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序曰。医家着书。立言以贻世。而脉理精微。难以遽解。要当明示其虚实冷热之证。使人易于适从。可也。
王氏此方。名曰易简。士大夫往往以便于观览。故多用之。然其于虚实冷热之证。无所区别。谓之为简。无乃太简乎。此予续论之作。所以不能自已也。区区管见若此。乌知后人之不我是耶。淳 癸卯夏五逾旬。敬书于寓室桂堂。
僧继洪曰。施发着续易简方。谓二生饮方。王氏云。治卒中昏不知人。痰气上壅。咽喉作声。无问外感风寒。
内伤喜怒。或六脉沉伏。或指下浮盛,并宜服之。其误后学人多矣。殊不知中风中寒。中湿中气。六脉沉伏者。
固可随证增损用之。若指下浮盛。其脉必浮而洪数。此即挟热中风之候。乌可投以乌附大热之剂。如或用此。是以火益火耳。须先以稀涎饮。微微去其涎。俟稍苏。然后以加减小续命汤发散之。斯为得矣。今之为医者。所习多易简。凡见中者。不辨其冷热。遽投三生饮。三生未效。易以三建汤。三建复然。其技止于重丹而已。欲侥幸万一之中。而有时足以害人。皆王氏启之也。更有中暑一证。亦使人噎闷。昏不知人。其脉则虚弱而微迟。或者不审。以三生饮治之。祸不旋踵。可不谨诸。是乃施发之说也。继洪尝读医余一编。有谓中风脉不大者。非热也。
是风脉也。又中疾气郁痰结。脉多沉伏。故亦有浮而非热。沉而非实者。是乃王氏不拘脉。而用三生饮之祖意也。
亦未为全不是。然则果其脉浮数。而证有挟热。岂不误人哉。王氏又云。不问外感内伤。失之尤甚焉。固不可讳施发之说也。第施之辨脉犹未详。攻王之辞。亦有强而夺理处。故尝谓诸师易简方论。交相诋诃。各有偏枯。且惟纷纷于药裹。更不言及人之脏腑有阴阳。禀赋有浓薄。安得公论之士。为之裁断云。(澹寮方)
〔徐氏(若虚)易简归一〕佚吴澄序曰。近代医方。惟陈无择议论。最有根柢。而其药多不验。严子礼剽取其论。而附以平日所用经验之药。则既兼美矣。王德肤学于无择。易简三十方。盖特为穷乡僻原。医药不便之地。一时救急而设。非可通于久远。而语于能医者流也。是以不免于容易苟简。其有以来施卢之攻也宜。且加疟痢之证。病源不一。治法自殊。世有执无痰不成疟。无积不成痢之说。而概用一药者。或验于甲。
而不验于乙。人但咎其药之不灵。而孰知由其辨之不明哉。数见病疟者。对证根据施氏用药。又数见病者。对证根据严氏用药。证各不同。无不应手愈。信夫对证之明。而处方之当者。其效如此。德肤局以四兽断下二药。岂可不笑也耶。德肤以来。增补其书者凡三。曰孙。曰施。曰卢。豫章徐若虚昔以进士贡儒。而工于医。又取四易简而五之。名曰易简归一。其论益微密。其方益该备。施卢且当避席。而况王若孙乎。虽然。微密非易也。该备非简也。非易非简。而犹曰易简。盖不忘其初。吾取其有功于愈疾。有德于人而已。于书之难易繁简也。夫何计。(文集)
按医方类聚中所载王氏易简方。与德肤书不同。不知出于何人。其体例亦类录四家而成编。岂徐若虚所着者欤。山本莱园(允)尝辑为一卷。虽非完璧。使览者易于运用也。
〔夏氏(德懋)卫生十全方〕宋志十三卷 佚四库全书提要曰。卫生十全方三卷。奇疾方一卷。宋夏德撰。德字子益。其里贯始末未详。是书有唐仲友原序。云。友人夏子益裒其师传之方。经常简易。用辄得效者。为十卷。并取旧所家藏他方。掇其佳者。为二卷。
附以自着奇疾方一卷。共十三卷。则此书非一人之所着。观其治腰肾疼方。即唐郑相国方。其明证也。今从永乐大典录出。辑为上中下三卷,虽与原书卷数。十不逮其三四。然诸证方药论说亦已略具其中。如肝胀离魂。眼见禽虫飞走。及眼赤。浑身生斑。毛发起如铜铁。鼻中毛长五尺。口鼻腥臭。水流有铁色。虾鱼等证。皆罕见之变怪。而治法甚为平近。盖本于相传禁方。不主寻常之轨辙。他如奏功散之治产后中风。率皆平正简当。则固非徒矜新异者矣。书录解题。
仅载奇疾方一卷。宋史艺文志所载。则书名卷数。与仲友序并合。其奇疾三十八方。已附见传信适用方中。又散见本草纲目中。然不可以他书所引。转废其本书。故仍辑为一卷。附之于后。至其孰为师传之十卷。孰为家藏旧方之二卷。则已不可辨别。故亦合而编之焉。
〔治奇疾方〕书录解题一卷 佚陈振孙曰。夏子益撰。凡三十八道。皆奇形怪证。世间所未见者。
〔亡名氏中兴备急方〕宋志二卷 佚按弟坚曰。卫生家宝方。载中兴活血丹。称此方庐山中兴寺僧传。据此。是书亦彼僧所编欤。
〔陈氏(阙名)经验方〕宋志五卷注曰。不知名。佚赵希弁曰。陈氏经验方五卷。上书林陈先生集。李文懿公壁为之序。
〔赵氏(铸)瘅疟备急方〕宋志一卷 佚〔黄氏(环)备问方〕宋志一卷 佚〔王氏(世明)济世万全方〕宋志一卷 佚〔亡名氏安庆集〕宋志十卷 佚〔吴氏(彦夔)传信适用方〕宋志一卷 未见陈振孙曰。传信适用方二卷。称拙庵吴彦夔。淳熙庚子。
四库全书提要曰。传信适用方二卷。不着撰人名氏。宋史艺文志载此书。亦不云谁作。而别有刘禹锡传信方二卷。考此书每方之下。皆注传自某人。中有引及和剂局方者。必非禹锡书也。书录解题。有传道适用方二卷。称拙庵吴彦夔淳熙庚子撰。与此本卷秩正同。知此即彦夔之书。传写讹信为道也。此本由宋椠影写。前后无序跋。所录皆经验之方。中有八味丸问难一条。尤深得制方之旨。其余各方。虽后人之选用。而采择未精者尚多。未附夏子益治奇疾方三十八道。其书罕见单行之本。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载。疑岁从此钞出也。
〔陈氏( )手集备急经效方〕宋志一卷 佚陈振孙曰。陈氏手集方一卷。建安陈 。
〔余氏(纲)选奇方〕书录解题十卷 佚陈振孙曰。青田余纲尧举撰。
〔选奇方后集〕书录解题十卷 佚〔杨氏( )家藏方〕宋志二十卷 存自序曰。夫医之为艺,探天地清浊之源。察阴阳消息之机。顺四时之宜。藉百药之功。以治人之疾者也。粤自神农着金石草木之书。黄帝岐伯撰内经素问。其学盛行而不废。名世之士。若扁鹊和缓。艺成而名立。盖班班可考。然皆心得其微。取诸左右。砭艾汤熨。变化不测。实未曾为方以诏后之人也。惟伊芳尹论汤液。汉长沙太守张机仲景引而申之。始有可传之方。盖已末矣。夫疾病之变无穷。而吾之为方有限。欲以有限之方。通无穷之变。
其不附会臆度。缪以毫厘者。鲜矣。是以有经络形证之辨。有增减参伍之法。神而明之祈其人。呜呼。岂以后人若扁鹊和缓者。不可觊一得于千百年之间。而入之有疾。盖死生于呼吸之际。不得已而有是也欤。由是言之。后之医。以方为书者。凡有一得之效。举不可废也。余家藏方甚多。皆先和武恭王。及余经用。
与耳目所闻尝验者也。 来当涂。郡事多暇。日发箧出之。以类编次。凡用药相似。而责效不同者备列之。得一千一百一十一道。盖今之为医者。皆有自尝试之方。深藏箧中。不轻以语人。侥幸一旦之售。以神其术。今余之所得。多良医之深藏而不语人者也。方将使人家有是书。集天下良医之所长。以待仓卒之用。不亦慈父孝子之心乎。于是锓木郡斋。以广其传云。淳熙五年三月乙未朔。代郡杨 序。
宋史杨存中传曰。存中子 。签书枢密院事。昭庆军节度使。
陈振孙曰。杨氏方二十卷。枢密杨 子靖以家藏方一千二百十有一首。刻之当涂。世多用之。
按子靖仕履。宋史欠详。今考之钱塘六和塔石刻四十二章经第三十八段。子靖所书。署曰。左朝请郎。尚书都官员外郎。兼玉牒所检讨官。兼权户部员外郎杨 。崔敦诗。玉堂类稿。有杨 除节度使制。称特授靖海军节度使。根据前提举佑神观。进封繁时郡开国侯。加食邑五百户。食实封二百户。又有赐徽猷阁学士太中大夫提举神佑观杨 上表再辞免。除靖海军节度使签书枢密院事进封雁门郡开国侯加食邑实封。不允。仍断来章批答。又有赐昭庆军节度使杨 辞免知荆南府。不□诏不得。更有陈请诏。又有赐昭庆军节度使提举隆兴府玉隆万寿宫杨上表。再免知江陵府。不允。不得再有陈请。诏是。皆可以补史之遗文。
〔胡氏(元质)总效方〕宋史十卷 佚按东密延玺跋杨氏方曰。枢密洪杨二公。给事胡公。前后守当涂。各有方书。锓木于郡中。亦遗爱之一端也。
其名曰洪氏集验。杨氏家藏胡氏经效云。此胡氏方。似元质所着。而宋志总字。恐是经讹。
〔陆氏(游)续集验方〕宋志二卷 佚跋曰。予家自唐丞相宣公。在忠州时。着陆氏集验方。故家世喜方书。予宦游四方。所获亦以百计。择其尤可传者。号陆氏续集验方。刻之江西仓司民为心斋。淳熙庚子十一月望日。吴郡陆某谨书。(文集)
〔朱氏(端章)卫生家宝方〕宋志六卷 阙徐安国序曰。传云。古之人不在朝廷之上。必居医卜之中。医卜贱伎。而有道之士。所注意焉。何也。吉凶死生。民之大患也。卜以知来。医以起死。与民同患。孰先斯二者。故世之奇人。道不时遇。和光同尘。与世俯仰。不鬻卜于人间。则卖药于都市。盖忧国惠民。无所发泄。不得不然也。若乃进而抚世。泽加于民。视医卜之伎。犹日中之爝火耳。何足溷吾天君耶。今有人焉。不以声华荣利易其心。而刻意方药。形愁思眇。若逃世之士不得志者之所为。是必爱人利物之诚。发于天性。有不容自已者。则古岐伯伊芳尹大仓公张长沙其人也。而今于南康郡守朱公端章见之焉。公政不徒善。志在及物。曰。问民疾苦。州刺史事也。而民之疫疠。则疾苦之大者。吾可勿问乎。乃辨四时寒暑燥湿之气。处方治药。家访庐给。旦旦以之全活者众矣。复于暇日。召州从事徐安国。
出方书数编示之曰。此书传自先世。或经手录。无虑百方。世莫得睹。将广。其虑搜罗未尽。而利不博。盍为余增广之。仆久蓄是志。耳剽目窃。编类猥多。禀命而退。复加访讨。或僚朋秘以全生。乡贵贵珍而世鬻。寒儒穷年集验。方士肘后密传。一旦尽得之。删去繁重。采掇秘要。与类相从。咸归于条贯。就道齐而正焉。公喜而名之。曰卫生家宝。共八百余方。凡四十三门。锓诸板。以遗天下与来世。噫。是书比千金圣惠虽略。比本事必用则详。
家藏一本。以备缓急。老幼可安堵矣。仁人之利。岂不博哉。或曰。用药如用兵。徒守古法。不知合变。鲜不败事者。
纸上语何可恃耶。仆曰。不然医之有方书。如射之有正鹄。虽不必中。而失亦鲜矣。若夫智悟神圣。学精工巧。心术之妙。运于杳冥之中。而应于色脉之表。则方书特土苴尔。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淳熙十一年十一月十五日。承议郎签书南康军判官厅公事徐安国谨序。
〔卫生家宝汤方〕 宋志三卷 阙〔叶氏(大廉)录验方〕 书录解题三卷 存陈振孙曰。大社令延平叶大廉撰。
跋曰。叶氏录验方。大廉先世所传。平日受用者也。大廉少好藏书。而于方书。尤所注意。宦游四方。每岁卒传录成册。虽所积卷帙甚富。前此未见人用。或用而未见其效。与夫大廉疑之而未敢轻用者。皆不敢传之于人。大廉尝见医家有能疗人之病。而少有授人以方者。每自思之。与其施药于人。岂若录已验之方。使其传之浸广。遂略分门类。别为上中下三卷。俾寿春刘良弼三山许尧臣二医士。详加校正。而 本于龙舒郡斋。淳熙丙午孟冬朔。延平叶大廉谨书。
李景和跋曰。上叶氏录验方。大社顷在龙舒。面以见授。具言集此书之不苟。予归而试之。如治伤寒神授解肌汤。
补心七宝丹等药。皆有奇效。予后为 为婺日。两狱遇有病囚。居民间值时气。辄施解肌汤为剂。动以数十斤许。服者无不立愈。得名神捷。诚不忝。江淮间人。多信用之。它所或未之见。予故刻之东阳郡斋。嘉泰甲子九月望。浔阳李景和书。
〔王氏(执中)既效方〕佚王KT 曰。峡州教授王执中刊一书。名既效方。(百一远方)
卷四十九
方论(二十七)
〔亡名氏纂要备急诸方〕书录解题一卷 佚陈振孙曰。不知何人集。皆仓卒危急所须药。及杂术也。
〔太医西局济世方〕宋志八卷 佚〔王氏(素)经验方〕宋志三卷 佚〔胡氏(阙名)方〕书录解题一卷 佚陈振孙曰。不著名。
〔张氏(杲)医说〕书录解题十卷 存陈振孙曰。新安张杲季明撰。
罗顼序曰。医之伐病。犹将之伐敌也。夫决机战攻之地。以取胜用兵者。固皆有是心。及一旦为背水阵。则观者愕然矣。非有淮阴为之辨析。则孰知其出于兵法。是兵之不可以无其说也。兵不可以无说。医其可以无说乎。
里中张杲季明。自其伯祖子充。以医显京洛间。受知于范忠宣。其祖于发。盖学于伯祖而有得者也。于是其父彦仁。
继子发。而术更妙于充。深微所衍。固三世之医也。季明则欲博览远观。弘畅其道。凡书之有及于医者必记之。
名之曰医说。始见则曰。已得几事矣。再见则曰。近又得几事矣。其意欲满千事。则以传于人。予念医家之书。
本之以素问灵枢。广之以难经脉诀。而药之君臣佐使。咸萃于本草。世固不外是而为医也。今有出一奇。以起人之死。则众必相与惊异。以为昔人所未到。自明观之。其不有似背水阵乎。故予知是书之为有益也。己酉岁冬。季明携以过我。且曰。书虽未成。请姑先梓之。以勉杲之意所勿及。会予有鄢郢之役。
殊倥偬。然念季明情甚笃。又颛颛于其业。搜选宜必精。故不暇之尽撰。而徒叹其当盛年着书。遽肯出与人共之。
其存心有足大者。岂非逮事其祖。多异闻。故不以得之纸上者。为己私分也欤,此予所以益重明也。遂书以冠医说之首。己酉岁十月六日。朝奉大夫权发遣郢州罗顼序。
李以制跋曰。医者意也。果可以纸上索乎。虽曰不知书。而曰我知意。余不信也。知书矣。而未之广。犹不书也,张君季明示余医书一编。载古今事迹至纤悉。盖其生平目览耳听。凡涉医者必录。录必以其类。今老矣。
搜访尚不辍。将成一家之书。以传于世。张世以医名世者。季明用心之勤如此。其能世其世可知也。季明有子。
字九万。邺郡庠。性敏而能文。使以季明勤于医之心。而勤于学。其能为张氏大门户。亦可知也。噫。季明之用心如此。其必有子以大门户。又可知也。是则季明之末编报应之说。嘉定甲申首夏末浣。 李李以制书。
四库全书提要曰。医说十卷。宋张杲撰。杲字季明。新安人。其伯祖张扩尝受业于庞安时。以医名京洛间。
罗愿鄂州小集。有扩传。其叙治验甚详。此书前有淳熙己酉罗顼序。亦称扩授其弟子发。子发授其子彦仁。杲。
彦仁子也。承其家学。亦喜谈医。尝欲集古来医案。勒为一书。初期满一千事。猝不易定。因先采掇诸书。据其见闻所及。为是编。凡分四十七门。前七门。总叙古来名医。医书。及针灸诊视之类。次分杂证二十八门。次杂论六门。次妇人小儿二门。次疮。及五绝。痹疝三门。而以医功报应终焉。
其间杂采说部。颇涉神怪。又既载天灵盖不可用。乃复收陈藏器本草人肉一条。亦为驳杂。然取材既富。奇疾险证。颇足以资触发。而古之专门禁方。亦往往在焉。三世之医。渊源有自。固与道听涂说者殊矣。
〔周氏(恭)续医说会编〕医藏目录十八卷 存自序曰。宋张季明作医说十卷。上自三皇。并历代以下名医一卷。医书。本草。针灸。及医之神者。又一卷。
其他神方。诊法。并百病类门。与夫医功报应。警于世者。准是数也。其间所序者。求其精微。取法于后世。阐明三皇以来之道。则未有闻焉。予因其所未备者。搜而得之。医书。则二十三条。针灸者。一十九候。脉法之条。
十有五。论医之法。三十有七。用药者。三十八。其药戒。则二十一。养生调摄。并食忌。总计八十余。通类医之能否者。则有十四。余列季明所未有者。及百病分门治法。一病而施治有不同者。又将千余。诸方二百六十余。
则又次之。凡十八卷。名曰医说会编。使学人求季明之书。参予之所宜者。于素难诸家。溯而通之。医之术。微有所试矣。予尝谓。从圣贤之道。求圣贤之心。不过以利济天下。在达而在上。于天下之物。莫不有被其泽者。
其穷而在下。则虽有扶世阜民之志。将安展其所施乎。故先正有曰。达则为良相。不达则为良医。相不可幸而致。
医又安可幸而为耶。盖欲其利物之同心也。吾将舍夫忠信之人。以仁存心。以及物为意。则其术必有大过人者。
使心驰于利。则必昧乎其术。求免于杀人者寡矣。是何异于宰物者之阳仁义。而阴苞苴。又欲求乎盛名。
而保禄位。其与索价之医。望十全之治。求通于时。不亦难矣。所谓良相良医可乎。医说之书。幸投于君子。则万世生民之利。何其博哉,弘治六年癸丑秋九月下浣。昆山周恭书。
归有光序曰。周寅之先生与大父同里相善。为诗社友。日相过从。予世父及先人。皆少从学。予年七岁。从授孝经大义。见先生竟日焚香端坐。时称隐君子者。必曰先生。先生尝作八诗。吴文定公为之序。刑部周充之跋而刻之。先生之子婿河南右方伯朱 伯梓其诗稿。曰沈流集。先生尤好方书。尝取宋张季明医说增广其未备。为五十卷。其自叙以为学人求季明之书。参予之所宜者。于素难诸家。溯而通之。医之术其庶几矣。又病季明书。
求其精微。取法于世。阐明三皇以来之道。未有闻焉。则知先生之所以自负。盖谓其能有所发明。而得其精微者。
东仓曹比部用晦嘉其有益于世。因锓梓以广其传。而先生之孙太学生世昌请予序之。予观其书。皆先生手自缮写。
笔画端楷。无一字潦草。叹其为之书不苟也。昔汉成帝河平中。命侍医李柱国。校医经七家。经方十有一家。后世其书益广。无虑数百家。今自神农黄帝经方。扁鹊八十一难经。及灵枢甲乙诸书。世多有存者。如六经未尝不行于世。顾学人得其精微为难耳。观先生之所自叙。则知其所自得。愈于季明之书。其可传无疑也。比部君能梓行之。仁者之用心。尤可叹尚云。隆庆三年夏四月乙亥。门人前进士归有光舟次安平书。
〔俞氏(弁)续医说〕明志十卷 存自序曰。齐梁之人有言。曰。不明医术者。不得称为孝子。此过论也。宋儒谓。治病之委庸医。比之不慈不孝。事亲者不可不知医。斯言旨哉。时之名医。若甄权许智藏李明之朱彦修。咸以母病习医。研精覃思。遂究奥妙。盖君子之存心。无所不用其至也。弁虽不敏。癖于论医。或闻师友讲谈之余。或披阅诸史百家之文。凡有会于心者。
辄手抄以备遗忘。积久成帙。 为十卷。名曰续医说云。匪敢与古人颉颃。将来好事者共之。壬午七月望日叙。
昊恩叙曰。御寇有言。医者理也。理者意也。何稽乎。理言治。意言识。得理与意。料理于未见。曰医。超然望闻者。无几也。降则不理不治。不识不明。斯二者。不言不详。以故圣人尚乎辞说者。谓经始于轩岐缓鹊辈。
识其意者也。仲景下。代有名士。有方有论。有原有辨有法。耿耿与繁星。并震而不磨者。圣人以道仁天下。起危养安。斯已矣。而又立言。以匡扶百代。其为虑不广且勤哉。神而明之。在人。子容氏有意焉。久矣。苦心探赜。学以聚之。问以辨之。精思以强勉之。董生曰。强勉学问。则闻见博知益精。然会博而归约。则君子贵乎详说也。是书述古法今事。积有岁月。得理与意者。纂载不遗。子容之用心。亦勤矣。病其繁也。故略。节取之。以讲于家塾。有就有道意。盖以人之司命。不敢肆然而轻耳。考其言。
有先经以始事。有后经以终义。则系之以经曰。示无专也。有以脉而辨证。有以证而辨剂。的之己见者。则系之以余曰。示无私也。得之前烈。参之时贤者。则系之曰某人。曰示无掩焉,盖得于意则见于言。本始以清其源。
推委以别其流。酌中随时。以明其宜。以通其变。而参伍设置。尚其权也。有论而无方。神其用也。祖乎帝。继其志也。征诸今。尚时也。文以定志。达其意也。削履而成什。要诸理而止也,博而要。辨而精。简而核。迹其所到。真可究之施行者矣。殆与医案医原相胜负。其可也。鬼神泄其秘于此矣。子能秘之家塾。不布百代耶。噫。孰知无是心也。俟乃绵邈。光于世世。则后起者。吾谅其惑焉。子容姓俞。名弁。以翁约斋号。故自附曰守约云。嘉靖甲午。乡贡进士。白海吴恩序。
〔崔氏(嘉彦)紫虚真人四原论〕读书敏求记一卷 未见钱曾曰。四原者。原脉。原病。原证。原治也。
〔亡名氏摘要方〕书录解题一卷 佚陈振孙曰。伤寒十劝。及危证十病。末载托里十补散方。
〔王氏(KT )百一选方〕宋志二十八卷 存陈造序曰。予少多病。刻意方书。且博求于人。得于方书之外。往往取效如意。岁丁巳之官京西。正月十八日。谒汉阳史君王公KT 。公一见如旧。知问为政。不吾蕲。因惠百一选方一部四帙。予向之求而得。用而效者。
尽在焉。乃叹得书与识公。皆不早也。公云。吾裒集十九年乃成书。其勤如是。我辈顾安享用之。士君子以仁存心。凡其济世利人。不能行。慊如也。公之此书。足以酬满所志。而况政术。父母斯民。有不可掩者在。予皆不可忘。故识之。(文集)
章楫序曰。方书传于世众矣。其断断能已疾者盖寡。古人方书。一药对一病。非苟云尔也。后世医家者流。
不深明夫百药和齐之所宜。猥曰医特意尔。往往出己见。尝试为之。以故用辄不效。甚者适以益其病。而杀其躯者有之。毋怪乎馈药者。以未达而不敢尝。有病者。以不治为得中医也。嗟乎。医方所以除疾 。而保性命。
其何至是。得匪其择之不精。处之不审故欤。是斋王史君KT 。博雅君子也。生长名家。蓄良方甚富。皆其耳目所闻见。已试而必验者。每叹人有可疗之疾。药不相值。卒于不可疗。思济斯人。
讵忍秘而不示。属守古沔。公余裒集始就。乃锓诸郡斋。目之百一选方。其精择审处盖如此。然则公之用心仁矣。
是书之衍其传也宜哉。庆元丙辰孟冬初吉。郡文学天台章楫序。
陈振孙曰。是斋百一选方三十卷。山阴王KT 孟玉撰。百一者。言其选之精也。
朱彝尊跋曰。百一选方。不书撰人名氏。题曰是斋。按陈氏书录解题曰。是山阴王KT 孟玉所辑。凡三十卷。
宋志艺文志。作二十八卷。予家所藏。乃元人锓本。按其目仅二十卷尔。殆经后人选择者欤。
按宽政己未。千田子敬(恭)借西京荻典药子元(元凯)所藏元板。重雕家塾。先子序曰。考历代医传。无载王氏者。据陈造题词。及章楫序。则其人非医。仿陆忠宣忠州之录者。古今医统。作字孟欲。误矣。又朱彝尊曝画亭集。有是书跋云。其所藏元本。仅二十卷。因疑后人所选择者。今此本亦二十卷。即与朱所言符矣。而其分门三十一。录方二千有余。条列井井甚备。则未可遽据解题及宋志所载卷数。而斥为非王氏原帙也。
〔郭氏(坦)备全古今十便良方〕四十卷 存宋德之序曰。余秦喜仙人刘涓子服术法。怵桃鸽之戒。未果也。得成都李君康甫方。合五味子为剂。可不戒而效。归语同舍生郭君履道。君愕曰。方乃有是耶。余雅知君好方意。未及李君也。服之超时。睛忽半赤。疡起赤中。医即以大铁针。卷 剔疖乃已。后以问郭君。曰。术温补而性甚燥。故饵术者。必□□次其燥以全其温。
乃可补耳。且五味偏多酸。以酸敛燥。并归于肝。目不病何待。余始知君精于方药。非时流比也。会余入山。君劝余亲近方药。以自补养。间取素问本草。古今诸方阅之。每患其部帙繁多。
难以遍举。欲集录其要作一书。各无端绪。一日君相过言曰。坦病废二十年。以其试药。以证考方。知世良方诚能去疾。特士大夫知医者鲜耳。故知方者不畏多疾。而畏病者率不喜方。使人得良方。家储善药。虽挈属远游。
奋身勇往。僻处穷乡。可无疾之忧矣。因出所集方四十卷示余曰。神农本草。上中下药。应天地人。止三百六十种。后医增入有名未用。冗滥猥杂。而世医常用。亦不过六十四种。以六十四药。尽四百四病。如易爻流转。运用不穷。且简要本草诸家所笺六十四药于首。凡养性堤疾。择材制剂之法。莫不具在。间编画然。诸方尽废。余得之喜。劝君为广之。逾年而书数至。求余为序。余嘉君用力精专。措心益广。近古人强为善者。故为具识本末。
以告识者。君汾阳人。坦其名,履道其字。庆元二年十有二月甲戌。青山宋德之序。
〔方氏(导)家藏集要方〕宋志二卷 阙自序曰。余早年随侍□□公侍郎。游官江淮湖广闽浙。几□□□。凡山川之险阻。兵民之利病。货财之源流。
粗所谙晓。以眷恋庭闱。都忘出仕之念。年逾四十。不陨绝。而考妣相继即世。既免丧。门户之责不轻。故闭勉从仕。既侥幸改秩。试邑佐郡。偶外台及郡守。皆贤者。遂得行平日之志。郡邑之人颇相爱。秩满趋朝。荷庙堂处以沅湘。分符之寄。地阙俱远。自惟齿发渐衰。岂堪远涉江湖。间远丐祠家居。饕窃无功之禄。早眠晏起。心地泰然。乃以数十年家藏名方之得效者。与一二良医是正。分门编类。以备检阅。或可疗人之疾。亦胜鲍食终日。
无所用心者焉。故书卷首。以示子孙云。庆元丁巳四月旦。觉斋居士方导夷吾。
按 先子曰。陈日华经验方云。方夷吾所编集要方。刻之临汀。后在鄂渚。得九江太守王南强书曰。老人久苦淋疾。百药不效。偶见临汀集要方中。用牛膝者。服之而愈。上见于本草纲目牛膝注。而淋病载下卷,乃系缺佚。殆不堪惋惜也。
〔张氏(松)究原方〕宋志五卷 佚自序曰。凡疾必有所从受。然其证不一。或见于手足。成发于头目。或作于腹背腰胁。故医者多从其所形见。
以疗之于外。虽有幸获少瘥者。及其症状见异。始茫无□措。百药俱试。冀于一得。良由真见不明。妄以臆度。
不审其从受之原。故力虽劳而效途远。犹木之有蠹。蠹本于心。则枝叶皆病。今徒灌溉其枝叶。求以去蠹。终不可得。盖病初不本于枝叶。此仆所以有究原之说也。仆□习仓扁之术。每诊一疾。不问贵贱。未尝不精察体认。
以求其受病之源。每用一药。不问精粗。未尝不审酌寒温。以图其愈病之效。且夫医之为术。贵在拯人之急。非徒专己之利。今故博采古先必验之方。掇拾家传已试之说。尽其底蕴。萃以成编。流行于时。以备披择。虽起死之妙。未敢自矜于前贤。然使沉 之人。不返为药石所误。则是书之传。岂曰小补。嘉定六年十月日。承节郎新监饶州在城适税张松茂之序。(附于元板伤寒百问卷首)
〔刘氏(开)方脉举要〕佚按上见于南康府志。
〔已效方〕佚按上见于朱氏集验方。
〔温氏(大明)隐居助道方服药须知〕(百家名书。改作海上仙方前集。)一卷 存自序曰。余家世南京。高祖因宦游。寄迹四明。所谓医书奥旨。初得医师王承宣心传之妙。更历三世。至先君制干。随侍魏丞相入都城。遂以儒医名于时。余读父书。密受奥旨。自淳熙改元。始续先业。遍游京邑。才七八年。因己出入士大夫之门。而朝野以是草木知己,迨今四十余岁。备见先辈后辈。初学未学。兴废不一。盖由用药治病。侥幸于目前。故福善祸淫。报应于身后。吁可悯也。余日迫桑榆之景。心弃利名。隐居求志。恨无以惠人。取五世家传名方。并生平行医应效丸散与夫古今圣贤诸方。历学请问四方名士。海上良法。集为一册。计诗七十七首。的有起死还生之效。活人以代耕。设或私藏。则所济者狭矣。谨录施以传。非惟世人有疾者。一展卷而识之。得此者。亦可以自助。岂曰小补之哉。时嘉定丙子中秋日。学道隐居温大明谨序。
〔刘氏(信甫)活人事证方〕二十卷 存小引曰。余幼习儒医。长游海外。凡用药取效者。及秘传妙方。随手抄录。集成部帙。分为门类。计二十余卷。每方各有事件引证。皆可取信于人。并系已试经效之方。为诸方之祖。不私于己,以广其传。庶使此方以活天下也。桃溪居士刘信甫编。
叶麟之序曰。医家之攻疾。如兵家之攻敌。其术一也。是以古之善用兵者。决机制胜。虽若纵横出于己。然求其谋计之所施。无不暗合古法。如韩信之背水。虞诩之增灶。往往皆祖孙吴之故智。此无他。取事之已然者。
以为证。果何往而不收效耶。兵家且然。而况于医家之疗病者哉。考之往昔。以医名世者。无出扁鹊和缓之右。
观其望齐侯而退走。
辞晋侯而弗治。亦不过按疾在骨髓膏肓。而为之辞。然后知不证以古方。而尝试以私意者。皆非三折肱之良医也。
桃溪居士刘君信父。本儒家者流。屡摈名场。而壮志弗就。乃敛活国之手。而为活人之谋。既而思之。囊有妙剂。
仅可以济一隅。曷若鸠千金之秘方。足以惠天下之为博也。于是此书作焉。夫作非己私。而证以成效。欲使观者有据。而用者不疑。仁矣哉。信父之用心也。予尝怪世之庸医。未必得周官十全之术。设或遇人危笃之疾。反欲自珍其药。以为要利之媒。贪心未餍。虽匕剂而不轻试。尚何望其以秘诀而授人哉。斯人也。其不为孙思邈之罪人者。几希矣。正尔伤夫医道之趋薄。而深有感于刘君子近浓。此所以 来谒序。而不敢辞。晋嘉定丙于腊月朔旦。从政郎。新监行在惠民和剂局。叶麟之棠伯书。
按 先子曰。是书凡二十门。每方各有事件引证。盖许白沙本事之流亚也。本邦性全万安方。有邻福田方。
往往援引其方。而世无传者。每以为憾焉。吉医官(长达)偶携其所藏宋本。来而见借。予惊喜不知所况。遂速付写手。影钞以藏于家。但是书。宋艺文志。及晁陈二氏。并不着录。故信甫履历。不得详焉。考叶棠伯序。信甫本儒者。屡摈名场。而为医者。乃与叶同嘉定时人。
〔活人事证方后集〕二十卷 存小引曰。是书前集。盛行于世。第限方之未全。今再求到桃溪刘居士编集常用已效之方。约计一千余道。分门析类。先原其病候。次引事以证之。用户无疑。服者必效。此方诚可活天下也。幸详鉴。
〔魏氏(岘)家藏方〕十卷 存自序曰。人受天地冲融之气以生。莫不予之以上焉者之寿。然凫鹤之不能皆齐者。非天之降年尔殊也。七情蛊于内。六淫寇其外。于是乎疾生焉。夫一疾有一证。一证有一方。善医者。虽复察脉审色。同知其因。方苟未良。何所施巧。此简册之在天下。最不厌其博且多者。莫方书若也。岘自问仕以来。垂四十稔,愧无秋豪之善。足以活民。又以素弱多病。百药备尝。因摭先大父文节公先人刑部所录。及岘躬试而效者。得方凡千五十有一。厘为四十一门。一十卷。集成一书。目曰魏氏家藏。不敢自奇。用锓诸梓。以广其传。虽后所藏非富。未足以尽疗世人之疾。或者采而用之。有所全活。则庶几区区之心。
不得于彼。而得于此耳。虽然,康节先生之诗曰。与其病后能求药。不若病前能自防。又曰。用药似交兵。兵交岂有宁。善养生者。常致意于金石草木之先。使性不为情所流。主不为客所感。各全其上焉者之寿。则是编也。
辟诸武事。蓄而弗试。斯善矣。是又书外之意。尤卷卷于世之人云。宝庆丁亥中和节。碧溪魏岘序。按魏岘始末未详。自序称光大父文节公先人刑部所录。则为右仆射杞孙。四库全书总目地理类。有岘所撰四明它山水利备览。
曰。岘。觐县人。官朝奉郎。提举福建路市舶。
〔陈氏(自明)管见大全良方〕医藏目录十卷 未见抚州府志曰。陈自明。字良甫。临川人。精于医。
按是书论方。散见于医方类聚各证门。惜其非完璧矣。
〔释氏(文宥)必效方〕宋志三卷 佚贾似道曰。温陵医僧圆通大智禅师文宥善脉。晚年不按脉望而知。临终五七年。隔垣知之。凡病患骨肉。往问视之。而知病者之候。予问其故。曰。以气色知之。苟其气血同者。忧喜皆先见。古有察色。然而未有隔垣而知。亦甚异也。(悦生堂随笔)
〔严氏(用和)济生方〕十卷 存自序曰。古人不在朝廷之上。必居医卜之中。虽然。医之为艺诚难矣。亦贵乎精者也。所谓精者。当先造于四者之妙而已。古人云。脉病证治。是也。夫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理。乃知受病之因。得病之因。乃识其证。既识其证。则可详其所治。四者不失。临病之际。可以疗寒以冷。有余者与之。不足者取之。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苟不明此。鲜有不致毙者。良可叹哉。用和幼自八岁喜读书。年十二。受学于复真刘先生之门。先生名开。立之其字也。独荷予进。面命心传。既十七。四方士夫。曾不以少年浅学。而邀问者踵至。今留心三十余岁矣。偶因暇闲。慨念世变有古今之殊。风土有燥湿之异。故人禀亦有浓薄之不齐。若概执古方。以疗今之病。往往枘凿之不相入者。辄因臆见。乃度时宜。采古人可用之方。裒所学已试之效。疏其论治。犁为条类。名曰济生方。集既成。不敢私秘。竟锓诸木。用广其传。不惟可以备卫生家缓急之需。抑以示平日师传济生之实意云。时宝治癸丑上巳。庐山严用和序。
江万序略曰。吾邦庐阜之产。不特多大儒名士。以医知名。正自倾动。每数千里赴人急。诸公贵人。尽礼请延以上客。四方曾莫敢雁行。望尘靡驰。盖刘严是也。刘开字立之。严用和字子礼。严由刘教。名节正等。而心思挺出。顿悟捷得。众谓严殆过其师也。刘死已数年。问药四来。而今相属于严之户。于是以生平所处疗。而沉思得要者。论著为方。欲传之世。曰济世方云云。
四库全书提要曰。济生方八卷。宋严用和撰。用和始末未详。吴澄集。有易简归一序。称严子礼剽陈氏三因之论。而附以经验之药。以其名推之。子礼以即用和字。其人盖在陈言后矣。澄又有古今通变仁寿方序曰。世之医科不一。惟有所传授。得之尝试者多验。予最嘉严氏济生方之药。不泛不繁。用之辄有功。盖严师于刘。其方乃平日所尝试而验者也。则澄盖甚重此书矣。其书分门别类。
条列甚备。皆立论于前。而以所处诸方。次列于后。自序称论治凡八十。制方凡四百。总为十卷。用之十五年。
收效甚多。因锓梓以传。明以来传本颇稀。又大抵脱佚错缪。失其本旨。故医家亦罕相研究。今据永乐大典所载。
补阙订讹。厘为八卷。书中议论平正。条分缕析。往往深中肯綮。如论补益云。药惟补柔而不僭。专而不杂。间有药用群队。必使刚柔相济。佐使合宜。又云。用药在乎稳重。论咳嗽云。今人治嗽。喜用伤脾之剂。服之未见其效。谷气先有所损。论吐衄云。寒凉之剂。不宜过进。诸方备列。参而用之。盖其用药主于小心畏慎。虽不善学之。亦可以模棱贻误。然用药谨严。固可与张从正刘完素诸家。互相调剂云。
〔济生续方〕八卷 存自序曰。余夙嗜方书。早即师授。以医道行世。五十余年。比因暇日。论治凡八十。制方凡四百。总为十卷。
号济生方。总而用之。十有五年。收效甚多。然间有前书所未备。而不可以尽索者。因着续方。为方又九十。为评二十四。用锓诸梓。以广其传。或谓古者处齐。不过数种。针灸不过数处。君之方。奚以多为。余应之曰。医者意也。生意在天地间。一息不可间断。续此方所以续此意。续此意所以续此生。请勿以多议余。时咸淳丁卯良月。庐山严用和谨书。
按是书。世不见其传。叔父筠庵君得之一门人。跋其后曰。阅四库全书提要。着济生方八卷。称明以来。传本颇稀。大抵脱佚错缪。失其本旨。今据永乐大典所载。补阙订讹。厘为八卷。而举其补益咳嗽吐衄三论。又称议论平生。用药主小心。考济生方。今有足本行于世。中不载补益门。若吐衄。又无不宜过进寒凉之说。续方反备载之。则知彼以二书。缀辑为一。所谓匡庐面目。未认其真者也云。然其本烂钞多讹。方评不与序中所言符。
元胤从医方类聚各证门所辑。点勘厘正。并补二评十二方。始为完全焉。
〔亡名氏治未病方〕宋志一卷 佚〔丘氏(哲)备急效验方〕宋志三卷 佚〔亡名氏兰室宝鉴〕宋志二十卷 佚〔黎氏(民寿)简易方论〕十一卷 存包 序曰。医者。所以全活乃身。迓续乃命。关系重矣。岂常人之所能与知哉。盖必有良法有良方。法非方不徒行。方非法不能用。二者相因而俱良。则出而试之。小如针之投芥。大如矢之破的。莫不影响而神应。可以觇其功效之所自来矣。尝闻北周善医姚僧坦者。伊芳娄穆病。自腰至脐。似有三缚。两脚从缓。不复自持。僧坦处汤三剂。服其一上缚即解。次服中缚复解。又服悉除。更合一剂。足稍屈伸。曰。终俟霜降。此患当愈。至九月乃能起行。高祖东伐至淮阴。遇疾口不能言。睑垂覆目。不能瞻视。一足短缩。又不能行。僧坦以为诸脏俱病。
不可并治。军中之要。莫先于语。帝遂得言。决次又治目。目即愈。末乃治足亦瘳。其功效可谓奇矣。此岂非法良方亦良。故有是功效乎。然史徒载其去病之验。而法与方。俱不可考。此后之论者。所以不能无憾也。今有 江黎民寿字景仁。资沈敏而思精密。学有师传。意兼自得。悟法之精。蓄方之富。试之辄效。信者弥众。争造其门。或就。或请。日夜不得休。其全活迓续之滋多。而影响神应之可验。几有姚僧坦之遗风矣。
而僧坦方法之不得见者。君皆多多益辨。随取而随足。不知其度越常人几等。或彼常人。或得一法一方。则私以自秘自妙。惟恐人之知也。君则不以为私。而为公与人同之。惟恐人之不知也。故明出其方。明着其法。昭白洞达。刊以示人。名曰简易。使人皆可凭此法。按此方。而信用之。则其及人之功。益远且大。曰一郡一时云乎哉。
虽然。君虽以医鸣。而其渊源则有在矣。盖君之考何。精于毕业之文。予尝与之同预计偕。乡之彦也。君少习父学。知自贵重。后忽自叹曰。民寿既未能得志科第。以光先世。则医亦济人也。与仕而济人者同。于是始进医学。
以志在济人。与泛泛谋利。而医者已异。且以士为医。故读医书尤机警。而知道理深处。况其 然寡欲。视人之病。犹己之病。虽应接不暇。不怠不厌。自奉尤薄。不饮酒。不食肉。不食油盐。终日夕。止一食白饭白水白面而已。有人之所难堪。而君处之恬然。自谓庶几身心清洁。可通神明。而不误于救人者。因此反精力强健。若有神助。未尝以为异。救人不知其几。亦未尝以此为功。是心也。恐姚僧坦之所未知者。然则得君之方法者何幸。
又能如君之用心哉。予故并及之。观者宜详之。景定改元中秋。郡人包 书。
〔杨氏(士瀛)仁斋直指方〕二十六卷 存自序曰。余始撰活人总括。婴儿指要。俗皆以沽名讥。及脉书一行。于是敛肃而相告曰。诚不易也。谁肯 竭廪。以徇之哉。余曰。子亦有知天乎。天将寓其济人利物之心。故资我以心通意晓之学。既得于天。还以事之。
是盖造物初心之所期也。或者隙光自耀。藏诸己而不溥诸人。政恐玉毁椟中。草木俱腐矣。虽然。人有四百四病。
几出于前三册之外者。可不原证择方。揭为直指之快捷方式乎。明白易晓之谓直。发踪以示之谓指。剖前哲未言之蕴。
摘诸家已效之方。济以家传。参之肘后。使读者心目了然。对病识证。因证得药。犹绳墨诚陈之不可欺。庶几仁意周流。 相续。非深愿欤。余书慨而作曰。天之予人以是物。必使之有以用是物。有是物而不能用。非唯天。抑亦自弃其天者也。并书此为同志勉。景定甲子良月朔。三山杨士瀛登父序。
〔朱氏(崇正)仁斋直指附远方〕国史经籍志二十六卷 存四库全书提要曰。仁斋直指方二十六卷。附伤寒类书活人总括七卷。宋杨士瀛撰。瀛字登父。仁斋其号也。
福州人。始末无考。前有自序。题景定甲子。为景定五年。次年即度宗咸淳元年。则宋末人矣。此本为明嘉靖庚戌所刻。前有余锓序。称直指列为二十八卷。析七十九条。今考七十九条之数。与序相符。而其书实止二十六卷。
焦国史经籍志。载有此书。亦作二十六卷。盖序文偶误。然士瀛所撰。本名仁斋直指。其每条之后。题曰附遗者。明嘉靖中朱崇正所续加。崇正字宗儒。号惠斋。徽州人。即刊此本者也。焦志既题曰仁斋。宜指附遗方。乃惟注杨士瀛撰。则并附遗属之士瀛。亦未免小误也。其伤寒类书活人总括七卷。焦志不着录。据仁斋直指自序其成书。尚在直指前。此本以卷帙较少。故附刻于后卷。标题亦称朱崇正附遗。然核其全篇。每条皆文义相属。绝无所谓附遗者。惟卷一活人证治赋后。有司天在泉图。五运六气图。伤寒脉法指掌图。目录中注一附字耳。或因此一卷有附遗。而牵连题及七卷。或因直指有附遗,而牵连题及此书。均未可定。宋椠旧本。既已不存。无从证其虚实。疑以传疑可矣。
〔杨氏(士瀛)医学真经〕二十卷 佚按上见于福州府志。
〔王氏(朝弼)金匮歌〕佚文天祥序曰。金匮歌者。乡前辈王君良叔之秘医方也。初良叔以儒者。涉猎医书。不欲以一家名方。一日遇病数十辈同一证。医者曰。此证阴也。其用药某无疑。数人者骈死。医者犹不变。良叔曰。是证其必他有以合。
少更之。送服阳证药。自是皆更生焉。良叔冤前者之死也。遂发念。取诸医书。研精探索。如其为学然。久之无不通贯。辨证察脉。造神入妙。如庖丁解牛。伛偻承蜩。因自撰为方剂。括为歌诗。草纸蝇字。连帙累牍。以遗其后人曰。吾平生精神。尽在此矣。其子季浩以是为名医。其子庭举早刻志文学。中年始取其所藏读之。今医遂多奇中。一日出是编。余然后知庭举父子之有名于人。其源委盖有所自来矣。天下岂有无本之举哉。世道不淑。
清淳之时少。乖戾之时。人有形气之私。不能免于病。世无和扁。寄命于尝试之医。斯人无辜。同于岩墙桎梏之归者。何可胜数。齐高强曰。三折肱。知为良医。楚辞曰。九折臂而成医。言屡尝而后知也。曲礼曰。医不三世。
不服其药。言尝之久而后可信也。人命非细事。言医者类致谨如此。然则良叔。齐楚人所云医也。若庭举。承三世之泽。其得不谓之善医矣乎。予因谓庭举曰。凡物之精。造物者秘之。幸而得之者不敢轻。然其久未有不发。周公金 之匮。兄弟之秘情也。至成王时而发。艺祖金匮之誓。母子秘书也。至太宗时而发。君所谓金匮歌者。虽一家小道。然祖宗之藏本。以为家传世守之。实其为秘一也。子之发之也。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庭举曰。
大哉斯言。予祖之泽。百世可以及人。予为子孙。不能彰掉先志。恐久遂沉泯。上贻先人羞。敢不承教以广之于人。予嘉庭举之用心。因为序其本末如此。良叔讳朝弼。季浩讳渊庭举名槐云。(文集)
〔董氏(常)南来保生返回论〕 宋志一卷 佚〔季氏(端愿)简验方〕宋志一卷 佚〔要传正明效方〕宋志五卷 佚〔彭氏(宅)秘传良方〕佚〔李左司保生要方〕佚接上见于澹寮方。
〔鲍氏(志大)医书会同〕佚熊均曰。鲍志大江南括苍人。官至承直郎博学宏词科。精通医术。编集医书会同。
〔朱氏(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研经室外集十五卷 未见熊均曰。朱佐。字君辅。咸淳间人。有集验良方。刊板印行。
阮元曰。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十五卷。宋朱佐撰。佐字君辅,湘麓人。前有咸淳二年。眉山苏景行序。是编分风寒诸门。采掇议论。详尽曲当。凡所载宋氏医书。多不传之。秘笈又皆从当时善本录出。如小儿病源方论。长生丸。塌气丸。较影抄本为详。
按医方类聚各证门亦引之。医官 桥经中(恒)。采录得十卷。
〔亡名氏古今秘传必验方〕宋志一卷 佚
卷五十
方论(二十八)
〔刘氏(完素)宣明论〕国史经籍志十五卷 存刘完素曰。妙道乃为对病临时处方之法。犹恐后学未精贯者,或难施用。复宗仲景之书。率参圣贤之说。推夫运气。造化自然之理。以集伤寒杂病。脉证方论之文。一部三卷。十万余言。目曰医方精要宣明论。凡有世说之误者。详以此证明之。庶令学人真伪自分。而易为得用。且运气者。得于道同。盖明大道之一也。
金史本传曰。刘完素。字守真。河间人。尝遇异人陈先生。以酒饮守真。大醉。及寤。洞达医术。若有授之者。乃撰运气要旨论。精要宣明论。虑庸医或出妄说。又着素问玄机原病式。或特举二百八十八字。注二万余言。
然好用凉剂。以降心火。益肾水为主。自号通元道士云。
四库全书提要曰。宣明论方十五卷。金刘完素撰。是书皆对病处方之法。首诸证门。自煎厥。薄厥。飧泄。
胀。以及诸痹心疝。凡六十一证。皆采用内经诸篇。每证各有主治之方。一宗仲景。次诸风。次热。次伤寒。
次积聚。次水湿。次痰饮。次劳。次泄痢。次妇人。次补养。次诸痛。次痔 。次眼目次小儿。次杂病。共十七门。每门各有总论。亦发明运气之理。兼及诸家方论。于轩岐奥旨,实多阐发。而多用凉剂。偏主其说者。不无流弊。在善用者消息之耳。考原病式自序云。作医方精要宣明论一部三卷。十万余言。今刊入河间六书者。乃有十五卷。其二卷之菊叶法。薄荷白檀汤。四卷之妙功藏用丸。十二卷之荜澄茄丸。补中丸。楮实子丸。皆注添加字。而七卷之信香十方。青金膏。不注添加字者。据其方下小序。称灌顶法王子所传。并有偈咒。金时安有灌顶法王。显为元明以后之方。则窜入而不注者。不知其几矣。卷增于旧。殆以是欤。
〔素问玄机原病式〕国史经籍志一卷 存自序略曰。观夫医者。唯以别阴阳虚实。最为枢要。识病之法。以其病气归于五运六气之化。明可见矣。谨率经之所言。二百余字。兼以语辞二百七十七言。绪归五运六气而已。凡明病阴阳虚实。无越此法。虽已并载前之二帙。复虑世俗多出妄说。有违古圣之意。今特举二百七十七字。独为一本。名曰素问玄机原病式。遂以比物立象。详论天地运气。造化自然之理。二万余言。仍以改证世俗谬说。虽不备举其误。其意足可明矣。虽未备论诸疾。以此推之。则识病六气阴阳虚实。几于备矣。
程道济序略曰。守真先生者。本河间人也。姓刘。名完素。字守真。夙有聪慧。自幼年耽嗜医书。千经百论。
往往过目无所取。皆谓非至道造化之用。因披玩素问一经。朝勤夕思。手不释卷。三五年间。废寝忘食。参详其理。至于意义深远。研精覃思。期于必通。一日于静室中。澄神晏坐。沉然毕虑。探索难解之义。神识杳冥。似寤寐间。有二道士者。自门而入。授先生美酒一小盏。若橡碗许。咽而复有。如此三二十次。咽不能尽。二道者笑曰。如厌饮。反吐于盏中。复授道者。倒于小葫中。道者出。恍然一醒。觉面赤酒香。杳无所据。急于内外追之不见。而后因至心灵。大有开悟。此说几乎诞妄。默而不言。以仆为知言。先生故以诚告。与夫史称扁鹊遇长桑君饮药。以此视病。尽见五脏 结。特以诊脉为名。亦何异焉。因着医书内经运气要旨论。医方精要宣明论二部。总一十七万余言。精微浩汗。造化详悉。而又述习医要用直格。并药方。已板行于世。外又作素问玄机原病式并注二万余言。特采摭至真要大论一篇。病机气宜之说。撮其枢要。自成一家。精贯古今。无非神授。盖天之未丧斯文也。复生其人。发明医道。乃今时五宗教之师。以致于此。莫不效验。直明五运六气之至要。伤寒杂病之指归。其言简其理明。易为披究。足以察阴阳二证之隐显。医家前后之得失。如式中所说。木极似金。火极似水之类。谓亢则害。承乃制。郁极乃发。变化之理。大为要妙。非智者焉能及此。可谓旨意昭明。万举万全。神圣工巧。能事毕矣。真知要之书也。
朱 曰。守真。金河间人。氏刘。完素字守真。号曰宗真子。章宗皇帝三聘不起。御赐高尚先生。有内经运气要旨论。十万余言。素问玄机原病式一帙。习医要用直格书三卷。医方精要宣明论二帙。(心印绀珠经)
王 曰。刘守真论风火之病。以内经病机气宜十九条者。为原病式。曲尽精微。其治法则与子和相出入者也。
(青岩丛说)
张介宾曰。刘河间原病式所列病机。原出自内经至真要大论,盖本论详言五运六气。盛衰胜复之理。而以病机一十九条。总于篇末。且曰。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写之。虚者补之。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是可见所言病机。亦不过契运气之大纲。而此中有无之求。虚实之异。最当深察。总惟以和平为贵也。故五常政大论。又详言五运三气之辨。则火之平气。曰升明。火之太过。曰赫曦。火之不及。曰伏明。此虚实之辨。则有如冰炭之异。而内经不偏不倚之道。固已详明若是。奈河间不能通察本经通旨。遂单采十九条中一百七十六字。演为二百七十七字。不辨虚实。不察盛衰。悉以实火言病。着为原病式。以讫于今。夫实火为病。固为可畏。而虚火之病。尤为可畏。实火固宜寒凉去之。本不难也。虚火最忌寒凉。若妄用之。无不致死。矧今人之虚火者多。实火者少。岂皆属有余之病。顾可概言为火乎。历观唐宋以前。原未尝偏僻若此。继自原病式出。而丹溪得之定城。遂目为至宝。因续着局方发挥。及阳尝有余等论。即如东垣之明。亦因之而曰。火与元气不两立。此后如王节斋戴原礼辈。则祖述相传。遍及海内。凡今之医流。则无非刘朱之徒。动辄言火。莫可解救。多致伐人生气。败人元阳。杀人于冥冥之中。而莫之觉也。诚可悲矣。即间有一二特达。明知其非。而惜人阳气。则必有引河间之说。而群吠之者矣。
何从辨哉。矧病机为后学之指南。既入其门。则如梦不醒。更可畏也。医道之坏。莫此为甚。误谬之源。不可不察。(景岳全书)
李中梓曰。刘完素选述六书。发明亢制之理。洞如观火。然偏主于热。岂能尽六气之变乎。遂令后世喜用寒凉。伐天和而罔悟。伊芳谁之咎也。(颐生微论)
四库全书提要曰。素问元机原病式一卷。金刘完素撰。完素字守真。河间人。事迹具金史方伎传。是书原素问至真要论。详言五运六气。盛衰胜复之理。而以病机十九条中。
采一百七十六字。演为二百七十七字。以为纲领。而反复辨论以申之。凡二寓余言。大旨多主于火。故张介宾作景岳全书。攻之最力。然完素生于北地。其人秉赋多强。兼以饮食醇酿。久而蕴热。与南方风土原殊。又完素生于金时。人情淳朴。习于勤苦。大抵充实刚劲。亦异乎南方之脆弱。故其持论。多以寒凉之剂。攻其有余。皆能应手奏功。其作是书。亦因地因时。各明一义。补前人所未及耳。医者拘泥成法。不察虚实。概以攻伐戕生气。
譬诸检谱角抵。宜其致败,其过实不在谱也。介宾愤疾力排。尽归其罪于完素。然则参桂误用。亦可杀人。又将以是而废介宾书哉。张机伤寒论有曰。桂枝下咽。阳盛乃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明药务审证,不执一也。故今仍录完素之书。并着偏主之弊。以持其平焉。
〔薜氏(时平)注释素问玄机原病式〕二卷 存〔刘氏(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三卷 存自序曰。夫医道者。以济世为良。以愈疾为善。盖济世者凭乎术。愈疾者仗乎法。故法之与术。悉出内经之玄机。此经固不可力而求。智而得也。况轩岐问答。理非造次。奥藏金册。宝典深隐。生化玄文。为修行之径路。
作达道之天梯。得其理者。用如神圣。失其理者。似隔水山。其法玄妙。其功深固。非小智所能窥测也。若不访求师范。而自生穿凿者,徒劳皓首耳。余二十有五。志在内经。日夜不辍。殆至六旬。得遇天人。授酒美饮。若橡斗许。面赤若醉。一醒之后。目至心灵。大有开悟。衍其功疗。左右逢原。百发百中。今见世医多赖祖名。倚约旧方。耻问不学。特无更新之法。纵闻善说。反怒为非。呜呼。患者遇此之徒。十误八九。岂念人命死而不复者哉。仁者鉴之。可不痛欤。以此观之。是未知阴阳变化之道。况木极似金。金极似火。
火极似土。土极似木。故经曰。亢则害。承乃制。谓已亢极。反似胜己之化。俗流未知。故认似作是。以阳为阴。
失其本意。经所谓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医徒执迷。反肆傍识。纵用获效。终无了然之语。其道难与语哉。仆见如斯。道述玄机。刊行于世者。已有宣明等三书。革庸医之鄙陋。正俗论之舛讹。宣扬古圣之法则。普救后人之生命。今将余三十年间。信如心手。亲用若神。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比物立象。直明真理。治法方论。裁成三卷。三十二论。目之曰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此集非崖略之说。盖得轩岐要妙之旨。故用之可以济人命。舍之无以活人生。得乎心髓。秘之箧笥。不敢轻以示人。非绝仁人之心。盖圣人之法。不过当人。未易授尔。彼之明者。
当自传焉。时大定丙午闰七月中元日。河间刘完素守真述。
杨威序曰。天兴末。予北渡寓东源之长清。一日遇前太医王庆先家。于几案间。得一书。曰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试阅之。乃刘高尚守真先生之遗书稿也。其文则出自内经中。摭其要而述之者。朱涂墨注。凡三卷。分三十二门。门有资次。合理契经。如原道则本性命之源。论脉则尽死生之说。摄生则语存神存气之理。阴阳则讲抱元守一之妙。病机则终始有条有例。治病之法。尽于此矣。本草则驱用有佐有使。处方之法。尽于此矣。至于解伤寒论。气宜说曲尽前圣意。读之使人廓然有醒悟。恍然有所发明。使六脉十二经。五脏六腑。三焦四肢。目前可得而推见之也。后二十三篇。随论出证。随证出方。先后加减。用药次第。悉皆蕴奥。精妙入神。尝试用之。十十皆中。真良医也。虽古人不是过也。虽轩岐复生。不废此书也。然先生有序。序已行藏。
言幼年己有直格宣明原病式三书。虽义精悫。然有不尽圣理处。今是书也复出。与前三书相为表里。非曰后之医者龟鉴欤。至如平昔不治医书者得之。随例验证。度己处药。则思亦过半矣。予谓是书。虽在农夫工贩。缁衣黄冠儒宗。人人家置一本可也。若已有病。寻阅病源。不至乱投汤剂。况医家者流者哉。惜哉。先生卒。书不世传。
使先生之道。窃入小人口。以为己书者有之。予悯先生道。屏翳于茆茨荆棘中。故存心精较。今数年矣。命工镂版。拟广世传。使先生之道。出于茆茨荆棘中。亦起世膏肓之一端也。岁辛亥正月望日。大卤杨威序。
宁献王序略曰。是书者。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丙午。守真所撰之书也。时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焉。始守真蕲惜无传。至胡元宪宗元年辛亥。乃宋理宗淳 十一年也。相去六十五年矣。大卤杨政亨谓天下之宝。当与天下共之。不可私也。乃锓诸梓。惜乎古板于兵燹不存。久矣。世无其传。今命工重刊既完。必用序以纪其实。姑书于篇端云。或曰。不书中国之正朔。而用金虏之正者何。当宋季也。河间为金虏所有而执用之故也。岁在宣德辛亥。
三月初二日丙寅。 仙书。
李濂曰。刘守真晚年着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凡三卷。分三十二门。首原道原脉摄生。以及于处方用药。君臣佐使之法。无所不备。而秘藏 笥。不以示人。(医史)
李时珍曰。张元素病机气宜保命集四卷。一名活法机要。后人误作河间刘完素所着。伪撰序文词。调于卷首。
以附会之。
四库全书提要曰。病机气宜保命集三卷。金张元素撰。元素字洁古。易州人。八岁应童子举。二十七试进士。以犯庙讳。下第乃去。而学医。精通其术。因抒所心得。述为此书。凡分三十二门。首原道原脉。摄生阴阳诸论。次及处方用药。次第加减。君臣佐使之法。于医理精蕴。阐发极为深至。其书初罕传播。金末杨威始得其本刊行。而题为河间刘完素所着。明初宁王权重刊。亦沿其误。并伪撰完素序文词。调于卷首。以附会之。至李时珍作本草纲目。始纠其谬。而定为出于元素之手。于序例中。辨之甚明。考李濂医史。称完素尝病伤寒八日。
头痛脉紧。呕逆不食。元素往候。令服某药。完素大服其言遂愈。元素自此显名。是其造诣深邃。足以自成一家。
原不必托完素以为重。今特为改正。其伪托之序。亦并从删削焉。
按线溪野老刘守真三消论跋云。麻征君寓汴梁日。访先生后裔。就其家。得三消论气宜病机之书。又杜思敬济生拔萃。称东垣活法机要。与洁古家珍。及刘守真保命。大同小异。考征君则麻九畴。为张子和友。乃在当时。
其言若此。与杨序所谓先生卒。书不世传。屏翳于茆茨荆棘中者符。杜思敬编书。在于元延 二年。时八十一岁。
其生距守真之时。未为辽阔。则是书之出自守真。断可知矣。且其所述方论。与宣明论原病式相出入。李时珍有何所证。以为张元素之书。夫元素所着。虽佚不可见。东垣李明之尝从受其法。则读明之诸书。以溯源委。其理趣判然。与是书不同。元素子璧。着有保命集论类要。时珍岂非以此相混者耶。提要未察此义。随袭其谬。并以序文词。称宁王伪撰。郢书燕说。莫甚此焉。活法机要。为李明之所着。时珍又只是书一名。实为歧误。
〔三消论〕一卷 存线溪野老跋曰。三消之论。刘河间之所作也。因麻征君寓汴梁。暇日访先生后裔。或举教医学人。即其人矣。
征君亲诣其家。求先生平昔所着遗书。乃出三消论。气宜病机二书。未传于世者。又多不全。止取三消论。于卷首增写六位脏象三图。其余未遑润色。即付友人穆子昭。子昭乃河间门人。穆大簧之后也。时觅官于京师。方且告因征君。欲因是而惠之。由是余从子昭。授得一本。后置兵火遂失其传。偶于乡人霍司承君祥处。复见其文。
