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卷九伤寒方上
属性:(凡九类)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
<篇名>伤寒例第一
属性:(论三首)
论曰∶《易》称天地变化,各正性命,然则变化之迹无方,性命之功难测,故有炎凉寒懊风雨晦冥,水旱妖灾虫蝗怪异,四时八节种种施化不同,七十二候日月营运各别,终其晷度,方得成年,是谓岁功毕矣。天地尚且如然,在人安可无事?故人生天地之间,命有遭际,时有否泰、吉凶悔吝、苦乐安危、喜怒爱憎、存亡忧畏、关心之虑,日有千条,谋身之道,时生万计,乃度一日。是故天无一岁不寒暑,人无一日不忧喜,故有天行温疫,病者即天地变化之一气也,斯盖造化必然之理,不得无之。故圣人虽有补天立极之德,而不能废之。虽不能废之,而能以道御之。其次有贤人善于摄生,能知撙节,与时推移,亦得保全。天地有斯瘴疠,还以天地所生之物以防备之。命曰知方,则病无所侵矣。然此病也,俗人谓之横病,多不解治,皆云日满自瘥,以此致枉者,天下大半。凡始觉不佳,即须救疗,迄至于病愈,汤食竞进,折其毒势,自然而瘥,必不可令病气自在恣意攻人,拱手待毙,斯为误矣。今博采群经以为上下两卷,广设备拟,好养生者,可得详焉。
《短剧》曰∶古今相传称伤寒为难治之疾,时行温疫是毒病之气,而论治者,不判伤寒与时行温疫为异气耳,云伤寒是雅士之辞。天行温疫,是田舍间号耳,不说病之异同也。考之众经,其实殊矣,所宜不同,方说宜辨,是以略述其要。经言∶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周密则不伤于寒。或触冒之者乃为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而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为杀疠之气也,中而即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其寒毒藏于肌骨中,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病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冒寒冷之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冷,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伤寒之病,逐日深浅以施方治。今世人得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主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师。师苟根据方次第而疗则不中病,皆宜临时消息制方,乃有效耳。
华佗曰∶夫伤寒始得一日在皮,当摩膏火炙之即愈。若不解者,二日在肤,可根据法针,服解肌散发汗,汗出即愈。若不解,至三日在肌,复一发汗即愈。若不解者,止勿复发汗也。至四日在胸,宜服藜芦丸,微吐之则愈。若病困,藜芦丸不能吐者,服小豆瓜蒂散,吐之则愈也。视病尚未醒,醒者,复一法针之。五日在腹,六日入胃,入胃乃可下也。若热毒在外胃若实热为病,三死一生皆不愈。胃虚热入烂胃也。其热微微者赤斑出,此候五死一生。剧者黑斑出者,此候十死一生。但论人有强弱,病有难易,得效相倍也。得病无热,但狂言烦躁,不安,精彩言语不与人相主当者,勿以火迫之,但以猪苓散一方寸匕服之,当逼与新汲水一升若二升,强饮之。令以指刺喉中,吐之病随手愈。若不能吐者,勿强与水,水停则结心下也,当更以余药吐之,皆令相主,不尔更致危矣。若此病辈,不时以猪苓散吐解之者,其死殆速耳。亦可先以去毒物及法针之尤佳。夫饮膈实者,此皆难治。此三死一生也。病者过日不以时下,则热不得泄,亦胃烂斑出。春夏无大吐下,秋冬无大发汗。发汗法,冬及始春大寒时,宜服神丹丸,亦可摩膏火炙。若春末及夏月始秋,此热月不宜火炙及重覆,宜服六物青散。若崔文行度瘴散赤散雪煎亦善。若无丸散及煎者,但单煮柴胡数两。伤寒时行,亦可服以发汗,至再三发汗不解,当与汤,实者转下之。其脉朝夕快者,为 实也。朝平夕快者,非 也,转下汤为可早与,但当少与勿令大下耳,少与当数其间也。诸虚烦热者,与伤寒相似。然不恶寒,身不疼痛,故知非伤寒也,不可发汗。头不痛,脉不紧数,故知非里实,不可下也,如此内外皆不可攻,而强攻之必遂损竭,多死难全也。此虚烦但当与竹叶汤。若呕者与橘皮汤一剂,不愈为可重与也。此法数用,甚有效验。伤寒后虚烦亦宜服此汤。王叔和曰∶夫阳盛阴虚(《外台》作表和里病),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外台》作里和表病),下之则死,汗之则愈。夫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外台》作表里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然则桂枝下咽,阳盛则毙(《外台》作表和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外台》作里平以亡)。若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不知不识,病者殒没,自谓其分。至令冤魂塞于冥路,夭死盈于旷野,仁爱鉴兹,能不伤楚。夫伤寒病者,起自风寒,入于腠理,与精气分争,营卫痞隔,周行不通,病一日至二日,气在孔窍皮肤之间,故病者头痛恶寒,腰背强重,此邪气在表,发汗则愈。三日以上气浮在上部,填塞胸心,故头痛胸中满,当吐之则愈。五日以上气沉结在脏,故腹胀身重,骨节烦疼,当下之则愈。明当消息病之状候,不可乱投汤药,虚其胃气也。经言脉微不可吐,虚细不可下。又夏月亦不可下也,此医之大禁也。脉有沉浮转能变化,或人得病数日,方以告医,虽云初觉,视病已积日在身,其疹瘵结成,非复发汗解肌所除,当诊其脉,随时情势救解求免也,不可苟以次第为固,失其机要,乃致祸矣。此伤寒次第,病三日以内发汗者,谓当风解衣,夜卧失覆,寒温所中,并时有疾疫贼风之气而相染易,为恶邪所中也。至于人自饮食生冷过多,腹藏不消,转动稍难,头痛身温,其脉实大者,便可吐下之,不可发汗也。
陈廪丘云∶或问得病连服汤药发汗,汗不出如之何?答曰∶医经云,连发汗汗不出者,死病也。吾思也,可蒸之如蒸中风法,热温之气于外迎之,不得不汗出也。后以问张苗,苗云,曾有人做事疲极汗出,卧单簟中冷得病,但苦寒 ,诸医与丸散汤,四日之内凡八过发汗,汗不出,苗令烧地布桃叶蒸之,即得大汗,于被中就粉敷身,使极燥乃起便愈,后数以此发汗,汗皆出也。人性自有难汗出者,非唯病使其然也,蒸之则无不汗出也。诸病发热恶寒脉浮洪者,便宜发汗,温粉粉之,勿令遇风,当发汗。而其人适失血及大下利,则不可大汗也,数少与桂枝汤,使体润 ,汗出连日,当自解也。
论曰∶凡人有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须早道,若隐忍不治,冀望自瘥,须臾之间,以成痼疾。小儿女子益以滋甚。若时气不和,当自戒谨。若小有不和即须治疗,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早治,鲜不愈者。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脏则难可制止。虽和缓亦无能为也。痈疽疔肿,喉痹客忤,尤为其急,此自养生之要也。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时日吉凶,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服药当如方法,若纵意违师,不须治之也。凡伤寒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未有温覆而当不消也。凡得时气病,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不当与也。所以尔者,腹中热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为人作病矣。若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者,犹当根据证而与之,与之勿令极意也。言能饮一斗者与五升。若饮而腹满小便涩,若喘若哕,不可与之。忽然大汗出者,欲自愈也,人得病能饮水,欲愈也。凡温病可针刺者五十九穴。又身之穴六百五十有五,其三十六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论曰∶夫寻方学之要,以救速为贵。是以养生之家,常须预合成熟药,以备仓卒之急,今具之于下。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
<篇名>辟温第二
属性:(方三十三首 湿 病证条)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辟温第二
<篇名>屠苏酒
属性:辟疫气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之方。
大黄(十五铢) 白术 桂心(各十八铢) 桔梗 蜀椒(各十五铢) 乌头(六铢) 菝(十二铢)
上七味 咀绛袋盛,以十二月晦日日中悬沉井中令至泥。正月朔旦平晓出药,置酒中煎数沸,于东向户中饮之。屠苏之饮先从小起,多少自在,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饮药酒得三朝,还滓置井中,能仍岁饮,可世无病。当家内外有井,皆悉着药辟温气也。
(一方有防风一两。
又 正月旦取东行桑根如指大长七寸,以丹涂之,悬门户上,又令人带之。
又方 正旦吞麻子、赤小豆各二七粒,又以二七粒投井中。
又方 常以七月七日合家吞赤小豆,向日吞二七枚。
又方 七月七日男吞大豆七枚,女吞小豆二七枚。
又方 神仙教人立春后有庚子日,温芜菁菹汁,合家大小并服,不限多少。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辟温第二
<篇名>太乙流金散
属性:辟温气方。
雄黄(三两) 雌黄(二两) 矾石(一两半) 鬼箭羽(一两半,即卫茅) 羊角(烧,二两)
上五味治下筛,三角绛袋盛。一两带心前,并挂门户上。若逢大疫之年,以月旦青布裹一刀圭,中庭烧之。温病患亦烧熏之。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辟温第二
<篇名>雄黄散
属性:辟温气方。
雄黄(五两) 朱砂 菖蒲 鬼臼(各二两)
上四味治下筛,以涂五心、额上、鼻人中及耳门。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辟温第二
<篇名>杀鬼烧药方
属性:辟温气。
雄黄 丹砂 雌黄(各一斤) 羚羊角( 羊角亦得) 芜荑 虎骨 鬼臼 鬼箭羽 野丈人(即白头翁) 石长生 猪屎 马悬蹄(各三两) 青羊脂 菖蒲 白术(各八两) 蜜蜡(八斤)
上十六味末之,以蜜蜡和为丸如弹许大,朝暮及夜中,户前微火烧之。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辟温第二
<篇名>虎头杀鬼丸
属性:辟温方。
虎头(五两) 朱砂 雄黄 雌黄(各一两半) 鬼臼 皂荚 芜荑(各一两)
上七味末之,以蜜蜡和为丸如弹子大,绛袋盛系臂,男左女右,悬屋四角,晦望夜半,中庭烧一丸。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辟温第二
<篇名>辟温杀鬼丸
属性:熏百鬼恶气方。
雄黄 雌黄(各二两) 龙骨 龟甲 鲮鲤甲 皮(各三两) 羊角 虎骨(各七两)樗鸡(十五枚) 空青(一两) 芎 真珠(各五两) 东门上鸡头(一两)
上十三味末之,烊蜡二十两,并手丸如梧子,正旦门户前烧一丸,带一丸,男左女右,辟百恶。独宿吊丧问病各吞一丸小豆大,天阴大雾日烧一丸于户牖前佳。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辟温第二
<篇名>雄黄丸
属性:汉建宁二年,太岁在酉,疫气流行,死者极众。有书生丁季回从蜀青城山来,东过南阳,从西市门入,见患疫疠者颇多,遂于囊中出药,人各惠之一丸。灵药沾唇,疾无不瘥。市中疫鬼数百千余见书生施药,悉皆惊怖而走。乃有鬼王见书生,谓有道法兼自施药,感众鬼等奔走若是。遂诣书生欲求受其道法。书生曰,吾无道法,乃囊中之药呈于鬼王,鬼王睹药,惊惶叩头乞命而走。此方药带之入山能辟虎野狼虫蛇,入水能除水怪蛟蜃。
雄黄 雌黄 曾青 鬼臼 真珠 丹砂 虎头骨 桔梗 白术 女青 川芎 白芷 鬼督邮 芜荑 鬼箭羽 藜芦 菖蒲 皂荚(各一两)
上十八味末之,蜜丸如弹子大,绢袋盛,男左女右带之。卒中恶病及时疫,吞如梧子一丸,烧弹大一丸户内。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辟温第二
<篇名>赤散
属性:辟温疫气伤寒热病方。
藜芦 踯躅花(各一两) 丹皮 皂荚(各一两六铢) 附子 桂心 真珠(各一两) 细辛
上九味末之,纳真珠合治之。分一方寸匕置绛囊中带之,男左女右,着臂自随。觉有病之时,便以粟米大纳着鼻中。又酒服一钱匕,覆取汗,日三服,当取一过汗耳。
又方 凡时行疫疠,常以月望日,细锉东引桃枝,煮汤浴之。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辟温第二
<篇名>粉身散
属性:辟温病常用方。
川芎 白芷 本(各等分)
上三味治下筛,纳米粉中以粉身。
