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梁劉彥和文心雕龍乙書,自隋書經籍志初見著錄後,原本久佚,唐寫本殘,元至正本僅見於何焯?語、及孫貽讓禮札迻中所引黃丕烈校本。明以後,有弘治嘉靖萬曆諸刻,傳本始盛於世。至於何義門所謂據宋本校勘者,乃誤於明錢功甫之一言,未足信也。蓋錢氏自稱所得阮華山宋刊,實為晚出,有依託之嫌,與所稱隱秀篇四百字,同屬可疑。紀文達葉郋園均有論正,若是今世傳本,唐鈔殘缺,元鐫罕見,當以明刻較全而差古矣。茲編所據:一、英京所藏唐人寫本殘卷影片,自原道篇贊曰以下,至諧隱篇題止。二、涵芬樓影印之嘉靖本。三、萬曆楊升庵批點梅慶生音註本,哈佛圖書館所所藏;余前歲講學來美,得影印全書一函。四、凌雲本,原刻極精,五色套印,亦哈佛所藏。五、黃叔琳集註及紀評合刻本,為道光十三年初刊於南廣節署,硃墨兩色套板,為哥大圖書館所藏。據此五種,逐篇互校、手自甄錄,旁參御覽及近世范文瀾注本,楊明照校本,王利器新書,所引諸舊刻,翻檢再三,間下已說;並補拙著文心註訂之所未備。惟王楊二氏校本,自述所據唐寫本以下,王凡廿三種,楊凡十七種,余則唐寫本以下,僅得其五,頗慚寒儉。但二氏之作,於校讎則每失,於論斷則頻誤。茲就唐本十餘篇中,王氏失校者,有廿餘條,楊氏失校者,達三百四十餘條,如唐寫本辨騷篇「湯武之祇敬」句下,原脫「典誥之體也,至諷之旨也,」四句共廿二字。又銘鍼篇「孟臧武之論銘也,」句下原脫「曰天子令德,諸侯計功,大夫稱伐,」三句共十三字,二氏均未校出,謹細忽大,不見輿薪,為失之最者也。且唐寫本原為草體,娟秀有法,西陲古卷上品,蓋中唐學士大夫之筆,二氏於諸篇中之天與之,祀與祝、復與履、詰與誥、晢與晰、秘與祕、彌與珍、照與昭、祝與說、間率依稀莫辨,以意誤從,是又不識草書之過也。楊氏凡遇寫本中之觀字,皆認為親字之誤,誠又匪伊所思矣。至於亡忘、勣績、解懈、唱倡、撰選、宛婉、旁傍、曜耀、卻郗、皆於古為通之字,有典籍可按,而二氏率以應從某從某者,何疏略至於是歟。蓋校讎之作,如仇家相對,又烏可不求甚解乎。徵聖篇,先王聖化句,唐本聖化作聲教,以為下章有聲教一辭,改從唐本,不知聖化本於孟子,聲教本於禹貢,何當改從。明詩篇五子咸怨句,從范註改怨為諷,不知怨為尚書五子之歌經本字。誄碑篇迭致文契句,別本迭致作送勢,則謂送勢為六朝常語,應改從,(亦據范說)不知迭致之本於易繫辭。此皆楊氏之誤也。誄碑篇易入新切句之切,而識作麗,謂宜改從。銘鍼篇卿尹州牧句,謂唐寫本前上有九字,今檢唐本,切字不誤,九字本無,此又王氏之誤也。以上僅就寫本諸篇略舉而已。雜文以下,卅餘篇中,二氏失誤,仍多不免,將隨章見義,以己意賓從,頗補其失,略正所誤。但考異之作,如掃落葉,究竟難求,況文心原本已渺,自明清以降,異本之見於著錄者,不下廿餘種,加以御覽玉海諸書所引,足資取證者尤繁,搜羅艱備,闕疑難詳,今所從事,聊為引玉,用俟專家。別如范注所謂宗經篇襲王仲宣文章志之說,即自「易惟談天,至表裏之異體者也」,共二百字,則檢藝文類聚及御覽並無,是乃范氏引象山陳漢章之言,本出嚴鐵橋全漢文所誤錄。況孤證不足據;而兩漢六朝之文體,風格迥殊,故不為論列,以免厚誣古人也。此稿始於編註訂時,原僅據嘉靖本及坊間黃本,客夏再度來美,所獲善本不一,乃勉為完稿。入秋偶恙初痊,再檢來稿,重校一過,且以遣日,區區之作,竟迭經寒署矣。
