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篇第八十六(此有六部)
述意部引证部违顺部会意部仪式部洗忏部述意部第一敬惟。佛日潜晖正像PH讹。人情崄异世序浇漓。仰别大师千有七百。众生顽瞽善根羸薄。正法既衰邪见增长。内无胜解。常为五盖自萦。外失良缘。致使四魔得使。故放纵三毒驰骋六尘。日夜攀缘无非构祸。招衅之咎积罪尤多。今既觉寤尽诚忏悔。然忏悔之仪。须凭圣教。教有大小。罪有轻重。通塞不同。开遮有异。是故第一广引圣教明忏成不。如七众之人。曾经受得五八十具三聚等戒。
若犯小乘初四重戒不覆藏者。依律开许。尽形学悔。不限时节。若覆藏者。纵有忏悔依律不许。第二篇已下随犯轻重。覆与不覆。但识名种。依律得除。具存大教。非此所明。若犯大乘三聚等戒。除谤方等邪见重缘业思极重戒体不全。纵有好心忏犯大难。必须恳意用心彻到。犯余轻者。忏悔可通。令依方等佛名经等。 无问在家出家。大小乘戒若有犯者。不牒名种。所以开忏。惟此忏悔为除罪障。
冀免业非。欣慕清升。远求大圣。思极大事。不可容易。自非具闲圣教。无宜得灭。知罪真妄。染净虚融。心境开合。常须作意不起攀缘。罪方伏除也。
引证部第二如最妙初教经说。佛告舍利弗。我忆往昔。有一比丘。名曰欣庆。犯四重禁。来至僧中。九十九夜忏悔自责。罪业即灭戒根即生。如初受戒时无有异也。 如人移树余处得生。弥更滋长乃得成树。破戒忏悔亦复如是。尔时破戒比丘。自知犯罪。心生惭愧。转加苦行。乃经七年。道成罗汉。说是品时。五百破戒比丘。以惭愧故戒根还复。
又大庄严经论云。若人学问虽复毁行。以学问力能寻复回。以是义故应勤学问。我昔曾闻。有一多闻比丘住阿练若处。时有寡妇数数往来此比丘所。听其说法。于时学问比丘。于此寡妇心生染着。以染着故所有善法渐渐劣弱。为凡夫心。结使所使与此妇女共为言要。妇女言。汝今若能罢道还俗。我当相从。从时比丘即便罢道。既罢道已不能堪任世间苦恼。身体羸瘦不解生业。未知少作而大得财。即自思惟。我于今者作何方计得生活耶。复作是念。唯客杀羊用功极轻兼得少利。作是念已求觅是处。以凡夫心易朽败故造作斯业。还与屠儿共为亲友。
于卖肉时有一相识乞食道人。于道路上遇值得见。见已便识。头发蓬乱着青色衣。身上有血犹如阎罗罗刹。所执肉秤悉为血污。见其秤肉欲卖与人。比丘见已即长叹息。作是思惟。佛语真实。凡夫之心轻躁不停。极易回转。先见此人勤修学问护持禁戒。何意今日忽为此事。作是念已即说偈言。
汝若不调马放逸造众恶云何离惭愧舍弃调伏法威仪及进止为人所乐见飞鸟及走兽睹之不惊畏行恐伤蚁子慈哀怜众生如是悲愍心今为安所在凡夫之人其心不定。若得见谛是名沙门婆罗门。复说偈云。
勇悍而自称谓己真沙门为此不调心忽作斯大恶说是偈已。寻即思惟。我今作何方便。令其开寤。如佛言曰。若教人时。先当令其观于四谛。今当为说作业根本。作是念已而语之言。汝于今者极善称量。 时卖肉者作是念言。汝比丘既不买肉。何故语我极善称量。作是念已。即说偈言。
此必有悲愍而来见济拔如斯之比丘久离市易法见吾为恶业故来欲救度实是贤圣人为我作利益说是偈已。寻忆昔者为比丘时造作诸行。念先所诵经。名曰苦聚欲过欲味。
思惟是已。即以肉秤远投于地。于生死中深生厌患。语彼比丘。大德大德。而说偈言。
欲味及欲过何者为最多我以惭愧鞘捉持智慧秤思量如此事心已得通达不见其有利钝者欲衰患以是故我今宜应舍离欲往诣于增坊复还求出家时罢道比丘说此偈已。即舍恶业出家精勤。得阿罗汉果。以此文证。破戒犯重。回心学道。勤修则出。虽复依理要须专精。起勇猛心不惜身命。常须自省勿起邪念。立大誓愿不限劫数。尽于未来尽欲度脱。等众生界拔苦与乐。知心妄动远离前境。新业不起旧结伏除。纵有重过即能轻微。业恶虽重不如善心。故涅槃经云。譬如□华虽有千斤终不能敌真金一两。如殑伽河中投一升盐水无碱味饮者不觉。喻能观心强即灭重罪。
又虚空藏经云。若优婆塞优婆夷等。破五戒犯八戒斋。出家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犯四重禁。在家菩萨毁六重禁。如是愚人。世尊先于毗尼中决定驱摈。如大石破。今于此经。说大悲虚空藏能救诸苦及说咒以除罪咎。设有此人。云何为证。佛告优波离。有三十五佛教救世大悲。汝当敬礼。尔时当着惭愧衣。如眼生疮深生耻愧。如癞病人随良医教。汝亦如是。应生惭愧。既惭愧已。
一日乃至七日。礼十方佛。称三十五佛名。别称大悲虚空藏菩萨名。澡浴身体。
烧众名香。坚黑沈水。明星出时。长跪合掌悲泣雨泪。称虚空藏名。白言。大德。大悲菩萨。愍念我故为我现身。尔时当起是想。是虚空藏菩萨顶上有如意珠。其如意珠紫金色。若见如意珠即见天冠。此天冠中有三十五像现。如意珠中十方佛像现。虚空藏菩萨身长二十由旬。若现大身与观世音等。此菩萨结跏趺坐。手捉如意珠王。其如意珠演说众法音。与毗尼合。若此菩萨怜愍众生。作比丘像及一切像。若于梦中。若坐禅时。以摩尼珠印印彼臂。印文上有除罪字。得此字已。还入僧中。如本说戒。若优婆塞得此字者。不障出家。设不得此字。便于空中有声唱言。罪灭罪灭。若无空声使知毗尼者梦见虚空藏。告言。毗尼菩萨。某甲比丘。某甲优婆塞。更令忏悔。一日乃至七日。礼三十五佛虚空藏菩萨力故。汝罪轻微。知法者复教令涂治圊厕。经八百日。日日告言。汝作不净事。
汝今一心涂一切圊厕。莫令人知。涂已澡浴。礼三十五佛。称虚空藏。向十二部经五体投地。说汝过恶。如是忏悔复经三七日。尔时智者。应集亲厚于佛像前称三十五佛名称虚空藏名。文殊师利贤劫菩萨为其作证。更白羯磨如前受戒。此人苦行力故罪报永除。不障三种菩萨业。佛告优波离。汝持是观虚空藏法。为未来世无愧惭众生多犯恶者。广分别说。说是语时。虚空藏结跏趺坐放金色光。如意珠中现三十五佛已。白佛言。世尊。我此如意珠宝说首楞严坐是故众生见此珠者。得如意自在。尔时世尊敕优波离。汝持此经不得多众广说但为一人持毗尼者。为未来世无眼众生作眼目故。慎莫忘失。时优波离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又依佛名经云。尔时佛告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求阿耨菩提者。当先忏悔一切诸罪。若比丘犯四重。比丘尼犯八重戒。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犯出家根本。 若优婆塞犯优婆夷重戒。若优婆夷犯优婆塞重戒。乞忏悔者。当净洗浴着新净衣不食荤辛。当在静处修治室内。以好华幡庄严道场。香泥涂地。悬四十九枚幡。
庄严佛座。安置佛像。烧种种香。散种种华。兴大慈悲。愿苦众生未度者令度。
于一切众生下心如僮仆心。若比丘犯四重禁。如是昼夜四十九日。当对八清净僧发露所犯罪。七日一对发露。至心殷重悔昔所作。一心归命十方诸佛。称名礼拜。随力随分。如是志心满四十九日。罪必除灭。是人得清净。时当有相现。若于觉中。若于梦中。十方诸佛与其记别。或见菩萨与其记别。将诣道场共为己伴。或与摩顶永灭罪相。或自见身入大会中处在众次。或见现身处众说法。或见法师净行沙门将诣道场示其诸佛。舍利弗。若比丘忏悔罪时。若见如是相者。当知是人罪垢得灭。除不志心。若比丘尼忏悔八重罪者。当如比丘法满足四十九日当得清净除不志心。若优婆塞优婆夷忏悔重戒。应当志心恭敬三宝。若见沙门。
恭敬礼拜生难遭想。当请诣道场设种种供养。当请一比丘心敬重者就其发露所犯诸罪志心忏悔。一心归命十方诸佛称名礼拜。如是满足七日必得清净。除不志心。舍利弗。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欲忏悔诸罪。当洗浴着新净衣修治室内。敷好高座安置佛像。悬四十九枚幡。种种华香供养。诵此三十五佛名。日夜六时忏悔满二十五日。灭四重八重等罪。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亦如是。 又大方等陀罗尼经云。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有比丘。世尊去世后毁四重禁。比丘尼毁八重禁。若菩萨。若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若毁如是一一诸戒。当云何灭如是等过。佛言。快哉文殊。乃能请问如是等事。汝慈悲胜故能发是问。汝若不发是问。我终不说彼恶。汝今谛听。当为汝说。若我去世后。
