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艺术

北大艺术学院教授丁宁:莎士比亚是艺术灵感之源

【编者按】近日,因《世界上最美最美的图书馆》新书首发,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丁宁教授应邀做客重庆精典书店北大博雅讲坛,从珍藏有最多的莎士比亚著作、莎士比亚戏剧题材绘画、雕塑等的美国福尔杰图书馆以及英国的伯

【编者按】

近日,因《世界上最美最美的图书馆》新书首发,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丁宁教授应邀做客重庆精典书店·北大博雅讲坛,从珍藏有最多的莎士比亚著作、莎士比亚戏剧题材绘画、雕塑等的美国福尔杰图书馆以及英国的伯明翰图书馆谈起,并通过大英图书馆曾举办的关于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作品展,带我们一同走进了为后世开启无数艺术灵感的莎士比亚的世界。以下讲座内容摘编自现场录音整理稿,经主办方以及丁教授本人校核并授权发布。

丁宁教授在讲座现场

图书馆是一座艺术的宝库

歌德说,知识的历史像一支伟大的复音曲,在这个曲子里面依次响起各个民族的声音。除了因书籍和知识而传承,图书馆同样承载了许多其他形式的文化,其中艺术品便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许多图书馆还会经常举办一些关于艺术的特别展览。


法国国家图书馆老馆(黎塞留馆)椭圆大厅

如果有机会去国外图书馆看看,会发现许多非常震撼的地方,比如位于巴黎的法国国家图书馆,虽然其新馆(即密特朗分馆,1990年奠基,1996年开馆)建在了塞纳河边的另一个地方,但许多巴黎大学的教授在新馆建设时就向法国总理建议,一定要把老馆(即黎塞留馆,建立于1792年)保留下来,而且要变成一座专门的美术史图书馆,这样才能够与法国的强劲竞争对手——德国打个平手,甚至直接超过它。所以,有时候图书馆之间的较量也是国家之间文化软实力的特殊比拼。正是这座美术史图书馆,利用其丰富的艺术类图书以及数量和品质均不俗的艺术品与文物的收藏和展览,为法国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造,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滋养与激励。我亲眼见过巴黎一大美术史系的学生在图书馆艺术品特展中上课的情景,真正是羡慕不已。《世界上最美最美的图书馆》一书便收录了法国国家图书馆老馆。大英图书馆也于1998年搬至新馆,而老馆则成为了大英博物馆的一部分。


美国福尔杰图书馆外景

在美国华盛顿特区国会山一旁、最高联邦法院对面,坐落着福尔杰图书馆(Folger Library),由美孚石油公司总裁亨利·克莱·福尔杰(Henry Clay Folger)和他的妻子埃米莉·乔丹·福尔杰(Emily Jordan Folger)共同创立,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莎士比亚图书馆。从外观上看,福尔杰图书馆很容易被误认为政府的某一办事机构,但实际上却是一座私人图书馆。图书馆的外墙有一些非常有趣的浅浮雕,下图的浮雕所刻画的就是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中的情景:刚刚篡位的麦克白遇到了三个女巫,她们神神叨叨地点穿了他的弑君之罪。


福尔杰图书馆外墙上的浮雕

福尔杰痴迷于与莎士比亚有关的所有东西,买下了数量惊人的书、画作、纪念品等。莎士比亚作品的第一版大概印了750 套,存世的也就234套而已。大英图书馆藏了5套,而福尔杰的收藏竟有82套之多!2001年,一套完整的市场价已经飙升到373万英镑!好在福尔杰图书馆极为慷慨,经常将这些价值不菲的出版物借给别的机构专题巡回展览。除了莎士比亚著作之外,这座图书馆中还藏有大量跟莎士比亚有关的艺术品,有200多件画作非常重要。比如,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伊丽莎白女王画像,还有一些描绘的是演过莎士比亚戏剧的著名演员,以及莎士比亚剧情里的人物与剧情场面等。图书馆还收藏了据说是有史以来与莎士比亚有关的最小的物品,即一件在小陶瓷片上画了年迈时的莎士比亚头像的别针,是一件非常精致的艺术品。