成申歲除張立齋識於紐約之凝碧樓,時年七十。
原道第一◆以鋪理地之形。(此據嘉靖本下同)
梅慶生音註本(以下簡稱梅本)凌雲本(以下簡稱凌本)黃叔琳本(以下簡稱黃本)並同。王足利新書本(以下簡稱王校凌本)引陳本梁本理地作地理。
立齋按:理地與上文麗天對文,理地是。◆為五行之秀人。實天地之心生。
梅本凌本黃本人生二字並無。王利器新書(以下簡稱王校本)引故宮周刊載明鈔本文心書影一幀與梅本同。
立齋按:嘉靖本人字衍,心生由下文而詭。楊明照校注本(以下簡稱楊校本)云:「當作秀氣心生」四字者、非是。
◆傍及萬物。
梅本凌本黃本並同。楊校本引張本、孫本,傍並作旁,楊云:「
旁字是」。
立齋按:傍亦音旁,莊子齋物論、傍冒、旁傍字通,楊校非是。
◆調如竽瑟。
梅本凌本黃本並同。御覽作竹瑟。王校本引明活字本御覽,作竹琴。
立齋按:禮記樂記莊子管子皆竽瑟並稱,從竽瑟是。
◆肇自太極幽贊神明。
梅本凌本黃本並同。御覽太作泰,贊作讚。王校本云:「舊本俱作讚,孔龢碑幽讚神明,作讚是。」
立齋按:太泰古通;讚後起字,說文無讚字。兩漢碑刻為或體俗體之源,文字之亂,自兩漢始;王校引碑文皆東漢以後之物。作贊是,王校非。
◆洛書韞於九疇。
梅本凌本黃本並同。楊校云:「龍豁精舍叢書本疇作章,漢書五行志作九章。」立齋按:楊說非,依經文作疇是。
◆唐虞文章,則煥乎始盛。
梅本凌本黃本並同。注云:「始、馮本作為,御覽亦作為。」楊校云:「徵聖篇遠稱唐世則煥乎為盛,辭義與此同,可證作為是也。」
立齋按:宜從始,因下有既發亦垂句,既亦皆承始義,且以二典為古文之始,故從始,楊校非。◆益稷陳謀。梅本謀作謨。注云:「元作謀,楊改。」凌本黃本並同。御覽作謨。
立齋按:說文鍇注:泛議將定其謀曰謨。」從謨是,楊失校。(
楊失校頗繁,以下不悉舉)。
◆九序惟歌。
梅本凌本黃本並同。御覽惟作永。
立齋按:書大禹謨,「九功惟敘,九敘惟歌。」作詠非。
◆辭繇炳曜。
梅本凌本黃本並同。御覽作耀。
立齋按:曜耀字通,見玉篇。
◆褥其徽烈。
梅本褥作振。注云:「元作褥,朱改。」凌本黃本並同。御覽正作振。
立齋按:從振是。易蠱象:「君子以振民育德。」曲禮:「振書論於君前。」皆有振作之義。王校本誤褥為縟,縟、六經所無。
◆剬詩緝頌。
梅本同。剬下注云:「音端。」黃本凌本並同。御覽剬作制。
立齋按:剬、古制字,見史記正義五帝紀注。剬同制,亦見說文。梅音端,亦本說文。
◆雕琢情性。
梅本凌本黃本並同。御覽作性情。
◆木鐸啟而千里應。
凌本黃本御覽並同。梅本啟作起。楊校引諸本。作起。
立齋按:啟本論語不憤不啟,王校據梅本從起非是。
◆爰自風姓。
梅本凌本黃本並同。御覽爰上有故字。
◆玄聖創典。梅本玄下注云:「一作元。」凌本同,黃本玄作元。玄齋按:玄聖見莊子天道篇。凡清刊本玄皆作元,避聖祖諱也,以下不具舉。◆原道心裁文章。
梅本凌本並同。黃本作「原道心以敷文章」。注云:「以敷一作裁文,從御覽改。」又以敷,御覽作而敷。
立齋按:嘉靖本以字脫,裁奪敷佈也;從敷為長。
◆研神理而設教。
梅本凌本黃本並同。御覽而作以。
◆發輝事業。
梅本凌本黃本並同。注云:「輝宜作揮,御覽正作揮。」
立齋按:易乾文言:(六爻發揮、旁通情也。」從揮是。◆故知道
