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三

伤寒大白 作者:


  [卷三] 无汗
  《伤寒论》无汗者九,不得汗者四,不汗出者一。《明理论》、陶氏书,惟寒邪一条,失之太简。以无汗为表症居多则可,以无汗为止是寒邪则不可。《伤寒论》太阳症无汗,发热身痛,手足冷,脉浮紧,冬用麻黄汤。太阳中风,脉浮紧,无汗而烦躁,乃营卫两伤,冬用大青龙汤。阳明症,头痛鼻干,脉浮无汗而喘,冬用干葛汤。此皆是寒邪在表而无汗,用发表者。若阳明症无汗,身必发黄,茵陈栀子豆豉汤。阳明无汗,渴欲饮水,无表症者,白虎汤。此皆热邪在里而无汗,用清里者。又云结胸症,但头汗,用大陷胸汤;但头汗,身发黄,用茵陈汤;心中懊,但头汗,栀子豆豉汤。此水饮内结而无汗也。又云脉浮而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身必痒,此阳虚人外冒表邪,不能作汗外解,用扶元发汗者。以上皆伤寒门无汗之症也。今有呕吐恶心,胸膈满闷,无汗喘急,脉滑不数,此痰结无汗,用二陈汤、导痰汤。有饱闷嗳气,发热无汗,右关滑大,此食滞中焦,胃阳不得敷布而无汗,用平胃保和散等。又有发热恶寒,无汗脉不出,此表邪内伏用升阳散火汤。又有发热无汗,寒凉抑遏,而用温中升散者。凡此皆不得已而推展治法也。然无汗之症,到底用发散者多。例如脉伏无汗。用升发,正也;脉大无汗而用升发,无得也;即脉细用升发、寒凉抑遏用升发、痰凝食滞用升发、皆无碍也。至如双解散、小柴胡汤、栀子豆豉汤治表有邪里有热之无汗者,若治脉伏无汗,则内有一半寒药而碍表邪;若治胸满痰结,寒凝食滞,则内有一半寒药而犯凝滞。又如白虎汤,阳明和解发汗者也。而条下注明表汗未出,表症尚在者,未可服。

  唇口干渴,不能消水,脉不数大,亦未可服。夫石膏汤尚如此,则黄连、大黄更不宜矣。惟热郁火闭之无汗,不忌寒凉耳。然无汗症,第一在脉上消息。经云热病脉躁盛,不得汗,阳脉之极也,死。又云阳病而见阴脉者,死。今细详阳脉躁盛无汗一条,后来不论生死,原能作汗外出。若战栗而出汗后气和者,生。若不战栗,洋洋汗出,气粗口张,随汗而死。若阳症脉阴无汗一条,则胃阳不足,津液内涸,到底无汗而死者多。大凡发热无汗之症,必得汗多,则身热方解。以其热在皮肤,无汗。则热邪何处发泄?故治无汗发热,不论日数,须善为发汗。要知麻黄、桂枝,但发冬月未郁热之寒邪无汗,不可用于三时热令。羌活汤、干葛柴胡汤,能发在表无汗,不能发在里火闭无汗。滑石、石膏能发在里火闭无汗,不能发在表无汗。淡豆豉、白豆蔻能辛散中焦抑遏无汗,不能发皮毛闭郁无汗。枳壳、木通能发大小便下窍不通无汗,不能发在外表邪无汗。桑白皮、地骨皮、桔梗能发肺气壅遏皮毛无汗,不能发他经闭郁无汗。仲景发表,加杏仁,妙以开润肺之皮毛,亦发汗良法。是以发汗,亦有理肺气而出者。然治无汗,必要互看头汗条者。

  桂枝汤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当须识此,勿令误也。

  此以下五节,皆寒邪在表无汗。北方冬月,用麻黄以发汗,故曰桂枝汤不可与也。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此条申明上章发热无汗之症,不可与桂枝汤,宜麻黄汤。详注恶寒头痛。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此条申明营卫两伤,不可与麻黄汤,宜用大青龙汤。详注烦躁。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热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此条详注衄血。麻黄汤主之一句,在当发其汗下。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无汗,当用麻黄汤。因其人正气旺,未服麻黄汤而自衄出病愈。此申明上章太阳无汗症,若自衄乃解,不必再用麻黄汤也。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若渴欲饮水,无表症者,白虎加人参汤。

  上半节言无汗之症,宜发汗,戒用白虎;下半节言渴欲饮水,无表症者,忌发汗,宜用白虎。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者,身必发黄。

  阳明病无汗,小便又不利,则温热抑遏不得发泄,故心中烦闷懊,湿热久郁,身必发黄。此条不立一方,而暗示阳明无汗,四条治法。无汗表热,干葛防风汤发表,一法也;无汗小便不利,猪苓汤清利,一法也;无汗心中懊,栀子豆豉汤治烦,一法也;无汗身发黄,茵陈汤治黄,一法也。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耳目出,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此条少阴传经里热症,医见其手足冷而无汗,绝似伤寒表邪未伸,误用麻黄桂枝,辛温强散其汗,则血得热而妄行,或从口鼻耳目而出。

  大青龙汤

  见烦躁。

  干葛汤

  见似疟。

  茵陈栀子豆豉汤

  三味。

  此阳明热瘀在内,蒸发黄,家秘加干葛、防风,兼散表郁,则全内外分消之治。

  白虎汤

  见潮热。

  小青龙汤

  见咳嗽。

  补中益气汤

  人参白术当归黄陈皮柴胡升麻甘草表邪闭郁而无汗,纯用发表,中气虚微不能作汗,则用此方。家秘加荆芥、防风,治劳力感冒。

  二陈汤导痰汤

  二方见似疟。

  平胃散

  见谵语。

  升阳散火汤

  升麻葛根独活羌活人参柴胡防风甘草白芍表邪内伏,寒冷抑遏,发热无汗,手足反冷,此邪热不得发越,故用火郁发之。

  消滞升阳汤

  浓朴半夏枳壳广皮升麻葛根阳明无汗,胸前饱闷,必是胃家有痰饮食滞,故用半夏、枳朴,以消胃滞,再加升、葛,宣发表邪。

  双解散

  见发狂。

  纯是表邪无汗,则用发表,若表有邪里有热,则用此方双解。

  小柴胡汤

  见恶寒头痛。

  三阳表有邪里有热者,用前方双解;少阳表有邪里有热,则用此方。

  理肺发表汤

  家秘治肺气抑遏,发热无汗。

  羌活独活柴胡干葛枳桔桑皮

  平胃发表汤

  家秘治胃气抑遏,发热无汗。

  羌活独活柴胡干葛枳朴半夏仲景首条,立麻黄汤,治无汗发热,气逆喘满,用杏仁。默示肺主皮毛,肺气壅遏则喘逆无汗,开发润肺气为发汗之真诀。又桂枝汤下云∶服药后,食稀粥以助药力。此默示发热有汗,必是胃无凝滞,故可食稀粥,以助药力散邪。若发热无汗,必是胃有凝结,不能作汗,故开发。胃主肌肉,疏利胃阳,为发汗真诀。又于头汗条中,申明但头有汗,遍身无汗,皆系水饮淤热,凝结中焦,隔绝周身之道路。治宜宣发胃气,疏通经络。细玩麻桂,宜北不宜南,故家秘化立败毒散方法,加枳、桔、桑皮,名理肺发表汤,治风寒壅肺,发热喘逆无汗之症。此从麻黄杏仁方中,化出治法。又以败毒散方,加枳朴、半夏、苍术,名平胃发表汤,治痰涎食滞,胸满发热,头痛身痛,无汗之症,此从太阳病有表症,心下有水饮,用小青龙汤,辛散水饮,敷布胃中,则内伏之水饮作汗而出,外冒之表邪随汗而解,此一举两解,化法用方之妙悟也。

  [卷三] 自汗

  太阳症,自汗出,发热不解,恶风,脉浮缓,此风伤卫,宜解肌。仲景用桂枝汤,家秘用羌活防风汤。若太阳发热,自汗口渴,小便不利,此热结膀胱,仲景用五苓散,家秘用羌活木通汤。若太阳表邪已解,自汗发热,口渴不恶寒,此阳明里热自汗,宜用凉膈散、三黄石膏汤、导赤各半汤。若大便不通,腹胀多汗,脉沉而数,此乃下症自汗也,宜用三承气汤。仲景下法,独详自汗条内者,以下法最怕表症不散,今自汗则表邪多解。以上论冬令伤寒,然亦可参治四时者。外有汗自出,身仍发热之冬温;有自汗出发热不恶寒而渴之温病;有发汗已,身灼热之风温;有汗出身热,口燥渴之暑病;有自汗出身灼热,烦闷口渴,长幼相似之温疫。此皆四时有汗之寒热病,而非冬月伤寒自汗症也。伤寒初起,里未郁热,用辛温散表。若三时寒热病,里先有热,后感风寒在表者,用麻、桂则碍里热,故化立辛凉散表、和解表里两法。发散太阳,羌独败毒散;和解太阳,羌活冲和汤;发散阳明,升麻干葛汤;和解阳明,干葛石膏汤;发散少阳,柴胡防风汤;和解少阳;小柴胡汤。若表散里热,仍照伤寒清里之法。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止。

  此言太阳时候也。巳午主太阳,故太阳病多发辰巳时。太阳病欲解,必过辰巳午时至未方解也。

  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

  此明太阳病欲解,当必其脉浮先烦,知其汗出而解。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浮者,名为中风。

  此条言发热汗出,脉浮缓,乃是风伤卫之中风症。以无汗有汗,分别中风伤寒。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申明太阳中风,因卫之阳分有邪,故脉浮缓;营之阴分无邪,故不紧而弱。卫阳有邪,则发热;营弱无邪,则不闭郁而汗自出。言翕翕发热,形容表邪拘紧之象。鼻鸣喘逆,表邪气粗也。干呕者,表邪呕恶也。故用桂枝汤,急解风邪。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此申明头痛发热自汗之中风,宜桂枝汤者。

  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为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脏无他病,言无里症,但时有发热自汗表症,此卫气有病,当未发作时,先服桂枝汤发汗,则愈。

  病尝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和谐故耳。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

