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
《后汉书》曰:帝因西征隗嚣至漆。(漆县,属右扶风。)诸将多以王师之重,不宜远入险阻,计犹豫未决。会召马援夜至,帝大喜,引入,具以群议质之。援因说隗嚣将帅有土崩之势,兵进有必破之状。又於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昭然可晓。帝曰:"虏在吾目中矣!"明旦遂进军,嚣众大溃。
又曰:献帝时,三辅大旱,帝避正殿请雨,遣使者洗囚徒,原轻系。(洗谓荡涤也。)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一斛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帝使御史侯汶出太仓米、豆,为饥人作麋粥,经日而死者无数。帝疑赈恤有虚,乃亲於御坐前量试作麋,乃知非实。(袁宏《汉记》曰:时敕侍中刘艾取米豆五升,於御前作糜,得满三孟。於是谓尚书曰:"米豆五升,得麋三孟,两人委顿,何也?")使侍中刘艾出让有司。於是尚书令以下皆诣省阁谢,奏收侯汶考实。诏曰:"未忍致汶于理,可杖五十。"自是之后,多得全济。
《宋书》曰:晋平王休祐,素无才能,强梁自用。大明之世,年尚少,未得自专,至是贪淫好财色。在荆州裒刻所在,多营财货。以短钱一百赋民,田登就求白米一斛,米粒皆令彻白,若有破折者,悉删简不受。民间籴此米一升一百,至时又不受米,评米责钱。凡诸求利,皆悉如此。
又曰:徐齐耕,晋陵人也。元嘉二十一年,大旱人饥。耕诣县陈辞,以米千斛助官振贷。县为言上,当时议以耕比汉卜式。诏书褒美,酬以县令。大明八年东土饥,东海严成、东莞王道益,各以私谷五百馀斛助官振恤。
《梁书》曰:任昉为新安太守,为政清省,吏民便之。卒於官,惟有桃花米二十斛,无以为敛。遗言:"不许将新安一物还都。"
《南史》曰:孔觊后为司徒左长史,弟道存,代觊为后军长史、江夏内史。时东土大旱,都邑米贵,一升将百钱。道存虑觊甚乏,遣使载五百斛米饷之。觊呼使谓之曰:"我在彼三载,去官之日,不办有路粮。卿至彼未几,那能便得此米?即可载还彼。"吏曰:"自古已来,无有载米上水者。都下米贵,乞於此货之。"不听,吏乃载米而去。
《梁书》曰:庾诜尝乘舟从氵昱中山舍还,载米一百五十石,有人寄载四十石。及至宅,寄载者曰:"君四十斛,我百五十斛。"诜嘿然不言,恣其取足。邻人有被执为盗见劾,妄疑诜。诜矜之,乃以书质钱二万,令门生诈为其亲,代之酬备。邻人获免,谢诜,曰:"矜天下无辜,岂期谢也!"
又曰:张率嗜酒不事,於家务尤忘怀。在新安,遣家僮载米三千石还吴宅。及至,耗太多。率问其故,答曰:"雀鼠耗。"率笑而言曰:"壮哉,雀鼠!"竟不研问。
《南史·隐逸传》曰:陶潜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以遂其志。
《后魏书》曰:崔浩自馔《食经》序,曰:"余备位台铉,与参大谋,赏获丰厚,牛羊盖泽,货累巨万,衣则重锦,食必粱肉。远惟平生,思季路负米之时,可复得乎?故序遣文,垂示来世。"
《北史》曰:齐文宣帝崩,当朝文士各作挽歌十首,择其善者而用之。魏收、阳休之、祖孝征等不过得一二首,惟卢思道独有八篇,故时人称为"八美卢郎"。
《唐书》曰:李岘为京兆尹,所在皆著声绩。天宝十三载,连雨六十馀日。宰臣杨国忠恶其不附己,以雨灾归咎京兆尹,乃为长沙郡太守。时京师米麦踊贵,百姓谣言曰:"欲得米粟贱,无过追李岘。"为其政得人心如此。
又曰:张万福为泗州刺史。魏州饥,父子相卖,饿死者接道。万福曰:"魏州,吾乡里也,安可不救?"令其兄子将米百车往餧之。又使人於汴口,求魏人自卖者,给车牛赎而遣之。
又曰:阳城尝约其二弟云:"吾所得月俸,汝可度吾家有几口,月食米当几何,买薪菜盐米凡用几钱,先具之,其馀悉以付酒媪,无留也!"未尝有所蓄积。
《说苑》曰:子路曰:"负重道远者,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者,不择禄而仕。昔者由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而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没之后,南游於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锺,累茵而坐,列鼎而食。愿食藜藿、为亲负米之时,不可复得也!枯鱼衔索,几何不蠹?二亲之寿,忽如过隙!草木欲长,霜露不停;贤者欲养,二亲不待。故曰家贫亲老,不择禄而仕也!"
