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伤风
伤风之证∶头疼项强,肢节烦疼,或目痛。肌热、干呕、鼻塞、手足温、自汗出、恶风,其脉阳浮而缓、阴浮而弱,此风邪在表。以上伤风之证,皆宜桂枝汤(第二)以解肌。伤风汗出、怕风,而加项强痛者,桂枝葛根汤(第三);伤风反无汗者,虽已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而无里证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服之。不若通用双解散(五十四),免致有桂枝、麻黄之误。伤风自汗,白虎汤(二十二),太阳病无汗而渴者,不可与白虎汤。
[卷上] 伤寒
伤寒之证∶头项病疼、腰脊强、身体拘急、恶寒不烦躁、无自汗,或致头面目疼、肌热鼻干,或胸满而喘、手足指末微厥,脉浮数而紧者,邪在表。以上伤寒之证,皆宜麻黄汤(第一)以发其汗。伤寒冒风,头目痛,四肢拘倦,比金散(四十九)。不若通用天水散(五十二)或双解散(五十四)之类甚佳,无使药不中病而益加害也。白虎合凉膈散(二十三)乃调理伤寒之上药,伤风甚妙。
[卷上] 中暑
中暑之证∶身热头痛、背寒面垢、自汗烦躁、大渴口干、倦怠而身不痛,或时恶寒,或畏日,气脉虚而弱,无问表里,通宜白虎。夏月感冒发热烦渴,五苓散(二十四)、桂苓甘露饮(三十四)、黄连香薷饮(五十五)或双解散(五十四);或里热甚、腹满,而脉沉可下者,大承气汤(十)下之,或三一承气汤(十三)尤妙;半表半里者,小柴胡(九)合凉膈、天水散。
[卷上] 中湿
中湿之证∶一身尽疼,重者发黄、关节烦疼、发热、鼻塞,时或腹满胀大、便利,脉沉而缓。以上中湿之证,先用双解散(五十四)微微汗之,次用五苓散(二十四)或淡渗散(二十五)、桂苓甘露饮(三十四)。曾用甘露饮不愈,却用黄连解毒(二十一)则愈。问∶何也?曰∶若剂生土之甘,此属土,故以火剂燥土,其病则愈。
[卷上] 风寒俱中
风寒俱中之证∶头痛项强、肢体疼、手足温,为中风;反无汗、恶寒、脉浮紧,为伤寒也。
或头项疼、腰脊强、身体拘急、指末微厥、不自汗,为伤寒;反烦躁而脉缓者为伤风也。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伤,则表里热甚者,通宜以大青龙汤(六),或双解散(五十四)最妙。
[卷上] 内外伤寒
始得脉便沉而里病表和者,内伤也;脉浮而表病里和者,外伤也。病在身体四肢,为表病;病在胸腹之内,为里病。内伤通神散(五十一),外伤双解散(五十四),内外一切所伤通圣散(五十三),然不若双解散,以平和为之,三法至神。
[卷上] 一切汗候
风寒暑湿、饥饱劳逸、忧愁思虑、恚恐悲怒;四时中外诸邪所伤,但觉身热头疼、拘倦强痛,无问自汗无汗、憎寒发热、渴与不渴,微、甚;伤寒疫疠、汗病两感、风气杂病,一切旧病发作,三日里外并宜双解散(五十四)。设若感之势甚,本难解者,常服双解散,三两日间,亦渐可减,并无所损。或里热极甚、腹满实痛、烦渴谵妄,须可下者,三一承气汤(十三)为妙。或下后未愈,或下证未全,或大汗前后逆气,或汗后余热不解,或遗热复劳,或染他人病气,汗毒传染,或中瘴气、羊气、牛气,一切秽毒,并漆毒、酒毒、食毒、一切药毒,及坠堕打扑伤损疼痛,或久患风眩头疼、中风偏枯、破伤风、洗头风、风痫病,或妇人产后诸疾,小儿惊风积热、疮疡疹痘,无问日数,但以双解散(五十四)服之,周身中外气血宣通,病皆除愈。然双解乃通仙之药,但除孕妇及产后、月经过多、并泄泻者勿与服之,惟年老人最宜,自有造化于中矣。
[卷上] 传染
凡伤寒疫疠之病,何以别之,盖脉不浮者传染也,设若以热药解表,不惟不解,其病反甚而危殆矣。其治之法∶自汗宜以苍术白虎汤(二十二);无汗宜滑石凉膈散(二十三),散热而愈;其不解者通其表里,微甚,随证治之,而与伤寒之法皆无异也。双解散(五十四)、益元散(五十二),皆为神方。
[卷上] 表证
凡表证脉浮,身体肢节疼痛,恶风、恶寒者,可汗之不可下也。伤寒无汗麻黄汤(一),伤风自汗桂枝汤(二)。一法不问风寒通用双解散(五十四),或天水散(五十二)最妙。
[卷上] 里证
凡里证脉实而不浮,不恶寒及恶风,身不疼,自汗谵语,不大便,或咽干腹满者,可下之不可汗也。以上之证宜小承气汤(十二)、大承气汤(十)、调胃承气汤(十一),选而用之。一法不问风寒暑湿,或表、里两证俱不见,但无表证而有可下者,通用三一承气汤(十三)下之。此药发峻效,使无表热入里,而无结胸及痞之众疾也。或热结极深而诸药数下,毕竟不能利,不救成死者,大承气汤加甘遂一钱匕下之。病在里,脉沉细者,无问风寒暑湿,或表里证俱不见;或内外诸邪所伤,有汗、无汗、心腹痛满、谵妄烦躁、蓄热内盛、但是脉沉者,宜三一承气汤(十三)合解毒汤(二十一)下之。解毒、调胃承气汤,能泻大热。
[卷上] 表里证
表里俱见之证∶或半在表,或半在里之证者,谓前表里二证,病在相参。有欲汗之而有里病,欲下之而表病未解;汗之不可,吐之又不可,法当和解。伤风,白虎汤(二十二);伤寒、中风或两感,小柴胡汤(九)。一法不问风寒暑湿,用凉膈散(二十三)、天水散(五十二)二药合一服,用煎解之。
