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修西闻见录

修西闻见录 作者:清·咫观



續藏經 修西聞見錄

 清 咫觀輯

  修西聞見錄目次

卷一  比丘

  自序述定意老宿事    (武林)汪善慶

  書定意老宿事後    (如皋)蔣元亮

  天甯普能嵩禪師淨土詩序    (吳淞)范國俊  鳴皋傳    蓮 發  法師身後緣記    (無錫)余 治  頌德慈老宿    (儀徵)陳則兢  書靜波禪師事    (如皋)黃文波  書靜斬禪師事    (泰州)周國定雞園念佛僧文明事略    (江都)鄭應房

  書明舟師事    (泰州)努蘭舫  書達源師事    蔣元亮

僧心莖別傳    (儀徵)于養浩

  靜悅傳    周國定  蓮發傳    (如皋)石 麟  蓮慶哀詞    石 麟  福魁傳    大 根

  松園傳    大 根行僧記    無名氏

  銘初傳稿    大 根

  福元傳    大 根  某僧事述    (武林)高 原經如傳    大 根

  宗道傳稿    大 根  體成傳稿    大 根  懌安傳稿    大 根

  自明傳稿    大 根如月傳稿    大 根

  善根傳稿    大 根  月參傳稿    大 根

  施念藏小傳    (鄞縣)周 生  悟開事略    (常州)董淨空  行僧廣寂讚(并序)    胡鏡之  阿彌陀佛篇    朗 月

卷二  比丘尼

  量海尼傳稿    蔣元亮  廣元哀詞    (泰州)冒同慶量海軼事    (蘇州)姚古明

  寶念出家之切    胡鏡之

靈義傳    (金陵)朱 生

  寶進進字說    石 麟

  能持事略    (紹興)慧 音  明恒傳    德 修

卷三  居士

豐伸布贊    (海陵)程紹昌

  書吳刻花嚴合論後    (無錫)余 治

  周貽樸事略    (泰州)陳 第  序龔令事    (泰州)程宇光  論張淨庸    汪善慶陳抱淨軼事    蔣元亮

  禮翁吟    陳 第  傳述陳第事    (儀徵)于養浩

程宇光別傳    蔣元亮

  鍾培棟小傳    程宇光  十五洲初圖跋    蔣元亮  鄭老人別傳    胡鏡之  于藍澄事略    (泰州)孫靈波  憶守鏡老人詩并序    (湖南)曾傳錯  陳定修事略    (通州)李漢卿  吳小泉    周國定  吳抱惕    蔣元亮  韓士餘傳    童葆澂

贊汪法如居士    (江都)徐國楨

  徐訓導小傳    (通州)潘一山  胡槎仙事略    冒同慶  何琴軒    (如皋)石 麟

  序蔣元亮無量壽佛十頌    (江都)熊潤生論生前七事憶潘君    (通州)李漢卿

  孫蘭舫小事記    (甘泉)梅香國

書周君事示同人    (如皋)石 麟

  新建蕭君事迹    一 願  程松巖童亦舟兩人小記    (甘泉)梅香國  譚壬生事述    陳 第

  李漢鄉傳    石 麟童寶靜傳略    胡鏡之

  程君竹溪小記    冒同慶

  鄭同軼事    熊潤生  余蓮村翁行事    熊潤生  許貞恒居士入佛小記    (泰州)李景鄴  書徹如居士事    梅香國  西園道人傳    楊省愚  吉德興十三歲事    吉 母  書奉化杭州兩居士事    德 修  韓清塵小傳    張 寂

卷四  善女人

  周婆事述(出庵雜錄)    無 慍  唐孺人母子緣述    (泰州)朱竹咸常熟某氏婦事述    石 麟

  杯露記    (通州)李漢卿  虞山蓮韻記    石 麟

徐太夫人傳    徐國楨

  許母徐太夫人別傳    唐持平  喬夫人軼事    (泰州)陳 第

  正覺子傳    蔣元亮書善一事    (泰州)趙大禮

  彭定生立名說    (泰州)孫靈波

  蔣氏念佛說    (江都)夏智因陶陸氏傳    (江都)熊潤生

  金寶恒臨行記    (江都)王 生  天空子記    (如皋)石 麟  王才女    蓮 發  書張福音病中付託    (如皋)石 麟  慧雲吟并序    (如皋)何琴軒  聖寶傳    (泰州)周國定  崇順傳    靈通子

  樂淨傳    (依許來稿縮本)陸嫗事迹    申 報

  寶定事述    石 麟  楊氏  妙諦子銘(諦適華一年而卒)    (如皋)石 麟

船婦事記    (寧波)周蓮慧

  遇修傳(所適不善)    童葆澂

書本一事    冒同慶

  捨六根說    石 麟

虞陽刻經處越季蓮音誄(并敘)    石 麟

  蔣姓事述    冒同慶  安禪子哀詞    石 麟

  光明成就論    石 麟  附光明讚二十一首  張瞿氏    梅香國  曹母往生說    冒篤慶  謬寶均所託二人銘    胡鏡之還一之機    李 生

  鼓音聲王陀羅尼    (女二十四孝傳)

書唐代軼事

  朱孺人傳(梅君成瓚室)    楊省愚

  梅戴氏德意銘詞    冒篤慶  蓮逸傳    石 麟  王葉氏傳    (常熟)張寶權

卷五  童女

  序葉涵虗往生    (儀徵)徐 子團扇題詩記為韻之作    童葆澂

  題詩說    何琴軒  陶十三齡入水陸道場說    (江都)吳小泉  圓淨子記    程宇光  高大願事述    程宇光  在中銘    冒同慶  記聖全事蹟    蔣元亮

孫懷子讚    (如皋)蔣元亮

  上海列女論    蔣元亮  琳誄    (泰州)孫靈波  如願論    (常熟)程松巖

翡翠骨頭記    (常熟)童葆澂

  周靈開小記    (如皋)蔣元亮  徐靈初    (常熟)童寶靜

  靈復傳略    (常熟)童葆澂神遇願    (無錫)余 治

  德初哀詞    石 麟  徐妙淨哀詞(并序)    (常熟)童寶靜

尤寶安頌    石 麟

  覺鴻傳    (常熟)童寶靜  昌其孝讚(代玉尺作)    童寶靜  馬靈義讚    童寶靜

周艶芳傳    童寶靜

  叢信芳讚    (如皋)石 麟  鼠灘張女議    蔣元亮  李素貞讚    童寶靜

劉寶仁傳    (江都)熊潤生

  秋雲暮碣    童寶靜

錄修一軼事    石 麟

  童女哀詞(女幼失母。為周氏養媳。卒於戊寅夏)    楚 客

曹蓮生像讚記    長 慶

  月善小記    (寧波)周蓮慧

  曇影道人傳    (常熟)吳寶叢

卷六  雜流

  朱道人事略    雲陽子  鄭抱因    周國定  一切人能成聖用說    鄭應房  書姚佛度事    楊省愚  書江陰某甲事    楊省愚

卷七  異類

  鼠事    長 慶  蜈蚣說    玉清生  化鳥神物能超淨穢說    李 生

  修西聞見錄目次(終)

  修西聞見錄卷一

    東土 雞園偶 集

  十方人天生淨土。名不必傳。以淨土本超乎名相之外也。今之人乃多以生淨土傳。是耶非耶。又且諸書互異。事蹟或不同。蓋難定矣。讀經之暇。輒取友人寄來各傳。刪而存之。不增一字。間有長篇。仿史例。縮長為短。亦不易一字也。表其修西。不斷其生西。去取之權。不可冒也。以之引蓮華之一脈。破長夜之昏沈。近之矣。果有自信圓宗。深入佛海。上遊樓閣。俯聽靈禽。此一卷書。未嘗非流水光明中鳴空天樂矣。諸作以見聞之次第為次第。歲歲增之。始志於同治甲子。初刊於光緒丁丑。標其類。曰比丘。曰比丘尼。曰居士。曰善女人。曰童女。曰雜流。曰異類。

  述定意老宿事

    (武林)汪善慶

  定意。武進人。生於乾隆庚戌。以禪宗主席嘉山。兼以淨土接後進。嘗謂徐國楨曰。我近來不及從前。從前用功力時。飲食不甚知味。今頗知味矣。避兵於江北。在雨聲庵佛七會中。振起多眾善根。不事矜持。後學淄流。仰為山斗。不務名而求實者也。坐化從容。弟子有家法。

  書定意老宿事後

    (如皋)蔣元亮

  德生謂善財曰。汝不應修一善。照一法。行一行。發一願。得一記。住一忍。生究竟想。汝不應以限量心。行於六度。住於十地。淨佛國土。事善知識。今之修淨業者。入於方便。迷於究竟。竟不知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佛土隨願往生。亦不知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如來隨意即見。得一大木。斵而小之。稍有出格。譁然生訾議。伏種種根。粉飾遷就。老宿不為也。老宿。淨土中人也。生於娑婆。視娑婆如淨土。故人以淨土中人待之。其精詣入神未知若何。於大乘第一義。聞之熟矣。於一切時處。見一切彌陀。當不作戔戔舉動也。

  天寗普能嵩禪師淨土詩序

    (吳淞)范國俊

  自來禪淨兩家。強分門戶。讀永明四料揀。知萬修萬人去。一條大路矣。然鈍根或難語性宗。上智又淺視淨土。二者葢交譏焉。夫禪是淨土之禪。淨是禪之淨土。不明乎此。雖坐破蒲團。焉知心即是佛。執持名號。何云佛即是心。佛性遍虗空滿法界。世間山河大地草水禽魚。無一非吾妙明心性中物。則此七寶樓臺。六時花鳥。何莫非吾感應所交變化所作乎。普能長老。余曩遇於天寗寺。禪淨兼修。洞明公案。十數年後復晤於毗陵丈室。執手謂余曰。吾今專念佛矣。出其淨土詩百八首而問敘於余。披閱一過。如願力擊開彌勒閣信根直上妙高峯。應無所住名蓮土纔有纖塵號境風。念念不生秋月現心心無所覺花圓等句。是於淨業中的的指出禪理。又禪歸淨土本同體淨入禪心即共源。真禪淨打成一片矣。然則普長老昔日談禪。是淨土之禪。今日念佛。是禪之淨土。又何疑哉。嗟乎。娑婆濁世。何必再來。兵燹餘生。當思特出。念佛橫超三界。華開聞法。畢竟禪淨殊途同歸也。因歡喜讚嘆而為之序。至於因言顯道。得意忘言。當求言中意並言外意。勿斤斤於字句工拙。是為善讀是詩者。

  鳴皋傳

    蓮 發

  鳴皋。如皋人。出家住持定慧寺。戒行清。淨土切。正行勤。故許中丞唐刺史徐訓導熊文學等。咸尊敬之。退居後。遊方參問。其志不衰。臨終有往生之兆。或曰。既卒後。邑人夢見城外某廟神。奉鳴皋之約束。錄取念佛人名。擕之西往。或曰。有人夢送至西方冰玉河而去遂遠。此皆鳴皋精誠之所感現也。在寺之時。正紅巾擾天下。唯上海一粟菴。掘港西方寺。能蘇僧伽之困。如皋雖無大建立。而有善知識。從容化導於無形。法器時鳴。賓客不襍。儼然輝映於江之北焉。譚何吳石薛徐高等諸居士。於數年中。能圓發善根。入諸法要。一幢之在。面面都靈。未生淨土以前。有此力用。其不遺一物願同往生之局量可知矣。

  法師身後緣記

    (無錫)余 治

  有乘戒法師者。居蘇州城外小普度。能講說佛法。一時興起者甚眾。若居士徐古璵。女士姚古明。皆其弟子也。淨業精勤。嘗著詩一卷。諷詠箴規。揚清激濁。今其詩。與尼量海居士彭際清善女人陶瓊樓所作。共成一編。名曰吳門四眾弟子淨土詩云。玉尺初作諸生時。赴浙闈還。路經其地。懷自所作淨土文字以求正。入門。則佛事匇匇。賓客濟濟。已圓寂第七日矣。悵然一拜。焚所作於靈案香爐而去。

  頌德慈老宿

    (儀徵)陳則競

  德慈。廣西隆安雷氏子。生而茹素。十八歲。落髮於九華。即受具。結茅終南山。修禪觀。久之出遊。訪善知識。復入終南山。住六年。官兵搜山。又出遊。檢藏焦山。因緣得遇高旻方聚成禪師。遂傳心印。主席高旻二十年。法筵頗盛。塔燬。紅巾至。欲殉高旻。眾止之。往往以瑜伽燄口。取信於人。卒時俗壽八十三云。生平淨業頗勤。依觀音甚切。殆中品以上人。頌曰。

  一杯甘露  十年終南  高旻高旻  是誰同參

  書靜波禪師事

    (如皋)黃文波

  靜波為金山首座。性直而清。懇切於佛法。知因識果。方便接人。或用禪規。或以淨土。葢一以佛之解脫為本。故無多霑滯。一往而能離。近今罕有者。臨終安詳。頗有往生之驗。

  書靜軒禪師事

    (泰州)周國定

  孤迥迥者非禪也。而昏擾擾者亦非禪。冷冰冰者非淨也。而熱烘烘者亦非淨。必有超乎境地之外。而後本性長伸。本願長滿。此中何嘗能苛責到秋毫分際。而一往獨到之處。亦自有不可掩而默。有以成己成人者。吾於靜公見之矣。淨在於心。感現為土。固不以尺寸形迹待人。逝者如任。生者如熊。皆其門下也。

  雞園念佛僧文明事略

    (江都)鄭應房

  本然。字文明。天長人。出家本縣龍崗白衣菴。寶華山受具戒。赴阿育王寺然一指。性誠切。微鈍。既參訪金山高明天寧崇福。已悉大意。然常以桶底未脫自愧也。與人共住一菴。因緣遇玉尺。遂彼此相策勵。既而同聚高郵放生寺。又同遊於淮訪龔大令。又同赴雞園念佛道場精進者七日。松雲明舟達源張淨庸皆至。未幾而歸寺。結壇誦普門品經。禮大士聖號每日千拜。數月而卒。葢向西合掌。神明安住於念佛音中也。常以念佛三昧許玉尺。玉尺不敢當。而本然之嚮往愈切。故其逝也。專精念佛。不襍以他。兼為法幢之故。憂至於死。有心哉。松明達庸。亦先後化去。往往有淨土之徵云。

  書明舟師事

    (泰州)孫蘭舫

  文明之死也。玉尺頗以明舟為友。久之而後達源至。三人皆淨土純品也。骨董者文明也。綿密者達源也。若明舟。則亦密亦疎。亦通亦塞。當法用之初。機事未靈。淺人誤事。英俊之立足已難矣。主伴之神明。又或疎而未接。故生多種移游。一旦而退入中中。亦事情所必至。此人固中中以上材也。

  書達源師事

    蔣元亮

  達師之為人。綿密懇切。不以世事攖心。而利生念佛。一往而愈真。有迢然不可及者矣。徒以事緣之未集。道場人跡。一散而難收。雖賢智者亦不免久而思懈矣。機中於中而事應於外。故一移而去。遂不能烹煉其材及身而成上品可惜也。然而精純之氣。渾穆之思。慈德之殷。願力之切。有彌久而長令人思者。文明而外。此其一也。

  僧心莖別傳

    (儀徵)于養浩

  心莖。字如恒。一名凝和。揚州人。出家受具參訪有年。晚乃住雞園甚久。病而後歸。曾與養浩玉尺三人作淨土願。又與玉尺在祝仙洞。發度生之願。其心甚雄。好作功德利益。行瑜伽燄口。多奇感云。淨土以音聲而得入。最為妙機。心莖每引聲讚禮。或跪誦圓通二十五聖自述生平。圓滿浺瀜。令我神遊大淨土也。

