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王日休曰】梵语般若波罗蜜。此云智慧到彼岸。所云金刚智慧到彼岸者。谓明此经者。其智慧则如金之刚利。断绝外妄。直至诸佛菩萨之彼岸也。以是名字汝当奉持者。谓奉事此义而持守之也。
【陈雄曰】唐柳宗元曰。言之著者莫如经。此经未标名时。须菩提请名于佛。而佛目之曰。金刚般若波罗蜜。俾须菩提依此名字。遵奉受持。一心流布于天下后世。
【李文会曰】言金刚者。坚利之物。故借金为喻。般若者。智慧也。为教众生用智慧力。照破诸法无不是空。犹如金刚触物即碎。故名般若也。波罗蜜者。到彼岸也。心若清净。一切妄念不生。能度生死苦海。汝当奉持者。只是奉持自心行住坐卧。勿令分别人我是非也。
【圜悟禅师云】才有是非。纷然失心。只这一句。惊动多少人做计较。若承当得。坐得断。透出威音王那畔。若随此语转。特地纷然。自回光返照始得。天坛石鼓记云。丝毫失度。即招黑暗之愆。霎顷邪言。即犯禁空之丑。天人耳目。咫尺非遥。克告行人。自当省察。
【庐山归宗常禅师云】有座主来参。值宗锄草。次见一条蛇。宗遂斩之。主云。久向归宗。元来却是一个鹿行沙门。宗云。是尔鹿。我鹿。诸人且道这僧过在什么处。汾阳昭禅师为作颂云。庐岳宗师接上机。斩蛇特地施慈悲。痴迷座主生惊怕。却道鹿心惹是非。
【死心和尚云】只者是。大似眼里著刺。只者不是。正是开眼磕睡。诸人且道毕竟作么生则是。还委悉么。点铁化成金即易。劝人除却是非难。
【川禅师云】今日小出大遇。颂曰。火不能烧。水不能溺。风不能飘。刀不能劈。软似兜罗。硬似铁壁。天上人间。古今不识。咦。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王日休曰】此智慧到彼岸之说。真性中亦岂有哉。故云即非智慧。到彼岸。谓实无也。但虚名为智慧到彼岸。以此接引众生耳。
【陈雄曰】柳宗元曰。法之至者。莫尚于般若。楞伽经曰。智慧观察。不堕二边。得自觉圣趣。是般若波罗蜜。三昧经曰。心无心相。不取虚空。不依诸地。不住智慧。是般若波罗蜜。然般若波罗蜜。至法也。始而亲出佛口。故有佛说之句。终而默传此心。则证入于般若三昧。超出于言意之末。而了无所得。此非般若波罗蜜也。又孰得而名之哉。既非如是。而且名其如是。是又得其所以名也。然则汝当奉持者。以是名字故。
【颜丙曰】此是须菩提请佛为法安名。更问如何遵奉行持。佛云。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夫妙明本性。湛若太虚。体既尚无。何名之有。如来恐人生断灭见。不得已而强安是名。所以傅大士颂云。恐人生断见。权且立虚名。
【李文会曰】佛说般若波罗蜜者。实相般若之坚。观照般若之利截烦恼源。达涅槃岸。即非般若波罗蜜者。既知法体元空。本无妄念。若无诸挂碍。何必持戒忍辱。湛然清净。自在逍遥。是名即非般若也。
【川禅师云】犹较些子。颂曰。一手抬。一手搦。左边吹。右边拍。无弦弹出无生乐不属宫商格调新。知音知后徒名邈。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颜丙曰】佛问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答云。如来无所说者。盖直下无开口处。若言有说。即为谤佛。所以世尊临入涅槃。文殊请佛再转法轮。世尊咄云。吾住世四十九年。未尝说著一字。汝请再转法轮。是吾曾转法轮耶。又佛偈曰。始从成道后。终至跋提河。于是二中间。未尝说一字。