断温疫转相染着,乃至灭门延及外人,无敢视者方∶
赤小豆 鬼箭羽 鬼臼 雄黄(各二两)
上四味末之,以蜜和,服如小豆一丸,可与病患同床无妨。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辟温第二
<篇名>预备一物柏枝散
属性:天气不和疾疫流行方。
取南向社中柏东南枝曝令干,捣末,酒服方寸匕,神良。
治温病令不相染方∶
以桃树中蠹屎末之,水服方寸匕。
又方 术豉等分,酒渍服之妙。
又方 赤豆一升,新布袋盛,纳井中三日出,举家服二七枚。
又方 松叶末之,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治温令不相染方∶
新布袋盛大豆一升,纳井中一宿出,服七枚。
又方 白蜜和上色朱砂粉一两,以太岁日平旦,大小勿食,向东方立,吞服三七丸如麻子大,勿令齿近之,并吞赤小豆七枚,投井泉中。
治瘴气方∶蒜(五十子并皮碎之) 豉心(一升)
上二味以三岁男儿尿二升煮五六沸,去滓服之。(蒜疑葱之误。)
又方 青竹茹二升,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分作三服。
治患雾气者,心内烦闷少气,头痛项急,起则眼眩欲倒,身微热战掉不安,时复憎寒,心中欲吐,吐时无物方∶
新猪屎二升半,纳好酒一升搅令散,以生布绞取汁,更以绵滤顿服之取尽。即地铺暖卧覆盖,铺前着火,当汗出。若得汗,当细细去上衣,勿使心寒,寒即不瘥,看汗自干乃起。慎风冷。亦治疟及风劳蛊毒。
治肝腑脏温病阴阳毒,颈背双筋牵,先寒后热,腰强急缩,目中生花方∶
桂心(一两) 白术 芒硝 大青 栀子(各三两) 柴胡(五两) 石膏 生姜(各八两)生地黄 香豉(各一升)
上十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肝腑脏温病阴阳毒,先寒后热,颈筋挛牵,面目赤黄,身中直强方∶
元参(一两) 细辛(二两) 栀子 黄芩 升麻 芒硝(各三两) 石膏(三两) 竹叶(切,五升) 车前草(曝,切,二升)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半煮竹叶、车前,取七升去滓,下诸药煎至三升,纳芒硝,分三服。
治心腑脏温病阴阳毒,战掉不安惊动方∶
大青 黄芩 栀子 知母 芒硝(各三两) 麻黄(四两) 元参(六两) 石膏 生葛根(各八两) 生地黄(切,一升)
上十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芒硝,分三服。
治脾腑脏温病阴阳毒,头重颈直,皮肉痹,结核隐起方∶
大青 羚羊角 升麻 射干 芒硝(各三两) 栀子(四两) 寒水石(五两) 元参(八两)
上八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肺腑脏温病阴阳毒,咳嗽连续声不绝呕逆方∶
麻黄 栀子 紫菀 大青 元参 葛根(各三两) 桂心 甘草(各二两) 杏仁 前胡(各四两) 石膏(八两)
上十一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肾腑脏温病,身面如刺,腰中欲折,热毒内伤方∶
茵陈蒿 栀子 芒硝(各三两) 苦参 生葛(各四两) 生地黄 石膏(各八两) 葱白豉(各一升)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下芒硝,分三服。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辟温第二
<篇名>葳蕤汤
属性:治风温之病,脉阴阳俱浮,汗出体重,其息必喘,其形状不仁嘿嘿,但欲眠,下之者则小便难,发其汗者必 语,加烧针者则耳聋难言,但吐下之则遗矢便利,如此疾者,宜服之方。
葳蕤 白薇 麻黄 独活 杏仁 川芎 甘草 青木香(各二两) 石膏(三两)
上九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取汗。若一寒一热,加朴硝一分及大黄三两下之。(《短剧方》云∶葳蕤汤治冬温及春月中风,伤寒则发热头脑痛,咽喉干,舌强胸内疼,心胸痞满,腰背强。)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
<篇名>伤寒膏第三
属性:(方三首)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伤寒膏第三
<篇名>青膏
属性:治伤寒头痛,项强,四肢烦疼方。
当归 川芎 蜀椒 白芷 吴茱萸 附子 乌头 莽草(各三两)
上八味 咀,以醇苦酒渍之,再宿以猪脂四斤煎令药色黄,绞去滓,以温酒服枣核大三枚,日三服,取汗,不知稍增。可服可摩。如初得伤寒,一日苦头痛背强,宜摩之佳。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伤寒膏第三
<篇名>黄膏
属性:治伤寒敕色头痛项强贼风走注方。
大黄 附子 细辛 干姜 蜀椒 桂心(各半两) 巴豆(五十枚)
上七味 咀,以醇苦酒渍一宿,以腊月猪脂一斤煎之,调适其火,三上三下药成。伤寒赤色发热,酒服如梧子大一枚。又以火摩身数百过,兼治贼风绝良。风走肌肤,游风所在,摩之神效。此赵泉方也。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伤寒膏第三
<篇名>白膏
属性:治伤寒头痛,向火摩身体,酒服如杏核一枚,温覆取汗,摩身当千过,药力乃行,并治恶疮、小儿头疮,牛领马鞍皆治之。先以盐汤洗之,以布拭之敷膏。痈肿火炙摩千过,日再自消者方。
天雄 乌头 莽草 羊踯躅(各三两)
上四味 咀,以苦酒三升渍一宿,作东向露灶又作十二,聚湿土各一升许大,取成煎猪脂三斤,着铜器中,加灶上炊以苇薪令释,纳所渍药炊令沸,下着土聚上,沸定复上,如是十二过,令土尽遍,药成去滓。伤寒咽喉痛,含如枣核一枚,日三。摩时令勿近目。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
<篇名>发汗散第四
属性:(方十一首)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散第四
<篇名>度瘴发汗青散
属性:治伤寒敕色,恶寒发热,头痛项强体疼方。
麻黄(三两半) 桔梗 细辛 吴茱萸 防风 白术(各一两) 乌头 干姜 蜀椒 桂心(各一两六铢)
上十味治下筛,温酒服方寸匕,温覆取汗,汗出止。若不得汗,汗少不解,复服如法。若得汗足,如故头痛发热,此为内实,当服 豉丸。若翟氏丸。如得便头重者,可以二大豆许,纳鼻孔中,觉燥涕出,一日可三四度,必愈。兼辟时行病。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散第四
<篇名>五苓散
属性:主时行热病但狂言烦躁,不安,精彩言语不与人相当者方。
猪苓 白术 茯苓(各十八铢) 桂心(十二铢) 泽泻(三十铢)
上五味治下筛,水服方寸匕,日三,多饮水,汗出即愈。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散第四
<篇名>崔文行解散
属性:治时气不和伤寒发热者方。
桔梗 细辛(各四两) 白术(八两) 乌头(一斤)
上四味治下筛,若中伤寒服钱五匕,覆取汗解。若不觉,复小增之,以知为度。若时气不和,旦服钱五匕。辟恶气欲省病者服一服,皆酒服。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散第四
<篇名>六物青散
属性:治伤寒敕色恶寒方。
附子 白术(各一两六铢) 防风 细辛(各一两十八铢) 桔梗 乌头(各三两十八铢)
上六味治下筛,以温酒服钱五匕,不知稍增之。服后食顷不汗出者,进温粥一杯以发之,温覆汗 可也。勿令流离,勿出手足也,汗出止。若汗大出不止者,温粉粉之,微者不须粉。不得汗者,当更服之。得汗而不解者,当服神丹丸。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散第四
<篇名>青散
属性:治春伤寒头痛发热方。
苦参 浓朴 石膏(各三十铢) 大黄 细辛(各二两) 麻黄(五两) 乌头(五枚)
上七味治下筛。觉伤寒头痛发热,以白汤半升和药方寸匕投汤中,熟讫去滓尽服覆取汗,汗出温粉粉之良久。一服不除,宜重服之。或当微下利者,有大黄故也。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散第四
<篇名>诏书发汗白薇散
属性:治伤寒三日不解者方。
白薇(十二铢) 杏仁 贝母(各十八铢) 麻黄(一两八铢)
上四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自覆卧汗出即愈。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散第四
<篇名>华佗赤散
属性:治伤寒头痛身热,腰背强引颈,及中风口噤疟不绝,妇人产后中风寒经气
丹砂(十二铢) 蜀椒 蜀漆 干姜 细辛 黄芩 防己 桂心 茯苓 人参 沙参 桔梗女萎(即葳蕤) 乌头(各十八铢) 雄黄(二十四铢) 吴茱萸(三十铢) 麻黄 代赭(各二两半)
上十八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耐药者二匕。覆令汗出。欲治疟先发一时,所服药二匕半,以意消息之。细辛、姜、桂、丹砂、雄黄不熬,余皆熬之。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散第四
<篇名>赤散
属性:治伤寒头痛项强、身热腰脊痛往来有时方。
干姜 防风 沙参 细辛 白术 人参 蜀椒 茯苓 麻黄 黄芩 代赭 桔梗 吴茱萸(各一两) 附子(二两)
上十四味治下筛,先食,酒服一钱匕,日三。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散第四
<篇名>乌头赤散
属性:治天行疫气病方。
乌头(一两半) 皂荚(半两) 雄黄 细辛 桔梗 大黄(各一两)
上六味治下筛,清酒或井华水服一刀圭,日二,不知稍增,以知为度。除时气疫病,若牛马六畜中水行疫,亦可与方寸匕,人始得病一日时,服一刀圭,取两大豆许,吹注两鼻孔中。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散第四
<篇名>水解散
属性:治时行头痛壮热一二日方。
桂心 甘草 大黄(各二两) 麻黄(四两)
上四味治下筛,患者以生熟汤浴,讫以暖水服方寸匕,日三,覆取汗,或利便瘥。力强人服二方寸匕。(《延年秘录》有黄芩、芍药各二两。《古今录验》无甘草,有芍药。治天行热病生 疮疼痛及解肌出汗)
治时病表里大热欲死方∶
大黄 寒水石 芒硝 石膏 升麻 麻黄 葛根 (各等分)
上八味治下筛,水服方寸匕,日三。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
<篇名>发汗汤第五
属性:(例一首 方十九首)
例曰∶大法春夏宜发汗。凡发汗欲令手足皆周至 然一时间许益佳,但不可如水流离耳。若病不解,当更重发汗,汗出多则亡阳,阳虚不可重发汗也。凡服汤药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凡云可发汗而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及汤,随证良验。
凡病无故自汗出,复发其汗愈,卫复和故也。
夫脉浮者,病在外,可发汗,宜桂枝汤。
夫脉浮大而数者,亦可发汗,宜桂枝汤。
夫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而外不解,此为卫气不和也。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夫病患脏无他病,时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故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令汗出,欲救邪风,宜桂枝汤。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宜桂枝汤。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宜桂枝加浓朴杏仁汤。
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宜桂枝汤。
太阳病,先发其汗,不解而复下之,其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表则愈,宜桂枝汤。
太阳病下之,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不上冲,不可与。
凡桂枝本为解肌,若脉浮紧,发热无汗者,勿与之,常知此,勿误也。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
<篇名>桂枝汤
属性:治中风其脉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涩涩恶风,淅淅恶寒,翕翕发热,鼻鸣干呕方。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 咀三物,切姜擘枣,以水七升煮枣令烂,去滓,乃纳诸药,水少者益之,煮令微沸,得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小儿以意减之。初服少,多便得汗出者,小阔其间。不得汗者,小促其间,令药势相及汗出,自护如法,特须避风。病若重,宜夜服。若服一剂不解,病证不变者,当复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服两三剂乃愈。服此药食顷,饮热粥以助药力。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