然传写甚误。但根据仿而录之。以付后之学人。详为刊正云。时甲辰年冬至日。线溪野老书。
〔灵秘十八方〕佚按上见于古今医统。
〔张氏(元素)家珍〕一卷 未见按上见于 竹堂书目。
〔医学启源〕读书敏求记三卷 未见钱曾曰。金易水张元素着。洁古治病。不用古方。刻期见效。刘守真尝病伤寒。洁古诊其脉。而知其用药之差。守真大服。自是名满天下。是书采辑素间五运六气。内经治要本草而成。其门下高弟李明之请兰泉张建吉甫。
序于卷首。
〔张氏(璧)医学新说〕佚按上见于医学源流。
〔张氏(从正)儒门事亲〕三卷 存颐斋引曰。医之为道尚矣。自本草灵素之书作。而传之者。代不乏人。和缓以降。若越人。若淳于。若张若华。皆明其理。神其术。而能济众于夭阏者也。然其着书垂世。为医流之指南者。独长沙公而已。尔后百论千方。
纷然杂出。
览之者。但若可采用之。则莫适所从。求其洞达是理。而□□夫至要者。殆若晨星。然近世惟河间刘守真深得长沙遗意。故能以斯道。鸣乎大定明昌。南渡以来。宛丘张子和出。专探历圣之心。□发千载之秘。辨实于虚。识燠于寒。以至阴阳之所以造化。运气之所胜复。风土之异宜。形神之殊禀。无一不究其极。凡所拯疗。如取如携。
识者谓长沙河间。复生于斯世矣。兴定中。召补太医。居无何求去。盖非好也。于是退而从麻征君知几常公仲明辈。日游HT 上。相共讲明奥义。辨析至理。深悼传习之弊。力矫而正绪。遂以平日所着论议。及尝试之效。缉为一卷。命曰儒门事亲。其意以谓非吾儒不能明辨而是正之。以传于天下后世也。是□之成。一法一论。其大义皆子和发之。至于博之以文。则征君所不辞专。议者咸谓非宛丘之术。不足以称征君之文。非征君之文。不足以弘宛丘之术。所以世称二绝。而尤为难得欤。惜其真本为征君藏于名山中。不可复见。今之板行者。尚为错乱疑阙。殆传者之过也。呜呼。术业如子和。不得居中以司天下之命。而跻之寿域。徒使之卒□□□其书又□殊博雅君子手。而传之者。或失其真。又不能无遗恨。此予所以屡叹而深惜之。异时有好事。购得真本。重刊而行之。
俾学人获睹完□。以惠天下后世。则子和为不死矣。岁在单阏阳月晦日。颐斋引。
金史本传曰。张从正。字子和。睢州考城人。精于医。贯穿素难之学。其法宗刘守真。用药多寒凉。然起疾救死多取效。古医书有汗下吐法。亦有不当汗者。汗之则死。不当下者。下之则死。不当吐者。吐之则死。各有经络脉理。世传黄帝岐伯所为书也。从正用之最精。号张子和汗下吐。妄庸浅术。习其方剂。不知察脉原病。往往杀人。此庸医所以失其传之过也。其所着。有六门三法之目。存于世云。
刘祁曰。张子和为人放诞无威仪。颇读书作诗嗜酒。久居陈。游余先子门。后召入太医院。旋告去。隐然名重东州。麻知几九畴与之善。使子和论说其术。因为文之。有六门三法之目。将行于世。会子和知几相继死。迄今其书存焉。(归潜志)
朱震亨曰。愚阅张子和书。惟务攻击。其意以为正气不能自病。因为邪所客。所以为病也。邪去正气自安。
因病有在上在中在下。深浅之不同。立为汗吐下三法以攻之。初看其书。将谓医之法尽于是矣。后因思内经有谓之虚者。精气虚也。谓之实者。邪气实也。其邪所客。必因正气之虚。然后邪得而客之。苟正气实。邪无自入之理。由是于子和之法。不能不致疑于其间。又思内经有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又思仲景有言。病当汗解。诊其尺脉涩。当与黄 。建中汤补之。然后汗之。于是以子和之书。非子和之笔也。驰名中土。其法必有过于明辈者。何其书之所言。与内经仲景之意。若是之不同也。(格致余论)
李濂曰。张子和与麻知几常仲明辈。日游HT 水之上。讲明奥义。辨析玄理。遂以平日闻见。及尝试之效。辑为一书。名之曰儒门事亲。以为惟儒者能明辨之。而事亲者。不可以不知也。是书凡十四卷。盖子和草创之。知几润色之。而仲明又摭其遗。为治法心要。兵尘鸿洞。藏诸查牙空穴中。幸而复出人间。谓非鬼神呵护之力可乎。
其中妙论精义。不可缕述。善读者当自得之。
朱 曰。张子和。宛丘人。氏张。戴人是也。有儒门事亲。书三十篇。十形三疗一帙。治病百法一帙。三复指迷一帙。治法心要一帙。三法六门世传方一帙。
四库全书提要曰。儒门事亲十五卷。金张从正撰。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睢州考城人。兴定中。召补太医。
寻辞去。事迹具金史方伎传。从正与麻知几常仲明辈。讲求医理。辑为此书。刘祁归潜志。称麻知几九畴与之善。
使子和论其术。因为文之。则此书实知几所记也。其例。有说。有辨。有记。有解。有诫。有笺。有诠。有式。
有断。有论。有疏。有述。有衍。有诀。有十形三疗。有六门三法。名目颇碎。而大旨主于用攻。其曰儒门事亲者。则以为惟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也。从正宗河间刘守真。用药多用寒凉。其汗吐下三法。当时已多异议。故书中辨谤之处为多。丹溪朱震亨亦讥其偏。后人遂并其书置之。然病情万状。各有所宜。当攻不攻。与当补不补。厥弊维均。偏执其法固非。竟斥其法亦非也。惟中间负气求胜。不免过激。欲矫庸医恃补之失。或至于过直。又传其学人。不知察虚实。论病久暂。概以峻利施治。遂致为世所借口。要之未明从正本意耳。
按医统正脉中所辑。是书凡十四卷。以嘉靖中邵伯崖刊本为祖者。原系于一部丛书。盖所谓儒门事亲。止其前三卷。其他麻知几并弟子辈。述子和之说。以所编也。归潜志曰。麻九畴知几。初名文纯。易州人。晚更好医方。与名医张子和游。尽传其学。为文精密功健。诗尤奇峭。妙处似唐人。西京伊芳良子氏藏元中统中高鸣刻本儒门事亲。亦三卷。先子仍据朱好谦心印绀珠。订其篇目。述之于所着医剩。今原其说,更据医方类聚各证门所列。
以加详核。识于下。使人知其旧观。
〔治病百法〕二卷 存按邵氏刊本。第四第五两卷。是也。
〔十形三疗〕三卷 存刘纯曰。广陵丘克容先生云。今医之专门于刘张者。率以发汗吐下施治。盖本诸张子和十形三疗。若曰风寒暑湿燥火。内伤外伤。内积外积。视其中人身之上若下。必三法之可已。果子和之遗意欤。何其与内经仲景之言。
大不相似也。内经不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又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邪盛而实。当写三法。或可以也。
精夺而虚当补。将无他治欤。第曰木郁则达之。火郁则发之。土郁则夺之。金郁则泄之。水郁则折之。是以发汗吐下之别称也。向使此无彼。曷果例用欤。仲景治外感。分六经。别腑脏。亦尝发汗吐下也。而太阳有解肌。少阳则三禁。并病用刺法。岂无其故欤。子和亦曰。不读本草。焉知药性。又曰。识病得法。工中之甲仗。三法疗十形。又何必知药性。求得法哉。岂子和真书。亡于金源氏之南迁。此特后人附会其说。而执迷妄意者。遂以卤莽之言。为的确之论。甚至认虚为实。假寒为燠。其于适事为故。与夫各安其气之说。略不加究。志古之士。独无憾焉。
按邵柏崖刊本。第六第七第八三卷。是也。子和受法于刘守真。药多用寒凉。金史并归潜志备述之。则是书出自子和。亦不可疑。朱彦修刘宗浓律以自家之说为后人所附会。殆属偏执。
〔杂记九门〕一卷 存按邵氏刊本第九卷。是也。
〔撮要图〕一卷 存按邵氏刊本第十卷。是也。
〔治病杂论〕一卷 存按邵氏刊本第十一卷。是也。
〔三法六门〕一卷 存按邵氏刊本第十二卷。是也。
〔治法心要〕一卷 存按邵氏刊本第十三卷。是也。据医史。是书系常仲明摭子和遗说。而录成者也。
〔世传神效名方〕一卷 存按邵氏刊本第十五卷。是也。
〔三复指迷〕一卷 佚〔张氏经验方〕国史经籍志二卷 佚〔李氏(杲)内外伤辨惑论〕医藏目录三卷 存自序曰。仆幼自受难素于易水张元素先生。讲诵既久。稍有所得。中年以来。更事颇多。诸所延医。坦然不惑。曾撰内外伤辨惑论一篇。以证世人用药之误。陵谷变迁。忽成老境。神志既惰。懒于语言。此论束之高阁十六年矣。昆仑范尊师曲相奖借。屡以活人为言。谓此书果行。使天下之人。不致夭折。是亦仁人君子。济人利物之事。就令着述不已。精力衰耗。书成而死。不愈于无益而生乎。予敬受其言。仅力疾成之。虽未为完备。聊答尊师慈悯之志。师。宋文正公之后也。丁未岁重九日。东垣老人李杲明之题。
四库全书提要曰。内外伤辨惑论三卷。金李杲撰。杲字明之。自号东垣老人。真定人。尝以纳资得官。监济源税。案元砚坚作东垣老人传。称杲以辛亥年卒。年七十二。则当生于世宗大定二十年庚子。金亡时年五十五。
入元十七年乃终。故旧本亦或题元人。而元史亦加载方伎传也。初杲母婴疾。为众医杂治而死。迄莫知为何证。杲自伤不知医理。逐捐千金。从易州张元素学。尽得其法。而名乃出于元素上。卓为医家大宗。是编发明内伤之证。有类外感。辨别阴阳寒热有余不足。而大旨总以脾胃为主。故特制补中益气汤。专治饮食劳倦。虚人感冒。法取补土生金。升清降浊。得阴阳生化之旨。其阐发医理。至为深微。前有自序。题丁未岁。序中称此论束之高阁十六年。以长历推之。其书盖出于金哀宗之正大九年辛卯也。
〔脾胃论〕国史经籍志三卷 存元好问序曰。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八风之邪,中人之高者也。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谓水谷入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饮食不节。而病者也。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肤筋脉。必从足始者也。内经说百病皆由上中下三者。及论形气两虚。即不及天地之邪。乃知脾胃不足。为百病之始。有余不足。世医不能辨之者。盖已久矣。往者。遭壬辰之变。五六十日之间。为饮食劳倦所伤而殁者。将百万人。皆谓由伤寒而殁。后见明之辨内外伤。及饮食劳倦伤一论。而后知世医之误。学术不明。误人乃如此。可不大哀耶。明之既着论矣。
且惧俗蔽不可以猝悟也,故又着脾胃论丁宁之。上发二书之微。下祛千载之惑,此书果行。壬辰药祸。当无从而作。仁人之言。其意博哉。己酉七月望日。遗山元好问序。
罗天益后序曰。黄帝着内经。其忧天下后世。可谓浓且至矣。秦越人述难经以证之。伤寒为病最大。仲景广而论之。为广世法。至于内伤脾胃之病。诸书虽有其说。略而未详。我东垣先生作内外伤辨。脾胃论。以补之。
先生尝阅内经所论。四时皆以养胃气为本。宗气之道。内谷为宝。盖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冲和百脉。颐养神明。利关节。通九窍。滋志意者也。或因饮食失节。起居不时。妄作劳役。及喜怒悲愉。伤胃之元气。使营运之气减削。不能输精皮毛经络。故诸邪乘虚而入。则 动于体。而成痼疾。致真气 然而内消也。
病之所起。初受热中。心火乘脾。末传寒中。肾水反乘侮土。乃立国中末三治。及君臣佐使之制。经禁病禁时禁之则。使学人如此病用此药。因心会道。溯流得源。远溯轩岐。吻合无间。善乎鲁斋先生之言曰。东垣先生之学。
医之王道也。观此书可见矣。至元丙子三月上巳日。门生罗天益谨序。
四库全书提要曰。脾胃论三卷。金李杲撰。杲既着辨惑论。恐世俗不悟。复为此书。其说以土为万物之母。
故独重脾胃。引经立论。精凿不磨。明孙一圭医旨绪论云。东垣生当金元之交。中原扰攘。土失其所。人疲奔命。
或以劳倦伤脾。或以忧思伤脾。或以饥饱伤脾。病有缓急。不得不以急者为先务。此真知杲者也。前有元好问序。
考遗山文集。有杲所着伤寒会要引一篇。备载其所治验,元史方伎传全取之。而此序独不见集中。意其偶有散佚欤。又有罗天益后序一篇。天益字谦父。杲晚年弟子。尽得其传。元砚坚东垣老人传。称杲临终取平日所着书。
检勘卷帙。以次相从。列于几前。嘱谦父曰。此书付汝者。即其人也。
〔兰室秘藏〕国史经籍志三卷 存四库全书提要曰。兰室秘藏三卷。金李杲撰。其曰兰室秘藏者。盖取黄帝素问藏诸灵兰之室语。前有至元丙子罗天益序。在杲殁后二十五年。疑即砚坚所谓临终以付天益者。
也其治病分二十一。门以饮食劳倦居首。他如中满腹胀。如心腹痞。如胃脘痛诸门。皆谆谆于脾胃。盖其所独重也。
东垣发明内伤之类外感。实有至理。而以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为生化之源。脾虚损论一篇。极言寒凉峻利之害。
尤深切着明。盖预睹刘张两家末流攻伐之弊。而早防其渐也。至于前代医方。自金匮要略以下。大抵药味无多。
故唐书许允宗传。记允宗之言曰。病之于药。有正相当。惟须单用一味。直攻彼病。药力自专。病即立愈。今人不能别脉。莫识病证。以情臆度。多安药味。譬之于猎。未知兔所。多发人马。空地遮围。或冀一人偶然逢也。
如此疗病。不亦疏乎。其言。历代医家。传为名论。惟杲此书。载所自制诸方。动至一二十味。而君臣佐使。相制相用。条理井然。他人罕能效之者。斯则事由神解。不涉言诠。读是书者。能喻法外之意则善矣。
〔活法机要〕医藏目录一卷 存〔医学发明)医藏目录一卷 存〔万愈方〕医藏目录一卷 未见〔医说辨惑论〕未见熊均曰。李杲。字明之。自号东垣先生。洁古老人之门弟也。金亡值元。遂为元人。著作甚多。惟有用药珍珠囊。脾胃论。内外伤辨。医学发明。五经活法机要。兰室秘藏。疮疡论。医说辨惑论等书。刊行。
〔东垣试效方〕九卷 存砚坚序曰。医之用药。犹将之用兵。兵有法。良将不拘于法。药有方。良医不拘于方。非曰尽废其旧也。昔人因病制方。邪之微甚。人之虚实。莫不详辨而参酌之。然后随其六气所侵。脏腑所受。剂品小大。平毒多寡。适与病等。丝发不舛。故投之无不如意。后人不揣其本。而□其方。
但曰此方治此病。幸而中者时有之。不幸而误者。固多矣。谚云。□方三年。无病不治。医病三年。无方可治。
斯言□鄙。切中世医之病。东垣老人李君明之可谓用药不拘于方者也。凡求治者。以脉证别之。以语言察之。以内经断之。对证设方。其□如响。问有不合者。略增损辄效。盖病之变无第。君之方□□无穷。所以万举万全也。
罗谦父受学其门。君尝而以□病所制方录之。其悉月增□益。浸以岁编。凡有闻于君者。又缀而为论。将板行以世。以广君之道。抑予闻李君教人。讲释经书之暇。每令熟读本草。川陆所产。治疗所主。气味之浓薄。补泻之轻重。根茎无用。华叶异宜。一一精究。初不以方示之。意盖有在矣。谦父不私所有。推以及人。善则善矣。李君教人之本意。殆不然也。君所着医学发明。脾胃论。内外伤辨。药象论等书。皆平日究心。将以惠天下后世者。
必须合数书而观之。庶知君制方之旨。免泥而不通之患。若持此编。谓君之能尽在是。非李君望于后人也。至元三年立春后五日。邙城砚坚序。
王博文序曰。东垣先生受学于易上老人张元素。真积力久。自得于心。其法大概有四。曰明经。别脉。识证。
处方而已。谓不明经。则无以知天地造化之蕴。不别脉。则无以察病邪之所在。气血之虚实。不识证。则不能必其病之主名以疗之。不处方。则何以克其必救。故先生每治人之疾。先诊其脉。既别脉矣。必断之曰。此药证也。
则又历谓其难素诸经之旨。以明其证之无瘥。然后执□处方。以命其药味。君臣佐使之制。加减炮制之宜。或丸或散。俾病者饵之。以取其效。一洗世医胶柱鼓瑟。刻舟觅剑之弊。所以为一代名士者。以此也。今太医罗君谦夫。师先生有年矣。尽传其平生之学。亦为当世闻人。今将此方。厘为九卷。锓梓以传。不独使其师之术业。表见于世。□亦惠天下后学之士。俾获安全之利也。其用心之忠浓。诚可嘉尚。□为序其端。噫。先生此方。特立法之大□耳。不知变者。
按以治疾。或有不效。则尤之曰。此制方之不精也。则误矣。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又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吾于此书亦云。
先生姓李氏。讳杲。字明之。东垣其自号云。至元十七年岁次庚辰清明后二日。通议大夫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东鲁王博文序。
按明初吴县倪维德校订是书。刊行于世。见医史朱右。敕山老人传。及明史本传。
卷五十一
方论(二十九)
〔赵氏(大中)风科集验名方〕(旧阙撰人名氏。验字作论。今据读书敏求记补订。)国史经籍志二十八卷 阙赵素序曰。夫方者。乃九州风物之宜。治病之方也。上古大圣人帝羲帝农帝轩。忧患后世生灵之疾苦。所以作也。曰方。曰法。曰术。乃雷公巫彭之所授也。上自周秦。下及唐宋。皆以风论为首。诸科为亚。其次方书。
偏曲阔略。未可以为后世法则也。予云游三十载。仿佛半天下。历江湖。省蛮蜀之药。适幽云。晓羌戎之剂。齐楚不同。夏丽各异。居方隅未可言有所得也。谚云。不愿为相者。可以为医。非谙于病者。难以知药。噫。医非细事。可知五行万物之数之气之味之性用。方剂始可为据也。故将耳闻目见。得效作验者。书为十集。目之曰风科集验名方。实非利禄之学。以备国家无疆之地。资医药夭横之急尔。时岁在昭阳赤奋若。仲夏着雍敦祥朔旦。
大元 特赐虚白处士河中心庵赵素才卿敬题。
大元诸路覆实官安庆光华序曰。予世居恒山。幼适欠州。太祖亲差驰 。燕然覆天下材谷。每于致知格物。
恨未究底蕴。奉遇吾师明阳先生朝经暮典。温故知新。乃至医卜道释。儒农工商。技艺罔不传习。目若权衡。手如刀尺。未有不知其要略者。岁庚子间。又会心庵。乃明阳嗣法之子。至丙午岁。蒙恩特赐皇极道院。赐号虚白处士。来镇阳也。予一日中酒风。吐血数碗。诸医不救。处士用一物解之。
不三日保康。翌日亲谒。诘其所处之方。遂出示一书。题曰风科经验名方。通乎圣惠。乃北京太医赵大中奉敕编修。值金乱遁于吴山。有车怀赵子中。传习湮没其本。虚白处士涉于荆湖间。获元本失其序引。岁丙申挟策。归明大元。复居恒山。仕宦名家。凡有中风者。治之不逾月而痊愈。奚可数焉。予怜其编缉诸风未备者。补缀完美。
不揆荒芜而序。其笔汗之劳。使疾人不置拐杖。而复登车上马。天下万世。有赖不为细事矣。
左斗元序曰。先正有言。达则愿为良相。不达愿为良医。医固非良相比也。然任大责重。其有关于人之休戚则一也。医岂易书哉。医之良。非医之良也。方良也。元贞丙申夏。官医提举刘公君卿访予沙羡寓舍。出示虚白赵处士所着风科一编。曰。此济世奇书也。然传愈久。讹愈多。盖不特以一亥为三家而已。知君平日爱人以德。
有志活人。敢以校雠为请。予不敏。载念自幼多疾。视人之疾。犹己之疾。今既不得如王 陆宣公。达以行其志。
独不能推二公当时辑秘要裒集验方之心。以淑诸人乎。遂不复辞让。乃研精披究。于是取素问。灵枢。难经。中藏巢源。千金。外台。圣惠。医说等书。及南北经验名方。并说文本书。逐一参订。讹者正之。脱者补之。复者削之。舛者窜之。略者增之。疑者缺之。又取经子史集。古今圣贤。名医治风药品。治理制度。动风食忌。列于前。庶成全书。门类七十有七。今增广一百六十有五道。计二百四十二类。元方六百三十二。今续添一千三百四十七道。计一千九百七十九方。厘为二十八卷。每类则取圣贤议论。病证源流。或脉法针法灸法备载篇首。使览者即了然于心目之间。其愿为良医者。皆有所根据。
察脉以验病。遵方而用药。可以已疾。而免医误之诮。乃予之深愿。亦刘公相属之盛心。是书也。予朝斯夕斯。
疲精竭神。阅历两期。始克就绪。不惟始终条理秩秩。较之元本。不为无补。昔吕文靖公集中书条例成。谓人曰。
自予有此例。虽使一庸夫执之。亦可以为相。今风科既成。予亦曰。使常人得此。亦可作明医云。大德戊戌端阳日。后学庐陵左斗元辰叟自叙。
元好问皇极道院铭序曰。虚白处士赵君已入全真。而能以服膺儒教为业、发源语孟。渐于伊芳洛之学。方且探三圣书。而问津焉。计其真积之力。虽占候医卜。精诣绝出。特征。曳裾王门。大蒙宠遇。三年以母老得请归。
在镇阳行台。奉被恩旨。发泉公帑。筑馆迎祥观之故基。是为皇极道院。季月日实叙而铭之。处士名素。字才卿。
河中人。虚白其赐号云钱曾曰。风科集验名方二十八卷。此书乃赵大中编辑。值金乱遁于吴山。覃怀赵子中传习之。虚白处士赵素才卿获原本于湖湘。订讹补缺。元方六百三十二。续添一千三百四十七。通计一千九百七十九方。厘为二十八卷。
得成全书。才卿被召。赐还处于皇极道院。元遗山为之作铭。是书传极少。医家鲜有知虚白处士者。予故着其详于此。
〔释氏(继洪)岭南卫生方〕医藏目录四卷 存亡名氏序曰、尝读沈括良方序。谓治病有五难。辨疾难。治疾难。饮药难。处方难。别药难。而于治疾尤详。
且谓古之治疾者。先知阴阳运历之变故。山林川泽之窍发。而又视其老少肥瘠。贵贱居养。性术好恶。忧喜劳逸。顺其所宜。违其所不宜。其精过于承蜩。其察甚于刺棘。可谓至密矣。而恐非医之浅浅者所能与。比至岭南。见外方至者。病不虚日。虽居民亦鲜有不病者。因思岭以外号炎方。
又濒海。气常燠而地多湿。与中州异。气燠故阳常泄。而患不降。地湿故阴常盛。而患不升。业医者。苟不察粤地山川窍发之异。有以夺阴阳运历之变。而徒治以中州常法。鲜有不失者。何也。夫以其常泄之阳而重汗。则元气不固。以其常盛之阴而轻利之。则其气愈陷。是医药之害。与山川之害。交为吾人病也。每思有以济之。而未得其术。一日获岭南卫生方读之。曰。此仁人之用心也。虽其处方投剂。在临证审的之。然其论瘴病始末。诚有以握其要领矣。因手校之若干。叶江施公图公诸人。乃遂慨然。相捧其梓。以广其传。复命娄医安道。附八论及药性于其后。八论者。虑人惑于病证之似也。使知有所辨药性者。虑僻壤之鲜医。或可困证考药。而增减之。使知有所据。亦昔人辨疾别药意也。读是编者。诚知岭外受病之由。与所以服药之宜。而又能参以老少肥瘠贵贱之别。及居养性术。好恶忧喜。劳逸之殊。庶几顺其宜。违其所不宜。握阴阳升降之机。而不敢为山川风气所侵。
以各全其天年云。
娄安道曰。按诸证皆有发热。不可悉归于瘴也。故敢搜辑八证。标其类之尤者。以便于分析。使可便召名医之专门者调治。况北人初至百粤。及于遐荒绝域之地,其业医者。既详且缪。一时未谙。概以瘴论。反归咎于是书也。倘留心于是。则或少逭横夭者之一二。求同志者以发扬云尔。并附东垣药性谱于后。以便处方观览。
按是书原三卷。其第四卷。娄安道附录也。卷首载李待制KT 疟论。故医藏目录。误为KT 所着。
〔澹寮集验秘方〕十五卷 存自序略曰。早岁南游。辄刊瘴疟诸方于岭表。或谓可以济人缓急。兹复以生平所取杂方。编次门类。以鄙见质之同志。若瘳一切人疾苦。然后复俾一切人知病。是众生良药。皆犹药王上。而顿悟味因。余之愿得矣。至元癸未解制后五日。汝川释继洪书。
〔许氏(国祯)御药院方〕十一卷 存高鸣序曰。圣朝以三代相生养之道。域民于仁寿。唯血气之属。不能无病。又立医师。掌医之政令。如周制而加详焉。医之术固深。大概已效之方。为前人所宝藏者。尤为难得。太医提点荣禄许公。暨二三僚友。取御药院壬寅所刊方书板。正其讹。补其缺。求其遗亡。而附益之。将宏肆流传。俾人人如在良医左右。余嘉其用心。
从而叙述之。自仲景伤寒论。论证处方之后。后世以方为书者。无虑数百家。至御药院。号称大备。盖裒集诸家之善。而增损持择。虽汤液齐和。昭然无纤介畸件。殆与黄帝内外经。扁鹊八十一难相表里。其功用岂浅浅哉。
云起太山。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格物君子。请以是观之。至元丁卯八月九日。翰林直学士河东高鸣序。
元史曰。许国祯。曲沃人。博通经史。尤精医术。金末避兵嵩州永宁县。河南平。归寓太原。元世祖在潜邸。以医征至瀚海。留守。掌医药。庄太后有疾。国祯刻期而愈。世祖即位。授荣禄大夫。提点太医院院事。赐金符。至元三年。改授金虎符。十二年。迁礼部尚书。尝上疏。言节财赋。禁服色。明法律。严武备。设谏官。均卫兵。建学校。立朝仪。事多施行。凡所荐引。皆知名士。世祖嘉之。
遂拜集贤大学士。高级光禄大夫。卒。年七十六。特赠金紫光禄大夫。谥忠宪。后追封蓟国公。
按 先子曰。是书。旧逸撰人名氏。高鸣序云。太医提点荣禄许公。暨二三僚友。取御药院壬寅所刊方书板。
正其讹。补其缺云。元史许国祯传。世祖即位。授荣禄大夫。提点太医院事。考壬寅。元太宗十四年。乃宋淳三年也。据此。其书系于太宗朝所集。高序成于至元四年。距壬寅二十五年。许迁礼部尚书。在至元十三年。乃知所谓许公者。为国祯矣。又考证类本草。引御药院方十余道。今征是书。无一所见。宋志及晁陈二氏。俱不载其目。盖宋旧有御药院方矣。古今医统。载此书方药。而其采摭书目。则云宋太宗朝无名氏集。抑考核之不审也。
佐伯毛利君(高标)所藏系朝鲜国活板。盖根据元本而配印者。宽政戊午冬。千贺芳久仿乾隆聚珍之式。刷印是书二百五十部。请先子跋之。庚申春。先子建言。以数部付崎阳镇台丰后守肥田□□。送清商沈敬瞻。尔来 无消息。不知何故。
〔医学源流〕未见按上见于古今医统。
〔罗氏(天益)卫生宝鉴〕国史经籍志二十四卷 存砚坚序曰。太医罗先生学于东垣李君。源流于易水张君。其道大行。耀夫二君之传。久而泯没也。集录铨次。
而刻之梓者。非一编矣。暇日携成书四帙见示。而曰。且将板行。一序毋吝。翻而阅之曰。药误永鉴者。知前车之覆。恐后人蹈之也。曰名方类集者。古今之方。择之已精。详而录之。使后人有所据根据也。曰药类法象者。气味浓薄。各有所用。证治增损。欲后人信之也。曰医验纪述者。遇如是病。用如是药。获如是效。使后人悟之也。
大抵皆仁者之用心。
抑论之。天下之事。辨之不明。固有似是而非。利于此而害于彼者。况医之为道。阴阳虚实。千状万态。神圣工巧。存乎其人。合四者而一之。名曰卫生宝鉴。夫鉴之本明。其应物也。无心乎妍丑。而妍丑莫能掩。得是书者。
诚能习而读之。玩而味之。了然于心而无疑。一旦临用。如鉴之虚明。物来而应。若妍若丑。无纤毫之差。其用岂不博哉。不然。未用时置之高阁。仓卒间但备检阅。殆有辨之不明。似是而非。其所失不啻霄壤,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殆非先生垂示后人之意也。至元辛巳冬至日。郧城砚坚题于卷首。
王恽序曰。夫医与造化参。学之精者为难。至着书垂训。其后世必然之用者。为尤难。罗君谦甫。东垣先生之高弟。尝谓予言。初受简席下。东垣先生曰。汝将为二人之学欤。闻道之士乎。请曰。愚虽不敏。幸家君生与教理之深指。乃所愿也。故十数年间。虽祁寒盛暑。亲炙不少辍。真积力久。尽传其私淑不传之妙。大抵人之疾 。
不外夫阴阳变征。我能参两间会一身。推穷其所受根源。方为可尔。用是以所得日用之间。如敌在目中。然后审药为攻。未尝不如吾之所必取也。因集为一书。题曰卫生宝鉴。曰辨误者。证世之差谬。明其理之所自也。曰择方者。别夫药之精粗寒燠。以酌其疾证之宜否也。曰纪验者。述其己之拯疗。与被之深浅。见其功效之实也。仆平昔所得者如是。吾子其为我序之。余闻医之为学。古圣贤致知格物之一端也。轩岐以来。难素灵枢等书。累千万言。自非以医为任者。孰克而究之。若罗君者。可谓以医为任。而究其理之所自欤。昔王彦伯医声。既曰列三四灶。煮药于庭。老幼塞门来请。彦伯曰。热者饮此。寒者饮此。风者气者各饮此。初不计其酬谢。今罗君亦以道心济物。复能着书垂后。冀必然之用。其仁心普济。当以彦伯同流。其谁曰不然。故乐为题其端云。至元癸未清明日。中议大夫治书侍御史汲郡王恽叙。
〔亡名氏卫生宝鉴补遗〕一卷 存题词曰。罗谦甫先生卫生宝鉴一书。分门别类。纤悉具备。惟治伤寒之法。虽纪述一二。而不全录。盖以其一门理趣幽深。未易殚举。况其玄机妙旨。已备于仲景以下历代名医书中。先生之意。欲可医者。究心寻绎。庶得其奥。今犹恐遐方僻壤。临病仓卒。医者欲求全书检阅。岂可得乎。故粗述仲景诸公治内伤外感经验方。并中暑方。附刊卷末。名曰补遗。庶免卤莽灭裂之辈。妄投匕剂。误伤于人耳。若欲究其理致。则仲景治外感。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东垣治内伤。国中末三法。及历代名医方论。具有全书。诚能刻意推求。以施治疗。
而全人生。亦仁者之用心也。兹不能尽述也。
按补遗。不知出于何人。永乐十五年。太医院判韩公达跋曰。令医士钱垣。缮写罗氏卫生宝鉴二十四卷。并补遗一卷。计四百八十一板。共一十五万五千余字。募工刊完。据此。知其成乎元季人之手。
〔罗氏(天益)经验方〕佚熊均曰。罗天益号谦甫先生。东垣弟子也。着卫生宝鉴。药象图。又有经验方。
〔亡名氏经验秘方〕八卷 存〔经验良方〕十五卷 存按上二书。元人所着。辑在于医方类聚中。弟坚录出之。文渊阁书目。有经验良方云。一部四册阙。岂是书否。
〔施圆端效方〕三卷 存文渊阁书目曰。端效方。一部。一册阙。
按是书。亦是医方类聚采辑本。弟坚缮录成编。
〔王氏(好古)伊芳尹汤液仲景广为大法〕(澹生堂书目作医家大法)四卷(读书敏求记作一卷)存题辞曰。夫以医名世者。各人皆知之。惟伊芳尹汤液。人莫知之也。何哉。以其仲景命世之才。独能广而行之于当时。人惟知有仲景。而不知有伊芳尹也。然所广之书十卷。世又未闻。是以历年绵远。而此亦莫知之也。但见伤寒论。及本草所载杂见诸方。凡称仲景。皆是知仲景。而又能归其元书。尝言之者。启玄子文潞公许学士朱奉议。洁古老人东垣李明之先生十数人而已。或能知者。止能用药。而忘其言。不知者。不能用药。而无所言。则无怪其后世之不知也,由是寻方检论者多。而从源注本者少。予悯其如此。故纂此一书。先之以轩岐之七方十剂。
次之以炎帝之四气七情。总之以仲景之经络标本。补之以和扁之虚实部分。悉归之大易生化之源。神则可以测天地之变化幽玄。微则可以求疾病未形之隐奥。因脉定证。因证制方。不必锱铢。或中大则。愿不快哉。其间图景显设。内外详备。明哲视之。洞晓玄机。不必重楼幽阙。明堂绛宫。九真列位。百神攸居而后己。仙家之道。必于是焉基之。嗟乎。游魂行尸。酒瓮饭囊。岂知乎此。甲午夏六月古赵王好古信之题。
钱曾曰。伊芳尹汤液仲景广为大法一卷。伊芳尹汤液。散见诸书。医家未睹其全。仲景独能广而行之。古赵王好古复纂成此书。又为仲景之功臣矣。
〔医垒元戎〕国史经籍志十二卷 存自序曰。革车千乘。带甲十万。筹策沉机。神鬼猜泣。奇正万全。历古如此。况良医之用药。独不若临阵之用兵乎。奈何世人以平昔卤奔之浮学。应仓卒无穷之疾变。其不眩骇颠仆者寡矣。况患固多藏于细微。而发于人之所忽。由轻蹈危。疗之求当。苟无妙算深谋成法以统之。则倒戈败绩之不暇。尚何胜之可图哉。则前日门类品目之定。尽计不及之也。予自河南。与诸友将弟兵。日从事于患难之场。而随病察脉。遂脉定方。开之劫之。薄之发之。以尽其宜。吐之补之。汗之下之。以挂其当。攻守不常。出没无定。大纲小纪。经纬悉陈。本数末度。
条理具设。前乎此古人之所隐秘深藏。或不尽意者。不啻胸中自有十万精锐。如太阿之在匣中。其辉未尝耀于外。
一旦撒而挥之。有以恐人之耳目。特八阵之奇锋。七擒之利刃。其敌可劫。其胜可决。而其安可图。如此而后已。
故曰医垒元戎云。丁酉九月二十九日。赵州教授。兼提举管内医学王好古进之撰。跋曰。是书巳成于辛卯。至丁酉春。为人阴取之。元稿已绝。更无余本。予职州庠。杜门养拙。齑盐之暇。无所用心。想像始终。十得七八。
试书首尾。仅得复完。犹遗一二。尚未之备。故今日得而今日录。明日得而明日书。待以岁月。久则方成。无欲速无忘心也。好古。
四库全书提要曰。医垒元戎十二卷。元王好古撰。好古字进之。赵州人。官本州教授。据好古所作此事难知序。盖其学出于李杲。然此书海藏黄 汤条下。称杲为东垣李明之先生。而易老大羌活汤条下。称先师洁古老人。
则好古实受业张元素。殆如赵匡陆淳因受春秋于啖助。而淳又从匡讲问欤。自跋称是书已成于辛卯。(金哀宗正大八年)至丁酉春。(元灭金之第四年)为阴取之。元稿已绝。更无余本。予职州庠。杜门养拙。齑盐之暇。无可用心。想像始终。十得七八。
试书首尾。仅得复完。前有自序。亦题丁酉岁。盖初成于金末。而重辑于元初也。其书以十二经为纲。皆首以伤寒。附以杂证。大旨祖长沙绪论。而参以东垣易水之法。亦颇采用和剂局方。与丹溪门径小异。然如半硫丸条下。
注云。此丸古时用。今时气薄不用。则斟酌变通。亦未始不详且慎矣。其曰医垒元戎者。自序谓良医之用药。若临阵之用兵也。此本为嘉靖癸卯。辽东巡抚右都御史余姚顾遂所刻。万历癸巳两淮盐运使鄞县屠本 又重刻之。
体例颇为参差。盖书帕之本。往往移易其旧式。今无原本可校。亦姑仍屠本录之焉。
〔此事难知〕医藏目录二卷 存自序曰。予读医书几十载矣。所仰慕者。仲景一书为尤焉。然读之未易洞达其趣。欲得一师指之。遍国中无有能知者。寤而思。寐而思。天其勤恤。俾我李公明之授予。及所传之妙。旬储月积。浸就编帙。一语一言。美无可状。始而终之。终而始之。即无端之圜璧也。或有人焉。厌闻而恶见者。岂公徒使然之哉。彼未尝闻未尝见。
耻夫后于人之过也。因目之曰此事难知。以其不因师指也。人徒见是书。为伤寒之法。而不知上合轩岐之经。中契越人之典。下符叔和之文。兹又言外不传之秘。具载斯文矣。时至大改元。秋七月二十有一日。古赵王好古识。
四库全书提要曰。此事难知二卷。元王好古撰。是编专述李杲之绪论。于伤寒证治尤详。其问三焦有几。分别手足。明孙一圭极称其功。惟谓命门包络。与右尺同论。又谓包络亦有三焦之称。未免误会经旨耳。史称杲长于伤寒。而会要一书。元好问实序之。今其书已失传。则杲之议论。犹赖此以存其一二。前有至大元年自序。称得师不传之秘。
旬储月积。浸就篇帙。盖好古自为裒辑。今本东垣十书。竟属之杲。殆为谬误。考明李濂医史。亦以是书为杲作。
则移甲为乙。已非一日矣。
〔葛氏(彦和)医学会同〕二十卷 佚李濂葛应雷补传曰。葛应雷。字震父。姑苏人也。考于医。尝着医学会同二十卷。推五运六气之标本。察阴阳升降之左右。以定五脏六腑之虚实。合经络气血之流注。而知疾病之候。死生之期。处方制剂、砭 率与它医异。时按察判官李某。中州名医也。因诊父病。复咨于应雷。闻其答论。父子相顾骇愕曰。南方亦有此人耶。乃尽出所藏刘守真张洁古书。与之讨论。无不吻合。而刘张之学。行于江南。实自是始。应雷由平江医学教授。擢江浙医学提举。
陈继葛彦和墓志略曰。吴中以儒为医。而德被人者。世称葛氏。宣义即思恭。以医显宋季。生进义校尉从豫。
博极群书。尤邃医家言。其生官医提领应泽应雷兄弟。皆伟秀读书。皆精义理。言行皆卓卓。志所存者。皆慕古人。业医皆出群辈。应泽为诗文十二卷。绣版以传。应雷病世之言医者。执方拘论。莫究原委。宣泄补益。守护攻伐之法。不识时用。乃着医家会同二十卷。以畅其道。江南言刘张法者。自应雷始。(文集)
苏州府志曰。葛应雷扁其斋曰恒。谓医不可无恒也。
〔王氏(幼孙)简便方〕一卷 佚程文海自观先生王君墓碣曰。唐之季。太原王该奉母黄。避地江南。至卢陵家焉。好善急义。世称长者。王家宋绍兴中。有庐溪先生庭 。与胡忠简公铨友。皆以刚直名。王益显。由该十五世。至迪功即次鱼。次鱼生卿贡进士畿。畿生如篪。如篪生宜孙仍孙幼孙。宜孙善为文好奇古。幼孙字季稚。是为自观先生。性笃孝。母刘疾苦痰。
医莫之治。一日梦读南阳活人书。或指甘桔汤。良觉如梦立愈。宝 丙辰。赴阙上书。言国事万余言。不报。归教授于乡。宋之亡。其友文丞相兵败执以归。过庐陵。谒于驿舍。为文祭之。期以必死。辞气慷慨。左右呜咽。
莫能仰视。自是日与宾客过从。守经执礼。浩然以终也。数诣府陈救荒弭盗之术。民赖焉。有妖僧惑众自利。日就祷以千数。白于邑屏之。其与乡人处。谆谆然。且教且谏。有斗者。辄自解曰。独不愧王先生乎。尝宿友人胡斗南菜羹亭。食有羹。曰古人食必祭。即唱四句曰。惟神生也。何神逝也。何处飘然乘。风尚或余愿。食已危坐。
至旦曰。予逝矣。予逝矣。未几卒于家。年七十六。娶刘氏。勤俭孝慈。先三年卒。子男福德吉长观真东德。长早世。女适彭嘉龙。孙男二。留禄。卒。以大德二年正月十有一日。葬以二月三日。墓在邑之里田大山之原。有中庸大学章句二卷。太极图说。拟答朱陆辨。深衣图辨。经籍论。易通贯三为一图。家传谱系。简便经验二方。
各一卷。杂着若干卷。欧阳先生守道谓其学从陆氏。文自苏氏云。乌乎。亦尚德博雅君子哉。延 改元闰三月。
其子真以状来京师。乞铭。真又贤。宜铭。铭曰。死可生。生可亡。孝且忠。穷何伤。螺之山。下有江。江洋洋。
王氏昌。(文集)
〔经验方〕一卷 佚〔元氏(好问)集验方〕佚自序曰。予家旧所藏名医书。往往出于先世手泽。丧乱以来。宝借固护。与身存亡。故卷帙独存。壬寅冬。
闲居州里。因录手所亲验者。为一编。目之曰集验方。付抟拊辈使传之。且告之曰。吾元氏由靖康迄今。父祖昆弟。仕宦南北者。又且百年。官无一麾之寄。而室乏百金之业。其所得者。此数十方而已。可不贵哉。十二月吉日。书于读书山之东龛。
〔周氏(候)卫生方〕佚元好问序曰。定襄周候梦卿。弱冠从其兄户籍。判官器之。作举子。遭罹兵乱。投迹戎行。屡以战多。取千户封。佩金符。然其举子习气故在也。中年以来。颇以医药卜筮为事。孤虚壬遁风角鸟占。俱号精备。军旅间病患仓猝。为之投剂。救疗既广。遂为专门之业。以夏课缀茸之勤。而移之芝术 桂之下。好事者有秘方。可责目前之效者。必来告之。岁月既久。浸成卷帙。凡若干卷。若干首。以周氏卫生方目之。予以世契之故。得传录焉。
窃谓医药大事也。古人以为药犹兵。然兵杀人之器。善用之者。能以杀人者生人。不善用之。则反以生人者杀人。
世之君子。留意于性命之学人。良有旨哉。予于周候不独美其已试之功。与兼爱之心。又以见其角逐风尘之际。
虽有独挥千军之勇。果非乐于战斗。以人命为轻者。故为道所以然者。冠诸篇。遗山元某引。(文集)
〔王氏(东野)集验方〕五卷 存吴澄送王东野序曰。吉永新王氏世执医伎。而东野始以发身。提领官医。自州而路。比至京师。因贵近上其名。遂得给事圣宫。 膺宠锡。徽政院。请立广惠局。以济民病。实自东野倡其议。被恩命。受同提举官。又升提举官。一时荣遇。有如此者。其后局废。东野不复仕。年六十三。将其帑归故乡。予观耆进之人。舍旧者必图新。出此者必入彼。有所未餍。则顾而之它。奔走伺候。无休息时。钻刺亏缝。营求百端。以侥幸于万一。孰肯轻去名利都府。
而退就田里也哉。今东野未至耋老。而知止足之分。返回复路。以修其初服。脱然无所系恋。超超然有高尚肥遁之风。其贤于人远矣,东野所受赐 不赀。悉以买田。赡其乡之医学。家藏集验方。锓木以传。夫财者人之所秘。
而不私诸己。其用心之广为何如。儒流或未之能。而医流能之。予所以再三嘉叹。而于其归也。书以为赠。(文集)
程文海永新州医学祭田记曰。国家仁民爱物。无所不用其极。天下郡县。建医学置官吏。与儒学等。医有功于民甚大。诚有国者所宜先。昔人方之相业。可见已。大德初。王东野为吉安路永新州官医提领。七年迁本路副提领。至大四年。赴调京师。改临江。未行。徽政院使罗司徒荐其名。兴圣宫。命为太医。岁年之间。三锡楮币。
凡七千五百缗。皇庆二年夏。又命乘传还江南。迎妻子。初为永新。时手建庙学。岁三月三日。九月九日。有事于三皇。唯取给医家。至是尽以所受上赐。买田五十亩入学。奉春秋之祀。还朝谒。余记东野永新人也。大父文信。父庆隆。皆有善行。其祖母又贤。日夜课东野。学不懈。而东野长好仓公之术。遂称良医。又被宠用。凡所锡。不以仁妻子。不以事缁黄。 买田。乡校以蠲诛求。可谓不负矣。嗟夫。永新之学人。既无公上供给之劳。又当国家崇重之日。益励所学。以扩其仁民爱物之心。此则东野之志。而国家之望也。凡吏于兹学人。其亦勉之哉。延 改元二月朔记。(文集)
按是书收辑在于朝鲜国医方类聚中。弟坚录出。以还原目。
〔杜氏(思敬)济生拔萃〕医藏目录十九卷 存自序曰。医之为业。切于用世。而学士大夫。目为工技。贱不之省。业其家者。又或不能至到。苟焉以自肥。
此医道之晦而不弘也。若乃发于论注。开惠后学。则安得不资于前人也。素问述针刺。仲景始方论。今诸家所集浩繁。就能遍览枚试。而果适用者。固在乎明者之择焉也。昔尝闻许文正公语及近代医术。谓洁古之书。医中之王道。服膺斯言。未暇寻绎。洁古者。张元素也。洁古。其号也。云岐子壁。其子也。东垣李杲明之。海藏王好古进之。宗其道者也。罗天益谦夫。绍述其术者也。皆有害行于世。往年致政中书。家居泌上。因取而读之。大抵其言理胜。不尚幸功。圆融变化。不滞一隅。开阖抑扬。所趣中会其要。以扶护元气为主。谓类王道。良有以也。于是择其尤切用者。节而录之。门分类析。有论有方。详不至冗。简不至略。仍首针法。以放古制。并及余人之不戾而同者。以示取舍之公。 为五帙。帙具各书。总名之曰济生拔萃。盖不敢徇人言。妄以诸家为非。尤不敢执己见。谩以此书为是。自度行年八十有一。目力心思。不逮前日。从事简要。庶于己便。复思刻板广传。
喜与群人同兹开惠。虽然。医不专于药。而舍药无以全医。药不必于方。而舍方无以为药。若夫学究天人。洞识物理。意之所会。治法以之者。将不屑于此。是书也。虽于大方之家。无所发挥。苟同余之志者。亦未必无所补也。延 二年十月初吉。宝善老人铜 杜思敬序。
〔殷氏(简)简验方〕补元志卷阙 未见〔吴氏(以宁)去病简要〕补元志二十七卷 未见〔余氏(幼白)苍生司命〕佚歙县志曰。余士冕。字子敬。父幼白精岐黄理。辑有苍生司命。冕尤能世其家学。沉 立起。试多奇中。补订前书未备者。曰诸证析疑。子之俊医验。一如其父。
〔余氏(士冕)诸证析疑〕佚〔潘氏(涛)医学绳墨〕佚江西通志曰。潘涛。上高人。累世以业医名。至涛益显。全活者甚众。尝着医学绳墨一书。其目有十。一切脉。二问证。三断病名。四辨逆顺。五明标本。六立治。七审轻重。八处方。九用药。十调理。行于世。
〔亡名氏烟霞圣效方〕未见〔澹轩方〕未见〔医林方〕未见按上三书。医方类聚各证门所援。味其方论。似成于元人。仍着于此。
〔野夫多效方〕文渊阁书目一部一册阙 佚〔济急单方〕文渊阁书目一部一册阙 佚〔拾遗妙方〕文渊阁书目一部一册阙 佚〔诸方撮要〕文渊阁书目一部一册阙 佚
卷五十二
方论(三十)
〔陆氏(仲远)千金圣惠方〕佚江南通志曰。陆仲远。青阳人。医不嗜利。有逸士风。能察 穴经脉。审荣卫顺逆。轩履到门。日数百。而园池竹石。觥筹铿铿然乐也。年老思九子芙蓉不能去。日着千金圣惠方。子孙守之。遂家于此。
〔尧氏(允恭)德安堂方〕补元志一百卷 未见〔王氏(开)增注医镜密语〕补元志一卷 未见倪灿曰。王镜泽失其名。兰陵人。
按王镜泽名开字启元。见于金华府志。今据着其名。
〔孙氏(允贤)医方集成〕佚王元福序略曰。文江孙氏集诸方取切要者。各以类编。名为大成。各类首又取三因及严氏诸家之说。合而为编。庶观者得其说。而求其方。了然在目矣。编成求序。锓梓以广其传。使阅方者。一览而尽得之。可省蓄方之繁。而行远者。亦可挟以自便。或可为卫生之一助云。辛酉至治初元。文江王元福序。
〔熊氏(彦明)类编南北经验医方大成〕十卷 存题词曰。医方集成一书。四方尚之久矣。盖所谓济生拔萃。宣明论。瑞竹堂。孙子和徐同知□方。尤为切要。
所不可遗。本堂今得名医选择奇方。增入孙氏方中。俾得通贯。
名曰医方大成。重新绣梓。以广其传。合众流而归一源。使览者便之。不必求之他书可也。明医之士。幸共鉴之。
熊均曰。孙允贤文江人。元仁宗延 中。选医方集成。予先祖彦明公选宣明拔萃等方。而附益之。是谓医方大成。
四库全书提要曰。类证南北经验医方大成十卷。旧本题元文江孙允贤撰。本名医方集成。此本为钱曾也是园所藏。犹元时旧刻。目录未题。至正癸未菊节。进德书堂刊行。前有题识曰。医方集成一书。四方尚之久矣。本堂今得名医选择奇方。增人孙氏方中。俾得通贯。名曰医方大成云云。则坊贾所为。非允贤之旧矣。
按 先子曰。是书称南北经验者。谓南北之城。寒燠各异。然书中诸方。用之通治。俱得其效验。故以命书者也。后阅吉田意庵(宗恂)释是书。南北之义。与先子之说相符。
〔熊氏(宗立)医书大全〕二十四卷 存自序曰。医善专门。方贵经验。古今方书。传于世者甚众。盖初学之士。犹临海问津。焉能适从哉。书林旧刊文江孙氏医方集成。后之名医。续增宣明拔萃等方。又谓之大成。是皆经历效验。有不待试而百发百中者。诚卫生之快捷方式也。然其方中证类混杂。分两欠明。俾我同志。不无憾焉。余自幼多病。喜读医书。暇日因取前方。
芟证归类措方入条。复选诸名方中。有得奇效。而孙氏未尝采者。与夫家世传授之秘。总汇成编。凡二十四卷。
目之曰医书大全。各卷分门。各门析类。各类载方。方名之上。次序顺流。以一二三四之数。而标记之。与目录互相贯通。使人展卷。提其纲领。而节目分明。治病之际。审其证候。而方药备具。得无检阅之繁。庶免狐疑之患。书成藏于家塾。以供自治之需。
非敢谓之当也。坊中好事者。固请梓行。与众共之。余不能已。因述其梗概。题诸篇端云。正统十一年。岁在丙寅。暮春之初。鳌峰熊宗立道轩序。
按天文中。洛医吉田意守(宗桂)钞出是书诸论。题曰医方大成论。以便初学。越前一柏翁者。亦尝为之。
〔陈氏(子靖)医方大成〕佚吴澄序曰。以一药治一病者。本草也。以数药治一证者。医方也。医方祖于本草。而其合数药以为一方也。
审其五气。酌其五味。定其君臣佐使。如乐师调律。如军师布阵。主对处置。一一得宜。非心通乎大化。智周乎小物。不能也。是盖出于上古圣神之所为。而后世名医。以渐增益焉者也。然上古之方。如所谓伊芳尹汤液论。不复可见。今之所存。惟伤寒论之方最古。而千金次之。后贤增益。以至于今多矣。公家之圣惠则太繁。私家之易简则太略。上方观道士陈子靖。赋质清粹。务学精勤。用力于医。尤专类古今诸家之方。而去取之。名曰医方大成。所取率皆尝试有效者。备而不繁。要而不略。实医方之至善。其可以参赞上古圣神。后世名医。弘济生民之功行者夫。
〔艾氏(元英)如宜方〕二卷 未见四库全书提要曰。如宜方二卷。元艾元英撰。元英东平人。始末无考。此本为三山张志宁所刊。前有二序。
一为至正乙未林兴祖作。一为至治癸亥吴德昭作。其书首列药石炮制总论。不过数十味。未免简略。第一卷。述证。自中风至杂病。凡三十类。第二卷。载方。凡三百有余。其曰如宜者。如某证宜用某汤。某证宜用某丸散。
是也。其说一定不移。未免执而不化。焦氏经籍志。高氏百川书志。俱不着录。然相其版式。犹元代闽中所刊。非根据托也。
按万历壬寅陈嘉猷重刊是书。附以其家传脉法。并历试效方。改名曰回生捷录。
〔王氏( )泰定养生主论〕医藏目录十六卷 存自序曰。中阳立是。清净幽居。将二十载。以静待动。备见正邪。其为枉病枉死。盲医瞎灸。莫知所由。故澄心适兴。信笔而书。或一日得数千言。或迤逦连月。不欲措一辞。中间论不避嫌语其害生者。方不贵多。载其必效者。今年六月。峻绝人事。谩编成卷。一家之说。未能尽善。故泄二教之机奥。引九流之绪余。疏谬之辞。
固不足取信于人。尽其在我。庶可杜门。然则是书之于世也。如邮亭之于歧路。而示人曰。此去则有虎野狼出没。
彼去则为驿程大道。征人感念曰。此蹊径也。憧憧往来者。莫非行役乎。彼大道也。行役几希。而我独进之耶。
或者一旦遇害。则征人唯曰命矣。夫彼之大道。又乌知其为果无野狼虎乎。余故知世人之情。闻鹊声则众喜之。如有所得。殊不知鹊亦能噪凶。闻鸦声则众恶之。如有所失。殊不知鸦能使人避凶。而亦能报吉。故鸦纯吉。而鹊半凶。而终不恶鹊。终不喜鸦。呜呼。凶乎吉乎。喜乎恶乎。事在于彼不在此。而鹊不得不噪。鸦不得不报。
唯人自裁之。虽欲勿用。养生其舍诸。故首以原心。为发明之始。次序婚合孕育。婴幼童壮。衰老宣摄避忌。以御未然之病。然后运气标本。阴阳虚实。脉证病治。以为全生去病之法。然后类方对证。以为规矩之用。备述痰证一条。以为方书补阙拾遗之式。更类杂治活法。常验之方。并无毫发苟简穿凿之妄。仓卒乏医之处。虽不能明脉问疾用药。井井有条。外选肘后秘宝。诸家备急数门。续抄古今明训二道。自省一篇。以为闲邪存诚之要。用质高明。非敢固望人人共为枯槁幽栖。然后尽善。但于一切据方用药之时。知有所生之心耳。或曰。吉人之辞寡。而子之辞。无乃喋喋乎。余曰。吾闻晋书云。平蜀之后。其将问蜀士曰。孔明言句。何其琐碎。士曰。简辞惟圣。与圣则可。彼师旅之众。故当详喻。于是余之反复而言。正欲人人共晓之也。始作于泰定改元。又庄子云。宇泰定者。发乎天光。故命曰泰定养生主论。庄子亦有养生主论。养生而有主。
则不惑于二三说也。逸人洞虚子王中阳自序。
杨易跋曰。上泰定续养生主论一编。予得之藩参东皋冒公。旧本但称洞虚子。称中阳。竟不知作者名氏。比读匏庵吴先生集。始为元之其人。王均章之书也。其略云。均章名 。自号中阳老人。生元盛时。年未四十。弃官归隐虞山之下。慕丹术。尤邃于医。年余九十而卒。又谓见吴思庵跋。乃考之元史。无其传。敏德吴公思庵集。
无其跋。盖薄荣愿慕高蹈之流。而国史家集。偶遗之也。所着之书。凡数种。此特其一。且长于绘事。钱氏所藏虞山图。乃其手写隐居所。有柴关册灶药栏之属。亦以其诗而知耳。东臬公雅好医术。而笃于奉亲。问尝以是编及予。知予有老母也。兹欲刻梓以传。又将推及予之心。以及于人人。养生君子。时一阅焉。当不待藏刀牧羊之悟。其亦思过半矣夫。正德辛未夏六月初吉。进士建安杨易读跋。
四库全书提要曰。泰生养生主论十六卷。旧本题元洞虚子王中阳撰。其书论婚孕老幼。阴阳气运。节宣之宜。
并摘录服证方剂。以资调摄。取庄子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及养生主之语名之。前有中阳自序。及至元戊寅段天序。盖正德间。兵部郎中冒鸾所重刊也。后有杨易跋。谓吴宽集中。载中阳为吴人。名 字均章。自号中阳老人。生元盛时。年四十。弃官归隐虞山之下。慕丹术。尤邃于医。
〔萨德弥实瑞竹堂经验方〕国史经籍志十五卷 存王都中序曰。曩予诵范文正公良相良医之言。未尝不敛衽嘉叹。何则。良相辅弼元首。佐治邦政。兴利除害。
选贤任能。使人乐其业。而其仁之见诸事者。足以泽被四海。良医导人有脉。疗理有证。脱 起痼。干元气而开寿域。使人安其生。而其仁之蕴诸心者。亦足以被及万姓。盖出处之辙虽殊。而吾人之用心则一。君子不可斯须而忘吾仁。则吾仁之在天下。不可胜用矣。谦斋萨公志文正之志。学文正之学。初以 马绣衣。风威所及。奸贪破胆。而生灵奠安。由柏垣而登薇府。一以是心。民以是浓。兹守建昌。殆将小试龚黄事业。为异日姚宋良相之效。公乎□哉。公犹以为未尽。乃退而考订名家方书。及游宦博采以经验诸方。分门别类。为书一十五卷。锓梓郡庠。题曰瑞竹堂经验方。将以传之万世。如公之仁。可为至矣。予辱公之知。属序编首。俾人诵兹集者。不唯知公之心良于医。抑以知公之志良于相。相者皆自其仁心中之流溢也欤。时泰定丙寅九月望日。闽中王都中序。
程文海萨德弥实谦斋御史瑞竹诗曰。江南御史弹琴处。插竹为援竹自成。不见稚丛缘节上。浑疑邻笋过墙生。
清阴已比甘棠爱。直气先占衣绣荣。回首荆台旧亭下。高枝应有凤凰鸣。(文集)
四库全书提要曰。瑞竹堂经验方五卷。元沙图穆苏(原作萨理弥宝今改正)撰。沙图穆苏。元史无传。其事迹不可考。以吴澄王都中二序核之。则其字为谦斋。尝以御史。出为建昌太守。是书即其在郡时所撰集也。原书本十五卷。杨士奇等文渊阁书目。载有一部一册。而晁 宝文堂书目内。亦列其名。则是明中叶以前。原帙尚存。其后遂鲜传本。今据永乐大典所载。搜采编辑。计亡阙已十之五六。而所存者尚多。谨根据方诠次。分立二十四门。厘为五卷。
中间如调补一门。不轻用金石之药。其处方最为醇正。又女科之八珍散。即四君子汤。四物汤之并方。其用尤广。
明薛己医案。已详着之。至疮科所载返魂丹。与今世疡医所用梅花点舌丹。夺命丹相类。内托千金散。以治痈毒。
亦见殊功。是皆可资利济之用。惟幼科之褐丸子。与苏沈良方中所列褐丸。名目相类。治疗亦同。特彼用乌头、桂、香附、干姜、陈皮、配合。攻补兼行。颇为周密。此乃用黑牵牛、京三棱、蓬莪术诸品。殊病其过于峻利。
盖金元方剂。往往如斯。由北人气禀壮实。与南人异治故也。此在于随宜消息。不可以成法拘矣。
〔张氏(道中)古今通变仁寿方〕佚吴澄序曰。世之医方不一。唯有所传授。得之尝试者多验。予最喜严氏济生方之药。不泛不繁。用之辄有功。
盖严师于刘。其方乃平日所尝试而验者也。淮南张道中学脉法于朱炼师永明。朱之师刘君。名开。刘之师崔君。
名嘉彦。伤寒一科。专学于李。祖李氏意。集诸家所用药。分门类证。名之曰古今通变仁寿方。观其中风伤寒二部。药皆精审。视济生方加详焉。是亦有所传授。得之尝试。岂苟然也哉。其所学于崔刘者深。探今原别有编类文。不止药方而已。(文集)
〔徐氏(文中)加减十三方〕一卷 存徐克昭曰。徐文中。字用和。宣州人也。自少传其妇翁针药方术。又善符咒。鞭龙缚鬼。以此名湖间。始为县吏。即弃去。又为安陆府吏。后弃去。游吴。吴大户患湿腿肿。文中与疗。针行病除。留为郡吏时。镇南王妃卧疾。不可起坐。王府御医。皆不能愈。南台侍御史秃鲁。以文中名闻。即驰驿就吴郡召之。至则王以礼见。赐坐便殿。道妃所疾苦。延入诊视。王曰。疾可为乎。对曰。臣以针石。加于玉体。不痊其安用臣。遂请妃举手足。
妃谢不能。文中因请诊候。按手合谷曲池。而针随以入。妃不觉知。少选请举如前。妃复谢不能。文中曰。针气已行。请举玉手。妃不觉为一举。请足足举。王大喜。明日妃起坐。王大设宴。赐赏赉无算。声震广陵。皆以为卢扁复出也。(稗史集传)
〔亡名氏加减十八方〕国史经籍志一卷 存四库全书提要曰。灵秘十八方加减一卷。旧本题德府良医所良医胡嗣廉校编。前有嘉靖十七年可泉子序。云。
不知何人所辑。则嗣廉但校正编次算。非所撰也。其书以世人多用和剂局方。不知加减之用。因以此十八方。各详其因证加减之法。以便于用。然病机万变。相似者多。但据证以加减药味。似非必中之道。仍与执局方者等也。
十八方后。又附补中益气汤等四方。共为二十二方。亦不知何人所加。或即嗣廉续入欤。
按是书。收在于 仙活人心下卷。盖演徐文中之方而所编。仍附于此。
〔潘氏(阳坡)加减方〕一卷 未见朱 曰。刘守真先生。金朝人也。初传得刘君荣甫。再传得刘君吉甫。三传得阳坡潘君。(心印绀珠经序)
按上见于 竹堂书目。
