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病不可发汗证第一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其汗。
脉浮而紧,法当身体疼痛,当以汗解。假令尺中脉迟者,不可发其汗。何以知然?此为荣气不足,血微少故也。
少阴病,脉微(一作濡而微弱)。不可发其汗,无阳故也。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发汗,躁不得眠。
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
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
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运恶寒,食即反吐,谷不得前(一云谷不消化)。
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微绝,手足逆冷,欲得蜷卧,不能自温。
诸脉数,动微弱,并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一云小便难,胞中干)胃燥而烦。其形相象根本异源。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不能自还。
咳者则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无热,虚而寒栗。咳而发汗,蜷而苦满(满,一作心痛),腹中复坚。厥,不可发汗,发汗则声乱,咽嘶,舌萎,谷不得前。
诸逆发汗,微者难愈,剧者言乱,睛眩者死,命将难全。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而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续自可,一日再三发,其脉微而恶寒,此为阴阳俱虚,不可复发汗也。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则无阳也,不可复发其汗。咽干燥者,不可发汗。
亡血家,不可攻其表,汗出则寒栗而振。
衄家,不可攻其表,汗出必额陷,脉上促急而紧,直视而不能,不得眠。
汗家,重发其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可与禹余粮丸。
淋家,不可发汗,发其汗,必便血。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攻其表,汗出则(一作痉,下同)冬时发其汗,必吐利,口中烂,生疮。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不可攻其表,汗出则厥逆冷。汗出多极,发其汗,亦坚。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厥者后必热,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其汗,必口伤烂赤。病患脉数,数为有热,当消谷引食。反吐者,医发其汗,阳微,膈气虚,脉则为数,数为客阳,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令吐也。
伤寒四、五日,其脉沉,烦而喘满,脉沉者,病为在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伤寒头痛,翕翕发热,形象中风,常微汗出。又自呕者,下之益烦心,懊如饥,发汗则致,身强难以屈伸,熏之则发黄,不得小便,久则发咳唾。
太阳病,发其汗,因致。
伤寒脉弦细,头痛而反发热,此属少阳,少阳不可发其汗。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坚者,不可发其汗。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此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一本作耳目)者是为下厥上竭,为难治。
伤寒有五,皆热病之类也。同病异名,同脉异经。病虽俱伤于风,其人自有痼疾,则不得同法,其人素伤于风,因复伤于热,风热相薄,则发风温,四肢不收,头痛身热,常汗出不解,治在少阴、厥阴,不可发汗。汗出谵言独语,内烦,躁扰不得卧,善惊,目乱无精,治之复发其汗,如此者医杀之也。伤寒湿温,其人常伤于湿,因而中,湿热相薄,则发湿温。病苦两胫逆冷,腹满叉胸,头目痛苦,妄言,治在足太阴,不可发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聋,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变,名曰重,如此者死医杀之也。(上二首出《医律》)
[卷七] 病可发汗证第二
大法,春夏宜发汗。
凡发汗,欲令手足皆周至,一时间益佳,但不欲如水流离。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则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
凡服汤药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凡云可发汗而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证良。
太阳病,外证未解,其脉浮弱,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太阳病,脉浮而数者,可发其汗,属桂枝汤证。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表为未解,可发其汗,属桂枝汤证。
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坚耳。设利者为虚,大逆。坚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病者烦热,汗出即解。复如疟状,日晡所发热,此属阳明。脉浮虚者,当发其汗,属桂枝汤证。病常自汗出,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而外不解,此卫不和也。荣行脉中,为阴,主内;卫行脉外,为阳,主外。复发其汗,卫和则愈,属桂枝汤证。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即愈,属桂枝汤证。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可发其汗,宜麻黄汤。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必自下,下者即愈。其外未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属桂枝汤证。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属桂枝加浓朴杏子汤证。
伤寒,脉浮紧,不发其汗,因衄,属麻黄汤证。
阳明病,脉浮,无汗,其人必喘。发其汗则愈,属麻黄汤证。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其汗,属桂枝汤证。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而发热,其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候续在,此当发其汗,服汤微除。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属麻黄汤证。脉浮者,病在表,可发其汗,属桂枝汤证。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与承气汤,其大便反青(一作小便清者)。此为不在里故在表也,当发其汗。头痛者,必衄,属桂枝汤证。
下利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急当救表,宜桂枝汤。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若恶寒,属桂枝汤证。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濡弱。浮者热自发,濡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属桂枝汤证。
太阳病,发热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属桂枝汤证。
太阳病,下之,气上撞,可与桂枝汤;不撞,不可与之。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而反烦不解者,法当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贲豚。气从少腹上撞心者,灸其核上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太阳病,项背强ktkt,反汗出恶风,属桂枝加葛根汤。
太阳病,项背强ktkt,无汗恶风,属葛根汤。
太阳与阳明合病,而自利不呕者,属葛根汤证。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属葛根加半夏汤。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遂利不止,其脉促者,表未解,喘而汗出,属葛根黄芩黄连汤。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体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属麻黄汤证。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不可下也。属麻黄汤证。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头痛,属大青龙汤。脉微弱,汗出恶风,不可服之。服之则厥,筋惕肉,此为逆也。
伤寒脉浮缓,其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满,或微喘,属小青龙汤。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而渴者,此寒去,为欲解,属小青龙汤证。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一作按之不痛),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与小柴胡汤。但浮,无余证,与麻黄汤。不溺,腹满加哕,不治。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嗜卧,此为外解。设胸满胁痛,与小柴胡汤。脉浮者,属麻黄汤证。中风,往来寒热,伤寒五、六日以后,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烦心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坚,或心中悸,小便不利,或不渴,外有微热,或咳者,属小柴胡汤。
伤寒四、五日,身体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属小柴胡汤证。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属柴胡桂枝汤。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与五苓散,利小便发汗。
[卷七] 病发汗以后证第三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复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证不罢,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者,可小发其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大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而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汗出而不彻故也。
更发其汗即愈。何以知其汗不彻?脉涩故以知之。未持脉时,病患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即咳者,此必两耳无所闻也。所以然者,重发其汗,虚故也。发汗后,饮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其汗,必吐下不止。阳明病,本自汗出,医复重发其汗,病已瘥,其人微烦,不了了,此大便坚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其坚。当问小便日几行,若本日三、四行,今日再行者,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必当大便也。发汗多,又复发其汗,此为亡阳。皆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伤寒发其汗,身目为黄,所以然者,寒湿相抟在里不解故也。病患有寒,复发其汗,胃中冷,必吐蛔。
太阳病,发其汗,遂漏而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属桂枝加附子汤。服桂枝汤,大汗出,若脉但洪大,与桂枝汤。若其形如疟,一日再三发,汗出便解,属桂枝二麻黄一汤。服桂枝汤,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若脉洪大,属白虎汤。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颇复(仲景颇复字作心烦)微恶寒,而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得之便厥,咽干,烦躁,吐逆,当作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厥愈足温,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而胃气不和,谵语,可与承气汤。重发其汗,复加烧针者,属四逆汤。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其脉浮数,可复发其汗,属桂枝汤。
发汗后,身体疼痛,其脉沉迟,属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可以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发汗过多以后,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而欲得按之,属桂枝甘草汤。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贲豚,属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发汗后,腹胀满,属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发其汗不解,而反恶寒者,虚故也,属芍药甘草附子汤。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其胃气,宜小承气汤。
太阳病,发汗,若大汗出,胃中燥,烦不得眠,其人欲饮水,当稍饮之,令胃中和则愈。
发汗已,脉浮而数,复烦渴者,属五苓散。
伤寒,汗出而渴,属五苓散证;不渴,属茯苓甘草汤。
太阳病,发其汗,汗出不解,其人发热,心下悸,头眩,身而动,振振欲擗地,属真武汤。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坚,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而利,属生姜泻心汤。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后,心中痞坚,呕而下利,属大柴胡汤。
太阳病三日,发其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于胃也,属承气汤。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下利,厥逆而恶寒,属四逆汤。
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卷七] 病不可吐证第四
太阳病,当恶寒而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而数,此医吐之过也。若得病一日、二日吐之,腹中饥,口不能食。三日、四日吐之,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此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太阳病,吐之者,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少阴病,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此胸中实,不可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当温之。
