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陽金毓黻輯錄
年譜
○年譜
金海陵王天德三年辛未先生生
按先生卒於章宗泰和二年元氏墓碑與金史本傳皆同惟墓碑作卒年五十有二中州集金史本傳皆作年四十七茲從墓碑則先生之生應在是年
四年壬申二歲
元氏墓碑生未朞視書識十七字 【 金史本傳同】
貞元元年癸酉三歲
二年甲戌四歲
三年乙亥五歲
正隆元年丙子六歲
元氏墓碑六歲同父兄誦書能通大義
二年丁丑七歲
元氏墓碑七歲學詩 【 金史本傳同】
按據元遺山內翰馮公神道碑銘馮璧生於是年璧先生友也
三年戊寅八歲
四年己卯九歲
案據元氏閑閑公墓志趙秉文生於是年
五年庚辰十歲
中州集父遵古正隆五年進士 【 元氏墓碑同】
世宗大定元年辛巳十一歲
元氏墓碑十一歲賦全題讀書五行俱下日記五千餘言涿郡王公翛然風岸孤峻少所許可一見公以國士許之金史本傳稍長涿郡王翛一見期以國士
二年壬午十二歲
三年癸未十三歲
元氏墓碑公太師南陽郡王張公浩之外孫也
中州集張汝霖小傳王子端內翰太師之外孫
按金史張浩傳張公卒於是年
四年甲申十四歲
五年乙酉十五歲
六年丙戌十六歲
七年丁亥十七歲
八年戊子十八歲
九年己丑十九歲
十年庚寅二十歲
十一年辛卯二十一歲
十二年壬辰二十二歲
十三年癸巳二十三歲
寰宇訪碑錄昌甯公廟記王遵古撰正書大定十三年山西汾陽汾州府志臺駘廟在府城東南三里有金大定十三年汾州觀察判官王遵古碑銘
同上遵古為汾州觀察判官庭筠省親至此有行書詩石四片
同上黃華亭在汾州儒學池畔西貯金翰林修撰王庭筠行書詩庭筠父遵古為汾州觀察判官省親至此
中州樂府大江東去注癸巳暮冬小雪家集作
按先生父遵古撰昌甯公廟記於大定十三年癸巳則正為官於汾州之時先生是年二十三歲或隨父任而往或自家來省親故有癸巳暮冬小雪家集之作至黃華山詩之作尚在其後不容於此時預書蓋其後州人求得先生之墨蹟而刻之耳
十四年甲午二十四歲
按據元遺山內翰王公墓表王若虛生於是年若虛曾作詩譏公小視白樂天者也
十五年乙未二十五歲
十六年丙申二十六歲
元氐墓碑弱冠擢大定十六年甲科釋褐承事郎恩州軍事判官中州集大定十六年甲科文采風流照映一時
金史本傳登大定十六年進士第調恩州軍事判官
按三書皆謂先生於大定十六年登科當無舛誤惟元氏墓碑中有弱冠二字則與年二十六歲不合此葢遺山推算未密而為約略之辭不得因此而致疑也
十七年丁酉二十七歲
元氏墓碑臨政即有能官之譽郡民鄒四者謀為不軌事覺逮捕千餘人而鄒四者竄匿不能得朝廷遣大理司直王仲翰與公治其獄公以計獲鄒四分別詿誤坐預謀者十二人而已 【 金史本傳略同】
按此先生在恩州軍事判官任內事也依元氐墓碑及金史所敘次第繫於是年
十八年戊戌二十八歲
元氏墓碑再調館陶主簿 【 金史本傳同】
按先生之調館陶主薄 【 薄:簿】 未詳何年茲依墓碑及金史敘述次第繫於是年
十九年己亥二十九歲
二十年庚子三十歲
元氏墓碑公蚤有重名天下士夫想望風采謂當一日九遷乃今碌碌常選殊不自聊秩甫滿單車徑去卜居隆慮
按金史本傳御史臺言庭筠在館陶嘗犯贜罪不當以館閣處之此先生去職之由也元碑謂秩甫滿單車徑去為賢者諱例應如是
又按元碑謂先生前後山居十年明昌元年再出據此推算則先生之去官入山當在是年
又按卜居隆慮指山而言金史地理志彰德府屬縣林慮即隆慮山之所在也
二十一年辛丑三十一歲
博州廟學碑陰記末署曰熊岳王遵古記大定辛丑季夏晦男庭筠書
博州重修廟學記王公由太子司經來猝 【 猝:倅】 兼提舉廟學公名遵古字元仲好學守道天下目為遼東夫子末署曰庭筠書
按東昌府麒麟碣有同知王公贊 【 已貝 【 貝:見】 卷六】 蓋先生之父時官同知博州防禦使事故以州猝 【 猝:倅】 稱之先生或於是年夏至州省親承父命而書此碑金石萃編謂先生時為恩州判官殊誤
