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周易》里边那些奥妙难解、让历代专家们众说纷纭的卦辞、爻辞,可能有人会说:“这是因为时间太久了,当时的语言文字后人读不懂了,如果是周朝人,肯定能看懂这些东西。”
这种怀疑不是没有道理,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下一个《左传》卦例。这段记载和方才骊姬陷害太子申生的事情还是大有关系的:
《左传·僖公十五年》
晋侯之入也,秦穆姬属贾君焉,且曰:“尽纳群公子。”晋侯焌于贾君,又不纳群公子,是以穆姬怨之。晋侯许赂中大夫,既而皆背之。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既而不与。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之籴,故秦伯伐晋。
卜徒父筮之,吉。涉河,侯车败。诘之,对曰:“乃大吉也,三败必获晋君。其卦遇《蛊》,曰:‘千乘三去,三去之余,获其雄狐。’夫狐蛊,必其君也。《蛊》之贞,风也;其悔,山也。岁云秋矣,我落其实而取其材,所以克也。实落材亡,不败何待?”
三败及韩。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对曰:“君实深之,可若何?”公曰:“不孙。”卜右,庆郑吉,弗使。步扬御戎,家仆徒为右,乘小驷,郑入也。庆郑曰:“古者大事,必乘其产,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训而服习其道,唯所纳之,无不如志。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将与人易。乱气狡愤,阴血周作,张脉偾兴,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弗听。
九月,晋侯逆秦师,使韩简视师,复曰:“师少于我,斗士倍我。”公曰:“何故?”对曰:“出因其资,入用其宠,饥食其粟,三施而无报,是以来也。今又击之,我怠秦奋,倍犹未也。”公曰:“一夫不可狃,况国乎。”遂使请战,曰:“寡人不佞,能合其众而不能离也,君若不还,无所逃命。”秦伯使公孙枝对曰:“君之未入,寡人惧之,入而未定列,犹吾忧也。苟列定矣,敢不承命。”韩简退曰:“吾幸而得囚。”
壬戌,战于韩原,晋戎马还泞而止。公号庆郑。庆郑曰:“愎谏违卜,固败是求,又何逃焉?”遂去之。梁由靡御韩简,虢射为右,辂秦伯,将止之。郑以救公误之,遂失秦伯。秦获晋侯以归。晋大夫反首拔舍从之。秦伯使辞焉,曰:“二三子何其戚也?寡人之从君而西也,亦晋之妖梦是践,岂敢以至。”晋大夫三拜稽首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
穆姬闻晋侯将至,以大子荦、弘与女简、璧登台而履薪焉,使以免服衰绖逆,且告曰:“上天降灾,使我两君匪以玉帛相见,而以兴戎。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则朝以死。唯君裁之。”乃舍诸灵台。
大夫请以入。公曰:“获晋侯,以厚归也。既而丧归,焉用之?大夫其何有焉?且晋人戚忧以重我,天地以要我。不图晋忧,重其怒也;我食吾言,背天地也。重怒难任,背天不祥,必归晋君。”公子絷曰:“不如杀之,无聚慝焉。”子桑曰:“归之而质其大子,必得大成。晋未可灭而杀其君,只以成恶。且史佚有言曰:‘无始祸,无怙乱,无重怒。’重怒难任,陵人不祥。”乃许晋平。
晋侯使鄐乞告瑕吕饴甥,且召之。子金教之言曰:“朝国人而以君命赏,且告之曰:‘孤虽归,辱社稷矣。其卜贰圉也。’”众皆哭。晋于是乎作爰田。吕甥曰:“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将若君何?”众曰:“何为而可?”对曰:“征缮以辅孺子,诸侯闻之,丧君有君,群臣辑睦,甲兵益多,好我者劝,恶我者惧,庶有益乎!”众说。晋于是乎作州兵。
初,晋献公筮嫁伯姬于秦,遇《归妹》之《睽》。史苏占之曰:“不吉。其繇曰:‘士刲羊,亦无亡也。女承筐,亦无贶也。西邻责言,不可偿也。《归妹》之《睽》,犹无相也。’《震》之《离》,亦《离》之《震》,为雷为火。为嬴败姬,车说其輹,火焚其旗,不利行师,败于宗丘。《归妹》《睽》孤,寇张之弧,侄其从姑,六年其逋,逃归其国,而弃其家,明年其死于高梁之虚。”及惠公在秦,曰:“先君若从史苏之占,吾不及此夫。”韩简侍,曰:“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先君之败德,乃可数乎?史苏是占,勿从何益?《诗》曰:‘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僾沓背憎,职竞由人。’”
事情发生在骊姬陷害太子申生的十一年之后。在这十一年中,晋国发生了不少事情。
太子申生死了,夷吾和重耳流亡国外了,骊姬的儿子奚齐终于成功地被立为了太子。后来,晋献公死了,照理说,太子奚齐应该继位成为下一任晋国国君。可是,晋国的贵族们却不全是这么想的。
奚齐很快就被刺杀,死时不过是个十一岁的孩子,随即,准备接替奚齐的卓子(骊姬的妹妹为晋献公生的那个儿子)也死在政变者的手里。骊姬当初如此的处心积虑,结果老公一死,靠山一倒,忽然仿佛墙倒众人推一般,竟落了个悲惨收场。
这一来,不管是该死的还是不该死的,都死了,晋国的权力中心一片真空。这个时候,大家想起了当初流亡出去的那两位公子——夷吾和重耳,该有个人回来当晋国的国君了。
回来当国君的是夷吾,他在邻国国君秦穆公的支持下顺利回国即位,是为晋惠公。算起来,秦穆公的老婆穆姬是晋国太子申生的亲妹妹,秦国和晋国之间通婚不断,所以后来才有了“秦晋之好”这个成语。
可晋惠公却不大拿“秦晋之好”当一回事。他在即位之前许诺过要把河西五城送给秦国作为对秦国的报答,可屁股在王位上才一坐稳,立刻就反悔了,宣布割让河西五城的许诺是不平等条约,马上废除!这可真把秦穆公气得不轻。
晋惠公对外采取强硬立场,对内也不手软,大力开展肃反运动,镇压国内反对派,白色恐怖一时间搞得人人自危。
也许是人怨惹了天怒,老天爷降下旱灾,晋国闹饥荒了。这可怎么办?
