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三

医灯续焰 作者:


  [卷三] 迟脉主病第十八
  迟脉主脏,阳气伏潜。有力为痛,无力虚寒。

  迟为阴脉。五脏为阴,故主脏。《难经》九难曰∶迟者藏也。又曰∶迟则为寒。

  《伤寒论》亦曰∶迟为在脏。以阳气伏潜,不能健行,故至数迟耳。迟而有力,有壅实不通利之意,痛可想见。(宜温而行,和剂苏合香丸、四七汤之类。)迟云阳伏,而又无力焉,虚寒必矣。(宜温而补,四君子汤姜桂附子之类。)

  [卷三\迟脉主病第十八] 附方

  和剂苏合香丸

  疗传尸,骨蒸,,肺痿,疰忤鬼气,卒心痛,霍乱吐利,时气,鬼魅瘴疟,赤白暴痢,瘀血月闭,癖,疔肿,惊痫,鬼忤中人,小儿吐乳,大人狐狸等病。又治中风卒仆,九窍闭塞,并百邪暴乘,腹痛下利,开关避邪之药也。

  白术(炒)青木香乌犀角(屑)香附子(炒、去毛)朱砂(研水飞)诃黎勒(煨、取皮)白檀香安息香(另末,无灰酒一升熬膏)沉香麝香(研)丁香荜茇(各二两)龙脑(研)薰陆香(另研)苏合香油(入安息香膏内各一两)上为细末,入研药匀,用安息香膏,并炼白蜜和剂。每服旋丸如梧子大。早朝取井华水,温冷任意,化服四丸。老人、小儿化服一丸。温酒化服亦得,并空心服之。用蜡纸裹一丸,如弹子大,绯绢袋当心带之,一切邪神不敢近。今则俱用蜡壳,可久藏备用。

  四七汤

  (见第十七)

  四君子汤

  (见第十六)

  [卷三] 数脉主病第十九

  数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为热,无力为疮。

  数脉为阳,六腑亦为阳,故主腑。《难经》九难曰∶数者府也。又曰∶数则为热。《伤寒论》亦曰∶数为在府。此以迟数分阴阳,故即以配脏腑,亦不可言其大概耳。至若错综互见,在腑有迟,在脏有数,在表有迟,在里有数,又安可以脏腑二字拘定也。数脉主吐者,脉始于中焦,吐则胃气逆,中焦扰乱,气逆而动,故脉数。(宜六君子汤、生姜、竹茹、茱连之类。)主狂者,狂则神志昏乱,气无所御。气无所御,则奔逸于四肢,而四肢实。四肢实,是以能登高行远,跳跃异常。夫四肢为诸阳之本,阳邪实之,故力倍也。《难经》二十难曰∶重阳者狂。又病能论曰∶狂生于阳也。又曰∶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盖言阳明之脉常动,巨阳、少阳之脉不动。今无论常动者,即不动者亦动,动且大疾,是为狂病之候。

  观此,则狂病之见数脉明矣。(宜东垣朱砂安神丸、集验龙脑安神丸之类。)数而有力,聚热所鼓。

  (有外感证者宜汗散∶仲景有汗者桂枝汤、无汗者麻黄汤之类,无外感者,和剂凉膈散、芩连栀柏之类。)数而无力,虽有热而虚散。热散于外,发疮之候也。(宜黄连解毒汤、消肿汤、当归饮子之类。)

  [卷三\数脉主病第十九] 附方

  六君子汤

  (见第十六)

  东垣朱砂安神丸

  治心乱烦热怔忡,心神颠倒,兀兀欲吐,胸中气乱而热,有似懊之状。皆膈上血中伏热,蒸蒸不安。宜用权法以镇阴火之浮行,以养上焦之元气。用甘草之甘温补之。当归、生地又为长生阴血之圣药。黄连去心烦,除湿热。