福尔杰图书馆内部一角

我们都知道,越是晚近,莎士比亚就越来越频繁地成为艺术家在画面中加以想象与发挥的神奇灵感之源。上图画面左边是一幅很现代的作品,由美国当代艺术家乌伯托·罗马诺(Umberto Romano)所绘,题为《莎士比亚吟诵莎士比亚》(约1960年代),画面中的莎士比亚好像沉浸在想象当中,其四周的蓝色调则让我们联想到高贵的趣味和深邃的思想;右侧的画面是非常充满想象力的一幅作品,即由英国乔治·罗姆尼(George Romney)所绘的《自然和情感呵护婴儿莎士比亚》(The infant Shakespeare, attended by Nature and the Passions),坐在正中间的婴儿就是刚刚出生时的莎士比亚,其实谁也没有亲眼见过莎士比亚小时候长得什么模样,但在画家的笔下,却表现得少年老沉,就坐这么直,而且眼神睿智,望向远方。此婴儿面相不凡,让人感慨天才的非同寻常。


1932年开馆时的福尔杰图书馆内景

从1932年开始,这个图书馆就一直保持着把绘画和书籍一起展示的传统,上图所拍摄的便是当时刚刚开馆不久的图书馆内的布置,右边的墙上有很多与莎士比亚有关的绘画。近些年,他们还针对这里收藏的绘画编过一本专门的藏画图录。根据这本图录中的介绍,这座图书馆收藏的“纸上作品”(包括有绘画、速写、水彩、照片和印刷品等)大概有八万件,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其中不乏非常重要的画家作品,比如这里所拥有的英国著名肖像画家乔治·罗姆尼的作品收藏位列北美第二、世界第三。这座图书馆里还有一座可以演出莎士比亚戏剧的小型剧场,效果非常棒。可以说,在这里,人们能够全方位地感知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的戏剧、诗歌以及其它与莎士比亚有关的方方面面)。整个图书馆的设备配置非常先进,如快速空气抽取技术设备,一旦书库内有火灾,空气全部被瞬间抽掉,从而有效地避免火焰的蔓延。


福尔杰图书馆内的剧院

伯明翰是英国第二大城市,离莎士比亚的故乡不远。伯明翰图书馆是英国最大的地区级公共图书馆,也是欧洲最大的公共文化空间。这座图书馆将一些极具装饰感的图案用于外墙,这些图案本身是伯明翰当地的工艺品设计中常用的图案,在阳光照射下显得非常漂亮,光线透过外墙射入内部,会在地上留下斑驳的影子,触发人们的自由联想。这座图书馆最上面的金色阁楼是献给莎士比亚的专藏图书馆,也是英国最大的收藏莎士比亚图书的地方,因为超过了大英图书馆。这里不仅是读书人去的地方,也是游客“打卡”的地方。2014年,这里吸引了超过240万的游客,成为全英国十大旅行目的地之一。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图书馆,伯明翰才有足够的底气去争英国第二大城市的位置。


伯明翰图书馆外景

莎士比亚戏剧是艺术主题的灵感来源

莎士比亚是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早期的一个人物,他出生的日子正好是文艺复兴巨匠米开朗基罗去世的日子。中国的戏剧大师汤显祖跟莎士比亚差不多是同一时代的人。今年是莎翁诞生455周年。许多人认为,莎士比亚在世的时候一直未曾有什么东西出版,但其实早在1609年,他的14行诗集就已经出版了。莎士比亚于1616年去世,他的戏剧则是在1623年才得以出版。那时的扉页上有一张莎士比亚的画像,后来成为他的标准像,因为没有别的资料可以证明他长什么样,大家都认为他就长这个样子。其实他的样貌不像英国人,尤其是眉毛、胡须等。最近有意大利学者指出,莎士比亚极有可能是意大利西西里岛的人,不然,他对意大利怎么熟悉到如数家珍的地步。当然,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材料可以证明他一定是意大利人。


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第一版(1623年)

莎士比亚离我们很远,因为他生活的年代距离现在有数百年,但是,在某个时候,你却又会觉得莎士比亚离我们很近,就在我们的当代文化中。意大利有一座名叫维罗纳的城市,是莎士比亚戏剧中罗米欧与朱丽叶的故乡。所有人来到那里,都会变得有点浪漫的情怀。如果你进到朱丽叶故居的院子中,还会看到墙上到处都贴满了关于爱的甜言蜜语的小纸条。1972年,在朱丽叶“曾经”站着的阳台下,安放了一座少女朱丽叶的雕像。有传言说,只要摸一下朱丽叶,当天便会有爱情的奇遇。为什么有此说法,是因为在《罗密欧与朱丽叶》当中,当罗米欧发现朱丽叶死了之后,他不相信她是真的死了,便情不自禁地去摸恋人的心口,想知道她的心是否依然在跳动……正是有了这样一个故事,让所有人颇有感触。这座城市也因莎士比亚的这个故事,变成了一个最浪漫、最爱意绵绵的地方,同时也自然成了旅游热点。


约翰·吉尔伯特爵士《莎士比亚的戏剧》(1849年,布面油画,105.4 X127.6厘米,耶鲁大学英国艺术中心)

