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政司部汇考
有虞氏
帝舜元载命龙作纳言
按书经舜典帝曰龙朕堲谗说殄行震惊朕师命汝
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
孔
传
堲疾也殄绝也言我疾谗说绝君子之行而动
惊我众欲遏绝之纳言喉舌之官听下言纳于上
受上言宣于下必以信
疏
正义曰此官主听下言
纳于上故以纳言为名亦主受上言宣于下故言
出朕命互相见也
蔡
传
殄行者谓伤绝善人之事也师众也谓其言之
不正而能变乱黑白以骇众听也纳言官名命令
政教必使审之既允而后出则谗说不得行而矫
伪无所托矣敷奏复逆必使审之既允而后入则
邪僻无自进而功绪有所稽矣周之内史汉之尚
书魏晋以来所谓中书门下者皆此职也
大
全
复谓
奏事逆谓受下奏
按史记五帝本纪龙主宾客远人至
按通鉴前编虞帝舜元载春正月元日帝格于文祖
践天子位于蒲阪以土德王咨二十有二人
注
舜典孔传曰禹垂益伯夷夔龙六人新命有职
四岳十二牧凡二十二人特敕命之
汉
汉设公车令丞主天下上书及四方征召之事而隶
于卫尉
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卫尉属官有公车司马卫士旅
贲三令丞
注
师古曰汉官仪云公车司马掌殿司马门夜侥
宫中天下上事及阙下凡所征召皆总领之令秩
六百石
后汉
后汉公车令丞仍属卫尉
按后汉书百官志公车司马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
掌宫南阙门凡吏民上章四方贡献及征诣公车者
注
献帝起居注曰建安八年议郎卫林为公车司
马令位随将大夫旧公车令与都官长史位从将
大夫自林始
丞尉各一人本注曰丞选晓讳掌知非法尉主阙门
兵禁戒非常
注
胡广曰诸门部各陈屯夹道其旁当兵以示威
武交戟以遮妄出入者
晋
晋仍设公车令属卫尉
按晋书职官志卫尉统武库公车卫士诸治等令左
右都候南北东西督治掾及渡江省卫尉
宋
宋仍设公车令以受章奏而属于侍中
按宋书百官志公车令一人掌受章奏秦有公车司
马令属卫尉汉因之掌宫南阙门凡吏民上章四方
贡献及征诣公车者皆掌之晋江左以来直云公车
令
南齐
南齐设公车令属于尚书起部
按南齐书百官志公车令一人属起部亦属领军
梁
梁尚书省主出纳王命以文书章奏属左右丞而以
公车令属门下省
按隋书百官志梁尚书省尚书掌出纳王命敷奏万
机令总统之仆射副令又与尚书分领诸曹令阙则
左仆射为主若左右仆射并阙则置尚书仆射以掌
左事置祠部尚书以掌右事
左右丞各一人佐令仆射知省事左掌台内分职仪
禁令报人章督录近道文书章表奏事纠诸不法右
掌台内藏及庐舍凡诸器用之物督录远道文书章
表奏事凡诸尚书文书诣中书省者密事皆以挈囊
盛之封以左丞印
门下省置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各四人掌侍从左右
摈相威仪尽规献纳纠正违阙监令尝御药封玺书
侍郎中高功者在职一年诏加侍中祭酒与侍郎高
功者一人对掌禁令公车太官太医等令骝□丞
陈
陈承梁制置公车令秩六百石品第八
按隋书百官志云云
北魏
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定公车令为从八品
按魏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官氏志太和二十三年
高祖复次职令及帝崩世宗初班行之以为永制公
车令从第八品上阶
北齐
北齐公车令属卫尉凡尚书不理及枉屈者奏闻
按隋书百官志后齐卫尉寺校尉二人领公车署令
掌尚书所不理有枉屈经判奏闻
隋
隋仍以公车令属卫尉
按隋书百官志卫尉寺统公车署置令一入丞一人
唐
唐以中书舍人掌进受表章
按唐书百官志中书省舍人六人正五品上掌侍进
奏参议表章大朝会诸方起居则受其表状大捷祥
瑞百寮表贺亦如之
辽
辽始以门下省为左右通进司
按辽史百官志南面朝官 辽有北面朝官矣既得
燕代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
寺监诸卫东宫之官
门下省通进司
左通进
右通进耶律瑶质景宗时为右通进
宋
宋于门下省设通进司及进奏院掌受奏牍章疏而
皆隶于给事中
按宋史职官志门下省通进司隶给事中掌受三省
枢密院六曹寺监百司奏牍文武近臣表疏及章奏
房所领天下章奏案牍具事目进呈而颁布于中外
进奏院隶给事中掌受诏敕及三省枢密院宣札六
曹寺监百官符牒颁于诸路凡章奏至则具事目上
门下省若案牍及申□文书则分纳诸官司凡奏牍
违戾法式者贴说以进熙宁四年诏应朝廷擢用材
能赏功罚罪事可惩劝者中书检正枢密院检详官
月以事状录付院誊报天下元佑初罢之绍圣元年
诏如熙宁旧条靖康元年二月诏诸道监司帅守文
字应边防机密急切事许进奏院直赴通进司投进
旧制通进银台司知司官二人两制以上充通进司
掌受银台司所领天下章奏案牍及合门在京百司
奏牍文武近臣表疏以进御然后颁布于外银台司
掌受天下奏状案牍抄录其目进御发付勾检纠其
违失而督其淹缓发敕司掌受中书枢密院宣敕着
籍以颁下之
按梦溪笔谈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乃给事中之职当
隶门下省故事乃隶枢密院下寺监皆行札子寺监
具申状虽三司亦言上银台主判不以官品初冬独
赐翠毛锦袍学士以上自从本品行案用枢密院杂
司人吏主判食枢密厨盖枢密院子司也