〔李氏(仲南)永类钤方〕医藏目录二十二卷 存自序曰。尝闻病家有抱病以用医者矣。有人子而不知医药。纳死生□他人之手者矣。医家有曰。家传秘密贳药。而不录方。因有以药试病者矣。世之方药何限矣。仅可以备医氏之搜检。而或尚昧于所施。病者医者。隐忍诖冒。何所逭哉,钤方之作。本之医经。伤寒有法。杂病有方。伤寒属外因。言法者一定之例也。杂病通三因。
立方者。当谨所向也。要知伤寒之法。可以推而治杂病。而杂病之方。未尝不出于仲景百十三方也。今人讳疾恶目伤寒之名。弃其书而不读。乃攻杂病之方以出奇。是皆弃其本者。是编以风寒暑湿四中四伤。居其前。以伤寒杂病。通为一门。凡仲景伤寒证中。有此病者。因以杂病之亦有此病者。附其后。而加三因之所向以明之。并以脉病因证治。增为五事。钤而为图。贯串彼此。互为发明。泛观者。必以博为烦。详考之。当知其约且要也。医学家不独得处用感发之助。卫生家实可备持循切急之救。岂复有隐忍诖冒之失哉。虽然。医经犹易经也。医者意也。易者变也。程子之序易曰。至微者理也。予所传者辞也。由辞以得意。则在于人焉。愚曰。易之阴阳。亦犹夫病之有阴阳也。羲黄是书。理固由此而出也。推意而知变者。当自得之。钤成。允贤孙君常恨其集成之略。揭治法于此。补订加详焉。倡诸公之刻则盛。中天隐德君子也。方本曰锡类者。天池先兄夸言之。今曰永类。诚欲着吾永感也。至顺二年辛未至日。栖碧山中李仲南序。
滕宾序略曰。是编曰锡类钤方者。吾天池李君名乃季栖碧所为也。栖碧平生无世俗嗜好。见其光四方。其弟馆百里外。念伯季既不可以俱出。而双亲老恩。有以寿之者。则谢诸公馆聘,结道院水月间。以延方外。必有如眇道士回先生者。过之有以寿其亲也。既于还丹之学有得会。而乃翁还。初先生不相待矣。则慨曰。丹之道远矣。庶几明方脉。以寿吾母耳。则大集古人医书。条其钤列。为锡类之书,盖诸科之方药。一阅而无不在目者矣。仓卒遇证。如暮夜求水火。无不应者。嗟乎。栖碧方着是书。岂搜猎岐黄之遗哉。求以生其亲。而不可得。则是衔哀茹痛。恨得其道之不早。而先君子之不可复生也。而其寿母夫人者犹在此,则此书之传。岂非以锡类为孝哉。
钱曾曰。永类钤方二十二卷。栖碧山中人李仲南。校检古今医书。并以脉病因证治。增为五事。钤而为图。
贯串彼此。发明成书。使人一览了然,其初名曰锡类。后改为永类者。仲南以书成于亲殁之后。衔哀茹痛。所谓着其永感耳。
〔危氏(亦林)世医得效方〕国史经籍志二十卷 存自序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自难经汤液灵枢伤寒论等篇出。而后之医师。着述者殆数百家。盖发纵指示。俾对病而知证。因证而得药。其用心亦仁矣哉。仆幼而好学。弱冠而业医。重念先世授受之难。由鼻祖自抚而迁于南丰。高祖云仙游学东京。遇董奉二十五世孙京。授以大方脉家。而医道日行。伯祖子美。复传妇人正骨金镞等科。其父碧崖。得小方科于周氏伯熙。载进学眼科。及疗瘵疾。至仆再参究疮肿咽喉口齿等。及储积古方。并近代名医诸方。由高祖至仆。凡五世矣。随试随效。然而方浩若沧海。卒有所索。目不能周。乃于天历初元。以十三科名目。根据按古方。参之家传。
昕夕弗怠。刻苦凡十稔。编次甫成。为十有九卷。名曰世医得效方。首论脉病证治。次由大方脉杂医科以发端。
至疮肿科而终编。分门析类。一开卷间。纲举而目张。由博以见约。固非敢求异于昔人。直不过欲便于观览云耳。
敛惟国朝念群黎之疾苦。惠民有局。设教有学。于医尤切。然自愧山林鄙陋。见闻不博。妄意纂集。舛谬惟多。
尤赖当道缙绅医师。进而教之。订其讹。补其偏。俾绣诸梓。则庶几广圣皇好生之仁于无穷。岂不韪欤。仍至元三年岁丁丑七月既望。嘉禾后学达斋危亦林拜手谨书。
啥刺歹等题辞曰。南丰危亦林世医得效方。编次有法。科目无遗。江西提举司校正之。笺上于院。下诸路提举司重校之。复白于院。院之长二僚属皆曰善。付其属俾绣梓焉。噫。是方之效。岂以此一言。而遂传欤。至元五年。太医院识。
四库全书提要曰。世医得效方二十卷。元危亦林撰。亦林字达斋。南丰人。官本州医学教授。是编积其高祖以下五世所集医方。合而成书。一曰大方脉科。分子目九十有一。二曰小方脉科。分子目七十一。三曰风科。分子目十。四曰产科。兼妇人杂病科。分子目三十有三。五曰眼科。分子目十二。六曰口齿兼咽喉科。分子目六。
七曰正骨兼金镞科。分子目二十九。八曰疮肿科。分子目二十四。共十九卷。附以孙真人养生法节文一卷。其总目针灸一科。有科无书。校检其文。皆散附各科之中。盖标题疏舛。实非阙佚。自序称,创始于天历元年。迄功于后至元三年。其用力亦云勤笃。前有至元五年太医院题识。备列院使十一人。同知院事二人。佥院事二人同佥院事二人。判官二人。经历二人。都事二人。
掾吏一人,衔名盖江西官医提举司。以是书牒医院。下诸路提举司重校。覆白于医院。而后刊行。亦颇矜慎。序中称其高祖遇仙人董奉二十五世孙。传其秘方。虽技术家根据托之言。不足深诘。而所载古方至多。皆可以资考据。
未可以罕所发明废之也。
〔仁存孙氏(阙名)治病秘方〕十卷 阙文渊阁书目。孙氏仁存方。一部四册阙。
按 先子曰。是书。向有同僚藏去者。借而阅之。旧人钞本。盖二百年前物。缺自首卷至第四卷。所存第五卷以下。仅六本。是虽零残。然希世之异编。因钞而藏之。甲子冬。偶诣少将云州公(治卿)邸。座间有书数卷。
公举见示。乃是书 本。亦恨阙第一卷。然文本端雅。纸刻精妙。实元板也。余遂贷归,钞补前四卷。虽未至完。
然各病门类。于是始具矣。但无序跋。故不得知孙氏何代人。熊均医学源流曰。仁存孙氏治法方。虽有板刻以行。
未详其年代出处。今考其书体例。论病集方之旨。亦为元人无疑矣。本草纲目附方。引孙氏仁存堂经验方。考诸是书。靡有载者。岂别有其书者欤。
〔孙氏仁存堂经验方〕未见按上见于本草纲目附方。
〔亡名氏神异诸方〕文渊阁书目一部一册阙 佚
卷五十三
方论(三十一)
〔罗氏(知悌)心印绀珠〕一卷 佚戴良曰。罗名知悌。字子敬。世称太无先生。宋理宗朝寺人。学精于医。得金刘完素之再传。而旁通张从正李杲二家之说,然性褊甚。恃能厌事。难得意云。(九灵山房集丹溪翁传)
朱震亨曰。泰定乙丑夏。始得闻罗太无并陈芝岩之言。遂往拜之。蒙叱骂者五七次。趑趄三阅月。始得降接。
因观罗先生治一病僧。黄瘦倦怠。罗公诊其病因。乃蜀人。出家时。其母在堂。及游浙右。经七年。忽一日念母之心不可遏。欲归无腰缠。徒尔朝夕西望而泣。以是得病。时僧二十五岁。罗令其隔壁泊宿。每日以牛肉猪肚甘肥等。煮糜烂与之。凡经半月余。且时以慰谕之。言劳之。又曰。我与钞十锭作路费。我不望报。但欲救汝之死命尔。察其形稍苏。与桃仁承气。一日三帖。下之皆是血块痰积。方止。次日只与熟菜稀粥将息。又半月。其人遂如故。又半月余。与钞十锭遂行。因大悟攻击之法。必其人充实。禀质本壮。乃可行也。否则邪去而正气伤。
小病必重。重病必死。罗每日有求医者来。必令其诊视脉状回禀。罗卧听口授。用某药治某病。以某药监某药。
为引经。往来一年半。并无一定之方。至于一方之中。自有攻补兼用者。亦有先攻后补者。有先补后攻者。又大悟古方治今病。焉能吻合。随时取中。其此之谓乎。是时罗又言。用古方治今病。正如拆旧屋揍新屋。其材木非一。不再经匠氏之手。其可用乎。(格致余论)
钱曾曰。罗知悌心印绀珠一卷。知悌字子敬。号太无先生。集六散三丸十六汤。以总持万病。意在康济斯民。甚盛心也。是册缮写精楷。乃名手所书。宜珍秘之。
〔朱氏(震亨)格致余论〕国史经籍志一卷 存自序曰。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去古渐远。衍文错简。仍或有之。故非吾儒不能读。学人以易心求之。宜其茫若望洋。淡若嚼蜡。直以为古书不宜于今。厌而弃之。相率以为局方之学。间有识者。又以济其方技。
漫不之省。医道隐晦。职此之由。可叹也。震亨三十岁时。因母之患脾疼。众工束手。由是有志于医。遂取素问读之。三年似有所得。又二年。母氏之疾以药而安。因追念先子之内伤。伯考之瞀闷。叔考之鼻衄。幼弟之腿痛。
室人之积痰。一皆殁于药之误也。心胆摧裂。痛不可追。然犹虑学之未明。至四十岁。复取而读之。顾以质钝。
遂朝夕钻研。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又四年而得罗太无讳知悌者。为之师。因见河间戴人东垣海藏诸书。始悟湿热相火。为病甚多。又知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立方。有方无论。无以识病。有论无方。
何以模仿。夫假设问答。仲景之书也。而详于外感。明着性味。东垣之书也。而详于内伤。医之为书。至是始备。
医之为道。至是始明。由是不能不致疑于局方也。局方流行。自宋迄今。罔间南政。翕然而成俗。岂无其故哉。
徐而思之。湿热相火。自王太仆注文。已成湮没。至张李诸老。始有发明。人之一身。阴不足而阳有余。虽谆谆然见于素问。而诸老犹未表章。是局方之盛行也。震亨不揣芜陋。
陈于册。并述金匮之治法。以证局方之未备。间以己意。附之于后。古人以医为吾儒格物致知一事。故目其篇。
曰格致余论,未知其果是否邪。后之君子。幸改而正诸。
宋濂题辞曰。金之以善医名。凡三家。曰刘守真氏。曰张子和氏。曰李明之氏。虽其人年之有先后。术之有攻补。至于惟阴阳五行。升降生成之理。则皆以黄帝内经为宗。而莫之有异也。张一再传。其后无所闻。李虽多门弟子。又在中州。人有罕知之者。独刘之学。授之荆山浮屠师。师来江南。始传太无罗知悌于杭。太无。宋宝中人。受幸穆陵。得给事禁中。性倨甚。无有能承其学人。又独至乌伤朱君。始能传之。初君之未从太无也。
手抄陈师文裴宗元所定大观二百九十有七方。昼夜而习焉。既而悟曰。故方新病。安有能相值者。泥是且杀人。
乃尽弃去。渡浙河。走吴中。寻师而求其说。久之不能得。复走宛陵。走南徐。走建业。皆无。吴中时累累道途。
闻方不能所适。忽有以太无为告者。遂还杭拜之。凡十往返不得通。君乃立其门。终日不动。太无怜其志。为敷畅三家之旨。而一析以经。越数年。悉受其学以归。乡之群医。方泥裴陈之学。闻君言皆大惊。已而又皆大服。
翕然共尊事之。君年既高。所见益粹精。其自得者。类多前人所未发。乃徇门人张翼等请。着为书若干篇。名之曰格致余论。持以示金华宋濂。濂窃受而读之。见其立言深察证详。未尝不叹君用志之勤也。盖当大观之方盛行。
世之人乌知有所谓内经之学。君独能崎岖数十百里。必欲求师而受其说。虽险阻艰难。更婴迭挫。曾不为之少动。
所以卒能成其学。向使君之志稍变焉。乌有今日哉。传曰。用志不分。其道乃成。殆君之谓矣。君之此书。其有功于生民者甚大。宜与三家所着。并传于世。故濂得备书传学用功之所自于篇端。其见君之自序者。因不暇及也。君名震亨。字彦修。
许文懿公之高第弟子。公讲学人华山。时君即从之游。而闻道最先。刚明正直。不可干私。其安贫守道。虽古君子弗过也。而医又特其一事云。至正七年冬十有一月日南至。金华宋濂书于浦阳东明山中。
刘桂曰。丹溪。医之圣者也。其为格致余论一书。超迈今古。奚容轻议。然沉潜反复。窃有可疑者焉。论中左大顺男右大顺女之说。丹溪独指气血之阴阳。反遗脉位之阴阳。乃以医人之左右手立论。有戾经旨者。可疑者一也。醇酒宜冷冻饮料之论。吾见世人饮热酒者亦无恙。饮冷酒者。虽盛暑亦致病焉。可疑者二也。至如倒仓一法。
丹溪自云得之西域异人。近世余目击士大夫数人。信行此法。死者相继。可疑者三也。噫。西域之人。殊方异城。
风气不同。禀赋亦异。此法岂可行于东南柔弱之人乎。门人误录于劳瘵吐血门中。为祸甚大。且劳瘵咳血。真阴亏损。脏腑脾胃虚弱。津液枯竭。不宜吐泻。昔徐文伯治范云之疾。有取汗之戒。尚促天年。况吐下之法。施于劳损之人可乎。或以是罪余轻议前人。余应之曰。孙真人千金方。有房中补益法。丹溪辩之曰。苟无圣贤之心。
神仙之骨。未易为也。又曰。若以房中为补。杀人多矣。丹溪能为孙公之忠臣。余顾不能为丹溪之忠臣乎。语曰。
不以人废言。使丹溪复生。其殆不废余言矣。(续医说)
四库全书提要曰。格致余论一卷。元朱震亨撰。震亨字彦修。金华人。受业于罗知悌。得刘守真之传。其说谓阳易动阴易亏。独重滋阴降火。创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
张介宾等。攻之不遗余力。然震亨意主补益。故谆谆以饮食色欲为箴。所立补阴诸丸。亦多奇效。孙一奎医旨绪余云。丹溪生当承平。见人多酗酒纵欲。精竭火炽。复用刚剂。以至于毙,因为此救时之说。后人不察。遂以寒凉杀人。此不善学丹溪者也。其说可谓平允矣。是编前有序云。古人以医为吾儒格物致知之一事。故特以是名书。
盖震亨本儒者。受业于许谦之门。学医特其余事。乃性之所近。竟不以儒名。而以医名。然究较方伎者流。为能明其理。故其言如是。戴良九灵山房集。有丹溪翁传。叙其始末甚详云。
〔丹溪医案〕国史经籍志一卷 存〔丹溪医论〕二卷 未见〔朱氏传方〕一卷 未见按上见千 竹堂书目。
〔丹溪随身略用经验良方〕二卷 未见〔丹溪集〕二卷 未见按上见于述古堂书目。
〔丹溪脉因证治〕二卷 存喻昌曰。朱丹溪脉因证治一书。先论脉。次因。次证。后乃论证。其书即不行。而心法一书。群方错杂。则共宗之。(寓意草)
〔丹溪手镜〕三卷(述古堂书目作二卷)存陈干阳序略曰。丹溪先生之书。为世所诵习。如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辨疑。本草衍义补遗等集。以列于张刘诸大家。毋或敢置喙矣。独手镜一帙。为先生所秘惜。左右行游。常挟与俱。不轻以示人。迄今垂三百年。
海内之急。欲一见之。不啻如长桑阳庆所称禁方。而不可得。以为殆非人间有也。不佞尝为言明府吴公。乃 得之于其后裔。神物之出。岂有其候耶。先生之后。兴废者数矣。然皆徒秘其书。相戒毋泄。而不能有所表章。故亦时有鱼豕之憾。公于是为一一考正。而命剖剞以广之。不佞阳获卒业焉。其文简质。而旨奥衍。其洞人之脏腑阴阳。而为之剂。往往于单辞短语。辄能奇中。然大要渊源于黄帝语。
非素问弗道也。
钱曾曰。丹溪手镜二卷。此为清常手校本。序称丹溪着医书数帙。皆行于世。此乃耄年所作。故传之独秘独迟。未知清常从何本是正。其校书可谓专勤矣。
〔金匮钩玄〕国史经籍志一卷 佚李濂曰。戴原礼订正丹溪先生金匮钩玄三卷。间以己意着其后。
四库全书提要曰。金匮钩元三卷。元朱震亨撰。明戴原礼校补。中称戴云者。原礼说也。末附论六篇。不刻于目录中。一曰火岂君相五志俱有谕。一曰气属阳动作火论。一曰血属阴难成易亏论。一曰滞下辨论。一曰三消之疾燥热胜阴论。一曰泄泻从湿治有多法论。皆不题谁作。观其滞下辨论。引震亨之言。则亦原礼所加也。震亨以补阴为宗。实开直补真水之先,其以郁治病。亦妙闸内经之旨,开诸家无穷之悟。虽所用黄柏知母。不如后人之用六味丸。直达本原。所制越鞠丸。亦不及后人之用逍遥散。和平无弊。然笔路蓝缕。究以震亨为首庸。
是书词旨简明。不愧钩元之目。原礼所补。亦多精确。明史方伎传。载此书于原礼传中。卷数与今本同。称其附以己意。人谓不愧其师。其为医家善本可知矣。原礼。浦江人。洪武中御医。本名思恭。以字行。故史作戴思恭。
朱国祯涌幢短剧曰。戴元礼。国朝之圣医也。太祖称为仁义人。太孙即位。拜院使云云。元礼即原礼。盖国祯得诸传闻。
故音同字异耳。
(按焦氏经籍志。别载平治荟萃方三卷。然与钩玄一书名异耳。仍不着录。其编辑在于薛己二十四种中。)
〔丹溪秘传方诀〕 十卷 存张应雕跋曰。上丹溪秘传方诀。彦修先生家藏书也。证下有论。论下有方。辞虽简略。包括无遗。诚若良金美玉。
为世之稀有者。予久慕斯集。弗获一睹。近因考绩归省。偶得观于友人朱思贞家。目骇心异。喜而不寐者累夕。遂求思贞原本用锲诸梓。庶使先生利济之心。不致于泯没。而纷纭之庸医。不致于缪误。思贞素以仁爱存心。况能旁通于医者。
乐然付与。因捐俸命工。计日刊成。仍HT 书于卷末。以记岁月云。时成化十一年岁次乙未八月九日。四明张应雕志。
〔丹溪治法语录〕 一卷 未见〔丹溪心法〕 国史经籍志三卷 未见〔杨氏( )丹溪心法类纂〕 医藏目录四卷 存〔程氏(充)丹溪心法〕 四卷 存自序略曰。泰定中。丹溪朱先生起江东。先生许文懿公高弟。讳震亨字彦修。婺之乌伤人。为元钜儒。因母病脾。
刻志于医曰。医者。儒家格物致知一事。养亲不可缺。遂遍游江湖。寻师无所遇。还杭拜罗太无。乃得刘张李之学以归。
穷研素问之旨。洞参运气之机。辟局方之非宜。悟戴人之攻击。别阴阳于疑似。辨标本于隐微。审察血气实虚。探究真邪强弱。一循活法。无泥专方。诚医道之宗工。性命之主宰。而集先贤之大成者也。其徒赵以德刘叔渊戴元礼氏。咸能翼其道。遗书传播有年。景泰中杨楚玉集其心法。刊于陕右。成化初。王季 附方。重梓于西蜀。志欲广布海内。使家传人诵。不罹夭枉。其用心仁矣。而杨之集。篇目或有重出。而亦有遗。附以他论。使玉石不分。王因之附添诸方。多失本旨。充江左一愚。夙志于此。每阅是书。实切病焉。辄不自揆。妄意窃取平治荟萃经验方。及玉机微义。卫生宝鉴。
济生拔萃。东垣河间诸书校究之。尾会首。因证求方。积日既久。复得今中书乌伤王允达先生。以丹溪曹孙朱贤家藏的本寄示。合而参考。其或文理乖讹。意不相贯者。详求原论。以正其误,篇目错综。前后重叠者。芟去繁冗。以存其要。
此有遗。而彼有载者。采之以广其法。论既详。而方未备者。增之以便检阅。一言去取。无敢妄有损益。庶几丹溪之书。
犹泾渭合流。清浊自别。乌鹭同栖。皂白攸分。学人免惑于他歧。疾 得归于正治。未知其然否乎。极知HT 逾。无所逃罪。同志之士。倘矜其愚。正其讹舛。而赐教之。则充之至愿也。于是乎书。成化十七年岁次辛丑仲冬。休宁后学复庵居士程充谨识。
跋曰。杨楚玉类集心法。中间水肿。虚肿。痛风。肢节痛。麻木。妇人小便不通等证。文多重出。又取别论。
附于其间。虽能补其缺略。不免混淆难别,致丹溪主病之旨不明。王季 因正论及附论中方未备载。又作附录。
如梦遗椿树根丸。淋证六味地黄丸。妇人三补丸等。不录丹溪原方。却于他书。取方名相同。增入药味。与病悬隔。充恐用者不察。反致有误。今以丹溪原论。考订遗误。录于证首。次附戴元礼辨证。次录正方。以见正法不杂。其附论不去。题曰附录。用存编者之意也。复尽载附论中方。题曰附方。恐人妄去取也。庶几明白。又增入外科倒仓等法。以翼其未备。
观者详为。成化庚子花朝日。程充识。
程敏政序略曰。予宗人用光世业儒。而好医。其读素难之书甚稔。最喜朱氏之说。尝以丹溪心法。有川陕二本。妄为世医所增附。深惧上有累于朱氏。乃为之彪分胪列。厘其误而去其复。以还其旧。凡朱氏之方。有别见者。则以类入之。书成将刻梓以传。请予序。予故以多病好医。而未能也。辄以医卜并言于篇首。使业医者。知其道本出于圣人。其书本足以比易。而非可以自卑。则日勉焉。以致力乎。本草素难脉经之书。以及五君子之说。
而尤以朱氏为入道之门。则庶几上可以辅圣主拯世之心。下可以见儒者仁民之效。而医不失职矣。用光名充。休宁叉口人。与予同出梁将军忠壮公后。
〔方氏(广)丹溪心法附余〕明志二十四卷 存自序曰。昔予母年艾时。以家事繁冗。不暇啜粥,惟饮冷酒。以致内伤脾胃。遍身发出赤斑。是时天 疮传染。斑与相类。医之者多不能辨。遽然而卒。罔觉其咎。盖斑无头粒。疮有头粒。易分别而不知尔。厥后葬母。
不得已而与邻人讼。三载始白。既而感激。乃志于学。读书之余。恒取医书丹溪心法览之。见其所谓饮食内伤脾胃。发出赤斑之论。乃喟然悲叹。其前病果误于医者。正程夫子所谓病卧于床。委之庸医。譬之不孝者也。终天之恨。曷有穷耶。由是心之于医。若口之于刍豢。不能释也。窃惟斯道肇自轩岐。迄汉而下。代不乏贤。求其可以为万世法者。张长沙外感。李东垣内伤。刘河间热证。朱丹溪杂病数者而已。然而丹溪实又贯通乎诸君子。尤号集医道之大成者也。先生既没。而其遗书。则有丹溪心法传于世。盖其术至精。故其为言至切。实保命之良规。济人之妙诀也。惜乎是书详于法。而犹略于方。袖珍等书。则又详于方。而略于法,皆不便检阅。
时祥符郑尚宜张汝孝辈。亦达于医者也。以予言为然。予于是乃将心法。立讹留正,群方删繁就简。合为一书。
凡五年余始脱稿。不敢他有所名。名之曰丹溪心法附余。其间病目分之以门。药方聚之以类。每证之下。先具心法。后附群方。俾法不离乎方。方不离乎法。又取丹溪本草衍义补遗。及崔真人脉诀举要。王节斋明医杂着。附载于中。而于医之药性脉理。病机治法。经络运气。六者粗备。其正误补阙。以俟后之君子。然初学之士。与养生之家。或有取焉。庶乎得医道之正。而不为他歧所惑。HT 妄之罪。固知无所逃矣。谨序。嘉靖十五年丙申春三月谷旦。新安后学方广序。
立书本旨曰。予观得医道之全者。丹溪一人。发丹溪之蕴者。心法一书。然其书自程用光重订之后。若无余憾。第附录不尽削去。而与正法矛盾焉。丹溪纂要。医学集成。虽能备丹溪群书。然因心法混淆。而采取亦不免于差谬。盖丹溪群书,其门人戴元礼赵以德刘叔渊已采载于丹溪心法之上矣。而纂要集成二书。又是将丹溪群书。
翻誊一次。今以百年之后。追想其人之言。何若亲炙领教之为的哉。玉机微义。搜辑群书。条陈洁白。为医书之折衷。惜乎丹溪心法。而不得与焉。袖珍方。乾坤生意。保生余录等书。虽备群方。然其间有一等用药辛香燥热。
与夫瞑眩之剂。实非气血虚者所宜乎。因此而留心焉。今除玉机微义一书不烦之外。谨将丹溪心法。除去附录。
止以正法正方具于前。群书惟取切合病情之剂附于后。彪分胪列。集为一书。名曰丹溪心法附余。将与玉机微义同驱并驾于世。而医之方书。庶几乎备矣。观者详焉。
凡例曰。一病目。谨根据丹溪心法之旧。凡有增入者。注添加二字以别之。其间以门而分者。庶见病机之同也。
一各证。首具丹溪正法正方。根据程用光考索精确。为医门万世之规矩准绳者也。一附诸贤论。庶见病之源流。治之方法也。不能悉载。其间有阙者。君子宜于玉机微义求之。一附脉理。庶知病之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之情也。
亦不能悉载。其间有阙者。宜于脉经脉诀求之。一附诸方。以辅丹溪所不及。其间以类而聚者。庶见治法之异也。
然方书汗牛充栋。不胜其多。姑取不违于理者。列载于上。以待君子采择焉。一王节斋明医杂着方论。取附于各证之下。盖节斋深得丹溪之旨。故备栽以俟参考焉。一病证欠发明处。药方有疑难处。予缀俗说以通之。有广按二字别之。倘有差谬。后之君子。幸赐教焉。一丹溪本草衍义补遗。虽另成一书。然陕板蜀板闽板丹溪心法。咸载之。程用光重订丹溪心法。而徽板乃削去之。反不为美。今仍取载书首。使人获见丹溪用药之旨也。
贾咏序略曰。予以多病恳乞赐休林下。暇日检方。亦窃疑之,于是远延方君过 。因出所次丹溪心法附余。
凡二十四卷。相与订之。夫方君名广字约之。古庵其号。新安儒医也。尝游河洛。旅寓陈留。野亭刘公亦雅重之。
恒以药活人。乃谓是害超迈群识。尤切日用。虽杨楚玉辈再纂。而不能备集脉诀之详。程用光氏翻刻。而不能尽芟附录之误。于是重加 栝。讹者正之。伪者去之。且萃诸君子方论于下。精切简要。不畔古经。铨次成帙。间亦窃附己意。以发明之。
四库全书提要曰。丹溪心法附余二十四卷。明方广撰。
广字约之。号古庵。休宁人。是书成于嘉靖丙申。因程用光所订朱震亨丹溪心法。赘列附录。与震亨本法。或相矛盾。乃削其附录。独存一家之言。别以诸家方论。与震亨相发明者。分缀各门之末。然均非震亨之原书矣。
〔赵氏(良仁)丹溪药要〕佚按上见于苏州府志。
〔卢氏(和)丹溪纂要〕国史经籍志八卷(赵应春刻为六卷杨捷刻为二卷)存凡例曰。丹溪衣钵一书。其立例据病。论治最为切当。但略而未备。门人各为增录。名荟蕞。钩玄。心法。
师友渊源等书。固亦遗漏尚多。且其中互有得失,今肆为删正裁取。更加润色。以归于一。其有附会谬说。窜入杂方。直削之。一格致余论等成书。并本传。及书柬中所具长篇。则摘取其要语。少加润色录之。一凡门人所录论方。果系丹溪所授者。不复识别。一篇中所有古方。如内伤篇补中益气汤之类。悉附于后。又有一等古方。如伤寒篇麻黄汤之类。虽非篇中所用。然皆切于施治。而不可无者。亦附之以备参用。一凡药方。惟备于一处。于目录中见之。一凡丹溪本文。皆大字。愚所注皆小字。但其药方下。分两制度。亦照旧用小字者。所以便观览也。
一凡篇中药方下。分两制度。或有或无。或详或略。或大字。或小字。皆仍诸书之旧也。一凡篇中方名。亦用阳文。各药亦分层具列。皆所以便检览也。
李呈祥曰。丹溪。隐君子也。细观纂要一书。燮理之道寓焉。不但可为却病延年之助而已。(古源山人集)
按医藏目录。有赵应春丹溪心要。据费延之纂要序曰。丹溪纂要。
海内刻之累矣。重校之者。江阴蟠龙山人也。山人赵姓。讳应春。幼业举子。书画殊绝。有松雪遗风。素多病。
尤精于医云。则所谓心要者。亦是书也。余尝得丹溪要删一书。凡八卷。题云山阴适适道人校。盖亦唯改是书篇目者。乃明时坊刻也。
〔亡名氏丹溪适玄〕医藏目录三十卷 未见〔丹溪心要〕八卷 存高宾序日。医家之有丹溪。犹吾儒之□□□夫子。盖惟深于其道。而□□□□真独得之妙。则凡立言成□□□继往开来。师法百世。莫之□□□丹溪之□□□□为医□□□□南者多矣。成化间。又有心法之刻。弘治间。
又有医要之刻。此外又有心要一书。则所家藏而未出者。□岁虽已刊行。而鲁鱼亥豕。讹舛特甚,吾侄子正潜心斯道之久。而常寤寐于丹溪之心。故于是书。尤注意焉。又诚不忍坐视其谬。以误天下也。遂加手校而重刻之。
俾同人以共跻斯民于仁寿之域。虽极劳费。所不辞焉。可尚也已。吾因错五三书。而互观之,心法言心。而不曰要。医要言要。而不曰心。此则曰心。又曰要焉。盖虽一家之言。互相出入。而此书之视二书。则尤精且备焉。
盖实丹溪精神心术之微,凿凿乎流出肺腑者矣。此心要之所由名也。
〔葛氏(干孙)医学启蒙〕佚徐显葛干孙传曰。葛干孙。字可久。平江人也。生而负奇气。仪状伟特。膂力绝伦。未冠好为击刺之术。战陈之教。百家众技。靡不精究。及长遂吏。折节读书。应进士举所业。出语惊人。主司方按图索骥。不能识 弛士。把玩不忍舍。置君亚撰。君曰。此不足为也。吾宁龌龊从谀。离析经旨。以媚有司意乎。遂不复应试。犹时时指授弟子。皆有可观。金华黄公 。尤奇其文。劝之仕不应。世传药书方论。而君之工巧。独自天得。治疾多奇验。自丞相以下。
诸贵人得奇疾。他医所不能治者。咸以谒君。无不随愈。有士人患伤寒。疾不得汗。比君往视。则发狂循河而走。
君就 置水中。使禁不得出。良久出之。裹以重茧。得汗解。其治他疾。多类此。当是时。可久之名。重于南北。
吴人有之四方者。必以可久为问。四方大夫士过吴中。亦必造可久之居而请焉。其为人倜傥而温雅。慈爱而好施。
故人无贤不肖。皆爱敬之,至正壬辰。徽寇转掠江浙。吴人震恐。浙西廉访佥事李公仲善。请君与图。君劝城之。
因守以讨贼。仍请身任其事。李公壮其言。然其计。卒城之。而民赖以安。明年癸巳春正月。与予游开元佛舍。
私与予言。吾闻中原豪杰方兴。而吾不及预命也。夫公兹六气淫厉。吾犯司地。殆将死矣。如斯必于秋。予曰。
何至是。逾月果疾。予注视之。则犹谈笑无他苦。秋七月。沐浴竟。遂偃然而逝。年四十有九。其诗未及诠次。
藏于家。其行于世者。有医学启蒙。又经络十二论。君既没。而朝廷聘君之命适至。已无及矣。(稗史集传)
〔十药新书〕澹生堂书目一卷 存序略曰。前十药。如神之妙。如仙之灵。虽卢医扁鹊在世。亦不过此。吁。时之方脉用药。不过药木金石。
碌碌之常用耳。何以得通神至仙。奇异决效之药也。予蒙先师传授此书。在于中吴。治劳证。起死回生者。何止千余人。止用得十灰散。花蕊石散。独参汤。保和汤。保真汤。太平丸。消化丸。病决愈。未尝用后之三食料之药。间或用之。则犹遽愈。予平生得此妙用。受其金银礼物。曷可计也。未尝与一人。予今渐老。恐此书泯失。
重录次序一新。名之曰劳证十药神书。留遗吾家子孙用之。不许乱授外人。如违父训。以不孝也。时至正乙酉一阳日。可久书于姑苏养道丹房。
又曰。余自髫稚。学业医道。考究方脉。三十余年。遍历江湖。多学广博者。不过言国文本形容之耳。及至用药治病。皆不能捷。是以日夜苦心用志。务在中病。后遇至人。同处三月。斯人极明医道。精通方脉。用药如发矢。无不中的。余曰。必神人也。遂拜为师。得授奇方一册。阅之或群队者。或三四味者。皆余目观至人用效者也。使予如久旱逢霖。夜行得月。心中豁然。自此回至吴中。一用一捷。无不刻验。信乎奇方。可锓梓者也。
余以三余暇日。将至人所授奇方。并日用决效之法。类成一帙。名曰十药神书。盖余用效者。辄记录之。今西浙大痴道人与余通家之好。用礼求授。故录以奉养生济人之功用尔。时至正戊子春正月三阳日。可久书于苏之春先堂。
宁献王序曰。药有奇方。医有妙理。非天赐神授。世俗而能是乎。古之医方非不多。世之名医非不众。治疗证者。皆载于方册矣。然能知是证。而不能治其疾。染其疾者。而无更生之说。则曰医所不疗之疾也。果方之不验欤。医之不然欤,孰不知犯大难者。非神力不能免。苟非神圣之功。曷能救其死亡耶。是书也。非世医之常方。
实神授之秘书也。胡氏子瞻传子云翱。云翱传子光霁。八十年间。活数百人矣。未有药到而不愈者。誓曰。不许轻泄妄传。违者同不孝论。光霁为吾王门佳宾得之。予曰。仁人之心。天下共之。岂特私于家哉。乃取崔氏灸法付之。以倡其书。仍命刊印。博施化域。诚不刊之秘书也。得之者。实希世之奇遇焉。可谓生死出于指掌。有是理矣。
程永培跋曰。吾吴天士叶先生凡治吐血症。皆祖葛可久十药神书。更参以人之情性。病之浅深。随宜应变。
无过不及。治无不愈。然亦治之于初病之时。与夫病之未经深入者,若至五脏遍传。虽卢扁亦莫可如何矣。家藏此书有年。几获脉望。故亟付梓。然书中仅列十方。世皆以方少忽之。不知十方中错综变化。有几千百方。故复采周氏之说。使人粗晓,业是者更察虚损二字。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自不致概以六味开手矣。
刘桂曰。葛可久十药神书。其方治劳损吐血。颇有功效。但疑太平丸后跋曰。此方利人甚众。所得贶不可胜纪。未尝妄传非人。余渐老,恐致泯失。由是编次。与子孙济人无穷之利云。观此等语。知其非葛氏之书矣。可久。豪杰士也。虽医术亦所不屑为之。岂区区言利者哉。姑苏志。有可久传。称其着书有医学启蒙。经络十二论。
而不载是书。非其所着也明夫。(续医说)
按弟坚曰。余尝疑续医说。称葛可久十药神书。观其跋语。知非葛氏之书。而今本则云。胡子瞻得之于异人。
传于子孙一语。不及可久矣。顷阅修月鲁般经后录。具载十药。又有可久跋。正与其言符。且据李濂医史。及湖海搜奇。可久之学。特受其父。而是书有先师字样。益可疑也,然鲁般经。为元季明初之书。与可久眉睫相接。
则赝书之成。殆在可久存世之日。岂以其盛名而然乎。
〔亡名氏上清紫庭追劳仙方〕医藏目录一卷 存老叟自序曰。吾自处世以来。精研药术。急救济危。针灸明堂。无不详览。寻文检籍。洞视五脏之盛衰。缅怀古人。世莫能究。至如晋景公何为而死。虢太子何为而生。吾思刮骨续筋。开肠取病。惟有传尸之病。最为难测。虽是患起一身。变动万种矣。为医者。能明脉候。察病根本。如此治疗。固不为难。若差毫厘。则失千里。夫传尸劳者。
皆因三尸鬼疰。九虫传灾。具载其原。以开未悟。
刘渊然序曰。人之百病。莫甚于痨瘵。始于一身。终则延蔓。而有灭门之祸。甚则及乎亲友。不已惨哉。因存先师原阳赵公手编治劳方论。盖出紫庭法中。皆前代明师所论。治要方法。实为简切。问尝以之施人。无不奇验。是用锓刻。
以广流传。倘苟有是病。而得是书者。不待开津启钥。而可以续命于危急之秋矣。且使人人得以同跻于仁寿。实所愿也。
洪武二十九年。岁次丙子孟秋。章贡体玄子刘渊然书。
〔吕氏(复)四时变理方〕佚按上见于九灵山房集沧洲翁传。
〔滑氏(寿)医韵〕佚按上见于明史本传。
〔撄宁生要方〕医藏目录一卷 未见〔医学引彀〕医藏目录一卷 未见〔滑氏方脉〕未见按上见于古今医统。
〔撄宁生补泻心要〕一卷 存〔医学蠢子书〕五卷 未见按上见于浙江通志。
〔项氏(昕)脾胃后论〕佚余姚县志曰。项昕。字彦章。自永嘉来徙。幼好方数。外大夫杜晓村世业医。受其书读之。稍长学易。赵穆仲叶见山。后以母病。医误投药死。痛之。乃愿志医术。闻越大儒韩明善名。往拜之。得所藏方论甚富。后诣陈白云。受五诊奇赅。历试其说。皆精良。会金华朱彦修来越。出金源刘河间张戴人李东垣诸书示之。昕独疑古方不宜治今病之论。亟治钱塘。见陆简静。始悟古今方同一矩度也。又往浙右。见葛可久。论刘张之学。往建业。见戴同父。撰五运六气撰要若干篇授之。太医院张廷玉善桥引按杌。甚奇。昕亦事之。尽其技。于是为人诊疾病决死生。无不立验。诸贵人辟为掾吏。非所尚也。门人力请着书。作脾胃后论。补东垣之未备。昕善辞章。善音律。工绘画。
而独以医显。
〔医原〕佚戴良抱一翁传曰。抱一翁者。东嘉人也。今居越江上。姓项氏名昕字彦章。晚更自号抱一翁。所着书。有竹斋小稿。及脾胃后论。别撰医原若干卷。议论宏赡。未及成。(九灵山房集)
卷五十四
方论(三十二)
〔周定王( )普济方〕明志一百六十八卷(旧脱一百二字。今据四库全书提要补订。)未见明史本传略曰。周定王 。太祖第五子。洪武三年封吴王。十一年改封周王。命与燕楚齐三王驻凤阳。十四年就藩开封。 好学能词赋。尝作元宫词百章。以国土夷旷。庶草蕃芜。考核其可佐饥馑者。四百余种。绘图疏之。名救荒本草。辟东书堂。以教世子。长史刘淳为之师。洪熙元年薨。
四库全书提要曰。普济方一百六十八卷。明周定王 撰。是书古今方剂。汇辑成编。 自定义定。又命教授滕硕长史刘醇等。同考论之。李时珍本草纲目所附方。采于是书者至多。然时珍称为周宪王。则以为 子有炖所作。
未免舛误。明史艺文志。作六十八卷。与此不合。则又误脱一百二字也。凡一千九百六十论。二千一百七十五类。
七百七十八法。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方。二百三十九图。采摭繁富。编次详析。自古经方。无更赅备于是者。其书搜罗务广。颇不免重复 牾。医家病其杂糅。罕能卒业。又卷帙浩博。久无刊版。好事家转相传写。舛谬滋多。
故行于世者颇罕。善本尤稀。然宋元以来。名医着述。今散逸十之七八。 当明之初造。旧籍多存。今以永乐大典所载诸秘方。勘验是书。往多相出入。是古之专门秘术。实藉此以有传。后人能参考其异同。而推求其正变。博收约取。应用不穷。是亦仰山而铸铜。煮海而为盐矣。又乌可以蘩芜病哉。
〔保生余录〕医藏目录二卷 存〔李氏(恒)周府袖珍方〕四卷 存合肥县志曰。李恒。字伯常。合肥人。洪武初。以医名选入太医院。擢周府良医。常奉令旨。类集袖珍方诸书。后以老致仕。王亲赋诗以饯。命长史钱塘瞿佑序其事。
周定王序略曰。予当弱冠之年。每念医药。可以救夭伤之命。可以延老疾之生。尝令集保生余录。普济等方。
方虽浩瀚。编辑多讹。至洪武庚午。寓居滇阳。知彼夷方。山岚瘴疟。感疾者多。惜乎不毛之地。里无良医。由是收药诸方。得家传应效者。令本府良医。编类锓诸小板。分为四卷。方计三千七十七。门八十一。名曰袖珍。
袖者。易于出入。便于巾笥。珍者。方之妙选。医之至宝。故名袖珍。数年以来。印板模糊。今于永乐十三年春。
令良医等。复校订正刊行于世。庶使不失妙方。永兹善事。呜呼。天高地浓。春往秋来。日陵月替。海水桑田。
况人物乎。吾尝三复思之。惟为善迹有益于世。千载不磨。昔太上有立德。有立功。有立言。今吾非以徇名。将以救人之疾苦也。将以于世立功也。时岁乙未季秋书成。广行印施。岂曰小补云耳。
〔宁献王(权)乾坤生意〕明志四卷 存钱谦益曰。宁献王讳权。高皇帝十六子。生而神姿明秀。白 美须髯。始能言。自称大明奇士。好学博古。
诸书无所不窥。旁通释老。尤深于史。洪武二十四年。册封之国大宁。文皇帝践祚。改封南昌。恃靖难功。颇骄恣。多怨望不逊。晚年深自韬晦。益慕冲举。自号 仙。建生坟缑岭之上,数往游焉。凡群书有秘本。莫不刊布国中。所着通鉴博论二卷。汉唐秘史二卷。史断一卷。文谱八卷。诗谱一卷。神隐。肘后神枢。各二卷。寿域神方四卷。活人心二卷。太古遗音二卷。异域志一卷。遐龄洞天志二卷。
运化玄枢。琴阮启蒙。各一卷。乾坤生意。神奇秘谱。各三卷。采芝吟四卷。其他注释数十种。经子九流。星历医卜。黄冶诸术皆具。古今着述之富。无逾王者。又作家训六篇。宁国仪范七十四章。
〔乾坤生意秘韫〕一卷 存〔寿域神方〕(崇祯元年。青阳阁重刻。作延寿神方。)明志四卷 存〔 仙活人心〕三卷 存〔苗氏(仲通)备急活人方〕未见杨维祯序曰。医莫切于对证。证莫切于对药。药投其对。牛溲马勃癞狗之宝。能擅功于一时。不然。黄金水银。钟乳琅 。沅之砂。婆律之脑。岭蛇之黄。中无益其实也。余姚医学录苗君仲通论著备急活人方。会粹诸家所载。祖父所传。江湖所闻。及亲所经验者。笔成一编。世有奇疾。医经所不备。医流所不识。独得于神悟理会。
而着为奇中之方。此难也。夫人不幸抱奇疾。至于医经不备。医流不识。遂谓无药可治。使病者待期而尽。不亦可悼也哉。妄庸者。乱投药饵以探疾。重不幸速其毙。是医杀之也。是书一出。备医经之未备。识医流之未识。
使天下不幸抱奇疾。有对疾之证。对证之药。不重不幸为妄庸医之所杀。是不大可庆欤。昔甄权不着方书。其言曰。医者意也。不可以着书。权盖以意得者自秘。非淑后之仁也。君推其独得。嘉与天下后世共。其用心广狭如何哉。锓诸梓。而过征予序。于是乎序。
铁集)
〔赵氏(良仁)医学宗旨〕未见按上见于苏州府志。
〔王氏(履)医经溯洄集〕一卷 存李濂曰。余读王安道溯洄集二十一篇。未尝不深叹其察理之精云。首篇谓神农尝百草。为淮南子之妄。嗣论四气所伤。五郁二阳病。中暑中热之辨。咸有至理。非苟作者。近时王文恪公鏊有曰。始余读溯洄集。知安道之深于医。不知其能诗也。及修苏州志。知其能诗。又工于文与画也。呜呼。画末技耳。诗文姑舍是。余于安道之医。深有取焉尔。(医史)
四库全书提要曰。医经溯洄集一卷。元王履撰。履字安道。昆山人。学医于金华朱震亨。尽得其术。至明初始卒。故明史加载方伎传中。其实乃元人也,尝以伤寒论中。阳明篇无目痛。少阴篇。言胸背满。不言痛。太阴篇。无嗌干。厥阴篇。无囊缩。必有脱简。乃取三百九十七法。去其重复者。二首三十八条。复增益之。仍为三百九十七法。因极论内外伤。经旨异同。并中风中暑之辨。撰为此书。凡二十一篇。其间阐发明切者。如亢则害承乃制。及四气所伤。皆前人所未及。他若温病热病之分。三阴寒热之辨。以及泻南补北诸论。尤确有所见。又以素问云。伤寒为病热。言常不言变。至仲景。始分寒热。然义犹未尽。乃备列常与变。作伤寒立法考一篇。李濂医史。有履补传。载其着书始末甚详。观其历数诸家。俱不免有微词。而内伤余议。兼及东垣。可谓少可而多否者。然其会通研究。洞见本原。于医道中。实能贯彻源流。非漫为大言。以夸世也。
〔标题原病式〕一卷 佚〔百病钩玄〕二十卷 佚〔医韵统〕一百卷 佚按上三书。见于医史补传。
〔戴氏(原礼)证治要诀〕十二卷 存医史补传略曰。戴思恭字原礼。以字行。婺州浦江人也。家世儒业。究心医术。而志在泽物。少随父尧徒步至乌伤。从朱丹溪先生游。先生见其颖悟绝伦。乃尽授其术。原礼以之治疗诸病。往往奇验甚众。当时游丹溪之门者。弟子颇多。惟原礼父子最得其传。父早卒。原礼盛行浙之东西。晚年遭际圣明。以名医被征。为御医。积官至太医院使。宋学士景濂有文赠之。亟称其医术之妙。非一时诸人可及。平生着述不多见。仅有订正丹溪先生金匮玄钩三卷。间以己见。附着其后。又有证治要诀。证治类方。类证用药总若干卷。皆 栝丹溪之书而为之。
君子以为无愧师门云。
钱曾曰。戴元礼证治要诀十二卷。复庵受文皇宠顾。供奉之余。着为此书。正统八年春。朝鲜入海捕鱼。风飘至浙江。官军以为倭寇。擒获解京收候。饥寒困苦。复庵悉衣粮供赡之。卒使之宁归。其存心济物如此。是书惟以活人为念。有功于医道。岂浅鲜哉。吴文定公录而藏于丛书堂。重其人。并以重其书也。
按 先子曰。复庵一书。不言及脉。其意何也。许胤宗尝谓。医特意耳。思虑精则得之。脉之候幽而难明。
吾意所解。口不能宣也。复庵其有见于斯乎。
又按供赡朝鲜夷人之困苦者。浙江通监察御史陈嶷也。陈时刊行是书。故祭酒胡漾序。言及于斯。钱氏误为复庵所为者何。
〔证治类方〕十二卷 存〔类证用药〕国史经籍志一卷 未见〔戴复庵方书〕未见按上见于绛云楼书目。
〔推求师意〕二卷 存汪机序曰。夫师者。指引之功也。必须学人随事精察。真积力久。而子师之。引而不发者。始得见其跃如者焉。苟或不然。师者未必能引进。学人未必能起予。二者须失之也。夫何益之有哉。故曰。不偾不启。不俳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斯之谓欤。予于歙之名家。获睹是编。观其中之所语。皆本丹溪先生之意。
门人弟子。推求其意。而发其所未发者。此所谓引而不发。而得其跃如者焉。予深喜之。遂录以归。后休之率口。
项君恬以疾来就予治。予邑石墅陈子桷以医而过予馆。因出以示之。二人者心意相得。一则曰。是可以养于吾疚也。一则曰。是可以补于吾医也。乃相告于予曰。吾二人共梓之。以垂不朽。何如。予曰。医乃仁术也。笔之于书。欲天下同归于仁也。今若刻布。以广其传。则天下病者有所养。而天下医者有所补。其仁惠及于天下大矣。
岂特二子然哉。此予之所深嘉也。又能善推予之所欲推矣。因题之曰推求师意。故HT 序之。以志喜焉。
四库全书提要曰。推求师意二卷。明戴原礼撰。原礼。即校补朱震亨金匮钩玄者也。是编本震亨未竟之意。
推求闸发。笔之于书。世无传本。嘉靖中祁门汪机睹其本于歙县。始录之以归。机门人陈桷校而刊之。其名。亦机所题也。考李濂医史有原礼补传。称平生着述不多见。仅有订正丹溪先生金匮钩玄三卷。间以己意附于后。又有证治要诀。证治类方。类证用药若干卷。皆 栝丹溪之书而为之。然则此二卷者,其三书中之一欤。原礼本震亨高弟。能得师传。故所录皆秘旨微言。非耳剽目窃者可比。震亨以补阴为主。世言直补真水者。实由此开其端。书中议论。大率皆本此意。然俗医不善学震亨者。往往矫枉过直。反致以寒凉杀人。此书独能委曲圆融。俾学人得其意。而不滋流弊。亦可谓有功震亨者矣。
〔叶子(子奇)医书节要〕十卷 未见按上见于浙江通志。引括苍汇纪。
〔伍氏(子安)活人宝鉴〕十卷 未见江山县志曰。伍子安幼通经史。长邃于医。请者如市。皆不责报。郡守张实荐为御医。所着有活人宝鉴十卷。
学士宋濂志其墓。
〔徐氏(彦纯)医学折衷〕佚〔刘氏(纯)玉机微义〕医藏目录五十卷 存自序曰。医书。自内经而下。历数千载。善斯道而作者。非一人。其间有言诊者。有论证者。有集方者。莫不皆裨于世用。然奥妙之旨。奚所发挥。虽世异病殊。以方取验。若出一人之手。迥不知世运之远。作者之众。
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汉张仲景本经旨伤寒之法。言趁论证。以例处方。后之学人。得有所据。晋唐以来。其道益广。用其法者不一。或止言杂病诊证。或求奇示怪。秘而不传。好事者。慕其风而继作。或止据于方。虽有一源一意之可观。又非百代可行之活法也。始纯从学于江左冯先生庭干。间尝请其义。授以会稽徐先生所着书一帙。观其法。求其意。盖出于内经。非前所谓也。且古今作者非一人。其注各得一意。而后人执之该治。不知通变之法。与经旨多相违戾。
不无得失。是以先生究探古今作者原意。摭金刘守真元李明之朱彦修诸氏论集。本于经旨。而折衷其要。发明中风痿痰泄疟诸门。诊证方例。非一源一意。而有通变乎百证千方者。斯为古今可行之活法也欤。岂止集方而已。
先生讳彦纯。字用诚。早岁尝客吴中。以春秋教授乡之俊彦。今没十有二年。始遇其从弟用中。获询先生学行。
知深于医者也。又尝见其本草发挥。窃意前书必有全帙。惜今不可见矣。呜呼。岁月云迈。九原不作。幸而遗墨昭然。生意如在。以先生所着。取咳热火暑燥湿寒等门。诊证方例。妄意续于诸门之末。虽心同理。而不免获狂HT之过。因摭诸内经至数至名之目。乃目其书曰玉机微义。未知其果是否。后之明哲。有所正焉。于是乎书。时洪武丙子三月朔旦。吴陵刘纯序。
四库全书提要曰。玉机微义五十卷。明徐用诚撰。刘纯续增。用诚字彦纯。会稽人。纯字宗浓。咸宁人。用诚原本。名医学折衷。分中风。痿。伤风。痰饮。滞下。泄泻。疟。头痛。头眩。咳逆。痞满。吐酸。 。疠风。
痫。破伤风。损伤。十七类。纯以其条例未备。又益以咳嗽。热。火。暑。湿。燥。寒。疮疡。气血。内伤。虚损。积聚。消渴。水气。香港脚。诸疝。反胃。胀满。喉痹。淋 。眼目。牙齿。腰痛。腹痛。心痛。 疹。黄胆。
霍乱。厥。痹。妇人。小儿。三十三类。始改今名。仍于目录。各注续添字。以相识别。或于用诚原本十七类中。
有所附论。亦注续添字以别之。是二人相继而成本书可据。明史艺文志。唯着刘纯之名。盖失考也。其书虽皆探掇诸家旧论旧方。而各附案语。多所订正。非 钞撮者可比。嘉靖庚寅。延平黄焯刻于永州。首载杨士奇序。知二人皆明初人。士奇序谓。二人皆私淑朱震亨。今观其书信然。又谓北方张元素再传李杲。三传王好古。南方朱震亨得私淑焉。则于宗派源流。殊为舛迕。张李王之学。皆以理脾为宗。朱氏之学。则以补阴为主。去河间一派稍近。而去洁古东垣海藏一派稍远。遗书具有。可以覆案。王 青岩丛录曰。李氏弟子。多在中州。独刘氏传之荆山浮图师。师至江南。传之宋中人罗知悌。南方之医皆宗之云。其宗派授受。亦极明白。士奇合而一之。误之甚矣。
〔医经国小〕明志六卷 存自序曰。医。意也。临病立意。以施治也。其书内经载运气病源。靡不悉备。候天地之变。究疾病之机。尽调治之理。此神圣爱人之仁。拯羸救枉。济物之至道也。医道斯立。秦越人演其精义述难经。汉张仲景论伤寒。
用药定方。晋王叔和集次。及撰脉经。以示后学。亦至哉。经去圣远。遗文错简。后学专方而惑意。幸唐太仆令王冰重整其义。启大法之幽玄。释神运之奥妙。析理于至真之中。俾学人遇证审脉。用药去病。根本无贬损。医之道明矣。而其为法。制胜伐其势。资化助其生。扶危定乱之功。本诸经论。知气识病。治理得焉。嗟乎。学必本于经。病必明于论。治必究于方。而能变通而无滞。斯能尽夫立医之意矣。昔丹溪朱先生以医鸣江东。家君亲从之游。领其心授。纯生晚学陋。承亲之训有年矣。其于经论。习而玩之。颇尝得其指归。不自揆度。窃以先生之旨。辑其医之可法。本诸经论之精微节目。更为定次。歌语引例。具图以便记习。至于脉诀之未备者。
亦为增正。名曰医经国小。盖欲初学人。得以因流寻源。而不蹈夫他歧之惑。有志于古神圣爱人济物之道者。其无诮愚以管窥而蠡测。或有未至。矜其志而加正焉。则不惟医道之幸。亦斯民之幸也。洪武二十一年冬十一月朔旦。吴陵刘纯序。
杨士奇序略曰。往年副都御史陈公有戒刻刘纯所辑医家玉机微义。以为施治之资矣。又欲为施教之资也。并刻纯所辑医经国小以传。其书首本草。次脉诀。次经络。次病机。次治法。次运气。凡六卷。一本于素问灵枢难经。及张仲景王叔和。至近代刘守真张洁古李明之朱仲修诸家之书。撮其切要。缀为韵语。类粹以便初学。本末条理。明切简备。医学之指南。而端本之书也。凡善学人皆务本。况医人之司命。其可昧本而苟乎哉。学医者。
诚能熟究是书。融会于心。将所行皆正途。所用皆正法。触类长之。于岁论十全何有哉。此书非刘氏莫之为。非陈公亦莫之传。学医之幸。生民之幸也。纯字宗浓。吴陵人。其父叔渊。仲修之高弟。授受有自云。
〔杂病治例〕医藏目录一卷 存四库全书提要曰。杂病治例一卷。明刘纯撰。是书成于永乐戊子。末附兰室誓戒四则。叙其父橘泉翁受医术于朱震亨。纯承其家学。又从其乡冯庭干许宗鲁邱克容游。尽得其法。因撮举纲要。着为一编。分七十二证。每证各标其攻补之法。盖皆其相传口诀。故略而弗详。初无刊本。成化己亥。上元县知县长安萧谦。观政户部时。
奉命赏军甘州。始从纯后人得其本。为锓版以传。
卷五十五
方论(三十三)
〔孙氏(天仁)集三丰张真人神速万应方〕国史经籍志四卷 存明史方伎传曰。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饰边幅。又号张邋遢。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唯一衲一 。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书经目不忘。
或处穷山。或游市井。能一日千里。嬉笑谐谑。旁若无人。尝游武当诸岩岳。语人曰。此山异日必大兴。时五龙南岩紫霄。但毁于兵火。三丰去荆榛。辟瓦砾。与其徒创草庐居之。已而舍去。行进四方。太祖故闻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遍觅之不遇。后居宝鸡之金台观。一日自言当辞世。留颂而逝。县人共棺殓之。及葬。闻棺内有声。启视则复活。乃游四川。见蜀献王。复入武当。历襄汉。不常厥处。
〔刘氏(渊然)济急仙方〕医藏目录一卷 存明皇方伎传曰。刘渊然。赣县人。幼出家为祥符宫道士。后诣雩都紫阳观。师赵原阳。传其法。能呼召风雷。
洪武二十六年。太祖闻其名召之。既至入对便殿。赐号高道。馆朝天宫。永乐中从驾至北京。仁宗嗣位。赐号冲虚至道元妙无为光范衍教庄静普济长春真人。给二品印。诰与正一真人等。宣德初进号大真人。七年乞骸骨。命送南京朝天宫。御制山水图歌赐之。卒。年八十二。阅七日入敛。端坐若生。
〔徐氏(杜真)方书〕未见休宁县志曰。徐道聪子杜真。骈胁犀顶。负殊相。后精大人科。着方书。
〔雷氏(伯宗)千金宝鉴〕未见闽书曰。雷伯宗名勋。以字行。读书明医。尤精于小儿科。洪武间。授医学正科。着有千金宝鉴。
〔蒋氏(用文)治效方论〕未见陈镐蒋恭靖别传曰。蒋用文。名武生。以字行。其先魏人。世有宦业。洪武初。伯雍者。由元进士。荐为史官。以疾辞。出为兰阳县丞。徙居句之龙潭八都城。用文早承家学。尤邃于医。初入太医院为御医。永乐八年。
升院判。日侍文华殿。其医主李明之朱彦修。不执古方。而究病所本。自为方。故所治恒十全。王公贵人。下逮氓隶有疾。众医难愈者。谒用文治。即愈。谓不可愈。无复愈者。其报不报未尝计。受知仁庙。随事献规。多所弘益。上尝论保和之要。对曰。在养正气耳。正气完。邪气无自入焉。又尝问医于卿效率缓何也。对曰。善治者必固本。急之恐伤其本。是以圣人戒欲速也。永乐二十二年秋卒。寿七十有四。上甚悼之。遣中使护丧归。督治祠坟。明年改元。三月下诏。特赠曰恭靖。(献征录)
陈继蒋用文传曰。其为诗文。有静学斋集若干卷。治效方论若干卷。
〔陆氏(昂)兰台金匮〕未见鄞县志曰。陆昂。字季高。始居会稽。迁于鄞。自幼习举进士业。凡经史百家翰墨。无不旁搜博览。性刚方与人寡合。已而父病。遂弃其业。攻岐黄书。以医自给。周旋调护。亲获耆年。声名大着。叩者如市。永乐初。辟至京师。预修兰台金匮。元机素要等书。
〔元机素要〕未见〔刘氏(均美)拔萃类方〕明志二十卷注曰。一作四十卷。未见钱塘县志曰。刘均美。号阅耕斋。让产异母弟。以闾右实京师居善药。先丐者。后市者。邑人许 客死。美殡殓归其丧。解缙杨士奇俱为歌诗称之。晚年术益精。活人益多。年九十卒。所着有拔萃类方四十卷。刘氏庆源录三卷。
〔周氏(礼)医学碎金〕明志四卷 存自序略曰。余幼习儒书。长究医业。浪迹江湖间。三四十年。探考枢素。绎络群方。未尝怠。遇有名医。辄往请益。得其方书之善者。则拜受钞录。惟恐有失。迨兹暮年。尚有欠焉。此盖由余之资钝质愚故耳。幸遇圣朝。
恩弥六合。濡及蒿莱。叨受良医正。领职以来。战战兢兢。欲图补报。将何能哉。荷蒙贤王。体天地生物之心为心。法皇上好生之德为德。尝谕护卫。遴选聪明俊逸子弟。委臣礼等。教授轩岐诸家之书。愚切有惧焉。何患弟子初学,非唯一时不能以造其微。而尤恐有类盲己诬人之患者。是以忘其固陋。每遇公暇。辄于难经素问。与失历代名医书中。搜索玄微。撮其切要。间亦窃附己意。撰成歌括。次第成帙。以授诸生。使其读取数句以上。则一脏腑之理涣然矣,斯其易学而易精。将见得之于心。应之于手。使方寸无疑。俾人生有赖。是亦小补云尔。书成。目之曰医学碎金。诸生倘以予言不耄。玩读详味。久自得之。使杆格之病无。而微妙之理得。则一旦豁然贯通矣。岂不由碎金之投炉。 炼溶化。欲成其器。一火而就乎。但俟同志。恕予白首狂简。改而正之。斯其美矣。于是乎书。永乐十三年。岁次乙未。春二月上浣日。迪功郎良医所良医正梅屋老人周礼自序。
〔钱氏(萼)医林会海〕 (嘉兴府志作医林验海) 明志四十卷 未见嘉兴府志曰。钱萼精医。有声吴越。尝手辑医林验海一编。凡四十卷。
〔许氏(宏)湖海奇方〕 八卷 存序说曰。夫医通仙道。推圣贤救苦之心。药验神功。体天地好生之德。运阴阳而烛理。资膏肓以尽年。博物能名。
通机循道。普济夭札大庇群生。草木咸得其性。鬼神无所遁情。此医教之所由设也。至于望闻问切。当求神圣工巧之奇。
暑湿风寒。必别春夏秋冬之异。地有东西南北之不同。人有老少虚实之各异。六失者医之大戒。八要者世之良规。气有补泻宣通。味有炮 炙爆。若乃七传者死。邪侵五脏之难为。间脏者生。病在六腑之易治。汗吐下乃法之大要。亢承制为理之至微。味分五品。有甘辛咸酸苦之宜。病验六经。在肝心脾肺肾之内。能知病之所在。则用药如用兵。讨无不服。
不知病之所在。则触途而冥行。动致颠陨。故张长沙有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之诫。可不惧乎。宏幼慕真风。长参医业。自愧材庸智浅。闻寡见疏。学道少入神之妙。为医欠洞视之明。读书无资世之才。遁世乏休粮之术。欲得恬愉澹泊。寂静无为。外绝嚣尘。内修真性。其志罔能遂也。于是历医数载。勤苦劳心。仰守科规。罔敢忽怠。又念人居天地之中。以饮食起居。为养生之本。其有饮食误伤。禁忌起居。有犯灾伤。又或远居村落之中。或在旅途之际。或贫常而无力诸医。或贵料而难为措置。往往束手待毙者焉。于是搜采葛仙遗书。名公详论。本草节要。汤液余膏。有所效验者。不必分别经络。搜求阴阳。人人皆可晓用。用力少而效应多者。列为八卷。开卷一阅。了然在目。此为湖海之秘传。实乃济生之快捷方式。字之曰湖海奇方。不惟易于成功。亦且不至差失。更能遇有病者。
教益于人。其阴德尤未可量也。时永乐二十年。岁在壬寅。七月二十四日己卯。建安八十二翁许宏拜手谨书。
〔通元录〕未见按上见于建安通志。
