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溥,字弘济,石首人。与杨荣是同科进士,授编修官。永乐初年,为洗马官侍奉皇太子。太子有一次读《汉书》,称赞张释之有贤才。杨溥说“:释之诚然有贤才,但如果不是汉文帝宽厚仁爱,他也无法施展他的抱负。”于是摘取汉文帝的事迹,分类编好,献给太子。太子非常高兴。不久,因亲丧回家守孝。当时太子监国,便强令他回京任职。十二年(1414),东宫派使者迎接皇上太迟,皇上大怒。黄淮被逮到北京,关进监狱。等金问到来时,皇上更加愤怒,说“:金问是什么人,也能侍奉太子?”将他交给司法部门审问。杨溥受到牵连,被逮进锦衣卫监狱。在狱中,家人供应的食物多次断绝,而皇上的心意也不可预测,随时都有可能死去。但杨溥却更加勤奋读书,从不间断。狱中十年,他把经书史籍通读了好几遍。
仁宗即位,杨溥获释出狱,升为翰林学士。他曾秘密上书议论政事。皇上对他加以褒奖,赐给钞币。后来,皇上想到由于自己的缘故而使杨溥久困狱中,更特别同情他。第二年在思善门左边建弘文阁,在各大臣中选择有才学、品行好的人入阁值班。士奇推荐侍讲王进、儒士陈继,蹇义推荐学录杨敬、训导何澄。皇上命授予陈继博士官,杨敬编修官,何澄为给事中,每天到阁中值班。又命杨溥掌管阁事,并亲自授予他阁印,说“:朕把爱卿留在左右使用,不仅只是为了学问,还想广泛了解民情,以有助于治理国家。你有什么建议要报告,可以密封后上呈。”不久升为太常寺卿,仍兼旧职。
宣宗即位后,罢设弘文阁,把杨溥召入内阁,与杨士奇等人共同主管枢机事务。四年后,因母亲去世辞职,守孝期满后又出来任职。宣德九年(1434)升任礼部尚书,仍以学士衔在内阁当值。
英宗刚即位,杨溥与杨士奇、杨荣请求开设讲经筵,一定要预先选好几位学识平正、言行端正谨严、老成而识大体的人来担任讲官。又请求慎重选择在宫中朝夕侍从皇上的内臣。太后非常高兴。一天,太后在便殿落座,皇上面西站立,召英国公张辅和杨士奇、杨荣、杨溥、尚书胡氵荧进去,太后对他们说:“你们都是老臣了,现在皇上年幼,望你们同心协力,共同维护国家的安定。”太后又召杨溥上前,说:“仁宗皇帝念卿忠诚,多次发出叹息,不想今天还能见到你。”杨溥感动而泣,太后也泣,左右的人也都很悲伤。当初仁宗做太子时,受到诬陷,东宫属官许多死于诏狱之中,杨溥和黄淮一关就是十年,几次差点死去。仁宗常常在宫中惦念他们,太后对他们也一直很同情,所以才对杨溥说了这番话。太后又对皇上说:“这五位大臣,经过三朝皇帝的选任,足以辅佐后人。皇帝政事繁忙,应当与这五位共同商议。”正统三年(1438),《宣宗实录》修成,杨溥升少保,武英殿大学士。杨溥比杨士奇、杨荣晚二十年入阁,到此于是与他们并列。六年回家扫墓,不久回京。
这时,王振还没有骄横,天下清平,朝廷没有败政,内外臣民一致称赞“三杨”。以府第所在的方位称杨士奇为西杨,杨荣为东杨,而杨溥曾自称自己的郡望是南郡,所以被称为南杨。杨溥朴实正直,廉洁好静,没有城府。个性恭敬谨慎,每次上朝,都顺着墙跟走。大臣们论事时争辩不下,有的甚至口出秽言,杨溥却平心静气地处理,大臣们为之叹服。当时人们说杨士奇有学者风范,杨荣有才干见识,杨溥有高尚的品德,这些都是别人比不上的。到杨士奇、杨荣相继去世,在内阁的马愉、高谷、曹鼐都是后进,名望不高。杨溥独木难支,王振便进一步专权用事。十一年七月,杨溥去世,终年七十五岁。赠太师,谥号文定。授予他的孙子寿为尚宝司丞。三年后,王振便引导英宗北征,结果在土木堡陷入包围,几乎酿成大乱。当时人怀念三杨,认为如果他们还在,不会发生这样的结局。而后起者却争相揭露他们的短处,以为由于他们违心执行中旨,终于酿成了阉官为患的祸害。这种言论也太过于刻薄了。
