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壝
民资谷以养,而谷资土以生,此社稷之所由以祀也。风云雷雨能滋土以生谷,而名山大川又能出云以兴雨,此风云雷雨山川之所以祀也。若夫厉之有祀,则以鬼无所依或能为害,亦焉往而非为民哉?《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有民社之寄者,其尚知所重也夫!乃志坛壝。
福州府闽、侯官、怀安三县附
社稷坛在府城北天王山1下。旧在州南七里。唐观察使杨发迁于南涧寺之东。伪闽时,迁于乌石山之阴。元初又迁于法海寺之北。国朝洪武六年,知府杨仕英移建今所。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府城南嘉崇里钓龙台。洪武三年,知府杨仕英建于鱼泽山2。六年,以其地隘陋,移建今所。郡厉坛在府城西北宝福寺之东山。洪武初,建于马鞍山之后。八年,主簿李季初移建今所。闽县里社坛乡厉坛侯官县乡历坛在县各都,凡二十九所。怀安县乡厉坛在县各都,凡二十五所。
长乐县社稷坛在县治西南三峰寺之前。宋时建,元至元二十七年重建3。国朝洪武间修,成化十八年知县罗叙重修。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西隅南山下。邑厉坛在县西隅首石山下。(上二坛俱洪武初建,成化十年知县罗叙修。)里社坛乡厉坛(俱在县各里都,各二十四所。)
连江县社稷坛在县治前美政街之西。宋庆元间,知县赵善建于玉泉山下4。国朝洪武初,改建今所。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治前通济桥之南。邑厉坛在县治北钦平下里。(上二坛俱洪武初知县王得钦建5。)八年县丞商准修。里社坛在县各里都,凡二十二所。乡厉坛在县各乡,凡五所。南海神坛在县东南福斗山上。永乐七年建6。
福清县社稷坛在县治北一里。宋时建于县之西南。元大德七年知州孙仪重建。国朝洪武六年移建今所。成化十七年知县庞修。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治南龙首桥之右7。邑厉坛在县治北鹫峰山下8。(上二坛俱洪武六年建,成化十七年知县庞修。)乡厉坛在县各里,凡三十六所。(俱洪武二十四年立。)
古田县社稷坛在县治西一里许9。宋景德二年知县李堪建于县东,寻迁县西南,元元贞间县尹王奂移今所,国朝因之。成化十五年县丞沈敬通修。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治东南半里许。洪武三年知县韩秉建。邑厉坛在县治北10二里许。洪武三年知县韩秉建,成化十五年县丞沈敬通修。里社坛乡厉坛(俱在县各都,各四十二所。)
永福县社稷坛在县治北十三都。宋时建于县之西南,元大德六年移建今所。国朝洪武间修。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十二都重峰山下。元时附于社稷坛,国朝洪武三年改建今所。邑厉坛在县治北十二都北桥埕。洪武初建。里社坛乡厉坛
闽清县社稷坛在县治北,旧在县治西二里许。宋大中祥符二年知县史温建。元至大元年县尹张渊移建今所。国朝仍旧址增建。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治南二里许。洪武七年建。邑厉坛在县治北一里11。洪武三年,知县郑起居仍元之故址增建。里社坛乡厉坛(俱在县各里,各七所。)
罗源县社稷坛在县治西隅棣华坊,宋时在县西北。元至大三年达鲁花赤回回改建于此12。国朝洪武初增建。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东隅沈尉桥之西。宋元时附于旧社稷坛。国朝洪武十二年,县丞陈逊移建今所。邑厉坛在县治东一里许。洪武十三年13,县丞陈逊因元之故址增建。里社坛14乡厉坛15(俱在县各里,各二十六所。)
建宁府建安、瓯宁二县附
社稷坛在府城西门外龙山之上,宋在富沙庙之侧。国朝洪武八年知府张允移建今所。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府城南门外紫芝上坊。洪武八年知府张允建。成化十五年建安县知县桂镐重建斋宿屋宇。郡厉坛在府城北门外太平坊,洪武八年知府张允建16。建安县里社坛17乡厉坛(俱在县东吉苑里。又县所辖里皆置二坛,各一十四所。)瓯宁县里社坛乡厉坛(俱在县西北崇安里。又县所辖里皆置二坛,各一十三所18。)
浦城县社稷坛在县城西北德星门外,旧在县西官社巷。洪武九年,佥事陈汝器建,成化十年筑城,以其址为营房,遂迁建今所。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城南南浦门外东隅19。旧在县南回隆山下,佥事陈汝器迁建儒学之左。成化十年筑城,又迁建今所。邑厉坛在县城北拱北门外三里桥北。旧在永丰坊左。洪武九年,佥事陈汝器移建今所。景泰五年,典史殷宗重修20。里社坛在县各里,凡三十所,洪武九年县丞朱德昌建。乡厉坛在县各里,凡三十所21。洪武二十四年知县胡仲义建。
建阳县社稷坛在县北二里许,宋元在南岸之后坂。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三桂里黄花山之阳。(上二坛俱洪武九年知县范子畴建。)景泰六年知县龙韬重修。邑厉坛在社稷坛边。旧在县北焦湖岭下,成化十一年知县项旻移建今所。乡厉坛在县各里,凡五所22。
松溪县社稷坛在县北。宋时建,元因之,国朝洪武二年,知县梁楚材因旧址重建。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石壁庵之后。洪武九年建。邑厉坛在县北枣岭。洪武九年建。里社坛乡厉坛在县各里,各七所。(俱洪武九年立。)
崇安县社稷坛在县西兴贤坊内。旧在东岳行祠之前,宋淳祐五年知县陈樵子重建。元元贞元年县令杨靓重修。国朝洪武九年知县夏德章迁建今所。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西贞节坊内,灵宝观故址也。洪武九年知县夏德章建。邑厉坛在县东北二里。洪武九年县丞安处善建。里社坛乡厉坛在县各里,各七十六所23。(俱正统间立。)汉祀坛在武夷山大王峰之下。汉武帝遣使置坛,以祀武夷君,仍令祠官领之。见汉《郊祀志》。国朝每岁八月十五日,县正官率僚属致祭。喊茶山坛在武夷山御茶场之左。每岁惊蛰日,有司于此祭武夷山之神,然后造茶。
政和县社稷坛在县西顺令门外二里。旧在县南一里许,洪武间知县黄裳重修。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一里。邑厉坛在县西门外二里。里社坛在县各里,凡四十六所24。
寿宁县社稷坛在县东门外。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东门外。邑厉坛在县西门外25。
泉州府晋江县附
社稷坛在府城北三十九都,旧在府治西南明净坊内,洪武二年,知府常性改建今所。正统十一年,佥事陈祚檄通判张骏重修。成化十八年,知府陈勉重建斋宿屋宇。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府城西南三十四都石笋江之右。旧在仁化慈坊,东仓隙地26。洪武初知府常性改建今所。正统十一年佥事陈祚重修。郡厉坛在府城北三十九都。洪武初知府常性建。正统十一年佥事陈祚重修。里社坛乡厉坛在县各里,各四十七所。
南安县社稷坛在县西姜相峰之前。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东鹏溪之北。邑厉坛在县北一里许。(上三坛俱洪武初知县王罕建。)正统十三年佥事陈祚重修27。里社坛乡厉坛(俱在县各里,各四十四所。)
同安县社稷坛在县西北庆丰门外。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厚德门外。邑厉坛在县北拱辰门外。(上三坛俱洪武初建,成化十四年知县张逊重修。)里社坛乡厉坛(俱在县各里,各二十所。)
德化县社稷坛在县西。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龙津桥左。邑厉坛在县东北。(上三坛俱洪武初建。)正统十一年佥事陈祚修。里社坛乡厉坛(俱在县各里团,各七所。)
永春县社稷坛在县西北。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西南。邑厉坛在县东北。(上三坛俱洪武初建。)正统十一年重修。里社坛乡厉坛(俱在县各都,各二十五所。)
安溪县社稷坛在县西北。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西南。邑厉坛在县北。(上三坛俱洪武初建28。)正统十一年佥事陈祚修。里社坛乡厉坛(俱在县各里,各一十六所。)
惠安县社稷坛在县北一里许。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一里许。邑厉坛在县北郭外。(上三坛俱洪武初知县罗泰建。)正统十一年,佥事陈祚修。里社坛乡厉坛(俱在县各都,各三十四所。)
永宁卫无祀鬼神坛在府城东南二十都卫城外之东北。成化十九年指挥使杨晟建。
漳州府龙溪县附
社稷坛在府城西里许,宋雷雨师坛故址。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府城南二里。(上二坛俱洪武三年知府潘琳建,正统九年佥事陈祚重修。成化十年坏于水,十六年知府姜谅修建一新。)郡厉坛在府城北里许。洪武三年知府潘琳建。正统九年佥事陈祚重修。正统十四年毁于寇。成化十一年知府张璝、十六年龙溪知县伦善相继修建。里社坛在县各都。按旧志,龙溪县原设一百八十五所,岁久俱废,成化十七年知府姜谅命各都修建。今为二十二所。乡厉坛在县各都。按旧志,龙溪县原设一十所,岁久俱废,成化十五年知府姜谅令各都修建。今为二十三所。
漳浦县社稷坛在县西里许。旧在县西北,即宋社坛风雷雨师也。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五里。邑厉坛在县北里许。(上三坛俱洪武三年知县张玉文建29。)正统十二年,佥事陈祚重修。里社坛在县南八都盘陀岭下。洪武九年建,后废。成化十七年知府姜谅令各都创建。今为十又二所。乡厉坛在县东十五都保女径。洪武二十四年建,后废。成化十七年知府姜谅令各都创建。今为一十二所。
龙岩县社稷坛在县城北永宁门外,旧在县西北,即宋元旧址也。国朝洪武三年知县赵荣祖建,成化八年,以其地建千户所,知县韦济乃迁建今所。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城南。洪武三年知县赵荣祖因宋元旧址重建,成化十七年知县陶傅重修。邑厉坛在县城北永宁门外。旧在城西北,成化八年知县韦济迁建今所。十七年知县陶傅重修。
长泰县社稷坛在县西门外里许,宋社稷风云雷雨坛师旧址也。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方成里。(上二坛俱洪武初建。正统九年佥事陈祚重修,十四年寇毁。成化十七年知县刘铎重建。)邑厉坛在县北门外。正统九年佥事陈祚重修。成化十七年知县刘铎重修。里社坛在县各里。洪武九年创建,后废。成化十七年知府姜谅令各里重建,凡九所。乡厉坛在县各里。洪武九年建,后废。成化十七年知府姜谅命各里重建。凡八所30。
南靖县社稷坛在县北习贡里张仓社。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归德里阡旺社。(上二坛俱洪武三年典史黄秉立因元旧址建。成化十八年知县张鹏举重建。)邑厉坛在县北门外。洪武三年典史黄秉立因元旧址建。里社坛乡厉坛(俱在县各里。久废。成化十七年知府姜谅命各里重建,各五所。)
漳平县社稷坛在县东北。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西。邑厉坛在县东三里许。(上三坛俱成化七年知县陈栗建。)
汀州府长汀县附
社稷坛在府城西通津门外一里许。宋庆元间郡守陈晔建。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府城南镇南门外二里许。郡厉坛在府治北朝天门外卧龙山麓。(已上三坛俱永乐八年知府宋忠重修。)里社坛乡厉坛(俱在县各里,各十所。)
宁化县社稷坛在县西隅三里许。洪武六年建。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隅二里。永乐十二年知府宋忠重修。邑厉坛在县北一里许。里社坛在县北一里许。里社坛乡厉坛(俱在县各里,各一十四所。)
上杭县社稷坛在县城西通马门外北畔,旧在县治南。风云雷雨山川坛在通马四门外南畔。(上二坛俱洪武初知县刘亨建。永乐十四年坏于水,知县沈新等重建。成化九年知县萧宏等修,十八年县丞赵德重修。)邑厉坛在县城北迎恩门外西畔。成化十八年主簿余嵩修。里社坛乡厉坛(俱在县各里,各九所。)
武平县社稷坛在县西门外一里许。洪武六年建。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门外一里许。洪武七年建。邑厉坛在县北一里许。乡厉坛在县各里,凡六所。
清流县社稷坛在县西一里许。旧在县南二百余步,宋末迁于今所,元因之。国朝洪武七年知县向士英修,成化十六年重修。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门外三里。洪武七年知县向士英建,成化十六年修,十七年坏于水,寻复修。邑厉坛在县北二里。洪武七年知县向士英建,成化十六年重修。里社坛乡厉坛(俱在县各里,各六所。)
