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下
《唐书》曰:高祖朝,曷婆那可汗献大珠。上曰:“珠信为宝。朕所宝者赤心耳,何用珠为?”竟不受。
又曰:贞观中,桂州都督李弘节以清慎闻。身殁之後,其家卖珠。上闻之,乃宣言於朝曰:“此人生时,宰相言其清白。今日既然,所举者岂得无罪?必可理之,不可舍也!”魏徵谏曰:“陛下言此人不清,未见受财之所。闻其卖珠,将罪举者,臣不知所谓。自圣朝已来,为国尽忠,清贞自守,终始不渝者,屈突通、张道源而已。通子三人来选,共有一匹羸马,道源儿子不能存立,未见一言及之。今弘节为国立功,前後大蒙赏赍,居官终殁,不言贪贱。妻子卖珠,未为有罪。审其清者,无所存问;疑其浊者,傍罪举人。虽疾恶情深,实以好善不笃。臣窃思度,未见其可,恐有识闻之,必生横议。伏惟再思。”上抚掌曰:“造文不思,遂有此语,方知谈不容易。”
又曰:婆利东有罗刹国,其人极陋,朱发黑身,兽牙鹰爪。时与林邑人作市,以夜而来,自掩其面。其国出火珠,状如水精。日午时以珠承影,取艾依之即火出。
《管子》曰:桓公问管子曰:“昔者,周人有天下,诸侯宾复,名教通於天下,而夺於其下,何数也?”管子对曰:“君分壤而贡入,市朝同流,黄金一箧也,江阳之珠一箧也。此谓以寡为多,以狭为广。”
又曰:珠者,阴之阳也,故胜火。玉者,阳之阴也,故胜水。其化如神。故天下藏珠玉,诸侯藏金石。
又曰:以珠玉为币。
又曰:玉起於禺山,珠起於赤野。
又曰:丹青在山,民知而取之;美珠在渊,民知而取之。(丹青与珠,各有所用之宝,故虽在山泉,而人犹知而取之,况在於人,怀宝而不知乎?)
《晏子春秋》曰:景公为履,黄金之綦,饰以银,连以珠。
《列子》曰:子华之门徒,指河曲之隈,谓商丘开曰:“彼中有宝珠,泳可得也。”商丘开从如泳之,既出,果得珠。
《孙卿子》曰:在物莫明於珠玉。珠玉不睹,王公则不为宝。
又曰:昔卫灵公坐重华之台,侍御数百,随珠照日,罗衣从风。仲叔御入谏,灵公下席再拜,曰:“寡人过矣!”
《庄子》曰:夫唾,大者如珠,小者如雾。
又曰:黄帝游於赤水之北,登于昆仑之丘,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弗得,使离朱索之而弗得。使罔象索之,乃得。
又曰:河上有贫穷待织萧绡而食者。其子投渊,得千金之珠。谓其子曰:“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遭其睡也;使骊龙悟,子尚奚有哉!”
又曰:修其道之谓备,不以物挫志之谓完。君子明於此,则韬乎其事,沛乎其为,万物逝也。若然者,藏金於山,藏珠於川。
又曰:儒以《诗》《礼》发冢。大儒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陵之陂。’生不布施,死何用含珠为?”
《邹子》曰:珠生於南海,玉出於须弥,无足而至。
《墨子》曰:和氏之璧,夜光之珠,三棘六异,此诸侯所谓良宝。
《尸子》曰:水员折者有珠。
《韩子》曰:随侯之珠,不婴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
又曰:楚人卖珠於郑者,为木兰之椟,薰以桂椒,缀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淮南子》曰:曾城九重,有珠树在其西。
又曰:美玉不雕,美珠不文,质有馀也。
又曰:明月之珠,不能无。
又曰:楚王亡其猿,而林木为之残。(楚庄王猿捷躁,依木而处,故残林以求之也。)宋王亡珠,而池中鱼为之殚。
又曰:珠玉尊则天下争,礼乐饰则纯朴散。
又曰:禹填鸿水以为山,堙昆仑以为土。中立曾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上有木禾。(禾长五丈五尺。)珠树、玉树、不死树、沙棠、琅、绛树,并在曾城,(沙棠、琅,珠类也。)玉璜在西北隅。
《任子》曰:丹渊之珠,沉於黄泥。
《牟子》曰:珠玉少而贵,凡属多而贱。圣人七经而已,佛遂万亿言,恐烦而无当也。
《抱朴子》曰:识珍者必拾浊水之明珠,赏气者必采秽薮之芳蕙。
《穆天子传》曰:北征舍于珠泽。(此泽出珠,故名也。)珠泽之薮方四十里。
《山海经》曰:开明山北有珠树。
又曰:三珠树生赤水山。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一曰,其状若彗。(如彗星状。)
又曰:鸟鼠同穴之山,滋水出焉。西注于汉水,多如鱼比之鱼。是生珠玉。(亦珠玉蚌类。)
又曰:数历之山,楚水出焉,其中多白珠。(今蜀郡平泽出青珠。)