莎士比亚的戏剧常常是启迪艺术家灵感的源泉。英国艺术家约翰·吉尔伯特爵士的《莎士比亚的戏剧》(The Plays of William Shakespeare)就把莎士比亚作品中的所有人物都画在同一画面里。位于画面右上方、叉开腿站立的就是亨利八世。如今我们在英国旅行时会发现许多教堂、修道院已是一片废墟,这就是亨利八世的“功劳”,因为他生不出儿子,而天主教又规定不让离婚,所以他只能把现任皇后废掉或者杀掉才能娶下一个,这样太麻烦了,最后他干脆跟梵蒂冈断绝关系,毁掉了所有天主教的修道院和教堂。在上图左下方表情十分忧郁的黑衣男子正是王子哈姆雷特,在他身前坐着的那个年轻、美丽、单纯的少女是他曾经的恋人奥菲莉娅,后来落水死去了。

英国伦敦的大英图书馆在2013年举办了一场专门的莎士比亚插图展,对莎士比亚有关的绘画历史做了非常好的梳理。十八世纪之后,出现了大量跟莎士比亚有关的绘画,其中有两个原因:首先,那时进入了浪漫主义时期,而莎士比亚戏剧中充满了浪漫情怀,让很多艺术家可以做进一步精彩的发挥。其次,那时已经有了英国皇家美术学院,该学院的建立就是为了提升英国的国家形象,而莎士比亚的戏剧恰好提供了这样的素材。譬如,英国人与法国人交战,常有失败,而一旦获胜,莎士比亚就要写一剧本庆祝了。所以,在莎士比亚的剧本中,人们可以找到民族的自豪感,因而他的剧本有时就能成为表现重大主题的画作的灵感来源。


威廉·布莱克《怜悯》(约1795年,套色版画加墨水与水彩,42.5 x 53.9厘米,伦敦退特不列颠美术馆)

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画家,吟出“一沙一世界”名句的威廉·布莱克,他的作品《怜悯》的灵感就来自于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中第一场第七幕的一句话:“怜悯像一个赤身裸体在狂风中漂流的婴儿,又像一个御气而行的天婴,将要把这可憎的行为揭露在每一个人的眼中,使眼泪淹没叹息。”


威廉·贺加斯《大卫·加里克饰演理查三世》(约1745年,布上油画,190.5 X 250.8厘米,利物浦沃克美术馆)

大卫·加里克原本是一个剧场经理,同时也集导演、制作人、演员于一身。原本他演戏十分业余,但有一次他客串英国国王理查三世,结果一夜爆红,后来就专职做演员了。威廉·贺加斯在他的《大卫·加里克饰演理查三世》中,描绘的是莎士比亚《理查三世》剧本里的故事:国王理查三世做了很多坏事,有一次他打仗的时候住在帐篷里,他刚刚躺下便有许多鬼魂过来找他诉说冤屈,国王因为良心上的不安而被惊醒。


菲利普·卡尔德隆《朱丽叶》(1887年,套色版画,美国华盛顿特区福尔杰图书馆)

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戏剧中非常著名的形象。有人认为,朱丽叶是一个无关紧要的角色,不像其他主角那样特别光彩照人。但是,在人们的记忆中,仿佛《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场戏中唯她为重。于是,各种各样的艺术家都去想象朱丽叶这位单纯、纯洁的女孩形象。然后,有了各种各样的印刷品,其畅销程度是我们今天的人所难以想象的。上图是英国画家菲利普·卡尔德隆笔下的朱丽叶。一想起莎士比亚构思的剧情,往往让人觉得她的死特别令人心痛。


鲁道夫·阿莫埃多《苔丝狄蒙娜》(1892年,布上油画,里约热内卢巴西国立美术博物馆)

《奥赛罗》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奥赛罗的将军娶了一个白人女子苔丝狄梦娜。奥赛罗手下有一个看上去忠勇但却十分阴险的旗官伊阿古,伊阿古栽赃苔丝狄梦娜与一个副将卡西奥有私情,让奥赛罗怀疑妻子不忠并亲手把她杀死,结果奥赛罗后来才发现妻子完全是无辜的,所以,这是一个非常跌宕起伏的悲剧。鲁道夫·阿莫埃多的这幅画所绘的是在卧室里面,苔丝狄蒙娜休息的时候完全没有防备,非常放松,透过窗帘有红光照射进来,非常美丽,但是其中也有一种暗示——血光之灾,意味着即将发生的惨案。当你了解莎士比亚的这个悲剧情节,便会知道这是剧中非常令人揪心的一个时刻。