有人可能会一撇嘴:“这有什么难办的?搞地区封锁、信息封锁,堂堂晋国乃是中原大国,饿死几百万人不算什么,对内保持住晋惠公的政权稳定,对外不堕凛凛然大国之风,这不就结了么!”
这确实是高招!可晋国的统治者当时还缺乏这种政治智慧,觉得大片大片地饿死人自己心里不大落忍,于是决定向外国借粮。
可向哪国借呢?想来想去,也只有秦国了。
晋惠公也不顾当初因为对河西五城的毁约而和秦国闹掰了的事了,拉下老脸来派出使者向秦国借粮。
秦穆公真是个活雷锋,虽然心里不高兴,可转念一想:晋国国君虽然是个白眼狼,可晋国的老百姓又没招我、没惹我,不能眼看着人家饿死呀!好吧,同意借粮!
秦国的地盘大体在今天的陕西,晋国的地盘大体在今天的山西,秦国的运粮船从雍城开到绛城,源源不断,蔚为大观。这一次规模空前的粮食大运输,史称“泛舟之役”。
风水轮流转,到了下一年,晋国粮食大丰收,可秦国却遭了饥荒了。真是好人没好报啊!
秦穆公倒不太着急,心想:“去年我援助了晋国那么多粮食,今年我有麻烦了,请他们帮帮忙想来他们是不会拒绝的吧?”
可秦穆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晋惠公还真就白眼狼做到底了,不借粮!
这一回,不单是秦穆公,所有秦国人都气坏了,新仇旧恨齐刷刷涌上心头。到了这时候,事情只能以武力解决了。
秦穆公调动军队,准备东征。我们要知道,那年头的国家大事最重要的无非两类:祭祀和打仗,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前一个例子我们看到:连选老婆都得占卜呢,所以,像打仗这种大事就更得事先占算占算了。
秦国的专业占卜师卜徒父出场了,他可没用乌龟,而是直接用的《易经》。
算啊算,不知道是不是和我前边讲的算法一样,卜徒父一番演算完毕,笑呵呵地告诉秦穆公:“吉。涉河,侯车败。”
秦穆公愣了一会儿:“你再说一遍,我怎么只听懂了头一个字?”
卜徒父讲解道:“乃大吉也,三败必获晋君。其卦遇《蛊》,曰:‘千乘三去,三去之余,获其雄狐。’夫狐蛊,必其君也。《蛊》之贞,风也;其悔,山也。岁云秋矣,我落其实而取其材,所以克也。实落材亡,不败何待?”
——我得再把卜徒父的话来讲解讲解了。卜徒父最先说的那句“涉河,侯车败”看上去像是卦爻辞,可遍查《周易》却没有这一句话。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般的看法是:“易”这东西在当年可不止一个版本。千百年一直流传下来的这个版本叫做《周易》,在《周易》之前还曾有过两个权威版本的“易”,一个叫《连山易》,一个叫《归藏易》,主要流行于夏代和商代。而《周易》恐怕各地也有各地的不同——对于古书来说,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当时又没有印刷术,交通又不发达,文字又不统一,单看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就和通行版本有很大的差别呢。
再看看这句“涉河,侯车败”到底是什么意思。别说你我伤脑筋,看看,就连秦穆公都搞不明白,所以需要卜徒父详细解释。这不由得让人怀疑:算卦占卜的解释权完全掌握在专业占卜师的手里啊?!这不就是说:算出来的卦其他人是看不懂的,到底老天爷是怎么指示的,全看占卜师怎么说?!
嗯,字面上看,“涉河,侯车败”的意思是:“渡过黄河,侯的车子毁坏。”——这听上去不像句好话,可前边又有个“吉”字,而且,到底是谁的车子会坏呢?是晋惠公的还是秦穆公的呢?
再看看卜徒父是怎么解释的。他说:“这是大吉之兆,我军会三次打败晋军,然后俘虏他们的国君。”——这话倒说得很具体,能让人听明白,可是,从卦的哪里能看出“我军会三次打败晋军”?又从哪里能看出“然后俘虏他们的国君”呢?卜徒父算出来的到底是什么卦呢?
卜徒父说:“我算出来的是蛊卦,占断辞说的是:‘千乘三去,三去之余,获其雄狐。’”
图11-蛊卦
和其他占断辞一样,“千乘三去,三去之余,获其雄狐。”这是什么意思,历代专家们众说纷纭。
这句话也不见于今本《周易》,我们首先遇到的难题是,“去”字是什么意思?
“去”,这么简单的一个字,小学生都认识,可放到这里却让大教授们也犯含糊。
一种说法是:这个“去”是遮拦阻挡的意思,于是“千乘三去”的意思就是:千辆兵车的军队被三面阻挡。
另一种说法是:这个“去”相当于数学里的“除”,所以“千乘三去”就是说用一千除以三。嗯,我们来算算:1000÷3=333余1。这倒能跟下文勉强联系得上——所谓“三去之余”,就是一千除以三的那个余数“1”,而这个余数“1”就是“雄狐”。雄狐就是公狐狸,把女人比喻为狐狸或者狐狸精这是后来才有的,在春秋时代,公狐狸通常是被用来比喻一国之君的。具体到卜徒父这一卦,他认为卦辞里所谓的狐狸必然是指晋惠公无疑!
