窍阴一穴,在完骨上、枕骨下。足太阳、少阳之会。主骨疸发厉头痛引头也(按:似有缺、误,不通)。灸五壮。针入三分。
浮白二穴,在耳后,入发际一寸。足太阳、少阳之会。主寒热,喉痹,欬逆,疝积胸中满不得喘息(按:似有缺、误,不通),胸痛,耳聋嘈嘈无所闻。颈项痈肿不能言,及瘿、肩不举也。针入三分。灸三壮。
附分二穴,在第二椎下,附项内廉,两傍各三寸。手足太阳之会。主背痛引项。灸五壮。针入三分。
魄户二穴,在第三椎下,两傍各三寸宛宛中。正坐取之。足太阳脉气所发。主背膊痛,无气力,劳损,痿黄,五尸走疰,项强不得回顾。针入五分。灸亦得。
神堂二穴,在第五椎下,两傍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足太阳脉气所发。主肩痛,胸腹满,洒淅反脊强急(按:似有缺、误,不通)。灸五壮。针入三分。
噫嘻二穴,在肩膊内廉,第六椎两傍三寸。其穴抱肘取之。足太阳脉气所发。因以手重按之,病者言“噫嘻”。针入六分。主温疟、寒疟病,背闷,气满、腹胀,气痃。灸二七壮。忌葱、白酒。
膏盲俞二穴,主无所不疗,羸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欬逆,狂或妄误。取穴之法:令人正坐、曲脊、伸两手、以臂着膝前、令正直,手大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勿令臂得动也。从甲骨上角摸索至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灸中间。依胛骨之里、去胛骨各容指许、摩服去表,肋间空处,按之自觉牵引于肩中,灸两胛中一处,至六百壮、多至千壮。当觉下、然流水之状,亦当有所下出。若得痰疾,则无所不下也。若病人已困,不能正坐,当令侧卧,俛上臂,令前取穴灸之。求穴法,大校以右手从左肩上住,指头所不及者是也。左亦然,乃以前法灸之。若不能久坐,当伸两臂,令人俛,两胛骨侠相离,不尔,肘骨覆穴,不可得也。所伏衣幞,当令大小有常定,不尔,则失其穴也。此灸,讫后,令人阳气康盛,当消息以自补飬。当取身体平复,其穴近第五椎望取之也,论曰“昔在和缓,不救晋侯之疾,以其在膏之上、肓之下,针药所不能及,即此之穴是也。人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病难追。若能用心此,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按:《针灸资生经。卷一》云“灸膏肓功效,诸经例能言之。而取穴,则未也。《千金》等方之外,庄绰论之最详。然,繁而无统,不能定于一。予尝以意取之。令病人两手交在两膊上(灸时、亦然),胛骨遂开,其穴立见。以手指摸索第四椎下,两旁各三寸、四肋三间之中间,按之酸疼,是穴。灸至千百壮、少亦七七壮。当依《千金》,立点立灸,坐点坐灸,卧点卧灸云(若尺合爪、在两膝头中、点穴亦得)。”)
鬲(按:通作“膈”)关二穴,在第七椎下,两傍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足太阳脉气所发。主背痛、恶寒,脊强、俛难,食不下、呕哕、多涎、睡也。灸五壮。针入五分。
魂门二穴,在第九椎下,两傍各二寸陷者中。正坐取之。足太阳脉气所发。主食饮不下、腹中雷鸣、大便不节、小便赤黄也。灸三壮。针入五分。
