嶺南人無佛性若為得佛。曰人有南北。佛性豈然。祖呵曰。著槽廠去。盧禮而退。便入碓坊。服勞杵臼間經餘八月。祖知付授時至。令眾各隨意見以述一偈。
時會下七百餘僧。上座神秀者學通內外眾所尊仰。咸推稱曰。若非尊秀疇敢當之。
神秀聞譽書一偈於廊壁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祖見之讚嘆曰。依此修行亦得勝果。盧聞之乃曰。美則美矣。了則未了。至夜盧躬秉燭請張日用別駕。書一偈於秀偈之側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祖見偈已潛往碓坊問曰。米白也未。盧曰白也未經篩。祖以杖三擊於碓。盧即以三鼓入室。祖告之曰。諸佛出世以大事因緣故隨機大小而引導之。遂有十地三乘頓漸等旨。為之教門。然以無上微妙祕密圓明真實正法眼藏付于上首大迦葉尊者。展轉傳授二十八世至菩提達磨祖師。乃以東來。東之益傳適至於我。我今以是大法并其所受僧伽黎衣寶缽皆付於汝。善保護之。無使法絕。 聽吾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盧受法已。作禮問曰。法則聞命。衣缽復傳授乎。祖曰。昔達磨來自異域。恐世未信其師承。
故以衣缽為驗。今天下已知信矣。可止於汝矣。且當遠隱俟時行化。所謂受衣之人命如懸絲也。盧曰當往何所。祖曰。逢懷即止遇會且藏。盧禮足已即夕去之。
眾疑祖三日不上堂扣之。祖曰。吾道行矣。問曰。衣缽誰得耶。祖曰。能者得之。 眾議盧名能。必彼得而往矣。祖付衣法已復經四載。當上元二年告眾曰。吾今事畢。時可行矣。入室安坐而逝。壽七十四。建塔於黃梅之東山。代宗諡號曰大滿禪師。塔曰法雨(正宗記) 丙子儀鳳元年己卯調露元年庚辰永隆元年辛巳開耀元年壬午永淳元年。隱士孫思邈卒。孫善莊老陰陽醫藥之術。尤尊釋典。稱孫真人癸未弘道元年。十二月。帝有疾。丁巳崩。甲子中宗即位。尊天后為皇太后。政事咸取決焉中宗立而廢之。太后稱制佛頂尊勝陀羅尼西域北印度罽賓國沙門佛陀波利尊者。此云覺護。初儀鳳元年來五臺清涼山逢一叟。問之曰。爾何為來。曰欲禮文殊。叟曰。曾持佛頂尊勝咒來否。曰未也。叟曰。此土眾生犯殺盜淫妄四業者多。能回取咒以流此土作大利益。弟子當示師文殊所在。言已忽不見。波利乃返本國取咒至是。弘道元年至長安。有旨命杜行顗及日照三藏翻譯訖。波利又將梵本。訪西明寺僧順貞。貞奏聞共譯之。名尊勝陀羅尼。乃第三出也。與杜令譯者大同小異。比諸眾譯此最弘布。
波利繼入五臺。後不知其所終(高僧傳)
法苑珠林凡一百卷。賜入經藏流行。法師玄暉所撰。暉字道世。至是弘道元年入寂則天諱[昍/(宋-木 生)](之少反)姓武氏。高宗后。生中宗睿宗太平公主三人。高宗崩中宗立。尊為皇太后。中宗元年二月戊午。后廢中宗為廬陵王幽於別所。己未立豫王旦(睿宗也)為皇帝。政事決於太后。居帝於別殿。夏四月遷廬陵王於房州。
又遷均州。九月甲寅赦天下。改元光宅。旗幟皆從金色。八品以下舊青者更服碧色。東都(洛陽也)改為神都。宮名太初。又改尚書省為文昌臺。左右僕射為左右相。六曹為天地四時六官。門下省為鸞臺。中書省為鳳閣。侍中為納言。中書令為內史。御史臺為左肅政臺。增置右肅政臺。其餘省寺監率之名悉以義類改之。
太后稱制二十一年。壽八十一歲(唐史)光宅(一)垂拱(四)永昌(一)天授又改曰載初(二)長壽(二)延載(一)天冊萬歲又改證聖(一)萬歲通天又改萬歲登封(一)神功(一)聖曆(二)久視(一)長安(五)
甲申正月。中宗年曰嗣聖。二月豫王立。年曰文明。九月甲寅改年曰光宅光宅元年乙酉垂拱元年。丙戌二年。泉州黃守恭宅園桑樹忽生白蓮華。因捨其宅為寺。今開先寺是也(圖經) 垂拱三年。天竺沙門地婆訶羅此云日照。高宗儀鳳初至長安。譯密嚴等經。至是共譯十八部凡三十四卷。太后親製序(本傳)
己丑永昌元年庚辰天授元年國號周天授元年九月。侍御史傅遊蓻帥關中百姓詣闕上表。請改國號周賜皇帝姓武氏。太后可之。乃御則天樓赦天下。以唐為周。改元。上尊號曰聖神皇帝。
以皇帝且為皇嗣賜姓武。立武氏七廟於神都。十一月庚辰朔日南至太后享萬象神宮赦天下。始用周正。以永昌元年十一月為載初元年正月。以十二月為臘月。夏正月為一月。秦宗客改造天地等十二字以獻。丁亥行之。太后自名瞾。改詔曰制。
二月辛酉太后策貢士於洛城殿。貢士殿試自此始。至久視元年冬十月。制復以正月為十一月。一月為正月。中宗神龍元年二月。復國號唐。郊廟社稷陵寢百官旗幟服色文字。皆如永淳以前故事。復以神都為東都。北都為并州。新造十二字者。
照為瞾。天為西。地為[永/土]。日為[○@乙]。月為囝。星為○君為[了-(丁-一) (夙-歹 (王/口))]。臣為惠。載為風。年為[十/((坐-(人*人) (刀*刀))-土 十)]。初為[夙-歹 熏]。正為缶令宰相撰時政記。月送吏館。時政記自此而始(唐書)
壬辰長壽元年。四月。詔仁儉禪師入見。師視太后。良久云。會麼。后云不會。
師云。老僧持不語戒。言訖而去。翌日進短歌十九首。后覽而嘉之。厚加錫赉。
今唯了元歌一首存傳燈玉英集。師即騰騰和尚也。嗣嵩嶽慧安國師。國師嗣五祖(傳燈)
寶積經南天竺國沙門達磨流支。此云法希。初高宗聞其風。開耀元年因西域使者詔敦請之。至是來長安。太后召見。為改其名菩提流志。此云覺愛。敕於佛授記寺譯經一十九部凡二十八卷。中宗神龍二年。志遂駕還京。敕於西崇福寺譯寶積經。帝親筆受。睿宗景雲元年。帝復於北苑白蓮花亭別開寶積會首。帝亦親躬筆受。王[王*晉]賀知章等潤色。中書陸象先魏知古監護。御筆製序標於經首。
玄宗開元元年。志以所譯寶積經并舊譯合成一部百二十卷功畢。志不復譯經。專持誦修習禪觀。開元十五年入滅。壽一百五十六歲。葬之日特給鹵簿羽儀。塔於龍門西原。追贈鴻臚大卿。賜諡曰開元一切遍知三藏。名德之重古未有也。志前後譯經五十三部合一百一十八卷(舊唐史具載之)
甲午延載元年乙未天冊萬歲元年。正月辛巳。太后加號慈氏。改元證聖。又加號天冊金輪大聖皇帝。改年曰萬歲通天(唐書)
法師義淨諱義淨。字文明。茫陽(涿州也)張氏子。髫齔出家為僧。弱冠具戒。
高宗咸亨二年。三十七歲往西域求佛經。孤征二十五年。歷三十餘國。至是乙未五月還至河洛。得梵本經律論近四百部合五十萬夾。金剛座真容一鋪。舍利三百粒。太后親迎於上東門外。奉安佛授記寺。敕令翻譯。初與實叉難陀翻華嚴經。
長安三年譯金光明最勝王等經百一羯磨等。成均(大學名)助教許觀監護。太后製新翻聖教序。中宗神龍元年。於東洛內道場譯孔雀王等經。帝製序。號大唐龍興三藏聖教序。二年隨駕回長安。敕於大薦福寺別置翻經院。譯一切莊嚴王等經。
兵部侍郎崔湜給事中盧粲潤文正字。祕書監附馬都尉楊慎交監護。中宗景龍二年。
召師入內同翻經。僧九旬坐夏。帝念居房州時祈念藥師。乃命法師於大佛光殿譯藥師經二卷。睿宗景雲元年。師留大薦福寺。譯浴像等經論二十部凡八十八卷。
學士李嶠張說等潤色。僕射韋巨源蘇瑰監護。玄宗開元元年七月法師入寂。壽七十九。僧臘五十九。敕給葬事。塔洛京龍門北之高原。法師前後譯經律論五十六部凡二百三十卷。又別撰儀傳等九卷。師雖遍翻三藏。而偏攻律部教授學者(本傳)
是年敕沙門明佺等刊定經目撰錄十五卷。隨大藏流行(本傳)
華嚴經太后聞于闐國有梵本華嚴大經。遣使往求之。并請善梵學者一人隨經。
於是于闐國主以尊者實叉難陀此云覺喜。妙善華嚴宗旨遣應旨太后大悅。是年三月。詔入大遍空寺。同菩提流志復禮法師等翻譯。次移佛授記寺。太后時幸其寺。
親究筆削。施供食饌。至聖曆二年十月譯新經成八十卷。太后親製序文。御太極殿宣示百官。長安四年。實叉難陀出楞伽經七卷。比之諸本尤為詳明。難陀總譯經論一十九部凡一百七卷。辭還于闐。詔遣御史霍嗣光送還本國(並見唐書舊史)。
至中宗景龍二年。再詔難陀至京。帝親迎勞備法儀。送止薦福寺講演經旨。睿宗景雲元年十月師入滅。闍維舌根不壞。詔送歸于闐建塔(本傳)
丙申萬歲通天元年臘月甲申改元萬歲登封賢首教釋法藏號賢首。姓康。康居國人。風度奇正利智絕倫。來長安尋應名僧義學之選。屬玄奘法師譯經始預其間。
後因筆受證義潤文見識不同而出譯場。初燉煌杜順法師。隋文帝篤敬之。傳華嚴法界觀與弟子智儼。此晉譯華嚴也。藏侍儼盡得其教。至是傳譯。藏首登其數。
實叉難陀譯于闐華嚴梵夾。藏同義淨法師復禮法師皆預焉。萬歲通天元年。詔沙彌法藏於太原寺開示新譯華嚴宗旨。白光自口而出。有旨命京域十大德為藏授滿分戒。賜號賢首。詔入大遍空寺參譯。長安元年。詔賢首於東都佛授記寺講新華嚴經。至華藏世界品大地震動。即日召對長生殿問帝網十重六相之義。藏敷宣有緒。夫天帝網義十重玄門海印三昧門六相和合義門普眼境界門。此諸義章皆是華嚴總別義網。太后於此茫然未決。藏乃指鎮殿金獅子為喻。因撰義門徑捷易解。
號金獅子章。列十門總別之相。太后遂開悟其旨。藏又為學不了者設巧方便。取鑑十面八方安排。上下各一相去一丈餘。面面相對。中安一佛像。燃一炬以照之。
互影交光。學者因曉剎海涉入無盡之義。藏嘗著般若心經疏。為時所貴。天下流行。又號康藏國師。清涼大統國師澄觀。以命世亞聖之才追宗賢首。著華嚴疏論凡數百萬言。圭峰宗密嗣之。是為華嚴五祖。大法淵源。沛然洽於天下。目為一念圓融具德宗賢首教(高僧傳)
清涼國師。法名澄觀。姓夏侯氏。越州山陰人也。年十一依今應天山寶林寺霈禪師出家。誦法華經。十四歲遇恩得度。隸名寶林。肅宗乾元中。依潤州棲霞寺醴律師學相部律。依曇一隸南山律。詣金陵玄璧法師傳關河三論。三論之盛於江表師之力也。代宗大曆中。於瓦棺寺傳起信涅槃。又於淮南法藏受海東起信疏義。
溫習華嚴覆尋三論。僅二十年。就蘇州從湛然法師習天台止觀法華雜摩等經疏解。
又謁牛頭山忠禪師。徑山欽禪師。洛陽亡名禪師。咨決南宗禪法。復見慧雲禪師了北宗玄理。以至翻習經傳子史小學蒼雅。天竺悉曇。諸部異執四韋五明祕咒儀軌篇頌書蹤。一皆博綜。大曆十一年。禮文殊於五臺。往峨眉拜普賢。卻還五臺居大華嚴寺。專行方等懺法。慨華嚴舊疏文繁義約。惙然長想。況文殊主智。普賢主理。二聖合為毘盧遮那。萬行兼通。即大華嚴之義。遂撰疏成二十卷。德宗貞元七年。河東節度使李自良。請師於崇福寺講新疏。德宗聞其風。降中使李輔光宣詔入都。與罽賓三藏般若譯烏茶國所進華嚴後分四十卷。次年五月。遣中使霍仙鳴傳宣催入。德宗敦重延居譯場刊正。又詔令造疏。編成十卷進呈。順宗在春宮。嘗接師言。請述了義一卷心要一卷并食肉得罪因緣。師疏義綱要富有著作。
弟子傳法者一百許人。又見憲宗元和十二年并文宗開成三年(贊寧僧統宋高僧傳)
終南山圭峰禪師宗密。果州西充人。姓何氏。世業儒。憲宗元和二年。將赴貢舉。
偶造遂州圓禪師法席味其道法。遂求披剃。當年取具。一日隨眾僧齋于府吏任灌家居末座。以次授經得圓覺十二章。未終軸而感悟。歸告于圓。圓曰。汝當大弘圓頓之教。此諸佛授汝耳。行矣無自滯於一隅。遂奉命辭去。謁荊南忠禪師洛陽照禪師。皆蒙記莂。抵襄漢因病僧付華嚴疏。即上都澄觀大師之所撰也。覽之欣然曰。吾禪遇南宗。教逢圓覺。一言之下心地開通。一軸之中義天朗耀。今復得茲絕筆。尋詣上都禮見清涼國師。未幾復入終南圭峰蘭若。文宗太和中。徵入內賜紫衣。帝累問法要。朝士歸慕。唯相國裴休深入堂奧。受教為外護。師以禪教學者互相非毀。遂著禪源諸詮。寫錄諸家所述詮表禪門根源道理文字句偈。集為一藏。以貽後代。武宗會昌元等正月六日。於興福院誡門人。令舁屍施鳥獸。焚其骨而散之。言訖坐滅。道俗奉全身於圭峰。茶毘得舍利。藏之石室。宣宗追諡定慧禪師。塔曰青蓮。壽六十三。嗣遂州圓。六組下五世荷澤派也詔嵩嶽慧安禪師并神秀禪師至都。肩輿入殿。太后親加跪禮。奉於宮禁。朝夕問道。尊安為國師。時王公已下聞風來謁。望塵拜伏(傳燈錄)
北宗秀禪師諱神秀。五祖旁出之嗣。生開封李氏。少業儒。博綜多聞忽思出家。
至蘄州雙峰寺遇五祖。乃嘆服而事之。樵汲供役以求其道。祖乃度之。五祖入滅。
師住江陵當陽山。太后聞之召至都下。同慧安國師於內道場供養。特加欽禮。命於當陽山置度門寺以旌其德。中宗既立。尤加禮重。大臣張說嘗聞法要執弟子禮。
師示眾曰。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捨父逃走。中宗神龍二年二月入滅於東都天宮寺。諡大通禪師。敕葬龍門。葬日給羽儀鹵簿。帝送至便橋。敕中書令張說為製碑文。師生於隋末百有餘歲。僧臘八十。時岐王範及徵君盧鴻一皆勒碑製誄。舊唐書有傳。賜僧諡號自師而始。門人普寂義福等皆嗣襲師位(僧傳)
嵩嶽安國師諱慧安。荊州枝江衛氏子。幼年出家披剃。隋文帝開皇十七年遁居山谷。煬帝大業中開濟渠丁夫之餓殍也。師為乞食以活之。煬帝聞而徵師。不赴潛入太和山。登衡嶽行頭陀行。太宗貞觀間至蘄州黃梅謁五祖。遂得心要。高宗麟德元年。遊終南山石壁因止焉。高宗詔之不起復至嵩少。乃云是吾終焉之地也。
禪者輻輳。太后遣使召師入見。偕北秀禪師同膺欽禮。太后尊師為國師。至中宗神龍二年賜紫袈裟。為度弟子二七人。延入禁中供養。是時中宗遣內侍薛簡詔六祖。祖不赴詔逾三年。中宗又賜師磨衲僧衣。辭歸嵩嶽。景龍三年三月三日。囑門人曰。吾死矣將屍向林中。待野火焚之。至八日偃身而寂。春秋一百二十八。
門人遵旨。果野火自然闍維。得舍利八十粒。內五粒大而紫色。進留宮禁。睿宗先天元年門人建塔焉。世稱老安國師。嗣法弟子仁儉破窖墮嵩嶽圭(傳燈錄)
丁酉神功元年戊戌聖曆元年皇嗣(睿宗也)固請遜位于廬陵王。九月立廬陵王哲為皇太子。復名顯大赦天下己亥聖曆二年庚子久視元年冬十月。制復以正月為十一月。一月為正月辛丑長安元年壬寅二年癸卯三年甲辰長安四年中宗諱顯。高宗第七子。立為皇太子。初高宗崩太子即位。正月尊天后為太后。立妃韋氏為皇后。擢后父韋玄貞豫州刺史。帝以玄貞為侍中。裴炎固爭不從。炎白太后密謀。二月戊午廢帝為廬陵王遷房州。又遷均州。流玄貞欽州。則天聖曆元年。
復立為皇太子。至是乙巳年正月乙巳天后傳位太子。丙午帝即位。丁未太后徙居主陽宮。帝帥百官上尊號曰則天大聖皇帝。十一月壬寅崩。神龍元年二月復唐國號。郊廟社稷旗幟百官皆如永淳以前故事。以神都(洛陽也)為東都。北都為并州。
帝在位六年。壽五十五歲神龍(二)景龍(四)
乙巳神龍元年四月。帝降御札召曹溪六祖入京。其辭曰。朕延宗秀二師宮中供養。
每究一乘二師並推讓云。南方能禪師密受忍大師衣法。可就彼問。今遣內侍薛簡馳詔迎請。願師慈念速赴上京。祖表謝辭以疾。簡曰京城禪德皆云欲得會道當習禪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未審師所說法如何。祖曰。道由心悟豈在坐耶。簡曰。弟子回朝主上必問。願師指示心要令得明道。祖曰。道無明暗。 簡曰明喻智慧。暗況煩惱。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生死憑何出離。祖曰。若以智慧照煩惱者。此是二乘小機。簡曰何謂大乘見解。祖曰。明與無明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性相如如名之為道。簡曰師說不生不滅何異外道。祖曰。外道將滅止生。以生顯滅。 滅猶不滅。生說無生。我說本自不生。今亦無滅。所以不同外道。汝欲知心要。
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住妙用恒沙。簡禮辭歸闕表上祖語。帝咨美久之。尋遣使賜祖磨衲袈裟鉼缽絹五百匹。諭天子嚮慕之意(傳燈)
楞嚴經天竺沙門般剌蜜諦此云極量。是年至廣州居制止道場。五月於灌頂部中誦出一品。名楞嚴經。彌伽爍法此云雲峰。譯成一部十卷。宰相房融筆受。融時貶流高州。因得以寓於譯所。沙門懷廸證譯。傳經事畢。朝廷責以私譯。蜜諦遂泛舶攜梵夾歸天竺(譯記)。丙午神龍二年僧範等加五品階(唐舊史)
試經度僧八月詔天下試童行經義。挑通無滯者度之為僧。試經度僧從此而始(唐舊史)
沙門智嚴。于闐國王之子。幼年來唐。早居榮祿。授大將軍封郡公。是年五月請捨宅為寺。敕允其請。又固請出家。十二月二十四日墨制云。人之情也莫不貪祿惜位。卿之願也乃欲棄俗出家。忽省來奏。差賞兼懷。特遂所祈。式成高志。仍請住終南山至相寺。多預翻譯(釋教錄)
丁未景龍元年二年三月朔方道大總管張仁愿。築三受降城於河上。屬豐州嶽神乞戒嵩嶽元珪禪師。生伊闕李氏。幼歲出家。高宗永淳年間受具戒隸閑居寺習毘尼。謁安國師頓悟玄旨。遂廬于嵩嶽之龐塢。是年一日有異人。峨冠袴褶(音習)而至。從者極多偉甚稱謁大師。師睹其非常乃諭之曰。善來仁者胡為而至。
彼曰師寧識我耶。師曰。吾觀佛與眾生等。吾一目之豈分別邪。彼曰我此嶽神也。
能生死於人。師安得一目我哉。師曰。吾本不生。汝焉能死。吾視身與空等。視吾與汝等。汝能壞空與汝乎。苟能壞空及汝。吾則不生不滅也。汝尚不能如是。
又焉能生死吾邪。神稽首曰。我亦聰明正直於餘神。詎知師有廣大之智辯乎。願授以正戒令我度世師曰。汝既乞戒即既戒也。所以者何。戒外無戒。又何戒哉。
神曰此理也。我聞茫昧止求師戒。我身為門弟子。師即為張座秉爐正几曰。付汝五戒。若能奉持即應曰能。不能即曰否。神曰謹受教。師曰汝能不淫乎。曰我亦娶也。師曰。非謂此也謂無羅欲也。曰能。師曰汝能不盜乎。曰何乏我也焉有盜取哉。師曰非謂此也謂饗而福淫不供而禍善也。曰能。師曰。汝能不殺乎。曰實司其柄焉曰不殺。師曰非謂此也謂有濫誤疑混也。曰能。師曰。汝能不妄乎。曰我正直焉有妄乎。師曰非謂此也謂先後不合天心也。曰能。師曰。汝不遭酒敗乎。
曰能。師曰如上是為佛戒也。師又曰。以有心奉持而無心拘執。以有心為物而無心想身。能如是則先天地生不為精。後天地死不為老。終日變化而不為動。畢盡寂默而不為休。信此則雖娶非妻也。雖饗非取也。雖柄非權也。雖作非故也。雖醉非惛也。若能無心於萬物則無戒。無戒則無心。無佛無眾生。無汝及無我。孰為戒哉。神曰我神通亞佛。師曰。汝神通十句五能五不能。佛十句七能三不能。
神悚然避席跪啟曰。可得聞乎。師曰。汝能戾上帝東天行而西七曜乎。曰不能。
師曰。汝能奪地祇融五嶽而結四海乎。曰不能。師曰。是謂五不能也。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而不能即滅定業。佛能知群有性窮億劫事。而不能化導無緣。佛能度無量有情而不能盡眾生界。是為三不能也。定業亦不牢久。無緣亦是一期。
眾生界本無增減。廓無一人能主其法。有法無主是謂無法。無法無主是謂無心。
如我解佛亦無神通也。但能以無心通達一切法爾。神曰我誠淺昧。未聞空義。師所授戒我當奉行。今願報慈德效我所能。師曰。吾觀身無物。觀法無常。塊然更有何欲邪。神曰師必命我為世間事展我小神功。使已發心初發心未發心不信心必信心五等人自我神蹤知有佛有神有能有不能有自然有非自然者。師曰。無為是無為是。神曰佛亦使神護法。師寧墮叛佛邪。願隨意垂誨。師不得已而言曰。東巖寺之障莽然無樹。北岫有之而背非屏擁。汝能移北樹於東嶺乎。神曰已聞命矣。
然昏夜必有喧動。願師無駭。即作禮辭去。師門送而且觀之。見儀衛逶迤如王者之狀。嵐靄煙霞紛綸間錯。幢幡環珮凌空隱沒焉。其夕果有暴風吼雷奔雲掣雷棟宇搖蕩宿鳥聲喧。師謂眾曰。無怖無怖。神與我契矣。詰旦和霽。則北巖松栝盡移東嶺。森然行植。師謂其徒曰。吾沒後言莫及之。若為口實人將妖我。至玄宗開元四年。師囑門人曰。吾始居寺東嶺。我今入滅。可寘吾骸于彼。言訖而化。
師嗣慧安國師。國師嗣五祖大滿禪師(傳燈錄)
己酉景龍三年。年召道岸律師入宮。為妃主受歸戒。圖戒形林光宮御製贊曰。戒珠皎潔。慧流清淨。身局靈篇。心融入定。學妙真宗。觀通實性。維持法務。綱紀德政。律藏冀其傳芳。像教因而光盛。玄宗開元五年師入滅睿宗諱旦。高宗第八子。初封豫王。又封相王。景龍四年六月。中宗遇弑。韋后祕不發喪。立溫王重茂為皇太子。發喪即位。年曰唐隆。相王子隆基平內難。奉相王輔少帝。少帝尋遜位于相王。相王乃即帝位。在位三年。立隆基為皇太子。玄宗開元二年七月重茂薨。諡曰殤皇帝。壽二十歲。開元四年六月睿宗崩。壽五十五歲景雲(二)先天(一)
庚戌六月。改元景雲元年。八月以左武衛大將軍薛訥兼幽州都督節度使。節度使之名始自訥也。百官賜爵。普度僧道萬數(舊唐史)
壬子先天元年七月。帝傳位于太子玄宗諱隆基。睿宗第三子。初封楚王。改封臨淄王。景雲初立為皇太子。先天元年八月即位。在位四十三年。壽七十八。尊睿宗為太上皇開元(二十九)天寶(十四)
癸丑開元元年秋七月帝與岐王範薛王業郭元振及王毛仲高力士等。誅宰相謀廢立惡逆者。曰蕭至忠竇懷貞岑羲崔湜常元楷李慈等。賞功臣官爵。宦官之盛自始於此。十二月赦天下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中書省為紫微省。門下省為黃門省。侍中為監。雍州為京兆府。洛州為河南府。長史為尹。司馬為少尹六祖慧能大士尊者俗姓盧氏。名能。其先本籍范陽(今豕州也冀域)。父行[啗-口 王]高祖武德年謫官新州生能。遂為新興人也。甫三歲而父喪母守節育之。及長家益貧。祖乃採薪鬻而供母。一日過市[邱-丘 (厂@墨)]。聞客讀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問客曰。此法得於何人。客曰。此名金剛經。得於黃梅忍大師。祖遽告其母。即趨。五祖抵韶州。尼無盡藏者讀涅槃經。尼問經字。祖曰。字則不識。
義則請問。尼曰字尚不識。曷能會義。祖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尼驚異之。謂人曰。能是有道之人宜供養之。近處寶林古寺舊基。眾請營茸而延居之。四眾雲集俄成寶坊。祖念大法。直造黃梅之東山。即高宗咸亨二年也。既得法已。機語列于五祖章下。丙子儀鳳元年正月八日。回屆南海法性寺。二僧論風動幡動。祖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印宗法師聞之竦異。遂邀祖扣其所自。乃知其為盧居士也。正月十五日會諸名德為祖剃落。二月八日法性寺就智光律師受具戒。
既得戒遂開東山法門。明年二月八日歸寶林寺。韶州刺史韋據請於大梵寺轉妙法輪。并受無相心地戒。門人紀錄目為壇經。後返曹溪雨大法雨。中宗神龍元年四月。帝遣內侍薛簡詔師不起。簡以所資法要回奏。帝嘆美詔賜磨衲袈裟缽絹。十二月十九日敕改韶州古寶林為中興寺。丁未十一月十八日又敕韶州刺史重加崇飾。
賜額為法泉寺。祖新州舊居為國恩寺。睿宗先天元年一日。忽謂眾曰。吾忝於忍大師處受其法要并及衣缽。今為汝等信根純熟。但說法要無有疑者。衣缽不須傳也。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生。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次年七月一日吾返新州國恩寺。至是度人說法已。四十年八月三日。沐浴跏趺而化。壽七十六。十一月十三日歸塔於曹溪。今南華寺是也。前刺史韋據碑之(正宗記)。肅宗上元元年。帝慕祖之道。遣使詔取其所傳西竺衣缽。就內瞻禮。代宗嗣位。承泰元年五月五日。帝夢祖請衣缽還。帝即遣使馳送曹溪。憲宗元和十年。南海經略。
馬總以曹溪六祖未有諡請于朝。帝賜諡曰大鑑禪師。塔曰靈照。總又請柳子厚為師撰行業碑(傳燈錄。又子厚文集)
帝問佛恩開元二年。帝宣問左街僧錄神光法師曰。佛於眾生有何恩德。致捨君親妻子而師事之。說若有理朕當建立。說若無理朕當削除。神光曰。佛於眾生。
恩過天地明踰日月。德重父母義越君臣。帝曰。天地日月具造化之功。父母君臣具生成之德。何以言佛並過此乎。光曰。天能蓋不能載。地能載不能蓋。日則照晝不照夜。月則照夜不照晝。父祇能生不能養。母則能養不能生。君有道則臣忠。
君無道則臣佞。以此而推德則不全。佛於眾生恩則不爾。言蓋則四生普覆。論載則六道俱承。論明則照耀十方。論朗則光輝三有。論慈則提拔苦海。論悲則度脫幽冥。論聖則眾聖中王。論神則六通自在。所以存亡普救。貴賤皆攜。唯願陛下留心敬仰。帝悅曰。佛恩如此。非師莫宣。朕願回心生生敬仰(唐舊史)甲子十二年開元十三年破窖墮破窖墮禪師。不稱名氏。得法於慧安國師。隱居嵩嶽。山塢有廟。靈甚。
殿中唯安一窖。遠近祭祀不輟。師一日引侍僧入廟。以杖敲窖三下曰。咄此窖只是泥瓦合成。聖從何來。靈從何起。恁麼烹宰物命。又打三下。窖乃傾墮。須臾一人青衣峨冠設拜師前。師曰。是甚麼人。曰我本此廟窖神。久受業報。今日蒙師說無生法。得脫此處。生在天中。特來致謝。師曰。是汝本有之性非吾彊言。
神再拜而沒。由是時人呼師曰破窖墮和尚(傳燈錄)
律至日本開元十四年。日本國沙門榮叡等至揚州。奉僧伽黎衣十領。其上綴以山川異物之狀。蓋其國主附之。以施中國沙門。時鑒真律師受其衣。嘆外國人有佛種性。欲往化之。會叡等勸請。律師遂附舶而東至日本。彼王枉駕迎勞。館於毘盧殿。未幾請真授歸戒。夫人群臣皆以次稟受。日本自是始有律宗焉(本傳)
一行禪師高僧傳曰。釋一行。俗姓張。鉅鹿人也(今順德路冀州之域)。本名遂。
則太宗朝郯國公公謹之支孫也。丱歲不群博於記誦。讀書不再覽。遇禪師普寂於嵩山。乃悟世幻。遂禮之為師出家剃染。隸中嶽嵩陽寺。專勤精進。久之往荊州當陽山。依慧悟律師習毘尼。抑詳究於陰陽讖緯之書。尋訪算術。未至天台國清寺。得盡寺僧之所蘊。自此聲名籍甚。睿宗景雲二年三月。詔之赴闕。辭疾不行。
玄宗開元三年八月。帝遣禮部郎中張洽齎詔詣當陽山。起之至京。帝謂曰。師有何能。對曰。略能記覽。帝命中官取官籍示之。師周覽方畢。覆其本記唱數幅。
帝不覺降榻稽首曰。師實聖人也。嘆嗟久之。留光泰殿。詔對無恒。占於災福若指於掌。開元九年四月。朝廷以麟德曆不驗。詔師改撰新曆。師推大衍數立術以應之。曰開元大衍曆五十二卷。編入唐書曆律志。邢和璞者道術人也。謂尹愔曰。
一行和尚真聖人也。漢洛下閎造太初曆云。八百歲後當差一日。則有聖人定之。 今年觀畢矣。屬大衍曆出正其差謬。則洛下閎之言可信。非聖人孰能預於斯矣。
師學陀羅尼祕印於金剛智三藏。開元十一年十月。師製水運渾天黃道儀成。古未之有也。帝悅親為製銘。詔安武成殿以示百官渾天黃道儀其儀準圓天之像。具列宿赤道度數。注水激輪令其自轉。一晝夜而天運週。外絡二輪綴以日月令得運行。每天西行一週。日東行一度。月行十三度。
以木匱為地平。以儀半在地下。晦明朔望有準。立木人二於地平。其一前置鼓。
候至一刻則自擊之。其一前置鐘。候至一辰則自撞之(見唐舊史)。帝於大明宮從容問師社稷運祚。師曰。鑾輿有萬里之行。社稷畢終得吉。安祿山反。帝幸蜀至萬里橋成都而還。僖宗崩。皇弟吉王長而賢。群臣屬望。中尉楊復恭請立其弟壽王傑。梁移其祚。師言驗也。開元十五年十一月八日。師更衣端坐而逝。春秋四十五。帝哭之哀甚輟朝三日。停龕三七日。顏容怡然。敕葬銅人原。出內庫錢五十萬建塔。諡大慧禪師。帝親製文立碑。書之於石。敕東宮已下京官九品以上並送至銅人原。設齋藍田。開元十六年三月。駕幸溫湯。道由師之塔所。駐蹕令品官告以出豫之意。賜帛五十匹令蒔塔前松柏。師嗣嵩山普寂禪師。寂嗣北宗神秀。
秀五祖旁出之嗣也。宋贊寧僧統撰師傳曰。師隨駕幸新豐。駕前辭帝東來嵩山。
謁禮本師寂禪師。入滅於罔極寺(唐舊史并僧傳)
春遊開元十八年二月。始令百官於春月旬休選勝行樂。自宰相至員外郎凡十二筵。各賜錢五十緡。帝御花萼樓。邀其歸請留飲。迭使起舞盡歡而去。是時天下奏死罪止二十四人(唐書)
經卷沙門智昇撰開元釋教錄二十卷。詮次佛經律論凡五千四十八卷。昇又撰續內典錄一卷續譯經圖記一卷續佛道論衡一卷。帝御花萼樓。召釋道二教論義。法師道氤與道士尹謙對辯。謙義負。有旨編所論入藏。題曰開元佛道論衡(唐舊史)。
法師道氤。俗姓長孫。長安高陵人也。父容殿中侍御史。母馬氏。開元十八年於華萼樓對御定二教優劣。氤雄論奮發河傾海注。道士尹謙對答失次。理窟辭殫論宗乖舛。帝再三嘆羨賜絹五百匹充法施。另集對御論衡一本。盛傳于代。開元二十八年有疾上遺表入寂。帝覽表惻怛。遣中使內給事賈文瑰。將絹五十匹就院弔贈。俗壽七十三。僧臘五十三。以其年八月十三日葬終南山陰逍遙園側(唐舊史并本傳)
註經開元十九年。御注金剛經頒行天下(大藏流行眾經目錄) 太公廟三月始令兩京諸州各置太公廟(呂望也)。以張良配饗。選古名將以備十哲。每歲二月八月上戊日致祭如孔子禮。肅宗上元元年追諡望為武成王(唐書)
祕密教西天此土傳流凡七世。初金剛薩埵於毘盧遮那前親受瑜珈五部蘇悉軌範。 薩埵傳龍猛大士。龍猛傳龍智闍黎。住世皆數百年。龍智傳金剛智跋日羅菩提也。 金剛智始來東土。傳之不空三藏。不空玄宗開元間復往天竺入師子國。從普賢阿闍黎受十八會金剛灌頂及大悲胎藏建壇之法。天寶五載還至京師。以所得法授慧朗法師。由朗而下南方厥嗣寖微降及末代。特所謂瑜珈佛事者存焉金剛智籍洛陽廣福寺。梵名跋日羅菩提。此云金剛智。天竺南印度摩賴耶國人也。父婆羅門善五明為建支王師。智生數歲。日誦萬言。年十五開悟佛理。遂出家隨師中印度那蘭陀寺學阿毘達磨等。洎登壇法律聽十八部律。又詣西印度學小乘諸論。十餘年全通經律論三藏。聞支那(此東土時事也)佛法崇盛。乃泛舶而來。 開元七年達於廣府。次年至京。敕迎舍大慈恩寺廣弘祕密。建曼荼羅法。尋徙薦福寺。大智(道也)氤大慧(一行也)二禪師。不空三藏皆師事之。智所譯經一行多預焉。一行嘗稟其壇法儀制。開元二十年八月十五日於洛陽廣福寺命門人曰。白月圓時吾當去矣。遂禮毘盧遮那佛旋遶七匝。退歸本院焚香發願。頂戴梵夾并新譯教法付囑訖。寂然而化。壽七十一。臘五十一。十一月七日葬龍門南伊川之右。
弟子不空奏。奉敕諡灌頂國師。敕中書侍郎杜鴻漸撰紀德碑(唐舊史并贊寧僧統僧傳)
不空三藏籍京兆大興善寺。梵名阿目佉跋折羅。華言不空金剛。北天竺婆羅門族。幼孤隨叔父觀光東國。年十五師事金剛智。蒙授教法。洎登具戒儀範。善解一切有部。金剛智入寂已。開元二十五年十二月。攜弟子三七人。附崑崙舶返五天印度。歷彼諸國。廣求密藏及諸經論五百餘部。天寶五載還京。奉敕權止鴻臚。
六載詔入內立壇為帝灌頂。賜號智藏國師。移居淨影寺。夏祈雨有應。帝自持寶箱賜紫袈裟。洛陽北邙山有巨蟒。毒氣遠噴。聞者立死。帝召師咒而斃之。天寶十二載。西番大石康居三國兵圍涼州。帝請空祈陰兵救之。空結壇誦仁王密語。
帝親秉爐。有神介冑而至。帝視之問曰。此何神也。空曰北方毘沙門天王長子也。
空誦密語遣之。四月二十日西涼奏報。二月十一日城東北三十許里。雲霧間神兵長偉。城北門樓有光明天王。怒視番帥。鼓角凌雲而至。西番畏懼卷甲遁去。帝覽奏。因敕諸道城樓置天王像此其始也。肅宗乾元中詔空入內建道場護魔法。為帝受轉輪王位七寶灌頂。上元末空表請入山。李輔國宣敕令於終南山智炬寺修功德。代宗立思渥彌厚。永泰元年詔譯密嚴仁王二經。帝為製序。十一月一日制授特進試鴻臚卿。大曆三年詔空大興善寺建壇。為近侍大臣及諸鎮將帥悉授灌頂。
帝親署加號太廣智三藏。大曆六年空進所譯經凡一百二十卷七十七部。九年示寂。
上表辭帝。敕使勞問賜醫藥。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蕭國公食邑三千戶。固讓不已。 且曰。白月圓滿吾當逝矣。奈何臨終更竊名位。乃以五股金剛鈴杵先師之所傳者以銀盤置菩提子水精數珠留別。附中使李憲誠進。六月十五日香水澡浴。東首倚臥北面瞻望闕庭。以大印身定中而寂。享年七十。僧臘五十。弟子慧朗次紹灌頂之位。餘知法者數人。帝輟朝三日。賜絹布雜物錢四十萬。造塔錢二百餘萬。敕功德使李元琮知護喪事。七月六日茶毘。詔朝品劉仙鶴就寺置祭贈司空。諡太辯正廣智三藏。收舍利數百粒。以八十粒進內。其頂骨不壞。中有舍利一顆半隱半現。敕於本寺別院起塔。御史大夫嚴郢為碑。徐浩書樹於本院(唐書舊史續高僧傳)
宋(贊寧僧統)系傳曰。傳教相輪者。東夏以金剛智為始祖。不空金剛為二祖。慧朗為三祖。自後岐分派別。咸曰。傳瑜珈大教多則多矣。而少驗者何。亦猶羽嘉生應龍應龍生鳳凰鳳凰已降生庶鳥。矣欲無變革其可得乎癸酉開元二十一年分天下為京畿都畿關內河南河東河北隴右山南東道山南西道劍南淮南江南東道江南西道黔(音琴)中嶺南凡十五道。各置采訪使。方士張果老自言。已數百歲。帝召之至闕。懇辭歸山。制賜銀青光祿大夫號通玄先生入常山不知所終華嚴合論開元二十二年。太原李長者。名通玄。日食一柏葉棗小餅。因呼棗柏大士。初開元七年。太原孟縣高仙奴館之齋中造論。逾三年遷馬氏古佛堂側。閱十年負經書而去之。山行二十里偶一虎。長者撫之曰。吾著華嚴論。能為擇棲止處否。即以經囊負其背。行至神福山原下土龕前駐止。長者乃於龕著論。每夕口出白光以代燈燭。日有二女子汲水炷香。每食時具饌。齋畢撤而去。如是五載。
長者著論畢。遂滅跡不見也。論成四十卷。開元二十八年三月長者卒。壽九十五歲。又著決疑論。會釋。十門玄義。緣生解。迷十明等論。十玄六相。百門義海。
偈讚語等。並傳於世藥王姓韋氏。名古。字老師。疏勒國人。開元二十五年至京。紗巾毳袍杖藜而行。腰懸數百葫蘆。普施藥餌。以一黑犬自隨。凡有患者。古視之即愈。帝敬禮為藥王菩薩。皇后圖其形而供養之(出本草序及神仙傳)
開元二十六年。詔天下州郡各建一大寺。以紀年為號。額曰開元寺。六月立皇太子璵改名亨(唐書) 文宣王二十七年八月。追諡孔子為文宣王。先是祀先聖先師。周公南向。孔子。 東向。制自今孔子南向被王者服。追贈弟子皆為公侯伯(唐書)
青原吉州青原山靜居寺行思禪師。本州安城劉氏子。幼歲出家得法於六祖。歸住青原。至是開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陞堂告眾跏趺而逝。僖宗諡弘濟禪師。
塔曰歸真。嗣六祖尊者普寂禪師京都唐興寺普寂禪師。舊唐史云。寂生河東馬氏。少時遍參高僧學經律。師事神秀凡六年。秀奇之盡以道授之。秀入京因薦之於則天得度為僧。秀歿天下好釋氏者咸師事之。中宗聞其高行。特下制令代神秀統其法眾。玄宗開元十三年有旨移居都城。時王公士庶爭來禮謁。寂嚴重少言。難見其和悅之容。遠近尤以此重之。至是開元二十八年入寂。有敕賜號大照禪師。葬日河東尹裴寬及其妻子並衰麻列於門徒之次。士庶傾城哭送。市易幾廢。師嗣秀。秀嗣五祖。嗣子惟政一行南嶽禪師。諱懷讓。金州杜氏子。年十五辭親往荊州玉泉寺。依弘景律師出家。
受具戒習毘尼。詣曹溪參六祖。逾八年乃領法要。祖謂師曰。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羅讖汝足下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師侍祖一十五年。睿宗先天元年往衡嶽居般若寺。至是開元中接馬祖道一。付偈曰。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萌。三昧華無相。
何壞復何成。天寶三載八月十一日圓寂於衡嶽。壽六十八。敕諡大慧禪師。塔曰最勝輪之塔。師嗣六祖天寶三年改年曰載。至肅宗乾元元年復稱年祠部牒天寶五載五月制天下度僧尼。並令祠部給牒。今謂之祠部者始起於此戊子天寶七載。大將軍高力士於西京建寶壽寺成鑄洪鐘。辦齋以慶之。舉朝畢集。
約以擊鐘一杵。施錢百緡。有樂施者至二十杵(唐舊史)
庚寅天寶九載五月。賜安祿山爵東平郡王。唐將帥封王自祿山始。安祿山者本營州柳城胡。初名阿犖山。突厥所謂鬥戰神者是也。本姓康。母阿史德。為覡居突厥中。禱子於乾犖山。及祿山生有光照穹廬。野獸皆鳴。望氣者言其祥。父死。
母攜之再適突厥安延偃。會其部落破散。與延偃兄子思順俱逃來唐。故冐姓安氏名祿山也。又有史宰(蘇骨反)于者。以祿山同里閈驍勇聞。累遇將軍賜名思明。 自後俱反壬辰天寶十一載三月改吏部為文部邢部為憲部(唐書)
乙未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安祿山反。肅宗乾元二年安滅。代宗廣德元年史滅肅宗諱亨。玄宗第三子。開元二十六年立為皇太子。丙申年六月安祿山攻陷潼關。玄宗幸蜀。太子即位於靈武。改元至德乃七月也。尊玄宗曰太上皇。改扶風為鳳翔府。在位七年。壽五十二歲至德(二)乾元(二)上元(二)寶應(一)
丙申七月改至德元年。安祿山自稱大燕皇帝。建元聖武。兵入長安。次年安祿山為其閹豎李豬兒執刃斫其腹死。其子安慶緒立。丁酉至德二載九月克復西京。十月克復東京。丁卯帝入西京。十二月上皇還至咸陽居興慶宮。肅宗立子廣平王俶為楚王。加封功臣。加郭子儀司徒。李光弼司空。以蜀郡為南京。鳳翔為西京。
西京為中京(唐書) 戊戌乾元元年。大赦改元。復以載為年。帝於禁中立內道場。講誦贊唄。尋敕五嶽各建寺。選高行沙門主之。聽白衣能誦經五百紙者度為僧。或納錢百緡請牒剃度。亦賜明經出身。及兩京既平。又於關輔諸州納錢度僧道萬餘人。因而始有進納之名。立楚王為太子放生池乾元二年三月。詔天下諸州各置放生池。十月敕昇州刺史顏真卿。撰有唐天下放生池碑銘。其序云。我皇舉天下以為池。罄域中而蒙福。乘陀羅尼加持之力。竭煩惱海生死之津。揆之前古曾何彷彿。八月命司徒郭子儀討安慶緒。以宦官開府儀同三司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觀軍容之名自此始史思明殺安慶緒。自立為大燕皇帝庚子上元元年荷澤神會禪師。襄陽高氏子。年十四為沙彌。謁六祖即得法。尋往西京受戒。
中宗景龍二年歸曹溪。祖滅後二十年間。曹溪頓宗沈廢於荊吳。嵩獄漸門盛行於秦洛。師於天寶四載入京著顯宗記。以訂兩宗南能頓宗北秀漸宗也。至是上元元年師辭眾奄然而化。葬於龍門。敕建塔院。賜號真宗般若。師嗣六祖(傳燈)荷澤山東昌路曹州也。荷(音哥)兗州之域辛丑上元二年八月。制去年號但稱元年。去尊號但稱皇帝以建子月為歲首月。皆以所建之辰為數。明年復如初。史思明愛少子朝清立為太子。欲殺其長子朝義。
朝義部將駱悅。囚史思明殺之。朝義朝義即帝位南陽國師名慧忠。生浙東越州諸暨冉氏。受六祖心印。居南陽白崖山黨子谷。
四十餘年不下山。肅宗聞其道行。上元二年敕中使孫朝進詔徵赴京。待以師禮。
居于福寺西禪院。帝問師在曹溪得何法。師曰。陛下還見空中一片雲麼。帝曰見。
師曰。釘釘著懸掛著。帝又問如何是十身調御師。乃起立曰。會麼。帝曰不會。
師曰。與老僧過淨瓶來。帝又曰如何是無諍三昧。師曰。檀越踏毘盧頂上行。帝曰此意如何。師曰。莫認自己清淨法身。帝又問。師乃不之視。帝曰朕是大唐天子。師何以殊不顧視。師曰。還見虛空麼。帝曰見。師曰。他還貶目視陛下否。 帝領解。至代宗大曆十年。師以化緣將畢乃辭帝。代宗曰。師滅度後弟子將何所記。師曰。告檀越造取一所無縫塔。帝曰就師請取塔樣。師良久曰會麼。帝曰不會。師曰。貧道去後有侍者應真。卻知此事乞詔問之。十二月十九日右脅而逝。
塔於黨子谷。諡大證禪師。代宗詔應真問前語。真良久曰。聖上會麼。帝曰不會。
真述偈曰。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黃金充一國。無影樹下合同船。琉璃殿上無知識。
應真住江西吉州耽源山。嗣南陽國師(傳燈錄)
壬寅寶應元年建巳月。楚州刺史崔侁表稱。有尼真如恍惚登天見上帝。賜以寶玉十三枚。云中國有災以此鎮之。群臣表賀。因曰寶應。甲寅上皇崩。帝以寢疾發哀於內殿哀慕疾轉劇。乃命太子監國。甲子制改元。復以建寅為正月。月數皆如其舊。丁卯帝崩。戊辰發大行皇帝喪。己巳太子即帝位。楚州今淮安路代宗諱豫。初名俶。肅宗長子。封廣平王。為元帥。與郭子儀等克復二京。乾元元年立為皇太子。至是即位。在位十七年。壽五十三歲廣德(二)永泰(一)大曆(十四)
癸卯廣德元年史朝義戰敗走范陽。窮蹙縊死林中。冬十月吐蕃陷京師。帝出陝。
郭子儀克復之。帝還宮。十二月詔修五臺文殊菩薩殿。鑄銅為瓦。塗以黃金甲辰二年。詔內道場選三百僧。百人為番誦仁王般若經。出入乘馬。五月行道乙巳永泰元年。詔天下官司。毋得撞辱僧尼(舊史)
盂蘭盆丙午大曆元年七月壬午。帝作盂蘭盆會于禁中。設高祖太宗已下七聖位。
建巨幡。各以帝號標其上。自太廟迎入內道場。是日立仗百僚於光順門迎拜導從。
自是歲以為常。癸未太廟二室生靈芝。帝賦詩美之。百僚皆和(見唐舊史)。經云。
佛大弟子目犍連尊者神通第一。適母氏命終墮餓鬼中。目連往見之。白佛救度之。
佛命以七月十五僧自恣日備設齋供。供佛齋僧念讀諸經。母乃脫離餓鬼。丁未大曆一年七月。觀軍容魚朝恩。奏以先所賜莊為章敬寺。以資太后冥福精進法華輔行云。於法無染曰精。念念趣求曰進。相國杜鴻漸出撫巴蜀。是年至益州(西川成都府也)。遣使詣白崖山。請無住禪師入城。問法要曰。弟子聞金和尚說無憶無念莫妄三句法門。未審是一是三。師曰。無憶名戒。無念名定。莫妄名慧。然一心不生則具戒定慧。非一非三也。公曰。後句妄字莫是從心之忘乎。 師曰從女者是也。公曰。有據乎。師曰。法句經云。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
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公盪釋疑情。時有鴉鳴。公問師聞否。師曰。聞與不聞非關聞性。有聲之時是聲塵自生。無聲之時是聲塵自滅。而此聞性不隨聲生。 不隨聲滅。悟此聞性則免聲塵流轉。乃至色香味觸亦復如是。公喜躍稱敬。詳見傳燈錄。師嗣益州無相禪師。無相嗣資州寂。寂嗣資州侁。侁嗣五祖大滿禪師。
為旁出派也甲寅大曆九年。道士史華者以術得幸。因請立刃梯與沙門觕法。有旨兩街選僧應之。沙門崇慧常誦首楞嚴咒。表請挫之。帝帥百僚臨觀。史華履刃而上。招崇慧登之。慧乃躡之而昇。往復無傷。慧乃命薪烈火聚於庭。慧入以呼華。華慚汗不敢正視。帝大悅而罷。賜崇慧號護國三藏。後不知其所終(出宣律師佛道論傳)
三生石沙門圓澤寓洛陽慧林寺。與隱士李源厚善。慧林即源舊第也。父憕守東都。為安祿山所害。源以故不仕。常居寺中。一日偶相率遊峨眉山。源欲自荊州泝峽以往。澤欲由長安斜谷。源以為久絕人事。不欲復入京師。澤不能強。遂自荊州舟次南浦。見婦人錦襠負罌而汲者。澤望而泣曰。所不欲由此者為是也。源驚問故。澤曰。婦子孕三稔矣。遲吾為之子。不逢則已。今既見之無可逃者。公當以符咒助我令速生。三百浴兒。願公臨顧。以一笑為信。後十三年於杭州天竺寺外當與公相見。源悲哀具浴。至暮而澤亡。婦乳三日。源往視之。兒見源果軒渠而笑。即具以語其家。葬事訖。源返寺中。後如期自洛之吳。赴其約也。果於杭州西山下天竺寺前葛洪井畔聞有牧童。扣牛角而歌曰。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莫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源曰。澤公健否。答曰。李君真信士。然世緣未盡。且勿相近。惟勤修不惰。乃復相見又歌曰。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江山尋已遍。卻回煙棹上瞿塘。遂隱不見。源復歸慧林。至穆宗長慶初。年八十矣。御史中丞李德裕表薦之。穆宗下詔以源守諫議大夫。源不赴(唐書舊史) 戊午大曆十三年。詔兩京律師詳定新舊律條。開列持犯。頒行天下。時禪化大行。