《战国策》曰:张丑为质於燕,王欲杀之。走出国境,境吏得丑。丑曰:“燕所为将杀我者,人有言我有宝珠也。王欲得之,我失已久矣,如燕不信。今子但欲致我,我且言子之夺我珠而吞之,燕王必且杀之,刳子之腹矣。吾要且死,子之腹亦且寸绝!”境吏恐而放之。
又曰:苏秦说李兑不能听,送秦以明月之珠、和氏之璧、黑貂之裘。
又曰:有人操随侯之珠露野,无弓弩之卫必危。
《吕氏春秋》曰:宋桓司马有宝珠,抵罪出亡。王使人问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於是竭池而求之,鱼得祸焉。
又曰: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所用重,所要轻。
又曰:精气之集也,阜於珠玉,与为精朗。
陆贾《新语》曰:圣人不用珠玉,而宝其身。
《汉武故事》曰:上起神屋,以白珠为帘,玳瑁为柙。
《东方朔记》曰:珠弹不如泥丸,各有所用也。
东方逆《神异经》曰:西北荒中,有二金阙。上有明月珠,径三丈,光照千里。
《盐铁论》曰:珠玑出桂林,距汉万馀里。
《说苑》曰:墨子谓滑厘曰:“今凶年,有欲与子随侯之珠者,曰:‘不得卖也,以为饰!’又欲与子一锺粟者。得珠不得粟,不得珠得粟,子将何择?”滑厘曰:“粟可取也。”
《新序》曰:秦使使者往观楚子之宝器。楚王召子西而问焉,曰:“吾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可以示诸?”子西对:“不知。”召昭奚恤而问焉,昭奚恤对曰:“吾国之宝器,在贤臣;珠玉玩好之物,非宝之重者。”
《太玄经》曰:明珠弹於飞肉,其得不复!
《论衡》曰:天地之间,物气相类实非者多。海外西南有珠树焉,察之是珠,然非鱼中之珠也。夫十日之日,犹珠树也。珠树非真珠,十日似日,非实日也。
又曰:随侯以药作珠,精曜如真。
又曰:人审知有富贵之命,则幽居俟之,不须劳形求索也。犹珠在山,不求贵价於人,人自贵之。命富之人,筋力自轻;命贵之人,才智自高。
《白虎通》曰:德至渊泉,即江出大贝,海出明珠。
《释名》曰:王后首饰曰副。副,覆也,上有垂珠,步则摇也。
蔡邕《劝学》曰:明珠不莹,焉发其光?宝玉不琢,不成圭璋。
《古今注》曰:章帝元和元年,明珠出馆陶,大如李有明曜。三年,明月珠出豫章海昏,大如鸡子,围四寸八分。章和元年,郁林大珠围三寸。和帝永平十五年,郁林降民得大珠,围五寸,径寸七分。
郭子横《洞冥记》曰:帝起甘泉望风台,台上得白珠,如花一枝。帝以饰九华之盖,望之若照月。
王子年《拾遗记》曰:黄帝之子名青阳,是曰少昊,一名挚。有白云之瑞,号为白帝。有凤衔明珠致於庭,少昊乃拾珠,怀之,使照服於天下。
又曰:燕昭王时,有黑鸟白头,集王之所。衔洞光之珠,圆径一尺。此珠色黑如漆,而悬室内,百神不能隐其精灵。
又曰:石季伦,所爱婢数十人。季伦尝屑沈水香如持拴,布象床上,使所爱者践之,无迹则赐真珠百。若有迹者,即节其饮食,令体轻。故闺中相戏曰:“尔非细骨轻躯,那得百真珠?”(,蒲罪切,珠贯之名也。)
又曰:舜葬苍梧之野,有鸟如雀,自丹州而来,吐五色之气如云,名曰凭宵。鸟时来苍梧之野,衔者,沙珠积成垄阜,名曰珠丘。今苍梧之外,采药时得青石,洁如珠,服之不死,带者身轻。
又曰:瀛洲有鸟如凤,身绀翼丹,名藏珠。每鸣翔而吐杂珠累斛。仙人常以其馀饰仙裳,轻而耀於日月也。
《西京杂记》曰:高祖斩白蛇,剑上有七彩珠、九华玉为饰,杂厕五色琉璃为匣。剑在室,光影犹照於水也。
又曰:汉诸陵寝皆以竹为帘,帘皆为水文龟凤之像。昭阳殿织珠为帘,风至则鸣,如珂佩之声。
《列仙传》曰:朱仲者,会稽市贩珠人也。高后时,募三寸珠,乃诣阙,上之。珠好过度,赐五百金。鲁元公主私以七百金从仲求,仲献四寸珠,送阙下既去。景帝时,复献三寸珠数十枚,去,不知所之。
《列女传》曰:珠崖令卒官,妻息送丧归。汉法:内珠入关者死。妻弃其系臂珠。男年九岁,好而取之,置其母镜奁中,母不知也。至关,吏搜索,得珠。问:“谁当坐者?”前妻子初曰:“初当坐之。”继母请吏曰:“幸无劾儿,诚不积也。妾当坐。”初又曰:“夫人哀初之孤,欲以活初耳。”因号泣,傍人莫不酸鼻陨涕。关吏执笔,不能就一字,乃曰:“母子有义如此,吾宁坐之?不忍加文,又且相让,安知孰是?”乃弃珠而遣之。
《神仙传》曰:麻姑欲见蔡经母及经弟妇。弟妇新产十数日,麻姑望见之,曰:“噫,且止勿前!”即求少许米,便以掷地。视米,堕地皆成珠。方平笑曰:“姑故年少,吾老矣,不喜复作此变化也。”
《列仙传》曰:郑交甫将往楚,道至汉皋台下,见二女佩两珠,大如荆鸡卵。交甫与之言曰:“欲子之佩。”二女解与之。既行返顾,二女不见,佩亦失矣。
《吴越春秋》曰:越王允常聘欧冶子造五剑。秦客薛烛善相剑,示之。烛曰:“虽倾城量珠玉,犹未可与也!”