阳纲二穴,在第十椎下,两傍各三寸。正坐取之。足太阳脉气所发。主食不下、腹中雷鸣、大小便不节,小便赤黄。灸三壮。针入五分。
意舍二穴,在第十一椎下,两傍各三寸。正坐取之。足太阳脉气所发。主腹满虚胀、大便泄滑,消渴,面黄。灸五十壮。《甲乙经》“灸三壮。针入五分。”
胃仓二穴,在第十二椎下,两傍各三寸。主腹内虚胀、水食不消,恶寒、不能俛仰。针入三分。灸五壮。
肓门二穴,在第十三椎下,两傍各三寸。《异经》云“与鸠尾相直”。主心下痛、大坚,妇人乳有余疾。灸三十壮。针入五分。
志室二穴,在第十四椎下,两傍各三寸。正坐取之。是太阳脉气所发。针入五分。灸三壮。主腰脊痛急,食不消、腹中坚急,阴痛、下肿,并疗之。
胞肓二穴,在第十四椎下(按:“十四”应为“十九”。),两傍各三寸、陷者中。伏而取之。足太阳脉气所发。主腰脊痛急,食不消,腹中坚急,阴痛、下肿,并疗之。疗恶气,腰背卒痛。灸五七壮。《甲乙经》“灸三壮。针入五分。” 秩边二穴,在第二十椎下,两傍各三寸。伏而取之。足太阳脉气所发。主腰痛不能俛仰,小便赤黄,尻重不能举。灸三壮。针入三分。
颔厌二穴,在曲周颞顬上廉。手足少阳、阳明之交会。刺入三分。灸三壮。主风眩,目无所见,偏头痛、引目外眦急,耳鸣,好啑,颈痛。 客主人二穴,在耳前上廉起骨,开口有穴。动脉宛宛中。一名“上关”。手少阳足阳明之会。主目风牙疼痛车不开口噤嚼食鸣偏风眼喎通睛(按:似有缺、误,不通),耳聋状如蝉声。针入一分。灸七壮,艾炷如筋头大,必湏侧卧张口取穴,避风。又,上关不得深,下关不得久留针。问曰:“上关何以不得深,下关何以不得久留针?”答曰:“上关若深,令人得欠,不得目随针下关不得久,留针者得不得欠牙关急。是故“上关不得深,下关不得久留针”。
悬颅二穴,在曲周颞顬中,足阳明脉气所发(按:据《针灸甲乙经》,应是“足少阳脉气所发”。《针灸资生经。卷一》同)主热病,偏头痛、引目外眦急,身热、烦满,汗不出,齿痛,面皮赤痛。针入三分。灸三壮。 肩井二穴,在肩上陷罅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之、当其中指下、陷者中是穴。一名“膊井”。手足少阳、阳维之会。主五劳,七伤,头项不得回顾,背膊痛、两手不得向头,或因马拗伤腰髋疼,脚气。入针四分。不宜灸。针不得深,深即令人闷。《甲乙经》云“针只可五分”。此膊井脉,足阳明之会,乃连入五脏气。若深,便引五脏之气,乃令人短寿。大肥人,亦可倍之。若闷倒不识人,即湏三里下气。虽不闷倒,但针膊井,并即湏三里下气,大良。及妇人怀胎、落讫,觉后微损、手足弱者,针肩井,手足立差。若有灼然解针者,遣针。不解针者,不可遣针。灸乃胜针,日灸七壮。若针肩井,必三里下气,如不灸三里,即拔气上。其针膊并出《甄权经》。
肩腢二穴,在膊骨头、肩端两骨间,陷者宛宛中是。平手取其穴。手阳明、跷脉之会。针入八分。主疗偏风、半身不遂,热风疹风胸俛仰风刺风风虚(按:似有缺、误,不通),手不得上头、捉物不得、挽弓不开,臂细无力、酸疼,臂冷而缓。患刺风者,百日刺筋、百日刺骨、方可得瘳。灸亦得,然不及针,还以平手取其穴。日灸七壮,差为度。
臂臑二穴,在肩腢下一寸、两筋间、两骨罅、陷者宛宛中。宜灸,不宜针。日灸七壮。主疗劳,瘿,臂细无力、手不得向头。其穴平手取之,不得拏手令急,其穴即闭。若针,不得过三五,过多生恶。
