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部分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 作者:唐·孙思邈



  若為蠱毒所中,吐血,腹內如刺,服一丸如麻子,稍加之如胡豆,亦以塗鼻孔中,又以膏和,通塗腹背,亦燒之熏口鼻。

  若蛇蝗諸毒所中,及猘犬、狂馬所咋,苦酒和傅,水服二丸。

  婦人產後餘疾,及月水不通,往來不時,服二丸,日再。

  婦人胸中苦滯氣,氣息不利,少腹堅急,繞臍絞痛,漿服如麻子一丸,稍加之如小豆大。

  小兒百病,驚癇痞塞,及有熱,百日、半歲者,以一丸如黍米大,置乳頭與服之;一歲以上,如麻子一丸,日三,以飲服。

  小兒大腹,及中熱惡毒,食物不化,結成積聚,服一丸。

  小兒寒熱,頭痛身熱,及哯現,服一丸如麻子。

  小兒贏瘦,丁奚,不能食,食不化,漿水服二丸,日三。又苦酒和如梧子,傅腹上良。

  一切萬病,量之不過一二丸,莫不悉愈。

  欲行、問孝、省病,服一丸,一丸繫頸上,行無所畏,至喪家帶一丸,辟百鬼。若獨止宿山澤、冢墓、社廟、叢林之中,燒一丸,百鬼走去不敢近人。以蠟和一丸如彈丸,著絳囊,擊臂上,男左女右,山精鬼魅皆畏之。

  張仲景三物備急丸,司空裴秀為散,用治心腹諸卒暴百病方:

  大黃 乾薑 巴豆各等分

  右皆須精新,多少隨意,先搗大黃、乾薑,下篩為散,別研巴豆如脂,內散中,合搗千杵,即爾用之,為散亦好,下蜜為丸,密器貯之,莫令歇氣。若中惡客忤,心腹脹滿刺痛,口噤氣急,停尸卒死者,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許三枚,老小量之,扶頭起,令得下喉,須臾未醒,更與三枚,腹中鳴轉,得吐利便愈。若口已噤,可先和成汁傾口中,令從齒間得入,至良。

  治萬病,大理氣丸方:

  牛膝 甘草 人參 茯苓 遠志 恆山 苦參 丹參 沙參 龍膽 芍藥 牡蒙 半夏 杏仁 紫菀 龍骨 天雄 附子 葛根 橘皮巴豆 狼牙各二兩 大黃 牡蠣 白朮各三兩 白薇六分 玄參十分 雚蘆一枚大者 生薑屑,五兩

  右二十九味,搗篩二十七味,生藥令熟,又搗巴豆、杏仁如膏,然後和使相得,加白蜜,搗五千杵,丸如梧子,空腹酒服七丸。日三。疝瘕癥結,五十日服,永瘥。吾常用理氣,大覺有效。

  大麝香丸,治鬼疰飛尸,萬病皆主之方:

  麝香三分 牛黃 附子 鬼臼 真珠 莽草 犀角 礬石 細辛 桂心 獺肝 藜蘆各二分 蜈蚣 蜥蜴各一枚 丹砂二兩 雄黃一兩 巴豆杏仁各五+枚 地膽《外臺》作蜻蛇膽 元青 亭長 斑貓各七枚 譽石八分

  右二十三味,末之,蜜和合,更搗三千杵。飲服如小豆一丸,日二,漸加至三丸,蟲毒所螫,摩之,以知為度。若欲入毒疫癘鄉死喪病處,及惡鬼冢墓間,絳袋盛之,男左女右,肘後擊之,又以少傅鼻下人中,及臥不魘。

  小麝香丸,治病與大麝香丸同方:

  麝香三分 雄黃 當歸《 外臺》 不用 丹砂各四分 乾薑 桂心 芍藥各五分 莽草 犀角 梔子仁各二分 巴豆五十枚 附子 烏頭各五枚 蜈蚣一枚

  右十四味,末之,加細辛五分,蜜和,合搗千杵。服如小豆三丸,日三,可至五丸。一切尸疰痛,悉皆主之。

  治諸熱不調,紫葛丸方:

  紫葛 石膏 人參 丹參 細辛 紫參 苦參 玄參 齊鹽 代赭 蓯蓉 巴豆 烏頭各三分 乾薑 桂心 獨活各五分

  右十六味,末之,蜜和,更搗一萬杵。服如小豆六丸,食前三丸,食後三丸。忌五辛、豬、鷄、魚、蒜,餘不在禁限。若覺體中大熱,各減一丸。服之令人肥悅,好顏色,強陽道,能食。服藥後十日,得利黃白汁大佳。婦人食前、食後只服二丸,兩歲以下兒服米粒大。令人能飲酒,除百病,藥之功能損益,備述如左:

  腹中積聚 心腹滿 心下堅 宿食 痰飲 食吐逆 上氣 咳嗽 咽喉鳴 短氣 黃疸 久瘧 面腫 四肢煩重 身浮腫 坐起體重 熱病濕□、下部癢 大腸出 熱淋 關格不通 下利 顏色不定、羸瘦無力 弱房少精、精冷 體瘡癢 身體斑駁從高墮下絕傷 墮胎後傷損血 皮肉焦爛 月水不定或後或前 月水斷心下悶滿 肩膊沉重 小兒百病 小兒癖氣乳不消 小兒身常壯熱、腹內有病

  所錄諸病,皆紫葛丸治之。若積日服之未愈,消息準方服之,取瘥止,秘不傳。藥性冷,尤宜患熱人服之。

  太乙神精丹,治客忤霍亂,腹痛脹滿,尸症惡風,癲狂鬼語,蠱毒妖魅,溫瘧,但是一切惡毒,無所不治方:

  丹砂 曾青 雌黃 雄黃 磁石各四兩 金牙二兩半

  右六味,各搗,絹下篩,惟丹砂、雌黃、雄黃三味,以驗醋浸之,曾青用好酒於銅器中漬,紙密封訖,日中曝百日,經夏#2急,五日亦得,無日以火暖之,然後各研令如細粉,以醶酢拌,使乾濕得所,內土釜中,以六一泥固際#3,勿令泄氣,乾後安鐵環施腳高一尺五寸,置釜上,以漸放火,無問軟硬炭等皆得,初放火,取熟兩秤炭各長四寸,置釜上,待三分二分盡即益,如此三度,盡用熟火,然後用益生炭,其過三上熟火已外,皆須加火漸多,及至一伏時,其火已欲近釜,即便滿,就釜下益炭,經兩度即罷,火盡極冷,然後出之。其藥精飛化凝著釜上,五色者上,三色者次,一色者下,雖無五色,但色光明皎潔如雪最佳。若飛上不盡,更令與火如前。以雄鷄翼掃取,或多或少不定,研如#4棗膏,丸如黍粒。一本云:丹砂、曾青、雄黃、雌黃各二斤,丹砂以大酢瓷器中漬,曾青美酒漬,紙密封閉,日曝一百日,雄黃、雌黃各油煎九日九夜,去油膩訖,更搗數千杵,皆勿研之,別以大酢拌,令浥浥然,內藥土釜中,以雄黃在下,次下雌黃,次曾青,次丹砂,以甘土泥塗,勿令餘毫毛許,乾以剛炭火燒之,九日九夜去釜五寸,九日九夜至釜底,九日九夜侵釜腹三寸,三九二十七日,冷之一日一夜,以刀子於釜際利著一匝,開之取丹,丹成訖,細研如粉,以棗膏和。一切丹,不得用蜜,皆用棗膏,學者宜知此術,舊不用磁石、金牙,今加而用之。

  治偏風、大風、惡疾癲癇、歷節#5鬼打等最良。服法,平旦空腹一丸如黍米為度。其瘧病積久,百方不瘥,又加心腹脹滿上氣,身面腳等并腫,垂死者,服一丸,吐即瘥,亦有不吐瘥者;若不吐復不瘥者,更服一丸半;仍不瘥者,後日增半丸,漸服無有不瘥,氣亦定,當吐出青黃白物,其因瘧,兩脅下有癖塊者,亦當消除。若心腹不脹滿者,可與一丸,日日加之,以知為度,不必專須吐,亦可一丸即瘥,勿并與服,亦可三日一服,皆須以意斟酌,量得其宜,或腹內有水,便即下者,勿怪。若患瘧日近,精神健,亦可斟酌病人、藥性,并與兩丸作一丸,頓服之,皆至午後食,勿使冷,勿使熱,豉漿粥任意食之。若病瘧,盜汗虛弱者,日服一丸,至三日,吐即止。若患瘧不汗,氣復不流,腳冷者,服一丸,至三日;若不汗,氣復,腳即暖,有潤汗,不至三日,吐即止。若患瘧,無顏色者,服藥後三日,即有顏色。亦有須吐瘥者,亦有服少許而瘥者,亦有殺藥,強人服三四丸始覺藥行者,凡人禀性不同,不可一概與之。但作黍米大服之為始,漸加,以知為度。藥力驗壯,勿并多服,特慎油麯、魚肉、蒜,當清凈服之。若有患久不瘥在床,贏瘦,并腹脹滿及腫,或下痢者多死,但與藥救之,十人中或瘥三四人也。又一說,癥瘕積聚,服一刀圭,以飲漿水送下。治諸卒死,中惡客忤,霍亂腹滿,體帶五尸疰,惡風疰忤,大病相易,死亡滅門,狂癲鬼語,已死氣絕,心上微暖者,扶起其頭,以物校開口,不可開,琢去兩齒,以漿飲送藥,藥下即活。諸久病者,日服一刀圭,覆令汗,汗出即愈;不愈者,不過再服。亦有不汗而瘥,復有不汗不愈者,服如上法,加半刀圭,以瘥為度。常以絳囊帶九刀圭散,男左女右,小兒擊頭上,辟瘴毒、惡時氣、射公。小兒患,可苦酒和之,塗方寸紙上,著兒心腹上,令藥在上治之。亦有已死者,冬二日,夏一日,與此藥服,得藥下便活,若不得入腹不活。若加金牙、磁石者,服至五服內,必令人吐逆下利,過此即自定,其藥如-小豆大為始,從此漸小,不得更大。大風惡癩,可二十服;偏風歷節#6,諸惡風癲病等,亦可二十服;自餘諸惡病者,皆止一二服,量人輕重強弱,不得多與。若欲解殺藥,但爛煮食肥豬肉。服此藥後,小應頭痛身熱,一二日來,大不能得食味,後自漸得氣味,五日後更能食,若貪食過多者,宜節之。若服藥下悶亂,可煮木防己湯,服之即定。凡言刀圭者,以六粟為一刀圭。一說云,三小豆為一刀圭。

  作土釜法:

  其法取兩個瓦盆,各受二大斗許,以甘土塗其內,令極乾。又一法;作一瓦釜,作一熟鐵釜,各受九升,瓦在上,鐵在下,其狀大小隨藥多少,不必依此說。一本云:搗好甘土,絹篩,水和作泥,硬軟如坏瓦泥,泥一升,內細紙封搗,可受十斤,亦可隨藥多少作之,陰乾三十日,置日中曝亦三十日,日夕翻轉向日,乾訖,以糠五石內釜,糠中四向土欄擁之,令糠遍釜,周回上下各厚七寸,以火從下放五日五夜,勿令人近之,待冷,一日一夜乃取,掃拭令凈,以黃丹醋和如稀粥,掃其中令厚一分乃內藥。凡合九丹、八石、招魂、太清、神仙諸大丹,皆用此釜,作之萬成,終不落節,其古釜、六一泥及鐵釜,皆除去之,勿更用也,此釜一具,前後數十回用不動,久久轉牢#7。此法師甚秘之,余欲令當來天下學士得解之,所以委曲具述之也。

  作六一泥法:

  赤石脂 牡蠣 滑石 譽石 黃礬 鹵土 蚯蚓屎各二兩

  右取醶酢,以足為度,若無鹵土,以盥代之,先作甘土泥,以泥各別裹前黃礬等五種,作團裹之,勿令泄氣,以火燒周三日最好,一日亦得,出火破團,取藥各搗碎,絹篩;然後與蚯蚓屎、鹵土等分,以酢和之如稠粥,既得好酢,可用二分酢、一分水和用,取前瓦盆,以此泥塗之,曾青如蚯蚓屎,如黃連佳,世少此者,好崑崙碌亦得瘥病。丹砂亦尠,粟砂亦得。舊不用磁石、金牙,今加之。用治萬種惡風,神良。凡有患連年積歲不可治者,宜、須合此一篇,皆以王相日,天晴明,齋戒沐浴,如法合之。

  述曰:古之仙者,以此救俗,特為至秘。余以大業年中,數以合和,而苦雄黃、曾青難得。後於蜀中遇雄黃大賤,又於飛烏玄武大獲曾青,蜀人不識,今須識者,隨其大小,但作蚯蚓屎者即是。如此千金可求,遂於蜀縣魏家合成一釜,以之治病,神驗不可論。宿癥風氣百日,服者皆得痊愈,故序而述焉。凡雄黃,皆以油煎九日九夜,乃可入丹,不爾有毒,慎勿生用,丹必熱毒不堪服,宜慎之。

  倉公散,治卒鬼擊、鬼痱、鬼刺,心腹痛如刺,下血便死不知人,及臥魘嚙腳踵不覺者,諸惡毒氣病方:此是漢文帝時太倉令淳于意方,故名。

  特生譽石 皂莢 雄黃 藜蘆各等分

  右四味,治下篩。取如大豆許,內管中,吹入病人鼻,得嚏則氣通便活,若未嚏,復更吹之,以得嚏為度。此藥起死回生。

  小金牙散,治南方瘴癘疫氣,腳弱,風邪鬼疰方:

  金牙五分 雄黃 萆薢 黃苓 蜀椒 由跋 桂心 莽草 天雄 朱砂 麝香 烏頭各二分 牛黃一分 蜈蚣一枚,六寸者 細辛 萎蕤 犀角 乾薑各三分 黃連四分

  右十九味,治下篩,合牛黃、麝香,搗三千杵。溫酒服錢五匕,日三夜二,以知為度。絳囊盛帶,男左女右,一方寸匕,省病問孝,不避夜行,塗人中,晨昏霧露亦塗之。

  大金牙散,治一切蠱毒,百疰不祥,醫所不治方:

  金牙 鸛骨 石膏各八分 斑貓七分 活草子 胡燕屎 白朮 雷丸 龍牙各六分 銅鏡鼻 梔子仁 乾漆 龜甲 鱉甲 鬼督郵 桃白皮大黃各四分 桂心 芍藥 徐長卿 羚羊角 射干 升麻 鳶尾 馬目毒公 蜂房 細辛 乾薑 芒硝 由跋 犀角 甘草 狼毒 蜣螂 龍膽 狼牙 雄黃 真珠各三分 芫花 莽草 射罔 烏梅各一分 蛇蛻皮一尺 鐵精 赤小豆各#8一合 地膽 樗鷄 芫青各七枚 桃奴 巴豆各二七枚

  右五十味,治下篩。服一刀圭,稍加至二刀圭,帶之辟百邪,治九十九種疰。一本有麝香,無白朮。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三十九竟

  #1功效一等:『效』字下至『治諸熱不調,紫葛丸方』之末句『尤宜患熱人服之』大段文字錯落誤刻,今據影宋刻本移補改正。

  #2夏:原作『憂』,據文義改。

  #3際:原作『濟』,據影宋刻本改。

  #4如:原作『和』,據影宋刻本改。

  #5節:原作『鄉』,據影宋刻本改。

  #6 歷節:原作『癧癤』,據影宋刻本改。

  #7牢: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8各: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心臟方

  心臟脈論第一

  論曰:心主神。神者,五臟專精之本也,為帝王,監領四方,夏王七十二日,位在南方,離宮火也。有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所以任物謂之心。神者,心之藏也。舌者,心之官。故心氣通於舌,舌和則能審五味矣。心在竅為耳。夫心者火也,腎者水也,水火相濟。心氣通於舌,舌非竅也,其通於竅者,寄見於耳。左耳丙,右耳丁,循環炎宮,上出唇,口知味,榮華於耳,外主血,內主五音。心重十二兩,中有三毛七孔,盛精汁三合,神名呴呴,主藏神,號五神居,隨節應會,故云心藏脈,脈舍神。在氣為吞,在液為汗。心氣虛則悲不已,實則笑不休。心氣虛則夢救火,陽物得其時則夢燔灼;心氣盛則夢喜笑及恐畏;厥氣客於心,則夢丘山煙火。

  凡心臟象火,與小腸合為腑。其經手少陰,與太陽為表裹。其脈洪,相於春,王於夏。夏時萬物洪盛,垂枝布葉,皆下垂如曲,故名鈎。心脈洪大而長,洪則衛氣實,實則氣無從出,大則榮氣萌,萌洪相薄,可以發汗,故名曰長,長洪相得,即引水漿溉灌經絡,津液皮膚。太陽洪大,皆是母軀,幸得戊己,用牢根株。陽氣上出,汗見於頭,五內乾枯,胞中空虛,醫反下之,此為重虛。脈浮有表無裹,陽無所使,不但危身,并中其母。

  夏脈如鈎,夏脈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鈎,反此者病。何如而反?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內。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

  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奴循琅玕,曰平,夏以胃氣為本。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心脈來前曲後居如操帶鈎,曰心死。

  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

  夏胃微鈎曰平,鈎多胃少日心病,但鈎無胃日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心藏脈,脈舍神。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脫肉,毛悴色夭,死於冬。

  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少陰者,心脈也。心者,脈之合也。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髮不澤,面黑如漆柴#1者,血先死,壬篤癸死,水勝火也。

  心死臟,浮之實如豆麻擊手,按之益躁疾者死。

  夏心火王,其脈浮大而散一作弦曰平#2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心,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心,子之乘母,為實邪,雖病自愈。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心,水之剋火,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微澀而短者,是肺之乘心,金之陵火,為微邪,雖病即瘥。腎乘心必癃。

  左手關前寸口陰絕者,無心脈也,苦#3心下熱痛,掌中熱,時時善嘔,口中傷爛,刺手少陽治陽。

  左手關前寸口陰實者,心實也,若心下有水氣,憂恚發之,刺手心主治陰。

  心脈來,累累如貫珠滑利,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脫精,五至死,六至命盡,手少陰脈也。

  心脈急甚為瘈瘲;微急為心痛引背,食不下。緩甚為狂笑;微緩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有時唾血。大甚為喉介;微大為心痹引背,善相出。小甚為善噦;微小為消癉。滑甚為善渴;微滑為心疝引臍,小腹鳴。澀甚為瘖;微澀為血溢維厥,耳鳴癲疾。

  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濡而散者,當病痛渴自已。渴,一作環。

  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4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心痹,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

  扁鵲曰:心有病則口生瘡腐爛。

  心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志為喜。喜傷心,精氣并於心則喜。心虛則悲,悲則憂;實則笑,笑則喜。

  時主夏病者,時間時甚。知其源,取其輸,觀其應,審其害。

  病先發於心者,心痛。一日之肺,喘咳;三日之肝,脅痛支滿;五日之脾,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病在心,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

  假令心病,北行若食豚魚得之,不者當以冬時發,得病以壬癸日也#5。

  凡心病之狀,胸內痛,脅支滿,兩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背相引而痛,取其經手少陰、太陽舌下血者;其變病,刺郄中血者。

  心脈沉之小而緊,浮之不喘,苦心下聚氣而痛,食不下,喜咽唾,時手足熱煩滿,時忘不樂,喜太息,得之憂思。

  心病其色赤,心痛短氣,手掌煩熱,或啼笑罵詈,悲思愁慮,面赤身熱,其脈實大而#6數,此為可治。宜服闕宜服者藥。春當刺中衝,夏刺勞宮,季夏刺大陵,皆補之;秋刺間使,冬刺曲澤,皆瀉之。此是手心主心胞絡經。又當灸巨闕五十壯,背第五椎百壯。

  邪在心,則病心痛善悲,時眩仆,視有餘不足而調其輸。

  愁憂思慮則傷心,心傷則苦驚喜忌善怒。

  心中風者,翕翕發熱,不能起,心中饑則飲食,食則嘔。

  心中寒者,其人病心如啖蒜齏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如蠱注。其脈浮者,自吐乃愈也。

  心傷,其人勞倦,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徹背,自煩發熱,氣少者屬於心當臍跳手,其脈弦,此為心臟傷所致也。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血氣少者屬於心,心氣虚者其人即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陰氣衰者即為癲,陽氣衰者即為狂。五臟者,魂魄之宅舍精神之所依託也。魂魄飛揚者,其五臟空虛也,即邪神居之,神靈所使鬼而下之,脈短而微,其臟不足則魂魄不安,魂屬於肝,魄屬於肺,肺主津液,即為涕泣出,肺氣衰者即泣出,肝氣衰者魂則不安,肝主善怒,其聲呼。

  心水者,其人身體腫一作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陰大腫。

  真心痛,手足清至節,心痛甚者,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心腹痛,懊憹發作,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作,心腹中熱,善渴涎出者,是蛔咬也。以手聚而堅持之,無令得移,以大針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腸中有蟲蛔咬,皆不可取以小針。

  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

  凡心脈急,名曰心疝,小腹當有形,其以心為牡臟,小腸為之使,故小腹當有形。

  診得心積,沉而芤,時上下無常處,病胸滿悸。腹中熱,面赤咽乾,心煩,掌中熱,甚則唾血,身瘈瘲,主血厥,夏瘥冬劇,色赤也。

  心之積,名曰伏梁,起於臍上,上至心,大如臂,久久不愈,病煩心心痛,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也?腎病傳心,心當傳肺,肺適以秋王,王者不受邪,心復欲還腎,腎不肯受,因留結為積,故知伏梁以秋得之。

  心病煩悶少氣,大熱,熱上湯心,嘔咳吐逆,狂語,汗出如珠,身體厥冷,其脈當浮,今反沉濡而滑,其色當赤而反黑者,此是水之剋火,為大逆,十死不治。

  徵音人者,主心聲也。心聲笑,其音竽,其志喜,其經手少陰。厥逆太陽則榮衛不通,陰陽反錯,陽氣外擊,陰氣內傷,傷則寒,寒則虛,虛則驚掣心悸,定心湯主之。方見別卷。語聲前寬後急,後聲不續,前混後濁,口□冒昧好自笑,此為厲風入心,刑瀝湯主之。方見別卷。心虛風寒,半身不遂,骨節離解,緩弱不收,便利無度,口面□邪,薑附湯主之。方見別卷。此病不盈旬日,宜急洽之。又笑而呻,呻而反憂,此為水剋火,陰擊陽,陰起而陽伏,伏則實,實則傷熱,熱則狂,悶亂冒珠,言多謬誤,不可採聽,此心已傷,若其人口唇正赤可療,青黃白黑不可療也。

  心病為瘧者,令人心煩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方見別卷。若其人本來心性和雅,而忽弊急反於常,白木酒主之。方見別卷。或言未竟便住,以手剔腳爪,此人必死,禍雖未及,名曰行尸。此心病聲之候也,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不可治者,明以察之。

  赤為心,心合脈,赤如鷄冠者吉。心主舌,舌是心之餘。其人火形相,比於上徵,赤色,廣□,兌面,小頭,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行播肩背,肉滿有氣,輕財,少信多慮,見事明了,好顧急心,不壽暴死,耐春夏,不耐秋冬。秋冬感而生病,主手少陰竅家然。□□長短傾正則心應之,正赤色。小理者則心小,小則邪弗能傷,易傷以憂;粗理者則心大,大則虛,虛則寒,寒則憂不能傷,易傷於邪。無□□者則心高,高則實,實則熱,熱則滿於肺中;悶而善忘,難開以言。□□小短舉者則心下,下則藏外,易傷於寒,易恐以言。□□長者則心堅,堅則藏安守#7固。□□弱以薄者則心脆,脆則善病消癉熱#8中。□□直下不舉者則心端正,端正則和利難傷。□□向一方者則心偏傾,偏傾瓢操持不一,無守司也。一云若□□小短薄弱而下則心下,下則虛,虛則傷寒,病憂恚內損,心暴痛而好唾清涎,口臭,蟲齒痛侵曆齒;若□□高起則心高,高則實,實則熱,熱則滿於心,悶而善忘,恐悸,喉燥口痛,牙癰舌傷,小兒則便秘,口重舌,鵝口,聲嘶。方見頭面篇中。

  凡人部分陷起者,必有病生。小腸太陽為心之部,其處陷起即病生矣。藏含內外#9,沉濁屬內,浮清居外。若外病內入,小腹滿起;內病裹出,所部陷沒。外入內,前治陽,後補陰;內出外,前補陰,後瀉陽。陽則實熱,陰則虛寒。在陽主外,在陰主內。

  凡人死生休咎,則藏神前變形於外。人心前病,則口為之開張;若心前死,則枯黑,語聲不轉;若天中等分,墓色應之,卯#10死不治。看應增損,斟酌賒促。賒則不出四百日內,促則不腠#11旬月之間。心病少愈而卒死,何以知之?曰:赤黑色黯點如博棋#12,若見顏,度年上必卒死。心絕一日死,何以知之?兩目回回直視,肩息,立死。凡面赤目白,憂恚思慮,心氣內索,面色反好,急求棺椁,不過十日死。又面黃目赤不死,赤如衃血死。吉凶之色若在於分部,朏朏而見,赤黑入口,此必死,不出其年,名曰行尸。若年上無應,三年之中病必死矣。

  夏火心脈色赤,主手太陽也,夏取盛經分腠。夏者火始治,心氣始長,脈瘦氣弱,陽氣留溢,熱熏分腠,內至於經,故取盛經分腠絕膚而病去者,邪居淺也。所謂盛經者,陽脈也。

  其脈本在外踝之後,應在命門之上三寸。命門者,在心上一寸也。脈根在少澤,少澤在手小指端。

  其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腕上,循臂內廉,結肘內兌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腋下。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胛,循頸出足太陽之筋前,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出耳上,下結於頷上,屬目外眦。

  其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向腋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兌眦,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13抵鼻,至目內眦,斜絡於顴。合手少陰為表裹,少陰本在兌骨之端,應在背後,同會於手太陰。

  其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主心生病。病實則小腸熱,熱則節弛,弛則陽病,陽脈大,反逆於寸口再倍,病則嗌痛頷腫,耳聾目黃,臥不能言,悶則急坐。虛則小腸寒,寒則生疣,疣則陰病,陰脈反小於寸口過於一倍,病則短氣,百節痛,筋急頸痛,不能轉顧。此盡是手太陽小腸經筋脈支別為病,今取心主包絡、少陰心經附於後。

  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五寸《甲乙》作二寸,出於兩筋間,循經以上,擊於心包,絡心系。氣實則心痛,虛則為煩心,取之兩筋間。

  手心主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是#14動則病手心熱,肘臂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澹澹大動,面赤目黃,善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則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

  手少陰之別,名曰通理,在腕後一寸,別而上行,循經入咽中,系舌本,屬目系。其實則支#15膈,虛則不能言。取之掌後一寸,別走太陽。

  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上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俠咽,系目系。系目系,一作循胸而出脅。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出腋下,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廉,循臂內後廉,抵掌後兌骨之端,入掌後內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是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滿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盛者則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

  手少陰之脈獨無輸,何也?曰:少陰者,心脈也。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為帝王,精神之所舍,其臟堅固,邪不能容,容之則傷心,心傷則神去,神去則身死矣。故諸邪在於心者,皆在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少陰無輸也,少陰無輸,心不病乎?曰:其外經腑病,臟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兌骨之端也。

  夏三月,主心小腸,赤脈□病也,其源從少陰太陽之氣相搏而停,則榮衛不通,皮肉痛起。太陽動發少陰,淫邪之氣因而作,則臟腑隨時受夏疫病也,其病相反#16。若腑虛則為陰邪氣所傷,身戰脈掉,捉所不禁;臟實則為陽毒所侵,肉熱,口開舌破,咽塞聲嘶,故曰赤脈□病。方見傷寒卷中。

  扁鵲云:灸腎肝心三輸,主治丹一作痺毒病,當依源為治,表治陰陽,調和臟腑,疾不生矣。

  心虛實第二 脈 方 灸法

  心實熱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實者,手少陰經也。病苦閉,大便不利,腹滿,四肢重,身熱,名曰心實熱也。

  石膏湯,治心熱實或欲吐,吐而不出,煩悶喘急頭痛方:

  石膏一斤 淡竹葉 香豉各一升 小麥三升 地骨皮五兩 茯苓三兩 梔子仁三七枚

  右七味,□咀,先以水一斗五升,煮小麥、竹葉,取八升,澄清,次下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外臺》名瀉肺#17湯。

  瀉心湯,治老小下利,水穀不消,腸中雷鳴,心下痞滿,乾嘔不安方:

  人參 黃苓 甘草各一兩 乾薑一兩半 黃連二兩 半夏三兩 大棗十二枚

  右七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并治霍亂。若寒加附子一枚,渴加栝蔞根二兩,嘔加橘皮一兩,痛加當歸一兩,客熱以生薑代乾薑。

  心小腸俱實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陽俱實者,手少陰與巨陽經俱實也。病苦頭痛身熱,大便難,心腹煩滿,不得臥,以胃氣不轉,水穀實也,名曰心小腸俱實。

  竹瀝湯,治心實熱,驚夢喜笑,恐畏悸懼不安方:

  淡竹瀝 生地黃汁各一升 石膏八兩 芍藥 白朮 人參 梔子仁各二兩#18 赤石脂 紫菀 知母 茯神各二兩

  右十一味,□咀,以水九升,煮十味,取二升七合,去滓,下竹瀝更煎,取三升。若須利,入芒硝二兩,去芍藥。分三服。

  茯神散#19,治心實熱,口乾煩渴,眠臥不安方:

  茯神 麥門冬各三十六銖 通草 升麻各三十銖 紫菀 桂心各十八銖 知母一兩 赤石脂四十二銖 大棗一十枚#20 淡竹茹鷄子大一枚

  右十味,治下篩,為粗散,以帛裹方寸匕,井花水二升半,煮取九合,時動裹子。為一服,日再。

  瀉心湯,治心氣不定,吐血衄血方:

  大黃二兩 黃連 黃苓各一兩

  右三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亦治霍亂。

  安心散,治心熱滿,煩悶驚恐方:

  白芍藥 遠志 宿薑各#21二兩 茯苓 赤石脂 麥門冬 知母 紫菀 石膏各四十二銖 人參二十四銖 桂心 麻黃 黃苓各三十銖 萎蕤三+六銖 甘草十二銖#22

  右十五味,治下篩,為粗散,先以水五升,淡竹葉一升,煮取三升,去滓,煮散一方寸匕,牢#23以絹裹煮,時動之。煎取八合,為一服,日再。

  治不能食,胸中滿,膈上逆氣,悶熱方:

  灸心輸二七壯。小兒減之。

  心虛寒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虛者,手少陰經也。病苦悸恐不樂,心腹痛,難以言,心如寒,恍惚,名曰心虛寒也。

  茯苓補心湯,治心氣不足,善悲愁恚怒,衄血,面黃,煩悶,五#24心熱,或獨語不覺,咽喉痛,舌本強,冷涎出一作汗出,善忘恐,徙不定,婦人崩中,面色赤方:

  茯苓四兩 桂心 甘草各二兩 紫石英 人參各一兩 大棗二+枚 麥門冬三兩 赤小豆二+四枚#25

  右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26,分三服。

  半夏補心湯,治心虛寒,心中脹滿,悲憂,或夢山丘平澤者方:

  半夏六兩 宿薑五兩 茯苓 桂心 枳實 橘皮各三兩 白朮四兩 防風 遠志各二兩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牛髓圓,通治百病,虛瘠羸乏等方:

  牛髓 羊髓 棗膏 白蜜 酥各一升 麥門冬 芎藭 桂心 當歸 茯苓一雲茯神 甘草 羌活各三十銖#27 乾地黃 乾薑各三+六銖 五味子 人參 防風各一兩 細辛十八銖 白朮四十二銖

  右十九味,切搗十四味,再篩,別研棗膏和散,次與諸髓、蜜和攪令相得,內銅鉢中,於釜沸湯中煎之,取堪為丸,如梧子大。酒服三十丸,稍加至四十丸,日再服。

  心小腸俱虛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陽俱虛者,手少陰與巨陽經俱虛#28也。病苦洞泄,若寒少氣,四肢厥,腸僻,名曰心小腸俱虛。

  大補心湯,治虛損不足,心氣弱悸,或時妄語,四肢損,變氣力,顏色不榮方:

  黃苓 附子各一兩 甘草 茯苓 麥門冬 乾地黃 桂心 阿膠各三兩 半夏 遠志 石膏各四兩 生薑六兩 粘#29糖一斤 大棗二+枚

  右十四味,取十三味,□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湯成下糖,分四服。

  補心圓,治臟虛善恐怖如魘狀,及女人產後餘疾,月經不調方:

  當歸 防風 芎藭 附子 芍藥 甘草 蜀椒 乾薑 細辛 桂心 半夏 厚朴 大黃 豬苓各一兩 茯苓一方用茯神 遠志各二兩

  右十六味,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五丸,日三,不知加至十丸。冷極加熱藥。

  心勞第三論 方

  論曰:心勞病者,補脾氣以益之,脾王則感於心矣。人逆夏氣,則手太陽不長,而心氣內洞,順之則生,逆之則死,順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關格,病則生矣。

  大黃泄熱湯,治心勞熱,口為生瘡,大便苦難,閉澀不通,心滿痛,小腸熱方:

  大黃 澤瀉 黃苓 芒硝 梔子仁各#30三兩 桂心 通草各二兩 石膏八兩 甘草一兩 大棗二+枚

  右十味,□咀,用水九升,先以水一升別漬大黃一宿,餘八升水煮諸藥,取二升五合,去滓,下大黃煮兩沸,去滓,下芒硝令烊,分三服。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竟

  #1柴:原作『葉』,據影宋刻本改。

  #2弦:影宋刻本作r洪』。

  #3苦:原作『若』,據影宋刻本改。

  #4診:原作『詮』,據影宋刻本改。

  #5也:原作『方』,據影宋刻本改。

  #6大而:原作『火兩』,據影宋刻本改。

  #7安守:原作『三寺』,據影宋刻本改。

  #8熱:原作『於』,據影宋刻本改。

  #9藏含內外:影宋刻本『含』作『舍』,『外』下有『部亦內外』四字。

  #10卯:影宋刻本作『必』。

  #11勝:影宋刻本作『延』。

  #12如博棋:原作『顏即』,據影宋刻本改。

  #13順:原作『頻』,據影宋刻本改。

  #14是:原作『也』,屬上讀,據影宋刻本改。

  #15支:原作『大』,據《靈樞經□經脈》政。

  #16反:原脫,據文義文例補。

  #17肺:影宋刻本作『心』。

  #18各二兩:影宋刻本作『各三兩』。

  #19袂神散:影宋刻本作『茯神煮散』。

  #20一十枚:影宋刻本作『二十枚』。

  #21各: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22十二銖:影宋刻本作『十銖』。

  #23牢:原作『半』,據影宋刻本改。

  #24五:原作『王』,據影宋刻本改。

  #25二十四枚:影宋刻本作『一十四枚』。

  #26二升:影宋刻本作『二升半』。

  #27各三十銖:影宋刻本作『各二十銖』。

  #28虛: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29牯:影宋刻本作『飴』。

  #30各:原脫,據影宋刻本補。下同。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一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心臟方

  脈極第四論方灸法

  論曰:凡脈極者,主心也。心應脈,脈與心合,心有病從脈起。又曰:以夏遇病為脈痹,脈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心,則飲食不為肌膚,咳脫血,色白不澤,其脈空虛,口唇見赤色。

  凡脈氣衰,血焦髮墮,以夏丙丁日,得之於傷風損脈,為心風。心風之狀,多汗惡風,若脈氣實則熱,熱則傷心,使人好怒,口為色赤,甚則言語不快,血脫色乾燥不澤,飲食不為肌膚,若脈氣虛則寒,寒則咳,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哽,甚則咽腫喉痹,故曰心風,虛實候也。若陽經脈病治陰絡,陰絡脈病治陽經,定其血氣,各守其鄉。脈實宜瀉,氣虛宜補。善治病者,定其虛實,治之取瘥。病在皮毛肌膚筋脈則全治之,若至六腑五臟,則半死矣。

  扁鵲云:脈絕不治三日死。何以知之?脈氣空虛,則顏焦髮落,脈應手少陰,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血先死矣。

  生地黃煎,治脈熱極則血氣脫,色白乾燥不澤,飲食不為肌膚,消熱止極,強胃氣方:

  生地黃汁 生麥門冬 赤蜜各一升 蒓心一升,一作豉 遠志二升 甘草二兩 人參 茯苓 乾地黃 芍藥 白朮各三兩 石膏六兩 生萎蕤四兩

  右十三味,十一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二升七合,去滓,下地黃汁、蜜更煎,取三升五合,分四服。

  灸法:

  胸中痛,引腰背心下嘔逆,面無滋潤,灸上門隨年壯,穴在俠巨闕兩邊相去各半寸一云一寸。

  顏色焦枯,勞氣失精,肩臂痛,不得上頭,灸肩髃百壯,穴在肩外頭近後,以手按之有解宛宛中。

  脈虛實第五論 方 針灸法

  論曰:凡脈虛者,好驚跳不定,脈實者洪滿。凡脈虛實之應,主於心小腸。若其腑臟有病,從熱生則應臟,寒則應腑也。

  防風圓,補虛調中,治脈虛驚跳不定,乍來乍去,主小腸腑寒方:

  防風 桂心 通草 茯神 遠志 麥門冬 甘草 人參 白石英各三兩

  右九味,為末,白蜜和丸如梧子大。酒服三十丸,日再,加至四十丸。

  升麻湯,治脈實洪滿,主心熱病方:

  升麻 子苓 澤瀉 梔子仁 淡竹葉 芒硝各三兩 生地黃切,一升

  右七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1。

  麻黃湯,調心泄熱,治心脈厥大寸口,小腸熱,齒齲嗌痛方:

  麻黃 生薑各四兩 細辛 子苓 茯苓 芍藥各三兩#2 白朮二兩 桂心一兩 生地黃切,一升

  右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須利,加芒硝三兩,甚善。

  針灸法:

  脈不出,針不容,穴在幽門兩傍各一寸五分是也。

  心悶痛,上氣牽引小腸,灸巨闕二七壯。

  心腹痛第六論 方 蒸熨法 灸法

  論曰:寒氣卒客於五臟六腑,則發卒心痛、胸痹。感於寒,微者為咳,甚者為痛、為泄。厥心痛與背相引,善瘈,如物從後觸其心,身傴僂者,腎心痛也;厥心痛腹脹滿,心痛甚者,胃心痛也;厥心痛如以針錐刺其心,心痛甚者#3,脾心痛也;厥心痛,色蒼蒼如死灰狀,終日不得太息者,肝心痛也;厥心痛,臥若從心間痛,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者,肺心痛也。真心痛,手足清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蛔心痛,心腹中痛,發作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中熱,善涎出,是蛔咬也。以手按而堅持之,勿令得移,以大針刺之,復久持之,蟲不動,乃出。心下針#4不可刺,中有成聚,不可取於輸。腸中有蟲蛔咬,皆不可取以小針。

  治寒熱氣卒客於五臟六腑中,則發心痛方:

  大黃 芍藥 柴胡各四兩 升麻 黃苓 桔梗 朱砂各三兩 鬼箭羽 鬼臼 桂心 朴消各二兩

  右十一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先分朱砂作三分,每服內一分,攪令勻服之。得快利,痛不止,宜服後方:

  赤芍藥六兩 桔梗 杏仁各五兩

  右三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九痛圓,治九種心痛并療冷衝上氣,落馬墮車,血疾等方:一蟲心痛,二注心痛,三風心痛,四悸心痛,五食心痛,六飲心痛,七冷心痛,八熱心痛,九去來心痛,此之謂九痛。

  附子 乾薑各二兩 吳茱萸 人參 巴豆各一兩 生狼毒四兩

  右六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空腹服一丸,卒中惡腹脹痛,口不能言者二丸,日一服。連年積冷流注心胸者,亦服之,好好將息,神驗。

  治九種心痛方:

  取當太歲上新生槐枝一握,去兩頭,□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桂心三物湯,治心中痞,諸逆懸痛方:

  桂心 生薑各二兩 膠飴半斤

  右三味,取二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內飴,分三服。仲景用枳實五枚,不用膠飴;《肘後》用根實五枚,白朮二兩,為五味。

  烏頭圓,治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方:

  烏頭六銖 附子半兩 蜀椒半兩 乾薑赤石脂各一兩

  右五味,為末,蜜丸如麻子大,先食服三丸,日三,不知稍增之。《范汪》不用附子,服如梧子三丸。《崔氏》用桂心半兩,為六味。

  治心痛方:

  桃白皮煮汁,空腹以意服之。《崔氏》用療疰心痛。

  治暴心痛,或如中惡,口中涎出不可禁止,回回欲吐方:

  苦參十斤

  右一味,□咀,以水一石,煮取二斗,去滓,下苦酒二斗更煎,取五升,大豆#5黃末熬,和汁中煎,令可丸,併手丸之如梧子大,每服以酒一升,進三四十丸,日一。當倒腹吐,不吐下利,更酒漬苦參二斤,浸久彌佳,非止暴痛,如肝骨□等痛,凡是腹中之疾悉主之,又治宿冷血結陰癖,頻用有效,大良。

  治中惡#6,心痛腹脹,大便不通,走馬湯方:

  巴豆兩粒 杏仁二枚

  右二味,綿裹,椎令細,以熱湯二合著小杯中,以兩指溺取白汁令盡。頓服,一食頃下去即愈,老小量之。亦治卒疝飛尸鬼擊。

  治卒中惡心痛方:

  苦參三兩

  右一味,□咀,以好酢一升半,煮取八合。強者頓服,老小分二服。

  又方:

  桂心一兩#7

  右一味,□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作三服#8。

  治蟲心痛方:

  鶴虱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服四十丸,蜜湯下,日一服#9,可加至五十丸,慎酒肉,。

  又方:

  鶴虱一兩,為末,以溫酢一盞和,空腹服之,蟲當吐出之。

  又方:

  服漆一合。方見養生服餌篇中。凡蟲心痛皆用漆主之。

  五辛湯,治心腹冷痛方:

  細辛 蜀椒 桂心乾薑 吳茱萸 芍藥 防風 苦參 甘草 乾地黃 當歸各一兩 梔子 烏梅 大棗各二七枚

  右十四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四服。

  犀角圓,治心腹久痛,積年不定,不過一時問還發,甚則數日不能食。又便出乾血,窮天下方不能瘥,甄立言處此方,數日即愈:

  犀角 麝香 雄黃 桔梗 莽草 鬼臼 桂心 芫花各兩半 甘遂一兩半 光明砂 附子各六銖 貝齒五枚 巴豆二十枚 赤足蜈蚣二枚

  右十四味,為末,蜜丸如梧子,飲服一丸,日二,漸加至三丸,以微利為度。《古今錄驗》無雄黃。

  高良薑湯,治卒心腹絞痛如刺,兩脅支滿,煩悶不可忍方:

  高良薑五兩 厚朴二兩 當歸 桂心各三兩

  右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服,日二,若一服痛止,便停,不須更服,強者為二服,劣者分三服。

  當歸湯,治心腹絞痛,諸虛冷氣滿痛方:

  當歸 芍藥 厚朴 半夏各二兩 桂心 甘草 黃耆 人參各三兩 乾薑四兩 蜀椒一兩

  右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分四服,贏劣人分六服。《小品方》云:大冷加附子一枚,良。

  治心腹#10蘊蘊然痛方:

  芍藥六兩 黃苓 朴消 桔梗 柴胡各四兩 當歸 升麻各三兩

  右七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又方,治虛冷腹痛,不下飲食,食復不消,膨脹者方:

  當歸 茯苓各五分 黃耆 紫菀各四分 高良薑 乾薑各六分 鹿茸 桂心 昆布 肉蓯蓉 橘皮各三分 甘草二兩 烏頭一兩 大棗四十枚 桃仁一百枚 地骨皮 法麯 大麥蘖各一升

  右十八味,□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四升二合,分為五服。下利加赤石脂、龍骨各三分,渴加麥門冬一升。

  又方,治寒冷腹中痛方:《小品》名吳茱萸湯。

  當歸二兩 桂心 甘草 人參各一兩 生薑五兩 半夏 小麥各一升 吳茱萸二升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亦治產後虛冷。

  又方,治冷氣,脅下往來衝胸膈,痛引脅背悶者方:

  當歸 桂心 人參 甘草 吳茱萸芍藥 大黃各二兩 茯苓 枳實各一兩 乾薑三兩

  右十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日三。治尸疰亦佳。《外臺》、仲景方無茯苓、枳實。

  又方,治久寒疾,胸腹中痛,時下利方:

  當歸三兩#11 甘草 柑皮各二兩 附子一兩 乾薑四兩

  右五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日三。

  又方,治久寒宿疾,胸腹中痛,短氣,時滯下痢方:

  當歸 桂心各三兩 乾薑四兩 附子一兩#12

  右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日三。《范汪》無附子,用甘草二兩,云虛冷激痛甚者,加黃耆、芍藥各二兩。

  溫中當歸湯,治心腹中痛,發作腫聚,往來上下,痛有休止,多熱喜涎出,是蛔蟲咬也。服二三劑後,若不效有異,宜改方增損之。

  當歸 人參 乾薑 茯苓 厚朴 木香 桂心 桔梗 芍藥 甘草各二兩

  右十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五服,日三。不耐木香者,以犀角一兩代之。

  增損當歸湯#13,治心腹蘊蘊然痛方:

  當歸 升麻各三兩 芍藥 黃苓 朴消 桔梗 柴胡各四兩#14

  右七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15。

  羊肉當歸湯,治腹冷絞痛方:

  羊肉半斤 當歸四分 乾薑 橘皮 黃耆 芍藥 芎藭 桂心 獨活 防風各二分#16 吳茱萸 人參 甘草 乾地黃 茯苓各一分 生薑六分 大棗三+枚

  右十七味,□咀,以水一斗半先煮肉,取一斗二升,出肉內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覆取溫暖。

  溫脾湯,治腹痛,臍下絞結繞臍不止方:

  甘草 附子 人參 芒硝各二兩 當歸 乾薑各三兩 大黃五兩

  右七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服,日三。

  生薑湯,治胸腹中卒痛方:

  生薑一斤,取汁 食蜜八兩 醍醐四兩

  右三味,微火上耗令相得。適寒溫服三合,日三。

  熨蒸法,凡心腹冷痛者:

  熬鹽一斗熨,熬蠶沙燒磚石蒸熨,取其裹溫暖止。蒸土亦大佳。

  針灸法:

  凡邪在心,則病心痛,善悲,時眩仆,視有餘不足而調其輸。

  腎心痛,先取京骨、崑崙,發針不已,取然谷。

  胃心痛,取大都、太白。

  脾心痛,取然谷、太谿。

  肝心痛,取行間、太衝。

  肺心痛,取魚際、太淵。

  心痛引腰脊欲嘔,刺足少陰。

  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陰,不已,取手少陰。

  心痛腹漲,濇濇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陰。

  心痛,小腹滿,上下無常處,溲便難,刺足厥陰。

  心痛短氣不足以息,刺手太陰。

  心痛不可按,煩心,巨闕主之。

  心痛有三蟲,多言涎,不得反側,上管主之。

  心痛身寒,難以俯抑,心疝衝冒,死不知人,中管主之。

  心痛如針錐,刺然谷,及太谿主之。#17

  心腹卒痛,石門主之。

  心疝暴痛,取足太陰。

  心懊憹,微痛煩逆,灸心輸百壯。

  心痛如錐刀刺,氣結,灸膈輸七壯。

  心痛冷氣止,灸龍頷百壯,在鳩尾頭上行一寸半,不可刺之。

  心痛惡氣上,脅急痛,灸通谷五十壯,在乳下二寸。

  心痛暴絞急絕欲死,灸神府百壯,在鳩、尾正心,有忌。

  心痛暴惡風,灸巨闕百壯。

  心痛堅煩氣結,灸太倉百壯。

  心痛,灸臂腕橫文三七壯,又灸兩虎口白肉際七壯。

  胸痹第七輪 方 灸法

  論曰:胸痹之病,令人心中堅滿,痞急痛,肌中苦痹,絞急如刺,不得俯仰,其胸前皮皆痛,手不得犯,胸中愊愊而滿,短氣,咳唾引痛,咽塞不利,習習如癢,喉中乾燥,時欲嘔吐,煩悶,白汗出,或徹引背痛,不治之,數日殺人。

  論曰:夫脈當取太過與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甚#18極虛故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人脈陰弦故也。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

  枳實四枚 薤白一斤 桂枝一兩 厚朴三兩 栝蔞實一枚

  右五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再服。仲景方厚朴用四兩,薤白半斤,水五升,煮取丰升半服之。

  栝蔞湯,治胸瘟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方:

  栝蔞實一枚 半夏半升 薤白一斤 枳實二兩 生薑四兩

  右五味,□咀,以白酨漿一斗,煮取四升服一升,日三。仲景、《肘後》不用生薑、枳實、半夏。'

  治胸痹候,胸中愊愊如滿,噎塞,習習如癢,喉中澀燥唾沫,宜此方:

  橘皮一斤 生薑半斤 枳實五枚

  右三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

  治中湯,胸痹方。方見別卷中#19。

  茯苓湯,治胸中氣塞短氣方:

  茯苓三兩 甘草一兩 杏仁五+枚

  右三味,□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六升,去滓。為六服,斗三,未瘥,再合服。

  通氣湯,洽胸滿短氣噎塞方:

  半夏八兩 生薑六兩 橘皮三兩 吳茱萸四十枚

  右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方用桂二兩,無橘皮。

  細辛散,治胸痹達背痛,短氣方:

  細辛 甘草各二兩 枳實 生薑 栝蔞實 乾地黃 白朮各三兩 桂心 茯苓各五兩#20

  右九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蜀椒散,治胸痹達背方:

  蜀椒 食茱萸各一兩 桂心 桔梗各三兩 烏頭半兩 豉六銖

  右六味,治下篩。食後酒服方寸匕,日三。

  前胡湯,治胸中逆氣,心痛徹背,少氣不食方:

  前胡 甘草 半夏 芍藥各二兩 黃苓 當歸 人參 桂心各一兩 生薑三兩 大棗三十枚 竹葉一升

  右十一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為四服。

  又方:

  前胡 人參 生薑 半夏 麥門冬 甘草 芍藥 茯苓 餳各三兩 桂心 黃苓 當歸各一兩 大棗三+枚

  右十三味,□咀,以水一斗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熨背散,治胸背疼痛而悶方:

  烏頭 細辛 附子 羌活 蜀椒 桂心各五兩 芎藭一兩六銖

  右七味,治下篩,帛裹,微火炙令暖,以熨背上。取瘥乃止。慎生冷如常法。

  下氣湯,治胸腹背閉滿,上氣喘息方:

  杏仁四七枚 大腹檳榔二七枚

  右二味,□咀,以童子小便三升,煎取一升半,分再服。曾患氣發,輒合服之。

  檳榔湯,主破胸背惡氣,音聲塞閉方:

  檳榔極大者,四枚,小者八枚

  右一味二品,□咀,以小兒尿二升半,煮減一升去滓。分三服。頻與五劑,永定。

  灸法:

  胸痹引背時寒,間使主之。

  胸痹心痛,天井主之。

  胸痹心痛不得息,痛無常處,臨泣主之。

  胸痹心痛,灸擅中百壯,穴在鳩尾上一寸。忌針。

  胸脅滿,心痛,灸期門隨年壯。穴在第二肋端乳直下一寸半。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一竟

  #1分三服:影宋刻本作『分二服』。

  #2各三兩:影宋刻本作『各五兩』。

  #3者: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4針:原誤竄至下句『心下』下,據影宋刻本移正。

  #5豆:原作『且』,據影宋刻本改。

  #6治中惡:此下凡七十字,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7一兩:影宋刻本作『八兩』。

  #8分作三服:影宋刻本作『分二服』。

  #9日一服:影宋刻本作『日三服』。

  #10治心腹:此下凡四十七字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11三兩:影宋刻本作『二兩』。

  #12一兩:影宋刻本作『五兩』。

  #13增損當歸湯:此下凡六十一字,原錯簡在四十二卷卷末,今據影宋刻本移正。

  #14各四兩:影宋刻本『芍藥』 用『一雨半』。

  #15分三服:影宋刻本作『分二服』,『服』下有『一方有厚朴一兩』六字。

  #16各三分:影宋刻本作『各一分』。

  #17之: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18甚:影宋刻本作『其』。

  #19方見別卷中:此五字原無,今據文義文例補。影宋刻作『方在第二十卷中』。

  #20各五兩:影宋刻本作『各二兩』。

  心臟方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二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心臟方

  頭面風第八方 拔白法

  芎藭酒,治腦風頭重,頸項強,眼□□相出,善欠,目欲眠睡,憎風,劇者耳嗚滿,眉眼疼悶,吐逆眩倒不自禁,諸風乘虛經,五臟六腑皆為癲狂,諸邪病悉主之方:

  芎藭 辛夷 天雄 人參 天門冬 柏子仁 磁石 石膏 茵芋 山茱萸 白頭翁 桂心 秦艽各三兩 松蘿 羚羊角 細辛 薯蕷 菖蒲 甘草各二兩 雲母一兩,燒令赤,末為粉 防風四兩

  右二十一味,□咀,以酒二斗,漬七日。初服二合,漸加至五合,日三。有女人少時患風眩,發則倒地,為婦積年無兒,服此酒并將紫石門冬丸服之,眩瘥,生兒平復。紫石門冬丸方出婦人方中。

  治頭眩屋轉,眼不得開方:《翼》名人參湯。

  人參 當歸 防風 黃耆 麥門冬 芍藥各二兩 獨活 白朮 桂心各三兩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防風湯,治風眩嘔逆,水漿不下,食輒嘔,起即眩倒,發有時,手足厥冷方:

  防風 防己 附子 乾薑 甘草各一兩 蜀椒 桂心各二兩

  右七味,□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日三。《古今錄驗》用白朮一兩。

  又方,治頭風眩欲倒,眼旋屋轉,腦痛方:

  防風 枳實 杏仁 芎藭各三兩 茯神 麻黃 前胡 生薑 半夏各四兩 細辛二兩 竹瀝三升

  右十一味,□咀,以水六升合竹瀝,煎取二升七合。分三服,頻服三兩劑佳。

  茵芋湯,治風虛眩眼暗方:

  茵芋一分 人參 甘草 蓯蓉 黃耆 茯苓 秦艽 厚朴 烏喙各二兩#1 防風六兩#2 山茱萸 松實各三兩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五服,強者一日夜盡,羸劣分五服,二日盡。

  鴟頭酒,治風頭眩轉,面上遊風方:

  飛鴟頭五枚 茯神一方無 防風 芎藭 薯蕷各四兩 葛根 桂心 細辛 人參 天雄 乾薑 枳實 貫眾 蜀椒各三兩#3 獨活二兩 山    茱萸一升 麥門冬一作天門冬 石南一作石膏,各五兩

  右十八味,□咀,絹囊盛,清酒四斗漬六宿。初服二合,日再服,稍加,以知為度。

  大三五七散,治頭風眩,口□目斜,耳聾方:

  天雄 細辛各三兩 山茱萸 乾薑各五兩 薯蕷 防風各七兩

  右六味,治下篩,清酒服五分匕,日再,不知稍加。《千金翼》云亦治面骨痛疼。

  小三五七散,治頭風目眩耳聾方:

  天雄三兩 薯蕷七兩 山茱英五兩

  右三味,治下篩,以清酒服匕,日再,不知稍增,以知為度。

  茯神湯,治風眩倒屋轉,吐逆,惡聞人聲方:

  茯神 獨活各四兩 黃耆 遠志 防風各五兩 生薑三兩 甘草 人參 當歸 牡蠣 白朮 蓯蓉 附子各二兩

  右十三味,□咀,以勞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服五合, 一日夜盡。

  防風散,治頭面風在眉間,得熱如蟲行,或頭眩,目中泪出方:

  防風五兩 桂心 天雄 細辛 朱砂 乾薑 人參 烏頭 附子各二兩 莽草 茯苓 當歸各一兩#4

  右十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治風頭眩,惡風,吐冷水,心

  悶方:

  防風二兩 澤瀉一作澤蘭 天雄《翼》作人參 細辛 附子 薯蕷 茯苓各一兩 白朮二兩半 桂心一兩半 乾薑半兩

  右十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常令酒、氣相接,則脫巾帽,解髮梳頭百過,復投一升酒,便洗手足,須臾自熱,解髮以粉粉之,快然  便熟眠,愈。亦可洗頭面汁#5出。《翼》云如服寒食散法。

  治風眩翻倒無定方:

  獨活六兩 石膏 蒴藋各四兩 枳實三兩,一方用松實

  右四味,□咀,以清酒八升,煮取四升、頓服之。以藥滓熨頭,覆眠取汁,覺冷、又內鐺中炒令熱,熨之。

  治患頭眩運,經久得瘥後,四體漸羸,食無味,好食黃土方:

  麯二斤 白朮三斤

  右二味,為末,酒和,併手丸如梧桐子,曝乾。飲服三十丸,日三。斷食土為效。

  治頭中五十種病方:

  巴戟 菊花 芎藭 乾薑 栝蔞根 防風 石南 白朮 烏頭 山茱萸 附子 細辛 薯蕷 蜀椒 乾地黃 人參 桔梗 秦艽 澤瀉 甘草 天雄 羌活各等分

  右二十二味,治下篩。以酒服方寸匕,日三。

  摩頭散,治同前:

  ?茹 半夏 蜀淑各六分 烏頭八分 桂心七分 莽草四分 附子 鈿辛各一兩

  右八味,治下飾,以大酢和摩頭,記日數,三日頭膚痛,四五日後,一著藥如前,十日以酢漿洗頭,復摩藥即癒。若生息肉,并咽喉中息肉大如棗,欲塞,以藥摩之即癒。耳鼻齒有疾,并用之良。

  入頂散,治頭面脹滿,腦瘈偏枯,發作有時,狀似刀刺,失聲,陰陰然疼,面目變青方:

  山茱萸 芎藭 防風 獨活各一兩半 細辛 莽草 白朮 薯蕷 牛膝 石南 甘草各一兩 烏頭 通草 菖蒲 附子 麻黃 天雄 蜀椒 桔梗各一兩六銖

  右十九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杏仁膏,治上氣頭面風,頭痛,胸中氣滿,本豚,氣上下往來,心下煩熱,產婦金瘡百病方:

  杏仁一升,去皮尖雙仁者不在用

  右一味,搗研,以水一斗,濾取汁令盡,以銅器煻火上從旦煮至日入,當熟如脂膏,下之。空腹酒服一方寸匕,日三。不飲酒者,以飲服之。慎豬、魚、蒜、酢。

  大豆酒,治頭風方:

  大豆三升,炒令無聲

  右一味,先以一斗二升瓶盛清酒九升,乘豆熱即傾著酒中,密泥頭七日,溫服之。

  治中風頭痛,發熱耳頰急方:

  麻黃 葛根 石膏 桂心各三兩 附子 芍藥 甘草 秦艽 防風各二兩 生薑五兩

  右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復取汗。

  薯蕷散,治頭目有風,牽引目睛疼痛,偏視不明方:

  薯蕷三兩 細辛一兩半 秦艽 天雄各二兩 獨活  桂心 山茱萸各二兩半

  右七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頭中痛,身熱風熱方:

  竹瀝三升#6 升麻 生薑 杏仁各三兩 芍藥 柴胡各三兩#7 石膏 生葛根各八兩

  右八味,□咀,以水六升,合竹瀝,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

  菊花散,治頭面遊風方:

  菊花一兩 細辛 附子 桂心 乾薑 巴戟 入参 石南 天雄 茯苓 秦艽 防己各二兩 防風 白朮 山茱萸 薯蕷各三兩 蜀椒五合

  右十七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化,日三。

  治頭面上風方:

  松脂 石鹽 杏仁 密臘各一兩 熏陸香二兩 蓖麻仁三兩

  右六味,熟搗作餅,凈剃百會上髮,貼膏,膏上安紙,三日一易,若癢刺藥上,不久風定。

  頭風散方:

  附子一枚,中形者 鹽如附子大

  有二味,治下篩。沐頭竟,以方寸匕摩頂上,日三。

  治頭風方:

  服荊瀝不限多少,取瘥止。

  又方:

  搗蒴藋根一升,酒二升漬服,汗出止。

  又方:

  蔓荊子一升#8為末,絹袋盛,以酒一斗浸七宿。溫服三合,日三。

  又方:

  臘月烏鷄屎一升,炒令黃,為末,絹袋盛,以酒三升浸,溫服任性,常令醺酣。

  又方:

  七月七日,麻勃三斗,麻子一石,末,相和蒸之,沸湯一石五斗,三遍淋之,煮取一石,漬神麯二十斤,令發,釀黍米兩石五斗熟,封三七日。服清一升,百日身中澀皮八風、胸膈五臟骨髓伏風,百病悉去。

  治卒中惡風頭痛方:

  搗生烏頭,以大酢和塗故布上,薄痛處,須臾痛止,日夜五六薄,逐痛處薄之。搗烏頭須去皮。

  又方:

  鹽一升為末,以麻油二升煎一宿令消盡,塗頭。石盛尤良。

  又方:

  芥子為末,酢和傅頭一周時。

  沐頭湯,治肺勞熱,不問冬夏老少,頭生白屑,搔癢不堪,然肺為五臟之蓋,其勞損傷肺,氣衝頭頂致使頭癢,多生白屑,搔之隨手起,人多患此,皆從肺來,世呼為頭風也方:

  大麻子 秦椒各三升 皂莢屑五合,《肘後》無

  右三味,熟研,內泔中一宿漬,去滓,木匕攪百遍,取勞乃用沐頭髮際,更別作皂莢湯濯之,然後傅膏。

  又方:

  菊花 獨活 茵芋 防風 細辛 蜀椒 皂莢 杜蘅 莽草 桂心

  右十味,各等分,可作湯沐及熨之。

  又方:

  豬椒根三兩 麻黃根 防風各二兩 細辛 茵芋各一兩

  右五味,□咀,以水三斗,煮取一斗,去滓,溫以沐頭。

  又方:

  葶藶子煮湯,以沐不過三四度愈。

  又方:

  蜀椒二升,以水煮取汁,沐髮良。

  又方:

  以桑灰汁沐頭,去白屑,神良。

  治頭項強,不得顧視方:

  蒸好大豆一斗,令變色,內囊中枕之。

  又方:

  常以九月九日取菊花作枕袋,枕臥良。

  又方:

  八月後取荊芥鋪床,又作枕枕頭,立春日去之。

  又方:

  穿地作小坑,燒令赤,以水沃之,令小冷,內生桃葉滿其上,布席就臥。令項當藥上,以衣著項兩邊,令氣蒸病上,汗出良久愈。若病大者,作地坑亦大。

  犀角湯,治風毒熱,頭面腫方:

  犀角 生薑各二兩 苦參 栝蔞根 防風各一兩 石膏六兩 黃苓 青木香 升麻各三兩 防己一兩半 竹葉二握

  右十一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三服,相去十里久,內消不利。

  防風散,治頭面遍身風腫方:

  防風二兩 白芷一兩 白朮三兩

  右三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卒中風,頭面腫方:

  搗杏仁如膏,以鷄子黃合搗,令相得,傅帛上,厚裹之,自乾,不過八九傅瘥。

  令白髮還黑方:

  烏麻九蒸九曝,為末,以棗膏丸之,久服之。

  又方:

  旋復花一升 秦椒一升 桂心一尺 隴西白芷一升

  右四味,治下篩。以井花水服方寸匕,日三服,三十日白髮還黑。禁房室。

  石灰酒,治頭髮落不止方:

  石灰三升細篩,水拌令濕,極熟蒸之,炒令至焦,以木札投中,火即著為候,停冷取三升,絹袋貯之,以酒三斗漬三宿,初服半合,日三四夜二,稍加至一合,神驗。

  沐頭湯,治脈極虛寒,鬚髮墮落,令髮潤澤方:

  桑根白皮切三升,以水五升淹漬,煮五六沸,去滓,洗沐髮,數數為之,自不復落。

  又方:

  麻子三升,碎 白桐葉切,一把

  右二味,以米泔汁二斗,煮五六沸,去滓,以洗沐,則髮落而長,甚有驗。

  治鬢髮墮落,令生長方:

  生柏葉切,一升 豬膏三升 附子四枚

  右三味,為末,以膏和為三十丸,用布裹一丸,內泔汁中煎,沐髮長不落。其藥密收貯,勿令泄氣。

  又方:

  麻葉 桑葉

  右二味,以泔煮,去滓,沐髮七遍,長六尺。

  又方:

  羊糞灰淋汁洗之,三日一洗,不過十洗,大生。

  又方:

  附子 蔓荊子 柏子仁各三分

  右三味,以烏鷄膏和搗三千杵,貯新瓷器中,封百日出。以馬醫膏和,以傅頭訖,巾裹之,勿令見風,日三傅即生。《肘後》不用柏子仁,以酒漬,澤沐。

  摩膏,治頭中二十種病,頭眩,髮禿落,面中風者方:

  蜀椒 莽草各二兩 桂心 ?茹 附子 細辛各一兩半 半夏 乾薑各一兩

  右八味,□咀,以生豬肪二十兩合搗,令肪消盡,藥成。先沐頭令凈,然後以藥摩囟上,日一,即愈。如非十二月合,則用生烏麻油和塗頭皮,沐頭令凈,乃用之,一頓生髮如昔。《必效方》無蜀椒、莽草、半夏、乾薑。

  生髮膏,治頭中風癢白屑方:

  蔓荊子 附子 細辛 續斷 零陵香 皂莢 澤蘭 防風 杏仁 藿香 白芷各二兩 松葉 石南各三兩 莽草一兩 馬鬐膏 豬脂 松膏各二升 熊脂三升#9

  右十八味,□咀,以清酒醋三升漬藥一宿,明旦以馬醫膏等微火煎,三上三下,以白芷色黃膏成,用以澤髮。

  又方:

  烏喙三兩 莽草 石南 細辛 續斷 皂莢 澤蘭 白朮 辛夷 防風 白芷各二兩 竹葉 松葉 柏葉各半升 豬脂四升

  右十五味,□咀,以清酢三升漬一宿,明旦微火以脂煎,三上三下,白芷色黃膏成。去滓濾取,於沐髮後塗之。一方用生油三大升。《千金翼》無石南,用杏仁,不用白芷灰汁,洗頭去白屑神良。

  又方:

  甘松香 丁香 白芷 澤蘭 桑白皮 桑寄生 大麻 苜蓿 杏仁  牡荊子 辛夷仁 芎藭 防風 莽草各一兩 零陵香 吳藿香 細辛 蜀椒各二兩 竹葉 松葉 柏葉各半升 胡麻油 臘豬膏各一升 烏鷄肪 雁肪各一合

  右二十五味,□咀,以酢漬一宿,內油膏中微火煎三上三下,白芷色黃膏成,去滓,塗頭上,日二夜一,髮生。

  又方,治髮鬢禿落方:

  莽草一兩 防風 升麻 白芷 薺苨各二兩 蜣螂四枚 驢髻膏 豹膏一作狗膏 馬髻膏 熊膏一作雄鷄膏 豬膏各半升

  右十一味,其六味□咀,與諸膏合煎諸藥,沸則下,停冷,復上火三五沸止,絞去滓,傅頭當譯用之。

  又方,治眉落,髮落生髮方:

  白芷 附子 防風 芎藭 莽草 辛夷 細辛 黃苓 當歸 蜀椒各一兩 大黃一兩半 蔓荊子一升 馬鬐膏五合 豬膏三升

  右十四味#10,其十二味□咀,與馬鬐膏、臘月豬膏合諸藥微火煎,白芷色黃膏成。先洗頭,後用膏傅,如常澤法。勿近面,面生毛也。亦治眉落。

  又方:#11

  取除日自拔白#12,以鱉脂塗之。又堵豬膽塗之。又狗乳亦塗之。

  又方:

  用白蜜傅髮孔,即不復生也。

  治染鬚髮方:

  胡粉三兩 石灰六兩,絹篩,熬令黃。

  右二味#13,以榆皮作湯,和之如粉,先以皂莢湯洗髮,令極凈,不得令有膩氣,好曝乾,夜臥以藥塗髮上,令勻訖,取桑葉相綴,著頭巾上遍,以裹髮一夜,至旦取醋漿熱緩三遍,凈洗髮,又以醋泔熱暖洗髮,又取生胡麻苗搗,取汁三升,和水煮一二沸,凈濾以濯髮,訖,又用油湯濯之,百日黑如漆。

  又方:

  以鹽湯洗沐,後以生麻油和蒲葦灰傅之。一作治白禿。

  又方:

  黑格水漬之,塗髮令黑。

  又方:

  生麻油漬烏梅,常用傅頭,乃良。

  治髮黃方:

  臘月豬脂和羊屎灰、蒲灰等分,封頭,三日一為之。

  又方:

  大豆五升,酢漿水二斗,煮取五升,沐之。

  治鬢髮黃赤方:

  燒梧桐灰,用乳汁和,塗傅鬢髮并皮肉,鬢髮即黑。

  治風頭毛髮落不生方:

  鐵上生衣,研以臘月豬脂,和塗之,日三;亦始眉毛落。

  生眉毛方:

  鐵生衣 牆上青衣

  右二味,等分,為末,以水和塗之,即生。

  又方:

  七月烏麻花陰乾,為末,以生烏麻油漬之,二日一塗。

  治眉毛鬢髮火燒瘡瘢,毛不生方:

  蒲灰,以正月狗腦和傅,即生。

  治髮落不生令長方:

  麻子一升,熬黑,壓取抽,以傅頭,長髮妙。

  又方:

  用雁肪傅之。

  又方:

  多取烏麻花,瓷器盛,密蓋深埋之百日出,用塗髮,令髮易長而黑。

  治禿頭方:

  蕪菁子為末,以酢和傅之,日三。

  又方:

  東行棗根長三尺,以中央安甑中心蒸之,以器承兩頭汁,甩塗頭髮即生。《肘後》 作桑根良。

  又方:

  麻子三升熬焦,為末,以豬脂和塗之,髮生為度。

  把白髮良日:

  正月四 二月八日 三月十二日 四月十六日 五月二十日 六月二十四日 七月二十八日 八月十九日 九月#14二十五日一作十五日 十月十日、十一月十日 十二月十日

  右并以日正午拔之,當日不飲酒、食肉五辛,經一拔黑者更不變。

  鬢黃方#15:

  剪爪甲搔令毛孔少血出,以蜜塗之,即生黑毛。

  治禿無髮者方:

  黑熱椹二升,內罌中,日中曝三七日,化為水,洗瘡上三七日,髮生,神效。

  松瀝煎,治頭瘡及白禿方:

  松瀝七合 丹砂 雄黃 水銀研,各二兩 黃連三兩 礬石一兩,一雲峭粉

  右六味,治下篩,內瀝中攪研令調,以塗之。先以泔清洗髮及瘡令無痂,然後傳藥二日一傅,三傅後當更作膿,膿訖更洗。凡經三度膿  出訖,以甘草湯洗去藥毒,前復洗十數度即瘥。

  治白禿髮落生白痂,終年不瘥方:

  五味子 蛇床子 遠志各三分 菟絲子五分 蓯蓉 松脂各二分 雄黃 白蜜各一分 雞屎白半分 雌黃一分

  右十味,治下篩,以豬膏一升二合,先內雄黃,次內雌黃,次內鷄白屎,次內蜜及松脂,又次內儲藥煎之,膏成,先以桑灰洗頭,燥傅之。

  王不留行湯,治白禿及頭面久瘡,去蟲止痛之方:

  王不留行 東引茱萸根皮 桃東南枝各五兩 蛇床子 牡荊子 苦竹葉 蒺藜子 大麻仁一升

  右八味,□咀,以水二斗半,煮取一斗,洗瘡,日再。并療癰疽、妬乳、月蝕瘡斕。

  松脂膏,治白禿及癰疽百瘡方:

  松脂六兩 礬石 杜蘅一作牡荊 雄黃 附子 大黃 石南 秦艽 真珠 苦參 水銀 木蘭各一兩

  右十二味,□咀,以酢漬一宿,豬膏一斤半煎之,以附子色黃去滓,乃內礬石、雄黃、水銀,更著火三沸,安濕地,待凝,以傅上,日三。

  治白禿方:

  羊肉濕脯炙令香,及熱速搭上,不過三四度,癢勿搔之。牛肉亦得。

  又方:

  新破豬肛#16。去糞,及熱速搭上,癢慎勿搔,當縛兩手,日中臥,午#17。日去之。

  又方:

  皂莢湯凈洗,乾拭,然後以陳久油滓塗之,日三。

  又方:

  煮桃皮汁飲之,并洗。

  又方:

  麯、豆豉兩種,治下篩,酢和薄上。麯,一作麵。

  又方:

  大黑豆炒令焦,為末,和臘月豬脂,熱暖時以匙抄封上遍,即裹著,勿見風。

  又方:

  桃花為末,和豬脂封上。《必效方》以桑棋末同和傅之良。

  治赤禿方:

  桑灰汁洗頭令凈,搗桑椹封之,日中曝頭睡。

  又方:

  馬蹄灰為末,以臘月豬脂和傅之。

  又方:

  燒牛角灰和豬脂傅之。

  又方:

  搗黑椹,取三升服,日三。

  令髮不生方:

  蚌灰、鱉脂相和,新拔毛即塗毛孔上,永不生也。

  治鬼舐頭方:

  燒貓兒屎,以臘月豬脂和傅上。

  又方:

  貓兒毛燒灰,以膏和傅之。

  又方:

  磚末和蒜搗傅,日一度。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二竟

  #1各二兩:影宋刻本『烏喙』用『二兩』,餘藥用『一兩』。

  #2六兩:影宋刻本作『十兩』。

  #3各三兩:影宋刻本作『各二兩』。

  #4各一兩:影宋刻本作『各二兩』。

  #5汁:影宋刻本作『汗』。

  #6三升:影宋刻本作『二升』。

  #7各三兩:影宋刻本作『各四兩』。

  #8一升:影宋刻本作『二升』。

  #9三升:影宋刻本作『二升』。

  #10右十四味:此下凡五十二字原脫,據影宋刻本補。又『右十四味,其十二味□咀,與馬鬐膏、臘月豬膏合諸藥微火煎』,影宋刻本作『右十二味,□咀,以馬鬐膏五合、臘月豬膏三升,合諸藥微火煎』,藥物組成中無『馬鬐膏、豬膏』二味,今據文義文例改。

  #11又方:影宋刻本作『令髮不生方』。

  #12白:影宋刻本作『毛』。

  #13右二味:『味』下原有『如粉』二字,據影宋刻本刪。

  #14九月:此下至本方末凡五十字,原錯簡在『治眉落髮落

  生髮方』十四味『豬膏三升』之下,今據影宋刻本移正。

  #15鬢黃方:此三字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16肛:影宋刻本作『肚』。

  #17午:影宋刻本作『半』。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三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小腸腑方

  小腸腑脈論第一

  論曰:小腸腑者,主心也,舌是其候也。心合於小腸,小腸者,受盛之腑也,號監倉吏。重二斤十四兩,長二丈四尺,廣二寸四分。《難經》、《甲乙》云長三#1丈二尺,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也。後附脊,左回疊積,其注於回腸者,外傅臍上,回運環反十六曲,常留水穀二斗四升,其一斗二升是水,一斗二升是穀,應主二十四氣也。《難經》云十六曲,盛穀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甲乙》云受三斗三合合之大半。唇厚,人中長,以候小腸。

  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復耳前熱。若寒甚,獨肩上熱,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若脈滑者,《脈經》作陷,《甲乙》亦同此其候也。

  小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邪在小腸者,連睾系,屬於脊,貫肝肺,絡心系。氣盛則厥逆上衝腸胃,動肝肺,散於肓,結於臍。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陰以與之,取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下廉以去之,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

  左手關前寸口陽絕者,無小腸脈也,苦臍痹,小腹中有疝瘕,王#2月即冷上搶心,刺手心主,治陰,心主在掌後橫文中入一分。

  左手關前寸口陽實者,小腸實也,苦心下急,熱痹,小腸內熱,小便赤黃,刺手太陽治陽,手太陽在手小指外側本節陷中。

  小腸有寒,其人#3下重,便膿血;有熱,必痔。

  小腸有宿食,常暮發熱,明日復止。

  小腸脹者,少腹瞋脹,引腹痛。

  心前受病,移於小腸,心咳不已,則氣與咳俱出。

  厥氣客於小腸,夢聚邑街衢。

  心應皮,皮厚者脈厚,脈厚者小腸厚;皮薄者脈薄,脈薄者小腸薄;皮緩者脈緩,脈緩者小腸大而長;皮薄而脈沖小者,小腸小而短;諸陽經脈皆多紆屈者,小腸結。

  扁鵲云:手少陰與太陽為表裹,所以表清裹濁,清實濁虛,故食下腸實而胃虛,故腑實而不滿。實則傷熱,熱則口張,口為之生瘡;虛則傷寒,寒則便泄膿血,或發裹水,其根在小腸,先從腹起。方見治水篇中。

  小腸絕不治,六日死,何以知之?髮直如乾麻,不得屈伸,白汗不止。

  手太陽之脈,是動則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臛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頷腫,頸肩臛肘臂外後廉痛。經脈支別已見心臟部中。

  小腸虛實第二脈方 灸法

  小腸實熱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陽實者,手太陽經也。病苦身熱,來去汗不出,心中煩滿,身重,口中生瘡,名曰小腸實熱也。

  柴胡澤瀉湯,治小腸熱脹,口瘡方:

  柴胡 澤瀉 橘皮一用桔梗 黃苓 旋復花 枳實 升麻 芒硝各二兩#4生地黃切,一升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大黃圓,治小腸熱結滿不通方:

  大黃 芍藥 葶藶各二兩 大戟 朴消各三兩 杏仁五十枚 巴豆七枚

  右七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飲服,大人七丸,小兒二三丸,日二,熱去,日一服。

  灸法:

  小腸熱滿,灸陰都隨年壯,穴俠中管兩邊相去一寸是也。

  小腸泄痢膿血,灸魂會一百壯,小兒減之。穴在俠臍兩邊相去各一寸。《翼》云相去一寸。

  又,灸小腸輸七壯。

  小腸虛寒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陽虛者,手太陽經也,病苦顱際偏頭痛,耳頰痛,名曰小腸虛寒也。

  治小腸虛寒痛,下赤白,腸滑,腸中懊憹,補之方:

  乾薑三兩 當歸 黃檗 地愉各四兩 黃連 阿膠各二兩 石榴皮三枚

  右七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下膠煮,取膠烊盡,分三日服。

  舌論第三

  論曰:凡舌者,心主小腸之候也。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善用機衡,能調五味也。凡有所啖,若多食鹹則舌脈凝而變色,多食苦則舌皮槁而外毛焦枯,多食辛則舌飭急而爪枯乾,多食酸則舌肉肥而唇揭,多食甘則舌根痛而外髮落。又曰: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鹹,此五味內合五臟之氣也。若臟熱則舌生瘡,引唇揭赤;若腑寒則舌本縮,口噤唇青,寒宜補之,熱宜瀉之,不寒不熱,依臟腑調之。舌縮口噤唇青,升麻煎主之。方見別卷。

  風眩第四敘 論 方 灸禁法

  前卷既有頭面風方,風眩不當分出,思邈蓋以此是徐嗣伯方,不可以餘方相雜,故此特立風眩方條,專出徐氏方焉。

  徐嗣伯曰:余少承家業,頗習經方,名醫要治,備聞之矣。自謂風眩多途,諸家未能必驗,至於此術,鄙意偏所究也,少來用之,百無遺策。今年將衰暮,恐奄忽不追,故顯明證論,以貽於後云爾。

  夫風眩之病,起於心氣不定,胸上蓄實,故有高風面熱之所為也。痰熱相感而動風,風心相亂則悶瞀,故謂之風眩。大人曰癲,小兒則為癇,其實則一。此方療治,萬無不愈,但恐證候不審,或致差違。大都忌食十丰屬肉。而賁豚為患,發多氣急,氣急則死,不可救。故此一湯是輕重之宜,勿因此便謂非患所治。風眩湯散丸煎,凡有十方。凡人初發,宜急與續命湯也。因急時但度灸穴,便火針針之,無不瘥者。初得針竟便灸,最良。灸法列次於後。余業之以來,三十餘年,所救活者救十百人,無不瘥矣。後人能曉此方,幸勿參以餘術焉。

  續命湯,治風眩發,則煩悶無知,口沫出,四體角弓,目反上,口噤不得言方:

  竹瀝一升二合 生地黃汁一升 龍齒四兩 生薑 防風 麻黃各四兩 防己三兩 附子三分 石膏七兩 桂心二兩

  右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有氣加附子作一兩,紫蘇子五合,橘皮半兩。已服續命湯,口開,四肢尚未好定,而心中尚不除者,紫石湯主之。方見後紫石煮傘是也。

  賁豚場,治氣奔急欲絕方:

  吳茱萸一升 石膏 人參 半夏 芎藭 芍藥 生薑各四分 生葛根 茯苓各十分#5當歸四兩 李根皮一斤

  右十二味,□咀,以水七升清酒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防已地黃湯,治言語狂錯,眼目霍霍,或言見鬼,精神昏亂:

  防已 甘草各二兩 桂心 防風各三兩生地黃五斤,別切,勿合藥漬,疾小輕用二斤

  右五味,□咀,以水一升漬一宿,紋汁,著一面,取滓,著竹簀上一以地黃著藥滓上,於五斗米下蒸之,以銅器承取汁,飯熟,以向前藥汁合絞取之,分再服。

  薯蕷湯,治心中驚悸而四肢緩,頭面熱,心胸痰滿,頭目眩冒如欲搖動方:

  薯蕷 麥門冬 人參各四兩 生地黃 前胡 芍藥各八分 枳實 遠志 生薑各三分 茯苓 茯神各六分 半夏五分 甘草 黃苓 竹葉各二分#6 秫米三合

  右十六味,□咀,取江水,高舉手揚三百九十下,量取三斗煮米,減一斗,內半夏,復減九升,去滓下藥,煮取四升,分四服。無江水處,以千里東流水代之,校手令上頭也。秦中無江水,涇渭水可用。諸葛灌劍由上取之。

  防風湯,服前湯後,四體尚不涼冷,頭目眩轉者服之。此湯大勝,宜長將服,但藥中小小消息,隨冷暖耳,仍不除瘥者,依此方:

  防風 石膏 人參 赤石脂 白石脂 生薑 龍骨 寒水石 茯苓各三分 桂心二分 紫石一分

  右十一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凡用井花水者,取清凈也。今用江水,無泥又無砂穢。源泉遠涉,順勢歸海,不逆上流,用以治頭,必歸於下故也。

  薯蕷煎方:

  薯蕷二+分 甘草十四分 澤瀉 人參 黃苓各四分 當歸 白斂 桂心 防風 麥門冬各三分 山茱萸 桔梗 芍藥 紫菀 大豆黃卷 乾地黃 白朮 芎藭 乾薑 蜀椒各二分,已上二+味并用搗篩 生地黃十八斤,搗絞取汁,煎令餘半 獐鹿雜髓 鹿角膠各八兩 大棗八十枚 麻子仁研 蜜各三升 桑根皮五升,忌岡上自出土者,大毒,大忌近籬屋垣墻下溝瀆邊者,皆不中用也

  右二十七味,以清酒二斗四升,煮桑白皮、麻子、棗得一斗,去滓,次下地黃汁、膠、髓、蜜,煎減半,內前諸末併煎令可丸,如鷄子黃大。飲服一枚,日三,稍加至三丸。

  薯蕷圓,治頭目眩冒,心中煩鬱,驚悸狂癲方:

  薯蕷二十八分 甘草二十分 鹿角 大豆黃卷 桂心各七分 乾地黃 神麯 當歸 人參各十分 麥門冬 防風 黃苓 芍藥 白朮各六分 柴胡 桔梗 茯苓 杏仁 芎藭各五分 白斂 乾薑各三分 大棗一百枚,取膏

  右二十二味,為末,合白蜜、棗膏,丸如彈丸。先食服一丸,日三。

  天雄散,治頭目眩運屋轉旋倒方:

  天雄 防風 芎藭 人參 獨活 桂心 葛根各三分 莽草四分 白朮 遠志 薯蕷 茯神 山茱萸各六分

  右十三味#7,治下篩,先食,以菊花酒服方寸匕,日二,漸加至三匕,以知為度。菊花酒法:九月九日,取鄧州甘菊花曝乾作末,以米鎖中蒸作酒。

  人參圓,治心中時恍惚不定方:

  上黨人參 鬼臼 鐵精 牛黃 丹砂 雄黃 大黃 菖蒲 防風各一兩 蜥蜴 赤足蜈蚣各一枚#8

  右十一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用前菊花酒服七丸,日三夜一,稍加。合藥勿用青紙,己心見婦人、青衣、喪孝、不具足人及濁穢、六畜、鷄、鼠等。

  灸法:

  其法以繩橫度口至兩邊,既得口度之寸數,便以其繩一頭更度鼻,盡其兩邊兩孔間,得鼻度之寸數中屈之,取半,合於口之全度中屈之,先覓頭上迴髮,當迴髮灸之,以度度四邊左右前後,當繩端而灸,前以面為正,并依年壯多少,一年凡三灸,皆須瘡瘥又灸,壯數如前。若連灸,火氣引上,其數處迴髮者,則灸其近當鼻也。若迴髮近額者,亦宜灸。若指面為瘢則闕其面處,然病重者亦不得計此也。

  食禁:

  虎、兔、龍、蛇、牛、馬、豬、羊、鷄、犬、猴、鼠。

  右十二相屬肉物,皆不得食,及以為藥。牛黃、龍骨齒用不可廢#9。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三竟

  #1三:影宋刻本作『二』。

  #2王:影宋刻本作『主』。

  #3人:原作『心』,據影宋刻本改。

  #4各三兩:影宋刻本作『各二兩』。

  #5各十分:影宋刻本作『各六分』。

  #6各二分:影宋刻本作『各一分』。

  #7右十三味:原作『右十九味』,據影宋刻本改,與方中藥味合。

  #8各一枚:此三字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9用不可廢:影宋刻本此下有『嗣伯啟:嗣伯於方術豈有效益,但風眩最是愚衷(遇患)小瘥者,常自寶秘,誓不出手,而為作治,亦不令委曲得法。凡有此病,是嗣伯所治未有不瘥者,若有病此而死,不逢嗣伯故也。伏願問人,立知非嗣伯之自誇。殿下既須此方,謹封上呈。嗣伯鄙志尚存,謹自書寫,年老目暗,多不成字,伏願恕亮。謹啟』一節。

  四四小腸腑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四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小腸腑方

  風癲第五論 方 針灸法

  論曰:黃帝問曰:人生而病癲疾者,安所得之?岐伯對曰:此得之在腹中時,其母數有所大驚也,氣上而不下,精氣并居,故令子發為癲疾。病在諸陽脉,且寒且熱,諸分且寒且熱,名曰狂,刺之虛脉,視分盡熱病已而止。病癲初發,歲一發,不治月一發,不治四五日一發,名曰癲疾,刺諸分,其脉尤寒者,以針補之,病已止。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直視,舉目赤,其作極已而煩心,候之於顏,取手太陽、陽明、太陰血變而已。癲疾始發,而反強,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陽、陽明太陰、手太陽血變而已。癲疾始作,而引口啼呼一《甲乙》作喘悸者,候之手陽明、太陽,右強者攻其左,左強者攻其右,血變而止。治癲疾者,常與之居,察其所當取之處,病至視之有過者即寫之,置其血於瓠壺之中,至其發時,血獨動矣,不動灸窮骨二十壯。窮骨者,尾骶也。

  骨癲疾者,頷齒諸輸分肉皆滿,而骨倨強直,汗出煩悶,嘔多涎沫,氣下泄,不療。

  筋癲疾者,身拳攣急,脉大,刺項大經之本杼,嘔多涎沫,氣下泄,不療。

  脉癲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脹而從,滿脉盡刺之出血;不滿俠項灸太陽,又灸帶脉,於腰相去三寸諸分肉本輸;嘔多涎沫,氣下泄,不療。

  治癲者,病發而狂,面皮厚敦敦者死,不療。

  凡癲發則臥地,吐涎沬無知,若強掠起如狂,及遺糞者,難療。

  癲疾脉搏大滑,久自已;脉沉小急實死,不療;小牢急亦不可治;虛可療,實則死矣。

  厥成為癲疾,五臟不平,六腑閉塞之所生也。厥成為癲,故附厥於此條也。陰衰發熱厥,陽衰發寒厥。

  論曰:黃帝問曰:厥之寒熱者何也?岐伯對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問曰:熱厥必起於足下者何也?對曰:陽氣起於足五#1趾之表,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勝則足下熱也。問曰:寒厥必起於五趾而上於膝者何也?對曰:陰氣起於五趾之裹,集於膝,而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至斗日乃知人者,何也?陰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滿,腹滿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亂則不知人。巨陽之厥,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眴仆。陽明之厥,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少陽之厥,暴聾,頰腫而熱,脅痛,髀不可以運。太陰之厥,腹滿?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少陰之厥,舌乾溺赤,腹滿心痛。厥陰之厥,小腹腫痛,腹脹,涇沒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胻內一作外熱。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上寒下熱,先刺其項太陽,久留之,已則火熨項與肩甲,令熱,下冷乃止,所謂推而上之者也。上熱下寒,視其虛脈而陷下於經絡者取之,氣下而止,所謂引而下之者也。刺熱厥者,留針反為寒;刺寒厥者,留針反為熱。刺熱厥者二陰一陽,刺寒厥者二陽一陰。所謂二陰者,二刺陰也;所謂二陽者,二刺陽也。

  論曰:溫病熱入腎中亦為痙,小兒病癇熱盛亦為痙。凡風瘖暴尸厥及鬼魘不寤皆相似,宜精察之,故經言久厥則成癲,是以知似也。

  論曰:癲病有五:一曰陽癲,發時如死人,遺溺,有頃乃解;二曰陰癲,坐初生小時臍瘡未愈,數洗浴,因此得之;三曰風癲,發時眼目相引,牽縱反急強,羊嗚,食頃方解,由執作汗出當風,因以房室過度,醉飲飽滿行事,令心氣逼迫,短氣脈悸得之;四曰濕癲,眉頭痛,身重,坐熱沐髮,濕結腦,汗未止得之;五曰馬癲,發時反目口噤,手足相引,身皆熱,坐小時膏氣腦熱不和得之。

  治五癲方:

  銅青 雄黃 空青 東門上鷄頭 水銀各一兩 茯苓 豬苓 人參 白芷 白斂 白薇 石長生各二兩 卷柏 烏扇各半兩 硫黃一兩半

  右十五味,為末,以青牛膽和著銅器中、於甑中五斗大豆上蒸之,藥成,丸如麻子,先食服三十丸,日再夜一。

  虎睛圓,治風#2癲掣瘲,口眼張大,口出白沫,或作聲,或死不知人方:《千金翼》 名大鎮心丸,主諸癇所不療者。

  虎睛一具,酒浸一宿而炙之 鬼箭羽 露蜂房各#3二分 獨活 遠志 細辛 貫眾 麝香 白斂一作白薇 升麻 白蘚皮各三兩 牛黃 防風 秦艽 防葵 龍齒 黃苓 雄黃 山茱萸 乾地黃一方乾薑 防己 茯苓 鐵精 鬼臼 人參 大黃 銀屑各四分 茯神 石膏 天雄各五分 寒水石六分 蛇蛻皮一尺

  右三十二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五丸,日再,稍加至二十五丸,神方。

  凡癲發之候,其狀多端,口邊白沫,動無常者,治之方:

  秦艽 人參 防葵一作防風 茯神一作牡丹 甘草各二兩 鉛丹一兩#4 貫眾一枚

  右七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半,分三服。

  雄雌圓,治風癲失性,顛倒欲死,五癲驚癇方:

  雄黃 雌黃 真珠各一兩 鉛二兩,熬令成屑 丹砂二分#5 水銀八分

  右六味,為末,以蜜搗三萬杵,丸如胡豆大。先食服二丸,日二,稍加,以知為度。《古今錄驗》云:療五癲,牛癩則牛嗚,馬癲則馬嗚,狗癲則狗嗚,羊癲則羊嗚,鷄癲則鷄鳴。病五癲狂病者,腑臟相引,盈氣起,寒厥不識人,氣爭育方#6吐沫,久而得蘇者。

  續命風引湯,治中風癲眩,不知人,狂言,舌腫出方:

  麻黃 芎藭 石膏 人參 防風各三兩 桂心 甘草 獨活各二兩 防己 附子 當歸各一兩 杏仁三+枚 陳薑五兩,一本無陳字

  右十三味,□咀,以酒三升,水一斗,合煎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紫石散#7,治大人風引,小兒驚癇瘈瘲,日數十發,醫所不療者方:

  紫石英 滑石 白石脂 凝水石 赤石脂 石膏各六兩 甘草 桂心 牡蠣各五兩#8 大黃 龍骨 乾薑各四兩

  右十二味,治下篩,為粗散,盛以韋囊,懸於高凉處,欲用取三指撮,以新汲井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大人頓服,未百日兒服一合,未能者,綿沾著口中,熱多者日四五服,以意消息。《深師方》只龍骨、乾薑、牡蠣、滑石、白石脂五味。

  治百二十種風,癲癇驚狂,發即吐沫不識人者,四月五月宜服之方:

  紫石英 芍藥 龍骨一本用黃苓 青石脂 白鮮皮 麻黃 當歸 甘草 栝蔞根 桂心 人參各二兩 牡蠣三兩 大黃五兩

  右十三味,治下篩,為粗散,分作七裹,每以大棗十枚,水三升,煮取二升半,去滓,下一裹大棗汁中,煎取一升,去滓。頓服,相去七日一服,服訖即瘥。

  治癲癇厥時發作方:

  防葵 代赭 人參 鉛丹 白僵蠶 生豬齒 鈎藤 茯神 雷丸 虎骨 遠志 桂心 防風各六分 卷柏 茛菪子 光明砂 升麻 附子 牡丹 龍齒各一分 牛黃二分 白斂四分 蚱蟬十四枚 蛇蛻皮 白馬眼睛各一具

  右二十五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二。亦可為丸,良驗。

  芎藭湯,治風癲引脅牽痛,發作則吐,耳如蟬嗚方:

  芎藭 藁本 ?茹各五兩

  右三味,□咀,內酒一斗,煮取三升。頓服之,贏者分再服,取大汗。

  治風癲方:《經心錄》名鴟頭丸。

  葶藶子 鉛丹 虎掌 烏頭 栝蔞根各三分 甘遂 天雄 蜀椒 大戟各二分 白朮一分 鐵精 ?茹各一兩 鴟頭一枚

  右十三味,為末,蜜丸如梧子。湯酒下二丸,日三服。

  又方:

  地黃三+斤 天門冬十斤

  右二味,搗取汁作煎,服之瘥。

  又方:

  茛菪子三升,搗篩,酒一斗,漬半日,絞去滓,湯中煎,令可丸,先食服如小豆二丸,加至如梧子二丸,以知為度。額上手中從文理中赤起,是知也,無此候更服,病日發者三日愈,間日發者十日愈,五日發者二十日愈,半歲發者一月愈。

  治癲癇痸瘲方:

  鉛丹一斤 飛鴟頭二枚

  右二味,為末,蜜丸。先食服三丸,日三,劇者夜一,稍加之。

  天門冬酒,通治五臟六腑大風洞泄虛弱,五勞七傷,癥結滯氣,冷熱諸風,癲痛惡疾,耳聾頭風,四肢拘攣,猥退歷節,萬病。久服延年輕身,齒落更生,髮白更黑方:

  天門冬與百部相似,天門冬味甘兩頭方,百部細長而味苦,令人利。搗絞取汁二斗#9,清麯二升,麯發,以糯米二斗,準家醞法造酒。春夏極冷下飯,秋冬溫如人肌酘之,酒熟,取清服一盞,常令酒氣相接,勿至醉吐。慎生冷、酢滑、鷄豬、魚蒜,特慎鯉魚,亦忌油膩。此是一斗汁法,餘一石二石亦準此以為大率。服藥十日覺身體隱疹大癢,二十日更大癢,三十日乃漸止,此皆是風氣出去故也,四十日即覺身心朗然大快,似有所得,五十日更覺大快,當風坐臥,覺風不著人,身中諸風悉盡。

  用米法:先凈淘米,曝炕令乾,臨欲用時,更別取天門冬汁漬米,乾灑炊之,餘汁拌飯,甚宜密封。

  取天門冬汁法:凈洗天門冬,去心皮,乾灑去水,切搗#10;壓取汁三四遍,令滓乾如草乃止。此酒初熟味酸,仍作臭泔腥氣,但依式服之,久停則香美,餘酒皆不及也。封四七日佳。凡八月九月即少少合,至十月多合,擬到來年五月三十日以來,相續服之。春三月亦得合,入四月不得合。服酒時若得散服,得力更倍速,散方如左。

  散方:天門冬去心皮,曝乾,搗作末。以上件酒服方寸七,日三,加至三匕,久服長生,凡酒亦得服。

  灸法:

  大人癲,小兒驚癇,灸背第二椎及下窮骨兩處,以繩度,中折繩端一處,是脊骨上也。凡三處畢,復斷繩作三折,令各等而參合如△字,以一角注中央灸,下二角俠脊兩邊,便灸之,凡五處也,故畫圖注#11以丹注所灸五處,各百壯。削竹皮為度,勝繩也。

  卒癲,灸陰莖上宛宛中三壯,得小便通,即瘥。《千金翼》云當尿孔上是穴。

  又,灸陰莖頭三壯。

  又,灸足大趾上聚毛中七壯。

  又,灸囊下縫二七壯。

  又,灸兩乳頭三壯。

  又,灸督脈三十壯,三報,穴在直鼻中上入髮際。

  又,灸天窗百會,各漸灸三百壯,炷惟小作。

  又,灸耳上髮際各五十壯。

  論曰:黃帝問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對曰:生於陽。曰:陽何以使人狂?曰:陽氣因暴折如難決,故善怒,病名曰陽厥。問曰:何以知之?對曰:陽明常動,太陽少陽不動,不動而動大疾,此其候也。曰:治之奈何?曰:衰其食即已,夫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故奪之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鐵落為後飯,夫生鐵落者下氣疾。

  論曰:凡發狂則欲走,或自高賢,稱神聖,皆須備諸火灸,乃得永瘥耳,若或悲泣呻吟者,此為邪非狂,自依邪方治之。邪入於陽則為狂,邪入陰則為血痹。邪入於陽,傳即為癲痙;邪入於陰,傳則為痛瘖。陽入於陰病靜;陰入於陽病怒。

  鼍甲湯,治邪氣,夢寐寤時涕泣,不欲聞人聲,體中酸削,乍寒乍熱,腰脊強痛,腹中拘急,不欲飲食,或因疾病之後,勞動疲極,或觸犯忌諱,眾諸不節,婦人產生之後,月經不利,時下青赤白,肌體不生,肉虛贏瘦#12,小便不利,或頭身發熱,旋復解散,或一度交接,彌日困極,皆主之方:

  鼉甲七枚 甘草 白薇一作白芷 貝母 黃苓各二兩 麻黃 芍藥 白朮各二兩半 防風三兩 凝水石 桂心 茯苓 知母各四兩 石膏六兩

  右十四味,□咀,以水二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

  九物牛黃圓,治男子沾鬼魅欲死,所見驚怖欲走,時有休止,皆邪氣所為,不能自絕方:

  牛黃土精,一云火精 荊實人精 曾青蒼龍精 玉屑白虎精 空青天精 雄黃地精 玄參玄武精 龍骨水精 赤石脂朱雀精

  右九味,名曰九精,上通九天,下通九地,各一兩,治下篩,蜜和丸如小豆,先食服一丸,日三,稍加,以知為度。《千金翼》云:凡邪病,當服五邪湯、九精丸瘥。

  十黃散,治五臟六腑血氣少,亡魂失魄,五臟覺不安,忽忽喜悲,心中善恐怖,如有鬼物,此皆發於大驚及當風,從高墮下落水所致,悉主之方:

  雄黃 人參各五分 黃苓 大黃 黃檗 黃耆 細辛 桂心各三分 黃連 黃昏 蒲黃 麻黃各一分 黃環 澤瀉 山茱萸各二分

  右十五味,治下篩,未食溫酒服方寸匕,日三,不知,加至二匕,羸劣者更加人參五分,合十分。一方有生黃二分。《崔氏》有蜀椒五分、乾薑四分。

  別離散,治男女風邪,男夢見女,女夢見男,悲愁憂恚,怒喜無常,或半年數月一發動方:

  桂心 茵芋 天雄 菖蒲 細辛 茜根 附子 乾薑各一兩 白朮 桑上寄生各三兩

  右十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凡修合勿令婦人、鷄犬及病者家人知見,令邪氣不去,禁之為驗。

  四物鳶頭散,治鬼魅方:

  東海鳶頭即由跋根 黃牙石一名金牙 萇菪子 防葵各一分

  右四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欲令病人見鬼,加防葵一分,欲令知鬼主者,復增一分,立有驗。防葵、萇菪并令人迷惑恍惚如狂,不可多服。

  五邪湯,治邪氣啼泣,或歌或哭方:

  禹餘糧 防風 桂心 芍藥 遠志 獨活 甘草 白朮 人參 石膏 牡蠣 秦艽各二兩 防己 菖蒲 茯神 雄黃《深師》作黃丹 蛇蛻皮各一兩

  右十七味,□咀,以水二斗,煮取四升,分四服。亦可如煮散法服之。

  茯神湯,治五邪氣入人體中,見鬼妄語,有所見聞,心悸跳動,恍惚不定方:

  茯神 人參 菖蒲 茯苓各三兩 赤小豆四十枚

  右五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人參湯,治風邪鬼氣,往來發作,有時或無時節方:

  人參 防風 烏頭 乾薑 澤瀉 栝蔞根《翼》作桔梗 狗脊 遠志 附子 黃苓 獨活各五分 秦艽 牡蠣 五味子 山茱萸 前胡 細辛 石膏 芎藭 蜀椒 牛膝 甘草 石南 桑根白皮 桂心 麻黃 竹皮 白朮 橘皮各十八銖 鬼箭《千金翼》作澤蘭 茯苓各十二銖 大棗十六枚

  右三十二味,□咀,以水六升,酒六升合煮,取四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虎睛湯,主狂邪發無常,被髮大叫喚,欲殺人,不避水火方:

  虎睛 露蜂房 鴟頭各一具 楓上寄生五分 石長生十分 茯苓 桂心 防風各三兩 獨活 甘草 人參 天雄各一兩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又方:

  防葵 人參 貫眾各五兩 防風 桂心各三兩

  右五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稍服亦可。

  又方:

  苦參五斤,蜜和丸,如酸棗大,單服十丸。

  治卒發狂方:

  令患人著地仰臥,以冷水終日淋其面,良。

  治百邪鬼魅方:

  服頭垢小豆大。

  治魅方:

  以水服鹿角末方寸匕,日三。

  又方:

  水服獺肝末,日三。

  治狐狸諸色精魅作種種惡怪,令人恐怖,狂癲風邪方:

  雄黃六斤 油一斗二升

  右二味,破雄黃如棋子大,鐺中以盆合頭作竈,微火煎九日九夜,不得少時火絕,亦不得火冷,須火熱微微不絕,神驗。

  治風邪方:

  商陸根三十斤,去皮細切;以水八斗,東向竈,煎減半,去滓更煎,令可丸,如梧子大服一丸。合時勿令人見,萇菪方及大豆紫湯皆可服,汗出佳。莫若方出此篇前,紫湯方見別卷。

  又方:

  燒蝦蟆末,水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燒人屎灰酒服。慎生冷、酢滑、豬、雞、魚、蒜等。

  又方:

  以水服伏龍肝方寸匕,日三。

  治諸橫邪癲狂針灸圖訣:

  論曰:凡諸百邪之病,源起多途,其有種種形相,示表癲邪之端,而見其病,或有默默而不聲,或復多言而謾說,或歌或哭,或吟或笑,或眠坐溝渠,啖食糞穢,或裸形露體,或晝夜遊走,或嗔罵無度,或是蜚蠱精靈,手亂目急。如斯種類癲狂之人,今針灸與方藥并主治之。凡占風之家,亦以風為鬼斷。

  扁鵲曰:百邪所病者,針有十三穴也,凡針之體,先從鬼宮起,次針鬼信,便至鬼壘,又至鬼心,未必須併針,止五六穴即可知矣。若是邪蠱之精,便自言說,論其由來,往驗有實,立得精靈,未必須盡其命,求去與之。男從左起針,女從右起針,若數處不言,便遍穴針也,依訣而行,針灸等處并備主之,仍須依掌訣捻目治之,萬不失一。黃帝掌訣,別是術家秘要,縛鬼禁劫,五嶽四瀆,山精鬼魅,并悉禁之,有目在人兩手中十指節間。第一針人中,名鬼宮,從左邊下針右邊出。第二針手大指爪甲下,名鬼信,入肉三分。第三針足大趾爪甲下,名鬼壘,入肉二分。第四針掌後橫文,名鬼心,入半寸。即太淵穴也。第五針外踝下白肉際足太陽,名鬼路,火針七鋥,鋥三下。即申脈穴也。第六針大椎上入髮際一寸,名鬼枕,火針七鋥,鋥三下。第七針耳前髮際宛宛中,耳垂下五分,名鬼床,火針七鋥,鋥三下。第八針承漿,名鬼市,從左出右。第九針手橫紋上三寸兩筋間,名鬼路。即勞宮穴也。第十針直鼻上入髮際一寸,名鬼堂,火針七鋥,鋥三下。即上星穴也。第十一針陰下縫,灸三壯,女人即玉門頭,名鬼藏。第十二針尺澤橫文外頭接白肉際,名鬼臣,火針七鋥,鋥三下。此即曲池穴也。第十三針舌頭一寸,當舌中下縫,刺貫出舌上,名鬼封,仍以一板橫口吻,安針頭,令舌不得動。已前若是手足皆相對針兩穴,若是孤穴,即單針之。

  邪鬼妄語,灸懸命十四壯,穴在口唇裹中央弦弦者是也。一名鬼祿。又用剛刀決斷弦弦者乃佳。

  邪病臥瞑瞑不自知,風府主之。一名鬼穴。

  邪病大喚罵詈走,灸十指端,去爪一分。一名鬼城。

  邪病大喚罵走遠,三里主之。一名鬼邪。

  邪病鬼癲,四肢重,囱上主之。一名鬼門。

  邪病四肢重痛諸雜候,尺澤主之。尺中動脈,一名鬼受。

  邪病語不止及諸雜候,人中主之。一名鬼客廳。凡人中惡,先押鼻下是也。

  倉公法:

  狂癇不識人,癲病眩亂,灸百會九壯。

  狂走掣瘲,灸玉枕上三寸,一法頂後一寸,灸百壯。

  狂走癲疾,灸頂後二寸十二壯。

  狂邪鬼語,灸天窗九壯。

  狂走癲疾,灸大幽百壯。

  狂言恍惚,灸天樞百壯。

  狂走癲癇,灸季肋端三十壯。

  狂癇哭泣,灸手逆注三十壯,穴在左右手腕後六寸。

  狂走驚癇,灸河口五十壯,穴在腕後陷中動脈是。此與陽明同也。

  狂癲風癇吐舌,灸胃管百壯,不針。

  狂邪發無常,被髮大喚欲殺人,不避水火,及狂言妄語,灸間使三十壯,穴在腕後五寸,臂上兩骨間。亦灸驚恐歌哭。

  狂走喜怒悲泣,灸臣覺一作巨攪隨年壯,穴在背上甲內側,反手所不及者,骨芒穴上,捻之痛者是也。

  狂邪鬼語,灸伏兔百壯。前作天窗九壯

  悲泣鬼語,灸天府五十壯。

  悲泣邪語,鬼忙歌哭,灸慈門五十壯。

  狂邪驚癇病,灸承命三十壯,穴在內踝後上行三寸動脈上。亦灸驚狂走也。

  狂癲風驚厥逆心煩,灸巨陽五十壯。

  狂癲鬼語,灸足太陽四十壯。

  狂走驚恍惚,灸足陽明三十壯。

  狂癲癇易疾,灸足少陽隨年壯。

  狂走癲厥如死人,灸足大趾三毛中九壯。《翼》云灸大敦。

  狂走易罵,灸八會隨年壯,穴在陽明下五分。

  狂癲驚走風,恍惚嗔喜,罵笑歌哭鬼語,悉灸腦戶、風池、手陽明、太陽、太陰、足陽明、陽蹻、少陽、太陰、陰蹻、足跟,皆隨年壯。

  驚怖心忪,少力,灸大橫五十壯。

  狂瘋罵詈撾斫人,名為熱陽風,灸口兩吻邊燕口處赤白際各一壯。又灸陰囊縫三十壯,令人立以筆正注當下,已臥核卵上灸之,勿令近前中卵核,恐害陽氣也。

  狂走刺人或欲自死,罵詈不息,稱神鬼語,灸口吻頭赤白際一壯,又灸兩肘內屈中五壯。又灸背胛中間三壯,報灸之。倉公法,神效。

  鬼魅,灸入髮一寸百壯,又灸間使、手心各五十壯。

  狐魅,合手大指縛指,灸合間三七壯,當狐鳴即痿。

  卒狂言鬼語,以甑帶急合縛兩手大指,便灸左右脅下,對屈肋頭兩處火俱起,各七壯,須臾鬼自道姓名,乞去,徐徐問之,乃解其手。

  卒中邪魅恍惚振噤,灸鼻下人中及兩手足大指爪甲本,令艾丸半在爪上半在肉上,各七壯,不止,十四壯,炷如雀屎大。

  風邪,灸間使隨年壯,又灸承漿七壯,又灸心輸七壯,又灸三里七壯。

  卒狂鬼語,針其足大拇趾爪甲下,入少許即止。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四竟

  #1五:原作『三』,據影宋刻本改。

  #2風:原作『濕』,據影宋刻本改。

  #3各:原脫,據影宋刻本補。下仿此。

  #4 一兩:影宋刻本作『二兩』。

  #5二分:影宋刻本作『一分』。

  #6氣爭言方:影宋刻本作『氣靜瘈瘲』。

  #7紫石散:影宋刻本作『紫石煮散』。

  #8各五兩:影宋刻本作『各三兩』。

  #9二斗:影宋刻本作『一斗』。

  #10搗:原作『去』,據影宋刻本改。

  #11注:影宋刻本作『法』。

  #12瘦:原作『度』,據影宋刻本改。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五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小腸腑方

  風虛驚悸第六方

  遠志湯,補心治心氣虛,驚悸喜忘,不進食方:

  遠志 乾薑 白朮#1 桂心 黃耆 紫石各三兩 防風 當歸 人參 茯苓 甘草 芎藭 茯神 羌活各二兩 麥門冬 半夏各四兩 大棗十二枚 五味子二合

  右十八味,□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半。分五服,日三夜一。

  又方,治中風心氣不足,驚悸,言語謬誤,恍惚憤憤,心煩悶,耳鳴方:

  遠志 黃耆 茯苓 甘草 芍藥 當歸 桂心一方無 麥門冬 人參各二兩 獨活四兩 生薑五兩 附子一兩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每服八合,人羸服五合,日三夜一。

  茯神湯,治風經五臟,大虛驚悸,安神定志方:

  茯神 防風各三兩 人參 遠志 甘草 龍骨 桂心 獨活各二兩 白術一兩 細辛 乾薑各六兩 酸棗一升

  右十二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治風虛滿,頸項強,心氣不定,不能食方:

  茯神四兩 麥門冬四兩 人參 羌活 遠志 當歸 甘草 紫石 五味子各二兩#2 半夏 防風 黃耆各三兩 生薑五兩 酸棗三升

  右十四味,□咀,以水一斗三升煮酸棗,取一斗,去棗,內餘藥,煎取三升半。一服七合,日三夜二。

  補心湯,治心氣不足,其病苦驚悸汗出,心中煩悶短氣,喜怒悲憂,悉不自知,常苦咽喉痛,口唇黑,嘔吐血,舌本強,不通水漿方:

  紫石英 茯苓 人參 遠志 當歸 茯神《深師》 作桂 甘草 紫菀各二兩 麥門冬一升 赤小豆三合 大棗三十枚

  右十一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治心氣不足,多汗,心煩喜獨語,多夢不自覺,咽喉痛,時吐血,舌本強,水漿不通方:

  紫石英研 茯苓 人參 桂心各二兩 麥門冬三兩 紫菀 甘草各一兩 大棗七枚 赤小豆二十四枚

  右九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春夏服佳。

  又方,治奄奄忽忽,朝瘥暮劇,驚悸,心中憧憧,胸滿,不下食,陰陽氣衰,脾胃不磨,不欲聞人聲,定志下氣方:

  人參 茯苓 遠志 甘草 枳實 當歸 龍齒 桔梗各三兩 半夏 桂心各五兩 黃耆四兩 生薑六兩 茯神二兩 大棗二+枚

  右十四味,□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五合,令熟,去滓次內藥,煮取四升。一服八合,日三夜二。

  又方,治心氣不足,心痛驚恐方:

  遠志 蒲黃一方用菖蒲 人參 茯苓各四兩

  右四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半,分三服。

  又方,治心氣不足,腹背相引痛,不能俯仰方:或作傷心湯。

  茯神 黃苓 遠志 乾地黃各三兩 麥門冬 石膏各四兩 半夏 附子 桂心 生薑各二兩 甘草 阿膠 糖各一兩 大棗三+枚

  右十四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內糖及膠更煎,取二升二合,分三服。此方與前卷心虛實篇大補心湯相重,分兩別。

  小定心湯,治虛羸,心氣驚弱,多魘方:

  茯苓四兩 桂心三兩 甘草 芍藥 乾薑 遠志 人參各二兩 大棗十五枚

  右八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3。分四服,日三夜一。

  大定心湯,治心氣虛悸,恍惚多忘,或夢寤驚魘,志少不足#4:

  人參 茯苓 茯神 遠志 赤石脂 龍骨 乾薑 當歸 甘草 白朮 芍藥 桂心 紫菀 防風各二兩 大棗二十枚

  右十五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半#5。分五服,日三夜二。

  治驚勞失志方:

  甘草 桂心各二兩 龍骨 防風 麥門冬 牡蠣 遠志各一兩 茯神五兩 大棗二十枚

  右九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二服,相去如人行五里久再進。

  刻瀝湯,治心虛驚悸不定,羸瘦病方:

  荊瀝二升 茯神 白鮮皮各三兩 人參二兩 白銀十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

  右五味,三味□咀,以刑瀝、銀汁中,煮取一升四合,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進一服。

  又方:

  荊瀝二升,緩火煎,取一升六合。

  分溫每服四合,日三夜一。

  鎮心湯,治風虛勞冷,心氣不足,喜忘恐怖,神志不定方:

  防風 當歸 大黃 麥門冬各五分,此味亦云五兩 澤瀉 大豆卷 白斂各四分,此味一云三兩 菖蒲 人參 桔梗 桂心 遠志 薯蕷 石膏各三分紫菀 乾薑 茯苓各二分,一雲各三兩 白朮 甘草各十分 粳米五合 大棗五兩#6 附子 茯神各二兩 秦艽六分

  右二十四味,□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梗米令熟,去滓內藥,煮取四升。分服八合,日三夜一。《千金翼》不用粳米,蜜丸梧子大,酒服十丸,加至二十丸。

  大鎮心散,治心虛驚悸,夢寤恐畏方:

  紫石英 茯苓 防風 人參 甘草 澤瀉各八分 黃耆 秦艽 白朮 薯蕷 白斂各六分 麥門冬 當歸各五分 桔梗 大豆卷 柏子仁 桂心 遠志 大黃 石膏各四分 蜀椒 芍藥 乾薑 細辛各三分

  右二十四味,治下篩,酒服二方寸匕,日三。一方無紫石、茯苓、澤瀉、乾薑,有大棗四分,蜜丸如梧子,酒下十五丸。

  又方,治風虛心氣驚弱,恍惚失常,忽嗔恚悲,志意不樂方:

  紫石英 白石英 乾地黃一本無 朱砂 龍齒 人參 細辛 天雄 附子 遠志 乾薑 狹苓 白朮 桂心 防風各二兩

  右十五味,治下篩,酒服兩方寸匕,日三。

  小鎮心散,治心氣不足,虛悸恐畏,悲思恍惚,心神不定,惕惕然驚者方:

  人參 遠志 白朮 附子 乾地黃 赤小豆 桂心 黃耆 細辛 乾薑 龍齒 防風 菖蒲 各二兩 狹苓 四兩

  右十四味,治下篩。酒服二方寸匕,日三。

  鎮心圓,治男子婦人虛損,夢寤驚悸,或失精神,婦人赤白注漏,或月水不利,風邪鬼注,寒熱往來,腹中積聚,憂患結氣諸病方:

  紫石英 茯苓 菖蒲 蓯蓉 遠志 麥門冬 大黃 當歸 細辛 卷柏 大豆卷 乾薑 各五分#7 防風 人參 澤瀉 秦艽 丹參 各六分 石膏 芍藥 柏子仁 各三分烏頭 桂心 桔梗 甘草 薯蕷 各十分#8 白斂 鐵精 銀屑 前胡 牛黃 各二分 乾地黃十二分 白朮 半夏各八分□蟲十二枚 大棗五十枚

  右三十五味,為末,蜜棗和搗五千杵,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加至二十丸。一本無大豆卷、大棗。

  大鎮心圓,所治與前方大同,凡是心病,悉皆主之方:

  乾地黃六分 牛黃五分,一用牛膝 羌活 桂心 麥門冬 秦艽 芎藭 人參 遠志 紫石英 丹砂 阿膠 甘草 大黃 銀屑 白斂 當歸 乾薑 防風各八分 杏仁 蜀椒各三分#9 澤瀉 黃耆 茯苓 大豆卷 薯蕷 袂神 前胡 鐵精 柏子仁各五分#10大棗四十枚桑螵蛸十一枚#11

  右三十二味,為末,白蜜、棗和丸。酒服七丸,日三,加至二十丸。

  小鎮心圓,治心氣少弱,驚虛振悸,胸中逆氣,魘夢參錯,謬忘恍惚方:

  紫石英 朱砂 茯神 銀屑 雄黃菖蒲 人參 桔梗 乾薑 遠志 甘草 當歸 桂心各二分 防風 細辛 鐵精 防己 各一兩

  右十七味,為末,蜜丸如大豆狀,飲服十丸,日三,加至二十丸。一方用茯苓二分,為十八味。

  定志小圓,治心氣不定,五臟不足,甚者憂愁悲傷不樂,忽忽喜忘,朝瘥暮劇,暮瘥朝發,狂眩者方:

  菖蒲遠志 各二兩 茯苓 人參各三兩

  右四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飲服七丸,日三。加茯神,為袂神丸。散服之亦佳。

  紫石酒,治久風虛冷,心氣不足,或時驚#12怖方:

  紫石英一斤 鍾乳 防風 遠志 桂心各四兩 麻黃 茯苓 白朮 甘草各三兩

  右九味,□咀,以酒三斗春月漬五日。每服四合,日三,亦可至醉,常令有酒氣。

  好忘第七方

  枕中方#13:

  龜甲 龍骨 遠志 菖蒲

  右四味,等分,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常服令人大聰。《千金方》雲食後水服。

  治多忘令人不忘方:

  菖蒲二分茯苓 茯神 人參 各五分 遠志七分

  右五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五日後知,神良。

  又方:

  蓗蓉 續斷 各一分遠志 菖蒲 茯苓各三分

  右五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至老不忘。

  開心散,治好忘方:

  遠志 人參 各一分#14菖蒲一兩茯苓二兩

  右四味,治下篩。飲服方寸匕,日三。

  菖蒲益智圓,治喜忘恍惚,破積聚,止痛安神定志,聰明耳目方:

  菖蒲 遠志 人參 桔梗 牛膝各五分附子五分#15 茯苓七分桂心三分

  右八味,為末,蜜丸如梧子。一服七丸,加至二十丸,日二夜一。禁如藥法。

  養命開心益智方:

  乾地黃 人參 茯苓 各二兩 蓯蓉 菟絲子 遠志 各三兩 蛇床子二分

  右七味,治下篩。服方寸匕,日二,忌兔肉,餘無忌。

  八味散方#16:

  天門冬 六分 桂心 茯苓 各一兩 乾地黃四分 五味子 菖蒲 遠志 石韋 各三分

  右八味,治下篩,後食或酒或水服方寸匕,三十日力倍,六十日氣力強,志意足。

  治健忘方:

  天門冬 遠志 茯苓 乾地黃

  右四味各等分,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二十丸,日三,加至三十丸,常服勿絕。

  治好忘,久服聰明益智方:

  龍骨虎骨遠志各等分

  右三味,治下篩。食後服方寸匕,日二。

  又方:

  七月七日取菖蒲,酒服三方寸匕,飲不至醉。

  又方:

  常以甲子日取石上菖蒲一寸,九節者,陰乾百日,治合下篩,服方寸匕,日三。耳目聰明不忘。出衢州石橋寺南山。

  又方:

  七月七日麻勃一升,人參二兩,為末,蒸令氣遍,臨夜臥服一刀圭,盡知四方之事。

  又方:

  戊子日取東邊桃枝二七枚,縛著臥床中枕之,不忘。

  又方:

  常以五月五日取東向桃枝,日未出時作三寸木人著衣帶中,令人不忘。

  又方:

  丁酉日自往市買遠志,裹著衣中角頭還,末服之,不復忘。

  治人心昏塞,多忘喜誤方:

  七月七日取蜘蛛網,著衣領中,勿令人知,不忘。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五竟

  #1白朮:影宋刻本作『鐵精』。

  #2各二兩:原脫『各』字,據影宋刻本補。又影宋刻本作『各一兩』。

  #3三升:影宋刻本作『二升』。

  #4方: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5三升半:影宋刻本作『二升半』。

  #6五兩:影宋刻本作『十五枚』。

  #7各五分:影宋刻本作『各三分』。

  #8各十分:影宋刻本作『各七分』。

  #9各三分:影宋刻本作『各五分』。

  #10各五分:影宋刻本作『各二分』。

  #11十一枚:影宋刻本作『十二枚』。

  #12驚:原作『候』,據影宋刻本改。

  #13枕中方:影宋刻本作『孔子大聖智知中方』。

  #14各一分:影宋刻本作『各四分』。

  #15五分:影宋刻本作『四分』。

  #16八味散方:影宋刻本作『北平太守八味散方』。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六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脾臟方

  脾臟豚論第一

  論曰:脾主意。脾臟者,意之舍。意者,存憶之志也。為諫議大夫,并四臟之所受。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意者,脾之藏也。口唇者,脾之官,脾氣通於口,口和則能別五穀味矣。故云口為戊,舌唇為己,循環中宮,上出頤頰,次候於唇,下迴脾中,榮華於舌,外主肉,內主味。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神名俾俾,主藏營一作意,秩祿號為意臟,隨節應會,故曰脾藏營,營舍意,在氣為噫,在液為涎。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涇溲不利。脾氣虛,則夢食飲不足;得其時,則夢築垣蓋屋。脾氣盛,則夢歌樂,體重,手足不舉。厥氣客於脾,則夢丘陵大澤,壞屋風雨。

  凡脾臟象土,與胃合為腑,其經足太陰,與陽明為表裹,其脈緩,相於夏,王於季夏。脾者土也,敦而福,敦者厚也。萬物眾色不同,故名曰得福者廣。萬物懸根住莖,其葉在巔,蜎蜚蠕動,蚑蠷喘息,皆蒙土恩。德則為緩,恩則為遲,故令太陰緩而遲,尺寸不同。酸鹹苦辛,大妙而生,互行其時,而以各行,皆不群行,盡可常服。土寒則溫,土熱則凉。土有一子,名之曰金,懷挾抱之,不離其身,金乃畏火,恐熱來熏,遂棄其母,逃於水中,水為金子,而藏火神,閉門塞戶,內外不通,此謂冬時,土失其子,其氣衰微,水為洋溢,浸漬其地,走擊皮膚,面目浮腫,歸於四肢。愚醫見水,直往下之,虛脾空胃,水遂居之。肺為喘浮,肝反畏肺,故下沉沒,下有荊棘,恐傷其身,避在一邊,以為水流。心衰則伏,肝微則沉,故令脈伏而沉。上醫遠一作來占,因轉孔穴,利其溲便,遂通水道,甘液下流,停其陰陽,喘息則微,汗出正流。肝著其根,心氣因起,陽行四肢,肺氣亭亭,喘息則安。腎為安聲,其味為鹹,倚坐母敗,污臭如腥,土得其子,即成為山,金得其母,名曰丘矣。

  四時之序,逆順之變異也。然脾脈獨何主?脾脈者土也,孤臟以灌四傍者也。其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惡者何如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如烏之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四肢沉重不舉,不及則令人九竅壅塞不通,名曰重強。

  脾脈來而和柔相離,如鷄踐地,曰平。長夏以胃為本,脾脈來實而盈數,如鷄舉足,曰脾病。脾脈來堅銳如雞之喙,雞一作烏。如烏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真脾脈至,弱而乍疏乍散一作數,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

  長夏胃微濡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無胃曰死,濡弱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脾藏營,營舍意。愁憂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悶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於春。

  足太陰氣絕,則脈不營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脈弗營則肌肉濡,肌肉濡則人中滿,人中滿則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篤乙死,木勝土也。

  脾死臟,浮之大緩一作堅,按之中如覆杯絜絜,狀如搖者死。

  六月季夏建未也,坤未之間,土之位,脾王之時,其脈大阿阿而緩曰平。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脾,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微濇而短者是肺之乘脾,子之乘母,為實邪,雖病自愈。反得弦而長者,是肝之乘脾,木之剋土,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脾,水之陵土,為微邪,雖病即瘥。

  右手關上陰絕者,無脾脈也,苦少氣下利,腹滿身重,四肢不欲動,善嘔,刺足陽明治陽。

  右手關上陰實者,脾實也,若腸中伏伏如堅狀,大便難,刺足太陰治陰。

  脾脈長長而弱,來疏去概一作數,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脫精,五至死,六至命盡,足太陰脈也。

  脾脈急甚為瘈瘲;微急為膈中滿,食飲入而還出,後沃沫。緩甚為痿厥;微緩為風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無疾。大甚為擊仆;微大為脾疝,氣裹大膿血在腸胃之外。小甚為寒熱;微小為消癉。滑甚為□癃;微滑為蟲毒,蛔腸嗚熱。清甚為腸□;微濇為內潰,多下膿血。

  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其軟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骭腫若水狀。

  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當風。

  扁鵲曰:脾有病則色萎黃,實則舌本強直,虛則多癖善吞,注利其實,若陽氣壯則夢飲食之類。

  脾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噫,在志為思。思傷脾,精氣并於脾則饑。音在長夏,病變於音者取之經。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痠痿厥,精時自下則病精。是故五臟主藏#1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守失而陰虛,虛則無氣,無氣則死。

  病先發於脾,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一日之胃而腹脹;二日之腎,少腹腰脊痛,經痠;三日之膀胱,背膂筋痛,小便閉;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病在脾,日昳慧,平日一甚,日中持,下晡靜。《素問》作日出甚。王冰云:日中持者繆也。

  假令脾病,東行若食雉兔肉及諸木果實得之,不者,當以春時發,得病以甲乙日也。

  凡脾病之狀,必身重,善饑,足痿不收,《素問》作善肌肉痿,足不收。《甲乙》作苦饑,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腳下痛。虛則腹滿,腸鳴飱泄,食不化,取其經,足太陰、陽明、少陰血者。

  脾脈沉之而濡,浮之而虛,苦腹脹煩滿,胃中有熱,不嗜食,食而不化,大便難,四肢苦痺,時不仁,得之房內,月使不來,來而頻併。

  脾病其色黃,飲食不消,腹苦脹滿,體重節痛,大便不利,其脈微緩而長,此為可治,宜服平胃丸、瀉脾丸、茱萸丸、附子湯。春當刺隱白,冬刺陰陵泉,皆瀉之;夏刺大都,季夏刺公孫,秋刺商丘,皆補之。又當灸章門五十壯,背第十一椎百壯。

  邪在脾胃,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饑;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其三里。

  有所擊仆,若醉飽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脾傷則中氣,陰陽離別,陽不從陰,故以三分候死生。

  脾中風者,翕翕發熱,形如醉人,腹中煩重,皮肉瞤瞤而短氣也。

  脾中寒#2。

  脾水者,其人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

  脾脹者,善喊,四肢急一作實,體重不能衣一作收。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脾為約。脾約者,其人大便堅,小便利,而反不渴。

  脾氣弱,病利下白,腸垢,大便堅,不能更衣,汗出不止,名曰脾氣弱,或五液注下青黃赤白黑。

  寸口脈弦而滑,弦則為痛,滑則為實,痛即為急,實即為踊,痛踊相搏,即胸脅搶急。

  趺陽脈浮而澀,浮即胃氣微,澀即脾氣衰,微衰相搏,即呼吸不得,此為脾家失度。

  寸口脈雙緊即為入,其氣不出,無表有裹,心下痞堅。

  趺陽脈微而澀,微即無胃氣,澀則傷脾,寒在於膈而反下之,寒積不消,胃微脾傷,穀氣不行,食已自噫,寒在胸膈,上虛下實,穀氣不通,為閉塞之病。

  寸口脈緩而遲,緩則為陽,其氣長,遲則為陰,榮氣促一云不足,榮衛俱和,剛柔相得,三焦相承,其氣必強。

  趺陽脈滑而緊,滑即胃氣實,緊即脾氣傷,得食而不消者,此脾不治也。能食而腹不滿,此為胃氣有餘。腹滿而不能食,心下如饑,此為胃氣不行,心氣虛也。得食而滿者,此為脾家不治。

  病人鼻下平者胃病也,微赤者病發癰,微黑者有熱,青者有寒,白者不治,唇黑者胃先病,微燥而渴者可治,不渴者不可治。臍反出者此為脾先落。一云先終。

  凡人病脈已解,而反暮微煩者,人見病者瘥安而強與穀,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穀則愈。

  診得脾積,脈浮大而長,饑則減,飽則見瞋起,與穀爭減,心下累累如桃李起見於外,腹滿嘔泄腸鳴,四肢重,足經腫,厥不能臥,是主肌肉損,色黃也。

  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管覆大如盤,久久不愈,病四肢不收,黃癉,食飲不為肌膚,以冬壬癸日得之。肝病傳脾,脾當傳腎,腎適以冬王,王者不受邪,脾復欲還肝,肝不肯受,因留結為積,故知痞氣以冬得之。

  脾病其色黃,體青,失溲,直視,唇反張,爪甲青,飲食吐逆,體重節痛,四肢不舉,其脈當浮大而緩,今反弦急,其色當黃,而反青者,此是木之剋土,為大逆,十死不治。

  宮音人者,主脾聲也。脾聲歌,其音鼓,其志愁,其經足太陰。厥逆陽明則榮衛不通,陰陽翻作,陽氣內擊,陰氣外傷,傷則寒,寒則虛,虛則舉體消瘦,語音沉澀,如破鼓之聲,舌強不轉,而好咽唾,

  口噤唇黑,四肢不舉,身重如山,便利無度,甚者不可治。依源麻黃湯主之。方在卷中。又言聲憂懼,舌本卷縮,此是木剋土,陽擊陰,陰氣伏,陽氣起,起則實,實則熱,熱則悶亂,體重不能轉側,語聲拖聲,氣深不轉而心急,此為邪熱傷脾,甚則不可治。若唇雖萎黃,語音若轉,可治。

  脾病為瘧者,令人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恒山丸主之。方在別卷中。若其人本來少於瞋怒,而忽反常,瞋喜無度,正言而鼻,笑不答於人,此脾病聲之候也。不盈旬月,禍必至矣。陰陽之疾,經絡之源,究尋其病,取其所理,然後行治,萬無遺一也。

  黃為脾,脾合肉,黃如□腹者吉。脾主口唇,唇是脾之餘。其人土形,相比於上宮,黃色,大頭,圓面,美肩,背大,腹好,股胻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稱,行安地,舉足心平,好利人,不喜權勢,喜附人,耐秋冬,不耐春夏,春夏感而生病,主足太陰敦敦然。脾應月,月有虧盈,脾小大隨人唇大小。上唇厚,下唇薄,無腭齦,唇缺破,此人脾不正。揭聳唇者則脾高,高則實,實則熱,熱則季脅痛滿。唇垂而大不堅者,則脾下,下則虛,虛則危,危則寒,寒則身重,不能行步。唇堅者則脾堅,堅則臟安,安則不病。唇上下好者則脾端正,端正則脾胃和利,人無病。唇偏舉者,則脾偏痛好脹。

  凡人分部中陷起者,必有病生。胃陽明為脾之部,而臟氣通於內外,部亦隨而應之。沉濁為內,浮清為外。若表病外入,所部則起,起則前瀉陽,後補陰;若裹病內出,所部則陷,陷則前治陰,後治陽。陽則實熱,陰則虛寒。寒主外,熱主內。

  凡人死生休否,則臟神前變形於外。人脾前病,唇則焦枯無潤;若脾前死,唇則乾青白漸縮急,齒噤不開。若天中等分,墓色應之,必死不治。看色厚薄,決判賒促,賒則不盈四百日內,促則旬朔之間。脾病少愈而卒死,何以知之?曰:青黑如拇指黶點見顏頰上,此必卒死。脾絕十二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足腫,腹熱臚脹,泄利不覺其出時,一曰五日死,面青目黃者,五日死。病人著床,心痛氣短,脾竭內傷,百日復愈,欲起傍徨,因坐於地,其亡倚床,能治此者,可謂神良。又面黃目赤不死,黃如枳實死。吉凶之色,在於分部,霏霏而見,黑黃入唇,必病,不出其年。其穴在鼻上,當兩眼,是其分部位也。若年上不應,三年之內,禍必應也。

  季夏土脾脈色黃,主足太陰脈也。其脈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應在背輸與舌本。中封在內踝前一寸大筋裹宛宛中,脈本從中封上四寸是也。其脈根於隱白,隱白在足大指端內側是也。

  其筋起於足大指之端內側,上結於內踝。其直者,上結於膝內輔骨上,循陰股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結於臍,循腹裹,結於脅,散於胸中,其內者著於脊。

  其脈起於足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端內,循胻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循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俠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合足陽明為表裹。陽明之本,在厲兌,足趺上大指間上三寸骨解中也,一同會於手太陰。

  其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主脾生病,實則胃熱,熱則腹中切痛,痛則陽病,陽脈反大於寸口三倍。病則舌強,筋轉卵縮,牽陰股,引髀痛,腹脹身重,食飲不下,煩心,心下急,注脾,脾病。虛則胃寒,寒則腹中鼓脹,脹則陰病,陰脈反小於寸口一倍。病則泄水,不能臥而煩,強立,股膝內痛,苦筋折紐之,紐之者,脈時綴綴動也,發動甚者死不治。

  四季之月,各餘十八日,此為四季之餘日,主脾胃,黃肉隨病也,一作內陽病。其源從太陰陽明相格,節氣相移,三焦寒濕不調,四時關格而起,則臟腑傷?,隨時受癘,陽氣外泄,陰氣內伏,其病相反。若腑虛則陰邪所加,頭重頸直,皮肉強痹。若臟實則陽疫所傷,蘊而結核,起於喉頸之側,布毒熱於皮膚分肉之中,上散入髮際,下貫顳顬,隱隱而熱,不相斷離,故曰黃肉隨病也。

  扁鵲曰:灸肝脾二輸,主治丹毒,四時隨病,當依源補瀉。虛實之?,皮肉隨熱,則須鐮破,薄貼方咒促治,疾無逃矣。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六竟

  #1藏:原作『臟』,據影宋刻本改。

  #2脾中寒:此下疑有脫文,無據可補。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七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脾臟方

  脾虛實第二論 脈 方 灸法

  脾實熱

  右手關上脈陰實者,足太陰經也。病苦足寒陘熱,腹脹滿,煩擾不得臥,名曰脾實熱也。

  瀉熱湯,治舌本強直,或夢歌樂而體重不能行方:

  前胡 茯苓 龍膽 細辛 芒硝各三兩 杏仁四兩 玄參 大青各二兩苦竹 葉切,一升

  右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食後服。

  射干煎方#1主治同前。

  射干八兩 大青三兩 石膏十兩,一作一升 赤蜜一升

  右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下蜜煎,取二升,分三服。

  治脾熱面黃目赤,季脅痛滿方:

  半夏 母薑 各八兩 枳實 梔子 茯苓 芒硝 各三兩 細辛 五兩白朮 杏仁各四兩 生地黃 淡竹葉各切一升

  右十一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治脾橫方:

  若赤黑發如爪大,煎羊脂摩之。

  又方:

  末赤小豆和雞子白傅之。

  四肢寒熱,腰疼不得俯仰,身黃,腹滿,食嘔,舌根直,灸第十一椎上及左右各一寸五分,三處,各七壯。

  脾胃俱實

  右手關上脈陰陽俱實者,足太陰與陽明經俱實也。病苦脾脹腹堅,搶脅下痛,胃氣不轉,大便難,時反泄利,腹中痛,上衝肺肝,動五臟,立喘鳴,多驚,身熱汗不出,喉痹精少,名曰脾胃俱實也。

  瀉熱方:

  大黃 麻黃 黃苓 各四兩 杏仁 赤茯苓 甘草 橘皮 芒硝 澤瀉 各三兩

  右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絞去滓,內大黃,煮兩沸,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大黃瀉熱湯,治脾脈厥逆,大腹中熱,切痛,舌強腹脹,身重,食不下,心注,脾急痛方:

  大黃細切,水一升半別漬一宿 甘草各三兩 澤瀉 茯苓 黃苓 細辛 芒硝 各二兩橘皮二兩

  右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三合,去滓,下大黃,更煎兩沸,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治脾熱脅痛,熱滿不歇,目赤不止,口唇乾裂方:

  石膏一斤,碎 生地黃汁 赤蜜各一升 淡竹葉切,五升

  右四味,先以水一斗二升煮竹葉,取七升,去滓澄清,煮石膏,取一升五合,去滓,下地黃汁,兩沸,次下蜜,煎取三升,細細服之。

  治脾熱,偏一邊痛,胸滿脅偏脹方:

  茯苓 橘皮 澤瀉 各三兩 芍藥 白朮 各四兩 人參 桂心 各二兩 石膏 八兩 半夏六兩 生薑切,一升 桑根 白皮#2一升

  右十一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若須利下,加芒硝二兩佳。

  脾虛冷

  右手關上脈陰虛者,足太陰經也。病苦泄注,腹滿氣逆,霍亂嘔吐,黃癉,心煩不得臥,腸鳴,名曰脾虛冷也。

  治虛脹,脅痛肩息,有時發作,悉補之方:

  五加根皮 丹參 橘皮 各一斤 地骨皮 乾薑 白朮 各八兩 豬椒根皮二斤 乾地黃 芎藭 附子各五兩 桂心 桔梗 各四兩 大棗五十枚 甘草三兩

  右十四味,□咀,以酒四斗,漬五七日。服七八合,加至一升,日再服。

  檳榔散,治脾寒,飲食不消,勞倦氣脹,噫滿,憂恚不樂方:

  檳榔八枚,皮子并用 人參 茯苓 陳麯 厚朴 麥糵 吳茱萸 白朮 各二兩

  右八味,治下篩。食後酒服二方寸匕,日再。一方用橘皮一兩半。

  溫脾圓,治久病虛羸,脾氣弱,食不消,喜噫方:

  黃檗 大麥蘖 吳茱萸 桂心 乾薑 細辛 附子 當歸 大黃 麯 黃連各一兩

  右十一味,為末,蜜丸如梧子。每服十五丸,空腹酒服,日三。

  麻豆散,主脾氣弱,不下食,餌此以當食方:

  大豆黃二升 大麻子三升,熬令香

  右二味,治下篩。飲和服一合,日四五,任情多少。

  脾胃俱虛

  右手關上脈陰陽俱虛者,足太陰與陽明經俱虛也。病苦胃中如空狀,少氣不足以息,四逆寒,泄注不已,名曰脾胃俱虛也。

  治腹脹善噫,食則欲嘔,泄僻溏下,口乾,四肢重,好怒,不欲聞人聲,忘誤,喉痹,補之方:

  黃連 一兩 禹餘根 二兩 白朮 乾薑 各三兩 大麻子 五兩 桑白皮八兩 大棗二+枚

  右七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3分四服。

  治脾胃俱虛,苦饑寒痛方:

  人參 當歸 桂心 茯苓 桔梗 芎藭 各三兩#4厚朴 甘草 橘皮 吳茱萸 各二兩白朮 五兩 麥蘖一升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白朮散,治脾遺俱虛冷方:

  白朮 厚朴 人參 吳茱萸 茯苓 麥蘗 麯 芎藭 各三兩

  右八味,治下#5篩。酒服方寸匕,食後服,日三。一方加大腹橘皮。

  平胃圓,凡身重不得食,食無味,心下虛滿,時時欲下,喜臥者,皆針胃管、太倉,服建中湯及服此方:建中湯方見別卷。

  杏仁 五十枚 丹參三兩 苦參 葶藶 玄參 各二兩 芎藭 桂心 各一兩

  右七味,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五丸,日三,以知為度。

  又方,治丈夫小兒食實不消,胃氣不調,或溫壯熱結,大小便不利者。有病冷者,服露宿丸熱藥後,當進此丸調胃方:

  大黃二兩 小草 甘草 芍藥 芎藭草 葶藶各一兩 杏仁五十枚

  右七味,為末,蜜丸,飲服如梧子五丸,日三。一歲小兒二丸,漸加之。《千金翼》有菖蒲、當歸、乾薑、茯苓、麥門冬、細辛,為十三味,無杏仁。

  論曰:凡病宿食,在上管當吐之。脈數而滑者實也,有宿食不消,下之愈。胃中有僻,食冷物即痛,不能食,有熱物即欲食。大腹有宿食,寒慄發熱如瘧狀,宿食在小腹者,當暮發熱,明旦復止。寸脈緊即頭痛風寒,或腹中宿食不化。寸口脈緊者,如轉索,左右無常,脾胃中有宿食不消。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微而澀,故知宿食。

  大麯蘖丸,主消穀斷下,溫和又寒冷者,長服不患霍亂方:

  大麥蘗 麯 各一升 附子 乾薑 當歸 人參各三兩 赤石脂 一兩桔梗 女萎 各二兩昊茱萸 皂莢 各五兩 蜀椒 二兩半 烏梅五十枚

  右十三味,為末,蜜酢中半漬梅一宿,蒸三斗米下,去核,搗如泥,和藥,蜜和搗三千杵。服十丸,日三。下甚者,加龍骨、阿膠、艾各三兩。

  消食斷下圓,寒冷者常服之方:

  麯 大麥糵 各一升吳茱萸四兩

  右三味,為末,蜜和。服十五丸如梧子大,日三。

  乾薑散,治不能食,心意冥然忘食方:

  乾薑 法麯 蜀椒 豉 大麥蘖各一升

  右五味,合治下篩。食後服三方寸匕#6日三,以能食為度。

  消食圓,治數年不能食方:

  小麥蘖 麯 各一升乾薑 烏梅 各四兩

  右四味,為末,蜜和。服十五丸,日再,加至四十丸。寒在胸中及反胃翻心者,皆瘥。

  麯蘖散,主消穀能食,除腸中水氣臚脹方:

  法麯 麥蘖 杏仁各五兩

  右三味,治下篩。食後酒服一合,日三。

  脾勞第三論 方

  論曰:凡脾勞病者,補肺氣以益之,肺旺則感於脾。是以聖人春夏養陽氣,秋冬養陰氣,以順其根本矣。肝心為陽,脾肺腎為陰,逆其根則伐其本。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

  半夏湯,治脾勞實,四肢不用,五臟乖反脹滿,肩息氣急不安,承氣泄實熱方:

  半夏 宿薑各八兩 茯苓 白朮 杏仁各三兩 大棗二+枚 竹葉切,一升 橘皮 芍藥各四兩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

  消食膏酒,治脾虛寒勞損,氣脹噫滿,食不下,通噫方:

  豬膏三升 宿薑汁,五升 吳茱萸一升 白朮一斤

  右四味,搗茱萸、白朮等二味,細細下篩為散,內薑汁膏中煎,取六升。溫清酒一升,進方寸匕,日再。

  肉極第四論 方

  論曰:凡肉極者主脾也,脾應肉,肉與脾合,若脾病,則肉變色。又曰:至陰遇病為肌痹,肌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脾,體癢淫淫,如鼠走其人身上,津液脫,腠理開,汗大泄,鼻端色黃,是其相也。凡風氣藏於皮膚,肉色則敗,以季夏戊己日傷於風為脾風,脾風之狀多汗,陰動傷寒,寒則虛,虛則體重怠惰,四肢不欲舉,不嗜飲食,食則咳,咳則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不可以動轉,名曰厲風,裹虛外實。若陽動傷熱,熱則實,實則人身上如鼠走,唇口壞,皮膚色變,身體津液脫,腠理開,汗大泄,名曰惡風。而須決其綱紀,知其終始,陰陽動靜,肉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能治其病者,風始入肉皮毛肌膚筋脈之間,即須決之,若入六腑五臟,則半死矣。

  扁鵲曰:肉絕不治,五日死,何以知之?皮膚不通,外不得泄。凡肉應足太陰,太陰氣絕,則脈不營其肌肉,唇反者氣盡則肉先死,使良醫#7妙藥終不治也。

  治肉熱極,肌痹淫淫,如鼠走身上,津液脫,腠理開,汗大泄,為痹風,風氣藏於皮膚,肉色敗,鼻見黃色,麻黃止汗通肉解風痹湯方:

  麻黃 防己一作防風 枳實 細辛 白朮各三兩 生薑 附子各四兩 甘草桂心各二兩#8 石膏八兩

  右十味,□咀,以水九升煮麻黃,去沫,下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續命湯,治肉極虛熱,肌痹淫淫,如鼠走身上,津液開泄,或痹不仁,四肢急痛方:

  麻黃 生薑各三兩 當歸 石膏各二兩 芎藭 桂心 甘草 黃苓 防風 芍藥各一兩 杏仁四十枚

  右十一味,□咀,以水九升,先煮麻黃,除沫,下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四服,日再。

  越婢湯,治肉極熱,則身體津液脫,勝理開,汗大泄,厲風氣,下焦腳弱。方見別卷。

  石南散,治肉熱極,則體上如鼠走,或如風痹,唇口壞,皮膚色變,主諸風大病方:

  石南三+銖 薯蕷 芍藥一本作甘草 天雄 桃花一作桃仁 甘菊花各一兩 黃耆十八銖 山茱萸一兩十八銖 真珠十八銖 石膏二兩 升麻 萎蕤各一兩半

  右十二味,治下篩。酒下方寸匕,日再,食後服。

  大黃耆酒,治肉極虛寒,為痹風,陰動傷寒,體重怠惰,四肢不欲舉,關節疼痛,不嗜飲#9食,虛極所致方:

  黃耆 桂心 巴戟天 石斛 澤瀉 茯苓 柏子仁 乾薑 蜀椒各三兩 防風 獨活 人參各三兩#10 天雄 芍藥 附子 烏頭 茵芋 栝蔞根 山茱萸 半夏 細辛 白術 黃苓各一兩

  右二十三味,□咀,絹袋貯,以清酒三斗漬之,秋冬七日,春夏三日。初服三合,漸漸加,微痹為度,日再。

  治肉極虛寒,卒中風,口噤不能言,四肢緩縱,偏攣急痛,注五臟,恍惚喜怒無常,手腳不隨方:

  獨活 茵芋 黃苓各三兩 甘草 防風 芍藥 芎藭 麻黃 葛根各二兩 人參一兩 烏頭三枚

  右十一味,□咀,以水一斗、竹瀝四升合,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七竟

  #1射干煎方:此方全文五十四字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2皮:『皮』下原衍『各』字,據影宋刻本刪。

  #3三升:影宋刻本作『二升』。

  #4各三兩:影宋刻本作『各五兩』。

  #5治下:此二字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6三方寸匕:影宋刻本作『五方寸匕』。

  #7醫: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8桂心各二兩:此五字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9飲:原作『欲』,據影宋刻本改。

  #10各三兩:影宋刻本作『各二兩』。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八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脾臟方

  肉虛實第五論 方

  論曰:夫肉虛者,坐不安席,身危變動。肉實者,坐安不動,喘氣。肉虛實之應,主於脾,若其腑臟有病從肉生,熱則應臟,寒則應腑。

  五加酒,治肉虛,坐不安席,好動,主脾病,寒氣所傷方:

  五加皮 枸杞皮各二升 乾地黃 丹參各八兩 石膏一方作石床 杜仲各一斤 乾薑四兩 附子三兩

  右八味,□咀,以清酒二斗,漬三宿。一服七合,日再。

  半夏湯,治肉實,坐安席不能動作,喘氣,主脾病,熱氣所加,關格,除喘方:

  半夏 宿薑各八兩 杏仁五兩 細辛 橘皮各四兩 麻黃一兩 石膏七兩 射干二兩

  右八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須利,下加芒硝三兩。

  閉澀第六論 方 灸法

  論曰:有人因時疾瘥後,得閉塞不通,遂致夭命,大不可輕之,所以備述。雖非死病,凡人不明藥餌者,拱手待斃,深可痛哉。單複諸方,以虞倉卒耳。凡大便不通,皆用滑膩之物及冷水并通也。凡候面黃者,即知大便難。

  麻子仁圓,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脾為約。脾約者,其人大便堅,小便利而不渴也:

  麻子仁二升 枳實 芍藥各八兩 杏仁一升 大黃 厚朴各一斤#1

  右六味,為末,蜜丸如梧子。飲服五丸,日三,漸加至十丸。《肘後》、《外臺》無杏仁。

  治關格,大便不通方:

  芒硝 烏梅  桑白皮各五兩 芍藥 杏仁各四兩 麻仁三兩#2 大黃八兩

  右七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本無烏梅,加枳實、乾地黃各二兩。

  治大便閉塞不通,神方:

  豬羊膽無在,以筒灌三合許,令深入,即出矣,出不盡,須臾更灌。一方加冬葵子汁和之,亦妙。又椒豉湯五升,和豬膏三合灌之佳,臨時易可得即用之。又煎蜜成煎如人指大,深內穀道佳。又無灰濃酒半升,鹽三錢匕,鍊成,如上法。

  三黃湯,治下焦熱結,不得大便方:

  大黃三兩 黃苓二兩 梔子二十枚#3 甘草一兩

  右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服。若大閉,加芒硝二兩。

  五柔圓,治閉澀及虛損不足,飲食不生肌膚,三焦不調,和榮衛,利腑臟,補三焦方:

  大黃一升,蒸二斗米下 前胡二兩 半夏蓯蓉 芍藥 茯苓 當歸 葶藶 細辛各一兩

  右九味,為末,蜜和,合搗萬杵,為丸梧子大。食後服十五丸,後稍增之,日再。《崔氏》云:令人喜飯,消穀益氣,有憂者加松實半兩、菴?半兩,服之緩中,不如意便服之。又有黃苓一兩。

  大五柔圓,主臟氣不調,大便難,通和榮衛,利九竅,消穀益氣方:

  大黃 芍藥 枳實 蓯蓉 葶蕷 甘草 黃苓 牛膝各二兩 桃仁一百枚 杏仁四十枚

  右十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一服三丸,日三,加至二十丸,酒下。

  濡臟湯,主大便不通六七日,腹中有燥屎,寒熱煩迫,短氣汗出,脹滿方:

  生葛根 豬膏各二升 大黃一兩

  右三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五升,去滓,內膏,煎取三升,澄清。強人頓服,羸人再服。亦治大小便不通。

  治大便不通方:

  大戟一斤 大豆五升 商陸 牛膝各三斤

  右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以大豆五升煎令汁盡,至豆乾。初服三枚,以通為度。

  又方:

  蜜和胡燕屎,內大孔中,即通。

  又方:

  水四升,蜜一升,合煮熟,冷,灌下部中,一食頃即通。

  又方:

  盥半合,蜜三合,合煎如餳,出之,著冷水中,丸如檳榔,形如指許大。深內下部中,立通。

  治大便難方:

  單用豉清、醬清、羊酪、土瓜根汁灌之,立通。

  又方:

  以醬清漬烏梅,灌下部中。

  又方:

  桑根白皮 榆根白皮各一把

  右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又方:

  桃皮三升,水五升,煮取一升,頓服。

  又方:

  水一升,煮羊蹄根一把,取半升,頓服。

  又方:

  常煮麻子取汁飲。

  又方:

  常服蜜煎五合。

  又方:

  豬脂和陳葵子末為丸,如梧子。

  每服十丸,通即止。

  又方:

  水服桃花方寸匕。無桃花,白皮亦得。'

  又方:

  常服車前子及葉,并良。

  又方:

  搗葵根汁生服。

  又方:

  好膠三寸 葱白一把

  右二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頓服之,即下。

  又方:

  葵子 牛酥各一升,豬脂用亦得

  右二味,以水四升#4煮葵子,取一升,內酥煮一沸,待冷,分作二服。

  又方:

  葵子汁和乳汁等分服之,立出。

  又方:

  醬清三升 麻油二升 葱白三寸

  右三味,合煮令黑,去滓,待冷,頓服之。一方不用醬清。

  芒硝圓,治脹滿不通方:

  芒硝 芍藥各一兩半 杏仁 大黃各二兩 黃苓一兩六銖

  右五味,為末,蜜丸如梧子。飲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丸,取通利為度,日三。

  又方:

  通草 朴消各四兩 郁李仁 黃苓 瞿麥各三兩 車前子五合,一方六兩,一方二升

  右六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5。一方用絹袋盛煮,頓服二升。

  又方:

  獨頭蒜燒熟去皮,綿裹,內下部中,氣立通。又削薑裹#6鹽導之,及乾薑、盥、杏仁搗丸導之,并佳。

  治脹滿閉不下方:

  吳茱萸一升 乾薑 大黃 當歸 桂心 芍藥 甘草 芎藭各二兩 人參 細辛各一兩 桃白皮一把 真珠半兩 雄黃十八銖

  右十三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內雄黃、真珠末,酒一升,微火煮三沸。服一升,得下即止。

  走馬湯,主一切卒中惡,心痛腹脹,大便不通。方見心腹痛篇。

  巴豆圓,主寒癖宿食,久飲飽不消,大閉不通方:

  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煮三日三夕,碎,大熟,合酒微火煎,令可丸如胡豆,欲取吐下者,服二丸。

  練中圓,主宿食不消,大便難方:《肘後》名承氣丸。

  大黃八兩 葶藶 杏仁 芒硝各四兩

  右四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食後服七丸,日三#7,後稍加。

  灸法:

  大便難,灸第七椎兩傍各一寸,七壯。

  又,灸承筋二穴各三壯,在端中央陷內。

  大便不通,灸俠玉泉相去各二寸,名曰腸遺,隨年壯。一云二寸半。

  又,灸大敦四壯,在足大指聚毛中。

  大便閉塞,氣結,心堅滿,灸石門百壯。

  後閉不通,灸足大都隨年壯。

  治老人小兒大便失禁,灸兩腳大指去甲一寸,三壯。

  又,灸大指歧#8間各三壯。

  治大小便不通方:

  葵子末,一升 青竹葉一把

  右二味,以水二升#9,煮五沸,頓服。

  又方:

  葵子一升 榆皮切,一升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又方:

  葵子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豬脂一升,空心分二服。

  又方:

  甑帶煮取汁,和蒲黃方寸匕,日三服。

  又方:

  豬脂一斤,以水二升,煮三沸,飲汁#10立通。

  治大小便不利方:

  葵子二升#11 消石二兩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治小兒大小便不通方:

  搗白花胡葵子末,煮汁服之。

  又方:

  末鷄屎白,服一錢匕。

  灸法:

  大小便不利,欲作腹痛,灸榮衛四穴百壯,穴在背脊四面各一寸。

  腹熱閉,時大小便難,腰痛連胸,灸團岡百壯,穴在小腸輸下二寸,橫三間寸,灸之。

  大小便不通,灸臍下一寸三壯。

  又,灸橫文百壯。

  大小便不利,灸八窌音遼百壯,穴在腰目下三寸,俠脊相去四寸,兩邊各四穴,計八穴,故名八窌。

  小兒大小便不通,灸口兩吻各一壯。

  小便不利,大便數注,灸屈骨端五十壯。

  小便不利,大便注泄,灸天樞百壯,穴在俠臍相去三寸。魂魄之舍不可針,大法在臍傍一寸,合臍相去可三寸也。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八竟

  #1各一斤:影宋刻本『厚朴』用『一尺』。

  #2三兩:影宋刻本作『二兩』。

  #3二十枚:影宋刻本作『二七枚』。

  #4四升:影宋刻本作『三升』。

  #5分三服:宋本作『分二服』。

  #6裹:原作『一』,據影宋刻本改。

  #7日三:影宋刻本作『日二』。

  #8歧:原作『奇』,據影宋刻本改。

  #9二升:影宋刻本作『三升』。

  #10汁:原作『汗』,據影宋刻本改。

  #11二升:影宋刻本作『一升』。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九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脾臟方

  熱痢第七論 脈證 方灸法

  論曰:余立身以來,三遭熱痢,一經冷痢,皆日夜百餘行,乃至移床就廁,其困篤如此,但率意自治者,尋手皆愈,乃知此疾天下易治。但中性之徒,率情驕倨,良藥苦口,不能克己早餌,朝遇暮過,望其自瘥,疾勢日增,胃氣漸弱,心力俱微,食飲與藥皆不能進,既不時愈,便稱痢病難治,斯皆自誤也,學者須深達斯旨。然此病隨宜服一物,皆使得瘥,惟須力意苦己服食,以瘥為限,則無不愈也。又大須慎口味,重者後#1百日,次者一月日。所以常哀驕恣者,不能自慎,興言於此,以為至慨矣。古今痢方千萬首,不可具載,此中但撮其效者七八而已。雖然,弘之在人也。何則?陟釐丸、烏梅丸、松皮散等,暴痢服之,何有不瘥;其溫脾湯、健脾丸方出下冷痢篇,久下得之,焉能不愈。大凡痢有四種,謂冷、熱、疳、蠱。冷則白;熱則赤;疳則赤白相雜,無復節度,多睡眼澀;蠱則純痢瘀血。熱則多益黃連,去其乾薑;冷則加以熱藥;疳則以藥吹灌下部;蠱毒則以蠱法治之。藥既主對相當,痢者復自勉勵服餌,焉有不愈者也。

  凡服止痢藥,初服皆劇,愚人不解,即止其藥不服,此特不可。但使藥與病源的相主對,雖劇但服,不過再三服,漸漸自知,惟非其主對者,本勿服也。

  凡痢病,通忌生冷酢滑豬鷄魚油,乳酪酥乾脯醬粉鹹,所食諸食,皆須大熟爛為佳,亦不得傷飽,此將息之大經也。若將息失所,聖人不救也。

  下利脈滑而數,有宿食,當下之。

  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為未止,急下之。

  下利脈反滑,當有所去,下乃愈。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當下之。

  下利而腹痛滿為寒實,當下之。

  下利,腹中堅者,當下之。

  下利而讝語者,腹內有燥屎,宜下之。

  下利,二#2部皆平一作浮,按其心下堅者,急下之。

  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此為下不盡,更下之,愈。

  風寒下者,不可下,下之後,心下堅痛,脈遲一作浮,此為寒,但當溫之,脈沉緊,下之亦然。脈大浮弦,下之當已。下利脈浮大,此為虛,以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者,因爾腸鳴,當溫之。

  下利,脈遲緊為痛,未欲止,當溫之。得冷者,滿而便腸垢。

  下利,身軀疼痛,急救裹,諸溫之屬,可與理中、四逆、附子湯熱藥輩。

  下利,大孔痛者,當溫暖之。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裹,乃攻其表。

  下利清穀,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

  下利氣者,當利其小便。

  下利,脈反浮數,尺中自澀,其人必清膿血。

  下利,脈數而渴者,今自愈。設不瘥,必清膿血,有熱故也。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其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面戴陽下虛故也。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

  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脈緊,為未解。

  下利,脈反弦,發熱身汗者,自愈。

  下利,脈大浮弦,下當已。

  下利,舌黃燥而不渴,胸中實,下不止者,死。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畔#3時脈還,手足溫者生,不還不溫者死#4。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

  凡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臟氣絕於內者,下不自禁,下甚者手足不仁也。細尋取之,萬不失一。下病體略例如此耳。

  《素問》曰:春傷於風,夏為膿血,凡下多滯下也;夏傷於風,秋必洞泄,秋多下水也,患是冷也。夫積冷積熱,及水穀實而下者,以大黃湯下之,強人勿過兩劑皆消息,五六日,更進一劑。其補澀湯不效者,三兩日可進一劑。

  陟釐圓,治百病,下痢及傷寒身熱,頭痛目赤,四肢煩疼不解,協熱下痢;或醫已吐下之,腹內虛煩,欲得冷飲,飲不能消,腹中急痛,溫食則吐,乍熱乍冷,狀如溫瘧;或小便不利,氣滿嘔逆,下痢不止方:

  水中陟釐五兩 紫石英三兩 厚朴一兩 漢中木防己六兩 隴西當歸四兩 黃連二兩 三歲醇苦酒五升 上好豉三升

  右八味,皆取真新者,以苦酒二升漬防己,極令潤出之,留苦酒置,以利刀切防己,厚令一分,使厚薄悉等,以板瓦覆著炭火上,以厚紙藉瓦上,布成,切防己著紙上訖,從頭依次反,周而復始,令色槁燥,復漬向餘苦酒中,更出,著瓦上熬之,如此盡苦酒止,勿令火猛,徐徐熬,令極燥,各搗下篩畢,都合搗千杵。以餘三升#5苦酒漬豉一宿,明旦以瓦盆盛之,以一盆覆之,蒸五升土下,須土氣通流,熟出之,於盆中研豉,以新布絞取濃汁,如棗膏法以和藥,搗三千杵,頓為丸,皆如水中鷄頭子大,分著數囊中,懸令陰乾,取燥,乃更盛著,亟以蠟密封其際,勿令見風塵。此藥以三丸為一劑,平旦以井花水服一劑,晝服一劑,暮服一劑,皆以水服之,初服寧少食,當鋪食水飧;欲服藥,若食飲消,腹中調和者,日可一服;若已痠者,二三日可一服,消息以意;若病重藥力未行者,但益服之,日可四五劑;或時下不止者,當復更增,令腹中有藥力,飲食消,是其效也。新服藥未安調,當水飧助藥力,心中了然,然後可作羹臛,但當冷食之耳;若有時不喜冷食者,正是藥力盡耳,復益服藥,至一宿許,則復欲進冷也,若欲不復藥者,但稍溫食,藥力自盡矣。服藥不必須強多飲水也,自隨體調耳。久下虛,服之如法,禁熱食生魚、豬肉、蒜、生菜、酒,緣酒發藥力,令病者煩熱也。又禁辛物,及諸肥膩難消物,皆勿食也。若有風病,加防風一兩;人虛贏,可加石斛一兩;若宿有下痢,腸胃損弱者,可加太一餘糧二兩半,取石中黃軟香者;若婦人產後疾,加石硫黃二兩;小便黃赤不利,加蒲黃一兩。依方消息之,無不得效也。《胡洽》云:舊有五石:赤石脂、白石英、鍾乳、礬石并禹餘根各四兩,常以二月合之。

  下痢熱,諸治不瘥方:

  烏梅一升 黃連一斤,金色者

  右二味,為末,蜜和。服如梧子二十丸,日三夜二。神妙。

  治積久二三十年常下痢神方:

  赤松皮去上蒼皮,切一斗,為散,麯粥和一升服之,日三服,瘥,不過服一斗永瘥,三十年痢服之,百日瘥。

  苦參橘皮圓,治熱毒痢方:

  苦參 橘皮 獨活 阿膠 藍青 黃連 鬼臼一作鬼箭羽 黃檗 甘草

  右九味,等分為末,以蜜烊膠和,併手丸之如梧子,候乾。飲服十丸,日三,稍加,卒下注痢者大良。

  治諸熱毒下黃汁,赤如爛血,滯如魚腦,腹痛壯熱方:

  黃檗 黃苓 升麻 石榴皮各六分 艾葉三分#6 白頭翁 寄生 當歸 牡蠣 犀角 甘草各一兩 黃連二兩

  右十二味,吹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龍骨圓,治下血痢,腹痛方:

  龍骨 龍膽 羚羊角 當歸 附子 乾薑 黃連各三十銖 赤石脂 礬石各一兩半 犀角 甘草 熟艾 各十八銖

  右十二味,為末,蜜和丸如小豆。先食,服十五丸,日三,加至二十丸。

  又方:

  牛角鰓 當歸 龍骨 乾薑 熟艾各三兩 附子 黃檗 赤石脂 芎藭 阿膠 厚朴 甘草 橘皮 石榴皮 芍藥各二兩 大棗二十枚 黃連五合 升麻一兩半 蜀椒一兩

  右十九味,□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四升,去滓,內牛角□末,阿膠消,以綿絞去滓。分七服,日四夜三。《千金翼》無橘皮。

  治血痢方:

  蒲黃三合 乾地黃 桑耳 甘草 芒硝 茯苓 人參 柏葉 阿膠 艾葉 生薑各二兩 禹餘粮 黃連各一兩 赤石脂五分

  右十四味,□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溫#7五服,神效。

  治下雜血方:

  乾藍 犀角 地榆各二兩 蜜二合

  右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去滓下蜜,煎取五合,分三服。此治熱毒蠱,妙。

  治熱毒下黑血,五內絞切痛,日夜百行,氣絕欲死方:

  黃連一升 龍骨 白朮各二兩 阿膠 乾薑 當歸 赤石脂各三兩 附子一兩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分五服。余以正觀三年七月十二日,忽得此熱毒痢,至十五日,命將欲絕,處此方藥,入口即定。

  治下血,日夜七八十行方:

  黃連 黃檗各半兩

  右二味,□咀,淳醉三升#8,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白頭翁湯,治赤滯下血,連月不瘥方:

  白頭翁 厚朴 阿膠 黃連 秦皮 附子 黃檗 茯苓 芍藥各二兩 乾薑 當歸 赤石脂 甘草 龍骨各三兩 大棗三十枚 粳米一升

  右十六味,□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米令熟,出米內藥,煮取三升,分四服。

  治下赤連年方:

  地榆鼠 尾草各一升#9

  右二味,□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二服。如不止,取屋塵水漬去滓一升,分二服。《古今錄驗方》云服屋塵汁一小杯。

  又方:

  秦皮如無,用槲皮代之 鼠尾草 薔薇根

  右三味,等分,□咀,以水淹煎,去滓,銅器重釜煎,成丸如梧子大。服五六丸,日三,稍增,瘥止,亦可濃汁服半升。

  治大熱毒純血痢,不可瘥者方:

  黃連六兩,□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夜露著星月下,旦起空腹頓服之,臥將息,即止。不瘥,加黃苓二兩,更作服之。仍不瘥者,以疳痢法治之。

  治熱痢水穀方:

  黃連 阿膠各二兩 黃檗一兩 烏梅四十枚 梔子三十枚

  右五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亦治□,神良。

  治下痢絞痛,腸滑不可瘥方:

  黃連六兩 阿膠 鼠尾草 當歸 乾薑各三兩

  右五味,□咀,若大冷白多,以清酒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熱及不痛者,去乾薑、當歸,以水煮之。

  茯苓湯,治困#10下空竭欲死,滯下膿血,日數十行,贏篤垂死,老少并宜服方:

  茯苓 黃檗 黃連 龍骨 人參 乾薑 黃苓 桂心 芍藥 當歸 梔子仁 甘草各半兩 赤石脂一兩 大棗十二枚

  右十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不瘥,滿三劑。此方主風虛冷痢最佳。

  治冷熱不調,或水或膿,或五色血者方:

  醉石榴五枚,合殼子搗,絞取二升汁。服五合,瘥止。

  溫脾湯,治下久赤白,連年不止,及霍亂,脾胃冷實不消方:

  大黃四兩 人參 甘草 乾薑各二兩 附子一枚,大者

  右五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臨熟,下大黃,與後溫脾湯小異,須大轉瀉者,當用此方,神效。

  黃連湯,治赤白痢方:

  黃連 黃檗 乾薑 石榴皮 阿膠各三兩 當歸二兩 甘草一兩

  右七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女萎圓,治熱病時氣,下赤白痢,遂成蜃方:亦名雲實丸。

  女萎 藜蘆各三分 烏頭 桂心各四分 黃連 雲實各二分 代赭一分

  右七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服二丸。大下痢,宿勿食,清旦以冷水服之,勿飲食,至日中過後,乃飲食。若得藥力,明旦更服如前。亦可長服。虛贏,晝夜百行膿血,亦瘥。

  聖湯,治下赤白痢,大孔蟲生,悉皆癢方:

  鼠尾草二兩 豉一升 梔子仁 生薑各六兩 桃皮一握

  右五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一本單用桃皮,以酒煮服之。

  治赤白滯下方:

  清酒五合 成煎豬膏三合

  右二味,緩火煎十沸。適寒溫,頓服之,取瘥止。

  又方:

  酒四升,煮錢四十文,取二升,分三服。

  又方:

  亂髮鷄子大,燒末水服,不過三服。

  灸法:

  泄痢食不消,不作肌膚,灸脾輸隨年壯。

  泄注五痢,便膿血,重下腹痛,灸小腸輸百壯。

  泄痢久下,失氣勞冷,灸下腰百壯,三報。穴在八魁正中央脊骨上,灸數多尤佳。三宗骨是,忌針。

  泄痢不禁,小腹絞痛,灸丹田百壯,三報。穴在臍下二寸,針入五分。

  泄痢不嗜食,雖食不消,灸長谷五十壯,三報。穴在俠臍相去五寸,一名循際。

  泄痢赤白漏,灸足太陰五十壯,三報。

  久泄痢,百治不痿,灸足陽明下一寸高骨上陷中,去大指歧三寸,隨年壯。

  又,屈竹量正當兩胯脊上點訖,下量一寸,點兩傍各一寸,復下量一寸,當脊上合三處,一灸三十壯,灸百壯以上,下切痢皆斷,亦治濕暨冷。脊上當胯點處不灸。

  又,灸臍中,稍稍二三百壯。

  又,灸關元三百壯,十日灸。并治冷痢腹痛。在臍下三寸。

  赤白下,灸窮骨,以灸數多為佳。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九竟

  #1後:影宋刻本『後』上有『瘥』字。

  #2二:影宋刻本作『三』。

  #3晬:原作『晬』,據影宋刻本改。

  #4死:『死』下原衍『 生』字,據影宋刻本刪。

  #5三升:影宋刻本作『二升』。

  #6三分:影宋刻本作『二分』。

  #7溫:原與下『五服』二字互倒,據影宋刻本乙正。

  #8三升:影宋刻本作『五升』。

  #9各一升:影宋刻本作『各一兩』。

  #10困:影宋刻本作『因』。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脾臟方

  冷痢第八論 方#1

  論曰:舊治痢,於貴勝用建脾丸多效。今治積久冷痢,先以溫脾湯下訖,後以建脾丸補之,未有不效者。貧家難以克辦,亦無可將息也。

  溫脾湯,治積久冷熱赤白痢者方:

  大黃 桂心各三兩 附子 乾薑 人參各二兩#2

  右五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與前溫脾湯小異。

  建脾圓,治虛勞贏瘦,身體重,脾胃冷,飲食不消,雷鳴腹脹,泄痢不止方:

  鍾乳粉三兩 赤石脂 好麯 大麥蘖 當歸 黃連 人參 細辛 龍骨 乾薑 茯苓 石斛 桂心各二兩 附子一兩 蜀椒六兩

  右十五味,為末,白蜜丸如梧子,酒服十丸,日三,加至三十丸,弱者飲服。此方通治男女。《集驗》無細辛,龍骨。

  增損建脾圓,治丈夫虛勞,五臟六腑傷敗受冷,初作滯下,久則變五色,赤黑如爛腸極臭穢者方:

  鍾乳粉 赤石脂各#3三兩 譽石一用礬石 乾薑 蓗蓉 桂心 石斛 五味子 澤瀉 遠志 寄生 柏子仁 人參 白頭翁 天雄 當歸 石榴皮 牡蠣 龍骨 甘草各二兩

  右二十味,為末,蜜丸。酒服二十丸,日三,加至四十丸。此二方止痢神驗。

  駐車圓,治大冷,洞痢腸滑,下赤白如魚腦,日夜無節度,腹痛不可堪忍者方:

  黃連六兩 乾薑二兩 當歸 阿膠各三兩

  右四味,為末,以大酢八合,烊膠和之,併手丸如大豆許,候乾。大人飲服三十丸,小兒百日以還三丸,期年者五丸,餘以意加減,日三服。

  大桃花湯,治冷白滯痢腹痛方:

  赤石脂 乾薑 當歸 龍骨 牡蠣各三兩 附子二兩 白朮一升 甘草 芍藥各一兩 人參一兩半

  右十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木,取九升,內諸藥,煮取三升#4;分三服。膿者加厚朴三兩,嘔者加橘皮三兩。

  又方:

  龍骨六兩 厚朴 當歸各三兩#5 赤石脂五兩

  右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熱加白頭翁二兩半、牡蠣三兩。

  桃花圓,治下冷,臍下攪痛方:

  乾薑 赤石脂各十兩

  右二味,蜜丸如豌豆,服十丸,日三服,加至二十丸。

  倉米湯,治小腹冷氣積聚,結成冷痢,日夜三四十行方:

  倉梗米半升,凈淘乾灑 薤白一握,去青切細 羊脂一升,熬 香豉三升,以水一斗,煎取五升,澄清

  右四味,先以羊脂煎薤白令黃,并米內豉汁中煎,取四升。日一空腹溫服一升,如行十里久更進一升,得快利止,若利不止,更服如前,利後進梗米豉粥,若復作,更服一劑,永瘥。

  附子湯,治暴下積日不住,及久痢方:

  附子一枚 石榴皮一具 阿膠二兩 龍骨 甘草 芍藥 乾薑 黃連各一兩 黃苓半兩 粳米三合

  右十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卒下痢湯方:

  黃連五兩 生薑一斤

  右二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頓服。未止,更合服,必效。

  治久冷痢下純白者,由積臥冷處,經久病發#6,遂令脾胃俱冷,日夜五六十行,大小腹痛不#7可忍,凡白痢屬冷,赤痢屬熱方:

  好麯末五升,微熬令香,溫清醇酒令熱,和麯末一升,空腹頓服之,日三服。若至食時,搗蒜一升,令至熟,下薑椒末,調和如常食之法,惟須稠,勿加盥;以水和麯二升,作□餅,極爛煮之,乾灑,熱內蒜齏,臼中相和,一頓食之,少與餘食。至饑時,仍準前食麯末酒,比至瘥來,少食餘食。以此法治,不過兩日,無有不瘥。

  治久冷,或痢不痢間,但腰腹患苦冷方:

  上等新蜀椒三升,用醋宿漬之,以麯三升,和椒一升,緊拌煮作粥,空腹頓服之,加葱豉盥任性調和,不瘥更作,以瘥為限,不過三升椒即愈。此方不但治冷,大治諸虛損冷極,有所益,久當自知耳。

  馬藺子圓,治積冷痢,下白膿方:

  馬藺子一升,熟熬 附子二兩 乾薑 甘草各二兩半 神麯 麥蘗 阿膠各五兩 黃連三兩 蜀椒五合

  右九味,為末,蜜丸如梧子,服二十丸,日二,以知為度。或作散酒調服方寸匕,亦佳。

  厚朴湯,治三十年久痢不止方:

  厚朴 乾薑 阿膠各二兩 黃連五兩 艾葉 石榴皮各三兩

  右六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四續圓,治三十年注痢,骨立痿黃,腸滑不瘥方:一名蠟煎丸。

  雲實五合,熬香 龍骨三兩 附子 女萎各二兩 白朮二兩半

  右五味,為末,以蠟煎烊,用丸藥如梧子大。服五丸,日三,不過五六服瘥。

  椒艾圓,治三十年下痢,所食之物皆不消化,或青或黃,四肢沉重,起即眩倒,骨肉消盡,兩足逆冷,腹中熱,苦筋轉,起止須扶,陰冷無子方:

  蜀椒三百粒 烏梅二百枚#8 熟艾一升 乾薑三兩 赤石脂二兩

  右五味,椒、薑、艾下篩,梅著一斗米下蒸令飯熟,去核,內薑、椒末,合搗三千杵,蜜和丸如梧子。服十丸,日三服。不瘥,加至二十丸,加黃連一升。

  下痢圓,治數十年痢,下氣消穀,令人能食,夏月長將服之不霍亂方:

  大麥蘖 法麯各一升 烏梅二升半 附子 乾薑 黃連 黃檗 桂心各三兩 蜀椒半兩 吳茱萸四兩

  右十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食後服十丸,日三,加至二十丸,三食三服,亦可至四十丸。

  麯蘖圓,治數十年下痢不止,消穀下氣,補虛羸方:

  大麥蘖 好麯各一升 附子 當歸 桂心各二兩 吳茱萸四兩 蜀椒一兩 黃連 烏梅肉 乾薑各四兩

  右十味,為末,蜜丸如梧子,食後服二十丸,日三。

  烏梅圓,治久痢諸藥不瘥,數十年者,消穀下氣,補虛方:

  烏梅肉 黃連 乾薑 吳茱萸各四兩 桂心二兩 當歸三兩 蜀椒一兩半

  右七味,為末,蜜丸如梧子,食後服十丸,日三。

  又方,治冷痢久下方:

  烏梅三百枚 乾薑 黃連各十兩 當歸 蜀椒各四兩 細辛 附子 桂心 人參 黃檗各六兩,一方用麥蘖

  右十味,為末,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五升米下,別搗如泥,盤中攪令相得,蜜和搗二千杵,丸如梧子。食前服十丸,日三服,稍增至二十丸。

  七味散,治痢下久不瘥,神驗方:

  黃連八分 龍骨 赤石脂 厚朴 烏梅肉各二分 甘草一分 阿膠三分

  右治下篩,漿水服二方寸匕,日二,小兒一錢匕。

  豬肝圓,治下痢腸滑,飲食及服藥俱完出者方:

  豬肝一斤,熬乾 黃連 烏梅肉 阿膠各二兩 胡粉七棋子

  右五味,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日三。亦可散服方寸匕。

  羊脂煎,大治諸久痢不瘥方:

  羊脂一棋子 白蠟兩棋子 黃連末,一升 酢七合,煎取稠 蜜七合,煎取五合 烏梅肉二兩 亂髮灰汁洗去垢膩,燒末一升

  右七味,合內銅器中,湯上煎之,攪可丸,飲服如梧子大三十丸,日三。棋子大小如方寸匕。

  又方:

  羊脂 阿膠 蠟各二兩 黍米二升

  右四味,合煮作粥,一服令盡,即瘥。

  治大下後腹中空竭,胸中虛滿,不下食方:

  芍藥 甘草 半夏各一兩 厚朴 當歸 桂心各三兩 生薑五兩

  右七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三劑最佳。

  治下痢,心胸滿不快,腹中雷鳴,或嘔吐方:

  黃連五兩 橘皮 甘草各二兩 龍骨 生薑 半夏各三兩 人參一兩 大棗十五枚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先煮一大沸,乃內藥,煮取三升,分四服。并妊娠良。

  斷痢湯,治心胸下伏水方:

  半夏一升 生薑五兩 茯苓 甘草 龍骨各二兩 附子一兩 人參 黃連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

  右九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香蘇湯,治下後煩氣暴上方:

  生蘇一把,冬用蘇子三兩 香豉五兩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頓服之。

  瀉心揚,治卒大下痢熱,唇乾口燥,嘔逆引飲方:

  人參 甘草 黃苓 栝蔞根 橘皮各一兩 黃連二兩 半夏三兩 乾薑一兩半

  右八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胡洽》云:治老小利,水穀不化,腹中雷嗚,心下痞滿,乾嘔不安,無橘皮、栝蔞。若寒加附子一枚,渴加栝蔞一兩,嘔加橘皮一兩,痛加當歸一兩。仲景用大棗十二枚。

  治夏月暴冷,忽壯熱泄痢,引飲熱湯,下斷變通身浮腫,成冷下結,脈沉細小數方:

  澤瀉一兩半 吳茱萸 茯苓 白朮 當歸 桔梗 犀角 青木香 海藻 芍藥 大黃各二兩

  右十一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下後消息五六日許,可與女麯散。

  女麯散,治痢後虛腫、水腫者,服此藥小便利得止,腫亦消:

  女麯一升 乾薑 細辛 椒目 附子桂心各一兩

  右六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不知,加至二三匕,日三。產後虛滿者大良。

  治卒暴冷下,下部疼悶方:

  燒磚令熱,大酢沃之,三重布覆,坐上即瘥。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竟

  #1方:原脫,據文例補。

  #2各二兩:影宋刻本作『各一兩』。

  #3各: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4三升:影宋刻本作『二升』。

  #5各三雨:影宋刻本作『各二兩』。

  #6發:原作『不』,據影宋刻本改。

  #7不:原作『發』,據影宋刻本改。

  #8二百枚:影宋刻本作『一百枚』。

  五一脾臟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一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脾臟方

  疳濕南第九論 方

  論曰:凡疳濕之病,皆由暑月多食肥濃油膩,取冷眠睡之所得也。禮云:君子盛暑之月,薄滋味,無食肥濃煮餅。此時以不利人也,養生者宜深戒之。不爾,多患疳濕痢耳。

  凡所患處,或著口齦咽喉,下部疳與月蝕,并不痛,令人不覺。其治用五月五日蝦蟆、角蒿、救月木、寒食泔淀,但得一事單用之,燒作灰,和臘月豬脂傅之,逐手便瘥,極須慎口味耳。

  凡疳,在慎鹽、醬、酢、酥、油、棗等,一切皆忌。惟白飯、豉、苜蓿、苦苣、蕪菁,不在禁限。

  凡吹藥入下部,沒中指許深即止。治疳濕下黑,醫不能治,垂死者方:

  髑髏灰 熏黃 朱砂 青黛 石鹽 丁香 麝香 礬石 梔子 莨菪子 鐵衣 乾薑 故靴底灰 乾蝦蟆五月五日 細辛 土瓜根 芥子 蜀椒 葶藶 菖蒲各等分

  右二十味,治下篩,以竹筒吹杏仁大,著大孔中,所有患疳瘡上悉傅之。其丁香、麝香別研搗,著藥中合之。一方有寒食泔淀、救月木、揪葉,為二十三味。若病大者,用灌方如左:

  麝香 丁香 甘草 犀角各三分

  右四味,治下篩,合和。以鹽三合,蜀椒三合,豉二合,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內四味散合和。分作二分,灌大孔,旦一灌,酉一灌之。凡久下一月不瘥,成疳候,大孔必寬者是,以此主之。

  八物茜根湯,凡下血者是蠱也,以此主之。方見蠱篇中。

  治疳濕久下痢赤白,百療不瘥者方:

  兔頭骨 蛇頭 菥蓂子 故緋并灰 葶藶子 狸骨一作狐骨 蜣螂 百草五月五日收者 倒挂草 青黛 晚蠶蛾 青礬 丁香 床中桄木 蝎蟲屎 麝香 苦參 黃檗 乾薑 角蒿 朱砂 印成盥 救月木 桂心 鐵衣 芒硝 蝦蟆 黃礬 荏子各等分

  右二十九味,治下篩,以筒子內下部吹著,日一二度,妙。

  治疳濕不能食,身重心熱,腳冷,百節疼痛方:

  黃苓 芍藥 苦參 甘草 當歸 蜀椒 甘松一作坩澱 青黛 熏黃 豉各二兩 東引桃根 葱白各一握 盥一合 麝香半分 豬膽二枚

  右十五味,□咀,以水一斗八升,煮取四升,分為二分。一度灌一分,湯如人體,然後著麝香、豬膽一枚,即灌,灌了作蔥豉粥食之,後日更將一分如前灌之。七日忌生冷毒物等,但是油膩、醬乳、醋,三十日忌之,大佳。

  治疳蝕人諸處,但是赤血痢久不瘥,立著即瘥,秘方:

  乾蝦蟆五月五日收者,一枚,作灰末 人屎灰一作髮灰 金銀土堝各五兩 麝香一分 銀末小豆許

  右五味,治下篩,傅瘡上,即瘥。三七日忌如前。痢者,吹下部。

  治疳痢不止方:

  苦參 甘草 熏黃各二兩 豉一升半 葱白五莖 蜀椒三十粒

  右六味,以苦參等三物各搗下篩,以水五升煮葱白、豉、椒,取三升,以三指撮苦參末等各一撮,內汁中,冷暖如人體。先飲少許豉汁,食一口飯,乃側臥,徐徐灌之訖,多時臥,不出為佳。大急,乃出之於爭地,當有疳濕蟲如白馬尾狀,頭黑,是其效也。其重者,肛大難瘥,當取桃枝綿裹頭,用前件汁,適寒溫烙之,須近脊上,三十度烙之,乃瘥,神驗。

  又方,《崔氏》云:晉代之地多三疳#1,蝕人五臟,通見脊骨,下膿血,手足煩疼,四肢無力,夜臥煩躁不安,而#2失血色,肩髀疼,面及手足有浮氣,或下血乃死,治之之方:

  雄黃 青葙各二兩 苦參三兩 礬石 雌黃 鐵衣 藜蘆各一兩 麝香二分,別研

  右八味,治下篩,以竹管內大孔中酸棗許,吹內下部中,日一,不過三度,小兒以大豆許。此方極救死。

  又方:

  大麻子 胡麻各一升半

  右二物,并熬令黃,以三升瓦瓶,泥表上,厚一寸,待泥乾,內大麻等令滿,以四五枚葦管插口中,密泥之,掘地作竃,倒立竈口,底著瓦器承之,密填竃孔中,地平聚炭瓶四面,著墜壘之,日沒,放火燒,至明旦開取,適寒溫,灌疳濕者下部中一合,尋覺咽中有藥氣者為佳,亦不得過多,多則傷人,隔日一灌,重者再三灌之,從日一灌至日夕,極覺體中乏力,勿怪也,非但治疳濕,凡百異同瘡疥癬并洗塗之。

  論曰:凡日月蝕時,忌食飲。腹中生暨蟲,及房室生子不具足,必患月蝕瘡,亦不得與兄乳,日月生後,乃不忌,令人口臭,齒齦宣露,常有血出,舌上生瘡者,皆由犯此所致耳。日月蝕時須救不救,出行逢暴雨,其救月杖須收取,治□之神藥,預備,患此者施之救療。

  治月蝕惡瘡息肉方:

  硫黃 ?茹 斑貓各等分

  右三味,治下篩。傅瘡上,乾者以豬脂和傅之,日三夜一。

  又方:

  地榆根 薔薇根 吳茱萸根

  右三味,各三兩,治下篩,以鹽湯洗瘡,傅之,日三。

  小兒痢第十方

  溫中湯,治小兒夏月積冷,洗浴過度,及乳母亦將冷洗浴,以冷乳飲兒,兒壯熱忽值暴雨,凉加之,兒下如水,胃虛弱,則面青肉冷,眼陷乾嘔者,宜先與此調其胃氣,下即止方:

  乾薑 厚朴各一分 當歸 桂心 甘草各三分 人參 茯苓 白朮 桔梗各二分#3

  右九味,□咀,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六十日至百日兒一服二合半,餘皆隨兒大小。

  溫中大黃湯,治小兒暴冷,水穀下;或乳冷#4下青結不消;或冷實吐下,乾嘔煩悶,及冷滯赤白下者良。若已服諸利湯去實,胃中虛冷,下如水,乾嘔眼陷,煩擾,不宜利者,可除大黃;若中乳,乳母洗浴水氣未消,飲兒遂為霍亂者,但用大黃;小兒諸霍亂宜利者,便用大黃;不須利宜溫和者,除之,方:

  大黃六分 桂心 厚朴 甘草 乾薑各一分 人參 茯苓 白朮 當歸各二分 桔梗三分

  右十味,□咀#5,以水二升半,煮取八合。凡兒三十日至六十日,一服二合;七十日至一百日,一服二合半;二百日已來,一服三合。

  黃檗湯,治小兒夏月傷暴寒,寒折大熱,熱入胃,下赤白滯如魚腦,壯熱頭痛,身熱,手足煩,此#6太陽之氣外傷,寒使熱氣便入胃,服此方良。若誤以利藥下之,或以溫脾湯下之,則熱劇#7,以利藥下之,便數去赤汁如爛肉者;或下之不瘥,宜以澀熱藥斷之,下既不止,倍增壯熱者,服之即效;或是溫病熱盛,復遇暴寒折之,熱入腹中,下血如魚腦者,服之良方:

  黃檗 黃連 升麻 白頭翕一作白斂 當歸 牡蠣 石榴皮 黃苓 寄生 甘草各二分 犀角 艾葉各一分

  右十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百日兒至二百日,一服三合;二百餘日至期歲,一服三合半。

  治中結腸圓,斷冷滯下赤白青色如魚腦,脫肛出,積日腹痛,經時不斷者方:

  赤石脂五分 吳茱萸三分 乾薑 附子 當歸 厚朴 白朮 木蘭皮 白頭翁 黃連 石榴皮 黃檗各二分#8

  右十二味,為末,蜜丸如大豆。二歲兒服五丸,三歲已上服十丸,十歲已上二十丸。暴下者服少許,便瘥;積下者,盡一劑,更合。

  梔子圓,治少小熱痢不止方:

  梔子七枚 大棗四枚,炙黑 黃檗三分 黃連五分 礬石四分

  右五味,為末,蜜丸如小豆大,服五丸,日三夜二服。不知,稍加至十丸。

  藜蘆圓,治少小泄清痢方:

  藜蘆二分 黃連二分 附子一分

  右三味,為末,蜜丸如麻子大。以粥飲服二丸,立驗。

  四物粱米湯,治少小泄注方:

  粱米 稻米 黍米各三升 蠟如彈丸大

  右四味,以水五升,東向竈煮粱米三沸,去滓;復以汁煮稻米三沸,去滓;復以汁煮黍米三沸,去滓;以蠟內汁中和之,蠟消取以飲之,數試有驗。

  龍骨湯,治少小壯熱,渴引飲,下痢方:

  龍骨 甘草 大黃 赤石脂 栝蔞根 石膏 寒水石 桂心各二兩

  右八味,治下篩,以酒水各五合,煮散二合,二沸,去滓,量兒大小服之。

  大黃湯,治少小下痢,若熱不食,傷飽不乳方:

  大黃 甘草 麥門冬各一兩

  右三味,□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二三歲兒,分三四服。

  生金牛黃湯,治小兒積下不止,因發癇方:

  生金三銖#9,一方用六銖,無生金用熟金亦得,法應作屑,今方盡成器者 牛黃三銖 麻黃二分 黃連 乾薑 人參 甘草各一分 細辛半分

  右八味,□咀,以水一升六合,煮取八合,去滓。臨服,研牛黃以煮湯中。嫌兒熱者,用生薑代乾薑。今世之生金,但用成器金亦善,二三兩皆得用之。

  澤漆茱萸湯,治小兒夏月暴寒,寒入胃則暴下如水,四肢被寒所折,則壯熱經日不除,經月許日,變通身虛滿,腹痛,其脈微細,服此湯一劑,得數漸漸安神方:

  澤漆 青木香 海藻各二分 吳茱萸 茯苓 白朮 桔梗 芍藥 當歸各三分#10 大黃一分

  右十味,□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二百日至一歲兒,一服二合半;一歲已上至二歲,一服四合。

  枳實散,治少小久痢淋瀝,水穀不調,形羸不堪大湯藥者,宜此方:

  枳實二兩,治下篩。三歲已上飲服方寸匕,若兒小以意斟酌,日三服。

  治少小洞注下痢方:

  蒺藜子二升,搗汁溫服,以瘥為度。

  又方:

  取木瓜汁飲之。

  又方:

  酸石榴燒灰,末,服半錢匕,日三。

  又方:

  炒倉米末飲服。

  又方:

  狗頭骨燒灰,水和服之。

  又方:

  羊骨灰鹿骨灰

  右二味,并水和服之,隨得一事,即用之。

  又方:

  炒豉令焦,水淋汁服之,神驗,冷則酒淋服。

  又方:

  五月五日百草末,吹下部。

  治小兒赤白滯下方:

  薤白一把 豉一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又方:

  柏葉 麻子末各一升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沸,百日兒每服三合。

  又方:

  搗石榴汁服之。

  又方:

  牛角□灰,水和服三方寸匕,佳。

  又方:

  燒蜂房灰,水和服之。

  又方:

  亂髮灰 鹿角灰

  右二味,等分,三歲兒以水和服三錢匕,日三。

  治小兒赤白痢方:

  白蘘荷根汁生地黃汁各五合

  右二味,微火上煎一沸,服之。

  單方,治同前:

  服生地黃汁一合。

  又方:

  五月五日蝦蟆灰,飲服半錢匕。

  治小兒熱痢方:

  煮木瓜葉飲之。

  治小兒冷痢方:

  蓼菜搗汁,量大小與之。一方作芥菜。

  又方:

  搗蒜,傅兩足下。

  治小兒暴痢方:

  小鯽魚一頭,燒末服之,亦治大人。

  又方:

  燒鯉魚骨末服之。一方作龍骨。

  又方:

  赤小豆末,酒和,塗足下,日三度,油和亦得。

  治小兒蠱毒痢方:

  藍青汁一升二合,分為四服。

  治小兒渴痢方:

  搗冬瓜汁飲之。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一竟

  #1三疳:影宋刻本作『五疳』。

  #2而:影宋刻本作『面』。

  #3各二分:影宋刻本作『各三分』。

  #4冷:原作『令』,鋸影宋刻本改。

  #5□咀:此二字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6此:原作『比』,鋸影宋刻本改。

  #7劇:影宋刻本作『痢』。

  #8各二分:影宋刻本作『各一分』。

  #9三銖:影宋刻本作『二銖』。

  #10各三分:宋本作『各五分』,『吳茱萸』用『三分』。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二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胃腑方

  胃腑脉論第一

  論曰:胃腑者,主脾也。口層者,是其候也。脾合氣於胃,胃者,水穀之腑也,號倉庫守內嗇吏。重二斤十四兩,迂曲屈伸,長一#1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受水穀三斗五升,其中當留穀二斗、水一斗五升。廣勝、大頸、張胸,五穀乃容而滿,上焦泄氣,出其精微,慄悍滑疾。下焦下溉,泄諸小腸。此腸胃所受水穀之數也。平人則不然,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滿更虛,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穀精氣也。五臟不足調於胃,故腸胃之中,當留穀二斗四升,水一斗一升。故人一日再至後(甲乙)作圖,後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穀盡。故平人不飲不食七日而死者,水穀精氣津液皆盡,故七日而死矣。

  右手關上陽絕者,無胃脈也,若#2吞酸頭痛,胃中有冷,刺足太陰治陰,在足大指本節後一寸。

  右手關上陽實者,胃實也,苦腸中伏伏一作幅幅,不思食,得食不能消,刺足陽明治陽,在足上動脈。脈浮而芤,浮則為陽,芤則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趺陽脈浮大者,此胃家微虛煩,囿必日再行,動作頭痛重,熱氣朝者,屬胃。

  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其奠而散者,當病食痹髀痛。病先發於胃,脹滿,五日之腎,少腹腰脊痛,經酸;三日之膀胱,背膂筋痛,小便閉。五日上之心脾,心痛閉塞不通,身痛體重,《靈櫃》云上之心。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後,夏日昳。

  胃病者,腹?脹,胃管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下取三里。

  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管。在上管,則抑而刺之;在下管,則散而去之。

  胃脹者,腹滿,胃管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

  胃瘧,令人旦病也,善饑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刺足陽明、太陰橫脈出血。

  胃中有癖,食冷物者,痛不能食,食熱則能食。脾前受病移於胃,脾咳不已,嘔吐長蟲。

  厥氣客於胃,則夢飲食。

  診得胃脈,病形何如?曰#3:胃脈實則脹,虛則泄。脾應肉□,肉□堅大者胃厚;肉□磨者胃薄;肉□小而磨者胃不堅;肉□不稱其身者胃下,胃下者脘約;肉□不堅者胃緩;肉□無小果累標緊者胃急;肉□多小果累者胃結,胃結者,胃上脘約不利。

  扁鵲云:足太陰與陽明為表裹,脾胃若病,實則傷熱,熱則引水漿,常渴;虛則傷寒,寒則苦饑常痛,發於風水,其根在胃,先從四肢起,腹滿大,通身腫。方在治水篇中。     

  胃絕不治,五日死。何以知之?舌腫,溺血,大便赤泄。

  足陽明之脉,起於鼻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俠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俠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胃下口,循腹裹,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入臏中,下循胻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是#4動則病悽悽振寒,善伸數欠,顏黑,病至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心動,欲獨閉戶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緊,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街、股、伏兔、哥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饑,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盛者則人迎大三#5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

  胃虛實第二脉 方 灸

  胃實熱

  右手關上脉陽實者,足陽明經也,病苦頭痛《脉經》作腹中堅痛而熱也,汗不出,如溫瘧,唇口乾,善噦,乳癰,缺盆腋下腫痛,名曰胃實熱也。

  瀉胃熱湯方:

  梔子仁 射干 升麻 茯苓各三兩 芍藥四兩 白朮五兩 生地黃汁 赤蜜各一升

  右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下地黃汁,煮兩沸,次下蜜,煮取三升,分三服,老小以意加減。

  胃中熱病:

  灸三里三十壯,穴在膝下三寸。

  胃虛冷

  右手關上脉陽虛者,足陽明經也,病苦經寒不得臥,惡風寒灑灑,目急,腹痛,虛嗚《外臺》作耳虛嗚,時寒時熱,唇口乾,面目浮腫,名曰胃虛冷也。

  補胃湯,治少氣口苦,身體無澤方:

  柏子仁 防風 細辛 桂心 橘皮各二兩 芎藭 吳茱萸 人參各三兩 甘草一兩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為三服。

  人參散,補胃虛寒,身枯絕,諸骨節皆痛方:

  人參 甘草 細辛各六分 麥門冬 桂心 當歸各七分 乾薑二兩 遠志一兩 吳茱萸二分 蜀椒三分

  右十味,治下篩,食後溫酒服方寸匕。

  喉嚨論第三

  論曰:喉嚨者,脾胃之候也。重十二兩,長一尺二寸,廣二寸,其層圍十二重,應十二時,主通利水穀之道,往來神氣。若臟熱,喉則腫塞,氣不通,烏要膏主#6之。方在第六卷中。若腑寒,喉則耿耿如物常欲窒,癢痹涎唾。熱則開之,寒則通之,不熱不寒,依臟調之。方見第六卷中。

  反胃第四脈 方 灸法

  寸緊尺澀,其人胸滿,不能食而吐,吐止#7者,為下之,故不能食。設言未止者,此為胃反,故尺為之微澀。

  趺陽脈浮而澀,浮即為虛,澀即傷脾,脾傷即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名胃反。趺陽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治胃虛反,食下喉便吐方:

  人參一兩 澤瀉 甘草 桂心各二兩 橘皮 乾薑各三兩 茯苓四兩 大黃六兩 青竹茹五兩

  右九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一服七合,日三夜一。已利者,去大黃。

  治反胃而渴方:

  茯苓 澤瀉 半夏各四兩 桂心 甘草各三兩

  右五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一方入生薑四兩。

  治胃反吐逆,不消食,吐不止方:

  人參 澤瀉 桂心各二兩 茯苓四兩 橘皮 甘草 黃耆各三兩 大黃一兩半 生薑八兩 半夏一升 麥門冬三升

  右十一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二合。一服八合,日三夜一,贏人六合。已利,去大黃。

  治胃反,朝食暮吐,食訖腹中刺痛,此由久冷方:

  橘皮三兩 甘草 厚朴 茯苓 桂心 細辛 杏仁 竹皮各二兩 檳榔十枚 前胡八兩 生薑五兩 人參一兩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方有甘皮二兩。

  又方:

  橘皮三兩 白朮 人參各二兩 蜀椒一百二+粒 桂心一兩 薤白一握

  右六味,□咀,以水二升漬一宿,內羊肚中縫合,以三升水煮,水盡出之,決破去滓,分三服。

  治反胃大驗方:

  前胡 生薑各四兩 阿膠一兩 大麻仁五合 橘皮三兩 桂心三寸 甘草五寸 大棗十枚 吳茱萸四合

  右九味,□咀,以水三升、酒二升,煮取一升七合,分二服。

  華佗治胃反:胃反為病,朝食暮吐,心下堅如杯升,往來寒熱,吐逆不下食,此為關上寒澼所作,將成肺痿,治之之方:

  真珠 雄黃 丹砂各三兩 朴消五兩 乾薑十累

  右五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先食服三丸。若小煩者,飲水即解。然無所忌,,神良無比。一方用桂心一兩。

  治胃反,食即吐方:

  搗粟米作麯,水和作丸,楮子大七枚,爛煮,內醋中,細細吞之,得下便已。麯亦得用之。

  大半夏湯,治胃反不受食,食已即  嘔吐方:

  半夏三升  白蜜 白朮各一升 人參二兩 生薑三兩

  右五味,□咀,以水五升,和蜜,掦之二三百下,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治胃反,食即吐出,上氣方:

  蘆根 茅根各二兩,細切

  右二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服之,得下良。

  又方:

  飲白馬尿即止。

  又方:

  燒先死鷄肶胵灰,酒揚服,男雄女雌。

  又方:

  淘小芥子,曝乾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灸兩乳下各一寸,以瘥為度。

  又,灸臍上一寸,二十壯。

  又,灸內踝下三指稍邪向前有穴,三壯。《外臺秘要》三指作一指也。

  治酢咽方:

  麯末一#8斤 地黃三斤

  右二味,合搗,日乾。以酒服三方寸匕,日三。

  治噫酢咽方:

  吳茱萸半斤 生薑三兩 人參二兩 大棗十二枚

  右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頓二升。先食服一升,日再。

  治中散,食後吐酸水方:

  乾薑 食茱萸各二兩

  右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胃玲服之,立驗。

  嘔吐嘰逆第五脉 論 方 灸法

  夫吐家,脉來形狀如新臥起,陽緊陰數,其人食已即吐,陽浮而數亦為吐。寸口脉緊而芤,緊即為寒,芤即為虛,寒虛相搏,脉為陰結而遲,其人即噎。關上數,其人則吐。趺陽脉微而澀,微即下利,澀即吐逆,穀不得入。趺陽脉浮者,胃氣虛,寒氣在上,憂氣在下,二氣并爭,但出不入,其人即嘔而不得食,恐怖如死,寬緩即瘥。嘔而脉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難治。

  論曰:凡服湯嘔逆不入腹者,先以甘草三兩,水三升,煮取二升,服之得吐,但服之,不吐益佳。消息定,然後服餘湯,即流利更不吐也。凡嘔者,多食生薑,此是嘔家聖藥。

  半夏湯,治逆氣,心中煩悶,氣滿,嘔吐氣上方:一名小茯苓湯。

  半夏一升 生薑一斤 茯苓 桂心各五兩

  右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若少氣,加甘草二兩。

  前胡湯,治寒熱嘔逆,少氣,心下堅聚,彭亨滿,不得食,寒熱痛渴,補不足方:

  前胡 生薑各三兩#9 甘草 朴消湯下 大黃別浸,各二兩 芍藥 茯苓 麥門冬 當歸 半夏 滑石 石膏 栝蔞根 黃苓 附子人參各一兩

  右十六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分四服。

  治嘔吐,四肢痹冷,上氣腹熱,三焦不調方:

  前胡 芎藭 甘草 當歸 石膏 人參 桂心 橘皮各二兩 芍藥三兩 半夏四兩 生薑五兩 大棗三+枚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10,下黃苓三兩合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方不用黃苓。

  小麥湯,治嘔吐不止方:

  小麥一升 人參 厚朴各四兩 甘草一兩 生薑汁三合 茯苓三兩 青竹茹二兩半

  右七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豬苓散,治嘔而膈上寒方:

  豬苓 茯苓 白朮各三兩

  右三味,治下篩,以飲服方寸匕,日三。渴者多飲水。

  犀角人參飲子,治嘔逆,胃氣虛邪風熱,不下食方:

  犀角 人參各二兩#11 薤白五兩 粟米一合

  右四味,□咀,以水四升半,煮取一升七合,下米煮令米熟。分四服,相去七里久進一服。

  治春夏時行傷寒,寒傷於胃,胃冷變啘方:

  橘皮 桂心 葛根各二兩 白茅根一升

  右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數進服,盡更合。有熱去桂。

  小半夏加茯苓湯,治諸嘔噦,心下堅痞,膈間有水痰,眩悸者。方見第十八卷中。

  治嘔噦方:

  人參一兩 胡麻仁八合 橘皮一分 枇杷葉八兩

  右四味,□咀,以水一斗,煮枇杷葉,取五升,下藥,煮取三升,內麻仁,稍飲之。

  又方:

  蘆根切三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作四服。

  治氣厥嘔噦不得息方:

  豉一升 半夏八兩 生薑二兩 人參 前胡 桂心 甘草各一兩

  右七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

  大棗十五枚 附子一枚 橘皮二兩 豉一升 生薑 甘草各一兩

  右六味,□咀,以水九升,煎取二升。分三服,日三。

  治卒嘔噦,厥逆方:

  飲新汲冷水三升佳。

  橘皮湯,治乾嘔噦,若手足厥冷者方:

  橘皮四兩 生薑半斤

  右二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止,更合服之。

  治傷寒後噦,乾嘔不下食方:

  生蘆根切,一升 青竹茹一升 粳米三合 生薑二兩

  右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不止,服三劑。

  又方:

  通草 橘皮各二兩 生蘆根切,一升 粳米三合

  右四味,□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治乾嘔吐逆,涎沫出者方:

  半夏 乾薑各等分

  右二味,□咀,以漿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頓服之,日三。

  治病人乾嘔方:

  取羊乳汁,飲一杯。

  治乾嘔方:

  酒浸馬屎一宿,取汁服之。

  又方:

  灸心主尺澤亦佳。

  又,灸乳下一寸三十壯。

  又方,乾嘔不止,粥食、湯藥皆吐不停,灸手間使三十壯。若四厥,脈沉絕不至者,灸之便通,此起死人法。

  治穢方:

  煮豉三升,飲汁佳。

  又方:

  空腹飲薑汁一升。

  又方:

  濃煮蘆根汁飲之。

  又方:

  灸承漿七壯,炷如麥大。

  又,灸臍下四指七壯。

  治惡心方:

  苦瓠禳并子一升,碎,以酒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須臾吐,并下如蝦蟆衣三升。

  又方:

  服小便一百日,佳。

  又方:

  麻子一升,熬令香,熟搗,取酒三升,熟研,濾取一升,飲盡,日二服,盡一石瘥。一切病自能飲食,不能酒,任性多少。

  治食已吐其食方:

  大黃四兩 甘草二兩

  右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治食飲輒吐方:

  頓服生熟湯三升,即止。

  灸法:餘散見前。

  吐逆嘔不得食,灸心輸百壯。

  吐嘔逆不得下食,今日食,明日吐者,灸膈輸百壯。

  吐變不得下食,灸胸堂百壯。

  吐逆不得食,灸巨闕五十壯。

  吐逆食不住,灸胃管百壯,三報。

  吐逆,飲食卻出,灸脾募百壯,三報。章門穴也。

  吐嘔宿汁,吞酸,灸神光一名膽募百壯,三報。《甲乙經》云:日月,膽募也,在期門下五分。

  吐逆,霍亂吐血,灸手心主五十壯。

  噫噦,膈中氣閉塞,灸腋下聚毛下附脅宛宛中五十壯。

  噦噫嘔逆,灸石關百壯。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二竟

  #1一:影宋刻本作『二』。

  #2若:影宋刻本作『苦』。

  #3曰:原作『肉』,據影宋刻本改。

  #4是:原作『也』,屬上讀,據影宋刻本改。

  #5三:原作『上』,據影宋刻本改。

  #6主:原作『止』,據影宋刻本改。

  #7止:影宋刻本作『出』。

  #8一: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9各三兩:影宋刻本作『各二兩』。

  #10一斗二升:影宋刻本作『一斗三升』 。

  #11各二兩:影宋刻本作『各三兩』。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三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胃腑方

  噎塞第六論 方

  五噎圓,治胸中久寒,嘔逆逆氣,食飲不下,結氣不消方:《古今錄驗》 云:五噎者,氣噎、憂噎、勞噎、食噎、思噎。氣噎者,心悸,上下不通,噫噦不徹,胸脅苦痛。憂噎者,天陰苦厥逆,心下悸動,手足逆冷。勞噎者,苦氣膈,脅下支滿,胸中填塞,令手足逆冷,不能自溫。食噎者,食無多少,惟胸中苦塞,常痛,不得喘息。思噎者,心悸動,喜忘,目視□□。此皆憂恙嗔怒,寒氣上入胸脅所致也。

  乾薑 蜀椒 食茱萸 桂心 人參各五分 細辛 白朮 茯苓 附子各四分 橘皮六分

  右十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以酒服三丸,日三。不止#1,稍加至十丸。

  又方,治五種之氣皆令人噎方:

  人參 半夏 桂心 防風一作防葵 小草 附子 細辛 甘草各二兩 紫菀 乾薑 食茱萸 芍藥 烏頭各六分 枳實一兩

  右十四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以酒服五丸,日三,不止#3,加至十五丸。烏頭與半夏相反,但去一味合之。

  竹皮湯,治噎聲不出方:

  竹皮一用竹葉 細辛各二兩 甘草 生薑 通草 人參 茯苓 麻黃 五味子 桂心各一兩

  右十味,□咀,以水一斗煮竹皮,減二升,去竹皮,下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乾薑湯,治飲食輒噎方:《集驗》 名半夏湯。

  乾薑 石膏各四兩 栝蔞根《集驗》作桔梗 人參 桂心各二兩 半夏 小麥各一升 吳茱萸二升 甘草一兩 赤小豆三+粒

  右十味,□咀,以酒五升,水一斗,煮棗二十枚,去滓,合煮取三升,分三日服。

  通氣湯,治胸滿氣噎方:

  半夏八兩 生薑六兩 桂心三兩 大棗三十枚

  右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羚羊角湯,治氣噎不通,不得食方:

  羚羊角 通草 橘皮各二兩 厚朴 吳茱萸 乾薑各三兩 烏頭五枚

  右七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又方:

  杏仁 桂心各三兩

  右二味,為末,蜜丸如棗大,稍稍咽之,臨食先含,彌佳。

  治卒噎方:

  滿口著蜜,食之即下。

  又方:

  捻取飯盆邊零飯一粒,食之即下。

  又方:

  刮舂杵頭細糠,含之即下,神驗。

  治諸噎方:

  常食乾粳米飯,即不噎。

  又方:

  末火炭,蜜丸如彈子大。含,少少咽,即下。

  又方:

  老牛涎棗核大,水中飲之,終身不復噎。

  論日:凡療病者,皆以其類。至如治哽之法,豈宜以顱鷀主骨哽,狸虎治魚哽耶?至於竹篾、薤白、嚼筋、綿蜜等事,乃可通為諸哽用耳。

  治諸哽方:

  取鹿筋,漬之令濡,合而索#3之,大如彈丸,以綫繫之,持筋端吞之入喉,推至哽處,徐徐引之,哽著筋出。

  又方:

  作竹篾,刮令滑淨,綿裹,內咽中,令至哽處,可進退引之,哽即隨出。

  又方:

  用綿二兩,以蜜煎,使熱的的爾,從外薄哽所在處,灼瓠以熨綿上。若故未出,復煮一段綿,以代前用者,并以皂莢屑,少少吹鼻中,使得嚏#4,哽出。《肘後方》云:治哽百日不出者。

  又方:

  煮薤白,令半熟,小嚼之,以綫繫菰中央,捉綫,吞蓬,下喉,至哽處,牽引,哽即出矣。

  治哽咽方:

  以虎骨末,若狸骨,服方寸匕。

  又方:

  瞿麥末,服方寸匕。

  治魚骨哽方:

  顱鷀屎,服方寸匕。

  又方:

  口稱顱鷀,顱鷀,則下。

  又方:

  服橘皮湯。

  又方:

  服沙糖水。

  又方:

  燒魚網灰,服方寸匕。《必效方》云:取魚網覆頭,立下。

  治骨經在喉,眾治不出方:

  取飴糖,丸如鷄子黃大,吞之。不去,更吞,漸大作丸,可至十丸止。

  又方:

  燒虎狼屎,服之。

  又方:

  吞豬膏如鷄子。不瘥,更吞,瘥止。

  治食中吞髮,咽不去,繞喉方:

  取亂髮燒末,酒服一錢匕。

  治吞錢方:

  艾蒿五兩,以水五升,煮取一升。頓服之,即下。

  又方:

  服蜜二升,即出。

  又方:

  末火炭,酒服方寸匕。水服亦得。

  治吞金銀鐶及釵方:

  白糖二斤,一頓漸漸食之,多食益佳。

  又方:

  吞水銀一兩,再服之。

  誤吞鐶及指彊方:

  燒雁毛二七枚,末,服之。鵝羽亦得。

  誤吞釵方:

  曝韭令萎,蒸熟,勿切,食一束,即出。或生麥葉筋縷,如韭法,皆可用,但力意多食自消。

  誤吞銅鐵而哽者方:

  燒銅弩牙令赤,內酒中,飲之立愈。

  誤吞釘、針及箭鏃等方:

  但多食脂肥肉,令飽,自裹出。

  治誤吞針方:

  取懸針磁石末,飲服方寸匕,即下。《古今錄驗》云:今吞針在喉中而服磁石末入腹,若含磁石口中,或吸針而出耳也。

  脹滿第七論 方 灸法

  論曰:病者腹滿,按之不痛者為虛,按之痛者為實也。夫腹中滿不減,減不驚人,此當下之。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腹滿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得溫藥。腹滿,口中苦乾燥,腹間有水,是飲。跗陽脉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下部閉塞,大便難,兩胱下疼痛,此虛寒氣從下向上,當以溫藥服之,取瘥。腹滿轉痛,來趣小腹,為欲自下利也。一云:腹中痛,若轉氣,下趣小腹,為欲自利。

  溫胃湯,治胃氣不平,時脹咳,不能食方:

  附子 當歸 厚朴 人參 橘皮 芍藥 甘草各一兩 乾薑五分 蜀椒三合

  右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大半夏湯,治胃中虛冷,腹滿塞,下氣方:

  半夏一升 大棗二+枚 甘草 附子 當歸 人參 厚朴 茯苓 枳實各二兩 桂心五兩 生薑八兩 蜀椒二百粒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附子粳米湯,治腹中寒#5氣,脹滿,腸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方:

  附子一枚 半夏 粳米各半升 甘草一兩 大棗十枚

  右五味,□咀,以水八升,煮米熟,去滓。每服一升,日三服。《 集驗》 加乾薑二兩。

  厚朴七物湯,治腹滿氣脹方:仲景云治腹滿發熱數十日,脉浮數,飲食如故者。

  厚朴半斤 甘草 大黃各三兩 大棗十枚 枳實五枚 桂心二兩 生薑五兩

  右,□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四升,服八合,日三。嘔逆者,加半夏五合;利者,去大黃;寒多者,加生薑至半斤。

  厚朴三物湯,治腹滿發熱數十日,脉浮而數,飲食如故方:

  厚朴半斤 大黃四兩 陳枳實大者五枚

  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內大黃,煎取三升,去滓,服一升,腹中轉動者,勿服;不動者,更服。一方加芒硝二兩。

  吳茱萸湯,治久寒,胸脅逆滿,不能食方:

  吳茱萸 半夏 小麥各一升 甘草 人參 桂心各一兩 大棗二+枚 生薑八兩

  右八味,□咀,以酒五升、水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大桂湯,治虛贏,胸膈滿方:

  桂心 生薑各一斤 半夏一升 黃耆四兩

  右四味,□咀,以水一斗半,煮取五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治男子卒勞內傷,汗出中風,腹脹,大饑,食不下,心痛,小便赤黃,時白,大便不利方:

  大黃 葶藶 寒水石 苦參 黃連 栝蔞根各等分

  右六味,為末,蜜丸。以豉汁和飲服,如梧子大二丸,日三,加至十丸。

  灸法:

  臚脹,脅腹滿,灸膈輸百壯,三報。

  胸滿,心腹積聚,痞痛,灸肝輸百壯,三報。

  脹滿,水腫,灸脾輸,隨年壯,三報。

  腹中氣脹,引脊痛,食飲多,身贏瘦,名曰食晦,先取脾輸,後取季脅。

  臟腑積聚,脹滿,羸瘦,不能飲食,灸三焦輸,隨年壯。

  脹滿,雷鳴,灸大腸輸百壯,三報。

  脹滿,氣聚寒冷,灸胃管百壯,三報。穴在鳩尾下三寸。

  腹脹滿,繞臍結痛,堅不能食,灸中守百壯,穴在臍上一寸,一名水分。

  脹滿痕聚,滯下疼冷,灸氣海十#6壯,穴在臍下一寸。忌不可針。

  脹滿氣如水腫狀,小腹堅如石,灸膀胱募百壯,穴在中極臍下四寸。

  脹滿腎冷,瘕聚泄利,灸天樞#7百壯,穴在臍傍相對,橫去臍兩傍各二寸。

  痛冷積熱第八論 方 灸法

  論曰:凡人中寒者,喜欠,其人清涕出,發熱,色和者,善嚏。凡覘#8病者,未脈望之,口燥,清涕出,善嚏欠,此人中寒,其人下利,以裹虛故也。欲嚏不能,此人腹中痛,凡寒,脈沉弦。脈雙弦者,寒也。弦脈,狀如張弓弦,按之不移。脈數弦者,當下其寒。脈雙弦而遲者,心下堅。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可下之。右手寸口脈弦者,即脅下拘急而痛,其人濇濇惡寒。師曰:遲者為寒,澀為無血。寸口脈微,尺中緊而澀,緊即為寒,微即為虛,即為血不足,故知發汗而復下之。露宿丸主寒冷百病。方見第十七卷中。

  匈奴露宿圓,治寒冷積聚方:

  礬石 桂心 附子 乾薑各二兩

  右四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後稍加之。

  露宿圓,治遇冷氣,心下結緊,嘔逆,寒食不消,并主傷寒,晨夜觸寒冷惡氣方:

  附子 烏頭 桂心 礬石各四兩

  右四味,為末,蜜丸如胡豆大。以酒服三丸,日三,加至十丸。藥耐寒冷,忌熱食近火,宜冷食飲。

  治痼冷風眩,寒中,手足冷,胃口寒,臍下冷,百病五勞七傷。第一令人能食,二強盛,三益氣,四有子,神驗方:

  大豆三升半 生地黃十五斤,取汁 烏頭一百五十枚

  右三味,以除日□咀烏頭,以酒一斗半,和地黃汁,浸烏頭,至破日,絞去大澀汁滓,內豆藥汁中,至除日出,曝之,有,更浸曝之,至汁盡藥成。初服從二豆起,可至二十豆,酒服之。有病空腹服,無病食後服。四時合,并得二月三月為上時。藥令人能食,益氣,強盛,有子,髮白反黑,齒落重生。先病熱人不可服。

  治心腹痼冷,百治不痠方:

  麯末三升 白朮五兩 乾薑 桂心各三兩 蜀椒 吳茱萸各二兩

  右六味,治下篩。以米飲服方寸匕,日二。不過五劑,諸冷頓愈。無忌,空腹服之。

  治積年冷病方:

  蜀椒二兩 香豉一升

  右二味,搗椒為末,和豉,更搗三千杵。丸如彈丸大#9,食前酒服,日再#10。

  治諸冷極,醫所不治方:

  馬藺子九升,爭治去土。空腹服一合,日三,飲及酒下之,服訖須臾,以食壓之,取瘥乃止。

  赤圓,治寒氣厥逆方:

  茯苓 桂心各四兩 細辛一兩 烏頭 附子各二兩 射罔如大棗一兩#11

  右六味,為末,內真珠為色,蜜丸,如麻子,空腹酒服一丸,日再夜一。不止#12,加至二丸,以止為度。一方用半夏四兩,而不用桂。

  半夏湯,治胸滿有氣,心腹中冷方:

  半夏一升 桂心四兩 生薑八兩

  右三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一服七合,日三服。

  生薑湯,溫中下氣方:

  生薑一斤 甘草三兩 桂心四兩

  右三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半。一服五合,日三服。

  甘草湯,治虛羸惙惙,氣欲絕方:

  甘草 五味子 生薑各二兩 吳茱萸一升 人參一兩

  右五味,□咀,以水四升煮茱萸,令小沸,去滓內藥,煮取一升六合。分二服,服數劑佳。

  茱萸消石湯,治久寒,不欲飲食,數十年僻飲方:

  吳茱萸八合 消石一升 生薑一斤

  右三味,以酒一斗,水解令得二斗,煮藥取四升。服二升,病即下去,勿更服也。初下如泔,後如污泥,若如沫滓。吐者,更可服之。養如乳婦法。

  大建中湯,治心脅中大寒大痛,嘔不能飲食,飲食下咽,自知偏從一面下流,有聲決決然。若腹中寒氣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而痛,其頭不可觸近方:

  蜀椒二合 乾薑四兩 人參二兩 飴糖一升

  右四味,□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糖,微火煮,令得一升半。分三服,服湯如炊三升米久,可飲粥二升許,更服。當一日食糜,溫覆之。

  大黃附子湯治脅下偏痛,發熱,其脉緊弦,此寒也,當以溫藥下之之方:

  大黃三兩 附子三枚 細辛二兩#12

  右三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論曰:寸口脉弦而緊,弦即衛氣不行,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飲食,弦緊相搏,即為寒疝。跗陽脉浮而遲,浮即為風虛,遲即為寒疝。凡瘦人繞臍痛,必有風冷,穀氣不行而反下之,其氣必衝。不衝者,心下則痞。

  大烏頭湯,主寒疝繞臍苦痛,發即白汗出,手足厥寒,其脈沉弦者方:仲景名二物烏頭煎。

  烏頭十五枚,熬黑,不切,以水三升瀆煮取一升,去滓,內白蜜二斤,煎令水氣盡,得二升。強人服七合,羸人五合,一服未效,明日更服,每日止一服,不可再也。

  烏頭桂枝湯,治大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一身盡痛,灸刺、諸藥不能治方:

  秋乾烏頭實中者五枚,除去角 白蜜一斤

  右二味,以蜜煎烏頭,減半,去滓,以桂枝湯五合解之,令得一升許。初服二合,不止#14,更進三合,復不止,加至五合。其止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也。桂枝湯方見傷寒卷中。《外臺方》云:以水二升半煮桂,取一升,以桂汁和蜜煎,合煎之一升許服。又云:《范汪方》云:以桂枝湯和前烏頭煎服。

  論曰:凡人患大熱,皆須候脈。若大大熱者,不得一準方用藥皆準病用藥。大熱不可那者,當兩倍、三倍。大大熱者,乃至十倍用之,乃可制之爾。有人苦熱不已,皆由服石所致,種種服餌不能制止,惟朴消煎可以定之。武德中有貴高人師市奴,謂之金石凌,非也。此方直用二硝、寒水石、石膏可也、即不勞金。有金者,貴高人所加也。

  朴消煎方:

  朴消一斤 芒硝八兩 寒水石四兩 石膏 金各二兩

  右五味,先內二硝於八升湯中,攪令消,以紙密封一宿,澄取清,內銅器中,別搗寒水石、石膏,碎如豆粒,以絹袋盛之,內汁中,以微火煎,候其上有沫#15起,以箸投中,著箸如凌雪凝白,急下瀉著盆中,待凝取出,烈日曝乾。積熱困悶不已者,以方寸匕白蜜一合,和冷水五合,攪和令消,頓服之,日三。熱定即止。

  五石湯,治胃間熱,熱病後不除,煩悶,口中乾渴方:

  寒水石 消石 赤石脂 龍骨 栝蔞根 牡蠣 甘草 黃苓各五分 知母 桂心 石膏各三分 大黃二分

  右十二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諸本只有四石。

  竹葉湯,治五心熱,手足煩疼,口乾唇燥,胸中熱方:

  竹葉 小麥各一升 知母 石膏各三兩 茯苓 黃苓 麥門冬各二兩 人參一兩半 生薑五兩 栝蔞根 甘草 半夏各一兩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竹葉、小麥,取八升,去滓內藥,煮取三升。分三服,老小分五服。

  半夏湯,治胸中客熱,心中煩滿氣上,大小便難方:

  半夏一升 生薑八兩 前胡四兩 茯苓 白朮各五兩 甘草一兩 黃苓 人參各二兩 杏仁 枳實各三兩

  右十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胸中大熱者,沉冷服之。大小便澀,加大黃二兩。一方用梔子仁二兩,為十一味。

  承氣湯,治氣結胸中,熱在胃管,飲食嘔逆,渴方:

  前胡 枳實 桂心 大黃 寒水石 知母 甘草各一兩 消石 栝蔞根 石膏各二兩

  右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熱氣,手足心煩熱如火方:

  竹葉二升 枳實三兩 青葙子 白前各一兩 吳茱萸 黃苓各#16 分 栝蔞根 麥門冬各二兩 生薑六兩 前胡一作芍藥 半夏各五兩

  右十一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地黃煎,治熱方:

  地黃汁四升三合 茯神 知母 萎蕤各四兩 栝蔞根五兩 竹瀝三合,一用竹葉 生薑汁 生地骨皮 生麥門冬汁 白蜜各二升#17石膏八兩

  右十一味,□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諸藥,取汁三升,去滓,下竹瀝、地黃、麥門冬汁,微火煎四五沸,下蜜、薑汁,微火煎,取六升。初服四合,日三夜一,加至六七合。四月、五月作散服之。

  治積熱方:

  枳實 黃苓 大黃 黃連 芒硝各二兩#18

  右五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空心酒服三十丸,加至四十丸,日一服。

  治膈上熱方:

  苦參十兩 玄參五兩 麥門冬三兩 車前子二兩

  右四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一服十五丸,日二服。

  細圓,治客熱結塞不流利方:

  大黃 葶藶各三兩 香豉三合 杏仁 巴豆各五分#19

  右五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日飲服二丸,以利為度。

  治骨蒸熱,贏瘦,煩悶短氣,喘息鼻張,日西即發方:

  龍膽 黃連 栝蔞根各#20四分 芒硝二分 梔子十枚 苦參 大黃 黃苓 芍藥 青葙子各二兩

  右十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飲服二丸,日二,以止#21為度。一方無苦參已下,止五味。張文仲為散,飲服方寸匕。

  治骨蒸方:

  天靈蓋如梳大,炙令黃,碎,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起死人神方。

  又方:水服芒硝一方寸匕,日二服,神服良。

  又方:取人屎灰,以酒服方寸匕,日二

  治五臟熱及身體熱,脈弦急者方:

  灸第十四椎,與臍相當,五十壯。老小增損之。若虛寒,至百壯,橫三間寸灸之。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三竟

  #1止:影宋刻本作『知』。

  #2止:影宋刻本作『知』。

  #3 索:影宋刻本作『縈』。

  #4嚏:原作『噎』,據影宋刻本改。

  #5寒:原作『塞』,據影宋刻本改。

  #6十:影宋刻本作『百』。

  #7天櫃:原作『太樞』,據影宋刻本改。

  #8覘:影宋刻本作『瞻』。

  #9 如彈丸大:影宋刻本『大』下有『七丸』二字。

  #10日再:影宋刻本作『日一服』。

  #11兩:影宋刻本作『枚』。

  #12止:影宋刻本作『知』。

  #13二兩:影宋刻本作『三兩』 。

  #14止:影宋刻本作『知』。下同。

  #15沫:原作『漢』,據影宋刻本改。

  #16二: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17各二升:影宋刻本『生麥門冬汁』用『一升』。

  #18各二兩:影宋刻本『芒消】 用『二兩』,餘四味用『三兩』。

  #19各五分:影宋刻本作『各三分』。

  #20各: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21止:影宋刻本作『知』。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四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肺臟方

  肺臟脉論第一

  論曰:肺主魄,魄臟者,任物之精也,為上將軍,使在上行,所以肺為五臟之華蓋。并精出入謂之魄,魄者,肺之藏也。鼻者,肺之官,肺氣通於鼻,鼻和則能知香臭矣。循環紫宮,上出於頰,候於鼻下,回肺中,榮華於髮,外主氣,內主胸,與乳相當,左乳庚,右乳辛。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有十四童子、七女子守之,神名鴻鴻#1。主藏魄,號為魄臟,隨節應會,故云肺藏氣,氣舍魄,在氣為咳,在液為涕。肺氣虛則鼻息不#2利少氣,實則喘喝,胸憑仰息。肺氣虛則夢見白物,見人斬血藉藉,得其時則夢見兵戰,氣盛則夢恐懼哭泣。厥氣客於肺,則夢#3飛揚,見金鐵之器及奇物。

  凡肺臟象金,與大腸合為腑,其經手太陰,與陽明為表裹。其脉浮,相於季夏,王於秋。秋時萬物之所終,宿葉落柯,萋萋枝條,桃然獨在。其脉為微浮,衛氣遲,榮氣數,數則在上,遲則在下,故名曰毛。陽當陷而不陷,陰當昇而不昇,為邪所中二氣感激,故為風寒所中。陽中邪則捲,陰中邪則緊。捲則惡寒,緊則為慄,寒慄相搏,故名曰瘧。弱則發熱,浮乃來出,旦中旦發,暮中暮發。臟有遠近,脉有遲疾,周有度數,行有漏刻,遲在上傷毛釆,數在下傷下焦。中焦有惡則見,有善則匿,陽氣下陷,陰氣則溫,陽反在下,陰反在巔,故名曰長而且留。

  秋脉如浮,秋脉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虛而浮,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何如而反?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傍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氣逆而背痛,慍慍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肺脉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曰肺平,秋以胃氣為本。肺脉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肺病。《巢源》無不字。肺脉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曰肺死。

  真肺脉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色白赤不澤,毛折乃死。

  秋胃微毛日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無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

  肺藏氣,氣舍魄,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於夏。

  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太陰者,行氣溫皮毛者也,氣弗營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津液去則皮節傷,皮節傷者則爪一作皮枯毛折,毛折者則氣先死,丙篤丁死,火勝金也。

  肺死臟,浮之虛,按之弱如葱葉,下無根者死。秋金肺王,其脉微澀而短曰平。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肺,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肺,子之乘母,為實邪,雖病自愈。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肺,火之剋金,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肺,木之陵金,為微邪,雖病即瘥。肝乘肺,必作虛。

  右手關前寸口陰絕者,無肺脉也,若#4短氣咳逆,喉中塞,噫逆,刺手陽明治陽。

  右手關前寸口陰實者,肺實也,苦少氣,胸中滿膨膨,與肩相引,刺手太陰治陰。

  肺脉來,泛泛輕如微風吹烏背上毛,再至曰平,三至曰惟#5經病,四至脫精,五至死,六至命盡,手太陰脉也。

  肺脉急甚為癲疾,微急為肺寒熱,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緩甚為多汗,微緩為痿,漏風一作偏風,頭已下汗出不可止。大甚為經腫,微大為肺痹,引胸背,起腰內。小甚為飧泄,微小為消癉。滑甚為息賁上氣,微滑為上下出血。澀甚為嘔血,微澀為鼠?,在頸肢腋之間,下不勝其上,其能喜酸。

  肺脉搏堅而長,當病唾血。其濡而散者,當病漏一作灌汗,至今不復發散。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痺,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

  黃帝問曰:經脉十二,而手太陰之脉獨動不休,何也?手太陰本在寸口中。岐伯對曰:足陽明,胃脉也。胃者,五臟六腑之海,胃脉在足趺上大趾間,上行三寸骨解中是也。其精氣上清,注於肺,肺氣從太陰而行之。其行之也,以息往來,故人一呼脉再動,一吸脉亦再動,呼吸不已,脉動不止。

  黃帝問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岐伯曰:胃者,水穀之海,六腑胃居其大,五味入於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者,太陰是也,臟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氣口屬腑臟主,即呼寸口者也。

  扁鵲曰:肺有病則鼻口張,實熱則喘逆,胸憑仰息。其陽氣壯,則夢恐懼等。虛寒則咳息,下利少氣。其陰氣壯,則夢涉水等。肺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志為憂。憂傷肺,精氣并於肺則悲也。

  味主秋,結滿而血者,病在胸,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合,故命曰味主合。

  病先發於肺,喘咳。三日之肝,脅痛支滿;一日之脾,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五日之胃,腹脹;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病在肺,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靜。

  假令肺病,南行若食馬肉及獐肉得之,不者當以夏時發,得病以丙丁日也,宜赤藥。

  凡肺病之狀,必喘咳逆氣,肩息背痛,汗出,尻陰股膝攣,髀端腑足皆痛,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乾,取其經手太陰足太陽之外,厥陰內少陰血者。

  肺脈沉之而數,浮之而喘,苦洗洗寒熱,腹滿,腸中熱,小便赤,肩背痛,從腰已上汗出,得之房內汗出當風。

  肺病其色白,身體但寒無熱,時時咳,其脈微遲,為可治,宜服五味子大補肺湯、瀉肺散。春當刺少商,夏刺魚際,皆瀉之;季夏刺太淵,秋刺經渠,冬刺尺澤,皆補之。又當灸膻中百壯,背第三椎二十五壯。

  邪在肺,則皮膚痛,發寒壯#6,上氣氣喘,汗出,咳動肩背。取之膺中外輸,背第三椎之傍,以手痛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形寒寒飲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肺傷,其人勞倦則咳唾血,其脈細緊浮數,皆吐血,此為躁擾嗔怒得之,肺傷氣擁所致也。

  肺中風者,口燥而喘,身運而重,冒而腫脹。

  肺中寒者,其人肚燭梯。

  肺水者,其人身體腫而小便難,時斗,時而大便鴨溏。

  肺脹者,虛而滿,喘咳,月如脫狀,其脈浮大。

  趺陽脈浮緩,少陽脈微緊,微為血虛,緊為微寒,此為鼠乳。

  診得肺積,脈浮而毛,按之辟易,脅下時時痛,逆背相引痛,少氣,善忘,目瞑,結癰,皮膚寒,秋愈夏劇,主皮中時痛,如虱緣之狀,甚者如針刺之狀,時癢,色白也。

  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久不愈,病灑寒熱,氣逆喘咳,發肺癰。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也?心病傳肺,肺當傳肝,肝適以春王,王者不受邪,肺復欲還心,心不肯受,因留結為積,故知息賁以春得之。

  肺病身當有熱,咳嗽短氣,唾出膿血,其脈當短澀,今反浮大,其色當白而反赤者,此是火之剋金,為大逆,十死不治。

  商音人者,主肺聲也,肺聲哭,其音磬,其志樂,其經手太陰。厥逆陽明,則榮衛不通,陰陽反祚,陽氣內擊,陰氣外傷,傷則寒,寒則虛,虛則厲風所中,噓吸戰掉,語聲嘶塞而散下,氣息短憊,四肢僻弱,面色青葩,遺矢便利,甚則不可治,依源麻黃續命湯主之。方見第八卷中。

  又言音喘急,短氣,好唾,此為火剋金,陽擊陰,陰氣沉,陽氣昇,昇則實,實則熱,熱則狂,狂則閉眼,悸,言非常所說,口赤而張,飲無時度,此熱傷肺,肺化為血,不治。若面赤而鼻不欹,可治也。

  肺病為瘧者,令人心寒,寒甚則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見者,恆山湯主之。方見第十卷中。若其人本來語聲雄烈,忽爾不亮,拖氣用力,方得出言,而反於常,人呼共語,直視不應,雖曰未病,勢當不久,此則肺病聲之候也,察觀疾病,表裹相應,依源審治,乃不失也。

  白為肺,肺合皮,白如豕膏者吉。肺主鼻,鼻是肺之餘,其人金形,相比於上商,白色,小頭,方面,小肩背,小腹,小手足,發動身輕,精廉#7,急心靜悍,性喜為吏。耐秋冬不耐春夏,春夏感而生病,主手太陰。廉廉然,肩膺厚薄正竦,則肺應之。正白色小理者則肺小,小則少飲,不病喘喝;粗理者則肺大,大則虛,虛則寒,喘鳴,多飲,善病胸喉痹,逆氣;巨肩反膺陷喉者,則肺高,高則實,實則熱,上氣肩息,咳逆;合腋張脅者則肺下,下則逼賁迫肝,善脅下痛,鼻塞,或壅而涕,生息肉;好肩背厚者則肺堅,堅則不病咳上氣;肩背薄者則肺脆,脆則易傷於熱,喘息,鼻衄;肩膺好者則肺端正,端正則和利難傷;膺偏歌者則肺偏傾,偏傾則病胸偏痛,鼻亦偏疾。

  凡人分部陷起者,必有病生。大腸陽明為肺之部,而臟氣通於內外,部亦隨而應之。沉濁為內,浮清為外。若外病內入,則所部起;內病裹出,則所部陷。外入前治陽,後治陰;內出前治陰,後治陽,實瀉虛補。陽主外,陰主內。

  凡人死生休否,則臟神前變形於外。人肺前病,鼻則為之孔開焦枯。若肺前死,鼻則為之梁折孔閉,青黑色。若天中等分,墓色應之,必死不治。看色深淺,斟酌賒促,遠不出一年,促不延時月。肺疾少愈而卒死,何以知之?曰:赤色#8黑如拇指黶點見顏頰上,此必卒死。肺絕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張,但氣出而不還,面白目青,是謂亂經。飲酒當風,風入肺經,膽氣妄泄,目則為青,雖有天救,不可復生。面黃目白如枯骨,死。吉凶之色,在於分部,順順而見,赤白入鼻,必病,不出其年,若年間不應,三年之中禍必應也。

  秋金肺脈色白,主手太陰脈也,秋取經輸,秋者金始治,肺將收殺,金將勝火,陽氣在合,陰氣初勝,濕氣及體,陰氣未盛,未能深入,故取輸以瀉陰邪,取合以虛陽邪,陽氣始衰,故取於合。其脈本在寸口之中,掌後兩筋間二寸中,應在腋下動脈,其脈根於太倉,太倉在臍上三寸,一夫#9是也。

  其筋起於手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下,上出缺盆,結肩髑前,上結缺盆,下結胸裹,散貫賁下,抵季脅。

  其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後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次指內廉,出其端。合手陽明為表裹。陽明之本在肘骨中,同會於手太陰。

  太陰之別名列缺,起於腋下分間,并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於魚際,別走手陽明,主肺生病,病實則大腸熱,熱則手兌掌起,起則陽病,陽脉反逆大於寸口三倍,病則咳,上氣喘渴#10,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汗出中風,虛則大腸寒,寒則欠咳#11,小便遺數,數則陰病,陰脉反小於寸口一倍,病則肩背寒痛,少氣不足以息,季脅空痛,尿色變,卒遺矢無度。

  秋三月者,主肺、大腸,白氣狸病也,其源從太陽擊手太陰,太陰受淫邪之氣,則經絡壅滯,毛皮緊堅#12;發泄邪生,則臟腑傷溫,隨秋受癘,其病相反。若腑虛,則為陰邪所傷,乍寒乍熱,損肺傷氣,暴嗽嘔逆。若臟實,則為陽毒所損,體熱生斑,氣喘引飲,故曰白氣狸病也。

  扁鵲云:灸心肺二輸,主治丹毒白狸病。當依源為療,調其陽,理其陰,則臟腑之病不生矣。

  肺虛實第二脉方 灸法

  肺實熱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脉陰實者,手太陰經也,病苦肺脹,汗出若露,上氣喘逆,咽中塞如欲嘔狀,名曰肺實熱也。

  治肺實熱,胸憑仰息,泄氣除熱方:

  石膏八兩 白前 杏仁各三兩 橘皮 白朮各五兩 赤蜜七合 枸杞根皮切、二升

  右七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蜜,煮三沸,分三服。

  治肺熱,言音喘息短氣,好唾膿血方:

  生地黃切,二升 石膏八兩 麻黃五兩 杏仁四兩 升麻 羚羊角 芒硝各三兩 淡竹茹鷄子大一枚 赤蜜一升

  右九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蜜,煮兩沸,分三服。

  治肺熱,悶不止,胸中喘急,驚悸,客熱來去,欲死,不堪服藥,泄胸中喘氣方:

  桃皮 芫花各一升

  右二味,□咀,以水四斗,煮取一斗五升,去滓,以故布手巾內汁中,薄胸,溫四肢,不盈數日即歇。

  橘皮湯,治肺熱氣上,咳息奔喘方:

  橘皮 麻黃各三兩 柴胡 乾紫蘇《刪繁》作乾藍,各二兩 宿薑 杏仁各四兩 石膏八兩

  右七味,□咀,以水九升,煮麻黃兩沸,去沫,下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不瘥,與兩劑。

  治肺熱喘息,鼻衄血方:

  羚羊角 玄參 射干 雞蘇 芍藥 升麻 柏皮各三兩 生地黃切,一升 梔子仁四兩 淡竹茹雞子大一枚

  右十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須利者,下芒硝三兩,更煮三沸。

  治肺熱,飲酒當風,風入肺,膽氣妄泄,目青,氣喘方:

  麻黃四兩 甘草 五味子各三兩 杏仁五十枚 母薑五兩 淡竹葉切,一升

  右六味,□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沫,下諸藥,煮取三升#13;去滓,分三服。

  瀉肺散,治酒客勞倦,或出當風,喜怒氣舍於肺,面目黃腫,起即頭眩,咳逆上氣,時忽忽欲絕,心下弦急,不能飲食,或吐膿血,胸痛引背,支滿欲嘔方:

  五味子 百部各二兩半 茯苓 附子 蓯蓉 當歸 石斛 遠志 續斷各一兩 細辛 甘草各七分 防風 蜀椒 紫菀 桂心 款冬花乾薑各一兩半 桃仁六十枚 杏仁三十枚

  右十九味,治下篩,以酒服方寸匕,日三,稍加至二匕。

  灸法:

  肺脹,氣搶脅下熱痛,灸陰都隨年壯。穴在俠胃管兩邊相去一寸。胃管在心下三寸。

  肺脹脅滿,嘔吐上氣等病,灸大椎并兩乳上第三肋間,各止七壯。

  肺與大腸俱實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陰陽俱實者,手太陰與陽明經俱實也。病苦頭痛目眩,驚狂,喉痹痛,手臂捲,唇吻不收,名曰肺與大腸俱實也。

  治肺與大腸俱實,令人氣憑滿,煮散方:

  茯苓 麻黃各六分 黃耆 大青 桂心各三分 細辛 杏仁各五分 石膏二兩 丹參半兩 五味子 甘草 貝母 橘皮 芎藭各一兩 根實三枚

  右十五味,治下篩,為粗散,帛裹一方寸匕半,井花水一升五合,煮取七合為一服,日再。

  肺虛冷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陰虛者,手太陰經也,病苦少氣不足以息,嗌乾不津液,名曰肺虛冷也。

  治肺虛冷,聲嘶傷,語言用力,戰掉緩弱,虛瘠,風入肺方:

  防風 獨活 芎藭 秦椒 乾薑 黃耆各四十二銖 天雄 麻黃 五味子 山茱萸 甘草各三+六銖 秦艽 桂心 薯蕷 杜仲 人參細辛 防己各三十銖 甘菊花 紫菀各二十四銖 貫眾二枚 附子七分

  右二十二味,治下篩,以酒服方寸匕,日二。一方有石膏六分、當歸五分。

  酥蜜膏酒,治肺虛寒,癘風所傷,語聲嘶塞,氣息喘憊,咳唾止氣嗽通聲方:

  酥 崖蜜 飴糖 生薑汁 生百部汁 棗肉 杏仁各一升,研 甘皮五具,末

  右八味,合和,微火煎,常攪,三#14上三下,約一炊久,取薑汁等各減半止。溫酒一升,服方寸匕,細細咽之,日二夜一。

  又方:

  豬胰三具 大棗百枚

  右二味,以酒五升漬之,秋冬七日,春夏五日出,布絞去滓,七日服盡。二七日忌鹽。羊胰亦得。治咳嗽,胸脅支滿,多喘上氣,尤良。《肘後方》治久咳上氣二十年,諸治不痊者。

  治肺寒損傷,氣嗽及涕唾鼻塞方:

  棗肉二升,研作脂 杏仁一升,熬研為脂 酥 生薑汁 白糖 白蜜 生百部汁各一升

  右七味,合和,微火煎,常攪,約一炊久下之,細細溫清酒服二合,日二。

  補肺湯,治肺氣不足,逆滿上氣,咽中悶塞,短氣,寒從背起,口中如含霜雪,言語失聲,甚者吐血方:

  五味子三兩 乾薑 桂心 款冬花各二兩 麥門冬一升 大棗一百枚 粳米二合 桑根白皮一斤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先煮桑白皮五沸,下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

  黃耆五兩 甘草 鍾乳 人參各二兩 乾地黃 桂心 茯苓 白石英 桑白皮 厚朴 乾薑 紫菀 橘皮 當歸 五味子 遠志 麥門冬各三兩 大棗二十枚

  右十八味,□咀,以水一斗四升,煮取四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又方,治肺氣不足,咳逆上氣,牽繩而坐,吐沫唾血,不能飲食方:

  蘇子一升 桑白皮五兩 半夏六兩 紫菀 人參 甘草 五味子 杏仁各二兩 款冬花 射干各一兩 麻黃 乾薑 桂心各三兩 細辛一兩半

  右十四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半。分五服,日三夜二。

  又方,治肺氣不足,咳逆短氣,寒從背起,口中如含霜雪,語無音聲而渴,舌本乾燥方:

  五味子 蘇子各一升 白石英 鍾乳各三兩 款冬花 竹葉 橘皮 桂心 桑白皮 茯苓 紫菀各二兩 粳米二合 麥門冬四兩 生薑五兩 杏仁五十枚 大棗十枚

  右十六味,□咀,以水一斗三升,先煮桑白皮、粳米、大棗,米熟去滓,內諸藥,煮取五升。分六服,日三。

  又方,治肺氣不足,心腹支滿,咳嗽,喘逆上氣,唾膿血,胸背痛,手足煩熱,惕然自驚,皮毛起,或哭,或歌,或怒,乾嘔心煩,耳中聞風雨聲,面色白方:

  款冬花 桂心各二兩 桑白皮一斤 生薑 五味子 鍾乳各三兩 粳米五合 大棗十枚 麥門冬四兩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棗令熟,去之內藥,煎取二升。分三服,溫服之。一方用白石英二兩。《廣濟》用紫菀、人參各二兩,名紫菀湯。

  麻子湯,治肺氣不足,咳唾膿血,氣短不得臥方:

  麻子一升 桑白皮 餳各一斤 桂心 人參各二兩 阿膠 紫菀各一兩 生薑三兩 乾地黃四兩

  右九味,□咀,以酒一斗五升、水一斗五升,合煮取四升,分五服。

  餳煎,治肺氣不足,咽喉苦乾方:

  作腸任多少,取乾棗一升,去核,熟搗,水五升,和使相得,絞去滓,澄去上清,取濁者,內飴中攪,火上煎,勿令堅。令連連服,如鷄子大,漸漸吞之,日三夜二。

  治肺風氣痿絕,四肢滿脹,喘逆胸滿方:

  灸肺輸各二壯。肺輸對乳引繩度之,在第三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

  肺與大腸俱虛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陰陽俱虛者,手太陰與陽明經俱虛也。病苦耳鳴嘈嘈,時妄見光明,情中不樂,或如恐怖,名曰肺與大腸俱虛也。

  小建中湯,治肺與大腸俱不足,虛寒乏氣,小腹拘急,腰痛,羸瘠百病方:

  大棗十二枚 生薑 桂心各三兩 甘草二兩 芍藥六兩

  右五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內糖八兩,煮三沸,分三服。《肘後》用黃耆、人參各二兩,名黃耆建中湯。

  肺勞第三論 方 灸法

  論曰:凡肺勞病者,補腎氣以益之,腎王則感於肺矣。人逆秋氣,則手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順之則生,逆之則死。順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關格,病則生矣。

  麻黃引氣湯,治肺勞實,氣喘鼻張,面目苦腫方:

  麻黃 杏仁 生薑 半夏各五分 紫蘇四分 白前 細辛 桂心各三分 橘皮二分 石膏八兩 竹葉切,一升

  右十一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半夏湯,治肺勞虛寒,心腹冷,氣逆游氣,胸脅氣滿,從胸達背痛,憂氣往來,嘔逆,飲食即吐,虛乏不足方:

  半夏一升 生薑一斤 桂心四兩 甘草 厚朴各二兩 人參 橘皮 麥門冬各三兩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腹痛加當歸二兩。

  厚朴湯,治肺勞風虛冷,痰澼水氣,晝夜不得臥,頭不得近枕,上氣胸滿,喘息氣絕,此痰水盛溢方:

  厚朴 麻黃 桂心 黃苓 石膏 大戟 橘皮各二兩 枳實 甘草 秦艽 杏仁 茯苓各三兩 細辛一兩 半夏一升 生薑一兩#15 大棗十五枚

  右十六味,□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四升,分五服。

  治喉痹,氣逆咳嗽,口中涎唾方:

  灸肺輸七壯。亦可隨年壯至百壯。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四竟

  #1鴻鴻:影宋刻本作『鳥鴻』。

  #2不:原脫,據《靈櫃□本神》補。

  #3夢: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4若:影宋刻本作『苦』。

  #5惟:影宋刻本作『離』。

  #6壯:影宋刻本作『熱』。

  #7廉:影宋刻本作『瘦』。

  #8色:影宋刻本無『色』字。

  #9夫:原作『分』,據影宋刻本改。

  #10渴:影宋刻本作『喝』。

  #11咳:影宋刻本作『□』。

  #12堅:原作『腎』,據影宋刻本改。

  #13三升:影宋刻本作『二升』。

  #14三:原作『二』,據影宋刻本改。

  #15一兩:影宋刻本作『十兩』。

  孫真人備急不金要方卷之五十五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肺臟方

  氣極第四論 方 灸法

  論曰:凡氣極者,主肺也。肺應氣,氣與肺合。又曰:以秋遇病為皮痹,皮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肺,則寒濕之氣客於六腑也。若肺有病,則先發氣,氣上衝胸,常欲自恚。以秋庚辛日傷風邪之氣,為肺風。肺風之狀,多汗。若陰傷則寒,寒則虛,虛則氣逆咳,咳則短氣,暮則甚,陰氣至,濕#1氣生,故甚。陰畏陽氣,晝日則瘥。若陽傷則熱,熱則實,實則氣喘息上胸臆,甚則唾血。然陽病治陰,陰是其裹。陰病治陽,陽是其表。是以陰陽表裹,衰王之源,故知以陽調陰,以陰調陽,陽氣實則決,陰氣虛則引。善治病者,初入皮毛、肌膚、筋脈則治之,若至六腑五臟,半死矣。

  扁鵲曰:氣絕不治,喘一作奔而冷汗出,二日死。氣應手太陰,太陰氣絕則皮毛焦,氣先死矣。

  鍾乳散,治氣極虛寒,陰畏陽氣,晝痠暮甚,氣短息寒,亦治百病,令人力強,能飲食,去風冷方:

  鍾乳別研 乾薑 桔梗 茯苓 細辛 桂心 附子 人參各一兩六銖 白朮一兩 防風 栝蔞根 牡蠣各二兩半

  右十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漸加至二匕。五十以上,可數服,得力乃止。《千金翼》云:有冷加椒,有熱加黃苓,各三兩。

  黃耆湯,治氣極虛寒,皮毛焦,津液不通,虛勞百病,氣力損乏方:

  黃耆四兩 人參 白朮 桂心各二兩 生薑八兩 大棗十枚 附子三十銖,一方不用

  右七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四服。

  大露宿圓,治氣極虛寒,皮痹不已,內舍於肺,寒氣入客於六腑,腹脹虛滿,寒冷積聚百病方:

  譽石《肘後》作礬石 乾薑 桂心 皂莢 桔梗 附子各三兩

  右六味,為末,蜜丸梧子大。酒服十丸,日三,漸加之。慎熱及近火等。

  硫黃圓,治氣極虛寒澼飲,胸中痰滿,心腹痛,氣急,不下飲食方:

  硫黃 譽石 乾薑 附子 烏頭 桂心 細辛 白朮 桔梗 茯苓各二兩

  右十味,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十丸,日三,漸加之,以知#2為度。《肘後》無白朮、桔梗、茯苓,用昊茱萸、蜀椒、人參、皂莢、當歸,十二種為丸,用治人大冷,夏月溫飲食,不解衣者。

  大前胡湯,治氣極傷熱,喘息衝胸,常欲自恚,心腹滿痛,內外有熱,煩嘔不安方:

  前胡八兩 半夏 麻黃 芍藥各四兩 生薑五兩 黃苓三兩 枳實四枚 大棗十二枚

  右八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3。

  竹葉湯,治氣極傷熱,氣喘,甚則唾血,氣短乏,不欲食,口燥咽乾方:

  竹葉二升 麥門冬 小麥 生地黃各一升 生薑 石膏各六兩 麻黃三兩 甘草一兩 大棗十枚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灸法:

  嘔吐上氣,灸尺澤,不三則七壯。尺澤者,在腕後肘中橫文。

  腹中雷鳴相逐,食不化,逆氣,灸上管下一寸名太倉七壯。

  積氣第五論 方 灸法

  論曰:七氣者,寒氣,熱氣,怒氣,恚氣,喜氣,憂氣,愁氣,凡七種氣。積聚堅,大如杯若盤,在心下,腹中疾痛,不能飲食,時來時去,每發欲死,如有禍祟,此皆七氣所生。寒氣,即嘔逆惡心;熱氣,即說物不竟而迫;怒氣,即上氣不可忍,熱痛上搶心,短氣欲死不得息;恚氣,即積聚在心下,不得飲食;喜氣,即不可疾行,不能久立;憂氣,即不可劇作,暮臥不安;愁氣,即喜忘,不識人語,置物四方,還取不得去處,若聞急,即四肢駙腫,手足筋攣,捉不能舉。如得病此,是七氣所生,男子卒得,飲食不時所致,婦人即產後中風諸疾也。

  七氣圓方:

  烏頭 大黃各七分 紫菀 半夏 前胡 細辛 丹參 茯苓 芎藭 桃仁《胡洽》作杏仁 菖蒲一作芍藥 石膏 吳茱萸 桂心 桔梗各三分 人參 甘草 防葵各一兩 乾薑 蜀椒各半兩

  右二十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三丸,日三,加至十丸。一方去半夏,加甘遂三分。《胡洽》無丹參、甘草。

  七氣圓,主七氣。七氣者,寒氣、熱氣、怒氣、恚氣、喜氣、憂氣、愁氣。此之為病,皆生積聚,堅牢如杯,心腹絞痛,不能飲食,時去時來,發則欲死。凡寒氣狀,吐逆心滿;熱氣狀,恍惚,眩冒,失精;怒氣狀,不可當熱,痛上蕩心,短氣欲絕,不得息;恚氣狀,積聚心滿,不得食飲;喜氣狀,不可疾行久立;憂氣狀,不可苦作,臥不安席;愁氣狀,平故如怒,喜忘,四肢肘腫,不得舉止。亦治產後中風餘疾方:

  大黃二兩半 人參 半夏 吳茱萸 柴胡 乾薑 細辛 桔梗 菖蒲各二分 茯苓 芎藭 甘草 蜀椒一用桂心 石膏 桃仁各三分

  右十五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酒下三丸,日三服,漸加至十丸。《千金翼》十味,無茯苓、芎藭、甘草、石膏、桃仁。

  七氣湯,治寒氣、熱氣、憂氣、勞氣、愁氣,或飲食為膈氣,或勞氣內傷,五臟不調,氣衰少力方:

  乾薑 黃苓 厚朴《深師》作桂心 半夏 甘草 乾地黃 芍藥 栝蔞根各二兩#4,《深師》作橘皮 蜀椒三兩,《深師》作桔梗 枳實五枚 人參一兩 吳茱萸五合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又方,治虛冷上氣,勞氣等方:

  半夏一升 人參 生薑 桂心 甘草各一兩

  右五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五膈圓,治憂膈、氣膈、食膈、飲膈。五病同三#5服,以憂恚、飲食得之,若冷食及生菜便發。病苦心滿,不得氣息、引背痛如刺之狀,食即心下堅,大如粉絮,大痛欲吐,吐即瘥,飲食不得下,甚者及手足冷,上氣咳逆,喘息短氣方:

  麥門冬 甘草各五兩 蜀椒 遠志 桂心 細辛各二兩#6 附子一兩半 人參四兩 乾薑二兩

  右九味,為末,蜜和丸。微使淖,先食含如彈丸一枚,細細咽之,喉中、胸中當熱,藥力稍盡,復含一丸,日三夜二,服藥七日愈。《延年方》云:若不能含者,可分一大丸作七小圓,盡服之,夏月含益麥門冬、甘草、人參。《胡洽》云:亦可梧子大十丸,酒服之。《經心錄》以吳茱萸代桂心,酒服如梧子五丸,空腹服之,治寒冷則心痛,咽中有物,吐之不出,咽之不入,食飲少者。

  治結氣冷癥積在脅下,及腳氣上入小腹,腹中脹滿,百病方:

  大蒜去心皮,三升,搗令極熟,以水三升和令調,絞取汁,更搗餘滓令熟,更以水三升和令調,絞取汁,更搗餘滓令熟,更以水三升和令調,絞取其汁,合得九升,所得滓可桃顆大,棄卻,以微火煎取三升,下牛乳三升,合煎,取三升。旦起空腹一頓溫服令盡,至申時食。三日服一劑,三十日服十劑止。

  大蒜煎,治疝瘕積聚,冷癖痰飲,心腹脹滿,上氣咳嗽,刺風,風癲偏風,半身不隨夕腰疼膝冷,氣息否塞,百病方:

  蒜六斤四兩,去皮,切,水四斗,煮取一斗,去滓 酥一升,內蒜汁中 牛乳二升 摹茨 胡椒 乾薑各三兩 石蜜 阿魏 戎鹽各二兩 石菖蒲 木香各一兩 乾蒲桃四兩

  右十二味,為末,合內蒜汁中,以銅器微火煎取一斗。空腹酒下一兩,五日已上稍加至三兩,二十日覺四體安和,更加至六兩。此治一切冷氣,甚良。

  桔梗破氣圓,治氣上下否塞不能息方:

  桔梗 橘皮 乾薑 厚朴 枳實 細辛 葶藶各三分 吳茱萸 白朮各六分 胡椒 蜀椒 烏頭各七分#7 蓽茇十分 人參 桂心 附子 茯苓 前胡 防葵 芎藭各五分 甘草 大黃 檳榔 當歸各八分

  右二十四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酒下十丸,日三。有熱者,空腹服之。

  檳榔湯,治氣實若積聚,不得食息方:

  檳榔三七枚 附子一枚 半夏一升 細辛一兩 生薑八兩 大黃 紫菀 柴胡各三兩 橘皮 甘草 紫蘇冬用子 茯苓各二兩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若有癥結堅實如石,加鱉甲二兩、防葵二兩。氣上,加桑白皮切二升,枳實、厚朴各二兩。消息氣力強弱,進二劑,後隔十日,更服前桔梗破氣圓。

  治積年患氣,發作有時,心腹絞痛,忽然氣絕,腹中堅實,醫所不治,復謂是蠱方:

  檳榔大者四七枚 附子一枚 半夏一升 柴胡三兩 生薑八兩 橘皮 甘草 桂心 當歸 枳實各二兩

  右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五日一劑。服三劑,永除根本。

  半夏湯,治逆氣心腹滿,氣上胸脅痛,寒冷心腹痛,嘔逆及吐,不下食,憂氣結聚方:

  半夏一升 生薑 桂心各五兩 橘皮四兩

  右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人強者,作三服。亦治霍亂後吐逆腹痛。

  又方,治逆氣心中煩滿,氣悶不理,氣上。方見第十六卷嘔吐篇,四味者是。

  貝母湯,治上氣咽喉窒塞,短氣不得臥,腰背痛,胸滿不得食,面色萎黃方:

  貝母一兩 生薑五兩 桂心 麻黃 石膏 甘草各二兩#8 杏仁三+枚 半夏五合#9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為三服,日三。

  麻黃湯,治上氣,脈浮,咳逆,喉中水鷄聲,喘息不通,呼吸欲死方:

  麻黃八兩 甘草四兩 大棗三+枚 射干如博棋子二枚

  右四味,□咀,以井花水一斗,煮麻黃三沸,去沫內藥,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奔氣湯,治大氣上奔,胸膈中諸病,發時迫滿,短氣不得臥,劇者便愒欲死,腹中冷濕氣,腸鳴相逐,成結氣方:

  生薑一斤 半夏 吳茱萸各一升 桂心五兩 人參 甘草各三兩#10

  右六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

  枳實湯,下氣,治胸中滿悶方:

  枳實三枚 附子二枚 大棗十四枚 半夏五兩 人參 甘草 白朮 乾薑 厚朴各二兩

  右九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每服八合,日三。

  下氣,治氣滿腹脹方:

  半夏一升 生薑一斤 人參一兩半 橘皮三兩

  右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一方無人參,止三味。

  治氣,兩脅滿急,風冷方:

  杏仁 茯苓 防葵各八分 吳茱萸 橘皮 桂心 防風 澤瀉各五分 白朮 射干 芍藥 蘇子 桔梗 枳實各六分

  右十四味,為末,蜜丸梧子大。酒服十丸,日二,加至三十丸。

  治氣滿閉塞不能食,喘息方:

  訶梨勒十枚,為末,蜜丸如梧子。食後服三丸。不忌,得利即止。

  治上氣咳逆方:

  蘇子一升 五味子五合 麻黃 細辛 紫菀 人參 黃苓 甘草各二兩 桂心 當歸各一兩 生薑五兩 半夏三兩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作三服。

  治氣上不得臥,神秘方:

  橘皮 生薑 紫蘇 人參 五味子各五兩,一方作桔梗

  右五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熱發,氣上衝不得息,欲死,不得臥方:

  桂心半兩 白石英 麥門冬 枳實 白鮮皮 貝母 茯神 檳榔仁 天門冬各二兩半 車前子二兩#11人參 前胡 橘皮 白薇 杏仁各一兩半 郁李仁三兩 桃仁五分

  右十七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以竹葉飲服十丸,日二,加至三十丸。

  竹葉飲法:

  竹葉 紫蘇子各一升#13 紫菀 白前各二兩 百部 甘草 生薑各三兩

  右七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下前丸,藥盡更合。

  人參湯,安食下氣,理胸脅,并治客熱方:

  人參 麥門冬 乾薑 當歸 茯苓 甘草 五味子 黃耆 芍藥 枳實各二兩#13 桂心三兩 半夏一升 大棗十五枚

  右十三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每服九合,從旦至晡令盡,皆熱服,慎勿冷。

  海藻橘皮圓,下氣,治風虛支滿,膀胱虛冷,氣上衝肺息奔,令咽喉氣悶往來方:

  海藻 橘皮 白前各三分 杏仁 茯苓 芍藥 桂心各五分 蘇子五合 棗肉 桑根白皮 昆布各二兩 吳茱萸 人參 白朮 葶藶各一兩

  右十五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二,加至十五丸,以利小便為度。

  治氣上方:

  硇砂 細辛 牛膝各等分

  右三味,末。氣發,酒服方寸匕,後三日忌酒,餘禁如藥法。

  治上氣方:

  上酥一升 獨頭蒜五顆

  右二味,先以酥煎蒜,蒜黃出之,用生薑汁一合,共煎令熟。空腹溫服一方寸匕。

  治上氣嘔吐方:

  芥子二升,為末,蜜丸。寅時以井花水服如梧子七丸,日二。亦可作散,空腹服之。及有酒浸服。并治臍下絞痛。

  治勞氣方:

  小芥子三升,搗末,絹袋盛,酒三斗浸之,密封七日,去滓。溫服半升,漸至一升半,得方更合。忌如藥法。

  治上氣三十年不瘥方:

  大棗 杏仁各一百枚 豉一百二+粒 蜀椒二百粒

  右四味,先搗杏仁、豉令熟後,內棗、椒更搗,為丸如棗核大。含,稍稍咽之,日三夜一。

  治積年上氣不瘥,垂死者方:

  莨菪子熬令色變 熟羊肝薄切,曝乾

  右二味,各搗,等分,以七月七日神酢拌令相著。夜不食,空腹服二方寸匕,須拾針,兩食間以冷漿白粥二匕止之,隔日一服,永瘥。四十日內,得煮飯汁作蕪菁羹食之,已外一切禁斷。

  下氣方:

  生薑五兩 小麥一升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頓服。

  又方:

  大棗二七枚 紫蘇莖葉切,一升

  右二味,以酒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水煮亦得。一方加橘皮半兩。《肘後方》無棗,用橘皮。

  治氣方:

  桃皮二斤,去黃者,□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瘥止。

  又方:

  酒服驢脂二合,日二,瘥止。

  又方:

  黃牛乳二升,煎取一升,和生乳一升。空腹服之,日二。

  又方:

  驢乳,初服三合,三日後,日別五合#14,後至七合,七日後至一升。忌葵菜、豬、魚、油等。

  又方:

  尿空腹服,百日即止,治一切病。

  又方:

  烏牛尿,空腹服,日再,至三升止。

  補氣虛逆方:

  大棗三升 甘皮去脉,十具 乾薑二兩 乾地黃八兩

  右四味,治下篩,酒四升,漬棗三宿,灑出棗,取酒為炊汁,將棗內甑中,微火蒸,令棗膏,入釜中酒裹,煎酒令餘二升許,候甑中棗只留皮核在,乃止火,貯器中,將前散及熱下,攪之令調,大略與糖相似。以酒服二合,日再。此方非止補氣,亦通治一切短氣,并形體贏瘦,甚良。

  大補氣方:

  乾地黃五兩 甘草 秦椒各一兩 乾薑 昆布 地骨皮各四兩 白朮 桂心 人參 厚朴 海藻各三兩 羊腎一具,去膏,四枚 羊肚一具,治如食法,去膏膋

  右十三味,治下篩,內羊肚中,合腎縫塞肚口,蒸極熟為度,及熱,木臼合搗,取肚、腎與諸藥為一家,曝乾,更搗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二。

  白石英散,明目,利小便,治氣及補五勞七傷,無所不治方:

  煉成白石英十兩,白石英無多少,以錘子砧上細磽,向明選去魘翳色暗黑黃赤者,惟取白凈者為佳,搗,絹下之,瓷器中研令極細熟,以生絹袋於銅器中水飛之,如作粉法,如此三度,研訖,澄之,漸漸去水,水盡至石英,曝得乾,看中有粗惡不凈者去之,取中央好者,在下有粗惡者亦去之,更研堪用者使熟,白絹袋子盛,著瓷碗中,以瓷碗蓋之,於三斗米下蒸之,飯熟訖出取,懸之使乾,更以瓷器中研七之為成 石斛 蓯蓉各六分 澤瀉 茯苓 橘皮各一兩 菟絲子三兩

  右七味,治下篩,總於瓷器中,研令相得,重篩。酒服方寸匕,日二,不得過之。忌猜、魚、鵝、鴨、蒜、冷、酢、滑。

  補傷散,治肺傷,善泄咳,善驚恐,不能動筋,不可遠行,膝不可久立,汗出鼻乾,少氣喜悲,心下急痛,痛引胸中,臥不安席,忽忽喜夢,寒熱,小便赤黃,目不遠視,唾血方:

  天門冬一升 防風 澤瀉 人參 阿膠各一兩半 栝蔞根 前胡 芍藥 石膏 乾薑 大豆卷各#15二兩 紫菀 白斂各一兩 桂心白朮各四兩 乾地黃 甘草 薯蕷 當歸各二兩半

  右十九味,治下篩。食上酒服方寸匕,日三。

  白石英圓,補養肺氣方:

  白石英一作白石脂 陽起石 磁石 菟絲子 蓯蓉 乾地黃各二兩半 石斛 栝蔞根 白朮 五味子各二兩#16 防風 巴戟天各五分 桂心 人參各一兩 蛇床子半兩

  右十五味,為末,蜜丸如梧子。酒下十五丸,加至三十丸,日二服。

  理氣圓,治氣不足方:

  杏仁 桂心各一兩 乾薑 益智子各二兩

  右四味,為末,蜜丸如梧子。未食服三丸,以知#17為度。

  治冷氣,氣短方:

  蜀椒五兩,絹袋盛,酒一斗浸二七日,服之任意多少。

  治讀誦勞極,疲乏困頓方:

  酥 油 糖 酒 白蜜各二升

  右五味,合於銅器中,微火煎二十沸下之為準,七日七夜服令盡。宜慎生冷。

  又方:

  人參 甘草 茯苓 當歸各二兩 地骨皮 芎藭 芍藥 乾地黃 黃耆各三兩 大棗二+枚

  右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方用桂心三兩。

  治卒短氣方:

  搗韭汁,服一升,立瘥。《肘後方》治卒上氣鳴息便欲絕。

  治乏氣方:

  生薑 枸杞葉各二兩

  右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治少年房多短氣方:

  豉七合 梔子二七枚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豉,取一升半,去豉,內梔子,煮取八合。服半升,不瘥更服。

  灸法:

  凡上氣冷發,腹中雷嗚轉叫,嘔逆不食,灸太衝,不限壯數,從痛至不痛,從不痛至痛止。

  上氣厥逆,灸胸堂百壯,穴在兩乳間。

  胸膈中氣,灸闕輸,隨年壯。扁鵲云:第四椎下兩傍各一寸半,名闕輸。

  心腹諸病,堅滿煩痛,憂思結氣,寒冷霍亂,心痛吐下,食不消,腸鳴泄利,灸太倉百壯。太倉一穴,一名胃募,在心下四寸,乃胃管下一寸。

  結氣囊裹,針藥所不及,灸肓募隨年壯。肓募二穴,從乳頭即#18度至臍,中屈去半,從乳下行,度頭是穴。

  下氣,灸肺輸百壯,又灸太衝五十壯。

  凡臍下絞痛,流入陰中,發作無時,此冷氣,灸關元百壯。穴在臍下三寸。

  短氣不得語,灸天井百壯,穴在肘後兩筋間。

  又,灸大椎隨年壯。

  又,灸肺輸百壯。

  又,灸肝輸百壯。

  又,灸尺澤百壯。

  又,灸小指、第四指間交脈上七壯。

  又,灸手十指頭,合十壯。

  少年房多,短氣,灸鳩尾頭五十壯。

  又,鹽灸臍孔中二七壯。

  乏氣,灸第五椎下隨年壯。

  論曰:凡卒厥逆上氣,氣攻兩脅,心下痛滿,奄奄欲絕,此為奔豚氣,即急作湯以浸兩手足,數數易之。

  奔豚,灸氣海百壯。穴在臍下一寸半。

  又,灸關元百壯。穴在臍下三寸。

  奔豚,灸期門百壯。穴直兩乳下第二肋#19端傍一寸五分。

  奔豚,腹腫,灸章門百壯。章門,一名長平,二穴在大橫外,直臍季肋端。

  奔豚搶心不得息,灸中極五十壯。中極,一名玉泉,在臍下四寸。

  奔豚上下,腹中與腰相引痛,灸中府百壯。穴在乳上三肋間。

  奔豚上下,灸四滿二七壯。穴俠丹田兩傍相去三寸,即心下八寸,臍下橫文是也。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五竟

  #1濕:原作『溫』,據影宋刻本改。

  #2知:原作『止』,據影宋刻本改。

  #3分溫三服:原作『分三服溫』,據影宋刻本改。

  #4各二兩:影宋刻本作『各一兩』。

  #5三:影宋刻本作『藥』。

  #6各二兩:影宋刻本作『各三兩』。

  #7各七分:影宋刻本作『各二分』。

  #8各二兩:影宋刻本作『各三兩』。

  #9五合:影宋刻本作『三合』。

  #10各三兩:影宋刻本作『各二兩』。

  #11二兩:影宋刻本作『一兩』。

  #12各一升:影宋刻本作『各二升』。

  #13各二兩:影宋刻本作『各一兩』。

  #14五合:原作『三合』,據影宋刻本改。

  #15各: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16各二兩:影宋刻本作『各一兩』。

  #17知:原作『止』,據影宋刻本改。

  #18即:影宋刻本作『斜』。

  #19肋:原作『脅』,據影宋刻本改。下『肋』仿此。

  孫真人備急不金要方卷之五十五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肺臟方

  氣極第四論 方 灸法

  論曰:凡氣極者,主肺也。肺應氣,氣與肺合。又曰:以秋遇病為皮痹,皮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肺,則寒濕之氣客於六腑也。若肺有病,則先發氣,氣上衝胸,常欲自恚。以秋庚辛日傷風邪之氣,為肺風。肺風之狀,多汗。若陰傷則寒,寒則虛,虛則氣逆咳,咳則短氣,暮則甚,陰氣至,濕#1氣生,故甚。陰畏陽氣,晝日則瘥。若陽傷則熱,熱則實,實則氣喘息上胸臆,甚則唾血。然陽病治陰,陰是其裹。陰病治陽,陽是其表。是以陰陽表裹,衰王之源,故知以陽調陰,以陰調陽,陽氣實則決,陰氣虛則引。善治病者,初入皮毛、肌膚、筋脈則治之,若至六腑五臟,半死矣。

  扁鵲曰:氣絕不治,喘一作奔而冷汗出,二日死。氣應手太陰,太陰氣絕則皮毛焦,氣先死矣。

  鍾乳散,治氣極虛寒,陰畏陽氣,晝痠暮甚,氣短息寒,亦治百病,令人力強,能飲食,去風冷方:

  鍾乳別研 乾薑 桔梗 茯苓 細辛 桂心 附子 人參各一兩六銖 白朮一兩 防風 栝蔞根 牡蠣各二兩半

  右十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漸加至二匕。五十以上,可數服,得力乃止。《千金翼》云:有冷加椒,有熱加黃苓,各三兩。

  黃耆湯,治氣極虛寒,皮毛焦,津液不通,虛勞百病,氣力損乏方:

  黃耆四兩 人參 白朮 桂心各二兩 生薑八兩 大棗十枚 附子三十銖,一方不用

  右七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四服。

  大露宿圓,治氣極虛寒,皮痹不已,內舍於肺,寒氣入客於六腑,腹脹虛滿,寒冷積聚百病方:

  譽石《肘後》作礬石 乾薑 桂心 皂莢 桔梗 附子各三兩

  右六味,為末,蜜丸梧子大。酒服十丸,日三,漸加之。慎熱及近火等。

  硫黃圓,治氣極虛寒澼飲,胸中痰滿,心腹痛,氣急,不下飲食方:

  硫黃 譽石 乾薑 附子 烏頭 桂心 細辛 白朮 桔梗 茯苓各二兩

  右十味,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十丸,日三,漸加之,以知#2為度。《肘後》無白朮、桔梗、茯苓,用昊茱萸、蜀椒、人參、皂莢、當歸,十二種為丸,用治人大冷,夏月溫飲食,不解衣者。

  大前胡湯,治氣極傷熱,喘息衝胸,常欲自恚,心腹滿痛,內外有熱,煩嘔不安方:

  前胡八兩 半夏 麻黃 芍藥各四兩 生薑五兩 黃苓三兩 枳實四枚 大棗十二枚

  右八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3。

  竹葉湯,治氣極傷熱,氣喘,甚則唾血,氣短乏,不欲食,口燥咽乾方:

  竹葉二升 麥門冬 小麥 生地黃各一升 生薑 石膏各六兩 麻黃三兩 甘草一兩 大棗十枚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灸法:

  嘔吐上氣,灸尺澤,不三則七壯。尺澤者,在腕後肘中橫文。

  腹中雷鳴相逐,食不化,逆氣,灸上管下一寸名太倉七壯。

  積氣第五論 方 灸法

  論曰:七氣者,寒氣,熱氣,怒氣,恚氣,喜氣,憂氣,愁氣,凡七種氣。積聚堅,大如杯若盤,在心下,腹中疾痛,不能飲食,時來時去,每發欲死,如有禍祟,此皆七氣所生。寒氣,即嘔逆惡心;熱氣,即說物不竟而迫;怒氣,即上氣不可忍,熱痛上搶心,短氣欲死不得息;恚氣,即積聚在心下,不得飲食;喜氣,即不可疾行,不能久立;憂氣,即不可劇作,暮臥不安;愁氣,即喜忘,不識人語,置物四方,還取不得去處,若聞急,即四肢駙腫,手足筋攣,捉不能舉。如得病此,是七氣所生,男子卒得,飲食不時所致,婦人即產後中風諸疾也。

  七氣圓方:

  烏頭 大黃各七分 紫菀 半夏 前胡 細辛 丹參 茯苓 芎藭 桃仁《胡洽》作杏仁 菖蒲一作芍藥 石膏 吳茱萸 桂心 桔梗各三分 人參 甘草 防葵各一兩 乾薑 蜀椒各半兩

  右二十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三丸,日三,加至十丸。一方去半夏,加甘遂三分。《胡洽》無丹參、甘草。

  七氣圓,主七氣。七氣者,寒氣、熱氣、怒氣、恚氣、喜氣、憂氣、愁氣。此之為病,皆生積聚,堅牢如杯,心腹絞痛,不能飲食,時去時來,發則欲死。凡寒氣狀,吐逆心滿;熱氣狀,恍惚,眩冒,失精;怒氣狀,不可當熱,痛上蕩心,短氣欲絕,不得息;恚氣狀,積聚心滿,不得食飲;喜氣狀,不可疾行久立;憂氣狀,不可苦作,臥不安席;愁氣狀,平故如怒,喜忘,四肢肘腫,不得舉止。亦治產後中風餘疾方:

  大黃二兩半 人參 半夏 吳茱萸 柴胡 乾薑 細辛 桔梗 菖蒲各二分 茯苓 芎藭 甘草 蜀椒一用桂心 石膏 桃仁各三分

  右十五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酒下三丸,日三服,漸加至十丸。《千金翼》十味,無茯苓、芎藭、甘草、石膏、桃仁。

  七氣湯,治寒氣、熱氣、憂氣、勞氣、愁氣,或飲食為膈氣,或勞氣內傷,五臟不調,氣衰少力方:

  乾薑 黃苓 厚朴《深師》作桂心 半夏 甘草 乾地黃 芍藥 栝蔞根各二兩#4,《深師》作橘皮 蜀椒三兩,《深師》作桔梗 枳實五枚 人參一兩 吳茱萸五合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又方,治虛冷上氣,勞氣等方:

  半夏一升 人參 生薑 桂心 甘草各一兩

  右五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五膈圓,治憂膈、氣膈、食膈、飲膈。五病同三#5服,以憂恚、飲食得之,若冷食及生菜便發。病苦心滿,不得氣息、引背痛如刺之狀,食即心下堅,大如粉絮,大痛欲吐,吐即瘥,飲食不得下,甚者及手足冷,上氣咳逆,喘息短氣方:

  麥門冬 甘草各五兩 蜀椒 遠志 桂心 細辛各二兩#6 附子一兩半 人參四兩 乾薑二兩

  右九味,為末,蜜和丸。微使淖,先食含如彈丸一枚,細細咽之,喉中、胸中當熱,藥力稍盡,復含一丸,日三夜二,服藥七日愈。《延年方》云:若不能含者,可分一大丸作七小圓,盡服之,夏月含益麥門冬、甘草、人參。《胡洽》云:亦可梧子大十丸,酒服之。《經心錄》以吳茱萸代桂心,酒服如梧子五丸,空腹服之,治寒冷則心痛,咽中有物,吐之不出,咽之不入,食飲少者。

  治結氣冷癥積在脅下,及腳氣上入小腹,腹中脹滿,百病方:

  大蒜去心皮,三升,搗令極熟,以水三升和令調,絞取汁,更搗餘滓令熟,更以水三升和令調,絞取汁,更搗餘滓令熟,更以水三升和令調,絞取其汁,合得九升,所得滓可桃顆大,棄卻,以微火煎取三升,下牛乳三升,合煎,取三升。旦起空腹一頓溫服令盡,至申時食。三日服一劑,三十日服十劑止。

  大蒜煎,治疝瘕積聚,冷癖痰飲,心腹脹滿,上氣咳嗽,刺風,風癲偏風,半身不隨夕腰疼膝冷,氣息否塞,百病方:

  蒜六斤四兩,去皮,切,水四斗,煮取一斗,去滓 酥一升,內蒜汁中 牛乳二升 摹茨 胡椒 乾薑各三兩 石蜜 阿魏 戎鹽各二兩 石菖蒲 木香各一兩 乾蒲桃四兩

  右十二味,為末,合內蒜汁中,以銅器微火煎取一斗。空腹酒下一兩,五日已上稍加至三兩,二十日覺四體安和,更加至六兩。此治一切冷氣,甚良。

  桔梗破氣圓,治氣上下否塞不能息方:

  桔梗 橘皮 乾薑 厚朴 枳實 細辛 葶藶各三分 吳茱萸 白朮各六分 胡椒 蜀椒 烏頭各七分#7 蓽茇十分 人參 桂心 附子 茯苓 前胡 防葵 芎藭各五分 甘草 大黃 檳榔 當歸各八分

  右二十四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酒下十丸,日三。有熱者,空腹服之。

  檳榔湯,治氣實若積聚,不得食息方:

  檳榔三七枚 附子一枚 半夏一升 細辛一兩 生薑八兩 大黃 紫菀 柴胡各三兩 橘皮 甘草 紫蘇冬用子 茯苓各二兩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若有癥結堅實如石,加鱉甲二兩、防葵二兩。氣上,加桑白皮切二升,枳實、厚朴各二兩。消息氣力強弱,進二劑,後隔十日,更服前桔梗破氣圓。

  治積年患氣,發作有時,心腹絞痛,忽然氣絕,腹中堅實,醫所不治,復謂是蠱方:

  檳榔大者四七枚 附子一枚 半夏一升 柴胡三兩 生薑八兩 橘皮 甘草 桂心 當歸 枳實各二兩

  右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五日一劑。服三劑,永除根本。

  半夏湯,治逆氣心腹滿,氣上胸脅痛,寒冷心腹痛,嘔逆及吐,不下食,憂氣結聚方:

  半夏一升 生薑 桂心各五兩 橘皮四兩

  右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人強者,作三服。亦治霍亂後吐逆腹痛。

  又方,治逆氣心中煩滿,氣悶不理,氣上。方見第十六卷嘔吐篇,四味者是。

  貝母湯,治上氣咽喉窒塞,短氣不得臥,腰背痛,胸滿不得食,面色萎黃方:

  貝母一兩 生薑五兩 桂心 麻黃 石膏 甘草各二兩#8 杏仁三+枚 半夏五合#9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為三服,日三。

  麻黃湯,治上氣,脈浮,咳逆,喉中水鷄聲,喘息不通,呼吸欲死方:

  麻黃八兩 甘草四兩 大棗三+枚 射干如博棋子二枚

  右四味,□咀,以井花水一斗,煮麻黃三沸,去沫內藥,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奔氣湯,治大氣上奔,胸膈中諸病,發時迫滿,短氣不得臥,劇者便愒欲死,腹中冷濕氣,腸鳴相逐,成結氣方:

  生薑一斤 半夏 吳茱萸各一升 桂心五兩 人參 甘草各三兩#10

  右六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

  枳實湯,下氣,治胸中滿悶方:

  枳實三枚 附子二枚 大棗十四枚 半夏五兩 人參 甘草 白朮 乾薑 厚朴各二兩

  右九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每服八合,日三。

  下氣,治氣滿腹脹方:

  半夏一升 生薑一斤 人參一兩半 橘皮三兩

  右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一方無人參,止三味。

  治氣,兩脅滿急,風冷方:

  杏仁 茯苓 防葵各八分 吳茱萸 橘皮 桂心 防風 澤瀉各五分 白朮 射干 芍藥 蘇子 桔梗 枳實各六分

  右十四味,為末,蜜丸梧子大。酒服十丸,日二,加至三十丸。

  治氣滿閉塞不能食,喘息方:

  訶梨勒十枚,為末,蜜丸如梧子。食後服三丸。不忌,得利即止。

  治上氣咳逆方:

  蘇子一升 五味子五合 麻黃 細辛 紫菀 人參 黃苓 甘草各二兩 桂心 當歸各一兩 生薑五兩 半夏三兩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作三服。

  治氣上不得臥,神秘方:

  橘皮 生薑 紫蘇 人參 五味子各五兩,一方作桔梗

  右五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熱發,氣上衝不得息,欲死,不得臥方:

  桂心半兩 白石英 麥門冬 枳實 白鮮皮 貝母 茯神 檳榔仁 天門冬各二兩半 車前子二兩#11人參 前胡 橘皮 白薇 杏仁各一兩半 郁李仁三兩 桃仁五分

  右十七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以竹葉飲服十丸,日二,加至三十丸。

  竹葉飲法:

  竹葉 紫蘇子各一升#13 紫菀 白前各二兩 百部 甘草 生薑各三兩

  右七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下前丸,藥盡更合。

  人參湯,安食下氣,理胸脅,并治客熱方:

  人參 麥門冬 乾薑 當歸 茯苓 甘草 五味子 黃耆 芍藥 枳實各二兩#13 桂心三兩 半夏一升 大棗十五枚

  右十三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每服九合,從旦至晡令盡,皆熱服,慎勿冷。

  海藻橘皮圓,下氣,治風虛支滿,膀胱虛冷,氣上衝肺息奔,令咽喉氣悶往來方:

  海藻 橘皮 白前各三分 杏仁 茯苓 芍藥 桂心各五分 蘇子五合 棗肉 桑根白皮 昆布各二兩 吳茱萸 人參 白朮 葶藶各一兩

  右十五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二,加至十五丸,以利小便為度。

  治氣上方:

  硇砂 細辛 牛膝各等分

  右三味,末。氣發,酒服方寸匕,後三日忌酒,餘禁如藥法。

  治上氣方:

  上酥一升 獨頭蒜五顆

  右二味,先以酥煎蒜,蒜黃出之,用生薑汁一合,共煎令熟。空腹溫服一方寸匕。

  治上氣嘔吐方:

  芥子二升,為末,蜜丸。寅時以井花水服如梧子七丸,日二。亦可作散,空腹服之。及有酒浸服。并治臍下絞痛。

  治勞氣方:

  小芥子三升,搗末,絹袋盛,酒三斗浸之,密封七日,去滓。溫服半升,漸至一升半,得方更合。忌如藥法。

  治上氣三十年不瘥方:

  大棗 杏仁各一百枚 豉一百二+粒 蜀椒二百粒

  右四味,先搗杏仁、豉令熟後,內棗、椒更搗,為丸如棗核大。含,稍稍咽之,日三夜一。

  治積年上氣不瘥,垂死者方:

  莨菪子熬令色變 熟羊肝薄切,曝乾

  右二味,各搗,等分,以七月七日神酢拌令相著。夜不食,空腹服二方寸匕,須拾針,兩食間以冷漿白粥二匕止之,隔日一服,永瘥。四十日內,得煮飯汁作蕪菁羹食之,已外一切禁斷。

  下氣方:

  生薑五兩 小麥一升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頓服。

  又方:

  大棗二七枚 紫蘇莖葉切,一升

  右二味,以酒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水煮亦得。一方加橘皮半兩。《肘後方》無棗,用橘皮。

  治氣方:

  桃皮二斤,去黃者,□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瘥止。

  又方:

  酒服驢脂二合,日二,瘥止。

  又方:

  黃牛乳二升,煎取一升,和生乳一升。空腹服之,日二。

  又方:

  驢乳,初服三合,三日後,日別五合#14,後至七合,七日後至一升。忌葵菜、豬、魚、油等。

  又方:

  尿空腹服,百日即止,治一切病。

  又方:

  烏牛尿,空腹服,日再,至三升止。

  補氣虛逆方:

  大棗三升 甘皮去脉,十具 乾薑二兩 乾地黃八兩

  右四味,治下篩,酒四升,漬棗三宿,灑出棗,取酒為炊汁,將棗內甑中,微火蒸,令棗膏,入釜中酒裹,煎酒令餘二升許,候甑中棗只留皮核在,乃止火,貯器中,將前散及熱下,攪之令調,大略與糖相似。以酒服二合,日再。此方非止補氣,亦通治一切短氣,并形體贏瘦,甚良。

  大補氣方:

  乾地黃五兩 甘草 秦椒各一兩 乾薑 昆布 地骨皮各四兩 白朮 桂心 人參 厚朴 海藻各三兩 羊腎一具,去膏,四枚 羊肚一具,治如食法,去膏膋

  右十三味,治下篩,內羊肚中,合腎縫塞肚口,蒸極熟為度,及熱,木臼合搗,取肚、腎與諸藥為一家,曝乾,更搗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二。

  白石英散,明目,利小便,治氣及補五勞七傷,無所不治方:

  煉成白石英十兩,白石英無多少,以錘子砧上細磽,向明選去魘翳色暗黑黃赤者,惟取白凈者為佳,搗,絹下之,瓷器中研令極細熟,以生絹袋於銅器中水飛之,如作粉法,如此三度,研訖,澄之,漸漸去水,水盡至石英,曝得乾,看中有粗惡不凈者去之,取中央好者,在下有粗惡者亦去之,更研堪用者使熟,白絹袋子盛,著瓷碗中,以瓷碗蓋之,於三斗米下蒸之,飯熟訖出取,懸之使乾,更以瓷器中研七之為成 石斛 蓯蓉各六分 澤瀉 茯苓 橘皮各一兩 菟絲子三兩

  右七味,治下篩,總於瓷器中,研令相得,重篩。酒服方寸匕,日二,不得過之。忌猜、魚、鵝、鴨、蒜、冷、酢、滑。

  補傷散,治肺傷,善泄咳,善驚恐,不能動筋,不可遠行,膝不可久立,汗出鼻乾,少氣喜悲,心下急痛,痛引胸中,臥不安席,忽忽喜夢,寒熱,小便赤黃,目不遠視,唾血方:

  天門冬一升 防風 澤瀉 人參 阿膠各一兩半 栝蔞根 前胡 芍藥 石膏 乾薑 大豆卷各#15二兩 紫菀 白斂各一兩 桂心白朮各四兩 乾地黃 甘草 薯蕷 當歸各二兩半

  右十九味,治下篩。食上酒服方寸匕,日三。

  白石英圓,補養肺氣方:

  白石英一作白石脂 陽起石 磁石 菟絲子 蓯蓉 乾地黃各二兩半 石斛 栝蔞根 白朮 五味子各二兩#16 防風 巴戟天各五分 桂心 人參各一兩 蛇床子半兩

  右十五味,為末,蜜丸如梧子。酒下十五丸,加至三十丸,日二服。

  理氣圓,治氣不足方:

  杏仁 桂心各一兩 乾薑 益智子各二兩

  右四味,為末,蜜丸如梧子。未食服三丸,以知#17為度。

  治冷氣,氣短方:

  蜀椒五兩,絹袋盛,酒一斗浸二七日,服之任意多少。

  治讀誦勞極,疲乏困頓方:

  酥 油 糖 酒 白蜜各二升

  右五味,合於銅器中,微火煎二十沸下之為準,七日七夜服令盡。宜慎生冷。

  又方:

  人參 甘草 茯苓 當歸各二兩 地骨皮 芎藭 芍藥 乾地黃 黃耆各三兩 大棗二+枚

  右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方用桂心三兩。

  治卒短氣方:

  搗韭汁,服一升,立瘥。《肘後方》治卒上氣鳴息便欲絕。

  治乏氣方:

  生薑 枸杞葉各二兩

  右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治少年房多短氣方:

  豉七合 梔子二七枚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豉,取一升半,去豉,內梔子,煮取八合。服半升,不瘥更服。

  灸法:

  凡上氣冷發,腹中雷嗚轉叫,嘔逆不食,灸太衝,不限壯數,從痛至不痛,從不痛至痛止。

  上氣厥逆,灸胸堂百壯,穴在兩乳間。

  胸膈中氣,灸闕輸,隨年壯。扁鵲云:第四椎下兩傍各一寸半,名闕輸。

  心腹諸病,堅滿煩痛,憂思結氣,寒冷霍亂,心痛吐下,食不消,腸鳴泄利,灸太倉百壯。太倉一穴,一名胃募,在心下四寸,乃胃管下一寸。

  結氣囊裹,針藥所不及,灸肓募隨年壯。肓募二穴,從乳頭即#18度至臍,中屈去半,從乳下行,度頭是穴。

  下氣,灸肺輸百壯,又灸太衝五十壯。

  凡臍下絞痛,流入陰中,發作無時,此冷氣,灸關元百壯。穴在臍下三寸。

  短氣不得語,灸天井百壯,穴在肘後兩筋間。

  又,灸大椎隨年壯。

  又,灸肺輸百壯。

  又,灸肝輸百壯。

  又,灸尺澤百壯。

  又,灸小指、第四指間交脈上七壯。

  又,灸手十指頭,合十壯。

  少年房多,短氣,灸鳩尾頭五十壯。

  又,鹽灸臍孔中二七壯。

  乏氣,灸第五椎下隨年壯。

  論曰:凡卒厥逆上氣,氣攻兩脅,心下痛滿,奄奄欲絕,此為奔豚氣,即急作湯以浸兩手足,數數易之。

  奔豚,灸氣海百壯。穴在臍下一寸半。

  又,灸關元百壯。穴在臍下三寸。

  奔豚,灸期門百壯。穴直兩乳下第二肋#19端傍一寸五分。

  奔豚,腹腫,灸章門百壯。章門,一名長平,二穴在大橫外,直臍季肋端。

  奔豚搶心不得息,灸中極五十壯。中極,一名玉泉,在臍下四寸。

  奔豚上下,腹中與腰相引痛,灸中府百壯。穴在乳上三肋間。

  奔豚上下,灸四滿二七壯。穴俠丹田兩傍相去三寸,即心下八寸,臍下橫文是也。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五竟

  #1濕:原作『溫』,據影宋刻本改。

  #2知:原作『止』,據影宋刻本改。

  #3分溫三服:原作『分三服溫』,據影宋刻本改。

  #4各二兩:影宋刻本作『各一兩』。

  #5三:影宋刻本作『藥』。

  #6各二兩:影宋刻本作『各三兩』。

  #7各七分:影宋刻本作『各二分』。

  #8各二兩:影宋刻本作『各三兩』。

  #9五合:影宋刻本作『三合』。

  #10各三兩:影宋刻本作『各二兩』。

  #11二兩:影宋刻本作『一兩』。

  #12各一升:影宋刻本作『各二升』。

  #13各二兩:影宋刻本作『各一兩』。

  #14五合:原作『三合』,據影宋刻本改。

  #15各: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16各二兩:影宋刻本作『各一兩』。

  #17知:原作『止』,據影宋刻本改。

  #18即:影宋刻本作『斜』。

  #19肋:原作『脅』,據影宋刻本改。下『肋』仿此。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六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肺臟方

  肺痿第六論方

  論曰:寸口脈數,其人病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出,何也?師曰:此為肺痿之病。何從得之?師曰:病熱在上焦,因咳為肺痿,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痛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數被鴃藥下,重亡津液,故得肺痿。又寸口脈不出而反發汗#1;陽脈早索,陰脈不澀,三焦踟蹰,入而不出。陰脈不澀,身體反冷,其內反煩,多唾唇燥,小便反難,此為肺痿,傷於津液,便如爛瓜,下如豚腦,但坐發汗故也。其病欲咳不得咳,咳出乾沫,久久小便不利,其脈平弱。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溺,小便數,所以然者,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師曰:肺痿咳唾,咽燥欲飲者,自愈。自張口者,短氣也。

  甘草乾薑湯,溫臟,治肺痿,多涎唾,小便數,肺中冷,必眩,不渴不咳若渴者屬痛渴法,上虛,下不能制沒,服此湯已,小溫覆之方:

  甘草四兩 乾薑二兩,《集驗》、《肘後》有大棗十二枚。

  右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

  甘草湯,治肺痿,涎唾多,出血,心中溫溫液液方:《千金翼》名溫液湯。

  甘草二兩,□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三服。

  生薑甘草湯,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方:

  生薑五兩 甘草四兩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

  右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桂枝皂莢湯,治肺痿,吐涎沫不止方:去芍藥加皂莢。

  桂枝 生薑各三兩 甘草二兩 皂莢一兩#2 大棗十五枚#3

  右五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麻黃湯,治肺脹,咳而上氣,咽燥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方:

  麻黃 芍藥 生薑仲景用乾薑 細辛 桂心各三兩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石膏四兩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仲景名此為小青龍加石膏湯,用甘草三兩,為九味。

  肺癱第七論 方

  論曰:病咳唾膿血,其脈數,實者屬肺癰,虛者屬肺痿。咳而口中自有津液,舌上胎滑,此為浮寒,非肺痿。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也。問曰:病者咳逆,師脈之,何以知為肺癰?當有膿血,吐之則死,後竟吐膿死。其脈何類?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4微而數,微則為風,數則為熱,微則汗出,數則惡寒,風中於衛,呼氣不入,熱過於榮,吸而不出,風傷皮毛,熱傷血脈。風舍於肺,其人則咳,口乾喘滿,咽燥不渴,多唾濁沫,時時振寒。熱之所過,血為凝滯,蓄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已成則難治。寸口脈數,趺陽脈緊,寒熱相搏,故振寒而咳。趺陽脈浮緩,胃氣如經,此為肺癰。師曰:振寒發熱,寸口脈滑而數,其人飲食起居如故,此為癰腫病,醫反不知,而以傷寒治之,不應愈也。何以知有膿?膿之所在,何以別知其處?師曰:假令膿在胸中者,為肺癰,其脈數,咳唾有膿血。設膿未成,其脈自緊數,緊去但數,膿為已成也。

  桔梗湯,治咳,胸中滿而振寒,脈數,咽乾而不渴,時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粳米粥,是為肺癰者方:

  桔梗三兩,《集驗》用二兩,《古今錄驗》用一兩 甘草二兩

  右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二服,必吐膿血也。一方有款冬花一兩半。

  瀉肺揚#5,治肺癰,喘不得外方:

  葶藶三兩,為末 大棗二+枚

  右二味,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一#6升,去棗,內藥一棗大,煎取七合,頓服令盡。三日服一劑,可至三四劑。治肺癰,胸脅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咳逆上氣,喘鳴迫塞,未進此方宜先服小青龍湯卻服前藥。其青龍湯方在十八卷。

  黃昏湯,治咳有微熱,煩滿,胸心甲錯,是為肺癰者方:

  黃昏手掌大一片,是合昏皮也,□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二服。

  又方:

  薏苡仁半升#7 瓜瓣半升 桃仁五十枚#8 葦莖切,二升,水二斗,煮取五升,去滓

  右四味,□咀,內葦汁中,煮取二升,服一升,當有所見,吐膿血。

  飛尸鬼佳第八論方 灸法

  論曰:凡諸心腹痛,服眾方熱藥,入腹寂然不動,但益氣息急者,此尸疰病也。宜先服甘草汁一升,消息少時,服瞿麥湯盡一劑,得下便覺稍寬。并暴癥堅結,宿食,及女人血堅痛,發作無定者,神良。

  五疰湯,治卒中賊風,遁尸鬼邪,心腹刺痛,大脹急方:

  大黃 甘草各三兩 當歸 芍藥各二兩 烏頭十枚 生薑 蜜各一斤 桂心四兩

  右八味,□咀,別漬大黃,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烏頭別內蜜中煎,令得一升,拌湯中,去滓。分服三合,如人行三十里久,更進一服,日三,不知#9加至四合。

  蜈蚣湯,治惡疰邪氣往來,心痛徹背,或走入皮膚,移動不定,苦熱,四肢煩疼,贏乏短氣方:

  娛蚣一枚 牛黃一分 大黃二兩 丹砂 人參各三分 細辛 鬼臼 當歸 桂心 乾薑各一兩 黃苓 麝香各半兩 附子四枚

  右十三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牛黃、麝香末,分三服。

  治卒中惡,賊風寒冷,入腹便絞痛,或飛尸、遁尸,發作無時,搶心胸滿,脅痛如刀刺,口噤者方:

  甘草 乾薑 茯苓 乾地黃 羊脂 當歸 細辛各一兩 芍藥 吳茱萸 桂心各二兩 梔子仁十五枚

  右十一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脂烊盡,分三服。欲利者,加大黃三兩#10。

  治卒中惡風,角弓反張,或飛尸、遁尸,心腹絞痛者方:

  乾地黃 茯苓 芎藭 當歸 甘草各一兩 吳茱萸 桂心 乾薑 芍藥各二兩 梔子仁十四枚

  右十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痛甚者,加羊脂三兩,當歸、人參、芍藥各一兩;心腹堅急,加大黃三兩。

  桃皮湯,治中惡氣,心腹痛,胸脅脹滿,短氣方:

  桃白皮一握,東引者 真珠 附子各一兩 梔子仁十四枚 當歸三兩 吳茱萸 豉各五合 桂心二兩

  右八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內真珠末,分作二服。一方無當歸以下四味。

  桃奴湯,治中惡諸尸#11蠱疰,心腹卒絞痛方:

  桃奴 當歸 人參 乾薑各二兩 芎藭 甘草各三兩 丹砂 麝香 茯苓 犀角 鬼箭羽 桂心各一兩

  右十二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二#12服,未食服。大便不通,腹滿者,加大黃三兩,芒硝二兩。《胡洽》有雄黃一兩,無丹砂、芎藭。