或表热多,里热少,天水一,凉膈半;或里热多,表热少,凉膈一,天水半;表热极,里有微热,身疼头痛,或眩或呕,不可汗吐下者,天水、凉膈散合和解之。解之又不能退其热者,用黄连解毒汤;表里之热俱微者,五苓散(二十四);表里之热俱盛者,大柴胡汤(八)微下之,更甚者大柴胡合大承气汤(十)下之,双除表里之热。服双解散(五十四)之后若不解,病已传变,后三日在里,法当下之。殊不知下之太早,则表热乘虚而入里,遂成结胸、虚痞、懊、发黄之证,轻者必危,危者必死,但宜平和之药,宣散其表,和解其里,病势或有汗而愈,或无汗气和而愈。用小柴胡(九)、凉膈(二十三)、天水(五十二),合和主之。病在半表半里,用小柴胡,凉膈散合和而解之,或小柴胡合解毒汤(二十一)。如服,热势未退者,大柴胡(八)合三一承气汤(十三)。表里俱微,半表半里,若里微者宜大柴胡(八)合黄连解毒汤(二十一)合服。诸小柴胡汤证后病不解,表里热势更甚,而心下急郁微烦;或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不利;或阳明病多汗;或少阴病下利清水,心下痛而口干;或太阴病腹满而痛;或无表里证但发热,七、八日,虽脉浮而数,而脉在肌肉实数而滑者,并宜大柴胡汤(八)。病至七、八日,里热已甚,表渐微,脉虽浮数,用三一承气汤(十三)合解毒下之。下证未全,不可下者,用白虎汤(二十二)或人参石膏汤(三十五)。脉洪、躁,里有微热,不可汗者,用黄连解毒汤(二十一)。
[卷上] 汗后不解
凡是表证法当汗之,根据法汗之,其病又不解。汗后不解,其证前后别无异证者,通宜凉膈散(二十三)调之,以退其热,无使热甚危极也。除此之外,远胜小柴胡汤。两感至此而已,汗后余热用益元散(五十二)、或小柴胡汤(九)、崔宣武人参石膏汤(三十六)。伤寒大发汗,汗出不解,反无汗,脉尚浮者,苍术白虎汤(二十三)解之。伤寒用桂枝汤发汗后半日许,复热烦,脉浮者,再宜桂枝汤(二);汗后不解,下证未全者,白虎汤(二十三);汗后烦躁不得眠,微热而渴,五苓散(二十四);汗后不解,里外有热,口干烦渴,柴胡饮子(四十七);解表之后尚未愈者,解毒(二十一)、凉膈(二十三)、天水散(五十二),能调顺阴阳,洗涤脏腑。
[卷上] 下后不解
凡是里证法当下之,根据法下之,其病又不解。或大下后,或再三下后,热势尚甚而不退,本气虚损而不能实,拟更下之,恐下脱而立死,不下之则热极而死,寒凉诸药不能退其热势之甚者;或湿热内余,下利不止,热不退者;或因大下后,湿热利不止而热不退,脉弱气虚不可更下者;或诸湿热内余,小便赤涩,大便溏泄,频并少腹而急痛者,必欲作痢也,通宜黄连解毒汤(二十一)以解之。
伤寒下之太过,胃中无热,饮水无力,白术散(四十二)。又有大下之后,其热不退,再三下之热愈甚,若下之不止,其人脉微气虚,气弱不加,以法无可生之理。至此下之亦死、不下亦死,但用凉膈(二十一)合解毒汤(二十三)调之,阳热退除,阴脉渐生,为之妙法。下之前后无问日数,余热不解,小柴胡汤(九)。汗下后胃虚,大橘皮汤(三十九)。汗下后胸膈满闷,赤茯苓汤(四十)。
[卷上] 在上涌之
诸病在膈者,当用瓜蒂散(二十六)吐之。或表证罢,邪热入里,结于胸中,烦满而饥不能食,四肢微厥而脉乍急者,宜瓜蒂散吐之。伤寒头疼久不愈,令人丧明,以胸膈有宿痰故也,当先涌之,次以白虎汤(二十二)加减。
[卷上] 在下泄之
诸病蓄热下焦,则承气、抵当之类,泄之而可也。
[卷上] 合病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燥面垢,谵语遗尿,如误发汗则谵语益甚,下之则便厥,额上汗出,后必发黄,白虎汤(二十二)。
[卷上] 两感
两感谓一日太阳、少阴两症俱见,二日阳明与太阴俱病,三日少阳与厥阴俱病,前六经之证是也。小柴胡汤(九)、凉膈散(二十三)、五苓散(二十四)、天水散(五十二)、通圣散(五十三)、双解散(五十四)、大柴胡汤(八),可选用之。热势甚,欲可下者,三一承气汤(十三),或解毒(二十一)合承气汤。
[卷上] 病
之为病∶发热腹满,口噤头摇,螈不语,项强背直,腰身反强。或目痛,或目赤,或目闭,或反目,或足温,或妄行,其脉沉弦而迟,或带紧者,无汗曰刚;有汗曰柔。通宜三一承气汤(十三)合解毒(二十一)下之。
[卷上] 头疼
头疼之证,无问风寒暑湿杂病,自汗头疼,俱宜白虎汤(二十二),或加川芎、荆芥尤妙。头疼久不愈,必致丧明,宜先涌痰,次用白虎加减。风眩痰逆、喘嗽头疼,茯苓半夏汤(三十八),头疼、肢体痛,黄连解毒汤(二十一);头疼、口干,桂苓甘露饮(三十四),风疾喘嗽头疼,白虎(二十二)、半夏橘皮汤(三十七),风热头疼,心烦昏愦,人参石膏汤(三十五),伤寒壮热头疼,不卧散(四十五)。
[卷上] 身疼
身疼之证,无问风寒,双解散(五十四)。表热甚,头项肢体疼痛,黄连解毒汤(二十一)。伤寒瘟疫,遍身疼痛,少力,头旋,腰脚麻重,呕哕、壮热、减食,三一承气(十三)减硝加贯众、紫河车,入金银煎,名银煎散。中湿一身尽痛,五苓散(二十四)。
[卷上] 腹胀满痛
腹胀满,脉沉者,以三一承气汤(十三)合解毒(二十一)下之。诸腹满实痛、烦渴谵妄、脉实数而沉者,无问日数,三一承气汤。少阳证,腹中痛者,小柴胡(九)去黄芩加芍药汤。少阳证,胁下痞硬者,小柴胡去枣子加牡蛎。太阴证,腹满时痛,桂枝(二)加芍药;痛甚桂枝加大黄。
[卷上] 往来寒热
往来寒热属少阳,一日二、三作,来往无期,用小柴胡汤(九)主之。
[卷上] 潮热
潮热属阳明,一日一发,日晡而作也。阳明里热极甚,或吐下后不解大便五、六日至十余日,日晡潮热,心胸烦热而懊,如疟状,脉沉实者,三一承气汤(十三)。阳明、少阳合病,下利,日晡发热如疟者,大柴胡汤(八)。通宜三一承气(十三)合解毒(二十一)。
[卷上] 自汗
自汗者,不发表解肌自出汗也,伤风自汗也。伤风自汗,桂枝汤。伤寒自汗,脉沉数而实,表里俱热者,三阳合病自汗者,厥逆自汗者,头疼自汗者,伤寒自汗未解半入于里者,中暑自汗脉虚者,俱宜白虎汤(二十二)。伤寒寝汗不止,白虎汤加麻黄根、浮麦。伤寒汗下后,自汗、脉虚、热不已,白虎加人参、苍术服之,汗止身凉,通仙之法也。
中暑自汗,白虎汤,后以澹渗汤(二十五)调之。自汗多崔宣武人参石膏汤(三十六)。
[卷上] 自利并误下
