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四

伤寒百证歌 作者:


  [卷四] 第六十一证·惊惕歌
  伤寒何故生惊惕。吐下温针或火力。(或因吐下。或因温针。或因火劫。)下之谵语牡蛎汤。(仲景云。伤寒八九日。

  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痛。不可转侧者。柴胡牡蛎龙骨汤主之。)妄用温针于理逆。(仲景云。太阳伤寒。加温针必惊也。)风温被火多(尺世切。亦作螈。)。(。子用切。仲景云。风温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阳明被火汗流出(仲景云。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发热。

  汗出不恶寒。加温针者。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脉浮火劫必亡阳。(仲景云。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三者不同同此疾。少阳中风耳无闻。吐下悸惊常惕惕。(仲景云。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不烦。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卷四] 第六十二证·心悸歌

  伤寒心悸有多端。大抵三阳不一般。(仲景云。悸证有八九皆属三阳。)太阳便利多饮水。(仲景云。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阳明烦呕小便难。(仲景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多热。心下悸。小便不利。心烦喜呕者。小柴胡汤主之。)少阳吐下仍虚悸。(仲景云。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胃中满而烦。

  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误下烦时胃内干。(仲景云。伤寒。其脉弦细。胁痛发热。此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为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也。)脉来结代炙甘草。(仲景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方第三十九。)小建中行三日间。(仲景云。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者。小建中汤。)汗过自冒桂甘证。肉真武定须安。(此二证。自汗过而悸也。仲景云。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方第二十七。又云。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方第四十二。)

  [卷四] 第六十三证·冒闷歌

  二阳并病必须冒。宜刺大椎当慎表。(仲景云。太阳少阳并病。头痛或眩冒时。如结胸痞硬。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下利面赤脉沉迟。汗出中心常郁懊。(仲景云。下利脉沉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

  必郁冒汗出。)吐下汗后或动经。(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气上冲咽喉。郁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汲水灌身那得好。(仲景云。荣卫中风。医为大热。解肌发汗。热不止。又汲水灌其身。栗栗振寒。则以重被覆之。故汗出而冒烦。)汗下表里已先虚。汗出表和痊可保。(仲景云。太阳病下之而愈。先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必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

  [卷四] 第六十四证·干呕歌

  阳明胃络从头走。气上逆行须便呕。(呕者胃不和也。胃之络从头走足。今气上行而逆。故呕也。)阳明多呕小柴胡。

  (仲景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小柴胡汤。)胸中有热黄连候。(仲景云。伤寒。

  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第二十五。)水停心下茯苓甘。(发汗吐下后。心下逆。满者。

  茯苓甘草汤。又方。心下有水气。干呕者。小青龙汤主之。)先呕后渴五苓救。(仲景云。呕而渴者。五苓散主之。)汗后余热竹叶汤。(汗后虚烦呕逆者。竹叶汤或橘皮汤。)烦虚栀子豉汤授。(烦虚者。栀子豉汤主之。得吐勿服。余者呕而有脓者。不可治呕。脓尽乃愈。)又有少阴呕证存。真武汤中加减否。(仲景云。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

  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而利。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自利。或下利。或呕者。玄武汤主之。论中有加减之法。)

  [卷四] 第六十五证·吐逆歌

  吐有冷热两证异。内脉外形当仔细。(吐有胃冷。有胃热者。当以内脉外形辨之。)烦渴脉数手心热。此是胃热之所致。(孙尚云。脉来数。手心热。烦渴者。胃热也。竹茹汤证。)曾经汗下关脉迟。胃中虚冷理中治。(肝脉迟。胃虚也。

  理中丸及汤主之。)膈上寒痰四逆汤。(仲景云。若膈上有寒。欲干呕者。不可吐。当温之。宜四逆汤。)汗后虚烦竹叶已。

  (汗后虚烦呕吐者。竹叶并橘皮汤证。)少阴欲吐复不吐。必竟吐之当审记。(仲景云。少阴病。其人饮食入。则心中温温欲吐。复不得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此胃中实也。不可下。当吐之。)

  [卷四] 第六十六证·霍乱歌

  呕吐而利名霍乱。(仲景云。病有霍乱者。何也。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四肢逆冷诚斯患。寒多不饮理中丸。