诸四逆厥者,不可吐之,虚家亦然。
[卷七] 病可吐证第五
大法,春宜吐。
凡服汤吐,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病如桂枝证,其头不痛,项不强,寸口脉微浮,胸中痞坚,气上撞咽喉,不得息,此为胸有寒,当吐之。
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浊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即止。
少阴病,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当遂吐之。宿食在上脘,当吐之。
病者手足厥冷,脉乍紧,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病在胸中,当吐之。
[卷七] 病不可下证第六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坚。
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
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里拘急,食不下,动气反剧,身虽有热,卧反欲蜷。
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浮冷,热汗自泄,欲水自灌。
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坚。咽中闭塞,不可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卧则欲蜷,身体急痛,复下利日十数行。
诸外实,不可下。下之则发微热,亡脉则厥,当脐握热。
诸虚,不可下,下之则渴,引水者易愈,恶水者剧。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虚者不可下。微则为咳,咳则吐涎沫。下之咳则止,而利不休,胸中如虫啮,粥入则出,小便不利,两胁拘急,喘息为难,颈背相牵,臂则不仁,极寒反汗出,躯冷若冰,眼睛不慧,语言不休,谷气多入,则为除中,口虽欲言,舌不得前。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浮反在上,数反在下,浮则为阳虚,数则为无血,浮则为虚,数则生热。浮则为虚,自汗而恶寒。数则为痛,振而寒栗。微弱在关,胸下为急,喘汗,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于胁,振寒相搏,其形如疟。医反下之,令脉急数,发热,狂走见鬼,心下为痞。小便淋沥,少腹甚坚,小便血也。脉濡而紧,濡则阳气微,紧则荣中寒。阳微卫中风,发热而恶寒。荣紧胃气冷,微呕心内烦。医以为大热,解肌而发汗,亡阳虚烦躁,心下苦痞坚,表里俱虚竭,卒起而头眩,客热在皮肤,怅快不得眠,不知胃气冷,紧寒在关元,技巧无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热应时罢,栗栗而振寒,重被而覆之,汗出而冒巅,体惕而又振,小便为微难,寒气因水发,清谷不容间,呕变反肠出,颠倒不得安,手足为微逆,身冷而内烦,迟欲从后救,安可复追还。脉浮而大,浮为气实,大为血虚,血虚为无阴,孤阳独下阴部,小便难,胞中虚。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卫家当微,今反更实,津液四射,荣竭血尽,干烦不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医复以毒药攻其胃,此为重虚,客阳去有期,必下如污泥而死。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坚,气噫而除。何以言之?脾脉本缓,今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坚,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如前,(仲景前字作法)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脉数者,久数不止,止则邪结,正气不能复,正气却结于脏,故邪气浮之,与皮毛相得。脉数者,不可下,下之必烦,利不止。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其汗,无阳故也。阳已虚,尺中弱涩者,复不可下之。脉浮大,应发其汗,医反下之,此为大逆。
脉浮而大,心下反坚,有热属脏,攻之,不全微汗。属腑溲数则坚,汗多即愈,汗少便难。脉迟,尚未可攻。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复不彻,因转属阳明,欲自汗出,不恶寒,若太阳证不罢,不可下,下之为逆。结胸证,其脉浮大,不可下,下之即死。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不可下之。太阳与少阳并病,心下痞坚,颈项强而眩,勿下之。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病欲吐者,不可下之。太阳病,有外证未解,不可下,下之为逆。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痞脉浮坚而下之,紧反入里,因作痞。夫病阳多者热,下之则坚。本虚,攻其热必哕。无阳,阴强而坚,下之,必清谷而腹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下之益甚,腹时自痛,胸下结坚。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甚者则欲吐,下之不肯止。少阴病,其人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此胸中实,不可下也。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下之,亡血死。伤寒,发热,但头痛,微汗出。发其汗则不识人。熏之则喘,不得小便,心腹满。下之则短气而腹满,小便难,头痛背强。加温针则必衄。伤寒,其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大,是其候也。恶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热多者,目赤,睛不慧,医复发之,咽中则伤。若复下之,则两目闭,寒多清谷,热多便脓血。熏之则发黄。熨之则咽燥。小便利者可救。难者,必危殆。伤寒发热,口中勃勃气出,头痛目黄,鼻衄不可制。贪水者必呕,恶水者厥,下之咽中生疮。假令手足温者,下重便脓血。头痛目黄者,下之,目闭。贪水者,下之,其脉必厥,其声嘤,咽喉塞,发其汗则战栗,阴阳俱虚。恶水者,下之,里冷不嗜食,大便完谷出。发其汗,口中伤,舌上苔滑,烦躁。脉数实,不大便六七日,后必便血。复发其汗,小便即自利。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而烦躁,心下坚。至四日,虽能食,以承气汤,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大便,但头坚后溏,未定成其坚,攻之必溏,当须小便利,定坚,乃可攻之。脏结无阳证,寒而不热(伤寒论云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阳明病,潮热,微坚,可与承气汤;不坚,不可与。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可少与小承气汤。
腹中转失气者,此为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头坚后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腹满不能食。欲饮水者,即哕,其后发热者,必复坚,以小承气汤和之。若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之。
阳明病,身合色赤者,不可攻也。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阳明病,当心下坚满,不可攻之。攻之,遂利不止者,死;止者,愈。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其汗,小便自利,此为内竭,虽坚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猪胆汁,皆可以导。下利,其脉浮大,此为虚,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属当归四逆汤。
[卷七] 病可下证第七
大法,秋宜下。
凡可下者,以汤胜丸散,中病便止,不必尽三服。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属大柴胡汤。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属承气汤。
少阴病六、七日,腹满不大便者,急下之,属承气汤证。
少阴病,下利清水,色青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属大柴胡汤、承气汤证。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其心下坚者,可下之,属承气汤证。
阳明与少阳合病而利,脉不负者为顺,负者失也,互相克贼为负。
滑而数者,有宿食,当下之,属大柴胡、承气汤证。
伤寒后脉沉,沉为内实(《玉函》云∶脉沉实,沉实者,下之),下之解,属大柴胡汤证。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微热者,此为实。急下之,属大柴胡汤、承气汤证。太阳病未解,其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汗出解。但阳微者,先汗之而解;但阴微者,先下之而解。属大柴胡汤证。(阴微一作尺实)脉双弦迟,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属承气汤证。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状,下之即和。
病者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可下之,属大柴胡汤证。太阳病六、七日,表证续在,其脉微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此热在下焦,少腹当坚而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属抵当汤。
太阳病,身黄,其脉沉结,少腹坚,小便不利,为无血;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属抵当汤证。伤寒有热而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此为血,当下之,属抵当丸证。阳明病,发热而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但头汗出,其身无有,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属茵陈蒿汤。阳明证,其人喜忘,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虽坚,大便必黑,属抵当汤证。汗出而谵语者,有燥屎在胃中,此风也,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属大柴胡汤、承气汤证。病者烦热,汗出即解,复如疟状,日晡所发者,属阳明。脉实者,当下之,属大柴胡汤、承气汤证。阳明病,谵语,有潮热,而反不能食者,必有燥屎五、六枚;若能食者,但坚耳,属承气汤证。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乃可攻之。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坚满,引胁下痛,呕则短气,汗出,不恶寒,此为表解里未和,属十枣汤。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之即愈。其外未解,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小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属桃仁承气汤。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小便不利,少腹微满,属茵陈蒿汤证。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属大柴胡汤证。但结胸,无大热,此为水结在胸胁,头微汗出,与大陷胸汤。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其脉沉紧,心下痛,按之如石坚,与大陷胸汤。阳明病,其人汗多,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坚,坚者则谵语,属承气汤证。阳明病,不吐下而心烦者,可与承气汤。阳明病,其脉迟,虽汗出而不恶寒,其体(一本作人)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如此者,其外为解,可攻其里。若手足然汗出者,此大便已坚,属承气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满大而不大便者,属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下。阳明病,谵语,发潮热,其脉滑疾,如此者,属承气汤。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失气者,复与一升;如不转失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此为里虚,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愈,属承气汤证。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属承气汤证。
[卷七] 病发汗吐下以后证第八
师曰∶病患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而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而与(仲景作欲)着复衣,冬月盛寒而与(仲景作欲)裸其体。所以然者,阳微即恶寒,阴弱即发热,故(仲景作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与(仲景作欲)着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与(仲景作欲)裸其体。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
太阳病三日,已发其汗,吐下、温针而不解,此为坏病,桂枝复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而治之。脉浮数,法当汗出而愈,而下之,则身体重,心悸,不可发其汗,当自汗出而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和,即自汗出愈。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无津液而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大下后,发汗,其人小便不利,此亡津液,勿治,其小便利,必自愈。下以后,复发其汗,必振寒,又其脉微细。所以然者,内外俱虚故也。
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其汗,表里俱虚,其人因冒。冒家当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表和,然后下之。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再三下之,不能多(多一作食),其人胁下满,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柴胡汤复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太阳病,二、三日,终不能卧,但欲起者,心下必结,其脉微弱者,此本寒也。而反下之,利止者,必结胸;未止者,四、五日复重下之。此挟热利也。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其脉浮者,必结胸。其脉紧者,必咽痛。其脉弦者,必两胁拘急。
