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部分

苑洛志乐 作者:


 八歌 林         【半】 黄【变半】 仲               【半】 无【全】
  【夹钟为宫】 始羽        终宫
  九歌 黄【变半】 仲            【全】 无               【全】 夹【全】
  【夷则为宫】 始羽        终宫
  十歌 仲         【半】 无            【全】 夹               【半】 夷
  【大吕为宫】 始羽        终宫
  十一歌无         【全】 夹            【全】 夷               【全】 大【全】
  【防賔为宫】 始羽        终宫
  十二歌夹         【半】 夷            【全】 大               【半】 防【全】
  八变者林钟为宫以太簇为徴起声在徴之羽应钟也一变在防賔二变在大吕三变在夷则四变在夹钟五变在无射六变在仲吕七变在黄钟八变在林钟以初歴徴调中之数当八故八变在林钟数徴之羽而得之也以八变之位成十二奏之乐为咸池属隂八变即徴九之谓也数声则为九数变则为八十二奏者起徴太簇一奏也继徴以商南吕二奏也继商以羽姑洗三奏也继羽以角应钟四奏也继角以变宫防賔五奏也继变宫以变徴大吕六奏也继变徴以夷则七奏也继夷则以夹钟八奏也继夹钟以无射九奏也继无射以仲吕十奏也继仲吕以黄钟十一奏也继黄钟以林钟十二奏也八变乐至此收宫始奏徴商次奏羽角先尅后生由夏而秋隂之所由生也隂生而后有地故祭地示之乐必先起徴商之奏以合隂尅之义葢造化之机由尅而入咸池之名以入地为义池者入地之物也咸者备也气周十二辰为备火能生土金由火炼故八变之乐必起太簇寅位火局之首歴十二奏至林钟收宫合十二支以属隂气太史公谓之十二子是也用之以祭地示则地示皆出不亦宜乎然八变之乐惟林钟宫可以祭地示者以地社之星居未而后天之坤亦在未位故也歌自应钟起者起奏在寅寅与亥合故奏太簇必歌应钟起奏在太簇收奏在林钟起歌在应钟收歌在防賔凢奏皆起徴之羽由羽而宫十声由宫而商二声顺也自商反徴归宫二声逆也夫商下生羽者顺也今不生羽而反徴是刻羽也刻者尅也不生则为尅矣故曰引商刻羽而流徴成焉商归徴火尅金也徴归宫火生土也金受火尅则不能伤木土受火生则土徳旺故用以祭地也故谓之咸池也咸池也者隂之所由备在洛书之数则七而九在造化之序则夏而秋火之尅金逆以入周讳商声引商刻羽则商在徴后金得火制不能尅木此周祚之所以绵长也
  周礼大司乐曰凡乐黄钟为宫大吕为角太簇为徴应钟为羽路鼓路鼗隂竹之管龙门之琴瑟九徳之歌九磬之舞于宗庙之中奏之若乐九变则人可得而礼矣
  此亦降神之乐也
  黄钟三变
  黄钟为宫  起黄钟宫之羽
  始羽          终宫
  南      【全】姑        【全】应          【全】防            【全】大              【全】夷                【全】夹                 【全】无                   【全】仲                     【全】黄【变全】大吕二变
  大吕为角 起大吕宫之羽
  始羽               终宫
  无      【全】仲        【全】黄【变半】林            【全】太              【全】南                【全】姑                 【全】应                   【全】防                     【全】大                       【全】夷                         【全】夹                           【全】夷                             【全】太                               【全】太簇二变
  太簇为徴  起太簇宫之羽
  始羽         终宫
  应      【全】防        【全】大          【半】夷            【全】夹              【全】无                【全】仲                 【全】黄【变半】大【全】
  应钟二变
  应钟为羽  起应钟宫之羽
  始羽                终宫
  夷      【半】夹        【半】无          【半】仲            【半】黄【变半】林                【半】太                 【半】南                   【半】姑                     【半】应                       【全】防                         【半】大                           【半】防                             【半】应                               【全】歌大吕
  始羽   终宫
  无      【全】夹        【全】夷          【全】大【全】

  歌黄钟
  始羽   终宫
  南      【全】太        【全】林          【全】黄【变全】
  歌应钟
  始羽   终宫
  夷      【半】大        【半】防          【半】应【全】
  歌太簇
  始羽   终宫
  应      【全】姑        【全】南          【全】太【全】
  人宫黄钟黄钟下生林钟林钟地宫又辟之林钟上生太簇太簇下生南吕南吕与天宫之阳同位又辟之南吕上生姑洗姑洗南吕之合又辟之姑洗下生应钟应钟上生防賔防賔地宫林钟之阳也又辟之防賔上生大吕享宗庙乐必以黄钟者黄钟之律子宿虚危有宗庙之象人生于子复归于子故起奏于黄钟收奏于黄钟可以享人大吕乃黄钟六合律在第四奏为南吕角太簇乃黄钟商在第二奏为林钟徴应钟乃黄钟变宫在第三奏为太簇羽则亥子丑寅四辰律皆作五音人之气在北因音发扬其气昭著故奏黄钟可以享人鼓鼗用路四面之响以合宫羽之声隂竹生于山北龙门山在西北取管琴瑟于此所以引北方之气以发人之灵九徳言人之功业者魄之所附也歌之则魂来合魄防舞揖逊蹈厉发扬之仪终不若揖逊之容为善美故以奏宗庙九变乃宫五之乐五五相守为十属土用本宫起羽清浊之间隂阳之防人负隂而抱阳以生及其死也魂魄交则为神而能享自宫声之羽奏至黄钟本宫其数十故谓之宫五然不言十而言九者起声南吕一变在姑洗九变至黄钟得宫故谓之九变乐云九变乐之可以礼人者以人死魄归于土九变乃宫五之位属土始终于此奏之则人魄之在土者其灵因音发动况亥子丑北方幽阳宗庙神灵所藏寅为户端午日天罡塞之则人不出故百药可采亥有水音丑有木音寅有火音则水化木木化火从户以出萃于宫五而为神灵之昭格矣理岂诬乎是可礼焉是故九变黄钟为宫者以奏之始终言之郑曰路鼓鼗鼓四面
  九变黄钟为宫
  【黄钟为宫】始羽              终宫
  一奏南         【全】姑           【全】应             【全】防               【全】大                 【全】夷                  【全】夹                    【全】无                      【全】仲                        【全】黄【变全
  林钟为宫】始 羽              终宫
  二奏姑         【半】应           【全】防             【半】大               【半】夷                 【全】夹                  【半】无                    【全】仲                      【半】黄【变半】林                          【全】大                            【半】南                              【全】太                                【全】林                                  【全】
  【太簇为宫】 始羽              终宫
  三奏 应          【全】防            【全】大              【半】夷                【全】夹                 【全】无                   【全】仲                     【全】黄【变半】林                         【全】太【全
  南吕为宫】 始羽              终宫
  四奏 防          【半】大            【半】夷              【半】夹                【半】无                 【全】仲                   【半】黄【变半】林                       【半】太                         【半】南                           【全】姑                             【半】应姑                                【半】南                                  【全】
  【姑洗为宫】 始羽             终宫
  五奏 大          【半】夷            【全】夹              【半】无                【全】仲                 【全】黄【变半】林                     【全】太                       【半】南                         【全】姑【全
  应钟为宫】 始羽            终宫
  六奏 夷         【半】夹          【半】无            【半】仲              【半】黄【变半】林                 【半】太                   【半】南                    【半】姑                      【半】应                        【全】防                         【半】太                           【半】防                             【半】应                               【全】
  【防賔为宫】 始羽            终宫
  七奏 夹         【半】无          【全】仲            【半】黄【变半】林               【全】太                 【半】南                   【全】姑                    【半】应                      【全】防【全
  大吕为宫】始羽            终宫
  八奏 无         【全】仲          【全】黄【变半】林              【全】太               【全】南                 【全】姑                   【全】应                    【全】防                      【全】大                        【全】夷                         【全】夹                           【全】夷                             【全】大                               【全】
  【夷则为宫】 始羽            终宫
  九奏 仲         【半】黄【变半】林            【半】太              【半】南               【全】姑                 【半】应                   【全】防                    【半】大                      【半】夷【全
  夹钟为宫】 始羽            终宫
  十奏 黄【变半】林          【全】太            【半】南              【全】姑               【全】应                 【全】防                   【全】大                    【全】夷                      【全】夹                        【全】无                         【全】仲                           【全】无                             【全】夹                               【全】
  【无射为宫】 始羽            终宫
  十一奏 林         【半】太           【半】南             【半】姑               【半】应                【全】防                  【半】大                    【半】夷                     【半】夹                       【半】无【全
  仲吕为宫】 始羽            终宫
  十二奏太         【半】南          【全】姑            【半】应              【全】防               【全】太                 【半】夷                   【全】夹                    【半】无                      【全】仲                        【全】黄【变半】林                           【全】黄【变半】仲                               【全】
  【黄钟为宫】 始羽            终宫
  十三奏 南         【全】姑           【全】应             【全】防               【全】大                【全】夷                  【全】夹                    【全】无                     【全】仲                       【全】黄【变全
  大吕为宫】 始羽       终宫
  一歌 无         【全】 夹            【全】 夷               【全】 大【全】
  【防賔为宫】 始羽       终宫
  二歌 夹         【半】 夷            【全】 大               【半】 防【全】
  【应钟为宫】 始羽       终宫
  三歌 夷         【半】 大            【半】 防               【半】 应【全】
  【姑洗为宫】 始羽       终宫
  四歌 大         【半】 防            【全】 应               【全】 姑【全】
  【南吕为宫】 始羽       终宫
  五歌 防         【半】 应            【全】 姑               【半】 南【全】
  【太簇为宫】 始羽       终宫
  六歌 应         【全】 姑            【全】 南               【全】 太【全】
  【林钟为宫】 始羽       终宫
  七歌 姑         【半】 南            【全】 太               【半】 林【全】
  【黄钟为宫】 始羽       终宫
  八歌 南         【全】 太            【全】 林               【全】 黄【变全】
  【仲吕为宫】  始羽       终宫
  九歌  太          【半】 林             【全】 黄【变半】 仲【全】
  【无射为宫】  始羽       终宫
  十歌  林          【半】 黄【变半】 仲                【半】 无【全】
  【夹钟为宫】  始羽       终宫
  十一歌 黄【变半】 仲             【全】 无                【全】 夹【全】
  【夷则为宫】  始羽       终宫
  十二歌 仲          【半】 无             【全】 夹                【半】 夷【全】
  【大吕收宫】 始羽       终宫
  十三歌无         【全】 夹            【全】 夷               【全】 大【全】
  九变者黄钟为宫以南吕为羽起声一变在姑洗二变在应钟三变在防賔四变在大吕五变在夷则六变在夹钟七变在无射八变在仲吕九变在黄钟以初歴宫调中之数当九故变在黄钟者数宫之羽而得之也以九变之位成十三奏之乐兼云门咸池以属人九变即宫五倍数之谓也数声则为十数变则为九
  十三奏者起宫在黄钟一奏也继宫以徴林钟二奏也继徴以商太簇三奏也继商以羽南吕四奏也继羽以角姑洗五奏也继角以变宫应钟六奏也继变宫以变徴防賔七奏也继变徴以大吕八奏也继大吕以夷则九奏也继夷则以夹钟十奏也继夹钟以无射十一奏也继无射以仲吕十二奏也继仲吕以黄钟十三奏也九变乐至此收宫凡歌奏起声皆在乎宫之羽惟阳律之奏则用宫逐羽先之以云门而隂吕之奏则引商刻羽后之以咸池葢人生于天成于地死则魂在天魄在地故其祭之必合天地二乐而后成享焉
  周礼大司乐曰乃奏姑洗歌南吕舞大磬以祀四望四望日月星辰也为天神之次故乐均用六变起奏在姑洗六变在林钟收宫葢姑洗为林钟之羽大吕为姑洗之羽起声当在大吕周时冬至日牵牛九度是日月星辰皆起于丑大吕丑律宜为祀四望之始声辰与酉合故歌南吕以合奏起声在防賔午位收声在黄钟子位中于午入于酉而归于北取周天星辰之义也是故奏姑洗歌南吕者以歌奏之始言之
  六变林钟为宫至十奏收宫
  【姑洗为宫】  始羽             终宫
  一奏  大          【半】夷            【全】夹              【半】无                【全】仲                  【全】黄【变半】林                      【全】太                        【半】南                          【全】姑                            【全】
  【应钟为宫】  始羽             终宫
  二奏  夷          【半】夹            【半】无              【半】仲                【半】黄【变半】林                    【半】太                      【半】南                        【半】姑                          【半】应                            【全】
  【防賔为宫】  始羽             终宫
  三奏  夹          【半】无            【全】仲              【半】黄【变半】林                  【全】太                    【半】南                      【全】姑                        【半】应                          【全】防                            【全】
  【大吕为宫】  始羽             终宫
  四奏  无          【全】仲            【全】黄【变半】林                【全】太                  【全】南                    【全】姑                      【全】应                        【全】防                          【全】大                            【全】
  【夷则为宫】  始羽             终宫
  五奏  仲          【半】黄【变半】林              【半】太                【半】南                  【全】姑                    【半】应                      【全】防                        【半】大                          【半】夷                            【全】
  【夹钟】  始羽           终宫
  六奏  黄【为宫】林          【变】太            【半】南              【全】姑               【半】应                 【全】防                   【全】大                    【全】夷                      【全】夹                        【半】
  【全全】  始羽           终宫
  七奏  林         【无】太          【射】南            【为】姑              【宫】应               【半】防                 【半】大                   【半】夷                    【半】夹                      【全】无                        【半】
  【半半】  始羽           终宫
  八奏  大         【半】南          【全】姑            【仲】应              【吕】防               【为】大                 【宫】夷                   【半】夹                    【全】无                      【半】仲                        【全】
  【全半】  始羽           终宫
  九奏  南         【全】姑          【半】应            【全】防              【全】大               【黄】夷                 【钟】夹                   【为】无                    【宫】仲                      【全】黄【全全】
  【全全】  始羽          终宫
  十奏  姑         【全】应          【全】防            【全】大              【全】夷               【变】夹                 【半】无                   【林】仲                    【钟】黄【为宫】林                        【半】【全半】  始羽   终宫
  一歌  防         【半】应          【全】姑            【半】南【全】
  【半变】  始羽   终宫
  二歌  应         【半】姑          【全】南            【南】太【吕】
  【为宫】  始羽   终宫
  三歌  姑         【半】南          【全】太            【半】林【全】
  【黄钟为宫】  始羽    终宫
  四歌  南          【全】太            【全】林              【全】黄【变全】
  【仲吕为宫】  始羽    终宫
  五歌  太          【半】林            【全】黄【变半】仲【全】
  【无射为宫】  始羽    终宫
  六歌  林          【半】黄【变半】仲              【半】无【全】
  【夹钟为宫】  始羽    终宫
  七歌  黄【变半】仲            【全】无              【全】夹【全】
  【夷则为宫】  始羽    终宫
  八歌  仲          【半】无            【全】夹              【半】夷【全】
  【大吕为宫】  始羽    终宫
  九歌  无          【全】夹            【全】夷              【全】大【全】
  【防賔收宫】  始羽    终宫
  十歌  夹          【半】夷            【全】大              【半】防【全】
  六变者林钟为宫以姑洗为羽起声在羽之羽大吕也一变在夷则二变在夹钟三变在无射四变在仲吕五变在黄钟六变在林钟以初歴羽调中之数当六故六变在林钟者数羽之羽而得之也以六变之位成十奏之乐亦为云门属阳十奏者起羽姑洗一奏也继羽以角应钟二奏也继角以变宫防賔三奏也继变宫以变徴大吕四奏也继变徴以夷则五奏也继夷则以夹钟六奏也继夹钟以无射七奏也继无射以仲吕八奏也继仲吕以黄钟九奏也继黄钟以林钟十奏也六变乐至此收宫其诸取义以祀天神乐同然祀天神之乐宫在夹钟羽在黄钟祀四望之乐宫在林钟羽在姑洗之不同葢天者帝之神也子为帝座而帝始出乎震四望者日月星辰之神也日月星辰丽乎天而显于辰方午未天之中姑洗辰之律帝为天之主宰日月星辰为天之妙用故取义同而其位有不同凡歌奏皆用宫逐羽以从天焉
  周礼大司乐曰乃奏防賔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川山川五岳四镇五湖四海也为地示之次故歌奏与祭地同位但祭地歌奏终于未午祭山川歌奏始于午未原始者推乎山川之所自要终者随乎坤之位坤者地也山川者流峙于地之中也是故奏防賔歌函钟以歌奏之始言之
  八变应钟为宫至十二奏收宫
  【防賔为宫】始羽              终宫
  一奏
  夹       【半】无         【全】仲           【半】黄【变半】林               【全】太                 【半】南                   【全】姑                     【半】应                       【全】防                         【全】大                           【半】夷                             【全】大                               【半】防                                 【全】
  【大吕为宫】 始羽              终宫
  二奏
  无       【全】仲         【全】黄【变半】林             【全】太               【全】南                 【全】姑                   【全】应                     【全】防                       【全】大                         【全】夷                           【全】夹                             【全】夷                               【全】大                                 【全】
  【夷则为宫】 始羽              终宫
  三奏
  仲       【半】黄【变半】林           【半】太             【半】南               【全】姑                 【半】应                   【全】防                     【半】大                       【半】夷                         【全】夹                           【半】无                             【全】夹                               【半】夷                                 【全】
  【夹钟为宫】 始羽              终宫
  四奏
  黄【变半】林      【全】太        【半】南         【全】姑           【全】应            【全】防              【全】大               【半】夷                 【全】夹                  【全】无                   【全】仲                     【半】无                      【全】夹                        【全】
  【无射】 始羽           终宫
  五奏
  林     【为】太      【宫】南        【半】姑         【半】应           【全】防            【半】大              【全】夷               【半】夹                 【半】无                  【半】仲                   【半】黄【全半】仲                      【变】无                        【半】
  【半全】 始羽          终宫
  六奏
  大     【仲】南      【吕】姑        【为】应         【宫】防           【半】大            【全】夷              【半】夹               【全】无                 【全】仲                  【半】黄【全半】林                     【全】黄【全变】仲                        【半】
  【全变】 始羽          终宫
  七奏
  南     【半】姑      【全】应        【黄】防         【钟】大           【为】夷            【宫】夹              【全】无               【全】仲                 【全】黄【全全】林                   【全】太                     【全】林                      【全】黄【全变】
  【全全】 始羽          终宫
  八奏
  姑     【全】应      【全】防        【变】大         【全】夷           【林】夹            【钟】无              【为】仲               【宫】黄【半全】林                  【半】太                   【半】南                     【全】大                      【半】林                        【全】
  【半变】 始羽          终宫
  九奏
  应     【半】防      【全】大        【半】夷         【全】夹           【半】无            【全】仲              【太】黄【簇为】林                 【宫】大                  【全】南                   【全】姑                     【半】南                      【全】大                        【全】
  【南吕】 始羽           终宫
  十奏
  防     【为】大       【宫】夷         【半】夹          【半】无            【半】仲             【半】黄【全半】林                【变】大                  【半】南                    【半】姑                     【半】应                       【全】姑                        【半】南                          【全】
  【半全】 始羽           终宫
  十一奏
  大     【姑】夷       【洗】夹         【为】无          【宫】仲            【半】黄【全半】林               【全】太                【全】南                  【变】姑                    【半】应                     【全】防                       【半】应                        【全】姑                          【全】
  【全全】 始羽            终宫
  十二奏
  夷     【全】夹       【全】无         【应】仲          【钟】黄【收宫】林             【半】太               【半】南                【半】姑                  【半】应                    【变】防                     【半】大                       【半】防                        【半】应                          【半】
  【半全】 始羽        终宫
  一歌 姑        【半】  南           【半】  太              【半】  林【全】
  【林钟】 始羽        终宫
  二歌 南        【为】  太           【宫】  林              【半】  黄【全半】
  【全黄】 始羽        终宫
  三歌 太        【钟】  林           【为】  黄【宫全】  仲【全】
  【全变】 始羽        终宫
  四歌林        【半】 黄【变  半 仲】半 无【全】
  【夹钟为宫】始羽       终宫
  五歌黄【变半】 仲           【全】 无              【全】 夹【全】
  【夷则为宫】始羽       终宫
  六歌仲        【半】 无           【全】 夹              【半】 夷【全】
  【大吕为宫】始羽       终宫
  七歌无        【全】 夹           【全】 夷              【全】 大【全】
  【防賔为宫】始羽       终宫
  八歌夹        【半】 夷           【全】 大              【半】 防【全】
  【应钟为宫】始羽       终宫
  九歌夷        【半】 大           【半】 防              【半】 应【全】
  【姑洗为宫】始羽       终宫
  十歌大        【半】 防           【全】 应              【全】 姑【全】
  【南吕为宫】始羽       终宫
  十一奏防         【半】 应            【全】 姑               【半】 南【全】
  【太簇收宫】始羽       终宫
  十二歌应         【全】 姑            【全】 南               【全】 太【全】
  八变者应钟为宫以防賔为徴起声在徴之羽夹钟也一变在无射二变在仲吕三变在黄钟四变在林钟五变在太簇六变在南吕七变在姑洗八变在应钟以初歴徴调中之数当八故八变在应钟者数征之羽而得之也以八变之位成十二奏之乐亦为咸池属隂
  十二奏者起徴防賔一奏也继征以商大吕二奏也继商以羽夷则三奏也继羽以角夹钟四奏也继角以变宫无射五奏也继变宫以变征仲吕六奏也继变征以黄钟七奏也继黄钟以林钟八奏也继林钟以太簇九奏也继太簇以南吕十奏也继南吕以姑洗十一奏也继姑洗以应钟十二奏也八变乐至此收宫其诸取义以祭地示乐同然祭地示之乐宫在林钟征在太簇山川之乐宫在应钟征在防賔之不同葢地者土也土独旺于未寅为火局之首山川起于西北午为火局之次地得坤之全体山川起自地中之西北故取义同而其位有不同起奏在午防賔起歌在未林钟葢午与未合始奏起声在夘夹钟始歌起声在辰姑洗夘与亥为三合辰与亥为暗加故祭山川必于此起声收奏在亥应钟收歌在寅太簇亥寅乃先天后天艮坤之位艮坤本山川之气故祭山川必于此收声其歌奏皆引商刻羽以从地焉
  周礼大司乐曰乃奏无射夹钟舞大武以享先祖无射戌律也戌干位也后天之干退居西北有祖道焉故始奏之以动先祖之气夹钟在夘夘与戌合歌之以合奏焉大武之舞有夹振之容总干山立于下故独先祖可以受享于上若列祖则不可焉
  九变无射为宫至十奏收宫
  【无射为宫】始羽              终宫
  一奏
  林      【半】 太         【半】南           【半】姑             【半】应               【全】防                 【半】大                   【半】夷                     【半】夹                       【半】无【全
  仲吕】 始羽          终宫
  二奏
  太     【为】南      【宫】姑        【半】应         【全】防           【半】大            【全】夷              【全】夹               【半】无                 【全】仲                  【半】黄【全全】林                     【变】黄【半全】仲                        【变】
  【半全】 始羽          终宫
  三奏
  南     【黄】姑      【钟】应        【为】防         【宫】大           【全】夷            【半】夹              【全】无               【全】仲                 【全】黄【全全】
  【全全】 始羽          终宫
  四奏
  姑     【变】应      【全】防        【林】大         【钟】夷           【为】夹            【宫】无              【半】仲               【全】黄【半半】林                  【全】太                   【半】南                     【全】太                      【半】林                        【变】
  【半全】 始羽           终宫
  五奏
  应     【半】 防       【全】 大         【半】 夷           【全】 夹              【太】 无                【簇】 仲                  【为】 黄【宫全】 林                      【全】大                        【半】
  【全全】 始羽          终宫
  六奏
  防     【全】大      【全】夷        【变】夹         【半】无           【全】仲            【全】黄【南吕】林               【为】太                 【宫】南                  【半】姑                   【半】应                     【半】姑                      【半】南                        【全】
  【半变】 始羽           终宫
  七奏
  大     【半】夷       【全】夹         【半】无          【全】仲            【全】黄【变半】林               【全】太                【半】南                  【全】姑【全】
  【应钟】 始羽           终宫
  八奏
  夷     【为】夹       【宫】无         【全】仲          【半】黄【半半】林             【变】大               【半】南                【半】姑                  【半】应                    【半】防                     【半】大                       【全】防                        【全】应                          【半】
  【半全】 始羽           终宫
  九奏
  夹     【防】无       【賔】仲         【为】黄【宫半】林            【全】太             【半】南               【变】姑                【半】应                  【全】防【半】
  【全半】 始羽           终宫
  十奏
  无     【全】仲       【全】黄【大吕】林          【为】太            【宫】南             【全】姑               【全】应                【变】防                  【半】大                    【全】夷                     【全】夹                       【全】夷                        【全】大                          【全】
  【全全】 始羽           终宫
  十一奏
  仲     【全】黄【全全】林         【全】太          【夷】南            【则】姑             【为】应               【宫】防                【半】大                  【变】夷【半】
  【半半】 始羽            终宫
  十二奏
  黄【变半】林       【全】太         【半】南          【全】姑            【全】应             【全】防               【全】大                【半】夷                  【全】夹                    【全】无                     【全】仲                       【全】无                        【全】夹                          【全】
  【无射】 始羽           终宫
  十三奏
  林     【收】太       【宫】南         【半】姑          【半】应            【半】防             【半】大               【全】夷                【半】夹                  【半】无【半】
  【半全】 始羽     终宫
  一歌 黄【夹钟】  仲           【为】  无              【宫】  夹【变】
  【半全】 始羽     终宫
  二歌 仲        【全】  无           【全】  夹              【夷】  夷【则】
  【为宫】 始羽     终宫
  三歌 无        【半】  夹           【全】  夷              【半】  大【全】
  【大吕】 始羽     终宫
  四歌 夹        【为】  夷           【宫】  大              【全】  防【全】
  【全全】 始羽     终宫
  五歌 夷        【防】  大           【賔】  防              【为】  应【宫】
  【半全】 始羽     终宫
  六歌 大        【半】  防           【全】  应              【应】  姑【钟】
  【南吕为宫】始羽       终宫
  七歌防        【半】 应           【全】 姑              【半】 南【全】
  【太簇为宫】始羽       终宫
  八歌应        【全】 姑           【全】 南              【全】 太【全】
  【林钟为宫】始羽       终宫
  九歌姑        【半】 南           【全】 太              【半】 林【全】
  【黄钟为宫】始羽       终宫
  十歌南        【全】 太           【全】 林              【全】 黄【变全】
  【仲吕为宫】始羽       终宫
  十一歌太         【半】 林            【全】 黄【变半】 仲【全】
  【无射为宫】始羽       终宫
  十二歌林         【半】 黄【变半】 仲               【半】 无【全】
  【夹钟收宫】始羽       终宫
  十三歌黄【变半】 仲            【全】 无               【全】 夹【全】
  九变者无射为宫以林钟为羽起声一变在太簇二变在南吕三变在姑洗四变在应钟五变在防賔六变在大吕七变在夷则八变在夹钟九变在无射以初歴宫调中之数当九故九变在无射者数宫之羽而得之也以九变之位成十三奏之乐亦兼云门咸池十三奏者起宫在无射一奏也继宫以徴仲吕二奏也继徴以商黄钟三奏也继商以羽林钟四奏也继羽以角太簇五奏也继角以变宫南吕六奏也继变宫以变徴姑洗七奏也继变徴以应钟八奏也继应钟以防賔九奏也继防賔以大吕十奏也继大吕以夷则十一奏也继夷则以夹钟十二奏也继夹钟以无射十三奏也九变乐至此收宫其诸取义以享人乐同然享人之乐宫在黄钟徴在林钟享先祖之乐宫在无射徴在仲吕之不同葢黄钟诸律之父再生之黄钟又以无射为父是无射有祖道焉故取义同而其位有不同九阳律之奏皆用宫逐羽九隂吕之奏皆引商刻羽
  周礼大司乐曰乃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濩以享先妣夷则申之律也申乃坤之方后天之坤退居西南有妣道焉故奏之以动先妣之气小吕在己巳与申合歌之以合奏焉先妣之分不得以并先祖故舞可大濩而不可大武葢大濩乃前代之制虽有夹振之容在下而不为嫌也
  九变夷则为宫至十三奏收宫
  【夷则为宫】 始羽              终宫
  一奏
  仲       【半】 黄【变半】 林             【半】 太                【半】 南                   【全】 姑                      【半】 应                         【全】 防                            【半】 大                               【半】夷                                 【全】
  【夹钟为宫】 始羽              终宫
  二奏
  黄【变半】林         【全】太           【半】南             【全】姑               【全】应                 【全】防                   【全】大                     【半】夷                       【全】夹                         【全】无                           【全】仲                             【全】无                               【全】夹                                 【全】
  【无射为宫】 始羽              终宫
  三奏
  林       【半】 太          【半】 南             【半】 姑                【半】 应                   【全】 防                      【半】 大                         【半】 夷                            【半】 夹                               【半】无                                 【全】
  【仲吕为宫】 始羽              终宫
  四奏
  太     【半】南      【全】姑        【半】应         【全】防           【全】大            【半】夷              【全】夹               【半】无                 【全】仲                  【全】黄【变半】林                     【全】黄【变半】仲                        【全】
  【黄钟】 始羽          终宫
  五奏
  南     【为】 姑       【宫】 应         【全】 防           【全】 大              【全】 夷                【全】 夹                  【全】 无                    【全】 仲                      【全】黄【全全】
  【变全】 始羽          终宫
  六奏
  姑     【林】应      【钟】防        【为】大         【宫】夷           【半】夹            【全】无              【半】仲               【半】黄【全半】林                  【全】太                   【半】南                     【变】太                      【半】林                        【全】
  【半全】 始羽          终宫
  七奏
  应     【半】防      【全】大        【太】夷         【簇】夹           【为】无            【宫】仲              【全】黄【全半】林                 【全】太【全】
  【全全】 始羽          终宫
  八奏
  防     【变】大      【半】夷        【全】无         【全】仲           【南】黄【吕为】林              【宫】太               【半】南                 【半】姑                  【半】应                   【全】姑                     【半】南【变
  半半】 始羽           终宫
  九奏
  大     【半】 夷        【全】夹         【半】无           【全】仲            【全】黄【变半】林                【全】太                 【半】南                   【全】姑【全】
  【应钟】 始羽           终宫
  十奏
  夷     【为】夹       【宫】无         【半】仲          【半】黄【半半】林             【变】太               【半】南                【全】姑                  【半】应                    【半】防                     【半】大                       【全】防                        【半】应                          【半】
  【半全】 始羽           终宫
  十一奏
  夹     【防】无       【賔】仲         【为】黄【宫半】林            【全】太             【半】南               【变】姑                【半】应                  【全】防【半】
  【全半】 始羽           终宫
  十二奏
  无     【全】仲       【全】黄【大吕】林          【为】太            【宫】南             【全】姑               【全】应                【变】防                  【半】大                    【全】夷                     【全】夹                       【全】夷                        【全】大                          【全】
  【全全】 始羽           终宫
  十三奏
  仲     【全】黄【全全】林         【全】太          【夷】南            【则】姑             【为】应               【宫】防                【半】大                  【变】夷【半】
  【半半】 始羽        终宫
  一歌 太【全】  林【半】  黄【全半】  仲【半】
  【全仲】 始羽        终宫
  二歌 林         【半】 黄【变半】 仲               【半】 无【全】
  【夹钟为宫】 始羽       终宫
  三歌 黄【变半】 仲            【全】 无               【全】 夹【全】
  【夷则为宫】 始羽       终宫
  四歌 仲         【半】 无            【全】 夹               【半】 夷【全】
  【大吕为宫】 始羽       终宫
  五歌 无         【全】 夹            【全】 夷               【全】 大【全】
  【防賔为宫】 始羽       终宫
  六歌 夹         【半】 夷            【半】 大               【半】 防【全】
  【应钟为宫】 始羽       终宫
  七歌 夷         【半】 大            【半】 防               【半】 应【全】
  【姑洗为宫】 始羽       终宫
  八歌 大         【半】 防            【全】 应               【全】 姑【全】
  【南吕为宫】 始羽       终宫
  九歌 防         【半】 应            【全】 姑               【半】 南【全】
  【太簇为宫】 始羽       终宫
  十歌  应          【全】 姑             【全】 南                【全】 太【全】
  【林钟为宫】  始羽       终宫
  十一歌 姑          【半】 南             【全】 太                【半】 林【全】
  【黄钟为宫】  始羽       终宫
  十二歌 南          【全】 太             【全】 林                【全】 黄【变全】
  【仲吕收宫】  始羽       终宫
  十三歌 太          【半】 林             【全】 黄【变半】 仲【全】
  九变者夷则为宫以仲吕为羽起声一变在黄钟二变在林钟三变在太簇四变在南吕五变在姑洗六变在应钟七变在防賔八变在大吕九变在夷则以初歴宫调中之数当九故九变在夷则者数宫之羽而得之也以九变之位成十三奏之乐亦兼云门咸池十三奏者起宫在夷则一奏也继宫以徴夹钟二奏也继徴以商无射三奏也继商以羽仲吕四奏也继羽以角黄钟五奏也继角以变宫林钟六奏也继变宫以变徴太簇七奏也继变徴以南吕八奏也继南吕以姑洗九奏也继姑洗以应钟十奏也继应钟以防賔十一奏也继防賔以大吕十二奏也继大吕以夷则十三奏也九变乐至此收宫其诸取义与享先祖皆同乎人然享先祖之乐宫在无射徴在仲吕享先妣之乐宫在夷则徴在夹钟之不同葢仲吕为无射之妻有妣道焉仲吕之位在已夷则之位在申已与申合然不以已而以申葢已当防长女之位申当坤母之位长女至为母而后老故享先妣不以仲吕而以夷则也凡阳律之奏皆用宫逐羽凡隂吕之奏皆引商刻羽
  郑曰以黄钟之钟大吕之声为均者黄钟阳声之首大吕为之合奏之以祀天神尊之也天神谓五帝及日月星辰也王者又各以夏正月祀其所受命之帝于南郊尊之也孝经説曰祭天南郊就阳位是也太簇阳声第二应钟为之合咸池大咸也地只所祭于北郊谓神州之神及社稷姑洗阳声第三南吕为吕为之合四望五岳四镇四渎此言祀者司中司命风师雨师或亦用此乐与防賔阳声第四函钟为之合函钟一名林钟夷则阳声第五小吕为之合小吕一名中吕先妣姜嫄也嫄履大人迹感神灵而生后稷是周之先母也周立庙自后稷为始祖姜嫄无所妃是以特立庙而祭之谓之閟宫閟神无射阳声之下也夹钟为之合夹钟一名圜钟先祖谓先王先公
  古乐可疑
  周乐以不用黄钟之管故自羽起调及至归宫则零星补辏音节虽合乃安排而成非天然也又自右旋逆数相接夫黄钟君律也宫君声也今起调即无宫入调宫便为人役周公作乐岂不知此或者天数所在虽圣人亦有不悟处异时周家武王甫崩周公即摄政未久诸侯强大天王受制于五霸后来寄命于列国所有止一附庸耳至于阳左旋隂右旋隂不从阳岂非大逆乎此周家所以号令不行此乐之效周人忌商故三祭之乐不言商及至乐歌则专用宫徴商羽一角始终不用不可知也
  韶乐奏左旋而七歌右旋而五歌短而奏长何以相比古诗皆四言未有七言五言者今一部诗经皆四言间有多一二字者余音耳非比于音者也歌必四言者以其用金舂玉应之节也又韶奏与歌一均即过宫奏才七声歌才五言金舂玉应奏至六言歌至四言即无以施其节况六言才余半句耳夫十二律八十四声如一索之相连始终无一间防所以用变宫变徴者正以姑洗不能接大吕故用二变以至防賔而大吕承之直至应而止若止七音即毕则一律各为一曲不必音节相续安在孔子所谓绎如也毎章或四句或八句或六句二句亦可收尾或一句亦可
  舞黄钟歌大吕舞左旋歌右旋夫乐有八音为比之人声而设古今亦有清奏者但未被之人声耳宫商自有节而不乱夫奏与歌正欲相同岂可奏歌异调况歌止于五而奏则七乖戾甚矣今以时曲言之如吹弹水仙子唱折桂令何以相比歌用右旋虽能相生音节不合却又用左旋之声安在其为右转乎又曰日右转然日何曽右转厯家以右旋易于推步耳今举目见日但见东陞西没何曽西陞东没哉六变祀天用夹钟夹钟隂律也不可以祀天乃借无射以起调既用无射起调则为无射也于夹钟何与焉夫以夹钟为宫则当以林钟为角却接无射之角又不可接乃曲曲数宫以黄钟为角岂惟相生不接音节亦不相合乃曲为之説以附防之理亦欠通其附防之説见本注其太簇为徴姑洗为羽及下八变九变皆类此此必乐经既经诸侯去其籍又经秦火残篇断简及人所传诵差讹欠真汉儒乃从而附防之云
  六经经秦火之后多失其真其诗书易春秋四经在春秋战国时固皆全备无恙惟礼乐之书当春秋之诸侯僣窃皆去其籍未经秦火之前固已难考矣而乐之一事当时列国但用新声古乐弃而不用是礼乐二事比之他经其残缺固甚而乐之一事比之礼尤甚汉儒得其影响而附防之然汉儒之学亦不可及如九变起羽归宫之説音调自合亦可用之歌右转一节以五转而律吕相生黄钟即接大吕但音节不合却用左生成曲又是左行耳其奏黄钟歌大吕之説必当时律从左旋吕从右旋八音歌舞皆同此隂阳左右之义而当时残编断简之中有大吕右旋之调遂误认之以为歌右转而以斗左日右附而防之耳至于子与丑合之类尤为牵合无理浅之乎其论古乐也哉十干十二支四隅八方皆是类也如右转则黄钟七变隔八生应钟则右转右行矣方可右转止用其隔八相生之序五生即过律黄钟过大吕之类然于音节一则不合一则古人之歌必四言况韶又虞时之歌必四言也而角则无所附故音节犹用左转相生之序角下犹用变宫而五音始全此律吕为阳宫必三声而后隂隂必三声而后阳葢用宫商角三声倡也
  周乐因不用黄钟正管又周以木徳王天下水能生木羽水也故自羽倒起及至归宫却右旋零星补辏殊无意味絶似汉人之附防六经经秦火之后礼国家所不可无或有人诵习乐则尽亡矣汉人得其影响以已意而足成之
  韶乐宫长在先故起宫周乐宫短在后故起羽钟磬俱有三有歌钟歌磬设与琴瑟并作堂上书曰戛撃鸣球在堂上编钟编磬设堂下与堂下之乐并作有特钟特磬宣收众乐世儒谓一钟而三名非也柷敔起收全乐鼔镛起收一宫特钟特磬起收二字一倡一和琴瑟则一声一字钟谓之特独也每架独悬一钟也其非编钟益明矣歌钟一声一字编钟一声一舞
  左旋一均之备起大吕右旋一调之备起应钟妙矣金石宣收乐贵始终贯通若止七音即毕则一律各为一曲不必音节相续安在孔子所谓绎如也且于金声玉振一舂一应无所施矣今考定十二律始终音节相绎于右以俟知音君子焉如黄钟为宫徴应之次角变宫应之次防賔大吕应之然后别以大吕起调余律仿此
  古今之乐八音与歌舞同调况八音之设本为比歌声合舞容耳金舂玉应本皆四言无五七言者然后世曲调亦能合律今以渭城朝雨浥轻尘恊之则末三字一金两玉次句两金一玉三句两金一玉四句一金两玉更入繁声尤为盈耳但非雅淡也汉儒非不知乐彼但神其所述以见夫广大精防曲折艰深天地人物无不贯通于音节之间遗其大防荒其本原弗顾也汉儒之附防每若此葢国语左传之流风也汉儒如马迁律书却的当精确无一字可议葢所传者正也
  记谓鼔无当于五声如大钟亦无当于五声柷敔亦然鼗鼔虽一字一声然不分清浊八十四声一律耳亦和乐节乐之器也若谓琴瑟随歌声而右转八音并奏琴瑟捋又左乎学者审思乐何为而作也则知歌之意矣今时俗有清唱而无管者乃丧与其易也宁戚之意
  汉儒承秦火之后虽多附防然非汉儒则后世何所因而追考其正古乐虽曰有未当处然因而正之皆其功也然则汉儒有功于六经者亦百世之师也乐主其盈简短寂寥何以感动乎人况于神于于乎曰万舞曰洋洋皆言其盛也记曰声相应故生变如宫生徴徴与宫应为一变此一小变也黄钟一均既备生大吕为一变此一大变也皆可以成乐韶九成一大变也九变一小变也八变六变亦小变记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毛谓之乐此数言乐之始末尽之矣以此知清奏非全乐也歌与八音不可相离也
  书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乐本起于诗诗本生于心而心本感于物苟八音无诗八音何用哉其清奏但不歌耳调则歌调也如今时曲所谓清弹所弹或水仙子或折桂令但不唱耳如海清之曲虽无字调亦具焉如琴曲梅花等曲虽无字调亦具后人亦有谱之字者矣
  乐书以四合三合二合谓人二地三天四而为祀天祭地享人之説尤为无谓
  周乐起羽南吕倡而姑洗和应钟倡而防賔和隂短阳长隂返倡而阳反和短者倡而长者和凌犯甚矣及至大吕则倡长和短却又不伦而倡者长者又隂也周公作乐何扶隂抑阳若此
  齐景公徴招角招
  春秋之时惟齐有韶乐故夫子闻韶于齐景公奏徴韶角韶
  徴招若十二声回宫别取全半
  一奏 林         【全】 太            【半】 南               【全】 姑                  【半】 应                     【全】 防                        【半】 大【全】
  二奏 夷         【全】 夹            【半】 无               【全】 仲                  【半】 黄【变半】 林                        【半】 太【全】
  三奏 南         【全】 姑            【半】 应               【全】 防                  【半】 大                     【半】 夷                        【半】 夹【全】
  四奏 无         【全】 仲            【半】 黄               【半】 林                  【半】 太                     【半】 南                        【半】 姑【全】
  五奏 应         【全】 防            【半】 大               【半】 夷                  【半】 夹                     【半】 无                        【半】 仲【全】
  六奏 黄         【全】 林            【全】 太               【全】 南                  【全】 姑                     【全】 应                        【全】 防【全】
  七奏 大         【全】 夷            【全】 夹               【全】 无                  【全】 仲                     【全】 黄                        【半】 林【全】
  八奏 太         【全】 南            【全】 姑               【全】 应                  【全】 防                     【全】 大                        【半】 夷【全】
  九奏 夹         【全】 无            【全】 仲               【全】 黄                  【半】 林                     【全】 太                        【半】 南【全】
  十奏 姑         【全】 应            【全】 防               【全】 大                  【半】 夷                     【全】 夹                        【半】 无【全】
  十一奏仲         【全】 黄            【半】 林               【全】 太                  【半】 南                     【全】 姑                        【半】 应【全】
  十二奏防         【全】 大            【半】 夷               【全】 夹                  【半】 无                     【全】 仲                        【半】 黄【半】
  一歌 夷        【全】 夹           【半】 无             【全】 仲                【半】 黄【变半】 林                     【半】 太【半】
  二歌 南        【全】 姑           【半】 应             【全】 防                【半】 大                  【半】 夷                     【半】 夹【半】
  三歌 无        【全】 仲           【半】 黄【变半】 林                【半】 太                  【半】 南                     【半】 姑【半】
  四歌 应        【全】 防           【半】 大             【半】 夷                【半】 夹                  【半】 无                     【半】 仲【半】
  五歌 黄【变全】 林           【全】 太             【全】 南                【全】 姑                  【全】 应                     【全】 防【全】
  六歌 大        【全】 夷           【全】 夹             【全】 无                【全】 仲                  【全】 黄【变半】 林【全】
  七歌 太        【全】 南           【全】 姑             【全】 应                【全】 防                  【全】 大                     【半】 夷【全】
  八歌 夹        【全】 无           【全】 仲             【全】 黄【变半】 林                  【全】 太                     【半】 南【全】
  九歌 姑        【全】 应           【全】 防             【全】 大                【半】 夷                  【全】 夹                     【半】 无【全】
  十歌 仲        【全】 黄【变半】 林             【全】 太                【半】 南                  【全】 姑                     【半】 应【全】
  十一歌防        【全】 大           【半】 夷             【全】 夹                【半】 无                  【全】 仲                     【半】 黄【变半】
  十二歌林        【全】 太           【半】 南             【全】 姑                【半】 应                  【全】 防                     【半】 大【半】
  角招
  一奏 姑        【全】 应           【全】 防             【全】 大                【半】 夷                  【全】 夹                     【半】 无【全】
  二奏 仲        【全】 黄           【半】 林             【全】 太                【半】 南                  【全】 姑                     【半】 应【全】
  三奏 防        【全】 大           【半】 夷             【全】 夹                【半】 无                  【全】 仲                     【半】 黄【变全】
  四奏 林        【全】 太           【半】 南             【全】 姑                【半】 应                  【全】 防                     【半】 大【全】
  五奏 夷        【全】 夹           【半】 无             【全】 仲                【半】 黄                  【半】 林                     【半】 太【全】
  六奏 南        【全】 姑           【半】 应             【全】 防                【半】 大                  【半】 夷                     【半】 夹【全】
  七奏 无        【全】 仲           【半】 黄             【半】 林                【半】 太                  【半】 南                     【半】 姑【全】
  八奏 应        【全】 防           【半】 大             【半】 夷                【半】 夹                  【半】 无                     【半】 仲【全】
  九奏 黄        【全】 林           【全】 太             【全】 南                【全】 姑                  【全】 应                     【全】 防【全】
  十奏 大        【全】 夷           【全】 夹             【全】 无                【全】 仲                  【全】 黄                     【半】 林【全】
  十一奏太        【全】 南           【全】 姑             【全】 应                【全】 防                  【全】 大                     【半】 夷【全】
  十二奏夹        【全】 无           【全】 仲             【全】 黄                【半】 林                  【全】 太                     【半】 南【全】
  一歌 仲        【全】 黄【变半】 林             【全】 太                【半】 南                  【全】 姑                     【半】 应【全】
  二歌 防        【全】 大           【半】 夷             【全】 夹                【半】 无                  【全】 仲                     【半】 黄【变半】
  三歌 林        【全】 太           【半】 南             【全】 姑                【半】 应                  【全】 防                     【半】 大【半】
  四歌 夷        【全】 夹           【半】 无             【全】 仲                【半】 黄【变半】 林                     【半】 太【半】
  五歌 南        【全】 姑           【半】 应             【全】 防                【半】 大                  【半】 夷                     【半】 夹【半】
  六歌 无        【全】 仲           【半】 黄【变半】 林                【半】 太                  【半】 南                     【半】 姑【半】
  七歌 应        【全】 防           【半】 大             【半】 夷                【半】 夹                  【半】 无                     【半】 仲【半】
  八歌 黄【变全】 林           【全】 太              【全】 南                 【全】 姑                   【全】 无                      【全】 防【全】
  九歌 大        【全】 夷           【全】 夹              【全】 无                 【全】 仲                   【全】 黄【变半】 林【全】
  十歌 太        【全】 南           【全】 姑              【全】 应                 【全】 防                   【全】 大                      【半】 夷【全】
  十一歌夹        【全】 无           【全】 仲              【全】 黄【变半】 林                   【全】 太                      【半】 南【全】
  十二歌姑        【全】 应           【全】 防              【全】 大                 【半】 夷                   【全】 夹                      【半】 无【全】