若有恶律仪比丘毁四重禁。默受供养而不改悔。当知是比丘必受地狱苦而无疑也。我今当出良药救彼比丘。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离婆离婆谛(一)仇呵仇呵帝(二)陀罗离帝(三)尼呵罗帝(四)毗摩离帝(五)莎呵(六)
文殊师利。此陀罗尼是过去七佛所宣。如是七七亦不可计数。亦不可计说。
此陀罗尼救摄众生。现在十方不可计不可数七佛。亦读诵此陀罗尼救摄众生。末世恶律仪比丘令其坚固住清净地。若有比丘毁四重禁。志心忆念此陀罗尼。诵千四百遍已。乃一忏悔。请一比丘以为证人。自陈其罪向形像前。八十七日忏悔已。是诸戒根若不还生。终无是处。若不坚固阿耨菩提心。亦无是处。又文珠师利。云何当知得清净戒。善男子。若其梦中见有师长手摩其头。若父母婆罗门耆旧有德人。若与饮食衣服卧具汤药。当知是人住清净戒。见如是一相者。应向师说如法。除灭如是罪咎。若比丘尼毁八重禁者。若欲除灭八重禁者。先请一比丘了知内外律者。陈其罪咎。向彼比丘。彼比丘应如法而教此内外律所说。
阿隶离婆其罗帝(一)罗帝婆(二)摩罗帝(三)呵摩罗帝(四)莎呵(五)。
善男子。此陀罗尼若有读诵受持如法修行。九十七日。诵四十九遍。乃一忏悔。随师应行。是诸恶业若不除灭。终无是处。若于梦中见如上事。当知彼尼住清净地具清净戒。若有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毁诸禁戒者。亦应请一比丘了知内外律者。向形像前。若尊经般若前。自陈其过。向此比丘说。此比丘应教净律之法所说。
伊伽罗帝(一)慕伽罗帝(二)阿帝摩罗帝(三)郁伽罗帝(四)婆罗帝婆(五)座罗伽竭帝(六)座罗竭帝(七)豆罗奢竭帝(八)毗奢竭帝(九)离婆竭帝(十)婆罗隶阿隶(十一)其罗隶阿隶(十二)持罗隶阿隶(十三)其兰隶阿隶(十四)提兰隶阿隶(十五)毗罗隶阿隶(十六)莎呵(十七) 善男子。我为慈愍一切众生故说此陀罗尼。若有下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亦读诵修行此陀罗尼。诵四百遍乃一忏悔。如是次第四十七日。当忏悔时应自陈过。令其耳闻如上所说。梦中得见一一事者。当知是沙弥等住清净地具清净戒。佛告文珠师利。如汝所念。行者应修五事。持诸戒境界。所谓不犯陀罗尼义。不谤方等经。不见他过。不毁大乘。不毁小乘。不离善友。常说众生妙行复有五事。不谈上界所见。亦不谈所行好丑之事。亦应日三时涂地。亦应日诵一遍日一忏悔。如是五事。是行者业不犯戒。复有五事。若有比丘行此法者。及与白衣不得祭祠鬼神。亦复不得轻于鬼神。亦复不得破鬼神庙。假使有人祭祠鬼神亦不得轻。亦不得与彼人往来。如是五事是行者业护戒境。复有五事。不得与谤方等经家往来。不得与破戒比丘往来。不得与破五戒优婆塞往来。不得与猎师家往来。不得与常说比丘过人往来。复有五事。不得与脑皮家往来。不得与蓝染家往来。不得与养蚕家往来。不得与压油家往来。不得与掘鼠藏家往来。复有五事。 不得与劫人家往来。不得与偷人家往来。不得与烧僧坊家往来。不得与偷僧只物人往来。不得与乃至偷一比丘物人往来。复有五事。不得与畜猪羊鸡犬家往来。
不得与观星宿家往来。不得与淫女家往来。不得与寡妇家往来。不得与酤酒家往来。如是七种五事是行者业护境界。
违顺部第三夫四重五逆佛海死尸。小乘经律譬同斩首。既律无开缘忏不复本。依大乘经许其洗荡。如咒枯木还生华果。虽许此忏须立大心顺教奉行如死还活。大士大行义不唐捐。身戒心慧志常修习。既惭且愧精励形心。心想尚虚罪岂定性。今欲科约行业条例顺违。善恶罪福且兼二种。先就恶业以论违顺。违于涅槃顺于生死。
辩此违顺略显十心。有罪行者。须识业相量事而行矣。
一者无明颠倒烦恼醉惑。触境生着昏暗不醒。所以造罪。 二者内既痴醉外为恶友所迷。随顺非法恶心转炽。所以造罪。 三者内外缘具自破己善亦破他善。于诸善事无随喜心。所以造罪。
四者既不修善惟恶是从。纵恣三业无恶不为。所以造罪。
五者所造恶事。虽未广多。而恶心周普。夺一切乐与一切苦。所以造罪。
六者恶念相续昼夜不断。心纯念恶初无停息。所以造罪。
七者隐覆瑕疵藏讳罪过。内怀奸诈外现贤善。所以造罪。 八者身色强健谓我常存。增状作罪不畏恶道。所以造罪。
九者顽痴凶佷鲁扈抵突。无惭无愧片无羞耻。所以造罪。
十者拨无因果不信善根。断诸善根。作一阐提。不可救疗。所以造罪。
如上十心无明为本。增加不已极至阐提。顺入生死从暗入暗。织作结业无解脱期。是名无明违顺心也。既识生死罪恶之人。遇佛大慈加摄哀念。立改过法开解脱门。令我善根重得生长。如王登位宥罪缓刑。将行忏除修善改恶。善中违顺亦具十心。常须运想对治前罪。从后立仪一一观破。此正悔过立行本基也。
一者正信因果不迷不谬。为善获福。为恶得罪。虽无作者果报不失。虽念念灭业不败亡。信为道源。智为能入。既智且信众善根本。用此正信。翻破不信一阐提心。由备此心方能起忏。
二者悔罪要方惭愧为本。我惭此罪不复人流。愧我此罪不蒙天护。是为白法。亦是三乘行人第一义天。出世白法。是为忏悔翻破无愧之黑法也。要具此心方能行忏后条例耳。
三者怖畏无常命如水沫。一息不还随业流转。觉无常已食息无闲。是为无常翻破保常不畏恶道心也。
四者发露向他说罪轻重。以露罪故罪即焦枯。如露树根枝叶雕落。是为发露翻破覆藏现净心也。
五者断相续心毕竟舍恶。克决雄猛犹若刚刀。是为决定要期断恶翻破恶念相续心也。 六者发菩提心。普拔一切苦。普与一切乐。此心弘广无所不遍。是为大乘菩提之心翻破遍恶心也。
七者修功补过勤策三业精进不休。是为修功立德翻破不修三业无辜起恶心也。
八者守护正法不念外道邪师破坏佛法。誓欲光显令久住也。是为守护翻破灭一切善事心也。 九者念十方佛无量功德神通智慧。欲加护我慈哀我苦赐我除罪清净良药。是为翻破念恶知识心也。 十者观罪性空。罪从心生。心若可得罪不可无。我心自空。空云何有。善心亦然。罪福无主。非内非外。亦无中间。不常自有。但有名字。名之为心。但有名字。名为罪福。如是名字。名字即空。还源反本毕竟清净。是为观罪性空翻破无明颠倒执着心也。若无明灭故诸行灭。诸行灭故生死灭。是为十二因缘大树坏。亦名苦集子果两缚脱。亦名道灭二谛显。是为方等观慧日月照明众生遇此重恩故得见十方佛也。此标大慈具说如经。
会意部第四问经说忏悔能灭罪业。云何唯说观理智心能灭诸业。释言。忏悔有二。一是迷心依事忏悔。谓佛像前行道礼敬发愿。要期断除事恶。二是智心依理忏悔。谓观身心断除结使。但所造业有轻有重。若论轻业事忏亦灭。若论重业有可转者。
亦能转重令轻。谓三涂业人中轻受。故十住婆沙论云。我言。忏悔罪则轻薄。于少时受。故知事忏转重令轻。牵报不定。由不断结故。有漏力微。不尽故业。后必受报。非全不定。今故偏说。观理断结。无惑润业。业不牵生。随所断处。故业永尽。于现造业亦不招生。则于过现所造善恶。方是究竟牵报不定。今据此义。是以偏说。故诸智者。欲断过现三涂重业。即学观理永免恶道。是故初果名为抵债。故摄论云。若无苦下无明诸行不生。若行已生无修道。无明诸行不熟。
何以故。须陀洹人不造感生报业故。阿那含人不受下界生报。又优婆塞戒经云。
若人具有欲界诸业得阿那含果。能转后业现在受之。罗汉亦尔。故知观理是真忏悔。故华严经偈云。
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忏悔者当求真实相又大宝积经云。百千万劫久习结业。以一实观即皆消灭。又诸法无行经云。 若菩萨能见一切众生性即涅槃性。则能毕竟灭业障罪。故又普贤菩萨经云。观心无心。从颠倒相起。如此相心从妄想起。如空中风无依止处。故知善恶取性作相由未寤理。非无妄业。后若寤理前业即灭。无法可住。故不招生。如正观理时。 当思诸障本唯空寂。常与诸佛同一真性。洹沙万德法界无殊。但无明障厚不能睹见。以不见故常于佛前破戒违道。十恶五逆无过不为。犹如一堂筵及凡圣在堂供养。有多盲人。以无目故遂于众前具造诸恶。时有智人愍之不已。遂语盲人曰。