曲池二穴者,木也(按:此误。据《针灸甲乙经》、《针灸资生经。卷一》等,俱作“土也”)。在肘外辅骨,曲肘、横文头宛宛中、陷者是。手阳明脉之所入为合也。手拱胸,取之外畔、文头即是。疗偏风、半身不遂,刺风疹,疼痛冷缓捉物不得,挽弓不开、屈伸难引脉风(按:似有缺、误,不通)臂肘细而无力。针入七分。灸亦良,但令断风抽气而已。
通谷二穴,在夹上管(按:通作“脘”)两傍,相去三寸。冲脉、足少阴之会。治干呕、又无所出,又治劳食欲鬲(按:通作“膈”),结。针入五分。灸五壮。
章门二穴,一名“长平”,一名“胁”。是脾之募。在大横外,直脐、季肋端。必须侧卧,令伸下脚、缩上脚,乃得穴。足厥阴、少阳之会。主膀胱气癖,疝瘕气,膀胱气痛、状如雷声,积聚气。针入六分。灸亦良。
伏兔二穴,在膝上六寸、起肉。正跪坐取之。足阳明脉气所发。治风劳,痹逆,狂邪,膝冷,手节挛缩,身隐疹,腹胀、少气,妇人八部诸病。针入三分。禁灸。
阴市二穴,一名“阴鼎”。在膝上三寸、伏兔下是穴。足阳明脉气所发。主寒疝、下至腰脚如冷水,小肠诸疝,按之在膝上,伏兔下(按:疑衍)。寒疝,腹胀满,痿厥,少气。针入三分。灸三壮。 犊鼻二穴,在膝膑下骭、侠罅、大筋中。足阳明脉气所发。主犊鼻肿,洗熨去之。其久坚,勿攻,攻者死。膝中痛、不仁、难跪起、诸肿节溃者死,不溃可疗。针入三分。灸三壮。
委中二穴者,土也。在腘中央、约文中动脉。甄权云“在曲内、两筋、两骨中、宛宛是”。足太阳脉气之所入为合也。令人面挺腹地(按:应是“挺身,伏地”)而取之。主脚弱无力,风湿痹、筋急,半身不遂。灸不及针。针入八分。灸三壮。
三里二穴者,土也。在膝下三寸外廉、陷者宛宛中是。足阳明脉之所入为合也。主腰(按:疑应为“腹”)满、坚块、不能食,胸气不足,反胃,胸胁积气,脚弱。针腹、背,每须取三里穴。入八分。灸亦良。
浮白二穴,在耳后,入发际一寸。足太阳、少阳之会。主寒热,喉痹,欬逆,疝积胸中满不得喘息(按:似有缺、误,不通),胸痛,耳聋嘈嘈无所闻。颈项痈肿不能言,及瘿、肩不举也。针入三分。灸三壮。
附分二穴,在第二椎下,附项内廉,两傍各三寸。手足太阳之会。主背痛引项。灸五壮。针入三分。
魄户二穴,在第三椎下,两傍各三寸宛宛中。正坐取之。足太阳脉气所发。主背膊痛,无气力,劳损,痿黄,五尸走疰,项强不得回顾。针入五分。灸亦得。
神堂二穴,在第五椎下,两傍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足太阳脉气所发。主肩痛,胸腹满,洒淅反脊强急(按:似有缺、误,不通)。灸五壮。针入三分。
噫嘻二穴,在肩膊内廉,第六椎两傍三寸。其穴抱肘取之。足太阳脉气所发。因以手重按之,病者言“噫嘻”。针入六分。主温疟、寒疟病,背闷,气满、腹胀,气痃。灸二七壮。忌葱、白酒。
膏盲俞二穴,主无所不疗,羸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欬逆,狂或妄误。取穴之法:令人正坐、曲脊、伸两手、以臂着膝前、令正直,手大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勿令臂得动也。从甲骨上角摸索至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灸中间。依胛骨之里、去胛骨各容指许、摩服去表,肋间空处,按之自觉牵引于肩中,灸两胛中一处,至六百壮、多至千壮。当觉下、然流水之状,亦当有所下出。若得痰疾,则无所不下也。