太宗淳化四年秋八月癸酉以向敏中张咏始同知
银台通进司视章奏案牍以稽出入九月乙巳以给
事中封驳隶银台通进司
按宋史太宗本纪云云
真宗咸平 年仍以门下封驳隶银台司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陈恕传恕拜吏部侍郎
知通进银台封驳司审官院上言封驳之任实给事
中之职隶于左曹虽别建官局不可失其故号请以
门下封驳事隶银台司从之
金
金置近侍局提点使副掌承敕令转进奏帖而属于
殿前司
按金史百官志殿前都点检司近侍局提点正五品
泰和八年刱设使从五品副使从六品掌侍从承□
令转进奏帖直长正八品
注
大定十八年增二员奉御十六人旧名入寝殿
小底奉职三十人旧名不入寝殿小底又名外帐
小底皆大定十五年更
明
明始设通政司置通政使及左右通政左右参议主
达中外章奏
按明会典正官通政使一员左右通政二员左右参
议二员
注
后添设誊黄右通政一员万历九年革右通政
及誊黄右通政十一年复右通政
首领官经历一员知事一员
凡通政司缺通政参议鸿胪寺缺寺丞等官宣德三
年令于相应官内选择音吐洪亮便于言说者请用
旧例通政司左右参议有缺吏部行各衙门科目出
身官拣选本部定拟移文送司礼监定日引赴弘政
门公同司礼监官拣选万历十三年令左右通政员
缺以资深通参补如无其人以相应卿寺方面补由
考选者照旧奏事不由考选者不必强奏又令通政
司官一体量材酌用毋得偏抑
凡天下臣民实封入递或人赍到司须于公厅眼同
开拆仔细检看事干军情机密调发军马及外国来
降进贡方物急缺官员提问军职有司官员并请旨
定夺事务即于底簿内誊写略节缘由当将原来实
封御前陈奏毕就于奏本后批写旨意送该科给事
中收转令该衙门抄出施行其进缴税银文册勘合
通关起解军囚等项附簿明白止送该科收不必入
奏
凡本司发过五府六部都察院及内外诸司衙门公
文并照驳各衙门差错公文实封等件及行移勘合
原告文状拿人起数给由人员每月类奏年终通行
类数开奏
凡每月终五府等衙门出入公文等项数目面奏送
科外其给由起复官员仍奏令吏部查理
凡天下府州县奏到本年雨泽本年终面奏类送户
科万历六年革
凡本司日逐收下奏本夹板年终面奏令锦衣卫差
人运送司礼监交收
凡本司合用纸札于刑部见收囚人纸札内关用印
色等项原从顺天府买用后奏准于刑部支给官钱
买用今仍于顺天府关用
凡命官会议大事会问大狱秋后审录重囚及会推
文职大臣总兵官本司官皆预
凡六科中书舍人行移各衙门俱经本司转行
凡尚宝司六科中书舍人官员俸粮俱从本司带支
今自行关支
南京通政司右通政一员右参议一员
注
隆庆四年革万历十一年复设
经历一员
凡两京军民人等陈告状词置立底簿将状编号用
使关防明立前件连人状送各衙门整理
太祖洪武三年置察言司
按明会典洪武三年初置察言司设司令掌受四方
章奏寻革
洪武十年置通政司
按明会典十年置通政使司正三品衙门设通政使
左右通政左右参议经历司经历知事职专出纳帝
命通达下情关防诸司出入公文奏报四方臣民实
封建言陈情申诉及军情声息灾异等事
按春明梦余录洪武十年七月置通政司掌出纳诸
司文书敷奏封驳之事时官制初立上重其任颇难
其人刑部主事曹秉正新擢陕西参政未行遂命为
通政使以应天府尹刘仁为左通政谕曰壅蔽于言
者祸乱之萌端恣于事者权奸之渐故必有喉舌之
司以通上下之情以达天下之政昔者虞之纳言唐
之门下省皆其职也今以是职命卿等官以通政为
名政犹水也欲其常通无壅遏之患卿其审命令以
正百司达幽隐以通庶务当执奏者勿忌避当驳正
者勿阿随当敷陈者勿隐蔽当引见者勿留难无巧
言以取容无苛察以邀功无谗间以欺罔公清直亮
以处厥心庶不负委任之意
洪武十四年定本司与内外诸司无文移
按明会典洪武十四年令本司职专出纳与内外诸
司俱无文移有径行本司者以违制论
洪武二十六年定帝命覆奏及出入公文勘合置簿
查销诸例
按明会典出纳帝命洪武二十六年定凡有帝命必
当详审覆奏允当然后施行 又按关防公文勘合
洪武二十六年定本司置立出入文簿令各房令典
分掌内外衙门公文到司必须辨验允当随即于簿
内编号注写某衙门行某处为某事公文用日照之
记勘合用验正之记关防毕令铺兵于文簿内书名
画字递送若行移不当及违式差错洗补互相推调
等项事重者入奏区处常事照依钦定事例在外贴
送当该衙门如律在京衙门退回改正将发过公文
并差错件数月终类奏文簿缴进若各处公文事干
军情异机密重事随即入奏送该科给事中收如
呈□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公文紧要者入奏仍
用钦降勘合用使本衙门印信云写旨意贴送当该
衙门覆奏施行若误递到有施行者奏讫亦贴送当
该衙门无施行者亦入奏送该科给事中收照 又
按通达下情洪武二十六年定凡有四方陈情建言
伸诉□枉民间疾苦善恶等事知必随即奏闻及告
不公不法等事事重者于底簿内誊写所告缘由赍
状奏闻仍将所奉旨意于上批写送该科给事中转
令该衙门抄行常事者另置底簿将文状编号用使
关防明立前件连人状送当该衙门整理月终奏缴
底簿送该科督并承行该衙门回销
成祖永乐四年令通政司每日早朝引奏天下递入
所奏
按明会典永乐四年令本司奏事虽小必闻凡每日
早朝引奏天下臣民及入递所奏事或五事七事遇
大寒大暑减免奏数不一
宣宗宣德四年令内外事务听本司自行办理
按明会典宣德四年令在京诸司行移在外三司军
卫府州县催办事务悉听本衙门自行分管办理有
□差掌印正官及坐名差官者通政司纠举处以重
罪
宪宗成化二年增设誊黄右通政列衔本司不与司
事今革
按明会典云云
孝宗弘治十三年奏准南京通政司应行事例
按明会典弘治十三年奏准南京词讼干系地方者