自利者,不经下药攻里而自利也。脉浮表不解自利,或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二十四)。一切泻痢间作,桂苓甘露饮(三十四)。温湿内甚而作痢者,黄连解毒汤(二十一)。或自利清水,色钝青,心下痞痛。口燥者,皆湿热相搏于肠胃之内而成,三一承气汤(十三)。当汗而反下,及不成结胸而但下利清谷不化,表证在,表热里寒也,急以四逆汤(四十三)温里;利止里和,急以桂枝解表。或用巴豆热药下之而协热利不止,皆宜五苓散止利兼解表。
[卷上] 小便不利
小便不利者,小便难而赤涩也。中暑并伤寒大发汗后,胃中干、烦躁不得眠、脉浮、小便不利、微热烦渴者;口干烦渴,小便不利者;小便赤涩,通宜五苓散(二十四)、桂苓甘露饮(三十四)主之。
[卷上] 呕吐
凡呕吐者,火性上炎也,无问表里,通宜凉膈散(二十三)。伤寒杂病,一切呕吐,调胃承气汤(十一)。烦闷干呕,黄连解毒汤(二十一)。呕吐烦渴者,桂苓甘露饮(三十四)、五苓散(二十四)。
眩、咳呕者,白虎(二十二)加半夏、橘皮。伤寒呕吐,四肢厥逆清冷,调胃散(五十)。湿温内甚,恶心呕吐者,白虎合解毒汤。
[卷上] 吐泻
吐泻者,上吐下泻,亦名霍乱也。一切吐泻霍乱,通宜五苓散(二十四)、益元散(五十二)、白术散(四十二)。吐泻霍乱烦渴,并中外诸邪所伤而吐泻腹满痛闷者,并皆桂苓甘露饮(三十四)、澹渗汤(二十五)。
[卷上] 喘嗽
大热喘嗽而满者,黄连解毒汤(二十一);或热甚咳嗽闷乱,三一承气汤(十三)。少阳咳者,小柴胡(九)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喘嗽头疼者,茯苓半夏汤(三十八)。咳嗽者,白虎汤(二十二)加半夏、桔梗。咳嗽不已,人参石膏汤(三十五),或崔宣武人参石膏汤(三十六)。
痰逆咳嗽,半夏橘皮汤(三十七)。汗之后气闷咳嗽,五味子汤(四十四)。
[卷上] 渴
凡口干烦渴者,伤寒汗出而渴者,饮水反吐名曰水逆,俱宜五苓散(二十四)。少阴病二、三日,口燥咽干,三一承气汤(十三)。或里热燥甚,伤寒怫郁留饮不散,烦渴不止则腹高起痛不可忍,但呕冷涎,大渴不能饮,饮亦不能止其渴,喘急闷乱,但欲死者,三一承气汤,下咽立止其渴,有若无病之人,须臾大汗而愈。至此往往多有不利而汗出,亦有药力但随汗之宣通,不利而愈。或汗吐下后,烦渴口干,脉浮大,白虎汤(二十二)加人参;烦躁多渴,凉膈散(二十三)加滑石。
[卷上] 烦躁
伤寒烦躁多渴,凉膈散(二十三)加滑石。中暑、伤寒汗后烦躁,五苓散(二十四)。一切火热狂躁喘满,黄连解毒汤(二十一)。烦躁而渴,白术散(四十二),或加滑石;甚者加姜汁。
[卷上] 懊虚烦不得眠
懊烦心,反复颠倒不得眠者,烦热怫郁于内而气不能宣通也,或胸满结痛,或烦、微汗出、虚烦者,栀子汤(二十八)主之;或气少者,加甘草一钱;或呕者及初误以丸药下者,加生姜半两。
凡懊虚烦者,皆用凉膈散(二十三)甚佳,及宜汤濯手足,使心胸结热宣散而已。心烦腹满,坐卧不安,栀子浓朴汤(三十)主之。或阳明病下之后,躁热而懊者,三一承气汤(十三)。汗后烦躁不得眠,五苓散(二十四)或凉膈散(二十三);口燥呻吟,错语不得眠,五苓散、黄连解毒汤(二十一);烦心者凉膈散。
少阳证,胸中烦而不呕者,小柴胡(九)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主之。
[卷上] 留饮
一切留饮不散,五苓散(二十四)、桂苓甘露饮(三十四)、黄连解毒汤(二十一)、凉膈散(二十三)、白虎汤(二十二)、小陷胸汤(十八)、三一承气汤(十三)选用。伤寒表未罢,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呕,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七)。
[卷上] 痞
伤寒表里俱热,下证未全,法当和解。误下之早,则成痞。心下痞满而不痛,按之虚软者痞。
脉浮而尚恶寒者,表未解也,当先桂枝(二)解表已,而后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三十三)攻痞也;或只用五苓散(二十四)使除表里甚良。或痞恶寒而汗出者;或痞而烦小便不利者;或痞留饮湿热下利者;或已成痞,因其痞满误更下之,其痞转甚,呕哕下利,心烦躁者,无问脉浮、沉,并宜生姜煎汤调下五苓散(二十四)频服之。
或痞不已,则后亦湿热烦满,或谵妄,脉沉无他证者,宜大黄黄连泻心汤(三十三);或小陷胸汤(十八)亦可。下早成痞槟榔散(四十一)。
[卷上] 结胸
结胸之证有三∶不按而痛者名大结胸;按之而痛者名小结胸;心下怔忡,头汗出者名水结胸也。
汗下之后,不大便五、六日,舌干而渴,日脯少有潮热,从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而脉沉紧滑数,或但关脉沉紧者,宜大陷胸汤(十六),或陷胸丸(十七)下之。或脉浮者,表未罢也,不可下,下之则死,宜小陷胸汤(十八)及小柴胡汤(九)之类和解之;表罢者方可下之。或结胸虽脉浮而里热势恶,须可下者,宜三一承气汤(十三),分作三次,约三时许服讫,得利甚良,虽未稍减,脉必沉;病微者,只用三一承气半服,按法而下之;里热甚者,以大陷胸汤(十六)大半服而下之;或但结胸,别无大段热证,但头微汗出,脉沉潜者,水结胸也,通宜大陷胸丸(十七)。小结胸,心下按之而痛,脉浮而滑,别无大段热证;及水结胸者,小陷胸汤(十八)。伤寒下之太早,结胸,黄连解毒汤(二十一)加枳壳。伤寒结胸,虚痞,凉膈散(二十三)加枳壳、桔梗。或但自热结胸者,其胸高起,腹虽不满而但喘急、闷结、谵妄、昏冒,关脉沉数而紧者,用大承气汤(七)加甘遂一钱匕下之。表证罢,热入里,结于胸中,烦满而饥不能食,微厥而脉乍紧者,瓜蒂散吐之(二十六)。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证罢、干呕短气、不恶寒、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者,十枣汤(三十一)。结胸而发黄者,茵陈汤(三十二)、陷胸汤(十六)各半服下之。协热下利不止,更结胸发黄,茵陈汤五分、陷胸汤三分、大承气汤二分下之为佳。脉浮不可下者,小陷胸汤合小柴胡汤(九)。