《吕氏春秋》曰:孔子穷於陈、蔡之间,藜羹不糁,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而而来,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饭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欲馈。"回曰:"不可。向者?矣煤入甑中,回以为弃之则不可,置之则不洁,因攫而食之。"孔子叹曰:"人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
《水经》曰:会稽有射的山,远望状若射侯,故谓射的。的之西有石室,名之为射堂。年登否,常占射的,以为贵贱之准。的明则米贱,的暗则米贵。故谚云:射的白,斛米百;射的玄,斛米千。
○麦
《毛诗·鄘·柏舟·桑中》曰:爰采麦矣,沫之北矣。
又《载驰》曰:我行其野,芃芃其麦。
又《思文》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尔极,贻我来牟。(牟,麦也。)
《礼记·月令》曰:孟夏之月,天子以彘尝麦。孟春行冬令,则首种不入。(蔡邕《章句》曰:首种为宿麦也。)
《左传·桓公》曰:夏四月,郑祭足师师取温之麦。(温,周苏氏之地。)
又《文下》曰:鲁襄仲如郑,拜谷之盟。复曰:"臣闻齐人将食鲁之麦。"
又《成上》曰:晋侯梦大厉,公召桑田巫,巫曰:"不食新麦矣!"六月丙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召桑田巫,示而杀之。将食,张,如厕,陷而卒。
《春秋佐助期》曰:麦神,名含福,姓习。
《春秋说题辞》曰:麦之为言殖也。寝生,触冻而不息,精射刺直。故麦含芒,生且立也。
《尚书大传》曰:秋昏,虚星中,可以种麦。
《孝经援神契》曰:黑坟宜黍、麦。
《周书》曰:四月孟夏,王初祈祷于岱宗,乃尝麦于庙。
《史记》曰:箕子朝周,过故殷墟,咸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
《汉书》曰:武帝外事四夷,而民去本。董仲舒说上曰:"《春秋》他谷不书,至於麦禾不成则书之。以此见圣人於五谷,最重宿麦。今关中俗不好种麦,愿陛下幸诏大司农,使关中民益种宿麦,无令后时。"
《东观汉记》曰:高凤,字文通,南阳苑人。诵读昼夜不绝。妻尝之田,暴麦於地,以竿授凤,令护鸟雀。凤受竿,诵经如故。天大雷暴雨流潦,凤留意在经,忽不视麦,麦随水漂去。
又曰:第五伦免归田,躬与奴共发株棘田种麦。
又曰:董宣为洛阳令,卒官。诏遣使视,惟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
又曰:邓禹平三辅,粮乏,王丹上麦二千斛。禹高其节义,表丹领左冯翊。
又曰:张堪为渔阳太守,劝民耕种,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续汉书》曰:羊续为南阳太守。妻与子秘往郡舍,续闭门不纳。妻自将秘行其资藏,惟布衾、弊裯,盐麦数斛。
又曰:桓帝时,童谣曰:"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后西羌大至,抽丁以征之。)
