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童学书程

童学书程 作者:明·丰坊


童学书程 明 丰坊

  ○论用笔

  学书者必先审于执笔。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此口诀也。用笔必以正锋为主,又不必太拘。隐锋以藏气脉,露锋以耀精神,乃千古之秘旨。

  ○论次第

  学书之序,必先楷法,楷法必先大字。自八岁入小学便学大字,以颜为法。十馀岁乃习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锺王为法。楷书既成,乃纵为行书。行书既成,乃纵为草书。学草书者,先习章草,知偏傍来历,然后变化为草圣。凡行书必先小而后大,欲其专法二王,不可遽放也。学篆者亦必由楷书,正锋既熟,则易为力。学八分者先学篆,篆既熟,方学八分,乃有古意。

  ○论名言

  古人论书者,孙过庭、姜尧章最得其要,今录其尤精者于左。

  ○孙过庭书谱

  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常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于曲直。

  ○姜尧章书谱

  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常欲笔锋在画中,则左右皆无病矣。

  一字之体,率多有变,有起有应。如此起者,当如此应,各有义理。王右军羲之字当字得字深字慰字最多,多至数十字,无有同者,而未尝不同也,可谓不逾矩矣。

  ○论法帖

  学书,必多学古人法帖,一点一画皆记其来历,然后下笔无俗字。看帖贵博,尤不可不知所择。如淳化阁本,乃法帖之祖,其间尚有伪迹混杂,足误来学,况其他乎。淳化之后,如星凤楼、二王府、宝晋斋、雪溪堂、绛州、潭州等刻皆好,亦必得宋拓为佳。他若武陵、汝州、东书堂、宝贤堂等,俗恶可恶,当一切痛绝,不可滥及。

  ○论墨迹

  学古人书,若徒看刻本,终无所得。盖下笔轻重,用墨浅深,勒者皆不能形容于石,徒存梗概而已。故必见古人真迹为妙。晋、唐人书邈不可得,宋人变魏、晋之体,不可为法,唯元人差近之。虽所造有浅深,要之异于宋人矣。学王书者,唯赵子昂甚得其法,但太守规矩,且姿媚有馀而古拙不足,故有插花美女之评。学者能舍短取长,由是以造晋人之高古,未为不可。

  ○论临摹

  临者对临,摹者影写。临书能得其神,摹书得其点画位置。然初学者必先摹而后临。临而不摹,如舍规矩以为方圆;摹而不临,犹食糠秕而弃精凿,均之非善学也。

  ○学书次第之图

  此图所限年数,止为中人设耳。若天资高者,十年之功可了众体。盖书本童子之学,有非儒者明体适用之务,故先贤有丧志之戒,是又当知轻重。

  ○楷书 先大后小

  颜鲁公书大唐中兴颂永州。

  东方朔碑德州

  此二碑当用薄纸钩出,填作墨字,褙成影本。每日习五十字,四年之功,可得七万字,则他日作题匾大字有法。

  宋蔡君谟书万安桥记

  闽中有石刻,亦可参看。又元溥光、我朝詹孟举大字墨迹有可观,刻者不佳。

  欧阳询书九成宫铭

  虞恭公碑俱西安府。

  此二碑钩填如前法,日影百字,三年之功,可得十万字。熟此则八法具备,思过半矣。进而魏、晋,如堂构已成,丹雘何有。詹孟举中楷学欧者亦得其法,宜取墨迹观之。

  欧阳询书姚恭公墓志西安府。

  元宣昭学此碑,甚得其法。

  比丘道常书佛遗教经

  唐人书结字皆八方,少古意,故习遗教为渐进于古矣。

  王羲之临锺繇宣示表见淳化阁帖。

  宣示帖合锺、王之妙,得今古之宜,乃至极无上,通玄神化,天下法帖第一。学者当服膺终身而弗失也。亦须钩填,或日影十纸,或日影十五纸。

  锺繇书戎路表(见星凤楼帖。)

  力命表

  皆与宣示同习。宋克学锺书,伤于姿媚而乏古雅,亦时有俗笔,细小者可观。吾鄞徐兰楷书颇得锺法,惜其以分得名,而掩其楷。分书不见古碑,唯出杜撰,备极诸丑,时乃好之。王右军书乐毅论

  曹娥碑二帖皆有锺法,与力命表相出入。王右军书东方朔画像赞

  黄庭经

  王献之书洛神赋十三行见星凤楼帖。

  此三帖渐趋姿媚,唐人之所宗也。

  褚遂良书度人经

  阴符经

  此楷书之尤小者,法度具足而无局促之态,故附于此。然学者能熟锺体,此等小能皆下风矣。

  所以先楷者,欲其定用笔之法。所以先大者,欲其足于气而不局促。所以先颜者,以其端方雄伟,骨肉匀称,施于题匾大字为宜。中楷而后,则当痛扫颜、柳之习,故以欧九成宫继之。缘九成宫亦方正,然骨已胜肉,脱去俗气。由九成宫而敛为虞恭公,则于晋人笔法近矣。凡书碑碣及悬轴文字,皆当以欧为法。由虞恭公敛为姚辨,由姚辨敛为遗教经,则可进于锺矣。书中有钟繇,犹儒有孔子。学书以欧为门户,以锺为归宿,而王右军、颜鲁公则其羽翼筌蹄也。欲观墨迹,则赵子昂父子、鲜于枢、揭傒斯、黄溍、周伯琦、宣昭、胡长孺、危素、宋克之类皆知笔意,大抵姿媚有馀,而古雅不足。学者识破此病,藉此进于古人,斯善学也。唯近世沈度、姜立纲等俗浊之甚,在所痛绝。