元氏墓碑乃置家相下買田隆慮借二寺 【 按即慈明覺仁二寺】 為棲息之地自公來居以黃華山主自號
中州集平生愛天平黃華山水居相下十年自號黃華山主
金史本傳先生卜居彰德買田隆慮讀書黃華山寺因以自號
按金史以先生卜居彰德事繫於明昌元年召試館職之後此或被罷之後仍返故山非於是年始卜居於此也元碑及中州集敘述甚明茲從之
元迺賢河朔訪古記金熊岳王公庭筠隱居黃華谷中所居曰讀書巖
按讀書巖在山中慈明寺一稱黃華上寺
又按先生撰遊黃華山詩應近於此時惟不能詳其為何年耳
二十二年壬寅三十二歲
寰宇訪碑錄超化寺題舍利塔詩大定二十二年王庭筠撰行書山東長清
按山東通志歷城府志皆不載此詩刻惟續通志金石略載之注云承安二年密縣豈訪碑錄有誤記耶詩已見中州集題曰舍利塔是也
二十三年癸卯三十三歲
二十四年甲辰三十四歲
二十五年乙巳三十五歲
二十六年丙午三十六歲
元牘記金王庭筠行書太原重修儒學記筆勢在博州二碑之下山西通志太原府儒學金正隆初太原尹完顏宗憲修大定丙午亞尹張子衍漕貳楊柏元立建賢堂於兩廡間
按太原學記當書於先生山居之時故錄於大定丙午年
二十七年丁未三十七歲
二十八年戊申三十八歲
五松亭記戊申之春庭筠嘗一到其亭上
二十九年己酉三十九歲
劉祁遊林慮西山記寶巖寺南厓號五松亭亭亡止餘一松王子端碑陰刻劉治中濤詩
同上巖下舊有亭號知勝王子端作記今無餘迹
五松亭記李輔之丞此邑也初入寺愛之輔之燕人名弼輔之其字也
續河南通志李輔之得鄴南城注雨瓦筒以之支琴詩
按李輔之名弼時官縣丞五松亭記及瓦筒詩皆先生居隆慮時作知勝亭記亦當作於山居之日故皆繫於是年
元氏墓碑山居前後十年得悉力經史務為無所不窺旁及釋老家尤所精詣
元氏墓碑從之游者如韓溫甫路元亨張晉卿李公度
中州集李澥字公度相人少從王內翰子端學詩能行書工畫山水
歸潛志李澥公度相州人王黃華門生也號六峰居士詩及字畫皆得法於黃華
解縉書史會要王庭筠書法傳子澹游及張天錫
按李澥相州人少從先生學詩必在山居之日韓溫甫名玉見中州集路張二氏無考張晉卿或即張天錫其何時從先生游則不可考矣
章宗明昌元年庚戌四十歲
金史本傳明昌元年三月章宗諭旨學士院曰王庭筠所試文句太長朕不喜此亦恐四方傚之又謂平章張汝霖曰王庭筠文藝頗佳然語句不健其人才高亦不難改也四月召庭筠試館職中選御史臺言庭筠在館陶嘗犯贓罪不當以館閣處之遂罷
同上是年十二月上因語及學士歎其乏才參政守貞曰王庭筠其人也
元氏墓碑明昌初用薦者以書畫局都監召
按據元遺山年譜遺山先生生於是年
二年辛亥四十一歲
三年壬子四十二歲
金史本傳三年詔為應奉翰林文字命與祕書郎張汝方品第法書名畫遂分入品者為五百五十卷
元氏墓碑俄授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誥
同上畫譽既高嘗被旨與舅氏宣徽公汝霖品第祕府書畫因集所見及士大夫家藏前賢墨蹟古法帖所無者摹刻之號雪溪堂帖一十卷
中州集用薦者供奉翰林
六研齋筆記黃華老人刻雪溪堂法帖有李贊皇真蹟
按汝霖汝方皆張浩之子先生之舅氏也先生撰香林館記稱汝方以右宣徽使出守沂州元碑之汝霖蓋為汝方之誤至汝霖於大定中為相卒於明昌元年此時不得有汝霖也
四年癸丑四十三歲
五年甲寅四十四歲
金史本傳五年八月上顧謂宰執曰應奉王庭筠朕欲以詔誥委之其人才亦豈易得近党懷英作長白山冊文殊不工聞文士多妬庭筠者不論其文顧以行止為訾遂遷庭筠為翰林修撰
元氏墓碑遷翰林修撰
六年乙卯四十五歲
金史趙秉文傳明昌六年入為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誥
歸潛志趙學士秉文少擢第詩及字畫有名王庭筠子端薦入翰林
承安元年丙辰四十六歲
