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序
余幼习医。凡足以羽翼仲圣伤寒论者。无弗究心。即知宋有常器之、庞安常、郭白云三先生。常氏之书。世无传本。
庞氏刻本已鲜。家藏抄本。亦多缺误。原本藏江村袁氏。后归顾抱冲。抱冲殁。归员峤黄氏。近将梓而寿世也。至郭氏补亡论。予家旧藏抄本。熟读寻绎。有年所矣。是书重刻于明之季世。观青田刘公序文。知是时已将失传。苟非重刊。
至今泯没久矣。余年逾六十。崦嵫晚景。身世匆匆。爰属及门暨儿辈。详为校核。付之枣梨。亟为流传。将使古人羽翼仲圣之苦心。不湮于今日。亦斯道之幸也夫。一切详于凡例。剞劂告竣。因徇及门之请。复弁数语于简端。愿与同志者质之。是为序。
道光元年岁在辛巳长至日长洲后学徐锦识
刘序
夫人禀阴阳五行而有生。乃以寒暑七情而伤其形。卒不免于夭殇。以至不能保夫造物之所畀也。圣人出而悯焉。为之尝百草而设其治。着灵素诸经而阐其理。既而有仓公华佗扁鹊仲景诸君。相继着论以晰其治。于此道益明而术益精。
民众之有疾者。可赖以保其生矣。无如岁久人湮。书帙沦丧。读者每慨其文理未贯。精义不彰。前宋代中州有郭白云者。
兄弟名医。穷经探索。洞彻病情。每三复仲景之书而叹其亡失。乃更阐其奥而发其微。作补亡论一书以全其义。其于两感。
阴阳交、阴阳易及痉等论。尤为详切精博。真可谓发前人之所未发。令读者心目一清。足补仲景之残缺。惟是宋时刻本。传至元纪。兵火之间。又复亡其第十六卷中数十条。其间妙义精论。尽皆湮没不可复闻。良可惜哉。其所存十九卷有余。若不寿之梓。安知其不再亡失耶。俾生民之有疾痛者。何所赖以获免夫夭殇。保全其造物所畀乎。兹刻也。亦同于神农黄岐之用心也矣。是为序。
大明万历甲戌仲春嗣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前奉敕提督操江历掌南京前后左右督府事侍卫护军诚意伯芝田刘世延题
朱子跋郭长阳医书
绍熙甲寅夏。予赴长沙。道过新喻。谒见故焕章学士谢公昌国于其家。公为留饮。语及长阳冲晦郭公先生言行甚悉。
因出医书历书数帙曰。此先生所着也。予于二家之学。皆所未习。不能有以测其说之浅深。则请以归。将以暇日熟读而精求之。而公私倥偬。水陆奔驰。终岁不得休。复未暇也。明年夏。大病几死。适会故人子王汉伯纪自金华来访。而亲友方士繇伯谟亦自籍溪来。同视予疾。数日间。乃若粗有生意。问及谢公所授长阳医书。二君亟请观焉。乃出以视之。
则皆惊喜曰。此奇书也。盖其说虽若一出古经。而无所益损。然古经之深远浩博难寻。而此书之分别部居易见也。安得广其流布。使世之学为方者。家藏而人诵之。以知古昔圣贤医道之源委。而不病其难耶。予念蔡忠惠公之守长乐。疾巫觋主病蛊毒杀人之奸。既禁绝之。而又择民之聪明者。教以医药。使治疾病。此仁人之心也。今闽帅詹卿元善实补蔡公之处。而政以慈惠为先。试以语之。倘有意耶。亟以扣之。而元善报曰。敬诺。乃属二君雠正刊补。而书其本末如此以寄之。抑予尝谓古人之于脉。其察之固非一道。然今世通行。唯寸关尺之法为最要。且其说具于难经之首篇。则亦非下俚俗说也。故郭公此书。备载其语。而并取丁德用密排三指之法以释之。夫难经则至矣。至于德用之法。则予窃意诊者之指有肥瘠。病者之臂有长短。以是相求。或未得为定论也。盖尝细考经之所以分寸尺者。皆自关而前却。以距乎鱼际尺泽。是则所谓关者。必有一定之处。亦若鱼际尺泽之可以外见而先识也。然今诸害。诸无的然之论唯千金以为寸口之处。其骨自高。而关尺皆由是而却取焉。则其言之先后。位之进退。若与经文不合。独俗间所传脉诀五七言韵语者。词最鄙浅。非叔和本书明甚。乃能直指高骨为关。而分其前后以为寸尺阴阳之位。似得难经本指。然世之高医。以其赝也。
遂委弃而羞言之。予非精于道者。不能有以正也。姑附见其说于此。以俟明者而折中焉。