又曰:伍员奔吴,至昭关。关吏欲执之,伍员曰:“上所以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今执我,将言尔取之。”关吏因舍焉。
《邴原别传》曰:原远游学,诣安丘孙嵩。嵩辞曰:“君乡里郑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嵩曰:“郑君学览古今,学者之师模,君乃舍之,似不知也。而曰:‘然’何?原曰:”故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不知山之高、海之深哉?”
《博物志》曰: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又曰:五月五日,取青蛉头,正中埋,皆成青珠。
王朗《杂事》曰:焦生乞恩辞,生未有妇,从乌桓赎李娥为妻,与耳中金一双,珠四枚,二双,珠三十双,合中真珠一升。
卢《四王起事》曰:张方劫帝西迁。国家有宝物,诏石将军载之。於是放军人八千馀人,三日辇之,尚有缺角真珠百馀斛。
又曰:惠帝迁长安时,洛阳御府有大珠百馀斛。
《卫别传》曰:骠骑王武子,君之舅也。常与君同语,语人曰:“昨日与吾外甥并坐,□若明珠之在我侧,朗然来映人。
《搜神记》曰:吴王夫差女名玉。童子韩重有道术,玉悦之,结气死。葬于昌门之外。重至冢前哭祭,女见形,将重入冢。临去,取径寸明珠以送重。
又曰:隋侯行,见大蛇伤,救而治之。其後蛇衔珠以报之,径盈寸,纯白而夜光可烛堂,故历世称为隋珠焉。
又曰:浍参养母至孝。曾有玄鹤,为戎人所射,穷而归。参收养疗治,疮愈放之。後鹤夜到门外,参秉烛视之,鹤雌雄双至,各衔明月珠报参焉。
又曰: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缉绩。其人能泣珠。
《幽明录》曰:洛下有洞穴。妇欲杀夫,推下,经多时至底,仍得一穴。行数十里,见人皆长三丈,披羽衣。如此九处。最晚,所至告饥。长人指庭柏树下有一羊,令跪捋羊。初捋,得一珠。後得,始令其啖之,即得疗饥。复寻穴行,出交州,还洛。问张华,云:“九处地仙,名九馆大夫。羊为痴龙。初一珠,食之,天地等寿。次者,延年。後者,充饥而已。”(事具嵩山。)
又曰:汉武帝幸河渚,闻弦歌之音,而有老公及年少数人出,皆长八九寸,为帝奏乐饮酒,乐。老公顾命洞穴之宝。一人受命,下没川底,得一大珠,径数寸,明耀绝世。上问东方朔,朔曰:“河底有穴,沉数百丈,中有赤蚌,生此珠也。”(事具乐部。)
又曰:王敦召王猛。猛至江口,入水中,命船人进船,至大电。见猛行水中,从东北还,逆船。弟子问其故,猛云:“水神数兴波浪,贼害行旅。暂约勒,以真珠一握为信。”
《三秦记》曰:始皇冢中,以夜光珠为日月,殿悬明月珠,昼夜光明。
《三辅决录》曰:昆明池中有神池,通白鹿原。人钓鱼,纶绝而去。梦於汉武帝求去钩。帝明日戏於池,见大鱼衔索,帝曰:“岂梦所见耶?”取而放之。後三日,池边得明珠一双,帝曰:“岂鱼之报报耶?”