其脉细而数者,头痛未止。其脉沉而紧者,必欲呕。其脉沉而滑者,挟热利。其脉浮而滑者,必下血。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坚,下利不复止,水浆不肯下,其人必心烦。脉浮紧,而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伤寒吐下、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坚,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阳明病,不能食,下之不解,其人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即发烦、头眩者,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其腹满如故耳。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而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为医下之也。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吐、下、发汗后,其人脉平,而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太阳病,医发其汗,遂发热而恶寒,复下之,则心下痞,此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火针,因而烦,面色青黄,肤,如此者,为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服桂枝汤,下之,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属桂枝去桂加茯苓术汤。
太阳病,先发其汗,不解,而下之,其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解其外则愈,属桂枝汤。下以后,复发其汗者,则昼日烦躁不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而无表证,其脉沉微,身无大热,属干姜附子汤。伤寒吐、下、发汗后,心下逆满,气上撞胸,起即头眩,其脉沉紧,发汗即动经,身为振摇,属茯苓桂枝术甘草汤。发汗、吐、下以后,不解,烦躁,属茯苓四逆汤。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剧者,反复颠倒,心中懊,属栀子汤。若少气,栀子甘草汤。若呕,栀子生姜汤。若腹满者,栀子浓朴汤。发汗若下之,烦热,胸中塞者,属栀子汤证。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其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时自极吐下者,与承气汤。不尔者,不可与。欲呕,胸中痛,微溏,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太阳病,重发其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坚满,而痛不可近,属大陷胸汤。伤寒五、六日,其人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此为未解,属柴胡桂枝干姜汤。
伤寒汗出,若吐下,解后,心下痞坚,噫气不除者,属旋复代赭汤。大下以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可以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伤寒大下后,复发其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其痞,当先解表,表解,乃攻其痞。解表属桂枝汤,攻痞属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属白虎汤。伤寒吐下后未解,不大便五、六日至十余日,其人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神之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属承气汤。若下者,勿复服。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溺。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厥冷,自汗,属白虎汤证。
阳明病,其脉浮紧,咽干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反偏恶热,其身体重,发其汗即躁,心愦愦而反谵语。加温针,必怵惕,又烦躁不得眠。下之,即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舌上苔者,属栀子汤证。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若饥不能食。但头汗出,属栀子汤证。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其人腹微满,头坚后溏者,不可下之。有燥屎者,属承气汤证。
太阳病,吐下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坚,可与小承气汤和之,则愈。
大汗若大下,而厥冷者,属四逆汤证。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胸满者,属桂枝去芍药汤。若微寒,属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属栀子汤证。
伤寒下后,烦而腹满,卧起不安,属栀子浓朴汤。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属栀子干姜汤。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急当救里。身体疼痛,清便自调,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再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续在,先与小柴胡汤。呕止小安,(呕止小安一云∶呕不止,心下急),其人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与大柴胡汤,下者止。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而微利,此本当柴胡汤下之,不得利,今反利者,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再服小柴胡汤,以解其外,后属柴胡加芒硝汤。伤寒十三日,过经而谵语,内有热也,当以汤下之。小便利者,大盒饭坚,而反利,其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自利者,其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属承气汤证。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不可转侧,属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属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其表未解。
医反下之,动数则迟,头痛即眩(一云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阳气内陷,心下因坚,则为结胸,属大陷胸汤。若不结胸,但头汗出,其余无有,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汤证具,而以佗药下之,柴胡证仍在,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不为逆也。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坚痛者,此为结胸,属大陷胸汤。若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复不中与也。属半夏泻心汤。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之泻心。其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小便不利者,属五苓散。一方言忍之一日乃愈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坚而满,干呕而烦,不能得安。医见心下痞,为病不尽,复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之坚,属甘草泻心汤。伤寒,服汤药,而下利不止,心下痞坚,服泻心汤已。
后以佗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理中焦,此利在下焦,属赤石脂禹余粮汤。若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挟热而利,不止,心下痞坚,表里不解,属桂枝人参汤。伤寒、吐后,腹满者,与承气汤。病者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脉虽浮数者,可下之。假令下已,脉数不解,今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属抵当汤。若脉数不解,而不止,必夹血,便脓血。
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腹满时痛,为属太阴,属桂枝加芍药汤。大实痛,属桂枝加大黄汤。伤寒六、七日,其人大下后,脉沉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为难治,属麻黄升麻汤。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遂吐,(一本作更逆吐下)食入即出,属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卷七] 病可温证第九
大法,冬宜服温热药及灸。
师曰∶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更疼痛,当救其里,宜温药,四逆汤。
下利,腹满,身体疼痛,先温其里,宜四逆汤。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
少阴病,其人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当温之,宜四逆汤。
少阴病,脉沉者,急当温之,宜四逆汤。
下利,欲食者,就当温之。
下利,脉迟紧,为痛未欲止,当温之。得冷者满,而便肠垢。
下利,其脉浮大,此为虚,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当温之,宜当归四逆汤。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者,即呕汗出,必数更衣,反少,当温之。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急当救里,宜温之,以四逆汤。
[卷七] 病不可灸证第十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脉浮,当以汗解,而反灸之,邪无从去,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当重而痹,此为火逆。若欲自解,当先烦,烦乃有汗,随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当解。脉浮,热甚,而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咽燥必唾血。
[卷七] 病可灸证第十一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贲豚。气从少腹上撞者,灸其核上一壮(一本作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
少阴病,其人吐利,手足不逆,反发热,不死。脉不至者,灸其少阴七壮。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者,即呕汗出,必数更衣,反少,当温其上,灸之(一云灸厥阴可五十壮)。诸下利,皆可灸足大都五壮(一云七壮),商丘、阴陵泉皆三壮。
下利,手足厥,无脉,灸之不温,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伤寒六、七日,其脉微,手足厥,烦躁,灸其厥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为可灸少阴,厥阴主逆。
[卷七] 病不可刺证第十二
大怒无刺(大,一作新),已刺无怒(已,一作新)。新内无刺,已刺无内。大劳无刺(大,一作新),已刺无劳。大醉无刺,已刺无醉。大饱无刺,已刺无饱。大饥无刺,已刺无饥。大渴无刺,已刺无渴。无刺大惊,无刺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身热甚,阴阳皆争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则泄。所谓勿刺者,有死征也。
无刺病与脉相逆者。上工刺未生,其次刺未盛,其次刺己衰,粗工逆此,谓之伐形。(出九卷)
[卷七] 病可刺证第十三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自当愈,其经音故也。若欲作再经者,当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太阳病,初服桂枝汤,而反烦不解者,当先刺风池、风府,乃却与桂枝汤则愈。伤寒,腹满而谵语,寸口脉浮而紧者,此为肝乘脾,名纵,当刺期门。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其人大渴,欲饮酢浆者,其腹必满,而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为肝乘肺,名曰横,阳明病,下血而谵语,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然汗出者则愈。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其人谵语,此为热入血室,当刺期门,随其虚实而取之。(《平病》云∶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三焦。与此相反,岂谓药不谓针耶)太阳与少阳并病,头痛,颈项强而眩,时如结胸,心下痞坚,当刺大杼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谵语则脉弦。谵语五日不止,当刺期门。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妇人伤寒,怀身腹满,不得小便,加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当刺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利则愈。伤寒,喉痹,刺手少阴。少阴在腕,当小指后动脉是也。针入三分,补之。
问曰∶病有汗出而身热烦满,烦满不为汗解者何?对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也。太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治之,表里刺之,饮之汤。热病三日,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所谓五十九刺者,两手外内侧各三,凡十二,五指间各一,凡八。足亦如是,头入发一寸旁三分,各三,凡六;更入发三寸,边各五,凡十。耳前后、口下、项中各一,凡六。巅上一。热病先肤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苛菌为轸(一云苛轸)鼻,索皮于肺,不得索之火,火,心也。热病,嗌干多饮,善惊,卧不能安,取之肤肉,以第六针五十九。目赤,索肉于脾,不得索之木,木,肝也。热病而胸胁痛,手足躁,取之筋间,以第四针针于四达(一作逆)筋辟目浸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金肺也。热病数惊,螈而狂,取之脉,以第四针急泻有余者,癫疾,毛发去,索血(一作脉),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肾也。热病,而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针五十九。骨病食啮牙齿,耳清,索骨于肾无(一本作不)得索之土,土,脾也。