  靜悅傳

    周國定

  靜悅。嘉善人。跛足。中年出家受具。因高子才識玉尺。居雞園兩歲有餘。日禮大悲行法。頗有感應。淨業甚勤。後依來鶴寺以終。逝時有正念。

  蓮發傳

    (如皋)石 麟

  蓮發。姓朱氏。江都人。受菩薩戒於焦山。久乃出家。復受具於海潮寺。為人木訥。不求通方。然亦有古拙不可及處。修淨業亦頗得入。有志於助募經藏。未能遂其願。抱志以終。神明不散也。生平多苦行。他人或勸止之。必不聽。玉尺以第一義曉之。勉應焉。損過就中。未及純熟。玉尺將以法寶供養其餘年。而發不及待。遽卒於戊寅正月中旬。可惜哉。

  蓮慶哀詞

    石 麟

  覺泠。字蓮慶。通州盧氏子。依師文明位。出家於栟茶妙香菴。年已老矣。而勇進不減。率七日一閉關。每欲有所建立。輒以力不足而止。然未嘗不有功於藏經也。作小石塔。泠然。置案上。日坐其旁而自課。長與玉尺遊。自奮於念佛三昧。以慧稍歉。未能領悟全旨。而但以苦行終。可哀哉。詞曰。君之病以太苦兮。君之心則何阻也。君之去以太孤兮。君之志則不虗也。丙子之冬。揚州之東。妙香之中。世壽之終。香無終始兮。妙有去來。一覺泠泠兮。慶蓮花之初胎。

  福魁傳

    大 根

  福魁。天長大覺寺比丘也。於高郵承天寺受具。於放生寺終。疾時。醫不效。一心歸向西方花池。撒手時。自坐龕中。懸文明所贈接引像。凝神注視久之。

  松園傳

    大 根

  松園。高郵朱氏子。幼有疾。醫治無效。一夕夢神人謂曰。汝必出塵。病始能愈。寤即立願。疾果瘳。依師普潤。出家。於八寶觀音寺受具。棲止城東蝗王廟。行苦行。勤修淨土。率眾持名。至忘寢食。一日宵小踰垣至臥榻旁。搜羅一切。松園方注想華池。故置弗問。凡對人無他語。但囑其死心念佛。童叟悉蒙化導。同治戊辰仲冬。疾。前數日。囑四眾曰。吾將歸去。汝等勿憂戀。助我念佛可也。即於初八日晡時念佛而去。

  行僧記

    無名氏

  某僧居京師。長白如山都轉。常見其人。渾樸苦行。志在西方。臨終灑然而去。生平無惱無恨。故獲如是果。

  銘初傳稿

    大 根

  銘初。儀徵人。披剃柳隱菴。性好博覽。兼通儒釋。氣度寬裕。主席資福二十餘載。懃懃懇懇。為法為人。退席遊方。感化極多。居寺一室。杜緣習淨。寒暑不易。咸豐二年。避紅巾返寺。預知時至。無疾。趺坐而逝。春秋六十八。

  福元傳

    大 根

  福元。棲止鹽城之沙溝。與同住僧為人誦經。或有率略。福元回寺。必重誦一周以贖補之。雖深夜嚴寒必如是。瀕老。一心淨土。課佛有定數。精進八年。臨終持珠輪誦佛名。擲珠而逝。

  某僧事述

    (武林)高 原

  某僧。不識字。而淨業甚勤。精進每有感應。或見幢旛上有字。述以告人。人問何字。僧以指畫出。葢西方接引四字也。未久而卒。

  經如傳

    大 根

  經如。金陵李氏子。李氏世有簪纓經。如幼疾。獨抱之遊寺中則愈。家人乃施之出家。依法源為師。華山受具。精持行願。徧訪名山。四旬後。主席鳳陽寺。傳戒十三期。化者益眾。久之。精通內外典。披閱稍閒。即課佛。恒以萬計。紅巾滋事。避地普陀巖。八年乃歸。同治己巳正月八日。謂門人曰。吾四十日後當去。即有一匠人來作龕。眾問何以忽來。匠云有小師喚我。其實非小師也。屆期。沐浴更衣。移坐殿旁。然定香於爐。曰。香煙盡。吾當謝此娑婆也。已而果然。

  宗道傳稿

    大 根

  宗道。海陵人。出家普福菴。苦行堅節。常念佛恩之重。誓欲捨身以報。隆冬。敲凍投水以清心。閉關禁語三年。後於塔寺建念佛堂。力修淨業。佛前口占一聯云。曠劫輪回。決要今世了斷。一生淨業。全憑此地成功。又釋經旨。為人解說。鶉衣百結。含糗終身。無疾而逝。火焚。得舍利數十粒。道光某年事。

  體成傳稿

    大 根

  體成。字妙果。東臺人。幼出家。方直有戒行。能開化愚蒙。拔邪歸正。屠宰感化。偕同志數人。設念佛堂。力修淨業者四年。人有缺乏。推己及人。勞苦艱難。逆境當前。無憂色。操持日不怠。微疾而逝。事在光緒元年。春秋六十六。

  懌安傳稿

    大 根

  懌安。字明謙。東臺人。幼年苦行。持律精嚴。常佐華山戒事。出山參知識。儀徵資福銘公印證。遂傳衣鉢。潛心佛理。畢命為期。每年正月起。閉關四十九日。不坐不臥。不偏不倚。翹勤念佛以為常。縉紳士庶。傾心歸仰者甚眾。接後學。慈善過人。退席參方。終於千華。微疾而逝。火焚。獲舍利數粒。事在咸豐元年。春秋五十六。

  自明傳稿

    大 根

  自明。常德武林縣人。持戒習禪。見良蓬山四面幽寂左右墳墓重重。乃鎮江棄人於市之處。師曰。此間念佛。正好利益幽明。於是露地而坐。三晝夜。念佛不輟。感道俗助之。不一年。梵剎輝煌。與如月常相往來。時人莫測。如月復住終南。自明告眾曰。天地長久。尚有壞。況人世無兵燹乎。無疾逝。事在咸豐元年。

  如月傳稿

    大 根

  如月。字妙明。常德武林縣人。性至孝。慕禪宗。父母終。棄妻子。投寶相寺出家。持戒精嚴。脇不沾席。結茅終南三十餘載。出則參訪名山。小住鎮江蓮花菴。日課禮佛三千。念佛十萬。金山閱藏五年。高旻閱藏五年。天寧閱藏六年。語將來事有應。復入終南山禮拜。合掌稱佛名而逝。火焚。得五色舍利半升餘。事在道光二十六年十二月十六日。春秋七十六。

  善根傳稿

    大 根

  善根。字仁慈。海陵陳氏子。有孝行。抱出塵志。父母終。年二十八。棄妻子出家。戒行精嚴。專修淨業。一切時中。應機設教。寰宇名山。遍往參謁。路過一菴淨心念佛。放光滿室。眾咸驚異。晚年齒落重生。預知時至。無疾而逝。事在咸豐六年四月十一日。春秋七十九。

  月參傳稿

    大 根

  月參。陽湖人。真誠勵志。寒暑無怠。避寇昭陽。杜人事。力修淨業。偶微疾。囑後人曰。吾十日當去。同治六年二月十二日夜午。端坐念佛而逝。有日紀一本。每日誦蓮花經一部。禮佛課佛甚勤。火焚時。若男若女。無不合掌念佛稱讚。鉢不燬。得舍利數粒。春秋三十六。

  施念藏小傳

    (鄞縣)周 生

  念藏。姓施氏。通州人。性愛修行。嘗以鑼代鐘。命女擊之。以表旦暮焚香之節。愛作橋以濟人。茅檐土室中。能供養清徹僧閉關者三年。尤人情所難也。久之出家。卒於海門。清徹僧能畫佛塑佛念佛。好一人作瑜伽燄口施食法。持大悲呪。快利鋒迅。與念藏交最深云。念藏因清徹故。亦嘗與刻經僧往來。刻經僧每欲以一劑清涼。飲其枯腹。而未果也。其詞曰。遊徧身中剎。高低不計年。花嚴非草創。海印現漚圓。忠孝神仙夢。聰明富貴緣。定光端直處。明鏡九州煙。互作身身住。身靈事業靈。毛中旋地脈。塵內轉空經。動息超三界。輝華露一星。神通非小可。與物共泠泠。莫作如如解。絲羅引妙光。一毫容大剎。實際住空王。與爾遊其內。何人不在旁。喧卑徒自困。天外本馨香。豈有修成佛。空勞夢裏愁。天人何悶悶。海水自悠悠。不學阿羅漢。誰為楚國囚。光明常解脫。欲取已驚鷗。法界寬時緊。毫毛不可欺。幻中來飲酒。空外自觀棋。手筆誰輕重。光陰豈疾遲。獨饒平等性。寄上綠楊枝。觀法真成套。禪那竟不靈。行中常自坐。閙處每聞經。淡色銜濃色。金星化玉星。夢魂無限事。說出少人聽。一極浺瀜意。留心已不堪。何人談六相。無事且三餐。佛出花枝現。心空鏡影涵。幼童彌可喜。毬舞自交參。彼我交相用。奇哉總佛陀。邪通矜縮地。幻苦欲奔波。今日原無事。閑中且作歌。橫空明鏡在。一一總新磨。一二猶成妄。何勞計有無。夢中分別困。醒後性情如。雨雪誰年月。文章孰魯魚。泠然全在目。萬徧畫葫蘆。一部莊嚴典。都成破碎痕。尚無真我相。誰是法王恩。經卷空塵襍。光明夢覺存。執之何太苦。飛舞任乾坤。此詩亦名夢遊十首。

  悟開事略

    (常州)董淨空

  悟開。住常州天寧寺。生平唯務實行。過午不食。夜不倒臥。常坐一室。精勤念佛。諸弟子有餽送者。輒拒之。臨終數日前。徧別諸友。屆期神色[火*向]然無疾苦。頃刻化去。已而復張目云。我適出寺門。至木橋而返。今直往西方矣。言畢寂然。初有塔願未了。既遷化。其滬上弟子某。見師囑以塔院事。逾月。其弟子挾貲往天甯。方知師已化去。眾莫不嗟異。同治年事。

  行僧廣寂讚(并序)

    胡鏡之

  讀常州賦注。見廣師事。喜而讚之(常州賦注云。廣寂。姓馮。初名時熙。更名定中。萬歷乙酉鄉榜。通判廣州。棄官歸。依雲棲薙染。捨西園。唱眾放生。建十方菴。接待雲水。專修淨業。勸人戒屠宰。每跪而哭。夏月不驅蚊。臥蘆葦中。任其囋膚。塔於華山之佛手窪)。

  觀時識勢  棄榮謀枯  蓮華芬芳  吐之彌腴  自他體同  能所都盧  慷慨敷陳  仁言利敷  吁嗟兮  葫蘆妙樂是真珠

  阿彌陀佛篇

    朗 月

  彌陀是一一人心所同具也。至於渾忘之極。除阿彌陀佛四字外。別無所短。別無所長。而人遂以阿彌陀佛名之。亦奇矣。泰州北門公侯廟僧瑞棠。孤單而純懿。衣食隨時。不求足。非戒不履也。無欲無求。世莫測之。每觀世相。慨然曰。身若流萍。去來甚易。謂同類曰。慕道懷仁。觸類斯在。世人之誤。由愛易動而守不堅也(每與好佛人家有來往。雖日中。或神倦。徑入室中臥。醒則翛然去。全忘顧忌。世人亦絕不顧忌之。奇矣)。己卯八月。微疾。端坐繩床。口誦彌陀。形氣調靜。終於薙度之菴。春秋七十八。

  修西聞見錄卷一

  修西聞見錄卷二

    東土 雞園偶 集

  量海尼傳稿

    蔣元亮

  往常與玉尺家居。考訂淨土文字。四眾中獨少尼之著作。竊謂天地清淑之氣。必不以類而有所輕重於其間。況方以類聚。則同類之身。必引同類。豈但有身教而無言教者乎。玉尺既出家。謀刻藏經。往來吳越之地。乃獲見影響集於古明姚上善之手。其中著作。述淨行者多。葢比丘尼量海之筆也。既與同人酌訂吳門四眾弟子詩。即以影響集入焉。而淨土之人文小備。嘅爾嘆曰。人何必相逢相遇。乃為淨土知音乎。如李素真冒其孝鍾培棟熊秉忠陳鴻謨乘戒量海諸上善。皆未有一面之緣。而精神如不隔。其在左右者。或數年而合離之感。往往於心境遇之。如文明周國定甘雲開陳靈復茅慧雲蔣慧生之輩。空中變化。未得其端倪。則此世他生之成就。能不令人思且望耶。量海。戒定夙根。慧心初裕。上品之資也。其集中尼戒一篇。尤見東土大乘氣象。

  廣元哀詞

    (泰州)冒同慶

  當全藏之未刻也。或有以種種放生念佛之書募刻者。雖非大宗。亦火之前相也。而廣元輒先赴之。元。泰州南門外某庵尼。年既老矣。而志不衰。玉尺兄弟在泰久。與廣元有刊刻龍舒文之願。言既成。元已卒。葢含此淨因以往矣。玉尺出俗時。行過某菴。而元已無踪跡。有人言。此處尚有信心人。可續募小緣以助刻資。玉尺事多。故未往。然心心憶之。同慶。邑人也。為作哀詞示後學。詞曰。

  光華冷淡  閴無人兮  宿草蕪生  塔影淪兮  法幢盈空  唯一真兮  蓮花部主  慰汝神兮

  量海軼事

    (蘇州)姚古明

  量海。避兵有惡疾。人曰。既是大修行人。何故有此惡疾。答曰。此一一波羅蜜。非汝所知也。臨終時。徹夜呼余名。既卒。人以告余。余曰。此時真喫緊。念佛未遑。豈遑念我。

  寶念出家之切

    胡鏡之

  寶念。江蘇候補縣王君蔭福女。母早卒。隨父署縣任中。一日請父欲有所言。父命之至。以終身事父為言。父許之。久而移寓泰州。父請刻經僧為說菩薩戒。并請書鏡影鐘聲以示之。稍有所明。未徹也。又隨父至江寧寓。遂至接引菴。出家志甚切。於其年之冬。遙禮刻經僧。削髮出家。不久遂卒。刻經僧為訂出家名字。未及知也。其勇於脫塵。而疎於覓法。葢入佛未深之故耶。然其迅速精進以自全其天。則亦可以諷世之為修行而終身不決者。

  靈義傳

    (金陵)朱 生

  靈義。江寧馬氏女二順也。年十餘。見玉尺。傾心受教。性警敏。能解大意。既而病。欲見玉尺不可得。命作書請玉尺渡江。家人誑之。不以信達也。玉尺有他事致書金陵弟子。靈義忽謂母。師有信到。何不探之。精誠通感如此。可謂哀矣。養病於藥師菴。待玉尺不至。自知期迫。對佛落髮為沙彌尼。玉尺久而渡江。知其事。訪其處。太息久之。祝其魂魄。祀之於海天精舍。追說菩薩戒。稱之曰菩薩沙彌尼。靈義雖苦於病魔。然心光朗然。至死不變。其不隔於無量光。葢可知矣。

  寶進進字說

    石 麟

  寶進之遇人不淑而知退也。必進於道矣。既志於道而未得所依止也。進必化為退。然退於一處。非退於處處。其進猶存也。勇於義。自願效力花嚴。處移而心減。不亦退乎。然大退者數人。而彼勉力以完其半願。而周旋於玉尺之前。而退中之進象也。至於得地安居。披衣削髮。而格於心境。不復與善知識輪誠意而寫天真。真進之機何在乎。寶也幾何。可弔也。與其進也。噫。

  能持事略

    (紹興)慧 音

  杭州太平橋葉菴住持尼名能持。年六十九。己卯七月二十九。自知時至。集眾念佛。端坐而逝。面目熈怡。方炎暑。次日封龕。形色如生。飛蠅不犯其几筵。此真淨業所感也。杭州近日比丘尼中。以穆菴慧師葉菴持師。為名望最著者(杭之客尼蓮化。病歸。卒於無錫舟次。人甚懇切。但慧解不起耳。仁華每提醒之。猶未甚得力。惜哉。仁華。亦江南尼眾之傑出者)。