庆元元年乙卯岁五月丙午鸿庆外史新安朱熹书
自序
素问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
又曰。标本已得。邪气乃服。夫所谓标本者。一体本末之事。今病与工。自非一体。何其言标本也。盖谓某病为本。则以治某病者为标。因其本而治其标。则工与病。
自成一家矣。且如病伤寒者。以伤寒为本。则亦以能治伤寒之工为标。此所谓标本已得。邪气乃服也。如以伤寒为本。而以能治痹疝之工为标。则标本不相得。邪气何缘可服哉。素问论此。乃以得不得为言。圣哲之意可见。况病有轻重。工有高下。重病须高工。亦谓其标本相得也。扁鹊曰。人之所患患疾多。医之所患患道少。
道少疾多。此标本之所难相得也。凡病固皆难。惟伤寒为特甚。盖人之疾痛。或在皮肤。或肌肉。或骨髓。或五脏六腑。着则久而不去。未有入经与经气流通者。惟伤寒之毒。能入大经。与经气相搏。经气不能胜。反藉经隧恣意攻人。人为之拱手待毙。昔之所谓流注血气。生养人命之经。今化为寒温热毒。毒人生命之经矣。
是岂他疾之比哉。故自古以为难治之疾。方其疾作之始。日传一经。初传之际。证或难辨。用药尚疑。当是之时。其工在明。及传证之始。急于用药。犹豫则差。其工在断。一经既过。又将别传。新故相乱。其工在审。
为之工者。自非六日之传。昭然豫判于胸中。亦未易酬对。三阴三阳之变。彼如疾风骏马。过不暂停。而欲逐其后而攻之。谬矣。况有异气间袭。变动随出。或表或里。超然若神。不可以常拘者。将何应之。故仲景曰。
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信斯言也。自非心精学博。机运无穷。未有不触途面墙。倒行逆施者。此所谓贵于标本相得。而后邪气乃服也。惟其最为难治。故自张长沙以来。特为注意。
辨析毫厘。动辄十数万言以训后世。今医方论说。复无详于伤寒者。昔云难治之病。今反为晓然易见之疾。
患在常人苟且。不诵其书耳。则书之为后人利。岂不溥哉。是以陶隐居称仲景之书为众方之祖。孙真人叹其特有神功。良有以也。雍之仲兄。字子言。尝通守夷陵秭归二郡。幼以多疾喜方。遍访名医。时尚及见常器之、康醇道辈。
遂悟医师氏之学既久。深得于仲景之论。每叹此学大难穷尽。今则其道将绝。时为雍言之。雍初得闻仲景之书。未甚领略。渐磨日久。及老后笃好之。叹已晚矣。昔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撰伤寒杂病论。雍之用心。
亦复为此。虽学识疏略。无高人之见。而一言一事。上必有所本。中必得于心。而后敢笔之于书。尽去世俗妄论欺惑之术。常如天地父母临其上。庶几后世复有扬子云。始知雍言之不谬也。今所论次。自岐黄以及近代诸书。凡论辨问答证治。合一千五百余条。总五万言。分七十余门。集成论说二十卷。方药五卷。雍闻医家有好事。或三十年而着论。或二十载而成书。其用心精专。故足以垂世。如雍行年八十。日暮途远。志在速成。
安能久于斯道。是以不逾年而略举大纲。亦由前人之述已备。继踵有作。不过书札之力而已。未能免疏略牾也。后之君子。或怜其衰晚昏谬。疏其失而正之。以成其美。此诚有望焉。嗟乎。予生不辰。上不得见张长沙孙真人。北面抠衣而请。下不得进于庞朱二氏之前。独抱遗书。呻吟于深山穷谷之间。啜菽饮水而不厌焉者。
乐在其中矣。昔孔子多能鄙事。子夏虽小道必观。圣贤尚且不废。况后人乎。幸不以猥吝见黜也。
淳熙八年岁在辛丑暮春之月河南郭雍谨叙
近世诸家伤寒书。如高文庄伤寒类要。未得本。庞朱二氏。传世已久。常器之补治论。虽略有传。而不得善本。今有文阙者补之。讹舛者正之。疑不敢用者去之。庶不累其名。后来者惟王仲弓监丞一书。颇有发明。
遇前人阙则取之。自此而下。非所当录。虽有传于世者。未足为后世不刊之说也。