沈怀远《南越志》曰:珠有九品。大五分以上至一寸八分,分为八品。有光彩,一边小平,似覆釜者,名珠。珠之次为走珠,走珠之次为滑珠,滑珠之次为累珠,累珠之次为官两珠,官两珠之次为税珠,税珠之次{艹公}符珠。
孙柔之《瑞应图》曰:晋平公鼓琴,有玄鹤二八而下,衔明珠舞於庭。一鹤失珠,觅得而走。师旷掩口而笑。
《广志》曰:莫难珠,其色黄,生东夷。又有明珠称光,大径寸,或围二寸以上,出黄支。有至员珠,置平地,终日不得停。今上方名以甲乙为次第。石珠,铸石为珠。
《广志》曰:夫馀地美珠如酸枣。
又曰:班鱼头中,有白石如珠玑,出北海。
《梁四公记》曰:震泽中洞庭山南有洞穴,深百馀尺。旁行五十馀里至龙宫。杰公谓:“是东海龙王第七女掌龙王珠藏,小龙千户卫护此珠。笼畏蜡,爱美玉及空青,而嗜烧燕。使通信,可得宝珠。”帝闻大喜,乃诏有能使者厚赏之。於是罗子春兄弟三人应募。帝敕百工,以于阗舒河中美玉,造小函二,以桐木灰发其光。求宣州空青,汰取其精者,用海鱼胶调之,成二函,火坚之。龙脑香寻亦继之。杰公曰:“以腊涂子春等身及衣佩石。”乃烧燕五百枚,入洞穴。至龙宫,守门小蛟闻蜡气,俯伏不敢动。乃以烧燕百事赂之,令其通。以其上上者献龙女,龙女食之,大喜。又上玉函青缶,具陈帝旨。洞中有龙,五千馀岁,能变化出入人间,善译时俗之言。龙女知帝礼之,以大珠三、小珠七、杂珠一石,以报帝命。子春等乘龙载珠还国,食顷之间便至。龙去,而子春荐珍。帝大喜,喜得聘通灵异,获天人之宝。以珠示杰公,公曰:“三珠,其一是天帝如意珠之下者,其二是骊龙珠之中者。七珠,二是虫珠,五是海蚌珠,人间之上者。杂珠,是蚌蛤蛇鹤等珠,不如大珠之贵。”帝遍示百寮,朝廷咸谓杰公虚诞,莫不诘之。杰公曰:“如意珠之上者,夜光照四十馀里,中者十里,下者一里。光之所及,无风雨雷雹水火刀兵诸毒疠。骊珠九色,夜光百步,中者十步,下者一室。光之所及,无蛇虺虫豸之毒。虫珠七色,多赤,六足二目。目当其陷处,有臼如铁蚁皋。蚌珠五色,皆有夜光及数尺,无瑕者为上,有瑕者为下。蚌珠生於其腹,与月盈亏。蛇珠所致,隋侯、哙参即其事也。”又问蛇、鹤之辩,对曰:“使其自识。”帝命杰公记蛇、鹤二珠斗馀,杂珠散於殿前,取大黄蛇、玄鹤各十数处,布珠中间。於是鹤衔其珠,鸣舞徘徊:蛇衔其珠,盘屈宛转。群公观者,莫不叹服。帝复出如意、龙、虫等珠,校光之远近,七九之数,皆如杰公之言。
盛弘之《荆州记》曰:石蕴玉以润其区,汉含珠而清其域。
阚る《十三州志》曰:僧强叠国在天竺南,佛寺三千馀所。其地有神珠,非玉石,昼夜於国中光明於日。珠径一尺五寸,其色正碧。
《南方草木状》曰:凡采珠,一旁小平,形似覆釜,第一。珠母肉玉白,人民以姜齑食之。
常璩《华阳国志》曰:广阳县,山出青珠。永昌郡博南县有光珠穴,出光珠。珠有黄珠、白珠、青珠、碧珠。
徐衷《南方草物状》曰:凡采珠,常三月。用五牲祈祷。若祠祭有失,则风搅海水,或有大鱼在蚌左右。自蚌珠,长二寸半,在涨海中。其一寸五分,其光色,一旁小平,形似覆釜,为第一。珠凡三品,其一寸三分,虽有光色,形不员正,为第二。滑珠,凡三品。
万震《南州异物志》曰:合浦有民善游。采珠儿年十馀便教入水求珠。官禁民采珠,巧盗者蹲水底剖蚌,得好珠吞之而出。
裴氏《广州记》曰:鲸鲵目即明月珠,故死不见有目精。
《林邑记》曰:黄被州上,户口殷富,多明珠杂宝。
《语林》曰:王长史语林道人曰:“真长可谓金石满堂。”林公以语孙兴公。兴公曰:“语不得耳。选择正可得少碎珠耳!”