袁山松《后汉书》曰:范丹,字史云,外黄人。使儿捃麦,得五斛。乡人尹台遗之一斛,属儿莫道。丹后知,即令并送六斛。言麦已杂,遂誓不取。
王隐《晋书》曰:王褒,字伟元。诸生有密为褒刈麦者,褒遂弃之。於是莫敢复佐。
《晋书·载记》曰:京兆杜洪窃据长安,自称晋征北将军,雍州刺史,戎夏多归之。符健密图关中,惧洪知之,乃伪爱石祗宫室,於枋头课所部种麦,示无西意。有知而不耕种者,健杀之以徇。
《晋起居注》曰:咸康三年,河北谣曰:"麦入土,杀石虎。"
又曰:太康十年,嘉麦生扶风郿,一茎四穗,收实三倍。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凉录》曰:张骏九年,雨五稼谷于武威、敦煌,种之皆生,因名天麦。
又《前秦录》曰:初,符健闻桓温之来伐也,芟麦以待之。故温掠无所得,军人大饥。
又曰:新罗王遣使贡其方物,在百济东,去长安九千八百里,其人食麦。
又《前凉录》曰:永嘉元年,嘉麦一茎九穗,生姑臧。
《三国典略》曰:李岳,字祖仁,官至中散大夫。尝为门客所说,举钱营生,广收大麦,载赴晋阳,候其寒食,以求高价。清明之日,其车方达。又从晋阳载化生向邺城,路逢大雨,并化为泥。息利既少,乃至贫迫。当世人士莫不笑之。
《陈书》曰:侯景乱时,吴明彻有粟麦三千馀斛,而邻里饥馁,乃白诸兄曰:"今人不图久,奈何不与乡里共此?"於是计口平分,同其丰俭。群盗闻而避焉,赖以存者甚众。
《后周书》曰:大象末,有强练师以无底囊历长安市告乞。市人以米麦遗之,随即漏地。人或问其故,强练曰:"但令诸人见盛空耳!"及隋初,迁都龙首山,长安遂空矣。
《隋书》曰:张文诩隐居,尝有人夜中窃刈其麦者,见而避之。盗因感悟,弃麦而谢。慰谕之,自誓不言,固令持去。经数年,盗者向乡人论之,始为远近所悉。邻家筑墙,心有不直,文诩因毁旧堵以应之。
《唐书》曰:开元十三年,河南府寿安县人刘怀家有大麦六亩先熟,与众麦殊色,其中有两歧、三歧、四歧、六歧者。
又曰:元和九年六月三日,宰臣武元衡为盗所害。先是,长安谣曰:"打麦麦打,三三三。"既而旋其袖,曰:"舞了也。"解者谓:打麦者,打麦时也;麦打者,盖谓暗中突击也;三三三,谓六月三日也。舞了者,谓元衡之卒也。
又曰:西安国,每十月,令巫者赍肴诣山中,散糟麦於空,犬咒呼鸟,俄而鸟如鸡飞入巫者之怀。因割腹而视之,每有一谷,来岁必登;若有霜雪,必有灾异。其俗信之,名为鸟卜。
又曰:吐谷浑,地气大寒,不生秔稻,有麦稞麦,豆、小麦,荞麦。
《庄子》曰:大儒以《诗》、《礼》发冢,小儒曰:"口中有珠。《诗》曰:青青之麦,生於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
《淮南子》曰:济水通和而宜麦。
又曰:三春之月,天子衣青衣,乘青龙,食麦与羊。
《秦子》曰:孔文举为北海相,有人母病差,思食新麦,家无,乃盗邻熟麦而进之。文举闻,特偿之。
《家语》曰:宓子贱为单父宰,百姓化之。齐人攻鲁,道由单父。父老谓曰:"麦已熟矣,今齐寇至,不及人人自收其麦,请放民,皆使出获傅郭之麦,可以益粮,且不资寇。"三请而宓子不听。俄而寇逮于麦。季孙闻之怒,使人让之,密于蹵然曰:"今兹无麦,明年可树。若使不耕者得获,是民乐有寇也。且单父一岁之麦,於鲁不加强,丧之不加弱。使民有自取之心,其疮必数世不愈。"季孙闻之,赧然愧曰:"地若可入,吾岂忍见宓子哉!"