江西主大寂馬祖也。湖南主石頭憧憧湊二大士之門己未大曆十四年五月帝崩。太子即位。詔尊郭子儀為尚父。加太尉兼中書令德宗諱适。代宗長子。初封奉節郡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廣德二年立為皇太子。在帝位二十六年。壽六十四歲(本紀)建中(四)興元(一)貞元(二十一)
庚申建中元年辛酉建中二年。汾陽忠武王郭子儀薨。壽八十五歲癸亥建中四年十月李希烈圍襄城。帝發涇原等道兵救之。涇原節度使姚令言至京師。其部兵求賞不遂。鼓譟劫令言。反奉朱泚為主。帝乃出幸奉天。守備單弱。
泚遣涇原兵馬使韓旻。將銳兵襲奉天。大司農叚秀實謂岐靈岳曰。事急矣。使靈岳詐為姚令言符令旻且還。當與大軍俱發。竊令言印未至秀實乃倒。用司農印。
印符追及韓旻。旻得符而還。朱泚自稱大秦皇帝。建元曰應天甲子興元元年。朱泚更國號曰漢。改元天皇。李希烈即皇帝位於許州。國號大楚。
建元武成。置百官。帝自奉天急幸梁州至城。固神策河北行營節度使李晟改復京城。六月朱泚將奔吐蕃。為其將梁庭芬等斬之。傳首行在。詔改梁州為興元府。
帝至長安。進李晟爵西平王乙丑貞元元年丙寅二年。五月詔律師道澄入宮。為妃嬪內侍授歸戒。賜號大圓律師。制諸寺宣講。復作盂蘭盆會。依代宗時貞元三年分浙江東西道為三浙。浙西治潤州(今鎮江路)。浙東治越州。宣歙池治宣州。各置觀察使以領之(唐書)
貞元四年詔迎岐州無憂王寺佛指骨。入禁中供養馬祖江西禪師(法名道一)漢州什邡縣人。姓馬氏。故稱馬祖。出家本邑羅漢寺。
依資州唐和尚落髮。渝州圓律師授具足戒。玄宗開元間習定南嶽山中。遇讓和尚度之。即得心印。始自建陽佛跡嶺遷臨川(今江西撫州路)次至南康龔公山。代宗大曆四年。隸名鍾陵開元寺。時連帥路嗣恭聆風景慕。親授宗旨。由是四方學者雲集座下。洪州廉使問師曰。喫酒肉即是。不喫即是。師曰。若喫是中丞祿。不喫是中丞福。丞有省。師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為一方宗主。轉化無窮。師至是貞元四年正月中登建昌石門山。於林中經行。見洞壑平坦。謂侍者曰。吾之朽質。當於來月歸茲土矣。言訖而回。既而示疾。院主聞和尚。近日尊候如何。
師曰。日面佛月面佛。二月一日沐浴。跏趺而逝。憲宗元和八年賜諡大寂禪師。 塔曰大莊嚴之塔(見景德傳燈錄)
石頭庚午貞元六年。南嶽石頭和尚入寂。諱希遷。瑞州高要陳氏。勵志勁敏。 既冠直造曹溪。得法未具戒。屬祖圓寂。稟遺命謁青原山思禪師。玄宗天寶初薦之衡山南寺。寺東有石。狀如臺。乃結庵其上。時號之曰石頭和尚。著草庵歌參同契。盛行於世。至是圓寂。塔於東嶺。帝賜諡無際大師。塔曰見相。師嗣青原思。思嗣六祖(傳燈錄) 國一壬申貞元八年十二月國一禪師入寂。師諱道欽。蘇州崑山朱氏子。初業儒。 年二十八遇潤州鶴林素禪師。勉之剃落。乃戒之曰。汝乘流而行。逢徑即止。師遂南邁。玄宗天寶三載抵臨安東北一山。樵者曰。此徑山也。乃駐錫焉。山有龍淵。龍王首化身為人。獻其地於師。乃成伽藍(在今淅西道杭州路餘杭縣徑山禪寺是也。禪宗十方第一剎)。僧問。如何是道。師曰。山上有鯉魚。井底有蓬塵。
崔趙公問。弟子今欲出家得否。師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之所能為。公有省。代宗大曆三年詔至闕下。帝親瞻禮。帝謂忠國師曰。朕欲賜欽師一名。國師欣然奉詔。乃賜號國一禪師。後辭歸徑山。至是十二月示疾。說法而逝。帝賜諡大覺禪師。師嗣鶴林素。素嗣建康牛頭山威禪師。威嗣牛頭持。持嗣牛頭方。方嗣牛頭巖。巖嗣牛頭融。融嗣四祖。乃四祖旁出之派也(傳燈)
癸酉貞元九年正月。監鐵使張滂請稅茶。九州縣產茶。及茶山皆估。其直什稅一。
茶稅初於此壽州毛罕妻。興元元年產一子。名毛債。豬頭象耳騾足魚腮人身。 既長每以鐵杖自鞭其身。持篠帚金田掃地。謂人曰。夙因盜常住錢金故掃地以償也。後越州雲門有讚之者曰。常住分文不可偷。日生萬倍恐難酬。豬頭騾腳分明見。佛地今生掃未休。至是庚酉年毛債死(佛祖通載并感業傳) 釋皎然名晝一。作字。湖州人。有逸才。為顏魯公真卿于頔吳季德諸公所敬。
陸羽至則清談終日。士大夫服其標致。然恥以文章名世。嘗嘆曰。使有宣尼之博識胥臣之多聞。終日目前矜道侈義。適足以擾其性。豈若松巖雲月。禪坐相偶。
無言而道合。至靜而性同。吾將入杼山矣。於是裹所著詩文火之。後中丞李洪刺湖州。枉駕杼山。請及詩文。晝曰。貧道役筆硯二十餘年。一無所得。冥搜物累。
徒起我人。今棄之久矣。洪搜之民間僅得十卷。晝卒。相國于頔序之進于朝。德宗詔藏祕閣。後人為之稱曰。[濡-而 言]之晝能清秀(高僧傳)
宦官得專軍政者。始自竇文場。初文場惡左神策大將軍柏良器。貞元八年十二月。
左遷良器為右領軍。因而宦官得志。至是貞元十一年五月。河東節度使李自良薨。
監軍王定遠奏。以行軍司馬李說為留後。說深德定遠請鑄監軍印。監軍有印自定遠始律師靈澈字源澄。居越州雲門寺。一時公卿負才望。若劉長卿嚴維皇甫曾皆投刺結友。澈詩與皎然僧標齊名。澈著律宗行源二十一卷。蚤遊京師。聲譽顯著。
終老于越焉。相國權德輿作序餞之。有觀其容鑒其詞知其心不待境靜而靜之之語。
憲宗元和十一年入滅。有文集二十卷。尚書劉禹錫為序。後人稱之曰。越之澈洞冰雪(本傳)
丙子貞元十二年四月。帝生日故事命沙門道士講論於麟德殿。至是始命以儒二參之。帝悅賜法師瑞甫紫方袍。命入官輔導皇太子僧標沙門名僧標。幼而神宇清茂。首中肅宗乾元元年。試通經之選為僧。後習毘尼有高行。至是貞元十四年結庵杭州之西嶺上。大雅與之遊。如李吉甫韋皐孟簡。皆與結塵外交。吳人語曰。杭之標摩雲霄。越之澈洞冰雪。[濡-而 言]之晝能清秀。竟陵陸羽見標曰。日月雲霞吾知為天標。山川草木吾知為地標。推能歸美吾知為德標。閑居趣寂得非名實在公乎。杭人尊之而不名。但呼曰西嶺和尚(高僧傳) 塔記己卯貞元十五年四月。庾承宣作福州無垢淨光塔銘。略曰。觀察使柳公監軍使魚公相與言曰。報君莫大於崇福。崇福莫大於樹善。樹善莫大於佛教。教之本其在浮圖歟。夫塔者上參諸天。下鎮三界。影之所廕。如日月之照破昏為明。
鈴之所響。如金石之奏聞聲生善。如是諸福盡歸人王。謀之既臧。相顧踴躍。食王祿者樂於檀施。荷帝力者悅而獻工。役無告勞。功用斯畢。皇帝嘉焉。御札題額。錫名貞元無垢淨光之塔(唐書舊史)
寶林傳貞元十七年。建康沙門慧炬。天竺三藏勝持。編次諸祖傅法記讖及宗師機緣。為寶林傳癸未貞元十九年。東都聖善寺大師凝公示寂。翰林白樂天作八漸偈吊之。其序曰。
居易嘗求心要於師。師賜教焉。曰觀覺定慧明通濟捨。由是入於耳貫于心有得也。
師今云亡。以八字作偈哀悼之(八偈留傳燈錄)
甲申貞元二十年九月。太子誦得風疾不能言貞元二十一年正月辛未朔。諸王親戚入賀。太子獨以疾不能來。帝涕泣悲嘆由是得疾日益甚。凡二十餘日中外不通。莫知兩宮安否癸未帝崩。甲午宣遺詔。太子即帝位於太極殿順宗誦。德宗長子。失音不能決事。居深宮施簾帷。獨宦官李忠言昭容牛氏侍左右。
百官奏事。自幃中可其奏。在位一年。壽四十六乙酉永貞元年八月庚子。制令太子即皇帝位。朕稱太上皇。徙居興慶宮。乙巳憲宗即位於宣政殿永貞(一)
九月。太尉中書令韋皐薨。皐治蜀二十一年。封南康忠武王。四川奉祀之以為土神。禮重釋氏法。嘉州鐫山為石佛像成。皐為記有曰。頭圍千尺。目廣二丈。其餘相好一一稱是。又嘗訓一鸚鵡念佛。鵡斃。皐曰是念佛者。官以桑門禮闍維之。
果得舍利二顆。皐為記。略曰。元精以五氣授萬類。雖鱗介毛羽必有感清英純粹者矣。聿彼禽類習乎能言。了空相於不念。留真骨於已斃。殆其元聖示現感於人心憲宗純。順宗長子。初封廣陵王。永貞元年三月立為皇太子。八月受詔即位。在位十五年。壽四十五元和(十五)
丙戌元和元年春正月上皇崩。十月詔天下有道行僧。赴上都闡揚法化丁亥元和二年。詔信州(江東道)鵝湖山大義禪師。入麟德殿設齋。召諸大德論道。 帝臨聽論義。有法師問。何謂四諦。師曰。聖上一帝三諦何在。又問欲界無禪。 禪居色界。此土憑何而立。師曰。法師只知欲界無禪。不知禪界無欲。曰如何是禪義。以指點空。法師無對。帝曰。法師講無窮經論。只這一點尚不奈何。義卻問眾。師曰。畢竟以何為道。有對知者是道。師曰。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
安得知者是道。有對無分別是道。師曰。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安得無分別是道。有對四禪八定是道。師曰。佛身無為不墮諸數。安得四禪八定是道。復有數人致對。義皆乘機為曉之。帝問曰。何者是佛性義。曰不離陛下所問。
帝默契。由是益重禪宗。師衢州須江徐氏。嗣馬祖。元和十三年正月入寂。敕諡慧覺禪師(舊唐書傳燈錄)徑山舊祖圖曰。大義滏禪師。姓吳氏僧錄元和二年二月。制法師端甫掌內殿法事儀。注錄左右街僧事。僧錄自甫而始(唐書舊史)。荊南城東天皇寺道悟禪師。唐協律郎符載撰碑曰。道悟。姓張氏。
婺州東陽人。年十四出家。依明州大德祝髮。二十五受戒於杭州竹林寺。初參國一於徑山。留五年。代宗大曆十一年隱於四明大梅山。德宗建中初謁江西馬祖。
二年參石頭乃大悟。遂隱當陽紫陵山。後於荊南城東天皇廢寺。僧靈鑒者請居。
至是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以背痛入滅。壽六十坐。三十五夏。法嗣三人。曰慧真。曰文賁。曰幽閑。今荊南城東有天皇巷存焉(五燈) 戊子元和三年。詔懷暉禪師居京兆章敬寺。每召對麟德殿論道。是年入寂。敕諡大覺禪師。師泉州謝氏子。嗣馬祖(傳燈錄) 荊南城西天王寺道悟禪師。唐正議大夫戶部侍郎平章事荊南節度使丘玄素撰師碑曰。道悟渚宮人。姓崔氏。子玉之後胤也。年十五依長沙寺曇翥律師出家。二十三詣嵩山受戒。三十參石頭。賴沐指示曾未投機。次謁忠國師。年三十四與國師侍者應真南還。謁馬祖。祖曰。識取自心本來是佛。不屬漸次不假修持。體自如如萬德圓滿。師於言下大悟。祖囑之曰。汝往住持莫離舊處。師蒙旨已便返荊門。去郭不遠結草為廬。後節使顧問左右申其端緒。節使親往訪問。見其路隘車馬難通。極目荒榛曾未修整。因之怒其令人持師拋於流水。旌旆旋歸。居第火發莫可近向。聞空中聲曰。我是天王神。我是天王神。節使謝過拜禮。煙焰頓息。
亟趍江際。見師水涯重伸懺悔。迎請在衙供養。於府西造寺。額曰天王。師居常稱云。快活快活臨將入寂。乃稱苦苦閻羅王來取伊也。院主云。和尚被節使拋向水中。神色不動如今何得恁麼地。師舉枕子云。汝道當時是如今是。院主無對。
師擲下枕子而逝。當此元和五年十月十三日也。壽八十二。坐六十三夏。嗣法一人。曰崇信(見五燈會元錄)
庚寅元和五年三月。敕諫議孟簡補闕蕭俛。於醴泉寺監護譯經潤文(唐書舊史)
龐居士襄州居士龐蘊者。衡州衡陽縣人也。字道玄。世本業儒。少悟塵勞。志求真諦。德宗貞元初謁石頭遷禪師。乃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頭以手掩其口。豁然有省。後與丹霞天然禪師為友。一日石頭問曰。日用事作麼生。士曰。
若問日用事即無開口處。乃呈偈曰。日用事無別。唯吾自偶諧。頭頭非取捨。處處沒張乖。朱紫誰為號。丘山絕點埃。神通并妙用。運水及搬柴。頭然之。既而頭曰。子以緇邪素邪。士曰願從所慕。遂不剃染。後參馬祖問曰。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祖曰。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士於言下頓悟玄旨。遂廁祖之門徒焉。乃留駐參承二載。有偈曰。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團欒。頭共說無生話。機辯捷出。諸方嚮之。至是元和六年北遊襄漢隨處而居。有女名靈照。
賣竹漉籬以供朝夕。士坐次問靈照。古人道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如何會。
女曰。老老大大作這箇語話。士曰。爾作麼生。女曰。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
士乃笑。士因下橋被摟。女見亦去士邊倒。士曰。爾作甚麼。女曰。見爺倒地。
靈照相扶。士將入滅。謂靈照曰。視日早晚及午以報。照遽報日已中矣而有蝕也。
士出戶觀。靈照即登父座合掌坐亡。士笑曰。我女鋒捷矣。於是更延七日。州牧于公頔聞之來問。士謂之曰。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好住世間皆如影響。
言訖枕公膝而化。遺命焚棄於江湖中。龐婆走田中。謂其子龐大曰。汝父死矣。 龐大笑曰。嗄倚鋤亦脫去。婆曰。汝更愚癡。既為焚燒畢。婆乃遍別鄉閭。歸隱之自後。莫知其所自。有詩偈三百餘篇傳於世。緇白傷悼。謂禪門龐居士。即毘耶淨名也(傳燈龐傳)
壬辰元和七年夏六月。大水為陰盈之象。帝出宮女三百車(唐書) 辦食飛走元和八年。法師智[(工*刀)/言]悟解絕倫。然寡徒侶。偶有耆宿閱[(工*刀)/言]著述乃曰。汝識至高頗符佛意。今寡徒眾蓋缺人緣耳。佛猶不能度無緣。況初心者乎。可辦食布施飛走。卻後二十年當自有眾。[(工*刀)/言]如其教炊米散郊外。感鳥大集搏飯。[(工*刀)/言]祝曰。食吾飯者願為法侶。後二十年[(工*刀)/言]往鄴城開講。座下有眾千餘人。皆年少比丘(本傳并感應錄)
北山錄北山法師神清著。盛行於世。至是元和九年清入寂百丈山江西隆興路(古洪州也)禪師名懷海。福州長樂王氏子丱歲離塵。三學該練。屬馬祖闡化江西。乃傾心依附。與西堂智藏南泉普願同號入室。時三大士化門為角立焉。師上堂曰。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師刱立叢林儀軌。名曰清規。至是元和九年正月十三日歸寂。壽九十五歲。敕諡大智禪師。塔曰大寶勝輪。師嗣馬祖(傳燈)
清規百丈山大智海禪師創立也。猶佛之律條。動靜云為折旋俯仰莫可犯也。叢林尊行之。又有日用小清規。永明壽禪師所作也元和九年正月。柳子厚作南嶽大明律師碑。其略曰。儒以禮立仁義。無之則壞。 佛以律持定慧。去之則喪。是以離禮於仁義者不可與言儒。異律於定慧者不可與言佛。達是道者惟大明師。凡浮圖之道衰。其徒必小律而去經。大明恐焉。於是究戒律而大法以立。通經教而奧義以修。凡衣服器用動有師法。言語行止皆為物軌。全文載柳集鳥窠禪師諱道林。杭州富陽潘氏子。母朱氏誕時異香光明滿室。因名曰香光。
九歲出家。二十一於荊州果願寺受戒。後詣長安西明寺復禮法師。學華嚴經起信論。禮示以真妄頌。俾修禪那。師問曰。初云何觀。云何用心。禮久而無言。師三禮而退。屬代宗詔徑山道欽禪師至闕。師就得以謁之。契悟心要。及南歸錢塘孤山永福寺。有辟支佛塔。時道俗共為法會。師振錫而入。有靈隱寺韜光禪師曰。
此之法會何以作聲。師曰。無聲誰知是會。後見西湖之北秦望山有長松枝葉繁茂盤屈如蓋。遂棲止其上。故時人謂之鳥窠禪師。有鵲巢於側。人又曰鵲巢和尚。
至是元和間。白侍郎居易由中書舍人出刺杭州。聞師之道。因見師棲止巢上。乃問曰。師住處甚險。師曰。大守危險尤甚。曰弟子位鎮山河何險之有。師曰。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曰佛法大意如何。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曰三歲孩兒也解恁麼道。師曰。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翁翁行不得。侍郎欽嘆。數從問道。乃起竹閣於湖上近師之居。以便朝夕之參益。竹閣者今曰廣化寺。侍郎遺像存焉。師於穆宗長慶四年二月十日告侍者曰。吾今報盡。言訖跏趺而化。敕諡圓修禪師。師嗣國一欽禪師。四祖旁派(傳燈)
布氏侍者法名會通。姓吳(俗名元卿)為供奉官。元和十年一日奏帝曰。臣幼不食葷。志願從釋浹旬蒙詔許出家。尋母患歸杭州鄉里。趍謁鳥窠禪師於湖上。願求剃度。窠曰。今時為僧鮮有精苦者。行多浮濫。卿曰。本淨非琢磨。元明不隨照。窠曰。汝若了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即真出家。元卿確請。窠乃與披剃具戒。
法名會通。侍窠年久。忽辭窠曰。諸方學佛法去。窠曰。佛法此間亦有些子。通曰。請和尚佛法。窠於身上拈起布毛吹之。通頓悟玄旨。遂不遊行。雅號布毛侍者。建伽藍於喜鵲寺之東葛嶺之西塢曰招賢(傳燈錄)
丙申元和十一年。江州歸宗寺智常禪師目有重瞳。用藥手按摩。久而目眥俱赤。
因號赤眼歸宗。江州刺史李渤問曰。芥子納須彌莫妄談否。師曰。人傳使君讀萬卷書是否。李曰然。師曰。使君自頂至踵如椰子大。萬卷向甚處著。渤俛首有省。
師歿。有嗣法者甚盛師嗣馬祖馬郎婦觀世音也。元和十二年。菩薩大慈悲力欲化陝右。示現為美女子。乃之其所。人見其姿貌風韻欲求為配。女曰。我亦欲有歸。但一夕能誦普門品者事之。
黎明徹誦者二十輩。女曰。女子一身豈能配眾。可誦金剛經。至旦通者猶十數人。 女復不然。其請更授以法華經七卷。約三日通至期。獨馬氏子能通經。女令具禮成姻。馬氏迎之。女曰。適體中不佳。俟少安相見。客未散而女死。乃即壞爛葬之。數日有老僧。仗錫謁馬氏。問女所由。馬氏引之葬所。僧以錫撥之。尸已化唯黃金鎖子之骨存焉。僧錫挑骨謂眾曰。此聖者。憫汝等障重故垂方便化汝耳。
宜善思因免墮苦海。語已飛空而去。自此陝右奉佛者眾。泉州粲和尚贊曰。丰姿窈窕鬢欹斜。賺殺郎君念法華。一把骨頭挑去後。不知明月落誰家(觀世音菩薩感應傳) 清涼國師清涼大統國師澄觀。始見於則天萬歲通天元年。至順宗在東宮之時。
聞法解悟。以心要問於國師。師答之。略曰。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無住。無住心體靈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迷現量則惑苦紛然。悟真性則空明廓徹。
雖即心即佛唯證者方知。然有證有知則慧日沈沒於有地。若無照無悟則昏雲掩蔽於空門。若一念不生則前後際斷。照體獨立。物我皆如。直造心源無智無得。然迷悟相依真妄相待。若求真去妄如棄影勞形。若體妄即真似處陰影滅。若無心忘照則萬慮俱捐。若任運寂知則眾行爰啟。放曠任其去住。靜鑒覺其源流。語默不失玄微。動靜未離法界。言止則雙亡知寂。論觀則雙照寂知。語證則不可示人。 說理則非證不了。是以悟寂無寂真知無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雙亡之中道。帝之元和四年五月。敕有司別鑄金印。加清涼國師號僧統國師。主教門事。
帝問師曰。華嚴所詮何謂法界。師曰。法界者眾生身心之本體也。從本以來虛明廣大唯一真境而已。無有形貌而森羅大千。無有邊際而含容萬有。昭昭於心目之間而相不可睹。晃晃於色塵之內而理不可分。非徹法之慧目離念之明智。不能見自心如此之靈通也。故世尊初成正覺歎曰。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於是稱法界性。說華嚴經。全以真空簡精。事理融攝周遍凝寂。帝聽於玄談。廓然自得(舊唐書師文集。開成三年入寂) 護國真身佛骨己亥元和十四年正月。帝遣中使杜英奇。持香華往鳳翔府法雲寺護國真身塔所。請釋迦文佛指骨入內。帝御安福門迎拜留禁中供養。三日五色光現。百僚稱賀。歷送諸寺。釋部威儀太常長安萬年音樂。旌旛鼓吹偉盛殊特。刑部侍郎韓愈上表陳諫引古言今。稱帝壽國祚之不延永。帝大怒。以表示宰輔。將抵以死。裴度崔群為解之貶潮州刺史。愈倒郡之初。以表哀謝勸帝。東封泰山。
久而無報。鬱鬱不樂。聞郡有大顛禪師。道德名重。以書招之。三招而大顛至。 顛之言論超勝。留數十日。或入定數日方起。愈甚敬焉。師辭去。愈祀神海上。
乃登靈山造師之廬。問曰。弟子軍州事繁省要處乞師一句。師良久不顧。公罔措。
時三平為侍者乃敲床一下。師云作麼。平云先以定動。後以智拔。公乃拜三平而謝曰。和尚門風高峻。愈於侍者處得箇入路。師問愈曰。子之貌鬱然似有不懌何也。對曰。愈之用於朝享祿厚矣。一旦以忠言不用。竄逐八千里。播越嶺海喪吾女孥。毒霧瘴氣日夕發作。今黜於無人之地。其生詎可保乎。愈之來也道出廣陵廟而禱之。幸蒙其力而卒以無恙。以主上有中興之功已奏章道之。使東巡泰山奏功皇天。倘有意於此。則庶幾召愈。述作功德而薦之郊廟焉。愈早夜待之而未至。
冀萬一於速歸。愈安能有懌乎。顛曰。子直言於朝也。忠於君而不顧其身耶。抑尚顧其身而強言之以徇名耶。言用則獲忠直之名。享報言之利。不用而逐事之必至。何介介於胸中哉。苟患乎逐則盍勿言而已。吾聞之為人臣者不擇地而安。不量勢而行。今子遇逐而不懌。趍時而求徇。殆非人臣之正也。且子之死生禍福豈不懸諸天乎。子姑自內修而外任命可也。彼廣陵其能福汝耶。主上以奸臣負國而討之不暇。僅能克乎。而瘡痍未瘳。方此之際。而子又欲封禪告功以騷動天下。
而屬意在乎己之欲歸。子奚忍於是耶。且夫以窮自亂而祭其鬼。是不知命也。動天下而不顧以便己。是不知仁也。強言以干忠遇困而抑鬱。是不知義也。以亂為治而告皇天。是不知禮也。而子何以為之。且子之遭黜也所言何事。愈曰。主上迎佛骨入大內。愈以佛者夷狄之法耳。三代無佛而年祚永久。晉宋梁魏事佛不夭則亂。愈恐主上惑於此。是以不顧其身而斥之。顛曰。若是則子言謬矣。佛也者覆天人之大器也。其道則妙物而為言。其言則盡性命之理。其教則捨惡而趍善。
去偽而歸真。其視天下猶父之於子也。而子毀之。是猶子而刃父也。吾聞。善觀人者觀其道之所存。而不較其所居之地。桀紂之君。跖蹻之臣。皆中國人也。然不可法者以其無道也。舜生東夷。文王生西夷。由余生於戎。季禮出於蠻。彼二聖二賢豈可謂之夷狄而不法乎。今子不觀佛之道。而徒以為夷狄。何言之陋也。
子以上古未有佛而不法耶。則孔孟生衰周。而蚩尤瞽叟生上古矣。豈可捨衰周聖賢而法上古凶頑哉。子以五帝三王之代未有佛而長壽也。外丙二年。仲壬四年。 何其夭耶。書無逸曰自時厥後亦罔或克壽。或十年或四五年也。以漢晉之間人主夭且亂。則漢明為一代之英主。梁武壽至八十六。豈必皆夭且亂耶。愈曰。余謂佛者口不道先王之法言。而妄倡乎輪迴生死之說。身不踐仁義忠信之行。而詐造乎報應禍福之故。無君臣之義。無父子之親。賊先王之道。愈安得默而不斥之乎。 顛曰。甚哉子之不達也。有人於此。終日數十而不知二五。則人必以為狂矣。子之終日言仁義忠信。而不知佛之言常樂我淨。誠無以異也。且子誦佛書。其疑與先王異者可道之乎曰愈何暇讀彼之書。顛曰。子未嘗讀佛之書。則安知不談先王之法言耶。無乃以嘗讀孔子之書而遂疑彼之非乎。抑聞人以為非而遂非之乎。苟以嘗讀孔子之書而疑彼之非是舜犬也。聞之以為非而遂非之是妾婦也。昔舜畜犬。
犬所見者惟舜。一日堯過而吠之。非愛舜而惡堯。以所常見者舜未嘗見堯也。又聞。女子之嫁也母送之。巨往之汝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然則從人者妾婦之事。
安可從人之非而不考其所以非之者乎。夫輪迴生死非妄造也。此天地之至數。幽明之妙理也。以物理觀之。草木根荄槁而復生。則其往復又何怪焉。孔子曰。原始要終。故知死生之說。莊子曰萬物出於機入於機。賈誼曰。化為異類兮又何足患。此皆輪迴之說。不俟於佛而明也。焉得謂之妄乎。且子又以禍福報應為詐造。
此尤足見子之非也。夫善惡之報皆神理自然之應。易曰。積善有餘慶。積惡有餘殃。又曰。鬼神害盈而福謙。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此皆報應之說也。唯佛能隱惻乎人之禍福。是以彰明較著言其必至之理。使不自陷乎此耳。
豈詐造哉。又言。佛無君臣之義父子之親。此固非子之所及也。事固有在方之內者。有在方之外者。方之內者眾人所共守之。方之外者非天下之至神莫之能及也。
故聖人之為言也。有與眾人共守而言之者。有盡天下之至神而言之者。彼各有所當也。孔子之言道也極之則無思無為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此非眾人所共守之言也。
眾人而不思不為。則天下之理幾乎息矣。佛與人臣言必依於忠。與人子言必依於孝。此眾人所共守之言也。及其言之至則有至於無心非唯無心也。則有至於無我非唯無我也。則又至於無生矣。則陰陽之序不能亂。而天地之數不能役也。則其於君臣父子固有在矣。此豈可為單見淺聞者道哉。今吾告汝。以佛之理蓋無方者也。無體者也。妙之又妙者也。其比則天也有人於此。終日譽天而天不加榮。終日詬天而天不加損。然則譽之詬之者皆過也。夫自漢至於今歷年如此其久也。天下事物變革如此其多也。君臣士民如此其眾也。天地神明如此其不可誣也。而佛之說乃行於中無敢議而去之者。此必有以蔽天地而不恥。關百聖而不慚。妙理存乎其間然後至此也。子盍深思之乎。今吾告汝。以學者必考乎道之遠者焉。道之遠則吾之志不能測者矣。則必親夫人之賢於我者。彼之賢於我者以此為是矣。而我返見其非則是我心有所未盡知者也。是故深思彼之所是。而力求之則庶幾乎有所發也。今子屑屑於形器之內。奔走乎聲色利欲之間。少不如志則憤鬱悲躁。若將不容其生。何以異於蚊虻爭穢壤於積[葶-丁 呆]之間哉。於是愈瞠目而不收。
氣喪而不揚。茫然有若自失。逡巡謂大顛曰。言盡於此乎。顛曰。吾之所以告子者。蓋就子之所能而為之言。非至乎至者也。曰愈也不肖。欲幸聞其至者可乎。
顛曰。誠爾心盡爾性。窮物之理極天之命。然後可聞也。爾去吾不復言矣。愈趍而出(韓子外傳)
八月。帝與宰臣語。及愈有可憐者。授袁州刺史。復造顛廬施衣二襲而請別曰。 愈也將去師矣。幸聞一言卒以相愈。顛曰。吾聞易信人者必其守易改。易譽人者必其謗易發。子聞吾言而易信之矣。庸知復聞他說不復以我為非哉。遂不告。愈知其不可有聞。乃去至袁州。孟簡尚書知愈與大顛遊。以書抵愈嘉其信嚮。愈答簡書稱。大顛頗聰明識道理。實能外形骸以理自勝。不為事物侵亂。雖不盡解其語要。且自胸中無滯礙。因與之往還也(韓子文集)潮州靈山大顛禪師。諱寶通。
潮州揚氏子。嗣南嶽石頭希遷禪師。遷嗣吉州青原行思。思嗣六祖大鑑禪師。是年柳子厚卒庚子元和十五年正月庚子帝崩。閏月皇太子即位於太極殿穆宗諱恒。憲宗第三子。元和七年立為皇太子。在位四年壽三十歲長慶(四)
辛丑長慶元年三月。廬龍節度使劉總舉幽燕二十餘郡歸朝乞為僧。詔賜僧衣號大覺大師。署所居第為報恩寺(唐史)
壬寅長慶二年三月。帝遣左街僧錄靈阜。齎詔起汾州無業禪師赴闕。阜至宣詔畢稽首曰。主上此度恩旨不同。願師起赴。師笑曰。貧道何德累煩人主。汝可先行吾即往矣。遂沐浴敷座。告門人慧愔等曰。汝等見聞覺知之性與太虛同壽。一切境界本自空寂。迷者不了即被境惑。一為境惑流轉不窮。常了一切空無一法當情。
是諸佛用心處。言訖端坐至中夜而逝。阜回奏其事。帝欽嘆久之賜諡大達國師。
師蒙憲宗兩朝敬重。凡三詔不赴。師商州(今陝西安西路雍州之域)杜氏子。嗣馬祖(傳燈)
十月帝幸善因寺。施僧緡錢一百萬。十一月詔立景王湛為皇太子(唐書) 癸卯長慶三年八月。帝幸長慶宮。遇持缽僧施絹三百匹(唐書舊史)
湖東寺如會禪師入寂。壽八十。韶州人。嗣馬祖一禪師(傳燈錄)
甲辰長慶四年冬。帝崩於寢殿。敬宗即位於太極東序。十二月徐泗觀察使王智興以帝生日請於泗州置戒壇度僧尼以資福。帝許之。杭州永福寺刊石壁法華經。元稹為記(唐書舊史圖經)
敬宗湛。穆宗長子。在位二年。壽十八寶歷(二)
乙巳寶歷元年丙午寶歷二年十二月帝崩文宗昂。穆宗第二子。初封江王。敬宗無子立江王。在位十三年。壽三十三太和(九)
開成五(正月帝崩)丁未太和元年隨州大洪山(隸山南江北道陝州路豫州域)慈忍靈濟大師。名善信隆興(江西洪州) 張氏。憲宗元和中隸洪州開元寺僧籍。參馬祖一禪師。密契心要。敬宗寶曆二年抵隨州太湖山側居焉。屬時亢旱鄉人張武陵具羊豕以祈湖龍。師見而悲之曰。害命濟命。重增乃罪。可且勿殺。小須三日。吾為爾祈。師即入山北之巖穴宴坐冥禱。雷雨大作。數日後武陵跡而求之。師方在定。武陵即施其山興建精舍。以二子給侍左右。學侶依嚮遂成法席。至是太和元年五月二十九日。師密語龍神曰。
吾前以身代牲輟汝血食。今捨身償汝可享吾肉。即引刀截右膝復截左膝。門人奔持其刀。白液湧流儼然入寂。山南東道奏上其狀。帝嘉之賜所居額幽濟禪院。石晉天福中改為奇峰寺。宋神宗元豐元年。又改曰靈峰寺。哲宗元祐二年九月。詔改為十方禪寺。移洛陽少林寺長老報恩住持(寺記碑文)師嗣馬祖一禪師(傳燈)
藥山禪師惟儼。絳州韓氏。年十七依潮陽西山慧照禪師出家。納戒於衡嶽希操律師。博通經論。嚴持戒律。首造石頭頭指之見馬祖。復還石頭領悟心要。後住澧州藥山。海眾雲合。尚書李翱字習之刺朗州(常德路也)慕師之道入山謁之。山誦經不顧李曰。見面不如聞名。師呼之。李應諾。山曰。何得貴耳賤目。李謝之乃問曰。如何是道。山以手指上下云。會麼。李曰不會。山云。雲在青天水在缾。
李忻然答以偈曰。鍊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缾。又問。如何是戒定慧。山云。這裏無此閑家具。李領解辭去。師嗣石頭遷禪師。至是太和二年入寂壽八十四。敕諡弘道大師。塔曰化城(傳燈錄)
龍潭澧州龍潭崇信禪師。渚宮人(今荊潮北道荊門州)家居荊南城天皇寺巷。禮道悟禪師出家。既受具服勤左右。領悟玄旨。後詣澧陽龍潭棲止焉。師嗣天皇道悟禪師。悟嗣石頭遷。遷嗣青原思禪師。思嗣六祖尊者。信接弟子。曰德山宣鑒(傳燈錄)
石壁經太和三年。蘇州重玄寺刊石壁經成。白侍郎居易為碑。略曰。夫開示悟入諸佛知見。以了義度無邊。以圓教垂無窮。莫尊於法華經。凡六萬九千五百五言。證無生忍。造不二門。住不思議解脫。莫極於維摩經。凡二萬七千九十二言。
攝四生九類。入無餘涅槃。實無得度者莫先於金剛經。凡五千二百八十七言。壞罪集福。淨一切惡道。莫急於尊勝陀羅尼經。凡三千二十言。應念隨願生極樂土。
莫大於彌陀經。凡一千八百言。用正見觀真相。莫出於普賢行法經。凡六千九百九十言。詮自性認本覺。莫深於實相法密經。凡二千一百五言。空法塵依佛智。
莫過於般若心經。凡二百五十八言。是八種經具十二部三乘之要旨萬佛之祕藏盡矣(詳見樂天文集)般若心經凡有三譯。二百五十八言者。太宗貞觀間玄奘三藏法師之譯也。譯之第三者也(詳見大藏目錄)
丹霞鄧州丹霞天然禪師。六月入寂。壽八十三。敕諡智通禪師。初師本業儒。
將應舉長安。偶禪者於旅邸。禪者問曰。仁者何往。曰選官去。禪者曰。選官何如選佛。曰選佛當往何所。禪者曰。今江西馬大師出世。是選佛之場。霞乃直造江西見祖。以手拓襆頭額。馬祖視之曰。南嶽石頭是汝師也。遽抵石頭。以手拓襆頭額石頭曰。著槽廠去。霞禮謝入行者房。隨次執爨役凡三年。忽一日石頭告眾曰。來日剗佛殿前草及期。凡大眾諸童行各備鍬钁剗草。霞獨以盆水洗頭跪石頭前。石頭笑而為之剃落。從而為之說戒。霞遂掩耳而趍去。再謁馬祖入僧堂坐聖僧頸。馬祖曰。我子天然。即拜馬祖謝師賜與法號。因名天然也。今之僧堂曰選佛場本於此也。師嗣石頭(五燈作長慶四年入寂)
觀世音菩薩現像帝嗜蛤蜊。沿海官吏先時遞進。人亦勞止。至是太和五年一日。
御饌蛤蜊有擘不開者。一聞于帝。焚香祝之。乃張菩薩形儀梵相具足。帝貯以金粟檀香合。賜興善寺令眾瞻禮。因問群臣。斯何祥也。或奏太乙山惟政禪師深明佛法博聞知見。乞詔問之。即詔師至。帝問其說。政曰。物無虛應。此乃啟陛下信心耳。契經云應以此身得度者即現此身而為說法。帝曰。菩薩身已現。且未聞說法。政禪師曰。陛下睹此為常耶非常耶。信耶非信耶。帝曰。希有之事朕深信焉。師曰。陛下心信聞說法竟。皇情悅豫得未曾有。詔天下寺院。各立觀音像以答殊休。留師於內道場。累辭歸山。詔令住聖壽寺。師平原人。姓周氏。受業本州延和寺之詮澄法師。得法於嵩山普寂禪師。隱居太乙山。學者盈室。武宗初入居終南山。終後闍維。收舍利四十九粒建塔焉。嵩山寂嗣北宗秀禪師(傳燈)癸丑太和七年十月。帝誕節召法師知玄與道士。入麟德殿論道南泉池州南泉禪師。名普願。鄭州新鄭王氏子。幼慕空宗。肅宗至德二年。依大隗山大慧禪師受業。詣嵩嶽受具足戒。初習相部舊章。究毘尼篇聚。遊諸講肆。 歷聽楞伽華嚴。入中百門觀。精練玄義。後入馬祖之室。頓忘筌蹄。悟明心地。
德宗貞元十一年憩錫池陽。不下南泉三十餘載。至是太和初。宣城廉史陸亘大夫請師下山。伸弟子禮。請振玄綱以說法要。太和八年十二月示疾。告門人曰。星翳燈幻亦久矣。勿謂吾有去來也。言訖而逝。師嗣馬祖(傳燈錄)
道吾潭州道吾山禪師。名宗智。龍興海昏張氏子。幼依槃和尚受教。登戒參扣藥山。密契心印。到鎮江鶴林指夾山見船子誠禪師於華亭。至此太和九年九月七日入寂。闍維得靈骨數片舍利。建塔道吾山。壽六十一。敕諡修一大師。塔曰實相。後雷遷其塔于石霜山之陽。師嗣藥山儼。儼嗣石頭遷(傳燈錄)
船子華亭朱涇船子和尚。名德誠。遂寧府人。得法於藥山。至華亭泛小舟。隨緣度日。人莫知其高行。因號曰船子和尚。富有詞句。後因道吾指夾山會禪師來參。山既解悟。別去已頻頻回顧。師遂喚闍黎。山回首。師豎起橈曰。汝將謂別有耶。乃覆舟入水而逝。師嗣藥山丙辰開成元年。衢州子湖巖禪師。名利蹤。澶州人。姓周氏。出家幽州開元寺。依年受具入南泉室。抵衢州馬蹄山。至是開成二年。邑人翁遷貴施山下子湖創院以居師。師於門下立牌曰。子湖有一隻狗。上取人頭中取人心下取人腳。擬議則喪身失命。臨濟會下二僧參纔揭簾。師喝曰。 看狗。僧回顧。師使歸方丈。僖宗廣明元年入寂。塔於本山。師嗣南泉願(傳燈錄)
戊午開成三年三月。清涼國師澄觀入寂。壽一百二歲。臘八十三。加大統國師。
帝謂以祖聖宗仰。特輟朝三日。重臣縞素奉全身塔終南山。未幾有梵僧至闕表稱。
於蔥嶺見二使者凌虛而過。問之答曰。北印度文殊堂神也。東取華嚴菩薩大牙歸國供養。有旨啟塔。果失一牙。遂闍維舌根不壞如紅蓮色。舍利光明瑩潤。塔之賜塔曰妙覺。相國裴休奉敕撰碑。敕寫師真奉安大興唐寺(唐舊史)。宋太宗時。 贊寧僧統撰大宋高僧傳稱。國師憲宗元和間入寂。春秋七十餘二說不同。今並存之。唐舊史曰。德宗貞元十五年四月帝誕節敕有司備儀輦。迎教授和尚澄觀入內殿。闡揚華嚴宗旨。觀陞高座曰。大哉真界萬法資始。包空有而絕相。入言詞而無跡。妙有不有。真空不空。我佛得之。妙踐真覺廓淨塵習。寂寥於萬化之域。
動用於一空之中。融身剎以相含。流聲光而遐燭。我皇得之。靈鑒虛極。保合大和。聖文掩於百王。淳風扇於萬國。敷玄化以覺夢。垂天真以性情。是知華嚴教旨寂廓沖邃不可得而思議矣。失其旨也徒修因於曠劫。得其門也等諸佛於一朝。 帝顧謂群臣曰。朕之師言雅而簡。辭典而富。能以聖法清涼朕心。仍以清涼賜為國師之號。朕思從來執身心我人及諸法定相。斯為顛倒。群臣再拜稽首頂奉明命。
由是中外台輔重臣咸以八戒師禮之庚申開成五年春正月帝崩。帝之弟武宗立。九月召道士趙歸真等。入禁中修金籙道場。十月武宗昇玄壇。親受法籙。左拾遺王哲諫曰。王業之初不宜崇信太過武宗炎。穆宗第五子。初封穎王。先是文宗太子永薨無子。立敬宗子陳王成美為皇太子。及文宗崩。中尉仇士良等矯詔廢太子。立穎王為皇太弟即位。在位六年。壽三十二會昌(六) 辛酉會昌元年六月。以衡山道士劉玄靜為光祿大夫。充崇玄館學士。六祖下五世圭峰宗密禪師入寂(傳燈錄) 雲巖潭州雲巖禪師。名曇晟。鍾陵建昌王氏。少出家於石門。參百丈海禪師二十年。因緣不契。後造藥山。山曰。百丈說甚麼法。師曰。一日上堂大眾立定。 以柱杖一時趁散。復召大眾眾迴首。丈曰是甚麼。山曰今日因子得見海兄。師於言下頓悟。便禮拜。至是會昌元年十月二十六日。喚主事令備齋。來日有上座發去。至二十七夜入寂。荼毘得舍利一千餘粒。瘞于石室。敕諡無住大師。塔曰淨勝。師嗣藥山儼禪師。接弟子洞山价。曹洞宗本於師也(傳燈錄)
九座山癸亥會昌三年。正覺大師。諱智廣。興化軍仙遊人。憲宗元和二年示生。
初參鹽官安國師及鄂州無等禪師有省。遂南歸止泉州。常持鐵缽以一白犬自隨。
至是武宗將廢教。乃遁巖谷。宣宗復教復出南山。懿宗咸通六年柢此九山之所。 逢巨蟒欲來吞師。師錫先飛撐拄蟒口。師入蟒口趺坐。逮師出定蟒化為石矣。既而雷雨湧沙成院基址。由是山之神移山八維。院居其中成九座焉師僖宗乾符三年示寂。昭宗乾寧二年。敕諡正覺大師甲子會昌四年三月。詔以道士趙歸真為左右街道門教授先生。帝銳意求仙。歸真乘寵。每排釋氏。帝然之。復請與釋氏辯論。有旨追僧道於麟德殿談論。法師知玄登論座。辯捷精壯。道流不能屈。玄因奏曰。王者本禮樂一憲度。吐納服食蓋山林匹夫獨擅之事。願陛下不足留神。帝色不平。侍臣諷玄。賦詩以自釋。玄立進五篇。有鶴背傾危龍背滑君王且住一千年之句。帝知其刺(唐書舊史) 乙丑五年。趙歸真薦舉鄧元超。偕劉玄靖等愈排釋氏。五月敕併省天下佛寺選汰僧人。福州龜洋智真禪師慧忠作十偈。今出其三篇。明月分形處處新白衣寧墜解空人。誰言在俗妨修道。金粟(維摩居士)曾為長者身。忍僊林下坐禪時。曾被歌王割截肢。況我聖朝無此事。只令休道亦何悲。形容雖變道常存。混俗心源亦不昏。試讀善財巡禮偈。當年豈例是沙門。忠揚州柳氏子嗣草堂義。義嗣撫州曹山耽章禪師本寂寂嗣洞山价(傳燈)
丙寅會昌六年。帝餌方士金丹疽發背。旬日不能言。三月崩。宣宗即位。夏四月辛未朔宣宗始聽政宣宗忱。憲宗第十三子。封光王。為人嚴重寡言。宮中咸以為不慧。武宗不豫。中尉馬元贄立之為皇太叔即帝位。在位十三年。壽五十歲。復佛之教。以右常侍李景讓為浙西觀察使。初景讓母鄭氏性嚴明。早寡家貧居洛陽。諸子皆幼。母自教之。
一日宅後古牆因雨潰。陷得錢盈船。奴婢喜走告母。母往焚香祝之曰。吾聞無勞而獲身之災也。天必以先君餘慶矜其貧而賜之。則願諸孤他日學問有成乃其志也。
此錢不敢取。遽命掩而築之。三子景讓景溫景莊皆舉進士及第。景讓宦達髮已班白小有過。不免母之捶楚也(唐書李景讓傳)太中(十三) 丁卯大中元年閏二月詔曰。會昌季年併省寺宇。雖云異方之教有資為理之源。中國之人久行其道。釐革過當事體乖謬。其靈山聖境應會昌五年所廢寺宇。諸宿舊僧可仍舊修復住持。有司毋得禁止(唐書舊史)
畫彌陀佛是年太子少傅白居易薨。年七十五。贈尚書左僕射。白與弟行簡敏中友愛。所居洛陽履道里。疏沼種樹架石樓。香山鑿八節灘。號醉吟先生。又自稱香山居士。與胡景等九人宴集。皆高年不仕人。慕之繪為九老圖。既卒以其所居第施為佛寺。少傅嘗畫阿彌陀佛像禮事之。自為之記。略曰。我本師釋迦如來說言。西方有世界號極樂。以無八苦四惡道故也。其國號淨土。以無三毒五濁業故也。其佛號阿彌陀。以壽無量願無量功德相好光明無量故也。諦觀此娑婆世界。
眾生無賢愚無貴賤無幼艾。有起心歸佛者舉手合掌必向西方。有怖厄苦惱。開口發聲必先念阿彌陀。又範金合土刻石繡紋。乃至印水聚沙。童子戲者莫不率以阿彌陀佛為上首。不知其然而然由是而觀。是彼如來有大誓願於此眾生。眾生有大因緣於彼國土明矣。不然南北東方過現未來佛多矣。何獨如是哉。唐中大夫太子少傅白居易。當衰暮之歲。中風痺之疾。乃捨俸錢三十萬。命工畫西方世界一部。
阿彌陀佛坐中央。觀音勢至二大士侍左右。人天瞻仰功德成就。弟子居易稽首跪於佛前。願此功德迴施眾生。眾生有如我老者如我病者。願離苦得樂斷惡修善。
不越南部便睹西方。青蓮上品隨願往生。現在未來常得親近。欲重宣此義而說讚曰。極樂世界清淨土。無諸惡道及眾苦。願如我身老病者。同生無量壽佛所(樂天文集)
戊辰二年。觀察使裴休守宣城。常與名緇講道。門人謂公曰。敢問三界之言未立。
人不知修行。不見因果。介景福者不為之少。洎斯教也行乎中國。愚人畏罪損其惡。賢人望福增其善。增之不已則至今當盡善矣。損之不已至今當無惡矣。何昏迷暴虐無減於秦漢之前。福慧聰明不增於魏晉之後歸之者。殊途輻湊立之者萬法雲興。宜使吾人盡昇覺路。不宜蚩蚩庶類。由古至今若斯之迷也。由之之用庸非溺乎。公笑謂之曰。大明肇啟法不齋備。聖人繼出代天為工。結網畫卦文質滋改。
一聖立一法生。天道人事顯若符契。夫燧人氏之未有火也。則天無火星。人無火食。龜無火兆。物無火災必矣。少昊氏之未理金也。則天無金星。人無金用。龜無金兆。物無金災必矣。及聖人攻木出火鍛石取金。於是乎精芒主宰騰變上下。
則知世法時事隨聖人也。考精神之源。窮性命之表。作大方便護於群生。群生受之而不知。蓋猶天道運行物以生茂。皆謂自己孰知其然也。於是問者廓然自得佛味。及詔許立寺。而宣城士民相鼓以萬。請先立之於宣郛。遂復新興寺焉。休乃禮迎黃檗希運禪師至郡。寓開元寺朝夕受法(傳燈錄)
己巳三年。湖南觀察使裴休謁潭州華林覺禪師。問有侍者否。師曰。有一兩箇。
使云。在甚麼處。覺乃喚大空小空。二虎自菴後而至。使驚懼焉。覺潭州人。嗣馬祖一禪師(傳燈錄)
黃檗洪州(江西隆興也揚州之域)黃檗山禪師。名希運。閩人也。幼於福州黃檗山出家。受具遊京師。往江西參百丈海禪師。契悟心要。相國裴休鎮宛陵建大禪苑。請師說法。還以黃檗名其寺。休既契心。集師所說法語類之成帙。題曰黃檗心要。入大藏流行。至是大中四年八月師入滅敕諡斷際禪師。塔曰廣慈。師嗣百丈海海嗣馬祖道一禪師(傳燈錄)
辛未大中五年正月。詔京兆大薦福寺弘辯禪師入內。帝問。禪宗何有南北之名。
師奏曰。禪門本無南北。自諸祖至弘忍大師有二弟子。一慧能受衣法居嶺南。一神秀在北揚化。得法雖一而開導發悟有頓漸之異。故曰南頓北漸。非禪宗有南北之號也。帝曰。何名戒定慧。對曰。防非止惡名戒。六根涉境心不隨緣名定。心境俱空照覽無惑名慧。帝曰。何名方便。對曰。隱實覆相權巧之門也。被接中下曲施誘進。謂之方便。設為上根。言捨方便但說無上道者。斯亦方便之談。以至祖師玄言忘功絕謂。亦無出方便之跡。帝曰。何為佛心。對曰。佛者西天之語。
唐言覺。謂人有智慧覺照為佛心。心者佛之別名。有百千異號。體唯其一。如陛下日應萬機。即是陛下佛心。帝曰。有人念佛如何。對曰。如來出世隨根器而說。
為上根者開最上乘頓悟至理。中下根者未能頓曉。是以佛開觀門令念佛生於極樂。
帝曰。有持經咒求佛如何。對曰。如來種種說法皆為一乘。如百千眾流莫不朝宗於海。如是差別諸緣皆歸薩婆若海。帝曰。祖師既傳心印。金剛經云。無所得法如何。對曰。佛之一化實無一法與人。但示各各自性同一法藏。當時然燈如來但印釋迦本法而無所得。方契然燈本意。帝曰。禪師既會祖意。還禮佛看經否。對曰。沙門禮佛誦經。蓋是住持常法有四種焉。依佛戒修身。參尋知識。漸修梵行。
履踐如來所行之跡。帝曰。何為頓見。何為漸修。對曰。頓明自性與佛無二。然有無始染習故假漸修對治。令順性起用。如人喫飯非一口便飽。是日便對漏下七刻。帝悅賜號圓智禪師。繼有詔旨增修天下祖塔。應未經賜諡者所在以聞。太常考行頒賜(舊唐書)。弘辯京兆人也。嗣章敬寺懷暉禪師。暉泉州人。姓謝氏。憲宗元和十三年入寂。諡大覺禪師。嗣馬祖(傳燈錄)
壬申大中六年。詔復江州廬山東林寺。刺史崔黯為碑。詔加諡遠法師辯覺二字(廬山記)
