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龄人相比,我的人生之路有着太多的坎坷曲折。当过兵、受过军校严格的军事训练。在长达十五年的军旅生涯中,从事过飞行仪表、电器修理维护和飞行学员的训练和管理工作。转业后又从事地方医药工作……。
80年代末,开始痴迷上《周易》,虽因厌倦教条式的死记硬背,曾一度将苦涩的易学书籍束之高阁,但对传统文化的情愫却一直不能释怀。2002年,我接触和学习了新派“涵辰”命理后,对易学有了新的认识:这就是我们不但可以认识它、*近它,更可以改造它、利用它,赋予其时代的意义,为社会造福。至此我已经完全融入其中,怀着兴奋和激动苦苦追寻、探求。2003年5月,我参加了董元辰老师的六爻学习班,同年10月又陪同董老师参加了在河南安阳举行的“十四届周易大会”,研究易学的信心倍增,遂辞职潜心专注于预测学研究。
我自专职从事预测研究后,夙兴夜寐、几近痴迷!如此劳苦困顿、几经周折,顿悟于三个月后。从那时起开始验证自己的思路,逐渐构筑自己的预测体系,以教学方式在网上传授自己的研究成果,并通过大量的预测实例完成了初步验证,真是心有千言难系一词!感慨之余清醒地认识到:新的易学成果应该由天下人共同拥有、使用,必须让它走下神坛、切入现实、贴近世人。一瑞将与大家一同为人类预测学的发展谱写新篇。
回溯历史的长河,自《周易》诞生以来,预测鼻祖鬼谷子先生率先应用伏羲发明的八卦进行预测,后经京房、邵康节等先贤改造,逐步形成了八卦相对完整的预测体系,并产生不同的分支与发展。唐宋以降,古人创造出我们今天熟知的八字预测术,标志着以“八字、八卦(六爻)”为代表的中国古代预测学逐步走向成熟。虽历经时代变迁、王朝更替,“千年《周易》”始终成为东方文化思想宝库中最耀眼的明珠。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陕西邵伟华先生发掘古人思想,着书立撰,普及周易学说,使我们看到了多年未曾亲近的古代神迷文化,之后有许多学者参与其中发表专项易学论文;90年代末期以山东李涵辰老师为代表的应用派的出现,为命理科学、易学铺平了道路;2000年元辰六爻一改京房模式展现在世人面前,开启了一卦多断的模式。
虽然周易学伴随人类走过数千年的历史,却有两个问题始终困惑着历代学易研易的方家术士。一是人的生命轨迹可否预测?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但被问到“能否完全准确”,回答这一问题时总让人心虚,预测学虽历经数千年发展仍觉不大完善。二是挖掘先贤经验和所谓的“神秘版本”,还是利用这套体系进行新的诠释与完善。如果真有“神秘版本”经过上百辈人的寻觅也早该挖掘出来了,更不要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挖掘出来的希望已经越来越渺茫。
我们不禁要问“预测学的出路在哪里。”回溯五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发展始终是主旋律,历久弥坚。我认为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做到与时俱进,用发展来完善预测学,用实践去检验预测学。
数往知来,查阅命理预测学有两个结论性术语:命运、风水。如某某命运不好,某某风水不好等。实际上命理术语远不止这两种,但是为了大多数人好理解,容易接受,我们仍用这两种解释为宜。一瑞认为:命运为先天决定因素,即遗传、自有的特点等是人的内因。目前自然科学能认同的有64种类别(遗传基因)之分。风水就是身外一切能作用你的环境因素,可称为是后天决定因素是人的外因。包括空间、地势、政策、姓名、人与人之间、人与其他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等。就单纯的空间、地势影响,已经达到60年内有518400种(不同天干、地支组合)变化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其它方式目前没有具体的准确表达方式和数字划分。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具体到我们某一个人来说,生辰八字就是记录外界时空、地势等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讲八字就是外因之一,出生之后以每天接受12种(时辰)外界变化形势,直到死亡。政策、人事等影响八字是不能纪录的,如目前的政策(计划生育国策)影响,就是不允许他有直系比劫(兄弟、姐妹,多胞胎、超生属于特殊情况)。先贤们留给我们的六爻卦描述人们自身固有、遗传等因素非常吻合可称为内因。在外因的制约下,根据自己不同特点和姓名等形成不同六爻卦的组合和作用方式,对外界的接受能力产生不同的结果,也就是内、外因作用结果。至此我们不难明白一个道理:同一时空(外因)对我们每个人(内因)的影响是相同的,自己接受的结果是不同的。这就是为什么同卦(同样的卦,动爻不同,作用方式就不同)、同八字命运不同的原因。
