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臺灣生熟蕃紀事付印,有幾點需要說明。
(一)本書列為「臺灣文獻叢刊」第五一種,遲遲沒有出版;這因「臺灣銀行季刊」打算編印有關臺灣先住民的特輯,我們想以本書先在特輯的文獻欄轉載,藉便查考。現因特輯久未集稿,所以本書先行排印;但已耽延了不少時間。
(二)本書所載「生番歌」與「熟番歌」,據陳淑均的噶瑪蘭廳志及柯培元(易堂)的噶瑪蘭志略都說是柯培元的作品,至屠繼善的恒春縣志刊錄「熟番歌」,則署黃逢昶之名。按陳、柯的著作遠在道光年間,黃、屠的著作系在光緒時代;我們無暇考據,照理當以前者為是。這原因,本書是由著者的兒子(芷陔)代為編輯的,故把別人的著作錯為他父親的著作了(恒春縣志的來歷,可能是根據本書的)。
(三)由於本書的篇幅過薄,所以我們乃以清季的「化番俚言」與「訓番俚言」作為附錄。(周憲文)
(一)本書列為「臺灣文獻叢刊」第五一種,遲遲沒有出版;這因「臺灣銀行季刊」打算編印有關臺灣先住民的特輯,我們想以本書先在特輯的文獻欄轉載,藉便查考。現因特輯久未集稿,所以本書先行排印;但已耽延了不少時間。
(二)本書所載「生番歌」與「熟番歌」,據陳淑均的噶瑪蘭廳志及柯培元(易堂)的噶瑪蘭志略都說是柯培元的作品,至屠繼善的恒春縣志刊錄「熟番歌」,則署黃逢昶之名。按陳、柯的著作遠在道光年間,黃、屠的著作系在光緒時代;我們無暇考據,照理當以前者為是。這原因,本書是由著者的兒子(芷陔)代為編輯的,故把別人的著作錯為他父親的著作了(恒春縣志的來歷,可能是根據本書的)。
(三)由於本書的篇幅過薄,所以我們乃以清季的「化番俚言」與「訓番俚言」作為附錄。(周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