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非石——中国生活艺术展”这些天正在国家大剧院展出。此次展览以48方造型精美的观赏石,呈现其中所承载的中国传统美学与文人精神。澎湃新闻特刊发中国观赏石协会科学与艺术顾问、知名赏石学者俞莹对展出的灵璧古石“黛云”、大理石屏“苍鷹”等的赏析文章。
一 灵璧石“黛云”
灵璧石“黛云”,曾经王衍平收藏,现由曹磊收藏
黛,在传统色彩之中是指青黑色,是介于青和黑之间的颜色。灵璧石以黑色最为常见,以黝黑如漆为贵。不过,灵璧石的黑色,就像传统国画创作的“墨分五色”一样,深浅不一,变化多端,有的即使是一块石头上,也会有很多丰富的层次,难以言传。这方石头的色彩,就是介于黑色和青色之间,颇具古典赏石的瘦皱漏透之姿。石体颀长,冗繁削尽,骨骸犹存;石体表面饱满光润,左上方有几处流水纹,增加了变化;轮廓线跌宕起伏,上部有一处洞天,其中景深曲折,洞中有洞,别有天地;石体表面的凹凸坎坷,呈现出一种上下走势,左弱右强,连贯通气;石体的宽度与厚度的比例极佳,石背稍显平坦,留有石根。
灵璧石“黛云”局部
此方赏石,体量较大,气度不凡。其造型属于“不似”的抽象类型,类似古典赏石云头雨脚类型,但上下两端宽度比较接近,相差并不悬殊,从而更给人以稳定感。这类抽象造型的山子,古代通常以“云”来命名。云是一种动态的捉摸不定的抽象形态,这与古典赏石之抽象形态十分相似。此外,古人认为:石为云根,云触石而生。所以,云根后来也成为山石的代名词。
黛乃石之色,云为石之形。这方灵璧石的题名,让人联想到唐代诗人王维《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诗中描绘的是诗人隐居的陕西蓝田辋川一带的风光:“秋色有佳兴,况君池上闲。悠悠西林下,自识门前山。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嵯峨对秦国,合沓藏荆关。残雨斜日照,夕岚飞鸟还。故人今尚尔,叹息此颓颜。”诗中所营造出的一种画境,其实也应该是我们在欣赏奇石精品时能够引发的联想。巧合的是,此诗“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之句中的“黛云”两字,恰好是此方赏石的铭题,移用于此石,也是最贴切不过了。
二 大理石屏“苍鷹”
现代国画大师都有其擅长的绘画题材,尤其是动物画,栩栩如生,人见人爱,其荦荦大者如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潘天寿画鹰、李可染画牛等,均为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宠儿,身价不菲。
潘天寿崇尚自然界的野性荒寒、雄强霸悍之美,他有“一味霸悍”、“强其骨”等常用闲章,很好地表示了他的艺术主张,这也是他喜好画鹰的重要原因。他笔下之花鸟、山石,往往不作细节如毛发、皴理的描摹,而是用洗练的笔墨,着力表现那种神韵,体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阳刚之美,表现在构图险、立意奇、笔墨简的艺术风格,堪称前无古人。“鹰石图”便是画家得心应手的题材,多是以奇峻方整的巨石建构起整个画面,巨石上方蹲立了一只冷峻的鹰鸠,浓黑的羽翅与巨石的大片留白形成鲜明对比。让人印象深刻。
潘天寿《鹰石图》(137×68cm),
严格来说,大理石画的形成年代要远远早于人类诞生的时代,似乎不能称作再现,而是初现。但大理石画的发掘制屏,只不过四五百年的历史,具体到这块石屏,藏家得之于二十多年前,晚于潘天寿“鹰石图”的创作年代,所以也可以称之为再现。如果画家当初看到这幅天然石画,真不知道该作何想。
石画居中是一方巨石,线条简练,不见皴理,大片留白,上部蹲立着一只鹰,面朝东方俯瞰,像似在寻找猎物,又像是蓄势待发。仔细分辨,头部淡墨,喙、眼若隐若现,羽翅浓墨,与山石融为一体,反差强烈,对比分明。
大理石画屏“雄视”局部 ,倪国强收藏