<篇名>麻黄汤
属性:治伤寒头及腰痛,身体骨节疼,发热恶寒,不汗而喘方。
麻黄(三两) 桂枝 甘草(各一两) 杏仁(七十枚,喘不甚用五十枚)
上四味 咀,以水九升煮麻黄减二升,去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绞去滓,服八合,覆令汗。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
<篇名>大青龙汤
属性:治中风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汗不出烦躁方。
麻黄(六两) 桂心 甘草(各二两) 石膏(如鸡子一枚,碎) 生姜(三两) 杏仁(四十枚)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 咀,以水九升煮麻黄去沫,乃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服一升,浓覆,当大汗出,温粉粉之即止,不可再服,服之则筋惕肉 ,此为逆也。不汗乃再服。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
<篇名>阳毒升麻汤
属性:治伤寒一二日便成阳毒,或服药吐下之后变成阳毒,身重腰背痛,烦闷不安,狂言,或走或见鬼,或吐血下痢,其脉浮大数,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宜服方。
升麻 甘草(各半两) 当归 蜀椒 雄黄 桂心(各六铢)
上六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如人行五里进一服,温覆手足,毒出则汗,汗出则解,不解重作,服之得吐亦佳。(仲景无桂心有鳖甲手大一片,《肘后》与《千金》同《古今录验》有栀子六铢、鳖甲如手一片。)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
<篇名>阴毒甘草汤
属性:治伤寒初起一二日便结成阴毒,或服药六七日以上至十日变成阴毒,身重背强,腹中绞痛,咽喉不利,毒瓦斯攻心,心下坚强,短气不得息,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脉沉细紧数,仲景云此阴毒之候,身如被打,五六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方。
甘草 升麻(各半两) 当归 蜀椒(各六铢) 鳖甲(一两)
上五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如人行五里顷更进一服,温覆发汗,毒当从汗出,汗出则愈。若不汗则不除,重作服。(仲景方无蜀椒。)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
<篇名>阴旦汤
属性:治伤寒肢节疼痛,纳寒外热虚烦方。
芍药 甘草(各二两) 干姜 黄芩(各三两) 桂心(四两) 大枣(十五枚)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夜二,覆令小汗。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
<篇名>阳旦汤
属性:`治伤寒中风脉浮,发热往来,汗出恶风,头项强,鼻鸣干呕,桂枝汤主之。随病加减如下方。
以泉水一斗煮取四升分服一升,日三。自汗者,去桂枝加附子一枚。渴者去桂加栝蒌根三两。利者去芍药、桂,加干姜三累、附子一枚炮。心下悸者,去芍药加茯苓四两。虚劳里急正阳旦主之。煎得二升,纳胶饴半斤,为再服。若脉浮紧发热者,不可与之。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
<篇名>六物解肌汤
属性:治伤寒发热身体疼痛方。
葛根(四两) 茯苓(三两) 麻黄 牡蛎 生姜(各二两) 甘草(一两)
上六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再服后得汗,汗通即止。(《古今录验》无生姜、甘草。)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
<篇名>解肌汤
属性:治伤寒温病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一两) 黄芩 芍药 甘草(各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饮一升,日三。三四日不解,脉浮者,宜重服发汗。脉沉实者,宜以 豉丸下之。(《延年秘录》有桂心一两。)
治疫气伤寒三日以前不解者方∶
香豉(一升绵裹) 葱白(切一升) 童子小便(三升)
上三味,先熬豉葱令相得,则投小便煮取二升,分再服,徐徐服之,覆令汗,神验。
治伤寒时气温疫头痛壮热脉盛始得一二日者方∶
丹砂一两末之,以水一斗煮取一升,顿服之,覆取汗。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
<篇名>解肌升麻汤
属性:治时气三四日不解方。
升麻 芍药 石膏 麻黄 甘草(各一两) 杏仁(三十枚) 贝齿(三枚,一作贝母十八铢)
上七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尽服,温覆发汗便愈。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
<篇名>葛根龙胆汤
属性:治伤寒三四日不瘥,身体烦毒而热方。
葛根(八两) 龙胆 大青(各半两) 升麻 石膏 葳蕤(各一两) 甘草 桂心 芍药黄芩 麻黄(各二两) 生姜(二两)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煮葛根取八升,纳余药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伤寒四五日头痛壮热四肢烦疼不得饮食方∶
栀子仁 黄连 黄柏 大黄(各半两) 好豉(一升) 葱白(七茎)
上六味 咀,以水八升煮上四物六七沸,纳后葱白、豉煮得三升,顿服一升,日三服,汤讫温覆,令汗出粉之,得汗便止。后服勿复取汗,不得汗者复服重发,此药无忌,特宜老小,神良。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
<篇名>七物黄连汤
属性:治夏月伤寒,四肢烦疼发热,其人喜烦呕逆支满,剧如祸祟,寒热相搏,故令喜烦方。
黄连 茯苓 黄芩(各十八铢) 芍药 葛根(各一两) 甘草(一两六铢) 小麦(三合)
上七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冷分三服。不能一升者,可稍稍服之汤,势安乃卧。药主毒瓦斯,服汤之后胸中热及咽喉痛皆瘥,明日复煮一剂,如法服之。此汤无毒,但除热下气安病患。小儿服者取三分之一,以水四升煮得二升,稍稍服之。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
<篇名>三匕汤
属性:治伤寒中风得之三日至七八日不解,胸胁痛,四肢逆,干呕水浆不下,腹中宿食不消,重下血一日数十行方。
茯苓(如鸡子大) 黄芩 人参(各三两) 栝蒌根(四两) 芒硝 干地黄(各一升)大黄
上九味捣筛令相得,以散三方寸匕,水一升煮令三沸,绞去滓,服之,日三,温覆,汗出即愈,病剧与六七匕。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
<篇名>五香麻黄汤
属性:治伤寒忽发肿,或着四肢或在胸背虚肿浮如吹状,亦着头面唇口颈项,剧者偏着脚胫外如轴大而不痛不赤,着四肢者乃欲不遂,悉主之方。
麝香(半两) 薰陆香 鸡舌香(各一两) 沉香 青木香 麻黄 防风 独活 秦艽 葳蕤甘草(各二两) 白薇 枳实(各二两)
上十三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覆取汗后外摩防己膏。
治伤寒三日外与前药不瘥脉势仍数者,阳气犹在经络未入脏腑方∶
桂枝 黄芩 甘草(各二两) 升麻 葛根 生姜(各三两) 芍药(六两) 石膏(八两)栀子(二七枚)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相去十里久。若前两服讫即得汗,后服即停。不得汗更进一服,得汗即止。不得汗者明日去栀子加麻黄二两,足水二升,再根据方服。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
<篇名>雪煎
属性:治伤寒方。
麻黄(十斤) 大黄(一斤十三两) 杏仁(一斗四升)
上三味 咀,以雪水五斛四斗渍麻黄于东向灶釜中三宿,纳大黄搅令调,炊以桑薪煮得二斛,去滓,复纳釜中,捣杏仁,纳汁中,复炊之,可余六七斗汁,绞去滓,置铜器中,又以雪水三斗合煎之,搅令调,得二斗四升,药成可丸,冷凝,丸如弹丸。有病者以三沸白汤五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
<篇名>发汗丸第六
属性:(方二首)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丸第六
<篇名>神丹丸
属性:治伤寒敕涩,恶寒发热,体疼者方。
附子 乌头(各四两) 人参 茯苓 半夏(各五两) 朱砂(一两)
上六味末之,蜜丸,以真丹为色,先食服,如大豆二丸,生姜汤下,日三,须臾进热粥二升许,重覆出汗止。若不得汗,汗少不解复服如前法。若得汗足应解而不解者,当服桂枝汤。此药多毒,热者令饮水,寒者温饮解之。治疟先发服二丸。(《要略》用细辛不用人参)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丸第六
<篇名>麦奴丸
属性:治伤寒五六日以上不解,热在胸中,口噤不能言,惟欲饮水,为坏伤寒。医所不能治成为死人,精魂已竭,心下才温,以杖发其口开灌药咽中,药得下即愈。麦奴丸一曰黑奴丸,二曰水解丸。
釜底墨 灶突墨 梁上尘 麦奴 黄芩 大黄 芒硝(各一两) 麻黄(二两)
上八味末之,蜜丸,如弹子大,以新汲水五合研一丸破渍置水中,当药消尽服之,病者渴欲饮水,极意不问升数,欲止复强饮,能多饮为善,不欲饮水当强饮。服药须臾当寒,寒竟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
<篇名>宜吐第七
属性:(例一首 方二首)
例曰∶大法春宜吐,凡服吐药,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而脉寸口浮,胸中硬满,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以内有久病胸上诸寒,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得使人按之,反有涎出,下利日十余行,而其人脉少阴病,饮食入口即吐,心中愠愠然欲吐,复不能吐者,宜吐之,宿食在上脘宜吐之。病手足逆冷脉乍结者,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以病在胸中,宜吐之。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宜吐第七
<篇名>瓜蒂散
属性: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坚,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宜吐之方。
瓜蒂 赤小豆(各一两)
上二味治下筛,取一钱匕,香豉一合,熟汤七合煮作稀粥,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张文仲以白汤三合和服。)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宜吐第七
<篇名>水道散
属性:治时气病,烦热如火,狂言妄语欲走方。
甘遂(半两) 白芷(二两) 大黄(四两) 浓朴(八两)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浓朴、枳实,取五升,去滓,纳大黄煎取二升去滓,下芒硝更煎一两沸,分再服,得快利止。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
<篇名>宜下第八
属性:(方八首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宜下第八
<篇名>大承气汤
属性:治热盛,腹中有燥屎, 语者方∶
大黄(四两) 浓朴(八两) 枳实(五枚) 芒硝(五合)
上四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煎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宜下第八
<篇名>抵当丸
属性:下血方。
水蛭 虻虫(各二十枚) 桃仁(二十二枚) 大黄(三两)
上四味为末,蜜和合,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顿服之。 时当下血,不下更服。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宜下第八
<篇名>抵当汤
属性:治同前。