  朱砂纳浮游之火而安神明。

  朱砂(一钱,研、水飞)黄连(净、酒炒,一钱半)甘草(炙,五分)生地黄当归头(各一钱)上为极细末,蒸饼为丸,如黄米大。每服十丸,津唾咽下。

  集验龙脑安神丸

  治男妇小儿五积癫痫。无问远年近日,发作无时。但服此药,无不痊愈。

  龙脑(研)麝香(研)牛黄(研,各三钱)犀角屑茯苓(去木)人参(去芦)麦门冬(去心)朱砂(水飞,各二两)金箔(三十五片)马牙硝(二钱)甘草(炙)地骨皮桑白皮(各一两)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金箔为衣。如有风痫病岁久,冬月用温水化下,夏月用凉水化下,不拘时候。如病二三年,日进三服。小儿一丸分作二服。又治男妇虚劳发热喘嗽,新汲水一盏化开服,喘满痰嗽立止。又治男子妇人语涩舌强。食后温、凉水化下,日进三服。

  仲景桂枝汤

  《伤寒论》云∶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此仲景治中风第一方也。虽云取微汗,实则和荣卫而助中气。其药即建中汤小变。近医以中风自汗,竟认桂芍为敛汗之药,冤哉。

  桂枝芍药(炒)生姜(各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劈,二十枚)煎服法∶同前第十七桂枝附子汤。

  仲景麻黄汤

  (见第十六)

  和剂凉膈散

  治大人小儿积热,烦躁多渴,面热,唇焦,咽燥,舌肿,喉闭,目赤,鼻衄,颔颊结硬,口舌生疮,谵语狂妄,肠胃燥涩,便溺闭结,睡卧不安,一切风壅。

  栀子仁连翘薄荷黄芩甘草(各一两半)大黄芒硝(各半两)上为粗末。每一两,水二盏,竹叶七片,煎至一盏。去滓。入蜜少许,食后服。

  加姜煎亦得。去六经热。减大黄、芒硝,加桔梗、甘草、人参、防风,治肺经邪热。咳嗽有痰,加半夏。凉膈与四物各半服,能益血泄热,名双和散。钱氏去连翘,加藿香、石膏,为泻黄散。(《宝鉴》连翘四两、硝黄各二两,余各一两。)

  黄连解毒汤

  (见第十七)

  消肿汤

  治马刀疮。

  柴胡(二钱)连翘(三钱)当归尾甘草(各一钱)生黄芩红花(少许)黄连鼠粘子(炒,各一钱)栝蒌根黄(各一钱半)上件每服五钱,或一两,水煎热服,食后。

  当归饮子

  治疮疥风癣,湿毒燥痒疮。

  当归白芍药川芎生地黄白蒺藜防风荆芥(各一两)何首乌黄甘草(各五钱)上咀。每服一两。水煎。或为末,每服一二钱亦得。

  [卷三] 滑脉主病第二十

  滑脉主痰,或伤于食。下为蓄血,上为吐逆。

  痰乃水饮所结,薄则稠粘,老则。滑脉,滑泽近于水象,如数疾而替替然,形相似也。不腐不化之食,象亦如之,皆有物之脉也。(痰宜二陈汤;食宜丹溪保和丸,洁古枳术丸、曲枳术丸之类。)在下则见于尺。主蓄血者,血亦类液,瘀凝类痰,以其在尺,故以血断。(宜仲景桃核承气汤、《准绳》代抵当丸之类。)若见于寸,必主吐逆,盖因滑脉之流利滑动,势不安定,切近上焦,自当为吐。(宜六君子汤、仲景大半夏汤、温胆汤、东垣藿香安胃散之类。)然而所吐之物,非痰即食。设无痰食,是为呕逆,则脉不应见滑,而又当见涩矣。

  [卷三\滑脉主病第二十] 附方

  二陈汤

  (见第十六)

  丹溪保和丸

  (见第十七)

  洁古枳术丸

  (见第十七)