此堂具有凡圣僧众。汝云何对之公然造恶。盲人闻已惭愧怖畏。谢过无地。遂即申意告白僧众曰。弟子某甲敬白合堂师等。弟子无福少来失明。虽与师等同在一堂不能睹见。以不见故遂于师前无过不为。今因善友开导。始知有师。惭愧怖畏不可具陈。弟子今从合堂师等求哀忏悔。唯愿师等受弟子归诚忏悔。然此盲人虽自无眼不见僧众。然知僧众先皆见已受其忏悔。我等亦然。昔造罪时常在佛前。
今欲悔过。了知诸佛悉皆见已。但一切诸佛三达灵智五眼明照。知无不尽。莫问远近。内外明闇如掌观珠。随机赴感不差时也。
又知罪缘无有自性。但以妄想因缘。虚受是苦。故维摩经云。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如是却推罪性皆空。发智慧火了无明闇。无始已来所造诸恶。犹如闇室。忏悔正解。状若明灯。明灯一照昏闇皆除。不以闇来无始能推灯也。明闇解惑尔来无始。迷因谬果具造诸非。事等如闇。今欲悔除。依佛性力发正见火。事等明灯。灯起闇除。解生惑丧。义无不灭也。亦如霜雪待日而除。亦如病疾待良药除。亦如迷方待寤而正。亦如恶类众薪悔如。豆火须臾殄灭。是故涅槃经云。譬如□华千斤不如真金一两。造罪虽多不如少善。既对佛造愆。还同盲人向僧忏悔。罪无自性。从缘而灭。故业报差别经偈云。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既知真伪即知所缘罪业。从事而生。惑情障解。迷而不觉。故有斯罪。如云覆日如闇冥室。今之寤心缘理而生。解兴惑丧。如光灭暗。前心虽起重罪。后念观理。妄心即灭妄境不生。久熏不已业种自亡。故未曾有经云。前心作恶如云覆日。后心起善如炬消暗。又大集经云。如百年垢衣可于一日浣令鲜净。如是百千劫中所集诸不善业。以佛法力故善顺思惟。可于一日一时尽能消灭也。
仪式部第五此之一门行者欲忏。要对三宝胜缘境前。偏袒露膊脱去巾履。女人不劳袒髆具服威仪。合掌恭敬。请一大德耆年宿迈自心敬者。先当奉请十方三宝以为良缘。故人述偈云。
归命十方一切佛顶礼无边净觉海亦礼妙法不思议真如自性清净藏住于极爱一子地得道得果诸圣人我以身口清净意咸各归命稽首礼然后请忏悔主云。
大德一心念。我弟子某甲。今请大德为忏悔阿阇梨。愿大德为我作忏悔阿阇梨。我依大德故得忏悔。慈愍故(一遍亦得三遍弥善)。
第二忏悔师先教识前罪性轻重。具如初意。依论忏悔总有四种。一更相易脱忏。是凡夫下品忏法。二永断相续忏。是上品凡夫忏法。三焦业忏。是贤人忏法。四灭业忏。是圣人忏法。前二是事中忏敌对而除。未能灭业且伏而不起。由不依理观未入圣位。虽得免非未来不入恶道。然此业性常在以熏成种。故如人斫树但去枝条其根仍在。后二忏悔要须缘空寤理心境虚融。常须作意见谛渐修。然后得灭。今且依第二凡夫永断相续忏。令业伏不行。常依善友发大誓愿。临命终时亦得随愿往生十方净土永离三恶。以住娑婆恐心怯弱不能坚固。意欲退者。当以五法佐助得不悔果。一信。二惭。三愧。四善知识。五宗敬戒。一信者为道源功德母。一切善法因之而生。二惭者。自不作罪。三愧者。不教他作罪。又惭者。内自羞人。愧者。羞天。有惭愧故则能恭敬父母师长一切凡圣。善知识者是全梵行。戒者是汝大师故。三宝是凡圣所依。故须归敬。戒师临时种种开诱令发大心永断后犯。临时诫勖不可预述。
洗忏部第六如舍利弗悔过经云。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罗汉道。欲求辟支佛道。欲求佛道者。欲知去来之事者。常以平旦日中日入人定夜半鸡鸣时。澡漱正衣服。叉手拜十方佛。自在所向。当悔过言。
某等宿命从无数劫以来。所犯过恶。至今世所犯淫侄。所犯瞋怒。所犯愚痴。不知佛时。不知法时。不知比丘僧时。不知善恶时。若身有犯过。若口犯过。若心犯过。若意欲害佛。嫉恶经道。若斗比丘僧。若杀阿罗汉。若自杀父母。若犯身三口四意三。自杀生。教人杀生。见人杀生代其喜。身自行盗。教人行盗。见人行盗代其喜。身自欺人。教人欺人。见人欺人代其喜。身自两舌。教人两舌。见人两舌代其喜。身自骂詈。教人骂詈。见人骂詈代其喜。身自妄言。
教人妄言。见人妄言代其喜。身自嫉妒。教人嫉妒。见人嫉妒代其喜。身自贪餮。教人贪餮。见人贪餮代其喜。身自不信。教人不信。见人不信代其喜。不信作善得善作恶得恶。见人作恶代其喜。身自盗佛寺中财物。若比丘僧财物。教人行盗。见人行盗代其喜。身自轻称小斗短尺欺人。以重称大斗长尺侵人。见人侵人代其喜。身自故作贼。教人作贼。见人作贼代其喜。身自恶逆。教人恶逆。见人恶逆代其喜。身诸所更以来生五处者。在泥犁中时。在禽兽中时。在薜荔中时。在人中时。在天中时。身在此五逆中生时。所犯过恶。不孝父母。不孝于师。不敬于善友。不敬于善沙门道人。不敬长老。轻易父母。轻易于师父。轻易求阿罗汉道者。轻易求辟支佛道者。若诽谤嫉妒之。见佛道言非。见恶道言是。 见正言不正。见不正言正。某等诸所作过恶。愿从十方诸佛求哀悔过。令某等今世不犯此过殃。令某等后世亦不被此过殃。所以从十方诸佛求哀者。何佛能洞视彻听。不敢于佛前欺。某等有过恶不敢覆藏。从今以后皆不敢复犯。
佛语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意不欲入三涂者。诸所作过皆当悔过。不当覆藏。不欲生边地无三宝处。皆当悔过。不当覆藏。乃至欲得三乘道果者。皆当悔过。不当覆藏。佛语舍利弗。若使天下男子女人。皆得阿罗汉及辟支佛。若有人供养天下阿罗汉辟支佛满千。不如持悔过经于昼夜各三过读一日其得福胜供养天下阿罗汉辟支佛。百倍千倍万倍亿倍。又依普贤观经云。忏悔六根本意。由业障故。不净六根。具造十恶。处处贪着。遍六情根。此六根业枝条华叶。悉满三界一切生处。增长无明。今欲忏悔。广请诸佛菩萨。读诵大乘志心彻倒。发愿求破坏身心一切恶业。念念之中得见普贤十方诸佛。故说偈云。 若有眼根恶业障说不净但当诵大乘思念第一义是名忏悔眼尽诸不善业耳根闻乱声坏乱和合义由是起狂乱犹如痴猿猴但当诵大乘观法空无相永离一切恶天耳闻十方鼻根着诸香随染起诸触如此狂惑鼻随染生诸尘若诵大乘经观法如实际永离诸恶业后世不复生舌根起五种恶口不善业若欲自调顺应勤修慈心思法真寂义无诸分别相心根如猿猴无有暂停时若欲折伏者当诵大乘经念佛大觉身力无畏所成身为机关主如尘随风转六贼游戏中自在无挂碍若欲灭此恶永离诸尘劳当处涅槃城安乐心澹怕但当诵大乘念诸菩萨母无量胜方便从思实相得如此等六法名为六情根一切业障海皆从妄相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应志心忏悔六情根述曰。余自勤力检讨一切经论。虽复教人总忏罪法。然文多散落不可具录。 将前二经忏文稍略。所以偏引出之。窃寻众生无始至今造过极多。名数尘沙。若依前忏。又恐洗荡不可周净。今此已下更依隋代昙迁灵裕二法师。总忏十恶。冀望周悉。虽是凡夫所撰。然文义皆采拾地持经论圣意。而缵集之。依之修行皆合佛意。古今诸德忏文甚多。比校周悉未能逾下二文也。
十恶忏文(昙迁法师撰文) 弟子某甲。普为一切法界众生。发露无始已来所作罪业。或杀害君亲及真人罗汉。兵戈征讨锋刃杀戮。游猎禽兽网捕虫鱼。或经作恶王刑罚差滥。乃至含灵禀性蠢动。凡诸生类残害杀伤。及猛兽鸷鸟递相啖食。或盗佛物法物僧物及他财宝。居官因事纳货受财。或非己室家外行淫秽。莫简亲属不避僧尼。横起爱憎妄相妒忌。或虚诈妄语诳惑君亲。不知不见言知言见。凭托鬼神诡诳世俗。或谗谄两舌斗乱二边。将此恶言向彼陈说。持彼恶语复向此论。阻隔君臣离间骨肉。一切和合由其破坏。或出言粗犷毁訾他人。呵叱任情骂詈在口。或不以正言。乃为绮语。说善为恶。以臭为香。名长为短。说白为黑。谬言诡语调弄于人。或志在贪味。求取不节。性多瞋忿。恚怒自缠。或不识正理迷惑邪见。谤佛法僧说无因果。不信修善受人天乐。不信为恶受地狱苦。或谓此身无因而得。或谓未来断无因果。毁坏塔寺焚烧经典。融刮佛像以取金铜。污秽伽蓝违越禁戒。或饮酒啖肉及食五辛。愚痴邪见无恶不造。凡此所陈十种恶业。自作教他。见作随喜。从无始已来定有斯罪。以罪因缘能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间短命多病。常处卑贱。及以贫穷。共人有财不得自在。妇不良谨。二妻相诤。多被谤毁。为人诳惑。所有眷属弊恶破坏。不值好语常闻恶声。凡所陈说常有诤讼。假说真言人不信受。吐发音辞又不辩正。贪财无厌所求不获。常为他人伺其长短。不善知识共相恼害。常生邪见之家。常怀谄曲之心。无始已来十不善业。皆从烦恼邪见而生。令依佛性正见力故。发露忏悔。皆得除灭。譬如明珠投之浊水以珠威德水即澄清。佛性威德亦复如是。投诸众生四重五逆烦恼浊水皆即澄清。弟子某甲及一切法界众生。自从今身乃至成佛。愿更不造此等诸罪。归命敬礼常住三宝。忏悔已讫次礼忏功德发愿说偈云。