咱们再看第三种说法:这个“去”等于“驱”,联系全句的意思,就是说:晋军接连被秦军打败三次,秦军接连三次驱逐晋军,三次长驱直入。
提出以上这种种解释的可都不是什么江湖术士,也不是什么易经预测大师,他们都是历代的知名学者,其中就有顾炎武、章炳麟这样的角色。
我们再往下看卜徒父的解释。他说:“《蛊》之贞,风也;其悔,山也。岁云秋矣,我落其实而取其材,所以克也。实落材亡,不败何待?”——前面讲过,八卦是三爻组成一卦,六十四卦是由八卦两两重叠而成的,也就是六爻组成一卦,它的下三爻叫做内卦,上三爻叫做外卦。蛊卦的内卦是八卦系统中的巽卦,外卦是八卦系统中的艮卦。卜徒父所谓的“《蛊》之贞”,说的就是蛊卦的内卦,也就是巽卦,他所谓的“其悔”,说的就是蛊卦的外卦,也就是艮卦。他这话也可以这么说:蛊卦的内卦是巽卦,蛊卦的外卦是艮卦。
可是,卜徒父明明说的是蛊卦的内卦是“风”,外卦是“悔”呀,根本就没提什么巽卦和艮卦呀?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涉及到了《周易》系统的又一大原理:取象。
八卦是八个抽象的符号,抽象的东西太难理解,好在每个抽象的符号都有它们各自具像的象征物。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各自最基本的一套象征物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还有另一套基本象征体系,分别象征着:健、顺、动、入、陷、丽、止、悦。
这两套是最基本的,其他边边角角的象征说法可就多了去了,比较常见的还有把八卦当成一个家庭的,乾卦象征老爸,坤卦象征老妈,震、坎、艮是这家里的三个男孩,分别是大哥、二哥、小弟,巽、离、兑是这家的三个女孩,分别是大姐、二姐、小妹。八口人构成了一个大家庭。
图12-文王八卦次序与方位 《易经解》 [宋]朱长文撰 影印湖北省图书馆藏明崇祯四年刻本
我们的身体也包含着一套八卦,乾是头,坤是肚子,震是脚,巽是大腿,坎是耳朵,离是眼睛,艮是手,兑是嘴。我总觉得这像是土匪的黑话,比如咱俩遇到条子了,我招呼你:“兄弟,你攻他乾、坎,我踹他坤!”街头看见mm:“嘿嘿,这小娘子的离和兑很靓呀!”
还有象征动物的:乾能拉车,坤能耕地,我们都是震的传人,肯德基家乡巽,没吃过坎肉还没见过坎跑么,扫离打非,艮眼看人低。——这么说话是不是很怪?其实现实生活中就有这种话,你一点儿都不觉得怪:坤包。女人用的包叫坤包,因为坤卦象征女性。
八卦还能表示方向,不过不同的体系表示的方向不一样,其实说到底也就是东南西北加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而已,正好八个。武侠小说里常说大侠练功“走坎位、转巽位”什么的,听着好像神秘莫测,其实他们那套话完全可以转换成“先往东,再转东北,再往北走,见第一个红绿灯向右拐……”
象征无限多,举例子是举不过来的,其实只要把握基本原理就可以自己随意发挥,比如乾卦,你就多想想那些阳刚的、在上边的、巍峨的、占统治地位的,等等等等。不过一定要有与时俱进的观念哦,不要犯我在张三和李四身上犯过的错误!
知道了八卦的象征意义,再回过头来看看卜徒父的那句话:“《蛊》之贞,风也;其悔,山也。”——“贞”指内卦,“悔”指外卦,风和山又是什么呢?
看看刚讲过的象征物,对照一下,就知道风是巽卦,山是艮卦。就这么简单。
卜徒父这里是用八卦的象征物来解释蛊卦的意义,所以不说巽和艮,而说风和山。他接下来的解释是:“岁云秋矣,我落其实而取其材,所以克也,实落材亡,不败何待!”
这里我们还得先交代一点算卦的原则:秦穆公要和晋惠公打仗,所以这件事情涉及到敌我两方,在这种情况下卦像的表示是内卦代表我方,外卦代表对方。就这个例子而言,巽卦代表的是秦穆公一方,艮卦代表的是晋惠公一方。
卜徒父说的是:“现在正是秋天,是草木摇落的季节。我们秦国是内卦的风,他们晋国是外卦的山,卦像显示的是秋天的风吹过大山——”
我们想想,秋风吹过大山,这会导致什么后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错,秋风一吹就该满山落叶了。秋风扫落叶嘛。
卜徒父接着说:“所以我们这回进攻晋国会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啊!”
——既然是秋风扫落叶,那就出兵吧!秦国的军队开始向晋国挺进了。
战况如何,我们一会儿再说,现在还得好好分析一下卜徒父的算卦方式。
先说一个小问题。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秦国没有使用乌龟来占卜呢?”
我给出的答案是:最有可能的是,秦国当时还只是个位于边远地区的贫苦落后的国家,也没有什么文化积淀,国君的出身也远不如中原各国的国君那样高贵。我在《孟子他说》的第三本里介绍过当时的楚国,说楚国严格说来不属于周朝,是个“外国”,而且还和中原诸国一直都很对立,其实秦国也在前期的很长时间里也不被中原诸国放在眼里,大家对待秦国有点儿对待楚国一样,不把人家当自己人。当时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是中原诸国,也就是以河南为中心的那些诸侯国,秦国在陕西呢,基本上属于“戎”,楚国在南边,属于“蛮”,看字面就知道不是什么好称呼。所以呢,秦国没有中原诸国那么多的繁文缛节倒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还有人可能会问:“卜徒父解释卦辞怎么和您熊大师前边讲的那些不大呼应得上呢?他也没算什么本卦和变卦,也没有占断变爻的爻辞,怎么直接就用蛊卦的卦辞来解说呢?”