热病,先身涩旁,(旁《太素》作倚),烦闷,干唇嗌,取之以第一针五十九。肤胀,口干,寒汗。
热病,头痛,摄(摄一作颞),目脉紧,善衄,厥热也,取之以第三针,视有余不足,寒热病。
热病,体重,肠中热,取之以第四针,于其输及下诸指间,索气于胃络得气也。
热病,挟脐痛急,胸胁支满,取之涌泉与太阴、阳明(一云阴陵泉),以第四针,针嗌里。
热病而汗且出,反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汗出太甚者,取踝上横文以止之。
热病七日、八日,脉口动,喘而眩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手太阴,病甚,为五十九刺。
热病,先手臂痛,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
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
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目瞑,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刺。(一云刺少阳)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
热病,始足胫者,先取足阳明而汗出。
[卷七] 病不可水证第十四
发汗后,饮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阳明病,潮热,微坚,可与承气汤。不坚,勿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可与小承气汤。若腹中不转失气者,此为但头坚后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腹满,不能食,欲饮水者,即哕。阳明病,若胃中虚冷,其人不能食,饮水即哕。下利,其脉浮大,此为虚,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当温之,与水即哕。病在阳,当以汗解,而反以水之,若灌之,其热却不得去,益烦,皮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宜文蛤散。若不瘥,与五苓散。若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之洗之,益令热却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即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寸口脉浮大,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即无血,大即为寒,寒气相搏,即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kt。
寸口脉濡而弱,濡即恶寒,弱即发热,濡弱相搏,脏气衰微,胸中苦烦,此非结热,而反薄居,水渍布冷,铫贴之,阳气遂微,诸腑无所根据,阴脉凝聚,结在心下,而不肯移,胃中虚冷,水谷不化,小便纵通,复不能多,微则可救,聚寒心下,当奈何也。
[卷七] 病可水证第十五
太阳病,发汗后,若大汗出,胃中干燥,烦不得眠,其人欲饮水,当稍饮之,令胃中和则愈。厥阴病,渴欲饮水者,与水饮之即愈。太阳病,寸口缓,关上小浮,尺中弱,其人发热而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为医下也。若不下,其人复不恶寒而渴者,为转属阳明。小便数者,大便即坚,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欲饮水者,但与之,当以法救渴,宜五苓散。
寸口脉洪而大,数而滑,洪大则荣气长,滑数则胃气实,荣长则阳盛,怫郁不得出身,胃实则坚难,大便则干燥,三焦闭塞,津液不通,医发其汗,阳盛不周,复重下之,胃燥热畜,大便遂摈,小便不利,荣卫相搏,心烦发热,两眼如火,鼻干面赤,舌燥齿黄焦,故大渴。过经成坏病,针药所不能制,与水灌枯槁,阳气微散,身寒温衣覆,汗出表里通,然其病即除。形脉多不同,此愈非法治,但医所当慎,妄犯伤荣卫。霍乱而头痛发热,身体疼痛,热多欲饮水,属五苓散。呕吐而病在膈上,后必思水者,急与猪苓散。饮之水,亦得也。
[卷七] 病不可火证第十六
太阳中风,以火劫发其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腹满而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循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太阳病,医发其汗,遂发热而恶寒,复下之,则心下痞,此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火针因而烦,面色青黄,肤,如此者为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愈。伤寒,加温针必惊。阳脉浮,阴脉弱,则血虚,血虚则筋伤。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荣气微,加烧针,血留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伤寒,脉浮,而医以火迫劫之,亡阳,惊狂,卧起不安,属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问曰∶得病十五、十六日,身体黄,下利,狂欲走。师脉之,言当下清血如豚肝,乃愈,后如师言,何以知之?师曰∶寸口脉阳浮阴濡弱,阳浮则为风,阴濡弱为少血,浮虚受风,少血发热,恶寒洒淅,项强头眩。医加火熏,郁令汗出,恶寒遂甚,客热因火而发,怫郁蒸肌肤,身目为黄,小便微难,短气,从鼻出血,而复下之,胃无津液,泄利遂不止,热瘀在膀胱,畜结成积聚,状如豚肝,当下未下,心乱迷愦,狂走赴水,不能自制。畜血若去,目明心了。此皆医所为,无他祸患,微轻得愈,极者不治。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言。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有清血。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必发黄。
阳明病,其脉浮紧,咽干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反偏恶热,其身体重,发其汗则躁,心愦愦而反谵语。加温针必怵惕,又烦躁不得眠。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是为被火气劫故也,少便必难,为强责少阴汗出。
太阳病二日,而烧瓦熨其背,大汗出,火气入胃,胃中竭燥,必发谵语,十余日振而反汗出者,此为欲解。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其人欲小便,反不得,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坚者,小盒饭数,而反不数及多,便已,其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卷七] 病可火证第十七
下利,谷道中痛,当温之以为,宜熬木盐熨之。一方,炙枳实熨之。
[卷七] 热病阴阳交并少阴厥逆阴阳竭尽生死证第十八
问曰∶温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对曰∶名曰阴阳交,交者,死。人所以汗出者,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热者,邪气也。
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汗而热留者,寿可立而倾也。
夫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此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有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阳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也。
热病,脉尚躁盛,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躁盛得汗者,生也。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勿肤刺,喘甚者,死。
热病,阴阳交者,死。
热病,烦已而汗,脉当静。
太阳病,脉反躁盛者,是阴阳交,死。复得汗,脉静者,生。
热病,阴阳交者,热烦身躁,太阴寸口脉两冲尚躁盛,是阴阳交,死。得汗脉静者,生。
热病,阳进阴退,头独汗出,死。阴进阳退,腰以下至足汗出,亦死。阴阳俱进,汗出已,热如故,亦死。阴阳俱退,汗出已,寒栗不止,鼻口气冷,亦死。(上热病,阴阳交部。)热病,所谓并阴者,热病已得汗,因得泄,是谓并阴,故治。(治一作活)热病,所谓并阳者,热病已得汗,脉尚躁盛,大热,汗之,虽不汗出,若衄,是谓并阳,故治。上热病并阴阳部。
少阴病,恶寒,蜷而利,手足逆者,不治。
少阴病,下利止而眩,时时自冒者,死。
少阴病,其人吐利,躁逆者,死。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蜷,其脉不至,其人不烦而躁者,死。
少阴病六、七日,其人息高者,死。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下利,若利止、恶寒而蜷,手足温者,可治。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时自烦,欲去其衣被者,可治。
少阴病,下利止,厥逆无脉,干,烦(一本作干呕)。服汤药,其脉暴出者,死。微细者,生。上少阴部。
伤寒六、七日,其脉微,手足厥,烦躁,灸其厥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下利,厥逆,躁不能卧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至厥不止者,死。
伤寒,厥逆,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者,生。其人汗出,利不止者,死。但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下之,亡血,死。
伤寒,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上厥逆部。
热病,不知所痛,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髓,死不治。
热病在肾,令人渴,口干,舌焦黄赤,昼夜欲饮不止,腹大而胀,尚不厌饮,目无精光,死不治。脾伤,即中风,阴阳气别离,阴不从阳,故以三分,候其死生。
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人形损故也。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其人脉反实者,死。病者胁下素有痞,而不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挟阴筋,此为脏结,死。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是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若下利者,亦死。结胸证悉具,而躁者,死。吐舌下卷者,死。唾如胶者,难解。舌头四边,徐有津液,此为欲解。病者至经,上唇有色,脉自和,为欲解。色急者,未解。上阴阳竭尽部。
[卷七] 重实重虚阴阳相附生死证第十九
问曰∶何谓虚实?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重实者,肉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问曰∶经络俱实,何如?对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皆当俱治。故曰滑则顺,涩则逆。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五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寒气暴上,脉满实。实而滑,顺则生,实而涩,逆则死。形尽满,脉急大坚,尺满而不应,顺则生,逆则死。所谓顺者,手足温。所谓逆者,手足寒也。
问曰∶何谓重虚?对曰∶脉虚,气虚、尺虚,是谓重虚也。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匡然也;脉虚者,不象阴也。如此者,滑则生,涩则死。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脏皆如此也。
脉实满,手足寒,头热者,春秋则生,冬夏则死。脉浮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脉热而尺寒,秋冬为逆,春夏为顺。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而寒涩,春夏死,秋冬生。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问曰∶秋冬无极阴,春夏无极阳,何谓也?对曰∶无极阳者,春夏无数虚阳明,阳明虚则狂。无极阴者,秋冬无数虚太阴,太阴虚则死。上重实重虚部。
热病,所谓阳附阴者,腰以下至足热,腰以上寒,阴气下争,还心腹满者,死。所谓阴附阳者,腰以上至头热,腰以下寒,阳气上争,还得汗者生。(上阴阳相附部)
[卷七] 热病生死期日证第二十
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夭,曰今且得汗,待时自已。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其热病气内连肾。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荣未夭,曰今且得汗,待时自已。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热病七、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日死。
热病七、八日,脉不躁喘,不数,后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勿肤刺(肤,一作庸)。
热病三、四日,脉不喘,其动均者,身虽烦热,今自得汗,生。
传曰∶始腑入脏,终阴复还阳,故得汗。
热病七、八日,脉不喘,其动均者,生。微热在阳不入阴,今自汗也。
热病七、八日,脉不喘,动数均者,病当喑。期三日不得汗,四日死。
热病,身面尽黄而肿,心热,口干,舌卷,焦黄黑,身麻臭,伏毒伤肺。中脾者,死。
热病,螈,狂言,不得汗,螈不止,伏毒伤肝,中胆者,死。
热病,汗不出,出不至足,呕胆,吐血,善惊不得卧,伏毒在肝。腑足少阳者,死。
[卷七] 热病十逆死证第二十一
热病,腹满胀,身热者,不得大小便,脉涩小疾,一逆见,死。
热病,肠鸣腹满,四肢清,泄注,脉浮大而洪不已,二逆见,死。
热病,大衄不止,腹中痛,脉浮大绝,喘而短气,三逆见,死。
热病,呕且便血,夺形肉,身热甚,脉绝动疾,四逆见,死。
热病,咳喘,悸眩,身热,脉小疾,夺形肉,五逆见,死。
热病,腹大而胀,四肢清,夺形肉,短气,六逆见,一旬内死。
热病,腹胀便血,脉大,时时小绝,汗出而喘,口干舌焦,视不见人,七逆见,一旬死。
热病,身热甚,脉转小,咳而便血,目眶陷,妄言,手循衣缝,口干,躁扰不得卧,八逆见,一时死。
热病,螈,狂走,不能食,腹满,胸痛,引腰脐背,呕血,九逆见,一时死。
热病,呕血,喘咳,烦满,身黄,其腹鼓胀,泄不止,脉绝,十逆见,一时死。
[卷七] 热病五脏气绝死日证第二十二
热病,肺气绝,喘逆,咳唾血,手足腹肿,面黄,振栗不能言语,死。魄与皮毛俱去,故肺先死,丙日笃,丁日死。
热病,脾气绝,头痛,呕宿汁,不得食,呕逆吐血,水浆不得入,狂言谵语,腹大满,四肢不收,意不乐,死。脉与肉气俱去,故脾先死,甲日笃,乙日死。
热病,心主气绝,烦满,骨痛(一作螈),嗌肿,不可咽,欲咳不能咳,歌哭而笑,死。神与荣脉俱去,故心先死。
壬日笃,癸日死。
热病,肝气绝,僵仆,足不安地,呕血,恐惧,洒淅恶寒,血妄出,遗屎溺,死。魂与筋血俱去,故肝先死。庚日笃,辛日死。
热病,肾气绝,喘悸,吐逆,肿疽,尻痈,目视不明,骨痛,短气,喘满,汗出如珠,死。精与骨髓俱去,故肾先死。戊日笃,巳日死。故外见瞳子青小,爪甲枯,发堕,身涩,齿挺而垢,人皮面浓尘黑,咳而唾血,渴欲数饮,大满,此五脏绝,表病也。
[卷七] 热病至脉死日证第二十三
热病,脉四至,三日死,脉四至者,平人一至,病患脉四至也。
热病,脉五至,一日死。时一大至,半日死,忽忽闷乱者,死。
热病,脉六至,半日死。忽急疾大至,有顷死。
[卷七] 热病脉损日死证第二十四
热病脉,四损,三日死。所谓四损者,平人四至,病患脉一至,名曰四损。
热病脉,五损,一日死。所谓五损者,平人五至,病患脉一至,名曰五损。