  热多而渴五苓散。(仲景云。霍乱而头痛发热。身体疼痛。热多。欲饮水。五苓散。寒多不饮水者。理中丸主之。又云。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四逆汤主之。)暑月忽然心撮痛。两脚转筋多冷汗。上吐下利并躁烦。水沉香薷煎数盏。(暑月阴阳不和。清浊相干。食饮饫饱。伤于脾胃。而又取凉就冷。阴阳交错。变成吐利。三焦溷乱。腹中撮痛。大渴而烦。两脚转筋者。当用香薷散主之。)

  [卷四] 第六十七证·头疼歌

  三阳往往病头疼。随证医治(平声。)各异能。(三阳经络上至于头。三阴至胸中而还。故三阳之邪至头。必头疼也。)太阳身热麻黄证。(仲景云。太阳病头疼发热。身疼。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无热阳明胃气蒸。(仲景云。阳明病。

  手足若厥者。其人头必痛。若不呕不饮。手足不厥者。其头不痛。)少阳受病脉弦细。小柴胡证自分明。(仲景云。伤寒。

  其脉弦细。头痛发热。此为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则谵语为属胃。胃和则愈。不和则烦而悸。)三阴太少无头痛。为是厥阴之证形。(三阴之中。太阴少阴无头痛。惟厥阴有也。)非时忽有首疾。(音消。出周礼。)必是停痰湿气并。(停痰湿气。亦令人头痛。)

  [卷四] 第六十八证·胁痛歌

  少阳胆经循胁过。邪入此证痛无那。(那音糯。仲景云。少阳经络。循胁贯耳。因邪在此。则胁痛而耳聋。)心下坚满引胁痛。十枣医治定须可。(仲景云。太阳中风。吐下呕。头痛。心下痞。坚、满、引胁下痛。表解里未和者。十枣汤主之。)阳明坚满大便结。项强不食并潮热。因而转入少阳经。唯小柴胡汤紧切。(仲景云。阳明病。不大便。胁下坚满。

  舌上有苔者。可与小柴胡汤。又云。项强胁下满者。可与小柴胡汤。又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默默不欲食。小柴胡汤主之。又云。阳明病不解。转入少阳。胁下坚满。干呕者。小柴胡汤主之。)病患痞积贯脐旁。痛引阴筋名脏结。(仲景云。病者。胁下痛。素有痞积。在脐旁痛。引小腹入阴筋者。名脏结。)

  [卷四] 第六十九证·腹痛歌

  腹痛有实亦有虚。要观证与脉何如。尺脉带弦并泄利。阳明虚痛建中须。(仲景云。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关脉若实大便秘。更加腹满实中居。(仲景云。病患不大便。绕脐腹痛。烦躁。发作有时。为有燥屎。)阴证腹痛四逆散。(仲景云。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又云。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脉微欲绝。脉不出。或腹痛。通脉四逆汤主之。又云。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真武汤主之。)下之腹痛桂枝祛。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腹满时痛。属太阴。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加大黄汤也。胃中有邪胸中热。呕吐黄连汤可除。(仲景云。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

  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卷四] 第七十证·咽痛歌

  咽痛阴阳各异宜。要须脉证两参之。脉浮而数吐脓血。此是阳毒之所为。(伤寒。脉浮数而大。唾脓血。千金。外台有乌扇膏治之。)脉沉兼细手足冷。或加吐利少阴兮。(仲景云。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冷。)少阴阴阳脉俱紧。亡阳汗出要医治。(仲景云。其脉。阴阳俱紧。而反汗出。必亡阳。病属少阴。)又有伏气之为病。非常寒冷着人肌。咽喉先痛次下利。作肾伤寒方可医。(仲景云。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

  当喉中痛。似伤寒。非喉痹也。病患云。实喉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

  [卷四] 第七十一证·咳嗽歌

  咳嗽三经要辨明。太阳阳明与少阴。太阳停水青龙候。(仲景小青龙二证。皆云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者。小青龙汤主之。又云。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者。小青龙汤。)小柴治咳值千金。(仲景云。中风七八日。心下悸。小便不利。