仁宗即位,杨溥获释出狱,升为翰林学士。他曾秘密上书议论政事。皇上对他加以褒奖,赐给钞币。后来,皇上想到由于自己的缘故而使杨溥久困狱中,更特别同情他。第二年在思善门左边建弘文阁,在各大臣中选择有才学、品行好的人入阁值班。士奇推荐侍讲王进、儒士陈继,蹇义推荐学录杨敬、训导何澄。皇上命授予陈继博士官,杨敬编修官,何澄为给事中,每天到阁中值班。又命杨溥掌管阁事,并亲自授予他阁印,说“:朕把爱卿留在左右使用,不仅只是为了学问,还想广泛了解民情,以有助于治理国家。你有什么建议要报告,可以密封后上呈。”不久升为太常寺卿,仍兼旧职。
宣宗即位后,罢设弘文阁,把杨溥召入内阁,与杨士奇等人共同主管枢机事务。四年后,因母亲去世辞职,守孝期满后又出来任职。宣德九年(1434)升任礼部尚书,仍以学士衔在内阁当值。
英宗刚即位,杨溥与杨士奇、杨荣请求开设讲经筵,一定要预先选好几位学识平正、言行端正谨严、老成而识大体的人来担任讲官。又请求慎重选择在宫中朝夕侍从皇上的内臣。太后非常高兴。一天,太后在便殿落座,皇上面西站立,召英国公张辅和杨士奇、杨荣、杨溥、尚书胡氵荧进去,太后对他们说:“你们都是老臣了,现在皇上年幼,望你们同心协力,共同维护国家的安定。”太后又召杨溥上前,说:“仁宗皇帝念卿忠诚,多次发出叹息,不想今天还能见到你。”杨溥感动而泣,太后也泣,左右的人也都很悲伤。当初仁宗做太子时,受到诬陷,东宫属官许多死于诏狱之中,杨溥和黄淮一关就是十年,几次差点死去。仁宗常常在宫中惦念他们,太后对他们也一直很同情,所以才对杨溥说了这番话。太后又对皇上说:“这五位大臣,经过三朝皇帝的选任,足以辅佐后人。皇帝政事繁忙,应当与这五位共同商议。”正统三年(1438),《宣宗实录》修成,杨溥升少保,武英殿大学士。杨溥比杨士奇、杨荣晚二十年入阁,到此于是与他们并列。六年回家扫墓,不久回京。
这时,王振还没有骄横,天下清平,朝廷没有败政,内外臣民一致称赞“三杨”。以府第所在的方位称杨士奇为西杨,杨荣为东杨,而杨溥曾自称自己的郡望是南郡,所以被称为南杨。杨溥朴实正直,廉洁好静,没有城府。个性恭敬谨慎,每次上朝,都顺着墙跟走。大臣们论事时争辩不下,有的甚至口出秽言,杨溥却平心静气地处理,大臣们为之叹服。当时人们说杨士奇有学者风范,杨荣有才干见识,杨溥有高尚的品德,这些都是别人比不上的。到杨士奇、杨荣相继去世,在内阁的马愉、高谷、曹鼐都是后进,名望不高。杨溥独木难支,王振便进一步专权用事。十一年七月,杨溥去世,终年七十五岁。赠太师,谥号文定。授予他的孙子寿为尚宝司丞。三年后,王振便引导英宗北征,结果在土木堡陷入包围,几乎酿成大乱。当时人怀念三杨,认为如果他们还在,不会发生这样的结局。而后起者却争相揭露他们的短处,以为由于他们违心执行中旨,终于酿成了阉官为患的祸害。这种言论也太过于刻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