嗯,第一个原因是:熊大师比卜大师更大师。第二个原因是:卜徒父这次算卦有可能算出来的是前面朱熹说过的那个“第七种情况”:“六爻一个都没变,这时用本卦的卦辞来判断吉凶。”
也就是说,卜徒父算出来的这个蛊卦,所有的阴爻都是少阴,所有的阳爻都是少阳,所以没有变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就以蛊卦的卦辞来占断。
有谁想过,卜徒父所说的那几句蛊卦的卦辞虽然在今本《周易》里是找不到的,不过,反正我们知道算出来的是个蛊卦,而且我们还知道对这个蛊卦不要用爻辞而要用卦辞来占断吉凶,那么,如果我们找来今本《周易》里的蛊卦的卦辞来看看,是不是也能得出相似的结果呢?
这个验证工作很容易做,我现在就把今本《周易》里蛊卦的内容都摘过来:
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彖》曰: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蛊,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
《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初六,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
《象》曰:“干父之蛊”,意承考也。
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
《象》曰:“干母之蛊”,得中道也。
九三,干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
《象》曰:“干父之蛊”,终无咎也。
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
《象》曰:“裕父之蛊”,往未得也。
六五,干父之蛊,用誉。
《象》曰:“干父用誉”,承以德也。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则也。
这里出现的《彖》和《象》都属于《易传》,是“十翼”里的两翼,本来是独立成章的,后来被打散和《易经》的卦爻辞编排在了一起。卜徒父所在的春秋时代,应该还没有《易传》呢。所以,单纯讲蛊卦吉凶的属于《易经》的部分,其实就只有这么几句:
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初六,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
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
九三,干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
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
六五,干父之蛊,用誉。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在这寥寥几句之中,第一句是蛊卦的卦辞,下边六句话分别是六个爻的爻辞。也就是说,按照前边讲过的演算方法,如果你算出来的蛊卦没有变爻,那么决定吉凶的就是卦辞,如果有变爻,比如第二爻是变爻,那就拿“九二”那句爻辞来判断吉凶。
好了,现在卜徒父遇到的情况是(如果按朱熹的说法)蛊卦没有变爻,所以要以卦辞来判断吉凶,在今本《易经》里,蛊卦的卦辞就是这句:“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这是什么意思呢?历代专家们对前两句一般没什么分歧,所谓“元亨。利涉大川”,就是说这卦不错,占到这卦表示你能够很顺利地渡过大河。——秦穆公要渡河去打晋惠公,占到这卦就预示着他不会遇到大风大浪,船不会翻在河里。
在整个《易经》里边,“涉大川”这几个字出现的次数很多,看来在编写《易经》的时代渡河是件难事,而且是件很多人都会经常遇到的难事。如果我生活在古代,住在黄河边上,这一天要出门办事,目的地在黄河壶口瀑布的对岸——别说古代了,现在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过去。
既然过河是件难事,而且要冒着生命危险,所以在出发之前认真地算个卦倒不失为一个明智的办法,如果卦上说了“利涉大川”,那我才出发。
我想不出这套东西拿到现在该怎么用,比如我在南京长江大桥的南端,想从桥上坐车到北端去。这可不是小河沟啊,是浩浩荡荡的长江,古人就算卜出“利涉大川”来都得发愁一阵子呢,我呢?
回过头来,再看蛊卦卦辞的后两句:“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看上去很古怪哦。其实这是计算日子的话,那时候的历法是:一个月分为三旬,一旬十天,分别用十个天干来记,“甲”是十天里的第一天,所以“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就是从“甲”那天往前数三天,再往后数三天。——这都没有什么歧意,但问题在于——
为了方便理解,我还是拿现代的日期来做说明吧:好比“先甲三日”就是星期一,“后甲三日”就是星期天。好了,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到底是“在”星期一“和”星期天呢,还是“从”星期一“到”星期天呢?而且,这两个日子放在这里,又是什么意思呢?
如果联系上文,可能的结论是:“吉卦,放心去过河吧,星期一和星期天都是渡河的好日子。”或者是:“吉卦,放心去过河吧,从星期一到星期天都是好日子。”——怎么好像又落到了马三立“桃园三结义,孤独一支”那个套路?
认为应该解释成“从”星期一“到”星期天的专家还就此阐发出了更加深刻的哲理,说这意味着天道的往复,周而复始。可我总觉得这种阐发和“我的电脑有神鬼莫测之机”没什么本质区别。
我们再回到卜徒父哪儿,这回可发现大问题了:无论是“在”星期一“和”星期天,还是“从”星期一“到”星期天,卦上只不过是说了秦穆公可以放心渡河,至于战争是胜是败,能不能俘虏晋惠公,怎么一点儿都看不出来呢?卜徒父不会是在忽悠秦穆公呢吧?
这条路走不通了,我们还是换个角度吧,看看作为卦名的这个“蛊”字到底是什么意思,从这里是不是能找到什么线索。
——如果你只读一本参考书,这个问题马上可以迎刃而解,可读的书越多,答案也就越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且,无论是公还是婆,都是专家,他们说的理虽然互相矛盾冲突,你却很难去挑他们的理。哎呀呀,这可怎么办?