【李文会曰】本心元净。诸法元空。更有何法可说。二乘之人执著人法是有。即有所说。菩萨了悟人法皆空。即无所说。是故经云。若有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慈受禅师云】吾心似秋月。碧潭光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寒山子说不得则且止。诸人还说得么。直须口似磉盘。方始光明透漏。若能了悟色性皆空。有无俱遣。语默双亡。即见自性清净。虽终日言。犹为无言。虽终日说。犹为无说。
【保宁勇禅师云】门前诸子列成行。各逞英雄越霸王。如何独有无言者。坐断毗卢不可当。
【傅大士曰】名中无有义。义上复无名。金刚喻真智。能破恶坚贞。若到波罗岸。入理出迷情。智人心自觉。愚者外求声。
【川禅师云】低声低声。颂曰。入草求人不奈何。利刀断了手摩挲。虽然出入无踪迹。文彩全彰见也么。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陈雄曰】华严经云。三千大千世界。以无量因缘乃成一切众生。岂外此而别有世界耶。悟者处此。迷者亦处此。悟者之心。清净心也。以此心处此世界。即清净世界。迷者之心。尘垢心也。以此心处此世界。即微尘世界。然世界许多。而微尘不胜其多。宜须菩提有甚多之对。又曰。诸微尘者。一切众生心上微尘也。佛分身于微尘世界中。示现无边大神力。开阐清净无垢法。使一切众生。皆生清净心。非微尘所可污。故云非微尘。得出世间法。非世界所能囿。故云非世界。世尊答文殊曰。在世离世。在尘离尘。是为究竟法。此言非微尘。非世界。即离尘离世也。
【颜丙曰】世界微尘。二者皆非真实。经云。一切山崖。会有崩裂。一切江河。会有枯竭。唯有法身。常住不灭。
【李文会曰】微尘者。众生妄念烦恼客尘。遮蔽净性。譬如微尘。如是烦恼妄想。如病眼人见空中花。如愚痴人捉水中月。求镜中像。枉用其心。
【傅大士颂曰】积尘成世界。析界作微尘。界喻人天果。尘为有漏因。尘因因不实。界果果非真。果因知是幻。逍遥自在人。又曰。妄计因成执。迷绳谓是蛇。心疑生暗鬼。眼病见空花。一境虽无异。三人乃见差。了兹名不实。长驭白牛车。
【晁太傅云】念念起止。皆由自心。念起即一切烦恼起。无念即一切烦恼止。既由自心。何如无念。又古德云。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察禅师云】真净界中才一念。阎浮早已八千年。
【逍遥翁云】不怕念起。唯恐觉迟。觉速止速。二妙相宜。知非改过。蘧颜可师。
【圜悟禅师上堂云】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大丈夫具决烈志气。慷慨英灵。踏破化城。归家稳坐。外不见一切境界。内不见有自己。上不见有诸圣。下不见有凡愚。净裸裸。赤洒洒。一念不生。桶底子脱。岂不是心空也。到这里还容棒喝么。还容玄妙理性么。还容彼我是非么。直不如红炉上一点雪相似。岂不是选佛场也。然虽如是。犹涉阶梯在。且下涉阶梯一句作么生道。千圣会中无影迹。万人丛里夺高标。
【逍遥翁云】五鼓梦回。缘念未起。灵响清彻。闻和达聪。为三妙音。一曰幽泉漱玉。二曰清磬摇空。三曰秋蝉曳绪。凝听静专。颇资禅悦。安住妙境。何胜如之。要会么。病觉四肢如鹤瘦。虚闻两耳似蝉鸣。非微尘是名微尘者。一念悟来。转为妙用。前念无诸妄想。湛然清净。即非微尘。后念不住清净。是名微尘。非世界是名世界者。若无妄念。即佛世界。有妄念。即众生世界。前念清净。即非世界。后念不住清净。是名世界。
【谢灵运曰】散则为微尘。合则成世界。无性则非微尘世界。假名则是名微尘世界。