《广雅》曰:大麦,麰也;小麦,麳也。
《吕氏春秋》曰:得时之麦,长而颈墨,二七以为行,西服薄穗而赤色,称之重,食之致香以息,使人肥且有力。
《范子计然》曰:东方多麦,南方多稷,西方多麻,北方多菽,中央多禾,五土之所宜也。
《说文》曰:麦,芒谷,秋种厚埋,故谓之麦。麦,金也。金王而生,火王而死。从"来",有穗者,从"攵";(思惟切。)来,周所受来牟也。一麦二缝,象其芒剌之形,天所来也;麧,(音纥)坚麦也;,(音琐)小麦屑核也;,磨麦也;,麦核屑也,十三斤为三斗,从"麦","啇"声;麷,煮麦也;麮,麦白煮也;稍,麦茎也。
《广志》曰:虏小麦,其实大麰,似大麦形,有二缝,麦,似大麦,出凉州;旋麦,三月种,八月熟,出西方;赤麦,赤而肥,出郑县。有半夏小麦,有秀芒大麦,有黑穬麦。
《吴氏本草》曰:大麦,一名穬麦,五谷之盛。无毒,治消渴,除热益气,食蜜为使。麦种,一名小麦,无毒,治利而不中。
《氾胜之书》曰:凡田六道,种麦为首。"子欲富,黄金覆",谓曳柴壅麦根也。夏至后七十日,寒地可种宿麦。
又曰:麦早种穗强而有节,晚种穗小而少实。渍麦种以酢浆,无虫。冬雪止,掩其雪,勿从风飞去,则麦耐旱。
崔寔《四民月令》曰:六月初伏,荐麦、瓜於祖祢。
《陈留耆旧传》曰:高顺,字孝父,敦厚少华。子式,至孝。蝝蝗为灾,不食式麦。
《英雄记》曰:吕布令韩暹、杨奉取刘备地麦,以为军资。
《曹瞒传》曰:太祖曾行麦中,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骑士皆下马,持麦以相付。太祖马腾入麦中。太祖曰:"孤为军帅,不可杀,请自刑。"因援剑割发以置地。
《诸葛恪别传》曰:孙权尝飨蜀使费祎,祎停食,索笔作《麦赋》,恪亦请笔作《磨赋》咸称善。
《西域诸国志》曰:天竺以十一月六日为冬至,则麦秀;十二月十六日为腊,则麦熟。
《博物志》曰:啖麦令人多力。
又曰:近世有田夫至巧,削木为麦,入市粜之。籴者无疑,归磨乃觉非麦。
《搜神记》曰:麦之为蛱蝶,由干湿也,尔则万物之变皆有也。农夫止麦之化者,区之以灰;圣人理万物之化者,济之以道。
孔融《教高密令》曰:高密侯国笺言:郑国增门之崇,令容高车结驷之路;出麦五斛,以酬执事者之劳。
《太平御览》 宋·李昉
《后汉书》曰:帝因西征隗嚣至漆。(漆县,属右扶风。)诸将多以王师之重,不宜远入险阻,计犹豫未决。会召马援夜至,帝大喜,引入,具以群议质之。援因说隗嚣将帅有土崩之势,兵进有必破之状。又於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昭然可晓。帝曰:"虏在吾目中矣!"明旦遂进军,嚣众大溃。
又曰:献帝时,三辅大旱,帝避正殿请雨,遣使者洗囚徒,原轻系。(洗谓荡涤也。)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一斛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帝使御史侯汶出太仓米、豆,为饥人作麋粥,经日而死者无数。帝疑赈恤有虚,乃亲於御坐前量试作麋,乃知非实。(袁宏《汉记》曰:时敕侍中刘艾取米豆五升,於御前作糜,得满三孟。於是谓尚书曰:"米豆五升,得麋三孟,两人委顿,何也?")使侍中刘艾出让有司。於是尚书令以下皆诣省阁谢,奏收侯汶考实。诏曰:"未忍致汶于理,可杖五十。"自是之后,多得全济。
《宋书》曰:晋平王休祐,素无才能,强梁自用。大明之世,年尚少,未得自专,至是贪淫好财色。在荆州裒刻所在,多营财货。以短钱一百赋民,田登就求白米一斛,米粒皆令彻白,若有破折者,悉删简不受。民间籴此米一升一百,至时又不受米,评米责钱。凡诸求利,皆悉如此。
又曰:徐齐耕,晋陵人也。元嘉二十一年,大旱人饥。耕诣县陈辞,以米千斛助官振贷。县为言上,当时议以耕比汉卜式。诏书褒美,酬以县令。大明八年东土饥,东海严成、东莞王道益,各以私谷五百馀斛助官振恤。
《梁书》曰:任昉为新安太守,为政清省,吏民便之。卒於官,惟有桃花米二十斛,无以为敛。遗言:"不许将新安一物还都。"
《南史》曰:孔觊后为司徒左长史,弟道存,代觊为后军长史、江夏内史。时东土大旱,都邑米贵,一升将百钱。道存虑觊甚乏,遣使载五百斛米饷之。觊呼使谓之曰:"我在彼三载,去官之日,不办有路粮。卿至彼未几,那能便得此米?即可载还彼。"吏曰:"自古已来,无有载米上水者。都下米贵,乞於此货之。"不听,吏乃载米而去。
《梁书》曰:庾诜尝乘舟从氵昱中山舍还,载米一百五十石,有人寄载四十石。及至宅,寄载者曰:"君四十斛,我百五十斛。"诜嘿然不言,恣其取足。邻人有被执为盗见劾,妄疑诜。诜矜之,乃以书质钱二万,令门生诈为其亲,代之酬备。邻人获免,谢诜,曰:"矜天下无辜,岂期谢也!"