连城县社稷坛在县西福仙观之侧,宋元旧址也。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东塔寺之侧。邑厉坛在县北。(上三坛俱洪武六年知县刘雍建。)里社坛在县北北安里北安铺南畔。洪武二十四年建。乡厉坛在县南南顺里黄栏。洪武六年建。(上二坛县各里又各设一所,各六所。)
归化县社稷坛在县东南山。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东北五舍岭。邑厉坛在县东北赖家山。(上三坛俱成化八年知县郭润建。)里社坛在县各里,凡四十五所。
永定县社稷坛在县东卧龙山下。风云雷雨山川坛在社稷坛前。邑厉坛在县西迎恩门外一里。(上三坛俱成化十六年知县王环建。)里社坛乡厉坛(俱在县各里,各五所。)
延平府南平县附
社稷坛在府城西隅西山。宋元丰中建,国朝洪武九年重建31。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府城南剑津里。郡厉坛在府城北衍仙下里。(上二坛俱洪武九年建。)乡厉坛在县各里,凡四十一所。(俱洪武九年建。)
将乐县社稷坛在县西。宋元丰中建,国朝洪武九年重建。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水南都,洪武七年建。邑厉坛在县北龙池都。乡厉坛在县各都,凡四十一所。
尤溪县社稷坛在县西宝城门外。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西南毓秀坊。(上二坛俱洪武七年建。)邑厉坛在县西昼锦坊。乡厉坛在县各都,凡五十所”。
沙县社稷坛在县西和仁坊。旧在云际寺后,洪武十五年知县许斌迁建今所。风云雷雨山川坛在溪南虎丘山下。洪武二年建。邑厉坛在县东北,旧弥陀庵地也。乡厉坛在县各都,凡二十四所。
顺昌县社稷坛在县西。洪武二年知县于守节建。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东北石豆都,英烈王庙前。洪武十年知县周政建。邑厉坛在县北。乡厉坛在县各鄯,凡二十八所。
永安县社稷坛在县西。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邑厉坛在县北。(上三坛俱景泰五年建33。)
邵武府邵武县附
社稷坛在县水北旧儒学地。宋建于府城西北隅,元徙置于西塔山之麓,国朝洪武十一年,知府张文昱34迁建今所。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府城南丹台山之左。元建于行春门外,国朝洪武二年移于府西南寿山之麓,十一年知府张文昱35迁建今所。郡厉坛在府城西北莲花寺旧基地。洪武三年建于城北演武厅右,成化九年坏于水,遂迁建今所。里社坛乡厉坛(俱在县各都,各五十三所。)
泰宁县社稷坛在县西在城保。宋大观四年县令陈师立,元因之。国朝洪武二年县令陈撝重建。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迎恩亭前。洪武二年建36。邑厉坛在县北朝京桥东。洪武七年建。里社坛乡厉坛(俱在县各保,各三十二所。)
建宁县社稷坛在县北门外一里许。旧在县西庆丰门外,宋景定中县令林经德立,元因之。国朝洪武十年迁今所37。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在城保。洪武七年知县毕原肇建于水南灵应庙故址,十二年迁建今所。邑厉坛在县北枫树岭。洪武九年建。里社坛乡厉坛(俱在县各保,凡三十四所38。)
光泽县社稷坛在县西,宋元旧址也。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一都。(上二坛俱洪武九年建。)邑厉坛在县北平济桥北,洪武七年建。里社坛乡厉坛(俱在县各里,各三十所。)
兴化府莆田县附
社稷坛在府城东北拱辰门外一里许。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府城西南迎仙门外半里许39。(上二坛宋时俱在军治西南,国朝洪武三年知府盖天麟移建今所40。正统十一年佥事陈祚修。)郡厉坛在府城西肃清门外半里许。洪武初知府盖天麟建,正统十一年佥事陈祚修。里社坛乡厉坛(俱在县各厢各里,各三十四所。洪武二十四年建。)
仙游县社稷坛在县西孝仁里。宋乾道六年知县赵公绸建,元因之。国朝洪武十六年知县顾思敬修,正统十一年佥事陈祚重修。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永兴里湖头山。元时在县东朝京门,国朝洪武十六年知县顾思敬移建今所,正统十二年佥事陈祚修。邑厉坛在县西北隅功建里。洪武十三年知县顾思敬建于县北,宣德九年知县王彝以其地隘陋迁建今所41。里社坛乡厉坛(俱在县各里,各一十二所。)
福宁州
社稷坛在州城外西南。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州城外之北。(上二坛俱洪武三年建,成化十七年知州郭祥鹏修。)州厉坛在州城外西北。洪武七年建。里社坛成化十八年知州张逊修。乡厉坛在州城外东北。成化十七年知州郭祥鹏修。(上二坛俱洪武三年建。)
宁德县社稷坛在县北一都。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上二坛俱洪武六年知县王溥建。)邑厉坛在一都之北。洪武九年建。里社坛在一都之北。乡厉坛在金欧山下。洪武二十四年建。(上二坛又各都各置一所,各二十三所。)
福安县社稷坛在县西。旧在县东,后迁建今所。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东南二里许。邑厉坛在县西一里许。(上三坛俱洪武间知县崔孚建。永乐十二年典史史迪重修。)里社坛乡厉坛(俱在县各都,备三十二所。)
祠庙
礼法施于民则祀之,以勤死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捍大患则祀之,有戾乎此者皆淫祀也。闽俗好巫尚鬼,祠庙寄闾阎山野,在在有之。其间祀典所载,及礼所宜祀者无容议矣,其有肇自古昔,功业虽不甚著而载之旧志者,亦不可弃也,其他妖妄不经,悉在所当去,以祛诬惑。乃志祠庙。
福州府
闽县忠懿王庙在府治东庆城寺之东。王姓王氏,讳审知,谥忠懿,详见封爵志。晋开运三年,闽地入吴越,钱氏始命即王故第立庙祀之。宋开宝七年,刺史钱昱重新修建,并塑故都押衙建州刺史孟威等二十六人配飨42。政和元年,郡守罗畸复修43。绍兴二年,郡守张守命闽县知县李公彦重修。中有唐天祐初所立德政碑,银青光禄大夫行尚书礼部侍郎上柱国于竞奉敕撰。会应庙在左三坊,即旧灵泽庙也。其神号五龙顺化王,塑位五方,配以方邑44。相传伪闽所建,宋因之,载在祀典。皇祐中久旱,邑人祭于庙,暴雨大霪,殿中北位黑龙鳞甲犹带池萍,灵迹显异。绍圣四年,郡守温益命闽县知县叶默因其旧增葺之。元符元年庙成,有神光发于殿屋。是冬大旱,麦苗将槁,率僚属祷祠下,读祝未毕,雨随至,命侯官尉乇寿,刻石书之。乾道二年45,夏不雨,郡守王之望一祷而应,岁大稔,乃请于朝,赐庙额曰“灵泽”,闽县知县丁长卿为记。庙旁有田,及莲塘二十余亩,州许蠲租。命僧掌之。淳熙十四年,安抚使贾选以祷祈,屡大新庙宇,奏改今名,并赐诰命。大观二年,诏封青龙神广仁王、赤龙神嘉应王、黄龙神孚惠王、白龙神义济王、黑龙神灵泽王。永惠庙在仁庆坊,旧名竹林通应庙。内有井,父老相传为龙井,常有金鳞隐见其中,岁旱祷之,有雾覆井上,即雨。宋绍圣中,里人弗戒于火,延毁民居,人望见屋上标竹林旗甲土扑火者无数,火寻灭。淳熙间,庙前周氏火亦然。凡雨旸疾患,祷无不应。嘉泰三年,县为请于朝,赐额曰“永惠”。五显庙在通津门楼上。楼与九仙鳌顶相峙,其下通舟楫,故榜曰“通津之门”。俗呼“青门楼”。庙初在河之南岸,即怀远驿故址,旧名五通庙,亦名龙宫庙,后废,移祀于此。世传神姓萧,兄弟五人,按《苏州志》,五显者,婺源土神也。初封通贶善应昭福永福侯、通枯善□昭信永休侯,通泽善利昭义永康侯、通惠善及昭成永宁侯、通济善助昭庆永嘉侯,后加王爵,冠以显字,遂号五显。又有行祠二,一在布政司谯楼左,洪武二十八年重建,一在乌石山上。敕封烈威祖庙在使君桥之北。神姓陈,与其二弟名讳俱失传。生当五季之衰,一家以贞义自维,没而能为民御灾捍患,祷无不应,宋时累封至威烈昭济侯,二弟长封威显侯,次封显应侯。(上五庙俱在府城中。)善溪冲济广应灵显孚佑王庙在古山之北,大乘寺之南。以祀闽粤王郢第三子,世称白马三郎是也。详见《山川志》。唐贞元十年,观察使王翃因岁旱祷之得雨,乃为崇饰庙貌,自后太守躬祷辄应。咸通六年,观察使李瓒奏封龙骧侯。五代梁贞明中,闽王审知奏封弘润王。宋建隆二年,知闽县江文秉重修庙宇。庆历六年早,郡守蔡襄自为文祷之,读甫毕,大雨,乃命知县贾大冲更葺而新之,文学范宗韩为记。熙宁三年,敕封冲济广应王。绍兴十一年,以丞相张浚奏,增封“灵显”,仍赐庙额曰“永宁”。十七年秋大雨,中夜水暴出,声闻数十里,诘朝有石高广可二丈,峙庙后如堵水左右注,庭除无恙,人以为异。绍定五年,郡守李骏奏,增封“孚佑”。淳祐八年,郡守陈垲率知闽县师舆祷雨而有验,阅庙前华表匾曰“鳝溪”,因叹曰:“土俗疑传以缮为灵,不知王亲杀鳝以为灵也。”遂改鳝为善,以神能体天。而福善沛利泽以苏焦槁,故谓之善溪。又有庙在瑞圣里,曰“永灵宁显王庙”。显应庙46在螺江之浒。神姓刘,兄弟三人,伯名行全,仲名德全,季名待全。其先淮甸人,唐刘德威之后也。乾符间,黄巢寇闽,行全兄弟讨之有功,未获封赏而卒,闽人为之立庙。宋淳祐十一年大早,乡人祷雨立应,乡贡进士陈应角等以闻,赐额曰“灵显”。显应庙在饮井山之西麓。神姓陈,名。初与其弟观察使岩同庙祀于里之芦川。宋嘉祐七年春,一夕雷雨大作,神之香火迁于今所。开禧二年蝗,嘉定二年水,十二年雨雹,十四年秋旱且疫,乡人祷之,皆著灵响。宝庆元年,赐额曰“显应”。开庆元年封俨曰仁济侯,岩曰惠济侯,庙有侍郎陈公益记。(上二庙在仁惠里。)康山灵树庙在易俗里。神姓赵,名时畴,宋金紫光禄大夫宾之孙也。元泰定间卒。往往显其灵异,乡人立庙祀之。宣封威靖广威通济王庙在光俗里。宋嘉定元年建。神姓林,名浦,唐末避地海滨,凡斥卤之巅岛屿之涯,可以维舟之处,皆凿井以给行人,人谓之林公井。及卒,甚著灵响,里人祀之,有司上其捍灾御患之功,赐封今号。(已上五庙俱在府城东。)武烈英护镇闽王庙在钓龙台之西。王即汉闽粤王无诸也。详见《封爵志》。高帝五年,遣使封王,王受母命于此,后遂以其地立庙。武帝时,闽粤国亡,祀遂废。至唐大中十年始建祠。五代唐长兴元年,闽王审知复追封为闽粤王,宋因之,号显圣武勇王。庙有左右二王,相传王二将也。熙宁中,民兵出戍熙河,二王现云端。大战获捷。政和间,复戍桂府,征蛮之际,二王复现,降大雹、飞黄蜂以退蛮兵。宣和二年,浙寇窃发,连陷数郡,将及境,提刑俞向自建康领兵南下,黄蜂数万随舟蔽江,居民咸谓神兵之助,境内帖然。乃大新祠宇,建楹之日,有青红二小蛇蜿蜒香几间累日,暨升梁又见其两端举首北向,移时即隐。仪曹陈琎奉二王像入庙,二蛇又现。庙成,俞向将临奠前夕,梦有神人青色来谢迁祠者。及祀事毕,而青蛇忽现左王之前,而神之容色一如所梦,瞻叹久之,因祷右王曰:“愿赐临降。”寻亦现,邦人敬信益笃。州以其实闻,敕赐庙号“武济”,向自为记。六年,进封闽粤王为镇闽王,二王左封灵应侯,右封显应侯。建炎四年,王加封“武烈”,灵应侯加“广惠”,显应侯加“嘉泽”。绍兴三十一年胶西之役,舟师祷于神,战以克捷,王加封“英护”,夫人封“赞灵”,左侯加“协威”,右侯加“翊忠”47。元更封真君。国朝洪武十年,布政使叶茂率僚佐祷雨祠下,即获嘉应,因具其灵迹达于中书,下礼官议,从神故封,称曰汉闽越王之神,左参政瞿宗为记。庙旧有田二百一十六亩有奇,为守庙郑广者私以入其户。成化九年,镇守太监卢胜复之。后广之于神48复展转诉讼,冀以售其欺。十六年,镇守太监陈道令知府唐珣复核实而正之。郡人唐虞为记49。武胜王庙在南台安闽崎东偏。其神旧传为陈九郎,名讳无所考。五代天福二年,伪闽封宁应侯,八年,改昭义侯,寻升武胜王,建庙立石。宋熙宁中,郡守丁竦重建。宣和二年,既新武济庙,复迁左右二侯像于此,以便民之祠祭。七年,提刑俞向复新庙宇。靖康初,郡守江常立额为武胜王左右二侯庙。国朝永乐二十年,乡人余公旦、王彦履等重修。景泰六年,士民庄思正、张景循等募众创殿于庙门之外,以祀王之将佐。成化十年,重建仪门,两廊门之左为授生祠,右为文昌祠。闽越王祖庙在嘉崇里,永乐十四年重建。(上三庙俱在府城南。)祠山祠在法云寺之东。神姓张,名50,吴兴人,或曰武陵龙阳人。生西汉末,游茗霅之间51,卒而为神,显于广德州之横山闽52。郡祠之已久,颇著灵迹,郡人敬事之。岁大比,士子多谒梦于此。成化十八年,镇守太监陈道重修。宁海神祠在东隅石幢后。神敕封广利王,元至正元年建,国朝宣德五年重修。乡贤祠在府学中门之西。宋绍圣初,始祀乡贤陈襄、郑穆、刘彝、周希孟、陈烈于学,号五先生。政和以后,增祀陈祥道、刘康夫、郑侠,又以唐观察使常衮、宋郡守柯述并祀,称为十先生。其后又增王祖道、欧阳詹、陆祐,于是为十三人,号先贤堂。咸淳二年,帅守吴革创道立堂,祀周濂溪以下诸贤,其乡贤及贤牧附焉。元大德六年,教授刘直内更创尊道堂于经史阁之东,祀周濂溪、程明道、程伊川、张横渠、邵康节、司马温公、杨龟山、朱文公、张南轩、吕东莱、黄勉斋诸先生。后以武夷熊禾议,但祀周、程、张、朱、黄六先生。