  此重明自汗出之病。营分本无病,因卫外之卫气,不谐和于营气,服桂枝汤,以和谐营气则病愈。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发汗后,饮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大凡汗出而喘,似太阳中风桂枝汤症,深恐误用桂枝,故曰若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即自汗喘热之表症,若身无大热,但可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盖麻黄与石膏同用,化辛温而为辛凉。麻黄同石膏,不惟散表,兼能清肺定喘。石膏得麻黄杏仁,不惟清肺,兼能散表。又云发汗后,饮水多,必水寒射肺而喘。若水灌之,则外闭毛窍,亦必喘。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前条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不可更用桂枝。此条下后汗出而喘,无大热,亦不可更行桂枝,亦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两条汗下不同,然汗出而喘无大热则同。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下利,此邪走肠胃,宜用下法。然发热呕吐,尚非承气症,故用大柴胡汤。

  阳明病,脉迟,出汗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此申明阳明病,亦有自汗发热恶风寒中风者,但以脉迟不浮缓,别阳明也。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此申明阳明病,亦有无汗寒伤营症,但脉不紧,别阳明也。非教人必服麻、桂,当比例用方可也。

  问曰∶阳明病外症云何,答云∶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此申明阳明病里热外症形象,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者。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然而汗,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

  此申明上章。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脉象症形,分详里症之大下未可下,微和胃气之次第轻重。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此言汗多而渴,宜生津退热,不可用猪苓汤。

  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此一日一发似疟之症。言病患烦热汗出而解,至明日日晡,又见先寒后热,此阳明经似疟,脉实多汗,便结腹胀,宜承气汤下之。如尚有头痛恶寒发热表症,而见浮缓虚脉,尚宜桂枝汤汗之。

  伤寒发热无汗,呕而不能食,而反汗出然者,是转属阳明也。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微汗出也。

  发热无汗太阳症,今有汗出而至然者,转属阳明矣。故转属阳明,必常有微汗出而不干。然虽属阳明,未见热结在里,故不用下法。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汗出热不解,蒸蒸常有汗者,属胃家里热,故与调胃承气汤。上条但微汗不干,此条蒸蒸时汗外达,邪已入里,故立调胃承气汤,以示微下之意。

  阳明病,其人多汗,汗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复服。

  较上章多谵语大便硬二症,故用小承气汤,但清胃热,谵语一止,莫再服。不服恐热气不清,多服恐无燥粪。

  汗出谵语者,以有燥粪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若下之太早,语言必乱。

  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上章多汗亡津,肠中干结,内热谵语,未必燥屎,故用小承气汤。此章汗出谵语,且有燥屎在肠胃之中,乃是阳明风热,消津结硬,蒸其胃汁,外腾阴血阳津有立尽之势,则须下之。以表虚无邪,里实有热,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然立大下之法,又恐后人下早,故先戒曰∶过经表散,乃可下之。若下之太早,则表邪内攻,语言必乱而死矣。前四句,立大下法门;中三句,关防下早变症;末三句,缴前应下方法。失下恐津液立尽,早下恐变症不测。仲景岂以未过经而下早,变出内乱神明危恶之症,反轻言下之则愈,复立大承气大下危法于后。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言阳明病,则无太阳少阳表症。言汗多,则阳明表邪尽解。仍发热,乃是里热,蒸汗尽出,故用急下。前条言蒸蒸汗出,初入阳明里症,用调胃承气,清胃热;中条言汗多,津液竭,大便硬,可用小承气微下;后条言谵语,有燥屎,当用大承气大下;此条总结上文,发热汗多,表解谵语,大便硬,有燥屎,已过经下症,当用急下、大下之法。

  太阳病,项背强ktkt,反汗出恶风者,桂枝葛根汤。

  太阳病项,背强ktkt,无汗恶寒,当用麻黄汤。太阳病,项背强ktkt,反汗出恶风,当用桂枝汤。今用桂枝葛根汤,必汗出恶风,又兼见阳明症。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三阳合病,脉浮,大表脉也。上关上,少阳也。肝胆主目,合目则汗,盗汗也。虽不立方、然宜用小柴胡症。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屎。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前条三阳合病,发明脉浮大,上关上,目合则汗,以示少阳和解主治。此条三阳合病,发明腹满身重,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屎之里症,以示阳明清里主治。非表症,故发汗则谵语。非下症,故下之则额生汗。因手足冷,复戒之曰∶自汗出者,可用白虎汤。

  桂枝汤

  见恶寒。

  羌活防风汤

  见项强。

  凉膈散

  见发狂。

  三黄石膏汤

  黄连黄芩黄柏石膏上焦肺胃有热,蒸汗外出,用前方凉膈散。若二焦皆热,则用此方,兼治三焦。

  导赤各半汤

  见腹满痛。

  败毒散

  见发狂。

  羌活冲和汤

  见发热。

  升麻干葛汤干葛石膏汤

  俱见寒热。

  柴胡防风汤

  柴胡防风荆芥前胡少阳自汗,亦有表里二条。若少阳表症多,宜散少阳表邪,当用此方。

  小柴胡汤

  见寒热头眩。

  少阳表里皆热而自汗,不可单解表,宜用此方,以柴胡散少阳之表,黄芩清少阳之里。

  知母石膏汤

  知母石膏麦门冬粳米阳明纯表邪症,则用升麻干葛汤。表有邪,里有热,则用干葛石膏汤。若表邪已解,里热自汗,则以此方单清里热。

  三黄解毒汤

  见发狂。

  三乙承气汤

  见便结。

  葛根黄连黄芩汤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阳明里有燥热而自汗,用干葛石膏汤。阳明里有温热而自汗下利,则用葛根黄连汤。阳明受热,肺受火制,则用干葛芩连汤,兼清肺胃。然又有热在气分而多汗,则用干葛知母石膏汤。热在血分而多汗,又用升麻清胃汤。

  十枣汤

  见结胸。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汗出而喘,身无大热,且见于汗下后,乃是肺家内有积热,外冒寒邪。内有积热,外攻皮毛,故汗出;外有表邪,故发喘。此方妙在杏仁利肺气,借麻黄以散外寒,借石膏以清内热,从越婢汤中化出辛温变辛凉之法,并开后人双解肺经表里之法也。

  大柴胡汤

  见潮热。

  甘草附子汤

  见身痛。

  甘草干姜汤

  见烦躁。

  芍药甘草汤

  见烦躁。

  桂枝葛根汤

  桂枝葛根白芍药甘草大枣太阳发热,项背强ktkt,反汗出恶风者,当用桂枝汤。今加入干葛者,以项强自汗兼见阳明耳。

  [卷三] 头汗

  外感发热,必得遍身汗出,方得邪气外解。然所以致其汗出者。皆赖胃阳敷布,而能升降阴阳发越毛窍者也。故凡中焦无病,则上下通达,遍身汗出而解。若中焦痞塞,则热结、水结,寒结、痰结、气滞、夹食、蓄血,皆能壅滞经络,但头有汗,遍身无汗,邪气不能外解。是以头汗非轻症也,然亦有各条分别。外邪传入少阳,结于胸胁,上薰于头,则心烦懊而头汗,小柴胡汤合栀子豆豉汤。阳明烦渴多饮,温热不得发越,上冲头角,而发黄头汗者,神术干葛汤。若见背强身痛,不能转侧,恶寒而头汗者,当治太阳,用羌活胜湿汤。水饮蓄结中焦,怔忡上攻,但结胸无发热,但头微汗无表症者,半夏茯苓汤,甚者陷胸汤。若瘀血在上,红花桃仁汤。若瘀血在下,小便利,大便黑,小腹硬而头汗者,桃仁承气汤。若热入血室,迫血妄行,下血谵语而头汗者,归芍柴胡汤。甚则刺期门,以泻血室之热。中焦痞结,子和每用吐法。痰饮食积,凝结中焦,但头有汗,遍身无汗,家秘用干葛、柴胡、防风三味煎汤,调保和散,频服神效。若有燥火,冲葡萄汁、竹沥。若里热火闭无汗,用山栀、豆豉、葱头、滑石。夫柴胡、干葛、羌活、防风,但能发在表无汗,不能发在里火闭无汗。栀子、豆豉、滑石、葱白,但能发在里火闭无汗,不能发在表无汗。麻黄、桂枝,但能发寒邪外束,内无积热无汗,不能发风热外闭,内有积热之无汗。凉膈泻心汤,但能发热结肠胃无汗,不能发在表风寒闭郁之无汗。是以外有表邪,内有积热,妙在双解表里。胸前凝塞,胃阳不能敷布而无汗者,妙在开发胸前,升扬胃气。是以治头汗之症,必要互参无汗条。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大柴胡汤。若但结胸无大热者,此水结胸胁也。但头微汗,大陷胸汤。详注结胸条。

  伤寒五六日,头汗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与夫伤寒五六日,已汗复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未解也,宜柴胡桂桂干姜汤。

  此申明头汗症之未解者。头汗微恶寒,手足冷,表症也。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里症也。表里两见之症,若脉数大,可以双解。今脉细则未能解,又伤寒五六日,已汗复下,反见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遍身无汗,又寒热心烦,少阳太阳表症未解也,故宜此汤。

  太阳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弱,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而喘,口燥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可治。

  太阳中风,阳邪也,以火劫之,血气沸腾,灼其身发黄。火伤阳分,上冲作衄;火伤阴分,小便遂难。阴阳俱伤,身枯燥,但头汗。火伤脾肺,则腹满而喘,口干咽烂,大便不行。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扰乱。此时惟赖小便利者,津液尚存,尚可救。

  太阳病,脉浮动数,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此条详注结胸。

  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小便不利,渴饮水浆,此为淤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汤主之。又云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必发黄。

  此二条反复明头汗身无汗,湿热不得内外分消,必发黄而小便不利。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者,不结胸,心中懊,饥不能食,但头汗出,栀子豉汤。

  此言阳明病下后,外有热,手足温,则表邪尚未内陷,当解表。今因心中懊,但头汗,故用栀子,去烦涤热,豆豉宣散,胃阳敷布,作汗外解。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泄之,然汗出而愈。

  阳明有热,深入藏血藏魂之所,火扰神明,则下血谵语,如见鬼状。热邪闭而不宣,故但头汗。刺期门,则营卫得通,遍身汗出而愈。可见小柴胡汤,治热入血室,不从少阳起见,乃清解厥阴邪热。小柴胡汤治往来寒热,不从厥阴起见,清解少阳邪热也。