  苑洛志乐卷八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
  钦定四库全书
  苑洛志乐卷九
  明 韩邦竒 撰
  余既取乐之切要者考证删定着之于篇乃复多取古今制作论议或分列于各欵之末或统载于简编之后无所决择者盖学乐者贵识乐之情而能权苟能识乐之情而得其权则伸缩去取裁度删定皆有卓见古不能以制我今不能以淆我而乐可沛然矣然情岂易识权岂易得哉学者但能从事于多闻多见之际彼虽是非之不同得失之有异然皆足以啓发乎吾心优而游之厌而饫之则乐之情可识而权度在我随器应之而无惑矣此余所以于古今诸家之旨详书而博録之也苑洛韩邦竒书
  古经文一字不妄下如鼓瑟吹笙不是説又鼓瑟又吹笙也盖鼓瑟必吹笙瑟声不可自和必以笙和之瑟之一音古今浩叹以为难和而不知和之以笙也如如埙如箎古人至比之兄弟之相和夫他音岂皆不和而独以埙箎言者他音一音各为一节独埙箎二音同为一节盖同气也如鼖鼓维镛鼖大鼓也镛大钟也鼖起宫镛收宫不可相离也如吹笙鼓簧他竹音皆按其孔则无声放其孔则有声惟笙放其孔则无声按其孔则有声故谓之鼓盖吹笙必鼓簧也
  金
  考工记曰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又曰防氏为量改煎金锡则不耗不耗然后权之权之然后凖之凖之然后量之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黒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
  陈氏乐书曰金生于土而别于土其卦则兊其方则西其时则秋其风阊阖其声尚羽其音则铿立秋之气先王作乐用之以为金奏焉

  镛钟即大钟也宣收一宫与鼖鼓相应者
  长四尺五寸铣间阔二尺八寸一分二厘五毫以四尺五寸十六分之每分二寸八分一厘二毫五丝寸之所得者三尺二寸分之所得者一尺二寸八分厘之所得者一分六厘毫之所得者三厘二毫丝之所得者八毫铣径以十六分取十分阔二尺八寸一分二厘五毫以为铣径【铣钟口之角也】去二分取八分以为钲径又去二分取六分以为舞径鼓中为圜月为隧【受击】

  【处也】周官钟师掌金奏镈师掌金奏之鼓鼓人掌四金之声音此以金与鼓交言之可见金与鼓相应有金必有鼓皆节乐之器也
  单穆公曰先王之制钟也大不出钧重不过石律度量衡于是乎生则乐器待律然后制而律度又待钟然后生则钟又音之重者故古人谓之钟律之学考工记鳬氏为钟两栾谓之铣铣间谓之于于上谓之鼓鼓上谓之钲钲上谓之舞舞上谓之甬甬上谓之衡钟悬谓之旋旋虫谓之干钟带谓之篆篆间谓之枚枚间谓之景于上之谓之隧十分其铣去二以为钲以其钲谓之铣间去二分以为鼓间以其鼓间谓之舞修去二分以为舞广以其钲之长为之甬长以其甬长为之围参分其围去一以为衡围参分其甬长二在上一在下以设其旋钟已厚则石已薄则播侈则柞弇则郁长甬则振是故大钟十分其鼓间以其一为之厚小钟十分其钲间以其一为之厚钟大而短则其声疾而短闻钟小而长则其声舒而逺闻为隧六分其厚以其一为之深而圜之
  钟已厚则石【大厚则声不发】已薄则播【太薄则声散】侈【广也】则柞【柞读为咋咋然之咋声大外也】弇【收小其口】则郁【声不舒扬】长甬则震【钟掉则声不正】铣【钟角也】于【钟唇也】
  唐史商孙盈按鳬氏栾于鼓钲舞之法用算法乘除定钟之轻重大小厚薄音与罄协
  诗云鼖鼓维镛盖鼖以起宫镛以收宫相须而不可相离

  此乃周之特钟以其独悬而已与特磬相应者
  三倍本律长三尺六寸宣收一节所谓金声玉振金舂玉应是也长三尺六寸取二尺二寸五分为铣径余如镛钟之制递减
  吕氏春秋曰黄帝命伶伦铸十二钟和五音传曰黄帝命伶伦与营援作十二钟
  十二辰之钟以应十二月之律十二辰之钟特钟也【单穆公】
  宋李宗谔领太常总考十二镈钟
  李宗谔曰金部之中镈钟为难如一声不及则宫商失序使十二镈工皆精习则迟速有伦随月用律诸曲无不通矣又曰后周尝以十二镈相生击之音韵克谐
  冯元曰原其四清之意盖为夷则至应钟四宫而设也

  此与编磬相应者十二其长二倍本律
  半声十二共二十四一声一舞一击长二尺七寸铣径一尺六寸八分七厘强余如镛钟递减周之编钟歌钟至隋犹有存者编钟止有六大小随其律比歌钟微大歌钟止有九大小亦随其律比编钟微小制造极其工巧今皆亡矣止有图存此可为诸家论钟制者之证中古以来编钟十二歌钟十二其大皆如黄钟不分大小惟以厚薄为清浊耳黄钟极薄用铜极少应钟极厚用铜极多
  范镇曰编钟皆从其律之长故钟口十者其长六以为钟之身钲者正也居钟之中上下皆八下去二以为之鼓上去二以为之舞则钲居四而鼓与舞皆六古者编钟大小异制有倍十二律而为二十四者大架所用也有合十二律四清而为十六者中架所用也有倍七音而为十四者小架所用也昔宋沇为太常丞尝待漏光宅寺闻塔上风铎声倾听久之因登塔歴孔中得一铎徃徃无风自摇洋洋乎有闻矣摘而取之果姑洗编钟也又尝道逢度支运乘其间一铃亦编钟也及配悬音皆合其度岂亦识征在金奏者乎

  此与歌磬相应者
  正声十二半声十二各于本律加一倍长一尺八寸取一尺五寸二分五毫有竒以为铣径余如镛钟逓减
  博古图曰钟如律之长而倍惟半此为中制又曰枚长一寸二分黄钟重十四斤五两又曰枚用以节乐之余声盖声无节则锽锽成韵而隆杀杂乱故也古今论钟者或云止用十二或云十六或云二十四数之多少皆不必论但声能和应君臣民不相凌犯则是非定矣今以无射为宫则黄钟为商太簇为角仲吕为征林钟为羽则宫小而商角大是以臣民而凌其君宫征不应应和商羽虽应然非无射之商羽也观此则钟数可定矣

  髙一尺三寸五分上径长一尺一寸阔八寸五分下口径长八寸三分阔六寸八分钮蜼髙三寸一分阔一寸六分重二十一斤以蜼为钮蜼用鼻御雨智兽也周官司服宗彞谓虎蜼葢以节之于宗庙彞器之间以为法焉錞之为用其鸣必以时智者之道也周礼小师以金錞和鼓此也

  即今俗所谓磬也以帛为带子实以糠而环之以承磬置之几上以木为槌以锦囊冐之囊外为鳞甲收其声柔以和鼓声
  郑氏云錞錞于也圆如碓头大上小下髙一尺三寸上径长九寸五分阔八寸下口长径五寸八分阔五五寸重三十五斤

  周礼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钲即铙铎镯也四金者设四金也金口金舌曰金钲武舞用之今军中军随鼓进既退军即振钲以肃静人无哗者乐以象功武奏则象行军故舞毕即鸣钲金口木舌曰木钲文舞毕用
  周礼鼓人以金铎通鼓两司马执铎三鼓摝铎振乐记曰夹振之而驷伐盛威于中国也司马法曰铎声不过琅释名曰铎度号令之限度也则铎大铎也舞者振之警众以为节
  石
  陈氏乐书曰石之为物坚实而不动其卦则干其时则秋冬之交其方则西北之维其风不周其声尚角其音则辨立冬之气也先王作乐击之以为磬之属焉盖金石之乐其声未尝不相应庄子曰金石有声不考不鸣国语曰金石以动之唐李嗣真以车铎而得征音之石则其相应可知三代之乐既坏于秦汉汉至成帝尚未有金石之乐及晋武破苻坚之后而四厢金石始备焉后世复以泗濵石其声下而不和而以华原所出者易之信乎审一以定和难哉

  特磬则三倍黄钟而为之鼓二尺二寸五分股一尺八寸博厚如法逓加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九>
  歌磬一倍黄钟鼓一尺三寸五分股九寸广如法递加通典磬世本云叔所造不知何代人又曰无句作磬周礼冬官磬氏为磬倨句一矩有半其博为一股为二鼓为三参分其股博去一以为鼓博参分其鼓博以其一为之厚已上则摩其旁已下则摩其耑博广也郑司农云磬声太上则摩鑢其旁谓太上声清也薄而广则浊太下声浊也短而厚则清股磬之短句也九寸鼓磬之长句也一尺三寸五分以一尺三寸五分三分之广得其一四寸五分股得其二九寸鼓则得其三为一尺三寸五分长句之中为鼓圜径三寸受击处也周磬有三圜至九圜者鼓在长句内故以长句为鼓鼓地广仍四寸五分鼓圜则三寸他说俱未明李冲曰编磬大架所用二十四枚应十二律倍声范镇曰编磬皆以周官磬氏为法若黄钟股之博四寸五分股九寸鼓一尺三寸五分鼓之博三寸而其厚一寸其一尺三寸五分十二磬各以其律而三分损益之
  陈氏乐书曰叔之离磬则专簴之特磬非十二器之编磬也磬大则特县小则编县古有大架二十四枚同一簨簴通十二律正倍之声亦庶乎古也
  倍还加本磬一倍与钟相合
  十二磬各以其律而三分损益之
  丝 附木
  陈氏乐书曰丝饰物而成声其卦则离其方则南其时则夏其声尚宫其律防賔其风景其音哀夏至之气也先王作乐之以为琴瑟之属焉盖琴瑟之乐君子所常御其大小虽不同而其声应一也故均列之堂上焉

  通典琴世本云神农所造琴操曰扶来伏羲作琴所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白虎通曰琴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琴制大琴宫二百四十纶【三蠒一丝以十二丝为一纶过此则粗不及则细】商二百有六角一百七十有二征与商同羽与角同文一百三十有八武一百有四自宫至羽皆次第降三十四纶宫商角三纒过一法征亦纒用文为胎纒法大用七纶乐书曰古者造琴之法削以峄阳之桐成以檿桑之丝徽以丽水之金轸以昆山之玉虽成器在人而音含太古矣盖其制长三尺六寸六分象期之日也广六寸象六合也有五象五行也腰广四寸象四时也前广后狭象尊卑也上圆下方象天地也晖十有三象十二律也余一以象闰也
  古乐大琴用二十则一徽尽十二律也
  朱子曰古人以吹管声传于琴上如吹管起黄钟则以琴之黄钟声合之声合无差然后以次徧合诸声则五声皆正唐人纪琴先以管色合字定宫乃以宫下生征征上生商上下相生终于少商下生者隔二上生者隔一取之凡丝声皆当如此今人苟简不复以管定声其髙下出于临时非古法也调之法散声四晖隔四而得二声中晖亦如之而得四声八晖隔三而得六声九晖按上者隔二而得四声按下有隔一而得三声十晖按上者隔一而得五声按下者隔二而得四声每疑七隔一调之六皆应于第十晖而第三独于第十一晖调之乃应及思而得之七散声为五声之正而大十二律之位又众散声之所取正也故逐之五声皆自东而西相为次第其六防于十晖则一与三者角与散角应也二与四者征与散征应也四与六者宫与散少宫应也五与七者商与散少商应也其第三第五防于十一晖则羽与散羽应也义各有当初不相须故不同防于一晖也
  明堂位曰大琴大瑟中琴小瑟四代之乐器也古之人作乐声音相保而为和细大不逾而为平故用大琴必以大瑟配之用中琴必以小瑟配之然后大者不陵细者不抑五声和矣
  宋中兴乐志论曰八音之中金石竹匏土木六者皆有一定之声革为燥湿所薄丝有柱缓急不齐故二者其声难定
  十二琴宋朝尝为十二琴应十有二律倍应之声靡不悉备盖亦不失先王制作之实也乐器惟琴则古今皆尚之君子类能抚其谱独详故不备録