  治卒中風,寒冷溫氣入腹,虛脹急滿,搶心,胸脅叉痛,氣息不通,脈弦緊,汗不出,及得傷寒方:

  吳茱萸 當歸 麻黃 獨活 甘草 桔梗 茯苓各二兩 桂心 青木香 石膏 大黃 犀角各三兩#13

  右十二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14。分三服,日三。

  治風冷氣入腹,忽絞痛,緊急如吹,大小便閉,小腹有氣結如斗大,脹滿起,其脈弦,老者沉遲方:

  瞿麥 當歸 茯苓 鬼箭羽 桔梗 防己 海藻 吳茱萸 芎藭各二兩 桂心 大黃各三兩,一用犀角二兩

  右十一味,吹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諸雜疰相連續死,亦治三十年眾痙方:

  桃根白皮一斤,□咀,以水二斗,煮取一斗,去滓。分八九服,須令二日服盡。《崔氏》用桃根白皮,治疰在心腹,痛不可忍者。

  又方:

  搗桃仁二七枚,研,酒服。

  又方:

  小芥子,末,鷄子白和傅。

  尸疰、鬼疰者,即五尸之中尸疰,又挾諸鬼邪為害者也。其變動乃有三十六種至九十九種,大略令人寒熱淋瀝,沉沉默默,不的知其所苦,而無處不惡,累年積月,漸就頓滯,以至於死,死後復疰易傍人,乃至滅門。覺如此候者,宜急療之之方:

  獺肝一具,陰乾,治下篩。水服一方寸匕,日三。如一具不瘥,更作。

  小附著散#15,治飛尸賊風,發時急痛,不在一處,針則移發,一日半日乃瘥,須臾復發者方:

  細辛 甘草一作莽草 天雄各一分 桂心三分 附子 烏頭 乾薑各一兩 雄黃 真珠各半兩

  右九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不知稍增,以知為度。《胡洽》有蜀椒四分,不用桂心、附子。

  大附著散,治五尸疰忤,與前狀同者方:

  黃苓 由跋 椒目 細辛 雄黃 乾薑 黃連各一兩 金牙 犀角 麝香 牛黃各一分 天雄 桂心各半兩 真珠三分 蜈蚣一枚

  右十五味,治下篩。酒服一錢匕,日三,以知為度。

  大金牙散,治一切疰病。方見別卷中。

  金牙散,治鬼疰風邪,鬼語尸疰,或在腰脊胸脅,流無常處,不喜見人,志意不定,面脫色,目赤鼻張,唇乾甲黃者方:

  金牙 雄黃 鐵精 野葛 露蜂房 芎藭 大黃 甘草 曾青 蛇蛻皮 真珠 丹砂 ?茹#16 乾漆各一分 石長生 狸骨一作鸛骨 桔梗 鬼臼 鬼箭羽 鬼督郵 椒目 烏頭 狼毒 蕪荑 藶蘆 雷丸 鱉甲 滑石各二分,一作消石 毒公 胡燕屎 牛黃各三分#17 人參 狼牙 寒水石 桂心各四分#18石膏五分 蜈蚣 蜥蜴 附子各一枚蜣螂 亭長各七枚 元青 徐長卿 斑貓各十四枚 貝母二枚

  右四十五味,治下篩,先食以酒服一刀圭,日再,不知漸加之,蟲隨大小便出。《崔氏》名蜀金牙散。

  白朮散,治風入臟腑,悶絕,常自躁痛,或風疰入身,冷疰鬼痙,飛尸惡氣,腫起,或左或右,或前或後,或內或外,針灸流移,無有常處,驚悸腹脹,氣滿叉#19心,頭痛,或恍惚悲懼,不能飲食,或進或退,陰下濕癢,或大便有血,小便赤黃,房中勞極方:

  白朮十四枚 附子 秦艽 人參 牡蠣 蜀椒 細辛 黃苓 芎藭 牛膝各三分 乾薑 桂心 防風各五分 茯苓 桔梗 當歸 獨活柴胡各四分 烏頭 甘草 麻黃 石南 莽草 栝蔞根 天雄 杜仲各二分

  右二十六味,治下篩。平旦酒服五分匕,訖,如人行七里久,勢欲解,更飲酒五合為佳。

  太乙備急散,治卒中惡客忤,五尸入腹,鬼刺鬼痱,及中蠱疰,吐血下血,及心腹卒痛,腹滿,傷寒熱毒病六七日方:

  雄黃 桂心 芫花各二兩 丹砂 蜀椒各一兩 藜蘆 巴豆各一分 野葛三分 附子五分

  右九味,巴豆別治如脂,餘合治下篩,以巴豆合和,更搗合和調,置銅器中密貯之,勿泄。有急疾,以水服錢五匕,可加至半錢匕,老小半之。病在頭當鼻衄,在膈上吐,在膈下利,在四肢當汗出。此之所為,如湯沃雪,手下皆愈。方宜秘之,非賢不傳。

  龍牙散,治百疰邪鬼,飛尸萬病方:

  龍牙 茯苓各二兩半 雄黃 棗膏 芍藥各五分 乾地黃 石斛 胡燕屎各三分 鬼箭羽 烏頭 羌活 露蜂房 曾青 真珠 桂心 杏仁 防風 桃奴 鬼臼 鸛骨各一兩 人參 大黃各一兩半 白朮二兩 蘇子四合 銅鏡鼻 甘草 橘皮 芎藭 鬼督郵 遠志 鱉甲各半兩 狸陰二具 蜈蚣一枚

  右三十三味,治下篩。酒服一刀圭,以知為度,當有蟲從大便出。

  治鬼#20疰蠱痙,毒氣變化無常者方:

  犀角 麝香 丹砂 雄黃 蜈蚣 鮫魚皮 丁香 鹿角 龍骨 蘘荷根 蜀椒 乾薑各一分 貝子十枚

  右十三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加至二匕,日三。

  備急散,治卒中惡風,氣忤迷絕不知人。方見別卷。三味備急丸是。

  治暴心痛,面無顏色,欲死者方:

  以布裹鹽,如彈丸大,燒令赤,置酒中消,服之,利即愈。

  治蠱症方:

  燒貓兒屎灰,水服之。用雄貓兒。

  墨奴散,治卒得惡疰,腹脹方:

  釜下墨一合 鹽二合

  右二味,合治,以水一升半,煮取八合。、一服令盡,須臾吐下,即瘥。

  治哭疰方:

  梳齒間刮取垢,水服之。

  又方:

  亂髮一兩 臘月豬脂一合

  右二味,取豬脂煎髮令消烊,服之,蟲死矣。

  又方:

  熬大豆,帛裹熨之。

  治一切病食疰方:凡食上得病,名為食疰。

  取釜下土鷄子大,為末,酢泔清一升和服之。行五十步,吐即瘥。

  又方:

  還取本食,種數多少相似,各少許,和合,布裹燒灰,如杏仁大,水服之。

  鸛骨圓,治遁尸,飛尸,積聚,胸痛連背,走無常處,或在臟,或腫在腹,或奄奄然而痛者方:

  鸛骨三寸 丹砂一作丹參 牡蠣一作牡丹 雄黃 莽草各四分 藜蘆 桂心 野葛各二分 斑貓 元青各十四枚 巴豆四十枚 蜈蚣一枚

  右十二味,為末,蜜丸如小豆。每服二丸,日三,以知為度。

  蜥蜴圓,治癥堅水腫,飛尸遁尸,寒尸喪尸,尸疰,骨血相注,惡氣鬼忤,蛄毒邪氣往來,夢寤存亡,流飲結積,虎狼所嚙,猘#21犬所咋,鴆毒入人五臟。服藥以殺其毒,毒即消。婦人邪氣鬼性亦能遣之之方:方與積聚篇重。

  蜥蜴 蜈蚣各二枚 虻蟲 杏仁各三十枚#22地膽五十枚 □蟲四十枚 朴消 巴豆各七分 澤漆 鬼督郵 桑赤鷄 桃奴 犀角各二分 乾薑四分 虎骨六分 甘草一兩 芍藥 甘遂各五分 款冬花三分 蜣螂十四枚

  右二十味,別治巴豆、杳仁如膏,內諸藥末,研調,下蜜,搗二萬杵,丸如麻子大。食前服三丸,日一,不下加之。不取吐下者,一丸旦服。有人風冷疰,癖堅二十年,得愈。

  桔梗圓,治毒疰,鬼疰,食疰,冷疰,痰飲宿食不消,酒癖諸病方:

  桔梗 藜蘆 皂莢 巴豆 附子各二兩

  右五味,為末,蜜和,搗萬杵,丸如梧子,宿不食,平旦飲服二丸,仰臥,服勿眠。至食時,膈上吐,膈下下,去惡物如蝌蚪蝦蟆子,或長一二尺。下後當大虛,口乾,可作雞羹,飲五合,太極飲食粥一升,三四日,病未盡,更服。忌如藥法。

  十疰圓,治十種疰:氣疰,勞疰,鬼疰,冷疰,生人疰,死人疰,尸疰,食疰,水疰,土疰等方:

  雄黃 巴豆各二兩 人參 甘草 麥門冬 細辛一作藳本 桔梗 附子 皂莢 蜀椒各一兩

  右十味,末,蜜丸如梧子,空腹服五丸,日再,稍加,以知為度。

  太乙神明陷冰圓,治諸病,破積聚,心下支滿,寒熱鬼疰,長病咳逆唾噫,辟除眾惡,鬼逐邪氣,鬼擊客,中惡,胸中結氣,咽中閉塞,有進有退,繞臍絞痛惻惻,隨上下按之挑手,心中慍慍如有蟲狀,毒疰相染,甚至滅門者方:

  雄黃 桂心 丹砂 礬石一作礜石 藜蘆 大黃各二兩 元青五枚 真珠 附子各一兩半 麝香 人參 犀角 鬼臼 射罔 牛黃各一兩 蜈蚣 蜥蜴各一枚 烏頭八枚 杏仁三+枚 斑貓 樗雞 地膽各七枚 當歸三兩 巴豆一分

  右二十四味,為末,蜜和,搗三萬杵,丸如小豆。先食服二丸,日再,不知#23稍增。以藥二丸著門上,令眾邪不近。傷寒服之,無不愈。若至病家及視病人,夜行獨宿,服二丸,眾邪不能近也。《胡洽》無元青、桂心、真珠、康香、人參、犀角、烏頭、射罔、蜥蜴、樗鷄、牛黃、當歸,只十二味,與積聚篇重。

  江南度世圓,治萬病,癥結積聚,伏尸,長病寒熱,疰氣流行皮中,久病著床,肌肉消盡,四肢煩熱,嘔逆不食,傷寒,時氣惡疰,汗出,口噤不開,心痛方:

  蜀椒三兩 人參 細辛 甘草各二兩 茯苓 真珠 大黃 乾薑 丹砂 野葛 桂心 雄黃 麝香 鬼臼各一兩 烏頭 牛黃各二分 附子 紫菀各六分 巴豆六十枚 蜈蚣一枚#24

  右二十味,為末,蜜丸如小豆。飲服二丸,加至四丸,日二。加獺肝一具尤良。

  大度世圓,治萬病,與前狀同者方:

  牛黃 大黃 雄黃 細辛 附子 真珠 甘草 人參 射罔 丹砂 鬼臼 莽草各一兩 蜀椒 麝香 鬼箭羽 茯苓 桂心 紫菀各二兩 乾薑三兩 野葛一尺 蜥蜴 娛蚣各一枚 地膽五十枚 芫青二+枚 樗鷄三十枚#25巴豆仁八十枚

  右二十六味,為末,蜜丸如小豆。飲服二丸,日二,先食服之。

  治疰病相染易,及霍亂中惡,小兒客忤長病方:

  獺肝一具 蜈蚣一枚 麝香一分 雄黃 莽草 丹砂 鬼臼 犀角 巴豆 大黃 牛黃各一兩

  右十一味,末,蜜丸如麻子。空腹服二丸,至三丸,以知#26為度。

  雷氏千金圓,治行諸氣,宿食不消,飲食中惡,心腹痛如刺及瘧方:

  消石五分#27大黃五分 桂心 乾薑各#28二兩 巴豆仁六+牧

  右五味,為末,搗三千杵,蜜丸如大豆,服二丸,神驗無比。已死者,折齒灌之。

  治卒得尸疰毒痛往來方:

  杏仁 亂髮灰各等分

  右二味,研如脂,丸如梧子,每服酒下三丸,日三。姚氏豬膏和丸。

  治遁尸,尸疰,心腹刺痛,不可忍者方:

  桂心 乾薑各一兩 巴豆仁二兩

  右三味,治下篩,以上酢和如泥,傅病上,乾即易之。

  治遁尸,尸疰,心腹及身有痛處不得近者方:

  取艾小挼令碎,著痛上,厚一寸餘,熱湯和灰令強,熱置艾上,冷即易,不過二三度瘥。

  治遁尸,飛尸,又治暴風毒腫流入四肢、頭面方:

  白芥子一升,蒸熟,搗,以黃丹二兩攪和,分作兩分,用疏布袋盛,更蒸使熱,以薄痛上,當更迭蒸袋,常使熱薄之,如此三五度即定。

  治人皮膚中痛,名曰癥疰方:

  醋和燕窠土,傅之。

  治走疰方:

  燒車釭令熱,暫入水,以濕布裹,熨病上。

  治三十年氣疰方:

  豉心半升 生椒一合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適寒溫,用竹筒縮取汁。令病者側臥,手擘大孔射灌之,少時當出惡物。此法垂死悉治,得癢百千,不可具說。

  灸法

  凡五尸者,飛尸,遁尸,風尸,沉尸,尸疰也,今皆取一方兼治之。其狀腹痛脹急不得氣息,上衝心胸,傍攻兩脅,或壘塊踴起,或孿引腰背。治之之法,灸乳後三寸,男左女右,可二七壯。不止者,多其壯數,取愈止。

  又,灸兩手大拇指頭各七壯。

  又,灸心下三寸十壯。

  又,灸乳下一寸,隨病左右多其壯數。

  又,以細繩量患人兩乳頭內,即裁斷,中屈之,又從乳頭向外量,使當肋罅於繩頭,灸三壯或七壯,男左女右。

  卒疰忤攻心胸,灸第七椎隨年壯。

  又,灸心下一寸三壯。

  又,灸手肘文隨年壯。

  一切病食疰,灸手小指頭,隨年壯,男左女右。

  五毒疰,不能飲食,百病,灸心下三寸胃管十壯。

  水疰口中涌水,經云肺來乘腎,食後吐水,灸肺輸,又灸三陰交,又灸期門。穴在乳下二肋間。瀉肺補腎也。各隨年壯。

  一切疰,無新久,先仰臥,灸兩乳邊邪下三寸,第三肋間,隨年壯,可至三百壯。又治諸氣,神良。一名疰市。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六竟

  #1汗:原作『太』,據影宋刻本改。

  #2一兩:影宋刻本作『一挺』 。

  #3十五枚:影宋刻本作『十二枚』。

  #4脈:原作『肺』,據影宋刻本改。下『脈』字仿此。

  #5瀉肺揚:影宋刻本作『葶藶大棗瀉肺湯』。

  #6一:影宋刻本作『二』。

  #7半升: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8五十枚:影宋刻本作『 二十枚』 。

  #9知:原作『止』,據影宋刻本改。

  #10三兩:影宋刻本作『二兩』。

  #11諸尸:影宋刻本作『毒氣』。

  #12二:影宋刻本作『三』。

  #13各三兩;影宋刻本作『各二兩』。

  #14三升:影宋刻本作『二升』。

  #15散:原作『湯』,據影宋刻本改。

  #16藺茹:此二字原空缺,據影宋刻本補。

  #17各三分:影宋刻本『牛黃、胡燕屎』用『二分』。

  #18各四分:此三字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19叉: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20治鬼:此二字原空缺,據影宋刻本補。

  #21州:原作『痸』,鋸影宋刻本改。

  #22三十枚:影宋刻本作『二十枚』。

  #23知:原作『止』,據影宋刻本改。

  #24一枚:影宋刻本作『二枚』。

  #25三十枚:影宋刻本作『二十枚』。

  #26知:原作『止』,據影宋刻本改。

  #27五分:影宋刻本作『三分』。

  #28各: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六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肺臟方

  肺痿第六論方

  論曰:寸口脈數,其人病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出,何也?師曰:此為肺痿之病。何從得之?師曰:病熱在上焦,因咳為肺痿,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痛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數被鴃藥下,重亡津液,故得肺痿。又寸口脈不出而反發汗#1;陽脈早索,陰脈不澀,三焦踟蹰,入而不出。陰脈不澀,身體反冷,其內反煩,多唾唇燥,小便反難,此為肺痿,傷於津液,便如爛瓜,下如豚腦,但坐發汗故也。其病欲咳不得咳,咳出乾沫,久久小便不利,其脈平弱。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溺,小便數,所以然者,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師曰:肺痿咳唾,咽燥欲飲者,自愈。自張口者,短氣也。

  甘草乾薑湯,溫臟,治肺痿,多涎唾,小便數,肺中冷,必眩,不渴不咳若渴者屬痛渴法,上虛,下不能制沒,服此湯已,小溫覆之方:

  甘草四兩 乾薑二兩,《集驗》、《肘後》有大棗十二枚。

  右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

  甘草湯,治肺痿,涎唾多,出血,心中溫溫液液方:《千金翼》名溫液湯。

  甘草二兩,□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三服。

  生薑甘草湯,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方:

  生薑五兩 甘草四兩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

  右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桂枝皂莢湯,治肺痿,吐涎沫不止方:去芍藥加皂莢。

  桂枝 生薑各三兩 甘草二兩 皂莢一兩#2 大棗十五枚#3

  右五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麻黃湯,治肺脹,咳而上氣,咽燥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方:

  麻黃 芍藥 生薑仲景用乾薑 細辛 桂心各三兩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石膏四兩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仲景名此為小青龍加石膏湯,用甘草三兩,為九味。

  肺癱第七論 方

  論曰:病咳唾膿血,其脈數,實者屬肺癰,虛者屬肺痿。咳而口中自有津液,舌上胎滑,此為浮寒,非肺痿。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也。問曰:病者咳逆,師脈之,何以知為肺癰?當有膿血,吐之則死,後竟吐膿死。其脈何類?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4微而數,微則為風,數則為熱,微則汗出,數則惡寒,風中於衛,呼氣不入,熱過於榮,吸而不出,風傷皮毛,熱傷血脈。風舍於肺,其人則咳,口乾喘滿,咽燥不渴,多唾濁沫,時時振寒。熱之所過,血為凝滯,蓄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已成則難治。寸口脈數,趺陽脈緊,寒熱相搏,故振寒而咳。趺陽脈浮緩,胃氣如經,此為肺癰。師曰:振寒發熱,寸口脈滑而數,其人飲食起居如故,此為癰腫病,醫反不知,而以傷寒治之,不應愈也。何以知有膿?膿之所在,何以別知其處?師曰:假令膿在胸中者,為肺癰,其脈數,咳唾有膿血。設膿未成,其脈自緊數,緊去但數,膿為已成也。

  桔梗湯,治咳,胸中滿而振寒,脈數,咽乾而不渴,時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粳米粥,是為肺癰者方:

  桔梗三兩,《集驗》用二兩,《古今錄驗》用一兩 甘草二兩

  右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二服,必吐膿血也。一方有款冬花一兩半。

  瀉肺揚#5,治肺癰,喘不得外方:

  葶藶三兩,為末 大棗二+枚

  右二味,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一#6升,去棗,內藥一棗大,煎取七合,頓服令盡。三日服一劑,可至三四劑。治肺癰,胸脅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咳逆上氣,喘鳴迫塞,未進此方宜先服小青龍湯卻服前藥。其青龍湯方在十八卷。

  黃昏湯,治咳有微熱,煩滿,胸心甲錯,是為肺癰者方:

  黃昏手掌大一片,是合昏皮也,□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二服。

  又方:

  薏苡仁半升#7 瓜瓣半升 桃仁五十枚#8 葦莖切,二升,水二斗,煮取五升,去滓

  右四味,□咀,內葦汁中,煮取二升,服一升,當有所見,吐膿血。

  飛尸鬼佳第八論方 灸法

  論曰:凡諸心腹痛,服眾方熱藥,入腹寂然不動,但益氣息急者,此尸疰病也。宜先服甘草汁一升,消息少時,服瞿麥湯盡一劑,得下便覺稍寬。并暴癥堅結,宿食,及女人血堅痛,發作無定者,神良。

  五疰湯,治卒中賊風,遁尸鬼邪,心腹刺痛,大脹急方:

  大黃 甘草各三兩 當歸 芍藥各二兩 烏頭十枚 生薑 蜜各一斤 桂心四兩

  右八味,□咀,別漬大黃,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烏頭別內蜜中煎,令得一升,拌湯中,去滓。分服三合,如人行三十里久,更進一服,日三,不知#9加至四合。

  蜈蚣湯,治惡疰邪氣往來,心痛徹背,或走入皮膚,移動不定,苦熱,四肢煩疼,贏乏短氣方:

  娛蚣一枚 牛黃一分 大黃二兩 丹砂 人參各三分 細辛 鬼臼 當歸 桂心 乾薑各一兩 黃苓 麝香各半兩 附子四枚

  右十三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牛黃、麝香末,分三服。

  治卒中惡,賊風寒冷,入腹便絞痛,或飛尸、遁尸,發作無時,搶心胸滿,脅痛如刀刺,口噤者方:

  甘草 乾薑 茯苓 乾地黃 羊脂 當歸 細辛各一兩 芍藥 吳茱萸 桂心各二兩 梔子仁十五枚

  右十一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脂烊盡,分三服。欲利者,加大黃三兩#10。

  治卒中惡風,角弓反張,或飛尸、遁尸,心腹絞痛者方:

  乾地黃 茯苓 芎藭 當歸 甘草各一兩 吳茱萸 桂心 乾薑 芍藥各二兩 梔子仁十四枚

  右十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痛甚者,加羊脂三兩,當歸、人參、芍藥各一兩;心腹堅急,加大黃三兩。

  桃皮湯,治中惡氣,心腹痛,胸脅脹滿,短氣方:

  桃白皮一握,東引者 真珠 附子各一兩 梔子仁十四枚 當歸三兩 吳茱萸 豉各五合 桂心二兩

  右八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內真珠末,分作二服。一方無當歸以下四味。

  桃奴湯,治中惡諸尸#11蠱疰,心腹卒絞痛方:

  桃奴 當歸 人參 乾薑各二兩 芎藭 甘草各三兩 丹砂 麝香 茯苓 犀角 鬼箭羽 桂心各一兩

  右十二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二#12服,未食服。大便不通,腹滿者,加大黃三兩,芒硝二兩。《胡洽》有雄黃一兩,無丹砂、芎藭。

  治卒中風,寒冷溫氣入腹,虛脹急滿,搶心,胸脅叉痛,氣息不通,脈弦緊,汗不出,及得傷寒方:

  吳茱萸 當歸 麻黃 獨活 甘草 桔梗 茯苓各二兩 桂心 青木香 石膏 大黃 犀角各三兩#13

  右十二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14。分三服,日三。

  治風冷氣入腹,忽絞痛,緊急如吹,大小便閉,小腹有氣結如斗大,脹滿起,其脈弦,老者沉遲方:

  瞿麥 當歸 茯苓 鬼箭羽 桔梗 防己 海藻 吳茱萸 芎藭各二兩 桂心 大黃各三兩,一用犀角二兩

  右十一味,吹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諸雜疰相連續死,亦治三十年眾痙方:

  桃根白皮一斤,□咀,以水二斗,煮取一斗,去滓。分八九服,須令二日服盡。《崔氏》用桃根白皮,治疰在心腹,痛不可忍者。

  又方:

  搗桃仁二七枚,研,酒服。

  又方:

  小芥子,末,鷄子白和傅。

  尸疰、鬼疰者,即五尸之中尸疰,又挾諸鬼邪為害者也。其變動乃有三十六種至九十九種,大略令人寒熱淋瀝,沉沉默默,不的知其所苦,而無處不惡,累年積月,漸就頓滯,以至於死,死後復疰易傍人,乃至滅門。覺如此候者,宜急療之之方:

  獺肝一具,陰乾,治下篩。水服一方寸匕,日三。如一具不瘥,更作。

  小附著散#15,治飛尸賊風,發時急痛,不在一處,針則移發,一日半日乃瘥,須臾復發者方:

  細辛 甘草一作莽草 天雄各一分 桂心三分 附子 烏頭 乾薑各一兩 雄黃 真珠各半兩

  右九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不知稍增,以知為度。《胡洽》有蜀椒四分,不用桂心、附子。

  大附著散,治五尸疰忤,與前狀同者方:

  黃苓 由跋 椒目 細辛 雄黃 乾薑 黃連各一兩 金牙 犀角 麝香 牛黃各一分 天雄 桂心各半兩 真珠三分 蜈蚣一枚

  右十五味,治下篩。酒服一錢匕,日三,以知為度。

  大金牙散,治一切疰病。方見別卷中。

  金牙散,治鬼疰風邪,鬼語尸疰,或在腰脊胸脅,流無常處,不喜見人,志意不定,面脫色,目赤鼻張,唇乾甲黃者方:

  金牙 雄黃 鐵精 野葛 露蜂房 芎藭 大黃 甘草 曾青 蛇蛻皮 真珠 丹砂 ?茹#16 乾漆各一分 石長生 狸骨一作鸛骨 桔梗 鬼臼 鬼箭羽 鬼督郵 椒目 烏頭 狼毒 蕪荑 藶蘆 雷丸 鱉甲 滑石各二分,一作消石 毒公 胡燕屎 牛黃各三分#17 人參 狼牙 寒水石 桂心各四分#18石膏五分 蜈蚣 蜥蜴 附子各一枚蜣螂 亭長各七枚 元青 徐長卿 斑貓各十四枚 貝母二枚

  右四十五味,治下篩,先食以酒服一刀圭,日再,不知漸加之,蟲隨大小便出。《崔氏》名蜀金牙散。

  白朮散,治風入臟腑,悶絕,常自躁痛,或風疰入身,冷疰鬼痙,飛尸惡氣,腫起,或左或右,或前或後,或內或外,針灸流移,無有常處,驚悸腹脹,氣滿叉#19心,頭痛,或恍惚悲懼,不能飲食,或進或退,陰下濕癢,或大便有血,小便赤黃,房中勞極方:

  白朮十四枚 附子 秦艽 人參 牡蠣 蜀椒 細辛 黃苓 芎藭 牛膝各三分 乾薑 桂心 防風各五分 茯苓 桔梗 當歸 獨活柴胡各四分 烏頭 甘草 麻黃 石南 莽草 栝蔞根 天雄 杜仲各二分

  右二十六味,治下篩。平旦酒服五分匕,訖,如人行七里久,勢欲解,更飲酒五合為佳。

  太乙備急散,治卒中惡客忤,五尸入腹,鬼刺鬼痱,及中蠱疰,吐血下血,及心腹卒痛,腹滿,傷寒熱毒病六七日方:

  雄黃 桂心 芫花各二兩 丹砂 蜀椒各一兩 藜蘆 巴豆各一分 野葛三分 附子五分

  右九味,巴豆別治如脂,餘合治下篩,以巴豆合和,更搗合和調,置銅器中密貯之,勿泄。有急疾,以水服錢五匕,可加至半錢匕,老小半之。病在頭當鼻衄,在膈上吐,在膈下利,在四肢當汗出。此之所為,如湯沃雪,手下皆愈。方宜秘之,非賢不傳。

  龍牙散,治百疰邪鬼,飛尸萬病方:

  龍牙 茯苓各二兩半 雄黃 棗膏 芍藥各五分 乾地黃 石斛 胡燕屎各三分 鬼箭羽 烏頭 羌活 露蜂房 曾青 真珠 桂心 杏仁 防風 桃奴 鬼臼 鸛骨各一兩 人參 大黃各一兩半 白朮二兩 蘇子四合 銅鏡鼻 甘草 橘皮 芎藭 鬼督郵 遠志 鱉甲各半兩 狸陰二具 蜈蚣一枚

  右三十三味,治下篩。酒服一刀圭,以知為度,當有蟲從大便出。

  治鬼#20疰蠱痙,毒氣變化無常者方:

  犀角 麝香 丹砂 雄黃 蜈蚣 鮫魚皮 丁香 鹿角 龍骨 蘘荷根 蜀椒 乾薑各一分 貝子十枚

  右十三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加至二匕,日三。

  備急散,治卒中惡風,氣忤迷絕不知人。方見別卷。三味備急丸是。

  治暴心痛,面無顏色,欲死者方:

  以布裹鹽,如彈丸大,燒令赤,置酒中消,服之,利即愈。

  治蠱症方:

  燒貓兒屎灰,水服之。用雄貓兒。

  墨奴散,治卒得惡疰,腹脹方:

  釜下墨一合 鹽二合

  右二味,合治,以水一升半,煮取八合。、一服令盡,須臾吐下,即瘥。

  治哭疰方:

  梳齒間刮取垢,水服之。

  又方:

  亂髮一兩 臘月豬脂一合

  右二味,取豬脂煎髮令消烊,服之,蟲死矣。

  又方:

  熬大豆,帛裹熨之。

  治一切病食疰方:凡食上得病,名為食疰。

  取釜下土鷄子大,為末,酢泔清一升和服之。行五十步,吐即瘥。

  又方:

  還取本食,種數多少相似,各少許,和合,布裹燒灰,如杏仁大,水服之。

  鸛骨圓,治遁尸,飛尸,積聚,胸痛連背,走無常處,或在臟,或腫在腹,或奄奄然而痛者方:

  鸛骨三寸 丹砂一作丹參 牡蠣一作牡丹 雄黃 莽草各四分 藜蘆 桂心 野葛各二分 斑貓 元青各十四枚 巴豆四十枚 蜈蚣一枚

  右十二味,為末,蜜丸如小豆。每服二丸,日三,以知為度。

  蜥蜴圓,治癥堅水腫,飛尸遁尸,寒尸喪尸,尸疰,骨血相注,惡氣鬼忤,蛄毒邪氣往來,夢寤存亡,流飲結積,虎狼所嚙,猘#21犬所咋,鴆毒入人五臟。服藥以殺其毒,毒即消。婦人邪氣鬼性亦能遣之之方:方與積聚篇重。

  蜥蜴 蜈蚣各二枚 虻蟲 杏仁各三十枚#22地膽五十枚 □蟲四十枚 朴消 巴豆各七分 澤漆 鬼督郵 桑赤鷄 桃奴 犀角各二分 乾薑四分 虎骨六分 甘草一兩 芍藥 甘遂各五分 款冬花三分 蜣螂十四枚

  右二十味,別治巴豆、杳仁如膏,內諸藥末,研調,下蜜,搗二萬杵,丸如麻子大。食前服三丸,日一,不下加之。不取吐下者,一丸旦服。有人風冷疰,癖堅二十年,得愈。

  桔梗圓,治毒疰,鬼疰,食疰,冷疰,痰飲宿食不消,酒癖諸病方:

  桔梗 藜蘆 皂莢 巴豆 附子各二兩

  右五味,為末,蜜和,搗萬杵,丸如梧子,宿不食,平旦飲服二丸,仰臥,服勿眠。至食時,膈上吐,膈下下,去惡物如蝌蚪蝦蟆子,或長一二尺。下後當大虛,口乾,可作雞羹,飲五合,太極飲食粥一升,三四日,病未盡,更服。忌如藥法。

  十疰圓,治十種疰:氣疰,勞疰,鬼疰,冷疰,生人疰,死人疰,尸疰,食疰,水疰,土疰等方:

  雄黃 巴豆各二兩 人參 甘草 麥門冬 細辛一作藳本 桔梗 附子 皂莢 蜀椒各一兩

  右十味,末,蜜丸如梧子,空腹服五丸,日再,稍加,以知為度。

  太乙神明陷冰圓,治諸病,破積聚,心下支滿,寒熱鬼疰,長病咳逆唾噫,辟除眾惡,鬼逐邪氣,鬼擊客,中惡,胸中結氣,咽中閉塞,有進有退,繞臍絞痛惻惻,隨上下按之挑手,心中慍慍如有蟲狀,毒疰相染,甚至滅門者方:

  雄黃 桂心 丹砂 礬石一作礜石 藜蘆 大黃各二兩 元青五枚 真珠 附子各一兩半 麝香 人參 犀角 鬼臼 射罔 牛黃各一兩 蜈蚣 蜥蜴各一枚 烏頭八枚 杏仁三+枚 斑貓 樗雞 地膽各七枚 當歸三兩 巴豆一分

  右二十四味,為末,蜜和,搗三萬杵,丸如小豆。先食服二丸,日再,不知#23稍增。以藥二丸著門上,令眾邪不近。傷寒服之,無不愈。若至病家及視病人,夜行獨宿,服二丸,眾邪不能近也。《胡洽》無元青、桂心、真珠、康香、人參、犀角、烏頭、射罔、蜥蜴、樗鷄、牛黃、當歸,只十二味,與積聚篇重。

  江南度世圓,治萬病,癥結積聚,伏尸,長病寒熱,疰氣流行皮中,久病著床,肌肉消盡,四肢煩熱,嘔逆不食,傷寒,時氣惡疰,汗出,口噤不開,心痛方:

  蜀椒三兩 人參 細辛 甘草各二兩 茯苓 真珠 大黃 乾薑 丹砂 野葛 桂心 雄黃 麝香 鬼臼各一兩 烏頭 牛黃各二分 附子 紫菀各六分 巴豆六十枚 蜈蚣一枚#24

  右二十味,為末,蜜丸如小豆。飲服二丸,加至四丸,日二。加獺肝一具尤良。

  大度世圓,治萬病,與前狀同者方:

  牛黃 大黃 雄黃 細辛 附子 真珠 甘草 人參 射罔 丹砂 鬼臼 莽草各一兩 蜀椒 麝香 鬼箭羽 茯苓 桂心 紫菀各二兩 乾薑三兩 野葛一尺 蜥蜴 娛蚣各一枚 地膽五十枚 芫青二+枚 樗鷄三十枚#25巴豆仁八十枚

  右二十六味,為末,蜜丸如小豆。飲服二丸,日二,先食服之。

  治疰病相染易,及霍亂中惡,小兒客忤長病方:

  獺肝一具 蜈蚣一枚 麝香一分 雄黃 莽草 丹砂 鬼臼 犀角 巴豆 大黃 牛黃各一兩

  右十一味,末,蜜丸如麻子。空腹服二丸,至三丸,以知#26為度。

  雷氏千金圓,治行諸氣,宿食不消,飲食中惡,心腹痛如刺及瘧方:

  消石五分#27大黃五分 桂心 乾薑各#28二兩 巴豆仁六+牧

  右五味,為末,搗三千杵,蜜丸如大豆,服二丸,神驗無比。已死者,折齒灌之。

  治卒得尸疰毒痛往來方:

  杏仁 亂髮灰各等分

  右二味,研如脂,丸如梧子,每服酒下三丸,日三。姚氏豬膏和丸。

  治遁尸,尸疰,心腹刺痛,不可忍者方:

  桂心 乾薑各一兩 巴豆仁二兩

  右三味,治下篩,以上酢和如泥,傅病上,乾即易之。

  治遁尸,尸疰,心腹及身有痛處不得近者方:

  取艾小挼令碎,著痛上,厚一寸餘,熱湯和灰令強,熱置艾上,冷即易,不過二三度瘥。

  治遁尸,飛尸,又治暴風毒腫流入四肢、頭面方:

  白芥子一升,蒸熟,搗,以黃丹二兩攪和,分作兩分,用疏布袋盛,更蒸使熱,以薄痛上,當更迭蒸袋,常使熱薄之,如此三五度即定。

  治人皮膚中痛,名曰癥疰方:

  醋和燕窠土,傅之。

  治走疰方:

  燒車釭令熱,暫入水,以濕布裹,熨病上。

  治三十年氣疰方:

  豉心半升 生椒一合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適寒溫,用竹筒縮取汁。令病者側臥,手擘大孔射灌之,少時當出惡物。此法垂死悉治,得癢百千,不可具說。

  灸法

  凡五尸者,飛尸,遁尸,風尸,沉尸,尸疰也,今皆取一方兼治之。其狀腹痛脹急不得氣息,上衝心胸,傍攻兩脅,或壘塊踴起,或孿引腰背。治之之法,灸乳後三寸,男左女右,可二七壯。不止者,多其壯數,取愈止。

  又,灸兩手大拇指頭各七壯。

  又,灸心下三寸十壯。

  又,灸乳下一寸,隨病左右多其壯數。

  又,以細繩量患人兩乳頭內,即裁斷,中屈之,又從乳頭向外量,使當肋罅於繩頭,灸三壯或七壯,男左女右。

  卒疰忤攻心胸,灸第七椎隨年壯。

  又,灸心下一寸三壯。

  又,灸手肘文隨年壯。

  一切病食疰,灸手小指頭,隨年壯,男左女右。

  五毒疰,不能飲食,百病,灸心下三寸胃管十壯。

  水疰口中涌水,經云肺來乘腎,食後吐水,灸肺輸,又灸三陰交,又灸期門。穴在乳下二肋間。瀉肺補腎也。各隨年壯。

  一切疰,無新久,先仰臥,灸兩乳邊邪下三寸,第三肋間,隨年壯,可至三百壯。又治諸氣,神良。一名疰市。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六竟

  #1汗:原作『太』,據影宋刻本改。

  #2一兩:影宋刻本作『一挺』 。

  #3十五枚:影宋刻本作『十二枚』。

  #4脈:原作『肺』,據影宋刻本改。下『脈』字仿此。

  #5瀉肺揚:影宋刻本作『葶藶大棗瀉肺湯』。

  #6一:影宋刻本作『二』。

  #7半升: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8五十枚:影宋刻本作『 二十枚』 。

  #9知:原作『止』,據影宋刻本改。

  #10三兩:影宋刻本作『二兩』。

  #11諸尸:影宋刻本作『毒氣』。

  #12二:影宋刻本作『三』。

  #13各三兩;影宋刻本作『各二兩』。

  #14三升:影宋刻本作『二升』。

  #15散:原作『湯』,據影宋刻本改。

  #16藺茹:此二字原空缺,據影宋刻本補。

  #17各三分:影宋刻本『牛黃、胡燕屎』用『二分』。

  #18各四分:此三字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19叉: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20治鬼:此二字原空缺,據影宋刻本補。

  #21州:原作『痸』,鋸影宋刻本改。

  #22三十枚:影宋刻本作『二十枚』。

  #23知:原作『止』,據影宋刻本改。

  #24一枚:影宋刻本作『二枚』。

  #25三十枚:影宋刻本作『二十枚』。

  #26知:原作『止』,據影宋刻本改。

  #27五分:影宋刻本作『三分』。

  #28各: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七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大腸腑方

  大腸腑脈論第一

  論曰:大腸腑者,主肺也,鼻柱中央是其候也。肺合氣於大腸,大腸者,為行道傳瀉之腑也.號監倉掾。重二斤十二兩,長一丈二尺,廣六寸,當臍右回疊積還反十二曲,貯水穀一斗二升,主十二時,定血脈,和利精神。《千金》、《明堂》、《外臺》同。《難經》云長二丈一尺,大四寸,徑一寸之少半,十六曲,盛穀一斗,水七升半。鼻遂以長,以候大腸。

  右手關前寸口陽絕者,無大腸脈也。苦少氣,心下有水氣,立秋節即咳。刺手太陰治陰,在魚際間。

  右手關前寸口陽實者,大腸實也。苦腸中切痛,如針刀所刺,無休息時。刺手陽明治陽,在手腕中,瀉之。

  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嗚擢濯,冬日重感於寒則泄,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

  腸中雷鳴,氣上衝胸膈#1,不能久立,邪在大腸。刺育之原、巨虛上廉、三里。

  大腸脹者,腸鳴而痛,寒則泄,食不化。

  大腸有寒鶩溏,有熱便腸垢。

  大腸有宿食,寒慄發熱有時,如瘧狀。

  肺前受病,移於大腸,肺咳不已,咳則遺失便利。厥氣客於大腸,則夢田野。

  肺應皮,皮厚者,大腸厚;皮薄者,大腸薄;皮緩腹裹大者,大腸緩而長;皮急者,大腸急而短;皮滑者,大腸直;皮肉不相離者,大腸結。

  扁鵲云:手太陰與陽明為表裹,大腸若病,實則傷熱,熱則脹滿不通,口為生瘡。食下入腸,腸實而胃虛,食下胃,胃實而腸虛,所以實而不滿,乍實乍虛,乍來乍去。虛則傷寒,寒則腸中雷鳴,泄青白之利而發於氣水,根在,大腸。方見治水篇中。大腸絕,不治,何以知之?泄利無度,利絕則死。

  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外側,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上入肘外廉,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2者,從缺盆直而上頸,貫頰,入下齒縫中,還出俠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俠鼻孔。是動則病齒痛頰#3腫。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黃口乾,凱衄,喉痺,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盛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盛者,則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大腸虛實第二脈 方 灸法

  大腸實熱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陽實者,陽明經也。病苦腸滿,善喘咳,面赤身熱,喉咽中如核狀,名曰大腸實熱也。

  生薑泄腸湯,治大腸實熱,腹脹不通,口為生瘡者方:

  生薑 橘皮 青竹茹 黃苓 梔子仁 白朮各三兩 桂心一兩 茯苓 芒硝各二兩 生地黃十兩 大棗十四枚

  右十一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二服。

  治腸中臚脹不消方:

  灸大腸輸四十九壯。

  大腸有熱,腸鳴腹滿,俠臍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巨虛上廉主之。

  大腸虛冷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陽虛者,手陽明經也。病苦胸中喘,腸嗚虛渴,唇乾目急,善驚泄白,名曰大腸虛冷也。

  黃連補湯,治大腸虛冷,痢下青白,腸中雷鳴相逐方:

  黃連四兩 茯苓 芎藭各三兩 酸石榴皮五片 伏龍肝雞子大一枚 地榆五兩

  右六味#4;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下伏龍肝末,分三服。

  治腸中雷鳴相逐,痢下方:

  灸承滿五十壯。穴在俠巨關相去五寸。巨闕在心下一寸,灸之者,俠巨闕兩邊各二寸半。

  治腸中常鳴,時上衝心方:

  灸臍中。

  食飲不下,腹中雷鳴,大便不節,小便赤黃,陽綱主之。

  腹脹腸鳴,氣上衝胸,不能久立,腹中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泄,當臍而痛,腸胃間游氣切痛,食不化,不嗜食,身腫,俠臍急,天樞主之。

  腸鳴而痛,溫留主之。

  肛門論第三

  論曰:肛門者,主大行道,肺、大腸候也。號為通事令史。重十二兩,長一尺二寸,廣二寸三#5分,應十二時。若臟傷熱,則肛門閉塞,大行不通,或腫,縮入生瘡。若腑傷寒,則肛門開,大行洞瀉,肛門凸出,良久乃入。熱則通之,寒則補之,虛實和平,依經調理。方見別卷中。

  皮虛實第四論 方

  論曰:夫五臟六腑者,內應骨髓,外合皮毛膚肉。若病從外生,則皮毛膚肉關格強急;若病從內發,則骨髓□疼。然陰陽表裹,外皮內髓,其病源不可不詳之也。皮虛者寒,皮實者熱。凡皮虛實之應,主於肺、大腸,其病發於皮毛,熱則應臟,寒則應腑。

  蒴藋蒸湯,治皮虛,主大腸病,寒氣關格方:

  蒴藋根葉切,三升 菖蒲葉切,二升 桃葉皮枝剉,三升 細糠一斗 秫米五升#6

  右五味,以水一石五斗煮,取米熟為度,大盆器貯之,於盆上作小竹床子罩盆,人身坐床中,四面周迴將席薦障風,身上以衣被蓋覆。若氣急,時開孔對中泄氣,取通身接汗,可得兩食久許,如此三日,蒸還溫藥足汁用之。若盆裹不過熱,盆下安炭火。非但治寒,但是皮膚一切勞冷,悉皆治之。

  梔子煎,治皮實,主肺病熱氣方:

  梔子仁 枳實 大青 杏仁 柴胡 芒硝各二兩 生地黃 淡竹葉切,各一升 生玄參五兩 石膏八兩

  右十味#7,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為三服。

  咳嗽第五論 證方 灸法

  論曰:經云五臟六腑皆令咳。肺居外而近上,合於皮毛,皮毛喜受邪,故肺獨易為咳也。邪客於肺,則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喉鳴,甚則唾血。肺咳經久不已,傳入大腸,其狀咳則遺糞。腎咳者,其狀引腰背痛,甚則咳涎;腎咳經久不已,傳入膀胱,其狀咳則遺尿。肝咳者,其狀左脅痛,甚者不得轉側;肝咳經久不已,傳入膽,其狀咳則清苦汁出。心咳者,其狀引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甚者喉痹咽腫;心咳經久不已,傳入小腸,其狀咳則失#8氣。脾咳者,其狀右脅痛,陰陰引肩背,甚者不得動,動則咳劇;經久不已,傳入胃,其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久咳不已,三焦受之,三焦咳之狀,咳而腹滿,不能飲食,此皆聚#9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右順時有風寒冷,人觸冒解脫,傷皮毛間,入腑臟,為咳上氣,如此也。有非時忽然暴寒,傷皮膚中與肺合,則咳嗽上氣,或胸脅叉痛,咳唾有血者,是其熱得非時之寒,暴薄之不得漸散,伏結深,喜肺癰也。因咳服溫藥,咳尤劇及壯熱,吐膿血,汗出,惡寒是也。天有非時寒者,急看四時方也。

  問曰:咳病有十,何謂也?師曰:有風咳,有寒咳,有支#10咳,有肝咳,有心咳,有脾咳,有肺咳,有腎咳,有膽咳,有厥陰咳。問曰:十咳之證,以何為異?師曰:欲語因咳,言不得竟,謂之風咳。飲冷食寒,因之而咳,謂之寒咳。心下堅滿,咳則支痛,其脈反遲,謂之支咳。咳則引脅下痛,謂之肝咳。咳而唾血,引手少陰,謂之心咳。咳而涎出,續續不止,引小腹,謂之脾咳。咳引頸項,而唾涎沫,謂之肺咳。咳則耳無所聞,引腰并臍中,謂之腎咳。咳而引頭痛,口苦,謂之膽咳。咳而引舌本,謂之厥陰咳。風咳者,不下之;寒咳、支咳、肝咳,刺足太衝;心咳,刺手神門;脾咳,刺足太白;肺咳,刺手太泉;腎咳,刺足太谿;膽咳,刺足陽陵泉;厥陰咳,刺手大陵。

  夫久咳為□,咳而時發熱,脈在九菽一作卒弦者,非虛也,此為胸中寒實所致也,當吐之。

  夫咳家,其脈弦,欲行吐藥,當相人強弱而無熱,乃可吐耳。

  咳家,其人脈弦為有水,可與十棗湯下之,方見下。不能臥出者,陰不受邪故也。留飲咳者,其人咳不得臥,引項上痛,咳者如小兒掣縱狀。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坐久極飲過度所致也,其脈沉者不可發汗。久咳數歲,其脈弱者可治,實大數者死,其脈虛者,必善冒,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治屬飲家。上氣汗出而咳,屬飲家。咳而小便利,若失溺,不可發汗,汗出即厥逆冷。

  夫病吐血,喘咳上氣,其脈數,有熱不得臥者死。寒家咳而上氣,其脈數者死,謂其人形損故也。脈大而散,散者為氣實而血虛,名曰有表無裹。上氣、面駙腫、肩息,其脈浮大不治,加痢尤甚。上氣躁而喘者,屬肺脹,欲作風水,發汗愈。

  小青龍湯,洽咳逆倚息不得臥方:

  麻黃 芍藥 細辛 桂心 乾薑 甘草各三兩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乃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弱者服半升。若渴,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若微痢,去麻黃,加蕘花如鷄子大。若食飲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小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

  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心甘草五味子湯,治其氣衝方:

  茯苓四兩 桂心 甘草各二兩#11 五味子半升

  右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溫服。

  衝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茯苓、甘草、五味子,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方:

  茯苓四兩 甘草 乾薑 細辛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右五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咳滿即止而更復渴,衝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方: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茯苓四兩 細辛 乾薑 甘草各二兩

  右六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應內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內麻黃內杏仁方:

  杏仁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茯苓四兩 細辛 乾薑 甘草各三兩

  右七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若逆而內麻黃者;其人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其陽故也。

  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衝熏其面,加#12大黃利之方:

  大黃 乾薑 細辛 甘草各三兩 茯苓四兩 五味子 半夏 杏仁各半升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咳而上氣,肺脹,其脈浮,心下有水氣,脅下痛引缺盆,設若有實者,必躁,其人常倚伏,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之方:

  石膏 乾薑 桂心 細辛各二兩 芍藥 甘草各三兩 麻黃四兩 半夏半升 五味子一升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下藥,煮取二升半。強者服一升,羸者減之,小兒四合。仲景用治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外臺》同。

  澤漆湯,治上氣,其脈沉者方:

  澤漆三斤,細切,以東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去滓,澄清 半夏半升 生薑 紫菀一作紫參 白前各五兩 黃苓 甘草 桂心 人參各三兩

  右九味#13,內澤漆汁中,煮取五升。每服五合,日三夜一。

  麥門冬湯,下氣止逆,治大逆上氣,咽喉不利方:

  麥門冬汁三升 半夏一升 粳米三合#14人參 甘草各二兩#15 大棗二十枚

  右六味#16,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每服半升,日三夜一。

  射干麻黃湯,治咳而上氣,喉中如水雞聲者方:

  射干 細辛 款冬花 紫菀各三兩 麻黃 生薑各四兩 大棗七枚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右九味,□咀,以東流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去#17上沬,內藥,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厚朴麻黃湯,治咳而大逆,上氣胸滿,喉中不利如水雞聲,其脈浮者方:

  厚朴五兩 麻黃四兩 石膏 細辛 乾薑各二兩#18 小麥一升 杏仁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小麥熟,去麥內藥,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麻黃石膏湯,治上氣胸滿者方:

  麻黃四兩 石膏一枚,雞子大 厚朴五兩 小麥一升 杏仁半升

  右五味#19,以水一斗,先煮小麥熟,去之,下藥,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深師》用治久逆上氣,喉中如水鷄鳴,名小投杯湯。咳者加五味子、半夏各半升,乾薑三累。

  皂莢圓,治咳逆上氣,時時唾濁,但坐不得臥方:

  皂莢八兩,為末,蜜丸如梧子大。

  以棗膏和湯服三丸,日三夜一。《必效方》以酥炙皂莢。

  十棗湯,夫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歲,可與此方:

  大棗十枚 大戟 甘遂 芫花各等分

  右大戟、甘遂、芫花搗為末,以水一升五合,煮棗取八合,去滓,內藥末。強者一錢匕,贏者半錢,頓服之,平旦服。而不下者,明旦更加藥半錢。下後自然補養。

  咳而引脅下痛者,亦十棗湯主之。方見前。

  溫脾湯,治食飽而咳者方:

  甘草四兩 大棗二十枚

  右二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溫服之。若咽中痛而聲鳴者,加乾薑一兩#20。

  百部根湯,治嗽,不得臥,兩眼突出方:

  百部根 生薑各一斤#21 細辛 甘草各三兩 貝母 五味子 白朮各二兩#22 桂心四兩 麻黃六兩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古今錄驗》用杏仁四兩,紫菀三兩。

  海藻湯,治咳而下利,胸中痞而短氣,心中時悸,四肢不欲動,手足煩,不欲食,肩背痛,時惡寒方:

  海藻四兩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生薑一兩 細辛二兩 茯苓六兩 杏仁五十枚

  右七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一方無五味子、生薑。

  白前湯,治水咳逆上氣,身體浮腫,短氣脹滿,晝夜倚壁不得臥,咽中作水鷄鳴方:

  白前 紫菀 半夏 大戟各二兩

  右四味,□咀,以水一斗浸一宿,明旦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九種氣嗽欲死,百病方:

  乾薑 半夏 細辛 紫菀 吳茱萸 蕘花一作芫花 茯苓 甘草 甘遂 防葵 人參 烏頭 大黃 杏仁各一分 葶藶二分 巴豆 厚朴 白薇各三分 五味子 遠志 前胡 菖蒲 枳實 蜀椒 皂莢 當歸 大戟 桂心各半分

  右二十八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二丸,日三服,以知為度,不知增之。

  麻黃散#23,治上氣嗽方:

  麻黃半斤 杏仁百枚 甘草三兩 桂心一兩

  右四味,治下篩,別研杏仁如脂,內藥末和合。臨氣上時服一方寸匕,食久氣未下,更服一方寸匕,可至三匕。氣發便服,即止。一方去桂心、甘草。

  太醫令王叔和所撰御服蜀椒圓,治上氣咳嗽甚良方:

  蜀椒五分 烏頭 杏仁 菖蒲 譽石一云礬石 皂莢各一分 細辛 款冬花 紫菀 乾薑各三分 吳茱萸 麻黃各四分

  右十二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暮臥吞二丸。治二十年久咳,不過二十丸。

  通氣圓,治久上氣咳嗽,咽中腥臭,虛氣攪心痛,眼疼#24,耳中嘈嘈,風邪毒疰,時氣,食不生肌,胸中膈塞,嘔逆,多唾,惡心,心下堅滿,飲多食少,惡疰,淋痛病方:

  飴糖三升 蜀椒二升 杏仁一升 蜈蚣五節 大附子五枚 乾薑 人參各四分 桂心六分 烏頭七分 天門冬十分

  右十味,為末,別治杏仁如脂,稍稍內藥末,搗千杵,烊糖,乃內藥末中,令調和。含如半棗一枚,日六七,夜三四服,以胸中溫如度。若夢與鬼交通及飲食者,全用蜈蚣;食不消,加杏仁五合;小腹急,腰痛,加天門冬、杜仲;有風,加烏頭三枚、附子一枚,立夏後勿加也;有留飲,加葶藶一兩。

  治咳嗽上氣方:

  蜀椒 桂心 海蛤各四分 昆布 海藻 乾薑 細辛各六分 麥門冬十分

  右八味,為末,蜜丸梧子大。飲服十丸,加至二十丸,日三服。有人風虛中冷,胸中滿,上氣,喉中如吹管聲,吸吸氣上欲咳,服此方得瘥。

  治咳嗽,胸脅支滿,多唾,上氣方:

  譽石一作礬石 烏頭一方不用 菖蒲各一分 細辛 黃環各二分 款冬花 紫菀 杏仁各三分 吳茱萸四分 乾薑五分 蜀椒五合

  右十一味,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一丸,著牙上咽汁,日五六服,劇者常含不止。

  又方:

  薑汁一升半 砂糖五合

  右二味,煎薑汁減半,內糖更煎服之。

  又方:

  白糖五分#25 皂莢末,一方寸匕

  右二味,先微暖,糖令消,內皂莢末,合和相得,丸如小豆。先食服二丸。

  又方:

  酒一升半,浸肥皂莢兩挺,經宿,煮取半升。分三服,七日忌如藥法。若吐多,以酢飯三四口止之。

  又方:

  巴豆炮去皮,勿傷破肉,白飲吞下,初日二枚,二日三枚。

  又方:

  服芥#26子七丸,以油酒下之。

  射干煎,治咳嗽上氣方:

  生射干 款冬花各二兩 紫菀 細辛 桑白皮 附子 甘草各二分 白蜜 竹瀝 生薑汁各一升,一云乾薑五兩 飴糖五兩

  右十一味,以射干先內白蜜并竹瀝中,煎五六沸,去之,吹□六物,以水一升,合浸一宿,煎七上七下,去滓,乃合飴、薑汁煎如餔,服如酸棗一丸,日三,劇者夜二。不知#27加之,以知為度。

  杏仁煎,治冷嗽上氣,鼻中不利方:

  杏仁五合 五味子 款冬花各三合 紫菀 乾薑各二兩 桂心三兩#28 甘草四兩 麻黃一斤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麻黃,取四升,治諸藥為末,又內膠飴半斤,白蜜一斤,合內汁中,攪令相得,煎如飴。先食服如半棗許,日三服。不知加之,以知為度。

  又方,治忽暴嗽失聲,語不出方:

  杏仁 薑汁 砂糖 蜜各一升 五味子 紫菀各三兩 通草 貝母各四兩 桑根白皮五兩

  右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內杏仁脂、薑汁、蜜、糖和攪,微火煎取四升。初服三合,日再夜一。後稍加。

  通聲膏方:

  五味子 款冬花 通草各三兩 人參 細辛 青竹皮 桂心 菖蒲各二兩 杏仁 薑汁各一升 白蜜二升 棗膏三升 酥五升

  右十三味,□咀,以水五升,微火煎,三上三下,去滓,內薑汁、棗膏、酥、蜜,煎令調和,酒服棗大二丸。

  杏仁飲子,治暴熱嗽方:

  杏仁四十枚 紫蘇子一升 橘皮一兩 柴胡四兩

  右四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常作飲服。

  蘇子煎,治上氣咳嗽方:

  蘇子 生薑汁 地黃汁 白蜜 杏仁各二升

  右五味,搗蘇子,以地黃汁、薑汁澆之,以絹絞取汁,更搗,以汁澆,又絞令味盡,去滓,熬杏仁令黃黑,治如脂,又以向汁澆之,絹    絞往來六七度,令味盡,去滓,內蜜合和,置銅器中,於湯上煎之,令如飴。每服方寸匕,日三夜一。《崔氏》無地黃汁。

  又方:

  乾薑末三兩 膠飴一斤

  右二味,和令調,蒸五升米下,冷,以棗大含,稍稍咽之,日五夜二。

  芫花煎,治新久嗽方:

  芫花 乾薑各二兩 白蜜二升#29

  右三味,為末,內蜜中令相和,微火煎令如糜。每服如棗核大一枚,日三夜一,以知為度。欲利者,多服。《深師》以治冷飲嗽,又治三十年久嗽者,以水五升煮芫花,取三升,去滓,內薑加蜜,合煎如糜,服之。

  款冬煎,治同前:

  款冬花 乾薑末 紫菀各三兩 五味子二兩 芫花一兩,熬令赤

  右五味,□咀,先以水一斗,煮三味,取三升半,去滓,內芫花、乾薑末,加蜜三升,合投湯中令調,於銅器中微火煎令如糖。每服半棗許,日三。

  治三十年咳嗽,或飲或咳,寒氣嗽,雖不同,悉主之之方:

  細辛 款冬花 防風 紫菀各三兩 藜蘆二兩 蜀椒五合

  右六味,□咀,取藜蘆先著銅器中,次紫菀,次細辛,次款冬花,次椒,以大棗百枚,間著諸藥間,以水一斗二升,微火煮令汁盡,出棗,曝令燥。嗚時服半棗,不知,明旦服一枚,以中溫溫為度。若強人欲嗽吐者,可小#30增,服之便吐膿囊裹結,吐後勿冷飲食。咳愈止藥,藥勢靜乃食,不爾,令人吐不已。

  治三十年久嗽方:

  百部根二十斤,搗取汁,煎如飴。服一方寸匕,日三服。《外臺》和飴一斤煎成煎,以溫粥飲調下。《深師方》以白蜜二升,更煎五六沸,服三合。

  又方:

  紫菀二兩 款冬花三兩

  右二味,治下篩。先食飲服一方寸匕,日三服,七日瘥。

  又方:

  白蜜一斤 生薑二斤,取汁

  右二味,先秤銅銚知斤兩訖,內蜜復秤知數,次內薑汁,以微火煎令薑汁盡,惟有蜜斤兩在,止。旦服如棗大,含一丸,日三服。禁一切雜食。

  治久嗽不瘥方:

  兔屎四+九枚 硇砂二分 胡桐律一分

  右三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服三丸,以粥飲下,日三。吐令物盡,即瘥。

  治積年咳嗽,喉中呀聲,一發不得坐臥方:

  紫菀 貝母 半夏 桑根白皮 五味子 射干 百部各五分 款冬花 皂莢 乾薑 橘皮 鬼督郵 細辛各四分 白石英 杏仁各八分 蜈蚣二枚

  右十六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丸,日再,稍加至二十丸。《崔氏》無半夏、射干、乾薑、橘皮、鬼督郵、細辛、白石英,用麻黃二兩,芫根白皮一兩半#31,以煮棗湯送下。

  款冬圓,治三十年上氣咳嗽,唾膿血,喘息不得臥方:

  款冬花 乾薑 蜀椒 吳茱萸 桂心 菖蒲各五分#32 人參 細辛 蕘花 紫菀 甘草 桔梗 防風 芫花 茯苓 皂莢各三分

  右十六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三丸,日三服。

  又方:

  款冬花 紫菀 細辛 石斛 防風 芎藭 人參 當歸 藁本 甘草 蜀椒 白術 半夏 天雄 菖蒲 鍾乳 桂心 麻黃各三兩 獨活二兩 烏頭 芫花 附子各一兩 桃仁二十枚 大棗二+五枚

  右二十四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二十丸,日二服,不知#33加之。酒漬服亦得。

  又方:

  款冬花 乾薑 桂心 紫菀各三分 細辛二分 杏仁 皂莢 譽石一作礬石 菖蒲 烏頭各一分 蜀椒五合 吳茱萸六合

  右十二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夜一。二十年嗽,不過五十日愈。患咳嗽喉鳴上氣,服一劑永瘥。

  治肺傷,咳唾膿血,腸澀背氣不能食,惡風,目暗□□,足經寒冷方:

  白膠 生薑各五兩 桂心 人參 紫菀各二兩 大棗二+枚 乾地黃切,半升 桑白皮切,二升 芎藭 大麻仁 飴糖各一升 大麥三升#34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五升,煮麥取一斗,去麥下藥,煮取三升,分五服。

  五味子湯,治唾中有膿血,牽胸脅痛方:

  五味子 桔梗 紫菀 甘草 續斷各二兩 竹茹三兩 赤小豆一升 桑根白皮 地黃各五兩

  右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為三服。

  竹皮湯,治咳逆下血不息方:

  生竹皮三兩 紫菀二兩 飴糖一斤 生地黃切,一升

  右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百部圓,治諸嗽不得氣息,唾膿血方:

  百部根三兩 升麻半兩 桂心 五味子 甘草 紫菀 乾薑各一兩

  右七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丸,日三,以知#35為度。

  治上氣咳嗽喘息,喉中有物,唾血方:

  生薑汁 杏仁各二升 糖 蜜各一升 豬膏二合

  右五味,先以豬膏煎杏仁,色黃出之,以紙拭令冷,搗如膏,合薑汁、糖、蜜等合煎令可丸。每服如杏核一枚,日夜六七服,漸漸增加。

  治一切肺病咳嗽膿血,及唾血不止方:

  好酥三十斤,三遍煉,停取凝,當出醍醐。服一合,日三服,瘥止。一切藥皆不出此神方。

  又方:

  三煉酥,如雞子黃。適寒溫,灌鼻中,日再夜一。

  鍾乳七星散,治寒冷咳嗽,上氣胸滿,唾膿血方:又名吸散。

  鍾乳 礬石 款冬花 桂心各等分

  右四味,治下篩,作如大豆七聚,七星形。以小筒吸取,酒送下,先食服,日三,不知#36加之。數試大驗。又云臨井吸服之。

  又方:

  鍾乳 細辛 款冬花 天雄 紫菀 石膏各等分

  右六味,治下篩,取如大豆七聚,如前法吸之,日二。只得食粥,七日嗽愈乃止。若大豆聚不知,小益之,勿太多。

  七星散,治三十年咳嗽方:

  款冬花 紫菀 桑根白皮 代赭 細辛 伏龍肝各一兩

  右六味,治下篩,作七星聚,聚如萹豆者,以竹筒口當藥上,一一吸咽之,令藥入腹中,先食日三丸,服四日,日復作七星聚,以一蠻肉炙令熟,以展轉藥聚上,令藥悉遍肉上,仰臥,咀嚼之,細細咽汁,令藥力歆歆割割然,毒氣入咽中,藥力盡,總咽卻,取瘥止。未瘥,復作如初。羊、牛、鹿肉皆可,豬肉不可用。

  治嗽熏法:

  以熟艾薄薄布紙上,紙廣四寸,後以硫黃末薄布艾上,務令調均,以荻一枚如紙長,捲之,作十枚,先以火燒纏下去荻,煙從孔出,口吸煙咽之,取吐止,明旦復熏之如前。日一二止,自然可瘥。得食白粥,餘皆忌。恐是熏黃如硫黃,見火必焰矣。

  又方:

  熏黃一兩研令細,以蠟紙并上熏黃,令與蠟相入,調勻,捲之如前法,熏之亦如上法,日一二止,以吐為度,七日將息後,以羊肉羹補之。

  又方:

  爛青布廣四寸,布上布艾,艾上布青礬末,礬上布少熏黃末,又布少鹽,又布少豉末,急捲之,燒令著,內燥罐中,以紙蒙頭,更作一小孔,口吸取煙,細細咽之,以吐為度。若心胸悶時,略歇,煙盡止,日一二度,用三捲不盡,瘥。三七日慎油膩。

  論曰:凡上氣,多有服吐藥得瘥,亦有針灸得除者,宜深體悟之。

  灸法:

  嗽,灸兩乳下黑白際各百壯,即瘥。

  又,以蒲當乳頭周匝圍身,令前後正平,當脊骨解中,灸十壯。

  又,以繩橫量口中,折繩從脊,灸繩兩頭邊各八十壯,三報,三日畢。兩邊者,是口合度。

  灸從大椎數下行第五節下第六節上,穴在中間此即神道穴,隨年壯。并主上氣。

  灸手屈臂中有橫文外骨捻頭得痛處十四壯,良。

  上氣咳嗽,短氣,氣滿,食不下,灸肺募五十壯。

  上氣咳逆短氣,風勞百病,灸肩井二百壯。

  上氣短氣,咳逆,胸背痛,灸風門熱府百壯。

  上氣咳逆,胸滿短氣,牽背痛,灸巨闕、期門各五十壯。

  上氣咳逆短氣,胸滿多唾,唾惡冷痰,灸肺輸五十壯。

  上氣胸滿短氣,咳逆,灸雲門五十壯。

  上氣咳逆,胸痹背痛,灸胸堂百壯,不針。

  上氣咳逆,灸羶中五十壯。

  上氣氣閉,咳逆咽冷,聲破喉豬豬,灸天瞿五十壯。一名天突。

  逆氣,虛勞,寒損,憂恙,筋骨攣痛,心中咳逆,泄,疰,腹滿,喉痹,頸項強,腸痔,逆氣,痔血,陰急,鼻衄,骨痛,大小便澀,鼻中乾,煩滿,狂走,易氣,凡二十二病,皆灸絕骨五十壯。穴在外#37踝上三寸宛宛中。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七竟

  #1膈:影宋刻本作『喘』,獨字為句。

  #2支:原作『肢』,據影宋刻本改。

  #3頰:原作『□』,據影宋刻本改。

  #4右六味:影宋刻本『味』下有『□咀』二字。

  #5三:影宋刻本作『二』。

  #6五:影宋刻本作『三』。

  #7右十味:影宋刻本『味』下有『□咀』二字。

  #8失:影宋刻本作『矢』。

  #9聚:原作『眾』,據影宋刻本改。

  #10支:原作『肢』,據影宋刻本改。下『支』字仿此。

  #11各二兩:影宋刻本作『各三兩』。

  #12加:原作『如』,據影宋刻本改。

  #13右九味:影宋刻本『味』下有『□咀』二字。

  #14三合:影宋刻本作『二合』。

  #15各二兩:影宋刻本作『各三兩』。

  #16右六味:影宋刻本『味』下有『□咀』二字。

  #17去: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18各二兩:影宋刻本『石膏』用『三兩』。

  #19右五味:影宋刻本『味』下有『□咀』二字。

  #20一兩:影宋刻本作『二兩」。

  #21各一斤:影宋刻本作『各半斤』。

  #22各二兩:影宋刻本作『各一兩』。

  #23散:原作『湯』,據影宋刻本改。

  #24眼疼:影宋刻本作【冷疼』。

  #25分:影宋刻本作『合』。

  #26芥:影宋刻本作『豆』。

  #27知:原作『止』,據影宋刻本改。下『知』字仿此。

  #28三兩:影宋刻本作『二兩』。

  #29二升:影宋刻本作『一升』。

  #30可:原作『方』據影宋刻本改。

  #31一兩半:影宋刻本作『二兩半』。

  #32各五分:影宋刻本作『各三分』。

  #33知:原作『止』,據影宋刻本改。

  #34三升:影宋刻本作『二升』。

  #35知:原作『止』,據影宋刻本改。下同。

  #36知:原作『止』,據影宋刻本改。

  #37外:原作『內』,據影宋刻本改。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七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大腸腑方

  大腸腑脈論第一

  論曰:大腸腑者,主肺也,鼻柱中央是其候也。肺合氣於大腸,大腸者,為行道傳瀉之腑也.號監倉掾。重二斤十二兩,長一丈二尺,廣六寸,當臍右回疊積還反十二曲,貯水穀一斗二升,主十二時,定血脈,和利精神。《千金》、《明堂》、《外臺》同。《難經》云長二丈一尺,大四寸,徑一寸之少半,十六曲,盛穀一斗,水七升半。鼻遂以長,以候大腸。

  右手關前寸口陽絕者,無大腸脈也。苦少氣,心下有水氣,立秋節即咳。刺手太陰治陰,在魚際間。

  右手關前寸口陽實者,大腸實也。苦腸中切痛,如針刀所刺,無休息時。刺手陽明治陽,在手腕中,瀉之。

  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嗚擢濯,冬日重感於寒則泄,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

  腸中雷鳴,氣上衝胸膈#1,不能久立,邪在大腸。刺育之原、巨虛上廉、三里。

  大腸脹者,腸鳴而痛,寒則泄,食不化。

  大腸有寒鶩溏,有熱便腸垢。

  大腸有宿食,寒慄發熱有時,如瘧狀。

  肺前受病,移於大腸,肺咳不已,咳則遺失便利。厥氣客於大腸,則夢田野。

  肺應皮,皮厚者,大腸厚;皮薄者,大腸薄;皮緩腹裹大者,大腸緩而長;皮急者,大腸急而短;皮滑者,大腸直;皮肉不相離者,大腸結。

  扁鵲云:手太陰與陽明為表裹,大腸若病,實則傷熱,熱則脹滿不通,口為生瘡。食下入腸,腸實而胃虛,食下胃,胃實而腸虛,所以實而不滿,乍實乍虛,乍來乍去。虛則傷寒,寒則腸中雷鳴,泄青白之利而發於氣水,根在,大腸。方見治水篇中。大腸絕,不治,何以知之?泄利無度,利絕則死。

  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外側,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上入肘外廉,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2者,從缺盆直而上頸,貫頰,入下齒縫中,還出俠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俠鼻孔。是動則病齒痛頰#3腫。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黃口乾,凱衄,喉痺,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盛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盛者,則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大腸虛實第二脈 方 灸法

  大腸實熱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陽實者,陽明經也。病苦腸滿,善喘咳,面赤身熱,喉咽中如核狀,名曰大腸實熱也。

  生薑泄腸湯,治大腸實熱,腹脹不通,口為生瘡者方:

  生薑 橘皮 青竹茹 黃苓 梔子仁 白朮各三兩 桂心一兩 茯苓 芒硝各二兩 生地黃十兩 大棗十四枚

  右十一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二服。

  治腸中臚脹不消方:

  灸大腸輸四十九壯。

  大腸有熱,腸鳴腹滿,俠臍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巨虛上廉主之。

  大腸虛冷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陽虛者,手陽明經也。病苦胸中喘,腸嗚虛渴,唇乾目急,善驚泄白,名曰大腸虛冷也。

  黃連補湯,治大腸虛冷,痢下青白,腸中雷鳴相逐方:

  黃連四兩 茯苓 芎藭各三兩 酸石榴皮五片 伏龍肝雞子大一枚 地榆五兩

  右六味#4;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下伏龍肝末,分三服。

  治腸中雷鳴相逐,痢下方:

  灸承滿五十壯。穴在俠巨關相去五寸。巨闕在心下一寸,灸之者,俠巨闕兩邊各二寸半。

  治腸中常鳴,時上衝心方:

  灸臍中。

  食飲不下,腹中雷鳴,大便不節,小便赤黃,陽綱主之。

  腹脹腸鳴,氣上衝胸,不能久立,腹中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泄,當臍而痛,腸胃間游氣切痛,食不化,不嗜食,身腫,俠臍急,天樞主之。

  腸鳴而痛,溫留主之。

  肛門論第三

  論曰:肛門者,主大行道,肺、大腸候也。號為通事令史。重十二兩,長一尺二寸,廣二寸三#5分,應十二時。若臟傷熱,則肛門閉塞,大行不通,或腫,縮入生瘡。若腑傷寒,則肛門開,大行洞瀉,肛門凸出,良久乃入。熱則通之,寒則補之,虛實和平,依經調理。方見別卷中。

  皮虛實第四論 方

  論曰:夫五臟六腑者,內應骨髓,外合皮毛膚肉。若病從外生,則皮毛膚肉關格強急;若病從內發,則骨髓□疼。然陰陽表裹,外皮內髓,其病源不可不詳之也。皮虛者寒,皮實者熱。凡皮虛實之應,主於肺、大腸,其病發於皮毛,熱則應臟,寒則應腑。

  蒴藋蒸湯,治皮虛,主大腸病,寒氣關格方:

  蒴藋根葉切,三升 菖蒲葉切,二升 桃葉皮枝剉,三升 細糠一斗 秫米五升#6

  右五味,以水一石五斗煮,取米熟為度,大盆器貯之,於盆上作小竹床子罩盆,人身坐床中,四面周迴將席薦障風,身上以衣被蓋覆。若氣急,時開孔對中泄氣,取通身接汗,可得兩食久許,如此三日,蒸還溫藥足汁用之。若盆裹不過熱,盆下安炭火。非但治寒,但是皮膚一切勞冷,悉皆治之。

  梔子煎,治皮實,主肺病熱氣方:

  梔子仁 枳實 大青 杏仁 柴胡 芒硝各二兩 生地黃 淡竹葉切,各一升 生玄參五兩 石膏八兩

  右十味#7,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為三服。

  咳嗽第五論 證方 灸法

  論曰:經云五臟六腑皆令咳。肺居外而近上,合於皮毛,皮毛喜受邪,故肺獨易為咳也。邪客於肺,則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喉鳴,甚則唾血。肺咳經久不已,傳入大腸,其狀咳則遺糞。腎咳者,其狀引腰背痛,甚則咳涎;腎咳經久不已,傳入膀胱,其狀咳則遺尿。肝咳者,其狀左脅痛,甚者不得轉側;肝咳經久不已,傳入膽,其狀咳則清苦汁出。心咳者,其狀引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甚者喉痹咽腫;心咳經久不已,傳入小腸,其狀咳則失#8氣。脾咳者,其狀右脅痛,陰陰引肩背,甚者不得動,動則咳劇;經久不已,傳入胃,其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久咳不已,三焦受之,三焦咳之狀,咳而腹滿,不能飲食,此皆聚#9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右順時有風寒冷,人觸冒解脫,傷皮毛間,入腑臟,為咳上氣,如此也。有非時忽然暴寒,傷皮膚中與肺合,則咳嗽上氣,或胸脅叉痛,咳唾有血者,是其熱得非時之寒,暴薄之不得漸散,伏結深,喜肺癰也。因咳服溫藥,咳尤劇及壯熱,吐膿血,汗出,惡寒是也。天有非時寒者,急看四時方也。

  問曰:咳病有十,何謂也?師曰:有風咳,有寒咳,有支#10咳,有肝咳,有心咳,有脾咳,有肺咳,有腎咳,有膽咳,有厥陰咳。問曰:十咳之證,以何為異?師曰:欲語因咳,言不得竟,謂之風咳。飲冷食寒,因之而咳,謂之寒咳。心下堅滿,咳則支痛,其脈反遲,謂之支咳。咳則引脅下痛,謂之肝咳。咳而唾血,引手少陰,謂之心咳。咳而涎出,續續不止,引小腹,謂之脾咳。咳引頸項,而唾涎沫,謂之肺咳。咳則耳無所聞,引腰并臍中,謂之腎咳。咳而引頭痛,口苦,謂之膽咳。咳而引舌本,謂之厥陰咳。風咳者,不下之;寒咳、支咳、肝咳,刺足太衝;心咳,刺手神門;脾咳,刺足太白;肺咳,刺手太泉;腎咳,刺足太谿;膽咳,刺足陽陵泉;厥陰咳,刺手大陵。

  夫久咳為□,咳而時發熱,脈在九菽一作卒弦者,非虛也,此為胸中寒實所致也,當吐之。

  夫咳家,其脈弦,欲行吐藥,當相人強弱而無熱,乃可吐耳。

  咳家,其人脈弦為有水,可與十棗湯下之,方見下。不能臥出者,陰不受邪故也。留飲咳者,其人咳不得臥,引項上痛,咳者如小兒掣縱狀。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坐久極飲過度所致也,其脈沉者不可發汗。久咳數歲,其脈弱者可治,實大數者死,其脈虛者,必善冒,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治屬飲家。上氣汗出而咳,屬飲家。咳而小便利,若失溺,不可發汗,汗出即厥逆冷。

  夫病吐血,喘咳上氣,其脈數,有熱不得臥者死。寒家咳而上氣,其脈數者死,謂其人形損故也。脈大而散,散者為氣實而血虛,名曰有表無裹。上氣、面駙腫、肩息,其脈浮大不治,加痢尤甚。上氣躁而喘者,屬肺脹,欲作風水,發汗愈。

  小青龍湯,洽咳逆倚息不得臥方:

  麻黃 芍藥 細辛 桂心 乾薑 甘草各三兩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乃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弱者服半升。若渴,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若微痢,去麻黃,加蕘花如鷄子大。若食飲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小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

  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心甘草五味子湯,治其氣衝方:

  茯苓四兩 桂心 甘草各二兩#11 五味子半升

  右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溫服。

  衝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茯苓、甘草、五味子,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方:

  茯苓四兩 甘草 乾薑 細辛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右五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咳滿即止而更復渴,衝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方: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茯苓四兩 細辛 乾薑 甘草各二兩

  右六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應內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內麻黃內杏仁方:

  杏仁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茯苓四兩 細辛 乾薑 甘草各三兩

  右七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若逆而內麻黃者;其人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其陽故也。

  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衝熏其面,加#12大黃利之方:

  大黃 乾薑 細辛 甘草各三兩 茯苓四兩 五味子 半夏 杏仁各半升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咳而上氣,肺脹,其脈浮,心下有水氣,脅下痛引缺盆,設若有實者,必躁,其人常倚伏,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之方:

  石膏 乾薑 桂心 細辛各二兩 芍藥 甘草各三兩 麻黃四兩 半夏半升 五味子一升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下藥,煮取二升半。強者服一升,羸者減之,小兒四合。仲景用治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外臺》同。

  澤漆湯,治上氣,其脈沉者方:

  澤漆三斤,細切,以東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去滓,澄清 半夏半升 生薑 紫菀一作紫參 白前各五兩 黃苓 甘草 桂心 人參各三兩

  右九味#13,內澤漆汁中,煮取五升。每服五合,日三夜一。

  麥門冬湯,下氣止逆,治大逆上氣,咽喉不利方:

  麥門冬汁三升 半夏一升 粳米三合#14人參 甘草各二兩#15 大棗二十枚

  右六味#16,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每服半升,日三夜一。

  射干麻黃湯,治咳而上氣,喉中如水雞聲者方:

  射干 細辛 款冬花 紫菀各三兩 麻黃 生薑各四兩 大棗七枚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右九味,□咀,以東流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去#17上沬,內藥,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厚朴麻黃湯,治咳而大逆,上氣胸滿,喉中不利如水雞聲,其脈浮者方:

  厚朴五兩 麻黃四兩 石膏 細辛 乾薑各二兩#18 小麥一升 杏仁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小麥熟,去麥內藥,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麻黃石膏湯,治上氣胸滿者方:

  麻黃四兩 石膏一枚,雞子大 厚朴五兩 小麥一升 杏仁半升

  右五味#19,以水一斗,先煮小麥熟,去之,下藥,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深師》用治久逆上氣,喉中如水鷄鳴,名小投杯湯。咳者加五味子、半夏各半升,乾薑三累。

  皂莢圓,治咳逆上氣,時時唾濁,但坐不得臥方:

  皂莢八兩,為末,蜜丸如梧子大。

  以棗膏和湯服三丸,日三夜一。《必效方》以酥炙皂莢。

  十棗湯,夫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歲,可與此方:

  大棗十枚 大戟 甘遂 芫花各等分

  右大戟、甘遂、芫花搗為末,以水一升五合,煮棗取八合,去滓,內藥末。強者一錢匕,贏者半錢,頓服之,平旦服。而不下者,明旦更加藥半錢。下後自然補養。

  咳而引脅下痛者,亦十棗湯主之。方見前。

  溫脾湯,治食飽而咳者方:

  甘草四兩 大棗二十枚

  右二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溫服之。若咽中痛而聲鳴者,加乾薑一兩#20。

  百部根湯,治嗽,不得臥,兩眼突出方:

  百部根 生薑各一斤#21 細辛 甘草各三兩 貝母 五味子 白朮各二兩#22 桂心四兩 麻黃六兩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古今錄驗》用杏仁四兩,紫菀三兩。

  海藻湯,治咳而下利,胸中痞而短氣,心中時悸,四肢不欲動,手足煩,不欲食,肩背痛,時惡寒方:

  海藻四兩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生薑一兩 細辛二兩 茯苓六兩 杏仁五十枚

  右七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一方無五味子、生薑。

  白前湯,治水咳逆上氣,身體浮腫,短氣脹滿,晝夜倚壁不得臥,咽中作水鷄鳴方:

  白前 紫菀 半夏 大戟各二兩

  右四味,□咀,以水一斗浸一宿,明旦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九種氣嗽欲死,百病方:

  乾薑 半夏 細辛 紫菀 吳茱萸 蕘花一作芫花 茯苓 甘草 甘遂 防葵 人參 烏頭 大黃 杏仁各一分 葶藶二分 巴豆 厚朴 白薇各三分 五味子 遠志 前胡 菖蒲 枳實 蜀椒 皂莢 當歸 大戟 桂心各半分

  右二十八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二丸,日三服,以知為度,不知增之。

  麻黃散#23,治上氣嗽方:

  麻黃半斤 杏仁百枚 甘草三兩 桂心一兩

  右四味,治下篩,別研杏仁如脂,內藥末和合。臨氣上時服一方寸匕,食久氣未下,更服一方寸匕,可至三匕。氣發便服,即止。一方去桂心、甘草。

  太醫令王叔和所撰御服蜀椒圓,治上氣咳嗽甚良方:

  蜀椒五分 烏頭 杏仁 菖蒲 譽石一云礬石 皂莢各一分 細辛 款冬花 紫菀 乾薑各三分 吳茱萸 麻黃各四分

  右十二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暮臥吞二丸。治二十年久咳,不過二十丸。

  通氣圓,治久上氣咳嗽,咽中腥臭,虛氣攪心痛,眼疼#24,耳中嘈嘈,風邪毒疰,時氣,食不生肌,胸中膈塞,嘔逆,多唾,惡心,心下堅滿,飲多食少,惡疰,淋痛病方:

  飴糖三升 蜀椒二升 杏仁一升 蜈蚣五節 大附子五枚 乾薑 人參各四分 桂心六分 烏頭七分 天門冬十分

  右十味,為末,別治杏仁如脂,稍稍內藥末,搗千杵,烊糖,乃內藥末中,令調和。含如半棗一枚,日六七,夜三四服,以胸中溫如度。若夢與鬼交通及飲食者,全用蜈蚣;食不消,加杏仁五合;小腹急,腰痛,加天門冬、杜仲;有風,加烏頭三枚、附子一枚,立夏後勿加也;有留飲,加葶藶一兩。

  治咳嗽上氣方:

  蜀椒 桂心 海蛤各四分 昆布 海藻 乾薑 細辛各六分 麥門冬十分

  右八味,為末,蜜丸梧子大。飲服十丸,加至二十丸,日三服。有人風虛中冷,胸中滿,上氣,喉中如吹管聲,吸吸氣上欲咳,服此方得瘥。

  治咳嗽,胸脅支滿,多唾,上氣方:

  譽石一作礬石 烏頭一方不用 菖蒲各一分 細辛 黃環各二分 款冬花 紫菀 杏仁各三分 吳茱萸四分 乾薑五分 蜀椒五合

  右十一味,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一丸,著牙上咽汁,日五六服,劇者常含不止。

  又方:

  薑汁一升半 砂糖五合

  右二味,煎薑汁減半,內糖更煎服之。

  又方:

  白糖五分#25 皂莢末,一方寸匕

  右二味,先微暖,糖令消,內皂莢末,合和相得,丸如小豆。先食服二丸。

  又方:

  酒一升半,浸肥皂莢兩挺,經宿,煮取半升。分三服,七日忌如藥法。若吐多,以酢飯三四口止之。

  又方:

  巴豆炮去皮,勿傷破肉,白飲吞下,初日二枚,二日三枚。

  又方:

  服芥#26子七丸,以油酒下之。

  射干煎,治咳嗽上氣方:

  生射干 款冬花各二兩 紫菀 細辛 桑白皮 附子 甘草各二分 白蜜 竹瀝 生薑汁各一升,一云乾薑五兩 飴糖五兩

  右十一味,以射干先內白蜜并竹瀝中,煎五六沸,去之,吹□六物,以水一升,合浸一宿,煎七上七下,去滓,乃合飴、薑汁煎如餔,服如酸棗一丸,日三,劇者夜二。不知#27加之,以知為度。

  杏仁煎,治冷嗽上氣,鼻中不利方:

  杏仁五合 五味子 款冬花各三合 紫菀 乾薑各二兩 桂心三兩#28 甘草四兩 麻黃一斤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麻黃,取四升,治諸藥為末,又內膠飴半斤,白蜜一斤,合內汁中,攪令相得,煎如飴。先食服如半棗許,日三服。不知加之,以知為度。

  又方,治忽暴嗽失聲,語不出方:

  杏仁 薑汁 砂糖 蜜各一升 五味子 紫菀各三兩 通草 貝母各四兩 桑根白皮五兩

  右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內杏仁脂、薑汁、蜜、糖和攪,微火煎取四升。初服三合,日再夜一。後稍加。

  通聲膏方:

  五味子 款冬花 通草各三兩 人參 細辛 青竹皮 桂心 菖蒲各二兩 杏仁 薑汁各一升 白蜜二升 棗膏三升 酥五升

  右十三味,□咀,以水五升,微火煎,三上三下,去滓,內薑汁、棗膏、酥、蜜,煎令調和,酒服棗大二丸。

  杏仁飲子,治暴熱嗽方:

  杏仁四十枚 紫蘇子一升 橘皮一兩 柴胡四兩

  右四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常作飲服。

  蘇子煎,治上氣咳嗽方:

  蘇子 生薑汁 地黃汁 白蜜 杏仁各二升

  右五味,搗蘇子,以地黃汁、薑汁澆之,以絹絞取汁,更搗,以汁澆,又絞令味盡,去滓,熬杏仁令黃黑,治如脂,又以向汁澆之,絹    絞往來六七度,令味盡,去滓,內蜜合和,置銅器中,於湯上煎之,令如飴。每服方寸匕,日三夜一。《崔氏》無地黃汁。

  又方:

  乾薑末三兩 膠飴一斤

  右二味,和令調,蒸五升米下,冷,以棗大含,稍稍咽之,日五夜二。

  芫花煎,治新久嗽方:

  芫花 乾薑各二兩 白蜜二升#29

  右三味,為末,內蜜中令相和,微火煎令如糜。每服如棗核大一枚,日三夜一,以知為度。欲利者,多服。《深師》以治冷飲嗽,又治三十年久嗽者,以水五升煮芫花,取三升,去滓,內薑加蜜,合煎如糜,服之。

  款冬煎,治同前:

  款冬花 乾薑末 紫菀各三兩 五味子二兩 芫花一兩,熬令赤

  右五味,□咀,先以水一斗,煮三味,取三升半,去滓,內芫花、乾薑末,加蜜三升,合投湯中令調,於銅器中微火煎令如糖。每服半棗許,日三。

  治三十年咳嗽,或飲或咳,寒氣嗽,雖不同,悉主之之方:

  細辛 款冬花 防風 紫菀各三兩 藜蘆二兩 蜀椒五合

  右六味,□咀,取藜蘆先著銅器中,次紫菀,次細辛,次款冬花,次椒,以大棗百枚,間著諸藥間,以水一斗二升,微火煮令汁盡,出棗,曝令燥。嗚時服半棗,不知,明旦服一枚,以中溫溫為度。若強人欲嗽吐者,可小#30增,服之便吐膿囊裹結,吐後勿冷飲食。咳愈止藥,藥勢靜乃食,不爾,令人吐不已。

  治三十年久嗽方:

  百部根二十斤,搗取汁,煎如飴。服一方寸匕,日三服。《外臺》和飴一斤煎成煎,以溫粥飲調下。《深師方》以白蜜二升,更煎五六沸,服三合。

  又方:

  紫菀二兩 款冬花三兩

  右二味,治下篩。先食飲服一方寸匕,日三服,七日瘥。

  又方:

  白蜜一斤 生薑二斤,取汁

  右二味,先秤銅銚知斤兩訖,內蜜復秤知數,次內薑汁,以微火煎令薑汁盡,惟有蜜斤兩在,止。旦服如棗大,含一丸,日三服。禁一切雜食。

  治久嗽不瘥方:

  兔屎四+九枚 硇砂二分 胡桐律一分

  右三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服三丸,以粥飲下,日三。吐令物盡,即瘥。

  治積年咳嗽,喉中呀聲,一發不得坐臥方:

  紫菀 貝母 半夏 桑根白皮 五味子 射干 百部各五分 款冬花 皂莢 乾薑 橘皮 鬼督郵 細辛各四分 白石英 杏仁各八分 蜈蚣二枚

  右十六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丸,日再,稍加至二十丸。《崔氏》無半夏、射干、乾薑、橘皮、鬼督郵、細辛、白石英,用麻黃二兩,芫根白皮一兩半#31,以煮棗湯送下。

  款冬圓,治三十年上氣咳嗽,唾膿血,喘息不得臥方:

  款冬花 乾薑 蜀椒 吳茱萸 桂心 菖蒲各五分#32 人參 細辛 蕘花 紫菀 甘草 桔梗 防風 芫花 茯苓 皂莢各三分

  右十六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三丸,日三服。

  又方:

  款冬花 紫菀 細辛 石斛 防風 芎藭 人參 當歸 藁本 甘草 蜀椒 白術 半夏 天雄 菖蒲 鍾乳 桂心 麻黃各三兩 獨活二兩 烏頭 芫花 附子各一兩 桃仁二十枚 大棗二+五枚

  右二十四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二十丸,日二服,不知#33加之。酒漬服亦得。

  又方:

  款冬花 乾薑 桂心 紫菀各三分 細辛二分 杏仁 皂莢 譽石一作礬石 菖蒲 烏頭各一分 蜀椒五合 吳茱萸六合

  右十二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夜一。二十年嗽,不過五十日愈。患咳嗽喉鳴上氣,服一劑永瘥。

  治肺傷,咳唾膿血,腸澀背氣不能食,惡風,目暗□□,足經寒冷方:

  白膠 生薑各五兩 桂心 人參 紫菀各二兩 大棗二+枚 乾地黃切,半升 桑白皮切,二升 芎藭 大麻仁 飴糖各一升 大麥三升#34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五升,煮麥取一斗,去麥下藥,煮取三升,分五服。

  五味子湯,治唾中有膿血,牽胸脅痛方:

  五味子 桔梗 紫菀 甘草 續斷各二兩 竹茹三兩 赤小豆一升 桑根白皮 地黃各五兩

  右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為三服。

  竹皮湯,治咳逆下血不息方:

  生竹皮三兩 紫菀二兩 飴糖一斤 生地黃切,一升

  右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百部圓,治諸嗽不得氣息,唾膿血方:

  百部根三兩 升麻半兩 桂心 五味子 甘草 紫菀 乾薑各一兩

  右七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丸,日三,以知#35為度。

  治上氣咳嗽喘息,喉中有物,唾血方:

  生薑汁 杏仁各二升 糖 蜜各一升 豬膏二合

  右五味,先以豬膏煎杏仁,色黃出之,以紙拭令冷,搗如膏,合薑汁、糖、蜜等合煎令可丸。每服如杏核一枚,日夜六七服,漸漸增加。

  治一切肺病咳嗽膿血,及唾血不止方:

  好酥三十斤,三遍煉,停取凝,當出醍醐。服一合,日三服,瘥止。一切藥皆不出此神方。

  又方:

  三煉酥,如雞子黃。適寒溫,灌鼻中,日再夜一。

  鍾乳七星散,治寒冷咳嗽,上氣胸滿,唾膿血方:又名吸散。

  鍾乳 礬石 款冬花 桂心各等分

  右四味,治下篩,作如大豆七聚,七星形。以小筒吸取,酒送下,先食服,日三,不知#36加之。數試大驗。又云臨井吸服之。

  又方:

  鍾乳 細辛 款冬花 天雄 紫菀 石膏各等分

  右六味,治下篩,取如大豆七聚,如前法吸之,日二。只得食粥,七日嗽愈乃止。若大豆聚不知,小益之,勿太多。

  七星散,治三十年咳嗽方:

  款冬花 紫菀 桑根白皮 代赭 細辛 伏龍肝各一兩

  右六味,治下篩,作七星聚,聚如萹豆者,以竹筒口當藥上,一一吸咽之,令藥入腹中,先食日三丸,服四日,日復作七星聚,以一蠻肉炙令熟,以展轉藥聚上,令藥悉遍肉上,仰臥,咀嚼之,細細咽汁,令藥力歆歆割割然,毒氣入咽中,藥力盡,總咽卻,取瘥止。未瘥,復作如初。羊、牛、鹿肉皆可,豬肉不可用。

  治嗽熏法:

  以熟艾薄薄布紙上,紙廣四寸,後以硫黃末薄布艾上,務令調均,以荻一枚如紙長,捲之,作十枚,先以火燒纏下去荻,煙從孔出,口吸煙咽之,取吐止,明旦復熏之如前。日一二止,自然可瘥。得食白粥,餘皆忌。恐是熏黃如硫黃,見火必焰矣。

  又方:

  熏黃一兩研令細,以蠟紙并上熏黃,令與蠟相入,調勻,捲之如前法,熏之亦如上法,日一二止,以吐為度,七日將息後,以羊肉羹補之。

  又方:

  爛青布廣四寸,布上布艾,艾上布青礬末,礬上布少熏黃末,又布少鹽,又布少豉末,急捲之,燒令著,內燥罐中,以紙蒙頭,更作一小孔,口吸取煙,細細咽之,以吐為度。若心胸悶時,略歇,煙盡止,日一二度,用三捲不盡,瘥。三七日慎油膩。

  論曰:凡上氣,多有服吐藥得瘥,亦有針灸得除者,宜深體悟之。

  灸法:

  嗽,灸兩乳下黑白際各百壯,即瘥。

  又,以蒲當乳頭周匝圍身,令前後正平,當脊骨解中,灸十壯。

  又,以繩橫量口中,折繩從脊,灸繩兩頭邊各八十壯,三報,三日畢。兩邊者,是口合度。

  灸從大椎數下行第五節下第六節上,穴在中間此即神道穴,隨年壯。并主上氣。

  灸手屈臂中有橫文外骨捻頭得痛處十四壯,良。

  上氣咳嗽,短氣,氣滿,食不下,灸肺募五十壯。

  上氣咳逆短氣,風勞百病,灸肩井二百壯。

  上氣短氣,咳逆,胸背痛,灸風門熱府百壯。

  上氣咳逆,胸滿短氣,牽背痛,灸巨闕、期門各五十壯。

  上氣咳逆短氣,胸滿多唾,唾惡冷痰,灸肺輸五十壯。

  上氣胸滿短氣,咳逆,灸雲門五十壯。

  上氣咳逆,胸痹背痛,灸胸堂百壯,不針。

  上氣咳逆,灸羶中五十壯。

  上氣氣閉,咳逆咽冷,聲破喉豬豬,灸天瞿五十壯。一名天突。

  逆氣,虛勞,寒損,憂恙,筋骨攣痛,心中咳逆,泄,疰,腹滿,喉痹,頸項強,腸痔,逆氣,痔血,陰急,鼻衄,骨痛,大小便澀,鼻中乾,煩滿,狂走,易氣,凡二十二病,皆灸絕骨五十壯。穴在外#37踝上三寸宛宛中。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七竟

  #1膈:影宋刻本作『喘』,獨字為句。

  #2支:原作『肢』,據影宋刻本改。

  #3頰:原作『□』,據影宋刻本改。

  #4右六味:影宋刻本『味』下有『□咀』二字。

  #5三:影宋刻本作『二』。

  #6五:影宋刻本作『三』。

  #7右十味:影宋刻本『味』下有『□咀』二字。

  #8失:影宋刻本作『矢』。

  #9聚:原作『眾』,據影宋刻本改。

  #10支:原作『肢』,據影宋刻本改。下『支』字仿此。

  #11各二兩:影宋刻本作『各三兩』。

  #12加:原作『如』,據影宋刻本改。

  #13右九味:影宋刻本『味』下有『□咀』二字。

  #14三合:影宋刻本作『二合』。

  #15各二兩:影宋刻本作『各三兩』。

  #16右六味:影宋刻本『味』下有『□咀』二字。

  #17去: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18各二兩:影宋刻本『石膏』用『三兩』。

  #19右五味:影宋刻本『味』下有『□咀』二字。

  #20一兩:影宋刻本作『二兩」。

  #21各一斤:影宋刻本作『各半斤』。

  #22各二兩:影宋刻本作『各一兩』。

  #23散:原作『湯』,據影宋刻本改。

  #24眼疼:影宋刻本作【冷疼』。

  #25分:影宋刻本作『合』。

  #26芥:影宋刻本作『豆』。

  #27知:原作『止』,據影宋刻本改。下『知』字仿此。

  #28三兩:影宋刻本作『二兩』。

  #29二升:影宋刻本作『一升』。

  #30可:原作『方』據影宋刻本改。

  #31一兩半:影宋刻本作『二兩半』。

  #32各五分:影宋刻本作『各三分』。

  #33知:原作『止』,據影宋刻本改。

  #34三升:影宋刻本作『二升』。

  #35知:原作『止』,據影宋刻本改。下同。

  #36知:原作『止』,據影宋刻本改。

  #37外:原作『內』,據影宋刻本改。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八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大腸腑方

  痰飲第六論 方 灸法

  論曰:夫飲有四,何謂?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問曰:四飲之證,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過多,水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汗不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其人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凡心下有水者,築築而悸,短氣而恐,其人眩而癲,先寒即為虛,先熱即為實。故水在於心,其人心下堅,築築短氣,惡水而不欲飲。水在於肺,其人吐涎沫,欲飲水。水在於脾,其人少氣,身體盡重。水在於肝,脅下支滿,嚏而痛。水在於腎,心下悸。

  夫病人卒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脉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後喜虛耳。脉偏弦者,飲也。肺飲不弦,但喜喘短氣;支飲亦喘而不能眠,加短氣,其脉平也。留飲形不發作,無熱,脉微,煩滿不能食,脉沉滑者,留飲病。病有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嗽轉甚,其人咳而不得臥,引項上痛,咳者如小兒掣瘲狀。夫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其脉沉者,有留飲也。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大如手。病人肩息上引,此皆有溢飲在胸中,久者缺盆滿,馬刀腫,有劇時,此為氣飲所致也。膈上之病,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惡寒,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劇,必有伏飲。病人一臂不隨,時復轉移在一臂,其脉沉細,此非風也,必有飲在上焦。其脉虛者,為微勞,榮衛氣不周故也,冬自瘥。一本作久久自瘥。

  病痰飲者,當用溫藥和之。

  小半夏湯,病心腹虛冷,遊痰氣上,胸脅滿,不下食,嘔逆者方:

  半夏一升 生薑一斤 橘皮四兩

  右三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心中急及心痛,內桂心四兩;若腹滿痛,內當歸三兩。贏弱及老人,尤宜服之。一方用人參二兩。仲景無橘皮、人參。

  又方:

  半夏一升 生薑一斤 桂心三兩 甘草一兩

  右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甘草湯,治心下痰飲,胸脅支滿,目眩方:

  甘草二兩 桂心 白朮各三兩 茯苓四兩

  右四味,□咀,以水六升宿漬,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小便當利。

  十棗湯,治病懸飲者。若下後,不可與也。凡上氣汗出而咳者,此為飲也。方見咳嗽篇中。

  小青龍湯,病溢飲者,當發其汗。方見咳嗽篇中。范汪用大青龍湯。

  木防己湯,膈間有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脉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者用此方:

  木防己三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