溈仰宗潭州溈山禪師。名靈祐。福州長谿人。姓趙氏。年十五出家。依本郡建善寺法常律師剃髮受具於杭州龍興寺。究大小乘教。二十三遊江西。參百丈海禪師悟明心法。有司馬頭陀者。自湖南來。言於百丈曰。溈山一千五百人善知識所居之地也。師於百丈會中應命而往。營搆梵宇。值武宗毀教。裹頭隱於民。大中初。觀察使裴休請師復至所居。連帥李景讓奏額曰同慶寺。禪會特盛緇侶輻輳。
師敷揚宗教凡四十餘年。達其道者不可勝數。入室弟子四十一人。至是大中七年正月九日。盥漱趺坐怡然而逝。壽八十三。臘六十四。塔於本山。敕諡大圓禪師。
塔曰清淨。相國鄭愚為碑。師嗣百丈海禪師。海嗣馬祖一禪師(傳燈錄)
仰山屬江西袁州路(揚州之域)。禪師名慧寂。韶州懷化人。姓葉氏。年九歲於廣州和安寺投通禪師出家。十四披剃未登具。即遊方初謁耽源。耽忠國師侍者應真也。已悟玄旨。耽源曰。國師當時傳得圓相。九十七箇。乃六代祖師所留也。授與老僧記之曰。吾滅後三十年。南方有一沙彌到來。大興此教。次第傳授無令斷絕。今適子來當以付之無令斷絕。師既領玄旨。後參溈山遂陞堂奧。師臥次夢入天宮彌勒內院居第二座。有一尊者白槌云。今當第二座說法。師起白槌曰。摩訶衍法離四句絕百非。諦聽諦聽眾皆散去。一日忽有梵僧從空而至。師問曰。近離甚麼。曰西天。曰幾時離彼。梵曰今早。師曰太遲生。曰遊山翫水。師曰。神通遊戲則不無闍黎。梵曰特來東土禮文殊。卻遇小釋迦。遂出梵書貝多葉數十與師。
作禮乘空而去。自此號師小釋迦焉。梁貞明二年丙子歲。師再遷東平。說偈曰。 年滿七十七。無常在今日。日輪正當午。兩手抱屈膝。言訖以兩手抱膝而終。閱明年嗣法弟子南塔光涌禪師遷靈骨歸仰山。塔于集雲峰下。敕諡智通禪師妙光之塔。師嗣溈山祐禪師。法道盛化。人皆宗之曰溈仰宗寂初住王莽山。僖宗乾符六年。山神請曰。東南有大仰山。福地也。師乃遷焉甲戌大中八年。終南山初有一僧結菴習定。一日有猴竊其伽黎衣。披而宴坐。隨有群猴皆習定坐。有脫去者今有五獼猴塔。至是宣宗御製讚曰。嗟汝獼猴能入定。 心猿不動幾千春。罷攀紅樹三冬果。休弄碧潭孤月輪。雙眼已隨青嶂合。兩眉猶對百花顰。自從坐脫終南(山名永興軍今京兆)後。悟了浮生多少人(林間錄)
受戒給牒丙子大中十年。敕法師辯章為三教首座。初令僧尼受戒給牒(唐書舊史)
戊寅十二年冬十月。司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令(平聲)狐綯擬李遠杭州刺史。帝曰。
吾聞遠詩長日唯消一局棋安能理人。綯曰。詩人託此為高興耳。未必實然。帝曰。
且令往試觀之(唐書本傳)
三世同居萬敬孺廬州人。三世同居喪親廬墓。刺指血書佛經。郡守改其所居里。
曰成孝鄉廣孝聚。至是大中十二年有司申聞帝。敕旌表其家(唐書) 藤蘿尊者溫州瑞安本寂禪院僧無繹。因武宗會昌沙汰隱於東北谷。結庵禪定。
閱十年藤蘿纏繞。儼然不動。人號之藤蘿尊者。後人立嗣至今奉祀之(出永寧編)
己卯大中十三年八月帝崩。宣宗性明察沈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
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唐書本紀)
懿宗諱漼。宣宗長子。始封鄆王。在位十四年。壽三十一歲。咸通(十四)
庚辰咸通元年普化鎮州普化和尚。不知何許人也。事盤山密受真訣。唯振一鐸佯狂街市或居塚間。至是咸通元年振鐸凌空隱隱而逝。莫測其由。師嗣盤山積禪師。積嗣馬祖(傳燈錄) 壬午咸通三年二月。杭州大慈山寰中禪師入滅。壽八十三。敕諡性空禪師。師蒲阪人。姓盧氏。嗣百丈海禪師。夏四月敕兩街四寺。各置戒壇。剃度僧流二七日(唐書舊史)
水懺匡宗大德。諱知玄。姓陳氏。咸通四年制署號悟達國師。總教門事。十二年五月。帝幸安國寺。賜師沈香裝飾寶座。高二丈餘珍麗絕甚。僖宗中和二年。
駕幸蜀避黃巢至成都。遣御史郭遵。齎璽書召師赴行在。次年師自成都行宮。辭還九隴山。一珠隆起于左股楚甚。是曰人面瘡。遇異僧引水洗瘡。知為晁錯袁盎冤對也。今之水懺三卷者緣起於師也。師亦自知時謝。右脅安然而逝。師三學洞貫名蓋一時。世稱陳菩薩(唐書舊史)
德山朗州德山禪師。名宣鑒。簡州人。姓周氏。丱歲出家。依年受具。精究律藏於性空寺。通貫諸經旨趣。常講金剛般若。時謂之周金剛。不信南方宗禪之道。
乃曰。出家兒千劫學佛威儀。萬劫學佛細行。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我當摟其窟穴滅其種類以報佛恩。遂檐青龍疏鈔出蜀至澧陽。路上買油糍點心。婆子指其檐曰這箇是甚麼。師曰。青龍疏鈔。婆曰講何經。師曰。
金剛經。婆曰我有一問。若道得我當供上座油糍。若道不得不與油糍。婆乃問曰。
經中道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審上座點那箇心。師無語乃不得油糍而去。遂之澧州龍潭寺。至法堂曰。久嚮龍潭及乎到來。潭又不見。
龍又不現。潭隱身曰。子親到龍潭。師無語求棲止焉。一夕侍立。潭曰更深何不下去。師便出卻回。曰外面黑潭點紙燭度與師擬接。潭即吹滅之。師當下大悟便禮拜。潭曰子見箇甚麼。師曰。從今向去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也。來日將所攜疏鈔。於法堂前焚之。舉火曰。窮諸玄辯若一毫置於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諸巨壑。辭去抵溈山。復還住澧陽三十年。屬武宗廢教。隱於獨浮山之石室。宣宗大中初。武陵刺史薛廷望再葺德山精舍。號古德禪院。請師住持不肯下山。廷望設詭計。以茶鹽誣師致之入州。禮敬堅請。然後居之以闡玄化。至是咸通六年十二月三日謂眾曰。捫空追響勞汝心神。夢覺覺非竟有何事。言訖安坐而化。敕諡見性禪師。嗣龍潭崇信禪師(傳燈錄)武陵唐為朗州今常德路荊域臨濟宗鎮州真定路也。臨濟禪師。名義玄。生曹州南華刑氏。自幼剃落。初到黃檗。時睦州陳尊宿為首座。問師在此幾時。師曰。在此三年。州指其問佛法的的大意。檗便打。三度問三度打。師乃辭睦州曰。自恨障緣不領深旨。今且辭去。
州曰須辭和尚。睦州語檗曰。問話上座若來辭方便接伊。已後為一株陰涼大樹覆蔭天下人去在。師辭檗。檗曰往高安參大愚去。師至高安。愚曰。甚處來。師曰黃檗。愚曰。黃檗有何言句。師曰某甲三度問佛法的的大意。三度被打。不知有過無過。愚曰。黃檗與麼老婆心切。師於言下大悟。乃曰。元來黃檗佛法無多子。
愚搊住曰。這尿床鬼子。適來道有過無過。如今卻道佛法無多子。爾見箇甚麼道理。速道速道。師於大愚肋下築三拳。愚拓開曰。汝師黃檗。非干我事。卻回黃檗。檗曰來來去去有甚了期。師曰。祇為老婆心切。便人事了侍立。檗曰。大愚有何言句。師舉前話。檗曰。大愚老漢饒舌。待來痛與一頓。師曰。說甚待來即今便打。遂掌黃檗。檗曰。這風顛漢來這裏捋虎鬚。師便喝。檗云。侍者引之參堂去。師後住鎮州臨濟。學侶雲集。乃曰。大凡演暢宗乘。一句中須具三玄門。
一玄門須具三要。有權有實有照有用。汝等諸人作麼生會。後居大名府興化寺東堂。至是咸通八年四月十日說偈曰。沿流不止問如何。真照無邊說似他。離相離名人不稟。吹毛用了急須磨。端坐而逝。塔全身於府西北隅。敕諡慧照禪師。塔曰澄靈。嗣黃檗運。運嗣百丈海。緇林尊仰曰臨濟宗(傳燈錄)
戊子咸通九年。詔康承訓討龐勛等於徐州。承訓奏乞沙陀三部落使朱耶赤心帥其眾以自隨。敗勛於徐州。勛死。帝嘉朱耶赤心之功。置大同軍於雲州。以赤心為節度使。賜姓李名國昌。國昌子克用。克用子存勗後唐莊宗也。初太宗貞觀間破西突厥(音屈)。置十三州都督府。未嘗有沙陀府也。有處身處密諸部。又其小者也。朱耶者處身別部之號也。至憲宗時始有朱耶盡忠及子執宜見於中國。自號沙陀。以朱耶為姓。蓋沙陀大磧也。自處身以來。世居此磧。號沙陀突厥至盡忠孫。
賜姓李氏。李氏復大。而夷狄遂以沙陀為貴種(克用滅黃巢功第一)
曹洞宗江西瑞州洞山禪師。名良价。為越州會稽俞氏。幼歲出家。從師念般若心經。至無眼耳鼻舌身意處。忽以手捫面問其師曰。某甲有眼耳鼻舌等。何故言無。其師駭異曰。吾非汝師。指其往五洩山禮默禪師披剃。年二十一詣嵩山具戒。
遊方首謁南泉。次參溈山。溈山指之曰。此去豐陵攸縣石室相連。有雲巖道人。
若能撥草瞻風必為子之所重。由是徑造雲巖便問。無情說法甚麼人得聞。巖曰無情得聞。師曰。和尚聞否。巖曰我若聞汝即不聞吾說法也。師曰。某甲為甚麼不聞。巖豎起拂子曰還聞麼。師曰。不聞。巖曰我說法汝尚不聞。豈況無情說法乎。
師曰。無情說法該何典教。巖曰豈不見。彌陀經云水鳥樹林悉皆念佛念法。師於此有省。乃述偈曰。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時方得知。辭去。宣宗大中末年。於新豐山接誨學侶。盛化豫章高安之洞山。權開五位。善接三根。大闡一音。廣弘萬品。橫抽寶劍剪諸見之稠林。妙協弘通截萬端之穿鑿。又得曹山深明的旨妙唱嘉猷道合君臣偏正回互。由是洞上玄風播於天下。故諸方宗匠咸共推尊之曰曹洞宗。至是咸通十年二月入寂。壽六十三。臘四十二。敕諡悟本禪師。塔曰慧覺(傳燈)
江西撫州路曹山禪師。名本寂。生泉州莆田黃氏。少業儒。年十九歲往福州靈石出家。二十五登戒謁洞山。山問。闍梨名甚麼。師曰本寂。山曰。那箇聻。師曰不名本寂。山深器之。自此入室。盤桓數載乃辭去。山遂密授洞上宗旨。直趨曹溪禮六祖塔回吉水。眾嚮師名請開法。師志慕六祖。遂名山曰曹。尋值賊亂乃之宜黃。有信士王若一。捨何王觀請師住持。師更何王為荷玉。由是法席大興。學者雲萃。洞山之宗至師為盛。昭宗天復元年六月十五日謂眾白。曹山明日辰時行腳去。及時焚香宴坐而化壽六十二。臘三十七。葬全身於山之西阿。敕諡元證禪師。塔曰福圓。寂嗣洞山良价禪師。价嗣雲巖晟。晟嗣藥山儼。儼嗣石頭遷。遷嗣青原思。思嗣六祖大鑒禪師(傳燈錄) 庚寅咸通十一年十一月帝誕節。召兩街大德僧人入內講道。帝悅賜曇顯等十人紫衣。賜永興軍終南山道宣律師號澄照律師(本傳)
相國裴公至是咸通庚寅薨。壽七十四歲。執弟子禮事黃檗運禪師。悟明心要。
公諱休。字公美。河東孟州間喜人。兒時與兄弟偕隱。晝講經夜著書。有饋鹿者。
休不食曰。蔬食猶不足。今一啗肉。後何以繼。擢進士第。累遷職任刺洪州日。
入龍興寺觀畫壁曰。容儀可觀。高僧何在。眾無對者。公曰。此間有禪僧否。屬運禪師於嶺南黃檗山捨眾。來大安精舍混跡灑掃。人莫之識。或曰有一禪者。公延之至。理前語問之。運朗聲曰。裴休。公曰諾。運曰。在甚麼處。公豁然契會。
遂迎之入府。朝夕問道公移鎮宛陵(宣州也)請運與俱。公於宣宗時執政雲居禪師。名道膺。幽州玉田人。姓王氏。童丱出家於涿州延壽寺。二十五歲成大僧。其師令習聲聞篇聚。非其好棄之。遊方至翠微。聞洞山法席遂造焉。契悟宗旨。結庵三峰經旬不赴堂。价禪師覘之。每有天人送食。洞山謂之曰。我將謂汝是箇人猶作這箇見解。高聲呼曰膺庵主。師應諾。山曰。不思善不思惡是甚麼。師有省回庵宴坐。天神尋之不見三日乃絕。山勉師隨方接人。遂乃焚其庵。
去海昏登歐阜廬山西北崦冠世之絕境也。就樹縛屋而居號雲居。衲子亦追求而集。 散處山間樹下。久成苫架。至是咸通十三年遂成法席。學侶至一千五百眾。唱洞山之道居三十年。道遍天下。南昌王鐘傅師尊之。師於昭宗天復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為眾開最後方便。敘出世始末。次年正月三日端坐而逝。敕諡弘覺禪師。塔曰圓寂(傳燈錄)
帝於宮中日齋萬僧。御製贊唄(唐書舊史)
癸巳咸通十四年三月。詔迎鳳翔法門寺佛骨。以四月八日至京。帝御安福門樓迎拜。引入內道場三日供養。送京城諸寺。七月帝崩。太子即位。明年四月詔送佛骨歸於鳳翔。都人耆耋辭餞。皆嗚咽流涕(舊唐書)
僖宗儇。懿宗第五子。初封晉王。懿宗不豫。立為皇太子。在位十五年。壽二十七乾符(六)廣明(一)中和(四)光啟(三)文德(一)
甲午乾符元年(六) 時東昌路濮(音卜)州人王仙芝。始聚眾數千人起於長垣。二年黃巢亦聚眾千餘人應王仙芝。巢少時與仙芝皆以販私鹽為事。巢善騎射喜任俠粗涉書傳。屢舉進士不第。遂為盜與仙芝攻剽州縣橫行山東。民之困於重斂也爭歸之。數月之間眾至數萬。乾符五年。招討使曾元裕大破王仙芝於黃梅追斬仙芝。黃巢方攻毫州。仙芝餘黨尚讓者帥其餘眾歸巢。推巢為主。號衝天大將軍。稱王霸元年署官屬陷福建。乾符六年冬巢來襄陽。十一月山南東道節度使與江西招討使曹全晸(時正切)
合兵。屯荊門以拒之。戰敗北至江陵俘斬其什七八。巢與尚讓收餘眾渡江東走。 巢勢復振。轉掠饒信池宣歙杭等十五州。眾至二十萬。廣明元年十一月巢陷東都(洛陽也)。十二月壬午巢兵攻潼關。關上兵皆潰。中官田令孜奉帝自金光門出。
惟福穆澤壽四王及妃嬪數人從行。百官皆莫之知。巢入長安。帝幸興元乃入蜀。
庚寅巢殺唐宗室在長安者。壬辰巢即皇帝位。國號大齊。稱金統元年。中和二年。
巢所署同州防禦使朱溫屢請巢益兵以捍河中。不報。溫見巢兵勢日蹙知其將亡。
親將胡真謝瞳勸溫歸國。九月溫殺其監軍嚴實舉州降。諸道行營都統王鐸承制以溫為同華節度使。未幾賜名全忠。河中留後王重榮行營都監楊復光東面宣慰使王徽諸道行營都統王鐸議討賊。復光曰。雁門李僕射(克用也)驍勇有強兵召之來賊不足平也。時王鐸在河中。乃以墨敕召李克用。十一月克用將沙陀(始見懿宗感通九年)萬七千人趣河中。中和三年三月。克用進軍渭橋與巢軍戰於渭南。賊兵大敗奔走。四月克用自光泰門入京師。巢力戰不勝焚宮室遁去。克用時年二十八歲。破巢復長安功第一。詔以克用為河東節度使。中和四年春二月巢走圍陳州。
李克用率汴徐[六/衣]之軍以救之。五月巢引兵東北趣汴州。克用追及巢於中牟奮擊大破之。巢將尚讓帥其眾降克用。克用追至冤句(巢居之邑)糧盡乃還汴州營於城外。朱全忠固請入城館於上原驛。全忠置酒克用乘酒語頗侵之。全忠不平發兵圍驛而攻之。克用縋城得出。六月武寧將李師悅等追巢至瑕丘敗之。巢眾殆盡走至狼虎谷巢甥林言斬巢兄弟妻子首以降。巢始起於乾符二年至中和四年七月滅(唐書) 睦州(今淅西道建德路也)陳尊宿。名道明。江南陳氏之後也。幼出家本州開元寺。
持戒精嚴學通三藏。遊方契旨於黃檗。延充首座。眾請住觀音院。常有百餘眾經數十載。諸方歸慕咸以尊宿稱。後歸開元房居。織蒲鞋以養母。故有陳蒲鞋號天使至問師。三門俱開從那門入。師喚尚書使應諾。師曰。從信門入。師看經。次陳操尚書問和尚看甚麼經。師曰金剛經。尚書曰六朝翻譯此當第幾。師舉起經曰。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至是乾符四年召門人曰。此處緣息吾當逝矣。乃跏趺而逝。郡人以香薪焚之。舍利如雨。收靈骨塑像於寺。壽九十八。臘七十六。嗣黃檗運禪師。運嗣百丈海禪師(傳燈錄)
己亥乾符六年庚子廣明元年辛丑中和元年澧州洛浦山禪師名元安。鳳翔麟遊人丱歲。出家。具戒持律通經論。是年參臨濟玄禪師充侍者。後往夾山卓庵。昭宗光化元年八月誡門人曰。出家之法長物不留。
況其他哉。切須在念。時光迅速大道深玄。苟或因循曷由體悟。至十二月一日安坐而寂。嗣夾山會禪師(傳燈)
夾山澧州夾山禪師。名善會廣。州廖氏子。幼歲出家。依年受戒。聽習經論。
該練三學。出住潤州(浙西道鎮江路揚州之域)鶴林。因道吾指之。見船子誠禪師。
於華亭契悟心要。恭稟遺命遁世忘機。懿宗咸通年間。棲遲豐州。學侶雲集。相從卜居于夾山。遂成院宇。至是中和元年十一月七日入寂。葬本山。諡傳明大師。
嗣船子誠禪師(傳燈)
壬寅中和二年。鐘傳據江西(唐書)
癸卯中和三年。李克用復京師拓跋思恭以兵赴國難。黃巢之亂也。朝廷命思恭權夏綏節度使賜姓李(見宋仁宗寶元元年)
甲辰中和四年黃巢既滅。秋七月李克用至晉陽遣使奉表。極言朱全忠妒功嫉能終為國患。凡八上表請誅討之。帝謂方事之殷姑存大體。詔獎諭克用且解之。于時浙東饑疫明州普賢懺院幼璋禪師收瘞台溫明三郡餓殍遺骸數千。時人呼師曰增悲菩薩(高僧傳)
乙巳光啟元年二月。帝還至京師改元。中官田令孜愈縱威權。河中節度使王重榮累表數令孜罪惡。重榮啟李克用引兵赴之。十二月克用進逼京城。田令孜夜奉帝自開遠門出幸鳳翔。光啟二年春正月田令孜請帝幸興元。帝不從。是夜令孜引兵入宮劫帝幸寶雞。宰相朝臣皆不知。及發寶雞留楊晟(時正切)守散關(興元路之口也)乘輿纔入散關。邠寧節度使朱玫已圍寶雞。嗣襄王熅肅宗玄孫也。有疾從上不及留遵塗驛。為玫所得與之俱還鳳翔。三月車駕至興元。朱玫逼百官奉襄王熅權監軍國事。長安百官太子太師斐璩等勸進於襄王熅監即皇帝位。改元建貞。
遙尊帝為太上元皇帝。觀軍容使楊復恭傳檄關中稱。得朱玫首者以靜難節度使賞之。玫將王行瑜擒玫斬之。襄王奔河中。王重榮詐為迎奉執熅殺之。詔以行瑜為靜難軍節度使(唐書本紀)
靈雲禪師。名志勤。福州長谿人嗣長慶安。安嗣百丈海。勤在溈山。時見桃花悟道。後返福州居靈雲(傳燈錄)
錢鏐(吳越王也)是年討董昌有功授杭州刺史巖頭鄂州巖頭禪師。名全奯。泉州柯氏子。少禮青原誼公落髮。稟戒於長安寶壽寺。習經論諸部。憂游禪苑。後參德山契旨住巖頭。值武宗汰教乃於湖邊隱作渡子。後庵於洞庭臥龍山。徒侶臻輻。至是光啟三年四月八日入寂。門人為焚之獲舍利四十九粒。起塔供養。敕諡清巖禪師嗣德山鑒。鑒嗣龍潭信(傳燈錄)
石霜潭州石霜山禪師。名慶諸。江西吉州新滏陳氏。依洪井西山紹鑾禪師落髮。
詣洛下習毘尼教。抵溈山充米頭。一日溈山拾一粒米謂師曰。莫輕這一粒。百千粒從這一粒生。師曰。百千粒從這一粒生。未審這一粒從甚處生。溈山呵呵大笑便歸方丈。至晚上堂曰米裏有蟲。諸人好看。後參道吾智禪師。密契心要。後因避世混俗於長沙劉陽陶家坊。人莫識者。因僧舉洞山解制上堂。秋初夏末兄弟東去西去。直須向萬里無寸草處去。師曰。出門便是草。洞山聞之乃云。此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識語。師因此聲名馳露。帝聞師道譽賜紫衣。辭不受。至是光啟三年入寂。葬院之西北隅。敕諡普會大師。嗣道吾宗智智嗣藥山儼。儼嗣石頭遷。遷嗣青原思(傳燈錄)
戊申文德元年二月。帝自鳳翔歸京。三月不豫。壬寅大漸。皇弟吉王保長而賢。
群臣屬望。十軍觀軍容使楊復恭請立其弟壽王傑為皇太弟。癸卯帝崩。遺制太弟傑。更名敏。即皇帝位王建據有西川昭宗懿宗第七子。初封壽王。名傑。更名敏。龍紀元年改名曄。在位十六年。壽三十八龍紀(一)大順(二)景福(二)乾寧(四)光化(三)天復(四)
己酉龍紀元年十一月。帝改名曄。帝將祀圜丘。中尉樞密皆[袖-由 癸](睽桂反)
衫侍從故事也。僖宗之世已具襴笏。至是又令有司制法服。孔緯及諫官皆以為不可。帝出御禮諭之曰。卿等所論至當事有從權。勿以小瑕遂妨大禮。於是宦官始服劍佩侍祠庚戌大順元年辛亥大順二年。楊行密據揚州杭州千頃山禪師。名楚南。福州張氏子。得旨於黃蘗。初抵姑蘇報恩寺。精修禪定二十餘年。足不踰閾。尋住錢塘支硎山慈雲。雖應緣無倦。常住禪定。或踰月或浹旬。僖宗光啟年間。刺史錢鏐請師下山供養。僖宗聞其道化就賜紫衣。僖宗文德元年五月入寂。壽七十六。塔於院之西隅。師著破邪論行於世。嗣黃蘗運禪師。至是大順二年。宣州孫儒寇錢塘發塔睹師。全身爪髮俱長。拜謝修塔而去(傳燈錄)
壬子景福元年八月。以楊行密為淮南節度使。宣明曆寖差。太子少詹事邊岡造新曆成。十二月帝命之曰景福景玄曆癸丑二年以渝州刺史柳玭為瀘州刺史。柳氏自公綽以來。世以孝悌禮法為士大夫。 所宗玭為御史大夫。上欲以為相。宦官惡之故久謫於外。玭嘗誡其子弟曰。凡門地高可畏不可恃也。立身行己。一事有失則得罪重於他人。死無以見先人於地下。
此其所以可畏也。門高則驕心易生。族盛則為人所嫉。懿行實才人未之信。小有玭纇眾皆指之。此其所以不可恃也。故膏梁子弟學宜加勤行宜加勵。僅得比他人耳玭(玉病)纇(絲節)
王朝據福州稱留後。王鎔帥鎮定稱趙王。劉仁恭是時為幽州盧龍節度使稱燕王甲寅乾寧元年。沙門貫休(婺州人也)入蜀。以詩謁王曰。一瓶一缽垂垂老。萬水萬山特特來。蜀王待以殊禮加以官資。禪月大師號亦其賜也。至後唐莊宗同光三年入寂。高僧齊巳蜀人也。幼捐俗依溈山祐禪師。時慧寂禪師(仰山也)住豫章觀音院。巳總轄庶務。有粥疏曰。粥名良藥。佛所贊揚。義冠三檀。功標十利。更祈英哲。各遂願心。既備清晨。永資白業。其後居西山金鼓示寂。塔存焉。龍盤乃其書堂也(雲外紀談)
乙卯乾寧二年。次年馬殷據湖南杭州。錢鏐兼鎮東西兩浙。李茂貞犯京師。帝幸華州。茂貞入長安。宮室市肆燔燒俱盡丙辰三年正月九峰玄禪師戒其徒曰。無虛度光陰。無虛消信施。既已出家唯道是履名大丈夫。云已寂然入定。至三月二十日而入滅丁巳乾寧四年閩帥王朝薨弟審知嗣據其地趙州禪師。名從諗。曹州郝鄉人也。姓郝氏。童穉於本州扈通院從師披剃。未納戒抵池陽參南泉願禪師。泉器之。一日問泉曰。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 師曰。還可趣向也無。泉曰擬向即乖。師曰。不擬爭知是道。泉曰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豈可強是非耶。師於言下悟理。乃往嵩嶽琉璃壇納戒。仍返南泉。久之眾請住趙州(隸真定路)觀音院。一曰東院道化甚盛。作十二時歌。偈頌機緣語錄流行於世。新到師問曰。曾到此間麼。僧曰未曾到。師曰。喫茶去。又問僧曰。曾到此間麼。僧曰曾到。師曰。喫茶去。院主問曰。為甚麼曾到也喫茶去。未曾到也喫茶去。師召院主。主應諾。師曰。喫茶去。時真定帥王鎔稱趙王。廬王節度使劉仁恭稱燕王。二王爭相重敬。至是乾寧四年十一月二日臥右脅而寂。壽一百二十歲。敕諡真際大師。嗣南泉願。願嗣馬祖(傳燈)
戊午光化元年赦李茂貞。八月車駕自華州還京師己未光化二年。華嶽禪師玄偉編次德宗貞元以來禪宗機緣。為聖胄集杭州無著禪師。名文喜。嘉興朱氏。年七歲依本邑常樂寺國清出家剃染。習律聽教。屬武宗汰教反服韜晦。宣宗初再度於鹽官齊峰寺。往五臺禮文殊。遇一老翁牽牛而行。邀師入寺。翁縱牛引師陞堂。翁踞床指繡墩命坐。翁曰。近自何來。
師曰南方。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師曰。末法比丘少奉戒律。翁曰。多少眾。
師曰或三百或五百師。卻問此間佛法如何。住持翁曰。龍蛇混雜。凡聖同居。師曰。多少眾。翁曰前三三後三三。翁呼童子均提致茶。又進酥酪。翁拈起玻璃盞問曰。南方還有這箇否。師曰無。翁曰。尋常將甚麼喫茶。師無對辭別。翁令童子相送。師問童子前三三後三三是多少。童召大德師應諾。童曰是多少。師曰。 此為何處。童曰此金剛窟般若寺也。師悽然悟彼翁者文殊也。即稽首童子願乞一言為別。童說偈曰。面上無嗔供養具。口裏無嗔吐妙香。心裏無嗔是珍寶。無垢無染是真常。言訖均提與寺俱隱。懿宗咸通三年師至洪州(龍興)觀音。參仰山寂禪師。頓悟心法。後回浙西住龍泉寺(杭州)。錢王奉賜紫衣署無著禪師。至是光化三年十月三日。告眾曰。三界心盡。即是涅槃。言訖跏趺而逝。壽八十歲。塔於鷲峰靈隱之西塢。哀帝天祐二年叛兵發師塔。肉身不壞爪髮俱長。錢王謬聞之。 遣裨將邵志重加封瘞。宋寧宗嘉定十三年遷葬淨慈山智覺壽禪師塔左。師嗣仰山寂。寂嗣溈山祐禪師(五燈會元)
庚申光化三年初。崔胤與上密謀盡誅宦官。流樞密使宋道弼景務修等皆賜自盡。 宦官益懼。中尉劉季述王仲先樞密使王彥範薛齊偓等陰謀廢立。帝獵苑中夜歸。 季述扶帝與后同輦。嬪御侍者纔十餘人。適少陽院鎖其門。季述矯詔令太子裕監國尋使即皇帝位。以帝為太上皇。季述遣其養子希度詣朱全忠許以唐社稷輸之。
天平節度副使李振勸全忠誅季述。全忠乃囚希度遣振如京師。崔胤密遣人說神策指揮。使孫德昭誅季述等。時十二月也辛酉大復元年正月朔。王仲尼入朝。孫德昭擒斬之。崔胤迎帝御長樂門樓。帥百官稱賀。周承晦擒劉季述王彥範繼至。方詰責已為亂挺所斃。薛齊偓赴井死。出而斬之滅四人之族。時朱全忠李茂貞各有挾天子令諸侯之意。全忠欲帝幸洛陽。
茂貞欲帝幸鳳翔。朱全忠至河中表請車駕幸東都。十一月中尉韓全誨逼帝幸鳳翔。
遂火其宮城壬戌天復二年十一月。朱全忠進攻鳳翔錢鏐進爵越王癸亥天復三年春正月。李茂貞請帝誅韓全誨等。與朱全忠和。遣使囊全誨等首以示全忠。甲子車駕出鳳翔幸全忠營。己巳入長安甲子天祐元年春正月朱全忠請帝遷都洛陽。壬戌車駕發長安。甲子至華州。朱全忠屢章促發遂至洛陽。改元天祐。朱全忠遣李振至洛陽。與蔣玄暉等。八月弑帝立輝王為皇太子。柩前即位。時年十三歲。哀帝也錢鏐加封吳王哀帝柷。昭宗第九子。在位四年。禪于梁。梁封帝為濟陰王。遷於曹州。戊辰年鴆殺濟陰王於曹州。追諡曰唐哀皇帝。號景宗一云。朱全忠弑昭宗立哀帝。逾四年使劉霸鴆哀帝。葬溫陵。立少帝濮王紃。一名繼。昭宗子也。年號天壽。朱全忠又鴆之。議以天祐四年禪位于梁云。本紀不載濮王一年事紃(松倫反)天祐(四)
乙丑天祐二年淮南楊行密薨。子渥嗣位丙寅三年南平鐘傅薨。子匡時立。尋為秦虜。荊南節度高季昌據荊南。閩王會雪峰玄沙二禪師問曰。將何為道作何修行見性成佛。雪峰曰。宜先懺悔滌除障垢。 所以獲心見性。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願大王識取實相。自然成佛(本傳)。丁卯天祐四年三月。帝遜於梁王。梁受禪改元開平元年右唐二十一主合二百八十八年禪于梁五代梁受唐禪都汴州開平二年遷都洛陽均王仍都大梁太宗末帝二主合十六年而歸後唐太祖姓朱氏。宋州人。本名溫。唐僖宗時從黃巢作亂。巢署溫同州防禦使。溫叛巢歸唐。天子賜名全忠拜宣武軍節度使。昭宗光化三年進封梁王。哀帝天祐四年三月受唐禪。更名晃。被袞冕即皇帝位。改國號曰梁。在位六年。壽六十一歲。以汴州為開封府。命曰東都。以故東都(洛陽也)為西都是時惟河東鳳翔淮南稱天祐年號。西蜀稱天復。尋亦自立。改元武成。餘皆稟梁正朔稱臣奉貢開平(四)乾化(二)
丁卯開平元年四月改元。以河南尹兼河南節度使張全美為魏王。鎮海鎮東節度使吳王錢鏐為吳越王。加清海節度使劉隱。威武節度使王審知兼侍中。仍以劉隱為大彭王。以權知荊南留後高季昌為節度使趙王王鎔燕王劉仁恭晉王李克用岐王李茂貞吳越王錢鏐楚馬殷荊南高季昌淮南楊渥閩王王審知蜀即帝位王建南平劉隱王鎔帥鎮州真定也稱趙王。劉仁恭幽州盧能節度燕王晉王李克用稱天祐年號。克用本沙陀人。見唐懿宗咸通九年岐王鳳翔李茂貞深州博野人。本姓宋。名文通。為博野軍戍卒。黃巢犯京師。茂貞以功補扈蹕都頭。僖宗賜姓李名茂貞。拜鳳翔隴右節度使。昭宗時封為岐王。
稱天祐四年吳越王錢鏐。字具美。杭州臨安人。唐僖宗時為董昌偏將。殺退黃巢兵。昌以鏐為都指揮。董昌尋亦叛。昭宗以鏐為浙東招討使平昌。進封天下兵馬都元帥尋封王。至是梁開平元年封吳越王。後唐莊宗賜玉冊金印。鏐居杭州二十一年。八十一薨楚王馬殷。字霸圖。許州鄢陵人。唐昭宗乾寧中拜武安軍節度使鎮潭州。盡有湖南之地。梁大節開平二年處湖南。聽民自採茶賣於北客。收其征以贍軍。七月殷奏汴荊襄唐郢復州置回圖務運茶河南北賣之以易繒纊戰馬。詔許之。湖南由是富贍。梁封之為楚王荊南節度使高季昌。字賂孫。陝州人(隸今洛陽)。梁初鎮荊南節度十州後為諸道所侵。季昌有江陵一城而已。至後唐莊宗時。封為南平王淮南號吳楊渥稱天祐四年。渥父行密。字化源。廬州合肥人。家世微賤。有膂力能舉千斤。日行三百里。為本州步健。破黃巢功。大唐昭宗景福元年八月為淮南節度使。淮南王進封楚王。唐哀帝天祐二年行密薨。壽五十四。據廬州十二年。
子渥嗣位。梁太祖封之為吳王閩王王審知。字信通。光州固始人。唐僖宗時黃巢寇亂。因有閩嶺五州之地。梁開平元年以威武節度使王審知兼侍中。審知自唐昭宗時已受封為閩王矣。至其子延鈞。後唐明宗長興四年改名璘即皇帝位。建元龍啟。國號大閩蜀王王建。字光圖。許州舞陽人。唐僖宗初。陳欽瑄節制西川中尉日令孜為監軍。
召建欲致麾下。欽瑄疑止之。建怒以兵攻成都殺欽瑄等。昭宗授以西川節度使。
梁受唐禪。開平元年九月。王建即皇帝位。國號大蜀。明年改元武成南平劉隱。上蔡人。今汝寧古蔡州也。其祖安仁徙居閩中。商賈南海因家焉。父謙為廣州牙將。破黃巢有功。陞封州刺史卒。州人表隱代之。累有勳烈。唐昭宗封隱南海王。哀帝天祐二年進封安南都護清海節度使。次年封南平王。今梁加隱侍中文封南海王。乃以隱為大彭王。乾化元年卒。壽三十八。其弟巖襲位。盡有嶺表之北。巖更名龑。梁末帝貞明三年即帝位。國號漢。年曰乾亨立二十五年。 壽五十四戊辰開平二年正月。晉王李克用卒。子存勗十一月立。梁遷都洛陽。鴆濟陰王於曹州。諡曰唐哀皇帝趙王鎔燕劉仁恭晉存勗天祐五年岐王李茂貞吳越錢鏐楚馬殷荊南高季昌淮南吳楊渥閩王審知蜀王建武成元年南平劉隱福州雪峰禪師。名義存。泉州南安曾氏子。年十二從莆田玉澗寺慶玄律師出家。
年十七落髮。往幽州寶剎寺受戒。久歷禪會。三登投子。九到洞山。後仍緣契德山。唐懿宗咸通中回閩雪峰創院。徒侶翕然。僖宗賜號真覺禪師。仍賜紫衣。師之法席常有千五百眾。至是開平二年三月示疾。閩帥命醫來。師曰吾非疾也。遺偈付法訖。五月二日出遊藍田暮歸。澡浴中夜入寂。壽八十七。師嗣德山鑒。鑒嗣龍潭信福州玄沙宗一禪師。名師備。閩之謝氏子。幼泛小艇於南臺江。狎諸漁者年三十忽慕出家。投芙蓉訓禪師剃落。往豫章開元寺受具。布衲芒屢。食纔接氣終日宴坐。雪峰以其苦行呼為頭陀。一日雪峰召之曰。何不遍參去。師曰。達磨不來東土。二祖不往西天。峰然之。住後提振宗網遐邇推敬。閩主待以師禮。學侶餘八百眾。當梁太祖開平二年十一月入寂。壽七十五。閩主為師樹塔。師嗣雪峰存禪師己巳開平三年十月。蜀州刺史王宗辨稱疾杜門。蜀主疑其矜功怨望。加檢校太保不受。謂人曰廉者足而不憂。貪者憂而不足。吾小人致位至此足矣。豈可求進不已乎。蜀主嘉其志趙燕晉王天祐六年岐王天祐六年吳越楚荊南淮南天祐六年閩蜀王建武成二年南平庚午開平四年續寶林傳南嶽惟勁頭陀集唐昭宗光化年以來宗師機緣。為續寶林傳四卷趙燕晉王天祐七年岐王天祐七年吳越楚荊南淮南天祐七年閩蜀武成三年南平辛未乾化元年龑趙王鎔燕帝位應天元年晉王天祐八年岐王天祐八年吳越王楚荊南淮南吳天祐八年閩蜀南平劉巖三月。靜海節度使南平襄王劉隱既卒。其弟巖襲位。後名龔。又改龑八月燕王劉仁恭之子劉守光即皇帝位。國號大燕。改應天元年壬申二年二月湖州道場山如訥禪師。卓庵於山乘虎遊行。訥湖州人。師嗣翠微無學禪師。學嗣丹霞然。然嗣石頭希遷禪師趙燕應天二年晉天祐九年岐王天祐九年吳越王楚荊南淮南吳天祐九年閩蜀永平二年南平二月帝疾增甚。誅戮無常。又議出征。從官多畏憚。帝長子郴王友裕早卒。次假子搏王友文帝特愛之。郢王友珪心不平。帝出友珪為萊州刺史。友珪微行入左龍虎軍。見統軍韓勍以情告之。勍以牙兵五百人從友珪。雜控鶴士入伏禁中。中夜斬關入至寢殿。友珪僕夫馮廷諤刺帝。祕不發喪。矯詔稱。朕躬危殆宜令友珪權主軍國之務。發喪即皇帝位。乾化三年正月改元鳳曆。是時均王友貞處大梁討友珪。友珪自度不免。令馮廷諤先殺妻張氏次殺己。廷諤亦自剄。均王即位於大梁。
稱乾化三年均王太祖第三子。初名友貞。封均王。鎮大梁。汴州也。乾化三年正月誅大逆友珪。
遂即皇帝位。於大梁就都之。追廢友珪為庶人。三月帝更名鍠。久之又名瑱。在位十一年。壽三十六歲。諡曰末帝乾化(又二)貞明(六)龍德(三)
癸酉乾化三年趙燕應天三年晉天祐十年岐王天祐十年吳越王楚荊南淮南吳天祐十年閩王蜀永平三年南平金光明道場杭州瑞應幼璋禪師。請吳越王每年於天台山建金光明道場。諸郡黑白大會。逾月而散。光明大會始於師也甲戌乾化四年正月。晉主既克燕。以練[糸*斥](習著反)劉仁恭并守光。凱歌入晉陽。獻于太廟斬守光。械仁恭至代州。祭先王墓斬之趙燕晉滅之晉天祐十一年岐王天祐十一年吳越王楚荊南淮南吳天祐十一年閩蜀永平四年南平舒州投子山禪師。名大同。本州懷寧劉氏子。幼歲依洛下保唐寺滿禪師出家。初習安般觀。次閱華嚴發明性海。謁翠微學禪師頓悟宗旨。由是故意周遊。後從故里隱投子山。結茅而居。至是乾化四年四月六日入寂。敕諡慈濟大師。師嗣翠微學禪師乙亥貞明元年趙晉王天祐十二年岐王天祐十二年吳越王楚荊南淮南吳天祐十二年閩蜀永平五年南平丙子貞明二年契丹太祖阿保機神冊元年趙晉王天祐十三年岐王天祐十三年吳越王楚荊南淮南吳天祐十三年閩王蜀通正元年南平契丹鮮卑山之遺種在商。高宗之伐鬼方者是也。自梁末帝貞明二年太祖阿保機稱帝建國立年。傳嗣凡九主在位首末二百一十五年。實歷二百單九年(遼志)。太祖皇帝諱億番。名阿保機。乃斡里小子也。父斡里為夷离巾。猶中國刺史也。先是契丹部落分而為八。各有大人相與推約一人為王。建旗鼓以號令諸部。每三年則以次相代。及阿保機為王尤雄。勇恃其彊不肯受代。五姓奚及七姓室韋咸服屬之。擊黃頭室韋還七部劫之於境上求如約。阿保機曰。我為王九年。得漢人多請師種落居古漢城。與漢人守之自為一部。七部許之古漢城者拓跋魏之滑鹽縣也。地宜五穀。有鹽池之利。其後阿保機擊滅七部併為一國。又北伐室韋女真。西取突厥故地。擊奚滅之。復立奚王使契丹監其兵。東北諸夷皆畏服之。初唐懿宗咸通末年有習爾者為王。土宇始大。其後欽德為王。乘中原多故時人侵邊。燕帝劉守光末年衰困。遣參軍韓延徽求援於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留之久乃禮而用之。延徽始教契丹。建牙開府。築城廓立市里。以處漢人。使各有配耦墾蓻荒田。契丹由此威盛彊大。至是貞明二年。阿保機始自稱皇帝。國號大契丹。年曰神冊。國人謂之天皇王。姓耶律氏。以妻述律氏為皇后。置百官。治國十一年。卒於夫餘城。
諡曰太祖布袋和尚。名契此。示跡明州奉化縣。常以杖荷一布袋攜破席。凡供身之具盡貯袋中。入市見物則乞。或醯醢魚菹。纔接入口分少許投囊中。時號長汀子。至是貞明二年三月三日坐於嶽林寺廊下說偈曰。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偈已安然而化。其後他州復見其負囊而行。競圖其像而奉祀之丁丑貞明三年契丹神冊二年。南平劉巖即皇帝位于番隅。國號大越。改元乾亨。
次年冬十一月郊天。改國號曰漢(司馬通鑑)
趙晉王天祐十四年岐王天祐十四年吳越王楚荊南淮南吳天祐十四年閩蜀帝天漢元年漢即帝位乾亨元年戊寅貞明國年契丹阿保機神冊三年趙晉王天祐十五年岐王天祐十五年吳趙王楚荊南淮南吳天祐十五年閩蜀帝光太元年漢乾亨元年蜀帝太子衍立。三月吳越王鏐初立元帥府置官屬。淮南吳以徐知誥為淮南節度行軍副使。知誥事吳主盡恭。知誥以宋齊丘為謀主龍湖邵武龍湖禪師。名普聞。唐僖宗第二子也。幼不茹葷。長無經世意。僖宗鍾愛之。僖宗中和元年黃巢亂。帝幸蜀。親王宗室皆逃亡。師斷髮逸遊。謁石霜諸禪師問。如何是教外別傳。諸曰待案山點頭。即向汝道。師因省悟。依止數年乃請遊山。諸曰。逢乾即止。遇陳便住。遂辭行過邵武抵大乾。遙望山顛鬱然深秀問父老。彼有居者否。老曰有一陳嗣者。久隱其中。師至嗣遂分坐同住。師廬茅谷口。陳乃去之。庵址存焉。其寶乘禪院者師茅廬基也。僖宗文德元年三月。 師乃擲錫杖於山。杖止處建立道場。緇素嚮心遂成巨剎。一日有老人來前曰。我龍也。家於此山。行雨不職將有天罰。願師救護。師曰。汝可易形來。俄一小蛇在座。師引之入淨瓶。良久風雷挾座山巒搖震。達且開霽。蛇自缾出。老人來謝曰。非師法力則腥穢此地矣。觀師道場闕水。當以報德。遂斸地成穴。湧泉衍溢乃為一湖。在今半山是曰龍湖。至是貞明四年一日。師集眾僧曰。吾將他適。以院事付聰教二禪人。乃說偈曰。我逃世難來出家。宗師指示箇歇處。住山領眾三十年。對人不欲輕分付。今日分明說似君。我斂目時齊聽取。既而跨虎凌晨抵信州開元寺。龍湖僧追之。師曰。山中已有聰禪師。吾不復歸矣。故龍湖無開山祖師塔。惟有跨虎庵基。為古今之證。敕諡圓覺禪師。五燈會元謂師示寂於龍湖殆非也。師嗣潭州石霜禪師慶諸。諸嗣道吾宗智。智嗣藥山儼禪師。諸吉州人。姓陳氏己卯貞明五年契丹神冊四年趙晉王天祐十六年岐王天保十六年吳越王楚荊南淮南吳武義元年閩蜀衍乾德元年漢乾亨元年夏四月。淮南楊氏即吳國王位。改元武義。建宗廟社稷。置百官宮殿。文物皆用天子禮樂庚辰貞明六年契丹神冊五年趙晉王天祐十七年岐王天祐十七年吳越王楚荊南吳弟溥立閩蜀乾德二年漢乾亨四年辛巳龍德元年契丹天贊元年趙晉王天祐十八年岐王吳越王楚荊南吳順義元年閩蜀乾德三漢乾亨十五年壬年龍德二年契丹天贊二年趙晉王岐王吳越王楚荊南吳順義二年閩蜀乾德四年漢乾享六年越州鏡清順德怤禪師。得法於雪峰。吳越錢王尊其道德。請居天龍寺。又創龍冊寺以居師。學侶奔湊。由是吳越盛於玄學。晉高祖天福二年八月入寂。壽七十四癸未龍德三年。同光元年契丹天贊三年趙唐即帝位同光元年岐王吳越王楚荊南吳順義三年閩蜀乾德五年漢乾亨七年春二月。梁帝遣使冊命吳越王錢鏐為吳越國王。夏四月己巳。晉王李存勗即皇帝位於魏州牙城之南。國號大唐。改元同光。唐所有凡十三節度五十州。帥兵取梁。
梁帝謂皇甫麟曰。李氏吾世讎理難降。首不可俟彼刀鋸。吾不能自裁。卿可斷吾首。麟泣遂弑梁帝。麟因自殺。十月唐帝入大梁右梁二主合一十六年而歸于唐唐李姓。以土德王。都鄴。今彰德路古相州也。後遷都于洛陽莊宗明宗閔帝潞王莊宗諱存勗。本沙陀人。唐懿宗咸通九年賜其祖。姓李。名國昌。帝父名克用。破黃巢復京師功第一。拜河東節度使。累封晉王。薨存勗嗣王位。滅梁建國曰唐。追尊父王克用曰武皇帝。帝在位三年。壽三十五歲同光(三)
同光元年即癸未歲也。十月滅梁改元。十一月遷都洛陽甲申同光二年契丹天贊四年趙秦王茂貞薨吳越王楚荊南淮南吳順義四年閩漢乾德六年蜀乾亨八年正月。岐王李茂貞遣子繼曮上表入貢稱臣。帝尊禮之改封秦王。四月秦忠敬王茂貞薨。子繼曮權知鳳翔軍府事魏府今大名路也。興化禪師。名存獎。本府人。帝詔入內。執弟子禮以事師。一日問曰。朕收復中原得一明珠。未有人酧價。師曰。請陛下珠看。帝以手舒襆頭腳。師曰。君王之寶誰敢酧價。帝悅賜紫衣師號。師皆不受。乃賜馬使乘之。墜地損一足。帝復賜醫。師喚院主與我做箇木[柺-力 (万-一)]子。師接得遶院行。
問僧曰。汝等還識老僧麼。眾曰爭得不識和尚。師曰。跛腳法師說得行不得。至法堂令維那聲鐘眾集。師曰。還識老僧麼。眾無對。師擲下[柺-力 (万-一)]子端坐而逝。敕諡廣濟禪師。師嗣臨濟玄禪師(傳燈錄)
汝州寶應南院禪師名慧顒河北人嗣興化獎乙酉同光三年契丹天贊五年。淮南吳溥於石頭城建清涼寺。禮請悟宗住持趙秦吳越王楚荊南淮南吳順義五年閩延翰嗣位蜀王衍降唐以授孟知祥漢白龍元年九月。帝以子魏王繼岌樞密使郭崇韜伐蜀。蜀主王衍輿櫬衘璧出降。孟知祥者字保盛。邢州龍岡人。樞密使郭崇韜於知祥有引薦舊恩。將行言於帝曰。孟知祥信厚有謀。此行得四川而求帥。無踰此人者。帝可之。大軍乃西行入散關倍道而進攻蜀降。崇韜乃以知祥為西川節度使鎮成都。明宗長興四年封蜀王。潞王清泰元年即皇帝位而殂。子昶嗣立。建元明德。國號蜀。至宋太祖乾德三年降于宋。合四十一年國除漢有白龍現於漢宮。漢主改元白龍。更名龔(司馬通鑑) 明宗諱亶。本名嗣源。北狄人。莊宗養以為子。從莊宗征伐。屢立大功。丙戌年正月。
趙在禮反於鄴。莊宗命李嗣源討之。三月嗣源至鄴都。從馬直軍士張破敗作亂。
兵逼中軍。嗣源叱問之。對曰。主上棄恩任威云克城之後盡坑魏搏之軍。我輩畏死耳。今眾議請主上帝河南。令公帝河北。嗣源泣諭之。眾軍不從。嗣源婿石敬塘曰。夫事成於果決而敗於猶豫。嗣源乃令安重誨移檄會兵。軍勢大盛。李紹榮請莊宗幸關東招撫之。駕至萬勝鎮。聞嗣源已據大梁。諸軍離叛。即命旋師歸入洛陽。四月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不知睦王存義已死。欲奉之作亂。帥所部兵攻興教門。緣城而入。近臣宿將釋甲潛遁。獨李彥卿何福進王全斌等十餘人力戰。
莊宗中流矢。鷹坊人善友扶莊宗自門樓下至絳霄殿廡下抽矢渴懣須臾殂。李彥卿等慟哭而去。左右皆散。善友焚帝尸。己丑嗣源入洛陽止于私第。拾莊宗骨于灰燼中而殯之。百官三上牋請嗣源監國許之。有司議即位禮。李紹真孔循以唐運盡宜自建國號。監國不從。吏部尚書李琪曰。若改國號則先帝遂為路人。梓官安所託乎。前代以旁支入繼多矣。宜用嗣子柩前即位之禮眾從之。監國乃於柩前即皇帝位。年已六十歲。改元天成。每夕於宮中焚香告天。願早生聖人為生民主。天成二年春正月更名亶。在位八年。壽終六十七天成(四)長興(四)
丙戌天成元年契丹天贊六年。蜀禪月大師貫休是年卒趙鳳翔繼曮吳越國寶正元年楚荊南吳順義六年閩國延鈞天寶元年蜀節度孟知祥漢白龍二年昭武節度王延翰自稱大閩國王。立宮殿置百官。威儀文物皆傚天子之制。追尊其父王審知曰昭武王。是歲審知養子延稟弑延翰。眾推其弟延鈞為留後丁亥天成二年契丹太祖阿保機殂德光天顯元年趙鳳翔吳越寶正二年楚建國荊南吳即帝位乾貞元年閩天寶二年蜀漢白龍三年契丹太祖崩於天贊六年秋七月。在位十一年。太宗立。諱德光。太祖第二子。母曰述律氏。治二十二年。立晉滅唐。改契丹曰大遼。嘗於所居大部落建天雄寺以奉佛。有契丹太祖阿保機像秋八月。楚王馬殷始建國。立宮殿置百官皆如天子。或微又改。其翰林學士曰文苑學士。知制誥曰知辭制。樞密院曰左右機要司。陛下稱之曰殿下。令曰教十一月淮南吳王楊氏即皇帝位。吳丞相徐溫卒。吳主以其子知誥都督中外諸軍事。
知誥本姓李。唐昭宗乾寧二年。楊行密攻濠州。軍士掠徐州得之。生八歲。行密養以為子。行密長子渥憎之。行密謂其將徐溫曰。此兒質狀偉識頗異於人。吾度渥必不能容。今賜汝為子。溫名之曰知誥。知誥事溫勤孝過於諸子。溫是以愛之使掌家事。及長喜書善射。識度英性。行密謂溫曰。知誥俊傑諸將子皆不及也。
至晉高祖天福二年受吳禪戊子天成三年契丹天顯二年趙鳳翔吳越寶正三年楚荊南高季興卒吳乾貞三年閩延鈞蜀孟氏漢大有元年閩主延鈞度民二萬為僧。由是閩中多僧(見五代舊史閩世家)是年十二月。荊南節度使高季興卒。命其子從誨權知軍府事。從誨上表求內附。詔以從誨為荊南節度使漳州羅漢院禪師。名桂琛。生常山李氏。隸本府萬歲寺無相大師披剃。登戒得法於玄沙備禪師。師祕重大法痛自韜晦。漳州牧王公請住城西石山地藏十餘年。遷止羅漢院。破垣敗簀。師處之恬如也。援法眼益。至是天成三年入寂。壽六十二。
荼毘舍利建塔於院之西隅。敕諡真應禪師(傳燈錄)
己丑天成四年契丹天顯三年趙鳳翔吳越寶正四年楚荊南吳太和元年閩蜀漢大有二年九月帝與平章事馮道從容語及年穀屢登四方無事。道曰。臣常記。昔在先皇幕府。
