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有一首名篇《定风波》,很多人都能背诵的: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前两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你下你的雨,我走我的路,这就是不为外物所扰,不执着于外物。很简单,这就是慧能说的无相。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身无长物,垃圾桶里没东西,无可舍弃自然无可执着。只是"一蓑烟雨任平生"还是"有我之境",如果换一个字,变成"一蓑烟雨是平生",就接近万法一如的"无我之境"了。这大概是苏轼的性格和修养使然,他所传达的意思是"我就这样,谁能把我怎么着",有一种不屈不挠的情绪在里边。以人格修养和诗词艺术来看,这都是好的,我的评语是只谈禅而不论其他。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句很妙,正是所谓"念念无住",心理活动随着身体的自然反映(酒醒)和外界环境的自然变化而自然流转,念念相续、念念无住。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个"回首"也非常自然,不是"惊回首",也不是"蓦然回首",只是自然而然、似乎毫无来由的一个回首,"也无风雨也无晴"就是无念,风雨阴晴只是我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可以让我生出自然的反应,却不会沾染我那颗清净的心。
无相、无念、无住,这"三无"都在苏轼这一首《定风波》里。当然,假使苏轼复生,会不会认可我的解读,这得另说。^_^
宋代二程兄弟是都理学大师,有一天两人一同赴宴,宴会上有歌伎陪酒。理学家置身这种场合会是怎样的反应呢?小程愤然离席,大程却照吃照喝,谈笑风生。第二天,小程余怒未消,到书房去找哥哥,责备他昨天失了尊严。大程笑道:"昨天座中有伎,我心中无伎;今天书房无伎,你心中有伎。"这话只说得小程自叹不如。
这故事和大家熟悉的两个和尚背女人过河的故事如出一辙,只是主人公变成了理学宗师。顺便一提,慧能禅风在宋、明时代深入主流文化圈,儒家弟子们看上去却像禅宗弟子。朱熹注《中庸》,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这话完全是一副禅师的口吻,但即便如此,坐禅入定的功夫在他们那里同样盛行,像二程、王阳明他们都是很能打坐的。在打坐过程中体悟天理人心,培养浩然之气,追求那个与真如佛性异曲同工的终极真理。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前两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你下你的雨,我走我的路,这就是不为外物所扰,不执着于外物。很简单,这就是慧能说的无相。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身无长物,垃圾桶里没东西,无可舍弃自然无可执着。只是"一蓑烟雨任平生"还是"有我之境",如果换一个字,变成"一蓑烟雨是平生",就接近万法一如的"无我之境"了。这大概是苏轼的性格和修养使然,他所传达的意思是"我就这样,谁能把我怎么着",有一种不屈不挠的情绪在里边。以人格修养和诗词艺术来看,这都是好的,我的评语是只谈禅而不论其他。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句很妙,正是所谓"念念无住",心理活动随着身体的自然反映(酒醒)和外界环境的自然变化而自然流转,念念相续、念念无住。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个"回首"也非常自然,不是"惊回首",也不是"蓦然回首",只是自然而然、似乎毫无来由的一个回首,"也无风雨也无晴"就是无念,风雨阴晴只是我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可以让我生出自然的反应,却不会沾染我那颗清净的心。
无相、无念、无住,这"三无"都在苏轼这一首《定风波》里。当然,假使苏轼复生,会不会认可我的解读,这得另说。^_^
宋代二程兄弟是都理学大师,有一天两人一同赴宴,宴会上有歌伎陪酒。理学家置身这种场合会是怎样的反应呢?小程愤然离席,大程却照吃照喝,谈笑风生。第二天,小程余怒未消,到书房去找哥哥,责备他昨天失了尊严。大程笑道:"昨天座中有伎,我心中无伎;今天书房无伎,你心中有伎。"这话只说得小程自叹不如。
这故事和大家熟悉的两个和尚背女人过河的故事如出一辙,只是主人公变成了理学宗师。顺便一提,慧能禅风在宋、明时代深入主流文化圈,儒家弟子们看上去却像禅宗弟子。朱熹注《中庸》,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这话完全是一副禅师的口吻,但即便如此,坐禅入定的功夫在他们那里同样盛行,像二程、王阳明他们都是很能打坐的。在打坐过程中体悟天理人心,培养浩然之气,追求那个与真如佛性异曲同工的终极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