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之于人,重矣哉!大禹尽力沟洫,《周官·稻人》:因有蓄水、止水、荡水、均水诸法,诚以民命所关,国脉攸系,雨阳不定,灌溉宜修,陂称楚敖,渠推郑国,良有以也。我晋自唐、宋、元、明以逮于今,名宦乡贤之留心水务者,代不乏人。考其记述,稽其筹画,以一时而留功于奕世,以一人而为益于万家,德良厚矣。乃地道变迁,人心狡险,自私自利,相倾相轧,水利有不可问者。官听于民而不为之所,民听于天而无可如何,水旱不交困乎?悉心民瘼者,因前人之成规,而变而通之以尽利,则美利无穷矣。志水利。
湖凡十有五
东湖在东关外三十七都鸾歌里及三十九都棠阴里。以万媪显灵于此,亦名万婆湖。又以后积七里墩,名七里湖。按:旧志作三十七至三十八都鸾歌里,误。盖湖在三十七、三十九两都,与三十八都无干。七与九连,非与八连也。而三十九都又为棠阴里,非鸾歌里。《闽书》:郡境诸湖,此为最大。唐贞元中,席相为守,置酒湖上宴游,举秀才欧阳詹为记。湖上复有二公亭,亦詹所记。此时湖面可四十顷云。按:府志载宴序及亭记,皆非言水利事。兹并王十朋、黄公度、黄凤翔、庄一俊四公诗移入古迹。〔隆庆府志〕宋庆元六年春,守刘颖以钱米畀十五禅寺,使募工开浚一万四千七百七十五丈,冬复开浚一万四千三百四十丈有奇。每丈各深四尺,积其土为四山。西南隅置陡门四。所以通潮,因以为放生池,作亭其上,曰恩波,为集拜之所。复徙宝胜废院额,创东湖放生祝圣宝胜禅院。合五院课入以益之,俾专主其事,且司湖之启闭。岁久浸废,豪民势家窥请为田。淳祐三年,守颜颐仲接故牍仍畀寺僧浚之,始于附郭,不足则均之旁近,以及□外。各视产高下,率以产几千,赋役七丈,使集佣夫,官售其直。凡浚五万五千余丈,又积其土为三山,中造二桥,复丰泽陡门,置水利局,僧司之。明初分为上下二塘,塘中有岸为界,在水漈、田庵之间。上塘属三十九(“九”,旧作“七”,非。)都,课米一十九石;下塘属三十七(“七”,旧作“八”,亦误。)都,课米一十四石。塘内仅出鱼荷,依界采捕输课,犹未免有赔貱之累。中有七里墩,即宋庆元所积四山、淳祐所积三山也。〔万历府志〕下(旧作“上”,非。)塘水由七里(“里”,乾隆府志作“星”,误。)坑来,俗呼“洗脚坑”是也。(“洗脚”,县志作“洗嘉”,误。)上(旧作“下”,非。)塘水由尚书塘来,二水俱从清源山诸坑而下。南有二陡门,左名龙须涵,右名郊水涵,俱通溪潮,遇旱则开陡门以放溪潮入塘。灌溉湖心,水漈(府县志皆作“钞溪”,误。)等洋田。此湖有灌田之利,有纳课之害,乃势家豪民忍于填垦,是诚何心!按:此条诸志之字多误。隆历府志“三十九”都作“三十七”,“三十七”都作“三十八”;万历府志“下塘”作“上塘”。“上塘”作“下塘”;乾隆府志“七里坑”作“七星坑”;县志“洗脚坑”作“洗嘉坑”又皆以“水漈”作“钞坑”。此等均涉影响,府志“七星坑”缘“七星墩”而误;实七里坑水下流,乃经七星墩也。县志“洗嘉”缘土音洗脚而误,俗腔脚近“嘉”,然实又是世家坑,所云洗脚已是世家之讹,更作洗嘉,直无谓矣。明天启五年,守沈翘楚重浚,何乔远为建“揽古亭”其上,并记云:泉之东湖在古最钜,其时人民错莫于武荣山之下,湖之延袤,北距北山,南距海,东距山,西距今郡城之行春门。《汉书》闽越王保泉山大泽中,是其处也。其后郡阁之、庐舍之、田畴之、坟墓之,历岁悬长。今之东湖,坳堂杯水而已,而庐舍之、坟墓之、田畴之,尚未有已也。北山之石■〈匚外垂內〉■〈匚外義內〉魏邕,湖水潢漾,以映以荡,则无有回禄祝融之虞;原田则水可车可戽,岁是以收。离坎之会,文明兴焉。设涵置闸,启闭通海,古之法也。猫人之眉目轩张,血脉流畅,则无札瘥疵疠,和阜嘉生,岂不美欤!宋四百年,泉州浚湖〔一〕,太守二人而已。其一曰,刘公颖;其一曰,颜公颐仲。二公浚湖,封泥〔二〕为山,凡七■〈山咅〉嵝。刘公四之,颜公三之,名七星矣。余未闻也。去今七百有余岁,乃有沈公。公始来泉,见湖之美,徙宾客庐宿候馆作新于湖上。自冬徂春,湖则大早,块不可破。公出私钱谓予曰:吾将遵海而南,放乎七星,用洒其厓,以滋灌溉。谁与我共此?予曰:古卿大夫与先生谋宾介〔三〕焉,至于息正息介,徵否惟所欲。夫子欲之,则远请从。于是为公大召役卒,一月而竣。举其阏土,联湖为堤,比于斗柄,毋置岸傍,生田畴心。堤下桥之,堤上亭之,亦拟溱洧,悦我士女。公不督鄙,谓可图事。余于是为公作亭记之。昔在唐贞元,邦牧席公、姜公来游斯湖,俯察遐观,欧阳四门名亭,载厥盛事。碑堙文存,为重刻之,以与记公之碑参伍并峙。予于是告于邦人曰:史白之渠,由来尚矣。召信臣汉家循吏,亦惟与水相出入。白井、苏堤,本以兴利,名胜随焉。白不云乎?如法蓄泄,濒湖千顷可无凶岁。苏不云乎?失今不治,葑无湖也。沈公浚湖,水气通矣,火患熄矣,原田每矣,文明兴矣,血脉畅矣,眉目轩矣。《书》载六府,水火居二。民于水火,恶其有余,又恶不足也。圣王治天下,能使菽粟如水火。公兹浚湖,水火菽粟哉!美哉禹功,江淮河汉而已乎?献浍沟洫,何巨何纤?然则有土地民社之君子,不在颛簿书徵发期会间明也。公为政大不胜书,在湖言湖。按:此条当与下尚书塘参看,然今日填垦更甚矣。
赤湖在二十一都永宁里赤湖村。长三十八丈,阔三丈,深八尺。停蓄雨水,原无发源,其水流出古浮桥。
后湖在后湖村。周围四十余丈,深如赤湖,亦无源,与赤湖俱流古浮桥。
乾湖长阔同赤湖、后湖,俱在永宁里。旧志云:湖在二十二都。
虺湖在十五都至十九都絃歌里。周围三十余里,积水三丈。《方舆纪要》:相接者曰龙湖,皆横山溪涧之水汇流。〔万历府志〕与十四都相连。
龙湖周围二千余丈,积水三丈。〔隆庆府志〕周围二十余里,积水三丈。《八闽通志》:旁有龙湖亭。元至顺二年建。《闽书》:龙湖与虺湖相去仅咫。龙湖大而虺湖小;龙湖水绿,虺湖水赤;二湖若雌雄然。龙湖旧传与海通,涌沙界其中,或见龙出没焉;〔通志〕周十余里,旧系官湖。明初始徵鱼税,米四石二斗六升,折银一两五钱零,隶河泊所徵解,有渔户许、留、翁、林、吴五姓承纳。湖中产水藻,环湖田亩,资以灌溉。后为势宦占踞,凡乡民水面营生者,皆令受税。国初势家奄为已业,年收税银三十余两。雍正八年,总督刘世明檄巡道朱叔权勘定,湖归官。年额课米仍令许、留等输纳。署市政使潘体丰议,课米为数无多,留之仍启争端,请行一概捐免,量拨别项抵解,俾小民得以永远享利,勒石湖边,民咸称便。按:隆庆、万历二志载,二湖周围各二十里。《闽书》云:龙湖大而虺湖小。乃通志所载龙湖周只十余里,其说不同。岂非历年已久,渐次淤塞耶?〔明陈让导龙湖碑文〕华表山东行赴海,舍于十里之上为马坪山;二垅东下,盘舞如交龙。旁通而中深,洼然天陵。周四十里,水环洄渟滀,如金盘承露注膏,历千古不溷不涸。天将噫气沛泽,则湖光渰萋变动,彷佛神物飞腾,风雨奉之。居人以为候。中有汦,大可五六亩,藻离离,中方丈不交,探之无止。世传脉通东溟,名曰龙井。《山海经》言“应龙处南极”。湖临海而水深清,无轮蹄漉池波浪之扰,宜为神物主所居。上有龙宫,岁大旱,贤守令皆躬祷焉。焚牒水上,有鱼虾迎牒则雨立至,无则雨未可知也。环湖而居者三百余家。湖田可四百亩,高黍而下稻,衣食、丧祭、公输,皆仰于是。湖中鱼鼈,肉薄而味轻。惟冬至有鸟北来,避寒湖上,状如雌雉,黑羽、白冠、鸭掌,肉腻而味甘,登俎可当名品。南陇外捍以海上诸山,汇为虺湖。视龙湖差低,广袤田亩皆得龙湖三分之二,水常溷而亦鲜涸。昔人取清浊、高下之义以名二湖,因地设也。水东南合流,北放于海。海上风高,潮浪淘沙〔四〕。轻白如雪霰,随风力山势飞舞聚散,倏然成山,倏复移徙。湖口势略藏风,飞沙栖止如邱阜。丁未春,霖溢害稼,人力不能施,惟南陇之麓、赤墩之西,沙颇平下,有实土可施浚导,而虺湖豪姓不肯,两造久不断。邑侯宋公曰:吾当往视焉。侯览二湖形势,叹曰:我来其迟矣。漠漠平沙,非有冲齧田庐之患,二水合流顺下而东注,无有仇轧猛暴之声,何为有争?乃扇挥居民,于赤小墩之西,凿道以接古沟,顺导湖水。民荷锸成云,欢声动地,须臾水道通,田禾皆露青颖,民喜而侯亦喜。是岁禾熟,今岁二麦又大熟。惟侯明于地察,德达深渊,行禹稷之道,拯民溺而哺民饥。感侯之德,与湖并深,勒石龙王宫,以垂不朽,岁祀祝公,期于无歇。〔国朝施世騄龙湖祷雨颂德碑记〕桐城之南六十里有泽曰龙湖,古致雨处也。旁建庙祀神,遇旱潦,里中人祷此辄应。辛丑徙界,庙倾圮。甲子丑月过里门,谓是有裨民社者,爰涂塈而鼎建之。□戌春,连月不雨,观察佟公及提督梁公顾而悯之曰:噫!孰保障封疆,忍视吾苍生祸患,不亟为拯救?用祗慎斋祓,告诸神。三月朔已未,佟公则偕郡守时公、邑宰王公,露顶步烈日中,诣龙湖庙,拜取湖水数斗以归。遂与梁公设坛于社,文武宾僚俯首在位,相与沥诚祷告曰:惟天惟神,念兹亿万生民,粒食维艰,其亟降之雨,俾无失时耕播,用活尔黎元,以享乃升平。天若不我降鉴,罔曰厥灾我有位,其敢辞厥咎?是夕斋宿梵宫,越数夕祷益虔。吏以回署白,不听。用是精神上格,山川神祗响应效灵,丁卯雨,戊辰又雨,民以为未足,是夜复大雨连朝,遍四郊。由是高者其原,卑者其隰,罔不田亩浸淫,沟渠渟滀。农人皆沾体涂足,扶犁驱犊,乘时播百谷,举欣欣相告曰:时哉雨乎,向虑不耕收,今幸哉!庶几瓯篓满篝,汙邪满车,吾父兄子弟,得含哺鼓腹以乐康衢者,伊谁之赐?夫非我公之德洋恩深,直与郇黍、召棠并留惠爱于勿替哉!咸愿刻石庙左,以垂将来。余既为之纪,仍系以诗曰:御灾捍患,明神之职。布德施仁,有位之泽。尔耕尔忧,岂无田畴?时雨不降,嗷嗷其忧。我公莅止,神人胥喜。格彼丹诚,膏霖遍尔。蓄乃沟渠,爰菑爰畲。必有喜梦,占曰惟鱼。黄童白叟,欢呼叩缶;既歌且舞,相劳以酒。神明洋洋,湖水泱泱。我公之泽,万纪攸长。康熙四十五年五月立石。
沙湖方五里,深一丈。
方湖方二百八十丈,深四丈。
姚湖方四十丈,深九尺。以上俱在弦歌里。
石乌湖在四十都劝善里,长四十七丈,阔十六丈,深三丈。
水月庵前湖在十二都仁和里。
锦安湖头湖在一都前园。
潘湖在三十五都,今浅淤。
段家湖在义成门外二里许,今浅淤。
监湖在二十七都湖中乡。
塘四十有七
尚书塘在三十九都棠阴里。《图经》:塘周回二十八里。〔隆庆府志〕:与东湖仅隔仁风街一带。东湖在街南,尚书塘在街北。唐贞元五年,刺史赵昌始开此塘,名曰常稔。后召为尚书,民思之,因更名曰尚书塘。《方舆纪要》:水由清源山诸坑而下,灌田三百余顷。今多塞为田。
茭塘宋嘉定七年,邑丞赵彦寓修。灌田七十顷。以上二塘俱在棠阴里,旧志作鸾歌里,误。
仆射塘亦在三十九都棠阴里。《方舆纪要》:唐元和二年,刺史马总开浚,灌田数百顷。总赠仆射,后人因名仆射塘。俗号白土塘。〔隆庆府志〕:后湮塞,废为田。
林塘
香火塘
莲塘
翁圳塘以上俱在四十七都常建里。
迳塘
苏塘二塘在三十一二都沙塘里,俱清洋陂分流。
赤塘在二十九、三十都和风里。长一百一十丈,阔一十丈。
盈塘在二十七八都永福里。罗裳崎山诸溪涧水,俱潴此塘。与大沙塘相通,下流烟浦埭六陡门出海,长一千三百余丈,阔三百五十丈,深一丈。旁设四陂,通小渠灌田。康熙五十四年,里人张天福捐浚,陈世坰董之。又就塘筑田三十余石,为修陡门、涵岸之费。郡守刘侃勒碑纪其事。《八闽通志》:旁有十里湖光亭,明永乐间修,今废。
吴店小塘旧志只称永福里有吴店小塘,并无注坐土石去处,亦无方圆、长阔丈尺及灌注某方田土若干。缘民心不古,开报难凭,姑据旧志,空名存之。
郭岩村塘并无灌注。
洋塘长八十三丈,阔二十丈,深一丈六尺。
清塘方八十五丈,深一丈二尺。已上俱在永福里。
洑田塘在二十五六都聚仁里塘市等乡。〔隆庆府志〕:周围四千九百八十丈,高州灵源,五都东洋诸山之流俱入此塘,会流最广。旧传九十九溪之水入六首塘,惟湫田塘居多。中有石牛,水涨不没。鸣则堤溃,盖因入流多也。乡人立祠祀之,名牛后宫,为十九都乡约所。又有洑田祠,为二十五都社会。塘有北斗门六间,小涵九所,下有谢埭新塘、蔡塘潴水,虑水涨堤坏也。塘建自宋,郡守王十朋、真德秀,里人柯栋设规建堂。后岸崩陂废,明天启五年,里人龚云致修筑。〔明庄际昌修塘碑记〕吾邑负山带海,田亩不能十之五。佃作而食者,半在邑之南。其为灌溉潴蓄之利,曰溪,曰沟,曰塘。溪通潮汐往来,岁不苦旱。迩溪道壅阏,稍雨辄苦潦。沟自青洋陂入,沿江经吟啸折为上下两沟,以各通于海。塘凡七,盈塘与沙塘合并为一,最大。其次则洑田塘,周围三十里,灌田环十九都,廿五、廿六都,亩八千有奇。其泄易涸,上吸九十九处之流,雨骤至,其潴易涨。岸一带当东南、西北之风,波浪冲激,易以圮坏,则罄潴倾流,水旱交告病矣。曩怡颜柯公设陂规,捐逸老堂以祀土神。都民岁请当道,择诸子醇谨者一人掌陂事,时其蓄泄,固其堤岸,率以为常。年久法弛,受事者勤惰不一,加以雨阳不时,塘日就浅,岸日就圮,都民苦之。润寰龚先生念切桑梓,深悯艰食,壬寅岁请于惺涵顾侯,履亩开浚,颇有成绩。未几而先生以滇命之任。更历一纪。天叠降灾,堤岸复隍,陂塘成野,岁不能一稔,民之艰食日甚。先生归,捐俸余,凿石列岸,自陡门之西新涵沿岸一带,尽以石砌筑之。费几三百金,不问都民斗粟铢钱。更虑暴雨涨流,一陡门难以骤泄,遂采众议,破沮格,就横涵直圳复设瀃二间。而后乃今蓄不虞圮,流不虞涨,洑田其永为乐土乎!又念祈祝土祠颓毁,鸠众修葺。神人欣协,春秋告稔。阖都士民,歌且舞之。伐石勒碑,以垂不朽。因僭为之记。国朝雍正八年,令王之琦命乡绅柯伟生、柯可栋董修。乾隆二年,令胡格清复埭尾占垦者。
新塘接洑田塘小隙。
蔡塘亦接洑田塘。
太沙塘与永福里盈塘相通,周围一千八百余丈,深九尺。东至横头下山,西至翰林埔,南至应台桥,北至十里湖光,计长三百六十丈。水漈一所五间,大深涵一口,小涵一十一口,导源于波斯沟。旧有沙堤亭,详见古迹。已上俱在聚仁里。
小沙塘在二十六都莲花桥。长二里,周围十里,其水独清,亦名濯缨塘。旁设水漈三间,陡门一间,小涵四口。《八闽通志》上有灌缨亭,元季建。明洪武间修。《闽书》:小沙塘一名濯缨,以其水清于大沙塘。今大小二沙塘,多填为田矣。
白骑塘在二十三、四都,方二十八丈,阔三丈,深九尺。
周塘长一十五丈,阔二丈,深五尺。
梅塘长四十三丈,阔一丈五尺,深七尺。
龟湖塘在二十四都,长一千八百余丈,阔八十二丈,深一丈。东至塘后村,西至石狮亭,南至塘岬村,北至大洋。灌田三千八百余亩。宋郡守蔡襄定塘规,明嘉靖间郡守童汉臣增立塘规,林、黄、苏、郑四姓,管修堤岸。万历壬子,林学梧修堤闸以捍怒潮,至国朝壬子,林孕隆重修之。晋令李元琳刻塘规,俾掌陂者世守。〔明王慎中龟湖颂德碑记〕:邑东南乡之田,皆仰水于湖。其浸钜而灌溥者,龟湖为最。环湖而庐且万家,支村析聚,栉比衽联,总其乡之名曰龟湖,盖以湖名其乡也。宝盖、金鞍、玉屏诸山之水,洒为四溪,流入于湖。濒湖仰水之田,度万余亩,民蒙其利而不能知其始所由作。惟蓄泄之节,淤决之禁,胪列科条,谓之塘规者,知其始于宋蔡忠惠公襄守泉时所留也。号湖以塘,盖笆俗方言云。湖水之利于田若是博,故有堤以捍海,堰以陉潦,坊以潴止,庸以宣流,而啮淫溃泆之害,必有资于人力,岁治月修,然后无水害。庸之启闭,有惰以妨时,有奸以病众,而豪右之侵争,狂狡之盗诡,皆所以为湖之患。其具不得不出于政刑,所谓规者,实于是取之。由宋至今,殆五百年,守陂之夫虽具,而官弗予直,故守者常怠而废事。属南衡童公来守郡,以事行治属,问民利病,而龟湖首及焉。民方欲言,公顾就而问之,即符下晋江无留牍。又尽民之所言繙牍,得所为增议塘规二十九条,行之其乡。公善以宽硕接其民,使乐于有为,不待挞罚而相诫以率禁。其勤也,无斗酒尺帛之劳而自劝,湖以无患。比岁洊登,田入羡倍,粟溢他乡。人皆以侯之福我也,相与伐石勒公之德,且期以申勅是规之详于不废也。观古治民之吏,以循良见称,其善非一,而水利之兴修为最。邺之白渠,蜀之离堆,楚之芍陂,越之鑑湖,尤其著者也。作者非不欲为无穷之利,而修复之功,每有待于后人。盖民庶乖分,世序迁易则弊萌,蠹穴伏于其间。如芍陂作于孙叔敖,至何武、邓艾、刘颂、魏欣、赵轨,历数世皆以有功于陂,为民所记。而马臻、孟凯尤有记于越,以鑑之功也。观其所为,如伐木通榛以纳众流,增辟水门益广灌溉,计功受分,使大小戮力,与夫禁民壅湖为田,立水约以裁贪争,皆于续规吻合。盖古今异便,而水利兴修之宜不越此也。斯规之有裨于湖,而不足恃以不废,法固有待乎人者。故予特为记之,非徒副民之请以述童侯之德,将以遗后之为政看于无穷云。国朝乾隆壬辰秋,霖雨岸崩百余丈,铺锦乡乡宾黄汝焘暨侄时芳修筑,费白银八百余两,乡人欲伐碑纪德,焘力辞之。