[卷上] 血证
太阳病日深,表证仍在,循经热蓄于下焦,脉微而沉,不结胸而发狂者,热在下焦,小腹当硬满,小便自利也,血下而愈,宜攻之。或太阳病,身黄、脉沉者,循经而蓄热下焦也,小腹硬、小便不利为无血;小便自利,如狂者,瘀血症;或阳明蓄热内甚而喜忘或狂,大便虽硬而反易,其色黑者,有蓄血也;或无表里证,但发热日深,脉浮者亦可下;或已下后,脉数,胃热消谷善饥,数日不大便,有瘀血也,并宜抵当汤(十九)下之。伤寒有热,小腹满,小便自利者,为有血也,当下,未敢用汤,用抵当丸(二十)最为稳当。太阳病不解而蓄热下焦,先以桂枝解表,已而下血,宜桃仁承气汤(十四)或抵当丸(二十)攻之。伤风,汗、下不解,热郁经络,随气涌泄为衄,或清道闭,流入胃脘,吐出清血及鼻衄,吐血不尽,余血停留以致面黄,大便黑,犀角地黄汤(十五)。
发狂加黄芩、大黄。
[卷上] 谵语
谵语发狂,三一承气汤(十三)合解毒汤(二十一)下之。若伤寒,过经谵语,已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大盒饭硬,而下利、脉和者,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利者,脉当厥,今反和,此为内实,调胃承气汤(十一)或凉膈散(二十三)通用。
[卷上] 发黄
阳明病,表热极甚,烦满热郁,留饮不散,以致湿热相搏而身体发黄,其候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身体发黄,宜茵陈汤(三十二)调下五苓散(二十四);结胸而发黄者,茵陈同陷胸汤(十六)各半下之。或误服热毒丸药下之,反损阴气,遂协热利不止;更或结胸而发黄者,用茵陈汤五分、陷胸汤三分、承气汤(十)一分下之。或两感发黄者,用茵陈汤加黄连解毒汤(二十一)一服急下之。头微汗,小便利而发微黄者,湿热微也,栀子柏皮汤(二十九);发黄甚者,茵陈合三一承气汤(十三)。
[卷上] 发斑
发斑,下证未全,凉膈散(二十三)。未曾下,胃热发斑,白虎汤(二十二)加人参、白术。
阳明胃热发斑,脉沉须下者,三一承气汤(十三)下之。伤寒胃热发斑,凉膈散加滑石调五苓散(二十四)甚妙。伤寒七、八日,发黄有斑,微热、腹满者,或痰实壅上,虽诸承气汤不过者,仲景曰∶寸脉浮滑者可用瓜蒂散(二十六)吐之。
[卷上] 发狂
伤寒,发狂奔走,骂詈不避亲疏,此阳有余、阴不足,三一承气汤(十三)加当归、姜、枣名当归承气汤,以利数行,候微缓以三圣散(二十七)吐之,后用凉膈散(二十三),黄连解毒汤(二十一)调之。谵妄发狂,逾垣上屋,赴井投河,皆为阳热极甚,用三一承气合解毒下之。惊悸癫狂,三一承气汤。发狂极甚,投河入井者,三下不过,不可攻下,盒饭涌之,以瓜蒂散(二十六),吐出痰涎、宿物,一扫而愈,后以甘露饮(三十四)之类调之。
[卷上] 发战
凡热病大汗将出而反寒战者,表之正气与邪气并甚于里,火热亢极而反兼水化制之,反为寒战,脉微欲绝者,三一承气汤(十三)或十枣汤(三十一)下之。凡欲作汗,无问病之微甚,或已经新下者,或下证未全者,但以凉膈散(二十三)调之;甚者黄连解毒汤(二十一)。或下后二、三日,或未经下,腹满烦渴,脉沉实而有里证者,三一承气汤下之,势恶者加黄连解毒汤。或战不快者,或战后汗出不快者,或战数次,经大战而汗不当者,乃并之太甚,而法之不达,通宜三一承气汤,或更加黄连解毒汤下之,以解怫热而开郁结也。
[卷上] 发厥
或发热极甚,而恐承气不能退者;或已下后而热不退者;或蓄热内甚,阳厥极深,以阳气怫郁不能营运于身表四肢,以致通身清冷、痛甚不堪、项背拘急、目青睛疼、昏眩恍惚、咽干或痛、躁渴、虚汗、呕吐、下利、腹满实痛、烦冤闷乱、喘急、郑声、脉虽疾数,以其蓄热极深而脉道不利,反致脉沉细而欲绝,俗未明其造化之理,而反谓其伤寒极阴毒者;或始得之,阳热暴甚而便有此证候者;或两感热势甚者,通宜解毒(二十一)加大承气汤(十)下之,热不退者宜再下之。虽古人云∶三下之而热未退即死矣。然亦有按法以下三、五次,利一、二十行,热方退而得活者,免致不下退其热而必死也。下后热少退而未愈者,黄连解毒汤调之。或失下热极,以致身冷、脉微而昏冒将死者,若急下之,残阴暴绝而死。盖阳气后竭而然也,不下亦死,宜凉膈散(二十三)或黄连解毒汤,或二药合服,或白虎(二十二)合凉膈散,养阴退阳,积热渐以宣散,则心胸温暖,脉渐以生,至于脉复有力,方可以三一承气汤(十三)下之,或解毒加六一散(五十二)调之,愈后宜服退热之药,忌发热诸物。里热脉厥者,宜白虎汤。热极厥深而诸药下毕,竟不能利者,不救必死,黄连解毒汤更加甘遂末一钱匕下之。
[卷上] 循衣摸床
阳明病,脉迟,汗出,不恶寒,身重,短气,狂语如见鬼状,剧者发则不识入,循衣摸床,惕而不安,直视微喘,三一承气汤(十三)。
[卷上] 劳复食复
汗下后,劳复,柴胡饮子(四十七);饮酒复剧,黄连解毒汤(二十一),或双解(五十四)加黄连;在里者,三一承气汤(十三);在表者,益元散(五十二)或双解;半表半里,大柴胡汤(八)、小柴胡汤(九)、凉膈散(二十三)、解毒汤(二十一),随证用之。食复三一承气汤。