  小柴胡汤

  见恶寒头眩。

  栀子豆豉汤

  见懊。

  干葛神术汤

  干葛苍术防风石膏阳明湿热,闭郁中焦,胃阳不能敷布,但头汗周身无汗,故以此方宣发胃气。

  羌活胜湿汤

  见身重。

  阳明头汗,用前干葛神术汤。太阳头汗,当用此方。

  半夏茯苓汤

  熟半夏白茯苓中焦闭塞,则周身不能敷布,但头有汗,逐胃家水饮,则胃气清和,而汗出。

  红花桃仁汤

  血瘀上焦,常有发黄头汗者,此方瘀血散则汗出而邪散。

  桃仁承气汤

  见蓄血。

  血瘀上部,前方红花桃仁汤。若血瘀下部,头汗而脐腹硬满者,当用此方。

  归芍柴胡汤

  柴胡黄芩广皮甘草当归白芍药牡丹皮地骨皮热入血室,但头汗出,仲景以小柴胡汤治之。家秘重加当归、白芍药,则功力愈专;加二皮,则身热易退。

  大柴胡汤

  见潮热。

  大陷胸汤

  见结胸。

  茵陈汤

  见发黄。

  发黄头汗症,皆系湿热,治分发表清里二条。前方干葛神术汤发表之法,此方清里之法也。

  [卷三] 盗汗

  盗汗者,睡中乃出,醒则止矣。杂症门,责之血虚有火,故用当归六黄汤等补血凉血。外感盗汗,是邪热在半表半里之间,故用小柴胡汤。然不独少阳一经,有盗汗,三阳三阴,皆有盗汗也。三阳盗汗,皆邪热未尽;三阴盗汗,皆热伏血分。故盗汗之症,有热无寒者也。治太阳盗汗,羌活冲和汤。阳明盗汗,干葛石膏汤。少阳盗汗,小柴胡汤。三阴盗汗,当归六黄汤。在厥阴,倍生地、白芍药;在少阴者,倍生地、黄柏、黄连;在太阴者,倍当归、黄芩。仲景论中,但有三阳盗汗,无三阴盗汗,以盗汗皆表症耳。今见热邪传入三阴,亦有盗汗者。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烦躁,心中懊,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详注结胸宜参看。

  阳明病,脉浮而紧,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前条申明太阳脉浮动数,盗汗症,表邪未解,误下而变结胸发黄。此条申明阳明脉浮而紧,潮热发作有时症,表邪未散,亦不可下。即脉之但浮不紧,亦必见盗汗之表症。详注潮热。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合目则汗。

  脉浮,太阳也。脉大,阳明也。上关上,少阳也。欲眠睡,合目则盗汗,此热在胆也,用小柴胡汤、泻心汤。今余推展清胆汤,重加柴胡、黄芩,互注合病,互参看。

  羌活冲和汤

  见发热。

  仲景治盗汗,惟以小柴胡汤主治。盗汗尚见太阳表症者,家秘用此汤治之。

  干葛石膏汤

  见寒热。

  盗汗而见太阳表症,用羌活冲和汤;盗汗而见阳明表症,化立此方。太阳不用败毒散,用冲和汤;阳明不用干葛汤,用此方,以盗汗表里症,宜和解耳。

  小柴胡汤

  见寒热头眩。

  当归六黄汤

  当归地黄黄黄连黄芩黄柏此治血中伏火,内伤盗汗。家秘去黄。加柴胡、白芍药,治外感盗汗。再加牡丹皮,其方更专。

  大陷胸汤

  见结胸。

  盗汗本非此方治者,因下后,心下直至小腹硬痛,故以此方治结胸为急。

  清胆汤

  柴胡黄芩竹茹浓朴广皮甘草合目则汗,胆经火旺,故用此方。若左寸脉大,是胆涎沃心,家秘加陈胆星、川黄连;兼小便不利,合导赤各半汤;左关数大,合龙胆泻肝汤,加归、芍、山栀、牡丹皮。

  [卷三] 懊

  《伤寒论》言懊,惟太阳阳明发汗吐下后有此症,则知是三阳经阳邪内陷,郁结心胸,而为半表半里之症,非三阴症。故仲景虽立大陷胸汤、人参白虎汤、猪苓汤等,然于懊条归重于栀子豆豉汤。今余分各经见症施治,如太阳表邪,用羌活汤合栀子豆豉汤。阳明表症,用葛根汤合栀子豆豉汤。少阳见症,以小柴胡汤合栀子豆豉汤。不见表症,而有热邪内结,则以清里药合栀子豆豉汤。若食滞中焦,栀子豆豉汤加陈枳实,兼有痰凝,小陷胸汤合栀子豆豉汤。此余推展之法也。

  太阳病,脉浮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阳气内陷,心内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此条因结胸症兼懊,故治结胸。详注结胸、头汗、发黄门。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病欲解也,栀子豆豉汤主之。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豆豉汤主之。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者;栀子豆豉汤治之。

  首条言伤寒五六日,大下之,身热尚在,心中结痛,病未解也,故用栀子豆豉汤。第二条言若发汗,又下之,胸中烦热窒塞者,允宜栀子豆豉汤。第三条言发汗又吐又下后,其人虚烦,直至不得眠。若更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较之前两条虽甚,然不脱栀子豆豉汤者,以懊惟此为正法耳。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燥,心愦愦,反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舌上白苔者,栀子豆豉汤。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人参白虎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此章先分发汗、烧针、下之三条,误治后,立三方治法。心中懊,舌上白苔,故用栀子豆豉汤;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猪苓汤主之。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者,不结胸,心中懊,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豆豉汤主之。

  此申明表邪误下,身热仍在,阳邪未内陷,不作结胸,但成心中懊,饥不能食,但头汗出,必宜以栀子豆豉汤治之。互注头汗条参看。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之。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

  阳明下后,懊烦躁,有可攻不可攻。若果有燥屎,可攻之。若腹微满而不大满,肛门初头之屎虽硬,后必溏薄,不可攻之。

  栀子豆豉汤

  栀子豆豉此仲景治懊原方也。以懊症,心下烦热致病,故以栀子豆豉汤主治。然表邪不散,亦有烦热懊者,家秘故有三阳表药加入之法。如羌活栀子豆豉汤,即前方加羌活,以宣发太阳。干葛栀子豆豉汤,即前方加干葛,以宣发阳明。柴胡栀子豆豉汤,即前方加柴胡,以宣发少阳。

  栀子豆豉枳实汤

  懊热而无滞,止须原方。若有食滞,当加枳实,此开消导之法,非止用枳实一味也。

  栀子豆豉陷胸汤

  栀子豆豉半夏川连栝蒌霜因结胸以致懊,故有大陷胸汤治法。若痛而不实,当以栀子豆豉汤合小陷胸汤。

  大陷胸汤

  见结胸。

  人参白虎汤

  人参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懊症,渴能消水,则阳明里热,故以此方清阳明。

  猪苓汤

  见小便不利。

  懊症,宜治上焦。今以小便不利,则利小便为急,不用五苓散者,因阳明里热耳。

  [卷三] 不得卧

  不得卧,杂症多属内火。伤寒则有有表热,里热,热在半表半里,热在气分血分;有汗下太过,虚烦不得眠;有瘥后余热未尽不得卧。如脉浮数,身发热疼痛,无汗不眠者,太阳表症,宜羌活汤。若发热多汗,口渴,小便不利,不得眠者,太阳热结膀胱,五苓散。阳明目痛鼻干,不得眠,身热脉长,阳明表症也,干葛汤。若烦渴消水,舌燥唇焦,脉长而数,阳明里症也,人参白虎汤。若小便不利,猪苓汤。若蒸蒸发热,手足多汗,大便硬,有下症者,承气汤下之。若少阳胆热,脉弦而紧,小柴胡汤加羌活防风。若脉弦而数,栀连柴胡汤加竹茹。若表邪已解,肝胆里热,龙胆泻肝汤。有下症者,大柴胡汤。若热病初愈,食谷太早,日暮微烦,减其饮食,栀子豆豉汤加枳实。若热病后,火旺烦躁,黄连泻心汤。若汗下太过,虚烦不得眠,秘旨安神丸。若胆涎沃心,胆火成痰,家秘胆星丸。《准绳》云∶不得眠,皆是热症表有邪者,邪扰经络,宜发表。里有邪者,火扰于内,宜清里。半表半里有邪,胆经有火,宜清少阳。若阳明有热,而胃不和,宜彻热和胃。余热未除而烦躁,热耗真阴。宜养阴清火。汗下虚烦而神气不足,宜养阴补虚。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

  此因大汗亡津,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渴欲饮水,故与水以济胃干,则烦躁止而安卧。

  太阳病,二三日不得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后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太阳病二三日,不得卧,不过经络不宁,何至但欲起,必有痰涎结在心下。若其脉微弱,此本是有寒结,非热结,反下之,则邪不下行而作结胸。若利未止,邪已下行,四日后,当作协热下利。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豆豉汤主之。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应补者多。今反复颠倒,心中懊,尚是热邪结于胸中,故用此汤治懊。

  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得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小便不利,里热互词;大便乍难乍易,里热互词;时有微热,潮热互词;喘冒不得卧下,大实大满互词。故曰有燥屎,宜大下。

  少阴病,传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少阴病曰传之,此阳邪内传也。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此手少阴心火旺,故用此方。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肤汤主之。

  少阴下利,热传下焦者多。今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此上焦手少阴燥火伤阴致是。

  羌活汤

  见恶寒。

  表热不卧,以此方散表。

  五苓散

  见小便不利。

  小便不利不得卧,用此方。

  干葛汤

  见似疟。

  阳明表热不得卧,当散表。若口渴唇焦消水,加知母、石膏。

  人参白虎汤

  见潮热。

  阳明表热不得卧,用前干葛汤;里热不得卧,则用此方。

  大承气汤

  见大便结。

  热结肠胃,腹胀便结不得卧,故用此方。

  栀连柴胡汤

  柴胡黄芩广皮甘草竹茹半夏栀子川连少阳邪热不得卧,则用此方。

  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柴胡黄芩川黄连麦门冬陈胆星知母甘草真青黛山栀肝胆有火,则目不能合,胆涎沃心,则目不得瞑,故以此方加胆星、青黛,化胆经之痰。