愿于未来世见无量寿佛无边功德身我及余信者既见彼佛已愿得离垢眼成无上菩提普及于含识总忏十恶偈文(灵裕法师撰文)。
自惟我生死过去无初际乃至于今生相续不断绝愚痴暗覆故三毒火常然虽有身与心而不能自寤徒蒙一切佛放智慧日光照我二种身亦未之知觉怀惑生诸趣无类而不更谛思此因缘谁非己眷属又念诸众生元同一心海因妄想识浪幻起诸趣身是身无种种与我同如性因于失念故彼我分别生由之起爱憎常共相斗诤日夜怀嫌恨思念相报及遂于众生中无一不伤害贪夺于资生非分起染欲虚诳无实语恶口不择言两舌相破坏绮语调弄人贪海无厌足瞋火然复然邪见背正教谄曲无诚信违犯诸如来一切清净戒嫌恨与爱憎无心而不有是罪若不忏长夜熏自心积熏而不已变成地狱处及与诸苦具诸佛于尔时皆悉不能救唯除自发露所造诸愆咎应佛菩萨心随顺本净性无始时无明自此渐微薄是故怀惭愧深心悔诸罪愿佛放慈光照及苦众生所有烦恼聚皆令悉消灭自性清净心从此至究竟平等真法界于今得圆满(下有六行偈长安延兴寺玄琬律师撰)
伤己无始随自心顺入欲流堕洄澓于中孤独无救护具造无边百种苦所受诸苦时报定诸佛威神不能救困逼事穷苦对至方乃有此一念寤以其无明□膜厚三毒之火常炽然意欲远离不能离如疤已熟待破时唯愿诸佛放慈光时复照及极苦者往昔所造三业罪及今现起一切恶未来应生诸烦恼顶礼忏悔愿灭除颂曰。
五体悔前朝三屈忏中夕鸣椎诫旭旦哀我苦劳役引目寓金言悲伤尘垢积咄哉形非我嗟往常沉溺踟蹰歧路危挥手谢中析洗涤归诚忏皎洁凌云释萧索业苦离升陟随缘益虽未齐高踪且免幽途历感应缘(略引三验)
晋沙门慧达梁沙门法宠唐沙门德美晋沙门慧达。姓刘名萨荷。西河离石人也。未出家时长于军旅。不闻佛法。
尚武好畋猎。年三十一暴病而死。体尚温柔。家未殓。至七日而苏。说云。将尽之时。见有两人执缚将去。向西北行。路转高稍得平衢。两边列树。见有一人执弓带剑当衢而立。指语两人将荷西行。见屋舍甚多白壁赤柱。荷入一家。有女子美容服。荷就乞食。空中声言。勿与之也。有人从地踊出。执铁杵将欲击之。荷遽走历入十许家皆然。遂无所得。复西北行见一妪乘车。与荷一卷书。荷受之。
西至一家。馆宇华整。有妪坐于户外。口中虎牙。屋内床帐光丽。竹席青几。复有女子处之。问荷得书来不。荷以书卷与之。女取余书比之。俄见两沙门。谓荷汝识我不。荷答不识。沙门曰。今宜归命释迦文佛。荷如言发念。因随沙门俱行。遥见一城。类长安城。而色甚黑。盖铁城也。见人身甚长大。肤黑如漆。头发曳地。沙门曰。地狱中鬼也。其处甚寒。有冰如席。飞散着人头头断。着脚脚断。二沙门云。此寒冰狱也。荷便自识宿命知两沙门。往维卫佛时并其师也。作沙弥时。以犯俗罪不得受戒。世虽有佛竟不得见。从再得人身。一生羌中。今生晋中。又见从伯在此狱里。谓荷曰。昔在邺时不知事佛。见人灌像聊试学之。而不肯还直。今故受罪。犹有灌福幸得生天。次见刀山地狱。次第经历观见甚多。
狱狱异城不相杂厕。人数如沙。不可称计。楚毒科法。略与经说相符。自荷履践地狱。示有光景。俄而忽见金色。晖明皎然。见人长二丈许。相好严华体黄金色。左右并曰。观世大士也。皆起迎礼。有二沙门。形质相类。并行而东。荷作礼毕。菩萨具为说法可千余言。末云。凡为亡人设福。若父母兄弟。爰至七世姻媾亲戚朋友路人。或在精舍。或在家中。亡者受苦即得免脱。七月望日沙门受腊。此时设供弥为胜也。若割器物以充供养。器器摽题言。为某人亲奉上三宝。
福施弥多其庆逾速。沙门白衣见身为过及宿世之罪种种恶业。能于众中尽自发露。不失事条勤诚忏悔者。罪即消灭。如其弱颜羞惭耻于大众露其过者。可在屏处。默自记说。不失事者。罪亦降灭。若有所遗漏非故隐蔽。虽不获免受报稍轻。若不能悔无惭愧心。此名执过不返。命终之后克坠地狱。又他造塔及与堂殿。虽复一土一木若染若碧。率诚供助。获福甚多。若见塔殿。或有草秽。不加耘除。蹈之而行。礼拜功德随即尽矣。又曰。经者尊典化导之津。波罗蜜经功德最胜。首楞严亦其次也。若有善人读诵经处。其地皆为金刚。但肉眼众生不能见耳。能勤讽持不堕地狱。波若定本及如来钵。后当东至汉地。能立一善于此经钵。受报生天倍得功德。所说甚广。略要载之。荷临辞去。谓曰。汝应历劫备受罪报。以尝闻经法生欢喜心。今当见受轻报一过便免。汝得济活可作沙门。雒阳临淄建业鄮阴成都五处。并有阿育王塔。又吴中两石像。育王所使鬼神造也。颇得真相。能往礼者不堕地狱。语已东行。荷作礼而别。出南大道。广百余步。道上行者不可称计。道边有高座。高数十丈。有沙门坐之。左右僧众列倚甚多。有人执笔北面而立。谓荷曰。在襄阳时何故杀鹿。跪答曰。他人射鹿我加创耳。又不啖肉何缘受报。时即见襄阳杀鹿之地。草树山涧忽然满目。所乘黑马并皆能言。悉证荷杀鹿年月时日。荷惧然无对。须臾有人以叉叉之投镬汤中。自视四体溃然烂碎。有风吹身聚小岸边。忽焉不觉还复全形。执笔者复问。汝又射雉。亦尝杀雁。言已又投镬汤。如前烂法。受此报已乃遣荷去。入一大城。有人居焉。 谓荷曰。汝受轻报又得还生。是福力所扶。而今以后复作罪不。乃遣人送荷。遥见故身意不欲还。送人推引。久久乃附形而得苏活。奉法精勤。遂即出家。字曰慧达。太元末尚在京师。后往许昌。不知所终(右此一验出冥祥记)。
梁杨都宣武寺沙门法宠。姓冯。南阳冠军人也。年三十八。正胜寺法愿道人。善通樊许之术。谓宠曰。君年满当死。无可避处。唯祈诚诸佛忏悔先愆排脱。或可冀耳。宠因引镜验之。见面有黑气。于是货卖衣钵资余并市香供。飞舟东逝。直至海盐。居在光兴闲房礼忏。杜绝人物。昼忘食息。夜不解衣。迄至四十岁暮之夕。忽觉两耳肿痛。弥生怖惧。其夜忏达四更。闻户外有人言曰。君死业已尽。遽即开户都无所见。明晨借问。佥言。黑气都除两耳。乃是生骨。斯实由忏荡之殷故使延寿也。以普通五年三月十六日。卒于所住。春秋七十有四(右此一验出梁高僧传)。 唐京师会昌寺释德美。姓王。清河临清县人。年在童稚天然乐善。口有所演常歌赞呗。拥尘聚戏必先为塔。每见形像生知礼敬。由是亲故密而异之。知非绍俗之嗣也。任从师学。十九出家。虽经论备阅。而以律要在心。故四分一部博通心首。往太白山。诵佛名一部一十二卷。每行忏时诵而加拜。布服蔬食不衣皮帛。初依九陇太白僧邕禅师受业。后住京师慧云寺。值静默禅师。又从请业。每至夏礼忏将散道场。去期七日苦加勇励。万五千佛日别一遍。精诚难及。多感徵祥。自从小至终美礼千遍。承师静默。大有福德。尝于兴善。年别千僧七日行道。期满厚^8□。人奉十缣。将及散晨外起加倍。故自开皇之末。终于大业十年。年别大施。其例咸尔。默将灭度。以普福田用委于美。美顶行之。悲敬两田年别一会。又普盆钱夏末常施。大业末中夏召千僧七日行道。忽感异人。形服率丽然。来告美曰。时既炎热。何不作饼以用供养。且溲二十斛面作两日调。明旦将设。半夜便起。打面动案。人物惊乱并作切粥。以供大众。须臾切面命煮随熟。千人同饱咸共欣庆。饼复坚韧一无所坏。试寻看匠。通问失所。合众悲怪感招斯应。又至武德之始。创立会昌。延美而住。乃于西院造忏悔堂。像设华严堂宇宏丽。誓共含生断诸恶业。镇长礼忏洁净方等。欲有升坛要凭美忏。又于一时井忽枯竭。忏徒驻立无由洗忏。美执香炉临井加祈。应时泉涌。过同旧足。时共叹怪。福力所资。所畜舍利。藏以宝函。随身所往。必赍供养。每有起塔祈请散给。精祈通感随请皆给。又至秋夏常行徒跣。恐踏虫蚁慈济含生。又年别般舟一夏不坐。或止口过三年不言。或行不轻通礼七众。或节俭衣食四分之一。如斯苦行其相寔繁。或生常辍想专固西方。口诵弥陀终于命尽。以贞观十一年二月二十六日。合掌称佛。卒于会昌。春秋六十矣。尸送南山鸱鸣堆。弟子等收骸起塔树碑会昌。侍中于志宁为文(右此一验出唐高僧传)。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六