【川禅师云】南赡部洲。北郁单越。颂曰。头指天。脚踏地。饥则餐。困则睡。此土西天。西天此土。到处元正是大年。南北东西祗者是。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王日休曰】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可谓极多矣。然见雨则为泥。遇火则为砖瓦。是无微尘之定体。所以为虚妄也。是故说为非微尘。谓非有真实微尘也。但虚名为微尘而已。此谓极细而极多者也。若极大者则世界。世界亦无真实。盖劫数尽时则坏。是亦虚妄。非为真实。但名为世界而已。佛虽现色身而为三十二相。至涅槃时。则皆无矣。不可以此得见真佛。故云。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此如来谓真性佛也。下文言如来说三十二相。彼如来则谓色身佛耳。乃佛谓我说三十二相者。即是非相。谓非真实相也。但名为三十二相而已。此分大意。谓细而微尘。大而世界。妙而佛之色身。皆为虚妄。但有名而已。唯真性谓真实。是以自古及今。无变无坏。彼三者则有变坏故也。
【陈雄曰】三十二相者。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此相非是欲爱所生。楞严经有是言矣。谓其非是欲爱所生。则是从三十二行上得之。世人徒著三十二相。而不修三十二行。将焉自而得见法身如来。又曰。如来有是行。必有是相法也。说相者其意在于三十二行。即非相也。曰非相者。其法身之谓欤。华严经曰。诸佛法身不思议。无色无形无影像。名三十二相。亦以是耳。岂他求哉。故如来有是名之说。般若经云。如来足下有平满相。是为第一。如来足下千辐轮文。无不圆满。是为第二。如来手足。并皆柔软。如兜罗绵。是为第三。如来两足。一一指间。犹如き王。文同绮画。是为第四。如来手足。诸指圆满。纤长可爱。是为第五。如来足跟。广长圆满。与趺相称。是为第六。如来足趺。修高光满。与跟相称。是为第七。如来双瑞。渐次纤圆。如鹿王瑞。是为第八。如来双臂。平立摩膝。如象王鼻。是为第九。如来阴相藏蜜。是为第十。如来毛孔。各一毛生。绀青宛转。是为第十一。如来发毛。右旋宛转。是为第十二。如来身皮。细薄润滑。垢水不住。是为第十三。如来身皮。金色晃耀。诸宝庄严。是为第十四。如来两足两掌。中颈双肩。七处充满。是第十五。如来肩项。圆满殊妙。是第十六。如来膊腋。悉皆充实。是第十七。如来容仪。洪满端直。是第十八。如来身相。修广端严。是第十九。如来体相。量等圆满。是第二十。如来额臆。并身上半。威容广大。如师子王。是二十一。如来常光。面各一寻。是二十二。如来齿相。四十齐平。净蜜根深。白逾珂雪。是二十三。如来四牙。鲜白锋利。是二十四。如来常得味中上味。是二十五。如来舌相。薄净广长。能覆面轮。至耳发际。是二十六。如来梵音。词□和雅。随众多少。无不等闻。是二十七。如来眼睫。犹若牛王。绀青齐整。是二十八。如来眼睛。绀青鲜白红环。是二十九。如来面轮。其犹满月。眉相皎洁。如天帝弓。是第三十。如来眉间。有白毫相。柔软如绵。白逾珂雪。是三十一。如来顶上。乌瑟腻沙。高显周圆。犹如天盖。是三十二。
【颜丙曰】(注三十二相。与前般若经同。更不重述。)以上乃三十二相也。若据如来妙相。本性湛然空寂。一相尚不可得。岂可以三十二相而求见也。佛在□利天。目连令匠人雕佛三十二相。只雕得三十一相。唯有梵音相雕不得。院主问南泉。如何是梵音相。泉云赚杀人。
【李文会曰】三十二相者。谓眼耳鼻舌身。五根中具修六波罗蜜。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也。于意根中修无住无为。是三十二相清净行也。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者。此谓法身有名无相。故云非相。既悟非相。即见如来。
【逍遥翁曰】须知诸佛法身。本性无身。而以相好庄严为身。故临济云。真佛无形。真道无体。真法无相也。