成申歲除張立齋識於紐約之凝碧樓,時年七十。
原道第一◆以鋪理地之形。(此據嘉靖本下同)
梅慶生音註本(以下簡稱梅本)凌雲本(以下簡稱凌本)黃叔琳本(以下簡稱黃本)並同。王足利新書本(以下簡稱王校凌本)引陳本梁本理地作地理。
立齋按:理地與上文麗天對文,理地是。◆為五行之秀人。實天地之心生。
梅本凌本黃本人生二字並無。王利器新書(以下簡稱王校本)引故宮周刊載明鈔本文心書影一幀與梅本同。
立齋按:嘉靖本人字衍,心生由下文而詭。楊明照校注本(以下簡稱楊校本)云:「當作秀氣心生」四字者、非是。
◆傍及萬物。
梅本凌本黃本並同。楊校本引張本、孫本,傍並作旁,楊云:「
旁字是」。
立齋按:傍亦音旁,莊子齋物論、傍冒、旁傍字通,楊校非是。
◆調如竽瑟。
梅本凌本黃本並同。御覽作竹瑟。王校本引明活字本御覽,作竹琴。
立齋按:禮記樂記莊子管子皆竽瑟並稱,從竽瑟是。
◆肇自太極幽贊神明。
梅本凌本黃本並同。御覽太作泰,贊作讚。王校本云:「舊本俱作讚,孔龢碑幽讚神明,作讚是。」
立齋按:太泰古通;讚後起字,說文無讚字。兩漢碑刻為或體俗體之源,文字之亂,自兩漢始;王校引碑文皆東漢以後之物。作贊是,王校非。
◆洛書韞於九疇。
梅本凌本黃本並同。楊校云:「龍豁精舍叢書本疇作章,漢書五行志作九章。」立齋按:楊說非,依經文作疇是。
◆唐虞文章,則煥乎始盛。
梅本凌本黃本並同。注云:「始、馮本作為,御覽亦作為。」楊校云:「徵聖篇遠稱唐世則煥乎為盛,辭義與此同,可證作為是也。」
立齋按:宜從始,因下有既發亦垂句,既亦皆承始義,且以二典為古文之始,故從始,楊校非。◆益稷陳謀。梅本謀作謨。注云:「元作謀,楊改。」凌本黃本並同。御覽作謨。
立齋按:說文鍇注:泛議將定其謀曰謨。」從謨是,楊失校。(
楊失校頗繁,以下不悉舉)。
◆九序惟歌。
梅本凌本黃本並同。御覽惟作永。
立齋按:書大禹謨,「九功惟敘,九敘惟歌。」作詠非。
◆辭繇炳曜。
梅本凌本黃本並同。御覽作耀。
立齋按:曜耀字通,見玉篇。
◆褥其徽烈。
梅本褥作振。注云:「元作褥,朱改。」凌本黃本並同。御覽正作振。
立齋按:從振是。易蠱象:「君子以振民育德。」曲禮:「振書論於君前。」皆有振作之義。王校本誤褥為縟,縟、六經所無。
◆剬詩緝頌。
梅本同。剬下注云:「音端。」黃本凌本並同。御覽剬作制。
立齋按:剬、古制字,見史記正義五帝紀注。剬同制,亦見說文。梅音端,亦本說文。
◆雕琢情性。
梅本凌本黃本並同。御覽作性情。
◆木鐸啟而千里應。
凌本黃本御覽並同。梅本啟作起。楊校引諸本。作起。
立齋按:啟本論語不憤不啟,王校據梅本從起非是。
◆爰自風姓。
梅本凌本黃本並同。御覽爰上有故字。
◆玄聖創典。梅本玄下注云:「一作元。」凌本同,黃本玄作元。玄齋按:玄聖見莊子天道篇。凡清刊本玄皆作元,避聖祖諱也,以下不具舉。◆原道心裁文章。
梅本凌本並同。黃本作「原道心以敷文章」。注云:「以敷一作裁文,從御覽改。」又以敷,御覽作而敷。
立齋按:嘉靖本以字脫,裁奪敷佈也;從敷為長。
◆研神理而設教。
梅本凌本黃本並同。御覽而作以。
◆發輝事業。
梅本凌本黃本並同。注云:「輝宜作揮,御覽正作揮。」
立齋按:易乾文言:(六爻發揮、旁通情也。」從揮是。◆故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