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叫智常的和尚来曹溪向慧能请教问题,还是三乘、一乘那些,接下来出场的这位人物可是我们早已熟悉的了,他,就是神会。
据其他记载,神会出家的时候是追随在神秀门下的,一直待了三年,直到神秀应武则天之召进京的时候才前往曹溪。《坛经》这里讲的,就是神会初到曹溪的时候和慧能的一场问答。
神会见了慧能,行礼之后便问道:"您坐禅的时候,对佛性有认识还是没认识?"
--这种问题,如果大家看过一些禅宗语录的话应该会觉得熟悉,禅师们见面互打机锋,考较对方的功力,常常就是这么开始的。
慧能会怎么回答呢?如果是老老实实地回答的话,慧能首先应该讲讲自己的坐禅观:自己根本就不坐禅,也反对坐禅,所以神会问题的前提就是不成立的。但是,如果神会接着问:"管他坐禅不坐禅,我只问您对佛性有认识还是没有认识",慧能可该怎么回答呢?
慧能这个时代还不兴打机锋呢,如果按照禅宗后来机锋语言的套路,这种问题没法用正常逻辑来回答:答案看似要么有,要么无,必然是个二选一,但你真要这么答了,八成就错了。
慧能什么话都没说,突然打了神会三下,然后问道:"我打了你,你觉得疼还是不疼?"
神会一看被反问回来了,也没按形式逻辑来答,而是给了个很机锋的答案:"也疼也不疼。"
慧能说:"我对佛性既有认识又没有认识。"
--如果是二把刀的信徒,问答到了这个阶段就该结束了,双方都是故弄玄虚,用自己也不懂的话把别人给搞糊涂。而且,双方谁也不好意思承认自己被搞糊涂了,还都得装出一副会然于心的样子。这就是禅宗的一大流弊,后来尽出这样的人。
但神会和慧能可不一样,人家是真要把问题搞懂的。神会刨根问底道:"既有认识又没有认识,怎么讲呢?"
慧能说:"我说有认识,是常常认识到自己的过错;我说没有认识,是既认识不到天地的过错,也认识不到别人的过错。我解释完了,那么,你说的既疼也不疼又怎么讲呢?"--这种给自己的机锋作解释的事在禅宗史是非常罕见的,早期的淳朴很快就会走向后期的玄虚。没读过《坛经》的人听着那些高深莫测的对白,崇拜于禅宗不可言说的境界,对像我这样用浅显明白的语言解说禅宗经典的做法嗤之以鼻,殊不知慧能祖师爷讲的话哪一段不是浅显明白想要让人听懂的。
神会说:"我说既疼也不疼,因为如果感觉不到疼,那我就等同于草木瓦石之类的无情之物;如果感觉到疼,那就会因为疼痛而生起怨恨之心,等同于凡夫俗子了。"
对话到了这里,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双方势均力敌、不相上下,说出来的见解都差不多。但是,真的是这样吗?慧能说:"神会呀,你就别忽悠人了!有认识和没认识,疼和不疼,都不是觉悟境界。有认识和没有认识,这两种都属于边见;疼和不疼,这属于生灭。你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本性,怎么就敢出来忽悠别人呢?"
慧能这么一说,神会真正服气了,连忙行礼,再也不敢多说什么。慧能接着又讲了一番自性自度的道理,说"我到底有认识还是没认识并不重要",神会从此就和前边那几位一样,留在曹溪不走了。
慧能说的边见和生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有认识和没有认识都是"一边之见",也就是说,都是带有主观倾向性的,都是有所执着的,佛的认识应该走"中道"(前边讲过,后边还会继续讲到),要超越二元对立的观念。就好比说希特勒是好人还是坏人,无论给他贴上哪个标签,都属于边见,都是偏执于一端。自然而然、无善无恶,这才是合乎佛法的认识,表现在日常生活上,就是不论断他人的是非。
有人一定会问:"前边不是还讲什么行善去恶么,怎么一转脸又无善无恶了?"--我也不知道,这种矛盾在佛教理论里边是很常见的,推其原因大概是这样:佛教想要证明的东西实在距离生活常识太远,比如你眼前就有一张桌子,看得见、摸得着,可和尚们偏偏要证明出这张桌子只是一个影子,是一个幻象,是你的心念的产物,这个证明过程必然是充满艰辛的,而和尚们的生活毕竟又脱离不了现实社会的常识,一不小心就会让常识钻了义理的空子。
再说疼和不疼的所谓生灭。有认识和没认识,疼和不疼,看上去都是同样的性质,其实分属不同的范畴。有认识和没认识属于主观判断,疼和不疼属于生灭变化--人挨了打,当然会感觉疼,这是痛觉神经在起作用,"挨打"导致了"疼"这个感觉的生起,如果打得不重,过一会儿疼痛的感觉就是消失。再进一步讲,有生有灭,因缘不断,这正是轮回的特点,所以神会的解释还是在轮回当中打转,并没有开启般若智慧,跳出轮回之外。
有认识和没认识,疼和不疼,前者陷于边见,后者陷于轮回,都没到达觉悟境界,只有放开这些,不执着于边见和生灭,才能认识本心的佛性,解脱成佛。
据其他记载,神会出家的时候是追随在神秀门下的,一直待了三年,直到神秀应武则天之召进京的时候才前往曹溪。《坛经》这里讲的,就是神会初到曹溪的时候和慧能的一场问答。
神会见了慧能,行礼之后便问道:"您坐禅的时候,对佛性有认识还是没认识?"