余幼习医。凡足以羽翼仲圣伤寒论者。无弗究心。即知宋有常器之、庞安常、郭白云三先生。常氏之书。世无传本。
庞氏刻本已鲜。家藏抄本。亦多缺误。原本藏江村袁氏。后归顾抱冲。抱冲殁。归员峤黄氏。近将梓而寿世也。至郭氏补亡论。予家旧藏抄本。熟读寻绎。有年所矣。是书重刻于明之季世。观青田刘公序文。知是时已将失传。苟非重刊。
至今泯没久矣。余年逾六十。崦嵫晚景。身世匆匆。爰属及门暨儿辈。详为校核。付之枣梨。亟为流传。将使古人羽翼仲圣之苦心。不湮于今日。亦斯道之幸也夫。一切详于凡例。剞劂告竣。因徇及门之请。复弁数语于简端。愿与同志者质之。是为序。
道光元年岁在辛巳长至日长洲后学徐锦识
刘序
夫人禀阴阳五行而有生。乃以寒暑七情而伤其形。卒不免于夭殇。以至不能保夫造物之所畀也。圣人出而悯焉。为之尝百草而设其治。着灵素诸经而阐其理。既而有仓公华佗扁鹊仲景诸君。相继着论以晰其治。于此道益明而术益精。
民众之有疾者。可赖以保其生矣。无如岁久人湮。书帙沦丧。读者每慨其文理未贯。精义不彰。前宋代中州有郭白云者。
兄弟名医。穷经探索。洞彻病情。每三复仲景之书而叹其亡失。乃更阐其奥而发其微。作补亡论一书以全其义。其于两感。
阴阳交、阴阳易及痉等论。尤为详切精博。真可谓发前人之所未发。令读者心目一清。足补仲景之残缺。惟是宋时刻本。传至元纪。兵火之间。又复亡其第十六卷中数十条。其间妙义精论。尽皆湮没不可复闻。良可惜哉。其所存十九卷有余。若不寿之梓。安知其不再亡失耶。俾生民之有疾痛者。何所赖以获免夫夭殇。保全其造物所畀乎。兹刻也。亦同于神农黄岐之用心也矣。是为序。
大明万历甲戌仲春嗣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前奉敕提督操江历掌南京前后左右督府事侍卫护军诚意伯芝田刘世延题
朱子跋郭长阳医书
绍熙甲寅夏。予赴长沙。道过新喻。谒见故焕章学士谢公昌国于其家。公为留饮。语及长阳冲晦郭公先生言行甚悉。
因出医书历书数帙曰。此先生所着也。予于二家之学。皆所未习。不能有以测其说之浅深。则请以归。将以暇日熟读而精求之。而公私倥偬。水陆奔驰。终岁不得休。复未暇也。明年夏。大病几死。适会故人子王汉伯纪自金华来访。而亲友方士繇伯谟亦自籍溪来。同视予疾。数日间。乃若粗有生意。问及谢公所授长阳医书。二君亟请观焉。乃出以视之。
则皆惊喜曰。此奇书也。盖其说虽若一出古经。而无所益损。然古经之深远浩博难寻。而此书之分别部居易见也。安得广其流布。使世之学为方者。家藏而人诵之。以知古昔圣贤医道之源委。而不病其难耶。予念蔡忠惠公之守长乐。疾巫觋主病蛊毒杀人之奸。既禁绝之。而又择民之聪明者。教以医药。使治疾病。此仁人之心也。今闽帅詹卿元善实补蔡公之处。而政以慈惠为先。试以语之。倘有意耶。亟以扣之。而元善报曰。敬诺。乃属二君雠正刊补。而书其本末如此以寄之。抑予尝谓古人之于脉。其察之固非一道。然今世通行。唯寸关尺之法为最要。且其说具于难经之首篇。则亦非下俚俗说也。故郭公此书。备载其语。而并取丁德用密排三指之法以释之。夫难经则至矣。至于德用之法。则予窃意诊者之指有肥瘠。病者之臂有长短。以是相求。或未得为定论也。盖尝细考经之所以分寸尺者。皆自关而前却。以距乎鱼际尺泽。是则所谓关者。必有一定之处。亦若鱼际尺泽之可以外见而先识也。然今诸害。诸无的然之论唯千金以为寸口之处。其骨自高。而关尺皆由是而却取焉。则其言之先后。位之进退。若与经文不合。独俗间所传脉诀五七言韵语者。词最鄙浅。非叔和本书明甚。乃能直指高骨为关。而分其前后以为寸尺阴阳之位。似得难经本指。然世之高医。以其赝也。
遂委弃而羞言之。予非精于道者。不能有以正也。姑附见其说于此。以俟明者而折中焉。
庆元元年乙卯岁五月丙午鸿庆外史新安朱熹书
自序