象畔塘长九百七十八丈,阔七十丈,深一丈。东至龙窟村,西至大洋,南至后头村,北至石畔村。
后田塘长九十八丈,阔二十丈,深一丈,原与象畔相连,后并为象畔塘。二塘无源,惟宜浚深,候雨蓄术。已上俱在江阴里。
拱塘在十八都至十九都絃歌里。广五百四亩四十步,深七尺。东西各有泄涵,宋嘉定二年,邑丞赵彦寓修。
李安塘在十四都劝善里烧灰坝。长四十五丈,阔一丈,深一丈五尺。水自十二都东畔流来,通于虺湖。
许塘在十四都凤髻山下。长四十八丈,阔五丈,深一丈。
新塘
洪塘俱在劝善里,今被沙压。
塘边小塘在九都至十二都仁和里。周一百丈,深五尺,水流塘下坑,通龙湖。
吕塘在七、八都修仁里,地名安海。周一十八丈,阔十五丈,深一丈。
寺前塘周二十三丈,深三尺。
曾韦塘明嘉靖四十四年,知府万庆重修,亦名埭。详见下西埭。
甘塘周二十一丈,深七尺。以上俱在修仁里。
周穴塘在五、六都仁孝里周岭坑,环六十丈,深五尺。水从山头坑流下,东西皆山,南北皆田。
新塘在莲坑,周三十余丈,深五尺。水自东宅坑流下,东西俱至后山,南北俱田。
柳井塘今名白浦塘,在林厝前。周六十丈,深五尺。水自新亭坑流下,东西俱山,南至大峰,北至田。
王塘在王塘村。周三百五十丈,深一丈。水自灵源山懒儧而来,流四都莲湖溪,出东北为五都界,西南为四都涂安村界。
许塘在登贤村。周五十丈,深四尺。山窝新筑,无源流。以上俱在仁孝里。
上五塘长一十五丈,阔五尺,深一丈。
黄陂塘今呼石头坝,周一十二丈,深一丈,水自六都下黄村而来,通八都安平内市桥。已上俱在三、四都务本里。
谢陂塘东西六丈五尺,南北一丈八尺,深四尺。今无。
庄塘长三十五丈六尺,阔二丈,深三丈。今无。
曾塘长二十五丈,阔一丈五尺,深三丈。今无。
上塘、下塘在碧湖,发源于水磨坑龙潭。已上俱在一、二都养能里。
陂八十有四。旧府志南塘陂重出,作八十五,误。除六陡门、三陡门不称陂,则止八十有二。
赤霞陂在三十七、八都鸾歌里。长一百余丈,深五尺。
泉山陂在三十九都棠阴里。水由清源诸坑而下。长一十余丈,阔三丈,深五尺。水流尚书塘,下东湖。
留公陂在四十一都爱育里,旧名丰谷陂,在谷口,今俗呼陈三坝。宋右史留公元刚筑。深广丈尺。见下顾珀碑文。陡门有五,留氏庄在焉。堤埠台广,望之屹如长城。真文忠公记之。(此记失载。)明嘉靖十二年癸巳,土堤为溪涨射啮,守屠倬因陂左筑石堤三十六丈,深九丈五尺。〔邱养浩为记〕陂邻洛海,群溪合流,率汇为巨浸,奔放横决,湍悍啮堤,堤善崩。民荐堤之荐崩,田没为沮洳。屡易主,民如寄客,虽简其赋,缓其徵,而不可以必留。屠公治泉之明年,廉得其状,乃召诸长老,躬行相度,衡水势之高下,曰:是不可斗,宜分而杀之。乃捐羡缗,乃简徒庸,始事讫工,凡二十有六旬而石坝成。长三十有六丈,广半之。堤岸、陡门,以次修治。增圯补颓,咸有经绝节劳,人人欢悦。厥功既成。曩之毒田,化为甘壤。民庶相与谋:勒贞珉以永不忘。告邱子曰:愿有纪。邱子曰:循吏之不见于世也远矣。叔敖、召杜,史以循称,凡以芍陂、钳卢之役,至今光昭简册。公兹杰迹,利物厚生,永永不极,论古对能,讵有愧哉?纪其曷辞,系之诗曰:维泉有陂,在邑之东。海若构灾,逭诛蛟龙。灌莽百里,大浸崩潈。嘉谷罔殖,痌我三农。公曰予责,御灾键患,佚道使民。民曰不倦。乃令乃期,亲督以麾。庶民子来,孔力且时。公曰瘁止,手拊摩之。有堤如虹,有坝如坊,洪流溢川,是泄是当。贯畦浮塍,开宝洒涧,不我为壑,亦不以叹。维反乎覆,桑田以复。夏稻冬稌,随时代熟。民餱不愆,神糈亦续。民曰我公,说以先民。饱我惠我,维公之仁。维公不居,曰我何有?民之戴之,如纩挟肘。宪宪我公,文武吉甫。公乎陂哉,其与不朽!后民建祠祀倬,以筑时县丞林才杰董役有功,并祀之。汪旦为记。(此记失载。)越二年乙未,陂又坏,守王士俊重修。〔顾珀为记〕留公陂距郡城二十五里许,旧名丰谷,宋右史留元刚筑也。纵六十步,衡一百三十尺,深视衡十之二。外捍海潮之入,内防溪流之出,创五陡门以时蓄泄。晋江、惠安之田,利其灌溉者,可二千六百余亩。厥赋二百三十石有奇。其崇若垣,其跨若虹,其获倍他壤,水旱所不能灾也。实维留公之庸,故名留公陂。真文忠公记焉。余少时至其处,每叹其功之伟而虑其有后忧,盖水发源于白洋覆船山,会于诸溪,暴雨泛涨则射啮无余,陂能保其不坏乎?陂坏则溪水泊于海,稼其能奏功乎?时予偶然之见,犹来意其言之必符也。迨嘉靖癸巳,土陂果射啮于溪涨,郡守屠东厓公询众议,因陂左筑石陂二十二丈,(此句与邱记不符,盖邱记载三十六丈也。)以杀其汹涌之势。民方赖之,适更任南阳,去未几而陂坏。王方南公嗣来,珀以此告公,遂发公帑赎金为倡,经始于丙申仲冬,越丁酉孟夏落之。用是水顺故道,复潴于田。今春大旱,谷种多有不入土者,独此得以及时树艺而获丰年之登,方南公之惠溥哉!国朝乾隆二十四年,洪水冲决,郡守怀荫布、邑令王勋檄巡检林懋懿修筑。此条乾隆府志所叙微混,略订之。
深陂长四十八丈,阔九丈,深二丈。
寺前犊陂长一十三丈,阔三丈,深八尺。
淥水陂长十丈,阔三丈,深七尺。
郭景陂长三十余丈,阔二十丈,深一丈。已上俱在爱育里。
施陂在四十二都至四十四都善政里。
王陂
王前上塘陂
王前陂俱在善政里。
伏乌陂在四十七都常建里。水由犬岭山下白虹墌,流通仙游县地方。
石壁陂水由花溪林下。
洪岩陂水由石壁陂下。
八丈陂俗名大房陂,水由圆觉墌下。
都林陂俗名观音陂,水由建兴山墌下。
仓陂水由常建里观音陂下。
大陂俗名大埔坡,水有二源,一源圆觉墌下,一源建兴山下。
韩陂一名曾陂,深二丈。水由常建里大埔陂、石壁陂流下,出南安六、七郡牛角潭,至金鸡桥出海。“鸡”,县志作“溪”,非。
杨木陂水由常建里杨木墌出,至巩桥通仙游县界。已上俱在常建里。
徐陂在三十六都临江里。长一百二十三丈,阔二十二丈,深一丈。
鼓雷山陡门陂在三十四都兴贤里。〔万历府志〕长一十里,阔四丈余,灌三十三、三十四两都之田。创自明初,后圮。正德庚辰,义民吴赐等砌筑,设陂夫四十名,专司启闭。〔知县沈崧记〕出府城西南三里有雷峯水利,上接山涧,下通海潮,特以无所蓄泄,岁常寡登。乡人因筑大闸,朝放汐闭,灌田万顷,有司为之免其夫役以偿其劳。据故老遗记,景泰六年也。是后水冲,颓圮益甚,久不克修,农者病焉。乡耆吴赐等请于台察,程公以水利重务实切民瘼,复设陂夫并力筑守。余兹承命,来兴是役。敛财鸠工,阅数月而成焉。诸里老幼,咸壮其功。余谓是闸也,使有景泰之筑而无今日之修,则前功巳废;使有今日之修,而非程公之德,且工繁费广,赐等其能奈之何哉!是又后人所当念者。
六里陂此条须与下六陡门、三陡门、湮浦埭以及西坂湄、上福湄等参看。是陂在郡城南关外,自二十七都至三十五都永靖、和风、永福、永禄、沙塘、聚仁六里,内积山之源流,外隔海之潮汐,纳清泻卤,环数十里无田不资灌溉,设有陂夫、陂首。明陈衢、李俊育葺陂有功,至今陂首皆三李、陈、苏五姓为之。详见诸陡门。〔明陈琛寓金陵论六里陂水利与王石冈侍御书〕晋江县二十九都,有灌田沟水,名曰六里陂,其实不止六里,迂迥曲折有四十余里也。陂在本县,为水利之最大者。其余陂塘,不能当其百分之一。水旱荒歉,民之饥饱,官之徵科攸系。旧设陂首一名,择本都有恒产、恒心兼有才干,人所推服者为之。一任三年,不免差役。陂夫四十二名,多是下户寡丁,一役三年,甚为劳苦,例于该年均徭内编排。其他小陂塘,不得比例。缘此陂,闸有大小十余所,其闸之大者有三:曰六陡门,有闸六间,水涨则开,放流于海;曰上福湄,有闸一间;曰西坂湄,有闸二间,水涨则开,放流入于下沟。下沟属本县二十七都里班,会于西坂湄。闸之上约曰:上沟水深,直有一丈则放下一尺,水深五尺则放下五寸,大率十分与一,永为定规。盖下沟短浅,容受不多,而灌溉亦无几也。近年下沟有一二豪民,遇天旱则率众执凶,夜到闸上,用斧破开板钥,将闸板尽底取起,船载去家,上沟将涸犹不肯还。及下沟容受不得,则放下于海,甚可惜也。夫自为民父母者言之,则彼此皆赤子,安有上沟多水而不分以与下沟?但欲适均耳。天作旱,意不豫密关而混漏泄,惟恃上沟有水以为无恐。至上下俱竭,乃谋力争,此何理也?又濒海咸润埭田,其岸亦不预先修整,为海水击崩。及岸既补,则大开埭闸,多取沟水洗咸而放下于海。且埭田多是豪家之产,以故二家管水陂首,皆不敢禁止。又上沟六陡门闸于弘治年间曾被洪潦冲倒,府县委官起集丁夫千余人,费银千余两,修补五六年,不得完密,农夫困甚。今观西坂湄闸两边土石亦已倾坠,若不先加修补,一旦坏倒,其害可胜言哉!此皆为陂首者之责也。近年陂首以陂夫不齐,又被奸恶告诬,以故都民多不肯为,而愿为者又不可人意,将如之何?盖陂首三年一换,亦甚辛苦。不有所利,其谁肯为?倘为此者能而且勤,或旱或水,开闭不失其时,则其于农也,尚亦有利哉。既能利人,亦当使之自利。其于船只木头小税,及收成时丐取禾把,亦是土俗旧例。官府可定为之限,陂首不得多取,挟怨不得妄告。至于陡门崩坏,海埭漏泄,两沟争水,或至杀人,则责有攸归,而陂首亦不得辞其责矣。若陂夫人数亦当照旧编排,免其差役,始肯向前受劳。其保立陂首,须得通都里老当官保结,不得徇私。大凡有职事者,须得才干之人办之,若徒谨厚与富豪不可也。有才肯干事,不问贫富皆可。因执事者周询民瘼,下及刍荛,故敢据事直叙,不能以文。又使节催忙,不能尽所欲道,尚容告归面陈为惠。〔又与张尧轩大尹书〕仁,生理也,庭草交翠,阳之动也。此濂溪先生作图之本也。故万物得所,谓之春。一夫失所,谓不足以尽仁。伊尹、周公之相天下,龚、黄、卓、鲁之治郡县,贻芳传美于汗青而不使之朽者,非有他道也。完养其方寸间之生生者耳。执事治吾晋江三载,始则人畏,中则人敬,今其兼畏敬而且甚爱者,盖向也以义济仁,得子产水弱火烈之喻。今则阳春和煦,抽万木萌芽于严霜冻雪之余也。然堂府深严,云树掩映,外边之寒亦有不尽知者矣,敢恃爱一达:敝郡有六里陂,上承九十九溪之水,下涸数万余亩之田,耀金沉壁则万姓啸歌,赤地滔天则一方憔悴,其所系盖不小也。旧时官设陂夫计有四十余名,夜则行巡溪潦江潮,画则补砌长湄巨岸,冲冒风雪,出没波涛,其劳亦云甚矣。故小民中稍有智力能趋避者,多方逃走,不就此役;其受此役者,皆丁力贫寡昏懦无告之人也。盖其为役甚劳而又有三年之久。夫以至愚极困之民,当最劳甚久之役,巳为可哀;而该图里老之犴猾者,又欲要其酒食之盛,然后为之呈禀免役,不尔则虽有明文下帖,亦无由上达于父母之庭,尽弃前功,复编新役。欲告诉则口澁舌顽,见吏胥则魂惊胆落,徒尔呼号天地,默说艰难,无可奈何。典其风日不蔽之茅,甚不得已鬻其乳哺将成之子,此皆目见,实亦动情。匪有希图为之解释,伏维兴哀于无用之地,垂德于不报之所,不曰编排已定,务使枯槁复回,则岂惟召伯之棠,百年春茂,行将见燕山之桂,五折秋香。〔陈让等奏通水利呈〕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泉州府晋江县二十九都军民等籍陈让等谨奏,为恳乞天恩,俯从民便,疏通水利以备旱伤,拯救生灵事。臣等住居闽越,在京师万里之外。本府襟山带海,西南千山之水,东奔海而不及,逗而为沟,汇而为浦,袤延五十余里,灌田数万余顷。臣等环居水汇,计四十三乡,约丁口五十余万,皆以农为生,以水为命。近因地道变盈流谦,沟浦日渐平涨,附近势家惟图自利,因高为田,以致水积不深,灌注不广,雨集则倾卮之势莫遏,雨霁则焦釜之形遂成。重以旱叹为灾,农民重困饥馁,饿莩枕藉。沟壑利害迫切,控诉无门。告诸府县则为豪家所阻,不得疏浚。虽经上司屡行禁革,而天高地远,前弊益滋。臣等虽居海外,蚩蠢无知,皆知皇上是至神极圣天子,专以抚恤小民为心,不忍弃一赤子于非命。故敢匍匐万里,赴恕阙下。伏乞悯念元元,勅下都察院行该巡按衙门,着该府州县督令臣等附近得利小民自行设法。合力疏浚,潴水灌田,以供国税而养父母妻孥。其一二高涨不堪浚导去处,亦与臣等四十三乡小民分画耕种,以补前功。或以补纳本都无挨粮米,永为定规。其余侵占,尽数量出,一体施行。则臣等数万余命,世世全活,皆陛下之赐。臣等无任蝼蚁望生之愿。〔知高州府陈腆赠李素轩讳珏世掌水利有功序〕天下之大本系于农,农之大本系于水利。盖自稷之播种必资禹之治水,然后蒸民乃粒,万世永赖。水利所系之大,有自来矣。晋邑之南,旧设水利,陂曰六里,内积山之源流,外隔海之潮汐,大沟小浍,支分派别,环数十里之内,无田不资灌溉,晋人生养之源,盖半于斯焉。然自昔以来,其患有二:淹则洪水泛滥,而六里数千丈之地狭隘,泄或后时,遂崩溃无余;旱则源流有限,而上沟数千顷之田仰给,守或不谨,遂盗泄一空。于是乎沟浍皆涸而饥者弗食矣,于是乎工役岁兴而劳者弗息矣!于是乎不均不和而争夺者弗可得而御矣!惟我凤池素轩李公,悯民苦穷,世任其事,以除斯患,实天生德以祐一方者乎!盖是陂一崩于正统壬戌,乃祖渊泉公讳瓛为众推举,首董其事,起一邑之力,劳心焦思,经年始成其功。再崩于弘治辛酉,狼狈尤甚!公乃上接祖武,捐己赀为一邑之倡,相地宜为远久之图,历星霜,冒风雨,变旧基而改筑之。是陂视昔为益固,崩溃之患于是平息焉。继是之后,众又举公董之,乃命季子宗纶复任其责。时尚苦于盗泄也,公乃曲为区处,令当适南之桥,重筑一坝?七分堤壅以为六里之利,三分中流以为下沟之资,上下兼济,内外适均,且舟楫亦不至于阻隔,人皆便之,盗泄之患于是乎息焉。于戏!公之任责,以渊泉为之祖,以宗纶为之子,前作后述,一家之仁也。公之成功,于崩溃则既固,于盗泄则既防,安居粒食,万民之利也。积一家之仁,以为万民之利,尽万民之利而赖公之一人,所就岂其微哉?吾知德厚流光,功深报远,公之乃子乃孙,奎聚黌宫,振拔淬励,将必不日拔茅而进。推充发泄,举天下之生民而安养之,公之仁不止乎一家,公之利不止乎一邑,公之食报以福以寿,当悠远而无穷也。余少与公游,涵泳于公之仁也深矣。兹因士大夫大参李公讳汝嘉、乃弟汝升等,相与祝公之寿而嘉公水利之仁,故乐道而表章之,以俟他日观风之采,且以期待公之子孙者。
六陡门此主出者,在湮浦。详见下湮浦埭。
三陡门此主入者,在润石。古有渠,废自宋朝,塞二百余载。万历初,观察杨公际会,以六里陂所灌田居邑之半而源不远,始寻故渠疏之。〔苏濬为记〕周礼司徒氏建步立亩,通原陵薮泽之利,别封畛,疏畎浍,虽亢不菑,其备豫也。后世若史起之于邺,郑国之于秦,白公之于赵,类皆注填阏于高邱,化舄卤为沃壤。故民歌曰:“赵国在前,白渠起后。举臿为云,决渠为雨。且溉且粪,长我禾黍。”亦庶几乎古之遗烈哉!吾郡故有新桥溪。合南安、安溪、永春之水而东注之海,其流甚巨而所溉田无几。由新桥而东南为六里陂,所溉田居邑之半而水源不甚远。盖尝有欲决金鸡上流以分南乡余溉者,至堑山谷,坏庐墓,利未及兴,病者相踵,遂竟报罢。今年祝融为政,乡多涸泽,观察杨公日忧云汉,询民瘼,而浚适以计吏过家,谋之老,更求兴水利以効刍荛万一。有谓溜石故渠可通活水者,即往眡之。彼此相距仅数百武,无陵谷相限,无坏人庐,无移人冢。有陡门圮,弗治,可新之。故迹宛然,疏之易易耳。遂闻之观察公,公忻然纳焉。即日檄郡邑委官董役。而郡刺史汪公,佐守姚公、陆公、刘公,各乐成其事。都民闻之,权呼恐后,执畚持耰,不戒云集,甫十日而告竣功。公同黄懋新宪副及浚观焉,但见流水下注,清可鉴发,沮洳之泽,俱为巨浸矣。是日也,里正、农夫环而歌者亿计。公赐之酒食,赍以花币,人人争加额,谓公来何暮也。浚闻溜石之渠,废自前朝,郡乘不载,故老靡详,湮塞二百载,即锐意水利者,不求故道之易而为凿山堑谷之艰,岂天閟之耶?今不费一公帑,不烦一公旬,万年之利,一旦顿兴,无亦公之精神竅于山川,故数百年未闻之利,直俟公而成之乎?浚方与公婆娑树下,忽报新水方涨,又长四尺强。因取酌而歌曰:风习习兮水泱泱,水泱泱兮生稻粱。江流万里指扶桑,与公坐兮水中央。借江流兮泛霞觞,闲鸥洛鹭晚相将。遡余波兮流且长,何以赠之兰为裳。懋新君和曰:溜石之水清且旨,一泻汪洋几千里。百年湮没人不知,疏渠自我杨侯始。杨侯一语万民趋,神为役兮鬼为驱。变瘠土兮为膏腴,公来视兮乐于于!歌竟,因识之,以补郡乘之缺者。后陈衢筑陡门一坎,李焻、庄际昌增筑二坎。〔李叔元叙陈衢功德碑云〕晋江六里陂水利,紫峯先生论之详矣。大约谓此陂上承九十九溪水,下润数十万亩田,必择有恒产恒心才且勤者掌之。水旱蓄泄以时,既能利农亦当使之自利。如舟木小税及秋成取禾把之类,官为画一。掌陂者不得多取,两挟怨者不得妄讦。此先生留心民瘼忠恕之言也。今去先生未百载,人心不古,掌陂之役,自好者不为,而为之者往往先利而后义。