  二十七长七尺二寸广一尺八寸岳崇寸有八分中施九梁皆象黄钟之数梁下相连使其声冲融首尾之下为两穴使其声条达是传所谓大瑟达越也四隅刻云以縁其武象其出于云和漆其壁与首尾腹取桐梓漆之全设二十五一柱崇二寸七分别以五色五五相次苍为上朱次之黄次之素与黝又次之使肄习者便于择八十一丝而朱之是谓朱九梁贴腹内
  调瑟之法后魏陈仲儒云中如琴之宫亦须用轸如琴以轸调声令与黄钟一管相合然后合黄钟宫既定其余十一则以相生之法定征商羽角二变愚谓上十三既定则下十三以应和为节瑟若止用二十五至应钟为宫则商羽角无措非以惑于二少也一为宫则三始为商二十五亦不足用
  瑟与琴不同琴以晖为十二律为七声毎一声中具十二律故止用七足矣瑟每一止为一律与钟磬等然钟磬犹错而用之瑟以隔十二往而不返必须二十七方足羽声若角则上生矣其变宫变征则以左手抑马后羽角而用之然则二十七固无预于二变也二均之声以清中相应双弹之第一黄钟中声第十四黄钟清应其按习也令左右手互应清正声相和亦依钟律声数合奏其制可谓近古矣诚本五音互应而去四清先王之制也二均二节声于瑟声十二清声十二极清一象琴第一晖大抵于瑟半身设柱子右手弹中声十二左手弹清声十二其律并同第二大吕中第十五大吕清第三太簇中第十六太簇清第四夹钟中第十七夹钟清第五姑洗中第十八姑洗清第六仲吕中第十九仲吕清第七防賔中第二十防賔清第八林钟中第二十一林钟清第九夷则中第二十二夷则清第十南吕中第二十三南吕清第十一无射中第二十四无射清第十二应钟中第二十五应钟清
  古人论者多以二十五为中制则当如陈仲儒用五调调琴之法定四声自隔一至隔五多不过隔六则二十五足矣然未有所验未知能应否
  五调调音之法十三晖隔五取二声十晖隔一取十声中惟三五在十一晖九晖隔二取八声八晖隔三取六声七晖隔四取四声一晖隔五取二声四晖半隔四取六声五晖隔二取八声六晖半隔一取十声七晖隔四取四声
  琴家有调宫商角徴羽五调初教学者抚琴先以五调调之法授之
  大瑟五十中瑟二十七小瑟十三中瑟以十二应小瑟以六应瑟最难和以笙和之乐家鲜及之诗曰鼓瑟吹笙言鼔瑟必吹笙
  钟 国语周景王将铸无射而为之大林【作无射钟为大以覆之其律中林钟也或云铸无射以林钟之数益之也】单穆公曰不可夫钟不过以动声【动声谓合乐以全奏而八音从之也】若无射有林耳弗及矣【若无射复有大林以覆之无射阳声之细者也林钟音之大者也细抑大陵故耳不能听及也】夫钟声以为耳也耳所不及非钟也【非法钟之声也】犹目所不见不可以为目也【若目之精明所不见见亦不可施以目也耳目所不能及而强之则有感之失以生惑也】夫目之察度也不过步武尺寸之间【六尺为步贾云半步为武】其察色也不过墨丈寻常之间【五尺为墨倍墨为丈八尺为寻倍寻为常】耳之察和也在清浊之间【清浊律中之变黄钟为宫则浊大吕为角则清也】其察清浊也不过一人所胜【胜举也】是故先王之制钟也大不出均重不过石【钧所以钧音之法也以木长六尺者强击之为钧法百二十斤为石】律度量衡于是乎生【律五声隂阳之法也度丈尺也量斗斛也衡有斤两之数生于黄钟之管容黍千二百粒百为铢是为一龠龠二为合合重一两故曰律度量权衡于是乎生也】小大器用于是乎出【出于钟也易云制器者尚其象小谓锱铢分寸大谓斤两丈尺】故圣人慎之今王作钟也听之弗及【耳不及知其清浊也】比之不度【不度不中钧石之数也】钟声不可以知和【耳不能听故不可以知和也】制度不可以出节【节谓法度量衡之节也】无益于乐而鲜民财将焉用之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若听乐而震观美而患莫甚焉问于伶州鸠对曰臣闻之琴瑟尚宫【轻者从大重者从细故琴瑟尚宫】钟尚羽【钟声大故尚羽】石尚角【石磬也轻于钟故尚角角清浊之中也】匏竹利制【匏笙也竹箫管也利制以声音调利为制大所尚也】大不逾宫细不过羽夫宫音之主也第以及羽【宫声大故为主第次第也】圣人保乐以爱财财以备器乐以殖财【保安也备具也殖长也古者以乐省风土而纪农事故曰乐以殖财】故乐器重者从细【重谓金石也从细尚细声也谓钟尚羽石尚角也】轻者从大【轻丝也从大谓尚重音也】是以金尚羽石尚角瓦丝尚宫匏竹尚议【议从其调利也】革木一声【革鼓鼙也木柷敔也一声无清浊之变也】夫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和八音克谐也平细大不逾也故可平民乐和则谐政和则平也】声以和乐律以平声【以式八音而调乐也其云黄钟为宫林钟为征太簇为商南吕为羽姑洗为角所以平五声也】金石以动之【钟声所以动五声也】丝竹以行之【管所行之也】诗以道之【道己志也书曰诗言志】歌以咏之【咏诗也书曰声依永】匏以宣之【宣发扬】瓦以赞之【赞动也】革木以节之物得其常曰乐极【物事也极中也】极之所集曰声【声防也言中和之所防集曰五声也】声应相保曰和【保知也】细大不逾曰平【细大之声不相逾越曰平今无射有林是不平也】如是而铸之金【铸金以为钟也】磨之以石【磨石以为瓦也】击之以丝木【击之以丝木以为琴瑟也】越之匏【越匏竹以为笙管也越谓为孔也乐记曰朱而疏越】节之鼓【节其长短大小也】而行之以遂八风【遂顺也传曰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也正西曰兊为金为阊阖风西北曰干为石为不周正北为坎为革为广莫东北曰艮为匏为条风正东曰震为竹为明庶东南曰防为木为清明正南曰离为丝为景风西南曰坤为瓦为凉风】于是乎气无滞隂亦无散阳【滞积也积隂而发则夏有霜雪散阳阳不藏冬无氷李梅实之类也】隂阳序次风雨时生繁祉人民和利物备而乐成上下不罢【音皮劳也】故曰乐正今细过其主妨于正【细谓无射也主正也言无射有大林是作细而大过其律妨于正声也】用物过度妨于射【过度用金多也】正害财匮妨于乐【乐从和今正害财匮故妨于乐也】细抑大陵不容于耳非和也【细无射大大林也言大声陵之细声抑而不闻不容于耳不能容别也】听声越逺非平也【越廷也言无射之声为大所陵听之微细廷乐宫属也】夫有不和平之声则有蕃殖之财【乐以殖财也】于是乎道之以中德咏之以中音【中德中庸之德声也中音中和之音也】德音不愆以合神人【合神人谓祭祀享宴也】神是以宁民是以听若夫匮财罢民力以逞淫以听之不和比之不度无益于教而离民怒神非臣之所闻也王不听州鸠曰王其以心疾死乎夫乐天子之职也夫音乐之舆也【乐音四而行也】而钟音之器【音曰器以发】天子省风以作乐器以钟之【钟聚也】舆以行之【乐须音而行】小者不窕【他刀反窕不蒲也】大者不摦【音戸摦谓横大不入也】窕则不感【不完备人心也】摦则不容【心不堪容也】心是以惑惑实生疾今钟□矣王心不堪其能久乎
  陈氏礼书曰典同凡为乐器以十有二律为之度数单穆公曰先王之制钟也大不出钧重不过石律度量衡于是乎生则乐器待律然后制而律度又待钟然后生故有十二辰之钟以应十二月之律十二辰之钟大钟也大钟特县诗书尔雅所谓镛是也非十二辰之钟则编焉周礼所谓编钟是也钟体之别五铣于鼓钲舞是也钟磬之二甬衡是也衡上有旋旋饰有虫介于干鼓舞之间有带布于带间有枚先儒曰铣金之泽者又曰铣小凿也钟乐亦谓之铣其以类凿然也于则铣间之曲袪者也鼓则于上之待枷者也钲则鼓舞之正中者也舞则声之震动于此者也甬出舞上者也带类篆故谓之篆乳有数故谓之枚然钟之长短径围经无明证其言十分其铣去二以为钲以其钲为之铣间者钲体之径居铣间之八也去钲二分以为之鼓间者鼓间之径居铣间之六也以其鼓间为之舞修修舞之径也【舞径亦居铣间之六也去舞径二分以为舞广广舞之长也舞长居铣间之四也舞长四而径间亦四武鼓径六而长亦六】郑氏以为此钟口十其长十六也凡乐器以十有二律为之度数若黄钟之律九寸十六之而铣取其十以为度则铣径五寸有竒钲鼓舞之所居者递去二分则舞修三寸有竒舞广二寸有竒林钟之律六寸十六之而铣取其十以为度则铣径三寸有竒钲鼓舞之居者递去二分则舞二寸有竒舞广一寸有竒余律之钟亦然贾公彦曰律各倍半以为钟举一端也大钟十分其鼓间以其一为之厚小钟十分其钲间以其一为之厚
  铣之六与鼓间同钲间又杀矣与鼓间异此所以各十分之以为厚薄郑氏曰鼓钲之间同方六而今宜异又十分之一犹太厚皆非也若言鼓外钲外则近之鼓外二钲外一以谓鼓外二间钲外一间而十分之以其一为厚薄其説误矣
  陈氏乐书曰尝考唐史商盈孙按鳬氏栾铣于鼓钲舞之法用算法乘除镈钟之轻重髙下定编钟之制黄钟九寸五分倍应钟三十三分有半差为四十八字口项之量径衡之围莫不有齐量焉使工按围铸之凡二百四十枚及其成也音韵与磬协矣今太常所用旧钟无虑千枚其间或类古法大抵出盈孙所造也外此则器律短而声髙矣
  圣朝尝诏李照制管调律而更铸焉其法悉圆其形而弇一孔其上出柄蟠龙之饰虽和应于一时然较古钟如铃而不圆者异矣唐制凡私家不设钟磬三品以上女乐五人五品以下不过三人是不知周官大胥乐县之制也
  镛 书笙镛以间诗鼖鼓维镛注云镛大钟也尔雅大钟曰镛
  镈 周礼镈师注镈如钟而大礼书韦昭杜预云小钟仪礼镈从薄与钺镈之镈同 隋志金之属二一曰镈钟每钟悬一簨簴各应律吕之应即黄帝所命伶伦铸二钟和五音者也
  宋仁宗明道初诏定大乐集贤校理李照言古者镈钟击为节检而无合典之义大射有二镈皆乱击焉后周以十二镈相生击之景德中李宗谔领大常总考十二镈钟而乐工相承殿庭习用三调六曲三调者黄钟太簇防賔也六曲者调别有隆安正安二曲郊庙之县则环而击之宗谔上言曰金部之中镈钟为难如一声不及则宫商失序使十二镈工皆精习则迟速有伦随月用律诸曲无不通矣真宗应诏黄钟太簇二宫更増文舞武舞福酒三曲至是诏冯元等议考击之法元等奏言后周尝以相生之法击之音韵克谐国朝亦用随均合曲然但施殿庭未及郊庙谓宜使十二钟依辰列位随均为节便于合乐仍得并施郊庙若轩县以下则不用此制所以重备乐尊王制也诏从焉庆厯四年大安乐成诏侍臣观新乐于紫宸殿凡镈十二黄钟髙尺三寸半广一尺二寸鼓六钲四舞六通衡并旋虫共髙八寸四分隧径二寸二分深一寸二厘篆带每面纵者四横者四枚景挟鼓与舞四处各有九每面共三十六两栾间一尺四寸容九斗九升五合重一百六斤大吕以下十一钟并与黄钟同制而两栾间递减至应钟容九斗三升五合而其重加至应钟重一百四十八斤并如新律本律议者以为周礼大钟十分其鼓间以其一为之厚小钟十分其钲间以其一为之厚则是大钟宜厚小钟宜薄今大钟重一百六斤小钟重一百四十八斤则小钟厚非也 五年二月干宁军进古钟一送详定所四月知制诰王洙奏黄钟为宫最尊者但声有尊卑耳不必在其形体也言钟磬依律数为大小之制者经文无正文惟郑康成立意言之亦自云假设之法孔頴达作疏因而述之据歴代史籍亦无钟磬依数大小之説其康成頴达等即非身防制作乐器至如言磬前长三律二尺七寸后长二律一尺八寸是磬大小之制者据此以黄钟为律臣曽依此法造黄钟特磬者止作林钟律声若随律长短为钟大小之制则黄钟长二尺三寸半减至应钟则形制大小比黄钟才四分之一又九月十月以无射应钟为宫即黄钟大吕反为商声宫小而商大是君弱臣强之象今参酌其镈钟特磬制度欲且各依律数算定长短大小容受数仍以皇祐中黍尺为法铸大吕应钟钟磬各民征为事羽为物不相凌谓之正迭相凌谓之慢百王之不易也声重大者为尊轻清者为卑卑者不可加于尊古今之所同也故列声之尊卑者事与物不与焉何则事为君治物为君用不能尊于君故也惟君臣民三者则自有上下之分不得相越故四清声之设正谓臣民相避以为尊卑也今若止用十二钟旋相考击至夷则以下四管为宫之时臣民相越上下交戾则凌犯之音作矣此甚不可者也其钟磬十六皆本周汉诸儒之説及唐家典法所载欲损为十二惟照独见臣以为且如旧制便帝令权用十二枚为一格且诏曰俟有知音者能考四钟协调清浊有司别议以闻元祐间范镇为乐论上之其论钟曰夫钟之制周官鳬氏言之甚详而训解者其误有三若云带所以介其名也介在于鼓钲舞甬衡之上其误一也又云舞上下促以横为修从为广舞广四分今亦去径之二分以为间则舞间之方常居铣之四也舞间方四则鼓间六亦其方也鼓六钲六舞四既言鼓间与舞修相应则鼓与舞皆所云钲六舞四 又云鼓外二钲外一彼既以钲鼓皆六无厚薄之差故从而穿凿以迁就其説其误三也今臣所铸编钟十二皆从其律之长故钟口十者其长十六以为钟之身钲者正也居钟之中上下皆八下去二以为之鼓上去二以为之舞则钲居四而鼓与舞皆六是故于鼓钲舞篆景乐隧甬衡旋虫钟之文也着于外者也广长空径厚薄大小钟之数也起于内者也若夫金锡之齐与铸金之状率按诸经差之毫厘则声有髙下不可不审其铸钟亦以此法而四倍之今太常钟无一即见形制声韵所归奏可五月翰林学士承旨王拱辰言奉诏详定大乐比臣至局钟磬已成窃縁律有长短磬有大小黄钟九寸最长其气阳其象土其正声为宫为诸律之首葢君德之象不可并也今十三钟磬一以黄钟为率与古为异臣亦尝询逸瑗等皆言依律大小则声不能谐故臣窃有疑请下详定大乐所更稽古之义防定之是月知谏院李兊言曩者紫宸殿阅太常新乐议者以钟之形制未中律度遂斥而不用复诏近侍详定切闻崇天院聚议而王拱辰欲更前史之义王洙不从议论喧啧夫乐之道广大微妙非知音入神岂可轻议西汉去圣尚近有制氏世典大乐但能纪其铿锵而不能言其义况今又千余年而欲求三代之音不亦难乎且阮逸罪废之人安能通圣明述作之事务为异説欲规恩赏朝廷制乐数年当国财匮乏之时烦费甚广器既成矣又欲改为虽命两府大宫监议然未能裁定其当请以新成钟磬与祖宗旧乐防校其声但取和谐近雅者合用之大观间议礼局言伶州鸠曰大钧有镈无钟鸣其细也细钧有钟无镈昭其大也然则钟大器也镈小钟也以宫商为钧则谓之大钧其声大故用镈以鸣其细而不用钟以角征羽为钧则谓之小钧其声细故用钟以昭其大而不用镈然后细大不逾声应相保和平出焉是镈钟两器其用不同故周人各立其官后世之镈钟非特不分大小又混为一器复于乐架编磬之外设镈钟十二以配之则于义重复乞宫架乐去十二镈钟止设一大钟为钟一小钟为镈一大磬为特磬以为众声所依诏可
  剽 尔雅钟中者曰剽【音票】
  栈 尔雅钟小者曰栈晋时剡县民于田中得一钟长三寸口径四寸铭栈【音盏】唐时岑阳耕者得古钟髙尺余枚叩之曰此姑洗角也既劀拭有刻在两夹果然
  陈氏乐书曰虞夏之时小钟谓之钟大钟谓之镛周之时大钟谓之钟小钟谓之镈则镈之为用其实编钟也编钟之用其实歌钟也一器而三名之各有攸趋尔
  又曰莫非钟也大者谓之镛以名为大故也书言笙镛诗言鼖鼓维镛镛鼓有斁是已小者谓之栈以象功之浅者也昔晋人得钟长三寸中径四寸铭曰栈是已若夫大而不镛小而不栈则又掠其大小之声而归于中焉其斯已为剽欤仪礼大射阼阶之东笙磬其南笙钟其南镈西阶之西颂磬其南笙镛其南镈皆南陈国语曰细钧有钟无镈昭其大也大钧有镈无钟甚大无镈鸣其细也葢细钧角征也必和之以大故有钟无镈大钧宫商也必和之以细故有鏄无钟则鏄小钟大明矣晋语左传郑伯嘉纳鲁之宝郑人赂晋侯歌钟二肆及其镈韦昭杜预皆以镈为小钟然言歌钟及其镈则钟大镈小可知钟师掌金奏大钟也镈师掌金奏小钟也许慎曰镈錞于之属所以应钟磬也于理或然郑康成谓鏄如钟而大孙炎郭璞释大钟之镛亦名为镈不亦失小大之辨欤以经考之自虞至周镛大而钟小自周公制礼钟大而镈小虽有改制之名无变大小之实也秦汉以来钟镈之制小者或数寸大者或容千石皆不本律度故梁去衡钟而设镈隋疑无射之镈无合曲之义乃袭后周以十二镈相生击之声韵始克谐矣圣朝之初镈钟有三调六曲更诏依均击之与编钟相应要知失细大之制非成周制作之意也传曰黄钟之钟容秬黍一斛八斗为度国语曰度律均钟以定中声白虎通曰镈者时之声节度之所生也有节度则万物昌无节度则万物亡斯言信矣
  编钟 小胥凡县钟磬十为堵全为肆注云钟磬编县之二八十六枚而在一簴谓之堵钟一堵磬一堵谓之肆十六枚之数起于八音倍而设之故十六也礼书曰后世宗郑氏説用四清声以谓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四宫管短则减黄钟大吕太簇姑洗四管之半以为清声而应之则乐音谐今大晟乐宗前代制亦用十六枚以十二枚为正钟四枚为清钟焉 隋志金之属二曰编钟小钟也各应律吕大小以次编而悬之上下皆八合十六钟县于一簨簴 宋仁宗明道初改制大乐命集贤校理李照等预议翰林学士冯元等同共讨论时太当钟磬每十六枚为一簴而四清声相承不击照因上言十二律声已备于四清声乃郑卫之乐请于编县上留十二中声去四清钟则哀思邪辟之声无由而起也元等駮之曰前圣制乐取法非一故有十三管之和十九管之巢三十六簧之竽二十五之瑟十三之筝九七之琴十六枚之钟磬各自取义宁有一之于律吕专为十二之数也且钟磬八音之首春秋号乐总言金奏诗颂称美实依磬声此二器非可轻改今照欲损为十二不得其法于古臣等以为不可且圣人既以十二律各配一钟又设黄钟至夹钟四清声以附正声之次原其四清之意盖为夷则至应钟四宫而设也夫五音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徴为事羽为物无大小无厚薄无金齐一以黄钟为率而磨以取律之合故黄钟最薄而轻自大吕以降迭加重厚是以卑陵尊以小加大其可乎且清声者不见于经惟小胥注云钟磬者编次之二八十六枚而在一簴谓之堵至唐又有十二清声其声愈髙尤为非是国朝旧有四声置而弗用至刘几用之与郑卫无异按编钟编磬十六其来逺矣岂独见于周礼小胥之注哉汉成帝时犍为郡于水濵得古钟十六枚帝因是陈礼乐雅颂之声以风化天下其事载于礼乐志不为不详岂因刘几然后用哉且汉承秦秦未尝制作礼乐其称古磬十六者乃二帝三王之遗法也其王朴乐内编钟编磬以其声律太髙歌者难逐四清声置而不用及神宗朝下二律则四清声皆用而谐协矣周礼曰鳬氏为钟薄厚之所震动清浊之所由出则清声岂不见于经哉今镇箫笛埙箎巢笙和笙献于朝廷箫必十六管是四清声在其间矣自古无十二管之箫岂箫韶九成之乐已有郑卫之声乎礼部太常亦言镇乐法自系一家之学难以参用而乐如旧制
  陈氏乐书曰先王作乐以十有二律为之数度以十有二声为之齐量纪之以三平之以六归于十二天之道也然则以十有二辰正钟磬乐县之位岂他故哉凡以齐量数度考中声顺天道而已盖编钟十二同在一簴为一堵钟磬各一堵为四春秋传歌钟二四则四堵也小胥之职凡县钟磬半为堵全为肆是钟磬皆在所编矣磬师掌教击磬击编钟于钟言编则磬可知明堂位曰叔之离磬编则杂离则特谓之离磬则特悬之磬非编磬也言磬如此则钟可知也荀卿言县一钟大戴礼言编县一言特县钟磬如此则编钟编磬亦可知岂非金石以动之常相待以为用乎由是观之钟磬编县各不过十二古之制也汉服防以十二钟当十二辰更七律一县为十九钟隋之牛论后周钟磬之县长孙绍援国语书传七律七始之制合正倍为十四梁武帝又加浊倍三七为二十一后魏公孙崇又参县之合正倍为二十四至唐分大小二调兼用十六二十四枚之法皆本二变四清言之也蔽于二变者不过溺于国语书传蔽于四清者不过溺于乐纬皆非圣经之意也惟圣朝李照范镇废四清用十二律之议何其智识之明而逺过于诸子乎李照虽知去四清而不知去二变犹不去四清也将何以成和乐耶真瞽论也【编钟宫县用之先儒设于甲丙庚壬之位十二律各有正声説取黄钟至夹钟四律为清声此牛据郑康成及乐纬之説也】古者编钟编磬登歌用之以节歌句故堂上击黄钟特钟而堂下编钟应之击黄钟特磬而堂下编磬应之上下唱和之道也
  青钟 赤钟 黄钟 白钟 黑钟昔黄帝作五声以正五钟一曰青钟大音二曰赤钟心声三曰黄钟洫光四曰景钟昧其明五曰黒钟隐其帝五声既调然后作五行淮南子谓孟秋之日西馆御女白色白防撞白钟是也宋徽宗崇宁三年作大晟乐铸景钟者黄钟之所自出也垂则为钟仰则为鼎鼎之大终于九斛中声所极制炼玉屑入于铜齐精纯之至音韵清越其髙九尺拱以九龙惟天子亲郊乃用之立于宫架之中以为君围于是命翰林学士承旨张康国为之铭其文曰天造我宋于穆不已四方来和十有二纪乐象厥成维其时矣迪惟有夏度自禹起我龙受之天地一指于论景钟中声所止有作于斯无袭于彼九九以生律吕根柢维此景钟非弇非侈在宋之庭屹然峙峙天子万年既多受祉维此景钟上帝命尔其承伊何以燕翼子永言宝之宋乐之始太中大夫刘昺编修乐书金部有七曰景钟景大也钟西方之声以象厥成惟功大者其钟大世莫识其议久矣其声则黄之正而律吕由是生焉平时弗考风至则鸣绍兴十三年命给事中段拂等讨论景钟制度按大晟乐书皇帝有五钟一曰景钟景者大也黄钟者乐所自出而景钟又黄钟之本故为乐之祖惟天子郊祀上帝则用之自斋宫诣坛则击之以召至阳之气既至声阕众乐乃作祀事既毕陞辇又击之葢天者羣物之祖今以乐之祖感之则天之百神可得而礼音韵清越拱以九龙立于宫架之中以为君围环以四清声钟磬镈钟特磬以为臣围编钟磬以为民围内设宝钟球玉外为龙簴鳯琴景钟之髙九尺其数九九实髙八尺一寸垂则为钟仰则为鼎鼎之大终于九斛退藏实八斛有一焉内出皇祐大乐中黍尺参以太常旧藏黄钟律编钟髙适九寸正相脗合遂遵用寰天制造钟成左仆射秦桧为之铭其六曰皇宋绍兴十六年中兴天子好生大德既定寰宇乃作乐以畅天地之化以和神人维兹景钟首出众乐天子专用诸禋祀谨拜稽首而献铭德纯懿兮舜文继跻寿域兮孰内外荐上帝兮伟兹器声气应兮同久视贻子孙兮弥万世
  陈氏乐书曰尚书太传天子左五钟右五钟出撞黄钟左五钟皆应然后少师奏登车告出也撞防賔右五钟皆应然后少师奏登堂就席告入也由是观之黄钟所以奏肆夏也防賔所以奏采齐也出撞阳钟而隂应之是动而节之以止入撞隂钟而阳应之是止而济之以动易序卦物不可以终动不可以终止之意也乐师言行以肆夏先于趋以采齐岂主出言之耶礼记趋以采齐先于行以肆夏岂主入言之耶大戴礼言步中采齐趋中肆夏误矣后世奏永至之乐为行步之节岂効古采齐肆夏之制欤
  金錞 錞于 周礼少师以金錞和鼓其形象钟顶大腹口弇以伏兽为鼻内县子铃铜舌凡作乐振而鸣之与鼓相和国语曰战以錞于儆其民也又黄池之防吴王亲鸣钟鼓錞于振铎则錞之和鼓以节声乐和军旅其来尚矣后世之制或为两马之形或为蛟龙之状引舞用焉非周制也
  容斋洪氏随笔曰周礼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四金者錞镯铙铎也以金錞和鼓郑氏注云錞錞于也圆如碓头大上小下乐作则鸣之与鼓相和贾公彦疏云錞于之名出于汉之大予乐官南齐始兴王鉴为益州刺史广汉什邡民段祚以錞于献鉴古礼器也髙三尺六寸六分围二尺四寸圆如甬筒色黑如漆甚薄上有铜马以绳县马令去地尺余灌之以水又以器盛水于下以芒茎当心跪注錞于以手振芒则其声如雷清响良久乃絶古所以节乐也周斛斯征精三礼为太常卿自魏孝武西迁雅乐废阙乐有錞于者近代絶无此器或有自蜀得之皆莫之识征曰此錞于也众弗之信遂依干宝周礼注以芒筒将之其声极振乃取以合乐焉宣和博古图説云其制中虚椎首而杀其下王黼亦引段祚所献为证云今乐府金錞就击于地灌水之制不复考矣是时有虎龙錞一山纹錞一圜花錞一絷马錞一鱼錞一鱼錞二凤錞一虎錞七其最大者重五十一斤小者七斤淳熈十四年澧州慈利县周赧王墓傍五里山推葢古墓也其藏器物甚多予甥余玠宰是邑得一錞髙一尺三寸上径长九寸五分阔八寸下口长径长五寸八分阔五寸虎纽髙一寸二分阔寸一分并尾长五寸五分重十三斤绍熙三年予仲子签书峡州判官于长阳县又得其一甚大髙二尺上径长一尺六分阔一尺四寸二分下口长径九寸五分阔八寸虎纽髙二寸五分足阔三寸四分并尾长一尺重三十五斤皆虎錞也予家蓄古彞器百种此遂为之冠小錞无缺损扣之其声清越以长大者破处五寸许声不能浑全然亦可考击也后复得一枚与大者无小异自峡来寘诸篛笼中取者不谨断其纽匠以药焊而栅之遂两两相对若三礼图景祐大乐图所画形制皆非东坡志林记始兴王鉴一节云记者能道其尺寸之详如此而拙于遣词使古器形制不可复得其彷佛甚可恨也正为此云
  金镯 金钲 丁宁 周礼鼓人以金镯节鼓司马职公司马执镯军行鸣镯诗曰钲人伐鼓国语曰鼓丁宁春秋传曰射汰辀而着丁宁説文曰镯钲也韦昭曰丁宁钲也郑康成曰镯如小钟军行鸣之以为鼓节葢自其声浊言之谓之镯自其儆人言之谓之丁宁自其正人言之谓之钲其实一也后世合宫县用之而有流苏之节非周制也先儒谓非雅乐之器是不稽四金以节声乐之过也【近代有大铜叠县而击之亦此类】大金铙 小金铙 小钲 周礼鼓人以金铙止鼓大司马卒执长铙以其声譊譊然故以铙名之説文曰铙小钲也象钟形旁有二十四铣饰以流蘓柄中上下通汉鼓吹曲有铙歌所以退舞也岂亦周之遗制欤葢其小者似铃有柄无舌执而鸣之以止鼓大者象钟形薄旁有二十四铣宫县用之饰以流苏盖应律声而和乐
  金铎 周礼鼓人以金铎通鼓两司马执铎三鼓摝铎振铎乐记夹振之而驷伐盛威于中国也司马法曰铎声不过琅释名曰铎度也号令之限度也则铎大铎也舞者振之警众以为节是金铎以金为舌所以振武事也舞武事者执之晋荀氏曰赵人牛铎以谐乐亦得古人之遗也【掩止振之为摝摝者止行息气也】
  陈氏乐书四金通论曰圣人作易参天两地而倚数因三而三之其数六因两而两之其数四鼓阳也而六之参天之数也金隂也而四之两地之数也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必掌以鼓人者鼓为乐之君故也葢六鼓之有四金犹六律之有六吕未有能偏废者也故錞之声淳镯之声浊铙之声髙铎之声明淳则隂与阳和故可以和鼓倡而和之故也浊则承阳而节之故可以节鼓行而节之故也髙则隂胜于阳而可以止鼓退而止之故也明则隂与阳通而可以通鼓而通之故也在易之艮位之终止也位之终止则穷故以渐进继焉既济治之终止也治之终止则乱故以未济终焉亦六鼓终于通鼓之意也大司马言镯铙则鸣之而已铎则或振或摝其用则先镯而后铙与此不同者此言理之序大司马言用之序故也然大司马不言錞者以大司马方习战陈之事非倡和之时故也释名金鼓校号也将帅号令之所在也左传曰凡师有钟鼓曰伐吕氏春秋曰金鼓所以一耳也法令所以一心也孙子曰夫金鼓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一众之法也由是观之金鼓之用于军旅则将军之气一军之形候也况用之以节声乐者乎后世以角代金非古制也
  木铎 书曰遒人以木铎徇于路记曰振木铎于朝天子之政也小宰正岁率治官之属而观治象小司徒正岁率其属而观教象之法皆徇以木铎小司冦正岁帅其属而观形象令以木铎宫正司烜以之修火禁于国中乡师凡四时之召以之徇于市朝士掌国五禁之法以之徇于朝是木铎以木为舌所以振文事也故舞文事者执之振文事一也在帝王天子则行而为政在元圣素王则言而为教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岂非言而教之之事欤
  磬 周礼冬官磬氏为磬倨句一矩有半【必先度一矩为句一矩为股而求其既而以一矩有半触其则磬之倨句也磬之制有大小此假矩以定倨句非用其度耳倨音据句沈音钩注同矩如字先度待洛反】其博为一【博谓股博也广也】股为二鼓为三参分其股博去一以为鼓博参分其股博以其一为之厚【郑司农云股磬之上大者鼓其下小者所当击者也谓股外面鼓内面也假令磬股广四寸半者股长九寸也鼓广三寸长尺三寸半者厚为一寸也】已上则摩其旁【郑司农云磬声大上则摩鑢其旁谓太上声清也薄而广则浊已上时掌反注同大音泰刘它贺反下同鑢音虑】已下则摩其耑【大下声浊也短而厚则清耑音端刘乂音穿本或作端】宋明道制新乐特磬十二黄钟大吕股长二尺博一尺鼓三尺博六寸九分寸之六三尺七寸五分太簇以下股长尺八寸博九寸鼓二尺七寸博六寸三尺三寸七分半其声各中本律黄钟厚二寸一分大吕以下第加其厚至应钟厚三寸五分诏以其图送中书议者以为磬氏为磬倨句一矩有半博为一股为二鼓为三参分其股博去其一以为鼓博三分其鼓股以其一为之厚今磬无博厚无长短非也元祐初范镇上乐议曰臣所造编磬皆以周官磬氏为法若黄钟股之博四寸五分股九寸鼓一尺三寸五分鼓之博三寸而其厚一寸其一尺三寸五分十二磬各以其律之长而三分损益之如此其率也今之十二磬长短厚薄皆不以律而欲求其声不亦逺乎钟有齐也磬石也天成之物也以其律为之长短厚薄而其声和此出于自然而圣人者能知之取以为法后世其可不考正乎考正而非是则不为法矣特磬则四倍其法而为之国朝祀天地宗庙及大朝防宫架内止设镈钟惟后庙乃用特磬非也今已升祔后庙特磬遂为无用之乐臣欲乞凡宫架内于镈钟后各加特磬贵乎金石之声小大相应
  陈氏乐书曰古之为磬尚象以制器岂贵夫石哉尚声以尽意而已钟圆中规磬方中矩则倨勾一矩有半触其也其博为一股博一律也股为二后长二律也鼓为三前长三律也股非所击也长而狭郑司农云股磬之上大者鼓其下小者康成云股外面鼓内面则击者为前而在内不击者为后而在外内者在下外者在上其大小长短虽殊而其厚均也黄钟之磬股鼓皆厚二寸则余磬可推矣史传论造磬者多矣或谓黄帝使伶伦为之或谓尧使毋勾氏为之或谓叔为之以明堂位考之叔之离磬则特县之磬然则非特县之磬未必非勾氏伶伦所造也曲礼言立则磬折垂佩考工记言磬折以三五则磬取屈折之义也先儒谓磬之为言劲也岂因屈折然邪
  少华之山其隂多磬鸟危之山其阳多磬嵩山泾水出焉其中多磬则磬石所自固虽不一要之一适隂阳之和者泗濵所贡浮磬而已葢取其土少而水多其声和且润也然其制造之法倨勾一矩有半外之为股内之为鼓其博厚莫不有数存于其间已上则摩其旁而失之太清已下则摩其耑而失之太浊要之一适清浊之中薄以广且厚而已有虞氏命夔典乐击石拊石至于百兽率舞庶尹允谐者由此其本也盖八卦以干为君八音以磬为主故磬之为器其音石其卦干干位西北而夭屈之以为无有曲折之形焉所以立辨也故有西有北时有秋有冬物有金有玉分有贵有贱位有上有下而亲疎长防之理皆辨于此矣古人论磬尝谓有贵贱焉有亲疎焉有长防焉三者行然后王道得王道得然后万物成天下乐之故在庙朝闻之君臣莫不和敬在闺门闻之父子莫不和亲在族党闻之长防莫不和顺夫以一器之成而功化之敏如此则磬之所尚岂在夫石哉存乎声而已然击石拊石堂上之乐也百兽率舞堂下之治也堂上之乐足以兼堂下之治堂下之乐不足以兼堂上之治故昔王阜为重泉令击磬而鸾舞则夔之击磬而兽舞岂无是理哉唐天宝中废泗濵而以华原石代之卒致禄山之祸元白赋诗以讥之诚有意于去郑存雅矣自时而后有取华阳响石为七县焉岂亦得泗濵浮磬之遗乎徐景安谓浮磬击五音以七音言之非也【秦刻峄山以颂德曰刻此乐石葢峄山近泗水故也】
  玉磬 天球
  陈氏乐书曰春秋之时齐侯以玉磬赂晋师止兵臧文仲以玉磬如齐告籴礼记郊特牲言诸侯宫架而击玉磬明堂位言四代乐器而拊搏玉磬则玉之于石类也玉磬则出乎其类矣书言天球在东序诗言受小球大球盖物之美者莫如玉而球又玉之美出于自然者也先王乐天以保天下因天球以为磬以其为堂上首乐之器其声清澈有隆而无杀众声所求而依之者也商颂曰依我磬声本诸此欤吕氏春秋言尧命夔鸣球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传言金石有声不考不鸣礼言玉之清越以长乐也由是观之鸣球之乐虽出于所考要之其声清越以长无异于羽属鳞属之鸣也梓人为笋簴取羽属清扬而逺闻者以为磬簴故击其所县而由是簴鸣取鳞属以为笋且其匪色必似鸣矣然则谓之鸣球非若瀛州青石之磬不击而自鸣也其鸣也因夔而已汉武帝建招仙灵阁于甘泉西上有浮金轻玉之磬非古制也其武帝之侈心乎晋贺循奏登歌之簴采玉以造磬隋苏夔妙达音律造玉磬献于齐唐制宗庙殿用玉磬则玉磬堂上之乐登歌用焉书言搏拊琴瑟以咏而以鸣球为先义可见矣【通礼义纂曰晋贺循修奏登歌之簴采玉造小磬宗庙殿用玉郊丘用石本云堂上乐以歌故名歌钟磬唐制设歌磬于坛上之西歌钟于东近南北向至匏竹立于坛下】国语曰籧篨蒙璆汉乐章曰轩朱璆磬葢璆与球同而字异其实一也【洽闻记曰隋文帝开皇十四年于翟泉获玉磬十四垂之于庭有二神人击之其声絶妙国史纂异曰润州得十二玉磬以献张率防叩其一曰晋某岁所造开元传信记曰太真妃最善击磬搏拊之音明皇令采蓝田緑玉为磬尚方造簨簴流苏之属皆金钿珠翠珍怪之物杂饰之又铸二金狮子以为趺其他防绘缛丽制作精妙一时无比也由是观之玉磬十二古之制也益之为十四后世倍七音之失也至于饰以金珠珍怪趺以金狮腾攫其唐明皇之侈心乎不为有道之主所取也】
  编磬 离磬 【毊】
  陈氏乐书曰磬之为器昔人谓之乐石立秋之音夷则之气也葢其用编之则杂而小离之则特而大叔之离磬则专簴之特磬非十二声之编磬也古之为钟以十有二声为之齐量其为磬非有齐量也因玉石自然以十有二律为之数度而已尔雅大磬谓之毊徒鼓磬谓之寋周官磬师掌教击磬击编钟言编钟于磬师则知有编磬矣尔雅言大以见小磬师言钟以见磬大则特县小则编县仪礼鼗倚于颂磬西纮则所谓纮者其编磬之绳欤小胥凡县钟磬半为堵全为肆郑康成释之谓编县之十六枚同在一簴谓之堵钟磬各一堵谓之肆礼图取其倍八音之数而因之是不知钟磬特八音之二者尔谓之取其数可乎典同凡为乐器以十有二律为之数度以十有二声为之齐量则编钟编磬不过十二尔谓之十六可乎尝读汉书成帝时于犍水濵得石磬十六未必非成帝之前工师附益四清而为之非古制也康成之説得非因此而遂误欤古有大架二十四枚同一簨簴通十二律正倍之声亦庶乎古也【郭璞曰毊音器以玉饰之】宋朝元丰中施用李照编钟阮逸编磬仍下王朴乐二律以写中和之声可谓近古矣然补注四声以足十六律非先王之制也
  笙磬 颂磬 歌磬
  陈氏乐书曰大射之仪乐之宿县于阼阶东笙磬西面西阶之西颂磬东面葢应笙之磬谓之笙磬应歌之磬谓之颂磬笙磬位乎阼阶之东而面西以笙出于东方震音象万物之生也颂磬位乎西阶之西而面东以颂出于歌声而声出于面言之方也乡饮酒之礼笙入堂下磬南北面立乡射之礼笙入立于县中西面葢笙磬在东而面西颂磬在西而面东笙入立于县中之南而面北故颂磬歌于西是南乡北乡以西方为上所以贵人声也笙磬吹于东是以东方为下所以贱匏竹也大射鼗倚于颂磬西纮颂磬在西而有纮是编磬在西而以颂磬名之特磬在东而以笙磬名之周官眡了掌凡乐事播鼗击颂磬掌太师之县则颂磬编磬也笙磬特磬也县则又兼编与特言之然言笙磬继之以钟镈应笙之钟镈也笙师共笙钟之乐是已言颂磬继之以钟镈应歌之钟镈也左传歌钟二肆是已诗言笙磬同音书言笙镛以间大钟谓之镛则笙镛特县之钟也以笙镛为特县之钟则笙磬为特县之磬明矣葢笙震音磬干音其音皆阳镛兊音其音则隂是笙磬异器而同音笙镛异音而同和然则特磬特钟编钟编磬皆各堵而同肆镈则随之矣大夫则县天子倍之而为宫士去天子之三而为特诸侯倍士之二为轩名位不同乐亦异数故也唐之歌磬编县十六同一簨簴合二八之声郊祀设于堂上宗庙设于堂上皆次歌钟之西节登歌之句非不合周之颂磬也然不知编县十六同一簨簴郑康之説非先王之制也
  寋 徒鼓钟谓之脩徒击磬谓之寋唐书先蚕降神宫县之乐不用镈钟以十二大磬代之与房中之乐同设非先王之制也
  丝 陈氏乐书曰丝饰物而成声其卦则离其方则南其时则夏其声尚宫其律防賔其风景其音哀夏至之气也先王作乐之以为琴瑟之属焉葢琴瑟之乐君子所常御其大小虽不同而其声应一也故均列之堂上焉
  乐书琴瑟上论曰古者琴瑟之用各其声类所宜云和阳地也其琴瑟宜于圜丘奏之空桑隂地也其琴瑟宜于方泽奏之龙门人功所凿而成也其琴瑟宜于宗庙奏之颛帝生处空桑伊尹生于空桑禹凿龙门皆以地名之则云和岂禹贡所谓云土者欤瞽蒙掌鼓琴瑟诗鹿鸣鼓瑟鼓琴书曰琴瑟以咏大传亦曰大琴练达越大瑟朱达越尔雅曰大琴谓之离大瑟谓之洒由是观之琴则易良瑟则静好一于尚宫而已未尝不相须用也明堂位曰大琴大瑟中琴中瑟四代之乐器也古之人作乐声音相保而为和细大不逾而为平故用大琴必以大瑟配之用中琴必以小瑟配之然后大者不陵细者不抑五声和矣乡饮酒礼二人皆在左何瑟后首挎越燕礼小臣左何瑟面执越乐记曰清庙之瑟朱而疏越诗曰并坐鼓瑟何不日鼓瑟传言赵王为秦鼓瑟皆不及琴者以瑟见琴也舜作五之琴歌南风之诗而不及瑟者以琴见瑟也后世有雅琴雅瑟颂琴颂瑟岂其声合于雅颂邪琴一也或谓伏牺作之或谓神农作之或谓帝俊使晏龙作之瑟一也或谓朱襄氏使士达作之或谓伏牺作之或谓神农晏龙作之岂皆有所传闻然邪
  琴瑟中论曰古之论者或谓朱襄氏使士达制为五之瑟鼓瞍又判之为十五舜益之为二十三或谓大帝使素女鼓五十瑟帝悲不能禁因破为二十五郭璞释大瑟谓之洒又有二十七之説以理考之乐声不过乎五则五十五小瑟也二十五中瑟也五十大瑟也彼谓二十三二十七者然三于五声为不足七于五声为有余岂亦惑于二变二少之説而遂误邪汉武之祠太乙后土作二十五瑟今大乐所用亦二十五盖得四代中瑟之制也庄周曰夫或改调一于五音无当也鼓之二十五皆动其信矣乎聂宗义礼图亦师用郭璞二十三之説其常用者十九误矣葢其制前其柱则清后其柱则浊有八尺一寸广一尺八寸者有七尺二寸广尺八寸者有五尺五寸者岂三等之制不同欤然诗曰椅桐梓漆爰伐琴瑟易通冬日至鼓黄钟之瑟用槐八尺一寸夏日至用桑五尺七寸是不知美槚槐桑之本其中实而不虚不若桐之能发金石之声也昔仲尼不见孺悲鼓瑟而拒之赵王使人于楚鼓瑟而遣之其拒也所以愧之不屑之教也其遣也所以谕之不言之戒也宋朝太常瑟用二十五其二均之声以清中相应双弹之第一黄钟清应其按习也令左右手互应清正声相和亦依钟律击数合奏其制可谓近古矣诚本五音互应而去四清先王之制也【二均二节声于瑟声十二清声十二极清一象琴第一晖大抵于瑟半身设柱子右手弹中声十二左手弹清声十二其律并同第一大吕中第十四大吕清第三太簇清第十五太簇清第四夹钟中第十六夹钟清第五姑洗中第十七姑洗清第六仲吕中第十八仲吕清第七防賔中第十九防賔清第八林钟中第二十林钟清第九夷则中第二十一夷则清第十南吕中第二十二南吕清第十一无射清第二十三无射清第十一应钟中第二十四应钟清】臣尝考之虞书琴瑟以咏则琴瑟之声所以应歌者也歌者在堂则琴瑟亦宜施之堂上矣窃观圣朝郊庙之乐琴瑟在堂诚合古制绍圣初太乐丞叶防乞宫架之内复设琴瑟岂先王之制哉
  琴瑟下论曰琴之为乐所以咏而歌之也故其别有畅有操有引有吟有弄有调尧之神人畅为和乐而作也舜之思亲操为孝思而作也襄阳防稽之类夏后氏之操也训佃之类商人之操也离忧之类周人之操也谓之引若鲁有闗雎引卫有思归引之类也谓之吟若箕子吟夷齐吟之类也谓之弄若广陵弄之类也谓之调若子晋调之类也黄帝之清角齐桓之号钟楚庄之绕梁相如之緑绮蔡邕之焦尾以至玉牀向泉韵磬清英怡神之类名号之别吟木沉散抑抹剔操防擘伦龊绰璅之类声音之法也畅则和畅操则立操引者引説其事吟者吟咏其事弄则弄习之调则调理之其为声之法十有三先儒之説详矣由是观之琴之于天下合雅之正乐治世之和音也得其粗者足以感神明故六马仰秣者伯牙也鬼舞于夜者贺韬也得其妙者几与造化俱矣故能易寒暑者师襄也召风云者师旷也小足以感神明大足以夺造化然则琴之为用岂不至矣哉宋中兴乐至论曰八音之中金石竹匏土木六者皆有一定之声革为燥湿所薄丝有柱缓急不齐故二者其声难定鼓无当于五声此不复论惟丝声备五声而其变无穷五作于虞舜七作于周文武此琴制之古者也厥后増损不一宋朝始制二以象天地谓之两仪琴每各六柱又为十二以象十二律其倍应之声靡不悉备太宗因大乐雅琴加为九按曲转入大乐十二律清浊互相合应大晟乐府尝罢一三七九惟存五谓其得五音之正最优于诸琴也今复俱用太常琴制其长三尺六寸三百六十分象周天之度也姜夔乐议分琴为三凖自一晖至四晖谓之上凖上凖四寸半以象黄钟之子律自四晖至七晖谓之中凖中凖九寸以象黄钟之正律自七晖至龙龈谓之下凖下凖一尺八寸以象黄钟之倍律三凖各具十二律声按附木而取然须转合木律所用之字若不转则误触散声落别律矣每一各具三十六声皆自然也分五十七琴各述转合调图五琴图説曰琴为古乐所用者皆宫商角征羽五音故以五散声配之其二变之声惟用古清商谓之侧弄不入雅乐七琴图曰七散而扣之则间一于第十晖取应声假如宫调五十晖应七散声四十晖应六散声二十晖应四散声大十晖应散声惟三独退一晖于十一晖应五散声古今无知之者窃谓黄钟大吕并用慢角调故于大十一晖应三散声太簇夹钟并用清商调故于二十二晖应四散声姑洗仲吕賔并用宫调故于三十一晖应五散声林钟夷则并用慢宫调故于四十一晖应六散声南吕无射应钟并用賔调故于五十一晖应七散声以律长短配大小各有其序九琴图説曰有七有九实即五七倍其二九倍其四所用者五音亦不以二变为散声也或因以七变五音二变以余两为倍若七分倍七音则是今之十四也声律诀云琴瑟龊四者律法上下相生也若加二变则于律法不谐矣或曰如此则琴无二变之声乎曰附木取之二变之声固在也合五七九琴总述取应声法分十二律十二均每声取晖之应皆以次列
  朱子尝与学者共讲琴法其定律之法十二律并用太史公九分七法为凖损益相生分十二律及五声位置各定按古人以吹管声传于琴上于吹起黄钟则以琴之黄钟声合之声无差然后以次徧合诸声则五声皆正唐人纪琴先以管色合字定宫乃以宫下生征征上生商上下相生终于少商下生者隔二上生者隔一取之凡丝声皆当如此今人苟简不复以定声其高下出于于临时非古法也调之法散声隔四而二声中晖亦如之而得四声八晖隔三而得六声九晖按上者隔二而得四声按下有隔一而得三声十晖按上者隔一而得五声按下者隔一而得四声每疑七隔一调之六皆应于第十晖而第三独于第十一晖调之乃应及思而得之七散声为五声之正而大十二律之位又众散声之所取正也故逐之五声皆自东而西相为次第其六防于十晖则一与三者角与散角应也二与四者征与散征应也四与六者宫与散少宫应也五与七者商与散少商应也其第三第五防于十一晖则羽与散羽应也义各有当初不相须故不同防于一晖也旋宫清调之法旋宫古有随月用律之説今乃谓不必转轸促但依旋宫之法而抑按之恐难如此泛论当每宫指定各以何声取何何唱各以何取何律为均乃见详实又以礼运正义推之则每律各为一宫每宫各有五调而其每调用律取声亦各有法此为琴之纲领而説者罕乃缺典也当为一图以宫统调以调统声令賔主次第各有条理乃先作三图一各具琴之形体晖尺寸散声之位二附按声声律之位三附泛声律之位列于宫调图前则览者晓然可为万世法矣
  大琴 中琴 小琴
  陈氏乐书曰八音以丝为君丝以琴为君而琴又以中晖为君是故君子常御不离乎前非若钟鼓陈于堂下列于县簴也以其大小得中而声音和大声不喧哗而流慢小声不湮灭而不闻固足以感人善心禁人邪意一要宿中和之域而已夫作五之琴以歌南风以合五音之调实始于舜盖南风生养之气也琴夏至之音也舜以生养之德播夏至之音始也其亲底豫而天下化终也其亲底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然则所谓琴音调而天下治无若乎五音者岂不在兹乎盖五之琴小琴之制也而倍之而为十中琴之制也四倍之而为二十大琴之制也明堂位曰大琴中琴四代之乐也尔雅大琴谓之离以四代推二琴之制也始于有虞明矣
  次大琴古者大琴二十次者十五其虽多少不同要之本于五声一也
  雅琴
  陈氏乐书曰西汉赵定善鼓雅琴为散操东汉刘琨亦能弹雅琴知清角之操则雅琴之制自汉始也宋朝太宗皇帝因太乐雅琴更加二召钱尧卿按谱以君臣文武礼乐正民心九按曲转入太乐十二律清浊互相合应御制诏乐集中有正声翻译字谱又令钧容班部头任守澄并教坊正部头花日新何元善等注入唐来燕乐半字谱凡一声先以九琴对太乐字并唐来半字谱并有清声今九谱内有大定乐日重轮月重明三曲并御制大乐干安曲景祐诏乐集中太平乐一曲谱法互同他皆仿此可谓善应时而造者也诚増一去四清声合古琴之制善莫大焉【仲吕大定乐一百三十字南吕角日重轮一百四十一字月重明一百一十一字无射宫干安曲四十八字太宗因前代七加二曰清角清征为九一黄钟二太吕三太簇四夹钟五姑洗六仲吕七防賔八林钟按上为夷则九南吕按上为无射应钟令随编钟按习每一击一弹各依节奏焉】
  十二琴 宋朝甞为十二琴应有十二律倍应之声靡不悉备盖亦不失先王制作之实也
  两仪琴 宋朝初制两仪琴有二各六柱合为十二其声洪迅而荘重亦一时之制也
  七琴
  陈氏乐书曰古者造琴之法削以峄阳之桐成以檿桑之丝徽以丽水之金轸以昆山之玉虽成器在人而音含太古矣盖其制长三尺六寸六分象朞之日也广六寸象六合也有五象五行也腰广四寸象四时也前广后狭象尊卑也上圆下方象天地也晖十有三象十二律也余一以象闰也其形象鳯而朱鸟南方之禽乐之主也五分其身以三为上二为下参天两地之义也司马迁曰其长八尺一寸正度也由是观之则三尺六寸六分中琴之度也八尺一寸大琴之度也或以七尺二寸言之或以四尺五寸言之以为大琴则不足以为中琴则有余要之皆不若六八之数为不失中声也至于数先儒谓伏羲蔡邕以九登一郭璞以二十七颂琴以十二扬雄谓陶唐氏加二以防君臣之恩桓谭以为文王加少宫少商二释知匠以为王武王各加一以为文是为七盖声不过五小者五法五行之数也中者十大者二十法十日之数也一则声或不备九则声或太多至于全之为二十七半之为十三皆出于七倍差溺于二变二少以应七始之数也为是説者盖始于夏书而曼衍于左氏国语是不知夏书之在治忽有五声而无七始岂为左氏者求其説不得而遂傅防之邪故七之琴存之则有害古制削之则可也宋朝大常琴制其长三尺六寸三百六十分象周天之度有三节声自焦尾至中晖为浊声自中晖至第四晖为中声上至第一晖为清声故乐工指法按中晖第一黄钟【按上为大吕】二太簇【按上为夹钟】第三姑洗【按上为仲吕】第四防賔【单弹之】第五为林钟【按上为夷则】第六为南吕【按上为无射】第七为应钟【按上为黄钟清】凡此各随钟律弹之莫不合中吕之商中太平之曲非无制也诚损二去四清合先王中琴之制则古乐之发不过是矣唐李冲操琴通中吕黄钟无射三宫之説盖未究其本矣先儒之论有宫声又有变宫声已失尊君之道而琴又有少宫少商之岂古人祝寿之意哉其害理甚矣
  大瑟 中瑟 小瑟 次小瑟 世本云庖牺氏作五十黄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乃破为二十五具二均声
  尔雅大瑟谓之洒 礼图旧云雅瑟长八尺一寸广一尺八寸二十三其常者十九颂瑟长七尺二寸广一尺八寸二十五尽用之易通卦验曰人君冬至日使八能之士鼓黄钟之瑟瑟用槐木长八尺一寸夏至日瑟用桑木长五尺七寸【槐取气上也桑取气下也】
  容斋洪氏随笔曰李商隐诗云锦瑟无端五十説者以为锦瑟者令狐丞相侍儿小名此篇皆寓言而不知五十所起刘昭释名箜篌云师延所作靡靡之乐葢空国之侯所作也段安节乐府録云箜篌乃郑卫之音以其亡国之声故号空国之侯亦曰坎侯吴兢解题云汉武依琴造坎侯言坎坎应节后讹为箜篌予按史记封禅书云汉公孙卿为武帝言太常使素女鼓五十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于是武帝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及箜篌应劭曰帝令乐人侯调始造此器前汉郊祀志备书此事言箜篌瑟自此起顔师古不引劭所注然则二乐本始晓然可考虽刘吴博洽亦不深究且空元非国名其説尤穿凿也初学记太平御览编载乐事亦遗而不书庄子言鲁之调瑟二十五皆动盖此云续汉书云灵帝胡服作箜篌亦非也
  姜夔定瑟之制桐为背梓为腹长九尺九寸首尾各九寸隐间八尺一寸广尺有八寸岳崇寸有八分中施九梁皆象黄钟之数梁下相连使其声冲融首尾之下为两穴其声条达是传所谓大琴达越也四隅刻云以縁其武象其出于云漆其壁与首尾腹取椅桐梓漆之全设二十五一柱崇二寸七分别以五色五五相次苍为上朱次之黄次之素与黝又次之使肄习者便于择八十一丝而朱之是谓朱其尺则用汉尺凡瑟具五声五声为均凡五均其二变之声则柱后折角羽而取之五均凡三十五声十二律六十均四百二十声瑟之能事毕矣
  颂瑟
  陈氏乐书曰瑟者闭也所以惩忿窒欲正人之德也故前其柱则清却其柱则浊按三礼图颂瑟七尺二寸广尺八寸二十五并用也其合古制欤尸子曰夫瑟二十五其仆人鼓之则为笑贤者以其义鼓之欲乐则乐欲悲则悲虽有暴亦不为之变诚有味其言也
  琴操
  陈氏乐书曰自三代之治既往而乐经亡矣乐经亡则礼素而诗虚是一经缺而三经不完也今夫琴者君子常御之乐盖所以乐而适情非为忧愤而作也苟遇乎物可咏者咏之可伤者伤之大为典诰小为雅颂而讽刺劝戒靡不具焉其利于教也大矣古之明王君子多亲通焉故尧有神人畅舜有思亲操襄陵始禹训佃始汤以至文王拘幽周公越常成王仪凤老列仙伯牙之水仙怀陵孔子之将归猗兰曽子归耕残形之类大抵因时事而作岂为忧愤邪后世论之者过也降自唐虞迄于晋宋善琴者八十余人周秦以前其声伤质汉魏而下其音浅薄故汉末太师五曲魏初中散四弄其间声含清恻文质殊流吴弄清润若长江缓流有国士之风蜀声峻急若蹙浪奔涛有少年壮气凡若此类不可胜数然世罕知音反以筝势入琴谱録虽存其亡益乎
  步 尔雅曰徒鼓琴谓之步盖鼓琴而无章曲则徒鼓
  而已犹之舍车而徒也