许内外守备官员受理其余一应词讼悉遵旧制赴
南京通政司告送法司问理其在外军卫有司不系
掌印官不许受词讼
凡南京各衙门公文出入俱赴本司挂号
凡每月朔望日各衙门堂上官会议本司掌印官预
凡每岁秋后法司会各衙门官审录重囚本司掌印
官预
凡南京六科中书舍人行移各衙门从本司转行
凡南京尚宝司六科中书舍人俸粮于本司带支
武宗正德六年奏准边腹盗贼机密通政司随即封
进
按明会典凡边方腹里盗贼机密重情正德六年奏
准各处抚按官题奏到司随即封进不许迟留副本
亦要随本封实咨呈等文免挂号待事已施行方许
开拆附卷各该承行衙门俱要慎密关防如有漏泄
一体治罪
世宗嘉靖八年定通政司应行参奏事例
按明会典凡题本奏本嘉靖八年题准照原定长短
广狭格式刊印颁降令内外臣民遵守不许违越奏
本字样务与题本大略相似毋得细小违者本司参
驳治罪
凡在京大小衙门但系奏本不分公事私事并在外
守备等项内臣陈情己事巡抚都御史巡按等项御
史总兵副参及分守守备备倭等项武职宣慰宣抚
招讨等司及府州县等衙门一应钱粮军马刑名乞
恩认罪缴□等项本册俱赴本司投进八年题准有
径自封进者本司参驳治罪
凡军民人等奏告词讼本司参详除谋逆机密重情
无主人命全家被人残害侵欺系官钱粮伪造宝钞
私铸铜钱并干己事情外中间看系革前并不干己
事及审出添捏等项虚情例不该奏告就于本后明
白参出抄送法司该道再加详审立案不行八年题
准有朱语太长浮词太多及一应违错不敬者本司
参驳治罪
嘉靖十二年令内外军机随时奏进
按明会典十二年令凡内外奏报军机并兵部议处
贼情不拘斋戒日期照常封进
嘉靖十八年通政司定皇太子监国题奏本章等字
样
按明会典凡内外各衙门一应公事用题本其虽系
公事而循例奏报奏贺若乞恩认罪缴□谢恩并军
民人等陈情建言伸诉等事俱用奏本十八年定皇
太子监国用启本奏题皆曰启伏候□旨曰令旨
愍帝崇祯元年传谕通政司应行治理申饬传示事
务
按春明梦余录崇祯元年上谕各衙门章奏未经御
览批红不许报房抄发泄漏机密一概私揭不许擅
行抄传违者治罪
上传章奏冗长不便省览以后各衙门条陈章疏务
要简明其字不出一千如词意未尽不妨再本具奏
着通政司申饬
上传内阁本内凡天地祖宗列后字样皆要出格朕
不敢与并列卿等传示各衙门钦奉遵行
皇清
大清会典通政使司
正官
满汉通政使各一员
满汉左右通政四员内满左通政一员汉左通
政一员汉右通政二员
满汉左右参议六员内满左参议二员汉左右
参议各二员
首领官
满汉经历各一员初称司务后改为经历
属官
满知事二员内满文一员满汉文一员汉军知
事一员
满笔帖式八员内满文四员满汉文四员汉军
笔帖式二员
通政使司正三品衙门设满汉通政使各一员
满汉左右通政四员满汉左右参议六员满汉
经历各一员满洲汉军知事各一员满笔帖式
八员汉军笔帖式二员职专收受四方章奏臣
民密封建言陈情伸诉等事
世祖章皇帝顺治二年
大清会典凡章奏顺治二年定在外督抚镇按臣到
任奏报及贺捷本章俱准封进谢恩概免司道
等官一切事情悉听抚按代题总兵官除事关
军机及兵马钱粮外其余俱归督抚违者执法
参驳又令在外督抚镇按等官一应汉字本章
及在京各衙门除题本外一切奏本不分公私
俱赴通政司投进违式者一体参驳
顺治八年
大清会典顺治八年题准题本奏本各有格式令礼
部查照原式通行颁发每幅六行一行二十格
□头二字平行十八字出格□头加一字头行
书衙门官衔违错者照例察参
凡民本通状顺治八年题准民本应审理者将
本人付兵马司羁管候
旨应行督抚按者交与刑部差人解送又题准凡民
本有奇谋异计及所告贪酷官吏干己受害曾
经陈告督抚按不得
上达者讯明方准封进如未向地方官陈告或已告
尚未审结者俱驳赴本管官陈诉结案其借端
计骗官吏挟诈恃刁者照例参送法司治罪
凡密封顺治八年题准督抚镇按衙门密封投
司者止具正本其副本概行停止
顺治九年
大清会典凡月奏顺治九年题准每日接到通状有
应送者即明立前件用印连人状送各该衙门
审理每月将姓名注语备造清册具疏奏
闻发该科察催承行衙门回销
顺治十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年题准遇大计年各省布按都司
运司及府州县等官俱具本造册投送通政司
顺治十二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二年题定送密封本章原有程
限违限者查日期多寡参送法司分别治罪
又题准凡咨送督抚审理民本通状不论地方
远近年终未结俱俟奏销查参
顺治十八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八年题准凡民本通状须将某年
月日经某衙门覆告如何结断是何批语详明
叙述若诈称覆告不详载缘由者不准封进凡
官员被革被降者必先由该管衙门陈诉凡告
职官者在外先由各该抚按衙门在京先由各
该衙门具告凡在京人民互相讦告及旗民互
相讦告者先由五城若事关重大许五城具题
下部审问以上各项若果有□抑而各该衙门
不为伸理者方许详开缘由赴通政司控陈越
诉者不准入奏
康熙元年
大清会典康熙元年题准凡咨送督抚民本通状俱
照部件定限奏结仍将奉到日期预报通政司
倘事有难结应备开情由题请展限如逾限不
完听通政司查参其通政司旧例年终奏销今
既经立限应于月终奏销
康熙三年
大清会典康熙三年题准督抚提镇等官题奏本章
无贴黄者通政司题参
康熙四年
大清会典康熙四年题准凡有满汉字本章无贴黄
者免其查参若止汉字本章无贴黄者仍照常
题参
康熙七年
大清会典康熙七年题准凡密本内若有假公牵引
私事希图侥幸或借端生事扰害良民谎称密
事者下部查议题参交刑部照例从重治罪