〔胡氏(HT )卫生易简方〕明志四卷 存明志注曰。永乐中。HT 为礼部侍郎。出使四方。辑所得医方进于朝。一作十二卷。
〔杨氏(溥)用药真珠囊括〕未见陈继跋曰。太常卿兼翰林学士江陵杨公。以姬孔之道。中正之心。而佐君上。其所志者。欲使天下之人。皆跻寿域未尝一毫为己也。余暇为是编。亦可见其所存。然学医者精之。利其用药。亦足有通矣。(怡庵文集)
钱谦益曰。杨溥。字弘济。石首人。建文二年进士。除翰林编修。靖难后。转太子洗马。诏下狱。宣德元年。
以太常卿兼学士直内阁。历官至少保武英殿大学士。正统十一年卒。谥文定。(列朝诗集)
〔刘氏(全备)注解病机赋〕一卷 存〔叶氏(尹贤)拯急遗方〕一卷 存汪宾序略曰。临江通守永嘉尹贤叶侯。近得医家秘用加减十三方。继得仓卒急救三十九方。其济人利物经验之效。
固非他方可比。若人得之。急无方脉之士。亦可以对证用药。详审加减。而疾亦无不瘥焉。叶侯得而宝之。尝谓予曰。诸家医书浩瀚。卒难检阅。况值危急之时。诸医不及。往往夭横可悼。每于听政之余。编集诸方。次第会成一帙。总而名曰拯急遗方。特锓梓以广其传。俾予序以识之。予谓侯以科目致身。以仁慈立政。凡有利国益民之事。无所不用其诚。今焉此方一行。而染病者得以疗其病。窘医者得以济其医。庶几仓卒无夭横之忧。顷刻有回生之喜。其所以立仁政者在是。所以永民之命者在是。其所以体皇朝爱民之诚者。亦在是矣。其与苏耽杏林之惠同揆也。故摭其实。书诸篇端。以识其用心如此云。
〔赵氏(季敷)救急易方〕国史经籍志八卷(通行本二卷)存高宗本序略曰。国朝永乐间。大宗伯胡忠安公有卫生易简方。正统间。又有赵叔文救急易方。黄吉甫备急仙方。卫生易简方有官板。又刊于四川。刊于浙江。备急仙方。则刊于吴下。河南大参孙公伯大又以救急备急二方。
总名之曰备急。而刊于河南。此皆仁人之用心。无非欲广其传。使天下之人。转夭阏而为仁寿之归也。
〔熊氏(良佐)添加救急易方〕八卷 存杨一清序略曰。救急易方。集于吴人赵叔文。世之有力者。屡尝翻刻。其传亦广矣。镇江守博兴熊公良佐取而阅之曰。是能救人之急。而简易行者。然犹病其不备。悉合群书。而附益之。参以平日所闻见。厘为八卷。门分类集。视旧本不啻倍之。于是奇方奥诀。前人所经验者。收拾殆尽矣。既僦工锓梓。将属合郡之里正耆老。人给一册。以备旦夕不测之急。而其里邻族党之有急者。得博济焉。呜呼。兹非仁人之用心哉。
〔黄氏(吉甫)备急仙方〕未见〔许氏(敬)经验〕三卷 未见嘉兴府志曰。许敬。字孟寅。世为感化乡人。祖文达。父景芳。皆以医呜。敬世其业。有声。宣德间院使蒋主善荐入内院。英宗患喉风。更数医弗效。敬进绛雪噙之。遂愈。上喜甚。赐以羊酒。拜太医院御医。赐敕奖谕。
年七十致仕。有经验三卷。藏于家。
〔蒋氏(达善)医镜〕三十卷 未见武进县志曰。蒋宗武祖达善。以医名吴越间。所着有医镜三十卷。
〔丁氏(毅)兰阁秘方〕未见江宁府志曰。丁毅。字德刚。江浦人。路逢殡者棺下流血。毅熟视之曰。此生人血也。止舁者欲启之。丧家不之信。毅随至墓所。强使启棺。乃孕妇也。诊之以针刺其胸。而产一儿。妇亦旋苏。盖儿手执母心。气闷身僵耳。针贯儿掌。儿惊痛开奉始娩。通邑称神。着有医方集宜。玉函集。兰阁秘方。人争传之。崇祀乡贤。
按医方集宜。玉函集。丁凤所着也。针下死胎。始自李洞玄治长孙皇后。后医家比比称之。(详见于先子医剩)府志所载。固不足信焉。
〔徐氏(彪)论咳嗽条〕二卷 未见按上见于献征录太医院判徐公墓志。
〔熊氏(宗立)山居便宜方〕国史经籍志十六卷 存〔备急海上方〕国史经籍志二卷 未见〔释氏(景隆)慈济方〕医藏目录四卷 未见〔慈惠方〕一卷 存自序曰。生生之道。源源无穷。顺其大化。疾自何来。微乖其理。疾乃潜生。乖之大者。其患亦大。医药申救。宁可忽乎。神农尝味。轩岐难问。异人迭出。以宏其教。业其教者。各有专门。非释子之事。然佛圣人之教法。以成道为本。利人为用。如法修行。释子事也。言利人者。有内外焉。内指明心。外施方便。内外虽殊。利人则一。若稽佛圣人旷劫济人之行。随机而应。初无定方。且言其舍身命救人之一端。亦非才智者所能计其万一。
况有万德万行乎。伏读六度等经。睹佛行。实痛感于衷。故于禅诵之暇。或遇利人之事。亦不忍弃之。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也。然亦不能大有为。但顺其可为之所宜耳。或闻湖海缁素言。及历试海上方。或医书遗失之方。
必录之。积以成帙。不为私淑。安可滞之于箧。不得利于人乎。故镂于板。名慈济方。临川冷斋先生序之。已传于世。厥后复有所闻。亦积成帙。凡得一善。必欲与人共之。禀性而然也。今亦锓梓。以广其传。或有一方二方。
可以对机取用。为亦一助而已矣。是书从慈心而作。因名慈惠云。正统十三年。龙集戊辰。春正月朔越十又三日。
中吴释空谷景隆序。
〔董氏(宿)试效神圣保命方〕十卷 存徐春甫曰。董宿。四明人。正统间为太医院使。深察药性。博究医书。治疗立方。辄有奇效。故辑奇效良方七十卷。今行于世。
〔奇效良方〕七十卷 未见〔方氏(贤)奇效良方〕明志六十九卷 存陈鉴序略曰。太医院使会稽董宿。尝集诸家之方。类为一帙。未及成书而逝。今院判吴兴方贤惜其采辑未备。
犹不能无择简去取之未安者。间与御医杨文翰。翻阅载籍。重加订正。凡方论之轻重失宜。先后不伦。烦而未及删。
要而未及采者。悉从校勘。与夫投门而经验者。悉从收入。条分缕析。精思博究。汇萃成编。为门六十有四。为卷六十有九。题曰奇效良方。爰锲诸梓。上以裨乙夜之览。下以广四方之传。其用心甚溥。其为力甚勤。亦可嘉也已。亦可尚也已。吾知是书一出。不惟有以巩亿万于皇国。抑且有以登群黎于寿城。岂曰小补之哉。于不可易言之中。而有至易者存。吾于是书有取焉。
〔邵氏(以正)秘传经验方〕医藏目录一卷 存明史方伎传曰。刘渊然徒。有邵以正者。云南人。早得法于渊然。渊然请老荐之。召为道录司左元义。正统中。迁左正一。领京师道教事。景泰时。赐号悟玄养家凝神冲默阐微振法通妙真人。英宗复辟。以正具疏辞。诏以左正一闲住。未几。真人张元吉荐其戒行。诏复真人。仍掌道教。天顺六年八月卒。
〔丘氏(浚)群书抄方〕国史经籍志一卷 未见钱谦益曰。丘浚。字仲深。琼山人。少孤。七八岁能诗。敏捷惊人。景泰五年进士。改庶吉士。历官掌詹尚书。弘治四年。年七十余。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八年卒于官。赠太傅。谥文庄。
〔何氏(孟春)续群书抄方〕国史经籍志一卷 未见自序曰。春于群书中所得之方。钞而传之。以续琼山丘先生之所钞者也。蜀唐慎微考诸方书。及经史子传。
佛道藏书。药方医论。而附于本草之末。为类证。摭拾多矣。琼山所钞。则慎微前之所遗。而后来人事之既验者。
春之续钞。
又琼山所遗。后人欲志慎微之为。其不有取于斯乎。琼山钞方自序。感暇日记避难。止小儿哭法。而成其帙。春于续钞。盖亦有焉。今岁两淮三吴浙东西民饥。道 相藉。陶学士大道丸(可以御阻饥)方可施也。往岁江西湖南民苦疫甚。苏学士圣散子。可以收效。而人弗知也。春兹实致思焉。又其附书四方。事颇涉异。然冥应灵契。
气通理感。殆有未可诬者。览者定不迂之。若类证后名家诸方。则医学多所刊行。专门有成书在。春何与哉。弘治甲子岁十月二日。燕泉居士。(余冬序录)
钱谦益曰。何孟春。字子元。郴州人。弘治癸丑进士。长沙异其才。拟入史馆。以父忧罢。授兵部职方主事。
历郎。出补河南参政。入为太仆卿。以佥都御史。巡抚云南。召为吏部右侍郎。世庙即位。诏议尊亲礼。大臣相继去位。子元率部院台谏力争。泣谏于左顺门。上疏。上抚谕再四。跪泣不起。左迁南京工部右侍郎。无何。尽斥诸沸议者。削籍。锢不复用。屏居着述。有余冬叙录行世。穆庙初。追赠礼部尚书。赐谥文简。
〔李氏(汤卿)心印绀珠经)医藏目录二卷 存朱 序略曰。予家祖儒医。乃东平青字王太医口传心授之徒也。有李君汤卿者。同其时焉。盖刘守真先生金朝人也。初传得刘君荣甫。再传得刘君吉甫。三传得阳坡潘君。东平王公。实吉甫之门人也。子父既袭祖术。又受业于李君汤卿之门。而得传心之书九篇。其论本诸天地之造化。其法源乎运气之阴阳。推之可以应万病之□。□□可以为寸心之诀。 幼而学儒。长而学□。□之未明。由儒而后始明。术之未精。由儒而后始□。道之未明。
由儒而后始行。因披玩是书力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顿知法无定体。应变而施。药不执方。合宜而用。蕴诸中。形诸外。虽未能如响之应声。鼓之应桴。万举万全。百发百中。亦尝活人于枕席之上多矣。予恐其服膺久而忘也。辄自暇日。录之于书。以俟知者。故曰。父母有疾病卧于床。委之庸医。比之不慈不孝。事亲者。不可以不知医。先觉之言。岂欺我哉。
四库全书提要曰。心印绀珠经二卷。明李汤卿撰。汤卿不知何许人。是书为嘉靖丁未嘉兴府知府赵瀛所校刊。
上卷。曰原道统。曰推运气。曰明形气。曰评脉法。下卷。曰察病机。曰理伤寒。曰演治法。曰辨药性。曰十八剂。融会诸家之说。议论颇为纯正。惟以十八剂为主。而欲以轻清暑火解甘淡缓寒调夺湿补平荣涩和温数字该之。
未免失之拘泥。
〔李氏(荥)二难宝鉴〕未见谢毓秀曰。樵阳子李君岚溪荥者。余家之外祖也。深明乎医理。活人以万计。尝述绀珠经一书,又自着二难宝鉴一编。(回生达宝序)
〔唐氏(椿)原病集〕医藏目录四卷(五世孙时升。六世孙敏学等序。作六卷。)存自引略曰。我始祖永卿教授。自宋元以来。世居邑治西南之齐礼坊下。悉以学术精明。重于当时。迄今八世无替者。何也。博济为心。而不以利易操也。汝等当体此。兢兢无怠。庶不负祖宗遗德。且医学之家。书帙浩瀚。
辞理深奥。吾恐尔辈受业。不能遍知大理。故搜集各家精要。质以父祖垂训。间附己意。斟酌病源。编类成帙。
名曰原病集。分为四类。取四德为目。盖元者。始也。大也。以类医道源流切要之理。亨者。通也。利者。宜也。以类据证拟病钤治之法。贞者。正而固也。以类应病之方。此所谓得其大通。
而利于正之意也。以类分门。以门钤法。以方钤方。方亦分列汤散饮丸丹膏杂法等七类。类各自始至终。次第编钤。授尔程序。便尔检阅。且如一病有兼几证。一方通治几疾。千变万化。岂能尽合于方法耶。要在临机应变。
随时取中。庶不有愧于斯道矣。丹溪朱先生有云。有论无方。无以模仿。有方无论。无以识证。诚斯言也。尔于初学之时。先读儒书。方将脉经本草素问难经伤寒等书。循序相参熟读。兼之考究兹集。知阴阳逆顺。气运变化。
脏腑标本。脉候虚实。方看古人用药方法。务须潜心灯案。勤于记诵。研精覃思。造其微妙。则洞然可晓。了无凝滞于胸次。一朝临证诊候。原病施治。不啻良将之决胜耳。何易易哉。又当持心忠浓。爱物恕己。则无得罪于前人。况亦不失为良医也。此书之集。予固知不能尽善。而于尔辈之习学。则亦不无万一之助也。前更能穷究圣贤全书。就其学识高明者。而求正焉。是亦予之所望云。时大明成化岁在甲午。上元吉旦。恕斋书示诸子。
嘉定县志曰。唐椿。字尚龄。参考诸家方论。至老不倦。起卧饮食。未尝去书。所着原病集。论七情六淫之伤。饥饱劳逸之过。为钤法钤方。医之指要。无所不具。今方术家多宗之。
〔楼氏(英)医学纲目〕明志四十卷 存自序曰。医之为道。其道博。其义深。其书浩瀚。其要不过阴阳五行而已。盖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其禀于人身者。阴阳之气。以为血气表里上下之体。五行之气。以为五脏六腑之质。由是人身具足。而有生焉。然阴阳错综。五行迭运。不能无浓薄多少之殊。故禀阴阳五行之气。浓者血气脏腑壮而无病。薄者血气脏腑怯而有病。阳多者火多。性急而形瘦。阴多者湿多。性缓而形肥。阳少者。气虚表虚上虚。而易于外感。阴少者。血虚里虚下虚。而易于内伤。况乎人以易感易伤之躯。徇情纵欲。不适寒温,由是正损而邪客。阴阳脏腑。愈虚愈实。或寒或热。
而百病出焉。故诊病者。必先分别血气表里上下脏腑之分野。以知受病之所在。次察所病虚实寒热之邪以治之。
务在阴阳不偏倾。脏腑不胜负。补泻随宜。适其病所。使之痊安而已。然其道。自轩岐而下。仲景详外感于表里阴阳。丹溪独内伤于血气虚实。东垣扶护中气。河间推陈致新。钱氏分明五脏。戴人熟施三法。凡历代方书甚众。
皆各有所长耳。故后世用历代之方治病。或效或不效者。由病名同。治法异。或中其长。或不中其长故也。姑举一病言之。设恶热病。热病之名同也。其治之之异。四君。治血实之热也。四物。治血虚之热也。白虎。治气质之热也。补中。治气虚之热也。麻黄。治表热也。承气。治里热也。四逆。治假热也。柴胡。治真热也。泻青。
导赤。泻白。滋肾。泻黄。治五脏热而各异也。各能洞烛脉证。而中其肯綮则皆效。其或实用虚法。虚用实法。
表用里法。里用表法。真用假法。假用真法。则死生反掌之间。尚何责其效乎。有不悟是理。泛用古今之方。妄试疑似之病。每致夭横者。不少矣。若是者。虚窃济生之名。实所以害人之生。乱医之生。孔子以乡愿乱德。为德之贼。斯则医之贼也。暗损阴骘。神明不佑。可不谨哉。英爰自髻年。潜心斯道。上自内经。下至历代。圣贤书传。及诸家名方。昼读夜思。废食忘寝者。三十余载。始悟千变万化之病态。皆不出乎阴阳五行。盖血气也。表里也。上下也。虚实也。寒热也。皆一阴阳也。五脏也。六腑也。十二经也。五运六气也。皆一五行也。鳞集于鱼。辐辏于毂。医之能事毕矣。是不揣芜陋。掇拾经传方书。一以阴阳脏腑。分病析法。而类聚之。分病为门。门各定阴阳脏腑之部。于其卷首也。大纲着矣。析法为标,标各撮阴阳脏腑之要于其条上。而众目彰矣。病有同其门者。立枝门以附之。法有同其标者。立细标以次之。凡经有衍文错简脱简者。一以理考而释正之。传失经旨。众论矛盾者。各以经推而辨明之。庶几诸家之同异得失。得以曲畅旁通。精粗相因。
巨细毕举。同病异法。如指诸掌。名之曰。医学纲目。藏之巾笥。以便考求。使夫临病之际。自然法度有归。不致误投汤剂。而害生乱医。获罪神明者矣。虽于轩岐心法之妙。不敢同年而语。然亦天地生物之心一助云耳。萧山仙居岩楼英全善撰。
绍兴府志曰。楼英。萧山人。字全善。精于医。居元度岩。有仙岩文集二卷。又着气运类注四卷。医学纲目四十卷。
〔卢氏(志)增定医学纲目〕未见按上见于古今医统。
〔吕氏(尚清)经验良方〕一卷 存自序略曰。予虽不精于医。窃慕宣公之义。每于读书之暇。检阅孙允贤李东垣杨宣魏君用诸公秘术之书。有益于人身者。以类编集。名曰经验良方。
〔黄氏(济之)本草权度〕医藏目录三卷 存徐春甫曰。黄孝子名济。字世仁。余姚人。景泰以孝行闻。业医术。尽其妙。诏旌其门。
按谢丕有黄孝子传。王守仁有终慕记。并附于是书卷末。孝子。盖成化中人也。徐氏。曰景泰中。以孝行闻。
失考。
〔黄氏(武)医学钢目〕未见按上见于山阴县志。
卷五十六
方论(三十四)
〔程氏(介)松崖医径〕四卷 未见徐春甫曰。程介。新安槐塘人。号松崖。登成化甲辰科。李 榜进士。为人恺悌。性好医方。心存仁济。所着有松崖医径四卷。
〔程氏(应旄)医径句测〕二卷 存自序曰。松崖医径。分有上下卷。余所梓者。特其上卷内所载之脉图。与图内之方。非医径全书也。梓成。
客有阅而嘲焉者。谓世有异人。必有异书。以松崖先生之天材间出。向导博奥之学。尊推于诸先达者。间不容口。
相传其生平着述。满家满车。一切琅签秘笈。悉于易箦时。假祝融力。载归白玉楼。则此之医径一帙。固先生之吉光片羽也。当年胡不神奇其书。得与若之神经遁甲等。乃以径之一字名编。先生其犹有蓬之心也夫。余无以譬之。今岁春王正月。雨邸多暇。得以翻及仲景之伤寒论。间取先生之脉图。而覆检之。乃知先生之取径。殆与仲景同一轮蹄也。仲景论伤寒。首以脉法。先生前其脉图以之。仲景论伤寒。暑以六经。先生分发六部以之。仲景论伤寒。曰阴阳表里腑脏。先生区脉以浮沉虚实冷热以之。仲景论伤寒。先脉后证。各有主方。方虽一成。而有互用。先生各具其证与处方于每图之下。方亦一成。而有互用以之。余因以读仲景书法。读先生书。吟哦索味之下。遂得句先生之图于径之中。并得测先生之图于径之外。部于上者心与肺。中有径焉。测之而得夫营卫之布宣。津液之输沛也。部于中者肝与脾。中有径焉。测之而得夫枢机之旋转。鼎鼎之蒸腾也。部于下者两肾。中有径焉。测之而得夫龙鳌之动静。水火之抱离也。至于径分左右。测之而知阴阳之道路。不得反迁。
径列崇卑。测之而知山泽之降升。要须互换。他如五脏六腑。四体百骸。有溪有谷。有原有街。其问经隧井然。
步里秩然。莫非怪也。则何莫可测之。而得其交会。得其阻输。盖人身一天地也。四海九州具焉。舆图载彼脏腑。
三指是我路程。人无路程。几何不南辕而北其辙。梯山而航及海。以此测先生之医径。固先生医学中一帙。四海九州地母经也。岂惟医事。以此测先生之生平。凡向导博奥之学。现诸琅签秘笈者。何莫由斯径也。医其可以不径哉。不径则沧海能不迩而涉。泰山可不卑而登。吾意其人遇渊必跃。陨在是矣。否则得墙而面。无或撞乎。径之为言。路也。浮沉迟数。虚实冷热之间。若大路然。医而陨与撞。宁致有此。况今宗风大盛。谁不帝畿京观其人者。即使町畦之子。朔南未辨。亦复此据一丘。彼拥一壑。凡山径之蹊间。蒙茸荆棘处。无不设有一座。终南在其跬趾下者。若与先生斗捷。恐径反在彼。而不在此。则岂特先生之径。其犹有蓬之心。而余之为此测。其犹有蠡之心也夫。是又不能为先生解嘲于万一也。岁康熙九年庚戌正月灯节后三日。新安草墅程应旄郊倩甫识。
〔郁氏(震)医书纂要集〕未见徐春甫曰。郁震。字鼎文。苏州常熟人。累世业医。至震尤读书尚气节。初以明医征至京。复以才武。从偏师经略西域诸国者三。以功赐三品服。世授苏州府医学正科。着医书纂要集等。
〔周氏(溥)方法考源〕未见〔用药歌括〕未见按上见于河南通志。
〔郑氏(镒)云峤医说〕国史经籍志十卷 未见祥符县志曰。郑镒。字尚宜。业医。疗病多神异。问奇探秘。年逾七十。着述不辍。有续医说。杏花春晓堂方。方法考诸书。行于世。
〔杏花春晓堂方〕未见〔方法考〕未见〔医书百朋〕未见按上见于开封府志。志作郑谊。似误。
〔费氏(杰)名医抄〕未见山阴县志曰。费杰。字世彦。曾大父子明为元世医宗。杰故以医承其家。性古悫敦笃。邑人患剧疾,虽百里外。必迎候。杰至杀一二剂辄效。尝设药饵。以周邑之HT 独。葬疏远无归者数十人。嫁外姓之孤者五人。郡守戴HT尤重其雅谊。加宾礼焉。所着有畏斋诗稿。名医抄。经验良方。为世所宗。
〔经验良方〕未见〔徐氏(沛)医学决疑〕未见松江府志曰。徐沛。字泽卿。少从周莱峰游。以文章行谊相切 。读书博涉。尤精内经。用以诊疾辄起。所着有方壶山人稿。及医学决疑。
〔刘氏(伦)济世内科经验全方〕三卷 存〔高氏(昶)钤法书〕一卷 未见青州府志曰。高昶。益都金岭镇人。性醇浓正直。以济利存心。弘治间。传异人医术。直抵精明。诊视察故。
辨证出奇。天下让能。群医莫及。时号为卢扁。尤专伤寒钤法。定脉不差时刻。所全活者不可胜计。抱疾求疗者。
踵门无虚日。尤注念贫困家。务与善药。未尝有责报心。行年七十余卒。逮属纩。问药者犹在门也。所着有钤法书一卷。
〔周氏(文采)医方选要〕十卷 存兴献王序曰。周官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曰王之食饮。曰万民之疾。曰 疡者皆有医。先生懋先人之德。又济之以生生之具。故人弥厥性。罔有阏札者。岂非顺化之治哉。迨我祖宗。治政师古。设有内外医药院局若干所。为虑已深。为具已悉。为天下赖已广。即周官之良法美意。亦不能过是。但名医多萃于都邑。
而穷檐 屋。疾病者何限。惠政先于所近。而遐陬僻壤。率多庸医。如是而求仁泽之无渗漏。其可得哉。然欲俾医道之无间。而仁泽之旁洽。非假医方以博视之。不可也。吾受封以来。修齐之暇。每令良医周文采等。于诸方书中。精选其方之简明切要。而有征功者以进。吾躬为较阅。得十卷。裒成一帙。名之曰医方选要。以与天下疾病之人共之。苟遍得是书所选简要之方。以攻所疾。则垂毙之命。庶乎可生。而为太平考终之人矣。虽然。人所自致之病。是方或可治之。若其病于冻馁。病于徭役。病于宪纲。病于征输。病于锋镝之患。而不能起者。则惟好生之圣天子。若赞化之贤宰执。能相与消息调停。以通其关节脉络。而生之全之。安之养之。俾少可壮壮可老。
少壮可终。事其老。而咸跻于寿域焉。顾敢谓是方之能尔哉。国语曰。上医医国。其次医人。盖此之谓欤。因序而书之篇端。时弘治乙卯冬十一月望。大明兴王书于中正斋。
自序略曰。弘治乙卯秋七月既望。敬蒙王殿下令旨。命巨文采集录医方。臣悚愧之余。遂稽颡再拜而叹曰。
仁矣哉。我王之用心也。盖仁之蕴于中者。深浓而莫测。故其发于外者。充大而难御。惟殿下天衷纯粹。纤欲不留。仁之蕴于中者。而其深浓可知。以故发而为孝敬。为友爱。为恩礼。以慈祥。以抚众。其仁之发于外者。亦可谓充且大矣。而睿意尤以为人之有身。不能无疾。攻疾之要。非药石不可。然药石之当否。又系乎医方之良不良耳。于是不以臣为愚陋。乃命集录古今良方。欲嘉惠遐迩。其仁之充大。又可以胜言哉。臣幼承家学。服膺有年。第以质性愚劣。虽苦心极力。未能得其要领。今只承睿命。遂忘其鄙陋。勉强择出平日所闻所见。及常用有验之方。去其繁而就其简。分门别类。凡十卷。名之曰医方选要。庸成编帙。敬陈睿览。然但愧其择之未当。无以上副殿下寿众之仁心也。他日赐及远近。使人因是疾用是方。而傥获功效之一二。是岂臣之能所致哉。实惟殿下之仁。有以及之也。仁之泽愈流而愈长。天之庆益臻而益炽。胤柞绵远。与国咸休。盖将并天地之悠久矣。臣草茅贱质。临书不胜惶惧之至。谨拜手稽首上言。弘治八年冬十月吉旦。良医副臣周文采再拜谨书。
徐春甫曰。周文采。兴府良医。得内经之要旨。该究诸氏方书。治疗尽效。睿宗献皇帝命选经效奇方。编次成书。共损民瘼。世宗继念生民疾苦。复梓颁行天下。名医方选要。
四库全书提要曰。医方选要十卷。周文采编。李时珍本草纲目引。作周良采。字之讹也。其里贯未详是书乃其为蜀献王椿侍医时。承献王之命所作。则洪武中人也。每门皆钞录古方。而各冠以论。嘉靖二十三年。通政使顾可学奏进。诏礼部重录付梓。仍行两京各省翻刻。前有献王序。及文采自序。并载礼部尚书费采题覆疏二篇。
盖亦翻刻本也。
按是书。弘治八年宪宗第四子兴献王 杭命良医周文采而所编也。献王及文采序。详记其年月。提要曰。洪武中蜀献王椿所命。其失检之甚。何至于此。
〔应氏( )删补医方选要〕十卷 存〔王氏(鏊)本草单方〕明志八卷 存自序曰。予读大观本草。见汉晋以来。神医名方。往往具在。间取试之。应手而验。乃知药忌群队。信单方之为神也。而世不及见。穷乡下邑。独以海上方为良。不知古方固犹在乎。而散见杂出。仓卒之际。未见检寻。
予在翰林日多暇。手自抄录为一编。对病检方。较若画一。不敢自秘。因梓刻以传。于乎。群队之患。非独医药也。用人用兵。盖莫不然。有能得是方而治之。其可少瘳已乎。弘治丙辰。翰林院侍读学士兼左春坊左谕德王鏊序。
又曰。始余捃摭诸方。未克汇粹。吾弟秉之益加搜讨。许忠甫又细校之。始有端绪。又以近世名医。如东垣丹溪之论。冠诸篇首。庶览者晓知病因。随病用药。命延哲刻而传之。
钱谦益曰。王少传鏊字济之。吴县人。成化十一年进士及第。自编修。历官吏部右侍郎。正德元年。入内阁。
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加少传。改武英。四年致仕。嘉靖初。遣行人存问。将召用而卒。谥文恪。
〔方氏(如川)重证本草单方〕六卷 存自序曰。古称神农尝味。得药三百六十五种。分上中下三品。养性养命攻病。各从其类。世渐增多。着见本经。兹不具论。如华元化以萍齑吐蛇。盛怒愈疾。乃品外单行。庸非长桑公乘秘禁者耶。唐代犹尚目为天宝单方。
概宋纂修本经。 栝百氏。可谓该备。金元诸家,背经撰论。创汤液本草。遂与微言脱异。禁方迥别矣。农皇道。至是中辍。吁。此医药之大变也。故外经亡于汉。而望色闻疹之法替。佗书焚于魏。而抽割湔洗之技衰。本草背于胡。而处方和济之道隐。谬戾相仍。踵罗夭枉。作俑流毒者。固农皇之罪人。盖日中则昃。不私于人者。
使之然也。明兴扫清寰宇。气运聿回。方今海内元老,频 上寿。恩询非一。昭于国典。宁令大和元气。有拥阏不流。于是焦太史荐出禁方。佐梦圃郑先生济穷乡下邑之无从就疗者。板行。意且未惬。欲辑本草单方。广设津梁。属余偕郑克明氏校阅。求与古合。若从旧刻及续编,其诸病候。弁以金元时语。譬之太玄系易繇辞。其不可也必矣。昔人欲刊正周易。及诸药方。先诣祖讷共论。祖云。辨释经典。纵有异同。不足以伤风教。至于汤药。
小之不达。便致寿夭所由。后人受弊不少。何敢轻以裁断。余鉴此言。特搜古论。易去方药。悉遵本经。庶几圣哲灵踪。循辙可讯。其诸异宜。条载凡例云。新都后学方如川撰。
郑泽序曰。自高氏之脉诀行。而王叔和之脉经不讲。识者谓乱人脉者诀也。夫周身经络。合周天缠度。天行万古无舛。则人精息息相通。以手拊手者。尚曰或乱之也。而况金石草木,飞潜蠕动。五方之风土。既三品之贵贱复殊。案而考焉。仅一本草。犹将弁髦弃之。则源之不穷。流于何有。夫本草者。大神圣垂世之经。诸贤哲冀圣之业。且然也。
又安望所载之单方。人竞读哉。吾里方君士弱以儒贯医。博综之余。穷心本草。举震泽单方旧本。敷理阐精。刊讹正绪。而着就一编。为若干卷。余得手读之。较余曩者所集经验方。庖脔迥别矣,因为士弱斯编也。天生地养。
成性不变。经之谓也,圣作明述。执理不易。方之谓也。是有体之学也,体既备矣。用斯赅矣。藉令察病者影响。
按方者仿佛。下圭投剂。和害参半。则此方不几穷乎。顾非穷于方。穷于用耳。余顾用是者。宁以方合病。毋以病合方。蓝中出青。习门□功,是又为有用之学,士弱以为何如。士弱曰。善。请梓行之。俾同志知所用焉。则且与脉经相表里矣。万历庚戌端阳日。墨宝斋居士郑泽题。
〔王氏(纶)明医杂着〕一卷 存自序曰。予修本草集要。既板行矣,或问于予曰。子之本草。人皆爱之。然尚复有他书可行者乎。予答之曰。
有而未成也。予尝欲着随证治例。使穷乡下邑。无名医者。可按方治病。闭户一月。纂成五篇。后觉渐难下手而止。又见诸发热证多端。而世医混治误人。遂欲分别诸证。萃为一书。尝着论一篇。以见大意。又尝欲续丹溪语录余论等书。着得医论二十条。及补阴枳术等丸方论。皆未及成书。今方奔走仕途。何暇及焉。俟他日退休林下。
庶可续成诸书。以行世也。因出示之。或者曰。此虽未成书。然皆切要之论。人所急欲用者。吾闻仁者急于救人。
若早得一条一论,以开迷误。济困苦。以甚美矣。何况连篇累牍有如此。而不早出示人。乃曰。必俟他日成书焉。
无乃珍秘吝惜。恐非仁人之用心耶。予笑曰。岂有是哉。子乃以是责我。请遂出之。遂名曰明医杂着。锓梓以传。尚俟他日续成全书。以毕予志。
弘治十五年。岁次壬戌。夏五月既望。赐进士出身亚中大夫广东布政司左参政慈溪王纶汝言书。
刘桂曰。凡人血病则当用血病。若气虚血弱。又当从血虚。以人参补之。阳旺则能生阴血也。东垣曰。血脱益气。古圣人之良法,补胃气以助生发之气。故曰。阳生阴长。用诸甘剂。为之先务。举世皆以为补气。殊不知甘能生血。此阳生阴长之理也。故先理胃气。人之身内。以谷气为实。近时医者,多执王汝言明医杂着云。阴虚误服甘温之剂。则病日增。服之过多则死。由是一切脾胃饮食劳倦之证。认为阴虚。惟用四物汤。加苦寒之药。
吾恐地黄当归,多能恋膈。反伤胃气。所谓精气血气。何由而生。血未见生。而谷气先有所损矣。昔一士人。形肥而色白。因见明医杂着所载补阴丸。服之数年。形瘦短气。蜀医韩天爵用辛热剂。决去其滞余。而燥其重阴。
和平无恙。此则未达方书。而轻卒自误。可不戒哉。
〔薛氏(己)明医杂着注〕六卷 存〔王氏(纶)医论问答〕一卷 存〔沈氏(时誉)医衡〕未见苏州府志曰。沈时誉字时正。华亭人。工医。徙吴居桃花坞唐寅别业。切脉若神。投剂辄起。晚年筑室山中。
着医衡。病议。治验诸书。
〔病议〕未见〔治验〕未见〔亡名氏保生余录〕无卷数 存按是书。分大人科。眼科。口齿咽喉科。外科。妇人科。小方脉科六门。不析卷数。嘉靖甲申南汀赖恩序。
称古有保生余录一部。鄞乡致张君廷韶。先君子介庵先生居齐东时。刻梓印行。以惠人人云。则当时既不详成于谁手。
〔传氏(滋)医学集成〕明志十二卷 存徐春甫曰。传滋。字时泽。号HT 川。浙之义乌人。敏颖博学。下问谦恭。医术甚精。且不自足。活人不伐。
着医学集成。
〔医学权舆〕四卷 存按胡文焕百家名书所刻。书仅一卷。不着撰人名氏。盖系所节钞。
〔饶氏(鹏)节略医林正宗〕八卷 存黄 序略曰。临川饶东溪叟之医之学。得其源委。已人危矣。如手发蒙。余偶入广。经长乐。徂暑。用其药果验。间适递药者爽实。余且待持。时天气斗热。东溪不旋踵而至。曰。药服乎。从者讹。其慎重如此。是能知所敬矣。一日乘余情暇。袖其平日手纂仲景东垣等四子医要一集。请曰。吾每奏效于贵游家。有此愿畀一言。以弁其端。东溪江右人也。久游广海。天隆其寿。游久则阅历熟。寿隆则智能精。手纂四子之要。可谓得医学之的者矣。东溪执昔者之敬而不衰。斯可将四子而肩淮阴矣。于乎。主敬一说。所关最大。岂特止于医哉。功用宏博。
实吾儒之家法也。医于儒有近。可与言。故言之。叟名鹏。字九万。以医功冠带于正德壬申之祀。东溪其别号云。
〔虞氏(抟)医学正传〕明志八卷 存自序曰。夫医之为道。民命死生所系。其责不为不重。
藉或不经儒术。业擅偏门。懵然不知正道。不反几于操刃以杀人乎。粤自神农尝百药制本草。轩岐着素问。越人作难经。皆所以发明天地人身阴阳五行之理。卓为万世医家祖。不可尚已。厥后名医代作。蹑圣门而探玄微者。
未易悉举。又若汉张仲景。唐孙思邈。金刘守真张子和李东垣辈。诸贤继作。皆有着述。而神巧之运用。有非常人所可及也。而其所以辨内外。异攻补。而互相发明者。一皆祖述素难。而引伸触类之耳。其授受相承。悉自正学中来也。吾邑丹溪朱彦修先生初游许文懿公之门。得考亭之余绪。爰自母病。刻志于医。求师于武林罗太无。
而得刘张李三家之秘。故其学有源委。术造精微。所着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旁皆所以折衷前哲。尤足以救偏门之毙。伟然百世之宗师也。东阳卢和氏类集丹溪之书为纂要。俾医者出入卷舒之便。其用心亦勤矣。愚以观之。
尤未足以尽丹溪之余绪。然丹溪之书。不过发前人所未发。补前人所未备耳。若不参以诸贤所着。而互合为一。
岂医道之大成哉。愚承祖父之学。私淑丹溪之遗风。其于素难。靡不苦志钻研。然义理玄微。若坐丰 。迨阅历四纪。于兹始知蹊径。今年七旬有八矣。桑榆景迫。精力日衰。每憾世医多蹈偏门。而民命之夭于医者不少矣。
是以不揣荒拙。锐意编集。以成全书。一皆根据乎素难。从横乎诸说。旁通己意而不凿。以孟浪之空言。总不离乎正学范围之中。非敢自以为是。而附会以误人也。目之曰医学正传。将使后学知所适从。而不蹈偏门以杀人。
盖亦端本澄源之意耳。高明之士。幸毋诮焉。时正德乙亥正月之望。花溪恒德老人虞抟序。
徐春甫曰。虞抟字天民。号恒德老人。浙之义乌人。世业医。抟幼颖悟。承家传之学。深究素问。治效益高。晚年八旬。有医学正传行世。
四库全书提要曰。医学正传八卷。明虞抟撰。抟字天民。自号花溪恒德老人。义乌人。是书成于正德乙亥。
其学以朱震亨为宗。而参以张机孙思邈李杲诸家之说。各选其方之精粹者。次于丹溪要语之后。复为或问五十条。
以申明之。
〔方脉发蒙〕明志六卷 未见〔苍生司命〕八卷 存〔周氏(宏)卫生集〕医藏目录四卷 未见四库全书提要曰。卫生集四卷。明周宏集。宏始末未详。前有正德庚辰宏自序。复系以五言律诗一章。词颇近俚。其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湿热法河间。杂病法丹溪。尚属持平之论。然亦大略如是。未可执为定法也。
〔沈氏(绶)山林相业〕十卷 未见〔黄氏(五辰)医家正旨〕六卷 未见按上见于江阴县志。
〔医经正宗〕八卷 存〔朱氏 治病要语〕十二卷 未见曹于汴序曰。余曩阅缝藩东壁公所自撰墓志铭。服其达于生死。赋小诗赞之。此观辛复元氏所为公传。更悉诸懿行。复元向余言。公晚年孳孳于学。公之孙诚一奉公命。从辛子游。能忘其贵。而笃于道。一气钟耶。庭训耶。俱可窥矣。诚一手公所着治病要语示余。以仁义礼智信五字为基。胪列十要。而参以素问本草。及诸家方诀。
为卷十二。盖寿天下之书也。诚一曰。吾祖初着此书。计卷四十。继减为二十。又继减为十二。此亦先世所称日减而近于放下之指矣。
世人能捐技俩埒此者亦鲜。即此是学。即此是道。宜其达于生达。况以下区区世味。乌能动乎。吁嗟。 公者。
且从生死以下忽动。(仰节堂集○下有阙)
卷五十七
方论(三十五)
〔世宗易简方〕明史一卷 未见〔韩氏( )医通〕医藏目录二卷 存自序曰。医通草成。几欲焚去。今年家兄命谓。先君序集有效方。手泽岂容弗传。乃补茸分九章。凡九十五则。厘为上下二卷。读且数过。心动颜汗。向兄不能语者久之。而必语曰。人有定寿。医善折之。圣智不能加多也。病者气机。医每失之。造化不容以无凿也。兄谓弟诚能医乎哉。夫孔门学农圃者小之。而老氏忘言罔象。又奚医之为也。是编上彻下语而已尔。嘉靖改元壬午六月朔。飞霞子韩 悉天爵自序。
李梃曰。韩 号飞霞道人。国朝蜀之泸州人。本将家子。弘治成化时。少为诸生。因不第褫缝掖。往娥眉诸山访医。升庵杨太史称之曰。真隐世传道也。医通二卷,特其土苴云耳。(医学入门)
〔陈氏(谏)荩斋医要〕明志十五卷 存韩廉序略曰。陈氏故业医。在宋高宗时。以医获效。有宫扇之赐。后敝。易之以木。杭人以木扇陈呼之。荩斋名谏。字直之。盖世于医者也。医要之传。观者当自得之。
〔赵氏(继宗)儒医精要〕一卷 存自序曰。继宗因进士多病。访请名医。服药无效。自考历代方书。脉理药性。配合调治始痊。后任知县。及历升佥事等官。凡遇官僚军民人等有患诸证。俱继宗处方用药。并无失误。然于头班不妨。抚按等宦。有考莅政有为。
守己有玷者。有考持狷介之志。着通敏之才者。有考负英气落落而不羁。遇政事衮衮而有干者。有考有守有为。
吏民畏服者。有考赋性敏而有识。临事果而有为者。有考持身严谨。处事公勤者。有考狷介自持。公勤素着者。
有考处繁不乱。执政不挠者。勤奖五次。旌异一次。岂被无情怀私妄劾。又被欺公。隐蔽考语。归休林下。绝足迹于官府。肆心力于医书。所着有伤寒伤暑杂症痘疹。脉诀医法。活人□览。本草切要。与治疗过。大小男女内外诸方。二十余本。仰国恩之未报。生斯世之可羞。乃以一得之愚。窃比芹曝之献。尤恐浩繁。有渎圣览。略举诸证精要。共三十三篇。录为一帙。欲以保圣寿于无疆。竭涓埃于万一。具本封进。缙绅之在朝者。咸曰俱至理发前人之所未发。蒙圣旨书。送太医院礼部知道。咸恩自天。报德无地。及恐四方之有病者。去圣逾远。私智愈多。误人命脉。体皇上惠民好生之心。倩工刻梓。以广其传。如有病而得痊者。皆皇上之所赐也。继宗无与焉。
嘉靖七年戊子六月既望。赐进士广东佥事休致慈溪赵继宗序。
刘桂曰。夫人之一身。阴常不足。而阳常有余。故丹溪谆谆勉人。养于阴以配阳。实非欲补阴以胜阳也。余近见赵继宗儒医精要一书。驳丹溪专欲补阴以并阳。是谓逆阴阳之常经。决无补阴之理。二辩王叔和命门属火之误。三辩张仲景伤寒无汗吐下法,四辩张洁古无中暑中热之分。五辩中风无火气湿三者之论。六辩十二经之脉差谬。赵公偏执己见。妄立邪说以欺人。乖悖经旨。得罪于名教多矣。噫。仲景叔和。医之圣也。百世之师也。继宗何人。而敢轻议如此。多见其不知量也。(续医说)
〔盛氏(端明)程斋医抄〕一百四十卷 未见〔程斋医抄撮要〕医藏目录五卷 存自序曰。予纂医抄一百四十卷。首以内经素问脉经诸书为经。集历代名医所论著。分门为治法诸方。余三十年间。宦辙南北。所至携以自随。每遇有奇方秘法。辄编入于各门。第简秩繁多。不能抄写。偶乡友滕于安氏一见。喜而欲寿诸梓以传。亦患力有弗及。遣其子太学生克诚来请。欲予撮其要者录之。予于医书所自得者。皆非方法所传。欲撮其要尤难也。乃以近验者付之。亦曰撮要云者。因其请耳。非谓医抄中所集者。其要止此也。欲知医者。必得医抄全书而详习之。厥术始妙。此特其千百中之一二云耳。但穷乡僻壤中得此。亦可以疗疾也。滕氏刻书之功。岂可泯哉。故序之以贻得此书者。俾知所自云。时嘉靖癸巳夏四月朔。玉华山人盛端明书。
徐春甫曰。玉华子姓盛名端明。潮阳人。登弘治壬戌进士。性好医方。有求疗。不分贵贱。即与药。官至礼部尚书。有医抄百四十卷。并撮要等书。
〔王氏(世相)医开〕七卷 未见四库全书提要曰。医开七卷。明王世相撰。世相字季邻。号清溪。蒲州人。吕 之门人也。官延川县知县。
是书凡二十四类。首载或问数条。谓医学至丹溪而集大成。盖亦主滋阴降火之说者。
〔徐氏(子宇)致知枢要〕明志九卷 未见〔俞氏(弁)脉证方要〕医藏目录十二卷 未见〔何氏(瑭)医学管见〕一卷 存题词曰。余平日好养生之术。以医道切于养生。且可寓济物之仁也。故留意焉。沉潜日久。颇有所见。多前贤之未发。时或语人。契者甚少。盖以其素不留意。故骤语之而不入也。窃念余老矣。不忍使所见无传。终于无用。且恐或有差误。无以来贤者之教也。乃录出如上。医虽小道。而可以寄死生之命。士君子平居。略不留意。
一旦有疾。乃委死生于庸医之手。岂不误哉。力学应事之暇。时一留意。盖未必不贤于博弈也。嘉靖甲午夏四月望日。怀庆何瑭自叙。
徐春甫曰。何柏斋名瑭。学究天人。擢弘治康海榜进土。入翰林历升都御史。守身之洁。一介不取。蹈道之坚。终日不待。性天悃 。了无外慕。方书调摄。尤究心焉。盖以医道切于养生。且可寓济物之仁也。遂烛精微。
发前圣之未发。辟后学之晦盲。观其着伤寒三阳咳嗽相火等论可知矣。尝谓士君子平居。略不留意于医。一旦有疾。乃委死于庸医之手。岂不误哉。其集曰柏斋三书。
四库全书提要曰。医学管见一卷。明何瑭撰。瑭号柏斋。怀庆人。宏治壬戌进士。官至南京右副都御史。谥文定。事迹具明史儒林传。是书凡二十二篇。自记谓,因读素问及玉机微义二书而作,其说皆主于大补大攻。非中和之道。其第十九篇。论久病元气太虚。病气太盛。当以毒药攻之。尤不可训。其论金石药一条。则名言也。
〔叶氏(文龄)医学统旨〕医藏目录八卷 存题辞曰。医。仁术也。爱之道也。先王之教主于仁。而其爱溥也。是故察脉医之本也。视证医之则也。调药医之用也。立方医之信也。立方何以为信。曰。方有征则信。信则斯传。传则用斯行。行则则斯章。章则本斯立。则爱人之心无穷。庶几成仁术矣乎。文龄二十年来。盖尝用力于此。而求仁未能也。嗟夫。不精于艺。而但有爱心者。是谓徒善。能用其术。而不根于爱者。是谓无本。根于爱。
而无所传者。是犹无术。徒善不能行。无本不能立。无传不能广。予惧夫人之病夫仁也。是医学统旨之所以作也。
是书也。爰辑旧闻。参之新得,俾异同归一。繁简合中。同志者肯究心焉。则审脉察证。处方辨药。或不无少助。
文龄不佞。抑求正于仁人尔。嘉靖甲午长至日。武林石峰子识。
邬琏序略曰。叶氏故儒生。已去学轩岐家言。用荐入御药坊。事敬皇帝。再进禄秩。当国工称。盖非徒言之者。
仁和县志曰。叶文龄。字德征。幼业儒不遂。去学医。礼部屡试优等。例授冠带。供职于圣济殿。升太医院吏目。甲午召诊。保和有功。升御医。忽被宣召。御书忠爱额于堂。庚子再召升院判。后因母老乞终养。遂致仕。
所着有医学统旨。行于世。
〔汪氏(机)医学原理〕医藏目录十三卷 存自序曰。余幼习举子业。寄名邑庠。后弃儒业医。越二十年。得以医道鸣世。编订素问钞。本草会编。运气易览。外科理例。痘治理辨。针灸问答。推求师意。脉诀刊误。伤寒选录等书。幸诸从游者。协力锓梓。以广其传。每病前书文理涣漫。患吾子孙有志于是者。非二十年之功。弗能究竟其理。因而挫沮者有之。于是复作是书。
首以经络穴法列于前。继以六淫之邪。与夫气血之病。次以内伤诸证。妇人幼科终焉。凡十三卷。命曰医学原理。
其中所论病机药性。悉本内经本草。治方脉法。皆据名医格言。朝究暮绎。废寝忘飧。经历八春。而始克就。惟欲吾之后人。乐守是道。以承吾志。观病机即知病源之始终。阐脉法即知病证之生死。读方旨即知立方之主意。各条端绪。焕然于心。庶不负吾生平之所好也。果若吾言。则是集匪为虚文。可以事亲。可以养身。可以活人。其为利也实溥矣。又何羡于良金腴产之是遗。以损其志。而益其过耶。
〔石山医案〕医藏目录三卷 存程曾序略曰。吾郡祁之汪石山。儒医也。于素问则有补注。本草则有类钞。脉诊则有论著。运气则有提纲。
外科及针灸等书。则又俱有纂述。盖集古今诸名家之所长。而为一大成也乎。其从事于医。殆四十余载。凡病家之求治者。因脉制方。随投辄效。从游之士。得于目击者。即手录之。以为成法。其邑西石墅陈桷氏。实石山高弟。以其所录者。分为三卷。名曰石山医案。刻之梓以传。诣予终老楼属序之。夫病之见治于石山也。如饥者得食而充。渴者得饮而解。溺者得援之而登颠。危者得扶持之而安。盖医之王道也。使同生朱滑之时。其抱负设施。
与之同驱并驾。未可必其或后先也。后人视此。不亦犹法家之有断案也哉。引伸触类。延惠无穷。其为慈孝之助多矣。石山之传撰于镜山。其未及载者。赖此以传。岂非后人之幸欤。石山名机。字省之。石山其号也。
四库全书提要曰。石山医案三卷。明陈桷编。桷字惟宜。祁门人。学医于同邑汪机。因取机诸弟子所记机治疗效验。裒为一集。每卷之中。略分门类为次。自宋金以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行于南。河间原病式宣明论方行于北。局方多温燥之药。河间主泻火之说。其流弊亦适相等。元朱震亨始矫局方之偏。通河间之变。而补阴之说出焉。机所校推求师意一书。实由戴原礼以溯震亨。故其持论多主丹溪之法。然王氏明医杂着。株守丹溪。至于过用寒苦。机复为论以辨之。其文今附医案之末。则机亦因证处方。非拘泥一格者矣。其随试辄效。因有由也。旧有机门人陈钥所作病用参 论。又有机所作其父行状。及李汛所作机小传。今亦并录之。备参考焉。
〔医读〕七卷 存〔缪氏(坤)方脉统宗〕未见江阴县志曰。缪坤。字子浓。七世以医传。坤名更着。性行淳笃。自当脉辨方之外。端居读书。不交尘事。
嘉靖间。帅府檄至行间。疗疫全活甚多。荣以冠带。非其好也。着方脉统宗行世。乡饮十七次。寿九十。自为文志其墓。
〔高氏(士)志斋医论〕二卷 未见四库全书提要曰。志斋医论二卷。明高士撰。士字志斋。鄞县人。是书作于嘉靖中。上卷专论痘疹。下卷杂论阴阳六气血脉虚实。其说云。今之医者。多非丹溪。而偏门方书盛行。则亦以朱氏为宗者矣。
〔邹氏(福)经验良方〕明史十卷 未见闽书曰。邹福字鲁济。业医。善察脉。决人生死于数载前。遇奇症他医不能治者。福投数剂辄愈。尝手集经验良方十卷。
〔吕氏(夔)治法捷要〕未见按上见于江阴县志。
〔张氏(世华)医家名言〕未见宗臣太医院院判思惠张君墓志铭略曰。嘉靖二十九年八月十一日。封太医院院判思惠张公卒。按状。公讳世华。字君美。思惠其别号也。生而聪敏超特。自少锐志于儒。
涉猎经史。通其大义。既而怙恃早失。家道中衰。乃幡然曰。心存爱物。医儒一道也。复修世业。遂能尽卢扁之术。所试辄有奇效。名藉藉闻三吴。时负 及门。求疗者如市。正德间吴大疫。公移药囊于道衢。随请而应。全活数十人。吴有富室子。病痿三年。诸医束手不治。公曰。此病在疡也。急以五毒之剂攻之。即起矣。已而果然。
其人酬之百金。公笑而却之。吾何利哉。姑验所见耳。他如此类者。不可殚述。着医家名言若干卷。将传于世云。
(宗子相集)
〔陶氏(浩)药案〕未见徐春甫曰。陶浩。字巨源。太仓人。以儒攻医。数起奇证。有药案藏于家。
〔方氏(广)脉药证治〕未见〔汪氏(宦)医学质疑〕未见〔证治要略〕未见按上三书。见于古今医统。
〔吴氏( )扶寿精方〕医藏目录二卷 存按万历丁亥。王氏所刻书三卷。题曰续扶寿精方。卷首有养真篇。男女篇。饮食篇。事亲篇。四道。及汤膏粥酒等三十二首。其他诸方。与是书不有异者。
〔吴氏(球)诸证辨疑〕明志四卷 存〔活人心统〕四卷 存吴球曰。此书。集先贤之成语。论脏腑之盛衰。录古今经验之方。开后学正大之。路。皆宜直之言。非雕琢之说。同志者鉴之。
陈莘题茭山吴翁小像后曰。翁博学慕古。轻财重义。少尝游心经术。医业独得其精。乃修方脉主意。活人心统。食疗便民诸症辨疑等书。一十六卷。感钜卿慎斋胡公发明。云东龙公岱野张公。邑侯赤山郑公。校证绣梓。
得成全集。真医学之指南也。
〔方脉主意〕未见〔杨氏(起)经验奇效单方〕二卷 存〔孙氏(应奎)医家必用〕一卷 存徐春甫曰。孙东谷。名应奎。号东谷。洛阳人。登正德辛巳进士。好医方。以活人为心。有疾者不限高卑。
即与方药。官至户部尚书。着有医家大法。大旨。必用等书。若干卷。
〔医家必用类选〕四卷 存按先子曰。嘉靖辛丑春。东谷已着医家必用。后十二年。更分门类方。有所增添。名曰医家必用类选。其序则与原书同。故题曰复书。
〔俞氏(桥)医学大原〕未见海宁县志曰。俞桥少业儒。究心理学。兼精岐黄术。嘉靖中。以名医被征。累官太医院判。桥于方书无所不晰。更博询名家。得河间洁古东垣未刻诸稿。及古今秘方。斟酌损益之。以治病。无不奇验。居京师。耻事权贵。
而贫家延之。必尽心疗治。以故名愈藉藉。而医日窘。士大夫雅重之。着医学大原一书。搜辑枢素以下诸家。有关证脉者。次以赋括。令业医之士。诊脉制方。有所考证焉。
〔李氏(象)医略正误〕三卷 存聂璜跋曰。余内姻石泉医略正误就梓。方伯东谷叙弁其端。推衍引触。远大不泥。尽之矣。乃谬属诸叙末。余又何言哉。因次第其心学渊源。以备观览之目。石泉自少入郡胶。殚力学易。出入诸子史百家。坐是遘疾。奉厥甫东郊翁命就医。时东阳卢HT 庵以兹术鸣宁藩。礼致在馆。
一见石泉。奇其神异。遂倾心焉。未逾年疾瘳。尽得其肯綮妙辞归。HT 庵叹曰。吾业有传。吾可以休。竟请去。
得脱党祸。人咸喜HT 庵先几。石泉得师。自是本业优研。极素难诸书。有心得处笔之。见偏门病。病者失处笔之。
与己之应病。候寒暑。按经络。验处又笔之。参订指摘。诊脉之误。积撰成书。分条别方。题曰医略正误。识者宗之。每暇坐小楼。辄取古诗画玩。适兴到模仿挥洒。体格成家。题品景象。韵格高古。缙绅士谓其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得之如获拱璧。匪独医之可称。然其化于今。充选贡致用。东谷曰。子是之编可传。制序以赞其成刻。
予阅之叹曰。石泉是编。信诸父兄师友。信诸古。而无误于己者。不亦可信诸人。而无误天下者乎。视专门秘方者不侔。行将征诸内院使司局者。果能如东谷所谓。变而通之。毋忌与执。未必不为诸偏门断案也。
〔顾氏(儒)简明医要〕医藏目录五卷 存自序略曰。儒因先君多病。久病成医。得延寿考。乃示余曰。事亲者不可不知医。汝能攻之。非惟济世。亦可养生。古良医良相。并驰于穷达之间。苟有益于生民。则相业不见其多。而医道不见其少。汝姑勉之。余拜敬诺。即弃儒就医。师浙东之异人。访梁溪之高士。无惮昼夜。力学有年。凡遇病敷药。苦心力索。务求效验。果幸地方得以少济。而妻子亦借以温饱。由先君之遗教也。今老矣。有子别攻举业。悯后无传。且虑吾之子孙。后或疾痛。假手庸医。
无能治疗。欲存管见。自备检阅。又虑夫先贤立论著方之浩繁。搜索不便。故撰择已经效验。平常方药。手录成帙。分门论病。分病定方。一阅可得。其难制之方不录。怪异之药不取。岂不简且明哉。名曰简明医要。盖皆圣贤之遗旨。非敢隙光自耀。擅措一辞也。识者幸相与订正之。岁在乙巳仲夏录成。晋年七十有三。
江阴县志曰。顾儒。字成宪。少业儒。因侍父疾。久遂通医。投剂无不立效。病家尝梦其祖先。告以疾非顾翁弗疗。远近争延。贫者往往予之药。复佐之薪米。着简明医要五卷。年八十终。
〔简明医要补遗〕一卷 存〔郭氏(鉴)医方集略〕七卷 存跋曰。余暗于节宣。日抱宿 。往为刑吏。识狱江左。务殷损神。事竣返泗河之墟。病益棘。众委之不可起。
敕归德闵守材医视全活。迨今德之。北上犹羸瘠。不堪事事。遂引疾乞归。静藏自广。乃得锐情于医。逖搜古方。
模序协则。辨物分类。虽掇其要而未尽也。病小愈。铨补地曹。政暇延致名术。探索玄奥。时江左俞氏桥夏津王氏东阳维扬胡氏铎金华邵氏泰京师朱氏禄。皆工于方技。为众所重。因各出医案及秘方。相与参究品评。积岁成帙。复取旧集裒益之。名曰医方集略。乙巳居内忧。邑侯海州杨公阅而珍之。忻欲就梓。复锡诲言。以弁简端。
此其泽人利物。固仁者之用情也。噫。余寡昧。述群见以便自调。歇谓必传。而斟裁剂量。亦惟执方。而旧者有以变通之耳。若夫妙参两之用。顺性命之理。弛张损益。不泥轩岐。而超悟筌蹄。 俟医国宗工。嗣有以开我。
嘉靖乙巳孟夏望日。丹泉郭鉴书。
〔程氏(伊芳)释方〕医藏目录四卷 存自序曰。释方者何。释医方之名也。方何以释。曰。可以言传者。药之名也。可以意得者。方之义也。得名失义。不得而用矣。方之用也。妙名义而通之者也。弗通则泥。泥则偏。非唯病己。适以误人。是故方之释也。
不容已也。夫农经昭示。某法远垂。七方十剂之制。金匮千金之书。杂而引之。方亦众矣。博观遐览。岂难知哉。
然或作聪明以加减。矜智巧而改释。方与病违。名同意舛。作者之意。不亦邈乎。余少涉医流。略知大旨。深惧肄业之士。童而习之。莫得其肯綮也。乃取方训义。集药为歌。方名八百。歌称是焉。上稽圣经。下逮张李。旁证诸子。附以管窥。虽童稚之阶梯。亦先哲之明鉴也。若乃分部察候。辨声视色。审盈虚以制变。达消息而攻疗。
则心手之妙。固用意之自得。非传方之家。所得悉而泥之者矣。晋嘉靖丁未四月朔。新安岩镇月溪程伊芳识。
□序曰。余尝读本草。见古昔先民。但云某药主某病。某事有某功。或云。某药合某药。治某病为良。后人加之。以君臣佐使之别。制炼炮炙之宜。而方名之未立也。盖自穴俞针石之法罕传。而判肠割臆。刮骨续筋之法废矣。于是乃□汤液酒□丸粒而用之。若扁鹊之传所载。有所谓苦参汤半夏丸之类。而方已着矣。至汉张仲景一书。极为众方之祖。然其所云。桂枝汤。麻黄汤。芍药甘草汤。则直以药味名之。朴而不文。犹有上古□皇之遗意。其曰真武汤者。言北方之水也。而青龙白虎。其义皆然。标表既明。治法与在。固无事乎远求。而亦何事乎解释也。晋代以来。其术渐广。良医如张苗宫泰李子豫辈。以及张茂先皇甫士安葛稚川陶弘景诸名士。并研精斯术。未有所撰。惟范汪方百余卷。则其最多者也。世代日降。道术日非。其浅见薄闻者。深求隐晦。镑为巧似。以聋瞽人之耳目。而不自知。其卑伪可厌。外家诞可耻也。于是亦□□凿而人及有不能□者矣。每见世之医工。往往以相难。捕风捉影。如□□□□。良可嗤笑。新安程宗衡乃悉取诸方字为之解。集诸药品。而为之类。名义昭然。如指诸掌。使世之用药者。循名以究其义。因末以求其本。其于药术。定无所得益也哉。夫宗衡之为此释。深探力索。旁引曲证。可谓精确。然其本意。不□为初学发蒙。世人解惑耳。□于大道玄通。博物洽闻者。则固无持于是也。宗衡名伊芳。字宗衡。新安岩镇人。家世习医。而□惊□人能涉猎书史。通大义。初学举子业。少孤弗能就。乃□学医云。
〔彭氏(用光)体仁汇编〕医藏目录六卷 存傅凤翱序曰。古今医刻。无虑数百种。而脉诀则宗叔和氏。太素脉诀。鲜有刻者。则闽半洲蔡先生取庐陵彭用光所藏钞本。刻之岭表。序太素题。曰体仁何。盖仁春天地生物之心。医以生人为业。仁术也。太素医之推也。
曰汇编者何。先生又取用光所摘录叔和东垣脉诀药性。与所尝治病试验方药。竟见图说。类粹锓梓。谓其与太素相表里也。太素不言治疗。叔和不言穷通。均之本二气之消息盈虚。五行之生克制化。察识于呼吸隐约之微。以辨别其生死穷通之数。立论若殊。指归则一。非若水火不相为谋也。用光潜心诸家。云亦有年。而参伍贯通。若有得其肯綮者。博游于燕赵吴粤间。缙绅君子。招延延医。辄奏肤功,咸称慕之。先生并刻其所辑。序而传焉。
盖尝有所试。亦示人以全体仁道之微意也。慨夫一岭之隔。书邮不至。顷得之吴默泉方伯。阅其中字有脱误。仍付用光正之。用光复检所遗漏方说。
并取同县赵铨太素钞。增入若干条。铨固精太素。有名者。兹编视旧本。颇为明备。虽非全书。亦医之要领也。
〔简易普济良方〕医藏目录六卷 未见〔赵氏(铨)石亭医案〕未见〔岐黄奥旨〕未见按上见于庐陵县志。志又以体仁汇编。为铨所着。误。
卷五十八
方论(三十六)
〔张氏(时彻)摄生众妙方〕医藏目录十一卷 存自序曰。夫内经灵枢。言摄生之旨甚详。然编简断蚀。博闻莫正其讹。衍译精微。肤士徒剽其绪。流播益遐。
谬本初矣。春秋以来。乃有越人阳庆淳于意之徒。潜授禁方。隐垣知物。施诸治疗。咸称神明。而术数奇咳。罔所传布。其后乃有华佗。益用刳腹洗肠之技。而遭匪其人。殒身圜棘。狱吏却书。引火就燎。迄无遗焉。又其后乃有东垣丹溪。未睹堂奥。颇沿流委。匪曰能神。亦称良师矣。今诸医家所循习。则多其铨综之方也。然变化无穷。裁成互异。因时治疗。则岂无引而伸之者乎。余少婴多疾。 药饵如膏粱。或己已病。或见己人之病。辄以其方。录而藏之。久乃遂成简帙矣。夫物我一体。戚休同之。倘可以解患苦。而养元和。将疾走告语孳孳。况敢以自私秘乎。爰分表门类。次第其书。而付之梓人。
钱谦益曰。张尚书时彻。字惟静。鄞县人。嘉靖癸未进士。兵部武选主事。改礼部仪制。出为提学副使。历官南京兵部尚书。以日本人犯勒归。有芝园集五十六卷。(列朝集)
四库全书提要曰。摄生众妙方十一卷。明张时彻编。时彻字维静。鄞县人。嘉靖癸未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事迹附见明史张邦奇传。是编分四十七门。标目繁碎。自序云。每见愈病之方。辄录而藏之。盖随时抄集而成。未为赅备。
〔急救良方〕医藏目录二卷 存自序略曰。曩得急救方一本。每携以自随。或以自治。或以治人。卒多惩应。间有新得。辄从其类附益之。
其讹舛无验者。删黜之。遂付梓人刻焉。
四库全书提要曰。急救良方二卷。明张时彻撰。分三十九门。专为荒村僻壤之中。不谙医术者而设。故药取易求。方皆简易。不甚推究脉理也。
〔汪氏( )名医类案〕国史经籍志十二卷 存自序曰。予读褚氏遗书。有曰。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药。尝抚卷以为名言。山居僻处。博历何由。
于是广辑古今名医。治法奇验之迹。类摘门分。世采人列。为书曰名医类案。是亦褚氏博历之意也。自夫三坟坠而九丘湮。方书繁而经论废。或指素难以语人。鲜不以为迂者。医之术日益滥觞。通经学古。世不多见。昔郑公孙侨聘于晋。适晋侯有疾。卜云。实沈台骀为祟。史莫之知。乃问于侨。侨具述高辛玄冥之遗。参汾主封之故。