又曰:中朝有人诣王太尉,过王安丰大将军。丞相在坐,因往别屋,见李寅平子。还,谓人曰:“今之行,触目皆琳琅珠玉。”
又曰:王夷甫处众中,如珠玉之在瓦石。
宋玉《风赋》曰:垂珠步摇,来排臣户。
《唐书》曰:高祖朝,曷婆那可汗献大珠。上曰:“珠信为宝。朕所宝者赤心耳,何用珠为?”竟不受。
又曰:贞观中,桂州都督李弘节以清慎闻。身殁之後,其家卖珠。上闻之,乃宣言於朝曰:“此人生时,宰相言其清白。今日既然,所举者岂得无罪?必可理之,不可舍也!”魏徵谏曰:“陛下言此人不清,未见受财之所。闻其卖珠,将罪举者,臣不知所谓。自圣朝已来,为国尽忠,清贞自守,终始不渝者,屈突通、张道源而已。通子三人来选,共有一匹羸马,道源儿子不能存立,未见一言及之。今弘节为国立功,前後大蒙赏赍,居官终殁,不言贪贱。妻子卖珠,未为有罪。审其清者,无所存问;疑其浊者,傍罪举人。虽疾恶情深,实以好善不笃。臣窃思度,未见其可,恐有识闻之,必生横议。伏惟再思。”上抚掌曰:“造文不思,遂有此语,方知谈不容易。”
又曰:婆利东有罗刹国,其人极陋,朱发黑身,兽牙鹰爪。时与林邑人作市,以夜而来,自掩其面。其国出火珠,状如水精。日午时以珠承影,取艾依之即火出。
《管子》曰:桓公问管子曰:“昔者,周人有天下,诸侯宾复,名教通於天下,而夺於其下,何数也?”管子对曰:“君分壤而贡入,市朝同流,黄金一箧也,江阳之珠一箧也。此谓以寡为多,以狭为广。”
又曰:珠者,阴之阳也,故胜火。玉者,阳之阴也,故胜水。其化如神。故天下藏珠玉,诸侯藏金石。
又曰:以珠玉为币。
又曰:玉起於禺山,珠起於赤野。
又曰:丹青在山,民知而取之;美珠在渊,民知而取之。(丹青与珠,各有所用之宝,故虽在山泉,而人犹知而取之,况在於人,怀宝而不知乎?)
《晏子春秋》曰:景公为履,黄金之綦,饰以银,连以珠。
《列子》曰:子华之门徒,指河曲之隈,谓商丘开曰:“彼中有宝珠,泳可得也。”商丘开从如泳之,既出,果得珠。
《孙卿子》曰:在物莫明於珠玉。珠玉不睹,王公则不为宝。
又曰:昔卫灵公坐重华之台,侍御数百,随珠照日,罗衣从风。仲叔御入谏,灵公下席再拜,曰:“寡人过矣!”
《庄子》曰:夫唾,大者如珠,小者如雾。
又曰:黄帝游於赤水之北,登于昆仑之丘,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弗得,使离朱索之而弗得。使罔象索之,乃得。
又曰:河上有贫穷待织萧绡而食者。其子投渊,得千金之珠。谓其子曰:“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遭其睡也;使骊龙悟,子尚奚有哉!”
又曰:修其道之谓备,不以物挫志之谓完。君子明於此,则韬乎其事,沛乎其为,万物逝也。若然者,藏金於山,藏珠於川。
又曰:儒以《诗》《礼》发冢。大儒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陵之陂。’生不布施,死何用含珠为?”
《邹子》曰:珠生於南海,玉出於须弥,无足而至。
《墨子》曰:和氏之璧,夜光之珠,三棘六异,此诸侯所谓良宝。
《尸子》曰:水员折者有珠。
《韩子》曰:随侯之珠,不婴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
又曰:楚人卖珠於郑者,为木兰之椟,薰以桂椒,缀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淮南子》曰:曾城九重,有珠树在其西。
又曰:美玉不雕,美珠不文,质有馀也。
又曰:明月之珠,不能无。
又曰:楚王亡其猿,而林木为之残。(楚庄王猿捷躁,依木而处,故残林以求之也。)宋王亡珠,而池中鱼为之殚。
又曰:珠玉尊则天下争,礼乐饰则纯朴散。
又曰:禹填鸿水以为山,堙昆仑以为土。中立曾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上有木禾。(禾长五丈五尺。)珠树、玉树、不死树、沙棠、琅、绛树,并在曾城,(沙棠、琅,珠类也。)玉璜在西北隅。
《任子》曰:丹渊之珠,沉於黄泥。
《牟子》曰:珠玉少而贵,凡属多而贱。圣人七经而已,佛遂万亿言,恐烦而无当也。
《抱朴子》曰:识珍者必拾浊水之明珠,赏气者必采秽薮之芳蕙。
《穆天子传》曰:北征舍于珠泽。(此泽出珠,故名也。)珠泽之薮方四十里。
《山海经》曰:开明山北有珠树。
又曰:三珠树生赤水山。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一曰,其状若彗。(如彗星状。)
又曰:鸟鼠同穴之山,滋水出焉。西注于汉水,多如鱼比之鱼。是生珠玉。(亦珠玉蚌类。)
又曰:数历之山,楚水出焉,其中多白珠。(今蜀郡平泽出青珠。)