康熙十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年议准遇大计年各省布按都司
仍照旧例封投本册其府州县卫所停其具本
造册
康熙十二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二年题准在外民人告旗下人及
旗下家人告主强压霸占者俱令赴刑部具告
审结后果系□枉仍向原问衙门复告如不与
准理许告状人详开年月日期事情并驳问言
词赴通政司告理详察情节取阅原案果系□
枉方准具疏其余仍照例用印送该衙门复审
康熙二十一年
大清会典康熙二十一年
谕除现任职官密本照常封进外其废闲官员及无
籍棍徒所具密本该司先行看阅应封者封进
不应封者严加驳回
康熙二十四年
大清会典康熙二十四年议准直省本章多系要务
提塘承差不即投送迟延作弊俱令原题衙门
计算程途远近于本章揭帖批内填定限期并
钤印于日期上发行违限者交与该部治罪其
原题将军督抚提镇等官不填写日期到京后
方于印信上填注者题参一并交该部议处
通政司部艺文
通政司箴 明宣宗
通政所司实古纳言出纳政令用名厥官有虞之圣
后龙是职周仲山甫亦谨朝夕君为元首臣则股肱
笃念如子维彼庶氓崇卑无间一气流贯有遏弗流
体乃为患尔职于斯必敬必忠命必下究情必上通
谗说殄行师用震惊尔谨尔明予治乃成维枢维机
维喉维舌尔饬无怠庶儆在列
通政司部纪事
宋史向敏中传敏中为枢密直学士时通进银台司
主出纳书奏领于枢密院颇多壅遏或至漏失敏中
具奏其事恐远方有失事机请别置局命官专莅校
其簿籍诏命敏中与张咏领其局
王旦传真宗即位旦拜中书舍人数月为翰林学士
兼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封驳司帝素贤旦尝奏事退
目送之曰为朕致太平者必斯人也
武进县志赵邦柱字安甫一字观一弱冠成进士授
户部主事累迁通政参议故事诸中贵指银台为外
府所请乞词讼以百数动至破产柱痛抑之中贵大
窘旧辅王密揭诋台省柱露章劾之风采赫然会右
通政未下乞差归里遂卒
通政司部杂录
却扫编在京局务各随类有所隶给事中本通进银
台司之任财进奏院隶焉谏官以言为职所以通天
下之壅塞则登闻鼓院检院隶焉秘书省著作局掌
书日历则太史局隶焉太常礼乐之司则教坊隶焉
春明梦余录按通政即古之纳言舜典帝曰龙朕堲
谗说殄行震惊朕师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
允朱子曰纳言之官命令政教必使审之既允而后
出则谗说不得行而矫伪无所托矣敷奏复逆必使
审之既允而后入则邪僻无自进而功绩有稽矣周
之内史汉之尚书魏晋以来所谓中书门下者皆此
职也
菽园记云通政司所以出纳王命为朝廷之喉舌
宣达下情广朝廷之聪明于政体关系甚重也
洪武十七年二月定诸司文移纸式凡奏本纸高一
尺三寸一品二品衙门文移纸三等皆高二尺五寸
长五尺为一等四尺为一等三尺为一等案验纸二
等皆长二尺五寸高一尺八寸为一等二尺为一等
三品至五品衙门文移纸高二尺长二尺案验纸高
一尺八寸长二尺五寸六品七品衙门文移纸高一
尺八寸长二尺五寸案验纸高一尺六寸长二尺八
寸九品与未入流衙门文移纸高一尺六寸长二尺
案验纸高一尺四寸长一尺八寸不如式者罪之
章奏有正有副正本御览副本启东宫者实封同进
无东宫则不用副奏疏之式揭其要别书于后谓之
贴黄外封所书事目日月谓之引黄崇祯元年上谕
诸臣章奏仿古人贴黄之法自撮节要粘原本进览
以便执要从辅臣李国之请也
章疏贴黄有三种一则宋人贴黄乃于状札中未了
事复贴黄以增入如尺牍中又言是也一则本朝文
武升除事故则录底本藏于内府即詹事通政枢密
所司清黄是也一则本朝制于贺谢等表上面贴黄
帖一方如印大帖不用印黄帖上所书如圣寿写进
贺圣寿表文正旦写进贺正旦表文冬至写进贺冬
至表文谢恩写进上谢恩表文末后年月日上用印
封皮上用黄帖上所书如前黄帖下用印印下写具
官臣某进谨封于上进谨封字上用印是也近日帖
黄则书其疏中大要节文又一体矣然军机疏往往
不同以无暇及也
洪武永乐间实封皆御前开拆故奸臣有事即露无
幸免者自天顺间有投匿名书言朝廷事者于是始
有关防然其时但拘留进本人在官候旨出即纵之
未尝窥见其所奏事也后不知始于何年乃有拆封
类进又副本备照之说一有讦奏左右内臣及勋戚
大臣者本未进而机已泄被奏者往往经营幸免原
奏者多以虚言受祸祖宗关防奸党通达下情之意
至是无复存矣可胜叹哉京朝官封事自会极门内
臣收进其余皆通政司入惟各边总兵官都指挥等
官差来奏事人员鸿胪寺序班连本连人引进俟本
进讫该管序班引出收在本寺歇宿次日早天明放
出
每遇常朝通政司奏事原不拘起数寓圃杂记云自
太祖相传列圣临朝每至日昃不遑暇食惟欲达四
聪以来天下之言英宗以幼冲即位三阁老杨荣等
虑圣体易倦因创新制每日早朝止许言事八件前
一日先以副诣阁下豫以各事处分陈上遇奏依所
陈传旨而己英宗既崩三臣继卒无人敢复祖宗之
旧至天启时惟奏二事及余于崇祯之十年间侍班
犹见奏四事格套相沿无裨实政至通参一官初制
吏部会同礼部考授后亦惟吏部按资升授昧初制
矣
洪武中通政使门下有一红牌书云奏事使当时恐
下情不得上达执此牌可以直入内府守卫等官不
敢阻
四方奏报雨泽章疏旧皆贮通政司司臣有欲送科
臣收贮者仁宗曰祖宗所以令天下奏雨泽者盖欲
前知水旱以施恤民之政此良法美意今州县雨泽
章奏乃积于通政司上之人何由知又欲送给事中
收贮是欲上之人终不知也如此徒劳州县何为自
今四方所奏雨泽至即封进
旧制题本纸四叶一接末一接不用四叶尽纸所长
每叶六行每行二十字比奏本颇大其年月独占一
叶本中字只许占年月上一行过二行则年月端书