  明恒傳

    德 修

  明恒。先為優婆夷。住寧波鄉之青蓮菴。專修淨土。因病。遂薙髮。念淨土堂未曾完工。病中每抱憾。有妙理法師者。示之曰。世事未了。有人替汝。生死事未了。無人替汝。今宜收下。一心歸命矣。又有式教大師者。亦時來警策。遂默受善誡。妄想芟除。一日晨朝。忽謂大眾曰。今日巳時可行。或問曰。巳時向那里行。曰。汝豈不知西行。至巳刻。果安然坐化。

  論曰。善知識之恩。大於父母。能使善根散而復聚。觀於明恒益信。世之學人。猶往往不知擇友。悲夫。

  修西聞見錄卷二

  修西聞見錄卷三

    東土 雞園偶 集

  豐伸布贊

    (海陵)程紹昌

  豐伸布。長白職官也。與妻篤志淨業。臨終有應。贊曰。蓮出雙花。官居幾品。回首旂常。冠裳鼎鼎(在道光咸豐之間乎)。

  書吳刻花嚴合論後

    (無錫)余 治

  龍湫三疊。安慶撫暑之古蹟也。妙公曾與署中丞方伯吳公坤修。坐其中。訂刻花嚴合論之議。吳之言曰。臨江之塔有神焉。予隨征紅巾時。頗獲其助。今署撫篆。力新之。鑄金銀銅鐵鉛五佛身。唯鐵不中程。命委員重鑄。三鑄而不及其初焉。知佛法一錘成就也。又曰。鉢盂竹笠行脚僧之物。余皆有之。坐園中。聞鶴鳴泉湧。有山林之想。吳既畢合論之功。遂卒。雞園水陸。歲歲祀之。吳刻經。不欲署其名於經尾。念佛之餘。刻指月錄棱嚴呪疏及釋氏十三經。管楊諸居士等。實左右之。以回向淨土。

  周貽樸事略

    (泰州)陳 第

  周貽樸。官兩淮鹽大使。性篤雅。深明佛意。蓄內典千卷。日以淨業為事。嘗與龔舫趙煦諸居士相往還。棲心淨土。臨終安詳。親見三聖而逝(同治年中)。

  序龔令事

    (泰州)程宇光

  近世宰官中信佛法者。或存或亡。其梗槩各不同。若龔大令舫。助守淮城。精誠通感。一家眷屬。篤志修行。接引佛機。虗心護念。實名兵火劫中之甘露瓶也。玉尺未出家時。曾與文明僧往候之。信宿而後去。每述其人之梗概以為不可及。舫字書舸。以前署山陽縣致仕居淮城。卒之時。沐浴更衣。自稱快活。其胸襟葢可知矣。清淨其神。土不隔也。

  論張淨庸

    汪善慶

  一切事皆自無而之有也。一切事皆自有而之無也。淨土法門亦然。金剛密呪。出於五方字種。中無生也。東不動也。南平等。西淨土。北解脫。蓮花部主。本在一切處之西。厥名無量壽。十二名號最後日月光。香光莊嚴。從一微塵法門。而示眾生以入路。眾生機別。遂不一其品。從一現三。從三現九。觀大小阿彌陀經十六觀經。不較然哉。必欲依一門為究竟。何可得也。張君淨庸。以淨土往生。導人先路。神迹雙清。唱隨同志。白毫光攝受。事理必然。而必執常寂光以繩之。泥矣。

  陳抱淨軼事

    蔣元亮

  孫墩史由敦之家。有雙笛焉。由敦之子吹之。吉庄之陳子唱道家斗號。響徹雲際。足以降天神。既而以玉尺蓮修法門穩便。專志欲西。不聞此調矣。邀玉尺渡王家河訪一僧。僧澹然無策進意。陳怒而去之。友人趙大禮。居十里外之竹園。邀玉尺訪之。趙舊與玉尺習。而老矣。數年不見。隱聲匿迹。久而見之。陳之年猶未遠於童也。陳名不記。記其入雞園時。初更為抱淨。繼而過雞園。訪玉尺於百日關中。不信宿而去。遂不復見。死焉。心不顛倒也。抱淨兄弟五人。居第三。餘皆習誦念。如諸仙童。頗靈秀。抱淨死。氣日散矣。朱竹咸其師也。遇於館中。每共食。後十年。見於吳氏齋中。又一年命車來訪。蒼然一老。志若童真。好讀高峯語錄。抱淨婦翁史某。遠近昆弟三五人。多喜念佛者。

  禮翁吟

    陳 第

  有禮有禮一老趙。瘦骨清淨步履峭。生子三人肖不肖。玉尺問之語且笑。子不足愛愛在道。不以愛累身。不以愛累心。蓮花香滿剎。寫出禮翁吟。胡公書院泰山下。玉尺大禮通情話。陳癡趙俊兩無疑。海陵一幅新圖畫。我若先君去。君亦不得住。多少音聲起樂邦。笙簫一片開靈路。留詩作識君休忘。莫令玉尺持短長。

  傳述陳第事

    (儀徵)于養浩

  陳第。泰州文生。好善。兼嗜佛老家言。冷淡蕭條中。盎然有春意。每夜課。至亥子猶不休。茹素放生。而不戒於飲。酒之味。經之義。若有得。不自知。臨終披緇而去。自稱玉成子。

  程宇光別傳

    蔣元亮

  程宇光。泰州諸生。中式順天鄉試第一人。在京師。喜與英傑之士遊。士之談性學者少矣。有所說。或不長。宇光偶見畸士之言身心性命者。奇其說。返泰。見玉尺而述之。玉尺心知其非。然觀宇光氣甚雄。不與辯。乃著身心性命一卷。暢言三家。而各表其同異。既刊布四方。宇光見之。乃折節歎服。稽首於前。曰君若得道。首當度我也。遂次第閱內典。與咫觀老人。以淨業相砥礪。自作挽聯云。入佛已遲。蓮品但求登下下。做人最苦。塵心那復賸些些。曾蓄素珠一串。香一瓣。命終時。顧家人取此物。持之而逝。曾以病至秦塘之雞園。叩青鸞子。示云。身何以病。心病之也。心何以病。身病之也。宇光歎服以為名言。為雞園弟子。號曰藍霄。雞園築屋。宇光書楹句以贈玉尺曰。垂老獲聞無上諦。此中成就許多人。筆意生動。精神躍躍紙上。

  鍾培棟小傳

    程宇光

  余有問字弟子鍾生。名培棟。年少壯。氣清心厚。有志於三寶。聞玉尺之風。將赴雞園而一謁未果也。其兄死。則請余代乞玉尺作法以度之。未幾而培棟亦死矣。玉尺哀其志。祀之於雞園。而問培棟之生平於余。余曰。培棟。淨土中人也。氣象浺瀜。修持無迹。玉尺所著念佛諸書。最喜讀之。久而益純。心身不遠矣。使天不促之以死。何一見之難哉。將率其眷屬。以求一行三昧於君也。卒之年。同治乙丑云。

  十五洲初圖跋

    蔣元亮

  大江南北之中。有洲焉。長數十里。寬亦十餘里。洲之北。熊姓庄屋在焉。熊有子曰秉志。陳君培棟之流亞也。年少而志篤。抱才而信法。心依玉尺久矣。未及見。一旦而死。玉尺哀之。後以他事至洲。欲購竹園以隱居。欲見志而不可得。為初圖以識之。每一披覽如見志閱玉尺之書。念彌陀之號。精神相遇不遠也。

  鄭老人別傳

    胡鏡之

  咫觀老人。妙空子之父也。籍江都。為廩貢生。年七十一。卒於雞園之彌勒殿。殮時。或聞空中有異香。妙空子不克送其終。士烺送之。既赴園中。遂與熊子澤春等。誦涅槃以超[竺-二+廌]焉。明年水陸。首奉其名以入位。或言其仗道場三寶力。得入淨土中中。葢神明示兆如此云。老人性謹慎。篤於宗族。能作行書古近體詩。晚而銳志於學佛。菸酒葷血皆斷。課佛甚勤。看經甚力。雖未證第一義。而心知之。用淺淺以引人。因而入佛者頗眾。與徐璧如程韜菴先生相往還。事青鸞子謹。生平境界。略見於詩。老人姓鄭氏。名應房。字駟卿。晚號且翁(住雞園一名曰藍光)。

  于藍澄事略

    (泰州)孫靈波

  于養浩。一名守朴。又號藍澄。儀徵諸生。居雞園數十年。心平氣靜。晚遇妙空子等。遂作淨土課。綿綿不斷。後以病卒。雖涉獵道家。而心重佛法為第一。晚十餘年。頗有功於佛法云。

  憶守鏡老人詩并序

    (湖南)曾傳鍇

  萬兆熊。一名守鏡。江都監生。在雞園最久。與于守貞練東霞諸有道者習。既老矣。與修士接見。循循如孺子。與玉尺有淨土願。自號靜安。念佛四十八萬以回向。自少壯每日坐香。至老不輟。作圓通道場二十五箇月。恭敬誦持。毫無退怯。於雞園事。始終竭力。為第一功。或謂兆熊先作秦鬱林先生仙徒。後聞法華。再熏起佛因云。

  仙翁故蹟渺江流  秦氏園空八景收  故老幾人緣尚在  圓通無礙鏡中遊

  陳定修事略

    (通州)李漢卿

  定修。陳氏子。籍江都。幼年入學。氣清才俊。忽感寒疾。不能起。有勸之依玉尺以終者。定修頷之。故得今名。雖不逾時而卒。佛因兆於此矣。寗之朱。通之潘。如之蔣。泰之周。皆有志有才。而猝然天折。晏子春秋云。叢蘭欲茂。秋霜悴之。玉尺經營刻藏事。嘆人才不足。歲祀諸君於水陸。宛轉悲思。穆然意遠。噫。

  吳小泉

    周國定

  小泉。江都人。好往來壇墠。習讀誦。初作圓通期二十五月。兼立淨土壇。以念佛為助。小泉既精心誦圓通。復自潛心淨土。因同行者少。故未能深入也。既二十五月畢。小泉復請每年一次。以二十五年為期。雖期未終而身死。然其志可嘉矣。水陸既開。小泉以道裝充表白者再。熏習於大乘已久。其去也。葢不出乎觀音勢至圓通方便而能自立也。噫。嘻。

  吳抱惕

    蔣元亮

  吳抱惕。初為紅巾所陷。自拔而出。恨遇凶邪。自深懺悔。入雞園。勤奉香火。求念佛法門。未能精通。思欲謝塵服。入道場。畢此一世以求道要。不能遂其願。一旦命終。齋志以歿。品地未超。可惜哉。

  韓士餘傳

    童葆澂

  韓士餘。江都人。往來揚城內外。兼習吏事。通音樂。而有志於淨土。全藏之刻也。玉尺得長者論於萬壽寺。臨取時。匇匇遺其尾本。閱時久矣。心不釋。士餘忽至。玉尺問所往。曰揚城。能為致信於萬壽寺乎。曰能。既去。久之無消息。士餘有眷屬在張綱鎮。玉尺過之。其眷屬直取諸櫃中而與之。吳中丞施刻此書。即據為底本。或曰。棗柏之刻全藏。自華嚴合論始。今亦從此始。殆奇遇矣。士餘亦有奇氣。老而目昏。不多出。數年乃卒。時光緒丁丑也。

  贊汪法如居士

    (江都)徐國楨

  汪善慶。浙之諸生也。初不信佛。見四十八鏡全藁。漸入法要。忽然勇猛。即舉彌陀四字為話頭。晝夜逼拶。溺器傾於榻而念不止。自謂透初關也。然亦非無所得。著藏龍集若干卷。自名法如云。

  嶽嶽其骨  炯炯其光  說趙州話  遊鄭公鄉  武林之弼  邗上之芳  死而未罷  經籍之光

  徐訓導小傳

    (通州)潘一山

  徐國楨。字璧如。別名西來。江都文生。就職訓導。蚤年有瘡報。懺罪為善。兵警中。念佛消息。從呂四達磚橋。國楨實開其機。而許中亟乃釗贊成之。許樾身王荃汪善慶和之。咫觀老人移宇光鳴皋暎帶之。頗見一時善機之轉。江以北。水陸之道場。藏經之書本。推其端倪。實基於此。而人不知也。國楨後為焦山救生局員。在大江南北之中。多接見英奇卓越之士。遂卒於山。生平淨願甚勤。幼女守貞。亦有修行之志。

  胡槎仙事略

    冒同慶

  槎仙。姓胡氏。江寧人。篤志為善。紅巾之猖獗也。避兵警者轉徙流離。觸鋒鋩而遂死者以萬萬計。玉尺與槎仙及孫慕蓮三人。以實行善事相砥礪。願於海濱。共護生機。以保通泰如一帶避兵警之善根眾生。而振起其修行氣脈。其時鄭王許汪徐。翕聚而談淨土。誦護國經。高氏與僧清徹。暎帶其間。甚盛也。無何。瓜洲鎮江之賊敗。金陵收復。數年後。復故土者紛紛。而海東之消息。亦漸杳矣。王居淮。許宦於江廣。汪住揚城。徐司焦山放生。鄭出家。孫乃自居鎮江之故土。胡由江南至石港。由石港至江南。卒於江南新開之田。而不能再晤。可惜哉。胡之女。生而白髮。決志修西。亦熏於乃父教也。香光中精神往來。熏發必多矣。

  何琴軒

    (如皋)石 麟

  何君。如邑諸生也。性迂拙而有大志。才不足以濟其用。每悒悒然。常心係淨土。勸人受菩薩戒以成就淨土。未能純其修也。於三教聖人。互相異同處。未得其要領。欲兼宏之。致書雞園。千萬語。悲苦之心。愍眾生。依戀經藏。殆無有能及其愚者。數月無消息。問之。杳然已長逝。悲哉。

  序蔣元亮無量壽佛十頌

    (江都)熊潤生

  世之作淨土文者。或筆不高。或不見快。或學不優。故所述不足動高才生之聽。妙公病之。於如[自/本]得蔣生十頌。乃嘆為傑作矣。蔣生。名元亮。字步陶。食餼蚤。喪偶不再娶。甫三十餘。遂卒。其補志及詩歌吾未見。見其無量壽佛十頌而已。元亮生而頴異。知見甚正直。未聞佛法時。不欺因果。嶄然見頭角矣。經史之外。如水經注說文各邑志乘。多留心考覈。文筆傑出。詩字雄古有神。非如皋一邑之士也。然一邑之士。無不仰信焉。將出遊於江上。經營藏經。事緣未集。而病早乘之。以至於死。乃獨以文傳。可哀已。抱負冠一時。神明清極而有用。入佛法不三年也。已能哮吼。師子兒哉。館中教生徒。晚飯畢。不令人在左右。手內典一冊。倦則依床。以燈就之。往往膏燼天明。卷猶在手。葢其精進如此。故未見其止也。遊妙公之門不以諛。遇不可。或侃侃有言。言必以禮。即其言。考其行。長令人思云。其十頌曰。