《战国策》曰:张丑为质於燕,王欲杀之。走出国境,境吏得丑。丑曰:“燕所为将杀我者,人有言我有宝珠也。王欲得之,我失已久矣,如燕不信。今子但欲致我,我且言子之夺我珠而吞之,燕王必且杀之,刳子之腹矣。吾要且死,子之腹亦且寸绝!”境吏恐而放之。
又曰:苏秦说李兑不能听,送秦以明月之珠、和氏之璧、黑貂之裘。
又曰:有人操随侯之珠露野,无弓弩之卫必危。
《吕氏春秋》曰:宋桓司马有宝珠,抵罪出亡。王使人问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於是竭池而求之,鱼得祸焉。
又曰: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所用重,所要轻。
又曰:精气之集也,阜於珠玉,与为精朗。
陆贾《新语》曰:圣人不用珠玉,而宝其身。
《汉武故事》曰:上起神屋,以白珠为帘,玳瑁为柙。
《东方朔记》曰:珠弹不如泥丸,各有所用也。
东方逆《神异经》曰:西北荒中,有二金阙。上有明月珠,径三丈,光照千里。
《盐铁论》曰:珠玑出桂林,距汉万馀里。
《说苑》曰:墨子谓滑厘曰:“今凶年,有欲与子随侯之珠者,曰:‘不得卖也,以为饰!’又欲与子一锺粟者。得珠不得粟,不得珠得粟,子将何择?”滑厘曰:“粟可取也。”
《新序》曰:秦使使者往观楚子之宝器。楚王召子西而问焉,曰:“吾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可以示诸?”子西对:“不知。”召昭奚恤而问焉,昭奚恤对曰:“吾国之宝器,在贤臣;珠玉玩好之物,非宝之重者。”
《太玄经》曰:明珠弹於飞肉,其得不复!
《论衡》曰:天地之间,物气相类实非者多。海外西南有珠树焉,察之是珠,然非鱼中之珠也。夫十日之日,犹珠树也。珠树非真珠,十日似日,非实日也。
又曰:随侯以药作珠,精曜如真。
又曰:人审知有富贵之命,则幽居俟之,不须劳形求索也。犹珠在山,不求贵价於人,人自贵之。命富之人,筋力自轻;命贵之人,才智自高。
《白虎通》曰:德至渊泉,即江出大贝,海出明珠。
《释名》曰:王后首饰曰副。副,覆也,上有垂珠,步则摇也。
蔡邕《劝学》曰:明珠不莹,焉发其光?宝玉不琢,不成圭璋。
《古今注》曰:章帝元和元年,明珠出馆陶,大如李有明曜。三年,明月珠出豫章海昏,大如鸡子,围四寸八分。章和元年,郁林大珠围三寸。和帝永平十五年,郁林降民得大珠,围五寸,径寸七分。
郭子横《洞冥记》曰:帝起甘泉望风台,台上得白珠,如花一枝。帝以饰九华之盖,望之若照月。
王子年《拾遗记》曰:黄帝之子名青阳,是曰少昊,一名挚。有白云之瑞,号为白帝。有凤衔明珠致於庭,少昊乃拾珠,怀之,使照服於天下。
又曰:燕昭王时,有黑鸟白头,集王之所。衔洞光之珠,圆径一尺。此珠色黑如漆,而悬室内,百神不能隐其精灵。
又曰:石季伦,所爱婢数十人。季伦尝屑沈水香如持拴,布象床上,使所爱者践之,无迹则赐真珠百。若有迹者,即节其饮食,令体轻。故闺中相戏曰:“尔非细骨轻躯,那得百真珠?”(,蒲罪切,珠贯之名也。)
又曰:舜葬苍梧之野,有鸟如雀,自丹州而来,吐五色之气如云,名曰凭宵。鸟时来苍梧之野,衔者,沙珠积成垄阜,名曰珠丘。今苍梧之外,采药时得青石,洁如珠,服之不死,带者身轻。
又曰:瀛洲有鸟如凤,身绀翼丹,名藏珠。每鸣翔而吐杂珠累斛。仙人常以其馀饰仙裳,轻而耀於日月也。
《西京杂记》曰:高祖斩白蛇,剑上有七彩珠、九华玉为饰,杂厕五色琉璃为匣。剑在室,光影犹照於水也。
又曰:汉诸陵寝皆以竹为帘,帘皆为水文龟凤之像。昭阳殿织珠为帘,风至则鸣,如珂佩之声。
《列仙传》曰:朱仲者,会稽市贩珠人也。高后时,募三寸珠,乃诣阙,上之。珠好过度,赐五百金。鲁元公主私以七百金从仲求,仲献四寸珠,送阙下既去。景帝时,复献三寸珠数十枚,去,不知所之。
《列女传》曰:珠崖令卒官,妻息送丧归。汉法:内珠入关者死。妻弃其系臂珠。男年九岁,好而取之,置其母镜奁中,母不知也。至关,吏搜索,得珠。问:“谁当坐者?”前妻子初曰:“初当坐之。”继母请吏曰:“幸无劾儿,诚不积也。妾当坐。”初又曰:“夫人哀初之孤,欲以活初耳。”因号泣,傍人莫不酸鼻陨涕。关吏执笔,不能就一字,乃曰:“母子有义如此,吾宁坐之?不忍加文,又且相让,安知孰是?”乃弃珠而遣之。
《神仙传》曰:麻姑欲见蔡经母及经弟妇。弟妇新产十数日,麻姑望见之,曰:“噫,且止勿前!”即求少许米,便以掷地。视米,堕地皆成珠。方平笑曰:“姑故年少,吾老矣,不喜复作此变化也。”
《列仙传》曰:郑交甫将往楚,道至汉皋台下,见二女佩两珠,大如荆鸡卵。交甫与之言曰:“欲子之佩。”二女解与之。既行返顾,二女不见,佩亦失矣。
《吴越春秋》曰:越王允常聘欧冶子造五剑。秦客薛烛善相剑,示之。烛曰:“虽倾城量珠玉,犹未可与也!”