金史本傳承安元年正月坐趙秉文上書事削一官杖六十解職同上趙秉文傳秉文上書論宰相胥持國當罷宗室守貞可大用章宗召問言頗差異於是命知大興府事內族???等鞫之秉文乃曰初欲上言嘗與修撰王庭筠御史周昂省令史潘豹鄭贊道高坦等私議庭筠等皆下獄決罰有差
歸潛志初趙秉文由外官為王庭筠所薦入翰林既受職遽上言云願陛下進君子退小人上召入宮使內侍問今君子小人為誰秉文對君子故相完顏守貞小人今參政胥持國也上復詰問汝何以知此二人為君子小人秉文遑迫不能對但言臣新自外來聞朝廷士大夫議論如此上聞之大怒因窮治其事故王庭筠等俱下吏翌日有旨庭筠坐舉秉文杖七十左貶外秉文狂愚為人所教止以本等外補
元氏墓碑出為言事者所累
中州集承安中為言事者所累
按元氏墓碑謂先生之於人少有可取極口稱道他日雖百負之不恨
【 金史本傳略同】
即暗指秉文相攀事
又案中州集載先生獄中賦萱獄中見燕二詩當作於是時
同上被責南歸至中山詩注云丙申春
按大定十六年丙申是年先生甫登第未聞有被責之事此當為承安元年丙辰先生正於是春被責蓋誤以辰作申耳且詩云六年侍從小臣心先生以明昌元年膺薦至是正為六年
汾州府志百福寺在平遙縣東南四十里金時釋益公名志益得法蒙山雲和尚學士王庭筠子端閒居與雲和尚友因見益公益公歸晉過庭筠庭筠贈以詩承安元年棲此
按汾州府志載先生贈益公和尚還超山詩一首即作於是時亦即先生被責南歸時也
又按汾州府志載先生題南山友雲亭詩一首亦當作於是時又案先生父遵古時官澄州刺史澄州者今之海城縣也
二年丁巳四十七歲
金史本傳二年降授鄭州防禦判官
中州集謫鄭州幕官
元氏墓碑出為鄭州防禦判官
續通志金石畧過超化寺詩王庭筠撰并書行書承安二年密縣 【 寰宇訪碑錄同】
同上題超化寺舍利塔詩王庭筠撰并書行書承安二年密縣
按超化寺及舍利塔二詩在密縣者刻於一石又皆著錄中州集惟舍利塔詩又刻於山東長清題曰大定二十二年豈長清亦有超化寺而先生別有題詠耶
又按河南通志及開封府志密縣超化寺在縣南十五里隋開皇二年建宋元游賞名區完碑尚有存者葢先生謫官鄭州時過此題詩
金史章宗本紀承安二年六月戊申以澄州刺史王遵古為翰林直學士仍敕無與撰述入直則奏聞或霖雨免入直以遵古年老且嘗侍講讀也
按先生父遵古年已篤老故有是命遵古曾官太子司經故曰嘗侍講讀
元氏墓碑承安初繼丁內外艱哀毀骨立
按先生父遵古入京未久當即下世母張氏則太師南陽郡王浩之女也
又按先生應於是年春或翌年春丁艱去職
三年戊午四十八歲
四年己未四十九歲
涿州重修蜀先生廟碑承安二年夏四月里民始議增葺既成具興廢歲月乞文於庭筠將以刻諸石
同上碑前題云前鄭州防禦判官王庭筠撰書篆末題曰承安四年四月
按此碑書於承安四年四月時先生丁艱家居故稱前鄭州防禦判官
元氏墓碑四年起復應奉翰林文字
金史本傳四年起為應奉翰林文字
中州集未幾復應奉
按是年先生服未闋故稱起復又其奉職應在是年四月之後
五年庚申五十歲
香林館記承安四年春二月上以右宣徽使張公出守沂州明年公以書抵庭筠公名汝方字仲賢太師南陽郡王之子平章政事莘國公之弟
按金史章宗本紀承安三年四月庚子右宣徽使張汝方以漏泄廷議削官兩階據是記則又於四年二月出守沂州先生嘗與汝方品第祕府法書名畫茲復承命而撰是記
泰和元年辛酉五十一歲
元氏墓碑泰和元年復翰林修撰扈從秋山應制賦詩至三十餘首
中州集稍遷修撰
金史本傳泰和元年復為修撰扈從秋山應制賦詩三十餘首上甚嘉之
宋濂題王庭筠秋山應制詩稿詩序中所謂九日正泰和元年九日丙辰然道陵以是月七日甲寅發京師二十九日丙子至自秋山道途所歷凡二十三日其幸香林平頂山溫泉等什皆可以次而推
按金史章宗本紀泰和元年九月甲寅如秋山丙子至自秋山
山西通志金石志主事麻秉彝碑泰和元年王庭筠撰今在虞鄉縣
按秉彝為詩人麻革之祖父
二年壬戌五十二歲
元氏墓碑朞年罹此不幸春秋五十有二實二年十月之十日也官止承務郎緋衣銀魚