述意部引证部违顺部会意部仪式部洗忏部述意部第一敬惟。佛日潜晖正像PH讹。人情崄异世序浇漓。仰别大师千有七百。众生顽瞽善根羸薄。正法既衰邪见增长。内无胜解。常为五盖自萦。外失良缘。致使四魔得使。故放纵三毒驰骋六尘。日夜攀缘无非构祸。招衅之咎积罪尤多。今既觉寤尽诚忏悔。然忏悔之仪。须凭圣教。教有大小。罪有轻重。通塞不同。开遮有异。是故第一广引圣教明忏成不。如七众之人。曾经受得五八十具三聚等戒。
若犯小乘初四重戒不覆藏者。依律开许。尽形学悔。不限时节。若覆藏者。纵有忏悔依律不许。第二篇已下随犯轻重。覆与不覆。但识名种。依律得除。具存大教。非此所明。若犯大乘三聚等戒。除谤方等邪见重缘业思极重戒体不全。纵有好心忏犯大难。必须恳意用心彻到。犯余轻者。忏悔可通。令依方等佛名经等。 无问在家出家。大小乘戒若有犯者。不牒名种。所以开忏。惟此忏悔为除罪障。
冀免业非。欣慕清升。远求大圣。思极大事。不可容易。自非具闲圣教。无宜得灭。知罪真妄。染净虚融。心境开合。常须作意不起攀缘。罪方伏除也。
引证部第二如最妙初教经说。佛告舍利弗。我忆往昔。有一比丘。名曰欣庆。犯四重禁。来至僧中。九十九夜忏悔自责。罪业即灭戒根即生。如初受戒时无有异也。 如人移树余处得生。弥更滋长乃得成树。破戒忏悔亦复如是。尔时破戒比丘。自知犯罪。心生惭愧。转加苦行。乃经七年。道成罗汉。说是品时。五百破戒比丘。以惭愧故戒根还复。
又大庄严经论云。若人学问虽复毁行。以学问力能寻复回。以是义故应勤学问。我昔曾闻。有一多闻比丘住阿练若处。时有寡妇数数往来此比丘所。听其说法。于时学问比丘。于此寡妇心生染着。以染着故所有善法渐渐劣弱。为凡夫心。结使所使与此妇女共为言要。妇女言。汝今若能罢道还俗。我当相从。从时比丘即便罢道。既罢道已不能堪任世间苦恼。身体羸瘦不解生业。未知少作而大得财。即自思惟。我于今者作何方计得生活耶。复作是念。唯客杀羊用功极轻兼得少利。作是念已求觅是处。以凡夫心易朽败故造作斯业。还与屠儿共为亲友。
于卖肉时有一相识乞食道人。于道路上遇值得见。见已便识。头发蓬乱着青色衣。身上有血犹如阎罗罗刹。所执肉秤悉为血污。见其秤肉欲卖与人。比丘见已即长叹息。作是思惟。佛语真实。凡夫之心轻躁不停。极易回转。先见此人勤修学问护持禁戒。何意今日忽为此事。作是念已即说偈言。
汝若不调马放逸造众恶云何离惭愧舍弃调伏法威仪及进止为人所乐见飞鸟及走兽睹之不惊畏行恐伤蚁子慈哀怜众生如是悲愍心今为安所在凡夫之人其心不定。若得见谛是名沙门婆罗门。复说偈云。
勇悍而自称谓己真沙门为此不调心忽作斯大恶说是偈已。寻即思惟。我今作何方便。令其开寤。如佛言曰。若教人时。先当令其观于四谛。今当为说作业根本。作是念已而语之言。汝于今者极善称量。 时卖肉者作是念言。汝比丘既不买肉。何故语我极善称量。作是念已。即说偈言。
此必有悲愍而来见济拔如斯之比丘久离市易法见吾为恶业故来欲救度实是贤圣人为我作利益说是偈已。寻忆昔者为比丘时造作诸行。念先所诵经。名曰苦聚欲过欲味。
思惟是已。即以肉秤远投于地。于生死中深生厌患。语彼比丘。大德大德。而说偈言。
欲味及欲过何者为最多我以惭愧鞘捉持智慧秤思量如此事心已得通达不见其有利钝者欲衰患以是故我今宜应舍离欲往诣于增坊复还求出家时罢道比丘说此偈已。即舍恶业出家精勤。得阿罗汉果。以此文证。破戒犯重。回心学道。勤修则出。虽复依理要须专精。起勇猛心不惜身命。常须自省勿起邪念。立大誓愿不限劫数。尽于未来尽欲度脱。等众生界拔苦与乐。知心妄动远离前境。新业不起旧结伏除。纵有重过即能轻微。业恶虽重不如善心。故涅槃经云。譬如□华虽有千斤终不能敌真金一两。如殑伽河中投一升盐水无碱味饮者不觉。喻能观心强即灭重罪。
又虚空藏经云。若优婆塞优婆夷等。破五戒犯八戒斋。出家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犯四重禁。在家菩萨毁六重禁。如是愚人。世尊先于毗尼中决定驱摈。如大石破。今于此经。说大悲虚空藏能救诸苦及说咒以除罪咎。设有此人。云何为证。佛告优波离。有三十五佛教救世大悲。汝当敬礼。尔时当着惭愧衣。如眼生疮深生耻愧。如癞病人随良医教。汝亦如是。应生惭愧。既惭愧已。
一日乃至七日。礼十方佛。称三十五佛名。别称大悲虚空藏菩萨名。澡浴身体。
烧众名香。坚黑沈水。明星出时。长跪合掌悲泣雨泪。称虚空藏名。白言。大德。大悲菩萨。愍念我故为我现身。尔时当起是想。是虚空藏菩萨顶上有如意珠。其如意珠紫金色。若见如意珠即见天冠。此天冠中有三十五像现。如意珠中十方佛像现。虚空藏菩萨身长二十由旬。若现大身与观世音等。此菩萨结跏趺坐。手捉如意珠王。其如意珠演说众法音。与毗尼合。若此菩萨怜愍众生。作比丘像及一切像。若于梦中。若坐禅时。以摩尼珠印印彼臂。印文上有除罪字。得此字已。还入僧中。如本说戒。若优婆塞得此字者。不障出家。设不得此字。便于空中有声唱言。罪灭罪灭。若无空声使知毗尼者梦见虚空藏。告言。毗尼菩萨。某甲比丘。某甲优婆塞。更令忏悔。一日乃至七日。礼三十五佛虚空藏菩萨力故。汝罪轻微。知法者复教令涂治圊厕。经八百日。日日告言。汝作不净事。
汝今一心涂一切圊厕。莫令人知。涂已澡浴。礼三十五佛。称虚空藏。向十二部经五体投地。说汝过恶。如是忏悔复经三七日。尔时智者。应集亲厚于佛像前称三十五佛名称虚空藏名。文殊师利贤劫菩萨为其作证。更白羯磨如前受戒。此人苦行力故罪报永除。不障三种菩萨业。佛告优波离。汝持是观虚空藏法。为未来世无愧惭众生多犯恶者。广分别说。说是语时。虚空藏结跏趺坐放金色光。如意珠中现三十五佛已。白佛言。世尊。我此如意珠宝说首楞严坐是故众生见此珠者。得如意自在。尔时世尊敕优波离。汝持此经不得多众广说但为一人持毗尼者。为未来世无眼众生作眼目故。慎莫忘失。时优波离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又依佛名经云。尔时佛告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求阿耨菩提者。当先忏悔一切诸罪。若比丘犯四重。比丘尼犯八重戒。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犯出家根本。 若优婆塞犯优婆夷重戒。若优婆夷犯优婆塞重戒。乞忏悔者。当净洗浴着新净衣不食荤辛。当在静处修治室内。以好华幡庄严道场。香泥涂地。悬四十九枚幡。
庄严佛座。安置佛像。烧种种香。散种种华。兴大慈悲。愿苦众生未度者令度。
于一切众生下心如僮仆心。若比丘犯四重禁。如是昼夜四十九日。当对八清净僧发露所犯罪。七日一对发露。至心殷重悔昔所作。一心归命十方诸佛。称名礼拜。随力随分。如是志心满四十九日。罪必除灭。是人得清净。时当有相现。若于觉中。若于梦中。十方诸佛与其记别。或见菩萨与其记别。将诣道场共为己伴。或与摩顶永灭罪相。或自见身入大会中处在众次。或见现身处众说法。或见法师净行沙门将诣道场示其诸佛。舍利弗。若比丘忏悔罪时。若见如是相者。当知是人罪垢得灭。除不志心。若比丘尼忏悔八重罪者。当如比丘法满足四十九日当得清净除不志心。若优婆塞优婆夷忏悔重戒。应当志心恭敬三宝。若见沙门。
恭敬礼拜生难遭想。当请诣道场设种种供养。当请一比丘心敬重者就其发露所犯诸罪志心忏悔。一心归命十方诸佛称名礼拜。如是满足七日必得清净。除不志心。舍利弗。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欲忏悔诸罪。当洗浴着新净衣修治室内。敷好高座安置佛像。悬四十九枚幡。种种华香供养。诵此三十五佛名。日夜六时忏悔满二十五日。灭四重八重等罪。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亦如是。 又大方等陀罗尼经云。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有比丘。世尊去世后毁四重禁。比丘尼毁八重禁。若菩萨。若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若毁如是一一诸戒。当云何灭如是等过。佛言。快哉文殊。乃能请问如是等事。汝慈悲胜故能发是问。汝若不发是问。我终不说彼恶。汝今谛听。当为汝说。若我去世后。