  ○行书 先小后大

  王右军书兰亭序

  取定武本钩填影习,如宣示之功。

  右军开皇帖

  蜡本帖俱豫章法书。

  霜寒帖

  官奴帖

  快雪时晴帖俱宝晋斋。

  来禽帖长沙刻。

  安西帖雪溪堂。

  毒热帖

  自慰帖

  鲤鱼帖

  伯熊帖

  从弟帖俱绛州刻。

  此月帖

  铁轲帖

  小祥帖

  敬问帖俱太清楼。

  怀仁集三藏圣教序

  文雅集兴福寺碑

  集书阴符经

  右军唯楷书差让于锺,其行书、草书迥绝千古,如孟子谓金声玉振而集大成,道书谓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圣矣神矣,不可加矣。所以尽掩前人,作则来世。

  王大令辞中令书

  海盐帖(俱雪溪堂。)

  吴兴帖

  天宝帖

  鹅还帖

  授衣帖

  礜石帖

  相过帖

  比驎帖

  诸女帖

  外甥帖

  岁寒帖

  卫军帖

  宽喻帖

  节过帖

  夏节帖

  夏日帖

  馀杭帖

  子高帖

  奉别帖

  得雄帖

  奉对帖(俱淳化阁。)

  日寒帖

  富春帖

  小婢帖(王曼卿刻。)

  大令行书本于父,而天真焕发,逸气横生,故能济美当时,齐名百世。

  王操之先墓帖(宝晋斋。)

  识好帖(星凤楼。)

  中书帖(太清楼。)

  王徽之新月帖

  王涣之二嫂帖

  王凝之授衣帖(淳化阁。)

  锺繇雪寒帖

  吴人帖

  常羸帖(淳化阁。)

  张翌亡舅帖(雪溪堂。)

  谢安中郎帖(宝晋斋。)

  善护帖(雪溪堂。)

  谢奕秋日帖(雪溪堂。)

  庾翼榻事帖(雪溪堂。)

  李邕缙云帖

  当涂帖

  潭永帖(俱雪溪堂。)

  学行书以二王为祖宗,而魏、晋为羽翼。王氏四子传其家法,元常而下五人,皆淳古有篆籀笔意。

  右军罔极帖(星凤楼。)

  大令中秋帖

  东问帖(俱宝晋斋。)

  王慈尊体帖

  柏酒帖

  陈赐帖(俱真赏斋。)

  王志一日帖(真赏斋。)

  颜鲁公过埭帖

  卢八帖(俱绛州。)

  裴将军诗细(书阁刻。)

  柳公权辱问帖(淳化阁。)

  行书大者,唐以前极少。右数家皆有规矩可法。米元章过于豪放,古意渐泯。王黄华、张圣之遂为恶札之祖。元赵子昂、鲜于枢、巙子山等乃有可观。

  李北海岳麓寺碑

  云麾将军李思训碑

  娑罗树碑

  云麾将军李秀碑

  法华寺碑

  唐如太宗、虞、欧、褚、薛,行书皆好,但各得一偏,未足为来学之法。唯泰和法本二王,而加以遒劲豪迈,称为书中仙子。元唯陈子翚得其法。

  赵子昂赤壁赋

  元自子昂、仲穆、鲜、盕之外,若邓文原、陈绎曾、陈子翚、盛熙明等,皆得晋人笔意。赤壁赋,徽州绩溪有木刻颇精,故附著于此。然学者更须观其墨迹,乃知用笔之意。盖唐、宋以来,得二王之法者,赵公一人而已。

  ○章草 先小后大

  皇休明书急就章

  极淳古,非诸家所及。

  右军豹奴帖(武陵。)

  未眷帖(太清楼。)

  大令书诸葛亮传(淳化帖五卷古法帖,孤不度德及亮曰二段是也。)二王乃章草之变,而纵逸可喜。元吴志淳、本朝宋克、宋璲皆能之,而璲用笔刚劲高古,在二人之上。

  ○草书 先小后大

  右军十七帖

  逸民帖

  服食帖

  诸葛显帖

  七儿帖

  谦周帖

  复领帖

  峨眉帖

  虞安吉帖(俱十七帖。)

  阮生帖

  大热帖

  母子帖

  昨近帖

  学书帖

  得书帖

  安然帖

  道意帖

  鹘等帖(俱宝晋斋。)

  知问帖

  中郎女帖

  迁转帖

  宅图帖

  东旋帖

  县户帖

  都下帖

  彦仁帖

  裹鲊帖(俱星凤楼。)

