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从极乐世界引申,讲了一下出家修行和在家修行的区别:"各位,要想修习佛法,在家也一样能修,不一定非要出家为僧。出了家却不好好修行,就像西天的坏蛋;虽然在家却真心修行,就像东方的善人。无论出家还是在家,清净即是西天。"
慧能刚刚把传统的佛菩萨天堂地狱观给颠覆掉了,现在又把出家和在家之别给颠覆了一次。其实这倒不是慧能的首创,《维摩经》重点就讲过这层道理。但这也只是一家之言,绝不是佛教界所公认的。
但一般即便承认在家修行也可以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对于修行来讲,出家和在家的难度是不一样的。出了家,如果是加入僧团,就会有一个群体氛围;如果是挂单单练,也可以无牵无挂。在家就很不一样了,老婆哭、孩子闹,全家人意见不统一,麻烦总是很多。当然办法也不是没有,那就是把全家人都变成信徒--佛教史上一个很著名的榜样就是庞居士,连老婆带儿女全信了佛,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很和谐。
庞居士是个大富豪,家财万贯。可是,修佛之人要这么多钱有什么用呢?--换成一般的富豪,家里趁一千万有可能捐给寺院十万,或者贪官贪污了一个亿有可能捐给寺院一百万,单看捐献额是很惊人,但放到他们的家业里算一下百分比,那就实在算不上什么了,至少体现不出心诚。如果佛祖真能保佑众生的话,一种公平的交易方法应该是这样的:不以绝对值来衡量,而以百分比来衡量。比如,一个赤贫的流浪汉花了一百块钱在佛前烧了一炷香,而这一百块钱是他全部的所有,他一旦没了这一百块钱,如果第二天佛祖不保佑他的话他就会冻饿而死,这样的一百块钱比之亿万富翁的一百万应该更能赢得佛祖的垂青。
好啦,现在的问题是,庞居士想对自家的财产打打主意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他们全家都是虔诚的佛教徒,不会阻挠庞居士的。
庞居士打算献出多少钱呢?--第一,不是献,而是扔;第二,扔的是全部家产。
据说庞居士把全部家产都打了包,运到海边打算丢到海里,有过路人看见了很是心疼,劝说道:"你还不如把这些财产捐出去或者修庙盖塔来用呀!"
庞居士说:"这些都是害人的东西,所以我才打算扔掉。我哪能把害人的东西送人呢!"--这个见解很深刻呀,想想我们自己,有几个人不是拼死拼活地去挣一点点害人的东西来害自己和老婆孩子呢?如果哪天你也能像庞居士一样想通了,不准备再做这些有害无益的事了,你的父母妻儿也会想庞居士的家人一样义无反顾地支持你吗?
在家修行总难免受到牵绊和拖累,像庞居士那样的例子只是万里挑一、凤毛麟角而已,还不一定都是真的。
但是,对很多人来讲,如果在家修行也能成佛,这是很有吸引力的,毕竟寺院的生活过不习惯,娇妻爱子又舍弃不下(如果你真想抛家弃子,就想想佛陀的榜样吧),工作上还有升迁的机会,经济上还有发迹的可能,哎,如果能安安稳稳地住着好房子,天天能吃到可口的饭菜,老婆越来越娇媚,儿子越来越可爱,仕途上步步高升,帐户里财源滚滚,出门有高车驷马,进门有奴婢成群,抽空打个坐、念个经、烧个香、拜个佛,佛祖保佑天天能过好生活,死后还能上天堂,这有多美!--如果佛教界能推出这么一个榜样,那才是人见人羡的。
毕竟对多数人来讲,放弃世俗生活是困难的,只有在世俗生活里实在找不到出路的时候才有可能剃度出家,隐遁山门。所以,如果有位大师出来,说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的效果是一样的,自然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慧能这么一说,听众果然很是关注。刺史赶紧问道:"在家应该怎么修行呀,请大师指点一二。"
慧能说:"我为在座各位作了一个《无相颂》,请大家好好记着,只要依此修行就可以了。"
慧能这个《无相颂》基本还是重复前边那些佛性、顿悟、三无、佛法就在世间之类的观点,比较新的是:真心修道的人并不责备世人的愚昧,如果专注于别人的过错,自己的过错就比人家还大,别人犯了错你不要去责怪,如果你责怪人家那你也就有罪了。--这些话很像是道德教诲,和基督的登山宝训如出一辙,实际上是有佛学理论作靠山的,这一点慧能后边还会详细说到。
现在我们只要记住结论就好,虽然多数人恐怕很难做到。在论坛上我们应该见惯了总有些人只看过两眼八手评论就敢信口雌黄、断人是非,还沾沾自喜地好为人师,但这实在是保持心理优越感的一个有效手段--责难他人会引发心理快感,这是被现代心理学证实了的。况且,无论是心理学还是社会经验都告诉我们:多数人对自己都会有些高估的,只是表现的程度不同而已。搞过婚介的人应该都有体会:你觉得这一男一女很是般配,见面之后他们往往会互相看不上。
所以这简单两句话,又在挑战着人之常情,想来能做到的人不会太多。成佛容易吗?说来容易做来难呀。
慧能说完了《无相颂》,最后叮嘱大家:"你们可都得按我说的去做哦,否则的话,就算和我面对面坐着也如同咫尺天涯。好啦,现在大家就散了吧,我也该回曹溪山去了,谁要是还有疑问可以到曹溪山找我。"
答问部分到此结束,结果只有刺史大人一个人在提问,实在显得有点儿势利。其他人不知道是没有问题呀,还是没提,或者提的问题被《坛经》的编纂者省略掉了?
