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寄张之洞唐景崧有人奏日国内空虚若以水师深入使彼有内顾之忧着商奏电
直督李鸿章致总署报日以我所赍国书文理不全不允开议加给国书似仍无济电(三件)
使日张荫桓邵友濂奏和战相为表裹请饬统兵大员实力防剿折
闽督杨昌浚致军务处闽省饷绌恳饬拨百万济急电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日议犯京攻台请迁幸热河电
使日张荫桓致总署导旨回京并邵友濂请假电(附旨)
津道盛宣怀致军务处转港电日兵船至台湾水线已断电(附旨二件)
使英龚照瑗致总署报俄法英有保大局杜侵占之约现集舰观日动静电
署江督张之洞致总署拟以台湾作保向英借款请其派兵轮保卫电
总署奏敌情叵测时势阽危李鸿章应赴长门会议折
全权大臣李鸿章奏遵旨赴日本议约预筹大略折(附上谕)
特授李鸿章议和全权敕书
署江督张之洞致军务处请饬北洋大臣添办电线以通军报电(附旨)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请旨饬令林维源筹借军饷百万两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报乘德船至马关晤日全权函请停战意似游移请告
张之洞唐景崧致军务处报会商捣巢截寇办法电
署江督张之洞奏押款保台如以为可当遵旨再电龚许两使电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请商各公使饬观战各兵轮勿入口电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日船游弋恒春已嘱刘永福拨营策应电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日船犯澎被我炮台击沉电(附旨)
台抚唐景崧奏报与元丰顺商借三百万以应急需电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澎湖电断刘永福欲援无船甚属可危电(附旨)
台抚唐景崧奏澎湖接仗情形遵旨饬刘永福援恒电
旨寄刘坤一王文韶据李鸿章唐景崧电日拟攻台并有日船将至大沽着严防电
闽督谭锺麟致军务处日攻澎湖经我军击伤百余人电(附旨)
闽督谭锺麟致军务处有英轮过澎言澎无日轮并未失守电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澎湖战事闽省难助祗得就地募兵电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报澎湖失守电(附旨)
闽督谭锺麟致军务处报闽省民情安定并台南北各军布置情形电
江督刘坤一致军务处报日船游弋秦皇岛洋面南窜及筹虑台湾安慰辽沈居民电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报台民愤骇谓北省停战台独向隅恳饬所有兵轮并粤省鎗弹运台援应电(四件、附旨三件)
帮办军务宋庆致军务处报停战期内留铭嵩军驻石山站自率毅军移扎大凌河电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和议条款可赔费不可割地又台民投效杀贼者日有数千人请增营添械电(二件)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有日策士献计若停和议不允赔款彼计立穷又日瘟未息刻在澎抽兵电(二件)
闽督谭锺麟致军务处报日据澎疫盛台南北无事电
江督刘坤一致军务处现各军鎗械略富兵勇锐气可用赔款割地无此办法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与日订约经已画押并伤已收口电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台民呈称愿效死勿割台地电
津道盛宣怀致总署巴兰德称德约俄法向日外部说不允马关条约电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台民不服割地恐激他变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奏中日会议和约已成折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派员咨送与日议和各条款文
换约大臣伍廷芳等呈总署换约事竣亲赍约本请陈奏文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请废约再战并商各使公断速罢前议电
署江督张之洞奏和议各条万不可允电
闽督谭锺麟致总署台地难交赔款难筹请动以情理宽展年限电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恳将割台事请各使公断电
署江督张之洞致总署日约极无理请商英俄相助电
台抚唐景崧奏陈台民万众一心请归英保护电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拟将全台密畀各国为租界电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台民不愿归日拟与刘永福留台为民作主电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据绅民血书称誓不从日请照公法以民意为从违电(附旨)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台民愿归英保护请商英使以解倒悬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改约另议不敢孟浪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台民闻三国阻约人心稍定电
署江督张之洞致总署台湾民变正合西例可冀西洋各国动听电
闽将军穆图善致总署请朝廷俯察群言驳废谬约电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朝廷若不割地事犹可为电
道员易顺鼎奏丑虏跳梁不宜迁就权奸误国不可姑容请罢和议疏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台之存亡视批约准否乞密示消息电
张之洞陈宝箴谭继洵德馨李秉衡唐景崧张联桂等致总署报日事各国商有办法电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询已否与法使立约保台祈示电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台湾变在俄顷请商法轮速来电
换约大臣伍廷芳联芳致总署遵旨与日使换约并日使送还照会三件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闻法廷欲制台澎日军电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请联合各国公保台湾电
署江督张之洞致总署请借德商瑞记款一百五十万镑电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请拨饷二百万两济台电
台抚唐景崧奏请饬总署邀同各国公使与日本商安台民之策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伊藤对台事未覆法议保台似尚游移电
总署与法使商保台事问答笔录
旨寄张之洞着拨洋鎗一万枝解台惟宜慎重电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台事曾请英俄法调处独未及德似未周到电
署江督张之洞致总署请拒日增索赔款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伊藤电日已派台湾巡抚请我派员办理移交电
使英龚照瑗致总署报法与他国密议台事暂不使华与闻恐生枝节电(附旨)
美使致总署日政府派桦山为台澎巡抚请转达中国照会所派钦差姓名函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报已请伊藤令桦山暂缓起程乞嘱唐抚勿固执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伦敦电日派台督欲俟交款后撤辽驻军电
署江督张之洞奏据台湾绅民公禀坚留唐抚刘提仍理台事电
台抚唐景崧奏恳饬商日外部令日员从缓来台电
使俄许景澄致总署报俄德不及顾台并请由江省谢其好意电
署江督张之洞致总署王之春电法外部谓辽事力已尽不欲再举援台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伊藤电桦山计日到台请告唐抚筹备电
旨派李经方前往台湾与日使商办事件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德俄均未必与日兴戎中朝必应慎筹电
德外部致总署台湾华兵日增如再开仗损失更多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代李经方恳辞往台商办事件请代奏电
驻法参赞庆常致总署晤法外部谓台事难再申前议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德政府电称伊藤谓中国已将台湾主权让与日本勿庸会议电
旨普台抚唐景崧开缺来京及文武各员内渡电
旨着许景澄将台变各情详告俄廷电
军机处奏请饬李鸿章仍令李经方赴台办理交割片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遵旨饬李经方赴台并请令顾肇熙杨岐珍科士达襄助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接伊藤电交接台湾专使彼此均有全权为妥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顷覆伊藤倘台民叛乱不已无法交接请原谅电
台抚唐景崧致枢垣李经方来台交割台民愤极请押款赎回电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法为保台起见派兵轮来台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伊藤称两国派员以淡水为会齐之所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奏唐抚不遵旨撤兵横生异议请朝廷勿为所惑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奏已请伊藤知照桦山俟台地平静李经方径赴淡水会商电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报台民强留摄行民主国总统事请代奏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伊藤请特派大员即赴淡水李经方应否速往电
署江督张之洞致总署台已自主未便接济饷械电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全台不服日愿为华民请代奏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遵饬李经方往台密授办法暨报起程日期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已电伊藤照约交出台湾主治权作为了结电
总署致张之洞转唐景崧宜设法早归免生枝节电
旨着张之洞谭锺麟饬海口官弁禁止运械往台电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报粤军与日战获胜仍进剿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报李经方已到淡水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龚照瑗报英廷接唐抚电告台湾自主拟不覆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据杨岐珍报台事实情带营回厦电
旨着李鸿章告日使和议既定中国断无嗾使台民自主之理电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基隆不守台城瓦解事不可为电
署直督王文韶致枢垣黄遵宪陈台湾自主应将唐抚为民劫留向日声明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报李经方到基隆商办交接台湾问答电
闽督边宝泉致总署台湾城内纷乱唐抚赴沪尾日兵尚未入城电
旨着刘坤一等转饬前敌各军小心防守毋启衅端电
庆裕边宝泉致总署唐景崧等拟往申被兵士扣留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报覆伊藤电款留林董现已到津赍有国书俟晤时再陈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报唐景崧到沪日兵已入台北电
李鸿章王文韶致总署报日使林董到津问答节略电
署江督张之洞致总署报唐景崧脱身内渡应否遵旨陛见电
闽督边宝泉致军务处报日用兵轮八艘载兵万余由基隆上岸南进电
旨寄张之洞唐景崧有人奏日国内空虚若以水师深入使彼有内顾之忧着商奏电
电张之洞、唐景崧:有人奏「日人国内空虚,若以水师深入或游弋各处,使彼有内顾之忧,即可缓其肆扰」。着商酌奏闻。(正月初九日)
直督李鸿章致总署报日以我国所赍国书文理不全不允开议加给国书似仍无济电
(三件)
密新。路透来电:『日本以中国议和大臣所赍国书文理不全,不允开议;华使仍不即离日,日乃遣员护送。该大臣前赴长崎,英、法、俄三国驻华、驻日使臣已接到各该国政府训条出而调处,言归于好』云。(正月十一日)
顷译张、邵两星使致驻京美使电云:『日以中国使臣议事须请示国家,无权议事,即非全权大臣。且电报来往,必迟延日期;不肯议事。如中国派便宜行事与全权大臣,毋庸请示国家,则愿会议云。又因广岛系办军务首要之区,不允我等驻扎;即日拟绕长崎回沪』云(正月十一日)
沪局密电:『加给张、邵国书,似仍无济。访察各国有识者之论,日若犯至北京而后可公论相助;现时无策』云。(正月十五日)
——以上见原书卷一百零四。
使日张荫桓邵友濂奏和战相为表里请饬统兵大员实力防剿折
议和专使张荫桓、邵友濂奏:为和战相为表里,请旨饬下关内外统兵大员实力防剿,以冀事易就范事。
窃臣荫桓初十日陛辞,十六日冒险出塘沽登舟。十八日抵沪,晤臣友濂,谨将密旨暨国书敕书及田贝往来函电公阅;随即电达总署。二十四日,钦奉电旨:『前据张荫桓电奏「业经抵沪」,谅已与邵友濂会商一切;即着该侍郎等克日出洋,勿庸另候谕旨。并将起程日期电覆。钦此』。即于是晚覆奏,电请总署代递在案。
臣荫桓出京行抵通州,接翰林院学士准良书;谓臣以一身任天下之怨,到沪后宜疏陈敌情贪狡、不可以和,兵气转圜、可以一战,请命回京等语。迨行抵沪上,匿名揭帖遍布通衢,肆口诋讥,互相传播;虽于审度利害、衡量短长漫无一当,而人心思奋,具见同仇敌忾之诚。溯查同治十年,日本遣其大藏卿伊逢宗城来求立约;逾年,又遣其外务大臣副岛种臣来华换约;十三年台湾生番之役,两军相持,日本则有参议大久保利通之使;光绪十一年朝鲜之役,又有伊藤博文之使。二十余年间,中、日订约重事,日本悉派其大臣前来,隐以有礼自处。此次中国派员前往,援公法报施之义,亦交际之常;尚非刻意迁就。特人情狃于习见,辄以臣等之行妄生訾议。臣等仰体皇上维持国本、不忍生灵涂炭之意,人言在所不恤。惟是御侮之策,能战而后能和。当此敌焰方张,边城屡陷,凶锋曾未一挫;且自中外通好以来,日本每以所订约章不得媲于泰西积怨,已非一日。度此次多方要挟,早在圣明洞鉴之中。臣等恪守训谕,力持大体。非特索及疆土,固当正言坚拒;即准韩自主、偿日兵费曾经各国使臣居间调处,而索费过巨,臣等亦万难与商。停战之说,更不敢轻发;纵彼举以为言,仍当电候圣裁。总之,和议之难易,必视战事之利钝为转移。现在各路大军云集,一闻和议,恐将士为之迟疑。臣荫桓行抵津、沽晤吴大澄,嘱展缓行期以俟捷音,如果连获胜仗,直可坐致彼来;所言不为无见。兹奉命克日起程,臣等订定船期,束装东渡。惟有吁恳圣明,饬下关内外统兵大员一意筹战,力求实效;勿以臣等之行,意存观望。他日和议可成,彼固不敢别有觊觎;即和议不成,我亦不至漫无准备。不胜激切待命之至。谨奏。(光绪二十一年正月十二日)
闽督杨昌浚致军务处闽省饷绌恳饬拨百万济急电
闽省饷绌,所借五十万早罄;续借则洋行多方刁难,已允复翻。此际请拨部款,诚属不达时务;而司道库搜括殆尽,捐借亦鲜成效。闻户部已借洋款七千五百万,已拨给台湾百万两;可否恳天恩饬部拨百万以济闽急?请代奏。(正月十三日)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日议犯京攻台请迁幸热河电
得密电,日相大鸟圭介议攻台,以万数千兵先驻琉球,制有铁牌车登岸为营,由台后山、或恒春、或据住琉球进攻台南;日主欲先犯京师,取威海由山东进兵等语。伏查攻威海已有明征、又不就和议,志在犯京无疑;计无可御,忧恻之至!乘舆迁幸,似万不可迟;必求大驾安处无惊,而后臣民得以设谋泄愤。迁陕太远,不得已或请暂幸热河,似去敌氛略远。海外僻远,未知果有此议否?再,请敕下号召海内豪杰:无论海寇、马贼,有能夺回失地一处者,予以爵赏,世守其土;有能捐输鎗械助战立功者,爵赏同。东征之策,电商江督,尚未覆。至后山绵亘与前山同,无力多布防营;且琉球距凤山二百余里,孤岛难守。台无兵轮,此等小岛甚多,防不胜防;驻兵亦置之绝地。刘永福新募四营甫到,催其出驻凤、恒一带。设有警信,臣惟竭力督守。饷项奇窘,部拨洋款百万两,请旨饬下早议速交,以济眉急。(正月十四日)
——以上见原书卷一百零五。
使日张荫桓致总署遵旨回京并邵友濂请假电(附旨)
奉署传谕旨,惭感曷胜。荫桓遵即回京,友濂现在患病;除另行奏请假、余恭折奏陈外,先电闻。
正月二十三日,奉旨:『电张荫桓、邵友濂:张荫桓着即回京供职,邵友濂即赴湖南巡抚署任。此次日本不允开议,非该侍郎等之咎;所请即毋庸议』。
津道盛宣怀致军务处转港电日兵船至台湾水线已断电(附旨二件)
港电:『澎湖相近,见日兵船六艘至台湾。水线昨日午后已断』云。
正月二十七日,奉旨:『电谭钟麟:据盛宣怀电称香港电云:「澎湖相近,见日兵船六只〔至〕台湾。水线已断」。唐景崧久未来电,恐因线断之故。该处饷力未敷,如因战事封口,谭当设法兑给应用;并谕唐景崧督饬刘永福等严防』。
『电谭钟麟:澎湖既有日船,水线已断。户部所拨台饷百万,设台湾不能汇兑,祗能汇至福建,着谭钟麟设法运解』。(正月二十八日)
——以上见原书卷一百零六。
使英龚照瑗致总署报俄法英有保大局杜侵占之约现集舰观日动静电
俄使持主电密告庆常:俄、法、英有「保大局、杜侵占」之约,应俟日说出索项,如华不允,再出评论方能得力等语。法外部告庆常:前电催日速和,日复愿和;未知诚心否?战守难松,京兵宜用快鎗炮,重根本;奉、直宜防日登岸,抄袭山海、津、沽。英、法各遣一舰赴台、澎,探日船行踪。英、法、俄现集战舰六十,不难立断日路;因不欲轻发,姑观日动静等语。李相三十电悉,即赴英、法外部商。复电闻,乞告知。(二月初二日)
署江督张之洞致总署拟以台湾作保向英借款请其派兵轮保卫电
传闻日有索台湾之说,或云借台湾开矿十年等语。查台湾偪近闽、浙,若为敌据,南洋事事掣肘。且其地精华所萃,美利无穷;去年洞向寓居美国之道员容闳借洋款,容复电云:若肯以台湾作押,可借美国银元十万万元等语。又上海英律师丹文来言:若中国需银,可将台湾押与英人借款等语。洞以其言不得体,峻词斥之。但即此两说,可见外洋艳羡台湾之至。近来日轮游弋台、澎,显系意有专属。窃谓此时正可就外洋艳羡之意,另设一权宜救急之方;似可与英公使、外部商之,即向英外部借二、三千万,以台湾作保。台湾既以保借款,英必不肯任日人盘据,必派兵轮保卫;台防可缓。将来借款还清,英国无从觊觎台湾,其权在我。如照此办法,英尚不肯为我保台湾;则更有一策,除借巨款外,并请英在台湾开矿一、二十年。此乃于英国有大益之事,必肯保台湾矣。总之,英远日近、英缓日急,英乃强邻,尚顾大体;日直凶盗,不近人情。古人所云「远交近攻」,此理确然不易。惟外间耳食之人,恐误以为将台湾押与英国,横生訾议;不知历年借洋款皆写海关作保押,借款已清,英国何尝有据我海关而收税之事。大局十分紧急,谨陈管见;是否可行?尚候圣裁!请代奏。(二月初四日)
总署奏敌情叵测时势阽危李鸿章应赴长门会议折
总理各国事务庆亲王奕劻等奏:为敌情叵测,时势阽危,皇上特遗重臣再申和议;而日本屡次延宕,大学士李鸿章尚未成行。诚恐日人俟河冻一开,分兵冲突畿辅,则可忧者大矣。臣等伏思日奴乘胜骄纵,其奢望不可亿计;现在勉就和局,所最注意者惟在让地一节。若驳斥不允,则都城之危,即在指顾;以今日情势而论,宗社为重、边徼为轻,利害相悬,无烦数计。臣等前日恳请召见,旋奉传谕,命臣等恭请谕旨。皇上深维至计,洞烛时宜;令臣等谕知李鸿章予以商让土地之权,令其斟酌重轻,与日磋磨定议。昨据田贝送到日本覆电,定于长门会议;李鸿章自应迅速起程,免致另生枝节。谨奏。
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初七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奏遵旨赴日本议约预筹大略折(附上谕)
钦差大臣李鸿章奏:为遵旨驰赴日本议约,预筹大略情形事。
窃臣钦奉谕旨作为头等全权大臣,与日本商定和约。当即趱程进京,仰蒙召见三次,诲示周静,莫名钦感。连日据美使田贝函称:『日本来电:中国另派大臣议和,除先允偿兵费并朝鲜由其自主外,若无商让土地及办理条约画押之全权,即无庸前往』等语。迭与王大臣等会议,均以敌欲甚奢,注意尤在割地;现在事机紧迫,非此不能开议。当经总理衙门函覆田贝,以日本电内欲商各节,均有此全权重任;尚未接准复电。顷军机大臣传奉皇上面谕,予臣以商让土地之权;闻命之余,曷胜悚惧。窃以中国壤地,固难轻以予人。至于戎狄窥边,古所恒有:唐弃河湟之地,而无损于灵武之中兴;宋有辽、夏之侵,而不失为仁、英之全盛。征以西国近事,普、法之战迭为胜负,即互有割让疆场之事,一彼一此。但能力图自强之计,原不嫌暂屈以求伸。此次日本乘屡胜之势、逞无厌之求,若竟不与通融,势难解纷纾急。详阅日本致田贝两电,于兵费及「朝鲜自主」两节,均认为已得之权利;而齿龂龂争执,尤在让地一层。惟论形势,则有要散;论方域,则有广狭:有暂可商让者,即有碍难允许者。臣必当斟酌轻重,力与辨争。所虑者,会议之初,先议停战,西例只有议停数日或一两旬之案;设磋磨未定而停战限期已满,彼仍照奋进兵直犯近畿,又当如何处置?至兵费如允偿还,多寡悬殊,亦须从容酌定数目。其所云「日本想有别事应行整办」,包藏非止一端,并当相机迎拒;但能争回一分,即少一分之害。伏念此行系万不得已之举,皇上轸念生灵,不恤俯从群议;臣受恩深重、具有天良,苟有利于国家,何暇更避怨谤!惟是事机之迫、关系之重、转圜之难,均在朝廷洞鉴之中;臣自应竭心力以图之。倘彼要挟过甚,固不敢曲为迁就,以贻后日之忧;亦不敢稍有游移,以速目前之祸。敌情最为凶悍,倘于臣将行之时、既往之后遽以大股北扰,应如何密为筹备之处?圣明自有权衡。此则区区之愚,尤不敢不预为顾虑者也。臣俟日本覆电定在何处会议,即行出都,取道天津乘轮东渡,再求面聆训诲,俾有遵循。谨奏。
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初七日,电寄上谕:『李鸿章奏「遵旨与日本议约,预筹大略情形」一折,据称「日人注意,尤在让地一层;事机紧迫,非此不能开议。拟就形势、方域斟酌轻重,力与辩争;此外所求非止一端,并当相机迎拒」等语。此次特派李鸿章与日本议约,原系万不得已之举;关系之大、转圜之难,朝廷亦所洞鉴。该大臣膺兹重任,惟当权衡于利害之轻重、情势之缓急,即与议定条约,以纾宵旰之忧而慰中外之望,实有厚期焉。将此密谕知之』。
特授李鸿章议和全权敕书
大清国大皇帝敕谕:现因欲与大日本国重敦睦谊,特授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一等肃毅伯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与日本国所派全权大臣会同商议,便宜行事;定立和约条款,予以署名画押之全权。该大臣公忠体国,夙着勋劳;定能详慎将事,缔结邦交,不负朕之委任。所定条款,朕亲加查阅,果为妥善,便行批准。特敕。(二月初七日)
署江督张之洞致军务处请饬北洋大臣添办电线以通军报电(附旨)
军报紧要,由京达外省之电线设有阻滞,必误事机;宜多设一两条,乃为周妥。查湖北襄阳老河口久已通电,似宜将此线接通陕西,由商州达西安或由襄阳达潼关;保定至京,似宜专设一线,不必绕由天律。拟请饬北洋大臣速办。请代奏。
二月初十日,奉旨:『电张之洞:据奏「由襄阳至京另设电线」等语,本日已据王文韶折饬盛宣怀妥办矣。前据张之洞电,以台湾作押借用洋款藉资保卫一节,经总署询问赫德,据云:「各国守局外例,此议万不能行」。该督所奏,究竟有无确实办法?详细电覆』。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请旨饬令林维源筹借军饷百万两电
户部拨付台款百万,暂补防费。欲添防兵则苦不能,撤防则无期;亟应预筹接济。续借洋债无应;其借华债,则本地绅民皆推太仆寺卿林维源为首。维源自上年七月报效两营,月饷五千两;今与商,仅肯再捐四万两。该京卿巨富,应请旨饬令林维源筹借百万两。如撤防后,其款未经用完,即先退还。在维源力所能为,在公家不失情理。伏乞恩准。(二月初十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报乘德船至马关晤日全权函请停战意似游移请告
美使并示军情电(五件)
真电敬悉。田贝寄到初八原电:约于西三月十九(即华二月二十三日)到马关后,再订两国钦差会晤日期。是起程须扣算到日不先不后,乃得体。鸿定于十九日由津登轮,出沽口后,计四日可到马关;拟到彼,即驻船上。随员十余人,现尚未到。请斟酌:若田使转致日电内有「停战定约」字样,宜令各驻使速呈。辽、渖危急,津、榆亦有警报,藉此或可纾急。请代奏。(二月十二日)
田电云:『据原文,应于西三月十九(即华二月二十三)到马关,并有不应早到之说』;是以拟于十九日开船。兹承电示,系华二十一、二日;似可于十七晚登舟、十八日开船。请酌覆田贝。(二月十三日)
十二日电询所坐船名、旗号,拟赁用德商「礼裕」、「生义」两船,挂有德国旗号,并挂「中国头等全权大臣」之旗。望函致田使转致。(二月十三日)
十七日晚登舟、十八日开驶,随带文武员弁三十三人。祈代奏并知照田贝。(二月十五日)
廿三辰抵马关,日派全权伊藤、陆奥约期会晤。二十四日申齐集公所,互阅敕书。伊、陆言住船不便,谆嘱移寓;公馆豫备整洁,允明日暂移,以便就近议事。函请先停战,意似游移。约二十五日再会议,并开所索条款;容俟电闻。伊藤言别来十年,中国毫未改变成法以至于此,深为抱歉。探知前六、七日有运兵船多只出马关,约五千人,云往台、澎;确否?辽、渖、榆关军情若何?乞示。(二月二十五日)
张之洞唐景崧致军务处报会商捣巢截寇办法电
前奉电旨会商捣巢截寇一节,往返屡商。之洞意:拟购穹甲快舰数艘、合汉纳根两艘,并赶造极快鱼雷炮船十艘、极快公司船三艘改为运船,载兵两千人,煤数千吨随之,乘虚攻袭;步队上岸,或毁其台炮、或歼其守兵、或焚其积储。若敌内地之兵大至及敌轮还救,则移攻他处。如海面遇敌,船少则攻、船多则避;遇其运兵、运械之船,则截夺之。我船驶快,敌不能追;敌若穷追,则收入闽之长门、浙之镇海、粤之虎门、江之吴淞等处,皆有炮台可以依护。至造船到华,至速须七、八个月;购船到华较早,驶行不快。极快雷船,必须定造。购船多少未定,造船已有成议;惟选将难得其人。景崧意:欲招募粤边悍勇游匪数千,先用此船运往;如有兵船运往继进,意在深入攻据。惟募练必须四个月,须有巨饷、利械。两人所拟办法不同;之洞意,总谓民船难往。窃拟分股,各自筹办;俟勇齐船到,再看情形商酌。台湾练成此项兵勇,无论攻日与否,总属有用;饷械江南筹给。至购船、定船详细办法,另行电奏。谨遵旨覆陈,请代奏。(二月十三日)
署江督张之洞奏押款保台如以为可当遵旨再电龚许两使电
押款保台一节,奉旨询确实办法。窃思惟有探询外部,方能得其真际。洞已电龚、许两使,照两豪电所陈探询英、俄外部意思。或保台,或多予利益如开铁路、内地开矿、兴商务工作等事,肯用势力助我胁和否?并探询英、俄另有何欲,令其自言,作为洞之私见空论。如朝廷以为可商,恳电饬龚、许两使筹商,方能切实与议。是否有当?恭候圣裁!(二月十三日)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请商各公使饬观战各兵轮勿入口电
各国兵轮来台观战,澎湖停有法船;可否钧处商各国公使,务饬各兵轮远停口外,勿入口?一恐日船混入,二恐百姓疑骇。乞酌裁示下!
二月二十三日,奉旨:『电唐景崧:日图犯台,自在意中。澎湖所停法船,是否假冒?确查具奏』。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日船游弋恒春已嘱刘永福拨营策应电
恒春见日轮十余艘游弋港口;该处无炮台,有防军三营。上年十月筹设电报,购线甫到,竣工尚早;消息不灵。刘永福驻凤山,距恒春两日程;已电嘱其拨营策应。澎湖西岭复见日轮五艘,离炮台尚远;并饬各军度鎗炮不能中,勿轻开。(二月二十六日)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日船犯澎被我炮台击沉电(附旨)
本日日轮十二只犯澎城之大城北地方,被我炮台击沉二只、坏二只,余逃;复回扑,各军力战,寇稍退。恐复来,一切续呈。
二月二十七日,奉旨:『电唐景崧:日犯澎湖,经炮台击沉二船、坏二船;该逆尚未远遁,恐其复来,严防。昨据电奏恒春有船游弋,可饬刘永福妥筹兼顾』。
台抚唐景崧奏报与元丰顺商借三百万以应急需电
需用极急,兹由后路道员赖鹤年与元丰顺洋商议准借镑银三百万两,九五折,周年息七厘,耗用二分;关税作抵,十年本息摊还。伏乞恩准饬户部核准,转总署电令该行立约交收。(二月二十七日)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澎湖电断刘永福欲援无船甚属可危电(附旨)
二十八日午刻澎电断,南路竟日闻炮声;是我军正力战,似未失。惟百计无从策应,刘永福欲援无船;相持日久粮尽援绝,甚属可危。
二月二十八日,奉旨:『电谭钟麟、唐景崧:澎湖电断,又无兵轮接应,将士被困;能否募渔船往探情形?着该督酌办。台省布置能否周密?如兵力不敷,能否设法渡往助剿之处?着妥筹』。
台抚唐景崧奏澎湖接仗情形遵旨饬刘永福援恒电
澎湖大城北炮台,昨苦战半日,敌轮败退。由文良港登岸千余人,我军接战,互有杀伤。查文良港距澎湖二十里,总兵周振邦带队出城策应,未报胜负;炮台、电线均无恙。湖四面水深,皆可停轮,登岸兵难遍布;倘日再以大队深入,恐力竭援绝。遵旨令饬刘永福援恒;凡电可通者,有警尚能筹济。(二月二十八日)
旨寄刘坤一王文韶据李鸿章唐景崧电日拟攻台并有日船将至大沽着严防电
旨:『本日据李鸿章电奏日人所欲甚奢,恐难就范;伊藤所称现要攻取台湾。日新报云:兵船二十只在大沽、北塘海面游弋,查察商船;日主派小弁亲王赴旅顺督师等语。连日遽唐景崧电称:日攻澎湖,已由文良港登岸;台湾恒春亦有日船停泊:是其欲攻台湾之说已确。津、沽南北口外有无日船来往?着刘坤一随时确探,加意严防。据王文韶电称:体察聂士成、曹克忠等军,战守颇有把握。但期临敌果能痛剿得胜、扫荡贼氛,军事方有转机。该大臣等其熟筹调度,以纾宵旰之忧;是为至要』。(二月十九日)
——以上见原书卷一百零七。
闽督谭锺麟致军务处日攻澎湖经我军击伤百余人电(附旨)
据台湾道报:有民船过澎,被掠后纵之。又一米船被掠,留米给价。二十八晨战,日伤百余人,退回船。二十九,澎犹固守。闻煤、米可支三、四月,惟军火缺。
三月初二日,奉旨:『电张之洞等:谭钟鳞电悉。日攻澎湖,经我军击伤百余人,逐贼下船;在防将士苦战可知。惟孤立无援,军火易罄;应如何暗渡接济之处?着谭锺麟密筹办法;张之洞一并设法筹办,以救眉急。元丰顺借款,已由户部总署酌办;并由户部先汇去五十万两交沪局委员赖鹤年备解』。
闽督谭锺麟致军务处有英轮过澎言澎无日轮并未失守电
奉电谕谨悉。台勇近百营,布置应密;特忧多而不精。闽前敌十余营,前数日派两营赴厦助防;泉州祗三营,今添募一营。茶务方兴,骤增数万众,处处宜防;已饬徐万福等赴江西募勇四、五营填扎北路,挑出防营旧勇来省听调。顷台电云:有英轮过澎,言日已遁,澎无日轮。卯刻厦电:昨申来兵船一,在口外,挂黑旗;见鼓浪山未升旗,不准进口,改挂法旗进。大担口外,尚有七轮。午前闻炮数声,殊叵测。有土人由澎来,云贼已去,澎未失。恳代奏。(三月初二日)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澎湖战事闽省难助祗得就地募兵电
戌刻台南电报:『澎弁勇带伤逃渡者称:二十七、八日水陆并战,击毁日船三艘,岸贼逃走;我炮台亦被毁;各亡千余人。二十九日,贼轮前攻,又由他处分登;我军分御血战。统领知府朱上泮身受数伤,旋阵亡;澎湖镇周振邦、通判陈步梯俱带伤,不知下落。午刻,贼拦入厅城』等语。各述情节,大略如此;愤懑何极!惟孤悬之地,无兵船策应,固守为难,以致孤军血战三日,镇、厅统将力竭身伤,存亡莫卜;地亦随陷。臣罪终无可辞,请将臣先交部严加议处。容再查明员弁下落及西屿情形如何?具折驰奏。再,蒙旨垂询台湾布置能否周密?饬与闽省筹办。伏查台营虽多,分布则少;贼趋旁港,防不胜防。闽省力难添助,现亦就地增募,鎗患不足。蒙再饬拨汇丰五十万两赶招粤勇并购精鎗,但恐急难到台,惟有竭力设法。总之,我无兵船,绝地坐困,其危可知;所恃者人心固结,生死以之而已。请代奏。(三月初三日)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报澎湖失守电(附旨)
据各路电报,澎弁勇来云:贼用气球登岸,人执一铁板,聚成炮台;手炮开花,炮弹极猛速。二十八日,统将朱知府上泮短兵相接,中五伤倒地,恐阵亡。贼逼厅城,周镇振邦、分统林福喜、通判陈步梯力击,贼退。二十九日,贼以兵轮环攻,使我处处受敌;复登岸攻进东门。周镇巷战带伤,左右尽死,传闻登山自尽;俟续查。贼据金龟头炮台,哨官陈德兴并勇百余人力抵,亦俱死。林福喜受伤,不知下落;其军最奋,伤亡尤多。陈步梯带团助战,亦受伤;不知下落。惟卢彦梯一军守西岭,是日但见贼,发炮遥击之;尚未查知确耗。三日血战,澎军头目伤亡殆尽。臣明知澎湖孤悬绝地,无兵轮,无以策应;负此将士,悲痛曷极!请代奏。
三月初四日,奉旨:『电唐景崧:澎湖力战三日,竟至不守;所有各官下落,查明具奏。唐景崧自请严议之处,着加恩宽免。台湾情形更紧,上年据奏招一万四千人听调;能否得力?杨岐珍现扎何处?日若分路来犯,亟须联络抵御』。
闽督谭锺麟致军务处报闽省民情安定并台南北各军布置情形电
台南、北水线,昨午后始通。前奉豪电设法,已谨遵转达。续拨台饷五十万,现商洋行保险由沪运台。厦口外,无日寇。台南电称:日内常有日兵船来往。刘永福驻凤山,防旗后口;万国本驻安平口:此台南军也。杨岐珍十营驻基隆,兼顾沪尾;张兆连八营亦驻基隆。廖得胜、余致庭十余营驻沪尾。其余小港甚多,各派二、三营不等。福州、厦门民情尚定。祈代奏。(三月初五日)
江督刘坤一致军务处报日船游弋秦皇岛洋面南窜及筹虑台湾安慰辽沈居民电
歌电奉旨:『连日津、沽无警,关外据贼亦无窜动消息;惟澎湖失守,台防万紧。据目前贼势,自系并力南犯。而各海口空虚处所,恐其乘隙登岸,正不可一日疏防;仍须勤加侦探,时时作临敌备御。本日据唐景崧电称:「日攻澎湖,用气球登岸;人执铁板,聚成炮台」等语。此等诡谲情形,当饬各营知悉,预为防范』等因。随即通饬各军,钦遵办理。查近日接宋庆、依克唐阿电称:海城有贼万数千人,余悉窜向西南等语。本月初四、五、六等日夜,时有日船或三、或两经过老龙头及秦皇岛洋河口洋面,每次停泊少许,旋即驶去。大沽口外,亦时有日船往来:是其窜向西南,信而有征。坤以日若由津、榆等处登岸,有曹克忠、聂士成两大军足以与之一决;各处防营,亦足以资接应。无论孰胜孰负,彼此各有损伤。前据牛庄难民逃出,据称初八日魏光焘、李光久两军之败,俱亦阵亡千余人;十一、十二、十三等日在田庄台与宋庆血战,日伤亡至五、六千人之多。日地藐兹,人民几何、精锐几何?何能数数与我军苦斗。即使占据一处,将来援师四集,克复无难。所可虑者,日船沿海游弋牵制,而以全力攻台;片壤孤悬,势成坐困。日距本国甚近,一切接济源源而来;我则全无水师,徒为望洋兴叹。查中、法一役,系由闽、粤以子药粮饷等项输台。询据聂士成等面称:『前次援台,亦由渔舟暗渡』;似应分饬闽、粤督臣预为之计。坤更虑及将来旷日持久,日寇即不据台、亦不登岸,而以兵轮更番扰我海疆,使我沿海数千里常宿重兵,不敢遽撤;此项经费积累日深,虽有洋债可以通挪,将来如何弥补!兼以兵勇不免骚扰,宁、锦、辽、渖一带民不聊生,难免不滋内患。坤已咨行伊克唐阿、长顺、沙克都林札布、宋庆、唐仁廉及魏光焘、陈湜等申明纪律,安慰闾阎。当此东作方兴,务令各安农业。并请旨饬令各统兵官认真约束所部,各地方官以保卫百姓为心,不得稍涉迁就,贻害城乡;以期兵民相保无猜,俾靖地方而重根本。请代奏。再,坤前请奏明俟关防布置就绪,暂赴天津与王文韶等面商军务。现患手足酸痛、心气怔忡,若坐火车竟日震撼,恐不能堪;应请从缓赴津:合并陈明。请代奏。(三月初七日)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报台民愤骇谓北省停战台独向隅恳饬所有兵轮并粤省
鎗弹运台援应电(四件、附旨三件)
密。停战台不在列,洋行得信喧传,台民愤骇;谓『北省停战,台独向隅;是任日以全力攻台。台民何辜,致遭歧视』!向臣及林维源环问,佥谓『战则俱战,停则俱停』。众口怨咨,一时军民、工商无不失望;义勇尤哗。告以『此非朝廷之意;乃日人之意,不能禁不攻台』。无如莫从解喻。一处如此,他处可知。情形一至于此,迫切上陈。请代奏。(三月初七日)
密。电旨悉。停战台湾独否,敌必以全力攻注。孤台当巨寇,其危可知。他方既停战,恳饬所有兵轮均赴台湾听用;崧一面激励将士,誓以死守。澎湖之失,以无兵轮援应;前车不远,可为寒心。崧不惜死,总期于国事有益。迫切。请代奏。(三月初七日)
密。澎失蒙恩免罪,愈悚惶。谕旨垂询台营布置,台防分南、北、中三路:守北路,基隆提督张兆连,基隆后路道员林朝栋,沪尾总兵廖得胜,沪尾对岸都司黄宗河,沪尾后路守备李效忠、苏渑、参将沈祺山;守南路,刘永福、台湾镇万国本、恒春都司邱启标、嘉义总兵陈罗;守中路,道员杨汝翼;守后山,台东知州胡传。此外小口十余处,或一、二营不等。原设防番各营,不能撤动。杨岐珍往来基、沪,办事和衷;所部扎基、沪,留以布在省城,俾备游击。合布虽多,分布则薄;基、沪要口合前敌后路不满六千人,此外可知。游击师仅杨岐珍之营,一、二仗后无营替换。现赶募未能成营;义勇可调用,乏鎗与弹。得款后始购新式鎗炮,运送必迟。论台之力,办防仅能至此;久支强寇,实无胜算。略可恃者,军民心尚固结耳。澎文武下落,容查确再奏。凤、恒昨报轮来复去;闻寇即日大队来犯,已严备。请代奏。(三月初七日)
台坐困,则乏军火。购者未到,到时恐难运入。闽本无多;江南供应太繁,拨济亦不多。乞旨饬下粤督,拣可用后膛鎗拨台五千枝配足弹子,毛瑟鎗弹另拨三百万粒、火药十万磅,交知州唐镜沅设法解运;粤无警,且有机器能制也。请代奏。
三月初七日,奉旨:『电李瀚章:现在奉天、直隶、山东日允停战二十一日,台湾不在停战之列。该处孤悬海外,军火缺乏,难资战守;本日据唐景崧奏请粤省拨后膛鎗五千枝,着即备齐交知州唐镜沅设法运台』。
旨:『唐景崧电奏均悉。向来两国议和,先定停战日期;如议不定,仍即开战。此次议定停战自初五日至二十六,亦只二十一日;日不允台、澎。李鸿章据公法与之力争,而彼坚执如故。此节权自彼操,凡在臣民,皆当共喻。况停战并无多日,彼兵之在奉天与游弋津、沽各海口依然不减,并非他处尽撤而以全力攻台也。朝廷注意该处孤悬海外,援应维艰,宵旰忧廑;自去岁至今,无时可释。然自开战以来,屡为该处备兵增饷、不遗余力者,亦正虑有今日。该署抚应将以上所谕剀切宣示,激励将士、开导绅民,敌忾同仇,力图捍御。共有损资纳饷立功者,必优加奖擢,不次酬庸;慎毋惑于愚论,借口向隅,致守备有疏,自贻伊戚。该署抚所请由广东拨济鎗械,已饬李瀚章照办;并谕翻张之洞、谭锺麟酌量协济。至调用兵轮一事,北洋无船;南洋各船前令协助北洋,因张之洞声称船旧行迟、不能出海,迁延不调。本日虽谕李瀚章、张之洞酌筹办法,第恐不能应手耳』。(三月初八日)
『电唐景崧:前饬张之洞酌拨鎗弹接济台湾,均已竭力拨解。南洋兵轮无多,兵船太薄,出口遭敌,徒供糜碎;此系实情,谅张之洞已电覆该抚矣』。(三月十一日)
帮办军务宋庆致军务处报停战期内留铭嵩军驻石山站自率毅军移扎大凌河电
接奉总署鱼电,中、日停战议和草约六条,遵即转谕各将领一体遵守,仍不敢稍懈防务。又接刘坤一电云:『除现战攻之台、澎不计外。则明知其潜撤此三省之兵攻我孤悬海外之台、澎,故有「停战期内,两国或攻、或守,各不加增前进并派添援兵及加一切战斗之力」一条。海上转运兵勇军需、战时禁物,仍按战时公例准敌船查捕』等语。是不但彼攻台、澎我不得救,即转攻沿海各省不在直、奉、东三省停战之处,我亦不能过问。且该敌船现仍在海面游弋,我运兵械彼得查捕、彼运兵械我无船查,此皆不一律停战之诡谲,以冀蚕食鲸吞。且草约六条并未露其所欲,只凭彼诈论空言束我之手,我竟不出一持重之语以遏彼要挟之私,窃恐议终难成。如再遂其扰台之愿,停期届满,必又转扰北洋。屡接刘坤一来电,北塘、秦皇岛一带时有日船测量水势,其情可见。若不亟筹预备,深恐期满突如其来,更为可虑。今收留铭嵩武两军驻扼石山站、闾阳驿,以固辽、渖后路运道,联络东路各军声势。庆自率毅军移扎大凌河西岸,趁此停战期内,藉得简练军实,严加戒备;一遇缓急,即易策应。倘仍以多军全驻闾阳驿,东距辽渖、西距榆关各四百余里,且大凌河仅有渡船一、二只,若不预过西岸,临急必致贻误。且昨接长顺来电,并探报辽界贼踪尚少,依顺各军及庆所派徐邦道十一营共约二万余人,兵力亦不为薄。是否有当?乞钧酌转奏。再,现当军务吃紧,在在需员襄理。查编修张孝谦忠勇朴诚、办事稳慎,庆前统军豫省,深悉其人;可否吁恳天恩,发庆军营佐理营务、奏牍一切?乞代奏。(三月初九日)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和议条款可赔费不可割地又台民投效杀贼者日有数千人
请增营添械电(二件)
风闻和议将成,不知何款?臣愚以为赔兵费、通商则可,与土地则不可。知皇上念列圣创业艰难,岂肯出此;转恐日人迫我以不得不从。北辽、南台,二者失一,我将无以立国;外洋谁不生心,宇内亦必解体。战而失地,犹可恢复;和而失地,长此沦陷。委香港与英,乃小岛耳,贻害已甚;况咽喉之地耶!必不得已,仍出于战,以偿彼之费为用兵之费;日力有限,再与坚持,或易就范。国家大计,本不容海外孤臣闻谣妄议;且臣不能保澎,敢言保台!设割台,臣转得卸仔肩、全性命;然大局利害所系,附处危地,万死不悔。幸兵力愈厚、人心愈固,非全无可恃。披沥上陈,伏候圣裁!请代奏。(三月二十日)
密。现澎湖无甚动静,运路尚可畅行。增集台勇七、八千人次第成军,粤勇亦陆续可到;声势比前更壮。台民惟恐日力攻台,愿投效杀贼者日有千数百人;惜不能尽收。江南运枪万枝已到,尚须修理;又搜取抬鎗、劈山炮助用,甚得力。台民知洋款未借,定十日内北、中两路息借银凑集二十余万。寇在门闼,而人心固结如此;臣若不密谋复澎、竭力保台,不独上负圣恩,且无颜对全台百姓。惟增营添械、悬赏等事,必放手为之,方能有济。户部不复拨款,恐难久支;尚望设法维持!请代奏。(三月二十一日)