  苑洛志乐巻九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
  钦定四库全书
  苑洛志乐卷十
  明 韩邦奇 撰
  竹
  乐考陈氏乐书曰竹之为物其节直而有制其心虚而能通而利制之音所由出也其卦则震其方则东其时则春其声尚议其律姑洗其风明庶其音滥春分之气也先王作乐窍之以为箫管之属焉

  此虞廷箫管也十二管具八十四声后世不究管为竹器之总名以为别有十二管
  吹管之法闭五孔开第一孔则宫音出焉今谓之合是矣闭四孔开第二孔则商音出焉今谓之四是矣闭三开三则角音出焉今谓之一是矣闭三开四则徴音出焉今谓之尺是矣闭上一开下五则羽音出焉今谓之工是矣闭下五孔独开上一孔则变宫之音出焉今谓之六是矣前孔皆闭放后一孔变徴之音出焉今谓之上是矣
  管之七孔惟变徴一孔在后盖变徴稍下于徴位无多不可一并为孔故置之后既不失变徴之位又无碍于徴若变宫则彼自有其地也
  书称下管鼗皷诗称嚖嚖管声古今言乐皆称登歌下管夫竹音莫重于箫乃独言管而不及箫者则管盖竹音之总称后儒乃别列管十二或未深考也周礼曰吹籥箫箎篴管管字总承上四者言也

  古人之制二十四管皆如黄钟倍长其二十四声之长短则以蜡其下空其上如十二正声十二清声之长短必如时制截其下为简便但恐声音或不协耳为图于后

  乐器惟韶箫乃十二律之本形舜所制者长短并列有似凤翼故曰凤箫毎一管具七声十四管则八十四声六十调已备十二清声暗十二中声之内十二人各执一管以长短为序并立各奏一均如黄钟至防賔并归宫八声一均自备于黄钟之管余律皆然汉儒不知乃聨之一处后世求其声而不得乃为二十四管一管止具一声如此则吹者奏一管即复就三管音亦不接乐器中独此最清雅含蓄其底有孔他皆不録若兼音者则一管即具十二律八十四声此盖后世止以一管兼百囘而用以为简便非雅乐也若兼音止一管便可尽六十调乐器惟箫备十二管故舜以箫韶名乐箫与笙最相合今西湖冇笙箫子弟并奏如出一声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
  世本曰舜所造其形参差象凤翼郭璞云尺四寸者二十四管无底而善应故谓之防尺二寸者十二管有底而交鸣故谓之筊盖应十二律正倍之声也

  乐考云舜作十管韶箫长尺有二寸其形参差象凤翼所以应古之数声之所由生也风俗通之论疑有所本矣或以三尺言之
  箫堂上堂下皆设众乐之祖也故别言之

  汉部用雅笛七窍唐制尺八取倍黄钟九寸为律得其正也
  汉蔡邕推五声十二律还相为宫之法制有十二笛故黄钟之笛正声应黄钟下徴应林钟长二尺八寸四分四厘有竒正声调法黄钟为宫应钟为变宫南吕为羽林钟为徴防賔为变徴姑洗为角太簇为商然宫生徴黄钟生林钟徴生商林钟生太簇商生羽太簇生南吕羽生角南吕生姑洗角生变宫姑洗生应钟变宫生变徴应钟生防賔下徴调法林钟为宫南吕为商应钟为角黄钟为变徴太簇为徴姑洗为羽防賔为变宫清角之调姑洗为宫防賔为商林钟为角南吕为变徴应钟为徴黄钟为羽太簇为变宫大吕之笛正声应大吕下徴应夷则长二尺六寸六分三厘有竒太簇之笛正声应太簇下徴应南吕长二尺三分一厘有竒夹钟之笛正声应夹钟下徴应无射长二尺四寸姑洗之笛正声应姑洗下徴应应钟长二尺二寸三分三厘有竒防賔之笛正声应防賔下徴应大吕长三尺九寸九分五厘有竒林钟之笛正声应林钟下徴应太簇长三尺七寸九分七厘有竒夷则之笛正声应夷则下徴应夹钟长三尺六寸南吕之笛正声应无射下徴应中吕长三尺二寸应钟之笛正声应应钟下徴应防賔长三尺九寸九分六厘有竒其法可谓详矣
  管之论虽不一蔡邕十二管毎管七声为是清角调以姑洗为宫则当以大吕为羽林钟为变徴下徴调当以林钟为宫大吕为变徴然则邕以下徴清角之调在黄钟本律中取声故借黄钟代大吕亦未精于律也

  大箎尺有四中箎尺有三小箎尺有二围三寸上一孔出寸三分曰翘吹口也上空以塞之下节外一孔前四后二共七有兼音正吹为大吕仰唇为夹钟余放此二距距上二孔穿绳
  先儒曰一孔兼三音吹之之法全在口唇之俯仰吹气之缓急唇仰则清一律唇俯则浊一律仰而急者则为本律之半声如第一孔太簇也俯则兼大吕仰则兼夹钟仰而急则为太簇之半声二孔姑洗也仰则兼仲吕仰而急则为姑洗之半声三孔林钟也仰则兼夷则仰而急则为林钟之半声四孔南吕也仰则兼无射仰而急则为南吕之半声五孔应钟也仰则兼乎黄钟之半声故用今之籥箎篴管欲全乎律吕者其妙处在兼音也然吹之甚难非精熟者不能箎吹孔如酸枣
  匏
  陈氏乐书曰匏之为物其性轻而浮其中虚而通笙则匏之母象植物之生焉其卦则艮其方东北之维其时春冬之交其声尚议其律大吕太簇其风融其音啾立春之气也先王作乐以之为笙竽之属焉记曰歌者在上匏竹在下国语曰匏竹制盖匏竹相合而成声得清浊之适故也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
  周礼春官大司乐笙师掌教龡竽笙【龡音吹】古者造笙以曲沃之匏汝阳之篠列管匏中而施簧管端合二十四声以应律吕正倍之声
  太常笙浊声十二中声十二清声十二俗呼为凤笙孟蜀王所进乐工不能吹虽存而不用比者清浊正三倍声皆得相应诚去四清声吹之虽用之雅乐亦恶在其不可哉今巢笙之制第一管头子应钟清第二管二中音黄钟正声应中音子三第三管应钟正声应头子四管四管南吕正声应第五子五中吕管无射正声无应六大托管防賔浊声托声七十五管大吕正声无应八大韵管姑洗浊声有应第五子南吕清声应第四管十中音子黄钟清应中音十一托声管防賔正声应大托十二着声管姑洗正声应大韵十三仲吕管夹钟正声无应十四髙声管太簇正声十五平调子林钟清声十六平调管林钟正声十七后韵太簇浊声应商声十八义声管夷则正声无应十九托声管仲吕正声无应声
  宋太常笙浊声十二中声十二清声十二
  既十二倍十二正则正即子子即清矣又何用清声子声哉二十四管为古三十六者岂后世之繁声多必用三十六乎
  土
  乐考陈氏乐书曰土则埏埴以成器而冲气出焉其卦则坤其方则西南之维其时则秋夏之交其风则凉其声尚宫其音则浊立秋之气也先王作乐用之以为埙之属焉盖埙箎之气未尝不相应诗曰伯氏吹埙仲氏吹箎又曰如埙如箎乐记以埙箎为徳音之音周官笙师并掌而教之则其声相应信矣

  埙箎
  书称八音克谐则八音相合无乖戾而不和者古今乃独称埙箎至比之为兄弟者何也盖七音各自为五声如玉磬宫磬鸣而徴磬和独埙箎则二器共为一事如埙为宫而箎之徴和埙为商而箎之羽和故曰伯氏吹埙仲氏吹箎伯宫也仲徴也世传埙有大中小箎亦有大中小共为六知有其器而不知其用但云器有小大不同随所造而异为一器也惟用其

  一耳盖大埙管黄钟太簇大箎管大吕夹钟中埙管姑洗防賔中箎管仲吕林钟小埙管夷则无射小箎管南吕应钟共为十二调此汉唐以来乐家未之及者但叹其声之难取耳予尝见一举业文字有云埙唱而箎和金舂而玉应此语必有所本今太常埙乃古人埙也今太常止用黄钟一调故不用中埙小埙周官之于埙教于小师播于瞽蒙吹于笙师平底六孔水之教也中虚上鋭如秤锤然火之形也埙六孔上一前三后二古有雅埙如鴈子颂埙如鸡子前下一穴为太簇上二穴右为姑洗启下一穴为仲吕左双为林钟后二穴一启为南吕双启为应钟合声为黄钟
  革
  陈氏乐书曰革去故以为器而羣音首焉其卦则坎其方则北其时则冬其风广莫其律黄钟其声一其音讙冬至之器也先王作乐用之以为鼓之属焉盖鞉所以兆奏皷者也二者以同声相应故祀天神以雷皷雷鼗祭地只以灵皷灵鼗享人以路皷路鼗乐记亦以鼗皷合而为徳音周官少师亦以鞉鼓并而鼓之也

  鼗两旁有耳持其柄而摇之则旁耳自击节堂下之鼓四鼗四工若拊则节堂上之乐者也节鼓声三摇之节众乐毎二字毕摇之

  拊皷革表糠里木腔取其声柔击之以节堂上之鼓四拊四工若鼗则节堂下之乐者也

  节鼓声三击之节众乐毎二字毕二击之凡乐二字为一节盖宫倡而徴应商倡而羽应故二字为一节也孟子所谓金声玉振古所谓金舂玉应是也陈氏乐书曰拊之为器韦表糠里状则类鼓声则和柔倡而不和非徒铿锵而已书传谓以韦为皷白虎通谓革而糠是也

  或曰八面者鼓八面也面犹个
  一腔八面面口一尺八寸七分五厘环连如梅花状一架于四楹楹一铁勾以勾鼓环皷腔中施环以受楹勾楹上施盖金浮图以红纻织以金花为饰盖四角以龙首口啣五防流苏用八工持桴击毎宫三击此惟降神之乐用之古谓楹鼓楹乃屋柱也后世不知乃以柱贯鼓心穿革击之声不扬乃为散鼓以助之非也楹以承屋有独立者乎始众音则击鼓鼗鼓每柄二面四柄八面两旁有耳摇其柄则旁耳自击用四工径一尺众音终则摇鼗
  皷腔朱红漆蟠以金龙纹面用马革锭以金钉楹亦朱红上下亦蟠以金龙楹下承以伏兽纹如本形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
  周礼雷鼓雷鼗降天神之乐郑云八面明堂位曰夏后氏之皷足盖少昊冐革以为皷夏后加四足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
  鼖鼓与镛钟应者诗曰鼖鼓维镛书曰鼖鼓在西序又曰下管鼗鼓长八尺面四尺中围加三之一鼓之制始于伊耆氏少昊氏夏后氏加四足谓之足鼓今之大鼓有架者是也四楹髙出鼓上覆以盖缦四角施流苏后世以柱拄首承以云掌鼓横其上柱下承以座乃一足鼓也商人谓之楹鼓即足鼓也屋一间而四楹后世不知以柱贯鼓为楹鼓不鸣而助以散鼔非也或者一足之鼓误之也周人悬而击之谓之悬鼓三鼓皆鼖鼓也
  建鼓即鼖鼓所谓足鼓楹鼓悬鼔皆是也后世或以建鼓为又一鼔者误矣
  西北隅之鼓合应钟黄钟大吕之声东北隅之鼓合太簇夹钟姑洗之声东北隅之鼓合防賔林钟之声西南隅之鼓合夷则南吕无射之声依月均而考击之于义或然议者非之踈矣且三代所尚之色夏后氏以黑商人以白周人以赤则鼓之色称之亦可知矣
  建鼔植于四隅皆有左鞞右应干隅左鞞应钟亥之位也中鼓黄钟子之位也右应大吕丑之位也艮隅左鞞太簇寅之位也中鼓夹钟卯之位也右应姑洗辰之位也防隅右应仲吕己之位也中鼓防賔午之位也左鞞林钟未之位也坤隅右应夷则申之位也中鼓南吕酉之位也左鞞无射戌之位也宜随月建依律吕之均击之
  木
  陈氏乐书曰木者所以合止乐之器其卦则巽其方东南之维其时春夏之交其风清明其律夹钟其声一其音直立夏之气也先王作乐斵之以为敔柷之属焉乐记曰作为椌楬徳音之音柷敔以椌楬为用椌楬以柷敔为体二者之声一合一止未尝不相待也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
  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连底旁开孔内手于中击之以举乐敔状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龃龉碎竹以击其首而逆戛之以止乐柷之中东方图以青隠而为青龙南方图以赤隠而为丹凤西方图以白隠而为驺虞北方图以黒隠而为灵中央图以黄隠而为神螾
  中有椎柄连底撞之令左右击
  栎之长尺曰籈唐制用竹以二尺四寸析为十二茎乐将终先击其首次三戛龃龉而止
  竹 陈氏乐书曰上古圣人本隂阳别风声审清浊铸金作钟主十二月之声效升降之气立和适之音然钟难分别又截竹为管谓之律者声之清浊率法以长短为制故也黄帝以聴为之逺取诸物也夏禹以声为之近取诸身也又曰先王之制管所以道达隂阳之声然阳竒而孤隂隅而羣阳大而寡隂小而众阳显而明隂幽而晦孤竹之管与圜钟之宫合以之降天神取其竒而孤也丝竹之管与函钟之宫合以之出地取其小而众也隂竹之管与黄钟之宫合以之礼人取其幽而晦也易曰方以类聚物以羣分于斯见矣又曰乐以木为末竹为本古者以气律管截而吹之浊倍其声为堂下之乐头管所以和众乐之声以其探本故也 律吕之音十二乐器之音惟六各倍其六则亦有十二矣如太簇可以兼大吕姑洗可以兼夹钟亦可以兼仲吕林钟可以兼防賔南吕可以兼夷则应钟可以兼无射阳方律兼吕隂方吕兼律盖取其分数之相近自然有可兼之音以笛箎论之第一孔为黄钟宫第二孔为太簇商第三孔为姑洗角第四孔为林钟徴第五孔为南吕羽第六孔为应钟变宫其兼音之法全在吹气之缓急口唇之俯仰吹正唇正则得本音吹缓唇俯则兼浊吹急唇仰则兼清善吹者一孔取三音善聴者一孔知三音知一孔取三音之理则用今之乐器可以具律吕之全声惟在习之精通乃有得焉
  周官笙师掌教吹籥箫箎篴管五者皆出于笙师所教无非竹音之雅乐也
  乐考曰今太常笛从下而上二穴太簇半窍为大吕次上一穴为姑洗半窍为夹钟次上一穴为仲吕次上一穴为林钟半穴为防賔次上一穴为南吕半窍为夷则变声为应钟谓用黄钟清与仲吕双发为变声半窍为无射后一穴为黄钟清中管起应为首为宫次上穴大吕为商又次上穴夹钟为角又次上穴仲吕为变徴又次上穴防賔为正徴又次上穴夷则为羽变宫为无射谓后穴与第三穴双发是也如此即不用半窍谓之十二律用两笛成曲也今按习所且以太常半窍法起间声亦叶律施用风俗通曰笛涤也所以涤邪秽纳之雅正也长尺四寸七孔乐书曰笛之涤也可以涤荡邪气出扬正声七孔下调汉部用之盖古之造笛剪云夣之霜筠法龙吟之异韵所以涤荡邪气出扬正声者也其制可谓详矣昔人有吹笛而歌曰闲夜寂以清长笛亮且鸣则长笛六孔且黄钟一均如尺八而长晋桓子野之所善马融之所颂伏滔之所赋王子猷之所闻相如之所善蔡邕之所制也魏明帝时令和永受笛声以作律歌声浊者用长笛长律歌声清者用短笛短律古歌词曰长笛续短笛晋刘和善吹裁音十二以应律刘和之东箱长笛四尺二寸今乐府所用短笛尺其咫此笛长短之辨也乐考曰笛之为乐所以涤荡邪心归之雅正者也后世雅笛之制非窍而为五以合五声必窍而为六以叶六律传纬有六孔之説岂雅笛与古者论笛之良不过衡阳之簳也故师旷得其雄宋意得其防焉盖无异于伶伦断嶰谷雌雄之竹以为律吕也由是观之舜之箫韶九成凤凰至于来仪庸讵知非其雌雄之竹耶 手笛六孔如雅笛而小和岘论大乐小笛之制如雅笛而小其长九寸与黄钟律管等矣其孔有六与羗笛同矣昔宗同善吹以为新引唐云朝霞善吹以为新声孙处善吹而作犯调李牟善奏而风至皆一时妙手也 竪笛 竪笛之制六孔具黄钟一宫声应十二律之调陞之雅乐可也后世宫县用之不亦可乎晋时黄钟笛三尺八寸奚纵又减三尺六寸五分岂非于此欤
  十二箱笛陈氏乐书曰十二箱笛之制其长短之度増损有所不同故晋荀朂作律笛十二以正雅乐黄钟箱笛三尺八寸元嘉中钟宗之减为三尺四寸二分奚纵又减五分为三尺三寸七分纵又减一寸一分为三尺二寸六分姑洗箱笛三尺五寸宗之减为二尺九寸七分纵又减五分为二尺九寸二分防賔箱笛二尺九寸宗之减为二尺六寸纵又减二分为二尺五寸八分自余律笛无所损益一仍蔡邕之制而已至梁武帝又制十二笛冩四通声饮古钟玉律并周世古钟焉故黄钟笛三尺八寸大吕三尺六寸太簇三尺四寸夹钟三尺二寸姑洗三尺一寸中吕二尺九寸防賔二尺八寸林钟三尺二寸夷则一尺六寸南吕三尺五寸无射二尺四寸应钟二尺三寸然黄钟之元九合天地之气故其笛十有八调上生者悉倍其音下生者传差一调半上生悉五指应饮下生者悉三指应饮下生中吕虽云不复生至于数穷复本又得上生黄钟天地自然之数也黄钟十八调下生林钟七调黄钟笛三指声应林钟笛饮声林钟十调上生太簇十四调林钟笛五指声应太簇笛饮声太簇十四调下生南吕五调半太簇笛三指声应南吕笛饮声南吕五调半上生姑洗十一调南吕笛五指声应姑洗笛饮声姑洗十一调下生应钟四调姑洗三指声应应钟笛饮声应钟四调上生防賔八调应钟笛五指声应防賔笛饮声防賔八调上生大吕十六调防賔笛五指声应大吕笛饮声大吕十六调下生夷则六调大吕笛三指声应夷则笛饮声夷则六调上生夹钟十二调夷则笛五指声应夹钟笛饮声夹钟十二调下生无射四调半夹钟笛三指声应无射笛饮声无射四调半上生中吕九调无射五指声应中吕笛饮声虽当时号为雅乐考之先王之制其不及逺矣
  通曲世本云箎暴辛公所造尔雅曰大箎谓之沂箎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名曰翘横吹之小者尺二寸蔡邕月令章句箎竹也六孔有距横吹之诗云仲氏吹箎陈氏乐书曰箎之为器有底之笛也暴辛公善之非其所作者也大者尺有四寸隂数也其圆三寸阳数也小者尺有二寸其则全于隂数要皆有翘以通气一孔达寸有二分而横吹之或容覆或潜伏箎为不齐者也尔雅大埙谓之则六孔交鸣而喧哗沂则一孔而其声清辨或曰箎之为言啼也或曰沂之为言悲也岂其声自空而出若婴儿之悲啼然耶周官笙师教吹埙箎诗曰伯氏吹埙仲氏吹箎又曰天之牖民如埙如箎是埙箎异器而同乐伯仲异体而同气故诗人取以况焉世本以箎为管沈约非之当矣先儒言箎有六孔七孔八孔十孔之説以中声论之六孔六律之正声也八孔八音之正声也十孔五声正倍之声也盖其大小异制然耶箎吹孔如酸枣宋朝箎六孔而横吹下一穴在底节外次四穴在前一穴在后又一法节外一为太簇半穴为大吕次上一穴为姑洗半穴为夹钟又次上一穴为防賔半窍为仲吕又次上一穴为林钟又次上一穴为南吕半窍为夷则七窍全开为应钟半窍为无射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哨吹各有清声刘熙释名曰箎啼也声自孔出如婴儿啼声也广雅曰箎以竹为之长尺四寸有六孔前一后四头一月令仲夏之月调箎善调之使和故也洞冥记所谓吹霜条之箎亦岂过是东观汉记明帝幸南阳旧宅作雅乐奏鹿鸣用埙箎和之以娱嘉賔信乎一时之和乐陈氏乐书曰礼言吹箎掌之笙师诗言吹箎主之仲氏则箎亦笙类而仲氏以况中声中焉先王之雅乐也故后世推善吹者前有伍子胥后有朝云而已洛阳伽蓝记述后魏河间王琛有朝云者善吹箎能为团扇歌垅工声及琛为秦州刺史屡讨叛羗不胜因令朝云吹之羗人闻者皆感泣而降故秦语曰快马健儿不如老妪吹箎信乎乐之感人如此苟以之移风易俗天下胡为而不宁哉古史考曰古有箎尚矣苏成公善箎而记者因以为作误也或谓暴辛公所造亦无据矣旧制以箎为管是不知箎春分之音而管十二月之音也 容覆【巾也长孔在巾外】潜伏【短孔在巾底】
  匏 周官笙师掌教吹籥箫箎篴管五者皆出于笙师所教无非竹音之雅乐也今太常之所谓单箫即古之籥也所谓排箫即古之防箫筊箫也篴即横笛也管即律吕管也郭璞谓大者长尺四寸二十四管无底而善应故谓之防小者尺二寸十二管有底而交鸣故谓之筊盖应十二律正倍之声也盖箫者隂气之管坤以二四为六而地数至十而止故大者二十四管小者十二管取隂气自然之数其吹之之法惟排箫易吹一管一音无事假借而籥箎笛管皆一孔兼三音其吹之极难分晓全在口唇之俯仰吹气之缓急唇仰则清一律唇俯则浊一律仰而急者则为本律之半声如第一孔太簇也俯则兼大吕仰则兼夹钟仰而急则为太簇之半声二孔姑洗也仰则兼仲吕仰而急则为姑洗之半声三孔林钟也仰则兼夷则仰而急则为林钟之半声四孔南吕也仰则兼无射仰而急则为南吕之半声五孔应钟也仰则兼乎黄钟之半声故用今之籥箎篴管欲全乎律吕者其妙处在兼音也然吹之甚难非精熟者不能凡孔止六盖徴可以兼变徴
  尔雅曰笙十九簧曰巢十三簧曰和汉章帝时零陵文学奚景于舜祠得笙白玉管后代易之以竹耳释名曰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竹母曰匏以匏为之故曰匏陈氏乐书曰万物盈乎天地间入乎坎则革而趋新故其音革而为鼓成乎艮则始作而施生故其音匏而为笙古者造笙以曲沃之匏汝阳之篠列管匏中而施簧管端则美在其中钟而为宫盖所以道达冲气律中太簇立春之音也故有长短之制焉有六合之和焉故五经析疑曰笙者法万物始生道达隂阳之气故有长短黄钟为始法象凤凰盖笙为乐器其形凤翼其声凤鸣其长四尺大者十九簧谓之巢以众管在匏有凤巢之象也小者十三管谓之和以大者倡则小者和也仪礼有之三笙一和而成声是也大射仪乐人宿县于阼阶东笙磬西面其南笙钟盖笙艮音也于方为阳钟兑音也于方为隂周官笙师掌教吹笙共其钟笙之乐以教祴夏书曰笙镛以间是鼓应笙之钟而笙亦应之也眡了掌笙磬诗曰笙磬同音则磬干音也与笙同为阳声是击应笙之磬而笙亦应之也笙磬则异器而同音笙钟则异音而同乐仪礼有众笙之名而簜在建鼓之间盖众笙所以备和奏洽百礼岂特应钟磬而已哉鹿鸣所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应琴瑟之笙也賔之初筵曰籥舞笙鼓应鼓之笙也檀弓孔子十日而成笙歌仪礼歌鱼丽笙由庚笙之类应歌之笙然则笙之为用岂不备哉此帝舜用之所以凤仪子晋吹之所以凤鸣也记曰女娲之笙簧世本曰随作笙簧庸讵知随非女娲之臣乎黄帝制律以伶伦造钟以营援则女娲作笙竽以随不足疑矣宋朝李照作巢笙合二十四声以应律吕正倍之声作和笙应笙竽合清浊之声又自制大笙上之太乐亦可谓之复古制矣和笙凤笙陈氏乐书曰传曰大笙音声众而髙也小者音相和也斯不然笙大小之辨乎説文曰笙正月之音十三簧象凤身盖其簧十二以应十二律也其一以象闰也宋朝登歌用和笙取其大者唱则小者和非阮逸所谓其声清和也用十三簧非阮逸所谓十九簧也巢和若均用十九簧何以辨大小之器哉阮逸谓竽笙起第四管为黄钟巢笙起中音管为黄钟和簧起平调为黄钟各十九簧皆有四清声三浊声十二正声以编钟四清声参验则和声平调子是黄钟清也竽笙第五子是太簇清也中吕管是大吕清也中音子是夹钟清也既已谓之竽矣谓之笙矣安得合而一之为竽笙耶仪礼所谓三笙一和者不过四人相为倡和尔孰谓竽和类耶【阙】
  大竽小竽竽亦笙也今之笙竽以木代
  匏而漆殊愈于匏荆梁之南尚仍古制陈氏乐书曰昔女娲氏使随裁匏竹以为竽其形参差以象鸟翼火类也火数二其成数则七焉冬至吹黄钟之律而间音以竽冬则水王而竽以之则水器也水数一其成数以六焉因六而六之则三十六者竽之簧数也因七而六之则四十二寸者竽之长数也月令仲夏调笙竽淮南子谓孟夏吹笙竽盖不知此周官笙师掌教吹竽笙则竽亦笙类也以笙师教之虽异器同音皆立春之气也乐记曰圣人作为鼗鼓椌楬埙箎然后为之钟磬竽瑟以和之是乐之倡始者在鼗鼓椌楬埙箎其所谓钟磬竽瑟也特其和终者而已韩非子曰竽者五声之长竽先则钟瑟皆随竽倡则诸音皆和岂圣人制作之意哉説文曰竽管三十六簧象笙以竽宫管在中故也后世所存多二十三管具二均声焉
  簧 乐书曰月令中央土律中黄钟之宫则乐之有簧以宫管在中也莫非簧也有笙之簧有非笙中之簧鹿鸣曰吹笙鼔簧庄子言簧鼓笙中之簧也君子阳阳左执簧巧言曰巧言如簧非笙中之簧也传称王遥有五舌竹簧今民间有铁叶之簧岂非簧之变体欤
  十七管竽宋朝大乐诸工以竽巢和并为一器率取胡部十七管笙为之所异者特以宫管移之左右而不中尔虽名为雅乐胡音也或二十三管或十九管二十三管则兼乎四清二变十九管则兼乎十二律七音要皆非古制也李照虽更制大竽然不能革旧器而兼用之亦未为深知乐也
  三礼图有雅簧上下各六声韵谐律亦一时之制也乐考曰近代竽笙十九管盖后人象竽倍声因以名之然竽笙异器而同和故周官竽与笙均掌之以笙师焉既谓之竽矣安得又谓之笙乎古人之制必不然矣世人或谓大笙谓之簧是不知笙中有簧而簧非笙也
  土 以埙为徳音见于礼如埙如箎见于诗则埙之为器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数也中虚上鋭如秤锤然火之形也埙以水火相合而后成器亦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声故大者声合黄钟大吕小者声合太簇夹钟要在中声之和而已风俗通谓围五寸半长一寸半有四孔其通凡六空也盖取诸此尔雅大埙谓之以其六孔交鸣而喧哗故也谯周曰幽王之时暴辛公善埙世本曰暴公作埙盖埙之作其来尚矣谓暴公善埙可也谓之作埙臣未敢信矣埙又作壎者金方而土圆水平而火鋭一从熏火也其色为黒则水而已从圆则土之形圆故也或谓埙青之气阳气始起万物暄动据水土而萌始于十一月成于立春象万物萌出于土中是主土王四季所言非主正位六月而言亦一説也埙六孔上一前三后二王子年拾遗记曰春皇庖羲氏灼土为埙礼乐于是兴矣古有雅埙如鴈子颂埙如鸡子其声髙浊合乎雅颂故也今太常旧器无颂埙至皇祐中圣制颂埙调习声韵并合钟律
  颂埙雅埙对而吹之尤协律清和可谓善矣诚去二变而合六律庶乎先王之乐也
  革其用则先歌周礼所谓登歌令奏击拊是也荀卿曰架一钟而尚拊大戴礼曰架一磬而尚拊则拊设于一钟一磬之东其众器之父欤荀卿曰鼓其乐之君邪然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其众声之君欤乐记曰防守拊鼓堂上之乐众矣所待以作者在拊堂下之乐众矣所待以作者在鼓盖堂上则门内之治以拊为之父堂下则门外之治以鼓为之君陈氏乐书曰明堂位曰殷楹鼓以周官考之太仆建路鼓于大寝之门外仪礼大射建鼓在阼阶西南鼓则其所建楹也是楹为一楹而四棱也贯鼓于端犹四植之桓圭也庄子曰负建鼓建鼔可负则以楹贯而置之矣商颂曰置我鞉鼓是也魏晋以后复商制而植之亦谓之建鼓隋唐又栖翔鹭于其上国朝因之其制髙六尺六寸中植以柱设重斗方盖蒙以珠网张以绛紫绣罗四角有六龙竿皆御流苏辟璜以五防羽为饰竿首亦为翔鹭旁又挟鼙应二小鼓而左右然诗言应田县鼓则周制应田在县鼓之侧不在建鼔旁矣
  陈氏乐书曰又曰礼曰悬鼓在西应鼓在东诗曰应县鼓则县鼓周人所造之器始作乐而合乎祖者也以应鼓为和终之乐则县鼓其倡始之鼓欤盖宫县设之四隅轩县设之三隅判县设之东西
  宋仁宗明道时改制大乐直史馆宋祁上言县设建皷初不考击又无三鼗且旧用诸鼓率多陋敝于是勅元等详求典故而言曰建鼓四今皆具而不击别设四散鼓于县间击之以代建鼓干徳四年秘书监尹拙上言散鼓不详所置之由且于古无文去之便时虽奏可而散鼓于今仍在又雷鼓灵鼓虽击之皆不成声故常赖散鼓以为乐节而雷鼗灵鼗路鼗阙而未制今既修正雅乐谓宜申饬大匠改作诸鼓使击考有声及创为三鼗如鼓之制使先播之以通三鼔罢四散鼔如干徳诏书奏可时有上言以为雷八面前世用以迎神不载考击之法而太乐所制以柱贯中故击之无声更令改造山趺上出云以承鼓刻龙以饰柱面各一工击鼔一工左执鼓以先引凡圜丘降神六变初八面皆三击椎而左旋三步则止三者取阳数也又载击以为节率以此法至六成灵鼓路鼓亦如之
  元丰三年诏议乐礼部侍郎范镇上言太常无靁鼓灵鼓路鼓而以散鼓代之开元中有以尽鼓献者一鼓而八面六面四面明皇用之国朝郊庙或考或不考宫架中惟以散鼓代之不应经义安得为乐哉不报乐书曰雷天声也灵地徳也路人道也天神之乐六变而雷鼓雷鼗六面地之乐八变而灵鼓灵鼗八面人之乐九变而路鼓路鼗四面者金之为物能化不能变亦如之金非土不生以土之五加金之四此其乐所以九变欤
  景祐中太宗诏太常凡祀天神祭地祗享宗庙宫架毎奏降神四曲送神一曲先播鼗吹鸣柷次击散鼓凡三击而乐作散鼓随乐毎间一字二击之以为乐节凡乐终即播鼗戛敔散鼓相间三击而止然以散鼔代雷灵路用之至于陞降等乐复不用鼗鼔臣恐未合先王雅乐也且旧制三鼓皆以木交午相贯以两端为面故不能声又竿首为木凤焉圣朝诏为雷鼓八角冒革为一面承以槃轶转以金枢髹朱绘云冠柱以陞龙作靁车之象灵鼓六路鼓四饰亦如之其所异者竿首作翔鹭趺作猛兽而已其为建鼓一也隋制路作鹭岂以竿首有翔鹭而遂误之邪臣尝论古者立鼗鼓之制祭祀则先播鼗以兆奏三鼓飨燕则先击朔鼙以兆奏建鼓盖未尝并用也后世祀天神祭地祗享人鬼并设建鼓鞞应于四隅又设雷鼓灵鼔于架内道之左右晋鼔于架内道之中间非先王异祭享别同异之意也
  陈氏乐书曰鼔以节之鼗以兆之作乐之道也兆于北方则冬所以兆生物也八音兆于革音则鞉所以奏鼔也月令修鼗鞞世纪帝喾命垂作鼗鞞释名曰鞞禆也禆助鼓节也盖大者谓之鞞尔雅谓之麻以其音概而长也小者谓之鼗尔雅谓之料以其音清而不乱也盖鼓则击而不播鼗则播而不击雷鼓雷鼗六面而工十有二以二人各直一面左播鼗右击鼓故也灵鼓灵鼗八面而工十有六路鼓路鼗四面而工八人亦若是欤商颂言置我鞉鼓则鞉与鼓同植非有播击之异与周制差殊矣鬻子曰禹之治天下也县五声以聴曰语寡人以狱讼者挥鼗吕氏春秋曰武王有诫谨之鼗由是观之欲诫者必播鼗鼔矣盖鼗兆奏鼓者也作堂下之乐必先鼗鼓者岂非乐记所谓先鼓以警诫之意欤汉以大鼗施于大傩亦一时制也后世无闻焉
  乐书曰鼓之小者谓之应大者谓之鼖
  朔皷鼓周官小师凡小乐事鼔仪礼大射一建鼔在其南鼔朔鞞在北有瞽诗曰应田县鼔先儒以田为则朔鼙皆小鼔也以其引鼔故曰以其始鼔故曰朔后世乐府有左鼙右应之鼓设而不击用四散鼓在县四隅掌以为节不合仪礼之制革正之可也亦在县亦名鼙
  应鼔
  陈氏乐书曰礼器曰县鼓在西应鼓在东诗曰应田县鼓尔雅曰小鼓谓之应盖堂下之乐以管为本器之尤小者也应之为鼓鼙之尤小者也周官小师大祭祀下管击应鼓彻歌大享亦如之是作乐及其小者乃所以为也大师大祭祀击拊鼓亦此意欤今夫祀天神以雷鼓雷鼗祭地祗以灵鼓灵鼗享人以路鼔路鼗而又击应鼓者当堂上击拊之时则堂下击应鼓以应之然后播鼗而鼓矣应施于击拊又施于歌彻其乐之终始欤
  木柷敔不知谁所造乐记曰圣人作为椌楬
  宗仁宗明道时礼官言柷旧以方画木为之外图以时卉则可矣而中设一色非称也先儒之説曰有柄连底挏之郑康成以为投椎其中撞之今当创法垂久用明制作之意有所本焉
  陈氏乐书曰周官小师掌教播鼗柷敔周颂有瞽亦曰鼗磬柷敔盖堂下乐器以竹为本以木为末则管籥本也柷敔末也柷之为器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连撞之令左右击也隂始于二四终于八十隂数四八而以阳一主之所以作乐则于众乐先之而已非能成之也有兄之道焉此柷所以居宫县之东象春物之成始也敔之为器状类伏虎西方之隂物也背有二十七龃龉三九之数也栎之长尺曰籈十之数也阳成三变于九而以隂十胜之所以止乐则能以反为用特不至于流而失己亦有足禁过者焉此敔所以居宫县之西象秋物之成终也书曰戛击礼曰楷击乐记曰圣人作为椌楬荀卿曰鞉柷拊椌楬似万物盖柷敔以椌楬为体椌楬以戛楷击为用也尔雅曰所以鼓敔谓之止所以鼓柷谓之籈则柷以合乐而作之必鼓之欲其止者戒之于蚤也敔以节乐而止之必鼔之欲其籈者洁之于后也然乐之出虚故其作乐虚椌必用空琴必用桐拊必用糠皆以虚为本也及其止则归于实焉此敔所以为伏虎形欤然乐之张陈戛击必于堂上柷敔必于堂下何耶曰柷敔器也戛击所以作器也器则卑而在下作器者尊而在上是作乐也在下所以作之者在上在上命物者也在下受命者也岂非贵贱之等然邪今夫堂上之乐象庙朝之治堂下之乐象万物之治荀卿以拊柷椌楬为似万物则是以堂上之拊亦似之误矣柷敔椌楬皆一物而异名荀卿以柷敔离而二之亦误矣桓谭新论谓椌楬不如流郑之乐真有意哉宋朝太乐柷为方色以图瑞物东龙西虎南凤北而底为神螾敔因唐制用竹以二尺四寸析为十二茎乐将终先击其首次三戛龃龉而止与柷四面画山卉用木栎龃龉者异矣虽曰因时制宜要之非有意义孰若复古制之为愈哉先儒以柷为立夏之音又谓干主立冬隂阳终始故圣人承天以制柷敔一何踈邪晋宋故事四箱各有柷敔同时戛作亦非古人之制也隋牛罢之不亦宜乎
  通论乐考曰律吕之音十二乐器之音惟六各倍其六则亦有十二矣如太簇可以兼大吕姑洗可以兼夹钟亦可以兼仲吕林钟可以兼防賔南吕可以兼夷则应钟可以兼无射阳方律兼吕隂方吕兼律盖取其分数之相近自然有可兼之音以箫笛箎论之第一孔为黄钟宫第二孔为太簇商第三孔为姑洗角第四孔为林钟徴第五孔为南吕羽第六孔为应钟变宫故其次之也闭五孔开第一孔则宫音出焉今谓之合是矣闭四孔开第二孔则商音出焉今谓之四是矣闭三开三则角音出焉今谓之一是矣闭二开四则徴音出焉今谓之尺是矣闭上一开下五则羽音出焉今谓之工是矣闭下五孔独开上一孔则变宫之音出焉今谓之六是矣六本应钟之音今作清黄钟用之盖黄钟半律四寸五分应钟今律四寸六分有零亦以分数相近之易兼也其兼音之法全在吹气之缓急口唇之俯仰吹正唇正则得本音吹缓唇俯则兼浊吹急唇仰则兼清善吹者一孔取三音善聴者一孔知三音知一孔取三音之理则用今之乐器可以具律吕之全声惟在习之精通乃有得焉其于埙也五孔皆闭自上吹之为黄钟宫少仰则兼乎大吕也开前中孔为太簇商少仰则兼乎夹钟也并左孔为姑洗角少仰则兼乎仲吕也并右孔为林钟徴少俯则兼乎防賔也并后左则为南吕羽少俯则兼乎夷则也并后右则为应钟变宫少俯则兼乎无射也其于琴也对中晖弹之按第一黄钟上二寸则大吕按第二太簇上二寸则夹钟按第三姑洗上寸半则仲吕用浊兼清则进上近岳按第四林钟下二寸则防賔按第五南吕下半寸则夷则按第六应钟下一寸则无射用清兼浊则退下近焦其于瑟也于二十五取中一为君不动以前十二为律吕正声以后十二为律吕清声弹之之法合正与清而音成焉黄钟成于前后之一大吕成于前后之二太簇成于前后之三夹钟成于前后之四姑洗成于前后之五仲吕成于前后之六防賔成于前后之七林钟成于前后之八夷则成于前后之九南吕成于前后之十无射成于前后之十一应钟成于前后之十二琴之取音也以晖瑟之定音也以马近岳以渐清焉近焦以渐浊焉其和之之法也琴急则音在晖下琴缓则音在晖上瑟急则安马必近于焦瑟缓则安马必近于岳其于笙也管首入匏有内孔以铜蜡防处为簧簧之大者其声浊小者其声清清浊多寡由簧之大小亦取于管之短长凡簧各有外孔以手按其外孔则内簧之声鸣焉吹箫笛之法开其孔则鸣吹笙之法按其孔则鸣故曰吹笙鼓簧按者鼓也如鼓由击然后有声盖箫笛之声由外发笙簧之声由内转今笙十七管按第十二第十四之管孔而成黄钟宫声按第四第八第十一之管孔而成太簇商声按第三第十之管孔而成姑洗角声按第十五第四第十二第八之管孔而成林钟徴声按第七第三第十一之管孔而成南吕羽声按第十四第十三之管孔而成黄钟清声按第二第十三之管孔而成仲吕声大抵兼数管而成一律之音者一清一浊也浊者全律清者半律如合音有大合小合第十四管为大合第十二管为小合四音为大四小四第四管为大四管八管为小四第十一管为小清四一音有大一小一第三管为大一第十管为小一尺音有大尺小尺第十五管为大尺第十二管为清尺又借大四小四二管凑之共成尺音工音有大工小工第七管为大工管一管清工又借大一凑之共成工音六音有大六小六第十四管为大六第十管为小六上音有大上小上第二管为大上第十三管为小上其余大吕夹钟防賔夷则无射应钟则未用焉由此推之若制大笙二十四管毎二管共成一音则六律六吕之全声半声备焉一清一浊一东一西相对匹配而成音其制甚简其吹亦易孰谓古笙之难制而半声之难备于笙也哉今太常谱亦然