惟孔伸陈君不可及,君讳衢,紫峯先生孙也。其掌六里陂,自万历已卯至壬午始,壬寅、癸卯又掌焉,戊申至今癸丑又掌焉,皆强而后出,固辞而不获。其掌陂也,豫水旱而为之备。雨则竟夕不寐,策杖观水势,督陂夫启放,瞬息不少缓。故久雨、骤雨而无浸涌之患。霁则急闭之。旱则昼夜巡行,无敢漏泄者。故汲灌足供三时,邻壤亦分余沥焉。若兹可谓才且勤矣。至于木石船货,有过闸之税。或亩取其禾,或家徵其谷,或设罟以收鱼虾,曩所视为固然者,一切禁革。或曰:为宰而辞粟,赎人不受金,得无过乎?君曰:吾以无愧于心耳。宪之粟其名曰与,赐之金其名曰受。今敛则非与也,税则非受也。曾见夫闭闸而税者,税入而后闸开,则邻于要也。遗秉滞穗,其与几何?强者争而弱者谇,则邻于攫也。吾不敢为要且攫,非以为廉也。若兹则利农而不自利矣。陂夫稍食,分给如期,值官未及颁,则取诸怀而与之。陂岸崩,自捐三十余金砌筑,不烦里旅。陡梁缺,亦如之,至鬻田以充焉。或曰:费哉惠也。君曰:吾以尽吾心焉耳。捐数亩之田而贻邻里乡党数十万里之秋,孰与夫胥而稿也?曾见夫醵金而龃龉难合者,曾见夫鸠工而嗷嗷莫应者,吾不能为其难,宁为其易耳。若兹则损己以利农,紫峯先生犹难之矣。蔷紫峯有万物一体之怀,未得大布于天下,而拳拳桑梓利病,凡三致意焉。今君克绍厥志,四子皆有声庠序,将大紫峯之泽未艾也。乡髦倪德君甚相与,伐石垂不朽而徵余言。余惟今之竖碑于途者相望也,亦有如此石之无愧辞者乎?遂忻忻载笔焉。〔丁之典序李、庄二公功德录云〕溜石庙前陡门,建自万历癸丑,涵江陈象西讳衢,督学紫峰公裔孙捐资新筑一坎,浚导溪流,少卿李公鹿巢讳叔元为之立石郡南道左。乡人念其德泽,建祠塑像祀之,而溪流犹未广也。逮天启二年,会状庄公羹若讳际昌捐田,兵科李公唐谷讳焻为春元时,构石伐木,鸠众经营,拓增陡门为三坎,数月告成,其利有倍于昔,其功堪垂不朽云。国朝康熙三年、八年,两遭洪水冲决,焻子廷硕捐工修筑。〔张潜夫记〕自创建三陡门以来,泽及百乡,凡享其利者,讴颂不衰。迩因甲辰洪水,陡门左右臂崩溃,己酉复大决,任陂者委卸其责,父老相顾,不知所出。幸谏议唐谷李先生长公讳廷硕者,念先绩倾颓,自取祖山栢木二百株,复捐工、捐银为倡,诸乡协力乐助。时六月兴役,霖雨洊至,众议讙成功之难,独李长公识坚志锐,谓天祐下民,必无雨患。履危历险,曝暑日中以董其役。果尔夏雨无波,海潮缩退,两月之间,竟成厥功。既成之日,断桥再完,水流复满,渡济之利,既已宏远,灌注之贻,殆将千里。昔人有云,农忭于野,商歌于市,况如斯役者又当如何耶?夫谏议公之拓造,在南宫未魁之日,厥后名位勋业烂然,天之报施善人不爽也如斯。兹者克绍前业,无愧群望,其受祐宁有涯哉?是岁秋冬大旱三月,四野俱无粒收,惟百乡受此灌注者全获西成之利,即下沟十三乡,钱屿三四乡,俱得分泽沾惠,欢颂遍野,其可恍惚吕公陂耶?苏公堤耶?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焉。余忝在懿亲,稔知其略,欣从众情,为文以铭其事于石,将以存厥迹于不忘云尔。三十七年,郡守李大章、晋令李元霖、里人李为观,各捐金重修。其淮渠内有三山,涝至潆汇,提督蓝理设为湮浦埭田,以淹上乡。诸涵漏泄,网渔难于节制,始筑湮浦陡门。官定五日一放,辰开酉壅。溜石庙边有蓝提督生祠。六十年,令黄锡策捐买,通详为水利功德祠,以祀陈琛、苏濬、陈衢、李焻、庄际昌,以栖陂夫。复详定陂夫工食。雍正四年,陡门两岸崩坏,知县叶祖烈重加修筑。其后祠馆没为塘汛,焻之裔孙李保,复于乾隆二十五年就祠地新筑陂馆二间,以为陂夫栖宿之所。〔李协仁梓五姓公修陡门坝垾碑记录〕晋江六里陂水务,历代为本都三李、陈、苏五姓轮掌,其先世各有功德于民,或载郡乘,或勒碑石,或详之缙绅先生序文,班班可考也。后人继序,虽极艰难,不敢推卸。康熙三十七年间,三陡门倾圮,族绅李讳为观时掌其事,捐白镪五十两为士民倡,请之中丞宫公、郡守李公大章、邑令李公元霖,委员督造,计费百五十金,悉出大府李公所捐。抵今坚固,皆赖其力焉。其船只水头小税,原是旧例。船户朱姓,负嵎溜石,吝其小税,辄与陂首构衅;府主王公,以顽杖之。又有侵占陂地盖屋者,邑主黄公锡策达之制宪觉公,着令毁拆,时康熙六十年、六十一年事也。黄公留心水务,详定看陂工食数目。复将溜石庙侧蓝祠,捐俸官买,为建陂功德祠。黄公之厚泽,足为奕世顶戴而尸祝矣。六陡门西岸,雍正四年,洪水冲陷,深十余丈,阔八九丈,万民哀号,竭泽须臾难缓。五姓绅士,乃相与籲请县主叶公祖烈,公借帑金百两,协力修筑,后如数缴还,悉自五姓乐输。是岁民歌大有,咸颂叶公之义举不衰。凡此皆余亲与其事,故特表而彰之。其各姓碑记序文,年久遗落,十居七八,存者又字迹模糊。雁山兴运李君,文学士也,搜录存稿;余惧久复磨灭,取而梓之,以垂不朽,俾有心水利者,便于观览焉。国朝嘉庆二年,陡门及岸被水冲坏,功德祠及神像亦剥落。苏厝乡乡宾苏宗英倡修,亲督三年,始竣功焉。守徐汝澜褒之。二十九都五姓绅衿士庶陈利害,总序六里陂陡门,上接溪流,下通海潮,郡志载溉田千八百顷,计三分县田之一,前辈乡先生言之详矣。第此水所以利者,赖湮浦一埭,地面广阔,容纳得多。而下沟丁、林豪姓暨海尾涵埭,各听约束,启闭以时,故雄极亢旱而上下兼济,内外适均,犹支持十数月不匮。今本埭多被豪家占垦,蓝宦提闽,复割三分之一填砌成田,而地道流谦,沟浦日就高平,此间沟水易盈易涸,弊率由此。其最害者孤坑,桥上宫畔原有一涵在沟岸半间,向因海上煽起,都人星散,海尾庵上豪猾乘时藉势,将涵移置沟底。湮浦有水,涓滴难留。都人因其不道,目曰棺木涵,愤恨极矣!下流一带埭田,皆势豪砌管,涵甲借洗咸为名,日夜开闸,网取鱼虾,不可禁诘。间被捉获,势头极大,将奈之何?秋高风起,每遇中秋、重阳,届期必有翻流之水?从三陡门入,直达涵江洋,至池店洋、潘湖洋。缘宫畔此涵最迩,三陡门开放无禁,所入潮水已耗消三分之二矣,其溉上流有几?对涵有一陡门,乃蓝提新筑以捍湮浦田者,近亦为庵上乡黄姓所掌,寸板不设,与海尾涵甲通同作奸。必将此陡门付掌六里坡水务者看守,并此涵依旧在中间开浚,依时启闭,庶免漏泄之患也。夫畏难不任,怯也。前人有令德而不克继述,弗类也。但每逢瓜期,五姓率视为畏途,莫肯向前,何欤?旧制陂夫四十二名,皆官给稍食,昼夜更代,巡捉不休。其船只水头例有小税,及收成时丐取禾把,一以酬陂首之劳,一以备修葺陡门埭岸,买置闸板等费。紫峯先生所谓既能利人,亦当使之自利是也。今稍食之制既废,陂夫裁减,三陡门附在溜石乡,朱姓多丁强伙,出入船只,十居八九,遇开闸,辄拥众而造,或从夜间偷渡。虽经总督觉公按县详请酌定管陂工食数目,终视若弁髦,莫肯遵行。稍拂其意,则将闸板丢放溪流。横顽如此,又将奈之何哉?噫嘻,掌是陂者,责任极大,辛苦极重,非惟无利,抑且自损,宜乎自好者不为,而为之者祗迁延卒岁以塞责也。所望地方列宪、府公祖、县父母,轸念民瘼,檄召本都有恒产恒心,才且勤者,使董其事。凡系水利有事,有叩则应,共锄莠秕。或有采风之使,访悉此方要害,民间疾苦,绘入入陈,勅诸司兴利剔弊,庶几沿陂而居者亿万民命,其有瘳乎。
正陂在三十四都兴贤里。长三丈,深五尺。
黄陂在三十三都常泰里新亭尾林桥。水源西接广教坑,南接紫帽坑,上通至三十四都鼓雷山陡门陂,下通石皮石闸。长五十一丈,深六尺,灌田一十余亩。
陂洋陂即清洋陂,宋熙宁间晋令危雍筑。在三十一、二都沙塘里。《方舆纪要》陂八十有二,清洋陂最大。邑南乡诸洋,俱受溉焉。自南安县,西有荣第、嶰坑诸山之水并流,历洋板远济,其旁复有三水来会,乃入于磁灶溪。又有洪岭、湖洋五峯诸山之涧并流而东,复有五水来会,入于葛洲溪,与磁灶溪俱达于清洋陂,分经大桥至潘湖,小桥至黄江,复会于吟啸浦。自东北历结砖桥,则汇湮浦埭,出溜石六陡门。自东南流,则至陈埭。所溉之田,曰潘湖洋,曰吟啸洋,曰池店洋,曰仙店洋,曰沟头洋,曰下埭洋,曰涵江洋,曰陈翁洋,曰孤坑洋。旧志云,溉田千八百顷。〔万历府志〕其先,每岁之春,运土筑作,一遇霖溢则坏。淳熙七年,邑人林邦闻、僧了性,始累石垾之,且为三垛,以泄时水,长一百八十丈,广二丈有咫。修小陂于支流者五,为陡门于下流者七,陂之南北,增筑石垾各三,倍其长之数。嘉靖十年,知县钱楩,督都民吴邦助等重修。今长三千六百八十丈,阔六百一十丈,深二丈,溉田如故。
苏陂
吴陂
桃陂
相家陂
官陂以上五陂俱在沙塘里。自紫帽南坑流出金地院,左潴为仙塘,积为苏陂;自苏陂之东,曰吴陂;回而南,曰桃陂;直桃陂之南,又为相家陂;自相家陂南下,为官陂。官陂泄入于钱塘溪,合为陂头,自陂头合流,由吟啸桥至于湮浦埭。
蔡陂在二十九都、三十都和风里。长六十八丈,阔五丈,深一丈。
西坂湄陂陡门三间。
上福湄陂陡门一间。
南陡门陂陡门三间。
治平坝陂陡门一间。〔万历府志〕湮浦埭陡门六间,与此五陂陡门八间,俱受九溪之水。五陂地势,又有高沟水少,则节量放于下沟。下沟水多,则放直达。旱则上沟专蓄,盖水源虽多而道路远,不得不视饶乏以为蓄泄也。议者欲从金鸡桥凿渠,以截大溪之水入南乡,误矣。惟当于盈塘、沙塘、濯缨塘、洑田塘、象畔塘,龟湖塘用力开浚,以时蓄泄,以复古人设立六塘本意,可也。已上俱在和风里。
蔡陂在二十七都、二十八都永福里。长二十七丈,阔二丈,深七尺。
车椟陂长五十三丈,阔一十七丈,深八尺。
龙井陂长七十四丈,阔二十八丈,深一丈八尺。
香炉陂长一十三丈,阔四丈,深一丈。俱在永福里。
孙云陂在七都、八都修仁里。长二丈二尺,阔三丈,深二尺。
谢陂长九丈。阔一丈,深三尺。
石埭陂俱在修仁里。
庄陂在五都、六都仁孝里。周围二十九丈,深一丈二尺。
吴陂长二十八丈,阔三丈,深六尺。
吕陂长一十丈,阔三丈,深六尺。
石围潭陂长四十余丈,阔二丈,深五尺。
陈陂长七十余丈,阔三丈,深三尺。
苏坑曾陂长一十三丈,阔二丈,深三尺。县志云:自庄陂至此。今皆无迹。
南塘陂今呼“洪塘”,坐五都林口村。长一十七丈,阔二丈,深三尺。水自石井岩坑而来,流出本都坑南峯尾村,十三都吴安村而出。以上俱在仁孝里。
柯宅谷陂在三都、四都务本里。长二十丈,深一丈,阔三丈。
五德陂长二百丈,阔二十丈,深六尺。
柳堰陂长二十丈,阔三丈,深六尺。
陈塘陂长四十丈,阔三丈,深六尺。
洪塘陂长二十七丈,阔三丈,深一丈。
张乌陂长三十丈,阔八尺,深七尺。
后尾坑陂长二十丈,阔五丈,深六尺。
五陂长二十丈,阔五丈,深一丈。
五斗陂长二十丈,阔五丈,深六尺。
洪陂长十二丈,阔五丈,深一丈。
粪斗洋陂长十二丈,阔四尺,深三尺。
曾陂长十五丈,阔五丈,深一丈二尺。
高泾陂长九丈,阔五丈。
傥林陂长一十五丈,阔五丈,深一丈。
曾陂长二十一丈,阔七丈,深一丈。
黄塘陂长三十一丈,阔五丈,深一丈。
后洋牛陂长二十六丈,阔四丈,深一丈。
许陇陂长三十二丈,阔二丈,深一丈。
都油潭陂长二十丈,阔二丈,深一丈。
徐塘陂长一十七丈,阔三丈,深五尺。
深堰陂长二十三丈,阔六尺,深一丈。
杨塘陂长二十七丈五尺,阔二丈,深一丈。
贵陂长四十三丈,阔六丈,深二丈四尺。
牛粪陂吴陂长二十丈,阔五丈,深三尺。自柯宅谷陂至此。俱务本里,今无迹。
李陂长二十八丈,阔二丈八尺,深三丈。
许陂长四丈八尺,阔二丈四尺,深二尺。
吴陂长三丈,阔二尺,深三尺。
张陂已上四陂俱在一都、二都养能里,今皆无迹。
北乾陂建阴桥,水自白石九溪而来,长三十五丈,深三丈。
蚶洋陂槐市地方,水自葛洲而来,东西长八十余丈,南北阔二丈三尺,深一丈五尺。
仙岭陂在院前,发源于紫帽山坑。
前浦陂溪东,与仙岭陂水相续。已上俱在一都。
埭一百二十有一
东禅埭在三十七都浔渼,水从清源(县志作桃花)诸山而来,从海而出,灌溉一方之田。
浩浦埭在三十七都、三十八都鸾歌里。宋嘉定七年,丞赵彦寓修,久而壅淤。淳祐三年废为田,隶于学。今为民田。
洋埭水由四十一都陈三坝而来,下通洛阳江,方围二百二十七丈,深三丈。
庄埭水由三十九都清源水磨山而来,方围三十丈,深三尺。
嵩浦埭即黄北埭,水由四十一都陈三坝而来,下通洛阳江,方围三百六十丈,深二丈,灌田园千余顷,居其地者数百户。乾隆五十九年,雨水滂沱,埭岸尽崩,不耕者三年矣。嘉庆三年,郡城东隅生员蔡宝华、宝树,过而伤之,捐白镪五百余银修筑,非有庄田在内也。乡老许日全等,于四年五月立碑纪德。后宝华选训导,宝树岁贡。以上俱鸾歌里。
黄林埭以下八埭县志无。
吴社埭
青果埭
加渌埭
霞井埭
后埭
康王埭
庄浔埭俱在三十八都。
家埭在四十一都爱育里。
王埭
陈里埭
陈外埭已上四埭,后俱合为公陂。
洋埭长七十丈,阔一十八丈,深二丈。
锺埭长二十三丈,阔三丈余,深一丈。
白石埭长六十一丈,阔一十四丈,深二丈,已上俱爱育里。
养鱼埭在三十六都临江里,俗呼为牛角埭。长三十八丈,阔五丈,深五尺。
永福埭亦名坎下埭,长三十八丈,阔四丈,深六尺。
南洋埭俗呼为金崎埭,长一十三丈,阔二丈,深三尺。
石园埭亦名赤石埭,长四十四丈,阔七丈,深九尺。
谢翁埭亦名思浦埭,长三十七丈,阔八丈,深一丈。
张埭亦名前浦埭,今废。
东洋埭亦名东边埭,周围一十三丈四尺,深五尺。
赤霞埭长二十九丈,阔三丈,深九尺。
连墩埭俗呼为长埕埭,长二十一丈,阔三丈,深九尺。以上俱在临江里。
白衣埭在三十五都登瀛里,长四十丈,阔二丈,深三丈。后被水冲崩。元有万户侯孙姓,其女七娘庄田在内。砌筑陡门三首,涵二首,上接清源山水,下通浯江溪潮,故乡人改名“七娘浦”。其陡门年久圮甚,永乐间都民孙贤观捐资募工修葺,由是陡门完固,旱潦无恙。今浦阔三丈,深二丈五尺,长八里余。
永丰埭在府城南门外二里许,属三十四都。周围约十五里,岸长二千四百余丈,高一丈,阔二丈五尺。捍山水海潮,浚广沟渠以通灌注,筑东西洲尾陡门六首以备蓄泄,溉及外洲、下尾、御史桥、柴塔、大洲六乡等田。明永乐初,黄南亭捐金六千两,田四十余石,环堤创筑,其子孙世守,历代修坏。凡埭内田租,每石年出粟二升,为陂夫工食及闸板修费。有修筑埭碑,勒大路旁。此及下沈洲埭,县志无之。
沈洲埭《八闽通志》旧名沈洲,海涨辄害稼。明宣德中,邑人李瓛捐资筑埭。
黄埭二十九都、三十都和风里。长三十三丈,阔三丈,深九尺。
苏恺埭长五十二丈,阔四丈,深一丈。
蔡县尉埭周围四十三丈五尺,深一丈。
陈通判埭长三十一丈八尺,阔八尺。
林都巡埭长八十二丈,阔二十一丈,深七尺。
郑意等埭长一百四十丈,阔三十一丈,深一丈二尺。
王推官埭长五十五丈四尺,阔一十五丈,深一丈二尺。
涵口埭长二十八丈四尺,阔一十三丈,深一丈二尺。
公廨埭长三十八丈,深一丈二尺。
烽火埭长六十八丈,阔四丈,深一丈五尺。
傅吏部埭长七十二丈,阔一十二丈,深一丈五尺。
方神基埭长六十三丈,阔六丈,深一丈。
横瓜埭长四十五丈,阔三丈,深一丈三尺。
太平院埭长三十九丈,阔七丈,深一丈二尺。
粥院埭长四十八丈,阔四丈,深一丈六尺。
保丰埭
大洲埭以下十二埭,县志无之。
永庆埭
新玉鸾埭
旧玉鸾埭
仙保埭
万石埭
万载埭
万禩埭
丁埭
庄厝埭
林分埭
路下埭
大温埭长三十八丈九,阔四丈,深八尺。
蔡埭长六十三丈四尺,阔一十五丈,深一丈。
苏埭长二百二十九丈,阔三十八丈,深一丈六尺。万历二十五年,乡人就埭开浚,长三百一十余丈,阔二丈五尺,深一丈二尺。国朝雍正八年,里人张焕登鸠族捐资,凿堑引水于湖中乡,长二百二十五丈,阔一丈,深九尺。计田一十二亩。
封崇寺埭长四十三丈,阔一丈,深二尺。
帝释埭长三十有六丈,阔九丈,深一丈。
资寿寺埭长三十九丈,阔四丈,深一丈。
柯金紫埭长三十九丈,阔九丈,深一丈。
湮浦埭(此条须与上六里陂、六陡门、三陡门等参看。)《方舆纪要》在府东南二十里,最大,上承九十九溪之水。《闽书》:广袤五六十里,襟带南乡三十六埭,绵亘永靖、和风、永福、永禄、沙塘、聚仁六里,水源凡九十九所,县田三分之一仰溉于兹。〔隆庆府志〕昔有吴公筑浦为埭,以捍海潮,罄其资而功不就,饮恨溺水,乡人为之立庙。后人因而成之。其垾三万丈,陡门四间,皆因天然全石,与陈埭、西坂湄、上福湄、南陡门等陂,共为尾闾泄水。宋治平三年,洪水埭坏。熙宁初,邑人林知请于今危雍,重加修治,开凿诸淮。至建中靖国元年复坏,尉黄愿补其残缺,仍增开诸淮以通水利。靖康元年,坏如前,冲决益广,十年不修。绍兴六年,邑人李密、李国表,复请筑于令洪元英,仍以僧祖派、体柔领其事,凡三年而成。时刘子羽闻于朝,锡洪元英章服,祖派赐号“慈惠大师”。民为洪立祠,以祖派、体柔从祀。州人王瑀为记。有塘司陂长官为之严禁,复增二陡门为六。明宣德间,水源壅塞,里人丁仲孚请于巡按陈祚,复之。修撰刘俨为记。弘治、正德间,陡门崩坏,李源、李墀捐金百余两修筑。嘉靖十三年,洪水复坏,知县韩岳、簿郑琳、尉林才杰重修。国朝雍正四年,陡门两岸遭水冲陷,知县叶祖烈修筑。