——以上见原书卷一百零八。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有日策士献计若停和议不允赔款彼计立穷又日瘟未息刻在澎抽兵电(二件)
密。有策士自日来,谓日窘甚,外洋肯借彼债者,恃中国有赔款耳。我若坚持停和议并赔款不允,彼计立穷;无可借贷,势必溃败。其言颇近理;谨贡所闻,以备朝廷操纵。请代奏。(三月二十一日)
顷据台南陈道电:『据探役自澎回,称贼瘟未息,死者尚多;船只留九只,顺载死者回国。刻在澎抽兵,欲得四千人;口粮八两四钱。并出示,略云『天灾流行,兵心勿慌!俟奉请国旨,或停、或战,再听号令』。请代奏。(三月二十二日)
闽督谭锺麟致军务处报日据澎疫盛台南北无事电
日据澎疫甚,仅剩二千余人,兼旬未动。台南、北无事,福、厦晏然。惟漳州民心惶惑,现饬侯名贵回漳州镇任;委总兵徐万福率两营驻泉州、游击许承礼一营驻兴化。乞代奏。(三月二十一日)
江督刘坤一致军务处现各军鎗械略富兵勇锐气可用赔款割地无此办法电
昨、今两日迭接津电,有「和议将成,除赔款外,割给辽东、台湾」之语;未审是否属实?既给赔款,又须割地、且割完全未扰之地,无此办法。辽、台并失,南北俱危;并恐各国从此生心,后患不堪设想。如畏日攻京城,不得已而出此下策;则关、津、畿辅均宿重兵,讵不可以一战!战而不胜,尚可设法撑持。现在各军鎗械略富、兵勇锐气可用,似不可听其恫喝之言,为此劫持之计。大局所系,不敢以未与闻和议,缄默自甘。卓见如以为然,即请代奏。(三月二十二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与日订约经已画押并伤已收口电
密红。本日巳刻正齐集公所,议定约后彼此前敌各军如何办法。伊藤等订明再展停战二十一日,俟批准互换。并于约后另立专款,一并画押盖印;如不批准,立行废止。又,展至二十一日互换,即四月十四日午初彼此会同画押。鸿意请旨如定可批准互换,必无他虞。前敌各军新募之营,似可逐渐抽撤,以省饷需而免沿途拥挤生事。伊等谆谆何日批准、何日派员互换?俟鸿到津探明,先给电报,不必再由田贝转电;并候酌办。拟未刻登轮,即行开驶。和约原本,到大沽口先专员驰呈军机处核办。再,正发电间,奉养酉电,敬悉。事已定、押已画,不及候旨。顽躯伤已收口,惟鎗子未出,筋络牵制。有华医,奇术来献;拟带至津试办。到津后,即奏请假二十日调养。请先代奏。(三月二十四日)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台民呈称愿效死勿割台地电
据工部主事统领全台义勇邱逢甲率全台绅民呈称:『和议割台,全台震骇!自闻警以来,台民慨输饷械,不顾身家,无负朝廷。列圣深仁厚泽二百余年,所以养人心、正士气,为我皇上今日之用;何忍弃之。全台非澎湖之比,何至不能一战!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臣誓死守御。设战而不胜,请俟臣等死后,再言割地;皇上亦可上对祖宗、下对百姓。如日酋来收台湾,台民惟有开仗。谨率全台绅民痛哭上陈』等因。乞代奏。(三月二十四日)
津道盛宣怀致总署巴兰德称德约俄法向日外部说不允马关条约电
据德税司云:『顷接巴兰德电:「德国现在极力纠约俄、法二国,各吩咐其驻东京使臣向日本外部开说:「马关条约」三国不允,定要更改。又俄国吩咐驻北京公使,亦将此意知照中国」』等语。证之许星使号电:『现值俄教节期,外部尚未见俄主商定;已切催。顷传后日有复该国专随俄办法,德国愿预其局,惟英忽推却,殊不解。然俄如出主持公论,亦但注意在辽、未必顾及台湾』等语,似尚符。合谨禀闻云。(三月二十五日)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台民不服割地恐激他变电
昨电示传播,台民不服,闭市;绅民蜂拥入署,哭声震天。二百年来文物之邦忽沦化外,流离迁徙,谈何容易;其惨自不待言。土勇数十营,誓愿与战;撤时断不肯缴军装。日人登岸,民必歼之。崧力不能禁,请设法告日:不可遽遣人来,来或被戕,官不任咎;此时官自难保,焉能保人。当此万古奇变,祈作设身处地之想;焉能使勿滋事端!非挽各国筹一善处之法,和局仍恐有碍。民急思乱,何事不为!并恐劫他国洋行、杀洋人、毁教堂,广开衅端,此后一日有一日之变矣。无任迫切待命之至。(三月二十六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奏中日会议和约已成折(附马关条约、议订专条、另约、停战条约、停战展期专条及李鸿章咨文、伍廷芳呈文)
全权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奏:为中、日会议和约已成事。
窃臣奉命驰赴日本,自抵马关以后,历将议约情形详细电奏;屡蒙训诲,得有遵循。计自二月二十四日以后,迭与日本全权大臣伊藤、陆奥等会议。初商停战,要挟甚多;继索约章,又靳不与。二十八日,臣由会议处归途被刺。三月初三日,陆奥面交节略,允即停战;二十一日要挟之款已噤不提。嗣后屡催约款,始于初七日交到;臣一面电请训示、一面备文驳诘。伊藤等覆文,持之甚坚;谓系战后约款,与寻常议约不同;其意隐以同治年间德、法成案为根据。美律师科士达深虑决裂,恐难力争;臣仍力与坚持,多方开导。直至十六日会议,伊藤交到改定约章;较之原约,颇有删易。越日,专函申言「此为末尾尽期办法」,竟似西例所称「哀的美敦书」;若不允行,势将决裂。臣仍令臣子经方迭赴伊藤处缓与磋磨,但期争回一分,即免一分之害;而伊藤坚执之至,直云「无可再商、无可再改」。且十七、十八、十九等日已派运船六十余艘载兵十万,分起由马关出口,驶赴大连湾、旅顺一带听候小松亲王号令,必须直犯京畿;停战期限将满,既不肯展,更图大举,势殊岌岌。臣查二月初七日王大臣等会奏,以「宗社为重,边徼为轻」。当此危险间不容发之时,臣未敢一意驳斥,以贻君父之忧;又不敢率意径行,以从敌人之欲。正在万难处置之际,旋奉二十日谕旨:『如竟无可商议,即遵前旨与之定约。钦此』。二十一日,臣又赴公所会议,竭力与争,几于唇焦舌敝;彼虽坚执,而让地划界、赔款利息、内地租栈、日银纳税各节,尚勉从删改。当即订定二十三日,两国全权大臣公同签画。二十四日,臣即展轮回津。
伏维皇上灼知时局,许息战争;简畀微臣,任以专使。臣何暇为一身之计,以重君父之忧。惟是汉刘敬之赴朔北,当时本属从权;宋寇准之盟澶渊,同朝或以为辱。臣适当事机棘手之际,力争于骄悍不屈之廷;既不免毁伤残年之遗体,复不能稍戢强敌之贪心。中夜以思,愧悚交集。所最疚心者,赔款虽减,尚有二万万两;奉天迤南虽退出数处,而营口至金、复一带不肯稍让。台湾兵争所未及,而彼垂涎已久,必欲强占。或有为之解者,谓凤、岫、金、复、海、盖一带,宋、明以来本朝鲜属地,我朝未入关以前所得;台湾则郑成功取之荷兰,郑本日产,康熙年间始归我版图。今日人乘胜据朝鲜,遂欲兼并其地,事非偶然;然而敌焰方张,得我巨款及沿海富庶之区,如虎添翼,后患将不可知。臣昏耄,实无能为。深盼皇上振励于上,内外臣工齐心协力,及早变法求才,自强克敌;天下幸甚!
谨照钞画押条约并威海卫暂行留军专条、校正文义另款及日本改划奉天界图,恭呈御览。并将和约原本专员赍送军机处,敬候批准,早日派员互换,以便两国停战撤兵,共图休息。再,伊藤等原约第十款「批准互换日起按兵息战」,不肯更改;必须于画押后二十日办结。臣与辨争至再,仅允展至二十一日在烟台互换。又画押与商,亦应展期停战二十一日;议立另条,附约本之后,一并画押。合并陈明。谨会同全权大臣臣李经方缮折,谨奏。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六日,奉朱批:『依议。单、图并发。该衙门知道。惟闻俄、德、法三国现与日本商改中、日新约,将来如有与此约情形不同之处,仍须随时修改』。
中日马关条约
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与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为订定和约,俾两国及其臣民重修平和、共享幸福且杜将来纷纭之端,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特简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从二位勋一等伯爵伊藤博文、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外务大臣从二位勋一等子爵陆奥宗光,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特简大清帝国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爵李鸿章、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大臣二品顶戴前出使大臣李经方为全权大臣,彼此较阅所奉谕旨,认明均属妥实无阙。会同议定各条款,开列于左:
第一款: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故凡有亏损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嗣后全行废绝。
第二款:中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对象,永远让与日本。
一、下开划界以内之奉天省南边地方从鸭绿江口溯该江以抵安平河口,又从该河口划至凤凰城、海城及营口而止画成折线,以南地方所有前开各城市邑皆包括在划界线内;该线抵营口之辽河后,即顺流至海口止,彼此以河中心为分界。辽东湾东岸及黄海北岸在奉天所属诸岛屿,亦一并在所让界内。
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列各岛屿。
三、澎湖列岛——即英国格林尼次东经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纬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
第三款:前款所载及粘附本约之地图所划疆界,俟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应各选派官员二名以上为公同划定疆界委员,就地踏勘,确定疆界。若遇本约所订疆界于地形或治理所关有碍难不便等情,各该委员等当妥为参酌更定。各该委员等当从速办理界务,以期奉委之后限一年竣事。但遇各该委员有此更定划界,两国政府未经认准以前,应据本约所定划界为正。
第四款: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该款分作八次交完,第一次五千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后六个月内交清、第二次五千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后十二个月交清;余款平分六次递年交纳,其法列下:第一次平分递年之款于两年内交清、第二次于三年内交清、第三次于四年内交清、第四次于五年内交清、第五次于六年内交清、第六次于七年内交清,其平分均以本约批准互换之后起算。又第一次赔款交清后,未经交完之款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但无论何时,将应赔之款或全数、或几分先期交清,均听中国之便。如从条约批准互换之日起三年之内能全数清还,除将已付利息或两年半、或不及两年半于应付本银扣还外,余仍全数免息。
第五款:本约批准互换之后,限二年之内,日本准中国让与地方人民愿迁居让与地方之外者,任便变卖所有产业,退去界外。但限满之后尚未迁徙者,均宜视为日本臣民。又台湾一省,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两国立即各派大员至台湾,限于本约批准后两个月内交接清楚。
第六款:日、中两国所有约章,因此次失和自属废绝。中国约俟本约批准互换之后,速派全权大臣与日本所派全权大臣会同订立通商行船条约及陆路通商章程。其两国新订约章,应以中国与泰西各国现行约章为本。又本约批准互换之日起、新订约章未经实行之先,所有日本政府官吏臣民及商业、工艺、行船船只、陆路通商等,与中国最为优待之国礼遇护视一律无异。中国约将下开让与各款,从两国全权大臣画押日起,六个月后方可照办。
第一,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所有添设口岸,均照向开通商海口或向开内地镇市章程一体办理;应得优例及利益等,亦当一律享受。
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
二、四川省重庆府;
三、江苏省苏州府;
四、浙江省杭州府。
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于前开各口驻扎。
第二,日本轮船得驶入下开各口,附搭行客、装运货物。
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
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
日、中两国未经商定行船章程以前,上开各口行船,务依外国船只驶入中国内地水路现行章程照行。
第三,日本臣民在中国内地购买经工货件若自生之物或将进口商货运往内地之时欲暂行存栈,除毋庸输纳税钞、派征一切诸费外,得暂租房栈存货。
第四,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杂课杂派以及在中国内地沾及寄存栈房之益,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至应享优例豁除,亦莫不相同。嗣后如有因以上加让之事应增章程规条,即载入本款所称之行船通商条约内。
第七款:日本军队现驻中国境内者,应于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三个月内撤回;但须照次款所定办理。
第八款:中国为保明认真实行约内所订条款,听允日本暂行占守山东省威海卫。又于中国将本约所订第一第二两次赔款交清、通商行船约章亦经批准互换之后,中国政府与日本政府确定周全妥善办法,将通商口岸关税作为剩款并息之抵押,日本可允撤回军队;倘中国政府不即确定抵押办法,则未经交清末次赔偿之前,日本应不允撤回军队。但通商行船约章未经批准互换以前,虽交清赔款,日本仍不撤回军队。
第九款: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应将是时所有俘虏尽数交还。中国约将由日本所还俘虏并不加以虐待或置于罪戾,中国约将认为军事间谍或被嫌逮系之日本臣民即行释放;并约此次交仗之间所有关涉日本军队之中国臣民概予宽贷,并饬有司不得擅为逮系。
第十款:本约批准互换日,应按兵息战。
第十一款:本约奉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批准之后,定于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即明治二十八年五月初八日)在烟台互换。
为此两国全权大臣署名盖印,以昭信守。
大清帝国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赏戴三眼花翎一等肃毅伯爵李鸿章(画押)。
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大臣二品顶戴前出使大臣李经方(画押)。
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从二位勋一等伯爵伊藤博文(画押)。
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外务省正大臣、从二位勋一等子爵陆奥宗光(画押)。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即明治二十八年四月十七日订于下之关(缮写两分)。
议订专条
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政府及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政府为豫防本日署名盖印之和约日后互有误会,以生疑义;两国所派全权大臣,会同议订下开各款:
第一:彼此约明本日署名盖印之和约添备英文,与该约汉正文、日本正文较对无讹。
第二:彼此约明日后设有两国各执汉正文或日本正文有所辨论,即以上开英文约本为凭,以免舛错而昭公允。
第三:彼此约明将该议订专条与本日署名盖印之私约,一齐送交各本国政府;而本日署名盖印和约请御笔批准,此议订各款无须另请御笔批准,亦认为两国政府所允准,各无异论。为此,两国全权大臣欲立文凭,各行署名盖印,以昭确实。
另约
第一款:遵和约第八款所订暂为驻守威海卫之日本国军队,应不越一旅团之多。所有暂行驻守需费,中国自本约互换之日起,每一周年届满贴交四分之一库平银五十万两。
第二款:在威海卫应将刘公岛及威海卫口湾沿岸照日本国里法五里以内地方(约合中国四十里以内)为日本国军队驻守之区。在距上开划界照日本国里法以内地方无论其为何处,中国军队不宜逼近或扎驻,以杜生衅之端。
第三款:日本国军队所驻地方治理之务,仍归中国官员管理。但遇有日本国军队司令官为军队卫养、安宁、军纪及分布管理等事必须施行之处,一经出示颁行,则于中国官员亦当责守。在日本国军队驻守之地,凡有犯关涉军务之罪,均归日本国军务官审断办理。此另约所定条款与加载和约,其效悉为相同。
为此两国全权大军,署名盖印,以昭信守。
停战条约
大日本帝国大皇帝因见有不幸之事将现在议和之举暂行延缓,今命全权大臣应允暂行停战;特派大日本帝国大皇帝全权大臣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与大清帝国大皇帝钦差头等全权大臣李鸿章议定停战条款如左:
第一款:大清帝国、大日本帝国政府现允日、中两国所有在奉天、直隶、山东地方水陆各军,均确照以下所定停止条款一律办理。
第二款:两国军队应遵该约暂行停战者,各自须驻守现在屯扎地方;但停战期内,不得互为前进。
第三款:中、日两国现在停战期内所有两国前敌军队,无论或攻、或守各不加增前进,并不添派援兵及加一切战斗之力。惟两国如有分派布置新兵非遣往前敌助战者,不在此款之内。
第四款:海上转运兵勇、军需所有战时禁物,仍按战时公例随时由敌船查捕。
第五款:两国政府于此约签定之后,限二十一日内确照此项停战条约办理。惟两国军队驻扎处所有电线不通之处,各自设法从速知照;两国前敌各将领于得信后,亦可彼此互相知照,立即停战。
第六款:此项停战条款,约明于即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六日、即明治二十八年四月二十日中午十二点钟届满,彼此无须知会。如期内和议决裂,此项停战之约亦即中止。
为此日、中两国钦差全权大臣今欲有知照,即行签押盖印,以昭信守。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初五日、明治二十八年三月三十日,在日本下之关订。
大清帝国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赏戴三眼花翎一等肃毅伯爵李鸿章(押)。
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从二位勋一等伯爵伊藤博文(画押)。
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外务省正大臣从二位勋一等子爵陆奥宗光(押)。
停战展期专条
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特简大日本帝国全权大臣伊藤博文、陆奥宗光,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特简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大臣李鸿章、李经方会同订立和约,即须妥行批准互换无碍。为此,议定下开各款:
第一款:光绪二十一年三月初五日、即明治二十八年三月三十日订约停战;从此约签定日起,得更展二十一日。
第二款:此约所订停战,于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即明治二十八年五月八日夜十二点钟届满,彼此无须知照。如在期内两帝国政府彼此不允批准和约,无庸告知,即将此约作为废止。
为此,两帝国全权大臣欲立文据,即行署名盖印,以昭确实。
大清帝国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爵李鸿章(押)。
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大臣前出使大臣李经方(押)。
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从二位勋一等伯爵伊藤博文(押)。
外务大臣从二位勋一等子爵陆奥宗光(押)。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明治二十八年四月十七日,订于下之关(缮写两分)。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派员咨送与日议和各条款文
窃照中国与日本讲和条约,业经本阁爵大臣与日本全权大臣伊藤博文、陵奥宗光会商议定各条款,分缮汉文、东文、英文,于本年三月二十三日在该国之马关彼此会同签押盖印。除将办理情形俟抵天津专折由驿具奏外,兹将未经签押盖印之讲和条约汉文正本(附图),又东文一分及暂行驻军威海卫之另约汉文、东文各一分(共订一本),另文咨送军机处恭呈御览。所有已经签押盖印之汉文讲和条约(附黏图一纸),又东文一分,又议定校正文义专条之汉文、东文一分,又暂行驻军威海卫之另约汉文、东文、英文一分,又续行停战展期专条汉文、东文、英文一分(共分订二本),又三月初五日初次停战条约汉文、东文、英文一本,派委随员尽先补用副将杨福同由大沽乘火轮车至天津,星夜赍送贵衙门查核办理。为此,合咨贵衙门,请烦查照。(二月十八日)
换约大臣伍廷芳等呈总署换约事竣亲赍约本请陈奏文
窃职道廷芳于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初九日,奉钧署照开:『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初八日,奉旨:「着派二品顶戴候选道伍廷芳前往烟台与日本使臣换约;俟到烟台后,前期一日听候谕旨再行互换。钦此」。四月初九日,奉旨:「着添派三品衔升用道联芳与伍廷芳同往烟台换约。钦此」。除电头等全权大臣李刊给「换约大臣」关防届时钤用外,相应恭录谕旨照会贵大臣钦遵』等因。奉此,并领到奉旨批准和约及另约一本。遵于初九日,由京起行。十一日,行抵天津;邀同职道联芳,即于是日附轮赴烟台。并奉头等全权大臣李鸿章照开:『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初十日,准钦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电咨:「换约大臣伍廷芳、联芳均应加「全权」字样,刊给关防,届时钤用。相应照会贵大臣钦遵查照」。计关防一颗』等因。奉此,当即祗领钤用,并电禀钧署在案。
十二日酉刻,驰抵烟台。其时日使未到,先由东海关道代备行馆,因即登岸居住。十三日辰刻,日使伊东美久治乘「横滨丸」商船到烟;当遣翻译官往请登岸,假外国饭店为款待之所。迭次会晤,均以从速换约为请,并以『十四日申刻为限,过时即须开船。倘逾停战之期,彼此开仗,咎将安归』等语。职道等驳以停战至十四夜子刻为止,以前互换,彼此皆平和;若申刻以后即行开船,非背约而何?日使词阻,允俟是日夜半;并言能早为妙。十四日申刻,奉电旨:『现接三国复信,着伍廷芳、联芳即与日本使臣换约。照会二件随约交付』等因,钦此。遵于是晚亥正,复往晤日使;先准该使交到奉派敕书一件并该国主盖宝亲批笔据一件。职道等随将奉旨批准和约及另约一本与该国主批准和约及另约一本逐细校对无误,与之互换。当即订立互换文凭汉文、东文各二分,署名盖印后,彼此各执一分,以昭信据。奉旨交照会二件、又钧署饬备之照会一件,遵于换约时一并面交;日使以此来专为换约,不便干预他事,坚执不收。经职道等与之辨论,总以不敢越分为言;并云『照会内之事,均已深知。必须换约后,与本国所派公使商办』。职道等答以『此项照会系奉旨饬交之件,惟请代达政府,并不必在此决断』。伊意仍似十分为难;言之再三,允暂留阅。而丑刻展轮后,仍将照会三件交由美领事署送还,并有覆文一件。该使已行,无可递送。照会内之事彼既深知,又有照复;虽不收受转达,当不能诿为不知。以上各情,均随时择要电禀钧署在案。
换约事毕,职道等即于十五日申刻展轮回津。十七日,叩谒头等全权大臣李鸿章,饬令亲赍所换约本等件赴钧署销差。兹于二十一日行抵都门,谨将换到和约及另约一本、该使译送该国主盖宝亲批笔据一纸,又该使奉派敕书汉文、东文二纸、互换和约文凭一件、日使照覆一件、连日问答情形清折一扣,一并恭呈钧鉴。伏乞分别陈奏,照案办理。所有电由头等全权大臣李鸿章代刊关防一颗,应即一并呈缴钧署销毁;并恳奏请准予销差,实为公便。(五月初十日)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请废约再战并商各使公断速罢前议电(三件)
大局败坏一至于此,废约再战,拚孤注以冀转机。否则,各国纷起,宇内立见分裂,虽欲苟安而不可得。即各国无事,而赔款太巨,何处枝柱;要害全失,财穷地蹙,断难自立。臣非故作危言,皇太后、皇上圣明熟思,必能洞鉴。割地之议,不敢遽定;且台中绅民哭声震天,乱民又起,无可抚慰、无可禁止。臣与各官,惟日以泪洗面;即欲办理收束,为众所劫,无术可施。臣八旬老母,誓共守台。和议成,本可内渡;乃为民遮留,其惨可知。明知屡渎罪重,而为目下计,惟战有生机,割地赔款实成绝路;敢冒斧钺、犯忌讳再请。倘有变局,伏乞电旨以固人心,不胜迫切待命之至!祈代奏。(三月二十七日)
台民食毛践土二百余年,一旦弃之。昨日闭市,绅民入署呼吁,惨不可言。民心忠义如此,若不设法筹救,势必别出大变,愈难收拾。按公法有「均势」一条,又众民不服者,其约可废。此事赔款则可,割台则断断不可。为此吁请贵署会请驻京各国公使从公剖断,速罢前议,救度斯民;迅赐回电!(三月二十七日)
密。弃台大众叹嗟,乱民已起。本日午刻,省城抢劫,砍毙抚标中军方良元、鎗毙平民十余人。现距交割之期尚远且未撤营,乱已如此;撤营后,必至全台糜烂,官员恐难保全。臣愚不知所措,恐无死所矣;迫切上陈。乞代奏。(三月二十九日)
署江督张之洞奏和议各条万不可允电
闻和议各条,不胜痛愤。日寇狂悖至此,种种显然利害,中外诸臣必已恳切陈奏,无待之洞渎陈。其中如旅顺不交还及威海刘公各岛驻兵、天津驻兵各条,尤为可骇。查威海、旅顺乃北洋门户,若日不退还,则北洋咽喉从此梗塞。以后虽有水师,何处停泊、何处修理?旅顺刘公岛常驻日船、天津又驻陆兵,近在肘腋。旅顺到津沽、山海关皆一日,到烟台尤近;彼日肆要挟,稍不满欲,朝发夕至。且日约各条贪婪太甚,闻台湾人民不甘属日,必先启衅;我国军民必至痛恨积怒,断不甘心。稍有枝节,彼即谓不依条约,立刻生事;彼时战不能战、守不及守、和不及和,即欲暂避亦不及避。日性凶狠,不比西洋;其祸岂堪设想!查要挟各条之害,圣明岂有不知;内间所以勉为和议者,不过为保全京城根本,姑冀目前粗安,徐图补救。然照日索各条,直是自困自危;虽欲求目前旦夕之安,亦不可得。又洋报有「与中国联合以备战守」一条,大约是为中国经理各省机器制造局、铁路等事,尤为险诈。查购买洋械,本难常恃;幸各省尚有数局可造枪炮、弹药,稍资接济。当兹日事创巨痛深,正须急筹巨款,极力扩充;运兵铁路,亦须量力修造。今若令日干预,则内地军火运道皆在日掌握之中。水师既不能再振,陆军亦不能自主;中华何以立国!且日据威、旅则自辽阳以至威海、荣城周围二三千里,处处水陆皆须永远设防,所费太巨;当此赔款巨万之际,经费将何从出?至苏、杭织丝绸,川、楚织纱布,则各国亦必效尤改造土货;中国工商生计,从此尽矣!海军无归宿,陆兵无利器;威、旅弃则京畿无屏蔽,商民穷则军饷无来源。各国欺凌,民人嗟怨;外患迭至,内变环生。恐系大学士李伤重昏迷之际,李经方等冒昧应允。窃惟遣使议和,乃朝廷休兵息民之盛德、顾全大局之苦衷;洞虽愚蒙,亦知仰体,断不敢大言迂论以渎宸聪。所虑者:京师不能安、和议不能成,不论远患,先有近忧。伏望圣明熟思深察,可否饬下王大臣迅速会议,设法补救,以候圣裁?但此时总须乞援,方可措手。惟有速向英、俄、德诸国力恳切商,优予利益,订立密约;恳其实力相助,重谢绝不吝惜。无论三国酬谢若何,其在中国较远,总较日患为轻。此时先恳各国公使告日,令其停战议和,以便从容筹办,尤为紧要;不胜迫切待命之至。(三月二十八日)
闽督谭锺麟致总署台地难交赔款难筹请动以情理宽展年限电
昨已将台地难交情形电达。至赔款,即借洋债,而本利摊匀每年归一千五百万,分五十年归还,共须七万五千万;此外军需,又借用三千余万。约计每年洋税所入除还债外,所余无几。京协各饷,愈形竭蹶;是善后之款,更何所出?中国财力有限,何堪受此重累!为今之计,约不可悔,惟有剀切与商,告以中国归还此款万难筹措。若借债还款,徒为他国之利。中、日既经息战,原期永久和好;必须格外相谅,酌量通融,展宽年限、免加息银,方可勉力凑足。拟于六个月先交五千万,其余一万五千万分作十五年,每年归一千万。在彼分年收取并不短少,而在我受益不少;庶于邦交益固云。此节或先与电商,或俟换约时再以情理动之,另立专约。(三月二十八日)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恳将割台事请各使公断电
密。台湾为各国入华咽喉,归之日本,不独台民不服,恐各国亦不顾从。从此争端无已,涂炭生灵。查浙江之舟山、朝鲜之巨文岛,与各国皆有关系,可保全中国之权,不致大伤中国体面。并为息争起见,台湾能仿此办法;不独台民之幸,亦中国大势所关。恳将此电饬下总署与各国使臣从公商断,不胜待命之至。乞代奏。(三月二十九日)
——以上见原书卷一百零九。
署江督张之洞致总署日约极无理请商英俄相助电
日约万分无理,地险、商利、饷力、兵权一朝夺尽,神人共愤;意在吞噬中国,非仅割占数地而已。所有弃台、旅之害,威海、刘公岛驻兵之害与中国联合备战各条之害,二十六日电奏已详陈。近闻通商条目、赔款限期,尤堪骇异。各省口岸、城邑商业工艺,轮船处处任意往来、任意制造,一网打尽,工商生路尽矣。日在华制造土货,亦照洋货纳税;各国效尤,如何能拒?厘金亏矣。赔款二万万两,六年付清,又加五厘利息,即借英国洋款转付,分期摊还每年亦须还本息一千数百万两;各海关洋税空矣。今借款系赫德一手承办,专借英款;将来无论如何搜括,亦不能还清,英国必索地作抵,是又生一患矣。民贫极则生乱、厘税去则无饷,陆师、海军永不能练,中国外无自强之望、内无剿匪之力,威、旅之兵必至永远不撤,京城亦永远无安枕之日矣。一日如此,各大国援例要挟,动以窥伺京城为词,更不能拒;后患不可胜言矣。然非藉兵威,不能废约;此时欲废日约保京城、安中国,惟有乞援强国一策。俄国已邀法、德阻日占地,正可乘机恳之;然乞援非可空言,必须予以界务、商务实利。窃思威、旅乃北洋门户,台湾乃南洋咽喉;今朝廷既肯割此两处与日,何不即以赂日者转而赂俄、英乎?所失不及其半,即可转败为胜。惟有恳请饬总署及出使大臣急与俄国商量,订立密约;如肯助我攻日、挟日尽废全约,即酌量划分新疆之地,或与南路回疆数城、或北路数城以酬之,并许以推广商务。如英肯助我,则酌量划分西藏之后藏一带地让与若干以酬之,亦许以推广商务。外洋通例,若此两国有联盟密约,有战事即可相助,不在局外之例。俄现有兵轮三十余只在中国海面、英有兵舰二十余艘在中国海面,只须有一国允助,其兵船已足制日而有余;其船或开向横滨、长崎,或径趋广岛,或游行南北洋,兵舰一动,日焰立阻。日素畏西洋,断不敢与俄、英开战。若俄、英有一国相助,则兵不血刃而日约自废,京城自安。若日敢战,则我拒其陆兵,英、俄截其海道、攻其国都,日必灭矣。同一弃也,而损边远之西域,可保紧要之威、旅,全膏腴之台湾,且可尽废一切毒害中国之约;权其轻重,利害显然。且辽东、旅顺,国家根本。台湾归化康熙初年,而西域开拓、藏卫大定则在乾隆中叶;先后缓急,亦自不同。譬如人有急病,台湾割弃、威旅驻兵,咽喉之病也;内地处处通商、赔款力不能还,心腹之患也;西域边远,髀膂之损也。盖俄、英本强,然历次条约尚无吞并中国之意;即以轻利酬之,于彼有益、于我尚无大损。日专意欺害中国,正苦饷力不足;若此约允行,则从此既强且富,是我助以吞噬中国之资矣。且日约各条,处处包藏祸心;而字句巧黠,意图含混。尤望将和议各条发交王大臣等细心阅看,方知其险毒之谋矣。此因和议已许割地,故拟为此权宜转移之策,冀以救急纾祸。忧愤迫切,伏候圣裁!请代奏。(四月初二日)
台抚唐景崧奏陈台民万众一心请归英保护电
密。钦奉三十日电旨,近日台湾情形,敬沥陈之。二十五日,台民知台已属日,台北绅民男妇日来署向臣母及臣环泣,并电知台南、台中各绅士留臣固守。当将朝廷不忍台民涂炭之意,剀切开导;无如义愤所激,万众一心,无从分解。次日,即鸣锣罢市。适英领事金璋来臣署,绅民环请设法,拟以台归英保护,将煤、金两矿并茶、脑、磺各税酬之;恳其转达公使。臣见此情形,不能禁止,而防营仍未敢撤;莠民遂乘机欲乱,有二十六日劫司库械局之谋,以有备而止。二十八日,竟在市中劫抢,中军方元良出弹压,仓卒被戕。乱民闯入臣署,亲兵闭门抵拒,臣与刑部主事俞明震、府经彭恒祖亲出喝散;提臣杨岐珍亦率队弹压,谕重恤尸主、严拿凶手。去后忽闻有各国公论,欢声雷动,安堵如恒。果有转机,不难立定。若仍照前约,军民必立变;现已抗缴厘金,谓台仍属中国则缴,并禁各盐馆售盐、饷银不准运出、制造局不准停工,皆称应留为军民战日之用。臣恐为军民劫留,无死所矣!(四月初二日)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拟将全台密畀各国为租界电
密。台地多煤,公家无财开采;不立码头,路远本重,商人裹足。近知基隆、宜兰金矿且多,不仅金砂也;正拟招商承办,以办防中止。如以全台畀各国为租界,各认地假开矿,我收其税,彼利益均沾,全台将益繁盛;而各国有租界,商本萃集,自必互禁侵扰。烟台、上海,是其明征。方今中外局势已成,非借西法联络各国,难于自立;必先去我疑忌、且必有利与人,始肯助我。及今各国如肯调停,必须有切实办法。以上所陈,乞备采择!请代奏。(四月初三日)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台民不愿归日拟与刘永福留台为民作主电
台民不愿归日,尤虑乱起。朝廷一弃此地,即无王法,不能以尚未交接解之;文武各官,不能俟日人至而后离任。官既离任,民得自逞;不独良民涂炭,各官亦断难自全。盐为养命之源,无法管理,万民立困;此一事,即万难处。现在各署局幕友、书吏、仆役,辞散一空;电报、驿站亦将无人,势必不通,无从办事。立撤勇营,尤为难事。愚民惟知留臣与刘永福在此,即可为民作主,不至乱生;刘永福亦慷慨自任。臣虽知不可为,而届时为民挽留,不能自主,有死而已。伏泣沥陈,跪求圣训!请代奏。(四月初四日)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据绅民血书称誓不从日请照公法以民意为从违电(附旨)
台民汹汹,屡请代奏,未便渎陈。前闻各国阻缓换约,谓「有机会可乘」,劫以不得不奏之势。兹据绅民血书呈称:『万民誓不从日,割亦死、拒亦死,宁先死于乱民手、不愿死于日人手。现闻各国阻缓换约,皇太后、皇上及众廷臣倘不乘此时将「割地」一条删除,则是安心弃我台民;台民已矣,朝廷失人心,何以治天下?查「公法会通」第二百八十六章有云:「割地须商居民能顺从与否」;又云:「民必顺从,方得视为易主」等语。务求废约,请诸国公议,派兵轮相助;并求皇上一言,以慰众志而遏乱萌。迫切万分,哀号待命。乞代奏』等因。请代奏。
四月初四日,奉电旨:『连日纷纷章奏,谓台不可弃,几于万口交腾。本日又据唐景崧电称绅民呈递血书,内云「公法会通」第二百八十六章有云:「割地须商居民能顺从与否」;又云:「民必乐从,方得视为易主」等语。台民誓不从日,百方呼吁;将来交接,万难措手。着李鸿章再行熟察情形,能否藉三国阻缓之词,与伊藤通此一信、或豫为交接地步;务须体朕苦衷,详筹挽回万一之法,迅速电覆』!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台民愿归英保护请商英使以解倒悬电
顷闻俄、德、法阻止日本占华地,台不在列;三国保辽,台益觖望。台民曾挽沪尾英领事金璋达驻京英公使:全台愿归英保护,恳速派兵轮来台;土地、政令仍归中国,以金、煤两矿及茶、磺、脑三项口税酬之。第恐非领事所能办到,乞旨饬下总署速商英使,以解倒悬;迫切待命。请代奏。(四月初四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改约另议不敢孟浪(附旨)
密红。歌电谕旨敬悉。初四、五狂风骤雨连日夜不止,南北电线俱断;顷京线始接通。自津南去,电杆刮倒太多,难遽修齐;各国信息皆阻。互换期近,深为焦急。到津后,尚未与伊藤覆电;因原议只「批准」可电知也。若令鸿为改约另议,适速其决裂兴兵;为大局计,不敢孟浪。且除电报外,亦无通信之法;只可俟另派大员,于换约时详切与商。或三国商阻定局,另有办法。请代奏。
四月初六日,奉旨:『寄李鸿章:三国劝阻之议,许景澄电称:「外部允催日本驻使于批准定期之前定一日期,限日确覆;迄今未到。询以可否由中国径告日本三国劝暂缓批准之意?外部以为未可,属以尚未电法权词答复。现在为期更促,为我自计,似究以明告日本为妥;三国谅亦不能借口」。着李鸿章即行妥筹覆奏。昨因台民具呈援公法两条,谓「民不顺从,不得强为易主」,电谕李鸿章详筹挽回办法;不意日来电线忽断。特饬照录驰递,着一并覆奏。将此由六百里谕令知之』。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台民闻三国阻约人心稍定电
密。台民愤恨,必不服日;不待去官、撤勇,变乱立起。迨闻三国阻约,人心稍定。距批约之期不远,如无转机,乞速密示以便筹划。(四月初六日)
署江督张之洞致总署台湾民变正合西例可冀西洋各国动听电(附旨二件)
初三日电奏,计已进呈。顷王使之春江电云:『顷赴外部,极言「德向助日,因俄、法牵制,复忌其强,遂有压日之举。惟日电称彼邦屡胜,碍难相让;若照所请,恐激民变云。假如中国台、闽、粤民变,何以处之?或足牵制」。当称谢,因请设法相助。随问「奉旨否」?对「未」。但不便再问。若从民变着想,尚有权衡』等语。查路透电报:日拒俄、法诸国,确系以恐激民变为词;正与法外部之言相同。日既藉民变以拒诸国,我更可藉民变恳诸国以拒日。昨台抚唐江电称:『台民不愿归日,欲劫留崧与刘永福在台同守,仅许送出老母而家属不准行。乘机欲乱,有劫司库、械局之谋,以有备而止。二十八日,砍死中军、鎗伤平民。旋闻有各国阻止批约之信,目前稍定;倘无转机,各官及良民均无生理矣。军火万难收回,存局恐百姓不准提出。不知各国究竟有切实办法能阻割地否?批准期到,大乱立起。电报、驿站人俱逃散,必至信息不通』等语。是台湾民变,其势已成;辽民亦必不服,毫无虚假。窃思「恐激民变」一说,正合西例,可冀西洋各国动听;且措词又得体。仰恳朝廷熟筹全局,一面饬总署迅速与各公使商;一面电许、龚两使迅与俄、德、英商,电王使迅与法商,或有转机。再,英袖手不管,必有隐情;上海传言,日与英约分与利益:情形种种可疑。此说如确,我更宜与英商;日饵英以利,我亦能为。我许英者较厚,英自舍日助我矣。即不相助,亦免助日为患;似甚紧要。英若作梗,则大局处处窒碍矣。恭候圣裁!请代奏。
四月初七日,奉旨:『张之洞电奏已悉。即派王之春将来电所言各节,速与法外部切实商办。如有头绪,即电覆』。
『电张之洞:来电悉。王之春所商各节已告法使电其外部,尚无回信。该督着即电知王之春,仍探问法廷如何办法?并令庆常帮办;此事切须秘密。龚照瑗仍即回英京,以免两使之疑』。(四月十三日)
闽将军穆图善致总署请朝廷俯察群言驳废谬约电
和约未奉明文,传闻不胜骇愤。不独辽东根本、台湾要害,国势人心关系綦重,万不可弃;即腹地设局制造,亦夺我自主之利权:蹙民生、妨国计,并绝日后兴复之机。此二事,即论公法亦不合;况赔费过巨,竭脂膏以借寇赍盗,民何以堪、国何以立!李鸿章不与力争,图苟安耳;然万方解体、四国生心,虽欲苟安亦何所得!似此和局,千古所无。伏望朝廷俯察群言,迅伸干断,驳废谬约,饬下各将帅严备待战;一面邀各国凭公剖断计议。大局幸甚!请代奏。(四月初七日)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朝廷若不割地事犹可为电
密。俄、德、法出阻批约,或云阻割辽而未阻割台;海外传闻不一。台乱日起,臣无泪可挥、无词再争。惟反复焦思,中外固强弱迥殊,但能矢志不割地,有此限制,事犹可为。或已失之地力不能复,听其占据,犹属有说;台未失而与人,此端一开,各国援以索地,是不动兵而可裂我疆宇,恐大变即在目前。诸臣可苟安;皇上春秋鼎盛,临天下之日甚长,断不可图苟安!今一割地,以后欺凌艰苦之事,惟皇上一人当之;诸臣不复见矣。割台,臣可偷生;然天良未泯,甘蹈危机,万死不悔!总之,战而失与割而失,大有不同;况战未必即失耶!至京师之重,重在皇上耳;巡幸而出,彼无恫喝,必不力争京师,即保京师之法。伏乞圣明三思!请代奏。(四月初七日)
——以上见原书卷一百一十。
道员易顺鼎奏丑虏跳梁不宜迁就权奸误国不可姑容请罢和议疏
都察院代递道员易顺鼎奏:为丑虏跳梁,不宜迁就;权奸误国,不可姑容事。
窃臣风闻出使日本全权大臣李鸿章电奏称:『日船二十余艘将出广岛,若不定约,即将犯京;请割辽东、台湾两地予日,并赔兵费二万万。为保京计,不得不然;业经定约画押』等语。此外,条款不一而足;人言啧啧,似非无因。微臣迫于杞忧,未敢缄默。谨就见闻所及,不避斧钺,披沥陈之。
溯自咸丰、同治以来,中国与外国凡三次用兵:一曰咸丰十年「庚申之役」,一曰光绪六年「庚辰之役」,一曰光绪十年「甲申之役」。而「庚申一役」,尤为我朝绝要关键。其时发、捻纵横,寰区鼎沸,天下岌岌不可终日。而海外各国亦复同时生衅,英、法合从,兵临城下;僧格林沁败于津沽、北塘,胜保退于朝阳门、八里桥,曾国藩、胡林翼诸人勤王之师缓不济急,敌骑长驱直入,京师不守,宗社几危:时势之难,殆有百倍于今日者。假使各国要求土地,恐不能不听容所为。乃当日讲和,不过立约通商、稍偿兵费而已;初未闻割尺寸之土也。至若「庚辰之役」,俄据伊犁边境仅一、二百余里,使臣业已擅许;而疆臣左宗棠等坚欲索还,抗兵相加,大局几将决裂。然不久即和,仅偿款数百万卢布而已;不惟未割地,且并伊犁亦索回也。「甲申之役」,法取越南、攻宁波、扰台湾、陷马江,沿海戒严、天下骚动;滇、粤边防战事之棘,不亚今日。然不过让以越南而已,未尝于越南之外更有所予也。试执今日之事与昔日之事相衡:敌虽强,未必出于英、法、俄之上;事势虽急,未至于庚申之危。彼不过虚声恫吓,肆意要求。我即稍缓须臾,与之再决一战,再迟数日而后定议,未尝不可;即不然,偿以兵费数百万亦未尝不可;即不然,许其比照各国在江海口通商、开设码头亦未尝不可。而皆不出此,赔款至数千万犹以为未足,竟举腹心根本膏腴要害一、二千余里之地,开门而延寇拱手以与人;何其畏日人甚于畏英、俄、法诸大邦!重辽东、台湾,反不如重新疆伊犁及滇、粤荒徼之地也哉!