王氏此方。名曰易简。士大夫往往以便于观览。故多用之。然其于虚实冷热之证。无所区别。谓之为简。无乃太简乎。此予续论之作。所以不能自已也。区区管见若此。乌知后人之不我是耶。淳 癸卯夏五逾旬。敬书于寓室桂堂。
僧继洪曰。施发着续易简方。谓二生饮方。王氏云。治卒中昏不知人。痰气上壅。咽喉作声。无问外感风寒。
内伤喜怒。或六脉沉伏。或指下浮盛,并宜服之。其误后学人多矣。殊不知中风中寒。中湿中气。六脉沉伏者。
固可随证增损用之。若指下浮盛。其脉必浮而洪数。此即挟热中风之候。乌可投以乌附大热之剂。如或用此。是以火益火耳。须先以稀涎饮。微微去其涎。俟稍苏。然后以加减小续命汤发散之。斯为得矣。今之为医者。所习多易简。凡见中者。不辨其冷热。遽投三生饮。三生未效。易以三建汤。三建复然。其技止于重丹而已。欲侥幸万一之中。而有时足以害人。皆王氏启之也。更有中暑一证。亦使人噎闷。昏不知人。其脉则虚弱而微迟。或者不审。以三生饮治之。祸不旋踵。可不谨诸。是乃施发之说也。继洪尝读医余一编。有谓中风脉不大者。非热也。
是风脉也。又中疾气郁痰结。脉多沉伏。故亦有浮而非热。沉而非实者。是乃王氏不拘脉。而用三生饮之祖意也。
亦未为全不是。然则果其脉浮数。而证有挟热。岂不误人哉。王氏又云。不问外感内伤。失之尤甚焉。固不可讳施发之说也。第施之辨脉犹未详。攻王之辞。亦有强而夺理处。故尝谓诸师易简方论。交相诋诃。各有偏枯。且惟纷纷于药裹。更不言及人之脏腑有阴阳。禀赋有浓薄。安得公论之士。为之裁断云。(澹寮方)
〔徐氏(若虚)易简归一〕佚吴澄序曰。近代医方。惟陈无择议论。最有根柢。而其药多不验。严子礼剽取其论。而附以平日所用经验之药。则既兼美矣。王德肤学于无择。易简三十方。盖特为穷乡僻原。医药不便之地。一时救急而设。非可通于久远。而语于能医者流也。是以不免于容易苟简。其有以来施卢之攻也宜。且加疟痢之证。病源不一。治法自殊。世有执无痰不成疟。无积不成痢之说。而概用一药者。或验于甲。
而不验于乙。人但咎其药之不灵。而孰知由其辨之不明哉。数见病疟者。对证根据施氏用药。又数见病者。对证根据严氏用药。证各不同。无不应手愈。信夫对证之明。而处方之当者。其效如此。德肤局以四兽断下二药。岂可不笑也耶。德肤以来。增补其书者凡三。曰孙。曰施。曰卢。豫章徐若虚昔以进士贡儒。而工于医。又取四易简而五之。名曰易简归一。其论益微密。其方益该备。施卢且当避席。而况王若孙乎。虽然。微密非易也。该备非简也。非易非简。而犹曰易简。盖不忘其初。吾取其有功于愈疾。有德于人而已。于书之难易繁简也。夫何计。(文集)
按医方类聚中所载王氏易简方。与德肤书不同。不知出于何人。其体例亦类录四家而成编。岂徐若虚所着者欤。山本莱园(允)尝辑为一卷。虽非完璧。使览者易于运用也。
〔夏氏(德懋)卫生十全方〕宋志十三卷 佚四库全书提要曰。卫生十全方三卷。奇疾方一卷。宋夏德撰。德字子益。其里贯始末未详。是书有唐仲友原序。云。友人夏子益裒其师传之方。经常简易。用辄得效者。为十卷。并取旧所家藏他方。掇其佳者。为二卷。
附以自着奇疾方一卷。共十三卷。则此书非一人之所着。观其治腰肾疼方。即唐郑相国方。其明证也。今从永乐大典录出。辑为上中下三卷,虽与原书卷数。十不逮其三四。然诸证方药论说亦已略具其中。如肝胀离魂。眼见禽虫飞走。及眼赤。浑身生斑。毛发起如铜铁。鼻中毛长五尺。口鼻腥臭。水流有铁色。虾鱼等证。皆罕见之变怪。而治法甚为平近。盖本于相传禁方。不主寻常之轨辙。他如奏功散之治产后中风。率皆平正简当。则固非徒矜新异者矣。书录解题。
仅载奇疾方一卷。宋史艺文志所载。则书名卷数。与仲友序并合。其奇疾三十八方。已附见传信适用方中。又散见本草纲目中。然不可以他书所引。转废其本书。故仍辑为一卷。附之于后。至其孰为师传之十卷。孰为家藏旧方之二卷。则已不可辨别。故亦合而编之焉。
〔治奇疾方〕书录解题一卷 佚陈振孙曰。夏子益撰。凡三十八道。皆奇形怪证。世间所未见者。
〔亡名氏中兴备急方〕宋志二卷 佚按弟坚曰。卫生家宝方。载中兴活血丹。称此方庐山中兴寺僧传。据此。是书亦彼僧所编欤。
〔陈氏(阙名)经验方〕宋志五卷注曰。不知名。佚赵希弁曰。陈氏经验方五卷。上书林陈先生集。李文懿公壁为之序。
〔赵氏(铸)瘅疟备急方〕宋志一卷 佚〔黄氏(环)备问方〕宋志一卷 佚〔王氏(世明)济世万全方〕宋志一卷 佚〔亡名氏安庆集〕宋志十卷 佚〔吴氏(彦夔)传信适用方〕宋志一卷 未见陈振孙曰。传信适用方二卷。称拙庵吴彦夔。淳熙庚子。
四库全书提要曰。传信适用方二卷。不着撰人名氏。宋史艺文志载此书。亦不云谁作。而别有刘禹锡传信方二卷。考此书每方之下。皆注传自某人。中有引及和剂局方者。必非禹锡书也。书录解题。有传道适用方二卷。称拙庵吴彦夔淳熙庚子撰。与此本卷秩正同。知此即彦夔之书。传写讹信为道也。此本由宋椠影写。前后无序跋。所录皆经验之方。中有八味丸问难一条。尤深得制方之旨。其余各方。虽后人之选用。而采择未精者尚多。未附夏子益治奇疾方三十八道。其书罕见单行之本。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载。疑岁从此钞出也。
〔陈氏( )手集备急经效方〕宋志一卷 佚陈振孙曰。陈氏手集方一卷。建安陈 。
〔余氏(纲)选奇方〕书录解题十卷 佚陈振孙曰。青田余纲尧举撰。
〔选奇方后集〕书录解题十卷 佚〔杨氏( )家藏方〕宋志二十卷 存自序曰。夫医之为艺,探天地清浊之源。察阴阳消息之机。顺四时之宜。藉百药之功。以治人之疾者也。粤自神农着金石草木之书。黄帝岐伯撰内经素问。其学盛行而不废。名世之士。若扁鹊和缓。艺成而名立。盖班班可考。然皆心得其微。取诸左右。砭艾汤熨。变化不测。实未曾为方以诏后之人也。惟伊芳尹论汤液。汉长沙太守张机仲景引而申之。始有可传之方。盖已末矣。夫疾病之变无穷。而吾之为方有限。欲以有限之方。通无穷之变。
其不附会臆度。缪以毫厘者。鲜矣。是以有经络形证之辨。有增减参伍之法。神而明之祈其人。呜呼。岂以后人若扁鹊和缓者。不可觊一得于千百年之间。而入之有疾。盖死生于呼吸之际。不得已而有是也欤。由是言之。后之医。以方为书者。凡有一得之效。举不可废也。余家藏方甚多。皆先和武恭王。及余经用。
与耳目所闻尝验者也。 来当涂。郡事多暇。日发箧出之。以类编次。凡用药相似。而责效不同者备列之。得一千一百一十一道。盖今之为医者。皆有自尝试之方。深藏箧中。不轻以语人。侥幸一旦之售。以神其术。今余之所得。多良医之深藏而不语人者也。方将使人家有是书。集天下良医之所长。以待仓卒之用。不亦慈父孝子之心乎。于是锓木郡斋。以广其传云。淳熙五年三月乙未朔。代郡杨 序。
宋史杨存中传曰。存中子 。签书枢密院事。昭庆军节度使。
陈振孙曰。杨氏方二十卷。枢密杨 子靖以家藏方一千二百十有一首。刻之当涂。世多用之。
按子靖仕履。宋史欠详。今考之钱塘六和塔石刻四十二章经第三十八段。子靖所书。署曰。左朝请郎。尚书都官员外郎。兼玉牒所检讨官。兼权户部员外郎杨 。崔敦诗。玉堂类稿。有杨 除节度使制。称特授靖海军节度使。根据前提举佑神观。进封繁时郡开国侯。加食邑五百户。食实封二百户。又有赐徽猷阁学士太中大夫提举神佑观杨 上表再辞免。除靖海军节度使签书枢密院事进封雁门郡开国侯加食邑实封。不允。仍断来章批答。又有赐昭庆军节度使杨 辞免知荆南府。不□诏不得。更有陈请诏。又有赐昭庆军节度使提举隆兴府玉隆万寿宫杨上表。再免知江陵府。不允。不得再有陈请。诏是。皆可以补史之遗文。
〔胡氏(元质)总效方〕宋史十卷 佚按东密延玺跋杨氏方曰。枢密洪杨二公。给事胡公。前后守当涂。各有方书。锓木于郡中。亦遗爱之一端也。
其名曰洪氏集验。杨氏家藏胡氏经效云。此胡氏方。似元质所着。而宋志总字。恐是经讹。
〔陆氏(游)续集验方〕宋志二卷 佚跋曰。予家自唐丞相宣公。在忠州时。着陆氏集验方。故家世喜方书。予宦游四方。所获亦以百计。择其尤可传者。号陆氏续集验方。刻之江西仓司民为心斋。淳熙庚子十一月望日。吴郡陆某谨书。(文集)
〔朱氏(端章)卫生家宝方〕宋志六卷 阙徐安国序曰。传云。古之人不在朝廷之上。必居医卜之中。医卜贱伎。而有道之士。所注意焉。何也。吉凶死生。民之大患也。卜以知来。医以起死。与民同患。孰先斯二者。故世之奇人。道不时遇。和光同尘。与世俯仰。不鬻卜于人间。则卖药于都市。盖忧国惠民。无所发泄。不得不然也。若乃进而抚世。泽加于民。视医卜之伎。犹日中之爝火耳。何足溷吾天君耶。今有人焉。不以声华荣利易其心。而刻意方药。形愁思眇。若逃世之士不得志者之所为。是必爱人利物之诚。发于天性。有不容自已者。则古岐伯伊芳尹大仓公张长沙其人也。而今于南康郡守朱公端章见之焉。公政不徒善。志在及物。曰。问民疾苦。州刺史事也。而民之疫疠。则疾苦之大者。吾可勿问乎。乃辨四时寒暑燥湿之气。处方治药。家访庐给。旦旦以之全活者众矣。复于暇日。召州从事徐安国。
出方书数编示之曰。此书传自先世。或经手录。无虑百方。世莫得睹。将广。其虑搜罗未尽。而利不博。盍为余增广之。仆久蓄是志。耳剽目窃。编类猥多。禀命而退。复加访讨。或僚朋秘以全生。乡贵贵珍而世鬻。寒儒穷年集验。方士肘后密传。一旦尽得之。删去繁重。采掇秘要。与类相从。咸归于条贯。就道齐而正焉。公喜而名之。曰卫生家宝。共八百余方。凡四十三门。锓诸板。以遗天下与来世。噫。是书比千金圣惠虽略。比本事必用则详。
家藏一本。以备缓急。老幼可安堵矣。仁人之利。岂不博哉。或曰。用药如用兵。徒守古法。不知合变。鲜不败事者。
纸上语何可恃耶。仆曰。不然医之有方书。如射之有正鹄。虽不必中。而失亦鲜矣。若夫智悟神圣。学精工巧。心术之妙。运于杳冥之中。而应于色脉之表。则方书特土苴尔。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淳熙十一年十一月十五日。承议郎签书南康军判官厅公事徐安国谨序。
〔卫生家宝汤方〕 宋志三卷 阙〔叶氏(大廉)录验方〕 书录解题三卷 存陈振孙曰。大社令延平叶大廉撰。
跋曰。叶氏录验方。大廉先世所传。平日受用者也。大廉少好藏书。而于方书。尤所注意。宦游四方。每岁卒传录成册。虽所积卷帙甚富。前此未见人用。或用而未见其效。与夫大廉疑之而未敢轻用者。皆不敢传之于人。大廉尝见医家有能疗人之病。而少有授人以方者。每自思之。与其施药于人。岂若录已验之方。使其传之浸广。遂略分门类。别为上中下三卷。俾寿春刘良弼三山许尧臣二医士。详加校正。而 本于龙舒郡斋。淳熙丙午孟冬朔。延平叶大廉谨书。
李景和跋曰。上叶氏录验方。大社顷在龙舒。面以见授。具言集此书之不苟。予归而试之。如治伤寒神授解肌汤。
补心七宝丹等药。皆有奇效。予后为 为婺日。两狱遇有病囚。居民间值时气。辄施解肌汤为剂。动以数十斤许。服者无不立愈。得名神捷。诚不忝。江淮间人。多信用之。它所或未之见。予故刻之东阳郡斋。嘉泰甲子九月望。浔阳李景和书。
〔王氏(执中)既效方〕佚王KT 曰。峡州教授王执中刊一书。名既效方。(百一远方)
卷四十九
方论(二十七)
〔亡名氏纂要备急诸方〕书录解题一卷 佚陈振孙曰。不知何人集。皆仓卒危急所须药。及杂术也。
〔太医西局济世方〕宋志八卷 佚〔王氏(素)经验方〕宋志三卷 佚〔胡氏(阙名)方〕书录解题一卷 佚陈振孙曰。不著名。
〔张氏(杲)医说〕书录解题十卷 存陈振孙曰。新安张杲季明撰。
罗顼序曰。医之伐病。犹将之伐敌也。夫决机战攻之地。以取胜用兵者。固皆有是心。及一旦为背水阵。则观者愕然矣。非有淮阴为之辨析。则孰知其出于兵法。是兵之不可以无其说也。兵不可以无说。医其可以无说乎。
里中张杲季明。自其伯祖子充。以医显京洛间。受知于范忠宣。其祖于发。盖学于伯祖而有得者也。于是其父彦仁。
继子发。而术更妙于充。深微所衍。固三世之医也。季明则欲博览远观。弘畅其道。凡书之有及于医者必记之。
名之曰医说。始见则曰。已得几事矣。再见则曰。近又得几事矣。其意欲满千事。则以传于人。予念医家之书。
本之以素问灵枢。广之以难经脉诀。而药之君臣佐使。咸萃于本草。世固不外是而为医也。今有出一奇。以起人之死。则众必相与惊异。以为昔人所未到。自明观之。其不有似背水阵乎。故予知是书之为有益也。己酉岁冬。季明携以过我。且曰。书虽未成。请姑先梓之。以勉杲之意所勿及。会予有鄢郢之役。
殊倥偬。然念季明情甚笃。又颛颛于其业。搜选宜必精。故不暇之尽撰。而徒叹其当盛年着书。遽肯出与人共之。
其存心有足大者。岂非逮事其祖。多异闻。故不以得之纸上者。为己私分也欤,此予所以益重明也。遂书以冠医说之首。己酉岁十月六日。朝奉大夫权发遣郢州罗顼序。
李以制跋曰。医者意也。果可以纸上索乎。虽曰不知书。而曰我知意。余不信也。知书矣。而未之广。犹不书也,张君季明示余医书一编。载古今事迹至纤悉。盖其生平目览耳听。凡涉医者必录。录必以其类。今老矣。
搜访尚不辍。将成一家之书。以传于世。张世以医名世者。季明用心之勤如此。其能世其世可知也。季明有子。
字九万。邺郡庠。性敏而能文。使以季明勤于医之心。而勤于学。其能为张氏大门户。亦可知也。噫。季明之用心如此。其必有子以大门户。又可知也。是则季明之末编报应之说。嘉定甲申首夏末浣。 李李以制书。
四库全书提要曰。医说十卷。宋张杲撰。杲字季明。新安人。其伯祖张扩尝受业于庞安时。以医名京洛间。
罗愿鄂州小集。有扩传。其叙治验甚详。此书前有淳熙己酉罗顼序。亦称扩授其弟子发。子发授其子彦仁。杲。
彦仁子也。承其家学。亦喜谈医。尝欲集古来医案。勒为一书。初期满一千事。猝不易定。因先采掇诸书。据其见闻所及。为是编。凡分四十七门。前七门。总叙古来名医。医书。及针灸诊视之类。次分杂证二十八门。次杂论六门。次妇人小儿二门。次疮。及五绝。痹疝三门。而以医功报应终焉。
其间杂采说部。颇涉神怪。又既载天灵盖不可用。乃复收陈藏器本草人肉一条。亦为驳杂。然取材既富。奇疾险证。颇足以资触发。而古之专门禁方。亦往往在焉。三世之医。渊源有自。固与道听涂说者殊矣。
〔周氏(恭)续医说会编〕医藏目录十八卷 存自序曰。宋张季明作医说十卷。上自三皇。并历代以下名医一卷。医书。本草。针灸。及医之神者。又一卷。
其他神方。诊法。并百病类门。与夫医功报应。警于世者。准是数也。其间所序者。求其精微。取法于后世。阐明三皇以来之道。则未有闻焉。予因其所未备者。搜而得之。医书。则二十三条。针灸者。一十九候。脉法之条。
十有五。论医之法。三十有七。用药者。三十八。其药戒。则二十一。养生调摄。并食忌。总计八十余。通类医之能否者。则有十四。余列季明所未有者。及百病分门治法。一病而施治有不同者。又将千余。诸方二百六十余。
则又次之。凡十八卷。名曰医说会编。使学人求季明之书。参予之所宜者。于素难诸家。溯而通之。医之术。微有所试矣。予尝谓。从圣贤之道。求圣贤之心。不过以利济天下。在达而在上。于天下之物。莫不有被其泽者。
其穷而在下。则虽有扶世阜民之志。将安展其所施乎。故先正有曰。达则为良相。不达则为良医。相不可幸而致。
医又安可幸而为耶。盖欲其利物之同心也。吾将舍夫忠信之人。以仁存心。以及物为意。则其术必有大过人者。
使心驰于利。则必昧乎其术。求免于杀人者寡矣。是何异于宰物者之阳仁义。而阴苞苴。又欲求乎盛名。
而保禄位。其与索价之医。望十全之治。求通于时。不亦难矣。所谓良相良医可乎。医说之书。幸投于君子。则万世生民之利。何其博哉,弘治六年癸丑秋九月下浣。昆山周恭书。
归有光序曰。周寅之先生与大父同里相善。为诗社友。日相过从。予世父及先人。皆少从学。予年七岁。从授孝经大义。见先生竟日焚香端坐。时称隐君子者。必曰先生。先生尝作八诗。吴文定公为之序。刑部周充之跋而刻之。先生之子婿河南右方伯朱 伯梓其诗稿。曰沈流集。先生尤好方书。尝取宋张季明医说增广其未备。为五十卷。其自叙以为学人求季明之书。参予之所宜者。于素难诸家。溯而通之。医之术其庶几矣。又病季明书。
求其精微。取法于世。阐明三皇以来之道。未有闻焉。则知先生之所以自负。盖谓其能有所发明。而得其精微者。
东仓曹比部用晦嘉其有益于世。因锓梓以广其传。而先生之孙太学生世昌请予序之。予观其书。皆先生手自缮写。
笔画端楷。无一字潦草。叹其为之书不苟也。昔汉成帝河平中。命侍医李柱国。校医经七家。经方十有一家。后世其书益广。无虑数百家。今自神农黄帝经方。扁鹊八十一难经。及灵枢甲乙诸书。世多有存者。如六经未尝不行于世。顾学人得其精微为难耳。观先生之所自叙。则知其所自得。愈于季明之书。其可传无疑也。比部君能梓行之。仁者之用心。尤可叹尚云。隆庆三年夏四月乙亥。门人前进士归有光舟次安平书。
〔俞氏(弁)续医说〕明志十卷 存自序曰。齐梁之人有言。曰。不明医术者。不得称为孝子。此过论也。宋儒谓。治病之委庸医。比之不慈不孝。事亲者不可不知医。斯言旨哉。时之名医。若甄权许智藏李明之朱彦修。咸以母病习医。研精覃思。遂究奥妙。盖君子之存心。无所不用其至也。弁虽不敏。癖于论医。或闻师友讲谈之余。或披阅诸史百家之文。凡有会于心者。
辄手抄以备遗忘。积久成帙。 为十卷。名曰续医说云。匪敢与古人颉颃。将来好事者共之。壬午七月望日叙。
昊恩叙曰。御寇有言。医者理也。理者意也。何稽乎。理言治。意言识。得理与意。料理于未见。曰医。超然望闻者。无几也。降则不理不治。不识不明。斯二者。不言不详。以故圣人尚乎辞说者。谓经始于轩岐缓鹊辈。
识其意者也。仲景下。代有名士。有方有论。有原有辨有法。耿耿与繁星。并震而不磨者。圣人以道仁天下。起危养安。斯已矣。而又立言。以匡扶百代。其为虑不广且勤哉。神而明之。在人。子容氏有意焉。久矣。苦心探赜。学以聚之。问以辨之。精思以强勉之。董生曰。强勉学问。则闻见博知益精。然会博而归约。则君子贵乎详说也。是书述古法今事。积有岁月。得理与意者。纂载不遗。子容之用心。亦勤矣。病其繁也。故略。节取之。以讲于家塾。有就有道意。盖以人之司命。不敢肆然而轻耳。考其言。
有先经以始事。有后经以终义。则系之以经曰。示无专也。有以脉而辨证。有以证而辨剂。的之己见者。则系之以余曰。示无私也。得之前烈。参之时贤者。则系之曰某人。曰示无掩焉,盖得于意则见于言。本始以清其源。
推委以别其流。酌中随时。以明其宜。以通其变。而参伍设置。尚其权也。有论而无方。神其用也。祖乎帝。继其志也。征诸今。尚时也。文以定志。达其意也。削履而成什。要诸理而止也,博而要。辨而精。简而核。迹其所到。真可究之施行者矣。殆与医案医原相胜负。其可也。鬼神泄其秘于此矣。子能秘之家塾。不布百代耶。噫。孰知无是心也。俟乃绵邈。光于世世。则后起者。吾谅其惑焉。子容姓俞。名弁。以翁约斋号。故自附曰守约云。嘉靖甲午。乡贡进士。白海吴恩序。
〔崔氏(嘉彦)紫虚真人四原论〕读书敏求记一卷 未见钱曾曰。四原者。原脉。原病。原证。原治也。
〔亡名氏摘要方〕书录解题一卷 佚陈振孙曰。伤寒十劝。及危证十病。末载托里十补散方。
〔王氏(KT )百一选方〕宋志二十八卷 存陈造序曰。予少多病。刻意方书。且博求于人。得于方书之外。往往取效如意。岁丁巳之官京西。正月十八日。谒汉阳史君王公KT 。公一见如旧。知问为政。不吾蕲。因惠百一选方一部四帙。予向之求而得。用而效者。
尽在焉。乃叹得书与识公。皆不早也。公云。吾裒集十九年乃成书。其勤如是。我辈顾安享用之。士君子以仁存心。凡其济世利人。不能行。慊如也。公之此书。足以酬满所志。而况政术。父母斯民。有不可掩者在。予皆不可忘。故识之。(文集)
章楫序曰。方书传于世众矣。其断断能已疾者盖寡。古人方书。一药对一病。非苟云尔也。后世医家者流。
不深明夫百药和齐之所宜。猥曰医特意尔。往往出己见。尝试为之。以故用辄不效。甚者适以益其病。而杀其躯者有之。毋怪乎馈药者。以未达而不敢尝。有病者。以不治为得中医也。嗟乎。医方所以除疾 。而保性命。
其何至是。得匪其择之不精。处之不审故欤。是斋王史君KT 。博雅君子也。生长名家。蓄良方甚富。皆其耳目所闻见。已试而必验者。每叹人有可疗之疾。药不相值。卒于不可疗。思济斯人。
讵忍秘而不示。属守古沔。公余裒集始就。乃锓诸郡斋。目之百一选方。其精择审处盖如此。然则公之用心仁矣。
是书之衍其传也宜哉。庆元丙辰孟冬初吉。郡文学天台章楫序。
陈振孙曰。是斋百一选方三十卷。山阴王KT 孟玉撰。百一者。言其选之精也。
朱彝尊跋曰。百一选方。不书撰人名氏。题曰是斋。按陈氏书录解题曰。是山阴王KT 孟玉所辑。凡三十卷。
宋志艺文志。作二十八卷。予家所藏。乃元人锓本。按其目仅二十卷尔。殆经后人选择者欤。
按宽政己未。千田子敬(恭)借西京荻典药子元(元凯)所藏元板。重雕家塾。先子序曰。考历代医传。无载王氏者。据陈造题词。及章楫序。则其人非医。仿陆忠宣忠州之录者。古今医统。作字孟欲。误矣。又朱彝尊曝画亭集。有是书跋云。其所藏元本。仅二十卷。因疑后人所选择者。今此本亦二十卷。即与朱所言符矣。而其分门三十一。录方二千有余。条列井井甚备。则未可遽据解题及宋志所载卷数。而斥为非王氏原帙也。
〔郭氏(坦)备全古今十便良方〕四十卷 存宋德之序曰。余秦喜仙人刘涓子服术法。怵桃鸽之戒。未果也。得成都李君康甫方。合五味子为剂。可不戒而效。归语同舍生郭君履道。君愕曰。方乃有是耶。余雅知君好方意。未及李君也。服之超时。睛忽半赤。疡起赤中。医即以大铁针。卷 剔疖乃已。后以问郭君。曰。术温补而性甚燥。故饵术者。必□□次其燥以全其温。
乃可补耳。且五味偏多酸。以酸敛燥。并归于肝。目不病何待。余始知君精于方药。非时流比也。会余入山。君劝余亲近方药。以自补养。间取素问本草。古今诸方阅之。每患其部帙繁多。
难以遍举。欲集录其要作一书。各无端绪。一日君相过言曰。坦病废二十年。以其试药。以证考方。知世良方诚能去疾。特士大夫知医者鲜耳。故知方者不畏多疾。而畏病者率不喜方。使人得良方。家储善药。虽挈属远游。
奋身勇往。僻处穷乡。可无疾之忧矣。因出所集方四十卷示余曰。神农本草。上中下药。应天地人。止三百六十种。后医增入有名未用。冗滥猥杂。而世医常用。亦不过六十四种。以六十四药。尽四百四病。如易爻流转。运用不穷。且简要本草诸家所笺六十四药于首。凡养性堤疾。择材制剂之法。莫不具在。间编画然。诸方尽废。余得之喜。劝君为广之。逾年而书数至。求余为序。余嘉君用力精专。措心益广。近古人强为善者。故为具识本末。
以告识者。君汾阳人。坦其名,履道其字。庆元二年十有二月甲戌。青山宋德之序。
〔方氏(导)家藏集要方〕宋志二卷 阙自序曰。余早年随侍□□公侍郎。游官江淮湖广闽浙。几□□□。凡山川之险阻。兵民之利病。货财之源流。
粗所谙晓。以眷恋庭闱。都忘出仕之念。年逾四十。不陨绝。而考妣相继即世。既免丧。门户之责不轻。故闭勉从仕。既侥幸改秩。试邑佐郡。偶外台及郡守。皆贤者。遂得行平日之志。郡邑之人颇相爱。秩满趋朝。荷庙堂处以沅湘。分符之寄。地阙俱远。自惟齿发渐衰。岂堪远涉江湖。间远丐祠家居。饕窃无功之禄。早眠晏起。心地泰然。乃以数十年家藏名方之得效者。与一二良医是正。分门编类。以备检阅。或可疗人之疾。亦胜鲍食终日。
无所用心者焉。故书卷首。以示子孙云。庆元丁巳四月旦。觉斋居士方导夷吾。
按 先子曰。陈日华经验方云。方夷吾所编集要方。刻之临汀。后在鄂渚。得九江太守王南强书曰。老人久苦淋疾。百药不效。偶见临汀集要方中。用牛膝者。服之而愈。上见于本草纲目牛膝注。而淋病载下卷,乃系缺佚。殆不堪惋惜也。
〔张氏(松)究原方〕宋志五卷 佚自序曰。凡疾必有所从受。然其证不一。或见于手足。成发于头目。或作于腹背腰胁。故医者多从其所形见。
以疗之于外。虽有幸获少瘥者。及其症状见异。始茫无□措。百药俱试。冀于一得。良由真见不明。妄以臆度。
不审其从受之原。故力虽劳而效途远。犹木之有蠹。蠹本于心。则枝叶皆病。今徒灌溉其枝叶。求以去蠹。终不可得。盖病初不本于枝叶。此仆所以有究原之说也。仆□习仓扁之术。每诊一疾。不问贵贱。未尝不精察体认。
以求其受病之源。每用一药。不问精粗。未尝不审酌寒温。以图其愈病之效。且夫医之为术。贵在拯人之急。非徒专己之利。今故博采古先必验之方。掇拾家传已试之说。尽其底蕴。萃以成编。流行于时。以备披择。虽起死之妙。未敢自矜于前贤。然使沉 之人。不返为药石所误。则是书之传。岂曰小补。嘉定六年十月日。承节郎新监饶州在城适税张松茂之序。(附于元板伤寒百问卷首)
〔刘氏(开)方脉举要〕佚按上见于南康府志。
〔已效方〕佚按上见于朱氏集验方。
〔温氏(大明)隐居助道方服药须知〕(百家名书。改作海上仙方前集。)一卷 存自序曰。余家世南京。高祖因宦游。寄迹四明。所谓医书奥旨。初得医师王承宣心传之妙。更历三世。至先君制干。随侍魏丞相入都城。遂以儒医名于时。余读父书。密受奥旨。自淳熙改元。始续先业。遍游京邑。才七八年。因己出入士大夫之门。而朝野以是草木知己,迨今四十余岁。备见先辈后辈。初学未学。兴废不一。盖由用药治病。侥幸于目前。故福善祸淫。报应于身后。吁可悯也。余日迫桑榆之景。心弃利名。隐居求志。恨无以惠人。取五世家传名方。并生平行医应效丸散与夫古今圣贤诸方。历学请问四方名士。海上良法。集为一册。计诗七十七首。的有起死还生之效。活人以代耕。设或私藏。则所济者狭矣。谨录施以传。非惟世人有疾者。一展卷而识之。得此者。亦可以自助。岂曰小补之哉。时嘉定丙子中秋日。学道隐居温大明谨序。
〔刘氏(信甫)活人事证方〕二十卷 存小引曰。余幼习儒医。长游海外。凡用药取效者。及秘传妙方。随手抄录。集成部帙。分为门类。计二十余卷。每方各有事件引证。皆可取信于人。并系已试经效之方。为诸方之祖。不私于己,以广其传。庶使此方以活天下也。桃溪居士刘信甫编。
叶麟之序曰。医家之攻疾。如兵家之攻敌。其术一也。是以古之善用兵者。决机制胜。虽若纵横出于己。然求其谋计之所施。无不暗合古法。如韩信之背水。虞诩之增灶。往往皆祖孙吴之故智。此无他。取事之已然者。
以为证。果何往而不收效耶。兵家且然。而况于医家之疗病者哉。考之往昔。以医名世者。无出扁鹊和缓之右。
观其望齐侯而退走。
辞晋侯而弗治。亦不过按疾在骨髓膏肓。而为之辞。然后知不证以古方。而尝试以私意者。皆非三折肱之良医也。
桃溪居士刘君信父。本儒家者流。屡摈名场。而壮志弗就。乃敛活国之手。而为活人之谋。既而思之。囊有妙剂。
仅可以济一隅。曷若鸠千金之秘方。足以惠天下之为博也。于是此书作焉。夫作非己私。而证以成效。欲使观者有据。而用者不疑。仁矣哉。信父之用心也。予尝怪世之庸医。未必得周官十全之术。设或遇人危笃之疾。反欲自珍其药。以为要利之媒。贪心未餍。虽匕剂而不轻试。尚何望其以秘诀而授人哉。斯人也。其不为孙思邈之罪人者。几希矣。正尔伤夫医道之趋薄。而深有感于刘君子近浓。此所以 来谒序。而不敢辞。晋嘉定丙于腊月朔旦。从政郎。新监行在惠民和剂局。叶麟之棠伯书。
按 先子曰。是书凡二十门。每方各有事件引证。盖许白沙本事之流亚也。本邦性全万安方。有邻福田方。
往往援引其方。而世无传者。每以为憾焉。吉医官(长达)偶携其所藏宋本。来而见借。予惊喜不知所况。遂速付写手。影钞以藏于家。但是书。宋艺文志。及晁陈二氏。并不着录。故信甫履历。不得详焉。考叶棠伯序。信甫本儒者。屡摈名场。而为医者。乃与叶同嘉定时人。
〔活人事证方后集〕二十卷 存小引曰。是书前集。盛行于世。第限方之未全。今再求到桃溪刘居士编集常用已效之方。约计一千余道。分门析类。先原其病候。次引事以证之。用户无疑。服者必效。此方诚可活天下也。幸详鉴。
〔魏氏(岘)家藏方〕十卷 存自序曰。人受天地冲融之气以生。莫不予之以上焉者之寿。然凫鹤之不能皆齐者。非天之降年尔殊也。七情蛊于内。六淫寇其外。于是乎疾生焉。夫一疾有一证。一证有一方。善医者。虽复察脉审色。同知其因。方苟未良。何所施巧。此简册之在天下。最不厌其博且多者。莫方书若也。岘自问仕以来。垂四十稔,愧无秋豪之善。足以活民。又以素弱多病。百药备尝。因摭先大父文节公先人刑部所录。及岘躬试而效者。得方凡千五十有一。厘为四十一门。一十卷。集成一书。目曰魏氏家藏。不敢自奇。用锓诸梓。以广其传。虽后所藏非富。未足以尽疗世人之疾。或者采而用之。有所全活。则庶几区区之心。
不得于彼。而得于此耳。虽然,康节先生之诗曰。与其病后能求药。不若病前能自防。又曰。用药似交兵。兵交岂有宁。善养生者。常致意于金石草木之先。使性不为情所流。主不为客所感。各全其上焉者之寿。则是编也。
辟诸武事。蓄而弗试。斯善矣。是又书外之意。尤卷卷于世之人云。宝庆丁亥中和节。碧溪魏岘序。按魏岘始末未详。自序称光大父文节公先人刑部所录。则为右仆射杞孙。四库全书总目地理类。有岘所撰四明它山水利备览。
曰。岘。觐县人。官朝奉郎。提举福建路市舶。
〔陈氏(自明)管见大全良方〕医藏目录十卷 未见抚州府志曰。陈自明。字良甫。临川人。精于医。
按是书论方。散见于医方类聚各证门。惜其非完璧矣。
〔释氏(文宥)必效方〕宋志三卷 佚贾似道曰。温陵医僧圆通大智禅师文宥善脉。晚年不按脉望而知。临终五七年。隔垣知之。凡病患骨肉。往问视之。而知病者之候。予问其故。曰。以气色知之。苟其气血同者。忧喜皆先见。古有察色。然而未有隔垣而知。亦甚异也。(悦生堂随笔)
〔严氏(用和)济生方〕十卷 存自序曰。古人不在朝廷之上。必居医卜之中。虽然。医之为艺诚难矣。亦贵乎精者也。所谓精者。当先造于四者之妙而已。古人云。脉病证治。是也。夫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理。乃知受病之因。得病之因。乃识其证。既识其证。则可详其所治。四者不失。临病之际。可以疗寒以冷。有余者与之。不足者取之。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苟不明此。鲜有不致毙者。良可叹哉。用和幼自八岁喜读书。年十二。受学于复真刘先生之门。先生名开。立之其字也。独荷予进。面命心传。既十七。四方士夫。曾不以少年浅学。而邀问者踵至。今留心三十余岁矣。偶因暇闲。慨念世变有古今之殊。风土有燥湿之异。故人禀亦有浓薄之不齐。若概执古方。以疗今之病。往往枘凿之不相入者。辄因臆见。乃度时宜。采古人可用之方。裒所学已试之效。疏其论治。犁为条类。名曰济生方。集既成。不敢私秘。竟锓诸木。用广其传。不惟可以备卫生家缓急之需。抑以示平日师传济生之实意云。时宝治癸丑上巳。庐山严用和序。
江万序略曰。吾邦庐阜之产。不特多大儒名士。以医知名。正自倾动。每数千里赴人急。诸公贵人。尽礼请延以上客。四方曾莫敢雁行。望尘靡驰。盖刘严是也。刘开字立之。严用和字子礼。严由刘教。名节正等。而心思挺出。顿悟捷得。众谓严殆过其师也。刘死已数年。问药四来。而今相属于严之户。于是以生平所处疗。而沉思得要者。论著为方。欲传之世。曰济世方云云。
四库全书提要曰。济生方八卷。宋严用和撰。用和始末未详。吴澄集。有易简归一序。称严子礼剽陈氏三因之论。而附以经验之药。以其名推之。子礼以即用和字。其人盖在陈言后矣。澄又有古今通变仁寿方序曰。世之医科不一。惟有所传授。得之尝试者多验。予最嘉严氏济生方之药。不泛不繁。用之辄有功。盖严师于刘。其方乃平日所尝试而验者也。则澄盖甚重此书矣。其书分门别类。
条列甚备。皆立论于前。而以所处诸方。次列于后。自序称论治凡八十。制方凡四百。总为十卷。用之十五年。
收效甚多。因锓梓以传。明以来传本颇稀。又大抵脱佚错缪。失其本旨。故医家亦罕相研究。今据永乐大典所载。
补阙订讹。厘为八卷。书中议论平正。条分缕析。往往深中肯綮。如论补益云。药惟补柔而不僭。专而不杂。间有药用群队。必使刚柔相济。佐使合宜。又云。用药在乎稳重。论咳嗽云。今人治嗽。喜用伤脾之剂。服之未见其效。谷气先有所损。论吐衄云。寒凉之剂。不宜过进。诸方备列。参而用之。盖其用药主于小心畏慎。虽不善学之。亦可以模棱贻误。然用药谨严。固可与张从正刘完素诸家。互相调剂云。
〔济生续方〕八卷 存自序曰。余夙嗜方书。早即师授。以医道行世。五十余年。比因暇日。论治凡八十。制方凡四百。总为十卷。
号济生方。总而用之。十有五年。收效甚多。然间有前书所未备。而不可以尽索者。因着续方。为方又九十。为评二十四。用锓诸梓。以广其传。或谓古者处齐。不过数种。针灸不过数处。君之方。奚以多为。余应之曰。医者意也。生意在天地间。一息不可间断。续此方所以续此意。续此意所以续此生。请勿以多议余。时咸淳丁卯良月。庐山严用和谨书。
按是书。世不见其传。叔父筠庵君得之一门人。跋其后曰。阅四库全书提要。着济生方八卷。称明以来。传本颇稀。大抵脱佚错缪。失其本旨。今据永乐大典所载。补阙订讹。厘为八卷。而举其补益咳嗽吐衄三论。又称议论平生。用药主小心。考济生方。今有足本行于世。中不载补益门。若吐衄。又无不宜过进寒凉之说。续方反备载之。则知彼以二书。缀辑为一。所谓匡庐面目。未认其真者也云。然其本烂钞多讹。方评不与序中所言符。
元胤从医方类聚各证门所辑。点勘厘正。并补二评十二方。始为完全焉。
〔亡名氏治未病方〕宋志一卷 佚〔丘氏(哲)备急效验方〕宋志三卷 佚〔亡名氏兰室宝鉴〕宋志二十卷 佚〔黎氏(民寿)简易方论〕十一卷 存包 序曰。医者。所以全活乃身。迓续乃命。关系重矣。岂常人之所能与知哉。盖必有良法有良方。法非方不徒行。方非法不能用。二者相因而俱良。则出而试之。小如针之投芥。大如矢之破的。莫不影响而神应。可以觇其功效之所自来矣。尝闻北周善医姚僧坦者。伊芳娄穆病。自腰至脐。似有三缚。两脚从缓。不复自持。僧坦处汤三剂。服其一上缚即解。次服中缚复解。又服悉除。更合一剂。足稍屈伸。曰。终俟霜降。此患当愈。至九月乃能起行。高祖东伐至淮阴。遇疾口不能言。睑垂覆目。不能瞻视。一足短缩。又不能行。僧坦以为诸脏俱病。
不可并治。军中之要。莫先于语。帝遂得言。决次又治目。目即愈。末乃治足亦瘳。其功效可谓奇矣。此岂非法良方亦良。故有是功效乎。然史徒载其去病之验。而法与方。俱不可考。此后之论者。所以不能无憾也。今有 江黎民寿字景仁。资沈敏而思精密。学有师传。意兼自得。悟法之精。蓄方之富。试之辄效。信者弥众。争造其门。或就。或请。日夜不得休。其全活迓续之滋多。而影响神应之可验。几有姚僧坦之遗风矣。
而僧坦方法之不得见者。君皆多多益辨。随取而随足。不知其度越常人几等。或彼常人。或得一法一方。则私以自秘自妙。惟恐人之知也。君则不以为私。而为公与人同之。惟恐人之不知也。故明出其方。明着其法。昭白洞达。刊以示人。名曰简易。使人皆可凭此法。按此方。而信用之。则其及人之功。益远且大。曰一郡一时云乎哉。
虽然。君虽以医鸣。而其渊源则有在矣。盖君之考何。精于毕业之文。予尝与之同预计偕。乡之彦也。君少习父学。知自贵重。后忽自叹曰。民寿既未能得志科第。以光先世。则医亦济人也。与仕而济人者同。于是始进医学。
以志在济人。与泛泛谋利。而医者已异。且以士为医。故读医书尤机警。而知道理深处。况其 然寡欲。视人之病。犹己之病。虽应接不暇。不怠不厌。自奉尤薄。不饮酒。不食肉。不食油盐。终日夕。止一食白饭白水白面而已。有人之所难堪。而君处之恬然。自谓庶几身心清洁。可通神明。而不误于救人者。因此反精力强健。若有神助。未尝以为异。救人不知其几。亦未尝以此为功。是心也。恐姚僧坦之所未知者。然则得君之方法者何幸。
又能如君之用心哉。予故并及之。观者宜详之。景定改元中秋。郡人包 书。
〔杨氏(士瀛)仁斋直指方〕二十六卷 存自序曰。余始撰活人总括。婴儿指要。俗皆以沽名讥。及脉书一行。于是敛肃而相告曰。诚不易也。谁肯 竭廪。以徇之哉。余曰。子亦有知天乎。天将寓其济人利物之心。故资我以心通意晓之学。既得于天。还以事之。
是盖造物初心之所期也。或者隙光自耀。藏诸己而不溥诸人。政恐玉毁椟中。草木俱腐矣。虽然。人有四百四病。
几出于前三册之外者。可不原证择方。揭为直指之快捷方式乎。明白易晓之谓直。发踪以示之谓指。剖前哲未言之蕴。
摘诸家已效之方。济以家传。参之肘后。使读者心目了然。对病识证。因证得药。犹绳墨诚陈之不可欺。庶几仁意周流。 相续。非深愿欤。余书慨而作曰。天之予人以是物。必使之有以用是物。有是物而不能用。非唯天。抑亦自弃其天者也。并书此为同志勉。景定甲子良月朔。三山杨士瀛登父序。
〔朱氏(崇正)仁斋直指附远方〕国史经籍志二十六卷 存四库全书提要曰。仁斋直指方二十六卷。附伤寒类书活人总括七卷。宋杨士瀛撰。瀛字登父。仁斋其号也。
福州人。始末无考。前有自序。题景定甲子。为景定五年。次年即度宗咸淳元年。则宋末人矣。此本为明嘉靖庚戌所刻。前有余锓序。称直指列为二十八卷。析七十九条。今考七十九条之数。与序相符。而其书实止二十六卷。
焦国史经籍志。载有此书。亦作二十六卷。盖序文偶误。然士瀛所撰。本名仁斋直指。其每条之后。题曰附遗者。明嘉靖中朱崇正所续加。崇正字宗儒。号惠斋。徽州人。即刊此本者也。焦志既题曰仁斋。宜指附遗方。乃惟注杨士瀛撰。则并附遗属之士瀛。亦未免小误也。其伤寒类书活人总括七卷。焦志不着录。据仁斋直指自序其成书。尚在直指前。此本以卷帙较少。故附刻于后卷。标题亦称朱崇正附遗。然核其全篇。每条皆文义相属。绝无所谓附遗者。惟卷一活人证治赋后。有司天在泉图。五运六气图。伤寒脉法指掌图。目录中注一附字耳。或因此一卷有附遗。而牵连题及七卷。或因直指有附遗,而牵连题及此书。均未可定。宋椠旧本。既已不存。无从证其虚实。疑以传疑可矣。
〔杨氏(士瀛)医学真经〕二十卷 佚按上见于福州府志。
〔王氏(朝弼)金匮歌〕佚文天祥序曰。金匮歌者。乡前辈王君良叔之秘医方也。初良叔以儒者。涉猎医书。不欲以一家名方。一日遇病数十辈同一证。医者曰。此证阴也。其用药某无疑。数人者骈死。医者犹不变。良叔曰。是证其必他有以合。
少更之。送服阳证药。自是皆更生焉。良叔冤前者之死也。遂发念。取诸医书。研精探索。如其为学然。久之无不通贯。辨证察脉。造神入妙。如庖丁解牛。伛偻承蜩。因自撰为方剂。括为歌诗。草纸蝇字。连帙累牍。以遗其后人曰。吾平生精神。尽在此矣。其子季浩以是为名医。其子庭举早刻志文学。中年始取其所藏读之。今医遂多奇中。一日出是编。余然后知庭举父子之有名于人。其源委盖有所自来矣。天下岂有无本之举哉。世道不淑。
清淳之时少。乖戾之时。人有形气之私。不能免于病。世无和扁。寄命于尝试之医。斯人无辜。同于岩墙桎梏之归者。何可胜数。齐高强曰。三折肱。知为良医。楚辞曰。九折臂而成医。言屡尝而后知也。曲礼曰。医不三世。
不服其药。言尝之久而后可信也。人命非细事。言医者类致谨如此。然则良叔。齐楚人所云医也。若庭举。承三世之泽。其得不谓之善医矣乎。予因谓庭举曰。凡物之精。造物者秘之。幸而得之者不敢轻。然其久未有不发。周公金 之匮。兄弟之秘情也。至成王时而发。艺祖金匮之誓。母子秘书也。至太宗时而发。君所谓金匮歌者。虽一家小道。然祖宗之藏本。以为家传世守之。实其为秘一也。子之发之也。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庭举曰。
大哉斯言。予祖之泽。百世可以及人。予为子孙。不能彰掉先志。恐久遂沉泯。上贻先人羞。敢不承教以广之于人。予嘉庭举之用心。因为序其本末如此。良叔讳朝弼。季浩讳渊庭举名槐云。(文集)
〔董氏(常)南来保生返回论〕 宋志一卷 佚〔季氏(端愿)简验方〕宋志一卷 佚〔要传正明效方〕宋志五卷 佚〔彭氏(宅)秘传良方〕佚〔李左司保生要方〕佚接上见于澹寮方。
〔鲍氏(志大)医书会同〕佚熊均曰。鲍志大江南括苍人。官至承直郎博学宏词科。精通医术。编集医书会同。
〔朱氏(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研经室外集十五卷 未见熊均曰。朱佐。字君辅。咸淳间人。有集验良方。刊板印行。
阮元曰。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十五卷。宋朱佐撰。佐字君辅,湘麓人。前有咸淳二年。眉山苏景行序。是编分风寒诸门。采掇议论。详尽曲当。凡所载宋氏医书。多不传之。秘笈又皆从当时善本录出。如小儿病源方论。长生丸。塌气丸。较影抄本为详。
按医方类聚各证门亦引之。医官 桥经中(恒)。采录得十卷。
〔亡名氏古今秘传必验方〕宋志一卷 佚
卷五十
方论(二十八)
〔刘氏(完素)宣明论〕国史经籍志十五卷 存刘完素曰。妙道乃为对病临时处方之法。犹恐后学未精贯者,或难施用。复宗仲景之书。率参圣贤之说。推夫运气。造化自然之理。以集伤寒杂病。脉证方论之文。一部三卷。十万余言。目曰医方精要宣明论。凡有世说之误者。详以此证明之。庶令学人真伪自分。而易为得用。且运气者。得于道同。盖明大道之一也。
金史本传曰。刘完素。字守真。河间人。尝遇异人陈先生。以酒饮守真。大醉。及寤。洞达医术。若有授之者。乃撰运气要旨论。精要宣明论。虑庸医或出妄说。又着素问玄机原病式。或特举二百八十八字。注二万余言。
然好用凉剂。以降心火。益肾水为主。自号通元道士云。
四库全书提要曰。宣明论方十五卷。金刘完素撰。是书皆对病处方之法。首诸证门。自煎厥。薄厥。飧泄。
胀。以及诸痹心疝。凡六十一证。皆采用内经诸篇。每证各有主治之方。一宗仲景。次诸风。次热。次伤寒。
次积聚。次水湿。次痰饮。次劳。次泄痢。次妇人。次补养。次诸痛。次痔 。次眼目次小儿。次杂病。共十七门。每门各有总论。亦发明运气之理。兼及诸家方论。于轩岐奥旨,实多阐发。而多用凉剂。偏主其说者。不无流弊。在善用者消息之耳。考原病式自序云。作医方精要宣明论一部三卷。十万余言。今刊入河间六书者。乃有十五卷。其二卷之菊叶法。薄荷白檀汤。四卷之妙功藏用丸。十二卷之荜澄茄丸。补中丸。楮实子丸。皆注添加字。而七卷之信香十方。青金膏。不注添加字者。据其方下小序。称灌顶法王子所传。并有偈咒。金时安有灌顶法王。显为元明以后之方。则窜入而不注者。不知其几矣。卷增于旧。殆以是欤。
〔素问玄机原病式〕国史经籍志一卷 存自序略曰。观夫医者。唯以别阴阳虚实。最为枢要。识病之法。以其病气归于五运六气之化。明可见矣。谨率经之所言。二百余字。兼以语辞二百七十七言。绪归五运六气而已。凡明病阴阳虚实。无越此法。虽已并载前之二帙。复虑世俗多出妄说。有违古圣之意。今特举二百七十七字。独为一本。名曰素问玄机原病式。遂以比物立象。详论天地运气。造化自然之理。二万余言。仍以改证世俗谬说。虽不备举其误。其意足可明矣。虽未备论诸疾。以此推之。则识病六气阴阳虚实。几于备矣。
程道济序略曰。守真先生者。本河间人也。姓刘。名完素。字守真。夙有聪慧。自幼年耽嗜医书。千经百论。
往往过目无所取。皆谓非至道造化之用。因披玩素问一经。朝勤夕思。手不释卷。三五年间。废寝忘食。参详其理。至于意义深远。研精覃思。期于必通。一日于静室中。澄神晏坐。沉然毕虑。探索难解之义。神识杳冥。似寤寐间。有二道士者。自门而入。授先生美酒一小盏。若橡碗许。咽而复有。如此三二十次。咽不能尽。二道者笑曰。如厌饮。反吐于盏中。复授道者。倒于小葫中。道者出。恍然一醒。觉面赤酒香。杳无所据。急于内外追之不见。而后因至心灵。大有开悟。此说几乎诞妄。默而不言。以仆为知言。先生故以诚告。与夫史称扁鹊遇长桑君饮药。以此视病。尽见五脏 结。特以诊脉为名。亦何异焉。因着医书内经运气要旨论。医方精要宣明论二部。总一十七万余言。精微浩汗。造化详悉。而又述习医要用直格。并药方。已板行于世。外又作素问玄机原病式并注二万余言。特采摭至真要大论一篇。病机气宜之说。撮其枢要。自成一家。精贯古今。无非神授。盖天之未丧斯文也。复生其人。发明医道。乃今时五宗教之师。以致于此。莫不效验。直明五运六气之至要。伤寒杂病之指归。其言简其理明。易为披究。足以察阴阳二证之隐显。医家前后之得失。如式中所说。木极似金。火极似水之类。谓亢则害。承乃制。郁极乃发。变化之理。大为要妙。非智者焉能及此。可谓旨意昭明。万举万全。神圣工巧。能事毕矣。真知要之书也。
朱 曰。守真。金河间人。氏刘。完素字守真。号曰宗真子。章宗皇帝三聘不起。御赐高尚先生。有内经运气要旨论。十万余言。素问玄机原病式一帙。习医要用直格书三卷。医方精要宣明论二帙。(心印绀珠经)
王 曰。刘守真论风火之病。以内经病机气宜十九条者。为原病式。曲尽精微。其治法则与子和相出入者也。
(青岩丛说)
张介宾曰。刘河间原病式所列病机。原出自内经至真要大论,盖本论详言五运六气。盛衰胜复之理。而以病机一十九条。总于篇末。且曰。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写之。虚者补之。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是可见所言病机。亦不过契运气之大纲。而此中有无之求。虚实之异。最当深察。总惟以和平为贵也。故五常政大论。又详言五运三气之辨。则火之平气。曰升明。火之太过。曰赫曦。火之不及。曰伏明。此虚实之辨。则有如冰炭之异。而内经不偏不倚之道。固已详明若是。奈河间不能通察本经通旨。遂单采十九条中一百七十六字。演为二百七十七字。不辨虚实。不察盛衰。悉以实火言病。着为原病式。以讫于今。夫实火为病。固为可畏。而虚火之病。尤为可畏。实火固宜寒凉去之。本不难也。虚火最忌寒凉。若妄用之。无不致死。矧今人之虚火者多。实火者少。岂皆属有余之病。顾可概言为火乎。历观唐宋以前。原未尝偏僻若此。继自原病式出。而丹溪得之定城。遂目为至宝。因续着局方发挥。及阳尝有余等论。即如东垣之明。亦因之而曰。火与元气不两立。此后如王节斋戴原礼辈。则祖述相传。遍及海内。凡今之医流。则无非刘朱之徒。动辄言火。莫可解救。多致伐人生气。败人元阳。杀人于冥冥之中。而莫之觉也。诚可悲矣。即间有一二特达。明知其非。而惜人阳气。则必有引河间之说。而群吠之者矣。
何从辨哉。矧病机为后学之指南。既入其门。则如梦不醒。更可畏也。医道之坏。莫此为甚。误谬之源。不可不察。(景岳全书)
李中梓曰。刘完素选述六书。发明亢制之理。洞如观火。然偏主于热。岂能尽六气之变乎。遂令后世喜用寒凉。伐天和而罔悟。伊芳谁之咎也。(颐生微论)
四库全书提要曰。素问元机原病式一卷。金刘完素撰。完素字守真。河间人。事迹具金史方伎传。是书原素问至真要论。详言五运六气。盛衰胜复之理。而以病机十九条中。
采一百七十六字。演为二百七十七字。以为纲领。而反复辨论以申之。凡二寓余言。大旨多主于火。故张介宾作景岳全书。攻之最力。然完素生于北地。其人秉赋多强。兼以饮食醇酿。久而蕴热。与南方风土原殊。又完素生于金时。人情淳朴。习于勤苦。大抵充实刚劲。亦异乎南方之脆弱。故其持论。多以寒凉之剂。攻其有余。皆能应手奏功。其作是书。亦因地因时。各明一义。补前人所未及耳。医者拘泥成法。不察虚实。概以攻伐戕生气。
譬诸检谱角抵。宜其致败,其过实不在谱也。介宾愤疾力排。尽归其罪于完素。然则参桂误用。亦可杀人。又将以是而废介宾书哉。张机伤寒论有曰。桂枝下咽。阳盛乃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明药务审证,不执一也。故今仍录完素之书。并着偏主之弊。以持其平焉。
〔薜氏(时平)注释素问玄机原病式〕二卷 存〔刘氏(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三卷 存自序曰。夫医道者。以济世为良。以愈疾为善。盖济世者凭乎术。愈疾者仗乎法。故法之与术。悉出内经之玄机。此经固不可力而求。智而得也。况轩岐问答。理非造次。奥藏金册。宝典深隐。生化玄文。为修行之径路。
作达道之天梯。得其理者。用如神圣。失其理者。似隔水山。其法玄妙。其功深固。非小智所能窥测也。若不访求师范。而自生穿凿者,徒劳皓首耳。余二十有五。志在内经。日夜不辍。殆至六旬。得遇天人。授酒美饮。若橡斗许。面赤若醉。一醒之后。目至心灵。大有开悟。衍其功疗。左右逢原。百发百中。今见世医多赖祖名。倚约旧方。耻问不学。特无更新之法。纵闻善说。反怒为非。呜呼。患者遇此之徒。十误八九。岂念人命死而不复者哉。仁者鉴之。可不痛欤。以此观之。是未知阴阳变化之道。况木极似金。金极似火。
火极似土。土极似木。故经曰。亢则害。承乃制。谓已亢极。反似胜己之化。俗流未知。故认似作是。以阳为阴。
失其本意。经所谓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医徒执迷。反肆傍识。纵用获效。终无了然之语。其道难与语哉。仆见如斯。道述玄机。刊行于世者。已有宣明等三书。革庸医之鄙陋。正俗论之舛讹。宣扬古圣之法则。普救后人之生命。今将余三十年间。信如心手。亲用若神。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比物立象。直明真理。治法方论。裁成三卷。三十二论。目之曰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此集非崖略之说。盖得轩岐要妙之旨。故用之可以济人命。舍之无以活人生。得乎心髓。秘之箧笥。不敢轻以示人。非绝仁人之心。盖圣人之法。不过当人。未易授尔。彼之明者。
当自传焉。时大定丙午闰七月中元日。河间刘完素守真述。
杨威序曰。天兴末。予北渡寓东源之长清。一日遇前太医王庆先家。于几案间。得一书。曰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试阅之。乃刘高尚守真先生之遗书稿也。其文则出自内经中。摭其要而述之者。朱涂墨注。凡三卷。分三十二门。门有资次。合理契经。如原道则本性命之源。论脉则尽死生之说。摄生则语存神存气之理。阴阳则讲抱元守一之妙。病机则终始有条有例。治病之法。尽于此矣。本草则驱用有佐有使。处方之法。尽于此矣。至于解伤寒论。气宜说曲尽前圣意。读之使人廓然有醒悟。恍然有所发明。使六脉十二经。五脏六腑。三焦四肢。目前可得而推见之也。后二十三篇。随论出证。随证出方。先后加减。用药次第。悉皆蕴奥。精妙入神。尝试用之。十十皆中。真良医也。虽古人不是过也。虽轩岐复生。不废此书也。然先生有序。序已行藏。
言幼年己有直格宣明原病式三书。虽义精悫。然有不尽圣理处。今是书也复出。与前三书相为表里。非曰后之医者龟鉴欤。至如平昔不治医书者得之。随例验证。度己处药。则思亦过半矣。予谓是书。虽在农夫工贩。缁衣黄冠儒宗。人人家置一本可也。若已有病。寻阅病源。不至乱投汤剂。况医家者流者哉。惜哉。先生卒。书不世传。
使先生之道。窃入小人口。以为己书者有之。予悯先生道。屏翳于茆茨荆棘中。故存心精较。今数年矣。命工镂版。拟广世传。使先生之道。出于茆茨荆棘中。亦起世膏肓之一端也。岁辛亥正月望日。大卤杨威序。
宁献王序略曰。是书者。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丙午。守真所撰之书也。时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焉。始守真蕲惜无传。至胡元宪宗元年辛亥。乃宋理宗淳 十一年也。相去六十五年矣。大卤杨政亨谓天下之宝。当与天下共之。不可私也。乃锓诸梓。惜乎古板于兵燹不存。久矣。世无其传。今命工重刊既完。必用序以纪其实。姑书于篇端云。或曰。不书中国之正朔。而用金虏之正者何。当宋季也。河间为金虏所有而执用之故也。岁在宣德辛亥。
三月初二日丙寅。 仙书。
李濂曰。刘守真晚年着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凡三卷。分三十二门。首原道原脉摄生。以及于处方用药。君臣佐使之法。无所不备。而秘藏 笥。不以示人。(医史)
李时珍曰。张元素病机气宜保命集四卷。一名活法机要。后人误作河间刘完素所着。伪撰序文词。调于卷首。
以附会之。
四库全书提要曰。病机气宜保命集三卷。金张元素撰。元素字洁古。易州人。八岁应童子举。二十七试进士。以犯庙讳。下第乃去。而学医。精通其术。因抒所心得。述为此书。凡分三十二门。首原道原脉。摄生阴阳诸论。次及处方用药。次第加减。君臣佐使之法。于医理精蕴。阐发极为深至。其书初罕传播。金末杨威始得其本刊行。而题为河间刘完素所着。明初宁王权重刊。亦沿其误。并伪撰完素序文词。调于卷首。以附会之。至李时珍作本草纲目。始纠其谬。而定为出于元素之手。于序例中。辨之甚明。考李濂医史。称完素尝病伤寒八日。
头痛脉紧。呕逆不食。元素往候。令服某药。完素大服其言遂愈。元素自此显名。是其造诣深邃。足以自成一家。
原不必托完素以为重。今特为改正。其伪托之序。亦并从删削焉。
按线溪野老刘守真三消论跋云。麻征君寓汴梁日。访先生后裔。就其家。得三消论气宜病机之书。又杜思敬济生拔萃。称东垣活法机要。与洁古家珍。及刘守真保命。大同小异。考征君则麻九畴。为张子和友。乃在当时。
其言若此。与杨序所谓先生卒。书不世传。屏翳于茆茨荆棘中者符。杜思敬编书。在于元延 二年。时八十一岁。
其生距守真之时。未为辽阔。则是书之出自守真。断可知矣。且其所述方论。与宣明论原病式相出入。李时珍有何所证。以为张元素之书。夫元素所着。虽佚不可见。东垣李明之尝从受其法。则读明之诸书。以溯源委。其理趣判然。与是书不同。元素子璧。着有保命集论类要。时珍岂非以此相混者耶。提要未察此义。随袭其谬。并以序文词。称宁王伪撰。郢书燕说。莫甚此焉。活法机要。为李明之所着。时珍又只是书一名。实为歧误。
〔三消论〕一卷 存线溪野老跋曰。三消之论。刘河间之所作也。因麻征君寓汴梁。暇日访先生后裔。或举教医学人。即其人矣。
征君亲诣其家。求先生平昔所着遗书。乃出三消论。气宜病机二书。未传于世者。又多不全。止取三消论。于卷首增写六位脏象三图。其余未遑润色。即付友人穆子昭。子昭乃河间门人。穆大簧之后也。时觅官于京师。方且告因征君。欲因是而惠之。由是余从子昭。授得一本。后置兵火遂失其传。偶于乡人霍司承君祥处。复见其文。