  曲枳术丸

  治强食所致,心胸满闷不快。

  神曲(炒)麦(炒)枳实(去瓤、麸炒,各一两)白术(炒,二两)上制,服如枳术丸法。

  仲景桃核承气汤

  《伤寒论》云∶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

  宜桃核承气汤。此下热与血结成瘀之剂也。今用下瘀血于肠腹胁下者,皆效。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味甘平)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大黄(四两)芒硝(二两)甘草(二两,炙)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准绳代抵当丸

  行瘀血。(自制。)大黄(川产、如锦纹者,去皮及黑心,四两)芒硝(一两。如欲稳,以玄明粉代)桃仁(麸炒黄,去皮尖,另研如泥,六十枚)当归尾生地黄穿山甲(蛤粉炒,各一两)桂(三钱或五钱)上为极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若蓄血在上焦,丸如芥子大。临卧去枕仰卧,以津咽之,令停留喉下,搜逐膈上。中焦食远,下焦空心。俱桐子大,以百涝水煎汤下之。

  用归地者,欲下血而不损血耳,且引诸药至血分也。诸药皆犷悍,而欲以和济之也。如血老成积,此药攻之不动,宜去归地,加广术(醋浸透、焙干、一两)肉桂(七钱)

  六君子汤

  (见第十六)

  仲景大半夏汤

  治反胃呕吐。

  半夏(二升洗)人参(三两)白蜜(一升)以水一斗三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三升,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温胆汤(三因)

  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

  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

  半夏(汤洗)枳实竹茹(各一两)橘皮(一两半去白)甘草(炙四钱)白茯苓(七钱)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枣一枚,煎七分,食前热服。

  东垣藿香安胃散

  治脾胃虚弱,不进饮食,呕吐不待腐熟。

  藿香(一钱半)丁香人参(各二钱)橘红(五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二盏,生姜三片,同煎至一盏,去滓凉服,食前。和滓服亦可。

  [卷三] 涩脉主病第二十一

  涩脉少血,或中寒湿,反胃结肠,自汗厥逆。

  《灵枢》决气篇曰∶中焦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脉之与血,同质异名,是二而一。况体为阴液,多则滑利,少则枯涩,理势之必然者。(枯涩、虚涩血少,宜四物汤之类。)寒湿袭人,肌腠痹着,气道不利,脉安得不涩。

  (滞涩之涩,宜和剂渗湿汤、百一除湿汤、三因肾着汤之类。)反胃,则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随食随吐。胃无余液,以致肠中枯燥而大便秘结,脉安得不涩。(枯涩之涩,宜六君子汤、宝鉴人参利膈丸、统旨滋血润肠汤、滋阴清膈饮之类。)自汗者,汗时时自出也。出则液耗,是谓脱液。漏而不止,卫气散失,四肢厥寒,是谓亡阳。阳亡液脱,脉又安得不涩。(虚涩之涩,宜十全大补汤、济生附汤、黄建中汤之类。)一涩脉也,而有虚涩、滞涩、枯涩之分,是又在诊之者,自为灵通耳。

  [卷三\涩脉主病第二十一] 附方

  四物汤

  治肝脾肾血虚发热,或寒热往来,或日晡热甚,头目不清,或烦躁不寐,胸膈作胀,胁肋疼痛等症。凡血虚诸病,以此为主治。若脾气虚而不能生血,宜四君子。若脾气郁而血虚,宜归脾汤。若肾水涸而不生肝血,宜六味丸。

  当归(二钱)白芍药(一钱)熟地黄(三钱)川芎(钱半)上水煎服。

  和剂渗湿汤

  (见第十七)

  百一除湿汤

  治寒湿所伤,身体重着,腰脚疼,大便溏泄,小便或涩或利。

  半夏曲(炒)浓朴(姜制)苍术(米泔制,各二两)藿香叶陈皮(去白)白茯苓(去皮,各一两)甘草(炙七钱)白术(生用一两)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七片,枣一枚,煎七分。食前温服。

  三因肾着汤

  治肾虚伤湿,身重腰冷,如坐水中,不渴,小便自利。

  干姜(炮)茯苓(各四两)甘草(炙)白术(各二两)每服四钱,水一盏,煎七分,空心温服。

  六君子汤

  (见第十六)