又曰:张率嗜酒不事,於家务尤忘怀。在新安,遣家僮载米三千石还吴宅。及至,耗太多。率问其故,答曰:"雀鼠耗。"率笑而言曰:"壮哉,雀鼠!"竟不研问。
《南史·隐逸传》曰:陶潜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以遂其志。
《后魏书》曰:崔浩自馔《食经》序,曰:"余备位台铉,与参大谋,赏获丰厚,牛羊盖泽,货累巨万,衣则重锦,食必粱肉。远惟平生,思季路负米之时,可复得乎?故序遣文,垂示来世。"
《北史》曰:齐文宣帝崩,当朝文士各作挽歌十首,择其善者而用之。魏收、阳休之、祖孝征等不过得一二首,惟卢思道独有八篇,故时人称为"八美卢郎"。
《唐书》曰:李岘为京兆尹,所在皆著声绩。天宝十三载,连雨六十馀日。宰臣杨国忠恶其不附己,以雨灾归咎京兆尹,乃为长沙郡太守。时京师米麦踊贵,百姓谣言曰:"欲得米粟贱,无过追李岘。"为其政得人心如此。
又曰:张万福为泗州刺史。魏州饥,父子相卖,饿死者接道。万福曰:"魏州,吾乡里也,安可不救?"令其兄子将米百车往餧之。又使人於汴口,求魏人自卖者,给车牛赎而遣之。
又曰:阳城尝约其二弟云:"吾所得月俸,汝可度吾家有几口,月食米当几何,买薪菜盐米凡用几钱,先具之,其馀悉以付酒媪,无留也!"未尝有所蓄积。
《说苑》曰:子路曰:"负重道远者,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者,不择禄而仕。昔者由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而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没之后,南游於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锺,累茵而坐,列鼎而食。愿食藜藿、为亲负米之时,不可复得也!枯鱼衔索,几何不蠹?二亲之寿,忽如过隙!草木欲长,霜露不停;贤者欲养,二亲不待。故曰家贫亲老,不择禄而仕也!"
《吕氏春秋》曰:孔子穷於陈、蔡之间,藜羹不糁,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而而来,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饭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欲馈。"回曰:"不可。向者?矣煤入甑中,回以为弃之则不可,置之则不洁,因攫而食之。"孔子叹曰:"人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
《水经》曰:会稽有射的山,远望状若射侯,故谓射的。的之西有石室,名之为射堂。年登否,常占射的,以为贵贱之准。的明则米贱,的暗则米贵。故谚云:射的白,斛米百;射的玄,斛米千。
○麦
《毛诗·鄘·柏舟·桑中》曰:爰采麦矣,沫之北矣。
又《载驰》曰:我行其野,芃芃其麦。
又《思文》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尔极,贻我来牟。(牟,麦也。)
《礼记·月令》曰:孟夏之月,天子以彘尝麦。孟春行冬令,则首种不入。(蔡邕《章句》曰:首种为宿麦也。)
《左传·桓公》曰:夏四月,郑祭足师师取温之麦。(温,周苏氏之地。)
又《文下》曰:鲁襄仲如郑,拜谷之盟。复曰:"臣闻齐人将食鲁之麦。"
又《成上》曰:晋侯梦大厉,公召桑田巫,巫曰:"不食新麦矣!"六月丙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召桑田巫,示而杀之。将食,张,如厕,陷而卒。