【川禅师曰】借婆衫子拜婆年。颂曰。你有我亦有。君无我亦无。有无俱不立。相对>卢都。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李文会曰】譬如有人舍身命布施。求无上菩提。此谓住相布施也。
【禅要经云】若于外相求之。虽经万劫。终不能得。
【教中经云】若见有身可舍。即是不了蕴空。昔日罽宾国王。仗剑诣狮子尊者所。问曰。师得蕴空不。尊者曰。已得之矣。王曰。可施我头。尊者曰。身非我有。何况于头。王遂斩之。白乳高丈余。王臂自落。是知人法俱空。不应住色布施。所以尊者不畏于死也。
【傅大士云】法性无前后。无中非故新。蕴空非实体。凭何见有人。故舍身命布施。即与菩提转不相应。盖为不见佛性。纵舍身命如恒河沙数。何益于事。又曰。施命如沙数。人天业转深。既掩菩提相。能障涅槃心。猿猴探水月。(证道歌云。水中捉月争拈得)。□□拾花针。(玉篇。□力盎切。□蔡盎切。本草作□□子。亦名浪荡。生食令人发狂。眼生花针。即以手拾之。其实无花针。)爱河浮更没。苦海出还沉。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颜丙曰】若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等者。比也。虽受顽福。毕竟不明本性。如生豪贵之家。骄奢纵恣。不容不作业。反受业报。争如受持四句。为他人说。自利利他。其福甚多。
【傅大士颂曰】经中称四句。应当不离身。愚人看似梦。智者见唯真。法性无前后。(法性者。真佛性也。历劫长存。故无前后。)无中非故新。(真性如虚空。本无形相。故云无中也。此性常住不灭。不以前生而故。不以今生而新。故云非故新也。)蕴空无实相。凭何见有人。(心经曰。照见五蕴皆空。)
【川禅师曰】两彩一赛。颂曰。伏手滑槌不换剑。善使之人皆总便。不用安排本现成。个中须是英灵汉。啰啰哩。哩啰啰。山花笑。野鸟歌。此时如得意。随处萨婆诃。
【王日休曰】梵语般若波罗蜜。此云智慧到彼岸。所云金刚智慧到彼岸者。谓明此经者。其智慧则如金之刚利。断绝外妄。直至诸佛菩萨之彼岸也。以是名字汝当奉持者。谓奉事此义而持守之也。
【陈雄曰】唐柳宗元曰。言之著者莫如经。此经未标名时。须菩提请名于佛。而佛目之曰。金刚般若波罗蜜。俾须菩提依此名字。遵奉受持。一心流布于天下后世。
【李文会曰】言金刚者。坚利之物。故借金为喻。般若者。智慧也。为教众生用智慧力。照破诸法无不是空。犹如金刚触物即碎。故名般若也。波罗蜜者。到彼岸也。心若清净。一切妄念不生。能度生死苦海。汝当奉持者。只是奉持自心行住坐卧。勿令分别人我是非也。
【圜悟禅师云】才有是非。纷然失心。只这一句。惊动多少人做计较。若承当得。坐得断。透出威音王那畔。若随此语转。特地纷然。自回光返照始得。天坛石鼓记云。丝毫失度。即招黑暗之愆。霎顷邪言。即犯禁空之丑。天人耳目。咫尺非遥。克告行人。自当省察。
【庐山归宗常禅师云】有座主来参。值宗锄草。次见一条蛇。宗遂斩之。主云。久向归宗。元来却是一个鹿行沙门。宗云。是尔鹿。我鹿。诸人且道这僧过在什么处。汾阳昭禅师为作颂云。庐岳宗师接上机。斩蛇特地施慈悲。痴迷座主生惊怕。却道鹿心惹是非。
【死心和尚云】只者是。大似眼里著刺。只者不是。正是开眼磕睡。诸人且道毕竟作么生则是。还委悉么。点铁化成金即易。劝人除却是非难。
【川禅师云】今日小出大遇。颂曰。火不能烧。水不能溺。风不能飘。刀不能劈。软似兜罗。硬似铁壁。天上人间。古今不识。咦。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王日休曰】此智慧到彼岸之说。真性中亦岂有哉。故云即非智慧。到彼岸。谓实无也。但虚名为智慧到彼岸。以此接引众生耳。
