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庄主播的困境

算命e点灵大师开讲 作者:


  无线电视一名庄姓女主播结婚两年余,夫妻工作忙碌,生活上缺乏闲情逸致,因此尚无怀孕的徵兆,娘家母亲非常着急,不久之前拉着她到附近一座寺庙烧香,祈求注生娘娘帮忙,早日孕育,以尽传宗接代之责。
  现实中,有人儿女成群,有人子息凋零,背后若有一个力量、一个动机,那是什么?八字典籍《滴天髓阐微.女命章》记载,干支确实负载了命运的秘密,知八字即知人生,包括功名富贵、六亲情缘以及意外事故在内,都能了然于胸,据此趋吉避凶,人生过程没有疑惑。

  此书作者为乾隆年间的任铁樵,他公布了一些经验,提供后世学者参考:

  ●日主旺,伤官重,无财印,子多而贵。

  ●日主旺,伤官轻,有印绶,子多而富。

  ●日主旺,无财星,无官煞,子多而能。

  ●日主弱,官煞旺,无印绶,必无子。

  ●日主弱,食伤旺,无印绶,必无子。

  ●日主弱,印绶重,无财星,必无子。

  ●日主弱,财星重,逢印绶,必无子。

  这些经验掷地作金石声,自然十分珍贵,实际状况如何,当然需要一些印证的功夫;下列八字就载于该书中,我们考察一下任氏的推论:

  壬辰

  己酉

  辛丑

  癸巳

  金生于仲秋,支全金局,五行无木,火已成金,必无用官之理;喜其壬癸并透,泄其菁英,为人聪明端谨,颇知诗礼。

  所惜者十九岁运走丁未,南方火旺,生土逼水;流年庚戌,支全克水,无子而夭。

  如此论命,难言妥当,套合一些已知的事实而已,就算断验如神,毕竟通不过经验的检证。许多观点背离事实甚远,例如“支全金局”、“五行 无木”、“火已成金”云云,都让人无法接受,须知三合无用(没有三合、三会),辰中就藏有乙木,巳中所藏丙火也不因三合而失效,八字的基本概念已偏,此命 的高低也就另当别论了。当然啦,我们不妨问他:“同命者还有很多,她们都有同一下场吗?”婚姻成败必与配偶的良窳有关,配偶是谁,我们一无所知,这种答案 必有偏颇。

  滴天髓》据传是明朝军师刘伯温的杰作,我认为伪托的成分很大,任铁樵做了一些诠释并附上命例,不再只是理论的堆砌。美中不足的是,刘任二氏 不知命理有其功能的限制,遇到特例,不懂得排除因而只能人云亦云。﹤女命章﹥也披露了许多经验,从前这是千金难买的诀窍:“火炎土躁无子”、“土金湿滞无 子”、“水泛木浮无子”、“金寒水冷无子”、“满盘食伤无子”,....无一不是怵目惊心;不过仔细探讨后发现,命理根本无力涉及这项兴衰。

  二

  “庄女拜过妈祖,怀孕了没有?”关心的人难免问道;记者未再报导,不得而知。半年之后,庄主播是否继续坐主播台,答案自然揭晓。依我观 察,拜注生娘娘不如拜江汉声医生,后者是妇产科专家,拥有的医学知识绝对比玉皇大帝、注生娘娘多。不过民众宁愿相信庙祝、童乩、尪姨或算命先生的话,证明 了“知识无用论”;我听过有人说:“一种观念沿续了几百年而历久不衰,它的真实性岂容质疑。”这种话除会气煞一票人外,没有其他的意义。

  明初文士陶宗仪写了一篇﹤唐义士传﹥,记述会稽山阴唐珏的义举;唐某家中贫寒,依靠教学维生,当时有个土霸将宋朝王室的坟墓刨开,抢走各种陪葬物,尸骨曝晒在外,无人理会,唐珏变卖祖产,重新入殓改葬。