  悲願第一

  光明一際  誰佛誰生  東西淨穢  現此化城  無始以來  互為眷屬  愍彼昏衢  然斯寶燭  非一光明  非眾光明  願光交羅  攝盡有情

  勝因第二

  不立語言  不廢文字  十面縱橫  無非佛事  於苦世界  現妙音聲  聲中說法  勸我西行  無東無西  全付一佛  即此娑婆  了不可得

  持名第三

  謂佛無情  何以住世  謂佛有情  孰取孰棄  一念相應  心現九蓮  瞬而失之  十萬八千  韻滿乾坤  香熏庭戶  心心不斷  非新非故

  感應第四

  佛遠乎哉  人人皆聖  就而呼之  乃無一應  使佛應我  如我應之  頃刻成花  何葉何枝  一母千乳  日哺其子  子欲求乳  張口即是

  接引第五

  掐斷苦根  推開情梏  一切眾生  大夢同覺  佛非聖者  生豈凡夫  攜手同歸  竭盡無餘  不知主賓  亦非先後  法報化身  一齊授手

  往生第六

  憶佛念佛  佛不立我  本以淨因  成斯勝果  花色花光  了了分明  慈悲攝受  生入無生  浩浩劫波  紛紛彼此  一念還源  不勞彈指

  法言第七

  百億蓮花  互灌光明  一一花中  流佛音聲  見相兩空  是名壽者  無量光明  說此般若  法筵清眾  大海潮音  徧十方界  云何不聞

  品位第八

  本無人天  唯有池蓮  花開即佛  見何有焉  高低同觀  巧拙一手  失乳之兒  盡遇慈母  一心當令  三障本空  九品是一  位位圓融

  善友第九

  蓮花剎海  湧現毫端  於一剎中  普集人天  衣裓香花  諸上妙供  此往彼來  而無所動  燁燁花開  光照恒沙  無一無異  非自非他

  宏法第十

  一切國土  有漏所生  諸妄消亡  一真圓成  依真而住  豈緣三受  此樂已極  不知其有  巍巍神力  妙用難停  秘密周護  本願常靈

  論生前七事憶潘君

    (通州)李漢卿

  潘君。州之文生也。生平謹篤。銳志入佛。雖才氣不足以副之。而志深悲切。渾然一真。生前七之作。君預焉。封其牒。命妻守之。臨終。念不改。焚牒而逝。逝之先。見三寶像云。

  孫蘭舫小事記

    (甘泉)梅香國

  孫君蘭舫。幼讀書。長為童子師。性能豪飲。善談論。聞雞園玉尺之風。不遠跋涉而依焉。遂盡棄其豪談善飲之習。而純心受學。從遊白下。舟中校夢遊集。見萬里無寸草句。大疑之。道念益堅。從遊武林。襄事於經坊。猝然而死。死之前。因果較然也。於淨土一門。熏習年餘。所鈔玉尺淨土詩。以千計。每鈔一首。必涵泳其詞義而後運筆。葢九品之蓮花香又吐焉。玉尺祀之於蔣潘二子之次。並為文以招之。

  書周君事示同人

    (如皋)石 麟

  周國定。泰州人。讀儒書未竟。遊雞園。因緣遇妙公。遂信佛法。以未能專力於第一義為憾耳。為人之心亦切。用心或過。則機事現而神太銳矣。於水陸道場。及藏經。有立功之處。為來復門庭。支持年餘。不留餘力。靈機本一。未返本而遽終。可惜哉。其亡也。以丙子七月。坐聽念佛而逝。

  新建蕭君事迹

    一 願

  蕭君。江西新建人也。光緒丁丑。年五十歲。三月四日病。越三日。卒於沙溝寓齋。念佛而逝。生平於佛法頗懇切。曾一赴雞園。與其同邑馬君。同依玉尺。馬君述之。從容而逝。頗近作家也。

  程松巖童亦舟兩人小記

    (甘泉)梅香國

  將欲自奮於一路。則必懇切併力破境界以入之。必有奇效矣。然至於破境界以入。有幾人哉。夫世之境界。情量為之也。破情量盡則境界亡。境界亡而境界都成自在矣。松巖以病卒於前。亦舟以病卒於後。人皆未老也。事業皆未全也。松巖懇切而未超。亦舟徘徊而未斷。抱乾坤之清氣。而銳志修途。尚有隨境之心未亡。而滯於中品之境。噫。二人之培植淨土者。何嘗不深也。往而復修。幡然改轍。必神受彌陀之點化矣。

  譚壬生事述

    陳 第

  譚壬生。常州人。避兵警於如皋。好蓄佛書。心超而氣清。不凡骨也。如皋介通泰。邗江舟東入。路必經過。淨土之因。與行人而俱到。故久而益暢。如是者三年。兵事靖而人多散。或有退志者。壬生兄弟。卓然不凡。殆錚錚然矣。不數年。玉尺以事住常州。欲訪其人。已逝久矣。煙水百城。何堪指著。然每繫人思也。

  李漢卿傳

    石 麟

  漢卿李君。通州文學也。年三十餘。品純而氣靜。與宋一峯及潘氏兄弟遊。皆與玉尺習。每舉蓮邦消息以勸人。家中人多熏化而入。光緒初早卒。卒之時。神明頗定。念佛之願不忘。倦倦以蓮邦消息為念。欲通行於其鄉。以暢淨土之因。葢菩薩之用心矣。母妹及妻。信心皆足。

  童寶靜傳略

    胡鏡之

  寶靜。姓童氏。名葆澂。字葉舟。常熟諸生。候補訓導。年五十有四。於光緒四年正月一日卒。卒之前。病吐血。病中一切煩燥。惟聞念佛聲則調伏。亦於念佛音聲中安詳而逝。心不亂云。常熟刻經處之立也。向背者不一。寶靜以純篤之修。介乎范先生西民朱居士葆之之間。才鋒不露。而忍力甚優。於第一義未能解脫勝出也。然不起私意以擾公是非。又多助行。亦近來修士中之不可及者。嘗懇切問淨土花嚴之同異。玉尺以六相示之。使自言同異。又問往生淨土莊嚴虗空樓閣。兩願大小。玉尺以十玄示之。使自思大小。寶靜思議窮而踴躍至。曰。拖泥帶水圖。不復作矣(寶靜畫一人扯車。車上滿載妻孥用物。名曰拖泥帶水圖。使人題詠其上)。將永思永言也。

  六相(總別同異成壞也。一切法皆具此六。隨拈一法。六相現前)十玄(同時具足相應門。如海水一滴。具百川味。廣狹無礙自在門。如一尺之鏡。現千里影。諸法相及自在門。如金與金色。不相捨離。一多相容不同門。如一室千燈。光光共住。秘密隱顯俱成門。如秋空半月明暗相銜。微細相容安立門。如水晶之瓶。盛多芥子。光影交參涉入門。如帝網千珠。重重相映。託事顯法生解門。如擎拳豎臂。觸目皆道。十世隔法異成門。如一夕之夢。回翔百年。唯心回轉善成門。如滿天星宿。互相賓主)。

  程君竹溪小記

    冒同慶

  程君以幹事之材。專營善法。蔚然人望。蘇垣顯宦多知其名。有災賑各務。多用之以集事。同治十三年。直隷水。再往佐賑。伯相頗重其人。留辦既久。遂卒於天律。或曰。難民思之。作祠以祀之。程君信佛甚深。念佛亦切。其卒時亦不離念佛之因。年厶十厶。名厶。字竹溪。

  鄭同軼事

    熊潤生

  鄭君。名同。蘇州人。兵燹後還省城。以童年。力爭於強家而復祖業。顧殷殷然有志於佛。虞山之張。通州之潘。最相似也。欲赴雞園。隨玉尺養性以終。願未酬。以光緒三年卒。卒之時。囑其弟曰。刻經僧有所託。我雖不復能為彼集益。然我心何可不盡。必為我刻一卷大般若。以誌我之向往。神明不亂。因果較然。往生之品也。

  余蓮村翁行事

    熊潤生

  世所傳文惠先生年譜。舉其同於儒者而著之也。其實蓮翁之心契第一義諦也久矣。世所傳一得齋全集。舉其有言說而筆之於書者而表之也。其實蓮翁之虗心受益不擇方內外也久矣。世所稱演劇刻圖勸善保嬰諸實事。舉其彰於耳目之前者而傳之也。其實蓮翁之棲息神明於十萬億佛土之外也久矣。聞之友人曰。蓮邦消息之書初出。蓮翁於常熟友人家閱之。曰。此義已淺。而以之普導世俗也。猶嫌其深。嗚呼。蓮翁之婆心誰得知。而觀其所言。可以知其心中之尺寸。惜乎未得專致一路。而散善波濤太眾也聞其臨終。能統散善之力而回向一門。噫。切矣。

  許貞恒居士入佛小記

    (泰州)李景鄴

  昔四十八種叢書(今之寶色燈雲四十八鏡等。皆其一種也)。為徐璧如所節錄。久而其稿依人而遷於呂四。有汪善慶者。與徐同館於許之寓。稍披閱而談及之。而靈虗子又從而和之。遂隱隱有念佛之機欲動矣。許貞恒居士乃釗。靈虗子樾身之叔父也。自中丞罷官後。因江浙未靖。流寓海濱。一日叩於神曰。我欲學佛學仙。以何為妙。得學佛之兆。又叩念佛有光乎。答以有光。遂決意命家人以念佛。印深老人。靈虗之母也。與同其姊。悟源其姪女也。還西悟真。源之同輩也。一唱眾和。念佛者以百計。因而作書致玉尺。招之東遊。以暢念佛之因。實貞恒居士轉之也。初。貞恒為學使。差次乘人輿行水中。忽聞木魚聲。久而不相離。數日矣。心異其故。途中岑寂。心慮灰凝。試以阿彌陀佛四字微轉於胸喉之間。乃木魚之聲。與佛應節。試速之。魚亦速。試緩之。魚亦緩。乃累世之遠因也。其先寓泰。曾邀玉尺一見。在呂四未見也。玉尺出家至杭。貞恒相見甚親。出力以助刻藏之書者三年。久之。玉尺募刻般若等經。兼立法雲經坊流通法寶。貞恒居士出力相助如初。然常以為孔子之書。妙理本暢。或以注而反晦。於蕅益之四書解。心嚮往之甚切。其卒以光緒戊寅。

  書徹如居士事

    梅香國

  張君昆弟在虞山。與刻經僧習。知刻經僧集諸稿以成聞見錄。手書其先人事以付之。其詞曰。先父法名今達。字徹如。少好道家書。既而疑其說之非究竟。求內典讀之。曰。此真我身心歸宿處也。一意佛乘。棲心淨土。年二十六。大病。持西方佛名不輟。一夕忽曰。見佛光隱隱。我其往生乎。配厶孺人。以割股為求壽。病尋愈。因避寇東鄉。禮問竹師。受八關齋戒。返故居。事繁。課轉稀。同治六年病。持佛名。未及前之明快。家人助力。乃安然逝。年三十八云。刻經僧見徹如居士手鈔數種。精到絕倫。每有回向。輒偕二子書名。故其人雖往。而一家與起於蓮修者甚純。未始非香光熏發之力也。

  西園道人傳

    楊省愚

  道人。姓談氏。名廷楨。字凝生。西園其晚號也。世居常州西門外。自幼沈靜。游鄉先輩王逸雲先生門。汪知其不凡也。納為甥。弱冠。入邑庠。輸粟為教諭。殫心經史。有濟世志。無何失偶。遂歸佛乘。宗教兼通。老宿目為法器。晚更專心淨土。曰願學觀音度眾生。即鐫為印。於城北鄉鄭陸橋創念佛社。信者甚多。同治某年月日。感微恙。自知時至。曰。吾當西歸。眾涕泣請留曰。無已。再住一年耳。預戒眾人念佛兩晝夜。眾請法語。曰。接物勿高聲。忙中勿忘六字。勿破戒棄前功。如常早課。堂中西向。加趺而逝。一晝夜始殮。危坐如生(淨空曰。吾聞西園道人徃生有化佛垂手異香滿室之兆)。

  吉德興十三歲事

    吉 母

  小兒德興。年十三。姓吉氏。隷江都。生一年而喪父。自勤於學。初不知有佛也。讀詩經論語古今文章而已。病中無襍語。唯言穿衣著履。身是狀元。遂朗誦生平所讀文字數萬言。命換衣服。曰。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在空中來接。光緒五年正月十日辰時。念佛數聲而逝。

  書奉化杭州兩居士事

    德 修

  奉化某居士。修淨土。冬夜。忽自言佛來。遂汗。披小衣而已。妻以棉衣加之。擲地曰。吾欲往生。汝勿來擾。遂念佛而逝(同治末年事)。杭州鄭元隆居士。法名得道。持素念佛數年。光緒元年三月十二日。自知時至。命妻集家人同聲念佛。以助其往生。念盡一枝香。遂微笑坐脫。

  韓清塵小傳

    張 寂

  吾邑接待寺。自光緒辛巳。同人闡普仁截流大師遺法。啟春秋念佛道場。其間策勵精進者不少。而梵音清妙。悅可眾心者。必以韓君清塵為第一。清塵初奉佛不甚明理。近歲閱淨土諸書。略識一心三觀旨。病時見壁上現佛相。初文殊。次普賢。觀音。既而三聖畢現。然迫于遇。未能全體放下。得善知識開導。乃省臨終日。謂其妻曰。吾今日不起矣。毋相戀。惟一心念佛自晨至夕。佛聲不絕。遂逝。後曇影之逝十四日。同邑有方嫗者。亦于是月念佛而去。他無瑞應。惟氣絕而頂緩云。

  修西聞見錄卷三

  修西聞見錄卷四

    東土 雞園偶 集

  周婆事述(山庵襍錄)

    無 慍

  鄞縣寶幢寺周婆。修淨土。每正月不語不臥。暑則施茶湯。盡一月。年七十餘。忽夢大蓮葉。滿覆寶幢。自持念珠。經行其上。感微疾。鄰人夢幡葢入其家。黎明訪之。婆已合掌念佛而逝。

  唐孺人母子緣述

    (泰州)朱竹咸

  今音老人唐氏。初以往生陀羅尼教其子玉尺成誦。玉尺屢夢見大身人。金光赫然。一日問曰。人生必有死乎。老人曰然。然則天地亦有壞乎。曰有。玉尺疑之曰。天地壞時。人死時。別有不壞之境不死之身乎。且未有此天地。未有此身。我在何處住。既有天地。既有身。我從何處忽現此心。必有不待生而自足者在也。玉尺有過。老人撻之。玉尺問曰。母與子一體乎。曰一體。一體則母何為自撻也。老人笑而止。及玉尺入泮娶妻。老人病且死。玉尺避兵警。老人精神現夢。玉尺出家。老人歲歲入水陸道場。故知老人不壞之境。不死之身。長在玉尺之上玉尺之左右。

  常熟某氏婦事述

    石 麟

  丁丑六月。有送摩利支天像於栟茶之妙香菴者。晤徐君三人。好佛法。言其戚繆沈氏者。常熟人也。有義母焉。生平好供養三寶。病中感夢。因為夫置妾。而自力於修行。其夫惡口謗之。受嚼舌之報而死。沈氏愈精進。臨終預知時至。具齋邀親友。自居首座。談笑而逝。平生能前知。有火灾。命預作紙屋以代之。家人以為癡。紙屋故不全。後果有火。獨焚其未有紙屋之數楹。

  杯露記

    (通州)李漢卿

  長興朱保之妻曹氏者。虞山人也。初名妙曇。刻經僧遊虞山。保之請主其家。曇出見。求菩薩戒。玉尺未敢允也。姑語之曰。汝知清淨蓮花不易入。光華暎帶之可也。易其名曰蓮暎。後於乙亥六月十八日。偶過其家。蓮暎令其子。捧露一鍾進。玉尺曰。清至此乎。明年曇遂病。病六閱月而卒。

  虞山蓮韻記

    石 麟

  常熟東南有王姓婦。年三四十矣。於同治辛未。聞玉尺赴虞山。精誠來謁。蓮語曰。彼之欲見師已數年。今適滿其願。見之後。於花嚴消息。踴躍能入。玉尺借端開導。引入圓宗。俄而別作偈寄之。并勉其子之讀書。甚悉。有五百金。欲作第一佛事。存於一處。其卒也。友人不克踐言。可惜哉。婦某氏。法名蓮韻。