若有恶律仪比丘毁四重禁。默受供养而不改悔。当知是比丘必受地狱苦而无疑也。我今当出良药救彼比丘。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离婆离婆谛(一)仇呵仇呵帝(二)陀罗离帝(三)尼呵罗帝(四)毗摩离帝(五)莎呵(六)
文殊师利。此陀罗尼是过去七佛所宣。如是七七亦不可计数。亦不可计说。
此陀罗尼救摄众生。现在十方不可计不可数七佛。亦读诵此陀罗尼救摄众生。末世恶律仪比丘令其坚固住清净地。若有比丘毁四重禁。志心忆念此陀罗尼。诵千四百遍已。乃一忏悔。请一比丘以为证人。自陈其罪向形像前。八十七日忏悔已。是诸戒根若不还生。终无是处。若不坚固阿耨菩提心。亦无是处。又文珠师利。云何当知得清净戒。善男子。若其梦中见有师长手摩其头。若父母婆罗门耆旧有德人。若与饮食衣服卧具汤药。当知是人住清净戒。见如是一相者。应向师说如法。除灭如是罪咎。若比丘尼毁八重禁者。若欲除灭八重禁者。先请一比丘了知内外律者。陈其罪咎。向彼比丘。彼比丘应如法而教此内外律所说。
阿隶离婆其罗帝(一)罗帝婆(二)摩罗帝(三)呵摩罗帝(四)莎呵(五)。
善男子。此陀罗尼若有读诵受持如法修行。九十七日。诵四十九遍。乃一忏悔。随师应行。是诸恶业若不除灭。终无是处。若于梦中见如上事。当知彼尼住清净地具清净戒。若有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毁诸禁戒者。亦应请一比丘了知内外律者。向形像前。若尊经般若前。自陈其过。向此比丘说。此比丘应教净律之法所说。
伊伽罗帝(一)慕伽罗帝(二)阿帝摩罗帝(三)郁伽罗帝(四)婆罗帝婆(五)座罗伽竭帝(六)座罗竭帝(七)豆罗奢竭帝(八)毗奢竭帝(九)离婆竭帝(十)婆罗隶阿隶(十一)其罗隶阿隶(十二)持罗隶阿隶(十三)其兰隶阿隶(十四)提兰隶阿隶(十五)毗罗隶阿隶(十六)莎呵(十七) 善男子。我为慈愍一切众生故说此陀罗尼。若有下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亦读诵修行此陀罗尼。诵四百遍乃一忏悔。如是次第四十七日。当忏悔时应自陈过。令其耳闻如上所说。梦中得见一一事者。当知是沙弥等住清净地具清净戒。佛告文珠师利。如汝所念。行者应修五事。持诸戒境界。所谓不犯陀罗尼义。不谤方等经。不见他过。不毁大乘。不毁小乘。不离善友。常说众生妙行复有五事。不谈上界所见。亦不谈所行好丑之事。亦应日三时涂地。亦应日诵一遍日一忏悔。如是五事。是行者业不犯戒。复有五事。若有比丘行此法者。及与白衣不得祭祠鬼神。亦复不得轻于鬼神。亦复不得破鬼神庙。假使有人祭祠鬼神亦不得轻。亦不得与彼人往来。如是五事是行者业护戒境。复有五事。不得与谤方等经家往来。不得与破戒比丘往来。不得与破五戒优婆塞往来。不得与猎师家往来。不得与常说比丘过人往来。复有五事。不得与脑皮家往来。不得与蓝染家往来。不得与养蚕家往来。不得与压油家往来。不得与掘鼠藏家往来。复有五事。 不得与劫人家往来。不得与偷人家往来。不得与烧僧坊家往来。不得与偷僧只物人往来。不得与乃至偷一比丘物人往来。复有五事。不得与畜猪羊鸡犬家往来。
不得与观星宿家往来。不得与淫女家往来。不得与寡妇家往来。不得与酤酒家往来。如是七种五事是行者业护境界。
违顺部第三夫四重五逆佛海死尸。小乘经律譬同斩首。既律无开缘忏不复本。依大乘经许其洗荡。如咒枯木还生华果。虽许此忏须立大心顺教奉行如死还活。大士大行义不唐捐。身戒心慧志常修习。既惭且愧精励形心。心想尚虚罪岂定性。今欲科约行业条例顺违。善恶罪福且兼二种。先就恶业以论违顺。违于涅槃顺于生死。
辩此违顺略显十心。有罪行者。须识业相量事而行矣。
一者无明颠倒烦恼醉惑。触境生着昏暗不醒。所以造罪。 二者内既痴醉外为恶友所迷。随顺非法恶心转炽。所以造罪。 三者内外缘具自破己善亦破他善。于诸善事无随喜心。所以造罪。
四者既不修善惟恶是从。纵恣三业无恶不为。所以造罪。
五者所造恶事。虽未广多。而恶心周普。夺一切乐与一切苦。所以造罪。
六者恶念相续昼夜不断。心纯念恶初无停息。所以造罪。
七者隐覆瑕疵藏讳罪过。内怀奸诈外现贤善。所以造罪。 八者身色强健谓我常存。增状作罪不畏恶道。所以造罪。
九者顽痴凶佷鲁扈抵突。无惭无愧片无羞耻。所以造罪。
十者拨无因果不信善根。断诸善根。作一阐提。不可救疗。所以造罪。
如上十心无明为本。增加不已极至阐提。顺入生死从暗入暗。织作结业无解脱期。是名无明违顺心也。既识生死罪恶之人。遇佛大慈加摄哀念。立改过法开解脱门。令我善根重得生长。如王登位宥罪缓刑。将行忏除修善改恶。善中违顺亦具十心。常须运想对治前罪。从后立仪一一观破。此正悔过立行本基也。
一者正信因果不迷不谬。为善获福。为恶得罪。虽无作者果报不失。虽念念灭业不败亡。信为道源。智为能入。既智且信众善根本。用此正信。翻破不信一阐提心。由备此心方能起忏。
二者悔罪要方惭愧为本。我惭此罪不复人流。愧我此罪不蒙天护。是为白法。亦是三乘行人第一义天。出世白法。是为忏悔翻破无愧之黑法也。要具此心方能行忏后条例耳。
三者怖畏无常命如水沫。一息不还随业流转。觉无常已食息无闲。是为无常翻破保常不畏恶道心也。
四者发露向他说罪轻重。以露罪故罪即焦枯。如露树根枝叶雕落。是为发露翻破覆藏现净心也。
五者断相续心毕竟舍恶。克决雄猛犹若刚刀。是为决定要期断恶翻破恶念相续心也。 六者发菩提心。普拔一切苦。普与一切乐。此心弘广无所不遍。是为大乘菩提之心翻破遍恶心也。
七者修功补过勤策三业精进不休。是为修功立德翻破不修三业无辜起恶心也。
八者守护正法不念外道邪师破坏佛法。誓欲光显令久住也。是为守护翻破灭一切善事心也。 九者念十方佛无量功德神通智慧。欲加护我慈哀我苦赐我除罪清净良药。是为翻破念恶知识心也。 十者观罪性空。罪从心生。心若可得罪不可无。我心自空。空云何有。善心亦然。罪福无主。非内非外。亦无中间。不常自有。但有名字。名之为心。但有名字。名为罪福。如是名字。名字即空。还源反本毕竟清净。是为观罪性空翻破无明颠倒执着心也。若无明灭故诸行灭。诸行灭故生死灭。是为十二因缘大树坏。亦名苦集子果两缚脱。亦名道灭二谛显。是为方等观慧日月照明众生遇此重恩故得见十方佛也。此标大慈具说如经。
会意部第四问经说忏悔能灭罪业。云何唯说观理智心能灭诸业。释言。忏悔有二。一是迷心依事忏悔。谓佛像前行道礼敬发愿。要期断除事恶。二是智心依理忏悔。谓观身心断除结使。但所造业有轻有重。若论轻业事忏亦灭。若论重业有可转者。
亦能转重令轻。谓三涂业人中轻受。故十住婆沙论云。我言。忏悔罪则轻薄。于少时受。故知事忏转重令轻。牵报不定。由不断结故。有漏力微。不尽故业。后必受报。非全不定。今故偏说。观理断结。无惑润业。业不牵生。随所断处。故业永尽。于现造业亦不招生。则于过现所造善恶。方是究竟牵报不定。今据此义。是以偏说。故诸智者。欲断过现三涂重业。即学观理永免恶道。是故初果名为抵债。故摄论云。若无苦下无明诸行不生。若行已生无修道。无明诸行不熟。
何以故。须陀洹人不造感生报业故。阿那含人不受下界生报。又优婆塞戒经云。
若人具有欲界诸业得阿那含果。能转后业现在受之。罗汉亦尔。故知观理是真忏悔。故华严经偈云。
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忏悔者当求真实相又大宝积经云。百千万劫久习结业。以一实观即皆消灭。又诸法无行经云。 若菩萨能见一切众生性即涅槃性。则能毕竟灭业障罪。故又普贤菩萨经云。观心无心。从颠倒相起。如此相心从妄想起。如空中风无依止处。故知善恶取性作相由未寤理。非无妄业。后若寤理前业即灭。无法可住。故不招生。如正观理时。 当思诸障本唯空寂。常与诸佛同一真性。洹沙万德法界无殊。但无明障厚不能睹见。以不见故常于佛前破戒违道。十恶五逆无过不为。犹如一堂筵及凡圣在堂供养。有多盲人。以无目故遂于众前具造诸恶。时有智人愍之不已。遂语盲人曰。