  某日,唐珏躺在床上好像快要死了,许久之后苏醒过来,他对家人说,两个穿着黄衣的官吏拿着公文过来:“喂,我们大王要召见你!”迅速把他带到 一处,但见楼台巍峨,宫宇壮丽,显非人间所有;登堂入室后,见殿上坐了一个戴着帝王冕旒的人,那人说:“你掩埋了我们家族的骸骨,我们很感激,想好好报答 你。”唐珏还搞不清状况,大王接着说:“你生来面相不好,该当穷困,且无妻子,但你的忠义感动上苍,玉皇大帝下令赐你太太及儿子三个,良田三顷。”唐珏伏 地拜谢,出了大殿,一下子就醒了过来。

  这类故事幻真幻假,难以辨识,在我来看问题依旧重重,唐珏原本孤独无依,如今有妻有子,谁给他的?假设庄主播无子,求过注生娘娘后居然生了 几子,谁给她的?朋友说:“前者非常清楚,就是玉皇大帝;后者则由注生娘娘奏请玉皇大帝恩准。”我说:“玉皇大帝(帝释天,或称释提桓因)躲在忉利天宫享 福,他才不管世人的死活。”现代人智识已开,不再轻信神赐福世人,台湾俗谚说,“想吃苍蝇自己拍”,叫玉皇大帝拍给你吃,门都没有。朋友于是悻悻然地说: “你不信是你家的事,人家庄小姐相信就行了。”我相信她也是举香随拜。

  三

  在求神拜佛外,算命、看风水或查因果也流行于民间,不孕或无法弄璋者试图从神秘学的领域中,试图改变命运的轨迹;成功率高吗?恐怕没什 么机率可言,因为那只是民众自己的主观想像,与客观事实的存在固无涉也。历代以来,八字学者致力于探讨此事的命理因素,留下不少着作或论述,我们随便翻阅 一本八字专着,都能找到一些实例。

  先尽人事,然后听天命,万一天命不应,难道就要死了这条心?似乎如此;不过我从古籍中找到一帖良药,叫做“借妻安子”,提供不孕者使用,保 证一福见效。根据﹤金鼎神秘赋﹥记载,“木儿见鬼,得北方坎女多存;水子遇煞,赖西方兑妻可养;水制火男,借青龙为弥母;木损土儿,觅朱雀为继娘。”满盘 术语,艰涩难懂,不加解说,一般人看得雾煞煞。

  假设老张的八字木为食伤,也就是子星,金多制木,子息难出,此时靠水通关,子得存活;余此类推,水为子星,土多水竭,唯赖金泄土生水;火为 子星,水多火熄,也赖木泄水生火;土为子星,木多土崩,则需火泄木生土。此说立意甚佳,事实如何,就有待验证了──依我观察,应该没什么效果,因为老张娶 到足以依赖的太太,需要碰点运气,不像到超商买牛奶,许多品牌陈列出来让你挑。老张自己他也搞不清楚所谓“水妻”,究竟日主为水,抑或命中亥子水多,他对 八字完全外行。现代社会不流行合婚,不然一个一个去对,也许还能对出一个佳偶来。

  社会上普遍缺乏理性思考的习惯,术士怎么说,顾客就怎么听,不曾质疑内容的虚幻性。例如我问:“生男生女,由谁决定?”术士说:“现代遗传 学证实,性别概由丈夫决定,还有疑问吗?”我再问:“既然如此,借妻安子,还有效吗?”术士一时语塞,只好顾左右而言他;一个朋友辩说:“玄学的厉害在于 它超越了人类的思维与世俗的活动,借妻安子,这是玄学的最高境界,绝非无稽之谈。”现代人大概不再认同那种神话了。