  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阳明能食咽必痛。咳时头痛定难禁。(仲景金匮云。冬阳明。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者。其人咽必痛。不咳者。咽不痛。又云。冬阳明。反无汗。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其人头必痛。

  若不呕不咳。手足不厥者。头不痛。)少阴烦渴猪苓治。泄利须还四逆灵。(仲景云。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

  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又云。少阴四逆。其人或咳。小便不利。腹中痛泄利者。四逆汤。)忽然水气因生咳。真武汤功效最深。(仲景云。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而利。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

  或小便自利。或下利。或呕。玄武汤主之。)

  [卷四] 第七十二证·遗尿歌

  风温被下必失溲。鼾睡难言自汗流。(仲景云。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三阳合病身体重。不觉遗尿也可忧。(仲景云。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

  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厥冷。自汗宜白虎汤主之。)下焦不归亦遗溺。三者根据方病可瘳。(仲景云。下焦不归其部。则遗溲已上三证。随证治之可愈。)忽然直视并狂语。肾绝如何得久留。(仲景云。

  溲便遗失。狂言。反目直视者。此为肾绝也。)

  [卷四] 第七十三证·腹满歌

  太阴腹满必时痛。(仲景云。太阴之为病。腹满吐食不下。下之甚。腹满时痛。)合病腹满身体重。(仲景云。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阳明腹满口苦干。微喘小柴胡可用。(仲景云。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脉浮而紧。下之。则腹满而小便难也。)谷疸之时且调胃。(仲景云。阳明病。脉迟欲成谷疸。下之则腹满。)潮热更兼便不利。勿令大下使之虚。微和胃腑宜承气。(仲景云。阳明脉迟。腹满而喘。有潮热。小承气汤主之。又云。腹大满而不大便者。小承气。微和其胃气。勿令大下。)下后心烦而腹满。栀子浓朴汤宜尔。(仲景云。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浓朴汤。)汗后浓朴最为佳。(仲景。发汗后腹胀者。浓朴五物汤。)吐后小承当审谛。(仲景云。伤寒吐后腹满者。小承气汤主之。此一证当仔细辨之。)太阴桂枝芍药汤。大实大黄汤可治。(仲景云。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腹满时痛属太阴。桂枝芍药汤。大实痛。则用大黄汤主之。)

  [卷四] 第七十四证·蛔厥歌

  胃冷仍加发汗重。因成蛔厥吐长虫。病源本属厥阴证。宜用乌梅与理中。(仲景云。蛔厥者。其人当吐。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须臾得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必出。其人当自吐蛔。乌梅丸理中丸主之。)

  [卷四] 第七十五证·自汗歌

  伤寒自汗证有九。卫不和兮桂枝候。(仲景云。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风温风湿及伤风。(仲景云。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此风温自汗也。仲景云。湿家之为病。其人头汗出。背强。欲得覆被向火。又云。额上汗出。微喘。此风湿自汗也。仲景云。太阳中风。阴弱者汗自出。此伤风自汗也。)中暑亡阳柔有。(仲景云。太阳中者。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此中暑自汗也。

  仲景云。伤寒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桂枝加附子人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又云。

  脉阴阳俱紧。而反汗出。为亡阳。属少阴。此亡阳自汗也。仲景云。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名曰柔。此柔自汗出。)霍乱下利四肢逆。(仲景云。霍乱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四逆汤主之。)阳明多汗津液漏。

  (仲景云。阳明病。阳脉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汗多者太过。太过者阳积于内。亡津液。大便因坚也。)少阴无汗或有之。额上手背时时透。(仲景云。阴不得有汗。故知非少阴也。少阴有汗但额上手背有耳。朱蒂伤寒阴证。诀云。阴病。