【陈雄曰】柳宗元曰。法之至者。莫尚于般若。楞伽经曰。智慧观察。不堕二边。得自觉圣趣。是般若波罗蜜。三昧经曰。心无心相。不取虚空。不依诸地。不住智慧。是般若波罗蜜。然般若波罗蜜。至法也。始而亲出佛口。故有佛说之句。终而默传此心。则证入于般若三昧。超出于言意之末。而了无所得。此非般若波罗蜜也。又孰得而名之哉。既非如是。而且名其如是。是又得其所以名也。然则汝当奉持者。以是名字故。
【颜丙曰】此是须菩提请佛为法安名。更问如何遵奉行持。佛云。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夫妙明本性。湛若太虚。体既尚无。何名之有。如来恐人生断灭见。不得已而强安是名。所以傅大士颂云。恐人生断见。权且立虚名。
【李文会曰】佛说般若波罗蜜者。实相般若之坚。观照般若之利截烦恼源。达涅槃岸。即非般若波罗蜜者。既知法体元空。本无妄念。若无诸挂碍。何必持戒忍辱。湛然清净。自在逍遥。是名即非般若也。
【川禅师云】犹较些子。颂曰。一手抬。一手搦。左边吹。右边拍。无弦弹出无生乐不属宫商格调新。知音知后徒名邈。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颜丙曰】佛问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答云。如来无所说者。盖直下无开口处。若言有说。即为谤佛。所以世尊临入涅槃。文殊请佛再转法轮。世尊咄云。吾住世四十九年。未尝说著一字。汝请再转法轮。是吾曾转法轮耶。又佛偈曰。始从成道后。终至跋提河。于是二中间。未尝说一字。
【李文会曰】本心元净。诸法元空。更有何法可说。二乘之人执著人法是有。即有所说。菩萨了悟人法皆空。即无所说。是故经云。若有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慈受禅师云】吾心似秋月。碧潭光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寒山子说不得则且止。诸人还说得么。直须口似磉盘。方始光明透漏。若能了悟色性皆空。有无俱遣。语默双亡。即见自性清净。虽终日言。犹为无言。虽终日说。犹为无说。
【保宁勇禅师云】门前诸子列成行。各逞英雄越霸王。如何独有无言者。坐断毗卢不可当。
【傅大士曰】名中无有义。义上复无名。金刚喻真智。能破恶坚贞。若到波罗岸。入理出迷情。智人心自觉。愚者外求声。
【川禅师云】低声低声。颂曰。入草求人不奈何。利刀断了手摩挲。虽然出入无踪迹。文彩全彰见也么。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陈雄曰】华严经云。三千大千世界。以无量因缘乃成一切众生。岂外此而别有世界耶。悟者处此。迷者亦处此。悟者之心。清净心也。以此心处此世界。即清净世界。迷者之心。尘垢心也。以此心处此世界。即微尘世界。然世界许多。而微尘不胜其多。宜须菩提有甚多之对。又曰。诸微尘者。一切众生心上微尘也。佛分身于微尘世界中。示现无边大神力。开阐清净无垢法。使一切众生。皆生清净心。非微尘所可污。故云非微尘。得出世间法。非世界所能囿。故云非世界。世尊答文殊曰。在世离世。在尘离尘。是为究竟法。此言非微尘。非世界。即离尘离世也。
【颜丙曰】世界微尘。二者皆非真实。经云。一切山崖。会有崩裂。一切江河。会有枯竭。唯有法身。常住不灭。
【李文会曰】微尘者。众生妄念烦恼客尘。遮蔽净性。譬如微尘。如是烦恼妄想。如病眼人见空中花。如愚痴人捉水中月。求镜中像。枉用其心。
【傅大士颂曰】积尘成世界。析界作微尘。界喻人天果。尘为有漏因。尘因因不实。界果果非真。果因知是幻。逍遥自在人。又曰。妄计因成执。迷绳谓是蛇。心疑生暗鬼。眼病见空花。一境虽无异。三人乃见差。了兹名不实。长驭白牛车。