一叶
有虞氏
帝舜元载命龙作纳言
按书经舜典帝曰龙朕堲谗说殄行震惊朕师命汝
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
孔
传
堲疾也殄绝也言我疾谗说绝君子之行而动
惊我众欲遏绝之纳言喉舌之官听下言纳于上
受上言宣于下必以信
疏
正义曰此官主听下言
纳于上故以纳言为名亦主受上言宣于下故言
出朕命互相见也
蔡
传
殄行者谓伤绝善人之事也师众也谓其言之
不正而能变乱黑白以骇众听也纳言官名命令
政教必使审之既允而后出则谗说不得行而矫
伪无所托矣敷奏复逆必使审之既允而后入则
邪僻无自进而功绪有所稽矣周之内史汉之尚
书魏晋以来所谓中书门下者皆此职也
大
全
复谓
奏事逆谓受下奏
按史记五帝本纪龙主宾客远人至
按通鉴前编虞帝舜元载春正月元日帝格于文祖
践天子位于蒲阪以土德王咨二十有二人
注
舜典孔传曰禹垂益伯夷夔龙六人新命有职
四岳十二牧凡二十二人特敕命之
汉
汉设公车令丞主天下上书及四方征召之事而隶
于卫尉
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卫尉属官有公车司马卫士旅
贲三令丞
注
师古曰汉官仪云公车司马掌殿司马门夜侥
宫中天下上事及阙下凡所征召皆总领之令秩
六百石
后汉
后汉公车令丞仍属卫尉
按后汉书百官志公车司马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
掌宫南阙门凡吏民上章四方贡献及征诣公车者
注
献帝起居注曰建安八年议郎卫林为公车司
马令位随将大夫旧公车令与都官长史位从将
大夫自林始
丞尉各一人本注曰丞选晓讳掌知非法尉主阙门
兵禁戒非常
注
胡广曰诸门部各陈屯夹道其旁当兵以示威
武交戟以遮妄出入者
晋
晋仍设公车令属卫尉
按晋书职官志卫尉统武库公车卫士诸治等令左
右都候南北东西督治掾及渡江省卫尉
宋
宋仍设公车令以受章奏而属于侍中
按宋书百官志公车令一人掌受章奏秦有公车司
马令属卫尉汉因之掌宫南阙门凡吏民上章四方
贡献及征诣公车者皆掌之晋江左以来直云公车
令
南齐
南齐设公车令属于尚书起部
按南齐书百官志公车令一人属起部亦属领军
梁
梁尚书省主出纳王命以文书章奏属左右丞而以
公车令属门下省
按隋书百官志梁尚书省尚书掌出纳王命敷奏万
机令总统之仆射副令又与尚书分领诸曹令阙则
左仆射为主若左右仆射并阙则置尚书仆射以掌
左事置祠部尚书以掌右事
左右丞各一人佐令仆射知省事左掌台内分职仪
禁令报人章督录近道文书章表奏事纠诸不法右
掌台内藏及庐舍凡诸器用之物督录远道文书章
表奏事凡诸尚书文书诣中书省者密事皆以挈囊
盛之封以左丞印
门下省置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各四人掌侍从左右
摈相威仪尽规献纳纠正违阙监令尝御药封玺书
侍郎中高功者在职一年诏加侍中祭酒与侍郎高
功者一人对掌禁令公车太官太医等令骝□丞
陈
陈承梁制置公车令秩六百石品第八
按隋书百官志云云
北魏
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定公车令为从八品
按魏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官氏志太和二十三年
高祖复次职令及帝崩世宗初班行之以为永制公
车令从第八品上阶
北齐
北齐公车令属卫尉凡尚书不理及枉屈者奏闻
按隋书百官志后齐卫尉寺校尉二人领公车署令
掌尚书所不理有枉屈经判奏闻
隋
隋仍以公车令属卫尉
按隋书百官志卫尉寺统公车署置令一入丞一人
唐
唐以中书舍人掌进受表章
按唐书百官志中书省舍人六人正五品上掌侍进
奏参议表章大朝会诸方起居则受其表状大捷祥
瑞百寮表贺亦如之
辽
辽始以门下省为左右通进司
按辽史百官志南面朝官 辽有北面朝官矣既得
燕代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
寺监诸卫东宫之官
门下省通进司
左通进
右通进耶律瑶质景宗时为右通进
宋
宋于门下省设通进司及进奏院掌受奏牍章疏而
皆隶于给事中
按宋史职官志门下省通进司隶给事中掌受三省
枢密院六曹寺监百司奏牍文武近臣表疏及章奏
房所领天下章奏案牍具事目进呈而颁布于中外
进奏院隶给事中掌受诏敕及三省枢密院宣札六
曹寺监百官符牒颁于诸路凡章奏至则具事目上
门下省若案牍及申□文书则分纳诸官司凡奏牍
违戾法式者贴说以进熙宁四年诏应朝廷擢用材
能赏功罚罪事可惩劝者中书检正枢密院检详官
月以事状录付院誊报天下元佑初罢之绍圣元年
诏如熙宁旧条靖康元年二月诏诸道监司帅守文
字应边防机密急切事许进奏院直赴通进司投进
旧制通进银台司知司官二人两制以上充通进司
掌受银台司所领天下章奏案牍及合门在京百司
奏牍文武近臣表疏以进御然后颁布于外银台司
掌受天下奏状案牍抄录其目进御发付勾检纠其
违失而督其淹缓发敕司掌受中书枢密院宣敕着
籍以颁下之
按梦溪笔谈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乃给事中之职当
隶门下省故事乃隶枢密院下寺监皆行札子寺监
具申状虽三司亦言上银台主判不以官品初冬独
赐翠毛锦袍学士以上自从本品行案用枢密院杂
司人吏主判食枢密厨盖枢密院子司也
太宗淳化四年秋八月癸酉以向敏中张咏始同知
银台通进司视章奏案牍以稽出入九月乙巳以给
事中封驳隶银台通进司
