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朝典故卷之四十五 三朝聖諭錄上(明)楊士奇 撰

國朝典故 作者:(明)鄧士龍 編輯


  (三朝聖諭錄,三卷,明楊士奇撰。楊士奇,名寓,以字行,號東里。早孤力學,授徒自給。建文初以薦入翰林,與編纂太祖實錄。成祖即位,入內閣典機務。仁宗時擢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未幾,命為兵部尚書。修太宗實錄,為總裁之一。宣宗即位,修仁宗實錄,仍充總裁。英宗登極,為內閣輔臣「三楊」之一。傳見明史卷一四八。此書乃自錄其成祖、仁宗、宣宗三朝面承詔旨以及奏對之語,成于正統七年。)

  三朝聖諭錄上

  永樂一

  ○永樂一

  永樂二年六月, (「永樂二年六月」,「二年」原作「元年」,據明朱當■〈氵眄〉(下簡稱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改。) 一日,進呈文華殿大學士講義,上覽畢,稱善。因曰:「先儒謂堯典克明俊德,一章一部,大學皆具。」臣對曰:「誠如聖諭,堯、舜、禹、湯、文、武數聖人,凡修躬施於家國天下者,皆大學之理。」上曰:「孟子道:『性善必舉堯、舜。』爾等於講說道理處,必舉前古為證,庶幾明白易入。」又曰:「帝王之學,貴切己實用, (「帝王之學貴切己實用」,「實用」二字原缺,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補。) 著講說之際,一切浮汎無益之語勿用。」

  永樂二年,饒州府士人朱季友獻所著書,專斥濂、洛、關、閩之說,肆其醜詆。上覽之, (「上覽之」,「之」原作「上」,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改。) 怒甚,曰:「此儒之賊也。」時禮部尚書李至剛、翰林學士解縉、侍讀胡廣、侍講楊士奇侍側,上以其書示之。觀畢,縉對曰:「惑世誣民莫甚於此。」至剛曰:「不罪之,無以示儆。宜杖之,擯之遐裔。」士奇曰:「當燬其所著書,庶幾不誤後人。」廣曰:「聞其人已七十,燬書示儆足矣。」上曰:「謗先賢、毀正道,非常之罪,治之可拘常例耶?」即敕行人押季友還饒州,會布政司、府、縣官及鄉之士人,明諭其罪,笞以示罰。其搜檢其家,所著書會眾焚之。又諭諸臣曰:「除惡不可不盡,悉燬所著書最是。」

  永樂二年,一日,進呈敕邊將藁,上曰:「武臣邊將不諳文理,只用直言俗說使之通曉,庶不誤事。他日編入實錄,卻用文。」

  永樂五年冬,廣東布政徐奇進香至京師,載嶺南土物,將遺諸大臣及侍臣之任事者。有得奇所列單目以進者。上閱之既,明日早御西角門,翰林諸臣奏事退,特召臣士奇還,令赴西角樓,遣中官賷奇單目示之。 (「遣中官賫奇單目示之」,「遣」字原無,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補。) 已而復召至榻前, (「已而復召至榻前」,「已」、「召」二字原本均缺,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補。) 問曰:「何獨無爾名?」對曰:「奇前為都給事中,與翰林六科官皆隣居,相往來於臣亦然。今單目無臣名者,蓋奇初赴廣東,眾作詩文贈之,而臣以病未作。土物之饋,蓋答詩文耳。」上曰:「爾時不病,亦賦詩否?」對曰:「必賦。則今單目亦必有名。」上曰:「其以遺諸大臣,何意?」對曰:「臣在下未嘗聞大臣有受外大臣饋贈者,此亦奇不能卓立,任己意而為之。然終未知受否。且臣觀單目內土物不過藤枕藤簟、蘇合香丸之類, (「藤枕藤簟蘇合香丸之類」,「簟」字原本不清,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補。) 皆微物,韭重貨,必無他意。」上曰:「汝言是。」即取單目付中官,令燬之,一無所問。上復諭臣曰:「為臣當戒私交,為士當務清謹。」臣叩首曰:「謹遵聖諭。」

  永樂五年冬,一日,胡廣獨於武英門進呈文字,上覽之,稱善再三。 (「稱善再三」,「善」字原缺,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補。) 既,從容問曰:「楊士奇文學於今難得,而黃淮數不容之,何也?」對曰:「淮有政事才,士奇文學勝,且簡靜無勢利心。蓋因解縉重士奇及臣而輕淮, (「蓋因解縉重士奇及臣而輕淮」,「及」字原無,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補。) 故淮有憾。」上曰:「朕知汝亦不容於淮,惟朕不為所惑。」廣叩首退,與臣言:「上恩如此,當子孫世世不敢忘。」蓋自是吾二人待淮謹矣。 (「蓋自是吾二人待淮謹矣」,「是」原作「古」,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改。)