  徐太夫人傳

    徐國楨

  太夫人。徐宮保女也。幼慈慧。適錢唐許刺史玉年。敬順有婦德。遇三黨以恩禮。不因貧富異。待下無疾言無怒容。生五子二女。皆貴顯。太夫人恭謹無奢念。自減省以作眾善。冬棉夏藥。放生濟急。於三寶因尤盡心力。人有以未來富貴祝者。應之曰。福報盡落輪回也。吾唯求生西方以了生死。自署名曰印深子。自此以後。每朝夕唯以念佛為娛。家人化之。故淨土法門。復能盛行於三江淮海間。四方人苦於兵。而板輿所至。每有安樂之想。葢隱隱保全無數矣。初以避兵警故。寓通之呂四。其子靈虗子。與友人妙空子。及西來徐子。法如汪子。幻有王子。以淨土圓義相切磋。靈虗子有所悟。必入以告。故太夫人洞明事理。一意往生。闔家既回向淨土。親族熏化。皆歸一願。葢指不勝屈矣。同治甲子夏。習靜焦山。有太湖漁人。得彌陀像。夢此像囑其獻於太夫人。因築香光樓以供。且書其兩楹曰。寶地豁開心境界。江天妙寫佛音聲。可見其啟發者甚多矣。乙丑七月夜。佛光明現於室。圓相燈火共化為紅蓮花。大尺許。輝華掩映。初以為異。既而思之曰。此殆以火中蓮花之義策我也。丙寅。在揚寓。夏曰感微疾。愈兩月。忽曰。吾將歸矣。家人以為返杭州去也。太夫人笑曰。非爾等所知。七月四日晡時。起盥洗易衣服。自見光明滿空。異香充塞。光中有僧。著水田衣。持錫杖。旁侍一童。作相近狀。乃召眷屬而告之。且勖曰。我無罣礙。爾等皆念佛。自亦念佛。繼云蓮花至。遂命將所誦西方公據二冊焚化。一時許。自云見佛來迎。乃含笑仰視而逝。五日子時也。太夫人既卒。室中有異香。頂煖竟一日。年六十九。

  許母徐太夫人別傳

    唐持平

  妙空鄭子。以念佛法門。唱於海陵。著書四十八篇。傳於徐汪許三家之手。海隅淨土之風起焉。初赴呂四館於呂東署。作四十八字以公諸同志。不論貴賤老少智愚。各取一字而去。自製一字配之。以為念佛之名。時許母徐太夫人。適拈深字。自製其名印深。遂為許氏念佛之始。年六七十矣。謙遜慈厚。不以富貴先人。而因之以修者甚眾。孫女悟源其一也。若與同。若還西。若環真。若緣覺。若玉虗。若雅奏。若正覺。若悟真。雖其中所造各殊。而精神炯炯。往往能以淨土音聲。度出三界。許氏之親族鄰友。引而益長。佛緣彌著焉。周旋久而成就多者。唯靈虗。即其幼子云。深印老人有西方之兆甚多。或以為堪希中品。噫。江樓夜課。眷屬滿前。何其盛。風帆沙鳥。經聲梵唄。如一幅畫圖。不可即矣。

  喬夫人軼事

    (泰州)陳 第

  喬侍郎夫人某氏。深純篤志。淨願頗切。未知於第一義何如也。而風聲甚遠。淨業中之英靈也。嘗至一叢林。請僧代修大悲行法。僧集。夫人叩以觀中詞義。僧茫然。夫人曰。願以異日。

  正覺子傳

    蔣元亮

  正覺。姓朱氏。江南人。許靈虗居士副室也。幼性敏。長而恭順孝慈。年二十九。子方九歲。正覺遽以疾卒。疾初作。佛事善舉。建力甚勤。久而生退轉。但以病為憂矣。靈虗時醒其迷。一日忽謂靈虗曰。勢在必死。當何處去。曰。本以往生為願。何頓忘之。正覺曰。然則須念佛。由此精進。且曰。夙業來報。正念先疎也。一心直往。眾苦皆離。方為好手。彌留際。靈虗為禮佛。侍疾者見白光照正覺之面。正覺亦自言見蓮花。遂安詳而逝。焚其平時所誦西方公據。火中現金光湛然。殮時頂煖。

  書善一事

    (泰州)趙大禮

  善一。長白人。都轉如山冠九之夫人也。夫婦雙修。極人寰之望。如在湖北。見玉尺所著彌陀注解。翻刻板一副。存歸元寺。以故善一知玉尺之以華嚴觀作淨土修也。玉尺以刻經故。渡錢塘。晤如於衢道署。如至寺五次。玉尺赴署五次。善一每以華嚴淨土之義叩焉。適其妹聖全死。期臨百日。請作佛事。玉尺為其說華嚴十[糸-八]門。衢之僧俗。觀聽者傳為佳話。遂以刻經之資。首助玉尺。為全部書本藏之第一檀越。善一之生平。喜念佛及禮大悲行法。一日者。欲延玉尺至穆菴。為女眾說法。玉尺未往。後遂以病卒於菴。不復見也。先是玉尺未赴衢道署。善一預夢大身善財。故信心甚至。善一既以淨業精純念佛而逝。杭之人與十方聞者。多所感發。為一時女修之最卓卓者。

  彭定生立名說

    (泰州)孫靈波

  何以名定生也。自不肯信往生。而玉尺命名以慰之也。費孺人陶瓊樓阿環阿瑩。為二林之眷屬。演一脈之香光。數傳而後。兵燹。書籍散失。二林之風猶存於其家。玉尺得見十六觀圖上二林親題之截句。晤其曾孫菊初。及其第四第五曾孫女五即定生也。告之曰。我與四方同志。已募刻二林先生書。幾過半矣。有家藏。可出而見示。以引發眾生堅信淨土之心。遂為宣五戒。勸助刻般若。兩三年中。一發禪機。銳不可遏。其中親到處人不能知。相見轉希矣。原其本力。自足生西。取第一義以為之骨。則上品人也。

  蔣氏念佛記

    (江都)夏智因

  蔣氏。名蘭徵。如[自/本]人適同邑卜姓。晚年道號貞一子。生時。母宋夢香雲繞戶。淡妝仙子。握蘭入室而生。幼端淑。言動以禮法。家有觀音大士像。虔誠禮拜。晨夕無怠。事親孝。年十餘歲。兩以割臂肉救父危疾。喜讀書。兼工吟詠。出語皆清妙。既嫁。孝於姑。姑卒。夫亦以毀卒。蔣氏遂攜子。與母同居。督課之餘。勤心念佛。祈母壽。中年。子卒。媳亦殉。教育遺孫。事必以禮。壽至九十三。未嘗懈也。素修淨業。時有悟機。臨歿時異香發於寢室。預知時至。含笑念佛。向西而逝也。未歿前。有佛光照身。蓮花現前之異。并有異鳥如小鸞鳳。百千相隨。飛集庭樹。三日大斂時。面色如生。手尚和輭。氣作蓮華香。

  陶陸氏傳

    (江都)熊潤生

  陸氏。蘇州人。性慈善。夫陶某。子某。皆信佛。女證西。造蓮花精舍。氏住焉。晨夕修淨業。同治癸酉。入夏至秋。病不愈。食果。飲大悲水。謂子媳曰。我死。汝勿哭。多念佛好。自知八月十日死。沐浴更衣。設香案。命家人轉大悲呪四十八徧。不見餘像。但僧眾與韋馱而已。遂念佛而終。頂煖。室有異香。初名妙某。後改蓮依。志欲佐玉尺刻經之事。雖未成。神明可用也。

  金寶恒臨行記

    (江都)王 生

  寶恒。江蘇金氏女。適某。年某十某。卒於江都課洲。玉尺之赴課洲也僅矣。忽一日過草菴。寶恒來謁有病矣。而心神尚清。玉尺示之以詩曰。子果雙離業繫空。鐘聲琴韵大悲雄。飛來十面金剛手。不向人間數落紅。寶恒得詩。神明精進。繫念淨因。無一襍想。至於死。而依戀之心倍增也。其母遇一。因寶恒而起。精進之心。亦至死不改云。

  天空子記

    (如皋)石 麟

  天空。袁氏女。適潘。性渾厚。有志於佛法。未充滿其求。志益奮。思傾吐所有以助刻藏經。念念如是。久而病熱。助刻之事。亦不能自專。顛倒中猶以此為念。無二想也。嘗曰。吾聞玉尺將行魚。我死。精神隨魚聲往來。終不離全藏之因也。噫。戔戔自修其淨土。戔戔吝出其凡財。是一切眾生之通弊也。而天空獨出手眼。雖死不衰。必朗朗乎遊淨土之中而不滯者也。

  王才女

    蓮 發

  金陵王氏女。名才子。許字於人。婚時作種種言狀。如天龍所附。三寶所加。日日如斯。遂為人說法。皆慷慨中病。有出塵之風。不逾月而身死。此事。金陵人以為狂亂也。細思之。定亂之形。非肉眼所知也。此皆抱修行之志。為世法所牽。鬱久必發。遂兼前業而并現。故或抗或墜。或歌或泣。如司馬君實。病中夢語。皆關天下。生死大事。何能以狂亂埽之乎。玉尺為回向彌陀。名曰神定。

  書張福音病中付託

    (如皋)石 麟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如子逃逝。雖憶何為。有德霖徐氏女。與張女善。皆欲乘清風。鼓智翼。翱翔於虗廓。張之中路而岐也。岐非其罪。人間世也。適丁矣。病矣。死矣。未死而貪生。在生而求死。人情邪。非人情邪。反覆之機。真[糸-八]之路。豈人天之所能測邪。其言曰。我死。必倚玉尺為度脫。彼悲願之力大於人。必能救我。及死而眾人擾擾。莫或依其言。久乃傳於玉尺之耳。以為張有如是如是之說也。張之心。張之身。張之妄。張之真。烏乎。張平生見玉尺無一言。而神明則冥熏於蓮花香海久矣。故如是說也。如是說也。不相違遠。同於形影。

  慧雲吟并序

    (如皋)何琴軒

  慧雲。茅氏女。居江都。與王姓同宅。隨寶禮寶智等。棲心三寶。小小孺子也。不二年。智來告於玉尺曰。雲已適人矣。俄而渡江省其母。玉尺見之。觀其容。若有所欲言而未得者。未久彼亦渡江。後再來。玉尺未及見。作偈寄之。慧雲持詩而泣曰。吾不復得見師矣。返江南。不久而卒。慧雲有淨土願。娑婆非所樂也。吟曰。

  草草娑婆寄此形  光華水月映天星  何時樓閣玲瓏住  長共虗空一片靈

  聖寶傳

    (泰州)周國定

  人之麤妙。秉氣之或徧也。然密者或刻深而誤事。疎者或慷慨以立功。則又何處定評哉。則以性天厚薄之不同。而又以引生將來之遇合。臆。必矣。於不知不覺之中。而猝為鬼病之所傷。使有心人不能措手足於其間。固由其生生世世之決擇於法門者淺也。然三寶深愍者此人。善知識之所必救者亦此人。暫時之苦。將來之樂。其尺寸烏可以道路計哉。彼明明斤斤者。至於寐夢之地不受欺。死生呼吸間。尚未或讓人以尺寸。然明在世間。暗於出世。則生平一切之明。皆獲暗報焉。非因果之相妨。實造物者待斯人以不爽也。水陸之行於雞園也。無特薦。其功之大者前列焉。每列以四人。皆有功於三寶。無罪於娑婆者也。不然。有功力於全藏者也。不然。其才志之大有可造者也。壬申之年。陳孫氏聖寶與焉。七日聲光。龍天齊護。彌陀接引。徧於虗空。有以卜其精神之早圓於法界矣(伊女慧本。有志於修。亦童女中之傑出者)。

  崇順傳

    靈通子

  有奇氣者必有奇才。有奇志者必有奇遇。風雲雷雨。未嘗無變化於虗空之中。而眾人不知。仰而視之。去而忘之。迫而求之。疑而訝之。此雖日與神明親。而不免昏暗之伏。吾於崇順之於玉尺見之矣。當其初。虎率以聽。迨其後。他歧入而信願不濃矣。命功也。儒術也。何嘗有一端非菩提之全力。但以一門未徹之人而襍進之。其得力必希。而其害本願也必重。然借其人之境。煉玉尺之關期。以成就乎道場。并以引夫妙先子西方之一線。則斷斷乎有餘也。反復進退。數年不能休。而終未忍自絕其本願。論者以為空中大士。借水以行舟。而非正度此人。秘密金剛之機。每不使人驟窺。而但以全乎一時之作用。噫。斯言信乎哉。吾聞其背玉尺而不能安。欲近事而又阻於吝者之眾。區區淨土。至命終而猶眷念於心。葢襍氣未清。固不能揚上上之清芬。步蓮臺而覲佛。勉成中下。可惜之機也。斯言信乎哉(其家有妙先子者。能誦圓通品。與女土清即。相映發也)。

  樂淨傳(依許來稿縮本)

  樂淨道者趙宜人。許遂菴中丞副室也。幼頴敏。黑夜飛鍼走線。遇佳山水。一往有遺世志。髮逆竄武林。攜子西齋赴水。遇救不死。有老僧指引出。朝峨嵋。禮普陀。師遂翁以求禪理。命名侍摩。聞靈虗念佛。歸心淨土。坐中不見根身器界。佛號自空流出。風林水鳥。無非佛音。聞紅螺悟和大師說諸經義。多觸發。戒名淨證。自號樂淨道者。集眷屬課誦兼禪觀。有叢林風。佛七領眾時。自謂如在定中。不自知為經行也。法雲寺傾。發心修建。有放生湖濱見居民活剝羔羊者。歸述其事。道人脫身裘永不服。石香禪宿。問念佛的畢竟是誰。機滯。香痛下鉆錘。了凡首座問。人人有箇影子。為甚步步踏不著他。屢答不契。愧甚。月餘疑情不釋。一夕吹燈。大聲曰。踏著了也。嘗曰。參禪人易蹈空。念佛人恒著有。真了悟者。隨願往生。萬牛莫挽。病增劇。形消損。神炯然。坐九晝夜。知時至。囑後事纖悉無遺。或曰。何不全體放下。答曰。早自空空。更教放箇甚麼。西齋悲不自勝。道人曰。生死本是空花。癡兒何作此態。心持哭失聲。道人笑曰。不要癡了。日午。請接引佛像到。開目注視良久。自以手整巾。怡然逝。頂猶溫云。

  陸嫗事迹

    申 報

  蘇州閶門外三樂灣陸姓老嫗。年七十餘。好持齋念佛。光緒丁丑二月十二日。忽自櫛梳沐浴。更換衣服。危坐榻前。手持念珠。朗誦佛號。未幾。寂不聞聲。家人至點燈後。呼其晚飯。不應。逼視之。則已閉目而圓寂矣。

  寶定事述

    石 麟

  世人之善惡。可謂無憑哉。而人人妄欲憑之以各酬其願。既酬而不能久。則又希仙佛賜我以長生不死之地。幻哉心也。然三寶即妄點真。不作揀別。故貪者滿其量。歉者助其力。無一眾生而不得其所欲。佛恩哉。如必欲洞明淨土而後許其往生。往生幾人哉。佛恩之難報第一也。以俗眼而衡得失之輕重。幾疑事理之不可憑。而不知其各有憑依之因。以滿足顯現其一時之果也。但彼雖滿量。佛猶歉然。如兒哺乳。不知五穀。噫。吾於呂李氏寶定之臨終不亂也見之矣。休談品位。且入蓮胎。此為急務。

  楊氏

  楊氏。幼適鎮江吳姓。居北門。中年即喜茹素奉佛。光緒丙子年。染疾。至十二月。困甚。其子明通。懇祈地藏大士。願以己生平誦持之力。為母求生西方淨土。并超脫母氏累劫冤親。楊氏心益感奮念佛。至二十四日坐逝。年七十八歲。其子於其七期。請眾人念佛。至第五日。燭上現蓮花佛像。同見者百餘人。皆發信心。嘆其母子依佛之誠也。

  妙諦子銘(諦適華一年而卒)