按宋史太宗本纪云云
真宗咸平 年仍以门下封驳隶银台司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陈恕传恕拜吏部侍郎
知通进银台封驳司审官院上言封驳之任实给事
中之职隶于左曹虽别建官局不可失其故号请以
门下封驳事隶银台司从之
金
金置近侍局提点使副掌承敕令转进奏帖而属于
殿前司
按金史百官志殿前都点检司近侍局提点正五品
泰和八年刱设使从五品副使从六品掌侍从承□
令转进奏帖直长正八品
注
大定十八年增二员奉御十六人旧名入寝殿
小底奉职三十人旧名不入寝殿小底又名外帐
小底皆大定十五年更
明
明始设通政司置通政使及左右通政左右参议主
达中外章奏
按明会典正官通政使一员左右通政二员左右参
议二员
注
后添设誊黄右通政一员万历九年革右通政
及誊黄右通政十一年复右通政
首领官经历一员知事一员
凡通政司缺通政参议鸿胪寺缺寺丞等官宣德三
年令于相应官内选择音吐洪亮便于言说者请用
旧例通政司左右参议有缺吏部行各衙门科目出
身官拣选本部定拟移文送司礼监定日引赴弘政
门公同司礼监官拣选万历十三年令左右通政员
缺以资深通参补如无其人以相应卿寺方面补由
考选者照旧奏事不由考选者不必强奏又令通政
司官一体量材酌用毋得偏抑
凡天下臣民实封入递或人赍到司须于公厅眼同
开拆仔细检看事干军情机密调发军马及外国来
降进贡方物急缺官员提问军职有司官员并请旨
定夺事务即于底簿内誊写略节缘由当将原来实
封御前陈奏毕就于奏本后批写旨意送该科给事
中收转令该衙门抄出施行其进缴税银文册勘合
通关起解军囚等项附簿明白止送该科收不必入
奏
凡本司发过五府六部都察院及内外诸司衙门公
文并照驳各衙门差错公文实封等件及行移勘合
原告文状拿人起数给由人员每月类奏年终通行
类数开奏
凡每月终五府等衙门出入公文等项数目面奏送
科外其给由起复官员仍奏令吏部查理
凡天下府州县奏到本年雨泽本年终面奏类送户
科万历六年革
凡本司日逐收下奏本夹板年终面奏令锦衣卫差
人运送司礼监交收
凡本司合用纸札于刑部见收囚人纸札内关用印
色等项原从顺天府买用后奏准于刑部支给官钱
买用今仍于顺天府关用
凡命官会议大事会问大狱秋后审录重囚及会推
文职大臣总兵官本司官皆预
凡六科中书舍人行移各衙门俱经本司转行
凡尚宝司六科中书舍人官员俸粮俱从本司带支
今自行关支
南京通政司右通政一员右参议一员
注
隆庆四年革万历十一年复设
经历一员
凡两京军民人等陈告状词置立底簿将状编号用
使关防明立前件连人状送各衙门整理
太祖洪武三年置察言司
按明会典洪武三年初置察言司设司令掌受四方
章奏寻革
洪武十年置通政司
按明会典十年置通政使司正三品衙门设通政使
左右通政左右参议经历司经历知事职专出纳帝
命通达下情关防诸司出入公文奏报四方臣民实
封建言陈情申诉及军情声息灾异等事
按春明梦余录洪武十年七月置通政司掌出纳诸
司文书敷奏封驳之事时官制初立上重其任颇难
其人刑部主事曹秉正新擢陕西参政未行遂命为
通政使以应天府尹刘仁为左通政谕曰壅蔽于言
者祸乱之萌端恣于事者权奸之渐故必有喉舌之
司以通上下之情以达天下之政昔者虞之纳言唐
之门下省皆其职也今以是职命卿等官以通政为
名政犹水也欲其常通无壅遏之患卿其审命令以
正百司达幽隐以通庶务当执奏者勿忌避当驳正
者勿阿随当敷陈者勿隐蔽当引见者勿留难无巧
言以取容无苛察以邀功无谗间以欺罔公清直亮
以处厥心庶不负委任之意
洪武十四年定本司与内外诸司无文移
按明会典洪武十四年令本司职专出纳与内外诸
司俱无文移有径行本司者以违制论
洪武二十六年定帝命覆奏及出入公文勘合置簿
查销诸例
按明会典出纳帝命洪武二十六年定凡有帝命必
当详审覆奏允当然后施行 又按关防公文勘合
洪武二十六年定本司置立出入文簿令各房令典
分掌内外衙门公文到司必须辨验允当随即于簿
内编号注写某衙门行某处为某事公文用日照之
记勘合用验正之记关防毕令铺兵于文簿内书名
画字递送若行移不当及违式差错洗补互相推调
等项事重者入奏区处常事照依钦定事例在外贴
送当该衙门如律在京衙门退回改正将发过公文
并差错件数月终类奏文簿缴进若各处公文事干
军情异机密重事随即入奏送该科给事中收如
呈□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公文紧要者入奏仍
用钦降勘合用使本衙门印信云写旨意贴送当该
衙门覆奏施行若误递到有施行者奏讫亦贴送当
该衙门无施行者亦入奏送该科给事中收照 又
按通达下情洪武二十六年定凡有四方陈情建言
伸诉□枉民间疾苦善恶等事知必随即奏闻及告
不公不法等事事重者于底簿内誊写所告缘由赍
状奏闻仍将所奉旨意于上批写送该科给事中转
令该衙门抄行常事者另置底簿将文状编号用使
关防明立前件连人状送当该衙门整理月终奏缴
底簿送该科督并承行该衙门回销
成祖永乐四年令通政司每日早朝引奏天下递入
所奏
按明会典永乐四年令本司奏事虽小必闻凡每日
早朝引奏天下臣民及入递所奏事或五事七事遇
大寒大暑减免奏数不一
宣宗宣德四年令内外事务听本司自行办理
按明会典宣德四年令在京诸司行移在外三司军
卫府州县催办事务悉听本衙门自行分管办理有
□差掌印正官及坐名差官者通政司纠举处以重
罪
宪宗成化二年增设誊黄右通政列衔本司不与司
事今革
按明会典云云
孝宗弘治十三年奏准南京通政司应行事例
按明会典弘治十三年奏准南京词讼干系地方者
许内外守备官员受理其余一应词讼悉遵旧制赴
南京通政司告送法司问理其在外军卫有司不系
掌印官不许受词讼
凡南京各衙门公文出入俱赴本司挂号