中州集卒官年四十七
金史本傳明年卒年四十有七
按中州集及墓碑同為元氏一人之作而於先生卒年彼此不同何也中州集撰成於宋理宗淳祐九年己酉張德輝後序所謂己酉秋始鋟木以傳是也先生墓碑則撰於理宗寶祐元年癸丑 【 即元憲宗三年】 碑中所謂癸丑夏六月某客燕中是也中州集蓋據所聞書之故謂年四十有七墓碑則據其子萬慶面請書之故謂春秋五十有二一則有撰述先後之分一則有傳聞面詢之異自以得於其子及撰述在後者為得實此又不待言也中州集鋟版在先元氏不及追改撰金史者未及考其撰述之先後遽從中州集而書之故以其卒年為四十有七不可從也或謂墓碑有弱冠擢大定十六年甲科之語若先生卒年為四十七則大定十六年年二十有一正與弱冠語合以此致疑則又不然墓碑稱先生季女幼在室又謂萬慶為言先公之歿四十餘年矣考先生卒於泰和二年壬戌下距癸丑撰碑之歲適為五十二年其季女年將六十安得謂幼四十餘年之語亦有未審蓋先生於撰文時推算未密而為此約略之辭或據其家行狀敘入未及改訂弱冠二字亦同斯例惟其卒年所繫棊大不容舛誤此又可推而知之者也余於先生卒年從墓碑而不用中州集及金史者以此
元氏墓碑泰和壬戌冬內翰王公卒於京帥 【 帥:師】 道陵雅知公家無餘財將無以為葬也詔有司賻錢八十萬以給喪事求生平詩文藏之祕閣未幾以御製詩賜其家其引云王遵古朕之故人也乃子庭筠復以才選直禁林者首尾十年今茲云亡玉堂東觀無復斯人矣其家以遺文來上尋繹之久良用愴然而其詩有天材超邁無愧琬琰之句 【 中州集及金史本傳略同】
按王去非博州重修廟學記王公由太子司經來倅是記作於大定二十一年則先生父遵古之官太子司經必在大定二十年前是時章宗之父顯宗允恭尚未卒而遵古方為其東宮詹事院官屬也金史章宗本紀大定十八年以司經徐孝美等侍讀是時章宗以世宗之冡孫居於東宮司經為之授讀必有遵古在內且章宗本紀又有遵古常侍講讀之語並因其年老而為之內調相視至厚尤為確證故曰王遵古朕之故人也
中州集路鐸王子端挽辭一首
同上李純甫哭黃華詩一首
元氏墓碑馮內翰挽章云詩名摩詰畫絕世人品右軍書入神人以為實錄云
續夷堅志王勉道挽詩有幽花絕筆更傷神之句
元氏墓碑夫人張氏亦太師女孫子男三人萬安萬孫萬吉皆早卒女三人長曰從淨幼為女官公歿後以能詩召見特加敬異次曰琳秀入侍掖庭季女幼在室公既無子以弟庭掞之次子萬慶為之後以蔭補官至行尚書省左右司郎中文章字畫能世其家孫某曾孫某尚幼
中州集子萬慶字禧伯詩筆字畫俱有父風仕為行尚書省左右司郎中猶子明伯幼歲學詩膂力絕人死於鄭州年未四十也
金史本傳子曼慶亦能詩並書仕至行省左右司郎中自號澹游云
按先生夫人及三子之卒及以萬慶為嗣皆在何年為諸書所不詳姑繫於此以殿篇末
世系 【 附】
熊岳王氏
望出太原遼天慶中占藉 【 藉:籍】 熊岳
遠祖烈 【 即三十二代祖】 十九代祖文林 十二代祖樂德 九代祖繼遠
七代祖咸飭 高祖 【 五代】 叔寧 曾祖永壽 祖政
伯父遵仁 兄 庭玉 明伯 顯卿
仲父遵義 次兄 庭堅
父遵古
母張氏 黃華山主庭筠妻張氏 萬安
萬孫
萬吉
從淨 【 女】
琳秀 【 女】
季女
弟 庭掞 萬慶
金毓黻曰往余輯黃華先生遺事誤從金史以卜居彰德買田隆慮讀書黃華山寺之語置於章宗明昌元年不知此時先生山居已十年矣設使元年山居三年應召入京將何以讐於十年之語耶中州集載丙申春被責南歸至中山詩先生於大定十六年丙申登第旋授官外任未聞是年春有被責之事迨經詳考始知為承安元年丙辰之誤被責之語指趙秉文相攀一事言也又如汾州府學有先生遊黃華山詩石刻修志者因謂先生省親至汾時所書不知王元仲官汾陽時先生年止二十三且在居山之前八年其身未歷黃華何從而書此詩凡此皆非取先生畢生事蹟分年臚舉不易得其端緒此年譜之所由作也此譜之作頗病疏略窮搜冥討所得僅此異日讀書稍多補闕拾遺有進於是固所願也