又曰:伍员奔吴,至昭关。关吏欲执之,伍员曰:“上所以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今执我,将言尔取之。”关吏因舍焉。
《邴原别传》曰:原远游学,诣安丘孙嵩。嵩辞曰:“君乡里郑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嵩曰:“郑君学览古今,学者之师模,君乃舍之,似不知也。而曰:‘然’何?原曰:”故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不知山之高、海之深哉?”
《博物志》曰: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又曰:五月五日,取青蛉头,正中埋,皆成青珠。
王朗《杂事》曰:焦生乞恩辞,生未有妇,从乌桓赎李娥为妻,与耳中金一双,珠四枚,二双,珠三十双,合中真珠一升。
卢《四王起事》曰:张方劫帝西迁。国家有宝物,诏石将军载之。於是放军人八千馀人,三日辇之,尚有缺角真珠百馀斛。
又曰:惠帝迁长安时,洛阳御府有大珠百馀斛。
《卫别传》曰:骠骑王武子,君之舅也。常与君同语,语人曰:“昨日与吾外甥并坐,□若明珠之在我侧,朗然来映人。
《搜神记》曰:吴王夫差女名玉。童子韩重有道术,玉悦之,结气死。葬于昌门之外。重至冢前哭祭,女见形,将重入冢。临去,取径寸明珠以送重。
又曰:隋侯行,见大蛇伤,救而治之。其後蛇衔珠以报之,径盈寸,纯白而夜光可烛堂,故历世称为隋珠焉。
又曰:浍参养母至孝。曾有玄鹤,为戎人所射,穷而归。参收养疗治,疮愈放之。後鹤夜到门外,参秉烛视之,鹤雌雄双至,各衔明月珠报参焉。
又曰: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缉绩。其人能泣珠。
《幽明录》曰:洛下有洞穴。妇欲杀夫,推下,经多时至底,仍得一穴。行数十里,见人皆长三丈,披羽衣。如此九处。最晚,所至告饥。长人指庭柏树下有一羊,令跪捋羊。初捋,得一珠。後得,始令其啖之,即得疗饥。复寻穴行,出交州,还洛。问张华,云:“九处地仙,名九馆大夫。羊为痴龙。初一珠,食之,天地等寿。次者,延年。後者,充饥而已。”(事具嵩山。)
又曰:汉武帝幸河渚,闻弦歌之音,而有老公及年少数人出,皆长八九寸,为帝奏乐饮酒,乐。老公顾命洞穴之宝。一人受命,下没川底,得一大珠,径数寸,明耀绝世。上问东方朔,朔曰:“河底有穴,沉数百丈,中有赤蚌,生此珠也。”(事具乐部。)
又曰:王敦召王猛。猛至江口,入水中,命船人进船,至大电。见猛行水中,从东北还,逆船。弟子问其故,猛云:“水神数兴波浪,贼害行旅。暂约勒,以真珠一握为信。”
《三秦记》曰:始皇冢中,以夜光珠为日月,殿悬明月珠,昼夜光明。
《三辅决录》曰:昆明池中有神池,通白鹿原。人钓鱼,纶绝而去。梦於汉武帝求去钩。帝明日戏於池,见大鱼衔索,帝曰:“岂梦所见耶?”取而放之。後三日,池边得明珠一双,帝曰:“岂鱼之报报耶?”