    (如皋)石 麟

  江都東鄉花園溝樊氏之寄女姓姜名弟。弟諦音近。故一名妙諦焉。諦如隺羽。如叢蘭。風雨霑之。而不能暢其物之性。死矣。海天妙嚴兩精舍之人。哀而祀之。以其心靈而志遠。初不以迹之滯而墮其神也。神其來乎哉。銘曰。十六大士金剛。四四密護四方。有菩薩名為金剛慈力迅疾灌頂。實與妙諦位中名次相暎護而為吐解脫之光芒。妙諦心莫哀。佛有風雨兼雲雷。令汝解脫還汝願。青青蓮萼空中栽。性霽神融。一印同空。◇字金色化現無量壽。青黃赤白香潔微妙中。十身靈相寫浺瀜(寶華亦有志。其戚也)。○(◇梵書也讀若左)○(位次者以三十七聖圖占修行因果相也)

  船婦事記

    (寧波)周蓮慧

  船婦某。苦子媳於之逆。訴於船客。客教之以淨土法門。且曰。精持佛名。不暇與惡人計長短。即現前解脫也。船婦依而行。久之純熟。佛不離心。一切時皆以念佛為境界。其病也。其死也。其琅琅然念佛而去也。殆有聰明才識之流所不及者(客即孫居士某)。

  遇修傳(所適不善)

    童葆澂

  小兒女之作略。必戔戔於目前。然一見之餘。全神得力。遂成畢生之遭遇。又不可以小兒女測之。必謂出於他人之曲折以完其未竟之志。然不有本因。則緣何自生乎。玉尺之懇切以為遇修者切矣。往來其間。而必成全此遇修者。蔭本也。蔭本以曲中之直。能自拔於流俗。懇懇勤勤。必欲致一人於三寶之前。其心思誠第一。至於能感蔭本之出力。而并深結夫第一緣。以永順乎道場。而棲神於善知識之左右。雖一時遲鈍。而終古長通矣。此一切世間男子之所或未然。而遇修乃獲此。不亦快矣哉。彌陀攝受。萬品千倫。而於極可愍極可重極可惜之孺子。將有不待其近前而速呼善來以引之者。在此遇修歟。在此遇修歟。玉尺未代作佛事之前。與遇修遇。立談不數語。每言其清純之氣。郁郁然。非流俗中人也。

  書本一事

    冒同慶

  本一。姓陳氏。如皋人。幼靈緊。適同邑盧長齡。生二子。能佐夫督其課甚勤。尤喜詩古文詞。年四十二歲。卒於七月二十八日寅時。生於九日未時。癸亥年起信心。己巳年歸依三寶取今名。遂相其夫理如皋刻經局事。終其身。生平於玉尺所作夢遊五律十首。及同邑蔣元亮無量壽佛十頌。最喜誦之。臨時預作一書。命卒後寄磚橋。書中言。受玉尺教澤甚久。於第一義未能直入。有愧師恩。然嚮往大乘。護持佛事。接引後進。始終如一。今雖知死。然魂魄必赴雞園。佐佑刊刻機緣。俟書本全藏之成也(病中每以未見大般若功成為憾)。玉尺於盧宅暫庋般若經板者年餘。時本一與本音(即長齡)。每結期於庋板之處。七日閱華嚴一周。玉尺題其門曰。無心便入華嚴定。有福能生般若光。於華嚴不著有。於般若不著空。此本一所服膺者也。靈勝一蓮。頗蒙熏護。月潤意三人。則道場往來最習之伴侶。鏡閎靈音時化等。淺深不一。交助發光。亦一時之盛矣。卒之月望日。預知時欲至。十六七日。邀戚友敘別。十八日。畫師來傳真。本一手取玉尺所書鏡影鐘聲閱之。至西江月下半云。辛苦半生今欲厭。彌陀正念殷殷。指示兒輩以示意(生平每恨人死多昏沈。又言修行人退。以臨終為最利害)。生平雖未持戒律。而病甚則斷葷血。多食水果。不與家中人依戀。雖至戚中婦女問疾。略答一二語。即垂鉤坐帳中。不再語(二十五六七日。并幼子等。亦不欲其來見)。唯本音德涵(其長子)靈勝(族女)鄧姓(舊婢)四人。念佛以送之。赴雞園水陸者二。作生前七者一。拜吉祥天品七日者一。護刻經及及水陸放生諸善事以十年。助刻續補修西聞見錄者錢二萬。病中每云。我若有靈。終不離大般若經也。

  捨六根說

    石 麟

  觀人之死。可以知其生。生平之煉。臨終之驗。三世如如一境也。本悟達第一義天。固不以死生論。周潘以下。多未免起伏交參。女士中。若本一者。其足以風乎。一以天明逝。每日常課。至卒之前夕猶不虧。彌留數日中。或自言入佛宮殿樓閣。他無所見也。臨終前。自言有師僧在門。問陳子雨孝廉女住處。見此師入門。未久而卒。生平治家事。接物馭下。精強第一。至用之以禦侮。亦不幸之一端也。然一入於佛。因果不越絲毫。內釋外儒。坦然規矩。豈巾幗中人乎。二十七日。猶至幼子新婚之室。二十八日即逝。著衣時。有人勗以念佛。厲聲答云曉得。遺囑去後不許哭。但焚香念佛。請師僧作繫念佛事畢。乃殮。且曰。鏡影鐘聲寫本。長置靈位前。日日多誦之以代供。嗚呼。六根齊捨。得力在平時。豈巾幗中人乎(鏡影鐘聲有云。發願要實。觀境要虗。虛中之現境乃靈。實處之棲神最穩。久之純熟。自然處處得力 又曰。用力不如用心。實處提得空。便是得力時候 又曰。自心起分別。日用中苦事也。用心於天衣無縫處。非有分別。非無分別。修途中樂事也 又曰。靜中無有靜。故是真靜。動中無有動故是不動 又曰。十分辛苦法輪開。龍藏光華出異才。但使英雄能卓識。玲瓏便現玉樓臺 又曰。熟處轉生。生處轉熟。一點靈機。無邊寶脈 又曰。泠泠鏡裏寶燈雲。十面迴環識主君。妙訣從來無一字。勸人領悟不聞聞 又曰。妙雨初洒。清風入微。靈靈一際蓮語芳菲 又曰。本一。汝近來功夫何如。沙永安定於十一日雞園冥戒。戒名寶性。不著雲霞色更明。不餐煙火氣彌清。有人染得蓮香足。何用塵中說姓名又曰。情量本有可破之機。機先機後。不隔一絲。拈起來便是。放下來便是。是中無有商量也 又曰。一脈精神遠更良。玲瓏法界總香光。多多事業成何用。樓閣虛空趁晚涼 又曰。將一切心事放下。拈起來。要用便用。萬法都靈。不可滯也 又曰。光陰不早了。要刷刮方佳 又曰。青青一脈是蓮修。人駐花嚴最妙樓。獨有憑闌消息在。月華無際照神州 又病中命人補鈔玉尺詩云。飛來一片寶光音。十二根塵即是心。多少月華齊吐露。半空花雨澹雲林。飛起靈心澹更長。世情消歇佛圖香。不妨滿現經綸手。王宇金颸透晚凉。長途辛苦此應閑。面面光華識聖凡。又見一時真際遇。本來人不滯關山。雞竿揭起赦書來。天上恩施又一回。好自商量真去住。莫將消息與人猜)。

  虞陽刻經處檀越季蓮音誄(并敘)

    石 麟

  季蓮音。常熟人。適同邑石氏。初號妙性。常居母家。性嗜佛。受菩薩戒於刻經僧。為人樸實長厚。與王陳張諸女士往來。與趙李蔣諸人暎帶。一時氣象蔚如也。(王名皎月。陳名蓮語靈復靈開。張失名。又有王蓮韵周蓮芬)季姓曹姓朱姓。亦有信心。同襄佛事(曹名妙明。朱名蓮暎。季即其母家妙圓等)。故刻經之處。亦分設於虞山。雖曰范趙翁朱諸居士振其綱。藥妙諸師啟其緣。而蓮音母女親族鄰友之熏發護助。其功亦不細也。十年中。水陸道場。誦經呪。度亡靈。接引殷殷。為常昭女修中之最第一矣。眾生不幸。娑婆長離。光緒四年正月二十三日午時。於念佛聲中。安詳而逝。誄曰。

  蘇杭靈秀  暢寫東南  靈而近樸  蘇之虞山  虞山之英  少女靈復  款款蓮音  同工異曲  乾坤清淑  有此瓏玲  感發人天  暎月銜星  化成文字  般若現前  空中得力  素貞天然

  (李姓)

  蔣姓事述

    冒同慶

  寶山范居士西民。曾館於常熟蔣氏。蔣之主婦。念佛頗切當。間與趙李周諸女士相往還。視聽深隱。人莫窺其際。似以禪那力為淨土之修者。其卒也。與季蓮音相先後。

  安禪子哀詞

    石 麟

  其人藹然。其境蕭然。其志肫然。其氣頹然。其眷屬盎然。其知識迢然。其年登八十一也蔚然。其願趨四十八也依然。杳然其像。泠然其望。鬱然其向往(本成悟真德愈等。善根各有淺深。皆眷屬之列)。

  光明成就論

    石 麟

  光明子。江都王氏。適姜。夫死。撫子成立。子又早卒。撫及其孫。年老。乃志於佛。每赴雞園。向玉尺求蓮花圖。以供課佛之用。於海天精舍往來。十餘年。姪曾孫女王靈生。及其女僕靈安等。皆所引發也。姜王兩姓之信心。光明肇其端。久而各隨其高下以為嚮往。本鈴神融。其最純厚者也。年七十七。倍誦光明讚。持杖閱三進屋。及庭。至檐下。置杖棒書而入。循循倍文。如孺子。尤其不可及者矣。光明讚者。金光明經中一佛二十諸天頌。以題於二十一軸之上者。皆長短詞句。其出資助畫及道場襄事者若干人。以一句映一人。光明子占得北天多聞之第四句。曰寶光飛集藥叉閑。知淨土之因稍滯矣。卒後為禮大悲行法二七日。以三十七聖圖占之。有金剛眼之兆。其即大悲接引入西方蓮花部中歟。當習誦光明讚時。有人問之曰。汝老矣。一心念佛。猶恐其緩。習誦光明讚。與娑婆諸天結此幻因。何為者。光明子曰。我小乘習。長為玉尺所訶。今此光明讚。勉而習之。以作將來之用。其用有三。一。未生淨土。長為天所攝護也。二。能生淨土。長與諸天宏揚妙法也。三。既生淨土。十剎度生。慧相現前。長與同一事體也。

  附光明讚二十一首

  光明鏡。暎現本無方。圓滿虗空涵寶性。飛鳴樓閣帶天香。身剎共悠揚(佛)。

  寶鏡玲瓏三昧起。聰明富貴都超。殷勤培護不言勞。澹濃齊佛韻。絃外眾音消 回轉人天成法會。千千瓔珞難描。菩提光影剎塵交。虗空樓閣在。眷屬豈迢遙(吉祥天)。

  英銳無邊禪力透。獨標柔輭光芒。菩提化用本精良。慧鋒兼手口。威德滿封畺 放下從來拈得起。寧論地獄天堂。靈心四暎絕紛哤。樓臺燈鏡剎。天樂普鏗鏘(辯才天)。

  童真住。妙化本無私。點綴山河成畫稿。從容花雨寫靈知。明月照人時(梵王)。

  臨馭遠。威德四王欽。位寄中天超二地。芳傳十剎暎千名。善法一堂熏(帝釋)。

  真富貴。宮殿五雲間。香篋滿盛迦利好。寶光飛集藥叉閑。人不滯關山(多聞天王)。

  音聲起。大地及山河。目送手揮依佛久。移宮換羽感人多。海印現娑婆(持國天王)。

  花嚴會。不繫福城東。靜定光華天地外。玲瓏煙水畫圖中。三昧火初紅(增長天王)。

  神化滿。消息不言秋。萬品裝成銀色界。一珠飛動水晶毬。圓極更周游(廣目天王)。

  天金色。環暎妙高峯。自有光華標德相。豈無時節照童蒙。暮鼓又晨鐘(日天子)。

  無定相。宛似有心人。消盡閻浮增減謗。清涼秘密寫精神。圓極是真身(月天子)。

  奇特用。鎖索并鉤鈴。雷動風飛音有主。冰寒火熱境無心。顯密共靈靈(火首金剛)。

  玲瓏起。披閱大千圖。一片聖凡雲霧集。無邊燈剎眾靈趨。隻眼勝明珠(摩醯首羅天王)。

  精氣旺。神俊倍玲瓏。振作衰頹知見遠。總持部落法畺雄。星旆動虗空(散脂大將)。

  飛到也。菩薩是將軍。佛法僧伽涵寶潤。旌旛甲馬現慈雲。恩念普同熏(韋馱尊天)。

  香花奉。圓滿更幾希。結實涵虗全有用。玲瓏窒礙兩無依。寶相暎天衣(堅牢地神)。

  回轉妙。曲直寫靈知。自有高華銜佛脈。更從依戀得良時。美蔭豈遲遲(菩提樹神)。

  彼此住無生。幻現生生用。五百英才聚一時。平等何輕重 點化最通靈。愛惜方知痛。最小堪憐普護持。法界慈威共(鬼子母天)。

  日月自循環。運運開先路。無限崎嶇化作平。轉轉成靈度 今古白衣新。脈脈童真住。多少含生望吉祥。妙妙誰知處(摩利支天)。

  雒誦眾龍名。神用真難測。第一威靈聖德全。風雨雲雷色 飛動寶珠光。弱女先成佛。宮殿波生大海潮。小慧蒼茫失(娑竭羅龍王)。

  變現大悲靈。莫認空中畫。花事從來不著身。增減都成罵 生死本無關。一悟千機化。冰火摧殘善惡心。頃刻成聲價(閻摩羅王)。

  張瞿氏

    梅香國

  張瞿氏。常熟人。棲心淨土。避寇東鄉。禮問竹為師。受八戒齋。一年後。向西念佛而去。徵應不必奇。於不顛倒中。可知彌陀聖眾之引也。

  曹母往生說

    冒篤慶

  事不必常見常聞也。亦不必求罕見罕聞也。機動於中。境應於外。其神理之麤妙可知矣。曹母妙明者。常熟刻經處友人朱保之居士之岳母也。保之信佛法。好二林之書。其妻蓮映。求五戒。助理刻經事。久病而卒。其母妙明繼之。妙明之去也。念佛之聲。自其口出。達於室中。過戶庭而去。其精神之造詣可知矣。有疑之者作種種說。折之曰。噫。萬法互有無。非有無也。彼此相同異。非同異也。依他全託於圓成。得手何勞於徧計。但脈脈之當心。自泠泠而得意。

  繆寶均所託二人銘

    胡鏡之

  玉尺涉世。獲交繆君。玉尺集古。繆述所云。修西一冊。其光醲醺。繆有兩名。助此見聞。兩人事迹。名相各分。已入錄中。蓮萼流芬。眾生不幸。盜犯斯文。文隨金杳。其稿如焚。繆病以死。難致殷勤。煉石補天。但見祥氛。爐煙非篆。空有香熏。優婆夷中。馥馥馚馚。

  還一之機

    李 生

  王本泠之祖母。寶瓔之姑也。法名還一。戊寅重陽卒。其人神清氣靜。忍耐而志於修。每見玉尺。必煑天落水為茶。勤勤奉之。歸三寶近十年。無一端之失。病不數日。清淨因中。念佛而去。本泠與遇泠印霞同新等。或念佛以助其行。或誦經以轉其識。甚難得也(本泠純乎天真。粹然孺子。香光之熏發。不獨尤寶安冥受其益而已)。本泠即於戊寅年雞園水陸道場。致書玉尺。求作佛事。玉尺曰。佛事已多矣。吟舊詩曰。柴門靜對三篙水。古鼎閑消一寸香。有約不來緣底事。未應忘卻鼓音王。遂為還一製道場儀。誦鼓音聲王陀羅尼。兼觀紇哩(二合)。◇以密宗宏淨土。此震旦之新機也。萬法同源。還一無難矣。