黃華集卷第八
年譜
○年譜
金海陵王天德三年辛未先生生
按先生卒於章宗泰和二年元氏墓碑與金史本傳皆同惟墓碑作卒年五十有二中州集金史本傳皆作年四十七茲從墓碑則先生之生應在是年
四年壬申二歲
元氏墓碑生未朞視書識十七字 【 金史本傳同】
貞元元年癸酉三歲
二年甲戌四歲
三年乙亥五歲
正隆元年丙子六歲
元氏墓碑六歲同父兄誦書能通大義
二年丁丑七歲
元氏墓碑七歲學詩 【 金史本傳同】
按據元遺山內翰馮公神道碑銘馮璧生於是年璧先生友也
三年戊寅八歲
四年己卯九歲
案據元氏閑閑公墓志趙秉文生於是年
五年庚辰十歲
中州集父遵古正隆五年進士 【 元氏墓碑同】
世宗大定元年辛巳十一歲
元氏墓碑十一歲賦全題讀書五行俱下日記五千餘言涿郡王公翛然風岸孤峻少所許可一見公以國士許之金史本傳稍長涿郡王翛一見期以國士
二年壬午十二歲
三年癸未十三歲
元氏墓碑公太師南陽郡王張公浩之外孫也
中州集張汝霖小傳王子端內翰太師之外孫
按金史張浩傳張公卒於是年
四年甲申十四歲
五年乙酉十五歲
六年丙戌十六歲
七年丁亥十七歲
八年戊子十八歲
九年己丑十九歲
十年庚寅二十歲
十一年辛卯二十一歲
十二年壬辰二十二歲
十三年癸巳二十三歲
寰宇訪碑錄昌甯公廟記王遵古撰正書大定十三年山西汾陽汾州府志臺駘廟在府城東南三里有金大定十三年汾州觀察判官王遵古碑銘
同上遵古為汾州觀察判官庭筠省親至此有行書詩石四片
同上黃華亭在汾州儒學池畔西貯金翰林修撰王庭筠行書詩庭筠父遵古為汾州觀察判官省親至此
中州樂府大江東去注癸巳暮冬小雪家集作
按先生父遵古撰昌甯公廟記於大定十三年癸巳則正為官於汾州之時先生是年二十三歲或隨父任而往或自家來省親故有癸巳暮冬小雪家集之作至黃華山詩之作尚在其後不容於此時預書蓋其後州人求得先生之墨蹟而刻之耳
十四年甲午二十四歲
按據元遺山內翰王公墓表王若虛生於是年若虛曾作詩譏公小視白樂天者也
十五年乙未二十五歲
十六年丙申二十六歲
元氐墓碑弱冠擢大定十六年甲科釋褐承事郎恩州軍事判官中州集大定十六年甲科文采風流照映一時
金史本傳登大定十六年進士第調恩州軍事判官
按三書皆謂先生於大定十六年登科當無舛誤惟元氏墓碑中有弱冠二字則與年二十六歲不合此葢遺山推算未密而為約略之辭不得因此而致疑也
十七年丁酉二十七歲
元氏墓碑臨政即有能官之譽郡民鄒四者謀為不軌事覺逮捕千餘人而鄒四者竄匿不能得朝廷遣大理司直王仲翰與公治其獄公以計獲鄒四分別詿誤坐預謀者十二人而已 【 金史本傳略同】
按此先生在恩州軍事判官任內事也依元氐墓碑及金史所敘次第繫於是年
十八年戊戌二十八歲
元氏墓碑再調館陶主簿 【 金史本傳同】
按先生之調館陶主薄 【 薄:簿】 未詳何年茲依墓碑及金史敘述次第繫於是年
十九年己亥二十九歲
二十年庚子三十歲
元氏墓碑公蚤有重名天下士夫想望風采謂當一日九遷乃今碌碌常選殊不自聊秩甫滿單車徑去卜居隆慮
按金史本傳御史臺言庭筠在館陶嘗犯贜罪不當以館閣處之此先生去職之由也元碑謂秩甫滿單車徑去為賢者諱例應如是
又按元碑謂先生前後山居十年明昌元年再出據此推算則先生之去官入山當在是年
又按卜居隆慮指山而言金史地理志彰德府屬縣林慮即隆慮山之所在也
二十一年辛丑三十一歲
博州廟學碑陰記末署曰熊岳王遵古記大定辛丑季夏晦男庭筠書
博州重修廟學記王公由太子司經來猝 【 猝:倅】 兼提舉廟學公名遵古字元仲好學守道天下目為遼東夫子末署曰庭筠書
按東昌府麒麟碣有同知王公贊 【 已貝 【 貝:見】 卷六】 蓋先生之父時官同知博州防禦使事故以州猝 【 猝:倅】 稱之先生或於是年夏至州省親承父命而書此碑金石萃編謂先生時為恩州判官殊誤
元氏墓碑乃置家相下買田隆慮借二寺 【 按即慈明覺仁二寺】 為棲息之地自公來居以黃華山主自號