然传写甚误。但根据仿而录之。以付后之学人。详为刊正云。时甲辰年冬至日。线溪野老书。
〔灵秘十八方〕佚按上见于古今医统。
〔张氏(元素)家珍〕一卷 未见按上见于 竹堂书目。
〔医学启源〕读书敏求记三卷 未见钱曾曰。金易水张元素着。洁古治病。不用古方。刻期见效。刘守真尝病伤寒。洁古诊其脉。而知其用药之差。守真大服。自是名满天下。是书采辑素间五运六气。内经治要本草而成。其门下高弟李明之请兰泉张建吉甫。
序于卷首。
〔张氏(璧)医学新说〕佚按上见于医学源流。
〔张氏(从正)儒门事亲〕三卷 存颐斋引曰。医之为道尚矣。自本草灵素之书作。而传之者。代不乏人。和缓以降。若越人。若淳于。若张若华。皆明其理。神其术。而能济众于夭阏者也。然其着书垂世。为医流之指南者。独长沙公而已。尔后百论千方。
纷然杂出。
览之者。但若可采用之。则莫适所从。求其洞达是理。而□□夫至要者。殆若晨星。然近世惟河间刘守真深得长沙遗意。故能以斯道。鸣乎大定明昌。南渡以来。宛丘张子和出。专探历圣之心。□发千载之秘。辨实于虚。识燠于寒。以至阴阳之所以造化。运气之所胜复。风土之异宜。形神之殊禀。无一不究其极。凡所拯疗。如取如携。
识者谓长沙河间。复生于斯世矣。兴定中。召补太医。居无何求去。盖非好也。于是退而从麻征君知几常公仲明辈。日游HT 上。相共讲明奥义。辨析至理。深悼传习之弊。力矫而正绪。遂以平日所着论议。及尝试之效。缉为一卷。命曰儒门事亲。其意以谓非吾儒不能明辨而是正之。以传于天下后世也。是□之成。一法一论。其大义皆子和发之。至于博之以文。则征君所不辞专。议者咸谓非宛丘之术。不足以称征君之文。非征君之文。不足以弘宛丘之术。所以世称二绝。而尤为难得欤。惜其真本为征君藏于名山中。不可复见。今之板行者。尚为错乱疑阙。殆传者之过也。呜呼。术业如子和。不得居中以司天下之命。而跻之寿域。徒使之卒□□□其书又□殊博雅君子手。而传之者。或失其真。又不能无遗恨。此予所以屡叹而深惜之。异时有好事。购得真本。重刊而行之。
俾学人获睹完□。以惠天下后世。则子和为不死矣。岁在单阏阳月晦日。颐斋引。
金史本传曰。张从正。字子和。睢州考城人。精于医。贯穿素难之学。其法宗刘守真。用药多寒凉。然起疾救死多取效。古医书有汗下吐法。亦有不当汗者。汗之则死。不当下者。下之则死。不当吐者。吐之则死。各有经络脉理。世传黄帝岐伯所为书也。从正用之最精。号张子和汗下吐。妄庸浅术。习其方剂。不知察脉原病。往往杀人。此庸医所以失其传之过也。其所着。有六门三法之目。存于世云。
刘祁曰。张子和为人放诞无威仪。颇读书作诗嗜酒。久居陈。游余先子门。后召入太医院。旋告去。隐然名重东州。麻知几九畴与之善。使子和论说其术。因为文之。有六门三法之目。将行于世。会子和知几相继死。迄今其书存焉。(归潜志)
朱震亨曰。愚阅张子和书。惟务攻击。其意以为正气不能自病。因为邪所客。所以为病也。邪去正气自安。
因病有在上在中在下。深浅之不同。立为汗吐下三法以攻之。初看其书。将谓医之法尽于是矣。后因思内经有谓之虚者。精气虚也。谓之实者。邪气实也。其邪所客。必因正气之虚。然后邪得而客之。苟正气实。邪无自入之理。由是于子和之法。不能不致疑于其间。又思内经有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又思仲景有言。病当汗解。诊其尺脉涩。当与黄 。建中汤补之。然后汗之。于是以子和之书。非子和之笔也。驰名中土。其法必有过于明辈者。何其书之所言。与内经仲景之意。若是之不同也。(格致余论)
李濂曰。张子和与麻知几常仲明辈。日游HT 水之上。讲明奥义。辨析玄理。遂以平日闻见。及尝试之效。辑为一书。名之曰儒门事亲。以为惟儒者能明辨之。而事亲者。不可以不知也。是书凡十四卷。盖子和草创之。知几润色之。而仲明又摭其遗。为治法心要。兵尘鸿洞。藏诸查牙空穴中。幸而复出人间。谓非鬼神呵护之力可乎。
其中妙论精义。不可缕述。善读者当自得之。
朱 曰。张子和。宛丘人。氏张。戴人是也。有儒门事亲。书三十篇。十形三疗一帙。治病百法一帙。三复指迷一帙。治法心要一帙。三法六门世传方一帙。
四库全书提要曰。儒门事亲十五卷。金张从正撰。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睢州考城人。兴定中。召补太医。
寻辞去。事迹具金史方伎传。从正与麻知几常仲明辈。讲求医理。辑为此书。刘祁归潜志。称麻知几九畴与之善。
使子和论其术。因为文之。则此书实知几所记也。其例。有说。有辨。有记。有解。有诫。有笺。有诠。有式。
有断。有论。有疏。有述。有衍。有诀。有十形三疗。有六门三法。名目颇碎。而大旨主于用攻。其曰儒门事亲者。则以为惟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也。从正宗河间刘守真。用药多用寒凉。其汗吐下三法。当时已多异议。故书中辨谤之处为多。丹溪朱震亨亦讥其偏。后人遂并其书置之。然病情万状。各有所宜。当攻不攻。与当补不补。厥弊维均。偏执其法固非。竟斥其法亦非也。惟中间负气求胜。不免过激。欲矫庸医恃补之失。或至于过直。又传其学人。不知察虚实。论病久暂。概以峻利施治。遂致为世所借口。要之未明从正本意耳。
按医统正脉中所辑。是书凡十四卷。以嘉靖中邵伯崖刊本为祖者。原系于一部丛书。盖所谓儒门事亲。止其前三卷。其他麻知几并弟子辈。述子和之说。以所编也。归潜志曰。麻九畴知几。初名文纯。易州人。晚更好医方。与名医张子和游。尽传其学。为文精密功健。诗尤奇峭。妙处似唐人。西京伊芳良子氏藏元中统中高鸣刻本儒门事亲。亦三卷。先子仍据朱好谦心印绀珠。订其篇目。述之于所着医剩。今原其说,更据医方类聚各证门所列。
以加详核。识于下。使人知其旧观。
〔治病百法〕二卷 存按邵氏刊本。第四第五两卷。是也。
〔十形三疗〕三卷 存刘纯曰。广陵丘克容先生云。今医之专门于刘张者。率以发汗吐下施治。盖本诸张子和十形三疗。若曰风寒暑湿燥火。内伤外伤。内积外积。视其中人身之上若下。必三法之可已。果子和之遗意欤。何其与内经仲景之言。
大不相似也。内经不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又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邪盛而实。当写三法。或可以也。
精夺而虚当补。将无他治欤。第曰木郁则达之。火郁则发之。土郁则夺之。金郁则泄之。水郁则折之。是以发汗吐下之别称也。向使此无彼。曷果例用欤。仲景治外感。分六经。别腑脏。亦尝发汗吐下也。而太阳有解肌。少阳则三禁。并病用刺法。岂无其故欤。子和亦曰。不读本草。焉知药性。又曰。识病得法。工中之甲仗。三法疗十形。又何必知药性。求得法哉。岂子和真书。亡于金源氏之南迁。此特后人附会其说。而执迷妄意者。遂以卤莽之言。为的确之论。甚至认虚为实。假寒为燠。其于适事为故。与夫各安其气之说。略不加究。志古之士。独无憾焉。
按邵柏崖刊本。第六第七第八三卷。是也。子和受法于刘守真。药多用寒凉。金史并归潜志备述之。则是书出自子和。亦不可疑。朱彦修刘宗浓律以自家之说为后人所附会。殆属偏执。
〔杂记九门〕一卷 存按邵氏刊本第九卷。是也。
〔撮要图〕一卷 存按邵氏刊本第十卷。是也。
〔治病杂论〕一卷 存按邵氏刊本第十一卷。是也。
〔三法六门〕一卷 存按邵氏刊本第十二卷。是也。
〔治法心要〕一卷 存按邵氏刊本第十三卷。是也。据医史。是书系常仲明摭子和遗说。而录成者也。
〔世传神效名方〕一卷 存按邵氏刊本第十五卷。是也。
〔三复指迷〕一卷 佚〔张氏经验方〕国史经籍志二卷 佚〔李氏(杲)内外伤辨惑论〕医藏目录三卷 存自序曰。仆幼自受难素于易水张元素先生。讲诵既久。稍有所得。中年以来。更事颇多。诸所延医。坦然不惑。曾撰内外伤辨惑论一篇。以证世人用药之误。陵谷变迁。忽成老境。神志既惰。懒于语言。此论束之高阁十六年矣。昆仑范尊师曲相奖借。屡以活人为言。谓此书果行。使天下之人。不致夭折。是亦仁人君子。济人利物之事。就令着述不已。精力衰耗。书成而死。不愈于无益而生乎。予敬受其言。仅力疾成之。虽未为完备。聊答尊师慈悯之志。师。宋文正公之后也。丁未岁重九日。东垣老人李杲明之题。
四库全书提要曰。内外伤辨惑论三卷。金李杲撰。杲字明之。自号东垣老人。真定人。尝以纳资得官。监济源税。案元砚坚作东垣老人传。称杲以辛亥年卒。年七十二。则当生于世宗大定二十年庚子。金亡时年五十五。
入元十七年乃终。故旧本亦或题元人。而元史亦加载方伎传也。初杲母婴疾。为众医杂治而死。迄莫知为何证。杲自伤不知医理。逐捐千金。从易州张元素学。尽得其法。而名乃出于元素上。卓为医家大宗。是编发明内伤之证。有类外感。辨别阴阳寒热有余不足。而大旨总以脾胃为主。故特制补中益气汤。专治饮食劳倦。虚人感冒。法取补土生金。升清降浊。得阴阳生化之旨。其阐发医理。至为深微。前有自序。题丁未岁。序中称此论束之高阁十六年。以长历推之。其书盖出于金哀宗之正大九年辛卯也。
〔脾胃论〕国史经籍志三卷 存元好问序曰。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八风之邪,中人之高者也。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谓水谷入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饮食不节。而病者也。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肤筋脉。必从足始者也。内经说百病皆由上中下三者。及论形气两虚。即不及天地之邪。乃知脾胃不足。为百病之始。有余不足。世医不能辨之者。盖已久矣。往者。遭壬辰之变。五六十日之间。为饮食劳倦所伤而殁者。将百万人。皆谓由伤寒而殁。后见明之辨内外伤。及饮食劳倦伤一论。而后知世医之误。学术不明。误人乃如此。可不大哀耶。明之既着论矣。
且惧俗蔽不可以猝悟也,故又着脾胃论丁宁之。上发二书之微。下祛千载之惑,此书果行。壬辰药祸。当无从而作。仁人之言。其意博哉。己酉七月望日。遗山元好问序。
罗天益后序曰。黄帝着内经。其忧天下后世。可谓浓且至矣。秦越人述难经以证之。伤寒为病最大。仲景广而论之。为广世法。至于内伤脾胃之病。诸书虽有其说。略而未详。我东垣先生作内外伤辨。脾胃论。以补之。
先生尝阅内经所论。四时皆以养胃气为本。宗气之道。内谷为宝。盖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冲和百脉。颐养神明。利关节。通九窍。滋志意者也。或因饮食失节。起居不时。妄作劳役。及喜怒悲愉。伤胃之元气。使营运之气减削。不能输精皮毛经络。故诸邪乘虚而入。则 动于体。而成痼疾。致真气 然而内消也。
病之所起。初受热中。心火乘脾。末传寒中。肾水反乘侮土。乃立国中末三治。及君臣佐使之制。经禁病禁时禁之则。使学人如此病用此药。因心会道。溯流得源。远溯轩岐。吻合无间。善乎鲁斋先生之言曰。东垣先生之学。
医之王道也。观此书可见矣。至元丙子三月上巳日。门生罗天益谨序。
四库全书提要曰。脾胃论三卷。金李杲撰。杲既着辨惑论。恐世俗不悟。复为此书。其说以土为万物之母。
故独重脾胃。引经立论。精凿不磨。明孙一圭医旨绪论云。东垣生当金元之交。中原扰攘。土失其所。人疲奔命。
或以劳倦伤脾。或以忧思伤脾。或以饥饱伤脾。病有缓急。不得不以急者为先务。此真知杲者也。前有元好问序。
考遗山文集。有杲所着伤寒会要引一篇。备载其所治验,元史方伎传全取之。而此序独不见集中。意其偶有散佚欤。又有罗天益后序一篇。天益字谦父。杲晚年弟子。尽得其传。元砚坚东垣老人传。称杲临终取平日所着书。
检勘卷帙。以次相从。列于几前。嘱谦父曰。此书付汝者。即其人也。
〔兰室秘藏〕国史经籍志三卷 存四库全书提要曰。兰室秘藏三卷。金李杲撰。其曰兰室秘藏者。盖取黄帝素问藏诸灵兰之室语。前有至元丙子罗天益序。在杲殁后二十五年。疑即砚坚所谓临终以付天益者。
也其治病分二十一。门以饮食劳倦居首。他如中满腹胀。如心腹痞。如胃脘痛诸门。皆谆谆于脾胃。盖其所独重也。
东垣发明内伤之类外感。实有至理。而以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为生化之源。脾虚损论一篇。极言寒凉峻利之害。
尤深切着明。盖预睹刘张两家末流攻伐之弊。而早防其渐也。至于前代医方。自金匮要略以下。大抵药味无多。
故唐书许允宗传。记允宗之言曰。病之于药。有正相当。惟须单用一味。直攻彼病。药力自专。病即立愈。今人不能别脉。莫识病证。以情臆度。多安药味。譬之于猎。未知兔所。多发人马。空地遮围。或冀一人偶然逢也。
如此疗病。不亦疏乎。其言。历代医家。传为名论。惟杲此书。载所自制诸方。动至一二十味。而君臣佐使。相制相用。条理井然。他人罕能效之者。斯则事由神解。不涉言诠。读是书者。能喻法外之意则善矣。
〔活法机要〕医藏目录一卷 存〔医学发明)医藏目录一卷 存〔万愈方〕医藏目录一卷 未见〔医说辨惑论〕未见熊均曰。李杲。字明之。自号东垣先生。洁古老人之门弟也。金亡值元。遂为元人。著作甚多。惟有用药珍珠囊。脾胃论。内外伤辨。医学发明。五经活法机要。兰室秘藏。疮疡论。医说辨惑论等书。刊行。
〔东垣试效方〕九卷 存砚坚序曰。医之用药。犹将之用兵。兵有法。良将不拘于法。药有方。良医不拘于方。非曰尽废其旧也。昔人因病制方。邪之微甚。人之虚实。莫不详辨而参酌之。然后随其六气所侵。脏腑所受。剂品小大。平毒多寡。适与病等。丝发不舛。故投之无不如意。后人不揣其本。而□其方。
但曰此方治此病。幸而中者时有之。不幸而误者。固多矣。谚云。□方三年。无病不治。医病三年。无方可治。
斯言□鄙。切中世医之病。东垣老人李君明之可谓用药不拘于方者也。凡求治者。以脉证别之。以语言察之。以内经断之。对证设方。其□如响。问有不合者。略增损辄效。盖病之变无第。君之方□□无穷。所以万举万全也。
罗谦父受学其门。君尝而以□病所制方录之。其悉月增□益。浸以岁编。凡有闻于君者。又缀而为论。将板行以世。以广君之道。抑予闻李君教人。讲释经书之暇。每令熟读本草。川陆所产。治疗所主。气味之浓薄。补泻之轻重。根茎无用。华叶异宜。一一精究。初不以方示之。意盖有在矣。谦父不私所有。推以及人。善则善矣。李君教人之本意。殆不然也。君所着医学发明。脾胃论。内外伤辨。药象论等书。皆平日究心。将以惠天下后世者。
必须合数书而观之。庶知君制方之旨。免泥而不通之患。若持此编。谓君之能尽在是。非李君望于后人也。至元三年立春后五日。邙城砚坚序。
王博文序曰。东垣先生受学于易上老人张元素。真积力久。自得于心。其法大概有四。曰明经。别脉。识证。
处方而已。谓不明经。则无以知天地造化之蕴。不别脉。则无以察病邪之所在。气血之虚实。不识证。则不能必其病之主名以疗之。不处方。则何以克其必救。故先生每治人之疾。先诊其脉。既别脉矣。必断之曰。此药证也。
则又历谓其难素诸经之旨。以明其证之无瘥。然后执□处方。以命其药味。君臣佐使之制。加减炮制之宜。或丸或散。俾病者饵之。以取其效。一洗世医胶柱鼓瑟。刻舟觅剑之弊。所以为一代名士者。以此也。今太医罗君谦夫。师先生有年矣。尽传其平生之学。亦为当世闻人。今将此方。厘为九卷。锓梓以传。不独使其师之术业。表见于世。□亦惠天下后学之士。俾获安全之利也。其用心之忠浓。诚可嘉尚。□为序其端。噫。先生此方。特立法之大□耳。不知变者。
按以治疾。或有不效。则尤之曰。此制方之不精也。则误矣。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又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吾于此书亦云。
先生姓李氏。讳杲。字明之。东垣其自号云。至元十七年岁次庚辰清明后二日。通议大夫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东鲁王博文序。
按明初吴县倪维德校订是书。刊行于世。见医史朱右。敕山老人传。及明史本传。
卷五十一
方论(二十九)
〔赵氏(大中)风科集验名方〕(旧阙撰人名氏。验字作论。今据读书敏求记补订。)国史经籍志二十八卷 阙赵素序曰。夫方者。乃九州风物之宜。治病之方也。上古大圣人帝羲帝农帝轩。忧患后世生灵之疾苦。所以作也。曰方。曰法。曰术。乃雷公巫彭之所授也。上自周秦。下及唐宋。皆以风论为首。诸科为亚。其次方书。
偏曲阔略。未可以为后世法则也。予云游三十载。仿佛半天下。历江湖。省蛮蜀之药。适幽云。晓羌戎之剂。齐楚不同。夏丽各异。居方隅未可言有所得也。谚云。不愿为相者。可以为医。非谙于病者。难以知药。噫。医非细事。可知五行万物之数之气之味之性用。方剂始可为据也。故将耳闻目见。得效作验者。书为十集。目之曰风科集验名方。实非利禄之学。以备国家无疆之地。资医药夭横之急尔。时岁在昭阳赤奋若。仲夏着雍敦祥朔旦。
大元 特赐虚白处士河中心庵赵素才卿敬题。
大元诸路覆实官安庆光华序曰。予世居恒山。幼适欠州。太祖亲差驰 。燕然覆天下材谷。每于致知格物。
恨未究底蕴。奉遇吾师明阳先生朝经暮典。温故知新。乃至医卜道释。儒农工商。技艺罔不传习。目若权衡。手如刀尺。未有不知其要略者。岁庚子间。又会心庵。乃明阳嗣法之子。至丙午岁。蒙恩特赐皇极道院。赐号虚白处士。来镇阳也。予一日中酒风。吐血数碗。诸医不救。处士用一物解之。
不三日保康。翌日亲谒。诘其所处之方。遂出示一书。题曰风科经验名方。通乎圣惠。乃北京太医赵大中奉敕编修。值金乱遁于吴山。有车怀赵子中。传习湮没其本。虚白处士涉于荆湖间。获元本失其序引。岁丙申挟策。归明大元。复居恒山。仕宦名家。凡有中风者。治之不逾月而痊愈。奚可数焉。予怜其编缉诸风未备者。补缀完美。
不揆荒芜而序。其笔汗之劳。使疾人不置拐杖。而复登车上马。天下万世。有赖不为细事矣。
左斗元序曰。先正有言。达则愿为良相。不达愿为良医。医固非良相比也。然任大责重。其有关于人之休戚则一也。医岂易书哉。医之良。非医之良也。方良也。元贞丙申夏。官医提举刘公君卿访予沙羡寓舍。出示虚白赵处士所着风科一编。曰。此济世奇书也。然传愈久。讹愈多。盖不特以一亥为三家而已。知君平日爱人以德。
有志活人。敢以校雠为请。予不敏。载念自幼多疾。视人之疾。犹己之疾。今既不得如王 陆宣公。达以行其志。
独不能推二公当时辑秘要裒集验方之心。以淑诸人乎。遂不复辞让。乃研精披究。于是取素问。灵枢。难经。中藏巢源。千金。外台。圣惠。医说等书。及南北经验名方。并说文本书。逐一参订。讹者正之。脱者补之。复者削之。舛者窜之。略者增之。疑者缺之。又取经子史集。古今圣贤。名医治风药品。治理制度。动风食忌。列于前。庶成全书。门类七十有七。今增广一百六十有五道。计二百四十二类。元方六百三十二。今续添一千三百四十七道。计一千九百七十九方。厘为二十八卷。每类则取圣贤议论。病证源流。或脉法针法灸法备载篇首。使览者即了然于心目之间。其愿为良医者。皆有所根据。
察脉以验病。遵方而用药。可以已疾。而免医误之诮。乃予之深愿。亦刘公相属之盛心。是书也。予朝斯夕斯。
疲精竭神。阅历两期。始克就绪。不惟始终条理秩秩。较之元本。不为无补。昔吕文靖公集中书条例成。谓人曰。
自予有此例。虽使一庸夫执之。亦可以为相。今风科既成。予亦曰。使常人得此。亦可作明医云。大德戊戌端阳日。后学庐陵左斗元辰叟自叙。
元好问皇极道院铭序曰。虚白处士赵君已入全真。而能以服膺儒教为业、发源语孟。渐于伊芳洛之学。方且探三圣书。而问津焉。计其真积之力。虽占候医卜。精诣绝出。特征。曳裾王门。大蒙宠遇。三年以母老得请归。
在镇阳行台。奉被恩旨。发泉公帑。筑馆迎祥观之故基。是为皇极道院。季月日实叙而铭之。处士名素。字才卿。
河中人。虚白其赐号云钱曾曰。风科集验名方二十八卷。此书乃赵大中编辑。值金乱遁于吴山。覃怀赵子中传习之。虚白处士赵素才卿获原本于湖湘。订讹补缺。元方六百三十二。续添一千三百四十七。通计一千九百七十九方。厘为二十八卷。
得成全书。才卿被召。赐还处于皇极道院。元遗山为之作铭。是书传极少。医家鲜有知虚白处士者。予故着其详于此。
〔释氏(继洪)岭南卫生方〕医藏目录四卷 存亡名氏序曰、尝读沈括良方序。谓治病有五难。辨疾难。治疾难。饮药难。处方难。别药难。而于治疾尤详。
且谓古之治疾者。先知阴阳运历之变故。山林川泽之窍发。而又视其老少肥瘠。贵贱居养。性术好恶。忧喜劳逸。顺其所宜。违其所不宜。其精过于承蜩。其察甚于刺棘。可谓至密矣。而恐非医之浅浅者所能与。比至岭南。见外方至者。病不虚日。虽居民亦鲜有不病者。因思岭以外号炎方。
又濒海。气常燠而地多湿。与中州异。气燠故阳常泄。而患不降。地湿故阴常盛。而患不升。业医者。苟不察粤地山川窍发之异。有以夺阴阳运历之变。而徒治以中州常法。鲜有不失者。何也。夫以其常泄之阳而重汗。则元气不固。以其常盛之阴而轻利之。则其气愈陷。是医药之害。与山川之害。交为吾人病也。每思有以济之。而未得其术。一日获岭南卫生方读之。曰。此仁人之用心也。虽其处方投剂。在临证审的之。然其论瘴病始末。诚有以握其要领矣。因手校之若干。叶江施公图公诸人。乃遂慨然。相捧其梓。以广其传。复命娄医安道。附八论及药性于其后。八论者。虑人惑于病证之似也。使知有所辨药性者。虑僻壤之鲜医。或可困证考药。而增减之。使知有所据。亦昔人辨疾别药意也。读是编者。诚知岭外受病之由。与所以服药之宜。而又能参以老少肥瘠贵贱之别。及居养性术。好恶忧喜。劳逸之殊。庶几顺其宜。违其所不宜。握阴阳升降之机。而不敢为山川风气所侵。
以各全其天年云。
娄安道曰。按诸证皆有发热。不可悉归于瘴也。故敢搜辑八证。标其类之尤者。以便于分析。使可便召名医之专门者调治。况北人初至百粤。及于遐荒绝域之地,其业医者。既详且缪。一时未谙。概以瘴论。反归咎于是书也。倘留心于是。则或少逭横夭者之一二。求同志者以发扬云尔。并附东垣药性谱于后。以便处方观览。
按是书原三卷。其第四卷。娄安道附录也。卷首载李待制KT 疟论。故医藏目录。误为KT 所着。
〔澹寮集验秘方〕十五卷 存自序略曰。早岁南游。辄刊瘴疟诸方于岭表。或谓可以济人缓急。兹复以生平所取杂方。编次门类。以鄙见质之同志。若瘳一切人疾苦。然后复俾一切人知病。是众生良药。皆犹药王上。而顿悟味因。余之愿得矣。至元癸未解制后五日。汝川释继洪书。
〔许氏(国祯)御药院方〕十一卷 存高鸣序曰。圣朝以三代相生养之道。域民于仁寿。唯血气之属。不能无病。又立医师。掌医之政令。如周制而加详焉。医之术固深。大概已效之方。为前人所宝藏者。尤为难得。太医提点荣禄许公。暨二三僚友。取御药院壬寅所刊方书板。正其讹。补其缺。求其遗亡。而附益之。将宏肆流传。俾人人如在良医左右。余嘉其用心。
从而叙述之。自仲景伤寒论。论证处方之后。后世以方为书者。无虑数百家。至御药院。号称大备。盖裒集诸家之善。而增损持择。虽汤液齐和。昭然无纤介畸件。殆与黄帝内外经。扁鹊八十一难相表里。其功用岂浅浅哉。
云起太山。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格物君子。请以是观之。至元丁卯八月九日。翰林直学士河东高鸣序。
元史曰。许国祯。曲沃人。博通经史。尤精医术。金末避兵嵩州永宁县。河南平。归寓太原。元世祖在潜邸。以医征至瀚海。留守。掌医药。庄太后有疾。国祯刻期而愈。世祖即位。授荣禄大夫。提点太医院院事。赐金符。至元三年。改授金虎符。十二年。迁礼部尚书。尝上疏。言节财赋。禁服色。明法律。严武备。设谏官。均卫兵。建学校。立朝仪。事多施行。凡所荐引。皆知名士。世祖嘉之。
遂拜集贤大学士。高级光禄大夫。卒。年七十六。特赠金紫光禄大夫。谥忠宪。后追封蓟国公。
按 先子曰。是书。旧逸撰人名氏。高鸣序云。太医提点荣禄许公。暨二三僚友。取御药院壬寅所刊方书板。
正其讹。补其缺云。元史许国祯传。世祖即位。授荣禄大夫。提点太医院事。考壬寅。元太宗十四年。乃宋淳三年也。据此。其书系于太宗朝所集。高序成于至元四年。距壬寅二十五年。许迁礼部尚书。在至元十三年。乃知所谓许公者。为国祯矣。又考证类本草。引御药院方十余道。今征是书。无一所见。宋志及晁陈二氏。俱不载其目。盖宋旧有御药院方矣。古今医统。载此书方药。而其采摭书目。则云宋太宗朝无名氏集。抑考核之不审也。
佐伯毛利君(高标)所藏系朝鲜国活板。盖根据元本而配印者。宽政戊午冬。千贺芳久仿乾隆聚珍之式。刷印是书二百五十部。请先子跋之。庚申春。先子建言。以数部付崎阳镇台丰后守肥田□□。送清商沈敬瞻。尔来 无消息。不知何故。
〔医学源流〕未见按上见于古今医统。
〔罗氏(天益)卫生宝鉴〕国史经籍志二十四卷 存砚坚序曰。太医罗先生学于东垣李君。源流于易水张君。其道大行。耀夫二君之传。久而泯没也。集录铨次。
而刻之梓者。非一编矣。暇日携成书四帙见示。而曰。且将板行。一序毋吝。翻而阅之曰。药误永鉴者。知前车之覆。恐后人蹈之也。曰名方类集者。古今之方。择之已精。详而录之。使后人有所据根据也。曰药类法象者。气味浓薄。各有所用。证治增损。欲后人信之也。曰医验纪述者。遇如是病。用如是药。获如是效。使后人悟之也。
大抵皆仁者之用心。
抑论之。天下之事。辨之不明。固有似是而非。利于此而害于彼者。况医之为道。阴阳虚实。千状万态。神圣工巧。存乎其人。合四者而一之。名曰卫生宝鉴。夫鉴之本明。其应物也。无心乎妍丑。而妍丑莫能掩。得是书者。
诚能习而读之。玩而味之。了然于心而无疑。一旦临用。如鉴之虚明。物来而应。若妍若丑。无纤毫之差。其用岂不博哉。不然。未用时置之高阁。仓卒间但备检阅。殆有辨之不明。似是而非。其所失不啻霄壤,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殆非先生垂示后人之意也。至元辛巳冬至日。郧城砚坚题于卷首。
王恽序曰。夫医与造化参。学之精者为难。至着书垂训。其后世必然之用者。为尤难。罗君谦甫。东垣先生之高弟。尝谓予言。初受简席下。东垣先生曰。汝将为二人之学欤。闻道之士乎。请曰。愚虽不敏。幸家君生与教理之深指。乃所愿也。故十数年间。虽祁寒盛暑。亲炙不少辍。真积力久。尽传其私淑不传之妙。大抵人之疾 。
不外夫阴阳变征。我能参两间会一身。推穷其所受根源。方为可尔。用是以所得日用之间。如敌在目中。然后审药为攻。未尝不如吾之所必取也。因集为一书。题曰卫生宝鉴。曰辨误者。证世之差谬。明其理之所自也。曰择方者。别夫药之精粗寒燠。以酌其疾证之宜否也。曰纪验者。述其己之拯疗。与被之深浅。见其功效之实也。仆平昔所得者如是。吾子其为我序之。余闻医之为学。古圣贤致知格物之一端也。轩岐以来。难素灵枢等书。累千万言。自非以医为任者。孰克而究之。若罗君者。可谓以医为任。而究其理之所自欤。昔王彦伯医声。既曰列三四灶。煮药于庭。老幼塞门来请。彦伯曰。热者饮此。寒者饮此。风者气者各饮此。初不计其酬谢。今罗君亦以道心济物。复能着书垂后。冀必然之用。其仁心普济。当以彦伯同流。其谁曰不然。故乐为题其端云。至元癸未清明日。中议大夫治书侍御史汲郡王恽叙。
〔亡名氏卫生宝鉴补遗〕一卷 存题词曰。罗谦甫先生卫生宝鉴一书。分门别类。纤悉具备。惟治伤寒之法。虽纪述一二。而不全录。盖以其一门理趣幽深。未易殚举。况其玄机妙旨。已备于仲景以下历代名医书中。先生之意。欲可医者。究心寻绎。庶得其奥。今犹恐遐方僻壤。临病仓卒。医者欲求全书检阅。岂可得乎。故粗述仲景诸公治内伤外感经验方。并中暑方。附刊卷末。名曰补遗。庶免卤莽灭裂之辈。妄投匕剂。误伤于人耳。若欲究其理致。则仲景治外感。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东垣治内伤。国中末三法。及历代名医方论。具有全书。诚能刻意推求。以施治疗。
而全人生。亦仁者之用心也。兹不能尽述也。
按补遗。不知出于何人。永乐十五年。太医院判韩公达跋曰。令医士钱垣。缮写罗氏卫生宝鉴二十四卷。并补遗一卷。计四百八十一板。共一十五万五千余字。募工刊完。据此。知其成乎元季人之手。
〔罗氏(天益)经验方〕佚熊均曰。罗天益号谦甫先生。东垣弟子也。着卫生宝鉴。药象图。又有经验方。
〔亡名氏经验秘方〕八卷 存〔经验良方〕十五卷 存按上二书。元人所着。辑在于医方类聚中。弟坚录出之。文渊阁书目。有经验良方云。一部四册阙。岂是书否。
〔施圆端效方〕三卷 存文渊阁书目曰。端效方。一部。一册阙。
按是书。亦是医方类聚采辑本。弟坚缮录成编。
〔王氏(好古)伊芳尹汤液仲景广为大法〕(澹生堂书目作医家大法)四卷(读书敏求记作一卷)存题辞曰。夫以医名世者。各人皆知之。惟伊芳尹汤液。人莫知之也。何哉。以其仲景命世之才。独能广而行之于当时。人惟知有仲景。而不知有伊芳尹也。然所广之书十卷。世又未闻。是以历年绵远。而此亦莫知之也。但见伤寒论。及本草所载杂见诸方。凡称仲景。皆是知仲景。而又能归其元书。尝言之者。启玄子文潞公许学士朱奉议。洁古老人东垣李明之先生十数人而已。或能知者。止能用药。而忘其言。不知者。不能用药。而无所言。则无怪其后世之不知也,由是寻方检论者多。而从源注本者少。予悯其如此。故纂此一书。先之以轩岐之七方十剂。
次之以炎帝之四气七情。总之以仲景之经络标本。补之以和扁之虚实部分。悉归之大易生化之源。神则可以测天地之变化幽玄。微则可以求疾病未形之隐奥。因脉定证。因证制方。不必锱铢。或中大则。愿不快哉。其间图景显设。内外详备。明哲视之。洞晓玄机。不必重楼幽阙。明堂绛宫。九真列位。百神攸居而后己。仙家之道。必于是焉基之。嗟乎。游魂行尸。酒瓮饭囊。岂知乎此。甲午夏六月古赵王好古信之题。
钱曾曰。伊芳尹汤液仲景广为大法一卷。伊芳尹汤液。散见诸书。医家未睹其全。仲景独能广而行之。古赵王好古复纂成此书。又为仲景之功臣矣。
〔医垒元戎〕国史经籍志十二卷 存自序曰。革车千乘。带甲十万。筹策沉机。神鬼猜泣。奇正万全。历古如此。况良医之用药。独不若临阵之用兵乎。奈何世人以平昔卤奔之浮学。应仓卒无穷之疾变。其不眩骇颠仆者寡矣。况患固多藏于细微。而发于人之所忽。由轻蹈危。疗之求当。苟无妙算深谋成法以统之。则倒戈败绩之不暇。尚何胜之可图哉。则前日门类品目之定。尽计不及之也。予自河南。与诸友将弟兵。日从事于患难之场。而随病察脉。遂脉定方。开之劫之。薄之发之。以尽其宜。吐之补之。汗之下之。以挂其当。攻守不常。出没无定。大纲小纪。经纬悉陈。本数末度。
条理具设。前乎此古人之所隐秘深藏。或不尽意者。不啻胸中自有十万精锐。如太阿之在匣中。其辉未尝耀于外。
一旦撒而挥之。有以恐人之耳目。特八阵之奇锋。七擒之利刃。其敌可劫。其胜可决。而其安可图。如此而后已。
故曰医垒元戎云。丁酉九月二十九日。赵州教授。兼提举管内医学王好古进之撰。跋曰。是书巳成于辛卯。至丁酉春。为人阴取之。元稿已绝。更无余本。予职州庠。杜门养拙。齑盐之暇。无所用心。想像始终。十得七八。
试书首尾。仅得复完。犹遗一二。尚未之备。故今日得而今日录。明日得而明日书。待以岁月。久则方成。无欲速无忘心也。好古。
四库全书提要曰。医垒元戎十二卷。元王好古撰。好古字进之。赵州人。官本州教授。据好古所作此事难知序。盖其学出于李杲。然此书海藏黄 汤条下。称杲为东垣李明之先生。而易老大羌活汤条下。称先师洁古老人。
则好古实受业张元素。殆如赵匡陆淳因受春秋于啖助。而淳又从匡讲问欤。自跋称是书已成于辛卯。(金哀宗正大八年)至丁酉春。(元灭金之第四年)为阴取之。元稿已绝。更无余本。予职州庠。杜门养拙。齑盐之暇。无可用心。想像始终。十得七八。
试书首尾。仅得复完。前有自序。亦题丁酉岁。盖初成于金末。而重辑于元初也。其书以十二经为纲。皆首以伤寒。附以杂证。大旨祖长沙绪论。而参以东垣易水之法。亦颇采用和剂局方。与丹溪门径小异。然如半硫丸条下。
注云。此丸古时用。今时气薄不用。则斟酌变通。亦未始不详且慎矣。其曰医垒元戎者。自序谓良医之用药。若临阵之用兵也。此本为嘉靖癸卯。辽东巡抚右都御史余姚顾遂所刻。万历癸巳两淮盐运使鄞县屠本 又重刻之。
体例颇为参差。盖书帕之本。往往移易其旧式。今无原本可校。亦姑仍屠本录之焉。
〔此事难知〕医藏目录二卷 存自序曰。予读医书几十载矣。所仰慕者。仲景一书为尤焉。然读之未易洞达其趣。欲得一师指之。遍国中无有能知者。寤而思。寐而思。天其勤恤。俾我李公明之授予。及所传之妙。旬储月积。浸就编帙。一语一言。美无可状。始而终之。终而始之。即无端之圜璧也。或有人焉。厌闻而恶见者。岂公徒使然之哉。彼未尝闻未尝见。
耻夫后于人之过也。因目之曰此事难知。以其不因师指也。人徒见是书。为伤寒之法。而不知上合轩岐之经。中契越人之典。下符叔和之文。兹又言外不传之秘。具载斯文矣。时至大改元。秋七月二十有一日。古赵王好古识。
四库全书提要曰。此事难知二卷。元王好古撰。是编专述李杲之绪论。于伤寒证治尤详。其问三焦有几。分别手足。明孙一圭极称其功。惟谓命门包络。与右尺同论。又谓包络亦有三焦之称。未免误会经旨耳。史称杲长于伤寒。而会要一书。元好问实序之。今其书已失传。则杲之议论。犹赖此以存其一二。前有至大元年自序。称得师不传之秘。
旬储月积。浸就篇帙。盖好古自为裒辑。今本东垣十书。竟属之杲。殆为谬误。考明李濂医史。亦以是书为杲作。
则移甲为乙。已非一日矣。
〔葛氏(彦和)医学会同〕二十卷 佚李濂葛应雷补传曰。葛应雷。字震父。姑苏人也。考于医。尝着医学会同二十卷。推五运六气之标本。察阴阳升降之左右。以定五脏六腑之虚实。合经络气血之流注。而知疾病之候。死生之期。处方制剂、砭 率与它医异。时按察判官李某。中州名医也。因诊父病。复咨于应雷。闻其答论。父子相顾骇愕曰。南方亦有此人耶。乃尽出所藏刘守真张洁古书。与之讨论。无不吻合。而刘张之学。行于江南。实自是始。应雷由平江医学教授。擢江浙医学提举。
陈继葛彦和墓志略曰。吴中以儒为医。而德被人者。世称葛氏。宣义即思恭。以医显宋季。生进义校尉从豫。
博极群书。尤邃医家言。其生官医提领应泽应雷兄弟。皆伟秀读书。皆精义理。言行皆卓卓。志所存者。皆慕古人。业医皆出群辈。应泽为诗文十二卷。绣版以传。应雷病世之言医者。执方拘论。莫究原委。宣泄补益。守护攻伐之法。不识时用。乃着医家会同二十卷。以畅其道。江南言刘张法者。自应雷始。(文集)
苏州府志曰。葛应雷扁其斋曰恒。谓医不可无恒也。
〔王氏(幼孙)简便方〕一卷 佚程文海自观先生王君墓碣曰。唐之季。太原王该奉母黄。避地江南。至卢陵家焉。好善急义。世称长者。王家宋绍兴中。有庐溪先生庭 。与胡忠简公铨友。皆以刚直名。王益显。由该十五世。至迪功即次鱼。次鱼生卿贡进士畿。畿生如篪。如篪生宜孙仍孙幼孙。宜孙善为文好奇古。幼孙字季稚。是为自观先生。性笃孝。母刘疾苦痰。
医莫之治。一日梦读南阳活人书。或指甘桔汤。良觉如梦立愈。宝 丙辰。赴阙上书。言国事万余言。不报。归教授于乡。宋之亡。其友文丞相兵败执以归。过庐陵。谒于驿舍。为文祭之。期以必死。辞气慷慨。左右呜咽。
莫能仰视。自是日与宾客过从。守经执礼。浩然以终也。数诣府陈救荒弭盗之术。民赖焉。有妖僧惑众自利。日就祷以千数。白于邑屏之。其与乡人处。谆谆然。且教且谏。有斗者。辄自解曰。独不愧王先生乎。尝宿友人胡斗南菜羹亭。食有羹。曰古人食必祭。即唱四句曰。惟神生也。何神逝也。何处飘然乘。风尚或余愿。食已危坐。
至旦曰。予逝矣。予逝矣。未几卒于家。年七十六。娶刘氏。勤俭孝慈。先三年卒。子男福德吉长观真东德。长早世。女适彭嘉龙。孙男二。留禄。卒。以大德二年正月十有一日。葬以二月三日。墓在邑之里田大山之原。有中庸大学章句二卷。太极图说。拟答朱陆辨。深衣图辨。经籍论。易通贯三为一图。家传谱系。简便经验二方。
各一卷。杂着若干卷。欧阳先生守道谓其学从陆氏。文自苏氏云。乌乎。亦尚德博雅君子哉。延 改元闰三月。
其子真以状来京师。乞铭。真又贤。宜铭。铭曰。死可生。生可亡。孝且忠。穷何伤。螺之山。下有江。江洋洋。
王氏昌。(文集)
〔经验方〕一卷 佚〔元氏(好问)集验方〕佚自序曰。予家旧所藏名医书。往往出于先世手泽。丧乱以来。宝借固护。与身存亡。故卷帙独存。壬寅冬。
闲居州里。因录手所亲验者。为一编。目之曰集验方。付抟拊辈使传之。且告之曰。吾元氏由靖康迄今。父祖昆弟。仕宦南北者。又且百年。官无一麾之寄。而室乏百金之业。其所得者。此数十方而已。可不贵哉。十二月吉日。书于读书山之东龛。
〔周氏(候)卫生方〕佚元好问序曰。定襄周候梦卿。弱冠从其兄户籍。判官器之。作举子。遭罹兵乱。投迹戎行。屡以战多。取千户封。佩金符。然其举子习气故在也。中年以来。颇以医药卜筮为事。孤虚壬遁风角鸟占。俱号精备。军旅间病患仓猝。为之投剂。救疗既广。遂为专门之业。以夏课缀茸之勤。而移之芝术 桂之下。好事者有秘方。可责目前之效者。必来告之。岁月既久。浸成卷帙。凡若干卷。若干首。以周氏卫生方目之。予以世契之故。得传录焉。
窃谓医药大事也。古人以为药犹兵。然兵杀人之器。善用之者。能以杀人者生人。不善用之。则反以生人者杀人。
世之君子。留意于性命之学人。良有旨哉。予于周候不独美其已试之功。与兼爱之心。又以见其角逐风尘之际。
虽有独挥千军之勇。果非乐于战斗。以人命为轻者。故为道所以然者。冠诸篇。遗山元某引。(文集)
〔王氏(东野)集验方〕五卷 存吴澄送王东野序曰。吉永新王氏世执医伎。而东野始以发身。提领官医。自州而路。比至京师。因贵近上其名。遂得给事圣宫。 膺宠锡。徽政院。请立广惠局。以济民病。实自东野倡其议。被恩命。受同提举官。又升提举官。一时荣遇。有如此者。其后局废。东野不复仕。年六十三。将其帑归故乡。予观耆进之人。舍旧者必图新。出此者必入彼。有所未餍。则顾而之它。奔走伺候。无休息时。钻刺亏缝。营求百端。以侥幸于万一。孰肯轻去名利都府。
而退就田里也哉。今东野未至耋老。而知止足之分。返回复路。以修其初服。脱然无所系恋。超超然有高尚肥遁之风。其贤于人远矣,东野所受赐 不赀。悉以买田。赡其乡之医学。家藏集验方。锓木以传。夫财者人之所秘。
而不私诸己。其用心之广为何如。儒流或未之能。而医流能之。予所以再三嘉叹。而于其归也。书以为赠。(文集)
程文海永新州医学祭田记曰。国家仁民爱物。无所不用其极。天下郡县。建医学置官吏。与儒学等。医有功于民甚大。诚有国者所宜先。昔人方之相业。可见已。大德初。王东野为吉安路永新州官医提领。七年迁本路副提领。至大四年。赴调京师。改临江。未行。徽政院使罗司徒荐其名。兴圣宫。命为太医。岁年之间。三锡楮币。
凡七千五百缗。皇庆二年夏。又命乘传还江南。迎妻子。初为永新。时手建庙学。岁三月三日。九月九日。有事于三皇。唯取给医家。至是尽以所受上赐。买田五十亩入学。奉春秋之祀。还朝谒。余记东野永新人也。大父文信。父庆隆。皆有善行。其祖母又贤。日夜课东野。学不懈。而东野长好仓公之术。遂称良医。又被宠用。凡所锡。不以仁妻子。不以事缁黄。 买田。乡校以蠲诛求。可谓不负矣。嗟夫。永新之学人。既无公上供给之劳。又当国家崇重之日。益励所学。以扩其仁民爱物之心。此则东野之志。而国家之望也。凡吏于兹学人。其亦勉之哉。延 改元二月朔记。(文集)
按是书收辑在于朝鲜国医方类聚中。弟坚录出。以还原目。
〔杜氏(思敬)济生拔萃〕医藏目录十九卷 存自序曰。医之为业。切于用世。而学士大夫。目为工技。贱不之省。业其家者。又或不能至到。苟焉以自肥。
此医道之晦而不弘也。若乃发于论注。开惠后学。则安得不资于前人也。素问述针刺。仲景始方论。今诸家所集浩繁。就能遍览枚试。而果适用者。固在乎明者之择焉也。昔尝闻许文正公语及近代医术。谓洁古之书。医中之王道。服膺斯言。未暇寻绎。洁古者。张元素也。洁古。其号也。云岐子壁。其子也。东垣李杲明之。海藏王好古进之。宗其道者也。罗天益谦夫。绍述其术者也。皆有害行于世。往年致政中书。家居泌上。因取而读之。大抵其言理胜。不尚幸功。圆融变化。不滞一隅。开阖抑扬。所趣中会其要。以扶护元气为主。谓类王道。良有以也。于是择其尤切用者。节而录之。门分类析。有论有方。详不至冗。简不至略。仍首针法。以放古制。并及余人之不戾而同者。以示取舍之公。 为五帙。帙具各书。总名之曰济生拔萃。盖不敢徇人言。妄以诸家为非。尤不敢执己见。谩以此书为是。自度行年八十有一。目力心思。不逮前日。从事简要。庶于己便。复思刻板广传。
喜与群人同兹开惠。虽然。医不专于药。而舍药无以全医。药不必于方。而舍方无以为药。若夫学究天人。洞识物理。意之所会。治法以之者。将不屑于此。是书也。虽于大方之家。无所发挥。苟同余之志者。亦未必无所补也。延 二年十月初吉。宝善老人铜 杜思敬序。
〔殷氏(简)简验方〕补元志卷阙 未见〔吴氏(以宁)去病简要〕补元志二十七卷 未见〔余氏(幼白)苍生司命〕佚歙县志曰。余士冕。字子敬。父幼白精岐黄理。辑有苍生司命。冕尤能世其家学。沉 立起。试多奇中。补订前书未备者。曰诸证析疑。子之俊医验。一如其父。
〔余氏(士冕)诸证析疑〕佚〔潘氏(涛)医学绳墨〕佚江西通志曰。潘涛。上高人。累世以业医名。至涛益显。全活者甚众。尝着医学绳墨一书。其目有十。一切脉。二问证。三断病名。四辨逆顺。五明标本。六立治。七审轻重。八处方。九用药。十调理。行于世。
〔亡名氏烟霞圣效方〕未见〔澹轩方〕未见〔医林方〕未见按上三书。医方类聚各证门所援。味其方论。似成于元人。仍着于此。
〔野夫多效方〕文渊阁书目一部一册阙 佚〔济急单方〕文渊阁书目一部一册阙 佚〔拾遗妙方〕文渊阁书目一部一册阙 佚〔诸方撮要〕文渊阁书目一部一册阙 佚
卷五十二
方论(三十)
〔陆氏(仲远)千金圣惠方〕佚江南通志曰。陆仲远。青阳人。医不嗜利。有逸士风。能察 穴经脉。审荣卫顺逆。轩履到门。日数百。而园池竹石。觥筹铿铿然乐也。年老思九子芙蓉不能去。日着千金圣惠方。子孙守之。遂家于此。
〔尧氏(允恭)德安堂方〕补元志一百卷 未见〔王氏(开)增注医镜密语〕补元志一卷 未见倪灿曰。王镜泽失其名。兰陵人。
按王镜泽名开字启元。见于金华府志。今据着其名。
〔孙氏(允贤)医方集成〕佚王元福序略曰。文江孙氏集诸方取切要者。各以类编。名为大成。各类首又取三因及严氏诸家之说。合而为编。庶观者得其说。而求其方。了然在目矣。编成求序。锓梓以广其传。使阅方者。一览而尽得之。可省蓄方之繁。而行远者。亦可挟以自便。或可为卫生之一助云。辛酉至治初元。文江王元福序。
〔熊氏(彦明)类编南北经验医方大成〕十卷 存题词曰。医方集成一书。四方尚之久矣。盖所谓济生拔萃。宣明论。瑞竹堂。孙子和徐同知□方。尤为切要。
所不可遗。本堂今得名医选择奇方。增入孙氏方中。俾得通贯。
名曰医方大成。重新绣梓。以广其传。合众流而归一源。使览者便之。不必求之他书可也。明医之士。幸共鉴之。
熊均曰。孙允贤文江人。元仁宗延 中。选医方集成。予先祖彦明公选宣明拔萃等方。而附益之。是谓医方大成。
四库全书提要曰。类证南北经验医方大成十卷。旧本题元文江孙允贤撰。本名医方集成。此本为钱曾也是园所藏。犹元时旧刻。目录未题。至正癸未菊节。进德书堂刊行。前有题识曰。医方集成一书。四方尚之久矣。本堂今得名医选择奇方。增人孙氏方中。俾得通贯。名曰医方大成云云。则坊贾所为。非允贤之旧矣。
按 先子曰。是书称南北经验者。谓南北之城。寒燠各异。然书中诸方。用之通治。俱得其效验。故以命书者也。后阅吉田意庵(宗恂)释是书。南北之义。与先子之说相符。
〔熊氏(宗立)医书大全〕二十四卷 存自序曰。医善专门。方贵经验。古今方书。传于世者甚众。盖初学之士。犹临海问津。焉能适从哉。书林旧刊文江孙氏医方集成。后之名医。续增宣明拔萃等方。又谓之大成。是皆经历效验。有不待试而百发百中者。诚卫生之快捷方式也。然其方中证类混杂。分两欠明。俾我同志。不无憾焉。余自幼多病。喜读医书。暇日因取前方。
芟证归类措方入条。复选诸名方中。有得奇效。而孙氏未尝采者。与夫家世传授之秘。总汇成编。凡二十四卷。
目之曰医书大全。各卷分门。各门析类。各类载方。方名之上。次序顺流。以一二三四之数。而标记之。与目录互相贯通。使人展卷。提其纲领。而节目分明。治病之际。审其证候。而方药备具。得无检阅之繁。庶免狐疑之患。书成藏于家塾。以供自治之需。
非敢谓之当也。坊中好事者。固请梓行。与众共之。余不能已。因述其梗概。题诸篇端云。正统十一年。岁在丙寅。暮春之初。鳌峰熊宗立道轩序。
按天文中。洛医吉田意守(宗桂)钞出是书诸论。题曰医方大成论。以便初学。越前一柏翁者。亦尝为之。
〔陈氏(子靖)医方大成〕佚吴澄序曰。以一药治一病者。本草也。以数药治一证者。医方也。医方祖于本草。而其合数药以为一方也。
审其五气。酌其五味。定其君臣佐使。如乐师调律。如军师布阵。主对处置。一一得宜。非心通乎大化。智周乎小物。不能也。是盖出于上古圣神之所为。而后世名医。以渐增益焉者也。然上古之方。如所谓伊芳尹汤液论。不复可见。今之所存。惟伤寒论之方最古。而千金次之。后贤增益。以至于今多矣。公家之圣惠则太繁。私家之易简则太略。上方观道士陈子靖。赋质清粹。务学精勤。用力于医。尤专类古今诸家之方。而去取之。名曰医方大成。所取率皆尝试有效者。备而不繁。要而不略。实医方之至善。其可以参赞上古圣神。后世名医。弘济生民之功行者夫。
〔艾氏(元英)如宜方〕二卷 未见四库全书提要曰。如宜方二卷。元艾元英撰。元英东平人。始末无考。此本为三山张志宁所刊。前有二序。
一为至正乙未林兴祖作。一为至治癸亥吴德昭作。其书首列药石炮制总论。不过数十味。未免简略。第一卷。述证。自中风至杂病。凡三十类。第二卷。载方。凡三百有余。其曰如宜者。如某证宜用某汤。某证宜用某丸散。
是也。其说一定不移。未免执而不化。焦氏经籍志。高氏百川书志。俱不着录。然相其版式。犹元代闽中所刊。非根据托也。
按万历壬寅陈嘉猷重刊是书。附以其家传脉法。并历试效方。改名曰回生捷录。
〔王氏( )泰定养生主论〕医藏目录十六卷 存自序曰。中阳立是。清净幽居。将二十载。以静待动。备见正邪。其为枉病枉死。盲医瞎灸。莫知所由。故澄心适兴。信笔而书。或一日得数千言。或迤逦连月。不欲措一辞。中间论不避嫌语其害生者。方不贵多。载其必效者。今年六月。峻绝人事。谩编成卷。一家之说。未能尽善。故泄二教之机奥。引九流之绪余。疏谬之辞。
固不足取信于人。尽其在我。庶可杜门。然则是书之于世也。如邮亭之于歧路。而示人曰。此去则有虎野狼出没。
彼去则为驿程大道。征人感念曰。此蹊径也。憧憧往来者。莫非行役乎。彼大道也。行役几希。而我独进之耶。
或者一旦遇害。则征人唯曰命矣。夫彼之大道。又乌知其为果无野狼虎乎。余故知世人之情。闻鹊声则众喜之。如有所得。殊不知鹊亦能噪凶。闻鸦声则众恶之。如有所失。殊不知鸦能使人避凶。而亦能报吉。故鸦纯吉。而鹊半凶。而终不恶鹊。终不喜鸦。呜呼。凶乎吉乎。喜乎恶乎。事在于彼不在此。而鹊不得不噪。鸦不得不报。
唯人自裁之。虽欲勿用。养生其舍诸。故首以原心。为发明之始。次序婚合孕育。婴幼童壮。衰老宣摄避忌。以御未然之病。然后运气标本。阴阳虚实。脉证病治。以为全生去病之法。然后类方对证。以为规矩之用。备述痰证一条。以为方书补阙拾遗之式。更类杂治活法。常验之方。并无毫发苟简穿凿之妄。仓卒乏医之处。虽不能明脉问疾用药。井井有条。外选肘后秘宝。诸家备急数门。续抄古今明训二道。自省一篇。以为闲邪存诚之要。用质高明。非敢固望人人共为枯槁幽栖。然后尽善。但于一切据方用药之时。知有所生之心耳。或曰。吉人之辞寡。而子之辞。无乃喋喋乎。余曰。吾闻晋书云。平蜀之后。其将问蜀士曰。孔明言句。何其琐碎。士曰。简辞惟圣。与圣则可。彼师旅之众。故当详喻。于是余之反复而言。正欲人人共晓之也。始作于泰定改元。又庄子云。宇泰定者。发乎天光。故命曰泰定养生主论。庄子亦有养生主论。养生而有主。
则不惑于二三说也。逸人洞虚子王中阳自序。
杨易跋曰。上泰定续养生主论一编。予得之藩参东皋冒公。旧本但称洞虚子。称中阳。竟不知作者名氏。比读匏庵吴先生集。始为元之其人。王均章之书也。其略云。均章名 。自号中阳老人。生元盛时。年未四十。弃官归隐虞山之下。慕丹术。尤邃于医。年余九十而卒。又谓见吴思庵跋。乃考之元史。无其传。敏德吴公思庵集。
无其跋。盖薄荣愿慕高蹈之流。而国史家集。偶遗之也。所着之书。凡数种。此特其一。且长于绘事。钱氏所藏虞山图。乃其手写隐居所。有柴关册灶药栏之属。亦以其诗而知耳。东臬公雅好医术。而笃于奉亲。问尝以是编及予。知予有老母也。兹欲刻梓以传。又将推及予之心。以及于人人。养生君子。时一阅焉。当不待藏刀牧羊之悟。其亦思过半矣夫。正德辛未夏六月初吉。进士建安杨易读跋。
四库全书提要曰。泰生养生主论十六卷。旧本题元洞虚子王中阳撰。其书论婚孕老幼。阴阳气运。节宣之宜。
并摘录服证方剂。以资调摄。取庄子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及养生主之语名之。前有中阳自序。及至元戊寅段天序。盖正德间。兵部郎中冒鸾所重刊也。后有杨易跋。谓吴宽集中。载中阳为吴人。名 字均章。自号中阳老人。生元盛时。年四十。弃官归隐虞山之下。慕丹术。尤邃于医。
〔萨德弥实瑞竹堂经验方〕国史经籍志十五卷 存王都中序曰。曩予诵范文正公良相良医之言。未尝不敛衽嘉叹。何则。良相辅弼元首。佐治邦政。兴利除害。
选贤任能。使人乐其业。而其仁之见诸事者。足以泽被四海。良医导人有脉。疗理有证。脱 起痼。干元气而开寿域。使人安其生。而其仁之蕴诸心者。亦足以被及万姓。盖出处之辙虽殊。而吾人之用心则一。君子不可斯须而忘吾仁。则吾仁之在天下。不可胜用矣。谦斋萨公志文正之志。学文正之学。初以 马绣衣。风威所及。奸贪破胆。而生灵奠安。由柏垣而登薇府。一以是心。民以是浓。兹守建昌。殆将小试龚黄事业。为异日姚宋良相之效。公乎□哉。公犹以为未尽。乃退而考订名家方书。及游宦博采以经验诸方。分门别类。为书一十五卷。锓梓郡庠。题曰瑞竹堂经验方。将以传之万世。如公之仁。可为至矣。予辱公之知。属序编首。俾人诵兹集者。不唯知公之心良于医。抑以知公之志良于相。相者皆自其仁心中之流溢也欤。时泰定丙寅九月望日。闽中王都中序。
程文海萨德弥实谦斋御史瑞竹诗曰。江南御史弹琴处。插竹为援竹自成。不见稚丛缘节上。浑疑邻笋过墙生。
清阴已比甘棠爱。直气先占衣绣荣。回首荆台旧亭下。高枝应有凤凰鸣。(文集)
四库全书提要曰。瑞竹堂经验方五卷。元沙图穆苏(原作萨理弥宝今改正)撰。沙图穆苏。元史无传。其事迹不可考。以吴澄王都中二序核之。则其字为谦斋。尝以御史。出为建昌太守。是书即其在郡时所撰集也。原书本十五卷。杨士奇等文渊阁书目。载有一部一册。而晁 宝文堂书目内。亦列其名。则是明中叶以前。原帙尚存。其后遂鲜传本。今据永乐大典所载。搜采编辑。计亡阙已十之五六。而所存者尚多。谨根据方诠次。分立二十四门。厘为五卷。
中间如调补一门。不轻用金石之药。其处方最为醇正。又女科之八珍散。即四君子汤。四物汤之并方。其用尤广。
明薛己医案。已详着之。至疮科所载返魂丹。与今世疡医所用梅花点舌丹。夺命丹相类。内托千金散。以治痈毒。
亦见殊功。是皆可资利济之用。惟幼科之褐丸子。与苏沈良方中所列褐丸。名目相类。治疗亦同。特彼用乌头、桂、香附、干姜、陈皮、配合。攻补兼行。颇为周密。此乃用黑牵牛、京三棱、蓬莪术诸品。殊病其过于峻利。
盖金元方剂。往往如斯。由北人气禀壮实。与南人异治故也。此在于随宜消息。不可以成法拘矣。
〔张氏(道中)古今通变仁寿方〕佚吴澄序曰。世之医方不一。唯有所传授。得之尝试者多验。予最喜严氏济生方之药。不泛不繁。用之辄有功。
盖严师于刘。其方乃平日所尝试而验者也。淮南张道中学脉法于朱炼师永明。朱之师刘君。名开。刘之师崔君。
名嘉彦。伤寒一科。专学于李。祖李氏意。集诸家所用药。分门类证。名之曰古今通变仁寿方。观其中风伤寒二部。药皆精审。视济生方加详焉。是亦有所传授。得之尝试。岂苟然也哉。其所学于崔刘者深。探今原别有编类文。不止药方而已。(文集)
〔徐氏(文中)加减十三方〕一卷 存徐克昭曰。徐文中。字用和。宣州人也。自少传其妇翁针药方术。又善符咒。鞭龙缚鬼。以此名湖间。始为县吏。即弃去。又为安陆府吏。后弃去。游吴。吴大户患湿腿肿。文中与疗。针行病除。留为郡吏时。镇南王妃卧疾。不可起坐。王府御医。皆不能愈。南台侍御史秃鲁。以文中名闻。即驰驿就吴郡召之。至则王以礼见。赐坐便殿。道妃所疾苦。延入诊视。王曰。疾可为乎。对曰。臣以针石。加于玉体。不痊其安用臣。遂请妃举手足。
妃谢不能。文中因请诊候。按手合谷曲池。而针随以入。妃不觉知。少选请举如前。妃复谢不能。文中曰。针气已行。请举玉手。妃不觉为一举。请足足举。王大喜。明日妃起坐。王大设宴。赐赏赉无算。声震广陵。皆以为卢扁复出也。(稗史集传)
〔亡名氏加减十八方〕国史经籍志一卷 存四库全书提要曰。灵秘十八方加减一卷。旧本题德府良医所良医胡嗣廉校编。前有嘉靖十七年可泉子序。云。
不知何人所辑。则嗣廉但校正编次算。非所撰也。其书以世人多用和剂局方。不知加减之用。因以此十八方。各详其因证加减之法。以便于用。然病机万变。相似者多。但据证以加减药味。似非必中之道。仍与执局方者等也。
十八方后。又附补中益气汤等四方。共为二十二方。亦不知何人所加。或即嗣廉续入欤。
按是书。收在于 仙活人心下卷。盖演徐文中之方而所编。仍附于此。
〔潘氏(阳坡)加减方〕一卷 未见朱 曰。刘守真先生。金朝人也。初传得刘君荣甫。再传得刘君吉甫。三传得阳坡潘君。(心印绀珠经序)
按上见于 竹堂书目。
〔李氏(仲南)永类钤方〕医藏目录二十二卷 存自序曰。尝闻病家有抱病以用医者矣。有人子而不知医药。纳死生□他人之手者矣。医家有曰。家传秘密贳药。而不录方。因有以药试病者矣。世之方药何限矣。仅可以备医氏之搜检。而或尚昧于所施。病者医者。隐忍诖冒。何所逭哉,钤方之作。本之医经。伤寒有法。杂病有方。伤寒属外因。言法者一定之例也。杂病通三因。