伤风之证∶头疼项强,肢节烦疼,或目痛。肌热、干呕、鼻塞、手足温、自汗出、恶风,其脉阳浮而缓、阴浮而弱,此风邪在表。以上伤风之证,皆宜桂枝汤(第二)以解肌。伤风汗出、怕风,而加项强痛者,桂枝葛根汤(第三);伤风反无汗者,虽已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而无里证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服之。不若通用双解散(五十四),免致有桂枝、麻黄之误。伤风自汗,白虎汤(二十二),太阳病无汗而渴者,不可与白虎汤。
[卷上] 伤寒
伤寒之证∶头项病疼、腰脊强、身体拘急、恶寒不烦躁、无自汗,或致头面目疼、肌热鼻干,或胸满而喘、手足指末微厥,脉浮数而紧者,邪在表。以上伤寒之证,皆宜麻黄汤(第一)以发其汗。伤寒冒风,头目痛,四肢拘倦,比金散(四十九)。不若通用天水散(五十二)或双解散(五十四)之类甚佳,无使药不中病而益加害也。白虎合凉膈散(二十三)乃调理伤寒之上药,伤风甚妙。
[卷上] 中暑
中暑之证∶身热头痛、背寒面垢、自汗烦躁、大渴口干、倦怠而身不痛,或时恶寒,或畏日,气脉虚而弱,无问表里,通宜白虎。夏月感冒发热烦渴,五苓散(二十四)、桂苓甘露饮(三十四)、黄连香薷饮(五十五)或双解散(五十四);或里热甚、腹满,而脉沉可下者,大承气汤(十)下之,或三一承气汤(十三)尤妙;半表半里者,小柴胡(九)合凉膈、天水散。
[卷上] 中湿
中湿之证∶一身尽疼,重者发黄、关节烦疼、发热、鼻塞,时或腹满胀大、便利,脉沉而缓。以上中湿之证,先用双解散(五十四)微微汗之,次用五苓散(二十四)或淡渗散(二十五)、桂苓甘露饮(三十四)。曾用甘露饮不愈,却用黄连解毒(二十一)则愈。问∶何也?曰∶若剂生土之甘,此属土,故以火剂燥土,其病则愈。
[卷上] 风寒俱中
风寒俱中之证∶头痛项强、肢体疼、手足温,为中风;反无汗、恶寒、脉浮紧,为伤寒也。
或头项疼、腰脊强、身体拘急、指末微厥、不自汗,为伤寒;反烦躁而脉缓者为伤风也。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伤,则表里热甚者,通宜以大青龙汤(六),或双解散(五十四)最妙。
[卷上] 内外伤寒
始得脉便沉而里病表和者,内伤也;脉浮而表病里和者,外伤也。病在身体四肢,为表病;病在胸腹之内,为里病。内伤通神散(五十一),外伤双解散(五十四),内外一切所伤通圣散(五十三),然不若双解散,以平和为之,三法至神。
[卷上] 一切汗候
风寒暑湿、饥饱劳逸、忧愁思虑、恚恐悲怒;四时中外诸邪所伤,但觉身热头疼、拘倦强痛,无问自汗无汗、憎寒发热、渴与不渴,微、甚;伤寒疫疠、汗病两感、风气杂病,一切旧病发作,三日里外并宜双解散(五十四)。设若感之势甚,本难解者,常服双解散,三两日间,亦渐可减,并无所损。或里热极甚、腹满实痛、烦渴谵妄,须可下者,三一承气汤(十三)为妙。或下后未愈,或下证未全,或大汗前后逆气,或汗后余热不解,或遗热复劳,或染他人病气,汗毒传染,或中瘴气、羊气、牛气,一切秽毒,并漆毒、酒毒、食毒、一切药毒,及坠堕打扑伤损疼痛,或久患风眩头疼、中风偏枯、破伤风、洗头风、风痫病,或妇人产后诸疾,小儿惊风积热、疮疡疹痘,无问日数,但以双解散(五十四)服之,周身中外气血宣通,病皆除愈。然双解乃通仙之药,但除孕妇及产后、月经过多、并泄泻者勿与服之,惟年老人最宜,自有造化于中矣。
[卷上] 传染
凡伤寒疫疠之病,何以别之,盖脉不浮者传染也,设若以热药解表,不惟不解,其病反甚而危殆矣。其治之法∶自汗宜以苍术白虎汤(二十二);无汗宜滑石凉膈散(二十三),散热而愈;其不解者通其表里,微甚,随证治之,而与伤寒之法皆无异也。双解散(五十四)、益元散(五十二),皆为神方。
[卷上] 表证
凡表证脉浮,身体肢节疼痛,恶风、恶寒者,可汗之不可下也。伤寒无汗麻黄汤(一),伤风自汗桂枝汤(二)。一法不问风寒通用双解散(五十四),或天水散(五十二)最妙。
[卷上] 里证
凡里证脉实而不浮,不恶寒及恶风,身不疼,自汗谵语,不大便,或咽干腹满者,可下之不可汗也。以上之证宜小承气汤(十二)、大承气汤(十)、调胃承气汤(十一),选而用之。一法不问风寒暑湿,或表、里两证俱不见,但无表证而有可下者,通用三一承气汤(十三)下之。此药发峻效,使无表热入里,而无结胸及痞之众疾也。或热结极深而诸药数下,毕竟不能利,不救成死者,大承气汤加甘遂一钱匕下之。病在里,脉沉细者,无问风寒暑湿,或表里证俱不见;或内外诸邪所伤,有汗、无汗、心腹痛满、谵妄烦躁、蓄热内盛、但是脉沉者,宜三一承气汤(十三)合解毒汤(二十一)下之。解毒、调胃承气汤,能泻大热。
[卷上] 表里证
表里俱见之证∶或半在表,或半在里之证者,谓前表里二证,病在相参。有欲汗之而有里病,欲下之而表病未解;汗之不可,吐之又不可,法当和解。伤风,白虎汤(二十二);伤寒、中风或两感,小柴胡汤(九)。一法不问风寒暑湿,用凉膈散(二十三)、天水散(五十二)二药合一服,用煎解之。