奉使中山歷并陘(山名)之險。臣憂馬蹶(居月反僵也)執轡甚謹。幸而無失逮至澤潞。放轡自逸俄至顛隕。凡為天下者亦猶是也。帝深以為然。帝又問。今歲雖豐百姓贍足否。道曰。農家歲凶則死於流殍。歲豐則傷於穀賤。豐凶皆病死惟農家為然。臣記進士聶夷中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糴新穀。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語雖鄙俚曲盡田家之情狀。農於四人之中最為勤苦。人主不可不知也。帝悅命左右錄其詩。常諷誦之。幽州宛平竇禹鈞。仕至左諫議太夫致仕。生五子。皆宦顯。 侍中馮道贈以詩。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仙桂五枝芳。周世宗顯德二年。大師中書令瀛文懿王馮道薨庚寅長興元年契丹天顯四年趙鳳翔吳越寶正五年楚殷卒荊南吳太和二年閩蜀漢大有三年十一月楚王馬殷卒。子希聲襲位。稱遺命。去建國之制。復藩鎮之舊。詔以希聲為武安靜江節度使雲門宗廣東道韶州雲門山光奉院禪師。名文偃。生浙西秀水。今嘉興路也。姓張氏。幼依空王寺志澄律師出家。及冠落髮。稟具於毘陵壇。侍澄數年探窮律部。 以已事未明。往參睦州陳尊宿。拶門而入。州擒住云道道。師擬議。州推之出曰。 秦時[車*度]轢鑽遂掩門損師一足。師從悟入。州乃指之見雪峰存禪師。既得以密契心宗。遂出嶺遍謁諸方。後抵廣中靈樹敏禪師。初不請首座。有勸之請第一座者。靈樹曰。我首座生也出家也。久之曰。我首座行腳也悟道也。久之又曰。 我首座至矣。一日令擊鐘接首座。師適至。敏笑曰。奉遲甚久何來暮邪。即命之。
師不辭而就職當此庚寅長興元年也。俄而廣主劉王將興兵。就靈樹決可否。敏知之。手封奩子語侍者曰。王來出以俟之。適有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敏乃就座而逝。王至聞敏已化。王大驚嘆。侍僧以奩呈。發之書曰。人天眼目堂中上座。
王乃請師繼主靈樹。迎之至府開法。久之遷住韶陽雲門山。戊申年。廣主屢請入內問法。待以師禮。賜號匡真禪師。七月迎之王府供養。九月辭王還山。明年四月十日。師表辭廣主。垂誡學徒端坐而逝。塔全身於方丈後。丙寅歲。趙太祖乾德四年。廣主天寶九年也。師示夢阮紹莊曰。與吾寄語秀華官使特進李託。託遂奏請開塔。奉敕迎請靈軀內庭供養。逾月方還。因改寺額為大覺。加諡大慈雲匡真弘明禪師。師嗣雪峰存禪師。存嗣德山鑒。鑒嗣龍潭信禪師。師之法道世宗仰之。目之曰雲門宗辛卯長興二年契丹天顯五年趙鳳翔吳越寶正六年楚荊南吳太和三年閩蜀孟氏漢大有四年壬辰長興二年契丹天顯六年趙鳳翔吳越元瓘立楚荊南吳太和四年閩蜀漢大有五年春二月。初令國子監校定九經雕印。至周廣順三年版成印行三月。吳越武肅王錢鏐薨。年八十一歲。中子傳瓘立。更名元瓘。以遺命去國儀用藩鎮法秋七月。武安靜江節度使馬希聲卒。六軍似袁[言*余]潘約等迎希聲之弟希範於朗州而立之。治十五年。壽四十九歲癸巳長興四年帝殂契丹天顯七年趙鳳翔吳越元瓘文穆王也楚荊南吳太和五年閩璘龍啟元年蜀孟氏封王漢大有六年春正月。閩主王延鈞即皇帝位。國號大閩。年曰龍啟。更名璘二月唐命孟知祥。
為東西川節度使蜀王十一月。帝不豫。詔立第三子宋王從厚。帝尋殂。十二月宋王從厚即皇帝位閔帝也。甲午年正月改元應順。時鳳翔節度使兼侍中潞王從珂與朝廷[彳*青]阻。三月潞王建大將旗鼓整眾而東。閔帝聞潞王至陝。憂駭不知所為。以五十騎出玄武門至衛州。依刺史王弘贄。潞王至蔣橋。馮道等皆上牋勸進。潞主入謁太后太妃詣西宮。伏梓宮慟哭。太后下令廢少帝為鄂王。令潞王即皇帝位於柩前。王弘贄遷閔帝於州廨。潞王遣弘贄之子殿直巒往鴆之。閔帝知其有毒不肯飲。巒縊殺之潞王諱從珂。明宗養子也。姓王氏。鎮州人。今真定路也。明宗略地日。并其母獲之。
養為己子。時年十歲封潞王為鳳翔節度使。閔帝即位。以洋王從琸往伐之。由是舉兵。閔帝出奔。潞王以太后命即位。在位三年。壽三十歲甲午四月改清泰元年契丹天顯八年趙鳳翔吳越楚荊南吳太和六年閩龍啟二年蜀昶明德元年漢大有七年閏正月。蜀王孟知祥即皇帝位於成都。改元。秋七月殂。太子仁贊即皇帝位。更名昶。明德元年天台國清寺靜上座。初得悟於玄沙備禪師言下。居天台山三十餘年。有問者曰。 心念紛飛未明攝伏。靜曰。卻將紛飛之心以究紛飛之處。究之無處則紛飛之念何存。返究究心則能究之心安在。靜因睹教中幻義述偈曰。若道法皆如幻有。造諸過惡應無咎。云何所作業不忘。而藉佛慈興接誘。有小靜上座者答之曰。幻人興幻幻輪圍。幻業能招幻所治。不了幻生諸幻苦。覺知如幻幻無為。二靜上座遺踪。 國清存焉(寺記碑刻)
乙未清泰二年契丹天顯九年趙鳳翔吳越楚荊南吳天祥元年閩龍啟三年蜀明德二年漢大有八年荊南節度使高從晦。性明達親。禮賢士委任梁震。震披鶴氅自稱荊臺隱士。每詣府跨黃牛至廳事吳加徐知誥尚父太師大丞相大元帥。進封齊王備殊禮。以昇(建康)潤(鎮江)宣池歙(失涉反徽)常江饒信海十州為齊國清泰三年六月。河東節度使北面總管石敬瑭。既還鎮晉陽。陰有自全之計。初帝欲使敬瑭移鎮鄆州。今東平路也(兗域)。給事中李崧呂琦等皆力諫以為不可。帝從樞密直學士薛文遇之言。以敬瑭為天平節度使制出。兩班相顧失色。敬瑭曰。 我不興亂。朝廷發之。安能束手死於道路乎。都押衙劉知遠曰。明公據形勝之地。 士馬精彊。若稱兵傳檄帝業可成。掌書記桑維翰曰。公能推心契丹何患無成。敬瑭意遂決。表帝養子不應承祀請傳位許王。帝怒手裂其表抵地。制削奪敬瑭官爵。
以張敬達兼大原四面排陳使。率諸將討之。敬瑭表契丹稱臣。以父禮事之。許以割地請授。九月契丹主太宗德光也。將五萬騎號三十萬至晉陽戰。唐兵大敗。十一月契丹主作冊書。命敬瑭為大晉皇帝。築壇於柳林即位。大赦制改長興七年(明宗年號)。為天福元年。潞王知石敬瑭即皇帝位。遂與曹太后劉皇后雍王重美及宋審虔等。攜傳國寶登玄武樓。自焚而死。皇后積薪欲燒官室。重美諫曰。新天子至必不露居。他日重勞民力。死而遺怨將安用之。乃止。后與重美(潞王子也)
俱死。是日晚晉高祖入洛陽止于舊第。唐兵解甲待罪。晉帝慰而釋之。乃命劉知遠部署京城。知遠分漢軍使還營。館契丹主於天宮寺。城中肅然無敢犯令。十二月晉帝追廢潞王為庶人。以馮道同平章事右唐四主合一十四年而歸于晉晉石姓。以金德王。遷都汴州高祖齊王高祖諱敬瑭。石姓。本西夷人。勇力善戰。唐明宗愛之。妻以女永寧公主。累遷至河東節度使。清泰元年鎮太原。徙天平節度使不受命。遂乃稱兵求援於契丹。即帝位入洛陽。割幽薊瀛莫涿檀順新溈儒武雲應寰朔蔚十六州以與契丹。在位七年。
壽五十一天福(七)丙申十一月改天福元年契丹天顯十年趙鳳翔吳越楚荊南吳天祥二年閩通文元年蜀明德三年漢大有九年高麗當唐之末其王姓高。唐莊宗同光二年。高麗遣使來中國。史失不記其王之姓名。至明宗長興三年。權知國事王建遣使者來。明宗封王建高麗國王。至是丙申年。高麗舉兵擊破新羅百濟。於是東夷諸國皆附之。有二京六府九節度百二十部焉丁酉天福二年大遼會同元年趙鳳翔吳越復建國楚荊南唐受禪昇元元年閩通文二年蜀明德四年漢大有十年大遼太宗德光既立晉室。受其所獻之十六州。春正月乃以幽州為南京。改契丹國號大遼。年曰會同。公卿庶官皆倣中國。參用中國人二月。北歸以趙延壽為極密使兼中書令三月。晉議遷都大梁。四月至汴州。吳越王元瓘復建國。如同光故事八月。吳主下詔禪位于齊王。徐知詰即皇帝位于建康。大赦國號曰唐(南唐也)。
年曰昇元。尊吳主曰讓皇。宮室乘輿服御皆如故。宗廟正朔徽章服色悉從吳制。
明年讓皇殂。唐主廢朝二十七日。追諡曰睿皇帝。唐昇元三年。知誥復姓李。更名昪(始見唐明宗天成二年丁亥歲)
汝州風穴禪師。諱延沼。錢塘餘杭人。姓劉氏幼不茹葷。習儒應進士。一舉不第乃出家。依本州開元寺智恭披剃。受具習天台止觀。年二十五謁鏡清。參南院顒禪師悟旨。依止六年辭去。後唐明宗長興二年至汝水。草屋數椽依山如逃亡家。
問之父老。田父曰。古風穴寺世以律居僧物故眾棄去。師曰。我居之可乎。父曰可師乃留止。日乞村落。夜然松脂單丁者七年。至是天福二年州牧李使君聞師之道盡禮致之。上元日開堂說法。稟嗣南院顒。漢隱帝乾祐二年李君移守郢州。師避寇往依之館於郡齋。汝州有宋太師者施第為寶坊號新寺。延師住持。法席雄冠。
周太祖廣順元年。賜其寺額曰廣慧。師住二十二年。當餘百眾。僧問如何是佛。
師曰。杖林山下竹筋鞭。宋太祖開寶六年八月旦日。登座說偈曰。道在乘時須濟物。遠方來慕自騰騰。他年有叟情相似。日日香煙夜夜燈。至十四日手書別諸檀越。十五日跏趺而逝。壽七十八。夏五十九。師嗣南院顒。顒嗣興化獎。獎嗣臨濟玄禪師戊戌天福三年大遼會同二年趙鳳翔吳越文穆王元瓘楚荊南唐昇元二年閩通文三年蜀廣政元年漢大有十一年八月。晉帝上尊號於大遼主及太后。以平章憑道劉煦為冊禮使。備鹵簿儀仗車輅詣遼主行禮。帝事遼甚謹。奉表稱臣。曰父皇帝十月。帝以大梁舟車所會便於漕運。乃建東京於汴州。復以汴州為開封府。以東都(洛陽)為西京。以西都(長安)為晉昌軍節度敕聽公私自鑄銅錢。文曰天福元寶己亥天福四年大遼會同三年趙鳳翔吳越楚荊南唐李昇昇元三年閩永隆元年蜀廣政二年漢大有十二年春正月。南唐群臣累表請唐主徐知誥復姓李。立唐宗廟。唐主許之。更名昪(皮變反)。群臣又請上尊號。不受。唐主不以外戚輔政。宦者不得預事。他國所不及也秋閏七月閩主為拱宸控鶴軍使連重遇所弑。其叔父延義自稱威武節度使閩國王。
更名曦。諡閩主。曰唐宗觀世音菩薩杭州上天竺僧道翊。一夕見山間光明。往視之得奇香木。命良工刻成觀世音菩薩像。白光煥發繼以晝夜。漢高祖乾祐二年。有僧從勳者。以古佛舍利置菩薩毫相中。舍利時現冠頂又慶元路(浙東道明州也)海中補怛洛伽山。乃菩薩示現之地。唐宣宗大中年間。西域天竺僧至洞中燔指祈禱。親睹觀世音菩薩妙相。與說法要。名跡始著。其後日本國僧慧鍔者。自燕北五臺山得菩薩畫像。
舍於山側土人張氏。張奉之捐所居為觀音院。昌國誌云。梁貞明二年始建寺也。
宋神宗元豐三年。遣使王舜封往三韓。舟抵洞。黑風驟起龜負舟。舜封禱之。菩薩現相舟穩還朝。以聞朝廷。頒金帛移寺。建於梅岑山之陽。賜額寶陀。今之寺也庚子天福五年。大遼會同四年。閩王曦度民為僧萬一千人(閩紀載)
趙鳳翔吳越楚荊南唐昇元四年閩曦永隆二年蜀廣政三年漢大有十四年辛丑天福六年大遼會同五年趙鳳翔吳越子弘佐立楚荊南唐昇元五年閩永隆三年蜀廣政四年漢大有十三年八月。吳越國文穆王錢氏元瓘薨。其子弘佐即王位。弘佐溫恭明斷。好書禮士躬勤政務。治七年。壽二十十一月唐分遣使者按行民。舊以肥瘠定其稅。民咸稱其平允。漢十二月戊戌。漢主寢疾。有梵僧謂曰名龔不利。漢主自造龑字名之。義取飛龍在天。讀若儼通。
閩主於城南西阜建石塔七層。功未半發如蓋者三夕既成。光耀際天又三夕。王慰幸遂額之曰淨光。而於其下又建寺宇焉(長樂集) 壬寅天福七年六月帝殂大遼會同六年趙鳳翔吳越忠獻王弘佐楚荊南唐昇元六年閩永隆四年蜀廣政五年漢玢立光天元年南漢即南平廣州也。高祖劉龑四月殂。秦王弘度即皇帝位。更名玢(悲巾反)
齊王史曰出帝。諱重貴。高祖兄敬儒之子也。封齊王。高祖五子皆早卒。重睿尚幼。
天福七年六月高祖殂。七月守司徒兼侍中憑道與天平節度使侍衛馬步都虞候景延廣議。國家多難宜立長君。乃奉廣晉尹齊王重貴為嗣。即皇帝位。大臣議奉表稱臣告哀於遼。景延廣請致書稱孫不稱臣。李崧諫之不從。憑道依違其間。帝卒從延廣議。遼主大怒遣使來責讓。延廣答以不遜。丙午歲開運三年也。十一月遼大舉滅晉。遼主命張彥澤遷齊王於開封府。頃刻不得留。帝在位四年。遠遷遼地。
壽年不載稱天福八年開運(三) 癸卯天福八年大遼會同七年趙鳳翔吳越國楚荊南唐璟保大元年閩天德元年蜀廣政六年漢弘熙立乾和元年唐主餌方士藥浸成躁急。群臣奏事往往暴怒。問道士王棲霞。何道可致太平。對曰。王者治心治身乃治家國。今陛下尚未能去。饑虞飽喜何論太平。宋后稱嘆以為至言。唐主凡所賜予。棲霞皆不受。二月唐主疽發背。召齊王璟入侍疾。謂璟曰。吾餌金石欲益壽。乃更傷生。汝宜戒之。是夕殂。元宗璟即位閩族王氏延政稱帝於建州國號大殷。初天福四年曦既立。驕淫苛虐猜忌宗族。其弟建州刺史王延政以書諫之。曦怒。由是兄弟積相猜恨戰鬥。至是延政稱帝漢殤帝。驕奢不親政事。晉王弘熙欲圖之。乃盛飾聲伎娛悅其意以成其惡。頃之乘其醉而弑之。弘熙即皇帝位。中宗也。改年曰乾和法眼宗建康清涼寺禪師。名文益。生餘杭魯氏。七歲依新定智通院同偉禪師落髮。弱齡稟具於越州開元寺。究毘尼探儒典。振錫南參抵福州。見長慶稜禪師不大發明。乃欲出嶺過漳州。阻雪於城西石山。地藏院禪師桂琛問曰。上座學解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乃指階前石曰。此石在心內在心外。師曰在心內。琛曰。行腳人著甚來由。安片石在心頭走。師窘無以對。即放包依席下。求決擇一月餘。 呈見解說道理。琛語之曰。佛法不恁麼。師曰。某甲詞窮理絕也。琛曰。若論佛法一切見成。師於言下大悟。遂依止久之。時唐潞王清泰二年也。辭行至江西撫州。州牧重師之道。請住崇壽院。南唐有國。唐主迎師住金陵報恩禪院。署號淨慧禪師。遷任清涼寺。大闡法化。唐主邀師觀牡丹花。請師賦詩。師應聲曰。擁毳對芳叢。由來趣不同。髮從今日白。花是去年紅。豔冶隨朝露。馨香逐晚風。
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唐主頓悟玄旨。至周顯德五年。唐之交泰元年也。七月十七日師示疾。唐主親加禮問。閏月五日辭眾跏趺而逝。壽七十四。臘五十四。
公卿李建勳以下素服奉全身。塔於江寧縣之丹陽。敕諡大法眼禪師。塔曰無相。
再諡曰大智藏大導師。師入室弟子四十三人。各導一方。隨根悟入者不可勝紀。
師嗣地藏琛。琛嗣玄沙備。備嗣雪峰存禪師。宗門尊仰其道曰法眼宗甲辰開運元年大遼會同八年趙鳳翔吳越國楚荊南唐保大二年閩朱文進蜀廣政七年漢乾和二年劉煦授司空平章事撰舊唐史。佛祖異跡皆載之。宋歐陽修撰唐書。始皆刪去春正月。閩拱宸都指揮使朱文進。閣門使連重遇弑閩王曦。召百官告之曰。太祖光啟閩國。今子孫淫虐其墜厥緒。天厭王氏。宜更擇有德者立之。眾莫敢言。重遇乃推朱文進。陞殿被兖冕帥群臣北面再拜稱臣。文進自稱閩王。諡閩主曦曰景宗。是年文進為其下所殺。函首送於建州殷王延政。明年南唐兵取建州。延政降閩合五十年而國除鐘聲息苦南唐江南上元縣一民暴死三日復甦云。至一殿庭。忽見先王縲械甚嚴。 近問之曰。主何至此。曰吾為宋齊丘所誤。殺和州降者千餘人。冤訴囚此。汝得還可語嗣君。凡寺觀鳴鐘須延其聲。受苦聞鐘得暫休息。或能為造一鐘尤善。吾在位嘗交聘于闐國。彼王遺吾一玉天王像。吾常置於髻中。後藏於瓦棺寺佛左膝無知者。汝以此像為驗。民既還具奏之。唐主親詣瓦棺寺。果得玉像於佛膝。感泣造一鐘於建康清涼寺。其文曰。薦烈祖孝高皇帝。脫幽出厄以玉像。建塔葬於蔣山(法苑珠林)
乙巳開運二年大遼會同九年趙鳳翔吳越國楚荊南唐保大三年閩滅蜀廣政八年漢乾和三年丙午開運三年大遼會同十年趙鳳翔吳越楚荊南唐保大四年蜀廣政九年漢乾和四年丁未開運四年大遼會同十一年趙鳳翔吳越國弘佐薨楚希廣立荊南唐保大五年蜀廣政十年漢乾和五年四月遼太宗殂。在位二十二年。五月世宗立。諱阮番。名兀欲。東丹王突欲之子。
太祖孫也。戊申年改元天祿。天祿四年辛亥秋九月。為燕王述軋等弑於新州之火神淀。在位五年五月。楚文昭王希範卒。將佐奉其弟希廣立之六月吳越忠獻王弘佐薨。遺令以丞相弘倧為鎮海鎮東節度使。是歲為內牙統軍使胡進思所廢。更立其弟弘俶。忠懿王也。王留心釋教。嗣位之初。凡兩浙諸郡名山聖跡之處。皆賜金帛創建伽藍。福州支提山乃天冠菩薩道場。王施七寶。鑄天冠像一千身。仍創寺宇。宏麗甲於七閩焉丁未年春正月。遼兵至大梁。晉帝與太后已下上表乞降。迎於封丘門外。遼主辭不見。封晉帝為負義侯。置於黃龍府。即慕容燕之和龍城也。遼主改服中國衣冠。
百官起居皆如舊制。遷晉帝李太后憑后北行。後宮左右從者百餘人。契丹三百騎援送之。二月遼主還國。以蕭翰為大梁節度使。翰述律太后兄之子。其妹復為遼主后。翰始以蕭為姓。自是契丹后族皆稱蕭氏。述律太祖阿保機之后也。夏四月遼主回至臨城得疾。及欒城病甚。丙子至殺胡林而卒。國人為剖其腹實鹽數斗載之北去。晉人謂之帝羓。初河東節度使劉知遠。聞遼主入汴。分兵守四境以防侵軼。於是將佐勸知遠正尊號號令四方。知遠不許。軍士皆曰。今契丹執天子天下無主。番漢孔目官郭威都押牙楊邠勸進。知遠從之。二月辛未即皇帝位。乃更稱天福十二年。改國號曰漢。契丹蕭翰聞漢帝擁兵南來。遂欲北歸。恐中國無主。 時有唐明宗子李從益。與母王淑妃在洛陽。翰迎而立之。以為帝。帥諸酉長拜之。
百官謁見。淑妃泣曰。吾母子卑弱如此。而諸公所立是禍吾家也。翰留燕兵千人守諸門為從益宿衛。翰乃辭行。漢帝至洛陽。命鄭州防禦使郭從義。先入大梁清官殺李從益及王淑妃。漢帝至大梁。復以汴州為陳京。國號漢右晉二主合一十一年歸于漢漢劉姓以水德王都汴高祖隱帝高祖諱知遠。改名暠。沙陀部人。世居太原。與晉高祖俱事唐明宗。晉高祖即位。以知遠為保義軍節度使。遷河東節度使。開運二年封北平王。晉帝北遷。帝即位于晉陽。在位二年。壽五十四稱天福年(二)乾祐(一) 戊申乾祐元年大遼世宗天祿元年趙鳳翔吳越弘俶楚荊南保融立唐保大六年蜀廣政十一年漢乾和六年正月。帝更名暠(古老子)甲子不豫。丁丑殂于萬歲殿。祕不發喪。二月立皇太子丞祐為周王。即帝位時年十八歲冬十月。荊南節度使南平文獻王高從誨卒。其子保融知留後。治十年。壽四十一歲隱帝諱氶祐。高祖第二子。在位三年。壽二十歲稱乾祐年己酉乾祐二年大遼天祿二年趙鳳翔吳越楚希廣被弑荊南唐保大七年蜀廣政十二年漢乾和七年韶國師名德韶。處州龍泉陳氏子。年十五出家。十七歲依本州龍歸寺受業。十八納戒於信州開元寺。後唐莊宗同光年中。遊方首謁投子山同禪師。次謁龍牙疏山。如是參歷五十四員善知識。最後至江西撫州。謁法眼益禪師。倦於參問但隨眾而已。一日僧問法眼。如何是曹源一滴水。眼曰。是曹源一滴水。師於座側聞之。豁然開悟。白於法眼。眼曰。汝向後當為國王所師致祖道光大。尋回本道。
遊天台山。睹智者顗禪師遺踪。有若宿契。初止白沙。時吳越忠懿王弘俶為王子刺台州。嚮師之名延請問道。至是乾祐二年。王已嗣吳越位。遣使迎師伸弟子之禮。尊為國師。有傳天台智者之教沙門義寂者。即螺溪法師也。屢言於師曰。智者之教年祀寢遠。卒多散落惟。新羅國其本甚備。請和尚慈力為致之。師乃聞于越王。王為遣使齎師之書往彼國。繕寫備足而還。迄今台宗教文獲全者。師有力焉。師有偈曰。通玄峰頂不是人間。心外無法滿目青山。法眼聞云。即此一偈可起吾宗。宋太祖開寶五年六月二十八日集眾言別。跏趺而逝于蓮華峰。壽八十二歲。臘六十五。師嗣法眼益禪師庚戌乾祐三年大遼天祿三年趙鳳翔吳越楚荊南唐保大八年蜀廣政十三年漢乾和八年武平節度使馬希萼希廣之兄也。捕楚王希廣殺之。希萼自稱武安靜江寧遠等軍節度使降于唐。唐封之為楚王。終為唐滅。遷馬氏于金陵。夏四月。漢制以郭威為鄴都留守天雄節度使。樞密如故。以右監門衛將軍郭榮為天雄衙內都指揮使。榮本姓柴父守禮郭威妻兄也。威未有子。養榮以為子。五月威受命辭行言於帝曰。
太后從先帝久多歷天下事。陛下富於春秋。有事宜稟其教而行之。親迓忠信。放遠邪佞。善惡之間所宜明審。樞密使右僕射同平章事楊邠總機政。樞密使兼侍中郭威主征伐。歸德節度使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兼中書令史弘肇典宿衛。三司使同平章事王章掌財賦。邠等公忠帝信寵內客省使閻晉卿樞密承旨聶文進飛龍使後匡贊翰林茶酒使郭允明讒譖執政。帝年益壯。厭為大臣所制。遂與樞密聶文進[匚@于]贊允明。於十一月丙子旦。殺邠弘肇章於廣政殿東廡下。帝遣供奉官孟業。齎密詔詣澶州及鄴都殺王殷。又令鄴都行營馬軍都指揮使郭崇威步軍都指揮使曹威殺郭威及監軍宣徽使王峻。郭威乃名郭崇威曹威及諸將。告以邠等冤死。且曰。吾與諸公披荊棘。從先帝取天下。受託孤之任。竭力以衛國家。今諸公已死。吾何心獨生。君輩當奉行詔書取吾首以報天子。庶不相累。郭崇威等泣曰。天子幼沖。
此必左右群小所為。願從公入朝自訴盪滌鼠輩以清朝廷。不可為單使所殺。郭威乃留其養子榮鎮鄴都。命郭崇威將騎兵前驅。自將大軍繼之至封丘。十一月帝遣慕容彥超等將兵拒之。彥超等戰敗奔還。是日帝出勞軍。兵敗獨與從宮數十人宿於七里寨。餘皆逃潰。乙酉旦帝策馬將還宮至玄化門。劉銖在門上問帝。左右兵馬何在。因射左右。帝回轡西北至趙村。追兵已至。下馬入民家。為亂兵所弑。 郭威自迎春門入。丁亥郭威帥百官詣明德門。起居太后具奏稱軍國事請立嗣君。
太后誥策河東節度使劉崇之子武寧節度使贇即皇帝位。威奏遣太師憑道。詣徐州奉迎。庚寅威帥群臣上言。皇帝到闕動涉浹旬。請太后臨朝聽政。壬辰太后始臨朝。郭威渡河館于澶州。癸丑將士大譟立威擁威南行。威乃上太后牋。請奉漢宗廟事。太后為母。武寧節度使贇已至宋州。郭威遺贇書云為諸將所逼。召憑道先歸贇曰今何以為計。道默然。十二月己未。太后誥廢贇為湘陰公。以侍中郭威監國辛亥年春正月丁卯。漢太后下詔授監國符寶即皇帝位。監國威自皐門入宮。 即位於崇元殿。制曰。朕周室之裔[(采-木 ㄎ)*(后-口 (一/巾))]叔之後。國號宜曰周。是月戊寅殺湘陰公于宋州右漢二主合四年歸于周周郭姓木德王都大梁太祖世宗恭帝太祖諱威。字仲文。刑州堯山人。父簡事晉為順州刺史。威少孤依潞州人常氏。潞州留後李繼韜募敢死士為軍卒。威年十八以勇力應募。晉天福二年范延光以魏州反。 威為軍士。嘗從楊光遠北征。威舊隸劉知遠。自知遠乞留。人問其故。威曰。楊公有姦詐之才。無英雄之氣。得我何用。能用我者其劉公乎。後事知遠為侍衛都虞侯。知遠即帝位。威贊佐有功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漢隱帝之世屢立戰功。為鄴都留守。漢乾祐三年十一月隱帝遇弑。帝即位。在位三年。壽五十二歲廣順(三)
辛亥廣順元年大遼天祿四年九月穆宗立。 應曆元年釋迦文佛入滅一千九百年趙北漢建國稱乾祐四年鳳翔吳越荊南唐保大九年蜀廣政十四年漢乾和九年北漢初河東節度使兼中書令劉崇。漢高祖母弟也。高祖即位。以崇為太原尹北京留守。
漢隱帝遇害欲起兵南向。聞迎其子贇為帝乃止。曰吾兒為帝。吾又何求。及周太祖代漢殺贇於宋州。崇大怒。是日即皇帝位於晉陽。國號漢。稱乾祐四年。二月遼主聞北漢立遣招討使潘聿撚。遺其子劉承鈞書。漢主使承鈞復書言。本朝淪亡。
欲循晉室故事求援請兵。遼主大喜。夏四月漢主使鄭珙致遼書稱姪請行冊禮。遼帝命燕王述軋。冊命漢為大漢神武皇帝。更名旻遼帝九月親行援漢。至新州之火神淀。燕王述軌及偉王之子大寧王漚僧等率兵作亂弑帝。而述軋自立。太宗之子齊王述律逃於南山。諸大臣奉之以攻述軋漚僧殺之。并其族黨立述律為帝。改元應曆。葬帝醫巫閭山。廟號世宗。在位凡五年遼穆宗天順皇帝。諱璟。番名述律。後更名明。太宗之長子也。初太宗攻石晉。
留帝侍述律太后。太宗崩。諸將立世宗。世宗遇弑。諸將迎帝即位。自火神淀入幽州。帝年少好遊戲不親國事。每夜酣飲。達旦乃寐。日中方起。國人謂之睡王。
在位十八年永明杭州永明寺禪師。名道潛。河中府人。姓武氏。初謁法眼益禪師。眼問曰。
子於參請外看甚麼經。師曰華嚴經。眼曰。總別同異成壞六相是何門攝屬。師曰文在十地品中。據理則世出世間一切法皆具六相也。眼曰。空還具六相也無。師懵然無對。眼曰。汝問我。師乃問。空還具六相也無。眼曰空。師於是開悟。異日因士女到院。眼問師曰。律中道隔壁間釵釧聲即名破戒。見睹金銀合雜朱紫駢闐是破戒不是破戒。師曰。好箇入路。眼曰。子向後有五百毳徒。為王侯所重在。 師尋禮辭駐錫衢州古寺。閱大藏經。至是廣順元年吳越忠懿王弘俶延師入府受菩薩戒。署號慈化定慧禪師。建大伽藍於南山。曰慧日永明。請師居之。師請塔下羅漢過新寺。符王之先夢也。於是又加應真二字於師號。師於周顯德五年入寂師嗣法眼益禪師杭州慧日永明智覺禪師。名延壽。餘杭王氏。總角之歲歸心佛乘不茹葷。日唯一食。持法華經七行俱下。纔六旬悉能誦之。感群羊跪聽。年二十八為華亭鎮將。
志慕真乘。吳越文穆王元瓘知師在道。乃從其志禮龍冊寺翠巖參禪師剃染。執勞供眾都忘身宰。衣不繒纊食無重味。野蔬布襦以遣朝夕。尋往天台山天柱峰。九旬習定。斥鷃巢衣襵中。暨謁韶國師。一見而深器之。悟於玄旨。乃謂師曰。汝與元帥有緣。他日大興佛事。師初住雪竇。嘗有偈曰。孤猿叫落中巖月。野客吟殘半夜燈。此境此時誰會意。白雲深處坐禪僧。吳越忠懿王弘俶。請師開山靈隱新寺。明年遷永明大道場。眾盈二千。僧問。如何是永明妙旨。師曰。更添香著。
僧曰謝師指示。師曰。且喜沒交涉。僧禮拜。師曰。欲識永明旨。門前一湖水。
日照光明生。風來波浪起。師居永明十五年。度弟子一千七百人。常與七眾授菩薩戒。夜施鬼神食。放諸生類不可稱算。六時散花行道。餘力念法華經計萬三千部。著宗鏡錄一百卷。吳越王為制前後兩序。頒入大藏流行。今淨慈方丈曰宗鏡堂。師之詩偈賦詠凡千萬言播於海外。高麗國王覽師言教。遣使齎書敘弟子之禮。
奉金線織成僧伽黎衣紫水晶念珠金澡罐。彼國之僧三十六人承印可記莂。前後歸高麗各化一方。宋太祖開寶七年。師入天台山度戒約萬餘人。明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辰時焚香辭眾跏趺而逝。世壽七十二。僧臘四十二。次年建塔於大慈山。宋太宗賜額曰壽寧禪院。師嗣天台韶國師。韶嗣清涼法眼益禪師。六祖青原派也。嗣壽之法者。杭州乾明津禪師。富陽子蒙和尚(徑山舊相圖行業碑)
壬子廣順二年大遼穆宗應曆二年趙北漢稱乾祐五年鳳翔吳越楚唐滅之合五十六年荊南唐蜀廣政十五年漢乾和十年六月朔。周帝如曲阜。謁孔氏祠命葺之。禁孔林樵採。訪孔子顏淵之後。為曲阜令及主簿癸丑廣順三年大遼應曆三年旃檀佛像自此下一百七十七年在汴京趙北漢劉氏乾祐六年鳳翔吳越荊南唐保大十一年蜀廣政十七年漢乾和十一年初後唐明宗長興三年。宰相憑道李愚請刻九經版。此年六月版成獻之。傳布甚廣刊字印之始也甲寅正月帝殂。顯德元年大遼應曆是年太師中書令瀛文懿王憑道薨趙北漢主殂乾祐七年鳳翔吳越荊南唐保大十二年蜀廣政十七年漢乾和十二年周帝不豫。正月加晉王榮兼侍中判內外兵馬事。帝屢誡晉王曰。昔吾西征見唐十八陵。無不發掘者。此無他惟多藏金玉故也。我死亡衣以紙衣。斂以瓦棺。速營葬勿久留宮中。勿置守陵官人。勿作石羊虎人馬。惟刻石置陵前云周天子平生好儉約遺令用紙衣瓦棺。嗣天子不敢違也。壬辰宣制畢。是日帝殂。丙申晉王榮即皇帝位十一月。北漢主旻殂。子承鈞更名鈞即帝位。孝和帝鈞性孝謹既立。勤於為政愛民禮士。境內粗安世宗諱榮。太祖聖后柴世兄之子也。太祖養以為子。封晉王。即帝位。在位六年。壽三十九顯德(六)
乙卯顯德二年大遼應曆五年趙北漢劉鈞乾祐八年鳳翔吳越荊南唐保大十三年蜀廣政十八年漢乾和十三年二月。周帝詔併省天下無敕額寺院。令郡府歲造僧帳。凡死亡者以時開落之。僧帳自此而始丙辰顯德三年大遼應曆六年趙北漢乾祐九年鳳翔吳越荊南唐保大十四年蜀廣政十九年漢乾和十四年初周宿衛將趙匡胤(宋太祖也)戰北漢有功。至是以為定國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
匡胤表渭州軍事判官蘇州人趙普為節度推官正月。周下詔。帝親征淮南(唐也)。帝召華山隱士真源陳搏。問以飛昇黃白之術。
搏對曰。陛下為天子。當以治天下為務。安用此為。乃辭還山丁巳顯德四年大遼應曆七年趙北漢天會元年鳳翔吳越荊南唐保大十五年蜀廣政二十年漢乾和十五年戊午顯德五年大遼應曆八年趙北漢劉鈞天會二年鳳翔吳越荊南唐弘中興元改交泰元年蜀廣政二十一年漢鋹天賓元年三月。周帝濟江伐唐。唐主恥於降稱藩。乃遣兵部侍郎陳覺奉表。請傳位於太子弘。獻廬舒蘄黃四州之地。畫江為境以求息兵。五月唐主弘避周諱更名昱。下令去帝號稱國主。凡天子之儀制皆有降損。去年號用周正朔。乃告干太廟秋七月初行大周刑統。帝欲均田租。以元稹均田圖遍賜諸道。南漢中宗劉弘熙殂。
長子衛王繼興即皇帝位。更名鋹。年十六己未顯德六年大遼應曆九年趙北漢鈞天會三年鳳翔吳越荊南唐國主蜀廣政二十二年漢天寶二年周殿庭鐘磬有設而不繫者。帝問樂工皆不能對。樞密使王朴素曉音律。帝以樂事詢之。朴上疏曰。禮以檢形。樂以治心。形順於外心和於內。然而天下不治未之有也。是以禮樂修於上。而萬國化於下。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用此道也。夫樂生於人心而聲成於物。物聲既成。復能感人之心。昔者黃帝吹九寸之管得黃鍾正聲。半之為清聲。倍之為緩聲。三分損益之。以生十二律。十二律旋相為宮以生七調為一均。凡十二均八十四調而大備。遭秦滅學。歷代治樂者罕能用之。唐太宗之世祖孝孫張文收考正大樂備八十四調。安史之亂器與工什亡八九。
至于黃巢蕩盡無遺。時有太常博士殷盈孫。按考工記。鑄鎛鐘十二編鐘二百四十。
處士蕭承訓校定石磬。今之在縣者是也。雖有鐘磬之狀。殊無相應之和。其鎛鐘不問音律。但循環而擊。編鐘編磬徒縣而已。絲竹匏土僅有七聲。名為黃鐘之宮。 其存者九曲。考之三曲協律。六曲參涉諸調。蓋樂之廢缺無甚於今。陛下武功既著切意禮樂。以臣嘗學律呂宣示古今樂錄。命臣討論。臣謹如御當以秬(日許反)
黍(黑黍也)定尺。長九寸徑三分為黃鐘之管。與今黃鐘之聲相應。因而推之得十二律。以為眾管互吹用聲不便乃作律。準十有三絃其長九尺皆應黃鐘。律聲以次設柱為十一律。及黃鐘清聲旋用七律以為一均。為均之主者官也。徵商羽角變官變徵次焉。發其均主之聲歸乎本音之律。迭應不亂乃成其調凡八十一調。此法久絕出臣獨見。乞集百官校其得失。詔從之。百官皆以為然乃行之。注曰鎛鐘者(鎛伯各反)十有二架以當十二辰之位。匏(蒲交反)八音之數。匏笙也。土塤也立皇子宗訓為梁王。領左上將軍。帝北征疽發背。六月癸巳殂於道。甲午宣遺詔梁王即皇帝位恭帝宗訓。世宗子。封梁王。即位年七歲。庚申年正月。鎮定驛告北漢結戎人入寇。
帝命指揮使趙匡胤北征。即日出師晚至陳橋驛。是夜五鼓軍士露刃列於庭曰。諸君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擁逼南歸。自仁和門入。太尉歸公署。宰相范質等詣崇元殿。召文武百僚至晡班定。帝自內降制曰。天生蒸民樹之司牧。二帝惟公而禪位。三王乘時而革命。其揆一也。予末小子遭家不造。人心已去。國命有歸。
咨爾歸德。軍節度使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稟上聖之資。有神武之略。佐我高祖格于皇天。逮事世宗功存納祐。東征西怨厥緒懋焉。天地鬼神享于有德。謳歌訟獄歸于至仁。應天順人法堯禪舜。如釋重負。予其作賓。嗚呼欽哉。祇畏天命。宣徽使引匡胤就墀聽命訖。宰相掖之陞殿由東序服御服登座。群臣朝賀。詔改周顯德七年為建隆元年。國號大宋。正月四日也。封恭帝為鄭王。紹周祀遷居西京(洛陽)。開寶六年殂右周三主合九年而天下歸宋釋氏稽古略卷三
戊寅。武德元年五月改元罷郡置州。以太守為刺史五月。帝於朱雀門南衢建道場。設無遮大會。六月命僧道各六十九人。太極殿七日行道。散日設千僧齋供(辯正錄)
八月。金城薛舉卒。太子仁杲立。唐秦王世民以兵圍之。仁杲出降。薛氏滅九月。李密降於唐。初密據山東之地國號魏。至十二月復叛去。熊州行軍總管盛彥師邀擊之。斬密及正伯當燕高開道據漁陽鄭王世充夏竇建德稱王五鳳元涼李軌安集二年梁蕭銑稱帝秦薛仁杲定揚可汗天興二年吳梁梁氏二年楚朱氏己卯武德二年燕鄭開明元年夏五鳳二年涼唐滅之梁蕭氏秦仁杲唐滅之定揚吳興三年吳明政元年梁三年楚庚辰武德三年燕高氏鄭王世充開明二年夏五鳳二年梁蕭銑定揚可汗唐滅之吳杜伏成元年梁梁氏永隆四年楚朱氏帝造靈仙寺。敕庶子李百藥撰碑。敕造僉昌勝業慈悲證果四大集仙尼寺。書經造像。捨晉陽舊第為興聖寺。并州造義興寺。為太祖元皇帝元貞皇太后造栴檀像三軀。於慈悲寺制十大德。統舉僧尼(辨正錄)
辛巳。武德四年行開元通寶錢。學士歐陽詢撰文并書。其文迴環可讀也燕鄭唐滅之夏唐滅之梁唐滅之漢東王劉黑闥吳杜氏二年梁楚六月。太史令傅奕上廢佛法事十一條。法師法琳對詔論之。奕狀遂寢(辨正錄) 壬午武德五年燕漢天造元年吳三年梁楚張善安癸未。武德六年燕漢唐滅之吳四年梁唐滅之楚唐滅之甲申。武德七年燕唐滅之吳唐滅之武德七年二月。改大總管為大都督府。三月初定令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次尚書門下中書祕書殿中內侍為六省。次御史臺次太常至太府為九寺。次將作監次國子學次天策上將府次左右衛至左右領衛為十四衛。東宮置三師三少詹事及兩坊三寺于率府。王公置府佐國官。公主置邑司。並為京職事官。州縣鎮戍為外職事官。
自開府儀同三司至將仕郎二十八階為文散官。驃騎大將軍至陪戎副尉三十一階為武散官。上柱國至武騎尉十二等為勳官。四月庚子朔頒新律令。比隋開皇舊制增新格五十三條。初定均田租庸調法。凡民貲業分九等。百戶為里。五里為鄉。四家為鄰。四鄰為保。在城邑者為坊。田野者為村。食祿之家無得與民爭利。工商雜類無預士伍。男女始生為黃。四歲為小。十六為中。二十為丁。六十為老。歲造計帳。三年造戶籍(唐書)
乙酉武德八年二月。帝釋奠於國學。置三座擬敘三宗。召三教學者雲集。釋慧乘高張義網辯論。王臣悅服。舉朝屬目丙戌武德九年二月。太史令傅奕搆道士李仲卿上十異九迷論貶量佛聖。前後凡七上疏以毀教。宰相蕭瑀庭斥傅奕。四月帝以奕疏頒示諸僧。有法師釋明概。作決破傅奕謗佛毀僧事八條。法師法琳著十喻九箴。破李仲卿十異九迷之說。門下典儀李師政著內德論三篇。盛陳佛化之益。五月詔下兼汰二教之濫者(唐書舊史)
六月四日。秦王世民以府兵平內難。帝以秦王為皇太子。大赦。停前沙汰二教。 詔八月帝遜位太子。太子即皇帝位於東宮顯德殿。高祖稱太上皇帝(本紀)
太宗文皇帝諱世民。高祖第二子。在位二十三年。壽五十二貞觀(二十三)
丁亥貞觀元年春正月。帝命京城僧尼。並各於當寺七日行道。齋供所須有司准給。
散齋之日。總就大興善寺供養(辨正錄)
帝謂傅奕曰。佛道徼妙。聖跡可師。且報應顯然。屢行徵驗。卿獨不悟其理何也。
奕對忤旨。帝惡之。自是終身不齒(唐舊史)
斷屠置寺帝是年捨終南山太和舊宮。為高祖置龍田寺。後為翠微寺。帝以釋明瞻善識治方。詔入內殿賜齋。對詔廣陳帝王制御之術。敘釋門慈救為宗。帝大悅。
因下敕年三月六日普斷屠殺。於行陣之所皆置佛寺(辨正錄)
戊子二年三月。帝追念初平天下誅戮多人。乃以御服施諸寺僧懺禮薦度。詔曰。
自隋末創義心存拯溺。北征東伐凡所傷殪難可勝紀。手所誅剪將近一千。切以如來聖教深尚仁慈。禁戒之科殺害為重。受命有司京城諸寺。為建齋行道七日七夜。
竭誠禮懺。所有衣服並用檀捨。冀三塗之難因斯解脫。萬劫之苦藉此弘濟(唐史)。
九月帝詔曰。今百穀資茂。萬寶將成。猶恐風雨失時。子養無寄。敢藉聰明外慈多祉。宜為溥天億兆。仰祈加祐。可於京城及天下諸州寺觀僧尼道士等七日七夜轉經行道。每年正月七月例皆准此(辨正錄)
戒律法師玄琬。是年帝詔入宮。為妃嬪及皇太子諸王等授菩薩戒。琬入滅於貞觀十年十二月。遺表曰。聖帝明王恭敬三寶。沙門或者犯法不應與民同科。乞付所屬以僧律治之。并上安養論三德論。帝嘉納之。有詔傷悼。遣太子臨吊。敕有司給葬具。唐敕葬沙門由琬始也。仍於葬所建佛塔一區。敕庶子李伯藥撰碑(高僧傳) 已丑三年正月。帝敕京城僧尼於當寺每月二七日行道。轉仁王大雲等經以為常式(辨正錄)三月詔大興善寺創開傳譯。沙門玄謨等譯語。崛多律師證譯。法琳慧月等執筆承旨。慧乘等證義。敕僕射房玄齡給事杜正倫尚書李孝恭參助詮定。光祿大夫太府卿蕭璟總知監護。百司供給(釋教錄)六月詔密州明淨禪師入京祈雨。
有旨度僧三百人(統紀)詔以通義宮皇家舊宅宜為尼寺。興聖為名(弘明集)十一月敕勝光寺主僧珍。就宮迎釋迦佛菩薩聖僧金剛繡像。供養於勝光寺。六年正月。命諸寺大德四十九人三七日行道。慶諸繡像散日齋供千僧。王公行香(辨正錄)
建寺閏十二月。帝念隋氏以來幽魂滯魄。詔曰。有隋失道。九服沸騰。朕親總元戎致茲明罰。切恐九泉之下尚淪鼎鑊。八難之間永纏冰炭。所以樹立福田濟其魂魄。可於建義以來交兵之處。為義士凶徒殞身滅陣者各建寺剎。招延勝侶。望法鼓所震變炎火於青蓮。清梵所聞易苦海於甘露。所司量定處所並立寺宇。具為事條。以聞稱朕矜哀之意(舊史)次年壁壘咸置伽藍。破薛舉幽州立昭仁寺。破王世充洛州立昭覺寺。破劉武周汾州立弘濟寺。破宋金剛晉州立慈雲寺。破霍老生呂州立普濟寺。破竇建德鄭州立等慈寺。破劉黑闥洛州立昭福寺。敕虞世南李伯藥褚遂良顏師古岑文本許敬宗朱子奢分撰新寺碑誌。貞觀二十年帝征遼回。為陣亡薦度。幽州創閔忠閣寺(大典錄)。庚寅。帝謂常服未有差等。八月詔自今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緋。六品七品服綠。八品服青。婦人從其夫色(唐書)
三藏玄奘法師貞觀三年冬往西域。取未至佛經。詣闕陳表。帝不允。師私遁自原州出玉關。抵高昌葉護等國而去。貞觀七年至中印度。遇大乘居士受瑜伽師地。 入王舍城。止那蘭陀寺。從上方戒賢論師受瑜伽唯識宗旨。留十年。歸自王舍城。 貞觀十九年正月丙子至京師。長安留守房玄齡表聞。壬辰法師如洛陽(東都也)三月己亥見於儀鸞殿。帝曰。師去何不相報。曰當去時表三上不蒙諒許。乃輒私行。
帝曰。師能委命求法惠利蒼生。朕甚嘉焉。師因奏西域所護梵本經論六百五十七部。乞就洛陽嵩山少林寺為國宣譯。帝曰。朕頃為穆太后刱弘福寺。可就彼翻譯。
敕平章房玄齡專知監護。資備所須一從天府。貞觀二十二年六月。帝製法師新譯經大唐三藏聖教序。時皇太子治睹聖序遂撰述聖記。詔皇太子撰菩薩藏經後序。
八月帝賜法師百金磨衲并寶剃刀。法師奉表謝。略曰。忍辱之服彩合流霞。智慧之刀銛逾切玉。謹當衣以降煩惱之魔。佩以斷塵勞之網。高宗永徽三年。法師於慈恩寺將建大塔奉安西取經論梵本。表奏。敕賜大內及東宮掖庭等七宮亡人衣物助師營辦。法師授以西域制度。塔成高二百尺。顯慶四年十月制以玉華宮為寺。
追崇先帝詔法師居之。次年師於玉華譯般若經。麟德元年二月。法師命弟子大乘光抄錄所譯經論凡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又召門人造像設齋與眾辭決。令左右念彌勒如來。初五日中夜右脅安臥而逝。壽六十五。帝輟朝三日。敕斂以金棺銀槨。四月塔於滻東原。弟子神泰棲元會隱慧立明濬義褒大乘光皆法門龍象。
法師以西域戒賢論師處所得瑜伽師地唯識宗旨授窺基(本傳)
牛頭山法融禪師。潤州延陵人也。姓韋氏。年十九學通經史。尋閱大部般若曉達真空。忽一日嘆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觀出世舟航。遂隱茅山。投師落髮。後入建康牛頭山幽棲寺北巖之石室宴坐觀心。有百鳥獻華之異。虎狼圍所居。四祖攝度之(傳燈錄)
辛卯五年。帝為穆太后於慶善宮造慈德寺。及於昭陵立瑤臺寺。敕法師玄琬。於苑內德業寺為皇后寫佛藏經。又於延興寺更造藏經。並委琬監護。壬辰六年。詔以太原舊第為天宮寺。追奉穆太后。於臺城西真安城內為穆太后又造寺。亦名弘福(辨正錄)癸巳七年敕禁堰寨取魚者。并斷屠殺。度僧尼三千人(辨正錄)
貞觀九年四月。太上皇崩。十一月詔曰。三乘結轍濟度為先。八正歸依慈悲為主。
流智慧之海膏澤群生。剪煩惱之林津梁品物。任真體道理協至仁。妙果勝因事符積善。朕欽若金輪恭膺寶命。至德之訓無遠不思。大聖之規無幽不察。欲使人免蓋纏家臻仁壽。比緣喪亂僧徒減少。華臺寶塔窺戶無人。紺髮青蓮櫛風沐雨。眷言凋毀良用憮然。其天下諸州有寺之處。宜度僧尼數以三千為限。其州有大小。
地有華夷。當處所度多少。有司詳定務取德業精明。其往因減省還俗。及私度白衣之徒。若行業可稱通在取限。必無人可取亦任其闕數比聞多有僧徒溺於流俗。
或假託鬼神妄傳妖怪。或謬稱醫巫左道求利。或灼鑽膚體駭俗驚愚。或造詣官曹囑致贓賄。凡此等類大虧聖教。朕情在護持。必無寬貸。自今宜令所司依附內律參以金科明為條制(唐書舊史)
丙甲貞觀十年。皇太子承乾問張士衡曰。事佛營福其應如何。對曰。事佛在清淨仁恕。如貪惏(力南反)驕虐。雖傾財事之無損於禍。且善惡必報若影赴形。聖人之言備矣。為君明。為臣忠。為子孝。則福祚永。反是則禍至矣。士衡以此言矯太子心。太子承乾終於失德。貞觀十七年廢承乾為庶人。立晉王治為皇太子氏族志貞觀十二年正月。吏部尚書高士廉黃門侍郎韋挺禮部侍郎令(盧丁反)狐德棻中書侍郎岑文本撰氏族志成。以黃門侍郎崔民幹為第一。帝不允。乃更命刊定。專以今朝品秩為高下。於是以皇族為首。外戚次之。降崔民幹第三凡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頒於天下(唐書)
杜順和尚名法順。生壅州杜氏。少時隋文帝敬重給月俸供之。至是帝素敬重。
常引入宮奉之如佛。順集華嚴法界觀。弟子智儼傳其教。貞觀十四年五月順示寂(本傳)
壬寅貞觀十六年五月。帝為太穆皇后追福於弘福寺。手疏願文曰。聖哲之所尚者孝也。仁人之所愛者親也。朕幼荷鞠育之恩。長蒙教養之訓。蓼莪之念何日云忘。
罔極之情昊天匪報。興言永慕但切深哀。欲報靡因唯憑冥助。敬以絹二百疋奉慈悲大教。倘至誠有感。冀消過往之愆為善有因。庶獲後緣之慶(弘明集)。又敕為穆太后寫佛大藏經。敕選法師十人挍正癸卯貞觀十七年二月。帝問諫議大夫褚遂良曰。舜造漆器諫者十餘人。此何足諫。
對曰。奢侈者危亡之本。漆器不已。將以金玉為之。忠臣愛君必防其漸。若禍亂已成無所復諫矣。帝曰。然朕有過。卿亦當諫其漸。帝曰。人主唯有一心。而攻之者甚眾。或以勇力。或以辯口。或以謟諛或以奸詐。或以嗜慾。輻輳攻之。各求自售以取寵祿。人主少懈而受其一則危亡隨之。此其所以難也(帝紀)
凌煙閣帝命圖畫功臣趙公長孫無忌趙郡元王李孝恭萊成公杜如晦鄭文貞公魏徵梁公房玄齡申公高士廉鄂公尉遲敬德衛公李靖宋公蕭瑀褒忠壯公段志玄夔公劉弘基蔣忠公屈突通鄖節公殷開山譙襄公柴紹邳襄公長孫順德鄖公張亮陳公侯君集郯襄公張公謹廬程知節永興文懿公虞世南渝襄公劉政會莒公唐儉英公李世勣胡壯公秦叔寶於凌煙閣(忠義傳)
豐干禪師寒山拾得豐干垂跡天台山國清寺。庵於藏殿西北隅。乘一虎遊松徑。
見一子可年十歲。扣之無家無姓。師引之歸寺養于廚所。號曰拾得。有一貧士。
從寒巖來。曰寒山子。三人相得歡甚。是年豐干雲遊。適閭丘胤來守台州。俄患頭風。豐干至其家。自謂善療其疾。閭丘見之。師持淨水灑之即愈。問所從來。 曰天台國清。曰彼有賢達否。干曰。寒山文殊拾得普賢宜就見之。閭丘見之。三日到寺訪豐干遺跡。謁二大士。閭丘拜之。二士走曰。豐干饒舌彌陀。不識禮我何為。遁入巖穴。其穴自合。寒拾有詩散題山林間。寺僧集之成卷。版行于世(國清寺記碑刻) 遺教經貞觀十八年。帝敕曰。如來滅度以末代澆浮付囑國王大臣護持佛法。然僧尼出家戒行須備。若縱情放逸觸途煩惱。關涉人間動違經律。既失如來玄妙之旨。又虧國王受付之義。遺教經是佛涅槃所說。戒勒弟子甚為詳要。末俗緇素並不崇奉。大道將隱微言且絕。永懷聖教用思弘闡。宜令所司差書手十人。多寫經本務盡施行。其京官五品以上及諸州刺史各付一卷。若見僧尼業行與經文不同。 宜公私勸勉必使遵行(見唐書舊史并文館辭林) 十九年二月。帝自將伐高麗不克。九月班師。二十年三月車駕至長安。釋智則者止辯才寺。房居蕭然眾呼為狂者。智則曰。道他狂者不知自狂。出家離俗只貪衣食。行住遮障鎖門鎖櫃。種種聚斂役役不安。此而非狂更無狂者。乃撫掌大笑遽然而去(僧傳)
風涇高王釋法聰說法於浙西之蘇杭嘉興縣。有神曰高王。降其祝曰。為我請聰法師來。受菩薩戒。居人依其言而請之戒訖。又降祝曰。自今以往酒肉五辛一切悉斷。後若祈福可請僧眾在廟設齋行道。歷二年。秀州海鹽縣神曰。鄱陽府君因常祭降祝曰。為我請聰法師講涅槃經。眾乃迎師就講。神又降祝曰。神道業障多有苦惱。自聽法來身鱗甲內已息細蟲噉苦。願為我請師更講大品。師復為講之。