  鼓音聲王陀羅尼

  多你他(一) 婆離(二) 阿婆離(三) 娑摩婆羅(四) 尼地奢(五) 昵闍多禰(六) 昵茂邸(七) 昵茂企(八) 闍羅婆羅車馱禰(九) 宿佉波啼昵地奢(十) 阿彌多由婆離(十一) 阿彌多蛇(十二) 婆羅婆陀禰(十三) 涅浮提(十四) 阿迦舍昵浮陀(十五) 阿迦舍昵提奢(十六) 阿迦舍昵闍啼(十七) 阿迦舍離(十八) 阿迦舍達奢尼(十九) 阿迦舍提他禰(二十) 留波昵提奢(二十一) 遮埵唎達摩波羅娑陀禰(二十二) 遮埵唎阿利蛇娑帝蛇波羅娑陀禰(二十三) 遮埵唎末伽婆那波羅娑陀禰(二十四) 婆羅毗梨耶波羅娑陀禰(二十五) 達摩呻他禰(二十六) 久舍離(二十七) 久舍羅呢提奢(二十八) 久舍羅波羅啼他禰(二十九) 佛陀久舍離(三十) 毗佛陀波羅波斯(三十一) 達摩迦羅禰(三十二) 昵專啼(三十三) 昵浮提(三十四) 毗摩離(三十五) 毗羅闍(三十六) 羅闍(三十七) 羅斯(三十八) 羅婆正(三十九) 羅婆伽羅婆羅(四十) 羅娑伽羅阿地他禰(四十一) 久舍離(四十二) 波羅啼久舍離(四十三) 毗久舍離(四十四) 他啼(四十五) 修陀多至啼(四十六)修波羅奢多至啼(四十七) 修波羅啼癡啼(四十八) 修離(四十九) 修目企(五十) 達咩(五十一) 達達咩(五十二) 離波(五十三)遮婆離(五十四) 阿[少/兔]舍婆離(五十五) 佛陀迦舍昵求禰(五十六) 佛陀迦舍求禰(五十七) 娑婆訶(五十八)

  書唐代軼事

    女二十四孝傳

  新安丐婦張李氏。貞觀中。年三十餘歲。貌尚美。扶瞽姑以行乞。問之。曰。寡五年。僅此一姑。不忍捨也。姑性燥愎。多罵詈。李忍受之。乞得必先以奉姑。自長飢餓。有富室。欲以百金聘之。命媒伺其姑怒罵。從容諷諭。李正色曰。願從婆婆死。不知其他。有少年投以銀及衣飾。李罵而擲其物。姑沒。竭力葬之。乃削髮為尼。八十八歲。端坐念佛而去(嗚呼。此真淨土中人也。世之泛泛念佛者。可以愧死)。

  朱孺人傳(梅君成瓚室)

    楊省愚

  朱氏。名荷寶。武進人。父銘和。以香為業。老年性轉燥。唯孺人能得其歡。年十一。即能司饔餁。然既長而如不勝衣。葢勞瘁過也。一日天暑。父急需香。而工不在。孺人代磨。晝夜用力。遂嘔血。年二十歸於梅。未一年而病死。庚午中秋後二日也。孺人和平恭謹。而毅然不受物之遷。以父喪。多持經呪。遂染香於淨土。絕葷血。至於捨命。淨念不忘也。

  梅戴氏德意銘詞

    冒篤慶

  梅母德意(年四十七光緒三年卒)。有子香國(香國赴杭州經局母死未及奔喪)。母送子行。不聞子哭。不念其子。轉命其女(使長女性滿依海天精舍修行以了生死)。卓哉此識。獨有千古(其卒時姪女慧香適至念佛人不約而同者甚多羣以為異及母之二十七箇月喪服滿日玉尺適至其家遂為說冥戒此更非思議所能到)。

  蓮逸傳

    石 麟

  蓮逸。通州陳氏。適人而寡。依季姓以修。遇玉尺。受菩薩戒。得今名。性渾厚安詳。每見玉尺。欲細詢所未聞。不果。卒於光緒五年。淨業頗純。死不顛倒。年約四十云。

  王葉氏傳

    (常熟)張寶權

  葉氏。余內祖母也。年二十一。歸余內祖蘊香王公。公時勸以念佛。然上有舅姑。兼家事縈繞。弗克專也。年四十二。為長子授室。遂置家事於不問。一心持佛名。家饒於財。顧勤儉。恒以紡績所得。散之貧乏。兼作眾善。年五十六。微疾。謂長媳曰。汝為我易衣履。諸子因跪床前唱佛名。自亦朗誦不輟。合掌而逝。香氣滿室中。蘊香公雖以念佛勸人。而溺於風雅。好流連詩酒之間。或不能單提淨土(平時習氣如此。文人自古。往往以此而誤事業。況修行乎)。然聞其臨終時。亦能唱佛名(此心地純善。境界平和。或眷屬所熏。或前生善根當熟。往徃有臨終反勝於平時者。然未可以為例)。亦幸事也。寶貫。其孫女也。為余道之甚悉。

  修西聞見錄卷四

  修西聞見錄卷五

    東土 雞園偶 集

  序葉涵虗往生

    (儀徵)徐 子

  聞之玉尺曰。有一童女。修行淨土而去之獨早者。為葉涵虗。未嘗見其人。於高居士處得其消息。噫。玉尺未見。豈獨涵虗乎。玉虗子環真子正覺子等皆若見若不見也。童女中。若其孝若素貞若蓮生等。欲見未得見也。信芳在中蓮約等。死生能得力。而目前渺不相知也。吾知玉尺之為人。言近而旨遠。殆非為一人而發也。然涵虗去。而童女之繼起而去者。有數十人。則涵虗之蹤。幾幾乎第一矣。

  團扇題詩記為韻之作

    童葆澂

  韻之。漢軍于氏女。父翰卿。以知府候補江南。為兩淮運使書局提調。玉尺於同治八年。訪方君俊薛君壽於書局。翰卿約會食焉。及期往。出紈扇示之曰。此圓光中。乃予女韻之十三歲往生背面像也。為畫僧某手筆。今請刻經僧題之。玉尺遂作序偈遺之而去。有摹其扇以示諸道場老幼。聞風而起者。實不乏人。而能德初王神遇。乃皆以童女十三歲念佛而逝。若繼迹焉。則其機甚靈妙矣。韻之始生。父夢滿天霞光。故小字霞官。三五歲即不食葷血。且慈仁戒殺。其性然也。七八歲。即與諸兄弟別異器用。翰卿故取其帕以拭面。韻之不敢言。亦遂不用此帕也。幼字梁。卒之年。春日。梁有信云。俟韻之十五歲來親迎。韻之聞之。慘然不樂。遂無人敢言者。或有人誤舉梁字。亦終日不食。遂長悒悒。病於泰州。以六月某日坐而向西。喃喃念佛。預言時日。及逝。期不爽云。

  題詩說

    何琴軒

  十三歲女往生圖。羅衣雙髻。背像現於圓光中。有人題一絕。末二句云。傳得往生真面目。箇中消息幾人知。圖不現面目。而詩云傳得面目。亦庶幾不死於句下者。

  童女中殉難者。以年近各省忠義錄而論。釆不勝釆。但未必一一生平修淨土。故此書未能登入。有志者釆為一書另行。亦有功於世之作也。

  陶十三齡入水陸道場說

    (江都)吳小泉

  有淨土之因而不免於遇之惡。亦世運所拘。而人生之每有。激清風而起壯志。小兒女事耶。而何以小兒女之往生能自決也。讀天下忠義節烈各書。童女之自奮以全其節。而清奇濃澹之各極其致者。有數百千名而未盡。陶女。鎮江人。殉於揚。不由官書。而先達於玉尺之水陸壇場。得染香光。首趨淨土。亦遇之不可及哉。

  圓淨子記

    程宇光

  圓淨。浙江武林人。父某。呂四場官。生八子。多信佛者。其第五子名原。當玉尺在家時。為弟子。玉尺往來裏河。高原引至其家。有兩人出拜稱弟子。一妙淨。一即圓淨也。玉尺子初與語。有順而無難也。三年不見。圓淨已嶄然見頭角矣。精神向往。頗在海天。舛錯之機。現而不果。留滯海陵者一二年而卒。卒之時。圓淨灑然清。毅然精進。有英氣焉。或曰。以病瀉死。或曰。曾受戒於光孝寺。名望日起。往往有人過訪之。娑婆幻影。不足記也。

  高大願事述

    程宇光

  玉尺之詣高氏也。妙益子引之。圓妙二淨出而拜之。大願知之。未久而妙益子傳語。請代誦行願品十卷。既誦之矣。未久而大願死。噫。其前知邪。相託之深。如張氏子。而無眾人之隔也。行願之詞曰。能於十方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大願以身世為苦。託玉尺循誦十卷。其銳志往生也必矣。

  在中銘

    冒同慶

  許五女。不知其名。高廉道許道身之女也。女已字人。不樂有家。長穆然深思。有出世之志。忽病。病則不起。此超然於淨業故歟。其從父姊悟源。童真入佛。至今猶在也。同治七年冬。玉尺為其說冥戒。名之曰在中。銘曰。

  其中何所有  而曰在其中  蓮花第一枝  青青耐秋風

  記聖全事蹟

    蔣元亮

  長白覺羅聖全。童女也。得玉尺之書於其姊善女人善一之手。好之。其卒也。數千里之遙。將百日。信適至衢道署。玉尺為之督佛事。且說十[糸-八]以暢寫花嚴之神明。葢同治七年秋也。聖全靈靈之神。清清之境。皎皎之志。落落之踪。真不可及哉。玉尺之書。論修西之事者也。

  孫懷子讚

    (如皋)蔣元亮

  噫。德休死。貞專墮。山河大地千萬里。一顆明珠照不破。獨有龍川旋氏使女孫懷子。打碎牢關。快得一死。有心人聞之心歡喜。百年駒隙。何處是安然。昔年手種花千朵。今日誰開第一蓮。不是蓮花心太苦。只因攀折太無主。赤白青黃妙妙音。橫風吹斷西方路。西方路。爾獨歸。非兩翼。心能飛(臨死。特以數珠挂頸。手持之)。

  上海烈女論

    蔣元亮

  以童女之身。而為強暴之所侵逼。固天壤之極哀。而神明之所共憤。吾人欲合虗空法界。作金剛秘密之一隻手。而全護之矣。乃又出於為惡婦之所逼。以驅而納諸橫流黑水之中。弱女心光。圓月也。一落影則全相都散。驚風闢水。半空雷雲。而月輪不動。真佛子哉。受刃之奇。往生之助。嗚呼。真淨土哉。

  琳誄

    (泰州)孫靈波

  寶新。丹徒嚴氏女。本名琳。卒於丹陽冰清橋之宅。年未及二十也。平日心怯而志專。神靈而體薄。既字於何。不樂有家。精心以入佛。父母徘徊之。寶新恐不免於人間事。日夜憂愁。年餘。病不能起。自言工力懈。無以對三寶。玉尺傳語慰之。然以父母未能轉計。於口無所言。而心則決於一死。遂不起矣。噫。人之入於世者多矣。而逃世相者亦復不易。寶新誓以童真修。死於童真。復何憾焉。猶記某年佛七之音。至今琅琅在耳。誄曰。蒼蒼者天。渺渺者佛。膽怯心爭。終年兀兀。依依孺子。何嘗不靈。來趨樓閣。水月天星(鏡影鐘聲內另有傳)。

  如願論

    (常熟)程松嚴

  可惜哉英靈之坐困也。日覩芳華零落而不可收拾者滿於自前。故菩薩低眉。有不忍坐視之象。然而無可如何也。逮事機舛錯。猶能收拾於臨終。則歸馬殘旗。珍逾拱璧。世豈無破格憐才者。何以抱大悲之心。無大悲之用。非如願負。負如願邪。如願陳氏第六女。字李。夫死而奔喪。偃蹇數年以至於死。十年前之如願。英氣卓然也。十年後之如願。暮氣頹然也。至於天性不忘。終如本願。雖未能出而大利於人。猶得先赴虗空樓閣。為水陸之賓。亦可謂實不負名名不負實哉。臨去洒然。無多付囑。故知其漸入真宗矣。

  翡翠骨頭記

    (常熟)童葆澂

  陳靈開。蓮語之第二女也。語欲送入海天為法侶。以路遠未來。亦能作詩。與姊靈復。同留遺墨在焉。乙亥年六月十一日。夢入冥。見三法司與之言修行事甚悉。法司忽以劍畫地為深坑。命之跳。跳去即見花嚴境界。彌勒云。我半月來。已換汝一副翡翠骨頭也。明日疾。遂但飲水。至期午刻。見韋馱來。遂落髮坐堂中。自誦彌陀經。持珠念佛而去。或疑化為靈禽也。玉尺曰。此樓閣中人也。翡翠二字。見樓閣懺中。同治辛未寄玉尺書。中有一截句云。一念彌陀萬境真。含靈全顯鏡心輪。泠泠寶脈華開好。樓閣虗空萬劫春。故知其兆。已見乎詞。

  周靈開小記

    (如皋)蔣元亮

  靈開。邗江周女。有病。坐臥於室中。神明之地。若與善知識遇。然不能拜。但稱之曰師。自述以告人。既而悔之。曰。生死大事也。顯密權機也。有益身心。何必告人。故人不知其詳。年餘遂逝。

  徐靈初

    (常熟)童寶靜

  徐靈初。泰州姜堰人也。年十三四。見玉尺。求依三寶。心純而氣靜。每欲赴海天精舍。與諸童女慶元初蓮蓮澄慈本等結往生淨土願。為境所牽。不得往。猝然病死。葢厄於魔境而不能自伸者。童女最多也夫。

  靈復傳略

    (常熟)童葆澂

  靈復。同邑陳氏長女。父早卒。母蓮語。妹靈開。皆信佛門。復獨秀出如天人。年十五。聯姻未就。遇善知識某公至。力救之。保其慧命。性絕慧。雞園水陸主法案所用通論本一二三四卷。其手錄也。能詩。工於念佛。曾與玉尺子商量念佛音聲有契。名之曰真。俄而不得見者三年而死。其詳具見靈復哀詞中。以久病。於光緒元年十一月逝。自云聞天樂鳴空。年方二十(復有自題所書水陸通論二截句。見鏡影鐘聲。同治辛未寄玉尺一首云。大體從來未易原。含靈曲折況難言。心如明鏡涵燈影。地角天涯總不暄。亦可見其用心之苦矣若海天之真子哀詞。萬玉哀鳴。有心人不能卒讀)。

  神遇願

    (無錫)余 治

  神遇。江都王氏女。居謝家橋。年十三。曾與同人發淨土蓮花虗空樓閣之願。玉尺證明焉。忽一日病。不一日而死。見於母之夢。母問汝何往。能得人身乎。答曰。我有願在師前。終不受世間輪迴身也。噫。其生平操作如成人。能代母勞。賢而且孝。姪女靈生。亦志向不俗云。

  德初哀詞

    石 麟

  德初。江都熊秉悳之女。字於方。刻經處之分設於如皋東門外也。曾即其寓宅之前賃屋焉。一日有小兒女捧蘋婆果一盤。囑玉尺代為供佛。玉尺心異之。越明年。其家人遂請入宅中。為二人說歸依。其小兒秉德子某。其小女即德初也。是時年才十二。告之以誦持。謹記之。聞其家人言。德初慈且孝云。明年。刻經處將移南門內。既遷其物。七日而德初病。宛轉數月。遂不起。玉尺將由如皋赴揚。猶未發。前一夕而德初逝。又自言精神相依。望度甚切。三呼玉尺而致意焉。可感也。詞曰。

  第一安心  死為上策  有不死者  更是何物

  徐妙淨哀詞(并序)