马多克斯·布朗《考狄利娅的份额》(1867-1875年,布上油画,55.9 cm x 77.2 厘米,剑桥大学菲兹威廉姆博物馆)

《李尔王》也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故事的主人公李尔王是一位昏庸年迈的国王,他有三个女儿。《考狄利娅的份额》所表现的是李尔王要将他的财产分给自己的三个女儿。在画面上,李尔王的大女儿和二女儿,还有她们俩的丈夫,每个人都伸出一只手抓住了父亲的王冠这一权力的象征;而另一旁身穿绿色衣服的小女儿却有一点沮丧和无奈。因为,原本在分财产的时候应该每个女儿平均得到三分之一,但是要先表态,结果两个大的女儿都虚情假意地说:“父王,我会把所有的爱都给您”,只有小女儿说了实话:“父王,我会把一半爱给您,但是另一半我要留给我的丈夫”。这里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伦理问题,即究竟是虚情假意还是真情实意。李尔王的小女儿所说的实话感动了其夫君,让他认定这辈子非她莫属,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一诚实的表白,李尔王把小女儿赶走了,并把所有东西都留给了大女儿和二女儿。在小女儿身边握着她的手的人便是她的丈夫,后来此人成为了法国国王,小女儿也当上了王后。但是,自此以后,李尔王却受到了两个女儿无情的怠慢,最后,他的小女儿带着法国的军队来解救在监狱里境遇非常凄惨的父王,下图乔治·威廉·乔伊所画的场面非常令人动容。莎士比亚的戏剧本身可以感动很多人,同时也让很多艺术家创作了非常感人的画作。


乔治·威廉·乔伊《考狄利娅抚慰狱中的父王李尔》(1886年,布上油画,利兹美术馆)

有关莎士比亚的画作有时候甚至会成为一个系列,成为美术史上特别重要的作品。《暴风雨》是莎士比亚晚期创作的一部戏剧,在剧中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是一个魔法师,但是却被他的弟弟安东尼篡夺了爵位,而且连同3岁的女儿米兰达被流放到了一个荒岛上。除了她与父亲,米兰达这么多年没有见过第三个人,美丽而又清纯(下图)。


托马斯·迪克西《米兰达》(布上油画,152.40 x 84.50厘米,私人收藏)

下图所描绘的则是少女米兰达目睹了一场猝不及防的狂风暴雨中的海难,见证了远处一艘船的倾覆。这场海难是由她父亲普洛斯彼罗引起的,他在岛上降服了所有精灵,其中有一个叫爱丽儿的精灵成为他忠实的仆人,这个精灵让大海兴起了大风大浪,为魔法师报了一箭之仇,因为船上就坐着魔法师的弟弟。画面中,远处的船帆是白色的,而白色在西方是吉利的象征,所以为后面的故事留了一个伏笔。


约翰·威廉·沃特豪斯《米兰达》(1916年,布上油画,100.4 X 137.8厘米,私人收藏)

原来与魔法师的弟弟一起来的还有那不勒斯的国王和王子斐迪南。王子是一个美男子,经过一场海难来到了海岛上,如释重负,突然面前出现了一个美丽的少女,遂一见钟情。那不勒斯国王看到自己的儿子没有死,还有了一个非常美丽的新女友,当然喜出望外。后面的结局是皆大欢喜的。莎士比亚的作品往往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戏剧性的转折。


约翰·亨利·福赛利《凯瑟琳女王的愿景》(1781年,布上油画,146×207厘米,兰开夏郡菲尔德的利松圣安妮斯艺术收藏馆)

在莎士比亚题材的作品中有一位画家非常重要,他叫福赛利。这个人很神秘,他有奇思妙想,画的所有东西都会跟梦境联系在一起。有关梦的研究,最重要的著作是1900年出版的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而福赛利的梦境画面要早出许多年,难怪弗洛伊德的居所里一直挂着福赛利作品的复制品。福赛利的《凯瑟琳女王的愿景》出自莎士比亚的戏剧《亨利八世》第四幕第二场,这个梦有一点凄惨,有一点美丽辉煌之后的凄凉。凯瑟琳是国王亨利八世的妻子,这个英国国王有一个非常大的心事,因为王后生不出儿子,所以被废除了。废除之后的王后内心非常善良,当我们看了戏剧中的对白,一定会被她的善良感动,因为她依然希望丈夫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这时她做了一个梦,梦中出现了六个戴着面具的精灵,其中一个精灵安抚她,给她戴上桂冠,表示她的一生可以问心无愧,她非常值得祝福。可是这个时候,她却已是弥留之际了,在被祝福时,已经开始了另外一个更大的悲剧,这个祝福持续不了太久。这既是一个甜蜜美好的梦,也是沉重痛苦的梦。你看到的是一个被祝福的情景,同时又是死亡到来的时候。


