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填词浅说

填词浅说 作者:清·谢元淮


填词浅说 [清] 谢元淮撰

  
  ○词为诗馀
  词为诗馀,乐之支也。乐府之名,始於西汉,有鼓吹、横吹、清商、杂调诸名。六朝沿其声调,更增藻艳,与词渐近。唐人清平调、郁轮袍、凉州、水调之类,皆以绝句被笙簧。於是太白、飞卿辈创立忆秦娥、菩萨蛮等曲,而词与诗遂分。至宋而其体益备,设大晟乐府,领以专门名家,比切宫商,不爽铢黍於依水和声之道,洵为盛矣。迨金变而为曲,元变而为北曲,而曲又与词分。明分北曲为南曲,愈趋愈靡。是知词之为体,上不可入诗,下不可入曲。要於诗与曲之间,自成一境。守定词场疆界,方称本色当行。至其宫调、格律、平仄、阴阳,尤当逐一讲求,以期完美。
  ○南北声音不同
  声乐之有南北,非始近日也,文心雕龙云:“涂山歌於候人,始为南音。有娥谣於飞燕,始为北声。夏甲为东,殷牦为西。”然则古者四方皆有音,而今但统言南北耳。以辞而论,南多艳婉,北杂羌戎。以声而论,南主清丽柔远,北主劲激沉雄,南宜独奏。及其敝也,北失之粗,南失之弱。此其大较也。
  ○十七宫调
  词始於唐,原无所谓南北。及元盛北曲,明尚南词,而宫调始分。宫有六,调有十一,总之为十七宫调,专为歌词而设。其历代时馀亦间有采入南北曲者。既已分隶各宫调下,即不能不类从南北,另为一体。此余碎金词谱南北宫调之所由分别编集也。
  ○今词叶律
  古词既可叶律,今词何独不然。吾尝欲广徵曲师,将历代名词,尽被弦管。其原有宫调者,即照原注,补填工尺。其无宫调可考者,则聆音按拍,先就词字以谱工尺,再因工尺以合宫调。工尺既协,斯宫调无讹。必使古人之词,皆可入歌,歌皆合律。其偶有一二字隔碍不叶者,酌最改易。其全不入律者删之。汇成一代雅音,作为後学程式。至於自制各词,虽照依古人格调、句读、四声、阴阳而填,然字面既异,即工尺难同。亦令善讴者,逐字逐句以笛板合之。遇有拗嗓不顺处,即时指出其字应换某声字方协,随手更正。纵使词乏清新,而律无舛错矣。
  ○论四声
  平仄者,沈休文四声也,平声谓之平,上去入总谓之仄。平有阴阳,仄有上去入。倘用乖其法,则为失调,俗称拗嗓。盖平声尚含蓄,上声促而未舒,去声往而不反,入声逼侧而调难自转。北曲入声无正音,是以派入平上去三声中。南曲不然,入声自有入声正音,不容含混。
  ○论阴阳
  天地自然之理,轻清上浮者为阳,重浊下凝者为阴。乃中原音韵反以清为阴,浊为阳。阴阳倒置者何欤。盖周氏之韵,专为北曲而设。北音重浊,凡唱重浊字皆揭起,唱轻清字皆抑下,正与南音相反。南音唱轻,清字皆高唱,重浊字皆低。其仍以清声名阴,浊声名阳者,亦缘周氏之书,遵用已久,骤难更正。如沈约韵,後人虽明知其谬,而千馀年来遵为功令,竟成不刊之典,因沿错误如此。其实南曲自有南方之音,若遵周氏北方音叶,而歌龙字为驴东切、歌玉为御,绿为虑,宅为柴,落为潦,责为哉,不为补,角为教,鹤为号,听者有不掩耳而走哉。词曲既播管弦,必高下抑扬,参差相错,引如贯珠,而後可入律吕。倘宜揭也,而或用阳字,则声必欺字。宜抑也,而或用阴字,则字必欺声。阴阳一欺,则调必不和。欲诎调以就字,则声非其声。欲易字以就调,则字非其字。窘矣。故凡填词者,先辨宫调南北,再遵南北音声,斟酌下字,为知音齿冷。