人生活在自然中,大自然和人比较我们常常感到人类显得如此渺小,大自然力量冬天冷,夏天热是不可抗拒的,我们只能有条件地加以利用和局部性地改造。所以八字决定的是一个绝对重要的外因因素。人类必须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合理的利用和改造自然,适应自然才能融入其中,与之和谐共存,才能维持自然的相对平衡,保证人类的繁衍生息和可持续发展。每一个民族和国家、家庭、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不同,个人服从国家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否则你就要受到制裁,人与人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不与人打交道你就会失去很多信息等。所以遵纪守法,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群等,是明智的外因(风水)选择。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在科学昌明的今天,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当代的人们一点也不比古人笨。哪为什么目前易学发展停步不前,始终不能超越古人,原因大致有二:一是社会背景、精力,张衡用肉眼观察了上千颗星体,是民族文化的优秀体现,现在政策上还没有从小就研究天文的环境,和张衡时代无法比较,那个时候自然科学很简单,人的精力也比较集中;二是变化,古代人的大自然环境影响纯自然为主,国策是家族制定为主,十分封闭,模式简单,对于人的影响也单一,加之交通、通讯更是和现代无法比拟,预测就比较简单有特性。
预测学的出路,就始于当代人的脚下。翻开历史不难发现,每逢国运昌盛时期也是周易发展时期,古人能发明预测技术,我们一样可以创造新的预测方法,一瑞在原有的周易学预测基础上,通过科学设想和实践检验,发明了用生辰八字和人的姓名起“终身卦”预测人生粗线条,用即时时空和信息起卦预测某一方面重点,间接推理人生轨迹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一瑞预测学》。
大家都知道,每个自然人的生命存在分三个阶段,从受孕到出生为第一阶段,出生到死亡为第二阶段,死亡后转换成另一种形式存在为第三阶段。《一瑞预测学》现在研究的就是其中的第二阶段,间接推理第一阶段。第三阶段还没有开始研究。既然以研究第二阶段为主,那么人出生时的八字就是外因作用开始,死亡八字就是外因作用终结,我们人生中的每一步转折就是阶段内的代表点。这些代表点的有效连接,就是对生命轨迹的演绎和直观展示。
我们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出生八字和人的姓名为信息,纳入预测体系中,将六爻卦形成不同的组合,就可形成一个粗线条的预测体系,预测时再将其他信息(政策、时代特点等)引进就可比较准确的预测人生轨迹了。所以每个预测家必须要了解社会,深入社会方能做到预测得心应手,单凭文字臆断是不能成为高水平预测工作者的。
一种科学体系从基点开始发展,终会达到其最高点,这最高点又会成为高一层次科学体系的基点。缘此而发展成为更高一层次的科学必以全新的面貌展现于世,并对应形成与其相适应的思想认识体系,这是历史规律。一瑞预测学是在前人的肩膀上,去构筑符合时代的预测框架。这套一瑞自己的预测思想和方法,把预测技巧通过逻辑梳理出来,所有的预测都是在规范的运算机制下进行,不凭空、*感觉去搞预测,预测理论更科学、运算机制更严谨。
《一瑞预测学》书中以大量生动的实例,逻辑性极强的推理,为大家提供一个科学预测的新体系、新理论、新风水概念。相信看过此书的读者,都会有“多年困惑,一朝顿悟”的感受。我们的易学没有尽头,我们的事业没有止境,未来的路还很长,正如古人所说:不磨千古,诗卷长留;更上一层,星辰可摘。