《春秋佐助期》曰:麦神,名含福,姓习。
《春秋说题辞》曰:麦之为言殖也。寝生,触冻而不息,精射刺直。故麦含芒,生且立也。
《尚书大传》曰:秋昏,虚星中,可以种麦。
《孝经援神契》曰:黑坟宜黍、麦。
《周书》曰:四月孟夏,王初祈祷于岱宗,乃尝麦于庙。
《史记》曰:箕子朝周,过故殷墟,咸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
《汉书》曰:武帝外事四夷,而民去本。董仲舒说上曰:"《春秋》他谷不书,至於麦禾不成则书之。以此见圣人於五谷,最重宿麦。今关中俗不好种麦,愿陛下幸诏大司农,使关中民益种宿麦,无令后时。"
《东观汉记》曰:高凤,字文通,南阳苑人。诵读昼夜不绝。妻尝之田,暴麦於地,以竿授凤,令护鸟雀。凤受竿,诵经如故。天大雷暴雨流潦,凤留意在经,忽不视麦,麦随水漂去。
又曰:第五伦免归田,躬与奴共发株棘田种麦。
又曰:董宣为洛阳令,卒官。诏遣使视,惟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
又曰:邓禹平三辅,粮乏,王丹上麦二千斛。禹高其节义,表丹领左冯翊。
又曰:张堪为渔阳太守,劝民耕种,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续汉书》曰:羊续为南阳太守。妻与子秘往郡舍,续闭门不纳。妻自将秘行其资藏,惟布衾、弊裯,盐麦数斛。
又曰:桓帝时,童谣曰:"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后西羌大至,抽丁以征之。)
袁山松《后汉书》曰:范丹,字史云,外黄人。使儿捃麦,得五斛。乡人尹台遗之一斛,属儿莫道。丹后知,即令并送六斛。言麦已杂,遂誓不取。
王隐《晋书》曰:王褒,字伟元。诸生有密为褒刈麦者,褒遂弃之。於是莫敢复佐。
《晋书·载记》曰:京兆杜洪窃据长安,自称晋征北将军,雍州刺史,戎夏多归之。符健密图关中,惧洪知之,乃伪爱石祗宫室,於枋头课所部种麦,示无西意。有知而不耕种者,健杀之以徇。
《晋起居注》曰:咸康三年,河北谣曰:"麦入土,杀石虎。"
又曰:太康十年,嘉麦生扶风郿,一茎四穗,收实三倍。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凉录》曰:张骏九年,雨五稼谷于武威、敦煌,种之皆生,因名天麦。
又《前秦录》曰:初,符健闻桓温之来伐也,芟麦以待之。故温掠无所得,军人大饥。
又曰:新罗王遣使贡其方物,在百济东,去长安九千八百里,其人食麦。
又《前凉录》曰:永嘉元年,嘉麦一茎九穗,生姑臧。
《三国典略》曰:李岳,字祖仁,官至中散大夫。尝为门客所说,举钱营生,广收大麦,载赴晋阳,候其寒食,以求高价。清明之日,其车方达。又从晋阳载化生向邺城,路逢大雨,并化为泥。息利既少,乃至贫迫。当世人士莫不笑之。
《陈书》曰:侯景乱时,吴明彻有粟麦三千馀斛,而邻里饥馁,乃白诸兄曰:"今人不图久,奈何不与乡里共此?"於是计口平分,同其丰俭。群盗闻而避焉,赖以存者甚众。
《后周书》曰:大象末,有强练师以无底囊历长安市告乞。市人以米麦遗之,随即漏地。人或问其故,强练曰:"但令诸人见盛空耳!"及隋初,迁都龙首山,长安遂空矣。
《隋书》曰:张文诩隐居,尝有人夜中窃刈其麦者,见而避之。盗因感悟,弃麦而谢。慰谕之,自誓不言,固令持去。经数年,盗者向乡人论之,始为远近所悉。邻家筑墙,心有不直,文诩因毁旧堵以应之。
《唐书》曰:开元十三年,河南府寿安县人刘怀家有大麦六亩先熟,与众麦殊色,其中有两歧、三歧、四歧、六歧者。