神降祝謝(高僧傳)
貞觀二十二年。帝自伐遼而還氣力不逮。乃留神大教。八月問玄奘法師曰。欲植法門之益。何所宜先。奘曰。眾生寢惑非慧莫啟。慧芽抽植法為之資。弘法須人度僧為最。帝曰。賜奘磨衲衣并寶力。奘表謝具前本傳下。九月乙卯詔曰。隋季失御。天下分崩。四海塗炭。八埏鼎沸。朕屬當戡亂親履兵鋒。亟犯風霜宿于馬上。頃加藥餌猶未痊除。比日以來方遂平復。豈非福善之致耶。京城及天下諸州寺各度僧五人。時天下寺三千七百餘所。度僧凡一萬七千餘人(唐舊史)
皇太子治居春宮。適天時陰晦體倦悽感。追念母儀昊天罔極。慈恩無際。遂鳩材擇地創大慈恩寺。為文德皇后追崇冥福。至是十二月成。又建浮圖。詔選京城宿望五十大德。各度侍者六人居新寺。是月丙辰太子備寶車五十乘迎諸大德。并綵亭寶剎數百具。奉安新得梵夾諸經及瑞像舍利等。敕太常九部樂及長安萬年音樂京城諸寺華幡導引入寺。帝御安福門樓執罏致敬。經像過盡始罷。皇情大悅。高宗既即位。親製大慈恩寺碑(唐典)
己酉貞觀二十三年。夏四月。帝有疾。五月崩。六月大子即位。八月葬文皇帝於昭陵。廟號太宗(本紀)
高宗治。字為善。太宗第九子。初封晉王。在位三十四年。壽五十六歲永徽(六)顯慶(五)龍朔(三)麟德(二)乾封(二)總章(二)咸亨(四)上元(二)儀鳳(三)調露(元) 永隆(一)開耀(一)永淳(一)弘道(一) 庚戌永徽元年辛亥二年四祖道信大師尊者姓司馬氏。世居河內。徙居蘄州廣濟縣。今淮西也。生而超異。幼慕空宗諸解脫門。宛如宿習。既嗣祖位。脅不致席僅六十年。唐高祖武德七年住蘄之破頭山。今雙峰山也。貞觀中太宗聞其風三詔。尊者不起。又詔之。 帝謂使臣曰。今復不從吾命即取首來。使道上意。師引頸待刃。使者還奏之。帝嘉嘆慰諭甚厚。至是尊者居山已二十載矣。一日往黃梅縣。路逢一小兒。可七歲許。問之曰。汝何姓。兒曰姓即有非常姓。祖曰。是何姓。兒曰是佛性。祖曰。
汝無姓耶。兒曰姓空故無。祖默識其法器。令侍者至其母所。乞令出家。母以其宿緣故遂捨之。祖為剃度名弘忍。其後乃命曰。昔如來傳正法眼轉至於我。我今付汝并於衣缽。聽吾偈。曰。華種有生性。因地花生生大緣與信合。當生生不生。
至是永徽二年閏九月四日。誡門人曰。一切諸法悉皆解脫。汝等各各護念流化未來。言訖安坐而逝。壽七十二。塔於本山。明年四月八日塔戶自開。儀相如生。
代宗大曆中諡曰大毉禪師。塔曰慈雲(正宗記)。尊者嘗至建康牛頭山。攝融禪師列派曰旁出甲寅永徽五年。帝特旨度沙彌窺基為大僧。入大慈恩寺。參譯經正義。基鄂忠武公尉遲敬德猶子也。居長安。初玄奘法師就其父求之出家。基每覽疏記過目成誦。
義亦頓解善大小乘。從奘師受瑜伽唯識宗旨。著論凡百部。時號百本論師。性豪侈每出必治三車。經書食饌。時呼之曰三車法師。永淳元年入滅。壽五十一。有詔傷悼。御製畫像贊。敕葬樊川北渠。近奘法師之塋。京兆終南山宣律師持律精嚴感天廚供養。每薄基三車之玩。基訪律師。日過午天饌不至。基辭去天乃來。
律師責以後時。天曰。適大乘菩薩在此。翊衛嚴甚故無自而入。律師聞之大驚。
於是遐邇增敬。基公啟宗曰慈恩(本傳) 慈恩教初天竺國無著大士。頻昇知足天宮。咨參慈氏唯識宗旨。及其弟天親菩薩生西度羅閱國。發明大乘。遂相與製論。天竺代有聖賢出弘其教。至正法藏戒賢論師。西天中印度人。年一百有三歲。居王舍城國之那蘭陀寺。會三藏玄奘至。
賢遂以瑜伽師地唯識宗旨授。奘東歸。奘以授窺基。基乃網羅舊說廣製疏論。學者宗之。謂之三車法相顯理宗慈恩教乙卯永徽六年十月。帝命司空李勣齎璽綬。冊宸妃武氏為皇后。廢王皇后。初貞觀二年。太宗召荊州都督武士[穫-禾 (尋-口 几)](鬱縛反)女入後宮為才人。時年十四。太史奏有女主之兆出之。於感業寺為尼。永徽五年帝召之入宮為昭儀。
今冊為皇后丙辰顯慶元年。五月。敕天下僧尼有犯國法者。以僧律治之。不得與民同科。十一月天后生子。號曰佛光王。即中宗也。十二月五日為佛光王度僧七人。仍請玄奘法師。為佛光王剃髮為出家(唐書舊史) 千歲寶掌和尚西竺中印度人也。生而拳左手。七歲祝髮乃展。因名寶掌。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來至此土。魏晉間東逝。西入蜀禮普賢。留大慈日誦般若等經。
有詠之者曰。勞勞玉齒寒。似迸寒泉急。有時中夜坐。階前鬼神泣。一日謂眾曰。
吾有願住世千歲。故以千歲稱之。次遊五臺。徙居祝融峰之華嚴。黃梅之雙峰。
廬山之東林。尋抵建康會達磨入梁。掌就扣其旨而有悟。武帝高其道臘。延之內庭。未幾如吳。有偈曰。梁城遇導師。參禪了心地。飄零二浙遊。更盡佳山水。 順流東下。由千頃至天竺。往鄮峰登太白。穿雁宕盤礡於翠峰七十二庵。[竺-二 面]赤城憩雲門法華諸暨漁浦赤符大巖。太宗貞觀十五年。返杭之飛來峰棲止之。
今中天竺寺也。有行盡支那四百州此中偏稱道人遊之句。後居浦江之寶巖。至是丁巳顯慶二年正旦。手塑一像九日像成。問其徒慧雲曰。肖誰。雲曰與和尚無異。
即沐浴趺坐謂雲曰。吾住世已□千七十二年。今謝世。聽吾偈曰。本來無生死。 今亦示生死。我得去住心。他生復來此。言訖而逝。後五十四年。刺浮長老自雲門至塔所。禮曰。冀塔戶開少選塔戶果啟其骨連環若黃金。浮即持往秦望山建塔焉。玄宗開元中。慧雲門人宗一者。嘗勒石識其行實云(傳燈錄)
戊午顯慶三年六月十二日。帝創西明寺成。十三日帝出繡像長幡送寺次奉。尋召僧道各七人入百福殿。共談名理以相啟沃。復各賜坐論議。全文備載南山宣律師論衡。七月詔迎玄奘法師入居西明寺。四年十月。帝以玉華宮為寺。追崇先帝。
詔奘法師居之。五年帝幸東都。敕召僧義褒慧立等赴洛京。見帝于合壁殿。敘論稱旨。留住東都淨土寺(僧傳) 辛酉龍朔元年九月。帝幸高祖舊第天宮寺。設齋僧侶(方志)
釋彥悰撰大唐京寺錄傳十卷。鋪述三寶靈跡焉(弘明集) 明解長安普光寺僧明解者。姓姚氏。性聰敏。琴詩書畫為時獨絕。每欣俗網不樂道門。殢酒荒情。顯慶三年帝造西明寺成。敕靈潤法師擇人居之。時有僚寀數人。共薦明解。潤法師曰。公等宜求戒定慧學增長福田。何乃酒客畫師以當洪寄。
官寀愧退。明解懷憾。俄而帝徵四科。不問道俗。明解應詔。自舉射策升第。喜不自勝。遂乃歸俗頗有餘言。未幾染疾。見數十人執猛炬迎解。明解大怖言未終而卒。是年八月也。後託夢於相州淨土寺僧智整曰。明解宿無福業。不遵內教。
今受大罪非常饑乏。儻有故人之情。頗能惠一餐否。智整許諾。及寤遂為設食。
至夜纔臥。即見明解來愧謝之。逾二年。又託夢於畫工張生曰。我以不信佛法。
今大受苦痛。努力為我寫三二卷經。執手慇懃。賦詩言別。教畫工讀十八遍令記之。寤乃憶其詩曰。握手不能別。撫膺還自傷。痛矣時陰短。悲哉泉路長。松林驚野吹。荒隧落寒霜。言離何以贈。留心內典章。其畫工素不識字。乃倩人錄之示明解知友。皆曰。是明解文體不惑。見聞者莫不測然哀感(見法苑珠林并冥報錄) 壬戌龍朔二年。二月改百官名。以門下省為東臺。中書省為西臺。尚書省為中臺。 侍中為左相。中書令為右相。僕射為匡正。左右丞為肅機。尚書為大常伯。侍郎為少常伯。其餘二十四司御史臺九寺七監十六衛。並以義訓更其名。職任如故(唐書)
并州大像并州是太原路。今改冀寧路。帝及后初幸并州童子寺。大像高十七丈。
七月遣使送袈裟於像。像放光明。帝悅(法苑珠林)
善導和尚入京化人修淨士業。念阿彌陀佛。說法光明寺。是年入滅泗洲僧伽大士初自碎葉國遊於西涼。是年顯化洛陽。或問師何姓。士曰姓何。 曰何國人。士曰何國人。則天萬歲通天元年。詔番僧有樂住者。所在配住。時大士不欲異凡。乃隸名楚州(今淮安路)龍興寺。澹如也或宴坐於深房。或振錫於長路。中宗景龍二年。詔大士自准寺入宮。帝稱第子。三台問法。百辟歸心。館于薦福寺。在京數月。天時忽大早。帝請大士內殿祈雨。甘澤隨霑。帝為度慧儼慧岸木叉三人為侍者。帝為書大士所居寺額。曰普光王。先送歸淮。睿宗景雲元年三月。大士示寂。壽八十三。敕奉全身歸泗洲普光王寺。塑身建塔。帝問聖士萬回曰。僧伽何如人。回曰觀音大士化身耳。大士初三十年在於本國。五十三年行化此方。顯應度緣凡二十七處。神跡靈異人共瞻仰。殿宇塔廟在處供養(本傳碑誌)
乙丑麟德二年。益州法聚寺有張僧繇所畫地藏菩薩像。至是七月寺僧傳本放光。
展轉圖者悉放光明(大藏法苑珠林)
九世同居麟德二年十月。車駕幸東都(洛陽也)。祀昊天上帝於泰山。十一月至籌張。幸張公藝宅。公蓻九世同居。北齊隋唐皆旌表其門。帝問所以共居之故。
公蓻書忍字百餘以進。帝善之乃賜以縑帛(唐書)。壽張隸大原。今冀寧路也終南山宣律師丁卯乾封二年十月初三日。律師入滅於長安西明寺。律師諱道宣。
生京兆錢氏。父吏部尚書申。母夢月輪貫懷而孕。又夢梵僧語之曰。所孕者梁之祐律師也。及長出家以律自持。感天送饌侍衛。暮年以戒壇未合律躬白負土準律新之。律師行道中夜臨砌蹶且仆。有少年介冑擁衛之。律師問汝為誰。曰弟子博叉天王子張瓊也。以師戒德故來給衛耳。律師問以世尊在世及滅度時事。瓊一一為言之。及別授律師以佛牙餌藥修合之方。今市肆天王補心圓是也。懺筵行人日用之。天神降靈不一傳流問答。律師集之。題曰感天侍應傳。律師撰內典錄三寶感應錄。佛道論衡。釋迦譜。四分羯磨。續高僧傳。廣弘明集。八部八十一卷。
並行於世。律師示寂。高宗有詔傷悼。敕天下寺圖形塑像。以為標範奉祀。穆宗製讚曰。代有覺人。為如來使。龍魔歸降。嶽神奉事。聲飛五天。辭驚萬古。金烏西沈。佛日東舉。稽首歸依。肇律宗主。懿宗咸通十一年。諡號曰澄照律師(本傳)
南山教始自優婆離尊者。於世尊滅後。集四部眾結集毘尼藏。優婆離口誦聖言十番。眾證無差。然後宣布。三國魏邵陵厲公嘉平二年。西竺沙門曇柯羅至洛陽。
始出僧祇戒本。東晉安帝義熙三年。天竺沙門佛陀耶舍尊者以十誦律來。自是中夏律儀始備。拓跋魏聰律師等世稟傳之。至是宣律師持守奉謹。諸天送食護衛。
弘其儀度律藏。遂赫奕天下。謂之行事防非止惡宗弘道之師。中印度優婆離尊者。南天竺曇柯羅尊者。中印度佛陀耶舍尊者。聰律師。光統律師。雲暉願律師。樂洪雲律師。隋洪遵律師。文帝師之。智首律師。 南山宣律師。文綱律師唐光州人。道岸律師中宗尊之。圖形林光宮。御製讚語見景龍三年。太亮律師曇一律師南陽張氏唐道澄律師。德宗賜號曰大圓律師。慧欽律師洪州徐氏戊辰總章元年己巳二年庚午咸享元年辛未二年水陸儀文咸享二年三月。長安法海寺英禪師有異人來謁曰。弟子知有水陸齋。
可以利益幽冥。自梁武歿後。因循不行。今大覺寺有吳僧義濟。藏此儀文。願師往求。以來月十五於山北寺如法修設。苟釋狴牢敢不知報。英尋詣義濟果得儀文。
即以所期日山北寺如法修設。次日曛暮向者。異人與十數輩來謝曰。弟子秦莊襄王也。指其徒曰。此范睢。此穰侯。此白起。此王剪。此張儀。此陳軫。皆秦臣也。各坐本罪幽囚陰府。大夜冥冥無能救護。昔梁武帝於金山寺設此齋。時前代紂王之臣皆免所苦。弟子爾時亦暫息苦。然以獄情未決不得出離。今蒙吾師設齋。
弟子與此徒輩并列國諸侯眾等。皆乘善力將生人間。慮世異國殊故此來謝。言訖遂滅。自是儀文布行天下。作大利益([(厂-一)*臣*責]禪師葦江集) 萬回法雲公太宗貞觀六年五月五日。生虢州閿鄉張氏。至是咸享四年帝度之為沙門。回幼時致兄書六千里外。朝往暮回。因號萬回。則天垂拱四年。太后延回入宮。賜以錦衣。令宮女給侍。長安二年回所至顯化。玄宗在藩邸。嘗私謁回。
回撫其背曰。五十年太平天子可自愛。中宗神龍二年。賜回號法雲公。睿宗景雲二年十月。詔回入宮館於集賢院。給二美人奉事之。十二月忽求閿鄉河水。左右不可得。回曰穴堂前地可得也。回飲水畢湛然而逝。壽八十歲。賜司徒虢國公。
敕圖形集賢院(本傳)
甲戌上元元年。帝稱天皇。后稱天后。秋八月敕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帶。
四品服深緋金帶。五品服淺緋金帶。六品服深綠。七品服淺綠並銀帶。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淺青並[石*俞]石帶。庶人服黃銅鐵帶。自非庶人不聽服黃(唐者車服志)
五祖弘忍大師尊者蘄川黃梅縣人也。先為破頭山栽松道者。嘗請於四祖曰。法道可得聞乎。祖曰。汝已老。脫有聞其能廣化邪。儻若再來吾尚可遲汝。道者去行水邊。見一女子浣衣揖曰。寄宿得否。女曰。我有父兄可往求之。道者曰。諾。
我則敢往求。女首肯之。道者回策歸山而化。其女周氏季子輟孕。父母大惡逐之。
女無所歸。日庸紡里中夕止眾館下。已而生一子。以為不祥。拋濁港中。明日泝流而上。大驚遂舉之。成童隨母乞食。里中逢一智者。嘆曰。此兒缺七種相不逮如來。後遇四祖得度。受其傳法。嗣化於破頭山。至是咸亨二年有一居士盧慧能者。自新州來參祖。問曰。何來。盧曰嶺南。祖曰。欲須何事。曰唯求作佛。祖曰。嶺南人無佛性若為得佛。曰人有南北。佛性豈然。祖呵曰。著槽廠去。盧禮而退。便入碓坊。服勞杵臼間經餘八月。祖知付授時至。令眾各隨意見以述一偈。
時會下七百餘僧。上座神秀者學通內外眾所尊仰。咸推稱曰。若非尊秀疇敢當之。
神秀聞譽書一偈於廊壁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祖見之讚嘆曰。依此修行亦得勝果。盧聞之乃曰。美則美矣。了則未了。至夜盧躬秉燭請張日用別駕。書一偈於秀偈之側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祖見偈已潛往碓坊問曰。米白也未。盧曰白也未經篩。祖以杖三擊於碓。盧即以三鼓入室。祖告之曰。諸佛出世以大事因緣故隨機大小而引導之。遂有十地三乘頓漸等旨。為之教門。然以無上微妙祕密圓明真實正法眼藏付于上首大迦葉尊者。展轉傳授二十八世至菩提達磨祖師。乃以東來。東之益傳適至於我。我今以是大法并其所受僧伽黎衣寶缽皆付於汝。善保護之。無使法絕。 聽吾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盧受法已。作禮問曰。法則聞命。衣缽復傳授乎。祖曰。昔達磨來自異域。恐世未信其師承。
故以衣缽為驗。今天下已知信矣。可止於汝矣。且當遠隱俟時行化。所謂受衣之人命如懸絲也。盧曰當往何所。祖曰。逢懷即止遇會且藏。盧禮足已即夕去之。
眾疑祖三日不上堂扣之。祖曰。吾道行矣。問曰。衣缽誰得耶。祖曰。能者得之。 眾議盧名能。必彼得而往矣。祖付衣法已復經四載。當上元二年告眾曰。吾今事畢。時可行矣。入室安坐而逝。壽七十四。建塔於黃梅之東山。代宗諡號曰大滿禪師。塔曰法雨(正宗記) 丙子儀鳳元年己卯調露元年庚辰永隆元年辛巳開耀元年壬午永淳元年。隱士孫思邈卒。孫善莊老陰陽醫藥之術。尤尊釋典。稱孫真人癸未弘道元年。十二月。帝有疾。丁巳崩。甲子中宗即位。尊天后為皇太后。政事咸取決焉中宗立而廢之。太后稱制佛頂尊勝陀羅尼西域北印度罽賓國沙門佛陀波利尊者。此云覺護。初儀鳳元年來五臺清涼山逢一叟。問之曰。爾何為來。曰欲禮文殊。叟曰。曾持佛頂尊勝咒來否。曰未也。叟曰。此土眾生犯殺盜淫妄四業者多。能回取咒以流此土作大利益。弟子當示師文殊所在。言已忽不見。波利乃返本國取咒至是。弘道元年至長安。有旨命杜行顗及日照三藏翻譯訖。波利又將梵本。訪西明寺僧順貞。貞奏聞共譯之。名尊勝陀羅尼。乃第三出也。與杜令譯者大同小異。比諸眾譯此最弘布。
波利繼入五臺。後不知其所終(高僧傳)
法苑珠林凡一百卷。賜入經藏流行。法師玄暉所撰。暉字道世。至是弘道元年入寂則天諱[昍/(宋-木 生)](之少反)姓武氏。高宗后。生中宗睿宗太平公主三人。高宗崩中宗立。尊為皇太后。中宗元年二月戊午。后廢中宗為廬陵王幽於別所。己未立豫王旦(睿宗也)為皇帝。政事決於太后。居帝於別殿。夏四月遷廬陵王於房州。
又遷均州。九月甲寅赦天下。改元光宅。旗幟皆從金色。八品以下舊青者更服碧色。東都(洛陽也)改為神都。宮名太初。又改尚書省為文昌臺。左右僕射為左右相。六曹為天地四時六官。門下省為鸞臺。中書省為鳳閣。侍中為納言。中書令為內史。御史臺為左肅政臺。增置右肅政臺。其餘省寺監率之名悉以義類改之。
太后稱制二十一年。壽八十一歲(唐史)光宅(一)垂拱(四)永昌(一)天授又改曰載初(二)長壽(二)延載(一)天冊萬歲又改證聖(一)萬歲通天又改萬歲登封(一)神功(一)聖曆(二)久視(一)長安(五)
甲申正月。中宗年曰嗣聖。二月豫王立。年曰文明。九月甲寅改年曰光宅光宅元年乙酉垂拱元年。丙戌二年。泉州黃守恭宅園桑樹忽生白蓮華。因捨其宅為寺。今開先寺是也(圖經) 垂拱三年。天竺沙門地婆訶羅此云日照。高宗儀鳳初至長安。譯密嚴等經。至是共譯十八部凡三十四卷。太后親製序(本傳)
己丑永昌元年庚辰天授元年國號周天授元年九月。侍御史傅遊蓻帥關中百姓詣闕上表。請改國號周賜皇帝姓武氏。太后可之。乃御則天樓赦天下。以唐為周。改元。上尊號曰聖神皇帝。
以皇帝且為皇嗣賜姓武。立武氏七廟於神都。十一月庚辰朔日南至太后享萬象神宮赦天下。始用周正。以永昌元年十一月為載初元年正月。以十二月為臘月。夏正月為一月。秦宗客改造天地等十二字以獻。丁亥行之。太后自名瞾。改詔曰制。
二月辛酉太后策貢士於洛城殿。貢士殿試自此始。至久視元年冬十月。制復以正月為十一月。一月為正月。中宗神龍元年二月。復國號唐。郊廟社稷陵寢百官旗幟服色文字。皆如永淳以前故事。復以神都為東都。北都為并州。新造十二字者。
照為瞾。天為西。地為[永/土]。日為[○@乙]。月為囝。星為○君為[了-(丁-一) (夙-歹 (王/口))]。臣為惠。載為風。年為[十/((坐-(人*人) (刀*刀))-土 十)]。初為[夙-歹 熏]。正為缶令宰相撰時政記。月送吏館。時政記自此而始(唐書)
壬辰長壽元年。四月。詔仁儉禪師入見。師視太后。良久云。會麼。后云不會。
師云。老僧持不語戒。言訖而去。翌日進短歌十九首。后覽而嘉之。厚加錫赉。
今唯了元歌一首存傳燈玉英集。師即騰騰和尚也。嗣嵩嶽慧安國師。國師嗣五祖(傳燈)
寶積經南天竺國沙門達磨流支。此云法希。初高宗聞其風。開耀元年因西域使者詔敦請之。至是來長安。太后召見。為改其名菩提流志。此云覺愛。敕於佛授記寺譯經一十九部凡二十八卷。中宗神龍二年。志遂駕還京。敕於西崇福寺譯寶積經。帝親筆受。睿宗景雲元年。帝復於北苑白蓮花亭別開寶積會首。帝亦親躬筆受。王[王*晉]賀知章等潤色。中書陸象先魏知古監護。御筆製序標於經首。
玄宗開元元年。志以所譯寶積經并舊譯合成一部百二十卷功畢。志不復譯經。專持誦修習禪觀。開元十五年入滅。壽一百五十六歲。葬之日特給鹵簿羽儀。塔於龍門西原。追贈鴻臚大卿。賜諡曰開元一切遍知三藏。名德之重古未有也。志前後譯經五十三部合一百一十八卷(舊唐史具載之)
甲午延載元年乙未天冊萬歲元年。正月辛巳。太后加號慈氏。改元證聖。又加號天冊金輪大聖皇帝。改年曰萬歲通天(唐書)
法師義淨諱義淨。字文明。茫陽(涿州也)張氏子。髫齔出家為僧。弱冠具戒。
高宗咸亨二年。三十七歲往西域求佛經。孤征二十五年。歷三十餘國。至是乙未五月還至河洛。得梵本經律論近四百部合五十萬夾。金剛座真容一鋪。舍利三百粒。太后親迎於上東門外。奉安佛授記寺。敕令翻譯。初與實叉難陀翻華嚴經。
長安三年譯金光明最勝王等經百一羯磨等。成均(大學名)助教許觀監護。太后製新翻聖教序。中宗神龍元年。於東洛內道場譯孔雀王等經。帝製序。號大唐龍興三藏聖教序。二年隨駕回長安。敕於大薦福寺別置翻經院。譯一切莊嚴王等經。
兵部侍郎崔湜給事中盧粲潤文正字。祕書監附馬都尉楊慎交監護。中宗景龍二年。
召師入內同翻經。僧九旬坐夏。帝念居房州時祈念藥師。乃命法師於大佛光殿譯藥師經二卷。睿宗景雲元年。師留大薦福寺。譯浴像等經論二十部凡八十八卷。
學士李嶠張說等潤色。僕射韋巨源蘇瑰監護。玄宗開元元年七月法師入寂。壽七十九。僧臘五十九。敕給葬事。塔洛京龍門北之高原。法師前後譯經律論五十六部凡二百三十卷。又別撰儀傳等九卷。師雖遍翻三藏。而偏攻律部教授學者(本傳)
是年敕沙門明佺等刊定經目撰錄十五卷。隨大藏流行(本傳)
華嚴經太后聞于闐國有梵本華嚴大經。遣使往求之。并請善梵學者一人隨經。
於是于闐國主以尊者實叉難陀此云覺喜。妙善華嚴宗旨遣應旨太后大悅。是年三月。詔入大遍空寺。同菩提流志復禮法師等翻譯。次移佛授記寺。太后時幸其寺。
親究筆削。施供食饌。至聖曆二年十月譯新經成八十卷。太后親製序文。御太極殿宣示百官。長安四年。實叉難陀出楞伽經七卷。比之諸本尤為詳明。難陀總譯經論一十九部凡一百七卷。辭還于闐。詔遣御史霍嗣光送還本國(並見唐書舊史)。
至中宗景龍二年。再詔難陀至京。帝親迎勞備法儀。送止薦福寺講演經旨。睿宗景雲元年十月師入滅。闍維舌根不壞。詔送歸于闐建塔(本傳)
丙申萬歲通天元年臘月甲申改元萬歲登封賢首教釋法藏號賢首。姓康。康居國人。風度奇正利智絕倫。來長安尋應名僧義學之選。屬玄奘法師譯經始預其間。
後因筆受證義潤文見識不同而出譯場。初燉煌杜順法師。隋文帝篤敬之。傳華嚴法界觀與弟子智儼。此晉譯華嚴也。藏侍儼盡得其教。至是傳譯。藏首登其數。
實叉難陀譯于闐華嚴梵夾。藏同義淨法師復禮法師皆預焉。萬歲通天元年。詔沙彌法藏於太原寺開示新譯華嚴宗旨。白光自口而出。有旨命京域十大德為藏授滿分戒。賜號賢首。詔入大遍空寺參譯。長安元年。詔賢首於東都佛授記寺講新華嚴經。至華藏世界品大地震動。即日召對長生殿問帝網十重六相之義。藏敷宣有緒。夫天帝網義十重玄門海印三昧門六相和合義門普眼境界門。此諸義章皆是華嚴總別義網。太后於此茫然未決。藏乃指鎮殿金獅子為喻。因撰義門徑捷易解。
號金獅子章。列十門總別之相。太后遂開悟其旨。藏又為學不了者設巧方便。取鑑十面八方安排。上下各一相去一丈餘。面面相對。中安一佛像。燃一炬以照之。
互影交光。學者因曉剎海涉入無盡之義。藏嘗著般若心經疏。為時所貴。天下流行。又號康藏國師。清涼大統國師澄觀。以命世亞聖之才追宗賢首。著華嚴疏論凡數百萬言。圭峰宗密嗣之。是為華嚴五祖。大法淵源。沛然洽於天下。目為一念圓融具德宗賢首教(高僧傳)
清涼國師。法名澄觀。姓夏侯氏。越州山陰人也。年十一依今應天山寶林寺霈禪師出家。誦法華經。十四歲遇恩得度。隸名寶林。肅宗乾元中。依潤州棲霞寺醴律師學相部律。依曇一隸南山律。詣金陵玄璧法師傳關河三論。三論之盛於江表師之力也。代宗大曆中。於瓦棺寺傳起信涅槃。又於淮南法藏受海東起信疏義。
溫習華嚴覆尋三論。僅二十年。就蘇州從湛然法師習天台止觀法華雜摩等經疏解。
又謁牛頭山忠禪師。徑山欽禪師。洛陽亡名禪師。咨決南宗禪法。復見慧雲禪師了北宗玄理。以至翻習經傳子史小學蒼雅。天竺悉曇。諸部異執四韋五明祕咒儀軌篇頌書蹤。一皆博綜。大曆十一年。禮文殊於五臺。往峨眉拜普賢。卻還五臺居大華嚴寺。專行方等懺法。慨華嚴舊疏文繁義約。惙然長想。況文殊主智。普賢主理。二聖合為毘盧遮那。萬行兼通。即大華嚴之義。遂撰疏成二十卷。德宗貞元七年。河東節度使李自良。請師於崇福寺講新疏。德宗聞其風。降中使李輔光宣詔入都。與罽賓三藏般若譯烏茶國所進華嚴後分四十卷。次年五月。遣中使霍仙鳴傳宣催入。德宗敦重延居譯場刊正。又詔令造疏。編成十卷進呈。順宗在春宮。嘗接師言。請述了義一卷心要一卷并食肉得罪因緣。師疏義綱要富有著作。
弟子傳法者一百許人。又見憲宗元和十二年并文宗開成三年(贊寧僧統宋高僧傳)
終南山圭峰禪師宗密。果州西充人。姓何氏。世業儒。憲宗元和二年。將赴貢舉。
偶造遂州圓禪師法席味其道法。遂求披剃。當年取具。一日隨眾僧齋于府吏任灌家居末座。以次授經得圓覺十二章。未終軸而感悟。歸告于圓。圓曰。汝當大弘圓頓之教。此諸佛授汝耳。行矣無自滯於一隅。遂奉命辭去。謁荊南忠禪師洛陽照禪師。皆蒙記莂。抵襄漢因病僧付華嚴疏。即上都澄觀大師之所撰也。覽之欣然曰。吾禪遇南宗。教逢圓覺。一言之下心地開通。一軸之中義天朗耀。今復得茲絕筆。尋詣上都禮見清涼國師。未幾復入終南圭峰蘭若。文宗太和中。徵入內賜紫衣。帝累問法要。朝士歸慕。唯相國裴休深入堂奧。受教為外護。師以禪教學者互相非毀。遂著禪源諸詮。寫錄諸家所述詮表禪門根源道理文字句偈。集為一藏。以貽後代。武宗會昌元等正月六日。於興福院誡門人。令舁屍施鳥獸。焚其骨而散之。言訖坐滅。道俗奉全身於圭峰。茶毘得舍利。藏之石室。宣宗追諡定慧禪師。塔曰青蓮。壽六十三。嗣遂州圓。六組下五世荷澤派也詔嵩嶽慧安禪師并神秀禪師至都。肩輿入殿。太后親加跪禮。奉於宮禁。朝夕問道。尊安為國師。時王公已下聞風來謁。望塵拜伏(傳燈錄)
北宗秀禪師諱神秀。五祖旁出之嗣。生開封李氏。少業儒。博綜多聞忽思出家。
至蘄州雙峰寺遇五祖。乃嘆服而事之。樵汲供役以求其道。祖乃度之。五祖入滅。
師住江陵當陽山。太后聞之召至都下。同慧安國師於內道場供養。特加欽禮。命於當陽山置度門寺以旌其德。中宗既立。尤加禮重。大臣張說嘗聞法要執弟子禮。
師示眾曰。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捨父逃走。中宗神龍二年二月入滅於東都天宮寺。諡大通禪師。敕葬龍門。葬日給羽儀鹵簿。帝送至便橋。敕中書令張說為製碑文。師生於隋末百有餘歲。僧臘八十。時岐王範及徵君盧鴻一皆勒碑製誄。舊唐書有傳。賜僧諡號自師而始。門人普寂義福等皆嗣襲師位(僧傳)
嵩嶽安國師諱慧安。荊州枝江衛氏子。幼年出家披剃。隋文帝開皇十七年遁居山谷。煬帝大業中開濟渠丁夫之餓殍也。師為乞食以活之。煬帝聞而徵師。不赴潛入太和山。登衡嶽行頭陀行。太宗貞觀間至蘄州黃梅謁五祖。遂得心要。高宗麟德元年。遊終南山石壁因止焉。高宗詔之不起復至嵩少。乃云是吾終焉之地也。
禪者輻輳。太后遣使召師入見。偕北秀禪師同膺欽禮。太后尊師為國師。至中宗神龍二年賜紫袈裟。為度弟子二七人。延入禁中供養。是時中宗遣內侍薛簡詔六祖。祖不赴詔逾三年。中宗又賜師磨衲僧衣。辭歸嵩嶽。景龍三年三月三日。囑門人曰。吾死矣將屍向林中。待野火焚之。至八日偃身而寂。春秋一百二十八。
門人遵旨。果野火自然闍維。得舍利八十粒。內五粒大而紫色。進留宮禁。睿宗先天元年門人建塔焉。世稱老安國師。嗣法弟子仁儉破窖墮嵩嶽圭(傳燈錄)
丁酉神功元年戊戌聖曆元年皇嗣(睿宗也)固請遜位于廬陵王。九月立廬陵王哲為皇太子。復名顯大赦天下己亥聖曆二年庚子久視元年冬十月。制復以正月為十一月。一月為正月辛丑長安元年壬寅二年癸卯三年甲辰長安四年中宗諱顯。高宗第七子。立為皇太子。初高宗崩太子即位。正月尊天后為太后。立妃韋氏為皇后。擢后父韋玄貞豫州刺史。帝以玄貞為侍中。裴炎固爭不從。炎白太后密謀。二月戊午廢帝為廬陵王遷房州。又遷均州。流玄貞欽州。則天聖曆元年。
復立為皇太子。至是乙巳年正月乙巳天后傳位太子。丙午帝即位。丁未太后徙居主陽宮。帝帥百官上尊號曰則天大聖皇帝。十一月壬寅崩。神龍元年二月復唐國號。郊廟社稷旗幟百官皆如永淳以前故事。以神都(洛陽也)為東都。北都為并州。
帝在位六年。壽五十五歲神龍(二)景龍(四)
乙巳神龍元年四月。帝降御札召曹溪六祖入京。其辭曰。朕延宗秀二師宮中供養。
每究一乘二師並推讓云。南方能禪師密受忍大師衣法。可就彼問。今遣內侍薛簡馳詔迎請。願師慈念速赴上京。祖表謝辭以疾。簡曰京城禪德皆云欲得會道當習禪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未審師所說法如何。祖曰。道由心悟豈在坐耶。簡曰。弟子回朝主上必問。願師指示心要令得明道。祖曰。道無明暗。 簡曰明喻智慧。暗況煩惱。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生死憑何出離。祖曰。若以智慧照煩惱者。此是二乘小機。簡曰何謂大乘見解。祖曰。明與無明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性相如如名之為道。簡曰師說不生不滅何異外道。祖曰。外道將滅止生。以生顯滅。 滅猶不滅。生說無生。我說本自不生。今亦無滅。所以不同外道。汝欲知心要。
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住妙用恒沙。簡禮辭歸闕表上祖語。帝咨美久之。尋遣使賜祖磨衲袈裟鉼缽絹五百匹。諭天子嚮慕之意(傳燈)
楞嚴經天竺沙門般剌蜜諦此云極量。是年至廣州居制止道場。五月於灌頂部中誦出一品。名楞嚴經。彌伽爍法此云雲峰。譯成一部十卷。宰相房融筆受。融時貶流高州。因得以寓於譯所。沙門懷廸證譯。傳經事畢。朝廷責以私譯。蜜諦遂泛舶攜梵夾歸天竺(譯記)。丙午神龍二年僧範等加五品階(唐舊史)
試經度僧八月詔天下試童行經義。挑通無滯者度之為僧。試經度僧從此而始(唐舊史)
沙門智嚴。于闐國王之子。幼年來唐。早居榮祿。授大將軍封郡公。是年五月請捨宅為寺。敕允其請。又固請出家。十二月二十四日墨制云。人之情也莫不貪祿惜位。卿之願也乃欲棄俗出家。忽省來奏。差賞兼懷。特遂所祈。式成高志。仍請住終南山至相寺。多預翻譯(釋教錄)
丁未景龍元年二年三月朔方道大總管張仁愿。築三受降城於河上。屬豐州嶽神乞戒嵩嶽元珪禪師。生伊闕李氏。幼歲出家。高宗永淳年間受具戒隸閑居寺習毘尼。謁安國師頓悟玄旨。遂廬于嵩嶽之龐塢。是年一日有異人。峨冠袴褶(音習)而至。從者極多偉甚稱謁大師。師睹其非常乃諭之曰。善來仁者胡為而至。
彼曰師寧識我耶。師曰。吾觀佛與眾生等。吾一目之豈分別邪。彼曰我此嶽神也。
能生死於人。師安得一目我哉。師曰。吾本不生。汝焉能死。吾視身與空等。視吾與汝等。汝能壞空與汝乎。苟能壞空及汝。吾則不生不滅也。汝尚不能如是。
又焉能生死吾邪。神稽首曰。我亦聰明正直於餘神。詎知師有廣大之智辯乎。願授以正戒令我度世師曰。汝既乞戒即既戒也。所以者何。戒外無戒。又何戒哉。
神曰此理也。我聞茫昧止求師戒。我身為門弟子。師即為張座秉爐正几曰。付汝五戒。若能奉持即應曰能。不能即曰否。神曰謹受教。師曰汝能不淫乎。曰我亦娶也。師曰。非謂此也謂無羅欲也。曰能。師曰汝能不盜乎。曰何乏我也焉有盜取哉。師曰非謂此也謂饗而福淫不供而禍善也。曰能。師曰。汝能不殺乎。曰實司其柄焉曰不殺。師曰非謂此也謂有濫誤疑混也。曰能。師曰。汝能不妄乎。曰我正直焉有妄乎。師曰非謂此也謂先後不合天心也。曰能。師曰。汝不遭酒敗乎。
曰能。師曰如上是為佛戒也。師又曰。以有心奉持而無心拘執。以有心為物而無心想身。能如是則先天地生不為精。後天地死不為老。終日變化而不為動。畢盡寂默而不為休。信此則雖娶非妻也。雖饗非取也。雖柄非權也。雖作非故也。雖醉非惛也。若能無心於萬物則無戒。無戒則無心。無佛無眾生。無汝及無我。孰為戒哉。神曰我神通亞佛。師曰。汝神通十句五能五不能。佛十句七能三不能。
神悚然避席跪啟曰。可得聞乎。師曰。汝能戾上帝東天行而西七曜乎。曰不能。
師曰。汝能奪地祇融五嶽而結四海乎。曰不能。師曰。是謂五不能也。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而不能即滅定業。佛能知群有性窮億劫事。而不能化導無緣。佛能度無量有情而不能盡眾生界。是為三不能也。定業亦不牢久。無緣亦是一期。
眾生界本無增減。廓無一人能主其法。有法無主是謂無法。無法無主是謂無心。
如我解佛亦無神通也。但能以無心通達一切法爾。神曰我誠淺昧。未聞空義。師所授戒我當奉行。今願報慈德效我所能。師曰。吾觀身無物。觀法無常。塊然更有何欲邪。神曰師必命我為世間事展我小神功。使已發心初發心未發心不信心必信心五等人自我神蹤知有佛有神有能有不能有自然有非自然者。師曰。無為是無為是。神曰佛亦使神護法。師寧墮叛佛邪。願隨意垂誨。師不得已而言曰。東巖寺之障莽然無樹。北岫有之而背非屏擁。汝能移北樹於東嶺乎。神曰已聞命矣。
然昏夜必有喧動。願師無駭。即作禮辭去。師門送而且觀之。見儀衛逶迤如王者之狀。嵐靄煙霞紛綸間錯。幢幡環珮凌空隱沒焉。其夕果有暴風吼雷奔雲掣雷棟宇搖蕩宿鳥聲喧。師謂眾曰。無怖無怖。神與我契矣。詰旦和霽。則北巖松栝盡移東嶺。森然行植。師謂其徒曰。吾沒後言莫及之。若為口實人將妖我。至玄宗開元四年。師囑門人曰。吾始居寺東嶺。我今入滅。可寘吾骸于彼。言訖而化。
師嗣慧安國師。國師嗣五祖大滿禪師(傳燈錄)
己酉景龍三年。年召道岸律師入宮。為妃主受歸戒。圖戒形林光宮御製贊曰。戒珠皎潔。慧流清淨。身局靈篇。心融入定。學妙真宗。觀通實性。維持法務。綱紀德政。律藏冀其傳芳。像教因而光盛。玄宗開元五年師入滅睿宗諱旦。高宗第八子。初封豫王。又封相王。景龍四年六月。中宗遇弑。韋后祕不發喪。立溫王重茂為皇太子。發喪即位。年曰唐隆。相王子隆基平內難。奉相王輔少帝。少帝尋遜位于相王。相王乃即帝位。在位三年。立隆基為皇太子。玄宗開元二年七月重茂薨。諡曰殤皇帝。壽二十歲。開元四年六月睿宗崩。壽五十五歲景雲(二)先天(一)
庚戌六月。改元景雲元年。八月以左武衛大將軍薛訥兼幽州都督節度使。節度使之名始自訥也。百官賜爵。普度僧道萬數(舊唐史)
壬子先天元年七月。帝傳位于太子玄宗諱隆基。睿宗第三子。初封楚王。改封臨淄王。景雲初立為皇太子。先天元年八月即位。在位四十三年。壽七十八。尊睿宗為太上皇開元(二十九)天寶(十四)
癸丑開元元年秋七月帝與岐王範薛王業郭元振及王毛仲高力士等。誅宰相謀廢立惡逆者。曰蕭至忠竇懷貞岑羲崔湜常元楷李慈等。賞功臣官爵。宦官之盛自始於此。十二月赦天下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中書省為紫微省。門下省為黃門省。侍中為監。雍州為京兆府。洛州為河南府。長史為尹。司馬為少尹六祖慧能大士尊者俗姓盧氏。名能。其先本籍范陽(今豕州也冀域)。父行[啗-口 王]高祖武德年謫官新州生能。遂為新興人也。甫三歲而父喪母守節育之。及長家益貧。祖乃採薪鬻而供母。一日過市[邱-丘 (厂@墨)]。聞客讀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問客曰。此法得於何人。客曰。此名金剛經。得於黃梅忍大師。祖遽告其母。即趨。五祖抵韶州。尼無盡藏者讀涅槃經。尼問經字。祖曰。字則不識。
義則請問。尼曰字尚不識。曷能會義。祖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尼驚異之。謂人曰。能是有道之人宜供養之。近處寶林古寺舊基。眾請營茸而延居之。四眾雲集俄成寶坊。祖念大法。直造黃梅之東山。即高宗咸亨二年也。既得法已。機語列于五祖章下。丙子儀鳳元年正月八日。回屆南海法性寺。二僧論風動幡動。祖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印宗法師聞之竦異。遂邀祖扣其所自。乃知其為盧居士也。正月十五日會諸名德為祖剃落。二月八日法性寺就智光律師受具戒。
既得戒遂開東山法門。明年二月八日歸寶林寺。韶州刺史韋據請於大梵寺轉妙法輪。并受無相心地戒。門人紀錄目為壇經。後返曹溪雨大法雨。中宗神龍元年四月。帝遣內侍薛簡詔師不起。簡以所資法要回奏。帝嘆美詔賜磨衲袈裟缽絹。十二月十九日敕改韶州古寶林為中興寺。丁未十一月十八日又敕韶州刺史重加崇飾。
賜額為法泉寺。祖新州舊居為國恩寺。睿宗先天元年一日。忽謂眾曰。吾忝於忍大師處受其法要并及衣缽。今為汝等信根純熟。但說法要無有疑者。衣缽不須傳也。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生。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次年七月一日吾返新州國恩寺。至是度人說法已。四十年八月三日。沐浴跏趺而化。壽七十六。十一月十三日歸塔於曹溪。今南華寺是也。前刺史韋據碑之(正宗記)。肅宗上元元年。帝慕祖之道。遣使詔取其所傳西竺衣缽。就內瞻禮。代宗嗣位。承泰元年五月五日。帝夢祖請衣缽還。帝即遣使馳送曹溪。憲宗元和十年。南海經略。
馬總以曹溪六祖未有諡請于朝。帝賜諡曰大鑑禪師。塔曰靈照。總又請柳子厚為師撰行業碑(傳燈錄。又子厚文集)
帝問佛恩開元二年。帝宣問左街僧錄神光法師曰。佛於眾生有何恩德。致捨君親妻子而師事之。說若有理朕當建立。說若無理朕當削除。神光曰。佛於眾生。
恩過天地明踰日月。德重父母義越君臣。帝曰。天地日月具造化之功。父母君臣具生成之德。何以言佛並過此乎。光曰。天能蓋不能載。地能載不能蓋。日則照晝不照夜。月則照夜不照晝。父祇能生不能養。母則能養不能生。君有道則臣忠。
君無道則臣佞。以此而推德則不全。佛於眾生恩則不爾。言蓋則四生普覆。論載則六道俱承。論明則照耀十方。論朗則光輝三有。論慈則提拔苦海。論悲則度脫幽冥。論聖則眾聖中王。論神則六通自在。所以存亡普救。貴賤皆攜。唯願陛下留心敬仰。帝悅曰。佛恩如此。非師莫宣。朕願回心生生敬仰(唐舊史)甲子十二年開元十三年破窖墮破窖墮禪師。不稱名氏。得法於慧安國師。隱居嵩嶽。山塢有廟。靈甚。
殿中唯安一窖。遠近祭祀不輟。師一日引侍僧入廟。以杖敲窖三下曰。咄此窖只是泥瓦合成。聖從何來。靈從何起。恁麼烹宰物命。又打三下。窖乃傾墮。須臾一人青衣峨冠設拜師前。師曰。是甚麼人。曰我本此廟窖神。久受業報。今日蒙師說無生法。得脫此處。生在天中。特來致謝。師曰。是汝本有之性非吾彊言。
神再拜而沒。由是時人呼師曰破窖墮和尚(傳燈錄)
律至日本開元十四年。日本國沙門榮叡等至揚州。奉僧伽黎衣十領。其上綴以山川異物之狀。蓋其國主附之。以施中國沙門。時鑒真律師受其衣。嘆外國人有佛種性。欲往化之。會叡等勸請。律師遂附舶而東至日本。彼王枉駕迎勞。館於毘盧殿。未幾請真授歸戒。夫人群臣皆以次稟受。日本自是始有律宗焉(本傳)
一行禪師高僧傳曰。釋一行。俗姓張。鉅鹿人也(今順德路冀州之域)。本名遂。
則太宗朝郯國公公謹之支孫也。丱歲不群博於記誦。讀書不再覽。遇禪師普寂於嵩山。乃悟世幻。遂禮之為師出家剃染。隸中嶽嵩陽寺。專勤精進。久之往荊州當陽山。依慧悟律師習毘尼。抑詳究於陰陽讖緯之書。尋訪算術。未至天台國清寺。得盡寺僧之所蘊。自此聲名籍甚。睿宗景雲二年三月。詔之赴闕。辭疾不行。
玄宗開元三年八月。帝遣禮部郎中張洽齎詔詣當陽山。起之至京。帝謂曰。師有何能。對曰。略能記覽。帝命中官取官籍示之。師周覽方畢。覆其本記唱數幅。
帝不覺降榻稽首曰。師實聖人也。嘆嗟久之。留光泰殿。詔對無恒。占於災福若指於掌。開元九年四月。朝廷以麟德曆不驗。詔師改撰新曆。師推大衍數立術以應之。曰開元大衍曆五十二卷。編入唐書曆律志。邢和璞者道術人也。謂尹愔曰。
一行和尚真聖人也。漢洛下閎造太初曆云。八百歲後當差一日。則有聖人定之。 今年觀畢矣。屬大衍曆出正其差謬。則洛下閎之言可信。非聖人孰能預於斯矣。
師學陀羅尼祕印於金剛智三藏。開元十一年十月。師製水運渾天黃道儀成。古未之有也。帝悅親為製銘。詔安武成殿以示百官渾天黃道儀其儀準圓天之像。具列宿赤道度數。注水激輪令其自轉。一晝夜而天運週。外絡二輪綴以日月令得運行。每天西行一週。日東行一度。月行十三度。
以木匱為地平。以儀半在地下。晦明朔望有準。立木人二於地平。其一前置鼓。
候至一刻則自擊之。其一前置鐘。候至一辰則自撞之(見唐舊史)。帝於大明宮從容問師社稷運祚。師曰。鑾輿有萬里之行。社稷畢終得吉。安祿山反。帝幸蜀至萬里橋成都而還。僖宗崩。皇弟吉王長而賢。群臣屬望。中尉楊復恭請立其弟壽王傑。梁移其祚。師言驗也。開元十五年十一月八日。師更衣端坐而逝。春秋四十五。帝哭之哀甚輟朝三日。停龕三七日。顏容怡然。敕葬銅人原。出內庫錢五十萬建塔。諡大慧禪師。帝親製文立碑。書之於石。敕東宮已下京官九品以上並送至銅人原。設齋藍田。開元十六年三月。駕幸溫湯。道由師之塔所。駐蹕令品官告以出豫之意。賜帛五十匹令蒔塔前松柏。師嗣嵩山普寂禪師。寂嗣北宗神秀。
秀五祖旁出之嗣也。宋贊寧僧統撰師傳曰。師隨駕幸新豐。駕前辭帝東來嵩山。
謁禮本師寂禪師。入滅於罔極寺(唐舊史并僧傳)
春遊開元十八年二月。始令百官於春月旬休選勝行樂。自宰相至員外郎凡十二筵。各賜錢五十緡。帝御花萼樓。邀其歸請留飲。迭使起舞盡歡而去。是時天下奏死罪止二十四人(唐書)
經卷沙門智昇撰開元釋教錄二十卷。詮次佛經律論凡五千四十八卷。昇又撰續內典錄一卷續譯經圖記一卷續佛道論衡一卷。帝御花萼樓。召釋道二教論義。法師道氤與道士尹謙對辯。謙義負。有旨編所論入藏。題曰開元佛道論衡(唐舊史)。
法師道氤。俗姓長孫。長安高陵人也。父容殿中侍御史。母馬氏。開元十八年於華萼樓對御定二教優劣。氤雄論奮發河傾海注。道士尹謙對答失次。理窟辭殫論宗乖舛。帝再三嘆羨賜絹五百匹充法施。另集對御論衡一本。盛傳于代。開元二十八年有疾上遺表入寂。帝覽表惻怛。遣中使內給事賈文瑰。將絹五十匹就院弔贈。俗壽七十三。僧臘五十三。以其年八月十三日葬終南山陰逍遙園側(唐舊史并本傳)
註經開元十九年。御注金剛經頒行天下(大藏流行眾經目錄) 太公廟三月始令兩京諸州各置太公廟(呂望也)。以張良配饗。選古名將以備十哲。每歲二月八月上戊日致祭如孔子禮。肅宗上元元年追諡望為武成王(唐書)
祕密教西天此土傳流凡七世。初金剛薩埵於毘盧遮那前親受瑜珈五部蘇悉軌範。 薩埵傳龍猛大士。龍猛傳龍智闍黎。住世皆數百年。龍智傳金剛智跋日羅菩提也。 金剛智始來東土。傳之不空三藏。不空玄宗開元間復往天竺入師子國。從普賢阿闍黎受十八會金剛灌頂及大悲胎藏建壇之法。天寶五載還至京師。以所得法授慧朗法師。由朗而下南方厥嗣寖微降及末代。特所謂瑜珈佛事者存焉金剛智籍洛陽廣福寺。梵名跋日羅菩提。此云金剛智。天竺南印度摩賴耶國人也。父婆羅門善五明為建支王師。智生數歲。日誦萬言。年十五開悟佛理。遂出家隨師中印度那蘭陀寺學阿毘達磨等。洎登壇法律聽十八部律。又詣西印度學小乘諸論。十餘年全通經律論三藏。聞支那(此東土時事也)佛法崇盛。乃泛舶而來。 開元七年達於廣府。次年至京。敕迎舍大慈恩寺廣弘祕密。建曼荼羅法。尋徙薦福寺。大智(道也)氤大慧(一行也)二禪師。不空三藏皆師事之。智所譯經一行多預焉。一行嘗稟其壇法儀制。開元二十年八月十五日於洛陽廣福寺命門人曰。白月圓時吾當去矣。遂禮毘盧遮那佛旋遶七匝。退歸本院焚香發願。頂戴梵夾并新譯教法付囑訖。寂然而化。壽七十一。臘五十一。十一月七日葬龍門南伊川之右。
弟子不空奏。奉敕諡灌頂國師。敕中書侍郎杜鴻漸撰紀德碑(唐舊史并贊寧僧統僧傳)
不空三藏籍京兆大興善寺。梵名阿目佉跋折羅。華言不空金剛。北天竺婆羅門族。幼孤隨叔父觀光東國。年十五師事金剛智。蒙授教法。洎登具戒儀範。善解一切有部。金剛智入寂已。開元二十五年十二月。攜弟子三七人。附崑崙舶返五天印度。歷彼諸國。廣求密藏及諸經論五百餘部。天寶五載還京。奉敕權止鴻臚。
六載詔入內立壇為帝灌頂。賜號智藏國師。移居淨影寺。夏祈雨有應。帝自持寶箱賜紫袈裟。洛陽北邙山有巨蟒。毒氣遠噴。聞者立死。帝召師咒而斃之。天寶十二載。西番大石康居三國兵圍涼州。帝請空祈陰兵救之。空結壇誦仁王密語。
帝親秉爐。有神介冑而至。帝視之問曰。此何神也。空曰北方毘沙門天王長子也。