作者2004年5月1日
80年代末,开始痴迷上《周易》,虽因厌倦教条式的死记硬背,曾一度将苦涩的易学书籍束之高阁,但对传统文化的情愫却一直不能释怀。2002年,我接触和学习了新派“涵辰”命理后,对易学有了新的认识:这就是我们不但可以认识它、*近它,更可以改造它、利用它,赋予其时代的意义,为社会造福。至此我已经完全融入其中,怀着兴奋和激动苦苦追寻、探求。2003年5月,我参加了董元辰老师的六爻学习班,同年10月又陪同董老师参加了在河南安阳举行的“十四届周易大会”,研究易学的信心倍增,遂辞职潜心专注于预测学研究。
我自专职从事预测研究后,夙兴夜寐、几近痴迷!如此劳苦困顿、几经周折,顿悟于三个月后。从那时起开始验证自己的思路,逐渐构筑自己的预测体系,以教学方式在网上传授自己的研究成果,并通过大量的预测实例完成了初步验证,真是心有千言难系一词!感慨之余清醒地认识到:新的易学成果应该由天下人共同拥有、使用,必须让它走下神坛、切入现实、贴近世人。一瑞将与大家一同为人类预测学的发展谱写新篇。
回溯历史的长河,自《周易》诞生以来,预测鼻祖鬼谷子先生率先应用伏羲发明的八卦进行预测,后经京房、邵康节等先贤改造,逐步形成了八卦相对完整的预测体系,并产生不同的分支与发展。唐宋以降,古人创造出我们今天熟知的八字预测术,标志着以“八字、八卦(六爻)”为代表的中国古代预测学逐步走向成熟。虽历经时代变迁、王朝更替,“千年《周易》”始终成为东方文化思想宝库中最耀眼的明珠。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陕西邵伟华先生发掘古人思想,着书立撰,普及周易学说,使我们看到了多年未曾亲近的古代神迷文化,之后有许多学者参与其中发表专项易学论文;90年代末期以山东李涵辰老师为代表的应用派的出现,为命理科学、易学铺平了道路;2000年元辰六爻一改京房模式展现在世人面前,开启了一卦多断的模式。
虽然周易学伴随人类走过数千年的历史,却有两个问题始终困惑着历代学易研易的方家术士。一是人的生命轨迹可否预测?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但被问到“能否完全准确”,回答这一问题时总让人心虚,预测学虽历经数千年发展仍觉不大完善。二是挖掘先贤经验和所谓的“神秘版本”,还是利用这套体系进行新的诠释与完善。如果真有“神秘版本”经过上百辈人的寻觅也早该挖掘出来了,更不要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挖掘出来的希望已经越来越渺茫。
我们不禁要问“预测学的出路在哪里。”回溯五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发展始终是主旋律,历久弥坚。我认为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做到与时俱进,用发展来完善预测学,用实践去检验预测学。
数往知来,查阅命理预测学有两个结论性术语:命运、风水。如某某命运不好,某某风水不好等。实际上命理术语远不止这两种,但是为了大多数人好理解,容易接受,我们仍用这两种解释为宜。一瑞认为:命运为先天决定因素,即遗传、自有的特点等是人的内因。目前自然科学能认同的有64种类别(遗传基因)之分。风水就是身外一切能作用你的环境因素,可称为是后天决定因素是人的外因。包括空间、地势、政策、姓名、人与人之间、人与其他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等。就单纯的空间、地势影响,已经达到60年内有518400种(不同天干、地支组合)变化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其它方式目前没有具体的准确表达方式和数字划分。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具体到我们某一个人来说,生辰八字就是记录外界时空、地势等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讲八字就是外因之一,出生之后以每天接受12种(时辰)外界变化形势,直到死亡。政策、人事等影响八字是不能纪录的,如目前的政策(计划生育国策)影响,就是不允许他有直系比劫(兄弟、姐妹,多胞胎、超生属于特殊情况)。先贤们留给我们的六爻卦描述人们自身固有、遗传等因素非常吻合可称为内因。在外因的制约下,根据自己不同特点和姓名等形成不同六爻卦的组合和作用方式,对外界的接受能力产生不同的结果,也就是内、外因作用结果。至此我们不难明白一个道理:同一时空(外因)对我们每个人(内因)的影响是相同的,自己接受的结果是不同的。这就是为什么同卦(同样的卦,动爻不同,作用方式就不同)、同八字命运不同的原因。