水蛭 虻虫(各三十枚) 桃仁(二十三枚) 大黄(三两)
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不下更服。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宜下第八
<篇名>承气汤方
属性:枳实(五枚)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 甘草(二两)
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适寒温分三服,如人行五里进一服,取下利为度,若不得利尽服之。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宜下第八
<篇名>生地黄汤
属性:治伤寒有热,虚羸少气,心下满,胃中有宿食,大便不利方。
生地黄(三斤),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芒硝(二合) 大枣(二枚)
上五味合捣,令相得,蒸五升米,下,熟绞汁,分再服。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宜下第八
<篇名>大柴胡加葳蕤知母汤
属性:治伤寒七八日不解,默默心烦,腹中有干屎, 语方。
柴胡(半斤) 葳蕤 知母(各二两) 大黄 甘草(各一两) 人参 黄芩 芍药(各三两)生姜(五两) 半夏(半升)
上十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取下为效。(《集验》用枳实四枚,不用芍药。)
治伤寒头痛壮热百节疼痛方∶
柴胡 栀子仁 芍药 知母(各四两) 升麻 黄芩 大青 杏仁(各三两) 石膏(八两)香豉(一升)
上十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温三服,若热盛加大黄四两。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宜下第八
<篇名>豉丸
属性:治伤寒留饮宿食不消方。
豉(一升) 杏仁(六十枚) 黄芩 黄连 大黄 麻黄(各四两) 芒硝 甘遂(各三两) 巴豆(去油,二百枚)
上九味为末,以蜜和丸,如大豆,服二丸,不得下者增之。(崔氏云此黄素方)。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
<篇名>发汗吐下后第九
属性:(脉证七首 方十七首 灸法一首)
伤寒已解半日许,复心烦热,其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凡发汗后饮水者,必喘,宜慎也。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吐下后第九
<篇名>竹叶汤
属性:治发汗后表里虚烦不可攻者,但当与此方。
竹叶(二把) 半夏(半升) 麦冬(一斤) 人参 甘草(各二两) 生姜(四两) 石膏(一斤)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粳米半升,米熟去之,分服一升,日三。张文仲不用生姜。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吐下后第九
<篇名>桂枝麻黄汤
属性:服桂枝汤大汗后脉洪大者,与桂枝汤。若形如疟,一日再发,汗出便解者,属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 麻黄(十六铢) 芍药 生姜(各一两六铢) 甘草(一两二铢)杏仁(十六枚) 大枣(五枚)
上七味 咀,以水五升煮麻黄再沸去沫,纳诸药煮取二升,适寒温分再服,取微汗而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吐下后第九
<篇名>小青龙汤
属性:治伤寒表未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痢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满或喘者方。
桂心 麻黄 甘草 干姜 芍药 细辛(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两)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十里许复服之。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痢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大熬令赤色。若噎加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小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数用神效。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吐下后第九
<篇名>四物甘草汤
属性:治伤寒发汗出而喘,无大热,与此方。
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 石膏(半斤) 杏仁(五十枚)
上四味 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沫,令减二升,纳诸药煎取三升,分三服。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吐下后第九
<篇名>栀子汤
属性:治发汗若下后烦热,胸中窒气逆抢心者方。
栀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取二升半,次纳豉煮取一升半,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快吐止后服。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吐下后第九
<篇名>浓朴汤
属性:治发汗后腹胀满方。
浓朴(八两) 人参(一两) 甘草(二两) 生姜(八两) 半夏(半升)
上五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吐下后第九
<篇名>玄武汤
属性:治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
茯苓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
上五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吐下后第九
<篇名>葛根黄连汤
属性:治太阳病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喘而汗出者方。
葛根(半斤) 黄连 黄芩(各三两) 甘草(二两)
上四味 咀,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吐下后第九
<篇名>茯苓汤
属性:治伤寒发汗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即头眩,其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摇者方。
茯苓(四两) 白术 桂心(各三两) 甘草(二两)
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吐下后第九
<篇名>大陷胸丸
属性:治结胸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即和方。
大黄(八两) 芒硝 杏仁(熬) 葶苈(各五两)
上四味,捣筛大黄、葶苈,余二味别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大一枚,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一升,煮取八合,温顿服之,病乃自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其脉沉紧心下痛,按之正坚,宜大陷胸汤。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干而渴,日晡小有潮热,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小腹坚满而痛不可近,其方如下。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吐下后第九
<篇名>大陷胸汤
属性:甘遂末(一钱匕) 大黄(切,六两)芒硝(一升)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纳芒硝一沸,次纳甘遂,分再服,一服得快利止后服。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吐下后第九
<篇名>生姜泻心汤
属性:治伤寒发汗后,胃中不和,心下痞坚,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
生姜(四两) 甘草 人参 黄芩(各三两) 干姜 黄连(各一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分服一升,日三。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吐下后第九
<篇名>甘草泻心汤
属性:治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痢,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坚结满,干呕,心烦不能得安,师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使之然也,宜治之方。
甘草(四两) 黄芩 干姜(各二两)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分服一升,日三。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吐下后第九
<篇名>白虎汤
属性:治伤寒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结热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方。
石膏(一升)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上四味 咀,以水一斗煮米熟,去滓,分服一升,日三。诸亡血及虚家不可与白虎汤。
若立夏后至立秋前得用之,立秋后不可服,春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之,与之则呕利腹痛。
伤寒无大热而口干渴,心烦,背微恶寒,宜服白虎汤。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
渴欲饮水无表证,宜白虎汤。
若渴欲饮水,口燥舌干者,宜白虎汤。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吐下后第九
<篇名>青葙子丸
属性:治伤寒后结热在内烦渴者方。
青葙子(五两) 黄芩 栝蒌根 苦参(各一两) 黄柏(二两) 龙胆 栀子仁 黄连(各三两)
上八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七丸,日三,不知稍加。(一本云饧和为丸。)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吐下后第九
<篇名>大青汤
属性:治伤寒热病十日以上,发汗不解及吐下后诸热不除,及下痢不止,斑出皆治
大青(四两) 甘草 阿胶(各二两) 豆豉(一升)
上四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煮三沸去豉,纳阿胶令烊,顿服一升,日三服。欲尽复作,常使有余,渴者当饮,但除热止吐下,无毒。深师治劳复。(《肘后》有赤石脂三两。胡洽《集验》同。)
治伤寒后不了了朝夕有热如疟状方∶
知母(二两) 麻黄 甘草 芍药 黄芩 桂心(各一两)
上六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服五合,日三,温覆令微汗。若心烦不得眠,其人欲饮水,当稍稍饮之,令胃中和则愈。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吐下后第九
<篇名>灸法
属性:初得病,或先头痛身寒热,或涩涩欲守火,或腰背强直,面目如饮酒状,此伤寒初得一二日,但烈火灸心下三处。第一处去心下一寸名巨阙,第二处去心下二寸名上脘,第三处去心下三寸名胃脘,各灸五十壮。然或人形大小不同,恐寸数有异,可绳度随其长短寸数最佳,取绳从心头骨名鸠尾头度,取脐孔,中屈绳取半,当绳头名胃脘。又中屈半绳更分为二分,从胃脘向上度一分即是上脘。又上度取一分即是巨阙。大人可灸五十壮,小儿可三壮,亦随其年灸之大小以意斟量也。
若病者三四日以上,宜先灸胸上二十壮。以绳度鼻正上尽发际,中屈绳断去半,便从发际入发中,灸绳头名天聪,又灸两颞 ,又灸两风池,又灸肝俞百壮,余处各二十壮,又灸太冲三十壮,神验。