  大柴胡汤

  见潮热。

  少阳症不得卧,又见下症者,用此方。

  栀子豆豉枳实汤

  见懊。

  热病初愈,食谷太早,日暮微烦,夜不安卧,用此方,再加消导之药。

  黄连泻心汤

  黄连麦门冬赤茯苓甘草木通内伤不得卧,有心气不足,则以枣仁汤温药以补心气。若心血不足者,则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补心血。凉心火,今热病门,故用此方。

  朱砂安神丸

  黄连白茯神麦门冬生地枣仁心火旺,心血未虚者,以黄连泻心汤主治;心血虚者,以安神丸治之。

  家秘胆星丸

  陈胆星青黛海石龙胆草甘草胆火旺不得卧,当用黄连柴胡汤、龙胆泻肝汤。若胆火成痰,胆涎沃心则用此方。

  [卷三] 发黄

  《内经》发黄,分上中下三条。有谓目黄曰黄胆;有谓黄胆暴病久逆之所生者,及少阴厥阴司天之政溽暑皆发黄胆,悉是上焦湿热也,宜用一清饮等宣发;有谓食已如饥曰胃疸,与脾风发痹、腹中热出黄者,有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者,《灵枢》谓脾所生病,皆中焦湿热也,栀连茵陈汤治者;有谓溺黄赤安卧者,必黄胆,及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灵枢》谓肾生病,皆下焦湿热也,栀子柏皮汤治者。仲景根据此诸条,发明黄胆于《金匮》门,复发明发黄于《伤寒论》。

  或以表邪未解,下之太早,热邪内陷而发黄;或以血蓄下焦,小腹硬满,其人如狂而发黄;或以火劫汗,两阳相薰而发黄;或渴饮水浆,湿热浸淫而发黄。另有发汗,已热气已泄,反发黄者,非瘀热发黄,当于寒湿中求之。然则《金匮》疸黄与伤寒热病发黄,又有分别。夫发黄之症,通用茵陈汤,如小便不利,烦躁而渴,五苓散合茵陈二苓汤。发黄烦躁,呕而不渴,茵陈平胃散。热重凝结有下症者,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酒积积热喘呕而渴者,济生葛根汤。若伤寒发黄,身热无汗,表症不解,脉浮而紧,冬月仲景用麻黄汤,今家秘用羌活防风汤。若表解里热者,宝鉴黄连散。以上皆湿热发黄也。另有身不发热,冷汗自出,脉沉而迟,乃太阴经阴黄也。内间有身痛亦发热者,然脉必沉迟,色必熏黄而晦,口必干,不饮水,与阳明湿热发黄,脉数消水,色如橘黄大相异。伤寒病,遇寒水湿土司天,往往变成阴黄。治阴黄之症,小便利者,术附汤。小便不利者,五苓散。遍身手足逆冷,冷汗自汗,茵陈汤加姜附。脉弱气虚者,理中汤重加茵陈。以上皆阴黄也。至淤热发黄与淤血发黄,又宜细辨。如头汗出,遍身无汗,腹微满,小便不利,渴欲饮水,为淤热发黄。若小腹硬满,小便不利,大便或结或黑,如狂喜忘,渴不饮水,为淤血发黄,此症之分别也。淤热发黄,脉必数大沉实;淤血发黄,脉见沉细芤结,此脉之分别也。白虎症,烦渴饮水,不发黄者,遍身多汗,湿热发泄。若但头汗,身上汗少,邪热不得外泄,故发黄。余按发黄症,惟阳明太阴脾胃二经者多。以黄色属土,土中湿热,则发黄色。至阴黄,乃内伤寒湿症也。

  太阳病,脉浮动数,头痛发热,微盗汗出,反恶寒,表未解也。医反下之,阳气内陷,若不结胸,但头汗出,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脉浮动数之表症,反下之,热邪内陷,应变结胸。若不结胸,但头有汗,小便不利,瘀热无从出路,身必黄。详注头汗、结胸。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小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也,抵当汤。

  太阳病身黄,脉当数大。今沉结,小腹硬实,如狂,小便自利,此非热结膀胱,的是蓄血发黄。

  太阳中风,以火劫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两阳相薰灼,其身发黄。阳盛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身体枯燥,但头汗出。

  中风乃阳邪,以火劫汗,两阳相薰灼而身发黄。火伤上,阳分热盛,故欲衄;火伤下,阴分受热,故小便难。气血两伤,则津液竭,血燥而身体枯燥。详注头汗。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脉阴阳俱浮,自汗身重,多眠睡,鼻必鼾,语言难出,若被火者,微发黄色。

  风温,即春令发热,不恶寒而渴之温病,复以火劫汗,必发黄。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但头汗出,小便不利,渴饮水浆,此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

  阳明发热,本汗出。今头上出,余处无汗,则热邪不得外解,且渴饮水浆,小便不利,则湿热不得下泄而身黄。又云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色,小便不利,腹微满,亦是湿热发黄,故二条同欲茵陈汤。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身必发黄。

  阳明之热,外不得汗解,内不得小便泄,故懊身黄。虽不立方,然栀子豆豉加茵陈症也。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满,胁下及心痛,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瘥。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症者,与麻黄汤;若不屎,腹满加哕者,不治。

  此条详注呃逆。

  阳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阳明病,合面皆赤色,此表症不可攻。若误攻之,则表汗不出,必见黄色,淤热内结,而小便不利也。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阳明病,畏火,今反以火熏灼,上攻头额,止得额上微汗,则热邪外不得汗泄,下不得便出,而必发黄。此条不立方,然猪苓茵陈汤症也。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不可下,于寒湿中求之。

  伤寒汗不得出发黄,今发汗已,身目反黄,此非淤热,乃阴黄病,当于寒湿门求治。

  一清饮

  柴胡赤茯苓桑白皮黄芩川芎甘草治发黄症,一惟清湿热,故以柴胡、川芎清表邪;桑白皮、黄芩清肺气;赤茯苓清小便。

  栀连茵陈汤

  栀子川连茵陈一清饮,双解表里湿热者。此方清在里湿热者,故曰湿热内结,分利甚捷。

  栀子柏皮汤

  栀子柏皮甘草湿热在表,用一清饮;湿热在里,用栀连茵陈汤;湿热在下焦,故以山栀、黄柏佐甘草,缓肝急而专施泄。

  茵陈汤

  茵陈栀子大黄湿热症,宜利小便。仲景妙在大黄与茵陈同用,则大黄不出大便,随茵陈、山栀迳从膀胱而出。故曰当验其黄从小便而出,色如皂荚汁是也。

  五苓散

  猪苓白茯苓白术泽泻桂枝茵陈五苓散,止利水湿,今加茵陈,并利湿热矣。

  茵陈二苓汤

  茵陈栀子大黄茯苓猪苓茵陈山栀大黄汤,仲景使黄从小便而出。后人善体仲景,故用二苓,专走小便。

  茵陈平胃散

  即平胃散加茵陈一味。

  食滞发黄,名谷疸,故以平胃散散湿热,加茵陈则清热散黄。若食重不消,加白豆蔻、莱菔子、神曲、枳实。

  栀子大黄汤

  栀子豆豉枳实大黄茵陈仲景治懊,用栀子豆豉汤;治心下热痛,用大黄、枳实。今以懊又兼心下热痛,故以四味合治。今家秘加入茵陈者,以其散湿热,能治黄耳。

  济生葛根汤

  葛根栀子豆豉枳实甘草酒湿之热,积于肠胃,必发黄发热,此方以栀子豆豉汤,加枳实、干葛,则宣发阳明湿热,从表而散。

  羌活防风汤

  羌活防风白芷苍术川芎甘草风湿伤太阳,发热发黄,脉浮无汗,仲景用麻黄汤。后人恐南方辛热,故以此方代之。

  宝鉴黄连散

  黄连黄芩大黄甘草湿热在表发黄,用前方散;表湿热在里发黄,又当用此方。加生甘草泻心火,制苦寒。

  金匮大黄硝石汤

  大黄黄柏硝石栀子同一清热治黄,前方栀子大黄汤加豆豉、枳实,治懊热结在上者;此方加黄柏、硝石,治热结在下者。盖大黄得硝石则直走大肠。茵陈大黄汤内无枳实,如调胃承气。栀子大黄汤加枳实,如小承气。大黄硝石汤,如大承气汤。立此三法,无太过不及。

  术附汤

  熟附子白术阴症发黄,皆是太阴寒湿,此方补土中之火。

  [卷三] 面赤色

  伤寒面赤色,虽有表热里热之分,然表症居多,故身热少汗,六脉浮数,发汗乃解。若太阳见症,无汗脉浮紧者,加减羌活汤。有汗脉浮缓,加减防风汤。阳明见症,无汗发热脉浮紧者,葛根汤。有汗脉洪长者,干葛石膏汤。少阳见症,无汗恶寒,脉浮紧,羌活柴胡汤。有汗脉弦,小柴胡汤。若里热面赤,汗多不恶寒,渴而饮水,六脉沉数,知母石膏汤,凉膈散。阳明里热面赤,大便实者,凉膈散加酒蒸大黄,以清血分之热。失用大黄,有衄血之患。若风温症,有汗发热面赤色,宜防风干葛石膏汤。若初起不发热,口不渴,唇不焦,脉沉迟,面赤色,即阴极发躁等症,另用四逆汤。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此条表邪面赤热。详注似疟。

  又云太阳病,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栗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瘥。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

  此阳微难作汗,故面热赤。至六七日作汗之期,若战栗,当汗出而解。发热者,则阳气复而症瘥。若因脉迟无阳,不能战惕发热作汗,其身必痒。

  阳明病,合面赤色,不可攻。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

  面合赤色,此表邪作汗之征。若误攻下,则表热不散。热瘀于上,必蒸黄色于皮毛;热瘀于下,必热结膀胱而小便不利。此条不立方法,既曰阳明病,当用防风干葛汤,解在表发热之黄。既曰小便不利,当用猪苓汤,分利下焦。

  并病篇曰∶二阳合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其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曰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不彻,因转属阳明,虽名合并病,实病也。然必得表邪尽解,方可下,若太阳症未罢,下之则为逆,如此尚可小发其汗。设若面色连连赤色,此是邪汗未出,则非小发汗,急当以药解表,以汤熏汗。若汗原不透彻,语言不能完全,此阳邪不得发越,其人必烦躁,呻吟叫痛,乍云在腹,乍云四肢,按之不得痛处,其人喘逆短气,但当坐以汗出不彻,更出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其脉涩滞模糊,尚是表汗未出。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其脉即出者愈。