若病人已困,不能正坐,当令侧卧,俛上臂,令前取穴灸之。求穴法,大校以右手从左肩上住,指头所不及者是也。左亦然,乃以前法灸之。若不能久坐,当伸两臂,令人俛,两胛骨侠相离,不尔,肘骨覆穴,不可得也。所伏衣幞,当令大小有常定,不尔,则失其穴也。此灸,讫后,令人阳气康盛,当消息以自补飬。当取身体平复,其穴近第五椎望取之也,论曰“昔在和缓,不救晋侯之疾,以其在膏之上、肓之下,针药所不能及,即此之穴是也。人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病难追。若能用心此,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按:《针灸资生经。卷一》云“灸膏肓功效,诸经例能言之。而取穴,则未也。《千金》等方之外,庄绰论之最详。然,繁而无统,不能定于一。予尝以意取之。令病人两手交在两膊上(灸时、亦然),胛骨遂开,其穴立见。以手指摸索第四椎下,两旁各三寸、四肋三间之中间,按之酸疼,是穴。灸至千百壮、少亦七七壮。当依《千金》,立点立灸,坐点坐灸,卧点卧灸云(若尺合爪、在两膝头中、点穴亦得)。”)
鬲(按:通作“膈”)关二穴,在第七椎下,两傍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足太阳脉气所发。主背痛、恶寒,脊强、俛难,食不下、呕哕、多涎、睡也。灸五壮。针入五分。
魂门二穴,在第九椎下,两傍各二寸陷者中。正坐取之。足太阳脉气所发。主食饮不下、腹中雷鸣、大便不节、小便赤黄也。灸三壮。针入五分。
阳纲二穴,在第十椎下,两傍各三寸。正坐取之。足太阳脉气所发。主食不下、腹中雷鸣、大小便不节,小便赤黄。灸三壮。针入五分。
意舍二穴,在第十一椎下,两傍各三寸。正坐取之。足太阳脉气所发。主腹满虚胀、大便泄滑,消渴,面黄。灸五十壮。《甲乙经》“灸三壮。针入五分。”
胃仓二穴,在第十二椎下,两傍各三寸。主腹内虚胀、水食不消,恶寒、不能俛仰。针入三分。灸五壮。
肓门二穴,在第十三椎下,两傍各三寸。《异经》云“与鸠尾相直”。主心下痛、大坚,妇人乳有余疾。灸三十壮。针入五分。
志室二穴,在第十四椎下,两傍各三寸。正坐取之。是太阳脉气所发。针入五分。灸三壮。主腰脊痛急,食不消、腹中坚急,阴痛、下肿,并疗之。
胞肓二穴,在第十四椎下(按:“十四”应为“十九”。),两傍各三寸、陷者中。伏而取之。足太阳脉气所发。主腰脊痛急,食不消,腹中坚急,阴痛、下肿,并疗之。疗恶气,腰背卒痛。灸五七壮。《甲乙经》“灸三壮。针入五分。” 秩边二穴,在第二十椎下,两傍各三寸。伏而取之。足太阳脉气所发。主腰痛不能俛仰,小便赤黄,尻重不能举。灸三壮。针入三分。
颔厌二穴,在曲周颞顬上廉。手足少阳、阳明之交会。刺入三分。灸三壮。主风眩,目无所见,偏头痛、引目外眦急,耳鸣,好啑,颈痛。 客主人二穴,在耳前上廉起骨,开口有穴。动脉宛宛中。一名“上关”。手少阳足阳明之会。主目风牙疼痛车不开口噤嚼食鸣偏风眼喎通睛(按:似有缺、误,不通),耳聋状如蝉声。针入一分。灸七壮,艾炷如筋头大,必湏侧卧张口取穴,避风。又,上关不得深,下关不得久留针。问曰:“上关何以不得深,下关何以不得久留针?”答曰:“上关若深,令人得欠,不得目随针下关不得久,留针者得不得欠牙关急。是故“上关不得深,下关不得久留针”。