  ○中原音韵论阴阳
  中原音韵论阴阳字,惟平声有之,上去俱无。吴江沈君徵,议其尚欠精详。乾隆中,昆山王履青著音韵辑要一书。於平声阴阳之外,又增出去声阴阳,较证反切,极为允当。然每字皆具四声,平去既分阴阳,一入何以独阙。再四推寻,而後叹周氏之专论平声阴阳,非无故也。盖平声字,阴阳清浊不同,出口便可定准。其上去入三声字,则皆随平声而定者,虽亦可分阴阳,而其声由接续而及,介在两间者居多,即如东同韵中,风字,阴平也,其调四声曰,风奉凤拂。是奉凤拂三字,随风字牵连而属阴声矣。而冯字阳平也,其调四声,亦曰冯奉凤拂,是奉凤拂三字,又随冯字牵连而为阳声矣。将何从而定其阴阳乎。他如葱虫通同烘红等字,皆阴阳同调。此外各韵,难以遍举。前明会稽王伯良著曲律,谓平声字亦有阴阳兼属者。引元燕山卓从之所著中原音韵类编,每类於阴阳二声之外,又有阴阳通用之一类。如东之类为阴,戎之类为阳。而通同之类,则阴阳并属。谓为五音中有半清半浊之故,其说亦颇有理。愚谓四声中,平声字可高可低,故阴阳必分。其去声字最高最长,故亦须分别阴阳,俾歌者有悠扬绵邈之致。若上声字低而短,稍加高长,便非本声。而入声字则最低最短,出口急须唱断,方肖入声字眼。是以皆不必再分阴阳,并非上入二声无阴阳也。
  ○曲应用词韵
  词韵与诗韵不同,曲韵又与词韵有别。古诗用古韵,有通叶转注等法。近体用今韵,不许稍有出入。词韵则三声互叶,上去并押,已较诗韵为宽。曲为词馀,自应用词韵。乃周氏中原音韵出,而作北曲者守之兢兢,奉为金科玉律,其实罅漏甚多。即就其所取东钟二字立作韵目而言,已欠妥协。夫诗韵之一东二冬,只取一字,岂非以声有阴阳之故耶。若然,自应取一於阴,取一於阳,方洽立韵之旨。乃东钟、支思、先天、歌戈、车遮、庚青,皆两阴字。齐微、鱼模、尤侯,则两阳字。寒山、桓欢、廉纤,则阴阳两倒。仅江阳、皆来、真文、萧豪、家麻、侵寻、监咸七韵不误,要亦偶合,非真有定见也。昆山王氏音韵辑要,为二十一韵,分东同、江阳以至监咸、纤廉为二十一卷,阴阳各取一字为韵目,得其要矣。
  ○沈去矜词韵切当
  词韵宽於曲,而曲韵反严於时,殊为失当。诗赋均以韵为限,虽雒诵疾徐随人,然至押韵处,必须顿断,故不许出韵。取上下谐叶,令读者听者,咸有铿锵和洽之美。词付歌喉,抑扬顿挫,其板眼不必定在押韵处,是以三声通押。北曲本弦索调,字多声促,与今之弋阳梆子二簧等腔,筋节略相类。故押韵处亦严,此中原音韵之所由作也。至若南曲声调宛转悠扬,一字有下数板者,读之知其有韵歌之殊,不以韵为断也。乃李笠翁深訾出韵,王伯良於琵琶、荆钗、还魂等记,亦病其用韵太杂。至谓元明诸剧,无一合者,持论何苛也。夫琵琶等记,倾倒声场,已数百年。几於无日不歌,未闻有以用韵不类而斥之者。且其人皆在周德清之前,彼时尚无所谓曲韵者,焉能预料数十年後,有中原音韵一书,而先揣摩韵脚,以相符合耶。此论与今之奉沈韵为宗,而妄议汉魏古诗为失韵者,又何以异。鄙意用韵谨严,乃词曲中之一事。若仅於韵脚无舛,遂称良工,而遇俊语佳辞,概以出韵见摈,岂公论哉。又尝读内典经偈,见有四五六七字为句者,与歌谣相类。连编累牍,全不用韵。顺口诵去,毫不觉其格阂。即梵呗讽诵,亦有节奏可听。於此悟曲韵之无甚紧要矣。填词家遵用沈去矜词韵,极为切当,本不必旁及曲韵。惟既以笙箫度所著词,即与歌时曲无异,故牵连书之。
  ○词调之始