  永樂六年六月,禮部尚書鄭賜卒。先是,禮部職務繁夥,賜為侍郎,趙翀素常憂鬱,且有疾,奏對屢失措,上厭之。是日早,遽以訃聞,召翰林諸臣問曰:「未嘗聞賜病,豈其自盡乎?」眾未對。臣進曰:「臣觀賜有病數日,但惶懼不敢退即便安求醫藥。昨日晚臣與賜同立右順門外, (「昨日晚臣與賜同立右順門外」,「右順門」原作「左順門」,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改。) 賜體力不支仆地,旁人怪其鼻口之氣有噓無吸,臣遽令其屬官扶出午門外。……」上不俟臣語竟,即諭翰林諸臣曰:「賜本君子,顧才不足耳。其撰祭文,遣官祭之。」又命工部董其棺。其晚,臣與黃淮奏事退, (「其晚臣與黃淮奏事退」,「其晚臣」三字原缺,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集文集本補。) 上召臣還,諭曰:「早來微汝言,幾誤疑賜。自今有事,但直言勿隱。」

  永樂六年冬,巡狩北京。詔書命臣士奇視草。上覽之再三,喜曰:「簡當,更勿改易,其擇日書之頒下。」又曰:「試與諸尚書觀之。」諸尚書皆稱善,獨兵部尚書劉雋私與士奇曰:「請以『有』字易『自』字,如何?」士奇曰:「善」。即以告於眾,眾曰 (「即以告於眾眾曰」,「眾」字原脫一,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補。) :「義無相遠,不足易,且上既善之矣。」士奇獨以聞,請易之。黃淮於上前執不足易。臣曰:「於國家大體,當用雋言。」上顧士奇曰:「從汝,從汝。」明日,諭胡廣曰:「楊士奇能服善,難得。」

  永樂九年三月,一日,翰林諸臣奏事右順門,退,特召臣士奇還。上問曰:「汝輔監國久,東宮所行果如何?」對曰:「孝敬。」上曰:「試言其事。」對曰:「於我宗廟甚虔,凡籩豆之類,皆親閱視。一日當時享,偶頭風作,醫言當汗,殿下曰:『汗即不敢蒞祭。』左右有言可遣人代者,殿下曰:『上以命我,我又遣人乎?』及期,遂親蒞祭。祭畢還,未至宮,遍體汗,不藥而愈。每尚膳進御用物詣行在,皆一一閱過,然後緘識遣行,不輒信任下人。自車駕北征,恒切懷憂,不遑寧居,日中昃始食。及敕使至,始釋然寬慰。」上曰:「此亦子道當然。」對曰:「古聖賢亦皆盡其當然者。」 (「上曰此亦子道當然對曰古聖賢亦皆盡其當然者」,此二十字原缺,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補。) 上曰:「聞輔臣中獨爾能持直道,不見忤否?」對曰:「臣性愚戇,殿下恒見容納。然殿下天資甚高,非眾人所能及。或有過,未嘗不知,知之,未嘗不悔而速改之。且殿下最用心處在以愛人為本,將來宗廟社稷之寄允不負陛下付託。」上甚喜,命尚膳賜酒饌。

  永樂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鴻臚寺奏習正旦賀儀。上召禮部翰林院官問曰:「正旦日食,百官賀禮可行乎?」尚書呂震對曰:「日食與朝賀之時先後不相妨。」侍郎儀智曰:「總然同日,免賀為當。」 (「總然同日免賀為當」,「總」原作「乃」,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改。) 上顧問翰林諸臣:「古有日食,行賀禮否?」黃淮、楊榮、金幼孜皆未有對。臣士奇對曰:「日食,天變之大者,前代元正日食,多不受朝。宋仁宗時,元旦日食,富弼請罷宴徹樂,宰相呂夷簡不從。弼曰:『萬一契丹行之,為中國羞。』後有自契丹回者,言虜是日罷宴,仁宗深悔。今免賀誠當。」上曰:「君子愛人以德,不以姑息。其免賀及宴,仍賜百官節鈔。」上於敬天致誠,必求當理,未嘗苟狥人言,大率類此。

  永樂十一年十二月,一日,獨於武英門呈進敕藁畢,上從容問曰:「汝今兼東宮何官?」對曰:「左諭德。」上曰:「吾嘗察之,獨胡廣與汝所行不忝東宮官。胡廣今兼何職?」對曰:「左春坊大學士。」上曰:「好」。又曰:「吾聞諸留守官內,汝與黃淮遇事肯言,然聞東宮有從有不從。」對曰:「殿下推誠待下,遇臣等有言必自斟酌,如言當理,無不聽納。 (「無不聽納」,「聽」字原本空缺,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補。) 如未當,亦不曲從。」上曰:「如此甚好。」