空誦密語遣之。四月二十日西涼奏報。二月十一日城東北三十許里。雲霧間神兵長偉。城北門樓有光明天王。怒視番帥。鼓角凌雲而至。西番畏懼卷甲遁去。帝覽奏。因敕諸道城樓置天王像此其始也。肅宗乾元中詔空入內建道場護魔法。為帝受轉輪王位七寶灌頂。上元末空表請入山。李輔國宣敕令於終南山智炬寺修功德。代宗立思渥彌厚。永泰元年詔譯密嚴仁王二經。帝為製序。十一月一日制授特進試鴻臚卿。大曆三年詔空大興善寺建壇。為近侍大臣及諸鎮將帥悉授灌頂。
帝親署加號太廣智三藏。大曆六年空進所譯經凡一百二十卷七十七部。九年示寂。
上表辭帝。敕使勞問賜醫藥。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蕭國公食邑三千戶。固讓不已。 且曰。白月圓滿吾當逝矣。奈何臨終更竊名位。乃以五股金剛鈴杵先師之所傳者以銀盤置菩提子水精數珠留別。附中使李憲誠進。六月十五日香水澡浴。東首倚臥北面瞻望闕庭。以大印身定中而寂。享年七十。僧臘五十。弟子慧朗次紹灌頂之位。餘知法者數人。帝輟朝三日。賜絹布雜物錢四十萬。造塔錢二百餘萬。敕功德使李元琮知護喪事。七月六日茶毘。詔朝品劉仙鶴就寺置祭贈司空。諡太辯正廣智三藏。收舍利數百粒。以八十粒進內。其頂骨不壞。中有舍利一顆半隱半現。敕於本寺別院起塔。御史大夫嚴郢為碑。徐浩書樹於本院(唐書舊史續高僧傳)
宋(贊寧僧統)系傳曰。傳教相輪者。東夏以金剛智為始祖。不空金剛為二祖。慧朗為三祖。自後岐分派別。咸曰。傳瑜珈大教多則多矣。而少驗者何。亦猶羽嘉生應龍應龍生鳳凰鳳凰已降生庶鳥。矣欲無變革其可得乎癸酉開元二十一年分天下為京畿都畿關內河南河東河北隴右山南東道山南西道劍南淮南江南東道江南西道黔(音琴)中嶺南凡十五道。各置采訪使。方士張果老自言。已數百歲。帝召之至闕。懇辭歸山。制賜銀青光祿大夫號通玄先生入常山不知所終華嚴合論開元二十二年。太原李長者。名通玄。日食一柏葉棗小餅。因呼棗柏大士。初開元七年。太原孟縣高仙奴館之齋中造論。逾三年遷馬氏古佛堂側。閱十年負經書而去之。山行二十里偶一虎。長者撫之曰。吾著華嚴論。能為擇棲止處否。即以經囊負其背。行至神福山原下土龕前駐止。長者乃於龕著論。每夕口出白光以代燈燭。日有二女子汲水炷香。每食時具饌。齋畢撤而去。如是五載。
長者著論畢。遂滅跡不見也。論成四十卷。開元二十八年三月長者卒。壽九十五歲。又著決疑論。會釋。十門玄義。緣生解。迷十明等論。十玄六相。百門義海。
偈讚語等。並傳於世藥王姓韋氏。名古。字老師。疏勒國人。開元二十五年至京。紗巾毳袍杖藜而行。腰懸數百葫蘆。普施藥餌。以一黑犬自隨。凡有患者。古視之即愈。帝敬禮為藥王菩薩。皇后圖其形而供養之(出本草序及神仙傳)
開元二十六年。詔天下州郡各建一大寺。以紀年為號。額曰開元寺。六月立皇太子璵改名亨(唐書) 文宣王二十七年八月。追諡孔子為文宣王。先是祀先聖先師。周公南向。孔子。 東向。制自今孔子南向被王者服。追贈弟子皆為公侯伯(唐書)
青原吉州青原山靜居寺行思禪師。本州安城劉氏子。幼歲出家得法於六祖。歸住青原。至是開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陞堂告眾跏趺而逝。僖宗諡弘濟禪師。
塔曰歸真。嗣六祖尊者普寂禪師京都唐興寺普寂禪師。舊唐史云。寂生河東馬氏。少時遍參高僧學經律。師事神秀凡六年。秀奇之盡以道授之。秀入京因薦之於則天得度為僧。秀歿天下好釋氏者咸師事之。中宗聞其高行。特下制令代神秀統其法眾。玄宗開元十三年有旨移居都城。時王公士庶爭來禮謁。寂嚴重少言。難見其和悅之容。遠近尤以此重之。至是開元二十八年入寂。有敕賜號大照禪師。葬日河東尹裴寬及其妻子並衰麻列於門徒之次。士庶傾城哭送。市易幾廢。師嗣秀。秀嗣五祖。嗣子惟政一行南嶽禪師。諱懷讓。金州杜氏子。年十五辭親往荊州玉泉寺。依弘景律師出家。
受具戒習毘尼。詣曹溪參六祖。逾八年乃領法要。祖謂師曰。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羅讖汝足下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師侍祖一十五年。睿宗先天元年往衡嶽居般若寺。至是開元中接馬祖道一。付偈曰。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萌。三昧華無相。
何壞復何成。天寶三載八月十一日圓寂於衡嶽。壽六十八。敕諡大慧禪師。塔曰最勝輪之塔。師嗣六祖天寶三年改年曰載。至肅宗乾元元年復稱年祠部牒天寶五載五月制天下度僧尼。並令祠部給牒。今謂之祠部者始起於此戊子天寶七載。大將軍高力士於西京建寶壽寺成鑄洪鐘。辦齋以慶之。舉朝畢集。
約以擊鐘一杵。施錢百緡。有樂施者至二十杵(唐舊史)
庚寅天寶九載五月。賜安祿山爵東平郡王。唐將帥封王自祿山始。安祿山者本營州柳城胡。初名阿犖山。突厥所謂鬥戰神者是也。本姓康。母阿史德。為覡居突厥中。禱子於乾犖山。及祿山生有光照穹廬。野獸皆鳴。望氣者言其祥。父死。
母攜之再適突厥安延偃。會其部落破散。與延偃兄子思順俱逃來唐。故冐姓安氏名祿山也。又有史宰(蘇骨反)于者。以祿山同里閈驍勇聞。累遇將軍賜名思明。 自後俱反壬辰天寶十一載三月改吏部為文部邢部為憲部(唐書)
乙未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安祿山反。肅宗乾元二年安滅。代宗廣德元年史滅肅宗諱亨。玄宗第三子。開元二十六年立為皇太子。丙申年六月安祿山攻陷潼關。玄宗幸蜀。太子即位於靈武。改元至德乃七月也。尊玄宗曰太上皇。改扶風為鳳翔府。在位七年。壽五十二歲至德(二)乾元(二)上元(二)寶應(一)
丙申七月改至德元年。安祿山自稱大燕皇帝。建元聖武。兵入長安。次年安祿山為其閹豎李豬兒執刃斫其腹死。其子安慶緒立。丁酉至德二載九月克復西京。十月克復東京。丁卯帝入西京。十二月上皇還至咸陽居興慶宮。肅宗立子廣平王俶為楚王。加封功臣。加郭子儀司徒。李光弼司空。以蜀郡為南京。鳳翔為西京。
西京為中京(唐書) 戊戌乾元元年。大赦改元。復以載為年。帝於禁中立內道場。講誦贊唄。尋敕五嶽各建寺。選高行沙門主之。聽白衣能誦經五百紙者度為僧。或納錢百緡請牒剃度。亦賜明經出身。及兩京既平。又於關輔諸州納錢度僧道萬餘人。因而始有進納之名。立楚王為太子放生池乾元二年三月。詔天下諸州各置放生池。十月敕昇州刺史顏真卿。撰有唐天下放生池碑銘。其序云。我皇舉天下以為池。罄域中而蒙福。乘陀羅尼加持之力。竭煩惱海生死之津。揆之前古曾何彷彿。八月命司徒郭子儀討安慶緒。以宦官開府儀同三司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觀軍容之名自此始史思明殺安慶緒。自立為大燕皇帝庚子上元元年荷澤神會禪師。襄陽高氏子。年十四為沙彌。謁六祖即得法。尋往西京受戒。
中宗景龍二年歸曹溪。祖滅後二十年間。曹溪頓宗沈廢於荊吳。嵩獄漸門盛行於秦洛。師於天寶四載入京著顯宗記。以訂兩宗南能頓宗北秀漸宗也。至是上元元年師辭眾奄然而化。葬於龍門。敕建塔院。賜號真宗般若。師嗣六祖(傳燈)荷澤山東昌路曹州也。荷(音哥)兗州之域辛丑上元二年八月。制去年號但稱元年。去尊號但稱皇帝以建子月為歲首月。皆以所建之辰為數。明年復如初。史思明愛少子朝清立為太子。欲殺其長子朝義。
朝義部將駱悅。囚史思明殺之。朝義朝義即帝位南陽國師名慧忠。生浙東越州諸暨冉氏。受六祖心印。居南陽白崖山黨子谷。
四十餘年不下山。肅宗聞其道行。上元二年敕中使孫朝進詔徵赴京。待以師禮。
居于福寺西禪院。帝問師在曹溪得何法。師曰。陛下還見空中一片雲麼。帝曰見。
師曰。釘釘著懸掛著。帝又問如何是十身調御師。乃起立曰。會麼。帝曰不會。
師曰。與老僧過淨瓶來。帝又曰如何是無諍三昧。師曰。檀越踏毘盧頂上行。帝曰此意如何。師曰。莫認自己清淨法身。帝又問。師乃不之視。帝曰朕是大唐天子。師何以殊不顧視。師曰。還見虛空麼。帝曰見。師曰。他還貶目視陛下否。 帝領解。至代宗大曆十年。師以化緣將畢乃辭帝。代宗曰。師滅度後弟子將何所記。師曰。告檀越造取一所無縫塔。帝曰就師請取塔樣。師良久曰會麼。帝曰不會。師曰。貧道去後有侍者應真。卻知此事乞詔問之。十二月十九日右脅而逝。
塔於黨子谷。諡大證禪師。代宗詔應真問前語。真良久曰。聖上會麼。帝曰不會。
真述偈曰。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黃金充一國。無影樹下合同船。琉璃殿上無知識。
應真住江西吉州耽源山。嗣南陽國師(傳燈錄)
壬寅寶應元年建巳月。楚州刺史崔侁表稱。有尼真如恍惚登天見上帝。賜以寶玉十三枚。云中國有災以此鎮之。群臣表賀。因曰寶應。甲寅上皇崩。帝以寢疾發哀於內殿哀慕疾轉劇。乃命太子監國。甲子制改元。復以建寅為正月。月數皆如其舊。丁卯帝崩。戊辰發大行皇帝喪。己巳太子即帝位。楚州今淮安路代宗諱豫。初名俶。肅宗長子。封廣平王。為元帥。與郭子儀等克復二京。乾元元年立為皇太子。至是即位。在位十七年。壽五十三歲廣德(二)永泰(一)大曆(十四)
癸卯廣德元年史朝義戰敗走范陽。窮蹙縊死林中。冬十月吐蕃陷京師。帝出陝。
郭子儀克復之。帝還宮。十二月詔修五臺文殊菩薩殿。鑄銅為瓦。塗以黃金甲辰二年。詔內道場選三百僧。百人為番誦仁王般若經。出入乘馬。五月行道乙巳永泰元年。詔天下官司。毋得撞辱僧尼(舊史)
盂蘭盆丙午大曆元年七月壬午。帝作盂蘭盆會于禁中。設高祖太宗已下七聖位。
建巨幡。各以帝號標其上。自太廟迎入內道場。是日立仗百僚於光順門迎拜導從。
自是歲以為常。癸未太廟二室生靈芝。帝賦詩美之。百僚皆和(見唐舊史)。經云。
佛大弟子目犍連尊者神通第一。適母氏命終墮餓鬼中。目連往見之。白佛救度之。
佛命以七月十五僧自恣日備設齋供。供佛齋僧念讀諸經。母乃脫離餓鬼。丁未大曆一年七月。觀軍容魚朝恩。奏以先所賜莊為章敬寺。以資太后冥福精進法華輔行云。於法無染曰精。念念趣求曰進。相國杜鴻漸出撫巴蜀。是年至益州(西川成都府也)。遣使詣白崖山。請無住禪師入城。問法要曰。弟子聞金和尚說無憶無念莫妄三句法門。未審是一是三。師曰。無憶名戒。無念名定。莫妄名慧。然一心不生則具戒定慧。非一非三也。公曰。後句妄字莫是從心之忘乎。 師曰從女者是也。公曰。有據乎。師曰。法句經云。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
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公盪釋疑情。時有鴉鳴。公問師聞否。師曰。聞與不聞非關聞性。有聲之時是聲塵自生。無聲之時是聲塵自滅。而此聞性不隨聲生。 不隨聲滅。悟此聞性則免聲塵流轉。乃至色香味觸亦復如是。公喜躍稱敬。詳見傳燈錄。師嗣益州無相禪師。無相嗣資州寂。寂嗣資州侁。侁嗣五祖大滿禪師。
為旁出派也甲寅大曆九年。道士史華者以術得幸。因請立刃梯與沙門觕法。有旨兩街選僧應之。沙門崇慧常誦首楞嚴咒。表請挫之。帝帥百僚臨觀。史華履刃而上。招崇慧登之。慧乃躡之而昇。往復無傷。慧乃命薪烈火聚於庭。慧入以呼華。華慚汗不敢正視。帝大悅而罷。賜崇慧號護國三藏。後不知其所終(出宣律師佛道論傳)
三生石沙門圓澤寓洛陽慧林寺。與隱士李源厚善。慧林即源舊第也。父憕守東都。為安祿山所害。源以故不仕。常居寺中。一日偶相率遊峨眉山。源欲自荊州泝峽以往。澤欲由長安斜谷。源以為久絕人事。不欲復入京師。澤不能強。遂自荊州舟次南浦。見婦人錦襠負罌而汲者。澤望而泣曰。所不欲由此者為是也。源驚問故。澤曰。婦子孕三稔矣。遲吾為之子。不逢則已。今既見之無可逃者。公當以符咒助我令速生。三百浴兒。願公臨顧。以一笑為信。後十三年於杭州天竺寺外當與公相見。源悲哀具浴。至暮而澤亡。婦乳三日。源往視之。兒見源果軒渠而笑。即具以語其家。葬事訖。源返寺中。後如期自洛之吳。赴其約也。果於杭州西山下天竺寺前葛洪井畔聞有牧童。扣牛角而歌曰。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莫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源曰。澤公健否。答曰。李君真信士。然世緣未盡。且勿相近。惟勤修不惰。乃復相見又歌曰。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江山尋已遍。卻回煙棹上瞿塘。遂隱不見。源復歸慧林。至穆宗長慶初。年八十矣。御史中丞李德裕表薦之。穆宗下詔以源守諫議大夫。源不赴(唐書舊史) 戊午大曆十三年。詔兩京律師詳定新舊律條。開列持犯。頒行天下。時禪化大行。
江西主大寂馬祖也。湖南主石頭憧憧湊二大士之門己未大曆十四年五月帝崩。太子即位。詔尊郭子儀為尚父。加太尉兼中書令德宗諱适。代宗長子。初封奉節郡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廣德二年立為皇太子。在帝位二十六年。壽六十四歲(本紀)建中(四)興元(一)貞元(二十一)
庚申建中元年辛酉建中二年。汾陽忠武王郭子儀薨。壽八十五歲癸亥建中四年十月李希烈圍襄城。帝發涇原等道兵救之。涇原節度使姚令言至京師。其部兵求賞不遂。鼓譟劫令言。反奉朱泚為主。帝乃出幸奉天。守備單弱。
泚遣涇原兵馬使韓旻。將銳兵襲奉天。大司農叚秀實謂岐靈岳曰。事急矣。使靈岳詐為姚令言符令旻且還。當與大軍俱發。竊令言印未至秀實乃倒。用司農印。
印符追及韓旻。旻得符而還。朱泚自稱大秦皇帝。建元曰應天甲子興元元年。朱泚更國號曰漢。改元天皇。李希烈即皇帝位於許州。國號大楚。
建元武成。置百官。帝自奉天急幸梁州至城。固神策河北行營節度使李晟改復京城。六月朱泚將奔吐蕃。為其將梁庭芬等斬之。傳首行在。詔改梁州為興元府。
帝至長安。進李晟爵西平王乙丑貞元元年丙寅二年。五月詔律師道澄入宮。為妃嬪內侍授歸戒。賜號大圓律師。制諸寺宣講。復作盂蘭盆會。依代宗時貞元三年分浙江東西道為三浙。浙西治潤州(今鎮江路)。浙東治越州。宣歙池治宣州。各置觀察使以領之(唐書)
貞元四年詔迎岐州無憂王寺佛指骨。入禁中供養馬祖江西禪師(法名道一)漢州什邡縣人。姓馬氏。故稱馬祖。出家本邑羅漢寺。
依資州唐和尚落髮。渝州圓律師授具足戒。玄宗開元間習定南嶽山中。遇讓和尚度之。即得心印。始自建陽佛跡嶺遷臨川(今江西撫州路)次至南康龔公山。代宗大曆四年。隸名鍾陵開元寺。時連帥路嗣恭聆風景慕。親授宗旨。由是四方學者雲集座下。洪州廉使問師曰。喫酒肉即是。不喫即是。師曰。若喫是中丞祿。不喫是中丞福。丞有省。師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為一方宗主。轉化無窮。師至是貞元四年正月中登建昌石門山。於林中經行。見洞壑平坦。謂侍者曰。吾之朽質。當於來月歸茲土矣。言訖而回。既而示疾。院主聞和尚。近日尊候如何。
師曰。日面佛月面佛。二月一日沐浴。跏趺而逝。憲宗元和八年賜諡大寂禪師。 塔曰大莊嚴之塔(見景德傳燈錄)
石頭庚午貞元六年。南嶽石頭和尚入寂。諱希遷。瑞州高要陳氏。勵志勁敏。 既冠直造曹溪。得法未具戒。屬祖圓寂。稟遺命謁青原山思禪師。玄宗天寶初薦之衡山南寺。寺東有石。狀如臺。乃結庵其上。時號之曰石頭和尚。著草庵歌參同契。盛行於世。至是圓寂。塔於東嶺。帝賜諡無際大師。塔曰見相。師嗣青原思。思嗣六祖(傳燈錄) 國一壬申貞元八年十二月國一禪師入寂。師諱道欽。蘇州崑山朱氏子。初業儒。 年二十八遇潤州鶴林素禪師。勉之剃落。乃戒之曰。汝乘流而行。逢徑即止。師遂南邁。玄宗天寶三載抵臨安東北一山。樵者曰。此徑山也。乃駐錫焉。山有龍淵。龍王首化身為人。獻其地於師。乃成伽藍(在今淅西道杭州路餘杭縣徑山禪寺是也。禪宗十方第一剎)。僧問。如何是道。師曰。山上有鯉魚。井底有蓬塵。
崔趙公問。弟子今欲出家得否。師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之所能為。公有省。代宗大曆三年詔至闕下。帝親瞻禮。帝謂忠國師曰。朕欲賜欽師一名。國師欣然奉詔。乃賜號國一禪師。後辭歸徑山。至是十二月示疾。說法而逝。帝賜諡大覺禪師。師嗣鶴林素。素嗣建康牛頭山威禪師。威嗣牛頭持。持嗣牛頭方。方嗣牛頭巖。巖嗣牛頭融。融嗣四祖。乃四祖旁出之派也(傳燈)
癸酉貞元九年正月。監鐵使張滂請稅茶。九州縣產茶。及茶山皆估。其直什稅一。
茶稅初於此壽州毛罕妻。興元元年產一子。名毛債。豬頭象耳騾足魚腮人身。 既長每以鐵杖自鞭其身。持篠帚金田掃地。謂人曰。夙因盜常住錢金故掃地以償也。後越州雲門有讚之者曰。常住分文不可偷。日生萬倍恐難酬。豬頭騾腳分明見。佛地今生掃未休。至是庚酉年毛債死(佛祖通載并感業傳) 釋皎然名晝一。作字。湖州人。有逸才。為顏魯公真卿于頔吳季德諸公所敬。
陸羽至則清談終日。士大夫服其標致。然恥以文章名世。嘗嘆曰。使有宣尼之博識胥臣之多聞。終日目前矜道侈義。適足以擾其性。豈若松巖雲月。禪坐相偶。
無言而道合。至靜而性同。吾將入杼山矣。於是裹所著詩文火之。後中丞李洪刺湖州。枉駕杼山。請及詩文。晝曰。貧道役筆硯二十餘年。一無所得。冥搜物累。
徒起我人。今棄之久矣。洪搜之民間僅得十卷。晝卒。相國于頔序之進于朝。德宗詔藏祕閣。後人為之稱曰。[濡-而 言]之晝能清秀(高僧傳)
宦官得專軍政者。始自竇文場。初文場惡左神策大將軍柏良器。貞元八年十二月。
左遷良器為右領軍。因而宦官得志。至是貞元十一年五月。河東節度使李自良薨。
監軍王定遠奏。以行軍司馬李說為留後。說深德定遠請鑄監軍印。監軍有印自定遠始律師靈澈字源澄。居越州雲門寺。一時公卿負才望。若劉長卿嚴維皇甫曾皆投刺結友。澈詩與皎然僧標齊名。澈著律宗行源二十一卷。蚤遊京師。聲譽顯著。
終老于越焉。相國權德輿作序餞之。有觀其容鑒其詞知其心不待境靜而靜之之語。
憲宗元和十一年入滅。有文集二十卷。尚書劉禹錫為序。後人稱之曰。越之澈洞冰雪(本傳)
丙子貞元十二年四月。帝生日故事命沙門道士講論於麟德殿。至是始命以儒二參之。帝悅賜法師瑞甫紫方袍。命入官輔導皇太子僧標沙門名僧標。幼而神宇清茂。首中肅宗乾元元年。試通經之選為僧。後習毘尼有高行。至是貞元十四年結庵杭州之西嶺上。大雅與之遊。如李吉甫韋皐孟簡。皆與結塵外交。吳人語曰。杭之標摩雲霄。越之澈洞冰雪。[濡-而 言]之晝能清秀。竟陵陸羽見標曰。日月雲霞吾知為天標。山川草木吾知為地標。推能歸美吾知為德標。閑居趣寂得非名實在公乎。杭人尊之而不名。但呼曰西嶺和尚(高僧傳) 塔記己卯貞元十五年四月。庾承宣作福州無垢淨光塔銘。略曰。觀察使柳公監軍使魚公相與言曰。報君莫大於崇福。崇福莫大於樹善。樹善莫大於佛教。教之本其在浮圖歟。夫塔者上參諸天。下鎮三界。影之所廕。如日月之照破昏為明。
鈴之所響。如金石之奏聞聲生善。如是諸福盡歸人王。謀之既臧。相顧踴躍。食王祿者樂於檀施。荷帝力者悅而獻工。役無告勞。功用斯畢。皇帝嘉焉。御札題額。錫名貞元無垢淨光之塔(唐書舊史)
寶林傳貞元十七年。建康沙門慧炬。天竺三藏勝持。編次諸祖傅法記讖及宗師機緣。為寶林傳癸未貞元十九年。東都聖善寺大師凝公示寂。翰林白樂天作八漸偈吊之。其序曰。
居易嘗求心要於師。師賜教焉。曰觀覺定慧明通濟捨。由是入於耳貫于心有得也。
師今云亡。以八字作偈哀悼之(八偈留傳燈錄)
甲申貞元二十年九月。太子誦得風疾不能言貞元二十一年正月辛未朔。諸王親戚入賀。太子獨以疾不能來。帝涕泣悲嘆由是得疾日益甚。凡二十餘日中外不通。莫知兩宮安否癸未帝崩。甲午宣遺詔。太子即帝位於太極殿順宗誦。德宗長子。失音不能決事。居深宮施簾帷。獨宦官李忠言昭容牛氏侍左右。
百官奏事。自幃中可其奏。在位一年。壽四十六乙酉永貞元年八月庚子。制令太子即皇帝位。朕稱太上皇。徙居興慶宮。乙巳憲宗即位於宣政殿永貞(一)
九月。太尉中書令韋皐薨。皐治蜀二十一年。封南康忠武王。四川奉祀之以為土神。禮重釋氏法。嘉州鐫山為石佛像成。皐為記有曰。頭圍千尺。目廣二丈。其餘相好一一稱是。又嘗訓一鸚鵡念佛。鵡斃。皐曰是念佛者。官以桑門禮闍維之。
果得舍利二顆。皐為記。略曰。元精以五氣授萬類。雖鱗介毛羽必有感清英純粹者矣。聿彼禽類習乎能言。了空相於不念。留真骨於已斃。殆其元聖示現感於人心憲宗純。順宗長子。初封廣陵王。永貞元年三月立為皇太子。八月受詔即位。在位十五年。壽四十五元和(十五)
丙戌元和元年春正月上皇崩。十月詔天下有道行僧。赴上都闡揚法化丁亥元和二年。詔信州(江東道)鵝湖山大義禪師。入麟德殿設齋。召諸大德論道。 帝臨聽論義。有法師問。何謂四諦。師曰。聖上一帝三諦何在。又問欲界無禪。 禪居色界。此土憑何而立。師曰。法師只知欲界無禪。不知禪界無欲。曰如何是禪義。以指點空。法師無對。帝曰。法師講無窮經論。只這一點尚不奈何。義卻問眾。師曰。畢竟以何為道。有對知者是道。師曰。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
安得知者是道。有對無分別是道。師曰。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安得無分別是道。有對四禪八定是道。師曰。佛身無為不墮諸數。安得四禪八定是道。復有數人致對。義皆乘機為曉之。帝問曰。何者是佛性義。曰不離陛下所問。
帝默契。由是益重禪宗。師衢州須江徐氏。嗣馬祖。元和十三年正月入寂。敕諡慧覺禪師(舊唐書傳燈錄)徑山舊祖圖曰。大義滏禪師。姓吳氏僧錄元和二年二月。制法師端甫掌內殿法事儀。注錄左右街僧事。僧錄自甫而始(唐書舊史)。荊南城東天皇寺道悟禪師。唐協律郎符載撰碑曰。道悟。姓張氏。
婺州東陽人。年十四出家。依明州大德祝髮。二十五受戒於杭州竹林寺。初參國一於徑山。留五年。代宗大曆十一年隱於四明大梅山。德宗建中初謁江西馬祖。
二年參石頭乃大悟。遂隱當陽紫陵山。後於荊南城東天皇廢寺。僧靈鑒者請居。
至是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以背痛入滅。壽六十坐。三十五夏。法嗣三人。曰慧真。曰文賁。曰幽閑。今荊南城東有天皇巷存焉(五燈) 戊子元和三年。詔懷暉禪師居京兆章敬寺。每召對麟德殿論道。是年入寂。敕諡大覺禪師。師泉州謝氏子。嗣馬祖(傳燈錄) 荊南城西天王寺道悟禪師。唐正議大夫戶部侍郎平章事荊南節度使丘玄素撰師碑曰。道悟渚宮人。姓崔氏。子玉之後胤也。年十五依長沙寺曇翥律師出家。二十三詣嵩山受戒。三十參石頭。賴沐指示曾未投機。次謁忠國師。年三十四與國師侍者應真南還。謁馬祖。祖曰。識取自心本來是佛。不屬漸次不假修持。體自如如萬德圓滿。師於言下大悟。祖囑之曰。汝往住持莫離舊處。師蒙旨已便返荊門。去郭不遠結草為廬。後節使顧問左右申其端緒。節使親往訪問。見其路隘車馬難通。極目荒榛曾未修整。因之怒其令人持師拋於流水。旌旆旋歸。居第火發莫可近向。聞空中聲曰。我是天王神。我是天王神。節使謝過拜禮。煙焰頓息。
亟趍江際。見師水涯重伸懺悔。迎請在衙供養。於府西造寺。額曰天王。師居常稱云。快活快活臨將入寂。乃稱苦苦閻羅王來取伊也。院主云。和尚被節使拋向水中。神色不動如今何得恁麼地。師舉枕子云。汝道當時是如今是。院主無對。
師擲下枕子而逝。當此元和五年十月十三日也。壽八十二。坐六十三夏。嗣法一人。曰崇信(見五燈會元錄)
庚寅元和五年三月。敕諫議孟簡補闕蕭俛。於醴泉寺監護譯經潤文(唐書舊史)
龐居士襄州居士龐蘊者。衡州衡陽縣人也。字道玄。世本業儒。少悟塵勞。志求真諦。德宗貞元初謁石頭遷禪師。乃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頭以手掩其口。豁然有省。後與丹霞天然禪師為友。一日石頭問曰。日用事作麼生。士曰。
若問日用事即無開口處。乃呈偈曰。日用事無別。唯吾自偶諧。頭頭非取捨。處處沒張乖。朱紫誰為號。丘山絕點埃。神通并妙用。運水及搬柴。頭然之。既而頭曰。子以緇邪素邪。士曰願從所慕。遂不剃染。後參馬祖問曰。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祖曰。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士於言下頓悟玄旨。遂廁祖之門徒焉。乃留駐參承二載。有偈曰。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團欒。頭共說無生話。機辯捷出。諸方嚮之。至是元和六年北遊襄漢隨處而居。有女名靈照。
賣竹漉籬以供朝夕。士坐次問靈照。古人道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如何會。
女曰。老老大大作這箇語話。士曰。爾作麼生。女曰。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
士乃笑。士因下橋被摟。女見亦去士邊倒。士曰。爾作甚麼。女曰。見爺倒地。
靈照相扶。士將入滅。謂靈照曰。視日早晚及午以報。照遽報日已中矣而有蝕也。
士出戶觀。靈照即登父座合掌坐亡。士笑曰。我女鋒捷矣。於是更延七日。州牧于公頔聞之來問。士謂之曰。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好住世間皆如影響。
言訖枕公膝而化。遺命焚棄於江湖中。龐婆走田中。謂其子龐大曰。汝父死矣。 龐大笑曰。嗄倚鋤亦脫去。婆曰。汝更愚癡。既為焚燒畢。婆乃遍別鄉閭。歸隱之自後。莫知其所自。有詩偈三百餘篇傳於世。緇白傷悼。謂禪門龐居士。即毘耶淨名也(傳燈龐傳)
壬辰元和七年夏六月。大水為陰盈之象。帝出宮女三百車(唐書) 辦食飛走元和八年。法師智[(工*刀)/言]悟解絕倫。然寡徒侶。偶有耆宿閱[(工*刀)/言]著述乃曰。汝識至高頗符佛意。今寡徒眾蓋缺人緣耳。佛猶不能度無緣。況初心者乎。可辦食布施飛走。卻後二十年當自有眾。[(工*刀)/言]如其教炊米散郊外。感鳥大集搏飯。[(工*刀)/言]祝曰。食吾飯者願為法侶。後二十年[(工*刀)/言]往鄴城開講。座下有眾千餘人。皆年少比丘(本傳并感應錄)
北山錄北山法師神清著。盛行於世。至是元和九年清入寂百丈山江西隆興路(古洪州也)禪師名懷海。福州長樂王氏子丱歲離塵。三學該練。屬馬祖闡化江西。乃傾心依附。與西堂智藏南泉普願同號入室。時三大士化門為角立焉。師上堂曰。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師刱立叢林儀軌。名曰清規。至是元和九年正月十三日歸寂。壽九十五歲。敕諡大智禪師。塔曰大寶勝輪。師嗣馬祖(傳燈)
清規百丈山大智海禪師創立也。猶佛之律條。動靜云為折旋俯仰莫可犯也。叢林尊行之。又有日用小清規。永明壽禪師所作也元和九年正月。柳子厚作南嶽大明律師碑。其略曰。儒以禮立仁義。無之則壞。 佛以律持定慧。去之則喪。是以離禮於仁義者不可與言儒。異律於定慧者不可與言佛。達是道者惟大明師。凡浮圖之道衰。其徒必小律而去經。大明恐焉。於是究戒律而大法以立。通經教而奧義以修。凡衣服器用動有師法。言語行止皆為物軌。全文載柳集鳥窠禪師諱道林。杭州富陽潘氏子。母朱氏誕時異香光明滿室。因名曰香光。
九歲出家。二十一於荊州果願寺受戒。後詣長安西明寺復禮法師。學華嚴經起信論。禮示以真妄頌。俾修禪那。師問曰。初云何觀。云何用心。禮久而無言。師三禮而退。屬代宗詔徑山道欽禪師至闕。師就得以謁之。契悟心要。及南歸錢塘孤山永福寺。有辟支佛塔。時道俗共為法會。師振錫而入。有靈隱寺韜光禪師曰。
此之法會何以作聲。師曰。無聲誰知是會。後見西湖之北秦望山有長松枝葉繁茂盤屈如蓋。遂棲止其上。故時人謂之鳥窠禪師。有鵲巢於側。人又曰鵲巢和尚。
至是元和間。白侍郎居易由中書舍人出刺杭州。聞師之道。因見師棲止巢上。乃問曰。師住處甚險。師曰。大守危險尤甚。曰弟子位鎮山河何險之有。師曰。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曰佛法大意如何。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曰三歲孩兒也解恁麼道。師曰。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翁翁行不得。侍郎欽嘆。數從問道。乃起竹閣於湖上近師之居。以便朝夕之參益。竹閣者今曰廣化寺。侍郎遺像存焉。師於穆宗長慶四年二月十日告侍者曰。吾今報盡。言訖跏趺而化。敕諡圓修禪師。師嗣國一欽禪師。四祖旁派(傳燈)
布氏侍者法名會通。姓吳(俗名元卿)為供奉官。元和十年一日奏帝曰。臣幼不食葷。志願從釋浹旬蒙詔許出家。尋母患歸杭州鄉里。趍謁鳥窠禪師於湖上。願求剃度。窠曰。今時為僧鮮有精苦者。行多浮濫。卿曰。本淨非琢磨。元明不隨照。窠曰。汝若了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即真出家。元卿確請。窠乃與披剃具戒。
法名會通。侍窠年久。忽辭窠曰。諸方學佛法去。窠曰。佛法此間亦有些子。通曰。請和尚佛法。窠於身上拈起布毛吹之。通頓悟玄旨。遂不遊行。雅號布毛侍者。建伽藍於喜鵲寺之東葛嶺之西塢曰招賢(傳燈錄)
丙申元和十一年。江州歸宗寺智常禪師目有重瞳。用藥手按摩。久而目眥俱赤。
因號赤眼歸宗。江州刺史李渤問曰。芥子納須彌莫妄談否。師曰。人傳使君讀萬卷書是否。李曰然。師曰。使君自頂至踵如椰子大。萬卷向甚處著。渤俛首有省。
師歿。有嗣法者甚盛師嗣馬祖馬郎婦觀世音也。元和十二年。菩薩大慈悲力欲化陝右。示現為美女子。乃之其所。人見其姿貌風韻欲求為配。女曰。我亦欲有歸。但一夕能誦普門品者事之。
黎明徹誦者二十輩。女曰。女子一身豈能配眾。可誦金剛經。至旦通者猶十數人。 女復不然。其請更授以法華經七卷。約三日通至期。獨馬氏子能通經。女令具禮成姻。馬氏迎之。女曰。適體中不佳。俟少安相見。客未散而女死。乃即壞爛葬之。數日有老僧。仗錫謁馬氏。問女所由。馬氏引之葬所。僧以錫撥之。尸已化唯黃金鎖子之骨存焉。僧錫挑骨謂眾曰。此聖者。憫汝等障重故垂方便化汝耳。
宜善思因免墮苦海。語已飛空而去。自此陝右奉佛者眾。泉州粲和尚贊曰。丰姿窈窕鬢欹斜。賺殺郎君念法華。一把骨頭挑去後。不知明月落誰家(觀世音菩薩感應傳) 清涼國師清涼大統國師澄觀。始見於則天萬歲通天元年。至順宗在東宮之時。
聞法解悟。以心要問於國師。師答之。略曰。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無住。無住心體靈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迷現量則惑苦紛然。悟真性則空明廓徹。
雖即心即佛唯證者方知。然有證有知則慧日沈沒於有地。若無照無悟則昏雲掩蔽於空門。若一念不生則前後際斷。照體獨立。物我皆如。直造心源無智無得。然迷悟相依真妄相待。若求真去妄如棄影勞形。若體妄即真似處陰影滅。若無心忘照則萬慮俱捐。若任運寂知則眾行爰啟。放曠任其去住。靜鑒覺其源流。語默不失玄微。動靜未離法界。言止則雙亡知寂。論觀則雙照寂知。語證則不可示人。 說理則非證不了。是以悟寂無寂真知無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雙亡之中道。帝之元和四年五月。敕有司別鑄金印。加清涼國師號僧統國師。主教門事。
帝問師曰。華嚴所詮何謂法界。師曰。法界者眾生身心之本體也。從本以來虛明廣大唯一真境而已。無有形貌而森羅大千。無有邊際而含容萬有。昭昭於心目之間而相不可睹。晃晃於色塵之內而理不可分。非徹法之慧目離念之明智。不能見自心如此之靈通也。故世尊初成正覺歎曰。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於是稱法界性。說華嚴經。全以真空簡精。事理融攝周遍凝寂。帝聽於玄談。廓然自得(舊唐書師文集。開成三年入寂) 護國真身佛骨己亥元和十四年正月。帝遣中使杜英奇。持香華往鳳翔府法雲寺護國真身塔所。請釋迦文佛指骨入內。帝御安福門迎拜留禁中供養。三日五色光現。百僚稱賀。歷送諸寺。釋部威儀太常長安萬年音樂。旌旛鼓吹偉盛殊特。刑部侍郎韓愈上表陳諫引古言今。稱帝壽國祚之不延永。帝大怒。以表示宰輔。將抵以死。裴度崔群為解之貶潮州刺史。愈倒郡之初。以表哀謝勸帝。東封泰山。
久而無報。鬱鬱不樂。聞郡有大顛禪師。道德名重。以書招之。三招而大顛至。 顛之言論超勝。留數十日。或入定數日方起。愈甚敬焉。師辭去。愈祀神海上。
乃登靈山造師之廬。問曰。弟子軍州事繁省要處乞師一句。師良久不顧。公罔措。
時三平為侍者乃敲床一下。師云作麼。平云先以定動。後以智拔。公乃拜三平而謝曰。和尚門風高峻。愈於侍者處得箇入路。師問愈曰。子之貌鬱然似有不懌何也。對曰。愈之用於朝享祿厚矣。一旦以忠言不用。竄逐八千里。播越嶺海喪吾女孥。毒霧瘴氣日夕發作。今黜於無人之地。其生詎可保乎。愈之來也道出廣陵廟而禱之。幸蒙其力而卒以無恙。以主上有中興之功已奏章道之。使東巡泰山奏功皇天。倘有意於此。則庶幾召愈。述作功德而薦之郊廟焉。愈早夜待之而未至。
冀萬一於速歸。愈安能有懌乎。顛曰。子直言於朝也。忠於君而不顧其身耶。抑尚顧其身而強言之以徇名耶。言用則獲忠直之名。享報言之利。不用而逐事之必至。何介介於胸中哉。苟患乎逐則盍勿言而已。吾聞之為人臣者不擇地而安。不量勢而行。今子遇逐而不懌。趍時而求徇。殆非人臣之正也。且子之死生禍福豈不懸諸天乎。子姑自內修而外任命可也。彼廣陵其能福汝耶。主上以奸臣負國而討之不暇。僅能克乎。而瘡痍未瘳。方此之際。而子又欲封禪告功以騷動天下。
而屬意在乎己之欲歸。子奚忍於是耶。且夫以窮自亂而祭其鬼。是不知命也。動天下而不顧以便己。是不知仁也。強言以干忠遇困而抑鬱。是不知義也。以亂為治而告皇天。是不知禮也。而子何以為之。且子之遭黜也所言何事。愈曰。主上迎佛骨入大內。愈以佛者夷狄之法耳。三代無佛而年祚永久。晉宋梁魏事佛不夭則亂。愈恐主上惑於此。是以不顧其身而斥之。顛曰。若是則子言謬矣。佛也者覆天人之大器也。其道則妙物而為言。其言則盡性命之理。其教則捨惡而趍善。
去偽而歸真。其視天下猶父之於子也。而子毀之。是猶子而刃父也。吾聞。善觀人者觀其道之所存。而不較其所居之地。桀紂之君。跖蹻之臣。皆中國人也。然不可法者以其無道也。舜生東夷。文王生西夷。由余生於戎。季禮出於蠻。彼二聖二賢豈可謂之夷狄而不法乎。今子不觀佛之道。而徒以為夷狄。何言之陋也。
子以上古未有佛而不法耶。則孔孟生衰周。而蚩尤瞽叟生上古矣。豈可捨衰周聖賢而法上古凶頑哉。子以五帝三王之代未有佛而長壽也。外丙二年。仲壬四年。 何其夭耶。書無逸曰自時厥後亦罔或克壽。或十年或四五年也。以漢晉之間人主夭且亂。則漢明為一代之英主。梁武壽至八十六。豈必皆夭且亂耶。愈曰。余謂佛者口不道先王之法言。而妄倡乎輪迴生死之說。身不踐仁義忠信之行。而詐造乎報應禍福之故。無君臣之義。無父子之親。賊先王之道。愈安得默而不斥之乎。 顛曰。甚哉子之不達也。有人於此。終日數十而不知二五。則人必以為狂矣。子之終日言仁義忠信。而不知佛之言常樂我淨。誠無以異也。且子誦佛書。其疑與先王異者可道之乎曰愈何暇讀彼之書。顛曰。子未嘗讀佛之書。則安知不談先王之法言耶。無乃以嘗讀孔子之書而遂疑彼之非乎。抑聞人以為非而遂非之乎。苟以嘗讀孔子之書而疑彼之非是舜犬也。聞之以為非而遂非之是妾婦也。昔舜畜犬。
犬所見者惟舜。一日堯過而吠之。非愛舜而惡堯。以所常見者舜未嘗見堯也。又聞。女子之嫁也母送之。巨往之汝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然則從人者妾婦之事。
安可從人之非而不考其所以非之者乎。夫輪迴生死非妄造也。此天地之至數。幽明之妙理也。以物理觀之。草木根荄槁而復生。則其往復又何怪焉。孔子曰。原始要終。故知死生之說。莊子曰萬物出於機入於機。賈誼曰。化為異類兮又何足患。此皆輪迴之說。不俟於佛而明也。焉得謂之妄乎。且子又以禍福報應為詐造。
此尤足見子之非也。夫善惡之報皆神理自然之應。易曰。積善有餘慶。積惡有餘殃。又曰。鬼神害盈而福謙。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此皆報應之說也。唯佛能隱惻乎人之禍福。是以彰明較著言其必至之理。使不自陷乎此耳。
豈詐造哉。又言。佛無君臣之義父子之親。此固非子之所及也。事固有在方之內者。有在方之外者。方之內者眾人所共守之。方之外者非天下之至神莫之能及也。
故聖人之為言也。有與眾人共守而言之者。有盡天下之至神而言之者。彼各有所當也。孔子之言道也極之則無思無為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此非眾人所共守之言也。
眾人而不思不為。則天下之理幾乎息矣。佛與人臣言必依於忠。與人子言必依於孝。此眾人所共守之言也。及其言之至則有至於無心非唯無心也。則有至於無我非唯無我也。則又至於無生矣。則陰陽之序不能亂。而天地之數不能役也。則其於君臣父子固有在矣。此豈可為單見淺聞者道哉。今吾告汝。以佛之理蓋無方者也。無體者也。妙之又妙者也。其比則天也有人於此。終日譽天而天不加榮。終日詬天而天不加損。然則譽之詬之者皆過也。夫自漢至於今歷年如此其久也。天下事物變革如此其多也。君臣士民如此其眾也。天地神明如此其不可誣也。而佛之說乃行於中無敢議而去之者。此必有以蔽天地而不恥。關百聖而不慚。妙理存乎其間然後至此也。子盍深思之乎。今吾告汝。以學者必考乎道之遠者焉。道之遠則吾之志不能測者矣。則必親夫人之賢於我者。彼之賢於我者以此為是矣。而我返見其非則是我心有所未盡知者也。是故深思彼之所是。而力求之則庶幾乎有所發也。今子屑屑於形器之內。奔走乎聲色利欲之間。少不如志則憤鬱悲躁。若將不容其生。何以異於蚊虻爭穢壤於積[葶-丁 呆]之間哉。於是愈瞠目而不收。
氣喪而不揚。茫然有若自失。逡巡謂大顛曰。言盡於此乎。顛曰。吾之所以告子者。蓋就子之所能而為之言。非至乎至者也。曰愈也不肖。欲幸聞其至者可乎。
顛曰。誠爾心盡爾性。窮物之理極天之命。然後可聞也。爾去吾不復言矣。愈趍而出(韓子外傳)
八月。帝與宰臣語。及愈有可憐者。授袁州刺史。復造顛廬施衣二襲而請別曰。 愈也將去師矣。幸聞一言卒以相愈。顛曰。吾聞易信人者必其守易改。易譽人者必其謗易發。子聞吾言而易信之矣。庸知復聞他說不復以我為非哉。遂不告。愈知其不可有聞。乃去至袁州。孟簡尚書知愈與大顛遊。以書抵愈嘉其信嚮。愈答簡書稱。大顛頗聰明識道理。實能外形骸以理自勝。不為事物侵亂。雖不盡解其語要。且自胸中無滯礙。因與之往還也(韓子文集)潮州靈山大顛禪師。諱寶通。
潮州揚氏子。嗣南嶽石頭希遷禪師。遷嗣吉州青原行思。思嗣六祖大鑑禪師。是年柳子厚卒庚子元和十五年正月庚子帝崩。閏月皇太子即位於太極殿穆宗諱恒。憲宗第三子。元和七年立為皇太子。在位四年壽三十歲長慶(四)
辛丑長慶元年三月。廬龍節度使劉總舉幽燕二十餘郡歸朝乞為僧。詔賜僧衣號大覺大師。署所居第為報恩寺(唐史)
壬寅長慶二年三月。帝遣左街僧錄靈阜。齎詔起汾州無業禪師赴闕。阜至宣詔畢稽首曰。主上此度恩旨不同。願師起赴。師笑曰。貧道何德累煩人主。汝可先行吾即往矣。遂沐浴敷座。告門人慧愔等曰。汝等見聞覺知之性與太虛同壽。一切境界本自空寂。迷者不了即被境惑。一為境惑流轉不窮。常了一切空無一法當情。
是諸佛用心處。言訖端坐至中夜而逝。阜回奏其事。帝欽嘆久之賜諡大達國師。
師蒙憲宗兩朝敬重。凡三詔不赴。師商州(今陝西安西路雍州之域)杜氏子。嗣馬祖(傳燈)
十月帝幸善因寺。施僧緡錢一百萬。十一月詔立景王湛為皇太子(唐書) 癸卯長慶三年八月。帝幸長慶宮。遇持缽僧施絹三百匹(唐書舊史)
湖東寺如會禪師入寂。壽八十。韶州人。嗣馬祖一禪師(傳燈錄)
甲辰長慶四年冬。帝崩於寢殿。敬宗即位於太極東序。十二月徐泗觀察使王智興以帝生日請於泗州置戒壇度僧尼以資福。帝許之。杭州永福寺刊石壁法華經。元稹為記(唐書舊史圖經)
敬宗湛。穆宗長子。在位二年。壽十八寶歷(二)
乙巳寶歷元年丙午寶歷二年十二月帝崩文宗昂。穆宗第二子。初封江王。敬宗無子立江王。在位十三年。壽三十三太和(九)
開成五(正月帝崩)丁未太和元年隨州大洪山(隸山南江北道陝州路豫州域)慈忍靈濟大師。名善信隆興(江西洪州) 張氏。憲宗元和中隸洪州開元寺僧籍。參馬祖一禪師。密契心要。敬宗寶曆二年抵隨州太湖山側居焉。屬時亢旱鄉人張武陵具羊豕以祈湖龍。師見而悲之曰。害命濟命。重增乃罪。可且勿殺。小須三日。吾為爾祈。師即入山北之巖穴宴坐冥禱。雷雨大作。數日後武陵跡而求之。師方在定。武陵即施其山興建精舍。以二子給侍左右。學侶依嚮遂成法席。至是太和元年五月二十九日。師密語龍神曰。
吾前以身代牲輟汝血食。今捨身償汝可享吾肉。即引刀截右膝復截左膝。門人奔持其刀。白液湧流儼然入寂。山南東道奏上其狀。帝嘉之賜所居額幽濟禪院。石晉天福中改為奇峰寺。宋神宗元豐元年。又改曰靈峰寺。哲宗元祐二年九月。詔改為十方禪寺。移洛陽少林寺長老報恩住持(寺記碑文)師嗣馬祖一禪師(傳燈)
藥山禪師惟儼。絳州韓氏。年十七依潮陽西山慧照禪師出家。納戒於衡嶽希操律師。博通經論。嚴持戒律。首造石頭頭指之見馬祖。復還石頭領悟心要。後住澧州藥山。海眾雲合。尚書李翱字習之刺朗州(常德路也)慕師之道入山謁之。山誦經不顧李曰。見面不如聞名。師呼之。李應諾。山曰。何得貴耳賤目。李謝之乃問曰。如何是道。山以手指上下云。會麼。李曰不會。山云。雲在青天水在缾。
李忻然答以偈曰。鍊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缾。又問。如何是戒定慧。山云。這裏無此閑家具。李領解辭去。師嗣石頭遷禪師。至是太和二年入寂壽八十四。敕諡弘道大師。塔曰化城(傳燈錄)
龍潭澧州龍潭崇信禪師。渚宮人(今荊潮北道荊門州)家居荊南城天皇寺巷。禮道悟禪師出家。既受具服勤左右。領悟玄旨。後詣澧陽龍潭棲止焉。師嗣天皇道悟禪師。悟嗣石頭遷。遷嗣青原思禪師。思嗣六祖尊者。信接弟子。曰德山宣鑒(傳燈錄)
石壁經太和三年。蘇州重玄寺刊石壁經成。白侍郎居易為碑。略曰。夫開示悟入諸佛知見。以了義度無邊。以圓教垂無窮。莫尊於法華經。凡六萬九千五百五言。證無生忍。造不二門。住不思議解脫。莫極於維摩經。凡二萬七千九十二言。
攝四生九類。入無餘涅槃。實無得度者莫先於金剛經。凡五千二百八十七言。壞罪集福。淨一切惡道。莫急於尊勝陀羅尼經。凡三千二十言。應念隨願生極樂土。