素问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
又曰。标本已得。邪气乃服。夫所谓标本者。一体本末之事。今病与工。自非一体。何其言标本也。盖谓某病为本。则以治某病者为标。因其本而治其标。则工与病。
自成一家矣。且如病伤寒者。以伤寒为本。则亦以能治伤寒之工为标。此所谓标本已得。邪气乃服也。如以伤寒为本。而以能治痹疝之工为标。则标本不相得。邪气何缘可服哉。素问论此。乃以得不得为言。圣哲之意可见。况病有轻重。工有高下。重病须高工。亦谓其标本相得也。扁鹊曰。人之所患患疾多。医之所患患道少。
道少疾多。此标本之所难相得也。凡病固皆难。惟伤寒为特甚。盖人之疾痛。或在皮肤。或肌肉。或骨髓。或五脏六腑。着则久而不去。未有入经与经气流通者。惟伤寒之毒。能入大经。与经气相搏。经气不能胜。反藉经隧恣意攻人。人为之拱手待毙。昔之所谓流注血气。生养人命之经。今化为寒温热毒。毒人生命之经矣。
是岂他疾之比哉。故自古以为难治之疾。方其疾作之始。日传一经。初传之际。证或难辨。用药尚疑。当是之时。其工在明。及传证之始。急于用药。犹豫则差。其工在断。一经既过。又将别传。新故相乱。其工在审。
为之工者。自非六日之传。昭然豫判于胸中。亦未易酬对。三阴三阳之变。彼如疾风骏马。过不暂停。而欲逐其后而攻之。谬矣。况有异气间袭。变动随出。或表或里。超然若神。不可以常拘者。将何应之。故仲景曰。
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信斯言也。自非心精学博。机运无穷。未有不触途面墙。倒行逆施者。此所谓贵于标本相得。而后邪气乃服也。惟其最为难治。故自张长沙以来。特为注意。
辨析毫厘。动辄十数万言以训后世。今医方论说。复无详于伤寒者。昔云难治之病。今反为晓然易见之疾。
患在常人苟且。不诵其书耳。则书之为后人利。岂不溥哉。是以陶隐居称仲景之书为众方之祖。孙真人叹其特有神功。良有以也。雍之仲兄。字子言。尝通守夷陵秭归二郡。幼以多疾喜方。遍访名医。时尚及见常器之、康醇道辈。
遂悟医师氏之学既久。深得于仲景之论。每叹此学大难穷尽。今则其道将绝。时为雍言之。雍初得闻仲景之书。未甚领略。渐磨日久。及老后笃好之。叹已晚矣。昔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撰伤寒杂病论。雍之用心。
亦复为此。虽学识疏略。无高人之见。而一言一事。上必有所本。中必得于心。而后敢笔之于书。尽去世俗妄论欺惑之术。常如天地父母临其上。庶几后世复有扬子云。始知雍言之不谬也。今所论次。自岐黄以及近代诸书。凡论辨问答证治。合一千五百余条。总五万言。分七十余门。集成论说二十卷。方药五卷。雍闻医家有好事。或三十年而着论。或二十载而成书。其用心精专。故足以垂世。如雍行年八十。日暮途远。志在速成。
安能久于斯道。是以不逾年而略举大纲。亦由前人之述已备。继踵有作。不过书札之力而已。未能免疏略牾也。后之君子。或怜其衰晚昏谬。疏其失而正之。以成其美。此诚有望焉。嗟乎。予生不辰。上不得见张长沙孙真人。北面抠衣而请。下不得进于庞朱二氏之前。独抱遗书。呻吟于深山穷谷之间。啜菽饮水而不厌焉者。
乐在其中矣。昔孔子多能鄙事。子夏虽小道必观。圣贤尚且不废。况后人乎。幸不以猥吝见黜也。
淳熙八年岁在辛丑暮春之月河南郭雍谨叙
近世诸家伤寒书。如高文庄伤寒类要。未得本。庞朱二氏。传世已久。常器之补治论。虽略有传。而不得善本。今有文阙者补之。讹舛者正之。疑不敢用者去之。庶不累其名。后来者惟王仲弓监丞一书。颇有发明。
遇前人阙则取之。自此而下。非所当录。虽有传于世者。未足为后世不刊之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