  厥阴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而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厥。所以然者,其人面戴阳下虚故也。又曰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以上二条,皆阴症似阳之面赤,故皆用四逆汤。

  《金匮》云∶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此痉病门面赤色。仲景论痉,专主血虚液燥,故即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面赤,尚禁发汗。详痉病加减羌活汤。

  羌活独活防风荆芥柴胡干葛广皮甘草色赤表热,欲汗之候,又见浮大急数之表脉,故用此方。

  加减防风汤

  见头痛。

  面赤自汗,身热不减,脉见浮缓者,以此方治之。

  葛根汤

  见恶寒。

  阳明病,禁用麻、桂,今以无汗脉浮紧,故用此方,然亦北方冬月治法。

  干葛石膏汤

  见寒热。

  同一阳明面赤,前条无汗脉浮紧,则用干葛汤。今有汗脉洪长,则用此方。

  柴胡羌活汤

  即小柴胡汤加羌活。

  面赤之症,不特太阳阳明,即少阳表邪不散亦有,故以柴胡汤加羌活、防风。

  小柴胡汤

  见寒热。

  前方治少阳太阳表邪者,此方治少阳表里兼见者。

  知母石膏汤

  知母石膏门冬竹叶粳米仲景面色赤,皆以表邪主治。然亦有阳明里热、上冲头面,汗多口渴而面赤者,故以此方治之。

  凉膈散

  见发狂。

  阳明里热、口渴消水之面赤,则用知母石膏汤。若胃热上冲而刑肺金,则用此方。大便结,加玄明粉。腹胀不得大便,有下症者,大、小承气汤。

  防风石膏汤

  即干葛石膏汤加防风。

  阳明风热面赤色,故用此方。

  四逆汤

  见身痛。

  面赤色皆是阳邪,然阴症中又有虚阳上浮者,故用此方。

  [卷三] 胸满

  胸满在心之上,故多表症。盖表邪传里。必先胸至胁,然后入里者也。胸满症必内有痰涎,外邪传里,互相交结致是。故胸满胸痹之症,多用栝蒌等豁痰,或用瓜蒂散吐法。伤寒胸满心烦发热者,柴胡陷胸汤。胸满连胁,加青皮、枳桔。若尚带太阳表症,加散表药。寒热胸满而呕苦,通用小柴胡汤加枳、桔。未效,合小陷胸汤。故胸满症,栝蒌、枳、桔为必用之药。惟呕多者用半夏,不用栝蒌。若夹食胸满,见嗳气饱闷,用保和平胃散消导法。有表邪者,兼散表;有里热者,兼清热;有痰饮,导痰汤等。另有不发热,口不渴,唇不焦,二便清利,六脉沉迟,此阴寒胸满,另用温散。

  太阳病,下之,脉促,胸满,微恶寒,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太阳表症误下,则变脉促胸满,因尚有微恶寒表症,故用桂枝。去芍药者,因胸满症,忌血药凝滞耳。

  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不可下,宜麻黄汤。

  三阳合病而喘,表邪未伸,故不可下,而用麻黄汤。

  若发汗,若下之,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豆豉汤。

  汗后烦热,不可再汗,下后烦热;不可再下。汗下后烦热胸中窒者,即烦闷懊,故用栀子豆豉汤。未汗下者,表症胸满,吐法不中用也。

  病如桂枝症,但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冲咽喉不得息,此胸中有寒也,当吐之。

  如桂枝症,但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非桂枝症。胸中痞硬,气冲咽喉不得息,此胸中有寒饮,故吐之,非言里气虚寒用此法。

  少阳中风,耳无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若吐下之,则悸而惊。救逆,小柴胡去黄芩,加茯苓。

  少阳中风,言有汗发热少阳症。少阳之脉,起目锐,入耳中;其支者,贯胸膈。故少阳症则目赤耳聋,胸中满而烦,若以吐下除烦,则悸而惊,故以小柴胡去黄芩,加茯苓定悸安神。

  阳明潮热,大便溏,小便可,胸胁满,属阳明。

  阳明潮热,大便硬,小便不利,乃是里症。今大便溏,小便又利,且胸胁满,属阳明表症。

  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中结硬。

  太阴之脉,络胃统腹,故腹满吐食自利,时腹自痛。本非下症,若误下之必胸中结硬。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此热邪传入少阴,故以猪肤润燥滋阴。

  厥阴病,手足厥冷,脉乍紧,邪结胸中,满而烦,饥不能食,病在胸中,当吐,瓜蒂散。

  厥阴病,手足厥冷,脉本沉迟。今乍紧急,此阳邪传入厥阴之病,病在胸中,故用瓜蒂散吐之。

  瓜蒂散

  苦瓜蒂一两,为细末吹鼻。

  黄水蓄于中焦,此方吹鼻得嚏,则目出泪,鼻出水矣。然内有黄水者可用。

  柴胡陷胸汤

  柴胡栝蒌半夏黄连甘草青皮枳壳此即小陷胸汤,加柴胡、青皮、枳壳。大凡治凝结之症,必开豁气道。

  小柴胡加枳桔汤

  柴胡黄芩广皮甘草枳壳桔梗前方因热痰凝结,故以小柴胡合小陷胸汤。此条但是热邪结聚,故不合陷胸汤,但加枳壳、桔梗。

  小陷胸汤

  栝蒌熟半夏川连甘草按小柴胡汤加枳、桔,治少阳表里有邪者;柴胡陷胸汤,治少阳表里热邪,兼有痰结者;小陷胸汤,治内有热痰,外无表症者。加枳、桔则力专;加甘草则力缓。

  保和散

  楂肉麦芽莱菔子半夏连翘香附枳壳痰食胸满者,宜用此方。尚有表邪,仍兼散表。

  平胃散

  熟苍术浓朴广皮甘草外感发热,不用燥药。但湿邪满闷,非此不能治。

  二陈汤

  见似疟。

  胃中有痰饮,则呕恶饱满,豁痰和胃,对症之药。

  导痰汤

  见似疟。

  痰结上焦,用二陈汤。若痰结中焦,用此方上消下行。

  栀子豆豉汤

  见懊。

  小柴胡去黄芩加茯苓汤

  即柴胡二陈汤。

  小柴胡汤,不去黄芩加茯苓,名柴苓汤;去黄芩加茯苓。名柴胡二陈汤。总之,热痰凝结,以半夏黄芩同用;水饮凝结,则去黄芩而以半夏茯苓同用。

  [卷三] 胁满

  胸胃皆在中。胁肋在身之侧。故胁肋之症,在杂症门,以肝胆肺三经所主;外感门,一惟少阳,盖表邪传里,必由胸以至胁,故胸满多是表症,腹满方是里症,若满胁痛,皆是半表半里之症。然伤寒发热胁满痛,亦有兼太阳阳明表邪者,故无汗脉浮,恶寒胁痛,先用羌活柴胡防风汤,发散表邪,然后用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加枳壳、桔梗、山栀、青皮治之。若有痰饮内结,再加豁痰药。另有一起,即从少阳发寒热,或两肋或一肋刺痛,甚则痛极而死,此感时行燥热,伏积于中,又被风寒外束,郁于少阳,名肋刺伤寒。又名沙胀是也。若无汗恶寒,脉浮紧,先用羌活败毒散发散表邪,随用小柴胡汤加山栀、青皮、苏梗、木通,疏散少阳。若是燥热,加知母、石膏,则汗出邪散。不愈,刺委中三里,并刺十指出血,即名放沙法。另有胁痛,寒热,又见咳嗽气逆,此肺受外邪,名金邪入木。又有胆经有火,刑克肺金,名木火刑金。此二症最重,初起发热,脉浮无汗者,防风泻白散加枳壳、桔梗;若无汗,恶寒身痛,有表症者,加羌活、柴胡,先散表邪;若有汗脉沉数,用黄芩泻白散,合栀连枳桔汤;若燥热流年,重加知母、石膏。即见少阳胸胁痛症,亦是金邪入木,仍以肺邪为重,当清肺燥,禁用辛温;若无肺经喘咳之症,则单治少阳。按外感胁痛,最重刺肋伤寒,以时行厉气,害人最速,宜详岁运何气司政。余故分详少阳胁痛、肺邪胁痛二条。其下手认症处,以不咳嗽为少阳,以咳嗽为肺邪;以左胁痛为少阳,以右胁痛为肺邪。其认脉处,以左手脉病为少阳,以右手脉病为肺邪。其论治法,以脉浮身热无汗,先散表;以脉沉里热,时时有汗,清里热。其有服发汗之药,汗大出,邪不解,表药中重加黄芩、山栀、枳壳、青皮以清少阳,重加知母、石膏、枳壳、桑皮以清肺邪。又有用一半散表,一半清里,重用木通、苏梗疏通经络,得和解之力而愈者。余尝以木通、苏梗各五钱,加入和解方中,以治无汗胁痛身痛,汗必出,痛必减。以木通通窍,苏梗疏散耳。余尝以木通、苏梗、各五钱煎汤,治发热胁痛,多有发痧而愈者。按此二味药未尝治痛,今以之疏通经络,则不痛矣。按此二味药未尝主发痧,今以之疏通经络,则邪散而出矣。

  太阳病,十日外表已解也。若胸胁痛,小柴胡主之。若脉浮者,仍与麻黄汤。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去半夏,加天花粉。

  太阳病十日外,胸胁痛,是邪传少阳,当用小柴胡汤。设脉浮者,尚是太阳表脉,尚宜散表。若四五日身热胁下满,手足温而渴,则热邪内传,当用小柴胡汤,去半夏辛温,易天花粉润渴。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症不得利。今反利,知误以丸药下之。先以小柴胡汤以解表,后加芒硝汤主之。

  十三日胸胁满而呕,日晡潮热微利。此本柴胡症,未应利而利,必误下而然。故先解表,后用芒硝治潮热。

  传经热邪,胁满干呕,大柴胡汤主之。

  传经热邪,当用攻里。今因胁满干呕,尚非承气汤症,故用大柴胡汤。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乃可攻之。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十枣汤主之。

  太阳症表解,汗出,发作有时,形容里症可攻。心下痞硬,胁下痛,汗出不恶寒的,是无寒热短气之实症。即其头痛,亦是悬饮上攻头痛,故用十枣汤。夫小青龙汤,治冬月太阳表症,干呕胁痛也;小柴胡汤,治少阳寒热干呕胁痛也;十枣汤治表邪已解,痰饮内结,干呕胁痛也。