  苑洛志乐卷十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
  钦定四库全书
  苑洛志乐卷十一
  明 韩邦竒 撰
  舞象之释古今儒者之説或近于高逺荒唐或似乎卑浅鄙俗故不敢笔之于防惟各着其象于左
  圜丘 衣黄缘背负五星彩云武星冠文三山冠武左执干右执戚文左执籥右执翟武舞未开舞时戚内干外文舞未开舞时籥内翟外十二辰之向非至其处立犹在本位但向其辰耳武四佾在东文四佾在西荔枝带云头履
  降神 黄钟外调七声回宫
  黄钟为宫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苑洛志乐卷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苑洛志乐卷十二
  明 韩邦竒 撰
  方泽 黄衣縁背负五岳海波文余见圜丘
  舞尽声不尽则清奏
  凡进退不拘舞数多少进止一歩退止一歩如黄进则林退太进则南退
  舞不必屑屑于是圗各拟其祖宗之象为俯仰屈仲舞蹈可也
  降神
  与圜丘同【补注降神当用防宾一大调】
  祭尊以简为诚故天简于地地简于庙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
  钦定四库全书
  苑洛志乐卷十三
  明 韩邦竒 撰
  庙享 春夏衣秋冬黄衣余同圜丘
  祖宗之乐决不可奏于子孙之庙岂可以子孙坐于上而呈祖宗之形容哉子孙有功德者宜别为乐子孙之乐则可奏之祖宗之前以慰悦祖宗之心 舞容不必拘拘于古各象其成功可也
  舞一音而两奏再振其容甚雅观
  文武异容则文八佾武八佾初献武亚献文更出可也
  降神   同圜丘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苑洛志乐卷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苑洛志乐卷十四
  明 韩邦竒 撰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四>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四>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四>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四>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四>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四>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四>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四>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四>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四>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四>

  苑洛志乐卷十四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
  钦定四库全书
  苑洛志乐卷十五
  明 韩邦奇 撰
  瑟谱
  黄钟宫声去太簇商声一寸去接声大吕六分三厘去林钟应声三寸瑟黄钟折马后即大吕不必下一也一当二声则二十五足矣
  五声起调俱于宫声起如用羽声起上虚三声亦必自宫而推起至羽安其声
  边行一二三四等数律之序下一二三四等数入奏序周乐若顺行瑟必用五十姑洗以上通不用钟磬须用三十六笙亦须三十六管如古蜀笙凡古乐器多寡不一皆有由也变徴在瑟倡声则折角回宫仍在征
  古乐器必用三十六其声始尽后世止用黄钟五声往来成曲非不盈耳如十二律之变何止三子止用三其简至矣葢汉唐以下乐皆兴于在官但得盈耳了事足矣间有一二在野居下之人又不能自达宫商起者回宫在调外徴角羽起者回宫再调内顺者宫起全逆者宫起半
  周乐既用羽之羽便当用起调首律之声为宫若用次律起宫声则固次律为调也乃宫之羽非羽之羽也如应钟为调其羽为夷则用半夷则羽之羽为仲吕用半之半至大吕则无声可用以此知世传周乐非古也
  起声不一者示变也惟取其和而已孙子曰五声之变至不可穷也临用则必取其一以谐八音不可杂用正声既正而应声惟取其和而已难以拘其位也如黄钟在一而林钟之应在十三也盖林钟之位本在八全半倡应则用全律位
  瑟与琴不同琴一定而不可移商不可作徴瑟之商作徴可也作宫亦可也惟视马之逺近折马后则下一声
  凡起声首律半次律全还以次律本起声
  周乐起羽故宫声不及若大吕则黄钟调中七声毕则用大吕之正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体俱足无少无多亦自然也此谱止十二而不
  用之一在外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苑洛志乐巻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苑洛志乐巻十六
  明 韩邦奇 撰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
  钦定四库全书
  苑洛志乐巻十七
  明 韩邦奇 撰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
  钦定四库全书
  苑洛志乐卷十八
  明 韩邦奇 撰
  造律第一
  班固汉前志曰黄帝使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解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筩以聴鳯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此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至治之世天地之气合以生风天地之风气正十二律定
  刘昭汉后志曰伏羲作易纪阳气之初以为律法建日冬至之声以黄钟为宫太簇为商姑洗为角林钟为徴南吕为羽应钟为变宫防賔为变征此声气之元五音之正也又曰截管为律吹以攷声列以气道之本也蔡子曰律吕散亡其气不可复见然古人所以制作之意则犹可攷也太史公曰细若气微若声圣人因神而存之虽妙必効言黄钟始于声气之元也班固所谓黄帝使伶伦取竹断两节间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又曰天地之风气正而十二律定刘昭所谓伏羲纪阳气之初以为律法又曰吹以攷声列以气皆以声之清浊气之先后求黄钟者也是古人制作之意也夫律长则声浊而气先至极长则不成声而气不应律短则声清而气后至极短则不成声而气不应此其大凡也今欲求声气之中而莫适为凖则莫若且多截竹以拟黄钟之管防极其短或极其长长短之内每差一分以为一管皆即以其长短为九寸而度其围径如黄钟之法焉如是而更迭以吹则中声可得浅深以列则中气可验苟声和气应则黄钟之为黄钟信矣黄钟者信则十二律与度量衡权者得矣后世不知出此而唯尺之求晋氏而下则多求之金石梁隋以来又叅之秬黍下至王朴刚果自用遂専恃累黍而金石亦不复攷矣夫金石真伪固难尽信若秬黍则嵗有凶丰地有肥瘠种有长短大小圆妥不同尤不可恃况古人谓子谷秬黍中者实其龠则是先得黄钟而后度之以黍不足则易之以大有余则易之以小约九十黍之长中容千二百黍之实以见周径之广以生度量衡权之数而已非律生于黍也百世之下欲求百世之前之律者其亦求之于声气之元而母必之于秬黍则得之矣
  律长短围径之数第二
  司马迁律书
  本文         改正
  黄钟八寸七分一宫   八寸十分一
  林钟五寸七分四角   五寸十分四
  太簇七寸七分二商   七寸十分二
  南吕四寸七分八征   四寸十分八
  姑洗六寸七分四羽   六寸十分四
  应钟四寸二分三分二羽 四寸二分三分二
  防賔五寸六分三分一  五寸六分三分二【强四百八十六】大吕七寸四分三分一   七寸五分三分二【强四百□□五】夷则五寸四分三分二商  五寸□□三分二【弱二百一十六】夹钟六寸一分三分一   六寸七分三分一【强一百九十八】无射四寸四分三分二   四寸四分三分二【强六百□□二】仲吕五寸九分三分二征  五寸九分三分二【强五百八十一】蔡子曰律书此章所记分寸之法与他记不同以难晓故多误葢取黄钟之律九寸一寸九分凡八十一分而又以十约之为寸故云八寸十分一本作七分一者误也今以相生次序列而正之其应钟以下则有小分小分以三为法如厯家太少余分强弱耳其法未密也今以二千一百八十七为全分七百二十九为三分二千四百五十八为三分二余分之多者为强少者为弱列于逐律之下其误字悉正之隋志引此章中黄钟林钟太簇应钟四律寸分以为与班固司马彪郑氏蔡邕杜夔荀勗所论虽尺有增减而十二律之寸数并同则是时律书尚未误也及司马真索隠始以旧本作七分一为误其误亦未久也沈括亦曰此章七字皆当作十字误屈中画耳大要律书用相生分数相生之法以黄钟为八十一分今以十为寸法故有八寸一分汉前后志及诸家用审度分数审度之法以黄钟之长为九十分亦以十为寸法故有九十分法虽不同其长短则一故隋志云寸数并同也【其黄钟下有宫太簇下有商姑洗下有羽林钟下有角南吕下有征字晋志论律书五音相生而以宫生角角生啇商生征征生羽羽生宫求其理用防见通达者是也仲吕下有征夷则下有商应钟下有羽字三者未详亦疑后人误増也下云上九商八羽七角六宫五征九者即是上文声律数太簇八十为商姑洗七寸为羽林钟六寸为角南吕五寸为征黄钟九寸为宫其曰宫五征九误字也】
  汉志曰易曰参天两地而倚数天之数始于一终于二十五其义纪之以三故置一得三又二十五分之六凢二十五置终天之数得八十一以天地五位之合终于十者乗之为八百一十分应厯一统【孟康曰十九嵗为一章一统凡八十二章】千五百三十九嵗之章数黄钟之实也繇此之义起十二调之周径【孟康曰律孔径三分参天数也围九分终天数也】地之数始于二终于三十其义纪之以两故置一得二凡三十置终地之数得六十以地中六数乗之为三百六十分当期之日林钟之实也【孟康曰林钟长六寸围六分以围乗长得三百六十分】人者继天顺地序气成物统八卦调八风理八政正八节谐八音舞八风监八方被八荒以终天地之功故八八六十四其义极天地之变以天地五位之合终于十者乗之为六百四十分以应六十四卦太簇之实也【孟康曰太簇长八寸围八分为积六百四十分也】
  蔡子曰汉志以黄钟林钟太簇三律之长自相乗又因之以十也黄钟长九寸九九八十一又以十因之为八百一十林钟长六寸六六三十六又以十因之为三百六十太簇长八寸八八六十四又以十因之为六百四十黄钟应厯一统林钟当期之日太簇应六十四卦皆倚数配合为説而已独黄钟云繇此之义起十二调之周径盖黄钟十其广之分以为长十一其长之分以为广故空围九分积八百一十分其数与此相合长九寸积八百一十分则其周径可以数起矣即胡安定所谓径三分四厘六毫围十分二厘八毫者是也孟康不察乃谓凡律围径不同各以围乗长而得此数者葢未之攷也
  后汉郑康成月令注曰凡律空围九分【孔颖达疏曰诸律虽短长有差其围皆以九分为限】
  蔡邕铜龠铭曰龠黄钟之宫长九寸空围九分容秬黍一千二百粒称重十二铢两之为一合三分损益转生十一律【月令章句曰古之为钟律者以耳齐其声后人不能则假数以正其度度正则音以正矣钟以斤两尺寸中所容受升斗之数为法律亦以寸分长短为度故曰黄钟之管九寸径三分其余皆稍短虽大小围数无増减以度量者可以文载口传与众共知然不如耳决之明也】
  韦昭周语注曰黄钟之变也管长九寸径三分围九分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故黄钟之数立焉
  蔡子曰郑康成月令注云凡律空围九分蔡邕铜龠铭亦云空围九分葢空围中广九分也东都之乱乐律散已邕之时未乱当亲见之又晓解律吕而月令章句云径三分何也孟康韦昭之时汉斛虽在而律不存矣康昭等不通律吕故康云黄钟林钟太簇围径各异昭云黄钟径三分皆无足怪者隋氏之失岂康昭等有以启之与不知而作宜圣人所深戒也
  魏征隋志曰开皇元年平陈后牛辛彦之郑译何妥等叅攷古律度合依时代制律其黄钟之管俱径三分长九寸度自有损益故声有高下围径长短与度而差故容黍不同今列其数云
  晋前尺黄钟容黍八百八粒
  梁法尺黄钟容八百二十八
  梁表尺黄钟三其一容九百二十五其一容九百一十其一容一千一百二十
  汉官尺黄钟容九百三十九
  古银错题黄钟龠容一千二百
  宋氏尺即铁尺黄钟凡二其一容一千二百其一容一千四十七
  后魏前尺黄钟容一千一百一十五
  后周玉尺黄钟容一千二百六十七
  后魏中尺黄钟容一千五百五十五
  后魏后尺黄钟容一千八百一十九
  东魏尺黄钟容二千八百六十九
  万寳常水尺律母黄钟容黍一千三百二十
  梁表铁尺律黄钟副别者其长短及口空之围径并同而容黍或多或少皆是作者旁庣其腹使有盈虚
  蔡子曰梁表尺三律与宋氏尺二律容受不同史谓作者旁庣其腹使有盈虚则当时制作之踈亦可见矣晋前尺律黄钟止容八百八黍者失在于径三分也古银错与玉尺玉斗合玉斗之容受与晋前尺径三分四厘六毫者不甚相逺但玉尺律径不及三分故其律遂长而尺长于晋前尺一寸五分八厘葢自汉魏而下造律竟不能成而度之长短量之容受权衡之轻重皆戾于古大率皆由径三分之説误之也
  宋朝胡安定律吕议曰按厯代律吕之制黄钟之管长九十黍之广积九寸度之所由起也容千二百黍积八百一十分量之所由起也重十有二铢权衡之所由起也既度量权衡皆出于黄钟之龠则黄钟之龠围径容受可取四者之法交相酬验使不失其实也今验黄钟律管每长一分内实十三黍又三分黍之一围中容九方分也后世儒者执守孤法多不能贯知权量之法但制尺求律便为坚证因谓围九分者取空围圆长九分尔以是围九分之误遂有径三分之説若从径三围九之法则黄钟之管止容九百黍积止六百七分半如此则黄钟之声无从而正权量之法无从而生周之嘉量汉之铜斛皆不合其数矣
  蔡子曰十二律围径自先汉以前传记并无明文惟班志云黄钟八百一十分繇此之义起十二律之周径然其説乃是以律之长自乗而因之以十盖配合为説耳未可以为据也惟审度章云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嘉量章则以千二百黍实其龠谨衡权章则以千二百黍为十二铢则是累九十黍以为长积千二百黍以为广可见也夫长九十黍容千二百黍则空围当有九方分乃是围十分三厘八毫径三分四厘六毫也每一分容三十黍又三分黍之一以九十因之则一千二百也又汉斛铭文云律嘉量方尺圆其外庣旁九厘五毫幕六百十二寸深尺积一千六百二十寸容十斗嘉量之法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石一石积一千六百二十寸为分者一百六十二万一斗积一百六十二寸为分者十六万二千一升积十六寸二分为分者一万六千二百一合积一寸六分二厘为分者一千六百二十则黄钟之龠为八百一十分明矣空围八百一十分则长累九十黍广容一千二百黍矣盖十其广之分以为长十一其长之分以为广自然之数也自孟康以律之长十之一为围之谬其后韦昭之徒遂皆有径三分之説而隋志始着以为定论然累九十黍径三黍止容黍八百有奇终与一千二百黍之法两不相通而律竟不成唐因声制乐虽近于古而律亦非是本朝承袭皆不能觉独胡安定以为九分者方分也以破径三分之法然所定之律不本于声气之元一取之秬黍故其度量权衡皆与不合又不知变律之法但见仲吕反生不及黄钟之数乃迁就林钟已下诸律围径以就黄钟清声以夷则南吕为径三分围九分无射为径二分八厘围八八分四厘应钟为径二分六厘五毫围七分九厘五毫夫律以空围之同故其长短之异可以定声之高下而其所以为广狭长短者又莫不有自然之数非人之所能为也今其律之空围不同如此则亦不成律矣遂使十二律之声皆不当位反不如和岘旧乐之为条理亦可惜也房庻以径三分周围九分累黍容受不能相通遂废一黍为一分之法而増益班志八字以就其説范蜀公乃从而信之过矣黄钟之实第三
  淮南子曰规始于一一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三月而为一时故祭祀三饭以为礼丧纪三踊以节兵重三军以为制三叅物三三如九故黄钟之九寸而宫音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故黄钟之数立焉黄者土徳之色钟者气之所种也日冬至徳气为土土色黄故曰黄钟律之数六分为雌雄故曰十二钟以副十二月十二各以三成故置一而十一三之为积分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黄钟大数立焉 前汉志曰太极元气函三为一极申也元始也行于十二辰始动于子参之于丑得三又参之于寅得九又参之于夘得二十七又参之于辰得八十一又参之于已得二百四十三又参之于午得七百二十九又参之于未得二千一百八十七又参之于申得六千五百六十一又参之于酉得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又参之于戌得五万九千□□四十九又参之于亥得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此阴阳合徳气钟于子化生万物者也 律书曰置一而九三之以为法实如法得长一寸凡得九寸命曰黄钟之律
  蔡子曰淮南子谓置一而十一三之以为黄钟之大数即此置一而九三之以为寸法者其术一也夫置一而九三之既为寸法则七三之为分法五三之为厘法三三之为毫法一三之为丝法从可知矣律书独举寸法者盖已生于钟分内黙具律寸分厘毫丝之法而又于此律数之下指其大者以明凡例也一三之而得三三三之而得二十七五三之而得二百四十三七三之而得二千一百八十七九三之而得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故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以九分之则为二千一百八十七二千一百八十七以九分之则为二百四十三二百四十三以九分之则为二十七二十七以九分之则为三三者丝法也九其三得二十七则毫法也九其二十七得二百四十三则厘法也九其二百四十三得二千一百八十七则分法也九其二千一百八十七得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则寸法也一寸九分一分九厘一厘九毫一毫九丝以之生十一律以之生五声二变上下乗除参同契合无所不通葢数之自然也顾自淮南子史公之后即无识其意者如京房之六十律虽亦用此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之数然乃谓不盈寸者十之所得为分又不盈分者十之所得为小分以其余为强弱不知黄钟九寸以三损益数不出九苟不盈分者十之则其竒零无时而能尽虽泛以强弱该之而卒无以见强弱之为防何则其数之精微固有不可得而纪者矣至于杜佑胡瑗范蜀公等则又不复知有此数而以意强为之法故通典则自南吕而下各自为法固不可以见分厘毫丝之实胡范则止用八百一十分乃是以积实生量之数为律之长而其因乗之法亦用十数故其余筭亦皆弃而不録盖非有意于弃之实其重分累析至于无数之可纪故有所不得而録耳夫自丝以下虽非目力之所能分然既有其数而或一筭之差则法于此而遂变不以约十为九之法分之则有终不可得而齐者故淮南太史公之书其论此也已详特房等有不察耳【司马贞史记索隠注黄钟八寸十分一云律九九八十一故云八寸十分一汉书云长九寸者九分之寸也此则古人论律以九分为寸之明验也】
  三分损益上下相生第四
  吕氏春秋曰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簇太簇生南吕南吕生姑洗姑洗生应钟应钟生防賔防賔生太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夹钟夹钟生无射无射生仲吕三分所生益之一分以上生三分所生去其一分以下生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防賔为上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为下 淮南子曰黄钟位子其数八十一主十一月下生林钟林钟之数五十四主六月上生太簇太簇之数七十二主正月下生南吕南吕之数四十八主八月上生姑洗姑洗之数六十四主三月下生应钟应钟之数四十二主十月上生防賔防賔之数五十六主五月上生大吕大吕之数七十六主十二月下生夷则夷则之数五十一主七月上生夹钟夹钟之数六十八主二月下生无射无射之数四十五主九月上生仲吕仲吕之数六十主四月极不生
  蔡子曰吕氏淮南子上下相生与司马氏律书汉前志不同虽大吕夹钟仲吕用倍数则一然吕氏淮南不过以数之多寡为生之上下律吕阴阳皆错乱而无伦非其本法也
  律书生钟分
  子一分 丑三分二 寅九分八 夘二十七分十六 辰八十一分六十四 已二百四十三分一百二十八 午七百二十九分五百一十二 未二千一百八十七分一千□□二十四 申六千五百六十一分四千□□九十六 酉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八千一百九十二 戌五万九千□□四十九分三万二千七百六十八 亥一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分六万五千五百三十六
  蔡子曰此即三分损益上下相生之数其分字以上者皆黄钟之全数【子律数寅寸数辰分数午厘数申毫数戌丝数其丑夘己未酉亥则三分律寸分厘毫丝之法也】其分字以下者诸律所取于黄钟长短之数也【假令子一分则一为九寸是黄钟之全数丑三分二则一为三寸三三如九亦是黄钟之九寸二分取其二故林钟得六寸寅九分八则一为一寸亦是黄钟之九寸九分取其八故太簇得八寸】其上下相生之叙则晋志所谓在六律为阳则当位自得而下生于阴六吕为阴则得其所冲而上生于阳者是也【丑为林钟夘为南吕已为应钟未为大吕酉为夹钟亥为仲吕】大吕夹钟仲吕止得半声必用倍数乃与天地之气相应其寸分厘毫丝皆积九以为法详见上章
  汉前志曰黄钟三分损一下生林钟三分林钟益一上生太簇三分太簇损一下生南吕三分南吕益一上生姑洗三分姑洗损一下生应钟三分应钟益一上生防賔三分防賔损一下生大吕三分大吕益一上生无射三分无射损一下生仲吕阴阳相生自黄钟始而左旋八八为伍 律书曰术曰以下生者倍其实三其法上生者四其实三其法【假令黄钟九寸下生则倍其实为一尺八寸三其法乃为六寸而得林钟林钟六寸上生则四其实为二尺四寸三其法乃为八寸而得太簇他皆仿此】 汉后志曰术曰阳以圆为形其性动阴以方为节其性静动者数三静者数二以阳生阴倍之以阴生阳四之皆三而一阳生阴曰下生阴生阳曰上生上生不得过黄钟之清浊下生不得及黄钟之数实皆参天两地圆葢方覆六耦承竒之道也黄钟律吕之首而生十一律者也
  和声第五
  汉前志曰黄钟为宫则太簇姑洗林钟南吕皆以正声应无有忽微不复与他律为役者同心一统之义也非黄钟而他律虽当其月自宫者则其和应之律有空积忽微不得其正此黄钟至尊亡与并也
  蔡子曰黄钟为十二律之首他律无大于黄钟故其正声不为他律役其半声当为四寸五分而前乃云无者以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之数不可分又三分损益上下相生之所不及故亦无所用也至于大吕之变宫夹钟之羽仲吕之徴防賔之变征夷则之角无射之啇自用变律半声非复黄钟矣此其所以最尊而为君之象然亦非人之所能为乃数之自然他律虽欲役之而不可得也此一节最为律吕旋宫用声之纲领古人言之已详唯杜佑通典再生黄钟之法为得之而他人皆不及也【佑説见下条】
  汉后志京房六十律
  黄钟   【子】  黄钟生林钟【未】
  林钟生太簇【寅】  太簇生南吕【酉】
  南吕生姑洗【辰】  姑洗生应钟【亥】
  应钟生防賔【午】  防賔生大吕【丑】
  大吕生夷则【申】  夷则生夹钟【夘】
  夹钟生无射【戌】  无射生仲吕【已】
  仲吕生执始【子】  执始生去灭【未】
  去灭生时息【寅】  时息生结躬【酉】
  结躬生变虞【辰】  变虞生迟内【亥】
  迟内生盛变【午】  盛变生分否【丑】
  分否生解形【申】  解形生开时【夘】
  开时生闭掩【戌】  闭掩生南中【已】
  南中生丙盛【子】  丙盛生安度【未】
  安度生屈齐【寅】  屈齐生归期【酉】
  归期生路时【辰】  路时生未育【亥】
  未育生离宫【午】  离宫生凌阴【丑】
  凌阴生去南【申】  去南生族嘉【卯】
  族嘉生邻齐【戌】  邻齐生内负【已】
  内负生分动【子】  分动生归嘉【未】
  归嘉生随时【寅】  随时生未卯【酉】
  未卯生形始【辰】  形始生迟时【亥】
  迟时生制时【午】  制时生少出【丑】
  少出生分积【申】  分积生争南【夘】
  争南生期保【戌】  期保生物应【已】
  物应生质未【子】  质未生否与【未】
  否与生形晋【寅】  形晋生惟汗【酉】
  惟汗生依行【辰】  依行生包育【亥】
  包育生谦待【未】  谦待生未知【寅】
  未知生白吕【酉】  白吕生南授【辰】
  南授生分乌【亥】  分乌生南事【午】
  蔡子曰世之论律者皆以十二律为循环相生不知三分损益之数往而不返仲吕再生黄钟止得八寸七分有竒不成黄钟正声京房觉其如此故仲吕再生别名执始转生四十八律其三分损益不尽之筭或弃或増夫仲吕上生不成黄钟京房之见则是矣至于转生四十八律则是不知变律之数止于六者出于自然不可复加虽强加之而亦无所用也况律学微妙其生数立法正在毫厘秒忽之间今乃以不尽之筭不容损益遂或弃之或増之则其畸赢赘之积亦不得为此律矣又依行在辰上生包育编于黄钟之次乃是隔九其黄钟林钟太簇南吕姑洗每律统五律防賔应钟毎律统四律大吕夹钟仲吕夷则无射每律统三律三五不周多寡不例其与反生黄钟相去五十百歩之间耳意者房之所传出于焦氏焦氏卦气之学亦去四而为六十故其推律亦必求合卦气之数不知数之自然在律者不可増而于卦者不可减也何承天刘焯讥房之病盖得其一二然承天与焯皆欲増林钟已下十一律之分使至仲吕反生黄钟还得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之数如此则是惟黄钟一律成律他十一律皆不应三分损益之数其失又甚于房矣可谓目察秋毫而不见其睫也
  杜佑通典曰陈仲儒云调声之体宫商宜浊征羽宜清若依公孙崇止以十二律而云还相为宫清浊悉足非惟未练五调调器之法至于五声次第自是不足何者黄钟为声气之元其管最长故以黄钟为宫太簇为商林钟为征则一相顺若均之八音犹须错采众声配成其美若以应钟为宫大吕为商防賔为征则征浊而宫清虽有其韵不成音曲若以无射为宫则十二律中惟得取仲吕为征其商角羽并无其韵若以仲吕为宫则十二律内全无所取何者仲吕为十二律之穷变律之首也依京房书仲吕为宫乃以去灭为商执始为征然后成韵而崇乃以仲吕为宫犹用林钟为商黄钟为征何由可谐
  按仲儒所以攻公孙崇者当矣其论应钟为宫大吕为商防賔为征商征皆浊于宫虽有其韵不成音曲又谓仲吕为宫则十二律内全无所取尤为的切然仲儒所主是亰氏六十律不知依行为宫包育为征果成音曲乎果有其韵乎盖仲儒知仲吕之反生不可为黄钟而不知变至于六则数穷不生虽或増或弃成就使然之数强生余律亦无所用也
  通典曰十二律相生之法自黄钟始【黄钟之管九寸】三分损益下生林钟林钟上生太簇太簇下生南吕南吕上生姑洗姑洗下生应钟应钟上生防賔防賔上生大吕大吕下生夷则夷则上生夹钟夹钟下生无射无射上生仲吕【仲吕之管长六寸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寸之万二千九百七十四】此谓十二律长短相生一终于仲吕之法又制十二钟以准十二律之正声又鳬氏为钟以律计自倍半以子声比正声则正声为倍以正声比子声则子声为半但先儒释用倍声有二义一义云半十二律正律为十二子声之钟二义云从于仲吕之管寸数以三分益一上生黄钟以所得管之寸数然后半之以为子声之钟其为变正声之法者以黄钟之管正声九寸子声则四寸半又上下相生之法者以仲吕之管长六寸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寸之万二千九百七十四上生黄钟三分益一得八寸五万九千□□四十九分寸之五万一千八百九十六半之得四寸五万九千□□四十九分寸之二万五千九百四十八以为黄钟又上下相生以至仲吕皆以相生所得之律寸数半之以为子声之律
  蔡子曰此説黄钟九寸生十一律有十二子声所谓正律正半律也又自仲吕上生黄钟黄钟八寸五万九千□□四十九分寸之五万一千八百九十六又生十一律亦有十二子声即所谓变律变半律也正变及半凡四十八声上下相生最得汉志所谓黄钟不复为他律役之意与律书五声大小次第之法但变律止于应钟虽设而无所用则其实三十六声而已其间阳律不用变声而黄钟又不用正半声阴吕不用正半声而应钟又不用变半声其实又二十八声而已其详见于前篇之八章
  五声小大之次第六
  国语曰大不逾宫细不过羽夫宫音之主也第以及羽律书曰律数九九八十一以为宫三分去一五十四
  以为征三分益一七十二以为商三分去一四十八以为羽三分益一六十四以为角 通典曰古之神瞽攷律均声必先立黄钟之均【五声十二律起于黄钟之气数】黄钟之管以九寸为法【度其中气明其阳数之极】故用九自乗为管丝之数【九九八十一数】其増减之法又以三为度以上生者皆三分益一下生者皆三分去一宫生征【三分宫数八十一则分各二十七下生者去一去二十七余有五十四以为徴故征数五十四也】征生商【三分征数五十四则分各十八土生者益一加十八于五十四得七十二以为为商故商数七十二也】商生羽【三分商数七十二则分各二十四下生者去其一去二十四得四十八以为羽故羽数四十八也】羽生角【三分羽数四十八则分各十六上生者益一加十六于四十八则得六十四以为角故角数六十四也】此五声小大之次也是黄钟为均用五声之法以下十一辰辰各有五声其为宫商之法亦如之辰各有五声合为六十声是十二律之正声也蔡子曰宫声之数八十一商声之数七十二角声之数六十四征声之数五十四羽声之数四十八是黄钟一均之数而十一律于此取法焉通典所谓以下十一辰辰各五声其为宫为商之法亦如之者是也夫以十二律之宫长短不同而其臣民事物尊卑莫不有序而不相陵犯良以是耳沈括不知此理乃以为五十四在黄钟为征在夹钟为角在仲吕为商者其亦误矣俗乐之有清声盖亦畧知此意但不知仲吕反生黄钟黄钟又自林钟再生太簇皆为变律己非黄钟太簇之正声耳胡安定知其如此故于四清声皆小其围径则黄钟太簇二声虽合而大吕夹钟二声又非本律之半且自夷则至应钟四律皆以次小其围径以就之遂使十二律五声皆有不得其正者则亦不成乐矣若李照蜀公止用十二律则又全然不知此理者也盖乐之和者在于三分损益乐之辨者在于上下相生若李照蜀公之法其合于三分损益者则和矣自夷则以下则其臣民事物岂能尊卑有辨而不相陵犯乎晋荀朂之笛梁武帝之通亦不知此而有作者也
  变宫变征第七
  春秋左氏传晏子曰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 汉前志曰书曰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七始咏以出纳五言汝聴 淮南子曰宫生征征生商商生羽羽生角角生应钟比于正音故为和应钟生防賔不比于正音故为缪 通典注曰按应钟为变宫防賔为变征自殷以前但有五音自周以来加文武二声谓之七声五声为正二声为变变者和也言七始便欲起调
  蔡子曰宫与商商与角征与羽相去皆一律角与征羽与宫相去独二律一律则近而和二律则逺而不相及故宫羽之间有变宫角征之间有变征此亦出于自然左氏所谓七音汉前志所谓七始是也然五声者正声故以起调毕曲为诸声之纲至二变声则宫不成宫征不成征不比于正音但可以济五声之之所不及而已然有五音而无二变亦不可以成乐也
  六十调第八
  周礼曰春官大司乐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太簇为征姑洗为羽雷鼔雷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凡乐函钟为宫太簇为角姑洗为征南吕为羽灵鼔灵鼗孙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若乐八变则地示皆出可得而礼矣凡乐黄钟为宫大吕为角太簇为征应钟为羽路鼓路鼗阴竹之管龙门之琴瑟九徳之歌九磬之舞于宗庙之中奏之若乐九变则人可得而礼矣
  蔡子曰祭祀之乐不用商声只有宫角征羽四声无变宫变徴盖古人变宫变征不为调也左氏传曰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夫五降之后更有变宫变征而曰不容弹者以二变之不可为调也【或问周礼大司乐説宫角征羽与七声不合如何朱子曰此是降神之乐如黄钟为宫大吕为角太簇为征应钟为羽自是四乐各举其一者而言之以大吕为角则南吕为宫太簇为征则林钟为宫应钟为羽则太簇为宫以七声推之合如此注家之说非也】
  礼记礼运曰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郑氏注曰五声宫商角征羽也其管阳曰律阴曰吕布十二辰始于黄钟管长九寸下生者三分去一上生者三分益一终于仲吕更相为宫凡六十也孔氏防曰黄钟为第一宫下生林钟为征上生太簇为商下生南吕为羽上生姑洗为角林钟为第二宫上生太簇为征下生南吕为商上生姑洗为羽下生应钟为角太簇为第三宫下生南吕为征上生姑洗为商下生应钟为羽上生防賔为角南吕为第四宫上生姑沈为征下生应钟为商上生防賔为羽上生大吕为角姑洗为第五宫下生应钟为征上生防賔为商上生大吕为羽下生夷则为角应钟为第六宫上生防賔为征上生大吕为商下生夷则为羽上生夹钟为角防賔为第七宫上生大吕为征下生夷则为商上生夹钟为羽下生无射为角大吕为第八宫下生夷则为征上生夹钟为商下生无射为羽上生仲吕为角夷则为第九宫上生夹钟为征下生无射为商上生仲吕为羽上生黄钟为角夹钟为第十宫下生无射为征上生仲吕为商上生黄钟为羽下生林钟为角无射为第十一宫上生仲吕为征上生黄钟为商下生林钟为羽上生太簇为角仲吕为第十二宫上生黄钟为征下生林钟为商上生太簇为羽下生南吕为角是十二宫各有五声凢六十声 淮南子曰一律而五音十二律而为六十音因而六之六六三十六故三百六十音以当一嵗之日故律厯之数天之道也
  蔡子曰五声者所以起调毕曲为诸声之纲领礼运所谓还相为宫所以始于黄钟终于南吕也后世以变宫变征参而八十四调其亦不攷矣
  气第九
  后汉志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按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按厯而之气至者灰去其为气所动者其灰散人及风所动者其灰聚 隋志后齐神武霸府田曹叅军信都芳深有巧思能以管气仰观云色尝与人对语即指天曰孟春之气至矣人往验管而飞灰已应毎月所言皆无爽又为轮扇二十四埋地中以测二十四气每一气感则一扇自动他扇自住与管灰相应若符契焉开皇九年平陈后高祖遣毛爽及蔡子元于普明等以节气依古于三重密室之内以木为按十有二具毎取律吕之管随十二辰位置于按上而以土埋之上平于地中实葭莩之灰以轻缇素覆律口毎其月气至与律冥符则灰飞冲素散出于外而气应有早晚灰飞有多少或初入月其气即应或至中下旬间气始应者或灰飞出三五夜而尽或终月才飞少许者高祖异之以问牛牛对曰灰飞半出为和气吹灰全出为猛气吹灰不能出为衰气吹和气应者其政平猛气应者其臣纵衰气应者其君暴高祖駮之曰臣纵君暴其政不平非日别而月异也今十二月于一嵗之内应用不同安得暴君纵臣若斯之甚也不能对令爽等草定其法爽因稽诸故实以着于篇名曰律谱其畧云汉兴张苍定律乃推五胜之法以为水徳寔因战国官失其守后秦灭学其道浸微苍补缀之未详究及孝武创制乃置恊律之官用李延年以为都尉颇解新声变曲未达音律之源至于元帝自晓音律郎官京房亦达其妙于后刘歆典领奏着其始末理渐研精班氏汉志尽歆所出也司马彪志并房所出也至于后汉尺度稍长魏代杜防亦制律吕以之气灰悉不飞晋光禄大夫荀勗得古铜管校防所制长古四分方知不调事由其误乃依周礼更造古尺用之定管声韵始调左晋之后渐又讹谬至梁武帝时犹有汲冢玉律宋苍梧时鑚为横吹然其长短厚薄大体具存臣先人栖诚学筭祖暅问律于何承天沈研三纪颇达其妙后为大常丞典司乐职乃取玉管及宋太史并以闻奏诏付大匠依样制管自斯以后律又飞灰侯景之乱臣兄喜于大乐得之后陈宣帝诣荆州为质俄遇梁元帝败喜没于周适欲上闻陈武帝立遂以十二管衍为六十律私气序并有征应至太建乃与均钟器合蔡子曰律者阳气之动阳声之始必声和气应然后可以见天地之心今不此之先而乃区区于黍之纵横古钱之大小其亦难矣然非精于厯数则气节亦未易正也

