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就是古代的句田丁国。汉朝时在此地设县。唐朝时在此设立羁縻性的..州。唐朝天宝末年,南诏的蒙氏在此设置通海郡。元朝内附朝廷,朝廷在此设置阿覺部万户府。元朝至元中年,将此地改为临安路,隶属于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
洪武十四年(1381),征南将军攻下云南,便派宣德侯金朝兴分道攻取临安。元朝的右丞相兀卜台、元帅完者都以及土官杨政投降朝廷,朝廷将临安路改为临安府,废除了宣慰司,设置临安卫指挥使司。十七年,任命土官和宁为阿迷州的知州,弄甥为宁州的知州,陆羡为蒙自县的知县,普少为纳娄茶甸的副长官。他们都来京城朝觐献贡,皇帝就下诏给他们封这些职务,并给他们赏赐冠带。十八年,临安府的千户纳速丁等人前来朝贡,朝廷给他们每人赏赐米十石。
永乐九年(1411),溪处甸长官司副长官自恩前来京城朝觐,向皇上进献贡马和金银器,皇帝按惯例对他给予赏赐。自恩就对皇帝说“:本司每年向朝廷缴纳海贝巴七万九千八百索,我们那里不出产海贝巴,请求皇上准许我们将海贝巴折算成银钱上缴朝廷,这样方便。”户部认为这是洪武年间所定的数额,恐怕难以准许他们将此折算成银钱输送上来。皇帝说“:当地没有这种物产,却偏要从这个地方求取,这正会疏远百姓的,何况他们又是远方的夷族人,尤其应当宽待体恤他们,将他们的海贝巴税免了吧。”
宣德五年(1430),宫中的官员云仙从云南回来,上奏给皇帝,请求设置东山口巡检司,任命已故土官的后代普觉为巡检。八年,亏容甸长官司上奏说:“洪武年间宫中官员在河底设置渡船,这样道路就通向车里、八百等地。近年来有军民逃出境外,谎称自己是使者,强迫渡船乘载他们,结果又往往被害。同时沿河地区又时常有强盗出没。请求朝廷在此设置巡检司,任命已故的把事袁凯的儿子袁王禹为巡检。”皇帝同意了。
嘉靖元年(1522),又在宁州设流官做知州,掌管州里事务,土知州禄氏则专门负责巡捕事务。宁州原先也设流官,正德初年,土官禄俸暗地里贿赂刘瑾,将流官罢免了。于是禄俸勾结弥勒州十八寨的强贼作乱,被官军抓获后诛杀,他的儿子禄世爵又因犯罪被处死。现抚按官请求朝廷在该地仍然设置流官,皇帝同意了。
当初,临安阿迷州土官普柱,在洪武中年当土知州。后来朝廷在当地设置流官,便录用普柱的后代普觉为东山的巡检,不久又因其他事将东山巡检废了。正德二年(1507),朝廷因为广西的维摩、王弄山与阿迷接壤,有强盗出没,便仍然让普觉的后代普纳继任东山巡检职务。
有一个叫普维藩的人,与宁州的禄氏构兵动武,结果他的军队全被歼灭。普维藩有个儿子叫普名声,从小在官府中抚养,长大成人后,有关官府让他继承其父亲的职务。普名声收拾起他父亲的老部下,攻伐战斗中很勇敢,跟从官军讨伐奢安时立有功劳,朝廷便仍授予他土知州的职务,他便渐渐骄横恣意起来。