  词有调名,始终汉之朱鹭、艾如张,梁陈之折杨柳、玉树後庭花等篇。唐宋为花庵、草堂诸调。大晟乐府所集,有六十家八十四调,後渐增至二百馀调。换羽移宫,代有新增。今载在钦定词谱者,共八百二十六调,分二千三百二十六体。有一调数名,亦有一名数调者。自十四字起,至二百四十字止。其体有单调、双调、三叠、四段之不同。其句读自一字至九字,各有一定格法。如四字句,有上一下一中两字相连者。五字句,有上一下四者。六字句,有上三下三者。七字句,有上三下四者。八字句,有上一下七、或上五下三、上三下五者。九字句,有上四下五、或上六下三、上三下六者。难以悉数。大约以整句为句,半句为读,直截者为句,蝉联不断者为读。毛稚黄谓十六字至五十八字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未知何所据依。不若专以字数起算之为简净也。
  ○图谱杜撰
  一调数体者,自应取创始之词,及宋词之最佳者作为正体。其馀字数多寡不同,或字数难同,而句韵各异者,概列为又一体。图谱於正体之外,类录各词,强标第一第二体等目,凭臆杜讠巽,牵强难从。字数句韵虽同,而一词数阕,或一人数词,平仄互有同异者,必须专指一词为定体,且指出其词首句作准。如填临江仙调,若从牛希济五十八字词,即於题下注明“从牛希济柳带摇风汉水滨词”。若从和凝五十四字词,亦於题下注明“从和凝海棠香老春江晚词”。若从苏子瞻六十字细马远驮双侍女词,或从尊酒何人怀李白词,均於题下注出,以免含混。逐字逐句,照本填入,能四声阴阳俱讲为妙,否则平仄二声断不容有错误。慎勿因图谱有可平可仄之说,任意杂凑,转致不成声调也。
  ○自度曲
  自度新曲,必如姜尧章、周美成、张叔夏、柳耆卿辈,精於音律,吐辞即叶宫商者,方许制作。若偶习工尺,遽尔自度新腔,甘於自欺欺人,真不足当大雅之一噱。古人格调已备,尽可随意取填。自好之士,幸勿自献其丑也。
  ○词禁
  词有声调,歌有腔调,必填词之声调,字字精切,然後歌词之腔调,声声轻圆。调其清浊,叶其高下,首当责之握管者。其用字法宜平不得用仄,宜仄不得用平,宜上不得用去,宜去不得用上。一调中有数句连用仄声住脚者,宜一上一去间用。韵脚不得用入声代平上去字。王伯良有曲禁四十条,今摘其与词同禁者十一条列後:
  平头[第二句第二字,不得与第一句第一字同音。]
  合脚[第二句末一字,不得与第一句末字同音。]
  上去叠用[上去字须间用,不得连用两上两去,两上字连用,尤为棘喉。]
  上去去上倒用[宜上去不得用去上,宜去上不得用上去。]
  入声三用[不得叠用三入声字。]
  一声四用[不论平上去入,不得叠用四字。]
  阴阳错用[宜阴不得用阳字,宜阳不得用阴字。]
  闭口叠用[如用侵,不得又用寻,或又用监咸、纤廉等字。其现成双字,如深深毵毵恹恹类不禁。]
  叠用双声[字母相同,如灵珑、皎洁类,止许用二字,不许连用至四字。]
  叠用叠韵[字同音,如逍遥、灿烂类,亦止许二字连用,不得连用至四字。]
  开口闭口[凡闭口字如侵寻、监咸、纤廉三韵类,不可与开口韵同押。]
  ○词禁须活着