凡每月朔望日各衙门堂上官会议本司掌印官预
凡每岁秋后法司会各衙门官审录重囚本司掌印
官预
凡南京六科中书舍人行移各衙门从本司转行
凡南京尚宝司六科中书舍人俸粮于本司带支
武宗正德六年奏准边腹盗贼机密通政司随即封
进
按明会典凡边方腹里盗贼机密重情正德六年奏
准各处抚按官题奏到司随即封进不许迟留副本
亦要随本封实咨呈等文免挂号待事已施行方许
开拆附卷各该承行衙门俱要慎密关防如有漏泄
一体治罪
世宗嘉靖八年定通政司应行参奏事例
按明会典凡题本奏本嘉靖八年题准照原定长短
广狭格式刊印颁降令内外臣民遵守不许违越奏
本字样务与题本大略相似毋得细小违者本司参
驳治罪
凡在京大小衙门但系奏本不分公事私事并在外
守备等项内臣陈情己事巡抚都御史巡按等项御
史总兵副参及分守守备备倭等项武职宣慰宣抚
招讨等司及府州县等衙门一应钱粮军马刑名乞
恩认罪缴□等项本册俱赴本司投进八年题准有
径自封进者本司参驳治罪
凡军民人等奏告词讼本司参详除谋逆机密重情
无主人命全家被人残害侵欺系官钱粮伪造宝钞
私铸铜钱并干己事情外中间看系革前并不干己
事及审出添捏等项虚情例不该奏告就于本后明
白参出抄送法司该道再加详审立案不行八年题
准有朱语太长浮词太多及一应违错不敬者本司
参驳治罪
嘉靖十二年令内外军机随时奏进
按明会典十二年令凡内外奏报军机并兵部议处
贼情不拘斋戒日期照常封进
嘉靖十八年通政司定皇太子监国题奏本章等字
样
按明会典凡内外各衙门一应公事用题本其虽系
公事而循例奏报奏贺若乞恩认罪缴□谢恩并军
民人等陈情建言伸诉等事俱用奏本十八年定皇
太子监国用启本奏题皆曰启伏候□旨曰令旨
愍帝崇祯元年传谕通政司应行治理申饬传示事
务
按春明梦余录崇祯元年上谕各衙门章奏未经御
览批红不许报房抄发泄漏机密一概私揭不许擅
行抄传违者治罪
上传章奏冗长不便省览以后各衙门条陈章疏务
要简明其字不出一千如词意未尽不妨再本具奏
着通政司申饬
上传内阁本内凡天地祖宗列后字样皆要出格朕
不敢与并列卿等传示各衙门钦奉遵行
皇清
大清会典通政使司
正官
满汉通政使各一员
满汉左右通政四员内满左通政一员汉左通
政一员汉右通政二员
满汉左右参议六员内满左参议二员汉左右
参议各二员
首领官
满汉经历各一员初称司务后改为经历
属官
满知事二员内满文一员满汉文一员汉军知
事一员
满笔帖式八员内满文四员满汉文四员汉军
笔帖式二员
通政使司正三品衙门设满汉通政使各一员
满汉左右通政四员满汉左右参议六员满汉
经历各一员满洲汉军知事各一员满笔帖式
八员汉军笔帖式二员职专收受四方章奏臣
民密封建言陈情伸诉等事
世祖章皇帝顺治二年
大清会典凡章奏顺治二年定在外督抚镇按臣到
任奏报及贺捷本章俱准封进谢恩概免司道
等官一切事情悉听抚按代题总兵官除事关
军机及兵马钱粮外其余俱归督抚违者执法
参驳又令在外督抚镇按等官一应汉字本章
及在京各衙门除题本外一切奏本不分公私
俱赴通政司投进违式者一体参驳
顺治八年
大清会典顺治八年题准题本奏本各有格式令礼
部查照原式通行颁发每幅六行一行二十格
□头二字平行十八字出格□头加一字头行
书衙门官衔违错者照例察参
凡民本通状顺治八年题准民本应审理者将
本人付兵马司羁管候
旨应行督抚按者交与刑部差人解送又题准凡民
本有奇谋异计及所告贪酷官吏干己受害曾
经陈告督抚按不得
上达者讯明方准封进如未向地方官陈告或已告
尚未审结者俱驳赴本管官陈诉结案其借端
计骗官吏挟诈恃刁者照例参送法司治罪
凡密封顺治八年题准督抚镇按衙门密封投
司者止具正本其副本概行停止
顺治九年
大清会典凡月奏顺治九年题准每日接到通状有
应送者即明立前件用印连人状送各该衙门
审理每月将姓名注语备造清册具疏奏
闻发该科察催承行衙门回销
顺治十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年题准遇大计年各省布按都司
运司及府州县等官俱具本造册投送通政司
顺治十二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二年题定送密封本章原有程
限违限者查日期多寡参送法司分别治罪
又题准凡咨送督抚审理民本通状不论地方
远近年终未结俱俟奏销查参
顺治十八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八年题准凡民本通状须将某年
月日经某衙门覆告如何结断是何批语详明
叙述若诈称覆告不详载缘由者不准封进凡
官员被革被降者必先由该管衙门陈诉凡告
职官者在外先由各该抚按衙门在京先由各
该衙门具告凡在京人民互相讦告及旗民互
相讦告者先由五城若事关重大许五城具题
下部审问以上各项若果有□抑而各该衙门
不为伸理者方许详开缘由赴通政司控陈越
诉者不准入奏
康熙元年
大清会典康熙元年题准凡咨送督抚民本通状俱
照部件定限奏结仍将奉到日期预报通政司
倘事有难结应备开情由题请展限如逾限不
完听通政司查参其通政司旧例年终奏销今
既经立限应于月终奏销
康熙三年
大清会典康熙三年题准督抚提镇等官题奏本章
无贴黄者通政司题参
康熙四年
大清会典康熙四年题准凡有满汉字本章无贴黄
者免其查参若止汉字本章无贴黄者仍照常
题参
康熙七年
大清会典康熙七年题准凡密本内若有假公牵引
私事希图侥幸或借端生事扰害良民谎称密
事者下部查议题参交刑部照例从重治罪
康熙十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年议准遇大计年各省布按都司