约翰·亨利·福赛利《拿着匕首的麦克白夫人》(1812年,布上油画,101.6 ×127厘米,伦敦退特不列颠美术馆)

福赛利的《麦克白夫人》则直接表现出最具有戏剧性的瞬间。因为麦克白夫人做了很多坏事,所以她常常被恶梦惊醒,或者会四处梦游。麦克白最后也是被良心的不安纠缠得一塌糊涂。两个人一个梦游,一个半夜惊醒,半夜对峙——非常恐怖的画面。这是黑白的,因为绝大多数人的梦里不会是彩色的,而是黑白的,只有画家对梦境有非常深刻了解才能有这样的表现。这一幅画后来成为了浪漫派非常重要的代表作,因为浪漫派要激起人们内心最强烈的情感。当你站在这幅画的原作前,一下子便会被这种明暗的对比所惊到,因为太阴森和恐怖了。下图是麦克白遇见了三个女巫的情景。那个戴头盔的男子叫麦克德夫,是他将要暗害麦克白。画面中把梦境中人物内心极度的恐惧、惊慌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福赛利理当成为浪漫派里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


约翰·亨利·福赛利《麦克白询问戴头盔男子的预言》(1793-1794年,布上油画,167.7 x 134.3厘米,美国华盛顿特区福尔杰图书馆)

奥菲莉亚是莎士比亚剧本《哈姆雷特》中最无辜的角色,她是哈姆雷特的恋人,却被他误解羞辱,她父亲又被哈姆雷特误杀,后来她变得疯疯癫癫了。一次在河边采花,不小心掉进河里淹死了。许多画家都画过可怜的奥菲莉亚,油画、版画、插图等。其中有一位最为重要的画家——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John Everett Millais)。


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奥菲莉亚》(1851-1852年,布上油画,76.2 × 111.8厘米,伦敦退特不列颠美术馆)

在这幅画中,你会看到非常抒情而又精致的描绘:奥菲莉亚拿着鲜花,身体漂浮在溪流中,一脸忧伤,带着无限眷恋、无限悲情离开,因为她失去了自己的父亲。这个女孩子的悲剧在《哈姆雷特》第四场第七幕中有一段动人的描述:

在小溪之旁,斜生着一株杨柳,它的毵毵的枝叶倒映在明镜一样的水流之中;她编了几个奇异的花环来到那里,用的是毛茛、荨麻、雏菊和长颈兰——正派的姑娘管这种花叫死人指头,说粗话的牧人却给它起了另一个不雅的名字。

她爬上一根横垂的树枝,想要把她的花冠挂在上面;就在这时候,一根心怀恶意的树枝折断了,她就连人带花一起落下呜咽的溪水里。她的衣服四散展开,使她暂时像人鱼一样漂浮水上;她嘴里还断断续续唱着古老的谣曲,好像一点不感觉到她处境的险恶,又好像她本来就是生长在水中一般。可是不多一会儿,她的衣服给水浸得重起来了,这可怜的人歌儿还没有唱完,就已经沉到泥里去了。

如果你喜欢花草的,你可以发现有太多的花语都与爱情有关,比如在她脖子上枯萎的花象征着爱情的希望不再存在,毛茛代表忘恩与幼稚,荨麻代表痛苦,雏菊代表清白,她没有做错任何事,她的身体、心理都是清白的。所有的花语汇成一曲挽歌,对最美好事物的最后绝望。这种悲剧的局面非常符合维多利亚时代之后浪漫主义流派的想象。

伊丽莎白·埃莉诺·西达尔(Elizabeth Eleanor Siddall)是英国一位重要而有影响力的艺术家、诗人,也是一位艺术模特,她当时便为约翰·米莱斯的《奥菲莉亚》充当模特,为了表现躺在水中的情形,西达尔躺在了浴缸里,随着天气慢慢变冷,下面用蜡烛点燃,但是蜡烛的热量能有多少呢,后来西达尔得了非常严重的病,她的父亲要告画家米莱斯故意伤害罪,但他不知道的是,他女儿的脸成为了美术史上的永恒形象。这幅来之不易的莎士比亚题材的杰作,也成为了英国画家中的代表作。

像歌德曾经感慨过的那样,莎士比亚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戏剧如此,其实绘画中的莎士比亚也是一个独特而又丰富的世界,深入其中,真正是风光无限!

热门文章排行