这一卦呀,从卦名看到卦辞,从卦辞看到爻辞,到底什么叫“蛊”,专家们有的说是做事业,有的说是搞淫乱,看看,这都差到哪儿去了!唉,蛊啊,蛊啊,你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这种怀疑不是没有道理,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下一个《左传》卦例。这段记载和方才骊姬陷害太子申生的事情还是大有关系的:
《左传·僖公十五年》
晋侯之入也,秦穆姬属贾君焉,且曰:“尽纳群公子。”晋侯焌于贾君,又不纳群公子,是以穆姬怨之。晋侯许赂中大夫,既而皆背之。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既而不与。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之籴,故秦伯伐晋。
卜徒父筮之,吉。涉河,侯车败。诘之,对曰:“乃大吉也,三败必获晋君。其卦遇《蛊》,曰:‘千乘三去,三去之余,获其雄狐。’夫狐蛊,必其君也。《蛊》之贞,风也;其悔,山也。岁云秋矣,我落其实而取其材,所以克也。实落材亡,不败何待?”
三败及韩。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对曰:“君实深之,可若何?”公曰:“不孙。”卜右,庆郑吉,弗使。步扬御戎,家仆徒为右,乘小驷,郑入也。庆郑曰:“古者大事,必乘其产,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训而服习其道,唯所纳之,无不如志。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将与人易。乱气狡愤,阴血周作,张脉偾兴,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弗听。
九月,晋侯逆秦师,使韩简视师,复曰:“师少于我,斗士倍我。”公曰:“何故?”对曰:“出因其资,入用其宠,饥食其粟,三施而无报,是以来也。今又击之,我怠秦奋,倍犹未也。”公曰:“一夫不可狃,况国乎。”遂使请战,曰:“寡人不佞,能合其众而不能离也,君若不还,无所逃命。”秦伯使公孙枝对曰:“君之未入,寡人惧之,入而未定列,犹吾忧也。苟列定矣,敢不承命。”韩简退曰:“吾幸而得囚。”
壬戌,战于韩原,晋戎马还泞而止。公号庆郑。庆郑曰:“愎谏违卜,固败是求,又何逃焉?”遂去之。梁由靡御韩简,虢射为右,辂秦伯,将止之。郑以救公误之,遂失秦伯。秦获晋侯以归。晋大夫反首拔舍从之。秦伯使辞焉,曰:“二三子何其戚也?寡人之从君而西也,亦晋之妖梦是践,岂敢以至。”晋大夫三拜稽首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
穆姬闻晋侯将至,以大子荦、弘与女简、璧登台而履薪焉,使以免服衰绖逆,且告曰:“上天降灾,使我两君匪以玉帛相见,而以兴戎。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则朝以死。唯君裁之。”乃舍诸灵台。
大夫请以入。公曰:“获晋侯,以厚归也。既而丧归,焉用之?大夫其何有焉?且晋人戚忧以重我,天地以要我。不图晋忧,重其怒也;我食吾言,背天地也。重怒难任,背天不祥,必归晋君。”公子絷曰:“不如杀之,无聚慝焉。”子桑曰:“归之而质其大子,必得大成。晋未可灭而杀其君,只以成恶。且史佚有言曰:‘无始祸,无怙乱,无重怒。’重怒难任,陵人不祥。”乃许晋平。
晋侯使鄐乞告瑕吕饴甥,且召之。子金教之言曰:“朝国人而以君命赏,且告之曰:‘孤虽归,辱社稷矣。其卜贰圉也。’”众皆哭。晋于是乎作爰田。吕甥曰:“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将若君何?”众曰:“何为而可?”对曰:“征缮以辅孺子,诸侯闻之,丧君有君,群臣辑睦,甲兵益多,好我者劝,恶我者惧,庶有益乎!”众说。晋于是乎作州兵。
初,晋献公筮嫁伯姬于秦,遇《归妹》之《睽》。史苏占之曰:“不吉。其繇曰:‘士刲羊,亦无亡也。女承筐,亦无贶也。西邻责言,不可偿也。《归妹》之《睽》,犹无相也。’《震》之《离》,亦《离》之《震》,为雷为火。为嬴败姬,车说其輹,火焚其旗,不利行师,败于宗丘。《归妹》《睽》孤,寇张之弧,侄其从姑,六年其逋,逃归其国,而弃其家,明年其死于高梁之虚。”及惠公在秦,曰:“先君若从史苏之占,吾不及此夫。”韩简侍,曰:“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先君之败德,乃可数乎?史苏是占,勿从何益?《诗》曰:‘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僾沓背憎,职竞由人。’”
事情发生在骊姬陷害太子申生的十一年之后。在这十一年中,晋国发生了不少事情。
太子申生死了,夷吾和重耳流亡国外了,骊姬的儿子奚齐终于成功地被立为了太子。后来,晋献公死了,照理说,太子奚齐应该继位成为下一任晋国国君。可是,晋国的贵族们却不全是这么想的。
奚齐很快就被刺杀,死时不过是个十一岁的孩子,随即,准备接替奚齐的卓子(骊姬的妹妹为晋献公生的那个儿子)也死在政变者的手里。骊姬当初如此的处心积虑,结果老公一死,靠山一倒,忽然仿佛墙倒众人推一般,竟落了个悲惨收场。
这一来,不管是该死的还是不该死的,都死了,晋国的权力中心一片真空。这个时候,大家想起了当初流亡出去的那两位公子——夷吾和重耳,该有个人回来当晋国的国君了。
回来当国君的是夷吾,他在邻国国君秦穆公的支持下顺利回国即位,是为晋惠公。算起来,秦穆公的老婆穆姬是晋国太子申生的亲妹妹,秦国和晋国之间通婚不断,所以后来才有了“秦晋之好”这个成语。
可晋惠公却不大拿“秦晋之好”当一回事。他在即位之前许诺过要把河西五城送给秦国作为对秦国的报答,可屁股在王位上才一坐稳,立刻就反悔了,宣布割让河西五城的许诺是不平等条约,马上废除!这可真把秦穆公气得不轻。
晋惠公对外采取强硬立场,对内也不手软,大力开展肃反运动,镇压国内反对派,白色恐怖一时间搞得人人自危。
也许是人怨惹了天怒,老天爷降下旱灾,晋国闹饥荒了。这可怎么办?