【晁太傅云】念念起止。皆由自心。念起即一切烦恼起。无念即一切烦恼止。既由自心。何如无念。又古德云。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察禅师云】真净界中才一念。阎浮早已八千年。
【逍遥翁云】不怕念起。唯恐觉迟。觉速止速。二妙相宜。知非改过。蘧颜可师。
【圜悟禅师上堂云】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大丈夫具决烈志气。慷慨英灵。踏破化城。归家稳坐。外不见一切境界。内不见有自己。上不见有诸圣。下不见有凡愚。净裸裸。赤洒洒。一念不生。桶底子脱。岂不是心空也。到这里还容棒喝么。还容玄妙理性么。还容彼我是非么。直不如红炉上一点雪相似。岂不是选佛场也。然虽如是。犹涉阶梯在。且下涉阶梯一句作么生道。千圣会中无影迹。万人丛里夺高标。
【逍遥翁云】五鼓梦回。缘念未起。灵响清彻。闻和达聪。为三妙音。一曰幽泉漱玉。二曰清磬摇空。三曰秋蝉曳绪。凝听静专。颇资禅悦。安住妙境。何胜如之。要会么。病觉四肢如鹤瘦。虚闻两耳似蝉鸣。非微尘是名微尘者。一念悟来。转为妙用。前念无诸妄想。湛然清净。即非微尘。后念不住清净。是名微尘。非世界是名世界者。若无妄念。即佛世界。有妄念。即众生世界。前念清净。即非世界。后念不住清净。是名世界。
【谢灵运曰】散则为微尘。合则成世界。无性则非微尘世界。假名则是名微尘世界。
【川禅师云】南赡部洲。北郁单越。颂曰。头指天。脚踏地。饥则餐。困则睡。此土西天。西天此土。到处元正是大年。南北东西祗者是。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王日休曰】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可谓极多矣。然见雨则为泥。遇火则为砖瓦。是无微尘之定体。所以为虚妄也。是故说为非微尘。谓非有真实微尘也。但虚名为微尘而已。此谓极细而极多者也。若极大者则世界。世界亦无真实。盖劫数尽时则坏。是亦虚妄。非为真实。但名为世界而已。佛虽现色身而为三十二相。至涅槃时。则皆无矣。不可以此得见真佛。故云。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此如来谓真性佛也。下文言如来说三十二相。彼如来则谓色身佛耳。乃佛谓我说三十二相者。即是非相。谓非真实相也。但名为三十二相而已。此分大意。谓细而微尘。大而世界。妙而佛之色身。皆为虚妄。但有名而已。唯真性谓真实。是以自古及今。无变无坏。彼三者则有变坏故也。
【陈雄曰】三十二相者。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此相非是欲爱所生。楞严经有是言矣。谓其非是欲爱所生。则是从三十二行上得之。世人徒著三十二相。而不修三十二行。将焉自而得见法身如来。又曰。如来有是行。必有是相法也。说相者其意在于三十二行。即非相也。曰非相者。其法身之谓欤。华严经曰。诸佛法身不思议。无色无形无影像。名三十二相。亦以是耳。岂他求哉。故如来有是名之说。般若经云。如来足下有平满相。是为第一。如来足下千辐轮文。无不圆满。是为第二。如来手足。并皆柔软。如兜罗绵。是为第三。如来两足。一一指间。犹如き王。文同绮画。是为第四。如来手足。诸指圆满。纤长可爱。是为第五。如来足跟。广长圆满。与趺相称。是为第六。如来足趺。修高光满。与跟相称。是为第七。如来双瑞。渐次纤圆。如鹿王瑞。是为第八。如来双臂。平立摩膝。如象王鼻。是为第九。如来阴相藏蜜。是为第十。如来毛孔。各一毛生。绀青宛转。是为第十一。如来发毛。右旋宛转。是为第十二。如来身皮。细薄润滑。垢水不住。是为第十三。如来身皮。金色晃耀。诸宝庄严。是为第十四。