沈怀远《南越志》曰:珠有九品。大五分以上至一寸八分,分为八品。有光彩,一边小平,似覆釜者,名珠。珠之次为走珠,走珠之次为滑珠,滑珠之次为累珠,累珠之次为官两珠,官两珠之次为税珠,税珠之次{艹公}符珠。
孙柔之《瑞应图》曰:晋平公鼓琴,有玄鹤二八而下,衔明珠舞於庭。一鹤失珠,觅得而走。师旷掩口而笑。
《广志》曰:莫难珠,其色黄,生东夷。又有明珠称光,大径寸,或围二寸以上,出黄支。有至员珠,置平地,终日不得停。今上方名以甲乙为次第。石珠,铸石为珠。
《广志》曰:夫馀地美珠如酸枣。
又曰:班鱼头中,有白石如珠玑,出北海。
《梁四公记》曰:震泽中洞庭山南有洞穴,深百馀尺。旁行五十馀里至龙宫。杰公谓:“是东海龙王第七女掌龙王珠藏,小龙千户卫护此珠。笼畏蜡,爱美玉及空青,而嗜烧燕。使通信,可得宝珠。”帝闻大喜,乃诏有能使者厚赏之。於是罗子春兄弟三人应募。帝敕百工,以于阗舒河中美玉,造小函二,以桐木灰发其光。求宣州空青,汰取其精者,用海鱼胶调之,成二函,火坚之。龙脑香寻亦继之。杰公曰:“以腊涂子春等身及衣佩石。”乃烧燕五百枚,入洞穴。至龙宫,守门小蛟闻蜡气,俯伏不敢动。乃以烧燕百事赂之,令其通。以其上上者献龙女,龙女食之,大喜。又上玉函青缶,具陈帝旨。洞中有龙,五千馀岁,能变化出入人间,善译时俗之言。龙女知帝礼之,以大珠三、小珠七、杂珠一石,以报帝命。子春等乘龙载珠还国,食顷之间便至。龙去,而子春荐珍。帝大喜,喜得聘通灵异,获天人之宝。以珠示杰公,公曰:“三珠,其一是天帝如意珠之下者,其二是骊龙珠之中者。七珠,二是虫珠,五是海蚌珠,人间之上者。杂珠,是蚌蛤蛇鹤等珠,不如大珠之贵。”帝遍示百寮,朝廷咸谓杰公虚诞,莫不诘之。杰公曰:“如意珠之上者,夜光照四十馀里,中者十里,下者一里。光之所及,无风雨雷雹水火刀兵诸毒疠。骊珠九色,夜光百步,中者十步,下者一室。光之所及,无蛇虺虫豸之毒。虫珠七色,多赤,六足二目。目当其陷处,有臼如铁蚁皋。蚌珠五色,皆有夜光及数尺,无瑕者为上,有瑕者为下。蚌珠生於其腹,与月盈亏。蛇珠所致,隋侯、哙参即其事也。”又问蛇、鹤之辩,对曰:“使其自识。”帝命杰公记蛇、鹤二珠斗馀,杂珠散於殿前,取大黄蛇、玄鹤各十数处,布珠中间。於是鹤衔其珠,鸣舞徘徊:蛇衔其珠,盘屈宛转。群公观者,莫不叹服。帝复出如意、龙、虫等珠,校光之远近,七九之数,皆如杰公之言。
盛弘之《荆州记》曰:石蕴玉以润其区,汉含珠而清其域。
阚る《十三州志》曰:僧强叠国在天竺南,佛寺三千馀所。其地有神珠,非玉石,昼夜於国中光明於日。珠径一尺五寸,其色正碧。
《南方草木状》曰:凡采珠,一旁小平,形似覆釜,第一。珠母肉玉白,人民以姜齑食之。
常璩《华阳国志》曰:广阳县,山出青珠。永昌郡博南县有光珠穴,出光珠。珠有黄珠、白珠、青珠、碧珠。
徐衷《南方草物状》曰:凡采珠,常三月。用五牲祈祷。若祠祭有失,则风搅海水,或有大鱼在蚌左右。自蚌珠,长二寸半,在涨海中。其一寸五分,其光色,一旁小平,形似覆釜,为第一。珠凡三品,其一寸三分,虽有光色,形不员正,为第二。滑珠,凡三品。
万震《南州异物志》曰:合浦有民善游。采珠儿年十馀便教入水求珠。官禁民采珠,巧盗者蹲水底剖蚌,得好珠吞之而出。
裴氏《广州记》曰:鲸鲵目即明月珠,故死不见有目精。
《林邑记》曰:黄被州上,户口殷富,多明珠杂宝。
《语林》曰:王长史语林道人曰:“真长可谓金石满堂。”林公以语孙兴公。兴公曰:“语不得耳。选择正可得少碎珠耳!”
又曰:中朝有人诣王太尉,过王安丰大将军。丞相在坐,因往别屋,见李寅平子。还,谓人曰:“今之行,触目皆琳琅珠玉。”
又曰:王夷甫处众中,如珠玉之在瓦石。
宋玉《风赋》曰:垂珠步摇,来排臣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