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元妃】

春秋三传详释 作者:熊逸


  孟子是惠公的元妃。

  元妃一词,杜预解释说:"明始適夫人也",孔颖达跟着解释:杜预是说,一个"元"字包含了两个意思:一是"始"(第一个娶进门的),二是"嫡"(是正妻而非姨太太)。

  《左传·文公二年》:"凡君即位,好舅甥,修昏姻,娶元妃以奉粢盛,孝也。孝,礼之始也。"大略是说,国君即位三把火:通好甥舅之国,完成婚姻大事,娶元妃以襄助祭祀,做到这三点才算是孝。孝,正是礼的发端。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先秦时代的孝和礼并不是我们现在的孝和礼的概念。孝的意义从宗法社会的政治稳定变为专制社会里的忠君第一,又变为现代社会的孝敬父母,字面还是原来的字面,但内涵已经变过好几次了。礼也是一样,其意义从部族社会的风俗习惯变为宗法社会的等级制度,再变为专制社会的等级制度兼及道德风尚,再变为现代社会的文明礼貌。所以,说我们中国历来重视孝道,历来是礼仪之邦,这类表达都是违反形式逻辑的同一律的。

  话说回来,元妃事关孝道,但孝与不孝暂且不论,问题是,第一个娶进门的不都是正妻吗?这样的话,"元"字所谓兼有"始"、"嫡"两义,这种解释岂不是多此一举?但孔颖达说:绝非多此一举,因为第一个娶进家门的不一定就是正妻,所以对"元"的这个解释是很必要的。

  可是,公羊家不是说"诸侯一聘九女",而且娶妻只娶一次吗?

  --这是一个事实问题而非义理问题,公羊家和左学家只可能全错,却不可能全对,这问题稍后再说,先往下看看"元妃"之"妃"。

  "妃"字好像不需要解释,大概没有人不知道妃子、王妃这些称呼的意思,但是,普通百姓家的黄脸婆原本也可以叫"妃"的。

  "妃"训为"匹",表示匹配,是很中性的一个字,并不存在表示尊卑的涵义,大约相当于现代语言中的"配偶"--穿金戴银的夫人太太们可以被称为达官显贵们的"配偶"(妃),流浪汉的老婆也同样可以被称为流浪汉的"配偶"(妃)。

  但我们知道,周代所谓"礼仪之邦",实是一个"等级森严之社会",在配偶的称谓上一定是要体现等级的。《礼记·曲礼》:"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这就是一系列具有尊卑差别的称谓了:天子之"妃"(配偶)叫做后,诸侯之"妃"(配偶)叫做夫人,大夫之"妃"(配偶)叫做孺人,士之"妃"(配偶)叫做妇人,庶人之"妃"(配偶)叫做妻。《礼记》这段话,一是表明了"妃"的用法很中性,从天子到庶民都可以用,二是列出了"妃"的从上到下的一系列等级称谓。我们现代社会仍然沿用着其中的"夫人"和"妻",而且,这两者之间居然依然有些尊卑差异,比如我们会说"一个流浪汉的妻子",但不会说"一个流浪汉的夫人"。

  这一系列等级称谓据郑玄的推测都是具有确定涵义的:"后"就是"後",大约是因为"后" 在天子丈夫的背后操持一些内部事务,大约就像皇后主管后宫(这里有个汉字简化带来的小麻烦:"后妃"之"后"繁体字是"后","后面"之"后"繁体字是"後",简化以后都变成一样的"后"了);"夫"就是"扶",大约是因为诸侯的夫人"能扶成人君之德";"孺"就是"属",是说孺人是附属于丈夫的;"妇"就是"服",是说妇人就是服侍人的;"妻"就是"齐",是说妻子和丈夫地位相当--庶人的地位已经够低贱了,庶人的妻子并不比丈夫更低贱。

  郑玄姑妄言之,我们姑妄听之,存其一说。(Ⅰ)至于细腻的解释,可以参考吕思勉的《释夫妇》。(Ⅱ)

  再来说说"元"字。既然"元"字兼有"始"、"嫡"两义,一个顺理成章的问题就是:在元妃之外,应该还有二妃、三妃之样的称谓吧?