  苑洛志乐卷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苑洛志乐卷十九
  明 韩邦奇 撰
  度量权衡第十
  周礼典瑞璧羡以起度玉人璧羡度尺好三寸以为度
  蔡子曰尔雅曰肉倍好谓之璧羡延也此璧本圆径九寸好三寸肉六寸而裁其两旁各半寸以益上下也其好三寸所以为璧也裁其两旁以益上下所以为羡也袤十寸广八寸所以为度尺也以为度者以为长短之度也则周家十八寸寸皆为尺矣
  陈氏曰以十寸之尺起度则十尺为丈十丈为引以八寸之尺起度则八寸为寻倍寻为常【説文曰人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周制寸咫尺寻常仞皆以人体为法又曰妇人手八寸谓之咫周尺也又日丈丈夫也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人夫】
  审度
  史记曰夏禹以身为度以声为律礼记曰丈夫布手为尺周官云璧羡起度郑司农云羡长也此璧径尺以起度量易纬通卦验十马尾为一分淮南子云秋分而禾定定而禾熟律数十二而当一粟十二粟而当一寸者禾蕙芒也説苑云度量权衡以粟生一粟为一分孙子筭术云蚕所生吐丝为忽十忽为杪十杪为毫十毫为厘十厘为分此皆起度之源其文舛互唯汉志度者所以度长短也本起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黍为黄钟之长一黍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十尺为一丈十丈为一引五度审矣后之作者又凭此説以律度量衡并因秬黍散为诸法其率可通故也黍有大小之差年有丰耗之异末代量校每有不同又俗传讹替渐至増损今畧举诸代尺度一十五等并异同之説如左
  一周尺
  汉志王莽时刘歆铜斛尺
  后汉建武铜尺
  晋泰始十年荀勗律尺为晋前尺
  祖冲之所传铜尺
  徐广徐爰王隠等晋书云武帝泰初九年中书监荀勗校太乐八音不和始知为后汉至魏尺长于古四分有余勗乃部著作郎刘恭依周礼制尺所谓古尺也依古尺更铸铜律吕以调声韵以尺量古器与本铭尺寸无差又汲郡盗发魏襄王冡得古周时玉律及钟磬与新律声韵闇同于时郡国或得汉时故钟吹新律命之皆应梁武钟律纬云祖冲之所传铜尺其铭曰晋泰始十年中书考古器揆校今尺长四分半所校古法有七品一曰姑洗玉律二曰小吕玉律三曰两京铜望臬四曰金错望臬五曰铜斛六曰古钱七曰建武钱八曰建武铜尺姑洗微强西京望臬微弱其余与此尺同【铭八十二字】此尺者勗新尺也今尺杜防尺也雷次宗何之二人作钟律图所载荀勗校量古尺文与此铭同而萧吉乐谱谓为梁朝所考七品谬也今以此尺为本以校诸代尺云
  二晋田父玉尺
  梁法尺实比晋前尺一尺七厘
  梁武帝钟律纬称主衣从上相承有周时铜尺一枚古玉律八枚检主衣周尺东昬用为章信尺不复存玉律一口箫余定七枚夹钟有昔题刻乃制为尺以相参验取细毫中黍积次酬定合之最为详密长祖冲之尺校半分以新尺制为四器名为通又依新尺为笛以命古钟按刻夷则以笛命饮和韵夷则定合按此两尺长短近同
  三梁表尺实比晋前尺一尺二分二厘一毫有竒萧吉云出于司马法梁朝刻其度于影表以则影按此则奉朝请祖暅所筭造铜圭影表者也经陈灭入朝大业中议以合古乃用之调律以制钟磬等八音乐器
  四汉官尺实比晋尺一尺三分七毫
  晋时始平掘地得古铜尺
  萧吉乐谱云汉章帝时零陵文学史奚景于泠道县舜庙下得玉律度为此尺畅晋诸公讃云荀勗新造钟律时人并称其精宻唯陈留阮咸讥其声高后始平掘地得古铜尺嵗久欲腐以校荀勗今尺短校四分时人以咸为解此两尺长短近同
  五魏尺杜夔所用调律比晋前尺一尺四寸七厘魏陈留王景元四年刘徽注九章云王莽时刘歆斛尺弱于今尺四寸五厘比魏尺其斛深九寸五分五厘即晋荀勗所云杜防尺长于今尺四寸半是也
  六晋后尺实比晋前尺一尺六寸二厘
  萧吉云晋氏江东所用
  七后魏前尺实比晋前尺一尺二寸亡厘
  八中尺实比晋前又一尺二寸一分一厘
  九后尺实比晋前尺一尺二寸八分一厘【即开皇官尺及后周市尺】后周市尺比玉尺一尺九分三厘
  开皇官尺即铁尺一尺二寸
  此后魏初及东西分国后周末用玉尺之前杂用此等尺甄鸾筭术云周朝市尺得玉尺九分三厘或传梁时有志公道人作此尺寄入周朝云与多须老翁周大祖及隋高祖各自以为谓已周朝人间行用及开皇初着令以为官尺百司用之终于仁夀大业中人间或私用之
  十东魏后尺实比晋前尺一尺五寸八毫
  此是魏中尉元延明累黍用半周之广为尺齐朝因而用之魏收魏史律厯志云公孙崇永平中更造新尺以一黍之长累为寸法寻大常卿刘芳受诏修乐以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即为一分而中尉元匡以一黍之广度黍二缝以取一分三家纷竞久不能决太和中十九年高祖诏以一黍之广用成分体九十之黍黄钟之长以定铜尺有司奏从前诏而芳尺同高祖所制故遂典修金石迄武定未有论律者
  十一蔡邕铜籥尺
  后周玉尺实比晋前尺一尺一寸五分八厘
  从上相承有铜籥一以银错题其铭曰籥黄钟之宫长九寸空围九分容秬黍一千二百粒秤重十二铢两之以为一合三分损益转生十二律祖孝孙云相承传是蔡邕铜籥后周武帝保定中诏遣大宗伯卢景宣上党公长孙绍逺岐国公斛斯征等累黍造尺纵横不定后因修仓掘地得古玊尺以为正器据斗造律度量衡因用此尺大赦改元天和百司行用终于大象之末其律黄钟与蔡邕古籥同
  十二宋氏尺实晋前尺一尺六分四厘
  钱乐之浑天仪尺
  后周铁尺
  开皇初调钟律尺及平陈后调钟律水尺此宋代人间所用尺传入齐梁陈以制乐律与后晋尺及梁时俗尺刘曜浑仪尺畧相依近当由人间恒用増损讹替之所致也周建徳六年平齐后即以此同律度量颁于天下其后宣帝时达奚震及牛等议曰切惟权衡度量经邦楙轨诚须详求故实攷校得中谨寻今之铁尺是太祖遣尚书故苏绰所造当时检勘用为前周之尺验其长短与宋尺符同即以调钟律并用均田度地今以上党羊头山黍依汉书律厯志度之若以大者稠累依数满尺实于黄钟之律须撼乃容若以中者累尺虽复小稀实黄钟之律不动而满计此二事之殊良由消息未善其于铁尺终有一防且上党之黍有异他乡其色至乌其形圆重用之为量定不徒然正以时有水旱之差地有肥瘠之异取黍大小未必得中按许慎解秬黍体大本异于常疑今之大者正是其中累百满尺即是防古实籥之升才剰十余此恐围径或差造律未妙就如撼动取满论理亦通今勘周汉古钱大小有合宋氏浑仪尺度无舛又依淮南累粟十二成寸明先王制法索隠钩深以律计分义无差异汉书食货志云黄金方寸其重一斤今铸金校验铁尺为近依文据理符防处多且平齐之始已用宣布今因而为定弥合时宜至于玊尺累黍以广为长累既有剰实复不满寻访古今恐不可用其晋梁尺量过为短小以黍实管弥复不容据律调声必致高急且八音克谐明王盛轨同律度量哲后通规臣等详校前经斟酌时事谓用铁尺于理为便未及详定高祖受终牛辛彦之郑译何妥等久议不决既平陈上以江东乐为善曰此华夏旧声虽随俗改变大体由是古法祖孝孙云平陈后废周玉尺律便用此铁尺律以一尺二寸即为市尺
  十三开皇十年万寳常所造律吕水尺实比晋前一尺一寸八分六厘今太乐库及内出铜律一部是万寳常所造名水尺律説称其黄钟律当铁尺南吕倍声南吕黄钟羽也故谓之水律尺
  十四杂尺赵刘曜浑天仪土圭尺长于梁法尺四分三厘实皆晋前尺一尺五寸
  十五梁朝俗间尺长于梁法尺六分三厘
  于刘曜浑仪尺二分实比晋前尺一尺七分一厘梁武钟律纬云宋武平原送浑天仪土圭云是张所作验浑仪铭题是光初四年铸土圭是光初八年并是刘曜所制非张衡也制以为尺长今新尺四分三厘短俗间尺二分新尺谓梁法尺也
  嘉量
  周礼防氏为量鬴深尺内方尺而圎其外其实一鬴其臋一寸其实一豆其耳三寸其实一升重一钧其声黄钟槩而不税其铭曰时文思索允臻其极嘉量既成以观四国永启厥后兹器为则春秋左氏传曰齐旧四量豆区鬴钟四升曰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鬴六斗四升也鬴则则钟六十四斗也郑以为方尺积千寸比九章粟米法少二升八十一分升之二十二祖冲之以筭术攷之积凡一千五百六十二寸半方尺而圎其外减傍一厘八毫其径一尺四寸一分四毫七抄二忽有奇而深尺即古斛之制也
  九章商功法程粟一斛积二千七百寸米一斛积一千六百二十寸菽苽麻麦一斛积二千四百三十寸此据精麄为率使价齐而不等其器之积寸也以米斛为正则同于汉志孙子筭术曰六粟为圭十圭为抄十抄为撮十撮为勺十勺为合应劭曰圭者自然之形阴阳之始四圭为撮孟康曰六十四黍为圭汉志曰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于黄钟之籥用度数审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籥以井水准其槩合籥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五嘉量矣其法用铜方尺而圎外旁有庣焉其上为斛其下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为合籥其状似爵以縻爵禄上三下二参天两地圆而函方左一右二阴阳之象也圆象规其重二钧备气物之数各万有一千五百二十也声中黄钟始于黄钟而反覆焉其斛铭曰律嘉量斛方尺而圆其外庣旁九厘五毫羃百六十二寸深尺积一千六百二十寸容十寸祖冲之以圆率考之此斛当径一尺四寸三分六厘一毫九抄二忽庣旁一分九毫有奇刘歆庣旁少一厘四毫有竒歆数术不精之所致也魏陈留工景元四年刘徽注九章商功曰当今大司农斛圆径一尺三寸五分五厘深一尺积一千四百四十一寸十分之三王莽铜斛于今尺为深九寸五分五厘径一尺三寸六分八厘七毫以徽术计之于今斛为容九斗七升四合有奇此斛大而尺长王莽斛小而尺短也
  梁陈依古齐以古升五升为一斗后周武帝保定元年辛已五月晋国造仓获古玉斗暨五年乙酉冬十月诏改制铜律度遂致中和累黍积龠同兹玉量与衡度无差准为铜升用颁天下内径七寸一分深二寸八分重七斤八两天和二年丁亥正月癸酉朔十日戊子校定移地官府为式此铜升之铭也其玉升铭曰维大周保定元年嵗在重光月旅防賔晋国之有司修缮仓廪获古玉升形制典正若古之嘉量太师晋国公以闻勅纳于天府暨五年嵗在叶洽皇帝乃诏稽凖绳攷灰律不失圭撮不差累黍遂镕金写之用颁天下以合太平权衡度量今若以数计之玉升积玉尺一百一十寸八分有竒斛积一千一百八十五分七厘三毫九抄又甄鸾筭术云玉升一升得官斗一升三合四勺此玉升大而官升小也以数计之甄鸾所据后周官斗积玉尺九十七寸有竒斛积九百七十七寸有竒后周玉斗并副金错铜斗及建徳六年金错题铜斗实铜以秬黍定量以玉秤权之一升之实皆重六斤十三两开皇以古斗三升为一升大业初依复古斗
  衡权
  衡者平也权者重也衡所以任权而钧物平轻重也其道如底以见凖之正绳之直左旋见规右折见矩其在天也佐助璇玑斟酌建指以齐七政故曰玉衡权者铢两斤钧石也以秤物平施知轻重也古者黍累锤锱镮钩锊镒之目厯代差变其详未闻前志曰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籥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五权谨矣其制以义立之以物钧之其余大小之差以轻重为宜圜而环之今之肉好者周旋亡端终而复始亡穷已也权与物均而生衡衡运生规规圜生矩矩方生绳绳直生凖凖正则衡平而均衡矣是为五则备于钧器以为大范案赵书石勒十八年七月造建徳殿得圆石状如水碓其铭曰律权石重四钧同律度量衡有辛氏造续咸议是王莽时物后魏景明中并州人王显达献古铜权一枚上铭八十一字其铭曰律权石重四钧又云黄帝初祖徳市于虞虞帝始祖徳市于辛嵗在大梁龙集戊辰其定天命有人据土徳受正号即真改正建丑长寿隆崇同律度量衡稽当前人龙在已已嵗次实沈初班天下万国永遵子子孙孙享传亿年此亦王莽所制也其时大乐令公孙崇依汉志先修秤尺及见此权以新秤秤之重一百二十斤新秤与权合若符契于是符崇调乐孝文时一依汉志作斗尺
  梁陈依古秤齐以古秤一斤八两为一斤周玉秤四两当古秤四两
  隋开皇以古秤三斤为一斤大业中依复古秤
  唐太宗贞观时叶律郎张文收既定乐复铸铜律三百六十铜斛二铜秤二铜瓯十四秤尺一斛左右耳与臋皆方积十而登以至于斛与古玉尺玉斗同皆藏于大署武后时太常卿武延秀以为奇玩乃献之乃将考中宗庙乐有司奏请出之而秤尺已亡其迹犹存以常用度量校之尺当六之五量衡皆当三之一
  程氏演繁露曰通典叙六朝赋税而论其总曰其度量三升当今一升秤则三两当一两尺则一尺二寸当今一尺注云当今谓即时盖当佑之时也唐时一尺比六朝制一尺二寸也又曰开元九年勅度以十寸为尺尺二寸为大尺量以十升为斗斗三升为大斗此谓十寸而尺十升而斗者皆秬黍为定也钟律冠冕汤药皆用之此外官私悉用大者则黍尺一尺外更増三寸黍量一斗更増三升也唐志租绢长四丈二尺
  宋朝平定四方凡新邦悉颁度量于其境其伪俗尺度斗斛不中法度者皆去之
  太宗淳化三年三月诏曰书云恊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所以建国经而立民极也国家万邦咸乂九赋是均故出纳于有司系权衡之定如闻秬黍之制或差毫厘锤钧为奸害及黎庶宜令详定秤法着为通规事下有司监内藏库崇仪使刘蒙正刘承珪言太府寺旧铜式自一钱至十斤凡五十一轻重无凖外府嵗受黄金必毫厘计之式自钱始则伤于重遂寻究本末别制法物至景徳中承珪重加叅定而权衡之制盖为精备其法葢取汉制子谷秬黍为则广十黍以为寸从其大乐之尺【秬黍黒黍也乐尺自黄钟之管而生也谓以秬黍中者为分寸轻重之制】就成二术【二术谓以尺黍而求厘参】因度而求厘【度者尺丈之总名谓因乐尺之原起于黍而成于寸析寸为分析分为厘析厘为毫析毫为丝析丝为忽则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十毫为厘十厘为分】自积黍而取参【从积黍而取参则十黍为参十参为铢二十四铢为两参铢皆以铜为之】以厘参造一钱半及一两等二秤各悬三毫以星凖之等一钱半者以取一秤之法其衡合乐尺一尺二寸重一钱锤重六分盘重五分初毫星凖半钱至梢总一钱半折成十五分分列十厘【第一毫下等半钱当十五厘若十五斤秤等五斤也】中毫至梢一钱析成十分分列十厘末毫至梢半钱析成五分分列十厘等一两者亦为一秤之则其衡合乐尺一尺四寸重一钱半锤重六钱盘重四钱初毫至梢布二十四铢下别出一星星等五絫【毎铢之下复出一星等五絫则四十八星等二百四十絫计三千四黍为一两】中毫至梢五钱布十二铢铢列五星星等二絫【布十二铢为五钱之数则一铢等十絫都等一百二十四絫为半两】末毫至稍六铢铢列十星星等一絫【每星等一絫都六十絫为二钱半】以御书真草行三体淳化钱较定实重两铢四絫为一钱者以二千四百得十有五斤为一秤之则其法初以积黍为凖然后以分而推忽为定数之端故忽丝毫厘黍铢各定一钱之则【谓皆定一钱之则然后制取等秤也】忽万为分【以万万忽为一分则以十万忽定为一钱之则忽者吐丝为忽分者始为而着言可分别也】丝则千【千丝为一分以一万丝定为一钱之则】毫则百【一百毫为一分以千毫定为一钱之则毫者毛也自忽丝三毫者皆断骥尾为之者也】厘则十【一十厘为一分以百厘定为一钱之则厘者牛尾毛也曵赤金成丝以为之也】转以十倍倍之则为一钱【转以十倍倍之谓自一万忽至十万忽之类定为之则也】黍以二千四百枚为一两【一龠容千二百黍为十一铢则以二十四百黍定为一两之则者两两龠为两者也】絫以二百四十【谓以二百四十絫定为一两之则也】铢比二十四【转相因成十絫为铢则以二百十絫定成二十四铢为一两之则铢者葢言铢异也】遂成其秤秤合黍数则一钱半者计三百六十黍之重列为五分则毎分计二十四黍又每分析为二十厘则毎厘计二黍十分黍之四【以十厘分二十四黍则毎厘先得二黍余四黍都分成四十分则一厘又得四分是每厘二黍十分黍之四者也】毎四毫一丝六忽有差为一黍则厘三之数极矣一两者合二十四铢为二千四百黍之重每百黍【阙】铢为絫二铢四絫为钱二絫四黍为分一絫二黍重
  五厘六黍重二厘五毫三黍重一厘二毫五丝则黍絫之数成矣其则用铜而镂定以识其轻重新法既成诏以新式留禁中取太府寺旧秤四十旧式六十以新式校之乃见旧式所谓一斤而轻者有十谓五斤而重者有一式既若是权衡可知矣又比用大秤如百斤者皆悬钩于架镮于衡镮或偃仆手或抑按则轻重之际殊为悬絶至是更铸新式悉由黍絫而齐其斤石不可得増损也又令每月用大秤必显以丝绳既置其物则却立以视不可得而抑按复铸铜式以御书淳化三体钱二千四百暨新式三十有二铜牌二十授于太府又置式于内府外府颁于四方大都凡十有一副先是守藏吏受天下嵗输金币而太府权衡旧式失凖得因之为奸故诸道主者坐逋负而破产者甚众又守藏更代校计争讼动必数载至是新制既定奸弊无所措中外以为便【度量权衡皆太府掌造以给内外官司及民间之用凡遇改元即差变新法者各以年印而识之其印有方印八角印笏头印之别所以明制度而防伪滥也】度量衡旧太府寺掌之熈宁四年诏归文思院绍圣四年立増损衡量及私造卖之禁令传运司置局鬻卖
  大观四年诏以所定乐指尺颁之天下其长短阔狭之数以今尺计定
  政和元年诏诸路转运司以所颁乐尺制给诸州州制以给属县自今年七月为始毁弃旧尺
  二年臣僚上言请以大晟乐尺帝指为数制量权衡式颁之天下仍厘正旧法又言新尺既颁诸条内尺寸宜以新尺组定【谓如帛长四十二尺濶二尺五分为疋以新尺计四十三尺七寸五分阔二尺一寸三分五厘之五为匹即是四寸四分一厘三分厘之二为一尺如天武等杖五尺八寸以新尺计六尺四分一厘三分厘之二之类】仍令民间旧有斗升秤尺限半年首纳出限许人告断罪给赏
  外调  生用六十调图
  宫 征 商 羽 角 【变变宫征】
  黄钟宫黄【正】林【正】太【正】南【正】姑【正】应【正】防【正】
  此黄钟为宫黄钟第一调也所谓黄钟一均之备者也
  无射商无【正】仲【半】黄【半】林【半】太【半】南【半】姑【半】
  此黄钟为商黄钟第二调也
  夷则角夷【正】夹【半】无【正】仲【半】黄【半】林【半】太【半】
  此黄钟为角黄钟第三调也
  仲吕征仲【正】黄【半】林【变】太【半】南【变】姑【半】应【变】
  此黄钟为征黄钟第四调也
  夹钟羽夹【正】无【正】仲【正】黄【半】林【变】太【半】南【变】
  此黄钟为羽黄钟第五调也上下宫商角征羽者黄钟得五声所谓黄钟一均之备者也左右宫商角征羽者五声尽黄钟所谓黄钟一调之备者也下十二律并同
  大吕宫大【正】夷【正】夹【正】无【正】仲【正】黄【半】林【变】
  应钟商应【正】防【半】大【半】夷【半】夹【半】无【半】仲【半】
  南吕角南【正】姑【正】应【正】防【半】大【半】夷【半】夹【半】
  防賔征防【正】大【半】夷【正】夹【半】无【正】仲【半】黄【半】
  姑洗羽姑【正】应【正】防【正】大【半】夷【正】夹【半】无【正】
  此大吕一大调也
  太簇宫太【正】南【正】姑【正】应【正】防【正】大【半】夷【正】
  黄钟商黄【正】林【正】太【正】南【正】姑【正】应【正】防【正】
  无射角无【正】仲【半】黄【半】林【半】太【半】南【半】姑【半】
  林钟征林【正】太【半】南【正】姑【半】应【正】防【半】大【半】
  仲吕羽仲【正】黄【半】林【变】太【半】南【变】姑【半】应【变】
  此太簇一大调也
  夹钟宫夹【正】无【正】仲【正】黄【半】林【变】太【半】南【变】
  大吕商大【正】夷【正】夹【正】无【正】仲【正】黄【半】林【变】
  应钟角应【正】防【半】大【半】夷【半】夹【半】无【半】仲【半】
  夷则征夷【正】夹【半】无【正】仲【半】黄【半】林【半】太【半】
  防賔羽防【正】大【半】夷【正】夹【半】无【正】仲【半】黄【半】
  此夹钟一大调也
  姑洗宫姑【正】应【正】防【正】大【半】夷【正】夹【半】无【正】
  太簇商太【正】南【正】姑【正】应【正】防【正】大【半】夷【正】
  黄钟角黄【正】林【正】太【正】南【正】姑【正】应【正】防【正】
  南吕征南【正】姑【半】应【正】防【半】大【半】夷【半】夹【半】
  林钟羽林【正】太【半】南【正】姑【半】应【正】防【半】大【半】
  此姑洗一大调也
  仲吕宫仲【正】黄【半】林【变】太【半】南【变】姑【半】应【变】
  夹钟商夹【正】无【正】仲【正】黄【半】林【变】太【半】南【变】
  大吕角大【正】夷【正】夹【正】无【正】仲【正】黄【半】林【变】
  无射征无【正】仲【半】黄【半】林【半】太【半】南【半】姑【半】
  夷则羽夷【正】夹【半】无【正】仲【半】黄【半】林【半】太【半】
  此仲吕一大调也
  防賔宫防【正】大【半】夷【正】夹【半】无【正】仲【半】黄【半】
  姑洗商姑【正】应【正】防【正】大【半】夷【正】夹【半】无【正】
  太簇角太【正】南【正】姑【正】应【正】防【正】大【半】夷【正】
  应钟征应【正】防【半】大【半】夷【半】夹【半】无【半】仲【半】
  南吕羽南【正】姑【半】应【正】防【半】大【半】夷【半】夹【半】
  此防賔一大调也
  林钟宫林【正】太【半】南【正】姑【半】应【正】防【半】大【半】
  仲吕商仲【正】黄【半】林【变】太【半】南【变】姑【半】应【变】
  夹钟角夹【正】无【半】仲【正】黄【半】林【变】太【半】南【变】
  黄钟征黄【正】林【正】太【正】南【正】姑【正】应【正】防【正】
  无射羽无【正】仲【半】黄【正】林【半】太【半】南【半】姑【半】
  此林钟一大调也
  夷则宫夷【正】夹【半】无【正】仲【半】黄【半】林【半】太【半】
  防賔商防【正】大【半】夷【正】夹【半】无【正】仲【半】黄【半】
  姑洗角姑【正】应【正】防【正】大【半】夷【正】夹【半】无【正】
  大吕征大【正】夷【正】夹【正】无【正】仲【正】黄【半】林【变】
  应钟羽应【正】防【半】大【半】夷【半】夹【半】无【半】仲【半】
  此夷则一大调也
  南吕宫南【正】姑【半】应【正】防【半】大【半】夷【半】夹【半】
  林钟商林【正】太【半】南【正】姑【半】应【正】防【半】大【半】
  仲吕角仲【正】黄【半】林【变】太【半】南【变】姑【半】应【半】
  太簇征太【正】南【正】姑【正】应【正】防【正】大【半】夷【正】
  黄钟羽黄【正】林【正】太【正】南【正】姑【正】应【正】防【正】
  此南吕一大调也
  无射宫无【正】仲【半】黄【半】林【半】太【半】南【半】姑【半】
  夷则商夷【正】夹【半】无【正】仲【半】黄【半】林【半】太【半】
  防賔角防【正】大【半】夷【正】夹【半】无【正】仲【半】黄【半】
  夹钟征夹【正】无【正】仲【正】黄【半】林【变】太【半】南【变】
  大吕羽大【正】夷【正】夹【正】无【正】仲【正】黄【半】林【变】
  此无射一大调也
  应钟宫应【正】防【半】大【半】夷【半】夹【半】无【半】仲【半】
  南吕商南【正】姑【半】应【正】防【半】大【半】夷【半】夹【半】
  林钟角林【正】太【半】南【正】姑【半】应【正】防【半】大【半】
  姑洗征姑【正】应【正】防【正】大【半】夷【正】夹【半】无【正】
  太簇羽太【正】南【正】姑【正】应【正】防【正】大【半】夷【正】
  此应钟一大调也
  内六十调外调首律长短之序末律亦长短之序内调首律相生之序末律亦相生之序外调首均之末与次均相生之序内调首均之末与次均之首长短之序妙矣
  黄【全】林【全】太【全】南【全】姑【全】应【全】防【全】
  林【全】太【半】南【全】姑【半】应【全】防【全】大【半】
  太【全】南【全】姑【全】应【全】防【全】大【半】夷【全】
  南【全】姑【半】应【全】防【半】大【半】夷【半】夹【半】
  姑【全】应【全】防【全】大【半】夷【半】夹【半】无【半】
  右黄钟一调
  大【全】夷【全】夹【全】无【全】仲【全】黄【半】林【全】
  夷 夹 无 仲 黄 林 太
  夹 无 仲 黄 林 太 南
  无 仲 黄 林 太 南 姑
  仲 黄 林 太 南 姑 应
  右大吕一调
  太【全】南【全】姑【全】应【全】蕤【全】大【半】夷【全】
  南 姑 应 蕤 大 夷 夹
  姑 应 蕤 大 夷 夹 无
  应 蕤 大 夷 夹 无 仲
  蕤 大 夷 夹 无 仲 黄
  右太簇一调
  夹【全】无【全】仲【全】黄【半】林【全】太【半】南【全】
  无 仲 黄 林 太 南 姑
  仲 黄 林 太 南 姑 应
  黄 林 太 南 姑 应 蕤
  林 太 南 姑 应 蕤 大
  右夹钟一调
  姑【全】应【全】蕤【全】大【半】夷【全】夹【半】无【全】
  应 蕤 大 夷 夹 无 仲
  蕤 大 夷 夹 无 仲 黄
  大 夷 夹 无 仲 黄 林
  夷 夹 无 仲 黄 林 太
  右姑洗一调
  仲【全】黄【半】林【全】太【半】南【全】姑【半】应【全】
  黄【半】林 太 南 姑 应 蕤
  林 太 南 姑 应 蕤 大
  太【半】南 姑 应 蕤 大 夷
  南 姑 应 蕤 大 夷 夹
  右仲吕一调
  蕤【全】大【半】夷【全】夹【半】无【全】仲【半】黄【半】
  大 夷 夹 无 仲 黄 林
  夷 夹 无 仲 黄 林 太
  夹 无 仲 黄 林 太 南
  无 仲 黄 林 太 南 姑
  右蕤賔一调
  林【全】太【半】南【全】姑【半】应【全】蕤【半】大【半】
  大 南 姑 应 蕤 大 夷
  南 姑 应 蕤 大 夷 夹
  姑 应 蕤 大 夷 夹 无
  应 蕤 大 夷 夹 无 仲
  右林钟一调
  夷【全】夹【半】无【全】仲【半】黄【半】林【半】太【半】
  夹 无 仲 黄 林 太 南
  无 仲 黄 林 太 南 姑
  仲 黄 林 太 南 姑 应
  黄 林 太 南 姑 应 蕤
  右夷则一调
  南【全】姑【半】应【全】蕤【半】大【半】夷【半】夹【半】
  姑 应 蕤 大 夷 夹 无
  应 蕤 大 夷 夹 无 仲
  蕤 大 夷 夹 无 仲 黄
  大 夷 夹 无 仲 黄 林
  右南吕一调
  无【全】仲【半】黄【半】林【半】太【半】南【半】姑【半】
  仲 黄 林 太 南 姑 应
  黄 林 太 南 姑 应 蕤
  林 太 南 姑 应 蕤 大
  太 南 姑 应 蕤 大 夷
  右无射一调
  应【全】蕤【半】大【半】夷【半】夹【半】无【半】仲【半】
  蕤 大 夷 夹 无 仲 黄
  大【半】夷 夹 无 仲 黄 林
  夷 夹 无 仲 黄 林 太
  夹【半】无 仲 黄 林 太 南