立方者。当谨所向也。要知伤寒之法。可以推而治杂病。而杂病之方。未尝不出于仲景百十三方也。今人讳疾恶目伤寒之名。弃其书而不读。乃攻杂病之方以出奇。是皆弃其本者。是编以风寒暑湿四中四伤。居其前。以伤寒杂病。通为一门。凡仲景伤寒证中。有此病者。因以杂病之亦有此病者。附其后。而加三因之所向以明之。并以脉病因证治。增为五事。钤而为图。贯串彼此。互为发明。泛观者。必以博为烦。详考之。当知其约且要也。医学家不独得处用感发之助。卫生家实可备持循切急之救。岂复有隐忍诖冒之失哉。虽然。医经犹易经也。医者意也。易者变也。程子之序易曰。至微者理也。予所传者辞也。由辞以得意。则在于人焉。愚曰。易之阴阳。亦犹夫病之有阴阳也。羲黄是书。理固由此而出也。推意而知变者。当自得之。钤成。允贤孙君常恨其集成之略。揭治法于此。补订加详焉。倡诸公之刻则盛。中天隐德君子也。方本曰锡类者。天池先兄夸言之。今曰永类。诚欲着吾永感也。至顺二年辛未至日。栖碧山中李仲南序。
滕宾序略曰。是编曰锡类钤方者。吾天池李君名乃季栖碧所为也。栖碧平生无世俗嗜好。见其光四方。其弟馆百里外。念伯季既不可以俱出。而双亲老恩。有以寿之者。则谢诸公馆聘,结道院水月间。以延方外。必有如眇道士回先生者。过之有以寿其亲也。既于还丹之学有得会。而乃翁还。初先生不相待矣。则慨曰。丹之道远矣。庶几明方脉。以寿吾母耳。则大集古人医书。条其钤列。为锡类之书,盖诸科之方药。一阅而无不在目者矣。仓卒遇证。如暮夜求水火。无不应者。嗟乎。栖碧方着是书。岂搜猎岐黄之遗哉。求以生其亲。而不可得。则是衔哀茹痛。恨得其道之不早。而先君子之不可复生也。而其寿母夫人者犹在此,则此书之传。岂非以锡类为孝哉。
钱曾曰。永类钤方二十二卷。栖碧山中人李仲南。校检古今医书。并以脉病因证治。增为五事。钤而为图。
贯串彼此。发明成书。使人一览了然,其初名曰锡类。后改为永类者。仲南以书成于亲殁之后。衔哀茹痛。所谓着其永感耳。
〔危氏(亦林)世医得效方〕国史经籍志二十卷 存自序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自难经汤液灵枢伤寒论等篇出。而后之医师。着述者殆数百家。盖发纵指示。俾对病而知证。因证而得药。其用心亦仁矣哉。仆幼而好学。弱冠而业医。重念先世授受之难。由鼻祖自抚而迁于南丰。高祖云仙游学东京。遇董奉二十五世孙京。授以大方脉家。而医道日行。伯祖子美。复传妇人正骨金镞等科。其父碧崖。得小方科于周氏伯熙。载进学眼科。及疗瘵疾。至仆再参究疮肿咽喉口齿等。及储积古方。并近代名医诸方。由高祖至仆。凡五世矣。随试随效。然而方浩若沧海。卒有所索。目不能周。乃于天历初元。以十三科名目。根据按古方。参之家传。
昕夕弗怠。刻苦凡十稔。编次甫成。为十有九卷。名曰世医得效方。首论脉病证治。次由大方脉杂医科以发端。
至疮肿科而终编。分门析类。一开卷间。纲举而目张。由博以见约。固非敢求异于昔人。直不过欲便于观览云耳。
敛惟国朝念群黎之疾苦。惠民有局。设教有学。于医尤切。然自愧山林鄙陋。见闻不博。妄意纂集。舛谬惟多。
尤赖当道缙绅医师。进而教之。订其讹。补其偏。俾绣诸梓。则庶几广圣皇好生之仁于无穷。岂不韪欤。仍至元三年岁丁丑七月既望。嘉禾后学达斋危亦林拜手谨书。
啥刺歹等题辞曰。南丰危亦林世医得效方。编次有法。科目无遗。江西提举司校正之。笺上于院。下诸路提举司重校之。复白于院。院之长二僚属皆曰善。付其属俾绣梓焉。噫。是方之效。岂以此一言。而遂传欤。至元五年。太医院识。
四库全书提要曰。世医得效方二十卷。元危亦林撰。亦林字达斋。南丰人。官本州医学教授。是编积其高祖以下五世所集医方。合而成书。一曰大方脉科。分子目九十有一。二曰小方脉科。分子目七十一。三曰风科。分子目十。四曰产科。兼妇人杂病科。分子目三十有三。五曰眼科。分子目十二。六曰口齿兼咽喉科。分子目六。
七曰正骨兼金镞科。分子目二十九。八曰疮肿科。分子目二十四。共十九卷。附以孙真人养生法节文一卷。其总目针灸一科。有科无书。校检其文。皆散附各科之中。盖标题疏舛。实非阙佚。自序称,创始于天历元年。迄功于后至元三年。其用力亦云勤笃。前有至元五年太医院题识。备列院使十一人。同知院事二人。佥院事二人同佥院事二人。判官二人。经历二人。都事二人。
掾吏一人,衔名盖江西官医提举司。以是书牒医院。下诸路提举司重校。覆白于医院。而后刊行。亦颇矜慎。序中称其高祖遇仙人董奉二十五世孙。传其秘方。虽技术家根据托之言。不足深诘。而所载古方至多。皆可以资考据。
未可以罕所发明废之也。
〔仁存孙氏(阙名)治病秘方〕十卷 阙文渊阁书目。孙氏仁存方。一部四册阙。
按 先子曰。是书。向有同僚藏去者。借而阅之。旧人钞本。盖二百年前物。缺自首卷至第四卷。所存第五卷以下。仅六本。是虽零残。然希世之异编。因钞而藏之。甲子冬。偶诣少将云州公(治卿)邸。座间有书数卷。
公举见示。乃是书 本。亦恨阙第一卷。然文本端雅。纸刻精妙。实元板也。余遂贷归,钞补前四卷。虽未至完。
然各病门类。于是始具矣。但无序跋。故不得知孙氏何代人。熊均医学源流曰。仁存孙氏治法方。虽有板刻以行。
未详其年代出处。今考其书体例。论病集方之旨。亦为元人无疑矣。本草纲目附方。引孙氏仁存堂经验方。考诸是书。靡有载者。岂别有其书者欤。
〔孙氏仁存堂经验方〕未见按上见于本草纲目附方。
〔亡名氏神异诸方〕文渊阁书目一部一册阙 佚
卷五十三
方论(三十一)
〔罗氏(知悌)心印绀珠〕一卷 佚戴良曰。罗名知悌。字子敬。世称太无先生。宋理宗朝寺人。学精于医。得金刘完素之再传。而旁通张从正李杲二家之说,然性褊甚。恃能厌事。难得意云。(九灵山房集丹溪翁传)
朱震亨曰。泰定乙丑夏。始得闻罗太无并陈芝岩之言。遂往拜之。蒙叱骂者五七次。趑趄三阅月。始得降接。
因观罗先生治一病僧。黄瘦倦怠。罗公诊其病因。乃蜀人。出家时。其母在堂。及游浙右。经七年。忽一日念母之心不可遏。欲归无腰缠。徒尔朝夕西望而泣。以是得病。时僧二十五岁。罗令其隔壁泊宿。每日以牛肉猪肚甘肥等。煮糜烂与之。凡经半月余。且时以慰谕之。言劳之。又曰。我与钞十锭作路费。我不望报。但欲救汝之死命尔。察其形稍苏。与桃仁承气。一日三帖。下之皆是血块痰积。方止。次日只与熟菜稀粥将息。又半月。其人遂如故。又半月余。与钞十锭遂行。因大悟攻击之法。必其人充实。禀质本壮。乃可行也。否则邪去而正气伤。
小病必重。重病必死。罗每日有求医者来。必令其诊视脉状回禀。罗卧听口授。用某药治某病。以某药监某药。
为引经。往来一年半。并无一定之方。至于一方之中。自有攻补兼用者。亦有先攻后补者。有先补后攻者。又大悟古方治今病。焉能吻合。随时取中。其此之谓乎。是时罗又言。用古方治今病。正如拆旧屋揍新屋。其材木非一。不再经匠氏之手。其可用乎。(格致余论)
钱曾曰。罗知悌心印绀珠一卷。知悌字子敬。号太无先生。集六散三丸十六汤。以总持万病。意在康济斯民。甚盛心也。是册缮写精楷。乃名手所书。宜珍秘之。
〔朱氏(震亨)格致余论〕国史经籍志一卷 存自序曰。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去古渐远。衍文错简。仍或有之。故非吾儒不能读。学人以易心求之。宜其茫若望洋。淡若嚼蜡。直以为古书不宜于今。厌而弃之。相率以为局方之学。间有识者。又以济其方技。
漫不之省。医道隐晦。职此之由。可叹也。震亨三十岁时。因母之患脾疼。众工束手。由是有志于医。遂取素问读之。三年似有所得。又二年。母氏之疾以药而安。因追念先子之内伤。伯考之瞀闷。叔考之鼻衄。幼弟之腿痛。
室人之积痰。一皆殁于药之误也。心胆摧裂。痛不可追。然犹虑学之未明。至四十岁。复取而读之。顾以质钝。
遂朝夕钻研。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又四年而得罗太无讳知悌者。为之师。因见河间戴人东垣海藏诸书。始悟湿热相火。为病甚多。又知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立方。有方无论。无以识病。有论无方。
何以模仿。夫假设问答。仲景之书也。而详于外感。明着性味。东垣之书也。而详于内伤。医之为书。至是始备。
医之为道。至是始明。由是不能不致疑于局方也。局方流行。自宋迄今。罔间南政。翕然而成俗。岂无其故哉。
徐而思之。湿热相火。自王太仆注文。已成湮没。至张李诸老。始有发明。人之一身。阴不足而阳有余。虽谆谆然见于素问。而诸老犹未表章。是局方之盛行也。震亨不揣芜陋。
陈于册。并述金匮之治法。以证局方之未备。间以己意。附之于后。古人以医为吾儒格物致知一事。故目其篇。
曰格致余论,未知其果是否邪。后之君子。幸改而正诸。
宋濂题辞曰。金之以善医名。凡三家。曰刘守真氏。曰张子和氏。曰李明之氏。虽其人年之有先后。术之有攻补。至于惟阴阳五行。升降生成之理。则皆以黄帝内经为宗。而莫之有异也。张一再传。其后无所闻。李虽多门弟子。又在中州。人有罕知之者。独刘之学。授之荆山浮屠师。师来江南。始传太无罗知悌于杭。太无。宋宝中人。受幸穆陵。得给事禁中。性倨甚。无有能承其学人。又独至乌伤朱君。始能传之。初君之未从太无也。
手抄陈师文裴宗元所定大观二百九十有七方。昼夜而习焉。既而悟曰。故方新病。安有能相值者。泥是且杀人。
乃尽弃去。渡浙河。走吴中。寻师而求其说。久之不能得。复走宛陵。走南徐。走建业。皆无。吴中时累累道途。
闻方不能所适。忽有以太无为告者。遂还杭拜之。凡十往返不得通。君乃立其门。终日不动。太无怜其志。为敷畅三家之旨。而一析以经。越数年。悉受其学以归。乡之群医。方泥裴陈之学。闻君言皆大惊。已而又皆大服。
翕然共尊事之。君年既高。所见益粹精。其自得者。类多前人所未发。乃徇门人张翼等请。着为书若干篇。名之曰格致余论。持以示金华宋濂。濂窃受而读之。见其立言深察证详。未尝不叹君用志之勤也。盖当大观之方盛行。
世之人乌知有所谓内经之学。君独能崎岖数十百里。必欲求师而受其说。虽险阻艰难。更婴迭挫。曾不为之少动。
所以卒能成其学。向使君之志稍变焉。乌有今日哉。传曰。用志不分。其道乃成。殆君之谓矣。君之此书。其有功于生民者甚大。宜与三家所着。并传于世。故濂得备书传学用功之所自于篇端。其见君之自序者。因不暇及也。君名震亨。字彦修。
许文懿公之高第弟子。公讲学人华山。时君即从之游。而闻道最先。刚明正直。不可干私。其安贫守道。虽古君子弗过也。而医又特其一事云。至正七年冬十有一月日南至。金华宋濂书于浦阳东明山中。
刘桂曰。丹溪。医之圣者也。其为格致余论一书。超迈今古。奚容轻议。然沉潜反复。窃有可疑者焉。论中左大顺男右大顺女之说。丹溪独指气血之阴阳。反遗脉位之阴阳。乃以医人之左右手立论。有戾经旨者。可疑者一也。醇酒宜冷冻饮料之论。吾见世人饮热酒者亦无恙。饮冷酒者。虽盛暑亦致病焉。可疑者二也。至如倒仓一法。
丹溪自云得之西域异人。近世余目击士大夫数人。信行此法。死者相继。可疑者三也。噫。西域之人。殊方异城。
风气不同。禀赋亦异。此法岂可行于东南柔弱之人乎。门人误录于劳瘵吐血门中。为祸甚大。且劳瘵咳血。真阴亏损。脏腑脾胃虚弱。津液枯竭。不宜吐泻。昔徐文伯治范云之疾。有取汗之戒。尚促天年。况吐下之法。施于劳损之人可乎。或以是罪余轻议前人。余应之曰。孙真人千金方。有房中补益法。丹溪辩之曰。苟无圣贤之心。
神仙之骨。未易为也。又曰。若以房中为补。杀人多矣。丹溪能为孙公之忠臣。余顾不能为丹溪之忠臣乎。语曰。
不以人废言。使丹溪复生。其殆不废余言矣。(续医说)
四库全书提要曰。格致余论一卷。元朱震亨撰。震亨字彦修。金华人。受业于罗知悌。得刘守真之传。其说谓阳易动阴易亏。独重滋阴降火。创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
张介宾等。攻之不遗余力。然震亨意主补益。故谆谆以饮食色欲为箴。所立补阴诸丸。亦多奇效。孙一奎医旨绪余云。丹溪生当承平。见人多酗酒纵欲。精竭火炽。复用刚剂。以至于毙,因为此救时之说。后人不察。遂以寒凉杀人。此不善学丹溪者也。其说可谓平允矣。是编前有序云。古人以医为吾儒格物致知之一事。故特以是名书。
盖震亨本儒者。受业于许谦之门。学医特其余事。乃性之所近。竟不以儒名。而以医名。然究较方伎者流。为能明其理。故其言如是。戴良九灵山房集。有丹溪翁传。叙其始末甚详云。
〔丹溪医案〕国史经籍志一卷 存〔丹溪医论〕二卷 未见〔朱氏传方〕一卷 未见按上见千 竹堂书目。
〔丹溪随身略用经验良方〕二卷 未见〔丹溪集〕二卷 未见按上见于述古堂书目。
〔丹溪脉因证治〕二卷 存喻昌曰。朱丹溪脉因证治一书。先论脉。次因。次证。后乃论证。其书即不行。而心法一书。群方错杂。则共宗之。(寓意草)
〔丹溪手镜〕三卷(述古堂书目作二卷)存陈干阳序略曰。丹溪先生之书。为世所诵习。如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辨疑。本草衍义补遗等集。以列于张刘诸大家。毋或敢置喙矣。独手镜一帙。为先生所秘惜。左右行游。常挟与俱。不轻以示人。迄今垂三百年。
海内之急。欲一见之。不啻如长桑阳庆所称禁方。而不可得。以为殆非人间有也。不佞尝为言明府吴公。乃 得之于其后裔。神物之出。岂有其候耶。先生之后。兴废者数矣。然皆徒秘其书。相戒毋泄。而不能有所表章。故亦时有鱼豕之憾。公于是为一一考正。而命剖剞以广之。不佞阳获卒业焉。其文简质。而旨奥衍。其洞人之脏腑阴阳。而为之剂。往往于单辞短语。辄能奇中。然大要渊源于黄帝语。
非素问弗道也。
钱曾曰。丹溪手镜二卷。此为清常手校本。序称丹溪着医书数帙。皆行于世。此乃耄年所作。故传之独秘独迟。未知清常从何本是正。其校书可谓专勤矣。
〔金匮钩玄〕国史经籍志一卷 佚李濂曰。戴原礼订正丹溪先生金匮钩玄三卷。间以己意着其后。
四库全书提要曰。金匮钩元三卷。元朱震亨撰。明戴原礼校补。中称戴云者。原礼说也。末附论六篇。不刻于目录中。一曰火岂君相五志俱有谕。一曰气属阳动作火论。一曰血属阴难成易亏论。一曰滞下辨论。一曰三消之疾燥热胜阴论。一曰泄泻从湿治有多法论。皆不题谁作。观其滞下辨论。引震亨之言。则亦原礼所加也。震亨以补阴为宗。实开直补真水之先,其以郁治病。亦妙闸内经之旨,开诸家无穷之悟。虽所用黄柏知母。不如后人之用六味丸。直达本原。所制越鞠丸。亦不及后人之用逍遥散。和平无弊。然笔路蓝缕。究以震亨为首庸。
是书词旨简明。不愧钩元之目。原礼所补。亦多精确。明史方伎传。载此书于原礼传中。卷数与今本同。称其附以己意。人谓不愧其师。其为医家善本可知矣。原礼。浦江人。洪武中御医。本名思恭。以字行。故史作戴思恭。
朱国祯涌幢短剧曰。戴元礼。国朝之圣医也。太祖称为仁义人。太孙即位。拜院使云云。元礼即原礼。盖国祯得诸传闻。
故音同字异耳。
(按焦氏经籍志。别载平治荟萃方三卷。然与钩玄一书名异耳。仍不着录。其编辑在于薛己二十四种中。)
〔丹溪秘传方诀〕 十卷 存张应雕跋曰。上丹溪秘传方诀。彦修先生家藏书也。证下有论。论下有方。辞虽简略。包括无遗。诚若良金美玉。
为世之稀有者。予久慕斯集。弗获一睹。近因考绩归省。偶得观于友人朱思贞家。目骇心异。喜而不寐者累夕。遂求思贞原本用锲诸梓。庶使先生利济之心。不致于泯没。而纷纭之庸医。不致于缪误。思贞素以仁爱存心。况能旁通于医者。
乐然付与。因捐俸命工。计日刊成。仍HT 书于卷末。以记岁月云。时成化十一年岁次乙未八月九日。四明张应雕志。
〔丹溪治法语录〕 一卷 未见〔丹溪心法〕 国史经籍志三卷 未见〔杨氏( )丹溪心法类纂〕 医藏目录四卷 存〔程氏(充)丹溪心法〕 四卷 存自序略曰。泰定中。丹溪朱先生起江东。先生许文懿公高弟。讳震亨字彦修。婺之乌伤人。为元钜儒。因母病脾。
刻志于医曰。医者。儒家格物致知一事。养亲不可缺。遂遍游江湖。寻师无所遇。还杭拜罗太无。乃得刘张李之学以归。
穷研素问之旨。洞参运气之机。辟局方之非宜。悟戴人之攻击。别阴阳于疑似。辨标本于隐微。审察血气实虚。探究真邪强弱。一循活法。无泥专方。诚医道之宗工。性命之主宰。而集先贤之大成者也。其徒赵以德刘叔渊戴元礼氏。咸能翼其道。遗书传播有年。景泰中杨楚玉集其心法。刊于陕右。成化初。王季 附方。重梓于西蜀。志欲广布海内。使家传人诵。不罹夭枉。其用心仁矣。而杨之集。篇目或有重出。而亦有遗。附以他论。使玉石不分。王因之附添诸方。多失本旨。充江左一愚。夙志于此。每阅是书。实切病焉。辄不自揆。妄意窃取平治荟萃经验方。及玉机微义。卫生宝鉴。
济生拔萃。东垣河间诸书校究之。尾会首。因证求方。积日既久。复得今中书乌伤王允达先生。以丹溪曹孙朱贤家藏的本寄示。合而参考。其或文理乖讹。意不相贯者。详求原论。以正其误,篇目错综。前后重叠者。芟去繁冗。以存其要。
此有遗。而彼有载者。采之以广其法。论既详。而方未备者。增之以便检阅。一言去取。无敢妄有损益。庶几丹溪之书。
犹泾渭合流。清浊自别。乌鹭同栖。皂白攸分。学人免惑于他歧。疾 得归于正治。未知其然否乎。极知HT 逾。无所逃罪。同志之士。倘矜其愚。正其讹舛。而赐教之。则充之至愿也。于是乎书。成化十七年岁次辛丑仲冬。休宁后学复庵居士程充谨识。
跋曰。杨楚玉类集心法。中间水肿。虚肿。痛风。肢节痛。麻木。妇人小便不通等证。文多重出。又取别论。
附于其间。虽能补其缺略。不免混淆难别,致丹溪主病之旨不明。王季 因正论及附论中方未备载。又作附录。
如梦遗椿树根丸。淋证六味地黄丸。妇人三补丸等。不录丹溪原方。却于他书。取方名相同。增入药味。与病悬隔。充恐用者不察。反致有误。今以丹溪原论。考订遗误。录于证首。次附戴元礼辨证。次录正方。以见正法不杂。其附论不去。题曰附录。用存编者之意也。复尽载附论中方。题曰附方。恐人妄去取也。庶几明白。又增入外科倒仓等法。以翼其未备。
观者详为。成化庚子花朝日。程充识。
程敏政序略曰。予宗人用光世业儒。而好医。其读素难之书甚稔。最喜朱氏之说。尝以丹溪心法。有川陕二本。妄为世医所增附。深惧上有累于朱氏。乃为之彪分胪列。厘其误而去其复。以还其旧。凡朱氏之方。有别见者。则以类入之。书成将刻梓以传。请予序。予故以多病好医。而未能也。辄以医卜并言于篇首。使业医者。知其道本出于圣人。其书本足以比易。而非可以自卑。则日勉焉。以致力乎。本草素难脉经之书。以及五君子之说。
而尤以朱氏为入道之门。则庶几上可以辅圣主拯世之心。下可以见儒者仁民之效。而医不失职矣。用光名充。休宁叉口人。与予同出梁将军忠壮公后。
〔方氏(广)丹溪心法附余〕明志二十四卷 存自序曰。昔予母年艾时。以家事繁冗。不暇啜粥,惟饮冷酒。以致内伤脾胃。遍身发出赤斑。是时天 疮传染。斑与相类。医之者多不能辨。遽然而卒。罔觉其咎。盖斑无头粒。疮有头粒。易分别而不知尔。厥后葬母。
不得已而与邻人讼。三载始白。既而感激。乃志于学。读书之余。恒取医书丹溪心法览之。见其所谓饮食内伤脾胃。发出赤斑之论。乃喟然悲叹。其前病果误于医者。正程夫子所谓病卧于床。委之庸医。譬之不孝者也。终天之恨。曷有穷耶。由是心之于医。若口之于刍豢。不能释也。窃惟斯道肇自轩岐。迄汉而下。代不乏贤。求其可以为万世法者。张长沙外感。李东垣内伤。刘河间热证。朱丹溪杂病数者而已。然而丹溪实又贯通乎诸君子。尤号集医道之大成者也。先生既没。而其遗书。则有丹溪心法传于世。盖其术至精。故其为言至切。实保命之良规。济人之妙诀也。惜乎是书详于法。而犹略于方。袖珍等书。则又详于方。而略于法,皆不便检阅。
时祥符郑尚宜张汝孝辈。亦达于医者也。以予言为然。予于是乃将心法。立讹留正,群方删繁就简。合为一书。
凡五年余始脱稿。不敢他有所名。名之曰丹溪心法附余。其间病目分之以门。药方聚之以类。每证之下。先具心法。后附群方。俾法不离乎方。方不离乎法。又取丹溪本草衍义补遗。及崔真人脉诀举要。王节斋明医杂着。附载于中。而于医之药性脉理。病机治法。经络运气。六者粗备。其正误补阙。以俟后之君子。然初学之士。与养生之家。或有取焉。庶乎得医道之正。而不为他歧所惑。HT 妄之罪。固知无所逃矣。谨序。嘉靖十五年丙申春三月谷旦。新安后学方广序。
立书本旨曰。予观得医道之全者。丹溪一人。发丹溪之蕴者。心法一书。然其书自程用光重订之后。若无余憾。第附录不尽削去。而与正法矛盾焉。丹溪纂要。医学集成。虽能备丹溪群书。然因心法混淆。而采取亦不免于差谬。盖丹溪群书,其门人戴元礼赵以德刘叔渊已采载于丹溪心法之上矣。而纂要集成二书。又是将丹溪群书。
翻誊一次。今以百年之后。追想其人之言。何若亲炙领教之为的哉。玉机微义。搜辑群书。条陈洁白。为医书之折衷。惜乎丹溪心法。而不得与焉。袖珍方。乾坤生意。保生余录等书。虽备群方。然其间有一等用药辛香燥热。
与夫瞑眩之剂。实非气血虚者所宜乎。因此而留心焉。今除玉机微义一书不烦之外。谨将丹溪心法。除去附录。
止以正法正方具于前。群书惟取切合病情之剂附于后。彪分胪列。集为一书。名曰丹溪心法附余。将与玉机微义同驱并驾于世。而医之方书。庶几乎备矣。观者详焉。
凡例曰。一病目。谨根据丹溪心法之旧。凡有增入者。注添加二字以别之。其间以门而分者。庶见病机之同也。
一各证。首具丹溪正法正方。根据程用光考索精确。为医门万世之规矩准绳者也。一附诸贤论。庶见病之源流。治之方法也。不能悉载。其间有阙者。君子宜于玉机微义求之。一附脉理。庶知病之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之情也。
亦不能悉载。其间有阙者。宜于脉经脉诀求之。一附诸方。以辅丹溪所不及。其间以类而聚者。庶见治法之异也。
然方书汗牛充栋。不胜其多。姑取不违于理者。列载于上。以待君子采择焉。一王节斋明医杂着方论。取附于各证之下。盖节斋深得丹溪之旨。故备栽以俟参考焉。一病证欠发明处。药方有疑难处。予缀俗说以通之。有广按二字别之。倘有差谬。后之君子。幸赐教焉。一丹溪本草衍义补遗。虽另成一书。然陕板蜀板闽板丹溪心法。咸载之。程用光重订丹溪心法。而徽板乃削去之。反不为美。今仍取载书首。使人获见丹溪用药之旨也。
贾咏序略曰。予以多病恳乞赐休林下。暇日检方。亦窃疑之,于是远延方君过 。因出所次丹溪心法附余。
凡二十四卷。相与订之。夫方君名广字约之。古庵其号。新安儒医也。尝游河洛。旅寓陈留。野亭刘公亦雅重之。
恒以药活人。乃谓是害超迈群识。尤切日用。虽杨楚玉辈再纂。而不能备集脉诀之详。程用光氏翻刻。而不能尽芟附录之误。于是重加 栝。讹者正之。伪者去之。且萃诸君子方论于下。精切简要。不畔古经。铨次成帙。间亦窃附己意。以发明之。
四库全书提要曰。丹溪心法附余二十四卷。明方广撰。
广字约之。号古庵。休宁人。是书成于嘉靖丙申。因程用光所订朱震亨丹溪心法。赘列附录。与震亨本法。或相矛盾。乃削其附录。独存一家之言。别以诸家方论。与震亨相发明者。分缀各门之末。然均非震亨之原书矣。
〔赵氏(良仁)丹溪药要〕佚按上见于苏州府志。
〔卢氏(和)丹溪纂要〕国史经籍志八卷(赵应春刻为六卷杨捷刻为二卷)存凡例曰。丹溪衣钵一书。其立例据病。论治最为切当。但略而未备。门人各为增录。名荟蕞。钩玄。心法。
师友渊源等书。固亦遗漏尚多。且其中互有得失,今肆为删正裁取。更加润色。以归于一。其有附会谬说。窜入杂方。直削之。一格致余论等成书。并本传。及书柬中所具长篇。则摘取其要语。少加润色录之。一凡门人所录论方。果系丹溪所授者。不复识别。一篇中所有古方。如内伤篇补中益气汤之类。悉附于后。又有一等古方。如伤寒篇麻黄汤之类。虽非篇中所用。然皆切于施治。而不可无者。亦附之以备参用。一凡药方。惟备于一处。于目录中见之。一凡丹溪本文。皆大字。愚所注皆小字。但其药方下。分两制度。亦照旧用小字者。所以便观览也。
一凡篇中药方下。分两制度。或有或无。或详或略。或大字。或小字。皆仍诸书之旧也。一凡篇中方名。亦用阳文。各药亦分层具列。皆所以便检览也。
李呈祥曰。丹溪。隐君子也。细观纂要一书。燮理之道寓焉。不但可为却病延年之助而已。(古源山人集)
按医藏目录。有赵应春丹溪心要。据费延之纂要序曰。丹溪纂要。
海内刻之累矣。重校之者。江阴蟠龙山人也。山人赵姓。讳应春。幼业举子。书画殊绝。有松雪遗风。素多病。
尤精于医云。则所谓心要者。亦是书也。余尝得丹溪要删一书。凡八卷。题云山阴适适道人校。盖亦唯改是书篇目者。乃明时坊刻也。
〔亡名氏丹溪适玄〕医藏目录三十卷 未见〔丹溪心要〕八卷 存高宾序日。医家之有丹溪。犹吾儒之□□□夫子。盖惟深于其道。而□□□□真独得之妙。则凡立言成□□□继往开来。师法百世。莫之□□□丹溪之□□□□为医□□□□南者多矣。成化间。又有心法之刻。弘治间。
又有医要之刻。此外又有心要一书。则所家藏而未出者。□岁虽已刊行。而鲁鱼亥豕。讹舛特甚,吾侄子正潜心斯道之久。而常寤寐于丹溪之心。故于是书。尤注意焉。又诚不忍坐视其谬。以误天下也。遂加手校而重刻之。
俾同人以共跻斯民于仁寿之域。虽极劳费。所不辞焉。可尚也已。吾因错五三书。而互观之,心法言心。而不曰要。医要言要。而不曰心。此则曰心。又曰要焉。盖虽一家之言。互相出入。而此书之视二书。则尤精且备焉。
盖实丹溪精神心术之微,凿凿乎流出肺腑者矣。此心要之所由名也。
〔葛氏(干孙)医学启蒙〕佚徐显葛干孙传曰。葛干孙。字可久。平江人也。生而负奇气。仪状伟特。膂力绝伦。未冠好为击刺之术。战陈之教。百家众技。靡不精究。及长遂吏。折节读书。应进士举所业。出语惊人。主司方按图索骥。不能识 弛士。把玩不忍舍。置君亚撰。君曰。此不足为也。吾宁龌龊从谀。离析经旨。以媚有司意乎。遂不复应试。犹时时指授弟子。皆有可观。金华黄公 。尤奇其文。劝之仕不应。世传药书方论。而君之工巧。独自天得。治疾多奇验。自丞相以下。
诸贵人得奇疾。他医所不能治者。咸以谒君。无不随愈。有士人患伤寒。疾不得汗。比君往视。则发狂循河而走。
君就 置水中。使禁不得出。良久出之。裹以重茧。得汗解。其治他疾。多类此。当是时。可久之名。重于南北。
吴人有之四方者。必以可久为问。四方大夫士过吴中。亦必造可久之居而请焉。其为人倜傥而温雅。慈爱而好施。
故人无贤不肖。皆爱敬之,至正壬辰。徽寇转掠江浙。吴人震恐。浙西廉访佥事李公仲善。请君与图。君劝城之。
因守以讨贼。仍请身任其事。李公壮其言。然其计。卒城之。而民赖以安。明年癸巳春正月。与予游开元佛舍。
私与予言。吾闻中原豪杰方兴。而吾不及预命也。夫公兹六气淫厉。吾犯司地。殆将死矣。如斯必于秋。予曰。
何至是。逾月果疾。予注视之。则犹谈笑无他苦。秋七月。沐浴竟。遂偃然而逝。年四十有九。其诗未及诠次。
藏于家。其行于世者。有医学启蒙。又经络十二论。君既没。而朝廷聘君之命适至。已无及矣。(稗史集传)
〔十药新书〕澹生堂书目一卷 存序略曰。前十药。如神之妙。如仙之灵。虽卢医扁鹊在世。亦不过此。吁。时之方脉用药。不过药木金石。
碌碌之常用耳。何以得通神至仙。奇异决效之药也。予蒙先师传授此书。在于中吴。治劳证。起死回生者。何止千余人。止用得十灰散。花蕊石散。独参汤。保和汤。保真汤。太平丸。消化丸。病决愈。未尝用后之三食料之药。间或用之。则犹遽愈。予平生得此妙用。受其金银礼物。曷可计也。未尝与一人。予今渐老。恐此书泯失。
重录次序一新。名之曰劳证十药神书。留遗吾家子孙用之。不许乱授外人。如违父训。以不孝也。时至正乙酉一阳日。可久书于姑苏养道丹房。
又曰。余自髫稚。学业医道。考究方脉。三十余年。遍历江湖。多学广博者。不过言国文本形容之耳。及至用药治病。皆不能捷。是以日夜苦心用志。务在中病。后遇至人。同处三月。斯人极明医道。精通方脉。用药如发矢。无不中的。余曰。必神人也。遂拜为师。得授奇方一册。阅之或群队者。或三四味者。皆余目观至人用效者也。使予如久旱逢霖。夜行得月。心中豁然。自此回至吴中。一用一捷。无不刻验。信乎奇方。可锓梓者也。
余以三余暇日。将至人所授奇方。并日用决效之法。类成一帙。名曰十药神书。盖余用效者。辄记录之。今西浙大痴道人与余通家之好。用礼求授。故录以奉养生济人之功用尔。时至正戊子春正月三阳日。可久书于苏之春先堂。
宁献王序曰。药有奇方。医有妙理。非天赐神授。世俗而能是乎。古之医方非不多。世之名医非不众。治疗证者。皆载于方册矣。然能知是证。而不能治其疾。染其疾者。而无更生之说。则曰医所不疗之疾也。果方之不验欤。医之不然欤,孰不知犯大难者。非神力不能免。苟非神圣之功。曷能救其死亡耶。是书也。非世医之常方。
实神授之秘书也。胡氏子瞻传子云翱。云翱传子光霁。八十年间。活数百人矣。未有药到而不愈者。誓曰。不许轻泄妄传。违者同不孝论。光霁为吾王门佳宾得之。予曰。仁人之心。天下共之。岂特私于家哉。乃取崔氏灸法付之。以倡其书。仍命刊印。博施化域。诚不刊之秘书也。得之者。实希世之奇遇焉。可谓生死出于指掌。有是理矣。
程永培跋曰。吾吴天士叶先生凡治吐血症。皆祖葛可久十药神书。更参以人之情性。病之浅深。随宜应变。
无过不及。治无不愈。然亦治之于初病之时。与夫病之未经深入者,若至五脏遍传。虽卢扁亦莫可如何矣。家藏此书有年。几获脉望。故亟付梓。然书中仅列十方。世皆以方少忽之。不知十方中错综变化。有几千百方。故复采周氏之说。使人粗晓,业是者更察虚损二字。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自不致概以六味开手矣。
刘桂曰。葛可久十药神书。其方治劳损吐血。颇有功效。但疑太平丸后跋曰。此方利人甚众。所得贶不可胜纪。未尝妄传非人。余渐老,恐致泯失。由是编次。与子孙济人无穷之利云。观此等语。知其非葛氏之书矣。可久。豪杰士也。虽医术亦所不屑为之。岂区区言利者哉。姑苏志。有可久传。称其着书有医学启蒙。经络十二论。
而不载是书。非其所着也明夫。(续医说)
按弟坚曰。余尝疑续医说。称葛可久十药神书。观其跋语。知非葛氏之书。而今本则云。胡子瞻得之于异人。
传于子孙一语。不及可久矣。顷阅修月鲁般经后录。具载十药。又有可久跋。正与其言符。且据李濂医史。及湖海搜奇。可久之学。特受其父。而是书有先师字样。益可疑也,然鲁般经。为元季明初之书。与可久眉睫相接。
则赝书之成。殆在可久存世之日。岂以其盛名而然乎。
〔亡名氏上清紫庭追劳仙方〕医藏目录一卷 存老叟自序曰。吾自处世以来。精研药术。急救济危。针灸明堂。无不详览。寻文检籍。洞视五脏之盛衰。缅怀古人。世莫能究。至如晋景公何为而死。虢太子何为而生。吾思刮骨续筋。开肠取病。惟有传尸之病。最为难测。虽是患起一身。变动万种矣。为医者。能明脉候。察病根本。如此治疗。固不为难。若差毫厘。则失千里。夫传尸劳者。
皆因三尸鬼疰。九虫传灾。具载其原。以开未悟。
刘渊然序曰。人之百病。莫甚于痨瘵。始于一身。终则延蔓。而有灭门之祸。甚则及乎亲友。不已惨哉。因存先师原阳赵公手编治劳方论。盖出紫庭法中。皆前代明师所论。治要方法。实为简切。问尝以之施人。无不奇验。是用锓刻。
以广流传。倘苟有是病。而得是书者。不待开津启钥。而可以续命于危急之秋矣。且使人人得以同跻于仁寿。实所愿也。
洪武二十九年。岁次丙子孟秋。章贡体玄子刘渊然书。
〔吕氏(复)四时变理方〕佚按上见于九灵山房集沧洲翁传。
〔滑氏(寿)医韵〕佚按上见于明史本传。
〔撄宁生要方〕医藏目录一卷 未见〔医学引彀〕医藏目录一卷 未见〔滑氏方脉〕未见按上见于古今医统。
〔撄宁生补泻心要〕一卷 存〔医学蠢子书〕五卷 未见按上见于浙江通志。
〔项氏(昕)脾胃后论〕佚余姚县志曰。项昕。字彦章。自永嘉来徙。幼好方数。外大夫杜晓村世业医。受其书读之。稍长学易。赵穆仲叶见山。后以母病。医误投药死。痛之。乃愿志医术。闻越大儒韩明善名。往拜之。得所藏方论甚富。后诣陈白云。受五诊奇赅。历试其说。皆精良。会金华朱彦修来越。出金源刘河间张戴人李东垣诸书示之。昕独疑古方不宜治今病之论。亟治钱塘。见陆简静。始悟古今方同一矩度也。又往浙右。见葛可久。论刘张之学。往建业。见戴同父。撰五运六气撰要若干篇授之。太医院张廷玉善桥引按杌。甚奇。昕亦事之。尽其技。于是为人诊疾病决死生。无不立验。诸贵人辟为掾吏。非所尚也。门人力请着书。作脾胃后论。补东垣之未备。昕善辞章。善音律。工绘画。
而独以医显。
〔医原〕佚戴良抱一翁传曰。抱一翁者。东嘉人也。今居越江上。姓项氏名昕字彦章。晚更自号抱一翁。所着书。有竹斋小稿。及脾胃后论。别撰医原若干卷。议论宏赡。未及成。(九灵山房集)
卷五十四
方论(三十二)
〔周定王( )普济方〕明志一百六十八卷(旧脱一百二字。今据四库全书提要补订。)未见明史本传略曰。周定王 。太祖第五子。洪武三年封吴王。十一年改封周王。命与燕楚齐三王驻凤阳。十四年就藩开封。 好学能词赋。尝作元宫词百章。以国土夷旷。庶草蕃芜。考核其可佐饥馑者。四百余种。绘图疏之。名救荒本草。辟东书堂。以教世子。长史刘淳为之师。洪熙元年薨。
四库全书提要曰。普济方一百六十八卷。明周定王 撰。是书古今方剂。汇辑成编。 自定义定。又命教授滕硕长史刘醇等。同考论之。李时珍本草纲目所附方。采于是书者至多。然时珍称为周宪王。则以为 子有炖所作。
未免舛误。明史艺文志。作六十八卷。与此不合。则又误脱一百二字也。凡一千九百六十论。二千一百七十五类。
七百七十八法。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方。二百三十九图。采摭繁富。编次详析。自古经方。无更赅备于是者。其书搜罗务广。颇不免重复 牾。医家病其杂糅。罕能卒业。又卷帙浩博。久无刊版。好事家转相传写。舛谬滋多。
故行于世者颇罕。善本尤稀。然宋元以来。名医着述。今散逸十之七八。 当明之初造。旧籍多存。今以永乐大典所载诸秘方。勘验是书。往多相出入。是古之专门秘术。实藉此以有传。后人能参考其异同。而推求其正变。博收约取。应用不穷。是亦仰山而铸铜。煮海而为盐矣。又乌可以蘩芜病哉。
〔保生余录〕医藏目录二卷 存〔李氏(恒)周府袖珍方〕四卷 存合肥县志曰。李恒。字伯常。合肥人。洪武初。以医名选入太医院。擢周府良医。常奉令旨。类集袖珍方诸书。后以老致仕。王亲赋诗以饯。命长史钱塘瞿佑序其事。
周定王序略曰。予当弱冠之年。每念医药。可以救夭伤之命。可以延老疾之生。尝令集保生余录。普济等方。
方虽浩瀚。编辑多讹。至洪武庚午。寓居滇阳。知彼夷方。山岚瘴疟。感疾者多。惜乎不毛之地。里无良医。由是收药诸方。得家传应效者。令本府良医。编类锓诸小板。分为四卷。方计三千七十七。门八十一。名曰袖珍。
袖者。易于出入。便于巾笥。珍者。方之妙选。医之至宝。故名袖珍。数年以来。印板模糊。今于永乐十三年春。
令良医等。复校订正刊行于世。庶使不失妙方。永兹善事。呜呼。天高地浓。春往秋来。日陵月替。海水桑田。
况人物乎。吾尝三复思之。惟为善迹有益于世。千载不磨。昔太上有立德。有立功。有立言。今吾非以徇名。将以救人之疾苦也。将以于世立功也。时岁乙未季秋书成。广行印施。岂曰小补云耳。
〔宁献王(权)乾坤生意〕明志四卷 存钱谦益曰。宁献王讳权。高皇帝十六子。生而神姿明秀。白 美须髯。始能言。自称大明奇士。好学博古。
诸书无所不窥。旁通释老。尤深于史。洪武二十四年。册封之国大宁。文皇帝践祚。改封南昌。恃靖难功。颇骄恣。多怨望不逊。晚年深自韬晦。益慕冲举。自号 仙。建生坟缑岭之上,数往游焉。凡群书有秘本。莫不刊布国中。所着通鉴博论二卷。汉唐秘史二卷。史断一卷。文谱八卷。诗谱一卷。神隐。肘后神枢。各二卷。寿域神方四卷。活人心二卷。太古遗音二卷。异域志一卷。遐龄洞天志二卷。
运化玄枢。琴阮启蒙。各一卷。乾坤生意。神奇秘谱。各三卷。采芝吟四卷。其他注释数十种。经子九流。星历医卜。黄冶诸术皆具。古今着述之富。无逾王者。又作家训六篇。宁国仪范七十四章。
〔乾坤生意秘韫〕一卷 存〔寿域神方〕(崇祯元年。青阳阁重刻。作延寿神方。)明志四卷 存〔 仙活人心〕三卷 存〔苗氏(仲通)备急活人方〕未见杨维祯序曰。医莫切于对证。证莫切于对药。药投其对。牛溲马勃癞狗之宝。能擅功于一时。不然。黄金水银。钟乳琅 。沅之砂。婆律之脑。岭蛇之黄。中无益其实也。余姚医学录苗君仲通论著备急活人方。会粹诸家所载。祖父所传。江湖所闻。及亲所经验者。笔成一编。世有奇疾。医经所不备。医流所不识。独得于神悟理会。
而着为奇中之方。此难也。夫人不幸抱奇疾。至于医经不备。医流不识。遂谓无药可治。使病者待期而尽。不亦可悼也哉。妄庸者。乱投药饵以探疾。重不幸速其毙。是医杀之也。是书一出。备医经之未备。识医流之未识。
使天下不幸抱奇疾。有对疾之证。对证之药。不重不幸为妄庸医之所杀。是不大可庆欤。昔甄权不着方书。其言曰。医者意也。不可以着书。权盖以意得者自秘。非淑后之仁也。君推其独得。嘉与天下后世共。其用心广狭如何哉。锓诸梓。而过征予序。于是乎序。
铁集)
〔赵氏(良仁)医学宗旨〕未见按上见于苏州府志。
〔王氏(履)医经溯洄集〕一卷 存李濂曰。余读王安道溯洄集二十一篇。未尝不深叹其察理之精云。首篇谓神农尝百草。为淮南子之妄。嗣论四气所伤。五郁二阳病。中暑中热之辨。咸有至理。非苟作者。近时王文恪公鏊有曰。始余读溯洄集。知安道之深于医。不知其能诗也。及修苏州志。知其能诗。又工于文与画也。呜呼。画末技耳。诗文姑舍是。余于安道之医。深有取焉尔。(医史)
四库全书提要曰。医经溯洄集一卷。元王履撰。履字安道。昆山人。学医于金华朱震亨。尽得其术。至明初始卒。故明史加载方伎传中。其实乃元人也,尝以伤寒论中。阳明篇无目痛。少阴篇。言胸背满。不言痛。太阴篇。无嗌干。厥阴篇。无囊缩。必有脱简。乃取三百九十七法。去其重复者。二首三十八条。复增益之。仍为三百九十七法。因极论内外伤。经旨异同。并中风中暑之辨。撰为此书。凡二十一篇。其间阐发明切者。如亢则害承乃制。及四气所伤。皆前人所未及。他若温病热病之分。三阴寒热之辨。以及泻南补北诸论。尤确有所见。又以素问云。伤寒为病热。言常不言变。至仲景。始分寒热。然义犹未尽。乃备列常与变。作伤寒立法考一篇。李濂医史。有履补传。载其着书始末甚详。观其历数诸家。俱不免有微词。而内伤余议。兼及东垣。可谓少可而多否者。然其会通研究。洞见本原。于医道中。实能贯彻源流。非漫为大言。以夸世也。
〔标题原病式〕一卷 佚〔百病钩玄〕二十卷 佚〔医韵统〕一百卷 佚按上三书。见于医史补传。
〔戴氏(原礼)证治要诀〕十二卷 存医史补传略曰。戴思恭字原礼。以字行。婺州浦江人也。家世儒业。究心医术。而志在泽物。少随父尧徒步至乌伤。从朱丹溪先生游。先生见其颖悟绝伦。乃尽授其术。原礼以之治疗诸病。往往奇验甚众。当时游丹溪之门者。弟子颇多。惟原礼父子最得其传。父早卒。原礼盛行浙之东西。晚年遭际圣明。以名医被征。为御医。积官至太医院使。宋学士景濂有文赠之。亟称其医术之妙。非一时诸人可及。平生着述不多见。仅有订正丹溪先生金匮玄钩三卷。间以己见。附着其后。又有证治要诀。证治类方。类证用药总若干卷。皆 栝丹溪之书而为之。
君子以为无愧师门云。
钱曾曰。戴元礼证治要诀十二卷。复庵受文皇宠顾。供奉之余。着为此书。正统八年春。朝鲜入海捕鱼。风飘至浙江。官军以为倭寇。擒获解京收候。饥寒困苦。复庵悉衣粮供赡之。卒使之宁归。其存心济物如此。是书惟以活人为念。有功于医道。岂浅鲜哉。吴文定公录而藏于丛书堂。重其人。并以重其书也。
按 先子曰。复庵一书。不言及脉。其意何也。许胤宗尝谓。医特意耳。思虑精则得之。脉之候幽而难明。
吾意所解。口不能宣也。复庵其有见于斯乎。
又按供赡朝鲜夷人之困苦者。浙江通监察御史陈嶷也。陈时刊行是书。故祭酒胡漾序。言及于斯。钱氏误为复庵所为者何。
〔证治类方〕十二卷 存〔类证用药〕国史经籍志一卷 未见〔戴复庵方书〕未见按上见于绛云楼书目。
〔推求师意〕二卷 存汪机序曰。夫师者。指引之功也。必须学人随事精察。真积力久。而子师之。引而不发者。始得见其跃如者焉。苟或不然。师者未必能引进。学人未必能起予。二者须失之也。夫何益之有哉。故曰。不偾不启。不俳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斯之谓欤。予于歙之名家。获睹是编。观其中之所语。皆本丹溪先生之意。
门人弟子。推求其意。而发其所未发者。此所谓引而不发。而得其跃如者焉。予深喜之。遂录以归。后休之率口。
项君恬以疾来就予治。予邑石墅陈子桷以医而过予馆。因出以示之。二人者心意相得。一则曰。是可以养于吾疚也。一则曰。是可以补于吾医也。乃相告于予曰。吾二人共梓之。以垂不朽。何如。予曰。医乃仁术也。笔之于书。欲天下同归于仁也。今若刻布。以广其传。则天下病者有所养。而天下医者有所补。其仁惠及于天下大矣。
岂特二子然哉。此予之所深嘉也。又能善推予之所欲推矣。因题之曰推求师意。故HT 序之。以志喜焉。
四库全书提要曰。推求师意二卷。明戴原礼撰。原礼。即校补朱震亨金匮钩玄者也。是编本震亨未竟之意。
推求闸发。笔之于书。世无传本。嘉靖中祁门汪机睹其本于歙县。始录之以归。机门人陈桷校而刊之。其名。亦机所题也。考李濂医史有原礼补传。称平生着述不多见。仅有订正丹溪先生金匮钩玄三卷。间以己意附于后。又有证治要诀。证治类方。类证用药若干卷。皆 栝丹溪之书而为之。然则此二卷者,其三书中之一欤。原礼本震亨高弟。能得师传。故所录皆秘旨微言。非耳剽目窃者可比。震亨以补阴为主。世言直补真水者。实由此开其端。书中议论。大率皆本此意。然俗医不善学震亨者。往往矫枉过直。反致以寒凉杀人。此书独能委曲圆融。俾学人得其意。而不滋流弊。亦可谓有功震亨者矣。
〔叶子(子奇)医书节要〕十卷 未见按上见于浙江通志。引括苍汇纪。
〔伍氏(子安)活人宝鉴〕十卷 未见江山县志曰。伍子安幼通经史。长邃于医。请者如市。皆不责报。郡守张实荐为御医。所着有活人宝鉴十卷。
学士宋濂志其墓。
〔徐氏(彦纯)医学折衷〕佚〔刘氏(纯)玉机微义〕医藏目录五十卷 存自序曰。医书。自内经而下。历数千载。善斯道而作者。非一人。其间有言诊者。有论证者。有集方者。莫不皆裨于世用。然奥妙之旨。奚所发挥。虽世异病殊。以方取验。若出一人之手。迥不知世运之远。作者之众。
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汉张仲景本经旨伤寒之法。言趁论证。以例处方。后之学人。得有所据。晋唐以来。其道益广。用其法者不一。或止言杂病诊证。或求奇示怪。秘而不传。好事者。慕其风而继作。或止据于方。虽有一源一意之可观。又非百代可行之活法也。始纯从学于江左冯先生庭干。间尝请其义。授以会稽徐先生所着书一帙。观其法。求其意。盖出于内经。非前所谓也。且古今作者非一人。其注各得一意。而后人执之该治。不知通变之法。与经旨多相违戾。
不无得失。是以先生究探古今作者原意。摭金刘守真元李明之朱彦修诸氏论集。本于经旨。而折衷其要。发明中风痿痰泄疟诸门。诊证方例。非一源一意。而有通变乎百证千方者。斯为古今可行之活法也欤。岂止集方而已。
先生讳彦纯。字用诚。早岁尝客吴中。以春秋教授乡之俊彦。今没十有二年。始遇其从弟用中。获询先生学行。
知深于医者也。又尝见其本草发挥。窃意前书必有全帙。惜今不可见矣。呜呼。岁月云迈。九原不作。幸而遗墨昭然。生意如在。以先生所着。取咳热火暑燥湿寒等门。诊证方例。妄意续于诸门之末。虽心同理。而不免获狂HT之过。因摭诸内经至数至名之目。乃目其书曰玉机微义。未知其果是否。后之明哲。有所正焉。于是乎书。时洪武丙子三月朔旦。吴陵刘纯序。
四库全书提要曰。玉机微义五十卷。明徐用诚撰。刘纯续增。用诚字彦纯。会稽人。纯字宗浓。咸宁人。用诚原本。名医学折衷。分中风。痿。伤风。痰饮。滞下。泄泻。疟。头痛。头眩。咳逆。痞满。吐酸。 。疠风。
痫。破伤风。损伤。十七类。纯以其条例未备。又益以咳嗽。热。火。暑。湿。燥。寒。疮疡。气血。内伤。虚损。积聚。消渴。水气。香港脚。诸疝。反胃。胀满。喉痹。淋 。眼目。牙齿。腰痛。腹痛。心痛。 疹。黄胆。
霍乱。厥。痹。妇人。小儿。三十三类。始改今名。仍于目录。各注续添字。以相识别。或于用诚原本十七类中。
有所附论。亦注续添字以别之。是二人相继而成本书可据。明史艺文志。唯着刘纯之名。盖失考也。其书虽皆探掇诸家旧论旧方。而各附案语。多所订正。非 钞撮者可比。嘉靖庚寅。延平黄焯刻于永州。首载杨士奇序。知二人皆明初人。士奇序谓。二人皆私淑朱震亨。今观其书信然。又谓北方张元素再传李杲。三传王好古。南方朱震亨得私淑焉。则于宗派源流。殊为舛迕。张李王之学。皆以理脾为宗。朱氏之学。则以补阴为主。去河间一派稍近。而去洁古东垣海藏一派稍远。遗书具有。可以覆案。王 青岩丛录曰。李氏弟子。多在中州。独刘氏传之荆山浮图师。师至江南。传之宋中人罗知悌。南方之医皆宗之云。其宗派授受。亦极明白。士奇合而一之。误之甚矣。
〔医经国小〕明志六卷 存自序曰。医。意也。临病立意。以施治也。其书内经载运气病源。靡不悉备。候天地之变。究疾病之机。尽调治之理。此神圣爱人之仁。拯羸救枉。济物之至道也。医道斯立。秦越人演其精义述难经。汉张仲景论伤寒。
用药定方。晋王叔和集次。及撰脉经。以示后学。亦至哉。经去圣远。遗文错简。后学专方而惑意。幸唐太仆令王冰重整其义。启大法之幽玄。释神运之奥妙。析理于至真之中。俾学人遇证审脉。用药去病。根本无贬损。医之道明矣。而其为法。制胜伐其势。资化助其生。扶危定乱之功。本诸经论。知气识病。治理得焉。嗟乎。学必本于经。病必明于论。治必究于方。而能变通而无滞。斯能尽夫立医之意矣。昔丹溪朱先生以医鸣江东。家君亲从之游。领其心授。纯生晚学陋。承亲之训有年矣。其于经论。习而玩之。颇尝得其指归。不自揆度。窃以先生之旨。辑其医之可法。本诸经论之精微节目。更为定次。歌语引例。具图以便记习。至于脉诀之未备者。
亦为增正。名曰医经国小。盖欲初学人。得以因流寻源。而不蹈夫他歧之惑。有志于古神圣爱人济物之道者。其无诮愚以管窥而蠡测。或有未至。矜其志而加正焉。则不惟医道之幸。亦斯民之幸也。洪武二十一年冬十一月朔旦。吴陵刘纯序。
杨士奇序略曰。往年副都御史陈公有戒刻刘纯所辑医家玉机微义。以为施治之资矣。又欲为施教之资也。并刻纯所辑医经国小以传。其书首本草。次脉诀。次经络。次病机。次治法。次运气。凡六卷。一本于素问灵枢难经。及张仲景王叔和。至近代刘守真张洁古李明之朱仲修诸家之书。撮其切要。缀为韵语。类粹以便初学。本末条理。明切简备。医学之指南。而端本之书也。凡善学人皆务本。况医人之司命。其可昧本而苟乎哉。学医者。
诚能熟究是书。融会于心。将所行皆正途。所用皆正法。触类长之。于岁论十全何有哉。此书非刘氏莫之为。非陈公亦莫之传。学医之幸。生民之幸也。纯字宗浓。吴陵人。其父叔渊。仲修之高弟。授受有自云。
〔杂病治例〕医藏目录一卷 存四库全书提要曰。杂病治例一卷。明刘纯撰。是书成于永乐戊子。末附兰室誓戒四则。叙其父橘泉翁受医术于朱震亨。纯承其家学。又从其乡冯庭干许宗鲁邱克容游。尽得其法。因撮举纲要。着为一编。分七十二证。每证各标其攻补之法。盖皆其相传口诀。故略而弗详。初无刊本。成化己亥。上元县知县长安萧谦。观政户部时。
奉命赏军甘州。始从纯后人得其本。为锓版以传。
卷五十五
方论(三十三)
〔孙氏(天仁)集三丰张真人神速万应方〕国史经籍志四卷 存明史方伎传曰。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饰边幅。又号张邋遢。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唯一衲一 。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书经目不忘。
或处穷山。或游市井。能一日千里。嬉笑谐谑。旁若无人。尝游武当诸岩岳。语人曰。此山异日必大兴。时五龙南岩紫霄。但毁于兵火。三丰去荆榛。辟瓦砾。与其徒创草庐居之。已而舍去。行进四方。太祖故闻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遍觅之不遇。后居宝鸡之金台观。一日自言当辞世。留颂而逝。县人共棺殓之。及葬。闻棺内有声。启视则复活。乃游四川。见蜀献王。复入武当。历襄汉。不常厥处。
〔刘氏(渊然)济急仙方〕医藏目录一卷 存明皇方伎传曰。刘渊然。赣县人。幼出家为祥符宫道士。后诣雩都紫阳观。师赵原阳。传其法。能呼召风雷。
洪武二十六年。太祖闻其名召之。既至入对便殿。赐号高道。馆朝天宫。永乐中从驾至北京。仁宗嗣位。赐号冲虚至道元妙无为光范衍教庄静普济长春真人。给二品印。诰与正一真人等。宣德初进号大真人。七年乞骸骨。命送南京朝天宫。御制山水图歌赐之。卒。年八十二。阅七日入敛。端坐若生。
〔徐氏(杜真)方书〕未见休宁县志曰。徐道聪子杜真。骈胁犀顶。负殊相。后精大人科。着方书。
〔雷氏(伯宗)千金宝鉴〕未见闽书曰。雷伯宗名勋。以字行。读书明医。尤精于小儿科。洪武间。授医学正科。着有千金宝鉴。
〔蒋氏(用文)治效方论〕未见陈镐蒋恭靖别传曰。蒋用文。名武生。以字行。其先魏人。世有宦业。洪武初。伯雍者。由元进士。荐为史官。以疾辞。出为兰阳县丞。徙居句之龙潭八都城。用文早承家学。尤邃于医。初入太医院为御医。永乐八年。
升院判。日侍文华殿。其医主李明之朱彦修。不执古方。而究病所本。自为方。故所治恒十全。王公贵人。下逮氓隶有疾。众医难愈者。谒用文治。即愈。谓不可愈。无复愈者。其报不报未尝计。受知仁庙。随事献规。多所弘益。上尝论保和之要。对曰。在养正气耳。正气完。邪气无自入焉。又尝问医于卿效率缓何也。对曰。善治者必固本。急之恐伤其本。是以圣人戒欲速也。永乐二十二年秋卒。寿七十有四。上甚悼之。遣中使护丧归。督治祠坟。明年改元。三月下诏。特赠曰恭靖。(献征录)
陈继蒋用文传曰。其为诗文。有静学斋集若干卷。治效方论若干卷。
〔陆氏(昂)兰台金匮〕未见鄞县志曰。陆昂。字季高。始居会稽。迁于鄞。自幼习举进士业。凡经史百家翰墨。无不旁搜博览。性刚方与人寡合。已而父病。遂弃其业。攻岐黄书。以医自给。周旋调护。亲获耆年。声名大着。叩者如市。永乐初。辟至京师。预修兰台金匮。元机素要等书。
〔元机素要〕未见〔刘氏(均美)拔萃类方〕明志二十卷注曰。一作四十卷。未见钱塘县志曰。刘均美。号阅耕斋。让产异母弟。以闾右实京师居善药。先丐者。后市者。邑人许 客死。美殡殓归其丧。解缙杨士奇俱为歌诗称之。晚年术益精。活人益多。年九十卒。所着有拔萃类方四十卷。刘氏庆源录三卷。
〔周氏(礼)医学碎金〕明志四卷 存自序略曰。余幼习儒书。长究医业。浪迹江湖间。三四十年。探考枢素。绎络群方。未尝怠。遇有名医。辄往请益。得其方书之善者。则拜受钞录。惟恐有失。迨兹暮年。尚有欠焉。此盖由余之资钝质愚故耳。幸遇圣朝。
恩弥六合。濡及蒿莱。叨受良医正。领职以来。战战兢兢。欲图补报。将何能哉。荷蒙贤王。体天地生物之心为心。法皇上好生之德为德。尝谕护卫。遴选聪明俊逸子弟。委臣礼等。教授轩岐诸家之书。愚切有惧焉。何患弟子初学,非唯一时不能以造其微。而尤恐有类盲己诬人之患者。是以忘其固陋。每遇公暇。辄于难经素问。与失历代名医书中。搜索玄微。撮其切要。间亦窃附己意。撰成歌括。次第成帙。以授诸生。使其读取数句以上。则一脏腑之理涣然矣,斯其易学而易精。将见得之于心。应之于手。使方寸无疑。俾人生有赖。是亦小补云尔。书成。目之曰医学碎金。诸生倘以予言不耄。玩读详味。久自得之。使杆格之病无。而微妙之理得。则一旦豁然贯通矣。岂不由碎金之投炉。 炼溶化。欲成其器。一火而就乎。但俟同志。恕予白首狂简。改而正之。斯其美矣。于是乎书。永乐十三年。岁次乙未。春二月上浣日。迪功郎良医所良医正梅屋老人周礼自序。
〔钱氏(萼)医林会海〕 (嘉兴府志作医林验海) 明志四十卷 未见嘉兴府志曰。钱萼精医。有声吴越。尝手辑医林验海一编。凡四十卷。
〔许氏(宏)湖海奇方〕 八卷 存序说曰。夫医通仙道。推圣贤救苦之心。药验神功。体天地好生之德。运阴阳而烛理。资膏肓以尽年。博物能名。
通机循道。普济夭札大庇群生。草木咸得其性。鬼神无所遁情。此医教之所由设也。至于望闻问切。当求神圣工巧之奇。
暑湿风寒。必别春夏秋冬之异。地有东西南北之不同。人有老少虚实之各异。六失者医之大戒。八要者世之良规。气有补泻宣通。味有炮 炙爆。若乃七传者死。邪侵五脏之难为。间脏者生。病在六腑之易治。汗吐下乃法之大要。亢承制为理之至微。味分五品。有甘辛咸酸苦之宜。病验六经。在肝心脾肺肾之内。能知病之所在。则用药如用兵。讨无不服。
不知病之所在。则触途而冥行。动致颠陨。故张长沙有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之诫。可不惧乎。宏幼慕真风。长参医业。自愧材庸智浅。闻寡见疏。学道少入神之妙。为医欠洞视之明。读书无资世之才。遁世乏休粮之术。欲得恬愉澹泊。寂静无为。外绝嚣尘。内修真性。其志罔能遂也。于是历医数载。勤苦劳心。仰守科规。罔敢忽怠。又念人居天地之中。以饮食起居。为养生之本。其有饮食误伤。禁忌起居。有犯灾伤。又或远居村落之中。或在旅途之际。或贫常而无力诸医。或贵料而难为措置。往往束手待毙者焉。于是搜采葛仙遗书。名公详论。本草节要。汤液余膏。有所效验者。不必分别经络。搜求阴阳。人人皆可晓用。用力少而效应多者。列为八卷。开卷一阅。了然在目。此为湖海之秘传。实乃济生之快捷方式。字之曰湖海奇方。不惟易于成功。亦且不至差失。更能遇有病者。
教益于人。其阴德尤未可量也。时永乐二十年。岁在壬寅。七月二十四日己卯。建安八十二翁许宏拜手谨书。
〔通元录〕未见按上见于建安通志。
〔胡氏(HT )卫生易简方〕明志四卷 存明志注曰。永乐中。HT 为礼部侍郎。出使四方。辑所得医方进于朝。一作十二卷。