伏思割地一事,尤为万不可行。以理之是非论,其不可有三;以势之利害言,其不可有六。祖宗创业于前,子孙守成于后,非若自我得之者可以自我失之。试思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之缔造辽东,世祖章皇帝、圣祖仁皇帝之经营台湾,取之既如此其难,弃之何忍如此其易!矧陪京密迩,陵寝犹存;坐使长陵坏土自我而变为边界,皇太后、皇上将如列祖何!此理之不可者一。自有本朝,未闻割地予人之事;自有中国,未闻以重地、要地割予海外岛国之事。玉斧划河、珠崖弃郡,若非瓯脱,即系石田。岂有卧榻之旁,供人鼾睡!书于史册,辱甚燕、云。坐使赤县、神州自我而沦于异域,皇太后、皇上将如后世史书何!此理之不可者二。辽东、台湾之民,或本从龙、或由向化;二百余年食毛践土,芸芸赤子,孰非我国家之孝子顺孙?今乃属之他人,俨成敌国!父母虽穷,尚不忍轻鬻其子;国家未蹙,独何忍遽弃其民!坐使海隅苍生自我而化为他族,皇太后、皇上将如天下百姓何!此理之不可者三。辽东者,北洋之藩篱;台湾者,南洋之门户。今日无辽东,明日即可无北洋;今日无台湾,明日即可无南洋。天下畏盗之人,必求远盗;未有揖盗于门内,而求其不发箧探囊者!天下畏虎之人,必求远虎;未有纳虎于室中,而冀其不磨牙吮血者!行见奉、锦、登、莱一带不复能立锥,江、浙、闽、粤各疆不复能安枕!海口海面皆非我有,饷械无以接济而海运即穷,战守无从布置而海防又立穷:中国将来必无可办之洋务。此势之不可者一。英、法垂涎台湾,俄人蓄谋辽东,岂伊朝夕;况各国狡焉思逞之计、贪得无厌之怀,谁不欲拓境开疆,因时取利。今见日人以一举手、一启口之劳而得地如此之多、获利如此之厚,虽云无故,亦必生心。倘群起效尤,则中国虽大,恐一日之间可以瓜剖立尽。然此犹他国也,即以日事验之。同治十一年,彼因琉球难民为生番所杀,藉端挑衅,兵抵台湾;当时大吏不能折之以理、怵之以威,反以数十万金赔款了局。彼见中国易与,始渐轻视中国而谋益迫、势益骄,推其得陇望蜀之情,曾何纪极!此日之厉阶,既皆由于昔;他时之欲壑,恐更甚于今:中国将来必无可存之地。此势之不可者二。自军务平定后,谋臣猛士多就雕零,千百之中仅存什一;此次征求宿将、招集旧部,士马精壮已有可观。乃甫聚之,又将令之散;既散,恐不可复聚。且所练之新军糜费几何,练成而不用,待用之时又须临时另练;所购之新械劳费几何,购齐而不用,待用之时又须临时另购。今日尚不能战,以后岂复有能战之时!再阅数年,一有缓急,求如今日之将与兵且不可得;宿将旧部消亡既尽,新募者未经战事,难当大敌:中国将来必无可用之兵。此势之不可者三。赔款至二万万之多,不知从何搜括;又不知搜括净尽之后,尚有应办之役必需之款,何所取资?夫使赔款既交,而我可不作一事、彼可相安十年犹之可也;正恐我之防务仍不能不办、兵饷仍不能不需、铁路仍不能不设,入款则有减无增、出款则有增无减。意外之举尚不暇论;而彼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前款未清、后款又来,以斯民有尽之脂膏、填彼族无穷之溪壑。剜肉补疮,肉将尽而疮更剧;抱薪救火,薪愈积而火更燃:中国将来必无可筹之饷。此势之不可者四。长白、鸭绿为祖宗发祥锺灵之地,黑龙江、吉林等省为国家植根归宿之区;地利最多,民气亦厚。当此强邻环伺,正宜乘时经略、加意保全,较之台湾尤关紧要。一旦辽东为日所有,则俄自北侵、日自南袭;不数年内,其民与地皆将折而入于俄与日,东三省全境之危亡可立而待。且京外八旗人民,既不谋生、又不习斗;一朝有事,而东三省已不能归,退则为日寇所草菅、进则为乱民所蹂躏:中国将来必无可保之旗民。此势之不可者五。台湾一省,饶富著称;文教振兴,更已变椎结为衣冠、进侏儒于礼乐。其士民皆尊君亲上,好义急公;而林维源身为民望、官列京朝,势不能以家委敌。况彰、义之名出自纯皇帝所赐,台人固必思义而顾名,皇上又安可数典而忘祖!至于辽东之为丰沛乡里者,更无论矣。民情何常之有,亲之则亲、疏之则疏,向之则向、背之则背。虽厚泽深仁已浃于祖宗之世,而先畴旧德不保于子孙之朝;恐未免兆姓寒心、四方解体!日既据我内地,且将取我民心,以利诱之,而桀黠者必为日爪牙;以威迫之,而驽弱者必为日鱼肉。行见流民无所依归,而西晋雄特之祸起;奸民与相勾结,而嬴秦胜、广之变生。驱鱼为渊,瞻乌谁屋!中国将来必无可固之民。此势之不可者六。以上各节,不过据臣所私忧窃卢,粗举大端;而其祸变相寻,尚有不胜枚举者。
以言理之是非则如彼,以言势之利害又如此:大约稍有心肝之人,皆必不肯为之;稍有知识之人,皆必能见及之。而不谓渥蒙国恩、深悉时务之李鸿章,竟悍然不顾、冥然罔觉,行人所不肯行之事、出人所不忍出之言!臣前见李鸿章行事不慊人心,尚疑其别有苦衷,代为原谅;直至今日,始灼然有以知其心术之幻而得其罪状之真。所谓「臧孙纥虽曰不要君,吾不信」;及「马昭之心,路人皆见之」者。恐宋臣秦桧、明臣仇鸾之奸,尚未至此也。且辽东、台湾并割予日,臣以为穷日之兵力不能及此、充日之始愿亦未尝及此;如其兵力果能及此,则何不径取辽渖以索登莱、径取台湾以索闽厦,囊括席卷;彼岂有所恤而不为!如其始愿尝及此,明知辽东一索可得,何必以全力攻牛庄;明知台湾一索可得,何必以全力攻澎湖:是其情形已可概见!不谓有李鸿章焉,为虎作伥、教猱升木,于是日不啻取怀而予、操券以偿。盖日力不及此,而李鸿章之力能及此;日愿不及此,而李鸿章之愿早及此矣!抑微臣更有不忍言、又不忍不言者,李鸿章虽奸,尚不及其子李经方之甚。李经方前充出使日本大臣,以资数百万借给日人购船、备饷;所纳外妇,即日主睦仁之甥女。其奸诈险薄,诚不减蔡京之有蔡攸、严嵩之有严世蕃!假使凭依城社、窃据津涂,张邦昌、刘豫之事,不难立见。我朝贻谋之远、立法之善,为前古所未有;当此之时,而欲以岛夷入主中国、以人臣攘执太阿,盖亦戛戛乎难之。不图天地跃金、阴阳铸错,于日生一睦仁、于中国生一李经方!以权奸为丑虏内助,而始有用夷变夏之阶;以丑虏为权奸外援,而始有化家为国之渐。俱成头角,各长羽毛;木腐虫生,霜寒冰至。今日此事,尤为中国污隆、本朝兴替一大关键。微臣悲江河之日下、痛沧海之横流,所为涕泗泛澜而不能自已者也。
虽然,李鸿章敢于犯天下之不韪、欺朝廷以其方者,窥见皇太后、皇上与诸臣畏日之心,而后藉词保京,反自托为忠爱之忱、以巧遂其奸欺之诈也。在李鸿章,固以为舍己别无他人、舍此别无他策;微臣不揣冒昧,窃于此策之外,为朝廷敬画二策焉。伏揣朝廷畏日之心,不过以明为鉴;不知明之亡,不亡于边患而亡于流寇,不亡于讳言和而亡于讳言迁。夫「国君死社稷」,乃指诸侯而言;若天子以四海为家,何代不有迁移之事!明之君臣不通古今,昏愦纷呶,以至亡国;如早迁都江南,固尚可存。我朝法度修明,湛恩汪濊;既非明政不纲,加赋召乱者可比。一统金瓯,处处完善,既无流寇之祸、仅有海邦之忧;又非明之天下糜烂,无地图存者可比。惟以海禁大开,形势久异;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以此而迁,又何所讳!宅中建极,莫若太原。五台经累朝巡幸,供列圣御容;行宫尚存,盛轨可溯:其善一。京师千里之程,十日可达;往来迅速、进止从容:其善二。土厚水深,人民殷富:其善三。兵精马健,风气劲强:其善四。河汾、太原,表里山川:其善五。平阳、安邑,步趋虞、夏:其善六。而太行起天下之脊,冀州居天下之中;我能往、彼不能来,尤足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去年十二月,微臣在都,曾以此议条陈,未获上达天听。若当日早定大计,则此时八方风雨、三晋云山,业已高屋建瓴;神京巩石,砥方隅而镜寰海、砺泰山而带黄河,何至廑宵旰之焦劳、患畿疆之危偪哉!然投鼠忌器,此后方多;则亡羊补牢,及今未晚。与其以二万万资盗赍粮而利归海外,何如以二万万营都充帑而利在国中:此微臣所画一策曰迁者,是也。又揣朝廷畏日之心,不过以犯京为虑;不知日力果能犯京,何待今日。岂于去年京师无备之时不敢来犯,而于今年有备之时反敢来犯者!且日人进兵,不外水陆两途:由辽渖进兵,则尚有依克唐阿、长顺、裕禄、唐仁廉在;由锦州进兵,则尚有宋庆、魏光焘等在;由榆关进兵,则尚有刘坤一及余虎恩、熊铁生诸将在;由津沽南北进兵,则尚有王文韶、聂士成、曹克忠等在;即使内犯京畿,亦尚有程文炳、董福祥在,而诸臣等亦莫不在。日兵尽如鬼神,岂竟不由津、关经过,而飞入京师耶!我兵未必尽属疲聋,岂竟任其飞入京师而毫无闻见耶!微臣逆料日人必不能犯京,其故有四;请略举近日军事证之,以释朝廷疑虑之端。一曰日人不能攻坚。我所失之地,皆瑕也,非坚也。惟旅顺、威海可谓之坚,然旅顺之失,以守将争逃;威海之失,以海军不战。且一由皮子窝、一由落风港,均系抵瑕乘虚,抄后而入,不敢直犯当前。盖其兵饷最重、精锐无多,护惜锋铓,每虞伤损;肉薄攻坚,决无此事。观于聂士成之守坚,而彼不敢犯摩天岭;裕禄、徐庆璋之守坚,而彼不敢犯辽渖;唐景崧、刘永福之守坚,而彼不敢犯台湾。况畿辅为我最坚之地,而彼敢轻于尝试乎?此其不足虑者一。一曰日人不能持久。越国鄙远,糜饷劳师;多一日则多一日之粮,少一兵则少一兵之用。日至今日,黔驴之技已穷、骑虎之势难下;左支右绌,外强中干久矣。夫以中国之地大物博、饷足兵多,尚以旷日持久为忧;蕞尔之日,更何能堪!试观其弃威海而不留、攻台湾而即退;不能持久,为忧可知:此其不足虑者二。一曰日人不能疾趋。考日之军制,效德国陆操;步武整齐、纪律严肃,诚有足多。而辎装繁重,行走甚迟,以之持重则有余、以之疾驱则不足;视中国之卷甲衔枚、一日夜可行二三百里者,实有长短优劣之殊。观于此次牛庄之战,日由间道甫至牛庄,曾未多时而李光久闻警后发之兵,亦已踵至。吴大澄由田庄台退至双台子,亲军仅数十人、距敌仅数十里,若使日能疾驱,非但我军噍类无遗,即宁、锦亦恐相随不守;而日竟不能。岂独于京师能疾驱数百里耶?此其不足虑者三。一曰日人不能深人。夫以无援之军、不继之饷而入最深之地、犯极厚之兵,是必有进无退、有死无生而后可;抄掠剽忽不顾其后之贼或能为之,而日人固未能出此。如其出此,则必用全力掷孤注,行险徼幸。而自津至通一线,长途两旁皆水;沿途一带皆有重兵,程文炳、董福祥可以抵御于前,聂士成、曹克忠可以合围于左右,刘坤一率领诸将可以追蹑于后。彼非深入送死而何!且彼之兵力有限,既以全力犯我,则其后路必虚;独不畏人取朝鲜、袭广岛耶!观其得荣城、文登而不敢深入山东,得海城、牛庄而不敢深入奉、锦,又何能越关、津畿辅而入京师!此其不足虑者四。又况魏光焘坚固不摇、李光久奋勇敢战,牛庄虽败,而杀伤日人亦足相当;日见湘军人人敢死,竟不再越雷池一步。诸将领之最忠勇者一闻议和,皆痛哭坚卧,不肯起食;可见将士皆有死志,并非军心瓦解、势不可为。且依克唐阿、宋庆、聂士成皆日人所畏,而丁槐一军队伍已到、唐仁廉一军鎗械已齐,皆可与日一决。日人情见势绌,渐成弩末;我即不与之战而但与之坚持,再阅数月,彼力断难久支!然后再言议和,自必易于转圜:此又微臣所画一策曰守者,是也。总之,以迁为战之地,能迁则不战而已可屈人之兵;以守为战之地,能守则不战而已可制人之命。或迁、或守虽非上策,而不失为中策;赔款、割地非仅下策,而实无策。
伏查光绪六年(即「庚辰一役」)崇厚亦以头等全权大臣使俄,与俄国定约画押,让地一、二百里尚非割地,且系边外之地。经廷臣交章论劾,皇太后、皇上赫然震怒,立将崇厚拿交刑部治罪;其与俄所定之约虽已画押,乃行更改。俄人终亦降心俯首,就我范围。今昔相衡,以敌言,则俄更强大于日;以事言,则让地尚非割地、边地尚非内地、一二百里之地尚非一二千里之地。是李鸿章之罪,尚非崇厚可比。而以定约言,则一系擅许、一系请旨,擅许者至拙而请旨者至工。是李鸿章误国之术与其误国之心,较崇厚尤为加倍。惟有仰恳皇上天威独断,上思列祖列宗、下念薄海臣民,照崇厚例将李鸿章拿交刑部治罪,并撤回李经方革职严办。一面饬王文韶、刘坤一妥备战守,奖励裕禄、唐景崧等以安人心;一面明发谕旨宣示中外,奉皇太后西幸,命恭亲王留守京师。如战而不胜,赔款、割地尚为未迟。战而糜款,犹胜于和而赔款;战而失地,犹胜于和而割地。如其或迁、或守而致贻误大局,请先诛微民以谢天下!皇上为英主、为孱主,中国为强国、为弱国,本朝为大朝、为小朝,诸臣为贞臣、为邪臣?皆视此一举。微臣不胜迫切待命之至。谨奏。
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初八日。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台之存亡视批约准否乞密示消息电
密。台之存亡,视批约准否。存亡各有办法:购械陆续将到,无台不必运,有台则宜备战。全台盐务,北路收外来盐、中路领运南盐。南路购盐,皆在此时备一年之食,成本甚巨。无台则三路俱应停办,有台宜趁此时办理;过此风势不顺,运、购两穷。民变日起,抢劫盐馆、厘金衙署,假名字者不一而足;迁怒于官与洋人旗号,游勇屡抢劫英兵轮入口舢板,幸未伤人。各国洋人用水师在岸自卫,恐不免杀戮事。正气一泄,邪气全来;再迟时日,虽有台不可救药矣。批约是本月初八日,抑十四日?务乞密示消息,以便豫筹。(四月初九日)
张之洞陈宝箴谭继洵德馨李秉衡唐景崧张联桂等致总署报日事各国商有办法电
传闻十四日烟台换约,此举一定,实关大局安危。各国现正商办,有已有办法者、有未得确音者;但有强国出为排解,总可挽回几分。伏恳宸衷务加审慎,迅饬总署使臣力恳各国切商日人展期数旬停战议约,以便详加斟酌。从容数旬,各国必有真实情形。彼此交忌,必然相争;庶可因时变通,相机补救。此时恳各国助战则难,恳各国展期则易?若仓卒换约,各国皆怨,归咎于我,岂不多树数敌;铸成大错,悔不可追!谨合词吁请,惶悚迫切。请代奏。(四月初十日)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询已否与法使立约保台祈示电
蒸电及十一电旨均敬奉悉,台民感动万分。龚使所谓钧署与法公使先立一约,不知办否?祈示;以备法员到台询及此事,俾得商办。(四月十一日)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台湾变在俄顷请商法轮速来电
密。台民知法轮将到,甚喜;忽闻有阻挠者、事将中止,不胜忧愤。城内外已竖旗聚众,台变在俄顷;崧命在旦夕,危不可言。务求钧署坚请法轮迅速来台;一面先加紧电示,以便安民,待法员到台商办。迫切万分。(四月十四日)
换约大臣伍廷芳联芳致总署遵旨与日使换约并日使送还照会三件电(二件、附旨)
密长。廷等遵旨今晚十点钟与日使互换条约。同时,面交照会三件;日使阅后,力辞不收。辩论至再,始允暂收。廷芳等带所换之约,明日坐「公义」船回津。(四月十五日)
密长。昨晚遵旨面交日使照会二件、又盐申电饬备照会一件,乃该使已将原件托人于今晨送回,并附照会一纸;内开:『照得现由贵大臣面交照会三件;查本大臣蒙本国大皇帝简派来此换约,本大臣相应遵守职分,办结换约之外,并不能干涉他事。因此将贵照会三件送回,请贵大臣查收可也。理合照会』等语。昨晚换约后时已子刻,日使已于丑刻展轮回国,顺道赴旅。乞据情代奏。
四月十五日,奉旨:『电李鸿章:据伍廷芳等电称日使送还照会三件,未经带去。李鸿章即将前二件电知伊藤,以为根据;其后一件,毋庸再电。台事棘手,李鸿章前电伊藤有「另商」之语;究竟有何办法?悉心筹议具奏。据依克唐阿奏:「日兵于停战期内,无故越界开鎗」;李鸿章一并电告日本,毋再生事』。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闻法廷欲制台澎日军电
伦敦十四日路透来电:『闻法廷现欲掣肘日本在台湾及澎湖水陆军士,已与日本开议;间有法报不悦法廷办理此事』。又谓『法国不能任日本管辖台湾、澎湖,系受俄之愚。此事非三国联合约内订明,连埃及一事亦非妥办不可』云。(四月十五日)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请联合各国公保台湾电
闻和约已换,日允归辽,随后与三国会商。伏查侵占之地可以议还,岂有完善之区凭空割弃!法船未来,无从与办。惟恳请总署密诘法使,迅速派员来台晤商;迟恐民变,无从挽救。再,以法独保台,不如请各国公保为善;但一法尚邀不到,遑论各国:是在总署之设法矣。(四月十五日)
——以上见原书卷一百十一。
署江督张之洞致总署请借德商瑞记款一百五十万镑电(附旨)
前因饷乏,托龚使向英商借款,久无定议,恐误事;因饬沪道刘麒祥向各洋行商借。德商瑞记允借一百五十万镑,六厘息,九六扣,无行用;二十年还。先立草约,拟俟龚借不成,即借瑞记之款。兹据刘道电称:『瑞记云已备十二万镑汇到上海;该行东在德国住,此事汇费、电需及该行东盘费合万余两。若作罢论,从何取偿?坚请速奏,以便交银』云云。查瑞记之款,扣数较轻;以一百万镑计之,较克隆九零五扣可省三十八万余两。以百五十万镑计之,可省五十七万余两。且瑞记亦德商之款,亦不与赫德借款有碍。应请电奏,请旨准将瑞记之款借用一百万镑,即由总署函告德国驻京公使电知上海该行及德国本行,以便即日提银。此款仍系江苏盐课、厘金及筹捐三项归还,各海关作保,上海道、藩司俱用印。惟瑞记议定须借一百五十万镑,江南止用一百万镑;其余五十万镑,既较汇丰减省,户部似可留用。如归部用,应由关税归还。其克隆之款,祗可作罢论。
四月十六日,奉旨:『电张之洞:据电奏退还克隆借款、改订瑞记借款,经总理衙门、户部议定,准借用英金一百万镑;即着照所请办理。本日唐景崧电请饬张之洞筹借饷需银五十万,着即陆续解往』。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请拨饷二百万两济台电(附旨)
密。台营增多,台事未定,勇不能撤;留与撤均须饷,定购军火亦须给价。恳旨饬户部速拨饷二百万两,以备急需。但有一线可图,誓必存台另开局面,不敢屡求部帑;而目前急无可求,仍仗朝廷。台将亡矣!赏畀此款,藉慰万民怨愤之忱;二百年养育天恩,亦遂从此尽矣。伏乞恩准!请代奏。
四月十六日,奉旨:『电唐景崧:据电请拨饷需,现在户部无可指拨,已电张之洞先筹五十万解往备用』。
台抚唐景崧奏请饬总署邀同各国公使与日本商安台民之策电
密。闻辽东一带仍归我,和约内删去此条;法有阻台之说。不知确否?法员未见到;两船来台,恐亦无益。若批约内未将「割台」一节言明剔开另议,恐奉批后,法独力亦难挽回。台民死不服日,彼此用武,适涂炭生灵。中、日已和好,可否将台民不服情形,请旨饬下总署邀同各国公使与日本商一安民之策?此等惨状,各国当亦见怜。民变在即,迫切待命。(四月十六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伊藤对台事未覆法议保台似尚游移电
谏电奉旨谨悉。遵将政府前二件照会用英文转电伊藤,如有覆电再陈。鸿前电伊以台湾一事另行筹商,迄未接覆,未便作为默允;此次电告,恐将驳回。前在马关画押时,伊面称互换后即派使驻京议商各事;伍廷芳等顷回津云:『伊东亦谓将派使,不知何人』。似须俟新使到后,乃能筹商办法;非明电所可详尽。法议保台,似尚游移。请代奏。(四月十六日)
总署与法使商保台事问答笔录
致谢寒暄毕,施阿兰云:『台湾一事,接外部覆电云:「前外部与庆常商及保护,因恐日不听劝,北路或有战事;法欲以台湾驻兵。今已允让辽东,与前情不同。中国既将台湾许与日本,自不便再想别法,致启衅端;本国亦不便出而干预。现在此事可作罢论」』。
问以『王之春曾与外部见面否』?施云:『外部不愿接见,有两个缘由:一因王大人张罗借款,人多杂乱,有失体面;一由中国本有驻法使臣,王大人路过法都,若久留不去,令人生疑。设台湾之事稍有漏泄,于中国甚为危险;应令王大人即行回国为要』。
告以『台湾百姓不愿归日本,立将变乱;贵国如能设法保护,非但台民感激,贵国亦可大得利益』。施云:『目下总不能办,深恐两相牵累。倘日后台湾出有别项情形,法国或另有打算,亦未可定。缘台地与越南相近,本国亦有关系。我们哈外部与龚大人及庆常素来相熟,将来如有应与贵国关照之处,当可密商转达也』。(四月十七日)
旨寄张之洞着拨洋鎗一万枝解台惟宜慎重电
寄张之洞:台需洋鎗,着张之洞再拨一万枝,设法解往。惟和局已定,务宜慎重。(四月十七日)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台事曾请英俄法调处独未及德似未周到电
密。有德人来说:『中、德交情最厚,向无微嫌。台事曾请英、俄设法,今又专请法国;独未及德,似未周到』。因此向德领事探商,渠亦以为应有电旨饬许使向德外部商请阻割台湾,并由总署向德使筹商。查法、德素不相能,且台地并无德商、又无领事;惟德人有云『今请法不请德,恐德难以为情,致添一层痕迹,似非邦交所宜』。惟添请德国,究与法使有无妨碍?无从遥揣;并请饬总署妥酌。伏乞圣裁!请代奏。(四月十四日)
署江督张之洞致总署请拒日增索赔款电
密。呈总署:俄、法、德已为我将辽、旅争回,令日换约展期七日,已蒙旨暂缓互换;乃以伊藤一言恐吓,仓卒互换。伊藤允展期之电到,亦已无及;愤抑万状!然事机虽已屡误,尚有补救一、二之方。盖我约虽换,日断不敢占辽,必另索巨款抵补;前议二百兆已足令中国民穷财尽矣,岂可再加!闻伊藤已向李相授意;此乃日寇窘极狡极之计,万不可又受其毒!此时要策,惟有坚持定见。但托俄议、不与日议,闻俄拟与日商立退地约据、保索偿费、允代调停之说;盖日不能据辽,摄俄之威,非日之让;情不必感、费自不必加。日不敢据、俄又不肯占,日计既穷,略为敷衍,即可令归于我;即使俄不能代我减费,日亦必能自图了事。若为日所愚,开口轻许,又耗巨款,中国更不支,后患难言矣。台湾情形亦与辽相同,惟恳请饬龚使速回英,饬王使速与法切商,则台可保全而不加巨费与日。钱财虽轻于割地,然譬如人身,脂膏耗尽,何以自存!俄、法既经出头,日必无再战之理。伏望朝廷坚忍力持,不胜大幸!请代奏。(四月十九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伊藤电日已派台湾巡抚请我派员办理移交电
密红。顷接伊藤博文十八日戌正电称:『十七日来电收到。日本一俟应先豫备中事整办之后,即可与中国开议奉天南边之地。至台湾一节,日本现已告明中国政府,今日皇已派水师提督子爵桦山资纪作为台湾巡抚、并作为日本特派大员,办理按照「马关和约」第五款末条之事。约两礼拜,该巡抚即可履任办事;于行抵该处时,即预备办理特派之事。日本政府盼望中国政府立即简派大员一人或数人,与该巡抚会晤;并将该大员等衔名告明日本政府。按照如此情形,本大臣告知贵大臣:日本政府谓如中国政府查照日本所请速派大员一人或数人与该巡抚桦山会晤,毫无延宕;则贵大臣所虑危险之事,即可免矣。该巡抚一经到任之后,则境内保全平安之事,一惟日本政府是问』。玩其语意,似已电由田贝告知钧署。适科士达来晤,密与筹商;科谓:『和约既经批准互换,除日本允还奉天南边另议外,其余应逐一照办;断不可游移,借故诿延,以致另起波澜,生意外危险。其请他国保护即使办到,亦必枝节横生』。鸿告以『台湾官民不肯交接,奈何』?科谓:『皇上批准,中国官民岂可任听梗阻,致失国体!如国家采纳鄙言,应由政府属田贝转告日本:以中国派大员商交台湾,日本应同时派大员商交辽东,方为公允』云云。可否仍责成唐署抚与日员妥为商办?乞代奏请旨。(四月十九日)
使英龚照瑗致总署报法与他国密议台事暂不使华与闻恐生枝节电(附旨)
哈外部告庆常云:『日事尚未稳妥,议院将诘问助华原委。若界务、商务不定,政府必要受责;他事难为出力』。庆常云:『已将此事电陈总署,请饬施使减让』。哈云:『云南领事及盐矿,已嘱施使酌量通融;余事请照准』等语。庆常称:『闻法与他国密议台事,暂不使华与闻。恐生枝节』。
四月二十一日,奉旨:『据龚照瑗电称:探闻法与他国密议台事,暂不使华与闻;恐生枝节等语。台民汹汹,势难交割。刻下日本派员已将到台,办理殊为棘手。即着庆常密询外部:能否再申护台前议?迅速电覆。再,法使有「外部不愿接见王之春」之语,究竟是否会晤?着并电闻』。
美使致总署日政府派桦山为台澎巡抚请转达中国照会所派钦差姓名函
田贝来函:『公历五月十三日上午十点钟,日本政府自东京电致驻扎北京美公使云:「本日日本政府请烦美公使将以下情节转达中国政府:日本朝廷业已简派水师提督子爵桦山资纪作为台湾、澎湖等岛巡抚,并授以钦差大臣之职,准其按照马关所立条约之第五款末节办理一切事宜。该抚约于二礼拜之内赴任,抵任时即行办理特委事件。日本政府即希中国政府立派钦差大臣一员或数员,前会该抚。至中国所派钦差之姓名、官阶,亦望即行照会日本政府』云(四月二十一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报已请伊藤令桦山暂缓起程乞嘱唐抚勿固执电
钦奉二十日电旨,饬筹商台湾办法。查条约既经批准互换,断无违约不交之理。因与科士达密筹,姑先与伊藤委婉电问。电文云:『贵大臣十七来电,业经转电中国政府。奉昨日电旨内开:「现在台湾兵民交愤,必不甘服听命。该署抚唐景崧系守台之官,现为台民迫留,危在旦夕,实无权与之交割;究竟有何办法?如何补救?着妥筹电奏。钦此」。本大臣以贵大臣屡因两国所有为难各事,和衷与本大臣商办,况现在两国重缔和好,其交涉为难之处,应照友谊议结。察看台湾现在情形,两国全权大臣急宜会议此事办法。查贵大臣业经认明:所有弃让奉天南边之事,应行会议办理。本大臣之意,以为以上两事,务须同时议结。现因台地情形改变,与前不同;中国国家万不得已,着本大臣与贵大臣商酌办法。谅贵大臣必以为然;并令日本大员桦山提督暂缓起程为要』等语。此即前电另行筹商之意。彼即允再会议,亦必不肯放松;彼既弃辽,岂甘弃台!姑先商缓,看其覆电云何。仍求朝廷熟思审处,设法开导唐署抚勿任意固执,另起波澜,致以一隅误大局;是为至幸。请代奏。(四月二十一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伦敦电日派台督欲俟交款后撤辽驻军电
伦敦十九日路透电:『闻日本已派子爵桦山充台湾总督』。又谓『日本意欲俟中国将款交付后,即将驻辽各军撤回;又闻俄国与日本和衷商酌,欲改条约各节,该条约尚有须辩论云』。(四月二十一日)
署江督张之洞奏据台湾绅民公禀坚留唐抚刘提仍理台事电(附旨)
『全台绅民敬电禀者:台湾属日,万姓不服。迭请唐抚院代奏台民下情而事难挽回,如赤子之失父母,悲惨曷极!伏查台湾已为朝廷弃地,百姓无依,惟有死守据为岛国,遥戴皇灵,为南洋屏蔽。惟须有人统率,众议坚留唐抚暂仍理台事并留刘镇永福镇守台南。一面恳请各国查照「割地绅民不服」公法,从公剖断台湾应作何处置,再送唐抚入京、刘镇回任。台民此举,无非恋戴皇清,图固守以待转机。情形万紧,伏乞代奏!全台绅民同泣叩』云云。
四月二十二日,奉旨:『电李鸿章:二十一电悉。兹据全台绅民电禀云:台湾属日,万姓不服;既为朝廷弃地,惟有死守据为岛国。并据唐景崧电:台民坚留该抚与刘永福,不听开导,求死不得云云。是台湾难交情形,已可概见。该大臣熟筹办法,以问伊藤;回电如何?速即电覆』。
台抚唐景崧奏恳饬商日外部令日员从缓来台电
密。台民知法不可恃,愿死守危区,为南洋屏蔽。坚留景崧与刘永福;经反复开导、再三力拒,无如众议甚坚,臣等虽欲求死而不得。至台能守与否,亦惟尽人力以待转机。此乃台民不服属日,权能自主;其拒日,与中国无涉。恳旨饬下总署商日外部,彼员从缓来台,则台与日尚可从容与议;若即以武相临,虽兵连祸结,断难驯服。以上各节,是否有当?伏乞皇上训示。请代奏。(四月二十二日)
使俄许景澄致总署报俄德不及顾台并请由江省谢其好意电(二件)
罗拔称:『俄国不及顾台,亦不能再约日本说话;德国已由领事告:台民不能保护,实无他策』。再述交地棘手情形;据云『似宜先撤防兵,次第办理;此外,亦无善策可筹』等语。谨闻。(四月二十二日)
俄督电虽述兵助,实祗知照发兵,谅非外部所饬;且事已过,一经询问,转觉着迹。应由江省谢其好意并以归地息战告之,似足了事;仍候酌夺。(四月二十二日)
署江督张之洞致总署王之春电法外部谓辽事力已尽不欲再举援台电
王使之春来电云:『号电谨悉。遵旨令庆常询问外部「因何不愿接见?台事有无办法」?据覆:「前商立约在未批准前,华既迟误;三国劝日展限,华不能缓。议院谓归辽全力已尽,不欲再举。故无可晤商,非敢慢待」。又以恐德占先步激之,彼不为动。即前日法使向署陈述办法,亦止探询,无他意。立约致缓之由,详前电;诚为可惜!现仍令庆常随时探问,一面候轮回华。乞代奏』云。(四月二十三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伊藤电桦山计日到台请告唐抚筹备电
顷接日本伊藤二十二日戌正英文覆电云:『四月二十一日来电,业经接到。照两国批准「马关和约」,台湾所有主治地方之权业已交与日本;其了结地方变乱之法,勿庸两国合议。是以中国政府只须将治理台湾之事并公家产业,查照条约及前电即派大员交与日本大员。按照以上情形而言,桦山巡抚启程日期勿庸暂缓;查该巡抚已于本日由西京动身矣。至于奉天南边之地,日本之意已于前电声明』等语。鸿查此电,词意甚为决绝。桦山已于二十三日起程,计日必到澎、台;应请先行电知唐署抚筹备为要。至台地绅民公电有云:『请各国查照「割地绅民不服」之公法剖断』;询科士达,查洋文公法原本所载,并非战后让地之例,难以比拟。且日既不肯会议,俄、德、法亦不过问,孰为剖断!应请传谕,勿得误会!此事恐开衅端,并连累他处;务祈慎重筹办,大局之幸。请代奏。(四月二十四日)
旨派李经方前往台湾与日使商办事件
旨:『着派二品顶戴前出使大臣李经方前往台湾,与日本派出大臣商办事件』。(四月二十四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德俄均未必与日兴戎中朝必应慎筹电
密红。前属德璀琳转电巴兰德,请其极力设法耸动各国劝阻日人赴台交割;顷该税司译送巴电:『传德京皆云天津设法阴令台民叛拒日人,显系违约;日必兴兵构怨,势极危险。若再战败,必将重议和约,视马关前约为更甚。我已辞职退回故里』云云。查鸿迭奉旨饬电问伊藤,有「台民愤乱拒抗」之语;因前约明电无密码,或沿途各局漏泄讹传,或日人藉词捏造。其实阴令台民叛拒者,南洋及台抚也。今德君臣既疑中国违约、不愿帮助,俄亦未必与日兴戎;中朝必应妥慎筹办,勿先违约,自贻后祸。(四月二十四日)
德外部致总署台湾华兵日增如再开仗损失更多电
现在屡次听闻,佥言如一:现驻台湾之中国兵丁较前加增,煽惑人心播乱,将日本逐出。如再开仗,中国应赔偿更多;深恐不但台湾,连海南、舟山等紧要之处一并失去。令绅大臣劝中国总署设法弹压。本部所闻,的确无疑。(四月二十四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代李经方恳辞往台商办事件请代奏电(附旨)
密红。奉电旨派李经方前往台湾与日本派出大臣商办事件,钦此。查李经方自马关随同回津后,因忧劳成疾,病势沉重,回南就医。顷电传旨饬遵,据覆称『素未到台,情形不悉,地方官绅无一知者;日本所派桦山亦素未谋面,无从商办。现正延医调治,牵发旧疾,怔忡日剧,神智不清;断难胜此艰巨。乞代奏』等语。查系实在情形,并无一语捏饰。商交台湾事体繁重,自应责成台抚督同藩司顾肇熙妥办;否则,应饬闽督就近拣派大员前往,会同该处官绅筹办。似未便令情形隔膜、资浅望轻之员搪塞外人,必至贻误。李经方实不胜任;理合自行检举,请旨收回成命,另行简派。乞代奏。
四月二十五日,〔奉旨〕:『电李鸿章:来电悉。李经方前随同李鸿章赴日,派为全权大臣;回津后尚未复命,何以遽行回南?昨派令前往台湾商办事件,又复藉病推诿。李鸿章膺此重任,宜将此事妥筹结局,何得置身事外,转为李经方藉词塞责!现在日使将到,着传知李经方迅速前往,毋得迟延』!