仍照旧例封投本册其府州县卫所停其具本
造册
康熙十二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二年题准在外民人告旗下人及
旗下家人告主强压霸占者俱令赴刑部具告
审结后果系□枉仍向原问衙门复告如不与
准理许告状人详开年月日期事情并驳问言
词赴通政司告理详察情节取阅原案果系□
枉方准具疏其余仍照例用印送该衙门复审
康熙二十一年
大清会典康熙二十一年
谕除现任职官密本照常封进外其废闲官员及无
籍棍徒所具密本该司先行看阅应封者封进
不应封者严加驳回
康熙二十四年
大清会典康熙二十四年议准直省本章多系要务
提塘承差不即投送迟延作弊俱令原题衙门
计算程途远近于本章揭帖批内填定限期并
钤印于日期上发行违限者交与该部治罪其
原题将军督抚提镇等官不填写日期到京后
方于印信上填注者题参一并交该部议处
通政司部艺文
通政司箴 明宣宗
通政所司实古纳言出纳政令用名厥官有虞之圣
后龙是职周仲山甫亦谨朝夕君为元首臣则股肱
笃念如子维彼庶氓崇卑无间一气流贯有遏弗流
体乃为患尔职于斯必敬必忠命必下究情必上通
谗说殄行师用震惊尔谨尔明予治乃成维枢维机
维喉维舌尔饬无怠庶儆在列
通政司部纪事
宋史向敏中传敏中为枢密直学士时通进银台司
主出纳书奏领于枢密院颇多壅遏或至漏失敏中
具奏其事恐远方有失事机请别置局命官专莅校
其簿籍诏命敏中与张咏领其局
王旦传真宗即位旦拜中书舍人数月为翰林学士
兼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封驳司帝素贤旦尝奏事退
目送之曰为朕致太平者必斯人也
武进县志赵邦柱字安甫一字观一弱冠成进士授
户部主事累迁通政参议故事诸中贵指银台为外
府所请乞词讼以百数动至破产柱痛抑之中贵大
窘旧辅王密揭诋台省柱露章劾之风采赫然会右
通政未下乞差归里遂卒
通政司部杂录
却扫编在京局务各随类有所隶给事中本通进银
台司之任财进奏院隶焉谏官以言为职所以通天
下之壅塞则登闻鼓院检院隶焉秘书省著作局掌
书日历则太史局隶焉太常礼乐之司则教坊隶焉
春明梦余录按通政即古之纳言舜典帝曰龙朕堲
谗说殄行震惊朕师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
允朱子曰纳言之官命令政教必使审之既允而后
出则谗说不得行而矫伪无所托矣敷奏复逆必使
审之既允而后入则邪僻无自进而功绩有稽矣周
之内史汉之尚书魏晋以来所谓中书门下者皆此
职也
菽园记云通政司所以出纳王命为朝廷之喉舌
宣达下情广朝廷之聪明于政体关系甚重也
洪武十七年二月定诸司文移纸式凡奏本纸高一
尺三寸一品二品衙门文移纸三等皆高二尺五寸
长五尺为一等四尺为一等三尺为一等案验纸二
等皆长二尺五寸高一尺八寸为一等二尺为一等
三品至五品衙门文移纸高二尺长二尺案验纸高
一尺八寸长二尺五寸六品七品衙门文移纸高一
尺八寸长二尺五寸案验纸高一尺六寸长二尺八
寸九品与未入流衙门文移纸高一尺六寸长二尺
案验纸高一尺四寸长一尺八寸不如式者罪之
章奏有正有副正本御览副本启东宫者实封同进
无东宫则不用副奏疏之式揭其要别书于后谓之
贴黄外封所书事目日月谓之引黄崇祯元年上谕
诸臣章奏仿古人贴黄之法自撮节要粘原本进览
以便执要从辅臣李国之请也
章疏贴黄有三种一则宋人贴黄乃于状札中未了
事复贴黄以增入如尺牍中又言是也一则本朝文
武升除事故则录底本藏于内府即詹事通政枢密
所司清黄是也一则本朝制于贺谢等表上面贴黄
帖一方如印大帖不用印黄帖上所书如圣寿写进
贺圣寿表文正旦写进贺正旦表文冬至写进贺冬
至表文谢恩写进上谢恩表文末后年月日上用印
封皮上用黄帖上所书如前黄帖下用印印下写具
官臣某进谨封于上进谨封字上用印是也近日帖
黄则书其疏中大要节文又一体矣然军机疏往往
不同以无暇及也
洪武永乐间实封皆御前开拆故奸臣有事即露无
幸免者自天顺间有投匿名书言朝廷事者于是始
有关防然其时但拘留进本人在官候旨出即纵之
未尝窥见其所奏事也后不知始于何年乃有拆封
类进又副本备照之说一有讦奏左右内臣及勋戚
大臣者本未进而机已泄被奏者往往经营幸免原
奏者多以虚言受祸祖宗关防奸党通达下情之意
至是无复存矣可胜叹哉京朝官封事自会极门内
臣收进其余皆通政司入惟各边总兵官都指挥等
官差来奏事人员鸿胪寺序班连本连人引进俟本
进讫该管序班引出收在本寺歇宿次日早天明放
出
每遇常朝通政司奏事原不拘起数寓圃杂记云自
太祖相传列圣临朝每至日昃不遑暇食惟欲达四
聪以来天下之言英宗以幼冲即位三阁老杨荣等
虑圣体易倦因创新制每日早朝止许言事八件前
一日先以副诣阁下豫以各事处分陈上遇奏依所
陈传旨而己英宗既崩三臣继卒无人敢复祖宗之
旧至天启时惟奏二事及余于崇祯之十年间侍班
犹见奏四事格套相沿无裨实政至通参一官初制
吏部会同礼部考授后亦惟吏部按资升授昧初制
矣
洪武中通政使门下有一红牌书云奏事使当时恐
下情不得上达执此牌可以直入内府守卫等官不
敢阻
四方奏报雨泽章疏旧皆贮通政司司臣有欲送科
臣收贮者仁宗曰祖宗所以令天下奏雨泽者盖欲
前知水旱以施恤民之政此良法美意今州县雨泽
章奏乃积于通政司上之人何由知又欲送给事中
收贮是欲上之人终不知也如此徒劳州县何为自
今四方所奏雨泽至即封进
旧制题本纸四叶一接末一接不用四叶尽纸所长
每叶六行每行二十字比奏本颇大其年月独占一
叶本中字只许占年月上一行过二行则年月端书
一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