  永樂十四年十一月,周王橚、楚王楨相繼來朝例。次日,謁孝陵。周王先至,適遇節,上命東宮、皇太孫及小皇孫陪謁。已出東華門,上遽召翰林臣,時楊榮、金幼孜及士奇皆至。上問曰:「二王、東宮、太孫及小皇孫謁陵,展敬之位如何?朕意雖略定,爾三人試言之。」楊、金未有對。上顧問臣,對曰:「周、楚二王屬尊,當列稍前,兩旁。東宮殿下列稍後,居中。皇太孫殿下亦居中,列於東宮殿下之後。諸皇孫與皇太孫同班而分列兩旁。」上曰:「爾所言有據乎?」對曰:「宋儒朱熹家禮大約如此。」上曰:「吾未嘗熟家禮,但據己見書其位次。」遂出片楮宸翰,所書位次正與臣所言合,然下有六字未書,授筆命臣足之。遂遣鴻臚丞周昇馳齎赴陵,俾率行之。少頃,昇復命,以宸翰進,上以授臣。蓋上天資甚高,所意見暗合古人多類此。

  一日,東宮殿下傳上命,召吏部、翰林院官,令舉老成正大儒者侍皇太孫講讀。明日,東宮殿下特召尚書蹇義及臣士奇,問已得人否?義對曰:「臣兩人共舉禮部侍郎儀智,然眾鮮知之,議尚未決。」殿下曰:「往者吾舉李繼鼎,大誤,後悔無及。智甚端正,但覺老矣。」臣對曰:「雖頗老,然起家學官,道理明,執守正,精神不衰。目前廷臣中老成正大未見其比。」是日午朝,上顧問東宮曰:「太孫處侍講讀已得人否?」對曰:「已舉禮部侍郎儀智,然議尚未決。」上喜曰:「此得人矣,雖老,識朝廷大體,能直言不阿。向之元正日食,呂震等皆欲行賀禮,惟此老與楊士奇言宜免賀,朕從之。儀智可用。」遂召禮部、翰林諸臣諭曰:「儀智甚好,朕知之,令侍太孫講讀。」蓋上於臣下,有片言之善,皆記憶不忘。

  九月,擢教授,簡從善林長懋、教諭徐永達並為翰林編修,侍從皇太孫講讀。

  按:祖宗最重學官一途,凡輔導東宮必選焉;纂修書籍、會試、校文必參用焉;凡經考薦與九年考優者,必授以翰林、春坊、六科清華之選焉,監察、部曹而下不論也。觀永樂中所遴選以輔導宣廟者,自儀智而下張瑛、戴綸輩無非發身學官,未常專用進士也。故楊文貞之薦儀智,謂其「起家學官,道理明、執守正,廷臣未見其比。」可見當時以起家學官為重也。故當時為學官者,皆振奮興起,自重自修,出為世用,彬彬多得人之譽,以勵世磨鈍有此具也。近則視學官日輕,以起家學官為不屑。近日被薦考稱者,雖部曹之授猶靳焉,而況其它?殆登天絕望,如此尚何望勵世之効乎?嗚呼,世變何可勝嘆!

  永樂十四年,上在北京,頗聞高煦有異志,驛召隆平侯張信詢之。上猶未信,車駕遂還南京,以問皇太子, (「車駕遂還南京以問皇太子」,「皇太子」原作「皇太孫」,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改。) 對曰:「人言未可輒信,且父皇在上,當未敢有此心。」一日,翰林諸臣奏事退,上召士奇還,問曰:「汝與蹇義在此,漢府事皆當悉知。昨日詢義,固辭不知,不肯言。汝當為朕言之。」又曰:「如朕未有知,汝輩慮有離間之罪。朕既知矣,汝何慮?」對曰:「臣與義同事東宮殿下,外人固無敢與臣等言。雖間有言者,亦百之一二, (「雖間有言者亦百之一二」,「亦」原作「一」,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改。) 又多出臆度,非見實跡,此固不敢輒對陛下。然漢王始受冊封國雲南,不肯行,復改過青州,又堅不行,今知朝廷將徙都北京,惟欲留南京。此天下之人疑其心,亦豈待事有實跡哉!惟陛下早善處置,使有定所用,全父子之恩,以貽永世之利。」上默然起,還宮。後數日,上得高煦私造兵器及皮舡教習水戰,及僭乘輿服物、挾私擊死無罪官民、縱護衛官軍京城內外劫掠悉有實跡,大怒,褫其冠帶,縶之西華門內。 (「縶之西華門內」,「內」原作「外」,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改。) 東宮殿下叩頭懇為救解,乃免。上命翰林條示其罪,且曰:「若此所為,將來必不靜。朕今削兩護衛,處之山東樂安州。」蓋去北京甚邇,即其作禍,可朝發而夕擒也。

  【萬明點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