有人可能会一撇嘴:“这有什么难办的?搞地区封锁、信息封锁,堂堂晋国乃是中原大国,饿死几百万人不算什么,对内保持住晋惠公的政权稳定,对外不堕凛凛然大国之风,这不就结了么!”
这确实是高招!可晋国的统治者当时还缺乏这种政治智慧,觉得大片大片地饿死人自己心里不大落忍,于是决定向外国借粮。
可向哪国借呢?想来想去,也只有秦国了。
晋惠公也不顾当初因为对河西五城的毁约而和秦国闹掰了的事了,拉下老脸来派出使者向秦国借粮。
秦穆公真是个活雷锋,虽然心里不高兴,可转念一想:晋国国君虽然是个白眼狼,可晋国的老百姓又没招我、没惹我,不能眼看着人家饿死呀!好吧,同意借粮!
秦国的地盘大体在今天的陕西,晋国的地盘大体在今天的山西,秦国的运粮船从雍城开到绛城,源源不断,蔚为大观。这一次规模空前的粮食大运输,史称“泛舟之役”。
风水轮流转,到了下一年,晋国粮食大丰收,可秦国却遭了饥荒了。真是好人没好报啊!
秦穆公倒不太着急,心想:“去年我援助了晋国那么多粮食,今年我有麻烦了,请他们帮帮忙想来他们是不会拒绝的吧?”
可秦穆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晋惠公还真就白眼狼做到底了,不借粮!
这一回,不单是秦穆公,所有秦国人都气坏了,新仇旧恨齐刷刷涌上心头。到了这时候,事情只能以武力解决了。
秦穆公调动军队,准备东征。我们要知道,那年头的国家大事最重要的无非两类:祭祀和打仗,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前一个例子我们看到:连选老婆都得占卜呢,所以,像打仗这种大事就更得事先占算占算了。
秦国的专业占卜师卜徒父出场了,他可没用乌龟,而是直接用的《易经》。
算啊算,不知道是不是和我前边讲的算法一样,卜徒父一番演算完毕,笑呵呵地告诉秦穆公:“吉。涉河,侯车败。”
秦穆公愣了一会儿:“你再说一遍,我怎么只听懂了头一个字?”
卜徒父讲解道:“乃大吉也,三败必获晋君。其卦遇《蛊》,曰:‘千乘三去,三去之余,获其雄狐。’夫狐蛊,必其君也。《蛊》之贞,风也;其悔,山也。岁云秋矣,我落其实而取其材,所以克也。实落材亡,不败何待?”
——我得再把卜徒父的话来讲解讲解了。卜徒父最先说的那句“涉河,侯车败”看上去像是卦爻辞,可遍查《周易》却没有这一句话。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般的看法是:“易”这东西在当年可不止一个版本。千百年一直流传下来的这个版本叫做《周易》,在《周易》之前还曾有过两个权威版本的“易”,一个叫《连山易》,一个叫《归藏易》,主要流行于夏代和商代。而《周易》恐怕各地也有各地的不同——对于古书来说,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当时又没有印刷术,交通又不发达,文字又不统一,单看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就和通行版本有很大的差别呢。
再看看这句“涉河,侯车败”到底是什么意思。别说你我伤脑筋,看看,就连秦穆公都搞不明白,所以需要卜徒父详细解释。这不由得让人怀疑:算卦占卜的解释权完全掌握在专业占卜师的手里啊?!这不就是说:算出来的卦其他人是看不懂的,到底老天爷是怎么指示的,全看占卜师怎么说?!
嗯,字面上看,“涉河,侯车败”的意思是:“渡过黄河,侯的车子毁坏。”——这听上去不像句好话,可前边又有个“吉”字,而且,到底是谁的车子会坏呢?是晋惠公的还是秦穆公的呢?
再看看卜徒父是怎么解释的。他说:“这是大吉之兆,我军会三次打败晋军,然后俘虏他们的国君。”——这话倒说得很具体,能让人听明白,可是,从卦的哪里能看出“我军会三次打败晋军”?又从哪里能看出“然后俘虏他们的国君”呢?卜徒父算出来的到底是什么卦呢?
卜徒父说:“我算出来的是蛊卦,占断辞说的是:‘千乘三去,三去之余,获其雄狐。’”
图11-蛊卦
和其他占断辞一样,“千乘三去,三去之余,获其雄狐。”这是什么意思,历代专家们众说纷纭。
这句话也不见于今本《周易》,我们首先遇到的难题是,“去”字是什么意思?
“去”,这么简单的一个字,小学生都认识,可放到这里却让大教授们也犯含糊。
一种说法是:这个“去”是遮拦阻挡的意思,于是“千乘三去”的意思就是:千辆兵车的军队被三面阻挡。
另一种说法是:这个“去”相当于数学里的“除”,所以“千乘三去”就是说用一千除以三。嗯,我们来算算:1000÷3=333余1。这倒能跟下文勉强联系得上——所谓“三去之余”,就是一千除以三的那个余数“1”,而这个余数“1”就是“雄狐”。雄狐就是公狐狸,把女人比喻为狐狸或者狐狸精这是后来才有的,在春秋时代,公狐狸通常是被用来比喻一国之君的。具体到卜徒父这一卦,他认为卦辞里所谓的狐狸必然是指晋惠公无疑!