  月过半帖

  行穰帖

  解甲帖

  大黄帖

  累书帖

  转热帖

  所论帖

  大醉帖

  安石帖

  别纸帖

  白石枕帖(俱雪溪堂。)

  北军帖

  卞城帖

  内镇帖

  广陵帖

  羊参军帖

  摧寇帖(俱太清楼。)

  讲堂帖

  寒切帖(俱潭州。)

  秋月帖

  谢生帖

  谢光禄帖

  狙暑帖

  月半帖

  雪候帖

  清和帖

  狼毒帖

  执手帖

  飞白帖

  舍子帖

  中郎女帖

  采菊帖

  黄甘帖(俱淳化阁。)

  耳痛帖

  袁生帖

  初月帖(俱宝晋斋。)

  草书必宗右军,如儒生之必宗孔子。以上诸帖亦须临摹数过,熟记结构使转之法,斯有功。唐唯孙过庭,元唯赵子昂皆得其法。赵好临十七帖,世多传其真迹,得而观之,乃学王之楷梯也。

  怀素圣母碑

  自序

  千文

  颠书帖

  怀素去二王不远,书大轴者当以为法。

  唐人相对帖

  安道帖(俱雪溪堂。)

  张旭长风帖

  二吴帖

  镇军帖

  贺八帖(俱雪溪堂。)

  彦修捣衣帖

  书横卷小幅,宜守规矩,必法二王。书悬轴大幅,则尚雄逸,旭、素、彦、修,雄逸之尤者也。元唯巙子山,本朝唯宋仲珩最得其法。以其从二王规矩中来,而化以旭、素之错综,故能度越诸子。近时张东海之学,缠绕无骨,备死蛇结蚓之态。李西涯之行,怒张无体,创缩头长脚之形。时俗趋之,更成画虎,此古法所以益远也。

  ○篆书 先大后小今后古

  李阳冰书琅琊山新凿泉题(滁州。)

  少温篆本不古,唯此碑秀逸有神,可以启发初学。

  周穆王书吉日癸巳(赵州赞皇悬。)

  李斯书绎山碑(陕西)

  泰山碑(济南府。)

  篆之有三碑,如至圆不能过规,至方不能逾矩,亦当用钩填影习之功,乃有得力处。宋张有书伯夷颂,元周伯琦临张有书严先生祠堂记,周伯琦书虞人箴,甚得其法,予皆摹而梓之矣。数子之外,可法者少,而赵古则、程南云尤俗恶。近时乃有李西涯、乔白岩诸公出,一扫敝习,追踪古人,其篆法之中兴欤!

  李斯书秦庙器刻

  此小篆之可法者。元蒋冕所书千文,字更小而法备,最可爱玩。

  史籀书石鼓文

  此大篆也。周公制礼作乐,命史籀变仓颉古文为大篆。而成王搜于岐阳,群臣作诗颂德,因书之石鼓。其字体本之古文,而结笔下圆,已类今篆。故学今篆之后,即当学此。周伯琦盖知之。

  曹喜书大风歌

  汉宋资墓前石兽字

  学古篆先从此始,便用笔銛利有力,乃可进于三代。学此之后,可学薛尚功集钟鼎千文。

  薛尚功书周仲丁壶

  晋姜鼎

  张仲簠

  杞公匜

  孟姜匜

  伯姬鼎

  父乙甗

  寅簋

  齐侯钟

  薛子款识博矣,而独著此九种者,以其笔法简易高古,可为法故也。学篆所以先今后古者,欲其先易后难,且先明说文之篆,而进之古则不失耳。说文之书,如徐锴解字、周氏正讹、赵氏本义皆可观,第互有得失。杨恒六书统载古篆极博,亦有一二谬处。

  予尝著书海溯原以折衷之。

  ○八分书 先大后小

  唐明皇泰山碑铭

  明皇书本不古,以其可发初学,姑录之。宋虞似良有所书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在吾鄞袁柳庄家。

  汉诏赐功臣家字

  蜀郡太守何君阁道碑

  司隶校尉鲁峻碑

  北海相景君碑

  荡阴令张迁碑

  酸枣令刘熊碑

  堂邑令费凤碑

  阴溧阳长校官碑

  执金吾丞武荣碑

  武氏石室画像

  殽阮君神祠碑阴

  鸿都石经

  耿氏镫铭

  注水匜铭

  篆、分之必由大而小,与举楷书同意。分之小者,匜铭极精,其铭犹有篆法,盖篆之初变而为分也。所以谓之分者,蔡琰曰:存篆八分,入隶二分。隶即今之楷书也,自欧阳修误以八分为隶,后人皆踵其讹。杜甫云:大小二篆生八分。孙过庭云:锺繇隶奇。则唐以前应无以分为隶者。由此观之,分、隶之辨明矣。分书以方劲古拙为尚。元人能此者虞伯生、熊明来、李申伯、吴主一皆得古法,而龚圣予全用篆笔,有水匜之遗意,最为可重。本朝无能分书者,沈度、程南云、金湜辈皆肥浊,而徐兰之杜撰,予固已论之矣。唯近时文仲子始以汉碑为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