驻法参赞庆常致总署晤法外部谓台事难再申前议电
钦遵二十二日电旨,晤商法外部,密询台事能否再申前议;据哈云:『前后情形不同,势难再申前议;已电法使告总署』等语。至法使所言外部不愿接见王使一节,查王使三月到法,拜会外部一次;现在无事可商,故未接见。谨请代奏。(四月二十六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德政府电称伊藤谓中国已将台湾主权让与日本勿庸
会议电(附旨)
密红。顷德领事司艮德来,译呈绅珂电云:『柏林政府电开:「接得实信,台湾现已添兵,以台民定策为辞。德国政府之意,以为中、日如再行开仗,则中国违约,责成更大;不但台地必失,且恐舟山、海南及其它要紧处所难保无虞」等语。本大臣因于二十四日谒见总署,以现在危险情形告明各堂,并加警戒;总署答云:「李中堂已将总署无权管理台湾事宜告明伊藤,并请伊藤会议此事;伊藤覆称:中国已将台湾主权让与日本,台事勿庸会议,日本能自保其地平安等语。请将以上情节告明中堂,并将回复之语电知」云』。鸿答以『总署无权管理台事之语,不但我未告明伊藤,且无此政体;恐绅使误会』云。所称危险情形,自是友邦关切好意;请加意申诫为要。
四月二十六日,奉旨:『李鸿章电奏,据称「伊藤覆电词意决绝,德国又疑中国阴令台民叛拒,恐致构兵」等语。台湾一事,朝廷深为焦虑;昨派李经方前往商办,可见中国并无不愿交割之意。现在日使将到,着李鸿章饬令李经方迅速往台与日使妥为商办,毋稍耽延;一面仍将台民不服开导、竟欲据为岛国情形电告伊藤,免致怀疑借口』。
旨着台抚唐景崧开缺来京及文武各员内渡电
旨:『署台湾巡抚唐景崧着即开缺,来京陛见。所有文武大小各员,着即陆续内渡』。(四月二十六日)
旨着许景澄将台变各情详告俄廷电
电许景澄:俄允三国同议归辽之事,尚未酌定商议之地;着许景澄随时探闻,以便派员与议。日已派员来收台地,现派李经方前往商办,并令唐景崧开缺来京。惟台民不服,必至生变。一切情形详告俄廷,免日借口。(四月二十六日)
军机处奏请饬李鸿章仍令李经方赴台办理交割片
军机处片:
本日长萃奏「请饬李鸿章赴台交割」折,奉旨存查。赴台交割一节,昨因李经方藉病推诿,奉旨电饬李鸿章仍着李经方迅速前往。前议条约虽有「两月内交清」之语,惟日本所派使臣桦山资纪已于二十二日起程,计日可到。此次办理交割,除李经方外,实无别员可派;即使李鸿章再电固辞,仍应请旨饬令李经方前往,不准推诿。合并声明。谨奏。
光绪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七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遵旨饬李经方赴台并请令顾肇熙杨岐珍科士达襄助电
钦奉宥电谕旨,惶悚曷任!李经方患病未愈,且虑不能胜任,何敢饰词推诿。惟事势紧急,遵即电饬力疾料理前往。顷据电禀:『经方才短病紧,地方情形太生,恐误大局;不敢不沥陈于前。严旨督责,敢不懔遵。惟任大责重,可否添派一人同往到台;或留署藩司顾肇熙、提督杨岐珍在台交接,并请令科士达偕往襄助?乞酌核代奏』等因。查顾、杨二员均与鸿章旧好,人亦明练;乞电饬暂留,与李经方会商一切。科士达亦愿偕往;所需洋文、东文参赞翻译各员,已令经方酌调。鸿赶紧代刻关防,以便公牍钤用;并饬沪道筹给公费、租定轮船,俟津、沪各员齐集,刻日前往。鸿又电属伊藤转致桦山,和衷相机商办。请代奏。(四月二十七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接伊藤电交接台湾专使彼此均有全权为妥电(附旨)
顷接本日伊藤午初覆电云:『公历本月二十一日、即中历四月二十七日来电,业经收到;并将其中情节转电桦山,托其与李经方按照友谊和衷商办。日本政府已派水陆各军前赴台湾,中国特派大员谅必带有「全权」,日本特派大员业经奉有此等文凭。如中国特派李经方,似有「全权」为妥;并先到长崎,会同日本大员前往』等语。乞代奏。
四月二十八日,奉旨:『电李鸿章:据电伊藤所称李经方先赴长崎会同前往,诸多窒碍。着李鸿章覆以彼此在台湾海口会晤,以免周折。文凭,着照所请加「全权」字样』。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顷覆伊藤倘台民叛乱不已无法交接请原谅电
顷电覆伊藤云:『五月二十日、即中历四月二十八日来电,业经收到。蒙转托桦山与李经方按照友谊和衷商办,殊为感佩。惟台地民情日变,不服开导;现正围集地方官衙门,愤乱哄闹,不放唐抚台等内渡。中国特派交割大员,断难冒险轻进,致遭不测。贵大臣商请前来长崎协同贵国兵船前往护卫,洵属慎重安稳之美意;但虑事多窒碍,仍望贵大臣电致桦山提督,约定何日彼此在台湾海边何处或澎湖何口会晤,迅速示覆,以便转属李经方酌办。至中国特派大员,已奉旨加有「全权」字样。如果台地平靖,自应按照「马关和约」第五款末条办理交接;倘台民叛乱不已,实系无法交接。祈贵大臣亮之,妥筹善法为盼』等因。除转致经方外,请代奏。(四月二十九日)
台抚唐景崧致枢垣李经方来台交割台民愤极请押款赎回电
闻日归辽、旅,索加费一万万;台湾系未失地,大可援此案加费赎回。原议兵费偿二万万,又加赎辽、赎台之费,请各国公评价值,即可指台湾押与他国抵借巨款;所有赔款,均由此出。似此办法,则辽旅、台湾均退还中国,而赔款数万万均由台出。据江督电称:美国曾估台湾可押十万万;即不如数,大约数万万可押。请旨饬下总署,与李鸿章向日本酌议:台民誓不服日,日难据取。李经方来台交割,台民愤极,定遭奇祸;即澎亦断不可往。实相爱,非相忌之辞。改派他员来台,恐亦无善策。伏思偿款二万万,又加赎辽、旅费,部臣如何措手借款!洋债可成,海关全为英国所据,已属难堪;借必应还,我又何以立国!不如赎台而转押台,则费有所出。将来赎台之费,从容计议,自有众擎易举之法;容再续陈。惟押台之说,台无外洋巨商,请饬江督与议。总之,朝廷不忍割地弃民,人心感奋,百事可为;一失人心,断难再振。台民闻李经方偕日酋即日往台,变在旦夕。倘蒙俯采末议,祈速谕知!祈代奏。(四月二十九日)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法为保台起见派兵轮来台电
法提督昨派兵轮「保阳」、「保佩」来台察看,兵官德而尼晋谒,谓『台能自主,可保护』。告以『台民誓不从日;如台地竟无力争回,必成自主。请速问法弁,究允保护否』?该轮即日开往长崎,请提督电询法廷矣。窃惟朝廷虽允割台,经崧迭奏台民愤不欲生情形;第有一线生机,自必允为设法。此次法提督派员来商,实系为保台起见;惟事机能否转圜,尚难悬揣。谨先电闻。(四月二十九日)
——以上见原书卷一百十二。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伊藤称两国派员以淡水为会齐之所电
接伊藤电称:『来电所云各节,当经转达桦山提督去后;顷准该提督覆称:两国特派大员,应以淡水作为会齐之所。中国特派大员,如以淡水有碍难之事,该提督应将中国大员安稳护送到澎湖、或福州暂住。如果该处有愤乱之事,应俟至弹压平靖后再行前往,该提督与李经方同时登岸』等语;似此尚为稳妥。除电经方外,请代奏。(五月初一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奏唐抚不遵旨撤兵横生异议请朝廷勿为所惑电
昨奉寄阅唐抚电,语多隔膜;实有不能已于言者。美国向例不预外事;即美商肯估押,该国不能助兵,岂非空语!俄、法、德与日廷言:不准日占中国大地。大地,犹言平地也;故只索辽东而不及台岛。法初意欲保台,因俄、德不从,乃止。未定约之前,英且不肯押台;岂定约后,美肯越俎!南洋及台抚皆不明洋情,凭虚臆造者也。至李经方手无兵权,自不可冒险轻进,致失国体。台北人来谓:『前次杀死中军,乃兵变,非民变;哥老会弁亦欲乘机劫库耳』。唐抚不遵旨内渡撤兵,横生异议,幸朝廷勿为所惑!(五月初二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奏已请伊藤知照桦山俟台地平静李经方径赴淡水会商电
顷电伊藤云:『来示甚为周到;李经方现在上海,未知桦山提督何日自何处起程、何日可到淡水?乞先示覆!台地民情愤乱,不服开导,系属实情;弹压似尚需时。李经方本无带兵管理地方之责,应静候桦山弹压平靖后,方能商办一切。上海距淡水仅两日夜水程,如得桦山办理平靖之确信,李经方即可径赴淡水相会。可否属桦山将情形随时径电李经方酌办?若桦山正在用兵弹压之际,李经方迹涉嫌疑,未便遽与会商,以致该处绅民怨愤。贵大臣必能鉴亮及此,并希预筹善处之方』等语。(五月初二日)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报台民强留摄行民主国总统事请代奏电
四月二十六日奉电旨,令臣景崧钦遵开缺,应即起程进京陛见。惟臣先行,民断不容;各官亦无一保全。只合暂留此,先令各官陆续内渡,臣当相机自处。台民前望转机,未敢妄动。今已绝望,公议自立为民主之国,于五月初二日齐集衙署,捧送印旗前来;印文曰「台湾民主国总统之印」、旗为蓝地、黄虎,强臣暂留保民理事,臣坚辞不获。伏思日人不日到台,台民必拒。若炮台仍用龙旗开仗,恐为日人借口,牵涉中国。不得已,允暂视事,将旗发给各炮台暂换;印暂收存,专为交涉各国之用。一面布告各国,并商结外援。嗣后台湾总统均由民举,遵奉正朔,遥作屏藩。俟事稍定,臣能脱身,即奔赴宫门,席藁请罪。昧死上闻。请代奏。(五月初三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伊藤请特派大员即赴淡水李经方应否速往电(附旨)
接伊藤电:『本日来电已接到。桦山提督明晨可抵淡水;本大臣详审料量,当此时节,两国特派大员会晤之期愈早愈妙。此事极有关系,是以本大臣盼望中国特派大员立即启程,不必以所处艰难为虑。如万一果有不虞,桦山提督自当按照本大臣前寄贵大臣之电所陈之意出力助护』云。闻台湾已自立为民主之国,布告各国,恐无出而援助者。绅民义愤固无如何,惟不应奉唐抚为总统,使朝廷号令不行。日本岂不明知,必有责言,虑生他衅。李经方奉命前往交地,兹既无地可交;此外,各事无从过问。伊藤所催赴淡水会齐,原系照约办理;李经方即去,亦不过作壁上观战,断难设法排解。究竟如何处置?李经方应否速往?伏乞电旨迅速指示!请代奏。
五月初四日,奉旨:『电李鸿章:电奏已悉。台民劫制生变,事出意外;无从过问。李经方既经照约派往,若不速行,转令生疑;伊藤电内既有「出力护助」之说,自应克日前往,相机商办。即使不能排解,彼亦无从借口』。
署江督张之洞致总署台已自主未便接济饷械电(附旨)
接台电:台民忠义不服,奉唐抚为自主之国;唐亦无可如何。前奉旨接济台饷五十万及军火各节,已拨三十万;现改自为民主之国,以后饷械等项目自未便再为接济,以免枝节。请电奏陈明。
五月初四日,奉旨:『电张之洞:台事无从过问,所有饷械自不宜再解,致生枝节』。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全台不服日愿为华民请代奏电
全台不服日,因愿为圣朝之民。今之自主为拒日计,免其向中国饶舌;如有机会,仍归中国。崧为民劫留,暂缓赴京陛见;连日以来,惶悚万状。惟此后不无奏咨之件及与各省文件公牍,拟用崧开缺本衔及「台湾巡抚关防」。一息尚存,未敢稍逾臣节;谨豫陈明。署藩司顾肇熙恳内渡,因受瘴抱病,乞准回籍就医;缺无人署,只合姑存衙门之名,委数员分理文牍以便承乏。杨岐珍潜离行营待轮内渡,勇营后拔;其不欲在台,别具苦心。近日日轮三五艘,或泊或游于沪尾口外;台民安堵。近状并陈,请代奏。(五月初四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遵饬李经方往台密授办法暨报起程日期电(二件)
旨饬李经方克日往台,相机商办等因,遵即电饬钦遵,俟启程定期即报;并密属以『各国均疑台民自主系由朝廷嗾使,日人不能无疑;桦山若怪唐抚主使,应告以奉旨令开缺来京,乃为台强留,即不得目为华官。彼即战争,应在台地,不当波及他处,致碍和局。如日兵上岸攻剿,闻该处有勇百营,岂能一鼓溃灭。台民素悍,竹围甚多;伏莽到处抗拒,剿须旷日持久。汝似未能久待,自应查明伊藤四月二十三电云按照两国批准「马关和约」台湾所有主治地方之权业已交与日本,只须将治理台湾之事并了结地方变乱之法一并明约交给日本特派大臣自行经理,备文知照桦山;俟其照覆到日酌量回舟,以后应与我国无干』云云。时势至此,只有如此办法。请代奏。(五月初六日)
李经方准初七日起程,随带道员马建忠等十员;余谨遵办理。(五月初六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已电伊藤照约交出台湾主治权作为了结电
顷电覆伊藤云:『来电业经接到。桦山提督既克期往抵淡水,中国特派大员本应即往会晤;前因台地民情大变,深恐会商无益,于事未免踟蹰。兹贵大臣电称「此事关系紧要,不必以所处碍难过虑,允照前电出力助护」等语;本大臣已奏明饬催李经方于初七起程,初九、十日可到淡水。惟近闻台湾绅民公议已自立为民主之国,不服我国家号令;李经方必更呼应不灵,且恐激生意外。回忆西五月十七日、即中四月二十三日贵大臣来电「按照两国批准「马关和约」台湾所有主治地方之权业已交与日本,其了结地方变乱之法勿庸两国会议,中国政府只须将治理地方等事交与日本所派大员」云云,是李经方到淡水后,自应查照贵大臣前电语意与桦山提督会商,想桦山自能设法办理。台湾已为自主之岛国,中朝实难遥制;即中国特派大员亦祗能照约交出台湾,此外一切均无从过问。祈贵大臣电致桦山提督格外原谅,通融办理为幸。至来电云「果有不虞,桦山必按照前电所陈者出力助护;具见友谊关爱,尤感盛情不尽也』云云。请代奏。(五月初六日)
总署致张之洞转唐景崧宜设法早归免生枝节电
初五来电已呈递,唐景崧亦有电至。现在台事未便过问;若仍用奏咨文件,即难免牵累,有碍大局。唐为台民劫制,如能设法脱身,宜即早归,庶免别生枝节。遵旨电达,希即电知为要。(五月初七日)
旨着张之洞谭锺麟饬海口官弁禁止运械往台电
电张之洞、谭锺麟:和约既定,台民不服,据为岛国。近英使言上海、广东闻有军械运往,并有勇丁往台,款由中国接济之谣;或系台人自行私运。此事实于和局有碍,着海口官弁严行禁止。(五月初九日)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报粤军与日战获胜仍进剿电
初六日,日船十余艘带兵数千人乘黑夜由距基隆五十里澳底登岸。该处口岸辽阔,防军难遍堵截;统带曾尧熙亦未能力拒,被日人蔓延至三貂岭,欲攻基隆后路。我军相持三日,初八日下午粤军与日人迎头奋击,力战两时获胜,杀贼甚多,并斩获日兵官三画首级一名;寇退至三貂岭半山地方。现仍严饬各军相机进剿,续有探报再陈。可否代奏,以慰宸廑?(五月初九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报李经方已到淡水电
李经方电:『初九寅刻到淡水,桦山留兵船名「千代田」在口外候护;并送初七函称:「本委员曾经如约前往淡水,不料在该处兵丁等放鎗要击,无由进口;乃取道基隆附近,将入台北府。因此特派兵船候贵委员来,即请转驾此兵轮,或与之同航来会」云。方祗得即刻同「千代田」前往基隆,与桦山接晤。据日船兵官云:「桦山带兵船四、陆兵一万已抵基隆岸」云』。(五月初十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龚照瑗报英廷接唐抚电告台湾自主拟不覆电
龚使照瑗电:『顷英廷接唐抚电告台湾变民主,众举为总统;英拟不覆云』。鸿想各国必皆不覆;我国须自立脚步,以免日后日有口舌,凭各国公论是非。祈酌办!(五月初十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据杨岐珍报台事实情带营回厦电
杨提督岐珍厦门电称:『初八带四营抵厦,余佥留台,由唐中丞主政。台事实情,兵多乌合,绅士正者知难、劣者图利;当道性偏,绅民无识,随声附和。假民为主,已见形迹。各绅承旨力请随从,珍坚持以遵旨办理,任死不变;继知志不可夺,乃听回任。请代奏』云。(五月初十日)
旨着李鸿章告日使和议既定中国断无嗾使台民自主之理电
旨李鸿章:台民变乱,中国无从过问。如日使言及此事,着告以中国和议既定,断无嗾使台民自主之理;请该使不必多疑。(五月初十日)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基隆不守台城瓦解事不可为电
基隆血战六日,将士伤亡不少,统领张兆连重伤,全军顿散,基隆不守。教民四起,省城瓦解;事不可为矣。请代奏。(五月十一日)
署直督王文韶致枢垣黄遵宪陈台湾自主应将唐抚为民劫留向日声明电
前新嘉坡领事黄遵宪电云:『台既自主,亟宜杜彼借口;似应即将唐抚军革职,一面告日以「台人背叛,巡抚为民劫留,现已将其革职;按约交割需时,现正设法劝谕」云云。一以明中朝守约之意,一以缓日本攻台之师。可否密商北洋言之政府』等因;由陈藩司宝箴转呈前来。文韶悉心查核,所论不为无见。惟「现正劝谕」云云,似未妥协;恐揽在身上也。是否可行?请钧裁!(五月十一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报李经方到基隆商办交接台湾问答电(附旨及交接文据)
李经方文电:『商办交接台湾节略:自淡水发后,开赴基隆;申正抵基隆之三雕澳,船泊定,桦山请初十巳正相见。届时往晤,桦山云:「奉命来台,以为和约批准,交接甚易。乃伊藤接中国政府电告台事棘手,始带领水陆各军。到淡水后,派小兵轮欲进口知照华官,华兵开炮阻挡,故来基隆;又为华兵枪炮轰击,不得已,暂驻三雕澳。现陆军一万已登岸,日内可取基隆」云。方答以「奉命来此,专与贵委员商办事件。台湾如何交接,望先明告」!桦山云:「诸事棘手,交接甚难。俟我攻取基隆、到台北府后,再徐议交接」。方云:「和约批准,伊藤自认中国已将台湾治理事权交与日本。此来照约将堡垒、军器、工厂及属公物件交与贵委员;台民已变,岂能登岸一一点交。我自马关回,卧病已久,在沪调治;奉旨力疾前来。此处风涛险恶,不能起立;如候贵委员登岸到台北府,不知何时!台地甚大,民变非一日可平;恐非数年不能交接清楚。今两国和好,须按照友谊和衷商办,不可强我所难」。伊云:「虽然如此,交接事大,不能迁就」。辩论至未初,经方昏眩,坐不能定;桦山云:「请回船,我即来商议」。经方为多人扶回。桦山未正来拜,首云:「和约批准,愿两国实心和好,永远不改」!答以「诚然」!伊云:「既如此,何以淡水、基隆中国兵丁皆放枪炮要击?此处复见有华兵告示,令军民人等抗拒」?答以「和约批准后,大皇帝即派我来台,带有「全权」交割台湾,且特旨令文武各员陆续内渡;此为两国实心和好凭据。台民不服生变,何事不可为!淡水开枪,我未目见,不知虚实;但据贵委员之言,想必团练土兵所为。风闻杨提督等已内渡,其余文武各官虽为台民劫留,未能遵旨一律内渡;民不奉朝命,官亦无权。告示皆台民所为,官岂能过问」。辩诘数时,伊云:「但愿抗拒各事,如贵委员所说非官与兵所为」。方复云:「交接之事,究竟如何办理」?桦山云:「早间所云,即是办法」。方云:「固执过甚,似非和衷」!桦云:「我甚和衷,但办事不得不然。今见贵委员病状颠连,如久留于此,万有不测,我实疚心!但交接之事,贵委员如何办法」?方答以「照约办理外,无他法」。桦山云:「须有清单」。方云:「非地方官,何从有清单!此时民变将来,平定后衙署文卷何从查考;终无清单。且和约内本无「清单」字样,何必多立名目,强我所难」!伊云:「清单上,贵委员如何写法;总须有此名目,方合款式」。经方即于清单内写:「一、台湾全岛、澎湖列岛之各海口并各府厅县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属公对象」。伊云:「太含糊」!方云:「强我开清单,祗有如此」。即将「清单」二字删去。伊见方词意甚决,始允照办。桦山又云:「由台湾至福建之海线,系台湾属公物件」;伊须照收。方云:「海线非岸上产业,何能交让!况海在线岸,非两国政府议明不能。我来奉命商办此事,无此权力;且和约内未言及」。伊云:「既然如此,只好将台湾至福建海线应如何办理之处?俟两国政府随后商定」。彼此辩论,自未正至酉正,始定议。桦山即命其参赞先将东文清单交方阅看,措词尚合和约。因与随员科士达商酌;科云:「此文据但照钞和约,于和约外不增减一字,实为简要妥洽,非意料所及」。劝方即刻署名盖印;恐稍迟,即生枝节。亥正,即彼此署名盖印事毕。十一子刻开船,本日申正到沪;感受瘴疠,病益加剧。乞将问答节略代奏!至交接文据,即续钞电』。请代奏,并交总署备案。
五月十三日,奉旨:『寄李鸿章:电悉。台事既经李经方与桦山交割清楚,立
有文据;此后台湾变乱,与中国无涉。应由李鸿章电告伊藤,以为了结此事之据。至海线应由电局即行筹议,以便临时商定。日使有无来津消息?着探明电奏』。
中日交接台湾文据
大清国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国大皇帝陛下为照在马关所定和约第五款第二条交接台湾一省,大清国大皇帝陛下简派二品顶戴前出使大臣李经方、大日本国大皇帝陛下简派台湾总督海军大将从二位勋一等子爵桦山资纪各为全权委员,因两全权委员会同于基隆所办事项如左:
中、日两帝国全权委员交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即明治二十八年四月十七日在马关两帝国钦差全权大臣所定和约第二款中国永远让与日本之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并澎湖列岛在英国格林尼次东经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纬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之管理主权并别册所示各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对象,均皆清楚。为此两帝国全权委员愿立文据,即行署名盖印,以昭确实。
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初十日、明治二十八年六月二日,订于基隆(缮写两份)。
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委员二品顶戴前出使大臣李经方。
大日本帝国全权委员台湾总督海军大将从二位勋一等子爵桦山资纪。
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并澎湖列岛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属公对象清单
一、台湾全岛澎湖列岛之各海口及各府县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属公对象。
一、台湾至福建海线应如何办理之处?俟两国政府随后商定云。乞代奏。(五月十三日)
闽督边宝泉致总署台湾城内纷乱唐抚赴沪尾日兵尚未入城电(二件)
顷台局报:『日兵昨晚距城二十里,城内纷乱;电局仅洋人一名,不能收报。今晨唐抚已赴沪,土人肆抢,抚署被焚』。「沪」或指沪尾云。(五月十三日)
探唐抚昨往沪尾,今早附「雅打」商轮内渡;沪尾炮台拦截,经德兵船放炮救之,始开去。又,昨晚台城火药局被焚,日兵尚未入城云。(五月十三日)
旨着刘坤一等转饬前敌各军小心防守毋启衅端电
旨刘坤一、长顺:电悉。现在台湾已经李经方交接清楚,日兵攻台,基隆不守、省城瓦解,无从过问。和局并未决裂,「日允归辽」有三国担认,不至翻悔。各军祗宜就原扎处所小心防守,切不可轻信传闻,率行进扎、图占先着,转致启衅。着饬令前敌各军,是为至要。(五月十三日)
庆裕边宝泉致总署唐景崧等拟往申被兵士扣留电
顷接福州商电:『唐及大小官员十二夜赴沪尾,拟坐「驾时」船往申,被兵扣留。日未进台北府城,大队往攻沪尾。又闻「驾时」船被击』云。(五月十四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报覆伊藤电款留林董现已到津赍有国书俟晤时
再陈电(三件)
接伊藤十四日申正来电:『林董已于昨日乘本国兵船由横滨起程赴任,本大臣拜托阁下,于林大臣到津时格外优待,感谢之至』。并即覆函告允,且告以『林董驻京原为办理中国政府前电所陈各案,可先在津商办。昨奉上谕:派李鸿章、王文韶为全权大臣,与日本使臣商办事件。钦此」。林大臣自不必先行进京;本大臣病假将满,当会同署督王大臣遵旨款留,与之和衷妥商办理。请贵大臣迅即电知林大臣遵照可也』等语。请代奏。(五月十五日)
伊藤覆电:『台湾业经按照「马关条约」交接清楚,闻之欣悦。将来林董赴任办公,贵大臣允许遇事帮助,曷胜感谢!现在应以重结邦交为第一义,日皇特简林董,委以重任;故宜径赴北京,愈速愈妙。林董到京并到任一切事宜,仍求贵大臣赐予帮助为荷。其按照「马关条约」应议事宜,现在林董尚无此权柄。因当其起程,中国政府所有主见,日本政府未及周知。至林董到任之后,再由日本政府予以权柄,以便与贵大臣及王大臣会议一切,原无不可』云。鸿查以前电声明赴任,照常例须到任后乃能办公议事;现虽遵旨款留,势难坚阻。闻两日后可到,俟临时晤商再陈。请先代奏。(五月十九日)
日使林董本日申刻到津,派道员罗丰禄往晤。据云赍有国书,留津四、五日即赴京;约二十四上午来谒。晤时商定,再电闻。(五月二十三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报唐景崧到沪日兵已入台北电
沪局电:『「驾时」昨夜到,遣人到船查询,据云「唐中丞由此船来;昨夜即上岸,不知何往。至日人入台,由土人引从基隆后荒僻之径搭桥渡一小河而进;日兵到台北,仅二百名。先时,兵勇抢掠;及日兵到时,即不抢」云』。(五月二十四日)
李鸿章王文韶致总署报日使林董到津问答节略电
林董本日巳正来谒,会同文韶接晤;询其接伊政府电否?林云:『昨到津,始接伊藤电称:中堂与王大人已奉派全权大臣会商事件;惟照通例,驻京使臣应先赴京到任,呈递国书觐见』。答以『中朝向无一定办法,有公使到任数年或数月始觐见者。现值天气炎热,未知我大皇帝接见方便否。两国既经和好,早晚必准觐见;何必急急』!林云:『我奉朝命,不敢违;必须先进京,往总署请示。倘令我回津商议公事,我可再来』。鸿等询及辽东何时交还?日本兵何时撤尽?林云:『我起程时,三国正议此事。辽东已还,各处之兵已逐渐撤回,特难急遽耳』。询以『我前敌各军探报海城、营口尚添兵』。林云:『必系各营间有调换误报,添兵断无其事』。林又商及照约两国俘虏应各送还广岛、海城,有华兵俘虏一千六百人当即分送;惟照通例,应由华筹给送费。但为数无多,俟行文到日分别办理。问『台湾有信否』?林云:『久未接桦山信,只知已到基隆』。询其何日进京?云:『俟酌定,再告知』。以上各节,无甚狡强。鸿等不便强留,致失和气。俟其抵京,钧署再妥酌。请先奏。(五月二十四日)
——以上见原书卷一百十三。
署江督张之洞致总署报唐景崧脱身内渡应否遵旨陛见电(附旨)
奉钧署阳电,令前护台抚唐景崧设法脱身内渡;唐抚已遵旨于二十七日到江宁。应否入京陛见?请代奏。
五月二十八日,奉旨:『张之洞电悉。唐景崧着即休致回籍』。
——见原书卷一百十四。
闽督边宝泉致军务处报日用兵轮八艘载兵万余由基隆上岸南进电
探报日犯台中,屡为林朝栋所败。接仗在中立、居笼等处,距大田湾七十里。又闻日用兵轮八艘载兵万二千,由基隆上岸南进;华人多附商轮往厦门。(闰五月十三日)
——见原书卷一百十五。
直督李鸿章致总署报日以我所赍国书文理不全不允开议加给国书似仍无济电(三件)
使日张荫桓邵友濂奏和战相为表裹请饬统兵大员实力防剿折
闽督杨昌浚致军务处闽省饷绌恳饬拨百万济急电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日议犯京攻台请迁幸热河电
使日张荫桓致总署导旨回京并邵友濂请假电(附旨)
津道盛宣怀致军务处转港电日兵船至台湾水线已断电(附旨二件)
使英龚照瑗致总署报俄法英有保大局杜侵占之约现集舰观日动静电
署江督张之洞致总署拟以台湾作保向英借款请其派兵轮保卫电
总署奏敌情叵测时势阽危李鸿章应赴长门会议折
全权大臣李鸿章奏遵旨赴日本议约预筹大略折(附上谕)
特授李鸿章议和全权敕书
署江督张之洞致军务处请饬北洋大臣添办电线以通军报电(附旨)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请旨饬令林维源筹借军饷百万两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报乘德船至马关晤日全权函请停战意似游移请告
张之洞唐景崧致军务处报会商捣巢截寇办法电
署江督张之洞奏押款保台如以为可当遵旨再电龚许两使电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请商各公使饬观战各兵轮勿入口电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日船游弋恒春已嘱刘永福拨营策应电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日船犯澎被我炮台击沉电(附旨)
台抚唐景崧奏报与元丰顺商借三百万以应急需电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澎湖电断刘永福欲援无船甚属可危电(附旨)
台抚唐景崧奏澎湖接仗情形遵旨饬刘永福援恒电
旨寄刘坤一王文韶据李鸿章唐景崧电日拟攻台并有日船将至大沽着严防电
闽督谭锺麟致军务处日攻澎湖经我军击伤百余人电(附旨)
闽督谭锺麟致军务处有英轮过澎言澎无日轮并未失守电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澎湖战事闽省难助祗得就地募兵电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报澎湖失守电(附旨)
闽督谭锺麟致军务处报闽省民情安定并台南北各军布置情形电
江督刘坤一致军务处报日船游弋秦皇岛洋面南窜及筹虑台湾安慰辽沈居民电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报台民愤骇谓北省停战台独向隅恳饬所有兵轮并粤省鎗弹运台援应电(四件、附旨三件)
帮办军务宋庆致军务处报停战期内留铭嵩军驻石山站自率毅军移扎大凌河电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和议条款可赔费不可割地又台民投效杀贼者日有数千人请增营添械电(二件)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有日策士献计若停和议不允赔款彼计立穷又日瘟未息刻在澎抽兵电(二件)
闽督谭锺麟致军务处报日据澎疫盛台南北无事电
江督刘坤一致军务处现各军鎗械略富兵勇锐气可用赔款割地无此办法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与日订约经已画押并伤已收口电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台民呈称愿效死勿割台地电
津道盛宣怀致总署巴兰德称德约俄法向日外部说不允马关条约电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台民不服割地恐激他变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奏中日会议和约已成折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派员咨送与日议和各条款文
换约大臣伍廷芳等呈总署换约事竣亲赍约本请陈奏文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请废约再战并商各使公断速罢前议电
署江督张之洞奏和议各条万不可允电
闽督谭锺麟致总署台地难交赔款难筹请动以情理宽展年限电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恳将割台事请各使公断电
署江督张之洞致总署日约极无理请商英俄相助电
台抚唐景崧奏陈台民万众一心请归英保护电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拟将全台密畀各国为租界电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台民不愿归日拟与刘永福留台为民作主电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据绅民血书称誓不从日请照公法以民意为从违电(附旨)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台民愿归英保护请商英使以解倒悬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改约另议不敢孟浪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台民闻三国阻约人心稍定电
署江督张之洞致总署台湾民变正合西例可冀西洋各国动听电
闽将军穆图善致总署请朝廷俯察群言驳废谬约电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朝廷若不割地事犹可为电
道员易顺鼎奏丑虏跳梁不宜迁就权奸误国不可姑容请罢和议疏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台之存亡视批约准否乞密示消息电
张之洞陈宝箴谭继洵德馨李秉衡唐景崧张联桂等致总署报日事各国商有办法电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询已否与法使立约保台祈示电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台湾变在俄顷请商法轮速来电
换约大臣伍廷芳联芳致总署遵旨与日使换约并日使送还照会三件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闻法廷欲制台澎日军电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请联合各国公保台湾电
署江督张之洞致总署请借德商瑞记款一百五十万镑电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请拨饷二百万两济台电
台抚唐景崧奏请饬总署邀同各国公使与日本商安台民之策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伊藤对台事未覆法议保台似尚游移电
总署与法使商保台事问答笔录
旨寄张之洞着拨洋鎗一万枝解台惟宜慎重电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台事曾请英俄法调处独未及德似未周到电
署江督张之洞致总署请拒日增索赔款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伊藤电日已派台湾巡抚请我派员办理移交电
使英龚照瑗致总署报法与他国密议台事暂不使华与闻恐生枝节电(附旨)
美使致总署日政府派桦山为台澎巡抚请转达中国照会所派钦差姓名函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报已请伊藤令桦山暂缓起程乞嘱唐抚勿固执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伦敦电日派台督欲俟交款后撤辽驻军电
署江督张之洞奏据台湾绅民公禀坚留唐抚刘提仍理台事电
台抚唐景崧奏恳饬商日外部令日员从缓来台电
使俄许景澄致总署报俄德不及顾台并请由江省谢其好意电
署江督张之洞致总署王之春电法外部谓辽事力已尽不欲再举援台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伊藤电桦山计日到台请告唐抚筹备电
旨派李经方前往台湾与日使商办事件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德俄均未必与日兴戎中朝必应慎筹电
德外部致总署台湾华兵日增如再开仗损失更多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代李经方恳辞往台商办事件请代奏电
驻法参赞庆常致总署晤法外部谓台事难再申前议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德政府电称伊藤谓中国已将台湾主权让与日本勿庸会议电
旨普台抚唐景崧开缺来京及文武各员内渡电
旨着许景澄将台变各情详告俄廷电
军机处奏请饬李鸿章仍令李经方赴台办理交割片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遵旨饬李经方赴台并请令顾肇熙杨岐珍科士达襄助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接伊藤电交接台湾专使彼此均有全权为妥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顷覆伊藤倘台民叛乱不已无法交接请原谅电
台抚唐景崧致枢垣李经方来台交割台民愤极请押款赎回电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法为保台起见派兵轮来台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伊藤称两国派员以淡水为会齐之所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奏唐抚不遵旨撤兵横生异议请朝廷勿为所惑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奏已请伊藤知照桦山俟台地平静李经方径赴淡水会商电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报台民强留摄行民主国总统事请代奏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伊藤请特派大员即赴淡水李经方应否速往电