中州集平生愛天平黃華山水居相下十年自號黃華山主
金史本傳先生卜居彰德買田隆慮讀書黃華山寺因以自號
按金史以先生卜居彰德事繫於明昌元年召試館職之後此或被罷之後仍返故山非於是年始卜居於此也元碑及中州集敘述甚明茲從之
元迺賢河朔訪古記金熊岳王公庭筠隱居黃華谷中所居曰讀書巖
按讀書巖在山中慈明寺一稱黃華上寺
又按先生撰遊黃華山詩應近於此時惟不能詳其為何年耳
二十二年壬寅三十二歲
寰宇訪碑錄超化寺題舍利塔詩大定二十二年王庭筠撰行書山東長清
按山東通志歷城府志皆不載此詩刻惟續通志金石略載之注云承安二年密縣豈訪碑錄有誤記耶詩已見中州集題曰舍利塔是也
二十三年癸卯三十三歲
二十四年甲辰三十四歲
二十五年乙巳三十五歲
二十六年丙午三十六歲
元牘記金王庭筠行書太原重修儒學記筆勢在博州二碑之下山西通志太原府儒學金正隆初太原尹完顏宗憲修大定丙午亞尹張子衍漕貳楊柏元立建賢堂於兩廡間
按太原學記當書於先生山居之時故錄於大定丙午年
二十七年丁未三十七歲
二十八年戊申三十八歲
五松亭記戊申之春庭筠嘗一到其亭上
二十九年己酉三十九歲
劉祁遊林慮西山記寶巖寺南厓號五松亭亭亡止餘一松王子端碑陰刻劉治中濤詩
同上巖下舊有亭號知勝王子端作記今無餘迹
五松亭記李輔之丞此邑也初入寺愛之輔之燕人名弼輔之其字也
續河南通志李輔之得鄴南城注雨瓦筒以之支琴詩
按李輔之名弼時官縣丞五松亭記及瓦筒詩皆先生居隆慮時作知勝亭記亦當作於山居之日故皆繫於是年
元氏墓碑山居前後十年得悉力經史務為無所不窺旁及釋老家尤所精詣
元氏墓碑從之游者如韓溫甫路元亨張晉卿李公度
中州集李澥字公度相人少從王內翰子端學詩能行書工畫山水
歸潛志李澥公度相州人王黃華門生也號六峰居士詩及字畫皆得法於黃華
解縉書史會要王庭筠書法傳子澹游及張天錫
按李澥相州人少從先生學詩必在山居之日韓溫甫名玉見中州集路張二氏無考張晉卿或即張天錫其何時從先生游則不可考矣
章宗明昌元年庚戌四十歲
金史本傳明昌元年三月章宗諭旨學士院曰王庭筠所試文句太長朕不喜此亦恐四方傚之又謂平章張汝霖曰王庭筠文藝頗佳然語句不健其人才高亦不難改也四月召庭筠試館職中選御史臺言庭筠在館陶嘗犯贓罪不當以館閣處之遂罷
同上是年十二月上因語及學士歎其乏才參政守貞曰王庭筠其人也
元氏墓碑明昌初用薦者以書畫局都監召
按據元遺山年譜遺山先生生於是年
二年辛亥四十一歲
三年壬子四十二歲
金史本傳三年詔為應奉翰林文字命與祕書郎張汝方品第法書名畫遂分入品者為五百五十卷
元氏墓碑俄授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誥
同上畫譽既高嘗被旨與舅氏宣徽公汝霖品第祕府書畫因集所見及士大夫家藏前賢墨蹟古法帖所無者摹刻之號雪溪堂帖一十卷
中州集用薦者供奉翰林
六研齋筆記黃華老人刻雪溪堂法帖有李贊皇真蹟
按汝霖汝方皆張浩之子先生之舅氏也先生撰香林館記稱汝方以右宣徽使出守沂州元碑之汝霖蓋為汝方之誤至汝霖於大定中為相卒於明昌元年此時不得有汝霖也
四年癸丑四十三歲
五年甲寅四十四歲
金史本傳五年八月上顧謂宰執曰應奉王庭筠朕欲以詔誥委之其人才亦豈易得近党懷英作長白山冊文殊不工聞文士多妬庭筠者不論其文顧以行止為訾遂遷庭筠為翰林修撰
元氏墓碑遷翰林修撰
六年乙卯四十五歲
金史趙秉文傳明昌六年入為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誥
歸潛志趙學士秉文少擢第詩及字畫有名王庭筠子端薦入翰林
承安元年丙辰四十六歲
金史本傳承安元年正月坐趙秉文上書事削一官杖六十解職同上趙秉文傳秉文上書論宰相胥持國當罷宗室守貞可大用章宗召問言頗差異於是命知大興府事內族???等鞫之秉文乃曰初欲上言嘗與修撰王庭筠御史周昂省令史潘豹鄭贊道高坦等私議庭筠等皆下獄決罰有差