--这种问题,如果大家看过一些禅宗语录的话应该会觉得熟悉,禅师们见面互打机锋,考较对方的功力,常常就是这么开始的。
慧能会怎么回答呢?如果是老老实实地回答的话,慧能首先应该讲讲自己的坐禅观:自己根本就不坐禅,也反对坐禅,所以神会问题的前提就是不成立的。但是,如果神会接着问:"管他坐禅不坐禅,我只问您对佛性有认识还是没有认识",慧能可该怎么回答呢?
慧能这个时代还不兴打机锋呢,如果按照禅宗后来机锋语言的套路,这种问题没法用正常逻辑来回答:答案看似要么有,要么无,必然是个二选一,但你真要这么答了,八成就错了。
慧能什么话都没说,突然打了神会三下,然后问道:"我打了你,你觉得疼还是不疼?"
神会一看被反问回来了,也没按形式逻辑来答,而是给了个很机锋的答案:"也疼也不疼。"
慧能说:"我对佛性既有认识又没有认识。"
--如果是二把刀的信徒,问答到了这个阶段就该结束了,双方都是故弄玄虚,用自己也不懂的话把别人给搞糊涂。而且,双方谁也不好意思承认自己被搞糊涂了,还都得装出一副会然于心的样子。这就是禅宗的一大流弊,后来尽出这样的人。
但神会和慧能可不一样,人家是真要把问题搞懂的。神会刨根问底道:"既有认识又没有认识,怎么讲呢?"
慧能说:"我说有认识,是常常认识到自己的过错;我说没有认识,是既认识不到天地的过错,也认识不到别人的过错。我解释完了,那么,你说的既疼也不疼又怎么讲呢?"--这种给自己的机锋作解释的事在禅宗史是非常罕见的,早期的淳朴很快就会走向后期的玄虚。没读过《坛经》的人听着那些高深莫测的对白,崇拜于禅宗不可言说的境界,对像我这样用浅显明白的语言解说禅宗经典的做法嗤之以鼻,殊不知慧能祖师爷讲的话哪一段不是浅显明白想要让人听懂的。
神会说:"我说既疼也不疼,因为如果感觉不到疼,那我就等同于草木瓦石之类的无情之物;如果感觉到疼,那就会因为疼痛而生起怨恨之心,等同于凡夫俗子了。"
对话到了这里,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双方势均力敌、不相上下,说出来的见解都差不多。但是,真的是这样吗?慧能说:"神会呀,你就别忽悠人了!有认识和没认识,疼和不疼,都不是觉悟境界。有认识和没有认识,这两种都属于边见;疼和不疼,这属于生灭。你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本性,怎么就敢出来忽悠别人呢?"
慧能这么一说,神会真正服气了,连忙行礼,再也不敢多说什么。慧能接着又讲了一番自性自度的道理,说"我到底有认识还是没认识并不重要",神会从此就和前边那几位一样,留在曹溪不走了。
慧能说的边见和生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有认识和没有认识都是"一边之见",也就是说,都是带有主观倾向性的,都是有所执着的,佛的认识应该走"中道"(前边讲过,后边还会继续讲到),要超越二元对立的观念。就好比说希特勒是好人还是坏人,无论给他贴上哪个标签,都属于边见,都是偏执于一端。自然而然、无善无恶,这才是合乎佛法的认识,表现在日常生活上,就是不论断他人的是非。
有人一定会问:"前边不是还讲什么行善去恶么,怎么一转脸又无善无恶了?"--我也不知道,这种矛盾在佛教理论里边是很常见的,推其原因大概是这样:佛教想要证明的东西实在距离生活常识太远,比如你眼前就有一张桌子,看得见、摸得着,可和尚们偏偏要证明出这张桌子只是一个影子,是一个幻象,是你的心念的产物,这个证明过程必然是充满艰辛的,而和尚们的生活毕竟又脱离不了现实社会的常识,一不小心就会让常识钻了义理的空子。
再说疼和不疼的所谓生灭。有认识和没认识,疼和不疼,看上去都是同样的性质,其实分属不同的范畴。有认识和没认识属于主观判断,疼和不疼属于生灭变化--人挨了打,当然会感觉疼,这是痛觉神经在起作用,"挨打"导致了"疼"这个感觉的生起,如果打得不重,过一会儿疼痛的感觉就是消失。再进一步讲,有生有灭,因缘不断,这正是轮回的特点,所以神会的解释还是在轮回当中打转,并没有开启般若智慧,跳出轮回之外。
有认识和没认识,疼和不疼,前者陷于边见,后者陷于轮回,都没到达觉悟境界,只有放开这些,不执着于边见和生灭,才能认识本心的佛性,解脱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