署江督张之洞致总署台已自主未便接济饷械电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全台不服日愿为华民请代奏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遵饬李经方往台密授办法暨报起程日期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已电伊藤照约交出台湾主治权作为了结电
总署致张之洞转唐景崧宜设法早归免生枝节电
旨着张之洞谭锺麟饬海口官弁禁止运械往台电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报粤军与日战获胜仍进剿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报李经方已到淡水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龚照瑗报英廷接唐抚电告台湾自主拟不覆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据杨岐珍报台事实情带营回厦电
旨着李鸿章告日使和议既定中国断无嗾使台民自主之理电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基隆不守台城瓦解事不可为电
署直督王文韶致枢垣黄遵宪陈台湾自主应将唐抚为民劫留向日声明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报李经方到基隆商办交接台湾问答电
闽督边宝泉致总署台湾城内纷乱唐抚赴沪尾日兵尚未入城电
旨着刘坤一等转饬前敌各军小心防守毋启衅端电
庆裕边宝泉致总署唐景崧等拟往申被兵士扣留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报覆伊藤电款留林董现已到津赍有国书俟晤时再陈电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报唐景崧到沪日兵已入台北电
李鸿章王文韶致总署报日使林董到津问答节略电
署江督张之洞致总署报唐景崧脱身内渡应否遵旨陛见电
闽督边宝泉致军务处报日用兵轮八艘载兵万余由基隆上岸南进电
旨寄张之洞唐景崧有人奏日国内空虚若以水师深入使彼有内顾之忧着商奏电
电张之洞、唐景崧:有人奏「日人国内空虚,若以水师深入或游弋各处,使彼有内顾之忧,即可缓其肆扰」。着商酌奏闻。(正月初九日)
直督李鸿章致总署报日以我国所赍国书文理不全不允开议加给国书似仍无济电
(三件)
密新。路透来电:『日本以中国议和大臣所赍国书文理不全,不允开议;华使仍不即离日,日乃遣员护送。该大臣前赴长崎,英、法、俄三国驻华、驻日使臣已接到各该国政府训条出而调处,言归于好』云。(正月十一日)
顷译张、邵两星使致驻京美使电云:『日以中国使臣议事须请示国家,无权议事,即非全权大臣。且电报来往,必迟延日期;不肯议事。如中国派便宜行事与全权大臣,毋庸请示国家,则愿会议云。又因广岛系办军务首要之区,不允我等驻扎;即日拟绕长崎回沪』云(正月十一日)
沪局密电:『加给张、邵国书,似仍无济。访察各国有识者之论,日若犯至北京而后可公论相助;现时无策』云。(正月十五日)
——以上见原书卷一百零四。
使日张荫桓邵友濂奏和战相为表里请饬统兵大员实力防剿折
议和专使张荫桓、邵友濂奏:为和战相为表里,请旨饬下关内外统兵大员实力防剿,以冀事易就范事。
窃臣荫桓初十日陛辞,十六日冒险出塘沽登舟。十八日抵沪,晤臣友濂,谨将密旨暨国书敕书及田贝往来函电公阅;随即电达总署。二十四日,钦奉电旨:『前据张荫桓电奏「业经抵沪」,谅已与邵友濂会商一切;即着该侍郎等克日出洋,勿庸另候谕旨。并将起程日期电覆。钦此』。即于是晚覆奏,电请总署代递在案。
臣荫桓出京行抵通州,接翰林院学士准良书;谓臣以一身任天下之怨,到沪后宜疏陈敌情贪狡、不可以和,兵气转圜、可以一战,请命回京等语。迨行抵沪上,匿名揭帖遍布通衢,肆口诋讥,互相传播;虽于审度利害、衡量短长漫无一当,而人心思奋,具见同仇敌忾之诚。溯查同治十年,日本遣其大藏卿伊逢宗城来求立约;逾年,又遣其外务大臣副岛种臣来华换约;十三年台湾生番之役,两军相持,日本则有参议大久保利通之使;光绪十一年朝鲜之役,又有伊藤博文之使。二十余年间,中、日订约重事,日本悉派其大臣前来,隐以有礼自处。此次中国派员前往,援公法报施之义,亦交际之常;尚非刻意迁就。特人情狃于习见,辄以臣等之行妄生訾议。臣等仰体皇上维持国本、不忍生灵涂炭之意,人言在所不恤。惟是御侮之策,能战而后能和。当此敌焰方张,边城屡陷,凶锋曾未一挫;且自中外通好以来,日本每以所订约章不得媲于泰西积怨,已非一日。度此次多方要挟,早在圣明洞鉴之中。臣等恪守训谕,力持大体。非特索及疆土,固当正言坚拒;即准韩自主、偿日兵费曾经各国使臣居间调处,而索费过巨,臣等亦万难与商。停战之说,更不敢轻发;纵彼举以为言,仍当电候圣裁。总之,和议之难易,必视战事之利钝为转移。现在各路大军云集,一闻和议,恐将士为之迟疑。臣荫桓行抵津、沽晤吴大澄,嘱展缓行期以俟捷音,如果连获胜仗,直可坐致彼来;所言不为无见。兹奉命克日起程,臣等订定船期,束装东渡。惟有吁恳圣明,饬下关内外统兵大员一意筹战,力求实效;勿以臣等之行,意存观望。他日和议可成,彼固不敢别有觊觎;即和议不成,我亦不至漫无准备。不胜激切待命之至。谨奏。(光绪二十一年正月十二日)
闽督杨昌浚致军务处闽省饷绌恳饬拨百万济急电
闽省饷绌,所借五十万早罄;续借则洋行多方刁难,已允复翻。此际请拨部款,诚属不达时务;而司道库搜括殆尽,捐借亦鲜成效。闻户部已借洋款七千五百万,已拨给台湾百万两;可否恳天恩饬部拨百万以济闽急?请代奏。(正月十三日)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日议犯京攻台请迁幸热河电
得密电,日相大鸟圭介议攻台,以万数千兵先驻琉球,制有铁牌车登岸为营,由台后山、或恒春、或据住琉球进攻台南;日主欲先犯京师,取威海由山东进兵等语。伏查攻威海已有明征、又不就和议,志在犯京无疑;计无可御,忧恻之至!乘舆迁幸,似万不可迟;必求大驾安处无惊,而后臣民得以设谋泄愤。迁陕太远,不得已或请暂幸热河,似去敌氛略远。海外僻远,未知果有此议否?再,请敕下号召海内豪杰:无论海寇、马贼,有能夺回失地一处者,予以爵赏,世守其土;有能捐输鎗械助战立功者,爵赏同。东征之策,电商江督,尚未覆。至后山绵亘与前山同,无力多布防营;且琉球距凤山二百余里,孤岛难守。台无兵轮,此等小岛甚多,防不胜防;驻兵亦置之绝地。刘永福新募四营甫到,催其出驻凤、恒一带。设有警信,臣惟竭力督守。饷项奇窘,部拨洋款百万两,请旨饬下早议速交,以济眉急。(正月十四日)
——以上见原书卷一百零五。
使日张荫桓致总署遵旨回京并邵友濂请假电(附旨)
奉署传谕旨,惭感曷胜。荫桓遵即回京,友濂现在患病;除另行奏请假、余恭折奏陈外,先电闻。
正月二十三日,奉旨:『电张荫桓、邵友濂:张荫桓着即回京供职,邵友濂即赴湖南巡抚署任。此次日本不允开议,非该侍郎等之咎;所请即毋庸议』。
津道盛宣怀致军务处转港电日兵船至台湾水线已断电(附旨二件)
港电:『澎湖相近,见日兵船六艘至台湾。水线昨日午后已断』云。
正月二十七日,奉旨:『电谭钟麟:据盛宣怀电称香港电云:「澎湖相近,见日兵船六只〔至〕台湾。水线已断」。唐景崧久未来电,恐因线断之故。该处饷力未敷,如因战事封口,谭当设法兑给应用;并谕唐景崧督饬刘永福等严防』。
『电谭钟麟:澎湖既有日船,水线已断。户部所拨台饷百万,设台湾不能汇兑,祗能汇至福建,着谭钟麟设法运解』。(正月二十八日)
——以上见原书卷一百零六。
使英龚照瑗致总署报俄法英有保大局杜侵占之约现集舰观日动静电
俄使持主电密告庆常:俄、法、英有「保大局、杜侵占」之约,应俟日说出索项,如华不允,再出评论方能得力等语。法外部告庆常:前电催日速和,日复愿和;未知诚心否?战守难松,京兵宜用快鎗炮,重根本;奉、直宜防日登岸,抄袭山海、津、沽。英、法各遣一舰赴台、澎,探日船行踪。英、法、俄现集战舰六十,不难立断日路;因不欲轻发,姑观日动静等语。李相三十电悉,即赴英、法外部商。复电闻,乞告知。(二月初二日)
署江督张之洞致总署拟以台湾作保向英借款请其派兵轮保卫电
传闻日有索台湾之说,或云借台湾开矿十年等语。查台湾偪近闽、浙,若为敌据,南洋事事掣肘。且其地精华所萃,美利无穷;去年洞向寓居美国之道员容闳借洋款,容复电云:若肯以台湾作押,可借美国银元十万万元等语。又上海英律师丹文来言:若中国需银,可将台湾押与英人借款等语。洞以其言不得体,峻词斥之。但即此两说,可见外洋艳羡台湾之至。近来日轮游弋台、澎,显系意有专属。窃谓此时正可就外洋艳羡之意,另设一权宜救急之方;似可与英公使、外部商之,即向英外部借二、三千万,以台湾作保。台湾既以保借款,英必不肯任日人盘据,必派兵轮保卫;台防可缓。将来借款还清,英国无从觊觎台湾,其权在我。如照此办法,英尚不肯为我保台湾;则更有一策,除借巨款外,并请英在台湾开矿一、二十年。此乃于英国有大益之事,必肯保台湾矣。总之,英远日近、英缓日急,英乃强邻,尚顾大体;日直凶盗,不近人情。古人所云「远交近攻」,此理确然不易。惟外间耳食之人,恐误以为将台湾押与英国,横生訾议;不知历年借洋款皆写海关作保押,借款已清,英国何尝有据我海关而收税之事。大局十分紧急,谨陈管见;是否可行?尚候圣裁!请代奏。(二月初四日)
总署奏敌情叵测时势阽危李鸿章应赴长门会议折
总理各国事务庆亲王奕劻等奏:为敌情叵测,时势阽危,皇上特遗重臣再申和议;而日本屡次延宕,大学士李鸿章尚未成行。诚恐日人俟河冻一开,分兵冲突畿辅,则可忧者大矣。臣等伏思日奴乘胜骄纵,其奢望不可亿计;现在勉就和局,所最注意者惟在让地一节。若驳斥不允,则都城之危,即在指顾;以今日情势而论,宗社为重、边徼为轻,利害相悬,无烦数计。臣等前日恳请召见,旋奉传谕,命臣等恭请谕旨。皇上深维至计,洞烛时宜;令臣等谕知李鸿章予以商让土地之权,令其斟酌重轻,与日磋磨定议。昨据田贝送到日本覆电,定于长门会议;李鸿章自应迅速起程,免致另生枝节。谨奏。
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初七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奏遵旨赴日本议约预筹大略折(附上谕)
钦差大臣李鸿章奏:为遵旨驰赴日本议约,预筹大略情形事。
窃臣钦奉谕旨作为头等全权大臣,与日本商定和约。当即趱程进京,仰蒙召见三次,诲示周静,莫名钦感。连日据美使田贝函称:『日本来电:中国另派大臣议和,除先允偿兵费并朝鲜由其自主外,若无商让土地及办理条约画押之全权,即无庸前往』等语。迭与王大臣等会议,均以敌欲甚奢,注意尤在割地;现在事机紧迫,非此不能开议。当经总理衙门函覆田贝,以日本电内欲商各节,均有此全权重任;尚未接准复电。顷军机大臣传奉皇上面谕,予臣以商让土地之权;闻命之余,曷胜悚惧。窃以中国壤地,固难轻以予人。至于戎狄窥边,古所恒有:唐弃河湟之地,而无损于灵武之中兴;宋有辽、夏之侵,而不失为仁、英之全盛。征以西国近事,普、法之战迭为胜负,即互有割让疆场之事,一彼一此。但能力图自强之计,原不嫌暂屈以求伸。此次日本乘屡胜之势、逞无厌之求,若竟不与通融,势难解纷纾急。详阅日本致田贝两电,于兵费及「朝鲜自主」两节,均认为已得之权利;而齿龂龂争执,尤在让地一层。惟论形势,则有要散;论方域,则有广狭:有暂可商让者,即有碍难允许者。臣必当斟酌轻重,力与辨争。所虑者,会议之初,先议停战,西例只有议停数日或一两旬之案;设磋磨未定而停战限期已满,彼仍照奋进兵直犯近畿,又当如何处置?至兵费如允偿还,多寡悬殊,亦须从容酌定数目。其所云「日本想有别事应行整办」,包藏非止一端,并当相机迎拒;但能争回一分,即少一分之害。伏念此行系万不得已之举,皇上轸念生灵,不恤俯从群议;臣受恩深重、具有天良,苟有利于国家,何暇更避怨谤!惟是事机之迫、关系之重、转圜之难,均在朝廷洞鉴之中;臣自应竭心力以图之。倘彼要挟过甚,固不敢曲为迁就,以贻后日之忧;亦不敢稍有游移,以速目前之祸。敌情最为凶悍,倘于臣将行之时、既往之后遽以大股北扰,应如何密为筹备之处?圣明自有权衡。此则区区之愚,尤不敢不预为顾虑者也。臣俟日本覆电定在何处会议,即行出都,取道天津乘轮东渡,再求面聆训诲,俾有遵循。谨奏。
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初七日,电寄上谕:『李鸿章奏「遵旨与日本议约,预筹大略情形」一折,据称「日人注意,尤在让地一层;事机紧迫,非此不能开议。拟就形势、方域斟酌轻重,力与辩争;此外所求非止一端,并当相机迎拒」等语。此次特派李鸿章与日本议约,原系万不得已之举;关系之大、转圜之难,朝廷亦所洞鉴。该大臣膺兹重任,惟当权衡于利害之轻重、情势之缓急,即与议定条约,以纾宵旰之忧而慰中外之望,实有厚期焉。将此密谕知之』。
特授李鸿章议和全权敕书
大清国大皇帝敕谕:现因欲与大日本国重敦睦谊,特授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一等肃毅伯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与日本国所派全权大臣会同商议,便宜行事;定立和约条款,予以署名画押之全权。该大臣公忠体国,夙着勋劳;定能详慎将事,缔结邦交,不负朕之委任。所定条款,朕亲加查阅,果为妥善,便行批准。特敕。(二月初七日)
署江督张之洞致军务处请饬北洋大臣添办电线以通军报电(附旨)
军报紧要,由京达外省之电线设有阻滞,必误事机;宜多设一两条,乃为周妥。查湖北襄阳老河口久已通电,似宜将此线接通陕西,由商州达西安或由襄阳达潼关;保定至京,似宜专设一线,不必绕由天律。拟请饬北洋大臣速办。请代奏。
二月初十日,奉旨:『电张之洞:据奏「由襄阳至京另设电线」等语,本日已据王文韶折饬盛宣怀妥办矣。前据张之洞电,以台湾作押借用洋款藉资保卫一节,经总署询问赫德,据云:「各国守局外例,此议万不能行」。该督所奏,究竟有无确实办法?详细电覆』。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请旨饬令林维源筹借军饷百万两电
户部拨付台款百万,暂补防费。欲添防兵则苦不能,撤防则无期;亟应预筹接济。续借洋债无应;其借华债,则本地绅民皆推太仆寺卿林维源为首。维源自上年七月报效两营,月饷五千两;今与商,仅肯再捐四万两。该京卿巨富,应请旨饬令林维源筹借百万两。如撤防后,其款未经用完,即先退还。在维源力所能为,在公家不失情理。伏乞恩准。(二月初十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报乘德船至马关晤日全权函请停战意似游移请告
美使并示军情电(五件)
真电敬悉。田贝寄到初八原电:约于西三月十九(即华二月二十三日)到马关后,再订两国钦差会晤日期。是起程须扣算到日不先不后,乃得体。鸿定于十九日由津登轮,出沽口后,计四日可到马关;拟到彼,即驻船上。随员十余人,现尚未到。请斟酌:若田使转致日电内有「停战定约」字样,宜令各驻使速呈。辽、渖危急,津、榆亦有警报,藉此或可纾急。请代奏。(二月十二日)
田电云:『据原文,应于西三月十九(即华二月二十三)到马关,并有不应早到之说』;是以拟于十九日开船。兹承电示,系华二十一、二日;似可于十七晚登舟、十八日开船。请酌覆田贝。(二月十三日)
十二日电询所坐船名、旗号,拟赁用德商「礼裕」、「生义」两船,挂有德国旗号,并挂「中国头等全权大臣」之旗。望函致田使转致。(二月十三日)
十七日晚登舟、十八日开驶,随带文武员弁三十三人。祈代奏并知照田贝。(二月十五日)
廿三辰抵马关,日派全权伊藤、陆奥约期会晤。二十四日申齐集公所,互阅敕书。伊、陆言住船不便,谆嘱移寓;公馆豫备整洁,允明日暂移,以便就近议事。函请先停战,意似游移。约二十五日再会议,并开所索条款;容俟电闻。伊藤言别来十年,中国毫未改变成法以至于此,深为抱歉。探知前六、七日有运兵船多只出马关,约五千人,云往台、澎;确否?辽、渖、榆关军情若何?乞示。(二月二十五日)
张之洞唐景崧致军务处报会商捣巢截寇办法电
前奉电旨会商捣巢截寇一节,往返屡商。之洞意:拟购穹甲快舰数艘、合汉纳根两艘,并赶造极快鱼雷炮船十艘、极快公司船三艘改为运船,载兵两千人,煤数千吨随之,乘虚攻袭;步队上岸,或毁其台炮、或歼其守兵、或焚其积储。若敌内地之兵大至及敌轮还救,则移攻他处。如海面遇敌,船少则攻、船多则避;遇其运兵、运械之船,则截夺之。我船驶快,敌不能追;敌若穷追,则收入闽之长门、浙之镇海、粤之虎门、江之吴淞等处,皆有炮台可以依护。至造船到华,至速须七、八个月;购船到华较早,驶行不快。极快雷船,必须定造。购船多少未定,造船已有成议;惟选将难得其人。景崧意:欲招募粤边悍勇游匪数千,先用此船运往;如有兵船运往继进,意在深入攻据。惟募练必须四个月,须有巨饷、利械。两人所拟办法不同;之洞意,总谓民船难往。窃拟分股,各自筹办;俟勇齐船到,再看情形商酌。台湾练成此项兵勇,无论攻日与否,总属有用;饷械江南筹给。至购船、定船详细办法,另行电奏。谨遵旨覆陈,请代奏。(二月十三日)
署江督张之洞奏押款保台如以为可当遵旨再电龚许两使电
押款保台一节,奉旨询确实办法。窃思惟有探询外部,方能得其真际。洞已电龚、许两使,照两豪电所陈探询英、俄外部意思。或保台,或多予利益如开铁路、内地开矿、兴商务工作等事,肯用势力助我胁和否?并探询英、俄另有何欲,令其自言,作为洞之私见空论。如朝廷以为可商,恳电饬龚、许两使筹商,方能切实与议。是否有当?恭候圣裁!(二月十三日)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请商各公使饬观战各兵轮勿入口电
各国兵轮来台观战,澎湖停有法船;可否钧处商各国公使,务饬各兵轮远停口外,勿入口?一恐日船混入,二恐百姓疑骇。乞酌裁示下!
二月二十三日,奉旨:『电唐景崧:日图犯台,自在意中。澎湖所停法船,是否假冒?确查具奏』。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日船游弋恒春已嘱刘永福拨营策应电
恒春见日轮十余艘游弋港口;该处无炮台,有防军三营。上年十月筹设电报,购线甫到,竣工尚早;消息不灵。刘永福驻凤山,距恒春两日程;已电嘱其拨营策应。澎湖西岭复见日轮五艘,离炮台尚远;并饬各军度鎗炮不能中,勿轻开。(二月二十六日)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日船犯澎被我炮台击沉电(附旨)
本日日轮十二只犯澎城之大城北地方,被我炮台击沉二只、坏二只,余逃;复回扑,各军力战,寇稍退。恐复来,一切续呈。
二月二十七日,奉旨:『电唐景崧:日犯澎湖,经炮台击沉二船、坏二船;该逆尚未远遁,恐其复来,严防。昨据电奏恒春有船游弋,可饬刘永福妥筹兼顾』。
台抚唐景崧奏报与元丰顺商借三百万以应急需电
需用极急,兹由后路道员赖鹤年与元丰顺洋商议准借镑银三百万两,九五折,周年息七厘,耗用二分;关税作抵,十年本息摊还。伏乞恩准饬户部核准,转总署电令该行立约交收。(二月二十七日)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澎湖电断刘永福欲援无船甚属可危电(附旨)
二十八日午刻澎电断,南路竟日闻炮声;是我军正力战,似未失。惟百计无从策应,刘永福欲援无船;相持日久粮尽援绝,甚属可危。
二月二十八日,奉旨:『电谭钟麟、唐景崧:澎湖电断,又无兵轮接应,将士被困;能否募渔船往探情形?着该督酌办。台省布置能否周密?如兵力不敷,能否设法渡往助剿之处?着妥筹』。
台抚唐景崧奏澎湖接仗情形遵旨饬刘永福援恒电
澎湖大城北炮台,昨苦战半日,敌轮败退。由文良港登岸千余人,我军接战,互有杀伤。查文良港距澎湖二十里,总兵周振邦带队出城策应,未报胜负;炮台、电线均无恙。湖四面水深,皆可停轮,登岸兵难遍布;倘日再以大队深入,恐力竭援绝。遵旨令饬刘永福援恒;凡电可通者,有警尚能筹济。(二月二十八日)
旨寄刘坤一王文韶据李鸿章唐景崧电日拟攻台并有日船将至大沽着严防电
旨:『本日据李鸿章电奏日人所欲甚奢,恐难就范;伊藤所称现要攻取台湾。日新报云:兵船二十只在大沽、北塘海面游弋,查察商船;日主派小弁亲王赴旅顺督师等语。连日遽唐景崧电称:日攻澎湖,已由文良港登岸;台湾恒春亦有日船停泊:是其欲攻台湾之说已确。津、沽南北口外有无日船来往?着刘坤一随时确探,加意严防。据王文韶电称:体察聂士成、曹克忠等军,战守颇有把握。但期临敌果能痛剿得胜、扫荡贼氛,军事方有转机。该大臣等其熟筹调度,以纾宵旰之忧;是为至要』。(二月十九日)
——以上见原书卷一百零七。
闽督谭锺麟致军务处日攻澎湖经我军击伤百余人电(附旨)
据台湾道报:有民船过澎,被掠后纵之。又一米船被掠,留米给价。二十八晨战,日伤百余人,退回船。二十九,澎犹固守。闻煤、米可支三、四月,惟军火缺。
三月初二日,奉旨:『电张之洞等:谭钟鳞电悉。日攻澎湖,经我军击伤百余人,逐贼下船;在防将士苦战可知。惟孤立无援,军火易罄;应如何暗渡接济之处?着谭锺麟密筹办法;张之洞一并设法筹办,以救眉急。元丰顺借款,已由户部总署酌办;并由户部先汇去五十万两交沪局委员赖鹤年备解』。
闽督谭锺麟致军务处有英轮过澎言澎无日轮并未失守电
奉电谕谨悉。台勇近百营,布置应密;特忧多而不精。闽前敌十余营,前数日派两营赴厦助防;泉州祗三营,今添募一营。茶务方兴,骤增数万众,处处宜防;已饬徐万福等赴江西募勇四、五营填扎北路,挑出防营旧勇来省听调。顷台电云:有英轮过澎,言日已遁,澎无日轮。卯刻厦电:昨申来兵船一,在口外,挂黑旗;见鼓浪山未升旗,不准进口,改挂法旗进。大担口外,尚有七轮。午前闻炮数声,殊叵测。有土人由澎来,云贼已去,澎未失。恳代奏。(三月初二日)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澎湖战事闽省难助祗得就地募兵电
戌刻台南电报:『澎弁勇带伤逃渡者称:二十七、八日水陆并战,击毁日船三艘,岸贼逃走;我炮台亦被毁;各亡千余人。二十九日,贼轮前攻,又由他处分登;我军分御血战。统领知府朱上泮身受数伤,旋阵亡;澎湖镇周振邦、通判陈步梯俱带伤,不知下落。午刻,贼拦入厅城』等语。各述情节,大略如此;愤懑何极!惟孤悬之地,无兵船策应,固守为难,以致孤军血战三日,镇、厅统将力竭身伤,存亡莫卜;地亦随陷。臣罪终无可辞,请将臣先交部严加议处。容再查明员弁下落及西屿情形如何?具折驰奏。再,蒙旨垂询台湾布置能否周密?饬与闽省筹办。伏查台营虽多,分布则少;贼趋旁港,防不胜防。闽省力难添助,现亦就地增募,鎗患不足。蒙再饬拨汇丰五十万两赶招粤勇并购精鎗,但恐急难到台,惟有竭力设法。总之,我无兵船,绝地坐困,其危可知;所恃者人心固结,生死以之而已。请代奏。(三月初三日)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报澎湖失守电(附旨)
据各路电报,澎弁勇来云:贼用气球登岸,人执一铁板,聚成炮台;手炮开花,炮弹极猛速。二十八日,统将朱知府上泮短兵相接,中五伤倒地,恐阵亡。贼逼厅城,周镇振邦、分统林福喜、通判陈步梯力击,贼退。二十九日,贼以兵轮环攻,使我处处受敌;复登岸攻进东门。周镇巷战带伤,左右尽死,传闻登山自尽;俟续查。贼据金龟头炮台,哨官陈德兴并勇百余人力抵,亦俱死。林福喜受伤,不知下落;其军最奋,伤亡尤多。陈步梯带团助战,亦受伤;不知下落。惟卢彦梯一军守西岭,是日但见贼,发炮遥击之;尚未查知确耗。三日血战,澎军头目伤亡殆尽。臣明知澎湖孤悬绝地,无兵轮,无以策应;负此将士,悲痛曷极!请代奏。
三月初四日,奉旨:『电唐景崧:澎湖力战三日,竟至不守;所有各官下落,查明具奏。唐景崧自请严议之处,着加恩宽免。台湾情形更紧,上年据奏招一万四千人听调;能否得力?杨岐珍现扎何处?日若分路来犯,亟须联络抵御』。
闽督谭锺麟致军务处报闽省民情安定并台南北各军布置情形电
台南、北水线,昨午后始通。前奉豪电设法,已谨遵转达。续拨台饷五十万,现商洋行保险由沪运台。厦口外,无日寇。台南电称:日内常有日兵船来往。刘永福驻凤山,防旗后口;万国本驻安平口:此台南军也。杨岐珍十营驻基隆,兼顾沪尾;张兆连八营亦驻基隆。廖得胜、余致庭十余营驻沪尾。其余小港甚多,各派二、三营不等。福州、厦门民情尚定。祈代奏。(三月初五日)
江督刘坤一致军务处报日船游弋秦皇岛洋面南窜及筹虑台湾安慰辽沈居民电
歌电奉旨:『连日津、沽无警,关外据贼亦无窜动消息;惟澎湖失守,台防万紧。据目前贼势,自系并力南犯。而各海口空虚处所,恐其乘隙登岸,正不可一日疏防;仍须勤加侦探,时时作临敌备御。本日据唐景崧电称:「日攻澎湖,用气球登岸;人执铁板,聚成炮台」等语。此等诡谲情形,当饬各营知悉,预为防范』等因。随即通饬各军,钦遵办理。查近日接宋庆、依克唐阿电称:海城有贼万数千人,余悉窜向西南等语。本月初四、五、六等日夜,时有日船或三、或两经过老龙头及秦皇岛洋河口洋面,每次停泊少许,旋即驶去。大沽口外,亦时有日船往来:是其窜向西南,信而有征。坤以日若由津、榆等处登岸,有曹克忠、聂士成两大军足以与之一决;各处防营,亦足以资接应。无论孰胜孰负,彼此各有损伤。前据牛庄难民逃出,据称初八日魏光焘、李光久两军之败,俱亦阵亡千余人;十一、十二、十三等日在田庄台与宋庆血战,日伤亡至五、六千人之多。日地藐兹,人民几何、精锐几何?何能数数与我军苦斗。即使占据一处,将来援师四集,克复无难。所可虑者,日船沿海游弋牵制,而以全力攻台;片壤孤悬,势成坐困。日距本国甚近,一切接济源源而来;我则全无水师,徒为望洋兴叹。查中、法一役,系由闽、粤以子药粮饷等项输台。询据聂士成等面称:『前次援台,亦由渔舟暗渡』;似应分饬闽、粤督臣预为之计。坤更虑及将来旷日持久,日寇即不据台、亦不登岸,而以兵轮更番扰我海疆,使我沿海数千里常宿重兵,不敢遽撤;此项经费积累日深,虽有洋债可以通挪,将来如何弥补!兼以兵勇不免骚扰,宁、锦、辽、渖一带民不聊生,难免不滋内患。坤已咨行伊克唐阿、长顺、沙克都林札布、宋庆、唐仁廉及魏光焘、陈湜等申明纪律,安慰闾阎。当此东作方兴,务令各安农业。并请旨饬令各统兵官认真约束所部,各地方官以保卫百姓为心,不得稍涉迁就,贻害城乡;以期兵民相保无猜,俾靖地方而重根本。请代奏。再,坤前请奏明俟关防布置就绪,暂赴天津与王文韶等面商军务。现患手足酸痛、心气怔忡,若坐火车竟日震撼,恐不能堪;应请从缓赴津:合并陈明。请代奏。(三月初七日)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报台民愤骇谓北省停战台独向隅恳饬所有兵轮并粤省
鎗弹运台援应电(四件、附旨三件)
密。停战台不在列,洋行得信喧传,台民愤骇;谓『北省停战,台独向隅;是任日以全力攻台。台民何辜,致遭歧视』!向臣及林维源环问,佥谓『战则俱战,停则俱停』。众口怨咨,一时军民、工商无不失望;义勇尤哗。告以『此非朝廷之意;乃日人之意,不能禁不攻台』。无如莫从解喻。一处如此,他处可知。情形一至于此,迫切上陈。请代奏。(三月初七日)
密。电旨悉。停战台湾独否,敌必以全力攻注。孤台当巨寇,其危可知。他方既停战,恳饬所有兵轮均赴台湾听用;崧一面激励将士,誓以死守。澎湖之失,以无兵轮援应;前车不远,可为寒心。崧不惜死,总期于国事有益。迫切。请代奏。(三月初七日)
密。澎失蒙恩免罪,愈悚惶。谕旨垂询台营布置,台防分南、北、中三路:守北路,基隆提督张兆连,基隆后路道员林朝栋,沪尾总兵廖得胜,沪尾对岸都司黄宗河,沪尾后路守备李效忠、苏渑、参将沈祺山;守南路,刘永福、台湾镇万国本、恒春都司邱启标、嘉义总兵陈罗;守中路,道员杨汝翼;守后山,台东知州胡传。此外小口十余处,或一、二营不等。原设防番各营,不能撤动。杨岐珍往来基、沪,办事和衷;所部扎基、沪,留以布在省城,俾备游击。合布虽多,分布则薄;基、沪要口合前敌后路不满六千人,此外可知。游击师仅杨岐珍之营,一、二仗后无营替换。现赶募未能成营;义勇可调用,乏鎗与弹。得款后始购新式鎗炮,运送必迟。论台之力,办防仅能至此;久支强寇,实无胜算。略可恃者,军民心尚固结耳。澎文武下落,容查确再奏。凤、恒昨报轮来复去;闻寇即日大队来犯,已严备。请代奏。(三月初七日)
台坐困,则乏军火。购者未到,到时恐难运入。闽本无多;江南供应太繁,拨济亦不多。乞旨饬下粤督,拣可用后膛鎗拨台五千枝配足弹子,毛瑟鎗弹另拨三百万粒、火药十万磅,交知州唐镜沅设法解运;粤无警,且有机器能制也。请代奏。
三月初七日,奉旨:『电李瀚章:现在奉天、直隶、山东日允停战二十一日,台湾不在停战之列。该处孤悬海外,军火缺乏,难资战守;本日据唐景崧奏请粤省拨后膛鎗五千枝,着即备齐交知州唐镜沅设法运台』。
旨:『唐景崧电奏均悉。向来两国议和,先定停战日期;如议不定,仍即开战。此次议定停战自初五日至二十六,亦只二十一日;日不允台、澎。李鸿章据公法与之力争,而彼坚执如故。此节权自彼操,凡在臣民,皆当共喻。况停战并无多日,彼兵之在奉天与游弋津、沽各海口依然不减,并非他处尽撤而以全力攻台也。朝廷注意该处孤悬海外,援应维艰,宵旰忧廑;自去岁至今,无时可释。然自开战以来,屡为该处备兵增饷、不遗余力者,亦正虑有今日。该署抚应将以上所谕剀切宣示,激励将士、开导绅民,敌忾同仇,力图捍御。共有损资纳饷立功者,必优加奖擢,不次酬庸;慎毋惑于愚论,借口向隅,致守备有疏,自贻伊戚。该署抚所请由广东拨济鎗械,已饬李瀚章照办;并谕翻张之洞、谭锺麟酌量协济。至调用兵轮一事,北洋无船;南洋各船前令协助北洋,因张之洞声称船旧行迟、不能出海,迁延不调。本日虽谕李瀚章、张之洞酌筹办法,第恐不能应手耳』。(三月初八日)
『电唐景崧:前饬张之洞酌拨鎗弹接济台湾,均已竭力拨解。南洋兵轮无多,兵船太薄,出口遭敌,徒供糜碎;此系实情,谅张之洞已电覆该抚矣』。(三月十一日)
帮办军务宋庆致军务处报停战期内留铭嵩军驻石山站自率毅军移扎大凌河电
接奉总署鱼电,中、日停战议和草约六条,遵即转谕各将领一体遵守,仍不敢稍懈防务。又接刘坤一电云:『除现战攻之台、澎不计外。则明知其潜撤此三省之兵攻我孤悬海外之台、澎,故有「停战期内,两国或攻、或守,各不加增前进并派添援兵及加一切战斗之力」一条。海上转运兵勇军需、战时禁物,仍按战时公例准敌船查捕』等语。是不但彼攻台、澎我不得救,即转攻沿海各省不在直、奉、东三省停战之处,我亦不能过问。且该敌船现仍在海面游弋,我运兵械彼得查捕、彼运兵械我无船查,此皆不一律停战之诡谲,以冀蚕食鲸吞。且草约六条并未露其所欲,只凭彼诈论空言束我之手,我竟不出一持重之语以遏彼要挟之私,窃恐议终难成。如再遂其扰台之愿,停期届满,必又转扰北洋。屡接刘坤一来电,北塘、秦皇岛一带时有日船测量水势,其情可见。若不亟筹预备,深恐期满突如其来,更为可虑。今收留铭嵩武两军驻扼石山站、闾阳驿,以固辽、渖后路运道,联络东路各军声势。庆自率毅军移扎大凌河西岸,趁此停战期内,藉得简练军实,严加戒备;一遇缓急,即易策应。倘仍以多军全驻闾阳驿,东距辽渖、西距榆关各四百余里,且大凌河仅有渡船一、二只,若不预过西岸,临急必致贻误。且昨接长顺来电,并探报辽界贼踪尚少,依顺各军及庆所派徐邦道十一营共约二万余人,兵力亦不为薄。是否有当?乞钧酌转奏。再,现当军务吃紧,在在需员襄理。查编修张孝谦忠勇朴诚、办事稳慎,庆前统军豫省,深悉其人;可否吁恳天恩,发庆军营佐理营务、奏牍一切?乞代奏。(三月初九日)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和议条款可赔费不可割地又台民投效杀贼者日有数千人
请增营添械电(二件)
风闻和议将成,不知何款?臣愚以为赔兵费、通商则可,与土地则不可。知皇上念列圣创业艰难,岂肯出此;转恐日人迫我以不得不从。北辽、南台,二者失一,我将无以立国;外洋谁不生心,宇内亦必解体。战而失地,犹可恢复;和而失地,长此沦陷。委香港与英,乃小岛耳,贻害已甚;况咽喉之地耶!必不得已,仍出于战,以偿彼之费为用兵之费;日力有限,再与坚持,或易就范。国家大计,本不容海外孤臣闻谣妄议;且臣不能保澎,敢言保台!设割台,臣转得卸仔肩、全性命;然大局利害所系,附处危地,万死不悔。幸兵力愈厚、人心愈固,非全无可恃。披沥上陈,伏候圣裁!请代奏。(三月二十日)
密。现澎湖无甚动静,运路尚可畅行。增集台勇七、八千人次第成军,粤勇亦陆续可到;声势比前更壮。台民惟恐日力攻台,愿投效杀贼者日有千数百人;惜不能尽收。江南运枪万枝已到,尚须修理;又搜取抬鎗、劈山炮助用,甚得力。台民知洋款未借,定十日内北、中两路息借银凑集二十余万。寇在门闼,而人心固结如此;臣若不密谋复澎、竭力保台,不独上负圣恩,且无颜对全台百姓。惟增营添械、悬赏等事,必放手为之,方能有济。户部不复拨款,恐难久支;尚望设法维持!请代奏。(三月二十一日)
——以上见原书卷一百零八。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有日策士献计若停和议不允赔款彼计立穷又日瘟未息刻在澎抽兵电(二件)
密。有策士自日来,谓日窘甚,外洋肯借彼债者,恃中国有赔款耳。我若坚持停和议并赔款不允,彼计立穷;无可借贷,势必溃败。其言颇近理;谨贡所闻,以备朝廷操纵。请代奏。(三月二十一日)
顷据台南陈道电:『据探役自澎回,称贼瘟未息,死者尚多;船只留九只,顺载死者回国。刻在澎抽兵,欲得四千人;口粮八两四钱。并出示,略云『天灾流行,兵心勿慌!俟奉请国旨,或停、或战,再听号令』。请代奏。(三月二十二日)
闽督谭锺麟致军务处报日据澎疫盛台南北无事电
日据澎疫甚,仅剩二千余人,兼旬未动。台南、北无事,福、厦晏然。惟漳州民心惶惑,现饬侯名贵回漳州镇任;委总兵徐万福率两营驻泉州、游击许承礼一营驻兴化。乞代奏。(三月二十一日)
江督刘坤一致军务处现各军鎗械略富兵勇锐气可用赔款割地无此办法电
昨、今两日迭接津电,有「和议将成,除赔款外,割给辽东、台湾」之语;未审是否属实?既给赔款,又须割地、且割完全未扰之地,无此办法。辽、台并失,南北俱危;并恐各国从此生心,后患不堪设想。如畏日攻京城,不得已而出此下策;则关、津、畿辅均宿重兵,讵不可以一战!战而不胜,尚可设法撑持。现在各军鎗械略富、兵勇锐气可用,似不可听其恫喝之言,为此劫持之计。大局所系,不敢以未与闻和议,缄默自甘。卓见如以为然,即请代奏。(三月二十二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与日订约经已画押并伤已收口电
密红。本日巳刻正齐集公所,议定约后彼此前敌各军如何办法。伊藤等订明再展停战二十一日,俟批准互换。并于约后另立专款,一并画押盖印;如不批准,立行废止。又,展至二十一日互换,即四月十四日午初彼此会同画押。鸿意请旨如定可批准互换,必无他虞。前敌各军新募之营,似可逐渐抽撤,以省饷需而免沿途拥挤生事。伊等谆谆何日批准、何日派员互换?俟鸿到津探明,先给电报,不必再由田贝转电;并候酌办。拟未刻登轮,即行开驶。和约原本,到大沽口先专员驰呈军机处核办。再,正发电间,奉养酉电,敬悉。事已定、押已画,不及候旨。顽躯伤已收口,惟鎗子未出,筋络牵制。有华医,奇术来献;拟带至津试办。到津后,即奏请假二十日调养。请先代奏。(三月二十四日)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台民呈称愿效死勿割台地电
据工部主事统领全台义勇邱逢甲率全台绅民呈称:『和议割台,全台震骇!自闻警以来,台民慨输饷械,不顾身家,无负朝廷。列圣深仁厚泽二百余年,所以养人心、正士气,为我皇上今日之用;何忍弃之。全台非澎湖之比,何至不能一战!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臣誓死守御。设战而不胜,请俟臣等死后,再言割地;皇上亦可上对祖宗、下对百姓。如日酋来收台湾,台民惟有开仗。谨率全台绅民痛哭上陈』等因。乞代奏。(三月二十四日)
津道盛宣怀致总署巴兰德称德约俄法向日外部说不允马关条约电
据德税司云:『顷接巴兰德电:「德国现在极力纠约俄、法二国,各吩咐其驻东京使臣向日本外部开说:「马关条约」三国不允,定要更改。又俄国吩咐驻北京公使,亦将此意知照中国」』等语。证之许星使号电:『现值俄教节期,外部尚未见俄主商定;已切催。顷传后日有复该国专随俄办法,德国愿预其局,惟英忽推却,殊不解。然俄如出主持公论,亦但注意在辽、未必顾及台湾』等语,似尚符。合谨禀闻云。(三月二十五日)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台民不服割地恐激他变电
昨电示传播,台民不服,闭市;绅民蜂拥入署,哭声震天。二百年来文物之邦忽沦化外,流离迁徙,谈何容易;其惨自不待言。土勇数十营,誓愿与战;撤时断不肯缴军装。日人登岸,民必歼之。崧力不能禁,请设法告日:不可遽遣人来,来或被戕,官不任咎;此时官自难保,焉能保人。当此万古奇变,祈作设身处地之想;焉能使勿滋事端!非挽各国筹一善处之法,和局仍恐有碍。民急思乱,何事不为!并恐劫他国洋行、杀洋人、毁教堂,广开衅端,此后一日有一日之变矣。无任迫切待命之至。(三月二十六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奏中日会议和约已成折(附马关条约、议订专条、另约、停战条约、停战展期专条及李鸿章咨文、伍廷芳呈文)
全权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奏:为中、日会议和约已成事。
窃臣奉命驰赴日本,自抵马关以后,历将议约情形详细电奏;屡蒙训诲,得有遵循。计自二月二十四日以后,迭与日本全权大臣伊藤、陆奥等会议。初商停战,要挟甚多;继索约章,又靳不与。二十八日,臣由会议处归途被刺。三月初三日,陆奥面交节略,允即停战;二十一日要挟之款已噤不提。嗣后屡催约款,始于初七日交到;臣一面电请训示、一面备文驳诘。伊藤等覆文,持之甚坚;谓系战后约款,与寻常议约不同;其意隐以同治年间德、法成案为根据。美律师科士达深虑决裂,恐难力争;臣仍力与坚持,多方开导。直至十六日会议,伊藤交到改定约章;较之原约,颇有删易。越日,专函申言「此为末尾尽期办法」,竟似西例所称「哀的美敦书」;若不允行,势将决裂。臣仍令臣子经方迭赴伊藤处缓与磋磨,但期争回一分,即免一分之害;而伊藤坚执之至,直云「无可再商、无可再改」。且十七、十八、十九等日已派运船六十余艘载兵十万,分起由马关出口,驶赴大连湾、旅顺一带听候小松亲王号令,必须直犯京畿;停战期限将满,既不肯展,更图大举,势殊岌岌。臣查二月初七日王大臣等会奏,以「宗社为重,边徼为轻」。当此危险间不容发之时,臣未敢一意驳斥,以贻君父之忧;又不敢率意径行,以从敌人之欲。正在万难处置之际,旋奉二十日谕旨:『如竟无可商议,即遵前旨与之定约。钦此』。二十一日,臣又赴公所会议,竭力与争,几于唇焦舌敝;彼虽坚执,而让地划界、赔款利息、内地租栈、日银纳税各节,尚勉从删改。当即订定二十三日,两国全权大臣公同签画。二十四日,臣即展轮回津。