湮浦下王大埭长七十五丈,阔二十八丈,深三尺。
陈侍郎宅埭长五十三丈,阔二十二丈,深一丈。
广福埭长四十八丈,阔一十八丈,深一丈。
崇福埭土名孤坑,长三十三丈,阔五丈,深九尺。亦受九溪之水灌田。已上俱在和风里。
纸幡埭在二十七都、二十八都永福里。长二十三丈,阔一丈二尺,深九尺。盈塘分流。
林埭长一十八丈,阔一丈,深八尺。盈塘分流。
颜埭长九十三丈阔,十一丈,深八尺。
临禽埭长九十三丈,阔三十丈,深一丈。自大沙塘分流。
蔡青埭长八十四丈,阔三丈,深一丈。自大沙塘分流。
陈埭陈洪进所筑,其埭最大。合南浦诸水,为陡门,通归于大海。南洋田多仰焉。互见山川。
练埭长二十八丈九尺,阔一丈五尺,深九尺。
朱埭长四十一丈,深一丈。已上俱永福里。
谢埭与洑田相接。
吴埭接小沙塘。二塘俱在二十五、六都聚仁里。
东安埭在二十三都、二十四都江阴里。长一百二十六丈,阔四丈,深七尺。海水冲淹,田土多荒。
港据埭在二十都至二十二都永宁里,坐二十都,土名“港据”。长五十四丈,阔二十丈,深一丈。其水从西南孤山塔、虎岫寺等山流下,东有陡门一间,通海流出。
吴盈埭在十五都至十九都弦歌里。本埭在十七都、十八都吴盈村。长三十丈,深八尺,上接十三都横山山南之水,下通浔渼场,大海而出。今溪沙积压,为平埔矣。
瑶林头新埭长三十丈五尺,深一丈。在弦歌里。
莲埭在十三都、十四都劝善里,坐十四都横山外,即今莲塘。长十九丈,阔三丈。
章埭坐横山左畔,即今坝边湖。周围二十八丈,阔七丈,深二丈。
■〈氵丙〉洲埭长三十五丈,阔三丈,深一丈。
烽火埭今呼蔡埭,长七十丈,阔七丈,深一丈五尺。
井尾埭长四十八丈,阔五丈,深一丈五尺。
石父埭长六十丈,阔三十丈,深一丈。
吴填埭
新埭二埭今俱压沙。
曾埭长二十丈,阔三丈,深一丈。已上俱劝善里。
崇福寺埭在九都至十二都仁和里,方围三里,阔一里,深九尺。水自石佛坑而来,东北为九都,西北为八都,南为十都。
潘迳埭坐十都潘迳村,长八十余丈,阔一十余丈,深五尺。水自十一都洪塘村而来,流向海出。东至十一都张厝村,西至十一都下庄村,南至海,北至山。
前李埭坐十都小龟湖村,长三百余丈,阔八十余丈,深二丈。水自十都东拨岩山而来,流向海出。东至石佛山,西至坪坑村,南至海,北至山。有后李埭,长、阔、深,如前李埭。
麦园埭坐十都麦园村,长九十余丈,阔三丈,深一丈。水自东拨岩山而来,流向戴厝坑出。东至潘迳埭,西至岑兜村,南至海,北至埔头村。
小吴锺埭坐十都东埕村,长八十余丈,阔二丈,深五尺。水自十都吴云山来,流向海出。东至东拨岩山,西至东埕村界,南北俱至石佛山。
后颜埭坐十都后颜村,长三百八十余丈,阔一十丈,深三丈。水自海云庵山而来,流向海出。东至本都松树村,西南至海,北至后湖村。有前颜埭,长、阔、深,如后颜埭。
吴锺埭长七十丈,阔五丈,深五丈。
大吴锺埭长六百余丈,阔十丈,深三尺。
祥安埭坐十都上安村,长二百余丈。
梅林旧埭坐十一都埭头,长一百六十丈,阔三十丈,深二尺。水自应岩山流下。
梅林新埭坐十一都李厝村,长一百一十丈,阔六丈,深六尺。水自应岩山流下。
陈坑埭坐十一都谢厝,长三百八十丈,阔七丈,深七尺。水自十四都东湖西埔流下。
涵港埭坐十一都尧明庵兜。长六十三丈,阔四丈,深二丈。水自十二都观头溪流下。
华庆埭坐十一都埕边,周围六百余丈,深六尺。水自柯仓、洪塘等溪流下。今陡门崩坏,海水入淹。
塘边埭坐十一都欧厝边,周围二百余丈,深五尺。水自十二都大角山流下,今海水入淹。
■〈氵丙〉洲埭坐十一都东仓港,周围一百丈,深六尺。水自十四都英林山流下。按此■〈氵丙〉洲埭,与上“■〈氵丙〉洲埭”异地同名。
沙尾埭长一十一丈八尺,阔二丈,深五尺。
蔡坑埭长五十丈,阔五尺,深一丈。
林坑埭长七十六丈,阔一十二丈,深二丈。
西外坑埭长七丈,阔三丈,深五尺。已上俱在仁和里。
东石埭在三十一、二都,此埭县志无之。
安平东埭在八都安海东桥北。元至正间,麦使堰海为埭,筑长堤以贰咸淡。周围五里,长阔不等,抵九都宋埭、蔡内,以至内市、庵前。内分二埭:一高处为内埭,依山隔卤为上田;低处为外埭,近斥卤,海涛淹没,遂废不修,为下田。源自古陵而下,旁及山溪坑涧之流,交会于古陵溪,西流洪塘溪,出水浸桥,流坩塘桥之坩坂溪,而入于埭。又自洪塘分小支,由西门坑■〈土甲〉〔五〕坩坂后小圳入于埭。灌田四百石。陡门二:一在九都宋埭宫口,一在九都庄田宫前,以泄水势。
安平西埭在八都安海西桥右。宋御史白承休筑,谓之“白使埭”,后废。有姓曾者修之,谓之“曾埭”。绍兴间,洪水流溃,知县王悦同乡人曾、韦二家修筑,又名“曾韦埭”。北有庙,祀王悦。嗣知府马咸赖堰埭而田于两岸,是谓“西埭”。与曾韦埭合而为一。水自柏峯山发源而来,分为九派,名曰九溪。自九溪分支出黄口店,聚龙潭,达南瀛桥,分一小支流韦舍后圳,出横辰桥,至曾埭而入于西埭。灌晋江田,得水七分;灌南安田,得水三分。周围一千余丈,广三丈,深二丈。灌田六百石。陡门一,在西桥以泄水势。〔明黄凤翔、颜石亭贰守见招,同詹司寇泛舟西埭诗〕别浦风光海色连,菰蒲荡漾小春天。凿坏颜阖徧留客,垂钓詹何共泊船。堤涨潮痕新雨后,桥横塔影夕阳前。行吟不是湘潭侣,闻听渔歌一叩舷。嘉靖八年,知县钱立诚筑堤。后知县谭敬所、县丞张泉斗重修。国朝康熙甲子复界,提督蓝理占筑。雍正八年,清丈蓝业溢产,内埭共产七百五十八亩余。乾隆五十九年,山海交涨,埭遂废。
外围永丰埭坐在八都安海乡,与西埭隔岸。国朝雍正元年,黄永丰建筑,丈产四百八十余亩。乾隆五十一年,先西埭被水冲塌,埭亦废。按:此永丰埭,与上“永丰埭”,异地同名。
许埭
宋埭俱在八都修仁里。县志云,与石埭陂三处,宋淳熙时已废。
坝凡十有三
陈三坝即留公陂,详见上。
蔡坑坝在四都葛洲村,周围一十丈,深五尺。水自南安九溪分来,通三十都吟啸桥而出。
逃猴坝在三都蔡田、柯前等处。水自罗裳高州而下流,从倒桥东畔出古陵桥。
建宁坝在二都,水自南安福行坝流下,通市上桥磁灶溪。
浦口坝在南门外三十四都。水自新桥而来,横冲南岸,湮没数乡。深五丈,广六七丈。里人黄际芳,于嘉庆丙寅年倡筑,众旨输助。同事者黄元贵、元新、逊诲、伯道,而际芳始终之。费白镪千余。
东壁坝亦在南门外三十四都。
桥尾坝亦在南门外三十四都。二坝均受新桥之水。黄际芳于道光壬午年舍田筑基,身任其劳,命其弟际洁、文顺、邦辰、仲玉同里人吴明观、傅应龙、郭缕观经理之,计店停租,因田出卖,又縻白镪二千余钣焉。
河坝
钟洋坝
官洋坝
康南坝以上四坝,皆在四十四都。深广、丈尺未详。
光坝
杜坝以上二坝,皆在四十六都。深广、丈尺亦未详。
坑五
紫帽坑在三十四都兴贤里。发源山涧,由常春、东宅、安福、保福等处,经鼓雷山陡门,人于笋江。
石佛坑在九都至十二都仁和里。阔一丈,深七尺,流通十都井林坑。
横山坑在仁和里。坑西南为十二都,东至十四都,北至十三都,水流二十三都浮田塘。
南山坑在仁和里。西北为十二都,东至十四都,南至十一都,水流至十一都通大海。
徐李坑在七都修仁里。长二丈,阔五尺,深二尺。
港二
植璧港汇横山以南诸涧之〔六〕入于海者。
陈坑港沿植璧港而南,汇井尾埭、烽火埭、西湖诸水之趋于海者。
淮一
天水淮在三十五都。三十七都交界登瀛里。《方舆纪要》:其地曰“南洋”,田滨海苦咸卤。唐太和三年,刺史赵棨凿清渠,作三十六涵,纳笋浯二水以灌田,凡百八十顷,取赵姓望,名曰天水。《闽书》今下围是也。方言谓淮为围。后陈洪进重兴之,改曰节度淮。〔隆庆府志〕宋景祐四年,守曹修睦再浚治,又以三十六涵细碎隐伏,无法以制水之赢缩,于是尽撤诸涵,别营三涵,视潮来去以为启闭。为大渠一,长二千九百丈,广一丈五尺。为小渠八,积长二千五十八丈,广五尺。按:隆、万二志,俱载在二十九都、三十都和风里,误。
浦一
玉兰浦《闽书》:汇灵源山东南诸涧之流,趋于海。互见三川。按:此条县志无。
圳一
沟边河圳在一都,发源于前坑。
潭三
龙兴潭〔万历府志〕在四十一、二、三都之界。相传祷雨多应。互见山。
凌云潭在四十四都。前有凌云阁。
白虹漈龙潭在四十七都。相传有龙自此飞起,岁旱祷之辄雨。祷雨者投简于潭,逆流不沉。详见山。
泉一十有六
夫子泉在府学礼殿庭。宋龙兴教授黄启宗视役夫薙芜,得清泉于咸卤之地,味特甘香,环甃以石,揭名其旁,后筑塞为露台。今在棂星门东墙围外者,乃改凿为之也。
蔡公泉在三十三都乌石。宋皇祐中,郡守蔡襄登北山,有泉自石罅出,其味美。好事者作亭其上,因名。治平中,县令王克俊刻“蔡公泉”三字于石。
清源泉亦名“相泉”,在清源山上下洞之间,深不过四五尺,大旱不竭。详见山。
藜杖泉在清源山下洞之前,其泉出之处,自平石之上,深不过一尺,大旱不竭。详见山。
乳泉在藜杖泉之下,宋元祐中,潜江令张总谪居于此,尝取泉炼药,逾年不坏,以为惠山泉殊不及。
云根潄玉泉在清源山之梅岩,详见山。
丸泉在清源山南台岩,石上镌“丸泉”二字。
瑞泉在清源山妙觉岩。详见山。
圣泉在北山瑞像岩后。
甘泉在紫帽山龙潭之侧。
灵源泉在灵源山巅,其泉出于石罅,大旱不竭。
灵泉在象陷山。
瑞香泉在北山狮子峯下兴福院,味极甘美。
樟木泉在二十七都。相传五代周显德中岁旱,祷于庙,一夕雷震古樟木,有泉自木中出,因而成井,故名。
石井泉在溜石镇高甲山,井方广丈余,海潮至其旁,与泉不杂,色莹而味甘。
龙须泉在十六都深沪。详见古迹。
池一十有四
百源川池在郡城内东南,府学旁。
放生池在百源川池边,旧皆属光孝寺。有一小涵,水满则二池合而为一,浅则分。
唐放生池在肃清门外西南,水陆寺前。今犹存。
宋放生池在崇阳门前,梦果巷中,即放生桥处。
镇西池在义城门内,阔数亩,深七丈,俗呼“七丈潭”。岁旱不竭,中有小阜如星,与木塔对峙。城西居民以为镇星,富庶以此。
何厝池在城西隅。
洗马池在城西隅菜园下,五代留从効洗马处。宋留忠宣正筑亭其上,为城西众水归汇之处,今亭废池塞。
杜厝池在城北隅。已填为田,今再开凿。
金池在今县学东北。
蔡厝池在城东南隅,明蔡尚书克廉祠门口。今祠废池存。
铳池在南教场尾。
洗马池在南门内天妃宫右畔城兜。
番佛寺池在城南隅。
凤池在郡南关外二十九都和风里。府志:长十余丈,阔三丈,深丈有奇。或云,两池相接,其形似凤。或云,昔有凤栖于池上。其地为池店乡。
并三十有八
玉泉井在府学明伦堂露台之东。
泮南井在府学泮池南育英门外。
三元井在今县学内礼殿前露台下右畔西庑中门前。井盖穿三孔。明知县罗名士立石,镌“三元井”三字,其碑高大,又有石蛇。乾隆十四年己巳重新县学,其碑适在西庑门前,故偃置于后崇圣祠边地上。后修祠者不悟,移竖于礼殿后,佳冬梨树下独井北,则谬矣。
应魁井在县学东畔门前之北石栏杆下,久湮。明嘉靖年间,教谕黄桂、卓光谟相继浚。
七星井〔万历府志〕谯楼前各二井,皆两两相对,如斗形。又一在大司丞坊前之西,一在阛阓坊内,一在崇阳门内之西,如斗柄然。按谯楼前各二井,一在生韩古庙左畔,被围店内,不可见;一即在此庙对面街右,近处皆向此汲。时人以此二井为凤眼。一在东街头四科亭前,亭已废,其井甚大,用四栏焉,居人皆汲。一在西街头“多士坊”北人家门首内,时已湮。“多士坊”匾亦失。一在大司丞坊前之西者,查旧废坊无此名。一在阛阓坊内者,即今仕曹半巷中也。一在崇阳门内之西者,亦未见。
圣泉井在崇阳门外西旁。相传旧泉脉屡竭,唐涌泉尊者以杖叩之,自是虽旱不竭,故名。
大井在泉州卫内。相传留从効凿,又名“留公井”。
状元井在晋安驿内,宋为贡院,故名。井盖上镌“状元”二字。
状元井在曾井铺曾井巷奎星楼前。宋状元枢密使曾从龙未遇时,井在门口,凡出人经过,鳌头现井中,数步而止。后人以其止处筑楼,以祀大魁神像,故铺巷以此得名,而里亦称“鳌头”。乾隆丁酉,里人重新其楼,后移魁星于大寺后普安宫,而此楼上祀福德神。嘉庆己巳,裔孙进士中书宝光,会族重修此井,镌“状元井”三字于碑。
清玉泉井在南俊巷旧染局内,其泉清冽。
会通井在肃清门会通坊内,即仕曹巷头。石栏镌“宋元祐戊辰重修绍兴甲戌再修”。井之由来已久,以曾溺人,后拓宫地,掩之。
玉泉井在观下巷公惠坊内,味甚清冽。又宝盖山石塔下有泉,亦名玉泉井,随海潮汐以为盈缩,虽大旱不竭。按:此名与在府学明伦堂者为三。
炼丹井在元妙观内,仙人吴崇岳遗迹。传见方外。
溥泉井在集贤坊内,味甘美。
义泉井在义泉坊内,其泉清冽。
赵公井在义成门奉圣坊内,宋郡守赵令衿凿。
真涌泉井在仁风亭外护安院前,今院废。
龙眼泉井一井双口,故名。
离井二泉俱在三教铺。离井已被人家盖屋,不可见。
坎井在盛贤铺,井盖□孔。
清白源井在鹦鹉山窟顶。
旃檀林井《一统志》:“在承天寺旃檀林之南,味甚甘冽,可炼糖霜。”
甘露井在开元寺戒坛北。〔明黄凤翔集戒坛访甘露井诗〕宝刹旃檀白玉墀,前朝胜迹至今垂。细寻湛露流甘处,犹似禅堂说法〔七〕时。雨过空阶琼液满,风来净土暗香吹。投闲共结东林社,直拟斋心事远师。
涅槃井在仁风门外。唐僧黄涅槃,以卯位忌风,凿此镇之。
玉龙井在北山清源下洞之左。国朝知府怀荫布、知县王勋祷雨有验,勒“灵雨应时”于石。
龙湫六井在罗裳山。有在高原者,有在平地者,泉脉相通,汲一井则诸井之水皆动,时有龙起其处。
灵泉井在灵源山顶。大旱不竭,号师姑井。宋志云,名“吴六娘井”。宋有吴六娘者,居山背凿此,故名。
石眠井在十六都石壁之麓,濒海石堆中。天然如甃,泉甚甘冽,潮长则没,退则味甘如故。
石湖三井在石湖东湾。三井鼎分,其一井圆四丈余,深不可测。
鼓雷山龙井宋庆历间,有龙蟠绕于井。互见山。
龙坡井在永宁卫育英坊内,其泉甘冽。冬夏汲之不竭。
卫井在永宁卫,其泉甘冽,酿酒煮茗皆佳。
潮汐井在紫帽山麓。随潮盈缩,今湮。
复井在狮山崇真寺旁。《闽书》:岁旱不竭,底有石眼。
市心保井在青山下。《闽书》:深可丈余,足一保汲,亦名宝泉。
天竺井在弥陀山下。水甘,旱不枯。
佳泉井在石头街北石宫左。一条如线,味清甘,远近皆汲,大旱不竭。
棗园井在城北,地名棗园。上有三眼。二小一大。汲东一小眼,水尤佳。其冽胜府治诸井水,盖近北山之脉故也。
〔万历府志〕东湖切近郡城,侵填且为平地。沙塘、湮浦埭,多为豪家垦田。至如大桥、小桥、吟啸、陈翁诸港,盈塘、洑田、象畔、龟湖等汇,率岁久淤浅,不可潴蓄。顷又有倡议以荧惑有司,欲从金鸡桥凿渠以导大溪之水。殊不知大溪之水,一泄二十里而不可挽,无论南安上游诸乡万姓,断山脉,毁坟墓,废庐里田土,为害之大,其如高冈亢原必不可深,繁费疲力必不能给何?纵万一成之,然自金鸡截流而南,则安溪、永春舟载不通,而二县之民坐困;南安、晋江溪流不至,而二县之源顿竭,泉州郡治亦不成其为郡治矣。其故,由嘉靖乙酉志误于治平坝陂下载此水利一通,则东南一带田亩数万顷皆为上腴之地,谭者遂以为据。王兵备误听之,幸赵抚台严止之,不者,其祸非浅鲜也。《闽书》:南安之水,流合晋江之笋江,以入于海。襟绕郡城,一郡风气也。而说者谓晋江南乡田常旱,七首塘不足赖,欲分一支以入南乡,不知溪小力微,分则两涩。万历间,有治兵使者排众议欲开之,舆情大骇,工竟不就,兵使者坐罢官。
附乾隆庚寅修南涂二关水利碑
南涂二关,即志所称德济、通淮也。关外有沟,蓄泄潮汐,以资灌溉。附郭田畴,悉赖于是。自陡门渗漏,早无以储,农田失利,有由来矣。邑人国学介宾陈君思聪倡议修筑,就田出资,用济工作,爰请县主。方公色喜曰:“农事关心,甚盛举也。”遂委任于陈君。凡诸工费,陈君皆先输之,以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兴工。二关外之陡门暨南郊濠沟,兵马司桥等处,宜筑者筑,宜疏者疏,宜治者治,悉心课督,务使旱涝有备。是役也,工甫作而陈君殁。尔时,不惟吾侪感吊,方公且怜惜之,輓君以诗,嘱其胞弟嘉谟君继焉。幸而嘉谟克继兄志,踵成其任,以三十四年二月讫工,共縻白金千有余两。衿耆按产鸠资,事竣时,方公为之立石纪盛事焉。昔郑渔仲父国器,尝鬻田筑洋陂以惠莆人,至今传为义举。若君之昆季,勤修筑,溉田至一万余顷,捐其财,利赖及三十三乡。以今方古,何多让焉?爰泐其事,以志不忘,且为后之乐善者劝。庚寅三十三乡耆老苏廷美等勒石。
〔校注〕
〔一〕“湖”,原误作“河”。据乾隆《晋江县志》改。