属性:(凡九类)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
<篇名>伤寒例第一
属性:(论三首)
论曰∶《易》称天地变化,各正性命,然则变化之迹无方,性命之功难测,故有炎凉寒懊风雨晦冥,水旱妖灾虫蝗怪异,四时八节种种施化不同,七十二候日月营运各别,终其晷度,方得成年,是谓岁功毕矣。天地尚且如然,在人安可无事?故人生天地之间,命有遭际,时有否泰、吉凶悔吝、苦乐安危、喜怒爱憎、存亡忧畏、关心之虑,日有千条,谋身之道,时生万计,乃度一日。是故天无一岁不寒暑,人无一日不忧喜,故有天行温疫,病者即天地变化之一气也,斯盖造化必然之理,不得无之。故圣人虽有补天立极之德,而不能废之。虽不能废之,而能以道御之。其次有贤人善于摄生,能知撙节,与时推移,亦得保全。天地有斯瘴疠,还以天地所生之物以防备之。命曰知方,则病无所侵矣。然此病也,俗人谓之横病,多不解治,皆云日满自瘥,以此致枉者,天下大半。凡始觉不佳,即须救疗,迄至于病愈,汤食竞进,折其毒势,自然而瘥,必不可令病气自在恣意攻人,拱手待毙,斯为误矣。今博采群经以为上下两卷,广设备拟,好养生者,可得详焉。
《短剧》曰∶古今相传称伤寒为难治之疾,时行温疫是毒病之气,而论治者,不判伤寒与时行温疫为异气耳,云伤寒是雅士之辞。天行温疫,是田舍间号耳,不说病之异同也。考之众经,其实殊矣,所宜不同,方说宜辨,是以略述其要。经言∶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周密则不伤于寒。或触冒之者乃为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而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为杀疠之气也,中而即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其寒毒藏于肌骨中,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病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冒寒冷之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冷,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伤寒之病,逐日深浅以施方治。今世人得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主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师。师苟根据方次第而疗则不中病,皆宜临时消息制方,乃有效耳。
华佗曰∶夫伤寒始得一日在皮,当摩膏火炙之即愈。若不解者,二日在肤,可根据法针,服解肌散发汗,汗出即愈。若不解,至三日在肌,复一发汗即愈。若不解者,止勿复发汗也。至四日在胸,宜服藜芦丸,微吐之则愈。若病困,藜芦丸不能吐者,服小豆瓜蒂散,吐之则愈也。视病尚未醒,醒者,复一法针之。五日在腹,六日入胃,入胃乃可下也。若热毒在外胃若实热为病,三死一生皆不愈。胃虚热入烂胃也。其热微微者赤斑出,此候五死一生。剧者黑斑出者,此候十死一生。但论人有强弱,病有难易,得效相倍也。得病无热,但狂言烦躁,不安,精彩言语不与人相主当者,勿以火迫之,但以猪苓散一方寸匕服之,当逼与新汲水一升若二升,强饮之。令以指刺喉中,吐之病随手愈。若不能吐者,勿强与水,水停则结心下也,当更以余药吐之,皆令相主,不尔更致危矣。若此病辈,不时以猪苓散吐解之者,其死殆速耳。亦可先以去毒物及法针之尤佳。夫饮膈实者,此皆难治。此三死一生也。病者过日不以时下,则热不得泄,亦胃烂斑出。春夏无大吐下,秋冬无大发汗。发汗法,冬及始春大寒时,宜服神丹丸,亦可摩膏火炙。若春末及夏月始秋,此热月不宜火炙及重覆,宜服六物青散。若崔文行度瘴散赤散雪煎亦善。若无丸散及煎者,但单煮柴胡数两。伤寒时行,亦可服以发汗,至再三发汗不解,当与汤,实者转下之。其脉朝夕快者,为 实也。朝平夕快者,非 也,转下汤为可早与,但当少与勿令大下耳,少与当数其间也。诸虚烦热者,与伤寒相似。然不恶寒,身不疼痛,故知非伤寒也,不可发汗。头不痛,脉不紧数,故知非里实,不可下也,如此内外皆不可攻,而强攻之必遂损竭,多死难全也。此虚烦但当与竹叶汤。若呕者与橘皮汤一剂,不愈为可重与也。此法数用,甚有效验。伤寒后虚烦亦宜服此汤。王叔和曰∶夫阳盛阴虚(《外台》作表和里病),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外台》作里和表病),下之则死,汗之则愈。夫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外台》作表里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然则桂枝下咽,阳盛则毙(《外台》作表和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外台》作里平以亡)。若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不知不识,病者殒没,自谓其分。至令冤魂塞于冥路,夭死盈于旷野,仁爱鉴兹,能不伤楚。夫伤寒病者,起自风寒,入于腠理,与精气分争,营卫痞隔,周行不通,病一日至二日,气在孔窍皮肤之间,故病者头痛恶寒,腰背强重,此邪气在表,发汗则愈。三日以上气浮在上部,填塞胸心,故头痛胸中满,当吐之则愈。五日以上气沉结在脏,故腹胀身重,骨节烦疼,当下之则愈。明当消息病之状候,不可乱投汤药,虚其胃气也。经言脉微不可吐,虚细不可下。又夏月亦不可下也,此医之大禁也。脉有沉浮转能变化,或人得病数日,方以告医,虽云初觉,视病已积日在身,其疹瘵结成,非复发汗解肌所除,当诊其脉,随时情势救解求免也,不可苟以次第为固,失其机要,乃致祸矣。此伤寒次第,病三日以内发汗者,谓当风解衣,夜卧失覆,寒温所中,并时有疾疫贼风之气而相染易,为恶邪所中也。至于人自饮食生冷过多,腹藏不消,转动稍难,头痛身温,其脉实大者,便可吐下之,不可发汗也。
陈廪丘云∶或问得病连服汤药发汗,汗不出如之何?答曰∶医经云,连发汗汗不出者,死病也。吾思也,可蒸之如蒸中风法,热温之气于外迎之,不得不汗出也。后以问张苗,苗云,曾有人做事疲极汗出,卧单簟中冷得病,但苦寒 ,诸医与丸散汤,四日之内凡八过发汗,汗不出,苗令烧地布桃叶蒸之,即得大汗,于被中就粉敷身,使极燥乃起便愈,后数以此发汗,汗皆出也。人性自有难汗出者,非唯病使其然也,蒸之则无不汗出也。诸病发热恶寒脉浮洪者,便宜发汗,温粉粉之,勿令遇风,当发汗。而其人适失血及大下利,则不可大汗也,数少与桂枝汤,使体润 ,汗出连日,当自解也。
论曰∶凡人有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须早道,若隐忍不治,冀望自瘥,须臾之间,以成痼疾。小儿女子益以滋甚。若时气不和,当自戒谨。若小有不和即须治疗,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早治,鲜不愈者。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脏则难可制止。虽和缓亦无能为也。痈疽疔肿,喉痹客忤,尤为其急,此自养生之要也。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时日吉凶,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服药当如方法,若纵意违师,不须治之也。凡伤寒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未有温覆而当不消也。凡得时气病,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不当与也。所以尔者,腹中热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为人作病矣。若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者,犹当根据证而与之,与之勿令极意也。言能饮一斗者与五升。若饮而腹满小便涩,若喘若哕,不可与之。忽然大汗出者,欲自愈也,人得病能饮水,欲愈也。凡温病可针刺者五十九穴。又身之穴六百五十有五,其三十六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论曰∶夫寻方学之要,以救速为贵。是以养生之家,常须预合成熟药,以备仓卒之急,今具之于下。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
<篇名>辟温第二
属性:(方三十三首 湿 病证条)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辟温第二
<篇名>屠苏酒
属性:辟疫气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之方。
大黄(十五铢) 白术 桂心(各十八铢) 桔梗 蜀椒(各十五铢) 乌头(六铢) 菝(十二铢)
上七味 咀绛袋盛,以十二月晦日日中悬沉井中令至泥。正月朔旦平晓出药,置酒中煎数沸,于东向户中饮之。屠苏之饮先从小起,多少自在,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饮药酒得三朝,还滓置井中,能仍岁饮,可世无病。当家内外有井,皆悉着药辟温气也。
(一方有防风一两。
又 正月旦取东行桑根如指大长七寸,以丹涂之,悬门户上,又令人带之。
又方 正旦吞麻子、赤小豆各二七粒,又以二七粒投井中。
又方 常以七月七日合家吞赤小豆,向日吞二七枚。
又方 七月七日男吞大豆七枚,女吞小豆二七枚。
又方 神仙教人立春后有庚子日,温芜菁菹汁,合家大小并服,不限多少。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辟温第二
<篇名>太乙流金散
属性:辟温气方。
雄黄(三两) 雌黄(二两) 矾石(一两半) 鬼箭羽(一两半,即卫茅) 羊角(烧,二两)
上五味治下筛,三角绛袋盛。一两带心前,并挂门户上。若逢大疫之年,以月旦青布裹一刀圭,中庭烧之。温病患亦烧熏之。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辟温第二
<篇名>雄黄散
属性:辟温气方。
雄黄(五两) 朱砂 菖蒲 鬼臼(各二两)
上四味治下筛,以涂五心、额上、鼻人中及耳门。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辟温第二
<篇名>杀鬼烧药方
属性:辟温气。
雄黄 丹砂 雌黄(各一斤) 羚羊角( 羊角亦得) 芜荑 虎骨 鬼臼 鬼箭羽 野丈人(即白头翁) 石长生 猪屎 马悬蹄(各三两) 青羊脂 菖蒲 白术(各八两) 蜜蜡(八斤)
上十六味末之,以蜜蜡和为丸如弹许大,朝暮及夜中,户前微火烧之。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辟温第二
<篇名>虎头杀鬼丸
属性:辟温方。
虎头(五两) 朱砂 雄黄 雌黄(各一两半) 鬼臼 皂荚 芜荑(各一两)
上七味末之,以蜜蜡和为丸如弹子大,绛袋盛系臂,男左女右,悬屋四角,晦望夜半,中庭烧一丸。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辟温第二
<篇名>辟温杀鬼丸
属性:熏百鬼恶气方。
雄黄 雌黄(各二两) 龙骨 龟甲 鲮鲤甲 皮(各三两) 羊角 虎骨(各七两)樗鸡(十五枚) 空青(一两) 芎 真珠(各五两) 东门上鸡头(一两)
上十三味末之,烊蜡二十两,并手丸如梧子,正旦门户前烧一丸,带一丸,男左女右,辟百恶。独宿吊丧问病各吞一丸小豆大,天阴大雾日烧一丸于户牖前佳。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辟温第二
<篇名>雄黄丸
属性:汉建宁二年,太岁在酉,疫气流行,死者极众。有书生丁季回从蜀青城山来,东过南阳,从西市门入,见患疫疠者颇多,遂于囊中出药,人各惠之一丸。灵药沾唇,疾无不瘥。市中疫鬼数百千余见书生施药,悉皆惊怖而走。乃有鬼王见书生,谓有道法兼自施药,感众鬼等奔走若是。遂诣书生欲求受其道法。书生曰,吾无道法,乃囊中之药呈于鬼王,鬼王睹药,惊惶叩头乞命而走。此方药带之入山能辟虎野狼虫蛇,入水能除水怪蛟蜃。
雄黄 雌黄 曾青 鬼臼 真珠 丹砂 虎头骨 桔梗 白术 女青 川芎 白芷 鬼督邮 芜荑 鬼箭羽 藜芦 菖蒲 皂荚(各一两)
上十八味末之,蜜丸如弹子大,绢袋盛,男左女右带之。卒中恶病及时疫,吞如梧子一丸,烧弹大一丸户内。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辟温第二
<篇名>赤散
属性:辟温疫气伤寒热病方。
藜芦 踯躅花(各一两) 丹皮 皂荚(各一两六铢) 附子 桂心 真珠(各一两) 细辛
上九味末之,纳真珠合治之。分一方寸匕置绛囊中带之,男左女右,着臂自随。觉有病之时,便以粟米大纳着鼻中。又酒服一钱匕,覆取汗,日三服,当取一过汗耳。
又方 凡时行疫疠,常以月望日,细锉东引桃枝,煮汤浴之。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辟温第二
<篇名>粉身散
属性:辟温病常用方。
川芎 白芷 本(各等分)
上三味治下筛,纳米粉中以粉身。
断温疫转相染着,乃至灭门延及外人,无敢视者方∶
赤小豆 鬼箭羽 鬼臼 雄黄(各二两)