莫大於彌陀經。凡一千八百言。用正見觀真相。莫出於普賢行法經。凡六千九百九十言。詮自性認本覺。莫深於實相法密經。凡二千一百五言。空法塵依佛智。
莫過於般若心經。凡二百五十八言。是八種經具十二部三乘之要旨萬佛之祕藏盡矣(詳見樂天文集)般若心經凡有三譯。二百五十八言者。太宗貞觀間玄奘三藏法師之譯也。譯之第三者也(詳見大藏目錄)
丹霞鄧州丹霞天然禪師。六月入寂。壽八十三。敕諡智通禪師。初師本業儒。
將應舉長安。偶禪者於旅邸。禪者問曰。仁者何往。曰選官去。禪者曰。選官何如選佛。曰選佛當往何所。禪者曰。今江西馬大師出世。是選佛之場。霞乃直造江西見祖。以手拓襆頭額。馬祖視之曰。南嶽石頭是汝師也。遽抵石頭。以手拓襆頭額石頭曰。著槽廠去。霞禮謝入行者房。隨次執爨役凡三年。忽一日石頭告眾曰。來日剗佛殿前草及期。凡大眾諸童行各備鍬钁剗草。霞獨以盆水洗頭跪石頭前。石頭笑而為之剃落。從而為之說戒。霞遂掩耳而趍去。再謁馬祖入僧堂坐聖僧頸。馬祖曰。我子天然。即拜馬祖謝師賜與法號。因名天然也。今之僧堂曰選佛場本於此也。師嗣石頭(五燈作長慶四年入寂)
觀世音菩薩現像帝嗜蛤蜊。沿海官吏先時遞進。人亦勞止。至是太和五年一日。
御饌蛤蜊有擘不開者。一聞于帝。焚香祝之。乃張菩薩形儀梵相具足。帝貯以金粟檀香合。賜興善寺令眾瞻禮。因問群臣。斯何祥也。或奏太乙山惟政禪師深明佛法博聞知見。乞詔問之。即詔師至。帝問其說。政曰。物無虛應。此乃啟陛下信心耳。契經云應以此身得度者即現此身而為說法。帝曰。菩薩身已現。且未聞說法。政禪師曰。陛下睹此為常耶非常耶。信耶非信耶。帝曰。希有之事朕深信焉。師曰。陛下心信聞說法竟。皇情悅豫得未曾有。詔天下寺院。各立觀音像以答殊休。留師於內道場。累辭歸山。詔令住聖壽寺。師平原人。姓周氏。受業本州延和寺之詮澄法師。得法於嵩山普寂禪師。隱居太乙山。學者盈室。武宗初入居終南山。終後闍維。收舍利四十九粒建塔焉。嵩山寂嗣北宗秀禪師(傳燈)癸丑太和七年十月。帝誕節召法師知玄與道士。入麟德殿論道南泉池州南泉禪師。名普願。鄭州新鄭王氏子。幼慕空宗。肅宗至德二年。依大隗山大慧禪師受業。詣嵩嶽受具足戒。初習相部舊章。究毘尼篇聚。遊諸講肆。 歷聽楞伽華嚴。入中百門觀。精練玄義。後入馬祖之室。頓忘筌蹄。悟明心地。
德宗貞元十一年憩錫池陽。不下南泉三十餘載。至是太和初。宣城廉史陸亘大夫請師下山。伸弟子禮。請振玄綱以說法要。太和八年十二月示疾。告門人曰。星翳燈幻亦久矣。勿謂吾有去來也。言訖而逝。師嗣馬祖(傳燈錄)
道吾潭州道吾山禪師。名宗智。龍興海昏張氏子。幼依槃和尚受教。登戒參扣藥山。密契心印。到鎮江鶴林指夾山見船子誠禪師於華亭。至此太和九年九月七日入寂。闍維得靈骨數片舍利。建塔道吾山。壽六十一。敕諡修一大師。塔曰實相。後雷遷其塔于石霜山之陽。師嗣藥山儼。儼嗣石頭遷(傳燈錄)
船子華亭朱涇船子和尚。名德誠。遂寧府人。得法於藥山。至華亭泛小舟。隨緣度日。人莫知其高行。因號曰船子和尚。富有詞句。後因道吾指夾山會禪師來參。山既解悟。別去已頻頻回顧。師遂喚闍黎。山回首。師豎起橈曰。汝將謂別有耶。乃覆舟入水而逝。師嗣藥山丙辰開成元年。衢州子湖巖禪師。名利蹤。澶州人。姓周氏。出家幽州開元寺。依年受具入南泉室。抵衢州馬蹄山。至是開成二年。邑人翁遷貴施山下子湖創院以居師。師於門下立牌曰。子湖有一隻狗。上取人頭中取人心下取人腳。擬議則喪身失命。臨濟會下二僧參纔揭簾。師喝曰。 看狗。僧回顧。師使歸方丈。僖宗廣明元年入寂。塔於本山。師嗣南泉願(傳燈錄)
戊午開成三年三月。清涼國師澄觀入寂。壽一百二歲。臘八十三。加大統國師。
帝謂以祖聖宗仰。特輟朝三日。重臣縞素奉全身塔終南山。未幾有梵僧至闕表稱。
於蔥嶺見二使者凌虛而過。問之答曰。北印度文殊堂神也。東取華嚴菩薩大牙歸國供養。有旨啟塔。果失一牙。遂闍維舌根不壞如紅蓮色。舍利光明瑩潤。塔之賜塔曰妙覺。相國裴休奉敕撰碑。敕寫師真奉安大興唐寺(唐舊史)。宋太宗時。 贊寧僧統撰大宋高僧傳稱。國師憲宗元和間入寂。春秋七十餘二說不同。今並存之。唐舊史曰。德宗貞元十五年四月帝誕節敕有司備儀輦。迎教授和尚澄觀入內殿。闡揚華嚴宗旨。觀陞高座曰。大哉真界萬法資始。包空有而絕相。入言詞而無跡。妙有不有。真空不空。我佛得之。妙踐真覺廓淨塵習。寂寥於萬化之域。
動用於一空之中。融身剎以相含。流聲光而遐燭。我皇得之。靈鑒虛極。保合大和。聖文掩於百王。淳風扇於萬國。敷玄化以覺夢。垂天真以性情。是知華嚴教旨寂廓沖邃不可得而思議矣。失其旨也徒修因於曠劫。得其門也等諸佛於一朝。 帝顧謂群臣曰。朕之師言雅而簡。辭典而富。能以聖法清涼朕心。仍以清涼賜為國師之號。朕思從來執身心我人及諸法定相。斯為顛倒。群臣再拜稽首頂奉明命。
由是中外台輔重臣咸以八戒師禮之庚申開成五年春正月帝崩。帝之弟武宗立。九月召道士趙歸真等。入禁中修金籙道場。十月武宗昇玄壇。親受法籙。左拾遺王哲諫曰。王業之初不宜崇信太過武宗炎。穆宗第五子。初封穎王。先是文宗太子永薨無子。立敬宗子陳王成美為皇太子。及文宗崩。中尉仇士良等矯詔廢太子。立穎王為皇太弟即位。在位六年。壽三十二會昌(六) 辛酉會昌元年六月。以衡山道士劉玄靜為光祿大夫。充崇玄館學士。六祖下五世圭峰宗密禪師入寂(傳燈錄) 雲巖潭州雲巖禪師。名曇晟。鍾陵建昌王氏。少出家於石門。參百丈海禪師二十年。因緣不契。後造藥山。山曰。百丈說甚麼法。師曰。一日上堂大眾立定。 以柱杖一時趁散。復召大眾眾迴首。丈曰是甚麼。山曰今日因子得見海兄。師於言下頓悟。便禮拜。至是會昌元年十月二十六日。喚主事令備齋。來日有上座發去。至二十七夜入寂。荼毘得舍利一千餘粒。瘞于石室。敕諡無住大師。塔曰淨勝。師嗣藥山儼禪師。接弟子洞山价。曹洞宗本於師也(傳燈錄)
九座山癸亥會昌三年。正覺大師。諱智廣。興化軍仙遊人。憲宗元和二年示生。
初參鹽官安國師及鄂州無等禪師有省。遂南歸止泉州。常持鐵缽以一白犬自隨。
至是武宗將廢教。乃遁巖谷。宣宗復教復出南山。懿宗咸通六年柢此九山之所。 逢巨蟒欲來吞師。師錫先飛撐拄蟒口。師入蟒口趺坐。逮師出定蟒化為石矣。既而雷雨湧沙成院基址。由是山之神移山八維。院居其中成九座焉師僖宗乾符三年示寂。昭宗乾寧二年。敕諡正覺大師甲子會昌四年三月。詔以道士趙歸真為左右街道門教授先生。帝銳意求仙。歸真乘寵。每排釋氏。帝然之。復請與釋氏辯論。有旨追僧道於麟德殿談論。法師知玄登論座。辯捷精壯。道流不能屈。玄因奏曰。王者本禮樂一憲度。吐納服食蓋山林匹夫獨擅之事。願陛下不足留神。帝色不平。侍臣諷玄。賦詩以自釋。玄立進五篇。有鶴背傾危龍背滑君王且住一千年之句。帝知其刺(唐書舊史) 乙丑五年。趙歸真薦舉鄧元超。偕劉玄靖等愈排釋氏。五月敕併省天下佛寺選汰僧人。福州龜洋智真禪師慧忠作十偈。今出其三篇。明月分形處處新白衣寧墜解空人。誰言在俗妨修道。金粟(維摩居士)曾為長者身。忍僊林下坐禪時。曾被歌王割截肢。況我聖朝無此事。只令休道亦何悲。形容雖變道常存。混俗心源亦不昏。試讀善財巡禮偈。當年豈例是沙門。忠揚州柳氏子嗣草堂義。義嗣撫州曹山耽章禪師本寂寂嗣洞山价(傳燈)
丙寅會昌六年。帝餌方士金丹疽發背。旬日不能言。三月崩。宣宗即位。夏四月辛未朔宣宗始聽政宣宗忱。憲宗第十三子。封光王。為人嚴重寡言。宮中咸以為不慧。武宗不豫。中尉馬元贄立之為皇太叔即帝位。在位十三年。壽五十歲。復佛之教。以右常侍李景讓為浙西觀察使。初景讓母鄭氏性嚴明。早寡家貧居洛陽。諸子皆幼。母自教之。
一日宅後古牆因雨潰。陷得錢盈船。奴婢喜走告母。母往焚香祝之曰。吾聞無勞而獲身之災也。天必以先君餘慶矜其貧而賜之。則願諸孤他日學問有成乃其志也。
此錢不敢取。遽命掩而築之。三子景讓景溫景莊皆舉進士及第。景讓宦達髮已班白小有過。不免母之捶楚也(唐書李景讓傳)太中(十三) 丁卯大中元年閏二月詔曰。會昌季年併省寺宇。雖云異方之教有資為理之源。中國之人久行其道。釐革過當事體乖謬。其靈山聖境應會昌五年所廢寺宇。諸宿舊僧可仍舊修復住持。有司毋得禁止(唐書舊史)
畫彌陀佛是年太子少傅白居易薨。年七十五。贈尚書左僕射。白與弟行簡敏中友愛。所居洛陽履道里。疏沼種樹架石樓。香山鑿八節灘。號醉吟先生。又自稱香山居士。與胡景等九人宴集。皆高年不仕人。慕之繪為九老圖。既卒以其所居第施為佛寺。少傅嘗畫阿彌陀佛像禮事之。自為之記。略曰。我本師釋迦如來說言。西方有世界號極樂。以無八苦四惡道故也。其國號淨土。以無三毒五濁業故也。其佛號阿彌陀。以壽無量願無量功德相好光明無量故也。諦觀此娑婆世界。
眾生無賢愚無貴賤無幼艾。有起心歸佛者舉手合掌必向西方。有怖厄苦惱。開口發聲必先念阿彌陀。又範金合土刻石繡紋。乃至印水聚沙。童子戲者莫不率以阿彌陀佛為上首。不知其然而然由是而觀。是彼如來有大誓願於此眾生。眾生有大因緣於彼國土明矣。不然南北東方過現未來佛多矣。何獨如是哉。唐中大夫太子少傅白居易。當衰暮之歲。中風痺之疾。乃捨俸錢三十萬。命工畫西方世界一部。
阿彌陀佛坐中央。觀音勢至二大士侍左右。人天瞻仰功德成就。弟子居易稽首跪於佛前。願此功德迴施眾生。眾生有如我老者如我病者。願離苦得樂斷惡修善。
不越南部便睹西方。青蓮上品隨願往生。現在未來常得親近。欲重宣此義而說讚曰。極樂世界清淨土。無諸惡道及眾苦。願如我身老病者。同生無量壽佛所(樂天文集)
戊辰二年。觀察使裴休守宣城。常與名緇講道。門人謂公曰。敢問三界之言未立。
人不知修行。不見因果。介景福者不為之少。洎斯教也行乎中國。愚人畏罪損其惡。賢人望福增其善。增之不已則至今當盡善矣。損之不已至今當無惡矣。何昏迷暴虐無減於秦漢之前。福慧聰明不增於魏晉之後歸之者。殊途輻湊立之者萬法雲興。宜使吾人盡昇覺路。不宜蚩蚩庶類。由古至今若斯之迷也。由之之用庸非溺乎。公笑謂之曰。大明肇啟法不齋備。聖人繼出代天為工。結網畫卦文質滋改。
一聖立一法生。天道人事顯若符契。夫燧人氏之未有火也。則天無火星。人無火食。龜無火兆。物無火災必矣。少昊氏之未理金也。則天無金星。人無金用。龜無金兆。物無金災必矣。及聖人攻木出火鍛石取金。於是乎精芒主宰騰變上下。
則知世法時事隨聖人也。考精神之源。窮性命之表。作大方便護於群生。群生受之而不知。蓋猶天道運行物以生茂。皆謂自己孰知其然也。於是問者廓然自得佛味。及詔許立寺。而宣城士民相鼓以萬。請先立之於宣郛。遂復新興寺焉。休乃禮迎黃檗希運禪師至郡。寓開元寺朝夕受法(傳燈錄)
己巳三年。湖南觀察使裴休謁潭州華林覺禪師。問有侍者否。師曰。有一兩箇。
使云。在甚麼處。覺乃喚大空小空。二虎自菴後而至。使驚懼焉。覺潭州人。嗣馬祖一禪師(傳燈錄)
黃檗洪州(江西隆興也揚州之域)黃檗山禪師。名希運。閩人也。幼於福州黃檗山出家。受具遊京師。往江西參百丈海禪師。契悟心要。相國裴休鎮宛陵建大禪苑。請師說法。還以黃檗名其寺。休既契心。集師所說法語類之成帙。題曰黃檗心要。入大藏流行。至是大中四年八月師入滅敕諡斷際禪師。塔曰廣慈。師嗣百丈海海嗣馬祖道一禪師(傳燈錄)
辛未大中五年正月。詔京兆大薦福寺弘辯禪師入內。帝問。禪宗何有南北之名。
師奏曰。禪門本無南北。自諸祖至弘忍大師有二弟子。一慧能受衣法居嶺南。一神秀在北揚化。得法雖一而開導發悟有頓漸之異。故曰南頓北漸。非禪宗有南北之號也。帝曰。何名戒定慧。對曰。防非止惡名戒。六根涉境心不隨緣名定。心境俱空照覽無惑名慧。帝曰。何名方便。對曰。隱實覆相權巧之門也。被接中下曲施誘進。謂之方便。設為上根。言捨方便但說無上道者。斯亦方便之談。以至祖師玄言忘功絕謂。亦無出方便之跡。帝曰。何為佛心。對曰。佛者西天之語。
唐言覺。謂人有智慧覺照為佛心。心者佛之別名。有百千異號。體唯其一。如陛下日應萬機。即是陛下佛心。帝曰。有人念佛如何。對曰。如來出世隨根器而說。
為上根者開最上乘頓悟至理。中下根者未能頓曉。是以佛開觀門令念佛生於極樂。
帝曰。有持經咒求佛如何。對曰。如來種種說法皆為一乘。如百千眾流莫不朝宗於海。如是差別諸緣皆歸薩婆若海。帝曰。祖師既傳心印。金剛經云。無所得法如何。對曰。佛之一化實無一法與人。但示各各自性同一法藏。當時然燈如來但印釋迦本法而無所得。方契然燈本意。帝曰。禪師既會祖意。還禮佛看經否。對曰。沙門禮佛誦經。蓋是住持常法有四種焉。依佛戒修身。參尋知識。漸修梵行。
履踐如來所行之跡。帝曰。何為頓見。何為漸修。對曰。頓明自性與佛無二。然有無始染習故假漸修對治。令順性起用。如人喫飯非一口便飽。是日便對漏下七刻。帝悅賜號圓智禪師。繼有詔旨增修天下祖塔。應未經賜諡者所在以聞。太常考行頒賜(舊唐書)。弘辯京兆人也。嗣章敬寺懷暉禪師。暉泉州人。姓謝氏。憲宗元和十三年入寂。諡大覺禪師。嗣馬祖(傳燈錄)
壬申大中六年。詔復江州廬山東林寺。刺史崔黯為碑。詔加諡遠法師辯覺二字(廬山記)
溈仰宗潭州溈山禪師。名靈祐。福州長谿人。姓趙氏。年十五出家。依本郡建善寺法常律師剃髮受具於杭州龍興寺。究大小乘教。二十三遊江西。參百丈海禪師悟明心法。有司馬頭陀者。自湖南來。言於百丈曰。溈山一千五百人善知識所居之地也。師於百丈會中應命而往。營搆梵宇。值武宗毀教。裹頭隱於民。大中初。觀察使裴休請師復至所居。連帥李景讓奏額曰同慶寺。禪會特盛緇侶輻輳。
師敷揚宗教凡四十餘年。達其道者不可勝數。入室弟子四十一人。至是大中七年正月九日。盥漱趺坐怡然而逝。壽八十三。臘六十四。塔於本山。敕諡大圓禪師。
塔曰清淨。相國鄭愚為碑。師嗣百丈海禪師。海嗣馬祖一禪師(傳燈錄)
仰山屬江西袁州路(揚州之域)。禪師名慧寂。韶州懷化人。姓葉氏。年九歲於廣州和安寺投通禪師出家。十四披剃未登具。即遊方初謁耽源。耽忠國師侍者應真也。已悟玄旨。耽源曰。國師當時傳得圓相。九十七箇。乃六代祖師所留也。授與老僧記之曰。吾滅後三十年。南方有一沙彌到來。大興此教。次第傳授無令斷絕。今適子來當以付之無令斷絕。師既領玄旨。後參溈山遂陞堂奧。師臥次夢入天宮彌勒內院居第二座。有一尊者白槌云。今當第二座說法。師起白槌曰。摩訶衍法離四句絕百非。諦聽諦聽眾皆散去。一日忽有梵僧從空而至。師問曰。近離甚麼。曰西天。曰幾時離彼。梵曰今早。師曰太遲生。曰遊山翫水。師曰。神通遊戲則不無闍黎。梵曰特來東土禮文殊。卻遇小釋迦。遂出梵書貝多葉數十與師。
作禮乘空而去。自此號師小釋迦焉。梁貞明二年丙子歲。師再遷東平。說偈曰。 年滿七十七。無常在今日。日輪正當午。兩手抱屈膝。言訖以兩手抱膝而終。閱明年嗣法弟子南塔光涌禪師遷靈骨歸仰山。塔于集雲峰下。敕諡智通禪師妙光之塔。師嗣溈山祐禪師。法道盛化。人皆宗之曰溈仰宗寂初住王莽山。僖宗乾符六年。山神請曰。東南有大仰山。福地也。師乃遷焉甲戌大中八年。終南山初有一僧結菴習定。一日有猴竊其伽黎衣。披而宴坐。隨有群猴皆習定坐。有脫去者今有五獼猴塔。至是宣宗御製讚曰。嗟汝獼猴能入定。 心猿不動幾千春。罷攀紅樹三冬果。休弄碧潭孤月輪。雙眼已隨青嶂合。兩眉猶對百花顰。自從坐脫終南(山名永興軍今京兆)後。悟了浮生多少人(林間錄)
受戒給牒丙子大中十年。敕法師辯章為三教首座。初令僧尼受戒給牒(唐書舊史)
戊寅十二年冬十月。司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令(平聲)狐綯擬李遠杭州刺史。帝曰。
吾聞遠詩長日唯消一局棋安能理人。綯曰。詩人託此為高興耳。未必實然。帝曰。
且令往試觀之(唐書本傳)
三世同居萬敬孺廬州人。三世同居喪親廬墓。刺指血書佛經。郡守改其所居里。
曰成孝鄉廣孝聚。至是大中十二年有司申聞帝。敕旌表其家(唐書) 藤蘿尊者溫州瑞安本寂禪院僧無繹。因武宗會昌沙汰隱於東北谷。結庵禪定。
閱十年藤蘿纏繞。儼然不動。人號之藤蘿尊者。後人立嗣至今奉祀之(出永寧編)
己卯大中十三年八月帝崩。宣宗性明察沈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
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唐書本紀)
懿宗諱漼。宣宗長子。始封鄆王。在位十四年。壽三十一歲。咸通(十四)
庚辰咸通元年普化鎮州普化和尚。不知何許人也。事盤山密受真訣。唯振一鐸佯狂街市或居塚間。至是咸通元年振鐸凌空隱隱而逝。莫測其由。師嗣盤山積禪師。積嗣馬祖(傳燈錄) 壬午咸通三年二月。杭州大慈山寰中禪師入滅。壽八十三。敕諡性空禪師。師蒲阪人。姓盧氏。嗣百丈海禪師。夏四月敕兩街四寺。各置戒壇。剃度僧流二七日(唐書舊史)
水懺匡宗大德。諱知玄。姓陳氏。咸通四年制署號悟達國師。總教門事。十二年五月。帝幸安國寺。賜師沈香裝飾寶座。高二丈餘珍麗絕甚。僖宗中和二年。
駕幸蜀避黃巢至成都。遣御史郭遵。齎璽書召師赴行在。次年師自成都行宮。辭還九隴山。一珠隆起于左股楚甚。是曰人面瘡。遇異僧引水洗瘡。知為晁錯袁盎冤對也。今之水懺三卷者緣起於師也。師亦自知時謝。右脅安然而逝。師三學洞貫名蓋一時。世稱陳菩薩(唐書舊史)
德山朗州德山禪師。名宣鑒。簡州人。姓周氏。丱歲出家。依年受具。精究律藏於性空寺。通貫諸經旨趣。常講金剛般若。時謂之周金剛。不信南方宗禪之道。
乃曰。出家兒千劫學佛威儀。萬劫學佛細行。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我當摟其窟穴滅其種類以報佛恩。遂檐青龍疏鈔出蜀至澧陽。路上買油糍點心。婆子指其檐曰這箇是甚麼。師曰。青龍疏鈔。婆曰講何經。師曰。
金剛經。婆曰我有一問。若道得我當供上座油糍。若道不得不與油糍。婆乃問曰。
經中道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審上座點那箇心。師無語乃不得油糍而去。遂之澧州龍潭寺。至法堂曰。久嚮龍潭及乎到來。潭又不見。
龍又不現。潭隱身曰。子親到龍潭。師無語求棲止焉。一夕侍立。潭曰更深何不下去。師便出卻回。曰外面黑潭點紙燭度與師擬接。潭即吹滅之。師當下大悟便禮拜。潭曰子見箇甚麼。師曰。從今向去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也。來日將所攜疏鈔。於法堂前焚之。舉火曰。窮諸玄辯若一毫置於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諸巨壑。辭去抵溈山。復還住澧陽三十年。屬武宗廢教。隱於獨浮山之石室。宣宗大中初。武陵刺史薛廷望再葺德山精舍。號古德禪院。請師住持不肯下山。廷望設詭計。以茶鹽誣師致之入州。禮敬堅請。然後居之以闡玄化。至是咸通六年十二月三日謂眾曰。捫空追響勞汝心神。夢覺覺非竟有何事。言訖安坐而化。敕諡見性禪師。嗣龍潭崇信禪師(傳燈錄)武陵唐為朗州今常德路荊域臨濟宗鎮州真定路也。臨濟禪師。名義玄。生曹州南華刑氏。自幼剃落。初到黃檗。時睦州陳尊宿為首座。問師在此幾時。師曰。在此三年。州指其問佛法的的大意。檗便打。三度問三度打。師乃辭睦州曰。自恨障緣不領深旨。今且辭去。
州曰須辭和尚。睦州語檗曰。問話上座若來辭方便接伊。已後為一株陰涼大樹覆蔭天下人去在。師辭檗。檗曰往高安參大愚去。師至高安。愚曰。甚處來。師曰黃檗。愚曰。黃檗有何言句。師曰某甲三度問佛法的的大意。三度被打。不知有過無過。愚曰。黃檗與麼老婆心切。師於言下大悟。乃曰。元來黃檗佛法無多子。
愚搊住曰。這尿床鬼子。適來道有過無過。如今卻道佛法無多子。爾見箇甚麼道理。速道速道。師於大愚肋下築三拳。愚拓開曰。汝師黃檗。非干我事。卻回黃檗。檗曰來來去去有甚了期。師曰。祇為老婆心切。便人事了侍立。檗曰。大愚有何言句。師舉前話。檗曰。大愚老漢饒舌。待來痛與一頓。師曰。說甚待來即今便打。遂掌黃檗。檗曰。這風顛漢來這裏捋虎鬚。師便喝。檗云。侍者引之參堂去。師後住鎮州臨濟。學侶雲集。乃曰。大凡演暢宗乘。一句中須具三玄門。
一玄門須具三要。有權有實有照有用。汝等諸人作麼生會。後居大名府興化寺東堂。至是咸通八年四月十日說偈曰。沿流不止問如何。真照無邊說似他。離相離名人不稟。吹毛用了急須磨。端坐而逝。塔全身於府西北隅。敕諡慧照禪師。塔曰澄靈。嗣黃檗運。運嗣百丈海。緇林尊仰曰臨濟宗(傳燈錄)
戊子咸通九年。詔康承訓討龐勛等於徐州。承訓奏乞沙陀三部落使朱耶赤心帥其眾以自隨。敗勛於徐州。勛死。帝嘉朱耶赤心之功。置大同軍於雲州。以赤心為節度使。賜姓李名國昌。國昌子克用。克用子存勗後唐莊宗也。初太宗貞觀間破西突厥(音屈)。置十三州都督府。未嘗有沙陀府也。有處身處密諸部。又其小者也。朱耶者處身別部之號也。至憲宗時始有朱耶盡忠及子執宜見於中國。自號沙陀。以朱耶為姓。蓋沙陀大磧也。自處身以來。世居此磧。號沙陀突厥至盡忠孫。
賜姓李氏。李氏復大。而夷狄遂以沙陀為貴種(克用滅黃巢功第一)
曹洞宗江西瑞州洞山禪師。名良价。為越州會稽俞氏。幼歲出家。從師念般若心經。至無眼耳鼻舌身意處。忽以手捫面問其師曰。某甲有眼耳鼻舌等。何故言無。其師駭異曰。吾非汝師。指其往五洩山禮默禪師披剃。年二十一詣嵩山具戒。
遊方首謁南泉。次參溈山。溈山指之曰。此去豐陵攸縣石室相連。有雲巖道人。
若能撥草瞻風必為子之所重。由是徑造雲巖便問。無情說法甚麼人得聞。巖曰無情得聞。師曰。和尚聞否。巖曰我若聞汝即不聞吾說法也。師曰。某甲為甚麼不聞。巖豎起拂子曰還聞麼。師曰。不聞。巖曰我說法汝尚不聞。豈況無情說法乎。
師曰。無情說法該何典教。巖曰豈不見。彌陀經云水鳥樹林悉皆念佛念法。師於此有省。乃述偈曰。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時方得知。辭去。宣宗大中末年。於新豐山接誨學侶。盛化豫章高安之洞山。權開五位。善接三根。大闡一音。廣弘萬品。橫抽寶劍剪諸見之稠林。妙協弘通截萬端之穿鑿。又得曹山深明的旨妙唱嘉猷道合君臣偏正回互。由是洞上玄風播於天下。故諸方宗匠咸共推尊之曰曹洞宗。至是咸通十年二月入寂。壽六十三。臘四十二。敕諡悟本禪師。塔曰慧覺(傳燈)
江西撫州路曹山禪師。名本寂。生泉州莆田黃氏。少業儒。年十九歲往福州靈石出家。二十五登戒謁洞山。山問。闍梨名甚麼。師曰本寂。山曰。那箇聻。師曰不名本寂。山深器之。自此入室。盤桓數載乃辭去。山遂密授洞上宗旨。直趨曹溪禮六祖塔回吉水。眾嚮師名請開法。師志慕六祖。遂名山曰曹。尋值賊亂乃之宜黃。有信士王若一。捨何王觀請師住持。師更何王為荷玉。由是法席大興。學者雲萃。洞山之宗至師為盛。昭宗天復元年六月十五日謂眾白。曹山明日辰時行腳去。及時焚香宴坐而化壽六十二。臘三十七。葬全身於山之西阿。敕諡元證禪師。塔曰福圓。寂嗣洞山良价禪師。价嗣雲巖晟。晟嗣藥山儼。儼嗣石頭遷。遷嗣青原思。思嗣六祖大鑒禪師(傳燈錄) 庚寅咸通十一年十一月帝誕節。召兩街大德僧人入內講道。帝悅賜曇顯等十人紫衣。賜永興軍終南山道宣律師號澄照律師(本傳)
相國裴公至是咸通庚寅薨。壽七十四歲。執弟子禮事黃檗運禪師。悟明心要。
公諱休。字公美。河東孟州間喜人。兒時與兄弟偕隱。晝講經夜著書。有饋鹿者。
休不食曰。蔬食猶不足。今一啗肉。後何以繼。擢進士第。累遷職任刺洪州日。
入龍興寺觀畫壁曰。容儀可觀。高僧何在。眾無對者。公曰。此間有禪僧否。屬運禪師於嶺南黃檗山捨眾。來大安精舍混跡灑掃。人莫之識。或曰有一禪者。公延之至。理前語問之。運朗聲曰。裴休。公曰諾。運曰。在甚麼處。公豁然契會。
遂迎之入府。朝夕問道公移鎮宛陵(宣州也)請運與俱。公於宣宗時執政雲居禪師。名道膺。幽州玉田人。姓王氏。童丱出家於涿州延壽寺。二十五歲成大僧。其師令習聲聞篇聚。非其好棄之。遊方至翠微。聞洞山法席遂造焉。契悟宗旨。結庵三峰經旬不赴堂。价禪師覘之。每有天人送食。洞山謂之曰。我將謂汝是箇人猶作這箇見解。高聲呼曰膺庵主。師應諾。山曰。不思善不思惡是甚麼。師有省回庵宴坐。天神尋之不見三日乃絕。山勉師隨方接人。遂乃焚其庵。
去海昏登歐阜廬山西北崦冠世之絕境也。就樹縛屋而居號雲居。衲子亦追求而集。 散處山間樹下。久成苫架。至是咸通十三年遂成法席。學侶至一千五百眾。唱洞山之道居三十年。道遍天下。南昌王鐘傅師尊之。師於昭宗天復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為眾開最後方便。敘出世始末。次年正月三日端坐而逝。敕諡弘覺禪師。塔曰圓寂(傳燈錄)
帝於宮中日齋萬僧。御製贊唄(唐書舊史)
癸巳咸通十四年三月。詔迎鳳翔法門寺佛骨。以四月八日至京。帝御安福門樓迎拜。引入內道場三日供養。送京城諸寺。七月帝崩。太子即位。明年四月詔送佛骨歸於鳳翔。都人耆耋辭餞。皆嗚咽流涕(舊唐書)
僖宗儇。懿宗第五子。初封晉王。懿宗不豫。立為皇太子。在位十五年。壽二十七乾符(六)廣明(一)中和(四)光啟(三)文德(一)
甲午乾符元年(六) 時東昌路濮(音卜)州人王仙芝。始聚眾數千人起於長垣。二年黃巢亦聚眾千餘人應王仙芝。巢少時與仙芝皆以販私鹽為事。巢善騎射喜任俠粗涉書傳。屢舉進士不第。遂為盜與仙芝攻剽州縣橫行山東。民之困於重斂也爭歸之。數月之間眾至數萬。乾符五年。招討使曾元裕大破王仙芝於黃梅追斬仙芝。黃巢方攻毫州。仙芝餘黨尚讓者帥其餘眾歸巢。推巢為主。號衝天大將軍。稱王霸元年署官屬陷福建。乾符六年冬巢來襄陽。十一月山南東道節度使與江西招討使曹全晸(時正切)
合兵。屯荊門以拒之。戰敗北至江陵俘斬其什七八。巢與尚讓收餘眾渡江東走。 巢勢復振。轉掠饒信池宣歙杭等十五州。眾至二十萬。廣明元年十一月巢陷東都(洛陽也)。十二月壬午巢兵攻潼關。關上兵皆潰。中官田令孜奉帝自金光門出。
惟福穆澤壽四王及妃嬪數人從行。百官皆莫之知。巢入長安。帝幸興元乃入蜀。
庚寅巢殺唐宗室在長安者。壬辰巢即皇帝位。國號大齊。稱金統元年。中和二年。
巢所署同州防禦使朱溫屢請巢益兵以捍河中。不報。溫見巢兵勢日蹙知其將亡。
親將胡真謝瞳勸溫歸國。九月溫殺其監軍嚴實舉州降。諸道行營都統王鐸承制以溫為同華節度使。未幾賜名全忠。河中留後王重榮行營都監楊復光東面宣慰使王徽諸道行營都統王鐸議討賊。復光曰。雁門李僕射(克用也)驍勇有強兵召之來賊不足平也。時王鐸在河中。乃以墨敕召李克用。十一月克用將沙陀(始見懿宗感通九年)萬七千人趣河中。中和三年三月。克用進軍渭橋與巢軍戰於渭南。賊兵大敗奔走。四月克用自光泰門入京師。巢力戰不勝焚宮室遁去。克用時年二十八歲。破巢復長安功第一。詔以克用為河東節度使。中和四年春二月巢走圍陳州。
李克用率汴徐[六/衣]之軍以救之。五月巢引兵東北趣汴州。克用追及巢於中牟奮擊大破之。巢將尚讓帥其眾降克用。克用追至冤句(巢居之邑)糧盡乃還汴州營於城外。朱全忠固請入城館於上原驛。全忠置酒克用乘酒語頗侵之。全忠不平發兵圍驛而攻之。克用縋城得出。六月武寧將李師悅等追巢至瑕丘敗之。巢眾殆盡走至狼虎谷巢甥林言斬巢兄弟妻子首以降。巢始起於乾符二年至中和四年七月滅(唐書) 睦州(今淅西道建德路也)陳尊宿。名道明。江南陳氏之後也。幼出家本州開元寺。
持戒精嚴學通三藏。遊方契旨於黃檗。延充首座。眾請住觀音院。常有百餘眾經數十載。諸方歸慕咸以尊宿稱。後歸開元房居。織蒲鞋以養母。故有陳蒲鞋號天使至問師。三門俱開從那門入。師喚尚書使應諾。師曰。從信門入。師看經。次陳操尚書問和尚看甚麼經。師曰金剛經。尚書曰六朝翻譯此當第幾。師舉起經曰。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至是乾符四年召門人曰。此處緣息吾當逝矣。乃跏趺而逝。郡人以香薪焚之。舍利如雨。收靈骨塑像於寺。壽九十八。臘七十六。嗣黃檗運禪師。運嗣百丈海禪師(傳燈錄)
己亥乾符六年庚子廣明元年辛丑中和元年澧州洛浦山禪師名元安。鳳翔麟遊人丱歲。出家。具戒持律通經論。是年參臨濟玄禪師充侍者。後往夾山卓庵。昭宗光化元年八月誡門人曰。出家之法長物不留。
況其他哉。切須在念。時光迅速大道深玄。苟或因循曷由體悟。至十二月一日安坐而寂。嗣夾山會禪師(傳燈)
夾山澧州夾山禪師。名善會廣。州廖氏子。幼歲出家。依年受戒。聽習經論。
該練三學。出住潤州(浙西道鎮江路揚州之域)鶴林。因道吾指之。見船子誠禪師。
於華亭契悟心要。恭稟遺命遁世忘機。懿宗咸通年間。棲遲豐州。學侶雲集。相從卜居于夾山。遂成院宇。至是中和元年十一月七日入寂。葬本山。諡傳明大師。
嗣船子誠禪師(傳燈)
壬寅中和二年。鐘傳據江西(唐書)
癸卯中和三年。李克用復京師拓跋思恭以兵赴國難。黃巢之亂也。朝廷命思恭權夏綏節度使賜姓李(見宋仁宗寶元元年)
甲辰中和四年黃巢既滅。秋七月李克用至晉陽遣使奉表。極言朱全忠妒功嫉能終為國患。凡八上表請誅討之。帝謂方事之殷姑存大體。詔獎諭克用且解之。于時浙東饑疫明州普賢懺院幼璋禪師收瘞台溫明三郡餓殍遺骸數千。時人呼師曰增悲菩薩(高僧傳)
乙巳光啟元年二月。帝還至京師改元。中官田令孜愈縱威權。河中節度使王重榮累表數令孜罪惡。重榮啟李克用引兵赴之。十二月克用進逼京城。田令孜夜奉帝自開遠門出幸鳳翔。光啟二年春正月田令孜請帝幸興元。帝不從。是夜令孜引兵入宮劫帝幸寶雞。宰相朝臣皆不知。及發寶雞留楊晟(時正切)守散關(興元路之口也)乘輿纔入散關。邠寧節度使朱玫已圍寶雞。嗣襄王熅肅宗玄孫也。有疾從上不及留遵塗驛。為玫所得與之俱還鳳翔。三月車駕至興元。朱玫逼百官奉襄王熅權監軍國事。長安百官太子太師斐璩等勸進於襄王熅監即皇帝位。改元建貞。
遙尊帝為太上元皇帝。觀軍容使楊復恭傳檄關中稱。得朱玫首者以靜難節度使賞之。玫將王行瑜擒玫斬之。襄王奔河中。王重榮詐為迎奉執熅殺之。詔以行瑜為靜難軍節度使(唐書本紀)
靈雲禪師。名志勤。福州長谿人嗣長慶安。安嗣百丈海。勤在溈山。時見桃花悟道。後返福州居靈雲(傳燈錄)
錢鏐(吳越王也)是年討董昌有功授杭州刺史巖頭鄂州巖頭禪師。名全奯。泉州柯氏子。少禮青原誼公落髮。稟戒於長安寶壽寺。習經論諸部。憂游禪苑。後參德山契旨住巖頭。值武宗汰教乃於湖邊隱作渡子。後庵於洞庭臥龍山。徒侶臻輻。至是光啟三年四月八日入寂。門人為焚之獲舍利四十九粒。起塔供養。敕諡清巖禪師嗣德山鑒。鑒嗣龍潭信(傳燈錄)
石霜潭州石霜山禪師。名慶諸。江西吉州新滏陳氏。依洪井西山紹鑾禪師落髮。
詣洛下習毘尼教。抵溈山充米頭。一日溈山拾一粒米謂師曰。莫輕這一粒。百千粒從這一粒生。師曰。百千粒從這一粒生。未審這一粒從甚處生。溈山呵呵大笑便歸方丈。至晚上堂曰米裏有蟲。諸人好看。後參道吾智禪師。密契心要。後因避世混俗於長沙劉陽陶家坊。人莫識者。因僧舉洞山解制上堂。秋初夏末兄弟東去西去。直須向萬里無寸草處去。師曰。出門便是草。洞山聞之乃云。此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識語。師因此聲名馳露。帝聞師道譽賜紫衣。辭不受。至是光啟三年入寂。葬院之西北隅。敕諡普會大師。嗣道吾宗智智嗣藥山儼。儼嗣石頭遷。遷嗣青原思(傳燈錄)
戊申文德元年二月。帝自鳳翔歸京。三月不豫。壬寅大漸。皇弟吉王保長而賢。
群臣屬望。十軍觀軍容使楊復恭請立其弟壽王傑為皇太弟。癸卯帝崩。遺制太弟傑。更名敏。即皇帝位王建據有西川昭宗懿宗第七子。初封壽王。名傑。更名敏。龍紀元年改名曄。在位十六年。壽三十八龍紀(一)大順(二)景福(二)乾寧(四)光化(三)天復(四)
己酉龍紀元年十一月。帝改名曄。帝將祀圜丘。中尉樞密皆[袖-由 癸](睽桂反)
衫侍從故事也。僖宗之世已具襴笏。至是又令有司制法服。孔緯及諫官皆以為不可。帝出御禮諭之曰。卿等所論至當事有從權。勿以小瑕遂妨大禮。於是宦官始服劍佩侍祠庚戌大順元年辛亥大順二年。楊行密據揚州杭州千頃山禪師。名楚南。福州張氏子。得旨於黃蘗。初抵姑蘇報恩寺。精修禪定二十餘年。足不踰閾。尋住錢塘支硎山慈雲。雖應緣無倦。常住禪定。或踰月或浹旬。僖宗光啟年間。刺史錢鏐請師下山供養。僖宗聞其道化就賜紫衣。僖宗文德元年五月入寂。壽七十六。塔於院之西隅。師著破邪論行於世。嗣黃蘗運禪師。至是大順二年。宣州孫儒寇錢塘發塔睹師。全身爪髮俱長。拜謝修塔而去(傳燈錄)
壬子景福元年八月。以楊行密為淮南節度使。宣明曆寖差。太子少詹事邊岡造新曆成。十二月帝命之曰景福景玄曆癸丑二年以渝州刺史柳玭為瀘州刺史。柳氏自公綽以來。世以孝悌禮法為士大夫。 所宗玭為御史大夫。上欲以為相。宦官惡之故久謫於外。玭嘗誡其子弟曰。凡門地高可畏不可恃也。立身行己。一事有失則得罪重於他人。死無以見先人於地下。
此其所以可畏也。門高則驕心易生。族盛則為人所嫉。懿行實才人未之信。小有玭纇眾皆指之。此其所以不可恃也。故膏梁子弟學宜加勤行宜加勵。僅得比他人耳玭(玉病)纇(絲節)
王朝據福州稱留後。王鎔帥鎮定稱趙王。劉仁恭是時為幽州盧龍節度使稱燕王甲寅乾寧元年。沙門貫休(婺州人也)入蜀。以詩謁王曰。一瓶一缽垂垂老。萬水萬山特特來。蜀王待以殊禮加以官資。禪月大師號亦其賜也。至後唐莊宗同光三年入寂。高僧齊巳蜀人也。幼捐俗依溈山祐禪師。時慧寂禪師(仰山也)住豫章觀音院。巳總轄庶務。有粥疏曰。粥名良藥。佛所贊揚。義冠三檀。功標十利。更祈英哲。各遂願心。既備清晨。永資白業。其後居西山金鼓示寂。塔存焉。龍盤乃其書堂也(雲外紀談)
乙卯乾寧二年。次年馬殷據湖南杭州。錢鏐兼鎮東西兩浙。李茂貞犯京師。帝幸華州。茂貞入長安。宮室市肆燔燒俱盡丙辰三年正月九峰玄禪師戒其徒曰。無虛度光陰。無虛消信施。既已出家唯道是履名大丈夫。云已寂然入定。至三月二十日而入滅丁巳乾寧四年閩帥王朝薨弟審知嗣據其地趙州禪師。名從諗。曹州郝鄉人也。姓郝氏。童穉於本州扈通院從師披剃。未納戒抵池陽參南泉願禪師。泉器之。一日問泉曰。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 師曰。還可趣向也無。泉曰擬向即乖。師曰。不擬爭知是道。泉曰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豈可強是非耶。師於言下悟理。乃往嵩嶽琉璃壇納戒。仍返南泉。久之眾請住趙州(隸真定路)觀音院。一曰東院道化甚盛。作十二時歌。偈頌機緣語錄流行於世。新到師問曰。曾到此間麼。僧曰未曾到。師曰。喫茶去。又問僧曰。曾到此間麼。僧曰曾到。師曰。喫茶去。院主問曰。為甚麼曾到也喫茶去。未曾到也喫茶去。師召院主。主應諾。師曰。喫茶去。時真定帥王鎔稱趙王。廬王節度使劉仁恭稱燕王。二王爭相重敬。至是乾寧四年十一月二日臥右脅而寂。壽一百二十歲。敕諡真際大師。嗣南泉願。願嗣馬祖(傳燈)
戊午光化元年赦李茂貞。八月車駕自華州還京師己未光化二年。華嶽禪師玄偉編次德宗貞元以來禪宗機緣。為聖胄集杭州無著禪師。名文喜。嘉興朱氏。年七歲依本邑常樂寺國清出家剃染。習律聽教。屬武宗汰教反服韜晦。宣宗初再度於鹽官齊峰寺。往五臺禮文殊。遇一老翁牽牛而行。邀師入寺。翁縱牛引師陞堂。翁踞床指繡墩命坐。翁曰。近自何來。
師曰南方。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師曰。末法比丘少奉戒律。翁曰。多少眾。
師曰或三百或五百師。卻問此間佛法如何。住持翁曰。龍蛇混雜。凡聖同居。師曰。多少眾。翁曰前三三後三三。翁呼童子均提致茶。又進酥酪。翁拈起玻璃盞問曰。南方還有這箇否。師曰無。翁曰。尋常將甚麼喫茶。師無對辭別。翁令童子相送。師問童子前三三後三三是多少。童召大德師應諾。童曰是多少。師曰。 此為何處。童曰此金剛窟般若寺也。師悽然悟彼翁者文殊也。即稽首童子願乞一言為別。童說偈曰。面上無嗔供養具。口裏無嗔吐妙香。心裏無嗔是珍寶。無垢無染是真常。言訖均提與寺俱隱。懿宗咸通三年師至洪州(龍興)觀音。參仰山寂禪師。頓悟心法。後回浙西住龍泉寺(杭州)。錢王奉賜紫衣署無著禪師。至是光化三年十月三日。告眾曰。三界心盡。即是涅槃。言訖跏趺而逝。壽八十歲。塔於鷲峰靈隱之西塢。哀帝天祐二年叛兵發師塔。肉身不壞爪髮俱長。錢王謬聞之。 遣裨將邵志重加封瘞。宋寧宗嘉定十三年遷葬淨慈山智覺壽禪師塔左。師嗣仰山寂。寂嗣溈山祐禪師(五燈會元)
庚申光化三年初。崔胤與上密謀盡誅宦官。流樞密使宋道弼景務修等皆賜自盡。 宦官益懼。中尉劉季述王仲先樞密使王彥範薛齊偓等陰謀廢立。帝獵苑中夜歸。 季述扶帝與后同輦。嬪御侍者纔十餘人。適少陽院鎖其門。季述矯詔令太子裕監國尋使即皇帝位。以帝為太上皇。季述遣其養子希度詣朱全忠許以唐社稷輸之。
天平節度副使李振勸全忠誅季述。全忠乃囚希度遣振如京師。崔胤密遣人說神策指揮。使孫德昭誅季述等。時十二月也辛酉大復元年正月朔。王仲尼入朝。孫德昭擒斬之。崔胤迎帝御長樂門樓。帥百官稱賀。周承晦擒劉季述王彥範繼至。方詰責已為亂挺所斃。薛齊偓赴井死。出而斬之滅四人之族。時朱全忠李茂貞各有挾天子令諸侯之意。全忠欲帝幸洛陽。
茂貞欲帝幸鳳翔。朱全忠至河中表請車駕幸東都。十一月中尉韓全誨逼帝幸鳳翔。
遂火其宮城壬戌天復二年十一月。朱全忠進攻鳳翔錢鏐進爵越王癸亥天復三年春正月。李茂貞請帝誅韓全誨等。與朱全忠和。遣使囊全誨等首以示全忠。甲子車駕出鳳翔幸全忠營。己巳入長安甲子天祐元年春正月朱全忠請帝遷都洛陽。壬戌車駕發長安。甲子至華州。朱全忠屢章促發遂至洛陽。改元天祐。朱全忠遣李振至洛陽。與蔣玄暉等。八月弑帝立輝王為皇太子。柩前即位。時年十三歲。哀帝也錢鏐加封吳王哀帝柷。昭宗第九子。在位四年。禪于梁。梁封帝為濟陰王。遷於曹州。戊辰年鴆殺濟陰王於曹州。追諡曰唐哀皇帝。號景宗一云。朱全忠弑昭宗立哀帝。逾四年使劉霸鴆哀帝。葬溫陵。立少帝濮王紃。一名繼。昭宗子也。年號天壽。朱全忠又鴆之。議以天祐四年禪位于梁云。本紀不載濮王一年事紃(松倫反)天祐(四)
乙丑天祐二年淮南楊行密薨。子渥嗣位丙寅三年南平鐘傅薨。子匡時立。尋為秦虜。荊南節度高季昌據荊南。閩王會雪峰玄沙二禪師問曰。將何為道作何修行見性成佛。雪峰曰。宜先懺悔滌除障垢。 所以獲心見性。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願大王識取實相。自然成佛(本傳)。丁卯天祐四年三月。帝遜於梁王。梁受禪改元開平元年右唐二十一主合二百八十八年禪于梁五代梁受唐禪都汴州開平二年遷都洛陽均王仍都大梁太宗末帝二主合十六年而歸後唐太祖姓朱氏。宋州人。本名溫。唐僖宗時從黃巢作亂。巢署溫同州防禦使。溫叛巢歸唐。天子賜名全忠拜宣武軍節度使。昭宗光化三年進封梁王。哀帝天祐四年三月受唐禪。更名晃。被袞冕即皇帝位。改國號曰梁。在位六年。壽六十一歲。以汴州為開封府。命曰東都。以故東都(洛陽也)為西都是時惟河東鳳翔淮南稱天祐年號。西蜀稱天復。尋亦自立。改元武成。餘皆稟梁正朔稱臣奉貢開平(四)乾化(二)
丁卯開平元年四月改元。以河南尹兼河南節度使張全美為魏王。鎮海鎮東節度使吳王錢鏐為吳越王。加清海節度使劉隱。威武節度使王審知兼侍中。仍以劉隱為大彭王。以權知荊南留後高季昌為節度使趙王王鎔燕王劉仁恭晉王李克用岐王李茂貞吳越王錢鏐楚馬殷荊南高季昌淮南楊渥閩王王審知蜀即帝位王建南平劉隱王鎔帥鎮州真定也稱趙王。劉仁恭幽州盧能節度燕王晉王李克用稱天祐年號。克用本沙陀人。見唐懿宗咸通九年岐王鳳翔李茂貞深州博野人。本姓宋。名文通。為博野軍戍卒。黃巢犯京師。茂貞以功補扈蹕都頭。僖宗賜姓李名茂貞。拜鳳翔隴右節度使。昭宗時封為岐王。
稱天祐四年吳越王錢鏐。字具美。杭州臨安人。唐僖宗時為董昌偏將。殺退黃巢兵。昌以鏐為都指揮。董昌尋亦叛。昭宗以鏐為浙東招討使平昌。進封天下兵馬都元帥尋封王。至是梁開平元年封吳越王。後唐莊宗賜玉冊金印。鏐居杭州二十一年。八十一薨楚王馬殷。字霸圖。許州鄢陵人。唐昭宗乾寧中拜武安軍節度使鎮潭州。盡有湖南之地。梁大節開平二年處湖南。聽民自採茶賣於北客。收其征以贍軍。七月殷奏汴荊襄唐郢復州置回圖務運茶河南北賣之以易繒纊戰馬。詔許之。湖南由是富贍。梁封之為楚王荊南節度使高季昌。字賂孫。陝州人(隸今洛陽)。梁初鎮荊南節度十州後為諸道所侵。季昌有江陵一城而已。至後唐莊宗時。封為南平王淮南號吳楊渥稱天祐四年。渥父行密。字化源。廬州合肥人。家世微賤。有膂力能舉千斤。日行三百里。為本州步健。破黃巢功。大唐昭宗景福元年八月為淮南節度使。淮南王進封楚王。唐哀帝天祐二年行密薨。壽五十四。據廬州十二年。
子渥嗣位。梁太祖封之為吳王閩王王審知。字信通。光州固始人。唐僖宗時黃巢寇亂。因有閩嶺五州之地。梁開平元年以威武節度使王審知兼侍中。審知自唐昭宗時已受封為閩王矣。至其子延鈞。後唐明宗長興四年改名璘即皇帝位。建元龍啟。國號大閩蜀王王建。字光圖。許州舞陽人。唐僖宗初。陳欽瑄節制西川中尉日令孜為監軍。
召建欲致麾下。欽瑄疑止之。建怒以兵攻成都殺欽瑄等。昭宗授以西川節度使。
梁受唐禪。開平元年九月。王建即皇帝位。國號大蜀。明年改元武成南平劉隱。上蔡人。今汝寧古蔡州也。其祖安仁徙居閩中。商賈南海因家焉。父謙為廣州牙將。破黃巢有功。陞封州刺史卒。州人表隱代之。累有勳烈。唐昭宗封隱南海王。哀帝天祐二年進封安南都護清海節度使。次年封南平王。今梁加隱侍中文封南海王。乃以隱為大彭王。乾化元年卒。壽三十八。其弟巖襲位。盡有嶺表之北。巖更名龑。梁末帝貞明三年即帝位。國號漢。年曰乾亨立二十五年。 壽五十四戊辰開平二年正月。晉王李克用卒。子存勗十一月立。梁遷都洛陽。鴆濟陰王於曹州。諡曰唐哀皇帝趙王鎔燕劉仁恭晉存勗天祐五年岐王李茂貞吳越錢鏐楚馬殷荊南高季昌淮南吳楊渥閩王審知蜀王建武成元年南平劉隱福州雪峰禪師。名義存。泉州南安曾氏子。年十二從莆田玉澗寺慶玄律師出家。
年十七落髮。往幽州寶剎寺受戒。久歷禪會。三登投子。九到洞山。後仍緣契德山。唐懿宗咸通中回閩雪峰創院。徒侶翕然。僖宗賜號真覺禪師。仍賜紫衣。師之法席常有千五百眾。至是開平二年三月示疾。閩帥命醫來。師曰吾非疾也。遺偈付法訖。五月二日出遊藍田暮歸。澡浴中夜入寂。壽八十七。師嗣德山鑒。鑒嗣龍潭信福州玄沙宗一禪師。名師備。閩之謝氏子。幼泛小艇於南臺江。狎諸漁者年三十忽慕出家。投芙蓉訓禪師剃落。往豫章開元寺受具。布衲芒屢。食纔接氣終日宴坐。雪峰以其苦行呼為頭陀。一日雪峰召之曰。何不遍參去。師曰。達磨不來東土。二祖不往西天。峰然之。住後提振宗網遐邇推敬。閩主待以師禮。學侶餘八百眾。當梁太祖開平二年十一月入寂。壽七十五。閩主為師樹塔。師嗣雪峰存禪師己巳開平三年十月。蜀州刺史王宗辨稱疾杜門。蜀主疑其矜功怨望。加檢校太保不受。謂人曰廉者足而不憂。貪者憂而不足。吾小人致位至此足矣。豈可求進不已乎。蜀主嘉其志趙燕晉王天祐六年岐王天祐六年吳越楚荊南淮南天祐六年閩蜀王建武成二年南平庚午開平四年續寶林傳南嶽惟勁頭陀集唐昭宗光化年以來宗師機緣。為續寶林傳四卷趙燕晉王天祐七年岐王天祐七年吳越楚荊南淮南天祐七年閩蜀武成三年南平辛未乾化元年龑趙王鎔燕帝位應天元年晉王天祐八年岐王天祐八年吳越王楚荊南淮南吳天祐八年閩蜀南平劉巖三月。靜海節度使南平襄王劉隱既卒。其弟巖襲位。後名龔。又改龑八月燕王劉仁恭之子劉守光即皇帝位。國號大燕。改應天元年壬申二年二月湖州道場山如訥禪師。卓庵於山乘虎遊行。訥湖州人。師嗣翠微無學禪師。學嗣丹霞然。然嗣石頭希遷禪師趙燕應天二年晉天祐九年岐王天祐九年吳越王楚荊南淮南吳天祐九年閩蜀永平二年南平二月帝疾增甚。誅戮無常。又議出征。從官多畏憚。帝長子郴王友裕早卒。次假子搏王友文帝特愛之。郢王友珪心不平。帝出友珪為萊州刺史。友珪微行入左龍虎軍。見統軍韓勍以情告之。勍以牙兵五百人從友珪。雜控鶴士入伏禁中。中夜斬關入至寢殿。友珪僕夫馮廷諤刺帝。祕不發喪。矯詔稱。朕躬危殆宜令友珪權主軍國之務。發喪即皇帝位。乾化三年正月改元鳳曆。是時均王友貞處大梁討友珪。友珪自度不免。令馮廷諤先殺妻張氏次殺己。廷諤亦自剄。均王即位於大梁。