  宝鉴人参利膈丸

  治胸中不利,大便结燥,痰嗽喘满,脾胃壅滞,推陈致新,治膈气之圣药也。

  木香槟榔(各七钱半)人参当归(酒洗)藿香甘草枳实(麸炒黄,各一两)大黄(酒湿蒸熟)浓朴(姜制,各二两)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后诸饮下。

  统旨滋血润肠汤

  治血枯及死血在膈,饮食不下,大便燥结。

  当归(酒洗,三钱)芍药(炒)生地黄(各一钱半)红花(酒洗)桃仁(去皮尖炒)大黄(酒煨)枳壳(麸炒各一钱)水一钟半,煎七分,入韭菜汁半酒盏,食前服。

  滋阴清膈饮

  (统旨)治阴火上冲,或胃火太盛,食不入,脉洪数者。

  当归芍药(煨)黄柏(盐水炒)黄连(各一钱半)黄芩山栀生地黄(各一钱)甘草(三分)水二钟,煎七分,入童便、竹沥各半酒盏,食前服。

  十全大补汤

  (见第十六)

  济生附汤

  治气虚阳弱,虚汗不止,肢体倦怠。

  黄(去芦、蜜炙)附子(炮、去皮脐,各等分)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生姜十片,煎八分。食前温服。未应,更加之。

  黄建中汤

  治血气不足,体常自汗。

  黄桂(各一钱半)白芍药(三钱)甘草(一钱)每服五钱。水一钟半,姜五片,枣二枚,煎八分。去滓,入稠饧一大匙,再煎服。旧有微溏或呕者,不用饧。

  [卷三] 弦脉主病第二十二

  弦脉主饮,病属胆肝。弦数多热,弦迟多寒。

  浮弦支饮,沉弦悬痛。阳弦头痛,阴弦腹痛。

  夫饮入于胃,必阳气为之游溢输布。脏腑受其灌溉,形体赖其濡滋。若阳运之力薄,则不能游溢输布,停留于中,而饮之诸证起矣。其脉弦者,弦为阴脉,敛束急直,无抑扬鼓动之势,正阳运之不足也。若非有饮而见弦脉,病又当在胆与肝耳。

  盖胆为甲木,肝为乙木。自北而东,在肝为厥阴而阴尽,在胆为少阳而阳微。初春之象,逗气尚少,升如一缕,有弦义焉。数则为热,弦而兼数者,病亦兼热。迟则为寒,弦而兼迟者,病亦兼寒。弦则为饮。弦而浮,则饮停在上,名曰支饮。支者,支分之义,不在胃而支留于心胸间也。(宜仲景苓桂术甘汤、小青龙汤、和剂倍术丸、破饮丸、六君子汤、仲景泽泻汤、海藏五饮汤之类。)弦而沉,则饮停在下,当为悬痛。悬者,悬阁之义,不在胃,而悬留于腹胁间也。以寒饮而留于阴分,故在内痛。(宜济生八神来复丹、三因控涎丹之类。)弦脉不但主饮,而又主痛者,以弦寒敛束,气不舒之故耳。阳弦者,寸弦也。邪在三阳,三阳走头,故头痛。(宜玄珠茶调散、半夏白术天麻汤、仲景吴茱萸汤之类。)阴弦者,尺弦也。邪在三阴,三阴走腹,故腹痛。(宜仲景小建中汤、香砂理中汤、东垣浓朴汤、仲景四逆汤之类。)

  [卷三\弦脉主病第二十二] 附方

  仲景苓桂术甘汤

  (见第十六)

  仲景小青龙汤

  (见第十六)