  额上手背皆有冷汗。三二日中尚可行。)随证治疗莫令差。更看病形深体究。

  [卷四] 第七十六证·头汗歌

  病患里虚而表实。玄府不开腠理密。无能作汗润皮肤。阳气上行头上出。津液既竭五内干。误下重虚成大疾。(病患表实。玄府不开。汗不能浃于周身。故上腾而发于颈额也。汗既出多。五脏津液寡少。又重责之以汗。必成大疾。)头有汗兮多涂径。剂颈而还发黄病。(仲景云。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多必发黄。)往来寒热表未解。(仲景云。伤寒五六日。其人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微满硬。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而烦。此为未解。小柴胡汤桂枝汤。)手足冷时非阴证。(仲景云。伤寒七八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坚。其脉细。此为阳微结。有表复有里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肝乘肺部刺期门。(仲景云。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其人大渴欲饮酢浆。其腹必满。身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名曰横。当刺期门。期门穴在乳下。)心中懊栀子应。(仲景云。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若饥不能食。但头有汗出者。宜用栀子汤主之。)膈间坚满茯苓汤。六者看详宜审订。

  [卷四] 第七十七证·欲得汗歌

  阳加于阴有汗期。过关之脉要须知。(素问云。阳加于阴。谓之有汗。俗谓过关之脉也。)有时两手忽无脉。恰似重阴欲雨时。(有时一手无脉。或两手无脉者。有汗证也。)病患本虚必发颤。不虚得汗颤何为。不颤不汗自然解。阳阴和顺更何疑。先曾吐下并亡血。内无津液故如斯。(仲景云。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

  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当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止爱周身润。来时最忌水淋漓。(凡得汗欲令手足皆周。一时益佳。但不欲流离。)汗出如油是恶证。忽加喘急病倾危。(仲景云。汗出如油喘而不休。此为命绝也。)停痰癖皆隔汗。先须荡涤要医治。(伤寒最怕先有宿患。如痰饮癖块。皆能隔汗。不能得。先开达管道。经络通为佳。)水升火降阴阳合。大汗来时命得回。(肾水升。心火降。坎离得交。阴阳合和。

  必大汗至矣。)

  [卷四] 第七十八证·舌上苔歌

  阴阳俱紧鼻出涕。舌上苔滑勿妄治。蜷卧恶寒多呕痰。腹内痛者须成利。(仲景云。脉阴阳俱紧。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至七八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七八日以上。

  反大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阳明湿痹并脏结。色白苔滑多在舌。(二证见下文。)脏结无阳不可攻。(仲景云。脏结者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滑苔者。不可攻。)湿痹丹田应有热。(仲景云。湿痹之候。舌上有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湿痹中湿也。)阳明懊胁下坚。栀子柴胡不徒设。(阳明有二证。仲景云。阳明。心中懊舌上苔者。栀子汤主之。又云。阳明病。胁下坚满。不大便而呕。舌上苔者。可与柴胡汤。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则解。)

  [卷四] 第七十九证·下脓血歌

  伤寒表实里还虚。热气乘虚肠里居。下利脓血赤黄汁。或如鱼脑状难拘。(病源。伤寒病。苦表实里虚。热气乘虚入于肠胃。则下赤黄汁。若湿毒瓦斯盛。则腹痛壮热。下脓血如鱼脑或如烂肉汁。)太阳下之脉浮滑。定知便血色殷(于闲切。)如。(仲景云。太阳下之。其脉浮而滑者。必下血。)阳明下血而谵语。热入血室病难除。(仲景云。阳明病下血而谵语者。

  必为热入血室。头汗出者。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然汗出则愈。)少阴脓血桃花证。不尔刺之邪可祛。(仲景云。

  少阴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又云。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下利脉浮尺中涩。或者发厥热如初。二证皆圊脓血利。悉见长沙仲景书。(仲景云。一证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四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六日热不除。必清脓血。又一证云。下利脉又浮数。尺中自涩。其人必圊脓血。)

  [卷四] 第八十证·昼夜偏剧歌

  卫气循环不暂停。昼则行阳夜在阴。卫独留阳阳跷盛。阳盛阴虚夜不宁。忽若留阴阴跷满。阴满阳虚昼却争。(黄帝针经云。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满则阳跷盛而不得入于阴。

  阴气虚则夜不得宁也。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盛。阴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阳气虚。故昼则争而不安。)暮谵昼了阴虚证。昼躁阳虚夜气清。(仲景云。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则明了。暮则谵语。为热入血室。

  又云。下之后。复发汗。昼则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里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热入血室。以阴虚而邪入之也。故暮谵昼了。下而复汗。以亡阳而卫在阴也。故昼躁夜静。)要须调卫各归分。二气谐和可渐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