歸潛志初趙秉文由外官為王庭筠所薦入翰林既受職遽上言云願陛下進君子退小人上召入宮使內侍問今君子小人為誰秉文對君子故相完顏守貞小人今參政胥持國也上復詰問汝何以知此二人為君子小人秉文遑迫不能對但言臣新自外來聞朝廷士大夫議論如此上聞之大怒因窮治其事故王庭筠等俱下吏翌日有旨庭筠坐舉秉文杖七十左貶外秉文狂愚為人所教止以本等外補
元氏墓碑出為言事者所累
中州集承安中為言事者所累
按元氏墓碑謂先生之於人少有可取極口稱道他日雖百負之不恨
【 金史本傳略同】
即暗指秉文相攀事
又案中州集載先生獄中賦萱獄中見燕二詩當作於是時
同上被責南歸至中山詩注云丙申春
按大定十六年丙申是年先生甫登第未聞有被責之事此當為承安元年丙辰先生正於是春被責蓋誤以辰作申耳且詩云六年侍從小臣心先生以明昌元年膺薦至是正為六年
汾州府志百福寺在平遙縣東南四十里金時釋益公名志益得法蒙山雲和尚學士王庭筠子端閒居與雲和尚友因見益公益公歸晉過庭筠庭筠贈以詩承安元年棲此
按汾州府志載先生贈益公和尚還超山詩一首即作於是時亦即先生被責南歸時也
又按汾州府志載先生題南山友雲亭詩一首亦當作於是時又案先生父遵古時官澄州刺史澄州者今之海城縣也
二年丁巳四十七歲
金史本傳二年降授鄭州防禦判官
中州集謫鄭州幕官
元氏墓碑出為鄭州防禦判官
續通志金石畧過超化寺詩王庭筠撰并書行書承安二年密縣 【 寰宇訪碑錄同】
同上題超化寺舍利塔詩王庭筠撰并書行書承安二年密縣
按超化寺及舍利塔二詩在密縣者刻於一石又皆著錄中州集惟舍利塔詩又刻於山東長清題曰大定二十二年豈長清亦有超化寺而先生別有題詠耶
又按河南通志及開封府志密縣超化寺在縣南十五里隋開皇二年建宋元游賞名區完碑尚有存者葢先生謫官鄭州時過此題詩
金史章宗本紀承安二年六月戊申以澄州刺史王遵古為翰林直學士仍敕無與撰述入直則奏聞或霖雨免入直以遵古年老且嘗侍講讀也
按先生父遵古年已篤老故有是命遵古曾官太子司經故曰嘗侍講讀
元氏墓碑承安初繼丁內外艱哀毀骨立
按先生父遵古入京未久當即下世母張氏則太師南陽郡王浩之女也
又按先生應於是年春或翌年春丁艱去職
三年戊午四十八歲
四年己未四十九歲
涿州重修蜀先生廟碑承安二年夏四月里民始議增葺既成具興廢歲月乞文於庭筠將以刻諸石
同上碑前題云前鄭州防禦判官王庭筠撰書篆末題曰承安四年四月
按此碑書於承安四年四月時先生丁艱家居故稱前鄭州防禦判官
元氏墓碑四年起復應奉翰林文字
金史本傳四年起為應奉翰林文字
中州集未幾復應奉
按是年先生服未闋故稱起復又其奉職應在是年四月之後
五年庚申五十歲
香林館記承安四年春二月上以右宣徽使張公出守沂州明年公以書抵庭筠公名汝方字仲賢太師南陽郡王之子平章政事莘國公之弟
按金史章宗本紀承安三年四月庚子右宣徽使張汝方以漏泄廷議削官兩階據是記則又於四年二月出守沂州先生嘗與汝方品第祕府法書名畫茲復承命而撰是記
泰和元年辛酉五十一歲
元氏墓碑泰和元年復翰林修撰扈從秋山應制賦詩至三十餘首
中州集稍遷修撰
金史本傳泰和元年復為修撰扈從秋山應制賦詩三十餘首上甚嘉之
宋濂題王庭筠秋山應制詩稿詩序中所謂九日正泰和元年九日丙辰然道陵以是月七日甲寅發京師二十九日丙子至自秋山道途所歷凡二十三日其幸香林平頂山溫泉等什皆可以次而推
按金史章宗本紀泰和元年九月甲寅如秋山丙子至自秋山
山西通志金石志主事麻秉彝碑泰和元年王庭筠撰今在虞鄉縣
按秉彝為詩人麻革之祖父
二年壬戌五十二歲
元氏墓碑朞年罹此不幸春秋五十有二實二年十月之十日也官止承務郎緋衣銀魚
中州集卒官年四十七
金史本傳明年卒年四十有七
