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艺术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先生百年诞辰。4月25日,由中国美术馆和清华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风筝不断线——纪念吴冠中诞辰一百周年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
展览分为“生命之本”“自然之意”“纯真之心”三个板块,展出了中国美术馆藏吴冠中作品57件、清华大学藏1件,共58件藏品。本次展览将展出至2019年5月5日。
展览现场
吴冠中,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1936年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师从林风眠、李超士、常书鸿、关良、潘天寿等大家,1947年入法国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油画;1950年回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94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2002年当选为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2010年逝世于北京。
展览的第一部分为“生命之本”。吴冠中的创作思想追求至真至美,饱含深情,在他的绘画中既有生命的蓬勃向上,亦有生命的枯萎凋亡。
吴冠中推崇鲁迅精神。在他创作的《野草》中,鲁迅神情安详地长眠于野草丛中。鲁迅在《野草》中写道:“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直至于死亡而朽腐。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我将大笑,我将歌唱。”这种生命意识引起了吴冠中强烈的共鸣。在吴冠中的很多绘画中,都有一种隐喻性和象征意味。
《野草》吴冠中
在巨幅水墨画作品《逍遥游》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波洛克的影子。但是在绘画的过程中,吴冠中更多感受到的是庄子名篇《逍遥游》的状态,是一种忘却物我、心性自由的境界。这是一种生命的状态,也是吴冠中艺术创造力的本源。
《逍遥游》吴冠中
展览第二部分为自然之意。
吴冠中的风景画创作着重于形式韵味的表现,诸如线与线、块面与块面之间的节奏关系,使画面中有一种和谐的律动。吴冠中的色彩柔和,画面上大多不会用很厚的颜料层,而是将油彩调和的比较稀薄,笔触无滞涩感,用笔酣畅。相较于实,吴冠中在绘画中更为注重虚的东西,这种创作观念应该得益于其水墨画的创作经验。
自然给予吴冠中无穷尽的创作灵感。中国传统画学思想中有“道法自然”之论,唐代画家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但明代画家王履说道“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概而论之,在中国传统画学理论中,始终将自然物象和心灵景象混而论之。自然的美,需要用眼睛发现,需要用心感受,最终才能创作出艺术作品。
吴冠中在文章中曾谈到他对苏州留园的记忆,“留园有布满三面墙壁的巨大爬山虎,当早春尚未发叶时,看那茎枝纵横伸展,线纹沉浮如游龙,野趣惑人,真是大自然难得的艺术创造。”由此可见,吴冠中在创作中更为留意自然本身的形式美,从中寻找创作的启发。
展览的第三部分是“纯真之心”。
1990年代后,吴冠中的创作进入了平面化、抽象化的阶段,画面中出现了很多点、线、色块,通过聚散、重复、排列和组合,构成极为单纯、和谐的视觉关系,让观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艺术家的纯真之心。
吴冠中说“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价值等于零”,说“从生活中来的素材和感受,被作者用减法、除法或别的法,抽象成了某一艺术形式,但仍须有一线联系着作品与生活中的源头。风筝不断线,不断线才能把握观众与作品的交流。”意思就是,自己的绘画不能脱离生活,而是要从生活中直接得来。所以,鳞次栉比的密密麻麻的房屋构成了《围城》,漫天飞舞的墨点(蒲公英)构成了《播》,墨线(脚手架)和红、黄、绿色块(脚手架上作业的建筑工人的衣服的颜色)构成了《建楼曲》。
具体的抽象
在吴冠中的抽象画探索中,并非完全是由生活中得来的视觉形式,还有一些是梦境、想象,或者是情绪,诸如《欢乐的梦》《天外来客》《书画缘》《恩怨》等。事实上,吴冠中一直在强调“风筝不断线”,就是艺术创作不能远离现实生活,在抽象艺术探索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完全抽象。造化与心源、物象与心象,经由他那颗纯真之心的提炼与升华,成为永恒的艺术之美。
原清华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谢维和谈道,一位艺术家可能在笔墨上、图案上与光线上能够做得很高明,但是真正称得上是“人民艺术家”的却不多。
《春风又绿江南岸》
“我觉得吴冠中作为人民艺术家,作品超越了色彩与图案,不仅仅是笔墨也超越了笔墨,但是他笔墨里面的灵魂、生活能深入到人民中去,这就是他厉害和魅力之处。虽然他讲很多抽象和具体的关系,似乎他也说希望能更多地表达老百姓能看得懂的东西。在他心目中或者是在他的作品中,他体现的恰恰是一种最高层次的抽象,因为最高层次的抽象就是这样一种他能包含共性的个性,能体现普遍性的一种特殊性,能够真正地反映这样一种抽象的具体。”谢维和说。
《都市之夜》吴冠中
风筝不断线
此次展览以“风筝不断线”为题,就是指艺术创作不能远离现实生活,在抽象艺术探索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完全抽象。造化与心源、物象与心象,要经由人心的提炼与升华,成为永恒的艺术之美。
《太湖鹅群》吴冠中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展览序言《线的生命》中谈到,风筝不断线,这根线“是贯穿吴先生艺术生命始终的线”,同时,观众也将“从吴先生的作品中,领略其一颗永无休止的探索之心,一条不断超越自己的创新之路,一根连着传统、紧系着生活的乡愁之线。”
吴为山馆长在现场分享了几个关于吴冠中的故事。1940年代吴冠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法国公派留学,陈之佛看到吴冠中的试卷,当场用毛笔、行楷抄写下来。“这张考卷讲的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几个时期,还有文艺复兴对后世的影响。文章有1700多个字,陈之佛当年54岁,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工笔画大师。可见吴冠中27岁的时候已经完成了他在东西方学术思考的历程。”吴为山说。
《五台山佛光寺唐塑》吴冠中
“后来,吴冠中针对国画界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特别是以古人的文本和笔墨为蓝本与评价标准的问题,做了许多自己的评价,他写文章说笔墨等于零。我曾经到吴先生家里去,他第一句话就说,我是是非之人,很多人没有认真读过我的文章就批判我,他当时非常激愤。他在西方、在法国留学主要是吸收了20世纪视觉艺术之后,那些流派特别是对表现主义、印象主义之后的现代主义,他是怀有很深的情感,也是抱以真诚的眼光和用心去研究的。”吴为山说。
《桃色旋风》吴冠中
“1979年,我第一次听吴先生演讲的时候,他就讲到了几件事,第一是他谈到了莫奈,他画《睡莲》不仅仅是为了画《睡莲》,而是光线照耀之下的波光粼粼、色彩和阳光所产生的朦胧的激情,这为他后来强调形式美、强调美的科学埋下种子。第二,吴先生介绍他有一次在苏州厕所边上看到了一些苦藤,他就画了一张画,这也象征产生美就像一个荷花、一个荷叶是从污泥里面长出来的。”吴为山回忆道。
《花与花》 吴冠中
此次展览,是吴冠中在中国美术馆的第6次个人展览。吴冠中生前曾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过4次个人展览,分别为1979年“吴冠中绘画作品展”;1985年“吴冠中新作展”;1999年“吴冠中艺术展”;2009年“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展”。其中,1999年吴冠中向中国美术馆无偿捐赠了10件作品;2009年再次向中国美术馆无偿捐赠了36件作品,使中国美术馆收藏了吴冠中各个时期的代表性画作共62件,极大丰富了中国美术馆关于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收藏的序列。2010年吴冠中去世后,为了纪念吴冠中对中国美术馆收藏事业发展的贡献,中国美术馆主办了“不负丹青——吴冠中纪念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