上四味末之,以蜜和,服如小豆一丸,可与病患同床无妨。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辟温第二
<篇名>预备一物柏枝散
属性:天气不和疾疫流行方。
取南向社中柏东南枝曝令干,捣末,酒服方寸匕,神良。
治温病令不相染方∶
以桃树中蠹屎末之,水服方寸匕。
又方 术豉等分,酒渍服之妙。
又方 赤豆一升,新布袋盛,纳井中三日出,举家服二七枚。
又方 松叶末之,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治温令不相染方∶
新布袋盛大豆一升,纳井中一宿出,服七枚。
又方 白蜜和上色朱砂粉一两,以太岁日平旦,大小勿食,向东方立,吞服三七丸如麻子大,勿令齿近之,并吞赤小豆七枚,投井泉中。
治瘴气方∶蒜(五十子并皮碎之) 豉心(一升)
上二味以三岁男儿尿二升煮五六沸,去滓服之。(蒜疑葱之误。)
又方 青竹茹二升,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分作三服。
治患雾气者,心内烦闷少气,头痛项急,起则眼眩欲倒,身微热战掉不安,时复憎寒,心中欲吐,吐时无物方∶
新猪屎二升半,纳好酒一升搅令散,以生布绞取汁,更以绵滤顿服之取尽。即地铺暖卧覆盖,铺前着火,当汗出。若得汗,当细细去上衣,勿使心寒,寒即不瘥,看汗自干乃起。慎风冷。亦治疟及风劳蛊毒。
治肝腑脏温病阴阳毒,颈背双筋牵,先寒后热,腰强急缩,目中生花方∶
桂心(一两) 白术 芒硝 大青 栀子(各三两) 柴胡(五两) 石膏 生姜(各八两)生地黄 香豉(各一升)
上十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肝腑脏温病阴阳毒,先寒后热,颈筋挛牵,面目赤黄,身中直强方∶
元参(一两) 细辛(二两) 栀子 黄芩 升麻 芒硝(各三两) 石膏(三两) 竹叶(切,五升) 车前草(曝,切,二升)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半煮竹叶、车前,取七升去滓,下诸药煎至三升,纳芒硝,分三服。
治心腑脏温病阴阳毒,战掉不安惊动方∶
大青 黄芩 栀子 知母 芒硝(各三两) 麻黄(四两) 元参(六两) 石膏 生葛根(各八两) 生地黄(切,一升)
上十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芒硝,分三服。
治脾腑脏温病阴阳毒,头重颈直,皮肉痹,结核隐起方∶
大青 羚羊角 升麻 射干 芒硝(各三两) 栀子(四两) 寒水石(五两) 元参(八两)
上八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肺腑脏温病阴阳毒,咳嗽连续声不绝呕逆方∶
麻黄 栀子 紫菀 大青 元参 葛根(各三两) 桂心 甘草(各二两) 杏仁 前胡(各四两) 石膏(八两)
上十一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肾腑脏温病,身面如刺,腰中欲折,热毒内伤方∶
茵陈蒿 栀子 芒硝(各三两) 苦参 生葛(各四两) 生地黄 石膏(各八两) 葱白豉(各一升)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下芒硝,分三服。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辟温第二
<篇名>葳蕤汤
属性:治风温之病,脉阴阳俱浮,汗出体重,其息必喘,其形状不仁嘿嘿,但欲眠,下之者则小便难,发其汗者必 语,加烧针者则耳聋难言,但吐下之则遗矢便利,如此疾者,宜服之方。
葳蕤 白薇 麻黄 独活 杏仁 川芎 甘草 青木香(各二两) 石膏(三两)
上九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取汗。若一寒一热,加朴硝一分及大黄三两下之。(《短剧方》云∶葳蕤汤治冬温及春月中风,伤寒则发热头脑痛,咽喉干,舌强胸内疼,心胸痞满,腰背强。)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
<篇名>伤寒膏第三
属性:(方三首)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伤寒膏第三
<篇名>青膏
属性:治伤寒头痛,项强,四肢烦疼方。
当归 川芎 蜀椒 白芷 吴茱萸 附子 乌头 莽草(各三两)
上八味 咀,以醇苦酒渍之,再宿以猪脂四斤煎令药色黄,绞去滓,以温酒服枣核大三枚,日三服,取汗,不知稍增。可服可摩。如初得伤寒,一日苦头痛背强,宜摩之佳。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伤寒膏第三
<篇名>黄膏
属性:治伤寒敕色头痛项强贼风走注方。
大黄 附子 细辛 干姜 蜀椒 桂心(各半两) 巴豆(五十枚)
上七味 咀,以醇苦酒渍一宿,以腊月猪脂一斤煎之,调适其火,三上三下药成。伤寒赤色发热,酒服如梧子大一枚。又以火摩身数百过,兼治贼风绝良。风走肌肤,游风所在,摩之神效。此赵泉方也。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伤寒膏第三
<篇名>白膏
属性:治伤寒头痛,向火摩身体,酒服如杏核一枚,温覆取汗,摩身当千过,药力乃行,并治恶疮、小儿头疮,牛领马鞍皆治之。先以盐汤洗之,以布拭之敷膏。痈肿火炙摩千过,日再自消者方。
天雄 乌头 莽草 羊踯躅(各三两)
上四味 咀,以苦酒三升渍一宿,作东向露灶又作十二,聚湿土各一升许大,取成煎猪脂三斤,着铜器中,加灶上炊以苇薪令释,纳所渍药炊令沸,下着土聚上,沸定复上,如是十二过,令土尽遍,药成去滓。伤寒咽喉痛,含如枣核一枚,日三。摩时令勿近目。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
<篇名>发汗散第四
属性:(方十一首)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散第四
<篇名>度瘴发汗青散
属性:治伤寒敕色,恶寒发热,头痛项强体疼方。
麻黄(三两半) 桔梗 细辛 吴茱萸 防风 白术(各一两) 乌头 干姜 蜀椒 桂心(各一两六铢)
上十味治下筛,温酒服方寸匕,温覆取汗,汗出止。若不得汗,汗少不解,复服如法。若得汗足,如故头痛发热,此为内实,当服 豉丸。若翟氏丸。如得便头重者,可以二大豆许,纳鼻孔中,觉燥涕出,一日可三四度,必愈。兼辟时行病。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散第四
<篇名>五苓散
属性:主时行热病但狂言烦躁,不安,精彩言语不与人相当者方。
猪苓 白术 茯苓(各十八铢) 桂心(十二铢) 泽泻(三十铢)
上五味治下筛,水服方寸匕,日三,多饮水,汗出即愈。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散第四
<篇名>崔文行解散
属性:治时气不和伤寒发热者方。
桔梗 细辛(各四两) 白术(八两) 乌头(一斤)
上四味治下筛,若中伤寒服钱五匕,覆取汗解。若不觉,复小增之,以知为度。若时气不和,旦服钱五匕。辟恶气欲省病者服一服,皆酒服。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散第四
<篇名>六物青散
属性:治伤寒敕色恶寒方。
附子 白术(各一两六铢) 防风 细辛(各一两十八铢) 桔梗 乌头(各三两十八铢)
上六味治下筛,以温酒服钱五匕,不知稍增之。服后食顷不汗出者,进温粥一杯以发之,温覆汗 可也。勿令流离,勿出手足也,汗出止。若汗大出不止者,温粉粉之,微者不须粉。不得汗者,当更服之。得汗而不解者,当服神丹丸。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散第四
<篇名>青散
属性:治春伤寒头痛发热方。
苦参 浓朴 石膏(各三十铢) 大黄 细辛(各二两) 麻黄(五两) 乌头(五枚)
上七味治下筛。觉伤寒头痛发热,以白汤半升和药方寸匕投汤中,熟讫去滓尽服覆取汗,汗出温粉粉之良久。一服不除,宜重服之。或当微下利者,有大黄故也。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散第四
<篇名>诏书发汗白薇散
属性:治伤寒三日不解者方。
白薇(十二铢) 杏仁 贝母(各十八铢) 麻黄(一两八铢)
上四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自覆卧汗出即愈。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散第四
<篇名>华佗赤散
属性:治伤寒头痛身热,腰背强引颈,及中风口噤疟不绝,妇人产后中风寒经气
丹砂(十二铢) 蜀椒 蜀漆 干姜 细辛 黄芩 防己 桂心 茯苓 人参 沙参 桔梗女萎(即葳蕤) 乌头(各十八铢) 雄黄(二十四铢) 吴茱萸(三十铢) 麻黄 代赭(各二两半)
上十八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耐药者二匕。覆令汗出。欲治疟先发一时,所服药二匕半,以意消息之。细辛、姜、桂、丹砂、雄黄不熬,余皆熬之。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散第四
<篇名>赤散
属性:治伤寒头痛项强、身热腰脊痛往来有时方。
干姜 防风 沙参 细辛 白术 人参 蜀椒 茯苓 麻黄 黄芩 代赭 桔梗 吴茱萸(各一两) 附子(二两)
上十四味治下筛,先食,酒服一钱匕,日三。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散第四
<篇名>乌头赤散
属性:治天行疫气病方。
乌头(一两半) 皂荚(半两) 雄黄 细辛 桔梗 大黄(各一两)
上六味治下筛,清酒或井华水服一刀圭,日二,不知稍增,以知为度。除时气疫病,若牛马六畜中水行疫,亦可与方寸匕,人始得病一日时,服一刀圭,取两大豆许,吹注两鼻孔中。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散第四
<篇名>水解散
属性:治时行头痛壮热一二日方。
桂心 甘草 大黄(各二两) 麻黄(四两)
上四味治下筛,患者以生熟汤浴,讫以暖水服方寸匕,日三,覆取汗,或利便瘥。力强人服二方寸匕。(《延年秘录》有黄芩、芍药各二两。《古今录验》无甘草,有芍药。治天行热病生 疮疼痛及解肌出汗)
治时病表里大热欲死方∶
大黄 寒水石 芒硝 石膏 升麻 麻黄 葛根 (各等分)
上八味治下筛,水服方寸匕,日三。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
<篇名>发汗汤第五
属性:(例一首 方十九首)
例曰∶大法春夏宜发汗。凡发汗欲令手足皆周至 然一时间许益佳,但不可如水流离耳。若病不解,当更重发汗,汗出多则亡阳,阳虚不可重发汗也。凡服汤药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凡云可发汗而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及汤,随证良验。
凡病无故自汗出,复发其汗愈,卫复和故也。
夫脉浮者,病在外,可发汗,宜桂枝汤。
夫脉浮大而数者,亦可发汗,宜桂枝汤。
夫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而外不解,此为卫气不和也。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夫病患脏无他病,时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故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令汗出,欲救邪风,宜桂枝汤。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宜桂枝汤。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宜桂枝加浓朴杏仁汤。
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宜桂枝汤。
太阳病,先发其汗,不解而复下之,其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表则愈,宜桂枝汤。
太阳病下之,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不上冲,不可与。
凡桂枝本为解肌,若脉浮紧,发热无汗者,勿与之,常知此,勿误也。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
<篇名>桂枝汤
属性:治中风其脉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涩涩恶风,淅淅恶寒,翕翕发热,鼻鸣干呕方。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 咀三物,切姜擘枣,以水七升煮枣令烂,去滓,乃纳诸药,水少者益之,煮令微沸,得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小儿以意减之。初服少,多便得汗出者,小阔其间。不得汗者,小促其间,令药势相及汗出,自护如法,特须避风。病若重,宜夜服。若服一剂不解,病证不变者,当复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服两三剂乃愈。服此药食顷,饮热粥以助药力。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