而分乡贤、贤牧祀于两庑,其旧所祀十三人者则以常衮、柯述、王祖道三人并诸贤牧祀于西庑,自陈襄以下十人,又益以薛令之、郑洙、王苹、李芘、李纲、黄龟年、林之奇、李樗、任文荐,陈禾、张觷、黄崇、吴元美、朱淼、林夙、陈藻、黄瑀、林公遇、杨宏中、郑湜、陈孔硕、徐范、郑昭先、赵以夫、张翀、林希逸、潘牥、林存、杨楫、陈合、许应龙、王伯大、杨复、赵汝腾、潘炳、朱牧凡四十六人,俱祀于东庑,后尊道堂与两庑俱废,则立乡贤祠祀之。又益以杨朏、朱倬、黄干、陈公益、杨翌之、刘直内、林兴祖、林泉生、吴海,凡九人。国朝成化十四年,提学佥事周孟中以旧祠敝陋,而学有文昌祠,非吾儒之所宜祀,因出其神,而以其祠祀乡贤焉。又一所,在闽县学崇文阁后。成化十二年,知府唐珣建,一所在侯官县学文奎阁上,旧为文昌祠,成化十五年,提学佥事周孟中出其神,改为乡贤祠。名宦祠在府学中门之东。宋时,贤牧附祀于道文堂,元时,改祀于尊道堂之西庑,在唐则有常衮,在宋则有蔡襄、赵汝愚、曾巩、柯述、张浚、陈俊卿、王祖道、蔡幼学、孙觉、王瑢、陈鞾、吴革、真德秀、徐明叔、洪天锡、汤汉,在元则有王积翁、董文柄、阿刺罕高兴,凡二十有一人。祠岁久而圮,国朝正统十二年重建常观察祠,诸贤牧遂不复祀。成化十四年,提学佥事周孟中以学旧有灵通祠,非所宜祀,乃出其神,而以其祠祀贤牧,更其匾曰“名宦祠”。武夷熊禾曰:“三山郡泮乡牧祠内有某人者,旧曾守土不死封疆,姑且勿论。丁丑戊寅之间,反复变诈,见之大书镂榜,至今人犹诵之以为戏笑。其再叛也何至如此诋毁及其再附也,又何用如此夸谀?后人夤缘美谥,命下之日,有作诗讽之者曰:‘两朝忠义传,俱有某人名。’方其反复之际。题门曰:‘葵藿有心终向日,杏桃无力谩随风。’是全不知有世间羞耻事。以此齿学校祀典,岂可不为郡泮羞?岂可不为世教惜?”按禾之所讥,盖指王积翁也。因附志于此,俾司风教者,知其奸邪反复,屏而黜之,亦足以为臣不忠者之戒。弘仁普济天妃宫在水步门内之左城垣下。宫之创已久。元至正十七年,宪使兀鲁台庄嘉、副使郭兴祖、行者平章阿理温沙扩而新之,前翰林编修藁城倪中记云:“神姓林,世居莆田湄州屿,都巡检孚之第六女也。生于宋元祐八年,少而灵异,能知人祸福,乡民以疾告辄已,室处几三十年而卒。有庙在莆田之江口。绍兴间,有司以灵应闻于朝,封灵惠夫人。十有二封,而至灵惠、协正、嘉应、善庆妃。父母娣及神之佐,皆有封号。元改封护国明著天妃。四封而为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赐庙额‘灵应’。”《莆阳志》云:“妃为都巡检愿之季女,母王氏。生于五季之末,年三十余而卒。国朝永乐七年,加封弘仁普济天妃。”按庙记及《莆阳志》所述,妃之父名讳,并妃之生年行次俱不同,未知孰是。然尝考之,妃莆人也,莆之林氏最盛,其谱谍犹有存者。《莆阳志》之言,盖必有所据也。又水步门外河口亦有此庙。俱成化间镇守太监陈道重修。(已上祠并宫俱在府城中。)洪恩灵济宫在府城南钦仁里。神姓徐氏,兄弟二人,兄曰知证,弟曰知谔,南唐人,详见《词翰志》。五代晋开运二年,闽人立生祠于鳌峰。宋太平兴国八年,邑人方珏立祖庙于芝屿。祥符元年,又立庙于潢溪。政和七年潢溪庙废,遂迁建今所,即洪恩灵济宫也。国朝永乐八年,方文照等募众重建。十四年,奉旨拓其基而新之,又有庙曰“旗龙仙祠”。宋宣和七年,初立坛,后祈雨有应,遂创祠。勉斋先生祠堂在府治东南仙迹坊内,以祀宋儒黄干。今废。
侯官县闽山广利威显侯庙右文儒坊内。神姓卓,名祐之,生而正直,精爽过人,尝自谓死当为神,人初未之信,及卒,果著灵显,里人遂即其居立庙祀之,号应公大夫,后敕封广利威显侯。惠安明应王庙在乌石山之西。王姓陈氏。按庙碑云:“汉太丘长寔二十二世孙也。旧隐是山,没而显灵,唐元和后始立庙,郡人凡水旱疾疫必祷焉。大中时,观察使罗让祷雨立应。咸通中,观察使李播运饷湖湘,亦获阴佑。至闽王审知,乃表其事,封宁远将军,进武宁侯,增至显应王。五代唐长兴三年,改服远昌运王,后五年,改振义保成王,又十年,改贞固安吉王。后地归吴越,封宣威感应王,宋熙宁八年,改封今号。按旧志,城西旧有石八娘庙,审知务欲以配享,别创闺阁。晋天福五年,骁卫长史徐文遇又于堂东北隅为寝室,检校陈郯撰碑。刚显庙在乌石山之巅。以祀唐处士周朴,详见《人物志》。山旧有三贤祠,以祀僧灵观、薛逢及朴。盖以朴隐居于此,与二人相友善,故合而祀之也。绍兴初,丞相张浚谪福州,将游双峰,夜梦一僧与一金紫人及白袍士来谒,翌日登山堂,见三人容貌如梦中,异之,三人者,朴与观察使李瓒、双峰僧懒安,盖以朴与懒安为禅悦之交,瓒尝请双峰寺额,故亦合而祀之也。及浚为帅,游乌石至其祠,叹朴死节三百年未有庙额,何以激厉当世,乃疏于朝,赐号“刚显”。郡人郑昂为记,有曰:“东汉之衰,陈蕃、李固、孔融之徒,相与标榜以节义名世,故虽以曹公之阴贼,终身睥睨汉室不敢取。唐末名节扫地,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朱温以斗筲穿窬之才,谈笑而攘神器,士大夫亦欣然与之,莫敢正议,使公得志,其肯以国与人乎?”(上三庙俱在府城西南。)古灵庙53在八都福顶山。庙之神曰正佑王。唐天祐三年54,始降灵于义兴社,后迁于吴屿,已乃迁于此。每岁孟春,土人竟祭以祈福,因以福顶名山。宋政和八年,赐额“昭惠”。绍兴十九年,封普济侯。二十九年,加“威显”。乾道三年,又加“灵应”。金崎庙在金锁江畔。晋康帝时,渔人钓于此,得金锁,因诏立庙。详见《山川志》。螺女庙在螺女江滨。庙之神即螺女也。详见《山川志》。(上二庙在十一都。已上三庙修在府城西南。)古灵祠在万寿巷中。俗呼仙居祠。以祀郡人陈襄。详见《人物志》。祠废,旧址犹存。董忠献祠55在三山驿之左。以祀参知政事董文炳。详见《名宦志》。元至元二十五年建。福州路总管刘文亨为记。国朝洪武二十八年重建。七贤祠在西门大街。宋建炎二年建。以祀王忠竭、郑仲贤、郑谨净、郑守道、郑诚、王子元、王子清凡七人,皆钜野人也。五代唐天成中,郡盗啸聚,兹境之民赖神以全,故立祠祀焉。又有行祠在善化坊内,元皇庆元年建。栢郎中祠在后街。洪武中,侍郎夏元吉为采访使,创建以祀元行省郎中栢帖穆尔。详见《名宦志》。今废。(上四祠俱在府城中。)
怀安县城隍庙在威灵坊内。晋太康中迁城,遂建于此。宋绍兴二十七年,郡守沈调增创堂宇。淳熙五年,作更衣、肃仪二亭于庙之前。元季亭废,后复建一亭。国朝洪武二年,诰封监察司民威灵公,十七年,革封号,但称福州府城隍之神。各府俱仿此。成化十八年,知府唐珣重修庙宇。按宋林通《长乐图经》,庙之神乃西汉御史周苛也。守荥阳,为项羽所烹。高祖既即位,思苛忠烈,令天下郡县各附城立庙祀之。城隍之祀,疑始于此。旗纛庙在都指挥使司后堂之北。洪武元年,礼部奉旨定拟于都督府后筑坛立庙,设军牙六纛神位,每岁惊蛰霜降日祀以太牢,先期各官斋戒,至日戎服行三献礼,凡遇出师,则取旗以祭,班师则以旗纛置于庙。天下守镇官亦于公廨厅后立庙,置祭如前。今自都指挥使司至各卫指挥使司,皆每岁霜降一祭,牲惟用少牢。景泰五年,都指挥同知刘宽重修庙宇。严公庙在府治东北隅。由平山东折而南逾二十寻,旧有城门曰“严胜”,距今城壕数十步许,宋有严氏居迩于壕,家鬻米以瞻,取赢极薄,时太守方忧旱,夜梦神人告之曰:“得淑行如严公者祷之必雨。”太守罗致之以祷,果三日雨。后卒,民异而祠之。国朝洪武二十年,都指挥秦艺、左参政王钝以旱祷于神,甘泽大澍,乃撤其旧庙而新之。郡人陈珪为记。庙今废。陈忠毅侯庙在谯楼之右百步许。元至正十四年建。以祀权福建道同知宣慰司事、副都元帅陈君用。详见《名宦志》。永乐十六年重建。明德赞福王庙在府治之西。汉闽越王郢开州西大路,畚土成丘,后人即其地立庙祀之。累封至明德赞福王。自唐大历以前,闽城得通祀者四,南台、善溪、城隍并此而已。昭利庙在越王山之麓。审知有国,悼其死非罪,为立庙于州北。凡出师捍敌多著阴灵。唐乾宁四年,奏封武宁侯。梁初累封昭感王,贞明五年,进封崇顺王。宋政和二年,知怀安县吴与重新庙宇,与自为记。按旧志,时乌石庙号南山庙,故指此为北庙56马仙庙在三都占板桥。洪武二十八年建。其神马氏女也。灵显甚著,凡旱干水溢,祷之辄应。龙迹山广施庙在兴城里。按唐林谞记:“广德中,一日清昼,忽云腾雷震,有飞龙自地出,骤雨如注,其迹遗石上可数寸许,是岁大丰,遂名其地为龙迹山。”自宋太平兴国之后,凡遇水旱,有祷辄应,民立庙祀之。嘉祐四年知县樊纪,绍圣元年郡守王祖道、知县洪子著,三年郡守叶伸俱以旱祷于祠,下甘雨随霪。大观三年,知县吴与大新其祠宇,又建亭于其前,名曰“沛然”。与及西湖陈文伯皆有记。政和五年,以转运司奏赐额“广施”。(上四庙俱在府城北。)显灵庙在府城西南胜平里。神姓林,名,里人也。生平轻财乐施,乡人贫乏者多赖以赒给。宋康定间。浙西寇鄂邻倡乱,由海门入窥福州,僾与其子衎倾家貲,募民船水手,父子分队守隘,贼至,从旁出战,遂大捷,官军掩为己功。僾曰:“吾欲保乡井计,岂欲与卒伍争功乎?”衎曰:“吾父子出万死一生以击贼,今功成为官军所夺,纵生不封侯,死必庙食。”乃仰天而逝,未几僾亦卒,乡人哀而祠之。自是大显灵贶,凡水旱盗贼及沴气流行,祷之无弗应者。转运司以状闻,赐庙额曰“显灵”。咸淳七年,封僾曰福恩侯,衎曰协惠侯。灵显庙神姓林,名元。宋季,郡城之外,皆为贼垒,元与其子礼,率乡人保障境土,贼不得入。后卒。元大德间,忽显灵于其乡人曰:“我当为此乡之主。”自是乡人遇水旱祷之多应。行中书省以闻,为之立庙,赐额“灵显”。振远安福行祠在府治北。相传北镇之神也。宋嘉泰元年建于北城楼上。元季,海寇攻城,廉访司掌书记曲时敬领兵击之,祷于神,不许与战,果不利。明日再祷,许之,兵既接,仿佛若有神助,遂大胜。时敬感神之庇,乃大新祠宇于门之东。国朝洪武四年,增筑城楼,乃迁建于时敬旧宅,里民有祷辄应。天王堂按旧志,城北旧有门。唐贞元中军悖南甸,乘而入,郡守阎济美塞之。咸通七年,李瓒乃版筑其上作天王堂。天王者,明皇时西蕃寇安西,僧不空三藏言北方毗沙天王神通,可以御之,会安西亦奏将战有神丈余金甲而来,因敕诸道、州、府城东北及营寨并设其像。
长乐县城隍庙在县治东五十步许。宋元祐二年,里人陈敬重建。国朝洪武二年诰封监察司民显佑伯,十七年革封号,但称长乐县城隍之神。各县俱仿此。正统间,知县龙韬重修。郭坑灵感庙57在县东宾贤里。以祀唐汾阳王郭子仪。咸通间,光州人王想以从兄审知节度闽部,假令长乐,奉王之像家于芝山,乃即山之北曰郭坑立庙祀之,号曰“福惠”。又刻汾阳本庙碑铭于庑下,想自为记。宋元祐二年重新。又芝山之阳,溪滩之上亦有此庙。按县志云:“宝祐中邑人枢密陈合领兵于汾水之阳,与匈奴战,神有默助之功,归为立祠于此。”植柱庙在县南。唐开元中,有神降于察山之阴,乘大木溯湍流而上,有林姓者,渔于此,负之以趋下流,还不旋踵,复溯而上,如是者三。心异之,取而置石室下,远近望之,若植柱然,遂以名庙。里有洪氏女浣纱其旁,忽一物浮水上,状若银,女褰裳探之,水渐深,为蛟所噬,其家诉于神,不终日雷雨暴作,刳蛟于水滨,得女尸蛟腹中。洪氏感涕,乃虚其居,刻所取木为像,塑其女配焉。景祐中,县尉王侯以祷雨获应,倡里人更立庙宇。绍兴三年,赐额“显应”。庆历中,潘奎为记。高隍庙在县东北隅文行坊,旧尉廨址也。故老相传,昔有尉高姓者,尝祀此神,号曰高将军,下车日即于廨宇之侧立庙,匾曰“高隍”。后尉迁而庙犹存,凡捕盗祷之,辄有灵应。金吾祖庙在县东北大宏里。唐开元中,里人有林姓者名通元,有善行,后卒,人莫知其为神也。宋初有寇自梅江而上,欲剽掠其乡,望见神人树旗帜率兵御之,寇遂退。是日降灵于人,自述其生平履历以及父母妻子,靡不详悉。后封为金吾题通王,士人争像而祀之。乡贤祠在儒学西庑之西北。天妃宫在县西南太平巷。永乐七年,太监郑和奉命下西洋泊于此,因创是庙。国子博士林慈为记。
连江县城隍庙在县治门外之左。宋乾道九年,邑宰曾模即旧学基创建。国朝永乐十七年,县丞参安建正庙。宣德九年,知县刘仲戬增建一新。邑人助教苏文钺为记。景泰五年,知县欧阳瀚重修。东岳庙在王步去县二里许。宋景定三年创建59。国朝永乐十六年,税课局大使俞荣修,正统十四年,县丞叶訚捐俸重修。成化十六年,知县林鸿募众重建。天妃庙去县二里许。正统十四年,邑人黄得寿募众建。(上三庙俱钦平下里。)大小亭庙在二十七都江口。晋时有黄助者,汉黄香之孙也,偕其弟泛舟自海南归,至是遇风,兄弟连臂浮于江岸,每夜画沙成字,以表其履历,复见梦于乡人曰:“为我南山作坟,北山立庙,吾能辟灾降福。”乡人如其言,里无虎豹之患建,盐亭获其利,人号其兄庙为大亭,弟庙为小亭。五代晋天福四年,伪闽封大亭为孚济将军,小亭为昭远将军。灵津侯庙60相传始有物浮波间,达境上,睨而视之,石也。众异之,遂立庙。(上五庙俱在县东。)灵显庙在省魁坊内。神姓黄名孟,字叔达,句容人。唐初游闽,殁于邑。宋绍兴间,海寇朱明为虐,神见梦于人,以示其默佑之意,未几寇平。景定四年赐额。咸淳二年封“福惠侯”。又县治东钦平下里亦有此庙,永乐十七年建。刘鞠二公庙在东湖坝上。以祀唐县令刘逵、宋县令鞠仲谋。详见《水利志》。国朝正统十年,耆民赵光俊等重建。天顺四年,知县欧阳瀚复更新之。(上二庙俱在县西钦平上里。)英显庙在县南新安里兑峰山。神姓萧,名孔冲,字仲谋,建安人。五代唐庄宗时中甲科,不乐仕进,遂削发为僧,志行坚苦,能伏虎豹。既殁,邑人祠之。宋靖康初建,寇叶侬逼县境,神兵见于罗山,遂遁去。绍兴中,海寇掠荻芦寨,神兵复现于九龙江,亦遁去。累封昭烈正顺公。宝祐元年,夏大旱,乡人祷之,雨辄应。元监县抄耳赤以神有功于民,闻于朝,封卫善保济著祥公,赐今额。国朝洪武十八年重建,东阁大学士吴沉为记。炉峰庙在县北号东乡。唐景福中,王氏入闽,淮民随之,始至,有桴浮香炉及书砚漂于岸侧,其人异之,曰:“此吾州杜三郎故物也。”因立庙。伪闽封高义侯,改稽圣侯。南唐升灵瑞侯。郑南卿为记。灵应行祠在县南新安里赤砂馆头斗门之东。元至正间建,国朝景泰元年重修。又城隍庙东侧亦有此祠,永乐四年重建。乡贤祠在儒学内。元至正二十一年,平章燕赤不花等重修,匾曰“道统堂”。