伏维皇上灼知时局,许息战争;简畀微臣,任以专使。臣何暇为一身之计,以重君父之忧。惟是汉刘敬之赴朔北,当时本属从权;宋寇准之盟澶渊,同朝或以为辱。臣适当事机棘手之际,力争于骄悍不屈之廷;既不免毁伤残年之遗体,复不能稍戢强敌之贪心。中夜以思,愧悚交集。所最疚心者,赔款虽减,尚有二万万两;奉天迤南虽退出数处,而营口至金、复一带不肯稍让。台湾兵争所未及,而彼垂涎已久,必欲强占。或有为之解者,谓凤、岫、金、复、海、盖一带,宋、明以来本朝鲜属地,我朝未入关以前所得;台湾则郑成功取之荷兰,郑本日产,康熙年间始归我版图。今日人乘胜据朝鲜,遂欲兼并其地,事非偶然;然而敌焰方张,得我巨款及沿海富庶之区,如虎添翼,后患将不可知。臣昏耄,实无能为。深盼皇上振励于上,内外臣工齐心协力,及早变法求才,自强克敌;天下幸甚!
谨照钞画押条约并威海卫暂行留军专条、校正文义另款及日本改划奉天界图,恭呈御览。并将和约原本专员赍送军机处,敬候批准,早日派员互换,以便两国停战撤兵,共图休息。再,伊藤等原约第十款「批准互换日起按兵息战」,不肯更改;必须于画押后二十日办结。臣与辨争至再,仅允展至二十一日在烟台互换。又画押与商,亦应展期停战二十一日;议立另条,附约本之后,一并画押。合并陈明。谨会同全权大臣臣李经方缮折,谨奏。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六日,奉朱批:『依议。单、图并发。该衙门知道。惟闻俄、德、法三国现与日本商改中、日新约,将来如有与此约情形不同之处,仍须随时修改』。
中日马关条约
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与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为订定和约,俾两国及其臣民重修平和、共享幸福且杜将来纷纭之端,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特简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从二位勋一等伯爵伊藤博文、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外务大臣从二位勋一等子爵陆奥宗光,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特简大清帝国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爵李鸿章、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大臣二品顶戴前出使大臣李经方为全权大臣,彼此较阅所奉谕旨,认明均属妥实无阙。会同议定各条款,开列于左:
第一款: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故凡有亏损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嗣后全行废绝。
第二款:中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对象,永远让与日本。
一、下开划界以内之奉天省南边地方从鸭绿江口溯该江以抵安平河口,又从该河口划至凤凰城、海城及营口而止画成折线,以南地方所有前开各城市邑皆包括在划界线内;该线抵营口之辽河后,即顺流至海口止,彼此以河中心为分界。辽东湾东岸及黄海北岸在奉天所属诸岛屿,亦一并在所让界内。
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列各岛屿。
三、澎湖列岛——即英国格林尼次东经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纬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
第三款:前款所载及粘附本约之地图所划疆界,俟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应各选派官员二名以上为公同划定疆界委员,就地踏勘,确定疆界。若遇本约所订疆界于地形或治理所关有碍难不便等情,各该委员等当妥为参酌更定。各该委员等当从速办理界务,以期奉委之后限一年竣事。但遇各该委员有此更定划界,两国政府未经认准以前,应据本约所定划界为正。
第四款: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该款分作八次交完,第一次五千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后六个月内交清、第二次五千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后十二个月交清;余款平分六次递年交纳,其法列下:第一次平分递年之款于两年内交清、第二次于三年内交清、第三次于四年内交清、第四次于五年内交清、第五次于六年内交清、第六次于七年内交清,其平分均以本约批准互换之后起算。又第一次赔款交清后,未经交完之款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但无论何时,将应赔之款或全数、或几分先期交清,均听中国之便。如从条约批准互换之日起三年之内能全数清还,除将已付利息或两年半、或不及两年半于应付本银扣还外,余仍全数免息。
第五款:本约批准互换之后,限二年之内,日本准中国让与地方人民愿迁居让与地方之外者,任便变卖所有产业,退去界外。但限满之后尚未迁徙者,均宜视为日本臣民。又台湾一省,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两国立即各派大员至台湾,限于本约批准后两个月内交接清楚。
第六款:日、中两国所有约章,因此次失和自属废绝。中国约俟本约批准互换之后,速派全权大臣与日本所派全权大臣会同订立通商行船条约及陆路通商章程。其两国新订约章,应以中国与泰西各国现行约章为本。又本约批准互换之日起、新订约章未经实行之先,所有日本政府官吏臣民及商业、工艺、行船船只、陆路通商等,与中国最为优待之国礼遇护视一律无异。中国约将下开让与各款,从两国全权大臣画押日起,六个月后方可照办。
第一,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所有添设口岸,均照向开通商海口或向开内地镇市章程一体办理;应得优例及利益等,亦当一律享受。
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
二、四川省重庆府;
三、江苏省苏州府;
四、浙江省杭州府。
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于前开各口驻扎。
第二,日本轮船得驶入下开各口,附搭行客、装运货物。
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
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
日、中两国未经商定行船章程以前,上开各口行船,务依外国船只驶入中国内地水路现行章程照行。
第三,日本臣民在中国内地购买经工货件若自生之物或将进口商货运往内地之时欲暂行存栈,除毋庸输纳税钞、派征一切诸费外,得暂租房栈存货。
第四,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杂课杂派以及在中国内地沾及寄存栈房之益,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至应享优例豁除,亦莫不相同。嗣后如有因以上加让之事应增章程规条,即载入本款所称之行船通商条约内。
第七款:日本军队现驻中国境内者,应于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三个月内撤回;但须照次款所定办理。
第八款:中国为保明认真实行约内所订条款,听允日本暂行占守山东省威海卫。又于中国将本约所订第一第二两次赔款交清、通商行船约章亦经批准互换之后,中国政府与日本政府确定周全妥善办法,将通商口岸关税作为剩款并息之抵押,日本可允撤回军队;倘中国政府不即确定抵押办法,则未经交清末次赔偿之前,日本应不允撤回军队。但通商行船约章未经批准互换以前,虽交清赔款,日本仍不撤回军队。
第九款: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应将是时所有俘虏尽数交还。中国约将由日本所还俘虏并不加以虐待或置于罪戾,中国约将认为军事间谍或被嫌逮系之日本臣民即行释放;并约此次交仗之间所有关涉日本军队之中国臣民概予宽贷,并饬有司不得擅为逮系。
第十款:本约批准互换日,应按兵息战。
第十一款:本约奉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批准之后,定于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即明治二十八年五月初八日)在烟台互换。
为此两国全权大臣署名盖印,以昭信守。
大清帝国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赏戴三眼花翎一等肃毅伯爵李鸿章(画押)。
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大臣二品顶戴前出使大臣李经方(画押)。
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从二位勋一等伯爵伊藤博文(画押)。
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外务省正大臣、从二位勋一等子爵陆奥宗光(画押)。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即明治二十八年四月十七日订于下之关(缮写两分)。
议订专条
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政府及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政府为豫防本日署名盖印之和约日后互有误会,以生疑义;两国所派全权大臣,会同议订下开各款:
第一:彼此约明本日署名盖印之和约添备英文,与该约汉正文、日本正文较对无讹。
第二:彼此约明日后设有两国各执汉正文或日本正文有所辨论,即以上开英文约本为凭,以免舛错而昭公允。
第三:彼此约明将该议订专条与本日署名盖印之私约,一齐送交各本国政府;而本日署名盖印和约请御笔批准,此议订各款无须另请御笔批准,亦认为两国政府所允准,各无异论。为此,两国全权大臣欲立文凭,各行署名盖印,以昭确实。
另约
第一款:遵和约第八款所订暂为驻守威海卫之日本国军队,应不越一旅团之多。所有暂行驻守需费,中国自本约互换之日起,每一周年届满贴交四分之一库平银五十万两。
第二款:在威海卫应将刘公岛及威海卫口湾沿岸照日本国里法五里以内地方(约合中国四十里以内)为日本国军队驻守之区。在距上开划界照日本国里法以内地方无论其为何处,中国军队不宜逼近或扎驻,以杜生衅之端。
第三款:日本国军队所驻地方治理之务,仍归中国官员管理。但遇有日本国军队司令官为军队卫养、安宁、军纪及分布管理等事必须施行之处,一经出示颁行,则于中国官员亦当责守。在日本国军队驻守之地,凡有犯关涉军务之罪,均归日本国军务官审断办理。此另约所定条款与加载和约,其效悉为相同。
为此两国全权大军,署名盖印,以昭信守。
停战条约
大日本帝国大皇帝因见有不幸之事将现在议和之举暂行延缓,今命全权大臣应允暂行停战;特派大日本帝国大皇帝全权大臣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与大清帝国大皇帝钦差头等全权大臣李鸿章议定停战条款如左:
第一款:大清帝国、大日本帝国政府现允日、中两国所有在奉天、直隶、山东地方水陆各军,均确照以下所定停止条款一律办理。
第二款:两国军队应遵该约暂行停战者,各自须驻守现在屯扎地方;但停战期内,不得互为前进。
第三款:中、日两国现在停战期内所有两国前敌军队,无论或攻、或守各不加增前进,并不添派援兵及加一切战斗之力。惟两国如有分派布置新兵非遣往前敌助战者,不在此款之内。
第四款:海上转运兵勇、军需所有战时禁物,仍按战时公例随时由敌船查捕。
第五款:两国政府于此约签定之后,限二十一日内确照此项停战条约办理。惟两国军队驻扎处所有电线不通之处,各自设法从速知照;两国前敌各将领于得信后,亦可彼此互相知照,立即停战。
第六款:此项停战条款,约明于即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六日、即明治二十八年四月二十日中午十二点钟届满,彼此无须知会。如期内和议决裂,此项停战之约亦即中止。
为此日、中两国钦差全权大臣今欲有知照,即行签押盖印,以昭信守。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初五日、明治二十八年三月三十日,在日本下之关订。
大清帝国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赏戴三眼花翎一等肃毅伯爵李鸿章(押)。
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从二位勋一等伯爵伊藤博文(画押)。
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外务省正大臣从二位勋一等子爵陆奥宗光(押)。
停战展期专条
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特简大日本帝国全权大臣伊藤博文、陆奥宗光,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特简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大臣李鸿章、李经方会同订立和约,即须妥行批准互换无碍。为此,议定下开各款:
第一款:光绪二十一年三月初五日、即明治二十八年三月三十日订约停战;从此约签定日起,得更展二十一日。
第二款:此约所订停战,于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即明治二十八年五月八日夜十二点钟届满,彼此无须知照。如在期内两帝国政府彼此不允批准和约,无庸告知,即将此约作为废止。
为此,两帝国全权大臣欲立文据,即行署名盖印,以昭确实。
大清帝国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爵李鸿章(押)。
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大臣前出使大臣李经方(押)。
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从二位勋一等伯爵伊藤博文(押)。
外务大臣从二位勋一等子爵陆奥宗光(押)。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明治二十八年四月十七日,订于下之关(缮写两分)。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派员咨送与日议和各条款文
窃照中国与日本讲和条约,业经本阁爵大臣与日本全权大臣伊藤博文、陵奥宗光会商议定各条款,分缮汉文、东文、英文,于本年三月二十三日在该国之马关彼此会同签押盖印。除将办理情形俟抵天津专折由驿具奏外,兹将未经签押盖印之讲和条约汉文正本(附图),又东文一分及暂行驻军威海卫之另约汉文、东文各一分(共订一本),另文咨送军机处恭呈御览。所有已经签押盖印之汉文讲和条约(附黏图一纸),又东文一分,又议定校正文义专条之汉文、东文一分,又暂行驻军威海卫之另约汉文、东文、英文一分,又续行停战展期专条汉文、东文、英文一分(共分订二本),又三月初五日初次停战条约汉文、东文、英文一本,派委随员尽先补用副将杨福同由大沽乘火轮车至天津,星夜赍送贵衙门查核办理。为此,合咨贵衙门,请烦查照。(二月十八日)
换约大臣伍廷芳等呈总署换约事竣亲赍约本请陈奏文
窃职道廷芳于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初九日,奉钧署照开:『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初八日,奉旨:「着派二品顶戴候选道伍廷芳前往烟台与日本使臣换约;俟到烟台后,前期一日听候谕旨再行互换。钦此」。四月初九日,奉旨:「着添派三品衔升用道联芳与伍廷芳同往烟台换约。钦此」。除电头等全权大臣李刊给「换约大臣」关防届时钤用外,相应恭录谕旨照会贵大臣钦遵』等因。奉此,并领到奉旨批准和约及另约一本。遵于初九日,由京起行。十一日,行抵天津;邀同职道联芳,即于是日附轮赴烟台。并奉头等全权大臣李鸿章照开:『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初十日,准钦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电咨:「换约大臣伍廷芳、联芳均应加「全权」字样,刊给关防,届时钤用。相应照会贵大臣钦遵查照」。计关防一颗』等因。奉此,当即祗领钤用,并电禀钧署在案。
十二日酉刻,驰抵烟台。其时日使未到,先由东海关道代备行馆,因即登岸居住。十三日辰刻,日使伊东美久治乘「横滨丸」商船到烟;当遣翻译官往请登岸,假外国饭店为款待之所。迭次会晤,均以从速换约为请,并以『十四日申刻为限,过时即须开船。倘逾停战之期,彼此开仗,咎将安归』等语。职道等驳以停战至十四夜子刻为止,以前互换,彼此皆平和;若申刻以后即行开船,非背约而何?日使词阻,允俟是日夜半;并言能早为妙。十四日申刻,奉电旨:『现接三国复信,着伍廷芳、联芳即与日本使臣换约。照会二件随约交付』等因,钦此。遵于是晚亥正,复往晤日使;先准该使交到奉派敕书一件并该国主盖宝亲批笔据一件。职道等随将奉旨批准和约及另约一本与该国主批准和约及另约一本逐细校对无误,与之互换。当即订立互换文凭汉文、东文各二分,署名盖印后,彼此各执一分,以昭信据。奉旨交照会二件、又钧署饬备之照会一件,遵于换约时一并面交;日使以此来专为换约,不便干预他事,坚执不收。经职道等与之辨论,总以不敢越分为言;并云『照会内之事,均已深知。必须换约后,与本国所派公使商办』。职道等答以『此项照会系奉旨饬交之件,惟请代达政府,并不必在此决断』。伊意仍似十分为难;言之再三,允暂留阅。而丑刻展轮后,仍将照会三件交由美领事署送还,并有覆文一件。该使已行,无可递送。照会内之事彼既深知,又有照复;虽不收受转达,当不能诿为不知。以上各情,均随时择要电禀钧署在案。
换约事毕,职道等即于十五日申刻展轮回津。十七日,叩谒头等全权大臣李鸿章,饬令亲赍所换约本等件赴钧署销差。兹于二十一日行抵都门,谨将换到和约及另约一本、该使译送该国主盖宝亲批笔据一纸,又该使奉派敕书汉文、东文二纸、互换和约文凭一件、日使照覆一件、连日问答情形清折一扣,一并恭呈钧鉴。伏乞分别陈奏,照案办理。所有电由头等全权大臣李鸿章代刊关防一颗,应即一并呈缴钧署销毁;并恳奏请准予销差,实为公便。(五月初十日)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请废约再战并商各使公断速罢前议电(三件)
大局败坏一至于此,废约再战,拚孤注以冀转机。否则,各国纷起,宇内立见分裂,虽欲苟安而不可得。即各国无事,而赔款太巨,何处枝柱;要害全失,财穷地蹙,断难自立。臣非故作危言,皇太后、皇上圣明熟思,必能洞鉴。割地之议,不敢遽定;且台中绅民哭声震天,乱民又起,无可抚慰、无可禁止。臣与各官,惟日以泪洗面;即欲办理收束,为众所劫,无术可施。臣八旬老母,誓共守台。和议成,本可内渡;乃为民遮留,其惨可知。明知屡渎罪重,而为目下计,惟战有生机,割地赔款实成绝路;敢冒斧钺、犯忌讳再请。倘有变局,伏乞电旨以固人心,不胜迫切待命之至!祈代奏。(三月二十七日)
台民食毛践土二百余年,一旦弃之。昨日闭市,绅民入署呼吁,惨不可言。民心忠义如此,若不设法筹救,势必别出大变,愈难收拾。按公法有「均势」一条,又众民不服者,其约可废。此事赔款则可,割台则断断不可。为此吁请贵署会请驻京各国公使从公剖断,速罢前议,救度斯民;迅赐回电!(三月二十七日)
密。弃台大众叹嗟,乱民已起。本日午刻,省城抢劫,砍毙抚标中军方良元、鎗毙平民十余人。现距交割之期尚远且未撤营,乱已如此;撤营后,必至全台糜烂,官员恐难保全。臣愚不知所措,恐无死所矣;迫切上陈。乞代奏。(三月二十九日)
署江督张之洞奏和议各条万不可允电
闻和议各条,不胜痛愤。日寇狂悖至此,种种显然利害,中外诸臣必已恳切陈奏,无待之洞渎陈。其中如旅顺不交还及威海刘公各岛驻兵、天津驻兵各条,尤为可骇。查威海、旅顺乃北洋门户,若日不退还,则北洋咽喉从此梗塞。以后虽有水师,何处停泊、何处修理?旅顺刘公岛常驻日船、天津又驻陆兵,近在肘腋。旅顺到津沽、山海关皆一日,到烟台尤近;彼日肆要挟,稍不满欲,朝发夕至。且日约各条贪婪太甚,闻台湾人民不甘属日,必先启衅;我国军民必至痛恨积怒,断不甘心。稍有枝节,彼即谓不依条约,立刻生事;彼时战不能战、守不及守、和不及和,即欲暂避亦不及避。日性凶狠,不比西洋;其祸岂堪设想!查要挟各条之害,圣明岂有不知;内间所以勉为和议者,不过为保全京城根本,姑冀目前粗安,徐图补救。然照日索各条,直是自困自危;虽欲求目前旦夕之安,亦不可得。又洋报有「与中国联合以备战守」一条,大约是为中国经理各省机器制造局、铁路等事,尤为险诈。查购买洋械,本难常恃;幸各省尚有数局可造枪炮、弹药,稍资接济。当兹日事创巨痛深,正须急筹巨款,极力扩充;运兵铁路,亦须量力修造。今若令日干预,则内地军火运道皆在日掌握之中。水师既不能再振,陆军亦不能自主;中华何以立国!且日据威、旅则自辽阳以至威海、荣城周围二三千里,处处水陆皆须永远设防,所费太巨;当此赔款巨万之际,经费将何从出?至苏、杭织丝绸,川、楚织纱布,则各国亦必效尤改造土货;中国工商生计,从此尽矣!海军无归宿,陆兵无利器;威、旅弃则京畿无屏蔽,商民穷则军饷无来源。各国欺凌,民人嗟怨;外患迭至,内变环生。恐系大学士李伤重昏迷之际,李经方等冒昧应允。窃惟遣使议和,乃朝廷休兵息民之盛德、顾全大局之苦衷;洞虽愚蒙,亦知仰体,断不敢大言迂论以渎宸聪。所虑者:京师不能安、和议不能成,不论远患,先有近忧。伏望圣明熟思深察,可否饬下王大臣迅速会议,设法补救,以候圣裁?但此时总须乞援,方可措手。惟有速向英、俄、德诸国力恳切商,优予利益,订立密约;恳其实力相助,重谢绝不吝惜。无论三国酬谢若何,其在中国较远,总较日患为轻。此时先恳各国公使告日,令其停战议和,以便从容筹办,尤为紧要;不胜迫切待命之至。(三月二十八日)
闽督谭锺麟致总署台地难交赔款难筹请动以情理宽展年限电
昨已将台地难交情形电达。至赔款,即借洋债,而本利摊匀每年归一千五百万,分五十年归还,共须七万五千万;此外军需,又借用三千余万。约计每年洋税所入除还债外,所余无几。京协各饷,愈形竭蹶;是善后之款,更何所出?中国财力有限,何堪受此重累!为今之计,约不可悔,惟有剀切与商,告以中国归还此款万难筹措。若借债还款,徒为他国之利。中、日既经息战,原期永久和好;必须格外相谅,酌量通融,展宽年限、免加息银,方可勉力凑足。拟于六个月先交五千万,其余一万五千万分作十五年,每年归一千万。在彼分年收取并不短少,而在我受益不少;庶于邦交益固云。此节或先与电商,或俟换约时再以情理动之,另立专约。(三月二十八日)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恳将割台事请各使公断电
密。台湾为各国入华咽喉,归之日本,不独台民不服,恐各国亦不顾从。从此争端无已,涂炭生灵。查浙江之舟山、朝鲜之巨文岛,与各国皆有关系,可保全中国之权,不致大伤中国体面。并为息争起见,台湾能仿此办法;不独台民之幸,亦中国大势所关。恳将此电饬下总署与各国使臣从公商断,不胜待命之至。乞代奏。(三月二十九日)
——以上见原书卷一百零九。
署江督张之洞致总署日约极无理请商英俄相助电
日约万分无理,地险、商利、饷力、兵权一朝夺尽,神人共愤;意在吞噬中国,非仅割占数地而已。所有弃台、旅之害,威海、刘公岛驻兵之害与中国联合备战各条之害,二十六日电奏已详陈。近闻通商条目、赔款限期,尤堪骇异。各省口岸、城邑商业工艺,轮船处处任意往来、任意制造,一网打尽,工商生路尽矣。日在华制造土货,亦照洋货纳税;各国效尤,如何能拒?厘金亏矣。赔款二万万两,六年付清,又加五厘利息,即借英国洋款转付,分期摊还每年亦须还本息一千数百万两;各海关洋税空矣。今借款系赫德一手承办,专借英款;将来无论如何搜括,亦不能还清,英国必索地作抵,是又生一患矣。民贫极则生乱、厘税去则无饷,陆师、海军永不能练,中国外无自强之望、内无剿匪之力,威、旅之兵必至永远不撤,京城亦永远无安枕之日矣。一日如此,各大国援例要挟,动以窥伺京城为词,更不能拒;后患不可胜言矣。然非藉兵威,不能废约;此时欲废日约保京城、安中国,惟有乞援强国一策。俄国已邀法、德阻日占地,正可乘机恳之;然乞援非可空言,必须予以界务、商务实利。窃思威、旅乃北洋门户,台湾乃南洋咽喉;今朝廷既肯割此两处与日,何不即以赂日者转而赂俄、英乎?所失不及其半,即可转败为胜。惟有恳请饬总署及出使大臣急与俄国商量,订立密约;如肯助我攻日、挟日尽废全约,即酌量划分新疆之地,或与南路回疆数城、或北路数城以酬之,并许以推广商务。如英肯助我,则酌量划分西藏之后藏一带地让与若干以酬之,亦许以推广商务。外洋通例,若此两国有联盟密约,有战事即可相助,不在局外之例。俄现有兵轮三十余只在中国海面、英有兵舰二十余艘在中国海面,只须有一国允助,其兵船已足制日而有余;其船或开向横滨、长崎,或径趋广岛,或游行南北洋,兵舰一动,日焰立阻。日素畏西洋,断不敢与俄、英开战。若俄、英有一国相助,则兵不血刃而日约自废,京城自安。若日敢战,则我拒其陆兵,英、俄截其海道、攻其国都,日必灭矣。同一弃也,而损边远之西域,可保紧要之威、旅,全膏腴之台湾,且可尽废一切毒害中国之约;权其轻重,利害显然。且辽东、旅顺,国家根本。台湾归化康熙初年,而西域开拓、藏卫大定则在乾隆中叶;先后缓急,亦自不同。譬如人有急病,台湾割弃、威旅驻兵,咽喉之病也;内地处处通商、赔款力不能还,心腹之患也;西域边远,髀膂之损也。盖俄、英本强,然历次条约尚无吞并中国之意;即以轻利酬之,于彼有益、于我尚无大损。日专意欺害中国,正苦饷力不足;若此约允行,则从此既强且富,是我助以吞噬中国之资矣。且日约各条,处处包藏祸心;而字句巧黠,意图含混。尤望将和议各条发交王大臣等细心阅看,方知其险毒之谋矣。此因和议已许割地,故拟为此权宜转移之策,冀以救急纾祸。忧愤迫切,伏候圣裁!请代奏。(四月初二日)
台抚唐景崧奏陈台民万众一心请归英保护电
密。钦奉三十日电旨,近日台湾情形,敬沥陈之。二十五日,台民知台已属日,台北绅民男妇日来署向臣母及臣环泣,并电知台南、台中各绅士留臣固守。当将朝廷不忍台民涂炭之意,剀切开导;无如义愤所激,万众一心,无从分解。次日,即鸣锣罢市。适英领事金璋来臣署,绅民环请设法,拟以台归英保护,将煤、金两矿并茶、脑、磺各税酬之;恳其转达公使。臣见此情形,不能禁止,而防营仍未敢撤;莠民遂乘机欲乱,有二十六日劫司库械局之谋,以有备而止。二十八日,竟在市中劫抢,中军方元良出弹压,仓卒被戕。乱民闯入臣署,亲兵闭门抵拒,臣与刑部主事俞明震、府经彭恒祖亲出喝散;提臣杨岐珍亦率队弹压,谕重恤尸主、严拿凶手。去后忽闻有各国公论,欢声雷动,安堵如恒。果有转机,不难立定。若仍照前约,军民必立变;现已抗缴厘金,谓台仍属中国则缴,并禁各盐馆售盐、饷银不准运出、制造局不准停工,皆称应留为军民战日之用。臣恐为军民劫留,无死所矣!(四月初二日)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拟将全台密畀各国为租界电
密。台地多煤,公家无财开采;不立码头,路远本重,商人裹足。近知基隆、宜兰金矿且多,不仅金砂也;正拟招商承办,以办防中止。如以全台畀各国为租界,各认地假开矿,我收其税,彼利益均沾,全台将益繁盛;而各国有租界,商本萃集,自必互禁侵扰。烟台、上海,是其明征。方今中外局势已成,非借西法联络各国,难于自立;必先去我疑忌、且必有利与人,始肯助我。及今各国如肯调停,必须有切实办法。以上所陈,乞备采择!请代奏。(四月初三日)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台民不愿归日拟与刘永福留台为民作主电
台民不愿归日,尤虑乱起。朝廷一弃此地,即无王法,不能以尚未交接解之;文武各官,不能俟日人至而后离任。官既离任,民得自逞;不独良民涂炭,各官亦断难自全。盐为养命之源,无法管理,万民立困;此一事,即万难处。现在各署局幕友、书吏、仆役,辞散一空;电报、驿站亦将无人,势必不通,无从办事。立撤勇营,尤为难事。愚民惟知留臣与刘永福在此,即可为民作主,不至乱生;刘永福亦慷慨自任。臣虽知不可为,而届时为民挽留,不能自主,有死而已。伏泣沥陈,跪求圣训!请代奏。(四月初四日)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据绅民血书称誓不从日请照公法以民意为从违电(附旨)
台民汹汹,屡请代奏,未便渎陈。前闻各国阻缓换约,谓「有机会可乘」,劫以不得不奏之势。兹据绅民血书呈称:『万民誓不从日,割亦死、拒亦死,宁先死于乱民手、不愿死于日人手。现闻各国阻缓换约,皇太后、皇上及众廷臣倘不乘此时将「割地」一条删除,则是安心弃我台民;台民已矣,朝廷失人心,何以治天下?查「公法会通」第二百八十六章有云:「割地须商居民能顺从与否」;又云:「民必顺从,方得视为易主」等语。务求废约,请诸国公议,派兵轮相助;并求皇上一言,以慰众志而遏乱萌。迫切万分,哀号待命。乞代奏』等因。请代奏。
四月初四日,奉电旨:『连日纷纷章奏,谓台不可弃,几于万口交腾。本日又据唐景崧电称绅民呈递血书,内云「公法会通」第二百八十六章有云:「割地须商居民能顺从与否」;又云:「民必乐从,方得视为易主」等语。台民誓不从日,百方呼吁;将来交接,万难措手。着李鸿章再行熟察情形,能否藉三国阻缓之词,与伊藤通此一信、或豫为交接地步;务须体朕苦衷,详筹挽回万一之法,迅速电覆』!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台民愿归英保护请商英使以解倒悬电
顷闻俄、德、法阻止日本占华地,台不在列;三国保辽,台益觖望。台民曾挽沪尾英领事金璋达驻京英公使:全台愿归英保护,恳速派兵轮来台;土地、政令仍归中国,以金、煤两矿及茶、磺、脑三项口税酬之。第恐非领事所能办到,乞旨饬下总署速商英使,以解倒悬;迫切待命。请代奏。(四月初四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改约另议不敢孟浪(附旨)
密红。歌电谕旨敬悉。初四、五狂风骤雨连日夜不止,南北电线俱断;顷京线始接通。自津南去,电杆刮倒太多,难遽修齐;各国信息皆阻。互换期近,深为焦急。到津后,尚未与伊藤覆电;因原议只「批准」可电知也。若令鸿为改约另议,适速其决裂兴兵;为大局计,不敢孟浪。且除电报外,亦无通信之法;只可俟另派大员,于换约时详切与商。或三国商阻定局,另有办法。请代奏。
四月初六日,奉旨:『寄李鸿章:三国劝阻之议,许景澄电称:「外部允催日本驻使于批准定期之前定一日期,限日确覆;迄今未到。询以可否由中国径告日本三国劝暂缓批准之意?外部以为未可,属以尚未电法权词答复。现在为期更促,为我自计,似究以明告日本为妥;三国谅亦不能借口」。着李鸿章即行妥筹覆奏。昨因台民具呈援公法两条,谓「民不顺从,不得强为易主」,电谕李鸿章详筹挽回办法;不意日来电线忽断。特饬照录驰递,着一并覆奏。将此由六百里谕令知之』。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台民闻三国阻约人心稍定电
密。台民愤恨,必不服日;不待去官、撤勇,变乱立起。迨闻三国阻约,人心稍定。距批约之期不远,如无转机,乞速密示以便筹划。(四月初六日)
署江督张之洞致总署台湾民变正合西例可冀西洋各国动听电(附旨二件)
初三日电奏,计已进呈。顷王使之春江电云:『顷赴外部,极言「德向助日,因俄、法牵制,复忌其强,遂有压日之举。惟日电称彼邦屡胜,碍难相让;若照所请,恐激民变云。假如中国台、闽、粤民变,何以处之?或足牵制」。当称谢,因请设法相助。随问「奉旨否」?对「未」。但不便再问。若从民变着想,尚有权衡』等语。查路透电报:日拒俄、法诸国,确系以恐激民变为词;正与法外部之言相同。日既藉民变以拒诸国,我更可藉民变恳诸国以拒日。昨台抚唐江电称:『台民不愿归日,欲劫留崧与刘永福在台同守,仅许送出老母而家属不准行。乘机欲乱,有劫司库、械局之谋,以有备而止。二十八日,砍死中军、鎗伤平民。旋闻有各国阻止批约之信,目前稍定;倘无转机,各官及良民均无生理矣。军火万难收回,存局恐百姓不准提出。不知各国究竟有切实办法能阻割地否?批准期到,大乱立起。电报、驿站人俱逃散,必至信息不通』等语。是台湾民变,其势已成;辽民亦必不服,毫无虚假。窃思「恐激民变」一说,正合西例,可冀西洋各国动听;且措词又得体。仰恳朝廷熟筹全局,一面饬总署迅速与各公使商;一面电许、龚两使迅与俄、德、英商,电王使迅与法商,或有转机。再,英袖手不管,必有隐情;上海传言,日与英约分与利益:情形种种可疑。此说如确,我更宜与英商;日饵英以利,我亦能为。我许英者较厚,英自舍日助我矣。即不相助,亦免助日为患;似甚紧要。英若作梗,则大局处处窒碍矣。恭候圣裁!请代奏。
四月初七日,奉旨:『张之洞电奏已悉。即派王之春将来电所言各节,速与法外部切实商办。如有头绪,即电覆』。
『电张之洞:来电悉。王之春所商各节已告法使电其外部,尚无回信。该督着即电知王之春,仍探问法廷如何办法?并令庆常帮办;此事切须秘密。龚照瑗仍即回英京,以免两使之疑』。(四月十三日)
闽将军穆图善致总署请朝廷俯察群言驳废谬约电
和约未奉明文,传闻不胜骇愤。不独辽东根本、台湾要害,国势人心关系綦重,万不可弃;即腹地设局制造,亦夺我自主之利权:蹙民生、妨国计,并绝日后兴复之机。此二事,即论公法亦不合;况赔费过巨,竭脂膏以借寇赍盗,民何以堪、国何以立!李鸿章不与力争,图苟安耳;然万方解体、四国生心,虽欲苟安亦何所得!似此和局,千古所无。伏望朝廷俯察群言,迅伸干断,驳废谬约,饬下各将帅严备待战;一面邀各国凭公剖断计议。大局幸甚!请代奏。(四月初七日)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朝廷若不割地事犹可为电
密。俄、德、法出阻批约,或云阻割辽而未阻割台;海外传闻不一。台乱日起,臣无泪可挥、无词再争。惟反复焦思,中外固强弱迥殊,但能矢志不割地,有此限制,事犹可为。或已失之地力不能复,听其占据,犹属有说;台未失而与人,此端一开,各国援以索地,是不动兵而可裂我疆宇,恐大变即在目前。诸臣可苟安;皇上春秋鼎盛,临天下之日甚长,断不可图苟安!今一割地,以后欺凌艰苦之事,惟皇上一人当之;诸臣不复见矣。割台,臣可偷生;然天良未泯,甘蹈危机,万死不悔!总之,战而失与割而失,大有不同;况战未必即失耶!至京师之重,重在皇上耳;巡幸而出,彼无恫喝,必不力争京师,即保京师之法。伏乞圣明三思!请代奏。(四月初七日)
——以上见原书卷一百一十。
道员易顺鼎奏丑虏跳梁不宜迁就权奸误国不可姑容请罢和议疏
都察院代递道员易顺鼎奏:为丑虏跳梁,不宜迁就;权奸误国,不可姑容事。
窃臣风闻出使日本全权大臣李鸿章电奏称:『日船二十余艘将出广岛,若不定约,即将犯京;请割辽东、台湾两地予日,并赔兵费二万万。为保京计,不得不然;业经定约画押』等语。此外,条款不一而足;人言啧啧,似非无因。微臣迫于杞忧,未敢缄默。谨就见闻所及,不避斧钺,披沥陈之。
溯自咸丰、同治以来,中国与外国凡三次用兵:一曰咸丰十年「庚申之役」,一曰光绪六年「庚辰之役」,一曰光绪十年「甲申之役」。而「庚申一役」,尤为我朝绝要关键。其时发、捻纵横,寰区鼎沸,天下岌岌不可终日。而海外各国亦复同时生衅,英、法合从,兵临城下;僧格林沁败于津沽、北塘,胜保退于朝阳门、八里桥,曾国藩、胡林翼诸人勤王之师缓不济急,敌骑长驱直入,京师不守,宗社几危:时势之难,殆有百倍于今日者。假使各国要求土地,恐不能不听容所为。乃当日讲和,不过立约通商、稍偿兵费而已;初未闻割尺寸之土也。至若「庚辰之役」,俄据伊犁边境仅一、二百余里,使臣业已擅许;而疆臣左宗棠等坚欲索还,抗兵相加,大局几将决裂。然不久即和,仅偿款数百万卢布而已;不惟未割地,且并伊犁亦索回也。「甲申之役」,法取越南、攻宁波、扰台湾、陷马江,沿海戒严、天下骚动;滇、粤边防战事之棘,不亚今日。然不过让以越南而已,未尝于越南之外更有所予也。试执今日之事与昔日之事相衡:敌虽强,未必出于英、法、俄之上;事势虽急,未至于庚申之危。彼不过虚声恫吓,肆意要求。我即稍缓须臾,与之再决一战,再迟数日而后定议,未尝不可;即不然,偿以兵费数百万亦未尝不可;即不然,许其比照各国在江海口通商、开设码头亦未尝不可。而皆不出此,赔款至数千万犹以为未足,竟举腹心根本膏腴要害一、二千余里之地,开门而延寇拱手以与人;何其畏日人甚于畏英、俄、法诸大邦!重辽东、台湾,反不如重新疆伊犁及滇、粤荒徼之地也哉!