崇祯五年(1632),御史赵洪范出来巡察,普名声不出来迎接。后来又将戈甲和旗帜排列出来长达数里。赵洪范大怒,与巡抚王伉策划之后,向朝廷请求讨伐普名声,得到圣旨同意,官军便围困了州城。普名声感到恐惧,便一面派人约定日期向官军投降,一面又以重礼贿赂元谋土官吾必奎,向他求援。此时官军已经调拨吾必奎随军征讨普名声,于是吾必奎与普名声接战,双方军队刚一接触,吾必奎便佯装失败而逃。官军望见这个阵势,便全部溃散,布政使周士昌为此战死。朝廷以挑起事端罪逮捕了王伉,招抚了普名声。此后普名声骄横恣意比以前更甚,当事者都觉得这是一个祸患。不久,广西知府张继孟将普名声引出阿迷州,设计毒死了他。吾必奎听说普名声死了,便起来造反,连续攻陷了武定、禄丰、楚雄等城。宁州土官禄永命、石屏州土目龙在田都是与吾必奎、普名声一样跟随官军出征而著名的,至此,黔国公沐天波斌传书给他们,要他们带兵共同围剿捉拿吾必奎。普名声的妻子万氏,是祖籍江西而寄籍于云南人家的女儿,性情淫荡狡猾。普名声死后,她改嫁给王弄山副长官沙源的儿子沙定洲。普名声有个儿子叫普服远,与万氏分寨而居,沙定洲诱杀了普服远,吞并了他的领地。沐天波传檄文给沙定洲,要他带兵去捉拿吾必奎,沙定洲不想去,于是造反。此事前面已有详细描述。
临安统领有四个州、四个县,其下有九个长官司,分别称为:纳楼茶甸、教化三部、溪处甸、左能寨、王弄山、亏容甸、思陀甸、落恐甸、安南,这些长官司全都位于郡的东南方。西平侯征讨安南时,即取道于此。莲花滩之外就是荒滩。临安南面之所以没有危险,就是因为有上述备甸守卫的缘故。但是该地多瘴气,流官不愿进入该地区,各长官司长官也不请求朝廷批准谁代替或继承长官职务,而是自己相互戴冠佩带,每天都动干戈争杀。在纳楼部落内有三个矿场,分别称为:中场、鹅黄、摩诃。这些矿场封闭已久,亡命之徒多窃为己有。那里的安南长官司,本来是阿覺蛮人所居住,旧名叫褒古,后来叫舍资。元朝时设置了舍资千户所。因该地靠近交趾,改名为安南,隶属于临安路。正德八年(1513),蒙自的土舍禄祥为争夺其父职务的继承权,杀死了嫡兄禄仁。安南长官司土舍那代以军队帮助禄祥,于是便作乱,守卫当地的大臣讨伐平定了他们。此事上报朝廷后,朝廷命令革去蒙自土官职位,将原长官司改为新安守御千户所,调遣临安卫中所的官军前去戍守。
洪武十四年(1381),征南将军攻下云南,便派宣德侯金朝兴分道攻取临安。元朝的右丞相兀卜台、元帅完者都以及土官杨政投降朝廷,朝廷将临安路改为临安府,废除了宣慰司,设置临安卫指挥使司。十七年,任命土官和宁为阿迷州的知州,弄甥为宁州的知州,陆羡为蒙自县的知县,普少为纳娄茶甸的副长官。他们都来京城朝觐献贡,皇帝就下诏给他们封这些职务,并给他们赏赐冠带。十八年,临安府的千户纳速丁等人前来朝贡,朝廷给他们每人赏赐米十石。
永乐九年(1411),溪处甸长官司副长官自恩前来京城朝觐,向皇上进献贡马和金银器,皇帝按惯例对他给予赏赐。自恩就对皇帝说“:本司每年向朝廷缴纳海贝巴七万九千八百索,我们那里不出产海贝巴,请求皇上准许我们将海贝巴折算成银钱上缴朝廷,这样方便。”户部认为这是洪武年间所定的数额,恐怕难以准许他们将此折算成银钱输送上来。皇帝说“:当地没有这种物产,却偏要从这个地方求取,这正会疏远百姓的,何况他们又是远方的夷族人,尤其应当宽待体恤他们,将他们的海贝巴税免了吧。”
宣德五年(1430),宫中的官员云仙从云南回来,上奏给皇帝,请求设置东山口巡检司,任命已故土官的后代普觉为巡检。八年,亏容甸长官司上奏说:“洪武年间宫中官员在河底设置渡船,这样道路就通向车里、八百等地。近年来有军民逃出境外,谎称自己是使者,强迫渡船乘载他们,结果又往往被害。同时沿河地区又时常有强盗出没。请求朝廷在此设置巡检司,任命已故的把事袁凯的儿子袁王禹为巡检。”皇帝同意了。