〔二〕“泥”,原误作“源”。据乾隆《晋江县志》改。
〔三〕原缺“宾介”二字,据乾隆《晋江县志》补。
〔四〕原缺“沙”字,据乾隆《晋江县志》补。
〔五〕“■〈土甲〉”疑是“岬”之误。
〔六〕“之”下疑脱一“水”字。
〔七〕“法”字原缺,据乾隆《晋江县志》补。
湖凡十有五
东湖在东关外三十七都鸾歌里及三十九都棠阴里。以万媪显灵于此,亦名万婆湖。又以后积七里墩,名七里湖。按:旧志作三十七至三十八都鸾歌里,误。盖湖在三十七、三十九两都,与三十八都无干。七与九连,非与八连也。而三十九都又为棠阴里,非鸾歌里。《闽书》:郡境诸湖,此为最大。唐贞元中,席相为守,置酒湖上宴游,举秀才欧阳詹为记。湖上复有二公亭,亦詹所记。此时湖面可四十顷云。按:府志载宴序及亭记,皆非言水利事。兹并王十朋、黄公度、黄凤翔、庄一俊四公诗移入古迹。〔隆庆府志〕宋庆元六年春,守刘颖以钱米畀十五禅寺,使募工开浚一万四千七百七十五丈,冬复开浚一万四千三百四十丈有奇。每丈各深四尺,积其土为四山。西南隅置陡门四。所以通潮,因以为放生池,作亭其上,曰恩波,为集拜之所。复徙宝胜废院额,创东湖放生祝圣宝胜禅院。合五院课入以益之,俾专主其事,且司湖之启闭。岁久浸废,豪民势家窥请为田。淳祐三年,守颜颐仲接故牍仍畀寺僧浚之,始于附郭,不足则均之旁近,以及□外。各视产高下,率以产几千,赋役七丈,使集佣夫,官售其直。凡浚五万五千余丈,又积其土为三山,中造二桥,复丰泽陡门,置水利局,僧司之。明初分为上下二塘,塘中有岸为界,在水漈、田庵之间。上塘属三十九(“九”,旧作“七”,非。)都,课米一十九石;下塘属三十七(“七”,旧作“八”,亦误。)都,课米一十四石。塘内仅出鱼荷,依界采捕输课,犹未免有赔貱之累。中有七里墩,即宋庆元所积四山、淳祐所积三山也。〔万历府志〕下(旧作“上”,非。)塘水由七里(“里”,乾隆府志作“星”,误。)坑来,俗呼“洗脚坑”是也。(“洗脚”,县志作“洗嘉”,误。)上(旧作“下”,非。)塘水由尚书塘来,二水俱从清源山诸坑而下。南有二陡门,左名龙须涵,右名郊水涵,俱通溪潮,遇旱则开陡门以放溪潮入塘。灌溉湖心,水漈(府县志皆作“钞溪”,误。)等洋田。此湖有灌田之利,有纳课之害,乃势家豪民忍于填垦,是诚何心!按:此条诸志之字多误。隆历府志“三十九”都作“三十七”,“三十七”都作“三十八”;万历府志“下塘”作“上塘”。“上塘”作“下塘”;乾隆府志“七里坑”作“七星坑”;县志“洗脚坑”作“洗嘉坑”又皆以“水漈”作“钞坑”。此等均涉影响,府志“七星坑”缘“七星墩”而误;实七里坑水下流,乃经七星墩也。县志“洗嘉”缘土音洗脚而误,俗腔脚近“嘉”,然实又是世家坑,所云洗脚已是世家之讹,更作洗嘉,直无谓矣。明天启五年,守沈翘楚重浚,何乔远为建“揽古亭”其上,并记云:泉之东湖在古最钜,其时人民错莫于武荣山之下,湖之延袤,北距北山,南距海,东距山,西距今郡城之行春门。《汉书》闽越王保泉山大泽中,是其处也。其后郡阁之、庐舍之、田畴之、坟墓之,历岁悬长。今之东湖,坳堂杯水而已,而庐舍之、坟墓之、田畴之,尚未有已也。北山之石■〈匚外垂內〉■〈匚外義內〉魏邕,湖水潢漾,以映以荡,则无有回禄祝融之虞;原田则水可车可戽,岁是以收。离坎之会,文明兴焉。设涵置闸,启闭通海,古之法也。猫人之眉目轩张,血脉流畅,则无札瘥疵疠,和阜嘉生,岂不美欤!宋四百年,泉州浚湖〔一〕,太守二人而已。其一曰,刘公颖;其一曰,颜公颐仲。二公浚湖,封泥〔二〕为山,凡七■〈山咅〉嵝。刘公四之,颜公三之,名七星矣。余未闻也。去今七百有余岁,乃有沈公。公始来泉,见湖之美,徙宾客庐宿候馆作新于湖上。自冬徂春,湖则大早,块不可破。公出私钱谓予曰:吾将遵海而南,放乎七星,用洒其厓,以滋灌溉。谁与我共此?予曰:古卿大夫与先生谋宾介〔三〕焉,至于息正息介,徵否惟所欲。夫子欲之,则远请从。于是为公大召役卒,一月而竣。举其阏土,联湖为堤,比于斗柄,毋置岸傍,生田畴心。堤下桥之,堤上亭之,亦拟溱洧,悦我士女。公不督鄙,谓可图事。余于是为公作亭记之。昔在唐贞元,邦牧席公、姜公来游斯湖,俯察遐观,欧阳四门名亭,载厥盛事。碑堙文存,为重刻之,以与记公之碑参伍并峙。予于是告于邦人曰:史白之渠,由来尚矣。召信臣汉家循吏,亦惟与水相出入。白井、苏堤,本以兴利,名胜随焉。白不云乎?如法蓄泄,濒湖千顷可无凶岁。苏不云乎?失今不治,葑无湖也。沈公浚湖,水气通矣,火患熄矣,原田每矣,文明兴矣,血脉畅矣,眉目轩矣。《书》载六府,水火居二。民于水火,恶其有余,又恶不足也。圣王治天下,能使菽粟如水火。公兹浚湖,水火菽粟哉!美哉禹功,江淮河汉而已乎?献浍沟洫,何巨何纤?然则有土地民社之君子,不在颛簿书徵发期会间明也。公为政大不胜书,在湖言湖。按:此条当与下尚书塘参看,然今日填垦更甚矣。
赤湖在二十一都永宁里赤湖村。长三十八丈,阔三丈,深八尺。停蓄雨水,原无发源,其水流出古浮桥。
后湖在后湖村。周围四十余丈,深如赤湖,亦无源,与赤湖俱流古浮桥。
乾湖长阔同赤湖、后湖,俱在永宁里。旧志云:湖在二十二都。
虺湖在十五都至十九都絃歌里。周围三十余里,积水三丈。《方舆纪要》:相接者曰龙湖,皆横山溪涧之水汇流。〔万历府志〕与十四都相连。
龙湖周围二千余丈,积水三丈。〔隆庆府志〕周围二十余里,积水三丈。《八闽通志》:旁有龙湖亭。元至顺二年建。《闽书》:龙湖与虺湖相去仅咫。龙湖大而虺湖小;龙湖水绿,虺湖水赤;二湖若雌雄然。龙湖旧传与海通,涌沙界其中,或见龙出没焉;〔通志〕周十余里,旧系官湖。明初始徵鱼税,米四石二斗六升,折银一两五钱零,隶河泊所徵解,有渔户许、留、翁、林、吴五姓承纳。湖中产水藻,环湖田亩,资以灌溉。后为势宦占踞,凡乡民水面营生者,皆令受税。国初势家奄为已业,年收税银三十余两。雍正八年,总督刘世明檄巡道朱叔权勘定,湖归官。年额课米仍令许、留等输纳。署市政使潘体丰议,课米为数无多,留之仍启争端,请行一概捐免,量拨别项抵解,俾小民得以永远享利,勒石湖边,民咸称便。按:隆庆、万历二志载,二湖周围各二十里。《闽书》云:龙湖大而虺湖小。乃通志所载龙湖周只十余里,其说不同。岂非历年已久,渐次淤塞耶?〔明陈让导龙湖碑文〕华表山东行赴海,舍于十里之上为马坪山;二垅东下,盘舞如交龙。旁通而中深,洼然天陵。周四十里,水环洄渟滀,如金盘承露注膏,历千古不溷不涸。天将噫气沛泽,则湖光渰萋变动,彷佛神物飞腾,风雨奉之。居人以为候。中有汦,大可五六亩,藻离离,中方丈不交,探之无止。世传脉通东溟,名曰龙井。《山海经》言“应龙处南极”。湖临海而水深清,无轮蹄漉池波浪之扰,宜为神物主所居。上有龙宫,岁大旱,贤守令皆躬祷焉。焚牒水上,有鱼虾迎牒则雨立至,无则雨未可知也。环湖而居者三百余家。湖田可四百亩,高黍而下稻,衣食、丧祭、公输,皆仰于是。湖中鱼鼈,肉薄而味轻。惟冬至有鸟北来,避寒湖上,状如雌雉,黑羽、白冠、鸭掌,肉腻而味甘,登俎可当名品。南陇外捍以海上诸山,汇为虺湖。视龙湖差低,广袤田亩皆得龙湖三分之二,水常溷而亦鲜涸。昔人取清浊、高下之义以名二湖,因地设也。水东南合流,北放于海。海上风高,潮浪淘沙〔四〕。轻白如雪霰,随风力山势飞舞聚散,倏然成山,倏复移徙。湖口势略藏风,飞沙栖止如邱阜。丁未春,霖溢害稼,人力不能施,惟南陇之麓、赤墩之西,沙颇平下,有实土可施浚导,而虺湖豪姓不肯,两造久不断。邑侯宋公曰:吾当往视焉。侯览二湖形势,叹曰:我来其迟矣。漠漠平沙,非有冲齧田庐之患,二水合流顺下而东注,无有仇轧猛暴之声,何为有争?乃扇挥居民,于赤小墩之西,凿道以接古沟,顺导湖水。民荷锸成云,欢声动地,须臾水道通,田禾皆露青颖,民喜而侯亦喜。是岁禾熟,今岁二麦又大熟。惟侯明于地察,德达深渊,行禹稷之道,拯民溺而哺民饥。感侯之德,与湖并深,勒石龙王宫,以垂不朽,岁祀祝公,期于无歇。〔国朝施世騄龙湖祷雨颂德碑记〕桐城之南六十里有泽曰龙湖,古致雨处也。旁建庙祀神,遇旱潦,里中人祷此辄应。辛丑徙界,庙倾圮。甲子丑月过里门,谓是有裨民社者,爰涂塈而鼎建之。□戌春,连月不雨,观察佟公及提督梁公顾而悯之曰:噫!孰保障封疆,忍视吾苍生祸患,不亟为拯救?用祗慎斋祓,告诸神。三月朔已未,佟公则偕郡守时公、邑宰王公,露顶步烈日中,诣龙湖庙,拜取湖水数斗以归。遂与梁公设坛于社,文武宾僚俯首在位,相与沥诚祷告曰:惟天惟神,念兹亿万生民,粒食维艰,其亟降之雨,俾无失时耕播,用活尔黎元,以享乃升平。天若不我降鉴,罔曰厥灾我有位,其敢辞厥咎?是夕斋宿梵宫,越数夕祷益虔。吏以回署白,不听。用是精神上格,山川神祗响应效灵,丁卯雨,戊辰又雨,民以为未足,是夜复大雨连朝,遍四郊。由是高者其原,卑者其隰,罔不田亩浸淫,沟渠渟滀。农人皆沾体涂足,扶犁驱犊,乘时播百谷,举欣欣相告曰:时哉雨乎,向虑不耕收,今幸哉!庶几瓯篓满篝,汙邪满车,吾父兄子弟,得含哺鼓腹以乐康衢者,伊谁之赐?夫非我公之德洋恩深,直与郇黍、召棠并留惠爱于勿替哉!咸愿刻石庙左,以垂将来。余既为之纪,仍系以诗曰:御灾捍患,明神之职。布德施仁,有位之泽。尔耕尔忧,岂无田畴?时雨不降,嗷嗷其忧。我公莅止,神人胥喜。格彼丹诚,膏霖遍尔。蓄乃沟渠,爰菑爰畲。必有喜梦,占曰惟鱼。黄童白叟,欢呼叩缶;既歌且舞,相劳以酒。神明洋洋,湖水泱泱。我公之泽,万纪攸长。康熙四十五年五月立石。
沙湖方五里,深一丈。
方湖方二百八十丈,深四丈。
姚湖方四十丈,深九尺。以上俱在弦歌里。
石乌湖在四十都劝善里,长四十七丈,阔十六丈,深三丈。
水月庵前湖在十二都仁和里。
锦安湖头湖在一都前园。
潘湖在三十五都,今浅淤。
段家湖在义成门外二里许,今浅淤。
监湖在二十七都湖中乡。
塘四十有七
尚书塘在三十九都棠阴里。《图经》:塘周回二十八里。〔隆庆府志〕:与东湖仅隔仁风街一带。东湖在街南,尚书塘在街北。唐贞元五年,刺史赵昌始开此塘,名曰常稔。后召为尚书,民思之,因更名曰尚书塘。《方舆纪要》:水由清源山诸坑而下,灌田三百余顷。今多塞为田。
茭塘宋嘉定七年,邑丞赵彦寓修。灌田七十顷。以上二塘俱在棠阴里,旧志作鸾歌里,误。
仆射塘亦在三十九都棠阴里。《方舆纪要》:唐元和二年,刺史马总开浚,灌田数百顷。总赠仆射,后人因名仆射塘。俗号白土塘。〔隆庆府志〕:后湮塞,废为田。
林塘
香火塘
莲塘
翁圳塘以上俱在四十七都常建里。
迳塘
苏塘二塘在三十一二都沙塘里,俱清洋陂分流。
赤塘在二十九、三十都和风里。长一百一十丈,阔一十丈。
盈塘在二十七八都永福里。罗裳崎山诸溪涧水,俱潴此塘。与大沙塘相通,下流烟浦埭六陡门出海,长一千三百余丈,阔三百五十丈,深一丈。旁设四陂,通小渠灌田。康熙五十四年,里人张天福捐浚,陈世坰董之。又就塘筑田三十余石,为修陡门、涵岸之费。郡守刘侃勒碑纪其事。《八闽通志》:旁有十里湖光亭,明永乐间修,今废。
吴店小塘旧志只称永福里有吴店小塘,并无注坐土石去处,亦无方圆、长阔丈尺及灌注某方田土若干。缘民心不古,开报难凭,姑据旧志,空名存之。
郭岩村塘并无灌注。
洋塘长八十三丈,阔二十丈,深一丈六尺。
清塘方八十五丈,深一丈二尺。已上俱在永福里。
洑田塘在二十五六都聚仁里塘市等乡。〔隆庆府志〕:周围四千九百八十丈,高州灵源,五都东洋诸山之流俱入此塘,会流最广。旧传九十九溪之水入六首塘,惟湫田塘居多。中有石牛,水涨不没。鸣则堤溃,盖因入流多也。乡人立祠祀之,名牛后宫,为十九都乡约所。又有洑田祠,为二十五都社会。塘有北斗门六间,小涵九所,下有谢埭新塘、蔡塘潴水,虑水涨堤坏也。塘建自宋,郡守王十朋、真德秀,里人柯栋设规建堂。后岸崩陂废,明天启五年,里人龚云致修筑。〔明庄际昌修塘碑记〕吾邑负山带海,田亩不能十之五。佃作而食者,半在邑之南。其为灌溉潴蓄之利,曰溪,曰沟,曰塘。溪通潮汐往来,岁不苦旱。迩溪道壅阏,稍雨辄苦潦。沟自青洋陂入,沿江经吟啸折为上下两沟,以各通于海。塘凡七,盈塘与沙塘合并为一,最大。其次则洑田塘,周围三十里,灌田环十九都,廿五、廿六都,亩八千有奇。其泄易涸,上吸九十九处之流,雨骤至,其潴易涨。岸一带当东南、西北之风,波浪冲激,易以圮坏,则罄潴倾流,水旱交告病矣。曩怡颜柯公设陂规,捐逸老堂以祀土神。都民岁请当道,择诸子醇谨者一人掌陂事,时其蓄泄,固其堤岸,率以为常。年久法弛,受事者勤惰不一,加以雨阳不时,塘日就浅,岸日就圮,都民苦之。润寰龚先生念切桑梓,深悯艰食,壬寅岁请于惺涵顾侯,履亩开浚,颇有成绩。未几而先生以滇命之任。更历一纪。天叠降灾,堤岸复隍,陂塘成野,岁不能一稔,民之艰食日甚。先生归,捐俸余,凿石列岸,自陡门之西新涵沿岸一带,尽以石砌筑之。费几三百金,不问都民斗粟铢钱。更虑暴雨涨流,一陡门难以骤泄,遂采众议,破沮格,就横涵直圳复设瀃二间。而后乃今蓄不虞圮,流不虞涨,洑田其永为乐土乎!又念祈祝土祠颓毁,鸠众修葺。神人欣协,春秋告稔。阖都士民,歌且舞之。伐石勒碑,以垂不朽。因僭为之记。国朝雍正八年,令王之琦命乡绅柯伟生、柯可栋董修。乾隆二年,令胡格清复埭尾占垦者。
新塘接洑田塘小隙。
蔡塘亦接洑田塘。
太沙塘与永福里盈塘相通,周围一千八百余丈,深九尺。东至横头下山,西至翰林埔,南至应台桥,北至十里湖光,计长三百六十丈。水漈一所五间,大深涵一口,小涵一十一口,导源于波斯沟。旧有沙堤亭,详见古迹。已上俱在聚仁里。
小沙塘在二十六都莲花桥。长二里,周围十里,其水独清,亦名濯缨塘。旁设水漈三间,陡门一间,小涵四口。《八闽通志》上有灌缨亭,元季建。明洪武间修。《闽书》:小沙塘一名濯缨,以其水清于大沙塘。今大小二沙塘,多填为田矣。
白骑塘在二十三、四都,方二十八丈,阔三丈,深九尺。
周塘长一十五丈,阔二丈,深五尺。
梅塘长四十三丈,阔一丈五尺,深七尺。
龟湖塘在二十四都,长一千八百余丈,阔八十二丈,深一丈。东至塘后村,西至石狮亭,南至塘岬村,北至大洋。灌田三千八百余亩。宋郡守蔡襄定塘规,明嘉靖间郡守童汉臣增立塘规,林、黄、苏、郑四姓,管修堤岸。万历壬子,林学梧修堤闸以捍怒潮,至国朝壬子,林孕隆重修之。晋令李元琳刻塘规,俾掌陂者世守。〔明王慎中龟湖颂德碑记〕:邑东南乡之田,皆仰水于湖。其浸钜而灌溥者,龟湖为最。环湖而庐且万家,支村析聚,栉比衽联,总其乡之名曰龟湖,盖以湖名其乡也。宝盖、金鞍、玉屏诸山之水,洒为四溪,流入于湖。濒湖仰水之田,度万余亩,民蒙其利而不能知其始所由作。惟蓄泄之节,淤决之禁,胪列科条,谓之塘规者,知其始于宋蔡忠惠公襄守泉时所留也。号湖以塘,盖笆俗方言云。湖水之利于田若是博,故有堤以捍海,堰以陉潦,坊以潴止,庸以宣流,而啮淫溃泆之害,必有资于人力,岁治月修,然后无水害。庸之启闭,有惰以妨时,有奸以病众,而豪右之侵争,狂狡之盗诡,皆所以为湖之患。其具不得不出于政刑,所谓规者,实于是取之。由宋至今,殆五百年,守陂之夫虽具,而官弗予直,故守者常怠而废事。属南衡童公来守郡,以事行治属,问民利病,而龟湖首及焉。民方欲言,公顾就而问之,即符下晋江无留牍。又尽民之所言繙牍,得所为增议塘规二十九条,行之其乡。公善以宽硕接其民,使乐于有为,不待挞罚而相诫以率禁。其勤也,无斗酒尺帛之劳而自劝,湖以无患。比岁洊登,田入羡倍,粟溢他乡。人皆以侯之福我也,相与伐石勒公之德,且期以申勅是规之详于不废也。观古治民之吏,以循良见称,其善非一,而水利之兴修为最。邺之白渠,蜀之离堆,楚之芍陂,越之鑑湖,尤其著者也。作者非不欲为无穷之利,而修复之功,每有待于后人。盖民庶乖分,世序迁易则弊萌,蠹穴伏于其间。如芍陂作于孙叔敖,至何武、邓艾、刘颂、魏欣、赵轨,历数世皆以有功于陂,为民所记。而马臻、孟凯尤有记于越,以鑑之功也。观其所为,如伐木通榛以纳众流,增辟水门益广灌溉,计功受分,使大小戮力,与夫禁民壅湖为田,立水约以裁贪争,皆于续规吻合。盖古今异便,而水利兴修之宜不越此也。斯规之有裨于湖,而不足恃以不废,法固有待乎人者。故予特为记之,非徒副民之请以述童侯之德,将以遗后之为政看于无穷云。国朝乾隆壬辰秋,霖雨岸崩百余丈,铺锦乡乡宾黄汝焘暨侄时芳修筑,费白银八百余两,乡人欲伐碑纪德,焘力辞之。
象畔塘长九百七十八丈,阔七十丈,深一丈。东至龙窟村,西至大洋,南至后头村,北至石畔村。
后田塘长九十八丈,阔二十丈,深一丈,原与象畔相连,后并为象畔塘。二塘无源,惟宜浚深,候雨蓄术。已上俱在江阴里。
拱塘在十八都至十九都絃歌里。广五百四亩四十步,深七尺。东西各有泄涵,宋嘉定二年,邑丞赵彦寓修。