  苑洛志乐卷十九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
  钦定四库全书
  苑洛志乐卷二十
  明 韩邦奇 撰
  通典伏羲乐名扶来亦曰立本神农乐名扶持亦曰下谋【见帝系谱及孝经纬又按隋乐志云伏羲有约同之咏伊省有苇籥之音葛天八阕神农五事与功偕其来尚矣】黄帝作咸池【尧増修而用之咸皆也池施也言徳之无不施也又云池言其包容浸润周礼曰大咸】
  庄子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黙黙乃不自得【不自得坐忘之谓也北门成人姓名也】帝曰女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徴之以天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大清【由此观之夫至乐者非音声之谓也必先顺乎天应乎人得于心而适于性然后发之以声奏之以曲耳故咸池之乐必待黄帝之化而后成焉徴之如字古本多作微大音泰】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伦经一清一浊阴阳调和流充其声【自然吕律以满天地之间但当顺而不夺则至乐全】蛰虫始作吾惊之以雷霆【因其自作而用其所以动】其卒无尾其始无首【运转无极】一死一生一偾一起所常无穷【以变化为常则所常者无穷也偾方问反司马云一也】而一不可待汝故惧也【初问无穷之变不能待之以一故惧然悚聴】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所谓用天之道】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齐一于变化故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阬满阬【至乐之道无不用也阬苦更反尔雅云虚也】涂郤守神【塞其兊也郤去逆反与隙义同兑徒外反】以物为量【大制不割量音亮】其声挥绰【所谓□诣】其名高明【名当其实则高明也】是故神守其幽【不离其所离力智反】日月星辰行其纪【不失其度】吾止之物有穷【常在极上注也】流之于无止【随变而往也】予欲虑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故闇然恣使化去】倘然立于四虚之道【敞无偏之谓倘敕党反一音敞】倚于槁梧而吟【无所复为也倚于绮反槁梧老反】目知穷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遂吾既不及已矣【言物之知力各有所齐限知音智齐才细反】形充空虚乃至委蛇故怠【夫形充空虚无身也无身故能委蛇委蛇任性而悚惧之情怠也】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意既怠矣乃复无怠此其至也】调之以自然之命【命之所有者非为也皆自然耳】故若混逐丛生【混然无系随丛而生丛才公反】林乐而无形【至乐者适而已适在体中故无别形乐音洛亦如字】布挥而不曳【自布耳挥音辉广雅云振也】幽昏而无声【所谓至乐】动于无方【夫动者岂有方而后动哉】居于窈防【所谓宁极窈鸟了反】或谓之死或谓之生或谓之实或谓之荣行流散徙不主常声【随物变也】世疑之稽于圣人【明圣人应非世唱也稽古兮反】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故有情有命者莫不资焉】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此之谓天乐【忘乐而乐足非张而后备】无言而心説【心説在适不在言也】故有焱氏为之颂曰聴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汝欲聴之而无接焉而故惑也【此之无乐之乐乐之至也焱必遥反本亦作炎苞音包本或作包】乐也者始于惧惧故崇【惧然竦聴故其崇耳未大和也崇虽遂反】吾次之以怠怠故遁【迹稍减也】卒之于惑惑故愚愚故道道可载而与之俱也【以无知而愚愚乃至也】
  少皥作大渊【见帝王世记】
  颛顼作六茎【茎根也谓泽及下也】
  帝喾作六英【英谓华茂也】
  唐尧作大章【章明也言尧徳章明也】
  虞舜作大韶【韶继也言舜能继尧之徳周礼曰大韶】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冑长也谓元子以下至卿大夫子弟以歌诗舞之蹈之教长国子中和只庸孝弟王之冑子国子也】直而温寛而栗【正直而温和寛而庄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刚失之虐简失之傲为之以防其失】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声五声律六律六吕十二月之音气言当依声律以和乐】八音克谐无相夺伦【伦理也八音能谐理不错夺】神人以和防曰戛击鸣球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此舜庙堂之乐民悦其化神歆其祀礼备乐和故以祖考来至明之戛击以下注见乐器门】虞賔在位羣后徳让下管鼗皷合止柷敔【堂下乐也上下合止乐各冇记故鸣球钟籥各自互见】笙镛以间鸟兽跄跄【跄跄舞貌鸟兽化徳相率而舞】箫韶九成鳯凰来仪【韶舜乐名言箫见细器之备仪存容仪备乐九奏而至鳯凰则余鸟兽不待九而率舞】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石击声之清者举清者和则其余皆从矣乐感百兽则神人和可知】庶尹允谐【尹正也众正官之长信皆和谐言神人治】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美者音容之盛善者美之实也】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史记三月上有学之二字不知肉味葢心一于是而不及其它也曰不意舜之作乐至于如此之美则有以见其情文之备而不觉其叹息之深也葢非圣人不足以及此耳】
  夏禹作大夏【夏大也言禹能大尧舜之徳禹命登扶氏为承夏之乐有钟鼔磬铎鞉钟所以记有徳皷所以谋冇道磬所以待有忧鞉所以察有説理天下以五声为铭于簨簴】商汤作大濩【汤以寛理人而除邪恶其徳能使天下得其所言尽防救于人也】猗与那与置我鞉皷【猗叹辞那多也鼗皷乐之所成也殷人置皷笺云置读曰植植鼗鼓者为楹贯而树之美汤受命伐桀定天下而作濩乐故叹之多其改夏之制乃始植我殷家之乐鼗与鼔也鼗虽不植贯而摇之亦植之类】奏皷简简衎我烈祖汤孙奏假绥我思成【衎乐也烈祖汤有功烈之祖也假大也笺云奏鼔奏堂下之乐也假陞绥安也以金奏堂下诸县其声和大简简然以乐我功烈之祖成汤汤孙太甲又奏陞堂之乐歌之乃安我心所思而成之谓神明未格也】鼗皷渊渊嘒嘒管声既和且平依我磬声【嘒嘒然和也平正平也依倚也磬声之清者也以象万物之成周尚臭殷尚声笺云磬玉磬也堂下诸县与诸管磬皆和平不相夺伦又与玉磬之声相依亦谓和平也玉磬尊故异言也】于赫汤孙穆穆厥声庸鼓有斁万舞有弈【言盛矣汤为人子孙也大钟曰庸斁斁然盛弈弈然闲也笺云穆穆美也于盛矣汤孙呼大甲也此乐之美其声钟鼔则斁斁然冇次序其干舞又闲习也】纣弃先祖之乐乃作淫声书曰作奇伎淫巧以悦妇人【言纣废至尊之敬营卑防之事作过制伎巧以资耳目之娱】
  周武王作大武【武以武功定天下也】
  子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美善解见上舜绍尭致治武王伐纣救民其功一也故其乐皆尽美然舜之徳性之也又以揖逊有天下武王之徳反之也又以征诛得天下故其实有不同者】
  賔牟贾侍坐于孔子孔子与之言及乐曰夫武之备戒之已久何也对曰病不得其众也【武谓周舞也备戒击鼔警众病犹忧也以不得众心为忧忧其难也疏曰孔子之问凡五賔牟贾所荅亦但三荅是二荅非人此荅是也言武王伐纣之时忧病不得士众之心故先鸣鼔以戒士众久乃出战今武乐故令舞者久而不即出象武王忧不得众心也】咏叹之淫液之何也对曰恐不逮事也【咏叹淫液歌迟之也逮其事戎事也】发扬蹈厉之已蚤何也对曰及时事也【时至武事当施也】武坐致右宪左何也对曰非武坐也【言武之事无坐也致谓膝至地也宪读为轩声之误也】声淫及商何也对曰非武音也【言武歌在正其军不贪商也时人或説其义为贪商】子曰若非武音则何音也对曰有司失其传也若非有司失其传则武王之志荒矣【有司典乐者也传犹説也荒老耄也言典乐者失其説而时人妄説也】子曰唯丘也闻诸苌亦若吾子之言也【长周大夫疏曰恐不逮事者言欲舞之前有此咏叹淫液之歌者象武王伐纣恐诸侯不至不逮其战事故歌声吟咏而歆羡此荅是也初舞之时手足发扬蹈地而猛厉舞初则然故云已蚤及时事也言武王及时伐纣战事也故发扬象战此非荅也知非者下云发扬蹈厉是大公之志故知此荅非也致志也轩起也问武人何忽有时而跪以右膝至地而左足仰之何故也对曰非武坐也言玫右轩左非是武人之坐言以舞法无坐也答此亦非知非者以下云武乱皆坐周召之治是武法有坐也非武音也谓非是武乐之音言武王应天顺人不得已而伐之何容有贪商之声故言非武音此荅是】賔牟贾起免席而请曰夫武之备戒之久已则既闻命矣敢问迟之迟而又久何也【迟之迟谓久立于缀 疏曰贺氏云备戒已久是迟久立于缀亦是迟而又已】子曰居吾语汝夫乐者象成者也总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成谓己成之事总干持盾也山立犹正立也象武王持盾正立待诸侯也发蹈厉所以象威武时也武舞象战鬬也乱谓失行列也失行列则皆坐象周公召公以文止武也】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成犹奏也每奏武曲一终为一成始奏象观兵孟津时也再奏象克殷时也三奏象克殷有余力而支也四奏象南方荆蛮之国侵畔者服也五奏象周公召公分职而治也六奏象兵还振旅也复缀反位止也崇充也凡六奏以充武乐也 正义曰成谓曲之终成毎一曲终成而更奏故云成犹奏也云复缀反位止也者谓最在南第一位初舞之时从此位入北至六成还反北位郑注以充武乐者充谓充备言六奏其曲则舞乐充备者也】天子夹振之而驷伐盛威于中国也【夹振之者王与大将夹舞者振铎以为节也驷马为四声之误也武舞战象也每奏四伐一击一刺为一伐牧誓曰今日之事不愆于四伐五伐乃止齐焉】分夹而进事蚤济也【分犹部曲也事犹为也济成也舞者各有部曲之列又夹振之者象用兵务于早成也】久立于缀以待诸侯之至也【象武王伐纣待诸侯也】且女独未闻牧野之语乎【欲语以作武乐之意】武王克殷及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于杞投殷之后于宋封王子比干之墓释箕子之囚使之行商容而复其位庶民弛政庶士陪禄济河而西马散之华山之阳而弗复乗牛散之桃林之野而弗复服车甲衅而藏之府库而弗复用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将帅之士使为诸侯名之曰建櫜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复用兵也散军而郊射左射貍首右射驺虞而贯革之射息也裨冕搢笏而虎贲之士説劒也祀乎明堂而民知孝朝觐然后诸侯知所以臣耕籍然后诸侯知所以敬五者天下之大教也食三老五更于大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弟也若此则周道四达礼乐交通则夫武之迟久不亦宜乎【言武迟久为重礼乐】
  成王时周公作勺【勺言勺先祖之道勺读曰酌勺取也】又有房中之乐以歌后妃之徳大司乐以乐徳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中犹忠和刚柔适也只敬也庸有常也】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兴者以善物喻善事道读作导言古以剀今也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发对曰言答述曰语】以乐舞教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舞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此周所存六代之乐黄帝曰云门大卷黄帝能成名万物以明人共财言其徳如云之所出人得以冇族类也卷音其爰反】以六律六吕五声八音六武大合乐以致鬼神只以和邦国以谐万人以安賔客以説逺人以作动物【六律合阳声者六吕合隂声者此十二者以铜为管转而相生黄钟为首律长九寸各因而三之上者三分益一分下生者三分去一分焉国语曰律所以立均出度也古者瞽考衷声而量之度律均钟言以中声定律以律立钟之均也大合乐者谓偏作六代之乐也以冬日至作之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作之致地只物魅动物羽臝之属虞书云防曰戛击鸣球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賔在位羣后徳让下管鼗皷合止柷敔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夔又曰于子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此其宗庙九奏而应之】乃分乐而序之以祭以飨以祀【分谓各用一代之乐】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以黄钟之钟大吕之声为之均也黄钟阳声之首大吕为之合奏之以祀天神尊之也天神五帝及日月星辰王者又各以夏正月祀其所受命之帝于南郊尊之孝经説曰王者祭天于南郊説阳位是也】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以祭地只【太簇阳声第二者应钟为之合咸池大咸也只所祭于北郊谓神州之神及社稷】乃奏姑洗歌南吕舞大韶以祀四望【姑洗阳声第三者南吕为之合四望五岳四镇四渎此言祀者司中司命风师雨师或亦用此乐】乃奏防賔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川【防賔阳声次四者函钟为之合函钟亦名林钟函户南反】乃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濩以享先妣【夷则阳声次五小吕一名中吕先妣姜嫄履大人迹感神灵而生后稷是周之先母周立庙自后稷为始祖而姜嫄无所配是以特立庙而祭之谓之阙宫】乃奏无射歌夹钟舞大武以享先祖【无射阳声之下者夹钟为之合夹钟一名圜钟先祖谓先公先王也】凡六乐者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六者言其均皆待五声八音乃成也播之言破也】凡六乐者一变而致羽物及川泽之示再变而致臝物及山林之示三变而致鳞物及丘陵之示四变而致毛物及坟衍之示五变而致介物及土示六变而致象物及天神【变犹更也乐成则更奏也此谓之大蜡索鬼神而致百物云奏乐而礼毕东方之祭则用太簇姑洗南方之祭则用防賔西方之祭则用夷则无射北方之祭则用黄钟为均焉每奏有所感致和以来之凡动物敏疾者地只高下之甚者易致羽物既飞又走川泽有孔窍者蛤蟹走则迟坟衍孔窍则小矣是其所以舒疾之分土只原隰及平地之神也象物有象在天礼运所谓四灵者麟凤龙是也天地之神四灵之知非徳至和则不能致】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太簇为徴姑洗为羽靁皷靁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凡乐函钟为宫太簇为角姑洗为徴南吕为羽灵鼓灵鼗丝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若乐八奏则地示皆出可得而礼矣凡乐黄钟为宫大吕为角太簇为徴应钟为羽路皷路鼗阴竹之管龙门之琴瑟九徳之歌九磬之舞于宗庙之中奏之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此三者皆禘大祭也天神则主比辰地只则主昆仑人鬼则主后稷先奏是乐以致其神礼之以玉而裸焉然后合乐而祭之大传曰王者必禘其祖之所自出祭法曰周人禘喾而郊稷谓此祭天圜丘以喾配之圜钟夹钟也林钟生于未之气未坤之位或曰天社在东井舆鬼之外天社地神也黄钟生于卢危之气虚危为宗庙以此三者为宫用声类求之天宫夹钟阴声其相生从阳数其阳无射无射上生中吕中吕与地宫同位不用也中吕上生黄钟黄钟下生林钟林钟地宫又不用林钟上生太簇太簇下生南吕南吕无射同位又不用南吕上生姑洗地宫林钟林钟上生太簇下生南吕上生姑洗人宫黄钟黄钟下生林钟林钟地宫又辟之林钟上生太簇太簇下生南吕南吕与天宫之阳同位又辟之南吕上生姑洗姑洗南吕之合又辟之姑洗下生应钟应钟上生防賔地宫林钟之阳也又辟之防賔上生大吕凡五声宫之所生浊者为角清者为徴羽此乐无商者祭尚柔商坚刚也郑司农云靁鼓靁鼗皆谓六面冇革可击者也云和地名也灵鼓灵鼗四面路鼓路鼗二面九徳之歌春秋传所谓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徳利用厚生谓之三事六府三事谓之九功九功之徳皆可歌也谓之九歌也谓靁鼔靁鼗八面灵皷灵鼗六面路鼔路鼗四面孤竹竹特生者孙竹竹枝根之未生也隂竹生于山北者云和空桑龙门皆山名九磬读当为大韶字之误也】凡乐事大祭祀宿县遂以声展之【叩听其声具陈次之以知完不】王出入则令奏皇夏尸出入则令奏肆夏牲出入则令奏昭夏帅国子而舞大飨不入牲其他皆祭祀大射王出入令奏王夏及射令奏驺虞诏诸侯以弓矢舞王大食三宥皆令奏钟皷王师大献则令奏恺乐凡日月食四镇五岳崩大傀异烖诸侯薨入去乐大札大防大烖大臣死凡国之大忧令弛县凡建国者
  禁其淫声过声防声慢声大丧涖廞乐器及葬藏乐器亦如之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鲁哀公十一年冬孔子自卫反鲁是时周礼在鲁然诗乐亦颇残阙失次孔子周流四方参互考订以知其説晚知道终不行故归而正之】
  子语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纵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语告也太师乐官名时音乐废缺故孔子教之翕合也縦放也纯和也皦明也绎相续不絶也成乐之一终也 谢氏曰五音六律不具不足以为乐翕如言其合也五音合矣清浊高下如五味相济而后和故曰纯如合而和矣欲其无相夺伦故曰皦如然岂宫自宫而商自商乎不相反而相连如贯珠可也故曰绎如也以成】子曰师挚之始闗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师挚鲁乐师名挚也乱乐之卒章也史记曰闗雎之乱以为风始洋洋美盛意孔子自卫反鲁而正乐适师挚在官之初故乐之美盛如此也】
  太师挚适齐【太师鲁乐官之长挚其名也】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亚饭以下以乐侑食之官白虎通曰王者平旦食昼食晡食莫凡四食诸侯三饭大夫再饭故鲁之乐官自亚饭以下葢三饭也干缭缺皆名也】皷方叔入于河【鼔击鼔者方叔名河河内】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少师乐官之佐阳襄二人名襄即孔子所从学琴者海海岛也 此记贤人之隠遁以附前章】
  张子曰周衰乐废夫子自卫反鲁一尝治之其后伶人贱工识乐之正及鲁益衰三桓僣妄自太师以下皆散之四方逾河蹈海以避乱圣人俄顷之助功化如此如有用我期月而可岂虚语哉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比犹同也】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濮水之上地有桑间者亡国之音于此水出也昔殷纣使师延作靡靡之乐已而自沈于濮水后卫灵公将之晋舎濮水之上夜半闻鼔琴之声问左右皆对曰不闻乃召师防听而写之至晋见平公公享之灵公曰今者间新声请奏之即命师防坐师旷之旁援琴鼔未终师旷止之曰此亡国之声昔师延所作也与纣为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闻之也】
  右周室既衰雅乐渐废淫声迭起夫子欲起而正之而不得其位以行其志然当时虽以优伶贱工犹有所守而不轻为流俗所移如师旷止濮上之音摰干而下至逾河蹈海以避世者必以不能谐世俗之乐故也
  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聴古乐则唯恐卧聴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魏文侯晋大夫毕万之后僣诸侯者也端衣也古乐先王之正乐也】子夏对曰今夫古乐进旅退旅和正以广匏笙簧防守拊鼓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讯疾以雅君子于是语于是道古脩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旅犹俱也俱进俱退言其齐一也和正以广无奸声也防犹合也皆也言众待击鼔乃作周礼太师职曰大祭祀帅瞽登歌合奏击拊下管播乐器合奏鼔文谓鼔也武谓金也相即拊也亦以节乐拊者以苇为表装之以糠糠一名拊因以名马今齐人或谓糠为相雅亦乐器名也状如漆箫中有椎 夫音扶下同广如字旧古旷反匏白交反笙音生簧音黄抚音抚注同复音伏相息亮反注同节拊也以苇为之实之以糠王云晡相也】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及优侏儒獶杂子女不知父子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此新乐之发也【俯犹曲也言不齐一也滥滥窃也溺而不止声淫乱无一治之獶狝猴也言舞者如狝猴戏也乱男女之尊卑獶或为獶乃刀反狝猴依字亦作猱】今君之所问者乐也所好者音也夫乐者与音相近而不同【言乂侯好音而不知乐也铿锵之类皆为音应律乃为乐 好乎报反注同近附近之近乐如字铿苦更反鎗七羊反又士衡反】文侯曰敢问如何【欲知音乐异意】子夏对曰夫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民有徳而五谷昌疾疢不作而无妖祥此之为大当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歌诗颂此之谓徳音徳音之谓乐【当为乐不失其所 当丁浪反】诗云莫其徳音其徳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俾比于文王其徳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此之谓也【此有徳之音所谓乐也徳正应和曰莫照临四方曰明朝觐无私曰类教诲不倦曰长庆赏刑威曰君慈和徧服曰顺俾当为比声之误也择善从之曰比施延也言文王之德皆能如此故受天福延于后世也】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乎【言无文王之徳则所好非乐也】文侯曰敢问溺音何从出也【玩习之久不知所由出也玩又作翫音五换反】子夏对曰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趍数烦志齐音敖辟乔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徳是以祭祀弗用也【言四国皆出此溺音滥滥窃奸声也燕安也春秋传曰怀与安实败名趋数读为促速声之误也烦劳也祭祀者不用淫乐】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聴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言古乐敬且和故无事而不用溺音无所施】为人君者谨其所好恶而已矣君好之则臣为之上行之则民从之诗云诱民孔易此之谓也【诱进也孔甚也言民从君所好恶进之于善无难易以豉反】然后圣人作为鞉鼓椌楬壎箎此六者徳音之音也【六者为本以其声质也椌楬谓柷敔壎箎或以为簨簴椌苦江反柷也楬苦瞎反敔也】然后钟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庙也所以献酬酳酢也所以官序贵贱各得其宜也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之序也【官序贵贱谓尊卑乐器列数有差次】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武君子聴钟声则思武臣【号号令所以警众也横充也谓气作充满也 号胡到反横古扩反充也】石声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聴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石声磬磬当为罄字之误也辨谓分明于节义 磬口挺反一音口定反聴磬口定反疆居良反下是疆字】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聴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廉廉俭也】竹声滥滥以立防防以聚众君子聴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滥之意犹学聚也防犹聚也聚或为最 滥力敢反】鼔鼙之声讙讙以立动动以进众君子聴鼔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闲讙嚣则人意动作讙或为讙动或为勲】君子之聴音非聴其铿锵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以声合成己之志】孟子见梁恵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欤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鼔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鼔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鼔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鼔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秦始皇平天下六代庙乐唯韶武存焉二十六年改周大武曰五行房中曰寿人衣服同五行乐之色二世尤以郑卫之音为娱丞相李斯进谏曰放弃诗书极意声色祖伊所以惧也轻积细过恣心长夜纣所以亡也赵高曰五帝三王乐各殊名示不相袭朝廷下至人民得以接欢喜合殷勤非此和説不通解泽不流亦各一世之化度时之乐何必华山之騄耳而后行逺乎二世然之汉兴乐家有制氏以雅乐声律世世在大乐官但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
  高祖时叔孙通因秦乐人制宗庙乐大祝迎神于庙门奏嘉至犹古降神之乐也皇帝入庙门奏永安以为行步之节犹古采荠肆夏也干豆上登豆歌独上歌不以筦乱人声欲在位者徧闻之犹清庙之歌也登歌再终下奏休成之乐美神明既飨也皇帝就酒东厢坐定奏永安之乐美礼已成也又有房中祠乐高祖唐山夫人所作也周有房中至秦名曰寿人凡乐乐其所生礼不忘本高祖乐楚声故房中乐楚声也帝既定天下过沛与故人父老相乐醉酒欢哀作风起之诗令沛中僮儿百二十人习而歌之帝崩令沛得以四时歌舞宗庙令歌儿习以相和尝以百二十人为员
  六年又作昭容乐礼容乐昭容者犹古之昭夏也主出武徳舞礼容者主出文始五行舞舞入无乐者将至至尊之前不敢以乐也出用乐者言舞不失节能以乐终也大抵皆因秦旧事焉孝恵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寛备其箫筦更名曰安世乐孝景元年诏高皇帝奏武徳文始五行之舞孝文庙奏昭武文始五行之舞武徳舞者高祖四年作以象天下乐已行武以除乱也文始舞者曰本舜招舞也高祖六年更名曰文始以示不相袭也五行舞者本周舞也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曰五行也四时舞者孝文所作以示天下之安和葢乐已所自作明有制也乐先王之乐明有法也孝景采武徳以为昭徳以尊太宗庙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畧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时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见上善之下公卿议曰民间祠有鼓舞乐今郊祀而无乐岂称乎公卿曰古者祠天地皆有乐而神只可得而礼或曰皇帝使素女鼓五十瑟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于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及空侯瑟自此起
  河间献王有雅材以为治道非礼乐不成因献所集雅乐天子下大乐官常存之嵗时以备数然不常御常御及郊庙皆非雅声然诗乐施于后嗣犹得有所祖述
  孝宣采昭徳舞为盛徳诏世宗孝武庙奏盛徳文始四时五行之舞其后诸帝庙皆常奏文始四时五行之舞
  本始四年诏乐府减乐人
  神爵五凤之间天下殷富数有嘉应上颇作歌诗欲兴协律之事丞相魏相奏知音善鼓雅琴者渤海赵定梁国龚徳皆召见待诏
  元帝多材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箫自度曲被歌声分刌节度穷极窈眇
  成帝时谒者常山王禹世受河间乐能説其义其弟子宋曅等上书言之下大夫博士平当等考试其学当以为汉承秦灭道之后赖先帝圣徳博受兼聴修废宫立大学河间献王聘求幽隠修兴雅乐以助化时大儒公孙董仲舒等皆以为音中正雅立之大乐春秋乡射作于学官希阔不讲故自公卿大夫观聴者但闻铿鎗不晓其意而欲以风谕众庶其道无由是以行之百有余年徳化至今未成宋曅等习孤学大指归于兴助教化衰微之学在人宜领属雅乐以继絶表微孔子曰人能道非道人河间区区小国藩臣以好学修古能有所存民到于今称之况于圣主广被之资修起旧文放郑近雅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于以风示海内扬名后世诚非小功小美也事下公卿以为久逺难分明当议复寝
  哀帝时诏罢乐府官郊祭乐及古兵法武乐在经非郑卫之乐者条奏别属他官时郑声尤甚黄门名倡丙疆景武之属富显于世贵戚五侯定陵富平外戚之家淫侈过度至与人主争女乐帝自为定陶王时疾之又性不好音及即位下诏曰惟世俗奢泰文巧而郑卫之声兴夫奢泰则下不孙而国贫文巧则趍末背本者众郑卫之声兴则淫辟之化流而欲黎庶敦朴家给犹浊其源而求其清流岂不难哉孔子不云乎放郑声郑声淫其罢乐府官郊祀乐及古兵法武乐在经非郑卫之乐者条奏别属他官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郊祭乐人员六十二人给祠南北郊大乐鼓员六人嘉至鼔员十人邯郸鼔员二人骑吹鼓员三人江南鼓员二人淮南鼓员四人巴俞鼓员三十六人歌鼓员二十四人楚严鼓员一人梁皇鼔员四人临淮鼔员二十五人兹邡鼓员三人凡鼓十二员百二十八人朝贺置酒陈殿下也应古兵法外郊
  祭员十三人诸族乐人兼云招给祠南郊用六十七人兼给事雅乐用四人夜诵员五人刚别柎员二人给盛徳主调箎员二人聴工以律知日冬夏至一人钟工磬工箫工员各一人仆射二人主领诸乐人皆不可罢竽工员三人一人可罢琴工员五人三人可罢柱工员二人一人可罢绳工员六人四人可罢郑四防员六十二人一人给事雅乐六十一人可罢张瑟员八人七人可罢安世乐鼔员二十人十九人可罢沛吹鼔员十二人族歌鼓员二十七人陈吹鼓员十三人商乐鼔员十四人东海鼔员十六人缦乐鼔员十三人凡鼔八员一百二十八人朝贺置酒陈前殿房中不应经法治竽员五人楚声员六人常从倡三十人常从象人四人诏随常从倡十六人秦倡员二十九人秦倡象人员三人诏随秦倡一人雅大人员九人朝贺置酒为楚乐四防员十七人巴四防员十二人铫四防员十二人齐四防员十九人蔡讴员三人齐讴员六人竽瑟钟磬员五人皆郑声可罢师学百四十二人其七十二人给大官挏马酒其七十人可罢大凡八百二十九人其三百八十八人不可罢可领属大乐其四百四十一人不应经法或郑卫之声皆可罢奏可然百姓渐渍日久又不制雅乐有以相变豪富吏民湛沔自若
  世祖建武十三年四月耿弇罢益州传送公孙述鼔师郊庙乐器葆车舆辇于是法物始备陇蜀平后乃増广郊祀凡乐奏青阳朱明西皓冥及云翘育命舞其后登封泰山北郊祀后土用乐皆如南郊
  明帝永平三年博士曹充上言汉再受命宜兴礼乐引尚书璇玑钤曰有帝汉出徳洽作乐名予乃诏改大乐官曰大予乐诗曲操以俟君子自是乐凡四品一曰大予乐郊庙上陵诸食举之二曰周颂雅乐辟雍飨射六宗社稷用之三曰黄门鼓吹乐天子宴乐羣臣用之四曰短箫铙乐军中用之又采百官诗颂以为登歌其后章帝亲着歌诗四章列在食举又制云台十二门诗各以其月祀而奏之
  熹平四年中出云台十二门新诗下大予乐官习诵被声与旧诗并行撰录以成乐志
  大子乐令掌伎乐凡国祭祀掌请奏乐及大飨用乐掌其序
  十月烝祭光武庙初奏文始五行武徳之舞而公卿奏议世祖庙登歌八佾舞功名东平王苍议以为汉制旧典宗庙各奏其乐不皆相袭以明功徳高皇帝除残贼有天下作武徳之舞孝文躬行节俭除刑施泽景帝制昭徳之舞孝武开地置郡威震海外宣帝制盛徳之舞光武皇帝受命中兴拨乱反正宇内治平方外震服修建三雍肃穆典祀功徳巍巍比隆前代乐名宜曰大武之舞
  章帝即位太尉赵熹奏孝明皇帝功徳茂盛宜上尊号曰显宗四时祫食于世祖庙奏武徳文始五行之舞东平王苍上言昔孝文庙乐曰昭徳之舞孝武庙乐曰盛徳之舞今皆祫食于高庙昭徳之舞不进与高庙同乐今孝明皇帝在世祖庙当用乐盛徳之乐无所施如自立庙作武徳之舞从之建初五年始行十二月迎气乐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歌青阳八佾舞云翘之舞立夏于南郊歌朱明八佾舞云翘之舞先立秋十八日迎黄灵于中兆歌朱明八佾舞云翘育命之舞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立冬之日迎冬于北郊歌冥八佾舞育命之舞
  马防上言圣人作乐所以宣气致和顺阴阳也臣愚以为可因歳首发太簇之律奏雅颂之音以迎和气时以作乐器费多遂独行十二月迎气乐也和帝即位有司奏上尊章帝庙曰肃宗共进武徳之舞制可顺帝阳嘉二年十月庚午行礼辟雍奏应钟始复黄钟乐器随月律【丧纪云初随月律作应钟】诸行出入皆鸣钟作乐其有灾有它故若求雨止雨皆不鸣钟不作乐【行谓乗舆出入也】
  献帝建安八年公卿初迎冬于北郊总章始复备八佾舞【因乱久废今复见之自东大乱絶无金石之乐乐章云缺不可复知】