或表热多,里热少,天水一,凉膈半;或里热多,表热少,凉膈一,天水半;表热极,里有微热,身疼头痛,或眩或呕,不可汗吐下者,天水、凉膈散合和解之。解之又不能退其热者,用黄连解毒汤;表里之热俱微者,五苓散(二十四);表里之热俱盛者,大柴胡汤(八)微下之,更甚者大柴胡合大承气汤(十)下之,双除表里之热。服双解散(五十四)之后若不解,病已传变,后三日在里,法当下之。殊不知下之太早,则表热乘虚而入里,遂成结胸、虚痞、懊、发黄之证,轻者必危,危者必死,但宜平和之药,宣散其表,和解其里,病势或有汗而愈,或无汗气和而愈。用小柴胡(九)、凉膈(二十三)、天水(五十二),合和主之。病在半表半里,用小柴胡,凉膈散合和而解之,或小柴胡合解毒汤(二十一)。如服,热势未退者,大柴胡(八)合三一承气汤(十三)。表里俱微,半表半里,若里微者宜大柴胡(八)合黄连解毒汤(二十一)合服。诸小柴胡汤证后病不解,表里热势更甚,而心下急郁微烦;或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不利;或阳明病多汗;或少阴病下利清水,心下痛而口干;或太阴病腹满而痛;或无表里证但发热,七、八日,虽脉浮而数,而脉在肌肉实数而滑者,并宜大柴胡汤(八)。病至七、八日,里热已甚,表渐微,脉虽浮数,用三一承气汤(十三)合解毒下之。下证未全,不可下者,用白虎汤(二十二)或人参石膏汤(三十五)。脉洪、躁,里有微热,不可汗者,用黄连解毒汤(二十一)。
[卷上] 汗后不解
凡是表证法当汗之,根据法汗之,其病又不解。汗后不解,其证前后别无异证者,通宜凉膈散(二十三)调之,以退其热,无使热甚危极也。除此之外,远胜小柴胡汤。两感至此而已,汗后余热用益元散(五十二)、或小柴胡汤(九)、崔宣武人参石膏汤(三十六)。伤寒大发汗,汗出不解,反无汗,脉尚浮者,苍术白虎汤(二十三)解之。伤寒用桂枝汤发汗后半日许,复热烦,脉浮者,再宜桂枝汤(二);汗后不解,下证未全者,白虎汤(二十三);汗后烦躁不得眠,微热而渴,五苓散(二十四);汗后不解,里外有热,口干烦渴,柴胡饮子(四十七);解表之后尚未愈者,解毒(二十一)、凉膈(二十三)、天水散(五十二),能调顺阴阳,洗涤脏腑。
[卷上] 下后不解
凡是里证法当下之,根据法下之,其病又不解。或大下后,或再三下后,热势尚甚而不退,本气虚损而不能实,拟更下之,恐下脱而立死,不下之则热极而死,寒凉诸药不能退其热势之甚者;或湿热内余,下利不止,热不退者;或因大下后,湿热利不止而热不退,脉弱气虚不可更下者;或诸湿热内余,小便赤涩,大便溏泄,频并少腹而急痛者,必欲作痢也,通宜黄连解毒汤(二十一)以解之。
伤寒下之太过,胃中无热,饮水无力,白术散(四十二)。又有大下之后,其热不退,再三下之热愈甚,若下之不止,其人脉微气虚,气弱不加,以法无可生之理。至此下之亦死、不下亦死,但用凉膈(二十一)合解毒汤(二十三)调之,阳热退除,阴脉渐生,为之妙法。下之前后无问日数,余热不解,小柴胡汤(九)。汗下后胃虚,大橘皮汤(三十九)。汗下后胸膈满闷,赤茯苓汤(四十)。
[卷上] 在上涌之
诸病在膈者,当用瓜蒂散(二十六)吐之。或表证罢,邪热入里,结于胸中,烦满而饥不能食,四肢微厥而脉乍急者,宜瓜蒂散吐之。伤寒头疼久不愈,令人丧明,以胸膈有宿痰故也,当先涌之,次以白虎汤(二十二)加减。
[卷上] 在下泄之
诸病蓄热下焦,则承气、抵当之类,泄之而可也。
[卷上] 合病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燥面垢,谵语遗尿,如误发汗则谵语益甚,下之则便厥,额上汗出,后必发黄,白虎汤(二十二)。
[卷上] 两感
两感谓一日太阳、少阴两症俱见,二日阳明与太阴俱病,三日少阳与厥阴俱病,前六经之证是也。小柴胡汤(九)、凉膈散(二十三)、五苓散(二十四)、天水散(五十二)、通圣散(五十三)、双解散(五十四)、大柴胡汤(八),可选用之。热势甚,欲可下者,三一承气汤(十三),或解毒(二十一)合承气汤。
[卷上] 病
之为病∶发热腹满,口噤头摇,螈不语,项强背直,腰身反强。或目痛,或目赤,或目闭,或反目,或足温,或妄行,其脉沉弦而迟,或带紧者,无汗曰刚;有汗曰柔。通宜三一承气汤(十三)合解毒(二十一)下之。
[卷上] 头疼
头疼之证,无问风寒暑湿杂病,自汗头疼,俱宜白虎汤(二十二),或加川芎、荆芥尤妙。头疼久不愈,必致丧明,宜先涌痰,次用白虎加减。风眩痰逆、喘嗽头疼,茯苓半夏汤(三十八),头疼、肢体痛,黄连解毒汤(二十一);头疼、口干,桂苓甘露饮(三十四),风疾喘嗽头疼,白虎(二十二)、半夏橘皮汤(三十七),风热头疼,心烦昏愦,人参石膏汤(三十五),伤寒壮热头疼,不卧散(四十五)。
[卷上] 身疼
身疼之证,无问风寒,双解散(五十四)。表热甚,头项肢体疼痛,黄连解毒汤(二十一)。伤寒瘟疫,遍身疼痛,少力,头旋,腰脚麻重,呕哕、壮热、减食,三一承气(十三)减硝加贯众、紫河车,入金银煎,名银煎散。中湿一身尽痛,五苓散(二十四)。
[卷上] 腹胀满痛
腹胀满,脉沉者,以三一承气汤(十三)合解毒(二十一)下之。诸腹满实痛、烦渴谵妄、脉实数而沉者,无问日数,三一承气汤。少阳证,腹中痛者,小柴胡(九)去黄芩加芍药汤。少阳证,胁下痞硬者,小柴胡去枣子加牡蛎。太阴证,腹满时痛,桂枝(二)加芍药;痛甚桂枝加大黄。
[卷上] 往来寒热
往来寒热属少阳,一日二、三作,来往无期,用小柴胡汤(九)主之。
[卷上] 潮热
潮热属阳明,一日一发,日晡而作也。阳明里热极甚,或吐下后不解大便五、六日至十余日,日晡潮热,心胸烦热而懊,如疟状,脉沉实者,三一承气汤(十三)。阳明、少阳合病,下利,日晡发热如疟者,大柴胡汤(八)。通宜三一承气(十三)合解毒(二十一)。
[卷上] 自汗
自汗者,不发表解肌自出汗也,伤风自汗也。伤风自汗,桂枝汤。伤寒自汗,脉沉数而实,表里俱热者,三阳合病自汗者,厥逆自汗者,头疼自汗者,伤寒自汗未解半入于里者,中暑自汗脉虚者,俱宜白虎汤(二十二)。伤寒寝汗不止,白虎汤加麻黄根、浮麦。伤寒汗下后,自汗、脉虚、热不已,白虎加人参、苍术服之,汗止身凉,通仙之法也。
中暑自汗,白虎汤,后以澹渗汤(二十五)调之。自汗多崔宣武人参石膏汤(三十六)。
[卷上] 自利并误下