  阳明病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小柴胡汤主之。

  潮热,阳明里症,法当清下。今以大便溏,小便自可,则里无结热,且见胸胁满。尚是柴胡汤症也。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小柴胡汤主之。

  胁下硬满,不大便,理宜下矣。然呕而见舌上白苔,尚是小柴胡汤症。

  胁满干呕,往来寒热者,属少阳。

  胁满,少阳也;干呕,少阳也;往来寒热,少阳也。言属少阳,小柴胡汤也。

  羌活柴胡汤

  羌活柴胡防风枳壳青皮甘草胁痛无汗,脉浮,恶寒身热,为太阳、少阳,故用此汤。家秘用苏梗、木通,取通则不痛也。

  小柴胡汤

  见寒热。

  此方治少阳胁痛。若见太阳表邪,加羌活;阳明表邪,加葛根,痛即汗出火也,多加山栀、青皮、木通、苏梗。热痰胶结合小陷胸汤。

  小陷胸汤

  见结胸。

  败毒散

  见发热。

  防风泻白散

  防风桑白皮地骨皮甘草此方本治肺风痰喘,故胁痛若见咳嗽气逆,用此方。

  黄芩泻白散

  黄芩桑白皮地骨皮甘草前方泻白散加防风,开示肺冒风邪胁痛;此方去防风加黄芩,开示肺中伏火胁痛。

  栀连枳桔汤

  山栀黄连桔梗甘草青皮木通苏梗胸胁作痛,气道壅滞者,多以栀连;加入气分药中,则火痛可除。然此方治里热作痛者,若外有表邪,仍加散表之药。

  芒硝汤

  芒硝枳壳浓朴胁痛上焦病,无下行法。今以误下症后复见下,不得已而用之。

  大柴胡汤

  见潮热。

  前方柴胡、芒硝各用,此先表后攻之法。此方柴胡、大黄合用,此双解表里之法。前方用芒硝,重在下秽腐;此方用大黄,重在清里热。

  十枣汤

  见痞气。

  三阳表邪尽解,胁下仍见硬痛,此悬饮结聚,故以十枣汤下痰饮水积。

  [卷三] 心下满

  心下满,属阳明胃家。故曰邪结心下,满而烦,饥不欲食,心胸嘈杂,或见冲逆作呕,此胃家有火之痰饮食积也。宜栀连平胃散、二陈汤调服。心下满而不饥不食,不见嘈杂者,此无火之痰饮食积也。若初起恶心胀痛,宜先吐之,随用消食化痰,不用苦寒抑遏。若热邪聚胃,心下痞满,方可用枳壳川连汤、栀连保和散,清热积,栀连二陈汤化热痰。家秘用保和散加白豆蔻、砂仁消食滞饱闷。若里有热,煎凉药以汤调服,忌燥者冲竹沥、莱菔汁最妙。

  总之,胸前饱闷,宜消不宜补,宜散不宜收。若有停滞,切忌寒凉生冷。若胸前真有凝结,即见烦躁谵语等症,宜察食气痰凝,慎勿误认里热谵妄,误投凉剂攻下。大凡胸痛胃满,皆是上部之病,非下部肠病,故禁下法也。惟心下硬痛,大便不通者,方用攻下。

  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

  脉浮而大,不当攻。今心下反硬,有热属脏,形容热已深入,而结藏于里,故可攻之。

  阳明病,心下硬满不可攻,攻之利遂不止。

  前条浮大表脉,尚曰可攻。此条同一硬满,何曰不可攻?前条有有热属脏,内已包藏,便硬消水,口燥唇焦,种种里热之症,故曰攻之。此条无有热属脏,恐食滞痰饮硬满。言此条不可攻,则上条可攻,愈有下手。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可去,心下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

  伤寒大下后,若身热去,心下结痛,此为结胸,当用陷胸汤。今身热不去,心下结痛,当用柴胡汤。不用柴胡而用此汤者,以汗下后,身热里烦,心下结痛耳。

  太阳病,重发汗,复下之,不大便六七日,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大陷胸汤主之。

  此分别同是下后,上条身热不去,心下结痛,与此条日晡潮热,小腹硬痛,治分上下。夫大便不通六七日,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热,且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则成结胸症,故用陷胸汤。

  栀连平胃散

  即平胃散加栀连。

  胃有湿热,故加栀,连湿郁成痰,加半夏、石菖蒲;若顽痰胶结,加海石、香附。

  二陈汤

  熟半夏白茯苓广皮甘草加石菖蒲治痰用二陈,不易之论。然顽痰胶结,非南星、石菖蒲不能开郁痰成积,非海石、香附不能解痰食相凝,须以保和丸合用。夫二陈汤,治痰病之缓者;导痰汤、指迷丸、化痰丸,则稍重;控涎丹、滚痰丸则重矣。要知应用控涎、滚痰症,不惟二陈不及,即用指迷、化痰亦不及。应用二陈症,不惟控涎、滚痰太过,即指迷、化痰亦太过也。

  枳壳川连汤

  二味。

  此方加木香,能治湿热下利;加当归、大黄,能治燥热下血,腹痛频并。今以心下满闷亦用此方,以枳壳与川连同用,能消心下热结之痞。若痰涎凝结,加半夏、栝蒌实,则合小陷胸汤。加广皮、浓朴、竹茹,能清胃热而止呕吐;加大黄、甘草,又合调胃承气汤。

  栀子豆豉汤

  二味。

  仲景治心胸满闷,以表症尚在者仍用发表。表邪已解,里有热结者,用诸泻心汤。心腹硬痛,有下症者,用陷胸汤。若汗下后,心烦痞塞,立栀子豉汤,和解其热,栀子浓朴汤,宽解其气,此无穷法门也。

  大陷胸汤

  见结胸。

  按大陷胸汤,治心下硬痛,大实大满。小陷胸汤,治热痰凝结中焦。枳壳川连汤、栀子浓朴汤,治热邪凝结气分。栀子豆豉汤,治汗下后烦热痞塞。诸泻心汤,治寒药误下,抑遏痰热于胸前,此丝丝入扣法门也。

  [卷三] 结胸

  《伤寒论》云∶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满,此千古疑句也。观仲景以大小陷胸汤重方治结胸,以诸泻心汤轻方治痞满,则知发于阳、发于阴,乃言病之轻重。旧注以发热恶寒,发于阳;无热恶寒,发于阴。不知无热恶寒者,阴症也,反下之,即死矣,焉能成痞满?仲景岂用黄连泻心寒药,治误下后之阴症乎!又云∶太阳病风伤于卫,当用桂枝汤,误用承气汤下之,因作结胸。太阳病,寒伤于营,当用麻黄汤,误用承气汤下之,因成痞满。余细玩之,亦不拘太阳一经以致病。下文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症具,而以他药下之。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若但满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宜泻心汤。可见少阳经误下,亦有结胸痞满之症。又以心下硬痛者,为结胸,以心下但满而不痛者,为痞满,可见结胸痞满但以痛不痛分别病之轻重命名。总之,三阳表邪未解而重,下早而变心下硬痛,名曰结胸;三阳表邪未解而轻,下早变心下但满不痛,名曰痞满。仲景未曾尽拘太阳一经,亦未必以风寒伤卫伤营分别。观其用方主治,则以大陷胸汤丸,治心下直至小腹硬痛大结胸症;用小陷胸汤丸,但治心下痛小结胸症;以诸泻心汤,但治心下满不痛之痞气。细玩寒伤营发于阴,无汗之表邪症,重于风伤卫有汗之表邪,何故误下反不成结胸反成不痛之痞满,反用泻心汤轻方,按此明明以症之轻重,命名立方。其以陷胸泻心立名者,以其病在心胸博位耳。若热邪内陷阳明大肠下部,则不得谓之结胸而为阳明腹痛下症,不用陷胸而用承气汤下之矣。又如表症未解,而误下之,表邪内陷,系在太阴脾家阴经,而见下症者不用承气,而用桂枝大黄汤。以大黄下秽腐,以桂枝散内陷之表邪,且制大黄不伤太阴脏气,不比结胸在上之阳经症,可用陷胸汤者;不比热结在下之阳明症,可用承气汤者。外另有水结胸症,用生姜半夏汤者;有痰火结胸而用川连半夏汤者。今余又推展邪气食气,互相胶结,用平胃保和散者,凡此皆后世类结胸症也。

  太阳篇云∶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满。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此条申明表热未解,失汗误下,成结胸痞满之由。言病发于阳,表热之重者,下早表热内陷而成结胸;发于阴,表热之轻者,若下早成痞满。旧注风伤卫为阳,寒伤营为阴。不知寒伤营无汗身痛,发热之表邪,重于风伤卫有汗之表邪。岂误下反变痞满之轻病?必是以表热之轻重而分阴阳也。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燥烦,心下懊,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浮而动数,表脉也。头痛发热,盗汗恶寒,表症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结胸脉也。膈内拒痛,懊,心下因硬,结胸症也,故用大陷汤。设若不结胸,头有汗遍身无汗,小便不利,则淤热无从发泄,身发黄矣。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表症失汗,惧下有成结胸痞满。今重发汗,复下之,亦成结胸。不大便,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热,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故用大陷胸汤。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汤。

  结胸而至颈项亦强,胸邪十分紧实,用大陷胸汤,恐过而不留;陷胸丸,恐滞而愈结。今煮汁服之,则婉转逐邪。

  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

  此条辨结胸脏结之症,惟在饮食如故,时时下利上以别症。寸脉浮,关脉沉,舌上有苔,不可用辛温。白苔而滑,不可用寒凉,故曰难治。

  病患胁下,素有痞气,连在脐旁,痛引小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脏结无阳症,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此申素有痞气之人,今痛引入小腹,下连阴筋者,名脏结之死症。又申脏结非阳经症,故无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有苔而滑者,故不可攻。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此条重申胸前实热,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宜用大陷胸汤。

  小结胸症,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此重申不按不痛,脉浮滑,不沉实,宜用小陷胸汤。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主之。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上段言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已可下。然见往来寒热,少阳表症,只可大柴胡双解表里。下段言但结胸,外无大热者,乃是水结胸,阻绝阴阳,故但头汗,余处无汗,必以大陷胸逐水饮,通闭塞。此申明但头有汗之症,当治胸前凝结。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骨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症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此章邪结胁下,不成结胸,又见太阳少阳表症,当用柴胡桂枝汤先散表邪。结胸病,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则死。