福清县城隍庙在县治之东。宋康定元年,县令郑孟宾建,相传县之城隍,万安里土神也。乾道末刘朔为宰,一夕睡未熟,梦一老人,白髯道袍,语之曰:“省元来早所服之药姑止之,若服,恐增病。”朔素刚正,不之信。至晚,果觉神倦。又梦此翁云:“不信吾语,自贻厥咎,但于药肆中买某散服之即愈。”朔用其说,果然,因与家人谈其异,而不知为何神也。后朔以宫祠改官,又梦翁叙别曰:“吾乃邑之土地,疆域有限,不得送公,前途愿自爱。”元明王庙在县治之西。神陈姓,名讳无所考。尝有功德于民,民立庙祀之。伪闽封王爵。宋嘉祐中,知县王基迁祠为庐,灵怪屡见,寝者弗宁。元祐三年,知县万叔完复为庙,自是灵怪顿息。妻封信耀夫人。四年复创行祠于县之东,以便民之祈祷者也。都巡感应庙在县治西隅。神姓许氏,名忠,建安人。唐末为威武军都巡检使,屯兵福清以备寇盗。乾符五年,黄巢陷福州,神梦天使唐、葛、周三将军助己攻讨,明日决战大破之。巢兵退广南,闽中民遂安。明年卒,人思其功,为立祠请于朝。谥曰“感应”。县圜闠中常火,人有见旌旗森列于屋上者,俄而返风,火遂灭。其他灵应尚多。东平王庙在溪头。其神唐张巡也。灵慈庙在下江,盖天妃行祠也。永乐十三年重建。旁有江天亭,林敏为记。(上二庙在县东方民里。)孚应庙在遵义里石尤义泉岭。神姓陈,能禁虎为暴,乡人赖之。宋淳祐中,敕赐今额,封显济灵祐侯。夫人殷氏,俗呼殷七娘,元时封协祐夫人。庙今废。(已上四庙在县西。)昭应庙在苏田里渔溪。庙之神,闽王牙将虞雄61也。雄战殁于渔溪,民立庙祀之,号通感王。甚著灵异,如降洪水、苏旱暵、却海寇之类,不可殚述。绍兴二十六年赐今额。乾道二年,加封“惠济”,咸淳二年,改封德显公。昭灵庙在光贤里佘坑。相传,昔张仙师道陵乘铁舟抵浮山,舍舟而陆,憩于盘石,陟而北,留巨迹鹿踪于苍石之上。天禧元年,邑人高赟率众为立庙。皇祐中陈良为记。熙宁十年,以旱祷致雨、护饷弭兵有功,封保禧真人。绍兴八年,赐今额。三十年,加封“妙应”。乾道二年,又加“督祐”。三年,天不雨,士民祷之辄应。绍熙元年,加封“灵济”。元时庙废。国朝洪武三十年重建。按《莆阳比事》:真人,姓赵名升,师事张道陵,流俗相传遂以为即张道陵,误矣。又按旧志,其乘铁舟,海旁犹有舟痕,其憩盘石,石上犹有筠篮履杖之迹。岁六月,社民集祠其下,时歊热,酒善酸败,辄旬日北风以待之,号“张公酝酒风”,浙商常候以为便。庙有庐焦石,高数丈,海涛漱激为龛岩玲珑之状,或采而为玩,必致神之谴。(上三庙俱在县西。)郑侠祠宋开禧元年,知县萧尹躬立。黄祖舜祠宋嘉定十三年,知县时其立。王苹祠林公遇祠(上二祠末绍定瑞平间邑人林希逸奏立。已上四祠俱在儒学内。)陈大参生祠宋绍定三年,诏罢福清县税,邑人参知政事陈贵谊之邑也。邑人因立祠祀之。东岳行祠在覆釜山下。宋嘉定八年创庙宇,壮丽甲于诸处。国朝洪武十七年重修,二十六年复修。康王行祠在东岳行祠之旁。王姓康,讳保裔,河南洛阳人也。宋咸平中为彭国军节度使,与契丹战于河间,援兵不至,遂力战而死,灵响甚著,天下多立庙祀之。(上二祠在县东新安里。)
古田县城隍庙在县治西里许。宋景德间知县李堪建。国朝洪武三年,知县韩秉喆重建。灵应庙在县西北台山。以祀宋县令李堪。详见《名宦志》。匾曰“甘棠遗爱”。嘉定间,知县傅康状其事迹于朝。端平三年赐今额。淳祐元年,封道爱侯,后复加“孚惠”。顺宁正应灵显庙在云津坊之西麓。神姓刘名疆,唐开元时邑犹未造,疆辟路山林,乃疆乃亩挈而归诸职方氏,风气日开,富庶以教,公卿辈出,科第蝉联,邑人感其惠立庙祀之,号宁境。自是翊庇生人,除其衮祲,雨旸祈,有应如响。宋崇宁二年赐额“忠惠”。政和二年,封顺宁侯,后加“正应”。元既革宋命,邑罹多故,灵迹益显,邑吏民念无以报神惠,乃于大德八年拓庙宇而新之,张以宁为记。至顺间,县尹赵孟吁修葺。国朝洪武八年知县邓恭重修。按旧志以是庙为城隍,今别之。灵渊庙在十五都。庙瞰深溪,下有洞穴,邑人祷雨屡验,旧号羊角龙王庙。宋绍兴十四年赐今额,封□济侯62。(上二庙俱县北)顺懿庙在县口临水。神陈姓,父名昌,母葛氏。生于唐大历二年。嫁刘杞,年二十四而卒。临水有白蛇洞,中产巨蛇,时吐气为疫厉。一日,有朱衣人执剑,索白蛇斩之。乡人诘其姓名,曰:“我江南下渡陈昌女也。”忽不见。亟往下渡询之,乃知其为神,遂立庙于洞上,凡祷雨旸,驱疫厉,求嗣续,莫不响应。宋淳祐间封崇福昭、惠、慈济夫人,赐额“顺懿”。显应庙在县东北,神姓黄,名师盖,善巫术,殁于宋景德间,葬竹州,遂祠焉。绍定六年,赐额“显应”,封灵祐侯。广惠惠应行祠在县之溪南。宋嘉定间,邑人创于县西隅为惠应祠,未几迁今所。草创数楹,旁设广惠像,封爵同而位置异,观者病焉。绍定二年冬,积雨妨获,县令刘克逊祷祠下辄霁。时剑、邵不靖声摇邑境,徐村顽民效尤窃发,克逊诣祠乞灵穆卜龟,从贼果就缚,于是辟故址作新宫,合祠二神。莆田刘克庄为记。三侯堂以宋知县李堪尝建学,县丞鲍友龙尝置田瞻学,知县许鉴尝迁学,故合祀于此。景行堂以祀先贤。(上二堂在儒学内。俱元元贞元年县尹王奂建。)
永福县城隍庙在县治左。洪武元年,即元廉坊分司故址创建。龙溪协济庙在二都龙屿。按宋乾道十年黄定记云:“髫时与群儿戏祠下,视东壁尘土间有断碑,载二神事。长神张氏,名大郎,次神李氏,名大敷。唐末由固始来闽,乐兹地佳山水,卜居且将葬焉。轻资急义,时能赈乏,其没也立庙而祀焉。水旱灾疾,有祷辄应。灵惠庙在三都大漳镇。神姓杜63,名帝涡。唐元里弟溪人。家饶于财,唐末不仕,饷饥拯厄,趋人之急,甚于己私,殁而显灵,乡人祠之。(上三庙俱县东。)徐真君庙在县西二十都高盖山。祀东汉徐登。登幼得神仙炼丹之法,尝与东阳赵炳较仙术于此,今俗呼花林庙。威济庙在县东南二里许。神姓陈氏,讳必胜,西汉丞相平之后也。家于闽城乌石山,兄弟九人,皆著奇节,殁而为神显灵,而神则庙食于此。唐永泰二年,兹邑初置,溪潦暴涨,有若枯木溯而上者数四,乃湫口祠所立神之刻像也。邑人柯氏取之,即今庙之址累石为屋祀焉。民祷祀或樵牧过者,往往石室中获铜钱。宋开宝中,号洑口通灵护境庙,绍兴元年,赐额“威显”。九年,封灵贶侯。嘉祐七年,乡贡进士黄彝为记。龟岭庙在县西南二十八都。宋黄大夫64与元兵战至洪面,为追兵所斩。大夫英勇异常,身首二处,犹能提其头以就颈,口尚喷喷欲言,遇一妪,忽出声曰:“头断尚可续乎?”而妪答以“不能”,遂僵于地以死。乡人闻之,遂为立庙于辜岭寨。广灵助圣二将军祠在威济庙之左。神兄弟二人,姓名无所考,长曰三郎,次曰四郎。初显灵迹于邑之洑口。宋嘉熙二年,长封广灵将军,次封助圣将军。四年,长进封协忠侯,次进封助顺侯。
闽清县城隍庙在县西门内,旧在县治之西。洪武元年建。永乐十年知县宋殷修。天顺六年灾,知县左辅移建今所。显利龙王庙在县东安仁里龙津。宋宣和三年敕建。政和六年赐今额。元泰定元年重修。雨旸疾病,祈祷辄应。薛丕庙在护仁里各山之上65,即薛丕故居也。丕有神异,乡人立庙祀之。凡水旱祷之多应。正统八年重建。梅川昭显庙在梅川。相传神姓陈氏,事王审知有功于闽,民为立庙。五代末知县张涣、宋咸平初知县李念俱尝重建。天圣四年,淫雨为沴,民居高陵皆垫溺,庙在其下,水独不为害。元符间,民益敬信,裒钱二十万新之。初曰梅川侯,绍兴元年赐额“德威”。三十年,封昭显侯。淳熙十三年,加永济孚佑侯。淳祐元年,进封威应公。元加封保宁感应灵佑公。凡水旱疾疫,祷无不应。国朝洪武二十八年,乡人重建。三十一年,耆民陈昭生募众增建。三十二年,知县沈源建二从神祠于庙之东西。永乐十六年西庙火,正统六年知县吴清率邑人陈仲愚重建之。(上二庙俱县西。)德怀庙在县南钟山之阳。神姓陈氏,宋绍兴三十年,封英惠灵显侯。武功庙在仁寿里龙源。宋绍圣间66,朝请大夫萧磐尝在梧州,值风涛之险,遥见江浒有庙,默祷之,云雾中仿佛见三人出,风遂息。磐感其灵贶,拜谒祠下,其神果三人,曰敕封感应将军,曰敕封灵应将军,曰敕封威应将军,皆紫袍金带,俨如向舟次所见者,遂录其封爵以归,立祠于所居主山之后祀焉,给租米一十五石为香灯之费。董公祠在县治之西。以祀元县尹董祯。详见《名宦志》。
罗源县城隍庙在县治东。宋知县赵彦琰建67。国朝洪武十二年,县丞陈逊重建。正统十年,典史谢志重修。顺懿庙在县西北西洋岭之上。其神即临水陈夫人也。详见古田县《祠庙志》。天妃祠在县东松崎山。忠烈王祠在县西。其神陈姓,名霸先,霍口里人也。五代时,归附王审知,俾为先锋,战胜攻克,以忠义勇略名。追贼至白塔岭,马踣而逝,遂著灵迹,知县程成创祠祀之。宋时敕封护国佑民灵感武宁忠烈王。英显王祠在县南大获。详见连江县《祠庙志》。英惠王祠在河阳村。其神姓陈名苏,邑人也。宋太平兴国二年,陈氏子孙立祠祀之。嘉定二年,敕封英惠王。昭祐祠在罗平里石塘。神姓黄氏,名岳。详见宁德县《祠庙志》。元至正间乡人重建。先贤祠在县学明伦堂之左,以祀乡贤。今废。
镇东卫城隍庙旗纛庙在卫治东偏。
万安千户所城隍庙旗纛庙在所治之后
梅花千户所城隍庙在所治之□。旗纛庙在所治之□。
校注
1乾隆《福州府志 坛庙一》作“拜郊山”。
2乾隆《福州府志 坛庙一》作“惠泽山”。
3乾隆《福州府志 坛庙二》作“至元二十七年重建”。
4民国《连江县志 惠政》作“知县赵善移建于玉泉山前”。
5民国《连江县志 惠政》作“洪武二年王德钦建”。
6民国《连江县志 祠祀》作“明永乐二年七月,命内官郑和往西洋,在此筑坛祀南海神”。
7万历《福州府志 祀典》作“在县北隅玉屏山之北”。
8万历《福州府志 祀典》作“在鳌峰山下”。
9万历《福州府志 祀典》作“在县治西七里”。
10乾隆《福州府志 坛庙二》作“在县治西北”。
11乾隆《福州府志 坛庙二》作“在县治北七里”。
12道光《罗源县志 祠庙》作“元至正三年,达鲁花赤山重建”。
13道光《罗源县志 祠庙》作“洪武十二年”。
14道光《罗源县志 祠庙》作“里社坛附邑外,每里一所”。
15道光《罗源县志 祠庙》作“乡厉坛邑外,每里一二所不等”。
16嘉靖《建宁府志 祀典》作“洪武八年知府胡祯建上三坛”,但康熙《建安县志 秩祀》则作“洪武八年知府胡正建”。
17嘉靖《建宁府志 祀典》作“各一十二所”,但康熙《建安县志 秩祀》作“各一十三所”。
18嘉靖《建宁府志 祀典》作“二坛各一十—所”,康熙《瓯宁县志 秩祀》作“上二坛各十二所”。
19嘉庆《浦城县志 坛庙祠祀》作“在龙潭门外射圃”。
20嘉庆《浦城县志 坛庙祠祀》作“典史殷景重修”。
21嘉靖《建宁府志 祀典》作“里社、乡厉二坛各一十二所”,嘉庆《浦城县志 坛庙祠祀》作“在县四乡各里”。
22嘉靖《建宁府志 祀典》作“各一十二所”。
23嘉靖《建宁府志 祀典》作“里社、乡厉二坛各一十九所”。
24嘉靖《建宁府志 祀典》作“里社坛、乡厉坛二坛各一十所”。
25嘉靖《建宁府志 祀典》尚有:“里社坛、乡厉坛各二十五所,俱天顺元年知县陈醇建。”
26乾隆《泉州府志 坛庙寺观》作“旧在仁惠坊内东仓隙地”。
27乾隆《泉州府志 坛庙寺观》作“正统九年知县吴渊修”。
28乾隆《泉州府志 坛庙寺观》作“三坛均宋绍兴间县令李著建,绍熙间令王孝廉修,寻废。明洪武初重建,正统间知县路亨、成化间知县方汝荣相继重修”。
29康熙《漳州府志 祀典》作“洪武三年知县张理建”。
30康熙《长泰县志建置》作“乡社坛凡九所,成化十七年后重修,各里设坛连在坊坛仍九所”。
31乾隆《延平府志 坛庙》作“洪武七年重建”。
32乾隆《延平府志 坛庙》作“在县各都,凡四十有四所”。
33乾隆《延平府志 坛庙》作“乡厉坛在县各都,凡十有三所”。
34乾隆《邵武府志 秩祀》作“知府张文煜”。
35乾隆《邵武府志 秩祀》作“张文煜”。
36嘉靖《邵武府志 祀典》作“在朝京桥西,洪武三年置”。
37嘉靖《邵武府志 祀典》作“洪武十一年,令毕原徙置今所”。
38乾隆《邵武府志 民祠》作“在县四境共三十三所”。
39乾隆《莆田县志 建置》作“在南门外,洪武三年建”。
40弘治《兴化府志 礼纪》作“正统十一年在本府重复砌筑”。
41乾隆《仙游县志 建置》作“景泰七年知县龙禧复迁于北门外东北隅”。
42乾隆《福州府志 坛庙一》作“并塑故都押衙程赟、建州刺史孟威等二十六人”。
43乾隆《福州府志 坛庙一》作“政和元年,郡守罗畴复修”。
44万历《福州府志 祀典》作“配以方色”。
45万历《福州府志 祀典》及乾隆《福州府志 坛庙一》均作“乾道三年”。
46万历《福州府志 祀典》及乾隆《福州府志 坛庙一》均作“灵显庙”。
47乾隆《福州府志 坛庙一》作“右侯加协忠”。
48万历《福州府志 祀典》及乾隆《福州府志 坛庙一》所载闽越王庙籍田记,均作“广之子神”。
49万历《福州府志 祀典》及乾隆《福州府志 坛庙一》均作“邵人唐澞为记”。
50万历《福州府志 祀典》及乾隆《福州府志 坛庙一》均作“神姓张名渤”。
51万历《福州府志 祀典》及乾隆《福州府志 坛庙一》均作“游苕霅之间”。
52乾隆《福州府志 坛庙一》作“广德州之横山阁。”
53宋梁克家《三山志 公廨三》作“福顶庙”。
54宋梁克家《三山志 公廨三》作“唐天复三年”。
55万历《福州府志 祀典》作“董忠宪祠”。
56宋梁克家《三山志 公廨三》作“昭利庙在越王山麓”,下文为:“故唐观察使陈岩之子。乾符中,黄巢陷闽,公观唐祚衰微,愤己力弱莫能兴复,慨然谓人曰:‘吾生不鼎食,以济朝廷之急,死当庙食,以慰生人之望。’既没,果就祀连江滨屿。宋宣和二年,始降于州,民遂置祠于今所。”又《三山志 公廨三》、万历《福州府志 祀典》及乾隆《福州府志 坛庙》均有“北庙旧在遗爱门外,去州十里。神王姓刘氏名行全,唐末,事其妻兄王绪为将,绪为秦宋权所逼,拔其军南徙,以王为先锋,至漳州,绪忌而杀之。忠懿有国,悼其死非罪,为立庙于州北”等语。按上述叙事,应立“北庙”一条。
57乾隆《福州府志 坛庙二》作“灵威庙”。
58乾隆《福州府志 坛庙二》作“节度闽都,摄令长乐”。
59民国《连江县志 祠祀上》作“宋景定二年,常挺以龙兴废寺田九百余亩奏为其业”。
60民国《连江县志 祠祀上》作“灵津庙,俗呼浮石王庙”。
61宋梁克家《三山志 公廨三》及乾隆《福州府志 坛庙二》均作“卢雄”。
62乾隆《福州府志 坛庙二》作“封溥济侯”。
63乾隆《福州府志 坛庙二》作“神陈姓”。
64乾隆《福州府志 坛庙二》作“祀宋大夫黄裳”。
65乾隆《福州府志 坛庙二》作“名山上”。
66万历《福州府志 祀典》作“宋绍兴间”。
67道光《罗源县志 祠庙》作“宋知县赵彦炎建”。