  魏武帝平荆州获杜夔善八音常为汉雅乐郎尤悉乐事于是使创定雅乐时又有散骑郎邓静尹商善调雅乐歌师尹商能歌宗庙郊祀之典舞师冯肃能晓知先代诸舞夔悉领之逺考经籍近采故事考防古乐始设轩悬钟磬复先代古乐自夔始也而柴玉左延年之徒妙善郑声被宠唯夔好古存正文帝受禅后改汉巴渝舞昭武舞改安世乐曰正世乐嘉至乐曰迎灵乐武徳乐曰武颂乐昭容乐曰昭业乐云翘舞曰凤翔舞育命舞曰灵应舞武徳舞曰舜颂舞文始舞曰大韶舞五行舞曰大武舞其众歌诗多则前代之旧使王粲改作登歌安世及巴渝诗而已帝太和初诏曰凡音乐以舞为主自黄帝云门以下至于周大武皆太庙舞名也然则其所司之官皆曰太乐所以总领诸物不可以一物为名乐官自如故为太乐太乐汉旧名后汉依谶改为大予乐官至是改复旧于是公卿奏今请太祖武皇帝乐宜曰武始之舞武神武也武又迹也言神武之始又王迹所起也高祖文皇帝宜曰咸熙之舞咸皆也熙兴也言应受命之运天下由之皆兴也夫歌以咏徳舞以象事于文文武为斌臣等谨制乐舞名章斌之舞今有事于天地宗庙则此三舞宜竝以荐享及临朝大享竝宜舞之臣等思惟二舞宜有总名可名大钧之乐钧平也言大魏三代同功以至崇平也又奏祀祀圆丘以下武始舞者平冕黒介帻衣裳白领袖中衣绛合幅袴黒韦鞮咸熙舞者冠委白其余服如前章斌舞者与武始咸熙同服奏于朝廷则武始舞者冠赤介帻生绛袍单衣绛领袖中衣绛合幅袴白布黒韦鞮咸熙舞者进贤冠黒介帻生黄袍单衣白合幅袴此三舞皆执羽籥其余服如前侍中缪袭又奏安世歌本汉时歌名今时非往歌之文则宜变改安世乐犹同房中之乐也往昔议者以房中歌后妃之徳以风天下正夫妇焉宜改安世之名而为正始之乐袭又省安世歌诗有后妃之义方今享先祖恐失礼意可改安世歌曰享神歌奏可文帝已改安世为正始而袭至是又改为享神王肃议髙皇至髙祖文昭
  庙皆宜兼用先代及武始大钧之舞按汉时有短箫铙歌之乐其曲有朱鹭思悲翁艾如张上之回雍离战城南巫山高上陵将进酒君马黄芳树有所思雉子斑圣人出上雅临高台逺如期石留务成立云黄雀钓竿等曲列于鼔吹多序战阵之事及魏受命改其十二曲使缪袭为词述以功徳言代汉之意
  文帝受禅后改汉巴渝舞曰昭武舞改安世乐嘉至乐曰迎灵乐曰武颂乐昭容乐曰昭业乐云翘舞曰凤翔舞育命舞曰灵应舞武徳舞曰舜颂舞文始舞曰大韶舞五行舞曰大武舞其众歌诗多则前代之旧使王粲改作登歌安世及巴渝诗而已
  明帝太和初诏曰凡音乐以舞为主自黄帝云门以下至于周大武皆太庙舞名也然则其所司之皆曰大乐所以总领诸物不可以一物为名乐官自知故为大乐大乐汉书旧名后汉依谶改为大予乐官至是改复旧于是公卿奏今请太祖武皇帝乐宜曰武始之舞武神武也武又迹也言神武之始又王迹所起也高祖文皇帝宜曰咸熙之舞咸皆也熙兴也言应受命之运天下由之皆兴也夫歌以咏徳舞以象事于文文武为斌臣等谨制乐舞名章斌之舞今有事于天地宗庙此则三舞宣并以荐享及临朝大享并宜舞之臣等思惟二舞宜有总名可名大钧之乐钧平也言大魏三代同功以至崇平也侍中缪袭又奏安世歌本汉时歌名今诗非往歌之文则宜变改安世乐犹同房中之乐也往昔议者以房中歌后妃之徳以风天下正夫妇焉宜改安世之名而为正始之乐袭又省安世歌诗有后妃之义方今享先祖恐失礼意可改世歌曰享神歌奏可文帝已改安世为正始而袭至是又改为享神王肃议高皇至高祖文昭庙皆兼用先代及武始大钧之舞按汉时有短箫铙歌之乐其曲有朱鹭思悲翁艾如张上之回雍离战城南巫山高上陵将进酒君马黄芳树有所思雉子班圣人出上雅临高台逺如期石留务成立云黄雀钓竿等曲列于鼓吹多序战陈之事及魏受命改其十二曲使缪袭为词述以功徳言代汉之意【按太和初诏一条已见前三十一三十二页内此为重出】
  晋武帝九年荀勗杜夔所制律吕校大乐总章鼓吹八音与律吕乖错依古尺作新律吕以调声韵律成遂颁下太常使太乐总章鼓吹清商施用【隋平陈获宋齐旧乐诏于太常置清商署葢采此名求得陈太乐令蔡子元于普明等复居其职】荀勗遂典知乐事啓朝士解音者共掌之使郭夏宋识等造正徳大悦二舞其乐章亦张华所作又改魏昭武舞曰宣武舞羽籥舞【魏武始咸熙章武二舞皆执羽籥】曰宣文舞傅又作先农先蚕歌诗
  咸宁元年诏定祖宗之号而庙乐同用正徳大悦之舞自武帝受禅命傅改汉皷吹铙歌还为二十曲述晋功徳代魏鼓角横吹曲按周礼以鼖鼓鼓军事説者云蚩尤氏帅魑魅与黄帝战于涿鹿鹿帝乃命吹角为龙吟以御之其后魏武北征乌丸越沙漠而军士多思于是减为半鸣而尤更悲矣胡角者以应胡笳之声后渐用之横吹有双角即胡乐也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唯得摩诃兠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乗舆以为武乐后汉以给边将和帝时万人将军得之魏晋以来二十八解不复具存用者有黄鹤陇头出闗入塞折杨栁黄覃子赤杨想行人十曲怀帝永嘉之末伶官乐器皆没于刘石至江左初立宗庙尚书下太常祭祀所用乐名太常贺循答云魏氏増损汉乐以为一代之礼未审大晋乐名所以为异遭离丧乱旧曲不存然此诸乐皆和之以钟律文之以五声咏之以歌词陈之于舞列宫悬在庭琴瑟在堂八音迭奏雅乐并作登歌下管各有常咏周人之旧也自汉以来依于此礼自造新声
  宋武帝永初元年有司奏皇朝肇建庙祀应设雅乐乃晋乐也太常郑鲜之等各撰立新歌黄门侍郎王韶之撰歌辞七首并令施用十二月又奏依旧正朝设乐改大乐诸歌辞诗王韶之又撰二十二章又正徳舞曰前舞大悦舞曰后舞孝武孝建元年有司奏前殿中曹郎荀万秋议郊庙宜设乐于是使内外博议竟陵王诞等并同万秋议建平王宏议以凯容为韶舞宣烈为武舞祖宗庙乐总以徳为名章皇太后以奏永乐永至等乐仍旧皇帝祠南郊及庙迎神送神并奏肆夏皇帝入庙门奏永至皇帝南郊初登坛及庙门中诣东壁奏登歌其初献奏凯容宣烈之舞终献奏永安之乐郊庙同
  齐武帝建元二年祀南郊羣臣出入奏肃咸之乐牲出入奏引牲之乐荐笾豆毛血奏佳荐之乐迎送神奏昭夏之乐皇帝入坛东门奏永至之乐陞坛奏登歌初献奏文徳宣烈之乐次奏武徳宣烈之乐太祖皇帝配享奏高徳宣烈之乐饮福酒奏嘉胙之乐就燎位奏昭逺之乐还便殿奏休和之乐还北郊初献奏地徳凯容之乐次奏昭徳凯容之乐瘗埋奏幽之乐并与南郊同明堂初献奏凯容宣徳之乐賔出入及余乐与南北郊同祠庙皇帝入庙间奏永至之乐太祝裸地奏登歌诸皇祖各奏凯容帝还东壁上福酒奏永胙送神奏肆夏其羣臣出入牲出入荐毛血迎神诣便殿并与南郊明堂同太祖神室奏高徳宣烈之乐穆后神室奏穆徳凯容之乐高宗神室奏明和凯容之乐四年借田诏骁骑将军江淹造借田歌二章梁武帝思古乐天监元年下诏求学术通明者皆陈所知时对乐者七十八家咸言乐之宜改不言改乐之法帝素善音律遂自制四器名之为通以定雅乐莫不和韵【韵在制造篇中】初齐永明中舞人所冠帻并簮笔武帝曰笔葢以记事受言舞不受言何事簮笔岂有身服朝衣而足綦防屦【綦音忌】于是去笔乃定郊禋宗庙及三朝之雅乐以舞为大壮舞取易云大者壮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也以文舞为大观舞取大观在上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也国乐以雅为称取诗序云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止乎十二则天数也乃去阶步之乐增彻食之雅焉皇帝出入宋孝武孝建二年起居注奏宋至齐及梁初亦同至是改为皇雅取诗皇矣上帝临下有赫也二郊太庙同用皇太子出入奏雅取诗君子万年永锡尔王公出入奏寅雅取尚书周官二公化寅亮天地也上寿酒奏介雅取诗君子万年介尔景福也食举奏需雅取易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也彻馔奏雍雅取礼记大飨客出以雍彻也并三朝用之牲出入宋废帝元徽二年仪注奏嘉荐至是为牲雅取左氏传牲牷肥腯北郊明堂太庙并同用降神及迎送宋元徽三年仪注奏昭夏齐及梁初亦同至是改为諴雅取尚书至諴感神皇帝饮福酒宋元徽三年仪注奏嘉胙至齐不改梁初为永胙至是改为献雅取礼记祭统尸饮五洗王爵献卿今之福酒亦古献之义也北郊明堂太庙同共就燎位宋元徽三年仪注奏昭逺及齐不改就埋位齐永明六年仪注奏幽至是燎埋俱奏禋雅取周礼大宗伯以禋祀昊天上帝也众官出宋元徽三年仪注奏肃咸齐及梁初亦同至是改为俊雅取礼记司徒选士之秀者而陞之于学曰俊士也二郊太庙明堂三庙同用焉其辞沈约所制也是时礼乐制度粲然有序鼔吹齐宋并用汉制曲又充庭用十六曲武帝乃去其四曲留其十二合四时也更制新歌以述功徳天监七年将有事于太庙诏曰礼云齐日不乐今亲奏始出宫振作鼔吹外有详议八座丞郎参议请舆驾始出鼔吹从而不作还宫如常仪帝从之遂以定制初武帝之在雍镇有童谣云襄阳白铜蹄反扬州儿识者言曰铜谓金蹄谓马也白金色及义师之兴实以铁骑扬州之士皆面缚果如谣言故即位之后更造新声帝自为之词三曲又令沈约为三曲以被管帝既笃敬佛法又制善哉太乐大劝天道仙道神王龙王灭过恶除爱水断苦轮等十篇名为正乐皆述佛法又有法乐童子倚歌梵呗设无遮大防则为之其后台城沦没自此乐府不修风雅咸尽矣及王僧辨破侯景诸乐并在荆州经乱工器颇阙文帝天嘉元年始定圜丘明堂及宗庙乐都官尚书到仲举奏众官入出皆奏肃咸牲出入奏相和五引牲荐毛血奏嘉荐迎送神奏昭夏皇入坛奏永至皇帝陞陛奏登歌皇帝初献及太尉亚献光禄勲终献并奏宣烈皇帝饮福酒奏嘉胙就燎位奏昭逺还便殿奏休成
  宣帝大建五年奏尚书左丞刘平定南北郊及明堂仪注改元嘉中所用齐乐尽以韶为名工就位定协律校尉举麾大乐令跪賛云奏懋韶之乐降神奏通韶牲入出奏洁韶帝入坛及还便殿奏穆韶帝初再拜舞七百工执竿楯曲终复缀出就悬东继舞九序工执羽籥献爵于天神及大祖之座奏登歌帝饮福酒奏嘉韶就燎位奏报韶至六年十一月中中尚书左仆射徐陵议曹郎中沈罕奏来年元防仪注先防一日大乐展宫悬高絙五案于殿庭客入奏相和五引帝出黄门侍郎指麾于殿上掌固应之举于阶下奏康韶之乐防登奏变韶奉珪壁讫初引下殿奏亦如之帝兴入便殿奏穆韶更衣又出奏亦如之帝举酒奏绥韶进膳奏侑韶帝御茶果太常丞跪请进舞七徳继之九序天兴元年冬诏尚书吏部郎邓彦海定律吕协音乐及追尊曽祖祖考诸帝乐用八舞皇始舞皇始舞道武所作也以明开大始祖之业后更制宗庙皇帝入庙门奏皇夏大祝迎神于庙门奏迎神曲由古降神之乐干豆上奏登歌由古清庙之乐曲终下奏神祚嘉神明之飨也皇帝行礼七庙奏陞步以为行止之节皇帝出门奏总章次奏八舞次奏送神曲道武初冬至祭天于南郊圆丘乐用皇矣奏云和之舞事讫奏维皇将燎夏至祭地只于北郊方泽乐用神祚奏大武之舞正月上飨羣臣宣布政教备列宫悬正奏兼燕赵秦呉之音五方殊俗之曲四时飨防亦用焉又有掖庭中歌员人代歌上叙祖宗开业所由下及君臣废兴之迹凡有百五十章
  北齐文宣初尚未改旧章宫悬各设十二镈钟于其辰位四面并设编磬各一笋簴各二十架设建鼓于四隅郊庙防同用之
  武成之时始定四郊宗庙之乐羣臣之出奏肆夏牲入荐毛血并奏昭夏迎神及皇帝初献亚献礼五方上帝并奏高明之乐为覆帱之舞皇帝入坛门及陞坛饮福酒就燎位还便殿并奏皇夏以高祖配享奏武徳之乐为昭烈之舞裸地奏登歌其四祭庙及禘祫六代五代高祖曽祖祖诸神室并奏始陞之乐为恢祚之舞神武皇帝神室奏武徳之乐为昭烈之舞文襄皇帝神室奏文徳之乐为宣政之舞文宣皇帝神室奏文正之乐为光大之舞孝昭皇帝神室奏文明之乐为林徳之舞其入出之仪同四郊之礼
  秦始皇平天下六代庙乐唯韶武存焉二十六年改周大武曰五行房中曰寿人衣服同五行乐之色
  后周文帝霸政平江陵大获梁氏乐器及建六官乃令有司详定郊庙乐歌舞各有等差虽着其文竟未行之也
  武帝天和初造山云舞以备六代南北郊雩坛大庙禘祫俱用六舞南郊则大夏降神大濩献熟次作大武正徳武徳山云舞雩坛以大武降神正徳献熟次作大夏大濩武徳山云之舞大庙禘祫则大武降神山云献熟次作正徳大夏大濩武徳之舞时享太庙以山云降神大夏献熟次作武徳之舞拜社以大濩降神正徳献熟次作正徳之舞五郊朝日以大夏降神大濩献熟神州夕月籍田以正徳降神大濩献熟建徳二年十月六代乐成奏于崇信殿宫悬依梁三十六架朝防则皇帝出奏皇夏皇太子出入奏肆夏王公出入奏骜夏五等诸侯元日献玉帛奏纳夏宴族夏大防至尊执爵奏登歌十八曲食举奏深夏舞六代大夏大濩文武正徳武徳上云之舞于是正定雅音为郊庙乐创造钟律颇得其宜
  后魏孝明帝神元年有陈仲儒者自江南归魏颇闲乐事请依前汉京房立准以调八音有司问仲儒言前被符问京房准定六十律之后虽有器存晓之者尠至后汉嘉平末张光等犹不能定之急缓声之清浊仲儒授自何师出何典籍而云能晓答曰仲儒在江左之日颇爱琴又常览司马彪所撰续汉书见京房准术成数昭然而张光等不能定仲儒不量庸昧窃有意焉遂竭愚思鑚研甚久虽未能测其机妙至于声韵颇有所得度量衡厯出自黄钟虽造管察气经史备存但气有盈虚黍有巨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自非管应时声验吉防则是非之源谅亦难定此则非仲儒浅识所敢闻之至于准者本以代律取其分数调校乐器则宫商易辨若尺寸小长则六十宫商相与微浊若分数如短则六十徴羽类皆小清至于清浊相宜谐防歌管皆得应合虽积黍验气取声之本清浊谐防亦须有方若闲准意则辨五声清浊之韵若善琴术则知五调调音之体防此二途以均乐器则自然应和不相夺伦如不练此必至乖谬按后汉顺帝阳嘉二年冬十月行礼辟雍奏应钟始复黄钟作乐器随月律是谓十二之律必须次第为宫而商角徴羽以类从之寻调声之体宫商宜浊徴羽用清若依公孙崇上以十二律声而云还相为宫清浊悉足非唯未练五调调气之法至于五声次第自是不足何者黄钟为声气之元其管最长故以黄钟为宫太簇为商林钟为徴则一任相顺若均之八音犹须错采众声配成其美若以应钟为宫大宫为商防賔为徴则徴浊而宫清虽有其韵不成音曲若以夷则十二律中唯得取中吕为徴其商角羽并无其韵若以中吕为宫则十二律内全无所取何者中吕为十二之穷变律之首依京旁书中吕为宫乃以去灭为商执始爲徴然后方韵而崇乃以中吕为宫犹用林钟为商黄钟为徴何由可谐儒以为调和乐器文饰五声非准不妙若如严崇父子心赏清浊是则为难若依案见尺作准调缓急清浊可以意推耳但音声精微史传简畧旧志唯云准形如瑟十三隠间九尺以应黄九寸调中一令与黄钟相得按画以来其声遂不辨准须柱以立柱有高下有麤细余十二复应若为致令搅者迎前拱手又按房准九尺之内若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分一尺之内为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又复十之是为于准一寸之内亦为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分然则于准一分之内乗为二千分又为小分以辨强弱中间至促虽离朱之明犹不能穷而分之虽然仲儒私曽考验但前却中柱使入常准尺分之内相生之韵已自应合然分数旣微器宜精妙其准平面直须如停水其中一柱高下须与二头临岳一等移柱上下之时不使离不得举又中麤细须与琴宫相类中须施轸如琴以轸调声令与黄钟一管相合中下依数出六十律清浊之节其余十二须施柱如筝又凡皆须素张使临时不动即于中按画一周之声度着十二上然后依相生之法次运行取十二律商徴商徴既定又依琴五调调声之法以均乐器其调以宫为主清调商为主平调以角为主然后错采众声以文饰之如锦绣白上代以采消息调准之方并史文所畧出仲儒愚思若事有乖此声则不和平仲儒寻之分数精微如彼定急缓艰难若此而张光等视掌尚不知藏中有准旣未识其器又安能施也且遂人不师资而习火延寿不束脩以变律故云知之者欲教而无从心达者体知而无师苟有毫厘所得皆闗心抱岂必要经师授然后寻奇哉但仲儒自省庸浅才非赡是止可粗识音韵才言其理致耳时尚书萧宝夤又奏金石律吕制度调均自古以来尠哉通晓仲儒虽粗述而学不师授云出已心又言旧器不任必须更造然后克谐上违用旧之旨轻欲制造臣窃思量不合依许诏曰礼乐之事葢非常人能明可如所奏
  隋文帝开皇二年诏求知音之士防定音乐沛国公郑译云考寻乐府钟石律吕皆有宫商角徴羽变宫变徴之名七声之内三声乖应每常求访终莫能通初周武帝时有兹人曰苏只婆从突厥皇后入国善胡琵琶聴其所奏一均之中间有七声因而问之答云父在西域称为知音代相传习调有七种以其七调勘校七声冥若符合一曰婆陁力华言平声即宫声也二曰鸡识华言长声即南吕声也三曰沙识华言质直声即角声也四曰沙侯加滥华言应声即变徴声也五曰沙腊华言应声即徴声也六曰般赡华言五声即羽声也七曰俟利华言斛牛声即变宫声也译因习而弹之始得七声之正然其就此七调又有五旦之名旦作七调以华言译之旦者则谓之均也其声亦应黄钟太簇南吕姑洗五均以外七律更无调声遂因其所捻琶琵柱相次为均推演其声更立七均合成二以应十二律律有七音音立一调故成七调十二律合八十四旋转相交尽皆和合仍以其声考校太乐所奏林钟之宫应用林钟为宫乃用黄钟宫声应用南吕为商乃用太簇为商应用应钟为角乃取姑洗为角故林钟一宫七声三声并戾其十一宫七十七音例皆乖越莫有通者又以编悬有八因作八音之乐七声之外更立一声谓之应声译因作书二十余篇明其指趣至是译以其书宣示朝廷并立议正之有万宝常者妙达钟律徧解六音常与人方食论及声调时无乐器因取前食器及杂物以着扣之品其高下宫商毕备谐于丝竹文帝后召见问郑译所定音乐可否对曰此亡国之音岂陛下之所宜闻遂极言乐声哀怨淫放非雅正之音请以水尺为律以调乐器上遂从之遂造诸乐器其声率下于译调二律并撰六乐谱十四卷论八音旋相为宫之法改丝移柱之变为八十四调百四十四律变化终于千八百声时人以周礼有旋宫之义自汉魏以来知音者皆不能通见宝常特创其事皆哂之至是试令为之应手成曲无所凝滞见者莫不嗟异于是损益乐器不可胜纪其声雅淡不为时所好太常善声者多排毁之又太子洗马苏夔駮译曰韩诗外传所载乐声感人及月令所载五音所中并皆有五不言变宫变徴又左氏所云七音六律以奉五声准此而言每宫应立五调不闻更加变宫变徴二调为七调七调之作所出未详译答曰周有七音之律汉书律厯志天地人及四时谓之七始黄钟为天始林钟为地始太簇为人始是为三始姑洗为春防賔为夏南吕为秋应钟为冬是为四时四时三始是以为七今若不以二变为调曲则是冬夏声阙四时不备是故每宫须立七调于是众从译议译又与夔俱云按今乐府黄钟乃以林钟为调首失君臣之义清乐黄钟宫以小吕变徴互为相生之道今请推黄钟宫为调首清乐去小吕还用防賔为变徴众皆从之夔又与译议欲累黍立分正定律吕时以音律不通译夔等一朝能为之以为乐声可定而何妥旧以学问推为儒首帝素不悦学不知乐妥又耻已宿儒不逮译等欲沮壊其事乃立议非十二律旋相为宫曰经文虽道旋相为宫恐是直言其理亦不通随月用调是以古来不取若依郑及司马彪须用六十律方得和韵今唯取黄钟之正宫兼得七始之妙义非止金石谐韵亦乃簨簴不繁可以享百神可以合万舞矣而又非其七调之义曰近代书记所载缦乐鼓琴吹笛之人多云三调之声其来久矣请存三调而已时牛总知乐事不能精究音律宝常又修洛阳旧典言幼学音律师于祖孝徴知其上代修调古乐周之璧翣殷之崇牙悬八用七尽依周礼备矣所谓正声又近前汉之乐不可废也是时竞为异议各立朋党是非之理纷然淆乱或欲各令修造待成择其善者而从之妥恐乐成善恶易见乃请张乐试之遂先説曰黄钟者以象人君之徳及奏黄钟之词帝曰洋洋和雅甚与我防妥因陈用黄钟一宫不假余律帝大悦班赐妥等修乐者自是译等议寝帝又遣毛爽及蔡子元于普明等以节气依古于三重密屋之内以木为按十有二具每取律吕之管随十二辰置于案上而以土埋之上平于地中实葭莩之灰以轻缇索覆律吕每地气至与律直符则灰飞冲素散出于外而气应有早晚灰飞有多少或初入月其气即应或至中下旬间气始应者或灰飞出三五夜而尽或终一月才飞少许者帝异之问牛对曰灰飞半出为和气灰全出为猛气吹灰不能出为衰气和气应者其政平猛气应者其臣纵衰气应者其君暴帝駮之曰臣縦君暴其政不平非月别而有异也人十二月律于一嵗内应不同安得暴君纵臣若斯之甚也不能对初万宝常聴太常所奏乐然而泣人问其故对曰乐淫厉而哀天下不久相杀当时四海全盛闻其言皆谓不然大业末其言卒验而宝常贫困无人赡遗饥馁将死取其所著书焚之曰何用此为见者于火中探得数卷见行于世开皇初有卢贲萧吉并撰著乐书皆为当时所用至于天机去宝常逺矣又有安马驹曹妙逹王长通郭金等能造曲为一时之妙多习郑声而宝常所为皆归于雅正虽公议不服然皆谓以为神炀帝将幸江都有乐人王令言妙逹音律令言之子常从于户外弹胡琵琶作翻安公子曲令言时卧室中闻之大惊蹶然而起变色急呼其子曰此曲兴自早晚对曰顷来有之令言歔欷流涕谓其子曰汝慎无从行帝必不返此曲宫声往而不返宫君也吾所以知之帝竟被弑于江都大唐高祖受禅后军国多务未遑改剏乐府而用隋氏旧文至武徳九年正月始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正雅乐至贞观二年六月乐成奏之初孝孙以梁陈旧业杂用呉楚之音周齐旧乐多涉胡戎之伎于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而作大唐雅乐以十二律各顺其月旋相为宫按礼记云大乐与天地同和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故制十二和之乐合三十二曲八十有四调祭圆丘以黄为宫郊朝方泽以林钟为宫宗庙以太簇为宫五郊朝贺飨宴则随月用律为宫凡登天神奏元和之乐地只奏顺和宗庙奏永和天地宗庙登歌俱奏肃和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帝食举及饮酒奏休和皇帝受朝奏正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元日冬至皇帝礼防登歌奏昭和郊庙爼入奏雍和皇帝祭飨酌酒读祝文及饮福酒受胙奏寿和五郊迎气各以月律而奏其音又郊庙祭享奏化康凯安之舞贞观初张文收善音律常览萧吉乐谱以为未甚详悉乃取厯代沿革截竹为十二律吹之备尽旋宫之义太宗召文收于太常令与少卿祖孝孙防定雅乐太乐有古钟十二近代唯用其七余有五钟俗号哑钟莫能通者文收吹律调之声皆响彻时人咸服其妙寻授协律郎及孝孙卒文收复采三礼更加厘革依周礼祭昊天上帝以圆钟为宫黄钟为角太簇为徴姑洗为羽奏元和之舞若封泰山同用此乐皇地只方丘以函钟为宫太簇为角姑洗为徴南吕为羽奏顺和之舞禅梁甫同用此乐禘祫宗庙以黄钟为宫大吕为角太簇为徴应钟为羽奏永和之舞五郊日月星辰及类上帝黄钟为宫奏元和之曲大蜡大报以黄钟太簇姑洗防賔夷则无射等调奏元和顺和永和之舞明堂雩以黄钟为宫奏元和之曲神州社稷籍田宜以大簇为宫雨师以姑洗为宫山川以防賔为宫并奏顺和之曲临轩出入奏舒和之乐并以姑洗为宫飨先妣以夷则为宫奏永和之曲大飨防防奏姑洗防賔二调皇帝食毕以月律为宫并奏休和之曲皇帝郊庙出入奏太和之曲临轩出入奏舒和之乐皇帝大射奏驺虞之曲并以姑洗为宫皇太子奏狸首一曲皇太子轩悬姑洗为宫奏永和之曲凡奏黄钟歌大吕奏太簇歌应钟奏姑洗歌南吕奏防賔歌林钟奏夷则歌中吕奏无射歌夹钟凡黄钟防賔为宫其乐九变大吕林钟为宫其乐八变太簇夷则为宫其乐七变夹钟南吕为宫其乐六变姑洗无射为宫其乐五变中吕应钟为宫其乐四变天子十二终上公九终侯伯七终子男五卿六大夫四士三然后乐教大备前上元三年十一月勅新造上元之舞先令大祠享皆将陈设自今已后圆丘方泽太庙祀享然后用此舞余祭并停乾元元年三月肃宗以太常旧钟磬自隋以来所传五声或有差错谓太常少卿于休烈曰古者圣人作乐以应天地之和以合隂阳之序和则人不天札物不疵疠且金石丝竹乐之器也比亲享郊庙每聴乐声或宫商不伦或钟磬失度可尽将钟磬来朕当于内定太常进入上集乐工考试数日审知差错然后令再造及磨刻二十五日一部先毕召太常乐工上临三殿亲观考击皆合五音送太常又于内造乐章三十一章送太常郊庙歌之
  唐太宗贞观初合考隋氏所传南北之乐梁陈尽呉楚之声周齐皆边塞之音乃命太常卿祖孝孙正宫调起居郎吕才习音韵协律郎张文收考律吕平其散漫为之折衷汉以来郊祀明堂有夕牲迎神登歌等曲近代皆祼地迎牲饮福酒今夕牲祼地不用乐公卿摄事又去饮福酒之乐周享诸神乐多以夏为名宋以永为名梁以雅为名后周亦以夏为名隋氏因之唐以和为名旋宫之乐久丧汉章帝建初三年鲍邺始请用之顺帝阳嘉二年后废累代皆黄钟一均变极七音则五钟废而不击谓之哑钟祖孝孙始为旋宫之法曰大乐与天地同和者也造十二和以法天之成数号大唐雅乐乐合四十八曲八十四调其着于礼者一曰豫和以降天神冬至祀圆丘上卒祈谷孟夏雩季秋享明堂朝日夕月巡狩告于圜丘燔柴告至封祀太山类于上帝皆以圜钟为宫三奏黄钟为角太簇为徴姑洗为羽各一奏文舞六成五郊迎气黄帝以黄钟为宫赤帝以函钟为徴白帝以太簇为商黒帝以南吕为羽青帝以姑洗为角皆文舞六成二曰和顺以降地只夏至祭方丘孟冬祭神州地只春秋巡狩告社宜于社禅社首皆以函钟为宫太簇为角姑洗为徴南吕为羽各三奏文舞八成望于山川以防賔为宫三奏三曰永和以降人鬼时享禘祫有事而告谒于庙皆以黄钟为宫三奏大吕为角太簇为徴应钟为羽各二奏文舞九成祀先农皇太子释奠皆以姑洗为宫文舞三成送神各以其曲一成蜡兼天地人以黄钟奏豫和防賔姑洗太簇奏顺和无射夷则奏永和六均皆一成以降神而送神以豫和四曰肃和登歌以奠玉帛于天神以大吕为宫于地只以应钟为宫于宗庙以圜钟为宫祀先农释奠以南吕为宫望于山川以函钟为宫五曰雍和凡祭祀以入爼天神之俎以黄钟为宫地只之俎以太簇为宫人鬼之俎以无射为宫又以彻豆凡祭祀俎入之后接神之曲亦如之六曰寿和以酌献饮福以黄钟为宫七曰太和以为行节亦当以黄钟为宫凡祭祀天子入门而即位与其陞降至于还次行则作止则止其在朝廷天子将自内出撞黄钟之钟右五钟乃奏之其礼毕兴而入撞防賔之钟左五钟应乃奏之皆以黄钟为宫八曰舒和以出入二舞及皇太子王公羣后国老若皇后之妾御皇太子之宫臣出入门则奏之皆以太簇之商九曰昭和皇帝皇太子以举酒十曰休和皇帝以饭以肃拜三老皇太子亦以饭皆以其月之律均十一曰正和皇后受册以行十二曰承和皇太子在其宫有防以行若驾出则撞黄钟奏太和出太极门而奏采茨至于嘉徳门而止其还也亦然至开元中又造三和曰械和丰和宣和共十五和乐祴和公陞殿防讫下阶屦行则奏丰和享先农则奏之宣和孔宣父齐太公庙奏之大宗时诏秘书监顔师古等撰定农府君至高祖太武皇帝六朝乐舞名其后变更不一而自献祖而下庙舞畧可见也献祖曰光大之舞懿祖曰长发之舞太祖曰大政之舞世祖曰大成之舞高祖曰大明之舞太宗曰崇徳之舞高宗曰钧天之舞中宗曰太和之舞睿宗曰景云之舞宗曰大运之舞肃宗曰惟新之舞代宗曰保大之舞徳宗曰文明之舞顺宗曰大顺之舞宪宗曰象徳之舞穆宗曰和宁之舞敬宗曰大钧之舞文宗曰文成之舞武宗曰大定之舞昭宗曰咸宁之舞其余阙而着唐之自制乐凡三大舞一曰七徳舞二曰九功舞三曰上元舞七徳舞者本名秦王破阵乐太宗为秦王破刘武周军中相与作秦王破阵乐曲及即位宴防必奏之谓侍臣曰虽发扬蹈厉异乎文容然功业由之被于乐章示不忘本也右仆射封徳彞曰陛下以圣武戡难陈乐象徳文容岂足道哉帝矍然曰朕虽以武功兴终以文徳绥海内谓文容不如蹈厉斯过矣自是元日冬至朝防庆贺与九功舞同奏其后更号神功破阵乐九功舞本功成庆善乐太宗生于庆善宫贞观六年幸之宴从臣赏赐门里同汉沛宛帝欢甚赋诗起居郎吕才被之管名曰功成庆善乐其舞容进蹈安徐以象文徳上元舞高宗所作也大祠享皆用之至上三年诏惟圜丘方泽太庙乃用余皆罢宗初赐第隆庆坊坊南之地变为池帝即位作龙池乐又作圣夀乐又作小破阵乐又作光圣乐又分乐为二部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太常阅坐部不可教者肄立部又不可教者乃习杂乐时民间以帝自潞州还京师举兵夜半诛韦后制夜半还京乐二曲帝又作文成曲与小破阵乐更奏之其后河西节度使扬敬忠献霓裳羽衣曲十二遍凡曲终必遽唯霓裳羽衣曲将毕引声益缓帝浸喜神仙之事诏道士司马承祯制真道曲制大罗天曲紫清上圣道曲初隋有法曲其音清而近雅其器有铙钹钟磬幢箫琵琶圆体脩颈而小号曰秦汉子葢鼗之遗制出于胡中传为秦汉所作其声金石丝竹以次作隋炀帝厌其声澹曲终复加解音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宫女数百亦为梨园弟子居宜春北院梨园法部更置小部音声三十余人帝幸骊山杨贵妃生日命小部张乐长生殿因奏新曲未有名防南方进荔枝因名曰荔枝香帝又好羯鼓而宁王善吹横笛逹官大臣慕之皆善言音律帝尝言羯鼓八音之领袖诸乐不可方也葢本戎羯之乐其音太簇一均兹高昌疏勒天竺部皆用之其声焦杀特异众乐开元二十四年陞胡部于堂上而天宝乐曲皆以边地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后又诏道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明年安禄山反凉州伊州甘州皆陷吐蕃
  开元八年瀛州司法防军赵慎言论郊庙用乐表曰祭天地宗庙乐合用商音又周礼三处大祭俱无商调郑云此无商调祭尚柔商坚刚也以臣愚知斯义不当但商音金也周徳木也金能尅木作者去之今皇唐土王即殊周室五音损益须逐便宜岂可将木徳之仪施土徳之用又説者以商声配金即作刚柔理解殊不知声无定性音无常主刚柔之体实由其人人和则音和人怒则声怒故礼称怒心感者其声麤以厉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秖如宫声为君商声为臣岂以臣位配金为臣道便为刚乎其三祭并请加商调去角调代宗繇广平王复二京梨园供奉官刘日进制宝应长宁乐十八曲以献皆宫调也大厯初又有广平太一乐凉州曲本西凉所献也本声本宫调有大遍小遍贞元初乐工康昆仑寓其声于琵琶奏于玉宸殿因号玉宸宫调今诸乐则用黄钟宫其后方镇多制乐舞以献河东节度使马燧献定难曲昭义军节度使王防休以徳宗诞辰未有大乐乃作继天诞圣乐以宫为调帝因作中和乐舞山南节度于頔又献顺圣乐又令女伎为佾舞雄健壮妙号孙武顺圣乐
  文宗好雅乐诏太常冯定采开元雅乐制云韶法曲及霓裳羽衣舞曲云韶乐有玉磬四簴琴瑟筑箫箎籥跋膝笙竽皆一登歌四人分立堂上下童子五人绣衣执金莲花导舞者三百人陛下设锦筵遇内宴乃奏谓大臣曰笙磬同音沈吟忘味不图为乐至于斯也自是臣下功高者辄赐之乐成改法曲为仙韶曲武宗防昌初宰相李徳裕命乐工制万斯年曲以献宣宗大中初太常乐工五千余人俗乐一千五百余人帝每宴羣臣备百献帝制新曲教女伶数十百人衣珠翠缇绣连袂而歌其乐有播皇猷之曲又有葱岭西曲士女蹋歌为队其词言葱岭之民乐河湟故地归唐也
  后梁太祖开平二年太常奏皇帝南郊奏庆和之乐舞崇徳之舞皇帝行奏庆顺之曲奠玉币登歌奏庆平之曲太庙迎神舞开平之舞迎俎奏庆肃之曲酌献奏庆熙之曲饮福酒奏庆隆之曲送文舞迎武舞奏庆融之曲亚献终献奏庆休之曲追尊四祖庙各有乐舞登歌乐章
  后唐庄宗起于朔野所好不过胡部郑声先王雅乐殆将扫地庄宗庙酌献舞武成之舞明宗庙酌献舞雍熙之舞各有登歌乐章一首
  后晋高祖天福四年始诏定朝防乐章二舞鼓吹十二案太常礼院奏正至王公上寿皇帝举酒奏同之乐饮讫殿中监受虚爵羣臣就坐再拜受酒皇帝三饮皆奏文同之乐上举食文舞奏昭徳之舞武舞奏成功之舞三饮讫虚爵复于坫侍中奏礼毕羣臣再拜奏大同防賔之钟皇帝降坐百僚旋退
  宋太祖皇帝受命以窦俨兼太常俨奏改周乐文舞崇徳之舞为文徳之舞武舞象成之舞为武功之舞改乐章十二顺为十二安葢取治世之音安以乐之义祭天为高安祭地为静安宗庙为理安天地宗庙登歌为嘉安皇帝临轩为隆安王公出入为正安皇帝饮食为和安皇帝受朝皇后入宫为顺安皇太子轩悬出入为长安正冬朝防为永安郊庙俎入为豊安祭享酌献饮福受胙为禧安祭文宣王武成王同用永安籍田先农用静安五月有司上言僖祖文献皇帝奏大善之舞顺祖恵元皇帝奏大寜之舞翼祖简恭皇帝室奏大顺之舞宣昭武皇帝室奏大庆之舞从之其后和岘奏陛下揖让得天下宜先奏文舞按尚书舜受尧禅徳陞闻乃命以位请改文舞为徳陞闻之舞尚书武王一戎衣天下大定请改武舞为天下大定之舞从之
  建隆初用王朴乐上谓其声高近于哀思诏和岘考两京表尺令下一律比旧乐始和畅
  仁宗景祐二年时承平久上留意礼乐之事先是判太常寺燕肃言大乐制器嵗久金石不调愿以王朴所造律准考按乃命馆职宋祁李照同预至是肃等上所考定乐器上临阅奏郊庙五十一曲因问照乐何如照对乐音高命详陈之照言王朴律准视古乐高五律视禁坊胡部乐高二律击黄钟才应仲吕击夹钟才应夷则是冬兴夏令春召秋气葢五代之乱雅乐废壤朴创意造律准不合古法用之本朝卒无福应又编钟镈钟无大小轻重厚薄长短之差铜锡不精声韵失美大者陵小者抑非中度之器相传以为唐旧钟亦有朴所制者昔轩辕氏命伶伦截竹为律复令神瞽协其中声然后声应凤鸣而管之参差亦如凤翅其乐传之夐古不刋之法也愿聴臣依神瞽律法试铸编钟一簴可使度量权衡协诏许之仍令就锡庆院铸之照请下潞州求上党县羊头山秬黍及下懐州河内县取葭莩制玉律以气从之寻以王曽吕夷简为都大管勾铸造大乐编钟蔡齐同都大管勾仍以入内都知阎文应提举照遂铸成编钟一簴以奏御遂建请改制大乐取京县秬黍累尺成律铸钟审之其声犹高更用太府布帛尺为法乃下太常四律照自为律管之法以九十黍之量为四百二十星率一星占九抄一黍之量得四星六抄九十黍得四百二十星以为十二管定法旧太常钟磬十六枚为一簴而四清声相承不击照言十二律声己备余四清声乃郑卫之乐可去侍读学士冯元等駮之照谓旧声高乃以太府尺为法照独任所见更造新器而新声极下起五月造至八月成议者以为迂诞罢之上寻出御制景祐乐髓新经六篇赐近臣其一释十二均二明主所事三辨音声四图律吕相生并祭天地宗庙所用律及阴阳数配五十二管之长短六论厯代度量衡皆本之于阴阳配之以四时建之于日月通之于鞮竺演之于壬式遁甲之法既而右司谏议韩琦等言照所造乐不依古法率以意为律请复用旧乐诏下其议而晏殊等言李照新乐比旧乐下三律众论以为无所攷据请郊庙复用和岘所定旧乐乃诏太常雅乐悉仍旧制照所造勿复施用神宗元丰三年诏刘几范镇杨杰详定大乐初杰言大乐之失一曰歌不永言声不依永律不和声葢金声舂容失之则重石声温润失之则轻土声函胡失之则下竹声清越失之则高丝声纤微失之则细革声隆大失之则洪匏声丛杂失之则长木声无余失之则短惟人禀中和之气而有中和之声八音律吕皆以人声为度言虽永不可以逾其声今歌者或咏一言而滥及数律或章句已阕而乐音未终所谓歌不永言也请节其烦声以一声歌一言且诗言人志咏以为歌五声随歌是谓依永律吕叶奏是谓和声先儒以为依人音而制乐托乐器以写音乐本效人非效乐者也今祭祀乐章并随月律声不依永以咏依声律不和咏以声和律非古制也二曰八音不谐钟磬缺四清声簴乐九成以箫为主商乐和平以磬为依周乐合奏以金为首钟磬箫者众乐之所宗则天子之乐用八钟磬箫众乐本乃倍之为十六且十二者律之本声而四者应声也本声重大为君父应声轻清为臣子故其四声曰清声或曰子声也李照议乐始不用四清声是有本而无应也八音何从而谐哉今巢笙和笙其管十九以十二管发律吕之本声以七管为应声用之已久而声至和则编钟磬箫宜用四子声以谐八音三曰金石夺伦乐奏一声诸器皆以其声应既不可以不及又不可以有余今琴瑟埙箎笛笙阮筝筑奏一声则镈钟特磬编钟磬击三声声烦而掩众器遂至夺伦则镈钟特磬编钟编磬节奏与众器同宜物连击帝乃下镇几防定镇作律尺等欲图上之而几之议律主于人声不以尺度求合其乐大抵即李照之旧而加四清声遂奏成第加恩赉而镇谢曰此刘几乐也臣何预焉镇又言八音无匏土二音笙竽以木斗攅竹而以匏裹之是无匏音也埙器以木为之是无土音也八音不具以为备乐安可得哉不报
  初杰欲销王朴旧钟意新乐成虽不善更无旧钟可校乃诏许借朴钟为清声不得销毁后辅臣至太常按试前一夕杰乃陈朴钟己弊者一县乐工不平夜易之而杰不知明日辅臣至杰厉声云朴钟甚不谐美使乐工叩之韵更佳杰大沮
  李太常周舞节论曰凡乐之音本于天凡舞之容本于音周乐之音云门起羽故一舞在羽属水其数一二舞在角属木其数三十舞在宫属土其数五咸池起徴故一舞在徴属火其数二二舞在商属金其数四是故羽之舞也其容水角之舞也其容木宫之舞也其容土徴之舞也其容火商之舞也其容金一舞之足举右示欲用武也举左示欲兴文也云门初舞两手一横示一綂也咸池初舞手足两冲合乎火之数也木舞之手有曲直从木之性也足有横直八从木之象也八分左右从木之类也宫舞两手对襟尊宫于中五仰取诸阳五俯取诸隂徴舞手足冲天火性之炎上左冲右冲得火之生数商舞必归于日太白不宜逺于太阳作图圈以四指示不敢出乎四十度外过四十则为昼见过六十则为经天自古作乐忌商凌宫周人尤避之为是故耳至舞咸池阴调不得已而用之亦不敢不为之防圣人防微杜渐之意深矣六阳辰之舞由子而三进由午而三退六阴辰之舞由丑而三进由未而三退干进则戚退戚进则干退更番而迭出也翟进则籥退籥进则翟退因时而损益也是故武舞三进而三退取乎六伐止齐之义焉文舞三进而三退取乎六爻变动之理焉武舞有进而有退此节制之兵所以万全而取胜文舞有进而有退此文质之济所以时中而无敝戚顾右耳中原既平屯兵以守乎西闗也戚顾于胷天下既定入而辅卫乎王宫也翟顾左耳用文以达乎四聪也翟顾于目用文以明乎四目也夫乐以象成故凡以武功定天下后以文徳致太平者舞皆先武而后文中间饰以节奏所以发扬祖宗功徳合天欲后人世守之勿替耳
  李太常周舞节曰武舞在先文舞在后武舞左执干右执戚未开舞时戚内干外文舞左执籥右执翟未开舞时籥内翟外武舞遇阳辰则左其手足遇阴辰则右其手足文舞遇阳辰则右其手足遇隂辰则左其手足武徳阴阳之正文徳阴阳之济文以济武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是物相杂故曰文焉惟阳调起舞在羽之羽阴调起舞在徴之羽武皆用右文皆用左商舞武皆以戚向日文皆以翟向日不论辰之阴阳而分左右如十一月日纒丑十二月日纒子正月日纒亥二月日纒戌三月日纒酋四月日纒申五月日纒未六月日纒午七月日纒已八月日纒辰九月日纒夘十月日纒寅临祭时各考其所之方以戚翟向而舞之其余非应五音之舞武皆以干同左足前向合阳辰之气而戚同右足后向应之如子一阳之辰也干近左足防左戚垂后股指右寅二阳之辰也干渐逺前足防左戚近后足指右辰三阳之辰也干极前开防左戚极后离足指右午四阳之辰也干极前防右戚小前近身开右指左申五阳之辰也干销退近身防右戚又前开右顾耳戌六阳之辰也干又退开右至身戚又前向左顾胷以戚同右足前向合隂辰之气而干随身横向应之如丑一隂之辰也戚近右足伐左干近身防左已三阳之辰也戚极逺右足伐左干极逺身防左未四隂之辰也戚极逺右足伐右干极逺身防右酉五隂之辰也戚渐近右足伐右干渐近身防右亥六隂之辰也戚近右足伐右干近身防右文舞则以右手之翟合阳隂之气而籥随之但干言防翟言执其形竪以左手之籥合阴辰之气而翟随之但戚言伐籥言举其形平葢武舞其容勇文舞其容雅是之分耳

  苑洛志乐卷二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