李安塘在十四都劝善里烧灰坝。长四十五丈,阔一丈,深一丈五尺。水自十二都东畔流来,通于虺湖。
许塘在十四都凤髻山下。长四十八丈,阔五丈,深一丈。
新塘
洪塘俱在劝善里,今被沙压。
塘边小塘在九都至十二都仁和里。周一百丈,深五尺,水流塘下坑,通龙湖。
吕塘在七、八都修仁里,地名安海。周一十八丈,阔十五丈,深一丈。
寺前塘周二十三丈,深三尺。
曾韦塘明嘉靖四十四年,知府万庆重修,亦名埭。详见下西埭。
甘塘周二十一丈,深七尺。以上俱在修仁里。
周穴塘在五、六都仁孝里周岭坑,环六十丈,深五尺。水从山头坑流下,东西皆山,南北皆田。
新塘在莲坑,周三十余丈,深五尺。水自东宅坑流下,东西俱至后山,南北俱田。
柳井塘今名白浦塘,在林厝前。周六十丈,深五尺。水自新亭坑流下,东西俱山,南至大峰,北至田。
王塘在王塘村。周三百五十丈,深一丈。水自灵源山懒儧而来,流四都莲湖溪,出东北为五都界,西南为四都涂安村界。
许塘在登贤村。周五十丈,深四尺。山窝新筑,无源流。以上俱在仁孝里。
上五塘长一十五丈,阔五尺,深一丈。
黄陂塘今呼石头坝,周一十二丈,深一丈,水自六都下黄村而来,通八都安平内市桥。已上俱在三、四都务本里。
谢陂塘东西六丈五尺,南北一丈八尺,深四尺。今无。
庄塘长三十五丈六尺,阔二丈,深三丈。今无。
曾塘长二十五丈,阔一丈五尺,深三丈。今无。
上塘、下塘在碧湖,发源于水磨坑龙潭。已上俱在一、二都养能里。
陂八十有四。旧府志南塘陂重出,作八十五,误。除六陡门、三陡门不称陂,则止八十有二。
赤霞陂在三十七、八都鸾歌里。长一百余丈,深五尺。
泉山陂在三十九都棠阴里。水由清源诸坑而下。长一十余丈,阔三丈,深五尺。水流尚书塘,下东湖。
留公陂在四十一都爱育里,旧名丰谷陂,在谷口,今俗呼陈三坝。宋右史留公元刚筑。深广丈尺。见下顾珀碑文。陡门有五,留氏庄在焉。堤埠台广,望之屹如长城。真文忠公记之。(此记失载。)明嘉靖十二年癸巳,土堤为溪涨射啮,守屠倬因陂左筑石堤三十六丈,深九丈五尺。〔邱养浩为记〕陂邻洛海,群溪合流,率汇为巨浸,奔放横决,湍悍啮堤,堤善崩。民荐堤之荐崩,田没为沮洳。屡易主,民如寄客,虽简其赋,缓其徵,而不可以必留。屠公治泉之明年,廉得其状,乃召诸长老,躬行相度,衡水势之高下,曰:是不可斗,宜分而杀之。乃捐羡缗,乃简徒庸,始事讫工,凡二十有六旬而石坝成。长三十有六丈,广半之。堤岸、陡门,以次修治。增圯补颓,咸有经绝节劳,人人欢悦。厥功既成。曩之毒田,化为甘壤。民庶相与谋:勒贞珉以永不忘。告邱子曰:愿有纪。邱子曰:循吏之不见于世也远矣。叔敖、召杜,史以循称,凡以芍陂、钳卢之役,至今光昭简册。公兹杰迹,利物厚生,永永不极,论古对能,讵有愧哉?纪其曷辞,系之诗曰:维泉有陂,在邑之东。海若构灾,逭诛蛟龙。灌莽百里,大浸崩潈。嘉谷罔殖,痌我三农。公曰予责,御灾键患,佚道使民。民曰不倦。乃令乃期,亲督以麾。庶民子来,孔力且时。公曰瘁止,手拊摩之。有堤如虹,有坝如坊,洪流溢川,是泄是当。贯畦浮塍,开宝洒涧,不我为壑,亦不以叹。维反乎覆,桑田以复。夏稻冬稌,随时代熟。民餱不愆,神糈亦续。民曰我公,说以先民。饱我惠我,维公之仁。维公不居,曰我何有?民之戴之,如纩挟肘。宪宪我公,文武吉甫。公乎陂哉,其与不朽!后民建祠祀倬,以筑时县丞林才杰董役有功,并祀之。汪旦为记。(此记失载。)越二年乙未,陂又坏,守王士俊重修。〔顾珀为记〕留公陂距郡城二十五里许,旧名丰谷,宋右史留元刚筑也。纵六十步,衡一百三十尺,深视衡十之二。外捍海潮之入,内防溪流之出,创五陡门以时蓄泄。晋江、惠安之田,利其灌溉者,可二千六百余亩。厥赋二百三十石有奇。其崇若垣,其跨若虹,其获倍他壤,水旱所不能灾也。实维留公之庸,故名留公陂。真文忠公记焉。余少时至其处,每叹其功之伟而虑其有后忧,盖水发源于白洋覆船山,会于诸溪,暴雨泛涨则射啮无余,陂能保其不坏乎?陂坏则溪水泊于海,稼其能奏功乎?时予偶然之见,犹来意其言之必符也。迨嘉靖癸巳,土陂果射啮于溪涨,郡守屠东厓公询众议,因陂左筑石陂二十二丈,(此句与邱记不符,盖邱记载三十六丈也。)以杀其汹涌之势。民方赖之,适更任南阳,去未几而陂坏。王方南公嗣来,珀以此告公,遂发公帑赎金为倡,经始于丙申仲冬,越丁酉孟夏落之。用是水顺故道,复潴于田。今春大旱,谷种多有不入土者,独此得以及时树艺而获丰年之登,方南公之惠溥哉!国朝乾隆二十四年,洪水冲决,郡守怀荫布、邑令王勋檄巡检林懋懿修筑。此条乾隆府志所叙微混,略订之。
深陂长四十八丈,阔九丈,深二丈。
寺前犊陂长一十三丈,阔三丈,深八尺。
淥水陂长十丈,阔三丈,深七尺。
郭景陂长三十余丈,阔二十丈,深一丈。已上俱在爱育里。
施陂在四十二都至四十四都善政里。
王陂
王前上塘陂
王前陂俱在善政里。
伏乌陂在四十七都常建里。水由犬岭山下白虹墌,流通仙游县地方。
石壁陂水由花溪林下。
洪岩陂水由石壁陂下。
八丈陂俗名大房陂,水由圆觉墌下。
都林陂俗名观音陂,水由建兴山墌下。
仓陂水由常建里观音陂下。
大陂俗名大埔坡,水有二源,一源圆觉墌下,一源建兴山下。
韩陂一名曾陂,深二丈。水由常建里大埔陂、石壁陂流下,出南安六、七郡牛角潭,至金鸡桥出海。“鸡”,县志作“溪”,非。
杨木陂水由常建里杨木墌出,至巩桥通仙游县界。已上俱在常建里。
徐陂在三十六都临江里。长一百二十三丈,阔二十二丈,深一丈。
鼓雷山陡门陂在三十四都兴贤里。〔万历府志〕长一十里,阔四丈余,灌三十三、三十四两都之田。创自明初,后圮。正德庚辰,义民吴赐等砌筑,设陂夫四十名,专司启闭。〔知县沈崧记〕出府城西南三里有雷峯水利,上接山涧,下通海潮,特以无所蓄泄,岁常寡登。乡人因筑大闸,朝放汐闭,灌田万顷,有司为之免其夫役以偿其劳。据故老遗记,景泰六年也。是后水冲,颓圮益甚,久不克修,农者病焉。乡耆吴赐等请于台察,程公以水利重务实切民瘼,复设陂夫并力筑守。余兹承命,来兴是役。敛财鸠工,阅数月而成焉。诸里老幼,咸壮其功。余谓是闸也,使有景泰之筑而无今日之修,则前功巳废;使有今日之修,而非程公之德,且工繁费广,赐等其能奈之何哉!是又后人所当念者。
六里陂此条须与下六陡门、三陡门、湮浦埭以及西坂湄、上福湄等参看。是陂在郡城南关外,自二十七都至三十五都永靖、和风、永福、永禄、沙塘、聚仁六里,内积山之源流,外隔海之潮汐,纳清泻卤,环数十里无田不资灌溉,设有陂夫、陂首。明陈衢、李俊育葺陂有功,至今陂首皆三李、陈、苏五姓为之。详见诸陡门。〔明陈琛寓金陵论六里陂水利与王石冈侍御书〕晋江县二十九都,有灌田沟水,名曰六里陂,其实不止六里,迂迥曲折有四十余里也。陂在本县,为水利之最大者。其余陂塘,不能当其百分之一。水旱荒歉,民之饥饱,官之徵科攸系。旧设陂首一名,择本都有恒产、恒心兼有才干,人所推服者为之。一任三年,不免差役。陂夫四十二名,多是下户寡丁,一役三年,甚为劳苦,例于该年均徭内编排。其他小陂塘,不得比例。缘此陂,闸有大小十余所,其闸之大者有三:曰六陡门,有闸六间,水涨则开,放流于海;曰上福湄,有闸一间;曰西坂湄,有闸二间,水涨则开,放流入于下沟。下沟属本县二十七都里班,会于西坂湄。闸之上约曰:上沟水深,直有一丈则放下一尺,水深五尺则放下五寸,大率十分与一,永为定规。盖下沟短浅,容受不多,而灌溉亦无几也。近年下沟有一二豪民,遇天旱则率众执凶,夜到闸上,用斧破开板钥,将闸板尽底取起,船载去家,上沟将涸犹不肯还。及下沟容受不得,则放下于海,甚可惜也。夫自为民父母者言之,则彼此皆赤子,安有上沟多水而不分以与下沟?但欲适均耳。天作旱,意不豫密关而混漏泄,惟恃上沟有水以为无恐。至上下俱竭,乃谋力争,此何理也?又濒海咸润埭田,其岸亦不预先修整,为海水击崩。及岸既补,则大开埭闸,多取沟水洗咸而放下于海。且埭田多是豪家之产,以故二家管水陂首,皆不敢禁止。又上沟六陡门闸于弘治年间曾被洪潦冲倒,府县委官起集丁夫千余人,费银千余两,修补五六年,不得完密,农夫困甚。今观西坂湄闸两边土石亦已倾坠,若不先加修补,一旦坏倒,其害可胜言哉!此皆为陂首者之责也。近年陂首以陂夫不齐,又被奸恶告诬,以故都民多不肯为,而愿为者又不可人意,将如之何?盖陂首三年一换,亦甚辛苦。不有所利,其谁肯为?倘为此者能而且勤,或旱或水,开闭不失其时,则其于农也,尚亦有利哉。既能利人,亦当使之自利。其于船只木头小税,及收成时丐取禾把,亦是土俗旧例。官府可定为之限,陂首不得多取,挟怨不得妄告。至于陡门崩坏,海埭漏泄,两沟争水,或至杀人,则责有攸归,而陂首亦不得辞其责矣。若陂夫人数亦当照旧编排,免其差役,始肯向前受劳。其保立陂首,须得通都里老当官保结,不得徇私。大凡有职事者,须得才干之人办之,若徒谨厚与富豪不可也。有才肯干事,不问贫富皆可。因执事者周询民瘼,下及刍荛,故敢据事直叙,不能以文。又使节催忙,不能尽所欲道,尚容告归面陈为惠。〔又与张尧轩大尹书〕仁,生理也,庭草交翠,阳之动也。此濂溪先生作图之本也。故万物得所,谓之春。一夫失所,谓不足以尽仁。伊尹、周公之相天下,龚、黄、卓、鲁之治郡县,贻芳传美于汗青而不使之朽者,非有他道也。完养其方寸间之生生者耳。执事治吾晋江三载,始则人畏,中则人敬,今其兼畏敬而且甚爱者,盖向也以义济仁,得子产水弱火烈之喻。今则阳春和煦,抽万木萌芽于严霜冻雪之余也。然堂府深严,云树掩映,外边之寒亦有不尽知者矣,敢恃爱一达:敝郡有六里陂,上承九十九溪之水,下涸数万余亩之田,耀金沉壁则万姓啸歌,赤地滔天则一方憔悴,其所系盖不小也。旧时官设陂夫计有四十余名,夜则行巡溪潦江潮,画则补砌长湄巨岸,冲冒风雪,出没波涛,其劳亦云甚矣。故小民中稍有智力能趋避者,多方逃走,不就此役;其受此役者,皆丁力贫寡昏懦无告之人也。盖其为役甚劳而又有三年之久。夫以至愚极困之民,当最劳甚久之役,巳为可哀;而该图里老之犴猾者,又欲要其酒食之盛,然后为之呈禀免役,不尔则虽有明文下帖,亦无由上达于父母之庭,尽弃前功,复编新役。欲告诉则口澁舌顽,见吏胥则魂惊胆落,徒尔呼号天地,默说艰难,无可奈何。典其风日不蔽之茅,甚不得已鬻其乳哺将成之子,此皆目见,实亦动情。匪有希图为之解释,伏维兴哀于无用之地,垂德于不报之所,不曰编排已定,务使枯槁复回,则岂惟召伯之棠,百年春茂,行将见燕山之桂,五折秋香。〔陈让等奏通水利呈〕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泉州府晋江县二十九都军民等籍陈让等谨奏,为恳乞天恩,俯从民便,疏通水利以备旱伤,拯救生灵事。臣等住居闽越,在京师万里之外。本府襟山带海,西南千山之水,东奔海而不及,逗而为沟,汇而为浦,袤延五十余里,灌田数万余顷。臣等环居水汇,计四十三乡,约丁口五十余万,皆以农为生,以水为命。近因地道变盈流谦,沟浦日渐平涨,附近势家惟图自利,因高为田,以致水积不深,灌注不广,雨集则倾卮之势莫遏,雨霁则焦釜之形遂成。重以旱叹为灾,农民重困饥馁,饿莩枕藉。沟壑利害迫切,控诉无门。告诸府县则为豪家所阻,不得疏浚。虽经上司屡行禁革,而天高地远,前弊益滋。臣等虽居海外,蚩蠢无知,皆知皇上是至神极圣天子,专以抚恤小民为心,不忍弃一赤子于非命。故敢匍匐万里,赴恕阙下。伏乞悯念元元,勅下都察院行该巡按衙门,着该府州县督令臣等附近得利小民自行设法。合力疏浚,潴水灌田,以供国税而养父母妻孥。其一二高涨不堪浚导去处,亦与臣等四十三乡小民分画耕种,以补前功。或以补纳本都无挨粮米,永为定规。其余侵占,尽数量出,一体施行。则臣等数万余命,世世全活,皆陛下之赐。臣等无任蝼蚁望生之愿。〔知高州府陈腆赠李素轩讳珏世掌水利有功序〕天下之大本系于农,农之大本系于水利。盖自稷之播种必资禹之治水,然后蒸民乃粒,万世永赖。水利所系之大,有自来矣。晋邑之南,旧设水利,陂曰六里,内积山之源流,外隔海之潮汐,大沟小浍,支分派别,环数十里之内,无田不资灌溉,晋人生养之源,盖半于斯焉。然自昔以来,其患有二:淹则洪水泛滥,而六里数千丈之地狭隘,泄或后时,遂崩溃无余;旱则源流有限,而上沟数千顷之田仰给,守或不谨,遂盗泄一空。于是乎沟浍皆涸而饥者弗食矣,于是乎工役岁兴而劳者弗息矣!于是乎不均不和而争夺者弗可得而御矣!惟我凤池素轩李公,悯民苦穷,世任其事,以除斯患,实天生德以祐一方者乎!盖是陂一崩于正统壬戌,乃祖渊泉公讳瓛为众推举,首董其事,起一邑之力,劳心焦思,经年始成其功。再崩于弘治辛酉,狼狈尤甚!公乃上接祖武,捐己赀为一邑之倡,相地宜为远久之图,历星霜,冒风雨,变旧基而改筑之。是陂视昔为益固,崩溃之患于是平息焉。继是之后,众又举公董之,乃命季子宗纶复任其责。时尚苦于盗泄也,公乃曲为区处,令当适南之桥,重筑一坝?七分堤壅以为六里之利,三分中流以为下沟之资,上下兼济,内外适均,且舟楫亦不至于阻隔,人皆便之,盗泄之患于是乎息焉。于戏!公之任责,以渊泉为之祖,以宗纶为之子,前作后述,一家之仁也。公之成功,于崩溃则既固,于盗泄则既防,安居粒食,万民之利也。积一家之仁,以为万民之利,尽万民之利而赖公之一人,所就岂其微哉?吾知德厚流光,功深报远,公之乃子乃孙,奎聚黌宫,振拔淬励,将必不日拔茅而进。推充发泄,举天下之生民而安养之,公之仁不止乎一家,公之利不止乎一邑,公之食报以福以寿,当悠远而无穷也。余少与公游,涵泳于公之仁也深矣。兹因士大夫大参李公讳汝嘉、乃弟汝升等,相与祝公之寿而嘉公水利之仁,故乐道而表章之,以俟他日观风之采,且以期待公之子孙者。
六陡门此主出者,在湮浦。详见下湮浦埭。
三陡门此主入者,在润石。古有渠,废自宋朝,塞二百余载。万历初,观察杨公际会,以六里陂所灌田居邑之半而源不远,始寻故渠疏之。〔苏濬为记〕周礼司徒氏建步立亩,通原陵薮泽之利,别封畛,疏畎浍,虽亢不菑,其备豫也。后世若史起之于邺,郑国之于秦,白公之于赵,类皆注填阏于高邱,化舄卤为沃壤。故民歌曰:“赵国在前,白渠起后。举臿为云,决渠为雨。且溉且粪,长我禾黍。”亦庶几乎古之遗烈哉!吾郡故有新桥溪。合南安、安溪、永春之水而东注之海,其流甚巨而所溉田无几。由新桥而东南为六里陂,所溉田居邑之半而水源不甚远。盖尝有欲决金鸡上流以分南乡余溉者,至堑山谷,坏庐墓,利未及兴,病者相踵,遂竟报罢。今年祝融为政,乡多涸泽,观察杨公日忧云汉,询民瘼,而浚适以计吏过家,谋之老,更求兴水利以効刍荛万一。有谓溜石故渠可通活水者,即往眡之。彼此相距仅数百武,无陵谷相限,无坏人庐,无移人冢。有陡门圮,弗治,可新之。故迹宛然,疏之易易耳。遂闻之观察公,公忻然纳焉。即日檄郡邑委官董役。而郡刺史汪公,佐守姚公、陆公、刘公,各乐成其事。都民闻之,权呼恐后,执畚持耰,不戒云集,甫十日而告竣功。公同黄懋新宪副及浚观焉,但见流水下注,清可鉴发,沮洳之泽,俱为巨浸矣。是日也,里正、农夫环而歌者亿计。公赐之酒食,赍以花币,人人争加额,谓公来何暮也。浚闻溜石之渠,废自前朝,郡乘不载,故老靡详,湮塞二百载,即锐意水利者,不求故道之易而为凿山堑谷之艰,岂天閟之耶?今不费一公帑,不烦一公旬,万年之利,一旦顿兴,无亦公之精神竅于山川,故数百年未闻之利,直俟公而成之乎?浚方与公婆娑树下,忽报新水方涨,又长四尺强。因取酌而歌曰:风习习兮水泱泱,水泱泱兮生稻粱。江流万里指扶桑,与公坐兮水中央。借江流兮泛霞觞,闲鸥洛鹭晚相将。遡余波兮流且长,何以赠之兰为裳。懋新君和曰:溜石之水清且旨,一泻汪洋几千里。百年湮没人不知,疏渠自我杨侯始。杨侯一语万民趋,神为役兮鬼为驱。变瘠土兮为膏腴,公来视兮乐于于!歌竟,因识之,以补郡乘之缺者。后陈衢筑陡门一坎,李焻、庄际昌增筑二坎。〔李叔元叙陈衢功德碑云〕晋江六里陂水利,紫峯先生论之详矣。大约谓此陂上承九十九溪水,下润数十万亩田,必择有恒产恒心才且勤者掌之。水旱蓄泄以时,既能利农亦当使之自利。如舟木小税及秋成取禾把之类,官为画一。掌陂者不得多取,两挟怨者不得妄讦。此先生留心民瘼忠恕之言也。今去先生未百载,人心不古,掌陂之役,自好者不为,而为之者往往先利而后义。惟孔伸陈君不可及,君讳衢,紫峯先生孙也。其掌六里陂,自万历已卯至壬午始,壬寅、癸卯又掌焉,戊申至今癸丑又掌焉,皆强而后出,固辞而不获。其掌陂也,豫水旱而为之备。雨则竟夕不寐,策杖观水势,督陂夫启放,瞬息不少缓。故久雨、骤雨而无浸涌之患。霁则急闭之。旱则昼夜巡行,无敢漏泄者。故汲灌足供三时,邻壤亦分余沥焉。若兹可谓才且勤矣。