此方石屏,属于大理石中的彩花石,色彩介于水墨石和秋花石之间,图纹以黑、褐、黄色为主,局部还带有点绿色,在大理石中不为多见。当代著名书法篆刻家童衍方(国家一级美术师。西泠印社副社长兼鉴定与收藏研究室主任)欣然为之题刻:“雄视。鬼斧神工者也”。题刻精到,布局精心,天人合一,相得益彰,堪称点睛之笔,使之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大理石画一般只有一面(正面)可观,即使切割磨砺再薄,另一面(反面)大多不入画,此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难得的是,这方石屏反面亦入画,两方山石,一高一低,左右呼应,充满野逸荒凉之气,依稀有八大山人的笔意。
大理石画屏“雄视”正面
大理石画屏在国家大剧院展出现场
鹰属于猛禽类肉食动物,大都生活于恶劣的自然环境,性情凶猛,翅翼发达,善于高飞。自古以来,鹰便被视为自强不息、勇猛精进、高瞻远瞩的代表,深得艺术家们青睐,著名画家李苦禅也极为喜好画鹰,颇具特色。鹰谐音英,也被视作英雄的化身。鹰还是人类的朋友,被驯化成狩猎助手,称之为鹰猎。宋代大文豪苏轼当年在密州知州任上,曾经有鹰猎之举,其所作《江城子·密州出猎》词脍炙人口:“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谓的苍,指的就是苍鹰。
三 辟邪雅物玉狮子
狮子主产于非洲、南美和印度,是个外来物种。狮子引入中土始于东汉。相传东汉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时,西域安息(在今伊朗)国王向汉朝进贡一对狮子,中土从此才有了狮子,当时被视为吉祥、勇敢的象征。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作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以后,所以还没有“狮”字,古代汉语中狮与师两字同音通假,师子即狮子。自东汉直至清朝中期,历朝历代多有域外国家向中国朝廷进献狮子,供皇家观赏。这种狮子,都是经过人工驯化的。
内蒙戈壁玛瑙“玉狮子” ,郦申全收藏
这方内蒙戈壁玛瑙“玉狮子”(宽23公分,高26公分,厚20公分),皮壳特别朗润,肌理特别缜密,表皮带有淡褐色,并没有全部覆盖,而是恰到好处地露出了部分洁白色内质,略带糖色,披褐怀玉,莹润剔透。造型端庄浑圆,比例协调,四面可观。正面看,分明是一只蹲坐的狮子,眼鼻器官依稀可辨,尤其是大嘴特征明显,大有一张大嘴吃四方的豪气。从侧面来看,眼鼻嘴的特征也是非常明显,尤其是大嘴。不同于一般给人威猛雄武感觉的石狮子,这方戈壁玛瑙狮子显得十分喜气,尤其是眼鼻嘴部分,让人有一种亲近感,似乎已经受过人类驯化了。
内蒙戈壁玛瑙“玉狮子”侧面
狮子这个外来物种,之所以在中土得到厚爱,应该与佛教有关。传说释迦牟尼出生时便会走路说话,他朝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走七步,每走一步,足下就开出一朵莲花。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状:“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狮子吼”后来被作为佛祖说法的代名词,比喻佛祖说法如狮子威服众兽一般,能降伏一切众生。佛家认为,狮子是高贵尊严的灵兽,有护法辟邪的作用。如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的坐骑,就是狮子。
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狮子以瑞兽的形象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特别是艺术领域。古汉语中狮、师两字同音通假,民间多以喻狮为师,如大狮小狮即“太师少师”,寓意官运亨通。这与狮子的性格似乎也很合拍,据说狮子看似凶猛,却“最有情,受人德必报。”(清·南怀仁《坤舆图说》)狮子戏球,也是古代艺术品中最为多见的装饰,包括明代青花官窑瓷器上也时常见到此类纹饰。
清乾隆·御制铜胎掐丝与内填珐琅狮子摆件,北京保利2014年秋拍会以3335万元成交
从古至今,狮子形象最广泛的用途,还是被制作石雕,用以镇宅、镇墓。石狮子,向来被认为是镇宅必备的辟邪物。记得多年前,我曾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陶瓷馆,看到过一只宋代“磁州窑白地黑花‘镇宅’铭狮纹枕”,瓷枕呈八方体,上面描绘的就是一只蹲坐的狮子,昂首凝目,四肢紧绷,用笔流畅,刻画生动,而且边上有“镇宅”字样,十分少见。这也是当时石狮子已经用来镇宅的物证。