咱们再看第三种说法:这个“去”等于“驱”,联系全句的意思,就是说:晋军接连被秦军打败三次,秦军接连三次驱逐晋军,三次长驱直入。
提出以上这种种解释的可都不是什么江湖术士,也不是什么易经预测大师,他们都是历代的知名学者,其中就有顾炎武、章炳麟这样的角色。
我们再往下看卜徒父的解释。他说:“《蛊》之贞,风也;其悔,山也。岁云秋矣,我落其实而取其材,所以克也。实落材亡,不败何待?”——前面讲过,八卦是三爻组成一卦,六十四卦是由八卦两两重叠而成的,也就是六爻组成一卦,它的下三爻叫做内卦,上三爻叫做外卦。蛊卦的内卦是八卦系统中的巽卦,外卦是八卦系统中的艮卦。卜徒父所谓的“《蛊》之贞”,说的就是蛊卦的内卦,也就是巽卦,他所谓的“其悔”,说的就是蛊卦的外卦,也就是艮卦。他这话也可以这么说:蛊卦的内卦是巽卦,蛊卦的外卦是艮卦。
可是,卜徒父明明说的是蛊卦的内卦是“风”,外卦是“悔”呀,根本就没提什么巽卦和艮卦呀?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涉及到了《周易》系统的又一大原理:取象。
八卦是八个抽象的符号,抽象的东西太难理解,好在每个抽象的符号都有它们各自具像的象征物。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各自最基本的一套象征物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还有另一套基本象征体系,分别象征着:健、顺、动、入、陷、丽、止、悦。
这两套是最基本的,其他边边角角的象征说法可就多了去了,比较常见的还有把八卦当成一个家庭的,乾卦象征老爸,坤卦象征老妈,震、坎、艮是这家里的三个男孩,分别是大哥、二哥、小弟,巽、离、兑是这家的三个女孩,分别是大姐、二姐、小妹。八口人构成了一个大家庭。
图12-文王八卦次序与方位 《易经解》 [宋]朱长文撰 影印湖北省图书馆藏明崇祯四年刻本
我们的身体也包含着一套八卦,乾是头,坤是肚子,震是脚,巽是大腿,坎是耳朵,离是眼睛,艮是手,兑是嘴。我总觉得这像是土匪的黑话,比如咱俩遇到条子了,我招呼你:“兄弟,你攻他乾、坎,我踹他坤!”街头看见mm:“嘿嘿,这小娘子的离和兑很靓呀!”
还有象征动物的:乾能拉车,坤能耕地,我们都是震的传人,肯德基家乡巽,没吃过坎肉还没见过坎跑么,扫离打非,艮眼看人低。——这么说话是不是很怪?其实现实生活中就有这种话,你一点儿都不觉得怪:坤包。女人用的包叫坤包,因为坤卦象征女性。
八卦还能表示方向,不过不同的体系表示的方向不一样,其实说到底也就是东南西北加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而已,正好八个。武侠小说里常说大侠练功“走坎位、转巽位”什么的,听着好像神秘莫测,其实他们那套话完全可以转换成“先往东,再转东北,再往北走,见第一个红绿灯向右拐……”
象征无限多,举例子是举不过来的,其实只要把握基本原理就可以自己随意发挥,比如乾卦,你就多想想那些阳刚的、在上边的、巍峨的、占统治地位的,等等等等。不过一定要有与时俱进的观念哦,不要犯我在张三和李四身上犯过的错误!
知道了八卦的象征意义,再回过头来看看卜徒父的那句话:“《蛊》之贞,风也;其悔,山也。”——“贞”指内卦,“悔”指外卦,风和山又是什么呢?
看看刚讲过的象征物,对照一下,就知道风是巽卦,山是艮卦。就这么简单。
卜徒父这里是用八卦的象征物来解释蛊卦的意义,所以不说巽和艮,而说风和山。他接下来的解释是:“岁云秋矣,我落其实而取其材,所以克也,实落材亡,不败何待!”
这里我们还得先交代一点算卦的原则:秦穆公要和晋惠公打仗,所以这件事情涉及到敌我两方,在这种情况下卦像的表示是内卦代表我方,外卦代表对方。就这个例子而言,巽卦代表的是秦穆公一方,艮卦代表的是晋惠公一方。
卜徒父说的是:“现在正是秋天,是草木摇落的季节。我们秦国是内卦的风,他们晋国是外卦的山,卦像显示的是秋天的风吹过大山——”
我们想想,秋风吹过大山,这会导致什么后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错,秋风一吹就该满山落叶了。秋风扫落叶嘛。
卜徒父接着说:“所以我们这回进攻晋国会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啊!”
——既然是秋风扫落叶,那就出兵吧!秦国的军队开始向晋国挺进了。
战况如何,我们一会儿再说,现在还得好好分析一下卜徒父的算卦方式。
先说一个小问题。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秦国没有使用乌龟来占卜呢?”
我给出的答案是:最有可能的是,秦国当时还只是个位于边远地区的贫苦落后的国家,也没有什么文化积淀,国君的出身也远不如中原各国的国君那样高贵。我在《孟子他说》的第三本里介绍过当时的楚国,说楚国严格说来不属于周朝,是个“外国”,而且还和中原诸国一直都很对立,其实秦国也在前期的很长时间里也不被中原诸国放在眼里,大家对待秦国有点儿对待楚国一样,不把人家当自己人。当时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是中原诸国,也就是以河南为中心的那些诸侯国,秦国在陕西呢,基本上属于“戎”,楚国在南边,属于“蛮”,看字面就知道不是什么好称呼。所以呢,秦国没有中原诸国那么多的繁文缛节倒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还有人可能会问:“卜徒父解释卦辞怎么和您熊大师前边讲的那些不大呼应得上呢?他也没算什么本卦和变卦,也没有占断变爻的爻辞,怎么直接就用蛊卦的卦辞来解说呢?”