热病脉,六损,一时死,所谓六损者,平人六至,病患脉一至,名曰六损。若绝不至,或久乃至,立死。治伤寒形证所宜进退晋王叔和集仲景评脉要论。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其汗。
脉浮而紧,法当身体疼痛,当以汗解。假令尺中脉迟者,不可发其汗。何以知然?此为荣气不足,血微少故也。
少阴病,脉微(一作濡而微弱)。不可发其汗,无阳故也。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发汗,躁不得眠。
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
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
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运恶寒,食即反吐,谷不得前(一云谷不消化)。
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微绝,手足逆冷,欲得蜷卧,不能自温。
诸脉数,动微弱,并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一云小便难,胞中干)胃燥而烦。其形相象根本异源。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不能自还。
咳者则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无热,虚而寒栗。咳而发汗,蜷而苦满(满,一作心痛),腹中复坚。厥,不可发汗,发汗则声乱,咽嘶,舌萎,谷不得前。
诸逆发汗,微者难愈,剧者言乱,睛眩者死,命将难全。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而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续自可,一日再三发,其脉微而恶寒,此为阴阳俱虚,不可复发汗也。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则无阳也,不可复发其汗。咽干燥者,不可发汗。
亡血家,不可攻其表,汗出则寒栗而振。
衄家,不可攻其表,汗出必额陷,脉上促急而紧,直视而不能,不得眠。
汗家,重发其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可与禹余粮丸。
淋家,不可发汗,发其汗,必便血。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攻其表,汗出则(一作痉,下同)冬时发其汗,必吐利,口中烂,生疮。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不可攻其表,汗出则厥逆冷。汗出多极,发其汗,亦坚。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厥者后必热,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其汗,必口伤烂赤。病患脉数,数为有热,当消谷引食。反吐者,医发其汗,阳微,膈气虚,脉则为数,数为客阳,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令吐也。
伤寒四、五日,其脉沉,烦而喘满,脉沉者,病为在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伤寒头痛,翕翕发热,形象中风,常微汗出。又自呕者,下之益烦心,懊如饥,发汗则致,身强难以屈伸,熏之则发黄,不得小便,久则发咳唾。
太阳病,发其汗,因致。
伤寒脉弦细,头痛而反发热,此属少阳,少阳不可发其汗。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坚者,不可发其汗。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此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一本作耳目)者是为下厥上竭,为难治。
伤寒有五,皆热病之类也。同病异名,同脉异经。病虽俱伤于风,其人自有痼疾,则不得同法,其人素伤于风,因复伤于热,风热相薄,则发风温,四肢不收,头痛身热,常汗出不解,治在少阴、厥阴,不可发汗。汗出谵言独语,内烦,躁扰不得卧,善惊,目乱无精,治之复发其汗,如此者医杀之也。伤寒湿温,其人常伤于湿,因而中,湿热相薄,则发湿温。病苦两胫逆冷,腹满叉胸,头目痛苦,妄言,治在足太阴,不可发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聋,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变,名曰重,如此者死医杀之也。(上二首出《医律》)
[卷七] 病可发汗证第二
大法,春夏宜发汗。
凡发汗,欲令手足皆周至,一时间益佳,但不欲如水流离。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则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
凡服汤药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凡云可发汗而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证良。
太阳病,外证未解,其脉浮弱,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太阳病,脉浮而数者,可发其汗,属桂枝汤证。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表为未解,可发其汗,属桂枝汤证。
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坚耳。设利者为虚,大逆。坚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病者烦热,汗出即解。复如疟状,日晡所发热,此属阳明。脉浮虚者,当发其汗,属桂枝汤证。病常自汗出,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而外不解,此卫不和也。荣行脉中,为阴,主内;卫行脉外,为阳,主外。复发其汗,卫和则愈,属桂枝汤证。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即愈,属桂枝汤证。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可发其汗,宜麻黄汤。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必自下,下者即愈。其外未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属桂枝汤证。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属桂枝加浓朴杏子汤证。
伤寒,脉浮紧,不发其汗,因衄,属麻黄汤证。
阳明病,脉浮,无汗,其人必喘。发其汗则愈,属麻黄汤证。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其汗,属桂枝汤证。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而发热,其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候续在,此当发其汗,服汤微除。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属麻黄汤证。脉浮者,病在表,可发其汗,属桂枝汤证。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与承气汤,其大便反青(一作小便清者)。此为不在里故在表也,当发其汗。头痛者,必衄,属桂枝汤证。
下利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急当救表,宜桂枝汤。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若恶寒,属桂枝汤证。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濡弱。浮者热自发,濡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属桂枝汤证。
太阳病,发热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属桂枝汤证。
太阳病,下之,气上撞,可与桂枝汤;不撞,不可与之。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而反烦不解者,法当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贲豚。气从少腹上撞心者,灸其核上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太阳病,项背强ktkt,反汗出恶风,属桂枝加葛根汤。
太阳病,项背强ktkt,无汗恶风,属葛根汤。
太阳与阳明合病,而自利不呕者,属葛根汤证。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属葛根加半夏汤。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遂利不止,其脉促者,表未解,喘而汗出,属葛根黄芩黄连汤。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体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属麻黄汤证。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不可下也。属麻黄汤证。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头痛,属大青龙汤。脉微弱,汗出恶风,不可服之。服之则厥,筋惕肉,此为逆也。
伤寒脉浮缓,其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满,或微喘,属小青龙汤。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而渴者,此寒去,为欲解,属小青龙汤证。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一作按之不痛),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与小柴胡汤。但浮,无余证,与麻黄汤。不溺,腹满加哕,不治。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嗜卧,此为外解。设胸满胁痛,与小柴胡汤。脉浮者,属麻黄汤证。中风,往来寒热,伤寒五、六日以后,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烦心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坚,或心中悸,小便不利,或不渴,外有微热,或咳者,属小柴胡汤。
伤寒四、五日,身体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属小柴胡汤证。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属柴胡桂枝汤。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与五苓散,利小便发汗。
[卷七] 病发汗以后证第三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复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证不罢,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者,可小发其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大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而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汗出而不彻故也。
更发其汗即愈。何以知其汗不彻?脉涩故以知之。未持脉时,病患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即咳者,此必两耳无所闻也。所以然者,重发其汗,虚故也。发汗后,饮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其汗,必吐下不止。阳明病,本自汗出,医复重发其汗,病已瘥,其人微烦,不了了,此大便坚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其坚。当问小便日几行,若本日三、四行,今日再行者,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必当大便也。发汗多,又复发其汗,此为亡阳。皆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伤寒发其汗,身目为黄,所以然者,寒湿相抟在里不解故也。病患有寒,复发其汗,胃中冷,必吐蛔。
太阳病,发其汗,遂漏而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属桂枝加附子汤。服桂枝汤,大汗出,若脉但洪大,与桂枝汤。若其形如疟,一日再三发,汗出便解,属桂枝二麻黄一汤。服桂枝汤,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若脉洪大,属白虎汤。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颇复(仲景颇复字作心烦)微恶寒,而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得之便厥,咽干,烦躁,吐逆,当作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厥愈足温,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而胃气不和,谵语,可与承气汤。重发其汗,复加烧针者,属四逆汤。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其脉浮数,可复发其汗,属桂枝汤。
发汗后,身体疼痛,其脉沉迟,属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可以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发汗过多以后,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而欲得按之,属桂枝甘草汤。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贲豚,属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发汗后,腹胀满,属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发其汗不解,而反恶寒者,虚故也,属芍药甘草附子汤。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其胃气,宜小承气汤。
太阳病,发汗,若大汗出,胃中燥,烦不得眠,其人欲饮水,当稍饮之,令胃中和则愈。
发汗已,脉浮而数,复烦渴者,属五苓散。
伤寒,汗出而渴,属五苓散证;不渴,属茯苓甘草汤。
太阳病,发其汗,汗出不解,其人发热,心下悸,头眩,身而动,振振欲擗地,属真武汤。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坚,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而利,属生姜泻心汤。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后,心中痞坚,呕而下利,属大柴胡汤。
太阳病三日,发其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于胃也,属承气汤。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下利,厥逆而恶寒,属四逆汤。
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卷七] 病不可吐证第四
太阳病,当恶寒而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而数,此医吐之过也。若得病一日、二日吐之,腹中饥,口不能食。三日、四日吐之,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此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太阳病,吐之者,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少阴病,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此胸中实,不可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当温之。