稱乾化三年均王太祖第三子。初名友貞。封均王。鎮大梁。汴州也。乾化三年正月誅大逆友珪。
遂即皇帝位。於大梁就都之。追廢友珪為庶人。三月帝更名鍠。久之又名瑱。在位十一年。壽三十六歲。諡曰末帝乾化(又二)貞明(六)龍德(三)
癸酉乾化三年趙燕應天三年晉天祐十年岐王天祐十年吳越王楚荊南淮南吳天祐十年閩王蜀永平三年南平金光明道場杭州瑞應幼璋禪師。請吳越王每年於天台山建金光明道場。諸郡黑白大會。逾月而散。光明大會始於師也甲戌乾化四年正月。晉主既克燕。以練[糸*斥](習著反)劉仁恭并守光。凱歌入晉陽。獻于太廟斬守光。械仁恭至代州。祭先王墓斬之趙燕晉滅之晉天祐十一年岐王天祐十一年吳越王楚荊南淮南吳天祐十一年閩蜀永平四年南平舒州投子山禪師。名大同。本州懷寧劉氏子。幼歲依洛下保唐寺滿禪師出家。初習安般觀。次閱華嚴發明性海。謁翠微學禪師頓悟宗旨。由是故意周遊。後從故里隱投子山。結茅而居。至是乾化四年四月六日入寂。敕諡慈濟大師。師嗣翠微學禪師乙亥貞明元年趙晉王天祐十二年岐王天祐十二年吳越王楚荊南淮南吳天祐十二年閩蜀永平五年南平丙子貞明二年契丹太祖阿保機神冊元年趙晉王天祐十三年岐王天祐十三年吳越王楚荊南淮南吳天祐十三年閩王蜀通正元年南平契丹鮮卑山之遺種在商。高宗之伐鬼方者是也。自梁末帝貞明二年太祖阿保機稱帝建國立年。傳嗣凡九主在位首末二百一十五年。實歷二百單九年(遼志)。太祖皇帝諱億番。名阿保機。乃斡里小子也。父斡里為夷离巾。猶中國刺史也。先是契丹部落分而為八。各有大人相與推約一人為王。建旗鼓以號令諸部。每三年則以次相代。及阿保機為王尤雄。勇恃其彊不肯受代。五姓奚及七姓室韋咸服屬之。擊黃頭室韋還七部劫之於境上求如約。阿保機曰。我為王九年。得漢人多請師種落居古漢城。與漢人守之自為一部。七部許之古漢城者拓跋魏之滑鹽縣也。地宜五穀。有鹽池之利。其後阿保機擊滅七部併為一國。又北伐室韋女真。西取突厥故地。擊奚滅之。復立奚王使契丹監其兵。東北諸夷皆畏服之。初唐懿宗咸通末年有習爾者為王。土宇始大。其後欽德為王。乘中原多故時人侵邊。燕帝劉守光末年衰困。遣參軍韓延徽求援於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留之久乃禮而用之。延徽始教契丹。建牙開府。築城廓立市里。以處漢人。使各有配耦墾蓻荒田。契丹由此威盛彊大。至是貞明二年。阿保機始自稱皇帝。國號大契丹。年曰神冊。國人謂之天皇王。姓耶律氏。以妻述律氏為皇后。置百官。治國十一年。卒於夫餘城。
諡曰太祖布袋和尚。名契此。示跡明州奉化縣。常以杖荷一布袋攜破席。凡供身之具盡貯袋中。入市見物則乞。或醯醢魚菹。纔接入口分少許投囊中。時號長汀子。至是貞明二年三月三日坐於嶽林寺廊下說偈曰。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偈已安然而化。其後他州復見其負囊而行。競圖其像而奉祀之丁丑貞明三年契丹神冊二年。南平劉巖即皇帝位于番隅。國號大越。改元乾亨。
次年冬十一月郊天。改國號曰漢(司馬通鑑)
趙晉王天祐十四年岐王天祐十四年吳越王楚荊南淮南吳天祐十四年閩蜀帝天漢元年漢即帝位乾亨元年戊寅貞明國年契丹阿保機神冊三年趙晉王天祐十五年岐王天祐十五年吳趙王楚荊南淮南吳天祐十五年閩蜀帝光太元年漢乾亨元年蜀帝太子衍立。三月吳越王鏐初立元帥府置官屬。淮南吳以徐知誥為淮南節度行軍副使。知誥事吳主盡恭。知誥以宋齊丘為謀主龍湖邵武龍湖禪師。名普聞。唐僖宗第二子也。幼不茹葷。長無經世意。僖宗鍾愛之。僖宗中和元年黃巢亂。帝幸蜀。親王宗室皆逃亡。師斷髮逸遊。謁石霜諸禪師問。如何是教外別傳。諸曰待案山點頭。即向汝道。師因省悟。依止數年乃請遊山。諸曰。逢乾即止。遇陳便住。遂辭行過邵武抵大乾。遙望山顛鬱然深秀問父老。彼有居者否。老曰有一陳嗣者。久隱其中。師至嗣遂分坐同住。師廬茅谷口。陳乃去之。庵址存焉。其寶乘禪院者師茅廬基也。僖宗文德元年三月。 師乃擲錫杖於山。杖止處建立道場。緇素嚮心遂成巨剎。一日有老人來前曰。我龍也。家於此山。行雨不職將有天罰。願師救護。師曰。汝可易形來。俄一小蛇在座。師引之入淨瓶。良久風雷挾座山巒搖震。達且開霽。蛇自缾出。老人來謝曰。非師法力則腥穢此地矣。觀師道場闕水。當以報德。遂斸地成穴。湧泉衍溢乃為一湖。在今半山是曰龍湖。至是貞明四年一日。師集眾僧曰。吾將他適。以院事付聰教二禪人。乃說偈曰。我逃世難來出家。宗師指示箇歇處。住山領眾三十年。對人不欲輕分付。今日分明說似君。我斂目時齊聽取。既而跨虎凌晨抵信州開元寺。龍湖僧追之。師曰。山中已有聰禪師。吾不復歸矣。故龍湖無開山祖師塔。惟有跨虎庵基。為古今之證。敕諡圓覺禪師。五燈會元謂師示寂於龍湖殆非也。師嗣潭州石霜禪師慶諸。諸嗣道吾宗智。智嗣藥山儼禪師。諸吉州人。姓陳氏己卯貞明五年契丹神冊四年趙晉王天祐十六年岐王天保十六年吳越王楚荊南淮南吳武義元年閩蜀衍乾德元年漢乾亨元年夏四月。淮南楊氏即吳國王位。改元武義。建宗廟社稷。置百官宮殿。文物皆用天子禮樂庚辰貞明六年契丹神冊五年趙晉王天祐十七年岐王天祐十七年吳越王楚荊南吳弟溥立閩蜀乾德二年漢乾亨四年辛巳龍德元年契丹天贊元年趙晉王天祐十八年岐王吳越王楚荊南吳順義元年閩蜀乾德三漢乾亨十五年壬年龍德二年契丹天贊二年趙晉王岐王吳越王楚荊南吳順義二年閩蜀乾德四年漢乾享六年越州鏡清順德怤禪師。得法於雪峰。吳越錢王尊其道德。請居天龍寺。又創龍冊寺以居師。學侶奔湊。由是吳越盛於玄學。晉高祖天福二年八月入寂。壽七十四癸未龍德三年。同光元年契丹天贊三年趙唐即帝位同光元年岐王吳越王楚荊南吳順義三年閩蜀乾德五年漢乾亨七年春二月。梁帝遣使冊命吳越王錢鏐為吳越國王。夏四月己巳。晉王李存勗即皇帝位於魏州牙城之南。國號大唐。改元同光。唐所有凡十三節度五十州。帥兵取梁。
梁帝謂皇甫麟曰。李氏吾世讎理難降。首不可俟彼刀鋸。吾不能自裁。卿可斷吾首。麟泣遂弑梁帝。麟因自殺。十月唐帝入大梁右梁二主合一十六年而歸于唐唐李姓。以土德王。都鄴。今彰德路古相州也。後遷都于洛陽莊宗明宗閔帝潞王莊宗諱存勗。本沙陀人。唐懿宗咸通九年賜其祖。姓李。名國昌。帝父名克用。破黃巢復京師功第一。拜河東節度使。累封晉王。薨存勗嗣王位。滅梁建國曰唐。追尊父王克用曰武皇帝。帝在位三年。壽三十五歲同光(三)
同光元年即癸未歲也。十月滅梁改元。十一月遷都洛陽甲申同光二年契丹天贊四年趙秦王茂貞薨吳越王楚荊南淮南吳順義四年閩漢乾德六年蜀乾亨八年正月。岐王李茂貞遣子繼曮上表入貢稱臣。帝尊禮之改封秦王。四月秦忠敬王茂貞薨。子繼曮權知鳳翔軍府事魏府今大名路也。興化禪師。名存獎。本府人。帝詔入內。執弟子禮以事師。一日問曰。朕收復中原得一明珠。未有人酧價。師曰。請陛下珠看。帝以手舒襆頭腳。師曰。君王之寶誰敢酧價。帝悅賜紫衣師號。師皆不受。乃賜馬使乘之。墜地損一足。帝復賜醫。師喚院主與我做箇木[柺-力 (万-一)]子。師接得遶院行。
問僧曰。汝等還識老僧麼。眾曰爭得不識和尚。師曰。跛腳法師說得行不得。至法堂令維那聲鐘眾集。師曰。還識老僧麼。眾無對。師擲下[柺-力 (万-一)]子端坐而逝。敕諡廣濟禪師。師嗣臨濟玄禪師(傳燈錄)
汝州寶應南院禪師名慧顒河北人嗣興化獎乙酉同光三年契丹天贊五年。淮南吳溥於石頭城建清涼寺。禮請悟宗住持趙秦吳越王楚荊南淮南吳順義五年閩延翰嗣位蜀王衍降唐以授孟知祥漢白龍元年九月。帝以子魏王繼岌樞密使郭崇韜伐蜀。蜀主王衍輿櫬衘璧出降。孟知祥者字保盛。邢州龍岡人。樞密使郭崇韜於知祥有引薦舊恩。將行言於帝曰。孟知祥信厚有謀。此行得四川而求帥。無踰此人者。帝可之。大軍乃西行入散關倍道而進攻蜀降。崇韜乃以知祥為西川節度使鎮成都。明宗長興四年封蜀王。潞王清泰元年即皇帝位而殂。子昶嗣立。建元明德。國號蜀。至宋太祖乾德三年降于宋。合四十一年國除漢有白龍現於漢宮。漢主改元白龍。更名龔(司馬通鑑) 明宗諱亶。本名嗣源。北狄人。莊宗養以為子。從莊宗征伐。屢立大功。丙戌年正月。
趙在禮反於鄴。莊宗命李嗣源討之。三月嗣源至鄴都。從馬直軍士張破敗作亂。
兵逼中軍。嗣源叱問之。對曰。主上棄恩任威云克城之後盡坑魏搏之軍。我輩畏死耳。今眾議請主上帝河南。令公帝河北。嗣源泣諭之。眾軍不從。嗣源婿石敬塘曰。夫事成於果決而敗於猶豫。嗣源乃令安重誨移檄會兵。軍勢大盛。李紹榮請莊宗幸關東招撫之。駕至萬勝鎮。聞嗣源已據大梁。諸軍離叛。即命旋師歸入洛陽。四月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不知睦王存義已死。欲奉之作亂。帥所部兵攻興教門。緣城而入。近臣宿將釋甲潛遁。獨李彥卿何福進王全斌等十餘人力戰。
莊宗中流矢。鷹坊人善友扶莊宗自門樓下至絳霄殿廡下抽矢渴懣須臾殂。李彥卿等慟哭而去。左右皆散。善友焚帝尸。己丑嗣源入洛陽止于私第。拾莊宗骨于灰燼中而殯之。百官三上牋請嗣源監國許之。有司議即位禮。李紹真孔循以唐運盡宜自建國號。監國不從。吏部尚書李琪曰。若改國號則先帝遂為路人。梓官安所託乎。前代以旁支入繼多矣。宜用嗣子柩前即位之禮眾從之。監國乃於柩前即皇帝位。年已六十歲。改元天成。每夕於宮中焚香告天。願早生聖人為生民主。天成二年春正月更名亶。在位八年。壽終六十七天成(四)長興(四)
丙戌天成元年契丹天贊六年。蜀禪月大師貫休是年卒趙鳳翔繼曮吳越國寶正元年楚荊南吳順義六年閩國延鈞天寶元年蜀節度孟知祥漢白龍二年昭武節度王延翰自稱大閩國王。立宮殿置百官。威儀文物皆傚天子之制。追尊其父王審知曰昭武王。是歲審知養子延稟弑延翰。眾推其弟延鈞為留後丁亥天成二年契丹太祖阿保機殂德光天顯元年趙鳳翔吳越寶正二年楚建國荊南吳即帝位乾貞元年閩天寶二年蜀漢白龍三年契丹太祖崩於天贊六年秋七月。在位十一年。太宗立。諱德光。太祖第二子。母曰述律氏。治二十二年。立晉滅唐。改契丹曰大遼。嘗於所居大部落建天雄寺以奉佛。有契丹太祖阿保機像秋八月。楚王馬殷始建國。立宮殿置百官皆如天子。或微又改。其翰林學士曰文苑學士。知制誥曰知辭制。樞密院曰左右機要司。陛下稱之曰殿下。令曰教十一月淮南吳王楊氏即皇帝位。吳丞相徐溫卒。吳主以其子知誥都督中外諸軍事。
知誥本姓李。唐昭宗乾寧二年。楊行密攻濠州。軍士掠徐州得之。生八歲。行密養以為子。行密長子渥憎之。行密謂其將徐溫曰。此兒質狀偉識頗異於人。吾度渥必不能容。今賜汝為子。溫名之曰知誥。知誥事溫勤孝過於諸子。溫是以愛之使掌家事。及長喜書善射。識度英性。行密謂溫曰。知誥俊傑諸將子皆不及也。
至晉高祖天福二年受吳禪戊子天成三年契丹天顯二年趙鳳翔吳越寶正三年楚荊南高季興卒吳乾貞三年閩延鈞蜀孟氏漢大有元年閩主延鈞度民二萬為僧。由是閩中多僧(見五代舊史閩世家)是年十二月。荊南節度使高季興卒。命其子從誨權知軍府事。從誨上表求內附。詔以從誨為荊南節度使漳州羅漢院禪師。名桂琛。生常山李氏。隸本府萬歲寺無相大師披剃。登戒得法於玄沙備禪師。師祕重大法痛自韜晦。漳州牧王公請住城西石山地藏十餘年。遷止羅漢院。破垣敗簀。師處之恬如也。援法眼益。至是天成三年入寂。壽六十二。
荼毘舍利建塔於院之西隅。敕諡真應禪師(傳燈錄)
己丑天成四年契丹天顯三年趙鳳翔吳越寶正四年楚荊南吳太和元年閩蜀漢大有二年九月帝與平章事馮道從容語及年穀屢登四方無事。道曰。臣常記。昔在先皇幕府。
奉使中山歷并陘(山名)之險。臣憂馬蹶(居月反僵也)執轡甚謹。幸而無失逮至澤潞。放轡自逸俄至顛隕。凡為天下者亦猶是也。帝深以為然。帝又問。今歲雖豐百姓贍足否。道曰。農家歲凶則死於流殍。歲豐則傷於穀賤。豐凶皆病死惟農家為然。臣記進士聶夷中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糴新穀。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語雖鄙俚曲盡田家之情狀。農於四人之中最為勤苦。人主不可不知也。帝悅命左右錄其詩。常諷誦之。幽州宛平竇禹鈞。仕至左諫議太夫致仕。生五子。皆宦顯。 侍中馮道贈以詩。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仙桂五枝芳。周世宗顯德二年。大師中書令瀛文懿王馮道薨庚寅長興元年契丹天顯四年趙鳳翔吳越寶正五年楚殷卒荊南吳太和二年閩蜀漢大有三年十一月楚王馬殷卒。子希聲襲位。稱遺命。去建國之制。復藩鎮之舊。詔以希聲為武安靜江節度使雲門宗廣東道韶州雲門山光奉院禪師。名文偃。生浙西秀水。今嘉興路也。姓張氏。幼依空王寺志澄律師出家。及冠落髮。稟具於毘陵壇。侍澄數年探窮律部。 以已事未明。往參睦州陳尊宿。拶門而入。州擒住云道道。師擬議。州推之出曰。 秦時[車*度]轢鑽遂掩門損師一足。師從悟入。州乃指之見雪峰存禪師。既得以密契心宗。遂出嶺遍謁諸方。後抵廣中靈樹敏禪師。初不請首座。有勸之請第一座者。靈樹曰。我首座生也出家也。久之曰。我首座行腳也悟道也。久之又曰。 我首座至矣。一日令擊鐘接首座。師適至。敏笑曰。奉遲甚久何來暮邪。即命之。
師不辭而就職當此庚寅長興元年也。俄而廣主劉王將興兵。就靈樹決可否。敏知之。手封奩子語侍者曰。王來出以俟之。適有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敏乃就座而逝。王至聞敏已化。王大驚嘆。侍僧以奩呈。發之書曰。人天眼目堂中上座。
王乃請師繼主靈樹。迎之至府開法。久之遷住韶陽雲門山。戊申年。廣主屢請入內問法。待以師禮。賜號匡真禪師。七月迎之王府供養。九月辭王還山。明年四月十日。師表辭廣主。垂誡學徒端坐而逝。塔全身於方丈後。丙寅歲。趙太祖乾德四年。廣主天寶九年也。師示夢阮紹莊曰。與吾寄語秀華官使特進李託。託遂奏請開塔。奉敕迎請靈軀內庭供養。逾月方還。因改寺額為大覺。加諡大慈雲匡真弘明禪師。師嗣雪峰存禪師。存嗣德山鑒。鑒嗣龍潭信禪師。師之法道世宗仰之。目之曰雲門宗辛卯長興二年契丹天顯五年趙鳳翔吳越寶正六年楚荊南吳太和三年閩蜀孟氏漢大有四年壬辰長興二年契丹天顯六年趙鳳翔吳越元瓘立楚荊南吳太和四年閩蜀漢大有五年春二月。初令國子監校定九經雕印。至周廣順三年版成印行三月。吳越武肅王錢鏐薨。年八十一歲。中子傳瓘立。更名元瓘。以遺命去國儀用藩鎮法秋七月。武安靜江節度使馬希聲卒。六軍似袁[言*余]潘約等迎希聲之弟希範於朗州而立之。治十五年。壽四十九歲癸巳長興四年帝殂契丹天顯七年趙鳳翔吳越元瓘文穆王也楚荊南吳太和五年閩璘龍啟元年蜀孟氏封王漢大有六年春正月。閩主王延鈞即皇帝位。國號大閩。年曰龍啟。更名璘二月唐命孟知祥。
為東西川節度使蜀王十一月。帝不豫。詔立第三子宋王從厚。帝尋殂。十二月宋王從厚即皇帝位閔帝也。甲午年正月改元應順。時鳳翔節度使兼侍中潞王從珂與朝廷[彳*青]阻。三月潞王建大將旗鼓整眾而東。閔帝聞潞王至陝。憂駭不知所為。以五十騎出玄武門至衛州。依刺史王弘贄。潞王至蔣橋。馮道等皆上牋勸進。潞主入謁太后太妃詣西宮。伏梓宮慟哭。太后下令廢少帝為鄂王。令潞王即皇帝位於柩前。王弘贄遷閔帝於州廨。潞王遣弘贄之子殿直巒往鴆之。閔帝知其有毒不肯飲。巒縊殺之潞王諱從珂。明宗養子也。姓王氏。鎮州人。今真定路也。明宗略地日。并其母獲之。
養為己子。時年十歲封潞王為鳳翔節度使。閔帝即位。以洋王從琸往伐之。由是舉兵。閔帝出奔。潞王以太后命即位。在位三年。壽三十歲甲午四月改清泰元年契丹天顯八年趙鳳翔吳越楚荊南吳太和六年閩龍啟二年蜀昶明德元年漢大有七年閏正月。蜀王孟知祥即皇帝位於成都。改元。秋七月殂。太子仁贊即皇帝位。更名昶。明德元年天台國清寺靜上座。初得悟於玄沙備禪師言下。居天台山三十餘年。有問者曰。 心念紛飛未明攝伏。靜曰。卻將紛飛之心以究紛飛之處。究之無處則紛飛之念何存。返究究心則能究之心安在。靜因睹教中幻義述偈曰。若道法皆如幻有。造諸過惡應無咎。云何所作業不忘。而藉佛慈興接誘。有小靜上座者答之曰。幻人興幻幻輪圍。幻業能招幻所治。不了幻生諸幻苦。覺知如幻幻無為。二靜上座遺踪。 國清存焉(寺記碑刻)
乙未清泰二年契丹天顯九年趙鳳翔吳越楚荊南吳天祥元年閩龍啟三年蜀明德二年漢大有八年荊南節度使高從晦。性明達親。禮賢士委任梁震。震披鶴氅自稱荊臺隱士。每詣府跨黃牛至廳事吳加徐知誥尚父太師大丞相大元帥。進封齊王備殊禮。以昇(建康)潤(鎮江)宣池歙(失涉反徽)常江饒信海十州為齊國清泰三年六月。河東節度使北面總管石敬瑭。既還鎮晉陽。陰有自全之計。初帝欲使敬瑭移鎮鄆州。今東平路也(兗域)。給事中李崧呂琦等皆力諫以為不可。帝從樞密直學士薛文遇之言。以敬瑭為天平節度使制出。兩班相顧失色。敬瑭曰。 我不興亂。朝廷發之。安能束手死於道路乎。都押衙劉知遠曰。明公據形勝之地。 士馬精彊。若稱兵傳檄帝業可成。掌書記桑維翰曰。公能推心契丹何患無成。敬瑭意遂決。表帝養子不應承祀請傳位許王。帝怒手裂其表抵地。制削奪敬瑭官爵。
以張敬達兼大原四面排陳使。率諸將討之。敬瑭表契丹稱臣。以父禮事之。許以割地請授。九月契丹主太宗德光也。將五萬騎號三十萬至晉陽戰。唐兵大敗。十一月契丹主作冊書。命敬瑭為大晉皇帝。築壇於柳林即位。大赦制改長興七年(明宗年號)。為天福元年。潞王知石敬瑭即皇帝位。遂與曹太后劉皇后雍王重美及宋審虔等。攜傳國寶登玄武樓。自焚而死。皇后積薪欲燒官室。重美諫曰。新天子至必不露居。他日重勞民力。死而遺怨將安用之。乃止。后與重美(潞王子也)
俱死。是日晚晉高祖入洛陽止于舊第。唐兵解甲待罪。晉帝慰而釋之。乃命劉知遠部署京城。知遠分漢軍使還營。館契丹主於天宮寺。城中肅然無敢犯令。十二月晉帝追廢潞王為庶人。以馮道同平章事右唐四主合一十四年而歸于晉晉石姓。以金德王。遷都汴州高祖齊王高祖諱敬瑭。石姓。本西夷人。勇力善戰。唐明宗愛之。妻以女永寧公主。累遷至河東節度使。清泰元年鎮太原。徙天平節度使不受命。遂乃稱兵求援於契丹。即帝位入洛陽。割幽薊瀛莫涿檀順新溈儒武雲應寰朔蔚十六州以與契丹。在位七年。
壽五十一天福(七)丙申十一月改天福元年契丹天顯十年趙鳳翔吳越楚荊南吳天祥二年閩通文元年蜀明德三年漢大有九年高麗當唐之末其王姓高。唐莊宗同光二年。高麗遣使來中國。史失不記其王之姓名。至明宗長興三年。權知國事王建遣使者來。明宗封王建高麗國王。至是丙申年。高麗舉兵擊破新羅百濟。於是東夷諸國皆附之。有二京六府九節度百二十部焉丁酉天福二年大遼會同元年趙鳳翔吳越復建國楚荊南唐受禪昇元元年閩通文二年蜀明德四年漢大有十年大遼太宗德光既立晉室。受其所獻之十六州。春正月乃以幽州為南京。改契丹國號大遼。年曰會同。公卿庶官皆倣中國。參用中國人二月。北歸以趙延壽為極密使兼中書令三月。晉議遷都大梁。四月至汴州。吳越王元瓘復建國。如同光故事八月。吳主下詔禪位于齊王。徐知詰即皇帝位于建康。大赦國號曰唐(南唐也)。
年曰昇元。尊吳主曰讓皇。宮室乘輿服御皆如故。宗廟正朔徽章服色悉從吳制。
明年讓皇殂。唐主廢朝二十七日。追諡曰睿皇帝。唐昇元三年。知誥復姓李。更名昪(始見唐明宗天成二年丁亥歲)
汝州風穴禪師。諱延沼。錢塘餘杭人。姓劉氏幼不茹葷。習儒應進士。一舉不第乃出家。依本州開元寺智恭披剃。受具習天台止觀。年二十五謁鏡清。參南院顒禪師悟旨。依止六年辭去。後唐明宗長興二年至汝水。草屋數椽依山如逃亡家。
問之父老。田父曰。古風穴寺世以律居僧物故眾棄去。師曰。我居之可乎。父曰可師乃留止。日乞村落。夜然松脂單丁者七年。至是天福二年州牧李使君聞師之道盡禮致之。上元日開堂說法。稟嗣南院顒。漢隱帝乾祐二年李君移守郢州。師避寇往依之館於郡齋。汝州有宋太師者施第為寶坊號新寺。延師住持。法席雄冠。
周太祖廣順元年。賜其寺額曰廣慧。師住二十二年。當餘百眾。僧問如何是佛。
師曰。杖林山下竹筋鞭。宋太祖開寶六年八月旦日。登座說偈曰。道在乘時須濟物。遠方來慕自騰騰。他年有叟情相似。日日香煙夜夜燈。至十四日手書別諸檀越。十五日跏趺而逝。壽七十八。夏五十九。師嗣南院顒。顒嗣興化獎。獎嗣臨濟玄禪師戊戌天福三年大遼會同二年趙鳳翔吳越文穆王元瓘楚荊南唐昇元二年閩通文三年蜀廣政元年漢大有十一年八月。晉帝上尊號於大遼主及太后。以平章憑道劉煦為冊禮使。備鹵簿儀仗車輅詣遼主行禮。帝事遼甚謹。奉表稱臣。曰父皇帝十月。帝以大梁舟車所會便於漕運。乃建東京於汴州。復以汴州為開封府。以東都(洛陽)為西京。以西都(長安)為晉昌軍節度敕聽公私自鑄銅錢。文曰天福元寶己亥天福四年大遼會同三年趙鳳翔吳越楚荊南唐李昇昇元三年閩永隆元年蜀廣政二年漢大有十二年春正月。南唐群臣累表請唐主徐知誥復姓李。立唐宗廟。唐主許之。更名昪(皮變反)。群臣又請上尊號。不受。唐主不以外戚輔政。宦者不得預事。他國所不及也秋閏七月閩主為拱宸控鶴軍使連重遇所弑。其叔父延義自稱威武節度使閩國王。
更名曦。諡閩主。曰唐宗觀世音菩薩杭州上天竺僧道翊。一夕見山間光明。往視之得奇香木。命良工刻成觀世音菩薩像。白光煥發繼以晝夜。漢高祖乾祐二年。有僧從勳者。以古佛舍利置菩薩毫相中。舍利時現冠頂又慶元路(浙東道明州也)海中補怛洛伽山。乃菩薩示現之地。唐宣宗大中年間。西域天竺僧至洞中燔指祈禱。親睹觀世音菩薩妙相。與說法要。名跡始著。其後日本國僧慧鍔者。自燕北五臺山得菩薩畫像。
舍於山側土人張氏。張奉之捐所居為觀音院。昌國誌云。梁貞明二年始建寺也。
宋神宗元豐三年。遣使王舜封往三韓。舟抵洞。黑風驟起龜負舟。舜封禱之。菩薩現相舟穩還朝。以聞朝廷。頒金帛移寺。建於梅岑山之陽。賜額寶陀。今之寺也庚子天福五年。大遼會同四年。閩王曦度民為僧萬一千人(閩紀載)
趙鳳翔吳越楚荊南唐昇元四年閩曦永隆二年蜀廣政三年漢大有十四年辛丑天福六年大遼會同五年趙鳳翔吳越子弘佐立楚荊南唐昇元五年閩永隆三年蜀廣政四年漢大有十三年八月。吳越國文穆王錢氏元瓘薨。其子弘佐即王位。弘佐溫恭明斷。好書禮士躬勤政務。治七年。壽二十十一月唐分遣使者按行民。舊以肥瘠定其稅。民咸稱其平允。漢十二月戊戌。漢主寢疾。有梵僧謂曰名龔不利。漢主自造龑字名之。義取飛龍在天。讀若儼通。
閩主於城南西阜建石塔七層。功未半發如蓋者三夕既成。光耀際天又三夕。王慰幸遂額之曰淨光。而於其下又建寺宇焉(長樂集) 壬寅天福七年六月帝殂大遼會同六年趙鳳翔吳越忠獻王弘佐楚荊南唐昇元六年閩永隆四年蜀廣政五年漢玢立光天元年南漢即南平廣州也。高祖劉龑四月殂。秦王弘度即皇帝位。更名玢(悲巾反)
齊王史曰出帝。諱重貴。高祖兄敬儒之子也。封齊王。高祖五子皆早卒。重睿尚幼。
天福七年六月高祖殂。七月守司徒兼侍中憑道與天平節度使侍衛馬步都虞候景延廣議。國家多難宜立長君。乃奉廣晉尹齊王重貴為嗣。即皇帝位。大臣議奉表稱臣告哀於遼。景延廣請致書稱孫不稱臣。李崧諫之不從。憑道依違其間。帝卒從延廣議。遼主大怒遣使來責讓。延廣答以不遜。丙午歲開運三年也。十一月遼大舉滅晉。遼主命張彥澤遷齊王於開封府。頃刻不得留。帝在位四年。遠遷遼地。
壽年不載稱天福八年開運(三) 癸卯天福八年大遼會同七年趙鳳翔吳越國楚荊南唐璟保大元年閩天德元年蜀廣政六年漢弘熙立乾和元年唐主餌方士藥浸成躁急。群臣奏事往往暴怒。問道士王棲霞。何道可致太平。對曰。王者治心治身乃治家國。今陛下尚未能去。饑虞飽喜何論太平。宋后稱嘆以為至言。唐主凡所賜予。棲霞皆不受。二月唐主疽發背。召齊王璟入侍疾。謂璟曰。吾餌金石欲益壽。乃更傷生。汝宜戒之。是夕殂。元宗璟即位閩族王氏延政稱帝於建州國號大殷。初天福四年曦既立。驕淫苛虐猜忌宗族。其弟建州刺史王延政以書諫之。曦怒。由是兄弟積相猜恨戰鬥。至是延政稱帝漢殤帝。驕奢不親政事。晉王弘熙欲圖之。乃盛飾聲伎娛悅其意以成其惡。頃之乘其醉而弑之。弘熙即皇帝位。中宗也。改年曰乾和法眼宗建康清涼寺禪師。名文益。生餘杭魯氏。七歲依新定智通院同偉禪師落髮。弱齡稟具於越州開元寺。究毘尼探儒典。振錫南參抵福州。見長慶稜禪師不大發明。乃欲出嶺過漳州。阻雪於城西石山。地藏院禪師桂琛問曰。上座學解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乃指階前石曰。此石在心內在心外。師曰在心內。琛曰。行腳人著甚來由。安片石在心頭走。師窘無以對。即放包依席下。求決擇一月餘。 呈見解說道理。琛語之曰。佛法不恁麼。師曰。某甲詞窮理絕也。琛曰。若論佛法一切見成。師於言下大悟。遂依止久之。時唐潞王清泰二年也。辭行至江西撫州。州牧重師之道。請住崇壽院。南唐有國。唐主迎師住金陵報恩禪院。署號淨慧禪師。遷任清涼寺。大闡法化。唐主邀師觀牡丹花。請師賦詩。師應聲曰。擁毳對芳叢。由來趣不同。髮從今日白。花是去年紅。豔冶隨朝露。馨香逐晚風。
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唐主頓悟玄旨。至周顯德五年。唐之交泰元年也。七月十七日師示疾。唐主親加禮問。閏月五日辭眾跏趺而逝。壽七十四。臘五十四。
公卿李建勳以下素服奉全身。塔於江寧縣之丹陽。敕諡大法眼禪師。塔曰無相。
再諡曰大智藏大導師。師入室弟子四十三人。各導一方。隨根悟入者不可勝紀。
師嗣地藏琛。琛嗣玄沙備。備嗣雪峰存禪師。宗門尊仰其道曰法眼宗甲辰開運元年大遼會同八年趙鳳翔吳越國楚荊南唐保大二年閩朱文進蜀廣政七年漢乾和二年劉煦授司空平章事撰舊唐史。佛祖異跡皆載之。宋歐陽修撰唐書。始皆刪去春正月。閩拱宸都指揮使朱文進。閣門使連重遇弑閩王曦。召百官告之曰。太祖光啟閩國。今子孫淫虐其墜厥緒。天厭王氏。宜更擇有德者立之。眾莫敢言。重遇乃推朱文進。陞殿被兖冕帥群臣北面再拜稱臣。文進自稱閩王。諡閩主曦曰景宗。是年文進為其下所殺。函首送於建州殷王延政。明年南唐兵取建州。延政降閩合五十年而國除鐘聲息苦南唐江南上元縣一民暴死三日復甦云。至一殿庭。忽見先王縲械甚嚴。 近問之曰。主何至此。曰吾為宋齊丘所誤。殺和州降者千餘人。冤訴囚此。汝得還可語嗣君。凡寺觀鳴鐘須延其聲。受苦聞鐘得暫休息。或能為造一鐘尤善。吾在位嘗交聘于闐國。彼王遺吾一玉天王像。吾常置於髻中。後藏於瓦棺寺佛左膝無知者。汝以此像為驗。民既還具奏之。唐主親詣瓦棺寺。果得玉像於佛膝。感泣造一鐘於建康清涼寺。其文曰。薦烈祖孝高皇帝。脫幽出厄以玉像。建塔葬於蔣山(法苑珠林)
乙巳開運二年大遼會同九年趙鳳翔吳越國楚荊南唐保大三年閩滅蜀廣政八年漢乾和三年丙午開運三年大遼會同十年趙鳳翔吳越楚荊南唐保大四年蜀廣政九年漢乾和四年丁未開運四年大遼會同十一年趙鳳翔吳越國弘佐薨楚希廣立荊南唐保大五年蜀廣政十年漢乾和五年四月遼太宗殂。在位二十二年。五月世宗立。諱阮番。名兀欲。東丹王突欲之子。
太祖孫也。戊申年改元天祿。天祿四年辛亥秋九月。為燕王述軋等弑於新州之火神淀。在位五年五月。楚文昭王希範卒。將佐奉其弟希廣立之六月吳越忠獻王弘佐薨。遺令以丞相弘倧為鎮海鎮東節度使。是歲為內牙統軍使胡進思所廢。更立其弟弘俶。忠懿王也。王留心釋教。嗣位之初。凡兩浙諸郡名山聖跡之處。皆賜金帛創建伽藍。福州支提山乃天冠菩薩道場。王施七寶。鑄天冠像一千身。仍創寺宇。宏麗甲於七閩焉丁未年春正月。遼兵至大梁。晉帝與太后已下上表乞降。迎於封丘門外。遼主辭不見。封晉帝為負義侯。置於黃龍府。即慕容燕之和龍城也。遼主改服中國衣冠。
百官起居皆如舊制。遷晉帝李太后憑后北行。後宮左右從者百餘人。契丹三百騎援送之。二月遼主還國。以蕭翰為大梁節度使。翰述律太后兄之子。其妹復為遼主后。翰始以蕭為姓。自是契丹后族皆稱蕭氏。述律太祖阿保機之后也。夏四月遼主回至臨城得疾。及欒城病甚。丙子至殺胡林而卒。國人為剖其腹實鹽數斗載之北去。晉人謂之帝羓。初河東節度使劉知遠。聞遼主入汴。分兵守四境以防侵軼。於是將佐勸知遠正尊號號令四方。知遠不許。軍士皆曰。今契丹執天子天下無主。番漢孔目官郭威都押牙楊邠勸進。知遠從之。二月辛未即皇帝位。乃更稱天福十二年。改國號曰漢。契丹蕭翰聞漢帝擁兵南來。遂欲北歸。恐中國無主。 時有唐明宗子李從益。與母王淑妃在洛陽。翰迎而立之。以為帝。帥諸酉長拜之。
百官謁見。淑妃泣曰。吾母子卑弱如此。而諸公所立是禍吾家也。翰留燕兵千人守諸門為從益宿衛。翰乃辭行。漢帝至洛陽。命鄭州防禦使郭從義。先入大梁清官殺李從益及王淑妃。漢帝至大梁。復以汴州為陳京。國號漢右晉二主合一十一年歸于漢漢劉姓以水德王都汴高祖隱帝高祖諱知遠。改名暠。沙陀部人。世居太原。與晉高祖俱事唐明宗。晉高祖即位。以知遠為保義軍節度使。遷河東節度使。開運二年封北平王。晉帝北遷。帝即位于晉陽。在位二年。壽五十四稱天福年(二)乾祐(一) 戊申乾祐元年大遼世宗天祿元年趙鳳翔吳越弘俶楚荊南保融立唐保大六年蜀廣政十一年漢乾和六年正月。帝更名暠(古老子)甲子不豫。丁丑殂于萬歲殿。祕不發喪。二月立皇太子丞祐為周王。即帝位時年十八歲冬十月。荊南節度使南平文獻王高從誨卒。其子保融知留後。治十年。壽四十一歲隱帝諱氶祐。高祖第二子。在位三年。壽二十歲稱乾祐年己酉乾祐二年大遼天祿二年趙鳳翔吳越楚希廣被弑荊南唐保大七年蜀廣政十二年漢乾和七年韶國師名德韶。處州龍泉陳氏子。年十五出家。十七歲依本州龍歸寺受業。十八納戒於信州開元寺。後唐莊宗同光年中。遊方首謁投子山同禪師。次謁龍牙疏山。如是參歷五十四員善知識。最後至江西撫州。謁法眼益禪師。倦於參問但隨眾而已。一日僧問法眼。如何是曹源一滴水。眼曰。是曹源一滴水。師於座側聞之。豁然開悟。白於法眼。眼曰。汝向後當為國王所師致祖道光大。尋回本道。
遊天台山。睹智者顗禪師遺踪。有若宿契。初止白沙。時吳越忠懿王弘俶為王子刺台州。嚮師之名延請問道。至是乾祐二年。王已嗣吳越位。遣使迎師伸弟子之禮。尊為國師。有傳天台智者之教沙門義寂者。即螺溪法師也。屢言於師曰。智者之教年祀寢遠。卒多散落惟。新羅國其本甚備。請和尚慈力為致之。師乃聞于越王。王為遣使齎師之書往彼國。繕寫備足而還。迄今台宗教文獲全者。師有力焉。師有偈曰。通玄峰頂不是人間。心外無法滿目青山。法眼聞云。即此一偈可起吾宗。宋太祖開寶五年六月二十八日集眾言別。跏趺而逝于蓮華峰。壽八十二歲。臘六十五。師嗣法眼益禪師庚戌乾祐三年大遼天祿三年趙鳳翔吳越楚荊南唐保大八年蜀廣政十三年漢乾和八年武平節度使馬希萼希廣之兄也。捕楚王希廣殺之。希萼自稱武安靜江寧遠等軍節度使降于唐。唐封之為楚王。終為唐滅。遷馬氏于金陵。夏四月。漢制以郭威為鄴都留守天雄節度使。樞密如故。以右監門衛將軍郭榮為天雄衙內都指揮使。榮本姓柴父守禮郭威妻兄也。威未有子。養榮以為子。五月威受命辭行言於帝曰。
太后從先帝久多歷天下事。陛下富於春秋。有事宜稟其教而行之。親迓忠信。放遠邪佞。善惡之間所宜明審。樞密使右僕射同平章事楊邠總機政。樞密使兼侍中郭威主征伐。歸德節度使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兼中書令史弘肇典宿衛。三司使同平章事王章掌財賦。邠等公忠帝信寵內客省使閻晉卿樞密承旨聶文進飛龍使後匡贊翰林茶酒使郭允明讒譖執政。帝年益壯。厭為大臣所制。遂與樞密聶文進[匚@于]贊允明。於十一月丙子旦。殺邠弘肇章於廣政殿東廡下。帝遣供奉官孟業。齎密詔詣澶州及鄴都殺王殷。又令鄴都行營馬軍都指揮使郭崇威步軍都指揮使曹威殺郭威及監軍宣徽使王峻。郭威乃名郭崇威曹威及諸將。告以邠等冤死。且曰。吾與諸公披荊棘。從先帝取天下。受託孤之任。竭力以衛國家。今諸公已死。吾何心獨生。君輩當奉行詔書取吾首以報天子。庶不相累。郭崇威等泣曰。天子幼沖。
此必左右群小所為。願從公入朝自訴盪滌鼠輩以清朝廷。不可為單使所殺。郭威乃留其養子榮鎮鄴都。命郭崇威將騎兵前驅。自將大軍繼之至封丘。十一月帝遣慕容彥超等將兵拒之。彥超等戰敗奔還。是日帝出勞軍。兵敗獨與從宮數十人宿於七里寨。餘皆逃潰。乙酉旦帝策馬將還宮至玄化門。劉銖在門上問帝。左右兵馬何在。因射左右。帝回轡西北至趙村。追兵已至。下馬入民家。為亂兵所弑。 郭威自迎春門入。丁亥郭威帥百官詣明德門。起居太后具奏稱軍國事請立嗣君。
太后誥策河東節度使劉崇之子武寧節度使贇即皇帝位。威奏遣太師憑道。詣徐州奉迎。庚寅威帥群臣上言。皇帝到闕動涉浹旬。請太后臨朝聽政。壬辰太后始臨朝。郭威渡河館于澶州。癸丑將士大譟立威擁威南行。威乃上太后牋。請奉漢宗廟事。太后為母。武寧節度使贇已至宋州。郭威遺贇書云為諸將所逼。召憑道先歸贇曰今何以為計。道默然。十二月己未。太后誥廢贇為湘陰公。以侍中郭威監國辛亥年春正月丁卯。漢太后下詔授監國符寶即皇帝位。監國威自皐門入宮。 即位於崇元殿。制曰。朕周室之裔[(采-木 ㄎ)*(后-口 (一/巾))]叔之後。國號宜曰周。是月戊寅殺湘陰公于宋州右漢二主合四年歸于周周郭姓木德王都大梁太祖世宗恭帝太祖諱威。字仲文。刑州堯山人。父簡事晉為順州刺史。威少孤依潞州人常氏。潞州留後李繼韜募敢死士為軍卒。威年十八以勇力應募。晉天福二年范延光以魏州反。 威為軍士。嘗從楊光遠北征。威舊隸劉知遠。自知遠乞留。人問其故。威曰。楊公有姦詐之才。無英雄之氣。得我何用。能用我者其劉公乎。後事知遠為侍衛都虞侯。知遠即帝位。威贊佐有功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漢隱帝之世屢立戰功。為鄴都留守。漢乾祐三年十一月隱帝遇弑。帝即位。在位三年。壽五十二歲廣順(三)
辛亥廣順元年大遼天祿四年九月穆宗立。 應曆元年釋迦文佛入滅一千九百年趙北漢建國稱乾祐四年鳳翔吳越荊南唐保大九年蜀廣政十四年漢乾和九年北漢初河東節度使兼中書令劉崇。漢高祖母弟也。高祖即位。以崇為太原尹北京留守。
漢隱帝遇害欲起兵南向。聞迎其子贇為帝乃止。曰吾兒為帝。吾又何求。及周太祖代漢殺贇於宋州。崇大怒。是日即皇帝位於晉陽。國號漢。稱乾祐四年。二月遼主聞北漢立遣招討使潘聿撚。遺其子劉承鈞書。漢主使承鈞復書言。本朝淪亡。
欲循晉室故事求援請兵。遼主大喜。夏四月漢主使鄭珙致遼書稱姪請行冊禮。遼帝命燕王述軋。冊命漢為大漢神武皇帝。更名旻遼帝九月親行援漢。至新州之火神淀。燕王述軌及偉王之子大寧王漚僧等率兵作亂弑帝。而述軋自立。太宗之子齊王述律逃於南山。諸大臣奉之以攻述軋漚僧殺之。并其族黨立述律為帝。改元應曆。葬帝醫巫閭山。廟號世宗。在位凡五年遼穆宗天順皇帝。諱璟。番名述律。後更名明。太宗之長子也。初太宗攻石晉。
留帝侍述律太后。太宗崩。諸將立世宗。世宗遇弑。諸將迎帝即位。自火神淀入幽州。帝年少好遊戲不親國事。每夜酣飲。達旦乃寐。日中方起。國人謂之睡王。
在位十八年永明杭州永明寺禪師。名道潛。河中府人。姓武氏。初謁法眼益禪師。眼問曰。
子於參請外看甚麼經。師曰華嚴經。眼曰。總別同異成壞六相是何門攝屬。師曰文在十地品中。據理則世出世間一切法皆具六相也。眼曰。空還具六相也無。師懵然無對。眼曰。汝問我。師乃問。空還具六相也無。眼曰空。師於是開悟。異日因士女到院。眼問師曰。律中道隔壁間釵釧聲即名破戒。見睹金銀合雜朱紫駢闐是破戒不是破戒。師曰。好箇入路。眼曰。子向後有五百毳徒。為王侯所重在。 師尋禮辭駐錫衢州古寺。閱大藏經。至是廣順元年吳越忠懿王弘俶延師入府受菩薩戒。署號慈化定慧禪師。建大伽藍於南山。曰慧日永明。請師居之。師請塔下羅漢過新寺。符王之先夢也。於是又加應真二字於師號。師於周顯德五年入寂師嗣法眼益禪師杭州慧日永明智覺禪師。名延壽。餘杭王氏。總角之歲歸心佛乘不茹葷。日唯一食。持法華經七行俱下。纔六旬悉能誦之。感群羊跪聽。年二十八為華亭鎮將。
志慕真乘。吳越文穆王元瓘知師在道。乃從其志禮龍冊寺翠巖參禪師剃染。執勞供眾都忘身宰。衣不繒纊食無重味。野蔬布襦以遣朝夕。尋往天台山天柱峰。九旬習定。斥鷃巢衣襵中。暨謁韶國師。一見而深器之。悟於玄旨。乃謂師曰。汝與元帥有緣。他日大興佛事。師初住雪竇。嘗有偈曰。孤猿叫落中巖月。野客吟殘半夜燈。此境此時誰會意。白雲深處坐禪僧。吳越忠懿王弘俶。請師開山靈隱新寺。明年遷永明大道場。眾盈二千。僧問。如何是永明妙旨。師曰。更添香著。
僧曰謝師指示。師曰。且喜沒交涉。僧禮拜。師曰。欲識永明旨。門前一湖水。
日照光明生。風來波浪起。師居永明十五年。度弟子一千七百人。常與七眾授菩薩戒。夜施鬼神食。放諸生類不可稱算。六時散花行道。餘力念法華經計萬三千部。著宗鏡錄一百卷。吳越王為制前後兩序。頒入大藏流行。今淨慈方丈曰宗鏡堂。師之詩偈賦詠凡千萬言播於海外。高麗國王覽師言教。遣使齎書敘弟子之禮。
奉金線織成僧伽黎衣紫水晶念珠金澡罐。彼國之僧三十六人承印可記莂。前後歸高麗各化一方。宋太祖開寶七年。師入天台山度戒約萬餘人。明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辰時焚香辭眾跏趺而逝。世壽七十二。僧臘四十二。次年建塔於大慈山。宋太宗賜額曰壽寧禪院。師嗣天台韶國師。韶嗣清涼法眼益禪師。六祖青原派也。嗣壽之法者。杭州乾明津禪師。富陽子蒙和尚(徑山舊相圖行業碑)
壬子廣順二年大遼穆宗應曆二年趙北漢稱乾祐五年鳳翔吳越楚唐滅之合五十六年荊南唐蜀廣政十五年漢乾和十年六月朔。周帝如曲阜。謁孔氏祠命葺之。禁孔林樵採。訪孔子顏淵之後。為曲阜令及主簿癸丑廣順三年大遼應曆三年旃檀佛像自此下一百七十七年在汴京趙北漢劉氏乾祐六年鳳翔吳越荊南唐保大十一年蜀廣政十七年漢乾和十一年初後唐明宗長興三年。宰相憑道李愚請刻九經版。此年六月版成獻之。傳布甚廣刊字印之始也甲寅正月帝殂。顯德元年大遼應曆是年太師中書令瀛文懿王憑道薨趙北漢主殂乾祐七年鳳翔吳越荊南唐保大十二年蜀廣政十七年漢乾和十二年周帝不豫。正月加晉王榮兼侍中判內外兵馬事。帝屢誡晉王曰。昔吾西征見唐十八陵。無不發掘者。此無他惟多藏金玉故也。我死亡衣以紙衣。斂以瓦棺。速營葬勿久留宮中。勿置守陵官人。勿作石羊虎人馬。惟刻石置陵前云周天子平生好儉約遺令用紙衣瓦棺。嗣天子不敢違也。壬辰宣制畢。是日帝殂。丙申晉王榮即皇帝位十一月。北漢主旻殂。子承鈞更名鈞即帝位。孝和帝鈞性孝謹既立。勤於為政愛民禮士。境內粗安世宗諱榮。太祖聖后柴世兄之子也。太祖養以為子。封晉王。即帝位。在位六年。壽三十九顯德(六)
乙卯顯德二年大遼應曆五年趙北漢劉鈞乾祐八年鳳翔吳越荊南唐保大十三年蜀廣政十八年漢乾和十三年二月。周帝詔併省天下無敕額寺院。令郡府歲造僧帳。凡死亡者以時開落之。僧帳自此而始丙辰顯德三年大遼應曆六年趙北漢乾祐九年鳳翔吳越荊南唐保大十四年蜀廣政十九年漢乾和十四年初周宿衛將趙匡胤(宋太祖也)戰北漢有功。至是以為定國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
匡胤表渭州軍事判官蘇州人趙普為節度推官正月。周下詔。帝親征淮南(唐也)。帝召華山隱士真源陳搏。問以飛昇黃白之術。
搏對曰。陛下為天子。當以治天下為務。安用此為。乃辭還山丁巳顯德四年大遼應曆七年趙北漢天會元年鳳翔吳越荊南唐保大十五年蜀廣政二十年漢乾和十五年戊午顯德五年大遼應曆八年趙北漢劉鈞天會二年鳳翔吳越荊南唐弘中興元改交泰元年蜀廣政二十一年漢鋹天賓元年三月。周帝濟江伐唐。唐主恥於降稱藩。乃遣兵部侍郎陳覺奉表。請傳位於太子弘。獻廬舒蘄黃四州之地。畫江為境以求息兵。五月唐主弘避周諱更名昱。下令去帝號稱國主。凡天子之儀制皆有降損。去年號用周正朔。乃告干太廟秋七月初行大周刑統。帝欲均田租。以元稹均田圖遍賜諸道。南漢中宗劉弘熙殂。
長子衛王繼興即皇帝位。更名鋹。年十六己未顯德六年大遼應曆九年趙北漢鈞天會三年鳳翔吳越荊南唐國主蜀廣政二十二年漢天寶二年周殿庭鐘磬有設而不繫者。帝問樂工皆不能對。樞密使王朴素曉音律。帝以樂事詢之。朴上疏曰。禮以檢形。樂以治心。形順於外心和於內。然而天下不治未之有也。是以禮樂修於上。而萬國化於下。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用此道也。夫樂生於人心而聲成於物。物聲既成。復能感人之心。昔者黃帝吹九寸之管得黃鍾正聲。半之為清聲。倍之為緩聲。三分損益之。以生十二律。十二律旋相為宮以生七調為一均。凡十二均八十四調而大備。遭秦滅學。歷代治樂者罕能用之。唐太宗之世祖孝孫張文收考正大樂備八十四調。安史之亂器與工什亡八九。
至于黃巢蕩盡無遺。時有太常博士殷盈孫。按考工記。鑄鎛鐘十二編鐘二百四十。
處士蕭承訓校定石磬。今之在縣者是也。雖有鐘磬之狀。殊無相應之和。其鎛鐘不問音律。但循環而擊。編鐘編磬徒縣而已。絲竹匏土僅有七聲。名為黃鐘之宮。 其存者九曲。考之三曲協律。六曲參涉諸調。蓋樂之廢缺無甚於今。陛下武功既著切意禮樂。以臣嘗學律呂宣示古今樂錄。命臣討論。臣謹如御當以秬(日許反)
黍(黑黍也)定尺。長九寸徑三分為黃鐘之管。與今黃鐘之聲相應。因而推之得十二律。以為眾管互吹用聲不便乃作律。準十有三絃其長九尺皆應黃鐘。律聲以次設柱為十一律。及黃鐘清聲旋用七律以為一均。為均之主者官也。徵商羽角變官變徵次焉。發其均主之聲歸乎本音之律。迭應不亂乃成其調凡八十一調。此法久絕出臣獨見。乞集百官校其得失。詔從之。百官皆以為然乃行之。注曰鎛鐘者(鎛伯各反)十有二架以當十二辰之位。匏(蒲交反)八音之數。匏笙也。土塤也立皇子宗訓為梁王。領左上將軍。帝北征疽發背。六月癸巳殂於道。甲午宣遺詔梁王即皇帝位恭帝宗訓。世宗子。封梁王。即位年七歲。庚申年正月。鎮定驛告北漢結戎人入寇。
帝命指揮使趙匡胤北征。即日出師晚至陳橋驛。是夜五鼓軍士露刃列於庭曰。諸君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擁逼南歸。自仁和門入。太尉歸公署。宰相范質等詣崇元殿。召文武百僚至晡班定。帝自內降制曰。天生蒸民樹之司牧。二帝惟公而禪位。三王乘時而革命。其揆一也。予末小子遭家不造。人心已去。國命有歸。
咨爾歸德。軍節度使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稟上聖之資。有神武之略。佐我高祖格于皇天。逮事世宗功存納祐。東征西怨厥緒懋焉。天地鬼神享于有德。謳歌訟獄歸于至仁。應天順人法堯禪舜。如釋重負。予其作賓。嗚呼欽哉。祇畏天命。宣徽使引匡胤就墀聽命訖。宰相掖之陞殿由東序服御服登座。群臣朝賀。詔改周顯德七年為建隆元年。國號大宋。正月四日也。封恭帝為鄭王。紹周祀遷居西京(洛陽)。開寶六年殂右周三主合九年而天下歸宋釋氏稽古略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