  和剂倍术丸

  治五饮。一曰留饮,停水在心下。二曰饮,水在两胁。三曰痰饮,水在胃中。四曰溢饮,水溢在膈。五曰流饮,水在胁间,沥沥有声。皆由饮水过多,或饮冷酒所致。

  白术(二两)桂心干姜(各一两)上为末,蜜丸。每二十丸,温米饮下。加至三十丸。食前服。

  破饮丸

  治五饮停蓄胸膈。呼吸之间,痛引两胁,胀满气促。胸腹结为癖。支满胸膈,旁及两胁,抢心疼痛,饮食不下,反胃吐逆。九种心疼,积年宿食不消,久疟久痢,遁尸疰忤,癫痫厥运,心气不足,忧愁思虑,妇人腹中诸病,并皆治之。

  荜茇丁香(不见火)缩砂仁蝎梢胡椒木香(不见火)乌梅肉青皮巴豆(去皮膜,各等分)上将青皮、巴豆以浆水同浸一宿,次日滤出同炒。青皮焦,去巴豆。水淹乌梅肉蒸一炊久,细研为膏,入药末和匀,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七丸,临睡生姜汤下。

  六君子汤

  (见第十六)

  仲景泽泻汤

  治饮停心下,常苦眩冒。或胸中痞结,坚大如盘。下则小便不利。

  泽泻(五两)白术(二两)水二升,煮一升,分温再服。

  海藏五饮汤

  治五饮最效。

  旋复花人参陈皮(去白)枳实白术茯苓浓朴(制)半夏(制)泽泻猪苓前胡桂心白芍药炙甘草(各等分)上每一两分四服。姜十片,水二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无时。因酒成饮,加葛根、葛花、砂仁。

  济生八神来复丹

  治寒痰冷冻饮料,久积心胸。或呕逆喘促,或心腹搅疼,或饮食不安,状如反胃等证。

  硝石(一两,同硫黄为末、瓷器内以微火炒、用柳篦搅。不可火太过,恐伤药力。再研极细,名二气末)太阴玄精石(飞研,一两)五灵脂(水澄清,滤去砂石,晒干)青皮(去白)陈皮(去白,各二两)舶上硫黄(透明)沉香木香(坚实者)天南星(粉白者,各一两)上为末,飞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送下。

  三因控涎丹

  凡人忽患胸背、手足、颈项、腰胯等隐痛难忍,筋骨牵引钓痛,时时走易不定,乃是痰涎在心膈上下,变为此疾。或手足冷痹,气脉不通,误认瘫痪也。

  甘遂(去心)紫大戟(去皮)真白芥子(各等分)上为末,糊为丸,桐子大,晒干。食后卧,淡姜汤或热水下五、七丸至十丸。

  痰猛加数丸。

  玄珠茶调散

  治风热上攻头目及头风热痛不可忍。

  片芩(二两酒拌,炒三次,不可令焦)小川芎(一两)细茶叶(三钱)白芷(五钱)薄荷(三钱)荆芥穗(四钱)头巅及脑痛,加细辛、本、蔓荆子,各三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三钱,用茶清调下。

  秘藏半夏白术天麻汤

  治素有脾胃之证,时显烦躁,大便不利,又出入为寒气所郁,闷乱大作,火郁不伸故也。医疑有热,服疏风丸下之。原证不减,复添呕逆,食不能停,痰唾稠粘,涌出不止,眼涩头旋,恶心烦闷,气短促上喘,无气力,目不敢开,如在风云中,头苦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是胃气已损,复下两次,重虚脾胃,病名曰痰厥头痛。厥者,痰之浊气逆上,淆溷清阳,故眩晕,非有痰厥逆而上也。

  半夏(一钱五分)白术炒曲(各一钱)天麻黄人参苍术陈皮泽泻茯苓(各五分)大麦面(一钱半)干姜(三发)黄柏(二分)

  仲景吴茱萸汤

  《伤寒论》云∶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金匮》云∶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又云∶干呕,吐涎沫,头痛,茱萸汤主之。观此则凡胃虚寒不能纳食,或吐冷冻饮料酸水者,皆效。