诸四逆厥者,不可吐之,虚家亦然。
[卷七] 病可吐证第五
大法,春宜吐。
凡服汤吐,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病如桂枝证,其头不痛,项不强,寸口脉微浮,胸中痞坚,气上撞咽喉,不得息,此为胸有寒,当吐之。
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浊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即止。
少阴病,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当遂吐之。宿食在上脘,当吐之。
病者手足厥冷,脉乍紧,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病在胸中,当吐之。
[卷七] 病不可下证第六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坚。
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
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里拘急,食不下,动气反剧,身虽有热,卧反欲蜷。
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浮冷,热汗自泄,欲水自灌。
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坚。咽中闭塞,不可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卧则欲蜷,身体急痛,复下利日十数行。
诸外实,不可下。下之则发微热,亡脉则厥,当脐握热。
诸虚,不可下,下之则渴,引水者易愈,恶水者剧。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虚者不可下。微则为咳,咳则吐涎沫。下之咳则止,而利不休,胸中如虫啮,粥入则出,小便不利,两胁拘急,喘息为难,颈背相牵,臂则不仁,极寒反汗出,躯冷若冰,眼睛不慧,语言不休,谷气多入,则为除中,口虽欲言,舌不得前。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浮反在上,数反在下,浮则为阳虚,数则为无血,浮则为虚,数则生热。浮则为虚,自汗而恶寒。数则为痛,振而寒栗。微弱在关,胸下为急,喘汗,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于胁,振寒相搏,其形如疟。医反下之,令脉急数,发热,狂走见鬼,心下为痞。小便淋沥,少腹甚坚,小便血也。脉濡而紧,濡则阳气微,紧则荣中寒。阳微卫中风,发热而恶寒。荣紧胃气冷,微呕心内烦。医以为大热,解肌而发汗,亡阳虚烦躁,心下苦痞坚,表里俱虚竭,卒起而头眩,客热在皮肤,怅快不得眠,不知胃气冷,紧寒在关元,技巧无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热应时罢,栗栗而振寒,重被而覆之,汗出而冒巅,体惕而又振,小便为微难,寒气因水发,清谷不容间,呕变反肠出,颠倒不得安,手足为微逆,身冷而内烦,迟欲从后救,安可复追还。脉浮而大,浮为气实,大为血虚,血虚为无阴,孤阳独下阴部,小便难,胞中虚。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卫家当微,今反更实,津液四射,荣竭血尽,干烦不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医复以毒药攻其胃,此为重虚,客阳去有期,必下如污泥而死。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坚,气噫而除。何以言之?脾脉本缓,今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坚,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如前,(仲景前字作法)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脉数者,久数不止,止则邪结,正气不能复,正气却结于脏,故邪气浮之,与皮毛相得。脉数者,不可下,下之必烦,利不止。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其汗,无阳故也。阳已虚,尺中弱涩者,复不可下之。脉浮大,应发其汗,医反下之,此为大逆。
脉浮而大,心下反坚,有热属脏,攻之,不全微汗。属腑溲数则坚,汗多即愈,汗少便难。脉迟,尚未可攻。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复不彻,因转属阳明,欲自汗出,不恶寒,若太阳证不罢,不可下,下之为逆。结胸证,其脉浮大,不可下,下之即死。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不可下之。太阳与少阳并病,心下痞坚,颈项强而眩,勿下之。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病欲吐者,不可下之。太阳病,有外证未解,不可下,下之为逆。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痞脉浮坚而下之,紧反入里,因作痞。夫病阳多者热,下之则坚。本虚,攻其热必哕。无阳,阴强而坚,下之,必清谷而腹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下之益甚,腹时自痛,胸下结坚。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甚者则欲吐,下之不肯止。少阴病,其人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此胸中实,不可下也。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下之,亡血死。伤寒,发热,但头痛,微汗出。发其汗则不识人。熏之则喘,不得小便,心腹满。下之则短气而腹满,小便难,头痛背强。加温针则必衄。伤寒,其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大,是其候也。恶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热多者,目赤,睛不慧,医复发之,咽中则伤。若复下之,则两目闭,寒多清谷,热多便脓血。熏之则发黄。熨之则咽燥。小便利者可救。难者,必危殆。伤寒发热,口中勃勃气出,头痛目黄,鼻衄不可制。贪水者必呕,恶水者厥,下之咽中生疮。假令手足温者,下重便脓血。头痛目黄者,下之,目闭。贪水者,下之,其脉必厥,其声嘤,咽喉塞,发其汗则战栗,阴阳俱虚。恶水者,下之,里冷不嗜食,大便完谷出。发其汗,口中伤,舌上苔滑,烦躁。脉数实,不大便六七日,后必便血。复发其汗,小便即自利。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而烦躁,心下坚。至四日,虽能食,以承气汤,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大便,但头坚后溏,未定成其坚,攻之必溏,当须小便利,定坚,乃可攻之。脏结无阳证,寒而不热(伤寒论云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阳明病,潮热,微坚,可与承气汤;不坚,不可与。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可少与小承气汤。
腹中转失气者,此为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头坚后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腹满不能食。欲饮水者,即哕,其后发热者,必复坚,以小承气汤和之。若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之。
阳明病,身合色赤者,不可攻也。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阳明病,当心下坚满,不可攻之。攻之,遂利不止者,死;止者,愈。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其汗,小便自利,此为内竭,虽坚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猪胆汁,皆可以导。下利,其脉浮大,此为虚,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属当归四逆汤。
[卷七] 病可下证第七
大法,秋宜下。
凡可下者,以汤胜丸散,中病便止,不必尽三服。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属大柴胡汤。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属承气汤。
少阴病六、七日,腹满不大便者,急下之,属承气汤证。
少阴病,下利清水,色青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属大柴胡汤、承气汤证。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其心下坚者,可下之,属承气汤证。
阳明与少阳合病而利,脉不负者为顺,负者失也,互相克贼为负。
滑而数者,有宿食,当下之,属大柴胡、承气汤证。
伤寒后脉沉,沉为内实(《玉函》云∶脉沉实,沉实者,下之),下之解,属大柴胡汤证。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微热者,此为实。急下之,属大柴胡汤、承气汤证。太阳病未解,其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汗出解。但阳微者,先汗之而解;但阴微者,先下之而解。属大柴胡汤证。(阴微一作尺实)脉双弦迟,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属承气汤证。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状,下之即和。
病者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可下之,属大柴胡汤证。太阳病六、七日,表证续在,其脉微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此热在下焦,少腹当坚而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属抵当汤。
太阳病,身黄,其脉沉结,少腹坚,小便不利,为无血;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属抵当汤证。伤寒有热而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此为血,当下之,属抵当丸证。阳明病,发热而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但头汗出,其身无有,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属茵陈蒿汤。阳明证,其人喜忘,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虽坚,大便必黑,属抵当汤证。汗出而谵语者,有燥屎在胃中,此风也,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属大柴胡汤、承气汤证。病者烦热,汗出即解,复如疟状,日晡所发者,属阳明。脉实者,当下之,属大柴胡汤、承气汤证。阳明病,谵语,有潮热,而反不能食者,必有燥屎五、六枚;若能食者,但坚耳,属承气汤证。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乃可攻之。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坚满,引胁下痛,呕则短气,汗出,不恶寒,此为表解里未和,属十枣汤。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之即愈。其外未解,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小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属桃仁承气汤。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小便不利,少腹微满,属茵陈蒿汤证。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属大柴胡汤证。但结胸,无大热,此为水结在胸胁,头微汗出,与大陷胸汤。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其脉沉紧,心下痛,按之如石坚,与大陷胸汤。阳明病,其人汗多,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坚,坚者则谵语,属承气汤证。阳明病,不吐下而心烦者,可与承气汤。阳明病,其脉迟,虽汗出而不恶寒,其体(一本作人)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如此者,其外为解,可攻其里。若手足然汗出者,此大便已坚,属承气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满大而不大便者,属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下。阳明病,谵语,发潮热,其脉滑疾,如此者,属承气汤。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失气者,复与一升;如不转失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此为里虚,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愈,属承气汤证。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属承气汤证。
[卷七] 病发汗吐下以后证第八
师曰∶病患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而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而与(仲景作欲)着复衣,冬月盛寒而与(仲景作欲)裸其体。所以然者,阳微即恶寒,阴弱即发热,故(仲景作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与(仲景作欲)着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与(仲景作欲)裸其体。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
太阳病三日,已发其汗,吐下、温针而不解,此为坏病,桂枝复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而治之。脉浮数,法当汗出而愈,而下之,则身体重,心悸,不可发其汗,当自汗出而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和,即自汗出愈。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无津液而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大下后,发汗,其人小便不利,此亡津液,勿治,其小便利,必自愈。下以后,复发其汗,必振寒,又其脉微细。所以然者,内外俱虚故也。
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其汗,表里俱虚,其人因冒。冒家当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表和,然后下之。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再三下之,不能多(多一作食),其人胁下满,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柴胡汤复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太阳病,二、三日,终不能卧,但欲起者,心下必结,其脉微弱者,此本寒也。而反下之,利止者,必结胸;未止者,四、五日复重下之。此挟热利也。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其脉浮者,必结胸。其脉紧者,必咽痛。其脉弦者,必两胁拘急。