<篇名>麻黄汤
属性:治伤寒头及腰痛,身体骨节疼,发热恶寒,不汗而喘方。
麻黄(三两) 桂枝 甘草(各一两) 杏仁(七十枚,喘不甚用五十枚)
上四味 咀,以水九升煮麻黄减二升,去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绞去滓,服八合,覆令汗。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
<篇名>大青龙汤
属性:治中风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汗不出烦躁方。
麻黄(六两) 桂心 甘草(各二两) 石膏(如鸡子一枚,碎) 生姜(三两) 杏仁(四十枚)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 咀,以水九升煮麻黄去沫,乃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服一升,浓覆,当大汗出,温粉粉之即止,不可再服,服之则筋惕肉 ,此为逆也。不汗乃再服。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
<篇名>阳毒升麻汤
属性:治伤寒一二日便成阳毒,或服药吐下之后变成阳毒,身重腰背痛,烦闷不安,狂言,或走或见鬼,或吐血下痢,其脉浮大数,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宜服方。
升麻 甘草(各半两) 当归 蜀椒 雄黄 桂心(各六铢)
上六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如人行五里进一服,温覆手足,毒出则汗,汗出则解,不解重作,服之得吐亦佳。(仲景无桂心有鳖甲手大一片,《肘后》与《千金》同《古今录验》有栀子六铢、鳖甲如手一片。)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
<篇名>阴毒甘草汤
属性:治伤寒初起一二日便结成阴毒,或服药六七日以上至十日变成阴毒,身重背强,腹中绞痛,咽喉不利,毒瓦斯攻心,心下坚强,短气不得息,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脉沉细紧数,仲景云此阴毒之候,身如被打,五六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方。
甘草 升麻(各半两) 当归 蜀椒(各六铢) 鳖甲(一两)
上五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如人行五里顷更进一服,温覆发汗,毒当从汗出,汗出则愈。若不汗则不除,重作服。(仲景方无蜀椒。)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
<篇名>阴旦汤
属性:治伤寒肢节疼痛,纳寒外热虚烦方。
芍药 甘草(各二两) 干姜 黄芩(各三两) 桂心(四两) 大枣(十五枚)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夜二,覆令小汗。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
<篇名>阳旦汤
属性:`治伤寒中风脉浮,发热往来,汗出恶风,头项强,鼻鸣干呕,桂枝汤主之。随病加减如下方。
以泉水一斗煮取四升分服一升,日三。自汗者,去桂枝加附子一枚。渴者去桂加栝蒌根三两。利者去芍药、桂,加干姜三累、附子一枚炮。心下悸者,去芍药加茯苓四两。虚劳里急正阳旦主之。煎得二升,纳胶饴半斤,为再服。若脉浮紧发热者,不可与之。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
<篇名>六物解肌汤
属性:治伤寒发热身体疼痛方。
葛根(四两) 茯苓(三两) 麻黄 牡蛎 生姜(各二两) 甘草(一两)
上六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再服后得汗,汗通即止。(《古今录验》无生姜、甘草。)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
<篇名>解肌汤
属性:治伤寒温病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一两) 黄芩 芍药 甘草(各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饮一升,日三。三四日不解,脉浮者,宜重服发汗。脉沉实者,宜以 豉丸下之。(《延年秘录》有桂心一两。)
治疫气伤寒三日以前不解者方∶
香豉(一升绵裹) 葱白(切一升) 童子小便(三升)
上三味,先熬豉葱令相得,则投小便煮取二升,分再服,徐徐服之,覆令汗,神验。
治伤寒时气温疫头痛壮热脉盛始得一二日者方∶
丹砂一两末之,以水一斗煮取一升,顿服之,覆取汗。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
<篇名>解肌升麻汤
属性:治时气三四日不解方。
升麻 芍药 石膏 麻黄 甘草(各一两) 杏仁(三十枚) 贝齿(三枚,一作贝母十八铢)
上七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尽服,温覆发汗便愈。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
<篇名>葛根龙胆汤
属性:治伤寒三四日不瘥,身体烦毒而热方。
葛根(八两) 龙胆 大青(各半两) 升麻 石膏 葳蕤(各一两) 甘草 桂心 芍药黄芩 麻黄(各二两) 生姜(二两)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煮葛根取八升,纳余药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伤寒四五日头痛壮热四肢烦疼不得饮食方∶
栀子仁 黄连 黄柏 大黄(各半两) 好豉(一升) 葱白(七茎)
上六味 咀,以水八升煮上四物六七沸,纳后葱白、豉煮得三升,顿服一升,日三服,汤讫温覆,令汗出粉之,得汗便止。后服勿复取汗,不得汗者复服重发,此药无忌,特宜老小,神良。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
<篇名>七物黄连汤
属性:治夏月伤寒,四肢烦疼发热,其人喜烦呕逆支满,剧如祸祟,寒热相搏,故令喜烦方。
黄连 茯苓 黄芩(各十八铢) 芍药 葛根(各一两) 甘草(一两六铢) 小麦(三合)
上七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冷分三服。不能一升者,可稍稍服之汤,势安乃卧。药主毒瓦斯,服汤之后胸中热及咽喉痛皆瘥,明日复煮一剂,如法服之。此汤无毒,但除热下气安病患。小儿服者取三分之一,以水四升煮得二升,稍稍服之。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
<篇名>三匕汤
属性:治伤寒中风得之三日至七八日不解,胸胁痛,四肢逆,干呕水浆不下,腹中宿食不消,重下血一日数十行方。
茯苓(如鸡子大) 黄芩 人参(各三两) 栝蒌根(四两) 芒硝 干地黄(各一升)大黄
上九味捣筛令相得,以散三方寸匕,水一升煮令三沸,绞去滓,服之,日三,温覆,汗出即愈,病剧与六七匕。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
<篇名>五香麻黄汤
属性:治伤寒忽发肿,或着四肢或在胸背虚肿浮如吹状,亦着头面唇口颈项,剧者偏着脚胫外如轴大而不痛不赤,着四肢者乃欲不遂,悉主之方。
麝香(半两) 薰陆香 鸡舌香(各一两) 沉香 青木香 麻黄 防风 独活 秦艽 葳蕤甘草(各二两) 白薇 枳实(各二两)
上十三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覆取汗后外摩防己膏。
治伤寒三日外与前药不瘥脉势仍数者,阳气犹在经络未入脏腑方∶
桂枝 黄芩 甘草(各二两) 升麻 葛根 生姜(各三两) 芍药(六两) 石膏(八两)栀子(二七枚)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相去十里久。若前两服讫即得汗,后服即停。不得汗更进一服,得汗即止。不得汗者明日去栀子加麻黄二两,足水二升,再根据方服。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
<篇名>雪煎
属性:治伤寒方。
麻黄(十斤) 大黄(一斤十三两) 杏仁(一斗四升)
上三味 咀,以雪水五斛四斗渍麻黄于东向灶釜中三宿,纳大黄搅令调,炊以桑薪煮得二斛,去滓,复纳釜中,捣杏仁,纳汁中,复炊之,可余六七斗汁,绞去滓,置铜器中,又以雪水三斗合煎之,搅令调,得二斗四升,药成可丸,冷凝,丸如弹丸。有病者以三沸白汤五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
<篇名>发汗丸第六
属性:(方二首)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丸第六
<篇名>神丹丸
属性:治伤寒敕涩,恶寒发热,体疼者方。
附子 乌头(各四两) 人参 茯苓 半夏(各五两) 朱砂(一两)
上六味末之,蜜丸,以真丹为色,先食服,如大豆二丸,生姜汤下,日三,须臾进热粥二升许,重覆出汗止。若不得汗,汗少不解复服如前法。若得汗足应解而不解者,当服桂枝汤。此药多毒,热者令饮水,寒者温饮解之。治疟先发服二丸。(《要略》用细辛不用人参)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丸第六
<篇名>麦奴丸
属性:治伤寒五六日以上不解,热在胸中,口噤不能言,惟欲饮水,为坏伤寒。医所不能治成为死人,精魂已竭,心下才温,以杖发其口开灌药咽中,药得下即愈。麦奴丸一曰黑奴丸,二曰水解丸。
釜底墨 灶突墨 梁上尘 麦奴 黄芩 大黄 芒硝(各一两) 麻黄(二两)
上八味末之,蜜丸,如弹子大,以新汲水五合研一丸破渍置水中,当药消尽服之,病者渴欲饮水,极意不问升数,欲止复强饮,能多饮为善,不欲饮水当强饮。服药须臾当寒,寒竟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
<篇名>宜吐第七
属性:(例一首 方二首)
例曰∶大法春宜吐,凡服吐药,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而脉寸口浮,胸中硬满,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以内有久病胸上诸寒,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得使人按之,反有涎出,下利日十余行,而其人脉少阴病,饮食入口即吐,心中愠愠然欲吐,复不能吐者,宜吐之,宿食在上脘宜吐之。病手足逆冷脉乍结者,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以病在胸中,宜吐之。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宜吐第七
<篇名>瓜蒂散
属性: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坚,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宜吐之方。
瓜蒂 赤小豆(各一两)
上二味治下筛,取一钱匕,香豉一合,熟汤七合煮作稀粥,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张文仲以白汤三合和服。)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宜吐第七
<篇名>水道散
属性:治时气病,烦热如火,狂言妄语欲走方。
甘遂(半两) 白芷(二两) 大黄(四两) 浓朴(八两)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浓朴、枳实,取五升,去滓,纳大黄煎取二升去滓,下芒硝更煎一两沸,分再服,得快利止。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
<篇名>宜下第八
属性:(方八首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宜下第八
<篇名>大承气汤
属性:治热盛,腹中有燥屎, 语者方∶
大黄(四两) 浓朴(八两) 枳实(五枚) 芒硝(五合)
上四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煎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宜下第八
<篇名>抵当丸
属性:下血方。
水蛭 虻虫(各二十枚) 桃仁(二十二枚) 大黄(三两)
上四味为末,蜜和合,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顿服之。 时当下血,不下更服。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宜下第八
<篇名>抵当汤
属性:治同前。
水蛭 虻虫(各三十枚) 桃仁(二十三枚) 大黄(三两)