  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仲景小建中汤

  (加黄一两半、人参二两,名黄建中汤)《金匮要略》云∶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失精,四肢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又《千金》疗男女因积冷气滞,或大病后不复,常苦四肢沉重,骨肉疼,吸吸少气,行动喘乏,胸满气急,腰背强痛,心中虚悸,咽干唇燥,面体少色。或饮食无味,胁肋腹胀,头重不举,多卧少起,甚者积年。轻者百日渐致瘦弱。五脏气竭,则难可复常。

  六脉俱不足,虚寒乏气,少腹拘急,羸瘦百病,黄建中汤主之。

  桂枝(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香砂理中汤

  (即理中丸加木香、砂仁。服法亦同。见第十七)治脾虚气滞,或受外寒,泄泻腹痛喜温,或呕吐,胸膈满闷,肠腹雷鸣等证。

  东垣浓朴汤

  治胸腹胀痛,或肠鸣后重,或受寒及寒饮食作痛。脉沉迟而弦者宜之。

  浓朴(姜制)陈皮(去白,各二两)甘草(炙)干姜(各五钱)茯苓(去皮,一两)上咀。每服一两,水煎服。

  仲景四逆汤

  治中外皆寒,四肢逆冷,腹痛肠鸣。或汗多亡阳,或中寒泻利清谷,舌滑气冷。一切阴寒胜而阳虚,脉沉迟弦弱者,此方主之。

  甘草(炙,一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卷三] 紧脉主病第二十三

  紧脉主寒,又主诸痛。浮紧表寒,沉紧里痛。

  紧与弦相似,但多袅动夭矫之势,所谓如转索者是也。阳为寒束,崛强不平,故作是状。为诸病者,亦此义耳。浮以候表,浮而紧,寒在表也。(宜温散。)沉以候里,沉而紧,寒在里也。(宜温中。)里为阴分,以阴寒而袭阴分,阳困阴凝,故痛也。

  [卷三] 长短细大主病第二十四

  长脉气平,短脉气病,细则气少,大则病进。

  长脉气畅,故曰平。短脉气促,故曰病。细为正不足,故气少也。大为邪有余,故病进也。

  [卷三] 浮沉主病第二十五

  浮长风痫,沉短宿食。血虚脉虚,气实脉实。

  长类乎弦,亦肝木之象也。《素问》玉机真藏论曰∶肝脉端直以长是也。浮则为风,风木偏胜,痫证作矣。(宜疏风豁痰养荣,如河间犀角丸、集验龙脑安神丸之类。)沉主里,沉而短,为中气局促,宿食停留之碍也。(宜温而推之,如和剂感应丸、红丸子之类。)脉为血府,脉虚者血虚。脉由气行,气实者脉实。

  [卷三\浮沉主病第二十五] 附方

  河间犀角丸

  治风癫痫,发作有时,扬手掷足,口吐痰涎,不省人事,暗倒屈伸。

  犀角末(半两)赤石脂(三两)朴硝(二两)白僵蚕(一两)薄荷叶(一两)上为末,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温水下。二、三服,不拘时。如觉痰多,即减数。忌油腻炙炒。

  集验龙脑安神丸

  (见第十九)

  和剂感应丸

  治中虚积冷,气弱有伤,停积胃脘,不能传化。或因气伤冷,或因饥饱食,饮酒过多,心下坚满,两胁胀痛,心腹大痛,霍乱吐泻,大便频数,后重迟涩,久痢赤白,脓血相杂,米谷不化,愈而复发。又治中酒呕吐,痰逆恶心喜睡头眩,胸膈痞满,四肢倦怠,不思饮食,不拘新旧冷积,并皆治之。

  南木香肉豆蔻丁香(各一两半)干姜(炮,一两)巴豆(七十粒,去皮、心、膜,研出油)杏仁(一百四十粒,汤泡、去皮尖、研)百草霜(二两)上前四味为末,外入百草霜研,与巴豆、杏仁七味同和匀。用好黄蜡六两,溶化成汁,以重绢滤去滓;更以好酒一升,于银石器内煮蜡数沸,倾出候酒冷,其蜡自浮于上,取蜡称用。丸,春夏修合。用清油一两,铫内熬令香熟,次下酒煮蜡四两,同化成汁,就铫内乘热拌和前项药末。秋冬修合,用清油一两半,同煎煮熟成汁,和前药末成剂,分作小锭,油纸裹放,旋丸服之。每三十丸,空心姜汤下。