嗯,第一个原因是:熊大师比卜大师更大师。第二个原因是:卜徒父这次算卦有可能算出来的是前面朱熹说过的那个“第七种情况”:“六爻一个都没变,这时用本卦的卦辞来判断吉凶。”
也就是说,卜徒父算出来的这个蛊卦,所有的阴爻都是少阴,所有的阳爻都是少阳,所以没有变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就以蛊卦的卦辞来占断。
有谁想过,卜徒父所说的那几句蛊卦的卦辞虽然在今本《周易》里是找不到的,不过,反正我们知道算出来的是个蛊卦,而且我们还知道对这个蛊卦不要用爻辞而要用卦辞来占断吉凶,那么,如果我们找来今本《周易》里的蛊卦的卦辞来看看,是不是也能得出相似的结果呢?
这个验证工作很容易做,我现在就把今本《周易》里蛊卦的内容都摘过来:
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彖》曰: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蛊,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
《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初六,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
《象》曰:“干父之蛊”,意承考也。
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
《象》曰:“干母之蛊”,得中道也。
九三,干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
《象》曰:“干父之蛊”,终无咎也。
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
《象》曰:“裕父之蛊”,往未得也。
六五,干父之蛊,用誉。
《象》曰:“干父用誉”,承以德也。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则也。
这里出现的《彖》和《象》都属于《易传》,是“十翼”里的两翼,本来是独立成章的,后来被打散和《易经》的卦爻辞编排在了一起。卜徒父所在的春秋时代,应该还没有《易传》呢。所以,单纯讲蛊卦吉凶的属于《易经》的部分,其实就只有这么几句:
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初六,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
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
九三,干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
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
六五,干父之蛊,用誉。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在这寥寥几句之中,第一句是蛊卦的卦辞,下边六句话分别是六个爻的爻辞。也就是说,按照前边讲过的演算方法,如果你算出来的蛊卦没有变爻,那么决定吉凶的就是卦辞,如果有变爻,比如第二爻是变爻,那就拿“九二”那句爻辞来判断吉凶。
好了,现在卜徒父遇到的情况是(如果按朱熹的说法)蛊卦没有变爻,所以要以卦辞来判断吉凶,在今本《易经》里,蛊卦的卦辞就是这句:“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这是什么意思呢?历代专家们对前两句一般没什么分歧,所谓“元亨。利涉大川”,就是说这卦不错,占到这卦表示你能够很顺利地渡过大河。——秦穆公要渡河去打晋惠公,占到这卦就预示着他不会遇到大风大浪,船不会翻在河里。
在整个《易经》里边,“涉大川”这几个字出现的次数很多,看来在编写《易经》的时代渡河是件难事,而且是件很多人都会经常遇到的难事。如果我生活在古代,住在黄河边上,这一天要出门办事,目的地在黄河壶口瀑布的对岸——别说古代了,现在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过去。
既然过河是件难事,而且要冒着生命危险,所以在出发之前认真地算个卦倒不失为一个明智的办法,如果卦上说了“利涉大川”,那我才出发。
我想不出这套东西拿到现在该怎么用,比如我在南京长江大桥的南端,想从桥上坐车到北端去。这可不是小河沟啊,是浩浩荡荡的长江,古人就算卜出“利涉大川”来都得发愁一阵子呢,我呢?
回过头来,再看蛊卦卦辞的后两句:“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看上去很古怪哦。其实这是计算日子的话,那时候的历法是:一个月分为三旬,一旬十天,分别用十个天干来记,“甲”是十天里的第一天,所以“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就是从“甲”那天往前数三天,再往后数三天。——这都没有什么歧意,但问题在于——
为了方便理解,我还是拿现代的日期来做说明吧:好比“先甲三日”就是星期一,“后甲三日”就是星期天。好了,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到底是“在”星期一“和”星期天呢,还是“从”星期一“到”星期天呢?而且,这两个日子放在这里,又是什么意思呢?
如果联系上文,可能的结论是:“吉卦,放心去过河吧,星期一和星期天都是渡河的好日子。”或者是:“吉卦,放心去过河吧,从星期一到星期天都是好日子。”——怎么好像又落到了马三立“桃园三结义,孤独一支”那个套路?
认为应该解释成“从”星期一“到”星期天的专家还就此阐发出了更加深刻的哲理,说这意味着天道的往复,周而复始。可我总觉得这种阐发和“我的电脑有神鬼莫测之机”没什么本质区别。
我们再回到卜徒父哪儿,这回可发现大问题了:无论是“在”星期一“和”星期天,还是“从”星期一“到”星期天,卦上只不过是说了秦穆公可以放心渡河,至于战争是胜是败,能不能俘虏晋惠公,怎么一点儿都看不出来呢?卜徒父不会是在忽悠秦穆公呢吧?
这条路走不通了,我们还是换个角度吧,看看作为卦名的这个“蛊”字到底是什么意思,从这里是不是能找到什么线索。
——如果你只读一本参考书,这个问题马上可以迎刃而解,可读的书越多,答案也就越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且,无论是公还是婆,都是专家,他们说的理虽然互相矛盾冲突,你却很难去挑他们的理。哎呀呀,这可怎么办?
这一卦呀,从卦名看到卦辞,从卦辞看到爻辞,到底什么叫“蛊”,专家们有的说是做事业,有的说是搞淫乱,看看,这都差到哪儿去了!唉,蛊啊,蛊啊,你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