如来两足两掌。中颈双肩。七处充满。是第十五。如来肩项。圆满殊妙。是第十六。如来膊腋。悉皆充实。是第十七。如来容仪。洪满端直。是第十八。如来身相。修广端严。是第十九。如来体相。量等圆满。是第二十。如来额臆。并身上半。威容广大。如师子王。是二十一。如来常光。面各一寻。是二十二。如来齿相。四十齐平。净蜜根深。白逾珂雪。是二十三。如来四牙。鲜白锋利。是二十四。如来常得味中上味。是二十五。如来舌相。薄净广长。能覆面轮。至耳发际。是二十六。如来梵音。词□和雅。随众多少。无不等闻。是二十七。如来眼睫。犹若牛王。绀青齐整。是二十八。如来眼睛。绀青鲜白红环。是二十九。如来面轮。其犹满月。眉相皎洁。如天帝弓。是第三十。如来眉间。有白毫相。柔软如绵。白逾珂雪。是三十一。如来顶上。乌瑟腻沙。高显周圆。犹如天盖。是三十二。
【颜丙曰】(注三十二相。与前般若经同。更不重述。)以上乃三十二相也。若据如来妙相。本性湛然空寂。一相尚不可得。岂可以三十二相而求见也。佛在□利天。目连令匠人雕佛三十二相。只雕得三十一相。唯有梵音相雕不得。院主问南泉。如何是梵音相。泉云赚杀人。
【李文会曰】三十二相者。谓眼耳鼻舌身。五根中具修六波罗蜜。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也。于意根中修无住无为。是三十二相清净行也。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者。此谓法身有名无相。故云非相。既悟非相。即见如来。
【逍遥翁曰】须知诸佛法身。本性无身。而以相好庄严为身。故临济云。真佛无形。真道无体。真法无相也。
【川禅师曰】借婆衫子拜婆年。颂曰。你有我亦有。君无我亦无。有无俱不立。相对>卢都。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李文会曰】譬如有人舍身命布施。求无上菩提。此谓住相布施也。
【禅要经云】若于外相求之。虽经万劫。终不能得。
【教中经云】若见有身可舍。即是不了蕴空。昔日罽宾国王。仗剑诣狮子尊者所。问曰。师得蕴空不。尊者曰。已得之矣。王曰。可施我头。尊者曰。身非我有。何况于头。王遂斩之。白乳高丈余。王臂自落。是知人法俱空。不应住色布施。所以尊者不畏于死也。
【傅大士云】法性无前后。无中非故新。蕴空非实体。凭何见有人。故舍身命布施。即与菩提转不相应。盖为不见佛性。纵舍身命如恒河沙数。何益于事。又曰。施命如沙数。人天业转深。既掩菩提相。能障涅槃心。猿猴探水月。(证道歌云。水中捉月争拈得)。□□拾花针。(玉篇。□力盎切。□蔡盎切。本草作□□子。亦名浪荡。生食令人发狂。眼生花针。即以手拾之。其实无花针。)爱河浮更没。苦海出还沉。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颜丙曰】若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等者。比也。虽受顽福。毕竟不明本性。如生豪贵之家。骄奢纵恣。不容不作业。反受业报。争如受持四句。为他人说。自利利他。其福甚多。
【傅大士颂曰】经中称四句。应当不离身。愚人看似梦。智者见唯真。法性无前后。(法性者。真佛性也。历劫长存。故无前后。)无中非故新。(真性如虚空。本无形相。故云无中也。此性常住不灭。不以前生而故。不以今生而新。故云非故新也。)蕴空无实相。凭何见有人。(心经曰。照见五蕴皆空。)
【川禅师曰】两彩一赛。颂曰。伏手滑槌不换剑。善使之人皆总便。不用安排本现成。个中须是英灵汉。啰啰哩。哩啰啰。山花笑。野鸟歌。此时如得意。随处萨婆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