此堂具有凡圣僧众。汝云何对之公然造恶。盲人闻已惭愧怖畏。谢过无地。遂即申意告白僧众曰。弟子某甲敬白合堂师等。弟子无福少来失明。虽与师等同在一堂不能睹见。以不见故遂于师前无过不为。今因善友开导。始知有师。惭愧怖畏不可具陈。弟子今从合堂师等求哀忏悔。唯愿师等受弟子归诚忏悔。然此盲人虽自无眼不见僧众。然知僧众先皆见已受其忏悔。我等亦然。昔造罪时常在佛前。
今欲悔过。了知诸佛悉皆见已。但一切诸佛三达灵智五眼明照。知无不尽。莫问远近。内外明闇如掌观珠。随机赴感不差时也。
又知罪缘无有自性。但以妄想因缘。虚受是苦。故维摩经云。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如是却推罪性皆空。发智慧火了无明闇。无始已来所造诸恶。犹如闇室。忏悔正解。状若明灯。明灯一照昏闇皆除。不以闇来无始能推灯也。明闇解惑尔来无始。迷因谬果具造诸非。事等如闇。今欲悔除。依佛性力发正见火。事等明灯。灯起闇除。解生惑丧。义无不灭也。亦如霜雪待日而除。亦如病疾待良药除。亦如迷方待寤而正。亦如恶类众薪悔如。豆火须臾殄灭。是故涅槃经云。譬如□华千斤不如真金一两。造罪虽多不如少善。既对佛造愆。还同盲人向僧忏悔。罪无自性。从缘而灭。故业报差别经偈云。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既知真伪即知所缘罪业。从事而生。惑情障解。迷而不觉。故有斯罪。如云覆日如闇冥室。今之寤心缘理而生。解兴惑丧。如光灭暗。前心虽起重罪。后念观理。妄心即灭妄境不生。久熏不已业种自亡。故未曾有经云。前心作恶如云覆日。后心起善如炬消暗。又大集经云。如百年垢衣可于一日浣令鲜净。如是百千劫中所集诸不善业。以佛法力故善顺思惟。可于一日一时尽能消灭也。
仪式部第五此之一门行者欲忏。要对三宝胜缘境前。偏袒露膊脱去巾履。女人不劳袒髆具服威仪。合掌恭敬。请一大德耆年宿迈自心敬者。先当奉请十方三宝以为良缘。故人述偈云。
归命十方一切佛顶礼无边净觉海亦礼妙法不思议真如自性清净藏住于极爱一子地得道得果诸圣人我以身口清净意咸各归命稽首礼然后请忏悔主云。
大德一心念。我弟子某甲。今请大德为忏悔阿阇梨。愿大德为我作忏悔阿阇梨。我依大德故得忏悔。慈愍故(一遍亦得三遍弥善)。
第二忏悔师先教识前罪性轻重。具如初意。依论忏悔总有四种。一更相易脱忏。是凡夫下品忏法。二永断相续忏。是上品凡夫忏法。三焦业忏。是贤人忏法。四灭业忏。是圣人忏法。前二是事中忏敌对而除。未能灭业且伏而不起。由不依理观未入圣位。虽得免非未来不入恶道。然此业性常在以熏成种。故如人斫树但去枝条其根仍在。后二忏悔要须缘空寤理心境虚融。常须作意见谛渐修。然后得灭。今且依第二凡夫永断相续忏。令业伏不行。常依善友发大誓愿。临命终时亦得随愿往生十方净土永离三恶。以住娑婆恐心怯弱不能坚固。意欲退者。当以五法佐助得不悔果。一信。二惭。三愧。四善知识。五宗敬戒。一信者为道源功德母。一切善法因之而生。二惭者。自不作罪。三愧者。不教他作罪。又惭者。内自羞人。愧者。羞天。有惭愧故则能恭敬父母师长一切凡圣。善知识者是全梵行。戒者是汝大师故。三宝是凡圣所依。故须归敬。戒师临时种种开诱令发大心永断后犯。临时诫勖不可预述。
洗忏部第六如舍利弗悔过经云。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罗汉道。欲求辟支佛道。欲求佛道者。欲知去来之事者。常以平旦日中日入人定夜半鸡鸣时。澡漱正衣服。叉手拜十方佛。自在所向。当悔过言。
某等宿命从无数劫以来。所犯过恶。至今世所犯淫侄。所犯瞋怒。所犯愚痴。不知佛时。不知法时。不知比丘僧时。不知善恶时。若身有犯过。若口犯过。若心犯过。若意欲害佛。嫉恶经道。若斗比丘僧。若杀阿罗汉。若自杀父母。若犯身三口四意三。自杀生。教人杀生。见人杀生代其喜。身自行盗。教人行盗。见人行盗代其喜。身自欺人。教人欺人。见人欺人代其喜。身自两舌。教人两舌。见人两舌代其喜。身自骂詈。教人骂詈。见人骂詈代其喜。身自妄言。
教人妄言。见人妄言代其喜。身自嫉妒。教人嫉妒。见人嫉妒代其喜。身自贪餮。教人贪餮。见人贪餮代其喜。身自不信。教人不信。见人不信代其喜。不信作善得善作恶得恶。见人作恶代其喜。身自盗佛寺中财物。若比丘僧财物。教人行盗。见人行盗代其喜。身自轻称小斗短尺欺人。以重称大斗长尺侵人。见人侵人代其喜。身自故作贼。教人作贼。见人作贼代其喜。身自恶逆。教人恶逆。见人恶逆代其喜。身诸所更以来生五处者。在泥犁中时。在禽兽中时。在薜荔中时。在人中时。在天中时。身在此五逆中生时。所犯过恶。不孝父母。不孝于师。不敬于善友。不敬于善沙门道人。不敬长老。轻易父母。轻易于师父。轻易求阿罗汉道者。轻易求辟支佛道者。若诽谤嫉妒之。见佛道言非。见恶道言是。 见正言不正。见不正言正。某等诸所作过恶。愿从十方诸佛求哀悔过。令某等今世不犯此过殃。令某等后世亦不被此过殃。所以从十方诸佛求哀者。何佛能洞视彻听。不敢于佛前欺。某等有过恶不敢覆藏。从今以后皆不敢复犯。
佛语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意不欲入三涂者。诸所作过皆当悔过。不当覆藏。不欲生边地无三宝处。皆当悔过。不当覆藏。乃至欲得三乘道果者。皆当悔过。不当覆藏。佛语舍利弗。若使天下男子女人。皆得阿罗汉及辟支佛。若有人供养天下阿罗汉辟支佛满千。不如持悔过经于昼夜各三过读一日其得福胜供养天下阿罗汉辟支佛。百倍千倍万倍亿倍。又依普贤观经云。忏悔六根本意。由业障故。不净六根。具造十恶。处处贪着。遍六情根。此六根业枝条华叶。悉满三界一切生处。增长无明。今欲忏悔。广请诸佛菩萨。读诵大乘志心彻倒。发愿求破坏身心一切恶业。念念之中得见普贤十方诸佛。故说偈云。 若有眼根恶业障说不净但当诵大乘思念第一义是名忏悔眼尽诸不善业耳根闻乱声坏乱和合义由是起狂乱犹如痴猿猴但当诵大乘观法空无相永离一切恶天耳闻十方鼻根着诸香随染起诸触如此狂惑鼻随染生诸尘若诵大乘经观法如实际永离诸恶业后世不复生舌根起五种恶口不善业若欲自调顺应勤修慈心思法真寂义无诸分别相心根如猿猴无有暂停时若欲折伏者当诵大乘经念佛大觉身力无畏所成身为机关主如尘随风转六贼游戏中自在无挂碍若欲灭此恶永离诸尘劳当处涅槃城安乐心澹怕但当诵大乘念诸菩萨母无量胜方便从思实相得如此等六法名为六情根一切业障海皆从妄相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应志心忏悔六情根述曰。余自勤力检讨一切经论。虽复教人总忏罪法。然文多散落不可具录。 将前二经忏文稍略。所以偏引出之。窃寻众生无始至今造过极多。名数尘沙。若依前忏。又恐洗荡不可周净。今此已下更依隋代昙迁灵裕二法师。总忏十恶。冀望周悉。虽是凡夫所撰。然文义皆采拾地持经论圣意。而缵集之。依之修行皆合佛意。古今诸德忏文甚多。比校周悉未能逾下二文也。
十恶忏文(昙迁法师撰文) 弟子某甲。普为一切法界众生。发露无始已来所作罪业。或杀害君亲及真人罗汉。兵戈征讨锋刃杀戮。游猎禽兽网捕虫鱼。或经作恶王刑罚差滥。乃至含灵禀性蠢动。凡诸生类残害杀伤。及猛兽鸷鸟递相啖食。或盗佛物法物僧物及他财宝。居官因事纳货受财。或非己室家外行淫秽。莫简亲属不避僧尼。横起爱憎妄相妒忌。或虚诈妄语诳惑君亲。不知不见言知言见。凭托鬼神诡诳世俗。或谗谄两舌斗乱二边。将此恶言向彼陈说。持彼恶语复向此论。阻隔君臣离间骨肉。一切和合由其破坏。或出言粗犷毁訾他人。呵叱任情骂詈在口。或不以正言。乃为绮语。说善为恶。以臭为香。名长为短。说白为黑。谬言诡语调弄于人。或志在贪味。求取不节。性多瞋忿。恚怒自缠。或不识正理迷惑邪见。谤佛法僧说无因果。不信修善受人天乐。不信为恶受地狱苦。或谓此身无因而得。或谓未来断无因果。毁坏塔寺焚烧经典。融刮佛像以取金铜。污秽伽蓝违越禁戒。或饮酒啖肉及食五辛。愚痴邪见无恶不造。凡此所陈十种恶业。自作教他。见作随喜。从无始已来定有斯罪。以罪因缘能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间短命多病。常处卑贱。及以贫穷。共人有财不得自在。妇不良谨。二妻相诤。多被谤毁。为人诳惑。所有眷属弊恶破坏。不值好语常闻恶声。凡所陈说常有诤讼。假说真言人不信受。吐发音辞又不辩正。贪财无厌所求不获。常为他人伺其长短。不善知识共相恼害。常生邪见之家。常怀谄曲之心。无始已来十不善业。皆从烦恼邪见而生。令依佛性正见力故。发露忏悔。皆得除灭。譬如明珠投之浊水以珠威德水即澄清。佛性威德亦复如是。投诸众生四重五逆烦恼浊水皆即澄清。弟子某甲及一切法界众生。自从今身乃至成佛。愿更不造此等诸罪。归命敬礼常住三宝。忏悔已讫次礼忏功德发愿说偈云。