其脉细而数者,头痛未止。其脉沉而紧者,必欲呕。其脉沉而滑者,挟热利。其脉浮而滑者,必下血。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坚,下利不复止,水浆不肯下,其人必心烦。脉浮紧,而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伤寒吐下、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坚,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阳明病,不能食,下之不解,其人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即发烦、头眩者,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其腹满如故耳。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而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为医下之也。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吐、下、发汗后,其人脉平,而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太阳病,医发其汗,遂发热而恶寒,复下之,则心下痞,此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火针,因而烦,面色青黄,肤,如此者,为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服桂枝汤,下之,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属桂枝去桂加茯苓术汤。
太阳病,先发其汗,不解,而下之,其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解其外则愈,属桂枝汤。下以后,复发其汗者,则昼日烦躁不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而无表证,其脉沉微,身无大热,属干姜附子汤。伤寒吐、下、发汗后,心下逆满,气上撞胸,起即头眩,其脉沉紧,发汗即动经,身为振摇,属茯苓桂枝术甘草汤。发汗、吐、下以后,不解,烦躁,属茯苓四逆汤。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剧者,反复颠倒,心中懊,属栀子汤。若少气,栀子甘草汤。若呕,栀子生姜汤。若腹满者,栀子浓朴汤。发汗若下之,烦热,胸中塞者,属栀子汤证。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其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时自极吐下者,与承气汤。不尔者,不可与。欲呕,胸中痛,微溏,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太阳病,重发其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坚满,而痛不可近,属大陷胸汤。伤寒五、六日,其人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此为未解,属柴胡桂枝干姜汤。
伤寒汗出,若吐下,解后,心下痞坚,噫气不除者,属旋复代赭汤。大下以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可以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伤寒大下后,复发其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其痞,当先解表,表解,乃攻其痞。解表属桂枝汤,攻痞属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属白虎汤。伤寒吐下后未解,不大便五、六日至十余日,其人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神之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属承气汤。若下者,勿复服。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溺。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厥冷,自汗,属白虎汤证。
阳明病,其脉浮紧,咽干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反偏恶热,其身体重,发其汗即躁,心愦愦而反谵语。加温针,必怵惕,又烦躁不得眠。下之,即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舌上苔者,属栀子汤证。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若饥不能食。但头汗出,属栀子汤证。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其人腹微满,头坚后溏者,不可下之。有燥屎者,属承气汤证。
太阳病,吐下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坚,可与小承气汤和之,则愈。
大汗若大下,而厥冷者,属四逆汤证。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胸满者,属桂枝去芍药汤。若微寒,属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属栀子汤证。
伤寒下后,烦而腹满,卧起不安,属栀子浓朴汤。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属栀子干姜汤。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急当救里。身体疼痛,清便自调,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再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续在,先与小柴胡汤。呕止小安,(呕止小安一云∶呕不止,心下急),其人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与大柴胡汤,下者止。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而微利,此本当柴胡汤下之,不得利,今反利者,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再服小柴胡汤,以解其外,后属柴胡加芒硝汤。伤寒十三日,过经而谵语,内有热也,当以汤下之。小便利者,大盒饭坚,而反利,其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自利者,其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属承气汤证。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不可转侧,属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属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其表未解。
医反下之,动数则迟,头痛即眩(一云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阳气内陷,心下因坚,则为结胸,属大陷胸汤。若不结胸,但头汗出,其余无有,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汤证具,而以佗药下之,柴胡证仍在,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不为逆也。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坚痛者,此为结胸,属大陷胸汤。若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复不中与也。属半夏泻心汤。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之泻心。其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小便不利者,属五苓散。一方言忍之一日乃愈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坚而满,干呕而烦,不能得安。医见心下痞,为病不尽,复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之坚,属甘草泻心汤。伤寒,服汤药,而下利不止,心下痞坚,服泻心汤已。
后以佗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理中焦,此利在下焦,属赤石脂禹余粮汤。若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挟热而利,不止,心下痞坚,表里不解,属桂枝人参汤。伤寒、吐后,腹满者,与承气汤。病者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脉虽浮数者,可下之。假令下已,脉数不解,今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属抵当汤。若脉数不解,而不止,必夹血,便脓血。
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腹满时痛,为属太阴,属桂枝加芍药汤。大实痛,属桂枝加大黄汤。伤寒六、七日,其人大下后,脉沉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为难治,属麻黄升麻汤。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遂吐,(一本作更逆吐下)食入即出,属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卷七] 病可温证第九
大法,冬宜服温热药及灸。
师曰∶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更疼痛,当救其里,宜温药,四逆汤。
下利,腹满,身体疼痛,先温其里,宜四逆汤。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
少阴病,其人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当温之,宜四逆汤。
少阴病,脉沉者,急当温之,宜四逆汤。
下利,欲食者,就当温之。
下利,脉迟紧,为痛未欲止,当温之。得冷者满,而便肠垢。
下利,其脉浮大,此为虚,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当温之,宜当归四逆汤。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者,即呕汗出,必数更衣,反少,当温之。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急当救里,宜温之,以四逆汤。
[卷七] 病不可灸证第十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脉浮,当以汗解,而反灸之,邪无从去,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当重而痹,此为火逆。若欲自解,当先烦,烦乃有汗,随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当解。脉浮,热甚,而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咽燥必唾血。
[卷七] 病可灸证第十一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贲豚。气从少腹上撞者,灸其核上一壮(一本作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
少阴病,其人吐利,手足不逆,反发热,不死。脉不至者,灸其少阴七壮。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者,即呕汗出,必数更衣,反少,当温其上,灸之(一云灸厥阴可五十壮)。诸下利,皆可灸足大都五壮(一云七壮),商丘、阴陵泉皆三壮。
下利,手足厥,无脉,灸之不温,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伤寒六、七日,其脉微,手足厥,烦躁,灸其厥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为可灸少阴,厥阴主逆。
[卷七] 病不可刺证第十二
大怒无刺(大,一作新),已刺无怒(已,一作新)。新内无刺,已刺无内。大劳无刺(大,一作新),已刺无劳。大醉无刺,已刺无醉。大饱无刺,已刺无饱。大饥无刺,已刺无饥。大渴无刺,已刺无渴。无刺大惊,无刺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身热甚,阴阳皆争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则泄。所谓勿刺者,有死征也。
无刺病与脉相逆者。上工刺未生,其次刺未盛,其次刺己衰,粗工逆此,谓之伐形。(出九卷)
[卷七] 病可刺证第十三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自当愈,其经音故也。若欲作再经者,当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太阳病,初服桂枝汤,而反烦不解者,当先刺风池、风府,乃却与桂枝汤则愈。伤寒,腹满而谵语,寸口脉浮而紧者,此为肝乘脾,名纵,当刺期门。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其人大渴,欲饮酢浆者,其腹必满,而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为肝乘肺,名曰横,阳明病,下血而谵语,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然汗出者则愈。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其人谵语,此为热入血室,当刺期门,随其虚实而取之。(《平病》云∶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三焦。与此相反,岂谓药不谓针耶)太阳与少阳并病,头痛,颈项强而眩,时如结胸,心下痞坚,当刺大杼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谵语则脉弦。谵语五日不止,当刺期门。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妇人伤寒,怀身腹满,不得小便,加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当刺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利则愈。伤寒,喉痹,刺手少阴。少阴在腕,当小指后动脉是也。针入三分,补之。
问曰∶病有汗出而身热烦满,烦满不为汗解者何?对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也。太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治之,表里刺之,饮之汤。热病三日,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所谓五十九刺者,两手外内侧各三,凡十二,五指间各一,凡八。足亦如是,头入发一寸旁三分,各三,凡六;更入发三寸,边各五,凡十。耳前后、口下、项中各一,凡六。巅上一。热病先肤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苛菌为轸(一云苛轸)鼻,索皮于肺,不得索之火,火,心也。热病,嗌干多饮,善惊,卧不能安,取之肤肉,以第六针五十九。目赤,索肉于脾,不得索之木,木,肝也。热病而胸胁痛,手足躁,取之筋间,以第四针针于四达(一作逆)筋辟目浸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金肺也。热病数惊,螈而狂,取之脉,以第四针急泻有余者,癫疾,毛发去,索血(一作脉),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肾也。热病,而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针五十九。骨病食啮牙齿,耳清,索骨于肾无(一本作不)得索之土,土,脾也。
热病,先身涩旁,(旁《太素》作倚),烦闷,干唇嗌,取之以第一针五十九。肤胀,口干,寒汗。
