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慢些走,等一等你的灵魂
——2011年7月24日,时评人童大焕就某公共事件撰写评论,文末有感而发,使用了一串排比,此为其中一句。次日,《纽约时报》相关报道的标题援引了这句话。一时流传。
经向作者本人核实,“请你慢些走,等一等你的灵魂”并非作者原创,而是引用他人,只是作者在评论文章里结合新闻事实进行了本土化改装。
谁是“请慢些走,等一等灵魂”原创者?
中文网络有两种说法:其一,此为印第安谚语;其二,此为印度谚语。两种说法,有着相同的故事蓝本——一支西方考察队到原始森林探险,请了当地土著做向导。在疾行三天后,土著向导要求队伍停下来休息一天,问其原因,他答:我们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来,需要停下来,等一等灵魂。
不难判断,“印第安”或“印度”应为“indian”一词英译中的讹误,其中必有一种操作犯了哥伦布式的错误。
印第安和印度,哪一个是正解?理论上要从英文世界寻找答案。
但出人意料,用“请慢些走,等一等灵魂”的英译版“waiting for the soul to catch up with the body”在英文网络搜索,你既到不了印第安,也到不了印度。这句话唯一的归宿是一本书,书名叫《神圣必需品》(Sacred Necessities),作者特里·赫希(Terry Hershey),2005年由索林图书公司出版。
特里·赫希何许人也?《神圣必需品》的作者简介里如是说:赫希与现任妻子定居于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附近的一座小岛上,船是此处与外界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在绝大多数时间,你可以在赫希的花园里找到他,他正漫步于草木之间,随身的口袋里还揣着圣奥古斯丁的作品或托马斯·闵采尔的传记。这位隐居小岛的作家出生于密歇根州,他的教育背景纷繁复杂,犹如万花筒。他先后在加利福尼亚帕萨迪纳、英国伦敦和印第安纳州韦恩堡游学,获得了泰勒大学的哲学与神学学位。毕业之后,赫希远赴乌干达,担任一家公关公司的主管。此时,他的第一段婚姻走到尽头。离婚之后,赫希来到加州,在一座教堂任职。此间,他发起成立了公益组织“聚焦基督教徒”,为社区居民提供人际关系指导,课程包括:学会优雅,承担责任,放慢脚步,回望灵魂??
特里·赫希
从赫希讲授的课程,你大致可以猜出《神圣必需品》所要讲述的东西。如果心灵鸡汤有标准配方,《神圣必需品》就是一本以基督神学为核心菜系的经典食谱。这本书通篇弥漫着“读者文摘”的气息,始终在探讨一些宏大而无用的话题:身体与灵魂、静止与运动、奋斗与意义、忙碌与放空、初心与远方,等等等等。
在《神圣必需品》的第68页,“主菜”终于端了上来。在这一章节里,赫希表达了“生命在于静止”的观点。他提出,人的一生不应该永远忙忙碌碌,有时候你奋力追逐的东西就藏在你起跑的地方,所以“无所事事”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状态,它有助于我们的精神世界得到放松。为此,赫希说了个“等一等灵魂”的故事——
一位美国旅行家到非洲腹地徒步旅行。他是强迫症患者,为这次徒步准备了精细到小时的日程表,还雇佣了几位当地部落的脚夫,来背负行李食物等“必需品”。第一天,他们一大早就出发,以很快的速度走了很远;第二天,他们仍是一大早就出发,以更快的速度走了更远;第三天,依然如此,旅行家感到十分高兴。直到第四天,那些生长于丛林的脚夫却再也不肯往前走了,他们在一棵树下坐了下来。
旅行家很恼火,问道:“究竟是怎么回事?你们这是在浪费时间!”
脚夫悠然作答:“请慢些走,我们这是在等待自己的灵魂追上我们的身体。”
至此,答案揭晓。“请慢些走,等一等灵魂”的源头是赫希的《神圣必需品》。流传于中文网络的所谓“西方考察队到印第安(印度)原始森林探险”故事,最初模板其实是《神圣必需品》中的“美国旅行家到非洲腹地徒步旅行”。作者赫希在乌干达的工作经历,想必也为故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的基督教背景则为故事添加了神性的调味料。
宗教团体,历来是鸡汤的主产区。在基督教文化圈,“请慢些走,等一等灵魂”所蕴含的身体与灵魂的二元对立,长久以来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母题。沿着这条脉络,能够延展出多种叙事模式: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意识、形式与内容、表象与本质、瞬间与永恒??上述种种,都可以追溯到基督徒的神圣必需品:《圣经》。
值得一提的是,哪怕是《圣经》,就其结构来说,也是一种典型的二元模式,即旧约与新约的相对。前者是希伯来语文本,后者是希腊语文本;前者描绘的是人类诞生、发展和启蒙的历史,后者记载的是耶稣传道、受难和复活的故事。而在两者之间划出界线的,是耶稣的诞生,也就是公元元年。
若说旧约与新约最大的区别,恰恰又是关于身体与灵魂的关系。
旧约秉持的是灵肉一元论,没有肉体与灵魂两分的说法,换言之,旧约不承认灵魂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旧约《创世记》说:“耶和华抟土造人,将生气吹进了他的鼻孔,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他叫亚当。”旧约《诗篇》又说:“你收回他们的气,他们就死亡,归于尘土。”务实的犹太人,将人看作完整之物。在希伯来语中,灵魂(尼发希)的含义是“生命的气息”,肉身死则灵魂灭。
相反,新约所宣扬的是灵肉二元论,灵魂成了独立的、纯属精神性的、完全可以脱离肉体的存在。新约《马太福音》说:“那杀死身体而不能杀死灵魂的,不要怕他们。”新约《雅各书》又说:“我的弟兄们,你们中间若有失迷真道的,有人使他回转。这人该知道:叫一个罪人迷途知返,便是救一个灵魂不死,并且遮盖许多的罪。”显然,沉迷于逻各斯的希腊人,为基督教建立一种“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型。依据希腊人的世界观,肉体只是灵魂暂居的寓所,而人是“使用肉体的灵魂”(柏拉图语),肉体可以死亡或朽坏,灵魂却循环往复、永不熄灭。
《犹太百科全书》站在犹太人的立场,指出了旧约与新约在灵肉关系问题上的明显差异。该书认为,肉身消亡后灵魂可以继续生存的观念,其实只是希腊哲学或神学的揣测,而不是纯正的信仰。圣经(旧约)从来就没有明确地提出过类似的观念。
但不可否认,希腊哲学尤其是理性思想的介入,为基督教信仰拓宽了认知维度。近世欧洲的理性主义哲学家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等人,利用了神学所营造的思辨空间,一举奠定了当代思想体系的基石。
另一方面,也正是有了新约灵肉二元论的铺垫,在基督教观念里,人的灵魂之于身体,获得了更高的道德位势。肉体是逐利的、贪婪的、眼前的、罪恶的,灵魂是自足的、内敛的、高远的、圣洁的。
无论身体在地面如何折腾,灵魂总是在高处俯瞰着它。无论身体把灵魂甩开多大的距离,它终究是灵魂牵在手里的木偶。
纵然身体可以不知疲倦地前行,但没有灵魂来指点迷津,便容易误入歧途——走毫无意义的路、做毫无价值的事、追寻没有希望的目标。
所以,身体要慢些走,要等一等灵魂。在耶稣诞生差不多两千年之后,特里·赫希借着一位非洲脚夫的嘴煲出了这碗鸡汤。这碗鸡汤,可以滋养任何因仓促赶路而失却方向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