嘉靖元年(1522),又在宁州设流官做知州,掌管州里事务,土知州禄氏则专门负责巡捕事务。宁州原先也设流官,正德初年,土官禄俸暗地里贿赂刘瑾,将流官罢免了。于是禄俸勾结弥勒州十八寨的强贼作乱,被官军抓获后诛杀,他的儿子禄世爵又因犯罪被处死。现抚按官请求朝廷在该地仍然设置流官,皇帝同意了。
当初,临安阿迷州土官普柱,在洪武中年当土知州。后来朝廷在当地设置流官,便录用普柱的后代普觉为东山的巡检,不久又因其他事将东山巡检废了。正德二年(1507),朝廷因为广西的维摩、王弄山与阿迷接壤,有强盗出没,便仍然让普觉的后代普纳继任东山巡检职务。
有一个叫普维藩的人,与宁州的禄氏构兵动武,结果他的军队全被歼灭。普维藩有个儿子叫普名声,从小在官府中抚养,长大成人后,有关官府让他继承其父亲的职务。普名声收拾起他父亲的老部下,攻伐战斗中很勇敢,跟从官军讨伐奢安时立有功劳,朝廷便仍授予他土知州的职务,他便渐渐骄横恣意起来。
崇祯五年(1632),御史赵洪范出来巡察,普名声不出来迎接。后来又将戈甲和旗帜排列出来长达数里。赵洪范大怒,与巡抚王伉策划之后,向朝廷请求讨伐普名声,得到圣旨同意,官军便围困了州城。普名声感到恐惧,便一面派人约定日期向官军投降,一面又以重礼贿赂元谋土官吾必奎,向他求援。此时官军已经调拨吾必奎随军征讨普名声,于是吾必奎与普名声接战,双方军队刚一接触,吾必奎便佯装失败而逃。官军望见这个阵势,便全部溃散,布政使周士昌为此战死。朝廷以挑起事端罪逮捕了王伉,招抚了普名声。此后普名声骄横恣意比以前更甚,当事者都觉得这是一个祸患。不久,广西知府张继孟将普名声引出阿迷州,设计毒死了他。吾必奎听说普名声死了,便起来造反,连续攻陷了武定、禄丰、楚雄等城。宁州土官禄永命、石屏州土目龙在田都是与吾必奎、普名声一样跟随官军出征而著名的,至此,黔国公沐天波斌传书给他们,要他们带兵共同围剿捉拿吾必奎。普名声的妻子万氏,是祖籍江西而寄籍于云南人家的女儿,性情淫荡狡猾。普名声死后,她改嫁给王弄山副长官沙源的儿子沙定洲。普名声有个儿子叫普服远,与万氏分寨而居,沙定洲诱杀了普服远,吞并了他的领地。沐天波传檄文给沙定洲,要他带兵去捉拿吾必奎,沙定洲不想去,于是造反。此事前面已有详细描述。
临安统领有四个州、四个县,其下有九个长官司,分别称为:纳楼茶甸、教化三部、溪处甸、左能寨、王弄山、亏容甸、思陀甸、落恐甸、安南,这些长官司全都位于郡的东南方。西平侯征讨安南时,即取道于此。莲花滩之外就是荒滩。临安南面之所以没有危险,就是因为有上述备甸守卫的缘故。但是该地多瘴气,流官不愿进入该地区,各长官司长官也不请求朝廷批准谁代替或继承长官职务,而是自己相互戴冠佩带,每天都动干戈争杀。在纳楼部落内有三个矿场,分别称为:中场、鹅黄、摩诃。这些矿场封闭已久,亡命之徒多窃为己有。那里的安南长官司,本来是阿覺蛮人所居住,旧名叫褒古,后来叫舍资。元朝时设置了舍资千户所。因该地靠近交趾,改名为安南,隶属于临安路。正德八年(1513),蒙自的土舍禄祥为争夺其父职务的继承权,杀死了嫡兄禄仁。安南长官司土舍那代以军队帮助禄祥,于是便作乱,守卫当地的大臣讨伐平定了他们。此事上报朝廷后,朝廷命令革去蒙自土官职位,将原长官司改为新安守御千户所,调遣临安卫中所的官军前去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