  词禁诸条,亦须活看。如一声不许四用一条,查程垓江城梅花引词“睡也睡也睡不稳”,又王观词“恐极恨极嗅玉蕊”,又蒋捷词“梦也梦也梦不到”,均连用七仄字,乃此调定格,断不可易。至若陆游绣针停词“却恐自说著”,高观国玲珑四犯词“此意等写翠笺”,周邦彦西河词“酒旗戏鼓甚处市”,陈允平西河词“买花问酒锦绣市”,秦观金明池词“过三点两点细雨”,曹勋醉思仙词“按镂板缓拍”,葛长庚十二时慢词“一岁复一岁”,辛弃疾兰陵王词“纫兰结佩带杜若”,郑意娘胜州令词“传粉在那里”,皆用五仄字。苏轼醉翁操词“翁今为飞仙”,史达祖寿楼春词“裁春衫寻芳”,“自少年消磨疏狂,算玉箫犹逢韦郎”,皆连用五平字。而陈亮彩凤飞词“经纶自入手,不了判断”二句,连用七仄字。苏轼贺新郎词“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蔌蔌”三句,连用十一仄字。其馀四仄四平,指不胜屈,岂能尽谐律吕,恐其中不无尚可商榷者。又入声三用一条,若程垓摘红英词“红偎碧,惜惜惜”,“几时来得,忆忆忆”,陆游钗头观词“几年离索,错错错”,“锦书难,莫莫莫”,皆连用一韵四入字。吕渭惜分钗词“暝色连空重重,近日情忡忡”,“无计迟留休休,清夜浓愁悠悠”,皆四平连用。唐氏答陆游撷芳词“独语斜阑,难难难”,“咽泪妆欢,瞒瞒瞒”,则五平连用。且四平一韵者,此亦定格如是,不能改也。至无关格调者,仍宜细心点勘,去其太甚,勿令读者碍眼,歌者碍口可也。
  ○词宜反复吟哦
  四声平仄呼吸抑扬,均有自然之妙。即平素不习工尺者,能於照谱填成之後,反复吟哦,自有会心惬意处。大略阴平宜搭上声,阳平宜搭去声,不必拘泥死法。昔人谓孟浩然诗,讽咏之久,有金石宫商之声。诗尚如此,词可忽乎哉。
  ○宫调
  宫调之辨,愈解愈纷,几於无可捉摸。有一词而数调兼收者。有词之字数、句韵俱同,而分属两调者。古谱失传,今名互异,其何以谓之宫调,何以有宫,又复有调,不得不追溯其源,为初学先路。按王伯良宫调论曰:宫调之立,盖本之十二律五声,古极详备,而今多散亡也。撮其要领,则律之自黄钟以下凡十二也。声之自宫商角徵羽而外,又有半宫半徵,共为七也。古有旋相为宫之法,以律为经,复以律为纬乘之。每律得十二调,以七声合十二律,共得八十四调,此古法也。然不胜其繁,後世省为四十八宫调。四十八宫调者,以律为经,以声为纬。七声之中,去徵声及变宫、变徵,仅省为四。以声之四乘律之十二,於是每律得五调,合为四十八调。四十八调者,凡以宫声乘律皆呼曰宫,以商、角、羽三声乘律皆呼曰调。列其目於左:
  黄钟 [宫俗呼正宫。 商俗呼大石调。 角俗呼大石角调。 羽俗呼般涉调。]
  大吕 [宫俗呼高宫。 商俗呼高大石调。 角俗呼高大石角调。 羽俗呼高般涉调。]
  太簇 [宫俗呼中管高宫。 商俗呼中管高大石调。 角俗呼高大石角调。羽俗呼中管高舟涉调。]
  夹钟 [宫俗呼中吕宫。 商俗呼双调。 角俗呼双角调。 羽俗呼中吕调。]
  姑洗 [宫俗呼中管中吕宫。 商俗呼中管双调。 角俗呼中管双角调。羽俗呼中管中吕调。]
  仲吕 [宫俗呼道调宫。 商俗呼小石调。 角俗呼小石角调。 羽俗呼正平调。]
  苏宾 [宫俗呼中管道调宫。 商俗呼中管小石调。 角俗呼中管小石角调。 羽俗呼中管正平调。]
  林钟 [宫俗呼南吕宫。 商俗呼歇指调。 角俗呼歇指角调。 羽俗呼高平调。
  夷则 [宫俗呼仙吕宫。 商俗呼商调。 角俗呼商角调。 羽俗呼仙吕调。]
  南吕 [宫俗呼中管仙吕宫。 商俗呼中管商调。 角俗呼中管商角调。羽俗呼中管仙中调。] 无射 [宫俗呼黄钟宫。 商俗呼越调。 角俗呼越角调。羽俗呼羽调。]