热病,头痛,摄(摄一作颞),目脉紧,善衄,厥热也,取之以第三针,视有余不足,寒热病。
热病,体重,肠中热,取之以第四针,于其输及下诸指间,索气于胃络得气也。
热病,挟脐痛急,胸胁支满,取之涌泉与太阴、阳明(一云阴陵泉),以第四针,针嗌里。
热病而汗且出,反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汗出太甚者,取踝上横文以止之。
热病七日、八日,脉口动,喘而眩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手太阴,病甚,为五十九刺。
热病,先手臂痛,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
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
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目瞑,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刺。(一云刺少阳)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
热病,始足胫者,先取足阳明而汗出。
[卷七] 病不可水证第十四
发汗后,饮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阳明病,潮热,微坚,可与承气汤。不坚,勿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可与小承气汤。若腹中不转失气者,此为但头坚后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腹满,不能食,欲饮水者,即哕。阳明病,若胃中虚冷,其人不能食,饮水即哕。下利,其脉浮大,此为虚,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当温之,与水即哕。病在阳,当以汗解,而反以水之,若灌之,其热却不得去,益烦,皮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宜文蛤散。若不瘥,与五苓散。若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之洗之,益令热却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即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寸口脉浮大,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即无血,大即为寒,寒气相搏,即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kt。
寸口脉濡而弱,濡即恶寒,弱即发热,濡弱相搏,脏气衰微,胸中苦烦,此非结热,而反薄居,水渍布冷,铫贴之,阳气遂微,诸腑无所根据,阴脉凝聚,结在心下,而不肯移,胃中虚冷,水谷不化,小便纵通,复不能多,微则可救,聚寒心下,当奈何也。
[卷七] 病可水证第十五
太阳病,发汗后,若大汗出,胃中干燥,烦不得眠,其人欲饮水,当稍饮之,令胃中和则愈。厥阴病,渴欲饮水者,与水饮之即愈。太阳病,寸口缓,关上小浮,尺中弱,其人发热而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为医下也。若不下,其人复不恶寒而渴者,为转属阳明。小便数者,大便即坚,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欲饮水者,但与之,当以法救渴,宜五苓散。
寸口脉洪而大,数而滑,洪大则荣气长,滑数则胃气实,荣长则阳盛,怫郁不得出身,胃实则坚难,大便则干燥,三焦闭塞,津液不通,医发其汗,阳盛不周,复重下之,胃燥热畜,大便遂摈,小便不利,荣卫相搏,心烦发热,两眼如火,鼻干面赤,舌燥齿黄焦,故大渴。过经成坏病,针药所不能制,与水灌枯槁,阳气微散,身寒温衣覆,汗出表里通,然其病即除。形脉多不同,此愈非法治,但医所当慎,妄犯伤荣卫。霍乱而头痛发热,身体疼痛,热多欲饮水,属五苓散。呕吐而病在膈上,后必思水者,急与猪苓散。饮之水,亦得也。
[卷七] 病不可火证第十六
太阳中风,以火劫发其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腹满而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循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太阳病,医发其汗,遂发热而恶寒,复下之,则心下痞,此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火针因而烦,面色青黄,肤,如此者为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愈。伤寒,加温针必惊。阳脉浮,阴脉弱,则血虚,血虚则筋伤。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荣气微,加烧针,血留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伤寒,脉浮,而医以火迫劫之,亡阳,惊狂,卧起不安,属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问曰∶得病十五、十六日,身体黄,下利,狂欲走。师脉之,言当下清血如豚肝,乃愈,后如师言,何以知之?师曰∶寸口脉阳浮阴濡弱,阳浮则为风,阴濡弱为少血,浮虚受风,少血发热,恶寒洒淅,项强头眩。医加火熏,郁令汗出,恶寒遂甚,客热因火而发,怫郁蒸肌肤,身目为黄,小便微难,短气,从鼻出血,而复下之,胃无津液,泄利遂不止,热瘀在膀胱,畜结成积聚,状如豚肝,当下未下,心乱迷愦,狂走赴水,不能自制。畜血若去,目明心了。此皆医所为,无他祸患,微轻得愈,极者不治。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言。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有清血。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必发黄。
阳明病,其脉浮紧,咽干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反偏恶热,其身体重,发其汗则躁,心愦愦而反谵语。加温针必怵惕,又烦躁不得眠。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是为被火气劫故也,少便必难,为强责少阴汗出。
太阳病二日,而烧瓦熨其背,大汗出,火气入胃,胃中竭燥,必发谵语,十余日振而反汗出者,此为欲解。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其人欲小便,反不得,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坚者,小盒饭数,而反不数及多,便已,其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卷七] 病可火证第十七
下利,谷道中痛,当温之以为,宜熬木盐熨之。一方,炙枳实熨之。
[卷七] 热病阴阳交并少阴厥逆阴阳竭尽生死证第十八
问曰∶温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对曰∶名曰阴阳交,交者,死。人所以汗出者,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热者,邪气也。
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汗而热留者,寿可立而倾也。
夫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此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有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阳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也。
热病,脉尚躁盛,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躁盛得汗者,生也。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勿肤刺,喘甚者,死。
热病,阴阳交者,死。
热病,烦已而汗,脉当静。
太阳病,脉反躁盛者,是阴阳交,死。复得汗,脉静者,生。
热病,阴阳交者,热烦身躁,太阴寸口脉两冲尚躁盛,是阴阳交,死。得汗脉静者,生。
热病,阳进阴退,头独汗出,死。阴进阳退,腰以下至足汗出,亦死。阴阳俱进,汗出已,热如故,亦死。阴阳俱退,汗出已,寒栗不止,鼻口气冷,亦死。(上热病,阴阳交部。)热病,所谓并阴者,热病已得汗,因得泄,是谓并阴,故治。(治一作活)热病,所谓并阳者,热病已得汗,脉尚躁盛,大热,汗之,虽不汗出,若衄,是谓并阳,故治。上热病并阴阳部。
少阴病,恶寒,蜷而利,手足逆者,不治。
少阴病,下利止而眩,时时自冒者,死。
少阴病,其人吐利,躁逆者,死。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蜷,其脉不至,其人不烦而躁者,死。
少阴病六、七日,其人息高者,死。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下利,若利止、恶寒而蜷,手足温者,可治。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时自烦,欲去其衣被者,可治。
少阴病,下利止,厥逆无脉,干,烦(一本作干呕)。服汤药,其脉暴出者,死。微细者,生。上少阴部。
伤寒六、七日,其脉微,手足厥,烦躁,灸其厥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下利,厥逆,躁不能卧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至厥不止者,死。
伤寒,厥逆,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者,生。其人汗出,利不止者,死。但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下之,亡血,死。
伤寒,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上厥逆部。
热病,不知所痛,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髓,死不治。
热病在肾,令人渴,口干,舌焦黄赤,昼夜欲饮不止,腹大而胀,尚不厌饮,目无精光,死不治。脾伤,即中风,阴阳气别离,阴不从阳,故以三分,候其死生。
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人形损故也。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其人脉反实者,死。病者胁下素有痞,而不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挟阴筋,此为脏结,死。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是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若下利者,亦死。结胸证悉具,而躁者,死。吐舌下卷者,死。唾如胶者,难解。舌头四边,徐有津液,此为欲解。病者至经,上唇有色,脉自和,为欲解。色急者,未解。上阴阳竭尽部。
[卷七] 重实重虚阴阳相附生死证第十九
问曰∶何谓虚实?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重实者,肉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问曰∶经络俱实,何如?对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皆当俱治。故曰滑则顺,涩则逆。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五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寒气暴上,脉满实。实而滑,顺则生,实而涩,逆则死。形尽满,脉急大坚,尺满而不应,顺则生,逆则死。所谓顺者,手足温。所谓逆者,手足寒也。
问曰∶何谓重虚?对曰∶脉虚,气虚、尺虚,是谓重虚也。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匡然也;脉虚者,不象阴也。如此者,滑则生,涩则死。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脏皆如此也。
脉实满,手足寒,头热者,春秋则生,冬夏则死。脉浮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脉热而尺寒,秋冬为逆,春夏为顺。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而寒涩,春夏死,秋冬生。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问曰∶秋冬无极阴,春夏无极阳,何谓也?对曰∶无极阳者,春夏无数虚阳明,阳明虚则狂。无极阴者,秋冬无数虚太阴,太阴虚则死。上重实重虚部。
热病,所谓阳附阴者,腰以下至足热,腰以上寒,阴气下争,还心腹满者,死。所谓阴附阳者,腰以上至头热,腰以下寒,阳气上争,还得汗者生。(上阴阳相附部)
[卷七] 热病生死期日证第二十
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夭,曰今且得汗,待时自已。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其热病气内连肾。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荣未夭,曰今且得汗,待时自已。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热病七、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日死。
热病七、八日,脉不躁喘,不数,后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勿肤刺(肤,一作庸)。
热病三、四日,脉不喘,其动均者,身虽烦热,今自得汗,生。
传曰∶始腑入脏,终阴复还阳,故得汗。
热病七、八日,脉不喘,其动均者,生。微热在阳不入阴,今自汗也。
热病七、八日,脉不喘,动数均者,病当喑。期三日不得汗,四日死。
热病,身面尽黄而肿,心热,口干,舌卷,焦黄黑,身麻臭,伏毒伤肺。中脾者,死。
热病,螈,狂言,不得汗,螈不止,伏毒伤肝,中胆者,死。
热病,汗不出,出不至足,呕胆,吐血,善惊不得卧,伏毒在肝。腑足少阳者,死。
[卷七] 热病十逆死证第二十一
热病,腹满胀,身热者,不得大小便,脉涩小疾,一逆见,死。
热病,肠鸣腹满,四肢清,泄注,脉浮大而洪不已,二逆见,死。
热病,大衄不止,腹中痛,脉浮大绝,喘而短气,三逆见,死。
热病,呕且便血,夺形肉,身热甚,脉绝动疾,四逆见,死。
热病,咳喘,悸眩,身热,脉小疾,夺形肉,五逆见,死。
热病,腹大而胀,四肢清,夺形肉,短气,六逆见,一旬内死。
热病,腹胀便血,脉大,时时小绝,汗出而喘,口干舌焦,视不见人,七逆见,一旬死。
热病,身热甚,脉转小,咳而便血,目眶陷,妄言,手循衣缝,口干,躁扰不得卧,八逆见,一时死。
热病,螈,狂走,不能食,腹满,胸痛,引腰脐背,呕血,九逆见,一时死。
热病,呕血,喘咳,烦满,身黄,其腹鼓胀,泄不止,脉绝,十逆见,一时死。
[卷七] 热病五脏气绝死日证第二十二
热病,肺气绝,喘逆,咳唾血,手足腹肿,面黄,振栗不能言语,死。魄与皮毛俱去,故肺先死,丙日笃,丁日死。
热病,脾气绝,头痛,呕宿汁,不得食,呕逆吐血,水浆不得入,狂言谵语,腹大满,四肢不收,意不乐,死。脉与肉气俱去,故脾先死,甲日笃,乙日死。
热病,心主气绝,烦满,骨痛(一作螈),嗌肿,不可咽,欲咳不能咳,歌哭而笑,死。神与荣脉俱去,故心先死。
壬日笃,癸日死。
热病,肝气绝,僵仆,足不安地,呕血,恐惧,洒淅恶寒,血妄出,遗屎溺,死。魂与筋血俱去,故肝先死。庚日笃,辛日死。
热病,肾气绝,喘悸,吐逆,肿疽,尻痈,目视不明,骨痛,短气,喘满,汗出如珠,死。精与骨髓俱去,故肾先死。戊日笃,巳日死。故外见瞳子青小,爪甲枯,发堕,身涩,齿挺而垢,人皮面浓尘黑,咳而唾血,渴欲数饮,大满,此五脏绝,表病也。
[卷七] 热病至脉死日证第二十三
热病,脉四至,三日死,脉四至者,平人一至,病患脉四至也。
热病,脉五至,一日死。时一大至,半日死,忽忽闷乱者,死。
热病,脉六至,半日死。忽急疾大至,有顷死。
[卷七] 热病脉损日死证第二十四
热病脉,四损,三日死。所谓四损者,平人四至,病患脉一至,名曰四损。
热病脉,五损,一日死。所谓五损者,平人五至,病患脉一至,名曰五损。
热病脉,六损,一时死,所谓六损者,平人六至,病患脉一至,名曰六损。若绝不至,或久乃至,立死。治伤寒形证所宜进退晋王叔和集仲景评脉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