至于木石船货,有过闸之税。或亩取其禾,或家徵其谷,或设罟以收鱼虾,曩所视为固然者,一切禁革。或曰:为宰而辞粟,赎人不受金,得无过乎?君曰:吾以无愧于心耳。宪之粟其名曰与,赐之金其名曰受。今敛则非与也,税则非受也。曾见夫闭闸而税者,税入而后闸开,则邻于要也。遗秉滞穗,其与几何?强者争而弱者谇,则邻于攫也。吾不敢为要且攫,非以为廉也。若兹则利农而不自利矣。陂夫稍食,分给如期,值官未及颁,则取诸怀而与之。陂岸崩,自捐三十余金砌筑,不烦里旅。陡梁缺,亦如之,至鬻田以充焉。或曰:费哉惠也。君曰:吾以尽吾心焉耳。捐数亩之田而贻邻里乡党数十万里之秋,孰与夫胥而稿也?曾见夫醵金而龃龉难合者,曾见夫鸠工而嗷嗷莫应者,吾不能为其难,宁为其易耳。若兹则损己以利农,紫峯先生犹难之矣。蔷紫峯有万物一体之怀,未得大布于天下,而拳拳桑梓利病,凡三致意焉。今君克绍厥志,四子皆有声庠序,将大紫峯之泽未艾也。乡髦倪德君甚相与,伐石垂不朽而徵余言。余惟今之竖碑于途者相望也,亦有如此石之无愧辞者乎?遂忻忻载笔焉。〔丁之典序李、庄二公功德录云〕溜石庙前陡门,建自万历癸丑,涵江陈象西讳衢,督学紫峰公裔孙捐资新筑一坎,浚导溪流,少卿李公鹿巢讳叔元为之立石郡南道左。乡人念其德泽,建祠塑像祀之,而溪流犹未广也。逮天启二年,会状庄公羹若讳际昌捐田,兵科李公唐谷讳焻为春元时,构石伐木,鸠众经营,拓增陡门为三坎,数月告成,其利有倍于昔,其功堪垂不朽云。国朝康熙三年、八年,两遭洪水冲决,焻子廷硕捐工修筑。〔张潜夫记〕自创建三陡门以来,泽及百乡,凡享其利者,讴颂不衰。迩因甲辰洪水,陡门左右臂崩溃,己酉复大决,任陂者委卸其责,父老相顾,不知所出。幸谏议唐谷李先生长公讳廷硕者,念先绩倾颓,自取祖山栢木二百株,复捐工、捐银为倡,诸乡协力乐助。时六月兴役,霖雨洊至,众议讙成功之难,独李长公识坚志锐,谓天祐下民,必无雨患。履危历险,曝暑日中以董其役。果尔夏雨无波,海潮缩退,两月之间,竟成厥功。既成之日,断桥再完,水流复满,渡济之利,既已宏远,灌注之贻,殆将千里。昔人有云,农忭于野,商歌于市,况如斯役者又当如何耶?夫谏议公之拓造,在南宫未魁之日,厥后名位勋业烂然,天之报施善人不爽也如斯。兹者克绍前业,无愧群望,其受祐宁有涯哉?是岁秋冬大旱三月,四野俱无粒收,惟百乡受此灌注者全获西成之利,即下沟十三乡,钱屿三四乡,俱得分泽沾惠,欢颂遍野,其可恍惚吕公陂耶?苏公堤耶?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焉。余忝在懿亲,稔知其略,欣从众情,为文以铭其事于石,将以存厥迹于不忘云尔。三十七年,郡守李大章、晋令李元霖、里人李为观,各捐金重修。其淮渠内有三山,涝至潆汇,提督蓝理设为湮浦埭田,以淹上乡。诸涵漏泄,网渔难于节制,始筑湮浦陡门。官定五日一放,辰开酉壅。溜石庙边有蓝提督生祠。六十年,令黄锡策捐买,通详为水利功德祠,以祀陈琛、苏濬、陈衢、李焻、庄际昌,以栖陂夫。复详定陂夫工食。雍正四年,陡门两岸崩坏,知县叶祖烈重加修筑。其后祠馆没为塘汛,焻之裔孙李保,复于乾隆二十五年就祠地新筑陂馆二间,以为陂夫栖宿之所。〔李协仁梓五姓公修陡门坝垾碑记录〕晋江六里陂水务,历代为本都三李、陈、苏五姓轮掌,其先世各有功德于民,或载郡乘,或勒碑石,或详之缙绅先生序文,班班可考也。后人继序,虽极艰难,不敢推卸。康熙三十七年间,三陡门倾圮,族绅李讳为观时掌其事,捐白镪五十两为士民倡,请之中丞宫公、郡守李公大章、邑令李公元霖,委员督造,计费百五十金,悉出大府李公所捐。抵今坚固,皆赖其力焉。其船只水头小税,原是旧例。船户朱姓,负嵎溜石,吝其小税,辄与陂首构衅;府主王公,以顽杖之。又有侵占陂地盖屋者,邑主黄公锡策达之制宪觉公,着令毁拆,时康熙六十年、六十一年事也。黄公留心水务,详定看陂工食数目。复将溜石庙侧蓝祠,捐俸官买,为建陂功德祠。黄公之厚泽,足为奕世顶戴而尸祝矣。六陡门西岸,雍正四年,洪水冲陷,深十余丈,阔八九丈,万民哀号,竭泽须臾难缓。五姓绅士,乃相与籲请县主叶公祖烈,公借帑金百两,协力修筑,后如数缴还,悉自五姓乐输。是岁民歌大有,咸颂叶公之义举不衰。凡此皆余亲与其事,故特表而彰之。其各姓碑记序文,年久遗落,十居七八,存者又字迹模糊。雁山兴运李君,文学士也,搜录存稿;余惧久复磨灭,取而梓之,以垂不朽,俾有心水利者,便于观览焉。国朝嘉庆二年,陡门及岸被水冲坏,功德祠及神像亦剥落。苏厝乡乡宾苏宗英倡修,亲督三年,始竣功焉。守徐汝澜褒之。二十九都五姓绅衿士庶陈利害,总序六里陂陡门,上接溪流,下通海潮,郡志载溉田千八百顷,计三分县田之一,前辈乡先生言之详矣。第此水所以利者,赖湮浦一埭,地面广阔,容纳得多。而下沟丁、林豪姓暨海尾涵埭,各听约束,启闭以时,故雄极亢旱而上下兼济,内外适均,犹支持十数月不匮。今本埭多被豪家占垦,蓝宦提闽,复割三分之一填砌成田,而地道流谦,沟浦日就高平,此间沟水易盈易涸,弊率由此。其最害者孤坑,桥上宫畔原有一涵在沟岸半间,向因海上煽起,都人星散,海尾庵上豪猾乘时藉势,将涵移置沟底。湮浦有水,涓滴难留。都人因其不道,目曰棺木涵,愤恨极矣!下流一带埭田,皆势豪砌管,涵甲借洗咸为名,日夜开闸,网取鱼虾,不可禁诘。间被捉获,势头极大,将奈之何?秋高风起,每遇中秋、重阳,届期必有翻流之水?从三陡门入,直达涵江洋,至池店洋、潘湖洋。缘宫畔此涵最迩,三陡门开放无禁,所入潮水已耗消三分之二矣,其溉上流有几?对涵有一陡门,乃蓝提新筑以捍湮浦田者,近亦为庵上乡黄姓所掌,寸板不设,与海尾涵甲通同作奸。必将此陡门付掌六里坡水务者看守,并此涵依旧在中间开浚,依时启闭,庶免漏泄之患也。夫畏难不任,怯也。前人有令德而不克继述,弗类也。但每逢瓜期,五姓率视为畏途,莫肯向前,何欤?旧制陂夫四十二名,皆官给稍食,昼夜更代,巡捉不休。其船只水头例有小税,及收成时丐取禾把,一以酬陂首之劳,一以备修葺陡门埭岸,买置闸板等费。紫峯先生所谓既能利人,亦当使之自利是也。今稍食之制既废,陂夫裁减,三陡门附在溜石乡,朱姓多丁强伙,出入船只,十居八九,遇开闸,辄拥众而造,或从夜间偷渡。虽经总督觉公按县详请酌定管陂工食数目,终视若弁髦,莫肯遵行。稍拂其意,则将闸板丢放溪流。横顽如此,又将奈之何哉?噫嘻,掌是陂者,责任极大,辛苦极重,非惟无利,抑且自损,宜乎自好者不为,而为之者祗迁延卒岁以塞责也。所望地方列宪、府公祖、县父母,轸念民瘼,檄召本都有恒产恒心,才且勤者,使董其事。凡系水利有事,有叩则应,共锄莠秕。或有采风之使,访悉此方要害,民间疾苦,绘入入陈,勅诸司兴利剔弊,庶几沿陂而居者亿万民命,其有瘳乎。
正陂在三十四都兴贤里。长三丈,深五尺。
黄陂在三十三都常泰里新亭尾林桥。水源西接广教坑,南接紫帽坑,上通至三十四都鼓雷山陡门陂,下通石皮石闸。长五十一丈,深六尺,灌田一十余亩。
陂洋陂即清洋陂,宋熙宁间晋令危雍筑。在三十一、二都沙塘里。《方舆纪要》陂八十有二,清洋陂最大。邑南乡诸洋,俱受溉焉。自南安县,西有荣第、嶰坑诸山之水并流,历洋板远济,其旁复有三水来会,乃入于磁灶溪。又有洪岭、湖洋五峯诸山之涧并流而东,复有五水来会,入于葛洲溪,与磁灶溪俱达于清洋陂,分经大桥至潘湖,小桥至黄江,复会于吟啸浦。自东北历结砖桥,则汇湮浦埭,出溜石六陡门。自东南流,则至陈埭。所溉之田,曰潘湖洋,曰吟啸洋,曰池店洋,曰仙店洋,曰沟头洋,曰下埭洋,曰涵江洋,曰陈翁洋,曰孤坑洋。旧志云,溉田千八百顷。〔万历府志〕其先,每岁之春,运土筑作,一遇霖溢则坏。淳熙七年,邑人林邦闻、僧了性,始累石垾之,且为三垛,以泄时水,长一百八十丈,广二丈有咫。修小陂于支流者五,为陡门于下流者七,陂之南北,增筑石垾各三,倍其长之数。嘉靖十年,知县钱楩,督都民吴邦助等重修。今长三千六百八十丈,阔六百一十丈,深二丈,溉田如故。
苏陂
吴陂
桃陂
相家陂
官陂以上五陂俱在沙塘里。自紫帽南坑流出金地院,左潴为仙塘,积为苏陂;自苏陂之东,曰吴陂;回而南,曰桃陂;直桃陂之南,又为相家陂;自相家陂南下,为官陂。官陂泄入于钱塘溪,合为陂头,自陂头合流,由吟啸桥至于湮浦埭。
蔡陂在二十九都、三十都和风里。长六十八丈,阔五丈,深一丈。
西坂湄陂陡门三间。
上福湄陂陡门一间。
南陡门陂陡门三间。
治平坝陂陡门一间。〔万历府志〕湮浦埭陡门六间,与此五陂陡门八间,俱受九溪之水。五陂地势,又有高沟水少,则节量放于下沟。下沟水多,则放直达。旱则上沟专蓄,盖水源虽多而道路远,不得不视饶乏以为蓄泄也。议者欲从金鸡桥凿渠,以截大溪之水入南乡,误矣。惟当于盈塘、沙塘、濯缨塘、洑田塘、象畔塘,龟湖塘用力开浚,以时蓄泄,以复古人设立六塘本意,可也。已上俱在和风里。
蔡陂在二十七都、二十八都永福里。长二十七丈,阔二丈,深七尺。
车椟陂长五十三丈,阔一十七丈,深八尺。
龙井陂长七十四丈,阔二十八丈,深一丈八尺。
香炉陂长一十三丈,阔四丈,深一丈。俱在永福里。
孙云陂在七都、八都修仁里。长二丈二尺,阔三丈,深二尺。
谢陂长九丈。阔一丈,深三尺。
石埭陂俱在修仁里。
庄陂在五都、六都仁孝里。周围二十九丈,深一丈二尺。
吴陂长二十八丈,阔三丈,深六尺。
吕陂长一十丈,阔三丈,深六尺。
石围潭陂长四十余丈,阔二丈,深五尺。
陈陂长七十余丈,阔三丈,深三尺。
苏坑曾陂长一十三丈,阔二丈,深三尺。县志云:自庄陂至此。今皆无迹。
南塘陂今呼“洪塘”,坐五都林口村。长一十七丈,阔二丈,深三尺。水自石井岩坑而来,流出本都坑南峯尾村,十三都吴安村而出。以上俱在仁孝里。
柯宅谷陂在三都、四都务本里。长二十丈,深一丈,阔三丈。
五德陂长二百丈,阔二十丈,深六尺。
柳堰陂长二十丈,阔三丈,深六尺。
陈塘陂长四十丈,阔三丈,深六尺。
洪塘陂长二十七丈,阔三丈,深一丈。
张乌陂长三十丈,阔八尺,深七尺。
后尾坑陂长二十丈,阔五丈,深六尺。
五陂长二十丈,阔五丈,深一丈。
五斗陂长二十丈,阔五丈,深六尺。
洪陂长十二丈,阔五丈,深一丈。
粪斗洋陂长十二丈,阔四尺,深三尺。
曾陂长十五丈,阔五丈,深一丈二尺。
高泾陂长九丈,阔五丈。
傥林陂长一十五丈,阔五丈,深一丈。
曾陂长二十一丈,阔七丈,深一丈。
黄塘陂长三十一丈,阔五丈,深一丈。
后洋牛陂长二十六丈,阔四丈,深一丈。
许陇陂长三十二丈,阔二丈,深一丈。
都油潭陂长二十丈,阔二丈,深一丈。
徐塘陂长一十七丈,阔三丈,深五尺。
深堰陂长二十三丈,阔六尺,深一丈。
杨塘陂长二十七丈五尺,阔二丈,深一丈。
贵陂长四十三丈,阔六丈,深二丈四尺。
牛粪陂吴陂长二十丈,阔五丈,深三尺。自柯宅谷陂至此。俱务本里,今无迹。
李陂长二十八丈,阔二丈八尺,深三丈。
许陂长四丈八尺,阔二丈四尺,深二尺。
吴陂长三丈,阔二尺,深三尺。
张陂已上四陂俱在一都、二都养能里,今皆无迹。
北乾陂建阴桥,水自白石九溪而来,长三十五丈,深三丈。
蚶洋陂槐市地方,水自葛洲而来,东西长八十余丈,南北阔二丈三尺,深一丈五尺。
仙岭陂在院前,发源于紫帽山坑。
前浦陂溪东,与仙岭陂水相续。已上俱在一都。
埭一百二十有一
东禅埭在三十七都浔渼,水从清源(县志作桃花)诸山而来,从海而出,灌溉一方之田。
浩浦埭在三十七都、三十八都鸾歌里。宋嘉定七年,丞赵彦寓修,久而壅淤。淳祐三年废为田,隶于学。今为民田。
洋埭水由四十一都陈三坝而来,下通洛阳江,方围二百二十七丈,深三丈。
庄埭水由三十九都清源水磨山而来,方围三十丈,深三尺。
嵩浦埭即黄北埭,水由四十一都陈三坝而来,下通洛阳江,方围三百六十丈,深二丈,灌田园千余顷,居其地者数百户。乾隆五十九年,雨水滂沱,埭岸尽崩,不耕者三年矣。嘉庆三年,郡城东隅生员蔡宝华、宝树,过而伤之,捐白镪五百余银修筑,非有庄田在内也。乡老许日全等,于四年五月立碑纪德。后宝华选训导,宝树岁贡。以上俱鸾歌里。
黄林埭以下八埭县志无。
吴社埭
青果埭
加渌埭
霞井埭
后埭
康王埭
庄浔埭俱在三十八都。
家埭在四十一都爱育里。
王埭
陈里埭
陈外埭已上四埭,后俱合为公陂。
洋埭长七十丈,阔一十八丈,深二丈。
锺埭长二十三丈,阔三丈余,深一丈。
白石埭长六十一丈,阔一十四丈,深二丈,已上俱爱育里。
养鱼埭在三十六都临江里,俗呼为牛角埭。长三十八丈,阔五丈,深五尺。
永福埭亦名坎下埭,长三十八丈,阔四丈,深六尺。
南洋埭俗呼为金崎埭,长一十三丈,阔二丈,深三尺。
石园埭亦名赤石埭,长四十四丈,阔七丈,深九尺。
谢翁埭亦名思浦埭,长三十七丈,阔八丈,深一丈。
张埭亦名前浦埭,今废。
东洋埭亦名东边埭,周围一十三丈四尺,深五尺。
赤霞埭长二十九丈,阔三丈,深九尺。
连墩埭俗呼为长埕埭,长二十一丈,阔三丈,深九尺。以上俱在临江里。
白衣埭在三十五都登瀛里,长四十丈,阔二丈,深三丈。后被水冲崩。元有万户侯孙姓,其女七娘庄田在内。砌筑陡门三首,涵二首,上接清源山水,下通浯江溪潮,故乡人改名“七娘浦”。其陡门年久圮甚,永乐间都民孙贤观捐资募工修葺,由是陡门完固,旱潦无恙。今浦阔三丈,深二丈五尺,长八里余。
永丰埭在府城南门外二里许,属三十四都。周围约十五里,岸长二千四百余丈,高一丈,阔二丈五尺。捍山水海潮,浚广沟渠以通灌注,筑东西洲尾陡门六首以备蓄泄,溉及外洲、下尾、御史桥、柴塔、大洲六乡等田。明永乐初,黄南亭捐金六千两,田四十余石,环堤创筑,其子孙世守,历代修坏。凡埭内田租,每石年出粟二升,为陂夫工食及闸板修费。有修筑埭碑,勒大路旁。此及下沈洲埭,县志无之。
沈洲埭《八闽通志》旧名沈洲,海涨辄害稼。明宣德中,邑人李瓛捐资筑埭。
黄埭二十九都、三十都和风里。长三十三丈,阔三丈,深九尺。
苏恺埭长五十二丈,阔四丈,深一丈。
蔡县尉埭周围四十三丈五尺,深一丈。
陈通判埭长三十一丈八尺,阔八尺。
林都巡埭长八十二丈,阔二十一丈,深七尺。
郑意等埭长一百四十丈,阔三十一丈,深一丈二尺。
王推官埭长五十五丈四尺,阔一十五丈,深一丈二尺。
涵口埭长二十八丈四尺,阔一十三丈,深一丈二尺。
公廨埭长三十八丈,深一丈二尺。
烽火埭长六十八丈,阔四丈,深一丈五尺。
傅吏部埭长七十二丈,阔一十二丈,深一丈五尺。
方神基埭长六十三丈,阔六丈,深一丈。
横瓜埭长四十五丈,阔三丈,深一丈三尺。
太平院埭长三十九丈,阔七丈,深一丈二尺。
粥院埭长四十八丈,阔四丈,深一丈六尺。
保丰埭
大洲埭以下十二埭,县志无之。
永庆埭
新玉鸾埭
旧玉鸾埭
仙保埭
万石埭
万载埭
万禩埭
丁埭
庄厝埭
林分埭
路下埭
大温埭长三十八丈九,阔四丈,深八尺。
蔡埭长六十三丈四尺,阔一十五丈,深一丈。
苏埭长二百二十九丈,阔三十八丈,深一丈六尺。万历二十五年,乡人就埭开浚,长三百一十余丈,阔二丈五尺,深一丈二尺。国朝雍正八年,里人张焕登鸠族捐资,凿堑引水于湖中乡,长二百二十五丈,阔一丈,深九尺。计田一十二亩。
封崇寺埭长四十三丈,阔一丈,深二尺。
帝释埭长三十有六丈,阔九丈,深一丈。
资寿寺埭长三十九丈,阔四丈,深一丈。
柯金紫埭长三十九丈,阔九丈,深一丈。
湮浦埭(此条须与上六里陂、六陡门、三陡门等参看。)《方舆纪要》在府东南二十里,最大,上承九十九溪之水。《闽书》:广袤五六十里,襟带南乡三十六埭,绵亘永靖、和风、永福、永禄、沙塘、聚仁六里,水源凡九十九所,县田三分之一仰溉于兹。〔隆庆府志〕昔有吴公筑浦为埭,以捍海潮,罄其资而功不就,饮恨溺水,乡人为之立庙。后人因而成之。其垾三万丈,陡门四间,皆因天然全石,与陈埭、西坂湄、上福湄、南陡门等陂,共为尾闾泄水。宋治平三年,洪水埭坏。熙宁初,邑人林知请于今危雍,重加修治,开凿诸淮。至建中靖国元年复坏,尉黄愿补其残缺,仍增开诸淮以通水利。靖康元年,坏如前,冲决益广,十年不修。绍兴六年,邑人李密、李国表,复请筑于令洪元英,仍以僧祖派、体柔领其事,凡三年而成。时刘子羽闻于朝,锡洪元英章服,祖派赐号“慈惠大师”。民为洪立祠,以祖派、体柔从祀。州人王瑀为记。有塘司陂长官为之严禁,复增二陡门为六。明宣德间,水源壅塞,里人丁仲孚请于巡按陈祚,复之。修撰刘俨为记。弘治、正德间,陡门崩坏,李源、李墀捐金百余两修筑。嘉靖十三年,洪水复坏,知县韩岳、簿郑琳、尉林才杰重修。国朝雍正四年,陡门两岸遭水冲陷,知县叶祖烈修筑。
湮浦下王大埭长七十五丈,阔二十八丈,深三尺。
陈侍郎宅埭长五十三丈,阔二十二丈,深一丈。