  应钟 [宫俗呼中管黄钟宫。 商俗呼中管越调。 角俗呼中管越角调。羽俗呼中管羽调。]
  以上所谓四十八调也。自宋以来,仅存六宫十一调,载在中原音韵。其所属曲声调,各自不同。其六宫仙吕宫,曰南吕宫,曰中吕宫,曰黄钟宫,曰道宫。其十一调曰大石调,曰小石调,曰高平调,曰般涉调,曰歇指调,曰商角调,曰双调,曰角调,曰越调,此即所谓十七宫调也。
  ○十三调
  自元以来,北亡其四,曰道宫,曰歇指调,曰角调,曰宫调。南又亡其一,曰商角调。自十七宫调而後,又变为十三调。
  ○宫声不用
  十三调者,盖尽去宫声不用。其中所列仙吕、黄钟、正宫、中吕、南吕、道宫,但可呼之为调,而不复呼之以宫,如曰仙吕调、正宫调之类。然惟南曲有之。变之最晚,调有出入。词则略同,而不妨与十七宫调并用者也。
  ○今乐不全应古法
  其宫调之中,有从古所不能解者,宫声於黄钟起宫,不曰黄钟宫,而曰正宫。於林钟起宫,不曰林钟宫,而曰南吕宫。於无射起宫,不曰无射宫,而曰黄钟宫。其馀诸宫,又各立名色。盖今正宫实黄钟宫,而黄钟宫实无射宫也。此沈括所谓今乐声音出入,不全应古法,但略可配合,虽国工亦莫知其所因也。
  ○南北九宫谱
  南词旧有九宫十三调二谱,九宫谱有词,十三调谱无词。今之南北九宫谱所载,六宫十八调:一曰南仙吕宫,二曰北仙吕调,三曰,南中吕宫,四曰北中吕调,五曰南大石调,六曰北大石角,七曰南越调,八曰北越角,九曰南正宫,十曰北高宫,十一曰南小石调,十二曰北小石角,十三曰南高大石调,十四曰北高大石角,十五曰南南吕宫,十六曰北南吕调,十七曰南商调,十八曰北商角,十九曰南双调,二十曰北双角,二十一曰南黄钟宫,二十二曰北黄钟调,二十三曰南羽调,二十四曰北平调。按曲谱所载,亦与九宫谱略同。惟多南北般涉二调,暨仙吕入双调。九宫谱以仙吕双调声音回别,不可强合。仍将仙吕归仙吕,双调归双调,惟用南仙吕、北双角合成套数,以存其旧。而般涉调与中吕调,互相出入,故不另列调名也。
  ○引子
  引子即登场第一曲,北曰楔子,南曰引子,本於诗馀。原可加板作曲,向来唱引子者,皆於句尽处用一底板。今照九宫谱填出工尺,各宫调皆有引子。独羽调无之,借用仙吕引子。
  ○过曲集曲
  引子下第一曲为过曲,南曰正曲,北曰双曲。南又有集曲,俗称犯调,以各宫牌名汇集而成曲者。九宫谱以其名欠雅,改为集曲。
  ○尾声
  引子曰慢词,过曲曰近词,中曲曰换头,煞曲曰尾声,或曰废馀,或曰意不尽,或曰十二时,以凡尾声皆十二板,故名,其实一也。古曲有艳有趋,艳在曲前,即今引子。趋在曲後,即今尾声。
  ○板眼
  词字之右,详注工尺。照依纳书楹曲谱。、者红板为头板。×者黑板为头赠板。者红闪板为腰板。IX者黑闪板为腰赠板。─者为底板。○者为中眼。△者为闪眼。
  ○词注四声
  词字之左,详注平仄四声,遇平去阴声字,则加○,以省笔黑。
  ○碎金词谱
  以上诸论。因近日词人,专求俊句,每置平仄宫调於不问。所谓佳者甚多,而是者绝少也。前刻碎金词谱,皆有宫调可寻,即自作各词,亦字斟句酌,务求复古,故不得不琐屑推敲,览者幸勿嗤为胶柱也。其一切论说,详载碎金词谱凡例中。兹不复赘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