石狮子的造型,通常在历朝有不同的特征,汉唐时期强悍威猛,宋代比较写实,元朝身躯瘦长有力,明清时期较为温顺,装饰性越来越强。大抵是随着朝代的更替,狮子威猛姿态每况愈下,变得越来越驯化。
宋代“磁州窑白地黑花‘镇宅’铭狮纹枕”
有意思的是,古代除了圆雕石狮子外,很少见到有玉狮子。古代有一种玉狻猊,狻猊也常被误认为是狮子的别称。其实,狻猊是一种传说动物,所谓“龙生九子”,其中之一(第五子)就是狻猊,据说它形似狮子,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所以香炉上常见其造像。如宋代诗人毛滂有《更漏子·熏香曲》词:“玉狻猊,金叶暖,馥馥香云不断。长下著,绣帘重。怕随花信风。……”所谓玉狻猊,指的就是香炉。
眼前的这方戈壁玛瑙狮子,却是一方天雕的玉狮子,来自于内蒙大漠深处,经过了上亿年的风砺砂洗,玲珑剔透,生动活泼,喜气祥和,体量适宜,可谓人见人爱。
四 葡萄玛瑙“乾隆遗韵”
所谓“乾隆遗韵”,是指此方奇石造型有点类似乾隆宫中流行的玉山子。清代宫廷所置大型玉雕山子,多集中于乾隆时期,皆取材于画作,命玉雕匠人雕琢而成,工程浩大,费时费工,如故宫镇馆之宝之一的“大禹治水图玉山”(高224厘米,重5000千克。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作品),前后耗时达八年才大功告成。玉雕成山子状,大概也有江山永固之寓意。
这方玉山子状奇石,造型上锐下大,肌理独特而又丰富,上半部分葡萄状的玛瑙颗粒饱满凸出,呈红褐色,有的带有鱼眼状瞳仁,大小有一二公分;下半部分玛瑙颗粒明显变小,像珍珠状,呈雪青和淡紫色,晶莹剔透。底部平整如砥,稳坐于仿乾隆工的红木底座之上,底座为高脚座,工艺繁复,颇为奢华。整方奇石,就像是一座珠玑琳琅的宝山,四面可观,彰显出高贵和富贵之气。
葡萄玛瑙“乾隆遗韵”,倪国强收藏
葡萄玛瑙,堪称奇石中的富贵品,玛瑙中的高贵品。葡萄虽然是汉代从西域引进的水果,但它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葡萄果实成串多粒,表示多子多福,寓意人丁兴旺;一颗种子,化身数百上千个果实,寓意一本万利。所以,葡萄是古代比较常见的传统吉祥图案,包括绘画、瓷器、玉雕、刺绣等载体都常见有其纹饰图绘,不过,像奇石能够天然呈现葡萄状的颗粒,可谓前所未有,匪夷所思。
葡萄玛瑙主产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北部的苏宏图地区,邻近蒙古国。发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形成条件极为苛刻。大概形成于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早期,由于强烈的地壳构造运动,地下炙热的岩浆喷涌而出,大量的火山气体裹携在岩浆中,形成大大小小的气泡。当火山喷发停止,岩浆冷凝成为坚硬的玄武岩,那些气泡形成为大小不一的空洞,富含二氧化硅的矿液持续顺着岩石的裂隙进入空洞之后,开始结晶沉淀,形成一颗颗的葡萄状的玛瑙珠子,色彩有红、白、黑、蓝、紫等。其中,真正发育完好、颗粒较大、珠中有瞳、色彩鲜艳的葡萄玛瑙,产出极少,至于体量较大、四面成景的更不多见。绝大部分葡萄玛瑙,颗粒如同珍珠般大小,俗称珍珠玛瑙;有的肌理并不明显,俗称光板玛瑙。
葡萄玛瑙“乾隆遗韵”下部
近些年来,在蒙古国、印尼等国也发现有葡萄玛瑙,其形成原因虽然大同小异,但所谓橘生淮北则为枳,无论是色彩的丰富度、颗粒的饱满度、质地的通透度,都远不及我国内蒙所产的,尤其是鱼眼状的瞳仁和红褐色色彩,更是内蒙所独有,弥足珍贵。
葡萄玛瑙大多赋存在火山喷发岩堆积物中,覆盖有厚厚的高岭土,需要仔细清洗方能呈现其本色,也有一小部分分布于戈壁滩表层,具有一定的风砺度,弥足珍贵。这方奇石,就是产于苏宏图额尔登温都尔古火山口附近北山的表层石,石表十分光洁干净,珠圆玉润,流光溢彩。比起乾隆宫中流行的玉山子,一则天工,一则人为;一则清新,一则繁复,可谓各擅胜场,毫不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