  结胸病,脉浮大,即为表邪,故曰下之则死。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症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症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汤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此申明误下,变三症三条治法。言结胸痞满,不独太阳下早而成,即少阳表症,误下亦成者。故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汤症,反用他药下之,若发热表症仍在,不成结胸者,当复与柴胡汤,必蒸蒸发热汗出而解。若下后身不热而见心下硬痛,则成结胸矣,宜用大陷胸汤。若满而不痛,则为痞气,宜用半夏泻心汤。

  大陷胸汤

  芫花甘遂大戟热邪传里,内结小腹,用大承气汤。若失汗误下,热邪内陷,作痛胸腹,用大陷胸汤丸。

  小陷胸汤

  川连半夏栝蒌实此方详注胸满,以半夏辛散豁痰,栝蒌荡涤邪秽,川连去积热,则热散痰消。

  承气汤

  见便结。

  结胸上部病,本不用承气汤。若满而不痛,腹中痛多,又见大便闭结,故变用承气汤下行,则上亦宽。

  桂枝大黄汤

  见腹痛。

  误下,表邪内陷,阳明胃家作痛,脉沉而紧,用大陷胸汤。内陷大肠作痛,脉数而实,用承气汤。内陷太阴作痛,脉细而数,用桂枝大黄汤。

  生姜半夏泻心汤

  生姜半夏枳壳浓朴人参川连甘草此方通治失汗下早痞满之方。多加甘草,名甘草泻心汤,治胃中虚,客气上逆;多加生姜,名生姜泻心汤,治胁下水气,腹中雷鸣。

  平胃保和散

  即平胃散保和丸同研。

  挟食外感,胸中凝结作痛,手不可近,似结胸,实痰饮食积症,故用此方。

  柴胡桂枝汤

  详注痞满。

  [卷三] 痞满

  痞满致病,同于结胸,均是表邪下早变症,均是表邪内陷心胸。惟以痛者为结胸,但满不痛者为痞满。症有痛不痛之分,治有陷胸泻心轻重之别。按诸泻心汤,皆寒药以攻痞。其一加附子者,以辛热监制寒药而攻热结,非温里寒也。另有不因误下,自己发热,胸胁满闷,非结胸痞满,此太阳少阳两经表邪合病之支结症。仲景用柴胡桂枝汤,又有表邪传入少阳,半表半里,心下肋胁痞满,仲景用小柴胡汤,陶氏以枳桔汤合治之。重者以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呕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不因汗下汗出表解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呕噫食臭,此胁下有水饮,故腹中雷鸣而下利,用生姜泻心汤。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先发汗,则表邪解,今先大下后发汗,恐表未解;况心下痞满,尚有恶寒,表症仍在,未可攻痞,先用桂枝汤解表,后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上章明心下痞见恶寒,乃是表邪。此章明心下痞见恶寒,因汗出,故非表邪。脉浮紧,表症;若误下,则紧脉之寒邪入里作痞。按之濡,则内无痰饮食积,但是气痞。其脉关上浮,属阳邪,故用大黄黄连以泄痞热。若痞而见恶寒汗出,则是邪热得寒药凝结,不得发越而恶寒,故以泻心汤寒药中,加附子开导。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误下心下痞满,应与泻心汤。今痞不解,其人反口渴燥烦,小便不利,此太阳之邪,不特痞结心下,复下遗而结膀胱,故用五苓散。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太阳中风表症,汗出,心下痞硬,下利,又阳明里症。因呕吐,故不用承气而双解表里。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

  未汗吐下解后,见心下痞硬,噫气不除,则痰气胃实,当用陷胸泻心汤。今汗吐下后,故用养正涤痰扶元下坠之药。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里未和也,宜十枣汤。

  外有太阳中风,内有下利呕逆,若表邪已解,方可攻。若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此表解,里有痰饮结聚作痛,故用此方。

  生姜泻心汤

  生姜半夏甘草人参黄芩黄连干姜大枣泻心汤五方,三方皆用干姜、半夏、黄连、黄芩,两热两寒,豁痰清热。此方因汗出表解,胃阳虚不能敷布水饮,腹中雷鸣而下利,故用生姜佐干姜和胃阳,此以痰热方中,化出逐寒饮之法。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黄连痞满症泻心诸方,皆用冷热各半之药。此方除去干姜、半夏辛温,惟用大黄、黄连,此以痰热方中,化出单清里热之法。

  附子泻心汤

  大黄黄连黄芩附子此即前方加黄芩,以合三黄大寒之剂;加熟附子辛热,以散其凝结。此以清热方中,化出辛温向导之法。

  半夏泻心汤

  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黄连大枣泻心汤皆用半夏,而独以此方命名者,因痞满呕吐皆是痰涎作祸,故即以此汤,重加半夏。此以泻心方中,化出重治痰涎之法。

  甘草泻心汤

  甘草黄芩干姜半夏黄连大枣此方以泻心汤,重加甘草,示明误下损中,心下痞硬,反忌甘温作胀者。细玩泻心诸方,示后人练方治病,惟在分两上轻重加减。

  大枣汤

  芫花甘遂大戟大枣心下痞硬,干呕胁痛,要分表邪已解未解。全见表症者,仲景以小青龙汤,发表邪,散水饮。邪在半表半里,则用小柴胡汤和解。若表邪尽散,里有水饮,则用十枣汤。

  旋复代赭石汤

  旋复花甘草人参代赭石生姜半夏大枣汗吐下后,表里之邪已解,但见心下痞满,噫气无凝结作痛实象,乃是胃虚不能运化,停痰结聚不下,故用此方。

  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黄芩芍药甘草大枣半夏生姜支结有二条∶若少阳阳明见症,以小柴胡合小陷胸汤;太阳少阳见症,以小柴胡合桂枝汤。一以痰热结于心胸,故合小陷胸;一以表邪内传心胸,故合桂枝、芍药。

  枳桔汤

  枳壳桔梗仲景以枳术汤,治脾虚食滞之痞;以泻心诸汤,治伤寒热病之痞,今立枳桔汤,以豁胸前气痞,兼治胸胁支结。

  [卷三] 咳逆

  《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嗽,不独肺也。此言咳嗽主肺,然别经亦有之,于是详列十二经络主咳症形以治内伤。至《伤寒论》太阳篇,论咳两条,皆曰心下有水气,皆用小青龙汤。此以水饮内伏,心下太阳表症未解,用发散心下水饮主治。其少阳篇云∶咳者,小柴胡汤。此以邪传少阳主治。其少阳篇两条,一以小便不利,泄利下重,用四逆散;一以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用猪苓汤。二者皆阳邪传入阴经,当以湿热主治。《伤寒论》惟有太阳少阳少阴三经致嗽,非《内经》详而仲景略也。盖因内伤门咳嗽者多,外感咳嗽者少。然外感者,六气皆能致也。伤寒致咳,恶寒身痛,发热无汗,脉浮紧,肺素无热,外受寒邪,未经郁热,冬月可用三拗汤。肺热感寒者,羌防泻白散。伤风致咳,头痛额痛,发热多汗,脉浮而缓,荆防饮。以上二条,表邪利害,宜散表。伤热致咳,喉痛声哑,不恶寒反恶热,汗出而热,脉沉而数,黄芩泻白散加荆芥、薄荷;兼风者,加防风。伤燥致咳,口渴唇焦,内热烦躁,时常有汗,干嗽无痰,连嗽不已,时或停止,遇夜益甚,右脉急数,泻白散加石膏、黄芩。风湿致咳,泻白散合防风神术汤。大凡外感咳逆,既明何经主病,又当究何气致病,因寒散寒,因风散风,有热清热,有湿利湿,必当去其致病之根。以外感咳嗽,但去病邪,正气自复。例如热病,初起不咳,后致咳,皆因热邪伏于肺胃,要先清其所伏之热邪。

  是以外感之嗽,初起即当从外散表。若初起先见咳嗽,即为肺家受邪,单治肺邪。若见左胁作痛,即为金邪入木,以肺受邪热,乘克少阳肝胆木位,宜清理肺邪,佐以清肝胆之药,如泻白散加柴胡、黄芩,以清少阳。惟先见少阳寒热症,后变咳嗽,乃名木火刑金,以少阳火邪刑伤肺金而为咳嗽,宜清少阳,佐以清肺之药,如泻清各半汤等,加桑白皮、桔梗。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喘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此言外有太阳表邪,内有水饮伏结,上则干呕发喘咳,下则小便不利,小腹满,故以小青龙汤辛散内伏之水饮,敷布胃中,从发表之药作汗外解。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此重申太阳经,心下有水气喘咳,发热不渴,可用小青龙汤。服小青龙汤已发渴者,此寒饮已去,病欲解,不必再服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

  麻黄桂枝白芍药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甘草此方泛视杂合,细玩有苦心。原文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又云∶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皆以小青龙汤主之。曰表不解,不得不用麻、桂;曰水气内伏,又非麻黄桂枝大青龙三方所能治。故以干姜、半夏辛散心下所伏之水饮,先散中焦,续得麻桂、细辛引拔水引,作汗出表,不使水邪干肺喘咳。又以白芍药敛住肝家营血,五味子敛住肾家阴津。但欲辛散心下内伏水饮,作汗发出皮毛,内散水饮,外解表邪,不欲其阳液阴津,亦从麻、桂、细辛而出。夫大青龙汤,行周天之云雨;小青龙,地下之蛟龙。初起但发山中内伏之水而外出,若不用干姜、半夏先散水饮,徒用麻、桂散表,则伏内之水饮不散。若用十枣汤等下水饮,太阳之表邪,乘虚内陷。

  小柴胡汤

  见寒热。

  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

  同一少阳病,有呕吐,加半夏;有烦渴,去半夏,易以栝蒌根。

  荆防饮

  荆芥防风桔梗甘草桑白皮杏仁此方治伤风咳嗽,用桔梗开肺窍,桑白皮、杏仁泻肺气,加荆芥、防风将肺中之风轻轻泻药出。

  黄芩泻白散

  桑白皮地骨皮甘草黄芩三拗汤,治肺受寒邪而嗽者,荆防饮,治肺受风邪而嗽者;此方治肺火嗽者。广而推之,燥火加知母、石膏;风热加防风、石膏;风湿加防风、苍术;痰多者加栝蒌、海石。