愿于未来世见无量寿佛无边功德身我及余信者既见彼佛已愿得离垢眼成无上菩提普及于含识总忏十恶偈文(灵裕法师撰文)。
自惟我生死过去无初际乃至于今生相续不断绝愚痴暗覆故三毒火常然虽有身与心而不能自寤徒蒙一切佛放智慧日光照我二种身亦未之知觉怀惑生诸趣无类而不更谛思此因缘谁非己眷属又念诸众生元同一心海因妄想识浪幻起诸趣身是身无种种与我同如性因于失念故彼我分别生由之起爱憎常共相斗诤日夜怀嫌恨思念相报及遂于众生中无一不伤害贪夺于资生非分起染欲虚诳无实语恶口不择言两舌相破坏绮语调弄人贪海无厌足瞋火然复然邪见背正教谄曲无诚信违犯诸如来一切清净戒嫌恨与爱憎无心而不有是罪若不忏长夜熏自心积熏而不已变成地狱处及与诸苦具诸佛于尔时皆悉不能救唯除自发露所造诸愆咎应佛菩萨心随顺本净性无始时无明自此渐微薄是故怀惭愧深心悔诸罪愿佛放慈光照及苦众生所有烦恼聚皆令悉消灭自性清净心从此至究竟平等真法界于今得圆满(下有六行偈长安延兴寺玄琬律师撰)
伤己无始随自心顺入欲流堕洄澓于中孤独无救护具造无边百种苦所受诸苦时报定诸佛威神不能救困逼事穷苦对至方乃有此一念寤以其无明□膜厚三毒之火常炽然意欲远离不能离如疤已熟待破时唯愿诸佛放慈光时复照及极苦者往昔所造三业罪及今现起一切恶未来应生诸烦恼顶礼忏悔愿灭除颂曰。
五体悔前朝三屈忏中夕鸣椎诫旭旦哀我苦劳役引目寓金言悲伤尘垢积咄哉形非我嗟往常沉溺踟蹰歧路危挥手谢中析洗涤归诚忏皎洁凌云释萧索业苦离升陟随缘益虽未齐高踪且免幽途历感应缘(略引三验)
晋沙门慧达梁沙门法宠唐沙门德美晋沙门慧达。姓刘名萨荷。西河离石人也。未出家时长于军旅。不闻佛法。
尚武好畋猎。年三十一暴病而死。体尚温柔。家未殓。至七日而苏。说云。将尽之时。见有两人执缚将去。向西北行。路转高稍得平衢。两边列树。见有一人执弓带剑当衢而立。指语两人将荷西行。见屋舍甚多白壁赤柱。荷入一家。有女子美容服。荷就乞食。空中声言。勿与之也。有人从地踊出。执铁杵将欲击之。荷遽走历入十许家皆然。遂无所得。复西北行见一妪乘车。与荷一卷书。荷受之。
西至一家。馆宇华整。有妪坐于户外。口中虎牙。屋内床帐光丽。竹席青几。复有女子处之。问荷得书来不。荷以书卷与之。女取余书比之。俄见两沙门。谓荷汝识我不。荷答不识。沙门曰。今宜归命释迦文佛。荷如言发念。因随沙门俱行。遥见一城。类长安城。而色甚黑。盖铁城也。见人身甚长大。肤黑如漆。头发曳地。沙门曰。地狱中鬼也。其处甚寒。有冰如席。飞散着人头头断。着脚脚断。二沙门云。此寒冰狱也。荷便自识宿命知两沙门。往维卫佛时并其师也。作沙弥时。以犯俗罪不得受戒。世虽有佛竟不得见。从再得人身。一生羌中。今生晋中。又见从伯在此狱里。谓荷曰。昔在邺时不知事佛。见人灌像聊试学之。而不肯还直。今故受罪。犹有灌福幸得生天。次见刀山地狱。次第经历观见甚多。
狱狱异城不相杂厕。人数如沙。不可称计。楚毒科法。略与经说相符。自荷履践地狱。示有光景。俄而忽见金色。晖明皎然。见人长二丈许。相好严华体黄金色。左右并曰。观世大士也。皆起迎礼。有二沙门。形质相类。并行而东。荷作礼毕。菩萨具为说法可千余言。末云。凡为亡人设福。若父母兄弟。爰至七世姻媾亲戚朋友路人。或在精舍。或在家中。亡者受苦即得免脱。七月望日沙门受腊。此时设供弥为胜也。若割器物以充供养。器器摽题言。为某人亲奉上三宝。
福施弥多其庆逾速。沙门白衣见身为过及宿世之罪种种恶业。能于众中尽自发露。不失事条勤诚忏悔者。罪即消灭。如其弱颜羞惭耻于大众露其过者。可在屏处。默自记说。不失事者。罪亦降灭。若有所遗漏非故隐蔽。虽不获免受报稍轻。若不能悔无惭愧心。此名执过不返。命终之后克坠地狱。又他造塔及与堂殿。虽复一土一木若染若碧。率诚供助。获福甚多。若见塔殿。或有草秽。不加耘除。蹈之而行。礼拜功德随即尽矣。又曰。经者尊典化导之津。波罗蜜经功德最胜。首楞严亦其次也。若有善人读诵经处。其地皆为金刚。但肉眼众生不能见耳。能勤讽持不堕地狱。波若定本及如来钵。后当东至汉地。能立一善于此经钵。受报生天倍得功德。所说甚广。略要载之。荷临辞去。谓曰。汝应历劫备受罪报。以尝闻经法生欢喜心。今当见受轻报一过便免。汝得济活可作沙门。雒阳临淄建业鄮阴成都五处。并有阿育王塔。又吴中两石像。育王所使鬼神造也。颇得真相。能往礼者不堕地狱。语已东行。荷作礼而别。出南大道。广百余步。道上行者不可称计。道边有高座。高数十丈。有沙门坐之。左右僧众列倚甚多。有人执笔北面而立。谓荷曰。在襄阳时何故杀鹿。跪答曰。他人射鹿我加创耳。又不啖肉何缘受报。时即见襄阳杀鹿之地。草树山涧忽然满目。所乘黑马并皆能言。悉证荷杀鹿年月时日。荷惧然无对。须臾有人以叉叉之投镬汤中。自视四体溃然烂碎。有风吹身聚小岸边。忽焉不觉还复全形。执笔者复问。汝又射雉。亦尝杀雁。言已又投镬汤。如前烂法。受此报已乃遣荷去。入一大城。有人居焉。 谓荷曰。汝受轻报又得还生。是福力所扶。而今以后复作罪不。乃遣人送荷。遥见故身意不欲还。送人推引。久久乃附形而得苏活。奉法精勤。遂即出家。字曰慧达。太元末尚在京师。后往许昌。不知所终(右此一验出冥祥记)。
梁杨都宣武寺沙门法宠。姓冯。南阳冠军人也。年三十八。正胜寺法愿道人。善通樊许之术。谓宠曰。君年满当死。无可避处。唯祈诚诸佛忏悔先愆排脱。或可冀耳。宠因引镜验之。见面有黑气。于是货卖衣钵资余并市香供。飞舟东逝。直至海盐。居在光兴闲房礼忏。杜绝人物。昼忘食息。夜不解衣。迄至四十岁暮之夕。忽觉两耳肿痛。弥生怖惧。其夜忏达四更。闻户外有人言曰。君死业已尽。遽即开户都无所见。明晨借问。佥言。黑气都除两耳。乃是生骨。斯实由忏荡之殷故使延寿也。以普通五年三月十六日。卒于所住。春秋七十有四(右此一验出梁高僧传)。 唐京师会昌寺释德美。姓王。清河临清县人。年在童稚天然乐善。口有所演常歌赞呗。拥尘聚戏必先为塔。每见形像生知礼敬。由是亲故密而异之。知非绍俗之嗣也。任从师学。十九出家。虽经论备阅。而以律要在心。故四分一部博通心首。往太白山。诵佛名一部一十二卷。每行忏时诵而加拜。布服蔬食不衣皮帛。初依九陇太白僧邕禅师受业。后住京师慧云寺。值静默禅师。又从请业。每至夏礼忏将散道场。去期七日苦加勇励。万五千佛日别一遍。精诚难及。多感徵祥。自从小至终美礼千遍。承师静默。大有福德。尝于兴善。年别千僧七日行道。期满厚^8□。人奉十缣。将及散晨外起加倍。故自开皇之末。终于大业十年。年别大施。其例咸尔。默将灭度。以普福田用委于美。美顶行之。悲敬两田年别一会。又普盆钱夏末常施。大业末中夏召千僧七日行道。忽感异人。形服率丽然。来告美曰。时既炎热。何不作饼以用供养。且溲二十斛面作两日调。明旦将设。半夜便起。打面动案。人物惊乱并作切粥。以供大众。须臾切面命煮随熟。千人同饱咸共欣庆。饼复坚韧一无所坏。试寻看匠。通问失所。合众悲怪感招斯应。又至武德之始。创立会昌。延美而住。乃于西院造忏悔堂。像设华严堂宇宏丽。誓共含生断诸恶业。镇长礼忏洁净方等。欲有升坛要凭美忏。又于一时井忽枯竭。忏徒驻立无由洗忏。美执香炉临井加祈。应时泉涌。过同旧足。时共叹怪。福力所资。所畜舍利。藏以宝函。随身所往。必赍供养。每有起塔祈请散给。精祈通感随请皆给。又至秋夏常行徒跣。恐踏虫蚁慈济含生。又年别般舟一夏不坐。或止口过三年不言。或行不轻通礼七众。或节俭衣食四分之一。如斯苦行其相寔繁。或生常辍想专固西方。口诵弥陀终于命尽。以贞观十一年二月二十六日。合掌称佛。卒于会昌。春秋六十矣。尸送南山鸱鸣堆。弟子等收骸起塔树碑会昌。侍中于志宁为文(右此一验出唐高僧传)。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