人生活在自然中,大自然和人比较我们常常感到人类显得如此渺小,大自然力量冬天冷,夏天热是不可抗拒的,我们只能有条件地加以利用和局部性地改造。所以八字决定的是一个绝对重要的外因因素。人类必须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合理的利用和改造自然,适应自然才能融入其中,与之和谐共存,才能维持自然的相对平衡,保证人类的繁衍生息和可持续发展。每一个民族和国家、家庭、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不同,个人服从国家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否则你就要受到制裁,人与人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不与人打交道你就会失去很多信息等。所以遵纪守法,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群等,是明智的外因(风水)选择。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在科学昌明的今天,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当代的人们一点也不比古人笨。哪为什么目前易学发展停步不前,始终不能超越古人,原因大致有二:一是社会背景、精力,张衡用肉眼观察了上千颗星体,是民族文化的优秀体现,现在政策上还没有从小就研究天文的环境,和张衡时代无法比较,那个时候自然科学很简单,人的精力也比较集中;二是变化,古代人的大自然环境影响纯自然为主,国策是家族制定为主,十分封闭,模式简单,对于人的影响也单一,加之交通、通讯更是和现代无法比拟,预测就比较简单有特性。
预测学的出路,就始于当代人的脚下。翻开历史不难发现,每逢国运昌盛时期也是周易发展时期,古人能发明预测技术,我们一样可以创造新的预测方法,一瑞在原有的周易学预测基础上,通过科学设想和实践检验,发明了用生辰八字和人的姓名起“终身卦”预测人生粗线条,用即时时空和信息起卦预测某一方面重点,间接推理人生轨迹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一瑞预测学》。
大家都知道,每个自然人的生命存在分三个阶段,从受孕到出生为第一阶段,出生到死亡为第二阶段,死亡后转换成另一种形式存在为第三阶段。《一瑞预测学》现在研究的就是其中的第二阶段,间接推理第一阶段。第三阶段还没有开始研究。既然以研究第二阶段为主,那么人出生时的八字就是外因作用开始,死亡八字就是外因作用终结,我们人生中的每一步转折就是阶段内的代表点。这些代表点的有效连接,就是对生命轨迹的演绎和直观展示。
我们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出生八字和人的姓名为信息,纳入预测体系中,将六爻卦形成不同的组合,就可形成一个粗线条的预测体系,预测时再将其他信息(政策、时代特点等)引进就可比较准确的预测人生轨迹了。所以每个预测家必须要了解社会,深入社会方能做到预测得心应手,单凭文字臆断是不能成为高水平预测工作者的。
一种科学体系从基点开始发展,终会达到其最高点,这最高点又会成为高一层次科学体系的基点。缘此而发展成为更高一层次的科学必以全新的面貌展现于世,并对应形成与其相适应的思想认识体系,这是历史规律。一瑞预测学是在前人的肩膀上,去构筑符合时代的预测框架。这套一瑞自己的预测思想和方法,把预测技巧通过逻辑梳理出来,所有的预测都是在规范的运算机制下进行,不凭空、*感觉去搞预测,预测理论更科学、运算机制更严谨。
《一瑞预测学》书中以大量生动的实例,逻辑性极强的推理,为大家提供一个科学预测的新体系、新理论、新风水概念。相信看过此书的读者,都会有“多年困惑,一朝顿悟”的感受。我们的易学没有尽头,我们的事业没有止境,未来的路还很长,正如古人所说:不磨千古,诗卷长留;更上一层,星辰可摘。
作者2004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