听众们纷纷施礼,纷纷赞叹,各回各家了。下面一部分讲的,就是曹溪世界的一些修行故事。
慧能刚刚把传统的佛菩萨天堂地狱观给颠覆掉了,现在又把出家和在家之别给颠覆了一次。其实这倒不是慧能的首创,《维摩经》重点就讲过这层道理。但这也只是一家之言,绝不是佛教界所公认的。
但一般即便承认在家修行也可以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对于修行来讲,出家和在家的难度是不一样的。出了家,如果是加入僧团,就会有一个群体氛围;如果是挂单单练,也可以无牵无挂。在家就很不一样了,老婆哭、孩子闹,全家人意见不统一,麻烦总是很多。当然办法也不是没有,那就是把全家人都变成信徒--佛教史上一个很著名的榜样就是庞居士,连老婆带儿女全信了佛,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很和谐。
庞居士是个大富豪,家财万贯。可是,修佛之人要这么多钱有什么用呢?--换成一般的富豪,家里趁一千万有可能捐给寺院十万,或者贪官贪污了一个亿有可能捐给寺院一百万,单看捐献额是很惊人,但放到他们的家业里算一下百分比,那就实在算不上什么了,至少体现不出心诚。如果佛祖真能保佑众生的话,一种公平的交易方法应该是这样的:不以绝对值来衡量,而以百分比来衡量。比如,一个赤贫的流浪汉花了一百块钱在佛前烧了一炷香,而这一百块钱是他全部的所有,他一旦没了这一百块钱,如果第二天佛祖不保佑他的话他就会冻饿而死,这样的一百块钱比之亿万富翁的一百万应该更能赢得佛祖的垂青。
好啦,现在的问题是,庞居士想对自家的财产打打主意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他们全家都是虔诚的佛教徒,不会阻挠庞居士的。
庞居士打算献出多少钱呢?--第一,不是献,而是扔;第二,扔的是全部家产。
据说庞居士把全部家产都打了包,运到海边打算丢到海里,有过路人看见了很是心疼,劝说道:"你还不如把这些财产捐出去或者修庙盖塔来用呀!"
庞居士说:"这些都是害人的东西,所以我才打算扔掉。我哪能把害人的东西送人呢!"--这个见解很深刻呀,想想我们自己,有几个人不是拼死拼活地去挣一点点害人的东西来害自己和老婆孩子呢?如果哪天你也能像庞居士一样想通了,不准备再做这些有害无益的事了,你的父母妻儿也会想庞居士的家人一样义无反顾地支持你吗?
在家修行总难免受到牵绊和拖累,像庞居士那样的例子只是万里挑一、凤毛麟角而已,还不一定都是真的。
但是,对很多人来讲,如果在家修行也能成佛,这是很有吸引力的,毕竟寺院的生活过不习惯,娇妻爱子又舍弃不下(如果你真想抛家弃子,就想想佛陀的榜样吧),工作上还有升迁的机会,经济上还有发迹的可能,哎,如果能安安稳稳地住着好房子,天天能吃到可口的饭菜,老婆越来越娇媚,儿子越来越可爱,仕途上步步高升,帐户里财源滚滚,出门有高车驷马,进门有奴婢成群,抽空打个坐、念个经、烧个香、拜个佛,佛祖保佑天天能过好生活,死后还能上天堂,这有多美!--如果佛教界能推出这么一个榜样,那才是人见人羡的。
毕竟对多数人来讲,放弃世俗生活是困难的,只有在世俗生活里实在找不到出路的时候才有可能剃度出家,隐遁山门。所以,如果有位大师出来,说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的效果是一样的,自然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慧能这么一说,听众果然很是关注。刺史赶紧问道:"在家应该怎么修行呀,请大师指点一二。"
慧能说:"我为在座各位作了一个《无相颂》,请大家好好记着,只要依此修行就可以了。"
慧能这个《无相颂》基本还是重复前边那些佛性、顿悟、三无、佛法就在世间之类的观点,比较新的是:真心修道的人并不责备世人的愚昧,如果专注于别人的过错,自己的过错就比人家还大,别人犯了错你不要去责怪,如果你责怪人家那你也就有罪了。--这些话很像是道德教诲,和基督的登山宝训如出一辙,实际上是有佛学理论作靠山的,这一点慧能后边还会详细说到。
现在我们只要记住结论就好,虽然多数人恐怕很难做到。在论坛上我们应该见惯了总有些人只看过两眼八手评论就敢信口雌黄、断人是非,还沾沾自喜地好为人师,但这实在是保持心理优越感的一个有效手段--责难他人会引发心理快感,这是被现代心理学证实了的。况且,无论是心理学还是社会经验都告诉我们:多数人对自己都会有些高估的,只是表现的程度不同而已。搞过婚介的人应该都有体会:你觉得这一男一女很是般配,见面之后他们往往会互相看不上。
所以这简单两句话,又在挑战着人之常情,想来能做到的人不会太多。成佛容易吗?说来容易做来难呀。
慧能说完了《无相颂》,最后叮嘱大家:"你们可都得按我说的去做哦,否则的话,就算和我面对面坐着也如同咫尺天涯。好啦,现在大家就散了吧,我也该回曹溪山去了,谁要是还有疑问可以到曹溪山找我。"
答问部分到此结束,结果只有刺史大人一个人在提问,实在显得有点儿势利。其他人不知道是没有问题呀,还是没提,或者提的问题被《坛经》的编纂者省略掉了?
听众们纷纷施礼,纷纷赞叹,各回各家了。下面一部分讲的,就是曹溪世界的一些修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