悬颅二穴,在曲周颞顬中,足阳明脉气所发(按:据《针灸甲乙经》,应是“足少阳脉气所发”。《针灸资生经。卷一》同)主热病,偏头痛、引目外眦急,身热、烦满,汗不出,齿痛,面皮赤痛。针入三分。灸三壮。 肩井二穴,在肩上陷罅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之、当其中指下、陷者中是穴。一名“膊井”。手足少阳、阳维之会。主五劳,七伤,头项不得回顾,背膊痛、两手不得向头,或因马拗伤腰髋疼,脚气。入针四分。不宜灸。针不得深,深即令人闷。《甲乙经》云“针只可五分”。此膊井脉,足阳明之会,乃连入五脏气。若深,便引五脏之气,乃令人短寿。大肥人,亦可倍之。若闷倒不识人,即湏三里下气。虽不闷倒,但针膊井,并即湏三里下气,大良。及妇人怀胎、落讫,觉后微损、手足弱者,针肩井,手足立差。若有灼然解针者,遣针。不解针者,不可遣针。灸乃胜针,日灸七壮。若针肩井,必三里下气,如不灸三里,即拔气上。其针膊并出《甄权经》。
肩腢二穴,在膊骨头、肩端两骨间,陷者宛宛中是。平手取其穴。手阳明、跷脉之会。针入八分。主疗偏风、半身不遂,热风疹风胸俛仰风刺风风虚(按:似有缺、误,不通),手不得上头、捉物不得、挽弓不开,臂细无力、酸疼,臂冷而缓。患刺风者,百日刺筋、百日刺骨、方可得瘳。灸亦得,然不及针,还以平手取其穴。日灸七壮,差为度。
臂臑二穴,在肩腢下一寸、两筋间、两骨罅、陷者宛宛中。宜灸,不宜针。日灸七壮。主疗劳,瘿,臂细无力、手不得向头。其穴平手取之,不得拏手令急,其穴即闭。若针,不得过三五,过多生恶。
曲池二穴者,木也(按:此误。据《针灸甲乙经》、《针灸资生经。卷一》等,俱作“土也”)。在肘外辅骨,曲肘、横文头宛宛中、陷者是。手阳明脉之所入为合也。手拱胸,取之外畔、文头即是。疗偏风、半身不遂,刺风疹,疼痛冷缓捉物不得,挽弓不开、屈伸难引脉风(按:似有缺、误,不通)臂肘细而无力。针入七分。灸亦良,但令断风抽气而已。
通谷二穴,在夹上管(按:通作“脘”)两傍,相去三寸。冲脉、足少阴之会。治干呕、又无所出,又治劳食欲鬲(按:通作“膈”),结。针入五分。灸五壮。
章门二穴,一名“长平”,一名“胁”。是脾之募。在大横外,直脐、季肋端。必须侧卧,令伸下脚、缩上脚,乃得穴。足厥阴、少阳之会。主膀胱气癖,疝瘕气,膀胱气痛、状如雷声,积聚气。针入六分。灸亦良。
伏兔二穴,在膝上六寸、起肉。正跪坐取之。足阳明脉气所发。治风劳,痹逆,狂邪,膝冷,手节挛缩,身隐疹,腹胀、少气,妇人八部诸病。针入三分。禁灸。
阴市二穴,一名“阴鼎”。在膝上三寸、伏兔下是穴。足阳明脉气所发。主寒疝、下至腰脚如冷水,小肠诸疝,按之在膝上,伏兔下(按:疑衍)。寒疝,腹胀满,痿厥,少气。针入三分。灸三壮。 犊鼻二穴,在膝膑下骭、侠罅、大筋中。足阳明脉气所发。主犊鼻肿,洗熨去之。其久坚,勿攻,攻者死。膝中痛、不仁、难跪起、诸肿节溃者死,不溃可疗。针入三分。灸三壮。
委中二穴者,土也。在腘中央、约文中动脉。甄权云“在曲内、两筋、两骨中、宛宛是”。足太阳脉气之所入为合也。令人面挺腹地(按:应是“挺身,伏地”)而取之。主脚弱无力,风湿痹、筋急,半身不遂。灸不及针。针入八分。灸三壮。
三里二穴者,土也。在膝下三寸外廉、陷者宛宛中是。足阳明脉之所入为合也。主腰(按:疑应为“腹”)满、坚块、不能食,胸气不足,反胃,胸胁积气,脚弱。针腹、背,每须取三里穴。入八分。灸亦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