伏思割地一事,尤为万不可行。以理之是非论,其不可有三;以势之利害言,其不可有六。祖宗创业于前,子孙守成于后,非若自我得之者可以自我失之。试思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之缔造辽东,世祖章皇帝、圣祖仁皇帝之经营台湾,取之既如此其难,弃之何忍如此其易!矧陪京密迩,陵寝犹存;坐使长陵坏土自我而变为边界,皇太后、皇上将如列祖何!此理之不可者一。自有本朝,未闻割地予人之事;自有中国,未闻以重地、要地割予海外岛国之事。玉斧划河、珠崖弃郡,若非瓯脱,即系石田。岂有卧榻之旁,供人鼾睡!书于史册,辱甚燕、云。坐使赤县、神州自我而沦于异域,皇太后、皇上将如后世史书何!此理之不可者二。辽东、台湾之民,或本从龙、或由向化;二百余年食毛践土,芸芸赤子,孰非我国家之孝子顺孙?今乃属之他人,俨成敌国!父母虽穷,尚不忍轻鬻其子;国家未蹙,独何忍遽弃其民!坐使海隅苍生自我而化为他族,皇太后、皇上将如天下百姓何!此理之不可者三。辽东者,北洋之藩篱;台湾者,南洋之门户。今日无辽东,明日即可无北洋;今日无台湾,明日即可无南洋。天下畏盗之人,必求远盗;未有揖盗于门内,而求其不发箧探囊者!天下畏虎之人,必求远虎;未有纳虎于室中,而冀其不磨牙吮血者!行见奉、锦、登、莱一带不复能立锥,江、浙、闽、粤各疆不复能安枕!海口海面皆非我有,饷械无以接济而海运即穷,战守无从布置而海防又立穷:中国将来必无可办之洋务。此势之不可者一。英、法垂涎台湾,俄人蓄谋辽东,岂伊朝夕;况各国狡焉思逞之计、贪得无厌之怀,谁不欲拓境开疆,因时取利。今见日人以一举手、一启口之劳而得地如此之多、获利如此之厚,虽云无故,亦必生心。倘群起效尤,则中国虽大,恐一日之间可以瓜剖立尽。然此犹他国也,即以日事验之。同治十一年,彼因琉球难民为生番所杀,藉端挑衅,兵抵台湾;当时大吏不能折之以理、怵之以威,反以数十万金赔款了局。彼见中国易与,始渐轻视中国而谋益迫、势益骄,推其得陇望蜀之情,曾何纪极!此日之厉阶,既皆由于昔;他时之欲壑,恐更甚于今:中国将来必无可存之地。此势之不可者二。自军务平定后,谋臣猛士多就雕零,千百之中仅存什一;此次征求宿将、招集旧部,士马精壮已有可观。乃甫聚之,又将令之散;既散,恐不可复聚。且所练之新军糜费几何,练成而不用,待用之时又须临时另练;所购之新械劳费几何,购齐而不用,待用之时又须临时另购。今日尚不能战,以后岂复有能战之时!再阅数年,一有缓急,求如今日之将与兵且不可得;宿将旧部消亡既尽,新募者未经战事,难当大敌:中国将来必无可用之兵。此势之不可者三。赔款至二万万之多,不知从何搜括;又不知搜括净尽之后,尚有应办之役必需之款,何所取资?夫使赔款既交,而我可不作一事、彼可相安十年犹之可也;正恐我之防务仍不能不办、兵饷仍不能不需、铁路仍不能不设,入款则有减无增、出款则有增无减。意外之举尚不暇论;而彼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前款未清、后款又来,以斯民有尽之脂膏、填彼族无穷之溪壑。剜肉补疮,肉将尽而疮更剧;抱薪救火,薪愈积而火更燃:中国将来必无可筹之饷。此势之不可者四。长白、鸭绿为祖宗发祥锺灵之地,黑龙江、吉林等省为国家植根归宿之区;地利最多,民气亦厚。当此强邻环伺,正宜乘时经略、加意保全,较之台湾尤关紧要。一旦辽东为日所有,则俄自北侵、日自南袭;不数年内,其民与地皆将折而入于俄与日,东三省全境之危亡可立而待。且京外八旗人民,既不谋生、又不习斗;一朝有事,而东三省已不能归,退则为日寇所草菅、进则为乱民所蹂躏:中国将来必无可保之旗民。此势之不可者五。台湾一省,饶富著称;文教振兴,更已变椎结为衣冠、进侏儒于礼乐。其士民皆尊君亲上,好义急公;而林维源身为民望、官列京朝,势不能以家委敌。况彰、义之名出自纯皇帝所赐,台人固必思义而顾名,皇上又安可数典而忘祖!至于辽东之为丰沛乡里者,更无论矣。民情何常之有,亲之则亲、疏之则疏,向之则向、背之则背。虽厚泽深仁已浃于祖宗之世,而先畴旧德不保于子孙之朝;恐未免兆姓寒心、四方解体!日既据我内地,且将取我民心,以利诱之,而桀黠者必为日爪牙;以威迫之,而驽弱者必为日鱼肉。行见流民无所依归,而西晋雄特之祸起;奸民与相勾结,而嬴秦胜、广之变生。驱鱼为渊,瞻乌谁屋!中国将来必无可固之民。此势之不可者六。以上各节,不过据臣所私忧窃卢,粗举大端;而其祸变相寻,尚有不胜枚举者。
以言理之是非则如彼,以言势之利害又如此:大约稍有心肝之人,皆必不肯为之;稍有知识之人,皆必能见及之。而不谓渥蒙国恩、深悉时务之李鸿章,竟悍然不顾、冥然罔觉,行人所不肯行之事、出人所不忍出之言!臣前见李鸿章行事不慊人心,尚疑其别有苦衷,代为原谅;直至今日,始灼然有以知其心术之幻而得其罪状之真。所谓「臧孙纥虽曰不要君,吾不信」;及「马昭之心,路人皆见之」者。恐宋臣秦桧、明臣仇鸾之奸,尚未至此也。且辽东、台湾并割予日,臣以为穷日之兵力不能及此、充日之始愿亦未尝及此;如其兵力果能及此,则何不径取辽渖以索登莱、径取台湾以索闽厦,囊括席卷;彼岂有所恤而不为!如其始愿尝及此,明知辽东一索可得,何必以全力攻牛庄;明知台湾一索可得,何必以全力攻澎湖:是其情形已可概见!不谓有李鸿章焉,为虎作伥、教猱升木,于是日不啻取怀而予、操券以偿。盖日力不及此,而李鸿章之力能及此;日愿不及此,而李鸿章之愿早及此矣!抑微臣更有不忍言、又不忍不言者,李鸿章虽奸,尚不及其子李经方之甚。李经方前充出使日本大臣,以资数百万借给日人购船、备饷;所纳外妇,即日主睦仁之甥女。其奸诈险薄,诚不减蔡京之有蔡攸、严嵩之有严世蕃!假使凭依城社、窃据津涂,张邦昌、刘豫之事,不难立见。我朝贻谋之远、立法之善,为前古所未有;当此之时,而欲以岛夷入主中国、以人臣攘执太阿,盖亦戛戛乎难之。不图天地跃金、阴阳铸错,于日生一睦仁、于中国生一李经方!以权奸为丑虏内助,而始有用夷变夏之阶;以丑虏为权奸外援,而始有化家为国之渐。俱成头角,各长羽毛;木腐虫生,霜寒冰至。今日此事,尤为中国污隆、本朝兴替一大关键。微臣悲江河之日下、痛沧海之横流,所为涕泗泛澜而不能自已者也。
虽然,李鸿章敢于犯天下之不韪、欺朝廷以其方者,窥见皇太后、皇上与诸臣畏日之心,而后藉词保京,反自托为忠爱之忱、以巧遂其奸欺之诈也。在李鸿章,固以为舍己别无他人、舍此别无他策;微臣不揣冒昧,窃于此策之外,为朝廷敬画二策焉。伏揣朝廷畏日之心,不过以明为鉴;不知明之亡,不亡于边患而亡于流寇,不亡于讳言和而亡于讳言迁。夫「国君死社稷」,乃指诸侯而言;若天子以四海为家,何代不有迁移之事!明之君臣不通古今,昏愦纷呶,以至亡国;如早迁都江南,固尚可存。我朝法度修明,湛恩汪濊;既非明政不纲,加赋召乱者可比。一统金瓯,处处完善,既无流寇之祸、仅有海邦之忧;又非明之天下糜烂,无地图存者可比。惟以海禁大开,形势久异;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以此而迁,又何所讳!宅中建极,莫若太原。五台经累朝巡幸,供列圣御容;行宫尚存,盛轨可溯:其善一。京师千里之程,十日可达;往来迅速、进止从容:其善二。土厚水深,人民殷富:其善三。兵精马健,风气劲强:其善四。河汾、太原,表里山川:其善五。平阳、安邑,步趋虞、夏:其善六。而太行起天下之脊,冀州居天下之中;我能往、彼不能来,尤足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去年十二月,微臣在都,曾以此议条陈,未获上达天听。若当日早定大计,则此时八方风雨、三晋云山,业已高屋建瓴;神京巩石,砥方隅而镜寰海、砺泰山而带黄河,何至廑宵旰之焦劳、患畿疆之危偪哉!然投鼠忌器,此后方多;则亡羊补牢,及今未晚。与其以二万万资盗赍粮而利归海外,何如以二万万营都充帑而利在国中:此微臣所画一策曰迁者,是也。又揣朝廷畏日之心,不过以犯京为虑;不知日力果能犯京,何待今日。岂于去年京师无备之时不敢来犯,而于今年有备之时反敢来犯者!且日人进兵,不外水陆两途:由辽渖进兵,则尚有依克唐阿、长顺、裕禄、唐仁廉在;由锦州进兵,则尚有宋庆、魏光焘等在;由榆关进兵,则尚有刘坤一及余虎恩、熊铁生诸将在;由津沽南北进兵,则尚有王文韶、聂士成、曹克忠等在;即使内犯京畿,亦尚有程文炳、董福祥在,而诸臣等亦莫不在。日兵尽如鬼神,岂竟不由津、关经过,而飞入京师耶!我兵未必尽属疲聋,岂竟任其飞入京师而毫无闻见耶!微臣逆料日人必不能犯京,其故有四;请略举近日军事证之,以释朝廷疑虑之端。一曰日人不能攻坚。我所失之地,皆瑕也,非坚也。惟旅顺、威海可谓之坚,然旅顺之失,以守将争逃;威海之失,以海军不战。且一由皮子窝、一由落风港,均系抵瑕乘虚,抄后而入,不敢直犯当前。盖其兵饷最重、精锐无多,护惜锋铓,每虞伤损;肉薄攻坚,决无此事。观于聂士成之守坚,而彼不敢犯摩天岭;裕禄、徐庆璋之守坚,而彼不敢犯辽渖;唐景崧、刘永福之守坚,而彼不敢犯台湾。况畿辅为我最坚之地,而彼敢轻于尝试乎?此其不足虑者一。一曰日人不能持久。越国鄙远,糜饷劳师;多一日则多一日之粮,少一兵则少一兵之用。日至今日,黔驴之技已穷、骑虎之势难下;左支右绌,外强中干久矣。夫以中国之地大物博、饷足兵多,尚以旷日持久为忧;蕞尔之日,更何能堪!试观其弃威海而不留、攻台湾而即退;不能持久,为忧可知:此其不足虑者二。一曰日人不能疾趋。考日之军制,效德国陆操;步武整齐、纪律严肃,诚有足多。而辎装繁重,行走甚迟,以之持重则有余、以之疾驱则不足;视中国之卷甲衔枚、一日夜可行二三百里者,实有长短优劣之殊。观于此次牛庄之战,日由间道甫至牛庄,曾未多时而李光久闻警后发之兵,亦已踵至。吴大澄由田庄台退至双台子,亲军仅数十人、距敌仅数十里,若使日能疾驱,非但我军噍类无遗,即宁、锦亦恐相随不守;而日竟不能。岂独于京师能疾驱数百里耶?此其不足虑者三。一曰日人不能深人。夫以无援之军、不继之饷而入最深之地、犯极厚之兵,是必有进无退、有死无生而后可;抄掠剽忽不顾其后之贼或能为之,而日人固未能出此。如其出此,则必用全力掷孤注,行险徼幸。而自津至通一线,长途两旁皆水;沿途一带皆有重兵,程文炳、董福祥可以抵御于前,聂士成、曹克忠可以合围于左右,刘坤一率领诸将可以追蹑于后。彼非深入送死而何!且彼之兵力有限,既以全力犯我,则其后路必虚;独不畏人取朝鲜、袭广岛耶!观其得荣城、文登而不敢深入山东,得海城、牛庄而不敢深入奉、锦,又何能越关、津畿辅而入京师!此其不足虑者四。又况魏光焘坚固不摇、李光久奋勇敢战,牛庄虽败,而杀伤日人亦足相当;日见湘军人人敢死,竟不再越雷池一步。诸将领之最忠勇者一闻议和,皆痛哭坚卧,不肯起食;可见将士皆有死志,并非军心瓦解、势不可为。且依克唐阿、宋庆、聂士成皆日人所畏,而丁槐一军队伍已到、唐仁廉一军鎗械已齐,皆可与日一决。日人情见势绌,渐成弩末;我即不与之战而但与之坚持,再阅数月,彼力断难久支!然后再言议和,自必易于转圜:此又微臣所画一策曰守者,是也。总之,以迁为战之地,能迁则不战而已可屈人之兵;以守为战之地,能守则不战而已可制人之命。或迁、或守虽非上策,而不失为中策;赔款、割地非仅下策,而实无策。
伏查光绪六年(即「庚辰一役」)崇厚亦以头等全权大臣使俄,与俄国定约画押,让地一、二百里尚非割地,且系边外之地。经廷臣交章论劾,皇太后、皇上赫然震怒,立将崇厚拿交刑部治罪;其与俄所定之约虽已画押,乃行更改。俄人终亦降心俯首,就我范围。今昔相衡,以敌言,则俄更强大于日;以事言,则让地尚非割地、边地尚非内地、一二百里之地尚非一二千里之地。是李鸿章之罪,尚非崇厚可比。而以定约言,则一系擅许、一系请旨,擅许者至拙而请旨者至工。是李鸿章误国之术与其误国之心,较崇厚尤为加倍。惟有仰恳皇上天威独断,上思列祖列宗、下念薄海臣民,照崇厚例将李鸿章拿交刑部治罪,并撤回李经方革职严办。一面饬王文韶、刘坤一妥备战守,奖励裕禄、唐景崧等以安人心;一面明发谕旨宣示中外,奉皇太后西幸,命恭亲王留守京师。如战而不胜,赔款、割地尚为未迟。战而糜款,犹胜于和而赔款;战而失地,犹胜于和而割地。如其或迁、或守而致贻误大局,请先诛微民以谢天下!皇上为英主、为孱主,中国为强国、为弱国,本朝为大朝、为小朝,诸臣为贞臣、为邪臣?皆视此一举。微臣不胜迫切待命之至。谨奏。
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初八日。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台之存亡视批约准否乞密示消息电
密。台之存亡,视批约准否。存亡各有办法:购械陆续将到,无台不必运,有台则宜备战。全台盐务,北路收外来盐、中路领运南盐。南路购盐,皆在此时备一年之食,成本甚巨。无台则三路俱应停办,有台宜趁此时办理;过此风势不顺,运、购两穷。民变日起,抢劫盐馆、厘金衙署,假名字者不一而足;迁怒于官与洋人旗号,游勇屡抢劫英兵轮入口舢板,幸未伤人。各国洋人用水师在岸自卫,恐不免杀戮事。正气一泄,邪气全来;再迟时日,虽有台不可救药矣。批约是本月初八日,抑十四日?务乞密示消息,以便豫筹。(四月初九日)
张之洞陈宝箴谭继洵德馨李秉衡唐景崧张联桂等致总署报日事各国商有办法电
传闻十四日烟台换约,此举一定,实关大局安危。各国现正商办,有已有办法者、有未得确音者;但有强国出为排解,总可挽回几分。伏恳宸衷务加审慎,迅饬总署使臣力恳各国切商日人展期数旬停战议约,以便详加斟酌。从容数旬,各国必有真实情形。彼此交忌,必然相争;庶可因时变通,相机补救。此时恳各国助战则难,恳各国展期则易?若仓卒换约,各国皆怨,归咎于我,岂不多树数敌;铸成大错,悔不可追!谨合词吁请,惶悚迫切。请代奏。(四月初十日)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询已否与法使立约保台祈示电
蒸电及十一电旨均敬奉悉,台民感动万分。龚使所谓钧署与法公使先立一约,不知办否?祈示;以备法员到台询及此事,俾得商办。(四月十一日)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台湾变在俄顷请商法轮速来电
密。台民知法轮将到,甚喜;忽闻有阻挠者、事将中止,不胜忧愤。城内外已竖旗聚众,台变在俄顷;崧命在旦夕,危不可言。务求钧署坚请法轮迅速来台;一面先加紧电示,以便安民,待法员到台商办。迫切万分。(四月十四日)
换约大臣伍廷芳联芳致总署遵旨与日使换约并日使送还照会三件电(二件、附旨)
密长。廷等遵旨今晚十点钟与日使互换条约。同时,面交照会三件;日使阅后,力辞不收。辩论至再,始允暂收。廷芳等带所换之约,明日坐「公义」船回津。(四月十五日)
密长。昨晚遵旨面交日使照会二件、又盐申电饬备照会一件,乃该使已将原件托人于今晨送回,并附照会一纸;内开:『照得现由贵大臣面交照会三件;查本大臣蒙本国大皇帝简派来此换约,本大臣相应遵守职分,办结换约之外,并不能干涉他事。因此将贵照会三件送回,请贵大臣查收可也。理合照会』等语。昨晚换约后时已子刻,日使已于丑刻展轮回国,顺道赴旅。乞据情代奏。
四月十五日,奉旨:『电李鸿章:据伍廷芳等电称日使送还照会三件,未经带去。李鸿章即将前二件电知伊藤,以为根据;其后一件,毋庸再电。台事棘手,李鸿章前电伊藤有「另商」之语;究竟有何办法?悉心筹议具奏。据依克唐阿奏:「日兵于停战期内,无故越界开鎗」;李鸿章一并电告日本,毋再生事』。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闻法廷欲制台澎日军电
伦敦十四日路透来电:『闻法廷现欲掣肘日本在台湾及澎湖水陆军士,已与日本开议;间有法报不悦法廷办理此事』。又谓『法国不能任日本管辖台湾、澎湖,系受俄之愚。此事非三国联合约内订明,连埃及一事亦非妥办不可』云。(四月十五日)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请联合各国公保台湾电
闻和约已换,日允归辽,随后与三国会商。伏查侵占之地可以议还,岂有完善之区凭空割弃!法船未来,无从与办。惟恳请总署密诘法使,迅速派员来台晤商;迟恐民变,无从挽救。再,以法独保台,不如请各国公保为善;但一法尚邀不到,遑论各国:是在总署之设法矣。(四月十五日)
——以上见原书卷一百十一。
署江督张之洞致总署请借德商瑞记款一百五十万镑电(附旨)
前因饷乏,托龚使向英商借款,久无定议,恐误事;因饬沪道刘麒祥向各洋行商借。德商瑞记允借一百五十万镑,六厘息,九六扣,无行用;二十年还。先立草约,拟俟龚借不成,即借瑞记之款。兹据刘道电称:『瑞记云已备十二万镑汇到上海;该行东在德国住,此事汇费、电需及该行东盘费合万余两。若作罢论,从何取偿?坚请速奏,以便交银』云云。查瑞记之款,扣数较轻;以一百万镑计之,较克隆九零五扣可省三十八万余两。以百五十万镑计之,可省五十七万余两。且瑞记亦德商之款,亦不与赫德借款有碍。应请电奏,请旨准将瑞记之款借用一百万镑,即由总署函告德国驻京公使电知上海该行及德国本行,以便即日提银。此款仍系江苏盐课、厘金及筹捐三项归还,各海关作保,上海道、藩司俱用印。惟瑞记议定须借一百五十万镑,江南止用一百万镑;其余五十万镑,既较汇丰减省,户部似可留用。如归部用,应由关税归还。其克隆之款,祗可作罢论。
四月十六日,奉旨:『电张之洞:据电奏退还克隆借款、改订瑞记借款,经总理衙门、户部议定,准借用英金一百万镑;即着照所请办理。本日唐景崧电请饬张之洞筹借饷需银五十万,着即陆续解往』。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请拨饷二百万两济台电(附旨)
密。台营增多,台事未定,勇不能撤;留与撤均须饷,定购军火亦须给价。恳旨饬户部速拨饷二百万两,以备急需。但有一线可图,誓必存台另开局面,不敢屡求部帑;而目前急无可求,仍仗朝廷。台将亡矣!赏畀此款,藉慰万民怨愤之忱;二百年养育天恩,亦遂从此尽矣。伏乞恩准!请代奏。
四月十六日,奉旨:『电唐景崧:据电请拨饷需,现在户部无可指拨,已电张之洞先筹五十万解往备用』。
台抚唐景崧奏请饬总署邀同各国公使与日本商安台民之策电
密。闻辽东一带仍归我,和约内删去此条;法有阻台之说。不知确否?法员未见到;两船来台,恐亦无益。若批约内未将「割台」一节言明剔开另议,恐奉批后,法独力亦难挽回。台民死不服日,彼此用武,适涂炭生灵。中、日已和好,可否将台民不服情形,请旨饬下总署邀同各国公使与日本商一安民之策?此等惨状,各国当亦见怜。民变在即,迫切待命。(四月十六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伊藤对台事未覆法议保台似尚游移电
谏电奉旨谨悉。遵将政府前二件照会用英文转电伊藤,如有覆电再陈。鸿前电伊以台湾一事另行筹商,迄未接覆,未便作为默允;此次电告,恐将驳回。前在马关画押时,伊面称互换后即派使驻京议商各事;伍廷芳等顷回津云:『伊东亦谓将派使,不知何人』。似须俟新使到后,乃能筹商办法;非明电所可详尽。法议保台,似尚游移。请代奏。(四月十六日)
总署与法使商保台事问答笔录
致谢寒暄毕,施阿兰云:『台湾一事,接外部覆电云:「前外部与庆常商及保护,因恐日不听劝,北路或有战事;法欲以台湾驻兵。今已允让辽东,与前情不同。中国既将台湾许与日本,自不便再想别法,致启衅端;本国亦不便出而干预。现在此事可作罢论」』。
问以『王之春曾与外部见面否』?施云:『外部不愿接见,有两个缘由:一因王大人张罗借款,人多杂乱,有失体面;一由中国本有驻法使臣,王大人路过法都,若久留不去,令人生疑。设台湾之事稍有漏泄,于中国甚为危险;应令王大人即行回国为要』。
告以『台湾百姓不愿归日本,立将变乱;贵国如能设法保护,非但台民感激,贵国亦可大得利益』。施云:『目下总不能办,深恐两相牵累。倘日后台湾出有别项情形,法国或另有打算,亦未可定。缘台地与越南相近,本国亦有关系。我们哈外部与龚大人及庆常素来相熟,将来如有应与贵国关照之处,当可密商转达也』。(四月十七日)
旨寄张之洞着拨洋鎗一万枝解台惟宜慎重电
寄张之洞:台需洋鎗,着张之洞再拨一万枝,设法解往。惟和局已定,务宜慎重。(四月十七日)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台事曾请英俄法调处独未及德似未周到电
密。有德人来说:『中、德交情最厚,向无微嫌。台事曾请英、俄设法,今又专请法国;独未及德,似未周到』。因此向德领事探商,渠亦以为应有电旨饬许使向德外部商请阻割台湾,并由总署向德使筹商。查法、德素不相能,且台地并无德商、又无领事;惟德人有云『今请法不请德,恐德难以为情,致添一层痕迹,似非邦交所宜』。惟添请德国,究与法使有无妨碍?无从遥揣;并请饬总署妥酌。伏乞圣裁!请代奏。(四月十四日)
署江督张之洞致总署请拒日增索赔款电
密。呈总署:俄、法、德已为我将辽、旅争回,令日换约展期七日,已蒙旨暂缓互换;乃以伊藤一言恐吓,仓卒互换。伊藤允展期之电到,亦已无及;愤抑万状!然事机虽已屡误,尚有补救一、二之方。盖我约虽换,日断不敢占辽,必另索巨款抵补;前议二百兆已足令中国民穷财尽矣,岂可再加!闻伊藤已向李相授意;此乃日寇窘极狡极之计,万不可又受其毒!此时要策,惟有坚持定见。但托俄议、不与日议,闻俄拟与日商立退地约据、保索偿费、允代调停之说;盖日不能据辽,摄俄之威,非日之让;情不必感、费自不必加。日不敢据、俄又不肯占,日计既穷,略为敷衍,即可令归于我;即使俄不能代我减费,日亦必能自图了事。若为日所愚,开口轻许,又耗巨款,中国更不支,后患难言矣。台湾情形亦与辽相同,惟恳请饬龚使速回英,饬王使速与法切商,则台可保全而不加巨费与日。钱财虽轻于割地,然譬如人身,脂膏耗尽,何以自存!俄、法既经出头,日必无再战之理。伏望朝廷坚忍力持,不胜大幸!请代奏。(四月十九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伊藤电日已派台湾巡抚请我派员办理移交电
密红。顷接伊藤博文十八日戌正电称:『十七日来电收到。日本一俟应先豫备中事整办之后,即可与中国开议奉天南边之地。至台湾一节,日本现已告明中国政府,今日皇已派水师提督子爵桦山资纪作为台湾巡抚、并作为日本特派大员,办理按照「马关和约」第五款末条之事。约两礼拜,该巡抚即可履任办事;于行抵该处时,即预备办理特派之事。日本政府盼望中国政府立即简派大员一人或数人,与该巡抚会晤;并将该大员等衔名告明日本政府。按照如此情形,本大臣告知贵大臣:日本政府谓如中国政府查照日本所请速派大员一人或数人与该巡抚桦山会晤,毫无延宕;则贵大臣所虑危险之事,即可免矣。该巡抚一经到任之后,则境内保全平安之事,一惟日本政府是问』。玩其语意,似已电由田贝告知钧署。适科士达来晤,密与筹商;科谓:『和约既经批准互换,除日本允还奉天南边另议外,其余应逐一照办;断不可游移,借故诿延,以致另起波澜,生意外危险。其请他国保护即使办到,亦必枝节横生』。鸿告以『台湾官民不肯交接,奈何』?科谓:『皇上批准,中国官民岂可任听梗阻,致失国体!如国家采纳鄙言,应由政府属田贝转告日本:以中国派大员商交台湾,日本应同时派大员商交辽东,方为公允』云云。可否仍责成唐署抚与日员妥为商办?乞代奏请旨。(四月十九日)
使英龚照瑗致总署报法与他国密议台事暂不使华与闻恐生枝节电(附旨)
哈外部告庆常云:『日事尚未稳妥,议院将诘问助华原委。若界务、商务不定,政府必要受责;他事难为出力』。庆常云:『已将此事电陈总署,请饬施使减让』。哈云:『云南领事及盐矿,已嘱施使酌量通融;余事请照准』等语。庆常称:『闻法与他国密议台事,暂不使华与闻。恐生枝节』。
四月二十一日,奉旨:『据龚照瑗电称:探闻法与他国密议台事,暂不使华与闻;恐生枝节等语。台民汹汹,势难交割。刻下日本派员已将到台,办理殊为棘手。即着庆常密询外部:能否再申护台前议?迅速电覆。再,法使有「外部不愿接见王之春」之语,究竟是否会晤?着并电闻』。
美使致总署日政府派桦山为台澎巡抚请转达中国照会所派钦差姓名函
田贝来函:『公历五月十三日上午十点钟,日本政府自东京电致驻扎北京美公使云:「本日日本政府请烦美公使将以下情节转达中国政府:日本朝廷业已简派水师提督子爵桦山资纪作为台湾、澎湖等岛巡抚,并授以钦差大臣之职,准其按照马关所立条约之第五款末节办理一切事宜。该抚约于二礼拜之内赴任,抵任时即行办理特委事件。日本政府即希中国政府立派钦差大臣一员或数员,前会该抚。至中国所派钦差之姓名、官阶,亦望即行照会日本政府』云(四月二十一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报已请伊藤令桦山暂缓起程乞嘱唐抚勿固执电
钦奉二十日电旨,饬筹商台湾办法。查条约既经批准互换,断无违约不交之理。因与科士达密筹,姑先与伊藤委婉电问。电文云:『贵大臣十七来电,业经转电中国政府。奉昨日电旨内开:「现在台湾兵民交愤,必不甘服听命。该署抚唐景崧系守台之官,现为台民迫留,危在旦夕,实无权与之交割;究竟有何办法?如何补救?着妥筹电奏。钦此」。本大臣以贵大臣屡因两国所有为难各事,和衷与本大臣商办,况现在两国重缔和好,其交涉为难之处,应照友谊议结。察看台湾现在情形,两国全权大臣急宜会议此事办法。查贵大臣业经认明:所有弃让奉天南边之事,应行会议办理。本大臣之意,以为以上两事,务须同时议结。现因台地情形改变,与前不同;中国国家万不得已,着本大臣与贵大臣商酌办法。谅贵大臣必以为然;并令日本大员桦山提督暂缓起程为要』等语。此即前电另行筹商之意。彼即允再会议,亦必不肯放松;彼既弃辽,岂甘弃台!姑先商缓,看其覆电云何。仍求朝廷熟思审处,设法开导唐署抚勿任意固执,另起波澜,致以一隅误大局;是为至幸。请代奏。(四月二十一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伦敦电日派台督欲俟交款后撤辽驻军电
伦敦十九日路透电:『闻日本已派子爵桦山充台湾总督』。又谓『日本意欲俟中国将款交付后,即将驻辽各军撤回;又闻俄国与日本和衷商酌,欲改条约各节,该条约尚有须辩论云』。(四月二十一日)
署江督张之洞奏据台湾绅民公禀坚留唐抚刘提仍理台事电(附旨)
『全台绅民敬电禀者:台湾属日,万姓不服。迭请唐抚院代奏台民下情而事难挽回,如赤子之失父母,悲惨曷极!伏查台湾已为朝廷弃地,百姓无依,惟有死守据为岛国,遥戴皇灵,为南洋屏蔽。惟须有人统率,众议坚留唐抚暂仍理台事并留刘镇永福镇守台南。一面恳请各国查照「割地绅民不服」公法,从公剖断台湾应作何处置,再送唐抚入京、刘镇回任。台民此举,无非恋戴皇清,图固守以待转机。情形万紧,伏乞代奏!全台绅民同泣叩』云云。
四月二十二日,奉旨:『电李鸿章:二十一电悉。兹据全台绅民电禀云:台湾属日,万姓不服;既为朝廷弃地,惟有死守据为岛国。并据唐景崧电:台民坚留该抚与刘永福,不听开导,求死不得云云。是台湾难交情形,已可概见。该大臣熟筹办法,以问伊藤;回电如何?速即电覆』。
台抚唐景崧奏恳饬商日外部令日员从缓来台电
密。台民知法不可恃,愿死守危区,为南洋屏蔽。坚留景崧与刘永福;经反复开导、再三力拒,无如众议甚坚,臣等虽欲求死而不得。至台能守与否,亦惟尽人力以待转机。此乃台民不服属日,权能自主;其拒日,与中国无涉。恳旨饬下总署商日外部,彼员从缓来台,则台与日尚可从容与议;若即以武相临,虽兵连祸结,断难驯服。以上各节,是否有当?伏乞皇上训示。请代奏。(四月二十二日)
使俄许景澄致总署报俄德不及顾台并请由江省谢其好意电(二件)
罗拔称:『俄国不及顾台,亦不能再约日本说话;德国已由领事告:台民不能保护,实无他策』。再述交地棘手情形;据云『似宜先撤防兵,次第办理;此外,亦无善策可筹』等语。谨闻。(四月二十二日)
俄督电虽述兵助,实祗知照发兵,谅非外部所饬;且事已过,一经询问,转觉着迹。应由江省谢其好意并以归地息战告之,似足了事;仍候酌夺。(四月二十二日)
署江督张之洞致总署王之春电法外部谓辽事力已尽不欲再举援台电
王使之春来电云:『号电谨悉。遵旨令庆常询问外部「因何不愿接见?台事有无办法」?据覆:「前商立约在未批准前,华既迟误;三国劝日展限,华不能缓。议院谓归辽全力已尽,不欲再举。故无可晤商,非敢慢待」。又以恐德占先步激之,彼不为动。即前日法使向署陈述办法,亦止探询,无他意。立约致缓之由,详前电;诚为可惜!现仍令庆常随时探问,一面候轮回华。乞代奏』云。(四月二十三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伊藤电桦山计日到台请告唐抚筹备电
顷接日本伊藤二十二日戌正英文覆电云:『四月二十一日来电,业经接到。照两国批准「马关和约」,台湾所有主治地方之权业已交与日本;其了结地方变乱之法,勿庸两国合议。是以中国政府只须将治理台湾之事并公家产业,查照条约及前电即派大员交与日本大员。按照以上情形而言,桦山巡抚启程日期勿庸暂缓;查该巡抚已于本日由西京动身矣。至于奉天南边之地,日本之意已于前电声明』等语。鸿查此电,词意甚为决绝。桦山已于二十三日起程,计日必到澎、台;应请先行电知唐署抚筹备为要。至台地绅民公电有云:『请各国查照「割地绅民不服」之公法剖断』;询科士达,查洋文公法原本所载,并非战后让地之例,难以比拟。且日既不肯会议,俄、德、法亦不过问,孰为剖断!应请传谕,勿得误会!此事恐开衅端,并连累他处;务祈慎重筹办,大局之幸。请代奏。(四月二十四日)
旨派李经方前往台湾与日使商办事件
旨:『着派二品顶戴前出使大臣李经方前往台湾,与日本派出大臣商办事件』。(四月二十四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德俄均未必与日兴戎中朝必应慎筹电
密红。前属德璀琳转电巴兰德,请其极力设法耸动各国劝阻日人赴台交割;顷该税司译送巴电:『传德京皆云天津设法阴令台民叛拒日人,显系违约;日必兴兵构怨,势极危险。若再战败,必将重议和约,视马关前约为更甚。我已辞职退回故里』云云。查鸿迭奉旨饬电问伊藤,有「台民愤乱拒抗」之语;因前约明电无密码,或沿途各局漏泄讹传,或日人藉词捏造。其实阴令台民叛拒者,南洋及台抚也。今德君臣既疑中国违约、不愿帮助,俄亦未必与日兴戎;中朝必应妥慎筹办,勿先违约,自贻后祸。(四月二十四日)
德外部致总署台湾华兵日增如再开仗损失更多电
现在屡次听闻,佥言如一:现驻台湾之中国兵丁较前加增,煽惑人心播乱,将日本逐出。如再开仗,中国应赔偿更多;深恐不但台湾,连海南、舟山等紧要之处一并失去。令绅大臣劝中国总署设法弹压。本部所闻,的确无疑。(四月二十四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代李经方恳辞往台商办事件请代奏电(附旨)
密红。奉电旨派李经方前往台湾与日本派出大臣商办事件,钦此。查李经方自马关随同回津后,因忧劳成疾,病势沉重,回南就医。顷电传旨饬遵,据覆称『素未到台,情形不悉,地方官绅无一知者;日本所派桦山亦素未谋面,无从商办。现正延医调治,牵发旧疾,怔忡日剧,神智不清;断难胜此艰巨。乞代奏』等语。查系实在情形,并无一语捏饰。商交台湾事体繁重,自应责成台抚督同藩司顾肇熙妥办;否则,应饬闽督就近拣派大员前往,会同该处官绅筹办。似未便令情形隔膜、资浅望轻之员搪塞外人,必至贻误。李经方实不胜任;理合自行检举,请旨收回成命,另行简派。乞代奏。
四月二十五日,〔奉旨〕:『电李鸿章:来电悉。李经方前随同李鸿章赴日,派为全权大臣;回津后尚未复命,何以遽行回南?昨派令前往台湾商办事件,又复藉病推诿。李鸿章膺此重任,宜将此事妥筹结局,何得置身事外,转为李经方藉词塞责!现在日使将到,着传知李经方迅速前往,毋得迟延』!