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不下更服。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宜下第八
<篇名>承气汤方
属性:枳实(五枚)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 甘草(二两)
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适寒温分三服,如人行五里进一服,取下利为度,若不得利尽服之。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宜下第八
<篇名>生地黄汤
属性:治伤寒有热,虚羸少气,心下满,胃中有宿食,大便不利方。
生地黄(三斤),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芒硝(二合) 大枣(二枚)
上五味合捣,令相得,蒸五升米,下,熟绞汁,分再服。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宜下第八
<篇名>大柴胡加葳蕤知母汤
属性:治伤寒七八日不解,默默心烦,腹中有干屎, 语方。
柴胡(半斤) 葳蕤 知母(各二两) 大黄 甘草(各一两) 人参 黄芩 芍药(各三两)生姜(五两) 半夏(半升)
上十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取下为效。(《集验》用枳实四枚,不用芍药。)
治伤寒头痛壮热百节疼痛方∶
柴胡 栀子仁 芍药 知母(各四两) 升麻 黄芩 大青 杏仁(各三两) 石膏(八两)香豉(一升)
上十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温三服,若热盛加大黄四两。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宜下第八
<篇名>豉丸
属性:治伤寒留饮宿食不消方。
豉(一升) 杏仁(六十枚) 黄芩 黄连 大黄 麻黄(各四两) 芒硝 甘遂(各三两) 巴豆(去油,二百枚)
上九味为末,以蜜和丸,如大豆,服二丸,不得下者增之。(崔氏云此黄素方)。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
<篇名>发汗吐下后第九
属性:(脉证七首 方十七首 灸法一首)
伤寒已解半日许,复心烦热,其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凡发汗后饮水者,必喘,宜慎也。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吐下后第九
<篇名>竹叶汤
属性:治发汗后表里虚烦不可攻者,但当与此方。
竹叶(二把) 半夏(半升) 麦冬(一斤) 人参 甘草(各二两) 生姜(四两) 石膏(一斤)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粳米半升,米熟去之,分服一升,日三。张文仲不用生姜。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吐下后第九
<篇名>桂枝麻黄汤
属性:服桂枝汤大汗后脉洪大者,与桂枝汤。若形如疟,一日再发,汗出便解者,属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 麻黄(十六铢) 芍药 生姜(各一两六铢) 甘草(一两二铢)杏仁(十六枚) 大枣(五枚)
上七味 咀,以水五升煮麻黄再沸去沫,纳诸药煮取二升,适寒温分再服,取微汗而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吐下后第九
<篇名>小青龙汤
属性:治伤寒表未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痢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满或喘者方。
桂心 麻黄 甘草 干姜 芍药 细辛(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两)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十里许复服之。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痢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大熬令赤色。若噎加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小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数用神效。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吐下后第九
<篇名>四物甘草汤
属性:治伤寒发汗出而喘,无大热,与此方。
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 石膏(半斤) 杏仁(五十枚)
上四味 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沫,令减二升,纳诸药煎取三升,分三服。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吐下后第九
<篇名>栀子汤
属性:治发汗若下后烦热,胸中窒气逆抢心者方。
栀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取二升半,次纳豉煮取一升半,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快吐止后服。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吐下后第九
<篇名>浓朴汤
属性:治发汗后腹胀满方。
浓朴(八两) 人参(一两) 甘草(二两) 生姜(八两) 半夏(半升)
上五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吐下后第九
<篇名>玄武汤
属性:治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
茯苓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
上五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吐下后第九
<篇名>葛根黄连汤
属性:治太阳病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喘而汗出者方。
葛根(半斤) 黄连 黄芩(各三两) 甘草(二两)
上四味 咀,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吐下后第九
<篇名>茯苓汤
属性:治伤寒发汗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即头眩,其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摇者方。
茯苓(四两) 白术 桂心(各三两) 甘草(二两)
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吐下后第九
<篇名>大陷胸丸
属性:治结胸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即和方。
大黄(八两) 芒硝 杏仁(熬) 葶苈(各五两)
上四味,捣筛大黄、葶苈,余二味别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大一枚,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一升,煮取八合,温顿服之,病乃自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其脉沉紧心下痛,按之正坚,宜大陷胸汤。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干而渴,日晡小有潮热,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小腹坚满而痛不可近,其方如下。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吐下后第九
<篇名>大陷胸汤
属性:甘遂末(一钱匕) 大黄(切,六两)芒硝(一升)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纳芒硝一沸,次纳甘遂,分再服,一服得快利止后服。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吐下后第九
<篇名>生姜泻心汤
属性:治伤寒发汗后,胃中不和,心下痞坚,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
生姜(四两) 甘草 人参 黄芩(各三两) 干姜 黄连(各一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分服一升,日三。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吐下后第九
<篇名>甘草泻心汤
属性:治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痢,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坚结满,干呕,心烦不能得安,师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使之然也,宜治之方。
甘草(四两) 黄芩 干姜(各二两)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分服一升,日三。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吐下后第九
<篇名>白虎汤
属性:治伤寒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结热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方。
石膏(一升)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上四味 咀,以水一斗煮米熟,去滓,分服一升,日三。诸亡血及虚家不可与白虎汤。
若立夏后至立秋前得用之,立秋后不可服,春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之,与之则呕利腹痛。
伤寒无大热而口干渴,心烦,背微恶寒,宜服白虎汤。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
渴欲饮水无表证,宜白虎汤。
若渴欲饮水,口燥舌干者,宜白虎汤。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吐下后第九
<篇名>青葙子丸
属性:治伤寒后结热在内烦渴者方。
青葙子(五两) 黄芩 栝蒌根 苦参(各一两) 黄柏(二两) 龙胆 栀子仁 黄连(各三两)
上八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七丸,日三,不知稍加。(一本云饧和为丸。)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吐下后第九
<篇名>大青汤
属性:治伤寒热病十日以上,发汗不解及吐下后诸热不除,及下痢不止,斑出皆治
大青(四两) 甘草 阿胶(各二两) 豆豉(一升)
上四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煮三沸去豉,纳阿胶令烊,顿服一升,日三服。欲尽复作,常使有余,渴者当饮,但除热止吐下,无毒。深师治劳复。(《肘后》有赤石脂三两。胡洽《集验》同。)
治伤寒后不了了朝夕有热如疟状方∶
知母(二两) 麻黄 甘草 芍药 黄芩 桂心(各一两)
上六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服五合,日三,温覆令微汗。若心烦不得眠,其人欲饮水,当稍稍饮之,令胃中和则愈。
<目录>卷九伤寒方上\发汗吐下后第九
<篇名>灸法
属性:初得病,或先头痛身寒热,或涩涩欲守火,或腰背强直,面目如饮酒状,此伤寒初得一二日,但烈火灸心下三处。第一处去心下一寸名巨阙,第二处去心下二寸名上脘,第三处去心下三寸名胃脘,各灸五十壮。然或人形大小不同,恐寸数有异,可绳度随其长短寸数最佳,取绳从心头骨名鸠尾头度,取脐孔,中屈绳取半,当绳头名胃脘。又中屈半绳更分为二分,从胃脘向上度一分即是上脘。又上度取一分即是巨阙。大人可灸五十壮,小儿可三壮,亦随其年灸之大小以意斟量也。
若病者三四日以上,宜先灸胸上二十壮。以绳度鼻正上尽发际,中屈绳断去半,便从发际入发中,灸绳头名天聪,又灸两颞 ,又灸两风池,又灸肝俞百壮,余处各二十壮,又灸太冲三十壮,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