  确实是有的,在《左传》后文就有多处例子。童书业曾经专门作过考查,但最后还是有留有一些疑问:一是元妃和二妃、次妃、少妃(还有其他媵妾)之间不知有何具体差别,二是是否"元妃"一词只能指称第一次所娶的正妻,而对继室只称"夫人"?--"史无明文可证,姑存此疑"。(Ⅲ)

  从后世的史料来看,"妃"和"元妃"的涵义或许并不如杜预所注的那么清晰,比如《后汉书·皇后纪》提到春秋时代的礼崩乐坏,举例说"晋献升戎女为元妃",这位元妃是戎女不说,而且是个继室夫人。旧注解释"元妃",只说"嫡夫人",而不说"首任嫡夫人"。(Ⅳ)虽然此处所讲的史实未必可靠,(Ⅴ)但关于"元妃"之解还是值得参考的。

  "元妃"一词距离现代汉语已经很远了,但有一个同义词却还让人熟悉:"元配"。"妃"即"匹配"义,元配就是元妃。

  杨伯峻解释"元妃",说"金文亦作'元配'",举陈逆簋铭文为例:"……以作元配季姜之祥器"。(Ⅵ)铭文中的这位"元配"名叫季姜,按照上文中对孟子一名的解释,季姜就应该意味着:(1)娘家姓姜,(2)排行最小。

  (Ⅰ)[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注疏·隐公元年》:《释诂》云"元,始也。妃,匹也"。始匹者,言以前未曾娶,而此人始为匹,故注云:言元妃,明始適夫人也。妃者,名通適妾,故传云"陈哀公元妃郑姬生悼大子偃师,二妃生公子留,下妃生公子胜"。元者,始也,长也。一元之字,兼始適两义,故云"始適夫人也"。然则有始而非適,若孟任之类是也。亦有適而非始,若哀姜之类是也。妃者配匹之言,非有尊卑之异。其尊卑殊称,则《曲礼》所云"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是也。郑玄以为后之言後,盖执治内事在夫之后也;夫之言扶,言能扶成人君之德也;孺之言属,言其系属人也;妇之言服,言其服事人也;妻之言齐,言与夫齐等也。庶人之贱,见其齐等也。以上因其爵之尊卑为立别号,其实皆配夫,通以妃为称。《少牢馈食礼》云"以某妃配某氏",是大夫之妻亦称妃也。

  (Ⅱ)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278-279页。

  (Ⅲ)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校订本)(中华书局2006年第1版),第338-339页。

  (Ⅳ)《后汉书·皇后纪》旧注:元妃,嫡夫人也。《史记》曰:晋献公伐骊戎,得骊姬,爱幸,立以为妃。

  (Ⅴ)参看《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Ⅵ)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1990年第2版,第2页)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我们用这个词,是说'原配',而不是'元配'呀?"

  不错,现在我们是说"原配",这个变化大约是从明朝开始的。在此之前,不但"原配"叫做"元配",而且"原来"叫做"元来","原由"叫做"元由",明初厌恶元朝之"元",(Ⅰ)便把这些词汇中的"元"都改为"原"了。--我们一般熟知的避讳改字往往是出于对领导或家长的尊敬,这一类的避讳改字却是出于厌恶心理,陈垣《史讳举例》将之归类为"恶意避讳"。(Ⅱ)

  (Ⅰ)[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此故事。尝见故老云:国初历日,自洪武以前,俱书本年支干,不用元旧号。又贸易文契,如吴元年、洪武元年,俱以"原"字代元字。[清]郝懿行《晋宋书故·元由》:"元,始初也;由,萌蘖也,论事所起,或言元起,或言元来,或言元故,或言元由,皆是也。今人为书,元俱作原字……盖起于前明初造,事涉元朝,文字簿书率皆易'元'为'原'。"(熊按:手边无书,本条引自互联网,不知文字确否。)

  (Ⅱ)《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陈垣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216-217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