    (常熟)童寶靜

  一行旅雁渡江時。十二闌干玉滿枝。淨極不知春意煖。清涼猶唱卷中詞。玉尺何為而作也。非為聞妙淨之亡乎。妙淨身小而志清。境仄而神安。遇奇而迹快。隨母在安節局。年二十矣。不放成人衣。衣如小兒裝。自言年方十數。噫。彼之自護童身而以長大為患也久矣。玉尺屢叩其祈向。妙淨首肯。而旁觀以為未然。猶昨日事也。而妙淨已離其夫之家。已去其身之命。已完其空之神。天亦成之。人亦順之。若空中神明之護助者。益以嘆人心之靈為不可測也。作哀詞曰。吾不哀死者之去也。哀生者之弗如。吾不哀逝者之短也。哀存者之永涉此長途。音之哀兮如烏。淚之哀兮欲枯。心之哀兮如茶。哀我生之轤轤。愧妙淨之天珠。噫

  亢寶安頌

    石 麟

  寶安。泰州亢氏女也。母心源。姊寶真寶銘。皆信佛。偕其姪女遇泠。及王本泠。為童女修行之約。本泠之為人洒然天事。而清迥拔俗。遇泠從容入佛。精進稍次焉。寶安度不及兩人。而銳志獨勝。初聞法歸依。即殷殷求入。玉尺於泰州城東樓土。見之者再。每有著作寄示之。率能披閱記憶。或舉大義以示同人。自紫雲德霖而下。能精心讀書者。安其一矣。心源死。寶安病。見童女四人來坐談。並招之遊。後又見其來。遂不起。念佛之心。猶平日也。初。寶安有重病。聞念佛聲。則快然無痛苦。惜未能深深入理。寫花嚴法界之精神。故臨終之際。揀別於仙佛之路者甚嚴。於上上三心。或未能融化。然可謂純心倚佛者矣。頌曰。

  神何其通  迹何其隔  有新著書  君以為食

  覺鴻傳

    (常熟)童寶靜

  生如德懷。死如慧本。年之長少不必同。而同於修修之遲速不必同。而同於淨。慧本拙乎哉。巧也巧則不必能上上。其自處於中之上下乎。有才同於德懷。年彷彿乎德懷。而一旦長往者。飛鴻度影。哀咽江流。令人發不忍人之心。於梁氏之女亢切矣。女名覺鴻。才十歲。能倍誦齋天所用一佛二十諸天頌。音節甚清婉。習五教說等書。未及終事。而卒於丁丑之十二月五日。年才十二。

  昌其孝讚(代玉尺作)

    童寶靜

  何以落落然而契也。何以斷斷然而係也。何以格格然而憶也。死為習死。生為習生。習氣能人之之生死。豈不能隔別人之平生。道在目前。人人不會。衣中有珠。孰知其貴。以為遲一念而無妨。而不知戈不屬於魯陽。以為通一語而未便。而不知機已過乎閃電。香消爐冷鳥聲闌。一卷空存天地間。未殉知己之葬。猶題私淑之銜。染香光。寄蓮位。音聲中。有三昧。

  馬靈義讚

    童寶靜

  孺子兀於病。見善更相依。相依在何處。中心一念微。宛然靈氣滿一掬。可憐擊碎玲瓏玉。宛然靈骨委一丘。可憐隔斷廣陵舟。飛過長江二百里。不見斯人見流水。月明千古長如此。本願寄彌陀。天涯水不波。

  周艶芳傳

    童寶靜

  艷芳。周某某公孫女也。僑寓江寧。光緒三年。年二十二矣。久慕淨修。持齋素。忽一日。家人定議。將以女許字某門。女聞之。若無事者然。而密作送終布衣悉備。四月三日。寓書於王女善靈之母。求寶塔圖等。書中字句。若將遠行。王猶未介意也。家人將於二十五日為女受聘。初九日先為女開齋。初八日。預命庖人購鰣魚。女知之。微笑而已。中飯畢。自言微疾。閉戶寢。久之不出。家人視之。已著新布朱履臥逝矣。面目青色。或曰吞毒而死也。妙嚴精舍。有人在三聖菴。聞此事。欲迎其魂歸為護法神。拈籤得許可告。又使善靈之母。詳述講往之由。於三寶前申祝。六月九日。迎神而祀之。以附於善妙龍李崆胴崔法珍分宜女之次。

  叢信芳讚

    (如皋)石 麟

  所遇者生身之父母兮。非此人之性耶。所寶者法身之光明兮。有同空之鏡耶。三百里內。一紙書中。何名何姓。言吉言凶。代白者邑中之繆。抱節者李堡之叢噫。吾知之矣。仙骨不凡塵。佛心無俗韵。顛倒大狂瀾。寫出無心定。無心定裏萬事休。蓮花香海。一任神遊。有時點破虗空界。飛上花嚴第一樓。

  鼠灘張女議

    蔣元亮

  有彌陀之妙心矣。而力未呈也。有彌陀之全體矣而用未充也。世人比比皆然。而張氏之女尤可惜。志在修則竟修耳。弗遂矣。而有待焉。猶可也。更迫之以死。天亦何心哉。人之故耶。己之故耶。照也未破。強自逃於境界之外。清流之潔。寄此童女身。尚足以風無盡重重之俗子。豈徒勵巾幗之志而已。

  李素貞讚

    童寶靜

  玲玲瓏瓏。不滯宗風。人境自隔。性量全通。有李素貞。生於常熟。不受風煙。宛如珠玉。所結契者。大般若經。其功未展。其心先靈。我思全藏。多兀於財。有力有願。尚不克諧。君雖已死。長護佛書。煙水百城。神明與俱。點化機宜。引緣來助。江北江南。一空一素(空謂天空)。

  劉寶仁傳

    (江都)熊潤生

  寶仁。儀徵劉氏女。幼頴悟。喜讀父書。父覺成。好黃老家言。晚年有悔心。復究心佛法。寶仁亦隨父兩轉。先受菩薩戒於某寺。後其母立貞孝菴。復依母出家。光緒丁丑春。感疾久之。自知不治。遂罄捨所藏。刻法輪懺以莊嚴淨土因。九月十九日。受沙彌尼戒。即於病榻前供佛像。起七念佛。眾既精勤。寶仁益感奮。至第三日亥時。於念佛聲中。加趺而去。年四十一。

  秋雲墓碣

    童寶靜

  噫。此紫雲飛之友金陵陳氏女秋雲墓也。貧病中年。欲同修而未逮。或時勉出與玉尺一見。見時示以虗空樓閣之詣。謂念佛之家。宜通淨士花嚴為一致。秋雲疑之。異日作書來問虗空樓閣之意。玉尺馳書答之。盈一卷。因濕重體虗。遂至不復起。噫。其講求之一念。猶新新也(一卷之書。名曰虗空樓閣。然屢屢刪增。不滯舊說也)。

  錄修一軼事

    石 麟

  修一。通州李氏女。字朱。十三歲而朱卒。修一誓守志。夫家不信之。曰。是幼稚何足徵。修一曰。若不信。我在母家守過十年乃來。果二十三而往。三十三而卒。

  修一作前生七於生死之際。戊寅夏日事也。遂卒於五月九日晡時。其生也。七月一日子時。

  其嫂修來。其隣修起。皆與修一母女先後入佛。

  時好好形色。人不料其死。忽使人請其父母至作別。先是數日不食。忽食粥。數日不語。忽言。初有汗。謂人曰。此時不能念佛名。俟稍定。果以汗解後。琅琅念佛而去。

  自言見蓮花二朵。人問何以二。答曰。我一我母一(修一兄。李漢卿淨土亦切)。

  童女哀詞(女幼失母。為周氏養媳。卒於戊寅夏)

    楚 客

  何其步清虗而直往兮。保一脈之天真。長離世之喧卑兮。問佛國之長春。羌母與女相依而不遠兮。(母卒數年耳)風聲流入乎玉尺之音輪。請從此修一行以成三密兮。與千靈萬秀示樓閣之童身。

  曹蓮生像讚記

    長 慶

  常熟曹氏女名蓮生。字於人。不樂也。好佛。二十餘。病卒。命工畫一童女形。道裝端坐。長指爪。握念珠。泠然如生。刻經處既設。有以此像乞玉尺題讚者。玉尺每向人言。此人似天道中人。吾為引魂魄入水陸道場。歸於大淨土。何以故。靈氣具足。必能應也。玉尺讚中。即以此意鼓舞其神明。且為其魂。先授菩薩戒。名曰寶詣。

  月善小記

    (寧波)周蓮慧

  (亡養媳李月善。母王氏攜。此女。屬蓮慧之妻曰。為君媳我無憾矣。遂育於周。於經呪喜誦習。不精世務。謂姑曰。大人何懇切於日用若此。光緒四年。年二十。夏五月。先吾母而卒。吾師玉尺閔之。為說冥戒。定法名曰好音。嗚呼殆將西歸也)。

  (石麟曰。此未與玉尺一面者也。次年春。玉尺為印所設經堂。則又為童女之可造者也。凝秀有神。曾一見玉尺。欲求開示而未及。同堪惋惜者歟)。

  曇影道人傳

    常熟吳寶叢

  嗚呼。死生之際大矣哉。自非了當大事去來自在者。必以信願持名。往生極樂為休息地。外此未有能解脫苦輪者也。曇影道人者。同邑張氏女。張氏世奉佛。有長洲彭氏風。道人年十三。即歸心淨土。禮玉尺師受三歸。名寶芳。玉尺器之。勸閱大藏未果。十六斷葷血。日課佛萬聲。十八得咯血疾。次年六月扶病受五戒。越二月。吉祥念佛而逝。時光緒九年八月十三日也。道人性溫靜。寡語言。不事女工。禪課之餘。手不釋卷。從兩兄討論內典。輒至夜分。讀華嚴法華圓覺諸經能解其義。又精研淨土十要。於台賢圓旨頗有會心。染疾時。誦大般若經至二百八十卷。恐不能卒業。力疾持誦。會常州李上善至虞。以一行三昧策勵同志。道人師事之。淨念益堅。日課佛三萬聲。疾革迷悶甚。設像牀前然臂香。猛誦佛名。聲盡氣漸微。即之逝矣。是辰告其兄寂曰。頃得夢。知今日決生安養。不勝歡喜。常州李上善。亦於是夜定中見道人來別云。蒙觀音接引。已得中品下生矣。噫。苟非生時信願之堅。行持之切。臨終正念。烏能彰彰若是。遺言祝髮。以道裝殮。捨所受用。刻華嚴大鈔五卷。從之有遺詩一卷。錄其懷淨土四絕云。諦觀安養境澄清。佛日常開不夜城。鳥語花香齊說法。洗心寂聽悟無生。琉璃地上禮金仙。妙法親聞聖口宣。宴坐澄觀纔頃刻。娑婆已歷百千年。彌陀願海廣無邊。憶想慈容即現前。何處關山能阻隔。盡虗空界現金蓮。八萬四千大總持。一門一行妙難思。他年得與蓮池會。曠劫修行也未遲。

  修西聞見錄卷五

  修西聞見錄卷六

    東土 雞園偶 集

  朱道人事略

    雲陽子

  朱道人。丹陽民也。為本縣昌國寺司香火。齋戒念佛。人咸敬信之。忽一日。謂鄉城諸相識曰。我欲化汝等薪一把。積之以焚我身。或笑之曰。汝圓寂耶。若不自焚。我等來焚汝。至期大眾都集。道人中坐。徐起坐薪上。命眾舉火。眾不忍。乃自焚焉。昌國主人奔而赴其前。道人心忽飛出。主人哭而滅其火。納其心。全身皆不壞。乃鎔金以加其上。人皆見道人。坐雲中。鳴魚西去。凡地方有警。人皆預見道人。坐雲中擊木魚。聲聲入聽。

  鄭抱因

    周國定

  抱因。揚州鄭氏子。為酒工。棄而傭於廟。不樂也。自投而歸於玉尺。願侍左右。然光不定。又慕襍教某而聽其講。以為念佛不必出聲。遂一病而不能念佛以至於死。抱因為人。頗有心於布施接引。於念佛尤力。每天寒四更。在雞園彌勒殿繞案而誦佛名。聲搖搖如大地微動。玉尺心喜之。乃以同住中有一先輩。恨其妨於睡。止其高聲。遂鬱然不自伸。故非人得其便。引而致之襍教之前也。後玉尺為彼供燈鏡誦大悲呪。呼其名。七日。然後大作佛七以拯其魂爽。抱因之淨土。本在空中。無有障也。

  一切人能成聖用說

    鄭應房

  凡工匠之作佛像者必生天。故刻帝釋書之人。或轉身入忉利天。得小部署。此理之常。無足怪者。黃生打鐵而往生。彼是修得。非報得也。報得者自不知。修得者自知之。一有心一無心也。

  書姚佛度事

    楊省愚

  常州三河口老農姚佛度。不食葷血。喜行方便利益事。眾避紅巾。老弱疲於行。佛度挺身負之竄。往來救脫數百計。寇退。富室設粥局。佛度往。司事者曰。汝來食粥乎。蓋以其衣藍縷也。佛度曰否。我來輸粟。則磬所有以濟人。謂人曰。越日西行矣。及期。端坐而化。

  書江陰某甲事

    楊省愚

  江陰某甲以技自食。碌碌也。遇西園道人。方以淨土書四散勸人。某聞風而起。遂半日治生。半日行持。路中亦佛聲不絕。忽一日謂人。吾七日後往西。遂精進一室。飲水。稱佛名。及期坐逝。同人置缸中。匇匇避寇。三年後。啟缸視之。全身不朽。

  修西聞見錄第六

  修西聞見錄卷七

    東土 雞圓偶 集

  鼠事

    長 慶

  咫觀老人。初不信佛。玉尺密祈彌陀加被。已數年矣。赴浙闈。隨老人至上天竺。觀音冥力轉其機。是夕老人夢一庭花開。手持鰣魚半尾附玉尺。將帶烹之。一百日中。發心念佛。遂漸次斷菸酒葷血。勤閱大乘典籍。館麻村將十年。居停家有鼠。靈然默受熏染。坐化不朽。老人取歸。裝金。日供香一枝。曰。此亦善知識也。至今鼠像在海天精舍。修淨業人每見之。多欷歔感愧者(海天精舍一名放生菴)。

  蜈蚣說

    玉清生

  物之獲益於人也。雖一時之靈蠢因殊。而累劫之真光平等。略栽一粒。便獲參天。無足怪也。蓮池。淨土中人也。出門見童子以竹篾弓蜈蚣之身。哀而贖其命。他日蓮池對客說法。蜈蚣能來聽之。事閱多年。而因非偶爾。其化為人天妙相以趨淨土也久矣。

  化鳥神物能超淨穢說

    李 生

  凡有般若心而不能勝出。口才利。善根顯。幻帶惡業。誤失人身。轉世或作天鳥而說法。若帝釋之象。神通全與天同。非其餘神象之可及。龍王上首。至超地位而有餘。神神交參。真假莫測。非但西方鳥為彌陀化作而已。又若阿彌陀佛。入三十七聖曼拏囉中。轉名觀自在王。即乘孔雀以表自在。不坐蓮花。此鳥此佛。一耶二耶。大吉祥天。一切清淨。自然而有六牙白象。以鼻絞馬腦瓶。傾諸珍寶。灌於頂上。又何自來乎。嘗言輪王為一切凡中自在。其眷屬靈純者為兵藏女寶。其襍作者化為象馬之類。此五類有情。往昔與輪王。雖曰同願。而行之出入大矣(又如一字頂輪王。應念而現七寶。其男女蠢靈。非實非虛。純乎聖凡。然化中亦一一有因也)神物之乘願輪而超淨穢者。仗他力成就。或自不能知。世之愛鳥愛貓愛鼠愛犬。惜未能轉此愛心。為所愛眾生作◇字種紅玻瓈色觀。以引作蓮花種族。或自身入於物類之中。為上首。獲勝報焉。真下劣之可哀矣。

  ◇讀若紇哩(二合)。阿彌陀佛蓮花部字種。觀之。大有神力紗用。

  修西聞見錄卷七(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