民资谷以养,而谷资土以生,此社稷之所由以祀也。风云雷雨能滋土以生谷,而名山大川又能出云以兴雨,此风云雷雨山川之所以祀也。若夫厉之有祀,则以鬼无所依或能为害,亦焉往而非为民哉?《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有民社之寄者,其尚知所重也夫!乃志坛壝。
福州府闽、侯官、怀安三县附
社稷坛在府城北天王山1下。旧在州南七里。唐观察使杨发迁于南涧寺之东。伪闽时,迁于乌石山之阴。元初又迁于法海寺之北。国朝洪武六年,知府杨仕英移建今所。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府城南嘉崇里钓龙台。洪武三年,知府杨仕英建于鱼泽山2。六年,以其地隘陋,移建今所。郡厉坛在府城西北宝福寺之东山。洪武初,建于马鞍山之后。八年,主簿李季初移建今所。闽县里社坛乡厉坛侯官县乡历坛在县各都,凡二十九所。怀安县乡厉坛在县各都,凡二十五所。
长乐县社稷坛在县治西南三峰寺之前。宋时建,元至元二十七年重建3。国朝洪武间修,成化十八年知县罗叙重修。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西隅南山下。邑厉坛在县西隅首石山下。(上二坛俱洪武初建,成化十年知县罗叙修。)里社坛乡厉坛(俱在县各里都,各二十四所。)
连江县社稷坛在县治前美政街之西。宋庆元间,知县赵善建于玉泉山下4。国朝洪武初,改建今所。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治前通济桥之南。邑厉坛在县治北钦平下里。(上二坛俱洪武初知县王得钦建5。)八年县丞商准修。里社坛在县各里都,凡二十二所。乡厉坛在县各乡,凡五所。南海神坛在县东南福斗山上。永乐七年建6。
福清县社稷坛在县治北一里。宋时建于县之西南。元大德七年知州孙仪重建。国朝洪武六年移建今所。成化十七年知县庞修。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治南龙首桥之右7。邑厉坛在县治北鹫峰山下8。(上二坛俱洪武六年建,成化十七年知县庞修。)乡厉坛在县各里,凡三十六所。(俱洪武二十四年立。)
古田县社稷坛在县治西一里许9。宋景德二年知县李堪建于县东,寻迁县西南,元元贞间县尹王奂移今所,国朝因之。成化十五年县丞沈敬通修。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治东南半里许。洪武三年知县韩秉建。邑厉坛在县治北10二里许。洪武三年知县韩秉建,成化十五年县丞沈敬通修。里社坛乡厉坛(俱在县各都,各四十二所。)
永福县社稷坛在县治北十三都。宋时建于县之西南,元大德六年移建今所。国朝洪武间修。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十二都重峰山下。元时附于社稷坛,国朝洪武三年改建今所。邑厉坛在县治北十二都北桥埕。洪武初建。里社坛乡厉坛
闽清县社稷坛在县治北,旧在县治西二里许。宋大中祥符二年知县史温建。元至大元年县尹张渊移建今所。国朝仍旧址增建。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治南二里许。洪武七年建。邑厉坛在县治北一里11。洪武三年,知县郑起居仍元之故址增建。里社坛乡厉坛(俱在县各里,各七所。)
罗源县社稷坛在县治西隅棣华坊,宋时在县西北。元至大三年达鲁花赤回回改建于此12。国朝洪武初增建。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东隅沈尉桥之西。宋元时附于旧社稷坛。国朝洪武十二年,县丞陈逊移建今所。邑厉坛在县治东一里许。洪武十三年13,县丞陈逊因元之故址增建。里社坛14乡厉坛15(俱在县各里,各二十六所。)
建宁府建安、瓯宁二县附
社稷坛在府城西门外龙山之上,宋在富沙庙之侧。国朝洪武八年知府张允移建今所。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府城南门外紫芝上坊。洪武八年知府张允建。成化十五年建安县知县桂镐重建斋宿屋宇。郡厉坛在府城北门外太平坊,洪武八年知府张允建16。建安县里社坛17乡厉坛(俱在县东吉苑里。又县所辖里皆置二坛,各一十四所。)瓯宁县里社坛乡厉坛(俱在县西北崇安里。又县所辖里皆置二坛,各一十三所18。)
浦城县社稷坛在县城西北德星门外,旧在县西官社巷。洪武九年,佥事陈汝器建,成化十年筑城,以其址为营房,遂迁建今所。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城南南浦门外东隅19。旧在县南回隆山下,佥事陈汝器迁建儒学之左。成化十年筑城,又迁建今所。邑厉坛在县城北拱北门外三里桥北。旧在永丰坊左。洪武九年,佥事陈汝器移建今所。景泰五年,典史殷宗重修20。里社坛在县各里,凡三十所,洪武九年县丞朱德昌建。乡厉坛在县各里,凡三十所21。洪武二十四年知县胡仲义建。
建阳县社稷坛在县北二里许,宋元在南岸之后坂。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三桂里黄花山之阳。(上二坛俱洪武九年知县范子畴建。)景泰六年知县龙韬重修。邑厉坛在社稷坛边。旧在县北焦湖岭下,成化十一年知县项旻移建今所。乡厉坛在县各里,凡五所22。
松溪县社稷坛在县北。宋时建,元因之,国朝洪武二年,知县梁楚材因旧址重建。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石壁庵之后。洪武九年建。邑厉坛在县北枣岭。洪武九年建。里社坛乡厉坛在县各里,各七所。(俱洪武九年立。)
崇安县社稷坛在县西兴贤坊内。旧在东岳行祠之前,宋淳祐五年知县陈樵子重建。元元贞元年县令杨靓重修。国朝洪武九年知县夏德章迁建今所。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西贞节坊内,灵宝观故址也。洪武九年知县夏德章建。邑厉坛在县东北二里。洪武九年县丞安处善建。里社坛乡厉坛在县各里,各七十六所23。(俱正统间立。)汉祀坛在武夷山大王峰之下。汉武帝遣使置坛,以祀武夷君,仍令祠官领之。见汉《郊祀志》。国朝每岁八月十五日,县正官率僚属致祭。喊茶山坛在武夷山御茶场之左。每岁惊蛰日,有司于此祭武夷山之神,然后造茶。
政和县社稷坛在县西顺令门外二里。旧在县南一里许,洪武间知县黄裳重修。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一里。邑厉坛在县西门外二里。里社坛在县各里,凡四十六所24。
寿宁县社稷坛在县东门外。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东门外。邑厉坛在县西门外25。
泉州府晋江县附
社稷坛在府城北三十九都,旧在府治西南明净坊内,洪武二年,知府常性改建今所。正统十一年,佥事陈祚檄通判张骏重修。成化十八年,知府陈勉重建斋宿屋宇。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府城西南三十四都石笋江之右。旧在仁化慈坊,东仓隙地26。洪武初知府常性改建今所。正统十一年佥事陈祚重修。郡厉坛在府城北三十九都。洪武初知府常性建。正统十一年佥事陈祚重修。里社坛乡厉坛在县各里,各四十七所。
南安县社稷坛在县西姜相峰之前。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东鹏溪之北。邑厉坛在县北一里许。(上三坛俱洪武初知县王罕建。)正统十三年佥事陈祚重修27。里社坛乡厉坛(俱在县各里,各四十四所。)
同安县社稷坛在县西北庆丰门外。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厚德门外。邑厉坛在县北拱辰门外。(上三坛俱洪武初建,成化十四年知县张逊重修。)里社坛乡厉坛(俱在县各里,各二十所。)
德化县社稷坛在县西。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龙津桥左。邑厉坛在县东北。(上三坛俱洪武初建。)正统十一年佥事陈祚修。里社坛乡厉坛(俱在县各里团,各七所。)
永春县社稷坛在县西北。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西南。邑厉坛在县东北。(上三坛俱洪武初建。)正统十一年重修。里社坛乡厉坛(俱在县各都,各二十五所。)
安溪县社稷坛在县西北。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西南。邑厉坛在县北。(上三坛俱洪武初建28。)正统十一年佥事陈祚修。里社坛乡厉坛(俱在县各里,各一十六所。)
惠安县社稷坛在县北一里许。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一里许。邑厉坛在县北郭外。(上三坛俱洪武初知县罗泰建。)正统十一年,佥事陈祚修。里社坛乡厉坛(俱在县各都,各三十四所。)
永宁卫无祀鬼神坛在府城东南二十都卫城外之东北。成化十九年指挥使杨晟建。
漳州府龙溪县附
社稷坛在府城西里许,宋雷雨师坛故址。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府城南二里。(上二坛俱洪武三年知府潘琳建,正统九年佥事陈祚重修。成化十年坏于水,十六年知府姜谅修建一新。)郡厉坛在府城北里许。洪武三年知府潘琳建。正统九年佥事陈祚重修。正统十四年毁于寇。成化十一年知府张璝、十六年龙溪知县伦善相继修建。里社坛在县各都。按旧志,龙溪县原设一百八十五所,岁久俱废,成化十七年知府姜谅命各都修建。今为二十二所。乡厉坛在县各都。按旧志,龙溪县原设一十所,岁久俱废,成化十五年知府姜谅令各都修建。今为二十三所。
漳浦县社稷坛在县西里许。旧在县西北,即宋社坛风雷雨师也。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五里。邑厉坛在县北里许。(上三坛俱洪武三年知县张玉文建29。)正统十二年,佥事陈祚重修。里社坛在县南八都盘陀岭下。洪武九年建,后废。成化十七年知府姜谅令各都创建。今为十又二所。乡厉坛在县东十五都保女径。洪武二十四年建,后废。成化十七年知府姜谅令各都创建。今为一十二所。
龙岩县社稷坛在县城北永宁门外,旧在县西北,即宋元旧址也。国朝洪武三年知县赵荣祖建,成化八年,以其地建千户所,知县韦济乃迁建今所。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城南。洪武三年知县赵荣祖因宋元旧址重建,成化十七年知县陶傅重修。邑厉坛在县城北永宁门外。旧在城西北,成化八年知县韦济迁建今所。十七年知县陶傅重修。
长泰县社稷坛在县西门外里许,宋社稷风云雷雨坛师旧址也。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方成里。(上二坛俱洪武初建。正统九年佥事陈祚重修,十四年寇毁。成化十七年知县刘铎重建。)邑厉坛在县北门外。正统九年佥事陈祚重修。成化十七年知县刘铎重修。里社坛在县各里。洪武九年创建,后废。成化十七年知府姜谅令各里重建,凡九所。乡厉坛在县各里。洪武九年建,后废。成化十七年知府姜谅命各里重建。凡八所30。
南靖县社稷坛在县北习贡里张仓社。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归德里阡旺社。(上二坛俱洪武三年典史黄秉立因元旧址建。成化十八年知县张鹏举重建。)邑厉坛在县北门外。洪武三年典史黄秉立因元旧址建。里社坛乡厉坛(俱在县各里。久废。成化十七年知府姜谅命各里重建,各五所。)
漳平县社稷坛在县东北。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西。邑厉坛在县东三里许。(上三坛俱成化七年知县陈栗建。)
汀州府长汀县附
社稷坛在府城西通津门外一里许。宋庆元间郡守陈晔建。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府城南镇南门外二里许。郡厉坛在府治北朝天门外卧龙山麓。(已上三坛俱永乐八年知府宋忠重修。)里社坛乡厉坛(俱在县各里,各十所。)
宁化县社稷坛在县西隅三里许。洪武六年建。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隅二里。永乐十二年知府宋忠重修。邑厉坛在县北一里许。里社坛在县北一里许。里社坛乡厉坛(俱在县各里,各一十四所。)
上杭县社稷坛在县城西通马门外北畔,旧在县治南。风云雷雨山川坛在通马四门外南畔。(上二坛俱洪武初知县刘亨建。永乐十四年坏于水,知县沈新等重建。成化九年知县萧宏等修,十八年县丞赵德重修。)邑厉坛在县城北迎恩门外西畔。成化十八年主簿余嵩修。里社坛乡厉坛(俱在县各里,各九所。)
武平县社稷坛在县西门外一里许。洪武六年建。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门外一里许。洪武七年建。邑厉坛在县北一里许。乡厉坛在县各里,凡六所。
清流县社稷坛在县西一里许。旧在县南二百余步,宋末迁于今所,元因之。国朝洪武七年知县向士英修,成化十六年重修。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门外三里。洪武七年知县向士英建,成化十六年修,十七年坏于水,寻复修。邑厉坛在县北二里。洪武七年知县向士英建,成化十六年重修。里社坛乡厉坛(俱在县各里,各六所。)