又曰:元和九年六月三日,宰臣武元衡为盗所害。先是,长安谣曰:"打麦麦打,三三三。"既而旋其袖,曰:"舞了也。"解者谓:打麦者,打麦时也;麦打者,盖谓暗中突击也;三三三,谓六月三日也。舞了者,谓元衡之卒也。
又曰:西安国,每十月,令巫者赍肴诣山中,散糟麦於空,犬咒呼鸟,俄而鸟如鸡飞入巫者之怀。因割腹而视之,每有一谷,来岁必登;若有霜雪,必有灾异。其俗信之,名为鸟卜。
又曰:吐谷浑,地气大寒,不生秔稻,有麦稞麦,豆、小麦,荞麦。
《庄子》曰:大儒以《诗》、《礼》发冢,小儒曰:"口中有珠。《诗》曰:青青之麦,生於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
《淮南子》曰:济水通和而宜麦。
又曰:三春之月,天子衣青衣,乘青龙,食麦与羊。
《秦子》曰:孔文举为北海相,有人母病差,思食新麦,家无,乃盗邻熟麦而进之。文举闻,特偿之。
《家语》曰:宓子贱为单父宰,百姓化之。齐人攻鲁,道由单父。父老谓曰:"麦已熟矣,今齐寇至,不及人人自收其麦,请放民,皆使出获傅郭之麦,可以益粮,且不资寇。"三请而宓子不听。俄而寇逮于麦。季孙闻之怒,使人让之,密于蹵然曰:"今兹无麦,明年可树。若使不耕者得获,是民乐有寇也。且单父一岁之麦,於鲁不加强,丧之不加弱。使民有自取之心,其疮必数世不愈。"季孙闻之,赧然愧曰:"地若可入,吾岂忍见宓子哉!"
《广雅》曰:大麦,麰也;小麦,麳也。
《吕氏春秋》曰:得时之麦,长而颈墨,二七以为行,西服薄穗而赤色,称之重,食之致香以息,使人肥且有力。
《范子计然》曰:东方多麦,南方多稷,西方多麻,北方多菽,中央多禾,五土之所宜也。
《说文》曰:麦,芒谷,秋种厚埋,故谓之麦。麦,金也。金王而生,火王而死。从"来",有穗者,从"攵";(思惟切。)来,周所受来牟也。一麦二缝,象其芒剌之形,天所来也;麧,(音纥)坚麦也;,(音琐)小麦屑核也;,磨麦也;,麦核屑也,十三斤为三斗,从"麦","啇"声;麷,煮麦也;麮,麦白煮也;稍,麦茎也。
《广志》曰:虏小麦,其实大麰,似大麦形,有二缝,麦,似大麦,出凉州;旋麦,三月种,八月熟,出西方;赤麦,赤而肥,出郑县。有半夏小麦,有秀芒大麦,有黑穬麦。
《吴氏本草》曰:大麦,一名穬麦,五谷之盛。无毒,治消渴,除热益气,食蜜为使。麦种,一名小麦,无毒,治利而不中。
《氾胜之书》曰:凡田六道,种麦为首。"子欲富,黄金覆",谓曳柴壅麦根也。夏至后七十日,寒地可种宿麦。
又曰:麦早种穗强而有节,晚种穗小而少实。渍麦种以酢浆,无虫。冬雪止,掩其雪,勿从风飞去,则麦耐旱。
崔寔《四民月令》曰:六月初伏,荐麦、瓜於祖祢。
《陈留耆旧传》曰:高顺,字孝父,敦厚少华。子式,至孝。蝝蝗为灾,不食式麦。
《英雄记》曰:吕布令韩暹、杨奉取刘备地麦,以为军资。
《曹瞒传》曰:太祖曾行麦中,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骑士皆下马,持麦以相付。太祖马腾入麦中。太祖曰:"孤为军帅,不可杀,请自刑。"因援剑割发以置地。
《诸葛恪别传》曰:孙权尝飨蜀使费祎,祎停食,索笔作《麦赋》,恪亦请笔作《磨赋》咸称善。
《西域诸国志》曰:天竺以十一月六日为冬至,则麦秀;十二月十六日为腊,则麦熟。
《博物志》曰:啖麦令人多力。
又曰:近世有田夫至巧,削木为麦,入市粜之。籴者无疑,归磨乃觉非麦。
《搜神记》曰:麦之为蛱蝶,由干湿也,尔则万物之变皆有也。农夫止麦之化者,区之以灰;圣人理万物之化者,济之以道。
孔融《教高密令》曰:高密侯国笺言:郑国增门之崇,令容高车结驷之路;出麦五斛,以酬执事者之劳。
《太平御览》 宋·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