按中州集及墓碑同為元氏一人之作而於先生卒年彼此不同何也中州集撰成於宋理宗淳祐九年己酉張德輝後序所謂己酉秋始鋟木以傳是也先生墓碑則撰於理宗寶祐元年癸丑 【 即元憲宗三年】 碑中所謂癸丑夏六月某客燕中是也中州集蓋據所聞書之故謂年四十有七墓碑則據其子萬慶面請書之故謂春秋五十有二一則有撰述先後之分一則有傳聞面詢之異自以得於其子及撰述在後者為得實此又不待言也中州集鋟版在先元氏不及追改撰金史者未及考其撰述之先後遽從中州集而書之故以其卒年為四十有七不可從也或謂墓碑有弱冠擢大定十六年甲科之語若先生卒年為四十七則大定十六年年二十有一正與弱冠語合以此致疑則又不然墓碑稱先生季女幼在室又謂萬慶為言先公之歿四十餘年矣考先生卒於泰和二年壬戌下距癸丑撰碑之歲適為五十二年其季女年將六十安得謂幼四十餘年之語亦有未審蓋先生於撰文時推算未密而為此約略之辭或據其家行狀敘入未及改訂弱冠二字亦同斯例惟其卒年所繫棊大不容舛誤此又可推而知之者也余於先生卒年從墓碑而不用中州集及金史者以此
元氏墓碑泰和壬戌冬內翰王公卒於京帥 【 帥:師】 道陵雅知公家無餘財將無以為葬也詔有司賻錢八十萬以給喪事求生平詩文藏之祕閣未幾以御製詩賜其家其引云王遵古朕之故人也乃子庭筠復以才選直禁林者首尾十年今茲云亡玉堂東觀無復斯人矣其家以遺文來上尋繹之久良用愴然而其詩有天材超邁無愧琬琰之句 【 中州集及金史本傳略同】
按王去非博州重修廟學記王公由太子司經來倅是記作於大定二十一年則先生父遵古之官太子司經必在大定二十年前是時章宗之父顯宗允恭尚未卒而遵古方為其東宮詹事院官屬也金史章宗本紀大定十八年以司經徐孝美等侍讀是時章宗以世宗之冡孫居於東宮司經為之授讀必有遵古在內且章宗本紀又有遵古常侍講讀之語並因其年老而為之內調相視至厚尤為確證故曰王遵古朕之故人也
中州集路鐸王子端挽辭一首
同上李純甫哭黃華詩一首
元氏墓碑馮內翰挽章云詩名摩詰畫絕世人品右軍書入神人以為實錄云
續夷堅志王勉道挽詩有幽花絕筆更傷神之句
元氏墓碑夫人張氏亦太師女孫子男三人萬安萬孫萬吉皆早卒女三人長曰從淨幼為女官公歿後以能詩召見特加敬異次曰琳秀入侍掖庭季女幼在室公既無子以弟庭掞之次子萬慶為之後以蔭補官至行尚書省左右司郎中文章字畫能世其家孫某曾孫某尚幼
中州集子萬慶字禧伯詩筆字畫俱有父風仕為行尚書省左右司郎中猶子明伯幼歲學詩膂力絕人死於鄭州年未四十也
金史本傳子曼慶亦能詩並書仕至行省左右司郎中自號澹游云
按先生夫人及三子之卒及以萬慶為嗣皆在何年為諸書所不詳姑繫於此以殿篇末
世系 【 附】
熊岳王氏
望出太原遼天慶中占藉 【 藉:籍】 熊岳
遠祖烈 【 即三十二代祖】 十九代祖文林 十二代祖樂德 九代祖繼遠
七代祖咸飭 高祖 【 五代】 叔寧 曾祖永壽 祖政
伯父遵仁 兄 庭玉 明伯 顯卿
仲父遵義 次兄 庭堅
父遵古
母張氏 黃華山主庭筠妻張氏 萬安
萬孫
萬吉
從淨 【 女】
琳秀 【 女】
季女
弟 庭掞 萬慶
金毓黻曰往余輯黃華先生遺事誤從金史以卜居彰德買田隆慮讀書黃華山寺之語置於章宗明昌元年不知此時先生山居已十年矣設使元年山居三年應召入京將何以讐於十年之語耶中州集載丙申春被責南歸至中山詩先生於大定十六年丙申登第旋授官外任未聞是年春有被責之事迨經詳考始知為承安元年丙辰之誤被責之語指趙秉文相攀一事言也又如汾州府學有先生遊黃華山詩石刻修志者因謂先生省親至汾時所書不知王元仲官汾陽時先生年止二十三且在居山之前八年其身未歷黃華何從而書此詩凡此皆非取先生畢生事蹟分年臚舉不易得其端緒此年譜之所由作也此譜之作頗病疏略窮搜冥討所得僅此異日讀書稍多補闕拾遺有進於是固所願也
黃華集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