〔杨氏(溥)用药真珠囊括〕未见陈继跋曰。太常卿兼翰林学士江陵杨公。以姬孔之道。中正之心。而佐君上。其所志者。欲使天下之人。皆跻寿域未尝一毫为己也。余暇为是编。亦可见其所存。然学医者精之。利其用药。亦足有通矣。(怡庵文集)
钱谦益曰。杨溥。字弘济。石首人。建文二年进士。除翰林编修。靖难后。转太子洗马。诏下狱。宣德元年。
以太常卿兼学士直内阁。历官至少保武英殿大学士。正统十一年卒。谥文定。(列朝诗集)
〔刘氏(全备)注解病机赋〕一卷 存〔叶氏(尹贤)拯急遗方〕一卷 存汪宾序略曰。临江通守永嘉尹贤叶侯。近得医家秘用加减十三方。继得仓卒急救三十九方。其济人利物经验之效。
固非他方可比。若人得之。急无方脉之士。亦可以对证用药。详审加减。而疾亦无不瘥焉。叶侯得而宝之。尝谓予曰。诸家医书浩瀚。卒难检阅。况值危急之时。诸医不及。往往夭横可悼。每于听政之余。编集诸方。次第会成一帙。总而名曰拯急遗方。特锓梓以广其传。俾予序以识之。予谓侯以科目致身。以仁慈立政。凡有利国益民之事。无所不用其诚。今焉此方一行。而染病者得以疗其病。窘医者得以济其医。庶几仓卒无夭横之忧。顷刻有回生之喜。其所以立仁政者在是。所以永民之命者在是。其所以体皇朝爱民之诚者。亦在是矣。其与苏耽杏林之惠同揆也。故摭其实。书诸篇端。以识其用心如此云。
〔赵氏(季敷)救急易方〕国史经籍志八卷(通行本二卷)存高宗本序略曰。国朝永乐间。大宗伯胡忠安公有卫生易简方。正统间。又有赵叔文救急易方。黄吉甫备急仙方。卫生易简方有官板。又刊于四川。刊于浙江。备急仙方。则刊于吴下。河南大参孙公伯大又以救急备急二方。
总名之曰备急。而刊于河南。此皆仁人之用心。无非欲广其传。使天下之人。转夭阏而为仁寿之归也。
〔熊氏(良佐)添加救急易方〕八卷 存杨一清序略曰。救急易方。集于吴人赵叔文。世之有力者。屡尝翻刻。其传亦广矣。镇江守博兴熊公良佐取而阅之曰。是能救人之急。而简易行者。然犹病其不备。悉合群书。而附益之。参以平日所闻见。厘为八卷。门分类集。视旧本不啻倍之。于是奇方奥诀。前人所经验者。收拾殆尽矣。既僦工锓梓。将属合郡之里正耆老。人给一册。以备旦夕不测之急。而其里邻族党之有急者。得博济焉。呜呼。兹非仁人之用心哉。
〔黄氏(吉甫)备急仙方〕未见〔许氏(敬)经验〕三卷 未见嘉兴府志曰。许敬。字孟寅。世为感化乡人。祖文达。父景芳。皆以医呜。敬世其业。有声。宣德间院使蒋主善荐入内院。英宗患喉风。更数医弗效。敬进绛雪噙之。遂愈。上喜甚。赐以羊酒。拜太医院御医。赐敕奖谕。
年七十致仕。有经验三卷。藏于家。
〔蒋氏(达善)医镜〕三十卷 未见武进县志曰。蒋宗武祖达善。以医名吴越间。所着有医镜三十卷。
〔丁氏(毅)兰阁秘方〕未见江宁府志曰。丁毅。字德刚。江浦人。路逢殡者棺下流血。毅熟视之曰。此生人血也。止舁者欲启之。丧家不之信。毅随至墓所。强使启棺。乃孕妇也。诊之以针刺其胸。而产一儿。妇亦旋苏。盖儿手执母心。气闷身僵耳。针贯儿掌。儿惊痛开奉始娩。通邑称神。着有医方集宜。玉函集。兰阁秘方。人争传之。崇祀乡贤。
按医方集宜。玉函集。丁凤所着也。针下死胎。始自李洞玄治长孙皇后。后医家比比称之。(详见于先子医剩)府志所载。固不足信焉。
〔徐氏(彪)论咳嗽条〕二卷 未见按上见于献征录太医院判徐公墓志。
〔熊氏(宗立)山居便宜方〕国史经籍志十六卷 存〔备急海上方〕国史经籍志二卷 未见〔释氏(景隆)慈济方〕医藏目录四卷 未见〔慈惠方〕一卷 存自序曰。生生之道。源源无穷。顺其大化。疾自何来。微乖其理。疾乃潜生。乖之大者。其患亦大。医药申救。宁可忽乎。神农尝味。轩岐难问。异人迭出。以宏其教。业其教者。各有专门。非释子之事。然佛圣人之教法。以成道为本。利人为用。如法修行。释子事也。言利人者。有内外焉。内指明心。外施方便。内外虽殊。利人则一。若稽佛圣人旷劫济人之行。随机而应。初无定方。且言其舍身命救人之一端。亦非才智者所能计其万一。
况有万德万行乎。伏读六度等经。睹佛行。实痛感于衷。故于禅诵之暇。或遇利人之事。亦不忍弃之。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也。然亦不能大有为。但顺其可为之所宜耳。或闻湖海缁素言。及历试海上方。或医书遗失之方。
必录之。积以成帙。不为私淑。安可滞之于箧。不得利于人乎。故镂于板。名慈济方。临川冷斋先生序之。已传于世。厥后复有所闻。亦积成帙。凡得一善。必欲与人共之。禀性而然也。今亦锓梓。以广其传。或有一方二方。
可以对机取用。为亦一助而已矣。是书从慈心而作。因名慈惠云。正统十三年。龙集戊辰。春正月朔越十又三日。
中吴释空谷景隆序。
〔董氏(宿)试效神圣保命方〕十卷 存徐春甫曰。董宿。四明人。正统间为太医院使。深察药性。博究医书。治疗立方。辄有奇效。故辑奇效良方七十卷。今行于世。
〔奇效良方〕七十卷 未见〔方氏(贤)奇效良方〕明志六十九卷 存陈鉴序略曰。太医院使会稽董宿。尝集诸家之方。类为一帙。未及成书而逝。今院判吴兴方贤惜其采辑未备。
犹不能无择简去取之未安者。间与御医杨文翰。翻阅载籍。重加订正。凡方论之轻重失宜。先后不伦。烦而未及删。
要而未及采者。悉从校勘。与夫投门而经验者。悉从收入。条分缕析。精思博究。汇萃成编。为门六十有四。为卷六十有九。题曰奇效良方。爰锲诸梓。上以裨乙夜之览。下以广四方之传。其用心甚溥。其为力甚勤。亦可嘉也已。亦可尚也已。吾知是书一出。不惟有以巩亿万于皇国。抑且有以登群黎于寿城。岂曰小补之哉。于不可易言之中。而有至易者存。吾于是书有取焉。
〔邵氏(以正)秘传经验方〕医藏目录一卷 存明史方伎传曰。刘渊然徒。有邵以正者。云南人。早得法于渊然。渊然请老荐之。召为道录司左元义。正统中。迁左正一。领京师道教事。景泰时。赐号悟玄养家凝神冲默阐微振法通妙真人。英宗复辟。以正具疏辞。诏以左正一闲住。未几。真人张元吉荐其戒行。诏复真人。仍掌道教。天顺六年八月卒。
〔丘氏(浚)群书抄方〕国史经籍志一卷 未见钱谦益曰。丘浚。字仲深。琼山人。少孤。七八岁能诗。敏捷惊人。景泰五年进士。改庶吉士。历官掌詹尚书。弘治四年。年七十余。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八年卒于官。赠太傅。谥文庄。
〔何氏(孟春)续群书抄方〕国史经籍志一卷 未见自序曰。春于群书中所得之方。钞而传之。以续琼山丘先生之所钞者也。蜀唐慎微考诸方书。及经史子传。
佛道藏书。药方医论。而附于本草之末。为类证。摭拾多矣。琼山所钞。则慎微前之所遗。而后来人事之既验者。
春之续钞。
又琼山所遗。后人欲志慎微之为。其不有取于斯乎。琼山钞方自序。感暇日记避难。止小儿哭法。而成其帙。春于续钞。盖亦有焉。今岁两淮三吴浙东西民饥。道 相藉。陶学士大道丸(可以御阻饥)方可施也。往岁江西湖南民苦疫甚。苏学士圣散子。可以收效。而人弗知也。春兹实致思焉。又其附书四方。事颇涉异。然冥应灵契。
气通理感。殆有未可诬者。览者定不迂之。若类证后名家诸方。则医学多所刊行。专门有成书在。春何与哉。弘治甲子岁十月二日。燕泉居士。(余冬序录)
钱谦益曰。何孟春。字子元。郴州人。弘治癸丑进士。长沙异其才。拟入史馆。以父忧罢。授兵部职方主事。
历郎。出补河南参政。入为太仆卿。以佥都御史。巡抚云南。召为吏部右侍郎。世庙即位。诏议尊亲礼。大臣相继去位。子元率部院台谏力争。泣谏于左顺门。上疏。上抚谕再四。跪泣不起。左迁南京工部右侍郎。无何。尽斥诸沸议者。削籍。锢不复用。屏居着述。有余冬叙录行世。穆庙初。追赠礼部尚书。赐谥文简。
〔李氏(汤卿)心印绀珠经)医藏目录二卷 存朱 序略曰。予家祖儒医。乃东平青字王太医口传心授之徒也。有李君汤卿者。同其时焉。盖刘守真先生金朝人也。初传得刘君荣甫。再传得刘君吉甫。三传得阳坡潘君。东平王公。实吉甫之门人也。子父既袭祖术。又受业于李君汤卿之门。而得传心之书九篇。其论本诸天地之造化。其法源乎运气之阴阳。推之可以应万病之□。□□可以为寸心之诀。 幼而学儒。长而学□。□之未明。由儒而后始明。术之未精。由儒而后始□。道之未明。
由儒而后始行。因披玩是书力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顿知法无定体。应变而施。药不执方。合宜而用。蕴诸中。形诸外。虽未能如响之应声。鼓之应桴。万举万全。百发百中。亦尝活人于枕席之上多矣。予恐其服膺久而忘也。辄自暇日。录之于书。以俟知者。故曰。父母有疾病卧于床。委之庸医。比之不慈不孝。事亲者。不可以不知医。先觉之言。岂欺我哉。
四库全书提要曰。心印绀珠经二卷。明李汤卿撰。汤卿不知何许人。是书为嘉靖丁未嘉兴府知府赵瀛所校刊。
上卷。曰原道统。曰推运气。曰明形气。曰评脉法。下卷。曰察病机。曰理伤寒。曰演治法。曰辨药性。曰十八剂。融会诸家之说。议论颇为纯正。惟以十八剂为主。而欲以轻清暑火解甘淡缓寒调夺湿补平荣涩和温数字该之。
未免失之拘泥。
〔李氏(荥)二难宝鉴〕未见谢毓秀曰。樵阳子李君岚溪荥者。余家之外祖也。深明乎医理。活人以万计。尝述绀珠经一书,又自着二难宝鉴一编。(回生达宝序)
〔唐氏(椿)原病集〕医藏目录四卷(五世孙时升。六世孙敏学等序。作六卷。)存自引略曰。我始祖永卿教授。自宋元以来。世居邑治西南之齐礼坊下。悉以学术精明。重于当时。迄今八世无替者。何也。博济为心。而不以利易操也。汝等当体此。兢兢无怠。庶不负祖宗遗德。且医学之家。书帙浩瀚。
辞理深奥。吾恐尔辈受业。不能遍知大理。故搜集各家精要。质以父祖垂训。间附己意。斟酌病源。编类成帙。
名曰原病集。分为四类。取四德为目。盖元者。始也。大也。以类医道源流切要之理。亨者。通也。利者。宜也。以类据证拟病钤治之法。贞者。正而固也。以类应病之方。此所谓得其大通。
而利于正之意也。以类分门。以门钤法。以方钤方。方亦分列汤散饮丸丹膏杂法等七类。类各自始至终。次第编钤。授尔程序。便尔检阅。且如一病有兼几证。一方通治几疾。千变万化。岂能尽合于方法耶。要在临机应变。
随时取中。庶不有愧于斯道矣。丹溪朱先生有云。有论无方。无以模仿。有方无论。无以识证。诚斯言也。尔于初学之时。先读儒书。方将脉经本草素问难经伤寒等书。循序相参熟读。兼之考究兹集。知阴阳逆顺。气运变化。
脏腑标本。脉候虚实。方看古人用药方法。务须潜心灯案。勤于记诵。研精覃思。造其微妙。则洞然可晓。了无凝滞于胸次。一朝临证诊候。原病施治。不啻良将之决胜耳。何易易哉。又当持心忠浓。爱物恕己。则无得罪于前人。况亦不失为良医也。此书之集。予固知不能尽善。而于尔辈之习学。则亦不无万一之助也。前更能穷究圣贤全书。就其学识高明者。而求正焉。是亦予之所望云。时大明成化岁在甲午。上元吉旦。恕斋书示诸子。
嘉定县志曰。唐椿。字尚龄。参考诸家方论。至老不倦。起卧饮食。未尝去书。所着原病集。论七情六淫之伤。饥饱劳逸之过。为钤法钤方。医之指要。无所不具。今方术家多宗之。
〔楼氏(英)医学纲目〕明志四十卷 存自序曰。医之为道。其道博。其义深。其书浩瀚。其要不过阴阳五行而已。盖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其禀于人身者。阴阳之气。以为血气表里上下之体。五行之气。以为五脏六腑之质。由是人身具足。而有生焉。然阴阳错综。五行迭运。不能无浓薄多少之殊。故禀阴阳五行之气。浓者血气脏腑壮而无病。薄者血气脏腑怯而有病。阳多者火多。性急而形瘦。阴多者湿多。性缓而形肥。阳少者。气虚表虚上虚。而易于外感。阴少者。血虚里虚下虚。而易于内伤。况乎人以易感易伤之躯。徇情纵欲。不适寒温,由是正损而邪客。阴阳脏腑。愈虚愈实。或寒或热。
而百病出焉。故诊病者。必先分别血气表里上下脏腑之分野。以知受病之所在。次察所病虚实寒热之邪以治之。
务在阴阳不偏倾。脏腑不胜负。补泻随宜。适其病所。使之痊安而已。然其道。自轩岐而下。仲景详外感于表里阴阳。丹溪独内伤于血气虚实。东垣扶护中气。河间推陈致新。钱氏分明五脏。戴人熟施三法。凡历代方书甚众。
皆各有所长耳。故后世用历代之方治病。或效或不效者。由病名同。治法异。或中其长。或不中其长故也。姑举一病言之。设恶热病。热病之名同也。其治之之异。四君。治血实之热也。四物。治血虚之热也。白虎。治气质之热也。补中。治气虚之热也。麻黄。治表热也。承气。治里热也。四逆。治假热也。柴胡。治真热也。泻青。
导赤。泻白。滋肾。泻黄。治五脏热而各异也。各能洞烛脉证。而中其肯綮则皆效。其或实用虚法。虚用实法。
表用里法。里用表法。真用假法。假用真法。则死生反掌之间。尚何责其效乎。有不悟是理。泛用古今之方。妄试疑似之病。每致夭横者。不少矣。若是者。虚窃济生之名。实所以害人之生。乱医之生。孔子以乡愿乱德。为德之贼。斯则医之贼也。暗损阴骘。神明不佑。可不谨哉。英爰自髻年。潜心斯道。上自内经。下至历代。圣贤书传。及诸家名方。昼读夜思。废食忘寝者。三十余载。始悟千变万化之病态。皆不出乎阴阳五行。盖血气也。表里也。上下也。虚实也。寒热也。皆一阴阳也。五脏也。六腑也。十二经也。五运六气也。皆一五行也。鳞集于鱼。辐辏于毂。医之能事毕矣。是不揣芜陋。掇拾经传方书。一以阴阳脏腑。分病析法。而类聚之。分病为门。门各定阴阳脏腑之部。于其卷首也。大纲着矣。析法为标,标各撮阴阳脏腑之要于其条上。而众目彰矣。病有同其门者。立枝门以附之。法有同其标者。立细标以次之。凡经有衍文错简脱简者。一以理考而释正之。传失经旨。众论矛盾者。各以经推而辨明之。庶几诸家之同异得失。得以曲畅旁通。精粗相因。
巨细毕举。同病异法。如指诸掌。名之曰。医学纲目。藏之巾笥。以便考求。使夫临病之际。自然法度有归。不致误投汤剂。而害生乱医。获罪神明者矣。虽于轩岐心法之妙。不敢同年而语。然亦天地生物之心一助云耳。萧山仙居岩楼英全善撰。
绍兴府志曰。楼英。萧山人。字全善。精于医。居元度岩。有仙岩文集二卷。又着气运类注四卷。医学纲目四十卷。
〔卢氏(志)增定医学纲目〕未见按上见于古今医统。
〔吕氏(尚清)经验良方〕一卷 存自序略曰。予虽不精于医。窃慕宣公之义。每于读书之暇。检阅孙允贤李东垣杨宣魏君用诸公秘术之书。有益于人身者。以类编集。名曰经验良方。
〔黄氏(济之)本草权度〕医藏目录三卷 存徐春甫曰。黄孝子名济。字世仁。余姚人。景泰以孝行闻。业医术。尽其妙。诏旌其门。
按谢丕有黄孝子传。王守仁有终慕记。并附于是书卷末。孝子。盖成化中人也。徐氏。曰景泰中。以孝行闻。
失考。
〔黄氏(武)医学钢目〕未见按上见于山阴县志。
卷五十六
方论(三十四)
〔程氏(介)松崖医径〕四卷 未见徐春甫曰。程介。新安槐塘人。号松崖。登成化甲辰科。李 榜进士。为人恺悌。性好医方。心存仁济。所着有松崖医径四卷。
〔程氏(应旄)医径句测〕二卷 存自序曰。松崖医径。分有上下卷。余所梓者。特其上卷内所载之脉图。与图内之方。非医径全书也。梓成。
客有阅而嘲焉者。谓世有异人。必有异书。以松崖先生之天材间出。向导博奥之学。尊推于诸先达者。间不容口。
相传其生平着述。满家满车。一切琅签秘笈。悉于易箦时。假祝融力。载归白玉楼。则此之医径一帙。固先生之吉光片羽也。当年胡不神奇其书。得与若之神经遁甲等。乃以径之一字名编。先生其犹有蓬之心也夫。余无以譬之。今岁春王正月。雨邸多暇。得以翻及仲景之伤寒论。间取先生之脉图。而覆检之。乃知先生之取径。殆与仲景同一轮蹄也。仲景论伤寒。首以脉法。先生前其脉图以之。仲景论伤寒。暑以六经。先生分发六部以之。仲景论伤寒。曰阴阳表里腑脏。先生区脉以浮沉虚实冷热以之。仲景论伤寒。先脉后证。各有主方。方虽一成。而有互用。先生各具其证与处方于每图之下。方亦一成。而有互用以之。余因以读仲景书法。读先生书。吟哦索味之下。遂得句先生之图于径之中。并得测先生之图于径之外。部于上者心与肺。中有径焉。测之而得夫营卫之布宣。津液之输沛也。部于中者肝与脾。中有径焉。测之而得夫枢机之旋转。鼎鼎之蒸腾也。部于下者两肾。中有径焉。测之而得夫龙鳌之动静。水火之抱离也。至于径分左右。测之而知阴阳之道路。不得反迁。
径列崇卑。测之而知山泽之降升。要须互换。他如五脏六腑。四体百骸。有溪有谷。有原有街。其问经隧井然。
步里秩然。莫非怪也。则何莫可测之。而得其交会。得其阻输。盖人身一天地也。四海九州具焉。舆图载彼脏腑。
三指是我路程。人无路程。几何不南辕而北其辙。梯山而航及海。以此测先生之医径。固先生医学中一帙。四海九州地母经也。岂惟医事。以此测先生之生平。凡向导博奥之学。现诸琅签秘笈者。何莫由斯径也。医其可以不径哉。不径则沧海能不迩而涉。泰山可不卑而登。吾意其人遇渊必跃。陨在是矣。否则得墙而面。无或撞乎。径之为言。路也。浮沉迟数。虚实冷热之间。若大路然。医而陨与撞。宁致有此。况今宗风大盛。谁不帝畿京观其人者。即使町畦之子。朔南未辨。亦复此据一丘。彼拥一壑。凡山径之蹊间。蒙茸荆棘处。无不设有一座。终南在其跬趾下者。若与先生斗捷。恐径反在彼。而不在此。则岂特先生之径。其犹有蓬之心。而余之为此测。其犹有蠡之心也夫。是又不能为先生解嘲于万一也。岁康熙九年庚戌正月灯节后三日。新安草墅程应旄郊倩甫识。
〔郁氏(震)医书纂要集〕未见徐春甫曰。郁震。字鼎文。苏州常熟人。累世业医。至震尤读书尚气节。初以明医征至京。复以才武。从偏师经略西域诸国者三。以功赐三品服。世授苏州府医学正科。着医书纂要集等。
〔周氏(溥)方法考源〕未见〔用药歌括〕未见按上见于河南通志。
〔郑氏(镒)云峤医说〕国史经籍志十卷 未见祥符县志曰。郑镒。字尚宜。业医。疗病多神异。问奇探秘。年逾七十。着述不辍。有续医说。杏花春晓堂方。方法考诸书。行于世。
〔杏花春晓堂方〕未见〔方法考〕未见〔医书百朋〕未见按上见于开封府志。志作郑谊。似误。
〔费氏(杰)名医抄〕未见山阴县志曰。费杰。字世彦。曾大父子明为元世医宗。杰故以医承其家。性古悫敦笃。邑人患剧疾,虽百里外。必迎候。杰至杀一二剂辄效。尝设药饵。以周邑之HT 独。葬疏远无归者数十人。嫁外姓之孤者五人。郡守戴HT尤重其雅谊。加宾礼焉。所着有畏斋诗稿。名医抄。经验良方。为世所宗。
〔经验良方〕未见〔徐氏(沛)医学决疑〕未见松江府志曰。徐沛。字泽卿。少从周莱峰游。以文章行谊相切 。读书博涉。尤精内经。用以诊疾辄起。所着有方壶山人稿。及医学决疑。
〔刘氏(伦)济世内科经验全方〕三卷 存〔高氏(昶)钤法书〕一卷 未见青州府志曰。高昶。益都金岭镇人。性醇浓正直。以济利存心。弘治间。传异人医术。直抵精明。诊视察故。
辨证出奇。天下让能。群医莫及。时号为卢扁。尤专伤寒钤法。定脉不差时刻。所全活者不可胜计。抱疾求疗者。
踵门无虚日。尤注念贫困家。务与善药。未尝有责报心。行年七十余卒。逮属纩。问药者犹在门也。所着有钤法书一卷。
〔周氏(文采)医方选要〕十卷 存兴献王序曰。周官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曰王之食饮。曰万民之疾。曰 疡者皆有医。先生懋先人之德。又济之以生生之具。故人弥厥性。罔有阏札者。岂非顺化之治哉。迨我祖宗。治政师古。设有内外医药院局若干所。为虑已深。为具已悉。为天下赖已广。即周官之良法美意。亦不能过是。但名医多萃于都邑。
而穷檐 屋。疾病者何限。惠政先于所近。而遐陬僻壤。率多庸医。如是而求仁泽之无渗漏。其可得哉。然欲俾医道之无间。而仁泽之旁洽。非假医方以博视之。不可也。吾受封以来。修齐之暇。每令良医周文采等。于诸方书中。精选其方之简明切要。而有征功者以进。吾躬为较阅。得十卷。裒成一帙。名之曰医方选要。以与天下疾病之人共之。苟遍得是书所选简要之方。以攻所疾。则垂毙之命。庶乎可生。而为太平考终之人矣。虽然。人所自致之病。是方或可治之。若其病于冻馁。病于徭役。病于宪纲。病于征输。病于锋镝之患。而不能起者。则惟好生之圣天子。若赞化之贤宰执。能相与消息调停。以通其关节脉络。而生之全之。安之养之。俾少可壮壮可老。
少壮可终。事其老。而咸跻于寿域焉。顾敢谓是方之能尔哉。国语曰。上医医国。其次医人。盖此之谓欤。因序而书之篇端。时弘治乙卯冬十一月望。大明兴王书于中正斋。
自序略曰。弘治乙卯秋七月既望。敬蒙王殿下令旨。命巨文采集录医方。臣悚愧之余。遂稽颡再拜而叹曰。
仁矣哉。我王之用心也。盖仁之蕴于中者。深浓而莫测。故其发于外者。充大而难御。惟殿下天衷纯粹。纤欲不留。仁之蕴于中者。而其深浓可知。以故发而为孝敬。为友爱。为恩礼。以慈祥。以抚众。其仁之发于外者。亦可谓充且大矣。而睿意尤以为人之有身。不能无疾。攻疾之要。非药石不可。然药石之当否。又系乎医方之良不良耳。于是不以臣为愚陋。乃命集录古今良方。欲嘉惠遐迩。其仁之充大。又可以胜言哉。臣幼承家学。服膺有年。第以质性愚劣。虽苦心极力。未能得其要领。今只承睿命。遂忘其鄙陋。勉强择出平日所闻所见。及常用有验之方。去其繁而就其简。分门别类。凡十卷。名之曰医方选要。庸成编帙。敬陈睿览。然但愧其择之未当。无以上副殿下寿众之仁心也。他日赐及远近。使人因是疾用是方。而傥获功效之一二。是岂臣之能所致哉。实惟殿下之仁。有以及之也。仁之泽愈流而愈长。天之庆益臻而益炽。胤柞绵远。与国咸休。盖将并天地之悠久矣。臣草茅贱质。临书不胜惶惧之至。谨拜手稽首上言。弘治八年冬十月吉旦。良医副臣周文采再拜谨书。
徐春甫曰。周文采。兴府良医。得内经之要旨。该究诸氏方书。治疗尽效。睿宗献皇帝命选经效奇方。编次成书。共损民瘼。世宗继念生民疾苦。复梓颁行天下。名医方选要。
四库全书提要曰。医方选要十卷。周文采编。李时珍本草纲目引。作周良采。字之讹也。其里贯未详是书乃其为蜀献王椿侍医时。承献王之命所作。则洪武中人也。每门皆钞录古方。而各冠以论。嘉靖二十三年。通政使顾可学奏进。诏礼部重录付梓。仍行两京各省翻刻。前有献王序。及文采自序。并载礼部尚书费采题覆疏二篇。
盖亦翻刻本也。
按是书。弘治八年宪宗第四子兴献王 杭命良医周文采而所编也。献王及文采序。详记其年月。提要曰。洪武中蜀献王椿所命。其失检之甚。何至于此。
〔应氏( )删补医方选要〕十卷 存〔王氏(鏊)本草单方〕明志八卷 存自序曰。予读大观本草。见汉晋以来。神医名方。往往具在。间取试之。应手而验。乃知药忌群队。信单方之为神也。而世不及见。穷乡下邑。独以海上方为良。不知古方固犹在乎。而散见杂出。仓卒之际。未见检寻。
予在翰林日多暇。手自抄录为一编。对病检方。较若画一。不敢自秘。因梓刻以传。于乎。群队之患。非独医药也。用人用兵。盖莫不然。有能得是方而治之。其可少瘳已乎。弘治丙辰。翰林院侍读学士兼左春坊左谕德王鏊序。
又曰。始余捃摭诸方。未克汇粹。吾弟秉之益加搜讨。许忠甫又细校之。始有端绪。又以近世名医。如东垣丹溪之论。冠诸篇首。庶览者晓知病因。随病用药。命延哲刻而传之。
钱谦益曰。王少传鏊字济之。吴县人。成化十一年进士及第。自编修。历官吏部右侍郎。正德元年。入内阁。
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加少传。改武英。四年致仕。嘉靖初。遣行人存问。将召用而卒。谥文恪。
〔方氏(如川)重证本草单方〕六卷 存自序曰。古称神农尝味。得药三百六十五种。分上中下三品。养性养命攻病。各从其类。世渐增多。着见本经。兹不具论。如华元化以萍齑吐蛇。盛怒愈疾。乃品外单行。庸非长桑公乘秘禁者耶。唐代犹尚目为天宝单方。
概宋纂修本经。 栝百氏。可谓该备。金元诸家,背经撰论。创汤液本草。遂与微言脱异。禁方迥别矣。农皇道。至是中辍。吁。此医药之大变也。故外经亡于汉。而望色闻疹之法替。佗书焚于魏。而抽割湔洗之技衰。本草背于胡。而处方和济之道隐。谬戾相仍。踵罗夭枉。作俑流毒者。固农皇之罪人。盖日中则昃。不私于人者。
使之然也。明兴扫清寰宇。气运聿回。方今海内元老,频 上寿。恩询非一。昭于国典。宁令大和元气。有拥阏不流。于是焦太史荐出禁方。佐梦圃郑先生济穷乡下邑之无从就疗者。板行。意且未惬。欲辑本草单方。广设津梁。属余偕郑克明氏校阅。求与古合。若从旧刻及续编,其诸病候。弁以金元时语。譬之太玄系易繇辞。其不可也必矣。昔人欲刊正周易。及诸药方。先诣祖讷共论。祖云。辨释经典。纵有异同。不足以伤风教。至于汤药。
小之不达。便致寿夭所由。后人受弊不少。何敢轻以裁断。余鉴此言。特搜古论。易去方药。悉遵本经。庶几圣哲灵踪。循辙可讯。其诸异宜。条载凡例云。新都后学方如川撰。
郑泽序曰。自高氏之脉诀行。而王叔和之脉经不讲。识者谓乱人脉者诀也。夫周身经络。合周天缠度。天行万古无舛。则人精息息相通。以手拊手者。尚曰或乱之也。而况金石草木,飞潜蠕动。五方之风土。既三品之贵贱复殊。案而考焉。仅一本草。犹将弁髦弃之。则源之不穷。流于何有。夫本草者。大神圣垂世之经。诸贤哲冀圣之业。且然也。
又安望所载之单方。人竞读哉。吾里方君士弱以儒贯医。博综之余。穷心本草。举震泽单方旧本。敷理阐精。刊讹正绪。而着就一编。为若干卷。余得手读之。较余曩者所集经验方。庖脔迥别矣,因为士弱斯编也。天生地养。
成性不变。经之谓也,圣作明述。执理不易。方之谓也。是有体之学也,体既备矣。用斯赅矣。藉令察病者影响。
按方者仿佛。下圭投剂。和害参半。则此方不几穷乎。顾非穷于方。穷于用耳。余顾用是者。宁以方合病。毋以病合方。蓝中出青。习门□功,是又为有用之学,士弱以为何如。士弱曰。善。请梓行之。俾同志知所用焉。则且与脉经相表里矣。万历庚戌端阳日。墨宝斋居士郑泽题。
〔王氏(纶)明医杂着〕一卷 存自序曰。予修本草集要。既板行矣,或问于予曰。子之本草。人皆爱之。然尚复有他书可行者乎。予答之曰。
有而未成也。予尝欲着随证治例。使穷乡下邑。无名医者。可按方治病。闭户一月。纂成五篇。后觉渐难下手而止。又见诸发热证多端。而世医混治误人。遂欲分别诸证。萃为一书。尝着论一篇。以见大意。又尝欲续丹溪语录余论等书。着得医论二十条。及补阴枳术等丸方论。皆未及成书。今方奔走仕途。何暇及焉。俟他日退休林下。
庶可续成诸书。以行世也。因出示之。或者曰。此虽未成书。然皆切要之论。人所急欲用者。吾闻仁者急于救人。
若早得一条一论,以开迷误。济困苦。以甚美矣。何况连篇累牍有如此。而不早出示人。乃曰。必俟他日成书焉。
无乃珍秘吝惜。恐非仁人之用心耶。予笑曰。岂有是哉。子乃以是责我。请遂出之。遂名曰明医杂着。锓梓以传。尚俟他日续成全书。以毕予志。
弘治十五年。岁次壬戌。夏五月既望。赐进士出身亚中大夫广东布政司左参政慈溪王纶汝言书。
刘桂曰。凡人血病则当用血病。若气虚血弱。又当从血虚。以人参补之。阳旺则能生阴血也。东垣曰。血脱益气。古圣人之良法,补胃气以助生发之气。故曰。阳生阴长。用诸甘剂。为之先务。举世皆以为补气。殊不知甘能生血。此阳生阴长之理也。故先理胃气。人之身内。以谷气为实。近时医者,多执王汝言明医杂着云。阴虚误服甘温之剂。则病日增。服之过多则死。由是一切脾胃饮食劳倦之证。认为阴虚。惟用四物汤。加苦寒之药。
吾恐地黄当归,多能恋膈。反伤胃气。所谓精气血气。何由而生。血未见生。而谷气先有所损矣。昔一士人。形肥而色白。因见明医杂着所载补阴丸。服之数年。形瘦短气。蜀医韩天爵用辛热剂。决去其滞余。而燥其重阴。
和平无恙。此则未达方书。而轻卒自误。可不戒哉。
〔薛氏(己)明医杂着注〕六卷 存〔王氏(纶)医论问答〕一卷 存〔沈氏(时誉)医衡〕未见苏州府志曰。沈时誉字时正。华亭人。工医。徙吴居桃花坞唐寅别业。切脉若神。投剂辄起。晚年筑室山中。
着医衡。病议。治验诸书。
〔病议〕未见〔治验〕未见〔亡名氏保生余录〕无卷数 存按是书。分大人科。眼科。口齿咽喉科。外科。妇人科。小方脉科六门。不析卷数。嘉靖甲申南汀赖恩序。
称古有保生余录一部。鄞乡致张君廷韶。先君子介庵先生居齐东时。刻梓印行。以惠人人云。则当时既不详成于谁手。
〔传氏(滋)医学集成〕明志十二卷 存徐春甫曰。传滋。字时泽。号HT 川。浙之义乌人。敏颖博学。下问谦恭。医术甚精。且不自足。活人不伐。
着医学集成。
〔医学权舆〕四卷 存按胡文焕百家名书所刻。书仅一卷。不着撰人名氏。盖系所节钞。
〔饶氏(鹏)节略医林正宗〕八卷 存黄 序略曰。临川饶东溪叟之医之学。得其源委。已人危矣。如手发蒙。余偶入广。经长乐。徂暑。用其药果验。间适递药者爽实。余且待持。时天气斗热。东溪不旋踵而至。曰。药服乎。从者讹。其慎重如此。是能知所敬矣。一日乘余情暇。袖其平日手纂仲景东垣等四子医要一集。请曰。吾每奏效于贵游家。有此愿畀一言。以弁其端。东溪江右人也。久游广海。天隆其寿。游久则阅历熟。寿隆则智能精。手纂四子之要。可谓得医学之的者矣。东溪执昔者之敬而不衰。斯可将四子而肩淮阴矣。于乎。主敬一说。所关最大。岂特止于医哉。功用宏博。
实吾儒之家法也。医于儒有近。可与言。故言之。叟名鹏。字九万。以医功冠带于正德壬申之祀。东溪其别号云。
〔虞氏(抟)医学正传〕明志八卷 存自序曰。夫医之为道。民命死生所系。其责不为不重。
藉或不经儒术。业擅偏门。懵然不知正道。不反几于操刃以杀人乎。粤自神农尝百药制本草。轩岐着素问。越人作难经。皆所以发明天地人身阴阳五行之理。卓为万世医家祖。不可尚已。厥后名医代作。蹑圣门而探玄微者。
未易悉举。又若汉张仲景。唐孙思邈。金刘守真张子和李东垣辈。诸贤继作。皆有着述。而神巧之运用。有非常人所可及也。而其所以辨内外。异攻补。而互相发明者。一皆祖述素难。而引伸触类之耳。其授受相承。悉自正学中来也。吾邑丹溪朱彦修先生初游许文懿公之门。得考亭之余绪。爰自母病。刻志于医。求师于武林罗太无。
而得刘张李三家之秘。故其学有源委。术造精微。所着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旁皆所以折衷前哲。尤足以救偏门之毙。伟然百世之宗师也。东阳卢和氏类集丹溪之书为纂要。俾医者出入卷舒之便。其用心亦勤矣。愚以观之。
尤未足以尽丹溪之余绪。然丹溪之书。不过发前人所未发。补前人所未备耳。若不参以诸贤所着。而互合为一。
岂医道之大成哉。愚承祖父之学。私淑丹溪之遗风。其于素难。靡不苦志钻研。然义理玄微。若坐丰 。迨阅历四纪。于兹始知蹊径。今年七旬有八矣。桑榆景迫。精力日衰。每憾世医多蹈偏门。而民命之夭于医者不少矣。
是以不揣荒拙。锐意编集。以成全书。一皆根据乎素难。从横乎诸说。旁通己意而不凿。以孟浪之空言。总不离乎正学范围之中。非敢自以为是。而附会以误人也。目之曰医学正传。将使后学知所适从。而不蹈偏门以杀人。
盖亦端本澄源之意耳。高明之士。幸毋诮焉。时正德乙亥正月之望。花溪恒德老人虞抟序。
徐春甫曰。虞抟字天民。号恒德老人。浙之义乌人。世业医。抟幼颖悟。承家传之学。深究素问。治效益高。晚年八旬。有医学正传行世。
四库全书提要曰。医学正传八卷。明虞抟撰。抟字天民。自号花溪恒德老人。义乌人。是书成于正德乙亥。
其学以朱震亨为宗。而参以张机孙思邈李杲诸家之说。各选其方之精粹者。次于丹溪要语之后。复为或问五十条。
以申明之。
〔方脉发蒙〕明志六卷 未见〔苍生司命〕八卷 存〔周氏(宏)卫生集〕医藏目录四卷 未见四库全书提要曰。卫生集四卷。明周宏集。宏始末未详。前有正德庚辰宏自序。复系以五言律诗一章。词颇近俚。其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湿热法河间。杂病法丹溪。尚属持平之论。然亦大略如是。未可执为定法也。
〔沈氏(绶)山林相业〕十卷 未见〔黄氏(五辰)医家正旨〕六卷 未见按上见于江阴县志。
〔医经正宗〕八卷 存〔朱氏 治病要语〕十二卷 未见曹于汴序曰。余曩阅缝藩东壁公所自撰墓志铭。服其达于生死。赋小诗赞之。此观辛复元氏所为公传。更悉诸懿行。复元向余言。公晚年孳孳于学。公之孙诚一奉公命。从辛子游。能忘其贵。而笃于道。一气钟耶。庭训耶。俱可窥矣。诚一手公所着治病要语示余。以仁义礼智信五字为基。胪列十要。而参以素问本草。及诸家方诀。
为卷十二。盖寿天下之书也。诚一曰。吾祖初着此书。计卷四十。继减为二十。又继减为十二。此亦先世所称日减而近于放下之指矣。
世人能捐技俩埒此者亦鲜。即此是学。即此是道。宜其达于生达。况以下区区世味。乌能动乎。吁嗟。 公者。
且从生死以下忽动。(仰节堂集○下有阙)
卷五十七
方论(三十五)
〔世宗易简方〕明史一卷 未见〔韩氏( )医通〕医藏目录二卷 存自序曰。医通草成。几欲焚去。今年家兄命谓。先君序集有效方。手泽岂容弗传。乃补茸分九章。凡九十五则。厘为上下二卷。读且数过。心动颜汗。向兄不能语者久之。而必语曰。人有定寿。医善折之。圣智不能加多也。病者气机。医每失之。造化不容以无凿也。兄谓弟诚能医乎哉。夫孔门学农圃者小之。而老氏忘言罔象。又奚医之为也。是编上彻下语而已尔。嘉靖改元壬午六月朔。飞霞子韩 悉天爵自序。
李梃曰。韩 号飞霞道人。国朝蜀之泸州人。本将家子。弘治成化时。少为诸生。因不第褫缝掖。往娥眉诸山访医。升庵杨太史称之曰。真隐世传道也。医通二卷,特其土苴云耳。(医学入门)
〔陈氏(谏)荩斋医要〕明志十五卷 存韩廉序略曰。陈氏故业医。在宋高宗时。以医获效。有宫扇之赐。后敝。易之以木。杭人以木扇陈呼之。荩斋名谏。字直之。盖世于医者也。医要之传。观者当自得之。
〔赵氏(继宗)儒医精要〕一卷 存自序曰。继宗因进士多病。访请名医。服药无效。自考历代方书。脉理药性。配合调治始痊。后任知县。及历升佥事等官。凡遇官僚军民人等有患诸证。俱继宗处方用药。并无失误。然于头班不妨。抚按等宦。有考莅政有为。
守己有玷者。有考持狷介之志。着通敏之才者。有考负英气落落而不羁。遇政事衮衮而有干者。有考有守有为。
吏民畏服者。有考赋性敏而有识。临事果而有为者。有考持身严谨。处事公勤者。有考狷介自持。公勤素着者。
有考处繁不乱。执政不挠者。勤奖五次。旌异一次。岂被无情怀私妄劾。又被欺公。隐蔽考语。归休林下。绝足迹于官府。肆心力于医书。所着有伤寒伤暑杂症痘疹。脉诀医法。活人□览。本草切要。与治疗过。大小男女内外诸方。二十余本。仰国恩之未报。生斯世之可羞。乃以一得之愚。窃比芹曝之献。尤恐浩繁。有渎圣览。略举诸证精要。共三十三篇。录为一帙。欲以保圣寿于无疆。竭涓埃于万一。具本封进。缙绅之在朝者。咸曰俱至理发前人之所未发。蒙圣旨书。送太医院礼部知道。咸恩自天。报德无地。及恐四方之有病者。去圣逾远。私智愈多。误人命脉。体皇上惠民好生之心。倩工刻梓。以广其传。如有病而得痊者。皆皇上之所赐也。继宗无与焉。
嘉靖七年戊子六月既望。赐进士广东佥事休致慈溪赵继宗序。
刘桂曰。夫人之一身。阴常不足。而阳常有余。故丹溪谆谆勉人。养于阴以配阳。实非欲补阴以胜阳也。余近见赵继宗儒医精要一书。驳丹溪专欲补阴以并阳。是谓逆阴阳之常经。决无补阴之理。二辩王叔和命门属火之误。三辩张仲景伤寒无汗吐下法,四辩张洁古无中暑中热之分。五辩中风无火气湿三者之论。六辩十二经之脉差谬。赵公偏执己见。妄立邪说以欺人。乖悖经旨。得罪于名教多矣。噫。仲景叔和。医之圣也。百世之师也。继宗何人。而敢轻议如此。多见其不知量也。(续医说)
〔盛氏(端明)程斋医抄〕一百四十卷 未见〔程斋医抄撮要〕医藏目录五卷 存自序曰。予纂医抄一百四十卷。首以内经素问脉经诸书为经。集历代名医所论著。分门为治法诸方。余三十年间。宦辙南北。所至携以自随。每遇有奇方秘法。辄编入于各门。第简秩繁多。不能抄写。偶乡友滕于安氏一见。喜而欲寿诸梓以传。亦患力有弗及。遣其子太学生克诚来请。欲予撮其要者录之。予于医书所自得者。皆非方法所传。欲撮其要尤难也。乃以近验者付之。亦曰撮要云者。因其请耳。非谓医抄中所集者。其要止此也。欲知医者。必得医抄全书而详习之。厥术始妙。此特其千百中之一二云耳。但穷乡僻壤中得此。亦可以疗疾也。滕氏刻书之功。岂可泯哉。故序之以贻得此书者。俾知所自云。时嘉靖癸巳夏四月朔。玉华山人盛端明书。
徐春甫曰。玉华子姓盛名端明。潮阳人。登弘治壬戌进士。性好医方。有求疗。不分贵贱。即与药。官至礼部尚书。有医抄百四十卷。并撮要等书。
〔王氏(世相)医开〕七卷 未见四库全书提要曰。医开七卷。明王世相撰。世相字季邻。号清溪。蒲州人。吕 之门人也。官延川县知县。
是书凡二十四类。首载或问数条。谓医学至丹溪而集大成。盖亦主滋阴降火之说者。
〔徐氏(子宇)致知枢要〕明志九卷 未见〔俞氏(弁)脉证方要〕医藏目录十二卷 未见〔何氏(瑭)医学管见〕一卷 存题词曰。余平日好养生之术。以医道切于养生。且可寓济物之仁也。故留意焉。沉潜日久。颇有所见。多前贤之未发。时或语人。契者甚少。盖以其素不留意。故骤语之而不入也。窃念余老矣。不忍使所见无传。终于无用。且恐或有差误。无以来贤者之教也。乃录出如上。医虽小道。而可以寄死生之命。士君子平居。略不留意。
一旦有疾。乃委死生于庸医之手。岂不误哉。力学应事之暇。时一留意。盖未必不贤于博弈也。嘉靖甲午夏四月望日。怀庆何瑭自叙。
徐春甫曰。何柏斋名瑭。学究天人。擢弘治康海榜进土。入翰林历升都御史。守身之洁。一介不取。蹈道之坚。终日不待。性天悃 。了无外慕。方书调摄。尤究心焉。盖以医道切于养生。且可寓济物之仁也。遂烛精微。
发前圣之未发。辟后学之晦盲。观其着伤寒三阳咳嗽相火等论可知矣。尝谓士君子平居。略不留意于医。一旦有疾。乃委死于庸医之手。岂不误哉。其集曰柏斋三书。
四库全书提要曰。医学管见一卷。明何瑭撰。瑭号柏斋。怀庆人。宏治壬戌进士。官至南京右副都御史。谥文定。事迹具明史儒林传。是书凡二十二篇。自记谓,因读素问及玉机微义二书而作,其说皆主于大补大攻。非中和之道。其第十九篇。论久病元气太虚。病气太盛。当以毒药攻之。尤不可训。其论金石药一条。则名言也。
〔叶氏(文龄)医学统旨〕医藏目录八卷 存题辞曰。医。仁术也。爱之道也。先王之教主于仁。而其爱溥也。是故察脉医之本也。视证医之则也。调药医之用也。立方医之信也。立方何以为信。曰。方有征则信。信则斯传。传则用斯行。行则则斯章。章则本斯立。则爱人之心无穷。庶几成仁术矣乎。文龄二十年来。盖尝用力于此。而求仁未能也。嗟夫。不精于艺。而但有爱心者。是谓徒善。能用其术。而不根于爱者。是谓无本。根于爱。
而无所传者。是犹无术。徒善不能行。无本不能立。无传不能广。予惧夫人之病夫仁也。是医学统旨之所以作也。
是书也。爰辑旧闻。参之新得,俾异同归一。繁简合中。同志者肯究心焉。则审脉察证。处方辨药。或不无少助。
文龄不佞。抑求正于仁人尔。嘉靖甲午长至日。武林石峰子识。
邬琏序略曰。叶氏故儒生。已去学轩岐家言。用荐入御药坊。事敬皇帝。再进禄秩。当国工称。盖非徒言之者。
仁和县志曰。叶文龄。字德征。幼业儒不遂。去学医。礼部屡试优等。例授冠带。供职于圣济殿。升太医院吏目。甲午召诊。保和有功。升御医。忽被宣召。御书忠爱额于堂。庚子再召升院判。后因母老乞终养。遂致仕。
所着有医学统旨。行于世。
〔汪氏(机)医学原理〕医藏目录十三卷 存自序曰。余幼习举子业。寄名邑庠。后弃儒业医。越二十年。得以医道鸣世。编订素问钞。本草会编。运气易览。外科理例。痘治理辨。针灸问答。推求师意。脉诀刊误。伤寒选录等书。幸诸从游者。协力锓梓。以广其传。每病前书文理涣漫。患吾子孙有志于是者。非二十年之功。弗能究竟其理。因而挫沮者有之。于是复作是书。
首以经络穴法列于前。继以六淫之邪。与夫气血之病。次以内伤诸证。妇人幼科终焉。凡十三卷。命曰医学原理。
其中所论病机药性。悉本内经本草。治方脉法。皆据名医格言。朝究暮绎。废寝忘飧。经历八春。而始克就。惟欲吾之后人。乐守是道。以承吾志。观病机即知病源之始终。阐脉法即知病证之生死。读方旨即知立方之主意。各条端绪。焕然于心。庶不负吾生平之所好也。果若吾言。则是集匪为虚文。可以事亲。可以养身。可以活人。其为利也实溥矣。又何羡于良金腴产之是遗。以损其志。而益其过耶。
〔石山医案〕医藏目录三卷 存程曾序略曰。吾郡祁之汪石山。儒医也。于素问则有补注。本草则有类钞。脉诊则有论著。运气则有提纲。
外科及针灸等书。则又俱有纂述。盖集古今诸名家之所长。而为一大成也乎。其从事于医。殆四十余载。凡病家之求治者。因脉制方。随投辄效。从游之士。得于目击者。即手录之。以为成法。其邑西石墅陈桷氏。实石山高弟。以其所录者。分为三卷。名曰石山医案。刻之梓以传。诣予终老楼属序之。夫病之见治于石山也。如饥者得食而充。渴者得饮而解。溺者得援之而登颠。危者得扶持之而安。盖医之王道也。使同生朱滑之时。其抱负设施。
与之同驱并驾。未可必其或后先也。后人视此。不亦犹法家之有断案也哉。引伸触类。延惠无穷。其为慈孝之助多矣。石山之传撰于镜山。其未及载者。赖此以传。岂非后人之幸欤。石山名机。字省之。石山其号也。
四库全书提要曰。石山医案三卷。明陈桷编。桷字惟宜。祁门人。学医于同邑汪机。因取机诸弟子所记机治疗效验。裒为一集。每卷之中。略分门类为次。自宋金以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行于南。河间原病式宣明论方行于北。局方多温燥之药。河间主泻火之说。其流弊亦适相等。元朱震亨始矫局方之偏。通河间之变。而补阴之说出焉。机所校推求师意一书。实由戴原礼以溯震亨。故其持论多主丹溪之法。然王氏明医杂着。株守丹溪。至于过用寒苦。机复为论以辨之。其文今附医案之末。则机亦因证处方。非拘泥一格者矣。其随试辄效。因有由也。旧有机门人陈钥所作病用参 论。又有机所作其父行状。及李汛所作机小传。今亦并录之。备参考焉。
〔医读〕七卷 存〔缪氏(坤)方脉统宗〕未见江阴县志曰。缪坤。字子浓。七世以医传。坤名更着。性行淳笃。自当脉辨方之外。端居读书。不交尘事。
嘉靖间。帅府檄至行间。疗疫全活甚多。荣以冠带。非其好也。着方脉统宗行世。乡饮十七次。寿九十。自为文志其墓。
〔高氏(士)志斋医论〕二卷 未见四库全书提要曰。志斋医论二卷。明高士撰。士字志斋。鄞县人。是书作于嘉靖中。上卷专论痘疹。下卷杂论阴阳六气血脉虚实。其说云。今之医者。多非丹溪。而偏门方书盛行。则亦以朱氏为宗者矣。
〔邹氏(福)经验良方〕明史十卷 未见闽书曰。邹福字鲁济。业医。善察脉。决人生死于数载前。遇奇症他医不能治者。福投数剂辄愈。尝手集经验良方十卷。
〔吕氏(夔)治法捷要〕未见按上见于江阴县志。
〔张氏(世华)医家名言〕未见宗臣太医院院判思惠张君墓志铭略曰。嘉靖二十九年八月十一日。封太医院院判思惠张公卒。按状。公讳世华。字君美。思惠其别号也。生而聪敏超特。自少锐志于儒。
涉猎经史。通其大义。既而怙恃早失。家道中衰。乃幡然曰。心存爱物。医儒一道也。复修世业。遂能尽卢扁之术。所试辄有奇效。名藉藉闻三吴。时负 及门。求疗者如市。正德间吴大疫。公移药囊于道衢。随请而应。全活数十人。吴有富室子。病痿三年。诸医束手不治。公曰。此病在疡也。急以五毒之剂攻之。即起矣。已而果然。
其人酬之百金。公笑而却之。吾何利哉。姑验所见耳。他如此类者。不可殚述。着医家名言若干卷。将传于世云。
(宗子相集)
〔陶氏(浩)药案〕未见徐春甫曰。陶浩。字巨源。太仓人。以儒攻医。数起奇证。有药案藏于家。
〔方氏(广)脉药证治〕未见〔汪氏(宦)医学质疑〕未见〔证治要略〕未见按上三书。见于古今医统。
〔吴氏( )扶寿精方〕医藏目录二卷 存按万历丁亥。王氏所刻书三卷。题曰续扶寿精方。卷首有养真篇。男女篇。饮食篇。事亲篇。四道。及汤膏粥酒等三十二首。其他诸方。与是书不有异者。
〔吴氏(球)诸证辨疑〕明志四卷 存〔活人心统〕四卷 存吴球曰。此书。集先贤之成语。论脏腑之盛衰。录古今经验之方。开后学正大之。路。皆宜直之言。非雕琢之说。同志者鉴之。
陈莘题茭山吴翁小像后曰。翁博学慕古。轻财重义。少尝游心经术。医业独得其精。乃修方脉主意。活人心统。食疗便民诸症辨疑等书。一十六卷。感钜卿慎斋胡公发明。云东龙公岱野张公。邑侯赤山郑公。校证绣梓。
得成全集。真医学之指南也。
〔方脉主意〕未见〔杨氏(起)经验奇效单方〕二卷 存〔孙氏(应奎)医家必用〕一卷 存徐春甫曰。孙东谷。名应奎。号东谷。洛阳人。登正德辛巳进士。好医方。以活人为心。有疾者不限高卑。
即与方药。官至户部尚书。着有医家大法。大旨。必用等书。若干卷。
〔医家必用类选〕四卷 存按先子曰。嘉靖辛丑春。东谷已着医家必用。后十二年。更分门类方。有所增添。名曰医家必用类选。其序则与原书同。故题曰复书。
〔俞氏(桥)医学大原〕未见海宁县志曰。俞桥少业儒。究心理学。兼精岐黄术。嘉靖中。以名医被征。累官太医院判。桥于方书无所不晰。更博询名家。得河间洁古东垣未刻诸稿。及古今秘方。斟酌损益之。以治病。无不奇验。居京师。耻事权贵。
而贫家延之。必尽心疗治。以故名愈藉藉。而医日窘。士大夫雅重之。着医学大原一书。搜辑枢素以下诸家。有关证脉者。次以赋括。令业医之士。诊脉制方。有所考证焉。
〔李氏(象)医略正误〕三卷 存聂璜跋曰。余内姻石泉医略正误就梓。方伯东谷叙弁其端。推衍引触。远大不泥。尽之矣。乃谬属诸叙末。余又何言哉。因次第其心学渊源。以备观览之目。石泉自少入郡胶。殚力学易。出入诸子史百家。坐是遘疾。奉厥甫东郊翁命就医。时东阳卢HT 庵以兹术鸣宁藩。礼致在馆。
一见石泉。奇其神异。遂倾心焉。未逾年疾瘳。尽得其肯綮妙辞归。HT 庵叹曰。吾业有传。吾可以休。竟请去。
得脱党祸。人咸喜HT 庵先几。石泉得师。自是本业优研。极素难诸书。有心得处笔之。见偏门病。病者失处笔之。
与己之应病。候寒暑。按经络。验处又笔之。参订指摘。诊脉之误。积撰成书。分条别方。题曰医略正误。识者宗之。每暇坐小楼。辄取古诗画玩。适兴到模仿挥洒。体格成家。题品景象。韵格高古。缙绅士谓其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得之如获拱璧。匪独医之可称。然其化于今。充选贡致用。东谷曰。子是之编可传。制序以赞其成刻。
予阅之叹曰。石泉是编。信诸父兄师友。信诸古。而无误于己者。不亦可信诸人。而无误天下者乎。视专门秘方者不侔。行将征诸内院使司局者。果能如东谷所谓。变而通之。毋忌与执。未必不为诸偏门断案也。
〔顾氏(儒)简明医要〕医藏目录五卷 存自序略曰。儒因先君多病。久病成医。得延寿考。乃示余曰。事亲者不可不知医。汝能攻之。非惟济世。亦可养生。古良医良相。并驰于穷达之间。苟有益于生民。则相业不见其多。而医道不见其少。汝姑勉之。余拜敬诺。即弃儒就医。师浙东之异人。访梁溪之高士。无惮昼夜。力学有年。凡遇病敷药。苦心力索。务求效验。果幸地方得以少济。而妻子亦借以温饱。由先君之遗教也。今老矣。有子别攻举业。悯后无传。且虑吾之子孙。后或疾痛。假手庸医。
无能治疗。欲存管见。自备检阅。又虑夫先贤立论著方之浩繁。搜索不便。故撰择已经效验。平常方药。手录成帙。分门论病。分病定方。一阅可得。其难制之方不录。怪异之药不取。岂不简且明哉。名曰简明医要。盖皆圣贤之遗旨。非敢隙光自耀。擅措一辞也。识者幸相与订正之。岁在乙巳仲夏录成。晋年七十有三。
江阴县志曰。顾儒。字成宪。少业儒。因侍父疾。久遂通医。投剂无不立效。病家尝梦其祖先。告以疾非顾翁弗疗。远近争延。贫者往往予之药。复佐之薪米。着简明医要五卷。年八十终。
〔简明医要补遗〕一卷 存〔郭氏(鉴)医方集略〕七卷 存跋曰。余暗于节宣。日抱宿 。往为刑吏。识狱江左。务殷损神。事竣返泗河之墟。病益棘。众委之不可起。
敕归德闵守材医视全活。迨今德之。北上犹羸瘠。不堪事事。遂引疾乞归。静藏自广。乃得锐情于医。逖搜古方。
模序协则。辨物分类。虽掇其要而未尽也。病小愈。铨补地曹。政暇延致名术。探索玄奥。时江左俞氏桥夏津王氏东阳维扬胡氏铎金华邵氏泰京师朱氏禄。皆工于方技。为众所重。因各出医案及秘方。相与参究品评。积岁成帙。复取旧集裒益之。名曰医方集略。乙巳居内忧。邑侯海州杨公阅而珍之。忻欲就梓。复锡诲言。以弁简端。
此其泽人利物。固仁者之用情也。噫。余寡昧。述群见以便自调。歇谓必传。而斟裁剂量。亦惟执方。而旧者有以变通之耳。若夫妙参两之用。顺性命之理。弛张损益。不泥轩岐。而超悟筌蹄。 俟医国宗工。嗣有以开我。
嘉靖乙巳孟夏望日。丹泉郭鉴书。
〔程氏(伊芳)释方〕医藏目录四卷 存自序曰。释方者何。释医方之名也。方何以释。曰。可以言传者。药之名也。可以意得者。方之义也。得名失义。不得而用矣。方之用也。妙名义而通之者也。弗通则泥。泥则偏。非唯病己。适以误人。是故方之释也。
不容已也。夫农经昭示。某法远垂。七方十剂之制。金匮千金之书。杂而引之。方亦众矣。博观遐览。岂难知哉。
然或作聪明以加减。矜智巧而改释。方与病违。名同意舛。作者之意。不亦邈乎。余少涉医流。略知大旨。深惧肄业之士。童而习之。莫得其肯綮也。乃取方训义。集药为歌。方名八百。歌称是焉。上稽圣经。下逮张李。旁证诸子。附以管窥。虽童稚之阶梯。亦先哲之明鉴也。若乃分部察候。辨声视色。审盈虚以制变。达消息而攻疗。
则心手之妙。固用意之自得。非传方之家。所得悉而泥之者矣。晋嘉靖丁未四月朔。新安岩镇月溪程伊芳识。
□序曰。余尝读本草。见古昔先民。但云某药主某病。某事有某功。或云。某药合某药。治某病为良。后人加之。以君臣佐使之别。制炼炮炙之宜。而方名之未立也。盖自穴俞针石之法罕传。而判肠割臆。刮骨续筋之法废矣。于是乃□汤液酒□丸粒而用之。若扁鹊之传所载。有所谓苦参汤半夏丸之类。而方已着矣。至汉张仲景一书。极为众方之祖。然其所云。桂枝汤。麻黄汤。芍药甘草汤。则直以药味名之。朴而不文。犹有上古□皇之遗意。其曰真武汤者。言北方之水也。而青龙白虎。其义皆然。标表既明。治法与在。固无事乎远求。而亦何事乎解释也。晋代以来。其术渐广。良医如张苗宫泰李子豫辈。以及张茂先皇甫士安葛稚川陶弘景诸名士。并研精斯术。未有所撰。惟范汪方百余卷。则其最多者也。世代日降。道术日非。其浅见薄闻者。深求隐晦。镑为巧似。以聋瞽人之耳目。而不自知。其卑伪可厌。外家诞可耻也。于是亦□□凿而人及有不能□者矣。每见世之医工。往往以相难。捕风捉影。如□□□□。良可嗤笑。新安程宗衡乃悉取诸方字为之解。集诸药品。而为之类。名义昭然。如指诸掌。使世之用药者。循名以究其义。因末以求其本。其于药术。定无所得益也哉。夫宗衡之为此释。深探力索。旁引曲证。可谓精确。然其本意。不□为初学发蒙。世人解惑耳。□于大道玄通。博物洽闻者。则固无持于是也。宗衡名伊芳。字宗衡。新安岩镇人。家世习医。而□惊□人能涉猎书史。通大义。初学举子业。少孤弗能就。乃□学医云。
〔彭氏(用光)体仁汇编〕医藏目录六卷 存傅凤翱序曰。古今医刻。无虑数百种。而脉诀则宗叔和氏。太素脉诀。鲜有刻者。则闽半洲蔡先生取庐陵彭用光所藏钞本。刻之岭表。序太素题。曰体仁何。盖仁春天地生物之心。医以生人为业。仁术也。太素医之推也。
曰汇编者何。先生又取用光所摘录叔和东垣脉诀药性。与所尝治病试验方药。竟见图说。类粹锓梓。谓其与太素相表里也。太素不言治疗。叔和不言穷通。均之本二气之消息盈虚。五行之生克制化。察识于呼吸隐约之微。以辨别其生死穷通之数。立论若殊。指归则一。非若水火不相为谋也。用光潜心诸家。云亦有年。而参伍贯通。若有得其肯綮者。博游于燕赵吴粤间。缙绅君子。招延延医。辄奏肤功,咸称慕之。先生并刻其所辑。序而传焉。
盖尝有所试。亦示人以全体仁道之微意也。慨夫一岭之隔。书邮不至。顷得之吴默泉方伯。阅其中字有脱误。仍付用光正之。用光复检所遗漏方说。
并取同县赵铨太素钞。增入若干条。铨固精太素。有名者。兹编视旧本。颇为明备。虽非全书。亦医之要领也。
〔简易普济良方〕医藏目录六卷 未见〔赵氏(铨)石亭医案〕未见〔岐黄奥旨〕未见按上见于庐陵县志。志又以体仁汇编。为铨所着。误。
卷五十八
方论(三十六)
〔张氏(时彻)摄生众妙方〕医藏目录十一卷 存自序曰。夫内经灵枢。言摄生之旨甚详。然编简断蚀。博闻莫正其讹。衍译精微。肤士徒剽其绪。流播益遐。
谬本初矣。春秋以来。乃有越人阳庆淳于意之徒。潜授禁方。隐垣知物。施诸治疗。咸称神明。而术数奇咳。罔所传布。其后乃有华佗。益用刳腹洗肠之技。而遭匪其人。殒身圜棘。狱吏却书。引火就燎。迄无遗焉。又其后乃有东垣丹溪。未睹堂奥。颇沿流委。匪曰能神。亦称良师矣。今诸医家所循习。则多其铨综之方也。然变化无穷。裁成互异。因时治疗。则岂无引而伸之者乎。余少婴多疾。 药饵如膏粱。或己已病。或见己人之病。辄以其方。录而藏之。久乃遂成简帙矣。夫物我一体。戚休同之。倘可以解患苦。而养元和。将疾走告语孳孳。况敢以自私秘乎。爰分表门类。次第其书。而付之梓人。
钱谦益曰。张尚书时彻。字惟静。鄞县人。嘉靖癸未进士。兵部武选主事。改礼部仪制。出为提学副使。历官南京兵部尚书。以日本人犯勒归。有芝园集五十六卷。(列朝集)
四库全书提要曰。摄生众妙方十一卷。明张时彻编。时彻字维静。鄞县人。嘉靖癸未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事迹附见明史张邦奇传。是编分四十七门。标目繁碎。自序云。每见愈病之方。辄录而藏之。盖随时抄集而成。未为赅备。
〔急救良方〕医藏目录二卷 存自序略曰。曩得急救方一本。每携以自随。或以自治。或以治人。卒多惩应。间有新得。辄从其类附益之。
其讹舛无验者。删黜之。遂付梓人刻焉。
四库全书提要曰。急救良方二卷。明张时彻撰。分三十九门。专为荒村僻壤之中。不谙医术者而设。故药取易求。方皆简易。不甚推究脉理也。
〔汪氏( )名医类案〕国史经籍志十二卷 存自序曰。予读褚氏遗书。有曰。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药。尝抚卷以为名言。山居僻处。博历何由。
于是广辑古今名医。治法奇验之迹。类摘门分。世采人列。为书曰名医类案。是亦褚氏博历之意也。自夫三坟坠而九丘湮。方书繁而经论废。或指素难以语人。鲜不以为迂者。医之术日益滥觞。通经学古。世不多见。昔郑公孙侨聘于晋。适晋侯有疾。卜云。实沈台骀为祟。史莫之知。乃问于侨。侨具述高辛玄冥之遗。参汾主封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