自利者,不经下药攻里而自利也。脉浮表不解自利,或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二十四)。一切泻痢间作,桂苓甘露饮(三十四)。温湿内甚而作痢者,黄连解毒汤(二十一)。或自利清水,色钝青,心下痞痛。口燥者,皆湿热相搏于肠胃之内而成,三一承气汤(十三)。当汗而反下,及不成结胸而但下利清谷不化,表证在,表热里寒也,急以四逆汤(四十三)温里;利止里和,急以桂枝解表。或用巴豆热药下之而协热利不止,皆宜五苓散止利兼解表。
[卷上] 小便不利
小便不利者,小便难而赤涩也。中暑并伤寒大发汗后,胃中干、烦躁不得眠、脉浮、小便不利、微热烦渴者;口干烦渴,小便不利者;小便赤涩,通宜五苓散(二十四)、桂苓甘露饮(三十四)主之。
[卷上] 呕吐
凡呕吐者,火性上炎也,无问表里,通宜凉膈散(二十三)。伤寒杂病,一切呕吐,调胃承气汤(十一)。烦闷干呕,黄连解毒汤(二十一)。呕吐烦渴者,桂苓甘露饮(三十四)、五苓散(二十四)。
眩、咳呕者,白虎(二十二)加半夏、橘皮。伤寒呕吐,四肢厥逆清冷,调胃散(五十)。湿温内甚,恶心呕吐者,白虎合解毒汤。
[卷上] 吐泻
吐泻者,上吐下泻,亦名霍乱也。一切吐泻霍乱,通宜五苓散(二十四)、益元散(五十二)、白术散(四十二)。吐泻霍乱烦渴,并中外诸邪所伤而吐泻腹满痛闷者,并皆桂苓甘露饮(三十四)、澹渗汤(二十五)。
[卷上] 喘嗽
大热喘嗽而满者,黄连解毒汤(二十一);或热甚咳嗽闷乱,三一承气汤(十三)。少阳咳者,小柴胡(九)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喘嗽头疼者,茯苓半夏汤(三十八)。咳嗽者,白虎汤(二十二)加半夏、桔梗。咳嗽不已,人参石膏汤(三十五),或崔宣武人参石膏汤(三十六)。
痰逆咳嗽,半夏橘皮汤(三十七)。汗之后气闷咳嗽,五味子汤(四十四)。
[卷上] 渴
凡口干烦渴者,伤寒汗出而渴者,饮水反吐名曰水逆,俱宜五苓散(二十四)。少阴病二、三日,口燥咽干,三一承气汤(十三)。或里热燥甚,伤寒怫郁留饮不散,烦渴不止则腹高起痛不可忍,但呕冷涎,大渴不能饮,饮亦不能止其渴,喘急闷乱,但欲死者,三一承气汤,下咽立止其渴,有若无病之人,须臾大汗而愈。至此往往多有不利而汗出,亦有药力但随汗之宣通,不利而愈。或汗吐下后,烦渴口干,脉浮大,白虎汤(二十二)加人参;烦躁多渴,凉膈散(二十三)加滑石。
[卷上] 烦躁
伤寒烦躁多渴,凉膈散(二十三)加滑石。中暑、伤寒汗后烦躁,五苓散(二十四)。一切火热狂躁喘满,黄连解毒汤(二十一)。烦躁而渴,白术散(四十二),或加滑石;甚者加姜汁。
[卷上] 懊虚烦不得眠
懊烦心,反复颠倒不得眠者,烦热怫郁于内而气不能宣通也,或胸满结痛,或烦、微汗出、虚烦者,栀子汤(二十八)主之;或气少者,加甘草一钱;或呕者及初误以丸药下者,加生姜半两。
凡懊虚烦者,皆用凉膈散(二十三)甚佳,及宜汤濯手足,使心胸结热宣散而已。心烦腹满,坐卧不安,栀子浓朴汤(三十)主之。或阳明病下之后,躁热而懊者,三一承气汤(十三)。汗后烦躁不得眠,五苓散(二十四)或凉膈散(二十三);口燥呻吟,错语不得眠,五苓散、黄连解毒汤(二十一);烦心者凉膈散。
少阳证,胸中烦而不呕者,小柴胡(九)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主之。
[卷上] 留饮
一切留饮不散,五苓散(二十四)、桂苓甘露饮(三十四)、黄连解毒汤(二十一)、凉膈散(二十三)、白虎汤(二十二)、小陷胸汤(十八)、三一承气汤(十三)选用。伤寒表未罢,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呕,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七)。
[卷上] 痞
伤寒表里俱热,下证未全,法当和解。误下之早,则成痞。心下痞满而不痛,按之虚软者痞。
脉浮而尚恶寒者,表未解也,当先桂枝(二)解表已,而后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三十三)攻痞也;或只用五苓散(二十四)使除表里甚良。或痞恶寒而汗出者;或痞而烦小便不利者;或痞留饮湿热下利者;或已成痞,因其痞满误更下之,其痞转甚,呕哕下利,心烦躁者,无问脉浮、沉,并宜生姜煎汤调下五苓散(二十四)频服之。
或痞不已,则后亦湿热烦满,或谵妄,脉沉无他证者,宜大黄黄连泻心汤(三十三);或小陷胸汤(十八)亦可。下早成痞槟榔散(四十一)。
[卷上] 结胸
结胸之证有三∶不按而痛者名大结胸;按之而痛者名小结胸;心下怔忡,头汗出者名水结胸也。
汗下之后,不大便五、六日,舌干而渴,日脯少有潮热,从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而脉沉紧滑数,或但关脉沉紧者,宜大陷胸汤(十六),或陷胸丸(十七)下之。或脉浮者,表未罢也,不可下,下之则死,宜小陷胸汤(十八)及小柴胡汤(九)之类和解之;表罢者方可下之。或结胸虽脉浮而里热势恶,须可下者,宜三一承气汤(十三),分作三次,约三时许服讫,得利甚良,虽未稍减,脉必沉;病微者,只用三一承气半服,按法而下之;里热甚者,以大陷胸汤(十六)大半服而下之;或但结胸,别无大段热证,但头微汗出,脉沉潜者,水结胸也,通宜大陷胸丸(十七)。小结胸,心下按之而痛,脉浮而滑,别无大段热证;及水结胸者,小陷胸汤(十八)。伤寒下之太早,结胸,黄连解毒汤(二十一)加枳壳。伤寒结胸,虚痞,凉膈散(二十三)加枳壳、桔梗。或但自热结胸者,其胸高起,腹虽不满而但喘急、闷结、谵妄、昏冒,关脉沉数而紧者,用大承气汤(七)加甘遂一钱匕下之。表证罢,热入里,结于胸中,烦满而饥不能食,微厥而脉乍紧者,瓜蒂散吐之(二十六)。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证罢、干呕短气、不恶寒、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者,十枣汤(三十一)。结胸而发黄者,茵陈汤(三十二)、陷胸汤(十六)各半服下之。协热下利不止,更结胸发黄,茵陈汤五分、陷胸汤三分、大承气汤二分下之为佳。脉浮不可下者,小陷胸汤合小柴胡汤(九)。