连城县社稷坛在县西福仙观之侧,宋元旧址也。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东塔寺之侧。邑厉坛在县北。(上三坛俱洪武六年知县刘雍建。)里社坛在县北北安里北安铺南畔。洪武二十四年建。乡厉坛在县南南顺里黄栏。洪武六年建。(上二坛县各里又各设一所,各六所。)
归化县社稷坛在县东南山。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东北五舍岭。邑厉坛在县东北赖家山。(上三坛俱成化八年知县郭润建。)里社坛在县各里,凡四十五所。
永定县社稷坛在县东卧龙山下。风云雷雨山川坛在社稷坛前。邑厉坛在县西迎恩门外一里。(上三坛俱成化十六年知县王环建。)里社坛乡厉坛(俱在县各里,各五所。)
延平府南平县附
社稷坛在府城西隅西山。宋元丰中建,国朝洪武九年重建31。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府城南剑津里。郡厉坛在府城北衍仙下里。(上二坛俱洪武九年建。)乡厉坛在县各里,凡四十一所。(俱洪武九年建。)
将乐县社稷坛在县西。宋元丰中建,国朝洪武九年重建。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水南都,洪武七年建。邑厉坛在县北龙池都。乡厉坛在县各都,凡四十一所。
尤溪县社稷坛在县西宝城门外。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西南毓秀坊。(上二坛俱洪武七年建。)邑厉坛在县西昼锦坊。乡厉坛在县各都,凡五十所”。
沙县社稷坛在县西和仁坊。旧在云际寺后,洪武十五年知县许斌迁建今所。风云雷雨山川坛在溪南虎丘山下。洪武二年建。邑厉坛在县东北,旧弥陀庵地也。乡厉坛在县各都,凡二十四所。
顺昌县社稷坛在县西。洪武二年知县于守节建。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东北石豆都,英烈王庙前。洪武十年知县周政建。邑厉坛在县北。乡厉坛在县各鄯,凡二十八所。
永安县社稷坛在县西。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邑厉坛在县北。(上三坛俱景泰五年建33。)
邵武府邵武县附
社稷坛在县水北旧儒学地。宋建于府城西北隅,元徙置于西塔山之麓,国朝洪武十一年,知府张文昱34迁建今所。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府城南丹台山之左。元建于行春门外,国朝洪武二年移于府西南寿山之麓,十一年知府张文昱35迁建今所。郡厉坛在府城西北莲花寺旧基地。洪武三年建于城北演武厅右,成化九年坏于水,遂迁建今所。里社坛乡厉坛(俱在县各都,各五十三所。)
泰宁县社稷坛在县西在城保。宋大观四年县令陈师立,元因之。国朝洪武二年县令陈撝重建。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迎恩亭前。洪武二年建36。邑厉坛在县北朝京桥东。洪武七年建。里社坛乡厉坛(俱在县各保,各三十二所。)
建宁县社稷坛在县北门外一里许。旧在县西庆丰门外,宋景定中县令林经德立,元因之。国朝洪武十年迁今所37。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在城保。洪武七年知县毕原肇建于水南灵应庙故址,十二年迁建今所。邑厉坛在县北枫树岭。洪武九年建。里社坛乡厉坛(俱在县各保,凡三十四所38。)
光泽县社稷坛在县西,宋元旧址也。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一都。(上二坛俱洪武九年建。)邑厉坛在县北平济桥北,洪武七年建。里社坛乡厉坛(俱在县各里,各三十所。)
兴化府莆田县附
社稷坛在府城东北拱辰门外一里许。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府城西南迎仙门外半里许39。(上二坛宋时俱在军治西南,国朝洪武三年知府盖天麟移建今所40。正统十一年佥事陈祚修。)郡厉坛在府城西肃清门外半里许。洪武初知府盖天麟建,正统十一年佥事陈祚修。里社坛乡厉坛(俱在县各厢各里,各三十四所。洪武二十四年建。)
仙游县社稷坛在县西孝仁里。宋乾道六年知县赵公绸建,元因之。国朝洪武十六年知县顾思敬修,正统十一年佥事陈祚重修。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永兴里湖头山。元时在县东朝京门,国朝洪武十六年知县顾思敬移建今所,正统十二年佥事陈祚修。邑厉坛在县西北隅功建里。洪武十三年知县顾思敬建于县北,宣德九年知县王彝以其地隘陋迁建今所41。里社坛乡厉坛(俱在县各里,各一十二所。)
福宁州
社稷坛在州城外西南。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州城外之北。(上二坛俱洪武三年建,成化十七年知州郭祥鹏修。)州厉坛在州城外西北。洪武七年建。里社坛成化十八年知州张逊修。乡厉坛在州城外东北。成化十七年知州郭祥鹏修。(上二坛俱洪武三年建。)
宁德县社稷坛在县北一都。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上二坛俱洪武六年知县王溥建。)邑厉坛在一都之北。洪武九年建。里社坛在一都之北。乡厉坛在金欧山下。洪武二十四年建。(上二坛又各都各置一所,各二十三所。)
福安县社稷坛在县西。旧在县东,后迁建今所。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东南二里许。邑厉坛在县西一里许。(上三坛俱洪武间知县崔孚建。永乐十二年典史史迪重修。)里社坛乡厉坛(俱在县各都,备三十二所。)
祠庙
礼法施于民则祀之,以勤死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捍大患则祀之,有戾乎此者皆淫祀也。闽俗好巫尚鬼,祠庙寄闾阎山野,在在有之。其间祀典所载,及礼所宜祀者无容议矣,其有肇自古昔,功业虽不甚著而载之旧志者,亦不可弃也,其他妖妄不经,悉在所当去,以祛诬惑。乃志祠庙。
福州府
闽县忠懿王庙在府治东庆城寺之东。王姓王氏,讳审知,谥忠懿,详见封爵志。晋开运三年,闽地入吴越,钱氏始命即王故第立庙祀之。宋开宝七年,刺史钱昱重新修建,并塑故都押衙建州刺史孟威等二十六人配飨42。政和元年,郡守罗畸复修43。绍兴二年,郡守张守命闽县知县李公彦重修。中有唐天祐初所立德政碑,银青光禄大夫行尚书礼部侍郎上柱国于竞奉敕撰。会应庙在左三坊,即旧灵泽庙也。其神号五龙顺化王,塑位五方,配以方邑44。相传伪闽所建,宋因之,载在祀典。皇祐中久旱,邑人祭于庙,暴雨大霪,殿中北位黑龙鳞甲犹带池萍,灵迹显异。绍圣四年,郡守温益命闽县知县叶默因其旧增葺之。元符元年庙成,有神光发于殿屋。是冬大旱,麦苗将槁,率僚属祷祠下,读祝未毕,雨随至,命侯官尉乇寿,刻石书之。乾道二年45,夏不雨,郡守王之望一祷而应,岁大稔,乃请于朝,赐庙额曰“灵泽”,闽县知县丁长卿为记。庙旁有田,及莲塘二十余亩,州许蠲租。命僧掌之。淳熙十四年,安抚使贾选以祷祈,屡大新庙宇,奏改今名,并赐诰命。大观二年,诏封青龙神广仁王、赤龙神嘉应王、黄龙神孚惠王、白龙神义济王、黑龙神灵泽王。永惠庙在仁庆坊,旧名竹林通应庙。内有井,父老相传为龙井,常有金鳞隐见其中,岁旱祷之,有雾覆井上,即雨。宋绍圣中,里人弗戒于火,延毁民居,人望见屋上标竹林旗甲土扑火者无数,火寻灭。淳熙间,庙前周氏火亦然。凡雨旸疾患,祷无不应。嘉泰三年,县为请于朝,赐额曰“永惠”。五显庙在通津门楼上。楼与九仙鳌顶相峙,其下通舟楫,故榜曰“通津之门”。俗呼“青门楼”。庙初在河之南岸,即怀远驿故址,旧名五通庙,亦名龙宫庙,后废,移祀于此。世传神姓萧,兄弟五人,按《苏州志》,五显者,婺源土神也。初封通贶善应昭福永福侯、通枯善□昭信永休侯,通泽善利昭义永康侯、通惠善及昭成永宁侯、通济善助昭庆永嘉侯,后加王爵,冠以显字,遂号五显。又有行祠二,一在布政司谯楼左,洪武二十八年重建,一在乌石山上。敕封烈威祖庙在使君桥之北。神姓陈,与其二弟名讳俱失传。生当五季之衰,一家以贞义自维,没而能为民御灾捍患,祷无不应,宋时累封至威烈昭济侯,二弟长封威显侯,次封显应侯。(上五庙俱在府城中。)善溪冲济广应灵显孚佑王庙在古山之北,大乘寺之南。以祀闽粤王郢第三子,世称白马三郎是也。详见《山川志》。唐贞元十年,观察使王翃因岁旱祷之得雨,乃为崇饰庙貌,自后太守躬祷辄应。咸通六年,观察使李瓒奏封龙骧侯。五代梁贞明中,闽王审知奏封弘润王。宋建隆二年,知闽县江文秉重修庙宇。庆历六年早,郡守蔡襄自为文祷之,读甫毕,大雨,乃命知县贾大冲更葺而新之,文学范宗韩为记。熙宁三年,敕封冲济广应王。绍兴十一年,以丞相张浚奏,增封“灵显”,仍赐庙额曰“永宁”。十七年秋大雨,中夜水暴出,声闻数十里,诘朝有石高广可二丈,峙庙后如堵水左右注,庭除无恙,人以为异。绍定五年,郡守李骏奏,增封“孚佑”。淳祐八年,郡守陈垲率知闽县师舆祷雨而有验,阅庙前华表匾曰“鳝溪”,因叹曰:“土俗疑传以缮为灵,不知王亲杀鳝以为灵也。”遂改鳝为善,以神能体天。而福善沛利泽以苏焦槁,故谓之善溪。又有庙在瑞圣里,曰“永灵宁显王庙”。显应庙46在螺江之浒。神姓刘,兄弟三人,伯名行全,仲名德全,季名待全。其先淮甸人,唐刘德威之后也。乾符间,黄巢寇闽,行全兄弟讨之有功,未获封赏而卒,闽人为之立庙。宋淳祐十一年大早,乡人祷雨立应,乡贡进士陈应角等以闻,赐额曰“灵显”。显应庙在饮井山之西麓。神姓陈,名。初与其弟观察使岩同庙祀于里之芦川。宋嘉祐七年春,一夕雷雨大作,神之香火迁于今所。开禧二年蝗,嘉定二年水,十二年雨雹,十四年秋旱且疫,乡人祷之,皆著灵响。宝庆元年,赐额曰“显应”。开庆元年封俨曰仁济侯,岩曰惠济侯,庙有侍郎陈公益记。(上二庙在仁惠里。)康山灵树庙在易俗里。神姓赵,名时畴,宋金紫光禄大夫宾之孙也。元泰定间卒。往往显其灵异,乡人立庙祀之。宣封威靖广威通济王庙在光俗里。宋嘉定元年建。神姓林,名浦,唐末避地海滨,凡斥卤之巅岛屿之涯,可以维舟之处,皆凿井以给行人,人谓之林公井。及卒,甚著灵响,里人祀之,有司上其捍灾御患之功,赐封今号。(已上五庙俱在府城东。)武烈英护镇闽王庙在钓龙台之西。王即汉闽粤王无诸也。详见《封爵志》。高帝五年,遣使封王,王受母命于此,后遂以其地立庙。武帝时,闽粤国亡,祀遂废。至唐大中十年始建祠。五代唐长兴元年,闽王审知复追封为闽粤王,宋因之,号显圣武勇王。庙有左右二王,相传王二将也。熙宁中,民兵出戍熙河,二王现云端。大战获捷。政和间,复戍桂府,征蛮之际,二王复现,降大雹、飞黄蜂以退蛮兵。宣和二年,浙寇窃发,连陷数郡,将及境,提刑俞向自建康领兵南下,黄蜂数万随舟蔽江,居民咸谓神兵之助,境内帖然。乃大新祠宇,建楹之日,有青红二小蛇蜿蜒香几间累日,暨升梁又见其两端举首北向,移时即隐。仪曹陈琎奉二王像入庙,二蛇又现。庙成,俞向将临奠前夕,梦有神人青色来谢迁祠者。及祀事毕,而青蛇忽现左王之前,而神之容色一如所梦,瞻叹久之,因祷右王曰:“愿赐临降。”寻亦现,邦人敬信益笃。州以其实闻,敕赐庙号“武济”,向自为记。六年,进封闽粤王为镇闽王,二王左封灵应侯,右封显应侯。建炎四年,王加封“武烈”,灵应侯加“广惠”,显应侯加“嘉泽”。绍兴三十一年胶西之役,舟师祷于神,战以克捷,王加封“英护”,夫人封“赞灵”,左侯加“协威”,右侯加“翊忠”47。元更封真君。国朝洪武十年,布政使叶茂率僚佐祷雨祠下,即获嘉应,因具其灵迹达于中书,下礼官议,从神故封,称曰汉闽越王之神,左参政瞿宗为记。庙旧有田二百一十六亩有奇,为守庙郑广者私以入其户。成化九年,镇守太监卢胜复之。后广之于神48复展转诉讼,冀以售其欺。十六年,镇守太监陈道令知府唐珣复核实而正之。郡人唐虞为记49。武胜王庙在南台安闽崎东偏。其神旧传为陈九郎,名讳无所考。五代天福二年,伪闽封宁应侯,八年,改昭义侯,寻升武胜王,建庙立石。宋熙宁中,郡守丁竦重建。宣和二年,既新武济庙,复迁左右二侯像于此,以便民之祠祭。七年,提刑俞向复新庙宇。靖康初,郡守江常立额为武胜王左右二侯庙。国朝永乐二十年,乡人余公旦、王彦履等重修。景泰六年,士民庄思正、张景循等募众创殿于庙门之外,以祀王之将佐。成化十年,重建仪门,两廊门之左为授生祠,右为文昌祠。闽越王祖庙在嘉崇里,永乐十四年重建。(上三庙俱在府城南。)祠山祠在法云寺之东。神姓张,名50,吴兴人,或曰武陵龙阳人。生西汉末,游茗霅之间51,卒而为神,显于广德州之横山闽52。郡祠之已久,颇著灵迹,郡人敬事之。岁大比,士子多谒梦于此。成化十八年,镇守太监陈道重修。宁海神祠在东隅石幢后。神敕封广利王,元至正元年建,国朝宣德五年重修。乡贤祠在府学中门之西。宋绍圣初,始祀乡贤陈襄、郑穆、刘彝、周希孟、陈烈于学,号五先生。政和以后,增祀陈祥道、刘康夫、郑侠,又以唐观察使常衮、宋郡守柯述并祀,称为十先生。其后又增王祖道、欧阳詹、陆祐,于是为十三人,号先贤堂。咸淳二年,帅守吴革创道立堂,祀周濂溪以下诸贤,其乡贤及贤牧附焉。元大德六年,教授刘直内更创尊道堂于经史阁之东,祀周濂溪、程明道、程伊川、张横渠、邵康节、司马温公、杨龟山、朱文公、张南轩、吕东莱、黄勉斋诸先生。后以武夷熊禾议,但祀周、程、张、朱、黄六先生。而分乡贤、贤牧祀于两庑,其旧所祀十三人者则以常衮、柯述、王祖道三人并诸贤牧祀于西庑,自陈襄以下十人,又益以薛令之、郑洙、王苹、李芘、李纲、黄龟年、林之奇、李樗、任文荐,陈禾、张觷、黄崇、吴元美、朱淼、林夙、陈藻、黄瑀、林公遇、杨宏中、郑湜、陈孔硕、徐范、郑昭先、赵以夫、张翀、林希逸、潘牥、林存、杨楫、陈合、许应龙、王伯大、杨复、赵汝腾、潘炳、朱牧凡四十六人,俱祀于东庑,后尊道堂与两庑俱废,则立乡贤祠祀之。