  四

  从八字看子息的兴衰,男女有别,男命用官煞,女命用食伤;?大多数算命先生搞不懂,原来男命以财为妻,财生官故为子女,女命则直接以她 所生为子女也。《滴天髓阐微》卷三进一步指出,“子女根枝一世传,喜神看与杀相连”,这是从男命的立场说的;假定官煞为喜,那么子女贤俊,相反的官煞为 忌,则是无子,纵有亦不肖或有克。

  辛 丑

  辛 丑

  戊 戌

  癸 丑

  任氏曰:日主坐旺,比劫成群,年月伤官并透通根,丑为湿土,能生金蓄水,戌为火库,日主临之,不致寒冻也。

  运走西方不悖,余虽断其子多,实不敢定其数,询之,彼云自十六岁生子,每年得一子,连生十六子,毫无损伤。

  若依常法,命中无官无煞(木),理应无子,如今多子,这是怎么一回事?任氏并未说明,我相信他一定瞠目结舌,只好略去而谈。此事与“运走西方不悖”有关吗?当然无关;因为能否孕育、生育多少都是基本命格的问题,与行运纵然有关,也是间接的。

  这种论法显然只是套命,把现实事项套进八字之中,外行人一瞧,果然断验如神;若是一个客观的推论,任何人都不能忽略下列二事:

  ●同命者不少,他们都育有十六子吗?

  ●孕育之事必与太太有关,万一太太不孕,难道也是多子?

  就结构而言,此造土金水一路顺生,一个顺局知命,喜用可顺不可逆;准此而言,官印变成忌神,行运逢官,必然搞砸了命局,也弄乱了人生方向,此人无论生男生女,都不可能俊秀。我虽不能证明那些子女是否俊秀,却能证明官煞看子女的观念是错的。

  尽管命理无力涉及这些特性,讨论子息的命例仍然俯拾皆是,证明有人坚持六亲是可论的;误解有时比不懂还可怕,例如有个朋友说:“算命就是想了 解六亲缘分,譬如父亲为何早逝、我为何离过一次婚、弟弟为何陷害我、儿子与我的亲缘厚薄;你坚持不能算,我干嘛算命!”如此这般,就算太上老君亲自下凡, 也要傻眼。

  求富贵得富贵,求子女得子女,这是世人的期待;命理研究妻财子禄,也是顺应时代潮流,明朝的袁了凡不但改变了无子的命运,更从功名与寿命的 桎梏中挣脱出来。正信佛教却说,求富贵不必然得富贵,求子女也不见得能得子女,这里面涉及了一个基本概念,就是“业报”──此世感召的一切福祸,概由前世 功过所造,业报一旦形成,连佛都改变不了(佛不转定业),何况我们这些凡俗之辈。

  五

  生辰相同,命运无差,好像一加二等于三,走遍天下,并无不同;因此包括亲情、福祸在内,绝无差别,这是逻辑推理的概念。事实呢?事实当然不可能。退一万步说,若想讨论子女的兴衰,至少也要考虑一事:一个人是生不出子女的,既然如此,岂能没有配偶的条件,对不对?

  哲学家指出,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在某些思想观念上,东西方很难沟通。一个朋友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人能够反抗;唯有此时,方 知传统的力量多大,个人的意志多小。”民众惯以儒家的孝道思想看待人生,习惯成为力量,这种力量不但庞大而且无远弗届;多元化的社会里,传宗接代已不再那 么迫切了,“顶客族”(dink;double incomes no kid)于是应运而生,他们算是敢向传统说不的人。

  西方社会在这方面就宽松多了,婚姻自主性强,绝少受到宗祧的束缚,德国哲学家康德二十六岁当上大学教授,他立刻面临一个两难:“成家或不 婚?”如果娶妻生子,他必须耗费大部分时间赚钱养家,花在研究哲学的时间相对减少;仔细思索后,他选择不婚。其他像牛顿、叔本华、尼采也是终生未娶,却在 学术上大放异彩,他们若生在东方,将被三姑六婆逼婚,也许很快就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