[卷上] 血证
太阳病日深,表证仍在,循经热蓄于下焦,脉微而沉,不结胸而发狂者,热在下焦,小腹当硬满,小便自利也,血下而愈,宜攻之。或太阳病,身黄、脉沉者,循经而蓄热下焦也,小腹硬、小便不利为无血;小便自利,如狂者,瘀血症;或阳明蓄热内甚而喜忘或狂,大便虽硬而反易,其色黑者,有蓄血也;或无表里证,但发热日深,脉浮者亦可下;或已下后,脉数,胃热消谷善饥,数日不大便,有瘀血也,并宜抵当汤(十九)下之。伤寒有热,小腹满,小便自利者,为有血也,当下,未敢用汤,用抵当丸(二十)最为稳当。太阳病不解而蓄热下焦,先以桂枝解表,已而下血,宜桃仁承气汤(十四)或抵当丸(二十)攻之。伤风,汗、下不解,热郁经络,随气涌泄为衄,或清道闭,流入胃脘,吐出清血及鼻衄,吐血不尽,余血停留以致面黄,大便黑,犀角地黄汤(十五)。
发狂加黄芩、大黄。
[卷上] 谵语
谵语发狂,三一承气汤(十三)合解毒汤(二十一)下之。若伤寒,过经谵语,已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大盒饭硬,而下利、脉和者,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利者,脉当厥,今反和,此为内实,调胃承气汤(十一)或凉膈散(二十三)通用。
[卷上] 发黄
阳明病,表热极甚,烦满热郁,留饮不散,以致湿热相搏而身体发黄,其候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身体发黄,宜茵陈汤(三十二)调下五苓散(二十四);结胸而发黄者,茵陈同陷胸汤(十六)各半下之。或误服热毒丸药下之,反损阴气,遂协热利不止;更或结胸而发黄者,用茵陈汤五分、陷胸汤三分、承气汤(十)一分下之。或两感发黄者,用茵陈汤加黄连解毒汤(二十一)一服急下之。头微汗,小便利而发微黄者,湿热微也,栀子柏皮汤(二十九);发黄甚者,茵陈合三一承气汤(十三)。
[卷上] 发斑
发斑,下证未全,凉膈散(二十三)。未曾下,胃热发斑,白虎汤(二十二)加人参、白术。
阳明胃热发斑,脉沉须下者,三一承气汤(十三)下之。伤寒胃热发斑,凉膈散加滑石调五苓散(二十四)甚妙。伤寒七、八日,发黄有斑,微热、腹满者,或痰实壅上,虽诸承气汤不过者,仲景曰∶寸脉浮滑者可用瓜蒂散(二十六)吐之。
[卷上] 发狂
伤寒,发狂奔走,骂詈不避亲疏,此阳有余、阴不足,三一承气汤(十三)加当归、姜、枣名当归承气汤,以利数行,候微缓以三圣散(二十七)吐之,后用凉膈散(二十三),黄连解毒汤(二十一)调之。谵妄发狂,逾垣上屋,赴井投河,皆为阳热极甚,用三一承气合解毒下之。惊悸癫狂,三一承气汤。发狂极甚,投河入井者,三下不过,不可攻下,盒饭涌之,以瓜蒂散(二十六),吐出痰涎、宿物,一扫而愈,后以甘露饮(三十四)之类调之。
[卷上] 发战
凡热病大汗将出而反寒战者,表之正气与邪气并甚于里,火热亢极而反兼水化制之,反为寒战,脉微欲绝者,三一承气汤(十三)或十枣汤(三十一)下之。凡欲作汗,无问病之微甚,或已经新下者,或下证未全者,但以凉膈散(二十三)调之;甚者黄连解毒汤(二十一)。或下后二、三日,或未经下,腹满烦渴,脉沉实而有里证者,三一承气汤下之,势恶者加黄连解毒汤。或战不快者,或战后汗出不快者,或战数次,经大战而汗不当者,乃并之太甚,而法之不达,通宜三一承气汤,或更加黄连解毒汤下之,以解怫热而开郁结也。
[卷上] 发厥
或发热极甚,而恐承气不能退者;或已下后而热不退者;或蓄热内甚,阳厥极深,以阳气怫郁不能营运于身表四肢,以致通身清冷、痛甚不堪、项背拘急、目青睛疼、昏眩恍惚、咽干或痛、躁渴、虚汗、呕吐、下利、腹满实痛、烦冤闷乱、喘急、郑声、脉虽疾数,以其蓄热极深而脉道不利,反致脉沉细而欲绝,俗未明其造化之理,而反谓其伤寒极阴毒者;或始得之,阳热暴甚而便有此证候者;或两感热势甚者,通宜解毒(二十一)加大承气汤(十)下之,热不退者宜再下之。虽古人云∶三下之而热未退即死矣。然亦有按法以下三、五次,利一、二十行,热方退而得活者,免致不下退其热而必死也。下后热少退而未愈者,黄连解毒汤调之。或失下热极,以致身冷、脉微而昏冒将死者,若急下之,残阴暴绝而死。盖阳气后竭而然也,不下亦死,宜凉膈散(二十三)或黄连解毒汤,或二药合服,或白虎(二十二)合凉膈散,养阴退阳,积热渐以宣散,则心胸温暖,脉渐以生,至于脉复有力,方可以三一承气汤(十三)下之,或解毒加六一散(五十二)调之,愈后宜服退热之药,忌发热诸物。里热脉厥者,宜白虎汤。热极厥深而诸药下毕,竟不能利者,不救必死,黄连解毒汤更加甘遂末一钱匕下之。
[卷上] 循衣摸床
阳明病,脉迟,汗出,不恶寒,身重,短气,狂语如见鬼状,剧者发则不识入,循衣摸床,惕而不安,直视微喘,三一承气汤(十三)。
[卷上] 劳复食复
汗下后,劳复,柴胡饮子(四十七);饮酒复剧,黄连解毒汤(二十一),或双解(五十四)加黄连;在里者,三一承气汤(十三);在表者,益元散(五十二)或双解;半表半里,大柴胡汤(八)、小柴胡汤(九)、凉膈散(二十三)、解毒汤(二十一),随证用之。食复三一承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