又益以杨朏、朱倬、黄干、陈公益、杨翌之、刘直内、林兴祖、林泉生、吴海,凡九人。国朝成化十四年,提学佥事周孟中以旧祠敝陋,而学有文昌祠,非吾儒之所宜祀,因出其神,而以其祠祀乡贤焉。又一所,在闽县学崇文阁后。成化十二年,知府唐珣建,一所在侯官县学文奎阁上,旧为文昌祠,成化十五年,提学佥事周孟中出其神,改为乡贤祠。名宦祠在府学中门之东。宋时,贤牧附祀于道文堂,元时,改祀于尊道堂之西庑,在唐则有常衮,在宋则有蔡襄、赵汝愚、曾巩、柯述、张浚、陈俊卿、王祖道、蔡幼学、孙觉、王瑢、陈鞾、吴革、真德秀、徐明叔、洪天锡、汤汉,在元则有王积翁、董文柄、阿刺罕高兴,凡二十有一人。祠岁久而圮,国朝正统十二年重建常观察祠,诸贤牧遂不复祀。成化十四年,提学佥事周孟中以学旧有灵通祠,非所宜祀,乃出其神,而以其祠祀贤牧,更其匾曰“名宦祠”。武夷熊禾曰:“三山郡泮乡牧祠内有某人者,旧曾守土不死封疆,姑且勿论。丁丑戊寅之间,反复变诈,见之大书镂榜,至今人犹诵之以为戏笑。其再叛也何至如此诋毁及其再附也,又何用如此夸谀?后人夤缘美谥,命下之日,有作诗讽之者曰:‘两朝忠义传,俱有某人名。’方其反复之际。题门曰:‘葵藿有心终向日,杏桃无力谩随风。’是全不知有世间羞耻事。以此齿学校祀典,岂可不为郡泮羞?岂可不为世教惜?”按禾之所讥,盖指王积翁也。因附志于此,俾司风教者,知其奸邪反复,屏而黜之,亦足以为臣不忠者之戒。弘仁普济天妃宫在水步门内之左城垣下。宫之创已久。元至正十七年,宪使兀鲁台庄嘉、副使郭兴祖、行者平章阿理温沙扩而新之,前翰林编修藁城倪中记云:“神姓林,世居莆田湄州屿,都巡检孚之第六女也。生于宋元祐八年,少而灵异,能知人祸福,乡民以疾告辄已,室处几三十年而卒。有庙在莆田之江口。绍兴间,有司以灵应闻于朝,封灵惠夫人。十有二封,而至灵惠、协正、嘉应、善庆妃。父母娣及神之佐,皆有封号。元改封护国明著天妃。四封而为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赐庙额‘灵应’。”《莆阳志》云:“妃为都巡检愿之季女,母王氏。生于五季之末,年三十余而卒。国朝永乐七年,加封弘仁普济天妃。”按庙记及《莆阳志》所述,妃之父名讳,并妃之生年行次俱不同,未知孰是。然尝考之,妃莆人也,莆之林氏最盛,其谱谍犹有存者。《莆阳志》之言,盖必有所据也。又水步门外河口亦有此庙。俱成化间镇守太监陈道重修。(已上祠并宫俱在府城中。)洪恩灵济宫在府城南钦仁里。神姓徐氏,兄弟二人,兄曰知证,弟曰知谔,南唐人,详见《词翰志》。五代晋开运二年,闽人立生祠于鳌峰。宋太平兴国八年,邑人方珏立祖庙于芝屿。祥符元年,又立庙于潢溪。政和七年潢溪庙废,遂迁建今所,即洪恩灵济宫也。国朝永乐八年,方文照等募众重建。十四年,奉旨拓其基而新之,又有庙曰“旗龙仙祠”。宋宣和七年,初立坛,后祈雨有应,遂创祠。勉斋先生祠堂在府治东南仙迹坊内,以祀宋儒黄干。今废。
侯官县闽山广利威显侯庙右文儒坊内。神姓卓,名祐之,生而正直,精爽过人,尝自谓死当为神,人初未之信,及卒,果著灵显,里人遂即其居立庙祀之,号应公大夫,后敕封广利威显侯。惠安明应王庙在乌石山之西。王姓陈氏。按庙碑云:“汉太丘长寔二十二世孙也。旧隐是山,没而显灵,唐元和后始立庙,郡人凡水旱疾疫必祷焉。大中时,观察使罗让祷雨立应。咸通中,观察使李播运饷湖湘,亦获阴佑。至闽王审知,乃表其事,封宁远将军,进武宁侯,增至显应王。五代唐长兴三年,改服远昌运王,后五年,改振义保成王,又十年,改贞固安吉王。后地归吴越,封宣威感应王,宋熙宁八年,改封今号。按旧志,城西旧有石八娘庙,审知务欲以配享,别创闺阁。晋天福五年,骁卫长史徐文遇又于堂东北隅为寝室,检校陈郯撰碑。刚显庙在乌石山之巅。以祀唐处士周朴,详见《人物志》。山旧有三贤祠,以祀僧灵观、薛逢及朴。盖以朴隐居于此,与二人相友善,故合而祀之也。绍兴初,丞相张浚谪福州,将游双峰,夜梦一僧与一金紫人及白袍士来谒,翌日登山堂,见三人容貌如梦中,异之,三人者,朴与观察使李瓒、双峰僧懒安,盖以朴与懒安为禅悦之交,瓒尝请双峰寺额,故亦合而祀之也。及浚为帅,游乌石至其祠,叹朴死节三百年未有庙额,何以激厉当世,乃疏于朝,赐号“刚显”。郡人郑昂为记,有曰:“东汉之衰,陈蕃、李固、孔融之徒,相与标榜以节义名世,故虽以曹公之阴贼,终身睥睨汉室不敢取。唐末名节扫地,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朱温以斗筲穿窬之才,谈笑而攘神器,士大夫亦欣然与之,莫敢正议,使公得志,其肯以国与人乎?”(上三庙俱在府城西南。)古灵庙53在八都福顶山。庙之神曰正佑王。唐天祐三年54,始降灵于义兴社,后迁于吴屿,已乃迁于此。每岁孟春,土人竟祭以祈福,因以福顶名山。宋政和八年,赐额“昭惠”。绍兴十九年,封普济侯。二十九年,加“威显”。乾道三年,又加“灵应”。金崎庙在金锁江畔。晋康帝时,渔人钓于此,得金锁,因诏立庙。详见《山川志》。螺女庙在螺女江滨。庙之神即螺女也。详见《山川志》。(上二庙在十一都。已上三庙修在府城西南。)古灵祠在万寿巷中。俗呼仙居祠。以祀郡人陈襄。详见《人物志》。祠废,旧址犹存。董忠献祠55在三山驿之左。以祀参知政事董文炳。详见《名宦志》。元至元二十五年建。福州路总管刘文亨为记。国朝洪武二十八年重建。七贤祠在西门大街。宋建炎二年建。以祀王忠竭、郑仲贤、郑谨净、郑守道、郑诚、王子元、王子清凡七人,皆钜野人也。五代唐天成中,郡盗啸聚,兹境之民赖神以全,故立祠祀焉。又有行祠在善化坊内,元皇庆元年建。栢郎中祠在后街。洪武中,侍郎夏元吉为采访使,创建以祀元行省郎中栢帖穆尔。详见《名宦志》。今废。(上四祠俱在府城中。)
怀安县城隍庙在威灵坊内。晋太康中迁城,遂建于此。宋绍兴二十七年,郡守沈调增创堂宇。淳熙五年,作更衣、肃仪二亭于庙之前。元季亭废,后复建一亭。国朝洪武二年,诰封监察司民威灵公,十七年,革封号,但称福州府城隍之神。各府俱仿此。成化十八年,知府唐珣重修庙宇。按宋林通《长乐图经》,庙之神乃西汉御史周苛也。守荥阳,为项羽所烹。高祖既即位,思苛忠烈,令天下郡县各附城立庙祀之。城隍之祀,疑始于此。旗纛庙在都指挥使司后堂之北。洪武元年,礼部奉旨定拟于都督府后筑坛立庙,设军牙六纛神位,每岁惊蛰霜降日祀以太牢,先期各官斋戒,至日戎服行三献礼,凡遇出师,则取旗以祭,班师则以旗纛置于庙。天下守镇官亦于公廨厅后立庙,置祭如前。今自都指挥使司至各卫指挥使司,皆每岁霜降一祭,牲惟用少牢。景泰五年,都指挥同知刘宽重修庙宇。严公庙在府治东北隅。由平山东折而南逾二十寻,旧有城门曰“严胜”,距今城壕数十步许,宋有严氏居迩于壕,家鬻米以瞻,取赢极薄,时太守方忧旱,夜梦神人告之曰:“得淑行如严公者祷之必雨。”太守罗致之以祷,果三日雨。后卒,民异而祠之。国朝洪武二十年,都指挥秦艺、左参政王钝以旱祷于神,甘泽大澍,乃撤其旧庙而新之。郡人陈珪为记。庙今废。陈忠毅侯庙在谯楼之右百步许。元至正十四年建。以祀权福建道同知宣慰司事、副都元帅陈君用。详见《名宦志》。永乐十六年重建。明德赞福王庙在府治之西。汉闽越王郢开州西大路,畚土成丘,后人即其地立庙祀之。累封至明德赞福王。自唐大历以前,闽城得通祀者四,南台、善溪、城隍并此而已。昭利庙在越王山之麓。审知有国,悼其死非罪,为立庙于州北。凡出师捍敌多著阴灵。唐乾宁四年,奏封武宁侯。梁初累封昭感王,贞明五年,进封崇顺王。宋政和二年,知怀安县吴与重新庙宇,与自为记。按旧志,时乌石庙号南山庙,故指此为北庙56马仙庙在三都占板桥。洪武二十八年建。其神马氏女也。灵显甚著,凡旱干水溢,祷之辄应。龙迹山广施庙在兴城里。按唐林谞记:“广德中,一日清昼,忽云腾雷震,有飞龙自地出,骤雨如注,其迹遗石上可数寸许,是岁大丰,遂名其地为龙迹山。”自宋太平兴国之后,凡遇水旱,有祷辄应,民立庙祀之。嘉祐四年知县樊纪,绍圣元年郡守王祖道、知县洪子著,三年郡守叶伸俱以旱祷于祠,下甘雨随霪。大观三年,知县吴与大新其祠宇,又建亭于其前,名曰“沛然”。与及西湖陈文伯皆有记。政和五年,以转运司奏赐额“广施”。(上四庙俱在府城北。)显灵庙在府城西南胜平里。神姓林,名,里人也。生平轻财乐施,乡人贫乏者多赖以赒给。宋康定间。浙西寇鄂邻倡乱,由海门入窥福州,僾与其子衎倾家貲,募民船水手,父子分队守隘,贼至,从旁出战,遂大捷,官军掩为己功。僾曰:“吾欲保乡井计,岂欲与卒伍争功乎?”衎曰:“吾父子出万死一生以击贼,今功成为官军所夺,纵生不封侯,死必庙食。”乃仰天而逝,未几僾亦卒,乡人哀而祠之。自是大显灵贶,凡水旱盗贼及沴气流行,祷之无弗应者。转运司以状闻,赐庙额曰“显灵”。咸淳七年,封僾曰福恩侯,衎曰协惠侯。灵显庙神姓林,名元。宋季,郡城之外,皆为贼垒,元与其子礼,率乡人保障境土,贼不得入。后卒。元大德间,忽显灵于其乡人曰:“我当为此乡之主。”自是乡人遇水旱祷之多应。行中书省以闻,为之立庙,赐额“灵显”。振远安福行祠在府治北。相传北镇之神也。宋嘉泰元年建于北城楼上。元季,海寇攻城,廉访司掌书记曲时敬领兵击之,祷于神,不许与战,果不利。明日再祷,许之,兵既接,仿佛若有神助,遂大胜。时敬感神之庇,乃大新祠宇于门之东。国朝洪武四年,增筑城楼,乃迁建于时敬旧宅,里民有祷辄应。天王堂按旧志,城北旧有门。唐贞元中军悖南甸,乘而入,郡守阎济美塞之。咸通七年,李瓒乃版筑其上作天王堂。天王者,明皇时西蕃寇安西,僧不空三藏言北方毗沙天王神通,可以御之,会安西亦奏将战有神丈余金甲而来,因敕诸道、州、府城东北及营寨并设其像。
长乐县城隍庙在县治东五十步许。宋元祐二年,里人陈敬重建。国朝洪武二年诰封监察司民显佑伯,十七年革封号,但称长乐县城隍之神。各县俱仿此。正统间,知县龙韬重修。郭坑灵感庙57在县东宾贤里。以祀唐汾阳王郭子仪。咸通间,光州人王想以从兄审知节度闽部,假令长乐,奉王之像家于芝山,乃即山之北曰郭坑立庙祀之,号曰“福惠”。又刻汾阳本庙碑铭于庑下,想自为记。宋元祐二年重新。又芝山之阳,溪滩之上亦有此庙。按县志云:“宝祐中邑人枢密陈合领兵于汾水之阳,与匈奴战,神有默助之功,归为立祠于此。”植柱庙在县南。唐开元中,有神降于察山之阴,乘大木溯湍流而上,有林姓者,渔于此,负之以趋下流,还不旋踵,复溯而上,如是者三。心异之,取而置石室下,远近望之,若植柱然,遂以名庙。里有洪氏女浣纱其旁,忽一物浮水上,状若银,女褰裳探之,水渐深,为蛟所噬,其家诉于神,不终日雷雨暴作,刳蛟于水滨,得女尸蛟腹中。洪氏感涕,乃虚其居,刻所取木为像,塑其女配焉。景祐中,县尉王侯以祷雨获应,倡里人更立庙宇。绍兴三年,赐额“显应”。庆历中,潘奎为记。高隍庙在县东北隅文行坊,旧尉廨址也。故老相传,昔有尉高姓者,尝祀此神,号曰高将军,下车日即于廨宇之侧立庙,匾曰“高隍”。后尉迁而庙犹存,凡捕盗祷之,辄有灵应。金吾祖庙在县东北大宏里。唐开元中,里人有林姓者名通元,有善行,后卒,人莫知其为神也。宋初有寇自梅江而上,欲剽掠其乡,望见神人树旗帜率兵御之,寇遂退。是日降灵于人,自述其生平履历以及父母妻子,靡不详悉。后封为金吾题通王,士人争像而祀之。乡贤祠在儒学西庑之西北。天妃宫在县西南太平巷。永乐七年,太监郑和奉命下西洋泊于此,因创是庙。国子博士林慈为记。
连江县城隍庙在县治门外之左。宋乾道九年,邑宰曾模即旧学基创建。国朝永乐十七年,县丞参安建正庙。宣德九年,知县刘仲戬增建一新。邑人助教苏文钺为记。景泰五年,知县欧阳瀚重修。东岳庙在王步去县二里许。宋景定三年创建59。国朝永乐十六年,税课局大使俞荣修,正统十四年,县丞叶訚捐俸重修。成化十六年,知县林鸿募众重建。天妃庙去县二里许。正统十四年,邑人黄得寿募众建。(上三庙俱钦平下里。)大小亭庙在二十七都江口。晋时有黄助者,汉黄香之孙也,偕其弟泛舟自海南归,至是遇风,兄弟连臂浮于江岸,每夜画沙成字,以表其履历,复见梦于乡人曰:“为我南山作坟,北山立庙,吾能辟灾降福。”乡人如其言,里无虎豹之患建,盐亭获其利,人号其兄庙为大亭,弟庙为小亭。五代晋天福四年,伪闽封大亭为孚济将军,小亭为昭远将军。灵津侯庙60相传始有物浮波间,达境上,睨而视之,石也。众异之,遂立庙。(上五庙俱在县东。)灵显庙在省魁坊内。神姓黄名孟,字叔达,句容人。唐初游闽,殁于邑。宋绍兴间,海寇朱明为虐,神见梦于人,以示其默佑之意,未几寇平。景定四年赐额。咸淳二年封“福惠侯”。又县治东钦平下里亦有此庙,永乐十七年建。刘鞠二公庙在东湖坝上。以祀唐县令刘逵、宋县令鞠仲谋。详见《水利志》。国朝正统十年,耆民赵光俊等重建。天顺四年,知县欧阳瀚复更新之。(上二庙俱在县西钦平上里。)英显庙在县南新安里兑峰山。神姓萧,名孔冲,字仲谋,建安人。五代唐庄宗时中甲科,不乐仕进,遂削发为僧,志行坚苦,能伏虎豹。既殁,邑人祠之。宋靖康初建,寇叶侬逼县境,神兵见于罗山,遂遁去。绍兴中,海寇掠荻芦寨,神兵复现于九龙江,亦遁去。累封昭烈正顺公。宝祐元年,夏大旱,乡人祷之,雨辄应。元监县抄耳赤以神有功于民,闻于朝,封卫善保济著祥公,赐今额。国朝洪武十八年重建,东阁大学士吴沉为记。炉峰庙在县北号东乡。唐景福中,王氏入闽,淮民随之,始至,有桴浮香炉及书砚漂于岸侧,其人异之,曰:“此吾州杜三郎故物也。”因立庙。伪闽封高义侯,改稽圣侯。南唐升灵瑞侯。郑南卿为记。灵应行祠在县南新安里赤砂馆头斗门之东。元至正间建,国朝景泰元年重修。又城隍庙东侧亦有此祠,永乐四年重建。乡贤祠在儒学内。元至正二十一年,平章燕赤不花等重修,匾曰“道统堂”。