驻法参赞庆常致总署晤法外部谓台事难再申前议电
钦遵二十二日电旨,晤商法外部,密询台事能否再申前议;据哈云:『前后情形不同,势难再申前议;已电法使告总署』等语。至法使所言外部不愿接见王使一节,查王使三月到法,拜会外部一次;现在无事可商,故未接见。谨请代奏。(四月二十六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德政府电称伊藤谓中国已将台湾主权让与日本勿庸
会议电(附旨)
密红。顷德领事司艮德来,译呈绅珂电云:『柏林政府电开:「接得实信,台湾现已添兵,以台民定策为辞。德国政府之意,以为中、日如再行开仗,则中国违约,责成更大;不但台地必失,且恐舟山、海南及其它要紧处所难保无虞」等语。本大臣因于二十四日谒见总署,以现在危险情形告明各堂,并加警戒;总署答云:「李中堂已将总署无权管理台湾事宜告明伊藤,并请伊藤会议此事;伊藤覆称:中国已将台湾主权让与日本,台事勿庸会议,日本能自保其地平安等语。请将以上情节告明中堂,并将回复之语电知」云』。鸿答以『总署无权管理台事之语,不但我未告明伊藤,且无此政体;恐绅使误会』云。所称危险情形,自是友邦关切好意;请加意申诫为要。
四月二十六日,奉旨:『李鸿章电奏,据称「伊藤覆电词意决绝,德国又疑中国阴令台民叛拒,恐致构兵」等语。台湾一事,朝廷深为焦虑;昨派李经方前往商办,可见中国并无不愿交割之意。现在日使将到,着李鸿章饬令李经方迅速往台与日使妥为商办,毋稍耽延;一面仍将台民不服开导、竟欲据为岛国情形电告伊藤,免致怀疑借口』。
旨着台抚唐景崧开缺来京及文武各员内渡电
旨:『署台湾巡抚唐景崧着即开缺,来京陛见。所有文武大小各员,着即陆续内渡』。(四月二十六日)
旨着许景澄将台变各情详告俄廷电
电许景澄:俄允三国同议归辽之事,尚未酌定商议之地;着许景澄随时探闻,以便派员与议。日已派员来收台地,现派李经方前往商办,并令唐景崧开缺来京。惟台民不服,必至生变。一切情形详告俄廷,免日借口。(四月二十六日)
军机处奏请饬李鸿章仍令李经方赴台办理交割片
军机处片:
本日长萃奏「请饬李鸿章赴台交割」折,奉旨存查。赴台交割一节,昨因李经方藉病推诿,奉旨电饬李鸿章仍着李经方迅速前往。前议条约虽有「两月内交清」之语,惟日本所派使臣桦山资纪已于二十二日起程,计日可到。此次办理交割,除李经方外,实无别员可派;即使李鸿章再电固辞,仍应请旨饬令李经方前往,不准推诿。合并声明。谨奏。
光绪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七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遵旨饬李经方赴台并请令顾肇熙杨岐珍科士达襄助电
钦奉宥电谕旨,惶悚曷任!李经方患病未愈,且虑不能胜任,何敢饰词推诿。惟事势紧急,遵即电饬力疾料理前往。顷据电禀:『经方才短病紧,地方情形太生,恐误大局;不敢不沥陈于前。严旨督责,敢不懔遵。惟任大责重,可否添派一人同往到台;或留署藩司顾肇熙、提督杨岐珍在台交接,并请令科士达偕往襄助?乞酌核代奏』等因。查顾、杨二员均与鸿章旧好,人亦明练;乞电饬暂留,与李经方会商一切。科士达亦愿偕往;所需洋文、东文参赞翻译各员,已令经方酌调。鸿赶紧代刻关防,以便公牍钤用;并饬沪道筹给公费、租定轮船,俟津、沪各员齐集,刻日前往。鸿又电属伊藤转致桦山,和衷相机商办。请代奏。(四月二十七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接伊藤电交接台湾专使彼此均有全权为妥电(附旨)
顷接本日伊藤午初覆电云:『公历本月二十一日、即中历四月二十七日来电,业经收到;并将其中情节转电桦山,托其与李经方按照友谊和衷商办。日本政府已派水陆各军前赴台湾,中国特派大员谅必带有「全权」,日本特派大员业经奉有此等文凭。如中国特派李经方,似有「全权」为妥;并先到长崎,会同日本大员前往』等语。乞代奏。
四月二十八日,奉旨:『电李鸿章:据电伊藤所称李经方先赴长崎会同前往,诸多窒碍。着李鸿章覆以彼此在台湾海口会晤,以免周折。文凭,着照所请加「全权」字样』。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顷覆伊藤倘台民叛乱不已无法交接请原谅电
顷电覆伊藤云:『五月二十日、即中历四月二十八日来电,业经收到。蒙转托桦山与李经方按照友谊和衷商办,殊为感佩。惟台地民情日变,不服开导;现正围集地方官衙门,愤乱哄闹,不放唐抚台等内渡。中国特派交割大员,断难冒险轻进,致遭不测。贵大臣商请前来长崎协同贵国兵船前往护卫,洵属慎重安稳之美意;但虑事多窒碍,仍望贵大臣电致桦山提督,约定何日彼此在台湾海边何处或澎湖何口会晤,迅速示覆,以便转属李经方酌办。至中国特派大员,已奉旨加有「全权」字样。如果台地平靖,自应按照「马关和约」第五款末条办理交接;倘台民叛乱不已,实系无法交接。祈贵大臣亮之,妥筹善法为盼』等因。除转致经方外,请代奏。(四月二十九日)
台抚唐景崧致枢垣李经方来台交割台民愤极请押款赎回电
闻日归辽、旅,索加费一万万;台湾系未失地,大可援此案加费赎回。原议兵费偿二万万,又加赎辽、赎台之费,请各国公评价值,即可指台湾押与他国抵借巨款;所有赔款,均由此出。似此办法,则辽旅、台湾均退还中国,而赔款数万万均由台出。据江督电称:美国曾估台湾可押十万万;即不如数,大约数万万可押。请旨饬下总署,与李鸿章向日本酌议:台民誓不服日,日难据取。李经方来台交割,台民愤极,定遭奇祸;即澎亦断不可往。实相爱,非相忌之辞。改派他员来台,恐亦无善策。伏思偿款二万万,又加赎辽、旅费,部臣如何措手借款!洋债可成,海关全为英国所据,已属难堪;借必应还,我又何以立国!不如赎台而转押台,则费有所出。将来赎台之费,从容计议,自有众擎易举之法;容再续陈。惟押台之说,台无外洋巨商,请饬江督与议。总之,朝廷不忍割地弃民,人心感奋,百事可为;一失人心,断难再振。台民闻李经方偕日酋即日往台,变在旦夕。倘蒙俯采末议,祈速谕知!祈代奏。(四月二十九日)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法为保台起见派兵轮来台电
法提督昨派兵轮「保阳」、「保佩」来台察看,兵官德而尼晋谒,谓『台能自主,可保护』。告以『台民誓不从日;如台地竟无力争回,必成自主。请速问法弁,究允保护否』?该轮即日开往长崎,请提督电询法廷矣。窃惟朝廷虽允割台,经崧迭奏台民愤不欲生情形;第有一线生机,自必允为设法。此次法提督派员来商,实系为保台起见;惟事机能否转圜,尚难悬揣。谨先电闻。(四月二十九日)
——以上见原书卷一百十二。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伊藤称两国派员以淡水为会齐之所电
接伊藤电称:『来电所云各节,当经转达桦山提督去后;顷准该提督覆称:两国特派大员,应以淡水作为会齐之所。中国特派大员,如以淡水有碍难之事,该提督应将中国大员安稳护送到澎湖、或福州暂住。如果该处有愤乱之事,应俟至弹压平靖后再行前往,该提督与李经方同时登岸』等语;似此尚为稳妥。除电经方外,请代奏。(五月初一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奏唐抚不遵旨撤兵横生异议请朝廷勿为所惑电
昨奉寄阅唐抚电,语多隔膜;实有不能已于言者。美国向例不预外事;即美商肯估押,该国不能助兵,岂非空语!俄、法、德与日廷言:不准日占中国大地。大地,犹言平地也;故只索辽东而不及台岛。法初意欲保台,因俄、德不从,乃止。未定约之前,英且不肯押台;岂定约后,美肯越俎!南洋及台抚皆不明洋情,凭虚臆造者也。至李经方手无兵权,自不可冒险轻进,致失国体。台北人来谓:『前次杀死中军,乃兵变,非民变;哥老会弁亦欲乘机劫库耳』。唐抚不遵旨内渡撤兵,横生异议,幸朝廷勿为所惑!(五月初二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奏已请伊藤知照桦山俟台地平静李经方径赴淡水会商电
顷电伊藤云:『来示甚为周到;李经方现在上海,未知桦山提督何日自何处起程、何日可到淡水?乞先示覆!台地民情愤乱,不服开导,系属实情;弹压似尚需时。李经方本无带兵管理地方之责,应静候桦山弹压平靖后,方能商办一切。上海距淡水仅两日夜水程,如得桦山办理平靖之确信,李经方即可径赴淡水相会。可否属桦山将情形随时径电李经方酌办?若桦山正在用兵弹压之际,李经方迹涉嫌疑,未便遽与会商,以致该处绅民怨愤。贵大臣必能鉴亮及此,并希预筹善处之方』等语。(五月初二日)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报台民强留摄行民主国总统事请代奏电
四月二十六日奉电旨,令臣景崧钦遵开缺,应即起程进京陛见。惟臣先行,民断不容;各官亦无一保全。只合暂留此,先令各官陆续内渡,臣当相机自处。台民前望转机,未敢妄动。今已绝望,公议自立为民主之国,于五月初二日齐集衙署,捧送印旗前来;印文曰「台湾民主国总统之印」、旗为蓝地、黄虎,强臣暂留保民理事,臣坚辞不获。伏思日人不日到台,台民必拒。若炮台仍用龙旗开仗,恐为日人借口,牵涉中国。不得已,允暂视事,将旗发给各炮台暂换;印暂收存,专为交涉各国之用。一面布告各国,并商结外援。嗣后台湾总统均由民举,遵奉正朔,遥作屏藩。俟事稍定,臣能脱身,即奔赴宫门,席藁请罪。昧死上闻。请代奏。(五月初三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伊藤请特派大员即赴淡水李经方应否速往电(附旨)
接伊藤电:『本日来电已接到。桦山提督明晨可抵淡水;本大臣详审料量,当此时节,两国特派大员会晤之期愈早愈妙。此事极有关系,是以本大臣盼望中国特派大员立即启程,不必以所处艰难为虑。如万一果有不虞,桦山提督自当按照本大臣前寄贵大臣之电所陈之意出力助护』云。闻台湾已自立为民主之国,布告各国,恐无出而援助者。绅民义愤固无如何,惟不应奉唐抚为总统,使朝廷号令不行。日本岂不明知,必有责言,虑生他衅。李经方奉命前往交地,兹既无地可交;此外,各事无从过问。伊藤所催赴淡水会齐,原系照约办理;李经方即去,亦不过作壁上观战,断难设法排解。究竟如何处置?李经方应否速往?伏乞电旨迅速指示!请代奏。
五月初四日,奉旨:『电李鸿章:电奏已悉。台民劫制生变,事出意外;无从过问。李经方既经照约派往,若不速行,转令生疑;伊藤电内既有「出力护助」之说,自应克日前往,相机商办。即使不能排解,彼亦无从借口』。
署江督张之洞致总署台已自主未便接济饷械电(附旨)
接台电:台民忠义不服,奉唐抚为自主之国;唐亦无可如何。前奉旨接济台饷五十万及军火各节,已拨三十万;现改自为民主之国,以后饷械等项目自未便再为接济,以免枝节。请电奏陈明。
五月初四日,奉旨:『电张之洞:台事无从过问,所有饷械自不宜再解,致生枝节』。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全台不服日愿为华民请代奏电
全台不服日,因愿为圣朝之民。今之自主为拒日计,免其向中国饶舌;如有机会,仍归中国。崧为民劫留,暂缓赴京陛见;连日以来,惶悚万状。惟此后不无奏咨之件及与各省文件公牍,拟用崧开缺本衔及「台湾巡抚关防」。一息尚存,未敢稍逾臣节;谨豫陈明。署藩司顾肇熙恳内渡,因受瘴抱病,乞准回籍就医;缺无人署,只合姑存衙门之名,委数员分理文牍以便承乏。杨岐珍潜离行营待轮内渡,勇营后拔;其不欲在台,别具苦心。近日日轮三五艘,或泊或游于沪尾口外;台民安堵。近状并陈,请代奏。(五月初四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遵饬李经方往台密授办法暨报起程日期电(二件)
旨饬李经方克日往台,相机商办等因,遵即电饬钦遵,俟启程定期即报;并密属以『各国均疑台民自主系由朝廷嗾使,日人不能无疑;桦山若怪唐抚主使,应告以奉旨令开缺来京,乃为台强留,即不得目为华官。彼即战争,应在台地,不当波及他处,致碍和局。如日兵上岸攻剿,闻该处有勇百营,岂能一鼓溃灭。台民素悍,竹围甚多;伏莽到处抗拒,剿须旷日持久。汝似未能久待,自应查明伊藤四月二十三电云按照两国批准「马关和约」台湾所有主治地方之权业已交与日本,只须将治理台湾之事并了结地方变乱之法一并明约交给日本特派大臣自行经理,备文知照桦山;俟其照覆到日酌量回舟,以后应与我国无干』云云。时势至此,只有如此办法。请代奏。(五月初六日)
李经方准初七日起程,随带道员马建忠等十员;余谨遵办理。(五月初六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已电伊藤照约交出台湾主治权作为了结电
顷电覆伊藤云:『来电业经接到。桦山提督既克期往抵淡水,中国特派大员本应即往会晤;前因台地民情大变,深恐会商无益,于事未免踟蹰。兹贵大臣电称「此事关系紧要,不必以所处碍难过虑,允照前电出力助护」等语;本大臣已奏明饬催李经方于初七起程,初九、十日可到淡水。惟近闻台湾绅民公议已自立为民主之国,不服我国家号令;李经方必更呼应不灵,且恐激生意外。回忆西五月十七日、即中四月二十三日贵大臣来电「按照两国批准「马关和约」台湾所有主治地方之权业已交与日本,其了结地方变乱之法勿庸两国会议,中国政府只须将治理地方等事交与日本所派大员」云云,是李经方到淡水后,自应查照贵大臣前电语意与桦山提督会商,想桦山自能设法办理。台湾已为自主之岛国,中朝实难遥制;即中国特派大员亦祗能照约交出台湾,此外一切均无从过问。祈贵大臣电致桦山提督格外原谅,通融办理为幸。至来电云「果有不虞,桦山必按照前电所陈者出力助护;具见友谊关爱,尤感盛情不尽也』云云。请代奏。(五月初六日)
总署致张之洞转唐景崧宜设法早归免生枝节电
初五来电已呈递,唐景崧亦有电至。现在台事未便过问;若仍用奏咨文件,即难免牵累,有碍大局。唐为台民劫制,如能设法脱身,宜即早归,庶免别生枝节。遵旨电达,希即电知为要。(五月初七日)
旨着张之洞谭锺麟饬海口官弁禁止运械往台电
电张之洞、谭锺麟:和约既定,台民不服,据为岛国。近英使言上海、广东闻有军械运往,并有勇丁往台,款由中国接济之谣;或系台人自行私运。此事实于和局有碍,着海口官弁严行禁止。(五月初九日)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报粤军与日战获胜仍进剿电
初六日,日船十余艘带兵数千人乘黑夜由距基隆五十里澳底登岸。该处口岸辽阔,防军难遍堵截;统带曾尧熙亦未能力拒,被日人蔓延至三貂岭,欲攻基隆后路。我军相持三日,初八日下午粤军与日人迎头奋击,力战两时获胜,杀贼甚多,并斩获日兵官三画首级一名;寇退至三貂岭半山地方。现仍严饬各军相机进剿,续有探报再陈。可否代奏,以慰宸廑?(五月初九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报李经方已到淡水电
李经方电:『初九寅刻到淡水,桦山留兵船名「千代田」在口外候护;并送初七函称:「本委员曾经如约前往淡水,不料在该处兵丁等放鎗要击,无由进口;乃取道基隆附近,将入台北府。因此特派兵船候贵委员来,即请转驾此兵轮,或与之同航来会」云。方祗得即刻同「千代田」前往基隆,与桦山接晤。据日船兵官云:「桦山带兵船四、陆兵一万已抵基隆岸」云』。(五月初十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龚照瑗报英廷接唐抚电告台湾自主拟不覆电
龚使照瑗电:『顷英廷接唐抚电告台湾变民主,众举为总统;英拟不覆云』。鸿想各国必皆不覆;我国须自立脚步,以免日后日有口舌,凭各国公论是非。祈酌办!(五月初十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据杨岐珍报台事实情带营回厦电
杨提督岐珍厦门电称:『初八带四营抵厦,余佥留台,由唐中丞主政。台事实情,兵多乌合,绅士正者知难、劣者图利;当道性偏,绅民无识,随声附和。假民为主,已见形迹。各绅承旨力请随从,珍坚持以遵旨办理,任死不变;继知志不可夺,乃听回任。请代奏』云。(五月初十日)
旨着李鸿章告日使和议既定中国断无嗾使台民自主之理电
旨李鸿章:台民变乱,中国无从过问。如日使言及此事,着告以中国和议既定,断无嗾使台民自主之理;请该使不必多疑。(五月初十日)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基隆不守台城瓦解事不可为电
基隆血战六日,将士伤亡不少,统领张兆连重伤,全军顿散,基隆不守。教民四起,省城瓦解;事不可为矣。请代奏。(五月十一日)
署直督王文韶致枢垣黄遵宪陈台湾自主应将唐抚为民劫留向日声明电
前新嘉坡领事黄遵宪电云:『台既自主,亟宜杜彼借口;似应即将唐抚军革职,一面告日以「台人背叛,巡抚为民劫留,现已将其革职;按约交割需时,现正设法劝谕」云云。一以明中朝守约之意,一以缓日本攻台之师。可否密商北洋言之政府』等因;由陈藩司宝箴转呈前来。文韶悉心查核,所论不为无见。惟「现正劝谕」云云,似未妥协;恐揽在身上也。是否可行?请钧裁!(五月十一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报李经方到基隆商办交接台湾问答电(附旨及交接文据)
李经方文电:『商办交接台湾节略:自淡水发后,开赴基隆;申正抵基隆之三雕澳,船泊定,桦山请初十巳正相见。届时往晤,桦山云:「奉命来台,以为和约批准,交接甚易。乃伊藤接中国政府电告台事棘手,始带领水陆各军。到淡水后,派小兵轮欲进口知照华官,华兵开炮阻挡,故来基隆;又为华兵枪炮轰击,不得已,暂驻三雕澳。现陆军一万已登岸,日内可取基隆」云。方答以「奉命来此,专与贵委员商办事件。台湾如何交接,望先明告」!桦山云:「诸事棘手,交接甚难。俟我攻取基隆、到台北府后,再徐议交接」。方云:「和约批准,伊藤自认中国已将台湾治理事权交与日本。此来照约将堡垒、军器、工厂及属公物件交与贵委员;台民已变,岂能登岸一一点交。我自马关回,卧病已久,在沪调治;奉旨力疾前来。此处风涛险恶,不能起立;如候贵委员登岸到台北府,不知何时!台地甚大,民变非一日可平;恐非数年不能交接清楚。今两国和好,须按照友谊和衷商办,不可强我所难」。伊云:「虽然如此,交接事大,不能迁就」。辩论至未初,经方昏眩,坐不能定;桦山云:「请回船,我即来商议」。经方为多人扶回。桦山未正来拜,首云:「和约批准,愿两国实心和好,永远不改」!答以「诚然」!伊云:「既如此,何以淡水、基隆中国兵丁皆放枪炮要击?此处复见有华兵告示,令军民人等抗拒」?答以「和约批准后,大皇帝即派我来台,带有「全权」交割台湾,且特旨令文武各员陆续内渡;此为两国实心和好凭据。台民不服生变,何事不可为!淡水开枪,我未目见,不知虚实;但据贵委员之言,想必团练土兵所为。风闻杨提督等已内渡,其余文武各官虽为台民劫留,未能遵旨一律内渡;民不奉朝命,官亦无权。告示皆台民所为,官岂能过问」。辩诘数时,伊云:「但愿抗拒各事,如贵委员所说非官与兵所为」。方复云:「交接之事,究竟如何办理」?桦山云:「早间所云,即是办法」。方云:「固执过甚,似非和衷」!桦云:「我甚和衷,但办事不得不然。今见贵委员病状颠连,如久留于此,万有不测,我实疚心!但交接之事,贵委员如何办法」?方答以「照约办理外,无他法」。桦山云:「须有清单」。方云:「非地方官,何从有清单!此时民变将来,平定后衙署文卷何从查考;终无清单。且和约内本无「清单」字样,何必多立名目,强我所难」!伊云:「清单上,贵委员如何写法;总须有此名目,方合款式」。经方即于清单内写:「一、台湾全岛、澎湖列岛之各海口并各府厅县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属公对象」。伊云:「太含糊」!方云:「强我开清单,祗有如此」。即将「清单」二字删去。伊见方词意甚决,始允照办。桦山又云:「由台湾至福建之海线,系台湾属公物件」;伊须照收。方云:「海线非岸上产业,何能交让!况海在线岸,非两国政府议明不能。我来奉命商办此事,无此权力;且和约内未言及」。伊云:「既然如此,只好将台湾至福建海线应如何办理之处?俟两国政府随后商定」。彼此辩论,自未正至酉正,始定议。桦山即命其参赞先将东文清单交方阅看,措词尚合和约。因与随员科士达商酌;科云:「此文据但照钞和约,于和约外不增减一字,实为简要妥洽,非意料所及」。劝方即刻署名盖印;恐稍迟,即生枝节。亥正,即彼此署名盖印事毕。十一子刻开船,本日申正到沪;感受瘴疠,病益加剧。乞将问答节略代奏!至交接文据,即续钞电』。请代奏,并交总署备案。
五月十三日,奉旨:『寄李鸿章:电悉。台事既经李经方与桦山交割清楚,立
有文据;此后台湾变乱,与中国无涉。应由李鸿章电告伊藤,以为了结此事之据。至海线应由电局即行筹议,以便临时商定。日使有无来津消息?着探明电奏』。
中日交接台湾文据
大清国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国大皇帝陛下为照在马关所定和约第五款第二条交接台湾一省,大清国大皇帝陛下简派二品顶戴前出使大臣李经方、大日本国大皇帝陛下简派台湾总督海军大将从二位勋一等子爵桦山资纪各为全权委员,因两全权委员会同于基隆所办事项如左:
中、日两帝国全权委员交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即明治二十八年四月十七日在马关两帝国钦差全权大臣所定和约第二款中国永远让与日本之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并澎湖列岛在英国格林尼次东经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纬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之管理主权并别册所示各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对象,均皆清楚。为此两帝国全权委员愿立文据,即行署名盖印,以昭确实。
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初十日、明治二十八年六月二日,订于基隆(缮写两份)。
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委员二品顶戴前出使大臣李经方。
大日本帝国全权委员台湾总督海军大将从二位勋一等子爵桦山资纪。
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并澎湖列岛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属公对象清单
一、台湾全岛澎湖列岛之各海口及各府县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属公对象。
一、台湾至福建海线应如何办理之处?俟两国政府随后商定云。乞代奏。(五月十三日)
闽督边宝泉致总署台湾城内纷乱唐抚赴沪尾日兵尚未入城电(二件)
顷台局报:『日兵昨晚距城二十里,城内纷乱;电局仅洋人一名,不能收报。今晨唐抚已赴沪,土人肆抢,抚署被焚』。「沪」或指沪尾云。(五月十三日)
探唐抚昨往沪尾,今早附「雅打」商轮内渡;沪尾炮台拦截,经德兵船放炮救之,始开去。又,昨晚台城火药局被焚,日兵尚未入城云。(五月十三日)
旨着刘坤一等转饬前敌各军小心防守毋启衅端电
旨刘坤一、长顺:电悉。现在台湾已经李经方交接清楚,日兵攻台,基隆不守、省城瓦解,无从过问。和局并未决裂,「日允归辽」有三国担认,不至翻悔。各军祗宜就原扎处所小心防守,切不可轻信传闻,率行进扎、图占先着,转致启衅。着饬令前敌各军,是为至要。(五月十三日)
庆裕边宝泉致总署唐景崧等拟往申被兵士扣留电
顷接福州商电:『唐及大小官员十二夜赴沪尾,拟坐「驾时」船往申,被兵扣留。日未进台北府城,大队往攻沪尾。又闻「驾时」船被击』云。(五月十四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报覆伊藤电款留林董现已到津赍有国书俟晤时
再陈电(三件)
接伊藤十四日申正来电:『林董已于昨日乘本国兵船由横滨起程赴任,本大臣拜托阁下,于林大臣到津时格外优待,感谢之至』。并即覆函告允,且告以『林董驻京原为办理中国政府前电所陈各案,可先在津商办。昨奉上谕:派李鸿章、王文韶为全权大臣,与日本使臣商办事件。钦此」。林大臣自不必先行进京;本大臣病假将满,当会同署督王大臣遵旨款留,与之和衷妥商办理。请贵大臣迅即电知林大臣遵照可也』等语。请代奏。(五月十五日)
伊藤覆电:『台湾业经按照「马关条约」交接清楚,闻之欣悦。将来林董赴任办公,贵大臣允许遇事帮助,曷胜感谢!现在应以重结邦交为第一义,日皇特简林董,委以重任;故宜径赴北京,愈速愈妙。林董到京并到任一切事宜,仍求贵大臣赐予帮助为荷。其按照「马关条约」应议事宜,现在林董尚无此权柄。因当其起程,中国政府所有主见,日本政府未及周知。至林董到任之后,再由日本政府予以权柄,以便与贵大臣及王大臣会议一切,原无不可』云。鸿查以前电声明赴任,照常例须到任后乃能办公议事;现虽遵旨款留,势难坚阻。闻两日后可到,俟临时晤商再陈。请先代奏。(五月十九日)
日使林董本日申刻到津,派道员罗丰禄往晤。据云赍有国书,留津四、五日即赴京;约二十四上午来谒。晤时商定,再电闻。(五月二十三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报唐景崧到沪日兵已入台北电
沪局电:『「驾时」昨夜到,遣人到船查询,据云「唐中丞由此船来;昨夜即上岸,不知何往。至日人入台,由土人引从基隆后荒僻之径搭桥渡一小河而进;日兵到台北,仅二百名。先时,兵勇抢掠;及日兵到时,即不抢」云』。(五月二十四日)
李鸿章王文韶致总署报日使林董到津问答节略电
林董本日巳正来谒,会同文韶接晤;询其接伊政府电否?林云:『昨到津,始接伊藤电称:中堂与王大人已奉派全权大臣会商事件;惟照通例,驻京使臣应先赴京到任,呈递国书觐见』。答以『中朝向无一定办法,有公使到任数年或数月始觐见者。现值天气炎热,未知我大皇帝接见方便否。两国既经和好,早晚必准觐见;何必急急』!林云:『我奉朝命,不敢违;必须先进京,往总署请示。倘令我回津商议公事,我可再来』。鸿等询及辽东何时交还?日本兵何时撤尽?林云:『我起程时,三国正议此事。辽东已还,各处之兵已逐渐撤回,特难急遽耳』。询以『我前敌各军探报海城、营口尚添兵』。林云:『必系各营间有调换误报,添兵断无其事』。林又商及照约两国俘虏应各送还广岛、海城,有华兵俘虏一千六百人当即分送;惟照通例,应由华筹给送费。但为数无多,俟行文到日分别办理。问『台湾有信否』?林云:『久未接桦山信,只知已到基隆』。询其何日进京?云:『俟酌定,再告知』。以上各节,无甚狡强。鸿等不便强留,致失和气。俟其抵京,钧署再妥酌。请先奏。(五月二十四日)
——以上见原书卷一百十三。
署江督张之洞致总署报唐景崧脱身内渡应否遵旨陛见电(附旨)
奉钧署阳电,令前护台抚唐景崧设法脱身内渡;唐抚已遵旨于二十七日到江宁。应否入京陛见?请代奏。
五月二十八日,奉旨:『张之洞电悉。唐景崧着即休致回籍』。
——见原书卷一百十四。
闽督边宝泉致军务处报日用兵轮八艘载兵万余由基隆上岸南进电
探报日犯台中,屡为林朝栋所败。接仗在中立、居笼等处,距大田湾七十里。又闻日用兵轮八艘载兵万二千,由基隆上岸南进;华人多附商轮往厦门。(闰五月十三日)
——见原书卷一百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