  [卷三] 呃逆

  《伤寒论》有哕无呃。按《灵枢》治哕篇,以草刺鼻作嚏,嚏已无息,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已。推之即今外治呃逆之法。方书以干呕与哕,妄拟咳逆。夫咳逆者,以咳嗽气逆立名。呃者,胃气不和,上冲作声,听声命名,故曰呃逆。呃逆之症,若身发寒热,呕逆作呃,此表邪传少阳也。若见左脉浮紧,身热无汗,羌活柴胡汤主之。若有汗,脉数,小柴胡合清胆汤。若内热口渴,呃声作止,时时汗出,唇焦便结,右脉沉数,此阳明里热上冲也,干葛竹茹汤,竹茹清胃汤。若里热便闭,六脉数大者,用泻心汤,凉膈散。有下症者,承气汤。若胃热兼虚者,人参橘皮竹茹汤。若中脘多痰,右脉滑大者,二陈竹茹加枳桔。有痰有火,脉沉而数者,栀连二陈汤加葛根、竹茹,或导痰汤下之。若食滞中焦,气口脉滑者,平胃保和散。若误服寒凉,六脉沉迟,中焦凝滞者,宜大顺饮温中保和散。若阴火上冲而呃逆者。知柏四物汤。另有初起不发热,口不渴,二便清利,六脉沉迟而见呃逆,此阴症寒呃也,轻则理中汤,重则四逆汤,丁香柿蒂汤主治。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症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阳明病,脉弦,少阳也。脉浮大,太阳也,腹满胁下及心痛,少阳症也。鼻干不得汗,嗜卧,面目悉黄,有潮热,时时哕者,阳明症也。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则用小柴胡汤,引阳明之邪,从少阳而出。脉但浮无余症者,则以麻黄汤。

  引阳明之邪,从少阳而出,如法治之。若原不尿,腹满反加哕者,不治。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热必哕。

  阳明不能食,有寒热二条∶胃热不能食,攻其热则愈∶胃寒不能食,攻其热必哕呃。下文申明二条。

  又云∶脉浮而迟者,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水饮则哕。

  言阳明里寒不能食,不但寒凉而哕,即饮水亦哕。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言阳明胃实,哕而腹满,当视前后何窍不利,以利之。

  羌活柴胡汤

  羌活柴胡防风黄芩广皮半夏甘草寒热呕苦,耳聋胁痛而呃,当治少阳。见恶寒头痛,即为少阳太阳,故以此方兼治太阳。

  小柴胡汤

  见寒热。

  少阳太阳呃逆,以前方发散。若无太阳表邪,竟以此方加竹茹、浓朴,即合清胆汤。

  承气汤

  见大便结。

  泻心汤

  见痞满。

  中焦有痰火,寒凉抑遏,每多呃逆。此方以黄连、干姜同用,调其里气,佐以半夏,辛散痰涎。兼见呕吐者,加竹茹、藿香;气逆阻滞者,加枳壳、浓朴。

  凉膈散

  见发狂。

  诸逆上冲,皆属于火。故阳症呃逆,热而无滞,则以此方清之。若见下症,加玄明粉。

  人参橘皮竹茹汤

  橘皮竹茹生姜浓朴半夏甘草人参藿香呃逆见表症,散表;呃逆有痰火,用栀连竹茹汤、栀连二陈汤;冷热不调,用半夏泻心汤。今因表邪已解,里无实热,惟是胃虚呃逆,故以此方补胃和中。

  二陈竹茹汤

  熟半夏白茯苓广皮甘草竹茹枳壳桔梗胃热呃逆,用凉膈散;冷热不调,泻心汤;胃虚呃逆,人参橘皮汤。今以痰凝气窒,故以二陈汤加竹茹、枳、桔。栀连二陈汤,加干葛、竹茹。

  呕吐呃逆,胃家痰火,故以栀连二陈汤,加竹茹清胆火,干葛宣扬胃热,不惟治呃逆,且治呕吐。

  平胃散

  见谵语。

  胃家湿郁食滞,亦发呃逆。大抵右脉实大不数,即为食满呃逆,不可妄用寒凉。胃实者,此方加枳实、莱菔子、青皮;呕吐,加半夏、藿香。

  保和散

  见胸满。

  湿郁食滞,用前方平胃散,必合保和散则功愈专。然必详审所伤何物,加对病之药,更效。

  大顺饮

  见腹痛。

  痰火呃逆,用栀连二陈,然皆胃无停滞者方可。若有食滞,又被寒冷抑遏,当用缩砂、草蔻温燥,以开寒凝,浓朴青皮辛散,以散滞气,然后再合平胃保和。

  温中平胃散

  即平胃散加豆蔻、砂仁。

  此方即大顺饮,加苍术去青皮。平胃散加砂仁、豆蔻,善治胃家凝结停滞,然内无燥热可用。

  理中汤

  见腹痛。

  阳症呃逆,则用栀连二陈汤;阴症呃逆,则用理中汤。虚阳上浮,加黄连以向导。

  四逆汤

  见厥冷。

  阴症呃逆,四肢厥冷,急用此汤。

  知柏四物汤

  阴火呃逆,以此方敛而降之,此即滋阴降火法也。

  丁香柿蒂汤

  丁香柿蒂人参生姜此治寒呃之方。今人以此治阳症呃逆,大谬。

  [卷三] 腹痛

  伤寒腹痛,寒、热、血、积四条,大节目也。有太阳症,失散表,误用承气下早,阳邪内陷阳明,身反不热,脉沉而紧,自胸至腹皆痛,名大小结胸症,用大小陷胸汤。不比误下,阳邪内陷太阴腹痛,脉沉而细,用桂枝芍药大黄汤者。若太阳症失于散表,误用承气下早,不成上部结胸,阳邪内陷太阴,成腹满腹痛之症,脉必沉细而数,用桂枝芍药大黄汤。不比阳邪内陷阳明,脉大汗出,而用大陷胸汤者。又有太阳症,误用承气下早,阳邪不结心下,不结太阴,内陷大肠与燥屎食积结聚,小腹作痛,汗出心烦,脉沉数,此阳明大肠腹痛,用不得桂枝、大黄,而用承气再下者。又有不因误下,热邪自传入里,下结大便,唇焦口燥,满腹作痛,脉见沉数,潮热自汗,用三承气正下者。又有热邪传里,时或下利,腹痛频并,此有热无结,三阳协热下痢等症,宜黄连枳壳汤。若腹痛大便结,寒热未除,尚带三阳表邪者,即有下症,未可攻下,止以大柴胡汤双解表里。若小便不利,小腹硬痛,此为溺涩,八正散等利小便。若小便自利,腹脐硬痛,漱水不欲下咽,或如狂喜忘,此蓄血腹痛也,桃仁承气汤下之。若初起本是阳症,或寒凉抑遏,寒凝太阴脾经腹痛,脉必沉迟,宜理中汤,建中汤。若本是阳症,或多食生冷,寒凝阳明肠胃腹痛,脉必沉大,宜大顺饮或平胃散,用生姜汤调服。更有初起不发热,脉沉迟,二便清利,腹微痛,口不渴,此三阴经阴症腹痛也,轻则理中,重则四逆汤。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胸中热,上焦热也。胃中邪气,中焦热邪也。腹中痛,下焦热也。三焦皆热而呕吐,故用黄连汤。

  伤寒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此条虽见四肢冷,然小便不利,腹中痛,泄利下重,乃是热痛,故用四逆散先治四逆。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法当先与小建中汤。不瘥,与小柴胡加芍药。

  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似三阴腹痛,故先与小建中。设不瘥,乃是少阳郁火未伸,故脉弦涩,用小柴胡清少阳,加芍药和弦涩之脉。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水气,其人或咳,或呕,或下利,或小便利,真武汤主之。

  此少阴经寒湿,传变太阴腹痛,用真武汤,补土中之火,以制水气下利。

  厥阴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小腹者,此欲下利也。

  阳邪传里,有燥屎,转矢气,下趋肛门,阴寒在里,欲下利,转气下趋小腹。盖热气欲出,直从肛门而出。阴寒欲出,则下趋小腹而止。

  大陷胸汤

  见结胸、痞满。

  桂枝芍药大黄汤

  桂枝白芍药大黄甘草承气汤,下阳明腹痛者,桂枝大黄汤,治太阴腹痛也。大肠热结,不用桂枝、大黄;脾家秽腐,不用承气汤。

  三乙承气汤

  见大便结。

  三黄枳壳汤

  黄柏黄连黄芩枳壳木通腹痛大便秘结者,用承气汤。协热下利而腹痛,当用三黄汤。腹痛皆气结,故用枳壳、木通,分利两便。

  大柴胡汤

  见寒热。

  桃仁承气汤

  桃仁大黄枳壳误下表邪,心胸痛连小腹,大陷胸汤。邪陷太阴腹痛,桂枝、大黄汤。太阳秘结腹痛,承气汤。挟热下利腹痛,三黄枳壳汤。腹痛表症未解,大柴胡汤。今以蓄血腹痛,用此方。

  理中汤

  人参白术干姜甘草阳症腹痛,当用清热;阴症腹痛,则用此方。

  四逆汤

  见身痛。

  建中汤

  白芍药桂枝甘草中气虚而腹痛,用理中汤;真阳不足而腹痛,用四逆汤。肝脾血分虚寒,故以戊己汤加桂枝。

  大顺饮

  缩砂草豆蔻浓朴青皮阳症腹痛,当用清热;阴症腹痛,则用温经。今本是阳症,因过服寒凉,以致腹痛,故用辛散疏利。

  黄连汤

  黄连桂枝干姜半夏人参甘草大枣误用寒药,痰饮热邪,痞塞中焦,故用泻心汤,寒热各半散之。今加参、枣,化泻心汤为和中散邪之剂。

  四逆散

  柴胡白芍药枳壳甘草阴症腹痛厥冷,用四逆汤;阳症腹痛厥冷,用凉膈散。今以阴经阳症腹痛厥冷,不可骤用寒凉,故先疏通肝胆血脉,调和胃家中气,四肢温暖,然后清热。

  真武汤

  茯苓白术白芍药附子阳邪腹痛,肠胃居多,阴寒腹痛,乃脾寒,故用真武汤。

  通脉四逆汤

  附子干姜广皮甘草葱白头阴症腹痛,下利厥冷,脉伏,真阳脱矣,故用通脉四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