福清县城隍庙在县治之东。宋康定元年,县令郑孟宾建,相传县之城隍,万安里土神也。乾道末刘朔为宰,一夕睡未熟,梦一老人,白髯道袍,语之曰:“省元来早所服之药姑止之,若服,恐增病。”朔素刚正,不之信。至晚,果觉神倦。又梦此翁云:“不信吾语,自贻厥咎,但于药肆中买某散服之即愈。”朔用其说,果然,因与家人谈其异,而不知为何神也。后朔以宫祠改官,又梦翁叙别曰:“吾乃邑之土地,疆域有限,不得送公,前途愿自爱。”元明王庙在县治之西。神陈姓,名讳无所考。尝有功德于民,民立庙祀之。伪闽封王爵。宋嘉祐中,知县王基迁祠为庐,灵怪屡见,寝者弗宁。元祐三年,知县万叔完复为庙,自是灵怪顿息。妻封信耀夫人。四年复创行祠于县之东,以便民之祈祷者也。都巡感应庙在县治西隅。神姓许氏,名忠,建安人。唐末为威武军都巡检使,屯兵福清以备寇盗。乾符五年,黄巢陷福州,神梦天使唐、葛、周三将军助己攻讨,明日决战大破之。巢兵退广南,闽中民遂安。明年卒,人思其功,为立祠请于朝。谥曰“感应”。县圜闠中常火,人有见旌旗森列于屋上者,俄而返风,火遂灭。其他灵应尚多。东平王庙在溪头。其神唐张巡也。灵慈庙在下江,盖天妃行祠也。永乐十三年重建。旁有江天亭,林敏为记。(上二庙在县东方民里。)孚应庙在遵义里石尤义泉岭。神姓陈,能禁虎为暴,乡人赖之。宋淳祐中,敕赐今额,封显济灵祐侯。夫人殷氏,俗呼殷七娘,元时封协祐夫人。庙今废。(已上四庙在县西。)昭应庙在苏田里渔溪。庙之神,闽王牙将虞雄61也。雄战殁于渔溪,民立庙祀之,号通感王。甚著灵异,如降洪水、苏旱暵、却海寇之类,不可殚述。绍兴二十六年赐今额。乾道二年,加封“惠济”,咸淳二年,改封德显公。昭灵庙在光贤里佘坑。相传,昔张仙师道陵乘铁舟抵浮山,舍舟而陆,憩于盘石,陟而北,留巨迹鹿踪于苍石之上。天禧元年,邑人高赟率众为立庙。皇祐中陈良为记。熙宁十年,以旱祷致雨、护饷弭兵有功,封保禧真人。绍兴八年,赐今额。三十年,加封“妙应”。乾道二年,又加“督祐”。三年,天不雨,士民祷之辄应。绍熙元年,加封“灵济”。元时庙废。国朝洪武三十年重建。按《莆阳比事》:真人,姓赵名升,师事张道陵,流俗相传遂以为即张道陵,误矣。又按旧志,其乘铁舟,海旁犹有舟痕,其憩盘石,石上犹有筠篮履杖之迹。岁六月,社民集祠其下,时歊热,酒善酸败,辄旬日北风以待之,号“张公酝酒风”,浙商常候以为便。庙有庐焦石,高数丈,海涛漱激为龛岩玲珑之状,或采而为玩,必致神之谴。(上三庙俱在县西。)郑侠祠宋开禧元年,知县萧尹躬立。黄祖舜祠宋嘉定十三年,知县时其立。王苹祠林公遇祠(上二祠末绍定瑞平间邑人林希逸奏立。已上四祠俱在儒学内。)陈大参生祠宋绍定三年,诏罢福清县税,邑人参知政事陈贵谊之邑也。邑人因立祠祀之。东岳行祠在覆釜山下。宋嘉定八年创庙宇,壮丽甲于诸处。国朝洪武十七年重修,二十六年复修。康王行祠在东岳行祠之旁。王姓康,讳保裔,河南洛阳人也。宋咸平中为彭国军节度使,与契丹战于河间,援兵不至,遂力战而死,灵响甚著,天下多立庙祀之。(上二祠在县东新安里。)
古田县城隍庙在县治西里许。宋景德间知县李堪建。国朝洪武三年,知县韩秉喆重建。灵应庙在县西北台山。以祀宋县令李堪。详见《名宦志》。匾曰“甘棠遗爱”。嘉定间,知县傅康状其事迹于朝。端平三年赐今额。淳祐元年,封道爱侯,后复加“孚惠”。顺宁正应灵显庙在云津坊之西麓。神姓刘名疆,唐开元时邑犹未造,疆辟路山林,乃疆乃亩挈而归诸职方氏,风气日开,富庶以教,公卿辈出,科第蝉联,邑人感其惠立庙祀之,号宁境。自是翊庇生人,除其衮祲,雨旸祈,有应如响。宋崇宁二年赐额“忠惠”。政和二年,封顺宁侯,后加“正应”。元既革宋命,邑罹多故,灵迹益显,邑吏民念无以报神惠,乃于大德八年拓庙宇而新之,张以宁为记。至顺间,县尹赵孟吁修葺。国朝洪武八年知县邓恭重修。按旧志以是庙为城隍,今别之。灵渊庙在十五都。庙瞰深溪,下有洞穴,邑人祷雨屡验,旧号羊角龙王庙。宋绍兴十四年赐今额,封□济侯62。(上二庙俱县北)顺懿庙在县口临水。神陈姓,父名昌,母葛氏。生于唐大历二年。嫁刘杞,年二十四而卒。临水有白蛇洞,中产巨蛇,时吐气为疫厉。一日,有朱衣人执剑,索白蛇斩之。乡人诘其姓名,曰:“我江南下渡陈昌女也。”忽不见。亟往下渡询之,乃知其为神,遂立庙于洞上,凡祷雨旸,驱疫厉,求嗣续,莫不响应。宋淳祐间封崇福昭、惠、慈济夫人,赐额“顺懿”。显应庙在县东北,神姓黄,名师盖,善巫术,殁于宋景德间,葬竹州,遂祠焉。绍定六年,赐额“显应”,封灵祐侯。广惠惠应行祠在县之溪南。宋嘉定间,邑人创于县西隅为惠应祠,未几迁今所。草创数楹,旁设广惠像,封爵同而位置异,观者病焉。绍定二年冬,积雨妨获,县令刘克逊祷祠下辄霁。时剑、邵不靖声摇邑境,徐村顽民效尤窃发,克逊诣祠乞灵穆卜龟,从贼果就缚,于是辟故址作新宫,合祠二神。莆田刘克庄为记。三侯堂以宋知县李堪尝建学,县丞鲍友龙尝置田瞻学,知县许鉴尝迁学,故合祀于此。景行堂以祀先贤。(上二堂在儒学内。俱元元贞元年县尹王奂建。)
永福县城隍庙在县治左。洪武元年,即元廉坊分司故址创建。龙溪协济庙在二都龙屿。按宋乾道十年黄定记云:“髫时与群儿戏祠下,视东壁尘土间有断碑,载二神事。长神张氏,名大郎,次神李氏,名大敷。唐末由固始来闽,乐兹地佳山水,卜居且将葬焉。轻资急义,时能赈乏,其没也立庙而祀焉。水旱灾疾,有祷辄应。灵惠庙在三都大漳镇。神姓杜63,名帝涡。唐元里弟溪人。家饶于财,唐末不仕,饷饥拯厄,趋人之急,甚于己私,殁而显灵,乡人祠之。(上三庙俱县东。)徐真君庙在县西二十都高盖山。祀东汉徐登。登幼得神仙炼丹之法,尝与东阳赵炳较仙术于此,今俗呼花林庙。威济庙在县东南二里许。神姓陈氏,讳必胜,西汉丞相平之后也。家于闽城乌石山,兄弟九人,皆著奇节,殁而为神显灵,而神则庙食于此。唐永泰二年,兹邑初置,溪潦暴涨,有若枯木溯而上者数四,乃湫口祠所立神之刻像也。邑人柯氏取之,即今庙之址累石为屋祀焉。民祷祀或樵牧过者,往往石室中获铜钱。宋开宝中,号洑口通灵护境庙,绍兴元年,赐额“威显”。九年,封灵贶侯。嘉祐七年,乡贡进士黄彝为记。龟岭庙在县西南二十八都。宋黄大夫64与元兵战至洪面,为追兵所斩。大夫英勇异常,身首二处,犹能提其头以就颈,口尚喷喷欲言,遇一妪,忽出声曰:“头断尚可续乎?”而妪答以“不能”,遂僵于地以死。乡人闻之,遂为立庙于辜岭寨。广灵助圣二将军祠在威济庙之左。神兄弟二人,姓名无所考,长曰三郎,次曰四郎。初显灵迹于邑之洑口。宋嘉熙二年,长封广灵将军,次封助圣将军。四年,长进封协忠侯,次进封助顺侯。
闽清县城隍庙在县西门内,旧在县治之西。洪武元年建。永乐十年知县宋殷修。天顺六年灾,知县左辅移建今所。显利龙王庙在县东安仁里龙津。宋宣和三年敕建。政和六年赐今额。元泰定元年重修。雨旸疾病,祈祷辄应。薛丕庙在护仁里各山之上65,即薛丕故居也。丕有神异,乡人立庙祀之。凡水旱祷之多应。正统八年重建。梅川昭显庙在梅川。相传神姓陈氏,事王审知有功于闽,民为立庙。五代末知县张涣、宋咸平初知县李念俱尝重建。天圣四年,淫雨为沴,民居高陵皆垫溺,庙在其下,水独不为害。元符间,民益敬信,裒钱二十万新之。初曰梅川侯,绍兴元年赐额“德威”。三十年,封昭显侯。淳熙十三年,加永济孚佑侯。淳祐元年,进封威应公。元加封保宁感应灵佑公。凡水旱疾疫,祷无不应。国朝洪武二十八年,乡人重建。三十一年,耆民陈昭生募众增建。三十二年,知县沈源建二从神祠于庙之东西。永乐十六年西庙火,正统六年知县吴清率邑人陈仲愚重建之。(上二庙俱县西。)德怀庙在县南钟山之阳。神姓陈氏,宋绍兴三十年,封英惠灵显侯。武功庙在仁寿里龙源。宋绍圣间66,朝请大夫萧磐尝在梧州,值风涛之险,遥见江浒有庙,默祷之,云雾中仿佛见三人出,风遂息。磐感其灵贶,拜谒祠下,其神果三人,曰敕封感应将军,曰敕封灵应将军,曰敕封威应将军,皆紫袍金带,俨如向舟次所见者,遂录其封爵以归,立祠于所居主山之后祀焉,给租米一十五石为香灯之费。董公祠在县治之西。以祀元县尹董祯。详见《名宦志》。
罗源县城隍庙在县治东。宋知县赵彦琰建67。国朝洪武十二年,县丞陈逊重建。正统十年,典史谢志重修。顺懿庙在县西北西洋岭之上。其神即临水陈夫人也。详见古田县《祠庙志》。天妃祠在县东松崎山。忠烈王祠在县西。其神陈姓,名霸先,霍口里人也。五代时,归附王审知,俾为先锋,战胜攻克,以忠义勇略名。追贼至白塔岭,马踣而逝,遂著灵迹,知县程成创祠祀之。宋时敕封护国佑民灵感武宁忠烈王。英显王祠在县南大获。详见连江县《祠庙志》。英惠王祠在河阳村。其神姓陈名苏,邑人也。宋太平兴国二年,陈氏子孙立祠祀之。嘉定二年,敕封英惠王。昭祐祠在罗平里石塘。神姓黄氏,名岳。详见宁德县《祠庙志》。元至正间乡人重建。先贤祠在县学明伦堂之左,以祀乡贤。今废。
镇东卫城隍庙旗纛庙在卫治东偏。
万安千户所城隍庙旗纛庙在所治之后
梅花千户所城隍庙在所治之□。旗纛庙在所治之□。
校注
1乾隆《福州府志 坛庙一》作“拜郊山”。
2乾隆《福州府志 坛庙一》作“惠泽山”。
3乾隆《福州府志 坛庙二》作“至元二十七年重建”。
4民国《连江县志 惠政》作“知县赵善移建于玉泉山前”。
5民国《连江县志 惠政》作“洪武二年王德钦建”。
6民国《连江县志 祠祀》作“明永乐二年七月,命内官郑和往西洋,在此筑坛祀南海神”。
7万历《福州府志 祀典》作“在县北隅玉屏山之北”。
8万历《福州府志 祀典》作“在鳌峰山下”。
9万历《福州府志 祀典》作“在县治西七里”。
10乾隆《福州府志 坛庙二》作“在县治西北”。
11乾隆《福州府志 坛庙二》作“在县治北七里”。
12道光《罗源县志 祠庙》作“元至正三年,达鲁花赤山重建”。
13道光《罗源县志 祠庙》作“洪武十二年”。
14道光《罗源县志 祠庙》作“里社坛附邑外,每里一所”。
15道光《罗源县志 祠庙》作“乡厉坛邑外,每里一二所不等”。
16嘉靖《建宁府志 祀典》作“洪武八年知府胡祯建上三坛”,但康熙《建安县志 秩祀》则作“洪武八年知府胡正建”。
17嘉靖《建宁府志 祀典》作“各一十二所”,但康熙《建安县志 秩祀》作“各一十三所”。
18嘉靖《建宁府志 祀典》作“二坛各一十—所”,康熙《瓯宁县志 秩祀》作“上二坛各十二所”。
19嘉庆《浦城县志 坛庙祠祀》作“在龙潭门外射圃”。
20嘉庆《浦城县志 坛庙祠祀》作“典史殷景重修”。
21嘉靖《建宁府志 祀典》作“里社、乡厉二坛各一十二所”,嘉庆《浦城县志 坛庙祠祀》作“在县四乡各里”。
22嘉靖《建宁府志 祀典》作“各一十二所”。
23嘉靖《建宁府志 祀典》作“里社、乡厉二坛各一十九所”。
24嘉靖《建宁府志 祀典》作“里社坛、乡厉坛二坛各一十所”。
25嘉靖《建宁府志 祀典》尚有:“里社坛、乡厉坛各二十五所,俱天顺元年知县陈醇建。”
26乾隆《泉州府志 坛庙寺观》作“旧在仁惠坊内东仓隙地”。
27乾隆《泉州府志 坛庙寺观》作“正统九年知县吴渊修”。
28乾隆《泉州府志 坛庙寺观》作“三坛均宋绍兴间县令李著建,绍熙间令王孝廉修,寻废。明洪武初重建,正统间知县路亨、成化间知县方汝荣相继重修”。
29康熙《漳州府志 祀典》作“洪武三年知县张理建”。
30康熙《长泰县志建置》作“乡社坛凡九所,成化十七年后重修,各里设坛连在坊坛仍九所”。
31乾隆《延平府志 坛庙》作“洪武七年重建”。
32乾隆《延平府志 坛庙》作“在县各都,凡四十有四所”。
33乾隆《延平府志 坛庙》作“乡厉坛在县各都,凡十有三所”。
34乾隆《邵武府志 秩祀》作“知府张文煜”。
35乾隆《邵武府志 秩祀》作“张文煜”。
36嘉靖《邵武府志 祀典》作“在朝京桥西,洪武三年置”。
37嘉靖《邵武府志 祀典》作“洪武十一年,令毕原徙置今所”。
38乾隆《邵武府志 民祠》作“在县四境共三十三所”。
39乾隆《莆田县志 建置》作“在南门外,洪武三年建”。
40弘治《兴化府志 礼纪》作“正统十一年在本府重复砌筑”。
41乾隆《仙游县志 建置》作“景泰七年知县龙禧复迁于北门外东北隅”。
42乾隆《福州府志 坛庙一》作“并塑故都押衙程赟、建州刺史孟威等二十六人”。
43乾隆《福州府志 坛庙一》作“政和元年,郡守罗畴复修”。
44万历《福州府志 祀典》作“配以方色”。
45万历《福州府志 祀典》及乾隆《福州府志 坛庙一》均作“乾道三年”。
46万历《福州府志 祀典》及乾隆《福州府志 坛庙一》均作“灵显庙”。
47乾隆《福州府志 坛庙一》作“右侯加协忠”。
48万历《福州府志 祀典》及乾隆《福州府志 坛庙一》所载闽越王庙籍田记,均作“广之子神”。
49万历《福州府志 祀典》及乾隆《福州府志 坛庙一》均作“邵人唐澞为记”。
50万历《福州府志 祀典》及乾隆《福州府志 坛庙一》均作“神姓张名渤”。
51万历《福州府志 祀典》及乾隆《福州府志 坛庙一》均作“游苕霅之间”。
52乾隆《福州府志 坛庙一》作“广德州之横山阁。”
53宋梁克家《三山志 公廨三》作“福顶庙”。
54宋梁克家《三山志 公廨三》作“唐天复三年”。
55万历《福州府志 祀典》作“董忠宪祠”。
56宋梁克家《三山志 公廨三》作“昭利庙在越王山麓”,下文为:“故唐观察使陈岩之子。乾符中,黄巢陷闽,公观唐祚衰微,愤己力弱莫能兴复,慨然谓人曰:‘吾生不鼎食,以济朝廷之急,死当庙食,以慰生人之望。’既没,果就祀连江滨屿。宋宣和二年,始降于州,民遂置祠于今所。”又《三山志 公廨三》、万历《福州府志 祀典》及乾隆《福州府志 坛庙》均有“北庙旧在遗爱门外,去州十里。神王姓刘氏名行全,唐末,事其妻兄王绪为将,绪为秦宋权所逼,拔其军南徙,以王为先锋,至漳州,绪忌而杀之。忠懿有国,悼其死非罪,为立庙于州北”等语。按上述叙事,应立“北庙”一条。
57乾隆《福州府志 坛庙二》作“灵威庙”。
58乾隆《福州府志 坛庙二》作“节度闽都,摄令长乐”。
59民国《连江县志 祠祀上》作“宋景定二年,常挺以龙兴废寺田九百余亩奏为其业”。
60民国《连江县志 祠祀上》作“灵津庙,俗呼浮石王庙”。
61宋梁克家《三山志 公廨三》及乾隆《福州府志 坛庙二》均作“卢雄”。
62乾隆《福州府志 坛庙二》作“封溥济侯”。
63乾隆《福州府志 坛庙二》作“神陈姓”。
64乾隆《福州府志 坛庙二》作“祀宋大夫黄裳”。
65乾隆《福州府志 坛庙二》作“名山上”。
66万历《福州府志 祀典》作“宋绍兴间”。
67道光《罗源县志 祠庙》作“宋知县赵彦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