广福埭长四十八丈,阔一十八丈,深一丈。
崇福埭土名孤坑,长三十三丈,阔五丈,深九尺。亦受九溪之水灌田。已上俱在和风里。
纸幡埭在二十七都、二十八都永福里。长二十三丈,阔一丈二尺,深九尺。盈塘分流。
林埭长一十八丈,阔一丈,深八尺。盈塘分流。
颜埭长九十三丈阔,十一丈,深八尺。
临禽埭长九十三丈,阔三十丈,深一丈。自大沙塘分流。
蔡青埭长八十四丈,阔三丈,深一丈。自大沙塘分流。
陈埭陈洪进所筑,其埭最大。合南浦诸水,为陡门,通归于大海。南洋田多仰焉。互见山川。
练埭长二十八丈九尺,阔一丈五尺,深九尺。
朱埭长四十一丈,深一丈。已上俱永福里。
谢埭与洑田相接。
吴埭接小沙塘。二塘俱在二十五、六都聚仁里。
东安埭在二十三都、二十四都江阴里。长一百二十六丈,阔四丈,深七尺。海水冲淹,田土多荒。
港据埭在二十都至二十二都永宁里,坐二十都,土名“港据”。长五十四丈,阔二十丈,深一丈。其水从西南孤山塔、虎岫寺等山流下,东有陡门一间,通海流出。
吴盈埭在十五都至十九都弦歌里。本埭在十七都、十八都吴盈村。长三十丈,深八尺,上接十三都横山山南之水,下通浔渼场,大海而出。今溪沙积压,为平埔矣。
瑶林头新埭长三十丈五尺,深一丈。在弦歌里。
莲埭在十三都、十四都劝善里,坐十四都横山外,即今莲塘。长十九丈,阔三丈。
章埭坐横山左畔,即今坝边湖。周围二十八丈,阔七丈,深二丈。
■〈氵丙〉洲埭长三十五丈,阔三丈,深一丈。
烽火埭今呼蔡埭,长七十丈,阔七丈,深一丈五尺。
井尾埭长四十八丈,阔五丈,深一丈五尺。
石父埭长六十丈,阔三十丈,深一丈。
吴填埭
新埭二埭今俱压沙。
曾埭长二十丈,阔三丈,深一丈。已上俱劝善里。
崇福寺埭在九都至十二都仁和里,方围三里,阔一里,深九尺。水自石佛坑而来,东北为九都,西北为八都,南为十都。
潘迳埭坐十都潘迳村,长八十余丈,阔一十余丈,深五尺。水自十一都洪塘村而来,流向海出。东至十一都张厝村,西至十一都下庄村,南至海,北至山。
前李埭坐十都小龟湖村,长三百余丈,阔八十余丈,深二丈。水自十都东拨岩山而来,流向海出。东至石佛山,西至坪坑村,南至海,北至山。有后李埭,长、阔、深,如前李埭。
麦园埭坐十都麦园村,长九十余丈,阔三丈,深一丈。水自东拨岩山而来,流向戴厝坑出。东至潘迳埭,西至岑兜村,南至海,北至埔头村。
小吴锺埭坐十都东埕村,长八十余丈,阔二丈,深五尺。水自十都吴云山来,流向海出。东至东拨岩山,西至东埕村界,南北俱至石佛山。
后颜埭坐十都后颜村,长三百八十余丈,阔一十丈,深三丈。水自海云庵山而来,流向海出。东至本都松树村,西南至海,北至后湖村。有前颜埭,长、阔、深,如后颜埭。
吴锺埭长七十丈,阔五丈,深五丈。
大吴锺埭长六百余丈,阔十丈,深三尺。
祥安埭坐十都上安村,长二百余丈。
梅林旧埭坐十一都埭头,长一百六十丈,阔三十丈,深二尺。水自应岩山流下。
梅林新埭坐十一都李厝村,长一百一十丈,阔六丈,深六尺。水自应岩山流下。
陈坑埭坐十一都谢厝,长三百八十丈,阔七丈,深七尺。水自十四都东湖西埔流下。
涵港埭坐十一都尧明庵兜。长六十三丈,阔四丈,深二丈。水自十二都观头溪流下。
华庆埭坐十一都埕边,周围六百余丈,深六尺。水自柯仓、洪塘等溪流下。今陡门崩坏,海水入淹。
塘边埭坐十一都欧厝边,周围二百余丈,深五尺。水自十二都大角山流下,今海水入淹。
■〈氵丙〉洲埭坐十一都东仓港,周围一百丈,深六尺。水自十四都英林山流下。按此■〈氵丙〉洲埭,与上“■〈氵丙〉洲埭”异地同名。
沙尾埭长一十一丈八尺,阔二丈,深五尺。
蔡坑埭长五十丈,阔五尺,深一丈。
林坑埭长七十六丈,阔一十二丈,深二丈。
西外坑埭长七丈,阔三丈,深五尺。已上俱在仁和里。
东石埭在三十一、二都,此埭县志无之。
安平东埭在八都安海东桥北。元至正间,麦使堰海为埭,筑长堤以贰咸淡。周围五里,长阔不等,抵九都宋埭、蔡内,以至内市、庵前。内分二埭:一高处为内埭,依山隔卤为上田;低处为外埭,近斥卤,海涛淹没,遂废不修,为下田。源自古陵而下,旁及山溪坑涧之流,交会于古陵溪,西流洪塘溪,出水浸桥,流坩塘桥之坩坂溪,而入于埭。又自洪塘分小支,由西门坑■〈土甲〉〔五〕坩坂后小圳入于埭。灌田四百石。陡门二:一在九都宋埭宫口,一在九都庄田宫前,以泄水势。
安平西埭在八都安海西桥右。宋御史白承休筑,谓之“白使埭”,后废。有姓曾者修之,谓之“曾埭”。绍兴间,洪水流溃,知县王悦同乡人曾、韦二家修筑,又名“曾韦埭”。北有庙,祀王悦。嗣知府马咸赖堰埭而田于两岸,是谓“西埭”。与曾韦埭合而为一。水自柏峯山发源而来,分为九派,名曰九溪。自九溪分支出黄口店,聚龙潭,达南瀛桥,分一小支流韦舍后圳,出横辰桥,至曾埭而入于西埭。灌晋江田,得水七分;灌南安田,得水三分。周围一千余丈,广三丈,深二丈。灌田六百石。陡门一,在西桥以泄水势。〔明黄凤翔、颜石亭贰守见招,同詹司寇泛舟西埭诗〕别浦风光海色连,菰蒲荡漾小春天。凿坏颜阖徧留客,垂钓詹何共泊船。堤涨潮痕新雨后,桥横塔影夕阳前。行吟不是湘潭侣,闻听渔歌一叩舷。嘉靖八年,知县钱立诚筑堤。后知县谭敬所、县丞张泉斗重修。国朝康熙甲子复界,提督蓝理占筑。雍正八年,清丈蓝业溢产,内埭共产七百五十八亩余。乾隆五十九年,山海交涨,埭遂废。
外围永丰埭坐在八都安海乡,与西埭隔岸。国朝雍正元年,黄永丰建筑,丈产四百八十余亩。乾隆五十一年,先西埭被水冲塌,埭亦废。按:此永丰埭,与上“永丰埭”,异地同名。
许埭
宋埭俱在八都修仁里。县志云,与石埭陂三处,宋淳熙时已废。
坝凡十有三
陈三坝即留公陂,详见上。
蔡坑坝在四都葛洲村,周围一十丈,深五尺。水自南安九溪分来,通三十都吟啸桥而出。
逃猴坝在三都蔡田、柯前等处。水自罗裳高州而下流,从倒桥东畔出古陵桥。
建宁坝在二都,水自南安福行坝流下,通市上桥磁灶溪。
浦口坝在南门外三十四都。水自新桥而来,横冲南岸,湮没数乡。深五丈,广六七丈。里人黄际芳,于嘉庆丙寅年倡筑,众旨输助。同事者黄元贵、元新、逊诲、伯道,而际芳始终之。费白镪千余。
东壁坝亦在南门外三十四都。
桥尾坝亦在南门外三十四都。二坝均受新桥之水。黄际芳于道光壬午年舍田筑基,身任其劳,命其弟际洁、文顺、邦辰、仲玉同里人吴明观、傅应龙、郭缕观经理之,计店停租,因田出卖,又縻白镪二千余钣焉。
河坝
钟洋坝
官洋坝
康南坝以上四坝,皆在四十四都。深广、丈尺未详。
光坝
杜坝以上二坝,皆在四十六都。深广、丈尺亦未详。
坑五
紫帽坑在三十四都兴贤里。发源山涧,由常春、东宅、安福、保福等处,经鼓雷山陡门,人于笋江。
石佛坑在九都至十二都仁和里。阔一丈,深七尺,流通十都井林坑。
横山坑在仁和里。坑西南为十二都,东至十四都,北至十三都,水流二十三都浮田塘。
南山坑在仁和里。西北为十二都,东至十四都,南至十一都,水流至十一都通大海。
徐李坑在七都修仁里。长二丈,阔五尺,深二尺。
港二
植璧港汇横山以南诸涧之〔六〕入于海者。
陈坑港沿植璧港而南,汇井尾埭、烽火埭、西湖诸水之趋于海者。
淮一
天水淮在三十五都。三十七都交界登瀛里。《方舆纪要》:其地曰“南洋”,田滨海苦咸卤。唐太和三年,刺史赵棨凿清渠,作三十六涵,纳笋浯二水以灌田,凡百八十顷,取赵姓望,名曰天水。《闽书》今下围是也。方言谓淮为围。后陈洪进重兴之,改曰节度淮。〔隆庆府志〕宋景祐四年,守曹修睦再浚治,又以三十六涵细碎隐伏,无法以制水之赢缩,于是尽撤诸涵,别营三涵,视潮来去以为启闭。为大渠一,长二千九百丈,广一丈五尺。为小渠八,积长二千五十八丈,广五尺。按:隆、万二志,俱载在二十九都、三十都和风里,误。
浦一
玉兰浦《闽书》:汇灵源山东南诸涧之流,趋于海。互见三川。按:此条县志无。
圳一
沟边河圳在一都,发源于前坑。
潭三
龙兴潭〔万历府志〕在四十一、二、三都之界。相传祷雨多应。互见山。
凌云潭在四十四都。前有凌云阁。
白虹漈龙潭在四十七都。相传有龙自此飞起,岁旱祷之辄雨。祷雨者投简于潭,逆流不沉。详见山。
泉一十有六
夫子泉在府学礼殿庭。宋龙兴教授黄启宗视役夫薙芜,得清泉于咸卤之地,味特甘香,环甃以石,揭名其旁,后筑塞为露台。今在棂星门东墙围外者,乃改凿为之也。
蔡公泉在三十三都乌石。宋皇祐中,郡守蔡襄登北山,有泉自石罅出,其味美。好事者作亭其上,因名。治平中,县令王克俊刻“蔡公泉”三字于石。
清源泉亦名“相泉”,在清源山上下洞之间,深不过四五尺,大旱不竭。详见山。
藜杖泉在清源山下洞之前,其泉出之处,自平石之上,深不过一尺,大旱不竭。详见山。
乳泉在藜杖泉之下,宋元祐中,潜江令张总谪居于此,尝取泉炼药,逾年不坏,以为惠山泉殊不及。
云根潄玉泉在清源山之梅岩,详见山。
丸泉在清源山南台岩,石上镌“丸泉”二字。
瑞泉在清源山妙觉岩。详见山。
圣泉在北山瑞像岩后。
甘泉在紫帽山龙潭之侧。
灵源泉在灵源山巅,其泉出于石罅,大旱不竭。
灵泉在象陷山。
瑞香泉在北山狮子峯下兴福院,味极甘美。
樟木泉在二十七都。相传五代周显德中岁旱,祷于庙,一夕雷震古樟木,有泉自木中出,因而成井,故名。
石井泉在溜石镇高甲山,井方广丈余,海潮至其旁,与泉不杂,色莹而味甘。
龙须泉在十六都深沪。详见古迹。
池一十有四
百源川池在郡城内东南,府学旁。
放生池在百源川池边,旧皆属光孝寺。有一小涵,水满则二池合而为一,浅则分。
唐放生池在肃清门外西南,水陆寺前。今犹存。
宋放生池在崇阳门前,梦果巷中,即放生桥处。
镇西池在义城门内,阔数亩,深七丈,俗呼“七丈潭”。岁旱不竭,中有小阜如星,与木塔对峙。城西居民以为镇星,富庶以此。
何厝池在城西隅。
洗马池在城西隅菜园下,五代留从効洗马处。宋留忠宣正筑亭其上,为城西众水归汇之处,今亭废池塞。
杜厝池在城北隅。已填为田,今再开凿。
金池在今县学东北。
蔡厝池在城东南隅,明蔡尚书克廉祠门口。今祠废池存。
铳池在南教场尾。
洗马池在南门内天妃宫右畔城兜。
番佛寺池在城南隅。
凤池在郡南关外二十九都和风里。府志:长十余丈,阔三丈,深丈有奇。或云,两池相接,其形似凤。或云,昔有凤栖于池上。其地为池店乡。
并三十有八
玉泉井在府学明伦堂露台之东。
泮南井在府学泮池南育英门外。
三元井在今县学内礼殿前露台下右畔西庑中门前。井盖穿三孔。明知县罗名士立石,镌“三元井”三字,其碑高大,又有石蛇。乾隆十四年己巳重新县学,其碑适在西庑门前,故偃置于后崇圣祠边地上。后修祠者不悟,移竖于礼殿后,佳冬梨树下独井北,则谬矣。
应魁井在县学东畔门前之北石栏杆下,久湮。明嘉靖年间,教谕黄桂、卓光谟相继浚。
七星井〔万历府志〕谯楼前各二井,皆两两相对,如斗形。又一在大司丞坊前之西,一在阛阓坊内,一在崇阳门内之西,如斗柄然。按谯楼前各二井,一在生韩古庙左畔,被围店内,不可见;一即在此庙对面街右,近处皆向此汲。时人以此二井为凤眼。一在东街头四科亭前,亭已废,其井甚大,用四栏焉,居人皆汲。一在西街头“多士坊”北人家门首内,时已湮。“多士坊”匾亦失。一在大司丞坊前之西者,查旧废坊无此名。一在阛阓坊内者,即今仕曹半巷中也。一在崇阳门内之西者,亦未见。
圣泉井在崇阳门外西旁。相传旧泉脉屡竭,唐涌泉尊者以杖叩之,自是虽旱不竭,故名。
大井在泉州卫内。相传留从効凿,又名“留公井”。
状元井在晋安驿内,宋为贡院,故名。井盖上镌“状元”二字。
状元井在曾井铺曾井巷奎星楼前。宋状元枢密使曾从龙未遇时,井在门口,凡出人经过,鳌头现井中,数步而止。后人以其止处筑楼,以祀大魁神像,故铺巷以此得名,而里亦称“鳌头”。乾隆丁酉,里人重新其楼,后移魁星于大寺后普安宫,而此楼上祀福德神。嘉庆己巳,裔孙进士中书宝光,会族重修此井,镌“状元井”三字于碑。
清玉泉井在南俊巷旧染局内,其泉清冽。
会通井在肃清门会通坊内,即仕曹巷头。石栏镌“宋元祐戊辰重修绍兴甲戌再修”。井之由来已久,以曾溺人,后拓宫地,掩之。
玉泉井在观下巷公惠坊内,味甚清冽。又宝盖山石塔下有泉,亦名玉泉井,随海潮汐以为盈缩,虽大旱不竭。按:此名与在府学明伦堂者为三。
炼丹井在元妙观内,仙人吴崇岳遗迹。传见方外。
溥泉井在集贤坊内,味甘美。
义泉井在义泉坊内,其泉清冽。
赵公井在义成门奉圣坊内,宋郡守赵令衿凿。
真涌泉井在仁风亭外护安院前,今院废。
龙眼泉井一井双口,故名。
离井二泉俱在三教铺。离井已被人家盖屋,不可见。
坎井在盛贤铺,井盖□孔。
清白源井在鹦鹉山窟顶。
旃檀林井《一统志》:“在承天寺旃檀林之南,味甚甘冽,可炼糖霜。”
甘露井在开元寺戒坛北。〔明黄凤翔集戒坛访甘露井诗〕宝刹旃檀白玉墀,前朝胜迹至今垂。细寻湛露流甘处,犹似禅堂说法〔七〕时。雨过空阶琼液满,风来净土暗香吹。投闲共结东林社,直拟斋心事远师。
涅槃井在仁风门外。唐僧黄涅槃,以卯位忌风,凿此镇之。
玉龙井在北山清源下洞之左。国朝知府怀荫布、知县王勋祷雨有验,勒“灵雨应时”于石。
龙湫六井在罗裳山。有在高原者,有在平地者,泉脉相通,汲一井则诸井之水皆动,时有龙起其处。
灵泉井在灵源山顶。大旱不竭,号师姑井。宋志云,名“吴六娘井”。宋有吴六娘者,居山背凿此,故名。
石眠井在十六都石壁之麓,濒海石堆中。天然如甃,泉甚甘冽,潮长则没,退则味甘如故。
石湖三井在石湖东湾。三井鼎分,其一井圆四丈余,深不可测。
鼓雷山龙井宋庆历间,有龙蟠绕于井。互见山。
龙坡井在永宁卫育英坊内,其泉甘冽。冬夏汲之不竭。
卫井在永宁卫,其泉甘冽,酿酒煮茗皆佳。
潮汐井在紫帽山麓。随潮盈缩,今湮。
复井在狮山崇真寺旁。《闽书》:岁旱不竭,底有石眼。
市心保井在青山下。《闽书》:深可丈余,足一保汲,亦名宝泉。
天竺井在弥陀山下。水甘,旱不枯。
佳泉井在石头街北石宫左。一条如线,味清甘,远近皆汲,大旱不竭。
棗园井在城北,地名棗园。上有三眼。二小一大。汲东一小眼,水尤佳。其冽胜府治诸井水,盖近北山之脉故也。
〔万历府志〕东湖切近郡城,侵填且为平地。沙塘、湮浦埭,多为豪家垦田。至如大桥、小桥、吟啸、陈翁诸港,盈塘、洑田、象畔、龟湖等汇,率岁久淤浅,不可潴蓄。顷又有倡议以荧惑有司,欲从金鸡桥凿渠以导大溪之水。殊不知大溪之水,一泄二十里而不可挽,无论南安上游诸乡万姓,断山脉,毁坟墓,废庐里田土,为害之大,其如高冈亢原必不可深,繁费疲力必不能给何?纵万一成之,然自金鸡截流而南,则安溪、永春舟载不通,而二县之民坐困;南安、晋江溪流不至,而二县之源顿竭,泉州郡治亦不成其为郡治矣。其故,由嘉靖乙酉志误于治平坝陂下载此水利一通,则东南一带田亩数万顷皆为上腴之地,谭者遂以为据。王兵备误听之,幸赵抚台严止之,不者,其祸非浅鲜也。《闽书》:南安之水,流合晋江之笋江,以入于海。襟绕郡城,一郡风气也。而说者谓晋江南乡田常旱,七首塘不足赖,欲分一支以入南乡,不知溪小力微,分则两涩。万历间,有治兵使者排众议欲开之,舆情大骇,工竟不就,兵使者坐罢官。
附乾隆庚寅修南涂二关水利碑
南涂二关,即志所称德济、通淮也。关外有沟,蓄泄潮汐,以资灌溉。附郭田畴,悉赖于是。自陡门渗漏,早无以储,农田失利,有由来矣。邑人国学介宾陈君思聪倡议修筑,就田出资,用济工作,爰请县主。方公色喜曰:“农事关心,甚盛举也。”遂委任于陈君。凡诸工费,陈君皆先输之,以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兴工。二关外之陡门暨南郊濠沟,兵马司桥等处,宜筑者筑,宜疏者疏,宜治者治,悉心课督,务使旱涝有备。是役也,工甫作而陈君殁。尔时,不惟吾侪感吊,方公且怜惜之,輓君以诗,嘱其胞弟嘉谟君继焉。幸而嘉谟克继兄志,踵成其任,以三十四年二月讫工,共縻白金千有余两。衿耆按产鸠资,事竣时,方公为之立石纪盛事焉。昔郑渔仲父国器,尝鬻田筑洋陂以惠莆人,至今传为义举。若君之昆季,勤修筑,溉田至一万余顷,捐其财,利赖及三十三乡。以今方古,何多让焉?爰泐其事,以志不忘,且为后之乐善者劝。庚寅三十三乡耆老苏廷美等勒石。
〔校注〕
〔一〕“湖”,原误作“河”。据乾隆《晋江县志》改。
〔二〕“泥”,原误作“源”。据乾隆《晋江县志》改。
〔三〕原缺“宾介”二字,据乾隆《晋江县志》补。
〔四〕原缺“沙”字,据乾隆《晋江县志》补。
〔五〕“■〈土甲〉”疑是“岬”之误。
〔六〕“之”下疑脱一“水”字。
〔七〕“法”字原缺,据乾隆《晋江县志》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