  和剂红丸子

  壮脾胃,消宿食,去膨胀。

  京三棱(浸软、切片)蓬莪术(煨)青皮(去白)陈皮(去白,各五斤)干姜(炮)胡椒(各三斤)上为末,用醋面糊丸,如梧桐子大,矾红为衣。每服三十丸,食后姜汤送下。

  小儿临时加减与服。

  [卷三] 洪细主病第二十六

  洪脉为热,其阴则虚。细脉为湿,其血则虚。

  洪脉满指,浮大兼备,阳有余之象,故当为热。有余于阳,则不足于阴,故为阴虚。细为阴脉,细藐不振,阴湿之候。细又为血虚者,盖脉以血为体,细藐之甚,体于何有?故血虚。

  [卷三] 缓类主病第二十七

  缓大者风,缓细者湿,缓涩血少,缓滑内热。

  空疏缓大,风所致也。缓漫濡细,湿所侵也。缓而涩滞,血必少也。缓而滑疾,内有热也。

  [卷三] 濡弱小主病第二十八

  濡小阴虚,弱小阳竭。阳竭恶寒,阴虚发热。

  濡小之脉,即所谓如帛浮水面,有上无下,阴虚之候也。弱小之脉,体不充,势不鼓,阳竭之候也。阳竭,则阴乘阳,故恶寒。阴虚,则阳乘阴,故发热。(阳竭者补阳,宜四君附之类。阴竭者补阴,宜六味丸、四物汤之类。)

  [卷三\濡弱小主病第二十八] 附方

  四君子汤

  (见第十六)

  六味丸

  (见第十六)

  四物汤

  (见第二十一)

  [卷三] 微脉主病第二十九

  阳微恶寒,阴微发热。男微虚损,女微泻血。

  《脉经》云∶微脉不胜寻按,若有若无,言其虚极也。寸微为阳微,阳微即阳虚,而阴气上入阳中,故恶寒也。尺微为阴微,阴微即阴虚,而阳气下陷入阴中,故发热也。男人得此,不惟恶寒发热,而且为虚损。女人得此,不惟恶寒发热,而且为泻血。(虚损者未必不失血,泻血者未必不成虚损。男子补其阳,女子补其阴。)

  [卷三] 动脉主病第三十

  阳动汗出,阴动发热,为痛与惊,崩中失血。

  《伤寒论》曰∶阴阳相搏,名曰动。又曰∶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既云在关,是居尺寸之中,若不能分阴分阳者。然云阴阳相搏,又云阳动阴动,又似乎有胜有负。故阳虚者,为阳动阳负,负则外卫不密,而汗自出矣。阴虚者,为阴动阴负,负则内守不宁,而热自发矣。为痛为惊者,阴阳不和。气搏击则痛,气撺迸则惊。味厥厥动摇四字,情形宛然。阴阳相搏不和,则卫、守两失其职,而崩中失血之证,有自来矣。(阳卫阴守。)

  [卷三] 革脉主病第三十一

  虚寒相搏,其名为革。男子失精,女子失血。

  《伤寒论》辨脉法云∶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

  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宜补血。男子则亡血失精。(宜填精。)此节正革脉之注脚也。盖革如皮革,急满指下。今云脉弦而大,非革而何?只此四字,可以尽革脉之形状矣。弦则为减以下,又发明所以为革,并革之所以为病也。弦则脉体弦急细敛,是阳气之减少也。弦而大,是改细敛为阔大,其弦急之体仍在。弦急为阳减,改大则中芤。阳减为寒,中芤为虚。既虚且寒,徒革于外,而中则空,在女则为半产漏下,在男则为亡血失精,是皆中空之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